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医患关系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医患关系

相关日志

今天加班辛苦劳动了
热度 12 张三火 2012-5-1 20:39
温州的一对母子回长春,说特意请了假来找我复诊的,5月6日返回。4月30日是周一(放假),再出诊要等到5月7日,不好意思让她们失望,就联系门诊非常能干的80后——杨,商量是否可以加诊一个半天,杨爽快的答应了。先是定在5月1日上午九点,后因杨外出赶不回来,又改为下午一点,考虑到还会有从外地回长过五一的老患者,就在“三火医者心”群里发了加诊的公告。结果,一个同事的父母亲特地从沈阳过来的,已定了下午两点半的火车票,我怕误车,又把时间提前半个小时。 今天长春市的天气还不错,但还是像秋天的那种风凉、天蓝、阳光足、干燥,不像春天那样温暖宜人。老公亲自开车送我去诊所,到达时杨与同事及其父母亲已经到了。不一会儿功夫,竟然来了十五个患者。杨说,以为就三两个人呢,怎么这么多呀?全部看完,就四点钟了。 温州母子去年暑假回来,经人介绍找我的。母亲是个很有素质的白领,但近半年时间脾气变得暴躁,心烦易怒,失眠,面红目赤,月经不调,才30多岁竟有像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她的儿子6岁,很瘦弱,四肢快皮包骨了,还经常腹部绞痛,食少喜饮冷,经常打嗝,小伙伴说他有特异功能。暑期在长三周时间,两个人都服药治疗,母亲能控制住情绪,心情好转,孩子食欲增加,走的时候胖了两斤,她们走时带了一些药。这次回来,孩子脸色红润了,但还是偏瘦,腹痛和打嗝未再发生,母亲因日前连续吃了春笋,面部生有散在小痤疮,情绪稳定,但有时还会出现恶热、易烦躁、月经前易便血的表现。嘱咐孩子回去以后吃些保和丸就行了。给他妈妈又开了汤药和制作丸剂的方子,继续调整下也会好起来的。 还要说的是,一个43岁的女病人,因胆囊息肉被施以胆囊切除术后,49天来没有睡过觉。她是受了严重的惊吓,说术前给她做了三次胃镜,经过一番痛苦的检查后医生说胆囊息肉太大只能手术,就切除了。术后她以前不适的那些症状基本还在,并且最令她痛苦的是不能睡觉,一到晚上就惊恐不安,睡意全无。家人把她带到心理医生那里,诊断是中度抑郁症,她看到拿回来的药说明书上写着副作用就是失眠,医生还给她配了半片安定,吃着这些药,她觉得自己的状态没有好转,反而更加焦躁不安。近日她老公听人家说这病不能老是在家休息,要上班,多接触人,结果她上班见到人说起她的病就开哭,一周下来哭的头晕目眩、眼睛干痛。我给她诊病时,问到情况她就开始哭,后来她就有点失控,像见了亲人似的紧握着我的手(摸脉的左手),她不睡觉怎么那么大劲儿啊,死握着我的手大声哭,把我的手弄得生疼啊!我好不容易用右手掰开她的手,抽出我疼了的手。啊呀,还得继续安慰她,鼓励她,给她开方子,她有信心了,不一会儿露出笑容。让她回家立刻泡药、煎药,喝药,但愿她今晚能睡一个好觉!现在,我的手还有点痛呢!我与学生开玩笑说:看来行医真是高危的了,差点让人捏死。 还有人,让我看了病,开了药,却说不喝汤药,怎么不早说呢!还有个人,感冒,我开了三剂药,吃四天半的量,划价后说药贵,不吃了。这些人怎么都不早说呢,免得我费心力去分析他们的病、开方子,后面还等着人呢。再说,我们还是利用休息时间呢,连个挂号费都没有。 来看病,不挂号,也不用花钱吃药——我怎么总能碰到这种人呢!
个人分类: 临证心悟|4369 次阅读|25 个评论
教授不会骂人,医生不会被杀
热度 3 uvard 2012-4-29 18:42
教授 不 会骂人,医生 不 会被杀 前段时间,网上看到教授骂人的消息。一开始,很震惊!!怎么可能?!听错了吧?造谣吧!诬陷吧!是不是真的教授? 后来......再看看,我信了,教授真的骂人了。 骂人了,还是教授吗?是。教授,会骂人吗?会。教授,有资格骂人吗?貌似没有。 那么,教授为什么骂人呢?为什么要骂人呢?在何种情况下,教授骂了人呢?骂的是谁呢?为什么骂完后还能当教授呢?...... 首先,教授也是人,人骂人,常见!教授骂人,不常见而已。在很多地方,不是很多很有名的骂吗?比如:XX骂,XX骂...... 其次,教授,是教授,必有一定的修为。但是为什么会恶劣到骂人,事出必有因。 最近在不同地区连着出现几起伤医、杀医事件。 医生治病救人,医生是白衣天使,医者仁心,医者父母心,......,但是为什么,近年越来越多的医闹,一起起医生被杀的事情发生呢? 显然是出现了矛盾,那矛盾就不会是一方的问题,杀医生者有问题,医生自己也有问题,也许被杀者是无辜的,但是杀医生者,又何尝愿意去杀医生,也许那些人平时可能连蚂蚁都不愿意踩,怎么会去疯狂到杀人,而且还是杀医生。 骂人者,当谴责。杀医生者,犯了法。 但是,也许他们自己也是受害者,甚至是更大的受害者。他们的表现只是量变到质变,爆发的体现。 究竟是什么原因,值得考虑。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仅仅对症,而未对因,可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引用古话,解释此现象,虽然不好听,但是实用。“兔子急了,会咬人;狗急了,会跳墙”,我补充一句:人急了,会吓人。呵呵,这个时候,兔子已不再是正常的兔子,狗已不再是正常的狗。 消除诱因,使其( 助 其)恢复正常。 希望谨记“八荣八耻”,知荣知耻,那些千奇百怪的现象就是浮云了。 中国人 爱国志士心怀国, 创新灵感何其多; 包容兼济天下和, 厚德尚道心宽阔。 泰然 贫富不移质, 神鬼莫相欺; 泰然做自己, 昼夜得安逸。 人 浩然天地间, 纵横百余年; 做人坦荡乐, 行事一心专。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569 次阅读|7 个评论
震惊之后更是伤心!
