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小学教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建议中小学教育时限缩短
热度 2 gmhua 2012-6-11 23:39
据报道,2012年,我国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计划招生规模达到了584416人,有评论说研究生通货膨胀速度比物价上涨还快;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出台政策显示,本科扩招就此打住,研究生扩招开始发飙。 试想,如果研究生扩招加大,本科生就业的前景肯定会继续恶化,这就等于逼着本科生要去考研读研究生,否则就业竞争处于劣势。 试想,一个学生7岁上学,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研究生3年,毕业后26岁,如果继续读博那就30岁,人生最宝贵的年龄段用于学习,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啊!但是我们有必要花费这么长时间呆在校园中吗?! 政策出台不会朝令夕改的,如果这个形势不可改变,一定要读研提高竞争力的情况不可避免,我们是不是考虑缩短中小学教育时间,小学改为4-5年,初高中合并改为4年,让学生们22、23岁研究生毕业,趁着年轻到社会这所大学拿着工资学习啊。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2737 次阅读|2 个评论
缩短中小学学制
bogaophy 2012-5-4 23:57
中国对近代科学技术几乎没有贡献。原因之一当是应试教育。它以一种残酷的奖惩制度,迫使所有追求成功的人,从小就不得不遵循一种固有模式。其后果是孩子们的创造性,或自信心,从一开始就被抑制和扼杀了。 更可怕的是,由于中小学的十二年学制,应试教育不但扼杀孩子们的创造性和自信心,而且扼杀得特别彻底。以 “ 成功 ” 的部分同学为例,在十九岁考上大学时,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已然形成,很难再改变。再加上谈恋爱和独立生活的压力,更使得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而重新塑造自己变得困难重重。 应试教育在中国根深蒂固,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只能尽量减轻它的危害。方法之一就是缩短中小学学制。重新采纳十年制。让孩子们六岁上学,十六岁高中毕业。这样无论在中小学阶段如何折腾,起码在他们完全定型之前,在大学或社会这样的相对自由的环境下,有一个恢复和重塑的机会。同时,这种学制使他们不得不更早地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其价值也是不容低估的。 注:这是我 2006 年 7 月在搜狐网的一篇博客。搬过来作为对我的愤青时代历史回顾之二。
2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rxlhyr 2012-3-6 20:14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华东师范大学 叶澜 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有些同志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 ? 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让学生活动,不追求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 50 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 ( 在教学形式理论方面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 ) ,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一传统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除了因它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易被教师接受外,还因为它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并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能进入规范,依样操作,理论也因此而得以广泛传播,逐渐转化成实践形式,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总之,已有教学理论传统之长,深入实践主根之深,形式硬壳之坚。传习的可接受性之强,都使今日教学改革面临着强劲的真实“对手”,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就不言而喻了。 攻坚战之艰巨性还来自课堂教学综合研究之不足。我们已有丰富的教学论著作,但大多只是从某一侧面或层次切入:传统教学论从教的角度探讨问题;实用主义教学论则从学生立场出发;教育心理学的兴趣在心理过程的分析,无论是对“教”还是对“学”;社会学的眼光集中在师生互动、课堂生活、人际关系等的描述上;学科教学法则偏重于结合学科内容的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设计;国外学派林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各自强调一个侧面,或认知,或策略,或行为控制,或情感、人际关系、人格发展。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认识课堂教学,但我们依然缺乏对“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的研究,缺乏整合,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因此,我们面临的任务不只是改变实践,同时,还需要在对已有理论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形成既能揭示课堂教学实质,又能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新理论,这同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以说,在理论上我们已走近“百川汇合”的“入海口”,但还没有见到浩瀚无边的“大海”。 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 为何会存在这些问题?这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回答的。应该说,这些问题曾有过讨论,人们的认识也有进展。如认为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然而,这些认识的进展,尽管起了拓展思路、丰富认识的作用,但仍然局限在对教学性质的传统认识中,并未跳出原有的“大框架”。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首先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大框架”的合理度。 所谓“大框架”,即指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范围内的教学观。它具有广泛影响并至今活跃在教学论界,故揭示教学作为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历来是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现被普遍认同的观点大致如下: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独立地,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 上述教学理论在实践特别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一般呈现出如下特征: 1 、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识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知识,深者要求达到发展能力。其它的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正的地位。 2 、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尽管也提出研究学生的任务。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课程进行的程序外。重点是按教材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在教师心目中甚至在教案上都已有明确答案设定。 3 、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以上就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大框架,在理论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本文无意否定它的合理性方面。教学确实应以完成认识任务为主,确实与日常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的认识活动不同,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但是,我认为这种认识又是有局限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思考以下两个指向不同层面的问题。第一,现行理论是否已经把握了作为认识活动的教学之特殊性?传统理论在区别教学与其它认识活动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一问题在它所处的认识层面上与传统观点是相同的,即仍然把教学当作特殊的认识活动来研究,区别只是在具体观点和视角上。第二,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是否仅仅在认识论层次上就足够了?换言之,“特殊认识活动论”能否概括课堂教学的全部本质?这是比第一个问题更富有冲击力的问题,它要求从更高的层次、更综合的角度去认识课堂教学,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作为认识活动的特殊性。 总之,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它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 为了改变上述状态,我认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包含着多重丰富的涵义。 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然而,这一重要价值以前被人们普遍忽视,包括被一些强调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教育家所忽视。如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他反对把教育的意义只看作是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主张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然而,他并未提及教育、教学活动对于教师的生命意义。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生活教育”,主张“关于生活”、“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育,但主要是从社会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要求的,同样的未涉及到教师。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是前苏联的列·符·赞可夫,他曾以《教学论与生活》为名发表过专著,主要也是从教学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关系角度进行阐述,同样没有顾及到教师,在《和教师的谈话》这本著作中,赞可夫专门谈到了课堂上的生活。他突出了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不要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应当从精神生活(人们思想、感情、愿望)的意义上来理解生活。精神生活可能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也可能是贫乏的、萎靡不振的、单调的。这里涉及到了个体的生活,但依然把视线停留在学生身上。我认为,这些认识是重要的,但依然是不完全的,必须看到的是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师个人生命质量的意义。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她)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十分重要的是使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这就是我们在认同课堂教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学生发展价值的同时,再指出它对教师同样具有生命价值,形成和提出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个体生命意义这一观点的重要原因。 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 如前所述,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这一方面是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哲学和主智主义教育主流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习惯于把原本为整体的事物分割为部分、方面的思维方法的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 平时,当谈及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即学生发展的理想目标时,几乎无人会不顾及人的发展之全面性。但在学校教育的实施中,在教学实践中,却又常常把某—类的活动,或以某种内容为主的活动视作只为某一方面发展服务的。人们忽视的恰恰是一个重要的基本事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因此,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该关注这一点。 在此要指出的是,我并不否认在课堂教学中。认识发展作为中心任务的地位,但是,不赞成把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任务丢掉,或者使它们完全依附于认识任务。有不少教学论著作中也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这里,对情感的重视,实际上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又如,有的学者强调语言学习中的情境与情感体验,其旨意是使情感作为有助于识记的背景发挥作用。还有学者强调把文学教材中的情感发掘出来,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这比前两者仅把情感作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认识任务的工具要前进一步,但还没有注意对到课堂生活本身促使学生情感发展的价值。在我看来,课堂教学的目标中应该包括情感目标,但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与认知目标相呼应的情感目标、而是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显然,这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自然,课堂教学的完整目标,还应该包含学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其中每一项、都应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及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及价值。这些方面的统合,才构成学生生命整体发展。因此,在研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这是一个尚需下大力气深入研究的问题。不仅要揭示上述两方面的规律,还要研究课堂教学与这些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但今天可以明确提出的是:我们需要课堂教学中完整的人的教育。 最后,问题进入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探究。本文提出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深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所谓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因素,是指那些对教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态度和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不是指那些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教学活动本身的进行状态而生成的动态的影响继续活动的因素。这些属于“前在”的因素有间接和直接影响之分。