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健康中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孔子,春秋时代的“健康达人”
热度 2 zhengyongjun 2019-7-22 08:50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我国于2016年10月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近日,又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文件。“健康中国”是一项国家级的系统工程,纲要及相关文件是国民健康的“国标”。如何使“健康中国”由顶层设计逐渐落实到每个公民身上,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每个公民是自我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们每个人的健康理念、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决定了我们的健康水平。《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制订了十五项重大行动,第九项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中,有一条是号召开展评选“健康达人”活动。从网上查到一个“健康达人”的标准: 树立健康理念,知晓健康知识;以实际行动践行“饮食合理、坚持锻炼、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和健康自我管理手段,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度、道德等健康方面取得积极成效;致力于服务他人健康或社会健康公益事业的热心人士;个人健康事迹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从某种角度上讲,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保卫健康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拥有健康的体魄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愿望。疾病却恶魔般始终纠缠着我们,如影随形。健康和疾病,是人类始终关注的重大论题。何谓健康(Health)?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古代汉语里,健,是肌体强壮有力;康,即安康。“健康”一词,字面意思就是身体强壮、平安快乐,与现代汉语语境下的健康定义基本吻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健康人文思想。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 “智过长弘,勇服于孟贲,足蹑狡兔,力招城关”(《淮南子》),身体的健康底子一级棒,绝对钢钢滴。他老人家多才多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玩得六六六。他志向高远,心胸豁达,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仕途不顺,但仍乐山乐水,积极求进。他构建的家庭“孝养”和社会“敬养”模式,是中国人两千多年的养老制度的理论基础。《论语》乡党篇,记录了孔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表明他的生活方式,绝对称得上健康。他先进的健康理念,深深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每个中国人。 对照上述“健康达人”标准,如果评选古代十佳“健康达人”,孔老师高票当选应该没什么悬念。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4131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癌症村”地理分析》之“结论”
热度 2 龚胜生 2018-10-8 21:27
第九章 结论 根据我们收集整理的《中国 “癌症村”时空分布一览表》和“癌症村”的定义及其判别标准,统计 1954-2015 年 的 62 年 间 ,中国共有 394 个“癌症村” 见诸报道。其省区分布情况见表 3 ,大区分布及其致癌因子的构成情况见表 4 。 表 3 中国各省区的 “癌症村”数和“癌症村”密度 地区 村数 (个) 密度 (个 / 万 km2 ) 地区 村数 (个) 密度 (个 / 万 km2 ) 地区 村数 (个) 密度 (个 / 万 km2 ) 黑龙江 6 0.13 内蒙古 9 0.08 重庆 14 1.70 吉林 1 0.05 山西 16 1.02 四川 6 0.12 辽宁 8 0.55 河南 39 2.34 陕西 5 0.24 河北 46 2.45 湖北 17 0.91 贵州 3 0.17 北京 1 0.60 湖南 19 0.90 云南 20 0.52 天津 3 2.65 安徽 23 1.65 甘肃 1 0.02 山东 41 2.67 江西 18 1.08 宁夏 1 0.15 江苏 25 2.44 广西 2 0.08 上海 2 3.17 浙江 21 2.06 福建 13 1.07 广东 25 1.39 海南 9 2.65 东部地区 201 1.18 中部地区 143 0.58 西部地区 50 0.27 表 4 中国各大区域 “癌症村”分布及其致癌因子构成 项目 东北地区 华东地区 华北地区 华中地区 华南地区 西南地区 西北地区 癌症村数(个)  15  143  75  75  36  43  7 本书介绍数(个)  7  133  52  58  26  41  4 首发年代  1995  1957  1978  1957  1987  1954  1974 致癌因子构成 水体污染(%)  40.0    92.3    64.0    88.0      91.6    81.4  57.1 大气污染(%)  40.0  22.0  11.6  42.9 土壤污染(%)  20.0  13.0 物理因子(%)  0.7  6.7  5.6 病毒因子(%)  2.1  4.0  2.8 不明因子(%)  4.9  1.0  1.3  7.0 一、中国 “癌症村”的时间变化 如图 230 所示, 1954 年我国出现第一个“癌症村”,到 2015 年底,共有 394 个“癌症村”见诸报道,平均每年新增 6 个“癌症村”。总体来看, 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图 230 全国 “癌症村”时间变化图 ( 1 ) 1954- 1999 年 。该时期 我国 “癌症村”的数量处于缓慢增长阶段 ,且 “癌症村”的形成大多都不是环境污染所致; ( 2 ) 1999-20 09 年 。该时期 我国 “癌症村” 的 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期间累计新增的 “癌症村”多达 290 个,占所有“癌症村”总数的 73.6% ,成为了我国名副其实的“癌症村”群发年代。改革开放 的头二十年 ,我国 采用 的经济发展方式 是 高耗能 、高产出、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虽然创造了平均每年两位数的 GDP 增长速率 ,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就业问题,但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却 隐伏了巨大的生态危机和健康风险 。环境污染导致人体患癌是一个渐进的 累积 过程, 一般需要 20 年左右 的暴露时间,正是因为这样,头二十 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 后二十年 “癌症村”的 “井喷” 。 ( 3 ) 20 09-2015 年 。党的十八大以 后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 “五位一体”总格局的重要内容,过去那种惟经济指标是瞻的政绩考核被摈弃,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该时期 我国 “癌症村”新增数量明显减少, 这 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水平上升有关 ,当然也可能媒体报道的减少有关。 二、中国 “癌症村”的分布变迁 如表 3 所示,全国 34 个省级政区中,除港、澳、台缺乏数据外,其余 31 个省级政区中 28 个 有 “癌症村” 分布 。其中 ,分布 20 个以上“癌症村” 的 省级政区 有 8 个, 10-20 个“癌症村” 的 省区 有 6 个, 10 个 以下 “癌症村”省区有 14 个 ,具体分布情况见图 231 。 在省域尺度上, 将每个省 区 的 “癌症村”数量除以其 国土 面积,可以得到 各 省区的 “癌症村”密度 。 根据 “癌症村”密度 的高低和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可以将我国各省区分为四 级 (表 5 ),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1) 癌症村稠密区 。 