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特立独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特立独行的科学网博主(纪念)
热度 2 zlyang 2019-1-11 15:05
特立独行的科学网博主(纪念) (1)王季陶(复旦大学,微电子学系,教授) jitao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taowang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7912 上次活动时间 2017-1-10 06:07 (2)许浚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教授) 边缘海起源 Origin of the Margi ... http://blog.sciencenet.cn/u/nwpacific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397 虽喜名利,更爱真理。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上次活动时间 2014-9-20 22:24 许浚远( 1960-10 ~ 2014-07-21 ),安徽枞阳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系 构造地质学教授,博士。 (3)张操(复旦大学,教授) 超光速研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ugu23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1800 交流电速度可能超光速 Research on Faster Then Light 上次活动时间 2018-11-17 15:53 (4)曹天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超导观察 http://blog.sciencenet.cn/u/tdcao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4261 上次活动时间 2013-5-16 20:14 2013-05-22 08:31 曹天德在西祠胡同的留言 http://www.xici.net/d188804765.htm 希望科学网能永远保留他们的博客。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 真理是在认识过程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在也无事可做了。” 相关链接: 2009-12-16, 查阅资料的重要性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74078-1-1.html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74077-1-1.htm 在科学网获得永生的博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02657.html 2013-06-24,真诚祝福曹天德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02259.html 2018-12-31,沉痛悼念张操博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54543.html 2019-01-10,纪念李小文博主仙逝四周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56365.html 顺便告诉大家:俺还活着。 问题是:怎么证明俺还活着?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3104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们距离“一流人才”有多远
热度 12 martinluomin 2018-7-27 13:34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流的人才”。钱学森先生在逝世前环顾四周,发现同辈中“一流的人才”已经逐渐凋零,后辈中“一流的人才”竟然还没有脱颖而出,这不仅让钱老有独登幽州台感慨后继乏人而怆然涕下的伤感。 各行各业,三教九流,行行出状元,都有一流人才。一流之下,二流、三流乃至不入流者比比皆是。大学中有一流的教育家、教授、学者和文豪;政治界有一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文艺界有一流的导演,演员、剧作者和评论家。每个时代都有一流的人才,有些时代更是英雄辈出,群星璀璨。春秋战国群雄混战,国无宁日,故而出了老子,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清末民初风雨飘摇,山河破碎,于是出了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等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了周氏兄弟,徐志摩,老舍等文学家;蔡元培,胡适,梅贻琦等教育家比肩而立;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钱钟书,唐敖庆,华罗庚,熊十力等学问家济济一堂。吴清源、梅兰芳, 李叔同等艺术家梅竹争芳。民国年代出生的大师已经逐渐凋零,及至近代,虽高校林立,头衔总总,但”一流人才”鲜有一见。何也,人们已经多不知何谓“一流的人才”! 什么是一流的人才?最近看一部CCTV6的晚间电影《喜马拉雅》,是一部法国导演拍摄的西藏电影。在影片最后,老“头领”临终前对新“头领”说:“你以为我没有反抗精神吗?作头人首先就要有反抗精神”。可见一流的人才首先要有批判精神,不能人云亦云,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再来看看两位剑客的例子吧。