热度 16 张三火 2012-4-29 14:27
今天,就在刚才看到不幸的消息,又有医生在医院里被人杀害,还是年轻的女医生!这是有这种记录以来的第几起悲剧了呢??震惊之后,更是伤心!! 总有人拿医德说事,医风医德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人人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算有人收红包,但是治病还是需要医生的,治不好病也不能让医生死啊!任何时代都会有医学解决不了的疾病,不是像买东西一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生了病花了钱也不一定能够治愈,哪有医生会希望自己的病人死呢?!当人生病的时候还是要找医生帮助的,叫做求医,不是买医! 希望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噩耗传来…… 还有,就是要提醒同行:在出诊的时候,不要让来历不明的人走到自己的背后!有人靠近时,要格外警惕!不要独立在诊室坐诊,一个人时,一定要开着门。 再有,就是以后医院挂号时也要出示身份证,不挂号的人不能进入诊室,这方面再不严格管理,绝对是不行的!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4242 次阅读|30 个评论
读林中祥博友《医生被杀难绝迹--不要简单地指责凶手》谈医患关系
热度 13 cissyludai 2012-4-29 12:07
昨个拜读了林中祥老师的博文《医生被杀难绝迹--不要简单地指责凶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564778.html 文中对医德多有指责,确实林老师所描述的现象确有存在,但并不普遍。 现今医疗界在医德方面也良莠不齐。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为什么医生会收红包?为什么医生要乱开药?为什么熟人看病就容易?为什么...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过马路 在国外,为什么没有人乱穿马路?因为有法律规定,撞了也白撞! 回到国内,经常看到红灯当头,许多国人藐视红灯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勇往直前。这是为什么?难道他们置生命于不顾? 非也,因为他们知道汽车不敢撞他们;因为在中国有人道主义赔偿一说、有支持弱者一说... 于是还可以经常看到很多外国人原先也是好好的站着等红灯过去,结果有1、2个国人率先闯红灯过去了、没事,于是乎哗啦啦全过去了! 这是为什么?从众心理! 回过头来说红包,同样也存在从众心理。 许多患者同样也觉得别人送了我不送那医生岂不怠慢我?于是变相的助长了不良风气。 那你说医生收好?还是不收好?收了你说我受贿、不收你说我不会专注治病!心里那个纠结啊! 因此,个人觉得不管是过马路也好,医患关系也好。关键还是在于制度的健全呐! 不才个人一点小观点,呈览于众,欢迎拍砖
3541 次阅读|43 个评论
医疗改革的底线是保持专业性
gzchengzhi 2012-4-18 09:37
  目前国内事业单位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其中医疗改革引人注目,当然这多半还同近几天不断发生的医患关系事件有联系。人们都在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为何别人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件?如果这样的事件还继续发生下去,医生还如何能安心工作?   现在的医疗改革提供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机会。   其实医疗改革一直都在进行中。比如通过改革,医院实现了以药养医,提高了部分医生的收入。然而这种方式却增加了患者就医的成本。而医生为了完成医院下达的销售任务,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专业性,开出一些并不一定需要的昂贵的药品给患者。长此以往,患者逐渐失去对医生的信任感。近年来很多的医患关系紧张事件都与此有关。一个很明显的证据就是,在其他国家,没有采用这种以药养医的方式来经营医院的,就很少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   事实证明,以药养医、用罚款来发奖金、通过补课来增加教师收入等方式,最终伤害的还是医生、交警、教师自己。因为她们在这个社会上的信誉受到损害,而她们存在的价值就是在这个社会上所拥有的个人以及行业的信誉。更进一步来看,之所以这些职业的信誉会受到损害,是因为这些方式伤害了这些职业的专业性。   患者是来看病的,医生替她治好了病,患者非常感谢,也愿意付出相应的酬劳。且门诊费还很便宜,本来是一个大家都值得高兴事情,但患者回去一算账发现,在自己不注意的时候,医院在药品上多收了自己不少钱,当然就会有怨气。本来一件好事就成了坏事。   而驾驶员违章了,受到处罚是应该的。可是驾驶员回去追根溯源,发现原来交警罚款还有任务,交警的奖金是从这里来的。再联系到违章的地点,总是觉得是落入了某种陷阱。当然不满情绪也就油然而生。   家长将自己的小孩送到学校去,认为国家关心下一代,至少小孩不会骗吧。结果发现,虽然教育是免费的,但不把小孩送到老师私下开的补习班去上课还真不行。于是家长感叹这个社会连小孩都要骗,心中怨气总要找个地方发出来吧。   凡此总总,不论是以药养医,用罚款发奖金,还是教师有偿补课,问题之所以严重,根本原因就是牺牲了这些职业的专业性。   现在要对这些单位进行改革,无论什么方式,有一点是不可动摇的,就是改革的结果不能够牺牲这些职业的专业性,改革最终要促进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士的专业发展。
3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患关系之乱-------保持‘天使’的‘白衣’整洁
热度 3 lin602 2012-3-25 22:27
医患关系紧张,导致了不该死的人死去了。可悲,可恨。 何时‘白衣天使’成了‘魔鬼’?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了‘兽’? 因为部分‘天使’的衣服‘不白’,部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灵魂‘肮脏’了。 别怪普通老百姓不信任医生与教师,因为医生与教师群体经常伤了普通百姓。中国的老百姓从历史上都是非常尊重医生与教师的,因为这是非常崇高的职业,医生将病人从死神手中拉出来,教师让普通百姓的孩子看到希望。 可悲呀,人类最纯洁最可靠的‘白衣天使’(医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都成了不可信的‘奸商’,这个社会可以想象还有什么可以值得信赖的。 害群之马占多少?其实只占少数,但这少数起到‘一泡鸡屎坏缸酱’的效应。 仔细想想,除了文化基因之外,政府的管理是直接的作用。
2417 次阅读|5 个评论
对哈医大恶性伤医事件的一点看法
热度 48 fuhonghai 2012-3-25 10:59
平时习惯打开人人网看看好友的动态,可是这几天总是不想打开这个网站,不想看到这个令医学生、医生无限心痛的事件。只是想逃避,不想看到、不想去深入的了解。可是事情还是在那,它毕竟是发生了。但是更令我们从医者痛心的是,网络 、媒体都在为这件血案拍手称快。我不禁想问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难道在你们的眼里我们真的是“魔鬼”!! 温家宝总理的答记者问曾讲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经过改革开放这 30 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这代人正好赶上了社会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每个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这 30 年来,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形成了无数个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和普通大众形成了一种无形中的对抗。于是我们社会就形成了一种仇官、仇富心理。可是我们每个人又都是可笑的,我们都希望进入到这个利益集团中去,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这些也许是哈医大事件出现的社会基础,民众将对医疗体制的不满发泄到现行医疗体制的执行者。医疗体制改革也许是政治体制改革中最困难的环节,从张文康、高强到现在的陈竺,每位卫生部的掌门人都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可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我想失败的原因在于单纯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脱离政治体制改革永远是行不通的。 现在的医患关系也许到了最危急的境地!每个人都去过医院,都面对令多少学子向往的“白衣天使”。在上大学之前,因为各种原因曾经四处求医近 1 年,也许正是那个时候才使我开始有了学医的念头。所以我深深体会看病难看病贵的苦衷! 2003 年的非典时期是医患关系最好的一年,那一年我们是战士,是和死神抗争的战士!只有那年我们才是“天使”!以后我们都是“魔鬼”。可是现在的医患站在了对立面。医患之间没有最基本的信任感。我承认目前的医疗卫生行业存在很多问题,既有体制的原因,又有本身行业内从业者不自律的原因,同时还有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就像这次哈医大事件:确诊为肺结核的患者应先治疗肺部病灶,再进行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尤其是服用类克的患者。可这个行业发生的事情却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就像一同学说的:最近发改委上调油价,可是也没见谁跑到加油站砍人;每年的春运,买票难,也没见谁跑到火车站、卖票窗口乱砍人。 中国的病人也许是最可怜的!我们生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层出不穷。国家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都在保障者利益集团,所以说单纯的医疗体制改革是永远无法奏效的。小崔在专访陈竺时,陈部长曾满怀自豪的说到一位患有白内障的老奶奶在接受免费手术再次重见光明时,感谢党和政府让她重见光明。小崔反问:那她辛辛苦苦了一辈子,老了患白内障都没钱医治,那她该感谢谁哪? 我也要说中国的医生也许是最累的,我为非专业人事算笔账,看看从医学生到医生走过的路(假如你在稍发达的市级医院):大学本科 5 年,硕士 3 年,博士 3 年,毕业后轮转 2-5 年不等。然后开始晋升职称, 3-5 年住院医师, 5-7 年主治医师, 5-10 年副主任医师,如果你没有博士学历,对不起,退休前你就别想正高职称了。在大部分人眼里,医生属于高收入人群!可是我们挣得都是辛苦钱!我们几十年学来的手艺,甚至不如公司生产的一块钛板值钱。 这时国内的新闻媒体再次集体失声了!他们不像“缝肛门”、“五毛钱治好 10 万元的病”那样骚动了!他们怎么不报道首医大事件中受重伤的耳鼻喉专家、这次哈医大事件中遇害的优秀研究生!我们国内的媒体朋友不是在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问题。好多人根本不了解医疗行业,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何况是医学这座大山哪!前段时间 CCTV-1 热播了一部关于医学的电视剧,戏中王志文的一句台词,差点让我晕了!“推速尿 10g ”,我得天啊!那护士得掰多少安瓿瓶啊! 面对现在的医患矛盾,我们唯一能做到就是做好自己,保护好自己!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怕!怕后我们还得重新上阵,前方还有鲜活的生命等着我们救助!别人不拿我们当天使,我们自己要让自己像天使那样对待患者!
