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蜜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求关注:蜜蜂大量群体死亡
outcrop 2010-11-2 22:39
据了解,2010年湖北孝感北部地区出现蜜蜂大量死亡的现象,一个镇已知养蜂用户均出现这种问题, 蜂群整体损失90%以上 ,中蜂、意蜂均出现这种问题。 该地所处丘陵地带,部分山区,无工业污染,有使用农药以及除草剂(农达);但往年没有发生这种情况。由于都是业余养蜂户,总共蜜蜂数量也就几十箱,并没有带来太大的损失。但是一件很值得关注的事情。 蜂群所表现的死亡情况与美国的蜂群衰竭失调类似,这里有报道: http://finance.jrj.com.cn/biz/2010/05/1416267466566.shtml 不知道科学网有没有网友对此有所研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18 次阅读|4 个评论
蜜蜂与苍蝇的价值观
sheep021 2010-9-15 12:44
这个世界,有香花,也有臭屎。他们都是客观存在,无所谓好,无所谓坏,无所谓美,无所谓丑,无所谓高雅,无所谓低俗。他们因为相异而存在,因为对方的存在而突显出自身的存在价值。甚至,他们能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如鲜花插在牛粪上就是最靓丽的一道风景。没有牛粪臭,哪来鲜花香呢? 所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多样性的世界才是一个自然、真实的世界。文章也是这样,文似看山不喜平。平淡无奇的文章,估计没人喜欢看吧? 但是,能像老子这样,兼容并蓄的人实在不多。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有人就爱盯着那点糟粕,整天翻来覆去去折腾。 再如,人都是有优缺点的,有人看人总是只看有点,啥也好。有人则只看缺点,里外不是人。 即是科学,也有真有假,有人专注于求真,有人专注于打假。都有一碗饭吃。就像蜜蜂和苍蝇一样,蜜蜂就喜欢追花,而苍蝇则喜欢逐臭。各得其乐。 就是读学术文章也是这样,吕喆老师的这个文章: 学术论文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 已经写得很清楚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蜂与花的亲密接触
lixuekuan 2010-9-6 17:45
为快速移动的物质拍照片很难。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3845 次阅读|14 个评论
蜜蜂之宝需人识,切莫闻“蜂”而动
热度 3 fs007 2010-7-15 01:19
按:本文已发表在 《南都周刊》 ,发表时有删节,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中国人喜欢关注世界局势,少有人不知道伊拉客的人肉炸弹的,不过,看热闹的多,发现商机的少, 2010 年 1 月,英国政府逮捕了 ATSC 的老总迈克柯尔密克,这位前公安人员创办了这家公司卖一个高科技的气功产品“ ADE 651 ”,几乎是零成本地从伊拉客政府圈了 8500 万美元到手。 ADE 651 是一个用现代尖端科技术语包装成功的废物, ATSC 宣称可以探测炸弹、毒品、甚至伪钞,其神奇之处在于,连电池都不用,使用者身上的静电足以为魔术棒充电使用,使用时要象练气功一样,动作要慢、全身放松、神台空明,否则就无效。 高科技术语把伊拉客内政部长智力绕成一团浆糊,跌回幼儿时代,以每个 6 万美元的天价买了一批又一批。著名魔术家兰迪以百万美元赌气功是假的,他再次出手,在 2008 年又以百万美元赌这玩意儿是假的,可惜没人有福取走这 200 万。 除了看热闹之外,大家还需要知道自己也无时不处在类似的骗局中。大量的保健与美容产品,成本低致可以忽略不计,但只要用现代科技概念术语精心包装一遍,价格越贵,买得越是畅销,产品的真正成本主要在推销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蜂产品国家,主要出口国,最近爆出 FDA 查封中国蜂产品的新闻,说明国际上对中国出口产品查验越来越严格,这就产生强大的开拓国内市场的压力,导致关于蜂产品的保健作用的宣传甚嚣尘上,其喧嚣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的 ADE 651 。 蜜蜂是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蜜蜂,整个生态环境都会陷入危机,大量的植物需要辛勤的蜜蜂传粉授精,完成生殖周期。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人就象蜜蜂一样,勤于工作,奉献远多于索取,蜜蜂向人类贡献了花粉、蜂蜜、蜂王(后)浆、蜂胶、以及蜂蜡。 花粉是美好食品,但只针对蜜蜂而言,蜜蜂在花粉之外仍需补充营养 FDA 郑重宣告,花粉( Pollen )是一种很好的食品,不过,只是针对蜜蜂而言。 蜂花粉除了引起过敏外,没有其它坏处,但 FDA 禁止供应商进行任何花粉有健康好处乃至疗效的宣传。 花粉是蜜蜂的食品,当然其中含有所有它所需要的营养成份,人不是蜜蜂,因此,花粉对人除了提高一点极为易得的热量外,没有什么健康上的贡献。即使是蜜蜂,花粉也不是完美的食品,还需要汲取花露等补充营养。 中国年消费蜂花粉 2000 吨以上。花粉是纯粹的 ADE 651 , FDA 专门驳斥了推销者的谎言,比如 1 )花粉没有抗菌作用,细菌与真菌很易生长; 2 )没有抗衰老作用; 3 )不富含蛋白,主要含最易得的碳水化合物; 4 )不能改善过敏体质,食用者需防过敏; 5 )没有增强体能的作用。 蜂蜜只是外伤良药与调味品 蜂蜜是蜜蜂将胃内花蜜呕吐出来脱水形成的。西方人称所爱的人为蜂蜜( Honey ),因为蜂蜜口感极佳,给人带来极大的享受。蜂蜜的药性据《本草纲目》讲,可以清热、解毒、补中、润燥、止痛,实际上蜂蜜的物理化学性质可能正好相反,传统医学的这些特性是随意的附会编造。蜂蜜在传统中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奢华的体现,三国时代一个著名人物袁术最后就是因为吃不上蜂蜜给气死的。 蜂蜜的主要成份是葡萄糖与果糖,碳水化合物占 80% 以上,其余都是水,当然,其中微量的特殊成分是蜂蜜特有香味的基础。从营养学角度来说,蜂蜜的营养价值不大,除非是主要营养物质缺乏造成的营养不良,蜂蜜能理提供大量的热量。蜂蜜虽然价格不菲,但相对易得,在传统医学中不占重要地位,尽管它是少数真正有效的药品之一。 蜂蜜在缺少现代药物的时代是外伤的良药,由于它含水量低,渗透压高,有助于收敛伤口,防灭细菌,蜜蜂储存它用作食物,需要防腐,可能其中也含有抗细菌霉菌活性物质。这些作用必须外用才有效,如果当成食物,那么蜂蜜的价值只存于口感与调味上了。 蜂王浆是蜜蜂的口水加上幼虫的排泄物与蜕皮 比蜂蜜更为有效的是蜂王浆( Royal Jelly ),蜂王浆不是中国人的发现,因此,传统医学对它根本就不提,否则,早就与人参灵芝之类神药并列称雄了。蜂王浆的发现要靠细致而耐心的生物学观察,中国的传统药物学家们没有这样的条件。 蜂王浆是蜜蜂消化花蜜后由咽下腺分泌的高级营养液,换句话,你说蜂王浆是蜜蜂的口水也行。如果缺乏对蜂王浆的生理作用的理解,蜂王浆绝不是什么好东西。蜂蜜甜入心肺,爽口宜人,而蜂王浆就太难吃了,酸苦涩口,难以下咽,最可怕的是,采蜜人在蜂巢中总会在蜂王浆的巢穴中发现一条虫!对古人来说,这玩意儿当然得带着恶心的心情弃之不顾。蜂王浆是蜂后幼虫吃喝拉撒的食物池,当然其中还含有幼虫的排泄物与蜕皮。 蜂王浆的神奇功效来源于臆想 蜂王浆在较早的西方文献中只有零星的记载,由于它的上述特性,它并不是社会上特有价值的东西,蜂王浆成为食补之冠源于生物学对蜜蜂生殖周期的理解,在一些狂热者的推崇下,蜂王浆在 1950 年代基于表象思维以及利益驱动,蜂王浆被炒作成了引人注目的食补佳品。这种理念传入中国,中国后来居上,成为蜂王浆最大的生产国,占世界产量的 60% 。日本是蜂王浆最大的消费国,中国出口到日本的蜂王浆数百吨,不过,中国人近来也渐渐兴起了蜂王浆进补热,中国人也会消费上千吨的蜂王浆。 蜂王浆是工蜂饲喂蜂后与幼虫的食物,一边吐就被一边吃了,那是收集不到的。蜂工能收集到蜂王浆唯一的机会是群蜂需要培育新一代的蜂后。任何一只幼虫都可以发展成为蜂后,主要区别在于工蜂要把幼虫当作蜂后来培养,营养充足是最重的条件之一,普通幼虫只能得到适量的蜂王浆,而蜂后幼虫就睡在蜂王浆中!市场售卖的蜂王浆就是蜂工在蜜蜂公主的居室中“偷”取出来的。 充足的蜂王浆让同样的蜜蜂幼虫发展为蜂后,蜂后成熟只要 15-16 天,而普通工蜂要 21 天,蜂后个儿大,可以活数年,相对而言,工蜂只有几个月的寿命,工蜂几乎不产卵,而蜂后一天就要产数千只卵,这一切都跟蜂王浆相关,于是乎,蜂王浆的神奇功效传遍五湖四海。 运用普遍的表象联系方法,我们可以推论,蜂王浆可以长寿,预防衰老,可以促进生殖能力。随着大众对蜂王浆的崇拜与蜂王浆产业的兴起,蜂王浆更多的作用被发现,防治心血管病、抗癌、促进造血功能、治糖尿病、治风湿性关节炎、降血脂、促进智力发育。