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国际特邀编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杨生茂先生请辞《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邀编辑的几封信(续)
黄安年 2010-5-25 16:39
杨生茂先生请辞《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邀编辑的几封信 ( 续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25 日发布 我在 2010 年 5 月 22 日博文 杨生茂先生请辞《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邀编辑的几封信 中写道 : 杨先生 1999 年起多次在给我的信中谈到要辞去 JAH 国际特邀编辑的职务,并推举年轻人来做 , 对于 JAH 编辑部不予理睬的态度和也不寄给他作为国际特邀编辑应该享有免费获得 JAH 杂志权利的做法十分不满。并摘要发布给我部分信件的内容。(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7603 ) 现在再续发几封来信。 2000 年 8 月 14 日杨生茂先生在给我的信( 15 日天津邮局寄出 ,18 日收到)中写道 : 安年同志: 顷闻大驾于 7 月份返京。 今年还未收到( JAH 或 Thelen 来信,我未收到杂志情由有可原(因我曾去信辞 contributing editorship ) , 而绪贻教授未收到则难以理解了。 你在美国曾否与 David Thelen 通过信,或见过面 ? 若有任何消息 , 请便中赐告。(也许你也朦在鼓中 , 不得而知)。 2000 年 11 月 9 日杨生茂先生在给我的信( 11 日收到)中写道 : 安年同志: 昨天( 11 月 8 日)看到 Joanne Meyerowitz 给我的来信(发信日期为 2000 , 20 , 19 )。这封信大概在办公室里躺了几天。 我想你也收到一封内容相似的信,不必复印了。假如没有收到可来信告诉我,即将复印件寄去。 绪贻同志很可能也收到同一信件。 从信的开端话语看 , 似乎 Thelen 没有向 Meyerowitz 提起(或 Thelen 不肖张开他的嘴巴)关于我辞职并建议由 XX 继任的事(按 : 发表是真名隐去)。 信的内容是上任的声明和安排 , 别无新意。有点具体内容的只有两事( 1 )提醒每年交目录稿的日期是 5 月 1 日和 12 月 1 日 ; ( 2 ) JAH 期刊是给编辑工作的回报,但又说期刊印费和邮费高 , 是不是同意由网上接收。 他没有提今年没有给我寄期刊事。洋大人真会使用人 , 既然是回报,但又表现很吝啬。(关于网上收期刊事,我不拟理他 , 因为我没有上网) 另外通知期刊联系人是 Peter Kraemer 。 余不赘。(博士论文目录上周寄往尊处 , 想已收到) 2001 年 1 月 10 日杨生茂先生在给我的信( 12 日收到)中写道 : 安年同志: 昨收到你致 Nancy Croker 的 e-mail 稿。 大约在一星期前我也曾给 Joanne Meyerowitz 写了一封信,询问 JAH 事,可能信还在途中。给 Croker 写信较为直接 , 处理起来少了一个层次。我们只能等待他们回音了。我想他们在交接班中什么地方脱了节。 *********************** 2001 年 2 月 1 日杨生茂先生在给我的信( 6 日收到)中写道 : 安年同志: 前日我收到 OAH 寄来的 JAH 2000 四期。 OAH 未作任何说明。 我估计你也于最近收到四期 . 惟恐有任何差错 , 故驰书奉告。 2001 年 5 月 7 日杨生茂先生在给我的信( 11 日收到)中写道 : 安年同志: 前函曾奉告 JAH2000 年各期已补齐,想尊处情况相同。 ************************ 2003 年 8 月 25 日杨生茂先生在给我的信( 27 日收到)中写道 : 安年同志: 久未相见,遥致问候。我想你也许由美探亲返京,故信还是寄往学校。 最近收到 JAH 主编 Joanne Meyerowitz 於 8 月 8 日发出的信。我想先向你打听清楚,然后再写复信。 ( 1 ) Meyerowitz 来信说 , To thank you for your ongoing service as an active member of our board of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ng editors 既然是 .. ongoing service ,不知为何今年没有给我寄杂志。我一直想写信去问。也许今年已开始发电子版杂志了。你是否也没有收到印刷版杂志?(或许电子版需要有准备工作)。 ( 2 )来信还说 , 可以为所在学校图书馆免费订阅电子版( a free electronic subscription ) ( 这就是不给个人了 ) ,只要寄回一个表格( form ),可是在信中并未发现表格。这也令我不知究竟。假如你那里有订阅电子版的表格,请给我复印一张。不然我须写信去要。 ******************888 一个声称走向世界的国际化的《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如果不能按期向国际特邀编辑 )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ng Editors) 寄送 JAH, 如果以推行电子版为名取消对纸质《美国历史杂志》刊物的寄送 , 那么,或者杂志面临严重的经费短缺 , 或者杂志社编辑部对于国际特邀编辑应有的尊重和礼遇。遗憾的是 , 这种情况一再发生 , 而且从 2008 年后我们再也没有收到寄来的纸质《美国历史杂志》刊物了。至于电子版,笔者尝试进入却遭遇您不是 JAH 成员的尴尬场面, 10 天前取信询问,迄今未见回信。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生茂先生请辞《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邀编辑的几封信
黄安年 2010-5-22 23:54
