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医患关系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医患关系

相关日志

吴仲华档案|从医患到挚交——两封书信见证吴仲华与吴孟超的友谊
热度 1 ScientificNK 2020-6-23 12:06
从医患到挚交 ——两封书信见证吴仲华与吴孟超的友谊 现在的医患关系常常剑拔弩张,二者间貌似势如水火,不可调和。1988年初,著名科学家吴仲华先生不幸患上了肝癌,许多医生都认为无法治疗,经北京医院介绍去上海医治,在上海长海医院由吴孟超教授主刀进行了肝癌切除,手术非常成功。随着吴仲华先生身体的逐步康复,他们之间的关系由医患转变为挚交更被传为佳话。奠定两位著名科学家间友谊基础的是他们对各自事业的孜孜以求和淡泊真诚的生活态度,从吴孟超教授写给吴仲华先生的两封书信即可窥见一斑。 一封写于1991年6月10日,说的是吴孟超教授托人从上海给吴仲华先生带去甲鱼两只以滋补身体,两位著名科学家之间的交往一如同平头百姓般简单朴实,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 另一封写于1991年1月8日,信中吴孟超教授对吴仲华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和真诚待人的品质敬佩不已:“北京一别又快一个月了,新年过得好吗?我经常在想念你们,你们那坦诚真诚和奋进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我学习的榜样,也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更让人感动的是,吴孟超教授生于1922年,吴仲华先生生于1917年,吴仲华先生仅比其年长5岁,但却以“学生”自称。 吴仲华与吴孟超间的友谊与日俱增,堪称从医患到挚交的典范。
个人分类: 吴仲华专题|3540 次阅读|1 个评论
引发数起杀医事件的神秘“空鼻症”,是医疗过失还是患者癔病?
beckzl 2020-4-22 11:54
2013年10月, 浙江温岭杀医案 曾轰动一时。时年33岁的青年男子 连恩青 身藏尖刀,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袭击当值医师,造成1死2伤的惨剧。 而事件的起因,是他 对鼻科手术的结果不满 ,并觉得有过失的医生一直推诿责任。 2014年1月,连恩青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对于犯罪事实,他当庭认罪,但 对司法鉴定机关对其作出的有精神疾病“疑病症”的说法,他却多次激动地否认。 并宣称自己是为了“把事情搞大”以引起社会对空鼻症患者的重视。 央视节目采访在狱中的连恩青 “空鼻症” 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鼻腔手术后患者群体间的说法,病人往往认为是主刀医生医疗过失引发自己术后产生鼻塞、 呼吸 不畅、胸闷、头痛甚至精神异常。 但很多投诉者在后续的医学检查上却一直显示一切正常,因此这种病症至今未被归类为明确的鼻类病。很长一段时间内医学界甚至将其归类为 精神疾病 ,然而病人接受精神治疗也并不见好,还引发了很多 医闹与病患自杀 案例。 神秘的“空鼻症”,真的这么匪夷所思吗? 说到 鼻塞 ,是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的问题。只要一不小心感冒了,突如其来的鼻塞肯定是迅速 降低生活质量 的最大帮凶:白天呼吸不畅,大脑总感觉昏昏沉沉的;到了晚上,轮流堵塞的鼻子更能让人翻来覆去睡不好觉。 相比于普通的鼻塞带来的小困扰,鼻炎患者面临的则是进阶的挑战。鼻塞、流涕、喷嚏不止、呼吸不畅成了日常,难受异常的鼻子时时刻刻 干扰着患者的日常生活 ,不仅分散其注意力,严重的还会使患者失去嗅觉及一部分味觉。 引起鼻塞及加重鼻炎症状的因素很多,其中常见的一种,就是 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是贯穿人类鼻子中部的骨骼和软骨组成的一道屏障,起着把鼻内分成两半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玩意就该处于鼻内中间位置。 正常鼻中隔(左)与偏曲的鼻中隔(右)对比 但实际上这块软骨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对自身的正直生长也比较不上心。小时候被开门的长辈迎面击飞过啦,青年时期鼻子被揍过啦,甚至总喜欢趴着侧一边睡都可能导致鼻中隔偏曲生长。 鼻中隔偏曲后,会堵塞空气正常经过鼻孔。但是 小程度的偏曲一般不影响生活 ,据估计全球有近80%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状况,但只有极少数严重到需要手术矫正。 验证自己有没有鼻中隔偏曲也十分简单,一般来说如果你每次感冒都是左鼻塞右流涕(或者反之),那十有八九就是鼻中隔偏曲了。 严重的鼻中隔偏曲可能会让一侧的 鼻孔堵塞 ,造成呼吸问题的同时也容易使鼻腔自洁功能受损,导致 鼻窦反复感染 。更严重的还会伴随着 鼻甲增大 的问题,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呼吸能力,甚至有 打鼾、睡眠窒息 的风险。 鼻中隔偏曲也可能引发图中的上、中、下鼻甲异常增大 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 鼻中隔成形术(Septoplasty) 以及 鼻窦手术(Sinus Surgery) 中的鼻甲切除术。这些手术的基本原理,都是通过内窥镜微创手术切除多余的骨头、软骨、增生的息肉,再将鼻中隔膜归位,从而恢复鼻腔的正常结构。 一般而言,这些都是低难度,低风险的常规小手术。这种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的手术,往往也能立竿见影地改善患者的鼻塞、鼻炎症状。(作为资深鼻炎患者的笔者“有幸”在读书时期亲身经历过一次鼻中隔偏曲纠正手术,术前术后确实是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 那种堵塞多年的鼻通道被打开的感觉,就像是近视眼第一次佩戴上眼睛看到的清晰新世界。呼吸通畅,更佳的睡眠质量与精神状态,感冒概率明显下降,甚至感觉记忆力与学习效率都得到明显提升。 一次成功的鼻中隔成形术甚至可能附带整形效果 然而看似简单、效果显著的鼻内手术,其实并不总是尽如人意。有小部分不幸的患者,会在手术后发现自己的症状非但毫无改善,甚至进一步恶化了。而且可能发生这种状况的不止鼻中隔成形术, 任何鼻内手术都有引发空鼻症的小概率 。 术后患者会觉得鼻腔内空荡荡的,呼吸的感觉不对。接着鼻腔乃至于整个人都干燥异常,而吸入的空气像是直接灌入身体的火,引发胸痛、头晕等异样感觉。患者整个人的注意力几乎无时不刻都在很不对劲的鼻子上,痛苦而不得解脱,甚至会出现焦虑、狂躁、抑郁等并发症状,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种病症最难解的一点就是,同样的手术流程,有的人做完效果拔群,有的人做完痛不欲生。而且事后即使复诊拍CT,医生也会告诉你检查出来手术是成功的,患者的鼻腔结构恢复通畅,并无任何异常。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空鼻症尽管在民间患者群体间传得沸沸扬扬,很多医生及研究者却将其归类为“ 精神障碍 ”。简而言之,就是患者在经过鼻内手术后,已经适应了原有堵塞病态的鼻腔无法接受突然到来的通畅感,诱发了一种心理上的不适。 又在持续加大对鼻子问题的关注之下,演变成越来越严重的心理暗示,最终造成精神障碍。 广州某医院医师2014年发表的研究截图 这种简单的归因酿成了很大的问题。感觉术后症状进一步恶化的患者到医院检查,却被告知手术成功,鼻子没有任何问题,“一切都是你想太多了”。这显然不能解决生活中无时不刻遭受煎熬的患者的问题,就像杀医的连恩青一样,很多患者始终 觉得医院诊断造假,是在推卸责任 。 2007年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代文红医生被刺身亡;2011年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徐文主任被砍伤;2012年2月,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医院耳鼻喉科医生被砍死;2012年4月,一名叫吕福克的患者一天之内连续刺伤北京耳鼻喉科的两名医生;2012年9月,一名鼻炎患者于深圳鹏程医院耳鼻喉科行凶,导致4人受伤…… 成为医闹重灾区的耳鼻喉科 频繁发生的耳鼻喉科医闹,令人痛心之余,也让很多医院再也无法选择“低调处理”。越来越多国内的医生开始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 这时候大家才发现,“空鼻症”其实早在1994年就被美国医生Eugene Kern和Monika Stenkvist明确命名指出——他们用 空鼻综合症(ENS) 来形容因鼻腔组织缺失造成的病症。 在2000年,也有名为Moore Eric的医生明确指出“临床医师不可过分地切除鼻腔组织结构,以免引起鼻腔不可逆病理损伤”。这个观点曾在2001年的《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上出现,只是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箭头所指即为缺失的下鼻甲 图源:iskin.com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表明, 空鼻症是由于人体感应到鼻腔中异常的压力与温度引起的。 位于鼻甲上的压力或温度感受器如果被手术破坏,就可能导致某些人失去感知鼻呼吸的能力。 从医学的角度分析,这部分功能或许能被其他鼻腔内部位补足,但并非所有人都有此能力。 2015年的一项试验性研究召集了128名接受过鼻腔手术的空鼻症患者,医生在他们的鼻粘膜下尝试植入了各种不同的填充材料,以补足鼻腔中“空缺”的位置。一年后的随访结果显示,有79%的患者表示其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尽管依旧有质疑者认为这项研究中没有设置安慰剂对照组,因此 可能存在强烈的安慰剂作用或报告偏倚 。但这已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空鼻症补救措施了。 在鼻腔中补入填充材料可有效缓解空鼻症症状 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的话,其实在更早的1914年,就有一位名为梅森(Albert Mson)的医师报告了在切开鼻子的手术后出现了“类似萎缩性鼻炎的症状”和“鼻子与喉咙干燥”的病例。 梅森医师还写下了一句十分经典的话提醒后人: “鼻甲是鼻子上最重要的器官,身体的任何部分被切除抛弃都应该慎重考虑尤其是鼻甲——不过,包皮除外。” (作者注:包皮这点还是有争议的) 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依旧有许多医生坚持空鼻症是纯粹心理问题这一说法——2013年连恩青就是被强制送入精神病院,出院后才去行凶的。 耳鼻喉类疾病极易导致紧张的医患关系一方面是此类疾病的病症判断较为主观,不像骨折、外伤之类客观;另一方面则是此类病症容易影响精神状态 2016年8月,一位名为 张瑞 的年轻姑娘通过百度搜索,找到当时页面排名第一的 乌鲁木齐爱德华医院 做了鼻中隔矫正等一系列“治疗鼻炎”的小手术,随后由于严重的空鼻症引发精神问题,于9月15日跳楼自杀。 最令人唏嘘的是,她去治鼻炎,本是为了以更好的状态和相恋6年的男友走入婚姻殿堂。 而令人们稍感欣慰的是,最终法院判定医院确实存在医疗行为过失,空鼻症不再被认为纯粹是患者的精神问题。 因空鼻症自杀的女孩张瑞 2013年连恩青杀医案发生后,南方周末曾试图就此问题做一番深度调查报道。采访到的医生告诉记者,国内大量空鼻症患者做过一种治疗慢性鼻炎的“低温等离子”手术。 这种 消融鼻甲 的手术会使病人在短期内鼻腔通气明显,但时间一长,才发现为此付出了无法挽回的代价。而手术治疗鼻炎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对很多中小医院而言,这种小手术是其重要的 创收渠道 。 “ 创 收指标 被分解到科室, 科室再分解 到医生。 而医生 只能靠多给病人 做手术完成指标 ,‘过度医疗 ’因此在所难免 。 ” 案件发生后,这种手术被很多医院紧急叫停 。 但由于涉及庞大利益及学科形象 ,几乎整个 学界对此都是 “回避” 不谈的状态 ,这也是这方面研究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当然了,近几年随着医疗行业的规范,莆田系医院纷纷关停,更因为业界内其实对空鼻症已有相当程度的理解,新发的空鼻症患者几乎没有了。但对于还在痛苦中挣扎的空鼻症患者群体,这始终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 医学遗留问题 。 医学的发展上肯定会误入一些难以避免的弯路,但勇敢地承认面对并纠正它,我们才可能更快地奔向没有尽头的探索更远方。至少,也 不该让医学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 吧。 李淳风.空鼻症患者之痛.南风窗·封面报道,2014年11月 董频,黄若飞.鼻腔疾病与精神异常的联系—“空鼻症”与“类空鼻综合症”,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4年 陈剑,曾黎,王建国.鼻内窥镜术后空鼻综合征的病因及治疗探讨.ModernPracticalMedicine,2017.9 鼻子“小病”惹出多起杀医案 空鼻症的社会之痛,南方周末,2013.12 杀医的逻辑,中央卫视《面对面》节目专访浙江温岭“10·25”杀医案凶犯连恩青,2014 Alana Biggers,What is empty nose syndrome?,Healthline,2017.8.4 Suzanne Falck,What to know about empty nose syndrome?,Medical News Today,2017.8.7
24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闹和暴力伤医是怎么养成的?
yangjundr 2019-12-30 16:20
医闹和暴力伤医是怎么养成的? 杨军 近日发生于航天总医院急诊科杨文医生被歹徒残杀事件,再次勾起了对中国特色医闹和暴力伤医事件频发根源的思考。 所谓医闹和暴力伤医,表面上看是在诊疗工程中出现不可预期结果或者主观愿望与疾病进展规律相背离时,对由此产生的医患纠纷的暴力化处理过程,其中既有医方因素,也有患方因素,更多实则是主管部门尸位素餐、长期不作为导致医患双方缺乏可操作的法制化处理途径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医方是医疗技术的提供方,在患者就医诊疗过程中,不可否认存在由于医方主客观因素导致的不可预期诊疗结果,但是,绝大多数结果是疾病发展的自然规律。 患方怀揣美好愿望花钱看病,大多情况下,也都能天遂人愿。尽管,生老病死这是天道,死亡是宇宙唯一正确的发展规律。但是,由于普遍缺乏对生命的客观认知,当诊疗结局不达预期之时,很多患方对此并不理解。同时,呼天喊地、宣泄悲伤情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医闹便成为宣泄悲伤情绪的哭丧棒。 官方的情况比较复杂,从事发科室、医院、地方卫健委、国家卫健委,到各级政府、公检法体系貌似都是官方,但其角色、社会责任、义务、权利混淆不清。其中,事发科室、医院是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方,承担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责任;地方卫健委、国家卫健委等上层机构不仅承担均衡配置社会医疗资源、规范行业行为,也应该同时承担维护从业人员个人权益的义务;而各级政府和公、检、法则承担平衡医患双方权益,依法处理医患纠纷责任。 然而,现实却很骨感。每当有医患纠纷发生之时,医患官三方在第一时间盘算的却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段内实现个体或团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规范的处理纠纷。 当事医生在算计:是和患者通过法律途径处理医疗纠纷,还是花钱消灾尽快了结纠纷?毕竟当每位医生每天都要面对大量患者的情况下,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纠结于医疗纠纷呢?单就时间成本就扛不起。况且,一旦发现医疗纠纷中存在医疗差错或瑕疵,当事医生不仅要承担赔付责任、甚至还会影响到评优、升职、晋升、个人声誉等等一系列利益。两害相权取其轻,于是, “私了”,花钱消灾,几乎成为所有医生处理医患纠纷的第一选项。而当事科室和医院内心盘算的更为精准:由于,任何原因引起的医患纠纷和医闹都会对正常医疗秩序和科室、医院声誉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处理不好,还可能会影响到领导的个人前程。因此,责成当事医生自行“私了”也成为不二的首选。这样,不仅不影响小团体其他人的利益,更不会影响领导的个人前程。因而“私了”也早已成为业界默认的共识,有的甚至被写入了处理医患纠纷的书面文件。于是乎,在医患纠纷发生的第一环节,“医方”常会精致的选择“私了”的处置方式。 当事患方也在算计:一旦感觉诊疗结果不满意,甚至怀疑存在医疗差错就想维权。但是,维权成本高,即便维权成功也赚不了多少。于是,经过小算盘的精致盘算, “私了”也便成为患方的首选。因为,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我弱”“我不懂”已经成为所有处理纠纷的堂而皇之的理由。而在医疗纠纷中以“我弱”“我不懂”为缘由的医闹获益常常会超出正常途径维权的预期,且屡试不爽。因此,“患方”选择“私了”无疑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官方更在算计:天下事儿那么多,哪有那么多精力、精力和社会资源去处理医闹。况且,目前依据治安处罚条例处理医闹,简直没甚卵用。因此,只要 “医闹”冲突不演化为群体事件,爱怎么闹就怎么闹。所以,让“医方”花钱安抚“患方”情绪的“私了”模式也便成为各级政府和公检法部门处理医疗纠纷的首选。 可见, “私了”无疑已成为“医 - 患 - 官 ”三方经各自精巧算计之后处理医患纠纷的首项。 既然, “医 - 患 - 官 ”三方都惊人一致地首选“私了”。那么,如何在“私了”中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便是博弈的第二个环节。 面对医疗纠纷,医方最高原则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化最少的钱解决纠纷,将纠纷对个人和集体利益、声誉及后继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因此,只要患方要价不太离谱,医方大都会速战速决花钱消灾了结。而患方心态则完全不同,既然医疗纠纷可以 “私了”,那么闹的越凶、要价越高必然获益越多。而官方则更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花医方的钱、消患方的气,只要患方不把事儿搞大,随他怎么搞,而即便发生冲突,也只是按照治安处罚条例进行处理。因此,大多医闹的结局便是医方掏钱,患方获益,闹得越凶获益越多。显然,如此低成本高回报的医闹实在是太具有诱惑力了,已经演变成一种鼓励医闹的闹剧。正因如此,极具中国特色的职业医闹产业链应运而生。但是,对于医方而言,职业医闹并不是最可怕的,因为职业医闹一般很会拿捏分寸,他们只谋财不索命。而最危险的则是患方个体的极端行为,这些患者或家属,不仅谋财,更要索命。 那么,患方中为什么会存在如此残暴之歹徒,恩将仇报非取他人性命而后快。深入分析,不外乎与以下因素有关: ( 1)人之初,性本恶,坏人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变好的,更多的只不过是坏人变老了。 ( 2)官方长期尸位素餐、不作为,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置医闹,将医患冲突定位为互殴简直是大错特错。稍微有点思维能力的人都明白,互殴者都是为个人利益发生争执和冲突,而医者则是救死扶伤、担负普罗大众健康的社会道义,显然,用“互殴”定义医疗纠纷本身就是对医生的侮辱。可见缺乏必要的足够强度的惩戒措施,导致对于低成本、甚至无成本医闹行为的无底线的宽容,无形中必然助长、鼓励了“医闹有理”的现实悖论,这也是直接导致医闹和暴力伤医事件频发最重要因素。 ( 3)生老病死原本天道,死亡才是宇宙唯一正确的规律。但是,由于缺乏基本的科普教育,一个全面弱智的时代已经若隐若现,社会人群普遍缺乏对生命本质的客观认知,很多人仍旧愚蠢地以为进了医院什么病都能看好。加之,官方和一些不良媒体推波助澜,无限放大医疗水平的进展,导致患方对疾病不切实际的期待。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十年,医疗行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比如人均寿命延长、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下降更多获益于预防医学的发展和食品安全、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点在我们国家短期内并不显现,相反,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多种疾病高发的时代。 ( 4)由于官方原因,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走在路上的医改仍旧连方向都还没有看清楚,更别谈什么成功了。加之其他同样让人焦虑的各个行业,社会戾气渐浓,就医过程中的不快情绪的层层累积直到爆发也是一种必然。 ( 5)最后,再讲一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医疗行业。虽然,医疗行业头戴白衣天使光环,担当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原本应被放置于备受全社会重视的合理地位。但现实中,由于官方对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医疗投入不足、不尽合理的医保制度、严重偏低的医疗服务价格和部分药物和检查的畸高定价,将医方不可避免放置于患方的直接对立面,并成为所有矛盾冲突爆发的直接承受者。更为可悲的是每当医闹、暴力伤医发生的时候,医疗行业从来未曾从根本上为解决这一问题做过任何有价值的努力。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领导在和稀泥求稳定,同事在悲愤之中说上几句 “ 一路走好 ” , “ 天堂没有医闹 ” 之类没有任何卵用的感慨之后,就是讲道理、晒辛苦、拉悲情,再之后就是庆幸事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不让子女从医之类的。还有人将近日出台的所谓 “医疗基本法”当做解决医闹和暴力伤医的尚方宝剑。睁大眼睛仔细看看吧,表述仍旧未跳出“治安处罚条例”的范畴,因而,也成为不了拯救行业的救命稻草。而 丁香园 一项 有 3.1万人参与 的社会调查 结果显示 竟然 91.5% 受调查 者 还在 支持 医院 安检 。估计支持设置黑名单、增加监控更不在少数,这是为了将杨文医生的 惨状 看的清清楚楚吗?显然,这不是智商问题,能在这个行业混的智商都不是问题,唯一可解释的就是脑子坏了。 因为,这是维稳思维的具体体现,给不了医生安全,拉的只能是社会的仇恨。何必呢?进医院都要安检,还不如关了医院算了。 总之,在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在医患官三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算计之下,官方的尸位素餐和长期不作为是导致一系列医闹、暴力伤医事件的原罪,缺乏具有震慑力的法律法规成为低成本医闹频发的直接因素,长期以 “私了”模式处理医疗纠纷是导致今日悲剧的萌芽。而每次发生之时,医疗行业内的悲情与行业外吃着人血馒头的围观者之间的反差仍旧直白的显示医闹、暴力伤医事件还会再次重演。 因此,如果官方依旧不作为,不能引导各方均通过法治化途径解决纠纷,不能将医闹入刑,不能给医闹者足够的震慑,其他一切都将是瞎扯淡 …… 事实上,杨文医生的鲜血还未干,很多吸粉的个体和自媒体已经粉墨登场了, 其中 将医疗行业的正常反应定位为 “煽悲情”的自媒体和社会大众不在少数。周一,当太阳重新升起之时,除了惨死于屠刀之下的杨文医生,这世界仍将会依然如故……
个人分类: 杂谈|0 个评论
医闹和暴力伤医是怎么养成的?
yangjundr 2019-12-30 10:28
医闹和暴力伤医是怎么养成的? 近日发生于北京航天总医院急诊科杨文医生被歹徒 残杀事件 ,再次勾起了对中国特色医闹和暴力伤医事件频发根源的思考。 所谓医闹和暴力伤医,表面上看是在诊疗工程中出现不可预期结果或者主观愿望与疾病进展规律相背离时,对由此产生的 医患纠纷的暴力化处理过程 ,其中既有医方因素,也有患方因素,更多 实则是 主管部门尸位素餐、长期不作为导致医患双方缺乏可操作的法制化处理途径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医方是医疗技术的提供方,在患者就医诊疗过程中,不可否认存在由于医方主客观因素导致的不可预期诊疗结果,但是,绝大多数结果是疾病发展的自然规律。 患方怀揣美好愿望花钱看病,大多情况下,也都能天遂人愿。尽管,生老病死这是天道,死亡是宇宙唯一正确的发展规律。但是,由于普遍缺乏对生命的客观认知,当诊疗 结局 不达预期之时,很多患方对此并不理解。同时,呼天喊地、宣泄悲伤情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医闹便成为宣泄悲伤情绪的哭丧棒。 官方的情况比较复杂,从事发科室、医院、地方卫健委、国家卫健委,到各级政府、公检法体系貌似都是官方,但其角色、社会责任、义务、权利混淆不清。其中, 事发科室、医院 是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方,承担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责任; 地方卫健委、国家卫健委 等上层机构不仅承担均衡配置社会医疗资源、规范行业行为,也应该同时承担维护从业人员个人权益的义务;而各级政府和公、检、法则承担平衡医患双方权益,依法处理医患纠纷责任。 然而,现实却很骨感。每当有医患纠纷发生之时,医患官三方在第一时间盘算的却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段内实现个体或团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规范的处理纠纷。 当事医生在算计:是和患者通过法律途径处理医疗纠纷,还是花钱消灾尽快了结纠纷?毕竟当每位医生每天都要面对大量患者的情况下,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纠结于医疗纠纷呢?单就时间成本就扛不起。况且,一旦发现医疗纠纷中存在医疗差错或瑕疵,当事医生不仅要承担赔付责任、甚至还会影响到评优、升职、晋升、个人声誉等等一系列利益。两害相权取其轻,于是, “私了”,花钱消灾,几乎成为所有医生处理医患纠纷的第一选项。而当事科室和医院内心盘算的更为精准:由于,任何原因引起的医患纠纷和医闹都会对正常医疗秩序和科室、医院声誉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处理不好,还可能会影响到领导的个人前程。因此,责成当事医生自行“私了”也成为不二的首选。这样,不仅不影响小团体其他人的利益,更不会影响领导的个人前程。因而“私了”也早已成为业界默认的共识,有的甚至被写入了处理医患纠纷的书面文件。于是乎,在医患纠纷发生的第一环节,“医方”常会精致的选择“私了”的处置方式。 当事患方也在算计:一旦感觉诊疗结果不满意,甚至怀疑存在医疗差错就想维权。但是,维权成本高,即便维权成功也赚不了多少。于是,经过小算盘的精致盘算, “私了”也便成为患方的首选。因为,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我弱”“我不懂”已经成为所有处理纠纷的堂而皇之的理由。而在医疗纠纷中以“我弱”“我不懂”为缘由的医闹获益常常会超出正常途径维权的预期,且屡试不爽。因此,“患方”选择“私了”无疑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官方更在算计:天下事儿那么多,哪有那么多精力、精力和社会资源去处理医闹。况且,目前依据治安处罚条例处理医闹,简直没甚卵用。因此,只要 “医闹”冲突不演化为群体事件,爱怎么闹就怎么闹。所以,让“医方”花钱安抚“患方”情绪的“私了”模式也便成为各级政府和公检法部门处理医疗纠纷的首选。 可见, “私了”无疑已成为“医 - 患 - 官”三方经各自精巧算计之后处理医患纠纷的首项。 既然, “医 - 患 - 官”三方都惊人一致地首选“私了”。那么,如何在“私了”中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便是博弈的第二个环节。 面对医疗纠纷,医方最高原则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化最少的钱解决纠纷,将纠纷对个人和集体利益、声誉及后继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因此,只要患方要价不太离谱,医方大都会速战速决花钱消灾了结。而患方心态则完全不同,既然医疗纠纷可以 “私了”,那么闹的越凶、要价越高必然获益越多。而官方则更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花医方的钱、消患方的气,只要患方不把事儿搞大,随他怎么搞,而即便发生冲突,也只是按照治安处罚条例进行处理。因此,大多医闹的结局便是医方掏钱,患方获益,闹得越凶获益越多。显然,如此低成本高回报的医闹实在是太具有诱惑力了,已经演变成一种鼓励医闹的闹剧。正因如此,极具中国特色的职业医闹产业链应运而生。但是,对于医方而言,职业医闹并不是最可怕的,因为职业医闹一般很会拿捏分寸,他们只谋财不索命。而最危险的则是患方个体的极端行为,这些患者或家属,不仅谋财,更要索命。 那么,患方中为什么会存在如此残暴之歹徒,恩将仇报非取他人性命而后快。深入分析,不外乎与以下因素有关: ( 1 )人之初,性本恶,坏人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变好的,更多的只不过是坏人变老了。 ( 2 )官方长期尸位素餐、不作为,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置医闹,将医患冲突定位为互殴简直是大错特错。稍微有点思维能力的人都明白,互殴者都是为个人利益发生争执和冲突,而医者则是救死扶伤、担负普罗大众健康的社会道义,显然,用“互殴”定义医疗纠纷本身就是对医生的侮辱。可见缺乏必要的足够强度的惩戒措施,导致对于低成本、甚至无成本医闹行为的无底线的宽容,无形中必然助长、鼓励了“医闹有理”的现实悖论,这也是直接导致医闹和暴力伤医事件频发最重要因素。 ( 3 )生老病死原本天道,死亡才是宇宙唯一正确的规律。但是,由于缺乏基本的科普教育,一个全面弱智的时代已经若隐若现,社会人群普遍缺乏对生命本质的客观认知,很多人仍旧愚蠢地以为进了医院什么病都能看好。加之,官方和一些不良媒体推波助澜,无限放大医疗水平的进展,导致患方对疾病不切实际的期待。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十年,医疗行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比如人均寿命延长、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下降更多获益于预防医学的发展和食品安全、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点在我们国家短期内并不显现,相反,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多种疾病高发的时代。 ( 4 )由于官方原因,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走在路上的医改仍旧连方向都还没有看清楚,更别谈什么成功了。加之其他同样让人焦虑的各个行业,社会戾气渐浓,就医过程中的不快情绪的层层累积直到爆发也是一种必然。 ( 5 )最后,再讲一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 医疗 行业 。虽然,医疗行业头戴白衣天使光环,担当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原本应被放置于备受全社会重视的合理地位。但现实中,由于官方对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医疗投入不足、不尽合理的医保制度、严重偏低的医疗服务价格和部分药物和检查的畸高定价,将医方不可避免放置于患方的直接对立面,并成为所有矛盾冲突爆发的直接承受者。更为可悲的是 每当医闹、暴力伤医发生的时候,医疗行业 从来未曾 从根本上 为 解决这一问题做过 任何 有价值的努力 。 领导在和稀泥 求稳定 ,同事在悲愤之中说上几句 “ 一路走好 ” , “ 天堂没有医闹 ” 之类 没有任何卵用的 感慨之后,就是讲道理 、 晒辛苦 、 拉悲情,再之后就是庆幸事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不让子女从医 之类的。还有人将近日出台的所谓 “医疗基本法”当做解决医闹和暴力伤医的尚方宝剑。睁大眼睛仔细看看吧,表述仍旧未跳出“治安处罚条例”的范畴,因而,也成为不了拯救行业的救命稻草。而 丁香园 一项 有 3.1万人参与 的社会调查 结果显示 竟然 91.5% 受调查 者 还在 支持 医院 安检 。估计支持设置黑名单、增加监控更不在少数,这是为了将杨文医生的产生看的清清楚楚吗? 显然,这不是智商问题,能在这个行业混的智商都不是问题,唯一可解释的就是脑子坏了。 因为,这是维稳思维的具体体现,给不了医生安全,拉的只能是社会的仇恨。何必呢?进医院都要安检,还不如关了医院算了。 总之,在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在医患官三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算计之下,官方的尸位素餐和长期不作为是导致一系列医闹、暴力伤医事件的原罪,缺乏具有震慑力的法律法规成为低成本医闹频发的直接因素,长期以 “私了”模式处理医疗纠纷是导致今日悲剧的萌芽。而每次发生之时,医疗行业内的悲情与行业外吃着人血馒头的围观者之间的反差仍旧直白的显示医闹、暴力伤医事件还会再次重演。 因此,如果官方依旧不作为,不能引导各方均通过法治化途径解决纠纷, 不能将医闹入刑,不能给医闹者足够的震慑, 其他一切都将是瞎扯淡…… 事实上,杨文医生的鲜血还未干,很多吸粉的个体和自媒体已经粉墨登场了,将医疗行业的正常反应定位为 “煽悲情”的自媒体和社会大众不在少数。周一,当太阳重新升起之时,除了惨死于屠刀之下的杨文医生,这世界仍将会依然如故……
个人分类: 杂谈|0 个评论
患者个人空间对临床医生的意义
jhsbj 2019-6-9 19:32
最近一期的柳叶刀杂志上,英国Imperial College London医学系外科的Roger Kneebone医生写了篇短文,题目是: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挺有意思。这篇文章里Roger讲了个去医院就诊的故事,Roger以前在伦敦常蹬滑板车。一次在一个夏天晚上,他蹬着滑板回家,头盔护目镜朝上开着,这时几个男孩在人行道上扔了一个水弹,正巧击中了他的脸。而后他眼睛疼痛,视力模糊,因此去了当地一家眼科医院。 Roger 回忆说:“一个眼科实习生给我做检查,他看起来很紧张。一句话也没说,就探身过来,把检眼镜贴在我脸上,用明亮的灯光照在我的眼睛上,然后就离开了”。“过了一会儿,一个资深医生看到了我,一切都不一样了。她很自信,动作轻柔,翻开我的眼皮,放大我的瞳孔,用一个裂隙灯检查,同时向我解释有什么损伤,需要做些什么。”这种从进入诊室,讲解引导、然后在别人的个人空间里,使患者感觉舒适状态下进行工作,通常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的特点。Roger认为,这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容易的事。当遇到一个是专家时,你往往很难注意到诊疗的过程,而只是经历了诊疗的结果。 作为临床医生,在患者私人空间里工作往往是常态。然而,医学院和老师很少对学生做这方面的专门指导。医生的起点是学习医学科学,在学习多年和实习之后,才能开始行医。当你是一名医科学生时,就开始学习如何进行机体检查,比如:检查四肢,腹部或胸部;学习望,闻,问,切;望,触,扣,听等体检的基本功。但是,没人教你怎样在尽可能不激惹,不影响患者私人空间的情况下接近和接触病人。 Roger认为每当医生缺乏自信心,他的病人就会知道。我本人当住院医生的时候,也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由于经验少,你发现的某些症状和体征,会使你不知道应该与哪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联系起来,你可以去翻书或者去找上级医生,但是你的信心不足,会不知不觉中传递给患者,导致某种意义是的信任缺乏。如果学到如何感知患者是否舒服或不舒服的微妙信号,如何根据每个人的反应来校准和调整接诊方式方法。许多医患间的问题,矛盾和不信任感会大大减少。 交流技能的学习,对于医患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学习的重点通常是话语交流技巧、如何应对困难的谈话,打断坏的心情,探讨有意义的话题等等。但很少涉及到个人空间的处理,比如怎样与患者共同相处一段时间,如何使病人有住在一个舒适和安逸个人空间里的感觉。这是个敏感的领地,病人对和医生在一起经历的记忆要比他们所能够说出来的多得多。 Roger认为医患之间是否融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每个临床医生对待患者个人空间的技巧所决定的。 医生并不是唯一在个人空间里工作的人。发型师、按摩治疗师、定制裁缝、纹身艺术家和美甲师等----其他相关职业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成为近距离工作而不会叨扰别人的专家。有经验和技巧的服务员也应有同样的感悟,能避开对个人空间的妨害,也确保自己注意力不被干扰,又不会引起顾客的反感,通过他们在个人空间的存在和学习,可以丰富自己的经验。通过从近旁的接近,细心判断顾客片刻的情绪,适时切入谈话的节奏。这些都是隐含艺术的艺术。 作为临床医生,处理好与患者个人空间的互动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但往往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疾病咨询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最初的临床接触机会。 然而,营造这样一个轻松的互动环境对每个医生和患者来说并不是总会自然发生的场景。 这是个需要学习,实践和完善的过程。 每个患者都有不同,公式化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就像我们的历史一样,谈到个人空间的问题每次都会有新状况的出现。Roger认为许多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是有着个人空间这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 因此,完善我们驾驭个人空间的技能对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The Lancet( 柳叶刀)杂志,1823年创立至今将近200年了。是世界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久负盛名,影响因子超过50分,排在CA-A(癌症医师杂志)和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之后,位居第三。从最新医疗科技到临床医患间的细微互动,医学领域方方面面都是Lancet的内容。有时读起来实用实际,很受启发。
个人分类: 个体医学|6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兼职卖保健品的医生绝对不是好医生
热度 5 zywsict 2018-11-24 15:10
医生这个职业自古以来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往往受人尊重。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这个备受人尊重的职业也发生了一些微妙地变化。因为作为这个职业的主体是依然是人,而金钱至上、利欲熏心是人性的软弱。一旦医生不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而是以追求金钱为目标,这样的医生不仅不受人尊敬,而且应该遭到人的鄙视与唾弃。但苦于医患关系中,医生往往是强势的一方,作为弱势一方的患者也只能听之任之,不敢得罪医生,生怕他在治疗过程做点小手脚,而使自己受到损失。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医生与医院外的药店合作获取利益,不过现在却亲身体验一把,顿时对这种利欲熏心的医生非常反感。试想作为一个三甲医院的主任医生,在极其有限的就诊时间(通常5分钟),不是关注患者的病情,而是先问患者,你身上是否缺铁、锌等其他微量元素,缺的话吃其他药物都是无效的,唯有医院外的药店买的保健品具有最佳的疗效。如果你没有给他带来额外的收入的话,事实证明这种利欲熏心的医生对病人的态度绝对好不了,而且极其不耐烦。可悲的是像这种害群之马的医生,生活的非常滋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34 次阅读|10 个评论
首个医师节到了,祝科学网的医生朋友们节日快乐 ,顺便谈点感想
热度 2 cherrylu1960 2018-8-19 10:00
今天是首个“中国医师节”。博友里想必也有不少医生朋友,首先祝你们节日快乐。 朋友圈里的医生朋友不少,但发现当医生的都很低调,原因大家知道的。记得上周和朋友的朋友聚会,一桌坐的差不多都是当医生的,大家都不太谈医疗那点事,倒是一个从部队医院刚转业,现在在某外资保险公司做销售的显得很活跃。 我们都喜欢有几个医生朋友,这多少有点功利之心。谁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不看医生?也许,到你老了,早已不是“原装”的,而是变成医生的杰作、医学的一个作品。 好几年不看医生了,可是今天早上吃个烧饼,居然掉了一颗牙,看来真的快“老掉牙了”,看来还得找医生看牙。 这大辈子经历的与医生打交道的经历不太多,遇到的医生其实还都不错的。 26 年前,还是个 30 出头的小编,没啥社会关系,也不懂那么多人情世故。某天实在忍受不了了,准备去做个痔疮手术。经同事介绍,去广安门中医医院找蔻大夫看门诊,医生二话没说,根据病情帮我联系了住院手术的事情,更令我感动的是,请了他们科的一把刀李主任给我做手术。李国栋主任,一个头发有些花白、和蔼可亲的好医生,至今眼前还可以浮现出他的身影,想必早已退休安享晚年了。手术非常成功,我无以鸣谢,拿出一支“珍藏的钢笔”,李大夫推脱半天,收下了。 那个年代,不兴送红包给医生。 90 年代,医患关系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复杂,当然,也可能由于互联网没有这么发达,许多事情没有曝光。 医患关系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医学的局限性,我们对医学的不了解,对医生的过高期望。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妈妈的身体积劳成疾,心脏、肺部都出了问题。在东直门中医医院住院治疗。当时的住院医是个年轻的女博士生,长的白白净净,戴副眼镜,记得姓刘。刘医生相当负责任,晚上就住在医院的宿舍,有问题都可以直接去宿舍找她。开始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我也高兴跟她讨论一些关心的医学问题,还把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表典送给她。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因为妈妈年纪比较大了,心肺功能都不太好,有感染,发热,一直控制不太好,抗生素不断升级,结果一输液消炎,反而倒是引起更高的热(应该有二次感染)。使我对医生的医术和用药方法产生怀疑。加上后来结算时人些令人吃惊的费用,对刘医生产生了些许怨恨,甚至也有一些争执,治疗也没有在这里坚持。 在医患关系中,病人及其家属永远是处于信息缺失的地位。加上人类对自身对疾病的了解不够,面对复杂的个体差异,病情的复杂性,能对治疗本身满意的患者能有多少呢?可是,我们又不能不相信医生。 医生也是普通人,他们一定是希望把病人治好的。只是,医学有局限,医生的判断也有失误的时候,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否实在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医患关系的解决,不只依赖于社会的进步,也依赖于医学的进步,医疗大数据的完善。当然,也离不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更离不开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理解和配合。 社会分工不同,每一个行业都值得尊重。我曾经问一个熟悉的七岁小朋友,长大了想干什么,她毫不犹豫回答,想当一名医生,因为她妈妈是一名医生,光荣的人民医生。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是的,当医生是光荣的。医生不是万能,谁都不是万能。但每一个医生都在努力治病救人,有了医学的发达,有了医生的努力,人类的寿命才真正得以延长。 \0 最后,欢迎大家关乎俺新整的微信公众号“齐闻天下”。\0
个人分类: 时事浅谈|2631 次阅读|3 个评论
患者的权利
fqng1008 2017-11-17 18:24
临床上,我们做医生的,常常并不明确患者的权利。这是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做了一辈子医生,到今天才来认真学习“患者的权利”,实在是有点晚。不过,对于年轻的医生,熟悉这些非常重要。 当然,权利总是与义务连在一起,而且以义务为前提。那么,患者的义务包括哪些呢?第一是如实陈述病情;第二是配合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遵守医嘱);三是支付医疗费用及其他服务费用的;四是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及人格尊严;五是遵守医疗机构规章制度;六是不影响他人治疗,不将疾病传染给他人;七是爱护公共财物;八是急危病人、戒毒、传染病、精神病等需要接受强制性治疗。 患者的权利,包括如下: 1. 生命权:在临床医学中,实际上涉及到如何看待尊严死的问题,目前尚有争议。尊严死是指患有当今医学水平难以医治疾病的患者,在疾病所致的极端痛苦的精神与肉体折磨下,自我做出终结医疗、结束自己生命的决定。同时,希望医务人员及亲属尊重他所做出的选择。 2. 健康权:指公民维护自己身体组织、器官结构完整、功能正常,免受非正常医疗目的伤害的权利,以及维护自己的精神心理免受恶性伤害的权利。在临床上,就医者的健康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急症病房和门诊的医疗服务者负有特别的抢救义务,不得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 (2)实施临床医学实验性治疗行为的医疗服务者负有特别的告诫义务。医疗服务者不得随意对患者实施实验性的诊断、检查、手术、药物治疗、理疗、护理等医疗行为,更不能以隐瞒、欺骗等手段与患者达成合作。 (3)在药物、手术治疗方面,医疗服务者应该高度认识药物的毒害性和手术的风险性,对高度的危险性负有提醒义务。即必须将合理用药、尽量减少或避免药害作用作为治疗的第一原则,将适度伤害、充分告知作为手术治疗的基本准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9条的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服务者造成患者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的,患者有权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处理办法、程序、赔偿范围要求医疗服务者承提赔偿责任。 3. 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患者的隐私也应受到严格保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22条、第37条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履行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的义务;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患者隐私的保护,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除法律法规规定外,未经患者或患者亲属同意,患者的病历资料不得交于其他人或组织阅读。 (2)临床医学报告及研究,未经患者本人同意,不得用真实姓名的真实病历方式对外公开报道,也不得作为文学作品的方式报道。 (3)临床医学摄影资料应充分征求患者同意。不得随意拍摄可暴露患者身份或特片的资料。更不能将暴露患者身份或特征的医学摄影资料作为艺术摄影作品对外公开。患者坚持要求取回摄影底征的要求,应当予以尊重。 (4)临床手术直播或电视播放必须征得患者或其亲属同意及授权书,并应坚持尽量避免暴露患者身份或隐藏部位的原则。 4. 身体权:在医学领域中,侵害身体权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对尸体的损害:自然人死亡后,民事权利丧失,但尸体应依法仍受保护。有些医生在尸体解剖的过程中,为积累科研资料或进行教学,擅自留取死者的组织或器官(如毛发、牙齿、髌骨、耻骨、胸骨等)。还有的医务人员,利用死者的器官,给其他患者进行器官移植。这些行为虽然有益于医学及法医学的发展,但由于多数情况下这些行为并未取得死者家属的同意,所以都构成身体权侵害。 (2)对身体组织的侵害:一般认为,对身体组织的破坏,只要不造成严重的痛楚,就不认为是对健康权的侵害,而认为对身体权构成侵害。因此,构成身体权侵害的行为,一般是对人体无感觉神经分布组织(头发、眉毛、体毛、指(趾)甲、牙釉质等)的实施行为。例如,在口腔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如果只是牙釉质损伤或没有触及牙神经的其他损伤,不构成对健康权的侵害,而就构成了对患者身体权的侵害。 (3)外科手术实施过度:要求外科医生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如果医生对不符合适应症的患者实施了过度手术,也是属于身体的侵害。例如,在产科中有的医生并不考虑孕妇对剖腹产的适应情况而坚决进行手术,或自行扩大适用剖腹产的范围。又如,外科医生在做腹腔手术中,应采取积极手段防止术后出现肠粘连。但有时由于腹腔手术止血不彻底而形成血肿,肠管暴露在腹腔外时间过长,纱布敷料长时间覆盖损伤粘膜,或手套上未洗净的滑石粉等异物带入腹内,都会引起医源性肠粘连。再次开腹则不得不切除粘连的肠管。这些行为都构成了对患者身体权的侵害。 (4)对身体组织的非法保留、占有:医务工作者在未得到患者及其亲属允许的情况下破坏公民身体完整性的行为都构成身体权的侵害。例如,有些医生为了完成科研任务须用活体材料如血液、胃内容、肠内容等做实验,因此就利用工作之便,亲自或托他人通过多取检材的方法,为自己的实验留出足够量的活体材料。又如,在手术过程中,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被切除组织及检材被医务人员泡在福尔马林中制成标本目的是为了教学或科研,但多数并没有得到患者的同意。这些行为都构成了对患者身体权的侵害。 5. 知情同意权:指患者有权知晓自己的病情,并可以有权对医疗服务人员所采取的医疗防治性措施决定取舍。知情同意的实质是患者在实施患者自主权的基础上,向医疗方进行医疗服务授权委托的行为。为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有向患者告知病情的义务。在医疗活动中,对于患者的咨询,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及时解答,履行告知义务,让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自己得了什么病、处于病情发展的什么时期;知道自己在做何种检查项目;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其他医疗风险,以及自己为配合治疗应该注意的事项,等等。 知情同意权包括了解权、被告知权、选择权、拒绝权和同意权,是患者充分行使自主权的前提和基础。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健康状况与医疗人员对自己健康状况作出的诊断、分析,将支付或已支付的医疗费用,即将接受检查项目、实施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目的和要求,存在的积极意义和危害性概率、后果类型,医院医疗、护理、保障系统管理的规章制度等有权了解或详细、真实被告知的权利,并在充分理解这些医学信息对自身疾病治疗和维持健康状态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基础上,有权做出同意、拒绝的决定。如果出现夸大或缩小医学信息,误导、欺骗或隐瞒就医者的告知行为,那么就医者在错误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错误决定则视为无效。 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主要有以下内容:(1)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26条规定,医疗机构必须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治疗科目、诊疗时间和收费标准悬挂在医院的明显之处。 (2)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30条规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上岗工作,必须佩带载有本人姓名、职务或者职称的标牌。 (3)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33条规定,医疗机构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88条规定,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是指下列情形之一的诊断、治疗活动:①一定危险性,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诊断、治疗活动;②临床试验性检查和治疗;③收费可能对患者造成较大经济负担的检查和治疗;④由于患者体质特殊或者病情危重,可能对患者产生不良后果和危险的检查与治疗。 (4)根据临床医学实践,下列诊疗活动应充分告知、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①需要患者承担痛苦的检查项目;②使用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个体素质反应差异性;③需要患者暴露隐私部位;④构成对肉体侵袭性伤害的治疗方法与手段;⑤需要对患者实施行为限制的;⑥从事医学科研和教学活动的。 此外,患者还有权检查医疗费用,并要求逐项作出解释;有权提前得到通知,告知他由第三方支付医疗费用的补助已经终止;有权知悉医院规章制度中与其利益有关的内容。 6. 自主决定权:指具有行为能力并处于医疗关系中的患者,在寻求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经过自主思考,就关于自己疾病和健康问题所作出的合乎理性和价值观的决定,并根据决定采取负责的行动。 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患者的自主决定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有权自主选择医疗单位、医疗服务方式和医务人员;②有权自主决定接受或不接受任何一项医疗服务,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患者生命危急、神志不清不能自主表达意见可由患者家属决定;③有权拒绝或接受任何指定的药物、检查、处理或治疗,并有权知道相应的后果;④有权拒绝非医疗性活动;⑤有权决定出院时间,但只能在医疗终结前行使此权利,且必须签署一项声明或说明,说明病员的出院与医疗单位判断相悖;⑥有权根据自主原则自付费用与其指定的专家讨论病情;⑦有权决定转院治疗,但在病情极不稳定或随时有危及生命可能的情况下,应签署一份书面文件,说明在临床医师的充分说明和理解基础上作出的决定;⑧有权享受来访及与外界联系,但应在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基础之上;⑨有权自主决定其遗体或器官如何使用;⑩其他依法应由患者自主决定的事项。 目前,临床医师存在这样一种思想,只要是以医疗解除患者的疾病痛苦为目的,那么在某些医疗场合下如进行手术时可以忽视患者的选择权,自主作出医疗决定。这种情况多见于施行手术时,发现术前讨论与诊断不相吻合,进而在未征求患者家属意见、决定新的手术方案的时间前提下,擅自实行手术,切除或扩大切除了重要的组织、器官,最终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对于这种结果,患者往往并不认为是医疗行善,而认为是侵害了自己的权利,成为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当患者的决定将明显影响到其健康利益时,医师可以进行特殊医学干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与理解,但不能代替患者的意志,自主作出决定。 7. 遗体处分权:指患者在死亡之前对自己的身体享有防止他人侵害以及对自己死后遗体的处分权利,包括遗体和器官是否捐赠、下葬等。患者死亡后,虽然尸体不能再作为民事权利主体,但它毕竟是一种特殊的自然体。对尸体的处理,凡是死者生前有遗嘱的,应按遗嘱要求进行处理;凡是生前死者没有遗嘱的,由其近亲属处理,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无权擅自处理。近亲属的顺序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与外祖父母、孙子女和外孙子女。虽然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患者的遗体处分权,但在医疗实践中,对这种权利给予高度的重视。 8. 请求权:包括求偿权和请求回避权两方面。 (1)求偿权:指医疗服务者未能按照就医者付出的医疗费用提供约定的医疗服务,或给就医者造成非医疗目的的损害,或给就医者造成扩大性医疗损害时,就医者可以请求医疗损害赔偿的权利。 不过,医疗服务是特殊的消费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医疗服务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多因性、不确定性、不断发展性、个体差异性等,因此,就医者在索取医疗损害赔偿时,必须符合以下情形:①者在接受服务期间,因医疗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等医院过失行为,如医院安全保护措施疏而发生的被盗、火灾、触电等事件,而设其财产、人身、精神受到损害,有权向医疗服务人员提出赔偿要求;②医疗过程中,因医疗故意伤害行为导致的人身伤害,可向实施故意伤害行为医务人员提出损害赔偿的同时,要求其所在医疗机构承担疏于管理的过失责任民事赔偿;③医疗人员过失行为导致的人身伤害结果,有权向医闻机构提出过失导致的损害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获取赔偿的权利与患者的医疗纠纷诉讼权是相结合在一起的。患者必须高度注意诉讼的有效时效。超出诉讼时效,则该权利自动丧失。 (2)请求回避权:是指在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患者享有请求与纠纷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退出其纠纷处理程序,回避纠纷处理的权利。 具体地说,在医疗纠纷行政处理程序中,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6条规定,专家鉴定组成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当事人也可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申请其回避:①与医疗事故争议有利害关系的;②是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的;③与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 在医疗纠纷民事诉讼程序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回避的有关规定,患者有权对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申请回避。回避制度的确立对于消除医患双方当事人的疑虑,提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公正性和可信度,防止专家鉴定组成员利用权力之便徇私舞弊、包庇当事人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医疗事故鉴定中应当切实保障患者的回避请求权的实现。 9. 监督权:指患者对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的工作状况以及医患纠纷的处理方式等情况的监察督促的权利。 患者的监督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监督医疗机构规章制度实施、落实的情况,如监督医疗服务人员必须佩带标志上岗服务,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必须挂在显眼之处;②监督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对医疗机构乱收费的行为,患者有权向当地消费者协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投诉;③监督医患纠纷的处理情况,如监督医患纠纷处理是否公开公正,是否允许患者聘请技术顾问参与讨论;④监督医疗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对医疗服务者的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部门投诉。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3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砀山县膝关节骨折患者评价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手术怎么样?过关吗
GaoXurenKnee 2017-1-17 22:39
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团队 追求和谐的医患关系 1、精湛的手术;2、高尚的医德;3;热情的服务;4、医教研并举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李庄镇后王楼村膝关节骨折患者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暨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团队成功手术后发表住院体会感言: 赠: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主任团队 膝关节专家 关节镜权威 砀山县李庄镇后王楼村膝关节骨折患者 二0一七年元月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李庄镇后王楼村膝关节骨折患者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暨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团队成功手术后发表住院体会感言: 赠: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主任团队 膝关节专家 关节镜权威 砀山县李庄镇后王楼村膝关节骨折患者 二0一七年元月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李庄镇后王楼村膝关节骨折患者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暨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团队成功手术后发表住院体会感言: 赠: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主任团队 膝关节专家 关节镜权威 砀山县李庄镇后王楼村膝关节骨折患者 二0一七年元月 关键词:构建 打造 和谐 医患关系 江苏省 徐州市 徐州医科大学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骨科 徐州二院 徐州二院骨科 徐州二院骨科专家门诊 高绪仁简介 骨折 膝关节疼痛 膝关节镜手术 关节置换手术 肩关节疼痛 徐州 肩袖损伤 肩关节粘连 肩关节镜 微创手术 高绪仁 肩关节 疼痛的原因 肩关节疼痛怎么办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高绪仁手术怎么样 高绪仁手术过关吗 感谢 锦旗 徐州 沛县 丰县 萧县 砀山 邳县 邳州 铜山县 铜山区 新沂 新沂市 贾汪 利国 睢宁
个人分类: 膝关节骨折|2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沛县张寨患者评价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手术技术怎么样?过关么?