《海贼王》中不仅主角路飞的目标是海贼王,索隆也立志要成为一流剑客。要想成为一流剑客,不仅要勇于挑战比自己强的剑客,而且要加入未来海贼王的团队一起努力修炼,同时身边要有一批立志成为一流的人才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才有可能成为一流剑客。日本历史上有位一流剑客叫宫本武藏,柳生请教他如何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 柳生 问到:“以我的资质,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剑客呢?宫本答曰:“至少十年”;柳生不免有些着急,说到:“我等不了那么久,我愿意下任何苦功夫达成目的,那需要多长时间 ? ” “那,也许需要 20 年。”柳生更急了:“如果我不惜任何辛苦,夜以继日地练剑,需要多少时间 ? ”“那样,你这辈子再没希望成为一流的剑客了。你的眼睛全盯着‘一流剑客’,哪里还有眼睛看你自己呢 ? ”武藏平和地说,“要想成为一流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只在意结果,不知道反观自我,不看过程的人永远成为不了一流剑客。”由此可见,一流的人才不能仅仅刻意在意一时的成败,而要有特立独行的品质;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要有一种孤傲决绝,冲决罗网的精神,无此,绝无可能成为一流人才! 要想成为一流人才,一曰批判精神;二曰自强不息;三曰特立独行;这也是为什么陈寅恪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自己的学术精神和价值取向。最后借用龚自珍的一首诗来呼唤人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一流”人才“。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2804 次阅读|31 个评论
一流人才的悲催境地
热度 11 controlhopeless 2018-5-14 13:54
这个社会显然是需要特立独行的人,这些人中有苹果的Jobs,也包括美国的特朗普总统,后者一个推特,大概就能将有关中国的“中兴”问题搞定。特立独行要付出代价,包括那个画家梵高,耳朵都被自己割掉。科学网最近特立独行的博主是搞音乐研究的蒲大师,俺还蹭过他的热度,见俺的博文: 物理学家的自嗨 特立独行者很多,其中乔布斯是成功的。前两天看过其传记电影,还是被他的决绝震撼,比如他关于人才的看法: Steve Jobs: There are no top guys, alright? In the Apple II team, there are no top guys. They're B players, and B players discourage the A players, and I want A players at Apple and not Dell. 这个场景出现在Wozniak与Jobs的争执中: Steve Wozniak: Just acknowledge the top guys. 因为Apple II的不成功,Jobs要裁员Apple II团队,Wozniak要求Jobs在新品发布会上致谢Apple II团队的高级成员。 对于Jobs上述台词,电影中的中文字幕如是说: Apple II团队根本没有什么高级成员,他们都是二流人员,致谢二流人员,只会打击一流人员。我希望一流人才都在苹果,而不是戴尔。 Jobs显然对二流人员的漠视是有效果的,因为随后,一流人员做出的Mac系列成功了。 这个社会对一流人员的打击,严重的是在学术界,表现在二流人才看不懂一流人才的工作,而拒绝他们文章的发表。例如,俺最近投稿,编辑们就屡次三番地拒绝俺这个“一流人才”的工作,哈哈。 Jobs这个一流人才彪炳史册了,在于市场真金白银般的考验。俺的文章被拒,在于学术界一直是藏污纳垢之所在。数学家哈尔莫斯在其书中《我要做数学家》说过: first-rate people attract other first-rate people, but second-rate people tend to hire third-raters, and third-rate people hire fifth-raters. 中文: 韦伊指出一个对数定律在起作用:一流人物吸引别的一流人物,但是二流人物往往聘用三流者,而三流人物聘用五流者。 这句话对那些编辑们也是合适的,但对于“特立独行”的一流领导或许是个例外。 这个世界岂止物理学家自嗨,做控制理论的俺不也是如此吗。“我的国”自嗨后,有特立独行的特朗普接盘,然而俺自嗨后,“特立独行”的俺一地声明狼藉。这就是一流人才的悲催境地,呜呜呜
个人分类: 不说白不说|6331 次阅读|22 个评论
如果赢得11月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总统会怎么做呢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6-6-12 20:33
赵建民 2016-6-1216:59 如果赢得11月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总统会怎么对待记者?是继续特立独行,还是被体制化 博主回复(2016-6-1218:37) : 我想补上一句: 当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正甚嚣尘上时,可恶的美国麦卡锡主义就有市场了。 博主回复(2016-6-1217:13) : 我认为:普朗特的“独裁”和“霸道”被高估了。他正在利用美国一部分人对过去的美国经历(他认为美国是“过分人权化”或过分“政治正确”了)和现在的美国问题(美国相对实力的下降)的不满想去赢得选票。如果(万一)他赢了这届选举,要么他选择收敛,要么他只做一届总统,要么美国在“目前世界形势的压力下将永久地变为集权国家(以便它与其它集权国家抗衡)。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2112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 为什么 要 “特立独行”?
