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波粒二象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对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的粗浅认识
热度 5 nipy 2012-6-13 10:41
我对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的粗浅认识
我对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的粗浅认识 马欢 老师 :“不存在什么光子”的博文,引 起对光子概念和光本质等问题的讨论,我在写第三版<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一书中,从光通信的角度对此做过一些粗浅分析和思考,愿在此科学网平台上与马欢老师及有关专家共同探讨,错误之处,欢迎指正! *********************************** 虽然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光与电磁波本质相同,光仅是一种频率更高的电磁波,但从光源产生光的机制研究,人们也发现光的产生与一般无线电波的产生仍有很大差别,学术界历来有光的波动学说与光的量子学说之争,现在虽有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试图把这两方面观点统一起来,但也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我们这里试图从光源产生光的机制入手对光的波、粒二象性本质做一些探讨,这可能有利于我们对光通信尤其是光纤通信中光传播特性的了解、也有利于对光通信网络中光源、激光器、光放大器、光解调器、光合波和分波器、光交叉联接设备和光交换等各种光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的理解。 一、物体内部粒子能量的不连续能级结构和特点 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各种材料和物体内部是由分子、原子、电子、离子和载流子等各种具有微小质量的粒子按一定的结构关系组成的。这些粒子通常都处于一定的运动状态,因此都具有一定能量。科学研究发现,物体内部各种粒子所具有的能量具有不连续分布的特性,也即如果某种粒子的能量可以为 E1 或 E2 ,则在 E1 与 E2 之间存在一个被禁止的能隙,称为禁带,粒子不可能具有能隙中的能量。 E1 或 E2 也不是单一值,而具有一定能量范围,因此可称为有效能带,禁带处于两个相邻有效能带之间,粒子的能量只能在 E1 或 E2 的有效能带中而不能在禁带中,如图所示。不同材料的不同元素结构可能具有不同的能带结构,包括有效能带的大小、相邻能带之间的能隙宽度和能级的级数(两级、三级或多级),控制和改变材料的化学结构(如掺杂)可以调整材料的这种能级结构。材料中这种粒子能级不连续分布的特性,是某些材料可以发光的基础。 二、高能级粒子向低能级跃迁中释放能量而发光 具有不连续能带结构的材料,在常温、常态的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粒子的能量处于比较低能级的基本能带上,称为基态,但也有极少数粒子由于内部粒子运动和常态下少量外部光和热能的作用下被激励上升到具有较高能级的能带上,称为激发态。如果外界有在较大能量作用,就可能使较多低能级基态的粒子被激励到高能级的激发态上去,在外界能量足够大时,处于高能级激发态的粒子数有可能超过处于低能级基态的粒子数,这种情况被称为“粒子数的反转”,它是材料发光的一个重要条件。作为激发源的外界能源,可以是光能、热能、电能或粒子碰撞、轰击的动能等等。这种通过外界能量的激励把低能级基态的粒子提升到高能级激励态的过程也称为 泵浦抽送 ,如同用水泵把低位的水抽送到高位一样,所以外界激励能源也称为泵浦能源。在泵浦抽送过程中,低能级基态被激发的粒子从泵浦源获得能量而提高了自己的能级,每一个被激励的粒子从泵浦源获得的能量、正好应是激发态高能级与基态低能级之差,也即不连续能级结构中相邻能级之间的能隙(禁带宽度)。由于粒子从低能级上升到相邻高等级是跨越了某个禁带宽度,所以把这种粒子从一个能级跳跃地迁移到另一能级的过程称为粒子能级的 跃迁 。激励和抽送过程,粒子从低能级向高等级跃迁也称为 向上跃迁 。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则称为 向下跃迁 。被激发到高能级激发态的粒子是不稳定的,它有一种自发返回低能级基态的趋向,激发态高能级粒子一旦向下跃迁返回低能级的基态,就会以光和热的形态释放能量从而发光或发热(其实辐射热也是一种红外光)。每个粒子向下跃迁释放的能量应正好等于它向上跃迁过程从泵浦能源获得的能量,即材料能级结构中的禁带宽度,这与材料结构与特性有关。由此可见,材料发光的光能量是从泵浦能源的能量通过粒子能级的跃迁转换得到的。应该指出,外界能量包括光、电、热等作用于发光材料,不仅可以作为泵浦源抽送低能级基态的粒子向上跃迁,也可以激励和影响高能级激发态的粒子向下跃迁形成他激幅射。 他激幅射是光放大器和激光器工作的基础 。 三、 一个光子是一个高速传播的电磁波列 既然光是由高能级激发态的粒子向下跃迁释放能量而产生,也即每个粒子的跃迁过程产生一份光,下一个粒子发生跃迁时,又产生一份光,由于大量粒子从高能级激发态向下跃迁到低能级基态的活动是一个、一个粒子随机独立的行为,每一个粒子跃迁产生一份光也具有一份一份随机独立产生的粒子性。人们把每个粒子跃迁产生的每一份光称为一个光子或光量子,因为每个光子都具有一份与粒子跃迁释放能量对应的能量。光的能量是由一份、一份光子能量积聚成的,这可能是光粒子学说和光量子学说的主要依据。光的粒子性也为光电效应等许多实验得到验证。因此,光的粒子学说认为:光是由以光速运动的一粒、粒光子流组成的。但大量实验和实际应用也已经证明了光又确实是一种频率很高的电磁波,具有折射、反射、衍射及相干等典型的波动特性。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能否从本质上统一起来呢?这应该 从光子究竟是什么着手研究。光子具有能量,具有速度,因此光子应该也是一种物质。现代科学研究指出, 物质存在有三种基本形态:第一是基本实物粒子,包括电子、离子、分子、原子、中子、质子等,它们有静态质量;第二是由基本粒子按一定结构关系组成的物体,包括无机和有机物体,这是我们最常见的物质形态;第三是场和波,包括电磁波、电磁场、光、各种射线和各种力场,它们没有静态质量,但有动量和能量。 光子应该属于那一种物质形态呢?光子虽然是由实物粒子跃迁释放能量而产生,但它显然不是一种具有静质量的新的实物粒子(虽然光子的名称很容易被误解为是一种实物粒子),因此也不应是有分子结构的物体,而只能是第三种物质形态:场与波。如图所示,光子作为组成光的基本元素,应该是一个具有一定波长、一定能量以 3 10 8 m/s 光速传播的电磁波列,它的持续时间对应一个粒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所需的时间,根据实验和理论分析,粒子的向下跃迁时间约为 10 – 8 量级,按照光波长为 1000nm 左右估算,一个光子的电磁波列大约具有三百万个振荡周期。 光子不是实物粒子而是以光速传播的电磁波列,应该把光子称为“光子波”或“光波子”更准确些。这种光波子本身就具有波粒二象性。光波子既有一个、一个独立传播的粒子性,而每个粒子本身就是一列高速传播的电磁波而必定具有波动性。 由以上分析可见,虽然我们仍可把光子称为是组成光的基本元素,但它与分子、原子等实物粒子是组成实物体的基本元素的概念有所不同,光子是以大量高速传播的电磁波列作为基本单元来组合成各种光的。换句话说,我们宏观上看到的和使用的各种光都是由大量微观的光波子组成的,宏观上光的波长、频谱、能量和传播速度等属性都是由组成它的基本光波子的属性及组合关系决定的。这一点,与原子、分子的实物粒子按一定结构关系组成不同实物体又有相似之处。 四、不相干光与相干光的形成 既然光源发的光是一个、一个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的光子波,宏观上看到的各种光都是这些大量光子波组合而成的,我们就有必要研究一下这些光波子是如何合成光的。 我们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分析。如图所示,如果发光材料发出的两个光波子在波长、初相(起始时间)、能量(波幅与持续时间)以及传播方向完全相同,那么两个光波子就会叠加起来使波幅加倍,也即能量(光强或电磁场强度)加倍。如果有一百个同频、同相、同向的光波子叠加,就可使合成光波的光强增强百倍。所以,光量子学说中关于某一点上同时出现的光子数越多,该点上的光能量就越大的说法,实际上是由于大量同频、同相、同向的光波子在波形上叠加的结果。这里同频、同相、同向的条件很必要,如果是两个同频、同向但反相的光波子叠加,合成光波的光强就会减小,如同两个大小相同但方向相反的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作用会被抵消一样。光的这种同频、同向的关系称为光的相干,相干光在光的应用上有重要意义。 实际光源发出的许多光波子之间关系往往并不是相干的,而是不相干的。这是因为:第一、大量处于高能级激发态的粒子虽然处于同一能带上,但每个粒子在能带中具体所处的能级仍有细微差别,粒子携带能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所产生光子波的波长,因此所产生的光波子的频率也有差别;第二、由每一个粒子开始产生跃迁的时间有很大随机性,因此由它决定的光波子的初始相位也有很大的随机性;第三、每个粒子自身的运动状态(包括自旋状态)也有很大随机性,因此所产生光波子的传播方向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由此可见,一般光源所发生的光实际上是由波长、初相都是随机变化的大量光波子向四面八方随机幅射所形成的。但我们也可看出,同一光源所产生的这些大量不相干的光波子之间仍然有一定的相干性:这首先是因为激发态的粒子虽然可能处的能级不同,但仍属于同一能带之中,能级值相差甚小,并且仍应有许多粒子可能处于同一能级,因此对应同一能带粒子所产生的大量光波子的频率仍然很相近,并且有许多光波子的频率可能完全相同。换句话说, 这些大量随机辐射的光波子的频率应该是在一个给定的频谱范围内,这一频谱范围正好对应光源材料激发态的能带范围 ;其次,大量激发态的粒子向下跃迁的时间虽然也具有随机性,但他们处于同一能带中的平均寿命很短,所以跃迁的时间间隔也很小,也会有许多粒子同时产生跃迁使这些粒子所产生的光波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初相或极小的相位差;再次,大量光波子虽然可能向四面八方随机辐射和传播,但在粒子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每一个方向仍有可能有一定数量的同频、同相的光波子叠加起来形成四面八方较强的光,当然,根据具体光源的结构和环境,有可能使某些方向的光波子比较集中而使这些方向的光强相对增强。 综上所述可见,我们从宏观上看到和应用的各种光,应该是由微观上大量不相干而又有一定相干性的光波子组合而成的。这也决定了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联系与统一。
个人分类: 网络通信|4803 次阅读|6 个评论
牛顿:一个不知道“道歉”为何物的主
热度 28 xcfcn 2012-4-1 15:01
