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术名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旧闻新读之三:看看这些扯虎皮的学者
热度 1 manrongchen 2011-10-29 16:43
旧闻新读之三:看看这些扯虎皮的学者 十年前有人在某晚报写了一篇学术腐败的文章,详述诸端,其中之一是“得某某学术泰斗的真传,与某某大师过从甚密”如此等等。其实是扯虎皮做大旗的自抬自招数。 文章内容摘录部分:“南方某高校一位小有名气的学者,该学着谈起自己的学术生涯,令记者钦佩不已。该学者说自己曾经得到过某某学术泰斗的真传,是他的几大弟子之一。而且曾经与某某大师过从甚密,与某某学术名人也是铁哥们儿。所幸记者对学界也略知一二,与该学者所说的某学术大师和学术名人也有所交往。一次记者与他们提起该学者,他们竟然一脸茫然。就在不久前记者又采访了该学者提到的某某学术泰斗,谈到他的学生也就是南方某高校的学者,这位学界泰斗告诉我,他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学生。 现今十分流行扯洋虎皮作大旗,其目的无非是想唬一唬中国人抬高抬高自己的身价。记者认识一位北京某高校的知名学人,此公典型的‘学术二道贩子’,但英文不错,曾经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做过几个月的访问学者,回到国内便四处宣扬他在国外与某某世界著名学术大师交往甚密,该学术大师曾经把自己文版的全部著作都赠与此公,此公回国后又做报告又写文章,俨然一副这位世界著名学术大师的中国学术代言人的模样,然而据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的某先生说,该著名学术大师的学术著作都是用法文写的,根本就没有出过英文著作。” 其实这种把戏有点类似街巷混混唬人的把戏,“北京你没去过吧?(北京啥样子)那我就好说了!”
个人分类: 旧闻新读|2210 次阅读|3 个评论
谈谈“学术名人”:学者该不该“炒作”自己
renxiang 2010-5-14 17:35
前些日子看到一位意大利的学者一篇论文,研究对象是创意产业方面的一位著名专家Florida。研究方法是引入了一个学术名人的概念,借以分析这位目前产经研究领域的顶级学者功成名就之路。Florida 并不是正真意义上的学院派,他的角色更多的是政府政策的咨询者。他成名于创意阶级(Creative class)这个概念,并藉此成为创意产业、创意经济领域研究的权威。文章分析了Florida如何一文成名,又如何利用演讲、学术活动、书籍出版、媒体公关等等手段来进一步扩展、提升其名气,使其理论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作者描述了知识名气影响力这样一个学术名人的价值链条。 文章让我感兴趣的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而是作者的思路。其实,这篇文章的精华就在于揭示了如今的学术界无论国内外渐渐演化成了一个大卖场。换言之,对学者和学术思想而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都知道,对于科学研究的评价是最困难的事情。判断科学成果的真伪、价值、质量需要专业学识与水平,这也就是为什么同行评议成为学术质量评价的通行办法,而在同行评议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决定了一个学者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不过,所有这些,都是科学共同体内的规则。而科学共同体本身已经不是象牙塔了,它深受其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外部世界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所谓的学术名人,可以另辟蹊径,在外面的世界博取名声,然后墙外开花墙内香。 随着媒介的高度发达,尤其是广告公关业的发展,炒作名气成为一种越来越有效、越来越可行、越来越流行的功成名就之道。无论对于明星也好、商人也罢,争名夺利都是分不开的。学术界历来都是一个江湖,用老外的话来说就是Science is social。在学术江湖里,名气自然重要。传统的学术泰斗,必需著作等身,才能博取学界的盛名。如今,有了媒体炒作包装这条捷径,当一个学术名人不需要那么麻烦了,先成了名,然后放个屁都是香的。 这句话说出来,觉得于国外很多学术名人,有点抹黑的味道。毕竟,就信息产业和文化传媒领域而言,国际上多数学术名人都有拿得出手的成果刚才提到的Florida毕竟也提出了全新的概念;再举一个例子,O'Reilly,也是咨询公司出身,但是人家提出的Web2.0几乎成了互联网的代名词;还有,提出长尾理论的Chris Anderson,是个新闻记者和专栏作家,不过人家的观点对信息产业的研究确实有划时代的意义 等等。基本上,给我的感觉是,国外的学术名人,虽然也借助着媒体公关炒作,不过,终究都提出过一些独创的、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或概念。 反观国内,我们通过媒体炒作出来的所谓学术名人们真有点儿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百家讲坛》算一个,出了太多学术名人了不过,除了把历史评书化,孔子心灵鸡汤化之外,没见什么学术创新;经济领域,出了郎咸平、谢国忠等,除了替老百姓骂骂娘之外,也谈不上任何学术贡献;还有诸如提出什么五千年最大盛事货币战争等等的著名学者们,多少有些沽名钓誉的味道,成了学术小丑了。 话虽如此,在国内的学术体系之下,墙外开花墙内香这句话,真是应验了。多少个副教授从百家讲坛走进去,再走出来,就成了正教授了;多少个讲师,写几本社会热点畅销书,弄了几篇百万点击率的博文,参加了几场电视谈话脱口秀,回到院里就成了腕儿了;多少个院校竞相聘请演艺明星,甚至芙蓉姐姐之类的名人去开堂讲学,借以炒作学校的名声 本来,学者借媒体来提升名气,继而推广自己的学说,这无可厚非。国外也有成功的例子,于学者本人,于学术思想的发展都不无益处。可是,这种模式到了中国的学术圈就走样了,炒作出来的学术名人,除了一个人名,啥也不是!(任翔/文)
个人分类: 评论杂谈|484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