GaoXurenKnee 2017-1-17 22:27
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团队 追求和谐的医患关系 1、精湛的手术;2、高尚的医德;3;热情的服务;4、医教研并举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张寨镇吴庄村患者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暨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团队成功手术后发表住院体会感言: 赠: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主任团队 医术精湛 华佗在世 手到病除 优质服务 徐州市沛县张寨镇吴庄村患者 二0一七年元月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张寨镇吴庄村患者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暨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团队成功手术后发表住院体会感言: 赠: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主任团队 医术精湛 华佗在世 手到病除 优质服务 徐州市沛县张寨镇吴庄村患者 二0一七年元月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张寨镇吴庄村患者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暨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团队成功手术后发表住院体会感言: 赠: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主任团队 医术精湛 华佗在世 手到病除 优质服务 徐州市沛县张寨镇吴庄村患者 二0一七年元月 关键词:构建 打造 和谐 医患关系 江苏省 徐州市 徐州医科大学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骨科 徐州二院 徐州二院骨科 徐州二院骨科专家门诊 高绪仁简介 骨折 膝关节疼痛 膝关节镜手术 关节置换手术 肩关节疼痛 徐州 肩袖损伤 肩关节粘连 肩关节镜 微创手术 高绪仁 肩关节 疼痛的原因 肩关节疼痛怎么办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高绪仁手术怎么样 高绪仁手术过关吗 感谢 锦旗 徐州 沛县 丰县 萧县 砀山 邳县 邳州 铜山县 铜山区 新沂 新沂市 贾汪 利国 睢宁
个人分类: 感谢信|2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绿地世纪城膝关节损伤患者评价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手术技术怎么样
GaoXurenKnee 2017-1-17 21:40
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团队 追求和谐的医患关系 1、精湛的手术;2、高尚的医德;3;热情的服务;4、医教研并举 江苏省徐州市绿地世纪城膝关节损伤患者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暨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团队成功手术后发表住院体会感言: 赠: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主任团队 苍生良医 杏林典范 徐州市绿地世纪城膝关节损伤患者家属 二0一七年一月 江苏省徐州市绿地世纪城膝关节损伤患者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暨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团队成功手术后发表住院体会感言: 赠: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主任团队 苍生良医 杏林典范 徐州市绿地世纪城膝关节损伤患者家属 二0一七年一月 江苏省徐州市绿地世纪城膝关节损伤患者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暨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团队成功手术后发表住院体会感言: 赠: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主任团队 苍生良医 杏林典范 徐州市绿地世纪城膝关节损伤患者家属 二0一七年一月 关键词:构建 打造 和谐 医患关系 江苏省 徐州市 徐州医科大学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骨科 徐州二院 徐州二院骨科 徐州二院骨科专家门诊 高绪仁简介 骨折 膝关节疼痛 膝关节镜手术 关节置换手术 肩关节疼痛 徐州 肩袖损伤 肩关节镜 微创手术 高绪仁 肩关节 疼痛的原因 肩关节疼痛怎么办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高绪仁手术怎么样 高绪仁手术过关吗 感谢 锦旗 徐州 沛县 丰县 萧县 砀山 邳县 邳州 铜山县 铜山区 新沂 新沂市 贾汪 利国 睢宁
个人分类: 感谢信|1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丁香园推出来问医生 巨大医疗版图正在形成
jinwsapa 2016-7-13 00:31
丁香园推出来问医生 巨大医疗版图正在形成 2016-07-11 11:46 来源:36氪 作者:刘涌 字体大小 - | + 今天凌晨,当你随 C 罗躺着拿到欧洲杯而喜极而泣之后,是不是因为忽然想到马上到来的忙碌的星期一,而感到心慌、胸闷、头晕、精神萎靡、四肢乏力?恰好,丁香园推出了医疗付费问答产品「来问医生」正式上线。按照丁香园的定位,来问医生主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医疗咨询服务。 1. 来问医生上线 来问医生主要基于微信平台开发,用户关注其微信服务号(LaiWenYiSheng)后,即可根据科室选择医生提问,并按照自认为合理的价格进行支付。医生回答后,用户可以将回答设置为公开,其它用户可支付 1 元查看答案。提问超过 24 小时未被回答,费用将原路退还。 丁香园 CEO 张进在来问医生项目启动时曾表示:「在虚假医疗广告和导医信息泛滥的当下,用户甄别信息来源的成本过高,我们用丁香医生平台完成高质量的医疗健康信息积累,然后用个性化问答来连接好医生和患者,为医生提供服务变现和个人品牌建设的渠道,为患者用户提供靠谱的咨询服务。」 推出来问医生,丁香园主要也是基于前期的资源积累。 通过丁香医生,丁香园在线上建立了自己的口碑,并积累了大量用户。 而在通过丁香医生平台为用户提供普适医疗健康知识的基础上,丁香园推出来问医生,是关注到在医疗科普知识检索和线下就医之间,用户仍有大量的个性化健康咨询需求;同时,作为医疗领域的价值连接者,丁香园希望为医生和患者,建立更为直接和可信赖的信任关系,并通过付费问答形式,实现价值交换。 对于线上咨询,丁香园之前表现了较为保守的态度,并担忧线上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而现在,丁香园也通过来问医生踏进了线上咨询的领域。 「我们认为线上咨询的需求还是存在的,尤其是诊前、诊后这两个环节。但此前已经看到的一些线上咨询的质量确实是比较让人担忧的。」来问医生项目负责人初洋对 36 氪表示,而丁香园控制服务质量的主要措施是控制医生的质量。 为保证医生质量及用户满意度,来问医生目前实行邀请制,并将医生注册门槛设为三甲医院主治医师及同等水平以上的医生。在内测阶段,医生主要来自丁香园的「老朋友们」,包括专业医生用户,如各版块的版主、签约作者等,并且会与丁香园医生认证体系打通。 「我们的产品并不是追求快速和廉价,而主要是保证质量。」初洋表示,前期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虽然大部分问题的回复时间是在一个小时之后,但已有的问题评价中,五星评价(满分)占到了 95% 以上。这说明只要服务质量足够好,还是可以让患者满意的。」初洋说。 初洋表示,这种定向邀请的机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下去,并不会追求快速扩张。另外,虽然是付费问答,但来问医生目前还没有从医生的收费中提成。 2. 丁香医疗版图雏形 随着来问医生的推出,丁香园面向患者端服务的产品体系进一步完整。 此前,对于如何改变医疗的现状,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从新型患者视角谈到「以冰破冰」。李天天谈到,患者有三个方面的需求(三个需求的首字母组成英文单词「ice」):信息(information)、交流(communication)、互动(engagement)。这三类信息呈现层层递进的倒三角关系。 信息是最广泛的健康信息。目前,丁香园已经形成了由核心 APP 和微信公众号组成的服务矩阵。核心 APP 的用户在 1500 万,微信公众号则达到了 2000 万,平均单篇阅读量 10 万 +。 交流则是人机之间的互动对话,包括智能查询、全能搜索、就医推荐等功能。来问医生应该算作是这个层面的功能服务。虽然交流是发生在医患之间,但内容更多则是限于健康方面的轻咨询。 互动是最高层面的信息交流,即医患之间直接面对面的互动,主要发生在医疗服务机构内部。目前,丁香园旗下的诊所数量已经达到 5 家,两家在杭州、两家在福州,一家在上海。 如果用这三个角度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丁香园,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体系已经在丁香园内部形成。而且,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丁香园的步伐正在大大加快。对于已经有十多年发展历程的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在前期已经有了充足积累的条件下,初洋也表示,目前到了一个需要在患者端服务加快步伐的时期。 不只是在自身产品体系上加快步伐,定位于「医疗连接器」的丁香园,在对外合作方面也在积极推进。比如丁香园与腾讯糖大夫、众安保险一起合作的糖尿病管理;再比如丁香诊所与泰康在线保险合作推出的戒烟管理服务;另外就是在 saas 系统方面,除了投资齿科诊所管理系统领健外,丁香园还将自己开发的丁香云管家开放使用,期待构建基层医疗生态。 李天天曾谈到基础医疗大有可为,而且移动医疗真正发挥作用的场景是在诊所、在社区、在家、在基层。现在看来,积淀了许久的丁香园,正在沿着这个方向越走越快。
个人分类: 医药产业|2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颗黄牙引发的血案
热度 2 罗非 2016-5-9 09:31
陈医生死了。 这件事震惊了整个医学界,乃至震惊了全国。 真正让人震惊的,还不仅是这件事本身。围绕这件事的舆论更让人震惊。 因为,舆论当中,竟然大部分都是觉得医生有罪的。比如林中祥老师这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975702.html 微信朋友圈、百度贴吧里,也是这样的舆论占上风。 不幸的是,这样的舆论完全无助于情况的改进。 因为,现在的状况已经吓得高中生不敢报考医学院。医学院的录取分数一再降低。 十年之后,医院里的医生将换成比以前低三档以上的医生给人们看病。到那个时候,您觉得,魏则西会减少吗? 很多人觉得,病人是弱势群体。 但你想一想,弱势群体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通常会找比自己更弱势的人同归于尽。比如美国的校园枪击案,还有我们的幼儿园砍孩子案。 所以,病人走投无路的时候会杀医生,说明医生是最无助的群体。 因为,居然连公众舆论也不支持他们。 陈医生的死因,说起来不可思议。 二十年前他给病人种的一颗牙,如今病人说变黄了,要求他赔偿。 我们相信,病人此时满口的牙一定都是黄的,不会只有那一刻义齿变黄。毕竟二十年过去了。 然而,病人在陈医生拒绝之后,竟然尾随他到家,然后拔刀相向。 陈医生身中三十余刀。 其实这不是偶然。 十几年前,协和神经外科一位主任,被砍掉了右手所有的手指。从此黯然告别手术台。 协和的神经外科可是全国排名很靠前的科室。 二十年前,笔者认识的一位北医三院的年轻外科医生,被打得面部青紫。这还算幸运,她没有留下残疾。 全社会都在谴责医生。但如果没有有学识的人肯做医生,大家的病要交托给谁呢? 所以,此风不可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35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争一口气
热度 39 weijia2009 2016-5-9 06:25
人争一口气 贾伟 前些时候我在博客中介绍,这一届美国总统候选人中杀出两个头发散乱、脾气和人气都很火爆的老头,把很多职业政客选手打得稀里哗啦、一败涂地。现在几个月过去了,剧情出现进一步的变化,那个叫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老头武功刚猛有余,绵韧不足,一路打下来,真气有点接不上,目前在民主党党内擂台赛与最后一个对手克林顿对决中渐渐落于下风;但是,另一个老头 - 满嘴跑火车的纽约土豪川普(Donald Trump)却是越跑越勇,居然打得共和党内其他高手全部认输服软,退下擂台!这个当初被认为是跑来给大伙儿逗乐子耍几天宝的家伙,现在在全美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火得不要不要的,没有丝毫要下场歇歇脚的迹象,而且更有一种大步流星去白宫上班的节奏! 据坊间传说,川普决定真刀真枪地竞选总统 是因为5年前被奥巴马当众羞辱过。2011年川普对外放话,说要竞选美国总统,所有美国人都乐了,奥巴马更是抓住机会取笑了他一番。就在五年前的那个夜晚 - 白宫记者晚宴上,奥巴马对着满屋名流说:“不管怎么说,川普先生肯定能给白宫带来一些变化”,他一指屏幕,上面现出一张PS过的“川普白宫度假胜地和赌场”,门口有比基尼美女和镶金的柱子,暗示川普不但将把他不靠谱的腔调及其浮夸的生活方式带入白宫,还可能在其中提供色情服务。 当年的摄像机记录下了川普被开涮时的窘态。五年后记者们看到川普玩命竞选总统的样子,终于悟出一定是2011年那个被当众嘲弄的夜晚点燃了他老人家心中要报仇要伸冤要翻身做主人的熊熊火焰和旺盛斗志! 记者们的推测靠不靠谱,只有川普心中明白。这个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了历史上一位叫黄巢的同学。生在唐代的黄同学小时候就才艺出众,从小立志为帝国做点大事,成年后多次应试进士科,但每次都名落孙山,实在是让他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是乎他一夜之间变成了一枚愤青,挥笔写下他那首著名的《不第后赋菊》,卷起铺盖离开长安了! 这首诗杀气重重,读来让人满身凉意,多年以后它幻化成血雨腥风,伴随着黄巢和他的农民兄弟组成的起义大军攻克潼关,直捣长安。最终这位落第才子用黄袍加身和千万颗人头落地,得以一偿当年赋菊诗中表达的夙愿。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据我所知,历史上还有一位毫无名气的文弱书生,也干过这种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冲冠一怒,做出了改弦更张、卷起铺盖革命一场的壮举! 这个人就是我老人家。 当年我在美国第一个工作,是当一个部门的小头目,负责大学研究所里医用同位素的生产和药物制备。记得我经手的第一个大项目,是为杜邦医药公司研制一个新的同位素P-33(磷-33,用以取代磷-32)。据说这个同位素很难做,英国的Amersham搞了三年没有成功,我当时摩拳擦掌,眼热心跳,觉得露脸的机会来了!谁知道一上来就挨了一闷棍,我的老板开会决定,请另一个部门的PI(也是我的博士导师)来主研,让我继续负责日常的同位素生产,原因是我缺乏研发经验。那时候咱才二十几岁,既不敢跟老板吵,又不能跟导师争,只能眼睁睁地在一边看着。 过了大半年,导师在尝试了各种方法后,跟我老板两手一摊,Sorry, Steve, 我没空弄你这个项目了,要不你还是让Wei来试试吧!于是乎我披挂上阵,当时离合同规定时间没几个月了,我没日没夜地尝试各种方案,总之是玩了命了。长话短说,在合同规定的最后一个月,我做出了北美洲第一批可直接用于生物标记的磷-33。当然从那以后直至今天,用于生物化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所有磷-33标记物,其同位素都是由美国密苏里大学我老人家当年开发的工艺来生产的。 这应该是个美好的故事,哪来的冲冠一怒呢?因为还有后续发展。这个项目的成功让我堂而皇之地代表大学跟杜邦公司谈判今后批量生产的价格。我铆足了劲把单位价格谈到了9块5并口头成交,会后对方代表承认他们公司准备接受的上限是10块!但是,到了晚上吃晚饭,我老板主导了话语权,把价格降到了7块5,他当着对方的面批评我要价太高,做项目要面向长远嘛! 那个晚上在回来的路上,我跟老板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我们最后站在研究所停车场上僵持了一个多小时,我摆出种种理由说明他错了,最后老板恼羞成怒,说我辩不过你,但这件事必须得听我的,因为你没有商业经验!最后他掷地有声地说了句话:不服的话你就出去 run a business 给我看看!当时的原话里面有一个f词。我当时火往上撞,指着他说:Steve,别忘了你今天说的话,我一定让你看到这一天的!(当然我的话里也是f词不断!) 第二天我们俩就似乎忘了那场争吵,互相有说有笑,business as usual。一年后我辞职去工业界工作,又过了大概5-6年,我邀请退休后的Steve来中国旅游,我让司机去接他到我的公司来参观,我们像从前一样讨论了一天的工作,晚饭后我们在马路上散步,我假装很随意地问起他是不是还记得那个晚上在停车场上的吵架,他像个小孩子一样嘿嘿地笑了好一阵,然后回答说:记不太清了。 佛洛依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共同构成。本我处于潜意识水平中,是人心里最原始的欲望,平时被意识所压制;自我指个人意识,面对现实世界;超我代表理想中的自我。如果本我被过度压制,就会引发内心冲突,导致一系列的精神疾病。这个世界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都有其不公平性,而面对一种不公,面对不被认可,很多人说要“争一口气”,就是指不想一味顺从现实世界,而要释放本我,通过一种超越常人的努力,达到一个更接近于“超我”的自己。当然现实世界中因为条件的原因或是本我不够强大,很多人并不能够真正的“争”到这口气;也有些人“争”到了这口气,却让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像黄巢那样用别人的鲜血和生命铺出的“争气”之路的例子实在是很多很多。 现在我们社会上戾气不断上升,师生关系紧张,医患关系矛盾加剧,暴力杀人事件屡屡发生,而且一些罪犯的手段残忍至极,毫无人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日益增长的欲望和权利诉求同现实制度供给相对不足之间形成了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造成了各种程度的人格扭曲。很多人心中怀着极端的欲望,又不得不在人前谦恭温顺地以良民的面孔出现,这种长久地压制本我之下,严重的心理疾病就来了。在当今,民众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恐怕是带有普遍性的!而心理疾病下自身承受压力的能力就大大降低,日见上升的不公平感和焦虑感需要寻求某种方式的释放和发泄,这就逐步导致了社会上戾气的形成。我们古人早就说过一句话,叫“政通人和”!政不通则人不和! 人争一口气,后面还有一句话,叫“佛争一炉香”。我不知道这句话主流性的解释是什么,但是觉得应该去赋予或解释成这么一个意思 – 要静下心来,了解自己的内心!小时候我们都被要求志存高远,但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穷一生之力,也达不到当初的志向!不是我们的天赋和努力不够,而是当初的志向就不对! 历史上绝大部分的文学家、诗人、哲学家们,都是在求取世俗功名的旅途上的某一段突然觉醒,发现原先的目标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了这么一个转换,才成就了他们震古烁今的历史地位!我在博文中经常把北宋的苏东坡同学拿出来玩笑一番,其实我是极其推崇他老人家的,我甚至认为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他的地位罕有对手!但是,他起初还是热衷功名的,跟政治保持密切关系,直到“乌台诗案”锒铛入狱后,才让他彻底摒弃了官场价值体系,停止去跟政治对手“争气”,而沉浸到文化和山水之中,在诗、词、书法、散文、音乐、佛理等达到极高的造诣,并且用自己自由、快乐、豪放的人格,为后人塑造了一代文化巨匠的形象和特质! 也就是说,人的确是要争气的!而明白争什么样的一口气,则尤为重要!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
21181 次阅读|74 个评论
51改善医患关系从道德教育入手(2009)
ggjjhh 2016-2-24 07:10
改善医患关系从道德教育入手 高金华 近几年来,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患者及其家人辱骂、殴打乃至杀害医务人员的事件也有发生。笔者认为,对于医患矛盾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起源在于医务人员的,需要其注重自身道德建设;矛盾的起源在患者方的,也需要患者讲道德,防止冲突不断升级。只有双方的道德水平同步提高,才能真正改善医患关系。 行医和就医道德教育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现代医学教育的系统化和医务人员的专业化又为行医道德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但同时,就医人员的庞杂性又决定了行医和就医道德教育的困难性。因此,更加迫切需要伦理学工作者努力探索双方道德教育的各种途径。 笔者认为,加强行医和就医道德建设、扩展教育渠道可采取四项举措,现分述如下: 第一,权威部门制定行医和就医的行为规范。确立行医和就医行为规范是医患双方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有了规范,行医和就医过程才有道德标准。制定道德规范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医务人员的正当利益,对患病人群战胜疾病和健康人群维护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道德规范要建立在医学规律、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和道德进步规律的基础之上,医学伦理学会和各学科医学学会在制定相关道德规范的过程中要发挥主体作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第二,学校进行系统教育。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场所,要使学生在增进卫生知识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医学伦理学课程并非是医学院校的“专利”。例如,美国空军军官学校的毕业生虽不能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但该校也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我国的非医类高等院校也应该适度讲授医学伦理学知识。令人高兴的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的《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已经囊括医学伦理学教科书。在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学校进行行医和就医道德教育,对协调医患关系将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第三,媒体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对公民道德意识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可以说,媒体宣传对医患关系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在协调医患关系的过程中,媒体要正确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反映行医道德方面的问题,让医务人员引以为戒;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优秀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让医务人员学有榜样。社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对行医道德和就医道德作出正确的评价。 第四,医院要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道德氛围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行医和就医道德集中表现在医疗卫生服务场所,在对公民进行相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医院可以发挥特殊作用。首先,要提高行医道德水平,用医务人员良好的道德风貌感化前来就医的人们。其次,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比如在门诊大厅里张贴行医道德规范和就医道德规范,在住院区的宣传栏中展示就医者良好的道德表现,让其他患者见贤思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既是协调医患关系和解决医患矛盾的迫切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作者为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原载:《中国医药报》2009年2月12日B8版。(责任编辑:董笑非)
个人分类: 已发论文|1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学的践行:医患关系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1-21 08:24
患者在成为患者角色之后,他们就进入了一个问题领域。对于患者来讲,他们是这个领域的异乡人。 医生与患者有可能是道德朋友,也有可能是道德异乡人。医生与患者持有的共同的良好的生活观念越多,他们就越有可能作为道德朋友而相遇。 在医患关系中,哪怕是在医生看来是患者任性的行为,即使真的作为患者而言是任性的,也不代表医生们的强制行为就是正确的,当然患者有义务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恩格尔哈特(Hugo. Tristram Engelhardt, 1941年~),莱斯大学哲学教授,当代著名医学哲学家、生命伦理学家,美国《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 恩格尔哈特赞同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医患关系,医生和患者并不是医患关系中唯一的因素,除了面对着疾病的患者和医生之外,还有医学这门艺术。 恩格尔哈特将这个艺术理解为一群人,也作为一组技艺的医学专业。 患者角色 恩格尔哈特认为,医患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医生和患者的二元关系转变成了医生、患者、承保人、买房(现在通常是患者的雇主或是一个官方机构)、体制提供方(比如医院)、政府监管机构等多元结合体。由于医学专业自身社会地位和角色的变化,以及自我价值认知正在发生改变。在治疗患者时,医生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具有作出广泛决定的特权。 恩格尔哈特认为,临床判断对于医学问题来说预设了丰富的语言。医生应该关心患者对于疾病的牢骚。他们应该致力于医疗的各个过程,预防、减轻痛苦,治疗,通过做这些,他们将患者置于不同的角色当中。这意味着社会不只是赋予患者唯一的角色,不同疾病的患者所承担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流行病与白血病、传染性肝炎、梅毒、精神分裂症、同性恋有区别,每个患者都承担着微妙的不同的患者角色。 患者在成为患者角色之后,他们就进入了一个问题领域,这个领域里,存在着专业的保健同行共同体,此外,保健专业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是由保健语言来限定的,无论从知识信息还是交流方式而言,对于患者来讲,他们是这个领域的异乡人。 作为异乡人,他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或如何控制这一环境。患者通常的思维方式会停顿下来,或改变以适应医治者的理论说明或医治者的环境中的惯常行为。这位异乡人必须适应这些新的和外在的文化模式和期望。患者作为异乡人在高技术医学的环境中甚至连定向都有困难,更不用说产生权威了。保健专业人员试图通过改变患者所持有的一些期望来克服患者同保健境遇之间的这种距离,努力引导患者进入保健的生活世界。一旦患者已经进入并且接受了医治者的生活世界后,遵守治疗就不再是一件外在的事情,而是患者新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保健专业共同体内存在异乡人是必然的事情,而医学作为专业的权威性,往往能够说服患者进入新的生活世界,但是不可以强迫。 医患关系——作为道德朋友或者作为道德异乡人 医生与患者有可能是道德朋友,也有可能是道德异乡人。医生与患者持有的共同的良好的生活观念越多,他们就越有可能作为道德朋友而相遇。对于良好生活的共同看法既提供道德上的价值观念,也提供非道德的价值观念,因而持有这些共同看法的人知道应当做什么、冒何种危险是审慎的,以及应该避免哪些行动。当医患持有共同的良好生活观时,他们生活在相互理解和承诺共同目标的相同结构中,这种情形下,同意进行合作只需要很少的交流,因为交流已经通过意会性理解关系而发生了,这种理解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良好生活观。当处于这种情况时,保健专业人员与患者就不是作为异乡人而是作为承诺了一组共同的目标的人相遇。当医患来自不同的道德共同体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医学的专业性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医患作为道德异乡人而相遇,人们寻求医生常常是将其医学能力作为有效的手段来实现重要的个人目标,所以当个人目标同医生及其他保健专业人员的价值承诺不相一致时,冲突就会发生。 医学作为一门艺术,就要求医务人员不应当把患者当做某个或某些器官出了故障的客体,而是把他们视为对疾病有着自己的心理感受、把患病及解除疾病的困扰看作是自己生命历程中具有特殊含义的生活主体来尊重和呵护。 在生命伦理学中,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交流、理解患者的自我叙述、尊重患者的身心完整性,就成为建构良好医患关系的一个核心要素。在把医学当做艺术理解的生命伦理学中,应当尊重患者的完整性,“完整性就不仅仅意味着是生命有机体的不同肉体器官及其功能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而且,更重要的是,患者所叙述的有关他/她的生活的全部(wholeness)。尊重患者的完整性意味着尊重一个生命(a lifespan)的个人经历,包括他或她的疾病,以及疾病对患者生命境况的影响之体验。”(Rendtorff J.Dand PeterKemp, 2000)可见,尊重患者的完整性,就必须要尊重患者的价值观以及道德生活。 医患关系的基本条件——独立处置权 一般说来,医生和患者都是作为自由的个体而相遇的。每一方都通过诉诸具体的适宜行动观来参与形成了医患关系的特征。恩格尔哈特认为作为患者是应当有独立处置权的,这构成了医患关系的基本条件,而允许原则也为医患关系中的独立处置权的使用奠定了基础。允许原则为独立处置权、隐私权和拒绝他人的触及和干涉权提供了基础。英国法律的古典设定之一就是个人应有身体安全,即不受他人未经许可的触及,恩格尔哈特认为这种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有其古典的日耳曼传统根源(古典的日耳曼法律中规定使用暴力对待自由人是一种罪恶)。 恩格尔哈特认为在人们事实上的确以异乡人相遇的社会中,即在人们并不持有通常约束朋友们的共同理解和共同的道德承诺的社会中,由医生向患者提供信息和获得患者的自由的和知情的同意的这种官僚性机制成为道德生活的一个基本部分。医生要应付来自不同的道德共同体中的人们的道德承诺和观点,同时要保存一个和平的、俗世的、多元化的社会的道德结构。所以保健专业人员与患者作为异乡人相遇时,各方面信息的提供和保证通常必须是明确而详尽的,另一方面,医生们将需要知道他们自己已经承诺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在进入具体的医患关系中,应当将自己的目标和道德观念向患者讲清楚,便于在紧急情况下,当目标相冲突的时候,患者可以就自己的事情作出一些及时的处置。这种权利对于一个和平的共同体这个观念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权利为他人的干预设置了界限。 那么如何为自己的独立处置权进行辩护呢?恩格尔哈特认为,一个人若要想成功地用俗世的道德语言来为独立处置权辩护,他只需表明他的选择并不涉及使用未经同意的强制手段来对待无辜者,并且他的选择是一个道德主体的选择:作为一个理性的、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他自由地选择行动或不行动。这样一个主体的选择,选择的内容不必非得要有理性的基础和辩护。如果这位个体能够理解并识别其选择的一般情形,并在这种意义上肯定和赞同这一选择,这就足够了。在医患关系中,哪怕是在医生看来是患者任性的行为,即使真的作为患者而言是任性的,也不代表医生们的强制行为就是正确的,当然患者有义务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恩格尔哈特在处理医患关系领域中,恪守俗世生命伦理学的处理方法。 面对作为道德异乡人的患者,医务人员不可以强加自己的生命观点,允许原则在医患关系中具体表现为自由与知情的同意。 即使是在做一些特殊的选择,比如安乐死,由于无法得出“什么是好的死亡”的统一答案,医务人员也应当首先尊重患者的自主意见。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郭玉宇 著 《 道德异乡人的“最小伦理学”——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 》 一书。《 道德异乡人的“最小伦理学”——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 》力图 对美国当代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教授的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进行整体上的研究。恩格尔哈特立足后现代及其道德多元化,提出旨在构建道德异乡人伦理生活图景的程序性的俗世生命伦理学。 该书认为恩氏俗世伦理学思想基于自主性道德,并将恩氏评价为一位自由合作主义的世界主义者、共同体主义者与绝对主义者的矛盾结合体,他提供给世人最小的伦理学和独特的思路方法。《 道德异乡人的“最小伦理学”——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 》分别论述构成恩氏俗世生命伦理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文化渊源、理论体内涵及其应用和对其思想进行比较性评价,最后总结其思想对中国生命伦理学发展的启示。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转载本文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郭玉宇 著《 道德异乡人的“最小伦理学”——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 》 一书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12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柴静:一百年前的医患关系
fqng1008 2015-1-9 10:45
“好的医生应该具有三个“H”:Head是知识,Hand是技能,Heart就是良心。 ”——梅藤更 1    这张照片最近在网络流传,苏格兰医生梅藤更查房时与中国小患者行礼,这一老一小,一医一患的相敬相亲,在今天的背景下,让很多人感慨。不过,作为一个西方医生,1881年来到中国时,梅藤更要面对的医患冲突,其实远大于今天。   一个女人喝毒药自杀,送来医院抢救,丈夫紧张地问,“我能不能带走她的遗体?”,因为传言梅藤更用的药是取病人的内脏制成。   可见当时民间对西医的疑惧。   1881年,26岁的梅藤更被英国基督教圣公会派往中国时,鸦片战争刚结束二十年,医疗传教的自由随战后条约进入中国,国人在心理上本能抗拒,加上此时杭州还是一个“城门上悬挂着人头”的中世纪城市。人们对外科手术,人体构造都不熟悉,民间对教会医院有种种传言“教会医师以媚药淫亵妇女,医院被怀疑挖眼剖心用以做药”,西医解剖尸体或制作人体标本,被认为动机邪恶,信徒临终圣事,被认为教士挖死人眼睛“以为炼银之药”。   知识分子中也有此说,魏源的《海国图志》内,有关于洋教用药迷人信教、挖华人眼睛制药的内容。   梅藤更来中国前后二十年间,能在官方文献中查到的教案有200起以上,医疗领域往往是冲突引爆点,因为死亡最容易激起受害想象和集体情绪。1870年天津教案,1868年扬州教案,华洋双方死伤惨重,起因都是疫病流行,育婴堂中几十名孤儿患病而死,民间传言怀疑外国人绑架孩童,“剖取幼孩脑髓眼珠”作为药材之用,甚至“烹而食之”。   梅藤更放弃船行的工作从医,是想帮助“被迷信束缚和病痛折磨的人,使人彻底远离巫术和符咒”,但他的职业恰被看作有邪恶巫术的食人番,这种形象激起原始的恐惧与愤恨。即使官方调查出传言不实,公开澄清也无济于事。在天津教案中曾国藩查证,民众认为装满婴儿眼珠的两个瓶子,打开看是腌制的洋葱。但他无法说服激愤的民众,被斥为“卖国贼”,士人砸掉了湖湘会馆中他的匾额,几乎最具盛名的官员公信力被毁。而法、英、美、俄等七国联合抗议,出动兵舰催压,中国政府最终对国民执以死刑,付出昂贵赔偿平息这场冲突。   梅藤更来到杭州时,这隐隐的刀兵交激之气仍在,满人旗营驻扎杭州,他从旗营墙下经过,士兵向下扔石头,以示驱逐。   他的从医生涯在鲜明的敌意里开始。 2     照片上这个男孩,直到四五岁,从没象别的孩子那样笑过。   梅医生每次去巡查,都会去找这个阴郁的小人儿,教给他有趣的话,或者把他抱起来举到空中玩。一年冬天,这胖娃娃穿着厚棉袄,着实象个矮脚鸡,医生就模仿大公鸡,把腰先弯下去,慢慢直起来,身子往后仰学鸡叫“doodledoooooooooooo”   小孩子跟着学“toto-oooooo---”,第一次发出普通孩子的笑声。   这张照片上,这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因为对医生的爱”,到这所医院药房的化学部工作。他与医生合影,叉脚端手坐着,带点憨憨的不好意思抿着嘴,梅医生站在背后诙谐开他玩笑,可见两人十几年来的亲厚。   当年见过梅藤更的人,说这面团团的外国人十分可亲,按宗教习惯叫病人“兄弟”或“姐妹”,“路上遇见不管这人他认不认识,都会先上前鞠躬,如果对方看上去年纪比较大,他还会拱手作揖,用他那蹩脚的中文说“你福气好。” 梅藤更曾说中国穷人不快乐,有知识的阶层又要有威严,很少有轻松的时刻。“一旦人们欢笑的时候,一切敌意都化解了”。   初来杭州时,梅藤更的医院简陋之极,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没有药房,没有手术室,梅藤更和新婚妻子不会说汉语,医院只有旧屋四间,冬天房子里没有炭盆,冷风流窜。是一位曾生产鸦片的印度商人良心责备之下,捐三千英磅给圣公会租来的房屋,免费收治病患,并不以入教作为治疗前提。中户之上不信任梅藤更,只有穷苦无告,走投无路者,和身染重疾,生命垂危的人才肯来。   杭州当时还没有公共卫生系统可言,街上的粪池不加盖,路上随处可见屎溺,乞讨的人,残疾的人躺卧在脏污中,河中舟辑往来加上阴沟污水,连年疫病流行。来看病的人没有洗澡条件,衣衫破烂,伤口溃烂脓肿,甚至有人把死者抬来,姑且一试。   碰到酷暑,气味可想而知。   医院门口排队的人是世界上最悲惨的队伍,但梅藤更常常不用什么语言,就让病人哈哈大笑。   有次他无意中碰到一个病人的膝盖,就倒地做出非常夸张的表情。病人们立刻跑过去帮他。看到他们这么大惊小怪,梅医师继续装着很痛苦地呻吟。一位老太太给他摸胸口,一两个人给他扇扇子,另外一个人抱着他的脚,第五个人靠着他的背,第六个人搭他的脉搏,第七个人跑去找梅夫人,其他人围成一圈。   梅夫人过来看到丈夫眼睛里的狡黠,立即就明白没什么大碍,只是在享受他给大家制造的乐趣,她对在场的人对这位“病人”所作的一切表示感谢,就走开忙别的去了。   梅藤更说,“生活里的乐趣和欢笑,比药更能让生病的人觉得活着之振奋。”   梅藤更医治过的病人中,有一个人写下了回忆,美国人鲍金美,幼年在杭州生活,因为淘气乱吃,常常要喝梅医生开出来的蓖麻油通便,隔了几十年,她小女孩时的疑惑还没有解开,“虽然每次见到他我都得喝很多的蓖麻油,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知道的所有的小孩子都敬慕梅医生。”   在她童年的心上,两卷白胡子的梅医生是一个“穿便装的圣诞老人”。 3 (广济医院初期,有四间屋子的戒烟所)    医院没有其他医生,也没有护士,这个行业没有标准,无从招起。某天早晨,梅医生的厨师消失了,下午他穿着马褂来辞别,说当中医的祖父过世了,父亲要他回去继承衣钵,出诊看病。梅藤更极为意外,问“你知道怎么看病吗?”厨师说:“没事,我爷爷也是这么继承他爷爷的,再说,我这两年跟您学了不少”,梅医生愣在那儿,“你在这儿只学了怎么烤薄饼……”。   他找来一位中国助理。一位女性病人腿部溃烂露出骨头,需要移植皮肤,再三劝说,病人只同意从胳膊上取一小块皮肤。梅医生找助理来工作,找不到,助理害怕要她捐出皮肤,逃走了。医生夫人找到她,承诺先捐出皮肤作示范,助理旁观后颤抖着伸出了胳膊。但还是不够,梅医生训练妻子从自己胳膊上取下皮肤,再教给她如何移植给病人。   病人惊人地缺乏现代医学常识,英国传记作者记下某天查房时梅藤更看到的:“一个叫“小猫”的手术病人拆开自己绷带,正看看伤口长得怎么样,刚做完腿骨手术的病人,觉得夹板不舒服,把它拆了。而一个叫“万代”的老病人来医院前可能好久没有吃饱,看上去饿极了,竟然在吃他的石膏。”   梅医生挨个安抚处理。   1883年,写给教会的信中,他说这一年看了3019个病人,259人住院,但医院太小,戒烟所只有16张病床。他需要去50万人口城市的郊区救济病人,杭州当时交通工具是轿子,梅藤更不适应别人抬自己,设计了杭州第一辆西式钢圈马车,看上去是一只小驴车只容一人乘坐,须亲自驾驶。   有次病床已满,他要求一个病人回去卧床,但对方没有说他没法躺下睡觉“我住在别人家厨房里,油烟呛得我直咳嗽,你能不能让我住院?”梅医生无法可想,给了他药,叮嘱每天三次,两天吃完。回去后患者认为药喝多能治得更好,擅自把六份药一次全喝了,医生被叫去出诊时,这个人已经处于濒死状态。这无可依靠的人,医院告别前曾问过梅藤更一句话:“医生,你是不是不管我了?”   这件事后,梅藤更决心用余生之力建一个大的医院。 4 (保俶塔旁的广济麻疯病院)    募款很困难,很久后他才收到圣公会的回复,又过了很久,才有时间拆开堆积如山的旧信,看到信中夹着的1700英磅支票,一夜没睡,开始设计医院。   广济医院在1884年建成,大门口棚架悬吊着紫藤花簇,左侧是大草坪,右侧玫瑰花坛,医院有了候诊,门诊,手术室,药房,办公楼等分类。   但这些钱不足以支持梅藤更理想中的医院,他向自己的私人朋友募捐,麦克莱爵士的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生前他想成为一个医疗传教士,为了满足这个遗愿,这位父亲捐赠了一万英磅。   用这些钱,医院装备了杭州最早的发电机、自来水塔,电灯和第一辆汽车,旅行中国的英国作家伊莎贝拉.伯德写下她的观察-----“它们在照明、通风、卫生施设、分科与组织方面较之我们的最好医院也毫不逊色。” 她印象极深的是医院用著名的宁波清漆涂刷,“那是真正的漆,它缓慢凝固形成一个非常坚硬的表面,反光性好,能耐受每周的煤油擦拭,大大有助于卫生。墙、地板和寝具的清洁是这样好,一尘不染,无可挑剔!”   广济医院有了自己的药房,自制针用葡萄糖、x线硫酸钡、百日咳药水,奎宁针等等。药房提供奶粉和肥皂,这些用品很快在市面店铺盛行,进入市民日常生活。   一个医院推动了杭州城市现代化开始,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撰文,认为医学变革能撬动国民的整体生活 “讲化学,而讲植物学,而讲道路,而讲居宅,而讲饮食多寡之率,而讲衣服寒热之准,而讲工作久暂之刻,而讲产孕,而讲育婴,而讲养老,而讲免疫,而讲割扎。……学堂通课,皆兼卫生,举国妇人,悉行体操;国之勃然,盖有由也。”   医院开始吸引中上阶层的患者,疗效是最直接的说服力,梅藤更医治好杭州的八旗都督后,敌对的气氛就消失了。此时洋务运动中兴,朝中重臣荣禄,李鸿章,曾纪泽,沈桂芬都与西医私谊亲厚,伦敦会传教医师科克伦曾深入宫闺替慈禧治病得到信任,1904年,筹建北京协和医学堂时,慈禧提供万两白银襄助。实用主义的思想之下,西医甚至进入中国的政治与军事体制,梅藤更被委任杭州海关外科医师,承担检疫工作。查尔斯·卫理在中法战争中被清政府聘为军医。达斯维特在甲午战争中救治伤员,得到光绪帝赐的双龙宝星。   广济医院的国内捐赠开始多起来,袁世凯、孙传芳都在名单之列。一位捐款的乡绅对梅藤更说“我见过富人帮助穷人,但我没见过一个人离开国家去帮助别的国家的人,我在这儿躺着,看你对穷人富人都是一个样子。”   梅藤更开始兴办教育,建设广济医校,学生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大都减免,由英国人捐赠。伊莎贝拉说,此时英国人对梅藤更在中国的耗费已经“啧有烦言”,但梅藤更一念不息。某天他医治完一个“生平所见最可怕”的麻风晚期患者,到花园呼吸新鲜空气,正是初夏,玫瑰、百合、柠檬、橙、紫藤和紫丁香正开,两种气息的对比给他很深刺激,麻风病极为酷毒,最痛苦是被隔离于家庭和社会之外。他自知这种病无法根除,但应“能减轻他们的痛苦”。   梅藤更与圆通寺方丈交好,购买寺庙土地,在西湖之上,保俶塔之侧建起麻疯病院,只收挂号费就可接受免费治疗。但有市民认为这是冒犯,麻疯病院挡住阳光,阴影投射在宝塔上,影响城市的好运和繁荣,散布病毒。当地士人与佛教徒也都不快——“佛教之地,岂能供手让给耶稣?”以土地纠纷之名提起诉讼,梅藤更不得不交出契约,由政府购回。   梅藤更将病人迁往松木场分院,郁达夫为写小说曾专门去那里小住,描述他的印象:“高低连绵的山岗。医院红色灰色的建筑,映着了满山的淡雪和半透明的天空,早晨一睁开眼,东窗外有嫩红洁静的阳光在那里候他,铃儿一按,看护他的下男就会进来替他倒水起茶,澄清的空气里,会有丁丁笃笃的石斧之声传来,寂静的长空,寂静的日脚,连自己的呼吸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护士量热度,换药,谈一阵闲天,扶杖走出病室,慢慢的守着那铜盘似的红日的西沉。”   一些麻风病人到可出院时也没离开,将这里视为归属,直至离开人世。   有位女性临终前叫来梅医生,对他诉说“我年青的时候他们叫我美女,因为我长得好看,现在我脸丢尽了,身子也臭了。”   病人的声音很小,很弱。医生没说话,只是坐近在床前听着。   这一段沉默饱含无奈,也充满理解,这是医者的信念——不一定能治愈,却总是在安慰。 5   一百多年后,王建安当了这家医院的院长,与员工座谈中谈到这张照片,“这反映的是1946年我们眼科门诊患者候诊时的情形。病人很多,但井然有序,虽然一个个身着粗布衣,但都有地方坐。每个诊室的门都是紧闭的,其他病人在门口耐心地等候,没有不由分说冲进去。医生也是衬衫加领带,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白大衣笔挺整洁。一张普通的照片,却能说明很多问题。”   王院长的感慨针对当下现实而发,但罗马并非一日建成,1898年伊莎贝拉在广济医院看到的病人是 “有些人来医院是出于鲁莽,有些是希望弄到药品去卖,有些是出于好奇,来看“鬼子医生”怎样工作,有些是来偷窃租给住院病人的衣服,还有些为了好玩,假装患有各种疾病。”但她说到了门诊,人群排列得像“一支军队”。负责维持纪律的人“恪尽职守,极为聪明。”   医院是卫生之地,仪表即是垂范,梅藤更要求医者作出表率,在医院里不能大声说话,有交流需一旁轻声私谈,见面不能冷漠不语,须相互问候。行走不穿硬底鞋,避免发出声音。衣冠容颜在他看来是一个人对职业和患者的尊重,实习护士也须是蓝衫白裙小方帽白皮鞋白袜子,再戴上白色的假领子和假袖口。衣服由洗衣工人统一收集,清洗、烘干、熨烫整齐,脏皮鞋清洗后上好鞋油,每周一送还至宿舍门口。   广济护校的学生傅梅生回忆课程,说伦理学贯穿护校始终,是最重要一门课程,要求“患者将自己的生命交到你的手中,你就必须全心地给他仁爱,一丝不苟地对他负责,不论是他吃进去,吐出来,还是拉出来的,你都必须仔细观察,从头负责到脚。”   全院一共约有110余个床位,正式护士只有20多人,医院没有家属陪伴,也没有护工。护士是病人唯一的照顾者。从打针发药,到吃喝拉撒洗头洗澡,极为繁重。但护理部对护士的要求细微,其中一条是寒冬为患者使用便盆,须先用热水烫过,免得患者感觉冰冷。   为了这一点暖意,可以想象多出多少人工,多少心力,尤其寒冬凌晨,人人瑟缩之时。   梅藤更的传记里也写到这一点,“最初的时候,护士没有那么大耐力的,会很难遵守医院的制度和要求,如果病人要求她们,她们可能会毫不在乎地漠视。她们的好脾气和承受力被严重地榨干了。如果犯了可能伤害到病人康复的错误,当着病人的面批评,她们会因为丢脸而生气。”   但纪律往往要通过严苛的要求才能内化成行为惯性。梅生回忆:“总护士长是一位英国人,她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出现在病房里,悄无声息地站在夜班护士旁边,检查操作是否规范是否到位。我们常胆战心惊,每次上夜班,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不管多忙也都不会偷懒,生怕自己不经意的疏忽落到那双碧绿而严厉的法眼。”   她所在的班三十余人,多数中途退学回家或改入他校。到了第三年,班里只剩下四人。她是留下之一,说就在这别出心裁的耳提面命下,学会了做到“人在,人不在,一个样”,从此几十年的工作,“慎独”成了她最基本的原则和底线。   回忆起青春时代,看似劳苦,她内心却相当宽展“病人也对护士回报以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尊敬。当时工作虽然繁忙,但大家彼此坦诚,心思一致,并不觉得特别辛苦。”   今天的人,不论医生还是患者,看到“毫无保留的信任与尊敬”这几个字,心里会难免一动吧。 6   (傅梅生)   劳苦之余,也有安慰,当年青稚的小姑娘,一直到耄耋之年,念念不忘每天医院的茶点,和黑巧克力的滋味。   梅藤更对共事者说“Live And Work”,医生要医治他人,先保有自己的生之尊严和乐趣。广济医护人员的收入基本由英国的善款维持,一级医长160银元,护士30元银元。1银元相当于200元人民币,从医者算是中上阶层,不必有生之忧虑。   医院有球队,乐队,穿着马褂的青年吹弹吟唱,生机盎然。能容纳上千人的讲堂,宣讲教义,举办各种展览晚会,也放电影,片源不多,需要有人站在旁边翻译字幕,大概因为梅医生对非洲的喜好,放的多是非洲的探险片,想看爱情片的年轻人不免有牢骚,但仍然场场不落,毕竟这是杭州当时唯一的电影院。   英国人的规矩里常被突破的是护士不准恋爱。当时冰箱还很罕见,只有医生办公室储藏药物用。年青医生偷偷冻上一瓶冰甜的饮料,从窗户吊下,给楼下那层他喜欢的护士,一根细线吊只小瓶,摇晃荡漾的一点温柔。   但多年后,梅生回忆起青春时代最浪漫的时刻,并不是这点旖旎之情,而是每年的“5·12”,护校所有成员聚在一堂,人人手捧蜡烛,摇曳的烛光里,唱歌纪念南丁格尔女士,校长为每位毕业生带上洁白的燕帽,仪式在南丁格尔誓言中结束。年后,她仍记得堂堂于人之前念诵的话:“余谨以至诚,於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专业标准,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及家属之秘密,竭诚协助医师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   十几岁的女孩自感“圣洁”,这个词里隐隐透出职业的荣光。 7   1900年,义和团事起,没有死灭的仇恨一旦遇风潮,象半焦的枝条一样复燃,上谕发动民众对洋人武力报复,“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不负联之厚望”,梅藤更回国,医院里英国人奉命避沪。   同年,山西庚子教案发,山西全省共杀传教士191人,杀死中国教民及其家属子女1万多人,焚毁教堂、医院225所。山西巡抚毓贤亲手杀死山西北境教区正副主教艾士杰,在奏折中写道:“微臣之捉洋人,如网中取鱼,我设一巧计将山西的洋人尽数擒捉,以练锁之,均在抚署处决,无漏网者……虽幼童及狗亦未任其幸免……惟有一女洋人割乳后逃走,藏于城墙下,及查得,已死。”   事态平息后,梅藤更返回中国。广济医院边上有个杂货铺,一个年青女人卖货,发髻上簪一朵茉莉花,见人往往腼腆一笑。梅藤更不见她,问起才知她生产时大出血,与孩子同死于难产。中国女人生产自来只有接生妇,无程序可言,无文字可授,生死悬于一线。梅藤更以中国人高叔白女士等人的捐款建立产科医院,翻译中国第一本产科教材《产科西医心法》,序言中他说:“使后世之产母婴儿同登寿域,则区区一得之愚,一念之诚,深堪自慰矣。”   他对广济人的要求有一条是“创造力”——,深耕以求生机。   但晚清已到末期,大风大火,焦土遍野,每次政治力量交织冲撞,医院作为战争前沿,都不可避免被卷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医院里士兵驻扎,附近发现有三颗炸弹,幸未发生灾难。梅藤更因为医术得到信任,医院没有受损。但安定未久,1924年,直系军阀江苏督军齐燮元与皖系军阀浙江督军卢永祥为争夺上海,兵刃相见,梅藤更带领红十字救援队救护内战中的中国人。生死存亡于一线间,他要求医院同仁要能“全身投入,从一而终,永不放弃,不论严寒酷暑”。   但他没料想到,最大冲击正来自内部。   此时正是中国人“国族重建”的愿望急迫之时,民族主义成为自我锻造的重要手段。广济院内出现罢工罢学的抗议,医护人员对校方“宣传西方世界观与价值观”,“把学生当劳力使用”“体力透支”“军校一样的管理”“等级区别”等表现出不满。   1924年五卅惨案发生,省立一中学生自治会召集各校学生代表,成立后援会,6月3日游行队伍一路向日本领事馆递交抗议书,一路向广济医院示威,游行群众拉下撕毁英国国旗。梅藤更正在医院里,他说“我真正感到不安的,是他们把医院的公告牌从墙上摘了下来。”   校内青年学生不安欲动,梅藤更与学生对话,说如果他们一定要参加游行,他不会阻拦,但他希望学生不要去。这时学校外面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他们呼喊里面的学生,要他们出来,说保证找到新的学校容纳他们,颁发毕业证书。梅藤更说“这使学生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发生了大动摇。”   6月6日早上7点,医,药,产三科的学生全部离校。   几个月后他们陆续返回,但在此之后,广济医院想要在自己的腹地保有宁静,已无可能。   1924年7月,《新浙江报》刊登一篇社评,揭露“英人梅藤更在杭的种种劣迹”。广济医院内两位中国籍医生撰文认为广济医院必须收归国有,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国权。不同意此意见的医生,多被称为“洋奴”,在纪念册上写下心怀愤懑的话“正合德国一句俗语说:‘宇宙的酬报是忘恩’”   同行的抨击极为尖锐。杭州公立医药专门学校召开会议,“披露英人梅藤更假帝国主义者之力,侵略我们中国的土地,搜括我们同胞的金钱种种罪恶”,并认为广济医院应该“拨归本校”。各界冲击下,广济医院的正常医疗无法进行,有人闯入医院,绑架员工,直到北伐军东路指挥部出台保护政策才避免激进的人群自行占据医院。   民意推动下,新成立的浙江省政府将广济医院直接收归“国办”,为了“实现人民的福利和维护国家尊严”,每月所需经费,完全由政府负担。1928年官方发布《筹设杭州医院宣言》,痛斥英人梅藤更:“假慈善之名,遂侵略之暴行。日唯叱咤我官吏,蹂躏我人民。纵彼爪牙,恣其鱼肉。病者未出起生,弱者反因丧生。世界各国,有此医院,宁非怪事。”   医院严禁宗教会议和圣经研究,对麻风院内的病人采取了严格的监禁隔离,贴在入口大门上的公告写着:“此地乃麻风收容所;访者禁止入内!”   政府费用划拨不够,无人负责,加上麻风病人惶恐惊惧,“病人打针者,不及 2/10,以致病魔日见厉害”,困境下,省政府的解决办法更为激进。第二年出台管理办法打算将病人流放囚禁,“查麻风病为慢性传染病之一,残身弱种,为害至烈,故必于孤岛荒林,建筑麻风病院,将患者强制收容,不与外界接触,方足以防止传染,而免贻害社会”。   1928年,国民党将广济医院和医校交还英国圣公会,但医校受创至深,从此停办。   抗战期间,广济医院与其他几处慈善机构一起庇护两万多难民,直到日军占据广济医院,时任院长的英国人苏达立不愿为其服务,日军刺刀抵背押他做手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被送往战俘集中营,医院由日本人经营,广济麻风医院无人过问。病人四散逃难,只剩下18名肢体残疾病人无家可归,在医院附近挖野菜度日。   抗战结束,医院被当局归还给苏达立管理。政潮翻滚,195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医院,现更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籍管理者与医生撤离。   近一个半世纪后,广济医院遗迹已不多,只有银杏,香樟和广玉兰,百年后仍浓荫蔽人。 8   1926年,梅藤更及夫人梅福孙在杭工作45年后,于12月3日回国。   当年,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当下中国象是一团巨大的原生质,它活着,但是没有自身的力量可以决定它去向哪里,它在风浪里漂浮,由附着其上的东西驱使。”   年逾七十的梅藤更离任时,广济医院有500张病床,3个手术室,住院病人4000例左右,是全国最大的教会医院之一。   他归国临行前,宴请杭州地方人士话别,用汉语说:“我知道中国是有前途的,后一代的青年更是了不起!可惜我老了,来不及看到中国的复兴。”   梅藤更晚年最后一段时间,用于将医学书籍翻译成中文,1934年8月去世。   纪念他的人在墓碑上刻着“仁爱而劳”。   (关于梅藤更的资料不多,我最近带家人就诊,对医患之间有了切肤体会,才出于兴趣翻找资料写这篇博客,但了解有限,请有知者批评。)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袁钟:我们为何离不开医学人文?
热度 24 何裕民 2014-12-18 11:07
经常有学生问我人文医学有什么用处?我想从两个层面来说,第一个层面是价值观,第二个层面是人文智慧。价值观是道理,人文智慧是术。 价值观里的尊严 首先,我想说一下“道”的问题。现在又到年底了,很多医院都会在这个月开医院总结大会,我听过一些院长开总结大会时说:过去的一年,经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我们医院的住院患者增加了20%,我们的门诊患者增加了30%,我们的收入增加了10%。那么这句话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可能在座的主任和医生们都会觉得这是意见很自然的事情。其实我告诉大家,这不应该是院长说的话,这应该是企业家说的话,我们院长该怎么说?我们应该说的是“我们治愈了多少人,我们帮助了多少人。” 我们已经忘了什么叫医院,这是价值观出了问题。也有医生告诉我说,自己当医生就是为了赚钱。这本身没错,但我想告诉你,只想赚钱,千万别当医生。这个社会上比当医生赚钱的工作还有很多,卖房子、开矿、做金融、做IT……但是,只有两个行业又有钱又有尊严,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在日本,只有两个职业能被成为“先生”,同样是医生和教师。 我有一个朋友,是北京协和医院的科研处长,他是维吾尔族人。他曾经给我讲过一个事情,在维吾尔族人认为人去世了可以升天,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升天,要经过集体讨论,贪官、坏警察、坏城管要被打入地狱,但只有两个职业可以不经过讨论集体升天,那就是医生和教师。 什么叫尊严?我也是一名医生,我非常有体会。一个人找你看病,把所有隐私告诉你,把衣服脱光了让你检查,把所有痛苦告诉你,把生命都交给你,这种人是仅次于神的人,而不是一般人。如果医生不好好看病而是看患者的口袋,患者会恨死你。 基督教两个东西很重要,一是神圣观念,再者是博爱精神。神圣观念告诉我们医生是一群优秀的人。 中华中国医师协会的张雁灵会长跟我讲,他九十年代去日本,日本当时有人专门来拜访这帮医生,这让中国去的医生们很奇怪,“我们不是政治代表团,我们又不是经济代表团,也不是外交代表团,只是医生代表。”最后那位拜访者说了一句“我一辈子想当医生,可是考不上,我尊敬医生!” 北京和睦家医院的董事长李碧菁是个犹太人,她曾告诉我犹太人为什么比其他人好像多那么多聪明、成功的人,其实就是因为犹太人有神圣观念。犹太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子民,所以他们比其他人更努力、更勤奋,也就更易成功。 医生应该有神圣观念,都是最优秀的一群人,不管在哪个层面,即使村医也是当地最优秀的人。 前两天台湾有个医生很优秀,柯文哲现在成了台北市市长。医生在当地不仅是医生, 也 是领袖,一个好医生不仅是技术而且他的人品也要得到大家的认可。 但是大家也很清楚,这些年我们社会出了很多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投毒杀死自己的同宿舍同学,他说过一句话“我是个‘空人’,没有价值观。” 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他为什么是个“空人”?想一想这些年还有几个大学生杀人的,比如马加爵、药家鑫。我们这些年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我们创造了精神财富吗?大家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国家有很多传统美德,爱国家、爱家庭、爱故乡、讲孝尽、讲勤俭、讲以德服人,讲天下为公,讲克己复礼,讲温良恭俭让、讲礼义仁智信,好像现在这些都没有怎么讲。 人文精神的救赎 主持人孟飞说过,这些年来《非诚勿扰》相亲最成功的不是大陆,而是台湾和香港的男士。香港很多青年可能参与了占中,但一些美德可能并不比我们大陆差。为什么港台男士现在比我们大陆男士更受中国女孩的喜欢?我们说看一下马英九、连战,再看一下徐才厚、薄熙来和周永康。谁更有中华美德,谁没有中华美德。 前不久中华书局刚刚出版了台湾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两本。我所有的台湾朋友都告诉我,他们从小都读《论语》,而我们在干什么?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在集体掩耳盗铃。有北大教授说我们这几年培养了很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什么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是聪明,“利己”就是所有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省,有一次我和撒贝宁在武汉对话,他问我“医疗行业怎么样?”,我则回应“先别说医疗行业怎么样,当中央电视台在播“冬虫夏草含着吃”“我生命一号”等虚假广告的时候,就说明整条河流都已经被污染,没有哪个鱼能摆脱被污染,治理污染的办法就是治理上游。党中央习总书记现在正在治理上游,河流也许很快就能干净。 这其实就是价值观。各位掌握了各种先进技术的达专家满身功夫,有了满身功夫可以干两件事情,一是见义勇为,二是拦路抢劫。干好干坏,人内心的文化决定你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有位医生告诉我,他在消化科上班的第一天,他们科室要完成的一个指标还没完成,快要下班的时候来了一个患心血管病的农民因为挂错号找到了他,但是他当天一个病人都没有,因此当时就违背良心给这位农民看病给开了药,病人抓药再回来问他时,他觉得内心实在过意不去。他就告诉这位农民再去挂一个心血管的号,那个农民突然哭道“我钱都用光了”。这位医生后来说道,他当时有一种坐台的感觉,从此告别了医院,不再做医生。 我们在当医生、院长、干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千万别让我们的医生去牺牲善良才能获得正当权益。 他本来该有一万块钱的工资却只他发两千,另外八千块钱让他自己去赚,这是邪恶的。 什么叫医疗?医疗起源一个同情心,人贵在有同情心。 最初人们因为看到受苦受难,有人难受就去帮他,这才叫做医疗。什么叫医院?中世纪的时候,基督教派的社会有很多流浪的、无人管的乞丐穷人。因此,他们设了一个场所让他们缓解苦难,最后慢慢形成了医院。因为爱才有了医疗和医院,如果把这个精神泯灭了就不再叫医疗,那叫交易,它不可能有尊严。 我想这医学人文就是干这个的,塑造医生的价值观。 我们几乎把医院当成一个企业,我们的领导们在一块开会最喜欢说的是“我们医院5个亿,我们医院8个亿,我们医院9个亿,我们医院12个亿,我们医院20个亿。”为什么协和的妇产科主任郎景和院士告诉他们科室医务人员每周必须读一本本专业以外的书,就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我们的医生应该学会和人打交道,我们不能只会和疾病打交道。 “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却总是抚慰”,总是抚慰,但我们有抚慰能力吗?这恰恰是医学人文要弥补的。 中国医生和美国医生的区别在哪?中国医生现在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我们做了那么多手术。但是中美医生比较下来,我们的差别在于爱。美国医生让病人感到有爱,中国医生感觉不到。 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太需要医学人文精神。 不够相信科技,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这种很重要的一部分。全世界大多数民族都认为人死了可以升天轮回有下辈子。但我们这个民族想追求长生不死,所以我们发明了很多长生不老的办法。我们绝对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中国人什么都能忍受,家庭矛盾、工作矛盾、社会矛盾能都忍,但是在死亡面前却忍受不了我们没有准备,面对死亡的第一个心理反映就是愤怒和震惊。 我讲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怎么当好医生的问题。第一,我不想讲让大家如何去学雷锋,学白求恩,我只需要给老专家和当老师的讲,你们一定要想到自己老了会落到什么样的医生手里。你先做好医生,你的学生才能是好医生,等你老的时候,这个老医生就会照顾你,你现在不好好做医生,等你老了你的学生就会按你的方法收拾你。我们不能让学生学雷锋而自己在学和绅。 第二,为孩子做个好人。很多事情,中国人只有为了孩子才会做,才会改变。我经常讲戒烟的问题,如果我们学老外在烟盒上印上骷髅和黑肺,但很多人根本不会戒烟。我们什么情况下才会戒烟?只要在香烟包装上写下“抽烟会让你的孙子变为畸形”,我想他一定戒烟。 第三,人这一辈子干嘛来了?如果有机会去新疆的沙漠里面看看,如果有一摊水,就一定要草,有草就有牛羊,有牛羊就有人,人背后就没有东西吃我们了。草的价值就是让牛羊活的好,牛羊的价值就是让人活的好,人的价值就是让其他生物活的好,这个社会有了你多一份美好,千万不要让这个社会因为有了我而多了一份痛苦或者不好。 袁钟: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社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 主任。 何裕民: 转载后多余的话:医生需学会敬畏! 袁钟教授是我30年的老朋友了,他供职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长期任协和出版社社长,曾经兼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医学人文精神的学科建设和普及,孜孜不倦于呼吁医学人文的回归。恰逢近期中国医师协会成立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并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总后卫生部原部长、现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教授亲任主任委员,袁钟教授出任副主委,王一方、周国平教授等出任指导专家。我也忝列其中,因为我等都认为有义务及意愿普及医学人文精神。袁钟教授的这段讲话是有感而发,本人深表认同。只是想在袁教授的讲话之外,补充不登大雅之堂的一点:人需要有敬畏,医生更需要学会敬畏。有了敬畏,才会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医生尤其如此。因为你面对的是托付给你的生命,不能有半点的含混。不然,你早晚会遭遇惩罚的。因为自然界的确存在“惩罚机制”。中国人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统统要报(应)”,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有人会说这是宗教说法,没有科学依据!我还是认定,这也是自然规律之一。只不过其机理人们尚未弄清而已。因此,带着敬畏心理,认认真真、战战兢兢地对待每一位患者,是医者的道德底线。 我讲一个真实的、发生在上海的故事:10多年前,某部队医院引进一台新设备,做肿瘤微创治疗的,主持人是个海归,承包了该科室,然后就开足马力。24小时机器不停,不管能不能做,该不该做,从不拒绝,一切只看钱,医院也见钱眼开,不管堆积如山的诉讼案(因为死了很多人,案件堆了一大堆),因为效益太好了!当时,当事人曾找过我们,希望合作,我们一口拒绝了!因为没有底线的事,不能干!临床中,经常听病友在骂他们,我当时就说,早晚会受惩罚的。结果,不出意料,3年后的一天,当事人(那位海归)突然消失人间(蒸发了),后来得知,短短几月内,他唯有的二位孩子,先后都死于非命,而且死得非常离奇,几乎无法理解。也许,他自感作孽太多,消失人间了!我则认为是受到了惩罚。尽管,唯物主义者不相信这一说法,我却相信。否则,作何解释!?怎么会二个孩子都死得蹊跷! 敬畏,是做人、做事的底线,更是行医的底线!否则,早晚翻船!至少,良心会备受谴责!或者纵然获益一时,终身忐忑不安!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1727 次阅读|25 个评论
医疗问题最突出,全民免费医疗有魄力没有?
热度 1 jzhou65 2014-12-13 22:04
现在物质生活应该很丰富了,已经担心医疗问题,生病住院成了让人头疼的事情。 生命的可贵,当人为生命担忧,又会生出多少事来?医患关系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沟通存在问题还是还是患者无理取闹?我想可能患者很在乎生命,担忧所致,又或者由于没有钱治病焦头烂额,夜不成寐,焦虑走的极端。。。。。。 一个好好的人,吃饱喝足了,休息好了,脾气也就好了,人也大度了,什么事情都不是事了,我们社会也和谐了。 解决人民的疾苦,不是一句话的事情,而是付出实践,亲力亲为的事情。也许你做了好事,不会留下美名,但是我们心里坦诚活的舒心。就我个人而论,我真心想做一些身体力行的事情,一个词“痛快”。 我很关注新闻,了解国家社会和老百姓的事情。我有个感觉,感觉有点乱,后来又想想,揪出来的问题好啊!至少我们有勇气面对! 政府部门一直以来在解决吃饭问题,也是我们国家历史上最重要的话题。现在我们处于小康社会了,基本的温饱解决了,哪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呢?比如说接受教育,提高我们国家的人口素质,培养人才,但是就目前的形式,我感觉我们国家教育水平已经很高了,改革还在继续,以后会越来越好了。 基于以上我们的教育情况,我就说说医疗。目前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是医疗问题,特别突出,是非常严峻的。没钱看病怎么办?我们国家要讲保健啊!要大声疾呼啊!这也是防范生病没钱看病啊!怎么样做到医疗最优化,关系到全民的生活质量。 另外,我们现在也在讲精神。我就想精神和身体保健的问题,为了成就事业,我们付出了,有时候付出的是身体健康,这样我们又如何办呢?成就事业而身体受到伤害,有钱还能看病;一败涂地,只得落个凄凉。 我们团队协作,讲关心,互相关心,那么我们如何照顾这些需要照顾的人啊?人人都追求自己的生活,享受生活,谁能陪在病人的身旁?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南水北调成功了,小康社会也成功了,我们国家也崛起了,但是让我们每个人去为事业为创新工程付出精神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无后顾之忧啊? 实现共产主义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实现共产主义后,我们又如何发展呢?我们如何生存?我们说挑战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可是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有了疾苦,吃饭除外,我想就是病痛了。所以,我想大声疾呼,医疗问题要更加重视。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拜鬼神,那是心里有鬼还是身体有病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6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万万没想到第116期:医生兼职讲师谈收红包:该黑的时候就要黑
热度 1 ajygz 2014-12-4 11:05
万万没想到第116期:医生兼职讲师谈收红包:该黑的时候就要黑 http://myzj.qq.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0088 难怪国内的医患关系这么“和谐”!