其癌症村密度在 1.70-3.17 个 / 万 km2 之间,包括重庆、河南、江苏、山东、河北、海南、天津、上海、浙江 9 个省区; (2) 癌症村较密区 。 其 癌症村 密度在 0.60-1.69 个 / 万 km2 之间,包括北京、山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安徽 8 个省区; (3) 癌症村稀疏区 。 其 癌症村 密度在 0.01-0.59 个 / 万 km2 之间,包括甘肃、吉林、四川、广西、内蒙古、黑龙江、陕西、宁夏、贵州、辽宁、云南 11 个省区; (4) 癌症村空白区 。没有癌症村分布, 包括新疆、青海、西藏 3 个省区。 表 5 中国各省区 “癌症村”密度分级 密度分级 密度区间 (个/万km2) 省区分布 稠密区 1.70-3.17 重庆、河南、江苏、山东、河北、海南、天津、上海、浙江 较密区 0.60-1.69 北京、山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安徽 稀疏区 0.01-0.59 甘肃、吉林、四川、广西、内蒙古、黑龙江、陕西、宁夏、贵州、辽宁、云南 空白区 0 新疆、青海、西藏 在大区尺度上,我国 “癌症村”分布具有东西向的梯度差异。如表 3 所示, 东部地区 分布着 201 个“癌症村”,密度为 1.18 个 / 万 km 2 ;中部地区 分布着 143 个“癌症村”,密度为 0.58 个 / 万 km 2 ; 西 部地区 分布着 50 个“癌症村”,密度为 0.27 个 / 万 km 2 。 中国 “癌症村” 密度 东、中、西部 的梯度差异 , 是中国 东、中、西部经济 梯度 差异 的反映,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环境污染的程度也越严重,因此 “癌症村”的分布也多。从七大区域来看,如表 4 所示, 华东地区分布的 “癌症村”最多,其次是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再次是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癌症村”最少。 图 231 全国“癌症村”空间分布示意图 三、中国 “癌症村”的致癌因子 癌症发生与致癌因子有关,致癌因子在一定区域内长期集中存在,就会导致当地癌症患者 集群性 出现,从而产生 “癌症村” ( 龚胜生 等, 2013 ) 。 从主导致癌因子看,中国 “癌症村” 形成原因 有 4 种类型 : (1) 化学致癌 因子 。 主要来自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包括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 。这 是 “癌症村”中最常见的癌症 高发 原因,全国 394 个“癌症村”中就有 3 61 个与化学致癌因子有关,占总数的 9 1.6 % 。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所有 “癌症村”都是化学致癌因子使然,即都是因为环境污染所致。在环境污染所致“癌症村”中,西南、西北、华北地区的主要是水体污染所致,华南、华中、华东地区的主要是大气污染所致。 (2) 病毒致癌 因子 。这是生物致癌因子, 原理是病毒感染人体细胞,将其基因组入侵人体基因组内,从而导致人体正常细胞癌变 。 全国 394 个“癌症村”中 , 有 8 个与病毒致癌因子有关,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占总数的 2.03 % 。病毒致癌因子形成的 “癌症村”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 (3) 物理致癌 因子 。 主要是由放射性物质对人体进行辐射、机械性刺激,导致人体器官癌变 。 全国 394 个“癌症村”中 , 有 7 个与物理致癌因子有关,主要是铀矿辐射,占总数的 1.78 % 。这些 “癌症村”主要分布在华中和华南地区。 (4) 其它致癌因子 。 全国 394 个“癌症村”中 ,有 1 8 个 “癌症村” 的 致癌因子不明,占总数的 1.27% , 可能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所致, 也可能是多种致癌因子综合所致 。
个人分类: 健康地理|903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癌症村”地理分析》之“后记”
热度 1 龚胜生 2018-10-8 21:14
后 记 我自 1998 年即在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生中开设《医学地理学》选修课程, 2001年从加拿大女王大学地理系访学回来后开始组建健康地理学研究团队。对于 “癌症村”的关注,大致始于 2005年,这一年,我在《医学地理》课堂上组织了“癌症村”研究小组,指导学生们进行资料收集和论文撰写,其成果即 卢楚雍 、钟小辉 发表的论文《中国癌症村分布的时空规律分析》(刊《现代农业科学》 2009年第7期)。该论文统计到2004年底,全国共70个“癌症村”,应该说,这篇论文还相当粗略和稚嫩。2008年,我又以“中国癌症村地理分布”为选题,指导本科生 孙月飞 撰写毕业论文, 2009 年他完成了《中国癌症村的地理分布研究》的毕业论文, 次年获得省优 学士学位论文。据其统计,截至 2009年4月底, 我国共有 210个“癌症村”见诸 报道 ,该论文较前文有很大进步,但资料搜集上仍有欠缺和遗漏。 2009年我继续发布“中国癌症村时空演变”的选题,指导本科生 汪新平 于 2010年完成 了 《 1950年代以来中国“癌症村”的时空演变 》的毕业论文,该文亦于次年获得省优学士学位论文。据其检索,截至 2009年底,我国共有314处“癌症村”被报道。应该说,这三篇本科生论文不断完善,逐步勾勒出了中国“癌症村”的分布轮廓,但资料的甄别、判别的标准,还不够十分严谨,为此,我又组织研究生们做了进一步的更细致的研究,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351个“癌症村”见诸报道,其研究结果就是我和当时的博士生张涛 发表在 《中国人口 · 资源 与 环境》 2013年 第 9期上 的《中国 “癌症村”时空分布变迁研究》一文 。该论文发表后,立即 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国家高层的注意,国务院副总理指示国家环保部进行研究,环保部标准司环境与健康处处长专程来华中师范大学 与我们沟通 。 2015年,我们提交的《 加快 “癌症村”综合治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国情咨文被 《中国地理与国情快报》创刊号列为封面文章。 最近几年, 媒体对 “癌症村”的披露似乎沉寂了许多,但我们 健康地理学 研究 团队 并没有放松对它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 “癌症村”的地理分析》一 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完成的。如果从 2005年算起到现在,前后经历了整整14年的时间。我们研究“癌症村”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找到 “癌症村”的地理分布变迁规律,为“癌症村”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咨询。 说起《中国 “癌症村”的地理分析》一书的出版,在这里不免要多说几句。书稿完成后,联系几家出版社,都说这是“好东西”,但最终都因这个问题“太敏感”,均十分委婉地拒绝了该书的出版。毋庸讳言,“癌症村”是散落在大地里的“毒瘤”,这是中国大地上实实在在的“污点”,但是,这种“存在”是需要正视的,这种“污点”是不能避讳的,这样的学术研究是值得尊重的!现在,这本书终于要付梓出版了,在这里,我首先要特别感谢的是 □□出版社 的勇敢支持, □□ □ 编辑的慧眼识珠!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博士生王维和张涛,是他们带领师弟师妹们对“癌症村”的资料进行逐条覈实,尤其是王维,他对全书地图进行了清绘和格式统一,在书稿完成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心血!再次,我要感谢所有参与本书资料收集和初稿撰著的健康地理学团队成员,他们是:王维(负责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陕西、四川、海南诸省市)、文春生(负责甘肃、宁夏、广西、贵州、云南诸省区)、黄柏石(负责湖北、湖南两省)、谭冰冰(负责河北省)、杨萌萌(负责河南省)、陈云(负责江苏省)、张芬芬(负责江西、福建两省)、李燕飞(负责山西、内蒙、天津诸省区市)、赵云华(负责北京、重庆、浙江诸省市)、徐沛(负责安徽省)、张沁妍(负责广东省)、李玲(负责山东省)。最后,谨以此书献给所有致力于“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者!愿天下无病人,大地无癌村! 龚胜生 2018年8月28日于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PS:书稿签订合同交稿好,总编审稿后还是枪毙了该书!该书也许永远只能锁在我的电脑里了!