12391 次阅读|54 个评论
医患关系紧张根源在于信任
热度 5 zjnjnu 2012-3-20 21:04
医患关系紧张根源在于信任
最近,无意间看到东方卫视一档名叫“东方直播室”的电视节目以《 医患关系怎么了 》为话题做了一档节目。节目中,主持人骆新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教授戴剋戎坐阵大谈医疗纠纷的方方面面。更请到了新闻界赫赫大名的记者潘志贤对现在国内的药品价格机制做了详细的解释。通过潘记者几年的明访暗探,最后得出的结论表明:中国消费者买到的药品价格实际为生产出厂价格的 10-15 倍;其中医院收入占到了 50% 的比例。同时,潘记者认为,现在医疗政府投入只占医院 10% 的收入,而其余 90% 是通过医院自筹创收。 不得不说,医疗纠纷自医药改革以来越发频繁。这类纠纷不仅关系到医药企业的生死存亡,也对国家的医改进程具有重要影响。我在不久之前也写了一篇文章,对我国医改情况作了客观分析,详见《 我对新医改的一点点看法 》一文;此外我也撰文对药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推广做了全面的介绍,详见《 刨根问底: 2 、药品的生产、价格和推广 》一文。应该说我在上述文章上对药品过程的诠释与潘记者的调查不谋而合,特别是对几个价格机制的诠释,具有高度的意见统一。 应该说随着医药改革的不断推行,发生的医药纠纷案件越来越多,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 作为一个医药界的业内人士,我一直对医患纠纷这个问题非常关注。节目选取了大量的医生朋友谈论自己从医感言,也请到了非常多的纠纷患者表述心声。大家针尖对麦芒,一度将医患关系推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档节目患者看到,一定是群起奋勇,感觉医生丧失良知;但如果是医生看到,会觉得自己有苦难言,无法释然。从这些年我的从业经验来看,我觉得影响现在医患纠纷升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医患双方信任感的丧失。 从患者角度出发,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医疗知识的普及,患者的医药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于医生的诊断颇有自己的看法,一旦医生诊断结果与自己的认识不符,则容易引起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同时鉴于目前医疗诊断费用居高不下,很多患者一肚子抱怨,比如,患病住院的病人,对于医院抽血检测 HIV 、传染病病毒或无直观联系的拍片检查表示非常怀疑,认为这是过度检测,是医院为了创收的恶意结果,如果在患者满肚子抱怨的时候再加上医生服务意识的粗暴或解释的不积极,医患矛盾将迅速升级成为不可调和的医疗纠纷。 从医生角度出发,不得不说在中国做医生真的是一种悲哀。选择从医就等于选择了终生学习。在医校里,人家都在双宿双飞恩爱热恋的时候,他们在啃书本,解剖标本或帮导师做课题;而毕业上岗后,别人轻松拿到年薪十万的时候,他们还在拿着不到 2000 的月薪拼命啃书本、做样本试验、啃书考职称。来自生理、生活上的强大压力无处释怀的同时还得饱受病人各种非议。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使得超过 70% 的医生都具有不同程度上的焦虑或抑郁症状。在这个时候,部分医药公司医药代表的进入明显能使得医生经济能力或心理压力得到一丁点的释然,然而就是这种经济上或心理上的短暂释然却被患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间被冠以拿红包的低素质医生。被患者冠以这种印象后的医生不断受到患者的质疑和挑刺,甚至有患者拿着录音看病,医生压力陡然上升,觉得患者在找茬对自己不信任;更有患者大打出手,医生生命受到威胁。再加上职业医闹的加入,使得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全面升华,使原本已经不可调和的医患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因此,从根源来看,医患纠纷的增多是患者和医生双方面不信任产生的。患者和医生都少了一些理解和宽容,都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其实患者应该理解,对于医院的一些看似不合理的诊断或检查其实有其中的合理性,因为大多数医生都会按照诊断指南对患者进行相关项目的检查。比如对于 HIV 的检测,诚然患者认为自己未携带 HIV 病毒,但医院人多手杂,它需要排除一切的可能性,最低限度上杜绝传染的发生。如果忽略这点,到时候如果 0.01% 的几率出现,试想又有几个患者不会再找医院滋事?而医生是否也忽略了患者感受?诚然医生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压力巨大,解释起来有难度,但是良好的态度至少能够得到大多数病人的理解。外部环境的舒适至少对内部压力的释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再有,我真的是觉得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抬高了医疗纠纷的百分比。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有压力就得有释放缺口。医生通过开药收受红包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果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可能收得更多更猛。所以不要什么愤怒都发泄在医生身上,没有人愿意成天为别人的错误买单受气。 另外,最近听到有医院的朋友提到,国家为了切断以药养医,减少医生收受红包的概率,新一轮医改将修改现在的绩效工资模式而采用医院统筹模式,也就是说医生每天看一个病人和看一百个病人收入待遇均一样。大家应该看得出来,如果真这样执行,那势必会降低医生看病的积极性或加速医生的转行,到时候医疗资源的短缺将更为明显,最终吃亏倒霉的还是病人。其中缘由留给大家去思考吧。最后弱弱的呼喊一句:技术人才的收入远不应该如此的低!
个人分类: 医药动态|8556 次阅读|7 个评论
医者仁心的诠释
kejidaobao 2012-3-7 15:01
文/胡俊平 一般说来,除去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我们与医生打交道的机会不多。职业医生能成为普通大众真正的朋友吗?《交个医生做朋友》带我们走进医生的世界,从字里行间探触一位医生的职业素养和内在的真实情感,有助于大众更为理性地处理身边与医疗相关的事务。 正如大多数人预想的那样,“医生”与“朋友”的关系是复杂的。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中,“朋友”的意味已经越来越偏离其本意。建立起诚信可靠的朋友关系,愈发艰难。该书的一些篇章,也可见识到某些患者自称为“朋友”的医生。比如,在“律师的冤案”中,患者老古就被他的医生“朋友”害得虚惊一场。然而,作者对“朋友”的态度是严肃的,远离了亵渎之意。在他看来,很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是病人及其家属可以信赖的朋友。作者倾注朋友之真心于文字中,还原常见医疗困境的真实情形,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来对待医疗问题。读者可以体会到一位医生那难得的细腻、真实、仁爱的心理世界。医患关系本不是“矛与盾”,更应是“钥与锁”。 如果把该书看作一本健康养生书,这个判断是不确切的。除了书中最后一部分以不到全书1/5的篇幅介绍了25种“常见的症状和疾病”外,其他各篇章并没有把重点落在病例的发病原理、预防和治疗等具体的医学技术细节上。也就是说,如果读者期待这是一本“健康宝典”、“养生诀窍”之类的医学百科读物,恐怕要失望了。作者敏锐的目光聚焦到了另一个容易被忽视却日益凸显出重要社会价值的问题:涉及医疗问题时,恐惧、忧郁、焦躁、绝望等情绪对人们心灵的折磨,有时候甚至超越了疾病本身带来的生理痛苦。这个问题所涉及的人,也不单单是患者本身,亲人、朋友乃至相关社会人群都可能席卷其中。所涉及的领域也不单单是医学本身,伦理、道德、心理以及各种情感相互交织,错综复杂。 因此,“选择”成了本书的一个关键而耀眼的词汇。作者意图通过一篇篇小短文,启发读者思考医疗中一些让人无比纠结的问题。他冷静而清醒地描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情,试图为读者推开一扇医疗选择的智慧之窗:既有毫不含糊的理性判断,又有客观实在的真相探问。而作者的情感,在医生与朋友的角色中切换,怀着迫切的愿望,努力探寻最佳的医疗抉择。在选择医生和医院方面,他提出:要看名医吗?看老医生还是年轻医生?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待这些问题的选择天平往往会严重地失衡。徘徊于理性选择还是盲目追随的人们,在作者贴心地释疑之后,会整顿内心的砝码,作出合理的抉择。 书中另外几个部分,同样是针对一些比较棘手的选择困境。比如,“做不做手术”、“药物应该如何选择”、“治疗还是不治疗”。看到这些问题,读者会问,作为患者的大众有主动选择权吗?曾几何时,有一种想法占据了大众的思维中心:患了病,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医生的建议。大众已极度地依赖于医生们的专业功底,唯恐不全盘照收,便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而另一方面,病人家属也常常在极度惶恐中签署医院的“知情同意书”。 