其中,主要的直接作用因素可作以下分类。 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因素从大的方面可分为物质因素和心理因素。物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季节,天气,星期几,上、下午等)和教室条件(空间,空气流通度,光线的亮度,室内布置,洁净状态,设施功能,物品有序态,教学用品配置量,座位排列式,周边噪音程度等)。心理因素较为复杂,又分为个体稳定性因素(在学生方面,包括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习惯,获奖情况,在班级中的地位,期望,与教师的关系,认同程度,个性等;在教师方面,包括业务水平,教学能力,自信度,准备状恋、对班级的态度,师生关系,个性,期望等)、个体不稳定因素(师生即时心态,身心疲劳状态,外界临时性强刺激的效应等)和群体因素(包括班风和师生关系等)。 显然,上面所列的因素,除了自然条件外,其它的因素都是可改变和可控制的,改变、控制都应该以教学任务的优质完成为定向。其中,心理因素大部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的,形成后即成为稳定态,对形成后的教学实践产生影响。把心理因素作“个体”与“群体”之分,是因为两者不仅有区分,而且有相互作用,尤其是当群体因素形成后,会对个体产生有效的影响。另外,心理因素的非实体性,往往使师生都易忽视,或者不被自觉意识到,但它们却最具影响力。不仅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认知活动的状态与质量,而且影响到人生中处事、对人的态度与方式、整体的情绪状态、情感体验 ( 满足与否 ) 、意志行为等。教师同样如此,他 ( 她 ) 也是带着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已有经验、状态进入教室,他 ( 她 ) 的心理状态影响他 ( 她 ) 对学生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宽容度、耐心、机智,以及满足与否等情感体验。显然,这些都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认知因素或仅仅是与认知相关的因素。它们的存在本身具有自己的形态,有自己的作用方式和独立的意义。认识影响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努力形成积极的因素,包括物质的和更重要的心理的;改变消极因素,包括稳定的和暂时的,这些都是为实现课堂教学高质量所必须首先要做的。 众多的因素参与、影响课堂教学,还不是课堂教学丰富性的全部,甚至可以说还不是主要部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是在过程中展现。若要使其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则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真正成为实现上述新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为此,仍然首先要作好课前的教学设计。但应该按照新的教学任务来设计教案,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学生教师共同活动的方式与过程,都应全面策划。不同的教学观必然会影响教案的设计,本文不可能具体地详细讨论服务于新目标的教案应如何设计 ( 这需要有另一篇文章作专述 ) ,只能以提问设计为例。不要以为凡提问必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教师也许把问题编得十分细碎,使学生易获标准答案,由一串细问题循序渐进走向目标;也可能设计得使学生调动起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或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过程形成答案。前者体现出教师控制具体过程,希望学生按规定路线行进的强烈愿望;后者则表现出教师重视学生努力进行获取、形成、发现知识的过程,相信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关于教学设计与上课的关系,我十分赞赏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关于教学计划与教学关系的论述:“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做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这样,教学设计就会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 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她)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 ?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也许,还可以再列出一百个这样的问题,但却不可能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个人分类: 论文|18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
whyhoo 2012-2-10 10:52
(征求意见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再次强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中小学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各个环节的总体要求 中小学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创新意识;引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要注重开发德育资源,突出实践环节,营造文化氛围,抓好课程德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形成长期稳定、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格局和生动局面。 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总要求,在国家发布实施的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小学德育工作一系列重要文件和规定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已明确的培养目标、基本内容、教育原则、管理职责、队伍建设、物质保证等要求,面向基层学校突出“融入”这一关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门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以及班主任工作、学校日常管理等具体环节。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门课程 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各门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各门课程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教师备课应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育人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应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自然地进行。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方法与习惯,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应努力体现并不断拓展具有学科特色的育人内容。 德育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法制、国情、生命、心理健康、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等基本内容的教育。在发展道德认知的同时,特别要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帮助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道德、真理的力量和魅力启迪、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逐步树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志向。 语文课要充分重视课程的人文内涵,在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革命传统,尊重人类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培养积极人生态度、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 数学课要引领学生通过各领域数学知识的学习,在逐步培养抽象、推理、想象、创造等能力的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要在引领学生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和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规律中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学习猜想与假设、观察与收集、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总结与评估等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历史、历史与社会课要在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唯物史观,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地理课要在学习乡土、中国、世界地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等健康与艺术课程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技巧和参与、欣赏、鉴赏中自然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公平竞争、规则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培养崇尚美好、热爱生活、尊重创造和热爱祖国艺术、尊重世界各国艺术品质。 外语课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特别要了解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 地方和校本课程要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生动直观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各科任课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既具有学识魅力又具有人格魅力,深入把握各课程的知识体系,深刻认识课程的内在规律和育人价值,使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要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和专题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安排,就近就便地在各种类型的社会资源中进行。 教育部门要联合当地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行业主管机构,建立具有各行业特色、具备一定条件、可供中小学上实践课的社会实践基地,统筹安排和指导中小学在社会资源中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协调解决学生安全和经费保障问题。 社会实践基地要有场地设施、安全保障、专业人员等基础条件和相对固定的活动时间安排。实践教育教学活动要有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对各个环节和步骤进行指导。 要开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和设施、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国防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教育、毒品预防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实践资源,在全社会营造凡是公共资源都应创造条件、发挥优势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良好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到历史遗址、名人纪念地、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结合德育课、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音乐课、美术课涉及的内容进行实地教学。 革命传统教育可到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走访革命前辈、英雄模范,结合德育课、语文课、历史课涉及的内容进行实地教学,可在重大历史纪念日、重要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法制教育可到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会场、法院、律师事务所、监狱、少管所结合德育等课程和法制专题教育的要求,了解立法(合地方性法规)的民主过程,旁听案件的审理过程,开展模拟人大、法庭等活动,参观监狱和少管所。 文化艺术教育可到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结合德育课、语文课、历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内容现场欣赏;可到艺术院团、艺术院校、影视基地、电视台、广播电台、录音棚、出版社、网络公司等,实地感受。 科学教育可到科技类馆室、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运用高科技的公共设施,结合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亲身感受、实地体验。 国防教育可到军事博物馆、军营、国防设施,结合德育课、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等内容和国防专题教育的要求,进行实地教学和亲身体验。 环境保护教育可到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展览馆、海洋馆、空气质量监督机构、污水处理企业等,结合德育课、语文课、地理课等内容和环境保护专题教育的要求,进行现场教学。 安全教育可到交通队、公安派出所、急救中心、消防队、地震台,结合德育课、语文课、地理课等内容和安全专题教育的要求,进行现场教学和模拟训练。 关爱老人、孤儿、残疾人教育可到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等社区机构,结合德育课和相关的主题日,进行力所能及的慰问和服务活动。 健康教育可到专业运动队、体育科研院所、心理咨询机构、儿童保健机构,结合体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进行现场教学。 教学中涉及生产、销售、消费、税收、金融、保险、证券等相关内容可到相关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税务所、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等进行现场教学。 各地中小学要挖掘当地资源,利用新农村建设、城市规划、农田、林区、牧场、湖泊、海洋、质量信得过企业、质检机构、港口、机场、航天企业和发射地,实地进行农村发展、城市建设、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品质量、航海、航空、航天等教育。 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氛围,要以树立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保障。 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力营造独特的育人氛围,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学校生活的细微之处,体现在师生、同学之间相互关怀和相互关心之中,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体现在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爱护和帮助之中。要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建设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倡导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及时发现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不把错误观点和不良情绪带给学生。