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彗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焰火,闪电和…
热度 1 jiangxun 2018-8-10 12:08
作者:蒋迅 来源: NASA 上面这幅照片很有意思,画面上的人们在观看焰火,全然无视远处的电闪雷鸣。其实这张照片的作者 Antti Kemppainen 要展现给读者的既不是焰火也不是闪电,而是介于它们之间的一颗彗星。这是2007年1 月26日在澳大利亚西部的珀斯( Perth )市的一个沙滩上。人们在这里庆祝1788年1月26日英国航海家阿瑟.菲利普(Captain Arthur Phillip)率领首批移民在悉尼定居,并且在悉尼升起了英国国旗,澳大利亚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这时麦克洛特彗星( Comet McNaught )正好来到了南半球的上空。它非常明亮,落日的余晖还没有散尽,又有焰火和闪电交织在天空中,它仍然清晰可见。上面的图片是由三张照片合成的,作者经过了影像处理,以降低其它地方反射焰火的红光。 我自己很喜欢这张图片,甚至一度想用它作为我的博客的刊头图片,因为它不失大众的精彩又暗藏高端的微妙。虽然是一个合成图,但是在天文和航天图片里经常会有计算机处理的需要,它仍然算是一个雅俗共享的好作品。希望大家也同样接受它。
个人分类: 航天|28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彗星
richor 2018-7-4 09:27
奥尔特云是一个假设包围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布满着不少不活跃的彗星。被认为是长周期彗星的来源。 系外彗星 或太阳系外彗星是在太阳系之外,环绕著其它恒星的彗星。第一个系外彗星系是在 1987 年发现的,它环绕著绘架座β ( 老人增四 ) 。迄 2013 年 1 月 7 日,总共已经发现了 10 个这样的系统。 系外彗星连结了研究人员对行星形成理解的重要环结。天文学家巴里·威尔士 (Barry Welsh) 对这种连结做了如下的描述: “星际尘埃在重力的影响下成为小滴,这些小滴继续成长成为岩石,岩石结合在一起成为更大的个体 -星子 ( 微星 ) 和彗星- 并且在最后,会成长为行星”。 星际彗星 : 经过的恒星会将欧特云中的许多彗星从太阳系散射出去,相似的过程也可能在系外行星的系统中进行,因此 可以期望 有众多不受恒星引力约束的彗星体。 果然,发现了: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7/415073.shtm
个人分类: 物理|1 次阅读|0 个评论
章鱼来自外太空?最新研究表明,数亿年前或乘坐彗星来到地球!
qujiangwen 2018-5-22 12:27
一个打破常规思维的理论,一个来自33个国家学者( 包括本人在内 )的集体智慧,美国著名报纸新闻周刊等报纸先后报道我们的大型综述,震撼世界! https://www.toutiao.com/a6556178037858107911/ 论文网址见: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79610718300798?via%3Dihub 一项全新的研究表明,章鱼是在另一颗行星上进化而来的“外星访客”,在数亿年前,它通过一种被称为“生源”的过程,被称为“冷冻卵子”。 在一份名为“寒武纪大爆炸的成因”的报告中提出了不同寻常的主张。该研究由33位科学家共同撰写,并发表在生物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杂志上。 这篇论文指出,在寒武纪时期(通常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生命突然繁荣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受到有机分子云的轰击而形成的。 但是,科学家们继续对章鱼提出了更离奇的说法,它们似乎是在大约两亿七千万年前,即寒武纪大爆发后的两亿五千万年前,在地球上迅速发展起来的。 这篇论文指出:“章鱼的基因组显示出了惊人的复杂程度,有3300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超过了智人的基因。” 章鱼的进化速度惊人地快,被认为是最聪明的非脊椎动物。 “它庞大的大脑和复杂的神经系统,像照相机一样的眼睛,灵活的身体,通过改变颜色和形状的瞬间伪装,只是在进化过程中突然出现的一些显著特征。” “从一致祖先祖先鹦鹉螺到普通墨鱼到乌贼到普通人的转化基因不容易在任何预先存在的生命形式中找到——这似乎是可信的,然后暗示它们似乎是从陆地EVO中借来的”遥远的“未来”。宇宙,或者更真实地来自宇宙。 在我们看来,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是,新基因很可能是地球上的新外星生物——最合理的解释是,这是一组已经存在的功能基因,在(比方说)冷冻保存和基质保护的受精卵中。 “因此,数百万年前冰冻的鱿鱼和(或)章鱼蛋的可能性,不应该被认为是对这只章鱼在两亿七千万年前突然出现在地球上的一种简单的宇宙解释。” 2016年的电影《到达》是人们与外星章鱼的首次接触。 这个建议更有趣,因为章鱼经常被吹捧为外星生物的可能模型。 在他1898年的科幻小说《世界大战》中,HG Wells把他的火星人想象成有着巨大大脑的章鱼一样的生物。 与此同时,2016年的电影《到达》关注的是第一次接触到外星人的头足类动物。 头足类动物,尤其是章鱼,被认为是所有非脊椎动物中最聪明的,它们的大脑与身体的比例最高。 科学家们说,章鱼似乎进化得很快。 一项研究表明,他们有能力观察他人。 他们甚至被发现组装废弃的椰子壳,并利用它们建造庇护所。 在他的《其他思想:章鱼、海洋和意识的深层起源》一书中,作者Peter Godfrey-Smith写道:“如果我们能与头足类动物作为有知觉的生物接触,那不是因为有共同的历史,不是因为血缘关系,而是因为进化使我们的思想重新建立了两次。” “这可能是我们遇到一个有智慧的外星人最接近的时候了。” https://www.toutiao.com/a6556178037858107911/ 宇宙胚种论介绍 (瑞典)阿列钮斯,他发表了《宇宙的形成》的宇宙胚种论也称天外胚种论认为,地球上生命的种子来自宇宙,还有人推断是同地球碰撞的彗星之一带着一个生命的胚胎,穿过宇宙,将其留在了刚刚诞生的地球之上,从而地球上才有了生命。但是,一些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却认为,彗星是带来了某些物质,但那不是决定性的,产生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在地球上本来就已经存在。 理论的提出: 宇宙胚种论是由瑞典化学家、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列纽斯于1907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宇宙中存在着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作为物种的孢子,在太阳光压力的推动下,被送到遥远的宇宙彼方,如果遇到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就把生命传播到那里。 折叠 在月球 在月球发现远古陨石将令人非常兴奋,但是陨石中所包含的物质会让霍特库珀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科学家们认为地球早期存在着简单的细菌生命,这些细菌生命体可生存在岩石之中,当陨石碰撞地球表面造成较大的碰撞事件时,这些地球表面上的岩石将飞溅出去,很可能散落至月球表面。依据这一理论,许多生命样本可以着陆在像沙克尔顿这样的月球陨坑中,一旦生命样本进入到黑暗低温的陨坑底部时,它们便能深度冷藏数十亿年时间。 地球上许多细菌生命可以冷冻数千年时间,之后它们能够解冻复活。如果某种细菌能够发现于像沙克尔顿这样的月球陨坑底部,将这些细菌放置在热水中可能使其苏醒复活过来。霍特库珀强调称,所有可能性假设必须由可靠的证据进行证实,未来将实施载人登月计划,其中探测月球冰层是一项主要任务。但是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研究项目,如果我们一直坚持下来,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揭示月球更多的谜团。 折叠 在地球 更加引人注意的 细菌 是那些在很深的地下繁衍生息的类型。一种细菌生活在南非5英里深的金矿内部。麦克卡伊说:这些生物从我们从没想到的来源获得能量。南非极端微生物细菌是从岩石里不稳定的放射性原子获得能量。阳光和地表水对它不起任何作用。这种情况非常令人吃惊。 极端微生物从非太阳能源获得能量的事实,说明外星生命也可能生活在类似环境下,在远离地表水和阳光的地下很深的地方繁衍生息。麦克卡伊说:可居行星并不一定非得像地球一样。这些发现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我们对适居带的理解。 有关证据 2008年6月14日刊登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的一份研究报告指,科学家在一颗40年前撞击澳洲的陨石中发现来自外太空的 基因 物质。这发现对地球生命起源的研究起重要作用,显示人类起源可能与外星物种有关。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先前研究以为,这颗名为默奇森的太空陨石约于40年前撞击地球时,可能在冲击中遭受污染。但欧美科学家经更深入研究后首度证实,该陨石碎片中所含的两种核碱基确实来自外太空。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马丁斯是研究报告首席研究员,她表示确认出的两种分子是尿嘧啶和黄嘌呤,均存在于人体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中。一股迄今依然是谜的神奇力量于大概40亿年前,沿某种方式引发生命本身的出现,尿嘧啶和黄嘌呤也许在过程中不可或缺。 马丁斯接受访问时表示:我们知道许多与默奇森陨石非常类似的陨石,在38亿至45亿年前,将组成生命的重要材料带到地球。 马丁斯说:我们相信早期生命或曾采用陨石碎片中的核碱基用作基因编码,让优秀的特征传给后代。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就是进化过程的开始,然后经历数十亿年,进化至现今出现的所有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 观点异议 第一、思考忌表面化。如果我们把对表象的研究,依旧回归到表象上去,说明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因为本质通常都潜藏在不容易发现的表象的深处。比方说,当我们用显微镜看到鲜活的细菌孢子的存在,应该认定它们的起源,一定不会是它们自己,而是缔造它们的自然条件。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强调以无生有,主张一切有形皆来自于无形。这也就是说,唯有与细菌孢子完全不相同的物质形态,才能称得上是它们的成因与起源。我认为无论是生命,还是对其他事物的本源性探讨,都考验着我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度。要从常观到微观,从 微观 到超微观,还要到无观……一层层剥笋似的才行。当我们找到了细菌与孢子的成因时,离我们找到亿万生命的起源就不远了。 第二、持胚种论观点的人认为,地球根本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生命,生命可能来自宇宙空间……这么说好像也没有错,这就好像说一个花盆不可能自己长出种芽,种芽只能来自花盆以外。花盆自己确实不能长出什么种芽来--但问题是,当我们把地球比喻成花盆的时候,勿忘花盆的土和花盆的种籽是并存的,是一个统一体。也就是说,地球这个花盆里是播了种籽的。 宇宙其他星体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地球生命所以产生的原因想来也不会例外,属于照此办理吧。既然其他星体上可以产生生命,地球又为什么需要通过彗星来传播呢。何况地球的自然多么丰饶,地球造化生命的条件多么充分,而彗星自己都绝育一般没有什么活物儿,怎么可能给地球传播生命呢? 第三、即便有科学家在盐结晶里发现了二亿五万年前的 细菌 孢子,或者是发现了其他什么古老的 藻类 ,也说明不了什么。因为这些微不足道的微生物,和地球声势浩大的生命现象不能相提并论。有了某些零零星星的微生物,也不等于就一定会出现广大的能跑会飞的生命群体。微生物是地球动植物生存的基础,它们和动植物之间没有必然的演变关系。 研究现状 宇宙胚种论的理论还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退一步说,此说即使能成立,也没有解决最早的胚种(生命)是怎样起源的问题。 研究意义 对各个研究领域的十几位科学家的采访,已经清楚地表明:胚种论,或者至少是这个理论的一些方面,已经即将被那些研究生命起源化的地点和方式的科学家们作为首要的课题来对待。目前占主要地位的观点仍然认为,生命是在陆地的环境中,在学反应后自发产生的,但是胚种论的拥护者们则力图表明,这样的奇迹几乎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发生。 对宇宙胚种论的研究,将为对生命起源的探究、地外生命的探索打开一个新的思路,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论文网址以及媒体的相关报道: https://reader.elsevier.com/reader/sd/AE3E46A59D1BC8C8020BC970B5B3A59C1AE7747DD93E6715953D08BE41B09610353E802316F0141F04B52CA449EAAD90 章鱼是外星人?奇特的新理论表明海洋生物的卵在外太空彗星上到达地球 ARE YOU SQUIDDING? Are octopuses aliens? Bizarre new theory suggests the sea creatures’eggs arrived on earth on a comet from outer space A group of 33 scientists think octopuses descend from alien material that came to earth on an icy comet. https://www.thesun.co.uk/tech/6316662/octopus-aliens-scientific-theory/ Viruses, ET and the octopus from space: the return of panspermia https://cosmosmagazine.com/biology/viruses-et-and-the-octopus-from-space-the-return-of-panspermia http://www.dailygalaxy.com/my_weblog/2018/05/from-the-farside-octopuses-descended-from-organic-alien-material-deliver-by-comets.html