热度 2 张能立 2016-1-27 23:08
孔夫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 今年 50 有 2,不仅 不知 天命,而且 还干出 即使是 对 我 相当 熟悉的 人 眼中 很二的 事情: 1. 公开、实名 质疑 和 批评 大 leader 同志的 认知 和 工作 不足; 2. 以“卧倒”的 方式,公开 批判 传统文化的 糟粕,试图 引起 关注 中华民族 当下 困局 和 未来的 前景 的 人士,对于 祖宗 遗产的 糟粕 如何 深层次 影响 中国 现代化 进程 方面 进行 深入 思考。 3. 公开 提出,阻碍 中华民族 崛起的 深层次 原因 是 思维(农民思维)、汉语 和 传统文化的 糟粕。 4. 从 学习 和 研究 数学 及 科学 这个 角度 出发,是 当今 国内,较系统 思考 且 发现 汉语 许多 bugs的 人士 之一。公开 提出:中华民族 要想 真正 崛起,而不是 昙花一现,必须 走 新加坡 之路--采用 英语 治国;中国 要想 办世界 一流 大学,也只能 采用 英语 教学,才可能 实现。 5. 国内 第一个 提出:教育 和 学习, 唯一 可以 抵达 高深 学问的 最顶峰的 路径,只能是 Skills -- Concepts-- Ideas 。并且,“自费” 教学 改革,将这一 教育 和 学习 理念 引入 课堂,已经 得到了 学生的 高度 评价。 6. 国内 率先 尝试 采用 “科学 真理 + 互联网” 方法 进行 基层 治理 实践。具体 做法 就是 在学院 层面,运用 truth 在学院 QQ群 上 “党课”:一是 阐明 马克思 主义 理论的 真理性,二是 运用 truth 质疑 和 分析 学院 领导的 工作 不足。从而 真正 获得 本来 就属于 老百姓的 话语权。于是,老百姓 就通过 intelligence 初步 实现了 对权力的 制约,其效果 学院 普通 教职工 有目共睹。 7. 公开 宣称 自己 是 追随 马克思主义的 “新左派”。马克思主义 “新左派” 的认知观:对待 包括 马克思 主义 等 对象 在内的 宇宙中的 万事万物,采用 数学 和 科学 理性 来 分析 和 批判。 马克思主义 “新左派” 的 使命感:追求 全世界 实现 无任何 形式的 压迫(无 权力、无 资本、 无 知识 等压迫),且 人人 彼此 互相 友爱 。 8. 国内 率先 提出 且 身体力行 进行 汉语 文本 分词的 人士 之一。这样 做的 目的,就是 为了 增加 自己 和 同胞们的 concept 意识 和 能力,从而 间接 为 提升 整个 中华民族 学习 及 运用 数学 和 科学的 意识 和 水平 服务。 我 为什么 要干出 如此 出格的 事情的 呢? 一言以蔽之,我 就是 想 以自己的 肉身 回报 抚养 和 教育 我的 伟大的 中华民族。我 从一个 农村的 孩子,能 成为 大学 老师,且 读大学的 时候,享受着 国家的 助学金。这些 都是 民族 赐给 我的,因此,我 必须 回报 民族的 养育 之恩。 我 回报的 方式 就是: 我 能,你 更 能。你 不能,我 帮助 你 能。(If I can, you will more can. If you can't, I will help you) 我 已经 是 52岁的 人,硕士 学历。在当今 博士,海归 博士 越来越年轻的 形势 面前,我 已经 属于 “次品” 或 “边角 余料” 类 人士。“我 能,你 更能”的 意思 是:如果 我 这样的 不入流的 “硬件” 都可以 做出 上述 常人 难以 做到的 事情,那么,年轻人,博士,特别 是 海归 博士,应该 可以 比 我 做的 更多,更好,这是 不言而喻的。“你 不能,我 帮助 你 能”的 意思 是,如果 哪位 同胞 认为 自己 做不到 上面 我 做出的 这些 事情,需要 有人 支持 和 服务,那么,我 愿意 义务 成为 同胞们的 首选。例如,假如 同胞们 认为 自己 缺乏 勇气,那么,我 可以 解剖 自己的 心路 历程,看看 我 从一个 胆小怕事,到今天 如此 大胆的 全部 过程。且 可以 像 给 学生 “卧倒” 帮助 学生 练 勇气 那样,同样 可以给 同胞们 “卧倒” 练 胆子。 总之,“我 能,你 更 能;你 不能,我 帮助 你 能”,就是 要让 比 我 强的 强者 不能 懈怠,比 我 弱的 弱者 看到 人生 希望。最终,有益于 整个 社会 和 中华民族。 此外,我 如此 “特立独行”的 另外 一个 目的 是 追求 “不朽”。当然,包括 皇帝的 肉身 在内,没有谁 可以 做到 肉身 不朽。唯一 能够 做到 不朽的 是 思想 及在 思想 指引下的 行动。我 知道,我 上面 做出的 8件 “特立独行”的 事情,历史 会公正 予以 评价。当然,这对于 我的 人生 追求 来说,还 远远 不够。我 必须 要在 智性(intelligence)的 某一个 方面,向 洋人 思想家 发出 挑战。 我 这样做,并不是说,自己 有胜算,而是 要激励 中国 当今的 各种 大牛们 和 后人: 赢了 中国 同胞,不算 什么 大本事,有本事 和 抱负,应该 追求 与 洋人 思想家 PK 。我 就是 要以 自我 “当炮灰” 这种 方式,展现 中国人的 不屈不饶 精神。因为,我 知道, 如果 中华民族,不能 登上 世界 智性 之巅,那么,所谓的 中华民族 崛起,不过是 自欺欺人的 “肥皂泡” 而已。
个人分类: 教育|1109 次阅读|4 个评论
羡慕北大,出了一个种花的!