个人分类: 健康地理|473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癌症村”地理分析》之全书目录
龚胜生 2018-10-8 21:08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 “癌症村”主要源于环境污染 1 二、 “癌症村”概念及其判别 1 三、 “癌症村”相关研究综述 2 四、本书的数据来源 3 五、本书的内容结构 3 第二章 东北地区的 “癌症村” 5 第一节 东北地区 “癌症村”概述 5 第二节 黑龙江省的 “癌症村” 6 第三节 吉林省的 “癌症村” 9 第四节 辽宁省的 “癌症村” 10 第三章 华东地区的 “癌症村” 13 第一节 华东地区 “癌症村”概述 13 第二节 上海市的 “癌症村” 16 第三节 江苏省的 “癌症村” 18 第四节 浙江省的 “癌症村” 41 第五节 安徽省的 “癌症村” 56 第六节 福建省的 “癌症村” 73 第七节 江西省的 “癌症村” 80 第八节 山东省的 “癌症村” 95 第四章 华北地区的 “癌症村” 117 第一节 华北地区 “癌症村”概述 117 第二节 北京市的 “癌症村” 119 第三节 天津市的 “癌症村” 120 第四节 山西省的 “癌症村” 123 第五节 河北省的 “癌症村” 134 第六节 内蒙古自治区的 “癌症村” 160 第五章 华中地区的 “癌症村” 166 第一节 华中地区 “癌症村”概述 166 第二节 河南省的 “癌症村” 167 第三节 湖北省的 “癌症村” 191 第四节 湖南省的 “癌症村” 199 第六章 华南地区的 “癌症村” 216 第一节 华南地区 “癌症村”概述 216 第二节 广东省的 “癌症村” 217 第三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 “癌症村” 237 第四节 海南省的 “癌症村” 240 第七章 西南地区的 “癌症村” 245 第一节 西南地区 “癌症村”概述 245 第二节 四川省的 “癌症村” 246 第三节 贵州省的 “癌症村” 251 第四节 云南省的 “癌症村” 255 第五节 重庆市的 “癌症村” 265 第八章 西北地区的 “癌症村” 276 第一节 西北地区 “癌症村”概述 276 第二节 陕西省的 “癌症村” 277 第三节 甘肃省的 “癌症村” 279 第四节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 “癌症村” 281 第九章 结论 283 一、中国 “癌症村”的时间变化 284 二、中国 “癌症村”的分布变迁 284 三、中国 “癌症村”的致癌因子 285 附录:加快 “癌症村”综合治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87 一、中国 “癌症村”的现状特征 287 ( 1)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已成世界新增癌症病例最多的国家 287 ( 2)中国“癌症村”多见于最近30年,21世纪头十年为“癌症村群发期” 287 ( 3)中国“癌症村”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东部密于中部,中部密于西部 287 ( 4)中国“癌症村”的形成主要与水体污染有关,化学因子是主要致癌因子 287 二、中国 “癌症村”的发展趋势 288 ( 1)“癌症村”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对“健康中国”建设构成严重挑战 288 ( 2)“癌症村”的分布还在不断扩大,对“美丽中国”建设构成直接威胁 288 ( 3)“癌症村”的风险还在不断累积,对“幸福中国”建设构成巨大隐患 288 三、中国 “癌症村”的治理对策 288 ( 1)高度重视“癌症村”综合治理,将其纳入“健康中国”战略的优先领域 288 ( 2)开展一次全国性的“癌症村”专项普查,摸清我国“癌症村”的家底 288 ( 3)对“癌症村”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分类分级因村施策地治理“癌症村” 289 ( 4)加强农民环境健康风险教育,将“癌症村”治理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289 ( 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将“癌症村”治理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 289 参考文献 290 后 记 305
个人分类: 健康地理|4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癌症村”地理分析》之“序言”
热度 1 龚胜生 2018-10-8 21:05
生命健康,至高无上 (代序) 龚胜生 健康是个人幸福的源泉,健康是家庭福祉的根基,健康是国家强盛的保障!敬爱生命,关爱健康,是人类至高无上的道德! 在汉字里, “健康”一词是个联合词,从其起源开始就有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的维度。从个人层面言,就是身体强壮有力,能像战士一样与人匹敌,这是“健”。《说文》曰:“健,伉也”“伉,匹敌也”;《増韵》曰:“健,强有力也”;所以《 周 易》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社会层面言,就是社会状态安宁,社会关系和谐,社会生活快乐,这是“康”。《尔雅释诂》曰:“康,乐也,安也” ; 《释名》曰: “康,昌也,昌盛也” ; 《谥法渊源流通》曰: “温柔好乐曰康,令民安乐曰康”。从汉字本义来看, “健康” 就已经具备了现代健康概念的内涵。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病或虚弱,而是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交上都处于完好的状态”。 一、生命健康是个人幸福的源泉 对于人的一生而言, “神马都是浮云”,只有健康是自己的;什么都可以有,但千万不能有病;什么都可以没有,但千万不能没有健康。健康,自古以来就是人生 永恒 的追求。健康,更是个人生活质量的保障。 (一)人生幸福源于健康的拥有 古代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最综合的指标是 “寿”,即长寿。《诗经》中就有很多祈祷、赞美、祝贺长寿的诗篇, 300 篇诗歌中,有 49 处提到“寿”字。在人生五大幸福中,长寿是摆在第一位的,而其他四大幸福,都无不与健康有关。《尚书·洪范》所记载的“五福”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一曰寿。民得永年者为寿”,即能活尽自然寿命的人,一百岁或一百二十岁。“二曰富。民乐业而勤农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富之道也”。没有了健康,老百姓又何能“乐业而勤农桑”,发家致富呢?“三曰康宁。和气充盈,兵革寝息,天下无疾疫之苦、戍役之劳,民安济之道也”。只有人人无疾疫之苦,社会才能安宁。“四曰攸好徳。出孝入悌,爱贤慕能,徳之所好者也”。一个人要修身养性,做好慈善,没有健康也是不行的。“五曰考终命。天与人之命,有短者,有长者,人但随其短而善终,任其长而吉尽,不为征战之所殒灭,刑罚之所桎梏,无横夭毁伤而死者,皆自成天命以终也”。人或许不能获得“永年”之寿,但要寿终正寝,也需健康为基。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生命的健康,是很难有个人幸福可言的。 (二)人生不幸由于健康的丧失 人生不幸多因健康问题引起。与 “五福”相反的是“六极”,即人 生的 六大不幸,而这些不幸都与健康的缺乏或失去有关。《尚书 ·洪范》记载的“六极”是:“一曰凶短折。凶短折者 , 不以善而终,既不得其寿,又不得考终命 ”,属于夭折短命之人;“二曰疾”,即身陷疾病之人;“三曰忧”,即愁,也是精神疾病的一种。“四曰贫”,与 “ 富 ” 相对,有因为健康受损,失去劳动能力,因病而贫者。 “五曰恶”,指不好徳而为恶之人, 这里的 “德”是“天下之至德”,是“大生”“广生”、生生息息、敬畏生命的道德,也 与健康关系; “六曰弱”,即孱弱、懦弱之人,多与健康的失去有关。由此可见,人生幸福与否,都与健康休戚相关。 二、生命健康是社会财富的储蓄 贫困和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贫困的问题,人们无法享受良好的健康和保健服务;因为健康的问题,人们难得享受高质量的富裕的生活。有许多人因为贫困而丧失了健康,也有许多人因为健康而陷于了贫困的境地。 (一)贫困是健康的风险 贫困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贫困与疾病是一对孪生兄妹。贫困的人口总是健康风险最多的人口,贫困家庭总是健康问题作多的家庭,贫困地区总是健康水平最低的地区。经济的贫困导致健康的贫困,健康的贫困是人文的贫困。据研究,贫困地区农户成员中如果有成年人口患病者,其家庭收入水平要比没有成年人口患病者的家庭低 30%~40% (陆杰华, 1999 ) 。 研究显示, 2013 年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户占所有贫困户里的比重为 42. 2% ;至 2015 年末,该比重上升至 44. 1% (刘兰, 2016 )。 贫困人口有着更多的健康风险。在一个并不那么公正的社会里,贫困人口是弱势群体,其因贫致病的健康风险对他们来说往往起着雪上加霜的危害,他们本来就很菲薄的收入,很可能因为一场疾病而付诸东流,甚至阖家举债,一病致贫。与富裕地区相比,在贫困地区,反映健康状况负向指标如人口粗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年龄别病残发生率、残疾人口发生率都比较高,而反映健康状况的正向指标如平均预期寿命、死因构成模式则相对低。 1998 年,我国农村地区的因病致贫率达 21.6% ,贫困地区甚至达到 50% 以上 (封进 等, 2007 ) 。 2004 年,我国农村地区因疾病和损伤致贫者约占 30 %,因缺乏劳动力致贫者占 25 %,而疾病是劳动力健康损害的重要方面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2004 ) 。 2015 年,在 全球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 上,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 讲到: “ 在任何一个关于减贫的讨论中,健康都应该成为核心的话题。健康和贫困密切相关,总是在相互影响着 ”“ 中国当前贫困人口的 40% 是因病致贫 ” 。 