个人分类: 兴趣爱好|5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Wow! 来自太空神秘信号的最后解释说
热度 1 zhpd55 2017-6-9 10:30
Wow! 来自太空神秘信号 的 最后解释说 诸平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 2017 年 6 月 7 日 报道,行星科学中心( Center of Planetary Science , CPS) 的科学家,根据他们的观测结果和推测,他们对于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发现的 “Wow!” 信号给出了解释, 认为 “ Wow ! ” 信号来自于一颗彗星。 相关研究结果在 2017 年夏季版的 《华盛顿科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Academy of Sciences ) 第 103 卷,第 2 期发表 —— A ntonio P aris . Hydrogen Line Observations of Cometary Spectra at 1420 MH z (点击可以免费下载原文). 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103(2). http://planetary-science.org/research/the-wow-signal/ ( Paper PDF ) . “ Wow! ” 信号的背景知识 在太空探测史上,人类 曾经 接收到了不少诡异的信号。虽然很多都被确定为来源于宇宙中的自然现象,但仍有一些保持着神秘的面纱,依旧扑朔迷离。其中,最出名的可能要数 “ Wow ! ” 信号了。 图 1 就是 大耳朵 无线电天文台( Big Ear Radio Observatory )和 北美的天体物理天文台 ( North Americ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 , NAAPO) 提供的 “ Wow ! ” 信号的图示。 “ Wow ! ” 信号 仅仅是科学家在被称之为 6EQUJ5 神秘信号傍边的一个批注而已。 Fig. 1 The Wow! signal represented as 6EQUJ5. Credit: Big Ear Radio Observatory and North Americ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 (NAAPO) “ Wow ! ” 信号是 杰里 ·埃曼( Jerry R. Ehman ) 在 1977 年 8 月 16 日 , 利用 美国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大耳朵 无线电天文台的相关设备 检测到的一 种 不同寻常的无线电信号。由于这 种 信号与星际讯号天线选单中所使用的非常吻合,令 杰里 ·埃曼 大感吃惊,并在圈出该信号的同时在旁边写下了 惊讶之词 “哇塞!( Wow ! ) ” 。从此,这个信号就被称为 “ Wow ! ” 信号。 难以解释的 “ Wow! ” 信号 从 1977 年 8 月 16 日 发现 “ Wow ! ” 信号 之后 , 许多科学家 一直在 寻 求对于此信号的 解释 , 但 迄今为止 没有人可以提供一 种 有效的论点。 此神秘信号的 可能来源 , 如小行星 ( asteroids )、 外星球( exo-planets ) 、恒星 ( stars ) 甚至来自地球的信号都被排除在外。 某些 科学 社团之外人士 甚至认为是外星人的证据。对于 “ Wow ! ” 信号存在 不少 误解,认为这是科学家根据信号破译而来的一个词,以至于觉得这是来自外太空的一声问候。甚至,有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义愤填膺地表示 —— 凭什么外星人讲的是英语!闹了一个大写的尴尬。 尽管如此, 这个 仅仅 持续了 72 s 的异常明显的窄频无线电信号 ( 见图 2 所示 ), 很快就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将其与外星人联系 在 一起,对此议论纷纷。然而,科学家之后经过了多年努力,苦苦追寻却未能再次侦测到。而如今 40 年过去了, “ Wow ! ” 信号 仍然尚未 得到确切的解释。 不过, 值得注意的 是 “ Wow! ” 信号的传播频率是 1420 MHz, 恰好是 与 氢的频率是一样的。 图 2 “ Wow ! ” 信号 的持续时间( Width of 72-second window ) 安东尼奥 ·帕里斯( Antonio Paris )的解释 Table 1 List of observations conducted from 27 November 2016 to 24 February 2017 . 现在, CPS 的首席科学家安东尼奥·帕里斯( Antonio Paris ) 对于 “ Wow! ”信号 提出一种解释,认为 此 信号来自于一颗彗星。 此项研究成果于 2017 年 4 月 1 日被 《华盛顿科学院学报》 编辑部接受,目前已经在此刊的夏季版即 2017 年 第 103 卷,第 2 期 杂志上 发表 ,此文 描述了彗星 266/P Christensen 是如何在适当的位置形成适当的发射,从而产生 “ Wow ! ” 信号的。 当 CPS 的 一个 研究 团队 认为此 信号可能来自一个氢云陪同 彗星 时 , 对于 “ Wow! ” 信号 解释 从 2016 年 开始进入 关键期 , 此外 , 彗星的运动可以解释为什么 此 信号 尚未再次 出现过。 该研究团队的解释是大耳朵天文台望远镜在决定性一天一直监测的太空,就是 两 颗 彗星 的 同一部分。这 两颗 彗星 即 P / 2008 Y2 ( Gibbs ) 和 266 / PChristensen 还 尚未被发现。 于是, CPS 研究 团队有机会测试他们的想法 , 当 两个彗星从 2016 年 11 月到 2017 年 2 月再次出现在夜空 时 。 安东尼奥 ·帕里斯 和他的团队在 2016 年 11 月到 2017 年 2 月期间进行了 200 次观测(见表1),以验证他们 在之前 提出的猜想。研究小组报告 了来自彗星 266/P Christensen 的 无线电信号 是与 40 年前 发现 的 “Wow!” 信号相 匹配的 。 另外,他们 为了 核实 自己 的结果 , 还在 NASA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小天体目录中随机挑选了三颗彗星进行检测,发现它们都能产生频率为 1420 MHz 的信号。研究人员承认 , 他们不能肯定地说 , “ Wow! ” 信号 是 由 266/P Christensen 产生的 , 但他们可以相对保证 地 说 , “ Wow! ” 信号 是 由彗星 产生的 。当然,这一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论证,需要科学家对其它更多的从 “ Wow ! ” 信号方向上过境的彗星进行分析。 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或者 Wow! signal ABSTRACT In 2016, the Center for Planetary Science proposed a hypothesis arguing a comet and/or its hydrogen cloud were a strong candidate for the source of the Wow! Signal. From 27 November 2016 to 24 February 2017, the Center for Planetary Science conducted 200 observations in the radio spectrum to validate the hypothesis. The investigation discovered that comet 266/P Christensen emitted a radio signal at 1420.25 MHz. All radio emissions detected were within 1° (60 arcminutes) of the known celestial coordinates of the comet as it transited the neighborhood of the Wow! Signal. During observations of the comet,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determined that known celestial sources at 1420 MHz (i.e., pulsars and/or active galactic nuclei) were not within 15° of comet 266/P Christensen. To dismiss the source of the signal as emission from comet 266/P Christensen, the position of the 10-meter radio telescope was moved 1° (60 arcminutes) away from comet 266/P Christensen. During this experiment, the 1420.25 MHz signal disappeared. When the radio telescope was repositioned back to comet 266/P Christensen, a radio signal at 1420.25 MHz reappeared. Furthermore, to determine if comets other than comet 266/P Christensen emit a radio signal at 1420 MHz, we observed three comets that were selected randomly from the JPL Small Bodies database: P/2013 EW90 (Tenagra), P/2016 J1-A (PANSTARRS), and 237P/LINEAR. During observations of these comets, we detected a radio signal at 1420 MHz. The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therefore, conclude that cometary spectra are detectable at 1420 MHz and, more importantly, that the 1977 Wow! Signal was a natural phenomenon from a Solar System body.
个人分类: 新观察|11596 次阅读|2 个评论
太阳活动的分析和预报的短缺何在?彗星的磁扰动注意到了没有
热度 1 yangxintie1 2016-4-10 12:34
现有258年的太阳黑子的月均值是比较容易得到的,利用他进行谱分析可以得到显示,太阳黑子有3个强度较大的可靠周期:11 年、10 年和 11.8 年。还有一组强度较弱的7.1 年倍频的谐频系列。其中,11.8年对应木星周期,10 年是木星和土星会合半周期,这两个周期是引潮力频谱中的强度最大的。似乎11年周期可以由11.8和10两个振动周期合成得到。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太阳黑子的日均值有130年的记录,通过这些分析显示,太阳黑子的短周期成分非常复杂,且随时间和活动强弱而变。整体数据分析显示出 8个较强周期是:2.30年、2.11 年、1.78 年,1.09 年、1.04 年、1.00 年、0.88 年和 0.648 年。其中有6个周期(2.30 年、2.11 年、1.09 年、1.04 年、1.00 年和 0.648 年)分别与行星周期、会合周期及其半周期接近甚至吻合,其中 1.09 和 0.648 年正好是引潮力两个最强大周期的2倍。 为什么10组谐频系列,只有强度最大的6组中主要周期与行星的周期或会合周期对应呢?说明还有很重要的物理现象没有挖掘出来,本人在1974年前后也做过此类研究,并且在1980年和骊山天文台的陈总工程师讨论过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之外的变化因素行星潮汐引力以外的来源。 我的着眼点是放在太阳磁场受扰动的机制上面的,太阳磁场本身就是一个漩涡,他受到很小的扰动就能产生比较大的变化,当然潮汐力给出了最大的扰动,那么是谁把剩下来的扰动带到了太阳身边呢?从整理的资料来看彗星功不可没?本人对彗星出现和太阳黑子11年周期之外的变化进行了相关度分析,发现相关度是比较高的。 从机理上来说,彗星掠日,离太阳比较近,他带给太阳最厉害的是磁扰动,有的彗星的磁场被太阳高热破坏,有的彗星受热可以使得温度超过局里点,磁场被破坏,破坏后并没有消失,这些场会夺路而逃,找一个可以安家的地方,太阳等离子体是接纳他们最好的地方。但是太阳磁场本来就是处于一直不稳定的动态平衡,多来一份扰动,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可喜的是国家地震局杜品仁先生在特大地震的宇宙环境分析中注意到了这一点,发现了哈雷彗星的回归到近日点附近几年,地球地震有明显加剧的现象,他是根据schuster检验法来发现这个关系的,本人也曾经假设另外一些分布做过检验,说明彗星太阳的影响是显著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申提出问题,哈雷彗星是先影响太阳磁场然后影响到地球,还是直接影响到地球?彗星质量的引力效应,动量以及热效应无论对太阳还是地球来说都是很微小的,就是地球穿过彗尾时受到的扰动量不大,那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动静?彗星是依靠动量本身还是依靠磁场对太阳磁场叠加的扰动被太阳的不稳定放大而产生作用,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除了哈雷彗星以外,还有很多彗星,以四年,7年的周期不断回归太阳,他们有的带有很强磁性,在近日点,受热超过居里点,彗星的磁场有的会崩溃,会对太阳产生强大扰动,这比重力或者动量引起的扰动大得多,人类甚至用肉眼看到太阳上出现重来没有过的极大的黑子,戏称彗星把太阳砸了一个洞,这里要分清的是彗星质量多大,太阳多大,以质量,重量来扰动太阳其效果几何?其实微不足道,但是他的磁场对太阳的磁场的扰动可就不一般了。此文不想就磁场稳定性展开了,谈谈在这方面做大胆猜测的还有谁,这里有很多研究天象的古人,古代研究天象只允许官科研究,民科研究是要杀头的。就是这样还有不少记录在案。现代有了图表可资利用,这方面进行分析判断相对容易了。 一些国内外科学界人士已经 注意到了彗星与地震的关系,地震专家徐道一等人指出,我国古代常把彗星与灾变(包括地震、旱涝等)联系在一起,国外古代有名学者亚里士多德亦认为彗星的出现表示灾难和干旱。长期以来,把彗星与地震发生有关的看法斥为无稽之谈,但近来有些资料表明,彗星与大地震可能是有联系的。 日本学者在1978年系统地整理了1800年以来的彗星记录,并与世界上大地震进行比较,发现会性欲大地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这种相关情况大体归为两类:一是彗星接近地球的时候,;二是以太阳为中心彗星位于地球的另一侧。 