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落实好《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倡导学生把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作为学习的目的,把对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作为学习的动力,爱动脑、勤动手、上好每一节课、完成好每一次作业,参加好每一次活动。学生学--j实践经历和行为表现是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内容。要认真抓好班级和团队工作,建设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倡导营造充满正气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帮助做好,集体的事情一起做好。中小学应有自己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体现学校的特点和教育理念。 优化美化校园环境,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角一景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有条件的学校应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还可以开辟小种植园、小养殖园,不具备绿化条件的学校也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要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好校史陈列室和共青团、少先队室。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可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制作、设计介绍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的图片和文字,绘制、创作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卡通人物形象等,特别鼓励、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校园网络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发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开展课后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广泛组织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每学年都应组织体育运动会和各种形式的艺术节、科技节及读书、读报、演讲等活动,积极开展优秀少儿歌曲、童谣、儿歌的编创、演唱和诵读活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还应结合本民族的文化、风俗和节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小学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视课间特别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小学要保证共青团、少先队每周的活动时间和条件,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与团队活动有机结合,支持团队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已有的品牌活动,并鼓励结合实际创新活动形式。 利用每年9月“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把集中活动与经常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全年开展的民族精神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交流和介绍各门课程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总结和发现学生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中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经验和做法,集中开展以民族精神教育为主题的团队会(日)、社会实践和参观走访等活动。特别应把党和国家的大事有机纳入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主题教育活动之中。要因地制宜,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既可以突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内涵的某一方面,并进一步具体化;也可以选择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体现民族精神的一个方面,并结合历史故事和人物生动活泼地进行。要上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的开学第一课。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尊重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切合各地实际,既体现知识性、科学性,更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和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向学生开放校内网络设施,大量提供和不断更新健康向上的内容,为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接受教育、收集信息、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要加强对学校内上网场所的管理,有效规范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对进入校园网络的不良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和管理。要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与网络科技的发展、信息选择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所产生的问题和网络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 要注意了解和掌握社会文化动态,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中小学生的文化热点,积极引导,有效地抵制粗口歌、不健康口袋书、非法彩票等不良现象。 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班主任工作 中小学班主任要把班级工作中的各个工作细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机。无论是班级的日常教育管理,还是解决具体问题;无论是常规的教育引导,还是处理突发事情;无论是面对全体,还是针对个体都体现关爱、理解、引导、教育,注重心理疏导,并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 应在每一天的细节中体现育人。特别注重挖掘早晨迎接学生、课间十分钟和课间操的引导、安排午餐、与学生交流、课后活动、放学扫除等班主任常规工作中的育人因素,结合具体的学习生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应在每一学期的细节中体现育人。特别注重挖掘开学第一次讲话、安排座位、制定班规、推选干部、布置教室、班团队会、集体外出活动、评选先进,填写学生成长手册、与任课教师沟通、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等班主任常规工作中的育人因素,结合具体的班级管理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应在每一次接送一个班的细节中体现育人。特别注重挖掘第一次与学生见面、记住每一个学生名字、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形成班级的舆论氛围、入队入团、离别赠言等班主任常规工作中的育人因素,结合具体的教育场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管理工作 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求,既注重主题教育活动,更要注重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强化学校党组织的保障作用,主管德育工作部门和分管负责人各负其责。 在教学管理中,要对实施课程德育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把体现德育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及时交流、推广经验。 在学生管理中,要以育人为本,面向学生制定的制度,采取的管理措施,都必须与培养目标相一致。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及时发现不足,改进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杜绝以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 在教职员工管理中,要引导教师一切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教育,而不能仅从便于管理的角度采用不当的方式方法。 七、教育部门要为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各个环节提供保障 教育部门要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格局,着力解决中小学实施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把对教师、校长、学校德育情况的评价作为教师、学校负责人、学校考核和评优的重要内容。要制定政策、建立机制对教师、校长、学校积极主动地做好德育工作提供保证,给予奖励。要注重总结适合各种情况的经验,提供多种适合不同情况可以选择的模式。 要加强学校党组织负责人、德育工作专职行政人员、班主任、共青团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德育课教师的队伍建设。 要充分发挥德育科学研究部门和学术团体的作用,鼓励德育科研人员与中小学教师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实际需求设立课题,密切合作开展研究。要为从事德育科研活动的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 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强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把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环节,构建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总结和推广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的校外活动场所运转的各种模式,充分发挥已有校外活动场所的综合效益。 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应对涉及中小学思想品德心理突发问题的机制。对中小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和中小学德育的难点问题进行动态调查研究,随时反映情况,积极应对。 要建设和开发多种形式的国内外信息资源,为中小学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 要建立教师与家长、社区工作者,学校与家庭、社区建立密切沟通的渠道,明确教育目标,协调教育行为。 原文见 http://www.cqdy.com.cn/wjzc/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313
个人分类: 教育|1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
whyhoo 2012-1-29 17:43
今天上午我走访了北京市朝阳区兴隆小学,这所小学地处北京市郊区(城乡结合部),学校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民工家庭。在该校语文老师姜彦华老师的陪同下,我参观了兴隆小学的教室。由于正值寒假,偌大的校园略显清净。教室里桌椅、柜子整齐的排放着,教室走廊墙壁上粘贴着各种学习标语并放置着各种书籍,让人处处感受到一种书卷气息。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兴隆小学还有着科学和艺术之类的课外兴趣教学教室,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参观教室过程中,姜老师饶有兴趣的向我介绍了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看法,她认为应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改变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课本阅读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参观完教室后我与姜老师在学校传达室里讨论起了中小学教育改革这个当前大家普遍比较关心的话题。我首先向姜老师介绍了清华大学为促进教育公平而进行的招生改革,照顾农村中学、生源分散、多元取才这些都是清华大学去年招生改革的亮点,我认为这对于中小学的招生也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姜老师向我提到当前学生家长过于将目光集中到少数一些名校,这些名校集中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广大普通中小学校则师资力量薄弱,这也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抓两头、带中间”的传统育人理念有待转变,我认为学校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占学生大多数的中等水平学生的培养上,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于优秀学生应因材施教,注重他们兴趣的培养,让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是一脉相承的,中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改革反过来要推动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从大学教育的层面来反观中小学教育,我们会对中小学教育有全新的认识,中小学教育改革应大胆借鉴大学教育改革的宝贵经验。昨天我也参观了北京天文馆,对北京市中小学生天文摄影图片展映像相当深刻,那些天文图片的拍摄水平都非常高,其中一些天文图片的拍摄水平并不亚于 NASA 的专业天文图片拍摄水平。这说明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强的,这就迫切需要中小学教育管理者们尽快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不要让传统的条条框框扼杀了中小学生们天生的创造力,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的兴趣,老师要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并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国家应加大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给广大中小学校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让中小学教育从功利教育的泥潭中走出来,回归教育的固有属性和人才的成长规律。
个人分类: 教育|1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中小学教育比院士评选更重要"?
lxj6309 2011-12-13 16:27
曹广福 老师发表了博文“ 中小学教育比院士评选更重要 ”。对这个论点我举双手赞成。这是我这些年大学教学的深切体会。面对不能进行独立思考、不能写出通顺有意义的文章、不能把认真读书当作正道、不能不靠粘贴完成课程及毕业论文的大学生,我有切肤之痛!基础教育太重要了,绝对比评院士重要。早已有人发出感言:好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这些学生的基础好、素质好,但他们在今天是少数!是学生成就了老师!现在盛行评优秀大学生和优秀论文(包括博士),评出来老师也跟着荣光受益。而好学生一般也奔着领导去,从而成了恶性循环:差学生跟着“差老师”,然后更差,“好老师”靠着好学生,而后更“好”! 中小学教育又称基础教育,在这个阶段,学生的道德倾向、思维方式、知识基础、人格特征逐步成长,进入大学或社会时基本都已成型。所以,今天的基础教育就塑造了20年后的中国学术和中国科技,今天的中国学术和中国科技竞争力也是20年前奠定的。希望教育部门的领导者能真正认识到这一点。近日教育部在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但是,这个标准如何实施可能非常重要,可能如何提供教师们实现有效教学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更根本。百年树人——领导者认识20年+教师培养循环20年+中小学转型20年+人才成长20年+社会转型20年。当然实际不是这么一个算术!