热度 9 jiangjinsong 2012-5-30 14:56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05/27/content_473678.htm 俺说两句吃里扒外的话:俺们清华园的理想主义色彩好像弱一点,特立独行的学生出的比西边的邻居要少不少啊!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3412 次阅读|24 个评论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liuli66 2012-5-2 11:45
做一头特立独行的公猪,难! 以下为转载: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文/王小波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 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迹,但我喂猪的时间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写了。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这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电子版来自: http://www.jx.xinhuanet.com/yiwen/2003-04/29/content_448310.htm 原文:《沉默的大多数》。
个人分类: 杂感|6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家风采-14:特立独行求真知——记华罗庚
热度 17 sqdai 2012-4-26 09:15
如果你到了国外的一个名牌大学,那里的一位大科学家对你说:“你在我们这里呆上两年,就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对此,大概很少有人会说“不”的吧!然而,特立独行的华罗庚却婉言谢绝了! 这就是华罗庚特立独行的个性的表现,前几天,在博文跟帖中,有博友谈及华先生的这一特点,的确所言非虚。 话说 1936 年,清华大学算学系教员华罗庚获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乙种资助( 1200 美元 / 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那里正是全世界的数学研究中心之一,群英荟萃,大数学家哈代( GH Hardy )率领着一大群英才,如达文坡特( H davenport )、兰金( RA Rankine )、埃斯特曼( T Estermann )、赖特( EM Wright )、蒂奇马什( EC Titchmarsh )、海尔布伦( H Heilbronn )等等,在数学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分析和数论)做着出色的工作。 华罗庚抵达时,哈代正在美国访问。据说,他看了华罗庚的论文和维纳的推荐信之后,曾给海尔布伦博士留了一张纸条,写道:“华来时,请转告他,他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要知道,在剑桥获得博士学位至少要三四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因此,海尔布伦在接待华罗庚时问道:“你打算攻读哪门课程?我们会帮助你的。”不料华略作思索后答道:“谢谢你的好意!我只有两年的研究时间,自然要多学点东西,多写些有意思的文章,念博士不免有些繁文缛节,太浪费时间了。我不想念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学者。我来剑桥大学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学位。”这一回答使得海尔布伦大感意外:“东方来的人,不稀罕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的,你还是第一位,我们欢迎这样的访问学者!” 实际上,对于顺手牵羊拿一个博士学位,要说华毫不动心也是不真实的。除了他说的时间因素以外,还有一个经济因素。以中华教育基金会的区区资助,难以缴纳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高额学费。当然,他可以向基金会或清华大学申请一笔学费,甚或向朋友告贷,但他不情愿这么做,因为他所追求的是真学问。稍后,他与好友钟开萊、陆天台聊天,陆问华:“为什么你一年之中完成了 11 篇论文,每一篇可得一个博士,却因没交学费给学校而不获学位呢?”华罗庚一笑了之:“钱不够呀!学费贵极,也就算了。”其为人的率真耿介可见一斑。 华罗庚在剑桥大学这样优渥的学术环境里如鱼得水,发奋追求数学真谛。他与上述各位学者日夜切磋,取长补短,每晚挑灯夜战,学问不断见长,尤其在分析和数论方面,接连涌现新成果。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有人去英国,先补习英文,再听一门课,写一篇文章,然后得一个学位。我听七八门课,记了一大摞笔记,回国后又重新整理了一遍,仔细地加以消化,还在剑桥写了十多篇文章。” 华罗庚在英国进修第二年,抗日战争爆发,祖国遍地烽烟,大片国土沦陷,他归心似箭, 1938 年,放弃可能留在英国继续做研究和教书的机会,回到祖国,到昆明的西南联大执教。 华罗庚在告别老师哈代时,系统地汇报了自己的工作进展,谈及他对完整三角和估计、华林问题、布劳赫 - 塔内问题的探索结果,哈代大加赞赏,并表示要把他的结果写进他与赖特的新著《数论入门》(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umb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8 ),此书的确引述了华罗庚的若干结果,这至少是中国数学家的工作为国外重要专著引用的较早的记录之一。 在剑桥大学的这段经历为华罗庚成为一位有作为的数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为了追求真学问,他又风尘仆仆地游历美国、苏联,与他心仪的数学权威进行合作研究。这是后话,日后有机会再提。 华 先生特立独行行事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不是完人,然而是一位个性鲜明的数学家。 参考资料: 王元 . 华罗庚(修订版),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写于 2012 年 4 月 26 日 【链接】同类博文 1. 科学家风采-1:生死关头见丹心 —— 一记郭永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62195 2. 