例如1920Ⅲ号彗星从1920年9月下旬开始接近地球,在12月17日距离地球最近,12月16日我国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大地震之一——海原8.5级地震,死伤人数达20余万人。再如,1976e号彗星从6月开始接近地球,在8月12日距地球最近,5月底到8月下旬中国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6个,包括7月28日唐山地震。8月16日在菲律宾发生了8.1级地震。 20世纪以来,我国大于或等于7.8级地震有12个震例,与彗星对应较好的有四个。从世界大地震来看,亦有许多8级以上大地震与彗星轨道有关,其中包括1897年印度阿萨姆8.7级地震和1923年日本关东8.2极大地震等。 尽管彗星质量很小,从引力角度它对地球的影响是很微弱的。电磁作用的角度来看,作为磁扰动对太阳这个本来就不稳定的磁场来说就是很有意义的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申提出问题,哈雷彗星是先影响太阳磁场然后影响到地球,还是直接影响到地球呢?大家都知道彗星质量引力效应以及热效应是很微小的,他能够依靠动量或者重力影响太阳吗,我想否定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不要说太阳,地球也影响不了,彗星是 依靠他的磁场高热时的突然变化,对太阳磁场的不稳定叠加了扰动,这样的效应实际也是一种蝴蝶效应 。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分析,彗星的磁扰动,是通过太阳不稳定的磁场放大了效应显著呢还是直接叠加在地球上面显著?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来确定,另一方面,通过数值计算更令人信服。 我们注意到吉林省长岭县科协的印显吉等许多技术人员也注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可惜都没有用到统计的检验方法。为什么拥有这么大研究队伍的基础院所都不能在这方面投入呢?糟糕的是某“砖家”地震不可预报的一句话,把自己解脱了,把责任也解脱了。深层规律的探索转入民间,在这方面孜孜不倦的大多属于民科或者县级科研机构人员,这是很不正常的。 所以此类探索可以从统计和磁扰动的机理两方面着手,可惜在这些方面都是空白,本人70年代涉猎地震预报,也曾经在文革后77年第一批研究生招生时把类似的统计结果向科学院递交。后来由于实际在航空领域工作,于此项研究无缘,因为等了几十年还没看到有人把彗星的磁扰归纳到太阳活动周期的原由,故发表此文,以期望引起太阳活动或者地震预报专家的重视,如果能起个敲山震虎的作用,也就心满意足了。
个人分类: 地震前兆和预报|2954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我们登上了彗星
热度 3 wozaikx 2014-12-26 12:12
照例每天写一篇短文。 12 月 25 日谁出生呢?这还用问, Jesus! 可是据说圣经上并没有明确指出这天是耶稣生日。大概是这样,他自马厩降生,天使通知伯利恒野地里的牧羊人来看望,牧羊人后来向外传出圣婴降生的消息。可能因为牧羊人在野地等情节,有基督学者推测耶稣应该是在春天出生。而后来,据猜测为让原本信奉诸神的欧洲人能够接受基督教,最终选择了他们冬至到年底举行祭祀狂欢的时节。 另一个被人误认为今天出生的是大名鼎鼎的牛顿,其实这是历法转换上面出的问题。若沿用自古罗马的儒略历是 1642 的 12 月 25 日,而按后来的格里高利历计算就是 1643 年 1 月 4 日,为一般通行的书籍所接受。 还是聊聊 12 月 25 日科学史上并不起眼的“小”事件吧。 1758 年 圣诞 节的晚上, 德国 德雷斯登的夜空格外晴朗,一位富有的农夫、业余天文爱好者 约翰·帕利奇 ( Johann Georg Palitzsch )在节日中也是照例观看夜空,插一句,德国真的盛产业余天文学家啊...,他这晚的照例,“幸运”地发现了已经去世十多年的 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 ( Edmond. Halley,1656-1742) 曾预测出现的那颗彗星。因为哈雷在 1705 年发表了《彗星天文学论说》,宣布 1682 年曾引起世人恐慌的大彗星将于 1758 年再次出现于天空。由于哈雷已经年过五十,于是他这样写道:“如果彗星最终根据我们的预言,大约在 1758 年再现的时候,公正的后代将不会忘记这首先是由一个英国人发现的。” 如同他所预言的,这颗彗星 76 年后的回归与发现,极大的鼓舞了科学界,自然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人们又见识了牛顿力学经典《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另一伟大应用,而这本书的出版正是离不开哈雷先生的积极推动与慷慨资助。 欧洲人以前也不喜欢彗星,认为它会带来战争和瘟疫。比如 1066 年哈雷彗星回归,发生了著名的诺曼征服。征服者威廉( William the Conqueror ) 率 领一支由诺曼人、布列塔尼人、佛兰芒人和法兰西人组成的军队入侵了英格兰,在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胜了哈罗德二世的英国军队,并镇压了英国人随后的反抗,成为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著名的巴约挂毯上,描绘了这个事件,当然也可找到这颗彗星。 我国古代彗星也称孛星、妖星、异星、星孛、蓬星等。在我国古代丰富而完整的天文记录中,曾经有哈雷彗星 30 多次回归的记录。当然我国并没有确认是同一颗彗星,这与哈雷的工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但对哈雷彗星的详尽 记录对天文学的价值还是得到世界公认的。《春秋》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公元613 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淮南子·兵略训》有:“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由此可基本推断出武王伐纣的纪年为公元前 1046 年。 所以说,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也来自中国。而我们下次再看到这颗彗星大约是2061年,希望大家一起来见证,每次提起它总会感到人生之短暂,不过来去之间。 上图:汉代帛书彗星图,1973年马王堆3号墓出土 对哈雷彗星的观测和 研究不仅证实了周期彗星的存在,也大大促进了彗星天文学的发展,有兴趣可以看看其他相关科普。而 今年十大科技新闻,无论哪个版本都一定少不了这一个:人类探测器首次登陆彗星!这确实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经过10年漫漫旅程,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终于抵达67P彗星。11月13日,“罗塞塔”向67P彗星释放出“菲莱”号着陆器,全世界为之瞩目。彗星作为早期太阳系的物质,研究它们对探讨太阳系、行星演化和地球科学都有不言而喻重要的意义。“菲莱”因为光照角 度等原因已经休眠,我们衷心祝愿她早日醒来。 看!我们不仅登上了彗星,还在上面睡觉了呢。
3753 次阅读|5 个评论
罗塞塔项目:地球上的水不是来自彗星
热度 10 laserdai 2014-12-11 08:00
    欧洲的罗塞塔项目 历尽艰辛,罗塞塔飞船历经10年太空飞行,行程64亿公里于今年8月份终于到达彗星67P并环绕其飞行,而上个月登陆器菲莱登陆该彗星后竟然稳定于一个阴影部分,使得充电不足,现在已经进入冬眠。就算这样,菲莱刚落地之后立即开展了紧张的工作,直至电池耗尽,取得了大量的宝贵数据,有关人员正在紧张分析中。第一批结果已经出来,发表在最新一期 Science . 上,主题就是:根据菲莱上的两台质谱仪(   Rosina   )对彗星67P表面的水蒸汽分析得到的结果,该彗星上的水跟地球根本不同。 科学界有某种猜测:地球上的水来自彗星(   comet   )或者小行星(   asteroids   )。       水分子的组成是一氧化二氢(H2O),但是氢有三种:H, D, T,首先是普通的氢H,中文名叫做氕,其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 氢D中文名字是氘,其原子核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氢T中文名字是氚,其原子核有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相应的,就有三种水,普通水,重水和超重水。氕氘氚的原子核质量不同,使用质谱很容易分析出来。   地球上的水的特征是:一万个水分子中有三个分子含有氘D,就是说一万个水分子中有一个重水分子。这个比例经过上亿年都很难改变,所以这是地球上的水的特征比例。然而彗星67P的水中的重水的比例明显比地球上的高,三倍还多,这个比例是太阳系中最高的。因此可以推断,地球上的水不大可能来自彗星。 下图,彗星67P表面喷出的蒸汽。       以前 的研究也有类似发现,来自太阳系边缘地区的   奥尔 特云(Oort Cloud)   的彗星上的水的组成比例也跟地球不同。       冥王星外有个柯伊伯带(Kuiper belt),来自这里的彗星到现在为止只有两个被分析:一个是现在的彗星67P,另一个是彗星Hartley 2。以前,      赫歇尔   太空望远镜(  Herschel Space telescope  )      对   哈特雷       彗星(Hartley 2)的   观   察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其上的水和地球上严格一致。       对于这个观点,正反双方之间的争论很强烈。     反方认为,现在的结果分析的是彗星表面的蒸汽,而不是彗星固体,水从冰变成蒸汽(升华)过程中重水的比例会变化,所以要等待固体样品 中的数据。         反方还还认为,彗星起源处,柯伊伯带(Kuiper belt)那里的重水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各个彗星所携带的重水比例不同。     争论还会继续进行下去,   同时需要更多试验探测数据。     参考资料:     Rosetta results: Comets 'did not bring water to Earth'     http://www.bbc.co.uk/news/science-environment-30414519
个人分类: 科普|4649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喜剧][彗星的轨迹 Comet (2014)][720p][美国][主演: 埃米·罗森]
lcj2212916 2014-12-7 00:00
导演 : Sam Esmail 编剧 : Sam Esmail 主演 : 埃米·罗森 / 贾斯汀·朗 / 艾里克·温特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1-02(美国) IMDb链接: tt2965412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9931377
4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罗和小丘的故事---”罗赛塔“彗星探测器
lhj701 2014-11-16 20:48
老罗和小丘的故事-- “罗赛塔” 彗星探测器 话说地球人在2004年3月从圭亚那库鲁派出 “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简称老罗),去追赶比一个太阳还远的叫“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的彗星(简称小丘)。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老罗一刻不歇、马不停蹄在寂寞的空中遨游,在连续追赶了10年后的最近几天,在2014年11月12日终于成功地赶到丘比特的身边。老罗在接连弹跳几次之后,最终得以成功降落,并将小丘的近容,发回它的老家----距离小丘5亿公里的地球人。 老罗真不容易,为了看到小丘真实的近容,它一口气跑了64亿公里!64亿公里啊,有多么远啊。这么说吧,现在老罗和小丘的地方,距离地球近5亿公里,如果老罗想从那边用光发张照片过来,然后这光得拼命跑近半个小时,才跑到地球人的手上。而让太阳做这事的话,就8分钟,因为太阳离地球也就1.5亿公里呢。 这次可以说是地球人最为伟大的一次成功的创举,为此地球人花了14亿欧元(大约100多亿人民币)。但地球人派老罗费了这么大劲,去追几十亿公里之外的小丘, 其实还隐藏着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想知道地球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因为地球上的科学家认为,这个彗星小丘其实就是一个飞行的“冰箱”,它保存着太阳系起源时最原始的物质呢。因此追上小丘,看看它到底有哪些物质,也许就能知道这地球人甚至整个太阳系的生命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要说是有点美中不足的是,也许是老罗跑得太远了、追得太累了,要不就是经验不足、不远亿里终于见到小丘,有点小激动, 反正经过这来回几次弹跳的折腾后,没有想到掉到悬崖边上了:那里有点小阴暗,临时不见光了 ! 后边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不过老罗终究还是老罗啊,利用最后残存的一点能量,不辱使命地将拍到的小丘的清晰照片,使出吃奶的劲发给地球人,然后在地球人的一片欢呼声中----- 老罗休眠了 ! 故事到这儿好像就该结束了,可且慢,各位看官也许还有几个疑问: 1.这罗老到底还能不能醒过来啊?(可别是那些研发的地球人打圆场、安抚地球人花的欧元啊)如果能,啥时候? 2.这地球人也该长长经验了,花了14亿欧元、跑了64亿公里、等了10年,就盼来这几张照片、分析数据得出的彗星上有臭鸡蛋的味道以及来自彗星40-50毫赫兹之间的声音?就是咱有钱,能跑,可这时间也不等人啊,人一辈子能有几个几十年啊? 因此,下次派老刘、老李、老王等等再去做类似的事情时,不能像给老罗这样, 仅仅在肚子里安上几块蓄电池,然后在身子上安上几只太阳能翅膀就算给打发了,这装备也太out了,估计得用了有几十年了吧 。 可这 下 次到底应该给探测器配上什么能源呢,这个是科学网上研究能源的科学家伙的事情了,但至少得给它配上不用见光的能源吧,要知道14亿欧元啊,估计是没有多少用在肚子里的蓄电池和几只靠光的翅膀上了。可就是这点的忽略,老罗休眠了 。 PS: 1、老罗重约3吨,包括 菲莱登陆器和10种以上科学探测仪器。重量的大约一半是燃料,主要用于推进器的动力来源,实现多次变轨。 2、 菲莱登陆器重约100公斤,它实际登陆了彗星,并从空中取了照片,空气中采了样本(包括声音),着陆彗星后,取了彗星材料样本,然后因为能源不足,休眠。 看看老罗发回的照片(来自网上): 相关: 戴德昌教授:《 欧洲罗塞塔彗星项目烧钱14亿欧元值不值?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843741.html
个人分类: 科普视频|3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罗塞塔彗星项目烧钱14亿欧元值不值?