对此,作者拓展了另一个角度的思考空间。现代医学虽然已经获得了令人自豪的成果,但未知的领域仍不见少。常规医疗方案也不排除一定程度的风险性。作为个体,不同于通性之处亦不可忽视,并应该成为医疗抉择的参考依据。在“腰腿痛和腰椎间盘突出”这篇短文中,作者谨慎地提醒人们,在非紧急情况下,“不一定要选择手术,至少不必急着手术。”作者建议应注重熟悉可靠的医生朋友的意见,“因人而异”地做出特有的医疗选择。 作者近30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及由此而积累的许多素材为本书增色不少。他在书中所精挑的事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绝大部分是亲历过的。他描述的口吻,如同一位朋友在你耳边轻声道来,拨动着你内心的弦脉。读者经过反思,便会更加坚定科学的态度。 不要忽视了作者在书中叙述事情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泄密”了医生鲜为人知的生活情感状态。读者看到了一个在白色口罩之下的、具有普通朋友影子的医生形象。在“抗生素:全民之瘾”一文中,作者以自己2个女儿患病的经历为例。即便自己是医生,其他家庭成员还是会为孩子的感冒发烧而紧张万分。家人经历了从坚持要把生病孩子送到医院去打抗生素,到逐渐回归理性医疗选择的转变。这个过程是曲折的,要扭转人们对抗生素的心理依赖谈何容易。据报道,中国抗生素年人均消费量是美国人的10倍。面对“抗生素毁掉一代人”的严峻形势,在作者列陈的事实面前,难道还不能对抗生素大声地说“不”吗? 拥有科学理性思维的人也不会缺少真实而深沉的情感。“父亲的肺癌”一文折射出一种难以逾越的人性情感弱点。作者记录了自己为患肺癌的父亲选择保守治疗方式时的心路历程。尽管他的选择有较为充足的现实理由,作者还是不免为一些未知的医学结果而难以释怀。 职业之路需要榜样的光辉来照耀。在“王医生”一文,作者用深情饱满的笔触记录了一位敬业、豁达的乡土医生平凡的生活点滴。可以看出,这位给幼时作者做过诊治的平凡医生是作者成长路上的楷模。那颗仁爱之心,无关学历,无关社会地位。 置身现代社会环境之中,有许多因素会对医生的医疗选择产生影响。对于同行中存在的一些缺乏职业精神的现象,作者没有回避。医者应该具有怎样的品德?作者在“医生能做什么”引用药王孙思邈的一段话来点睛: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人们常说,医者仁心。这,便是完美的诠释。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2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务人员的JOB BURNOUT映射出我国对心理健康的忽视
duke01361 2012-3-6 18:05
医务人员的JOB BURNOUT映射出我国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医患关系矛盾不能靠纪律,要靠遵守心里规律,改善医务人员的待遇,对医务人员施行心理疏导...
个人分类: Life a Bit|2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魔咒:道德败坏的借口
热度 1 zhaodl 2012-3-4 10:03
魔咒:道德败坏的借口
魔咒:道德败坏的借口/赵大良   刚才,凤凰卫视在探讨医患关系——“病人是否需要更聪明起来”,其他观点我不评论,但是其中两个人都提到的一个观点让我感触: 医生也是人,医生也要养家糊口,也要吃饭 。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我与我一位领导争论的一个问题——“ 党员也是人,党员也要吃饭 !”同理,“公务员也是人,公务员也要吃饭;教授也是人,教授也要吃饭。”推而广之,任何职业的成员,都是人,都要养家糊口,都要吃饭。言下之意,自私是正常的!这样推而广之的结果是什么?我想大家都看到了:问题越讨论,现实生活是越糟糕,走入了一个魔咒般的“隧道”。   这个看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或者命题,其实犯了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误导,给操守败坏者提供了借口。试想:某某是人,也就是说有人的基本需求和本能,这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否则就“不是人”。但是,任何事物还具有其特殊性,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人之中必然有各自的特点——区别之处,否则我何成为我,你何成为你。你也是我,我也是你,都是人!如果没有特殊性,那么也就不存在事物之间的区别。   那么,我们在谈论医生、教授、党员、公务员或者说是勤务员都是人的时候,说的是人的一般属性,都具有人的基本属性,但是其相互之间的区别就是基于其社会身份的特殊的职业操守和个人品质。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也就无所谓什么角色。医生就应该有医生的操守和义务,在这个方面就应该有高于一般人的要求和规范,当然在其他方面——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性方面就会比其他人的操守降低——如比军人具有更低的“服从”要求。同理,党员、公务员等等,都担负着区别他人的更多的道义和责任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担负着比他人更低的道义和责任。   社会角色的分工或者个人角色定位的不同,明确了各自的道义和责任。如果要比较,就应该在角色之间来比较——是各自具有各自的特殊要求。而不能将负有社会的特殊角色的人,降低为“普通人”。也就还是我们那个年代常常听到的一句警示语:不能将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这就是我们现代社会中的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人们的认识有误区、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都可以理解。但是,我们的认识不是逐渐深化而是在利益引诱下的更加浮浅,却让人惋惜。更加让人惋惜的不是普通百姓的认识肤浅和感情用事,而是我们的精英阶层的认识能力在退化。这是我们社会的悲哀,人类发展的悲哀。   每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上,都具有各自的社会角色,应该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提升角色的社会道义和责任感,而不应该相反——堕落——混同于普通的人,甚至是堕落为“生物意义上的人”。那样,我们的社会会越来越美好,想得美!能够退化的慢一点就算是不错的了。也许你会说:说医生也是人,只是希望医生能够达到人的基本需求!是的,可以也是必需的。但关键是存在着“比别人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源”的动机需要考虑。是绝对的缺衣少食,还是比普通人更加缺衣少食?还是希望比别人更加丰衣足食!或者说的通俗一些:你是一个男人,可你是一个有配偶的男人,你就需要担当起丈夫的道义和责任,就需要抑制你的荷尔蒙的泛乱。而不能将雄性激素作为包养二奶的借口。修养,就是修正错误,养成良知。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向上提升的过程,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别无选择。否则,就是一个字“乱”。   随感而发,自我修养。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般的人,而是特殊的人,肩负有特定道义和责任的社会人! 不要让“特定的人也是人”成为魔咒!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2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沟通作者、编者的桥梁
热度 1 zhaodl 2011-11-15 16:31