现在, “全面小康”建设进入扶贫攻坚阶段,贫困者中因病致贫的比例更是高到七八成。 贫富悬殊加大区域健康风险。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公共医疗服务的提供和个体健康的改善,这是因为,富裕群体倾向于到区域外寻求更好的医疗服务,而贫困群体由于支付能力低,对本地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不足。这种需求差异,使得本区域基础医疗设施无法得到很好的改善,同时也加重了接诊医疗机构的负担,潜在的巨大威胁是医疗门槛也会相应提高,这样,富者可能因此返贫,贫者的健康状况可能持续恶化。 (二)健康是社会的财富 健康是财富的一种形式。 1909 年,费雪在给美国国会的“国家健康报告”中指出,疾病所带来的损失包括:因为早亡而丧失的未来收益的净现值;因为疾病而丧失的工作时间;花费在治疗上的成本。由此,他估计 1900 年美国的健康资本存量为 2500 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其他形式的财富数量。米西肯计算出美国在 1900~1960 年期间由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带来的经济收益约为 8200 亿美元 (杜本峰, 2005 ) 。 据研究, 2007 年我国由于大气污染导致了劳动力供给减少和医药支出增加,造成的 GDP 损失达到 3614. 68 亿元,居民福利降低 2276. 49 亿元( Chen 等, 2014 )。 健康存量的增加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在现代社会中,健康存量的增加一般被看成卫生保健投资的一种回报,而这种回报就个体而言便是其个人经济收益的提高。卫生经济学理论认为,人的健康存量通常与其经济收益呈正相关,显然,贫因地区农户的健康存量状况直接影响着其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 健康可以确保未来的收益、现在的工作效率和收益、节省治疗成本。据世界银行专家测算, 1970 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中大约 8%~10% 可归因于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哈佛大学研究认为,大约 30%~40% 的亚洲经济增长源于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前世界银行行长詹米逊比较了中国和印度成年人生存率,发现印度劳动力人口死亡率比中国高出 16% ,如果今天的中国劳动人口按照印度的成年人死亡率,则中国经济水平应该低于目前水平的 15%~20% 。同济大学分析建国 30 多年来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的指标,发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至少有 20% 是由于居民的健康状况改善而获得的。 健康是人力资源的核心价值。健康状况影响个人的劳动市场的表现,人们寿命的延长,力量强度、耐久力、精力的维持与提高,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就业、延长工作时间;良好的健康状况有利于提高入学率,从而确保了教育投资的实现;减少疾病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耿爱生 等, 2003 ) 。 健康投资具有超额回报。健康投资回报巨大,投资健康就是投资未来。一方面,健康投资可以通过增加健康存量增加国民的收入,并且通过这些新增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从而缓解社会阶层的心态失衡,降低社会犯罪率和政府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减轻卫生事业的负担,使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重点放在预防保健工作上,促进全社会人群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对个人来说,健康是生活质量的保障;对家庭来说,健康是幸福安宁的保障;对社会来说,健康是资本增殖的保障。健康,是人类的第一财富,是富国强民之本;人类失去健康,才是真正的贫穷。 三、生命健康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自从党的十六大以后,在党的文件中经常提到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里所谓的文明发展道路就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用生产、生活、生态这“三生”来概括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层次对可持续发展结构的说明,逻辑上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从现代文明发展道路来看,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看,还应该加上一“生”,就是 “ 生命健康 ” 。没有了生命的健康,生产再怎么发展也毫无意义;没有了生命的健康,生活根本就不可能富裕;没有了生命的健康,生态再怎么好那也不过是原始的蛮荒。 生命健康是科学发展的核心。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来的,在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思想, 科学发展观 “ 第一要义 ” 是发展, “ 核心 ” 是以人为本, “ 基本要求 ”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 根本方法 ” 是统筹兼顾 。其中,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二是人的生活质量全面改善。不难看出,无论是提高还是改善,都离不开生命健康的保障。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这与人的健康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人的生活质量更是系乎人的健康。因此,环境污染的控制、地方病和传染病的防治、长寿环境的营造、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都应该成为医学地理学和健康可持续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生命健康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的人口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文明发展道路必须谋求人类健康的可持续。晚清民国时期,由于疫病肆虐,人民孱弱,国家贫弱,以致被西方讥笑为 “东亚病夫”“病夫之国”。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病弱更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确立“健康中国战略”为国家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必定是一个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生命健康的现代文明国家。 四、 消灭 “癌症村”,建设“健康中国”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是 传统的工业增长模式 、庞大的人口基数、过快的资源消耗、累积的环境污染 也给 人民 健康造成了 不可忽视 的 影响 。 特别是 在改革开放 的头二十年( 1978-1998 ) ,乡镇企业 遍地开花 ,高污染 企业不断 由城市向乡村转移, 加之农药、化肥的不加节制的使用,致使我国中东部地区的 乡村环境受到广泛 甚至严重的 污染。 至改革开放的后二十年( 1999-2018 ), 污染 累积的健康风险逐渐显现, 一些 过去 污染严重的村落出现了癌症高发、群发 的 现象 ,这就是媒体所谓的 “癌症村” 。 “癌症村”问题 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 既是一个环境问题,也 是一个民生问题, 更 是一个政治问题 。 “癌症村”存在的事实需要正视,“癌症村”对社会的危害需要正视,人民对健康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满足 !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 健康 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现代文明发展道路是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要实现全时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重要的是要达臻全人类的生命健康。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 建设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途 ! 所谓 “癌症村”,只是癌症高发现象在村级空间尺度上的反映,它并不是对村落性质的认定,更不是对村落人群的定性;而且这种癌症高发现象不是永久的,只是一定时段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记忆,随着污染的防控治理和生态环境的转好,癌症的高发现象是可以逐渐消失的。 对于 “癌症村”的存在我们需要重视,但是,无须恐惧。人类因为健康而美丽,环境因为美丽而益于健康。只要人人都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文明理念,只要人人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尽职尽责,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同时我们也一定能享受健康、美丽、长寿、幸福的人生! 让我们朝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健康地前进吧!