热度 7 laserdai 2014-11-16 04:22
欧洲罗塞塔彗星成功登陆彗星,引起全世界媒体的关注。 罗塞塔彗星探测飞船于2004年发射,在太空飞行了10年,旅途达到64亿公里,最终在彗星登陆。   不幸的是,“菲莱”(Philae)登陆器着陆地点有点背光,每12个小时才有1.5小时有阳光,导致太阳能充电不足,上面的仪器设备不能运转,今后几天恐怕必须进入休眠状态。此后等彗星更加接近太阳的时候(2015年8月离太阳最近),才有可能每天多充点电,部分仪器才可以启动,开始做点真正的科研探测工作,最后的结果不可能接近原先的设想。说“菲莱”现在是半个残废,不但比较形象而且非常准确。 现在为止,得到的就是一些图片,这些图片跟几年前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得到的图片比较,并没有显著的提高。    由此得出一个话题:罗塞塔彗星项目烧钱值不值?   “罗莱塔”的资金来源由欧洲航天局(Esa)的20个成员国通过签署协议共同承担的。 欧洲航天局(Esa)载人航天与执行部总监托马斯·瑞特(Thomas Reiter)承认,项目总耗资14亿欧元看上去非常巨大。“如果你把这个项目耗资总额除上20年的开发和运行费用,得出的结果相当于每个欧洲公民每年只需支付几分钱,就可以获得这个新的知识。他还强调说,这个项目开展的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对人类起源最根本问题进行探索。“这个项目的目的是要为我们星球的历史这个根本问题找出答案,要探索出地球是如何演变的,生命是否真的起源于地球,还是几十亿年前由彗星带到地球上来的?” “ 我认为这样的项目确实是否物有所值 。” 物理学家安德鲁·斯蒂尔(Andrew Steele)在其Scienceogram网站上,计算了这个项目的开销。他说,“罗莱塔”探测器登陆彗星项目在1996年至2015年期间的开销,相当于每个欧洲公民贡献3.50欧元,大约相当于每人每年平均贡献0.2欧元。 这笔14亿欧元款项可以购买4架空客A380客机(目前最大的客机)。 但是,自从就“罗莱塔”项目开始实施一来,本身已经创造了数以百计的就业机会。 科学与工程运动团体(Case)的莎拉·梅因(Sarah Main)说,像“罗莱塔”这类基础科学研究是可以产生效益的。   “对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研究,我们将其称之为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对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质量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它是基于别人已经做过的基础研究项目,来继续深入研究,还是产生出一种全新的应用方式。这与癌症研究很相似:除非你理解了在细胞中导致癌症的机理过程,否则你不可能设计出一个新的抗癌药物.”她还引用万维网的例子来论证,万维网是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诞生的,当时这个系统是为了帮助粒子物理学家更加有效交流试验数据。“还有一些研究是专门用于评估一般研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它将一切研究都考虑在内,无论其有多深奥,并提出问题:这些项目带来了什么经济效益?”“我们已经看到政府对科学研究的投资带来了显著的回报,并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有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科学研究项目可以使经济在三年后增长20%。”   牛津大学的克里斯·林托特(Chris Lintott)非常同意这样的观点。“这些资金并没有花在彗星上,而是花在地球上了。这些钱花在人身上了,花在技术上了,花在欧洲各国的工业上了。”         人们希望类似这样引起国际广泛关注的项目可以激发培养未来的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最近,欧洲报考大学理科的人数有所增加,必须承认,这与媒体的大量此类报导,使学生对理科的兴趣大增有关。” 除了这些之外,我觉得面子、攀比和较量方式的竞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当年冷战时代,苏联为首的华约和美国为首的北约之间就有很强的武器竞赛(拼命造核弹);苏联和美国也在航天方面积极较量,苏联最先到达月球,美国后来居上派人登陆月球,后来美国发射了很多太阳系的探测飞船甚至飞出太阳系外。 唯独欧洲在太空探测方面一直没有交出满意的成绩单,作为也算富裕的地方,这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所以这次,欧洲的媒体拼命炒作罗塞塔号飞船。 面子问题的根本, 其实也算虚荣心作怪。人的本性如此,很多人组成的国家也必然是。 前一段时间,中国和印度的探月项目频频出动,也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后来印度还发射了一个火星探测器,估计明年会到达,希望降落着陆的时候别帅死了。 作为一个国家,弄点大动静,让普罗大众多点茶余饭后的料,也让本国的子民们脸上增光,何乐而不为乎? 并且,这展示了一个国家的实力,既有财力物力更有科技实力,所以才能做成。 如果我突然超级富裕了, 或许我会站在高楼顶上向繁忙的大街撒钱,或许我会大放几场烟火,或许 请来几台大戏唱几天,让十里八里的乡亲看看,我是多么有本事, 我有实力和能力挣来大钱,再加上媒体特别是网络的传播,让更远更多的人知道,那样更让我有面子了! 大项目,是一个国家烧钱展示实力的面子工程。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5188 次阅读|15 个评论
太空之梦——追寻生命起源的踪迹
热度 32 Wildbull 2014-11-13 08:10
为了揭示生命起源的奥妙,首先得知晓当时的地球条件(如大气组分、地表矿物质的元素组成等等),而地球现在的环境由于数十亿年的生命活动,早已被改变得面目全非……太阳系中唯有地球才有生命(至少迄今为止如此),说明地球在某些方面必定具有独特性,但这也不能排除地球与其他星体之间存在的共性或在大气与矿物形成方面的共同法则…… 有机物看似复杂,都可进行约化,譬如数十万种蛋白不过就是二十种氨基酸的不同组合而已,无数的DNA分子亦不过4种碱基的排列变换罢了……像氨基酸、碱基这样的物质可以称为生命的构件,它们在生命诞生之前就普遍存在吗?可以设想,如果这类物质在太空中普遍存在的话,这个答案就是肯定的。 1. 彗星:蕴含复杂的芳香族分子 彗星( 图2 )是由冰冻物质和尘埃构成的太阳系小天体,是太阳系中行星形成后的残余物,已有4000多颗彗星被发现。据法国的太空化学家Hervé Cottin和Didier Despois报道,通过大型望远镜对彗星头部的无线电及红外图谱的分析显示,H 2 O是彗冰的主要成分,探测出的其他化合物还有约30种:含量丰富的CO(为水的1%~30%)和CO 2 (5%)及许多种与前生物化学反应相关的分子—HCN、NH 3 、H 2 CO、H 2 S(约百分之几),HC 3 N、CH 3 CN、NH 2 CHO、CH 3 CHO、H 2 CS……(0.01%~1%),其中HCN是合成腺嘌呤及其他核酸碱基的关键分子,H 2 CO可用于合成糖类(甲醛聚糖反应)、NH 2 、HCN、H 2 CO及其他醛类,使得氨基酸和相关物质的Strecker反应能够进行(Cottin and Despois 2011)。 图1 海尔博普彗星(Comet Hale-Bopp),1997年3月29日出现于克罗地亚的帕辛(Pazin)(引自维基百科) 美国航天局用星尘号(Stardust)收集了彗星样本并带回地球,检测出了芳香族分子,如臭樟脑(C 10 H 8 )、菲(C 14 H 10 )和芘(C 16 H 10 ),并通过红外光谱鉴定出CH 2 、CH 3 ,芳香族CH、OH和C=O基团。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分析也检出了羰基、腈和氨基酸功能集团(Keller et al. 2006, Sandford et al. 2006)。彗星可将元素带到地球,如碳、水(量仍不确定)、简单的或复杂的有机分子,这可能有助于地球早期对前生物分子的富集,并可能影响到地球上生命的发展(Cottin and Despois 2011)。 2. 土卫六:拥有一个还原性的大气层 土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比地球离太阳更远,表面温度只有-140℃。现已确认的土星的卫星多达62颗,其中土卫六最大,土卫二(Enceladus)是土星的第六大卫星。土卫六也是太阳系中第二大卫星,比行星中的水星还要大,也是唯一拥有明显大气层的卫星。 正如法国的太空生物学家Francois Raulni所说,“还有一些行星体,与产生生命之前的我们的星球具有相似性。因为早期地球的多数条件在今天都已消失,被地质演变和生命自身抹去,所以对这种环境的研究有极大的重要性……土卫六(Titan, 图1 )—土星最大的卫星,是一个非常好的目标”(Raulin 2011)。 图2 绕土星运转的土卫六(美国有线新闻网CNN)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等1997年发射的惠更斯(Huygens)探测仪,2005年才成功登上土卫六。根据惠更斯探测仪穿越土卫六大气层测定的结果,土卫六的大气主要由N 2 组成,与地球大气相似,其他的主要成分为CH 4 (1.6%-2%,同温层)和H 2 (约0.1%),推测土卫六的原始大气最初由NH 3 组成,后来通过光解和(或)撞击引起的化学过程转化为N 2 。在土卫六的大气中探测到了一些有机物,它们在地球前生物化学过程中通常被认为是关键分子,包括氢氰酸(HCN)、丙炔腈(HC 3 N)和氰(C 2 N 2 ),在同温层中探测到的有机物为碳氢化合物(含饱和和不饱和链)和含氮有机组分(主要是腈),这与实验室模拟实验预期的一致。卡西尼号的复合红外分光仪(CIRS)还证实了水和苯的存在。低层大气中的有机物可能冷凝在浮质中,这些浮质由耐高温的有机物组成,在热解时释放出HCN和NH 3 ,显示可能存在腈、氨基酸和(或)亚氨基基团。惠更斯号着陆后,GC-MS对地表附近大气的分析显示,可能存在多种有机物,包括含氮有机物,C3、C4碳氢化合物和苯(Raulin 2011)。 此外,卡西尼飞船携带的离子与电中性质谱仪(INMS)在土卫二的巨大的冰粒子组成的羽状物中检测出双氮、N 2 和(或)CO及一些碳氢化合物(甲烷、丙烷和乙炔),N 2 可能由氨的热分解产生,最终由矿物催化,因此,氨及有机物可能存在于内部的液态水体中,提供了发展前生物化学反应的可能性 (Raulin 2011) 。 3. 陨星:纷杂的有机分子恰似生命创造之筹谟 陨星是起源于外太空、在撞击到地球表面后仍然残存的天然物体,多数陨星为小型星体的碎片,大部分分布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陨星分为铁陨石、石陨石以及石铁陨石等类型。1969年,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Murchison附近发现了一块质量超过100 kg的碳质球粒陨石(Carbonaceous chondrites),被命名为Murchison陨石,其外表没有经过极端温度或压力转化的痕迹( 图3 ),在这种原始而普遍存在的陨石中的有机物,也许就是生命诞生前不久地球上曾经发生过的从无机到有机反应的样本,类似的反应在太阳系中应该普遍存在过。 在Murchison陨石中,铁占22.13%,水占12%,有机物含量较高。Murchison陨石中的有机物种类丰富:氨基酸 17~60ppm,脂肪烃 >35ppm,芳香烃3319ppm,富勒烯 >100ppm,羧酸 >300pm,羟基酸15ppm,嘌呤类和嘧啶类 1.3ppm,醇类 11ppm,磺酸 68ppm,膦酸2ppm,而对核碱基的碳同位素含量分析显示,这些化合物并非来自地球。以笔者之见,陨石中水的丰富性意味着只要星球处于与恒星一个合适的距离,就有可能允许液态水的存在(就像地球这样),也就为生命的孵化创作了必需的条件。 图3 华盛顿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Murchison陨石样本(引自维基百科) 图 4 Murchison 陨石中不可溶有机碳的组成(引自 Pizzarello 2011 ) 据美国生物化学家SandraPizzarello报道,在Murchison陨石中,发现有机碳中较大的部分为油母岩类似物,与地球上的油母岩一样,是一种不可溶的大分子物质,其假定的结构如 图4 所示,具有芳香环的簇,通过S、N和O的脂肪链进行桥连,还带有分子和功能基团。这些物质在类似于地球热液口处(300℃,100MPa)的高温高压条件下释放的单个分子(Pizzarello 2011)。 在陨石中发现的氨基酸超过了100种,而地球上所有蛋白质的氨基酸仅由20种组成(且全部由α氨基酸组成),在Murchison陨石中发现有10种氨基酸与地球上的蛋白质氨基酸相同: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在其他陨石和生物圈中都有发现的有机物还有:烟碱酸(以烟酸形式存在,是一大类氧化还原酶的辅酶)、一些单羧酸(如蚁酸、乙酸、丁酸)、类糖物质(许多地球上的多糖的组成)及复杂的两亲物质(同时具有疏水端和亲水端),它们是用氯仿从陨石粉末中抽提出来的,在水中能形成膜状囊泡(Pizzarello 2011)。 表1 Murchison陨石中的可溶性有机化合物 (引自Pizzarello 2011) 从Murchison陨石粉末中提取的可溶性有机化合物如表1所示,很多成分在陨石中普遍存在,也是地球生物圈的常见类型。 陨石有机组分的分析告诉我们,无生命的合成反应可以产生大量具有显著复杂性的有机物,包括与地球生物分子完全对应的组分,也就是说,地球外无生命的合成体系可以产生生物分子 (Pizzarello2011)。 4. 天“生”的生命构件 陨石中有机化合物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令人惊叹!笔者认为,陨石几乎备齐了原始生命及光合作用起源用的一些核心的有机化合物构件,如各种各样的氨基酸的存在使多肽链的出现顺理成章,腺嘌呤和类糖物质说不定就是生物能量的货币物质—ATP以及核苷酸前体形成的基础( 图5 ),再加上烟酸的存在,另一个重要的还原力—NADPH(或NADH)的出现似乎有了可能( 图6 ),从芳香环的存在加上核苷酸,另一个重要的电子传递体—FAD( 图7 )的出现似乎不会困难。从成簇的芳香环化合物的存在似乎看到了出现卟啉结构的希望(图8),加上长脂肪烃的存在,似乎叶绿素这样的感光物质的出现也已万事俱备。 图5 ATP的结构 图6 NAD + 和NADP + 的结构。NAD + 时,R=H;NADP + 时,R=PO 3 -2 图7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flavin adenine dinucletide ) 图8 最简单的卟啉(porphyrin)—卟吩(porphin) 图9 叶绿素a(chloropyll a) 碳同化(卡尔文循环)、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等关键代谢过程中的一些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丙酮酸、琥珀酸、甘油酸、乳酸等)也已存在。能够在水中形成膜状囊泡的两亲物质的存在使这些有机物在水存在的条件下形成细胞膜这样的结构成为可能。 结语 看来,宇宙中普适性的物理化学过程已经为驱动原始生命诞生(可能是在光合作用的发生中开启航程的)进行了物质性铺垫,即准备好了各式各样的原材料(生命构件),只是在等待一个适宜阳光的沐浴和珍贵雨水的降临,而我们赖以存在的地球恰好具备了这等得天独厚的境遇,才有它花费近10亿年的时间,用这些平庸的“积木”搭建出了神秘瑰异的生灵! 主要来源: 谢平. 2014. 生命的起源—进化理论之扬弃与革新.北京: 科学出版社(英文: Xie P. 2014. The Aufhebung and Breakthrough of the Theories 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Life. Beijing: S cience Press) 对该博文内容引述时,请引用此专著 。