个人分类: 教育|3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小学教育比院士评选更重要 (推荐一部生物纪录片)
热度 1 Macrofungi 2011-12-13 13:09
中小学教育比院士评选更重要 (推荐一部生物纪录片) 时值院士评选浪头,借助名人效应( 中小学教育比院士评选更重要 ),推荐一部科教纪录片, BBC《生命》(BBC Life ) 《生命》是由BBC制作的十集系列纪录片,从2009年10月12日开始在BBC电视台播出。本片制作共耗时四年,全部以高清方式摄制。每集50分钟,外加10分钟的拍摄花絮,总共60分钟。根据《泰晤士报》报道,本系列片耗资一千万英镑,不过BBC官方并未证实这一数字。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二百周年,也是《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为了进行纪念,本片力图展现自然界缤纷物种的多样性,和它们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各种神奇生存本领【出自百度百科】。 详细视频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上面衔接是VeryCD,也可以下载),不要嫌麻烦,不要嫌视频太大(总的十集,超过5G),能找到高清的最好。 看完后再过来评论,或者讲给你的朋友们以及孩子们。 有人说:这个纪录片在中国的大风车时间不间断的播放2年,N年以后请偶们绝对可以出N多位NB学家。虽然有点夸大,但也不无道理。
个人分类: 娱乐生活|416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小学教育比院士评选更重要
热度 36 gfcao 2011-12-13 10:19
前篇文章提到了一个新工作的大学老师与我的对话,觉得有点代表性,就把交往的邮件发表出来了,不过万一人家领导无意中读到了我的文章,恐怕会给这位老师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在其要求下删掉了 TA 邮件的具体内容。其实这位老师无需有此顾虑,现在网络如此发达,你的领导不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装着于己无关。 无独有偶,我们的一个本科毕业生最近也给我发来一封邮件谈到教学问题,不过他是在中学教书的,他很是为现在的教学方法困惑,想向我问策。我们每年招几个师范班,所以我偶有走访中学,也听过一些中学老师的课堂教学。但整体上讲,我对现在中学的具体教学过程不是很熟悉,所以很难从细节上给他具体的建议。但他反映的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 学生在给我的邮件中写道: “ 尊敬的曹老师,您好,我是 XX 届数学师范 X 班的 XXX ,虽然已经毕业差不多 X 年了,很少见到曹老师,但是我还是经常关注曹老师的博客,是您的忠实“粉丝”啊,从您的文章里学到了许多东西。 今天特意写邮件发给您,是因为我有个关于课堂教学的方法想请教您。我现在是在 X 中学工作,教的是初一年级的数学, … 前一阶段的期中考试,我所教的一个普通班超过 X 个重点班中的 X-1 个,所以我觉得本批学生并不普通,如果我能够正确的引导,教学方法对头,那假以时日,他们肯定能在中考中考出好的成绩。但想的容易,要做起来就困难了,作为新教师的我,一点经验都没有,又没有人教我怎么做,靠自己慢慢摸索真的是非常难。 在我身边的其他老师,讲授新课都是直接进入主题,很少有引入,基本都是十来分钟就结束新课的讲授,剩余的时间就是练习与评讲,而反观我自己,我觉得我讲的有时候确实有点多,但是不讲的话学生又会这里错那里错,所以我现在很矛盾,究竟应不应该详细的讲。 请曹老师给指点迷津,给我些建议,非常感谢!” 我答复道:“谢谢你发来邮件,知道你教学有了成绩,由衷地为你高兴! 你说的教学问题是中国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升学率惹的祸,大多数的中学教师目标都盯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不是如何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你独立特行肯定是不行的,只能在应试教育与真正的数学教育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既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又能应付考试。 其实从根本上讲,如果学生能真正理解你讲的东西并发生兴趣,也是能考好的,但这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有一定的风险。此外,多做题历来被认为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讲只能让学生理解,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哈尔莫斯讲过:“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做数学”,这句话没有错,只不过国人将这句话异化了。 个人觉得,你在“随大流”增强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努力摸索如何真正上好数学课,你的表达能力没有问题,有时间的情况下不妨读一点数学史,了解一点数学思想,对自己是个提高,对教学也一定会有帮助,因为你只有知道了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等到你了解了很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自然就知道该怎么讲了。数学教育过程是个传授思想的过程,解题过程是学会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解决问题的模拟实践过程。遗憾的是,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是模拟,而是临摹,老师先讲几道例题,然后学生依样画葫芦。如果老师经验丰富,押题押得准,学生就能得高分。掌握解题技巧的根本不是模仿,而是要掌握数学所特有的思考方法。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既要应付学生的考试,又要探索教育方法,的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成功。 说到该不该详细讲解,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不理解你讲的东西还如果做题?只能跟着老师模仿,当然,也有可能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步理解老师讲的东西,但这样就会让学生丧失对数学的兴趣,会理所当然地觉得学数学就是为了解题。目前中国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是个畸形怪胎,一方面让一个又一个的学生考了高分,上了重点学校,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数学彻底失去了兴趣甚至厌恶数学。问问那些国际、全国奥林匹克数学金牌得主们,他们喜欢数学吗?估计答案是惊人的,如果你再问问他们大学选择了什么专业,恐怕多半与数学专业无缘。这意味着什么?当然学好数学未必一定要以数学为终身职业,但如果几乎所有的数学尖子都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只是把数学当成了敲门砖,这本身就意味着数学教育的失败,它坑害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说到你提的问题,个人陋见,至少应该在绝大多数的学生都理解了你讲的东西之后再进入练习环节,至于一节课几个基本环节的时间如何分配则需要根据学生的程度而定,没有一定之规。 你能开始思考数学教育问题,我真的很高兴,在目前这种一切以分数说话、一切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时代,你能反思自己的教学实属难得,相信你定能有所成就!” 在我们关心院士评选的同时多关心一点中小学教育吧,它比院士评选更重要。
个人分类: 教育点滴|6656 次阅读|97 个评论
可怕的培优要将中小学教育引向何方?
热度 3 deminglei11 2011-12-9 17:52
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有培优的经历,培优不学学校正在教的东西,学奥数,学新概念英语,小学学初中的内容,初一学初二甚至初三的内容,越是好中小学,培优之风越甚,有的甚至是老师带头搞培优,课内不讲课外讲,校内不讲校外讲,学生无奈,家长无奈,可还得接受,不然孩子要吃亏上当。 原以为优秀的学生不培优,哪知道完全不是那回事,最近听同事讲,他孩子所在的顶级初中班上几乎所有同学都在培优,顶级初中由于学生都优秀,大家差别相对比较小,一分可以管好多人,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培优不可避免,培优必须的。相反,普通中学的学生培优的可能性会少一些,主要是普通中学升学率不高,老师积极性也不高,学生积极性也不高。 培优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小学生如何具备空间思维,没有空间思维又如何求解几何题,老师即使教了,也是囫囵吐枣,难以彻底理解,这种严重违背认知规律的活动,只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机器,不懂就死记硬背,能应付考试就行,孩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又如何培样孩子良好的各种能力,而长时间没有快乐的学习,将使孩子们最终失去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兴趣,严重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 救救孩子这样的呼吁喊了好多年,可现状依然不太乐观,谁来制止这种旷日持久的培优大战,我们拭目以待。
4136 次阅读|3 个评论
大学有三宝:复制,粘贴,过就好!----中国的大学教育到底怎么了?
热度 2 毛宁波 2011-10-19 07:01
今天早上起来,我订阅的手机报响起来了.看到一条反映中国教育的"三宝"的信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笑不起来.....感到一阵阵痛心.............这36个字我粘贴在下面,,,,,,看看大家的感受! 小学有三宝:起立,敬礼,老师好! 中学有三宝:补习,熬夜,拼高考! 大学有三宝:复制,粘贴,过就好! 这36个字意味深长啊!小学,我们在教育孩子们怎么做人,尽管不全面,但无可非议.中学,孩子们在拼搏,竞争的压力,谁不顺应,谁就不能读大学.大学,成了一个混的世界........... 中小学教育的"三宝"还是在学习和拼搏,,,是为了竞争和"PK",,,,,,这也是中国教育资源现状决定的...教育体制当然也有问题....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 复制,粘贴,过就好!----多么痛心的表达!尽管有点夸张,,,但肯定是当代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写照,,,,我在想....中国的大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中国的教育将走向何方? 想请教各位朋友,问题在哪?我们怎么解决?什么办法最有效?