蜂王浆某种程度上就是现代社会的万灵药。 蜂王浆营养丰富但成本高昂而且难吃 蜂王浆有些什么成分呢?天然的蜂王浆含有 57-70% 的水份,在剩下的干物质中,随采集季节或者说蜜蜂的食物源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其中蛋白质占 17-45% 、碳水化合物 18-52% 、脂类 4-19% 、 2-3% 是矿物质。由于蜂后幼虫就全靠它为生,所以蜂王浆是一种营养比较丰富的食品,蛋白质含有人类所需的全部必需氨基酸。蜂王浆中还含有大量的水溶性微生素。总而言之,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蜂王浆营养丰富,是一种比较好的食品。 蜂王浆作为食品的麻烦在于,一是成本太高,收集它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这是为什么中国成为蜂王浆最大生产国的根本原因;二是蜂王浆作为食品也太难吃了,跟吃药没啥区别,再好的食品不好吃都会失去成为普通饮食的资格。因此,蜂王浆是始终被当作一种药品及补品来推销的。 蜂王浆跟蜂蜜一样,对于创伤有好处,可以促进愈合,对于睡在蜂王浆这种高营养液(培养基)中的蜂后幼虫来说,病原感染的几率是很大的,蜂王浆中含有的抗感染成分是蜂后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蜂王浆用于外伤抗感染应当有很好的效果。不过,现在有更多的抗感染药物,蜂王浆又有些生不逢时了。 蜂王浆的食补功效是炒作 由于臆想的很多好处,蜂王浆一开始有人用来直接注射入血管或者肌肉中,但此法易于产生严重过敏反应而被放弃。蜂王浆在体外实验或者动物实验中都有很多活性成分与作用。在体外实验中证实蜂王浆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有降血脂、抗炎、抗种瘤、调节代谢等作用。但体外实验与动物实验都无法在临床实验中变为现实,人的消化过程会将大部分的活性成分变成小分子基本成分而失效,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让那些作用变得十分不确定。现有的科学证据表明蜂王浆对人体基本没有什么特殊作用,即使有效,其效果有限而不明显。由于缺乏科学证据证明蜂王浆的那些宣传效果,所以蜂王浆在各国只能是食物添加剂,而没有进入药物的范畴。 因为相信蜂王浆能长寿,蜂王浆在美容产品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蜂王浆在收集过程中的最大麻烦之一是变质很快,收集到的蜂王浆需要马上冷冻保存,蜂王浆在美容品中由于会置于常温下使用,其有效成分是否能起作用十分可疑。人与蜜蜂幼虫的区别当然让是否存在此种有效成分更为可疑。美容产品概念重于实际效果,所以也不必深究了。 对现代医学来说,蜂王浆的研究意义重大,说不定哪天就能从中提取出有效的抗菌物质与生物活性物质,或者从中发现某些生命调控过程。它用于外伤的作用虽然确切,但因为现有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而无用武之地。迷信蜂王浆进补作用的人需要深入理解其营养学价值,即使进行表象思维,也要尝试逻辑推导。 且不说人不是蜜蜂,假如人也象蜜蜂幼虫一般,吃了蜂王浆就长寿、变成有性能力的雌蜂产卵,那么蜂王浆对人有什么价值呢?所有的蜜蜂幼虫都被饲喂蜂王浆,只不过不享受皇室待遇的吃得少而已,那么要想长寿,就得象蜂后幼虫一样把它当饭吃,你即使富可敌国,吃得起么?即使吃得起,男人也不敢吃,不怕变阴阳人么? 鼓吹蜂王浆的人常常会提到 1954 年教皇 Pius 十二世生病使用了蜂王浆而愈全,事实上当时教皇身边有数位医生,采取了包括手术在内的多种手段,将教皇的康复归因于蜂王浆同将他的康复归结于吃饭一样可笑,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次生病以后,教皇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大大减少了他的公共活动,直到四年后死于心肌梗塞与心衰。 面对成千上百元购买到虽然营养价值高但数量微少的难吃苦口的蜂王浆,无论厂家商家吹得多么天花乱缀,聪明的读者要学会说不,那点营养成分,多吃点米饭与菜蔬就补齐了。 蜂胶是蜜蜂的土制浆糊 蜂胶是蜜蜂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项新技能,它们能利用植物产生的粘性树胶,添加自己的唾液、蜂蜡,形成一种塑形能力很强的粘性物质,高温时变软,低温时变硬变脆,是蜜蜂用来修补蜂巢中空隙用的,蜂工在蜂巢中插入带 4-6mm 以下的多缝板让它们修补,然后取出冷冻后就可以收集到蜂胶。 相对于后来至上的蜂王浆,蜂胶( Propolis )有更长的医药历史。蜂胶是古埃及人做木乃依的原料之一,古人用蜂胶治疗皮肤病与创伤,希波克拉底就盛赞蜂胶的治疗作用。不过,中国人又一次运气不佳,咱们祖先饲养的东方蜂还没学会使用蜂胶!因此,中医对蜂胶又是一个空白,蜂胶的所有药物特性是引进西方蜂种后再依据西方人对蜂胶描述附会编撰的,于 2005 年才加入药典。 蜜蜂采集胶性液体并不具有很大的选择性,现代的沥青路上偶尔可见蜜蜂停留,不是累了在休息,而是在采集沥青回去做蜂胶的。蜜蜂用蜂胶为自己建设一个清洁安全的环境,蜂胶可以使蜂巢或者重要成员比如蜂后或蜂后幼虫的居室蜜不透水,蜜蜂生活中的一大现实威胁是细菌、病毒、与真菌的感染,蜂胶含有抵制这些微生物的成分,主要是其中的黄酮类物质。 蜂胶中的蜂蜡成分是由专门的蜡腺分泌的,在工业上具有重大的价值,蜂蜡燃烧不产烟、不流泪,是制造上等蜡烛的材料,是美容产品、药品、食品中的重要原料。蜂蜡可以用来塑形、润滑、照明、还可以食用,野外生存时倒不失为上等佳品。 天然的蜂胶蜂蜡杂质甚多,包括木屑、蜂蜡、粉尘、及花粉等,还可能含有细菌,需要过滤处理后才能使用。 蜂胶是潜在的药物库 蜂胶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是潜在的药物库,但对普遍消费者而言,没有太大的意义。中国生产数百吨蜂胶,其中 60% 在国内消费,中国的读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蜂胶是推销者塞给国人的 ADE 651 。 的确,蜂胶被发现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炎、抗肿瘤、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国内资料宣称还有降血糖与降血脂的作用,不见于英文文献,由于国内研究可信度低,尚待进一步证实。大部分的结论是基于细胞或者动物实验来的,是否在人体产生同样效果是可疑的。现代医学针对蜂胶用于人体的作用尚处于探索与证实阶段,普通消费者需要有耐心,待作用确立以后再根据成本效益进行适当的购买决策。 现在进入临床试用的一些疾病包括:急性宫颈炎、烧伤、口腔溃疡、感冒(预防与治疗)、带状疱疹角膜并发症、牙痛、牙周病、口腔真菌感染、各种感染、风湿性关节炎、阴道炎、幽门螺旋菌引起的胃溃疡等。在抗感染上,现代医学感兴趣的是蜂胶对抗生素耐药的细菌的作用。如果这些潜在的作用被证实,蜂胶的使用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读者还必须注意到,现有的对蜂胶作用研究都集中在局部病灶,大多需要对它进行处理局部用药,而不是把蜂胶当作补药泛泛而谈增强人体的什么抵抗力或者免疫力。 蜜蜂给人类带来了诸多宝贵的产品,但需要合理的运用才会发挥最大效益,除蜂蜜外,其它产品都不适合于做营养品与食品。推销者鼓吹的保健价值是伊拉客人手中的 ADE 651 。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8112 次阅读|10 个评论
螳螂捕蜂,蚂蚁在后
IrisXTBG1 2010-5-13 16:22
这只丽眼斑螳专门守在蜜蜂喜欢的时钟花丛里等待着捕食蜜蜂,当它在享受美味的时候,蚂蚁却爬上它的身上开始啃噬它的身躯。到最后螳螂不得不开始逃离,当我再次从花丛中找到它的时候,大腿已经断掉,成为蚂蚁的美味了
个人分类: 动物世界|3653 次阅读|5 个评论
夜半惊魂-采花大盗记
tianfei906 2010-4-16 12:23
有时候,我们喜欢躺在被窝里看书,但要注意安全了哦。记得有一次,我躺在床上看书,不知不觉已经12点过了,准备休息了,因为第二天上午还要早起呢。不过刚关了电灯,感觉被窝里好像有一个毛绒绒的东西在飞,而且听到嗡嗡地叫声。我的妈呀!这么晚了,是什么东西哦,怎么一直看书都不打扰我,刚关灯就跳出了。我的心一惊,赶快用手一挥舞,糟了,手指头被抓到的毛绒绒的东西刺了一下,疼得可痛了,赶快打开灯一下,手肿了很大一个泡,再放眼望去,原来是她:一只 蜜蜂 。 怎么这么晚了,你这个采花大盗还要来光临我? 唉,怎么运气这么好,那么晚了,还来一只蜜蜂陪我哦。是不是我真的很田,她也闻到了我甜甜的味道,跑过来和我一起暖和一下呢?算好是一只蜜蜂,不是一只大黄蜂哦,否则够难受的。还好,第二天早上起来,手也消肿了,也不疼痛了。 在此,提醒各位朋友,现在正值春夏时节,蚊虫等较多,记得晚上睡觉前检查一下房屋内是否有可疑之物,最好睡觉前关上门窗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蜜蜂的故事