个人分类: (中)医药与健康|1470 次阅读|2 个评论
“他的表现更多是灵性而不是宗教的”——观纪录片《巴斯德》有感
热度 14 kexueren07 2014-7-24 18:23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路易·巴斯德(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以否定自然发生说、倡导疾病细菌学说和发明预防接种方法而闻名,也是第一个研制出狂犬病和炭疽疫苗的科学家,被世人称颂为“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然而,1995年,在巴斯德逝世百年纪念之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史教授拉尔德·盖森出版了《巴斯德的隐秘科学》一书。书中声称,巴斯德这位“最完美无缺的科学家”有欺骗行为,巴斯德的实验记录有的不符合他公开的说法,而且他还从事了违反医学伦理的试验。《纽约时报》当即报道了该书的出版,而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佩鲁茨则在《纽约书评》上发表《为先驱辩护》,对拉尔德·盖森的说法进行了详细的反驳。此后,相关争论一直不断。   近日,在由法国驻沪总领事馆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联合在上海举办的“法国,科学的形象”纪录片展映中,纪录片《巴斯德》面向中国公众,回顾了巴斯德这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学巨人的生平,特别是科学史上那段颇具争议的往事。其中固然不乏名利的争夺、科学的欺骗、庸众的误解——所有在今天的科学界依然掺杂的不纯粹因素,然而,真正的科学家身上依然让人看到动人的人道关怀和对于科学自身原则柔韧而顽强的坚持。片中传达的许多关于科学如何走向公众的理念在今日也依然值得引起科学界的思考和讨论。    什么是科学精神?   早先,巴斯德只是个化学家,还不是个医生,但他已经开始在狗身上做实验了。1865年在巴黎,彼德医生在公开场合反对他说:“微生物的发现对医学没有多大意义。”巴斯德则反驳:“不承认微生物的重要性,意味着杀死病人的不是无知而是愚蠢。”当时,相信他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只有一个医生——米尔·胡跟随他。巴斯德对他的同伴说:“医学绝对是个重要领域,不能只留给医生。”但即使是米尔·胡,也忐忑地劝阻他说:“今天就尝试在人身上接种疫苗,意味着冒害死他的风险。”对此,巴斯德的反应是:“我不是医生,请别叫我医生。我只是接受自己所做研究的引领。”   一天,有个两天前被狂犬咬伤的乡村孩子约瑟芬·美斯特由母亲带着来找正在研制狂犬疫苗的巴斯德求助。巴斯德对孩子的母亲说:“14个咬破处,14个可供病毒进入的通道。病毒可能已经向孩子的大脑扩散了!我不能保证这个方法对您的孩子一定有效。”但约瑟芬的母亲坚持:“还是请您试一下吧,您不试他也会被狂犬病夺走生命的。”   由此,在一个极为隐秘之处,人类开始了第一个疫苗接种方案。巴斯德给小约瑟芬注射的产品发挥作用的速度超过了病毒扩散的速度,防止了病毒扩散到大脑。约瑟芬的母亲这时才问:“巴斯德先生,这是个什么产品?”但巴斯德怎敢告诉她:这是狂犬病病毒,他尝试了以毒攻毒?他将这次的成功归于偶然。   又有一天,米尔·胡医生给母鸡注射剧毒性菌株,母鸡安然无恙。他把这事告诉巴斯德,巴斯德问他:“你确定菌株是有效吗?”医生想了想,说:“可能是休假时忘了,我去把它扔掉。” 巴斯德却说:“等等,给母鸡再注射一剂剧毒性菌株,以确定你是不是碰到了世界上抵抗力最强的母鸡。”   在治疗约瑟芬的过程中,米尔·胡数次提出:“把孩子当试验品是不道德的,我们不知道应该用在人身上的剂量。”巴斯德的回答则是:“我确定我是在救一个孩子的命,而不是在试验我的疫苗。”但他的内心也困惑了:1865年9月11日,他两岁的女儿卡米尔因肝肿瘤夭折,上帝无能为力。他其余的4个孩子最后也只活下来两个。当时他自责:“如果我是医生,不是化学家,我就能救他们了。”自那以后,他把自己当作追捕隐形生物的猎人,显微镜就是他的猎枪。但对于一个别人的孩子,他有权力用一套自己还不是百分之百有把握的方法去拯救吗?他为小约瑟芬彻夜难眠,怕自己害了他,甚至在回家乡阿尔布瓦休息前,还叮嘱小约瑟芬每天写信告诉他发生的事。15天假期里,医生的家里连续不断地收到病人汇报情况的信件。   巴斯德在陋室的葡萄酒里发现了微生物,破解了发酵的谜团,又在变质的黄油里发现细菌。这些发现把巴斯德引上了治疗传染病的道路。他死后,人们困惑他如何用那个年代里的显微镜看到了那些“小东西”。事实是:他在观察,也在推理,想象力总能把他带往正确的方向。比如狂犬病毒,巴斯德徒劳找了几个月,没法找到它——只有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但那要在一个世纪后才被发明。可巴斯德高于普通人的执着,使他转向他认为病毒毒性比狗小的兔子,试图从兔子的脊髓里找到病毒。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小约瑟芬对打针充满恐惧的时候,巴斯德带他去实验室,用显微镜比较各种细菌。1878年,炭疽病肆虐时,羊群相继死去,农人以为土地受了诅咒,但相邻田地上的羊群却活得好好的。当时有研究人员试过用感染病毒的干草喂羊,可是没用,病毒看起来不是被吃进羊肚子里的。巴斯德又带着小约瑟芬重回现场,发现是蓟割破了羊的嘴,病毒由伤口进入血液传染给羊。经过观察,他们又发现,是蚯蚓将细菌从地下带到地上,并使之附着到新的有机体上。这些都使小约瑟芬懂得了治疗的意义,并从中学到了“观察—对比—假设—证明”的科学方法。长大后,约瑟芬·美斯特成为了巴斯德研究所的警卫,并在各种舆论的热议中,成为巴斯德坚定的精神支持者和巴斯德研究项目的捐款人之一。而即使是其他一些生命垂危的病人,也在临终前用无声的语言向医生的治疗努力表达谢意,支持医生“为了更多的病人”。   今天,当医生和病人互不信任,互相抱怨指责时,巴斯德、约瑟芬以及约瑟芬的母亲,他们对于彼此的理解、尊重、责任意识和对于未知事物的科学态度,也许已给出了一条舒缓医患矛盾的人文幽径。    科学需要怎样的传播者?   作为一个有远见的人,巴斯德注定要与绝大多数人作战。在研究所内部,他关于微生物和疫苗的观点屡次受到众人的质疑。很长时间里,除了太太玛丽(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校长洛朗的女儿)的信任和鼓励,巴斯德几乎孤单一人且一无所有,终日在阁楼里与老鼠相伴着做实验。长年待在实验室里的巴斯德没有注意到,当时的法兰西共和国已形成一股新的力量——新闻媒体。在狂犬疫苗治疗约瑟芬成功后,玛丽建议巴斯德:“现在不要公开约瑟芬的事,这样他们会嫉恨你。你要找合适的时机,结合热点新闻,简洁地向人民而不是向研究所宣布。人民会影响医生。但报告太长太细致了,读者会烦的。快讲朱比尔的事。(那些天,报上正宣传年轻的英雄朱比尔勇救5个孩子于狂犬之口的故事。)”即使从今天的标准来看,玛丽也是一位出色的科技传播者。她有一句幽默的口头禅:“你得承认,按照女人的逻辑总能达到目的。”   一个成功接种的小男孩、一个少年英雄,正当巴斯德团队胜券在握的时候,一直与巴斯德并肩作战的米尔·胡医生却不愿为实验报告签字,认为报告数字造假。这时,巴斯德对米尔·胡医生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有一天你会相信某些事。唯一需要诚实的地方,是在这个实验室里。而在外面,需要遵循其他原则。在科学界,如果不被人接受,再伟大的发现都一文不值。”为此,巴斯德违背了一次原则。他绘声绘色地向公众描述了朱比尔救几个孩子于疯狗之口的过程,以此说服了医生们。报纸则扩大了狂犬疫苗的影响力,人们争相带被狗咬伤的病人来接种。4个月里,共有350人接种,证实了巴斯德的方法。事后,米尔·胡医生对巴斯德说:“其实我一直相信的,可是伦理道德上,我无法选择。”   狂犬疫苗推广后,有一个小男孩的父亲声称他的孩子被巴斯德的疫苗杀死。真相就藏在那个孩子的延髓里。米尔·胡医生给两只兔子注射了死去孩子延髓的提取物,以求证孩子不是死于狂犬病。纪录片在此处略过了验证的结果,镜头直接切换到另一天,使用试验性狂犬疫苗的两个孩子中有一个死了,巴斯德受到巨大责难。米尔·胡医生和另一位医生为巴斯德作证说,孩子死于肾功能衰竭而不是狂犬病。众人指责他们为巴斯德掩饰。   之后,米尔·胡医生与巴斯德之间又发生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医生说:“如果疫苗受到质疑,医学将退后20年,我们的研究也会。我们离治白喉的药只差一点点了。今天,两个孩子中有一个死了,二分之一。”巴斯德问:“我们要为科学的进步撒谎吗?如果孩子死于狂犬病你会怎么做?”米尔·胡医生说:“我绝不会做我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事。”——在疫苗和孩子的死因之间,米尔·胡医生把信心押给了疫苗。   可以说,在与疾病和环境艰难而坚定地抗争的一生中,巴斯德幸运地遇上了能够真切地理解他的爱人和朋友。正如索邦大学在庆祝他70岁生日时所献上的贺词:“不要被无聊的流言阻挠了脚步,请享受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安静的时光。无论自己的努力是否被生活眷顾,你都应该能够在临终的时候说:我尽力了。”是的,他尽力了,并且在每一个关键的时刻,作出了符合自己道德良心的抉择。   在维基百科关于巴斯德的词条里,有一段他的外孙路易斯·巴斯德·瓦莱里-拉多对他的评价:“巴斯德仅仅相信天主教中的灵性,但没有参加过日常的宗教活动。尽管巴斯德信仰上帝,但一般说来,他的观点更接近自由思想家而不是天主教,他的表现更多是灵性的而不是宗教的。巴斯德也反对将科学和宗教混为一谈。”将这段话与纪录片《巴斯德》相结合,我们似乎得以理解:一个人何以在顽强的执着中保留适当变通的灵性。这在专注于专业研究的科学界是并不多见的一种能力,某种程度上,我将之视为一个战略科学家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附:   施特劳斯的弟子朗佩特说:哲人必须说谎,当然是指高贵的、必要的谎言。因为哲人知道致命的真相:变易和生成主导一切,所有的概念、类型、种类都是变动不居的。柏拉图是第一个发现这个真相的人,但他没有把这个真相告诉民众。“社会能不能建立在哲人所知道的真理基础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敢于这样质疑的哲人,尼采的柏拉图断定:不能。
16565 次阅读|20 个评论
老爸谈日益恶化的医患关系
热度 12 liwei999 2014-7-15 16:03
老爸对现今医疗怀境和医患关系,很是忧心。老爸说: 如今 , 医患纠纷频发。 自“医师条例”出台后, 问责倒举证, 并发症也要赔偿, 媒体舆论一边倒,支持“弱势群体”病人一方。殊不知,医生天职就是为病人解除疾苦,对病人的善意是本质的。 近日,媒体报导, 2014 年 6 月 21-22 日,福建医科大协和医院脑外科三位陈大夫为一脑肿瘤病人,连续手术 32 小时,两人累瘫在地。而主任陈建屏,复又赴会诊。而就是他,两天前也曾连续手术 26 小时。网友们感叹:这是用生命在拯救生命!透支生命,挑战极限,这种玩命精神,见证医生对病人的真诚。 但现今社会,舆论导向,逆向盛行,“医闹”猖獗,这里拈两则荒谬“例证”: 1 ,媒体批露一妇产科医生,嫌病人“红包”给少了,就缝闭肛门以报复。谁能相信天下竟有如此低智之人 -- 作茧自缚,果然不出几天,再发稿道歉、赔偿。 2 ,另一则更奇,卫生界大报“健康报”爆料:一外科主治医师患门脉高压症并脾亢,自己的外科主任,为其手术摘脾,居然误切其左肝而代之。犯下“弥天大罪”。试想,就算这术者糊涂至极,那手术组的助手和护士们,也一概如此无知!?肝脾不能区分,还是主任医师!荒诞!谁能相信这出怪剧呢? 这是在欺世蒙人、毒化医患关系,给现代社会抹黑! 诚然,在“一切向钱看”的大潮中,医界也确有见利忘义者,败损了医德,失信于社会,是医患关系混沌失序的重要导因。如今,“医闹”和“保安”( 准警察, 也配备有电棒和手铐 ) 对峙, 司空见惯。 医生被打致死、致伤、致残,屡见报道。行医者胆战心惊(甚至戴头盔上班,奇景怪象!),如履薄冰,双方防范,视若劲敌。古训:“医生有割股之心”,白衣天使圣洁、高尚,未曾料当今中国医道不尊,一至于此。难怪近来有人呼吁:还医院以清静,还医生以尊严! 这远不是早年那个从医时代了,我的隐退,或为智举。 但,老爸终究丢不开他从事一辈子的临床医学,他仍然没有最终选择下课。 医学是老爸无法割舍的情结。
个人分类: 风雨春秋|3870 次阅读|9 个评论
折断翅膀的白衣天使
热度 8 zywsict 2014-4-27 19:06
记得小时候,在我的印象中医生是 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不知几何时,医生这一名词和“校长”、“教授”、“专家”等一起陷落。不知不觉就成了“高收入、黑心、吸血鬼”的代名词。当然这里面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比如医疗体制问题、医闹问题、医生的职业操守等问题。我不想深究这里面的原因,但我可以用我自己的亲生经历才谈谈我个人的对医生的看法。 由于自己从小体弱多病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医生,从乡村小诊所的村医,到大学校园的校医,再到国内著名专科医院的专家,几乎接触了国内所有层级医疗机构的医生。这些医生有温和善良、态度良好、处处为病人着想的,也有那些表面温和,实则想压榨你一把的,更有甚者的是那些脾气暴躁、对病人极不耐烦,处心积虑地想从患者身上捞油水的。 记得2007年自己一个人在重庆,不知吃了什么的缘故,引起肚子疼,疼痛难耐就直接到当地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就诊。医生接诊后就要求住院,住院检查后说我得了肠胃炎,住院九天还不见得好,心想不对啊,怎么一个肠胃炎九天还不得好。后来就索性出院,出院后第二天全身长了很多小红点,就直接到医院找主治医生。可是那个狗日的医生就是躲着不见我,连联系方式也找不到,他的同事建议我去他们医院的皮肤科看看。当时疼痛难耐,也没有亲人在身边,所以也就没有继续找他。还是治病要紧,到皮肤科医生说我得了过敏性紫癜,就给开了三天输液的药。输了三天也不见得好。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就忍着病痛回福建老家了。回家后医生确诊也是过敏性紫癜,当天输完液后肚子就不疼了,而且也能够正常饮食,晚上也睡得着了。住院两个周后,医生给我开了三个月的药,就出院。我真纳闷一种常见病怎么会误诊呢,后来诊断对了,为什么用药又不对呢?这太他妈匪夷所思了。 更悲惨的一次当属2011年2月在安徽合肥,当时咳嗽、低烧差不多一个月都没有好,后来检查有胸腔积液。当时就慌了,就到离科大西区不远的安徽省肺科医院就诊。记得那天是周末,医院冷冷清清的,突然有个人出来,问了我几句,就直接将我带到了该医院的第六病区,一主任医生接诊,做了CT,就要求住院。当时我特意问了他大概多久能够出院,他打包票回答说:“两周就可以出院了”。住院后,发现没有病床,医院走廊和房间内都塞满了小病床,床的宽度大约为1750px。住院25天后,病情没有好转,反而有点恶化的趋势。在没有住院前这医生态度特别的温和,可亲。可是住院后,我问他,他总是爱理不理,问多了他也不耐烦,更让人气愤的是,那里的护士长居然说我们这里治不好的病,其他地方还会治得好吗?后来一气之下,就出院了,跑到上海去。到上海后,才真正体会到看病贵与看病难,当时自己不懂世事,也不懂得社会现状,到上海市肺科医院就诊时,医生开了住院单,并且开了几天药,就叫我们回去等住院通知。我等啊等啊等,就是等不到住院通知,多次打电话询问,说至少得等到一个多月才轮到我。这次真急了,忽然像顿悟了一样,得找关系啊,找了一个熟人,他打了一个电话,我第二天就住院了。住院后,才发现很少人是正常渠道进来的,要么是有点小关系,要么都给医生塞了不少的红包。在这医院有一点是肯定的:医生的态度非常的好,对病人是非常负责,和之前的安徽省肺科医院的医生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这次比较幸运住院两周就顺利出院,虽然后期还得吃一年多的结核药。 上面的两个实例说的都是大病,现在说说我得小病的就诊经历。由于2011年得了那场大病,致使自己的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每当自己学习或者工作累的时候,扁桃体就容易化脓。每次发病都高烧,达到39.5 ℃ ,当时对这个病不了解,也比较害怕,到三级甲等医院就诊,医生首先给你开一系列的检查,然后告知你扁桃体化脓了,并且问你要住院吗?当时就慌了,又要住院,好在马上反应过来,直接回答不住院。然后医生就给你开一大堆药,有输液的消炎药,还有什么提高免疫力的,吃的消炎药,退烧药等等,费用就差不多一千。 到医院看病,尽管你得了小病,医生希望你住院的事,我都不记得自己经历过几回了。而我哥们也曾亲身经历过,他上次屁股上不知道长了什么,到医院医生也要求他住院,好在他也拒绝了,输了四五天液就好。 以上说的实例都差不多都是负面的。我现在说说正面的实例,2014年4月23日,我的扁桃体又化脓了,这次我没有去医院,本来打算去小诊所输液的,但去的时候它关门了。后来就想到旁边的大学校医院碰一下运气,接诊的女医生确认我扁桃体化脓了,但她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给我输液,而是给我讲了一堆道理。她说:“作为一个小伙,扁桃体化脓了,就直接想到输液,你就没有想到吃药也可以好吗?你是不是不久之前也得过同样的病?”我说是啊,40多天前也得过,不过输了三天液就好了。她又说:“这就对了,你这次要输液的话,我想你期末考试那段时间还得再来,你应该要扛住,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不然你这样反反复复地输液,病菌会产生抗药性,以前输三天就好,以后可能要四、五天甚至更长时间才会好。”在她的建议下,我没有坚持输液,而是按照她的要求回去吃药,费用很低哦,只花了三十块钱左右,这比到医院的差不多一千少多了。今天终于扛过去了,快恢复健康了,在此衷心感谢这位女医生,你不仅治好了这次病,而且给我灌输了一个非常好的理念。 如今的医患关系非常的紧张,想通过改变体制来缓和这种关系还遥遥无期。但是作为患者和医生双方都能够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作为医生如果你坚守职业道德,做一个“白衣天使”,而不是利欲熏心的话是完全可以赢得患者的信任。同样的一个小病,本来可以不用住院,甚至不用输液,就可以好的,你却首先要求患者住院,这不仅在心里上打击了患者,给患者脆肉的心里增加恐惧感;而且也有损你光辉的形象。作为患者需要对医生多一些理解与支持,不要大吵大闹,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医生身上,毕竟他们明天都接诊很多患者,工作量巨大,工作压力也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60 次阅读|20 个评论
改善医患关系浅见
热度 6 j6789 2014-3-10 15:29
改善医患关系浅见 周 健 造成目前这种恶劣的医患关系的原因还有很多,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样,如何缓解这个状况,更需要有兴趣者(无论来自哪个方面的热心人士)提出新的观点。个人这里贴出的还是一则旧文,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您的高见。 显而易见,在当前的医患关系中形势中,极少数缺乏职业道德的医务人员是紧张医患关系的制造者之一,但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却是紧张医患关系的受害者。尽管在医患关系的协调过程中,医务人员是重要的一环,然而仅仅靠医务人员是无法全面改善目前这种紧张的医患关系的。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要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就是需要全社会关注和行动。对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而言,首要的是协助医务人员摆脱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困境,重树职业信心和自豪感,构建起适合医务人员轻松开展工作的环境,从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 主管部门 近几年来,主管部门推行了一系列新的医疗工作制度,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医疗质量,满足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其中,也包含了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的初衷。然而,在这些新的制度中,有一些确实也给医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困扰。为此,提供如下建议考参考。第一,主管部门在创新或引进新的医疗管理理念的时候,一定要更多的考虑中国的国情,比如中国国民的知识水平、法制意识、经济状况、文化习惯等等因素,只有适合国情的新政策才能收到更好的实际效果。第二,主管部门在制定新的医疗工作规章的时候,应该多深入了解医务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以利规章的顺利落实。第三,主管部门在思考解决医疗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时,不仅要从自身行业的角度来看问题,更要从全局和全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减少决策重心的偏移,提升决策的有效性。第四,主管部门应该采取一定措施,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 在医学科学中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当今医疗技术还对一些疾病束手无策。医疗实践中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包括意外),其中很多因素是医生无法预见和控制的,水平再高技术再好的医生,在面对这些因素给医疗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时,往往也是爱莫能助或者是无能为力。这些不利影响的产生,不是医生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医生不承担任何责任。教育公众了解医学科学的复杂性和局限性,充分认识到医疗实践中的不确定因素所致不良后果产生的可能性。第五,目前国家正在酝酿医疗卫生改革的新方案,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在新的医院管理政策中,适当考虑如何为医务人员构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第六,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重新认识和评价从事高风险、高技术职业的医务人员的经济收入水平,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他们与国家垄断行业(例如电力、电信等)的员工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因而,应当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提升他们(特别是基层的中小医院的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让他们艰辛的智力和体力付出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这一点也是帮助医务人员走出困境、重塑职业信心的重要一环。 医院管理者 无论是国家的法律法规,还是主管部门的政策规章,最终都要通过医院管理者落实到医疗工作之中。因此,医院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原则和方法,对医务人员的影响是较大的。从医院管理者的角度,怎样才能更好的通过制度层面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建立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一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当今医院管理学术界和医院管理者中,“以人为本”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书籍、杂志、研究报告和演讲词中经常可以见到这个词。然而,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真正能够落到实处的却太少太少。“以人为本”首先是以医务人员为本,其次才是“以病人为中心”。西方管理学专家有一句名言:你希望你的员工如何对待顾客,那么你就该如何对待你的员工。所以,在医院管理实践中,仅仅抓住约束医务人员的各种规章制度是不够的,而应该给医务人员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尊重、理解、支持和关怀。只有在医务人员成为了医院管理者的“中心”之后,那么才有可能通过医务人员去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第二,在实施医院经营管理制度时,应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实践中,尤其要注意现行的一些医疗服务定价合理性的欠缺,导致对“公平性”的影响。第三,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应该积极开展科学、规范的全成本核算,为医院的全面科学管理奠定基础。第四,逐步实施岗位管理、绩效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相对公平、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分配办法。第五,医院管理者应该关注两个基本的建设目标:一是医院整体事业发展处于本地区同行的前列,二是医院员工的收入在本地区内达到相对领先的水平。从医院管理者的角度而言,这几条措施是为医务人员建立起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的必不可少的措施。 传播媒体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公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多少显得有些茫然无助。于是,传播媒体对公众在信息了解、认知和判断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化妆品“白大夫”的诱人广告,到造成一些消费者受到该化妆品中的有害成分的伤害,可见媒体的影响力不可小视。那么,对于如何帮助医务人员走出从业困境以及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该有何作为呢?一是媒体既要讲真话,更要讲实话。这里所说的实话是指完全符合事件的原始真相的话。二是媒体发布信息应该遵循谨慎严格的原则。尤其是对影响面宽、涉及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信息,更应从严把握。三是媒体在保护公众身心健康与安全方面,应该承担起一些相应的义务,加大这方面适合信息的传播力度或传播范围。四是媒体从业人员在面对医疗这个高风险、高技术且涉及面十分广泛的行业时,应该严格遵循自己的职业操守。在关注不良的典型事例的“眼球吸引力度”时,也要重视对行业、对社会的复杂影响。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认真实践实事求是、全面调查、综合分析、正确判断的工作作风,避免断章取义、道听途说、采信片面之辞、不懂不问、贸然下结论等现象的发生。五是媒体既有曝光医院或医务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权利,也有弘扬优秀医务人员先进事迹的义务。另外还有一个义不容辞的职责,那就是教育引导公众对医疗服务的高风险性、高度复杂性、人体生理和心理存在个体差异性、医疗实践中有的不确定因素导致的不良后果是医务人员无能为力的、医生是人不是神、医患双方之间是平等的,只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正确途径等等观念有足够的认识、理解和认同。 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自己该有何行动呢?第一,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长期坚持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健康,以便从容应对职业的种种压力与挑战。第二,遵循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防止自身在院内受到病菌的感染。第三,学习和掌握一些适用的心理放松技术,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第四,坚持学习医学理论,不断提升实际工作能力,保持良好的职业责任感,严格遵循各种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以及医院的各项工作制度,认真履行自己的职业使命,尽最大努力发挥最好的工作成效,从而减少或杜绝各种不良医疗事件的发生。第五,充分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树立起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团队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完成职责任务。第六,尽管职责关系人命,而且面对病人不断入院出院的循环,医务人员自身应该尽可能有一个平静中包含热情、谨慎中包含自信的心态来应对职业的压力与挑战。不能让持续不断的工作压力(包括工作数量、病人病情的复杂、治疗工作的难度、病人和家属的高期望、防范医疗纠纷等等)成为一个导致自己心理情绪困扰的原因。第七,建议医务人员最好不要超负荷工作,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肯定会给自己的身体或心理带来不良影响。同时,长期超负荷工作也会增加出错的几率,从而引起发生医疗纠纷的概率升高。第八,医务人员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都可能要受到各种因素(例如工作中的职务提升、职称晋升,家庭中的家人身体健康状况、子女上学就业等等)的影响和刺激。对其中的压力和困扰所带来的影响,应该及时采用心理学的保健技术(如转移、发泄、倾述等)予以应对。从而减少心理负担,保持良好心态。第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和病人及病人家属多做沟通、说明、解释工作,增进相互理解与相互配合。 社会公众 不言而喻,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仅对医务人员开展工作不利,也会给病人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病人和病人家属是医患关系中的另一方,任何公众都有可能是未来的病人或病人家属,所以要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有赖于公众的积极参与并采取恰当、合理的行为。其一,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公众应该了解一些医疗信息。医疗信息不仅包括哪家医院或那个名医生擅长治疗某种疾病,还应该包括前文所述的一些基本医学规律,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心态去接受医疗服务。其二,无论是病人或病人家属,对一个完美的医疗效果的渴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样,对于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来说,他们也希望每一个病人都能实现这个完美理想。同时,他们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也希望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能达成病人理想的实现。然而,事实上实现这个完美理想是一个概率性的事件,医务人员只能尽最大努力去争取实现这一完美理想。对于医务人员努力之后仍然无法达成完美理想实现的事件,这既是医务人员不愿看到的,也是病人或家属不得不平静接受的事实。其三,公众应该明白:医生不是神,名医也不是神。换句话说,医生不是万能的。即使在当今这个医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仍然有一些疾病是医生无法治愈的。每当此时,医生与病人或病人家属都处于同样的无赖之中。对此,只能希望公众的正确理解。当然,无论如何我们也同样坚决反对医务人员不负责任或者玩忽职守的错误态度。其四,公众应该明白,医疗服务与普通消费服务是有很大差别的,进入医院和进入超市接受服务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例如你在某个商场购买货物后,按照协议约定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退货。然而,某个病人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后,如果你也提出“退货”(也就是要医生恢复你手术治疗前的状况)就是万万不可能的了。正因如此,病人和家属都不能把在商场接受服务的心理带到医院里来。其五,医务人员与病人和病人家属都是平等的关系,绝对不存在谁是谁的“上帝”的关系。医患双方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达成良好医疗效果的实现。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复杂的,主管部门在近几年花了很大的力气来改善医患关系。但是,仅仅抓住医务人员一方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其他层面的配合。同时,对于医务人员也不能一味地约束、制约,还应该采取务实的、有效的多种方法,来逐步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作者联络 Email:zhou6789@21cn.com
个人分类: 医疗纵横|3200 次阅读|14 个评论
恶劣医患关系中医生的困境
热度 32 j6789 2014-3-7 09:03
恶劣医患关系中医生的困境 周 健 近几天,新闻报道广东潮州又出恶性医闹事件,感概之余,翻出一则旧文章(其修改稿已经在《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发表)贴出,希望社会能够更多的了解医生的处境。 在东方,中国古代有一句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名言流传千古,激励着无数的贤人志士,投身到了为民众的身体健康谋福祉的事业中去,也成就了一位又一位医圣。在西方,一个希波克拉底誓言,也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将仁慈、博爱、尽责的阳光雨露洒向人间,更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名医。光阴荏苒,时光飞逝。在21世纪的今天,尽管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渗透到医学科学之中,过去一些无法诊断和治疗的疾病,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得以治愈。然而,任何先进的医学技术的使用都需要医生的积极参与,才能最终让病人受益。无论技术如何飞速的进步,也不管时代如何更迭,医者那颗博爱尽职之心却永远是人类繁衍昌盛的一盏明灯。然而,在当今中国,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医疗卫生改革的措施,如发布和执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推行“病人选医生”制度,要求医院贯彻“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方针,提倡“病人的知情权”,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等等。据媒体报道,国家主管部门的官员还在一次会议上说,导致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导原因在医方” 。与此同时,国家对医院的投入在减少,直接导致了医院普遍采取了种种经营管理措施。这样的情形,对于医生的从业环境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种种复杂的原因,致使医生的职业使命感严重受挫,昔日的“白衣天使”,当今变成了“白狼”,医生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妨仔细来看看医务人员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困境。笔者在此首先申明两点:第一,提出一些医务人员之外的、严重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问题,旨在为构建真正和谐的医患关系寻找一些新的途径。第二,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意谓着医务人员就可以对工作不负责任、掉以轻心、疏忽大意,甚至玩忽职守。同时,也不是为医务人员推卸工作责任。对于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职业操守等等,不仅国家已经有详细的规则制度,而且研究人员也早有种种详细的论述,本文不予涉及。 一、一个被忽视的医学基本规律。 医学科学发展到今天,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巨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比如对我们人类自身的大脑更深层次的构造、功能和实现机制等方面,就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同样,对一些疾病的认识,至今我们仍无明确的结论。同时,也有一些疾病,对我们当代的医学科学而言,还是束手无策的。在今天,无论我们的医生如何尽职尽责,仍然还是有无数的病人,在医生的无奈之下,撒手人寰。即使是已经有了确切治疗方法的某一些疾病,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的实施,也会受到许多不可控制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换句话是,也就是同一个疾病,一个病人的治疗效果可能很好,而在另一个病人身上却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得到同样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医学科学何时能够全面的解决人体健康问题,这可能还需要一个很长很长的时期。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在医学科学中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医学中也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医生无法也没有理由保证能治好每一个病人。 二、对这一医学基本规律的认知 。对于这个基本规律,医生自然是有清醒认识的,但是他们却无法将这样的基本规律,对病人说明白。一方面,如果病人或家属听到医生这样的解释,有的人可能认为医生的水平不高,有的人可能认为医生在推卸责任。尤其是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不仅没有通过种种努力,将上面所述的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向公众进行宣传解释,造成了公众对医学科学的片面认识。对于病人到医院就医,他们都有一个基本的心理定势,那就是病人到了医院,医生就必须将病人治好。反过来,政府主管部门却在简单的提倡“以病人为中心”“病人选医生”“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等等新举措。笔者提出这个问题,不是反对这些新举措的实施。但是,这样的新举措要能真正有效的实施,就必须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绝大多数社会公众都能对上面所述的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有清楚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并且公众也适当掌握了相应的信息,以及道德观念和基本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准。否则,这样的新举措将很难收到什么实际效果。因此,正视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重要的是要让绝大多数公众对此有正确的认知、理解和认同,并且能够与医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减轻对医生的精神压力,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目的。为此,就需要政府动员尽可能多的宣传媒介,广泛的宣传这一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逐步能够让绝大多数公众能够自觉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来处理伤病的救治。当然,笔者在此提出这个问题,意在说明一个被严重忽视的现实问题,而不是说医务人员就可以对工作不负责任。对于医务人员的行为守则,国家有关部门已有明确的规定。 三、病人就诊的心态及其典型行为。 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痛苦,患病需要到医院就诊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虽然病人和家属总是带着种种不同的心理走进医院,但是一些常见的不同群体却常常带有相类似的心理去就诊。这些种种的心理,对医生和整个医疗行业来说都是有着较大的影响。所有人群共有的两大心理是:一是找最好的医生,二是尽快治好疾病。对于极少数富人阶层来说,他们的心理是:第一是不惜任何代价,比如2005年末媒体报道的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据说病人家属曾花费巨额资金,请北京的医学专家坐包机到哈尔滨会诊。第二是要求国内最好的医生。第三是要求最好的医疗条件。对于一部分参加了医疗保险的人群来说,其心理可能有这样几点:一是不担心医疗费用的支出,个别人甚至还希望从医疗保险中捞到一些好处。二是希望尽可能到好的大型医院。三是尽可能选择最好的医疗条件。四是占有尽可能好的医疗资源。这两部分人群由于种种的原因,他们可能会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非专业的医学信息感兴趣,并对其中的一些内容有所了解。比如国家颁布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病人为中心、病人可以选医生,病人有知情权和选择权等等。由此导致其中的一些人产生了这样的心理:我有钱进了医院,医生就是为我服务的,我是上帝,是我出的钱养活了你们,所以你们只能做好,让我满意!你不能出错,否则我要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甚至还包括《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告你!另外的大多数人所组成的群体,也就是自身经济状况不佳,也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人群,他们的心理又有一些特点:首先是希望花钱越少越好,有一些人甚至希望不花钱最好。其次是希望有尽可能好地医生为他们服务,另外是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治愈疾病。此外,还有少数贫困人士,可能由于没有钱治病,他们就盼望着免费的医疗救治服务。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论处于什么层次的人,对于上文所说到的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而言,要吗是完全不了解,要吗是了解也完全不能理解和认同。因为人们进医院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希望就是:尽快将疾病治好。谁能容忍那些医学科学中的个体差异、不可控制的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问题(尽管这是一些概率性事件)降临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人们总是认为既然是医生,就必须保证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那些个体差异、不可控制的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问题,医生的工作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治好病人。我们不难想象,病人和家属抱着这样的想法去就医,怎么能够有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来完成疾病的治疗呢? 四、医务人员的普通职业压力。 医学是一门高风险的职业,对从业者来说,无论是在智力、心理,还是能力和知识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心理和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更为重要,比如医学科学要求从业者严谨、准确、细心、耐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和较强的逻辑性等等,这些都与人的心理特征和能力素质密切相关。然而,我们国家在招医学生的时候,唯一考察的只有知识水平的高低,其它诸如心理、能力特征等从未考察过。这对于我国医疗技术队伍的培养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先天缺陷。一个医学生,几年艰苦的学生生活结束之后,幸运的找到了一家医院开始工作,真正成为了白衣天使。这时候的医学生,往往满怀希望和激情,渴望有朝一日成为一代名医。然而,接下来的现实生活却令他们无所适从。首先是5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科室轮转,24小时值班,查病人,写病历,与护士协商,与病人沟通,还有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外语学习、电脑培训等等,真可谓忙个不停。然后是准备论文和科研成果,参加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获得通过后,在医院的岗位许可的情况下,可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再下来的工作就包括了医学教育、自身的不断学习与提高,如果有机会的话,参加上级医院的进修学习。这样经过5年以后,就要准备科研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通过后,由岗位空缺的可以获得聘任。接下来,再干5年,就可以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了,同样通过评审,医院岗位有空缺,可以获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聘任。不过,这还仅仅是一个医务人员常规的职业发展情况。在这过程之中,他们就像其他的专业技术工作者一样,还要遭遇到种种常见的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问题所带来的影响。比如,高度的精神压力、身体的疲劳、长期面对痛苦的病人带来的情绪影响、与普通人一样的家庭、孩子、夫妻关系等等所带来的种种刺激。 五、医务人员的特殊职业压力。 医务人员除了普通的职业压力外,还有一些不得不面对的特殊的问题。例如,他们刚刚从学校出来的几年中,尽管学过了理论一些知识,然而要在实践中如何正确、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还得向高年资医务人员学习。随着国家对医疗事业的经费投入的逐渐减少,绝大多数医院都实行了种种的经营管理措施,一般是按照医务人员的业务收入多少来计算奖金或效益工资,有一些医院这笔奖金或效益工资在职工薪酬中所占的比例甚至超过50%。由于医务人员的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医疗业务工作。所以,工作量越大,自然收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年资医生对新来的住院医生的教育和培养就难免受到影响,因为他们培养住院医生就意味着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和减少自己的收入,特别是外科等手术科室,这样的情况更为明显。所以,现在的医院里高年资医师,尤其是兼有行政领导职务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把持甚至垄断专业技术,例如在许多医院的外科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主任没有做的手术,科室里的其他人是绝对没有资格做的。如果你很幸运,已经成为了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这并不表示你在职业发展上没有任何障碍了。目前,所以的医院的临床科室的中层干部都是采用的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由一人担任。在医院中,一个科室的技术发展方向和项目,都是在科主任的建议下,通过医院的管理部门确定的,因此无论是为了自己的收入还是为了自己的专业发展,科主任都是首先选择自己从事的专业,科室内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方向就不得不向后靠了。同时,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医疗工作往往需要仪器设备的支撑,而医院是否投资购买某一仪器设备,往往是科室主任的意见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医务人员的工作成效直接来源于病人多少,而一个医务人员病人的多少,除了它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外,还有一个不可轻视的因素:那就是医院是否将你推荐给社会和公众,比如评选各种先进、岗位能手、优秀专家、好医生、劳动模范、白求恩奖章等等,在媒体上亮相,让大众知晓等等。每每在这个时候,往往都是科室主任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中国的医院里普遍存在“一山难容二虎”的现象。不过,笔者认为这样的问题存在,原因主要在医院管理层。在这里说明这个问题,只是想说明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一些令人尴尬的职业压力。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医务人员的工作是有很大影响的。 六、病人的高期望与医务人员的无奈。 病人来到医院就把生死托付给了医务人员,而且病人和家属由于缺乏对医学信息的更多了解,特别是对上文所说到的医学的基本规律的认识和认同,总是抱着最完美的目标来到医院,总是认为医院能把病人治好,或者说医院应该把病人治好。但是医疗工作的定律却是:医院只能治好一部分病人,还有一部分病人是无法治好的,甚至有的病人会在医院里死去。尽管针对每一个病人个体来说,希望治好疾病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是每一个病人都能达到这个理想的目标。因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还不得不面对一系列专业技术实施方面的、仅靠自己努力是无法克服的问题。第一,由于上述的原因,病人和家属的不合理的目标设定,必然会给医务人员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由于医务人员也是普通的人,照样具有人所共有的心理情绪问题,所以这样的压力对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或多或少会带来不利影响。第二,随着国家普法运动的开展,公众的法制意思不断强化,特别是国家新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以及一些媒体对医疗纠纷或事故的渲染报道,医务人员对医疗纠纷或事故无不感到紧张、害怕,甚至恐惧。因而,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得不时时事事、处处小心谨慎,甚至采取一些保守的、过度的措施,来防止纠纷或事故的发生。对于医务人员发生纠纷的后果,声誉受损失、收入受损失、停业、坐牢、遭到病人家属围攻、遭遇不明身份的人的殴打或杀害等,已是屡见不鲜,医务人员已是人人自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心理环境中,医务人员开展工作的困境是不难想象的。第三,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一些新的管理措施,由于严重脱离我国社会目前的实际情况,反而给医务人员带来不应有的困难,也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带来不利影响。比如尊重病人的“选择权”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众所周知,医学科学是一门理论系统深奥、操作技术复杂的科学,即使是医务人员在大学本科毕业以后,都还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应付工作之需。那么,现在我们要病人来做出“选择”,病人该依据什么来作出选择呢?当然,如果病人自己就是医务人员,其所患的疾病还必须是他或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范围之内的,那么让病人做出选择应该是可行的。然而,绝大多数病人不是医务人员。换句话说,对于绝大多数病人是缺乏做出选择的基本条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信息不对称,即使病人是一个知识分子,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学习成为一个专业的医务人员。所以,让他们来作出选择是不恰当的。现实的情况又如何呢?目前,在我们国家不少的医院里,不少医生(包括一些大专家、大教授)都在实施尊重病人“选择权”的措施,就是把各种可能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各个方案的利和弊,都一一向病人或患者家属交待清楚,并由病人或家属做出选择。这时,病人或家属可能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自己根据医生的说明选择一种(应该说这种情况所占的比例应该是很小的,因为这种选择要承担很大的压力和风险,何况普通人更是毫无这方面的经验),二是请医生做出选择,医生自然会强调“这是国家的规定,由你们自己选择,我们无法为你选择。”因为,医生在做选择时,同样要承担压力和风险,何况现在的病人和家属通过法律维权的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纠纷或事故的恐惧,也影响了医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四,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导致的问题也会对医务人员正常开展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现在大多数社会公众都知道,国家有一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时,其中有一条处理原则是,可以由双方协商解决。也正是这一条规则,既在当事人中燃起了医疗纠纷调解的高度热情,也实实在在给医院和当事医务人员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位60多岁的男性病人,因为普通内科疾病住院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行动完全如常。一天中午饱食之后,在没有征得医务人员同意的情况下,自己高高兴兴去浴室冲凉,结果发生心脏猝死,经抢救无效死亡。病人家属召集近百人到医院,要求协商解决这个问题。持续数十天,严重影响了医院工作的正常进行。不言而喻,这些状况的存在,显然会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七、结语。 众所周知,医疗工作人命关天。不仅仅是病人和家属对医疗抱有如此强烈的美好愿望,包括医务人员自身,在患病的时候同样也有这样的心理期望。但是,现实的状况却是,医学科学仍然对一些疾病的治疗缺乏有效的手段,即使是存在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医务人员也无法保证每一个病人都能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因为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种种不可控制与不确定的因素,是医务人员无能为力的。当然,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严格执行各种操作技术规程和规章制度、忠于职守、竭尽全力为病人争取最好的治疗结果是一种职业责任。因此,在讨论医患关系的时候,必须注意上述两个前提。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过去长期忽视了笔者本文中提到的、医务人员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困境,这些困境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满意度,医生工作满意了,才能有效的提升病人的满意度 。本文提到的困境,主要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宣传教育和政策制定、就医者的心理期望、如何面对医疗过程中不可控制和不确定因素对医疗结果的不利影响等等,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各种媒体和公众自身,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妥善解决这些困境,为真正创建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开辟出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南方日报.2005-10-01,(4) 2. 顾松涛等. 临床医生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和意义.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613. 作者联络 Email:zhou6789@21cn.com
个人分类: 医疗纵横|7401 次阅读|83 个评论
简述美国的医疗系统和医患关系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4-3-4 05:41
简述美国的医疗系统和医患关系 蒋继平 2014 年 3 月 3 日 美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国家, 其医疗体系也不例外。 笼统地来说, 美国的医疗体系主要是以私人医生和诊所为主体的一整套运作系统。这个系统的特色是: 私人医生和诊所遍布城乡各地, 主要是帮助民众解决一些基本的健康问题, 专科医生和大型医院合理布局, 主要是帮助病人解决特殊的和重大的病情。 私人医生和诊所可以是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 家庭医生( Family Doctor )可以看成是患者的家庭成员或者朋友。病人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医生。 一个家庭可以选择不同的家庭医生。 比如说,丈夫选择一个男医生,妻子选择一个女医生作为家庭医生, 未成年孩子选择一个儿科医生作为家庭医生。 也可以全家人选择同一个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的一个鲜明优点是: 医生和病人之间有着很亲密的关系。 病人的挡案都在同一个医生那里,这个医生和他的助理以及护士们对他们的病人的情况了如指掌。 家庭医生是经过全国医疗机构严格训练和考核后获得营业执照的全能型医生。 他们对一般健康问题都有基本的医学知识和解决的手段。 当遇到比较特殊的健康问题时, 家庭医生会将病人推荐给其他的专科医生( Specialist )。 在美国, 选择家庭医生是很重要的一个生活方面。任何家庭成员, 不管是身体不适, 还是正常的健康检查, 除非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一般都必须先到家庭医生那里去检查。 即使到医院的专科医生那里去接受专门的检查, 事后, 那位专科医生也一定会把病人的情况如实告知病人的家庭医生的, 他们会共同商讨一个最佳治疗方案。 家庭医生对客户负有全面的责任。 他们对一般的感冒发烧之类的常见日常生理病害都有实际处理的能力, 他们负责给病人开药方, 他们也可能做一些简单的化验, 但是, 在大多数情况下, 遇到疑难病症,他们只是把病人介绍给他们认为比较可靠的专门诊所或者医院来做比较复杂和高级的化验和仪器检查。 那么, 病人如何知道这个家庭医生是否信得过呢? 或者碰到医德不良的医生怎么办? 首先, 美国的医生在获得独立的医疗执照之前, 都必须通过严格的职业训练和考核。一般来说, 在知识, 技术和职业操守方面都不会有大的问题。 其次,市场机制决定医生必须凭真本事立身职场。 这是因为病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家庭医生。 要是一个医生的医术不行, 或者道德不好, 那么, 他 / 她的名声和信誉一定不好,病人就会自动离开。 没有客户, 医生就没有收入。 在美国,只要有客户, 即使客户平时身体健康正常,很少来看病, 但是, 几乎每年都要做一次例行的健康检查, 这必然是一笔收入。 所以, 争取客户, 树立良好的信誉, 是家庭医生的唯一选择。 再者,美国的一些公立机构为大众建立一些公众监督体系, 患者可以在这些监督体系上发表自己对医生的评介。 病人可以根据这些评介来选择自己的医生。大医院对自己雇佣的医生更是进行严格的评估。 他们会及时地向病人征求对某个医生的看法。 这种做法对提高医生的服务质量是很有效的。 还有, 医生一般不能给病人乱收费。 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病人都有健康保险。 医生必须首先将医疗帐单送到病人的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根据统一的标准给医生付费, 病人用不着自己操心医疗费用的问题。 最后, 如果因为某些特殊原因, 出现了医疗意外, 病人可以通过法律程序与医生或者医院交涉。 法庭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决定的。 在这样的运作体系下,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和谐的, 很少会出现医患纠纷。 打个比方, 美国的这种医患关系, 好像中国古代的皇室御医关系, 医生和病人之间相互很熟悉, 关系很亲密,病 人的地位就好像是皇室成员!
个人分类: 社会体制|8943 次阅读|8 个评论
言论 “小钢炮”也不错
热度 2 ffjjaa 2014-1-18 20:31
言论 “小钢炮”也不错 范建 早就听说饶毅,他在科技界最早出名,好像出自于他和邹承鲁院士等联名炮轰科技部的文章。看着那样的文字,真刀真枪,一针见血,实在过瘾。当然,这种刮骨疗毒式的望闻问切,不是胡说乱说,而是有根有据。溯往,有李时珍的典籍。当下,有临床案例。稍嫌不足的有可能在“医患关系”的处理上急了一点,导致方式、态度等问题的出现,你让人不舒服了,还不引火烧身? 炮轰是痛快了,大众媒体的传播和网络、人际的传播,也使关心它的科技界过足了交头接耳的瘾。但饶先生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饶毅有话要说的文本方式,是用一种过于直露而不含蓄的作法表现的。因此,难免遭到指摘。比如,他对转基因的看法,对科技界出现种种不正当的现象等,就不如有些人来的圆滑。这怎么不会被几千年的旧有的传统文化所形成的糟粕所淹没? 我没有见过饶先生,但他的犀利文字,口无遮拦的发声,使我联想到小钢炮。几句话一出,像能扫倒一片。字里行间,说一不二,一发发炮弹,还真有点子母弹的味道,扔下一个,就会撂倒一片哪。 当然,细细看看,饶先生小钢炮式的语言或许有些偏激,但也无妨,真要是那么滴水不漏,还谈什么百家争鸣呢。饶毅们关心学界的时事,总想治治知识份子身上的“太监状式的牛皮癣”,仅这点,应该为他喝彩! 仔细想想,一个搞科研的顶级海归人士,本身的科研、教学还有管理,就已经头绪纷繁了,可他精力咋就那么旺,还专门拿出时间写那些有人看来“不务正业”的科普、论辩、建议云云,不仅有水平,还有胆量。不怕被人狗血淋头,不怕当不成院士,不怕被摘了乌纱帽,这就了不起!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饶毅的不讨人喜欢的文本,就去指手划脚,就去奉劝他梳清商榷的空间。真要是那样,把人的棱角特色磨光了,那就不是饶毅了。 由饶先生的写文和发声,我就想到早先某部委有位女一号领导,人背后送她外号“小钢炮”(当然不敢当面说)。为什么不敢,这个原因都知道。其实,说女一号是“小钢炮”,是因为她平时谈话作报告,言词激烈、犀利,不留情面,像小钢炮一样嘟嘟嘟嘟嘟,叫不少人招架不住。当然,说她小钢炮有褒有贬。褒的成分也不在少。女一号敢于直言,不留情面,哪壶不开提哪壶。我曾领教,在公开场合,她为一位当年著名的海归回国后想进某科研单位而处处碰壁而打抱不平,当那海归春风得意后,她还怒斥加挖苦地讥讽当时的绊脚石。对一些“七老八十的院士”她早有请其让贤的忠告,看来她的得民心的预见果然超前。然而我就想,“小钢炮”的话虽冲,但在媒体上,却从来没看到过有她的负面报道。 这两天,饶毅写了“《77、78、79那三届中国记忆》之‘三十年后可以为中国做什么’”的文章。文中的“太监式文化”提法很形象。 字里行间,可见饶毅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国外批评、抱怨,不如在国内批评、在国内做具体工作”,这也是切肤之痛,更是至理名言,听起来自然亲切。像是一个在自家房间里,看着亲人做事说话还“真可气”的一种抱怨! 可贵的是,饶毅道出了要讲真话而不讲假话,不被传统糟粕的染缸所浸染的真谛。 曾几何时,中国人都陶醉在五千年的文明史的大话套话中,沾沾自喜于中华数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殊不知,正是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我们也在不知不觉地继承着许多传统的糟粕。就像在健康的肌体上防不胜防地长出了肿瘤一样。比如,请客送礼,从孔子谆谆告诫家长上学要从送“几斤束修”开始;明争暗斗的权术来自于诡谲的宫廷政变。阳奉阴违,明里一盆火,背地里使绊子的招数,也出自我们的文化经典。难怪柏杨先生把这种传统的劣根性比作“丑陋的中国人”。 饶先生敢于揭开疮疤,他在文章中勇敢地坦露“不做背后说人、撕开公开摆出‘太监状’的嘴脸”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一种大义凛然的正气。如果做人先锋的知识界人,能像饶毅那样亮明态度,“我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不是为了大家同意我的观点,而是不需要隐瞒自己的观点立场,也是向‘太监化’的文化习俗宣战,恐怕是我可以努力为中国做的贡献,” 我们不必悲观看不到那一天的到来。我们相信曙光就在前面。想来,饶毅和那些同道已经给了人们一个信心,“因为我相信,虽然目前对此有很多借口,但大多数中国人不可能永远以公开摆“太监状”为荣。” 说得真好。谢谢您,饶毅带了个好头。
216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式医患如何实现合理诊疗?
热度 29 何裕民 2013-12-31 10:03
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治堵等一系列带有“中国式”的词汇以很高的频率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日前,中国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医学毕业生纷纷逃离登上《柳叶刀》杂志,“中国式医患”引发外媒讨论。如今“全国人民跑协和”所折射的“中国式病人”的诊疗方式是导致这一切的关键。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中国式医患间形成合理诊疗方式还需多久? 中国式病人就诊方式:全国人民跑协和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一有了病,“全国人民跑协和”。排了3天队拿到1个号,见专家后2~3分钟就诊断结束了,感觉医生“没把自己当回事”。问他为啥不回县医院、社区医院看病?“不是三甲医院,待遇、设备、技术都不行,留不住好医生。谁能放心让‘赤脚医生’瞧?” 据悉,每年到大医院就诊的人群,有80%左右是在基层医院即可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按一般的国民健康状态,到北京大医院就诊的外地人中只有不足20%真正有此必要。 从大医院的角度,医生一直在喊“累”。12月9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网公布了今年全国医疗服务情况,1月~10月公立医院门诊就诊共19.7亿人次,同比提高8.8%。门诊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在持续挑战着本已十分脆弱的“医患关系”。据协和医院统计的数据显示,每天门诊量的近一半,是理论上可以在县级医院、社区医院解决的“小病”。为什么医改倡导“双向分诊”以来,来大医院就诊的人数,尤其是各种慢性疾病非但没有逐渐减少,反而日渐增多,甚至呈现井喷倾向呢?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就医费用报销比例逐渐增加,患者可以及时就诊,就医需求进一步释放。不少基层医疗机构仍缺医少药,许多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条件和水平仍不尽如人意,加之转诊体系制度不健全,人们生病之后,仍选择到大医院就诊,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原因。而在一些制度安排上,如:对医院的评价手段不科学也刺激了门诊量上升。据悉,医院门诊多挂一个号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便可以增加一定的补偿。相应的,现在许多医院仍把门诊量当做重要的考核指标,有的单位是按门诊医生每天完成的门诊数量考核绩效,各级医疗卫生管理机构评价各级医院的工作业绩时,日均门诊量和全年门诊量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评价考核指标,无形中刺激门诊数量上升。还有,现今医保单位出于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主观愿望,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手段,如规定急性病只能开3天药量、慢性病(如COPD)只能开7天的药量,这样势必造成不必要的复诊,同时还规定专科医生不能跨学科专业开药,这样势必会使得身患多种疾病,特别是慢性病、老年患者奔波于不同科室之间,大大增加了门诊工作数量。大医院门诊量居高不下对医患都无益,大医院门诊是否已经到了该“限号”的时候了? 从患者就医观念来看,就医需求大量释放的同时,患者的就医心态并未得到正确的引导,许多病人不管是大病小病,一律要去大医院、挂专家号。并且进医院前,一心想彻底治愈,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医生就是“庸医”,就是不负责任。这样的思维逻辑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更可能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有网友甚至这样概括中国式患者的就医状况:“1.没病+没做检查=会不会看病,怎么可能没病!2.有病+没做检查=不做检查就说有病,你才有病!3.没病+做了检查=就是骗钱的!4.有病+做了检查+确诊了=求求你救救我吧!5.有病+检查+确诊+治愈=花一堆钱尽做无关的检查。6.有病+检查+确诊+未治愈=医德败坏谋财害命,赔!”对此,今年7月,由吴孟超、汤钊猷、钟南山、郎景和、胡大一、凌峰、何裕民等十一位院士、教授联名签署《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向社会公布。这十点倡议中,涉及病人心理安抚的占了三分之一,其中包括“关心病,更关心病人,认真践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尽力为病人提供心理、社会支持”等。医学专家们的建议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医生们正确地引导患者。然而,要转变当前患者的就医观念,单凭医生的努力能做到吗? 政府可以做什么?社会、媒体又应当扮演什么角色? 更令人担忧的是所谓“中国式医学生”现象。医学生挤破头进大型三甲公立医院社区及县医院无人问津。近几年,我国每年培养的医学毕业生都在60万人以上,然而最终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六分之一,高昂的培养成本被白白浪费。然而,即便是这些最终穿上白大褂的未来医生大多数选择的依然是大型三甲公立医院,社区及县医院无人问津。同时,由于农村地区在交通、生活配套、职业发展、总体收入水平等方面的欠缺,加上岗位、编制、职称聘任比例等因素的限制,影响了优秀的医生到农村执业,骨干人才不断流失。 如何缓解“全国人民跑协和”? 早在“十二五”时,《规划》就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医改要对患者进行“合理分流”:让大医院里至少50%的患者,愿意在家门口看病、看好病,有需要的重症病人,在大医院接受治疗。这样,医生能有更多时间和有比较好的条件,给病人提供优质服务。那么这一分流如何实现?只有县级、社区医院的硬件建设和人才队伍都大大充实了,老百姓才能找回在家门口看病的信心。政府依靠加大投入,4年内,把基层医院的硬件搞上去没问题,难点在于怎么布置一支合格的、让老百姓放心的基层全科医生队伍? 要解决县域医疗人才短缺的问题,依靠扩大招生,或者对现有的基层医疗队伍进行再培训,都是一项长期任务。短期内,最可行的是释放一批名医专家到社区去,以自己的品牌多点执业,真正成为一种社会资源。目前,我国约有270万医生是单位人,如果这部分人才在不放弃现有大医院的条件下,拉一支队伍下社区去建立临床团队,既可以替基层医院留住很多医学院的学生,也能收获一份高收入。当然,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老百姓,有名医在家门口坐诊,谁还费劲往北上广跑呢?而从长远看,阻碍好医生留在基层医院的东西,是发展机会。更确切地说,是来自大医院的编制、职称和交流平台,这是社区医院给不了的。这些就需要政府相应的政策倾斜,拿出特殊的办法,引导人才到农村、到基层去。 当然,在对患者进行“合理分流”后,“双向转诊”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卫生机构的生存环境,是“双向转诊制”的障碍。许多有“医保”的人,就不愿到社区诊所看病。因为职工只有到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才能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而中国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多在大医院。参加了医保,却不能报销医疗费,也制约着“双向转诊制”。同时,由于目前社区诊所或农村、基层医院,普遍存在医生水平不高、卫生环境差、设备落后等问题。许多人因此担心,在社区医院“首诊”会不会因误诊而误事。还有,“转上容易转下难”。其实,由于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不少人有点儿小病会到社区医院看,一些社区医院对自己难以治疗的病,也会劝患者转诊,但却极少有大医院会把自己的病人转到社区去。原因不复杂,一个病人就是医院的一个利润增长点。在实际操作中,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转上容易转下难”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一阻碍双向转诊推进的难题,医联体应运而生,实现同质化医疗。大医院主要看专科及疑难重病,中小医院主要看全科及常见病,通过相互转诊、分级医疗,让患者和医院各得其所。但建设“医联体”仍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人事制度,如果大家还认为只有专科医生是一流的,三流的人才去做全科,那就无法调动积极性;二是医保,如果医保能按基层、二级、三级医院这样一个总包体系去报销,自然会促进医疗资源的下沉。 随着各地转诊制度的建立、社区药品种类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首诊在社区。但是,由于受场地和人员等限制,社区医院药品种类较少,部分药品也被限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使用,即使患者在大医院就诊之后回社区进行康复,经常仍然需要回到大医院去开药。据权威人士透露,为了缩小大医院与基层医院在药品种类间的差距,国家卫计委正在就《扩大基层药品使用管理规定》与医院、专家等各方广泛征求意见,在二三级医院设定基本药品的使用比例,二三级医院医生所开药品种类至少要保证40%左右来自各地制定的基本药品名单,并纳入绩效考核。由此可见,国家也在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双向转诊,政府的态度是非常积极明确的。 目前,许多国家均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不会上大医院就诊,社区全科医生会及时发现需要转诊去大医院的病人。大医院根本不设门诊,只有转诊。台湾省的全民健保项目也是规定双向转诊的。双向转诊制度在国内一些省市的实施,体现出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方面积极的社会意义,如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减缓医疗费用增长的速度及医疗资源整合得到有效利用等。 目前来说,我国大医院不设门诊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但如果政府、医院、患者三方愿意共同努力的话,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双向转诊是完全可能的,并且双向转诊也是中国医疗走势的必然之路! 文章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2013年12月30日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1784 次阅读|32 个评论
加拿大的医患关系
热度 13 Majorite 2013-12-7 05:40
加拿大的医患关系 http://jishaochengvip.blog.sohu.com/282006061.html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4213 次阅读|14 个评论
从用医生吓唬孩子说开去
热度 4 张三火 2013-11-17 19:00
昨天,三火在讲座过程中,说到“恐则气下”,中医认为过度或长期的恐惧,可使人肾精衰退,肾气虚弱,出现小腹坠胀、尿频、遗尿,甚至导致阳萎、早泄性功能障碍、不孕不育等。恐为肾志,过恐则会伤肾,主要是指会伤及到中医所说的肾藏精、主骨生髓、主管前后二阴(大小便)的功能。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被吓的尿裤子,夸张的说叫“屁滚尿流”。 想到有些家长经常会吓唬孩子,比如“不听话的孩子被狼吃掉!”“不听话,就不要你了!”“再不老实点,就把你卖了!”真是五花八门啊,什么话都说的出来!小孩子,脏气未充,胆气未壮,需要大人的关爱和监护,怎么就忍心说出这些骇人听闻的话呢,这种不择手段地吓唬天真可爱的小孩子的做法,也是以妄为常之一吧! 更有甚者,是用医生来吓唬孩子!我家有三代乡医,从我姥爷、我妈、我弟,都被当成吓唬小孩的代名词。我姥爷行医的那个年代,每个孩子都要接受天花接种的,那是要动刀的,试想用锋利的刀在稚嫩的小胳臂上割,疼痛、出血、种痘、出脓、溃烂,真是够恐怖的!并且人人都躲不掉,很幼小就得接种,那种痛的恐怖印象一定超级深刻吧,所以“老白头”就被许许多多的家长挂在嘴上来哄自己的孩子,估计在那些孩子的心中,我姥爷就好像是个专门拿刀割不听话小孩的恶魔!到我妈行医的时代,流行打肌肉针,那些生了病的小孩子,死命哭嚎着、奋力挣扎也不能阻挡我妈把针扎到他们那个扭曲绷紧着的小屁股上,母亲打肌肉针的技术相当过硬,再强对付的小孩儿,也没失手过,那时候的小孩子肯定非常害怕生病。如果生病后不吃药或者不听话,家长就会说“找白凤珍来扎针”!再后来,到我弟行医了,不用动刀,肌肉针也很少用了,但是打预防针的时候还是需要扎三角肌注射的,更多的是打吊瓶(点滴——静脉点注给药),要扎头皮针,找皮下静脉,小孩的血管细小,弟弟扎这个的水平超高,只要能摸到的就能准确扎上,一针见血。去年我母亲病重时在救护车上,我亲眼看见他在车子行驶情况下准确扎上血管挂上点滴。他要负责整个村的预防和医疗,全村乃至邻村小孩听到“张大力”的名字都会想到扎针的痛,看到他的影子都会害怕吧!我曾经听见张大力与一个在妇幼保健院当护士长的朋友聊天诉苦,说家长为了安慰自己的孩子经常会假装打、骂、掐那些给孩子打针的医护们。现在陪孩子看病的都是一群家长,那气势真的是要把医护们也狠狠收拾一顿!变态的做法啊,从小就种下这仇视医生的种子! 孩子生病的时候,需要家长耐心帮助,家长要告诉他们生病是痛苦的、危险的,医生会帮助解除病痛、摆脱危险,要懂得配合医生、尊敬医生,对帮助救治自己的医护人员怀有感恩之心,并学会懂得珍惜健康。这才是家长应该做的教孩子如何正确对待医生的态度吧! 请不要吓唬孩子!更不要用医生来吓唬孩子!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5146 次阅读|13 个评论
将心比心,改善医患关系——记就医
xiaozhaosky 2013-11-11 13:49
今日上午,带妈妈去北京某著名医院作胃镜检查。等到排到跟前要排号的时候,在被告知我们预约单上写的是明天(12号)上午来检查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约的是明天。 怎么办啊。妈妈从老家来,住了2天旅店,打算今天查完回去的。但是说白了,北京住店挺贵的。不管谁花钱,妈妈都会觉得心疼的。 我一直相信事在人为,相信大多数医生同情达理。于是我去试了试。我等没人约了,我到预约窗口,向护士说明情况后,表明希望若还有号,最后一个就行,希望帮忙安排今天上午,下午就可以回家了。护士表示最多能提前到下午,我赶紧说谢谢。心想下午早点来,争取排第一个。 还是担心下午会拖延时间。于是我打算再碰碰运气。于是在同一楼道,走了一圈,走到一个***主任办公室门口,敲了门。 请进!! 主任您好,我是患者的家属,向请您帮个忙,不知道方便方便。…… 你是哪里人? 河北。 …… …… 稍等会! 过会,这位医生带我到预约时,询问了一下。那边就给我约了上午的了。 完事,医生请我和妈妈到他的办公室坐。 …… 医生说:我也是河北人。农村过来看病都不容易,你能读到研究生很不容易。父母功劳不小啊。 医生向我们了解了我的家乡、家庭、专业、生活,我们聊了北京房价、交通等等,还聊了医患关系。 我说:北京的医生护士态度比下面的好多了,下面那些医术不高,脾气都不小。 医生说,将心比心。患者都是来看病的,相当于消费者。做医生的能看就给看,看不了也没必要坏态度。比如,当医生的去商店遇到态度不好的商家,心里也不高兴。 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医患关系的本质。“消费者”三个字是核心。 但在医疗领域,“消费者”很难把握定位。通俗来讲,消费者是带来利润的。如果医院利润全来自消费者,那么就会出现看病难。如果不来自消费者,那就出现态度差。 但是,医患双方都能多了解一下对方的处境和感受,我想医患关系应该会好一些的。
3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一个患者角度看医患关系——医疗行业,真的是服务业么?