沟通作者、编者的桥梁——评赵大良先生新作《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重庆大学期刊社 张小强 论文发表难在我国已成严重社会问题,甚至造成少数不良作者铤而走险抄袭剽窃,一些刊物借机敛财,更有不法分子出版非法的学术期刊。抱怨论文发表难的群体,一些属于不认真做研究,论文水平确实不敢恭维,但不能忽视很多认认真真做研究的职业学者,特别是一些起步阶段的人群——硕士、博士研究生、青年教师亦反映论文发表难。也有不少学术期刊编辑抱怨,作者论文写作和投稿不得要领,有时被退稿还无理取闹。这就导致作者与编者之间虽比不上医患关系那么紧张,但相当多的误解长期存在。使得作者认为投稿难责任在编辑,而编辑也将稿件水平不高归咎于作者。而赵大良先生新作《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虽题为“写作”,但主要立足于论文发表,以资深主编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将编辑视角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作者。细读整本书,能够体会赵老师良苦用心,其出发点正是在于消除作者与编者之间的误解,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编者的桥梁。正如书的第一章结尾所指出的,在提升论文水平和成果影响力上编者与作者是一致的,冲突的地方是双方对论文评价标准的认识冲突,该书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作。不仅对青年学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战性很强的论文写作投稿指南;对于青年编辑来说,也可以从中了解作者心态和诉求,学到很多工作经验。 因为赵老师的书中透露了不少期刊编辑“内幕”,如并未回避现实中的关系稿问题,难免会被一些作者利用去寻找投稿的“捷径”,但这并不是其初衷。因为虽然书中很多内容是告诉作者,站在编者的角度是如何选论文的,让作者有针对性地写作并投稿。但从开篇到结尾,书中多次强调论文是“研究”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如第1章即指出学术出版并非出版商的事,而是学术研究活动的一部分,第4章如何确定选题时,也明确指出论文是科研工作的延续。作为一个有10多年编辑工作经验的编者和有10多篇学术论文发表经验的作者,笔者从本书受益良多,以下几点是本人感受到该书的特别之处,与大家分享。 第一,该书的写作方式与大部分写作指导类的书不同,是西方一些编辑学图书特别流行的案例式写作。不是八股文式的教作者如何写作,而是将多年编辑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和实际心得呈现给读者,因此书中很多地方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读来生动有趣而不觉枯燥,令人感到亲切可信。每节的开头还别出心裁地用一首打油诗提纲挈领,把赵老师将生活中的诙谐幽默带给读者,让读者在轻松中获取重要信息。 第二,书中创造性地将编辑与作者分为理想型、制度型和功利型。理想型编辑注重人文关怀、忠于真理;制度型编辑按部就班、态度消极;功利型编辑重视关系、轻视原则,作者的分类以此类推,书中还假设了3种作者遇到3种编辑的9种情况下的结果,清晰地把学术期刊出版现状勾画出来,发人深省。 第三,解决了其他同类书籍中未提出的作者与编者的困惑。书中第二章分析了审稿通过为何不能发表,实际这个问题对于作者来说是非常大的困惑,对编者未尝不是。第3章分析的如何正确面对审稿人误解的问题,确实是作者投稿和编者编稿经常会碰到的,书中不仅分析了审稿人提出否定性意见的原因,更是给作者提炼了几点让论文表达更清晰以避免审稿人误解的经验。 第四,书中很多部分不仅涉及写作,更自觉不自觉地提醒作者如何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如书的第3章中分析品牌在录用中的作用,其实就是提示作者如何在学术生涯中不断积累个人信用和品牌,提醒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后果。 第五,该书并没有像很多类似图书一样,一到“参考文献”和“致谢”就戛然而止,而是进一步分析了国际期刊非常重视但往往被作者忽视的版权与学术不端问题,让作者用法律和学术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投稿行为。书的最后一章还分析了文献的评价与传播问题,让作者从开始写作就注意写作的终极目标——论文的传播效果,从而产出真正优秀的论文。 当然,正如赵老师自己在书中所说,书中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文字错误。瑕不掩瑜,这本书依然是一本值得作者和编者阅读的好书。同时,作为一个从事编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我特别希望赵老师能将这本书从“实用型”升级为“学术型”,在今后的论著中把书中已经有所涉猎的学术出版现实问题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梳理,必将能启迪更多读者。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33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医生被踹或被砍------是个人悲哀还是社会悲剧!!!
热度 42 batudick 2011-11-15 15:18
医生被踹或被砍------是个人悲哀还是社会悲剧!!!
近日,关于父亲担心男婴是脑瘫要求放弃,抢救医生救人被踹事件广为流传,我便想起曾在某论坛看到某篇文章,觉得那篇文章说出了我们医生的心理话,故而摘来此文:“……企图用全世界最少的医疗投入保障全世界最多的人口。我们过着最苦的大学生活,毕业后领着全世界医生中最低的收入,医生竭尽全力去抢救神圣的生命,却没有没有鲜花和掌声,却还要听一群人民硬说医生想多赚点钱,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畸形的社会? 昨日夜班,全院抢救一个颈椎骨折送来时已无心跳呼吸的车祸病人,历时9个小时,患者死亡,家属表示要让主持抢救的医生偿命,扯烂了他已经浸满鲜血和汗水白大褂,作为他辛苦奋战9个小时的回报。终于明白,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了,医生是医不好中国人的。 今天打车回学校,出租车司机在得知我是学医的之后,先是大骂医院黑医生没良心,接着对北京同仁医院徐文医生被砍事件表示砍的好,再说如果他自己得了绝症花几万块钱被医生治死了他也会砍医生的(注意:绝症和治死),最后在我下车的时候竟然跟我说“以后我不幸看病的话,你可得给我个成本价。” 医疗费用医保超标医保局要扣全科室医生的奖金,众医护无语,每天至少十分之一危重病人在床,新收患者各种尿毒症心衰癫痫脑梗胃穿孔脾破裂肝肿瘤,总不能不管病人病情一味来追求医保金额达标。但全力抢救、医治病人的下场就是患者多花了医保的钱,某某部门要回头找医生钱。日夜操劳担风险把病人从死神手里拉回来,某某部门却很生气。 如果你的朋友长时间没有和你联系,一种情况是他死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他学医;如果你的女性朋友在26岁还没有结婚,一种情况是她喜欢女人,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她学医。 我,80后,医务工作者。 我们经历了高中般的大学生活,当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们在上网、逛街、化妆、看电影、谈恋爱的时候,我们整日泡在自习室里,用5年(本科)或8年(硕士)的青春和一摞摞成百上千页的书作伴,终于毕业了,有了一份工作,一份既让你们羡慕,又被你们唾弃的工作。这是一份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牲口使,还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我给你看病,你的病恢复的快,你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你的病恢复的慢,你认为我是庸医,是刻意留你在医院里,好多赚点钱。给你治好了,你认为是应该的,毫不领情;一旦病治不好,医生立刻就成了杀人凶手,轻则被告上法庭,重则遭打杀报复。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过程,况且有些病的确是目前医学上解决不了的难题,你以为医生是神仙,无所不能、包治百病、药到病除、起死回生啊,对不起,我是人,不是神仙。 我给你做全面的检查,你说我是过度检查,牟取暴利,你向媒体极力控诉我的恶行;我给你省钱,尽量少做检查,当某个病没检查出来时,你又告我,说我玩忽职守,不负责任。那么,请问,你到底想让我怎样呢? 你家属急需手术,需要你签字同意,你却害怕承担手术的风险,迟迟不肯签,最后你家属死了,然后你对着媒体的镜头无比愤怒的斥责医生,然后媒体也是一脸正义的质问着为什么医生不能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为什么非要因为一个签字而耽误了一条生命。那么好吧,作为医生,我们换种做法,我们不管你签不签字,马上先进行手术,但是如果手术失败了呢?我知道,你肯定又会对着媒体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说我们医生没经过你的同意就擅自进行手术,把你的亲人给害死了。然后你可能还会叫了一大帮亲戚朋友甚至请专业医闹到医院拉横幅、摆花圈、砸桌子、打医生。我倒想问问你,我们医生怎么做你们才满意呢?我也想问问媒体,你以后能不能不要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不分是非的伪装成一个正义者! 你急需要输血,血液储备却不足,有血型相符的人说要输血给你,我们拒绝了,因为法律有规定医院不能自行采血。从外单位调用血液时耽误了病情,然后你告我们。而如果我们答应了现场抽取血液立即为你输,到时感染了肝炎、梅毒、艾滋等等,这责任你又该推给我们了。难道不是吗? 我夜班时不时在病房里溜达,你认为这是我应该做的,我累的打个盹你就把我的照片传到网上,接着控诉整个医疗作风是如何败坏。在外科,常常是做手术忙一整个白天,然后接着上夜班,写病历抢救病号折腾一夜,凌晨打个盹第二天又照样上班。要不你也试试这样连续几十个小时的工作,你要是不打个哈欠、闭个眼,我就去死。其实,这是很多医生工作的写照,你以为他这样加班就有很多钱拿啊,那你也来做医生好了,试试看钱会不会多的堆成山。有多少大夫这样忙碌了十多年,却连房贷都还不完。你以为媒体曝光一次红包事件,就表示所有的医生每天有收不完的红包啊。 你半夜拉铃叫护士,护士来的迟了你就骂骂咧咧,护士是你花钱买下了专门给你服务的么?一个病区几十个病人,她每个人花五分钟,一圈下来要多少时间?她一整个晚上都在病房里来回奔波,她又不是百米冠军,能你的铃一响她就立马到跟前吗?曾看到过挺着大肚子的护士被病人来回使唤着,我问你,你愿意你怀孕的妻子这样辛苦吗?