牛顿:一个不道歉的主! 博主按:牛顿是天才,有人说:“如果 17 世纪就有诺贝尔奖的话,牛顿老师至少能连续垄断 4 届物理学奖(分光计;力学体系的构建;反射望远镜;万有引力),同时为了表彰他在炼金方面的造诣,再奉送他一届化学奖。而且这家伙鼓捣出了流数术 / 微积分,所以菲尔兹数学奖也要给他。要知道,他的这些发现基本都是在 26 岁以前获得的, 30 岁以后牛顿就开始玩票了,成天琢磨上帝和炼金,以及怎样把莱布尼茨搞臭,捎带手的把以前的发现整理成书。” 但与此同时,牛顿的性格是有重大瑕疵的。他跟胡克和莱布尼茨的争论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公案。他跟胡克争论是光的波动性还是粒子性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明权;跟莱布尼茨当然是争论微积分的发明权,为此他不惜雇用枪手大骂甚至不惜化名亲自去骂莱布尼茨,这实在没有必要。争论也严重影响了德英两国 100 多年的学术交流。 至于跟胡克的争论,当然也让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历史更加曲折。而且几乎彻底屏蔽了胡克几百年。而且,牛顿当上皇家科学院院长后,作为院士的胡克唯一的画像却莫名其妙的失踪了,导致后人从此不识胡克的庐山真面目。(据说胡克比较丑,十分不爱画像,就留下那么一张也被毁了。)事实上,胡克是 17 世纪的科学巨人,被称为“伦敦的达芬奇”,更难得的是,胡克是不可多得的实验奇才,万能接头的发明者,“ cell ”是他老人家 coin 的!波义耳定律的实验其实是胡克做的,因为实验需要高超的真空技术。 当然牛顿跟莱布尼茨和胡克的争论涉及到当年“知识产权”的界定还不严格 / 清晰的问题,但是牛顿性格暴戾乖张也是事实。据说牛顿一辈子除了发现哈雷彗星的哈雷就没有一个朋友。在他人生的字典里似乎根本就没有“道歉”两个字。但其实,人类的高贵恰恰是人类是一种会“道歉”的物种。 PS:我无意于批评谁,只是觉得只要是人总是不完美的,或许我们对天才需要多一点宽容。当然就怕有人不是天才却有着常人难以忍受的怪毛病,这样人际关系就难免紧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成长。:) PPS :其实我不愿意去批评任何一个人,包括伟人。我总是想走到他的内心世界去一同感受。 我转这篇文章,一是牛顿人品差几乎已经是科学史界的共识。二是想告诉大家牛人自然牛,但他也有自己的缺陷。从历史来看,这些缺陷只会凸现他的伟大,虽然他的行为也确实曾经给他周围的人带来困扰。 但孔子也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所以也没必要为君子讳。 科学巨匠的认知冲突———论牛顿、胡克间的科学公案 文 / 王珂 WORLD CULTURE 一 1671 年底,一架设计巧妙,制作精致,仅约半尺长的天文望远镜,被带到英国皇家学会。在这些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会员挑剔的目光中,它被接受、认可,甚至受到高度赞许。望远镜在为国王查理二世演示后,皇家学会秘书便给望远镜的制作者写去一封态度谦恭的信函,称这件天才制品已经“此地最杰出的光学家和仪器专家检查过,他们都十分赞赏。”尽管如此,这架望远镜的制作者却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早就对此有着充分的信心。此前,他曾告诉过朋友,自己的这架望远镜有能力放大“几乎四十倍的直径,比任何 2 米 长的折射天文望远镜都强得多。”他甚至自负地说:“我认为它的清晰度极佳,我曾经清楚观测到圆圆的木星及其卫星群,也看到金星的角。” 其实,我们不必为这样的自信过于惊异。因为这位天文望远镜的制造者,是那位以神异天才,揭示出众多自然奥秘的科学巨匠———牛顿。虽然他当时只有 28 岁,而望远镜制造时他仅 26 岁,并且,这是他独力完成的:自己配方做成合金制造反射镜、自己做模型、自己打光、 做镜筒,装置部件,调整角度……这样的操作能力,今天的许多学者仍感到不可思议。因为这架望远镜所包含的充分科学分量,牛顿被天文学家沃德,提名为皇家学会院士候选人。很快,牛顿顺利当选。在收到当选通知后,牛顿当然高兴,但他并不满足这有限的制作,他希望在皇家学会的例会时:“提出我发现的一种光学理论……这理论是引发我制作该望远镜的原因,我深信公开这理论比公开望远镜更加有意义。我认为到目前为止,对于大自然的运作而言,它如果不是最值得重视的理论,也可算是最奇特的现象。” 二 不久,牛顿的一封长信寄到了皇家学会秘书奥尔登伯格手里。这其实是一篇论文,也就是他前面所说“最奇特的现象”的《光与色的理论》。两天后,他的这篇论文在皇家学会宣读,并引起了大多数人的欢迎。但是,论文也很快受到质疑。这质疑来自一份关于牛顿论文的阅读报告:“我已经拜读过牛顿先生的大作……他的观察是如此新奇和完美,令我非常高兴。但是,虽然我完全同意他所陈述的都是事实,因为那些东西都已被测试过千百遍,产生的结果也都一样,但坦白讲,对于它用于解释颜色的假说,我尚未亲见足以说服我、使我无法否认的雄辩证明。至今为止,自我所从事的实验和观测,甚至从他所说的实验中,我完全可以证明光是一种脉冲,或者说它是在均匀、一致和透明的介质中传播的一种运动。”从报告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这质疑人是一位行家里手。不错,这份报告的作者,是一位早已成名的自然科学家。他早在 1665 年,就出版了划时代的《显微术》,在光学研究领域有极高造诣。他的名字,今天凡上过中学物理课的人都知道:他就是由其名字命名“弹性定律”的发现者———胡克。 早在牛顿之前,胡克在自己的研究著述中,就支持光的波动学说,而牛顿则相信光是由微粒组成的。(现代物理学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是波,又是粒子)而当时,也许胡克对自己研究成果的坚信及本能保护,对牛顿的新理论提出质疑,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而牛顿对自己理论的坚信和保护,也几乎是本能的。在回复皇家学会秘书的信中,他自信地说:“且细想以胡克先生这样严谨的反对者审阅我的论文的感受,很高兴他没有贬低其中任何部分……我毫不怀疑,经过更严谨的检验之后,将会发现我所言者确属事实。” 这种自信显然刺激了老资格的胡克,他开始了对牛顿的挑剔和指责。牛顿在论文开头强调:假说与可以验证的事实并不是一回事,但在叙述过程中,他却声称:“不需再争论……光是否为一种物质。”这显然就将“假说”与可验证“事实”看作同一回事了。胡克抓住了这一点,认为牛顿这一学说不过是一项未经证实的假说。这使得牛顿受到打击。 据一位科学史家研究,牛顿对光的认识观点最初还在微粒和波动两者之间有所摇摆,并没有全然否定波动说。可有意思的是,当受到胡克批评后,他却毫无保留地支持光的微粒说起来。这究竟是认识更为深入导致坚定,还是带有些许意气而产生心理抵触的异常反应,就不得而知了。从事后的情形看,新锐的牛顿显然更在乎这次与胡克的冲突。经过了几个月的周详思考,他写出了一篇反击的长文。他在信中这样说: “胡克先生认为他只是非难我搁置了那些可改进光学理论的见解,也就是折射,但是他清楚了解一个人不应为别人的研究立下范围,尤其是尚不知道别人的研究以何为基础时。假若他私下写信给我要求为此说明,我当会告知我在那方面已有多次的成功实验……” 他反驳了胡克认为他的论文中存在假说:“我并没有说绝对的肯定,我以‘或许’这两个字来表示,最多只是暗示出它导出这原理的极佳结论,而并非以它为基本原理。”牛顿全面反驳着胡克的每一点批评质疑,在文章中不断提到胡克的名字。后世有人甚至夸张地形容牛顿此文“实际上用胡克的名字串起了一首叠句诗。”在皇家学会,这篇文章被当着胡克的面宣读,并在最后正式要求胡克将牛顿原来的论文重新作一次完整的评估,甚至要求把牛顿论文里表述的实验再做一次。胡克虽然是皇家学会的实验主任,做此实验也是应尽之责,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做这样的实验,内心的情绪,也可想而知。在科学界,一种新的理论的产生,受到各种质疑,应当难免,可对于牛顿这样思维上走得很远的天才,却似乎感到格外不能忍受。所以在不久后又有人对其理论表示异议时,他颇为恼怒地回复皇家学会秘书:“先生:我要求您同意,我不愿意再做皇家学会的院士了。因为虽然我很尊重这个团体,却看不出我还能对它作什么贡献,何况我距离甚远,出席会议又无法使我获益,因此我要求退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理论,他连科学界的崇高位置也弃置不顾。此后,牛顿很长一段时间对于皇家学会不闻不问。也许,痴迷于科学研究的他没有功夫再为他已经走过的路做什么证明了。 三 胡克与牛顿之间结下的矛盾是很难化解了。 1675 年,有人给牛顿写信,透露了胡克私下里的一些说法。牛顿回信说:“那不过是合理的正义,让我有机会对那无端向我抛来的污蔑作辩解,我要求胡克先生向我指出,到底哪些地方是如他所暗示的,取自他的巨著《显微术》。”但是,胡克后来绕过了皇家学会的秘书,直接与牛顿通信。这样就避免了公开争论带来的种种情绪,在绅士风度下运用彼此可以接受的礼貌言辞,虽然从其中的含义去分析,双方的态度仍是厌恶和不信任。 1676 年 1 月,胡克在一封致牛顿的信中说: “我以公正的态度评估你那精彩的论文,十分高兴看到文中将我很久以前就提出却没有时间完成的观念改良和推广了。我确认你在这方面所下的功夫比我深得多,也确信无法找到比你更适合、更能干的人才来研究这些题材。你把我尚不成熟的工作在各方面都做到完善、有条有理、极具改革精神。如果我从事的职务允许的话,这都是我想自己完成的事,尽管我很清楚这只需要具有比你稍微低一些的才能就可以完成的。” 在回函里,牛顿的措辞也十分收敛:“在哲学方面,我最希望避免的莫过于争辩;而各种争辩中,我最希望避免的莫过于用白纸黑字的方式公开。”有论者认为这话说的有些虚假,但对于牛顿这样珍惜时间的人来说,未尝不发自深心。在这封信里,牛顿还写有为后人广泛 引用的一段话:“笛卡儿踏出了很好的一步,而你则推进了许多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将薄片间的色彩也引入哲学的思考范围。假如我看得比较远,那是因为我是站在你们这些巨人的肩膀上。”今天有英国传记学家认为这是牛顿对胡克身材矮小扭曲的刻薄咒骂,不知是否符合实际。不过以笔者按常理看去,牛顿还没有这么狭隘,不应当如此经心地用反讽的双关语去辱骂一个他本来应当尊重的同行。 胡克后来在皇家学会演示了牛顿《光与色的理论》论文里的实验。虽然时间已经迟到学会收到论文的 4 年之后,想来牛顿论文实验,做起来不会那么轻而易举。冤家路窄,在研究顶端的科学家中,此话也许更适合。 1679 年 11 月,胡克打破了双方几年的沉默,主动致函牛顿。在信里,他以兴奋的笔触报告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并希望在研究行星运动问题上能获得牛顿的意见: “如果你愿意来信对我的任何假说和意见提出不同看法,我会视为对我的最大恩惠。”为了表达善意,牛顿在回信中对一个科学题目作了解答:“那是我自己对于地球每日自转的一个想象的演算。”这是一个老问题:如果一物体从高塔落下,会因地球自转而偏离塔的正下方吗?牛顿的结论是,若略去空气阻力,物体触地点会稍偏向塔的东边。他依据计算画出图形,认为物体下落时呈螺旋线。但不幸此结论有误,胡克立即发现:倘若实验塔正好建在赤道,那么物体将在塔偏东处着地;在伦敦则触地点会偏南多于东边。并且在胡克的研究里,物体下落是沿着椭圆线路,而并非如牛顿认为的螺旋线。 对于牛顿的失算胡克有些自得。他在皇家学会公开了牛顿的看法,之后才将自己正确的结论拿出来。这是私人间的通信,本没有必要这般大张旗鼓,可大约为自己能纠正牛顿失算而自鸣得意,胡克似坚持了科学,却没有顾及到牛顿的心理。对此,牛顿保持了作为科学家的应有之态,他回信承认了自己的失算:“如果在我们所处的纬度上,物体自高处落下,其触地点我同意会偏南比偏东多一些。”但他仍坚持物体不会沿椭圆形路径下落。 四 1686 年,牛顿的伟大著述《原理》即将由皇家学会出版。胡克读到了其中的部分。他认为,其中的重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定律,是从自己论文得来的概念,尽管计算出来的曲线完全是牛顿的发明,所以,他希望牛顿能在序言中做点声明。 当一位知情人士将这些情况写信告诉牛顿后,牛顿大为恼怒。他重新仔细检查了一遍《原理》手稿,从中删掉了绝大多数有关胡克的引用。剩下不多的,语气也从“非常尊敬的胡克先生”,变成“胡克”。这一次,他们之间算是彻底崩裂了。 之后,牛顿与胡克在研究问题上还发生过辩论,不过落在文字上,倒见不出多少剑拔弩张。倘不带偏见,平心静气看去,彼此之间的确有着相互启发的效用,虽然从个人友谊说,那是没有任何增进的。牛顿与胡克,都是不世出的伟大人物。由于在相同领域的研究,引发了数次辩论,并最终导致了完全的抵触。这桩学案,引起了许多当时及后来人的兴趣。解释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人从性格方面探讨,认为牛顿生活方式谨严,为科学可称得上鞠躬尽瘁;而胡克却喜欢泡咖啡厅,开瓶甜酒与朋友随意聊天,还带着情妇相伴……有人或站在牛顿立场,认为胡克“大话连篇”,“没有信用”,甚或称其为“骗子”,“靠猜想和碰运气来沽名钓誉”云云;或以为牛顿“人固然杰出,但却是一个满腹偏见,自作主张和自我陶醉的人。” 但是,细检两人的论争情形,可以看出,问题大都集中在科学成果的正确与否或发明先后上。这些,恰恰是作为科学家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不能不特别看重,并刻意去维护,辩解的。在人格上,倒没有见到多少他们相互指责的地方。即便如此,在科学家必须要求的实事求是态度上,他们却保持了必须的尊重。胡克伟大著作《显微术》出版时,牛顿曾经详细阅读过,并表示十分钦佩;胡克在通信中指出物体坠落地球的轨道为椭圆线,虽然牛顿当时并未同意,但后来却由此启发,导出了圆形运动的平方反比律的数学公式,并在多年后给友人通信时坦承:“胡克纠正了我的螺旋路径,引发了我重新探讨椭圆形,才能使我发现这个理论。”这样的态度,使我们不仅在科学成就上,更在人格上对他们十分敬重。其实,类似牛顿、胡克间的论争,我们还可以常常在生活中见到,不过由于相互诋毁,甚至辱骂,上不了档次,很快被人笑忘。而牛顿、胡克彼此名气特别大,他们的论争也容易被格外放大,因而成为数百年流传下来的一桩公案。可是,他们在论争中,却收到了相互启发,而非相互消减之效,这是后人在陈述时应特别强调、仿效学习的。这,也应当是我们今天来论述这桩公案的一个重要的现实理由。