liuxiaod 2010-3-13 11:48
小秦五岁的时候问妈妈,自己在出生之前在什么地方, 在妈妈的肚子里 有多大? 像蜜蜂一样大。妈妈说。 那么在你出生以前在什么地方? 在姥姥的肚子里,也像蜜蜂一样大。妈妈说。 那么在你是蜜蜂的时候,我在哪里? 你在蜜蜂的肚子里,比蜜蜂还小。妈妈说。 小秦很迷惑,如果妈妈说的是正确的,那么每一个女人的肚子里都要装着她所有的后代,即使每一代都比前一代个头小,但是因为后代无穷无尽,那么任何女人的肚子都是装不下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秦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每个女人肚子里只有她下一代子女,她的孙子辈后代并不存在,在子女出生以后,女儿的肚子里重新合成新的蜜蜂,新的蜜蜂是由女儿所吃的食物合成的,这样就把问题解决了。 这样的想法对于成年人来说不值一提,但是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却很独到。小秦后来听说物理学家认为基本粒子无限可分,核子下有层子,层子下有亚层子,亚层子下还有更小的,显然物理学家不知道蜜蜂的故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授不是好当的
lixuekuan 2009-12-25 17:44
现在到处是骂教授的,有些教授自己也不争气。一次被撤70篇论文的有教授,被钓鱼的有教授,到处冒充专家招摇撞骗也有教授。 实际上大部分教授还是好的,教书育人、勤勤恳恳。但不求名利的教授是很少,有成名成家的思想的教授很多,努力工作总要图的什么,这应该无可非议吧。 真正富裕起来的教授并不多,因为牛教授还是很少的。现在政府已经把教授分了1、2、3、4级,教授也应该知道自己的位置。 突然想起著名的团结两个95%的理论,对于教授这个群体是不是也合适? 实际上教授都是很辛苦的,危机感很强。考核不说就是经费问题已经足够他们闹心的了。哪个教授没有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吃喝拉撒所有的费用都要教授去争取,没有了经费马上就撤销你的课题组。分你的人,霸占你的仪器设备。如果课题组被撤销,组里其它人可以很快找到工作,因为他们是动手的,只要安心工作,其它课题组会收留他们。可教授就不一样了,是动嘴的,工资又高,你去别的课题组听你的还是听收留你的教授的?所以,如果没有经费转眼间你就一贫如洗、孤家寡人了。 现在一个课题组能进入创新序列的有几个?尤其是我们这样从事应用开发研究的课题组?进不了创新序列的人员的工资、基金、社会保险、甚至医疗保险和房屋补贴都是从课题经费里出呀。 教授是很难当的,就像蜜蜂一样辛劳。就贴几张蜜蜂的照片吧。 以上是按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写的,因为他们基本上都兼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应该也是教授。 我的名片从来不写自己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尽管聘书就在抽屉里。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8429 次阅读|17 个评论
又是一年金秋时!
bigpanda 2009-9-24 08:37
金秋十月,板栗飘香,中山公园的秋蝉开始不歇地嘶鸣,网球场上即将产卵的蚊子飞蛾扑火般地吸取养料。抬头看一看日历,竟又到一年金秋时! 秋天对于学生来说,总是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如果我还尚算是一个学生的话。掐指算来,如此的开始,我竟然正经历着第 22 个!现在自然没有了 21 年前上学前班时那个小屁孩心中的那份懵懂和恐惧,没有了 16 年前离家寄宿时那个小男孩心中的好奇和兴奋,没有了 11 年前到县一中求学时那位少年心中的不安和倔强,没有了 8 年前独自到省会武汉报到时那位小伙心中的喜悦和忐忑,更没有了 2 年前来到上海时那位年轻人心中的踌躇和意气!一切都归于平淡! 一直都没弄明白为什么明明开始是一群人在赶路,到最后只剩下我自己――或者是一小撮类似的自己。我们这一小撮人是在追求着,还是在逃避着?是在坚持,还是在放弃?是在执着向前,还是在执迷不悟?一切似乎都没有答案。一念成佛,一念又成魔,只好不念经了,是佛是魔,随它去吧! 当今中国嘈杂的社会,造成了我们这个群体的尴尬身份。每天都忙忙碌碌,像蜜蜂一样起早贪黑,最后却大多不知道酿的是什么蜜,蜜又往何处去。迷失中的蜜蜂们只好一如既往地忙碌着,三年、五年、八年 ------ ,在单调孤独繁重的采蜜工作中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有人说,读博是一个修炼的过程,炼知识炼心境,当然这是 成功博士们的上乘境界。现实中却不少最后炼得知识面狭窄没了脾气没了精气神。所以说,读博是需要勇气的,帽子好戴,过程难熬! 到了最后一年了,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金秋时节,已经尝到家乡的美味板栗了,刺猬般的外壳――坚硬的硬皮――黄色的软皮,过了三关后才是最里面黄色的金灿灿的板栗仁,美味的酝酿总是一个如此漫长的过程。 明年的金秋十月,我会在何处?何处会有我? 在大三金秋时,班里同学晚上到武汉江滩去玩,我竟意外地失踪了,一个人在长江边上随意走着,那晚江上的满月好大好亮,当时我不得不想起张若虚的两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匆忙赶路,蓦然抬首,原来明澈的圆月一直在怜惜地看着迷失的我们!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会下跪,学会生存
famingkuang 2009-7-29 06:57
跪式文化是中国的官方语言,可谓源远流长,在中国有着恐怕不止几万年的历史吧? 辛亥革命一脚将这文化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踢走了的只是其形,而没有踢走其神。 一种生活方式既然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了,想几十年就能从心底将它清除那是不可能的,非得有数百年数千年不可,用中国话说那是深入骨髓了,用西方的话说那是已经深入基因了。 深入骨髓,危害的只是自己一人,人一死也就完了;如果是深入基因,那就不是危害自己一个了,会危害到自己的子子孙孙,只有基因发生变异了,才能转过弯来。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几千年不变的文化传承,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都乐在其中,全国就象一个大家庭,或者说是个特大蜂剿,皇帝就是那高高在上的蜂王,大臣们就是那雄蜂,而老百姓则是工蜂。 那时的人民幸福吗?问这话的人如同问现在蜜蜂们幸福吗?一样的无知!因为那是那时代,那群人最好的生活方式,正如这时代这蜜蜂这样生活才是他们的最好生活方式一样。 我们又是不幸的,因为我们知道了不跪的文化,似乎那更象人的生活方式。就象工蜂们突然明白为什么劳动的总是我?可是又不得不去劳动一样。 我们可以形里不再跪,我们不用再屈膝,但我们还得学会用心跪;我们的神还是跪着,因为一切不会从心里学会下跪的人都将被主流社会边缘化。 你想让人跪你吗?你必先学会跪人! 你不想总是跪人吗?你必先学会跪人! 辛亥革命都快 100 年了,跪式语言仍然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看不到这点的人,休想在中国混个人模狗样! ==================================================== 补充 君不见,狗儿们打架,输者总是躺在地上,把柔软的肚皮暴露在对方的尖牙利齿之下,这叫投诚,这是弱狗的生存智慧。 同理,人下跪时,双膝着地,两手下垂,把最要命的脑袋毫无保留的暴露在对方的重锤之下。所以这也是人类自然进化中弱者的生存之道。当人还没有进化到更高层次的时候,还是很有用的。弱者只有学会跪着,才能有生存的机会。
个人分类: 反思|1285 次阅读|10 个评论
蜂子们的故事
热度 2 jinsblog 2009-7-27 10:18