但是护士没有办法,这是她的工作,她的责任,你们有感谢过她的劳动吗?我们能体谅你作为患者的心情,也请你体谅下医务工作者的辛苦好吗? 你们会认为做医生怎么怎么好,多么多么赚钱。其实医生拿的工资远远低于很多岗位,可是他们要上夜班,要面对病人的辱骂甚至殴打,他们没有国庆,没有五一,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除夕可能还在病房里啃干面包,好容易休息一天也要去病房看看,处理好了病号再走。如果你们那么恨医生,那么我们集体辞职,你们自己当医生试试,亲身体验一下究竟有多好。 你们嫌医药费贵,可是这个药费又不是医生说了算,它都是省里统一规定的啊,你们又凭什么来指责医生,说我们拿回扣?!请别再说药品成本很便宜,卖给你们那么贵,是我们医生拿了回扣;砖头也很便宜,房价却那么贵,难道是建筑工人拿了回扣? 曾有不少人质疑我们为什么要查肝炎系列,梅毒,艾滋等等,因为你们动不动就要投诉我们,向媒体控诉我们,所以我们怕了,我们不得不保护自己,所以你住院时我们必须先查这些。不然如果你住院前就已经有肝炎、梅毒或艾滋,而你自己不知道,我们也不做化验检查,那你出院后发现了这些病,到时候可就说不清楚了。你说是在我们医院被感染的,我们没有事先的化验结果,就只能被害的赔了钱又丢饭碗。 如果有下辈子,我们坚决不做医生。我们做着神圣的职业,却被你们一遍遍唾弃成魔鬼。我们做的好,你们视而不见忽略不计,我们有过失,你们就用放大镜看我们,肆意夸张大肆渲染。我们也是娘生父母养,凭什么要受这气?!我们也有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却干着辛苦的工作,拿着微薄的收入,还要提心吊胆的过日子,生怕一不小心就被辱骂、投诉、殴打、砍杀,正所谓“赚着卖白菜的钱,顶着卖白粉的罪”。 …… 借用一下曹老先生的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说从医好,谁解其中味 写在此文后面的心里话====== 本文的目的是让大众知道医患关系紧张不是大部分医生的错(当然无可否认,个别害群之马的庸医存在),是大环境下的无可奈何,那个患者不想方便快捷的看医生,那个医生又不想心平气和的看病,所以这是共同的悲剧,谁之过?很庆幸,一篇这样的文章引起这么大的波澜,说明这个问题真的很敏感,矛盾也很尖锐,既然我无法改变环境,我怨天尤人也好,我投石问路也罢,这是我言论自由的权利,哪怕被“砖头”砸死,我又有何惧?俗话说不吐不快,不爽就要叫出来,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如此才可免于颓废为性格变态或价值观扭曲的伪君子,做一个敢说敢当的汉子,哪怕是站在风口浪尖上,哪怕被“暴雨梨花针”射得惨不忍睹,摇摇欲坠,我都无怨无悔,因为我有苦诉苦,有冤叫冤,因为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和听到了别人的声音。。。无论是掌声还是骂声,我都会认真思考和总结,我还年轻,才刚上路,我想这些都是我走向成熟走向睿智的阶梯,谢谢大家拍砖,我正襟危冠,洗耳恭听!
个人分类: 时事述评|5064 次阅读|62 个评论
钟南山院士谈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热度 1 xupeiyang 2011-11-13 21:09
钟南山院士的看法比较客观,分析评论深刻、到位,指出了根源,实事求是。 钟南山 :医患关系紧张原因,缺的非技术而是医德 南方报网 2011-11-13 08:35 (记者/曹斯 曾强 实习生/周冯灿 通讯员/刘丹)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南山 昨日出席广东省医师协会人文医学工作委员会举办的“做人文医师,促和谐医患”人文医学论坛。他表示,在现有体制下,面对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生做好自己才是根本,要有爱心、责任心与进取心。 ... 12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钟南山 批“活婴当死婴弃”为“医学人文沦落” 凤凰网 2011-11-13 07:22 钟南山 认为,医患沟通并不是很难。“首先, (医生)要考虑病人的病情,其次要考虑病人能否承受这样的治疗费用,如果你用这些药他花不起, 那么就用别的药来代替。” 钟南山 强调,医生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来思考,要同病人一起,战胜疾病。... 38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钟南山 :我出门诊时也有三到四成患者拍照录音 南方报网 2011-11-13 07:10 钟南山 在接受媒体的采访。南都记者李向新摄 “每当有医生被攻击致死致残,我都会出来说些什么,让医生重回最被尊重的职业。... 6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钟南山 :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根源在于人文精神教育缺失 凤凰网 2011-11-13 04:08 广东省医师协会工作委员会昨日召开“做人文医师、促和谐医患”人文医学论坛,在会上, 钟南山 院士就医患关系、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广东省医师协会发出《和谐医患五项原则倡议书》,倡议医护人员在运用技术救死扶伤的同时,更注重人文关怀。 不提高人文素质 ... 2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钟南山 :医患关系差是人文医学缺失 公益投入少 搜狐 2011-11-13 03:58 论坛上, 钟南山 大夫对进来发生的几起医务工作者医德丧失的事件进行了严厉的谴责。 新快报记者 孟祝斌/摄 省医师协会昨举行“做人文医师,促和谐医患”论坛 新快报讯 记者 李斯璐 通讯员 刘丹 报道 ... 4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个人分类: 公共卫生|282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态度决定一切
dongzg101 2011-11-1 02:21
态度决定一切 说到底是社会信任出了问题 六六认为,要改变对立紧张的“中国式医患关系”,只有通过政府的投入和医疗体制的改善,医患之间相互的信任,医生的仁心加仁术。但摧毁信任容易,要重建却难得多。 医患之间猜疑损害社会最基本的信任 人总得生病,生病了总得看医生,所以,不管你信还不信,都无法避免跟医生打交道。而医患之间的信任,既非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也不仅仅是利益交换,患者是将自己的身体和健康交给医生,医生所决定的是一个人的生命。因此,医患之间的信任是医疗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东西,它是医疗工作, 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 但现实却是,患者对医生提心吊胆,总担心自己被骗,这对于治病肯定没好处。医生本来就工作强度大,有很多专业问题需要应付,还得应对患者的质问和怀疑,更加不利于治病救人。可以说,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双方都受损,没有人是赢家。
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病人角度看医患关系
热度 7 callmeroger 2011-10-9 23:15
平时在医院,都是以医务工作者的角色出现,很难真正体会医患关系。这几天外婆重病住院,住进呼吸科重症监护室,让我从病人的角度体会了把医患关系。 重症监护室每天只允许病人家属和病人会面半个小时(外婆所在的病区是每天15:00-15:30),不允许家属陪护。从医生角度这是为了保护病人,怕疾病严重的病人与家属待的时间太多,增加感染几率。但是相对于病人本人而言,病人其实希望身边能有亲人陪伴左右。病人面对陌生的环境,而且这个陌生的地方还是医院,不免会产生些许惧怕、不安,有家人在旁边说说话会使病人心理好很多。一般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某些诊疗时,面对老年病人不会跟他们讲这么仔细,而有家人在旁边,可以通过自己跟医护人员了解,再跟病人解释,让病人对这些诊疗过程不会产生恐惧。听说过一个事情,有个老年病人去拍磁共振,医院不允许家属陪同,机器送这个病人进这个管道开始扫的时候,这个病人惊恐万分,他以为是火化场里把他推进去焚化…… 以上说的是陪护,再者,病人在监护室的诊疗过程其实对病人家属而言,是不太知情的(照现行的制度而言,起码照我外婆现在就诊的这家三甲医院而言)。说一个极端的事例,如果说一个病人进去重症监护室以后,再也出不来了,挂在里面了。其实这个事例也不是很极端,在医院里可能经常会发生。那么对于病人家属来说就很难以接受:人进去好好的,能说话,能对答的,怎么出来就没了呢?我每天好几千块甚至好几万医药费用下去,就这个结果?你们把我的钱用到哪里了?你们把我的家人怎么了?在当前病人对医生充分不信任的时代背景下,想不发生医疗纠纷都难。 其实医院只要能多从病人及其家属方面考虑事情,有些纠纷就能避免,很多事情发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医患缺少沟通。其实医院可以考虑病人的心理安排一个家属在重症监护室陪护(前提是对他进行一些基本培训),其实医院可以开放闭路电视,让病人家属通过闭路电视了解在里面的病人的一举一动,其实医院可以在这期间每天向焦急等待的家属及时(1小时1次?)通报病人的诊疗经过…… 愿医院能越来越人性化,也希望外婆能早点出重症监护室,也早点恢复健康!