个人分类: 健康地理|684 次阅读|3 个评论
习近平:切实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sheep021 2016-12-27 10:55
习近平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23日 01 版) 中国中医科学院:   值此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奋战在中医药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60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在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   习近平   2015年12月18日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 今年12月25日《中医药法》正式颁布,中医药的春天正在到来,中医药发展正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好时机。。 健康中国,不能没有中医药。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治理“呼吸之痛”一个都不能少
姜文来 2016-11-8 08:02
治理“呼吸之痛”一个都不能少 姜文来 11月2日起,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出现了大范围重污染过程,最大影响面积分别达到63万和38万平方公里。此次污染范围覆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7省(市),东北地区相继有绥化市、哈尔滨市、大庆市等11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小时值达到500。PM2.5组分在线监测结果表明,燃煤、生物质燃烧和机动车排放是哈尔滨市PM2.5污染最主要的贡献源,分别占35%-40%、20%-30%和20%左右。对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的分析表明,硝酸盐仍是本次过程中PM2.5的最主要组分,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仍是北京主要污染来源之一。(11月5日 新华社)   水污染了,有钱人可以饮用矿泉水,食物污染了,富人可以吃有机绿色产品,空气污染了,富豪都显得无能为力,他毕竟不能整天待在空气净化器的房间里,他要出门锻炼或者谈生意做事。“呼吸之痛”成为穷人富人共同之痛,治理空气污染不分穷富都大力支持。面对雾霾封锁中国,我们不能等闲视之,需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手段,积极应对雾霾,尽早缓解和消除雾霾,成为中国人的共识。   在治霾过程中,国家和各级政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他是站在治霾前线的指挥者、政策制定者和环境保护管理监督者。污染源的产生与国家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密不可分,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在宏观调控上高瞻远瞩,站在“健康中国”的高度制定产业结构等系列调整措施,并将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对不履行或者履行不到位的环境保护责任的政府、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处罚。环保部督查发现许多问题,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对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重视不够、秸秆禁烧责任不落实和应急预案宣传贯彻不到位,反映出部分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在“霾锁中国”面前没有交出不令人满意的答卷,需要深刻的反思和进一步改进。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治霾并不仅仅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国家和政府的政策需要我们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来落实。我们不能一边开着豪华的轿车奔驰在马路上,一边抱怨空气污浊,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空气污染“罪魁”之一,所以我们没有权利“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燃煤为家庭送去温暖,为你的饭香做出了奉献;秸秆(生物质)燃烧虽然为少数农民所为,但靠生物质产出的粮食等食品却填饱了你的肚子;每人都乘坐机动车办事,当然也为机动车尾气排放直接或间接负责。是大家一点一滴的污染贡献,最终导致“霾锁中国”。在环境保护面前,我们少开一天车或者不开车是贡献,少买一件不必需的衣服也是贡献,不乱扔垃圾既是文明也是对环保的奉献,不去吃露天烧烤更是直接的贡献。环境保护就在我们的身边,一粒米、一度电、一滴水、一件衣服、一辆汽车、一次装修等等都能为减少雾霾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每个人都为治霾做出自己的贡献,哪怕是微小的贡献,“众人拾柴火焰高”,“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涓涓细流终能汇成滔滔江河”,离我们的碧水蓝天就更近一步。   在与雾霾战斗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雾霾的贡献者,只是贡献大小有区别。虽然雾霾让人难以忍受,但在雾霾面前,我们没有抱怨“呼吸之痛”的权利,只有为治理雾霾做贡献的义务。人人要为“呼吸之痛”负责,治理“呼吸之痛”一个都不能少。
2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liganghust 2016-10-30 23:17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目录   序言    第一篇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   第二章 战略主题   第三章 战略目标    第二篇 普及健康生活   第四章 加强健康教育   第五章 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第六章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第三篇 优化健康服务   第七章 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   第八章 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第九章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第十章 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第四篇 完善健康保障   第十一章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第十二章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第五篇 建设健康环境   第十三章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第十四章 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   第十五章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第十六章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第六篇 发展健康产业   第十七章 优化多元办医格局   第十八章 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    第十九章 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   第二十章 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第七篇 健全支撑与保障   第二十一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二十二章 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   第二十三章 推动健康科技创新   第二十四章 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   第二十五章 加强健康法治建设   第二十六章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第八篇 强化组织实施   第二十七章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十八章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十九章 做好实施监测    序言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着成就,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准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   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34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8.1‰、10.7‰和20.1/10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时,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    第一篇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准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准,显着改善健康公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健康基础。    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 健康优先。 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国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 改革创新。 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    —— 科学发展。 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转变服务模式,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健康服务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品质效益提升的绿色集约式发展,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准。    —— 公平公正。 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准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第二章 战略主题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 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针对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    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   要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强化跨部门协作,深化军民融合发展,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环境治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预防和减少伤害,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格局。   要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卫生计生、体育等行业要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    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 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准的全民健康。要惠及全人群,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品质,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品质的、可负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   要覆盖全生命周期,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    第三章 战略目标   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准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品质和健康保障水准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到2030年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 人民健康水准持续提升。 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着提高。    —— 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    —— 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健康服务品质和水准明显提高。    —— 健康产业规模显着扩大。 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 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有利于健康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篇 普及健康生活    第四章 加强健康教育    第一节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到2030年基本实现以县(市、区)为单位全覆盖。开发推广促进健康生活的适宜技术和用品。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健康文化,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各级各类媒体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积极建设和规范各类广播电视等健康栏目,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    第二节 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    第五章 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第一节 引导合理膳食   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深入开展食物(农产品、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   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到2030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第二节 开展控烟限酒   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加大控烟力度,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烟成效。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领导干部要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把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强化戒烟服务。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加强有害使用酒精监测。    第三节 促进心理健康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水平。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    第四节 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   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龄妇女及流动人群为重点,开展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加强对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疾病传播。大力普及有关毒品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知识。加强全国戒毒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早发现、早治疗成瘾者。加强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与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的衔接。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社会危害。    第六章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第一节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    第二节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继续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发展群众健身休闲活动,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第三节 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   发布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    第四节 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   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加强科学指导,促进妇女、老年人和职业群体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实行工间健身制度,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第三篇 优化健康服务    第七章 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    第一节 防治重大疾病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加强学生近视、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加强口腔卫生,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   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加强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管理,全面落实临床用血核酸检测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   建立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模式,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规范肺结核诊疗管理,全国肺结核疫情持续下降。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   继续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全国所有流行县达到消除血吸虫病标准。继续巩固全国消除疟疾成果。全国所有流行县基本控制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流行。保持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地方病不再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问题。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积极防范输入性突发急性传染病,加强鼠疫等传统烈性传染病防控。强化重大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源头治理。    第二节 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健全人口与发展的综合决策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改革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式,更加注重服务家庭,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为主题的家庭发展政策框架,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   完善国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政策,加大再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保障力度。全面推行知情选择,普及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知识。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实行奖励扶助金标准动态调整。   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宣传倡导、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监测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到2030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自然平衡。    