热度 3 arthurw321 2013-11-10 23:58
昨天腾讯新闻爆出一个: 16 岁少女连遭 3 家医院医疗过错,导致一只眼睛失明,每天要滴 6 种眼药水。三家医院,从社区诊所不注意药物使用间隔造成药疹到市级医院误诊为麻疹再到西安某医院也存在诊疗缺陷,鉴定部门认为, 3 家医疗机构对小雨诊疗过程中存在相应的医疗过错,该过错与小雨的病情存在因果关系, 3 家医疗机构应承担 60%-80% 的责任。剩下的那些是谁的?是患者自己的。因为她曾经拒绝过检查,对自己也有责任。 这件事情,只是沧海一粟。单纯药疹一事,协和医院有个论文说是 2.9 ‰,致死致残率也许并不高,但是一旦出现一例,那就是毁一生的事情。 所以我只是想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一件事:科学可以理性,但是医生不能只有理性。 作为一个患者,我认为医生最重要的素质是两点,医德,医术。我想大多数医生和患者都会同意我的说法。 而这两者里,医德又比医术要重要。 不是说庸医杀人说句好话就可以不用承担责任,而是说,不论医术多高,也都需要有高尚的医德做后盾,才能让患者满意。 所谓医德,就是人文关怀,就是中国古代所谓的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的情怀。 但是中国(外国我没去过也不知道)现在的医生,似乎很少对患者人文关怀了。尤其是陌生的患者。 也许熟悉了就是朋友了,但是陌生的患者和熟悉的患者一样都是患者,都需要人文关怀啊。 而且这个现象在以现代医学为主的医院尤甚。这只是我的主观感受,没有数据支持,我也没去查论文。 为什么呢?我想这与医生们的工作强度太大有关。门诊上几分钟一个病人,哪有时间去关怀? 不是说医学是总是去安慰?常常去帮助?偶尔去治愈? 可是在如此大的工作强度之下,让医生们怎么去安慰? 就这,还有一群群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比如方某人叫嚣着取消中医。拜托,没有中医们分流患者,光患者就能把现在的医生们吃了。而且说实话,我觉得中医师比别的医生态度更好。这是文化教育的原因?还是工作量少的原因? 中国快 14 亿人了,人人从出生就有医疗需求。可是中国 123 各级医院加起来也才 2 万多家, 200 多万医生,平均分到每家医院才 100 个医生。 在某网站上,有个耳鼻喉科医生给我举例说,假如他每年做一百个手术,能有 95 个满意的,他就知足了。这概率挺高了。 我也觉得挺高的。但是,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人学。这也是科学的局限性:科学是人类智慧与欲望的倒影,但是这其中,没有人类的情感。 有个词叫利欲熏心,还有个词叫欲壑难平。翻译一下,就是科学是无止境的,科学是发自内心的。 好吧,其实我就是说,科学讲究理性,统计学几乎在科学里无处不在。但是在面对每一个病人的时候,不能仅仅用统计学来描述。毕竟,患者得病对于医生来说只是几分之一,但是对于患者来说总是百分之百。 我一直觉得医生与教师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很大的公益效应,都是人人需要的,都必须平等。 教师与学生必须平等,医生与患者也必须平等。教学相长,是否也应该医患相长?有教无类,是不是也应该有医无类?因材施教,是不是也应该因人施医? 在这个层级上,医学可比教育学落后的多。每一个中国的教师都不可能忘了孔老夫子的教诲,又有几个医生记得先贤的话? 这也是为何,医疗业既是服务业,也不是服务业。说是服务业是因为它满足服务业的条件,以服务作为商品。但是说不是是因为,这不仅仅是商业,更是一个人命关天的行业。 16 岁的小雨现在对医生极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甚至导致她对医生有一种仇视。如果医生给她开一大堆的药,她就会找台电脑,拿着药品名字查药物是否对症以及是否存在副作用。 “ 他们草菅人命,差一点将我害死 ……” 小雨说话时,一直呜呜哭泣,但是,眼睛里面没有一滴泪水。 医生何时才能把患者当作一个平等的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医生作为一个掌握专业知识的人,也没必要看不起患者吧。 当然制度是另一个比医生和患者还重要的问题。如果制度好,医患纠纷也会少一点。还有人说之所以中国医生工作量大是因为大家都去三甲医院。看到文中的例子了吗?你还敢不去三甲医院吗?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更不是一日之功。还有,公立医院都是事业单位,所以也算铁饭碗。是不是因为有了铁饭碗进了体制内,让医生们有了傲气?这是不是和公务员对待普通人时的态度问题如出一辙? 一家之言,谢绝喷子。
个人分类: 渭城朝雨浥轻尘-原创|4327 次阅读|6 个评论
医患关系恶化的解决途径之我见
热度 22 dante11648 2013-11-7 14:01
医患关系的矛盾已经到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程度,一方面动辄大打出手,医生护士丧命者屡见不鲜,受伤者更是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患者由于不信任药品,不信任医生,不信任医院导致的精神严重焦虑恐慌。医疗事故迭出,医院背后黑色利益链的不断披露更是让每个患者提心吊胆,生怕成了无辜受害者。 本文不在分析这种现状产生的错综复杂的原因。仅仅提一点意见,其实发达国家这种制度已经很完善,我们只需要借鉴一下而已。 我们人口多,资源少,加上现状环境污染严重,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疾病复杂化,年轻话现象突出,使得原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更是捉襟见肘。暂且不提利益的关系。试想,让一个一天要面对几百个病号的医生、护士对每一个都热情询问、认真分析、耐心讲解显然是不大现实的。让一个看个病得等几个小时甚至几天,还时不时看到有人托关系插队的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情也是不现实的。这种对峙状态,显然是一有火就爆炸。 1、调整医院等级分工,整合资源。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我们必须更合理的调配才能缓解矛盾。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医院等级制度。诊所、乡镇医院、市级医院、地区综合医院和全国综合性医院各司其职,严格划分服务对象。如所有病人(急诊、急救除外)都必须先去基层私人诊所(当然这些诊所必须经过严格认定,必须能够使用各种健康保险)看病。如果实属疑难杂症,或者诊所不具备诊疗条件的,由主治医生写介绍信(写明病症判断、不能诊治原因)去适当层级的医院就诊。乡镇医院以上的公共医院一概不接受急诊以外又没有介绍信的病人。这样一大批病号就可以在私人诊所解决了。根本不需要劳神伤财跑大医院,大医院也不用每天都把大量资源浪费在感冒发烧这种小事情上。 2、建立严格的医疗预约制度,让等待时间再次分流病号。 各个层级的医院都要根据自己的接待能力建立严格的预约制,固定每天接待的病人数量,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病人的无谓等待时间,也避免医生劳动过度而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说一个病人的病既可以在县镇医院解决又可以在市级医院解决,常理上病人总是希望看水平更高的医生,希望去级别更高的医院,但是乡镇医院等待时间是1天,市级医院等待时间是2周,那病人很可能就选择乡镇医院了。预约制度一定要精确到几点,如果预约时间等待超过2个小时(预约时间算起),医院必须做出书面说明,患者如果认为解释不满意,可直接投诉医院。这样就防止了一大批那种找熟人插队的关系户。 3、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保证基层诊所的质量。医生具备哪个科的资质,就只能治哪个科 的病,不能像现在的很多小诊所一样,就像是杂货铺,是病都治,这样势必造成很多“庸医”和老百姓对诊所医生的不信任,这些问题只要有严格的监管,实现并不难。而且如果1实现了,诊所的病人会多起来,医生也就没有必要为了维持收入而没有选择的乱看病。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好医生不一定都要挤到大型综合性医院里面,因为私人诊所可以盈利很可观,自由度又高,上下班时间自己说了算,很多好医生肯定愿意自己开诊所。
6903 次阅读|33 个评论
[转载]转:廖新波:食堂里的学问,医患关系为何悲催
热度 1 stcho 2013-11-1 08:54
请大家推敲阅读这篇博文,比喻的恰到好处!其中也衍射了很多真实的事情;大家可以浮想联翩; 核心提示: 这篇文章一个字儿都没提医改,但耐心看完这个故事,很容易读懂为什么中国的医患纠纷如此严重。小编强力推荐!   瓷器村有一家饭店,每顿饭只收1分钱的饭费。我在这家饭店工作多年,目睹了许多离奇的故事,今天要讲给你听。你一定会感兴趣的。   一、公益食堂   这家饭店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是生产队的食堂,主要靠生产队拨款维持运转。村民们每顿饭只要交1分钱的饭费就可以随便吃。当然饭菜也很简单,就是萝卜白菜馒头。   生产队领导曾经教导我们:“食堂是公益机构,要体现公益性。食堂职工要履行‘救饥扶饿’的神圣职责。”我们一直把这些教诲铭记在心。有的村民连1分钱的饭费都交不起,我们就让他进来白吃;食堂门口经常有乞讨者,我们就从后厨给他们拿饭吃。反正这些都会由生产队给买单。就这样,我们食堂的口碑一直很好。由于我们工作时都穿着白大褂,甚至有人称我们为“白衣天使”。   到了八十年代,食堂归村委会管理。虽然每顿饭的成本已经涨到了5角,但村委会给食堂足额补贴,所以村民们一直享受着“1分钱吃饱”的优惠价,食堂职工也一直在履行着“救饥扶饿”的神圣职责。   二、聪明绝顶的村长   九十年代初,村长说,村委会的平房太寒酸了,要盖一座办公大楼。村干部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支持,负责基建的村长小舅子和负责后勤的村长表弟更是热烈欢呼。村委会的分支机构很多,有犁地部、播种部、浇水部、收割部、打场部、拾荒部、养猪部、喂猪部、杀猪部、卖猪部……等等,按照每人400平方米的办公面积计算,至少要盖80层大楼。可是钱从哪里来呢?   村里开会研究了三天三夜,最后,聪明绝顶的村长想出了一个聪明绝顶的办法:把食堂改名为“瓷器饭店”,也就是“市场化”;村委会只给食堂拨款40%,让食堂自筹60%。所谓“自筹”,就是让食堂向吃饭的村民收钱。这样,就可以减轻村里的财政负担,省出盖大楼的钱。   村委会的会计算了算帐,说道:“现在每顿饭的平均成本是3元,村里补贴1.2元,食堂只要把饭费从1分涨到1.8元就可以了。我散会之后就去安排。”   村长瞪了会计一眼,喝斥道:“你脑子有毛病吗?现在村民们本来就对物价敏感,村委会要是宣布把饭费涨到原来的180倍,村民们还不把村委会砸了?”   会计说:“那咋办?不涨饭费,食堂靠啥自筹资金?”   村长笑了笑,说道:“我自有办法!”   三、以餐具养食堂   第二天,瓷器村村委会发布了一份名为《以餐具养食堂》的红头文件。文件规定,为解决公立食堂经费不足的问题,现允许食堂向顾客收取“餐具费”。餐具费的收入,将用于弥补饭费收入的不足。   从此以后,村民们到食堂吃饭,除了支付1分钱的饭费以外,还要支付1至5元的“餐具费”。“1分钱吃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村民们纷纷议论:“村委会控制了饭费的上涨,真是亲民爱民!食堂加收了餐具费,真是贪得无厌!”   九十年代,瓷器村的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是大好,不是小好。村委会陆续购买了18辆奔驰、18辆广本、18辆帕萨特,村长包养了两个小媳妇,还把儿子送到河对岸的阿麦瑞克村上学。其他村子受了灾,村委会慷慨捐款。村干部的工资,也一次又一次地上涨。   当然,村民们不知道,村委会对食堂的拨款比例却是逐年减少的。到了1998年,拨款比例下降到了10%。这10%的拨款,还经常无法按时到位,有时还会被村委会赖帐不给。这时的“瓷器饭店”,虽然对外还宣称是“公立食堂”,但实际上已经跟自负盈亏的私营饭店相差无几了。   这期间,村委会也觉得1分钱的饭费实在是低得可笑,于是也给上调了几次。1998年,饭费调到了2元。但是,这时的饭菜档次也提高了很多,物价也涨了很多,每顿饭的成本已经涨到了5元至20元,饭费加上餐具费收入仍然不足以收回成本。食堂没办法,只好采购了一些中高档餐具,以便提高“餐具费”收入,用于弥补饭菜的亏损。此外,食堂还引进了南非鲍、澳洲龙虾、神户牛肉等高档菜,这些菜可以在2元饭费之外单独定价,卖到上百元,既可以满足高端顾客的需求,也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四、四个难题   2000年,村委会的会计奉命对食堂进行调查,发现了几个问题,汇报给了村长。   第一个问题:随着物价的上涨和食谱的更新,每顿饭的成本已经涨到了10至30元。但是,按村委会的定价,饭费仍然只能收2元钱。即使加上餐具费和少量高档菜的收入,食堂仍然是亏损的。照这样下去,食堂就会倒闭。如果食堂倒闭了,村民们没处吃饭,就会来找村委会算帐。如何避免食堂倒闭?   第二个问题:随着村民的餐饮需求的增长,食堂的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但是,食堂的职工编制没有增加。因此,食堂现有职工不得不长期、常态超负荷工作。他们每天凌晨3点就要上班,晚上23点才能下班。遇到吃夜宵吃到后半夜的顾客,他们只能强打精神,加班奉陪。增加了的这部分工作量,不是靠增加人员来完成的,而是靠现有职工无偿加班、放弃节假日、牺牲个人.权益来完成的。食堂职工对此有意见,如何平息?   第三个问题:在这二十多年中,餐饮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餐饮已经变成了一门高技术含量的行业。一个人要想当厨师、服务员,先要以高分考入大学,读5年本科,其中大部分人又读了3年硕士,厨师长、厨师、领班等职位甚至只录用博士。新职工在正式工作前,要经过漫长、艰苦、低薪的见习期和轮转期,从摘菜、刷碗、拖地、端盘子做起。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后,终生都要进修、学习、钻研,紧追餐饮行业前沿,才能胜任工作、保住饭碗。顾客对饭菜的口味、色泽、形态、火候、营养、卫生、充饥能力、刀工精度、数量精度等方面以及配套服务的要求非常高,食堂职工必须遵循复杂而严格的技术标准,精工细作,精心服务;一旦出现疏漏,就可能被告上法庭、定罪判刑。因此,食堂职工的工作难度、工作量、心理压力和从业风险都比较大。食堂职工的付出显著超过了其他大部分职业,但是,食堂职工的工资标准却并不高。食堂职工对此有意见,如何平息?   第四个问题:村民们缴纳了沉重的税赋,却不能享受“1分钱吃饱”的福利待遇,每顿饭除了要花2元饭费以外,还要花几元、几十元的餐具费。如果想吃鲍鱼、龙虾,还要花成百上千元。因此村民们纷纷抱怨“吃饭贵”。食堂的职工、灶位、桌位、餐具等资源都比较紧张。在高峰时段,前来吃饭的村民甚至会找不到桌位,上菜速度也会变慢。因此村民们纷纷抱怨“吃饭难”。如果村民们发现“吃饭贵”和“吃饭难”是由村委会缩减食堂拨款引起的,就会责怪村委会。如何避免村民们发现?   村长听完这四个问题,一言不发,只顾眯着眼睛抽烟。会计不敢多嘴,也只是一言不发地看着村长。等到一袋烟抽完了,村长才转过头来,问会计:“你说,食堂的职工是人还是神?”会计弄不清村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道:“当……当然是人,不是神。怎么啦?”村长点了点头,说道:“这就好!只要他们是人,不是神,就好办了。”   村长显然已经有了一个好办法!    五、一箭四雕   第二天下午,被村长派去食堂查账的会计兴冲冲地跑回来,向村长报告:“查到了!我查到了!”   村长说:“别着急,坐下慢慢说。”   会计坐下,喘了一口气,继续说道:“我仔细审查了食堂的餐具帐目,终于发现,他们在采购鲍鱼的时候收取了供应商的1000元回扣。其中500元用于购买消毒柜,100元用于维修灶具,100元用于更换灯泡、水龙头;给几名干部和厨师长每人发了30元的奖金;最后给厨师和服务员补发了上月拖欠的工资,每人5至10元不等。”   听完汇报,村长狡黠地笑了:“好啊!我就知道,他们是人,不是神!”   会计不明白,就问村长:“您这是什么意思?”   村长说:“他们不是神仙,所以他们不可能凭空变出米面肉菜、水电煤气、桌椅碗筷。如果没有拨款,他们就只能靠歪门邪道来维持食堂运转。他们不是神仙,所以他们忍不住疾苦清贫、高付出、低回报,他们会自己设法用歪门邪道来弥补收入。”   会计讪讪地问:“那,咱们村里是不是要严查一下,刹刹他们的歪门邪道?”   村长斩钉截铁地说道:“不!我就是要让他们搞歪门邪道!”   会计纳闷了,问村长:“为什么?”   村长叹了一口气,说道:“亏你跟了我这么多年,怎么还是不开窍啊?你昨天说的四个问题,第一是食堂入不敷出,第二是职工又苦又累,第三是职工收入微薄,第四是村民吃饭贵、吃饭难。你说,这四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会计不假思索地答道:“这个我知道!食堂入不敷出是因为村里给食堂的拨款少,又不允许食堂涨价;食堂职工又苦又累是因为村里给食堂的编制太少,食堂又没钱雇临时工;食堂职工收入微薄是因为村里给食堂定的工资标准太低;村民吃饭贵,是因为村里给食堂拨款少,食堂只能向村民收钱,村民跟以前的‘1分钱吃饱’比较,觉得现在吃饭贵;村民吃饭难,是因为村里给食堂的拨款和编制少,食堂建设和人员不足。”   村长说:“不错,你这个会计还算没白当。那你说,这四个问题,归根结底是谁的责任?”   会计张口刚想说,又给咽回去了。   村长厉声问道:“你说,是谁的责任?”   会计诚惶诚恐地看着村长,结结巴巴地答道:“是、是、是村委会的责任……”   村长冷笑了两声,干笑了两声,又大笑了两声,最后和颜悦色地对会计说:“你答对了。但是,我要让全村人都相信,这是食堂职工的责任!”   会计纳闷地问:“怎么让他们相信呢?”   村长说:“就是要让食堂搞歪门邪道!村委会表面上要打击回扣,但实际上要纵容甚至鼓励食堂从供应商手里拿回扣!”   村长接着讲道:“回扣可是个好东西。第一,回扣给食堂提供了资金来源,弥补了饭费价格过低和拨款不足造成的亏损,维持了食堂运转,掩盖了村里拨款不足的事实。第二,回扣可以用来给职工发工资奖金,安抚职工队伍,让他们忘记辛苦劳累,甘心做牛做马,卖命加班劳动。第三,按照村民们的一般观念,“回扣”肯定是非正义的。村民们一听说食堂收了回扣,肯定会非常痛恨食堂,于是就把眼光全都盯在食堂职工身上,向他们发泄怨恨,就不会找咱们村委会的麻烦了;同时,村委会隔三差五地假装打击一下回扣,还会赢得村民的拥护和爱戴。这样,你昨天所说的四个问题就全都解决了,村委会还不用花一分钱!”   会计的嘴巴张得老大,半天才回过神来,赞叹道:“村长,您真是太高明了!这是一箭四雕啊!”    六、发动村民斗食堂   晴空万里,阳光明媚。瓷器村办公大楼的第44层,4444房间,正在召开“瓷器村宣传工作动员大会”。会议由村长亲自主持,广播站站长、板报组组长、标语队队长、治保会主任等人参加了会议。   村长指示,在今后针对食堂的宣传报道中,要掌握几个“混淆”。   第一,要混淆“被动避害”和“主动趋利”。食堂如果没有供应商回扣、高档餐具的餐具费、高档饭菜的饭费等收入,只靠拨款和2元饭费,根本不可能维持运转。食堂的厨师、服务员如果不向顾客推荐高档餐具和高档饭菜,就拿不到工资,久之则被辞退。食堂不可能坐等倒闭,职工不可能坐等辞退,因此他们主要是在执行政策、被动避害、维持生计。但必须通过宣传教育,让村民们认为他们是在主动趋利、利用专业技术进行敛财致富,以激发村民们对他们的仇恨。   第二,要混淆“合理收入”和“暴利收入”。从行业的技术含量、难度、风险、工作量、付出代价等方面来衡量,食堂职工的合理收入水平应在1000元左右,但现在大多数职工即使加上回扣工资也只能拿到600元。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抹杀这个行业的特殊性,用低学历、低技术、低难度、低风险、低劳动强度的职业的低微收入水平与之做比较,充分利用村民们“患不均”的心理,让村民们认为食堂职工拿600元就是暴利,以激发村民们对食堂职工的仇恨。   第三,要混淆“府败领导”和“普通职工”。在食堂里,确实有些领导,依靠回扣拿到了每月数千元的暴利收入,但这部分人的比例在1%以下。实际上,99%的普通职工拿着偏低的工资,却在加班加点、受苦受累、牺牲奉献。必须通过宣传教育,让村民们认为,所有食堂职工都依靠回扣拿到了暴利收入,都富得流油,都有八套房、十辆车、一百个小老婆,以激发村民们对他们的仇恨。   第四,要混淆“正当的高价账单”和“不正当的高价账单”。有些高档饭菜本来就应该是高价,但在宣传报道时,必须淡化饭菜本身的档次和价值,而要强调账单上的高额数字,让村民们认为食堂在宰人,以激发村民们对食堂的仇恨。   村长最后总结道:“食堂职工都是普通人,必然会带有普通人的各种缺点。你们要细心挖掘,将小事扩大化,将个案普遍化,将鸡毛蒜皮上纲上线,让村民们认为食堂职工都是十恶不赦的大贪屋犯、大杀人犯、大渎职犯。顾客与食堂发生纠纷时,你们要大篇幅报道顾客的声音,尤其要用浓墨重彩渲染顾客多么悲惨、痛苦、无助,同时,要少报道或者不报道食堂的声音,不给食堂任何辩解的机会。要抢在事实查清之前,先行认定食堂职工一定有罪,先行认定顾客一定有冤。要通过“一言堂”式的报道,把食堂彻底批倒、斗臭。等到食堂的负面形象树立起来之后,他们的正当做法也会被怀疑为营私牟利,他们的好心好意也会被怀疑为驴肝肺,村民们将再也听不进他们的澄清辩解,他们一张嘴就会被村民们视为狡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加班加点、吃苦受累、牺牲奉献更是会被完全忽略。村民们会认为,“吃饭贵”“吃饭难”是食堂职工造成的!”   从此以后,揭批食堂和食堂职工的新闻报道就没有停歇过,每隔一两年还会掀起一次高潮。   七、两千元的馒头   2008年的某一天,村民张三到食堂吃馒头,咬了一口,就抱怨道:“一点味都没有!来个水煮鱼!”服务员端上水煮鱼,张三吃了一口,又说道:“太辣了,没法吃!拿菜谱来!”服务员拿来菜谱,张三点了一只1200元的龙虾和一瓶1000元的茅台。酒足饭饱之后,张三叫服务员结帐。服务员拿来账单,一共是2235元。张三跳了起来:“什么?这么贵?你们想钱想疯了?”   第二天,瓷器村村头的黑板报上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用醒目的特大号黑体字写道:“吃个馒头竟花2200元”。正文里说:“村民张某,来到食堂,仅仅是想吃个馒头。最后结帐的时候,他却要面对2200多元的天价账单!当张某质询食堂收费的时候,食堂经理竟然理直气壮地说,收费合理,计费无误!”看了这条新闻之后,村民们都气愤无比,异口同声地指责食堂黑心宰人。   八、吃饭饿死   2009年的一天,村民李四在食堂里吃饭,吃着吃着,忽然想起了前几天跟邻居因宅基地打架的事。他越想越气,竟然气得心脏病发作,倒地身亡。李四的老婆孩子、三姑六舅、街坊邻居听说李四死在了食堂,赶忙扛着锄头锹镐,跑到食堂,让食堂赔钱。他们说:“在你们食堂吃饭时死了,所以就是被你们给活活饿死的!是你们没有尽到救饥扶饿的义务!”   瓷器村板报组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了李四的家属,连夜赶写了一篇催人泪下的板报文章。文章说:“李某,一个身板硬朗的汉子,谈笑风生地走着进了食堂,一个小时后,却身躯冰冷地蒙着白被单,被抬了出来。他只是想来吃一碗白米饭,他的老婆孩子还在家里等着他。他的儿子明天就要满6周岁了,李某早就答应儿子,要在家里陪他过6周岁生日,要送给他一本漫画书作礼物。然而,谁能想到,仅仅一顿饭的功夫,父亲与儿子,阴阳两隔。刚买来的漫画书还在李某的衣兜里,还带着他的体温,但他再也不能亲手送给儿子了。他还有个12岁的女儿,正在上小学。李某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他死后,谁来负担女儿的学费?恐怕女儿只能辍学,去城里打工,用她那双稚嫩的小手去赚钱养家……”最后,文章义正词严地说道:“食堂,本来是救饥扶饿的神圣殿堂,现在却变成了要命的鬼门关,把顾客活活饿死。厨师的道德何在?服务员的良心何在?呜呼哀哉!呀买代!”   板报发表几个小时后,黑板周围的墙面上就写满了村民们义愤填膺的跟帖。村民们说:“把厨师捆起来,也让他活活饿死!”“把服务员千刀万剐,以告慰冤死的顾客!”“所谓食堂,就是榨干你的钱再把你活活饿死的地方!”   九、天价芦笋   2010年初,村广播站的记者小刘为了搜集新闻素材,开始调查食堂饭菜的原料价格。终于,在一个偏僻的深山林区,他发现农民出售鲜芦笋的价格只要0.1元一斤,而一盘烧芦笋在瓷器村食堂里却要卖到10元。他敏感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个绝好的新闻素材!经过调查,他发现,农民以0.1元的价格把芦笋出售给本村蔬菜商,蔬菜商以0.2元的价格出售给乡蔬菜站,蔬菜站以0.4元的价格出售给蔬菜商贸公司,蔬菜商贸公司以0.8元的价格发往各地的蔬菜商贸公司;食堂本地的商贸公司以0.8元的价格购进后,以1.6元的价格出售给蔬菜批发站,蔬菜批发站以3.2元的价格出售给食堂;食堂制作烧芦笋这道菜时,还用到了肉和蘑菇,除去肉和蘑菇之后,芦笋折合6.4元。   看着这些数据,小刘有些失望,因为每个环节的毛利率都是50%,食堂环节并不比其他环节的利润更大。而且,食堂还提供了高技术含量的烹饪和配套服务,烧芦笋的利润还要用于补贴廉价饭菜的亏损。小刘又了解到,一个蔬菜推销员,收入相当于一个博士学历的厨师的几倍、十几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食堂应该不是获利最多的环节。最后他还发现,食堂大多数饭菜的加价率没有芦笋这么高,芦笋只是少数特例。小刘不禁发起愁来,这稿子该怎么写呢?广播站站长听了小刘的汇报之后,哈哈大笑:“这很容易写嘛!来,我教你。”   几天以后,题为《天价芦笋,百倍利润》的文章在村广播站播出了:“一斤芦笋的出厂价只要1角钱,但食堂卖给村民的价格却是100角!芦笋的价格暴涨了100倍!这天价的芦笋,简直比黄金还要暴利,比贩毒还要暴利啊!看到如此确凿的铁证,我们终于知道‘吃饭贵’的原因是什么了!食堂本是公益机构,应以‘救饥扶饿’为天职,但如今却成了厨师、服务员、洗菜工们敛财致富的暴利机构,吃饭焉能不贵!”   这正义的声音,从村广播站的大喇叭里播出来,传到瓷器村的家家户户。村民们听到这“百倍利润”的芦笋,气得肺都要炸了,恨不能立刻把食堂砸了,把厨师、服务员、洗菜工们碎尸万段。   十、女工喝水330公斤   2011年,为了让村民们“明白消费”,村委会规定,食堂必须给顾客打印“收费明细”,要细到每种原料、每项服务。比如说,洗菜所用的水,不能直接摊到菜价中,而必须单独列在“水费”一栏中。菠菜、油菜等绿叶蔬菜,按村委会规定,需要多次浸泡清洗,以便除去农药、化肥,因此用的水比较多,平均每盘菜要用5升水。   村里有个女工,在食堂吃了一个月的饭,每天都要点两盘炒菠菜,因此每天都会用10升左右的洗菜水。再加上炒菜做饭过程中用到的水,每天的“收费明细”上总共会列出11升水。一个月下来,就是330升。   村板报组的组长听说了这件事,赶忙责令板报员小张写一篇文章,报道一下。   小张犯了难,对组长说:“每天用11升水,其中10升是洗菜的,很正常的嘛,有什么可报道的?”   组长启发道:“洗菜用10升水很正常,但如果喝10升水呢?还正常吗?每天总共11升水,听起来不多,但一个月的加起来就是330升,就是330公斤!听起来多不多?一个女工的肚子里能装下330公斤水吗?”   小张听完之后,豁然开朗,赶忙跑回去奋笔疾书。不多时,一篇义正词严、文采飞扬的文章诞生了。村头板报刊载了这篇文章,标题叫做《女工在食堂“被喝水”330公斤》。文章写道:某女工,仅仅是想吃一盘炒菠菜,但在最后结帐但时候,却看到收费明细清单上赫然写着“自来水330公斤”!一个女工的肚子里能装下330公斤自来水吗?食堂的乱收费已经到了不顾常识、不知廉耻的地步!   正巧,村里的“老大妈合唱团”正在村头排练红歌。团长张大妈看到板报标题后,都没看正文,就把嘴一撇,评论道:“不用问,肯定是食堂乱收费!”旁边的李大妈、刘大妈、赵大妈、王大妈纷纷附和:“对!肯定是乱收费!”   孙大爷、钱大爷遛早,路过板报墙,看了板报之后,用拐棍指着食堂方向,气呼呼地说道:“食堂太不象话了!人怎么能喝下330公斤自来水?拿我们当傻子呢?我们的眼光可是雪亮的!”   十一、结局   村委会的大楼依然矗立着,村干部的生活依然滋润着。村民们依然自费掏钱吃饭,怨气冲天。食堂职工依然加班加点、累死累活、忍气挨骂。厨艺比较好的厨师,大都辞职改行,或者去别的村子当厨师了。年轻人看到食堂里的工作状况和厨师的社会地位,也都不愿意学厨师专业。食堂里剩下的职工,因为待遇差、身体疲劳、心情憋闷,工作积极性也不高。因此,食堂的服务水平越来越差,饭菜越来越难吃。由于工作太繁忙、太劳累,后厨和前堂都经常出错,比如把盐当成白糖、把醋当成酱油、把菜上错桌、给顾客算错账。村民们当然因此更加痛恨食堂的厨师和服务员们。   村长的儿子在阿麦瑞克村读书毕业了,把户口留在了阿麦瑞克村。村长和媳妇带着金银细软,投奔儿子去了。跟村长有关系的人,诸如村长的小舅子、表弟、外甥,村长老婆的“相好的”,以及村长老婆的“相好的”的“相好的”,都在村里的历次“民心工程”中发了大财,盖起了别墅,开上了豪车。   村民们依然觉得“吃饭难”“吃饭贵”。每次觉得心里堵得慌的时候,就跑到村头的板报墙前面,虔诚地拜读每天晚上准时更新的板报。读完板报,顿时觉得瓷器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村子,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村民。当然,村民们依然不能忘记那个可恨的食堂。在茶余饭后,村民们经常会骂上几句:“他娘的!砸烂这个黑心食堂!打死这群黑心厨师!”
3228 次阅读|1 个评论
狗血的医患关系
热度 41 yucongioe 2013-10-30 00:29
晚上回来打开科学网,看到热门博客导读有一篇名为《最近医务人员被杀被砍有许多,未见科网有人讨论》的博客,其实之前看到相关新闻就想写博客来着,但由于忙于别的事一直腾不出手来,那就现在写点吧。 首先申明,由于我个人的经历,我对医生没有好印象,至于为什么,容我慢慢道来。 我五年级那年的一个晚上,我爸突然流鼻血,当时以为只是小事没太在意,草草处理了一下就接着睡觉。没想到血一直没止住,且越流越厉害,当时我妈吓得不行,叫醒邻居(当时夜太深不好叫车,且只有该邻居有车),没换衣服就扶着我爸去医院了。在路上我爸情况变得更糟,血怎么止都止不住。好不容易到医院了,我妈搀扶我爸上楼梯(该医院门口有个很高的台阶),邻居则找地方停车去了。到了门诊部,我妈彻底傻眼了,发现自己没带钱,这个时候我爸已经虚脱了,当时我妈求大夫先救人,可值班护士看我们没钱,就让我爸在大厅里那么留着血,最后我妈跪地上求护士,护士还是无动于衷,还好赶上来的邻居带了钱,这才叫人把我爸抬了进去。抬进去后医生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处理,并夸大病情说很严重,吓得我妈一夜无眠。后来我小阿姨知道我爸的事后告诉我妈说她有个同学在医院,有了这么一层关系我妈还是塞了不少钱才得到医生的重视,这才开始上真家伙用真劲开始止血。万幸,住了一段时间我爸完全康复了。记得当时病例卡上写的是鼻窦炎。 从这件事开始,我对医生就不再有好感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开始慢慢淡忘这不愉快的经历。 2012年,我从成都面试回天津,由于匆忙上火车之前没买水,又不舍得在火车上买水,再加上当时火车上氛围不太好,人很多且邻座的都在抽烟。就这么忍着,我回了天津。回来的第二天凌晨,我忽然感觉左下腹痛,起初以为是拉肚子便在马桶上坐了一会,没想到便意没来肚子倒是越来越痛。实在受不了了我便叫上我一哥们带我去附近的区医院,当时凌晨六点不到,我们到了医院里面没有什么人,好不容易叫醒睡在值班室的工作人员,可她全然不顾痛到几乎要在地上打滚的我,慢条斯理的问我们挂哪个科。天啊,我怎么知道挂哪个科,就随便喊了外科。挂了号队倒是不用排,可医生不知去哪了,我实在受不了了就在外科的长椅上躺着了,让同学去喊人了。还好医生只是去上了个厕所,她左摸摸又摸摸,最后不确定是什么病,就让我去验血验尿。没办法,验吧。就这么一直忍着,结果出来了,医生说尿里有三个加号的血(这可吓死我了,我的一个阿姨就因为检查出来尿里有三个加号的血把一个肾给割了),战战兢兢有去挂了内科,医生看了情况,让我去市中心更大型(当然也更贵)的某队下面的医院(下面就简称牛院好了)。天啊,这不是要我的命么,不知道怎么去,打听之后才知道好远啊。打车到了最近的地铁站,坐上了“救命车”,一路上实在太痛了,我就蹲在了列车的某个角落,不知实情的人纷纷投来同情的眼光,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什么叫可怜了。下了地铁,又是一段距离,上了的士之后我就躺在后座了。这一路真的好漫长啊,加上路上堵车,我几乎要跳窗而出了。到了该牛院,排队之后见到了一个年长的医生,他让我做了个B超,说是肾结石,建议做超声波荡石,且说只能做这个。问多少钱,他说1600,当时上网查了之后发现根本就不可能过千,希望他有便宜点的治疗方案,我说我是一个学生,身上没带这么多钱,他没搭理,说没钱你就痛着吧,要不就去别的地方吧。实在是受不了了,就妥协了,超声波荡完之后,他又开了好几个疗程的药,加起来两千多了,我只是一个学生啊。 后来,我表弟也说肾结石了,他是在校医院看的,只花了500不到。 瞬间觉得被这两个医院联合给坑了,你坑谁不好啊,我只是一个穷学生啊。 所以后来,每当看到医患关系的新闻时,当看到医生怎么了怎么了时,心里觉得很该:某些医生你不好好看病,一心想着赚钱,少一个算一个。 后来新闻看多了,学会换位思考后,我还是觉得医患关系没必要搞的这么僵,人心都是肉做的不是。 大家一定看过患者在医院死了之后其家属大闹医院的新闻,其实这些家属可能知道换谁都救不回来,可是就是想趁机“捞”一些钱,医院则肯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医闹,甚至还有人杀医院的医生(这段时间就出了几起案件),这其中有很多就是因为对医生这个行业的误解吧。 这关系,够狗血的。 在中国,有过看病经历的人都多少被医院坑过,开没必要的药,多开药,这些都是医院增收的手法,于是广大市民吃一堑长一智,纷纷带上有色眼镜看医生这个行业,我甚至怀疑中国人很少上医院跟这个有关系。可是相对来说,医院毕竟是正规的场所,有正规的人员(不能说100%),虽然存在一些灰色地带,我们还是不要跟自己身体过不去,还是那句话,钱能解决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 医患关系实在是太狗血了,现在无论是那个编剧都不敢这么写,但我宁愿相信之前碰到的都是医生中的败类,毕竟还是有不少一心为大家看病的在,不能因为老鼠屎而毁了一锅粥啊。
8574 次阅读|104 个评论
患者是医生的‘导师’,患者和医生同时又都是我的导师!(CZ)
zcgweb 2013-10-29 07:13
患者是医生的‘导师’,患者和医生同时又都是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导师’!(CZ) 但凡患者来医院就诊,或者日常网上进行寻医问药咨询,都是带着问题来的。医生按照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办事,按照相关要求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在药典范围内用药,这些是目前标准的行医流程。然而,但凡有患者看病不能看好的情况,我建议,此时,医生一定要以‘患者是导师’的心态来看待患者,因为这里边有两个重要的相关问题:(1)目前的医学进展看不好患者的疾病;(2)提示可能有新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换言之,下一步的重大攻关课题就在于这些难治好的疾病上面! 如果遇到医生也无法看好病的情况,那么,欢迎把这些问题通通‘踢皮球’给我们这些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因为这是我们进行分析思考、联合攻关的重要机会。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解决难题的快乐是人生最为幸福的事情!目前,我们既然已经了解了人体健康的工作原理,已经轻轻松松解决了便秘和肥胖等问题,而且已经通过‘思辩医学’可能找到了肿瘤发生的原因,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医学难题搞不定呢? Anyway,只要您以‘科学难题就是导师’的心态看待问题的话,任它医学难题皆可迎刃而解! 医学界如此,其他社会问题的解法理应不出其外!所以,但凡遇到和我们心目中不一致的地方、让人不顺心的地方,只要在心目中默默念一句‘您是我的导师’,因为您的到来意味着这个世界还有新的问题值得我继续去理解!——不知道是不是‘阿弥陀佛’的通俗解法? CZ @ 2013.10.29 07:07:15
2232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提【患者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医患矛盾的根源所在】
zcgweb 2013-10-28 11:01
再提【患者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医患矛盾的根源所在】——【温岭一院遭遇“黑色星期五”】事件对我国医疗领域的冲击:患者的合理理性自评应该高于SCI论文和仪器检测指标!!! 作为一名几十年从事生物医药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我对此次发生在温岭一院的又一次医患矛盾所导致的悲剧所惊愕,更对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王云杰主任医师的离世倍感痛心!所谓‘惺惺惜惺惺’,目前国内医学界同行都为此感到十分痛惜!是的,本来不应该是这样的啊——医患双方的共同敌人应该是朋友,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呢? 经过再三思考,我认为问题的根源之一与【现有的医学研究和应用模式以及评价方式】密切相关!即医生按照常规方式诊断的结果并没有被患者所认同。我们看一下媒体的具体报道‘...此前他在这家医院做了鼻内镜下鼻腔微创手术,术后一直觉得手术不成功,于是去做CT确认,结果CT显示正常,可他还是对这结果产生怀疑,去行政科投诉,又去做了好几次的CT,均被告知无异常。昨天去医院找主治医生,结果主治医生避开了,由王云杰和另一名医生出面调停,结果被捅,后来他又去找CT科写诊断结果的医生,那个医生正好也不在,便随便捅了其中一名医生。目前,王云杰因抢救无效死亡,另外2人还在抢救中。...’ 显然,矛盾出在这儿了:医生认为没有问题,可是患者坚持认为自己有问题!说白了,就是医疗的标准之争的问题,即谁说了算!患者的言下之意是:【我的健康,到底是我说了算,还是医生说了算?】!可是医生也有道理啊,您想啊,白纸黑字,医学检验和诊断的结果就在那里放着,按照现有的医学水平,只能出具这样的结果和结论!可是,结果呢?最终是医生和患者都无奈了,患者的情绪爆发恐怕也就难免了! 在今年国庆节期间,我在科学网博客中再次呼吁【患者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也是基于类似的考虑。一方面,我们迫切需要梳理‘现代医学、现代药学、现代营养学的误区和改良之法’,另一方面,迫切建议国内医学界尽快纠正目前的一些错误认识,即患者的合理理性自评应该高于SCI论文和仪器检测指标等评价指标!!!同时,迫切呼吁医药界尽快推出行之有效的疾病防治策略,研发出一批真正能够为患者解决问题、行之有效、而不仅仅只是拘泥于来自于生理生化诊断指标和SCI论文评价指标的办法和策略! 欢迎大家有时间浏览我的博客(有的比较长,喝杯茶再看啊),并加我微信〔微信号:zcgweb211〕,给出积极中肯的建设性意见! CZ @ 2013.10.28 10:43:43 【再次向科学进军】,并再论【患者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0810.html 迄今为止我最为意外的科研成果——解决了便秘、肥胖等问题(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29309.html 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不必争来争去——在便秘肥胖面前,哪个行?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17111.html 驼峰理论——胖人体内的脂肪是顶级的营养品,兼谈减肥逻辑(CZ)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92do=blogid=736503 就是这样(上)——您不得肿瘤,谁得肿瘤?——试论肿瘤发生机制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92do=blogid=736336 主动预防,可以让人体远离理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确保身体健康。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2416.html 浅论现代医学、现代药学、现代营养学的误区和改良之法(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29707.html (现代医学)悲剧的诞生(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0131.html 未来的医学,必将是哲学的世界——呼唤思维定势的理性回归!(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0062.html ‘血液脏’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形成的原因分析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29308.html 我是不是一个【装模作样】的科技工作者?——兼论转化医学研究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6275.html CZ @ 2013.10.28 10:32:03 新闻来源: http://news.163.com/13/1026/01/9C2VIBKF00014AED.html 网易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新闻 正文 男子不满手术效果刀捅三名医生 致一人死 2013-10-26 01:39:21 来源: 北京晨报(北京) 有0人参与分享到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昨天上午,浙江省温岭市发生一起医患纠纷事件,3名医生被刀捅伤,其中1名大夫不幸去世。针对近来频发的医院暴力事件,业内人士认为缓和医患矛盾,仅靠保安是治标不治本。 上午8点多,温岭市箬横镇浦岙村的连某来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当时在门诊室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林某回忆说,连某是来寻找之前的主治医生蔡朝阳,但蔡朝阳不在,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就拿出匕首,捅伤在场的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王云杰。现场的另外一名医生上前阻止,也被捅伤。后连某又跑到CT室再将医生江某某捅伤,最终被赶来的医院保安制服。 温岭警方以案件还在继续侦查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根据记者初步了解,连某今年33岁,有精神病史。此前他在这家医院做了鼻内镜下鼻腔微创手术,术后一直觉得手术不成功,于是去做CT确认,结果CT显示正常,可他还是对这结果产生怀疑,去行政科投诉,又去做了好几次的CT,均被告知无异常。昨天去医院找主治医生,结果主治医生避开了,由王云杰和另一名医生出面调停,结果被捅,后来他又去找CT科写诊断结果的医生,那个医生正好也不在,便随便捅了其中一名医生。目前,王云杰因抢救无效死亡,另外2人还在抢救中。 专家访谈 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医院院长陈海啸表示,发生这样的事件,让所有医务人员寒心。 陈海啸:虽然台州也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了,但离我们这么近,而且发生得这么突然,我们想防都防不住。这真的是一个悲哀。 陈海啸呼吁,全社会要加强对精神病患的监管,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其实不光在台州,10月21日上午,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也发生一起医患纠纷,两名医生被患者家属殴打。根据统计,仅2012一年,全国共发生恶性伤医案件11起,造成35人伤亡,其中死亡7人,受伤28人。针对暴力事件近年来频繁在医院中发生,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出台文件,规定医院保安数量按照不低于在岗医务人员总数的3%或20张病床1名保安或日均门诊量的3%。的标准配备。陈海啸院长认为,这个做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陈海啸:那像我们1500张床,要配七八十个保安人员,你说这个成本支出多大。我总在想,把病人当做小偷一样,当做犯人一样防范,那一定是在犯错误。 温岭市委党校教师慕毅飞:现在医患纠纷很多,但由于技术原因所致的纠纷所占比例却没有想象中多,最关键的原因还是诚信度下降,双方互不信任。这样医生在实施治疗的时候,他会以规避矛盾、避免风险为第一选择,而不是以治好病为第一选择,从而加剧医患之间的矛盾,所以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已经是刻不容缓。 回应 国家卫计委: 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犯罪行为 据国家卫计委网站消息,针对浙江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3名医生被刺事件,国家卫生计生委李斌主任10月25日作出批示。 批示要求:浙江省卫生部门要配合公安部门依法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犯罪行为。要全力抢救伤员,并向被害及受伤人员家属表示深切慰问。各医疗机构所在地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平安医院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从医环境,保障医务人员的权益。 国家卫生计生委已派人前往浙江了解情况,慰问受伤医务人员和受害者家属,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平安医院建设,强化纠纷调解机制作用,切实保障医务人员权益。 综合央广网、中新网报道 本文来源:北京晨报 责任编辑:NN113
4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增悦”,“祛痛”——医学的双重目标
热度 26 何裕民 2013-10-9 15:39
大多数人都把医学和不幸和痛苦联系在一起,患者希望医生做的主要是减轻痛苦,商家可以说:“欢迎光临,再见,欢迎下次再来”等,而在医院这些话皆属于禁忌,我们对医学目的的理解太片面了,医学是服务于人的健康需求的,说它是服务行业也并不为过,增加患者幸福体验、增进患者精神愉悦应该是医学当仁不让的义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自身价值之提升,人们对医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保全生命,延长寿限,而且,要提高生存质量,提高生活的满意度。因此,我们已提出中医学(应包含广义的“医学”)还是门“增添快乐的技艺”(《中医学导论》)。“中医学的目的指向很明确,祛除病家痛苦,增进其健康,尽可能地增添其快乐,提高其生存质量。这在肿瘤患者中,尤其显得重要。这是因为癌症给病人带来了多重病苦,不仅经受着癌症的心理折磨,而且还有濒死恐惧、悲伤等的心灵病苦,以及对许多事宜割舍不了的悲哀,再加上手术、放化疗本身都是增加病苦的巨大的创伤。因此,在肿瘤的治疗康复中,尤其要强调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其快感或愉悦。”只要符合这一目的指向,很多方法都可选用,例如对许多患者采取合理的药物熏蒸泡洗可减轻痛苦,增添舒适感;必要的舞蹈、健身操可活络筋肉,畅通经气;人对人的按摩指压也可减轻不适,增加舒服感,因此都是中医常用之法。此外,诸如琴棋书画、养花种草、幽默笑话等(对治疗期和康复期患者)也可愉悦性情,减疾添乐,故亦可选用。甚至有些特殊的情境下,为了减少病人的心身痛苦,增添些快乐或轻松,善意的谎言,必要的隐瞒或“欺骗”(保密性医疗措施),不仅被允许,而且受到推崇。必要时,对疼痛患者使用鸦片之类欣慰剂亦可取。当然,在这一操作过程中,目的必须很明确:减轻患者疾苦,增添其快乐或舒适感,且必须适度。同时,有一些疗效不明确又有可能影响其生存质量或带来负面效应的治疗方法或措施(如不必要或明知无效的化放疗,及过度的手术化放疗等),就必须慎之又慎。 确定这一指导要则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真正体现了医学的真谛和医师的本旨,而且,还常常能大幅度提高多种疗法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帮助患者更好地生存下去,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给他们及家属带来快乐和希望。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很困难。医师的认识水平、行为态度和仁爱慈善之心是关键。然后,在整个操作过程的各个方面,医师都必须研究技巧或技艺。包括言语、躯体行为及操作技艺等等也很重要。此外,还须讲究方式方法和形式载体。我们所尝试的“圆桌诊疗”、“宽心治疗”、“快乐门诊”,以及各种俱乐部、康复会形式都是值得重视的好方式。 在临床实践中,大量观察表明对癌症患者治疗和康复中,若医师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道德修养,满腔热情地对待病人,善于诱导其乐观地对待生活,调整其情绪,使之振奋,激发其与癌症拼搏斗争的奋发精神,在与癌症的斗争中去感悟人生,创造生活的乐趣,体现人生的价值,这些患者往往就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相反,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促进机体发生肿瘤,还可以促进肿瘤的发展,加重肿瘤患者的病情,并从多方面导致肿瘤恶化。而且,这是一个很“廉价”便能取得的良好疗效。只要医师有这方面职业素养,真诚的爱心和善心,以及精湛的医技和心灵沟通能力。因此,我们应努力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患者保持一个愉悦的心理状态,即“增悦”原则,促使对每位肿瘤病人早日康复,至少是增进其快乐,减少其痛苦。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2722 次阅读|25 个评论
医患关系!气死我了!终于知道有些事情不经历不知道!
热度 11 liruzi 2013-8-22 12:59
中午遇极品事情一件,愤怒啊! 暑假在家待了小一个月,太热了,风扇不管用,不开空调根本就不行,稍微动一下就出汗。回到学校可算是凉快了!可是温差转换有些大,又感冒了。 昨天去校医院开了药,服后,今天症状缓解了很多,但是有点咳嗽,就想再找医生开点甘草片之类的药,因为小时候咳嗽经常吃的就是这个,很管用。 可是可是........ 去医院时是中午11点半(现在知道,11点半-13点半是午休时间),没人,窃喜不用排队,挂号急诊。去急诊室,医生像是在数钱?仔细看才知道是数挂号单。刚要开口说“医生,我看病感冒了”,就被告知去二楼内科。俺就屁颠屁颠去二楼内科了,一共四个,只开了一个。走过去一看没人,又下楼,急诊已关门,又上楼,这次敲了敲内科四室的门,结果门后有声音,“谁啊”,我说看病,接着说“已经午休时间了”,我这才探头一看,原来医生是在休息了,让我一点半再过来。心想就让医生开个药,耽误不了功夫的,说几句好话,医生也就给我开了。结果,如我所想,医生还是很通情达理的嘛!起身坐到办公桌前,打开我的医疗本,在药方便笺上写了我的名字、性别、年龄等等,一切就绪!(其实 可以看出 医生表情还是很不情愿的,不过要是换做自己的话,十之八九也是不情愿的,毕竟是休息时间了,虽然我真的真的不知道 ) 等等!!!!好像少了点什么!! 我在等医生问我症状! 可是,没有,医生刷刷刷奋笔疾书!完事,盖上印章,欧了! 我傻了! 医生,有木有搞错,我是来看病的唉,都说“望闻问切”,虽然咱不是中医可是前三个过程不好省吧?! 我自然就问医生啦! 我:医生,您怎么不问我症状就开药了? 医:不是感冒吗? 我:感冒也是有症状的呀?! 医:不就是感冒吗! 我:........,可是即便是感冒也分好多种呀!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您不看好我的症状怎么下药呢? 医:哦?!我光看你症状也不能分得清楚你是哪种感冒啊!(医生已经不耐烦了!) 我:(平复心情)那能不能帮我开一瓶甘草片?我咳嗽。 医:没有! 我:***************(此处实际是眼冒金星,倒地而亡!顺便省略若干字) 可是别着急,瞬间我满血复活! 我:不问我症状,甘草片也没有?!不问症状万一您给我开错药可是医疗事故啊!(我也不甘示弱!) 医:医疗事故!呵呵!(很淡定很轻蔑,注意是呵呵........),我告诉你已经午休了,你让我给你看,给你看了吧,你又嫌这嫌那!(我嫌了吗?只不过有点疑惑而已)那你去急诊室看啊! 我:可是急诊室让我到二楼啊?! 医:....... 我:我不看了!!!! 很愤怒很委屈很难过! 回来的路上我浮想联翩,我想到了 以前报纸网上电视上,乱七八糟医患纠纷,真是不可思议啊!可是今天我遇到这种情况算不算呢?! 我不服,凭什么啊!凭什么连症状都不问就开药啊!虽然是简单的感冒,可是治病可无大小........我要举报你! 可是我拿什么举报,开的药方我没拿回来!再看挂号也是挂的急诊号! 现在才明白,急诊室是值班的,推辞我来到内科四室,人家本来是休息的,当然不情愿,给你看就不错了! 可是我就是不服! 中国的医患关系,担忧啊! 我真的没想到啊! 这种事情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真是不知道多伤人心呢!! 另外我从小到大都有一个疑问,为何医生开的药方都是乱七八糟的“草书”,我到现在都根本看不懂。可是收款的人却可以看的很明白。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此疑问? 是节约时间吗?或许吧! 有医生博主也劳您解答。
个人分类: |374 次阅读|12 个评论
这或许就是许多人想移民海外的原因
热度 15 Majorite 2013-8-13 06:53
【 加拿大蒙特利尔有个中文杂志, 叫《此时此刻》( http://e-chinapress.com/ ) ,是成功商人林炎平先生出资办的,免费赠送当地华人阅读。中国有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许多人想移民海外,有钱的全家移, 有权的老婆孩子移。过去国内穷, 大家想移民, 可以理解, 那叫经济原因移民。 现在中华最“崛起”的时候,大家日子好过了,生活富裕了,反而更多的国人想移民。 清风秋月女士这篇文章或许从一个小小的侧面说明大家想移民海外的原因,因为大家越是经济富裕了,越是渴望人格与尊严得到尊重。】 这或许就是许多人想移民海外的原因 ——加拿大中国新移民 不得不说的故事 作者: 清风秋月 原载加拿大蒙特利尔《此时此刻》杂志( http://www.thismomentpress.com ) 几天前,突然想起又有一年没有做妇科检查了,应该给妇科医生打个电话约一下。情不自禁间,去年的这个时候发生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三年前登陆时,有人告诫我,尽快生老二,不然感觉不到加拿大的好。我对此嗤之以鼻,什么叫这里的好,我们国内差,也没见怎么的,大人小孩都平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看到每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似乎很完美。相比之下我家一个孩子的孤独,总让我无从下手。与爱人商量后,我决定拿掉在国内戴好的节育环,孕育一个新宝宝。经 CLINIC 的医生推荐, COTE-DES-NEIGES 附近有一位讲中文的妇科医生。   我幸运地约到了。第一次在加拿大进行妇科检查还有些紧张,在候诊室里等待时不停地四下环顾,祈求不要碰见象曾经在北京检查的妇科大夫,讽刺挖苦病人,说话酸的心都疼。终于大夫来了,尽管戴着口罩,也能看到一双微笑的双眼。他进门向我礼貌问好,虽然是男大夫,却让人放松了不少。他一边揉肚子,一边在努力取这个环,我肚子一阵阵地阵痛。我拼命地回忆,当年戴的时候不怎么疼啊,为什么?他抚慰我说,忍一下,不好意思,这个环太大了。我的嘴唇都咬破了,但不敢喊。当年就是因为妇检时喊疼,被医生挖苦说 “ 你以为你 18 呢! ” 那年我 28 。经过几次反复的努力,他说可以起来了。回到他的办公室,在填表时,他给我画了国内的和加拿大的两种节育环的形状,解释为什么国内的这种取时痛。他告诉我今天取环没有成功,需要下周二到他的医院( ROYAL VICTORIA HOSPITAL )做手术,要打麻药,要有人陪护。我的天呀,这点事也犯得着做手术,效率真低。   大夫定的是早晨 7:00 手术, 6:30 报到。这么早,孩子在家,当然他爸爸要在家照看他。我自然独自前行,这有什么陪护的,娇气。 6:30 我准时到达,护士礼貌热情地记录完把我领到的一个很大的房间,在里侧有 6 个用围帘围起的单人病床位,外侧是几张办公桌,中间是过道一直通到卫生间。在其中的一个办公桌前,这个护士示意我坐下,然后开始做起细致的问询与记录。她问我多大了,生过几个孩子,流过产没,自然生还是手术,例假哪天来,有没有过敏问题,早晨吃什么早饭了,有没有吃什么保健品等等详细的不能详细的问题。当填到关于手术后谁陪护我回家这一项时,她停下来了。我坦诚地告诉她    “Because my appointment is too early today, my husband has to look after my kid at home.” 我想她完全能理解,问完就没事了。    “Oh, that’s not good.” 她神色担忧,转身问她旁边的同事。   她们说的很快,我不是听的很明白。最后旁边这位护士温和而亲切的问我    “Where do you live? Are you sure you are ok if you have nobody to be with you? Can you take a taxi? You know, in some cases, some patients will faint due to the surgery while taking metro.” 她母爱般真诚的对话几乎让我感激涕零。我说我是计划坐地铁回去,如果感觉不适,我会打车回家。   我相信我会平安无事的,有这么好的护士保佑!接着我的这位直接护士帮我抽血、验血,带我到病床前,提示我如何换衣服,备用卫生巾放在哪里等等,之后让我躺在床上等候通知去做手术。   大约等了 30 分钟后,护士说轮到我了。我从床上一跃而起,掀开围帘。天那,有一位男护士是专门从手术房到病房接病人的,手里还推着一轮椅。他向我问好之后,伸手示意我坐上轮椅。我不知该哭还是该笑,取一个节育环,要坐着轮椅进去。我当年在老家剖腹生完孩子低烧八天,在大冬天要到另外一个楼做 B 超,也没有人给我一个轮椅,还是家属请求的。我的命啊!在心潮澎湃间,我到了手术间门廊,在那里有等了 10 多分钟,又有一个穿医生服装的人出来问询,登记,告诉我别紧张。马上轮到我了,我的那位医生亲切地朝我问好,两位助手扶我上了手术台,一位为我监控血压及其他仪器,一位陪护。她们将我安置到最妥当的位置说大夫马上就可以开始了。我想我要是生个孩子他们会怎样礼遇我呢?受宠若惊啊!一抬头,医生站到我面前了:    “CELINE ,看你的病历,今天没人来陪你回家,所以我们要少打麻药,你可能要受痛一点。 ”    “ 没关系,我能坚持。 ” 我想再疼也没有生孩子疼。   因为有在国内妇检的心理阴影,总是紧张 , 我的肌肉都快抽搐了。医生不停地让我放松,别怕。我感到一阵疼痛,但绝不喊。伸手抓住手术台的铁杠,好有个依靠。这时助手马上拉住我的手说 “Give me your hand. Don’t worry. I am with you.” 声音好亲切。也许因为没有多少麻药,我的肚子一阵阵的剧痛。我紧紧抓住护士的手。她突然开始问我    “Hi , tell me ,what’s your name? Do you have any children? Where did you live in China? Is the weather cold in your hometown?” 她耐心而和蔼地问道。   显然是职业从医者,深知心理疏导,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   我的肚子一阵阵的疼,我往死地抓住护士的手,直至弄疼她的手。由于不争气的眼睛,不由得流出好多泪,护士为我一遍遍地擦拭,虽然她都反抗说我捏疼她的手了。在疼痛,感动与惭愧中,医生终于取出了这个节育环。只听他们惊呼:    “Oh, my God. I’ve never seen such a UD (节育环) . So big.” 我旁边的护士说。    “This is Chinese UD. She put it on in China.” 我的医生说。   在两位护士的惊叹中我穿好了下衣,那位护士扶我下了手术台,我泪流满面地与医生拥抱表示谢意。与医生告别后, 护士又把我扶上轮椅,送我回到病房。她不停地惊叹着    “I’ve never seen this kind of UD. I ‘ve been a nurse for 20 years.”   到了病房,她依旧吃惊地描述那个 UD 给病房的护士,告诉他们我糟了罪。我谢过她,并道歉伤了她的手,目送她离开。   病房的护士依然是白衣天使。两位护士把我扶上床,在肚子上放了一打热毛巾(相当于暖水袋),盖好毯子,摇起床。转身回来给我端来水和药,说是消炎药,抗炎症的。几分钟之后,有为我端来两杯果汁,两袋饼干,让我各挑一样。我还挑什么,什么都足以让我泪流满面。我忍着眼泪吃完,正想做个心底的深呼吸,护士说你要多休息才能回家,因为没人陪。   我静静地一个人躺在病床上,屋里很安静。我的身体彻底放松地休息,心灵却飞到了 4 年前的家乡。    2008 年因为家庭,工作原因没有在北京生产,而回到北方小城市的老家。半夜两点打车入院,医院值班静悄悄。好不容易喊出人,睡眼惺忪的护士一边为我检测,一边脏话骂人 “ 妈个 X , 白天不来,大半夜来,睡一觉也不让睡。 ” 我以为她在与门外的什么人对话,报旧仇。半天无人应答,从门缝上看到外面只有我家的家属别无他人。原来是在骂我,白天不生,晚上来生,打扰人家睡觉!我无力反抗,宫缩。我不敢反抗,怕对我们母子施加报复。在小地方,一切皆有可能。在正常人 5 天的剖腹住院时间里,因为低烧我住了 9 天。每天输液,该换瓶时,没有一个护士主动出现,都要家属飞奔出去汇报。对于低烧,医生做了感冒、宫颈发炎、於血等种种猜测与治疗,最后主刀医师竟直言: “ 明天我给你捅一下宫颈,看看有问题没。 ” 是我不是人,还是她不是人。听说过吗,医生要捅产妇的子宫,我想还不如捅我一刀子。直至出院,主刀医师依然没有明白我为何持续低烧,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建议我回家观察,再烧再来,不烧不来。苦命的孩子有天助,很争气,回家几天后,体温正常了。父亲和我一样无数次的气愤,想写封信到《焦点访谈》,举报他们只收红包,无服务。想想算了,全中国都这样,又不是虐待我一个人,少生气比什么都强。    “Are you fine now?” 恍惚中,护士站在我面前。    “Yes, much better now. Thank you.” 我的思绪正在混乱中归位。    “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toilet? Go to check if you are bleeding.” 她在提醒我。   我去了卫生间,恐慌地又出来。我问她为什么没有插销。她说妇产科没有男士,最重要的是如果病人插上后有意外,医院会延误施救。没有插销我们听到动静随时可以冲进去。如厕完毕,我告诉她,我很好,完全可以回家了。   告别完两位护士,我离开了那座 建筑 陈旧,人文极致的维多利亚皇家医院。转身仰视这座高高的城堡式的建筑,既有教堂圣灵的庄严,又有闹市街区的喧嚣。在碧空如洗的蓝天下,一定是一群救死扶伤的医生和美丽善良的白衣天使守护着这个圣洁的地方,也一定是这个圣洁的地方孕育着无数的精灵,让每个弱势的病人有尊严,被感动。   我不是一个鼓吹加拿大,诋毁中国的叛徒。我也不是讴歌资本主义,唾弃社会主义的工贼。我也不是哗众取宠,借机炒作的内奸。我只是以一个在中国最最普通的庶民百姓的视角来感悟加拿大,珍惜眼下恬静、自尊的生活。和绝大多数出国寻梦的同胞一样,当年为了漂洋过海过上渴望的生活而对国内抱怨重重。可是那么多的同胞来到加拿大依然喋喋不休,牢骚满腹地抱怨加拿大,怀念中国。这是何苦!毕竟那是我们主动、自愿、慎重的理性选择。有得必有失,你永远不会鱼与熊掌兼得。为何不能调节心态,成熟、大气、智慧地定位你的生活,品味你的生活,享受你的生活。既来之,则安之。给自己内心一个安静的空间来思乡,而非自扰。我们都有大树对根的眷恋,但一定要让乡愁历久弥新,清纯隽永,香飘四溢,而非悔恨抱怨。毕竟,你对生活的态度就是生活对你的态度。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5129 次阅读|29 个评论
别被高科技“绑架”了
热度 24 何裕民 2013-2-4 10:40
高科技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强大的力量在现代大医院中迅速占领着地盘,医疗氛围中人性的、关爱的成分急剧萎缩。高科技的巨轮越转越快,所有人都将被卷进并被快速吞噬—— 受利益驱动的高科技伤害了医学 望触叩听及问诊,是医生的看家本领,也是医疗人道色彩的主要载体,冰冷的高科技不能完全替代他们。当下医患关系紧张,误诊率居高不下,医学不再那么可爱,对高科技的盲目追求难辞其咎。 美国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度,同时又是医疗领域高科技最为领先的国家。有人曾粗略估算,全球医疗领域的高科技40%以上是由美国人发明的,并最先充分用于临床。然而,美国国家科学院于1月9日公布的研究却表明,美国人均医疗支出最高。2011年,美国在这方面的开支占其GDP的17.9%,人均为8700美元,比欧盟平均数(占GDP的9%)高出一倍。与此同时,还有3500多万美国人没有医疗保险。虽然美国人更少死于脑中风和癌症,他们还更有效地控制了血压和胆固醇比例,而且更少吸烟,但平均期望寿命却在富裕国家中最短。 该报告编写小组负责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教授史蒂文·伍尔夫指出:“我们为这些调查结果的严重性感到震惊。美国人民的死亡率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其他高收入国家比我们更长寿也更健康。让我们忧虑的是,为什么在这十几年间我们的状况变糟了。”笔者认定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美国医疗领域科技和人道之间的边界被彻底颠覆了!在利益驱使下,高科技拼命地侵吞着医疗的人道领地,既代价昂贵,又效率低下,而且非常不公平——多于11%的美国人没有享受医疗保险。这种状况能够长期持续下去吗?不用多论证,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医疗领域修复人道与科技两者的合理边界,远远比其他各种改革更紧迫。 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迷恋也会上瘾 很显然,目前医疗中的各种矛盾的交汇点是科技侵占了人道的边界,以至于医学在宗旨、目的、本质等方面发生了错位,迷失了她应该有的人道本质。然而,经常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是人创造了科技,可以驾驭科技,不应放大高科技的副作用。笔者不这么认为。 美国学者凯文·凯利的新作《科技想要什么》试图回答科技与人类关系的一些未解之谜。他的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如“科技进步是事实,而进步导致的负面后果也是事实”;“新技术可能创造前所未有的收益,也就有可能制造前所未见的麻烦”。表面上,似乎是人创造了科技,其实,科技同时也操控着人。 新技术对社会的改变如此深刻,以至于人们最终发现自己不得不采用。凯利认为,技术元素会为所有人洗脑。加上人类普遍存在的技术崇拜心理,对科技充满迷恋,所以科技是一种毒瘾。最终可能会达到这样的阶段:科技系统运转的必要决策极其复杂,人类智力已不足以制定这样的决策。到了那个阶段,机器将成为有效的支配者。最终,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而满足感越来越低。 当今多数医师不是已被高科技所俘获?整个医学不是被高科技后面的各种利益集团所捆绑?大医院的每一位医生,只要一上临床,就只能跟着高科技转;即使你不想跟上,周边的人也会迫使你跟着走,完全身不由己。 五种势力推动着科技对人道的侵蚀 WHO官员及专家所著的《人道医学》一书强调:在研究自然的所有科学之中,医学是唯一的一种不能仅仅考虑技术本身的学科。医疗宗旨在于以他们个人的尊严,预防和促进人类的完好状态。要想做到这一点,应该牢记对待个人的医疗行为应服从的不是各种技术实现可能的限制,而是对人类本性的尊重,即技术上的可行性不是道德上可以采用的理由。在医疗领域,科技必须服从人道。 笔者认为,至少有五种势力在推动着医疗领域科技对人道的强力侵蚀。一是社会需求及科技自身的力量,二是资本及商业力量,三是政府及行业主管的力量,四是使用者医师,五是享受者民众。 显然,政府在医学方面管理有所失能,似乎管控只是局限于医疗网点的布局、行业准入等;即便是轰轰烈烈的医改,更关注的也是医疗费用分摊问题,对于医学发展方向这一重大问题关注不够。应找出新的发展方式;同时强化从医者的职业归属感,让他们找到自己的根。 医生作为高科技的具体使用者,普遍存在着对高科技迷恋、情不自禁追捧的现象。对此,笔者认为既应该鼓励,又应强调有所掌控,不能无所节制。临床治疗中的高科技选择对策强调要领舞,争取主动。领舞的要点包括:1.尽可能全面了解利弊。2.优先考虑风险。3.非十分急迫暂缓为宜。4.充分防范风险。5.持续评估。6.无效或出现危害时快速补救。 对于医生还须指出两点:1.强调高科技只是手段与工具,是为呵护目的服务的;不能将工具异化为目的,仅仅为了高科技而高科技。2.新的不一定比老的好,不能像社会民众追捧iPhone5那样去盲目追求新药、新技术。因为医药是关乎生死健康的,一些新发明需要很长时间的检验。 套用国外学者保罗·法雷尔的一句话提醒广大同行:“没有道德指南,没有未来眼光,看不到短视的后果。这三种威胁可能导致医学和社会一起陷入难以自拔的危机。” 发布日期: 2013-01-28   来源:健康报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1881 次阅读|25 个评论
医患关系(debug版):伴君如伴虎
热度 1 lix 2013-2-2 08:14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2051859974.html 看点 1 :紧张焦急的医生,为什么不知道用吸痰器? 看点 2 :远远站着的 1 排牛逼,为什么一言不发? 看点 3 :一句话就唤回了生气,生气为什么变成真生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此折腾何时了
热度 26 何裕民 2013-1-16 09:57
年前的一天,某老病人来看门诊,坐在第一位。这位病人已经是我七年的老病人了。最初,她一直多愁善感,很细腻,患的是卵巢癌,四、五年前,病情已经非常稳定了,康复得很不错。这次来了,她却大惊小怪地告诉我说:“何教授,我这次是死里逃生啊!好不容易逃过来了。”我问怎么回事?她说一个多月前,她突然天旋地转、恶心呕吐,然后,被急送进医院。医院又是查脑CT,又是查核磁共振,然后,又做了全身PET/CT检查……!我说“为什么?”她说“好几个医生都怀疑她是转移……”。但我觉得很奇怪,一方面,她的情况很稳定,已经稳定七八年了;另一方面,卵巢癌转移到脑子的情况很少;而且,一个多月前的情况,她现在很好啊!转移可能吗?…… 我详细问了她发病前情况。她告诉我,就觉得突然天旋地转,然后就恶心呕吐,眼睛不能睁开……我联想到她的体质,她本身就是多愁善感,很细腻的,中医认为这是眩晕易发的体质类型。我说“你以前应该经常有眩晕发作”她点了点头,肯定了。但强调没有这么厉害!我继续分析,告诉她,像是典型的内耳眩晕急性发作,并分析说:“这次发作,有两个可能:一个是过度劳累,一个就是情绪剧烈波动。”她尴尬地笑了,说她和大女儿吵了一场之后的三四个小时,就出现这个症状。这就非常典型了,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急性内耳眩晕,是因为情绪剧烈波动后导致内耳血管痉挛,继发性内耳膜迷路水肿,从而出现的“眩晕”,这是临床非常常见,也非常普遍的病症。通常,这种情况在敏感多疑妇女中尤其常见,约20%以上女性有过发作。 我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为什么不跟医生说清楚呢?”她说“没有医生问我,我进去以后医生就说‘你脑子里转移了’,那个医生说‘你高度怀疑’……这个叫做CT,那个叫做磁共振,最后还是没法定夺,只能花了几千块钱做PET……”。她接着说:“我当时检查做了半个月,我真的想自杀,当时我想我肯定是复发了,因为一个医生比另一个医生说得更严重……” 其实,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类似神经症反应,值得如此兴师动众,大动干戈的使用这么多的现代化武器进行检查吗?看来,完全不必要!只要认真问问病史,了解一下以往史,不难诊断;稍做解释,稍做处理,给病人一些心理支持;给些提示,让她防范一下以后的情况,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何必如此折腾!当然,她是肿瘤患者,怀疑转移原则上没有错,但注意观察,加强叮嘱,不就可以妥当处置了吗! 今天的医患关系,为什么“梁子”越结越深?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现在更多是用仪器在检测,而不是脑子在思考!看似客观,却缺乏智慧!如果用脑子思考的话,像这种情况就会得到避免,既可以节省大量医疗费用,又不至于让患者处于高度紧张和恐惧状态。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639 次阅读|26 个评论
医患关系,我的遭遇
热度 1 pliu1056 2012-11-30 19:28
我回国后去了四次306,两次海淀医院,说说我的遭遇吧: 1 医生永远冷漠无情。 2 每次开一些莫名其妙的中成药,很多钱。 3 一次去拍X光,我前面的病患去检查左肾,但得到的是右肾的X光片。 4 医院里人山人海,每次回来要半天才能调整过来。以至于我请我的一个学医的博后在办公室给我输抗生素。 5 我爱人去碎石,开了住院单,但当晚便被医生“请”回家,每天白天去输液2-3小时。结帐时有7天住院费,坚决不给退。 我的一帮医生朋友告诫我:国内看病必须找关系。我在想解决医患关系的根源是否是中国的人情,关系,等级,和法律。
2140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2年11月22日光明网首页卫生6条原创稿
sz1961sy 2012-11-22 19:11
2012年11月22日光明网首页卫生6条原创稿
光明卫生 2012年11月22日光明网首页卫生6条原创稿 廖俊林:中国的医患关系危机(4) · 蒋继平:在中国做科普更难的若干原因 · 李伟钢:巴西公务员待遇和社保改革趣谈(上) 孙学军:氢氧混合气吸入可治疗脓毒症 · 杨学祥:内蒙再遭雨雪 暖冬预报误导公众 · 嵇少丞:如何识别论文中的图像做假 感谢 廖俊林 蒋继平 李伟钢 孙学军 杨学祥 嵇少丞 老师的文章。 沈阳 2012年11月22日 19:12 Res.