个人分类: 杂论|9378 次阅读|51 个评论
不存在什么“光子”
热度 13 yusufma 2012-3-9 04:44
“不存在什么光子。”(“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photon”) 兰姆(W.E.Lamb)如是说。对,就是发现兰姆位移(Lamb Shift),获得过诺贝尔奖的那个兰姆。 最近重读兰姆的经典文章“ Anti-Photon ”。这里的 Anti-photon 不是反粒子那个概念下的反光子,而是反对“光子”这个说法。更确切的说,是反对通常人们概念中的那个“光子”。兰姆甚至提议给合格的人发许可证,人们需持证使用“光子(Photon)”一词。可以想象,响应的人并不多。 我们通常想象中的光子是什么样子的呢?一个很小很小的发着光的小绒球球?相信有不少人真这么想呢。错了!错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光的粒子说不是已经随着杨氏干涉等一系列实验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极大成功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吗?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对光子抱着这样的想象呢? 首先,这要归于我们人类的想象力,因为任何物质,我们都需要把它形象化才得以理解。物理学家经过训练,可以借助抽象的数学工具去理解超出一般人想象力的现象,但是大多数普通人,还是需要形象化的帮助的。于是,在很多科普作品中,只要涉及光子,我们就会看到那一个个发着光的毛茸茸的小球球。 其次,我们中学时期就听说过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互相斗争的故事。最后谁胜出了呢?老师出来和稀泥了:光既是粒子,又是波,光有所谓的“波粒二象性”。其实,我们被骗了——我们被这五个字骗了。光不是粒子。光就是光,光是电磁波。我们从来没有观察到过那个被称为“粒子”的光子。 但是普朗克的黑体辐射理论是怎么回事?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又是怎么回事?事实上,无论普朗克还是爱因斯坦,都没有用“光子”这个说法。在那个时候,“光子”这个词还没有发明呢。确切的说,他们提出的概念应该称为“光量子(light quanta)”。“量子”和“粒子”不是一回事,就像“量子力学”不能被称为“粒子力学”一样。光量子的意思是:光的辐射和吸收,只能按一定的能量一份一份的来,大自然这个贩卖机不接受半份的订单。 什么是粒子呢?我们所讲的粒子,有空间尺度,所以我们可以探测到它们的位置。虽然这个测量受到不确定原理的约束,但是测量是可行的。而光子呢?光子不具有像电子那样的波函数,也不具有相应的位置算符,它的位置是完全不可知的。不是有单光子探测器吗?探测器所在位置,难道不是光子的位置?不是的,那是和光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探测器原子的位置。光子在被吸收之前处于什么位置?我们不知道。 抛开对光子的这种粒子化的想象,有些问题就不那么难理解了。例如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人们经常提的一个问题是:光子究竟是从哪一个狭缝穿过去的。当我们不再把光子当作通常所说的粒子时,恐怕根本就不会提这样的问题了。光是波,是电磁场,而光子是电磁场能量转化的最小单位,不是什么“粒子”。 光的本质,是科学家仍然在探索的一个问题。我不是量子场论的专家,不可能讲的很透彻。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把光子再当作会发光的毛茸茸的小球球了。
个人分类: 光学科普|6640 次阅读|18 个评论
旧时的胡思乱想:论知识的波粒二象性
热度 1 spidermuzili 2011-8-4 23:41
知识具有波粒二象性。 波:知识是一个过程。无知,知道,熟知,创造,知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知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知识是一个沟通的过程,知识是一个共享的过程。 粒:知识是一种状态。信息的合成,认知的结果,心智的表现,情感的沉淀。 波:知识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波,有波峰,有波谷;知识,有灵感迸发的时刻,也有一片空白的时候。波,有周期;知识,也有其生命周期,知识是从无到有的不断往复的过程。 粒:知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类似于数据结构及对象体,知识是由知识元及其之间的联系构成的结构体。知识元可大可小,粒度大小是相对的。可以视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体,也可视为若干知识结构体的立体网状组合(这必将是一个复杂网络)。
4028 次阅读|1 个评论
光速粒子的一些特性
热度 2 chenfap 2011-7-2 11:16
光速粒子的一些特性
光速粒子的一些特性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38 ) 第四章 狭义相对论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 4.5 光速粒子的一些特性 恒 以光速运动的粒子称为光速粒子。光子是光速粒子,传递强相互作用的胶子 也是光速粒子。还有,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性和带电玻色子原先也是光速粒子,后来 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不再为光速粒子。此外,关于基本粒子质量起源的理论认为, 夸克和轻子可能原先也是光速粒子,后来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不再为光速粒子。基本粒 子质量起源的理论是当前物理学前沿正在研究的重大课题,由于研究的结果还不够成熟, 本书不拟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文献 。 光速粒子的惯性质量恒为零,我们来说明为什么会是这样?在狭义相对论理论中, 大家知道 , 粒子 ( 或质点 ) 的惯性质量决定着它的惯性大小 , 光速粒子的惯性质量为 零, 那么它的惯性大小应为零。若不仔细考虑,可能认为一个惯性大小为零的粒子, 似乎应当‘没有惯性’;可是,光速粒 子,不受外力,恒以光速运动(在真空中), 显然是具有惯性的(这符合牛顿运动第一定律)。那么如何理解光速粒子的惯性大小 为零呢?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再来复习一下在狭义相对论中是如何理解 粒子 ( 或质点 ) 之惯性大小的。 在狭义相对论中,当不存在外力时,动量守恒定律成立。兹讨论由两质点组成 上式告诉我们,质量大者 4 维速度空间分量改变小,质量小者 4 维速度空间分量 改变大; 4 维速度空间分量改变小者,其速度较难改变,表明惯性大, 4 维速度空 间分量改变大者,其速度较易改变,表明惯性小,这样我们便得出:质量大者惯性大, 质量小者惯性小,故狭义相对论如同牛顿力学,质量也量度着惯性的大小。 应当强调 , 惯性质量为零并不表示没有惯性 ; 虽然光速粒子的惯性质量为零,但 它们还是有惯性的。首先,它们仍然遵从牛顿运动第一定律;其次,在狭义相对论
个人分类: 未分类|5391 次阅读|4 个评论
春风是什么颜色的
热度 2 sheep021 2011-2-18 09:46
家有小女,小学二年级,昨晚问我一个题目:春风是什么颜色的? 我一看,原来是语文书上的一篇课文。文章如下: 春风一吹,把桃花染红了。春风是红色的吗? 春风一吹,把小草染绿了。春风是绿色的吗? 春风一吹,把世界染成彩色的。春风是彩色的吗? 啊!春风,请告诉我,你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孩子说:春风没有颜色的吧,那都是人家本来的颜色——桃花是红的,小草是绿的,世界是彩色的。 我一听,非常吃惊说:如果是考试,你这次又要吃灵丹了。应该答春风是彩色的! 孩子不太理解,我又解释了半天:就像光一样,你看见是无色的,以为他是无色的,但是用三菱镜一照,你就会发现他是彩色的。春风也是彩色,表面看,春风是无色的,但遇桃花则变红,遇小草则变绿,彩色的世界,五颜六色的春天,哪一种颜色不是春风所化? 孩子还是难以理解。我知道这个问题,她一下子难以理解,就说,先记住答案,慢慢琢磨吧。 事后,我仔细一琢磨,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现代物理学学家们还为此争论不休呢,更别说8岁的孩子了。 众所周知,关于光的本性,有波动说和粒子说之争,以及争到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相互妥协的“波粒二象性”学说。其实,本人认为,“波粒二象性”学说能涵盖光的本性吗? 会不会还会有三象,四象?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就像物质的状态一样,以前认为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现在又加了一个“等离子态”,有没有第五态呢? 似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光在测试他之前,你不知道他的状态。用粒子的方式检测,同时粒子的,用波动的方式检测,他是波。如果科学家们能设计出另外一种检测方式,光,也许还有另外的摸样。 这不正是春风一样吗?通过桃花看春风,他是红色的,通过小草看春风,他是绿色的…… 春风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为无色,才能包含万色。春风是没有颜色但又蕴含万色,随缘所至,化生万色。就看缘分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此而已。 这不就是中医所讲的“气”吗?一气流行,随缘所至,化生万物,大至天地、乃至日月星辰,山水人虫,小至沙粒尘埃,无所不及。 现在,我们的考试都喜欢用标准答案,可惜,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单一的。这岂不是固化了孩子们的思维吗? 据说,那一篇课文还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的作文。这孩子真的很可爱。 . 相关: 简单与复杂——读《朱清时:中医是一门复杂性科学》有感 宇宙和生命真有点测不准,你说他复杂,他就简单,你说他简单,他就复杂。似乎故意要与人类开玩笑。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3359 次阅读|3 个评论
什么是‘波’? 什么是‘粒子’?