12226 次阅读|70 个评论
欧洲探测器登陆彗星,人类历史上首次
热度 19 laserdai 2014-11-13 02:55
欧洲航天事业最近若干年来好消息不多,上次记得有个飞行器最后着陆火星的阶段摔死了。这次终于有了一条好消息,挣脸一次: 欧洲航天局的探测船“罗塞塔”号(Rosetta, http://www.esa.int/rosetta )携带的“菲莱”号(Philae)探测器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周三(2014年11月12日)16点05分成功登陆一颗彗星,这是历史上人类探测器首次登陆彗星。 这颗彗星名字是,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 (67P/Churyumov-Gerasimenko),是长宽各有4公里的结冰彗星,重量大概100亿吨(1×10^10吨,对比:月亮重量:7.35×10^19吨),在太空中的飞行速度是每秒18公里(合每小时6万5千公里;参考:第三宇宙速度(又称逃逸速度)为每秒16.63公里,物体摆脱太阳引力束缚飞出太阳系所需的最小初始速度),离地球距离5亿公里。 飞船探测器以 罗塞塔石碑 为命名, 而登陆器以 尼罗河 中小岛的名字 菲莱 命名。 罗塞塔(Rosetta)彗   星探测船于2004年3月2日在南美圭亚那 库鲁航天中心 由阿丽亚娜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经过10年航行,马不停蹄地风雨兼程了64亿公里(6.4 billion km)(请注意:此飞行距远远大于该彗星离地球的直线距离5亿公里,因为实际飞行轨迹为很多椭圆形),   2014年8月6日,罗塞塔安全进入围绕67P彗星运行的轨道,在8月至11月间,罗塞塔飞船一直在围绕67P彗星飞行,其搭载的各项设备对彗星表面进行了详细考察,以确定地表环境条件。2014年11月12日上午8:35,按照计划罗塞塔飞船将会释放“菲莱”(Philae)登陆器开始准备登陆登陆彗星表面。菲莱彗星探测器像一个洗衣机大小。见下图示意。 登陆最大的困难在于这颗彗星的吸引力非常微弱,登陆器的着陆过程必须非常小心谨慎,否则会因为冲击力而一下子被反弹回太空中,就像猛拍一下的篮球,那就永远回不来了,只能算亲吻了一次;篮球还可以回到地面上来是因为地球的引力比较大。为了克服彗星吸引力过小的问题,登陆器在着陆时将射出鱼叉和螺丝以固定脚架,克服反弹力。鱼叉是把彗星当作一条大鱼,插进去后彗星就会和登陆探测器紧紧连在一起,如下图。 当探测器登陆信号得到确认之后,德国达姆施塔特(Darmstadt)的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爆发欢呼声,并相互拥抱。登陆任务总指挥Stephan Ulamec说“菲莱(Philae)探测器正在与我们对话......我们已经登陆彗星。”欧洲航天局局长让-雅克·多尔丹(Jean-Jacques Dordain)说,“这是人类文明迈出的巨大一步。” 遗憾的是,探测器并没有按计划射出鱼叉把自己固定在这个由冰和尘埃构成的2.5英里宽的彗星球体表面。科学家将决定是否重新发射鱼叉,因为如果固定不好,还有滑落的可能性。 不管怎样,已经成功登陆了,接下来“菲莱”会按计划向地球发回首张着陆点全景照片,其携带的10个实验仪器也将对彗星的土壤、磁场等情况展开测量分析。第一张照片已经出来了,着陆前拍摄到的,见下。 科学家希望借此了解形成于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彗星,进一步探究太阳系甚至人类的起源。今后, 罗塞塔飞船将持续追踪彗星一直到它过近日点(约2015年8月),考察在此期间彗星发生的变化。 Probe makes historic comet landing 更多资料: 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曾有一群国际太空探测器被送去探测该彗星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欧洲空间局的 乔托号 。在诸多探测器传回大量丰富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后,明显地需要增加更多探测器以了解复杂的彗星成份以及解决新出现的科学问题。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及欧洲空间局员先有个别开发探测器的计划,NASA的探测器是Comet Rendezvous Asteroid Flyby (CRAF)任务。在1992年NASA因预算限制放弃CRAF后,欧洲空间局决定自行研发太空船。1993年野心勃勃的样本取回任务对于欧洲空间局预算明显地不切实际,随后重新设计任务,最终的任务类似原本已经取消的CRAFT任务:小行星飞越,接着彗星会合及实地调察(in-situ),包括一个登陆器。   原来预订的计划在2003年1月12日发射,从而能在2011年与韦坦伦彗星   会面。     然而这个计划因为2002年12月11日一场阿丽亚娜五号运载火箭的失败而取消。新的计划目标改为彗星67P,在2004年2月26日发射,并在2014年会面。两次尝试发射取消后,罗塞塔终于在2004年3月2日格林威治时间7:17发射。     2007年2月25日,罗塞塔号安排了一次低高度通过火星,估计飞越高度仅仅只有250公里(155英里)。   2014年5月,罗塞塔号进入一个非常慢的轨道环绕67P彗星并且渐渐降速,准备放出登陆器接触彗星本身。      所携带的十套核心仪器系统由三个光谱仪,一个微波无线电天线和一个雷达:     ALICE:紫外成像光谱仪 CONSERT:用无线电波传输探测彗核实验 MIRO:罗塞塔轨道器的微波光谱仪 OSIRIS:光学,光谱和红外远程成像系统 VIRTIS:可见光和红外热成像光谱仪 RSI:电波科学调查     还有气体及粒子仪器     ROSINA:罗塞塔轨道器光谱仪离子和中性分析     COSIMA:彗星二次离子质谱仪 GIADA:颗粒冲击分析仪和集尘器 MIDAS :显微成像灰尘分析系统   补充1:着陆过程 后来的记录显示,在22.5公里的高度,菲莱从罗塞塔飞船分离后,花费了7个小时才到达彗星表面,这是因为彗星的质量小从而引力很弱,所以下落速度很慢(据此数据可以估算出该彗星的重力加速度,地球的是9.8米/平方秒,高中物理)。的确象上面举例说的篮球落地那样,菲莱着陆后弹起来两次,第一次弹起有大约1公里高, 第二次落地后又弹起,第三次才着实落地不动,但是渔叉没有弹出。图解如下: 因为彗星在高速前进,菲莱弹起后再落下,导致落地点后移,最终比第一次落地点移动了1公里。示意如下图,圆圈为第一次触地点,最后的地点为菱形的后边。 节外生枝的是,最后的地点很可能位于悬崖阴影边的斜坡上,三只脚的一只是悬空的。这样的地点导致菲莱受到太阳光照时间大大缩短,每12个小时中只有一个半小时有光照(菲莱的一天,自转一圈的时间是12个小时),所以开始担心太阳能电池会充电不足,从而影响菲莱上仪器设备的工作。现在并没有开动所有的仪器,只有相机在运行,照片发回飞船,再传回地球。 工作人员正在想办法让菲莱尽快挪动位置, 争取得到更多光照。 已经发回来的照片显示,彗星的表面十分粗糙不平,如下图。 母船罗塞塔拍摄的菲莱第一次触地地方的照片,如下: 更多信息,稍后出来后尽快补充。
个人分类: 科普|16012 次阅读|41 个评论
[转载][科幻][人类灭亡报告书][BD-MKV][韩语][中文字幕]
lcj2212916 2014-3-31 21:56
时间:2012 国别:韩国 分类:科幻 语言:韩语 字幕:中文字幕 片长:113分钟 视频尺寸:1280x720 导演:金知云 Ji-woon Kim    林弼成 Pil-Sung Yim    韩在林 Jae-rim Han 主演:金康宇 Kang-woo Kim    金圭丽 Gyu-ri Kim    柳承范 Seung-beom Ryu    高俊熙 Jun-hee Go    宋清晨 Sae-Beauk Song    朴海日 Hae-il Park ....机器人配音    陈智熙 Ji-hee Jin    裴斗娜 Du-na Bae    马东锡 Tong-Seok Ma    金武烈 Moo-yeol Kim    奉俊昊 Joon-ho Bong ....客串    金秀男 Su-nam Kim ....客串    李成俊 Seung-joon Lee 剧情介绍:相貌平平的研究院尹石宇从未想到,他的一个无心之举竟然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在和女友用餐过后,他被一种神秘病毒感染,随即变得情绪极不稳定,破坏力惊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病毒以极快速度蔓延,城市的街头被恐怖丧尸所占领…… 原本生产出来用于清洁工作的RU-4机器人,在寺院服务一段时间后竟突然有了自己的意识,它了悟空性,超然解脱,令未来社会里过度依赖机器人的人类恐慌不已。机器人修理工朴道远不愿相信眼前的事实,可是他的内心也悄悄发生着转变…… 在这部最新电影中,小女孩不慎打破了父亲收藏的黑8台球,惶恐的她打算在败露前王购一枚新的台球。两年后,一颗黑8模样的小行星向地球撞来,世界灭亡在即。 幕后制作: 人类灭亡报告书从筹备之初就引发了媒体与大众的关注,片中处处充满了对末日来临的警告,如人类为了更舒适的生活而开发的大量机器人成为了末世之灾的先头部队;防不胜防的未知病毒在城市各个角落蔓延开来,令感染人群纷纷变成可怖僵尸;亦有不明的彗星朝地球飞来。人类灭亡报告书以三段式的电影形式呈现人类面临世界末日时的三种症候和不同状态。 第一部美丽新世界由新锐导演林弼成操刀。林君因独特的选材方向一直被忠武路看好,并顺利筹得巨资拍摄话题之作南极日记,怎奈效果并不理想,一度令其陷入低谷。但小成本制作韩塞尔与葛雷特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并且在票房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林弼成也重拾信心,继续开拓新颖题材。美妙新世界讲述一名男子仅仅因为没有收拾餐后垃圾而导致奇异病毒侵袭体内,后通过女友传染,瞬间在城市以多米诺骨牌瘫倒之势蔓延开来,由此描绘了一幅世界末日的恐慌画面。林弼成表示,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人们对日常用品的漫不经心,其实人类的每个不经意举措都会引发蝴蝶效应,到来意想不到的灾难。此外,在他的作品中还特别提到了“人类的欲望”,当欲壑难填时也正是毁灭的开始。 美丽新世界的男主角由“演技人气王”柳承范担纲,并首次挑战了“丧尸”造型,视觉效果非常可怖。该片亦是韩国首部以“丧尸”为题材的电影,此前丧尸角色多为西方人的形象,而亚洲人的肤色和骨骼形状与其差异较大,因此化妆组在设计造型方面下足功夫,尽可能做到既有丧尸的感觉,又能令观众看出是柳承范本人。为此,柳承范上戏前都会化足六小时的妆,出来的效果确实令人不寒而栗。女角方面推出了素以“九头身美女”名头行走江湖的高俊熙。她在片中疯狂地爱上柳承范扮演的研究员,因一个热吻成为恐怖病毒的感染者,故事进入高潮,她的身体也发生可怕变化,化身丧尸。当然,高俊熙的“丧尸秀”和柳承范的大有不同,更有异色味道,得到剧组同仁一致称赞。 天造之物由金知云操刀。从喜剧片犯规王、恐怖片蔷花红莲、黑帮片甜蜜人生、走西部片路线的好家伙坏家伙怪家伙,再到血腥复仇片看见恶魔,金知云总带给观众新鲜题材和炫目的视觉效果。在天外来客中,金知云揭示了人类的可悲之处,将人们急于解放自己和过于依赖机械的劣根性展露无遗,着力刻画出当面临被机器人取代的命运时,人类那种慌乱和恐惧的心理。最近凭借电影金钱的味道得到业内外人士一致认可的金康宇在片中扮演一位机器人设计师,既要面对日益强大的机器人,又要应付命令其驱使机器人进行破坏行动的公司,在矛盾中不能两全,大量的内心戏令人万分期待。女星方面则请来金奎丽担纲,这位气质女优在丰山犬和爱情真可怕两部风格迥异的作品中自由游走,演技依法纯熟。片中,她出色演绎了一个努力保护机器人的尼姑形象,不仅角色异类,更有出乎意料的情节安排,极具挑战性。 第三部生日快乐由韩在林导演。韩在林并不多产,向以作品精致见长,特别是恋爱的目的和优雅的世界两片皆叫好叫座,成为品质的保证。新片讲述了由宋清晨扮演的宅男设计师痴迷于对机器人的研究,靠着兄嫂混吃等死,当世界末日到来,他突然跑到防空洞里设计逃生方舟,希冀拯救家人于水火之中。原本在银幕上给人喜感的宋清晨为了打造邋遢宅男形象,特别梳起雷鬼脏辫,戴上圆片墨镜和搞笑帽子,并随时摆出鬼马表情,再度点中观众笑穴。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1533893
3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光体
jlpemail 2014-3-21 08:41
(图片来自网络) 《发光体》:在不断的摩擦中,燃烧自己。让黯淡的太空,多些靓丽;有人说你匆忙,有人说你逃避。有人害怕你的出现,有人惊呼你的美丽。宇宙中的发光体,太空里的奇迹;发光体,无论来去;无论下落还是升起。智慧的形体,你的心去了哪里?发光体,谁知道,你的下一个佳期?