朋友小杨两年前开始养蜂,去年他就送了我一扇巢蜜,说那是最好的蜜。今年我有机会去他家,近距离接触他的蜂,听蜂群飞行中嗡嗡的声音,看蜂子们来去匆匆。有的腿上带了两团黄色花粉回巢,有的在巢门口用舞蹈语言指挥站岗,有的从巢中出来,飞向原野天空。我感受了被蜜蜂蟄的疼并快乐着,也了解到一点养蜂的知识和牧蜂人的辛苦。 蜜蜂过的是一种“母系氏族社会”生活。一个个体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变态过程。在它们的社会中有阶级之分,个体的命运是不同的。一个蜂群中有一个蜂王,个体较大,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专职产卵繁殖后代,并凝聚、领导这个蜂群。蜂王是由受精卵培育而成的,寿命一般是4至5年。蜂群中的工蜂先建造王台,这是一个特殊的蜂房,蜂王在王台内产下受精卵。幼虫孵出后,工蜂给以特殊待遇和照顾,用它们体内制造的蜂王浆灌在王台里饲喂幼虫。蜂王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生物激素等,对幼虫的生长发育起到关键作用。16天后幼虫发育为成虫,成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王。这个时候老蜂王将率领一部分工蜂飞走,另成立新群。对养殖的蜂,分群多是人工进行。有时候也会人工制造王台,加速培养新蜂王和分群。 这是一个细活,要在天气好,气温稳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可惜我没有机会见到。此外,人工王台的建造,也可以让工蜂不停地往其中积聚蜂王浆,然后人把王台取走,是一种“骗取”蜂王浆的方法。 工蜂与蜂王一样也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但食物决定了它们不同的命运。工蜂幼虫基本上是被饲喂蜂蜜花粉长大的,营养不如蜂王浆,个体发育较慢,需要21天才能成虫。因为食物中缺乏促进卵巢发育的生物激素,生殖器官发育受到抑制,成蜂失去了正常的生殖机能。所以,工蜂是发育不完全的雌性蜂。工蜂是蓝领阶层,蜂群中的各种日常工作基本上都是它们干,比如采集花蜜、哺育幼虫、泌蜡筑巢、保巢攻敌等。身为劳动者的工蜂,寿命却最短,通常是一、二个月。越冬蜂活动较少,寿命会长一些。 一个蜂群的兴盛,取决于工蜂数量,多则兴盛,少则衰败。 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比工蜂大些,食量也比工蜂大,数目也很多,一个群体内可达千只。雄蜂不参加蜂蜜的酿造和花粉的采集,它们唯一的职责是与蜂王交配。交尾时蜂王从巢中飞出,雄蜂随后追逐,这个行为称为婚飞。这是蜂王通过飞行比赛进行的择偶过程,只有获胜的一只雄蜂才能成为配偶。交配后,那只幸运的雄蜂完成了它一生的使命而死亡,有点牡丹花下死的味道。那些没能够赶得上蜂王的雄蜂回到巢中,活得好好的,整日游手好闲只知吃喝不干活,消耗蜂蜜,成为蜂群中的懒汉。 蜂蜜是工蜂一点一滴聚集起来的,来之不易。采集花蜜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从春季到秋末植物开花季节,工蜂天天忙碌不息。每天大早起来,要到天黑才能回巢休息。一只蜜蜂一生只能采不到一克的蜂蜜。人们一罐一罐吃的蜂蜜,是成千上万的蜜蜂一代一代前仆后继积累下来的东西。除了制造蜂蜜,蜜蜂在花间采花粉时,会造成植物的异花传粉,这对植物繁衍生长的意义,比制造出的蜂蜜、蜂蜡等产品意义更大。尤其是为农作物、果树、蔬菜等植物传粉,可使作物产量几倍至二十倍地增加。蜜蜂的有效活动范围一般在离巢两公里左右。所以,牧蜂人要不停地迁徙,让蜜蜂有新的蜜源。蜂群迁动时都在晚上,等外出的工蜂回巢后搬动蜂箱。每换一个新地方时,牧蜂人会在蜂箱的入口处塞点草什么的做个记号,让工蜂记得这个新地方。否则第二天它们出巢后会飞回老地方而找不到自己的巢。 冬季没有花,是蜜蜂休闲的时期。在寒冷的天气中,蜜蜂在蜂巢内群集成球形,温度越低结团越紧,这样可以增加密度,缩小蜂团的表面积,减少失温。由于蜂球外表温度比球心低,在球表面的蜜蜂会向球心钻,而球心的蜂则向外转移,不断地反复交换位置,互相照顾,渡过寒冬。牧蜂人也会随着季节迁移蜂群。比如北疆的蜂一般会到南疆去过冬,因为南边气温要高些。但这个过程很辛苦。因此,小杨去年试验了一下,让他的蜂群直接在北疆过冬。蜂群虽然过了冬,但死了不少,直到七月蜂群的状况也还不太好,一次蜜都还没有打过。但他有了些经验,说今年过冬会好很多。希望他能成功。 听小杨讲蜜蜂的故事后,我总结出一些感想:1)做蜂王也不一定就好,困坐围城,只知道吃和生,见不到外面精彩的世界,这样的一辈子,虽然为王,谈不上是幸福。2)知道蜂王和工蜂的差别后,我才觉得人吃什么可能也很重要。吃肉长大和吃窝窝头长大,营养成份肯定有差别。要是拿蜂王浆来喂小孩,没准能喂出个小皇帝来。3)甜蜜的东西往往只能积少成多,需要有耐心,就像蜜蜂采蜜一样。4)人们通常说的勤劳的蜜蜂,指的就是工蜂。它们活干得最多最辛苦,而命最短,但它们见到的世界最精彩。这和人一样,不能什么好处都得到。5)雄蜂让人感到有点失望,缺乏男子汉的气概。不知为什么,它们让我想到“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这句女人的骂。6)我觉得蜜蜂比人更有集体主义精神,而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7)但人比蜜蜂聪明,拿假王台来获取蜂王浆,把成千上万的蜜蜂们骗得一楞一楞的。从我这一辈往前数75代,我们孟家有位先人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很有道理。 最后说一句,“婚飞”对我是个新词,有一种美感。回来时在飞机上码字,抬眼看过去,一飞机的人都在迷迷糊糊地昏飞。
个人分类: 有关科学与教育|14249 次阅读|10 个评论
月季花与蜜蜂
flly 2009-5-30 08:31
这个是路过时偶然发现的,很少看到几个蜜蜂在一起,挤挤闹闹的在采蜜,看了一会,热闹的很。互相争夺有利地形,要是拍一小段录像可能更精彩。 现在是三只挤在一起 还有两只了 拍的时候有点逆光,然后就用闪补了一下光,这样影子就小多了。如果有反光板的话,效果也许更好。
个人分类: 植物|5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蝶恋花
flly 2009-5-29 09:47
前两天天气晴好的时候拍的,一堆粉蝶,还有蜜蜂在红花酢浆草上面采蜜。 虽说是入侵植物,不过人家毕竟也贡献了花蜜,最近对入侵植物还是一直在迷惑中。入侵是好还是坏,对人类或者生态系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吧。 如果有一个单反,可能拍出来的效果要好很多。 觉得还是飞起来的蝴蝶有意思。 ok就到这里吧
个人分类: 植物|3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勤劳的蜜蜂
热度 1 lixuekuan 2009-5-16 21:46
每年我都要拍几张蜜蜂,因为蜜蜂是勤劳的象征。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60 次阅读|6 个评论
當蜜蜂消失時 人類將來日無多【轉帖】
jiangjinsong 2009-3-16 09:42
當蜜蜂消失時 人類將來日無多 zz(2008-07-14 16:10:20) 标签:杂谈 當蜜蜂消失時 人類將來日無多 【聯合報╱汪瑩/導演、影評人(台北市)】 2008.07.14 03:22 am 一九九九年我在印度旅 有定論,人類總以為他們的聰明足以勝天。 日前媒體曾以頭條報導阿根廷的 Perito Moreno 冰川在冬季也開始崩塌,北極熊孤伶伶的站在如片片蓮葉的浮冰上等待死亡時,在媒體的另一角,卻同時也大篇幅的預言了無冰的北極,將會如何縮短航程,並帶來開採石油的可能性。 這種永遠以人,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態,和我們在小處鄙視並責怪流浪狗,以屎尿弄髒了我們的社區,卻忘記我們自己才是把塑膠袋丟向海洋,害死了魚、鳥和龜類的凶手,其實是一模一樣的。 自認聰明的人,時常誤以為這個美麗的星球是他的。他忘了其他生物和他一樣,也百分之百有生存在這裡的權利。他也忘了自然界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生態鏈是缺一不可的。愛因斯坦不是早說過了嗎,當蜜蜂消失的時候,人類也將來日無多。 如果我們再不趕快糾正聳聳肩的心態,電影「明天過後」,還是「破天荒」的劇情,那個會先成為事實雖然難以判定,但我可以斷言,屆時的悲劇絕不會因為電影散場了而有圓滿的結束。 【 2008/07/14 聯合報】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来稿】“荣誉哺乳动物”的生存之道
songshuhui 2008-9-3 15:37
