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声传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手机助听器也许会带来噪声控制的一个新领域
yangxintie1 2020-1-4 18:24
现在已经有petralex手机专用助听器软件 ,可以把手机当助听器使用, 目前是petralex手机程序代替助听器比较好用,你可以让他们年轻人下载到你的手机里面,试一试。 但是马上就会有很多此类软件出来,现在软件开发着们正在商讨发展和寻找此类老年手机助听器程序, 现在手机硬件功能堪比计算机甚至超过计算机,加上云服务以后几乎是一样的了,所以手机可以完成更复杂的滤波,聚焦,声场寻找目标,并聚焦目标功能,并能在声成像的基础上并排除一些不希望的噪声目标。 甚至可以用来蓝牙发声,给人造出一块静区。 这种完全是软件执行的功能确实太强大了,也需要了,肯定有人继续探索,等不出两年,定会大量上市。 然而,我们值得关注的却是,如果手机安装了多个麦克风拾音器,那么会不会随之而来一种智能软件,定点定向滤除噪音,使得我们蓝牙耳机声音更加清晰,或者更有甚者,手机也发出一种可以和噪声对消的声音,那么人为造出一块静区不是没有可能! 手机助听器也许真的会带来噪声控制的一个新领域
个人分类: 生活经验|1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沈致远先生预测地震的设想又扇了地震不可预测论者一记耳光
yangxintie 2010-5-17 11:36
微波专家沈致远对5 月12 日汶川地震进行反思, 提出关于预测地震方法的一个设想,沈致远先生预测地震的设想又扇了地震不可预测论者一记耳光,从而把预测地震测量问题再次提上日程。他提出采用多点发射和接收进行全息测量 ( 包括声波振幅及相位全部信息) , 可绘出二维或三维岩层结构及应力分布图; 定时重复测量, 可绘出四维时空结构变化图。从而更加深入的揭开地震秘密。 对于沈先生的设想我深为赞同,但是就我国目前地震成像的水平来说离预报地震还有一定距离,因为地震能量的触发并不是以地应力为依据的,而是以地幔内部流动受到剪切以后的不稳定性为依据的,只有不稳定性扩大到一定程度,才能触发大地震。 所以为了沈先生提出的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可以考虑同样是一个测量方法,如果把测量地质构造中压力,剪切应力,以及密度的本身改变为测量地壳内部对声讯号传播的影响是否更为实际一些?因为所谓触发机制的判断就是对一些扰动的放大和抑制的判断,在流体里面是对放大率沿着时间进行积分或者沿着空间方向积分来判断这种扰动后的场是否发生了质的改变。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地震信号的多点测量同时把声讯号通过介质时的放大和衰减区域也利用成像手段标注出来,还可以通过对比计算出那个区域对声信号的放大作用有明显变化,这样声讯号衰减的区域就是稳定区域,而对那些声讯号传播过程明显增加了放大作用的区域,就应当是地震预报要关心的所在。 当然从我们测量的声波信号得出声波放大或者衰减区域也不容易,还需要有经验的地质工作者补充一些条件或者构造模型,但是这种结果比较单纯的应力和密度要敏感得多,和地震的相关性也高得多,也许我们现阶段的计算能力还不能够通过测量结果算出声波在某一个区域放大因素比较强,而在现阶段只能算出在某一区域噪声增加的十分明显,这也很好,那个传播中明显附加的噪声是什么?就是声波传播过程中间扰动产生的过度放大,放大到岩石产生了微小的破裂,而这种区域的大小,和这种区域存在和发展的时间长短对我们的地震研究是生死攸关的。 下面是沈致远先生原来的看法,我冒昧在前面诌了一通自己的看法,算作有感而发吧,请教大家批评和补充。 沈致远认为目前所用预测方法大致可分为: 1. 概率统计法, 由于地震是小概率事件, 难以测准; 2.相关法, 如观察动物异常反应等, 存在相关性不确定困难; 3. 地球物理法, 如检测地磁场变化等。这些方法虽有一定效果, 但靠在地表检测间接效应, 隔靴搔痒 , 非治本之道。 他认为古人云: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从而有一个 设 想 : 改 进 石 油 探 测 所 用 之 地 震 法 ( s eismologic method) , 绘出地震多发区深层结构图, 定时检测进行对比, 及时发现地壳运动及岩层应力变化做出预警。用地震法预测地震,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地震法探测石油是利用声波 ( 包括次声波)反射, 以取得岩层密度及结构形态等有关数据,输入大型计算机分析综合绘出图像, 包括: 二维图有平面图及纵深剖面图两种, 三维立体结构图, 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四维时空结构变化图。声波源早期用爆炸法产生声波脉冲, 现已改用机械法及声波发生器。声波接收器实际上就是高灵敏度听音器。频率为 f 的声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和波长分别为: = sqrt(E/) (1) L= /f= 1/f.sqrt(E/) (2) 是固体的密度, E 是固体的杨氏弹性模量( Young's elastic modulus ) 。由 ( 1 ) 式可知,声波速度随所经过岩层的密度及弹性模量变化。采用多点发射和接收进行全息测量 ( 包括声波振幅及相位全部信息) , 可绘出二维或三维岩层结 构及应力分布图; 定时重复测量, 可绘出四维时空结构变化图。 地震法已相当成熟, 但预测地震与探测石油有所不同: 地震源的岩层一般比储油岩层更深,所需检测的范围更广, 可通过提高声波发射能量和改善声波接收灵敏度解决。探测石油主要是对岩石密度 ( 储油岩石之多孔性与其密度有关) 感兴趣, 导致地震之岩层应力增大则与其密度及弹性模量都有关, 会增加解读数据的困难, 可采用更多探测频率来解决。 此法成功的关键在于, 准确判断地震前积聚能量之爆发临界值, 这涉及地壳运动、岩层结构、岩石性质及材料力学等复杂因素, 是个难题。深入地震源收集并解读第一手资料, 积累经验后会得到解决。 认为地震不可预测是没有根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有规律就能预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古人说:天有不测风云 , 经过几代气象学家的不懈努力, 采用气象雷达、气象卫星、超级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 短期及中期气象预报越来越准确,可为旁证。 此法效果如何事先难以准确预料, 但深入地震源详察细究肯定比在外围猜测更有效。回顾 X光透视人体对临床诊断之显著效果, 即可明此理。 以上所述只是一个设想, 实现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具体建议: 一、组织专家论证可行性, 有关专业包括地震学、石油探测技术、绘图及图像识别技术、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声学、材料力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程序等。 二、建立数学模型, 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 三、建立缩小模型, 进行实物模拟, 如线度 比例为 1:10000, 100 公里边长的立方体地震多发区, 就缩小为 10 米边长的立方体岩石模型。所采用声波频率相应提高 10000 倍, 进入超声波领域。 四、选择适当的地震多发区进行试点。应先在深度为 10 公里左右的浅层试行, 浅层地震危最烈, 而且比较容易检测。取得经验后再进行深层检测。 实现以上全部建议, 需要相当数量的经费。 生命是无价之宝, 此法如能改善地震预测准确度, 救人之命功德无量! ( 沈致远先生的电子邮件: zyshen@comcast.net
个人分类: 中国的脊梁|98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5: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