科学家风采-2:科学探索无尽期 —— 一记钱学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62490 3. 科学家风采-3:高风亮节一女杰 —— 记陆士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62491 4. 科学家风采 -4: 坦然自若斗病魔——记王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62822 5. 科学家风采 -5 :智者杯茶解难题——二记钱学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63170 6. 科学家风采-6:忍辱负重育新苗 —— 记谈镐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63502 7. 科学家风采-7:科苑耕耘一园丁 —— 记吴耀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69773 8. 科学家风采-8:劈波斩浪辟新途 —— 记詹姆斯•赖特希尔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0096 9. 科学家风采-9:双目失明志弥坚 —— 记欧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0445 10.科学家风采-10:不屈不挠斗凶顽 —— 记伽利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0760 11.科学家风采-11:大师恨铁不成钢 —— 三记钱学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7518 12.科学家风采-12:一身正气扶正义 —— 二记郭永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7838 13.科学家风采-13:鸿雁传书寄深情 —— 记钱学森与郭永怀的深厚情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8181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9333 次阅读|23 个评论
王小波逝世14周年
热度 3 hjf306 2011-4-11 21:21
王小波( 1952 年 5 月 13 日 —1997 年 4 月 11 日),著名作家, l952 年 5 月 13 日生于北京, l968 年去云南插队, 1978 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 1984 年至 l988 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 1997 年 4 月 11 日病逝于北京。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 “ 智慧 ” 、 “ 自然的人性爱 ” 、 “ 有趣 ” ,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他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是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取得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我只读过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已深感有趣。即使现在读来也依然很有意味。多少人生前寂寂,死后无名,而王小波已经离开了我们 14 年,依然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缅怀,也是幸事一件。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 —— 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 —— 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兑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迹,但我喂猪的时间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写了。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 —— 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 “ 猪兄 ” 。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 —— 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 —— 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 —— 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 —— 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逮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 —— 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63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为什么我们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 -萧功秦
zhanglin9099 2010-11-3 19:43