5505 次阅读|8 个评论
美国医生怎样把癌症的诊断讲给病人听?
热度 31 SNPs 2011-9-27 11:18
最近北京的一个病人伤害医生的恶性事件让我想起三年前我写过的一篇文章, “医生‘无能’,病人‘无知’”。文章 试图解释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是因为病人并不了解医生的难处,不知道受时代的影响,受技术的局限,医生很多时候是无能为力的。 去年一年,我在美国的亲人中有三个被诊断患有肿瘤,我也亲历了大部分医生的诊疗过程,让我对美国肿瘤科的医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美国的医生一般都是很坦率地直接把坏消息讲给病人本人。 这一点,至少是我在国内当医生的时候不是如此。 美国肿瘤科医生一般都受过专门训练,把和癌症病人的沟通当做一门学问。目的是让病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病情,诊断,预后,治疗的可能手段,各种治疗手段的优缺点,药物的副作用等。每次和医生的问诊至少有半小时。医生所传递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就是: 你虽然得了不治之症,但是你不是孤单的,我们有很多诊疗的经验,也有很多病人和你一样得了这个病(不是你的错),有些病人治疗结果很好。我们会在这里尽全力帮助你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无论什么时间你有任何问题,你都可以问我们。 不管病人的教育程度如何,理解程度如何,医生都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尽量不用术语把病情解释清楚。不让病人有被赶走的感觉。结果是赢得病人的信任。 要知道,癌症病人迟早会知道自己的病情的。越晚告诉病人越被动。病人和病人不同,有些病人很乐观,也有些比较悲观。可是有家人支持,病人一般都很理智,理解,能够坦然对待。如果你是病人,你愿意医生和家人隐瞒病情吗? 国内的医学院没有教与肿瘤患者如何沟通的课程,所以如何跟病人讲“坏消息”也没有当成一个重要的问题去研究。 所以中国的肿瘤病人常常是不了解自己情况,不清楚医生的治疗,不知道预后,也不清楚治疗的后遗症。于是,期待值可能过高,或者是走另一个极端,不必要地悲观,放弃治疗和搏斗。更坏的后果就是把恶化的病情归罪于医生,把自己的病变成了医生的过错。 “无知”的病人,打了“无能”的医生,很可能就是因为医生太“忙”,没有把道理讲透。如果道理讲透了,无知的病人就可能变成 理智 的病人,无能的医生也就成了 理解 的医生了。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13175 次阅读|36 个评论
[转载]为什么中国的医患关系很紧张?
热度 4 Majorite 2011-5-8 00:01
为什么中国的医患关系很紧张?   作者:凡人医生((XYS20110506, 新语丝)   在很多国家,医生都是社会地位最高、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然而,在当前 中国,医生却是一个普遍遭人痛恨的职业,中国的医患关系也已经恶化到了史无 前例的境地。   在社会舆论中,人们普遍认为医生缺乏职业道德、见利忘义、心黑手狠、草 菅人命。在网络上,每次出现医疗领域的负面新闻,人们看见标题就会不假思索 地认定,医生一定有错,患者一定有冤。近年来,患者辱骂殴打医生的事件时有 发生,甚至还出现了多起患者杀害医生的事件。当医生被患者杀害时,网民们一 片欢呼雀跃,认为医生该杀。   为什么医生职业在中国如此遭人痛恨呢?如果你真的有兴趣弄清其中的原因, 如果你真的希望改善自己和下一代的医疗待遇,那么不妨继续往下看。   医疗是一个特殊的技术服务行业,与一般行业相比,有很多特殊性,主要包 括以下几点:   第一,医疗的服务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是人们最珍惜、最重视的财富, 也是人们感受最直接、最深切的事物,因此,患者对医生的要求,比其他行业的 消费者对服务者的要求高得多。如果诊断治疗的效果不能达到患者的预期,患者 会痛苦、担心、失望、恐惧;如果患者不治身亡,家属则要承受巨大的打击和悲 痛。而这在其他服务行业是几乎不会出现的。试比较:甲送自己的电视机到维修 店进行维修,结果没有修好;乙送自己的亲人到医院进行救治,结果没有救活。 甲乙两人的感受和反应能一样吗?再比较:甲满怀希望地去饭店品尝新菜,结果 发现不合自己口味;乙满怀希望地去医院治疗病痛,结果没有治好。甲乙两人的 感受和反应能一样吗?所以说,人们在接受医疗服务时,评价标准更苛刻;未能 如愿时,不满情绪更强烈,反应也更激烈。当然这不能怪患者,这是人之常情。   第二,医疗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因此,每个人都有意或无意地掌握了一些 医疗知识,每个人对医疗活动也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但是,医疗是一个专 业性很强的领域,其中涉及的知识、技术、思路、标准有其特殊性。人们以为自 己了解,其实往往并不了解。也就是说,人们对医疗有很多误解。比如,患者因 “恶心呕吐”就医,却被要求做头颅CT,患者会觉得很荒谬。患者心想,我是肚 子的毛病,为什么要检查脑袋?肯定是医生为了赚提成!如果再加上一个不懂装 懂的记者,就可以炮制出极具误导性、煽动性的新闻。“茶水发炎”“三岁儿童 查梅毒”“女工输液330公斤”就是借助公众的“不知”和“误解”炮制的新闻 闹剧。患者本来就心存误解,再看到这种新闻,正好发生共鸣,于是就认定医生 坑骗了自己。患者把自己的“遭遇”再告诉别人,互相强化,就在社会上形成了 对医生的负面评价和仇恨的共识。   第三,跟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相比,医疗消费往往比较昂贵。例 如,买一个馒头只要几角钱,买一瓶药却要几元、几十元;吃一顿饭只要几十、 几百元,看一次病却要几百、几千元,做个手术要几千、几万元。一场小病,一 星期的工资都交给了医院;一场大病,一辈子的积蓄未必够用!但是,由于人们 对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视,人们往往没有选择,只能认掏这笔钱。因此,人们 对医疗消费的态度是“既无奈又愤慨”,有一种被劫持的感觉。患者直接面对的 是医生,医药费是经过医生的手开出来的,因此患者会觉得是医生劫持了自己, 当然就会痛恨医生。   第四,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比电子计算机、宇宙飞船、航空母舰、 流水生产线等任何人造机器都复杂得多。人类目前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还很局限, 诊疗手段也很局限。因此,医疗活动是复杂、高风险、充满不确定性的。有些病 就是难以确诊,有些病就是难以治疗,有些病就是会反复发作,有些病就是要死 人。有些医疗活动,不可避免地要走弯路、摸索尝试,在摸索尝试中慢慢寻找正 确的方向。这一点,类似于科研工作或者侦探工作,而不像照着图纸修人造机器 的维修工作。但是,患者总是期望立刻确诊、立刻治愈、立刻解除病痛。对于不 能立刻确诊、立刻治愈的情况,患者会认为是医生医术低下或者医生过错所致。 对于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情况,患者会认为是“被医生治坏了”“被医生治死 了”。基于这样的认识,患者当然会痛恨医生。   第五,疾病本身给患者和家庭带来身心痛苦,这种痛苦需要一个发泄渠道。 我们知道,长期卧病在床的患者,有时会因一点小事而发脾气、摔东西,甚至对 照顾自己的家属破口大骂。他们真的觉得事情很大吗?他们真的觉得家属很可恨 吗?当然不是,他们只是身体不舒服,需要发泄。同样,患者的家属,承担了繁 重的劳动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有情绪需要发泄。医生就成了患者和家属的一个 发泄对象。假如他们恰好认为医生犯了过错、救治不力、坑了自己的钱,他们就 更容易把医生当成发泄对象。   基于以上这些特点,医疗行业比其他服务行业更容易发生矛盾和不满,医生 也比其他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更容易被服务对象痛恨、仇恨,更容易受到人身攻 击。   