第三节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继续实施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疾病经济负担研究,适时调整项目经费标准,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第八章 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第一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和市域内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常住人口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省级及以上分区域统筹配置,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基本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省域内人人享有均质化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依托现有机构,建设一批引领国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医学中心,建设一批区域医学中心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带动医疗服务区域发展和整体水平提升。   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支持力度,提升服务能力,保障贫困人口健康。到2030年,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    第二节 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   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   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基层普遍具备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   引导三级公立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重点发展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完善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等多种分工协作模式,提高服务体系整体绩效。加快医疗卫生领域军民融合,积极发挥军队医疗卫生机构作用,更好为人民服务。    第三节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建立与国际接轨、体现中国特色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基本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国家、省、市三级医疗质量控制组织,推出一批国际化标准规范。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行业全方位精准、实时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再住院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主要医疗服务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推进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基本实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第九章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第一节 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重大疑难病、危急重症临床疗效。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   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适宜技术,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节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   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   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三节 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制定传统知识保护名录。   融合现代科技成果,挖掘中药方剂,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保护重要中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及动态监测。建立大宗、道地和濒危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提供中药材市场动态监测信息,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    第十章 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第一节 提高妇幼健康水平   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倡导优生优育,继续实施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   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加强儿科建设,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继续开展重点地区儿童营养改善等项目。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实施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第二节 促进健康老龄化   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进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推动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同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紧密结合。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加强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推动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加强老年痴呆症等的有效干预。推动居家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发展,全面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制度,建立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政策,使老年人更便捷获得基本药物。    第三节 维护残疾人健康   制定实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对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给予补贴。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实施精准康复,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完善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进一步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   制定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加强对致残疾病及其他致残因素的防控。推动国家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试点工作。继续开展防盲治盲和防聋治聋工作。    第四篇 完善健康保障    第十一章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全民医保体系   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和经办管理。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待遇水平调整机制,实现基金中长期精算平衡。   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均衡单位和个人缴费负担,合理确定政府与个人分担比例。改进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开展门诊统筹。进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加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救助等的有效衔接。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    第二节 健全医保管理服务体系   严格落实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推进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积极探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按服务绩效付费,形成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复合式付费方式,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与风险分担机制。   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和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全面实现医保智能监控,将医保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延伸到医务人员。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医保经办。加强医疗保险基础标准建设和应用。到2030年,全民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完善高效。    第三节 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发展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到2030年,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    第十二章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第一节 深化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   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开展服务,形成现代流通新体系。规范医药电子商务,丰富药品流通渠道和发展模式。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健全中药材现代流通网络与追溯体系。落实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主体地位,鼓励联合采购。   完善国家药品价格谈判机制。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强化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预警,完善药品储备制度和应急供应机制。建设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提高基层和边远地区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第二节 完善国家药物政策   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特殊人群基本药物保障。完善现有免费治疗药品政策,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保障儿童用药。完善罕见病用药保障政策。   建立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综合评价体系。按照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价格、医保、采购等政策的衔接,坚持分类管理,加强对市场竞争不充分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监管,建立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制定完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政策。    第五篇 建设健康环境    第十三章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第一节 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机制,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全面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到2030年,努力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人居环境干净整洁、适合居民生活养老的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全面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国农村居民基本都能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策略。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力争到2030年,国家卫生城市数量提高到全国城市总数的50%,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全覆盖。    第二节 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   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保障与健康相关的公共设施用地需求,完善相关公共设施体系、布局和标准,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针对当地居民主要健康问题,编制实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发展规划。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重点加强健康学校建设,加强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传染病防控等相关政策。加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监测与评价。到2030年,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示范市和示范村镇。    第十四章 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    第一节 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实行环境质量目标考核,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切实解决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推进产业园区、新城、新区等开发建设规划环评,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强化源头预防。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常态化区域协作机制。   完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的区域联合预警机制。全面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促进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强化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污染综合防治。开展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制度,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以耕地为重点,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和遗传多样性。加强噪声污染防控。    第二节 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   全面实施工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推动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建立排污台账,实现持证按证排污。加快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设备与产品。开展工业集聚区污染专项治理。以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行业达标排放改造。    第三节 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   逐步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管理制度。开展重点区域、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建立覆盖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人群暴露监测和健康效应监测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实施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划定环境健康高风险区域,开展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价,探索建立高风险区域重点项目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环境健康风险沟通机制。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公开。推进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和信息发布。    第十五章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第一节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到203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推进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兽药抗菌药治理行动。   加强对食品原产地指导监管,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强化日常监督检查,扩大产品抽检覆盖面。加强互联网食品经营治理。   加强进口食品准入管理,加大对境外源头食品安全体系检查力度,有序开展进口食品指定口岸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建设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   健全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监管格局,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第二节 强化药品安全监管   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研究建立以临床疗效为导向的审批制度,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审批标准。加快创新药(医疗器械)和临床急需新药(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完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实施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计划,积极推进中药(材)标准国际化进程。全面加强药品监管,形成全品种、全过程的监管链条。加强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监管。    第十六章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第一节 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   加强安全生产,加快构建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两条防线,切实降低重特大事故发生频次和危害后果。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职责,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强化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   开展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普查,健全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进一步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体系,建立完善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和管理网络,遏制尘肺病和职业中毒高发势头。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   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强化职业病报告制度,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工作,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发生。加强全国个人辐射剂量管理和放射诊疗辐射防护。    第二节 促进道路交通安全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划和建设,组织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治理公路安全隐患。严格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提升企业安全自律意识,落实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运行监管能力和安全生产基础支撑。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提高车辆安全技术标准,提高机动车驾驶人和交通参与者综合素质。到2030年,力争实现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0%。    