杨生茂先生请辞《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邀编辑的几封信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22 日发布 杨生茂先生是 1992 年起应邀担任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国际特邀编辑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ng Editor in China 的 ) 的 , 同时担任这一职务的还有刘绪贻先生和邓蜀生先生 ,1992 年夏秋邓蜀生先生提议由我替代他 , 获得杨、刘两位先生支持 , 并被 JAH 编辑部接受同意。 杨先生 1999 年起多次在给我的信中谈到要辞去 JAH 国际特邀编辑的职务,并推举年轻人来做 , 对于 JAH 编辑部不予理睬的态度和也不寄给他作为国际特邀编辑应该享有免费获得 JAH 杂志权利的做法十分不满。现在摘要发布给我部分信件的内容如下: 1999 年 7 月 5 日杨生茂先生在给我的信( 9 日天津邮局寄出 ,12 日收到)中写道 : 安年同志 , 最近接到 David Thelen 于 6 月 3 日来信。想你和 绪贻也都接到类似的信件。 回信中提到他在 8 月份去职,由 Peter Kraemer 继任主编。特别提到 Contributing Editors 的任期问题。 Thelen 说 , 在会上有人提上任期为 4 年。 Thelen 提出这个问题 , 意在更新 editorship ,对这个问题你有何意见 ? 就我来说 , 我早已感到年事日高,且冠心病时有发作(上月安了起搏器),力不从心,尤其思想跟不上形势发展。希望有年轻人继任。很早以前,我同刘 绪贻先生提到此事,那只是一时的感触。这次 Thelen 提出这个问题,又引起我的思考。你比较年轻 , 精力充沛,过去任劳任怨,十分辛苦,甚而在时间、精力和经济上贡献良多 , 功不可抹。为了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应当继续连任。 看起来,我们需要回 Thelen 一封信 ( 或给 Kraemer 写信,假如在 8 月以后 ) 。因各人情况不同 , 似以分别向 Thelen 写信为宜,何况 Thelen 也是向我们分别来信的。关于回信,俟考虑成熟后在写 , 不宜冒然 , 但不宜超过八月。 Thelen 既然在信中提出 length of service 问题 , 也提出别人建议的 4 年制,可见他是同意有限任期制。 我个人的想法是 : 我应该退下来 , 推荐 XXX (笔者按 : 发表时真名实姓以 XXX 代,下同)继任 , 并应提到你的贡献 , 为了工作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 向 Thelen 建议你留任。 接杨先生后 , 我即于己于 13 日复信。 *************************** 1999 年 7 月 16 日杨生茂先生在给我的信( 17 天津邮局寄出 ,19 日收到)中写道 : 安年同志 : 为了说明白问题 , 兹分条叙述 ( 1 )接 6 月 3 日 Thelen 信后 , 我于 7 月 5 日写信给你。今 7 月 16 日给你写复信,并拟将此信复印 , 寄往 刘 绪贻先生。 ( 2 ) Thelen 来信中谈到将卸任, Kraemer 继任总编辑 ( 于 8 月份内 ) 。我想刘 绪贻先生也一定收到 Thelen 的信。 Thelen 着重谈的问题之一是特邀编辑任期问题。这个问题正符合我的想法。 Thelen 的想法是经常更新编辑人员,即吸收新的史学思维。理由可取。符合我的想法 : 主要是年事日高,体力不佳,不如早日让贤。为了保持连续性,我在上次给你信中 (7 月 5 日 ) ,推荐 XXX 。 ( 3 )来信说 , 可增加名额,增至四人 , 也无不可 , 但我不应在考虑之列 , 主要原因是力不胜任(如两年前 , 我写信辞掉中华美国史学会的常务理事)。你这几年任劳任怨,花费精力、时间、经济都很多 , 为三人小组的中枢,所以你应保持不动 , 不要退下 ( 你的年龄也不到退下的程度 ) ,也是为了连续性的必要。至于来信所言的权威性,似乎无多大效用。不足考虑。 ( 4 )与其将来更换成员 , 不如此次借 Thelen 退职时提出此问题之机,顺水推舟,少费周折。 ( 5 )你赞同三人分别给 Thelen 回信,很好 , 这样问题说明得更充分些。你说 , 分别回信前 , 三人充分交换意见,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也很好。请你将此意转告刘 绪贻先生 ,当然我也会给他写信的,意见集中到你那里,不致议论无章 , 毫无结果。此信复印后 , 已寄往 刘 绪贻先生。 *************************** 1999 年 8 月 2 日杨生茂先生在给我的信( 3 日天津邮局寄出 ,10 日收到)中写道 : 安年同志 : 近日接 绪贻先生复信。今日我将我的意见函复他 ( 见复印件 ) 。我们二人的看法是 , Thelen6 月 3 日来信中已表明对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ng Editor 的任期予以限制。在 Thelen 所说的 more specific letter 来之前,我拟主动向 Thelen 提出我的想法。也许他不一定接受。从我们这方工作连续性的需要 , 主动向他 Thelen 提出来 , 供他参考。 杨先生复函刘先生的摘要如下: 绪贻同志 : 7 月 22 日复函已收到。来函与我的看法一致 , 即 Thelen6 月 3 日信中已说明所有 (all)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ng Editor 任期均有限制 , 可能定为 4 年。由此可见,我们均在更换之列。 来函又称, Thelen 在 6 月 3 日来信中 , 还说随后有信致各国 Contributing Editors 一封 more specific letter 。因为 specific letter 还未收到,你要等一等给 Thelen 写信。 我的想法是争取主动 , 争取将我的意见向 Thelen 提出 ( 即,出于工作连续性的需要 , 安年同志可继续留任 ,XX 替代我 ) 。这种意见 , Thelen 或许不会采纳,但不能不试一试。