个人分类: 光明网卫生原创|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 柳叶刀杂志:如何终结中国医生面对的暴力
热度 1 qiang897 2012-8-30 11:05
How to end violence against doctors in China 如何终结中国医生面对的暴力 We are grateful to The Lancet for the Editorial on violence against Chinese doctors (May 12, p 1764). 1 , 2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medical disputes have greatly increased in China. We believe that the following could help end violence against Chinese doctors. First , investment in health resources should be increased.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 China, with 20%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has a health expenditure that accounts for only 3% of the world's total. 3 After the economic reforms of 1985,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ntributed very limited finances to health. There were very few medical disputes before 1985 because most hospitals enjoyed full government funding. 第一,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据卫生部报道,拥有 20% 世界人口的中国,可医疗卫生资源却只占世界医疗总费用 3% 。经济改革之后,中国政府大幅减少对医院的财政拨款。在 1985 年之前,中国很少发生医疗纠纷,因为那时候大部分医院都享受政府的全额资助。 Second , the health literacy of Chinese adults should be improved. The poor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medicine could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communication barrier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第二,提高中国国民的健康素养。较差的健康素养是造成医患之间沟通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Third ,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docto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ccording to Yin Dakui, Director of the Chinese Medical Doctors' Association, 80% of medical disputes in China are caused by the bad attitude of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ethical problems, and poor communication with patients. 4 第三,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中国医师协会殷大奎会长:在中国, 80% 的医疗纠纷缘于医师的服务态度、医德医风和语言沟通和问题。 Finally , the professional morality of media workers should be addressed. To increase audience ratings, some Chinese media workers write negative or even false reports of medical disputes. 最后,提升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中国的一些新闻媒体工作者为了提高观众的关注率,经常报道医疗纠纷的负面新闻,甚至错误报道。 We hope that the government, patients, doctors, and media workers reflect on their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ies to reduce the violence against Chinese doctors. 我们希望政府、患者、医生和媒体工作者都应该反思中国医生面临暴力的这个问题。 We declare that we hav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The Lancet . Ending violence against doctors in China . Lancet 2012 ; 379 : 1764 . Full Text | PDF(93KB) | CrossRef | PubMed 2 The Lancet . Chinese doctors are under threat . Lancet 2010 ; 376 : 657 . Full Text | PDF(70KB) | CrossRef | PubMed 3 China News Service . Chen Zhu: most of 8·6 million doctors are good in China . http://www.chinanews.com/jk/2012/03-14/3744342.shtml . (accessed July 25, 2012). 4 Yin D . Law-regulated practice and evidence-based self-protection . Chinese J Evidence-Based Med 2005 ; 5 : 1-2 . PubMed 全文链接地址: http://image.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2)61367-1/fulltext Wang XQ,Wang XT, Zheng JJ. How to end violence against doctors in China. The Lancet, Volume 380, issue 9842 (August 18 - 24 2012), p. 647-648.
641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医患关系如何改善?根源在哪里?
stcho 2012-8-13 08:14
每年有60万医学毕业生,仅10万穿上"白大褂"?医改专家反思——   "广种薄收"的医生培养模式该变变了   “医改推进了多年,核心因素是人,卓越医生改革是在为医改‘加力’。”这是我国医改专家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普遍评价。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著名医改专家李玲同时提示,我国医生培养体系还需“大改”。   “国家每年培养约60万医学生,据我掌握的一个数字,只有约10万人能穿上‘白大褂’。‘广种薄收’式的医生培养模式该变变了。”她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育德都认为,从患者利益出发,医生培养模式有必要转为“量少质优”。   “广种薄收”影响医生临床技能   在校学习的前5年基本“不临床”,后几年才在医院见习与实习,但还要做研究写论文……这是陈育德眼中,作为顶尖医生培养殿堂之一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对未来医生的培养模式。“8年应该出个好医生了,但由于‘重理论轻临床’的课程设置,结果连医学博士的看病能力,都不容乐观。”   我国目前的医学生学制一般分为5年制本科、7年制本硕连读和8年制本硕博连读三种。据卫生部《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去年底,我国的执业(助理)医生已达到246.6万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此数字位居世界第一。印度和美国约为75万,英国仅为16万。   媒体报道显示,我国各级医学院校每年招录的医学生,约有60万人。李玲认为,在当前培养模式下,不仅大量人才被浪费,而且很难保证每个医学生在临床技能上都被“精耕细作”。   陈育德告诉记者,在美国学医,一般分为“双4年”,后4年完全用于临床医学。但在国内学医,在被一再压缩的临床实习环节,近年来因扩招而频频遭遇临床实习医院严重不足、有责任心的医生“师傅”越来越少等尴尬。   “有一年,我们学院的本科医学生一下增加了1000多人。为了安排实习,学校只有想尽办法往现有的实习医院‘塞人’,再降低要求,让周边县市区水平参差不齐的大小医院都成了实习医院。没有学生愿意到没有教学经验、医疗水平也不高的医院实习,但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一位医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感叹。   中国青年报记者随机采访了8位地方院校的医学本科生后发现,类似遭遇在6个人身上不同程度地上演。有的实习点因为“人满为患”,只能打扫医生办公室、整理粘贴病人化验单、查房;8人中有3人的有效实习时间不超过半年,对基本术前准备工作、写病例等基本功,也自感“不能规范操作”。   “医生是实践的学科,如果靠‘大把地进、大把地出’,没有尽职尽责的好医生带领,没有足够的实习基地,甚至解剖也不用尸体,怎么能磨练出一名卓越医生,又怎么能让患者放心地‘以健康相托’?”李玲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感觉“学不到真东西”,一部分医学生,已把这一年实习期,当成了复习考研、准备转行的缓冲期。另一部分“坚守者”则在走上医生岗位后,还不得不继续尚未完成的实习。   基层还是留不住人才   《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去年年底,全国的卫生技术人员一共620.3万人,其中,各级医院占了370.6万人,社区卫生站和乡镇卫生院合计却不足200万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全国医院数量共约2万家,而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站)加起来,超过了7万个。   《公报》还显示,2011年年底,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一共112.6万人,却要服务66万多个村卫生室。   “这说明学医的人多了,基层卫生机构还是难留人才。现在的大学本科基本不为农村培养乡村医生。”李玲说。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一项对380名医学本科生所做的就业意愿调查显示:八成医学生希望留在大城市,愿意去基层的不足二成。   陈育德告诉记者,在“毕业包分配”的年代,一些县、乡镇一级卫生院还有大学生,现在,他们大多已经或面临退休,后续力量却跟不上。“医学生中的拔尖人才本来就少,近年又大量流向国外,愿意去西部的、去基层的更少,以后乡亲们找谁去看病?”   更严峻的是农村全科医生的匮乏。李玲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全科医生”是指能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对乡村患者尤其重要。按照理想比例,中国至少应配备60万名全科医生,但据媒体公开报道,我国目前只有7.8万,且素质不容乐观。   国家“十二五”期间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指出,到2015年,要培养15万名全科医生,定向免费培养已成为“利器”之一。但在两位专家看来,问题要根本解决,还有三个“拦路虎”值得注意。   “首先是整体人数不足。这15万人能满足城市社区卫生站的需求就已很不易。”李玲指出,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周期是8年,短期内要让基层“解渴”不现实,以至于一部分全科医生要靠内科医生“转岗培训”而来。   陈育德认为,如今医学生的教育模式,也不利于塑造“能适应基层的”全科医生。“现在,医学院对知识点分割很细、很窄,没有广厚的医学技能沉淀,即使是全科医生知识面也不全,看病非常依赖化验、检查以及仪器设备。在农村,没有这些设备怎么办?医生的看病能力,恐怕大打折扣。”   更大的“拦路虎”恐怕在于,乡村靠什么留住好医生。在上述医学生就业意愿调查中,记者看到,多数医学生“回避”基层的理由是:练不出好技术,没有好编制,未来缺乏进步资本。   “这提示改革者,要为基层的医务人员设计一套职业规划:有他们单独的上升通道,持续地培养计划,更优厚的待遇。”李玲认为,“应该把‘为基层培养人才’与一般医学教育区别开。为基层培养人才是定向的,最好是本地人,语言相通、有文化认同感,比较能够在地方上留得住。”   保证每个医学生学成后都能从医   李玲和陈育德都表示,应让医学教育“精英化”,做到量少质优地有计划培养,“一个医学生都不浪费”。   “培养一个医生是非常昂贵的。以美国为例,医学生在博士毕业后,要接受近10年的住院医生培训和专科医生培训,到独立执业时,欠银行数十万美元是常事。”李玲说。据教育部的数据,中央本级财政2008年给医学教育生的人均拨款,先从7100元提高到了1.15万元,2011年又提高到1.4万元,今年,还将进一步大幅提高。   在中国最大的医生网络交流平台之一丁香园论坛上,中国青年报记者却看到,以“不当医生,医学生还能做什么?”为主题的帖子,从2008年起就常演不衰。不少医学生抱怨“毕业即失业”,只有转行当医药代表、研究人员、教师或出国,更有医学生哀叹自己“入错行”。   “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其最终产品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医德和医术是重中之重。既然用大笔投入和医德说教,来培养水平参差不齐、每年流失约50万名的医学生,为什么不集中力量,培养一批生源好、水平高、乐于奉献的卓越医生呢?”李玲认为,医学教育每年应有计划地甄选医学生,再施以卓越医生培养教育,使医学生回归应有的职业高度。“保证每个医学生,学成后都能从医。每个从医的学生,各项素质都过硬。”   卓越计划也提出,要着力培养一批有国际视野的精英人才,“调控”未来医生的培养规模。该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根据需求,原则上不增设医学院校,不增设临床医学专业点。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省市、高校,要坚决缩减招生数量。”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在就业压力增大、从业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优质的医学生源正在逐年减少。“医生是一个制度的产物,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效果有赖于公立医院是否真正地回归公益性,也有赖于整个医患关系的改善。”李玲说,“医生的奉献也扎根于社会土壤,如果基本的信任没有了,医生怎么做都不对。医生失望,优质生源流失,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自己。” 转
2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医生都这样了解患者
热度 3 DrSea 2012-7-12 01:17
前几日带岳母去老婆工作的医院治牙,预约了研究生时的同学,我和老婆同一所大学,所以也是我们两个人的同学,大家都很熟。毕竟是岳母大人,不敢疏忽。 岳母原来补过的龋齿填充物脱落,原以为重新补一下即可,结果同学看了一下,觉得情况不乐观,又进一步排片检查,是阻生智齿横向抵住了前面的牙,引起前面牙齿严重龋齿,填补已无法解决问题,如不拔除会反复感染,而且要拔除阻生的智齿和已经严重龋齿的两颗牙。这个治疗方案远远超出预期,而且岳母是极怕痛的人(这点也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老婆)。本已躺到牙椅上的岳母嗖地坐起身叫到:“不要拔嘛,好痛的啊!”同学解释到:“不拔会反复感染,根治的办法只有拔除。如果早治疗还可以保住前面这颗牙齿,但现在已经没有保留的条件了。”岳母听了同学的解释好像完全没理解一样,只是不停地说:“补一下吧,不要拔啊!”同学无奈地看了看我,指着片子上病变的位置再次解释到:“阿姨,如果你坚持,现在给你补上也可以,但是一个月之后牙龈可能会肿起来,到时候就要先消炎,之后还是要拔掉。”岳母的声音变小了,但依旧重复着那两句话,仿佛并没怎么听懂同学的解释。眼看着治疗没法继续,我也加入到医患沟通中“妈,这颗牙拔掉,疼一次,如果等肿了再拔,疼两次!”。在我这种简单的利益比较捎带威胁恐吓的解释下,岳母又动摇了些,停止了念叨,但仍不肯躺在牙椅上。同学见正面强攻不成,又来了一招侧面迂回,“阿姨,丹丹(我老婆)也快生了,你这颗牙必须赶在她生小孩之前拔掉,这样等她生了你才能照顾她啊,要不然反复感染,你也是个病号,怎么伺候月子。”。戏剧的一幕发生了,岳母听到这话只稍作迟疑,便老老实实地躺下来接受拔牙!我瞬间被同学征服了,估计当时眼睛里泛滥的全是演唱会前排小女生般的崇拜! 医生,治的不是病,是病人,归根结底是治人。治人的医生比治病的医生高明百倍,说严重点,跟治人的医生比,光会治病的医生简直就是兽医!但治人有个前提,就是你得了解病人,不仅仅是了解他本人,甚至还要了解他的家人,他的亲戚朋友(也包括狐朋狗友)。如果医生都能这样了解患者,医生这个职业肯定会重又高尚了,医生和患者一定又可以重新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当然,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我们只能把这种故事写到童话书里,在宝贝睡前读给他们听听。
个人分类: 主食-Life|3068 次阅读|5 个评论
花700元治感冒
热度 35 dawnshower 2012-6-28 11:49
故事的当事人不是我,而是一位住在玉泉校区的朋友,研究生院的硕士。他记录这次经历的原文较长,我只节选部分—— “昨天冲了个凉水澡,弄的今天发烧了,在校医院买了点药,吃完并不见好转……于是去了学校旁边的玉泉医院。并不是什么有名的大医院,但它的收费还是让我傻眼了:医生让我输液,要连着输三天,我本来觉得就是输三天,也不会有多少钱,顶多一百多块钱,我差不多还能报90%,算下来也就是十几二十块钱。可实际是,总共花了七百多块钱。学校可以给我报90%,但你也知道,即使是10%,也有70多块钱。这和我在农村老家,一个感冒几块钱甚至十几块钱的心理预期还有很大差距。” 今天看他的日志,居然还有续集。 “昨天晚上输完液,睡觉就感觉肚子不舒服,早上就腹泻。今天一上午肚子依然不舒服。中午去输液,就问了一下护士。护士倒是表现的很在意,帮我问了医生。…… 我这次咨询的是一个30多岁的男医生。年轻人做事还是很谨慎,可能担心出医疗事故,让我把药先停了。让我去挂号再去开一些口服的药。我是怕了,看不起,不去了。别又整个三四百。我可没钱了。今天早上我忐忑不安的去我们学校的公费医疗办公室,问我花的700多可以报销多少。你知道我担心什么吗?我怕他们嫌多不给我报。一个感冒你花700多,你当学校的钱哪来的?他们要是真这么问,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谢天谢地,学校没给我扯皮,很爽快的帮我报了。那个医生还让我感动的一点是,他让我明白了:我为什么会腹泻。他把头孢的说明书找到,找到一行小字,点给我看:使用本药物可能有0.01%的概率会腹痛腹泻。不用说,我就是那0.01%啊。” 我转述他的故事,并不是想埋怨那个医院。因为在现在整个医疗大环境下,这样的故事很寻常。我转述给室友听时,她也没有感到特别吃惊。最近我在看王一方老师的《医学是科学吗——医学人文对话录》,很想谈谈读后感,所以就把一个与医院相关的故事放在了开头。 这本书的简介部分写着“ 当代社会,技术统治了医学,疾病被通透地探究,精细地处置,而痛苦却被无情地漠视,甚至被彻底地遗忘,医学的科学性、技术性、人文性、社会性被深深地肢解了……” 其实我不太习惯于这种宏观的、议论性的语言,但是看着看着,这本书让我入迷。特别感同身受的,是这样一段话“ 医生一方面压制着那些代表病人个人主观的‘生活世界的声音’,或将其作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搁置在一边;另一方面凭借医学标准,从经医学引导的病人的陈述中选取和抽象出一个‘病种’的概念来,这时医学实际上已将疾病从其所属的那个人身上抽象出来了,作为医学研究客观化的身体就不再是具体的活体了。……临床中病人的身体‘下降’到科学的对象地位 ”。 我对于这段话,最强烈的感受来自于,那篇素宝宝的博文之后的评论。有人说“这种拿孩子做实验的做法是很不好的”;有人说“有些氨基酸是微量元素只有通过肉食才能补充”。我相信,他们的奉劝出于善意。可是,我还是有些难受——因为我感觉自己被他们贴了一枚粗糙的标签——“偏执的素食女人”、“不尊重科学、不懂得营养学的现代文盲”、“明明有好的、美味的营养源,为什么要放弃呢”……专业人士太容易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忽视每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我想克制自己,不要再谈与素食相关的话题,可是写到这里,实在忍不住再说几句。 我的父母,是最传统的、最尊重主流营养观念的父母。从小到大,我的早餐基本上都有牛奶鸡蛋,中餐和晚餐都是荤素搭配。而且父母很注重食品卫生,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家做饭。我的外公有一个鱼塘,他都是自己割草喂鱼,所以我们也总是能吃到比市面上更新鲜干净的鱼。 但是我从小就身体不好,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医院打针。去医院检查时,还经常缺微量元素。父母也想了各种办法,比如给我开中药、喝补品,还喝过一种叫做“鸡胚宝宝素”的东西……本来,我小时候手长脚长、身体较瘦,但是喝过那种药之后,就开始“横向发展”了。基本上,初中毕业之后就再没怎么长个子了。父亲在家族同一辈的亲戚当中算是最高的,母亲的身高也属于中等,但是我在所有(70后、80后、90后,一共约10位)有血缘关系的女性亲戚中,身高属于倒数第二。所以,那些认为“让孩子吃素是把孩子当小白鼠”的人,你们可曾想过,“荤素搭配”的宝宝,有时也免不了小白鼠的命运啊。(我相信现在的父母不会再给孩子喝鸡胚宝宝素了,但是你能保证孩子食用的其他肉类、牛奶以及零食中没有过量的激素吗?) 有一位朋友留言, 等你有了孩子后,你就会发现儿童身高不仅仅是发育的时间不同。那个素宝宝的身高P20,而现在的幼儿,普遍P80。我同学的孩子比我家小丫头小28个月,两者身高差不多。我们是体重P20,每次体检后要接受医生的“千叮咛、万嘱咐”,心理承受能力要超强 。我能理解这位朋友,我甚至也能想到如果我有了孩子后会有怎样的压力。但是我觉得这也是现代科学给人造成的不必要的、然而人人都无法逃脱的焦虑。我在上高中以前,是所有同龄亲戚中最高的,被长辈们看好。然而高中三年,同龄亲戚(无论男女)的身高几乎都超过我了,我堂哥在那三年内,由160cm猛冲到将近180cm,作为一名南方男孩,他完全称得上“又高又帅”。真的,每个人长个子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孩子不是匀速成长的。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在每个年龄段都与周围孩子作对比,然后逼迫父母们拼命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催化剂”呢? 还有博友列举出诸如维生素B、某些氨基酸,说很难通过植物补充这些营养。可是,植物真的那么无能吗?杜甫有一首诗“ 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 ”。这就是他吃板栗,治好了脚气的案例——板栗中含有丰富的维B。另外,经常有说法是“这些物质植物里也有,但是含量少。”这种说法我认为很可疑,因为看一种东西有没有营养,不仅要看它的营养物质含量,更重要的是看食者的吸收率。每个人对于食物的喜好、吸收率可能有千差万别,怎么能武断地认为,某一种食物相比较另一种食物是更好的营养源呢? 再回到那本书。另一个很令我欣赏的观点是,医学应该有一定的“学术弹性”。对于不能用现有理论解释的现象,不要不由分说地把它们视为“伪科学”、“迷信”等等。而应该持一份宽容的态度,以此丰富医学“假说库”。
个人分类: 寻常事|8303 次阅读|74 个评论
产前检查与骨发育不良
热度 7 fs007 2012-6-19 11:39
寻正 今天看到江西一个关于“健康生育选择权”的案例,实在觉得有趣,贡献我的两分钱(Here're my two cents.英文意为我来说两句)。 产妇李娟从2010年5月30日到2010年10月11日,在安福县妇幼保健院做了四次B超检查,两次产检,据说,“每次医生都说腹中胎儿情况很好,发育正常。”2010年10月12日,安福县妇幼保健院到了交考卷的时候,不幸的是,新生儿“右下肢短小且严重畸形”。 大多数时候,医生说话就象科普作者写科普一样,说完就完,是不用对自己的话语的真实性负责的。然而,怀上的孩子还没有不生下来的,当了产科医生,还真得接受这种考验。患者寻求医院培偿未果,把医院告上了法院。 首先我实在是见不得“健康生育选择权”这个词。权利天生,利益可赠予,只要医院没有强迫你生还是不生,你的“生育选择权”就从未受到侵害,以“剥夺生育选择权”为由的控告近乎瞎扯,原告律师大概入错了行。 如果你跟人相交,他提供了错误信息,让你进行了错误的选择,比如你投资到此人公司中,然后大亏,他或者赚了或者没赚,你受到误导,但并不是说他就侵犯了你的投资选择权。只要他没有进行某种形式的胁迫,就不能说侵犯了选择权。这在法律上非常重要,因为在胁迫状态下进行的交易是法律不认可的,涉及的交易方就要承担风险。比如某人受胁迫到你那里高价买走滞销的货物,一旦法律机构确认对方选择权受侵犯,对方就可以无条件地毁约,把货物退给你。你因为别人权利受损而获利,恢复对方权利就要取消先前的交易。 在先前交易不可逆时,比如被强迫喝下农药,或者如此案中被强迫生下残婴,强迫侵权的人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前者是谋杀,后者是侵犯人身自由,都有严重的社会后果。 此案显然患者的生育选择权从未受到什么侵犯,而是受到了该医院的误导,进行了错误的选择。这是医院唯一可能的责任。 如果一个朋友兴奋地告诉你,黄金要大涨特涨了,他都投资了20万,准备大干一票。你也随之兴奋,投入10万元,结果黄金大跌,你亏了一半。你可以控告朋友误导你吗?不能,大家多点常识就知道不能,因为朋友没有必要为他的话负责。在你跟朋友之间,没有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合同,要他为你提供准确信息。然而,如果这位朋友神秘地发了财,你追问其发财要诀,他收你费用若干,许下诺言保证你好财(对此你有录音为证,或者有第三只耳朵作证),此时你跟朋友之间就有了合同关系,如果你亏了,你朋友就了责任。当然,如果你这位朋友本来就是一个投资咨询员,他跟你就有正式合同——现实生活中,由于财经市场的变化大,你的正式合同都有相关条款,以免掉咨询员的部分责任——不然他们可负不起经常亏钱的责任。 回到李娟跟安福县妇幼保健院的关系上来,医院提供了错误信息,李娟做出了错误判断与选择,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现在的官司决定医院是否有责任,以及责任大小。 如果正如李娟所述,该医院出具的报告上说了胎儿“发育正常,情况良好”,或者医生说了这样的话,那么医院就必须承担相应错误的责任。该医院引用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条例》、《母婴保健实施办法》、以及《超生产前诊断技术规范》等试图免责,无论这些条例规范中怎么说,如果医院给出的信息是错误的,就不能推托责任。假如条例规范中说了,超声检查有局限性,并不能完全检测出先天畸形,那的确可以为超声检查未能发现畸形免责,但不能为医院医生超越条例规范而给出错误信息免费!要么你违法给出了错误诊断,要么你依法未能给出正确诊断,责任把你绑得死死的,因为患者付钱求诊,医生依法行医,这二者的合同关系是法定的、正式的、相互的责任义务没有推托余地。 当然,我们听到的只是一面之词。该医院实际的B超报告上极可能说的是,在超声检查中未发现异常——这是规范也是正确的针对B超检查通行的科学描述。检查没有发现异常,那不标志着没有异常,只是异常的可能性极低。你说医生油滑也好,无赖也好,这样的说法从信息的正确性上说还真是无懈可击。由于写B超报告单几乎把这样的描述形成了规范化的语言,该医院在B超报告单上出错的几率是很小的。然而,中国医生在科学培训上不是很到位,有的医生会针对B超发现过度解释,就会脱口说出“发育正常,情况良好”这种大包大揽的话,做个茧儿把自己绑起来。 如果医生也未犯错,那就是患者自己理解不当了。医院医生没发现异常,不代表完全没有异常,只代表可能性很低。这时那些规范条例才有用。假如B超报告很小心,医生也实在,都说话在科学范围内,你挑不出毛病来,唯有检验这个可能性的大小。在全世界,对于医疗行为都有一个共同标准,称为诊疗标准(Standard of Care)。如果一个疾病,连外行都能判断,比如手指被砍掉了,你仍然用了模糊术语包括了极小可能性来为自己脱责,那么这些条例规范就派上用场了——签了手术同意书,知道手术风险,并不意味着医生就可以为所欲为,就是这个道理。条例规范在绝大多数时候是指明医疗行为的最基本要求,往往是追究医疗行为责任的基础,不过,在中国有些变样,往往成为脱责的基础,那是因为医疗卫生鉴定的权利掌握在医生的老板——卫生局卫生厅的缘故。 回到李娟一案中,B超检查发现骨发育不良的可能性的确有限,只有60%的几率,在中国县级医院,能发现一半就很不错了。由于该患儿右下肢明显缺失,发现的几率应该更大,但大到什么程度却是很难说的。因此,如果医院医生没有误导李娟,而是患者自己误会了医院提供的信息,这选择错了的责任,就怪不到医院医生头上。 此案的关键是该医院出示证据,表明在其做B超的最近几年中,对骨发育不良的诊断率达到了40%上,就足以平息对他们诊断能力的质疑以及洗清相关责任。不过,大众虽然想知道这样的数据,中国医院是不习惯提供的,因为中国医院还未形成问责机制,医院自己对诊断准确率都没有概念。 大概不久中国又会增加一件糊涂官乱判糊涂案吧。“司法鉴定”判定“过错程度10%”,我笑了,无法不笑,中国人稀里糊涂过一辈子成了习惯,没有责任也承担10%,有责任也只承担10%,这是中国卫生系统的现实写照。还原真相,起码有一半的人会满意,而锯箭杆抹稀泥,结果是谁都不满意,期望合谐的老是很幼稚,可惜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466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玩笑:我发现中国鼻祖级的医闹、最活宝的医闹和最大牌的
windlight 2012-6-16 05:25
http://www.dxy.cn/bbs/topic/23141035 风中飞尘wrote: 近些年来,中国的“医患关系”应该是已经不能用紧张来形容了,而是尖锐对立、互不信任。 甚至有网民以「战争」来形容医患关系! 令人费解吗?! 医生和患者,原本是对抗疾患的、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有着一致的终极目的。可如今联系二者的温情脉脉、为何屡次转为兵戈相向,相濡以沫的愿景为何总是演变成相“恨”于江湖的尴尬。 其实,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也许我们也就平静地释怀下来:原来中国历史上的“医患关系”,一直如此。 譬如记载于《韩非子·喻老》中的中国最早的医闹——鼻祖级:战国时期有位叫扁鹊的名医,就曾遭遇类似事件:某日,扁鹊按惯例给蔡桓公出诊,体检时查出点异端,于是说道:“君侯,您气色不佳,恐怕有疾病在身啊。”蔡桓公不悦,道:“我每年按时出体检费,难道不是想听些好话吗?你们这些医生啊,不要整天钻到钱袋子里啦。”(“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如此三番,扁鹊看出蔡桓公有当“医闹”的潜质,于是回家悄悄准备了后路。果如其然,后来蔡桓公病发,派人到扁鹊闹事,好在我们的神医同志早已打理了行装,逃到秦国。(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在此出事件中,蔡桓公固然是不对的。不过,这位倒霉的“医闹鼻祖”倒也道出了两千年后的今日、依然存在的某种现实:“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但凡行医的,总寻思着靠着本事捞点油水,至于救死扶伤,也许只是为了生活吧。尽管此番说法有些偏颇,但却也是医闹一直如是的理论基础之一。 三国的魏明帝曹睿(即曹操的孙子)也遇到了一位地方级名医。《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寿春县有个叫“登女”的赤脚医生,有点本事,在当地小有名气。不过这位江湖医生,却不想一生仅是行走于江湖,做个医人甲。于是买通几个“水军”,四处大肆宣传,称其乃天神下凡(“言为天神所下”)。不久,曹睿就听说了她的大名,特招入宫。 京城遍地是黄金,登女同志自然是知道的。于是,借着皇上的口谕,加之其确有些本事,一时间登门求医的人络绎不绝。登女见事业走上了正轨,心里寻思,门诊费是挣不了大钱的,于是寻了个门路,代理了一种高价药水,当起了“医药代表”,但凡生个痔疮长个粉刺的,一抹准管用(“饮人以水,及以洗疮,或多愈者”)。曹睿见自己的人才引进政策得到了好评,很是高兴,于是专门在政府财政预算里拨出专项基金,在皇宫最好的地段开了一个专家门诊(“于是立馆后宫,下诏称扬”)。 可就在登女在京城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我们纵欲过度的曹睿终于体力不支,倒在了人生的大床上(看来,曹睿遗传了曹操的好色基因)。风烛残年的曹睿同志(其实才三十好几),一个闭眼,忽然想起了当年引进的这位医界人才,于是派人召其入宫。登女一个把脉,料知皇帝早已病入膏肓,无奈自己起初的身段太高,不愿跌下神医圣坛,加之也想投机一把,兴许能挣个衣钵满盆,于是自信满满地说道:“陛下,您喝了我这碗神水,定能药到病除。”遗憾的是,“神水”治痔疮或许还有功效,但要起死回生,恐也回天乏术,曹睿见燃起的希望,又这般被无情的浇灭了,心中大忿,大手一挥,我们可怜的医士立马人头落地。(“及帝疾,饮水无验,于是杀焉”)。这位在京城混的风生水起的名医登女的、最大的托儿就是曹睿。够活宝吧。 如若说曹睿怒斩医士,还有几分情理可原,毕竟登女蝇营狗苟在先。可他的爷爷曹操,那就丝毫没有道理可言了。 《三国演义》记载:曹操长期患有头痛的慢 性病 ,就是头痛起来很要命那种。当时三国最好的医生,应该是华佗。于是,曹操高薪请到了华佗。华佗的专业水准,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应该算是翘楚。了解了曹操的症状,华佗采用了针灸保守治疗(“佗针鬲,随手而差。”《三国志》),几针扎下去,曹操顿时耳聪目明,世界一片敞亮,心中大喜,重赏了华佗。于是,华佗就势就当了曹操的私家医生(“使佗专视”)。 不过,华佗曹操的蜜月,并没有维持太久。因为病在脑内,针灸治疗只能是止疼,起不了根治的作用。曹操于是喊来了华佗,询问如何是好,华佗坦白道:“大王,您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曹操一听,不觉搬出蔡桓公那套“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理论,心中忿忿道,华佗这家伙,本能治好此病,却放着慢慢治,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 曹操本就是多疑的人,越是寻思,越是生气,于是再次喊来华佗,压声问道:“先生你看,如要根治,可有他法?”华佗是个明白人,隐约觉察到这位位高权重的病人对自己的不满,于是答道:“办法倒也有,不过得做手术,先饮麻沸散,麻痹脑部,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这样才可能去掉病根。”(这个说法,源于《三国演义》,这里我们不做考究,姑且认为是这样的)曹操一听,暴跳如雷,认为华佗存心为难自己,坚决不肯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华佗见此情形,不发一语,次日递上了一份辞职信,收拾行装回了老家。 医生怎能如此没有职业操守,无视患者的安危自行离去?被放了鸽子的曹操心里自然强烈不满,于是派几名“会办事”的手下充当“医闹”,拉个横幅冲到了华佗老家,就是一顿***拆。如此几番,曹操仍不解气,恰巧头风又犯,心中无处发泄,于是干脆自己出马担当“医闹”头子,三拳两脚之下,华佗这位史上最大牌的医师,在史上最大牌的“医闹”曹操面前,终于一命呜呼了。 由此看见,无论是扁鹊、华佗这般悬壶济世的德高名医,还是诸如登女那般钻营取巧的江湖游医,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鲜有幸福感的,即便一时见宠,但只要职业生涯上有所闪失,就难逃被通缉、入狱甚至人头落地的命运。我等俗人,论名与扁鹊、华佗等无法相提并论;论钻营与官僚无法相提并论,只要你还在行医,碰不到医闹才不正常。认命吧! 患者很难,医者更难,看来自古一向如此。 以上也就一个玩笑。逗大家一个苦笑,若你含泪笑了,我的目的达到了。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2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术》中的信念
热度 5 qinxuemei198710 2012-5-20 23:59
《心术》中的信念
“虽然有的人的天资比我们好,可是因为 他们没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就是因为他们差了那么一点点东西, 可你们有, 这就是信念 。 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才能在我们这儿经受各种打击和磨难之后,而无怨无悔。 ” 《心术》今晚大结局,忽然觉得这部片子是拍给咱们医生,尤其是咱们年轻医生看的。 “ 信念 ” —— 字字千斤重啊! 最初,我是从第 27 集开始看的。看到 27 、 28 集里刘老太的医疗事故,便跟老妈说,觉得自己很像霍医生手下的那个女学生。简直就是场景重现,曾经刚进医院实习的我也这样义正言辞、理直气壮的质问过自己的主任和老师们。难道不是这样吗?曾经我们在踏入医学殿堂前,都是发过誓的啊?其实,当初我也不是真的质疑他们的人品医德,就是觉得跟自己先前想象中的不一样,很失落。如今再回想起来,这些都是医学生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没有一个职业是一帆风顺的。 最后回放的片段,老教授教导的对,既然当初选择了医学这条路,就得做好心理准备,无怨无悔。—— “医生就是成就英雄的行业,生命就是我们所承载的天降大任。当你选择读医科的那一刹那,你就要明白,你所踏上的是一个怎样的征途。 ” 幸运的是,我的老师并没有因为我的年幼无知,而发生医疗事故。另一方面也说明,医疗事故毕竟是少数。 我很敬佩谷超华医生,改行做了律师,事业也很成功。我完全能理解他所受的委屈,我设身处地的想了一下,假如我是他,转行后再看到自己昔日的同事们,每日依旧忙碌在临床第一线,听着在医院里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调侃的话。我会很失落,会想着曾经我也是其中一份子。看着那些病人,还想去救治;看着自己那双手,还想拿起手术刀 …… 剧中有句话说的很对,医生这行业专业性太强了,不做医生,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虽然谷超华后来事业有成,心里应该不会很好受吧。事业再成功,也不敌救活一条生命内心的喜悦!至少我是如此。所以,如此倔强的我,决不愿做个逃兵。 看完这剧后,也明白了,不要总是去要求他人的品质没有瑕疵,而是我们如何磨练自己,变得更加坚强。作为医生,如果这点委屈都承受不了,我们怎么再去承载生命之重任呢?就像教师一样,怎能去埋怨调皮捣蛋的孩子们呢?无论好孩子,还是坏孩子,我们都得去教导培育。同样,我们医生也不能去挑剔病患。 作为 — 个医生,首先,要有仁心,其次才是仁术。而我深知,仅有仁心也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必须要有仁术。我们还是把时间多用在学习上吧!少些抱怨,多掌握些专业知识,才有能力去避免那些医疗事故! 对于医患纠纷 —— 不遇我幸,遇之我命! 我们医院旧照片——仁心仁爱 支教的希望小学 我的孩子们
5622 次阅读|11 个评论
推荐一部被叫好的影视《心术》
热度 1 uvard 2012-5-19 17:31
推荐一部被叫好的影视 《心术》 http://tv.sohu.com/s2012/xs/ 我看到了三个角色: 患者寻求救治; 医生治病救人; 记者充当眼睛。 我看到了三个无辜: 患者无辜, 医生无辜, 记者无辜。 我看到了三个原本: 患者得到救治, 医生得到尊重, 记者得到自由。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众拥有大脑。
个人分类: 生活杂文|3127 次阅读|2 个评论
师生关系会步医患关系的后尘吗?
热度 35 wangdh 2012-5-17 22:44
师生关系会步医患关系的后尘吗?
师生关系会步医患关系的后尘吗? 一位身份不明署名张虎的博士生的血泪控诉似乎终于说出了成千上万学子们压在心底里多年的苦水,以《国际歌》歌词的形式展示出当今研究生的生活是多么得水深火热,多么得惨不忍睹。导师们拍案而起,痛骂这些没有良心、不知好歹的白眼狼,研究生们欢呼雀跃,痛诉这些不学无术、利欲熏心的绊脚石们。亲爱的研究生朋友们,请您抬起忙碌的头,睁开您疲惫的双眼,看看您周围的同伴,瞧瞧您的导师,如果是导师们真是不学无术、人面兽心之辈,您也要跟着高喊出来。如果培养所谓国家后备人才的伟大的导师们都这样了,研究生们一定要团结起来,行动起来,以胸怀民族复兴的重任,把这些误人子弟、不配人师、甚至是披着人皮的狼博导们打翻在地,把他们捆绑游街示众,贴他们的大字报,开他们的批斗会,高喊口号,握紧拳头宣誓,如果还不解恨把押在台上低头认罪的导师们一脚踹下台去,高喊与他们划清界限,发誓今生今世、来生来世都势不两立 …… 我很小的时候见过这样的场景,在电影上温习过这些场景,在近几年的书籍报刊中温习过这些场景,对象是那些出身不好的所谓的坏分子(地富反坏右)。 医患关系都知道是一种什么关系,医生对病人意味着什么没有人不知道。早些时候就出现了医生被患者家属殴打的事情,近期又出现了一连串医生被杀害的事情。据说,一些医院开始进驻武警,有的院长办公室门口有狼狗保镖,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普遍现象。当今的师生关系会步当今医患关系的后尘吗?难道导师的办公室门口也需要养几条狼狗?高校和研究所也需要配武警?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呢?医生不敢给患者看病,导师不敢对学生指导,患者(家属)可以杀害救死扶伤的医生,学生可以声讨教书育人的导师,这是一种什么状态?有人说这是争取自由的权力,是法律赋予的权力,这是一种进步,真的吗?是真的吗?您真的认为这是真的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那一套确实早就过时了,当今武术柔道防身课进入课堂作为必修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吗?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急需)扭转和纠正一些规则 : 1、建立严格的导师考核评估体制。研究生导师确实是需要一定资格的,文章水平和经费多少不是当导师的必要条件。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导师泛滥有百害没有一利。导师队伍必须进行相关整顿,加强责任意识,导师意识。 2、一定要有淘汰机制。让淘汰机制常规化。不适合科研的同学,没有达到培养计划要求的同学,中途不喜欢科研的同学,都应该通过适当的途径,让他们离开科研领域,让他们早日找到、走向适合他们的方向和道路。 3、建立畅通的师生双向选择制度,或者完善的转导师制度。如果学生的兴趣发生了变化,师生性格严重不合,可以通过正常合理的途径转换导师和研究方向。 。。。 。。。 敌对关系,能培养什么人才? 敌对关系,能做出什么创新性科研? 师生本身就是一个缘分,导师本身又是个良心活和责任活,敌对关系还有什么“缘”? 一想起来心里那还不是拔凉拔凉的啊。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8267 次阅读|42 个评论
你会要“张虎”做你的学生吗?
热度 18 gbbj 2012-5-16 21:16
看了今天的火贴,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如果你是博导,会要他做学生吗? 其实这样的学生大有存在,而他提到的哪些琐碎的事情很多研究生也会遇到的。 我觉得张虎同学是典型的缺少和老板之间的沟通,由于长期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最后就发飙了! 张虎博文“ 意料的结局 ”说自己已经被退学了,假如他次年考博,你会让他做你的学生吗? 我想听听科学网中的老师的想法,让很多研究生了解一下老师的真实想法。 没有沟通,就没有进步!师生关系总不能向医患关系发展吧? 学生们总是说被老板压迫,其实老板们也有很大的压力,只是学生们未必了解。 偶目前处于身边的一些朋友已经开始做老板,而自己又有学生身份,所以同时可以听到两边的声音。 需要沟通,需要理解!
4192 次阅读|20 个评论
医患尖锐对立,《通告》解决问题?
sarstone 2012-5-8 01:15
四月三十日,卫生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算是对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哈尔滨、北京、衡阳连续发生的患者伤害医务人员案件做了个脚注。 说明什么问题?套话就是叫,问题严重,形势严峻。 医患关系何以如此尖锐对立? 总的来看,社会的市场化转型牵动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利益和神经,医疗服务的社会公益性方向迷失,社会拜金主义的盛行,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缺失是为关键。 长期以来,政府和民众的无知使其对医学科学只有漠视和误解,行业协会的官僚化体制使得同业自律与管理沦为空谈,媒体舆论的幼稚使其只会惯于哗众取宠博取眼球。政府和管理部门的缺位和无所作为也是这种伤害悲剧迭出的导火线。 凡此种种,人们已是议论多年,却没见多少改变! 计将安出? 指望《通告》解决问题,大概是痴人说梦。 只是我也没找到很好的答案。
个人分类: 时评|3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裕: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热度 7 Wuyishan 2012-5-5 13:34
( 博主:大学同学王国裕教授曾经有过“爱子坠落摔伤、救护车迟迟不到场、爱子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而身亡” 这样的刻骨铭心的经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95068 )。 最近,他就医患关系紧张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分析视角。 ) 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国裕 人民日报撰文分析我国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的五个主要原因(附后),是比较全面的一篇文章。 但现在所有分析医患关系紧张的文章和舆论都忽视了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生尤其年轻医生普遍水平不高。其根源在于我国的教育和科研水平整体下降,弄虚作假现象严重。本科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不仅整体水平下降,相当多的人根本达不到基本的要求。这样的毕业生进到医院,对患者的服务就要打折扣了。 欧美国家医学院门槛高,取分高,这不仅是医生职业待遇好,更重要的是治病救人关系重大,要挑选最优秀的学生从事这个职业、献身于这个职业。 我国教育和科研实际水平的下降已经比较严重了,这已经反映在医院的医疗水平上,其实也影响了各行各业,只不过不如患者在医院的体验那样直接。 以下是人民日报文章: ---- 我国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的五个主要原因 -------- http://www.cnophol.com 2012-3-26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但由于医疗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医疗服务模式与医疗需求之间严重不协调,医疗纠纷急剧增加。不少医患纠纷演变成恶性事件,导致医生被打伤、致残甚至被杀害。   造成我国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我国的医改虽已取得重要进展,医疗保险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当前医疗保障水平仍较低,病人看病自费比例较高,遇大病、复杂疾病时往往难以承受巨大的医疗开支,有的甚至卖房交医疗费。这种情况下如果病人死亡了,人财两空,对家属的打击是巨大的,极易产生医疗纠纷,家属对死亡不理解或想从医院获得一定赔偿,是造成医患纠纷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是医患之间认知差距。当代临床医学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很大局限性,医生不是神仙,不能包治百病。而公众对医疗技术期望值过高,认为死了人就是医疗事故。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够,未能让家属充分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及疾病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当病人发生了未预料到的死亡时,更是不能理解,从而发生纠纷。   还有就是 “ 医闹 ” 兴风作浪,使纠纷愈演愈烈。发生纠纷后医院为息事宁人,常赔钱了事,闹得越厉害,赔得越多。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并因此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 ――“ 医闹 ” 。 “ 医闹 ” 打着病人家属、亲戚、朋友、同事的幌子专门组织、策划并怂恿家属采用各种恶劣手段闹事,以达到从医院获得经济赔偿的目的, “ 医闹 ” 则抽取提成或拿到 “ 报酬 ” 。这些人以聚众闹事的手段,使本来紧张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他们组织人披麻戴孝,在医院设灵堂、摆花圈、挂挽联、奏哀乐、大喊大叫,妨碍医院正常秩序。更有甚者强迫医务人员戴孝下跪。医院领导为了平息事态,常常与 “ 家属 ” 谈判、赔偿。若闹事者仍不能得逞或不满意,则开始殴打甚至伤害医务人员。   另外,执法人员执法不力。严重医患纠纷发生时,医院方都会打 110 报警,但执法人员到现场后往往只是劝解,并不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直至发展成恶性事件、医务人员被严重打伤才采取行动。执法人员常认为,病人及家属是 “ 弱势群体 ” 、 “ 闹事终有原因 ” ,要人性执法,以致事态扩大。如果执法人员早些采取措施,完全可避免发展成恶性事件。   还有医院及医务人员方面的责任。一些医患纠纷的发生的确与医疗缺欠甚至差错、事故有关,但占比例不多。一些医务人员缺乏人文修养,缺乏与家属沟通的技巧,未能使家属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及疾病发生难以预料的突然变化的可能性 ; 或者服务态度不好,家属不满意,也是引发纠纷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医患纠纷的发生有增无减,医患纠纷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干扰了医院正常秩序,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使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人格尊严受到侮辱,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一些单位和医生为规避风险而采用 “ 防御性医疗 ” 行为,将影响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也影响公立医院改革的正常进行。   妥善处理医患纠纷,保护医务人员和病人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医院和医生营造适宜的执业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建议:   对医疗纠纷可通过司法诉讼解决,也可借鉴国外经验,成立法律设定的医疗调解和医疗仲裁等机构通过非诉讼途径 ( 替代性医疗事故解决机制 ) 解决。   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以商业保险模式,规定医疗执业责任保险由医疗机构固定保费和医生个人风险储金两部分组成,将保险赔偿责任与医师挂钩。对医疗损害的赔偿由保险公司受理,不再与医院及医务人员发生直接关系,由独立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仲裁机构决定赔偿。   公安部门对 “ 医闹 ” 和以暴力干扰医院正常秩序的行为予以界定,制订相关法规或条例,对 “ 医闹 ” 行为予以坚决取缔和打击,以维护医院正常秩序、维护病人和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保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加强对医院安全的警戒,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医改的进程,进一步加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及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城乡救助制度,从而减少大病及贫困人口就医时自费的比例。   加强医患双方沟通与理解,改善医患关系。医生尤其年轻医生应普遍学习人文、伦理知识及沟通技巧,用仁爱之心对待一切病人,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 ; 并学习《执业医师法》及《侵权责任法》相关条例,做到懂法、守法,用法律保护自己。   对患者家属及公众加强医学知识的普及,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自己所患的疾病,使公众了解当前医学发展状况及临床医学的局限性,促进医患的相互理解。 (来源:人民日报)
个人分类: 鼓与呼|5996 次阅读|7 个评论
随笔之121:《医道》“医者德行高”
热度 1 uvard 2012-5-4 21:05
医道 医者德行高, 哑巴黄连少; 愤恨伤亡无, 和谐厚道疗。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2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哑巴少吃点黄连
热度 2 uvard 2012-5-4 20:45
让哑巴少吃点黄连 医患关系,本应该是 和谐的、高尚的, 但是现在这关系很紧张,医学生已经 被吓着 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紧张关系呢? 医生大多数是 仁心仁术 的,医者 父母心 的;患者也是抱着一颗求医的心来找 自己信任的医生 看病。 可是医生何其多,患者何其多,人多了,什么样的人都有。 虽然有个很有名的说法是“不要与陌生人说话”,可是,医生天天在与陌生 人说话。 药,有贵的,也有便宜的,有经典的,也有新开发的,有疗效好的,也有疗 效差的;检查,有贵的,也有便宜的,有效果好的,也有效果差的;看病,可以 全面的看,也可以有针对性的看。 那么多医生,如果有 万分之一 不良者;那么多病人,如果有万分之一情绪不 好者。再加上一些 煽风点火 者,出现事件,数目也很可观! 医生 学医苦,上班忙,看病累,熬夜多; 病人 疾病苦,看病难,看病贵,期 望高,... 医生遇到不良病人,很糟糕,病人遇上不良医生,也很糟糕。 应对医患不和谐关系,要靠教育,要靠科普,要靠管理,要靠医生,要靠患 者,要靠法律。 创办良好的教育,培养高风尚的医生; 提供明了易懂的科普,普及健康知识; 提供便捷有效的投诉途径, 有投诉,有处理,有满意; 提供合理的管理,从“钱”抓起,查一查“ 钱”多的医生 ; 提供有力的办法,制裁一些煽风点火的。 让患者有话有地说,让医生少受点伤,让 医闹随风去 吧! 医道 医者德行高, 哑巴黄连少; 愤恨伤亡无, 和谐厚道疗。 --太愚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2777 次阅读|3 个评论
但愿《心术》能解“心结”
yogaqq116 2012-5-3 21:10
http://tv.sohu.com/s2012/xs/ 2012-5-3开始 《心术》开播 http://i.dxy.cn/topic/xin-shu 关于心术,六六说,医疗行为一方面是技术,一方面是仁心,所以作品命名为“心术”。 关于卧底,六六说她本想揭黑幕,结果却发现更多的是成见 。 关于医患关系,六六说他不偏袒医患的任一方,心术最真实的反映了当下的医患关系 。 但愿《心术》能解“心结” http://6d.dxy.cn/article/2012/05/03/21984
个人分类: 医患医疗|1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一份爱,医患关系就少一分紧张
热度 1 zhanghuatian 2012-5-2 18:16
刚在中国新闻网看到一则新闻: 日本女歌手放歌长春 音乐感激 中医 http://finance.chinanews.com/shipin/2012/05-02/news68600.shtml 好吧 ,我承 认这有炒作的嫌疑,但是张某坚决支持这种炒作,别再让我们的医生冤死在病人的屠刀下了。
546 次阅读|1 个评论
你信不信?
热度 22 张三火 2012-5-2 11:16
(博主:在一个QQ群中看见这个文章,转来让大家看看,你信不信有这种事?) 年轻医生吐露惊天秘密:患者到死都不明白的事 --------------------------------------------------------------------------------   出于求生的本能,每一个癌症患者都不甘心坐以待毙。殊不知,他们的求生欲望与求治要求,竟让自己成为某些不良医院各科室之间抢夺的“唐僧肉”——一位年轻医生的自述,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秘密。   2009年,我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幸运地成为山东省某三甲医院肿瘤科的医生。   工作第一天,我穿上白大褂,和主任一起查房。查房一上午,共有40多个癌症病人,他们病情各不大相同,相同的是,对我们的话都言听计从。   第二天上午,我接诊了一个肝癌晚期的老人。看他的影像片子,癌细胞已经全身转移,没有治疗价值了。再说,从老人的穿着来看,家境并不太好,更没有必要白花钱了。出于好心,我把老人的女儿叫到办公室,建议她放弃治疗。老人的女儿放声大哭,伤心地把老人带走了。不料,一个星期之后,我意外地发现老人竟然被收住院了!护士长告诉我老人回家后不甘心“等死”,把自己的房子卖了30万,又挂了肿瘤科的一个专家号求治,当即就被专家收住院了。护士长还悄悄告诉我:老人还在病房里说你医德不行,自己没本事治他的病,就让他回家等死!   2009年11月底,我们肿瘤科发奖金时,平均一个人才2000多元!主任关上门给我们开了个秘密会议:“咱们医院实行的是绩效考核,收入减去成本再乘以提成的百分比,才是科室的奖金。”他故意顿了顿,说:“不需要我多解释了吧?你们用几元钱的便宜药,那是你们的自由,不过,你不能把自己当成菩萨下凡,让大家陪你喝西北风。”主任的话音一落,大家的目光就齐刷刷地投向我,我脸上立即火辣辣的……”   这件事没过几天,病房就住进一个患前列腺癌的离休干部,癌细胞也已经转移腹腔了。有了前面的教训,我试探性地找他的妻子谈话:“我建议用相对好一点的药物,因为这样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我的话音未落,他的妻子就鸡啄米似点头:“什么药好就用什么药,我舍得给我们家老张花钱!”有了这句话,我放开了手脚,什么药贵上什么药。最后,老人在病房里住了两个月,共花费了40万元,最终还是死了。   我心里有鬼,自觉愧对老人。可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家属办完后事,竟专门给我送来一面锦旗,说我把病人当亲人,努力提高了癌症晚期病人的生活质量。   2010年7月,我接诊了一个早期肺癌病人,觉得有手术指征,就介绍给了胸外科一个医生。没想到,病人手术之后,胸外科医生专门请我吃了顿饭,并给了我一个500元的红包。我不要,他却说:“这是你应该得的。以后我那边有要做化疗的病人,也介绍给你。我们俩长期合作!”然后,他还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育”我:“你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现在摸清楚肿瘤科的工作流程没有?简单来说就是这样:来个癌症病人,先介绍到外科给他们做手术,让外科把手术的钱赚到了,再把病人转到化疗科化疗,然后再转到放疗科放疗,等这些科室的钱都赚到了,再把病人扔到中医科喝中药。”   接下来的一件事,让我终于验证了这位外科医生的话。有一个胃癌晚期病人,癌细胞已经腹膜转移。可还是被转到普外科做了手术,术后又转到肿瘤科化疗,放疗科放疗,中药科喝中药,如此折腾3个月,病人就死了。我曾偷偷调出病人的影像资料,一看就发现没有手术指征。   更加可笑的是,有一回,有过一次合作经历的那位胸外科医生给我转来一个肺癌术后病人。病人70多岁,早期肺癌,即使不做化疗也可以长期生存。不料,我好心告诉他可以保守治疗的时候,他却质问我:“癌症手术后化疗放疗是常规治疗,如果听你的保守治疗,我的癌症复发了你负责?”其实,化疗有很大的副作用,尤其是对这种年老体弱的癌症病人来说,副作用更是致命的。勉强挺过4个月疗程的化疗,老人的免疫力就急剧下降,肺癌也随之复发,并出现了脑转移。在家属的强烈要求下,我们又给老人做了伽马刀手术,结果导致了更大范围的肿瘤转移……,如此折腾了一年多,老人终于在痛苦中死去了!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5275 次阅读|43 个评论
今天加班辛苦劳动了
热度 12 张三火 2012-5-1 20:39
温州的一对母子回长春,说特意请了假来找我复诊的,5月6日返回。4月30日是周一(放假),再出诊要等到5月7日,不好意思让她们失望,就联系门诊非常能干的80后——杨,商量是否可以加诊一个半天,杨爽快的答应了。先是定在5月1日上午九点,后因杨外出赶不回来,又改为下午一点,考虑到还会有从外地回长过五一的老患者,就在“三火医者心”群里发了加诊的公告。结果,一个同事的父母亲特地从沈阳过来的,已定了下午两点半的火车票,我怕误车,又把时间提前半个小时。 今天长春市的天气还不错,但还是像秋天的那种风凉、天蓝、阳光足、干燥,不像春天那样温暖宜人。老公亲自开车送我去诊所,到达时杨与同事及其父母亲已经到了。不一会儿功夫,竟然来了十五个患者。杨说,以为就三两个人呢,怎么这么多呀?全部看完,就四点钟了。 温州母子去年暑假回来,经人介绍找我的。母亲是个很有素质的白领,但近半年时间脾气变得暴躁,心烦易怒,失眠,面红目赤,月经不调,才30多岁竟有像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她的儿子6岁,很瘦弱,四肢快皮包骨了,还经常腹部绞痛,食少喜饮冷,经常打嗝,小伙伴说他有特异功能。暑期在长三周时间,两个人都服药治疗,母亲能控制住情绪,心情好转,孩子食欲增加,走的时候胖了两斤,她们走时带了一些药。这次回来,孩子脸色红润了,但还是偏瘦,腹痛和打嗝未再发生,母亲因日前连续吃了春笋,面部生有散在小痤疮,情绪稳定,但有时还会出现恶热、易烦躁、月经前易便血的表现。嘱咐孩子回去以后吃些保和丸就行了。给他妈妈又开了汤药和制作丸剂的方子,继续调整下也会好起来的。 还要说的是,一个43岁的女病人,因胆囊息肉被施以胆囊切除术后,49天来没有睡过觉。她是受了严重的惊吓,说术前给她做了三次胃镜,经过一番痛苦的检查后医生说胆囊息肉太大只能手术,就切除了。术后她以前不适的那些症状基本还在,并且最令她痛苦的是不能睡觉,一到晚上就惊恐不安,睡意全无。家人把她带到心理医生那里,诊断是中度抑郁症,她看到拿回来的药说明书上写着副作用就是失眠,医生还给她配了半片安定,吃着这些药,她觉得自己的状态没有好转,反而更加焦躁不安。近日她老公听人家说这病不能老是在家休息,要上班,多接触人,结果她上班见到人说起她的病就开哭,一周下来哭的头晕目眩、眼睛干痛。我给她诊病时,问到情况她就开始哭,后来她就有点失控,像见了亲人似的紧握着我的手(摸脉的左手),她不睡觉怎么那么大劲儿啊,死握着我的手大声哭,把我的手弄得生疼啊!我好不容易用右手掰开她的手,抽出我疼了的手。啊呀,还得继续安慰她,鼓励她,给她开方子,她有信心了,不一会儿露出笑容。让她回家立刻泡药、煎药,喝药,但愿她今晚能睡一个好觉!现在,我的手还有点痛呢!我与学生开玩笑说:看来行医真是高危的了,差点让人捏死。 还有人,让我看了病,开了药,却说不喝汤药,怎么不早说呢!还有个人,感冒,我开了三剂药,吃四天半的量,划价后说药贵,不吃了。这些人怎么都不早说呢,免得我费心力去分析他们的病、开方子,后面还等着人呢。再说,我们还是利用休息时间呢,连个挂号费都没有。 来看病,不挂号,也不用花钱吃药——我怎么总能碰到这种人呢!
个人分类: 临证心悟|4347 次阅读|25 个评论
教授不会骂人,医生不会被杀
热度 3 uvard 2012-4-29 18:42
教授 不 会骂人,医生 不 会被杀 前段时间,网上看到教授骂人的消息。一开始,很震惊!!怎么可能?!听错了吧?造谣吧!诬陷吧!是不是真的教授? 后来......再看看,我信了,教授真的骂人了。 骂人了,还是教授吗?是。教授,会骂人吗?会。教授,有资格骂人吗?貌似没有。 那么,教授为什么骂人呢?为什么要骂人呢?在何种情况下,教授骂了人呢?骂的是谁呢?为什么骂完后还能当教授呢?...... 首先,教授也是人,人骂人,常见!教授骂人,不常见而已。在很多地方,不是很多很有名的骂吗?比如:XX骂,XX骂...... 其次,教授,是教授,必有一定的修为。但是为什么会恶劣到骂人,事出必有因。 最近在不同地区连着出现几起伤医、杀医事件。 医生治病救人,医生是白衣天使,医者仁心,医者父母心,......,但是为什么,近年越来越多的医闹,一起起医生被杀的事情发生呢? 显然是出现了矛盾,那矛盾就不会是一方的问题,杀医生者有问题,医生自己也有问题,也许被杀者是无辜的,但是杀医生者,又何尝愿意去杀医生,也许那些人平时可能连蚂蚁都不愿意踩,怎么会去疯狂到杀人,而且还是杀医生。 骂人者,当谴责。杀医生者,犯了法。 但是,也许他们自己也是受害者,甚至是更大的受害者。他们的表现只是量变到质变,爆发的体现。 究竟是什么原因,值得考虑。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仅仅对症,而未对因,可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引用古话,解释此现象,虽然不好听,但是实用。“兔子急了,会咬人;狗急了,会跳墙”,我补充一句:人急了,会吓人。呵呵,这个时候,兔子已不再是正常的兔子,狗已不再是正常的狗。 消除诱因,使其( 助 其)恢复正常。 希望谨记“八荣八耻”,知荣知耻,那些千奇百怪的现象就是浮云了。 中国人 爱国志士心怀国, 创新灵感何其多; 包容兼济天下和, 厚德尚道心宽阔。 泰然 贫富不移质, 神鬼莫相欺; 泰然做自己, 昼夜得安逸。 人 浩然天地间, 纵横百余年; 做人坦荡乐, 行事一心专。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555 次阅读|7 个评论
震惊之后更是伤心!