4774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理科教育 (4)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
热度 3 fouyang 2011-2-8 08:26
根据美国的政治体制,联邦政府的权力是受限制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地方(学区)和州政府管辖的事务。但联邦政府也提供一些教育经费来影响教育政策。 1965 年,联邦政府制定了中小学教育法(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对一些项目提供经费。这个法律几经修改,在 2001 年在小布什总统的主导和国会的两党支持下形成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No Child Left Behind ,简称 NCLB )法案,次年获得通过。到 2008 年,美国教育部的总经费是 572 亿美元【注 1 】,占联邦可支配支出的 5% 。其中 NCLB 中主要项目的经费是 222 亿美元【注 2 】。( 2009 , 2010 年因为经济刺激法案,有关经费大幅度增加。不过这是不持久的。) NCLB 法案全文很长【注 3 】,但也有不同版本的摘要和介绍【注 4 】。下面,就主要介绍一下这个法案的主要内容和有关的争议。 NCLB 的主要思路是沿用共和党的“责任制( accountability )”,就是说地方政府既然拿了联邦的钱,就不光要做事,而且要得到效果。另一方面,它改变了以前联邦经费“专款专用”,地方必须按照联邦规定行事的官僚做法,给地方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同时也减少了文案作业。正如它的题目所表明的,这个法案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成绩差别”(见“美国理科教育( 3 )成绩差距”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id=409495 )。这也是联邦教育政策一贯的目标。 NCLB 的主要内容是以标准化考试为工具,鼓励各级政府和学校提高最差的那部分学生的成绩。首先,它要求各州制定教学大纲和学生的知识标准,并逐步做到在数学,语文和科学这三门学科上定期考试。学生按照考试成绩分为“基本”( basic ),“熟练”( proficient )和“优秀”( advanced )三等。这些标准也由各州决定。但同时举行全国范围的全国教育进步测验(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EP ) , 为各州之间的比较提供依据。 基于标准化考试,学校的表现就可以评估了。方法是统计各个学生群组(按照种族和收入划分,外加英语能力有限如新移民和特殊教育如智障者)之中达到“熟练”或以上的比例。由州里制定每年提高的标准 ( 称为合格年度进步, AYP) ,达不到标准的学校被划为“问题学校”。联邦政府的目标是:到 2013-2014 年所有学生都达到“熟练”或以上水平。也就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对于未达标的学校,法案规定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并提供经费帮助这些学校和其中的学生。对于未达标学校的学生,他们可以转到其他公立学校学习,可以得到补充的辅导服务,或者到州里认可的替代学校(称为 charter school )去学习。 (Charter School 虽然由非政府的机构拥有和管理,但也算是公立学校系统的一部分,因为它们的经费来自政府,不向学生收学费。但另一方面他们不需要遵循与普通公立学校一样的规则,而是对自己的表现和成绩负责。 Charter School 不象私立学校那样有选择学生的自由。他们必须通过抽奖方式在提出申请的学生中选择。 ) NCLB 为这些服务提供一部分经费,州里和学区则负责剩下的花费。连续五年未达标的学校将会被重组或关闭。 除了对学生成绩的要求外, NCLB 还要求各州制定教师资格标准,目标是主课老师都要达到合格标准。联邦政府提供经费用作教师训练。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法案的主体就是“胡萝卜”(经费)加“大棒”(整改措施)促使地区政府提高学校质量。而学校质量是由各个学生群体的“及格率”(也就是达到“熟练”的人数比例)来衡量的。虽然从法律上说联邦政府对州政府没有约束力,但为了得到联邦经费,每个州,加上华盛顿特区和波多黎各,都接受了 NCLB 的要求,实行了标准考试。这个法案实行近十年来,应该说是有了一定成绩。“成绩差别”有所缩小,总体学生成绩也有所提高。当然是否 NCLB 法的功劳也很难说【注 10 】。截至 2007 年,全国有 45 万学生选择其他学校学习。教育部 2007 年的报告认为,法案中关于在 2014 年让所有学生在数学和阅读上及格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注 5 】。但是兰德公司 2010 年的研究说,这个目标不可能实现【注 6 】。下面要说到,奥巴马政府提出的修改也实际上废除了这个目标。 关于 NCLB 法案的利弊,这么多年一直争论不断。国会研究室在 2009 年有个相当详细的总结【注 7 】。总的来说,对于法案的目标大家都没什么异议。但是对于具体的策略,特别是以考试为依据的评估和让学生选择学校的“整改方法”,争议很大。这种考试和评估有以下的问题。 首先,它引导学校把资源集中在要考试的科目,即数学,阅读和科学上。而其他学科如历史,艺术等就“靠边站”了【注 6 】。而且在这些“主课“中,老师也会“为考试而教”,而不培养考试不能反映的思考,创新能力。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不利。 其次,它还引导学校把资源集中在某些学生身上。因为评估只关心及格(“熟练”)的人数,学校就没有动力照顾最好的学生和最差的学生,而是把精力集中在及格线附近的学生身上【注 8 , 9 】。这也是不合理的做法。关于资优生,有人认为忽略他们并不影响社会公正,因为他们不是弱势群体。但问题是,忽略资优生的后果是,最受伤害的是低收入群体中的资优生。因为他们没有其他的资源来弥补学校的忽视。而他们恰恰是最有希望带领这个群体走出贫困的人。所以忽略资优生的结果,也是伤害了弱势群体。 另外,及格的标准是各州制定的。州里为了表现亮丽,自然会降低标准。数据表明,测验成绩进步很快的州在全国考试中却没有显示同样的进步【注 9 】。 另外,让学生选择私立学校(即所谓的 voucher program ,由政府付一定的钱给学生去私立学校上学),是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NCLB 只是让学生在公校(包括 Charter School )之间选择,但毕竟离 Voucher 的理念近了一步。这种做法反映了共和党一贯的立场,也遭到民主党和教师工会的激烈反对。这个问题我以后有机会再仔细讨论吧。 NCLB 也涉及到联邦与地区政府分权的问题。联邦政府实际上没有权力决定各州的教育政策。但 NCLB 把这些规定作为各州取得联邦教育经费的条件,现在几乎所有的州都接受了。实际上,联邦提供的经费只有整个教育经费的 7% 到 9% ,却能大大影响教育政策和学校行为。所以看来要限制联邦权力的话,光是宪法还不够,还需要纳税人看管好自己的钱包。 奥巴马上任后,声称将对 NCLB 进行修改。 2010 年 3 月,教育部发布了名为“蓝图”的修改方案,但没有正式提交国会。奥巴马在最近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取代” NCLB ,但没有提供任何细节。最近,奥巴马在联邦预算提案中提出了对 NCLB 法案的修改。主要有:把州里制定的学校标准改为全国统一的标准,把原来 2014 年全部学生及格的目标改成“毕业生为读大学和工作做好准备”,但具体定义尚未公布。以前奥巴马还提到,要把“进步”而不是绝对成绩作为评估标准。不知道这个是否包括进了目前的修改方案。另外,就是采用“登峰竞赛( race to the top )”的做法,改变按学区和学生人数分配经费的办法,由各州,各学区以竞争来获得经费。目前,正式的修改提案何时能提出尚未可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当这个修改提案到达国会后,又会引起一场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的全国辩论。 NCLB 的关注重点是后进学生,而我们华人子弟一般都名列前茅。但是这个法律与我们的切身利益还是有很大关系,因为所有公立学校都必须遵照这个法律来运作。例如,每个州都有定期的统一考试。学校每年都会花很多课时为学生准备统考,这对于真正的课堂教育是一个干扰。按照 NCLB ,这个考试是考察学校的成绩,而不是每个学生的。但是学校也常常用这个考试成绩作为选拔 GT 班学生的依据之一。所以我们对这个“统考”也不能掉以轻心。 NCLB 还要求把学校表现公布于众,这也形成了挑选学区的一个依据。不过需要记住的是,州统考主要是针对后进学生的,对资优学生没有多少挑战性。所以按照统考成绩的排名,并不反映对于资优学生的教育水平。所以无论是从全国教育改革的大局还是从自己的子女教育,关注 NCLB 今年的修改都是很有必要的。 有关文章: 谈美国中小学理科教育( 1 )关于国际测验成绩 (上)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0801 谈美国中小学理科教育( 1 )关于国际测验成绩 (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3223 美国理科教育( 2 )教育与国力(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id=405402 谈谈美国理科教育( 2 )教育与国力(下)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id=407606 美国理科教育( 3 )成绩差距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id=409495 【1】 http://febp.newamerica.net/background-analysis/education-federal-budget 【2】 http://febp.newamerica.net/background-analysis/no-child-left-behind-funding 【3】 NCLB 法案全文: http://www2.ed.gov/policy/elsec/leg/esea02/index.html 【4】 国会研究室( CRS )对 NCLB 的解释: http://assets.opencrs.com/rpts/RL33960_20080108.pdf 【5】 “No Child Left Behind's 5th Anniversary Keeping Promises And Achieving Results”,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ttp://www2.ed.gov/nclb/overview/importance/nclb5anniversary.html 【6】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No Child Left Behind?”, Rand Report 2010, http://www.rand.org/pubs/research_briefs/2010/RAND_RB9517.pdf 【7】 R. R. Skinner,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An Overview of Reauthorization Issues for the 111th Congres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May 27, 2009. http://leahy.senate.gov/imo/media/doc/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 An Overview of Reauthorization Issues for the 111th Congress.pdf 【8】 Murnane, Richard J., and John P. Papay. 