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医患关系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医患关系

相关日志

医患关系,我的遭遇
热度 1 pliu1056 2012-11-30 19:28
我回国后去了四次306,两次海淀医院,说说我的遭遇吧: 1 医生永远冷漠无情。 2 每次开一些莫名其妙的中成药,很多钱。 3 一次去拍X光,我前面的病患去检查左肾,但得到的是右肾的X光片。 4 医院里人山人海,每次回来要半天才能调整过来。以至于我请我的一个学医的博后在办公室给我输抗生素。 5 我爱人去碎石,开了住院单,但当晚便被医生“请”回家,每天白天去输液2-3小时。结帐时有7天住院费,坚决不给退。 我的一帮医生朋友告诫我:国内看病必须找关系。我在想解决医患关系的根源是否是中国的人情,关系,等级,和法律。
2172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2年11月22日光明网首页卫生6条原创稿
sz1961sy 2012-11-22 19:11
2012年11月22日光明网首页卫生6条原创稿
光明卫生 2012年11月22日光明网首页卫生6条原创稿 廖俊林:中国的医患关系危机(4) · 蒋继平:在中国做科普更难的若干原因 · 李伟钢:巴西公务员待遇和社保改革趣谈(上) 孙学军:氢氧混合气吸入可治疗脓毒症 · 杨学祥:内蒙再遭雨雪 暖冬预报误导公众 · 嵇少丞:如何识别论文中的图像做假 感谢 廖俊林 蒋继平 李伟钢 孙学军 杨学祥 嵇少丞 老师的文章。 沈阳 2012年11月22日 19:12 Res.
个人分类: 光明网卫生原创|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 柳叶刀杂志:如何终结中国医生面对的暴力
热度 1 qiang897 2012-8-30 11:05
How to end violence against doctors in China 如何终结中国医生面对的暴力 We are grateful to The Lancet for the Editorial on violence against Chinese doctors (May 12, p 1764). 1 , 2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medical disputes have greatly increased in China. We believe that the following could help end violence against Chinese doctors. First , investment in health resources should be increased.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 China, with 20%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has a health expenditure that accounts for only 3% of the world's total. 3 After the economic reforms of 1985,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ntributed very limited finances to health. There were very few medical disputes before 1985 because most hospitals enjoyed full government funding. 第一,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据卫生部报道,拥有 20% 世界人口的中国,可医疗卫生资源却只占世界医疗总费用 3% 。经济改革之后,中国政府大幅减少对医院的财政拨款。在 1985 年之前,中国很少发生医疗纠纷,因为那时候大部分医院都享受政府的全额资助。 Second , the health literacy of Chinese adults should be improved. The poor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medicine could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communication barrier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第二,提高中国国民的健康素养。较差的健康素养是造成医患之间沟通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Third ,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docto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ccording to Yin Dakui, Director of the Chinese Medical Doctors' Association, 80% of medical disputes in China are caused by the bad attitude of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ethical problems, and poor communication with patients. 4 第三,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中国医师协会殷大奎会长:在中国, 80% 的医疗纠纷缘于医师的服务态度、医德医风和语言沟通和问题。 Finally , the professional morality of media workers should be addressed. To increase audience ratings, some Chinese media workers write negative or even false reports of medical disputes. 最后,提升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中国的一些新闻媒体工作者为了提高观众的关注率,经常报道医疗纠纷的负面新闻,甚至错误报道。 We hope that the government, patients, doctors, and media workers reflect on their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ies to reduce the violence against Chinese doctors. 我们希望政府、患者、医生和媒体工作者都应该反思中国医生面临暴力的这个问题。 We declare that we hav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erences 1 The Lancet . Ending violence against doctors in China . Lancet 2012 ; 379 : 1764 . Full Text | PDF(93KB) | CrossRef | PubMed 2 The Lancet . Chinese doctors are under threat . Lancet 2010 ; 376 : 657 . Full Text | PDF(70KB) | CrossRef | PubMed 3 China News Service . Chen Zhu: most of 8·6 million doctors are good in China . http://www.chinanews.com/jk/2012/03-14/3744342.shtml . (accessed July 25, 2012). 4 Yin D . Law-regulated practice and evidence-based self-protection . Chinese J Evidence-Based Med 2005 ; 5 : 1-2 . PubMed 全文链接地址: http://image.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2)61367-1/fulltext Wang XQ,Wang XT, Zheng JJ. How to end violence against doctors in China. The Lancet, Volume 380, issue 9842 (August 18 - 24 2012), p. 647-648.