你可能会问:外国人也一样重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外国人到医院看病也希 望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外国的医疗费用,如果按收入比例计算的话,比中国还 要昂贵;那么,为什么外国人就不痛恨医生呢?为什么医生在外国的社会评价和 社会地位反而很高呢?这就不能不说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了。   第一,中国的医药费,主要靠患者自己支付。让普通工薪阶层承担医疗这种 现代科技服务的费用,当然显得非常昂贵,也就是所谓的“看病贵”的问题。很 多家庭因病致贫,很多人因无钱医治而不得不忍受病痛、面对死亡,因此人们对 高昂的医药费非常痛恨。而医药费主要是通过医生的笔开出来的,因此人们就会 仇恨医生。而在其他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国家医疗福利保障和商业医疗 保险非常完善,患者只需自付很小比例的医药费,或者完全不用自付医药费,甚 至在接受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中都不需要刻意关注费用的问题,没有任何心理或 经济负担,当然也就不容易产生矛盾。   第二,中国实行的是“以药养医”制度,也就是说,医疗技术收费价格低廉, 通过出售药品来弥补收入,维持医院运转。为了实现以药养医,医生必须设法给 患者多开药、开贵药,患者因此支付了过多的药费,当然对医生不满。并且,按 现行的制度,医生收入与药品利润挂钩,医院用药品收入的一部分给医生发放工 资奖金,在患者看来,则是医生收受药品回扣,坑了自己的钱,因此当然会痛恨 医生。但绝大多数患者不会考虑这样两个问题:一,挂号费、诊疗费、手术费等 医疗技术服务收费,多少年来一直压在低水平,是否合理,是否公平,是否能够 维持医院运转;二,医生的收入水平,是否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第三,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由此造成“看病难”。一方面,医院建设不 足,基层医院的条件不好,不能让患者放心;大医院的资源紧张,患者就医不容 易。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的人手严重不足,工作量过于繁重,工作时间过长,夜 班、连班频繁,长期常态加班,长期常态被剥夺休班、休假、节假日,甚至自己 生病了都不能休息。这样的工作状态,不但损害了医护人员自己的身心健康,也 降低了医疗服务质量,增加了医疗风险。患者的感受就是:排了很长时间的队, 终于轮到自己了,医生匆匆忙忙看了两分钟就把自己打发了;想咨询问题,医生 总是匆匆忙忙、不耐烦,不给仔细解答;医生总是板着脸,没有笑容,说话冷冰 冰;呼叫护士,等了老半天,护士也不来。同时,由于工作任务繁重,长时间连 续工作,昼夜混乱颠倒,心理压力大,身心状况不良,医生和护士在工作中更容 易出差错,给患者的安全带来威胁。   第四,中国的媒体,往往并不是自由之身。人们觉得“看病贵”“看病难”, 对医疗待遇不满意,肯定需要问责。但向谁问责呢?医生就是一个很好的替罪羊。 借助“以药养医”制度,国民医疗的经济负担被甩给了患者自己,而道德责任则 给甩给了医生。毕竟药是通过医生的笔开出来的,毕竟医生的工资中有一部分是 药商给医院的回扣。这两点当然是事实——虽然只是个朝三暮四的数字游戏。媒 体通过长期不断的新闻报道轰炸,把这两点事实深深地印在公众的脑海中。医生 环节成了公众思考医疗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成了公众关注医疗问题的焦点,于是, 医疗领域的一切矛盾就都可以转嫁给医生了。看到媒体报道“医生收回扣”的新 闻时,人们不会关注,药品从立项、投产、上市到最终卖给患者,中间要盖多少 个公章、跑多少座衙门、批多少道手续、喂多少头官吏,要养活多少人、多少企 业、多少机构,经过多少正当和不正当的盘剥;看到媒体报道“医院挂号难”的 时候,人们不会关注,为什么号贩子可以开宝马,而给这个号出诊的主任医师、 老教授却只能骑自行车;看到媒体报道“护士上班时间睡觉”的时候,人们不会 关注,凌晨时分,趴在护理站的桌子上打盹的那位护士,此前加了多少班、熬了 多少夜,或者她自己当时也在生病却不能请病假;看到媒体自以为是、不懂装懂、 夸大其词、歪曲报道所谓的“医疗事故”的时候,人们不会想到,正是因为大多 数医护人员超时间、超强度、超范围、低薪酬劳动,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家庭 幸福,才使得我国医疗体系在官方投入极少的情况下居然能够维持运转!医疗领 域的矛盾,被漂亮地转嫁了!   这就是中国的特色。在这种特色之下,中国的医生,怎能不遭人痛恨呢?只 不过,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痛恨不能解决问题,跟着媒体骂医生也不能解决 问题,哪怕就是砍死全中国的医生,也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真想改善自己或 下一代的医疗待遇,我们就应该试着探求一下问题的根源。中国人“看病贵” “看病难”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2242 次阅读|5 个评论
从黑猩猩到人的阴茎谈医患关系的改变!!!
热度 7 jsnjjlj 2011-3-11 09:43
从黑猩猩到人的阴茎谈医患关系的改变!!!
昨天看到李福祥博友的博文: Nature Discovery: 人类的阴茎是如何丢掉“刺”变得光滑的? How the penis lost its spikes ? -Humans ditched DNA to evolve smooth penises and bigger brains 博文介绍的是黑猩猩的阴茎不仅有骨质结构而且有倒刺 相比而言,人类不仅失去了骨质结构而且没有倒刺 有了骨质结构,就节省了勃起所花的时间 有了倒刺,就不容易在性交开始后 失去性伴侣 如此,便可以增加性交成功的概率,有利于自己基因的传播 问题是: 人类为什么失去了这些利器 这究竟是进化还是退化呢(目前公认的是人是从黑猩猩变来的)? 当然 我同意科学家的观点 : 黑猩猩之所以要拥有这些利器,是因为黑猩猩的性行为仅仅是生殖竞争的一个环节 对于黑猩猩和其他动物而言,性行为更像是战争,只要能完成性交就是成功 对方感受如何是无足轻重,对性交双方而言是征服与被征服关系 (因此动物界没有强奸的概念) 所以需要骨质结构,需要倒刺。 而人类之所以失去了这些利器,是因为对于人类而言, 性交是爱情的结晶,是两情相悦的过程 既然是相爱了,所以不需要倒刺来捆绑住对方 既然是两情相悦的过程,也就不需要骨质结构来加剧力量(伟哥大概可以看作药物的骨质结构) 所以,从黑猩猩阴茎到人类阴茎的过程 可以看作是灵长类性行为从赤裸裸的征服与被征服关系转变为两情相悦关系的历程 今天又从收音机里再次听到了某些委员 要为解决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进行旨在保护医院的立法提案 恕我直言,在我童年阶段从未看到过想如今这样的砸医院揍医生的行径 难道是那是的医疗水平比现在高吗 显然不是,可以肯定,当时由于医疗器械、技术、科技的落后 那时的医疗事故一定比现在多 只是那个时候,医生和病人的良知都比现在多 医生不会见利忘义拼命开药 病人不会小题大做蛮不讲理 在哪个时代,套用当时医院里的一句标语 “在病魔面前,医生和病人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的年代 那是一个“医者父母心”,而病人相信医生是白衣天使的年代 而在庸俗的市场经济中 医生和病人逐渐转变成为了 剥削与被剥削(医生的奖金要从每月开药的金额中抽成) 斗争与被斗争的关系。 这个时候在给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进行带有倾向性的立法 无疑相当于给人类的阴茎重新装上骨头和倒刺 把人类的爱情蜕变回当年茹毛饮血时的赤裸裸的肉体征服。 医患关系的紧张不在于缺少法律,而在于双方都缺少了良知 唤醒良知唯有用社会的良心。 有什么工具(器官)就有什么关系 鲜花和枪膛
个人分类: 东方营销学|8105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