姬十三 发表于2008-04-30 星期三 23:15 分类: 生物 | | 原文地址: http://odetteyyd.ycool.com/post.1921617.html ============================================= 现在有5秒钟的时间给你,想一个跟蜜蜂群体有关的词。好,时间到。你的答案是勤劳还是协作?或者更有科学素养一点,是舞蹈?如果时间再多些,或许有人会回想起天才的建筑师称号和美味的蜂王浆。但是,这种随处可见的小生物拥有着多么奇妙的生存武器,多数人可能一无所知。 就让我们从舞蹈说起。第一个发现并详细讲述蜜蜂跳舞故事的,是奥地利的动物行为学家卡尔冯弗里希,他凭借至今令人叹服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冯弗里希1886年生于维也纳,家庭坚实的科学背景让他甚至在上学前就拥有了一个私人的微型动物园,对自然界的兴趣得到了充分开发,并被他珍视一生。冯弗里希的主要研究对象除了蜜蜂还有米诺鱼,一种通常被用作鱼饵的鲤科小鱼。对于把50多年的时间花费在这两种不起眼的小动物身上,他的解释是:从任何一种动物中,我们都可以窥得生命的几乎全部奥秘。 也许正是这句话,让冯弗里希的研究工作后继有人。2007年,追随者之一于尔根陶茨在《蜜蜂的神奇世界》一书中,全面总结了自己和先辈们的研究成果,这也是蜜蜂的生活第一次如此深入地通过文字呈现在公众眼前。书中叙述最精深细致的一段,正是关于蜜蜂跳舞传递信息的描写。要知道,同在威尔茨堡大学,陶茨可算作冯弗里希的徒孙,如此优良的师承怎能浪费。原版德文版书名中使用了Phnomen一词,有不寻常的现象之意,陶茨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熟悉的蜜蜂世界。蜂群超个体是陶茨最为津津乐道并在全书中努力向人们推广的概念。所谓超个体,是美国生物学家威廉惠勒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将一群个体合在一起,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生命的生物体。这个概念的外延可以不断扩展,甚至有人认为整个地球也可以当作一个超个体。具体到蜜蜂,是指视一群蜜蜂为一个脊椎动物,或者更进一步讲,一个哺乳动物。蜂王和雄蜂分别相当于卵子和精子,各司其职的工蜂们则相当于不同器官组织中的一个个体细胞。 这可不是异想天开的科幻思维,蜂群与哺乳动物的相似之处比你能想到的还要多。 如果仅把蜂王当作蜂群的后代,哺乳动物和蜂群的第一个相似点就是,它们的后代数量都很少并且都被细心呵护,构成这种呵护的哺育方式和发育小环境也大体相当。二者都由雌性的特殊腺体分泌营养液(分别是乳汁和蜂王浆)哺育后代,不同的是,蜜蜂幼虫是被姐姐喂养,而不是母亲。哺乳动物有子宫保护胚胎的发育,而蜂巢中幼虫生长的特定区域子脾,也承载同样的功能。另外,二者都拥有超凡的学习和认知能力,蜜蜂的聪慧相信许多人已有了解,而可能不为人所知的是,子脾的温度(35℃)竟也几乎和哺乳动物的体温(36℃)吻合! 可能已经有人在头脑中绘制一幅雌雄同体的蜂群怪人图了,不过且慢,蜜蜂们也许会认为这是对它们生存策略的侮辱。第一,你能想象一个人的一只手在家里打扫卫生,同时另一只手在千里之外招惹一朵紫罗兰吗?同一时间,一个哺乳动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行动,而蜂群则把一个个细胞分散开,覆盖的范围比自身的尺寸大了几千万倍。第二,你能想象一个人的心脏出了问题,然后皮肤细胞纷纷转化为心肌吗?工蜂执行任务时有分工,可是一旦蜂群内的情况或环境有所变化,它们也可以转换角色,让整个群体继续运转。可以说,工蜂们不止相当于体细胞,还是一生都能保持分化能力的干细胞。人们多年来对哺乳动物成体干细胞的转分化能力争论不休,日本研究者去年报道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轰动了全球科技界,而蜜蜂,已经把这项技术熟练地在自身应用了上千万年了。 受制于环境,是生物生存繁衍的重大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摆脱环境束缚的能力标志了物种进化程度的高低。这一点,哺乳动物已经做到了极致,而作为昆虫的蜜蜂,也结合了高等生物和低等生物双方面的生存策略,同样攻克了这道难题。 也许有人会对上文提到的35℃的子脾表示疑问,这个温度的意义何在?事实上,蜂群每年酿造的大部分蜂蜜,都被工蜂们用来加热子脾,耗费这么大的能量来维持温度,难道只是为了暖和点儿?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提到蜂群与哺乳动物的第三个不同点:并没有一群大脑蜂或者指挥蜂充当施令者的角色,蜂王只是生育机器,工蜂们各自为政却有条不紊。没有指挥,也没有串联彼此的神经系统,在日常生活,尤其是事关存亡的采集活动中,交流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也是蜂群智能的最高表现。而陶茨的研究发现,那些能准确传递信息的工蜂,正是在接近36℃的温度下发育而来的。蜜蜂花费大部分的心血来创造智慧,这件事对人类也是颇有寓意的呢。 作为一位拥有生物、地理、物理多方面专业背景的社会生物学家,陶茨在专业内外均涉猎甚广,也乐于为杂志撰写书评。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始终不忘提醒自己站在进化和哲学的高度,跳出动物行为学的框架,以更广阔的视角探查眼前这小小的昆虫。 目前世人对陶茨的评价中,最光彩的一句大概就是说他与理查德费曼有许多共同之处,没错,就是那位顽童式的物理学家。他们都写出了精彩的科普作品,都对自然保持着孩童般澄澈的欢喜赞叹。在博物学家这个词即将成为历史之前,从满眼的分子、细胞中抽出目光,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小小存在的有趣文字,或许可以暂时拾回那已久被遗忘的、最初吸引我们的曼妙生命世界。 标签: 五香松仁 , 生物学 , 蜜蜂
个人分类: 生物|1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蜜蜂的春天
songshuhui 2008-9-2 14:22
张 撞鹿 发表于2008-07-23 星期三 9:40 分类: 生物 | | 作者:桔子帮小帮主、张撞鹿 1 谁也不知道蜜蜂去了哪里,但是它们真的不见了。从美国,到欧洲,一份份报告传来相同的消息。 即使是在这个炎热的夏天,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养蜂人戴维哈肯伯格,一边急急火火地四处奔波着运送蜜蜂,一边仍旧为此困扰。 我和它们生活在一起40年,它们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很悲伤。7月18日,一大早,他守着电话,对一位中国采访者长吁短叹。从1962年起,他就开始与这些小东西打交道。 如今,作为美国东海岸最大的商业养蜂人之一,戴维哈肯伯格拥有3000只蜂箱,每只蜂箱里都有4万~5万只蜜蜂,多的时候可以达到9万只。每年,这些大块头的木箱子要追随各地的花期,坐上卡车被来回搬运。 2006年10月的一天,戴维哈肯伯格打开其中一只蜂箱,只看到了蜂后和几只年轻的工蜂。蜂箱空空荡荡,几万只工蜂不知去向。其他许多箱子里,情况大体相似。有的蜂箱中,只剩下蜂后守着刚刚出生的一窝幼蜂。 人才会把小孩儿单独搁着,自然才不习惯这么干呢。老戴维说。 他进一步解释:一个蜜蜂群体是由一只蜂后、工蜂(雌性)和几百只雄蜂组成的,雄蜂的作用就是受精,春天才有,然后会被工蜂都杀掉。因为蜂后有外激素,只要她在,就能吸引工蜂不到处乱跑按时回巢。 而如今,蜂后寂寞地守着空巢,蜜蜂们却不见了。一个个完整的蜜蜂社会,迅速凋零。 戴维情知不妙:在这以前,他从来没见过蜜蜂走丢。尽管有时候,有敌人入侵,会把整个蜂窝和蜜全部吃掉,但这次,蜜蜂们连具尸体也没留下。 他用电话,把这个消息通知了佛罗里达养蜂协会、宾州农业部以及联邦农业部。很快,农业部门从其他蜂农那里,也得到了同样的消息。 蜜蜂失踪了。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全美国。根据美国农业部相关人员提供的数据,在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间的那个冬天,蜜蜂消失突然爆发,波及美国23个州的许多蜂农。原本健康的工蜂突然大量消失在蜂巢外,而剩下的蜂后和老幼蜜蜂也随之死去。有些人一下损失了超过50%的蜜蜂。 然后,在法国、瑞典、德国等欧洲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和部分亚洲国家,也出现了蜜蜂大量消失的现象。被认为拥有最严密社群结构之一的蜂群,纷纷崩溃。 记者和专家们蜂拥而至。美国国内,与戴维哈肯伯格相关的报道和书籍连篇累牍地出现。远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也通过各种途径前来采访美国专家,特别认真,专访好几次。而不久后,中国国内的研究人员在一篇论文的结尾也不无担忧地写道:我国的养蜂业能否避免这场浩劫,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在喧闹声中,所有蜂农、专家、记者和官员似乎只对一个问题感兴趣:蜜蜂到底去哪儿了? 2 面对发生在秋天的这场灾难,蜂农们猜测纷纷。美国许多养蜂人不无内疚地表达如下观点:蜜蜂之所以失踪,可能是因为它们压力太大了。 在美国,为了给大面积的农作物授粉,许多蜜蜂不得不常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随季节不同,在各地奔波采蜜。许多蜂农由此相信,这种长距离的运输,再加上补充不到优质花粉,会造成蜜蜂营养不良,以至影响蜜蜂免疫系统,最后出现生病以及整体麻痹的现象。按照这种猜测,人们也许可以担忧,蜜蜂们是否在辛苦的工作中,突然晕倒路旁。 而戴维哈肯伯格则怀疑,罪魁祸首是农药。他认为,新农药采用的化学配方,可能通过一系列说不清楚的作用,让蜜蜂最终失去了记忆。 