(在未来的 more specific letter 中 , Thelen 可能提出人选,也未可知)。我觉得,试一试有必要。 我拟近日发信,以免 Thelen specific letter 来到后反而被动。 1999 年 8 月 19 日杨生茂先生在给我的信( 20 日天津邮局寄出 ,23 日收到)中写道 : 安年同志 : 7 月 19 日惠书已收到 , (信内还附有 7 月 29 日刘先生信和 8 月 11 日你致刘先生信的复印件)。 我争取主动 , 在 Thelen 答应的 more specific letter 信来到之前,已复信给 Thelen (至今 Thelen 还未来 more specific 信)。内容还如上函所言:为了工作连续性和熟悉性 , 请你留任 ; 我辞职,请 XXX 继任。当然,这是我的想法 , Thelen 未必一定接受。 我考虑假若 Thelen 在美国同华侨或华人学者中酝酿一个名单,寄来让我们考虑他的 more specific letter ,那就被动了。(当然我们也不一定全部或部分接受他的提名名单)。(第一次名单提出 , 在事先未征求我们意见 , 但我们也提了修改的意见)。 *************************8 尽管美方提出准备全部更换国际特邀编辑名单,但是所称 more specific letter 一直没有收到 , 杨先生已写信给 Thelen 表明了辞职态度和建议。但是我们的推荐论著 和博士学位论文的工作一直没有中断。 2000 年 9 月 29 日 , 我将推荐中国美国史研究论文目录( 1999 年 7 月 2000 年 6 月)供修改稿分别寄给杨、刘两位先生 , 信中说 : 最近腾出时间仔细查阅了自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的美国史论文 , 总的感觉值得推荐的还是不少 , 所以这次适当多选一些 并说我还没有收到今年以来的 JAH ,不知您们是否收到? 2000 年 10 月 5 日 , 杨生茂先生在给我的信( 10 日天津邮局寄出 ,11 日收到)中写道 : 安年同志 : 奉上论文目录,请查收。 我也没有收到 2000 年 3 月及以后的 JAH 。大致在数星期前 , 绪贻同志来信说 , 只收到 JAH 2000 年第一期。是何原因,请在寄论文目录时加以询问。 ( Thelen 不回答我的辞职信,竟扬长而去,岂有此理。连办杂志的一个老头居然这样傲气。这似是美国人的通病。所谓然否 ? ) 2000 年 10 月 27 日 , 杨生茂先生在给我的信( 29 日天津邮局寄出 ,31 日收到)中写道 : 安年同志 : 今日收到 绪贻同志于 10 月 26 日寄来的信,述及 JAH 主编 Joanne Meyerowitz 写给他的信。今复印一份寄上。 关于我辞职信,至今未见回音,傲慢之极,无起码的礼节 , 这也许是美国人的通病。不让外国人谈论他们本国人写的文章,只许提供外国学者所写的有关美国史的文章目录,以壮大他们的声势 ( 影响 ) 。现在我真的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 , 我有义务进行此事 ! 在 2000 年 10 月 22 日 绪贻同志来信的复印件中 , 刘绪贻先生写道 : 生茂同志 : 10 月 18 日大札收到。 我近日一次收到了 3 期 JAH ( 3 月号 ,6 月号 ,9 月号)。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今年 8 月 9 日我因未接到 JAH ,而 Thelen 答应即将寄来的谈国际特约编辑问题的信也不见踪影,于是我就给 Dr. Thelen 写了一封信,主要内容是 : 作为一个严肃的学者,答应写的信未写 , 就停止给我们寄 JAH ,这种作法是很不妥当的 , 要求他作出解释,写写得有点质问的味道。但是不久 , 我就收到了 JAH 今年的 3 月号和 6 月号。后来 , 大约是 Thelen 的接班人 Joanne Meyerowitz 看到我那封信,便于 9 月 21 日给我回了信。内容如下(笔者按:从略) 鉴于她这封态度诚恳的信,我预备在接到她的下一封信来信时,只要她正式邀请我仍担任 JAH 的国际特约编辑 , 就答应她。因为这也有好处:第一是可继续接到 JAH ;第二是经常有青年人请我写推荐他们去美国读书的信,有此头衔,可增加份量。 2000 年 10 月 19 日 , 我将推荐中国美国史书目目录( 1999 年 2000 年 6 月)供修改稿,和推荐中国美国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1999-2000 )供修改稿两份分别寄给杨、刘两位先生,征询修改意见。 2000 年 11 月 5 日 , 杨生茂先生在给我的信( 8 日天津邮局寄出 ,10 日收到)中写道 : 安年同志 : 寄上博士论文目录稿,请查收。 Thelen 这个傲慢的美国人还未曾回信,(也未曾寄杂志)我是看着我们的情谊,耐着性 , 把寄来的目录稿修订一遍。下不为例着句话就在我嘴边 ! 既然不回信,我没有义务 伺候他 , 那就太低三下四了。 2000 年 12 月 24 日杨先生在寄给我的新年贺卡中附言:( 1 ) jah 还未收到 , 拟去信诘问。( 2 )避免节外生枝,以后不再拟再提辞职事。 我先后收到先生八封有关谈论辞职和推荐新人的信,但是 JAH 主编不予理睬。说明先生不恋名位 , 淡泊名利、提携后学 , 体现了中国学者的原则立场和独立精神。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生茂先生就国际特邀编辑一次性赞助经费的通信
黄安年 2010-5-18 17:41