热度 16 张三火 2012-4-29 14:27
今天,就在刚才看到不幸的消息,又有医生在医院里被人杀害,还是年轻的女医生!这是有这种记录以来的第几起悲剧了呢??震惊之后,更是伤心!! 总有人拿医德说事,医风医德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人人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算有人收红包,但是治病还是需要医生的,治不好病也不能让医生死啊!任何时代都会有医学解决不了的疾病,不是像买东西一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生了病花了钱也不一定能够治愈,哪有医生会希望自己的病人死呢?!当人生病的时候还是要找医生帮助的,叫做求医,不是买医! 希望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噩耗传来…… 还有,就是要提醒同行:在出诊的时候,不要让来历不明的人走到自己的背后!有人靠近时,要格外警惕!不要独立在诊室坐诊,一个人时,一定要开着门。 再有,就是以后医院挂号时也要出示身份证,不挂号的人不能进入诊室,这方面再不严格管理,绝对是不行的!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4230 次阅读|30 个评论
读林中祥博友《医生被杀难绝迹--不要简单地指责凶手》谈医患关系
热度 13 cissyludai 2012-4-29 12:07
昨个拜读了林中祥老师的博文《医生被杀难绝迹--不要简单地指责凶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564778.html 文中对医德多有指责,确实林老师所描述的现象确有存在,但并不普遍。 现今医疗界在医德方面也良莠不齐。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为什么医生会收红包?为什么医生要乱开药?为什么熟人看病就容易?为什么...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过马路 在国外,为什么没有人乱穿马路?因为有法律规定,撞了也白撞! 回到国内,经常看到红灯当头,许多国人藐视红灯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勇往直前。这是为什么?难道他们置生命于不顾? 非也,因为他们知道汽车不敢撞他们;因为在中国有人道主义赔偿一说、有支持弱者一说... 于是还可以经常看到很多外国人原先也是好好的站着等红灯过去,结果有1、2个国人率先闯红灯过去了、没事,于是乎哗啦啦全过去了! 这是为什么?从众心理! 回过头来说红包,同样也存在从众心理。 许多患者同样也觉得别人送了我不送那医生岂不怠慢我?于是变相的助长了不良风气。 那你说医生收好?还是不收好?收了你说我受贿、不收你说我不会专注治病!心里那个纠结啊! 因此,个人觉得不管是过马路也好,医患关系也好。关键还是在于制度的健全呐! 不才个人一点小观点,呈览于众,欢迎拍砖
3521 次阅读|43 个评论
医疗改革的底线是保持专业性
gzchengzhi 2012-4-18 09:37
  目前国内事业单位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其中医疗改革引人注目,当然这多半还同近几天不断发生的医患关系事件有联系。人们都在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为何别人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件?如果这样的事件还继续发生下去,医生还如何能安心工作?   现在的医疗改革提供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机会。   其实医疗改革一直都在进行中。比如通过改革,医院实现了以药养医,提高了部分医生的收入。然而这种方式却增加了患者就医的成本。而医生为了完成医院下达的销售任务,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专业性,开出一些并不一定需要的昂贵的药品给患者。长此以往,患者逐渐失去对医生的信任感。近年来很多的医患关系紧张事件都与此有关。一个很明显的证据就是,在其他国家,没有采用这种以药养医的方式来经营医院的,就很少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   事实证明,以药养医、用罚款来发奖金、通过补课来增加教师收入等方式,最终伤害的还是医生、交警、教师自己。因为她们在这个社会上的信誉受到损害,而她们存在的价值就是在这个社会上所拥有的个人以及行业的信誉。更进一步来看,之所以这些职业的信誉会受到损害,是因为这些方式伤害了这些职业的专业性。   患者是来看病的,医生替她治好了病,患者非常感谢,也愿意付出相应的酬劳。且门诊费还很便宜,本来是一个大家都值得高兴事情,但患者回去一算账发现,在自己不注意的时候,医院在药品上多收了自己不少钱,当然就会有怨气。本来一件好事就成了坏事。   而驾驶员违章了,受到处罚是应该的。可是驾驶员回去追根溯源,发现原来交警罚款还有任务,交警的奖金是从这里来的。再联系到违章的地点,总是觉得是落入了某种陷阱。当然不满情绪也就油然而生。   家长将自己的小孩送到学校去,认为国家关心下一代,至少小孩不会骗吧。结果发现,虽然教育是免费的,但不把小孩送到老师私下开的补习班去上课还真不行。于是家长感叹这个社会连小孩都要骗,心中怨气总要找个地方发出来吧。   凡此总总,不论是以药养医,用罚款发奖金,还是教师有偿补课,问题之所以严重,根本原因就是牺牲了这些职业的专业性。   现在要对这些单位进行改革,无论什么方式,有一点是不可动摇的,就是改革的结果不能够牺牲这些职业的专业性,改革最终要促进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士的专业发展。
3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患关系之乱-------保持‘天使’的‘白衣’整洁
热度 3 lin602 2012-3-25 22:27
医患关系紧张,导致了不该死的人死去了。可悲,可恨。 何时‘白衣天使’成了‘魔鬼’?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了‘兽’? 因为部分‘天使’的衣服‘不白’,部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灵魂‘肮脏’了。 别怪普通老百姓不信任医生与教师,因为医生与教师群体经常伤了普通百姓。中国的老百姓从历史上都是非常尊重医生与教师的,因为这是非常崇高的职业,医生将病人从死神手中拉出来,教师让普通百姓的孩子看到希望。 可悲呀,人类最纯洁最可靠的‘白衣天使’(医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都成了不可信的‘奸商’,这个社会可以想象还有什么可以值得信赖的。 害群之马占多少?其实只占少数,但这少数起到‘一泡鸡屎坏缸酱’的效应。 仔细想想,除了文化基因之外,政府的管理是直接的作用。
2396 次阅读|5 个评论
对哈医大恶性伤医事件的一点看法
热度 48 fuhonghai 2012-3-25 10:59
平时习惯打开人人网看看好友的动态,可是这几天总是不想打开这个网站,不想看到这个令医学生、医生无限心痛的事件。只是想逃避,不想看到、不想去深入的了解。可是事情还是在那,它毕竟是发生了。但是更令我们从医者痛心的是,网络 、媒体都在为这件血案拍手称快。我不禁想问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难道在你们的眼里我们真的是“魔鬼”!! 温家宝总理的答记者问曾讲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经过改革开放这 30 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这代人正好赶上了社会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每个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这 30 年来,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形成了无数个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和普通大众形成了一种无形中的对抗。于是我们社会就形成了一种仇官、仇富心理。可是我们每个人又都是可笑的,我们都希望进入到这个利益集团中去,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这些也许是哈医大事件出现的社会基础,民众将对医疗体制的不满发泄到现行医疗体制的执行者。医疗体制改革也许是政治体制改革中最困难的环节,从张文康、高强到现在的陈竺,每位卫生部的掌门人都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可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我想失败的原因在于单纯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脱离政治体制改革永远是行不通的。 现在的医患关系也许到了最危急的境地!每个人都去过医院,都面对令多少学子向往的“白衣天使”。在上大学之前,因为各种原因曾经四处求医近 1 年,也许正是那个时候才使我开始有了学医的念头。所以我深深体会看病难看病贵的苦衷! 2003 年的非典时期是医患关系最好的一年,那一年我们是战士,是和死神抗争的战士!只有那年我们才是“天使”!以后我们都是“魔鬼”。可是现在的医患站在了对立面。医患之间没有最基本的信任感。我承认目前的医疗卫生行业存在很多问题,既有体制的原因,又有本身行业内从业者不自律的原因,同时还有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就像这次哈医大事件:确诊为肺结核的患者应先治疗肺部病灶,再进行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尤其是服用类克的患者。可这个行业发生的事情却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就像一同学说的:最近发改委上调油价,可是也没见谁跑到加油站砍人;每年的春运,买票难,也没见谁跑到火车站、卖票窗口乱砍人。 中国的病人也许是最可怜的!我们生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层出不穷。国家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都在保障者利益集团,所以说单纯的医疗体制改革是永远无法奏效的。小崔在专访陈竺时,陈部长曾满怀自豪的说到一位患有白内障的老奶奶在接受免费手术再次重见光明时,感谢党和政府让她重见光明。小崔反问:那她辛辛苦苦了一辈子,老了患白内障都没钱医治,那她该感谢谁哪? 我也要说中国的医生也许是最累的,我为非专业人事算笔账,看看从医学生到医生走过的路(假如你在稍发达的市级医院):大学本科 5 年,硕士 3 年,博士 3 年,毕业后轮转 2-5 年不等。然后开始晋升职称, 3-5 年住院医师, 5-7 年主治医师, 5-10 年副主任医师,如果你没有博士学历,对不起,退休前你就别想正高职称了。在大部分人眼里,医生属于高收入人群!可是我们挣得都是辛苦钱!我们几十年学来的手艺,甚至不如公司生产的一块钛板值钱。 这时国内的新闻媒体再次集体失声了!他们不像“缝肛门”、“五毛钱治好 10 万元的病”那样骚动了!他们怎么不报道首医大事件中受重伤的耳鼻喉专家、这次哈医大事件中遇害的优秀研究生!我们国内的媒体朋友不是在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问题。好多人根本不了解医疗行业,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何况是医学这座大山哪!前段时间 CCTV-1 热播了一部关于医学的电视剧,戏中王志文的一句台词,差点让我晕了!“推速尿 10g ”,我得天啊!那护士得掰多少安瓿瓶啊! 面对现在的医患矛盾,我们唯一能做到就是做好自己,保护好自己!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怕!怕后我们还得重新上阵,前方还有鲜活的生命等着我们救助!别人不拿我们当天使,我们自己要让自己像天使那样对待患者!
12391 次阅读|54 个评论
医患关系紧张根源在于信任
热度 5 zjnjnu 2012-3-20 21:04
医患关系紧张根源在于信任
最近,无意间看到东方卫视一档名叫“东方直播室”的电视节目以《 医患关系怎么了 》为话题做了一档节目。节目中,主持人骆新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教授戴剋戎坐阵大谈医疗纠纷的方方面面。更请到了新闻界赫赫大名的记者潘志贤对现在国内的药品价格机制做了详细的解释。通过潘记者几年的明访暗探,最后得出的结论表明:中国消费者买到的药品价格实际为生产出厂价格的 10-15 倍;其中医院收入占到了 50% 的比例。同时,潘记者认为,现在医疗政府投入只占医院 10% 的收入,而其余 90% 是通过医院自筹创收。 不得不说,医疗纠纷自医药改革以来越发频繁。这类纠纷不仅关系到医药企业的生死存亡,也对国家的医改进程具有重要影响。我在不久之前也写了一篇文章,对我国医改情况作了客观分析,详见《 我对新医改的一点点看法 》一文;此外我也撰文对药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推广做了全面的介绍,详见《 刨根问底: 2 、药品的生产、价格和推广 》一文。应该说我在上述文章上对药品过程的诠释与潘记者的调查不谋而合,特别是对几个价格机制的诠释,具有高度的意见统一。 应该说随着医药改革的不断推行,发生的医药纠纷案件越来越多,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 作为一个医药界的业内人士,我一直对医患纠纷这个问题非常关注。节目选取了大量的医生朋友谈论自己从医感言,也请到了非常多的纠纷患者表述心声。大家针尖对麦芒,一度将医患关系推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档节目患者看到,一定是群起奋勇,感觉医生丧失良知;但如果是医生看到,会觉得自己有苦难言,无法释然。从这些年我的从业经验来看,我觉得影响现在医患纠纷升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医患双方信任感的丧失。 从患者角度出发,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医疗知识的普及,患者的医药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于医生的诊断颇有自己的看法,一旦医生诊断结果与自己的认识不符,则容易引起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同时鉴于目前医疗诊断费用居高不下,很多患者一肚子抱怨,比如,患病住院的病人,对于医院抽血检测 HIV 、传染病病毒或无直观联系的拍片检查表示非常怀疑,认为这是过度检测,是医院为了创收的恶意结果,如果在患者满肚子抱怨的时候再加上医生服务意识的粗暴或解释的不积极,医患矛盾将迅速升级成为不可调和的医疗纠纷。 从医生角度出发,不得不说在中国做医生真的是一种悲哀。选择从医就等于选择了终生学习。在医校里,人家都在双宿双飞恩爱热恋的时候,他们在啃书本,解剖标本或帮导师做课题;而毕业上岗后,别人轻松拿到年薪十万的时候,他们还在拿着不到 2000 的月薪拼命啃书本、做样本试验、啃书考职称。来自生理、生活上的强大压力无处释怀的同时还得饱受病人各种非议。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使得超过 70% 的医生都具有不同程度上的焦虑或抑郁症状。在这个时候,部分医药公司医药代表的进入明显能使得医生经济能力或心理压力得到一丁点的释然,然而就是这种经济上或心理上的短暂释然却被患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间被冠以拿红包的低素质医生。被患者冠以这种印象后的医生不断受到患者的质疑和挑刺,甚至有患者拿着录音看病,医生压力陡然上升,觉得患者在找茬对自己不信任;更有患者大打出手,医生生命受到威胁。再加上职业医闹的加入,使得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全面升华,使原本已经不可调和的医患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因此,从根源来看,医患纠纷的增多是患者和医生双方面不信任产生的。患者和医生都少了一些理解和宽容,都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其实患者应该理解,对于医院的一些看似不合理的诊断或检查其实有其中的合理性,因为大多数医生都会按照诊断指南对患者进行相关项目的检查。比如对于 HIV 的检测,诚然患者认为自己未携带 HIV 病毒,但医院人多手杂,它需要排除一切的可能性,最低限度上杜绝传染的发生。如果忽略这点,到时候如果 0.01% 的几率出现,试想又有几个患者不会再找医院滋事?而医生是否也忽略了患者感受?诚然医生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压力巨大,解释起来有难度,但是良好的态度至少能够得到大多数病人的理解。外部环境的舒适至少对内部压力的释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再有,我真的是觉得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抬高了医疗纠纷的百分比。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有压力就得有释放缺口。医生通过开药收受红包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果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可能收得更多更猛。所以不要什么愤怒都发泄在医生身上,没有人愿意成天为别人的错误买单受气。 另外,最近听到有医院的朋友提到,国家为了切断以药养医,减少医生收受红包的概率,新一轮医改将修改现在的绩效工资模式而采用医院统筹模式,也就是说医生每天看一个病人和看一百个病人收入待遇均一样。大家应该看得出来,如果真这样执行,那势必会降低医生看病的积极性或加速医生的转行,到时候医疗资源的短缺将更为明显,最终吃亏倒霉的还是病人。其中缘由留给大家去思考吧。最后弱弱的呼喊一句:技术人才的收入远不应该如此的低!
个人分类: 医药动态|8517 次阅读|7 个评论
医者仁心的诠释
kejidaobao 2012-3-7 15:01
文/胡俊平 一般说来,除去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我们与医生打交道的机会不多。职业医生能成为普通大众真正的朋友吗?《交个医生做朋友》带我们走进医生的世界,从字里行间探触一位医生的职业素养和内在的真实情感,有助于大众更为理性地处理身边与医疗相关的事务。 正如大多数人预想的那样,“医生”与“朋友”的关系是复杂的。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中,“朋友”的意味已经越来越偏离其本意。建立起诚信可靠的朋友关系,愈发艰难。该书的一些篇章,也可见识到某些患者自称为“朋友”的医生。比如,在“律师的冤案”中,患者老古就被他的医生“朋友”害得虚惊一场。然而,作者对“朋友”的态度是严肃的,远离了亵渎之意。在他看来,很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是病人及其家属可以信赖的朋友。作者倾注朋友之真心于文字中,还原常见医疗困境的真实情形,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来对待医疗问题。读者可以体会到一位医生那难得的细腻、真实、仁爱的心理世界。医患关系本不是“矛与盾”,更应是“钥与锁”。 如果把该书看作一本健康养生书,这个判断是不确切的。除了书中最后一部分以不到全书1/5的篇幅介绍了25种“常见的症状和疾病”外,其他各篇章并没有把重点落在病例的发病原理、预防和治疗等具体的医学技术细节上。也就是说,如果读者期待这是一本“健康宝典”、“养生诀窍”之类的医学百科读物,恐怕要失望了。作者敏锐的目光聚焦到了另一个容易被忽视却日益凸显出重要社会价值的问题:涉及医疗问题时,恐惧、忧郁、焦躁、绝望等情绪对人们心灵的折磨,有时候甚至超越了疾病本身带来的生理痛苦。这个问题所涉及的人,也不单单是患者本身,亲人、朋友乃至相关社会人群都可能席卷其中。所涉及的领域也不单单是医学本身,伦理、道德、心理以及各种情感相互交织,错综复杂。 因此,“选择”成了本书的一个关键而耀眼的词汇。作者意图通过一篇篇小短文,启发读者思考医疗中一些让人无比纠结的问题。他冷静而清醒地描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情,试图为读者推开一扇医疗选择的智慧之窗:既有毫不含糊的理性判断,又有客观实在的真相探问。而作者的情感,在医生与朋友的角色中切换,怀着迫切的愿望,努力探寻最佳的医疗抉择。在选择医生和医院方面,他提出:要看名医吗?看老医生还是年轻医生?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待这些问题的选择天平往往会严重地失衡。徘徊于理性选择还是盲目追随的人们,在作者贴心地释疑之后,会整顿内心的砝码,作出合理的抉择。 书中另外几个部分,同样是针对一些比较棘手的选择困境。比如,“做不做手术”、“药物应该如何选择”、“治疗还是不治疗”。看到这些问题,读者会问,作为患者的大众有主动选择权吗?曾几何时,有一种想法占据了大众的思维中心:患了病,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医生的建议。大众已极度地依赖于医生们的专业功底,唯恐不全盘照收,便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而另一方面,病人家属也常常在极度惶恐中签署医院的“知情同意书”。 对此,作者拓展了另一个角度的思考空间。现代医学虽然已经获得了令人自豪的成果,但未知的领域仍不见少。常规医疗方案也不排除一定程度的风险性。作为个体,不同于通性之处亦不可忽视,并应该成为医疗抉择的参考依据。在“腰腿痛和腰椎间盘突出”这篇短文中,作者谨慎地提醒人们,在非紧急情况下,“不一定要选择手术,至少不必急着手术。”作者建议应注重熟悉可靠的医生朋友的意见,“因人而异”地做出特有的医疗选择。 作者近30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及由此而积累的许多素材为本书增色不少。他在书中所精挑的事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绝大部分是亲历过的。他描述的口吻,如同一位朋友在你耳边轻声道来,拨动着你内心的弦脉。读者经过反思,便会更加坚定科学的态度。 不要忽视了作者在书中叙述事情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泄密”了医生鲜为人知的生活情感状态。读者看到了一个在白色口罩之下的、具有普通朋友影子的医生形象。在“抗生素:全民之瘾”一文中,作者以自己2个女儿患病的经历为例。即便自己是医生,其他家庭成员还是会为孩子的感冒发烧而紧张万分。家人经历了从坚持要把生病孩子送到医院去打抗生素,到逐渐回归理性医疗选择的转变。这个过程是曲折的,要扭转人们对抗生素的心理依赖谈何容易。据报道,中国抗生素年人均消费量是美国人的10倍。面对“抗生素毁掉一代人”的严峻形势,在作者列陈的事实面前,难道还不能对抗生素大声地说“不”吗? 拥有科学理性思维的人也不会缺少真实而深沉的情感。“父亲的肺癌”一文折射出一种难以逾越的人性情感弱点。作者记录了自己为患肺癌的父亲选择保守治疗方式时的心路历程。尽管他的选择有较为充足的现实理由,作者还是不免为一些未知的医学结果而难以释怀。 职业之路需要榜样的光辉来照耀。在“王医生”一文,作者用深情饱满的笔触记录了一位敬业、豁达的乡土医生平凡的生活点滴。可以看出,这位给幼时作者做过诊治的平凡医生是作者成长路上的楷模。那颗仁爱之心,无关学历,无关社会地位。 置身现代社会环境之中,有许多因素会对医生的医疗选择产生影响。对于同行中存在的一些缺乏职业精神的现象,作者没有回避。医者应该具有怎样的品德?作者在“医生能做什么”引用药王孙思邈的一段话来点睛: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人们常说,医者仁心。这,便是完美的诠释。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26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务人员的JOB BURNOUT映射出我国对心理健康的忽视
duke01361 2012-3-6 18:05
医务人员的JOB BURNOUT映射出我国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医患关系矛盾不能靠纪律,要靠遵守心里规律,改善医务人员的待遇,对医务人员施行心理疏导...
个人分类: Life a Bit|2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魔咒:道德败坏的借口
热度 1 zhaodl 2012-3-4 10:03
魔咒:道德败坏的借口
魔咒:道德败坏的借口/赵大良   刚才,凤凰卫视在探讨医患关系——“病人是否需要更聪明起来”,其他观点我不评论,但是其中两个人都提到的一个观点让我感触: 医生也是人,医生也要养家糊口,也要吃饭 。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我与我一位领导争论的一个问题——“ 党员也是人,党员也要吃饭 !”同理,“公务员也是人,公务员也要吃饭;教授也是人,教授也要吃饭。”推而广之,任何职业的成员,都是人,都要养家糊口,都要吃饭。言下之意,自私是正常的!这样推而广之的结果是什么?我想大家都看到了:问题越讨论,现实生活是越糟糕,走入了一个魔咒般的“隧道”。   这个看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或者命题,其实犯了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误导,给操守败坏者提供了借口。试想:某某是人,也就是说有人的基本需求和本能,这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否则就“不是人”。但是,任何事物还具有其特殊性,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人之中必然有各自的特点——区别之处,否则我何成为我,你何成为你。你也是我,我也是你,都是人!如果没有特殊性,那么也就不存在事物之间的区别。   那么,我们在谈论医生、教授、党员、公务员或者说是勤务员都是人的时候,说的是人的一般属性,都具有人的基本属性,但是其相互之间的区别就是基于其社会身份的特殊的职业操守和个人品质。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也就无所谓什么角色。医生就应该有医生的操守和义务,在这个方面就应该有高于一般人的要求和规范,当然在其他方面——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性方面就会比其他人的操守降低——如比军人具有更低的“服从”要求。同理,党员、公务员等等,都担负着区别他人的更多的道义和责任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担负着比他人更低的道义和责任。   社会角色的分工或者个人角色定位的不同,明确了各自的道义和责任。如果要比较,就应该在角色之间来比较——是各自具有各自的特殊要求。而不能将负有社会的特殊角色的人,降低为“普通人”。也就还是我们那个年代常常听到的一句警示语:不能将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这就是我们现代社会中的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人们的认识有误区、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都可以理解。但是,我们的认识不是逐渐深化而是在利益引诱下的更加浮浅,却让人惋惜。更加让人惋惜的不是普通百姓的认识肤浅和感情用事,而是我们的精英阶层的认识能力在退化。这是我们社会的悲哀,人类发展的悲哀。   每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上,都具有各自的社会角色,应该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提升角色的社会道义和责任感,而不应该相反——堕落——混同于普通的人,甚至是堕落为“生物意义上的人”。那样,我们的社会会越来越美好,想得美!能够退化的慢一点就算是不错的了。也许你会说:说医生也是人,只是希望医生能够达到人的基本需求!是的,可以也是必需的。但关键是存在着“比别人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源”的动机需要考虑。是绝对的缺衣少食,还是比普通人更加缺衣少食?还是希望比别人更加丰衣足食!或者说的通俗一些:你是一个男人,可你是一个有配偶的男人,你就需要担当起丈夫的道义和责任,就需要抑制你的荷尔蒙的泛乱。而不能将雄性激素作为包养二奶的借口。修养,就是修正错误,养成良知。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向上提升的过程,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别无选择。否则,就是一个字“乱”。   随感而发,自我修养。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般的人,而是特殊的人,肩负有特定道义和责任的社会人! 不要让“特定的人也是人”成为魔咒!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2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沟通作者、编者的桥梁
热度 1 zhaodl 2011-11-15 16:31
沟通作者、编者的桥梁——评赵大良先生新作《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重庆大学期刊社 张小强 论文发表难在我国已成严重社会问题,甚至造成少数不良作者铤而走险抄袭剽窃,一些刊物借机敛财,更有不法分子出版非法的学术期刊。抱怨论文发表难的群体,一些属于不认真做研究,论文水平确实不敢恭维,但不能忽视很多认认真真做研究的职业学者,特别是一些起步阶段的人群——硕士、博士研究生、青年教师亦反映论文发表难。也有不少学术期刊编辑抱怨,作者论文写作和投稿不得要领,有时被退稿还无理取闹。这就导致作者与编者之间虽比不上医患关系那么紧张,但相当多的误解长期存在。使得作者认为投稿难责任在编辑,而编辑也将稿件水平不高归咎于作者。而赵大良先生新作《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虽题为“写作”,但主要立足于论文发表,以资深主编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将编辑视角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作者。细读整本书,能够体会赵老师良苦用心,其出发点正是在于消除作者与编者之间的误解,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编者的桥梁。正如书的第一章结尾所指出的,在提升论文水平和成果影响力上编者与作者是一致的,冲突的地方是双方对论文评价标准的认识冲突,该书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作。不仅对青年学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战性很强的论文写作投稿指南;对于青年编辑来说,也可以从中了解作者心态和诉求,学到很多工作经验。 因为赵老师的书中透露了不少期刊编辑“内幕”,如并未回避现实中的关系稿问题,难免会被一些作者利用去寻找投稿的“捷径”,但这并不是其初衷。因为虽然书中很多内容是告诉作者,站在编者的角度是如何选论文的,让作者有针对性地写作并投稿。但从开篇到结尾,书中多次强调论文是“研究”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如第1章即指出学术出版并非出版商的事,而是学术研究活动的一部分,第4章如何确定选题时,也明确指出论文是科研工作的延续。作为一个有10多年编辑工作经验的编者和有10多篇学术论文发表经验的作者,笔者从本书受益良多,以下几点是本人感受到该书的特别之处,与大家分享。 第一,该书的写作方式与大部分写作指导类的书不同,是西方一些编辑学图书特别流行的案例式写作。不是八股文式的教作者如何写作,而是将多年编辑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和实际心得呈现给读者,因此书中很多地方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读来生动有趣而不觉枯燥,令人感到亲切可信。每节的开头还别出心裁地用一首打油诗提纲挈领,把赵老师将生活中的诙谐幽默带给读者,让读者在轻松中获取重要信息。 第二,书中创造性地将编辑与作者分为理想型、制度型和功利型。理想型编辑注重人文关怀、忠于真理;制度型编辑按部就班、态度消极;功利型编辑重视关系、轻视原则,作者的分类以此类推,书中还假设了3种作者遇到3种编辑的9种情况下的结果,清晰地把学术期刊出版现状勾画出来,发人深省。 第三,解决了其他同类书籍中未提出的作者与编者的困惑。书中第二章分析了审稿通过为何不能发表,实际这个问题对于作者来说是非常大的困惑,对编者未尝不是。第3章分析的如何正确面对审稿人误解的问题,确实是作者投稿和编者编稿经常会碰到的,书中不仅分析了审稿人提出否定性意见的原因,更是给作者提炼了几点让论文表达更清晰以避免审稿人误解的经验。 第四,书中很多部分不仅涉及写作,更自觉不自觉地提醒作者如何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如书的第3章中分析品牌在录用中的作用,其实就是提示作者如何在学术生涯中不断积累个人信用和品牌,提醒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后果。 第五,该书并没有像很多类似图书一样,一到“参考文献”和“致谢”就戛然而止,而是进一步分析了国际期刊非常重视但往往被作者忽视的版权与学术不端问题,让作者用法律和学术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投稿行为。书的最后一章还分析了文献的评价与传播问题,让作者从开始写作就注意写作的终极目标——论文的传播效果,从而产出真正优秀的论文。 当然,正如赵老师自己在书中所说,书中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文字错误。瑕不掩瑜,这本书依然是一本值得作者和编者阅读的好书。同时,作为一个从事编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我特别希望赵老师能将这本书从“实用型”升级为“学术型”,在今后的论著中把书中已经有所涉猎的学术出版现实问题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梳理,必将能启迪更多读者。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3298 次阅读|1 个评论
医生被踹或被砍------是个人悲哀还是社会悲剧!!!
热度 42 batudick 2011-11-15 15:18
医生被踹或被砍------是个人悲哀还是社会悲剧!!!
近日,关于父亲担心男婴是脑瘫要求放弃,抢救医生救人被踹事件广为流传,我便想起曾在某论坛看到某篇文章,觉得那篇文章说出了我们医生的心理话,故而摘来此文:“……企图用全世界最少的医疗投入保障全世界最多的人口。我们过着最苦的大学生活,毕业后领着全世界医生中最低的收入,医生竭尽全力去抢救神圣的生命,却没有没有鲜花和掌声,却还要听一群人民硬说医生想多赚点钱,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畸形的社会? 昨日夜班,全院抢救一个颈椎骨折送来时已无心跳呼吸的车祸病人,历时9个小时,患者死亡,家属表示要让主持抢救的医生偿命,扯烂了他已经浸满鲜血和汗水白大褂,作为他辛苦奋战9个小时的回报。终于明白,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了,医生是医不好中国人的。 今天打车回学校,出租车司机在得知我是学医的之后,先是大骂医院黑医生没良心,接着对北京同仁医院徐文医生被砍事件表示砍的好,再说如果他自己得了绝症花几万块钱被医生治死了他也会砍医生的(注意:绝症和治死),最后在我下车的时候竟然跟我说“以后我不幸看病的话,你可得给我个成本价。” 医疗费用医保超标医保局要扣全科室医生的奖金,众医护无语,每天至少十分之一危重病人在床,新收患者各种尿毒症心衰癫痫脑梗胃穿孔脾破裂肝肿瘤,总不能不管病人病情一味来追求医保金额达标。但全力抢救、医治病人的下场就是患者多花了医保的钱,某某部门要回头找医生钱。日夜操劳担风险把病人从死神手里拉回来,某某部门却很生气。 如果你的朋友长时间没有和你联系,一种情况是他死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他学医;如果你的女性朋友在26岁还没有结婚,一种情况是她喜欢女人,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她学医。 我,80后,医务工作者。 我们经历了高中般的大学生活,当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们在上网、逛街、化妆、看电影、谈恋爱的时候,我们整日泡在自习室里,用5年(本科)或8年(硕士)的青春和一摞摞成百上千页的书作伴,终于毕业了,有了一份工作,一份既让你们羡慕,又被你们唾弃的工作。这是一份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牲口使,还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我给你看病,你的病恢复的快,你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你的病恢复的慢,你认为我是庸医,是刻意留你在医院里,好多赚点钱。给你治好了,你认为是应该的,毫不领情;一旦病治不好,医生立刻就成了杀人凶手,轻则被告上法庭,重则遭打杀报复。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过程,况且有些病的确是目前医学上解决不了的难题,你以为医生是神仙,无所不能、包治百病、药到病除、起死回生啊,对不起,我是人,不是神仙。 我给你做全面的检查,你说我是过度检查,牟取暴利,你向媒体极力控诉我的恶行;我给你省钱,尽量少做检查,当某个病没检查出来时,你又告我,说我玩忽职守,不负责任。那么,请问,你到底想让我怎样呢? 你家属急需手术,需要你签字同意,你却害怕承担手术的风险,迟迟不肯签,最后你家属死了,然后你对着媒体的镜头无比愤怒的斥责医生,然后媒体也是一脸正义的质问着为什么医生不能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为什么非要因为一个签字而耽误了一条生命。那么好吧,作为医生,我们换种做法,我们不管你签不签字,马上先进行手术,但是如果手术失败了呢?我知道,你肯定又会对着媒体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说我们医生没经过你的同意就擅自进行手术,把你的亲人给害死了。然后你可能还会叫了一大帮亲戚朋友甚至请专业医闹到医院拉横幅、摆花圈、砸桌子、打医生。我倒想问问你,我们医生怎么做你们才满意呢?我也想问问媒体,你以后能不能不要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不分是非的伪装成一个正义者! 你急需要输血,血液储备却不足,有血型相符的人说要输血给你,我们拒绝了,因为法律有规定医院不能自行采血。从外单位调用血液时耽误了病情,然后你告我们。而如果我们答应了现场抽取血液立即为你输,到时感染了肝炎、梅毒、艾滋等等,这责任你又该推给我们了。难道不是吗? 我夜班时不时在病房里溜达,你认为这是我应该做的,我累的打个盹你就把我的照片传到网上,接着控诉整个医疗作风是如何败坏。在外科,常常是做手术忙一整个白天,然后接着上夜班,写病历抢救病号折腾一夜,凌晨打个盹第二天又照样上班。要不你也试试这样连续几十个小时的工作,你要是不打个哈欠、闭个眼,我就去死。其实,这是很多医生工作的写照,你以为他这样加班就有很多钱拿啊,那你也来做医生好了,试试看钱会不会多的堆成山。有多少大夫这样忙碌了十多年,却连房贷都还不完。你以为媒体曝光一次红包事件,就表示所有的医生每天有收不完的红包啊。 你半夜拉铃叫护士,护士来的迟了你就骂骂咧咧,护士是你花钱买下了专门给你服务的么?一个病区几十个病人,她每个人花五分钟,一圈下来要多少时间?她一整个晚上都在病房里来回奔波,她又不是百米冠军,能你的铃一响她就立马到跟前吗?曾看到过挺着大肚子的护士被病人来回使唤着,我问你,你愿意你怀孕的妻子这样辛苦吗?但是护士没有办法,这是她的工作,她的责任,你们有感谢过她的劳动吗?我们能体谅你作为患者的心情,也请你体谅下医务工作者的辛苦好吗? 你们会认为做医生怎么怎么好,多么多么赚钱。其实医生拿的工资远远低于很多岗位,可是他们要上夜班,要面对病人的辱骂甚至殴打,他们没有国庆,没有五一,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除夕可能还在病房里啃干面包,好容易休息一天也要去病房看看,处理好了病号再走。如果你们那么恨医生,那么我们集体辞职,你们自己当医生试试,亲身体验一下究竟有多好。 你们嫌医药费贵,可是这个药费又不是医生说了算,它都是省里统一规定的啊,你们又凭什么来指责医生,说我们拿回扣?!请别再说药品成本很便宜,卖给你们那么贵,是我们医生拿了回扣;砖头也很便宜,房价却那么贵,难道是建筑工人拿了回扣? 曾有不少人质疑我们为什么要查肝炎系列,梅毒,艾滋等等,因为你们动不动就要投诉我们,向媒体控诉我们,所以我们怕了,我们不得不保护自己,所以你住院时我们必须先查这些。不然如果你住院前就已经有肝炎、梅毒或艾滋,而你自己不知道,我们也不做化验检查,那你出院后发现了这些病,到时候可就说不清楚了。你说是在我们医院被感染的,我们没有事先的化验结果,就只能被害的赔了钱又丢饭碗。 如果有下辈子,我们坚决不做医生。我们做着神圣的职业,却被你们一遍遍唾弃成魔鬼。我们做的好,你们视而不见忽略不计,我们有过失,你们就用放大镜看我们,肆意夸张大肆渲染。我们也是娘生父母养,凭什么要受这气?!我们也有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却干着辛苦的工作,拿着微薄的收入,还要提心吊胆的过日子,生怕一不小心就被辱骂、投诉、殴打、砍杀,正所谓“赚着卖白菜的钱,顶着卖白粉的罪”。 …… 借用一下曹老先生的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说从医好,谁解其中味 写在此文后面的心里话====== 本文的目的是让大众知道医患关系紧张不是大部分医生的错(当然无可否认,个别害群之马的庸医存在),是大环境下的无可奈何,那个患者不想方便快捷的看医生,那个医生又不想心平气和的看病,所以这是共同的悲剧,谁之过?很庆幸,一篇这样的文章引起这么大的波澜,说明这个问题真的很敏感,矛盾也很尖锐,既然我无法改变环境,我怨天尤人也好,我投石问路也罢,这是我言论自由的权利,哪怕被“砖头”砸死,我又有何惧?俗话说不吐不快,不爽就要叫出来,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如此才可免于颓废为性格变态或价值观扭曲的伪君子,做一个敢说敢当的汉子,哪怕是站在风口浪尖上,哪怕被“暴雨梨花针”射得惨不忍睹,摇摇欲坠,我都无怨无悔,因为我有苦诉苦,有冤叫冤,因为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和听到了别人的声音。。。无论是掌声还是骂声,我都会认真思考和总结,我还年轻,才刚上路,我想这些都是我走向成熟走向睿智的阶梯,谢谢大家拍砖,我正襟危冠,洗耳恭听!
个人分类: 时事述评|5058 次阅读|62 个评论
钟南山院士谈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热度 1 xupeiyang 2011-11-13 21:09
钟南山院士的看法比较客观,分析评论深刻、到位,指出了根源,实事求是。 钟南山 :医患关系紧张原因,缺的非技术而是医德 南方报网 2011-11-13 08:35 (记者/曹斯 曾强 实习生/周冯灿 通讯员/刘丹)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南山 昨日出席广东省医师协会人文医学工作委员会举办的“做人文医师,促和谐医患”人文医学论坛。他表示,在现有体制下,面对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生做好自己才是根本,要有爱心、责任心与进取心。 ... 12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钟南山 批“活婴当死婴弃”为“医学人文沦落” 凤凰网 2011-11-13 07:22 钟南山 认为,医患沟通并不是很难。“首先, (医生)要考虑病人的病情,其次要考虑病人能否承受这样的治疗费用,如果你用这些药他花不起, 那么就用别的药来代替。” 钟南山 强调,医生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来思考,要同病人一起,战胜疾病。... 38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钟南山 :我出门诊时也有三到四成患者拍照录音 南方报网 2011-11-13 07:10 钟南山 在接受媒体的采访。南都记者李向新摄 “每当有医生被攻击致死致残,我都会出来说些什么,让医生重回最被尊重的职业。... 6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钟南山 :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根源在于人文精神教育缺失 凤凰网 2011-11-13 04:08 广东省医师协会工作委员会昨日召开“做人文医师、促和谐医患”人文医学论坛,在会上, 钟南山 院士就医患关系、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广东省医师协会发出《和谐医患五项原则倡议书》,倡议医护人员在运用技术救死扶伤的同时,更注重人文关怀。 不提高人文素质 ... 2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钟南山 :医患关系差是人文医学缺失 公益投入少 搜狐 2011-11-13 03:58 论坛上, 钟南山 大夫对进来发生的几起医务工作者医德丧失的事件进行了严厉的谴责。 新快报记者 孟祝斌/摄 省医师协会昨举行“做人文医师,促和谐医患”论坛 新快报讯 记者 李斯璐 通讯员 刘丹 报道 ... 4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个人分类: 公共卫生|282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态度决定一切
dongzg101 2011-11-1 02:21
态度决定一切 说到底是社会信任出了问题 六六认为,要改变对立紧张的“中国式医患关系”,只有通过政府的投入和医疗体制的改善,医患之间相互的信任,医生的仁心加仁术。但摧毁信任容易,要重建却难得多。 医患之间猜疑损害社会最基本的信任 人总得生病,生病了总得看医生,所以,不管你信还不信,都无法避免跟医生打交道。而医患之间的信任,既非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也不仅仅是利益交换,患者是将自己的身体和健康交给医生,医生所决定的是一个人的生命。因此,医患之间的信任是医疗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东西,它是医疗工作, 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 但现实却是,患者对医生提心吊胆,总担心自己被骗,这对于治病肯定没好处。医生本来就工作强度大,有很多专业问题需要应付,还得应对患者的质问和怀疑,更加不利于治病救人。可以说,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双方都受损,没有人是赢家。
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病人角度看医患关系
热度 7 callmeroger 2011-10-9 23:15
平时在医院,都是以医务工作者的角色出现,很难真正体会医患关系。这几天外婆重病住院,住进呼吸科重症监护室,让我从病人的角度体会了把医患关系。 重症监护室每天只允许病人家属和病人会面半个小时(外婆所在的病区是每天15:00-15:30),不允许家属陪护。从医生角度这是为了保护病人,怕疾病严重的病人与家属待的时间太多,增加感染几率。但是相对于病人本人而言,病人其实希望身边能有亲人陪伴左右。病人面对陌生的环境,而且这个陌生的地方还是医院,不免会产生些许惧怕、不安,有家人在旁边说说话会使病人心理好很多。一般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某些诊疗时,面对老年病人不会跟他们讲这么仔细,而有家人在旁边,可以通过自己跟医护人员了解,再跟病人解释,让病人对这些诊疗过程不会产生恐惧。听说过一个事情,有个老年病人去拍磁共振,医院不允许家属陪同,机器送这个病人进这个管道开始扫的时候,这个病人惊恐万分,他以为是火化场里把他推进去焚化…… 以上说的是陪护,再者,病人在监护室的诊疗过程其实对病人家属而言,是不太知情的(照现行的制度而言,起码照我外婆现在就诊的这家三甲医院而言)。说一个极端的事例,如果说一个病人进去重症监护室以后,再也出不来了,挂在里面了。其实这个事例也不是很极端,在医院里可能经常会发生。那么对于病人家属来说就很难以接受:人进去好好的,能说话,能对答的,怎么出来就没了呢?我每天好几千块甚至好几万医药费用下去,就这个结果?你们把我的钱用到哪里了?你们把我的家人怎么了?在当前病人对医生充分不信任的时代背景下,想不发生医疗纠纷都难。 其实医院只要能多从病人及其家属方面考虑事情,有些纠纷就能避免,很多事情发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医患缺少沟通。其实医院可以考虑病人的心理安排一个家属在重症监护室陪护(前提是对他进行一些基本培训),其实医院可以开放闭路电视,让病人家属通过闭路电视了解在里面的病人的一举一动,其实医院可以在这期间每天向焦急等待的家属及时(1小时1次?)通报病人的诊疗经过…… 愿医院能越来越人性化,也希望外婆能早点出重症监护室,也早点恢复健康!
5474 次阅读|8 个评论
美国医生怎样把癌症的诊断讲给病人听?
热度 31 SNPs 2011-9-27 11:18
最近北京的一个病人伤害医生的恶性事件让我想起三年前我写过的一篇文章, “医生‘无能’,病人‘无知’”。文章 试图解释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是因为病人并不了解医生的难处,不知道受时代的影响,受技术的局限,医生很多时候是无能为力的。 去年一年,我在美国的亲人中有三个被诊断患有肿瘤,我也亲历了大部分医生的诊疗过程,让我对美国肿瘤科的医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美国的医生一般都是很坦率地直接把坏消息讲给病人本人。 这一点,至少是我在国内当医生的时候不是如此。 美国肿瘤科医生一般都受过专门训练,把和癌症病人的沟通当做一门学问。目的是让病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病情,诊断,预后,治疗的可能手段,各种治疗手段的优缺点,药物的副作用等。每次和医生的问诊至少有半小时。医生所传递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就是: 你虽然得了不治之症,但是你不是孤单的,我们有很多诊疗的经验,也有很多病人和你一样得了这个病(不是你的错),有些病人治疗结果很好。我们会在这里尽全力帮助你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无论什么时间你有任何问题,你都可以问我们。 不管病人的教育程度如何,理解程度如何,医生都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尽量不用术语把病情解释清楚。不让病人有被赶走的感觉。结果是赢得病人的信任。 要知道,癌症病人迟早会知道自己的病情的。越晚告诉病人越被动。病人和病人不同,有些病人很乐观,也有些比较悲观。可是有家人支持,病人一般都很理智,理解,能够坦然对待。如果你是病人,你愿意医生和家人隐瞒病情吗? 国内的医学院没有教与肿瘤患者如何沟通的课程,所以如何跟病人讲“坏消息”也没有当成一个重要的问题去研究。 所以中国的肿瘤病人常常是不了解自己情况,不清楚医生的治疗,不知道预后,也不清楚治疗的后遗症。于是,期待值可能过高,或者是走另一个极端,不必要地悲观,放弃治疗和搏斗。更坏的后果就是把恶化的病情归罪于医生,把自己的病变成了医生的过错。 “无知”的病人,打了“无能”的医生,很可能就是因为医生太“忙”,没有把道理讲透。如果道理讲透了,无知的病人就可能变成 理智 的病人,无能的医生也就成了 理解 的医生了。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13150 次阅读|36 个评论
[转载]为什么中国的医患关系很紧张?
热度 4 Majorite 2011-5-8 00:01
为什么中国的医患关系很紧张?   作者:凡人医生((XYS20110506, 新语丝)   在很多国家,医生都是社会地位最高、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然而,在当前 中国,医生却是一个普遍遭人痛恨的职业,中国的医患关系也已经恶化到了史无 前例的境地。   在社会舆论中,人们普遍认为医生缺乏职业道德、见利忘义、心黑手狠、草 菅人命。在网络上,每次出现医疗领域的负面新闻,人们看见标题就会不假思索 地认定,医生一定有错,患者一定有冤。近年来,患者辱骂殴打医生的事件时有 发生,甚至还出现了多起患者杀害医生的事件。当医生被患者杀害时,网民们一 片欢呼雀跃,认为医生该杀。   为什么医生职业在中国如此遭人痛恨呢?如果你真的有兴趣弄清其中的原因, 如果你真的希望改善自己和下一代的医疗待遇,那么不妨继续往下看。   医疗是一个特殊的技术服务行业,与一般行业相比,有很多特殊性,主要包 括以下几点:   第一,医疗的服务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是人们最珍惜、最重视的财富, 也是人们感受最直接、最深切的事物,因此,患者对医生的要求,比其他行业的 消费者对服务者的要求高得多。如果诊断治疗的效果不能达到患者的预期,患者 会痛苦、担心、失望、恐惧;如果患者不治身亡,家属则要承受巨大的打击和悲 痛。而这在其他服务行业是几乎不会出现的。试比较:甲送自己的电视机到维修 店进行维修,结果没有修好;乙送自己的亲人到医院进行救治,结果没有救活。 甲乙两人的感受和反应能一样吗?再比较:甲满怀希望地去饭店品尝新菜,结果 发现不合自己口味;乙满怀希望地去医院治疗病痛,结果没有治好。甲乙两人的 感受和反应能一样吗?所以说,人们在接受医疗服务时,评价标准更苛刻;未能 如愿时,不满情绪更强烈,反应也更激烈。当然这不能怪患者,这是人之常情。   第二,医疗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因此,每个人都有意或无意地掌握了一些 医疗知识,每个人对医疗活动也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但是,医疗是一个专 业性很强的领域,其中涉及的知识、技术、思路、标准有其特殊性。人们以为自 己了解,其实往往并不了解。也就是说,人们对医疗有很多误解。比如,患者因 “恶心呕吐”就医,却被要求做头颅CT,患者会觉得很荒谬。患者心想,我是肚 子的毛病,为什么要检查脑袋?肯定是医生为了赚提成!如果再加上一个不懂装 懂的记者,就可以炮制出极具误导性、煽动性的新闻。“茶水发炎”“三岁儿童 查梅毒”“女工输液330公斤”就是借助公众的“不知”和“误解”炮制的新闻 闹剧。患者本来就心存误解,再看到这种新闻,正好发生共鸣,于是就认定医生 坑骗了自己。患者把自己的“遭遇”再告诉别人,互相强化,就在社会上形成了 对医生的负面评价和仇恨的共识。   第三,跟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相比,医疗消费往往比较昂贵。例 如,买一个馒头只要几角钱,买一瓶药却要几元、几十元;吃一顿饭只要几十、 几百元,看一次病却要几百、几千元,做个手术要几千、几万元。一场小病,一 星期的工资都交给了医院;一场大病,一辈子的积蓄未必够用!但是,由于人们 对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视,人们往往没有选择,只能认掏这笔钱。因此,人们 对医疗消费的态度是“既无奈又愤慨”,有一种被劫持的感觉。患者直接面对的 是医生,医药费是经过医生的手开出来的,因此患者会觉得是医生劫持了自己, 当然就会痛恨医生。   第四,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比电子计算机、宇宙飞船、航空母舰、 流水生产线等任何人造机器都复杂得多。人类目前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还很局限, 诊疗手段也很局限。因此,医疗活动是复杂、高风险、充满不确定性的。有些病 就是难以确诊,有些病就是难以治疗,有些病就是会反复发作,有些病就是要死 人。有些医疗活动,不可避免地要走弯路、摸索尝试,在摸索尝试中慢慢寻找正 确的方向。这一点,类似于科研工作或者侦探工作,而不像照着图纸修人造机器 的维修工作。但是,患者总是期望立刻确诊、立刻治愈、立刻解除病痛。对于不 能立刻确诊、立刻治愈的情况,患者会认为是医生医术低下或者医生过错所致。 对于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情况,患者会认为是“被医生治坏了”“被医生治死 了”。基于这样的认识,患者当然会痛恨医生。   第五,疾病本身给患者和家庭带来身心痛苦,这种痛苦需要一个发泄渠道。 我们知道,长期卧病在床的患者,有时会因一点小事而发脾气、摔东西,甚至对 照顾自己的家属破口大骂。他们真的觉得事情很大吗?他们真的觉得家属很可恨 吗?当然不是,他们只是身体不舒服,需要发泄。同样,患者的家属,承担了繁 重的劳动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有情绪需要发泄。医生就成了患者和家属的一个 发泄对象。假如他们恰好认为医生犯了过错、救治不力、坑了自己的钱,他们就 更容易把医生当成发泄对象。   基于以上这些特点,医疗行业比其他服务行业更容易发生矛盾和不满,医生 也比其他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更容易被服务对象痛恨、仇恨,更容易受到人身攻 击。   你可能会问:外国人也一样重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外国人到医院看病也希 望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外国的医疗费用,如果按收入比例计算的话,比中国还 要昂贵;那么,为什么外国人就不痛恨医生呢?为什么医生在外国的社会评价和 社会地位反而很高呢?这就不能不说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了。   第一,中国的医药费,主要靠患者自己支付。让普通工薪阶层承担医疗这种 现代科技服务的费用,当然显得非常昂贵,也就是所谓的“看病贵”的问题。很 多家庭因病致贫,很多人因无钱医治而不得不忍受病痛、面对死亡,因此人们对 高昂的医药费非常痛恨。而医药费主要是通过医生的笔开出来的,因此人们就会 仇恨医生。而在其他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国家医疗福利保障和商业医疗 保险非常完善,患者只需自付很小比例的医药费,或者完全不用自付医药费,甚 至在接受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中都不需要刻意关注费用的问题,没有任何心理或 经济负担,当然也就不容易产生矛盾。   第二,中国实行的是“以药养医”制度,也就是说,医疗技术收费价格低廉, 通过出售药品来弥补收入,维持医院运转。为了实现以药养医,医生必须设法给 患者多开药、开贵药,患者因此支付了过多的药费,当然对医生不满。并且,按 现行的制度,医生收入与药品利润挂钩,医院用药品收入的一部分给医生发放工 资奖金,在患者看来,则是医生收受药品回扣,坑了自己的钱,因此当然会痛恨 医生。但绝大多数患者不会考虑这样两个问题:一,挂号费、诊疗费、手术费等 医疗技术服务收费,多少年来一直压在低水平,是否合理,是否公平,是否能够 维持医院运转;二,医生的收入水平,是否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第三,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由此造成“看病难”。一方面,医院建设不 足,基层医院的条件不好,不能让患者放心;大医院的资源紧张,患者就医不容 易。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的人手严重不足,工作量过于繁重,工作时间过长,夜 班、连班频繁,长期常态加班,长期常态被剥夺休班、休假、节假日,甚至自己 生病了都不能休息。这样的工作状态,不但损害了医护人员自己的身心健康,也 降低了医疗服务质量,增加了医疗风险。患者的感受就是:排了很长时间的队, 终于轮到自己了,医生匆匆忙忙看了两分钟就把自己打发了;想咨询问题,医生 总是匆匆忙忙、不耐烦,不给仔细解答;医生总是板着脸,没有笑容,说话冷冰 冰;呼叫护士,等了老半天,护士也不来。同时,由于工作任务繁重,长时间连 续工作,昼夜混乱颠倒,心理压力大,身心状况不良,医生和护士在工作中更容 易出差错,给患者的安全带来威胁。   第四,中国的媒体,往往并不是自由之身。人们觉得“看病贵”“看病难”, 对医疗待遇不满意,肯定需要问责。但向谁问责呢?医生就是一个很好的替罪羊。 借助“以药养医”制度,国民医疗的经济负担被甩给了患者自己,而道德责任则 给甩给了医生。毕竟药是通过医生的笔开出来的,毕竟医生的工资中有一部分是 药商给医院的回扣。这两点当然是事实——虽然只是个朝三暮四的数字游戏。媒 体通过长期不断的新闻报道轰炸,把这两点事实深深地印在公众的脑海中。医生 环节成了公众思考医疗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成了公众关注医疗问题的焦点,于是, 医疗领域的一切矛盾就都可以转嫁给医生了。看到媒体报道“医生收回扣”的新 闻时,人们不会关注,药品从立项、投产、上市到最终卖给患者,中间要盖多少 个公章、跑多少座衙门、批多少道手续、喂多少头官吏,要养活多少人、多少企 业、多少机构,经过多少正当和不正当的盘剥;看到媒体报道“医院挂号难”的 时候,人们不会关注,为什么号贩子可以开宝马,而给这个号出诊的主任医师、 老教授却只能骑自行车;看到媒体报道“护士上班时间睡觉”的时候,人们不会 关注,凌晨时分,趴在护理站的桌子上打盹的那位护士,此前加了多少班、熬了 多少夜,或者她自己当时也在生病却不能请病假;看到媒体自以为是、不懂装懂、 夸大其词、歪曲报道所谓的“医疗事故”的时候,人们不会想到,正是因为大多 数医护人员超时间、超强度、超范围、低薪酬劳动,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家庭 幸福,才使得我国医疗体系在官方投入极少的情况下居然能够维持运转!医疗领 域的矛盾,被漂亮地转嫁了!   这就是中国的特色。在这种特色之下,中国的医生,怎能不遭人痛恨呢?只 不过,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痛恨不能解决问题,跟着媒体骂医生也不能解决 问题,哪怕就是砍死全中国的医生,也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真想改善自己或 下一代的医疗待遇,我们就应该试着探求一下问题的根源。中国人“看病贵” “看病难”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2242 次阅读|5 个评论
从黑猩猩到人的阴茎谈医患关系的改变!!!
热度 7 jsnjjlj 2011-3-11 09:43
从黑猩猩到人的阴茎谈医患关系的改变!!!
昨天看到李福祥博友的博文: Nature Discovery: 人类的阴茎是如何丢掉“刺”变得光滑的? How the penis lost its spikes ? -Humans ditched DNA to evolve smooth penises and bigger brains 博文介绍的是黑猩猩的阴茎不仅有骨质结构而且有倒刺 相比而言,人类不仅失去了骨质结构而且没有倒刺 有了骨质结构,就节省了勃起所花的时间 有了倒刺,就不容易在性交开始后 失去性伴侣 如此,便可以增加性交成功的概率,有利于自己基因的传播 问题是: 人类为什么失去了这些利器 这究竟是进化还是退化呢(目前公认的是人是从黑猩猩变来的)? 当然 我同意科学家的观点 : 黑猩猩之所以要拥有这些利器,是因为黑猩猩的性行为仅仅是生殖竞争的一个环节 对于黑猩猩和其他动物而言,性行为更像是战争,只要能完成性交就是成功 对方感受如何是无足轻重,对性交双方而言是征服与被征服关系 (因此动物界没有强奸的概念) 所以需要骨质结构,需要倒刺。 而人类之所以失去了这些利器,是因为对于人类而言, 性交是爱情的结晶,是两情相悦的过程 既然是相爱了,所以不需要倒刺来捆绑住对方 既然是两情相悦的过程,也就不需要骨质结构来加剧力量(伟哥大概可以看作药物的骨质结构) 所以,从黑猩猩阴茎到人类阴茎的过程 可以看作是灵长类性行为从赤裸裸的征服与被征服关系转变为两情相悦关系的历程 今天又从收音机里再次听到了某些委员 要为解决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进行旨在保护医院的立法提案 恕我直言,在我童年阶段从未看到过想如今这样的砸医院揍医生的行径 难道是那是的医疗水平比现在高吗 显然不是,可以肯定,当时由于医疗器械、技术、科技的落后 那时的医疗事故一定比现在多 只是那个时候,医生和病人的良知都比现在多 医生不会见利忘义拼命开药 病人不会小题大做蛮不讲理 在哪个时代,套用当时医院里的一句标语 “在病魔面前,医生和病人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的年代 那是一个“医者父母心”,而病人相信医生是白衣天使的年代 而在庸俗的市场经济中 医生和病人逐渐转变成为了 剥削与被剥削(医生的奖金要从每月开药的金额中抽成) 斗争与被斗争的关系。 这个时候在给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进行带有倾向性的立法 无疑相当于给人类的阴茎重新装上骨头和倒刺 把人类的爱情蜕变回当年茹毛饮血时的赤裸裸的肉体征服。 医患关系的紧张不在于缺少法律,而在于双方都缺少了良知 唤醒良知唯有用社会的良心。 有什么工具(器官)就有什么关系 鲜花和枪膛
个人分类: 东方营销学|8022 次阅读|17 个评论
医书插画(三): Let the healing begin
DrSun 2011-1-9 21:37
我的案头上放着《哈里森内科学》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第 16 版和第 15 版,其中 2005 年发行的第 16 版还是原版书,读起来的感觉自然非影印版所能比。 第 16 版的第一部分、第一章 医学实践 中,在讲到 病人 - 医生的关系 时,作者引用了一幅漫画,幽默地刻画了医生对病人的热情 但不能过度。这在第 15 版中是没有的。 作者在正文中书道,在这个 技术医学 ( techno-medicine )时代,医生不应把病人视为 病例 或 疾病 ,而是应该把他们看做一个个的人,他们带来的问题常常要超过身体上的病痛。大多数病人会感到焦虑和恐惧。医生应该让他们感受到你的自信,让他们相信你,但又不可傲慢。专业的态度,再加上热情和开诚布公,会减轻病人的焦虑,能鼓励他们说出全面的病史。无论病人的态度如何,医生都要考虑到疾病发生的环境,这不仅要考虑病人本身的因素,还要考虑到他们的家庭、社会和文化背景。理想的病人 医生关系,是以对病人的全面了解、互信、以及沟通能力为基础的。
个人分类: 杂文闲评|50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听着有些“受迫害”了的样子么
liwei999 2010-10-15 05:47
听着有些受迫害了的样子么。 (128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14, 2010 08:22AM 得不到自己期待的结果就说司法不公,这不是个好的习惯。 应该说这些年来,方博士除了比别人多些打假的勇气之外,对一般问题的见识都相当肤浅。镜子定理对方博士也同样适用:看镜子实际上是看自己。说镜某是狂人、是民科正是表明方博士自己是如此面孔。其实在国人那里,抄书的事情并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更况且方本人也是抄。反中医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中医如果是要死亡,也不差方博士这一拳两脚的。打假么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儿,没它不少、有它不多。 遇到了肖医生大约是方博士的厄运。从为政的角度看问题,方博士挨打与方博士挑事儿哪个需要处理呢?显然是后者。不以言治罪,方博士的挑事儿是镜某从法庭门前肖的患者们的行动中感觉出来的。中国容不下方舟子大约也是从这个时刻开始的吧。 把对科学的肤浅认识直接适用到医学(疗)上了。这是方博士的错误的开始。基于同样肤浅的认识,方博士等把问题整到医患关系上,以为这作就可以难为肖医生了。殊不知在现在的中国,医患关系是个相当微妙的东西,这个事情与肖医生的个人责任根本就不匹配。很可能为政的人会视此类事情为对和谐社会的挑战。 不论镜某如何的民科、愚昧甚至于是愚蠢,也绝不会认为判断肖氏手术的成功与否需要让患者来鉴定、来说话。这样说说也就罢了,可是方先生们还走访患者,召集患者会议。这就不是言论层次的事情了。对这样的事儿,尤其是在北京,恐怕有些人要比肖医生更为此事担心。逃跑也许真是令那些人安心的一个办法。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9435,69458#msg-69458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69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的医患关系危机(4)To Err Is Price
热度 1 fs007 2010-7-21 06:22
2000年美国医学科学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出了一份报告,题目叫To Err Is Human,其来自英谚,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ivine。英谚的前半句说是人就会犯错,后半句说,谅解则天佑(谅解别人的行为是神圣的)。这部报告批露了在美国的医疗系统中,每一年因医疗错失而有44000到98000人死亡,医疗错失导致170亿到290亿美元的损失。该报告呼吁全社会,全医疗系统的努力,要争取在5年内将医疗过错减少一半。显然报告的撰写者们不认为原谅过错就是神圣的行为。 我的原意就是仿照英文原句式,用To Err Is Price来作标题的,翻译成中文就是都是价的错。我在这里是继续讨论医生不合理收入的社会原因及后果。 二十世纪计划经济的大规模的尝试与失败给类带来的最大的警示有两点,一是人不能胜天,人力有限,人为地大规模地掌控经济及其发展是愚昧的行为,二是人是自私的,那些自以为无私的人会给社会带来毁灭性的困挠。中国近代的落后,多半源于对经济的无理干预与重农抑商的国策,在此不赘述。 在自然条件下,人们对大多数商品的需求与价格与反比(低级的商品会例外,比如大米相对于肉类,如果大米非常便宜,你不会买更多的大米,相反会用买米节约的钱去买肉),医疗服务服从这样价格规律,这种价格规律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人对同一商品会有不同的价值评估,用朴素的话来说,有钱人花钱要大方些,没钱的就吝嗇,就医疗服务而言,脸上有块疤或是鼻子长得有点向右,有钱人会去整容,没钱人将就着也过去了。 对任何商品而言,卖方最好的定价方式就是依需求曲线卖出商品,如果商品成本是2元,那原意出10元的卖他10元,原意出5元的卖他5元,3元也卖,2元5角也卖,2元及以下不卖,因为没钱赚了。中国人常去市场砍价,想来对这种交易方式并不陌生,但遗憾的是,有钱人多半聪明而刁钻,常常扮了无钱的样子,明明5元他也会买,他偏偏只出3元。另外砍价还价的方式导致交易成本大增,商家往往只能有一个价,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于是乎,定价3元,薄利多销嘛。 聪明的商家会在同一产品的性能、包装、以及服务上加以改变,用微小的不同来区分购买者,从而达到让愿出高价者出高价,愿出低价者出低价,而他们的利润得到最大化,这一商业策略,在经济与管理学中叫价格歧視,歧视二字尽管听上去有点贬义,但在自由交换的商业环境中,却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无论是商品的生产,还是服务,规模经济总是存在的,价格歧视会让有钱人享受到更好的产品与服务,也会让原本无缘于该产品与服务的人得到它。比如前面的例子,一个价商人会定3元或4元,而有了价格歧视时他就会定6元、4元与2元5角,一部分原本不能买到该产品与服务的人,现在也能享受到了。 相对于物质交换,买东卖西,还一种制度叫配给制,货币与价格可有可无,凡有了产品,大家要么平均分配,要么按分配者意志分配,数千年前的父系氏族母系氏族多半就用这种方式,中国几十年前对此也不陌生。配给制的麻烦在于,分配者尤如脚上屁股都长了永不愈合的脓疮,坐不下来,也站得不安,不干活的人越来越多,可分配的越来越少,需求却是愈来愈多。数千年前古人就已抛弃了这一方式,中国人现在也学乖了,就不多加讨论了。 鲁迅不懂经济学,否则的话他会这样写那位S城名医的那次出诊:那时他已阔得不耐烦,又加之那求诊的人很大气于是他要了100元的高价。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一百元的高价,是局部合理的。医生失却价格歧视的能力,整个社会结构都会受到威胁,穷人会觉得医药费用日增,看不起病,怀疑医生因其无钱而不尽力,医生该打,而富人会觉得他们没能得到他们应该享受到的医疗服务,医生该打。医生成了鼓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 我认识的老医生说起解放前的诊疗活动,他出诊到了佃户家,他会让他们喂饱他的骡子,再取一升或两升碗豆,而到有钱的人家,则多半收的是现洋。 以前的中医医生尚知同情贫苦,现代中国的医生医院却是那么面目可憎地见钱开方,视钱过命,中国的报纸,三天两头就要挂上无钱被医院抄地出门的消息,这一切,都是价的错!医生生活的窘迫,与邻居相比的落差,只会造就势利的医生,其根源,就在于没有价格歧视,不仅仅是没有价格歧视,医疗服务价格还被人为地定在一个低得不能再低的水平,各种价格之间相对比例还缺乏合理性,于是医生的收益得到最大的抑制,医疗服务市场无比扭曲。 我手上有一份1998年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近十年其实没有大的变化,两年多前我回国看到的各医院的价目表让我震惊到今天。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大约所列举的价格还会随物价指数上升,但中国以2000年为基数(100),1998年是101,2005年是107,平均一年增长1%,所以目前为止,我所要列举的数据应上浮10%左右,或者依照卫生部与物价局的僵化思维,有些地方连这份奢侈也没有的。这份自诩为参照了国际医疗价格研究的文件允许: 急诊观察床位费 5.5元,现在就大约6元!大家要节省住旅馆的费用,装病看急诊! 普通门诊检查费1.7元加挂号费0.8元,其2.5元,现在应不到3元。大家理发一次费用是多少? 救护车五公里收费11元,以后每公里加1.1元。这不是打的士么? 特级护理,一天10元。茶馆内坐一天试试,这喝茶不给钱么? 大抢救一次40元,中抢救也是40元,小抢救一次10元。你说,这人能救活么? 脑血管造影、气脑造影、脑室碘水造影、脊髓(椎管)造影、静脉泌尿系造影、肾盂穿刺造影、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等等,只要18元(现在20元),现在中国流行按摩(不要想歪了,这里只谈按摩),按摩一次多少钱? 以诊费为例,我们算算成本。按照此前估算的目标价位,普通医生每年值11万元,他应当工作46周,每周60小时,他每小时看病人不应当超过6人,也就是说,他的诊费起码应该是7元。但医生看病不能每天8小时全在看病,医生属于多功能服务,他一定会有非直接生产期(Down Time),比如他要开会,要跟同行讨论病案,要从办公室走到诊所,从诊所走到手术室等。医生的非直接生产期会多达2/3,那么,医生的人工成本就会高达21元一次。 那仅仅是医生的成本,医院必须要为医生提供诊疗场所,配备护士,提供诊疗活动中需要的物质简单地说,比如洗手液等等,这又会有成本,在美国,这些服务成本接近医生成本,那么医生的诊费收入应当为40元一次,这仅仅是普通医生的诊费。在大家急着抱怨之前,我仍然要提醒一句,想想你按摩一次花多少钱再开口好不好? 卫生部的高官发言说,医疗活动定价一定不能与成本挂钩,这种从根本上违反经济学、管理学甚至常识的指导思想,居然出自卫生部的长官,当然就会有无比荒谬价格体系了,由卫生部主持医改,改不动,就是必然的了。 如果你生活在重庆,那里有大量的棒棒军,就是出卖体力的劳动者。重庆全是山路,重庆美女去市场上买了菜,就会叫棒棒扛上,一路悠闲地回家,耗费约2元人民币。请读者想一想,如果你进市场,抓了棒棒短工,非得要他收下5分钱,然后随你扛菜回家,那是什么性质的劳工合同?不是奴役是什么? 经济活动中没有不与成本挂钩的价格,这种价格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来自某外在的补贴,补贴必须大于成本与价格之间的差距,即使这样,成本也还是与价格挂钩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让医生掌握价格及价格歧视的能力,医生会自然而然地让高收入者补贴低收入者。国家还可以进一步介入,直接提供补贴,让低收者享受较低的价格。 政府强行干涉定低于成本的价格,其结果只能有一个,要么商人关门,要么商人用另外的形式增加实际价格。以卖牛奶的为例,一斤牛奶成本4元,政府非得要定价3元,牛奶商要么关门改卖牛皮,要么一斤牛奶掺一斤水,政府规定的价格也卖得欢!中国的医疗界两种情况都在发生,服务的价格受到压制,医生大量卖药,药品商也很高兴,就病人不高兴。此外任何一医疗活动,只要能挂钩的项目,比如前面提到的大抢救,大到任何药品,小到针头,医院都要算账,总费用再另加40元,即使这样,也有可能(很多时候的确如此)总价格还是低于成本,那么医院医生唯一的选择就是降低成本到以医疗质量为代价的地步,假药及仿制品的特点就是便宜,对于急于降低成本的医院医生当然一拍即合,难舍难分的了。 价格管制导致医疗活动的全成本控制,全然不顾质量,其结果对医生的损害是无与伦比的,在这种环境下,好医生不会比差的医生得到更多的收益,这一点我前面已经提到了,医生要提高收入,就得要下岗。医生显然也是经济人,经济人的特点就是要做成本效益分析,做一个好医生,要有大量的时间精力上的投入,投入没有收益,那是笨蛋才做的事情,而医生好象没有几个是笨蛋,尽管混蛋很多。 生命无价,但医生是有价的。医生为降低成本压力所迫,不得不拒绝患者的求助,我当医生的时候,不时也得对患者婉言相劝,让他们准备更多的费用,而护士们很多时候则直言无忌,账上没钱,就不发药了!因为我们对生命的眷顾,对健康的看重,世界各个文化都对医生的道德寄予远超于普通人的道德的要求,那就是当生命受到威胁时,医生会义无反顾地施以援手,象白求恩那样,舍已为人,这种道德要求也附合医生对维系健康与生命的职业追求。中国医生沦落至这般状态,实在是不得已的选择,不愿作小蜜与二奶,就得要厚着脸皮向病人要钱! 医疗卫生活动领域,最莫过于引人注目的无非是贫困求助了,各国皆然。商品统一定价,受益最大的就是富有阶层,因为他们本来愿意出10元购买,现在只支付了3元,而一旦有了价格歧视,受益者就是低收入阶层了,差不多的产品,有钱人花8元,他们只花2元。回到医疗价格管制上,受益者就是高收入阶层,尽管他们也满肚皮的怨言。 医疗价格歧视对赤贫者往往以两种方式出现,一是贫困救助,即患者就医时直接免去费用,在众多的发达国家中就只有美国这一方式才有意义,其它国家都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障,医院医生想为赤贫者救助,只有到外国进行慈善医疗活动(不少见),美国医院医生大多有5%左右的贫困救助,据我所知,还有中国人短期探亲也得到了贫困救助,享受了一番美式现代医疗,想是终身难忘。另一种方式是坏账,即患者就医后拒绝付账,拒绝付账的,大抵是经济所限,没有能力付账,坏账约占医院医生总收入的3~5%。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医院是不欠账的,当然也不是绝对不欠,我以前重症病房的一位老干部就不受费用影响,欠多少都没问题。中国的报刊常见报导某患者因为没钱而被拒之门外,甚至许多时候患者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没有现钱而被拒绝医治!中国医生真的是外白内黑吗?不是,说穿了,贫困救助尽管医生要做贡献,也还是要社会买单的,其形式,就体现在其它付费病人的成本增加,价格上调,在政府强制管制价格后,这一条路行不通了,医生医院不愿独力承担贫困救助的负担,以中国医生微薄的收入,实在是原谅则天佑(to forgive divine)。 中国年青医生们以后或许再也听不到老医生讲述他们当初去欠费患者家中讨钱的辛苦了,中国医院见钱开方的历史渊源就要被人忘记了。在过去医生是右派,贫民是红五类的时候,医生是先开方后收钱的,不收钱也不要紧,政府包着呢。但亲兄弟,明算账,农民与无产阶级治病归治病,政府不开条子,那欠账还是不能免的。欠账不能免,但允许欠账却是普遍的。这红五类挂的账,不改革开放,大概没人敢去收的,也没必要去收,收了也不归你。 但一改革开放,政府在医院的投入大减,收账就默许了,而且与效益挂钩,不收不行。医生们收账,大概就跟他们没练武之前一样,温文尔雅,缺少中国公安人员的那股杀气,所以钱没见几个,故事听了一大堆,腿也跑软了,于是民主集中讨论后一致认定,不是我们不仗义,实在是病患太顽皮,从此以后,不见钱,不处方,不入账,不拿药! 多年前回国参观了一个国有工厂,净资产二千万但负债却有四千万,让我吃惊的是看了一个又一个的库房,里面堆满了数十年几十年前的破铜烂铁,每一个库房还都有专人看守,那些管理人员似乎就不知道什么是坏账,什么是适时报废。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谁要报废,谁要注坏账,谁的账面就不好看,于是乎,一大堆的破铜烂铁,还得派专人守着!中国的医院,还记着那一堆欠费吧? 回到贫困救助的问题上来,中国政府主管的医院在2006年的欠费率是1.32%,这是卫生部的统计资料。这个病人欠费率不是一个太好懂的东东,究竟是曾经有1.32%的费用被拖欠过(最终还是付了),还是有1.32%费在年底还欠着,还是按病人的比例来(1.32%的病人曾经欠费)。按其英文翻译来看可能年底欠费与年总收入的比率。欠费并不是都不还的,以中国医院的吝嗇与见钱开方的传统来看,这些欠费大概是与贫困人员无缘的。政府医院尚且如此,还能指望其它医院有更多的善心吗? 在目前中国价格管制体系中,得益最大的也不是愿意出高价的富人(因为他们要接受服务品质降低的后果),而是有权有势者,他们付出他们所乐见的低价,医生们还得尽心尽力服侍,绝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更不要说质量上偷功减料了,就这样,还可能被活活打死。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卫生改革仍旧是商品经济不能触及的宝地。 中国人都应关心医疗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医疗改革的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务是放开价格管制,让市场重现活力,解放如奴隶一般被剥削与压榨的医生,否则,中国不可能找到好医生。儿女受教育可送到外国,但自己有病了,总不能打一个飞机到美国去罢?