也许是为了产酒精,人们种玉米种得太多?也有人这样猜测。人们给这些玉米喷杀虫剂,可能导致蜜蜂去采蜜和授粉时被杀虫剂毒害。 蜂农们的嘀咕,只是关于蜜蜂失踪原因的种种猜测中的几种。短短时间中,由各色人等组成的庞大研究群体,已经对此提出了十几种可能。所有可能性都被罗列在一起,末尾标注道:尚无最终结论。 有几份研究,在众说纷纭中显得比较权威。2007年年初,美国农业部和宾州几所大学共同成立研究小组,专门研究他们称为蜂群崩溃紊乱(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的现象。日前,这个小组提出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来自几所大学的科学家们比较了健康和染病群体的基因组,发现大多数基因都相同,只有一个不一样那就是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这份研究怀疑,该病毒的感染,降低了蜜蜂社会性学习与记忆的能力,所以染病的成年工蜂采食过程中可能迷失巢外。 美国农业部蜜蜂病毒学家、华裔博士陈彦平也马上加入小组开展了研究。针对一些猜测,陈彦平认为,蜜蜂的失踪,起码不单是因为农药农药造成蜜蜂中毒,往往在蜂箱附近被发现。而关于压力的猜测尽管也有道理,却得不到有力的证据,无法全盘采纳。 另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则认为蜜蜂的失踪,与一种叫做瓦螨的寄生虫有关。据研究表明,这种寄生虫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被发现,并曾导致蜂群数量的稳步下降。不过,有人认为,感染瓦螨的蜜蜂,往往会在巢内死亡,与目前所发生的失踪现象不同。因此,关于瓦螨的猜测,也只是众多没有根据的猜测中的一种。 关于蜜蜂失踪的原因分析,几乎变成一场创意大赛。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春季开花期改变,影响了蜜蜂。有人认为,用部分转基因或基因改良作物来辅助饲养蜜蜂,比如高果糖玉米糖浆,可能影响蜜蜂。最有创意奖也许该授予这样一种猜测:手机信号传输和高压线辐射也许干扰了蜜蜂的导航能力。 当然,不要忘了,这些还未被证实。 围绕着蜜蜂失踪之谜,人们已经争执着度过了两个春天。尽管相关资金早已下拨,养蜂人也在自筹资金支持研究,不过,问题却始终悬而未决。失去耐心的人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 一名蜂农对网上一些养蜂组织给出的建议深感不满。有的建议从2007年3月以来从未变过,而有的干脆只写着保持健康。 在中国,科幻作家从中得到了无穷的创意。一篇科幻小说有模有样地编造称:消失的蜜蜂,全部被手机制造商绑架了。每一部手机里都关着一个蜜蜂,而我们平时打电话,靠的并不是通信网络,而是靠着蜜蜂的无线电导航系统。 为什么要选蜜蜂?作者煞有介事地说,那是因为如果用鸽子的话,手机的个头儿就会太大了。 3 人们倾注心血,却未能挽留蜜蜂离去的脚步。 夏天本来是蜜蜂最健康的季节。但戴维哈肯伯格几天前从农业部的人那里得知,今年损失的蜜蜂比往年又多了10%。 很久没有这么多人,如此关注这种小生物的命运。长久以来,它们提供着蜂蜜,为人们派上各种用场,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蜜蜂们一直食用着按比例调配好的糖类和蛋白质,而这被认为可能是蜜蜂消失的原因之一。 对人类来说,蜜蜂有什么妙用?掠夺它们的口粮以供给自己享乐?点缀在花间供人欣赏?或者在被困深谷的时候,在它们翅膀上刻上我在绝情谷底来求救? 你可别指望一位科学家会这样告诉你。美国科学家会用很严肃的口吻声明:蜜蜂养殖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农作物授粉。而一位中国的专家则可能这样介绍:蜜蜂主要用于生产蜜糖和蜂王浆。 中国人重视养生,陈彦平介绍,而在美国,蜜蜂每年创造的相当于150亿美元的产值中,生产蜜糖创造的价值只占1.5亿美元。 戴维哈肯伯格是典型的美国养蜂人。他虽然也生产蜂蜜,但更主要是用蜜蜂授粉。对他来说,蜂蜜只是利用了蜜蜂的自然属性的副产品。 从1907年起,这个国家的商业养蜂人就开始靠出租蜜蜂赚钱,并形成巨大的产业。在美国的250万只蜂箱中,有200万只属于商业化养蜂人。他们负责着几乎整个美国非自花授粉植物的授粉工作。 年复一年,他们将蜜蜂在不同地区间运来运去,一个地方授粉季节结束了,直接运到另一个地区。 在一个开花周期里,一只美国蜜蜂可能会有这样一个匆忙的旅程:1月份和2月份,它还在加利福尼亚的杏树边忙活,到3月份时,它却已经在伺候华盛顿的苹果了。到了5月,北达科他州是它产蜜的好地方,而11月一到,它就得赶回爱达荷州过冬天。几千英里的行程,蜜蜂们都是在卡车里晃悠着度过的。 当然,并非所有美国的蜜蜂都这么狼狈。在芝加哥的某处院落里,人们也许也能找到一两个私人蜂箱,主人养蜜蜂的目的只是为了生产蜂蜜。不过,这样浪漫的生活,并不属于大多数蜜蜂。 如今,蜜蜂成群减少,让养蜂人和他们的蜜蜂变得比以前更加忙碌。戴维哈肯伯格整天忙活着把蜜蜂运来运去。结果,他的蜜蜂不得不忍受更多的旅途劳顿。 而蜜蜂仍旧在不断失踪。许多蜂农由于损失太严重,只好放弃了养蜂。在开花季节,许多果园已经找不到用来传粉的蜜蜂。2007年2月,产杏量占世界85%的加州杏树开花,连忙从全国征集蜜蜂。结果,全美国60%的蜜蜂都应征前来帮忙。 戴维哈肯伯格担忧:如果蜜蜂消失了,我们也许就没有什么可吃的了。这个担忧已经开始散播。有的记者郑重其事地警告人们:蜜蜂数量减少将加剧全球粮食危机。而一句据说是来自爱因斯坦的名言也被许多人挂在嘴边:没有蜜蜂,将没有人类。 有人甚至开始担心,美国将如何度过那些没有蜜蜂的春天。 蜜蜂们没有因此停止忙碌。这个季节,美国东海岸的蜜蜂们,要给许多农作物授粉,包括黄瓜、葫芦、南瓜。每天,它们像往常一样离开蜂巢,离开蜂后和年幼的工蜂,奔向花间。人们不知道,这一次,它们要去哪儿,会不会一去不回。 主要内容由桔子帮小帮主采访,张撞鹿执笔,首发在《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
个人分类: 生物|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者手记-桔子漫游小蜜蜂王国
songshuhui 2008-9-2 14:21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07-23 星期三 14:39 分类: 感悟 , 生物 | | 13 叫我交手记。我来猫在 小鹿文章 后边。 一、小蜜蜂不见了是怎么搞的 其实这篇文章是这样完成的,我和农民爷爷侃大山,鹿再采访我,然后他熬夜写出来。《小蜜蜂迷路了》,是鹿干的。我和他说,我们松鼠会比你们冰点名气大,发我们这儿。结果他高高兴兴地就上当了。 合作最大的感触是:这家伙对世界怎么充满了好奇呢~~他常常不遵循任何队形地放出问题的冲击波,然后端一碗面来在屏幕前观摩我作答。我在电脑这头只能一边流着口水想象他手里那碗面逐渐减少,一边把 msn 全屏了,往上拉啊拉地拼命翻那问题的开头在哪里。结果总懊恼地发现采访中这也忘了那也忘了。只好把第一个落下的问题去问第二个人,第二个落下的问第三个,以此类推 鹿的认真无可救药。有一次我说:这句话你为什么不这么写,意思一样但语气好多了。他说:我就是把你采访记录贴过来,没听原话,我可不敢随便改。于是我对记者的无限信任和崇拜只得继续膨胀。 二、农民 文中那个叫戴维的蜂农爷爷在美国小蜜蜂迷路领域是个红人,他是美国东部沿海最大的养蜂人之一,也是第一个将现象上报给农业部的人。起初,戴维爷爷风风火火,几次三番推后采访时间。 鹿问我,老百姓会不会不想接受采访,我摆出一副精油子的样子,说:他要是不愿意就不会出现在这么多报纸里。也许因为连放我三次鸽子,那天早上七点整我把电话打给他的接线员,谁知爷爷自己接起电话。以往的采访对象常要求我将成文给他们挑挑拣拣,或至少将引用的话翻译好给他们审核才许发表。我于是开门便说我给中国报刊写,爷爷呵呵笑着打断我说:哦,那反正我也看不懂,回头别给我了。我就突然感到一种久违的信任,触动了我那颗已经钻到铠甲里去了的心。这之后我就明白,天下农民都是一样的,安分守己,不渴望宣泄,媒体问他,他就回答,没有戒备,仅此而已。 爷爷心里只有他的小蜜蜂,他坚信自己对小宝贝的直觉,蜜蜂什么病我都见过呢,当时它们一走丢我就觉得不对劲儿,和以前的病法都不一样。那些研究我全看了,听说是这个这个真菌那个那个病毒,都查不清楚;我告诉你,我就怀疑是手机信号这个坏东西,把小蜜蜂的小肠胃都搞坏了尽管一听就是歪理邪说,我却不忍心狡辩一句话。说到感情,他却不会表达,我使劲启发他,请仔细回忆一下自己的感情究竟是恼火还是伤心呢,他反复就一句话:我和蜜蜂一起 40 多年。我禁不住想象在那个喇叭裤爆炸头的朋克年代,戴维爷爷也是怎样一个帅哥,他必定曾扛着那仅有的蜂箱,随季节变化独自在山间追逐花开的脚步。 戴维爷爷在一片橙子地(这真的是巧合)检查剩下的小蜜蜂。 (times photos: Julia Kumari Drapkin) 宾州养蜂协会的吉姆是阳光型的。他非常不幸地一直被我当作守办公桌的对象来采访,快结束时才说自己也有 140 箱蜜蜂,我心里大骂居然就这么放跑了一个一手信息来源。不过,我们的弱智问题仍旧都是他回答的。我说你们一觉醒来就发现蜜蜂没了?