杨生茂先生就国际特邀编辑一次性赞助经费的通信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18 日发布 作为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的 Contributing Editor in China, 杨生茂先生、刘绪贻先生和我三人 , 1992 年起接受聘任,其中我在该年晚些时候接替邓蜀生先生受聘。按照 JAH 编辑部的要求,我们要定期向 JAH (美国历史杂志)推荐少量优秀论著和博士学位论文 , 还要推荐书评人。自 1992 年以来,我们没有任何项目费也从不计算工作量,不仅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 还一直是自己掏钱,编辑、打印、复印、往来通信等 , 长此以往开支上也是一笔可观的数字 , 尤其在 90 年代初的低工资待遇和高国际邮资情况下 , 更显得经费的拮据,所以曾希望美方考虑我们的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赞助经费 , 以专门用于从事推荐工作所必需的邮资等费用。对此杨生茂先生 1992 年 6 月至 1994 年 7 月间,曾就争取国际特邀编辑赞助经费事宜 , 给我有二十几封信涉及这个话题。几经交涉,最后美方答应给予一次性 300 美元,但是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更多投入时间精力和费用的任务。我们则依我方实际情况,独立运转,量力而为,不给美方牵着鼻子走 , 维护自身权益。现将杨先生这二十几封信中与经费相关的话题摘要如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我们是在经费十分拮据情况下 , 履行我们的国际特邀编辑职责的。顺便说明 , 这些信件的内容远不止是谈经费 , 经费仅仅是其中一个小、但必要的话题,信件的原件保存在我这里。 杨生茂先生 1992 年 6 月 4 日在给我的信中 ( 天津邮局 9 日寄出 ,11 日收到 ) 谈到所述编目问题 , 也有工作报酬问题。这得将来同 Thelen 交涉。 杨生茂先生 1992 年 6 月 19 日在给我的信中 ( 天津邮局 24 日寄出 ,27 日收到 ) 谈到美国史资料目录索引工作对 Thelen 事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工作基础。向 Thelen 争取工作报酬(翻译工作)。 杨生茂先生 1992 年 6 月 29 日在给我的信中 ( 邮局 7 月 5 日寄出 ,6 日收到 ) 谈到编写英文目录,属于服务性工作 , 似乎 OAH 应出写报酬,可以交涉,但究竟有多少希望,也很难说。因这项工作系国际文化交流工作 , 不只中国学者为此服务。 杨生茂先生 1992 年 7 月 9 日在给我的信中 (11 日收到 ) 长达 5 页详尽谈到 contributing editor in China 如何开展工作的意见 , 信中谈到面临经费拮据困境情况时说 : 信件往返 , 很浪费时间(说白了 , 邮资也花不起。我们所里 , 从去年十一月就不能报帐,连出差费都不能报,手中报帐单据积压越百几十元。这样下去,如何得了 ! !)(当然这些话 , 只能在自己人间聊聊 , 在外国人面前,无法启齿。) 顺便说说 , 先生的信封有些是利用来信信封翻面做成的, 5 页信纸上字写的密密麻麻,能写在一张上的决不写在第二张上 , 以便节省邮资。 杨生茂先生 1992 年 10 月 1 日在给我的信中 (5 日收到 ) 谈到美方要求将推荐的书邮寄美国历史杂志,存在许多实际困难,书由被推荐者寄也不现实 , 谁肯花钱?但可以试一试。推荐书寄去 , 还可能石沉大海!信中也谈到有必要由美方资助少量推荐运作中的经费 , 经费 500-1000 美金,你可直接告诉 Thelen 商量,并先给刘绪贻先生打招呼,征询意见。 杨生茂先生 1992 年 11 月 5 日在给我的信中 (11 日邮局寄出 ,12 日收到 ) 谈到:绪贻同志来信,建议向 Thelen 要求资助数目为 1000-2000 元。我想还是提出一个具体数字比较好,商量一个具体数字 ( 在 1000-2000 元之间 ) ,直接告诉 Thelen 即可。(也应通知绪贻先生一下。) 杨生茂先生 1992 年 11 月 24 日在给我的信中 (26 日邮局寄出 ,28 日收到 ) 谈到:来信说 ,2000 元之数,我也表示赞同。此数在刘先生所提的范围之内。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1 月 28 日在给我的信中 (29 日收到 ) 谈到:关于寄书的办法,同意你提出的办法,即请 JAH 电传作者,征询意见 , 并由作者寄书。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2 月 28 日在给我的信中 (3 月 3 日邮局寄出 ,5 日收到 ) 写道: 安年同志 : 二月十七日来函谨悉。 所言拟寄来 list ,我当如期阅毕奉还(或将意见奉告)。你花费这么多时间 , 奋力从事,辛苦之至。除表景佩之情外 , 还应代读者向你们致谢。若无努力从公的学者参加 , 恐怕什么事也难凑效。 关于经费事,还需缓缓图之。操之过急,也恐难收效。不过我们的财政困难情况应当 Thelen 知道。我也曾写信向他说明。今夏 appleby 来威海时,也当面述实际情况。 Appleby 是前任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的主席。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3 月 17 日在给我的信中 (19 日收到 ) 写道: 今日又接到 Chad Berry 的传真,因也有传真至你处 , 不需在此详述。可是遇的难题是 : 要求我们把书寄去。真有点强人所难。我们不是财主 , 无力购书 , 并付邮资。今天来的传真 , 南开外事处还要去 18 元手续费!这样下去 , 如何得了。有何高见 ? 商量个应策。 Chad Berry 是美国历史杂志的编辑助理。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3 月 18 日又在给我的信中 ( 邮局 20 日寄出 ,21 日收到 ) 写道: Chad Berry 发来的传真(想你也收到),我想 , 不得已的办法是让 JAH 直接向书店购买。我们无力买书 , 更无力空邮。上次你已在信中 , 向他们交待了出版处(书价呢?)。他们仍置若罔闻,未免强加于人。 Berry 前几天来的传真 , 我交了 18 元,才从外事处拿到 , 长此下去,如何得了。(这些事目前不必向 Thelen 叙述)。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3 月 22 日又在给我的信中 ( 邮局 25 日寄出 ,27 日收到 ) 谈到书评一事时写道:顶好写信告 Chad Berry 由他们直接到书店去买。我们可将书店地址和定价告诉他们。无力去买书 , 并邮寄。 