2010. "Teachers' Views on No Child Left Behind: Support for the Principles, Concerns about the Practic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4(3): 151–66. http://www.aeaweb.org/articles.php?doi=10.1257/jep.24.3.151 【9】 Jolly,J.,Makel,M..(2010). NO CHILD LEFT BEHIND: The Inadvertent Costs for High-Achieving and Gifted Students. Childhood Education, 87 (1),35-40. Retrieved January 29, 2011, from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Document ID:2184649061) 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top:0in; mso-para-margin-right:0in;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in; line-height:115%;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10】 Whitehurst, G. J., (2010), February 4, 2011, Brookings Blog, http://www.brookings.edu/opinions/2010/0324_naep_whitehurst.aspx?p=1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6788 次阅读|6 个评论
校外培训家长要花多少冤枉钱
热度 1 hhanb 2011-1-12 10:39
眼看寒假就要到了,各地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又是一如既往地发来文件,严禁中小学利用寒假时间补课,比如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就发布了类似的指示,还同羊城晚报联手设立监督电话,《通知》中说,对违反规定的学校,一经查实,立即通报批评,对违规的老师、校长要进行处分。之所以强调要严禁假期补课,原因是补课严重伤害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可是政府治得了学校,治不了市场。每当节假日正好是校外培训最赚钱的时候,所以这边厢政府出台禁止学校组织学生补课,在某种意义上恰好是帮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忙,尽管这样说有点不地道,但客观上的确会起到这样的效果。其实,笔者还是觉得政府若真要想杜绝学校补课,必须从源头上,从根本上铲除补课的土壤。而不是年复一年地发文件,文件发得多了就会产生狼来了的效应,时间久了没人把这当回事,更何况政府治理学校补课越紧,越彻底,校外培训市场就越火暴。 据 1 月 10 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武汉一位邹姓女士说,她每个月花在孩子身的校外培训费用要 2000 元,而邹女士的孩子目前才读小学 5 年级。北京一位家长在估算了暑假给孩子报的几个培训班,总计 10000 元的费用后,这位家长无可奈何地说:再这样下去,用不了多少时间我会破产的。 北京有位胡女士女儿也是上小学,课外辅导主要选的是奥数和英语。每节课的课时费在 160-200 元之间,胡女士说除了周末正常补课外,寒暑假一定也不会落下,加在一起一年儿子在校外培训上的费用在 16500 18110 元之间。还有更冤枉的,北京的李女士,总共花了 11 万补课费,才算把女儿推到了一间区属重点中学,或许这样的结果,在李女士看来 11 万的投资值!当然,值与不值外人说了不算。 其实据笔者的了解,这样的价格已经算是低的了,一些地方的校外培训费用远不至这个价码,尤其是所谓的琴棋书画类培训,贵得就更是离谱。可是在功利主义高考观和生存就业观的胁迫下,家长们都不得不花出这笔钱。 普通人家如此,就连名家也不例外。日前有报道说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去年 1 月 10 日在政协沈阳市十三届四次会议分组讨论中,对校外培训直言不讳: 2003 年、 2004 年,自己的孩子在沈某重点中学念高中时,学校干脆利用晚间集体补课,一节课的补课费是 250-350 元。他当时算了一笔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个孩子的补课费能达多少?答案是:十二三万元,相当于当时一公斤黄金的价格! 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还是走走过场的话,那些校外培训公司恐怕都可以纷纷前往纽约挂牌上市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53 次阅读|1 个评论
谈谈美国中小学理科教育(1)关于国际测验成绩(下)
fouyang 2011-1-11 09:15
让我们退后一步问:美国改进教育,是不是应该以提高国际测验中的成绩为目标呢?反对这种说法声音最大的,当数赵勇了(感谢万维网友莺歌燕语的推介)。赵勇是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教授,专业是教育学和中美交流。他的书《追赶还是开创》(Catching Up or Leading the Way)就是讨论在全球化条件下应该有怎样的教育。在中国长大的赵勇教授认为,中国那样注重知识灌输,注重分数的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事实上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在试图改变他们的教学方式。目前中国就面临教育不适应经济需要的问题:一方面大批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外资企业主管反映在中国找不到合乎要求的员工。这次PISA测验中上海取得了优异成绩,但中国国内的反应却相当谨慎【注11】。而美国的长处在于鼓励热情和创造力,鼓励兼收并蓄而不是单一标准下的排名。现在美国的教育改革太注重分数成绩,走上了歧途。而且从技术劳工市场看,中国,印度的劳力成本比美国低得多。所以即使美国学生的成绩与中国人一样好,也不能维持目前的生活水平。赵教授认为,在全球化的世界上,学生最需要的能力是:人际关系,美感等软能力,全球范围的知识和视野,超越逻辑分析的创造能力,以及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接受。他的演讲可以在网上找到【注6】。但是另一方面,作为政府和民间改善教育的努力,我们的确需要一个标尺来衡量现状和进步,并以此来评估学校的成绩。如果不用测验,又用什么呢?至今并没有更好的手段。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学生成绩与国力究竟有何关系?OECD今年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讨论这个问题【注7】。根据这篇文章的分析,如果美国能在未来25年中把PISA分数提高25分,那么在2010年出生的这代人的一生时间中,美国GDP会增加40万亿美元(美国2009年的GDP是14.75万亿美元)。这个分析的基础主要是基于Hanushek和Kimko 2000年的研究【注8】。而Hanhushek也是这篇OECD报告的第一作者。这篇研究根据对1960 至1991年的各国数据分析,建立了GDP增长率与学生认知能力(反映在PISA分数上)的线性关系。但是2003年就有人指出【注9】,如果用同样方法分析1985至1998年的数据,得出的GDP增长率与认知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是负值。也就是说,认知能力越高,GDP增长率越低。这至少说明这个统计方法不是很可靠。 另一个统计研究【注10】比较了一个1964年的国际测验First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Study (FIMS)中各国的排名,以及1990到2002年(当那些学生成为劳动力以后)各国的经济政治表现。作者采用了以下指标:GDP增长率(反映经济表现),生产率(反映劳动力素质),生活质量(反映国民总体得益),可居住性(生活质量的另一个衡量方法),民主指数(反映政治进步)和人均专利数(反映创造力)。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指标与FIMS的排名相关性都很小,而且除了专利数以外,其他指标的相关系数都是负的!作者还比较了PISA 2000年的成绩与这些政治经济指标的关系。(虽然2000年参加测验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劳动力,但PISA参与的国家更多。在假定各国表现随时间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还是值得考察。)结果表明,在分数平均水平的一组国家(包括美国),各方面的表现都超过领先和落后两组。基于这些结果,作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追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必要的。但是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继续追求高分数未必有益。相反,应该把资源用在其他培养目标,如创造性上面去。 以前引用过的另一个研究【注13】也提到测验成绩的意义的问题。作者列举了一系列研究证明,世界上最强17个经济实体的表现与他们在国际测验中的排名没有相关性。就美国来说,虽然从1998年起每年都被国际经济论坛评为经济竞争力的第一或第二名(包括金融危机的2009-2010年),但美国从战后参加国际测验以来一直是处于中游。在另一篇分析中【注12】,作者指出: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提高测验分数有助于加速发展。但是对发达国家来说,测验排名与国家竞争力排名没有相关性。 综上所述,理解国际测验的结果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有很严重的问题。就拿国际测验来说,它不仅反映了各国教育方式的不同(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造力之间的偏重),也反映了学生的纪律性,刻苦性等素质。这方面,我们华人家长从亲身经历就知道中,美孩子的差距了。除此之外,美国虽然在教育花费上列于世界前茅,但在学生毕业比例,教师的训练,学生中学习理科的比例等都与世界水平有不小的差距。这些问题如何应对,也是我这组文章要关注的。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成绩鸿沟(Achievement Gap),也就是各个种族之间的教育情况有很大差别。正因为此,也许并不存在一个美国教育系统。各个种族,各个社会阶层的体验和面临问题都是相当不同。例如以上赵勇说到的不应注重分数而应注重创造力,对于已经有良好教学条件的市郊学区是很好的建议。