热度 4 chenfap 2011-2-8 13:56
什么是‘波’? 什么是‘粒子’? ( 物质波等概念 也要‘ 名正言顺’(2)) 为了要讨论‘物质波’、‘波粒二象性’等概念,先要说明什么是‘波’? 什么是‘粒子’? 在物理学上,粗略地说,波(或波动)是振动传播的现象。波在‘介质’中传播,例如,传播经典力学波的介质是弹性介质,传播电磁波的‘介质’是电磁场。波发生在时空之中,它把波源前些时刻振动的相位于后些时刻传至介质它处;因之频率、周期、波长,相速等概念便常与波相联系。振动是有能量和能量变化的,因之波往往要传播能量。波所依附的‘介质’,波之振移、相位、频率、周期、波长,相速以及所传播的能量都涉及到波的基本特性,常可根据这些特性的有无来判断某种波是否真实存在。例如以后我们将说明,由于‘物质波’ 所依附的‘介质’,以及这种波之振移、相位等都说不清楚,便可以怀疑它‘是否真实存在?’。 ‘波’原指振动传播的现象,但人们往往把作为现象的‘波’与承载该‘波’的‘介质’(或场)混为一体,统称为波。这样便把‘波’当成为一个客观实体了。这种观点的习惯势力很强大,以致一些物理学者也接受了这种 观点;例如对‘光波’、‘声波’就常采用这种观点。要改变人们的习惯观点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在讨论中必须分清楚现象和现象的承载物。 在物理学上,粗略地说,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单元,它的体积很小,常可忽略不计;粒子的一些物理量,如质量、动量、能量等等,往往具有定值。物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 我们能感知的周围宏观物体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又是由一些基本粒子构成的。现代物理学对基本粒子的研究已很深入,建立了一套 標準模型 理論 。这给人的印象似乎是物质是由粒子 构成的,物质似应以粒子性为主要特性。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若分子平均自由程小到趋近于零时,某些物质(如流体)也可以看成是连续的,但这只是特殊情况。可是,基本粒子的理论基础是量子场论, 量子场论的出发点是连续的场,因之, 给人的印象又似乎是物质的基础是场 ,物质似应以‘波‘性为主要特性。 暗物质、暗能量的发现对物质的‘粒子性’和‘波’性提出了新问题。暗物质与我们周围由一些基本粒子构成的宏观物体不相同,估计它不是重子、轻子物质。还可估计暗能量是某种场,但它与我们周围同一些基本粒子相联系的场在特性上有差别。虽然如此,而无论如何,物质的‘粒子性’和‘波’性的相互关系仍然是我们须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947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小小说】找凶手——题献给那些反对测不准原理的“民科”们
热度 2 espero 2011-2-7 18:35
一起谋杀案发生了,警探经过侦查说:目前凶手不能确定。 围观者们不干了:“警察必须百分之百地破案!哪能说凶手不确定呢?凶手肯定存在,所以必然可以找出来!” 警察说:“很遗憾,证据链目前还不完整,所以无法确定凶手。” 围观者A喊道:“还‘证什么链’呀,凶手肯定是张三,因为他长得就像坏蛋!!!” 围观者B喊道:“你们警察就是笨,凶手肯定是李四,因为他很凶悍,还揍过我呢!!!” 围观者C喊道:“我一下就知道,凶手肯定是王五,因为他跟死者吵过架!!!” 围观者D喊道:“你们几个弱智赶紧别处凉快去,我肯定赵六才是凶手,因为……” 警察说:“负责地说,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确定凶手。你们说的那些理由,都不能百分之百地作为定罪的证据。” 此案成了悬案。 围观者们私下骂警察骂了十年:“笨警察,连个凶手都指不出来。”并且都坚持自己的看法。 十年后,随着一条新线索偶然浮出水面,证据链瞬间完整了,于是警方定案——李四是凶手! 不久,李四伏法。 围观者A、C、D都不吭声了。 但是围观者B可跳出来了:“嗨,大家看见没有?都看见没有??我十年前就说过李四是凶手!!我是伟大的神探!!我比警察棒多了吧??我应该得奖!!!!!!” 但显然,受表彰的是警察,不是围观者B。 更“可悲”的是,那些致力于反对波粒二象性,反对测不准原理的民间研究者们,很多连围观者B都不是,而仅仅是围观者A、C、D之流。
3596 次阅读|4 个评论
物质波等概念也要‘名正言顺’(1)
热度 2 chenfap 2011-2-6 08:02
物质波等概念 也要‘ 名正言顺’( 1 ) 在发表博文《尝试使‘物质、质量、能量’名正言顺》( 2011-1-31 于本博发表)之后,我想到了物质波等概念 ;我觉得,从‘ 名正言顺’的角度来考虑,比起物质、质量、能量来说,物质波等概念 的问题更大。 物质、质量、能量的问题主要是某些书籍、文章的作者和一些读者误解的问题,尚不是物理学研究本身的问题;只要这些作者和读者的物理学理论水平提高了,是很容易解决的。可是,物质波等概念 的问题不仅是 一些作者和读者误解的问题,有些方面还来源于物理学的研究本身。因此对‘物质波等概念 ’的‘名 正言顺’也就比较复杂困难。 物质波等概念包括物质波、几率波、德布罗意波、波性、粒子性、波粒二象性、 薛定谔波动方程、 希尔伯特空间 的波函数等等与 物质波、波粒二象性有关的一些物理概念。关于这些概念,众所周知,有些彼此重迭,有些互相纠缠,还有些物理本质尚模糊不清;这些 问题 来源于物理学的研究历史和研究本身,必然要增加对‘物质波等概念 ’之‘名 正言顺’的复杂和困难。 从这次博文开始,本博将发表《物质波等概念 也要‘ 名正言顺’》的系列博文,尝试梳理与物质波、几率波、德布罗意波、波性、粒子性、波粒二象性、 薛定谔波动方程、 希尔伯特空间 的波函数等等与 物质波、波粒二象性有关的一些物理概念;能做到 ‘ 名正言顺’的则‘正名顺言’,还做不到的则存疑,等待新的研究。写作这个系列博文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出一些优越的观点和看法。
3422 次阅读|7 个评论
永远是由粒子组成粒子吗?
shujie100 2010-12-26 10:31
永远是由粒子组成粒子吗? 殳节 近代物理的所谓标准粒子模型 , 粒子是由粒子构成的 . 这种构成是由相互传递力的两个基本粒子为载体而结合的。如强相互作用是由胶子作载体而传递的,从而构成了基本粒子或原子核。最近的发展是已给出了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表 , 其是由六个轻子与六个夸克组成 . 而所有的其它粒子都是由这些基本粒子构成的 . 如质子是由两个上夸克 (u) 与一个下夸克 (d) 组成 , 中子是由两个下夸克 (d) 与一个上夸克 (u) 组成等等 . 尤其实验结果还显示 , 夸克也末必不可分 , 其也有内部结构 , 存在有如卢瑟福散射那样的硬碰撞 . 由此下去 , 那将是又一轮的由粒子组成粒子的追逐实验了 , 当然这种实验所要求提供的能量将会更高 . 难道真的永远是这种由粒子组成粒子 , 无限的发展下去吗? 物质是由粒子组成的 , 最早是由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提出来的 , 如德谟克利特等人设想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粒子 原子组成 . 继后这种思想根深蒂固的宠照着物理学界 , 以至到牛顿时代把光都作为粒子来对待 , 虽经惠更斯及其后来人的奋斗 , 光的波动性得以最终被物理学界承认 , 但粒子的幽灵仍最终经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解释而复活 , 又恢复成为光量子 , 粒子又成为物理世界的主宰 . 就是量子力学的诠释也是说 , 粒子、波动的二重性所指的波 , 也已不再是经典意义下的波 , 而只是微观客体运动的一种统计规律性 , 即其为几率波 , 并不是实在物理量的波动现象 . 至此物理学完全统一在新诠释或称新认识下的粒子世界里 . 这样粒子永远由粒子组成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标准概念了 . 早在量子力学成立以前 , 根据 粒子散射提出的有核原子模型就遇到了两大难题 . 其一是原子的大小问题 , 这一问题用作用量子 h 而获得圆满解决;第二个问题是原子稳定性问题 , 即电子绕原子核旋转运动 , 其是一种加速运动 , 按电动力学电子作加速运动必然要辐射能量 , 这种同步辐射不仅被证实 , 且已在实践中被人广泛应用了 , 由此在原子中的电子将不断损失能量 , 而最后掉到原子核上去 . 对这一问题量子力学的回答是 , 电子并末绕原子核作圆周运动 , 而是在原子核周围空间存在一个几率分布 , 即所谓的电子云 . 这其实是一种回避回答的回答 , 电子在原子核外处于一种什么运动状态并没有回答 . 显然按照点粒子的概念 , 电子在原子核外不会是相对静止的 , 如是静止不动的 , 则将掉到原子核上去 , 如果其是运动的 , 在原子核周围的小空间中 , 纵使它不作圆周运动 , 也必然是一种加速运动 , 也必将损失能量而最终掉到原子核上去 . 有人说这种说法是又回到经典物理上去了 , 按量子力学电子这时是波 , 并不是粒子 . 确实 , 量子力学将电子作为一种几率波使其分布在原子核周围 , 且这种几率分布在原核外是稳定不变的 . 但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这种几率分布是如何形成的 . 现在进行一个思想实验,在原子核外空间中一次测量电子在A点,又一次测量电子在B点,经过多次测量则会得到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几率分布,即电子的几率波.而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这种几率波形成过程中的问题,即电子是如何由原子核外的A点到B点的.电子要由A点到B点必然是运动过去的,而在原子范围内怎样的运动才能避免电子辐射能量呢?作为几率在形成的过程中,总体分布是多次统计的结果,但在形成的过程中,每次都是确切的,正如掷硬币一样,每面的几率各为50%,但每次掷的结果必定不是正面就是反面,而不可能每面各一半.对此德布罗意作出过一种解释,认为原子核外的定态电子是一个驻波,其波是在原子核外首尾相联的驻波,并由此得出了量子化条件.即这时认为电子是一个驻波,而并非点粒子,这个波一直在原子核外运动着,但并不存在电荷粒子的运动,由此也就不存在什么电子的同步辐射损失问题了.也就是说,将电子作为一种实在的物理量的波动现象,才能较好的回答原子的稳定性问题. 与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年~前375年)同时代的东方中国,战国时代(公元475年~前221年)的惠施就曾提出: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即是说最小的单元是不可分的,这就是一.这与原子说其实是不谋而合.而比之略早的中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老子又提出了与之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在道德经的一开始就提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而后又讲:反者之动,弱者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用现代的物理语句其解释应是说,物质运动是自然规律的根本,只有在物质运动的连接过程中人才能利用自然规律为人服务.天下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有构成的,而有生于无.如果将这个有理解为基本粒子,这也就是说宇宙间的所有实物质都是由有(基本粒子)构成的,而基本粒子(有)又生于无.这里的无绝对不是什么都没有,只能理解为是无静止质量,无确定位置等等的无粒子特征的物质形态,而这无却可生出有(粒子)来.这是否正是物理实验中正、反粒子对生成的写照?从哲学思想上也就表明,由粒子构成粒子不管其层次如何多,终有一个终点,这个终点并不是不可分的终点,而是不再是由粒子构成粒子的结果,即是由不同于粒子(有)的无来生成.这也完全符合由量变到质变的自然辨证法.如果永远由粒子构成粒子那不正是形而上学吗? 确实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实物粒子永远由粒子组成,不发生质的变化.这也就是说,在实物质世界中,由粒子构成粒子是在一定限度内成立的,并不会永远由粒子构成粒子.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切说出来最终是由什么构成了基本粒子,但终有一天人会最终认识这一问题.从哲学上讲,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已经讲了有生于无,但限于他所在的时代,有、无究竟是什么,恐怕是讲不清的,这正可谓道可道,非常道的原由吧!在近代,德布罗意已经提出了电子是首尾相接的驻波,但这思想一萌芽就被量子力学正统的哥本哈根学派的几率诠释给淹没了,没有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由此物理世界仍被粒子论统冶着. 笔者大胆假设,粒子并不是永远由粒子组成,在粒子到基本粒子时,其实是不能再分下去了,如果要再分下去,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即粒子不再是粒子了,其将失去粒子属性,而呈现出粒子所不具备的属性了.由于这种变化是由量变而最终发生质变的过程,故在变化的过程中,在某一阶段必然的会出现二象性.也就是说波粒二象性是从量变到质变过程的必然显示.也正由此,可以说,基本粒子是时空中实在物理量的波动形式,是实实在在的波.而量子力学是研究系统运动的统计描述,故量子力学的诠释及结果与实验结果也应该是相符合的.           节 2000年 冬 北京 新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83 次阅读|5 个评论