不久以前,我们去看一位从美国回上海探亲的朋友。这位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二十年前赴美国留学,他谈到多年以来在美国生活,感触最深的是,在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追求,与西方人相比,有一个相当大的区别,那就是旅美中国人无论事业成功与否,无论属于哪一个阶层,似乎都非常重视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只要中国人在一起,无论是台湾人、香港人、大陆人还是多年旅居美国的华侨,都非常实际,讲求生活的享受与安乐,中国人平时谈话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车,在世俗生活的享受方面似乎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不像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那么多元化。在西方,确实有不少人只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但也确实有为数不少的人在追求其他东西,例如有的人喜欢冒险,而在日常物质享受方面则相当随便,有的人成了事业上的亿万富佬,但生活却十分朴素,始终开一部普通的车子。钱赚得再多也不会想到买什么高级轿车。他们对于别人以何种方式生活,追求什么,物质生活得如何好,可以完全不在乎。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己觉得值得追求的价值。换言之,中国人的人生追求相对而言则十分单一,而且很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既然社会上以物质生活为中心,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人们也就自然会去摆阔,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成功。西方人的生活追求则比较多元化。甚至连日本人也比中国人生活价值的多元化追求方面要丰富得多。 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文化问题,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在人生目标追求上中西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反差,我过去也隐约感觉到了。就拿我所接触到的文科研究生与大学生来说,就我多年教学所知而言,其中相当强烈地出于对本专业由衷的热爱而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实在并不多。 前不久我见到的一位来上海开会的美国女教授。十八年以前,我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就与这位研究中国历史的留学生成为好朋友。她现在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所不太有名的大学任教,她说,她希望的是提早退休,这样,她就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自由地研究中国文化与历史,因为她现在上课太忙了,最缺少的是自由支配的时间。 她还说,她生活很简朴,只要再积一些钱,提前退休以后的生活不会有问题。 这种把学术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追求的生活态度,在美国并非少见。在美国大学里,人文学科的助理教职的收入并不那么有吸引力,然而往往会有数十个博士或博士后宁愿不要去公司赚大钱,而要前来应聘,大学教职竞争非常激烈。我曾向一位美国朋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获得一个大学文科教职是如此困难,为什么在美国还是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去读文科学位呢?这位朋友告诉我,这是因为他们确实有志于哲学、历史、文学与艺术专业,确实以此种学科当作为自己由衷的爱好,他们才会做出这种选择。 当下中国人的价值追求的单一化、同质化,我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深切的体会。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的自行车坏了,正在车摊修车时,放在车架上的一本《西方哲学史》的书名给一位路旁休息的中年人看到了,他好像是突然发现外星人似的惊讶地看着我,并自言自语地说:哈!哲学!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有人在读哲学! 这件事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这位市民周围确实长期以来没有人对于纯粹属于人文领域的事物有兴趣,否则他不会把我看成异类,并如此真切地感到惊讶。其次,他非常自然地认为,所有的人都理应追求与他所追求的同样的价值。他无法理解别人追求一种与他不同的价值是合理的、自然的。他的表现正是他的人生态度的一种最自然的反应。我用这个例子只想以此来说明,中国人在人生价值方面,确实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元化、、板块化、同质化现象,中国人的价值观分化程度很低。用这个例子可以从反面来说明,什么是特立独行的生活态度。 另一个例子是,去年有一天,我的一个发了小财的初中同学请我和其他几位同学吃饭,在开往一家大饭店的出租车上,他突然大发感叹,说我们当中最可怜的就是笔者本人了,他说这是因为笔者现在还在拼命读书。在他看来,在当今中国读历史书又能赚多少钱?对此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我确实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对他的想法提出反驳,因为这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而是一个不同的生活价值态度问题。 这个例子之所以特别有意义,是因为这位朋友在中学时期是全校最杰出的优等生,他的作文常常被语文教师当作全校高中生的范文印出来让大家欣赏。而现在他却非常真切地把金钱与享受,作为人生唯一值得的追求的价值来确认,并相当自然地认为,可以以此作为唯一的尺度,对别人幸福与否或可怜与否来进行评价,丝毫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至少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种一元论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世俗化的价值观如同潮水一样已经渗透在我们活着的一代人中。以至于这种价值优势已经取得可以指点江山、臧否人物的霸权地位了。 再有一个例子是,去年七月我在旧金山硅谷参加了一个中国新侨民举办的家庭聚会。我满以为这些旅居海外的朋友会由于我这位刚从国内的老乡的到来,而问及有关中国的一些话题。然而在整个聚会中,人们谈的只是各自如何赚钱,刚买不久的房子又涨价了,附近什么地方的托儿所最便宜,等等。人们几乎完全没有注意到一位中国大陆来客的存在。也根本没有想到问问自己的故乡有什么新鲜有趣的事情,中国有什么变化,中国有什么问题,未来会怎么样。回来的路上,我对此十分感叹,询问带我来参加这次聚会的朋友,这是为什么,我的朋友一时也回答不上来,只是说,这里大多数中国人圈子谈的都是这些。