个人分类: 诗词场|2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行星的尾巴有长有短:行星的气尾早有预测
热度 1 杨学祥 2013-6-4 17:00
行星的尾巴有长有短:行星的气尾早有预测 杨学祥 天文观测中,长长的尾巴通常是彗星的标志。然而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有颗小行星有长达百万公里的尾巴。 这颗名为 P/2010 A2 的小行星于 2010 年被发现,直径约 150 米,尾巴长度达 100 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和月球距离的 3 倍。由于小行星通常没有尾巴,研究人员最初误认它是一颗彗星。 研究人员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后续观测发现,这颗小行星的尾巴不像彗星尾巴由冰和灰尘构成,其主要成分是砾石和灰尘,并且在小行星带中运行,因此最终确认它是一颗小行星。 科学家推测,小行星形成长尾巴,原因可能是另一颗直径 3 到 5 米的小行星砸入 P/2010 A2 的内核,导致大量砾石和灰尘散出;也可能是小行星自转加快,导致内部分裂散发出大量物质。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6/278668.shtm 事实上,早在 2006 年我们就从理论上预测行星应该有一个气尾,其长短取决于行星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它表明行星大气的逃逸强度,与地球的冰期密切相关。 20 世纪最大的科学成就就是确认了米兰科维奇的天文冰期理论:全球气候和冰期间冰期转换具有 2 、 4 、 10 万年的地球轨道周期,分别为近日点进动周期、黄赤交角周期和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周期 。 类比于彗星质量的消失,我们可以模拟出行星大气的消失过程。当轨道偏心率较大的行星向太阳靠近时,太阳风和太阳辐射将一部分大气物质吹走,形成背光的“气尾”;当行星向离开太阳的方向运动时,“气尾”收缩。行星每靠近太阳一次,就失掉相当大数量的大气质量。这是近日行星原始大气完全丧失殆尽的原因,也是水星和火星的大气非常稀薄的原因。因为在近日行星中,水星与火星的轨道偏心率最大,分别为 0.206 和 0.093 ;而地球的偏心率较小,为 0.017 ,金星的偏心率更小,为 0.007 。显然,近日行星的大气密度与其轨道偏心率成反比。类比与彗星的大气散失,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近日行星中轨道偏心率大的行星大气散失的比较多,大气非常稀薄。 原苏联“福波斯” 2 号探测器发现,在火星黑夜的一侧现在仍有大量氧气向宇宙流失。这一事实证明了火星背光气尾的存在。由以上推理可知,公转轨道偏心率很大的火星向太阳靠近的时候,背光“气尾”变长且质量损失变大;远离太阳的时候,背光“气尾”变短且质量损失减少。 行星的轨道偏心率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地球的轨道偏心率有 10 万年的变化周期,最大值为 0.0607 ,最小值为 0.0005 。因此,在轨道偏心率最大时,地球大气散失较多,空气稀薄使保温性变差,因而使降温幅度变得更大,这就使地球气候的近 10 万年变化周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意味着地球大气的密度随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大而变小,由此产生的氧气和臭氧的减少或消失可引发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火星探测发现的过氧化氢表明太阳风的直接轰击可破坏臭氧。美国空间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火星大气层中第一次发现了过氧化氢。科学家指出,这种化合物有剧毒,几乎可以导致任何生物死亡,也许这就是造成火星大气及其表面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原因。科学家指出,过氧化氢在火星大气中的含量并不大,大概相当于地球大气中臭氧的含量。但是,过氧化氢却是造成火星大气充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没有过氧化氢的话,火星大气中应该有至少 10% 的氧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8706.html 总之,行星的大气圈不是标准的球壳,在太阳风的作用下存在一个类似彗星彗尾的气尾,长短取决于行星轨道的偏心率,较短的气尾不易被发现。 这颗名为 P/2010 A2 的小行星于 2010 年被发现,直径约 150 米,尾巴长度达 100 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和月球距离的 3 倍。由此可以推测,其轨道偏心率比普通小行星大很多,类似彗星的轨道偏心率,所以初期被误认为是彗星。 参考文献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 财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6, 21 (3): 1023~1027 相关报道: 天文观测发现小行星也有“长尾巴” 作者:林小春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 2013-6-4 13:36:53 天文观测中,长长的尾巴通常是彗星的标志。然而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有颗小行星有长达百万公里的尾巴。 这颗名为 P/2010 A2 的小行星于 2010 年被发现,直径约 150 米,尾巴长度达 100 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和月球距离的 3 倍。由于小行星通常没有尾巴,研究人员最初误认它是一颗彗星。 研究人员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后续观测发现,这颗小行星的尾巴不像彗星尾巴由冰和灰尘构成,其主要成分是砾石和灰尘,并且在小行星带中运行,因此最终确认它是一颗小行星。 研究人员拉贾戈帕 6 月 3 日在一份声明中说:“在此前对该小行星的观测中,其尾巴长度超出普通望远镜窄小的视场,于是我们使用广角成像器拍摄超高质量图像,让我们极其意外的是,其长度甚至超出了广角成像器视场。” 科学家推测,小行星形成长尾巴,原因可能是另一颗直径 3 到 5 米的小行星砸入 P/2010 A2 的内核,导致大量砾石和灰尘散出;也可能是小行星自转加快,导致内部分裂散发出大量物质。 美国红轨道网站相关报道(英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6/278668.shtm 抢救文献:专家观点仅仅是某专业的观点 —— 大气的气尾(重发) 已有 553 次阅读 2011-4-1 13:52 |个人分类: 备忘录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关键词:磁尾 气尾 彗尾 这是 2004 年发表的博客,已被有些网站删除,转发至此,以备引用,尚有网站可证明。 透过专家看世界:专家观点仅仅是某专业的观点 杨学祥 摘 要:太阳风不仅使彗星产生彗尾和地磁场产生磁尾,而且使行星产生“气尾”。彗星的物质损失和行星的大气损失同样起源于太阳风的作用。由于地球磁场可以使地球大气免受太阳风的直接轰击,因而地磁场对地球大气有保护作用。就行星大气散失速度的变化快慢而言,地磁场的强度变化和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地磁场减弱可导致太阳风侵袭地表和大气逃逸。这对生物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对自然界,全球 5 摄氏度的平均温差,可导致冰期与间冰期的更迭;对于局部地区昼夜温差而言, 5 摄氏度的变化人们习以为常。忽视局部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区别,实质是忽略了能量量级的区别:全球平均温度升高 5 度与局部地区平均温度升高 5 度所需能量是不可比拟的。 关键词:地磁反向,太阳风,彗尾,磁尾,气尾,地球轨道 瞎子摸象的寓言人人皆知。对于未知领域,人们的研究方法并不比瞎子摸象强多少:不同的专家以不同专业的知识观察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片面性在所难免。综合不同专家的全部观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得到一个真实的事物全貌。这也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 1 . 中国地震局专家认为地磁倒转对人类危害不大 4 月 21 日 ,北京科技报发表了《科学家担心南北极磁极倒转》一文,引述了国外专家的研究成果,提出如果南北磁极倒转将给地球生物带来巨大灾难。近日本报记者专程走访了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他们却表达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美国《科学》杂志一篇最新的文章提出:最近 150 年来,地球南北极所产生的磁场,正持续地急剧衰减,如果以这种速率发展下去,地磁场将在下个千年的某个时期彻底消失。   假如地球的磁场真的消失意味着什么?其对地球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指南针不能指南那样简单。一些外国科学家们严肃地指出:如果地球失去了地磁保护伞,高能宇宙粒子和太阳粒子将毁坏人造卫星,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事物将暴露在致命的宇宙辐射之下。   所幸更多的专家认为地磁场并不会真正消失,地球磁场的衰减只是地球南北两个磁极倒转中的过渡而已。有专家指出,在过去的 5 亿年中,地球发生过数百次这种所谓的地磁极性倒转。你也许会问:在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的地球表面,怎么会有磁场?如果在下个千年遇到了磁场倒转,人类真的会有大劫难吗?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教研室副主任詹志佳研究员指出: 1900 年到 2000 年的一百年间,地球南北极的磁场一直在衰减。 2000 年后的趋势,表面上看起来是可以预测。但前百年的下降曲线并不是直线,下降的速率也并不只一个,时快时慢。自然也存在曲线探底后,在三年五年以后慢慢上升的可能。现在计算机可以用一些模型来模拟磁场变化。有些假设对过去的情况是成立的,对以后是否成立有待研究。《科学》杂志上的结论也只是基于历史经验和现在电脑模拟研究后的推测。   地球磁场倒转究竟会给人类的生活和周围的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上次地磁倒转是百万年前的事,所以没有历史记载。但从生物磁学上分析,生物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场的约束。一些实验表明,磁场的强弱对某些生物的行为是有影响的。有些专家做过统计,地球磁场改变对心脏病有影响。地磁场变化期间,部分病人会有些烦躁。由此推测,地磁场倒转时,地磁的剧烈变化还是对人类有一定影响。”詹研究员如此解释。   詹研究员说:“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可以远距离精确飞行的信鸽是靠地磁来辨别方向的,如果地磁场发生变动,一定会对其飞行路线有干扰。”   他同时强调:“即使地磁发生倒转,也不可能出现灾难性的后果,不会发生人类不能生存这样的现象。现在宇航员已经置身地磁场外仍然活得很好,虽然他们受过专门的训练,但说明一个事实,人类在经过一定训练,脱离地磁场也一定可以生存。” 地磁场倒转后,其强度又是否会发生变化呢?詹研究员告诉记者:地磁的强度会有一定的变化,但没有必要担心,因为整个地球磁场是一个弱磁场,现在地表的磁场平均强度只有 1 高斯。一般地区又往往只有 0.5 -0.6 高斯。比如北京地区的地磁辐射就只有 0.55 高斯。而在一个普通磁铁旁边的辐射都有几个或几百高斯,电子加速器边的辐射是几兆高斯,甚至更强。当一个磁铁放在我们身边,也不觉得怎样。即使我们在辐射很大的加速器旁边,也没有明显感觉。所以地磁场这个弱磁场的变化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大影响 。 地磁强度的变动对人类本身的直接影响如上述所言,但其间接影响却远远出乎人们的意料。太阳风侵袭增强和地球大气逃逸增多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2 . 彗星的质量如何逐渐消失? 彗星的轨道是扁长椭圆形、抛物线乃至双曲线。显然,沿抛物线或双曲线轨道运动的彗星是非周期彗星,它们会一去不返、逃离太阳系。椭圆轨道偏心率很大的彗星,其公转周期也很长,要几百年乃至几万年才回归太阳系一次,在人类文明史中只有短周期的彗星(公转周期小于 200 年)才被多次观测到。 肉眼看见的亮彗星,可从形态特征上分为三部分:彗核、彗发、彗尾。彗星头部(彗头)中央的亮点称为彗核。彗发是彗核周围延展相当大范围的朦胧大气。彗尾是从彗头往背向太阳方向延伸很长的淡淡光带。一颗彗星在绕太阳公转中,其亮度和形态随它离太阳远近(日心距)而变化。当彗星离太阳很远时(大于 4 天文单位),只是很暗的星点状,这主要是赤裸的彗核,或许还有未很好发育的彗发。随着彗星走近太阳,亮度增强,到离太阳约 3 天文单位时,彗发开始发展,更近太阳时,彗发变大变亮。到离太阳约 1.5 天文单位时,彗发的半径可达 10 一 100 万公里。再近太阳时彗发略变小些。彗星过近日点后,随着它远离太阳,彗发也逐渐变小到消失。彗星从远处走到离太阳约 2 天文单位时,开始生出彗尾。随着彗星走近太阳,彗尾变长变亮。彗星过近日点后,随着远离太阳,彗尾逐渐减小到消失。彗尾最长时达上亿公里,个别彗星的彗尾长达 3 亿 2 千万公里,超过太阳到火星的距离。 究竟彗尾是怎样形成呢? 17 世纪时,牛顿认为彗尾是由于光的斥力作用,即太阳辐射压力。后来发现太阳风是彗星产生彗尾的主要作用力。所谓太阳风就是太阳向外喷射出的高能粒子流,太阳风的平均速度是每秒 300 ~ 500 千米,对彗星造成强大的推斥力。太阳辐射及太阳风就是促成彗尾形成的两股原动力,所以彗尾要在彗星接近太阳时才出现,彗尾的方向永远背向太阳。当轨道偏心率极大的彗星向太阳靠近时,太阳风和太阳辐射将彗发物质吹走,形成背光的彗尾;当彗星向离开太阳的方向运动时,彗发和彗尾收缩。彗星每靠近太阳一次,就失掉相当大数量的质量,相当于彗星质量的 0.1% 到 1% 。