但是对于贫困学区来说,保证基本的知识传授也许更是当务之急。 特别是:美国中小学理科教育的不足是否影响了美国的科技竞争力?这是下一篇文章的主题。 有关文章: 谈谈美国中小学理科教育(1)关于国际测验成绩 (上)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0801 完整大脑与后信息时代 《A Whole New Mind》读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0210 成功有秘诀吗?《超人》读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0411 从华府公立学校总监Michelle Rhee 的离职谈起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5280 育儿漫谈:高指标人和多情趣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4256 莺歌燕语:美国的教育走偏了吗? http://blog.creaders.net/ygyy2010/user_blog_diary.php?did=73512 【6】 http://asiasociety.org/video/education-learning/catching-or-leading-way,www.decs.sa.gov.au/curric/files/links/Prof_Zhao_Adelaide_09.ppt 【7】 The High Cost of Low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OECD 2010, http://www.all4ed.org/events/WebinarHighCostLowEducationalPerformance011910 【8】 Hanushek, E. and Kimko, D, Schooling, labor-force quality, and the growth of na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5) (2000), 1184-1208 【9】 Neri, F. (2003), Schooling, Labour Force Quality and the Growth of Nations: Comment, Working Paper 03-04,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http://or.uow.edu.au/commwkpapers/70 【10】 Baker, K. (2007). Are International Test Scores Worth Anything? The Phi Delta Kappan, 89(2). pp. 101-104. http://216.78.200.159/Documents/RandD/Phi%20Delta%20Kappan/International%20Comparisons%20-%20Baker.pdf 【11】 Shanghai Schools Approach Pushes Students to Top of Tests,New York Times December 29, 2010, http://www.nytimes.com/2010/12/30/world/asia/30shanghai.html?_r=1pagewanted=2hpw ; Chinese Top In Tests, But Educators Call For Reform, National Public Radio Morning Edition, December 29, 2010, http://www.npr.org/2010/12/29/132416889/chinese-top-in-tests-but-still-have-lots-to-learn 【12】 Tienken, C. H., Rankings of international achievement test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strength: Correlation or conje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and Leadership 3(4): 115. (2008), http://journals.sfu.ca/ijepl/index.php/ijepl/article/viewFile/110/44 【13】 Christopher H. Tienken,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 Wonder?, Kappa Delta Pi Record, http://www.kdp.org/publications/pdf/record/fall10/Record_Fall_2010_Tienken.pdf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68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美国中小学理科教育(1)关于国际测验成绩 (上)
fouyang 2011-1-4 09:40
最近由于几件事,美国中小学教育(特别是理科教育)问题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首先是两部关于教育的两部记录片问世:《等待超人》(Waiting for Superman)讨论了学校和教学改革的种种问题;《无谓的竞争》(Race to Nowhere)批评目前教育中过度重视分数和竞争压力太大的问题。这两部纪录片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学校教育改革的明星Michelle Rhee在教育工会的打击下辞职,也把教育改革的问题再一次提上议事日程(见从华府公立学校总监Michelle Rhee 的离职谈起,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5280 )。前不久,最新的国际测验PISA成绩揭晓,美国一如既往地处于中下水平。因为这次测验是中国上海的学生第一次参加而且成绩遥遥领先,所以在美国引起了极大震动。奥巴马总统将其与五十年代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卫星相提并论。 美国教育的现状和教育改革的方略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讨论多年的问题。我们华人作为家长对子女教育非常关心。但是对于教育问题的全局,讨论甚少。其实教育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子女,而且是影响社会公平进步,以至美国竞争能力的重大问题。而我们的亲身经历,往往限制在市郊优秀学区中。而那里与美国的其他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一系列的文章中,我试图对中小学理科教育的一些议题做个介绍。在很多问题上我了解很少,没有自己的观点,只能介绍一下各方面的立场,特别是非主流的立场。这里说的理科,指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也就是美国人说的STEM。 在这一篇中,我们先从国际测验成绩谈起,看看美国中小学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评估各国中小学教育程度的国际测验很多,其考察内容和参加国家都不同。人们谈得比较多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这个测验针对4年级和8年级的学生,偏重知识掌握程度。2007年,48个国家参加了测验。另一个是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这是国际经合组织(OECD)住持的测验,参加者为OECD成员国,是世界上相对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测验的对象是15岁的学生,题目还包括知识应用能力。关于美国在这两个测验中的表现,有相当详细的分析报告【注一】,【注二】。 总的说来,美国在参加国家中的成绩属于中等,与领先者(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差距相当大。TIMSS的成绩略好于平均值,而且相对表现历年来变化不大(然而有些其他国家,包括新加坡,有过很大起伏)。如果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的话,美国的好学生相对其他国家有更好的表现(当然还比不过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美国的中,差学生在世界上属于中等水平。美国不同种族学生之间存在差距,但这个差距似乎在缩小。而且美国各个城市的学生中也有很大差别。有些地区的学生在国际上不算差了。在PISA测验中,美国各个层次的学生表现都在平均值以下一点。当然与上海的差距是巨大的。 显然,美国学生的成绩与美国经济强国的身份很不相称。这也是令人忧心忡忡的原因。然而,这些测验成绩能不能看成是对美国教育质量的判决呢?在这方面,也有不少异议。需要注意的是:以下的讨论不一定是针对以上两个特定的测验(TIMSS 2007)和(PISA 2010)。所以有些数据会与以上说的矛盾。 首先,有人提出,这些测验的成绩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水平【注三】。主要原因有:各国教学内容不同,例如美国中学一般不教微积分;学生对象也可能不同,如美国中学毕业生一般是17岁,而有些国家是21岁;学生选择方式不同,美国是从全人口中抽取的样本,而许多其他国家排斥了少数民族,移民和贫穷地区;在题目选择上,各国文化不同,而美国在争取适合自己的题目这个问题上比其他国家花的力气少。这些听起来有根有据,可惜没有定量的分析:这些因素能不能完全解释美国的差距? 另一个分析,就更定量一些【注四】。因为各国的分数其实很接近,精确的排名没有统计意义。所以作者不是看美国的排名,而是把所有国家分成三类:好于美国的,与美国差不多的,和差于美国的。在各项指标中,与美国差不多的国家总是占多数。而美国的表现与G7中的西方国家平均值很接近。所以看来美国与最好国家的差距并非国与国的差距,而是亚洲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而且,美国白人学生的表现比西方各国要好得多。但是美国黑人和西班牙裔学生的表现很差。所以美国总体表现反映的不是学校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而且,美国的成绩也有些亮点。在TIMSS历年成绩中,美国是少数几个始终在平均以上的国家之一。而且美国的成绩在稳步提高。其他国家只有(中国)香港和拉特维亚做到这一点。而且美国在文科方面表现更好。【注五】 所以,总的来说,美国在工业国家中并非如媒体常说的那样敬陪末座,而是居于主流。当然,作为世界经济超强,我们总希望美国处于领先地位。事实上,OECD在1990年的调查表明,所有国家,包括那些名列前茅的,都对自己的理科教育不满意,希望进一步提高。所以这方面说来美国并不孤单。 有关文章: 完整大脑与后信息时代 《A Whole New Mind》读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0210 成功有秘诀吗?