个人分类: 医疗改革|328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的医患关系危机(2)
fs007 2010-7-13 06:30
2005年12月20日在不列滇医刊(BMJ)有一篇报道,俄国一位医龄长达二十年的医生因向瘾君子售卖安定而入狱,她用五支安定交换了100卢布(不到 三十元人民币),一条廉价的萨拉米腊肠,及一瓶伏特加。在她所在的罗斯多福(Rostov俄联帮89个区中的一个),一年中有二十多个医务人员为类似的行 为判罪。在这之前2000年底纽约时报曾以俄国医生,上班讨口,回家叫花为题描写了俄国医生们艰难的处境。 俄国医 生的收入大约只有一年3240美元,还远不如鲁迅先生描述那位名医两次重症诊费的收入(4456美元)。俄国医生的收入只有人均国民收入的73%,让人难 以置信,但我查到多份非正式报道,不少数据比这还低,相信大体错不了。俄罗斯为此付出了代价,尽管俄罗斯是全球医生密度最高的国家(每215人就有一个医 生),它的卫生体系却是极差,在八十年代其人均寿命是70岁,2002年是男性53岁女性64岁。 从三门峡市的医生齐 心练武,到深圳市医护人员戴着钢盔上班(2006年底的报道),中国医生付出血与生命的代价,他们的收入大约是一年3132美元,低于俄国同行的收入。评 估中国医生的平均收入是比较困难的,政府部门的卫生服务研究对医生的收入是不感兴趣的,这一数据源于一篇国际性研究文章,可能偏高。对照自身的经历与众多 的非正式报道,觉得它对城市医生收入有较大的代表性。 发达国家医生的收入是中国同行的 40倍左右,其中人口多于一亿的 发达国家,美国医生是59倍,日本医生是中国医生的35倍。不发达国家中人口多于一亿的国家,墨西哥是中国的5倍,巴西是中国的15倍,巴基斯坦是中国的 6倍,印度是中国的35倍,孟加拉国与尼日利亚的卫生系统是一塌湖涂,我未能找到任何数据,相信即使有数据,也不太具有可比性。 再 与我们其它的远亲与近邻相比,香港的医生收入是中国医生的22倍,台湾是中国的14倍,新加坡是中国的48倍,韩国是中国的26倍。 对 众多的国家的比较中,我还未找到医生平均收入比中国医生收入低的国家(不是没有,在我的印象中有这样的国家,只是人口与经济条件完全不具有可比性,就没有 花时间支查找了)。批评者大约会注意到这种粗略比较忽略了各国的经济水准,而这里列举的大多数国家人均收入都比中国高(只有巴基斯坦与印度远低于中国人均 收入)。这种比较并不是全没有意义,因为许多地方医生们会有相同的投入,比如到国外旅游,大型设备的购买,以及国际交流。 就 相对购买力而言,中国医生收入是国民平均收入的1.8倍,在所有以上对比过的国家中,就只比俄国高。在除开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及俄国外的所有一亿以上人 口国家中,用医生人口加权平均,除开中国医生外,医生收入是国民平均收入的47倍,包括中国医生在内是26倍。如果包括俄国医生在内,医生收入是人均国民 收入的23倍。众多的发达国家中,医生收入大概是国民平均收入的4倍。在以汉人为主的国家与地区中,台湾是3倍,香港是2.5倍,新加坡是5.5倍。我们 的近邻韩国医生收入是国民平均收入的5倍。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无疑可以结论中医生无论在绝对收入还是相对收入上都是世 界上最差的,再次与俄国作了难兄难弟,与中国医生付出的代价(医学上的贡献与血的代价)远远不能相符。医生患贫也患不均,难兄在苦寒的西伯利亚偷药卖,难 弟在中国吃回扣。中国医疗费用高达50%花在药费上,大量的药通过医生促销到了病人手上,口中,消化了,不知几多是没有必要的药,不知几多根本就是对病人 有害的药。除药外,医疗器械与检查也有大量的回扣,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人现在腰粗了,声音壮了,要是十年二 十年前我来探讨这一话题,批评者大约首先就要哭穷,现在腰缠万贯(看看外汇储备就知道了),这一招大约不太好意思用了罢。我说医生患穷也患不均(这里的均 指合理的分配,不是平均分配),就是要进步证明中国并不穷,中国不是养不起它的医生,相反,中国有大量的潜力为它的医生提供更好收入与改善工作环境。 2005 年中国国民收入的5.55%花在医疗卫生上,与之相比,韩国接近,5.6%,但韩国为医生提供了超出5倍人均国民收入的收入。新加坡与香港只花了大约4% 的国民经济于医疗卫生上,分别提供了5.5与2.5倍国民人均收入于医生。台湾花了6.2%的国民经济于医疗卫生事业上,提供了3倍于国民人均收入的收入 予医生。这四个邻近的地区无一不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障,哪象中国经常报道惨熙熙的患者无钱就医! 医生不是不会算账,而是 没有太多的机会算账。中国2005年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740美元,即使人均收入没有增长,2007年也有23000亿美元GDP,如果仍旧花费 5.55%在医疗卫生上,那医疗卫生总费用将有1277亿美元。估计其中10%会用于公共卫生,医疗活动将会余1149亿美元。按照2005年医疗体系人 员增长趋势,现在中国大约有557万从业人员,其中医生205万。假如我们按照卫生部1997年所做一次大型调查综合性医院(不包括中医院,中医院的数据 高出许多)19%的支出用于人员经费,可以得到218亿美元用于所有医疗体系人员收入,我们假如医生得到普通从业人员多一倍的收入,那么医生的人均收入会 有5730美元,3.3倍于国民平均收入,而其他从业人员将会有2865美元,1.65倍于国民平均收入。再假如普通从业人员只得到国民平均收入,那医生 会有7664美元的收入,4.4倍于国民平均收入,一个比较对得起观众的数据。 增加医生收入将会极大减少医生寻求回扣 的压力,我们再次假如医生不再寻求药品回扣,国人不再乱吃药,美国医药总费用的13%用于药品,一篇台湾医院的报道,其药品支出只占收入的7%,我们取一 个尽可能高的值,20%的药品费用,于是在总费用中我们可以节约30%的成本,我们进一步假设病人与医生同时得利,也就是说病人愿意将节约的资金50%回 赠于医生,那医生总收入将净增172亿美元,如果算上器械与检查回扣,医生的总收入还会有更大的增加空间,医生的人均收入将净增加8412美元! 我 们结合如上分析,中国医生的人均收入可以达到15 000美元以上而不增加国民人均医疗费用的支出,相反,中国的患者可以节约高达15%的医药费用!当然,其中的关键是要消除卫生系统的腐败与大力提高医疗 卫生的管理水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我们学马克思主义时,就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我们关注中国医疗改革与变化时,不能忘记这个根本教训。当一位在中国受训的医学生,他的大学学习时间短者可能只有三年,尚不足以消化所有教科书中的内 容,却突然被推进了医生的诊室,要为众多病员诊疗疾病时,要求他的行为符合现代医学诊疗规范绝粹是扯蛋,完全没有可能性。 在 医学最发达的美国,医生有良好的收入,但也有巨大的投入,绝大多数医生要先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然后才能申请进入医学院,在医学院内学习四年,取得医学博士 学位。如果你有幸进入特别项目,直接进入医学院,也无非就是减少一年,花七年时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但此时你仍然没有资格行医,你起码要完成三年的住院医 生培训(专科医生可能需要时间更长,4-6年不等),才能考取行医执照,取得行医资格。美国医生在刚开始执业时,负债累累,医学生毕业平均负债16万美 元,个人投资跟社会对医生培养的投资完全是微巫比巨巫,比如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2004年预算总额5.15亿美元,如果去除研究预算的29%与临床医疗服 务的35.5%,也有1.83亿美元用于培养医生,而该医学院一年只招收240人左右入学,约有230人毕业,可见培养现代医生是极为耗费资源的。 现 代医学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为形容现代医学的发展速度,有人形容医学知识有5年的半衰期,另外的人形容为总的医学知识每5年就要倍增。从医学院毕业还不算医 生,经过住院医生培养才粗通门径,其后医生还需要持续的充电,包括正式的继续教育与非正式的自学,后者更为重要。为医生提供更好的收入并非满足他们古怪张 扬的物质欲望,而是为了以足够的社会资源,保证医生在现代医学不落后于形势,能够以最新的医疗技术服务于病患。很难想像,当医生仍然为养家糊口而发愁,为 两间陋室而着急,连找对象都被人嫌弃时,他们会紧跟现代医学进展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很多医生把能用得上的时间都用去炒股与搞副业去了,还有不少人,直接 跳海当药贩子去了。 当医生在订阅专业杂志与花这笔钱给自己女儿买适当的玩具之间进行艰难选择的时候,中国患者的命运便 注定了。即使医生都公正廉洁,不会乱开药,你仍然得不到最好的诊断与治疗。我自从实习时进入临床,数年中,见到的诊断与治疗稀里糊涂的事成堆,无时不有, 除了好奇心强的医学生与研究生,大多数临床医生对准确诊断与规范的治疗毫无兴趣这基本上很难指责他们,个个拖儿带女,杂事成堆,家家一本难念的经,很 难提起兴趣寻根究底,而病患显然最需要寻根究底。 另一个限制中国医生成长的关键性失误在于中国的医院象人民公社,对于 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如何组建一个医院几乎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抓几个医生放入一排房子中,你就有了医院,即使是百年前,这种观念在现代医学都显得古怪异常。 医院涉及到一些核心功能,其中之一就是病理科。病理医生为医生提供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是医院质量控制的关键,是临床病案讨论的不可或缺的组件。我参与数年 临床工作中,甚少有教益的临床病案讨论,大多数的死亡病例讨论,最终认为病人该死了事。而真正有教益的病案讨论,就会涉及医生与系统失误,如何在进一步的 临床工作中避免,会探讨相关疾病的进展与趋势,每一次的病案讨论,都相当于进行一次文献回顾与研究。 说起死亡,我又不 得不提起死亡的急救,回想起来,我所见过的死亡急救中的心脏按压,都存在压断肋骨的并发症,而且,中国医生护士我还从未见过愿意对患者进行口对口呼吸的, 单独进行心脏按压而救活病人的,我仅见过一例这位病人挂在呼吸机上。我从进入医学院,到转行学卫生管理,9年时间中,还真没有机会好好练习过如何进行 简单而有效的心肺复苏书当然是翻过好几遍的。这,就是中国医学训练的现状,如果我的上级医生不知道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就不要期望我做得很好,也不要期 望我的学生会做得不错。 医生的收入决定了他们的品格。当一个人不得不斤斤计较于材米油盐的时候,他就会习惯性的关注自 己的得失,具体到每个行动中,毫不奇怪他们不愿意对病人进行口对口呼吸,因为他们面临着潜在的损失而得不到任何益处。而在美国的环境下,一个医务人员不能 进行急救,他损失的就可能是数年对医学训练的投入得改变工作了。中国医生收入微薄,换个工作有时连惩罚都谈不上。 医 生并非什么人都能做的,只有当医生拥有较高的收入与社会地位时,我们才能把社会中的智商高,发展能力强的人才吸引到医学界。美国几乎三分之一的医生靠进 口,它以高收入在全球延揽医学人才,保证了其人口总受到全球最优秀的那一部分人健康关怀。进入美国医学院并不能保证毕业,尽管入学的人都已经是百里挑一 了,2007年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共有4400多人申请,录取了241人。反观中国的医学院校,从来不是首选不说,很多的地方院校根本就无法跟其它行业竞 争。中国从选人,到培养,就是在为其人口准备差医生,再到实际执业困境重重,成天囿于材米油盐,难有时间与机会进行专业提高,真要以现代医学诊疗标准规范 来要求他们,确属苛责。 培养合格医生,是一项社会责任,并非医生独自修炼就可以得道成仙的,凡真心切盼可以在中国享受 合格现代医疗者,应当为改善医生处境而仗义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饿着医生,损害的是大家的健康。
个人分类: 医疗改革|386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的医患关系危机(1)
热度 1 fs007 2010-7-13 06:17
两年前看到一个报道,专家预测未来中国最赚钱的十个行业,居然医生也会在列,虽然敬陪末座,也让我感到吃惊。中国的医生比护士还廉价,同等的学历,护士的收入会比医生高出许多。对这种特廉价的产品,国人向来是不怎么尊重的。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医学院毕业在九十年代,现在风气也大约不变,用比较粗俗的语言,那就是大家挤破了头也要钻进外科,现在医学院的学子们大约不会听到老前辈感叹的了,想当年,我老人家是找了好几个关系才搞定内科的!那时内外科没有收入上的差别,但外科太苦太累 如果论当医生有的选择,我绝不当现在中国的医生,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鲁迅在《父亲的病》开始时是这样的描述: 大约十多年前吧,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 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 不要紧的 ,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 迎,道, 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 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 道, 唔,这病我明白了。 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 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 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 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 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 几十年后这位名医的同行就没有那么幸运的了。先说那一元四角的诊费,要找到其比价十分不易,按当时的兑换价与美元大约是 1:1 的,而美元从 1896 年(鲁迅父亲逝世年)到 2006 年涨了 23.7 倍,也就是说,这位名医出诊要收相当于 2006 年的 32 美元。这位医生的收费标准大概要与现在的美国医生持平。这位名医出诊收了 2006 年的 2273 美元的诊费,病人却死了,最终退回诊费又赔了 2273 美元了事。我父亲当年因救人性命而大收义子义女的时代( 80 年代),他的诊费是 0.1 或是 0.15 元人民币,出诊很远也只是那么多钱,当然中西医结合可以多写一张处方,也算变相地加了一倍。现在他成了名老中西结合医生,诊费也就两元人民币。要是父亲的医疗事故只是赔一倍的诊费,我相信他做梦都会笑得特别香甜。 文革的武斗大约也改变了中国人的基因,暴力倾向猛增。现在的医生,实在太可怜了。 2005 年 8 月 12 日,福建中医学院的戴春福(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医院坐诊时被他以前的患者杀害。在这之前, 2003 年 8 月 25 日,武汉市汉口区同济来福康门诊部,患者杨克爽持刀连杀 6 名医务人员后自杀死亡,其中副主任医师梅某和另一余姓医生死亡。同年 7 月 7 日,河北省任县县医院内科主任徐春平医师被任县司法局局长耿玉海等人打死。今年的 6 月 13 日,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代文红医生被五年前的患者连捅 11 刀而死亡。 除开这些死亡的医生, 2001 年 4 月 17 日,病人何海军将四川华西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曾为其作鼻息肉手术的医生王恺砍了 13 刀,致重度残疾。 2001 年 7 月 25 日,一位患者的家属攻击北京协和医院脑外科医生王任直教授致重度残疾。 2002 年 5 月 11 日,湖南衡阳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值班医生袁小平被患者的亲友攻击,被逼抱着死亡幼儿游街示众,长达数小时,袁医生被重伤。 2003 年 7 月 24 日患者金道礼在凤阳第一人民医院因麻醉意外死亡,患者家属将麻醉医生进行殴打后强迫他在死者面前默立了整整 8 个小时,第二天,死者的家属纠集了 100 多人打伤致少 4 名医生,其中曹凤光医生重伤。 更多的攻击医务人员的事件,我已用不着一一例举了,相信常阅报刊网络的人已经是非常熟悉的了。中国人向来平和,恐怖活动听来是很遥远的事,但 2001 年 11 月 14 日一位患有视网膜脱落的病人包季厚居然用肉弹将重庆市第三民医院给炸了,炸死 5 人,伤 35 人,其中 6 人伤势严重,据说这是世界上首起、也是惟一的一起成功的针对医院的恐怖事件。同年 12 月 26 日,郑州康复中心医院也几乎受到患者炸弹攻击,但幸而未遂。 医生的可怜还不仅仅只是受到患者及其亲友的攻击,一位心血管内科医生于 2004 年底向《光明日报》投稿公开辞职,因为他揭发同行内幕,不良行为,为患者作想的做法让他门庭若市而同行收益大减,他先后受到各种人生威胁,曾于 1999 年受同行攻击而致身体残疾。 医生面对日益增加的人身威胁缺乏应对举措。 2006 年曾有报道河南三门峡市某家医院医务人员集体练武以应对患者及其亲友的暴力行为。想来其场面何其壮观,也算回到了华陀他老人家创五禽戏言行合一的正道, 只是无论如何让人有啼笑皆非的感觉。 2004 年成都有一个特别的坐谈会,几十家医院的院长(来自四川各大城市)相聚讨论因应针对医生的暴力,很明显,坐谈会没有讨论出任何有建设性的因应手段。当地的报纸建议四川的医生雇保镖保护着上班。不少医院的领导人都表示针对医务人员的暴力行为年发生率到十多次甚至二十多次。 用中文搜索针对医生的暴力行为(比如打医生),无论是那一个引擎,你会得到一连串惊人的消息,来自中国大陆的大江南北,上至医学院校附院,下至各种卫生所,大多要见血,伤残及至死亡都很常见。如果你用英文搜索,你也会得到很多结果,但几乎找不出相关条目,更多的是医生在这类事件中的作用。 中国的危机到了医生与患者拳脚相加,甚至于各自要为下一场打斗而勤苦练武准备之际,我们尚不加以认识,中国真的要象某些报道上说的那样,直到二十年后中国再也找不到象样的医生才悔误吗?国外也有针对医生的暴力行为,基本上发生于两种情行,一是当事人酒醉难醒,二是患者本身有精神疾患,这些暴力行为大多为医生所原谅。中国的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看来结的是血仇,很多时候闹得同归于尽! 在我三年前写作此文时,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尚局限于患者个人跟医疗单位的冲突,到现在,已经扩大到出现职业性的医闹的地步。简而言之,在现有的法制体系中,医院隶属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与社会资源,几乎肯定地控制了医疗事故的法制处理方向,患者利益得不到伸张,他们求助于非法手段勒索医院,达到协商赔偿的结果。 面对医闹,中国的很多医生群情激昂,义愤填胸,而认识不到医闹事实上对医生的保护作用。医闹是针对日益加深的医患关系危机的社会疏缓之道,当卫生行政部门一头独大,将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以及行政执法全部包揽时,受到医学伤害的病患失去了社会法律公正的机会,在这种形势下,病患及其亲友往往挺而走险,采用极端的复仇方式解决争端,尽管此类事件往往可以因为适当的赔偿而顺利解决。职业化的医闹带给社会的并非全是不和谐,而是一种在中国形势下解决问题的机制,如果有中国的医疗行业有远见,应当花费精力培养医闹行业,使之更有效率与更少威胁性。以求财为目的的医闹能有效地控制暴力的力度,不致于发展到血浅医院的惨剧。 中国的医生可怜到了极点,不是因为他们被欺负到这般地步,而是因为在目下的中国,已经不太容易找到好医生了,那位因受同行拳脚而致伤残的医生已经为我们埋下了这一注角,他是属于不该打的那一类,反而受到同行攻击。如果我们回放到以前讨论的其它案例,那些受迫害的医生也许并不那么纯洁,我相信那些患者及其家属未必就是丧心病狂的人,他们中的许多还多半是懂得知恩图报的人。 中国医生的恶劣,是他们外国同行难以想象的。我在一次实习值班的时候来了一位胆管结石的病人。对实习生来说,没有比这更为兴奋的了,但显然值班的医生并不这样看。他是一位资深的医生,已经是该科的主任了。我们顺利地把病人送上了手术台,在我们的闲聊过程中,患者想来是插了胃管非常难受,他动手把胃管拔出来了。主任勃然大怒,在粗口大骂声中,他跳到了患者身旁,两计响亮的耳光后,他动作出奇地快,非常粗暴地又把胃管给病人插进去了!他是我看到的插胃管迄今为止最快的人! 当然那位主任是没法跟河南省新郑市的外科主任刘书君医生相比的。 2003 年 11 月 17 日,他在院长的授意下,领着三个人把一位因车祸受伤而失忆的人丢到了荒野,后者伤病加重,很快死亡。而数位医生摘取活人器官只是中国医生道德沦丧的又一佐证,他们缺乏西医毕祖希波克拉底用其经典的希氏誓言所描述的现代医学的灵魂以人为本。 没有以人为本的医疗,中国从严格意义上说缺乏现代医疗。混蛋医生的标志就在于见病不见人,认钱不认人。中国的医疗体系对人缺乏起码的尊重。尽管医生们习惯于只对患者家属讲绝症晚期的病情,但许多教授一旦面对众多实习生及下级医生高谈阔论时,毫不顾及患者及其家属的感受时,那种努力就付之东去,更多的是让患者及家属动手找到了理由。许多时候教授们不会征求患者的意见就让实习生参与诊疗,甚至强行患者按受医学实习观摩(比如比较隐私的部位)。拥挤的医院诊室让大多数患者缺乏隐私保护,病人的医疗信息在医院内几乎确手可及(比如候领的化验单),患者在医院内甚至会受到地勤人员的叱喝。在我的印象中,医生护士偶而也会照顾患者的隐私与感受,但大多数时候,医生的行为有两个目的,一是方便诊疗活动,二是医院与自已的利益。中国现在的医生,即使有心做一个好医生,也未必知道如何做! 现在中国医生的处境只能说是萋惨的,因为一旦医疗事故发生,或者是没有医疗事故,只要是医疗纠纷发生,他们在群众那里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同情,围观者还往往推波助澜,唯恐医生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前面提到的戴医生,在他死后骂他该死的不知几多,据说在该事件报道的网站上 80% 的人都留言支持凶手。今年 3 月 20 日,数百人聚集在武汉市第十一医院门口,支援一患者家属对医院误诊的索赔要求 ( 在业内人看来,该要求未必合理 ) 。 民众对医生信心的丧失,也在医生那理得到了回应(下文摘自文学城 2007 年 6 月 3 日的一篇报道)。 一位带着满腔热情开始工作的年轻住院医生,曾经在一篇小说中这样描写她的困惑:   有一回大家在看报纸,记者煽情地写了一个故事:某个伟大的医生,在飞机上碰到一个突发气胸的急症,于是灵机一动,就地取材,拿出水果刀,开了一孔,用钢笔筒当引流。下面就是家属如何感激涕零之类。看得我心潮澎湃,不由得问梁主治医:梁老师,要是你在街上碰到一个喉头水肿或是气胸什么的病人,你会怎么做?   梁主治头也不抬:关我什么事?!他家属送到医院来,我就处理。   我无奈:要是在荒郊野地里,送不到医院来,那怎么办?   梁主治:我又不会到荒郊野外去!   我追问:那万一呢!万一你就是在一个荒郊野外,没有别人,只有你,只有你可能救他!你会救他吗?   梁主治终于抬起了头:这可不是你逞英雄的时候!你想过没有,你就能保证救得了他?万一他病情加重死了,你该负什么责任啊?有病历记录吗?有人证吗?你保证你是为了救人,人家会怎么想? 一位美国医生在学会的报告中说,他一次遇到了拦路抢劫,一个高大魁梧的人对着他亮出了武器,接着迟疑地打量着他,正在他为自已命运担忧的时候,那人问他,你是 X 医生吗?,他说是的,那人马上羞愧地收起了武器,说,医生,很高兴见到您,对不起,我对你的冒犯,希望你没有受到惊吓。我很感激您上次对我的医治!这位年届退休的医生对他的同行说,每当你们在做要否为穷人治病的决定的时候,希望你们能想起我身上所发生的这一事情。 这个故事的中国版却可能象这个样子: 一位中国医生行走在一条黑暗荒晾的路上遇到了抢劫,一个高大魁梧的人对着他亮出了武器,接着迟疑地打量着他,正当他为自己命运担忧的时候,那人问他,你是 X 医生吗?,他说是的,那人马上眼露凶光 中医疗效的缺失让以之为生的人另劈捷径,那就是溶入诊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中医先生健谈善侃,比之心理医生都不差,正好弥补了中国心理医生缺乏的不足。另类医疗即使是在美国也没有衰败的迹象,而另类医疗的卖点,就是这种关怀。换句话说,中药即使无效,但求医过程未必不是一种享受,药无效也值了!人,毕竟是有尊严的。 病人是医生谋生的来源,医生是患者健康的保证,从未见过象现在的中国,正逐渐变成生死冤家。
个人分类: 医疗改革|3829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为什么选择了医生(2)
fuhonghai 2010-5-3 23:21
到县医院后紧接着就是挂号,看病。我记得当初看病的人不是很多,很快就轮到我们了。给我看病的医生是一个中年女医生,她大体问了问,就让我去先拍了个 X-ray , X-ray 当时显示的不是很清楚。右下肺叶有个阴影不是很明确它的性质,医生建议我拍 CT 检查,可是当我们到缴费的地方一问, 300 多!我当时坚持不做 CT 了,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们都已经来了为的就是把并看明白,不做怎么能确诊。要知道当时的 300 多块钱对我们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那绝对是个很大的开销。最后我还是屈服了父亲。不过 CT 检查做得很慢,上午并没有拿到结果我们中午简单的吃了点饭,下午上班后也没有拿到 CT 结果,我们就在门诊和医生聊了一会,她还简单的给我们讲了一下 CT 的原理,哈哈,算作是一次科普讲座吧。我记得她讲得还是蛮生动的。她也一直催着我到 CT 室去拿结果,我和她说没到时间。她说你去拿就行了,大不了让他们训你一顿。我也不明白她的意思,不过最后还是他和我一起去的 CT 室拿的结果。最后的结果和开始医生的诊断差不多,双肺 TB 。我们在闲聊的时候她就怀疑 TB ,她还建议我休学,先把病治好后在考虑上学。我的天啊!当时已经是高三复习最紧张的时候,我三年的努力,难道就这样的付之东流了? 最后在父亲的坚持下,我还是回到了家里。不过当时没有带什么药,因为我还是抱着一丝幻想,希望医生的诊断是错误的。在家呆了几天,班主任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并且希望我身体恢复后马上回到学校,因为总复习的第一轮刚刚开始,这正是最关键的时候。在家呆的这几天中,身体一直还可以,想不到过了几天班主任来我们家了,因为当时我们高中的整体实力比较差,不想放过一个很有希望的学生。这很是令我感动,我和班主任商量一下再到医院看看,然后就会学校。第二次到了医院,我们是挂了一个老专家的号,这个专家还带了三名学生,不过这三个学生,有两个在打盹睡觉。看到这些我的心里就烦了嘀咕,这专家行不行。大体看了后专家给出的结论仍然是双肺 TB ,这彻底打破了我回学校的愿望。不过这次,专家给我看了很多的药,一共是一周。当时我说,这一周的药打完后,就在到这来复诊,看看是不是好了。当时专家任何话都没说,直到以后我才明白, TB 没有半年的治疗是不会有效果的。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为什么那个专家当时不告诉我们, TB 的具体治疗过程和疗效。并且我记得当时他开的药全部都是最新的、最贵的。回家后我们村的医生,看到这些药也是一惊。其实 TB 最好的药就是那么几种,并且都是经典的药,虽然现在有些结核杆菌有了抗药性,但是像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等药还是很有效的。我们的无知和专家的冷漠,使得我们在一周后有多跑了一次医院。这次医生告诉我们以后不要来复诊了,治疗半年后再说。在县城看病的这几天,我们一个亲戚推荐我们去结核病防治所看看,因为那里听说是免费治疗的。我们抱着希望去那看,到了后又是拍片,又是化验,最后的结果是我不符合免费治疗的标准,因为我的结核菌实验是阴性的。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当初到结核防治所看病的经历,因为姓牟的医生,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免费治疗的钱是他们家出似的。最后也是简单的在那拿了些药,可是并不是免费的。这真是应了那句话,病急乱投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7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医生们为什么这样不愉快?
longfo 2010-5-3 14:01
〔原载于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2;5(1):3-4。文/RichardSmith,editor,BMJ 译/冷希圣〕 现在看看中国的医生是不是也一样啊 现在,英国的医生们感到不愉快,虽然他们并非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但是当医生 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往往转向沉重的话题,流露出早退休的想法。这种低沉的情绪 在一系列的调查结果中都有所反映,尤其在医生们谈及的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中全科医生 集体辞职这一事件更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英国政府对医生们的这种心态感到震惊。因 为他们知道靠一群没有士气的医生是绝对搞不好卫生保健工作的,政府正在搞一些试点 向基层放权。但这是对症下药吗?这就好比是治疗,必须要先诊断,而医生们情绪低落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则是深层次的,可想而知是不易解决的。 引起医生们情绪低落的最突出的原因是他们觉得工作压力太大,但又得不到社会 的支持。政治家们只是作出十分慷慨的许诺,而医生却得向病人解释为什么许诺的东西 不能兑现。许多措施只是停在口头上,到头来医生们发现哪样也实现不了,医生无法收 治病人,也无法顺利地让他们出院,社区医疗保健体制正在走向消亡。医生已经付出极 大努力去应对问题,但是他们感觉自己好像是在与这个体系作斗争,而未获得这个体系 的支持。 英国的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是英国式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后一个堡垒。而在当前的社 会,一个商人一年可以赚50万英镑,而许多公职人员年薪只有1万英镑。在这种差距的影 响下,社会医疗保健制度要想弥补社会与医疗保健方面的缺失,虽然不能说根本不可能 ,但却十分艰难。更糟糕的是医生们还得顶着新闻媒体负面报道的压力工作。Kildare被 撤了职,换上了Shipman,而数不尽的关于医疗事故的报道被炒得沸沸扬扬。 政府的卫生部长们看到卫生保健系统这种状况,感到难以理解。实际上,医疗资 源比过去已经增加了不少。全科医生用在患者身上的时间较之20年以前增加了许多。医 生们也越来越多地投入到医疗卫生事业中,从大人物、医学院及医院的院长们到实际工 作中的医生们都是如此。很多新的举措如全国服务网络及保健行动区域计划等都在部署 实施以解决医生们多年来致力于解决的课题。卫生部长们在全国穿梭往来应付一些突发 事件,工作得比任何人都辛苦,他们往往早上做部里的工作,下午回答议员们的质询, 甚至在星期六上午还要做手术。 部长们看来有可能诊断出医生们不愉快的病因,即监管削弱、变化太多和责 任增加。而减少责任似乎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全球普遍的现象,不仅仅影响着医生们 。同样,部长们也不能指望放慢变化的步伐,在他们当今生活的社会里承诺越来越多, 成了家常便饭。这样一来部长们转而求助于根除官僚主义,并对第一线的医生加强管理 ,这不仅仅是因为没有人喜欢官僚主义。从事医疗保健工作的人员希望加强医疗工作的 管理,而他们在这方面却可能不太擅长。 这样我们就接触到了深层次的问题,医生们所学的与要求他们所作的之间有差距 。如最近已退休的全科医生JuliorTudorHart就说他在医学院学的知识在医院里派不上 多大用场,同样地,他在医院中所学的对他的全科医生工作帮助也不大,换句话说,他 等于是学了三回如何当一名医生。但是现在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了,在学校中学的是 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而在工作中医生们发现他们却要在管理,改良,财务,法律, 伦理和交际方面花费更多地精力。LukeFildes在19世纪时画了一幅画,一个沉思的医生 与一个生病的孩子在一起,这幅画在今天也许应该换成另一幅画,画面上时一个为了赶 会议正在为找不到停车位而烦恼的医生。对于医生来说,治愈一名患儿的喜悦,与参加 会议并通过了一项照看受虐待儿童的决议的喜悦是不同的。BMJ编辑委员会委员,政策方 面的教授ChristianKoeck医生认为这个问题有很深的根源,他认为人们把医学的知识模 型搞错了,医生不应该仅仅学会简单地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来解决人们的健康问题,他们 还应该接受一些作为管理方面的培训。这样医生们就可以帮助患者去适应疾病、痛苦和 死亡,这些都是人类必须经历的过程。 考虑现在医生们不愉快的深层原因,还可以想一下医生与患者之间认识的改变, 我们听到不少关于医生转换角色的事情,他们从居高临下的管理者变成患者的伙伴,但 有些人对此还很不适应。而这种改变还在继续深化,我们可能已处于这种变化之中:以 前医生与患者之间不真实的关系需要变得真实。医生常常很清楚他们自己的能力,但患 者却片面通过文艺作品中被夸张的医生形象,误认为医生什么病都能治。至于媒体连篇 累牍的负面报道也可能代表了社会对于医生和现代医学能力正逐渐有了一个较清醒的认 识,尽管在现阶段它使不少医生感到难堪,但最终将帮助建立起一种更加坦诚、成熟和 友善的医患关系。 医生与患者各自不同的认识 患者的观点: 现代医学几乎无所不能,应该能治好我的病 你们医生可以了解我体内的所有情况,知道我的问题出在哪里 医生知道所有应该知道的事情 医生能够解决患者的所有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 因此我们才给予医生较高的社会地位,付给他们高工资 医生的观点: 现代医学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 到医院看病是要承担风险的 医生无法解决一切问题,特别是社会问题 医生绝不是无所不知,但医生知道许多问题是很难解决的 医生的医疗实践充满风险,成功与失败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所以我最好是保持沉默,以免使我的患者失望,弄不好还会丢掉饭碗 医生与患者应该达成的新共识 据此双方应该认识到: 生病、痛苦和死亡都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事情 医学不是万能的,尤其解决不了社会问题,并且医疗实践是有风险的 医生绝非无所不知,他们需要作出决断,需要得到心理上的支持 医生与患者要共同对付疾病这个敌人 患者不应把什么问题都推给医生 医生应坦言告知患者哪些事情做得了,哪些做不了 政治家们要少说大话,面对现实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07 次阅读|1 个评论
医患关系在熟人社会式微过程中的窘境及其成因
jtfeng 2010-5-3 09:13
旧文一篇: 医患关系目前面临窘境,医疗界内外对此存在不同看法。传统观念里,医生是神圣的职业,医生的职业道德备受推崇和尊敬。新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国医》似乎重新让人们回到一个令人怀念的时代,主人公的大医精诚精神让观众浮想翩迁。 《大国医》故事原型源于洛阳名医郭氏,主人公所处年代距今不过数十年,其掌故至今在主人公行医之地仍被一些老年人津津乐道。郭氏诊治病人不收诊金,而是由患者按照主观意愿提供一定量的礼品(农产品为主)所取代。郭氏后人中很多人继承其先人衣钵,继续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所不同的是:行医场所从偏僻村镇移至繁华都市,经营性质由个体诊所转为国有医院,病人诊治费用不再采用实物方式而代之以货币。 郭氏先人不收诊金、想病人之所想,历来受到人们称道,其故事走上银幕的目的亦是教育后来者要弘扬高尚医德。为了给患者看病,诊金、药费都不收,一个人为他人付出到如此地步,无论以传统的还现代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没有理由不尊敬他,医患关系似乎也没有理由不和谐。 郭氏后人在其从事领域内亦颇有建树,享有医名,但人所称道的诊金收取方式却从此中断。很显然,不能归咎于个人因素,乃是社会变革所致。郭氏的行医方式及其维系的医患关系只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出现,随着社会的变革,必然走向没落。 《大国医》发生在熟人社会中。熟人社会状态下,小农经济占主流,交通不便,人们生活局限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地理范围内。医生处于个体行医状态,服务对象大多局限于熟人关系圈子内,医生和患者之间属于直接或者间接的亲友、邻里关系,双方的关系主要依靠自身道德观念及乡规民约来调整。在这种背景下,亦礼品方式换取诊疗服务并不奇怪,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并不局限在诊疗者和被诊疗者之间,反过来患者对医生的信任除了医生的职业因素之外还掺杂了熟人因素。 时至今日,《大国医》展示的这种和谐的医患关系并未完全消亡,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零星存在。以豫南某地一乡村为例,交通相对不便,人口偏少(300人左右),村人若有轻微不适病症时,常向乡村中医求助,医师通常诊断之后给予病人草药若干供其治疗,在诊病之时并不收取费用,而是选择在一年之中秋收农忙之后于村中张贴告知书名曰医助,内容也别具一格:某某(医生)定于农历某月某日杯水,村民看到医助之后即明白需要向医生提供一定数目的报酬以感谢过去一年中的付出,称之为告助。报酬的支付方式采用原始的实物方式粮食,至于数量多寡则取决于村民个人的主观意愿,大都从其本人及家属获得帮助的多寡来衡量支付粮食的数量。 当下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具备相当规模,交通非常便捷,使得医生的诊治辐射地理范围从数十里拓展至千里之外,医患之间出现熟人关系的概率大为降低,因而用于调整熟人之间的道德纽带亦不复存在。 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过程中,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带来医疗条件的改善。在熟人社会中,医生大都以个体行医方式存在,药品主要使用传统的中草药,诊断方法依赖简单的望闻问切,不存在现代的器械检查和治疗手段。工业文明带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医疗机构呈现规模化和科学化发展,医生的分工也越来越精细,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医疗成本也越来越高。此时,医疗机构及医生不可能采用熟人社会中凭照患者个人道德观念和主观意愿来支付医疗费用,而必须采用现代的货币和财务支付制度。 熟人社会的式微和工业化社会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必然发展趋势。医患关系不可避免首道社会转型的影响,进一步而言,医患之间的约束关系将由道德约束机制向契约机制转换。当前社会中医患关系饱受诟病,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熟人社会转换并未彻底完成,多数人观念中的熟人意识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医患双方来讲(主要是患方)契约意识不明确,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目前建立的契约关系形同虚设,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机制。 患者往往以熟人社会中医生采用的诊疗方式来衡量今天的医生,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期望偏差。现代医院制度非常完善,除了特殊情况,疾病诊治过程中不可能不付费先就医。换言之,如果患者在医疗费用的支付方法和支付数额能够达到其预期目标的话,解决医患关系恶化的难题则指日可待。 从医生方面来看,在熟人社会,医生无论从整体文化素质或者从专业水平上均明显高于患者,患者对医生亦表现出相当的尊重,因此看医生的过程被称之为求医,医疗资源的稀缺和珍贵可见一斑。在当下社会,人群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使得医患在知识层面(包括医学知识)的表面差距 有所减少,造成患者对医患关系的平等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见,医生如果仍然以熟人社会的眼光看待患者显然行不通。 医患关系出现不和谐,其实质是社会化程度提高的同时相应的契约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外在表现。熟人社会中医患关系的和谐是一种低水平的和谐,其时医生所掌握的医学知识非常有限,所用药物局限于中草药,诊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无论如何,社会的发展不允许重新回到熟人社会中去享受和谐的医患关系。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30 次阅读|2 个评论
患者是否也应该有点患德
张三火 2010-4-28 08:37
我弟弟是有二十多年医龄的乡医,虽说是乡村医生,但是他是正规的全科医师资格,能力和水平可是不一般的,甚至比许多大医院里的医生所掌握的技能还要多呢!他要负责全村人的医疗、防疫、康复护理、保健等一系列工作,集医护技能于一身。他是村卫生所的负责人。 近一个月来,弟弟因为一个牛皮癣患者而烦恼不断。以致全家昨天一夜无眠。 事情是这样的:大约一个多月前,有一对外村来的母女找到弟弟,说是听别人介绍我弟弟治好了牛皮癣病,所以特意慕名而来的。我弟弟看那个女孩子的皮肤病很严重,就说还是到大医院或是专科医院去治吧。她母亲说,女儿从7岁开始得牛皮癣,一直到现在已经21岁了,各地医院也去了、中西医都治了,但总是时好时坏,经常发作,并且病情渐渐加重。她央求我弟弟说:就给治一治,打几针药(弟弟用的是一种西药针剂),如果不见好转的话,我们也不怪你。弟弟看她们可怜,又真诚想治病,就给那个患者打了针,一共打了三针,之后就没见来复诊。 直到半个月后,那个患者带着自己的父母、表姐一行四人找上门来,说我弟弟给患者的病治严重了,现在要去北京治疗,治不好的话,就回来找弟弟算账、要钱,少说十万八万的!过了几天,又打电话说已经到北京了,北京的医生说如何如何。又过几天,就把我弟弟告到县卫生局,主管的局长打来电话询问,弟弟把诊疗记录、用药记录如实呈报上去,局长说:这也没什么问题呀!这家人一看到局里告不成了,昨天那对母女又来到我弟弟家里,进屋后那女患者就躺在炕上,她母亲说:你就得给我们治病,我们就住在你家不走了。 弟弟因为这段时间病人多、防疫工作紧,又忙又累,本来血压就有点高,经这患者三天两头折腾,血压更不稳定了,他感到心寒。他对我说:姐,我不想再干下去了!现在的患者太没良心了! 弟媳报了警,警察来了,说这涉及医患关系方面的,要到24个小时才能算违法。对警察的劝说,她们毫不在乎,那母亲说:你们抓我吧,找个有饭吃的地方。警察回去了,说等到24个小时不走,再打电话找他们。晚上,村长和治保主任也来劝说她们离开,无效。这母女赖在我弟弟的家里,大小便都不出屋。实在是太欺负人了! 这一夜,我弟弟一家人,我父母,都是一夜无眠。这样无奈地等待24小时的到来!这是法律规定的吗?没良心的病人就可以这样肆无忌惮的欺负医生?!谁来保护医生的权益?!谁来保护医生家人的权益?!患者生病就是弱势的吗?医生强吗?医生不是全家都在跟着忍气吞声吗?!医生讲了医德重了医德,可是有的患者没有一点道德良心,患者是否也要有一点最起码的患德呀? 身体坏了,良心也坏了,那应该真的不可救药了吧? 弟弟是远近出名的德技双佳的医生,业务过硬,服务态度好,对患者有耐心,医患关系一向很好。特别是对待老人,更是关怀有加。因为他是孝子,面对生病的老人总会想到自家的老人,对于那些不关心生病老人的子女他会晓之以理的劝导。有位老人生病时,子女都不在,我弟弟给他看病治疗,还关心他的生活,问他想吃什么,下次来时帮他带来,老人说想吃皮冻,弟弟在百忙中到镇上买来,下次复诊时给他带去,老人感动的流泪。类似的事很多,在我们家三代人的行医生涯中,这只是应该做的、极其平常的事。 当一个医生,要终身学习、事事小心、时时用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能够治好患者的病,这是第一重要的!这是我家行医的祖训! 昨天,那患者9点钟来的,现在快到24个小时了。这时间,对弟弟的一家人来说,分分秒秒都是漫长的吧! 11点40分得到消息:警察没请来,说没有地方放这母女!那母女说:等着警察来抓呢,警察不来,就不走。弟弟全家人无处安身了!弟媳说:一会儿只能去派出所呆着了,因为家被人占了,无处可去。昨天警察说的24个小时的事又失灵了! 19点10分得到消息:那母女仍然在弟弟家里耗着,当地警察不管。打110也不管用。一家人还在亲戚家,无法回自己的家,家被占着。不知道这事应该谁来管,如果不是医生家,早就按照法律办事了,可是医生家里就不行! 4月29日上午11点30分:到现在为止,那个患者与她的母亲,现在又加上一个姑姑已经在弟弟家里非法骚扰50多个小时了,今天早晨又来了两车人,说找来了报社的记者。姪女又报警,警察现在也没来,因为没有警察在场,家里人也没有露面。不知道这事能折腾到什么时候,这种情况下,警察无视其违法行为,谁还能来管这件事呢? 5月4日消息:卫生局出面进行调节,让弟弟给钱,弟弟说如果1万之内可以考虑(他被磨的也烦了),可是那家说至少要5万,结果没调和成。弟媳和姪女等亲友当时都很气愤,口气也变得强硬起来,说回家就把人拉出去,宁可医生不当了,也不能受这种气!还要找一把局长说理。结果那家来谈和的人(患者的叔叔)见事不妙就走了。弟弟他们从卫生局还没到家,那患者的父亲把她们从我弟弟家接走了。弟弟家还是心有余惊,怕她们不罢休。遇到这种事真是气人,凭什么就来要钱呀?又没有用错药,又不是非法行医。这场无理的医闹终于收场了!
个人分类: 临证心悟|4834 次阅读|9 个评论
我为什么选择了医生(1)
fuhonghai 2010-4-25 20:53
有人问我,选择了学医后悔吗?有时候我也自己问自己,到底当初的选择对不对。看到高中时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工作,有些人都已经结婚生子。我还在漂着,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在哪里?说实在的我心里也羡慕他们,毕竟成家立业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终身目标。难道我当初的选择真的错了吗?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当初选择的过程。 说实在当初选择学医确实异常的简单,这倒不是因为我没有认真的考虑我的未来。其实在临到高三我对学医是一无所知,也没有好好的想想我的未来。可是临近高考时的一次突然变故,让我彻底的看清了方向。 那是下午快要放学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是自习课。我在看一本课外书,可是我突然感觉嗓子中有什么东西,热乎乎的!像是有痰堵在喉咙,我下意识的咳嗽了一下,可是当我看到咳出的东西,我惊呆了。血!记得前几天还和同学聊天,我问他们,你知道电视剧中为什么当有人看到白色的手绢上出现红色的血丝,他们神情那么紧张吗?当时我装的煞有介事说:因为他们的心脏破了,命不久矣!现在想想当初真的可笑。不过当看到我咳出的血,真的把我吓坏了。当时我以为是自己咳嗽的太厉害,把什么弄破了。我还是强忍着,不过刚刚一会就感到喉咙又是一阵发烫。我当时就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看到又是暗红的血。我真的有点坐不住了,邦武和我一起去了医院,因为当时快下班了,我先没去医院,先到一个亲戚家,让他陪着我去看病。毕竟他比我要熟悉,到医院都已经下班了,值班的几个人正在下棋,有一个看了看我,简单的问了几句也没有做任何的体检,先让我去差个血常规和血沉。查完后他看着结果给看了点药,现在我也记不清楚他当时的诊断了,给开得药我也记不清楚了。不过还好到医院后再也没有咳过血,我的心也暂时放了下来。 晚上回到教室,好多同学都过来问我,我记得很清楚果果也过来问我。晚上回到了住的地方。哦!忘了介绍我们住的地方,自从暑假回来我们就住在离学校很远的县面粉厂的厂房里,不过是旧的厂房。新的宿舍楼还没有建好。每天除了早上起、中午还要回去休息、晚上在回来。高三的课程本来就紧张,加上本身我的身体就不是很好。开始的几天真的是把我折腾的够呛。可是慢慢的我感觉还可以,别人行我为什么不行呢。晚上回到宿舍我想可能是这几天太累了,休息几天也许就好了。 第二天还是像往常一样,我们一起排队去学校,这样是为了安全。上午是一次英语的考试,可是在考试期间我又感到不舒服。这次我没有大意,马上和老师说了情况。班主任那几天不在,英语老师就和年级主任请假,年级主任让我先回家,让家里人和我一起到医院看看。中午回到家,母亲不在,我自己躺在炕上胡思乱想。不一会母亲下地回来了,看到我回家,母亲很吃惊。因为当时家里没电话,回家前也没和家里人说。我简单的和母亲说了我回家的原因,母亲看来也是很担心,不过她还是极力的安慰我。中午简单的吃了点饭,下午母亲带着我先到我们镇上的卫生院找了个大夫,他是我们当地远近闻名的医生。可是,遗憾的是人家家里有事不在医院。没办法,回家后母亲决定明天让父亲和我一起去县医院看病,因为父亲当时在外面干活,晚上才能回家。我们都焦急的等着父亲回来,父亲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 晚上父亲回家后,商量了一下明天到县医院的事情。开始我想这也没什么,也许检查检查没什么事情,我就直接回学校了。父母也担心我的学习就没有反对。第二天我和父亲一起坐上了去县城的汽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救人一命,胜添七堵墙(续完)
热度 5 XiaoCG 2010-4-23 19:11
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可在如今社会里,有时救人一命,却可给你添堵墙. 腊月25,一位麻醉教授朋友兼领导请我吃饭,开车去饭店途中,聊起他前2周去某大医院(A)会诊:一40岁女工程师,因打喷嚏时小便有轻度失禁,请另一更大医院(B)泌尿外科教授去做了尿道吊带手术(简单手术)。术后病人双腿瘫痪了。术后都48天了,A、B医院多次请了全市和国内多学科专家会诊(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麻醉科、骨科),连癔症的可能都想到了,还是搞不清原因,最后说可能和麻醉有关。因为是很好朋友,我听后立即开骂了:你TMD不读书不钻业务,只知当官混会诊费,这与你麻醉屁关系呀?他一听,眼睛瞪牛大:真的?立马边开车边给A医院麻醉科主任打电话:XX, 你老板说那瘫痪病人与麻醉没关系!(那麻醉科主任是我30年前带实习的,她那班学生30年来一直叫我老板) 第二天,腊月26,A医院院长、医办主任一起来请我去会诊,由于知道我的规矩是从不在国内会诊或走穴开刀,(有疑难病人转来我院就行了)还把我那学生麻醉主任也带来“动之以情”。看在病人瘫痪不便和师生情分上,只好破例前往。看了病人,我说:与麻醉无关,因为1...2…3…, 这是尿道吊带手术错误捆扎住双腿神经所致。记录的A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眼睛大瞪,几乎不相信自己耳朵: 这。。可能吗?我告诉他:几乎不可能,全世界无先例。但这是我唯一的诊断。处理:手术取出尿道吊带,越快越好,再拖腿就不能恢复。可是麻烦来啦:这种吊带是带倒钩的,只能植入,不能取出。更加上时间已50天,太久,又和神经血管长在一起,强行取出会彻底拉断神经肌肉,更槽糕。看着A医院各位也是太为难啦,我只好说:你们做的确压力困难太大,让B医院做也有压力困难而且他们不认为是手术问题,这样吧,把病人转到我院我来作吧。次日,病人转来,抓紧做术前准备、检查。第四天,腊月28上午,手术。的确很难,从无先例,可是现在好事容易的事哪有我的份?2小时如履薄冰的下来,总算完整无损取出。中午还预约有事,先下台走了,收尾的教授问术后如何处理,我说:麻醉醒后让病人抬腿就行了。1小时后,手术室电话来了:“病人两腿都能活动自如了,抬老高!”---大惊小怪。大年初五,病人上午走着出院了。晚上, A医院院长在高档饭店请客,受之无愧。用他的话说:省几百万赔偿事小,人家40岁瘫痪一辈子咋办? 多美好的故事,如此结尾多好。可这添堵墙之说为何? 后来知道我让很多人不舒服了: A 医院有些人对我的会诊非常不以为然:这肖教授怎么这么武断,对以前几十个专家教授的多次会诊记录、意见看都不看,也根本不和我们商量讨论就一、二、三,乓、乓、乓。走啦。他那诊断不可思议,那有把握?! 病人转来我院准备手术时, B医院原来做手术的教授给我手下一位C教授打电话责问:肖教授凭什么说是他手术问题?!(谢谢他给我面子没直接电话责难,看来我这恶名在外总还是有点好处:-)), 当时正消毒准备上台,C教授唔着电话转告我,我说:对他讲,我在帮他的大忙。 事后,我科C教授对我说:我们都为您捏了把汗!这种与您无关的大麻烦,您硬揽到自己头上!万一诊断错了,或是手术不成功取不出,那对您的声誉影响可就太大了!而且病人扯皮后患无穷啊。 嗯? 声誉?倒真的完全没有考虑过。既然我插手了,我就必须为这病人尽最大的心和力,仅此而已. 浮屠?墙?Who cares.当然,我也不是不珍惜几十年当医生的声誉,这病人情况虽然的确复杂困难罕见,但对我而言,一清二楚呀!