1993 年 5 月 31 日 , 我们三位国际特邀编辑联合一致签名写信给美国历史杂志主编 David Thelen ,其中就申请必要资助问题详细陈述我们的意见。 信中说到 : Yang, Sheng-mao, Institute of History,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Liu, Xu-yi, Department of History, Wuhan University, Wuchang, Hubei Province 430072 Huang, An-nian, Department of Histo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May 31, 1993 David Thelen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1125 E. Atwater Bloomington, Indiana 47401 U.S.A. Dear Dr.Thelen: We received the FAX from editorial assistant Chad Berry on the 16th of March, 1993. And Professor Huang An-nian sent to you  the list of recommended recent Chinese scholarship in American history ??(1990--1992)(Books, Articles, Dissertations) on the 31st of March,1993 , which must have reached you. Now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based on our actual situation. Please inform us after your considerations over these following suggestions. 2) There has been a great achievement in recent Chinese studies on American history, some of which were on the list of 88 pages enclosed in the letter of March 31, 1993. If you think the list is too long, please give us a fixed number of topics so as to avoid unnecessary wastes 3) Considering that the best books recommended by us not to be the ones you will eventually decide to recommend for review, and we are unable to buy and send the books to you at our own expenses, we suggest you send order-mail or FAX directly to publishing houses concerned, and meanwhile give us a duplicate copy so that we will do our best to expedite the publishing houses. 4) Professor Huang Annian sent you a name-list of Chinese reviewers, which were recommended by us three, in his letter of January 31, 1993. If you approve it, you can notify them directly or send us a formal notice to be passed on to them. 5) In reply to what you stated in the letter of September 8th,1992 (We understand your request for a small amout of money.Please give us an idea the amount you think you will need and we will see whether the OAH can make a modest execption in your case.) Professor Huang An-nian, according to our real situation, wrote in the letter of December 3, 1992 that We hope JAH provides us financial means to cover necessary expenses such as purchasing, editing, mailing, plone calls, etc. The total amount would be U.S. $ 1500-2000 each year. Answering Professor Huang, you said in the letter of February 2, 1993 that We could afford to pay $ 50-100 a year to cover direct costs of postage or FAX or e-mail. We provide you with a detailed cost-list which includes postage , computer typing and printing charges, and Xeroxing charges, and totals RMBY 1740 (equals US$ 300, official exchange rate).If editing charges are added, the total sum will amount to RMBY 2320 (equals US$ 400,offical