休博期间,破例转载一篇周点击排行榜榜首博文——《新年献辞》
甘永超 2010-1-9 18:17
新年献辞:致缘分伯乐 请您引导一个前景清晰的潜力股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首先恭祝我们的缘分伯乐家人安康、事业兴旺、万事如意!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在朋友以及国科网的帮助下 我们没能找到 光的量子理论能够包含光的经典电磁理论 这个 已成定论的科学理论 的任何实验证据 (见 http://blog.tech110.net/?uid-1126-action-viewspace-itemid-19137 和 http://bbs.tech110.net/viewthread.php?tid=4038extra=page%3D1 ),这就预示着我们的工作很可能是一个前途光明的潜力股(见 http://blog.tech110.net/?uid-1126-action-viewspace-itemid-16200 和 http://blog.tech110.net/?uid-1126-action-viewspace-itemid-21712 )!说句玩笑话, 要是有谁真找到了这样的实验证据,早就跑到上面去抱大奖了,哪里还会藏着掖着、不拿出来给大家看呢! 那些为了发表论文而捏造出来的数据该有多少 ( 一个井冈山大学两年内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上一下子就查出了至少 70 篇 ) !之所以这十多年来没有找到任何像样的实验证据,只能说明这样的实验证据根本就不存在! 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 逆向思维一下,沿 相反的方向去探索物理学的理论及相应的实验检验呢。这正是我们的工作! 越是找不到 光的量子理论能够包含光的经典电磁理论 的实验证据,我们的工作就可能越有价值! 这些年来,我可以说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深深地卷入了一场现代科学最前沿的斗争 ( 而且我就是这场斗争的发起人 ) 。 如果一个人对他所确信、所坚守的真理 ( 用来判断别人正确与否的判据 ) 却居然不能给出任何实验证据,那么,他的判断又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权威呢? 我就正在与这样一批学者 和 教授战斗!他们恨不得把我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可他们就是不愿意从光的量子理论能够包含光的经典电磁理论的成千上万个实验证据中信手拈出一个像样的实验证据给我们瞧瞧。我觉得很无聊,也觉得很无辜!也许,我正在上演陆家羲式的悲剧 ( 见 http://blog.tech110.net/?uid-1126-action-viewspace-itemid-34575 ) 。要不是还能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我早就坚持不下去了! 其实,现在的问题已经非常清楚: 光的量子理论能够包含光的经典电磁理论 根本就没有得到任何实验的检验,而且它的理论推导也极不严谨,是一个错误的理论。与该理论相反的观点已经由我们在美国发表了两篇论文 * 。 若能得到实验的支持,那将是一个颠覆性创新,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行话来说,将是科学范式的变革 ( 意味着科学革命 ) ! 简言之,我基于严谨的数学推理 经典电磁场按光子对应分解 而提出了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相变假说 不仅揭示了 第三种波粒二象性 ,而且还把 第三种波粒二象性 与爱因斯坦 1905 年揭示的 第一种波粒二象性 (1921 年获诺贝尔奖,其验证性实验也于 1923 年获诺贝尔奖 ) 、德布罗意 1923 年揭示的 第二种波粒二象性 (1929 年获诺贝尔奖,其验证性实验也于 1937 年获诺贝尔奖 ) 完美而又和谐地统一了起来,构建了美妙的 型三重波粒二象性 ( 如下图 ) ,从而揭开了 波粒二象性 之谜,为探索物质世界最深刻的本质而翻开了新的一页。 我们的直接预言是光的量子理论不能包含光的经典电磁理论! 而与此相反的传统理论光的量子理论能够包含光的经典电磁理论也确确实实是在过去的 80 年里没能找到一个像样的实验证据! 可以说,我们的理论在数学上、物理上、逻辑上、实验上乃至哲学上都是比较和谐的,是由追求和谐与统一的古老东方文化、东方哲学所孕育出来的一朵现代科学奇葩 我们所揭示的 型三重波粒二象性与最古老的源于自然的东方哲学完全吻合 ( 见附件中的太极图 ) !当我领悟的这一刻,立即意识到了上帝对我的垂怜与关爱,原来我在原始创新的道路上并没有误入歧途、走火入魔 ( 这是我最担心的问题 ) 。 经过这些年的反复思考,我几乎把波粒二象性的问题想了个通透,并写下了六篇科普文章 (见附注 ** )。 现在就差一个判决性实验的验证了,而擅长解析的西方科学在追求世界的本原、理解波粒二象性的本质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 我们的下一步该怎么办呢?由我所设计的判决性实验何时才能实施呢?您能不能给我出点什么主意?想点什么办法? 希望在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让我们一起拥抱充满希望的 2010 年吧 太极图:阴阳合抱、相辅相成;阴中含阳、阳中含阴.doc(52.5 KB) 太极初开,阴阳合抱,阴中含阳,阳中含阴,阴阳合谐,相辅相成,这就是世界的本原,也是波粒二象性的本质。原来,世界的本原与波粒二象性的本质是相通的 ①阴阳合抱 ( 第一种波粒二象性波与粒子是完全平等的 , 由爱因斯坦 1905 年揭示 ) ②阴中含阳 ( 第二种波粒二象性粒子在运动上具有波动性 , 由德布罗意 1923 年揭示 ) ③阳中含阴 ( 第三种波粒二象性波在结构上具有粒子性 , 由甘永超 1994 年揭示 ) ------------------------------------------------------------------------------------ * 注: 我的第一篇论文《 A self-consistent picture of wave-particle duality of light 》于 2008 年底喜获湖北省第十二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 每两年一届 ); 我的第二篇论文《 Can the quantum theory of light contain the classical electromagnetic theory of light? 》 由于明确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不能包含光的经典电磁理论这一反传统的观点 ( 而传统观点 80 年来又没有找到一个像样的实验证据 ) ,故有望获得国家的科技奖励;如果再熬到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理论,则有望获得国际上的科学大奖。 ** 另有六篇关于波粒二象性的科普文章: 孙悟空 帮助我们理解 型三重波粒二象性 和光的本性 ( 一 ) 见 http://www.tech110.net/html/?uid-1126-action-viewspace-itemid-19528 孙悟空 帮助我们理解 型三重波粒二象性 和光的本性 ( 二 ) 见 http://www.tech110.net/html/?uid-1126-action-viewspace-itemid-20261 孙悟空 帮助我们理解 型三重波粒二象性 和光的本性 ( 三 ) 见 http://www.tech110.net/html/?uid-1126-action-viewspace-itemid-20431 揭开 光的波粒二象性之谜 的正式文献记录 (1995- 波粒二象性剖析之四 ) 见 http://blog.tech110.net/?uid-1126-action-viewspace-itemid-26753 对 波粒二象性 最贴近生活的通俗解释 ( 波粒二象性剖析之 五 ) ,见 http://blog.tech110.net/index.php?uid-1126-action-viewspace-itemid-27382 波粒二象性之谜 到底是个啥玩意 ( 波粒二象性剖析之 六 ) ?见 http://blog.tech110.net/?uid-1126-action-viewspace-itemid-28082 转引自: http://blog.tech110.net/?uid-1126-action-viewspace-itemid-3590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5 次阅读|6 个评论
现代物理学勘误(六)--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
llllaa 2009-9-5 16:43
写在前面:本文中之观点均为非主流观点,如果您是学生或者非物理学专业人士,最好不要读此文以免被误导,如果出于好奇您一定要读,请一定以怀疑的眼光来看待本文中之观点。欢迎您发表自己的看法。 6、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我认为是最荒谬的理论,它貌似解决了难题,其实什么也没解决,有人解释光电效应中低频率的光使电子得到高速度,而康普顿效应中高频率的光,却只是微小地改变了电子的速度,原因是康普顿效应光子能量被反射了,而光电效应光子能量被完全吸收了。其实这种解释有点牵强,因为它连电子为什么吸收低频率的光子,而反射高频率的光子都没有说明。 用这种理论连光基本的反射折射都解释不了,而且不涉及光波的内部结构,笼统地以波或粒概括之,离正确的理论越来越远。 其实光电效应中金属吸收光的原因与原子光谱中的暗线吸收是一样的,只不过金属中外层电子成为公用电子,其频率范围很宽,所以吸收光谱是一条带。 您会说那么多的关于波粒二象性的实验怎么解释,是的这些都是不能回避的。其实运动的粒子有辐射,与回旋加速器中电子韧致辐射是一样的,当粒子速度变化时就会辐射光波,为什么我们把电子射到靶上产生的伦琴射线,叫做X光而不认为是物质波呢,这两个东西其实是一回事。
个人分类: 物理|4367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物理学若干重大问题新的系统性认识
热度 1 zhulin 2009-3-31 16:44