个人分类: 未分类|7301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颜福庆 一生为了中国医学现代化
longfo 2010-4-22 08:31
耶鲁求学时期的颜福庆 湘雅时期的颜福庆像 颜福庆和毛泽东     ◆高晞 1931年3月的一个晚上,颜福庆应邀为医学预科生演讲,题目是《现代医学教育的趋势》。 他说:我想与诸位谈谈学医的目的,学医的目的,有许多人以为能多赚钱,我想跑错路了。因为做一个真实的医生,是赚不动许多钱的;除非用不正当的方法,当然例外。他提出服务人类,为公众利益为目的去学医,做人类的服务者。 当晚,一位医学预科生,将自己整理的演讲记录投到《民国日报》,使我们今天有幸读到这贯穿了他一生的主张。 壹圣约翰医学院毕业后耶鲁读博 颜福庆生长在上海一个牧师家庭。8岁那年,父亲因伤寒过世,他被过继给了伯父,伯父颜永京是上海最早的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的创办人及首任院长。颜福庆的童年在圣约翰书院度过,并在这里接受最初的教育。伯父崇尚西学,早年留学美国,是最早将心理学介绍进中国的学者。颜永京希望长子颜惠庆学医,但颜惠庆志不在此,颜永京未了的心愿,在嗣子颜福庆身上实现。1903年,颜福庆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是中国第一代培养的本土西医。 颜福庆看到最底层中国百姓的疾苦,希望走一条为普通民众服务的医学现代化道路。 毕业第二年,他报名赴南非,为在那里开矿的华工治病。南非矿下的劳动环境极其恶劣,颜福庆亲眼目睹同胞不断遭受钩虫病、矽肺的威胁,却必须为养家糊口继续卖命。南非的医疗实践,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医学知识还不是很扎实,决定去美国进一步深造。1906年,颜福庆考入耶鲁大学医学院插入二年级班。全班25名学生,他是唯一的黄种人。1909年毕业时,他荣获耶鲁该年度优秀博士毕业生,是第一位获得耶鲁医学博士的亚洲人。 耶鲁大学毕业后,他想去欧洲继续深造。此时由耶鲁同学会组成的旨在中国发展医学与教育的非赢利组织雅礼会向他抛出橄榄枝,聘请他去长沙雅礼医院任医生。 贰五年长沙行医促建湘雅医学院 一百多年前,长沙有一所后来很著名的医院雅礼医院。开办者是美国传教士胡美医生。最初5年,医院只有他一名医生。1910年,胡美到码头迎接28岁的颜福庆:你是上帝送给长沙的礼物,这里还没一位真正受过现代医学教育的医生。 当时中国内地的老百姓并不了解西医,医生的白大褂也常让人联想到出殡时穿的丧服。西医将硬邦邦的温度计塞进病人嘴里时,很多人以为这是外国人在下毒。颜福庆在病人狐疑的目光中,主刀外科手术。一张纯粹的中国面孔为他加分不少,逐渐得到当地百姓的信任和尊重。他开始被接到病人家里看病,长沙的学校也向他频频发出邀请,为学生们讲医学知识。颜福庆说: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内心的喜悦,能为我的同胞服务,这太令人激动了。这儿的百姓对医生的需求太迫切了。到1914年,颜福庆已在湖南行医5年。他脱下西装,穿起了长袍。因为西医见效快,而且诊费全免,老百姓自然乐意尝试。西医在湖南的局面逐渐打开。 1914年前后,教会医院和医学校考虑与中国政府合作办学的事宜,提出与中国人办的医学院校合并,或与国立大学合办医学院。颜福庆认为这是中国发展医学的绝好时机,计划与雅礼会在长沙开设一家现代医学院。 一天,湖南都督谭延闿患大叶性肺炎,突发高烧。多位老中医诊治,体温仍达40摄氏度。谭延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请来了颜福庆。颜福庆简单测了体温,询问病史,开了些西药便告辞了。第二天,谭延闿的高烧退了。颜福庆借这个机会向谭延闿提出雅礼会与湖南省政府合作,在长沙办所西式医学院的申请,获鼎力支持。多年后颜福庆回忆说,大叶性肺炎,到第八天就会自动痊愈,这是医学常识,我并没用什么特效药。 1914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长沙成立,32岁的颜福庆任校长,胡美任教务长。医学院不设教堂,崇尚信教自由。这是颜福庆生命中的第一所西式医学校,严格按照现代医学最新教育体制制定学制,两年预科,五年本科,一年实习,课程参照美国甲种医学院的科目。学校教学语言是英语,临床实习、病理报告都采用英文。 早期的湘雅学生平均淘汰率高达70%以上,但毕业生中走出了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发现沙眼病毒的汤非凡、热带病学专家应元岳等一批医学大家。20世纪初,在洛克菲勒财团投资北京协和医学院前,湘雅医学院是中国最具规模的现代医学院。 脱离教会,建立中国独立的西医事业是颜福庆的理想。 1914年,在颜福庆和伍连德倡议下,中华医学会在上海成立,它是中国西医独立的标志。90多年过去了,今天它仍是中国国家级的学术团体。 叁帮民国政府建卫生部却未留名 1926年,北伐战争战火烧到长沙。12月15日,颜福庆带妻儿仓促逃离他亲手创办的湘雅医学院。 1927年,是颜福庆生命中最重要的年份。北伐战争一结束,民国政府重新制定国家管理体制,国联卫生组织的官员找到颜福庆,建议他协助政府筹建中央卫生部。当时,颜福庆俨然是中国医学界与卫生行政管理的领袖,只有他才能承担此重任。颜福庆考察西方各国卫生行政体制后,着手起草卫生部草案。 他设想,将医疗卫生保健体系覆盖到农村,由政府保障广大农民的健康利益。 但当时卫生部成立时,却没他的名字。 于是,颜福庆回到上海,想创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医学院实现他医学现代化的理想。《创设上海医科大学意见书》中写了他的主张 :医学为民族强弱之根基,人类存在之关键。他大声疾呼,不自造庸医,遗患社会。 自筹资金创建学校时,颜福庆收到协和医学院的邀请。协和为他特设了副院长一职,是协和第一任中国籍院长。同时,颜福庆又收到民国政府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校长的邀请信,请他出面组建国立上海医学院,因与协和有约在先,颜福庆只得先北上赴任。颜福庆上任后,发现这依旧是富国在穷国办学校后,放弃了中国人当大学校长最高的工资,一年聘期未到,就回上海,全身心投入国立上海医学院的建设。 肆上海医事中心达欧美同类水平 上海医学院初创,办学条件极差。颜福庆认为现代医学院必须有自己的教学医院,就租下红十字会总医院作为教学医院,自己当院长。他每天在吴淞的医学院工作半天,再乘火车赶到市区红十字会总医院指导临床教学。颜福庆为医院制定病人至上的院训,成为平民信赖的医院。沪上工商名人叶澄衷之子叶子衡是颜福庆在圣约翰的校友,颜福庆说服他捐出叶家花园,开设结核病医院,对付当时最致命的痨病,成为医学院的第二所教学医院。 1929年,颜福庆重访美国,发现中国距离美国的最低医学标准还有很大距离。回国后,颜福庆四处游说政界、金融界和卫生界实权人物,募集资金筹建医事中心 。颜福庆的孙子颜志渊回忆:解放前有些有轨电车,好像是分几等了,他是坐在最后一等,手拿个算盘,还拿个包,还有个账本。他没穿华丽的衣服,他要省每个铜板,所以得了个雅号,叫犹太人。 颜福庆不放弃任何募集资金的机会。为筹款,他牺牲了女儿的终身幸福,迁就传统婚姻。1937年,颜福庆终于用筹来的100万两银元建起了他心中的医事中心,设上海医学院、药学院、护士学校、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山医院等教学医院。 伍推公医制提倡发展公共卫生学 1928年,民国政府卫生部正式公告,要在全国推行公医制。这与颜福庆一生追求的现代医学为人群民众服务的理念一致,他在中华医学会全国大会上宣布积极支持政府的决策,并最早在医学院开始推行公医制。 20世纪中国大多数老百姓都看不起病,颜福庆认为实行公医制,要以预防医学为主,他相信如果防病防得好,就能节省卫生费用。 颜福庆在医学院开设公共卫生科,亲自讲授公共卫生学。 1928年,颜福庆在吴淞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卫生实验区。他让医学生下乡,为当地居民开展环境卫生宣传,疾病预防和妇幼保健,为中小学新生体格检查,建造新式公厕。颜福庆创办的吴淞卫生模范区后来在淞沪抗战中毁灭。 颜福庆教育学生毕业后不能私人开业,要他们到公立医院为人群服务, 他还将最优秀的学生直接送到农村培训。 但民国政府却在公医制名义下,将私人医疗机构、医药、医疗器械企业收归国有,形成中央集权,使公医制完全变质,颜福庆只得在庙堂外,坚守他为人群服务理念。 陆上医围墙坍塌后老人屋内长逝 没人想到,这位中国现代医学的设计者和开创者竟在84岁那年面临他一生中最深重的痛苦。一场浩劫来了,他在自己募捐创建的校园里被押着游斗。斗完了,儿孙接他回家,想找些话安慰,颜福庆却说:不必把这些事放心上。我从前在湖南看到痞子造反也是这样。 1968年以后,80多岁的颜福庆身体越来越差。一天肺气肿复发,家人用藤椅将他抬到隔壁中山医院急诊室。看到颜福庆三个字,医生立即向工宣队请示。结果,给点药就打发了他。孩子们想给呼吸困难的老人借个氧气瓶回家,被无情拒绝。老人说:我们回家吧。颜志渊说:当时天很冷。从中山医院出来,他淌着眼泪,讲不出话。年迈的颜福庆不屈地保持尊严。有工宣队员问他:老家伙,你为什么不自杀?老人平静地说:我为什么要自杀?我问心无愧,不会自杀。 1966年以后,颜福庆住在与上医一墙之隔的小楼里。1970年11月29日上午,上医围墙突然坍塌,孩子们跑出去看热闹。屋里坐着的老人倒下了。家人问他:不舒服吗?老人摇头。要去医院吗?还是摇头。再问,老人没了反应。就这样,颜福庆走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 现在,后人常会想起1937年,颜福庆在中山医院开业典礼上的话 :我们认定做医师的人,须有牺牲个人、服务社会的精神,服务医界,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如在医学院或医院服务的同人,皆有此种决心,则医事事业,定有相当进步。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97 次阅读|1 个评论
1972年4月,毛主席给我个小本本
热度 9 XiaoCG 2010-4-10 12:38
一晃 38 年了。 1972 年 4 月, 16 岁刚出头的我踏进医学院的大门,成为一名 光荣的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工农兵学员 。惭愧,俺是个假工农兵学员:从高中直接开后门上的大学。感谢毛主席一句最高指示:从后门进来的也有好人,从前门进来的也有坏人 , 他老人家给我的那个小本本(学生证)得以伴我修完学业。 政治教育、医学入门、上山下乡,巡回医疗、访贫问苦、送医送药。三年多的工农兵学员生活把我这假工农兵学员蜕变成了真的。毛主席的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深深地铭刻在脑海,成了人生的指南。 又是人间 4 月天,又到清明祭祖时。陈毅有捷报飞来当纸钱之绝佳诗句,可我既没当官,也没发财,更没得诺贝尔奖: -- (, 有什么能祭告主席?勉强拉几条吧,看对不对得起老人家给我的那个小本本: 1, 行医 30 多年,我从没吃过任何病人或家属请客吃饭。 2, 行医 30 多年,我从没收过任何病人或家属的红包。 3, 97 年回国任泌尿外科主任至今,没拿过任何药品回扣。( 87 年出国前没药品回扣这种事) 4, 行医 30 多年,我对 每个病人 ,不论高管富贾,还是平民乞丐,都尽了我最大的心和力。 前3条很容易,第4条非常难。还得继续努力,坚持到退休,就可问心无愧地到毛主席纪念堂给老人家磕三个头去。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514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转载 丁香园 某不好也不坏医生的真情告白
fuhonghai 2010-1-24 12:12
某不好也不坏医生的真情自白 老刘 一个地地道道的外科医生。在基层的一个县级医院工作, 45 岁,副主任医师,外科主任,年薪约 2 万元,加上灰色收入总共约 3 万元。我自己以为我是个不好也不坏的医生。好的地方是我对病人很负责,对任何病人都很关心,心地也比较善良。坏的地方是我也收病人的礼品,喝病人的酒(收病人真正的红包很少,基本不收),我也拿回扣(灰色收入基本是回扣),还出了二次医疗纠纷,但都妥善处理好了。我的情况基本这样,如果大家认同我这个不好也不坏的医生说的是实话,我就与大家讨论讨论关于医疗上存在的各种的问题。  近几年来 , 由于医疗费用的大幅度提高,也由于少部分医务人员缺少医德,更由于媒体的恶意宣传,致使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过去的白衣天使,现在却成了人们谴责的对象,快到了谈医色变的程度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本来医务人员的名声就够臭的了,随着哈二医所谓的 天价医疗费 事件的出现,又冒出了个深圳天价医疗费,还有什么叛徒医生陈晓兰,见死不救的急诊室等等媒体大力宣扬的事件层出不穷。这种以偏概全、刻意贬低医务人员的宣传方式,致使医疗界这碗混水更加浑浊了,医护人员好像成了过街老鼠,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了。老刘作为一名医生,看到这种现象,在强烈谴责那些失出了医德的同行、败类的同时,也真心想与大家探讨一下医疗方面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耐心的看下去,相信你们会对医疗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目前医疗费用过高,看病难的原因是什么?    1 :医疗走市场化是罪魁祸首   中国人办事情,总是爱好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建国后几十年的计划经济,致使我们的经济走上了崩溃的边缘,但全盘否定计划经济,一切走向市场一刀切的做法,是医疗改革的最大失误之处,也是医疗改革失败的罪魁祸首。   人是吃五谷杂粮的,无论是地位的高低、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生病的,但商品社会、市场经济又致使贫富距离越拉越大,在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人的吃穿拉撒睡等日常生活水平也拉开了距离,但这一切并没有引起地位较低,比较贫困的大部分平民百姓的反感,因为这一切都有不同的档次,地位底,贫困的人要求的档次底一点就行了,他们照样感觉生活的有滋有味。富人在五星级酒店喝人头马,吃鲍鱼与平民百姓在破烂的小酒店里吃一粒花生米,喝一口二锅头的幸福感觉并没有多少差别;富人虽然可以在家住豪宅、出门坐宝马,高档电器应有尽有,但穷人在家住土房,出门有辆破自行车骑,能看上黑白电视也感觉不错,因为现实中这样的人还是大多数,而中国的平民百姓又是世界上最容易满足的人群。   虽然平民百姓对日常生活容易满足,但这不能表明他们就不看重自己的身体,他们也有极强的生命欲望。他们可以把生活水平降到最底点,甚至自己的孩子上不起学也没有什么,但他们一 但 病了,难道让他们也不治病了在家等死?而医疗走上市场的结果,导致了大幅度提高了医疗费的同时,也致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向大中城市集中,医疗资源集中的结果,致使平民百姓失去了选择相对费用较低医院治疗的权利,长此以往,平民百姓还能够看的起病吗?   什么也可以市场化,但医疗、教育不能市场化;退一步讲,即使教育可以市场化,医疗也不能市场化,因为医疗面对的是生命!教育市场化了,医疗都市场化了,国家的税收都去干什么了?    2 :混乱无序的医药流通渠道   一盒出厂价几元钱的口服药物,到了医院就卖二三十元了,药物从出厂到医院,要经过多少中间环节?这些中间环节是国家设置的还是人为造成的?国家是否对医药税收过高?有多少人在吃医药中间环节这碗饭?医院能否直接从药厂进药?同一类的药品,为什么要反复生产?新药特药的价格是谁定的那么高?医生拿医药回扣在虚假医药价格上起了多大的作用?这一切,又有谁去调查研究?谁能够给个说法?   从以上的问题可以看出,据高不下的医药价格,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医生拿了多少回扣,而是出在了医药流通渠道管理混乱上。医生拿药物回扣,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造成医生目前口碑较差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个根子不在医院,也不在医生。十几年前没有医药回扣,医生不也就那样过了?但作为一个人,当利益摆在你面前,开一合药就几元钱,在商品社会的今天,我想信大部分人会经不起这种诱惑的。开谁的药都差不多,为什么不开有回扣的?其实在有医药回扣以后,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生与护士之间,矛盾增加了,大部分有良心的医生是主张取消的,但里边的原因很多,过大的夸大了医生拿回扣的弊端,让医生背上了造成医药高价的黑锅,想单纯靠医生改变这种状况是不现实的,只能蒙蔽部分人的眼光,转移造成医药高价原因的真正凶手。调整目前的医药流通渠道,调整药厂与医药公司、医药公司与医院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回扣问题,也这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根子上解决医药高价的这个棘手问题。 如果下狠心调整医药流通渠道走上了良性循环,医药大大的降低了价格空间,医生到那里去拿回扣?而医药价格的真正大幅度下调,平民百姓求医难,看病难的问题也就有所缓解,这本身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有关部门却视而不见,但媒体却总是把焦点放在医生拿回扣这个问题上,而真正造成虚假药物的责任的根子其实并不在医生身上。建议有关部门认真查一查新药特药审批部门,药物定价部门,以及医药公司是如何操作医药市场的,相信那些地方才会有大鱼可抓。    3 :昂贵的医疗器械、医疗耗材、先进的医疗技术与国民的收入平衡问题   三十年前,一个医生,单纯靠一个听诊器就能做个好医生,但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又有那一位医生敢冒误诊的危险而去这样做?为了给病人一个明确的诊断,也更是为了明哲保身,医生只好加大辅助坚持力度,检查费用也就大幅度提高了。大多数医疗器械都是进口的,动辄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人民币,在国家没有投资情况下,医院只好提高检查价格尽早的收回投资,以利更换更先进的医疗器械,而越来越昂贵的医疗器械价格致使检查费用也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情况,病人总是把怨气撒在医院身上,其实医院也有医院的难处。如果没有先进的医疗器械,就很难吸引病人,医院也就很难办下去了,这就更加造成了医疗资源的集中,加大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国家出面,由国家来调整或者投资为医院购置器械,并出面干预降低各项检查费用,这也是大幅度降低医疗费的一个重要手段。   由于国家的医学科研只注重临床,导致大多数医学新技术远远低于国外水平,而引进国外技术,就需要购买那些昂贵的医疗器械、耗材,新技术的开展,高收费就在所难免。介入治疗都进行几年了,但所有的耗材基本是进口的,一根管道就是几千元,做一次治疗就需要几万元,老百姓谁能够负担的起? (手术电刀国产的和进口的相差十倍) 汽车可以高价卖,家用电器可以高价卖,有人吃一顿饭就可以上万元,老百姓不买不吃就罢了,但老百姓病了,却不能不治疗,但他们如何承担的起这些昂贵的新技术新疗法?国家如果继续在此方面没有作为,我们的医院真成了少数富人的医院了。   4 :医疗保险的黑洞   同样是国家的公民,但城市人,尤其是有正式单位的职工,大部分都有类别不同的保险,但农村老百姓,有几个人有医疗保险?有人说了,那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为什么不买医疗保险?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痛,如果他们有钱,他们能不买吗?再说,即使有少部分农民买了医疗保险,由于医院的很多不良习惯,到医院给看病时医疗费会大大的增高,其花费并与无保险的病人相比,并没有底多少,问那个傻瓜愿意买医疗保险?   少数人的公费医疗,也大大的刺激了医疗费盲目的升高,致使更多的私费医疗的病人看不起病了。因此,强调医疗保险的重要性,国家补贴性的动员老百姓尤其是农民买医疗保险的策略也是不足取的。在没有大幅度降低医疗费的情况下,老百姓还是看不起病,不会起到什么大作用。医疗保险的购买,要采取自愿的办法,国家的资金,也没有必要在保险上下功夫,如果这样,一个更大的黑洞很快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国家对医疗方面的投资,主要应该在控制医疗费上下功夫,只要医疗费大幅度下降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最近看了卫生部关于加大医保范围的报道,但如果在没有改革医疗体制,医疗上的各种弊端以及理顺医保存在问题的情况下,盲目的扩大医保范围,那么,单纯靠医保降低国人医疗费用的举措也会成为一句空话。现在的医保药物分类,很多价格便宜,药效好的药物,却成为了非医保药物(非甲非乙药物,不能报销,例如维生素 b1, 维生素 b12 等),估计制定医保范围药物的人要么是装傻,要么是得到了什么利益。    5 :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众人的盲从抬高了医疗价格   大家可以看看北京、上海的那些大医院门诊,那里的病人为了能够看上专家门诊,可以排上一个月的队去挂号,而很多基层医院的门诊却门可罗雀。既然说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却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到北京、上海的那些大医院看病难道就便宜?因此,基层医院医疗资源的浪费,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我曾经在北京的某大医院进修学习,其实,到那里看专家门诊的病人, 95 %以上的在县级医院完全可以处理,绝对没有必要花费巨额的生活费,医疗费跑到北京去看病。一个受过正规培训的医生,对本专科的问题基本都能够妥善处理,但病人只是相信大医院的医生,都跑到大医院去了,小的基层医院没有了病源,他们就想其他的门路创收,这就致使很多基层医院的名声越来越差,而媒体对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恶意宣扬,又致使基层医院医生护士的威信更加降低,这就引导了人们宁愿花费较大的费用也要到大医院看病的心理,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的浪费,也就相对的提高了医疗费用,致使看病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解决大型医院的投资,并且在医保上要规范看病的渠道,利用医保来约束病人,迫使他们当患有能够在基层医院治疗的疾病时,尽量在基层医院治疗,这也使能够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二:关于医生收红包的问题   医生收红包的情况还是是比较普遍,尤其是在临床那些大科室,但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临床医生很多人都有过收过红包的经历,但还是有很多医生是不收红包的。这些不收红包的医生有这么两种人: 一种是这个医生道德品质特高,出污泥而不染,这样的医生并不多;第二种是这样的医生水平很低,没有人送。 不收红包或者收不到红包的医生,在医院里一般混的都很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简单,收不到红包,说明医生的水平低,没有人找他看病,他也就没有什么名声,医院里的人和病人也就瞧不起这样的医生。道德品质高的医生,如果长期这样,那么,他的病人会越来越少,没有了病人,你再有本事也不会混好,有本事别人也不知道,清水里不养鱼就是这个道理。社会的风气,世俗上的观点造成了一个医生想出污泥而不染是很难的, 这就象我们的官员,如果他真的想在官场上一尘不染,不做贪官,那想在官场上混下去也难。  医生收红包,索要的也有,但很少,大部分都是病人主动送的。你给病人治病,他送红包 ( 包括礼品 ) 主要是想让你多用点心给治病,如果不收,有的病人就以你没有能力,不敢收,或者不想给他出力。这样的误解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病人没有送下礼,他就以为没有与你成为朋友,如果再有病人,他就不再会主动找你,这样,你的病人就会越来越少。我一开始工作,也清高,不收病人的红包,不喝病人的酒,努力工作,但我无论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同级的医生的病人多,因为我认识的病人少,没有成为病人的朋友。以后病人给我送礼品我一般都收,(真正的红包我收的很少,无论怎么,收钱是不好的)病人请喝酒,我也经常去,这样,我的朋友越来越多,病人也就越来越多,我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其实,医生受红包是一种社会原因,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怪圈:病人喜欢找个医生朋友,医生清高,病人就以为不好接近,收下礼,与病人成为朋友,病人,医生都有好处。当然,这个怪圈不好,但这是大环境造成的,不能靠几个道德品质好的人就能改变的。  社会大环境造成了医生受红包,其实受红包的根子也不在医生。病人往往有这样的观点,以为不送医生红包,医生就不会认真看病,其实,这是误解。真正的病人,不送红包,医生也会认真看病的,医生不会拿病人的生命开玩笑。例如我们做外科手术,能因为病人没有送红包就偷工减料,应付手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医生不可能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医疗纠纷这么多,小心再小心还会出事,因此,没有医生会因为病人不送礼就不认真看病了。再说,医院各个科室,不是一个医生,如果有这样的医生,大家都是内行,他是混不下去的,领导也会开除他。因此,媒体应该换个角度,不要总报道医生怎么收礼,而应该主要宣传病人不要送礼。其实,病人送了礼,也就是医生能多看他两次,装个样子,没有什么大用。   因此,对于红包问题,医生也有医生的难处,再有,医院大部分都是公有制,医生的正常收入是靠资历,职称来定,有能力的医生,干工作就多,拿的并不多,这样就心理不平衡,也是收红包的原因之一。改变这个局面,一是病人不要送,二是分配制度要改。例如把红包改成明收,提高名医的诊治费等等。总之,对于医生收红包,媒体不要总是盯着医生说三道四,而是规劝大家都不要给医生送红包,也希望人们不要把收红包的医生看的很坏,只要他们不是索要,在病人治好病,出于感谢送的礼,收了也无可厚非。 如果不收的话,医生的病人真的会越来越少,我在这里,绝对不骗大家。   三:医药回扣问题   回扣问题是从 90 年代初开始的,当时我在北京进修,看到医药代表与医生联系,给临床费,回到单位,我们单位也有了。其实,这个根子不在医院,以前没有回扣,医生不也就那样过了?但作为一个人,当利益摆在你面前,开一合药就几元钱,在商品社会的今天,我想信大部分人会经不起这种诱惑的。开谁的药都差不多,为什么不开有回扣的?其实有回扣以后,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生与护士之间,矛盾增加了,大部分有良心的医生是主张取消的,但里边的原因很多,调整药厂与医药公司的关系,医药公司与医院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回扣问题。从表面看,医生拿回扣,是得利者,但图一小利,遭一骂名,也有点不值的,其实,回扣的根子不在医生。药厂的药品出厂价为什么比零售价低那么多?医药公司是干什么的?近几年有多少人搞药品销售?国家在药品这方面是不是税收很高?你们想想,一合 3 元钱的药,到医院就成了 25 - 30 元,医生拿 2 元的回扣(大部分没有回扣),可那二十多元到哪里出了?   一个多月前,国家曾经计划大范围的降低药物价格,但因为几十个药厂的抵制,最后只是降低了部分药物的价格,这就说明,虚高的药物价格,绝对不是医院,医生造成的,里边掺扯了很多集团的利益。再说,单纯靠一次又一次的降低药物价格的方法来解决虚高药物价格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国家应该在加强药厂的审批,价格的制度,流通手段上下功夫,而不是单纯靠解决医生拿回扣上动脑筋。西安有一家知名的药厂,他们的药物从来都没有回扣,但他们的药厂搞的不错,其他的药厂为什么不上他们学习?   四:关于医疗事故、医疗纠纷问题   现在大家都有这样的一种误解,以为医疗事故越来越多了,其实,这是个假像,医疗纠纷是越来越多的,但医疗事故相对以前来说,应该是越来越少了。现代医疗发展,决定了医疗事故应该是越来越少。表面上多的原因,一是媒体报的多了,二是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强了,三是因为不是医疗事故的治疗也当成医疗事故了。人是最复杂的,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不像机器,都一样,这就说明看病,治病是最难的。医学上,活检病理是王牌诊断,据报道还有 15 %的误诊率,大家想想,是不是什么病都不误诊?是不是什么病都可以治好?有的病很难诊断,有的病是治不好的。如果误诊了,病治不好了,就来个医疗事故,谁还当医生?我们有个病人,是农村的,胃大出血,总共 2000 元钱,为了抢救生命,差 5000 元住院费的情况下我们给做了手术,是肉瘤出血,手术后他把切除的胃标本偷偷的仍了,等病人好了,不但不交费,还说他不想做手术,是我们动员他做的,也不知道是什么病就给做了,要告我们,遇道这样的病人我们怎么办?难道这也算医疗事故?   近几年,媒体对医疗事故报道是把患者当成弱势群体报道的,而且总是夸大医疗事故的严重性,结果都是以医生的败诉,赔偿病人几十万、几百万的费用结束,他们的宣传是极不负责任的。外科医生手术留纱布,器械确实是很不负责任的,可那是很罕见的事。一年全国作几百万例手术,有多少这样的情况?可每天要出多少车祸?可媒体抓住一例医疗事故就不放,车祸死人也就赔几万元钱的事,可医疗事故没有死人,动不动就几十万,几百万赔,你们说这合理吗?正因为这样,就被一部分刁民抓住了空子,想办法告医生, 要想富,告大夫 ,这算什么回事?过分夸张医疗事故对社会的影响其实很大,正派的人对医生也不信任了,激化了医患关系,该作的手术也不敢做了,该作大手术也作成了小手术,也使送红包的人多了,对广大人们来说没有什么好处。对医院的影响就更大了,医生不敢看病了,不敢作手术了,也不好开展新项目了,最后,受损失的还是病人。   五:结合 天价医疗费 事件,谈谈媒体和国人应该如何看待医疗上存在的问题   对于所谓的 天价医疗费 事件,我以为无论是媒体,还是患者家属,纯是在扯淡。真正追查起来,哈二医一定是背了黑锅。虽然我并不知道内幕,但很多问题都是出在我们的体制以及医保等带来的问题,从下边的几个问题,我们就能够猜测出问题出在那里: 1 :病人一定是医保病人,估计还是全公费的病人。 2 :最后医院花费太大,医保部门追查,报销困难,再有病人最后的结果是死亡了,于是病人家属开始告医院。 3 :医院为了病人,把很多昂贵的自费药物改成了公费药物或者是治疗费,但造假的功夫欠佳,被装傻的病人抓住把柄,好人没有做成,反惹了一顿骚。(一千多次的会诊,每天几万毫升的输液以及输血,医生签名的不统一,只是说明医院不会作假,并说明不了什么) 4 :病人家属说过会诊费的问题,最后又否认,至少说明病人家属一定在撒谎。 5 :媒体故意煽动人们的情绪,抓住人们对医疗知识缺乏,对医疗反感的心态,故意扩大此事件。(每天用液体量几万毫升。用血一万毫升,并不一定输入病人身体,有很多治疗都需要盐水,血浆,虽然哈二医用量也太大了,但只能说明他们没有把药物明细表做好,并说明不了什么)。   从以上的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出,很多问题是出在体制上和医保问题上,医生的差错在于没有为了病人的利益而把谎撒圆,如果医生有问题,每天输入几万毫升的液体,几个翁氏也活不过三天,只有傻瓜医生才会下这样的医嘱,哈二院的医生估计不是傻瓜,但他们为病人医保问题造假的功夫的确是太差了。   昨天看了一段电视新闻,有一个比较有良知的人说,我们目前的社会,很多问题都是体制上的问题,并不是某些群体的问题,当今人们的情绪,需要的是和谐与稳定,而不是煽动点火,我以为这话说的不错。医疗上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大部分都是由于体制上的原因造成的,如果人们都把怨气撒在医生护士身上,这的确是不合理的。媒体也应该多宣扬医务人员的优点上,而不是以偏概全的曝光医疗上存在的问题,其实,所有的群体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但为什么总是报道医疗上存在的问题?把医患关系搞紧张,对社会、对国人是没有益处的。医疗上的问题是很多,但体制上的问题,医药流通问题。医保上等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想靠媒体的曝光来煽动医疗系统的反感来解决问题,相信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最后吃亏的还是全体国民。 看了这位来自基层医疗单位同行的心声,感叹颇多!像老刘这样的医生正是我们目前大部分医生的代表。在目前纷繁复杂的医疗环境下有很多诱惑我们并不能摆脱,可是我们也想堂堂正正的做一个好医生,但是有时想做个好医生又是那么的难。我们也想改变现在这种紧张的医患关系,我们也想让大家真正的尊敬我们、承认我们的劳动。可是我们的力量显得太单薄。 现在想改变这一切显得很困难。首先一点,看病难、看病贵。患者及舆论一直把矛头指向医院,可是仔细看看医院的哪项收费不是政府给定的。一直以来以药养医是大多数医院的运营模式,可是药并不是医院说的算的,从药监局到发改委,他们并不想让药价降下来,这颇有点房价的味道。就像老刘所言这里面一定有大鱼, ZhengXiaoyu 应该就是其中一条特大号鱼!再一点,医生的劳动并没有体现他的价值。我们经过了五年的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加上住院医培训。我们为这个行业付出了多少,可是我们两个小时的手术不如医疗厂家生产的两块钛板值钱。物价都翻了好几倍了,可是医生的挂号费好像很久没动过了。医生的待遇相对而言还是很低的,我这样说有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大部分学生刚毕业就算是在上海、北京大医院工作工资也非常低,你得慢慢的熬。我老板说他刚毕业时一个月1000还得每月还房贷。在上海一个月1000好像不大能生活。三就是社会这个大环境造就了今天的医疗环境,就像老刘说的你不收红包就很难在医院混下去。就我自己的看法,红包送不送是没什么用的,医生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对于每个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都是一样对待的。可是病人并不这样看!最后就是社会的舆论把医生和医院推到了敌对的一面。患者确实是医疗中的弱者,可是又有谁关心过医生?难道医生就是强者? 对于现状我们没法改变,仅仅是发发牢骚而已!我们也许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好好地工作、认真的对待每一个病人!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24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该和病人怎么说
fuhonghai 2010-1-15 00:10
手术麻醉时有可能会出现意外,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手术有可能肿物切不干净导致术后复发。手术皮瓣有可能会发生坏死,导致二次手术。 你这是恶性肿瘤并且恶性程度比较高,术后的复发率可能会很高。但是手术是唯一的希望 ! 手术后要按时复诊。 无论是在门诊或是病房经常会碰到这种的情况,术前的谈话、手术后的结果该怎样告诉病人。术前谈话绝对是一门技术活,话说得太大不行,任何手术都是有风险的,手术大小和手术风险没有任何关系。话说得太仔细也不行,动不动就和病人说会导致死亡,有可能把病人吓得不敢手术了!手术结果尤其是对于恶性肿瘤是不是应该告诉患者?上次手术舌癌的患者很年轻,家属都没有告诉她,但是医生说应该术前就告诉她,不然手术结束后她怎么接受这么大的破坏性的手术。家属说,怎么能告诉她,她会接受不了的! 我们该怎么办? 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下,患者的知情权非常重要。同时让患者清楚整个诊疗过程,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对患者也是有益的。对于恶性肿瘤的患者尤其是这样,口腔的手术往往是毁容性的手术,并且手术后也需要接受其他的治疗,如放化疗。让患者清楚自己的病情,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原则上是会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同时,为我们自己考虑也应该和患者讲清楚。这并不是我们在推卸责任,把手术中可能发生的一切都告诉患者,让患者来选择! 可是,我们也能够体谅到患者的心情。任何一个人听到上面这些话都得考虑考虑怎么签这个字,都会一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人的情绪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很大的作用,往往患者的情绪低落或者拒绝治疗!!所以作为医生应该设身处地的为患者想想。如果需要签字的是你你会怎么想?上次门诊一个病号手术的意义确实不是很大,老板让患者回家考虑考虑,如果想手术就到病房进行术前讨论。刚说完患者就晕过去了。当时就想是不是可以换种说法告诉病人? 我该如何对病人说??迷茫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43 次阅读|6 个评论
医者要善于对患者“严”以“动神”
sangjuyin 2010-1-7 10:11
《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中讲到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在临床中,特别是现在人们普遍知道一些医学知识(不见得是正确的),包括各种电视节目会告诉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大家是各有各的主张的,我发现如何让病人遵从医嘱其实也是一门学问,没有一定的功夫,病人是不见得会好好遵医嘱的,而取得预期疗效的。 在祝老师那,我发现很多病人很愿意找祝老师看病,很愿意听他讲话,我不止一次,听到有病人说就喜欢听祝老师讲话,看到他,病就好了一半了。而祝师也经常说:我的话治七分病,药治三分病。 我想其中的原因有:一,祝老师讲实话; 二,祝老师比较幽默; 三,祝老师看病是用真心对病人的; 四,对不同的病人,祝老师善于抓住那个人的个性,讲最适合病人的话。
个人分类: 中医见闻|4074 次阅读|4 个评论
医患关系冲突凸现出医院管理的问题
罗帆 2009-11-17 15:26
11 月 13 日 ,南京 医生玩游戏致婴儿死亡 事件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医院承诺 3 个工作日内将 51 万赔偿到位。然而,再多的赔偿,能抵消生命的价值吗? 在舆论的压力之下,经第三方调查后确认,当事医生存在值班期间玩游戏的事实,并存在失职。然而,当事医生的错误仅仅是值班期间玩游戏吗? 在漫长的 11 个小时中,面对患儿家属的多次哀求甚至跪求,不只一位医护人员表现出互相推诿、冷漠无情。当事人缺乏医德,反映出职业精神的缺失,更反映出医院管理体系的漏洞和监控失误。否则,不可能出现这种严重渎职的行为,也不可能出现后来医院草率调查隐瞒真相的作为。 南京卫生局决定吊销当事医生执照,并给予行政开除的处理。给予南京市儿童医院院长行政记大过,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南京市儿童医院党委书记,管床医生、眼鼻喉科主管医生等相应责任人一并受到处分。然而,处罚不能代替管理,仅仅就这一事件追究责任,并不能起到有效的警戒作用。 近年来,医患关系冲突层出不穷,凸现出医院管理的种种问题。建议第三方深入儿童医院继续调查,诊断出医院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促进医院进行系统整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此为契机,推动南京市以及国内其他医院的管理变革。 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11-17/1967701.shtml 医生玩游戏致婴儿死亡 医院草率调查隐瞒真相 画面上的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就是徐宝宝,他来到这个世界只有五个多月。 11 月 3 日 ,徐宝宝的父母带着眼部发炎的徐宝宝到南京儿童医院就诊,没想到第二天,徐宝宝就死在了这个医院。在救治过程中,徐宝宝的母亲曾三次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下跪,得到的回应却是冷漠和推诿。 在舆论的压力下,南京市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了前后两次结果迥异的调查,最终事实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南京市儿童医院有 12 人受到严厉处分,医院方面向徐宝宝的父母赔偿 51 万元。为什么徐宝宝引起了这么大风波 ? 我们再来看看事件的来龙去脉。 徐宝宝的十一小时 生死路 这个小宝宝叫徐行舟, 2009 年 5 月 15 日 ,他出生在南京市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他有一个可爱的小名:小柠檬。小柠檬和所有幸福的孩子一样,愉快地享受着爸爸妈妈赠于他的阳光和雨露,一天一个样茁壮地成长着。然而,在他还没来得及张口叫一声爸爸、妈妈的时候, 2009 年 11 月 4 日 ,五个月半大的小柠檬突然死在了南京市儿童医院,永远地离开了爱他的爸爸妈妈。 2009 年 11 月 3 日 早晨,徐定金夫妇带着高烧的宝宝来到南京市儿童医院就诊,急诊医生初步诊断为右眼眼眶蜂窝组织炎,收治入院治疗,并在病历上注明,要求住院后眼科医生结合内科医生进行会诊。然而入院后,住院医师冯小津等并未给宝宝安排会诊 ; 下午,冯小津在看了宝宝的眼部 CT 报告后表示,主要是炎症,问题不大。 患儿徐宝宝父亲徐定金:眼看着他们快要下班了 5 点半,所以冯小津医生就有点很不耐烦,就是说我会把你的资料转交给晚班医生毛晓 珺 ,有什么情况你找他就行了。 晚上 7 点多钟,徐定金发现,宝宝的病情有恶化的迹象。 徐定金:脸已经肿起来的时候,嘴角有一点微微的歪,本来就是下眼脸肿。 徐定金夫妇赶忙跑到值班医生毛晓 珺 的办公室。 徐定金:他反正头也不抬,继续玩他的游戏,他说对不起我不是你的管床医生,我是值班医生,这个宝宝白天不是我治的,他的情况我不了解,有什么情况你等白天管床医生来才说。 这是徐定金夫妇第一次见到毛晓 珺 ,他们看见,毛晓君正在用电脑,从侧着的电脑屏幕看过去,好像是在玩开心网的偷菜游戏。 徐定金:然后我老婆就说,那个白天冯小津医生不是说了吗,会把宝宝的资料交给你,晚上有什么情况可以找你,他还是坐那里不动,然后老婆就说,你是不是眼科医生 ? 他说是的,那能不能请你过去看一看。 在夫妇俩的再三恳求下,毛晓 珺 很不情愿地来到了宝宝的病房。 徐定金:他去了大概两三分钟时间,就是看了一下就跟我们说,这个白天已经挂了水了,该采取的措施已经采取了,消炎不会这么快,你们还是等白天管床医生来再说。 然而宝宝的病情在继续恶化,晚上 1 点半左右,一直啼哭的宝宝哭得更加厉害了,脸也肿得更加明显,嘴巴彻底肿歪了,徐定金的爱人和母亲再次找到毛晓 珺 医生。 徐定金:这时他正在睡觉,所以他很不耐烦,他说你们家怎么回事,还让不让人家睡觉了,深更半夜把我喊起来就为了搞那家小孩眼睛,然后我老婆就说你看看,眼睛已经肿得那么厉害了,她说眼睛流出褐色的液体了,我们家属都不敢弄,你能不能把眼睛水擦一下处理一下,搞笑,说一个医生来给你们做这些事情,这些东西不是你们家属应该做的事情吗 ? 在反复的央求之下,毛晓 珺 仅仅拿了一根棉签给宝宝擦了一下脓水。然而到晚上 3 点左右,徐定金夫妇发现,宝宝已经不再哭啼,而是转为无力的呻吟声,病情似乎已经转移到了脑部。 徐定金:这时候我妈妈发现他的半边的脑袋摸上去已经软软的了,我感觉可能炎症已经发到脑袋这个地方,他又很不耐烦的,非常不耐烦,说你们家怎么回事,一夜把我喊起来几次。 面对痛苦呻吟的宝宝,从事小儿眼科工作十余年的副主任医师毛晓 珺 ,依然还是那句冷冰冰的回答。 徐定金:他就头伸过来看了一下,他说我不是跟你说过了吗 ? 这个病情不会这么快,消炎不会这么快,你还是等白天医生来再说,就这样简单又把我们打发走了,然后完了,他也就没来过。 徐定金和母亲、爱人只好三人轮流哄抱孩子,但是宝宝无力的呻吟声让他们的心如刀绞,实在听不下去的妻子再次跑到护士台请求护士的帮助。 徐定金:护士就说,这个毛医生一般晚上都睡觉的,被你们已经喊醒几次了,很生气,那么她再说能不能喊其他内科的医生来,护士就说更不可能了,这样,然后我们只有在那等。 几个小时焦急的等待没有得到医生的同情,凌晨 5 点,宝宝已经连呻吟的力气都没有了,开始痛苦的呼吸,忽然间慢慢的呼吸也越来越弱。徐定金的爱人冲出房间大声呼喊。 徐定金:那个女医生,出来伸出头来看一看,一听说是眼科的不是五官科的她就回去了,我老婆急死了,这时候我老婆就从地上跪到她床前求她去打求救电话,喊其他人参与抢救,因为现在抢救只有一个护士一个医生人手肯定不够,她就说我是五官科的不是眼科的,这不关我的事。 在苦苦的哀求下,关门医生终于拨打了几个电话,七八分钟后抢救医生赶来实施抢救,但此时宝宝已经没有了呼吸。一个五个半月大的小男孩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永远定格在了 2009 年 11 月 4 日 ,南京市儿童医院。 我刚才算了一下,从 11 月 3 日晚上七点 发现徐行舟病情恶化,到 11 月 4 日凌晨五点 孩子死亡,中间经过了近十一个小时,徐定金夫妇在这段时间里,前后至少找了五次大夫,但每次他们得到的都是冷冰冰的回应。 眼睁睁看着自己半岁不到的孩子就这么走了,徐定金夫妇悲痛欲绝。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事件调查过程中,他们还得经受更大的打击。当事医生、医院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是怎么还原 11 月 3 日 晚到 11 月 4 日凌晨 那个夜晚的真相的呢 ? 记者:这里就是南京市儿童医院, 2009 年 11 月 10 日 ,针对患儿死亡事件,南京市儿童医院迅速作出了回应,但是这个由院方自行调查的结果却否定了患儿父母所投诉的医生打游戏和家属下跪等说法。 根据南京市儿童医院在网上公布的调查报告认定:值班医生当晚没有偷菜而只是写论文,主观上并无过错,只是水平还不够高,对患儿病情估计不足。对于这个调查结果,徐定金难以接受。 患儿徐宝宝父亲徐定金:他的调查报告是什么东西 ? 就是上个星期我们去双方问话,我怎么问他们怎么回答的,他就把医生怎么回答的东西放上去的。 徐定金告诉记者, 2009 年 11 月 6 日 ,院方曾安排他们和毛晓 珺 等医生见面。 记者:他都怎么回答 ? 徐定金:他的回答,我没有打游戏,我没有发牢骚我很耐心的来处理你们家里的事情,你宝宝脸肿我看了一下我大概以为是体位压迫,我就没有处理。 徐定金没有想到,就在几天后,南京市儿童医院就将当天毛晓 珺 的回答作为了最后的调查结论。而更没有想到的是,南京市卫生局在没有做任何调查的前提下,直接引用了南京市儿童医院的这个调查结论。就在当天,南京市卫生局召开了第一次新闻通气会,通报结果为,一、医院的责任主要是对患儿病情判断上的失误,对病情的凶险性估计不足 ; 二、至于说医生上网偷菜,调查认为医生不存在玩游戏,发牢骚等情况 ; 三、患儿家长向医生下跪求助的时间和地点和网友说的不一致。这个结果和南京儿童医院给出结论完全一致。 徐定金:他都没问我,没有问我这个情况他就来单方面来召开这个发布会,就好比打个比方说什么,就好象是儿子到人,老子问儿子你打人没有 ? 儿子说我没打,老子就跟被打人说我家儿子没打你,你走吧,就这样。 其实不仅是徐定金无法接受,南京市卫生局给出的这个调查结果也引发了民众的强烈质疑,事情很快发生了重大转机。 记者:就在第一份调查报告公布 48 个小时后, 2009 年 11 月 12 日 南京市卫生局又公布了一份堪称颠覆性的调查报告,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值班医生是不是在玩游戏 ? 是否存在失职行为 ? 患儿母亲是否跪求帮助等细节,新的调查报告终于承认家属投诉基本属实。 南京市卫生局局长陈天明:值班医生毛晓 珺 值班期间,曾在游戏上下过两盘围棋,违反了医院的相关工作制度。 调查组还认定,管床医师没有对患者及时请求会诊,值班医生对眼部蜂窝组织炎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没有足够认识,没有发现应当发现的病情变化,采取应有的措施,存在着失职行为。而调查组通过摄像头画面,发现患儿母亲三次下跪镜头。在发布会上,南京市卫生局也通报了对此次事件的处理结果。当事医生毛晓 珺 被吊销医师执照,行政开除。南京市儿童医院院长给与行政记大过,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南京市儿童医院党委书记,管床医生、眼鼻喉科主管医生等相应责任人一并受到处分。 徐定金:第二次调查小组颁布的一句话当中,我最关心的就说家属反映事实基本属实,这是我最关心的一句话,至于说其他后边哪些人受到处罚,这不是我关心的东西。 相隔仅仅 48 个小时,为什么会出来两份迥异的调查结果 ? 在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上,这个问题也曾多次被追问。 南京市卫生局纪委书记丁海洋:市儿童医院调查工作粗糙,调查手段简单,轻信当事人的证言,市卫生局对儿童医院经过调查形成的这个报告的审核也不够严格。 前后仅仅相隔 48 个小时,南京市卫生局拿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调查结论,完全推翻了自己之前公布的结果。 这中间的 48 个小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 徐宝宝死亡后的 48 小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 前面我们了解了南京徐宝宝事件的来龙去脉。这起事件令人愤慨,但随后在事件调查过程中的戏剧性转变又令人疑惑,为什么同样一起医疗事件,南京市卫生局却在 48 小时内拿出了完全不同的调查结论 ? 事情还要从 10 日公布的第一次调查结果说起。面对大家的强烈质疑, 11 月 11 日 ,南京市卫生部门决定再次成立一个由第三方参与的联合调查组继续调查,联合调查组由 14 人组成,其中 4 名是主管部门工作人员、 5 名中央省市媒体记者、一位网民代表、一名计算机专家、两名省级综合性医院医疗专家、一名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员。这个第三方联合调查组到底是如何调查取证并形成最终调查结果的呢 ? 一起来了解一下。 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南京记者站站长、联合调查组成员朱荣康:小组成立以后就分成两个组,第一个就是技术组,第二个就是责任组。 在南京,记者见到了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南京记者站站长朱荣康,被分在责任组的朱荣康和南京市卫生局纪委书记丁海洋等一起,从 11 月 11 日下午两点 一直谈到 12 日凌晨两点半。朱荣康告诉记者,其中谈话时间最长的就是值班医生毛晓 珺 ,直到谈话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以后,他才承认自己玩过网络游戏。 朱荣康:最后两个多小时以后,他说我玩过游戏,我下的围棋,下了两盘,我说你一盘多长时间 ? 他说一盘大概半个多小时,那么两盘就一个多小时,时间在 7 点多钟。 在谈话的过程中,毛晓 珺 也承认,他在第一次接受调查时否认了自己玩游戏的事实,因为当时就想快点让事情过去。而就在责任组取得了突破的同时,技术组的发现也证实了毛晓 珺 的说法。 西祠胡同零距离论坛版主、联合调查组成员周桂华:我们发现有三个网页,一个是 QQ 的,还有一个就是 QQ 网站,还有一个是什么,就是广告的页面,总共就是三个。 作为本次调查组唯一的一位网名代表,西祠胡同零距离论坛版主周桂华参与了技术组的调查工作。他告诉记者, 11 日晚,调查组的一名电脑专家用国家保密部门对上网记录进行检查的软件,恢复了被删除的上网记录,通过这款软件搜索到的上网记录和 IE 缓存里记录是一致的。 周桂华:大概经过了有三个小时,三个小时时间还原以后,就是发现还原之前,跟还原之后,这个 3 号晚上,当天呢,就没有做任何的修改。 而从上网记录可以看到,毛晓 珺 在 3 日下午当班时,开机时间是 17 : 37 ,关机时间是 4 日凌晨 1 : 03 , 4 日早上 7 : 50 电脑又开机。而在 3 日 17 : 38 ,打开了 D 盘下的 QQ 游戏可执行文件,激发了一个动画链接,可能是其在登录 QQ 用户端时激发的广告动画。 3 日 23 : 41 ,有一个 QQ 游戏的认证文件。说明从当天傍晚 5 点 38 分到夜里 11 时 41 分, QQ 游戏是一直开着挂在网上的。 与此同时,技术组的成员在调看 11 月 4 日 的监控录像后,也清楚地看到了宝宝母亲三次下跪的镜头。 周桂华:当看到那个小孩,小孩母亲嘛,在那个电视上,就是下跪的,那个镜头的时候,我非常的感动,也是非常的就是气愤。 周桂华告诉记者,这三次下跪的时间分别在 4 日早晨 5 时 59 分 40 秒、 6 时 03 分和 6 时 06 分,这完全推翻了南京市儿童医院公布的第一次调查结果。而联合调查组成员、扬子晚报记者刘大颖告诉记者,整个调查过程中让他感受最强烈就是关于下跪求医生事实的确认过程。因为无论通过技术手段还是调查当事医生本人,都是很容易确认事实真相的,但是医院根本没有这样做,再一次证明了第一次调查的草率。 扬子晚报记者、联合调查组成员刘大颖:对李旭下跪的这个情节,后来问到李旭的时候,李旭承认了这么个细节,那就是,这就是就是说院方他调查的太草率了,这并不是李旭之前,第一次她否认了,她并不否认,因为院方确实也没问她这个事。 而在这一次的联合调查中,徐定金和妻子分别和调查组成员进行了谈话。也正是在和他们沟通中,调查组成员发现有两个细节特别引人关注,也暴露了整个诊疗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在这份宝宝的长期医嘱单上写着一级护理。所谓一级护理,就是要求护士或者医生每 30 分钟巡视一次。但徐定金表示,整个晚上,即便测量体温,都是他们自己到护士台去取送温度计。而另一个细节是宝宝的临时医嘱单,从这份临时医嘱单上看到,从 11 月 3 号下午 4 点到第二天凌晨 5 : 56 分,期间近 9 个小时的时间,宝宝的临时医嘱单上没有任何医嘱记录。 朱荣康:其实我们下午开始患儿的父母谈完话以后,第一个找的医生,就是第一个接诊的, 63 岁的徐主任,他是一个老专家,这个患儿徐宝宝进来以后第一个就是他接诊,他接诊以后当场就写了要住院治疗要内科会诊,事后第二天早,他说这个宝宝走了,他都感到很惊讶,他说就我们儿童医院的医疗水平,小孩不应该走,他一直到我们谈话的时候,他都连连说他不相信。 徐宝宝事件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 连第一个接诊徐宝宝的医生都不敢相信,这个孩子最终竟然死在了医院。而在事件随后的进程中,又出现了一个又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情况。在一家著名的儿童医院里,发生了这么多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拷问 ? 我想我们不仅需要反思和追究某些医护人员和医疗机构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也应该反思我们的医疗事故鉴定制度。事情虽然暂时画上了句号,但怎么把这个可能关系到每个人切身权益的制度至于公众监督的目光之下 ? 我们来看看徐宝宝事件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律师、代理人耿延: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在我做律师生涯的当中,不仅仅是医患纠纷,在各类案件当中个这个案子都是处理最快的。 在江苏省圣典律师事务所,记者见到患儿家属指定代理律师耿延。按照法律规定,他向南京市儿童医院开出了一份赔偿清单: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39 万,精神抚慰金 12 万,共计索赔额 51 万元。耿延告诉记者,目前双方已经签署了调解协议,而关于赔偿款的商定,双方仅用了四五分钟的时间。 耿延:我想引用一下,我们在调解的过程,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的那句话,他说他也做医患纠纷调解这么多年了,多则一两年两三年,最快的也就好几个月,正常五六次能解决他就很欣慰了。 对于能够如此快速的解决问题,耿延认为,联合调查组的工作功不可没。这个做法首先突破了目前传统的医疗事故鉴定在用人方面存在的缺陷。 耿延:这个医院出了事情由那个医院来鉴定,那么下一次反过来也一样,他们那个医院出事情的时候,由这个医院的医生来鉴定,那么彼此之间他们不可能没有厉害关系。 除此之外,在手段方面也有着重大创新。目前的医疗事故鉴定,医学专家都只看病历,他们不会去到医疗事故现场,不会考虑事故是否与当事医生玩游戏有关这样的事实 ; 更为关键的是,在事故鉴定中起重要作用的病历完全是医生所写,因此在事故的判定中,病人处于相当弱势的地位。 耿延:目前的医疗事故鉴定手段太单一了,他就是由专家看病例,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个病例全部是由当时医生自己写的,事实上也很多是可以补写的,我们知道封存病例能在两三天封存已经是比较快捷了,而医生当天晚上就可以把病例赶出来。 而这次的第三方联合调查组不仅调查了当事双方,还通过调看电脑、监控等手段还原现场,做到了以前医疗事故鉴定机构做不了的事情,得出的结果势必更加客观、真实,也推动了整个进程超乎想象的顺利。 耿延:事实上今天上午还有我其他的当事人给我打电话,他就问耿律师为什么我的事情不能这样解决,为什么我们的案件不能这么快解决,我们不要求这么快的解决,我们能不能够有可能也由独立的第三方来调查。 记者:很多人通过这次事件都在想,能不能把三方调查常规化 ? 耿延:但是目前医患纠纷当中,像这样的事情,很难出现第二次,也许第二次我不敢说,但是它很难经常出现,就在独立调查小组这个问题上,很难规范化,制度化,从而使它成为一种常规。 记者:你们觉得难在哪儿 ? 耿延:确确实实第一成本确实过高,这个不是很现实,我们司法界也都讨论过这个问题,如果说每出一个医患纠纷,那么我们就从社会上招募公开人士进行调查,这个不现实, ( 但是 ) 我们可以成立一个类似的审查委员会,由他来审核,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疑难的问题,他的影响也很大,如果不介入的话,会很冤,社会影响也不好,也影响我们的和谐,然后由他们触发这样一个程序,从而开展这个调查委员会的工作。 半小时观察:南京市儿童医院为何敢于撒谎 ? 徐宝宝的夭亡无疑让人痛心,但更让我们关注的是对这一事件的两次调查。现在已经认定:在第一次调查中值班医生隐瞒事实真相,南京市儿童医院调查手段简单、调查深度不够、调查结果不实。我们看到,第一次调查是被投诉的医院自己查的,发布调查结果的江苏省卫生厅和南京市卫生局都没参与调查,而调查组也只调查了当事医生,并没找家属核实。当自己调查自己或者老子查儿子的时候,难免要保护自己的利益,掩盖自己的过失与责任,南京市儿童医院敢于使出这样的调查结果,并不奇怪。 如果这种事件仅仅发生一次,也许还可以把它看成是偶然事件。但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已经多次发生了,正龙拍虎、躲猫猫等许许多多的事件调查都已经重复上演这相似的一幕。前不久的上海钓鱼执法事件,第一次调查叫老子调查儿子,结果说取证恰当,没有钓鱼,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随后第三方联合调查组重新调查,确认钓鱼执法属实,取证不当。 事实证明,对于公共事件的调查,应该形成一个客观的第三方调查制度,因为缺少独立的取证过程,忽视调查工作的程序正义,放弃赋有法定监督权力的外部监督,就有可能让真相被掩盖,让公众利益被侵犯。不仅是医疗责任鉴定,任何面对公众利益的事件,都应该撇开利益相关者参与事件调查,争取尽可能公平公正的调查结果,让公众的利益得到保障。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7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脸红,你脸发烧吗 ???
ljxm 2009-7-13 14:42
昨 晚看到中央十台重播的一个节目,觉得我还是学“自然科学”的我的脸很红,不知河南安阳一家医院为安阳崔家桥乡冀庄村15岁女孩治病的主治医生你脸发烧吗??作为医院你的良心何在? 1.作为医生,并不是疑难杂症的病,你的确诊依据? 2、作为医院,一天的治疗费就高达5000元,短短一个多月就花了9万元,治疗费用惊人迫使病人回家等死? 气 愤!!!真想将此医院砸了!!!!! 为 说明问题,特在网上搜下文:( http://news.sina.com.cn/o/2009-02-26/085815223495s.shtml ) 农民自制“山寨呼吸机”救少女 无钱医治回到家中——为救少女,   村民自制呼吸机权威专家以正视听——小燕的病   并不是疑难杂症心酸发明的背后,   谁脸红?   最近一段时间,“山寨呼吸机”的新闻正被众多媒体热炒,该报道是:安阳崔家桥乡冀庄村15岁女孩得上怪病,无钱医治生命垂危,为挽救女孩,几名热心村民自制了一个“山寨呼吸机”。女孩到底得的是什么病?数万元医疗费花得冤不冤?“山寨呼吸机”的背后到底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内幕?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药费昂贵,   最高一天花5000   无钱医治回到家中——为救少女,   村民自制呼吸机权威专家以正视听——小燕的病   并不是疑难杂症心酸发明的背后,   谁脸红?   2月19日,郑州市金水区人民医院2楼,窗明几净的病房中,一台呼吸机正在有节律地工作,15岁的冀小燕静静地躺在床上睡着了。   谈起冀小燕在安阳某医院40多天的住院治疗,她51岁的父亲冀兰俊泣不成声。冀兰俊说,2008年11月17日早晨,他刚起床就接到了女儿同学的电话,称女儿突然晕倒在地。他迅速赶去将女儿送往安阳某医院抢救。“医生说我女儿患的是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因病毒感染而造成的疑难杂症。”冀兰俊说,在该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小燕的喉管被切开,插上了呼吸机。虽然基本脱离了危险,但必须24小时借助呼吸机呼吸。   “在这家医院,医疗费高的时候一天有5000多元。”冀兰俊说,到12月26日,包括在外面买药的钱,短短一个多月就花了9万元,此时,冀兰俊夫妻再也借不来钱了。   安阳某医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冀小燕住院期间,医院已破例予以照顾,但由于病人家属坚决要求出院,看到病人病情相对比较稳定,医院只好同意。   冀兰俊说,小燕回家后,医院给了他们一个橡皮呼吸球,“一分钟按压18次到20次,不能多也不能少!”医生叮嘱说。   听说小燕没法治从医院拉回来   了,亲戚邻居们都赶来看望。在小燕家人的请求下,村医安旺福成了小燕的主治大夫,精心为她治疗。   无钱医治回到家中——   为救少女,   村民自制呼吸机   “孩子从医院拉回来时,眼睛还睁着骨碌碌直转,她啥都清楚呀!”村民冀俊海说,“看小燕可怜,为了救她,大家商量了一下,50多名村民自发来到冀家。5人一组,24小时轮流不间断地为小燕按压呼吸球。”   “刚开始的时候,橡皮球直接插在小燕的喉管上,总磨着她,我们按压也不方便,于是我们就找了一个洗衣机的排水管子蒸煮后接了上去,管子长了,橡皮球终于可以放在床上按了,按的人方便,小燕也舒服多了。”村民马保顺说,“可呼吸球需要人工不间断按压,一会儿也不能停,一般人按10分钟左右,就累得支撑不住了,十几天下来,很多人都累病了。”   “你们年轻人能不能想想办法做一个简单的电动呼吸机?至少能省省劲呀!”年长的村民冀兰付说。这番话让马保顺他们有了想法,孟文海、冀俊海3个人说干就干,经过苦思冥想,他们从缝纫机的脚踏板、炼油机上得到启发,就将一个废旧的自行车架、电机、呼吸球等组装起来。经过5天研制,多次调试,小燕终于用上了“山寨呼吸机”。   权威专家以正视听——   小燕的病   并不是疑难杂症   昨天上午,记者在金水区人民医院看到,病房中的冀小燕已经去掉了呼吸机,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康复训练了。该院院长周国平告诉记者,经过治疗,冀小燕现在已经可以每天脱机自主呼吸3个小时,目前,病人恢复顺利,各种体征稳定,双侧上下肢肌力明显改善,如果不出意外,一个月左右就可完全康复出院。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冀小燕所患的病不是什么疑难杂症,也不是什么‘富贵病’。”河南省人民医院著名神经内科专家冯周琴主任说,此前媒体都把冀小燕的病报道成了格林巴利综合征,其实这是不正确的,目前基本可以判定冀小燕患的是高颈段脊髓炎,并非格林巴利综合征。   “高颈段脊髓炎和格林巴利综合征都是一种神经系统急性常见病,但绝非不治之症,更不是什么疑难杂症。”冯周琴说,高颈段脊髓炎和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发作时抢救非常重要,但只要度过危险期,几乎都能痊愈。   “为小燕诊断时,我偶然发现她在安阳一家医院一天的治疗费就高达5000元,如果这样的缴费通知单天天给患者发,请问谁能看得起这种病?!”冯周琴说,“据我的经验,即使没有每天5000元的治疗费用,冀小燕的病照样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他们自动出院后在自己家里治疗,仅让一位乡村医生治疗,也没有花多少钱,病情逐渐好转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周国平说,冀小燕进入金水区人民医院后,一天药费只有100多元。   各界呼吁抵制歪风——   心酸发明的背后,   谁脸红?   就在一些媒体赞叹自制“山寨呼吸机”农民的智慧和善良时,众多网友却呼吁将村民制造“山寨呼吸机”一事看做“看病难、看病贵”的典型,纷纷呼吁抵制这个事件背后的歪风邪气。   冯周琴认为,这样一台“呼吸机”的出现让人感到温暖的同时又令人悲哀。“它是我国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一个缩影。也是他们求生中的无奈、挣扎和智慧的体现。”“医院是社会公益性质的机构,它应该保证全社会的人们都能得到医疗救助。”冯周琴在自己的博客中如此写道。   “‘山寨呼吸机’的发明是最心酸最无奈的发明,一些卫生工作者应该为此感到耻辱!”一名医疗界的人大代表说。   针对总额高达9万元的治疗费,省卫生厅一位领导感到十分不解,以前的救治医院为什么不能根据冀小燕家中的经济情况为其制订一个系统而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呢?到底是有的人的“医术”出了问题还是“心术”出了问题?“但愿不再有下一个冀小燕和‘山寨呼吸机’!”一位网友说。大河报供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医患关系模式
songshuhui 2008-9-2 15:08
青方 发表于2008-06-29 星期日 21:13 分类: 医学 | |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科普爱好者的大量涌现,网络医学信息迅速公开和普及,病人的医学知识水平普遍提高,这些改变冲击着传统的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模式,医患关系正在向新的方向转变。 传统的医患关系是医生主导的,医生当然什么都明白,医生是不会错的,这些都是传统的对医生的描述,在医患关系中,医生是家长,是准上帝,医生说了算,说什么是什么。但这种舒适的医生生活正在逐渐消退,新的医患模式就是从家长制到伙伴关系的转变。 现在人们想得到某种疾病的信息,可以 Google 一 下,到论坛上问一声,就可以得到很多信息,但这些信息并不一定准确,也可能是完全错误的,病人带着这些从网上得到的各色信息找大夫看病,医生的日子就很难 过了,如果病人知道的很多且正确,医生就转变成与病人一起讨论疾病,不再是医生的一言堂,这个时候医生必须放下身段,平等地与病人交流,不再是训导员 ,这个自身身份的转变和权威可能受到的挑战,恐怕很多医生在心理上是很难接受的。如果病人知道的很多,但很多的东西并不正确,当医生的解释和病人知道的 信息有冲突的时候,病人反而产生对医生的不信任,这个时候,医生能否或是有时间给病人耐心的解释,说明并纠正病人的某些知识的错误,这个对现在中国门诊的 短平快式的看病方式是个很大的挑战。 这种新的知识型病人的大量涌现,迫使医 生们要看更多的书,知道的应该更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和知识型病人打交道,也能很快发现病人对某些东西的错误认识,这就涉及到对病人健康教育的问题。健 康教育是治疗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健康教育本身是有治疗作用的,从这个方面看,病人向知识型的转变,能使病人更多的意识到,自身的生活方式在疾病的产生 和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些病人也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这是这个转变的积极的方面。 而一些貌似知识型病人的增多,看病的时候,一会儿一个十万个为什么,这个对医生的耐心是个巨大的考验,简单粗暴的回答显然能加重病人的怀疑,新的医患矛盾也就因此产生了。 中国很多医患关系的问题,可能很大程度上源自对这种新的医患关系模式的不适应,医生和医院没有意识到这种现实的转变,或是是对家长式作风的留恋,新的医患关系模式正冲击着中国固有的传统模式。 标签: 医患关系
个人分类: 医学|1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