显而易见,短周期彗星的生命时期是短暂的。彗核表面物质在接近太阳时不断转变为彗发和彗尾,被太阳风吹散到太空 。 3 . 行星的大气是如何消失的? 类比于彗星质量的消失,我们可以模拟出行星大气的消失过程。当轨道偏心率较大的行星向太阳靠近时,太阳风和太阳辐射将一部分大气物质吹走,形成背光的“气尾”;当行星向离开太阳的方向运动时,“气尾”收缩。行星每靠近太阳一次,就失掉相当大数量的大气质量。这是近日行星原始大气完全丧失殆尽的原因,也是水星和火星的大气非常稀薄的原因。因为在近日行星中,水星与火星的轨道偏心率最大,分别为 0.206 和 0.093 ;而地球的偏心率较小,为 0.017 ,金星的偏心率更小,为 0.007 。显然,近日行星的大气密度与其轨道偏心率成反比。类比与彗星的大气散失,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近日行星中轨道偏心率大的行星大气散失的比较多,大气非常稀薄 。 原苏联“福波斯” 2 号探测器发现,在火星黑夜的一侧现在仍有大量氧气向宇宙流失 。这一事实证明了火星背光气尾的存在。由以上推理可知,公转轨道偏心率很大的火星向太阳靠近的时候,背光“气尾”变长且质量损失变大;远离太阳的时候,背光“气尾”变短且质量损失减少。 行星的轨道偏心率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地球的轨道偏心率有 10 万年的变化周期,最大值为 0.0607 ,最小值为 0.0005 。因此,在轨道偏心率最大时,地球大气散失较多,空气稀薄使保温性变差,因而使降温幅度变得更大,这就使地球气候的近 10 万年变化周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意味着地球大气的密度随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大而变小,由此产生的氧气和臭氧的减少或消失可引发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火星探测发现的过氧化氢表明太阳风的直接轰击可破坏臭氧。美国空间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火星大气层中第一次发现了过氧化氢。科学家指出,这种化合物有剧毒,几乎可以导致任何生物死亡,也许这就是造成火星大气及其表面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原因。科学家指出,过氧化氢在火星大气中的含量并不大,大概相当于地球大气中臭氧的含量。但是,过氧化氢却是造成火星大气充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没有过氧化氢的话,火星大气中应该有至少 10% 的氧气 。 4 . 行星磁尾的形成和作用 地球有相当强烈的磁场,研究地球磁场的结果表明,围绕地球存在着一个地磁场,磁力线就从一极出发通向另一极,磁针在地面上任何一点所指的方向,就是磁针所在地方那个地点的磁力线方向。地球磁场受太阳风的强烈影响。太阳风是一种由太阳发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因为这些微粒带电,故太阳风具有磁场。太阳风磁场对地球磁场产生一种作用,好像要把地球磁场从地球上吹走似的。在地球的向日面,地球磁场被压缩,磁层顶到地心大约有 10 个地球半径的距离。在地球的背日面,地球的磁场形成了一个磁尾。在该方向 25 个地球半径的地方仍可测到地球磁场。磁尾的长度大概绵延 40 个地球半径左右。磁尾北部的磁力线指向地球,磁尾南部的磁力线则背向地球。磁尾内这两种磁性完全相反的部分之间的界面称为中性面,中性面上的磁场强度几乎是微乎其微。 这样看来,太阳风不仅使彗星产生彗尾和地磁场产生磁尾,而且使行星产生“气尾”。彗星的物质损失和行星的大气损失同样起源于太阳风的作用。由于地球磁场可以使地球大气免受太阳风的直接轰击,因而地磁场对地球大气有保护作用 。就行星大气散失速度的变化快慢而言,地磁场的强度变化和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地磁场减弱可导致太阳风侵袭地表和大气逃逸。这对生物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 对自然界,全球 5 摄氏度的平均温差,可导致冰期与间冰期的更迭;对于局部地区昼夜温差而言, 5 摄氏度的变化人们习以为常。忽视局部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区别,实质是忽略了能量量级的区别:全球平均温度升高 5 度与局部地区平均温度升高 5 度所需能量是不可比拟的。 现在地表的磁场平均强度只有 1 高斯。一般地区又往往只有 0.5 -0.6 高斯。比如北京地区的地磁辐射就只有 0.55 高斯。而在一个普通磁铁旁边的辐射都有几个或几百高斯,电子加速器边的辐射是几兆高斯,甚至更强 。但是,人们可以制造出辐射为几兆高斯的电子加速器,却不能轻易地复制出平均强度只有 1 高斯的地球磁场。两者所需的能量是不可比拟的。人类不可能复制出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地球,这正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部意义。 美国“机遇”号火星车的最新探测结果显示,现在干燥寒冷的火星,历史上也许有过一番海涛拍岸的景象,火星表面过去可能部分为咸海所覆盖。如此浩翰的大海现在究竟在哪里?这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原因何在?连日来,日本科学家不断对此发表看法 。火星有一个比地球弱得多的磁场,火星磁场减弱是不是沧海巨变的原因呢? 参考文献 1 . 作者:董毅然。中国地震局专家认为地磁倒转对人类危害不大。编辑: 陈骞 来源: 北京科技报。 http://www.qianlong.com/ 。 2004-07-23 10:47:27 。 http://tech.qianlong.com/28/2004/07/23/223@2178765.htm 2 .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 85-89 3 . 杨学祥, 陈殿友, 宋秀环. 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 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 1999 , ( 5 ): 58~59 4 . 杨学祥, 陈殿友. 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 地质论评, 1999 , 45 (增刊): 33~42 5 . 杨学祥. 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 5 ( 9 ): 1170~1171 6 .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2000 .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 307 7 . 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 , 20 ( 3 ): 39~48 8 .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Gao Yanwei, Su Hongliang and Yang Xiaoying, et al, Geophysic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in the Depletion of Ozone. J. Geosci. Res. NE Asia, 1999, 2 (2): 121~133 9 . 何德功。火星上的水哪儿去了 ? 磁场毁坏使 沧海 变 桑田 ? http://news.tom.com 2004 年 03 月 25 日 13 时 06 分 来源 : 新华网。 http://news.tom.com/1003/20040325-777933.html 10 . 石头 . 火星发现神秘剧毒物质 揭开没有生命存在之谜? http://tech.tom.com   2004 年 03 月 02 日 07:28 http://tech.tom.com/1121/1122/200432-84310.html 11 . 杨学祥. 轨道偏心率、臭氧洞、地磁强度与气候变化。光明观察。 2004-3-16 ,总 127 期, http://www.gmw.com.cn/3_guancha/2004-3/16/1080001.htm 透过专家看世界:专家观点仅仅是某专业的观点 作 者: 杨学祥   上传日期:2004-7-26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3755.htm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8706.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徐道一:彗星与大地震可能是有联系的
杨学祥 2013-3-9 09:38
徐道一:彗星与大地震可能是有联系的 杨学祥 地震专家徐道一等人在《天文地质学概论》中指出,我国古代常把彗星与灾变(包括地震、旱涝等)联系在一起,国外古代有名学者亚里士多德亦认为彗星的出现表示灾难和干旱。长期以来,把彗星与地震发生有关的看法斥为无稽之谈,但近来有些资料表明,彗星与大地震可能是有联系的。 日本学者在1978年系统地整理了1800年以来的彗星记录,并与世界上大地震进行比较,发现会性欲大地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这种相关情况大体归为两类:一是彗星接近地球的时候,;二是以太阳为中心彗星位于地球的另一侧。 例如1920Ⅲ号彗星从1920年9月下旬开始接近地球,在12月17日距离地球最近,12月16日我国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大地震之一——海原8.5级地震,死伤人数达20余万人。再如,1976e号彗星从6月开始接近地球,在8月12日距地球最近,5月底到8月下旬中国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6个,包括7月28日唐山地震。8月16日在菲律宾发生了8.1级地震。 20世纪以来,我国大于或等于7.8级地震有12个震例,与彗星对应较好的有四个。从世界大地震来看,亦有许多8级以上大地震与彗星轨道有关,其中包括1897年印度阿萨姆8.7级地震和1923年日本关东8.2极大地震等。 彗星质量很小,从引力角度它对地球的影响是很微弱的。两者相关的机制现在还难以解释清楚。不过,有人企图从高能粒子和电磁作用的角度来解释彗星和地震的关系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6624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5583.html 3月8日,编号为C/2011L4的彗星进入到福建可观测领域,到18日为止,如果条件合适,人们在傍晚6点半到7点钟可以看到彗星。这颗彗星是非周期彗星,它的偏心率为0.000045,以双曲线的轨迹运行。据悉,这颗彗星今年3月5日与地球相距最近,约1.6亿千米;3月9日最明亮,光度约1星等,与牛郎星相仿;3月10日过近日点,与太阳只有4500万千米。在3月10日前后,该彗星的彗尾最长最亮。 北京时间2011年10月9日消息,近日,一颗罕见的巨型掠日彗星撞击了太阳,闪光照亮了夜空。在轨道上运行的探测器在撞击发生前7小时捕获了这颗正高速冲向太阳的彗星的实时画面。随后,当这颗彗星在周日一头扎进太阳的熊熊烈焰之后,太阳表面随即发生一次X级耀斑爆发(这是耀斑分级中的最高级),大量带电粒子穿透日冕冲入太空,如节日的烟火般照亮宇宙夜空。 鉴于太阳活动对地震的影响,巨型掠日彗星撞击太阳伴随耀斑爆发,这是彗星与地震对应的可靠机制。 关注彗星撞击太阳的可能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68553 2013年3月和11月的彗星光临给与我们检验相关理论的绝好机会。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观赏天文学与应用天文学:猛烈的潮汐可能引发地震。2012-5-9 05:12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8731.html 2. 700颗小天体可能撞地球 有关机构正拟订措施。国际时事北京晨报。2013-02-17 01:47 北京晨报。 http://news.qq.com/a/20130217/000048.htm 3. 徐道一, 杨正宗, 张勤文等. 天文地质学概论.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3. 38, 181-195, 224. 4. 杨学祥。陨石与地震:陨石事件与地震关联的证据和机制。2013-2-16 16:46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2309.html 相关报道: 3月12日北半球天空将现罕见明亮彗星(图) 2013-03-08 14:20新浪科技 我要评论( 0 ) 字号: T | T 澳大利亚拍摄到的Pan-STARRS彗星 为北纬40°的观测者绘制的彗星位置变化图。对居住在该纬度以南的人们来说,彗星在三月初时的位置会略高一些;而在该纬度以北,三月初时彗星的位置较低,但在三月中旬之后,彗星逐渐消失时,其位置要比此图上的更高一些。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8日消息,一颗罕见的明亮彗星将于本周亮相北半球的天空,最佳观测时机是3月12日和13日。届时在黄昏时分的西方天空,人们通过肉眼就可以看到它巨大的冰核和闪亮的长尾。位于夏威夷的天文望远镜首次发现了这颗彗星在向地球靠近,天文学家将其编号为C/2011 L4彗星,并命名为Pan-STARRS。据悉在3月8号到13号这几天里,该彗星将达到最大亮度。 这是Pan-STARRS彗星首次进入我们肉眼可见的距离,此时它正穿过太阳和水星之间。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通常,我们要等10年到20年才能见到一颗这样亮度的彗星。天文学家预测Pan-STARRS的亮度可能与北斗星座的恒星相当,在我们肉眼看到的星星中属于中等。 北半球的观星爱好者要等到黄昏时分才能看到这颗彗星,届时其可能呈现为模糊的圆盘形状。该圆盘比满月小得多,但仍可以辨别出形状,而不只是一个点。彗星的尾部则有可能达到满月直径的好几倍。不过天文学家也警告说,虽然彗星的经过意味着一次罕见的绝佳观测机会,但实际的情形也有可能令人失望。观测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彗星表面的特征,以及太阳的热量和引力对彗星的影响。 