《超人》读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0411 从华府公立学校总监Michelle Rhee 的离职谈起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5280 育儿漫谈:高指标人和多情趣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4256 莺歌燕语:美国的教育走偏了吗? http://blog.creaders.net/ygyy2010/user_blog_diary.php?did=73512 【一】 HIGHLIGHTS FROM TIMSS 2007, http://nces.ed.gov/pubs2009/2009001_2.pdf 【二】 Strong Performers and Successful Reformers in Education: Lessons from PISA for the United States, OECD 2010, www.oecd.org/dataoecd/32/50/46623978.pdf 【三】 Christopher H. Tienken,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 Wonder?, Kappa Delta Pi Record, http://www.kdp.org/publications/pdf/record/fall10/Record_Fall_2010_Tienken.pdf 【四】 E. Boe and S. Shin, Is the United States Really Losing the International Horse Race in Academic Achievement?Phi Delta Kappan May 2005 Vol. 86, no. 9, 688-695, http://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4context=gse_pubs 【五】 Lowell, B. L. Salzman, H. Into the Eye of the Storm: Assessing the Evidence 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Quality, and Workforce Demand (Urban Inst., Washington DC, 2007) http://www.urban.org/UploadedPDF/411562_Salzman_Science.pdf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5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是义务教育的义务教育
SoSoliton 2010-9-29 23:27
  据报道,几天前( 9 月 27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国应该向中国学习尊师重教。想不到美国鬼子也有向中国学习的事情,而且还是总统号召。不知奥巴马是想耍个滑头,希望美国政府向中国政府学习,加大教育投入,以便他的口袋里有更多的米米可支配,还是他老先生要号召美国人民向中国老百姓学习,费用再高,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不要指望和埋怨政府。   我们国家对教育确实是越来越重视了,教育投入连年增加。但令我困惑的是,政府投入在不断增加,老百姓供孩子上学的负担为什么反而越来越重呢?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的事在今天依然在发生(在我家乡那穷旮旯就经常看到),但在我们小时候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反而很少看到。回顾我的中小学教育,再对照现在的所谓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很难说清楚,到底是政府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了,还是老百姓越来越尊师重教了。   我是一个穷苦家庭的孩子,但我很幸运,基本上没花什么米米就一路从小学读到了大学毕业,可以说,我接受了十几年的免费义务教育,是毛主席、党和政府培养了我。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从 1986 年实行的,所以我们 60 后一代原则上接受的不是义务教育。首先,它不具备强制性,我们那代适龄儿童上学与否由家长决定,学校和老师是不会强迫的,何况孩子想入学还要参加入学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掰指头数数和做十以内的加减法等,考试通不过的是不会收的。另外,它不是免费的,虽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学费不算多,但这不多的学费确实难为了不少家长,也令一些孩子终生辍学。   我 1973 年上小学,但差点因父母交不起每学期两块钱的学费而辍学,或比同龄人要晚一年甚至几年上学。我家兄弟多,仅靠父母挣的工分换不回全家的口粮,导致家庭特别穷,两块钱都拿不出,父母又脸皮薄,不好意思去跟老师说情,于是就没让我去上学。我看周围的同龄孩子都入学了,领回了新书,白天他们都到学校上课了,我连个玩伴都找不到,内心十分难过,对他们也十分羡慕。大人们看出了我急切想上学的心思,就尝试着考了考我数数的能力,发现我答题飞快,是块好料,便你一言我一语的劝我父亲到学校跟老师说说情,先把学费欠下,收下我再说。我就这样比班上其他同学差不多晚一个星期入了学。   在我的映象中,小学五年,我们班绝大多数同学都欠学费,数额不等。我基本上每学期都欠学费,记得我给老师交学费最多的一次是五毛钱。为学费的事情,老师也会时不时的在放学前叮嘱同学们,叫欠费的同学回去向家长讨要讨要,但收效甚微。同学们对老师点名催缴学费都习以为常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老师讨要学费其实也是有立场的,学习成绩好的,被老师点名比较少甚至不点名,成绩不好表现又吊儿郎当的,三天两头被老师点名讨要学费。印象最深的是班上的一对兄弟同学,家里也是因人口众多而特穷,特别是兄弟中的那位弟弟同学,学习成绩不好不说,仅他那幅邋里邋遢的样子就很不讨老师和同学喜欢,特别是在冬天,他总是穿着一件破棉袄,袖口的棉絮都露在外头,鼻子长年流绿彤彤的浓鼻涕,那浓鼻涕又全都被擦在了破棉袄的两个袖子上,从袖口直擦到肩部,整件棉衣结满了油痂,非常恶心。这对兄弟同学是故就成了经常被老师讨要学费的对象,他们的老爸被召到学校来的次数最多,但这位老爸立场十分坚定,从来没交过一分钱学费。糟糕的是,这位老爸虽然穷,但他是我们班少数几个识字的家长之一,因此,他也是给老师留下书面欠条和保证书最多的家长,其他家长因不识字而一般都是口头承诺。年复一年,旧债还在,新债又添。五年后,班散了,债也赖了。回想起来,小学五年,虽是赖帐一族,但却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一顿免费义务教育。   我们那时的初中更不是义务教育,上初中是要经过全公社统一入学考试的,大约只有不到 20% 的小学毕业生能考上公社中学。我当时以全公社名列前茅的成绩考上了初中,我班的那对兄弟同学就双双落选了。初中三年,记得第一年的学费是每学期 6 元,后又涨到 8 元。 8 元是个什么概念呢?按当时的猪肉价格,也就买五六斤猪肉。据说孔夫子的学生每年都要孝敬孔老先生,孝敬的方式就是给他老先生送腊肉。这样想来,我们每学期只花几斤猪肉钱还是应该的,权当孝敬老师了。所以我们的初中教育尽管不具备义务教育的特征,但也完全称得上是免费义务教育。    1981 年,我考上了县重点中学,读了两年高中,学费是每学期一百来元,这一百来元包括学杂费、住宿费、餐费等全部费用。一百来元在当时就是一头猪的价格,所以,我每个学期的学费就是靠我母亲每半年喂一头猪攒出来的。在我之后好多年,我们村子陆续也出过几个高中生,他们的父母经常向我母亲打听读高中的费用行情,我母亲的算盘非常精准:反正一个学期一头猪。学费的涨幅跟猪肉的涨幅几乎一样。一头猪,听起来似乎有很大一堆的肉,但其实也就只够年轻人半年吃的,所以,掐指一算,交到学校里相当于一头猪的学费其实又被我吃回来了。这样看来,我们的高中教育,其实也是免费义务教育。   总的来说,我们那一代,实际上接受了十多年不是义务教育的义务教育。后来,我们国家为显示对教育的重视,出台了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适龄儿童要接受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但实际上,我从花在我小孩上小学和中学的费用看,如果跟我们那一代相比,远不是免费义务教育。尽管时代不同了,物价在上涨,货币在贬值,但如果以猪肉来换算,我看他们这一代初中一学期的费用相当于我们那一代整个小学和初中阶段学费的总和,甚至还要多。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孩子接受的是名义上的义务教育而实质上的非义务教育,但有一点,义务教育强制性确实是加强了,从普九率可看出,失学儿童几乎没有了。   记得我们敬爱的李瑞环同志对刁钻的香港记者曾经有一句很经典的反问: “ 如果我祝你身体健康,是不是指你身体不健康呢? ” 答案当然不是。但我看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事情却还真是这样,以义务教育为例,当我们大力提倡义务教育的时候,其实我们的义务教育已不怎么义务了,至少比以前不义务了。   当我们听到 “ 要高度重视 XX ” 的时候,其实那不是领导的真实意图。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话也不例外。你若当真,说明你不是领导,或不具备当领导的潜质。
个人分类: 回首往事|657 次阅读|1 个评论
耿大夫谈复旦大学之科学人文观
longfo 2010-5-14 10:46
今天, 复旦大学 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来到华师大二附中和上海中学,与中学生们一起探讨如何培养20年后的中国精英,也为复旦105位正教授的中学校园行拉开了序幕。 给黄鳝吃避孕药让它变粗变大,用硫磺熏白木耳使它色彩更漂亮,这些办法是谁想出来的?我猜可能就是科学家。杨玉良说,没有人文情怀、只有专业知识的科学家只能是一部研究机器。要培养20年后的精英,就得让他的人文和科学精神同时萌芽,博采众长的通识教育的作用格外重要。此外,他还特别提醒中学生们,今后无论何时都不能丢弃三样东西:业余爱好、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据悉,今年正值复旦大学105年校庆,该校各院系推选了105位正教授组成名师团,将赴全国各地的中学做人文、社会、科普类的系列讲座,旨在传递通识教育理念,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也让大学教授们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 笔者评论:科学家的确脑子好使,很多办法肯定是科学家想出来的,不排除三聚氰胺事件,科学本身就是双刃剑,缺了东西,就会出问题,缺了什么会出问题呢,那就是人文关怀,很多人都在谈医疗的人文关怀,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不敢谈科学的人文关怀呢。科学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服务的。作为复旦大学的一份子,我觉得复旦这个举措很好,从中小学就加强人文关怀,让人成为人,不能成为机器。科学人文化,我觉得这是国内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我也希望科学网能专门有些大牛写写这方面的文章,本人人微言轻,文章只能为少数人所看,影响甚微,所以还请大牛们多写一些,大家就事论事,共同促进科学发展,岂不是好事一桩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9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