他说不是,是三周回来看到的,我大惊失色说你怎么能把它们扔下三个星期不管,他告诉我,最牛的养蜂人有上万箱蜜蜂,每箱 5 万只,抱歉看不大过来若干天后转回来,发现一座座城池空空如也,一只蜂后空守着一窝幼仔;她明明发着外激素,却招不回一个帮手,好一派凄凉景象我说原来你们有这么多蜜蜂啊那要数多久才能算出丢了 80% 呀,他说,小蜜蜂迷路病一丢一箱就没啦,只要数空箱子就行。我顿时感觉自己枉学理科二十年。 阳光型帅哥还是个文青,他后来开始和我侃侃而谈蜂界美文和蜂界巨著。在发现由于我孤陋寡闻没有振聋发聩的效果后,他仍温柔平静地给我讲解故事梗概。我脑子里想象养蜂帅哥该是闲来没事手里便捏了一本《没了小蜜蜂的春天》( A Spring without Bees )吧。 不管帅哥还是爷爷都是乐天派,没有失望没有挑剔和怨天尤人。你绝对料想不到他们的农业部也数次息事宁人地说,事态没有大家所想这么严重(来源于采访对象,事实有待考证);尽管国舅级蜂农能通过加快奔波脚步而自力更生,然而没有援手,苟延残喘的庶民级蜂农却很难继续存活;蜂界的民间协会自发筹钱支援科研找出让小蜜蜂迷失的元凶,官方网站却只有两年来从未更新的建议。我为此义愤填膺,帅哥倒不记恨,笑说:这不是废话么,他们说请保持蜜蜂身体健康,哈哈哈 三、华裔专家 我问她,您叫 Judy ,她说:我有中文名字的,你不要学他们美国人,我叫陈彦平。 好吧。 美国农业部的陈老师从始至终最耿耿于怀的事,是没有人出来为中国辩解。我说中国人没人做蜜蜂。她说:谁说的。农科院有蜜蜂所,他们只是不做科研,只卖蜂蜜。我们在外边感觉有时候中国对外国的批评有点麻木不仁。(来源于采访对象,事实有待考证)她不是愤青,我能理解一个在美国呆了超过 15 年的人对中国的谨慎。作为美国仅有的两位蜜蜂病毒全职专家之一,她辗转于若干会议,周旋于各种讨论之间,却无能为力。陈老师,很抱歉我们最终也无能为力。 我说上边一段可能让大家摸不着头脑。这里边有一些很可爱的科研过程。如果看了小鹿和我文章,也许记得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 IAPV )是嫌犯之一。然而病毒是从何而来呢?基本上有过两种假说:一是每年美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笼蜂,澳大利亚的蜜蜂种源很好,一只蜂皇被进口到美国,过了春天就能繁殖建立出一个群落;二是从中国进口的蜂王浆,中国人用这种蜜蜂贵族食品来养生已有千年历史,但美国却将其大量进口以伺幼蜂及蜂后。麻烦的是二者里边都检查出了 IAPV 。在怪罪澳大利亚时,澳大利亚急得恨不得要控告美国了。陈老师就和同事做了这个调查:美国从 2005 年才开始进口澳大利亚蜜蜂,他们冰箱里恰恰保存了 2002 、 2003 年的蜜蜂,拿出来做基因检测,同样发现了 IAPV ,所以就可以正式排除美国的 IAPV 源自澳大利亚蜜蜂的假说。这时中国蜂王浆自然成了有些人的矛头所指。便有了上一段的故事。 然而,致病的罪魁祸首究竟是不是 IAPV 都尚未被最后敲定,谁也没法进一步结论究竟该对什么严加设防。这是我用来自我安慰的一根救命稻草。我不知道该觉得庆幸还是悲伤。 最后,许多人关心中国的小蜜蜂是不是也走丢了。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确定的证据(台湾仅有的一例报道,是否缘起相同也有待商榷)。科学家猜测,美国农业化大生产使小蜜蜂大多过着在路上的生活,这就大大增加了疾病传染的危险;而中国种植园规模较小,很少需要像美国这样的蜜蜂大搬迁,于是即使有疾病,也不容易流行。而且不应忘记的是,现在对病原的猜测仍像想象力大比拼。虽然科学家有点喜欢 IAPV ,但事实上只从 87% 的有病蜜蜂里查出了病毒; 5% 健康蜜蜂也查出了病毒。这一区别在统计学家看来有意义,但对病毒学家未必如此,要知道,确定病原体首要标准便是从所有生病个体中都能分离出假设病原体。 昆虫学家陈彦平正向健康蜜蜂体内注射从得病小蜜蜂体内提取的病毒。随后,她将检查这些被注射小蜜蜂的免疫反应。(Photo by Peggy Greb) 标签: 生物 , 蜜蜂 , 采访
个人分类: 生物|1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蜜蜂的神奇世界
bookscent 2008-9-1 17:50
今年春天的某个上午,我们一家3口来到海淀公园。这一次,和风美景不再是最让我陶醉的,我的心思在手里的一叠稿子上。这是即将付印的《蜜蜂的神奇世界》的校样。 数日后,当这本书出版的时候( http://www.kbooks.cn/bee/ ),我有一种按耐不住的冲动想写一篇上好的书评,几个月过去了,却一直不能实现。我再一次体验了激动至无语的感受。 看过这本书的我的同事写下了一些文字,这里供大家参考: --------------------------------------------------------------------------------------------- 探究蜜蜂世界的图片饕餮《蜜蜂的神奇世界》 刘四旦(科学出版社) 《中华读书报》2008年8月27日 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对蜜蜂的认识远不如对身边的猫猫狗狗来得亲近熟稔,但我想于尔根陶茨教授的《蜜蜂的神奇世界》会改变人们的这种看法:蜜蜂的存在与你我休戚与共。 于尔根陶茨教授不愧两次荣获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欧洲最佳科学家的称号,他的这本科普著作令人耳目一新。图文交替,研究者的学术创见、新的知识与现有的知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根学术探究的主线贯穿始终,让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许多有趣的知识、还有或许对你来说是常识的东西在这里给了你全新甚至是颠覆性的解释。 图片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被使用。220多幅第一手的精美图片,蜜蜂世界在高倍的镜头下纤毫毕现,神奇而壮观。 画面外摄影师屏息凝神的专注与虔诚通过这些图片感染了你,你不得不带着对生命的惊叹和敬畏来摩挲品味这场图片的饕餮。图片的确像作者所设想的那样,对解释神奇的生命世界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自然科学题材的枯燥乏味在这里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神奇魅力、令人叹为观止的微观世界。 这场丰富生动的视觉盛宴,使人联想到了雅克贝汉天地人三部曲中的《微观世界》。这部获得1996年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的记录片,拍摄出昆虫世界的宏大场景,恢弘的音乐配合着镜头的想象力展示出大自然造物主的无穷奥妙。《蜜蜂的神奇世界》也给了我们类似的震撼。有所不同的是,科学探究的理性在这里替代了音乐的空灵,通俗简约但不失严谨的文字把你带进了画面内外的蜜蜂世界。如果说《微观世界》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法国气质的浪漫,那么《蜜蜂的神奇世界》则阐释着德国人的理性哲学;如果说观赏《微观世界》我们须保持静默,倾听和观赏这奇迹,那么阅读《蜜蜂的神奇世界》更需要的是凝思:不时地掩卷沉思,继而循着镜头的方向和作者的文字一道去深入探究生命的奥妙。二者终究是殊途同归,人们发现,与自然之间的接触,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其实对我们来说始终是一种需要,它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奇迹,感受到生物之间奇妙的感应和联系。 文中关于蜂群是一个由众多个体组成的哺乳动物或荣誉哺乳动物的提法非常新颖。蜂群是一个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自觉组织并存在复杂调节系统的有机整体,那些体现哺乳动物优越性的特征。本书循着这一思路介绍了蜜蜂各种体现哺乳动物特征的令人惊奇的行为,比如清理蜂房、照料蜂卵、服侍蜂后、访问花朵、吮吸花蜜、生产蜂蜜、建造蜂巢、守卫蜂巢、保暖或降温等等,甚至与我们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特异或基本的特征,如饲喂、争斗、睡眠、交流、行贿神奇的蜜蜂世界就这样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你眼前。从这点上讲,将蜂群视为哺乳动物并以此谋篇布局是作者的一个精妙设计,这超越了一般科学家做科普读物的想象!把高高在上的科研活动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辅之以精美图片,带你走进了神奇蜜蜂世界的深处,你不得不喟叹于这种最令人惊叹的生命形式,甚至对天地万物生出一种顶礼膜拜的冲动。 蜜蜂的吃喝拉撒睡、甚至性、行贿、皇室政权迭替,简直就是人类世界在昆虫王国的影子存在。