暗物质、暗能量现象是现有物理学难以解释的,暴露出现有物理学基础上的局限性。揭开暗物质、暗能量之谜将是继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之后,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又一次重大飞跃。而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物理学相互独立的三大逻辑基元质量(能量)、时间、空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空间的实在本性。 李政道 教授指出,目前在原来的物理学框架上,理论发展已经很困难,应该有一个大的突破。应该着眼于微观的基本粒子和宏观的真空态统一起来研究。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物质粒子与场的关系,与物质波粒二象性的本质密切相关,是解决引力机制的核心问题,是物理学尚未征服的最高峰。而暗物质、暗能量和宇宙膨胀起因以及先锋号宇宙飞船异常加速度等,都可能事关引力机制问题。 本文提出了 物质粒子质量 ( 能量 ) 时变关系并 给出 其 理论基础 ,由此 阐述了引力场的起源,推导出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哈勃定律,确立引力常数 G 与 光速 c 及 哈勃常数 H o 的关系式并计算出 哈勃常数,得到质量能量时间空间及其关系的新认识,揭示出万有引力和宇宙膨胀及其加速膨胀的共同机制,统一解决了暗能量和暗物质等问题, 所作出的不同方面的一些推测与实测结果相符合 。 一、波粒二象性与本底引力子辐射及时间之矢 引力究竟如何从物体中产生或由什么振荡而产生?引力到底该如何量子化?事实上,任何物质粒子都和一个振荡相关联,其频率 与能量 E (相对论中的总能量)或质量 M 成比例,即德布罗意爱因斯坦关系 : E=Mc 2 =h 把振荡周期 t = 1 / 代入,得 E t = h 本底引力子能量 与本底引力子频率 o 的关系可表示为 =h o = o E t 由此把与物质粒子相关联的振荡同物质粒子产生的本底引力辐射联系起来,预示物质粒子在其相关联的每一振荡周期中辐射出一个本底引力子。 (这样似乎揭示关系式 E = M c 2 = h 的深层物理含义:与物质粒子能量 E 或质量 M 相关联的振荡可能同本底引力子辐射互为因果。) 设表征振荡过程的持续性参量时间间隔为 dt = n t ,其中, n 为与物质粒子相关联的振荡次数或相应辐射出的本底引力子数(由于本底引力子辐射过程是不可逆的,从而形成时间之矢)。进而得到本底引力辐射与物质粒子能量及时间的关系式为 n= o Edt 二、 质量(能量)时变关系与哈勃定律及 暗能量 以 dE 、 dM 分别表征物质粒子因不断地辐射本底引力子而损失的能量和质量,则质量(能量)时变关系为: dM= o Mdt , dE = - o E dt 。 根据质量时变关系式 dM= o Mdt ,推导出星系或天体的退移速度与距离的关系为 V= o r ;并与 哈勃定律比较,得到 o = H o ;说明了宇宙为何以临界速度且各向同性地膨胀。相应的 膨胀属于加速膨胀,其暗能量现象的加速度则为 a = H o 2 r , 当 星系间距 r 为 哈勃半径 c/H o 时,其恒定加速度 a o = H o c ; 三、 本底引力子与空间本底量子 本底引力子能量 可 表示为 = hH o ; 依据 W.Heisenberg 不确定关系,哈勃半径 c/H o 尺度下,空间本底量子动量不确定度或最小动量值为 hH o /c ,相应的能量为 hH o ;说明本底引力子能量 等同空间本底量子能量 hH o ,揭示了物质粒子与空间在本质上的同一性。 四、引力场的量子化起源及哈勃常数 H o 理论值 根据质量(能量)时变关系式,物质粒子总体上以球面对称形式辐射出的以光速 c 传播的在距离为 r 厚度为 dr 的球壳中的本底引力子能量密度为 J = ∣ dE ∣ /4 r 2 dr=( H o c/4 )M/r 2 质量为 M 的 物质粒子在周围空间呈现的 本底引力子数量密度 =J / = (c/4 h)M/r 2 ,所 产生的任一径向方向空间 动量密度 P =J /c=( H o /4 )M/r 2 J 与物质粒子的引力场强度 g = GM/r 2 相对应,其对应关系可表示为 g = s J ,由此推导出牛顿引力定律 F=( P U) / t=S J = GMm/r 2 ,并进一步得到引力常数 G 与光速 c 及哈勃常数的关系为 G = H o c s /4 根据 g 与 J 的含义及对应性,单位质量物质在 g 中的受力源于并等于相应单位有效作用截面在 J 中的受力,故对应系数 s = 1( 米 2 / 千克 ) 。 由此计算出哈勃常数 H o = 2.7969 10 - 18 / 秒 =0.8826 10 - 10 / 年 = 86.305km /sMpc ; 近些年来天文观测获得的哈勃常数值,如 (80 17.1)km/s Mpc 、 (84 10)km/s Mpc 及 (88 10)km/s Mpc 与之很相近。 计算出本底引力子能量 = h H o =1.8533 10 - 51 ( 焦耳 ) 本底引力子对应的 物质波 波长 l o =hc/ =c/ H o =1.0718 10 26 ( 米 ) 五、暗物质现象的根源及 星系旋转曲线的修正 根据质量时变关系式 dM= H o Mdt ,质量为 M 或 m 的物质粒子及物质系统在不断辐射本底引力子的过程中还伴随出现内向加速度: cdM/Mdt = H o c = a o ,或 cd(M+m)/(M+m)dt = a o ; 即暗物质现象的加速度 a o = H o c = 8.3848 10 - 10 米 / 秒 2 。 新发现的先锋 10 号和先锋 11 号等宇宙飞船传回地球的信号表明飞船在扣除所有的已知力之后,还存在一个向着太阳加速的大小为( 8.74 1.33 ) 10 - 10 米 / 秒 2 的加速度与之相符合。 对于天体系统,以星系为例,其星体绕星系中心轴旋转的向心加速度为 V 2 / r = ,旋转速度 V ={ } 1/2 ,其中 r 为旋转半径, M 是半径 r 所包含的星系质量 , 为质量分布的几何效应参数,对于球状分布而言, =1 。从 V 的极值条件 V / r=0 ,得到当 r = (GM/H o c) 1/2 = r , V 呈现极大值 V max = 1.414( GMH o c) 1/4 ;当 r r , g 场起主导作用并正比于 r , V ={ } 1/2 ;当 r r , a o 场起主导作用, g 场按 r -2 减弱, V 随着 r 一定程度的增加几乎不变。由此给出的 V 与 r 关系即星系的旋转曲线与大量星系的观测结果基本符合,无须引入过多的暗物质及其某种分布的假设来解释。 当 a 不能忽略时, V 2 /r = (GM/r 2 +H o c H o 2 r) ,在 r=r u =c/H o 的哈勃半径处, H o c=H o 2 r u ,暗物质现象与暗能量现象相互抵消, c 2 /r u =GM u /r u 2 ,故 GM u /c 2 r u =1 或 r u = (GM u /H o c) 1/2 以及 mc 2 =GM u m/r u ,说明物质自身能量同该物质与半径为 c/H o 质量为 M u 的宇宙中心球的引力作用能相等 ( 类同马赫原理 ) , M u =c 3 /GH o = hc/Gm ,与 =hH o 对应质量 m 乘积 M u m = hc/G ,其最小引力能 GM u m /(c/H o )= ; =hH o 为宇宙最基本的量子能量,是质量、能量、空间、时间之矢和万有引力的载体。 六、基本关系及对应系数 s 、哈勃常数 H o 的 确认 依据 GM u /c 2 r u =1( 宇宙的惯性之和 ) 及 r u =c/H o ,得到 a o = GM u /r u 2 ,并进一步证明了 s =4 G/ H o c 和 g= s J , 确认 s = 4 r u 2 /M u 1( 米 2 / 千克 ) , 其中 r u 10 26 米 , M u 10 53 千 克 。若依据 先锋号 宇宙飞船的异常加速度 a o = ( 8.74 1.33 ) 10 - 10 米 / 秒 2 ,则有 s =4 G/ a o = 0.981 0.149 米 2 / 千克,以及 H o =a o / c = ( 2.91 0.44 ) 10 - 18 / 秒 。 七、由质量时变关系导出的其它结果及证据 依据质量时变关系 dM= H o Mdt ,推导出包括宇宙星系、太阳系、地月系统、地球自身在内的物质系统 膨胀模式为 r = r o e Ho t ,该 膨胀模式呈非线性指数式,不存在奇点问题。 把地月间距 r =3.84 10 8 米 代入,可计算出目前地月间距每年增加 3.4 厘米 。这与近二十多年来美国和法国科学家采用激光测距办法测得的地月间距每年增加 3 ~ 4 厘米 的结果相符。 由此推测, 36 亿年前地球处于金星现在轨道位置, 48 亿年前火星处于地球现在轨道附近,目前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每年增加 13.2 米 。依据雷达观测和日全食历史数据分析等,发现确有类似的变化。 计算出寒武纪时地球半径约为现值的 95 %,其结果与相应时期的古地磁极分散度基本对应。 可推定 20 亿年前的元古代初期,地球半径只有现值的 84 %,据此可以对古陆作较完整的立体拼合。 计算出现今地球半径为 46 亿年前地球初始半径的 1.5 倍,相应于地球增大的面积为目前地球表面积的 56% ,这恰好约与目前洋壳面积相符,也与前苏联科学家根据记录到的各大洋边界扩展推断地球形成到现在其半径逐渐增长的总量为现值的 1/3 相符合。 计算出地球半径 46 亿年来平均增长率为 0.46 毫米 / 年,目前总体上地球半径的增长率为 0.56 毫米 / 年。该值同 L.Egyed 根据古地理图显生宙面积的扩大得出的地球半径以 0.5 毫米 / 年的速率增大相符。 推导出月球公转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 T = T o e 2 Ho t 以此计算出月球公转周期每年增加 4.2 10 - 4 秒,该值同 T.C.Vanflanden 根据十几年月掩星的观测 发现月球 公转 周期以( 2.22 0.35 ) 10 - 10 / 年 的比率增长 基本相符,当时认为其可能源于引力常数 G 以 ( 0 . 9 0 . 4 ) 10 - 10 / 年的比率而减小。 计算出地球自转周期的长期变化为每十万年日增长 1.5 秒。该值同地球自转周期长期变化每十万年日增长 1~2 秒的实际结果相符。 八、小结 综上所述,包括天体物理和地球物理在内的物理学许多重大疑难问题,如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时间之矢、反映宇宙膨胀的哈勃定律、暗能量问题、空间的实在本质、引力场的起源及量子化、牛顿引力定律、引力常数 G 与光速 c 及哈勃常数 H o 的关系、暗物质问题、先锋号宇宙飞船的异常加速度、宇宙和地月系统及地球的整体演化,宇宙奇点问题以及宇宙为何以临界速度且各向同性地膨胀、太阳系行星轨道的演变、月球远离、月球公转周期的变化、地球膨胀和地球自转周期的变化等,都与质量(能量)时变关系 dM= H o Mdt 和 dE = - H o E dt 有密切关系,并由此得以统一地解决。 dM= H o Mdt 和 dE = - H o E dt ,给出了时间之矢的物质根基和空间本底的量子特征,由此确立了新的物理时空图景,其中的能量子 =hH o 是构成物质粒子质量和能量、空间和时间之矢以及万有引力的最基本量子。 我们认为,质量(能量)时变关系: dM= - H o Mdt 和 dE = - H o E dt ,作为把包括上述那些现象或假设等统一起来的逻辑关系,可能揭示了一个基本的普遍的自然演化规律! 附录 1 : 质能关系和质速关系 质量和能量都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也必具有和这质量相当的能量。在质量和能量间引入一个换算系数 ,将质量 m 与能量 E 之间的关系表示成 E = m ,于是,质量的增减和能量的增减就有着相应的关系: dE=d(m) =dm 由于 dE=Fds ,而 Fds=F v dt= v (Fdt) 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微分公式: Fdt=d(m v )= v dm+md v 有 dm/m= v d v / (1 - v 2 /) 积分得: m=m o / ( 1 - v 2 / ) 1/2 待定系数 由 Rogers 和 K.Kaufmann 等人通过电子的质速实验测试而得出: =c 2 这样便确定出质速关系 m=m o / ( 1- v 2 /c 2 ) 1/2 和 质能关系 E=mc 2 上述推导过程中,只有在 m 改变的物理意义是 dm = m - m o ,而 m 对应的是 v 、 m o 对应的是 v o 时,才是使用牛顿第二定律微分式子的充分条件。 质能关系是物质的本性,根据质能关系和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质速关系,并没有告诉具体的作用过程怎样进行,适合应用质速关系的场所,应该是基本粒子接受或释放出能量之时的作用过程。 附录 2 : 钟慢及尺缩 两个同样的光钟分别固定在甲、乙惯性系中,其走时都是一样的,均为 T' 。在甲乙各自的 T' 时间内,甲乙相互测量以相对速度 U 运动的对方的时间均为 T=T ' / ( 1- U 2 / C 2 ) 1/2 ,这里所发生的 钟慢(也包括尺缩)究竟该如何理解? 