这样的一颗彗星“总是让人难以捉摸,有可能出现壮观的景象,也可能惨淡收场,这两种情况的概率是差不多的。”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彗星监测者Karl Battams说,“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当然,这颗彗星不会撞向地球、水星或太阳。天文学家称,Pan-STARRS彗星来自遥远的奥尔特星云(Oort Cloud),该星云中有众多围绕太阳系运行的长周期彗星,其周期从数年到数千万年不等。Pan-STARRS彗星的轨道为双曲线形式,这意味着它可能只经过太阳一次,再也不会重返太阳系。 彗星是宇宙中的大雪球,由冰冻的气体、岩石和尘埃构成,体积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城镇。它们形成于太阳系初期。有时彗星受到引力作用被拉向太阳,进而受热、蒸发,在身后出现一道长达数百万公里的碎屑尾巴。Pan-STARRS彗星将十分靠近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也只有1.6亿公里。洛厄尔天文台的天文学家马修·奈特(Matthew Knight)说道,这意味着它将“非常活跃,出现大量的尘埃,组成一条壮观的彗尾” 。据悉,在日落之后的45分钟内,将是观测彗星的最佳时机。 过去几周在南半球的数个国家,人们已经用肉眼看到了这颗彗星。而从现在到三月末,Pan-STARRS彗星将渐渐离我们远去,并最终消失在天空中。不过彗星爱好者还可以期待11月份的ISON彗星,有天文学家称它将持续数月,而且亮度可能与白天看到的月亮相当。(任天) http://www.newhua.com/2013/0308/202352.shtml 彗星来了将持续到18日 2013年03月09日06:21 海峡都市报 留言   N本报记者 缪星象   本报讯 彗星号称天外来客,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在夜空中十分显眼。昨日,编号为C/2011L4的彗星进入到福建可观测领域,到18日为止,如果条件合适,人们在傍晚6点半到7点钟可以看到彗星。不过,昨日,福州气象条件不佳,尚无法观测。   据省天文学会秘书长、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天象馆老师潘小清介绍,此次彗星为12年来最亮。今年3月8日至18日,太阳落山后一小时内,在西方低空肉眼可能见到这颗彗星。这是十多年以来北半球见到的比较亮的一颗彗星。目前该彗星已发展出短尾,星等已超过2等,亮度与北斗星差不多。3月上旬之前,它适合在南半球观看,昨日起,北半球各地可能会见到。   不过这只是从理论上讲,实际观测受天气等各种条件制约。彗星离地平线只有5度的高度角,观测较难。福州市民可在这段时间的傍晚6点半至7点之间,往西侧开阔地点观测,大约有10分钟的时间可以看到。大名鼎鼎的哈雷彗星每76年“回来”一次,但是这颗C/2011L4彗星可能不具有返回的特点,属于匆匆过客,错过此次机会,恐怕永远都看不到了。   昨天省天文学会专家观测这颗彗星,可惜气象条件不佳,没有看到。“3月12日是最亮的时候,到时候或许可以看到。”要观测,还是得尽量到海拔高的地方。周日,省天文学会有意组织爱好者前往德化石牛山拍摄。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天象馆电话:83642644。 http://roll.sohu.com/20130309/n368226100.shtml 本月中下旬中国上空可见16年来最明亮彗星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3-03-08  发表评论 中新社广州3月8日电 (郭军 李建基)据广州五羊天象馆预告,今年3月中、下旬,中国乃至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如果天色晴朗,都可用肉眼目睹到16年来最明亮的彗星。 据悉,上一次在中国用肉眼看到最明亮的彗星是1997年的海尔-波普彗星。 本月中下旬在中国上空可见的这颗彗星在2011年6月6日被发现,编号为“C/2011L4”彗星。这颗彗星是非周期彗星,它的偏心率为0.000045,以双曲线的轨迹运行。据悉,这颗彗星今年3月5日与地球相距最近,约1.6亿千米;3月9日最明亮,光度约1星等,与牛郎星相仿;3月10日过近日点,与太阳只有4500万千米。在3月10日前后,该彗星的彗尾最长最亮。 该颗彗星今年初在南半球上空运行。今年3月12日,这颗彗星由南往北跨越天赤道,成为北半球天文爱好者开始观察它的“黄金时代”。日落20分钟后,人们可以在西方很低的天空寻觅到它的踪迹。 有趣的是,在3月29日前后,彗星和太阳的赤经几乎位于同一条经线上,但该彗星的赤纬比太阳的赤纬大,即彗星比太阳更接近天北极。因此,在3月27日至31日,一天中可观察彗星两次,其中一次在日出前,一次在日落后,从而可以避开日光对观察彗星的影响。4月1日以后,“C/2011L4”彗星适宜在日出前的东方观察,但彗星亮度逐渐减弱,并降至4等以下,需要借助望远镜观察。(完) http://news.china.com.cn/env/2013-03/08/content_28180125.htm 关注彗星对大地震的影响 2013-3-9 06:10 关注彗星对大地震的影响 天文学家说,位于北半球的观测者可以从星期五(3月8日)开始,通过双筒望远镜或小型天文望远镜观察到这颗彗星。并且,彗星会在星期日飞向太阳的时候在北部天空闪现出最亮的光芒。 天文学家说,这颗彗星来自远离太阳的深空,下次飞临地球附近可能需要再过10万年时间。所以说,十万年等一回。 地震专家徐道一等人指出,彗星与大地震可能是有联系的。彗星质量很小,从引力角度它对地球的影响是很微弱的。两者相关的机制现在还难以解释清楚。不过,有人企图从高能粒子和电磁作用的角度来解释彗星和地震的关系。 北京时间2011年10月9日消息,近日,一颗罕见的巨型掠日彗星撞击了太阳,闪光照亮了夜空。在轨道上运行的探测器在撞击发生前7小时捕获了这颗正高速冲向太阳的彗星的实时画面。随后,当这颗彗星在周日一头扎进太阳的熊熊烈焰之后,太阳表面随即发生一次X级耀斑爆发(这是耀斑分级中的最高级),大量带电粒子穿透日冕冲入太空,如节日的烟火般照亮宇宙夜空。 鉴于太阳活动对地震的影响,巨型掠日彗星撞击太阳伴随耀斑爆发,这是彗星与地震对应的可靠机制。 关注彗星撞击太阳的可能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68553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彗星和行星的结合:叫“彗式行星”如何?
jiangxun 2010-7-30 11:38
作者:蒋迅 Source: Super Hot Planet With Unique Comet-Like Tail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 Jeffrey Linsky 团队用NASA 的哈伯太空望远镜的宇宙起源频谱仪 证实 了 一个可以被称为彗行星的天体 (HD 209458b) 的存在,它是一个巨大的气体星球,由于它的气体被抛出大气层,看上去就好像是一颗彗星。原来,这颗行星距离它所围绕的恒星特别地近。恒星把其大气层加热, 并使得被加热的表面物质脱离了行星,又受到母恒星强烈的恒星风吹拂,而呈现彗尾般的构造。这棵行星位于飞马座,距离地球153光年,重量比木星略轻 (木星的0.69倍),但轨道距离它自己围绕的恒星近一百倍 (只有700万公里),这颗被烤的发焦的行星公转一圈只要3.5天。相比之下,在我们太阳系中最快的水星公转一周要88天。 我不知道是否可以把这类行星称作彗行星(cometary planet)。也许称为彗式行星(comet-like planet) 更为贴切。
个人分类: 航天|384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英发现迄今最大彗星 彗尾达日地距离1.5倍
maokebiao 2010-4-17 10:30
作者:孝文 来源:新浪科技 英发现迄今最大彗星 彗尾达日地距离1.5倍 麦克诺特彗星 北京时间4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英国科学家确定,麦克诺特彗星(Comet McNaught)是迄今为止最大彗星的候选星。伦敦大学学院马拉德空间科学实验室的格雷恩特琼斯博士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RAS国家天文学会议上,详述了该研究结果。 这个科研小组并未通过测量彗尾的长度来确定这颗彗星的等级,而是利用欧洲航天局和美国宇航局的尤利塞斯飞船获得的数据,评估受到这颗彗星干扰的空间的大小。磁力计分析结果显示,当这颗彗星的慧核喷出的电离气体与太阳风里快速移动的粒子产生互动时,它周围会形成冲击波,使太阳风的速度突然减慢。 2007年1月和2月,编号为C/2006 P1的麦克诺特彗星成为40年来在地球上可用肉眼直接观测到的最为明亮的彗星。在此期间,尤利塞斯飞船意外穿过这颗彗星的彗尾,这是该飞船在太空执行为期19年的任务期间,3次经过彗尾的其中一次。另外两次包括1996年的百武彗星,它是当前最长彗尾的纪录保持者。 尤利塞斯飞船在相距麦克诺特彗星慧核的距离大约是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1.5倍的地方,遭遇了它彗尾里的电离气体。麦克诺特彗星慧核的壮观程度远远超出了2007年人们在地球上用肉眼看到的一个尘埃彗尾。 琼斯说:麦克诺特彗星的等离子气体彗尾比尘埃彗尾更难观测到,因此我们无法非常确切地估算出它的长度。我们只能说,尤利塞斯仅用2.5天就穿越了围绕在百武彗星周围的太阳风,而它用了18天,才穿越围绕在麦克诺特彗星周围的太阳风。这说明麦克诺特彗星不仅是一颗从地球上可以观测到的非常壮观的彗星,而且它还是太阳风的一个巨大屏障。 通过把尤利塞斯飞船穿越其他彗星所用的时间与这进行对比,证明麦克诺特彗星非常庞大。1992年乔托(Giotto)飞船穿越葛里格- 斯克杰利厄普彗星(Comet Grigg-Skjellerup)用了不到半小时,穿越哈雷彗星用了好几个小时。琼斯说:一颗活跃彗星的等级取决于它向外喷射气体的范围,而非慧核的大小。慧核不会对彗星的整个表面起作用,我们只能说,麦克诺特彗星产生气体的水平比百武彗星更高。 科学家通过1996年尤利塞斯飞船遭遇百武彗星时的磁力计结果,已经发现这种惊人特点,不过他们只进行了尝试性验证,尤其是在这种距离慧核那么远的情况下,他们更难得出确切结果。在麦克诺特彗星上发现类似特征,说明上述判断彗星等级的观点是正确的。 更多阅读 美国《每日科学》相关报道(英文) 物理学家组织网相关报道(英文) 最新理论称彗星碎片导致地球进入迷你冰川期 美科学家寻找向地球抛射彗星的死亡之星 观测发现一颗掠日彗星飞向太阳将被吞噬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阳观测卫星SOHO发现第1500颗彗星
songshuhui 2008-9-2 15:07
laosun 发表于2008-06-30 星期一 20:13 分类: 天文 | | 由美国宇航局和欧洲空间局联合发射的太阳观测卫星 SOHO ( 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 ,太阳和日球层天文台这是天文学名词委员会给出的最新标准译名) 6 月 25 日发现了第 1500 颗彗星,这颗卫星发现的彗星已经超过了历史上其他所有彗星发现者发现数量的总和,虽然它的目的其实是研究太阳物理。 这个创纪录(这里所谓记录,其实是人类对于整数的喜好而已) SOHO 彗星小而暗淡,属于克鲁兹族( Kreutz group )彗星,是由美国寻彗老手、天文爱好者 Rob Matson 发现的。 克鲁兹族彗星,或者称为掠日族彗星,其观测历史已经由数百年了。这个彗星族运行轨道非常靠近太阳(如果撞到太阳上,就成为撞日彗星了),近日点一般不到 0.01 天文单位,大约 150 万千米(我就奇怪为什么科学出版不许用公里只能用千米)。 (上图是SOHO彗星的发现图,白色圈代表太阳本体,红色圆环是日冕仪,即挡住太阳本体或周围的装置,从而可以发现太阳周围较暗淡的天体) 在发现彗星方面, SOHO 卫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位置。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此处两者的引力正好平衡(称为拉格朗日 1 点,是伟大的数学、力学、天文学家拉格朗日于 1772 年研究三体问题时发现的,计算方法其实很简单,你也可以算出来)。 SOHO 卫星在这个地方可以毫无阻碍地看到太阳周围的区域在地球上,强烈的阳光加上浓厚的大气层合作完美的遮蔽了白天的星空,因而成为白天,白天的恒星都看不到了,更不用出现在太阳周围的黯淡的彗星了。在太空中, SOHO 可以看到在太阳的火焰周围是漆黑的天空和亮晶晶而且不会眨眼睛的星星。 大约 85% 的 SOHO 彗星都是曾经的某个大彗星经过太阳附近被扯成的碎片,时间应该是在很多个世纪之前了。这些碎片被称为克鲁兹族,它们从太阳表面 150 万千米处掠过,又返回到幽暗的深空。虽然它们侥幸没有撞上太阳,但其中大部分也被可怕的致命的太阳辐射 SOHO 的观测使命所蒸发和摧毁。 SOHO 所载的 12 个仪器之一 LASCO (大角度和分光日冕仪)拍摄的照片见证了太阳辣手摧花的这一过程。 当然 LASCO 本身或者 SOHO 科学家们没有时间从头到尾关注这件事情,这些事情交给了一批训练有素的志愿者,他们通过互联网争抢 SOHO 发回地球的观测照片,并以最快的速度搜索可能存在的彗星的信号。 SOHO 发回的数据在 15 分钟之内会就上载到网站上供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好者们下载和分析,当爱好者们发现某个疑似彗星的目标时(在连续拍摄的图片上表现为快速移动的亮点),就会将结果提交给设在华盛顿特区海军研究室的 Karl Battams ,他负责检查所有的发现,经确认后提交给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小行星中心,这里负责对彗星进行编号并计算其轨道参数。 彗星的价值并不仅限于分类和命名,还具有相当的科学意义。这些发现让我们可以看到彗星的死亡, Battams 如此说。当彗星无休止地绕太阳运动时,它每次接近太阳都会丢失一些冰和其他物质,并最终分裂,留下由碎片构成的长尾。天文学家为此非常感激 SOHO ,因为大批 SOHO 彗星的发现让他们拥有了分析这一过程的充足资料。 Battams 说:这是一个独特的数据库,并且不可能通过其它方式得到。 1500 颗 SOHO 彗星只是过去 13 年 SOHO 卫星在太阳物理和太阳周边环境课题上做出的诸多杰出贡献之一。欧洲空间局 SOHO 项目科学家 Bernhard Fleck 评论说:收获数量巨大的 SOHO 彗星实在是意外之喜。 在 SOHO 彗星的发现上,中国的天文爱好者们也作出了杰出的成绩,周星明(已故)、苏华、周波三位爱好者名列前茅。关于他们的工作和 SOHO 彗星的相关资讯可以参看新疆乐天派网站 www.xjltp.com 。 标签: 天文 , 彗星
个人分类: 天文|150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