不谈这些他们还有什么可谈的?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祖父。直到六十代年初期过世,可以说他属于中国最后一代的受儒家影响的老式读书人。根据家人的回忆与我小时候对他的依稀的记忆,他是一个乐天的老人,自命为谑翁,喜欢喝酒,喝得过量也会发酒疯,对人非常善良。读书甚勤,拥有万卷藏书,购书成为生活中最大的爱好。每次发薪水就用来购书,购书之后往往是身无半文。反过来还要向子孙辈借钱。吃的则基本上是粗茶淡饭。高兴时会眼泪纵横。对子女又非常宽容,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鼓励自己的女儿(即我的姑妈)去读易卜生的《傀儡家庭》,去追求自由恋爱,他从来不以自己的意志要求他人。朋友很多,见到别人有难总会尽力相助。 记得我小时候,哥哥笑话祖父填写表格时把宗教信仰一栏填写为信仰儒教,哥哥说,儒家怎么能算是宗教呢!现在想来,祖父正是在精神上最接近于孔子原本意义上的那种儒者了。他对他所理解的道的诚挚信仰,与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对现世价值的享受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并达到和谐的地步。他从来没有压抑自己的个性,用发舒这两个字来形容这位谑翁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他的这种自由舒展的个性与他的人生意义的追求结合到一起,形成一种乐天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态度的意义就在于,对天道的尊崇,使一个人可以摆脱那种单纯的物质金钱的追求,而对现世人生的热爱与乐天的态度,又使人不至于变成 道的殉葬者而不自知。我想,这种和谐的生活,可以产生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人格,一种不是刻意包裹与修饰自己,以迎合世俗生活的人生风格。一种有着丰富的精神追求的,达到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境界。可惜这一种类型的儒者与我们之间已经出现无法接合的断层。 现在想来,人们从五四反封建的文学作品中见到的近代以来的士绅形象已经脸谱化了:中国的儒家士绅阶层是专制的,不开化的,僵化而封闭的,生于儒家士绅统治家族社会,只有打倒它或者离家出走一途。巴金《家》里的那个士绅老家长的形象实际上是被高度符号化了,自五四以来,几乎就成为中国旧家长制度的象征。其实,中国士绅阶层本身在在外部文化的冲击下也处于转化过程中,分化出不同的类型。士绅中的专制家长当然不在少数,但并不是没有其他类型,至少在我们家里,就出现了从传统士绅中转化出来的一种新类型。在一定的条件下,儒家文化在与外部文明的融合中未必不能衍化出一种能够容纳超功利的精神价值追求的、容纳特立独行的人格的、通达发舒的新类型。可惜的是,这种自然的转化由于种种因素而在中国没有实现。二十世纪以来,士绅文化终于彻底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了革命特色的农民文化。而农民不得不为稻梁谋的生活处境,使这种文化注定具有相当实用性与功利性特质。当然,这一点肯定不能解释我们提出的问题的全部,但也许可以解释部分。 当然,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儒家主要的历史趋势不是走向发舒,而是走向律则化。我们自五四以来批判的,实际上是意识形态化的儒家,即把儒家的 道变成官学化的政治意识形态,变成为统治者的工具,变成一种硬化了的君尊臣卑的纲常伦理。其结果就是儒家自身的异化。这种由于政治化而异化的最典型例子是东汉时期的二十四孝,一个为了使双亲有饭吃而把儿子活埋的孝子,成为中国文化中的典范与英雄,这无疑是一种为了某种被阉割了的道而牺牲人性的文化,这是一种失去了人性与道之间的和谐平衡的文化,这种道又如何对子孙后代具有吸引力呢?人们又如何会在对这种意识形态化的道的精神向往中,感受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呢?一旦这种道对人们的强制与约束力瓦解了,失去精神追求的人们又怎么可能不走向极端世俗化呢? 一种重发舒的、通达而多少富有人性味的原典儒家,如何在西汉以后演变为重一道同风的、以律则化的方式来限制人的自由发展的官学化的儒家?这可以说自五四以来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感兴趣的问题。我想可能有两个关键点。虽然这两点也许都是老生常谈。首先,在孔子那里,作为社会人伦的道,被历朝统治者解释为上尊下卑的等级秩序的道,从而失去了原典中的道的本性。其次,把人欲追求与对道统的尊顺不是有机地结合,而是完全对立起来。在《礼记》中有一段话最为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对立: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这种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把忠信、立义视为与世俗欲求完全对立的东西来遵顺,无疑是把儒家变成禁欲主义,而这种禁欲主义并不是为了实现超功利的审美追求,而是要实现一种现世政治目标,即实现统治秩序的机械般的稳定。这种禁欲甚至还及不上西方禁欲主义宗教中的彼岸世界对人性的吸引力。很难想象这种官学化的儒家,怎么能使人们获得一种发舒的自由的生活。 于是,中国文化的周期变动就显示出这样的特点,禁欲式的律则化对人性的压抑,形成机械式的人格特质。这种格式瓦解后,则呈现为不受精神力量制约与节制的逐利趋势。在乱世时代,这种物质追逐表现为没有章法的不开化的利己主义,在一个商品化的世俗承平时代,则表现为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而无论在禁欲主义的格式化约束力有效的时期,还是在其失效的时期,无论在乱世还是承平时期,国民人格的表现都体现为同质化,中国有的是贤臣、烈妇,营利之徒或官学化的儒生,但就是没有特立独行的自由人格。当今中国,是一个可以让人们自由逐利的时代,其人格特征更多地是表现为后一种类型。 在当今时代,一个没有被超越性的宗教终极关怀浸润的民族,一个缺乏精神自主性价值的民族,一个长期受僵化甚至异化了的制度与律则支配,而并不理解自由主体性的民族,在市场化、电视文化的影响下,从意识形态的教义中脱逸出来的思想解放的冲动消失以后,只能导致人文精神的缺乏,对超然的、超越功利的审美追求的缺乏,务实的传统品格传承下来,也只有逐利一途。 文化的解释是以一个民族长期生存过程中形成的深层结构为基础的。这种深层结构在意义在于,人们不自觉地受一种约定俗成的思维习惯与价值态度的支配而不自知。正如人们说话时,对支配这种语言的内在的语法结构的存在并不自觉一样。