第三节 预防和减少伤害   建立伤害综合监测体系,开发重点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和标准。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交通伤害、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落,提高儿童玩具和用品安全标准。预防和减少自杀、意外中毒。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建立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    第四节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责任机制,到2030年,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提高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   建立包括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海陆空立体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国、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到2030年,力争将道路交通事故死伤比基本降低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五节 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   建立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智能监测预警、口岸精准检疫的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种类齐全的现代口岸核生化有害因子防控体系,建立基于源头防控、境内外联防联控的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健全口岸病媒生物及各类重大传染病监测控制机制,主动预防、控制和应对境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持续巩固和提升口岸核心能力,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港口)。完善国际旅行与健康信息网络,提供及时有效的国际旅行健康指导,建成国际一流的国际旅行健康服务体系,保障出入境人员健康安全。   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加强进境动植物检疫风险评估准入管理,强化外来动植物疫情疫病和有害生物查验截获、检测鉴定、除害处理、监测防控规范化建设,健全对购买和携带人员、单位的问责追究体系,防控国际动植物疫情疫病及有害生物跨境传播。健全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    第六篇 发展健康产业    第十七章 优化多元办医格局   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   逐步扩大外资兴办医疗机构的范围。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支持保险业投资、设立医疗机构,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发展。    第十八章 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   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   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和体育医疗康复产业。制定健康医疗旅游行业标准、规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扶持一大批中小微企业配套发展。   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医疗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等。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服务。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第十九章 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    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培育多元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推动体育项目协会改革和体育场馆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加快开放体育资源,创新健身休闲运动项目推广普及方式,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打造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    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积极培育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极限、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    第二十章 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第一节 加强医药技术创新   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医药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强专利药、中药新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治疗重大疾病的专利到期药物实现仿制上市。   大力发展生物药、化学药新品种、优质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新型辅料包材和制药设备,推动重大药物产业化,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诊疗设备、医用材料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实施绿色和智能改造升级,到2030年,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标准全面与国际接轨。    第二节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发展专业医药园区,支持组建产业联盟或联合体,构建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先进制造体系,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大力发展医疗健康服务贸易,推动医药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业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到2030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和诊疗装备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高端医疗设备市场国产化率大幅提高,实现医药工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迈进,跨入世界制药强国行列。推进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升级,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市场集中度,形成一批跨国大型药品流通企业。    第七篇 健全支撑与保障    第二十一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一节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沟通协作,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健全监督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社会监督。    第二节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不断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理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政府的关系,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清晰划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医药卫生管理事权,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推进军队医院参加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纳入国家分级诊疗体系工作。健全卫生计生全行业综合监管体系。    第三节 完善健康筹资机制   健全政府健康领域相关投入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健康领域投入力度,科学合理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健康服务需求的责任。   中央财政在安排相关转移支付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予以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结果导向的健康投入机制,开展健康投入绩效监测和评价。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企业等的积极性,形成多元筹资格局。鼓励金融等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扶持措施。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赠与互助。    第四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推进健康相关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继续深化药品、医疗机构等审批改革,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行为。推进健康相关部门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   加强卫生计生、体育、食品药品等健康领域监管创新,加快构建事中和事后监管体系,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建设。推进综合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监管中的作用,促进公平竞争,推动健康相关行业科学发展,简化健康领域公共服务流程,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第二十二章 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    第一节 加强健康人才培养培训   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改革医学教育制度,加快建成适应行业特点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立与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的医学专业认证制度。   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培训制度,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强化面向全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大基层和偏远地区扶持力度。   加强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病理、护理、助产、康复、心理健康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加强药师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卫生应急、卫生信息化复合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推进卫生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调整优化适应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医学教育专业结构,加大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   支持建立以国家健康医疗开放大学为基础、中国健康医疗教育慕课联盟为支撑的健康教育培训云平台,便捷医务人员终身教育。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    第二节 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   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形成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落实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政策。创新医务人员使用、流动与服务提供模式,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   对接国际通行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护理、助产、医疗辅助服务、医疗卫生技术等方面人员评价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不将论文、外语、科研等作为基层卫生人才职称评审的硬性要求,健全符合全科医生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    第二十三章 推动健康科技创新    第一节 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大力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能力建设,依托现有机构推进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能力建设,完善医学研究科研基地布局。   加强资源整合和数据交汇,统筹布局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生物样本资源、实验动物资源等资源平台,建设心脑血管、肿瘤、老年病等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   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加快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健康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医学研究和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促进医研企结合,推进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高效协同。   加强医药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促进医学成果转化推广。建立更好的医学创新激励机制和以应用为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科研基地、生物安全、技术评估、医学研究标准与规范、医学伦理与科研诚信、知识产权等保障机制,加强科卫协同、军民融合、省部合作,有效提升基础前沿、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战略高科技的研究水平。    第二节 推进医学科技进步   启动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健康保障等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科技计划。发展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疗等医学前沿技术,加强慢病防控、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部署创新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显著增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力争到2030年,科技论文影响力和三方专利总量进入国际前列,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对医药工业增长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    第二十四章 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    第一节 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持续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国民健康信息服务。实施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建立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护机制。   做好公民入伍前与退伍后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军地之间接续共享。到2030年,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通共享、规范应用,人人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远程医疗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现人口健康信息规范管理和使用,满足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化医疗的需求。    第二节 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消除数据壁垒,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密切配合、统一归口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   建立和完善全国健康医疗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全面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在行业治理、临床和科研、公共卫生、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应用,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国家、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工程技术能力,制定分级分类分域的数据应用政策规范,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注重内容安全、数据安全和技术安全,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和患者隐私保护。加强互联网健康服务监管。    第二十五章 加强健康法治建设   推动颁布并实施基本医疗卫生法、中医药法,修订实施药品管理法,加强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和修订工作,完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健全健康领域标准规范和指南体系。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环境、体育等健康领域的监管职责,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健康领域监督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二十六章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实施中国全球卫生战略,全方位积极推进人口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双边合作机制为基础,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卫生合作。加强南南合作,落实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员,重点加强包括妇幼保健在内的医疗援助,重点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家高层战略对话机制,将卫生纳入大国外交议程。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在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等的研究、谈判与制定中发挥影响,提升健康领域国际影响力和制度性话语权。    第八篇 强化组织实施    第二十七章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将健康中国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健康中国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做好相关任务的实施落实工作。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    第二十八章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战略、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普遍认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中国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十九章 做好实施监测   制定实施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对本规划纲要各项政策和措施进行细化完善,明确各个阶段所要实施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督查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和问责。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制定规划纲要任务部门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并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各地在实施规划纲要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 来源/中共中央国务院
个人分类: 政策法规|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中国:“国家向上,必须使民族健康向上!”