exchange rate). In addition, we three here paid total amount of RMBY 2900 (equals US$500,offical exchange rate), including postage, data charges, information charges,FAX service charges, ect. (Note: We have topay our institution concerned some money for each FAX we receive) We think this sum of money is very modest to middleclass people in the U.S., but it is fairly large, for Chinese individual professors (our overage wage amounts to US$ 100 each month), If this academic work will be continued regularly,elementary financial aid support is needed.We three frankly and resolutely hope you would take this situ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With best wishes, Sincerely yours, Yang Sheng-mao Liu Xu-yi Huang An-nian cc: Professor Joyce Appleby Professor Lawrence W. Levine ( 以上 . 部分内容发表时简化了 , 该信 5 月 20 日拟就草稿 , 通讯修改后于 5 月 31 日定稿寄往美国 )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6 月 5 日在给我的信中 ( 邮局 9 日寄出 ,11 日收到 ) 写道:今天 (6 月 4 日 ) 上午南开大学专家楼来电话通知我去取 Fax 。因每页须交 6 元手续费,我让专家楼通知历史所办公室去取 , 不知结果如何? 你收到 Fax ( 6 月 2 日发)否 ? 是不是 OAH 发出的 ? 有无重要内容 ?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9 月 15 日在给我的信中 (19 日收到 ) 写道: 安年同志 : (复印件已寄刘先生) 最近接到 Thelen 回复我们三人寄给他的信。对于经费也提只能提供 300 美元,并说明 unfortunately , we will not be able to do this again 。经费问题 , 也是一次性的。再争 , 似乎也无可更动。我的想法是摸着石头过河,继续搞一段 , 看看情况再说 ( 按照 Thelen 要求 ) 。不知尊意若何?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9 月 23 日在给我的信中 (29 日收到 ) 写道: 安年同志 接 9 月 20 来书。 关于资助问题 , 目前先不要再争 , 搞一段再说 , 因为他们并不理解我们的情况 , 虽然向他们反映了意见 , 但仍未被充分考虑。等到他们确实感到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很大 , 而且有效 , 到那时再提出这个问题。选送目录事在目前拮据情况下 , 已很难办其他事了。关于 300 元事, Thelen 能否准时寄来 , 很难说。我想现在尚难考虑。不过我是遵从你和绪贻同志意见的。你出力最多 , 耗资最多 , 应该考虑这个事实。 祝好 杨生茂 9 , 23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9 月 29 日在给我的信中 (30 日收到 ) 写道: 安年同志 关于 Thelen 来信,前已致函,谅已收到。 关于 300 (美)元事,绪贻同志昨已来信,我想也有信至你处。我认为 , 此事目前先不考虑 , 因这是最后一笔款 (Thelen 语 ) ,而且 Thelen 尚未兑现,暂勿分掉 , 以利来日工作 ; 若分也得考虑依劳行事,不宜过于笼统,这也是考虑有利来日方长工作。如何?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12 月 25 日在给我的信中 (1994 年 1 月 4 日收到 ) 写道: 安年同志 Thelen 来信问款子汇给谁 . 我想 , 你也收到类似信函 . 款子应汇给你 , 你可将此意转告 Thelen 。今日我也给绪贻同志去信,说明此意义,他会去信告诉你的。 杨生茂先生 1994 年 1 月 8 日在给我的信中 ( 天津邮局 1 月 16 日邮寄, 1 月 22 日收到 ) 写道: 安年同志 300 元是一次性报酬, Thelen 似乎来说以后的事。我的想法有二 , 一全部放在你那里,因为主要开支和劳务在你处使用 ; 二假如分开,可依黄 3/5 ( 180 ),刘,二杨均分 2/5 (各 40 )。如何? 信中所言二杨中的一杨的杨系指杨玉圣同志,他在初期参与了协助我进行论著资料的收集工作,出力不少。 在我们 1994 年初终于收到 Thelen 寄来的 300 元一次性赞助费以后 杨生茂先生 1994 年 2 月 14 日在给我的信中 (15 日收到 ) 写道: 安年同志 接 2 月 7 日来信。可巧我在是日离京去外地过春节(实际上是出去散散心)。十三日晚返津,在书桌上看到来鸿。 我不能接受所言 85 (美)元,因为你应该多得些报酬,你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多得多。我还坚持上次我信中所谈的 : 你得 3/5 ,其余 2/5 由刘、杨和我三人分。我觉得这比较合适。不知刘绪贻同志有何意见。若寄来 ( 或捎来 )85 元 , 那还须退回多余的部分 , 反而增加麻烦。请不要客气了。 杨生茂先生 1994 年 4 月 2 日在给我的信中 ( 天津 11 日寄出 ,12 日收到 ) 详细谈及特邀编辑工作的开展后,附带写道: 安年同志: 3 月 30 日来函考虑周详,兹将所提问题依此奉复报酬问题应按劳取酬,不要搞平均主义,你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 , 应享最多报酬,请勿客气。 