一个民族很难摆脱长期形成的深层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其实,我们现代中国人中并不是没有特立独行的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总有一些超越性价值的因子。(这些超越性价值未必只有知识分子精英们才能理解,并去身体力行的。)只是我们没有去发掘它们。 我们历史中有过屈原的浩渺无涯的想象力,有过《史记》中的豫让那种充满悲剧性格的侠义英雄,有过竹林七贤的真潇洒,有过李白的真浪漫。只是这些文化因子在宋元以后逐渐消失了,消失在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的世俗追求之中了,或者说逐渐处于休眠状态了。难道到了今天,我们芸芸众生注定只能把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机视为唯一的生存方式? 我们当代很多人至少在理论上对价值多元化还是肯定的,但这也许主要还是受惠于西方文化中的那些超越性价值的影响与启发,而不是来源于对自己文化中被我们已经遗忘了的文化基因的回归。希腊文化中的普罗米修斯,西方人的那种无止境的追求的浮士德精神,爱因斯坦推崇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以及那种 孩子般的对宇宙秩序超功利的好奇心,约翰克利斯朵夫式的英雄主义,美国小说中的海鸥乔纳森利文斯顿,对飞得尽善尽美就是天堂的那种人生理解,都曾在不同时期给我们中国知识分子以超越功利的审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人生启示。 中国人什么都不缺,智慧、毅力、勤勉、奋发、这些东西都有,缺少的就是一种对人生的浪漫主义态度,我们应该感谢西方文明在这些超功利的价值方面给予我们的激刺与启迪。如果我们能从原典儒家的思想精华中汲取更多的养份,并把它与我们从西方文明中撷取的超功利的价值精华结合起来。我们也许可望获得一种更为丰富、更富有激情、更具有色彩的生活。 事实上,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乃是创造之母。而有没有这种多元化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学,有没有对生活本身的富于诗情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丰度与深度,决定这个民族对人类的文明是否能提供更多的具有原创性的东西。决定我们的生命有没有一种立体感,一个终日在电视机旁的看会动的图画 的两脚动物是不会有原创性的。 附记 不久前,看电视中的《亲情》节目,说的是一个湖南成绩优良的高中生,性格内向,喜欢哲学而不愿听从家长的意旨去考大学建筑系,他放弃了考到一半的高考,回家后老师与同学,心理医生都说他有精神病,七年前离家出走,至今未归。母亲在电视上述说着自己对儿子的思念,希望这位失踪的儿子能与她联系,并保证再也不会干预儿子以后的生活选择。 这一事件确实发人深思,喜欢哲学而不愿考大学,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前面提到的西方国家,决不会有人认为是精神不正常。而在中国,文化价值是如此的一元化,凡是与这种占统治地位的人生价值态度不吻合的,人们就会把这种价值态度视为异类。人们无法理解:这个学生成绩那么好,放掉大学不考,不是精神病是什么?这种一元价值观,在文革时期是如此,在世俗化的今天同样是如此。不同的只是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前后时代有所不同而己。这种情况似乎自古就是如此。记得多年以前读研究生时,我读到过一部明代县志,其中记载,在元代中期,由于多年不行科举取士,以至当地儒家的礼仪皆已失传,而当地却有一个乡村绅士,事事处处依古礼行事,在当地传为笑谈。由于可见,在中国古代,也是一元的价值态度占统治地位。 一个不能宽容特立独行人生的态度的民族,是很难产生天才的。天才就是那些具有常人所没有的思想与行事方式的人们。他们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他们以全部的心思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并经由这种超越来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只有在那种境界中,才有可能发现常人难以发现的事物的本质。可以说当下读哲学系的人中,很少有人像这位高中生那样具有真正的哲学家的禀赋。这一件事令人深思,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创造力不发达,为什么我们社会缺乏人文科学的人才,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没有丰富的色彩。 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23594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短博)
jiangjinsong 2010-9-18 21:39
寧得罪君子別得罪小人 寧得罪小人別得罪不明真相的群眾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466 次阅读|1 个评论
特立独行的花
linxianglei 2010-5-14 17:10
文文同学喜欢花,而且只要开的颜色鲜艳,绚丽,都喜欢,因此连硕士期间的论文做的都是花,可谓是过了花瘾。但她仍不满足,立下志愿,希望将来能够种花圃,开花店,凡此种种,只要是跟花有关的都愿意去干。在园子里,每到花开时节,见到满目的花海,她都要感叹一句,这么多花,可叫我怎么好! 伴当我也喜欢花,但是与文文同学的对花的泛爱不同,我有偏爱。我喜欢:早开堇菜、槐花、梧桐花、山上的石竹花、荆棵的花、还有白色的山茶花。 还在早春的时节,青草尚未全绿,早开堇菜紫色的小花就已经在风中摇曳了,我家乡的田间道旁,到处都开满了它,我看到它就有春风拂面的感觉。 梧桐花比槐花开的早些,最特别的是它的香气,也许是童年在梧桐树下游戏的缘故,梧桐花的香气总让我情不自禁的忆起儿时的光景。 槐花开了的时候,香气就会在空气中弥漫,弥漫在初夏的美好时光里。 荆棵,也叫牡荆,这种天南星科的灌木开满花的时候,时间已是盛夏了,山岭上会有一丛丛的,散发出一种奇特的幽香,这种气味就是我记忆中的盛夏。 白色的山茶花是一种清香,长在山石边上,给我的感觉总是神秘的,遥远的。 文文同学听了伴当的描述说,恩,看来你是靠嗅觉来喜欢花的,不过花并不都是香的,园子里就有臭的。果然,当文文同学和伴当来到园子里那棵开满了小黄花的树前,立马被一阵臭气撂倒在地。 事后根本忘记去看树上挂的信息牌,也不知道是何植物。不过这也是植物界独树一帜、另类的树种了,传粉也不费心,因为自有苍蝇逐臭而去。那日伴当在倒地之时,看到苍蝇纷扰。
个人分类: 历史|1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