考虑以速度 U 平行运动的且激光源固定在车内的透明车厢,激光从车厢 o ' 点射向垂直于运动方向的 A 点,设 o ' A 间距为 L ' ,则车内观察者测得激光延 o ' A 垂直线运动的时间为 T ' = L ' / C ;而车外地面 o 点( o 与 o ' 原点起初重合)上的观察者则认为激光延斜线运动,从 o 点至运动的 A 点,根据光速不变性,激光运行的距离为 L ' / ( 1- U 2 / C 2 ) 1/2 ,其历经时间 T=T ' / ( 1- U 2 / C 2 ) 1/2 , o A 连线与原 o ' A 连线的夹角为 sin q = U/C 。 这里出现一个车内光源的光速是否被车运动带动的重要问题。如果车内的光速不受车的带动,则车内观察者将测得激光向车的后面倾斜,地面上的观察者就应看到激光是垂直于车厢运动,这不但违反相对性原理,而且实际尚未发现如此,说明车内的光速能够被车运动所带动,即光速具有可带动性! 如果激光源固定在地面上,则当车厢以速度 U 平行运行时,车内观察者将发现由车厢小孔射进的光线会向后偏离一个角度 sin q =U/C ,车内观察者认为激光受相对运动的固定在地面上的激光源带动,而车外地面上的观察者会发现由小孔射进的激光保持垂直运动。 由此提出,光速不但具有不变性而且还具有可带动性,即光速具有二重性。光速不变性是对观测者来说的,光速可带动性是对被观测者而言的,由于被观测者带动着光速,被观测者测量不出光速有变化,光速的可带动性是相对性原理的必然结果。依据光的波粒二象性,光速不变性似乎说的应该是光在空间传播的波动性速度不变,光速的可带动性可能指的应该是光辐射的粒子性速度具有可带动性。 理解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从观测标准选择上分析,关键在于光速的不变性和光速的可带动性,从甲惯性系测量乙惯性系的时空事件,以甲惯性系的光速不变性为标准,测量结果将出现钟慢和尺缩关系;而以甲惯性系确知的相对运动观察中乙惯性系内在的光速可带动性为标准,则甲惯性系将推测出与乙惯性系测量乙自身时空事件同样的结果,而无钟慢和尺缩关系。由此得到时空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认识。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2364 次阅读|5 个评论
德布罗意波的物理图像初探
zyfnew 2009-3-3 22:32
个人分类: 未分类|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年困惑——质疑爱因斯坦光子理论
zyfnew 2009-3-3 22:02
] ] 因公式不能显示,请参见: http://blog.sina.com.cn/zhaochangde 一 问题的提出 自 1905 年 3 月爱因斯坦发表题为《关于光的产生与转化的一个探测性的观点》以来,光子的概念就一直困惑着人们,这不仅是因为光子的相对静止质量等于零、以及能在空无一物的真空中传播,更是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波粒二象性。迄今为止,这个理论诞生刚好 100 周年。 100 年来,随着理论物理研究的深入,不断有人对这个理论提出质疑。 1993 年,我国物理学家庞小峰在其著作《非线性量子力学理论》一书中指出:在极低温度( )的条件下,在玻恩-莫非尔德 ( Born-Iufeld ) 非线性方程中,引入光子系统中光子之间的非线性自相互作用项,就得到了光子的相对静止质量。 199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系统哲学家拉兹洛 ( Ervin Laszlo ) 在其著作《微漪之塘宇宙中的第五种场》中指出:光和引力并不是在虚空的空间中游荡的幽灵般的波,并且反问道:光子当发射时是一种粒子,当干涉时就是一种波吗?这种波粒子 ( wavticle ) 永远是不确定的吗?为纪念赵忠尧、狄拉克百年诞辰,我国科学家罗恩泽于 2003 年 8 月出版了《真空动力学物理学的新架构》一书。书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纠正近代物理学中关于光子的错误概念,这种概念把光子说成是一种在空无所有的虚空中直接穿过的微粒,而且光子在虚空中没有较慢或较快的速度,它相对于光源或任何观测者只能具有 ms -1 的唯一速度,以及光既是粒子又是波动等许多令人无法理解的奇怪粒子。 二 质疑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说,光既是波(电磁波)又是粒子。比较普遍的说法:光有时(比如在传播、干涉、衍射、偏振现象中)突出地表现为波,有时(比如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与检测器工作物质的单个电子、原子或分子作用时)突出地表现为粒子。 : 由麦克斯韦方程解出的是平面(或球面)电磁横波,而光量子理论认为光子具有粒子性,其能量 ,动量 ,光是由一粒一粒的光子所构成。那么,光既是平面(或球面)横波又是有体积的粒子,这难道不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吗?毫无疑义,这是完全不可理解的,也是完全不符合逻辑的!既然是一个面,又哪来的体积呢?按理说,光的波粒二象性应是集波动性和粒子性于一身,二者是统一的。那么,它怎么会有时是波有时又是粒子呢?如果说在传播时它突出地表现为波,这时它的粒子性又如何体现呢?相反地,当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突出地表现出粒子性,那么这时的波动性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因此,人们仍然要固执地问道:光究竟是一个粒子还是一个波? 三 质疑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光子的发射和吸收是指:处于原子和分子中的束缚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就会发射一粒光子,处于低能级的束缚电子如果吸收一粒能量合适的光子就会跃迁到高能级。这是迄今为止的物理学(包括量子物理学、量子场论以及所有规范场)告诉我们的。 : 但是,究竟光子是如何发射或吸收的呢?特别是,在发射或吸收的具体过程中,它的物理图像是怎样的?现代物理学对此绝口不谈,只给出了原因和结果,而没有中间过程。这难道不奇怪吗?例如,处于氢原子第一激发态( )能级上的电子(按照玻尔理论 nm ,根据最小能量原理会自发的(为什么?)因为不稳定(为什么?)而跃迁到基态( nm ),同时会发出莱曼系 谱线的光子,其波长为 nm 。根据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关系,电子从 跃迁到 所需的时间为 s 。这里我们要问:在这个 时间内,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景象呢?换言之,这个 光子在 这段时间内的什么时候发出的?从什么位置上发出的?向着什么方向发出的?其中的 和 是如何被激发而形成平面电磁波的?还有,这个光子与其电磁波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结构关系?如此等等。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物理学家回答过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 四 质疑光子的传播速度与光速 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在真空中由于 , 和 以及 均为常数,即得到在均匀理想各向同性媒质中无源(区域)的波动方程,其解为垂直于传播方向( )的 和 的均匀平面波,波速为 ms -1 。式中 为真空中的磁导率,等于 NA -2 , 为真空中的介电常数,等于 Fm -1 。根据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 CODATA ) 1998 年基本物理常数国际推荐值数值表查明,上述数值 均为精确值。 : 请问,真空中的磁导率和介电常数有什么物理意义?空无一物的真空,其中 和 的物理本质究竟是什么?它们与在真空中穿行的光子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现代物理学认为:虽然某区域 ,但并不排除占到宇宙空间物质 99 %的物质第四态等离子态的存在。而等离子态的密度从 ~ 个 /cm 3 ,横跨 20 个数量级,难道在这种情况下 和 还是一成不变的常数吗?!还是那么精确吗?!何况真空还有零点能、还能极化,还有中微子、各种介子以及真空微粒的存在。光子在这样的真空中穿行,难道会不受任何影响吗?! 五 质疑光子的静止质量等于零 根据相对论的质量公式: , ( 1 ) 当 时, 必须为零,这就是光子静止质量为零的由来。这里由于 ,所以引出了光子的动质量 。 ( 2 ) : 然而,式( 1 )中的参量 是粒子运动的相对速度( ),在相对论中的含义是:位于静止系坐标原点上的观测者测得的物体运动的速度。可是按照广义时空相对论,这个相对速度( )的定义是不确切的,因为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绝对同时性的时间观念。因而,它与运动物体相对于运动起点的绝对速度( )之间的变换关系应为: 。 ( 3 ) 于是,在运动质量同相对速度的关系式: 中,将相对速度( )用式( 3 )中的绝对速度( )替换,可得出: 。 ( 4 ) 这里,跟随光子一起运动的观测者测得光子的绝对速度 、质量为 ,乃是真光子的总质量,或者叫做固有质量。可见,光子的相对静止质量并不为零,它的动质量为相对静止质量的 倍。这是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根本对立的! 因为光子具有相对静止质量( ),所以根据电动力学,它应遵从泼洛卡场方程: (□ ; ( 5 ) (□ 。 ( 6 ) 在真空中,因为 ,所以可得平面波解。此波是色散的,因其相速度 , ( 7 ) 而其群速度 。 ( 8 ) 由此可见,只要测定了光的色散效应,就可以计算出光子的静止质量的上限。 1971 年,歌德哈伯等人作了实验,结果表明光子静止质量的上限 kg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实验结果已经证明光子的相对静止质量真等于零! 顺便指出:泼洛卡场方程采用了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的矢势 及其相关条件。然而,广义时空相对论已经明确地指出:这个电磁矢势 只是相对描述,因而也是一个不确切的物理概念。电磁场的规范不变性刚好证明了这种不确切性的存在。 六 结 论 总而言之,虽说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取得了很大的学术成就,但从这个理论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与不断被质疑、以及理论物理的最新发展上看,它并不能完善地解释光学现象中所面临的许多基本矛盾。因此说,现有的光子理论只不过是一定物理层次上的相对真理,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基础理论。特别是,现有的学术成就表明:要想解决这些根本性的矛盾,只有从更深层次的微观世界入手才能使理论有所突破与发展。 ] The quandary of a century--- oppugning to Einsteins photon theory (Authors: Zhao-Changde and Xia-Xingguang) Abstract: On the basic of theory results quoted by the authors, that they have been oppugned by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scientists to the Einsteins photon theory, this article, oppugns emphatically to the classical conclusions in Einsteins photon theory about the problems, which they are wave-particle duality, emission and absorption of photons, propagation velocity of photon, and relative stationary mass equals to naught. Whereafter points out the photons have a relative stationary mas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in generalized time-space theory of relativity. Thereby indicating, although Einsteins photon theory had got some tremendous science achievements, but it is a relative truth which is approximate exactitude. Therefore, currently the study emphases are solves these problems as quickly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solving these problems, should be start with from the microcosmic scopes in the more deep arrangement. Otherwise, the existing photon theory shill hasnt any breakthrough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physics of light oppugning to Einsteins photon theory wave-particle duality relative stationary mass