在你不自觉地将人类与蜜蜂比对的过程中,这本书告诉你很多关于蜜蜂的有趣知识,也纠正了一些我们错误的看法。比如在关于花,蜜蜂知道些什么?一节中介绍的关于蜜蜂的花朵知识,再如温度与蜂群智能等。再去百度知道上看看关于蜜蜂在什么情况下螫人的问题,各种答案令你啼笑皆非。我想书中的解答会令你信服,并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会做出合适的反应。蜜蜂以慢动作看物体,对我们来说很模糊的动作能被蜜蜂分阶段看得一清二楚,许多害怕蜜蜂的人驱赶蜜蜂或黄蜂时手突然的移动,往往更容易招来攻击。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更有意思的可能是从中领略研究人员探知未知世界的巧妙手段。比如通过设计行为实验来测试蜜蜂的认知能力;在刚羽化的工蜂胸部背板粘贴微型芯片观察他一生的采集活动;通过热敏照片研究巣脾的建造、子脾小气候的控制等等。这说不准是青少年成为未来大科学家的启蒙呢。 虽然笔者有一些生态学的专业背景,但本书所展示的蜜蜂作为一个物种所承载的生态意义却远远超乎我的想象。由于对农作物的受粉贡献巨大,蜜蜂成为欧洲第三大最有价值的家养动物。蜜蜂之于植物,犹如人类之于地球。蜜蜂为植物授粉,在植物界扮演支配者的角色,这与人类在地球上扮演的角色非常相似。类似的表述书中比比皆是,以至于让你觉得在生态学的基础教程中应该对生态系统中关于生产者的描述进一步细化,需要加入蜜蜂的身影,以彰显其在植物世界的重要地位。这一切顺理成章地在书中归结到对蜜蜂和人类的未来的探讨,并达成共识:保护蜜蜂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我想说的是这多少给人一种危言耸听的感觉,对一个物种的漠视与过分拔高同样不合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不可能用这种由此及彼的简单线性推理来预测其未来。我更希望这些论断的初衷是让人们正视蜜蜂的生态意义,推而广之去重视与人类一样的其他生命存在,保护物种多样性。 一直试图想廓清这是一本给什么人看的书,到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我有多少人会主动去关注蜜蜂的世界呢?但我想就如同蜜蜂访花一样,这枝在书丛中骄傲绽放的美丽花朵,已经拥有了吸引蜜蜂的丽质,有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它,并带动更多的读者去欣赏它。无疑,这些读者将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因为,穿行在这个赏心悦目的神奇世界将带给他一次精神的洗礼:震撼于一个与他生息相关的遥远存在,并对生命和身边的世界开始认真的思索。而这仅仅是开始,因为,他掀开了蜜蜂世界的这口魔井:发现的东西越多,越有更多的奥秘等待去探索。人生另一口魔井难道不会随之而打开吗? --------------------------------------------------------------------------------------------- 荣誉哺乳动物的生存之道 贾明月(科学出版社)http://odetteyyd.ycool.com/post.1921617.html 现在有5秒钟的时间给你,想一个跟蜜蜂群体有关的词。 好,时间到。你的答案是勤劳还是协作?或者更有科学素养一点,是舞蹈?如果时间再多些,或许有人会回想起天才的建筑师称号和美味的蜂王浆。但是,这种随处可见的小生物拥有着多么奇妙的生存武器,多数人可能一无所知。 就让我们从舞蹈说起。第一个发现并详细讲述蜜蜂跳舞故事的,是奥地利的动物行为学家卡尔冯弗里希,他凭借至今令人叹服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冯弗里希1886年生于维也纳,家庭坚实的科学背景让他甚至在上学前就拥有了一个私人的微型动物园,对自然界的兴趣得到了充分开发,并被他珍视一生。冯弗里希的主要研究对象除了蜜蜂还有米诺鱼,一种通常被用作鱼饵的鲤科小鱼。对于把50多年的时间花费在这两种不起眼的小动物身上,他的解释是:从任何一种动物中,我们都可以窥得生命的几乎全部奥秘。 也许正是这句话,让冯弗里希的研究工作后继有人。2007年,追随者之一于尔根陶茨在《蜜蜂的神奇世界》一书中,全面总结了自己和先辈们的研究成果,这也是蜜蜂的生活第一次如此深入地通过文字呈现在公众眼前。书中叙述最精深细致的一段,正是关于蜜蜂跳舞传递信息的描写。要知道,同在威尔茨堡大学,陶茨可算作冯弗里希的徒孙,如此优良的师承怎能浪费。原版德文版书名中使用了Phnomen一词,有不寻常的现象之意,陶茨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熟悉的蜜蜂世界。 蜂群超个体是陶茨最为津津乐道并在全书中努力向人们推广的概念。所谓超个体,是美国生物学家威廉惠勒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将一群个体合在一起,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生命的生物体。这个概念的外延可以不断扩展,甚至有人认为整个地球也可以当作一个超个体。具体到蜜蜂,是指视一群蜜蜂为一个脊椎动物,或者更进一步讲,一个哺乳动物。蜂王和雄蜂分别相当于卵子和精子,各司其职的工蜂们则相当于不同器官组织中的一个个体细胞。 这可不是异想天开的科幻思维,蜂群与哺乳动物的相似之处比你能想到的还要多。 如果仅把蜂王当作蜂群的后代,哺乳动物和蜂群的第一个相似点就是,它们的后代数量都很少并且都被细心呵护,构成这种呵护的哺育方式和发育小环境也大体相当。二者都由雌性的特殊腺体分泌营养液(分别是乳汁和蜂王浆)哺育后代,不同的是,蜜蜂幼虫是被姐姐喂养,而不是母亲。哺乳动物有子宫保护胚胎的发育,而蜂巢中幼虫生长的特定区域子脾,也承载同样的功能。另外,二者都拥有超凡的学习和认知能力,蜜蜂的聪慧相信许多人已有了解,而可能不为人所知的是,子脾的温度(35℃)竟也几乎和哺乳动物的体温(36℃)吻合! 可能已经有人在头脑中绘制一幅雌雄同体的蜂群怪人图了,不过且慢,蜜蜂们也许会认为这是对它们生存策略的侮辱。第一,你能想象一个人的一只手在家里打扫卫生,同时另一只手在千里之外招惹一朵紫罗兰吗?同一时间,一个哺乳动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行动,而蜂群则把一个个细胞分散开,覆盖的范围比自身的尺寸大了几千万倍。第二,你能想象一个人的心脏出了问题,然后皮肤细胞纷纷转化为心肌吗?工蜂执行任务时有分工,可是一旦蜂群内的情况或环境有所变化,它们也可以转换角色,让整个群体继续运转。可以说,工蜂们不止相当于体细胞,还是一生都能保持分化能力的干细胞。人们多年来对哺乳动物成体干细胞的转分化能力争论不休,日本研究者去年报道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轰动了全球科技界,而蜜蜂,已经把这项技术熟练地在自身应用了上千万年了。 受制于环境,是生物生存繁衍的重大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摆脱环境束缚的能力标志了物种进化程度的高低。这一点,哺乳动物已经做到了极致,而作为昆虫的蜜蜂,也结合了高等生物和低等生物双方面的生存策略,同样攻克了这道难题。 也许有人会对上文提到的35℃的子脾表示疑问,这个温度的意义何在?事实上,蜂群每年酿造的大部分蜂蜜,都被工蜂们用来加热子脾,耗费这么大的能量来维持温度,难道只是为了暖和点儿?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提到蜂群与哺乳动物的第三个不同点:并没有一群大脑蜂或者指挥蜂充当施令者的角色,蜂王只是生育机器,工蜂们各自为政却有条不紊。没有指挥,也没有串联彼此的神经系统,在日常生活,尤其是事关存亡的采集活动中,交流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也是蜂群智能的最高表现。而陶茨的研究发现,那些能准确传递信息的工蜂,正是在接近36℃的温度下发育而来的。蜜蜂花费大部分的心血来创造智慧,这件事对人类也是颇有寓意的呢。 作为一位拥有生物、地理、物理多方面专业背景的社会生物学家,陶茨在专业内外均涉猎甚广,也乐于为杂志撰写书评。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始终不忘提醒自己站在进化和哲学的高度,跳出动物行为学的框架,以更广阔的视角探查眼前这小小的昆虫。 目前世人对陶茨的评价中,最光彩的一句大概就是说他与理查德费曼有许多共同之处,没错,就是那位顽童式的物理学家。他们都写出了精彩的科普作品,都对自然保持着孩童般澄澈的欢喜赞叹。在博物学家这个词即将成为历史之前,从满眼的分子、细胞中抽出目光,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小小存在的有趣文字,或许可以暂时拾回那已久被遗忘的、最初吸引我们的曼妙生命世界。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8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