热度 1 龚胜生 2015-3-26 23:23
谈民族健康 “强国必先强种”,换一句说,就是提高“民族健康”,是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立足于世必须讲求的最基本点。如果民族不健康,这民族构成的国家,必然是散漫无力。证诸世界各国强弱的事实,莫不如此。 退一步就个人的健康而言,同样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健全之事业,原于健康的体魄之中”,已为每一个人所正确认识了。所以,为个人事业着想,固须讲求健康;为国家民族事业着想,更须讲求健康。我们要促起国人注意,把我们向上的国家,扶置在健康的民族之上。 我们中国民族的健康,不必讳言的,是大有问题的。外国人讥笑我们是“东亚病夫”,这就指出我们民族的不健康。自从鸦片战争以后,毒害所趋,更戕害斫伤了我们民族的健康。今天,我们在世界大动荡之中,尤须警惕我们的民族健康,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 我们的身长和体重,因地理的区分,有着比较的差别。北方人比较体高,南方人比较体矮,如用数字来表示,平均的统计,黄河流域的男子高度 66.6 吋,长江流域的男子高度 65 吋,珠江流域的男子高度 64.1 吋。体重的比例,也有着大致如上的差别。但以北方体格去考空军,根据以往历届中国空军招生统计,山东人及格的最多,也不过占 15%~20% 而已。就壮丁而论,合于服役标准的,也许不到 40% 。在事变以前,曾有一次检查各大城市二十三万学童的体格,结果有缺点的占了 90% 以上。年来更因营养的不良,医药的缺乏,一般的说,民族健康实际上还要低下,这是国人应加深切警惕的第一点。 现代健康医药进步的国家,所已经根绝或已减少的几种病症,在中国还是蔓延着。第一肺痨。上海市卫生局前曾测验过千余学生,结果带痨菌的占了 87% ,现在各地的情形,恐也相当可观。第二霍乱。防疫工作,虽甚勤劳,而偏于都市,乡僻地方,仍相当活跃,尤无传染病设备的医院,对于传染病的蔓延,常致手足无措。第三痧眼。几乎已经侵入家家户户,投考空军不及格的有 41% ,是为了眼的缺点。第四花柳病。蔓延得非常普遍,各地暗娼的存在,病的种子无从铲除。据一般医生的经验而言,产妇血液呈梅毒阳性反应者,占半数以上。想雇一个清洁的奶妈,有时也很困难。第五疟疾。这病在西南各省,由来猖獗。第六痢疾,第七伤寒,也常常及时而兴,大肆残害。虽然我们手头没有近时统计,但事变以后的死亡率,特别是婴孩死亡率,一定增高。事变以前,中国死亡率大的是三十(每千人一年死三十人)比欧美各国高一倍或两倍。中国婴孩死亡率(一岁内的)大约是二百,比欧美各国高四倍或五倍,现在或者更高了。死亡疾病,虽为人类所不免,但由于过多的病苦,破格的死亡,不仅人力财力损失无算,甚至可以摧毁一个种族。健康之道多端,人人所可以奉行、可以实践者,约有下列数点: (一)食物注重营养。中国的食谱上,在餍足味觉的一点,美不胜收。过去我们尝以食自豪,占有世界厨房二分之一。然殊不知这厨房大有问题,我们不但吃穷了,且也吃病了。今后对于吃,应该讲究有无营养价值,不在悦口,要求养生。吃的对象,不妨寂寞简单,而身体所需要的物质,不可令其缺一。虽然在此物价高涨,生活困厄情况之下,一般人民对于吃,事实上已经不够饱,更谈不到悦口,可是营养价值,不一定限于贵品,还须尽可能设法替代,不令缺失。 (二)注意运动。运动设备及提倡,年来虽有进步,但缺少体力劳动习惯的人,多少尚爱好着病态美。如户外运动,早晨柔软操,游泳诸类,俱宜提倡。 (三)注重清洁。我们缺少清洁的习惯,一般人常有随地吐痰,不勤洗澡,任衣衫油垢的习惯,对公共卫生的美德,尤少训练,如沿江如黑暗的路旁,随便粪便,臭气蒸发。 (四)吸收空气阳光。造房子和城市设计,应留一定的空间,使有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在都市里的人,也应该出去呼吸新鲜空气,多与日光见面。 (五)有充足的睡眠,以恢复疲劳。 (六)有愉快的心情,使心广体胖。 以上列举的,都是寻常可以实践的健康途径。至于怎样扑灭各种流行病,和怎样提高国民体格,有的关于医药问题,有的关于公共卫生行政,有的关于卫生教育和卫生工程,有的关于社会政策,有的关于学校教育,自非短文所能尽言。我们为了减少人口死亡率,振起报国的努力,今天郑重提出:国家向上,必先使民族健康向上。 1943-05-31 :第 1 版
个人分类: 价值史料|22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呼吁冷静下来做学术,做科普——兼“科普中国,健康中国”发起通告
longfo 2010-9-24 08:03
悬赏袭击方舟子 说说肖传国事件的犯罪心理学原理等 我眼中的科学和科普 我眼中的科学和科普 科学界可别因为打假,变得浮躁起来,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什么情况是外人最喜欢的情景啊,恐大家都知道,所以团结起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别闹了,再闹,恐怕真出事了。 小弟我,跪求大家,认真做事吧,科学需要大家,虽然也需要打假。 在此,我呼吁科学界团结起来把科普做好,有意向的联系我,留言等即可,我现在是科普中国,健康中国的发起人,希望尽快完成注册。同时希望科学网也能协助大家做成科普之事,莫不要,耍性子,闹矛盾。 我相信,方舟子和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好,为了科研好。既然一个目的,何必闹来闹去。
个人分类: 呼吸生理和社会|2342 次阅读|2 个评论
健康中国项目策划(简缩版)
longfo 2010-5-16 08:32
简述和项目背景 新时期的健康问题引起了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正式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该战略是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向,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 健康中国项目响应国家号召,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组建健康科普专家团和健康科普讲师团,开展上海市民健康教育促进计划,改善上海居民健康状态。 健康中国项目开展健康科普企业行动,印制健康科普小册子,结合公司产品免费送给消费者。 健康中国项目立志于公益事业,努力注册公益组织,争取全国内开展活动,并积极联合当地政府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健康科普工作。 项目优势和创新特色,项目依托复旦大学医学院和上海科技协会的强大后盾支持,具有独创性,有效的整合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社区和公益组织,为市民健康提供了长期的健康科普服务。 项目的可持续性,项目可以借助政府和科研院所的项目资金,申请注册,结合其他公益组织和社区,可以持续运作下去。一旦注册成为公益组织,发展潜力巨大。 项目短期目标 1、通过调研获取人们对于健康知识的需求和人们的健康生活状态,制定有效健康教育计划为普通市民制定健康问题解决方案。 2、项目组建的讲师团和专家团将会根据调研结果,制定讲座内容,定期开展科普讲座,促进医患交流。 3、健康知识结合公司产品进行科普,让消费者免费获得健康知识。力争在全国普及健康知识,实现健康中国 4、建立一个疾病干预模式,保障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5、在高校、中小学、社区、企事业单位成立相关健康类组织,帮助学生、社区居民和单位职工寻找健康 6、建立健康文化创意团队,制作健康类作品,普及健康理念和健康知识。 7、整合政府资源充分利用上海科技协会的科普力量和重庆市健康重庆项目在两市集中力量做大事。 项目实施计划 健康中国项目最终目标是实现政府、高校、企业的资源整合,成立健康公益组织,把健康知识及时传达给普通民众。健康中国不仅是身体心理的健康保护神,也是健康理念健康生活的传播者。 2010年9月健康中国组建健康中国专家团,策划首届上海健康科普大赛 2010年10月举办首届上海健康科普大赛,选拔健康中国讲师团讲师,大赛主要在高校内进行,会联合社区邀请社区居民参与,预算2万元到5万元 2010年11月由复旦大学社会学专业专家组织医学需求调研小组,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进高校、进中小学进行健康调研,调研基本健康状态,基本健康需求,重点关注心理知识方面的需求。预算1万元到3万元 2010年11月在合适的高校、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社区建立健康科普协会,配合项目运作 2010年11月到2011年2月根据健康需求制定健康干预方案,健康中国专家团研究健康问题解决方案,讲师团做健康宣讲,预算3万元到5万元 2010年到2011年健康中国专家团和讲师团编写《健康中国》手册,结合公司产品免费送给消费者,预算5到10万元 2011年上半年民政部门注册,成立健康中国公益组织 以下是复旦大学两个活动的报道,供参考: http://fudan.edu.cn/fudannews/2010/0506/24462.html http://news.fudan.edu.cn/2010/0309/23754.html 笔者谈健康:这个项目策划难免有个人因素,希望大家群策群力,把她做好做强做大,同时也是医学界的一件大事,2020健康中国缺少不了我们这些医学家和学者,因为健康的层次很高,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有道德层面和文化层面的东西,所以,健康是学术界的大事,不仅仅是医学界的。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健康中国项目,并且希望在大家支持下成功注册,为健康中国2020做出最大的贡献。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