个人分类: 未分类|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物质的波粒二象性问题
热度 2 zhulin 2009-2-26 15:01
由于波粒二象性出现在微观领域,人们对此无适当文字语言和图像来理解,而把它搞的越来越复杂。 波粒二象性有必要弄得那样复杂吗?什么物质波、数学几率波,大量粒子统计,双解理论,等等。而根本问题则是物质本身就是粒子与场源(引力场!),粒子与其引力场能分离吗?粒子具有波性和波具有粒子性,恰恰说明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物质与空间(引力场!)不可分离,波粒二象性本身包含周期性因素,也表明物质与时间不可分离。 对此科学上长久的争论是否陷入了误区?爱因斯坦五十年的艰苦思考光子是什么的问题而未解,它的意义可能说明其永远无解。波粒二象性是实验观测结果,是物质最基本矛盾的展现,是自然界的核心本质,是认识自然普遍规律的基点,物质固有的矛盾是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原动力! 由于具有质量能量的物质本身的波粒二象性实质表明物质与空间(引力场)、时间及运动不能分离,那么它必然与基本的普遍的引力及惯性有联系。实际上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正是万有引力和惯性之源。以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为基础,物质质量、能量、空间、时间、引力以及宇宙膨胀、暗物质、暗能量便可以统一起来。现已充分表明,数学推导出的公式与天文地理及物理方面的许多观测结果惊人地一致。可以说,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至今 321 年来,困扰人类的引力机制问题,最终仍是按照牛顿的猜想 物体向空间发射 精气 得以解决。宇宙、太阳系、地月系统、月球的产生、地球的演化等奥秘以及与实际问题密切关联的地震预报问题、矿藏分布问题,等等,在此框架下都将逐渐明晰起来。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657 次阅读|8 个评论
与甘永超先生商榷
zhulin 2009-2-26 11:51
甘 先生,读了你的一些博文,我有两个问题想与你讨论一下: 1 、你说,既然未曾怀疑过经典电磁理论在经典领域的正确性,也从来没有怀疑过量子理论在量子领域的正确性,但是,却怀疑量子理论超出量子领域而跑到经典领域来称王称霸,亦即费米所说的 光的量子理论能够包含光的经典电磁理论 !此时,必须得到强有力的实验支持。当我找寻了十多年却连一个像样的实验证据都没有找到时我才大声疾呼 光的量子理论包含光的经典电磁理论 是一个 现代地心说 ! 这个问题真有这样严重吗?类似地,科学界也一直在说:广义相对论包含牛顿引力理论,牛顿引力理论是广义相对论的特例。我认为各个理论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应用范围,说谁包含谁,大概更是观念上的而不是应用上的,就算是广义相对论真的解决了水星近动问题,也只不过是对牛顿引力理论的小小补充罢了。同样地,也有经典理论是普朗克常数趋于零时的特例、牛顿经典理论是狭义相对论的极限情况等等说法。爱因斯坦说过,理论最好的命运是对原有理论的极限式包容。这种包容是某种情形下从逻辑上导出原有理论。 2 、波粒二象性有必要弄得那样复杂吗?什么物质波、数学几率波,大量粒子统计,实际问题就是物质本身就是粒子与场(引力场!),粒子与其引力场能分离吗?粒子具有波性和波具有粒子性,恰恰说明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物质与空间(引力场!)不可分离。对此科学上长久的争论是否陷入了误区?爱因斯坦五十年的艰苦思考光子是什么的问题而未解,也许有重要意义,可能说明其永远无解。波粒二象性是观测结果,是物质基本的普遍的矛盾展现,物质的基本矛盾是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原动力。 以上说法用词有不妥当的地方,请包涵。 我对你的博文很关注,也许我的理解有误,希望你能用非常简单的叙述表明观点。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47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丑陋的“波粒二象性”
llllaa 2009-2-19 19:53
好象听有人说过美妙的波粒二象性,这种说法本人严重不同意。 波粒二象性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丑陋的怪胎,先说说光的波粒二象性,一些实验中光看起来象个粒子,而一些实验中光象波,这种光的波粒之争在物理学界持续了几百年,爱因斯坦最有才,既然争不出个所以然,干脆来个光既是波又是粒子,说它是波就是波,说它是粒子就是粒子,还给起了个新名字二象性,如果那些为此苦恼了几百年的学者听到这个说法,一定会目瞪口呆。 再说说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估计不是个省油的灯,平时没有多少心思用到研究上,但是为了混博士毕业,灵机一动突发奇想,干脆整个惊世骇俗的,爱老师能够让光想是什么就是什么,我就推广一下,让实物粒子也想是什么就是什么,很快写成几页纸,还有人进行了实验验证,哈,这下蒙着了。 量子力学费尽心思去诠释二象性,但是很少有人对二象性本身怀疑,因为那么多的实验,那么多的重复,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电子衍射等等一系列实验,可以说铁证如山,不容你不信,不信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此博文只是调侃,内中情由说来话长啊,在此恕不细说,任凭想象,欢迎拍砖。
个人分类: 物理|4439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个研究了1500年的定律
热度 1 liuying56 2009-1-20 02:03
从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 C.Ptolemy , 70-147 ) 到荷兰数学家斯涅耳 ( W.Snell, 1591-1626 ),发现折射定律经历了近 1500 年。公元 139 年 托勒密测量了入射角和折射角,并把它们整理成一张表,显示入射角和折射角成正比。托勒密的错误直到 900 年后才被发现。阿拉伯的科学家阿勒哈增( Al. Hazen,965-1038 )重复了托勒密的测量,证明入射角和折射角之比是常数的说法是错误的。又过了 500 年,受伽利略发明望远镜的消息激励,从事多年光学研究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J. Kepler, 1571 - 1630 )作出新的努力。 1611 年,开普勒得到了折射定律的近似的经验表示,但他和阿勒哈增一样,没有发现折射定律的精确表示。 斯涅耳从实验上发现了折射定律:在相同的介质里入射角和折射角的余割之比总是保持相同的值。 把折射定律表述为今天这种形式的是 笛卡尔( R.Descartes, 1596-1650 )。 1637 年,法国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笛卡尔根据光的 微粒说,在较密的介质中的光速较大等三点假设基础上, 从理论上推导出了折射定律。因为对笛卡尔假设的怀疑,理论推导折射定律的问题引起了 法国数学家费马( P.Fermat, 1601-1666 )的兴趣。费马没有根据光折射的实验现象对光作任何假设,只是利用光是以有限速度传播的这一十七世纪最伟大的发现,用数学方法给出了折射定律的证明。费马的证明是令人信服的,得到结论:在较密的介质中的光速较小,与 笛卡尔的假设相反,因此光的微粒说受到了质疑。 在较密的介质中的光速较小的假设下, 1678 年惠更斯( C.Huygens,1629-1695 )根据光的波动论解释了光的折射。面对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之争,英国年轻的科学家牛顿( I.Newton, 1642-1727 )踌躇地选择了支持光的微粒说。牛顿的权威和物理学家们的偏见,致使接受光的波动说整整延误了一个世纪,直到佛科( J.Foucault,1819-1868 ) 1850 年实验测出光速在水中比在空气中小,光的微粒说才最后被放弃。 但是到了 20 世纪又有了新的微粒说。 1900 年,普朗克( M.Planck,1858-1947 )为了推导出与实验完全符合的黑体辐射经验公式,抛弃了能量是连续的传统经典物理观念,提出了能量不连续假设。 1905 年,爱因斯坦( A. Einstein , 1879- -1955 ) 推广了普朗克关于能量量子化的假说,提出了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用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1921 年,爱因斯坦因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二十世纪以后,人们普遍地接受了光即是波也是粒子的 波粒二象性的假设。进入 二十一世纪后,光子学以及光子学产业受到极大关注。
个人分类: 科学随笔|6228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另一角度去理解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zhulin 2008-9-2 10:48
甘永超先生在《有些诺贝尔奖是可以预测并努力争取的!》的博文中写道: 爱因斯坦 1951 年 12 月 12 日 致老朋友贝索的信中写道 : 整整五十年的自觉思考没有使我更接近于解 答 光量子是什么 这 个问题。的确,现在每一个不老实的人都相信,他懂得它,可是他在欺骗他自己。 前苏联科学家瑞德尼克在他的《量子力学史话》一书中也是一针见血地指出 : 今天,决定微观世界统一体的最深刻本质的全部问题,就是物理学所面临的尚未征服的山峰中的最高峰:物质的两种基本形式实物和场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本体论上看,波与粒子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除非将波与粒子在存在的时间上错开,或者让波与粒子在存在的形式上一虚一实。 在这里,我提出可能还有另一种途径来理解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即从空间的量子化或时间的量子化角度,并可揭示引力的来源和新的空间力场,统一解决暗能量和暗物质等问题。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72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0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