杨生茂先生 1994 年 7 月 3 日在给我的信中 (5 日收到 ) 写道: 安年同志 接 7 月 10 日惠书。 关于酬俸事,来信提出 85 元 , 实觉突然。你出的劳动最大 , 宜得 2/3 ,我只能取其余 1/3 中之 1/3 。实事求是,万勿客气,至盼 杨生茂先生 1994 年 7 月 22 日在给我的信中 (25 日收到 ) 写道: 安年同志 郑政同志今来舍下 , 带来人参一大盒和美金 85 元。谢谢。 人参系眷念粗体之馈赠,自当接受。 85 元则系逾越常规的厚赐了 , 受之有愧。俟来日再议。 郑政同志是我在天津工作的亲戚,趁他来京之际托带 , 为最佳人选。 以上是最近整理的部分信件内容,可能还要遗漏,但是这些内容足以说明这项工作我们所付出的精力、时间和相应的财力。对于向美方推荐论著和博士学位论文等事宜,杨先生和刘先生两位同样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 在运筹和把关上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 他们几乎是来信必回 , 快速运转,才能够即时有效地向美方介绍我国美国历史研究论著的成果 , 这里不存在谁的贡献大小的问题 , 但是杨先生的推让为我们竖立了一个榜样,值得学习的榜样。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3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邀编辑 杨生茂先生1992年给我的几封信
黄安年 2010-5-17 08:42
为《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邀编辑 杨生茂先生 1992 年给我的几封信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17 日发布 《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是美国历史学家组织 (the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 的主要出版物,美国历史学界的最具权威的刊物之一。 1992 年《美国历史杂志》编辑部负责人 David Thelen 分别写信给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三位顾问杨生茂教授、刘绪贻教授和邓蜀生编审,邀请他们为该杂志国际特邀编辑 , 并请他们负责推荐中国新近出版的优秀的美国历史论著和博士学位论文 , 以及书评人等。(见《美国历史杂志》与我会三位顾问建立联系 , 赵学功供稿,《美国史研究会通讯》 1992 年第 2 期,第 28 页, 1992 年 7 月 10 日版) 为了更加有效的运转 ,1992 年 5 月 18 日,杨生茂先生写信给我 (23 日天津寄出 , 我 23 日收到 ) ,信中说 : 日前曾接邓蜀生同志来函称,他拟请你代替,并将 Thelen 寄来的资料奉上。若蜀生同志不拟参加此事,请你代替,亦可谓人选物色有方,因你过去对编选资料事经营多年 , 很有建树,老马识途,有利工作 ; 另外,你担任学会秘书长,对于动员关心此事,也十分有利。我们几个人均年事已高 , 健康状况毕竟不如往年;另外,手中还有任务 , 无法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此事(蜀生同志考虑周到),颇有力不从心之感。故需中年同志协助,玉成此事。 杨先生信中提及日前曾接邓蜀生同志来函称,他拟请你代替,并将 Thelen 寄来的资料奉上。一事,邓蜀生先生在 1992 年 5 月 7 日写信给我 , 信中说 : 安年同志 : 上周收到《美国历史杂志》主编 David Thelen 的来信 ( 我不认识他 ), 要求我协助该刊介绍我国研究美国史的情况和成果 , 我因为与各院校美国研究者联系很少 , 加上精力与时间都不济 , 所以推荐你代我参与此项工作 . 我已写信给刘绪贻先生 , 提出我的意见 , 我认为应该有年富力强的学者参加 , 而这方面的最合适人选是你。寄上有关材料 ( 复印件,不必退还 ) ,请将你的意见告知。我十分希望你接受 , 并希望得到你的简历(职称 , 职务 , 著作 , 当然也应有年龄和从事专业工作的年头等 , 英文)。这项工作对开展美国研究会的工作可能或有帮助。盼速覆。 问好 邓蜀生 92 , 5 , 7 1992 年 6 月 4 日,杨生茂先生写信给我 (9 日天津寄出 , 我 11 日收到 ) 说 : 既然邓蜀生同志已推荐你负责参与 Thelen 事,希勿推却,而且史学会负责同志参与其事,有许多助益,成为有力的推动。 1992 年 6 月 19 日 , 杨生茂先生又写信给我 (24 日天津寄出 , 我 26 日收到 ) 动情地说 : 我希望答应邓蜀生同志的推荐请求(今将 5 月 8 日蜀生来信奉上,以供参考),因为 : ( 1 )蜀生请求你替代他 , 似不要过分客气,不然我们三人只得三缺一了 , 你若概允,正好三人。( 2 )你在史学会负责, Thelen 虽然未同史学会直接联系,但你完全能够胜任 contributing editorships 的要求,且在(工)作上有许多便利条件和经验。绪贻和我年近八旬,已无精力和时间过多地过问此事了。若具体安排落实不下来值得打退堂鼓,重蹈 Louis Hank s 事的旧辙了 ! ! 我是尽力说服你 , 动员你 , 欢迎你为此事分忧。假如你实在有困难 , 我很难强人所难,那样也似乎不近人情了。总之,我们三人一齐担任 contributing editors 好吗?请考虑。希赐复。 祝好 杨生茂 6 , 19 杨先生所附的邓蜀生先生来信内容如下: 生茂同志 : 来示悉。我拟推荐黄安年同志代替我 , 因为我现在无助手,手头的事又多 , 无精力也无时间来办《美国历史杂志》所要求的事。你们二位有学校相关同志可依托,而且了解的情况 ( 信息 ) 也远比我多 , 似可由你们二位再加上黄安年同志把这件事承担起来。当然,要解决必要的经费问题。我已函黄安年征求意见,并将有关材料复印了一份寄给他 , 他作为学会秘书长,办此事有很多便利条件,不知尊意如何? 祝好 邓蜀生 92 , 5 , 8 20 日,我回复杨先生表示 , 恭敬不如从命,如果美方同意,我将尽力协助两位先生做好推荐的具体工作。 1992 年 6 月 29 日 , 杨生茂先生再次写信给我 (7 月 5 日天津寄出 , 我 6 日收到 ) 说 : 安年 , 接 20 日来信。 争取给 Thelen 写信的意见很好 , 再拖 , 就有点不和情理了。 你负责作 contributing editors 之一 , 是最适当的人选。蜀生同志锐眼认慧珠。你的条件均合此事的要求,而绪贻和我因年事已高,毕竟力不从心了。下月来津欢迎。 1992 年 7 月 9 日 , 杨生茂先生写信给我 (11 日收到 ) 说 : 安年同志 接到七月六日来信和履历表 , 谢谢。下次给 Thelen 写信时将履历表寄去。 我在接到你上次的来信,当时立即给绪贻同志写了一封信,不料次日就收到绪贻来信。我在信中所商谈的事当然他不可能看到 ( 可能在星期一才看到 ) 。在接到他的来信后,我又发了第二封信,进行商量。对上述二信。我还未收到回复。可能在他从九江回武昌后 , 才能收到回信。 1992 年 7 月 17 日 , 杨生茂先生写信给我 (19 日收到 ) 说 : 安年同志 今天( 7 月 16 日)接到绪贻同志寄来的信。这是他从九江开会后返回武昌写的 (7 , 13) 。主要内容有 : ( 1 )同意由黄代邓作三个 contributing editors 之一。(这点 , 我 ( 杨,下同 ) 赞成。 由于邓先生的提议和推荐,杨、刘两位老先生向美方力荐,美方接受了由我取代邓蜀生先生为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邀编辑一职。 1992 年 9 月 18 日 , 《美国历史杂志》主编 David Thelen 分别写信给杨生茂、刘绪贻和我,正式通知《美国历史杂志》聘任杨生茂、刘绪贻和黄安年三人为该杂志在中国的特邀编辑。 1992 年 9 月出版的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79 No.2 的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ng Editors 中国特邀编辑名单是 Deng Shusheng, People s Publishing House, Liu Xuyi, Wuhan University, Yang Sheng-mao, Nankai University 。 1992 年 12 月出版的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79 No.3 的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ng Editors 中国特邀编辑名单则是 Huang Annia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Liu Xuyi, Wuhan University, Yang Sheng-mao, Nankai University, 其后一直没有变化。 我们三人的工作很快进入了运作阶段 , 并且开始陆续向美方提出了我们的一致推荐建议。特约编辑负责向《美国历史杂志》推荐中国学者对中国以外的美国史专著进行评论 ; 每年两次向该刊提供经选择的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论著和博硕士论文目录及学术会议动态 ; 每年向该刊推荐中国学者所写的 3-6 本优秀的美国史专著供该杂志约请外国学者进行评论。目前三位特约编辑已完成了 1992 年的推荐任务 , 其中包括对 1990-1992 年间出版的优秀美国史著作的推荐 , 以及 THE LISTOF RECOMMENDED RECENT CHINESE SCHOLARSHIP IN AMERICAN HISTORY(1990-1992)(BOOKS, ARTICLES, DISSERTATIONS), 后一项共 88 电脑版 , 集中反映了我国三年来的美国史研究成果 , 对于扩大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影响将会起积极作用。(见《面向四化 , 面向世界 , 办好学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1993 年 8 月 1 日)》,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433 ) 2009 年 2 月 26 日,我在博文《默默奉献美国史研究的资深学者邓蜀生》中写道 : 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美国权威的《美国历史杂志》在 1992 年提名三名中国美国史研究者杨生茂、刘绪贻、邓蜀生为中国特邀编辑 , 当时邓先生已经年近 70 ,杨生茂、刘绪贻两位也已经年近 80 ,邓先生在和杨、刘两位商讨后一致提议由我来接替邓先生的中国特邀编辑职务 , 我当时才 56 岁 , 自知难以胜任,美方接受了中方的提名,这体现了邓先生等老一代学者提携后学的高尚风格。邓先生一身干了无数实实在在的事 , 但很少公开张扬 , 我们的学术研究需要这样甘为人梯奉献精神,当你看到一些真正的学术精品面世的时候,你可注意这里面有邓蜀生编辑一份默默无闻的铺路人的贡献。 ( 请参见黄安年文《德高望重的邓蜀生先生和中国的美国史研究》 , 《美国史研究通讯》 , 2004 年第 2 期 ( 2004 年 12 月 )( www.annian.net/search.aspx?keyword=%B5%CB%CA%F1%C9%FA - 12k -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325   杨先生、刘先生和邓先生提携和鼓励后学的精神是令人感动的 , 在杨、刘两位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和我们三人的协力下 , 我们较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责任 , 认真地向美方提出了我们的建议 , 宣传了中国学者的美国史研究成就,也维护了我国学者学术独立地位。      附杂志和信件摘要影印照片等 16 幅。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