642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医患关系如何改善?根源在哪里?
stcho 2012-8-13 08:14
每年有60万医学毕业生,仅10万穿上"白大褂"?医改专家反思——   "广种薄收"的医生培养模式该变变了   “医改推进了多年,核心因素是人,卓越医生改革是在为医改‘加力’。”这是我国医改专家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普遍评价。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著名医改专家李玲同时提示,我国医生培养体系还需“大改”。   “国家每年培养约60万医学生,据我掌握的一个数字,只有约10万人能穿上‘白大褂’。‘广种薄收’式的医生培养模式该变变了。”她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育德都认为,从患者利益出发,医生培养模式有必要转为“量少质优”。   “广种薄收”影响医生临床技能   在校学习的前5年基本“不临床”,后几年才在医院见习与实习,但还要做研究写论文……这是陈育德眼中,作为顶尖医生培养殿堂之一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对未来医生的培养模式。“8年应该出个好医生了,但由于‘重理论轻临床’的课程设置,结果连医学博士的看病能力,都不容乐观。”   我国目前的医学生学制一般分为5年制本科、7年制本硕连读和8年制本硕博连读三种。据卫生部《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去年底,我国的执业(助理)医生已达到246.6万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此数字位居世界第一。印度和美国约为75万,英国仅为16万。   媒体报道显示,我国各级医学院校每年招录的医学生,约有60万人。李玲认为,在当前培养模式下,不仅大量人才被浪费,而且很难保证每个医学生在临床技能上都被“精耕细作”。   陈育德告诉记者,在美国学医,一般分为“双4年”,后4年完全用于临床医学。但在国内学医,在被一再压缩的临床实习环节,近年来因扩招而频频遭遇临床实习医院严重不足、有责任心的医生“师傅”越来越少等尴尬。   “有一年,我们学院的本科医学生一下增加了1000多人。为了安排实习,学校只有想尽办法往现有的实习医院‘塞人’,再降低要求,让周边县市区水平参差不齐的大小医院都成了实习医院。没有学生愿意到没有教学经验、医疗水平也不高的医院实习,但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一位医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感叹。   中国青年报记者随机采访了8位地方院校的医学本科生后发现,类似遭遇在6个人身上不同程度地上演。有的实习点因为“人满为患”,只能打扫医生办公室、整理粘贴病人化验单、查房;8人中有3人的有效实习时间不超过半年,对基本术前准备工作、写病例等基本功,也自感“不能规范操作”。   “医生是实践的学科,如果靠‘大把地进、大把地出’,没有尽职尽责的好医生带领,没有足够的实习基地,甚至解剖也不用尸体,怎么能磨练出一名卓越医生,又怎么能让患者放心地‘以健康相托’?”李玲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感觉“学不到真东西”,一部分医学生,已把这一年实习期,当成了复习考研、准备转行的缓冲期。另一部分“坚守者”则在走上医生岗位后,还不得不继续尚未完成的实习。   基层还是留不住人才   《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去年年底,全国的卫生技术人员一共620.3万人,其中,各级医院占了370.6万人,社区卫生站和乡镇卫生院合计却不足200万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全国医院数量共约2万家,而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站)加起来,超过了7万个。   《公报》还显示,2011年年底,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一共112.6万人,却要服务66万多个村卫生室。   “这说明学医的人多了,基层卫生机构还是难留人才。现在的大学本科基本不为农村培养乡村医生。”李玲说。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一项对380名医学本科生所做的就业意愿调查显示:八成医学生希望留在大城市,愿意去基层的不足二成。   陈育德告诉记者,在“毕业包分配”的年代,一些县、乡镇一级卫生院还有大学生,现在,他们大多已经或面临退休,后续力量却跟不上。“医学生中的拔尖人才本来就少,近年又大量流向国外,愿意去西部的、去基层的更少,以后乡亲们找谁去看病?”   更严峻的是农村全科医生的匮乏。李玲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全科医生”是指能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对乡村患者尤其重要。按照理想比例,中国至少应配备60万名全科医生,但据媒体公开报道,我国目前只有7.8万,且素质不容乐观。   国家“十二五”期间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指出,到2015年,要培养15万名全科医生,定向免费培养已成为“利器”之一。但在两位专家看来,问题要根本解决,还有三个“拦路虎”值得注意。   “首先是整体人数不足。这15万人能满足城市社区卫生站的需求就已很不易。”李玲指出,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周期是8年,短期内要让基层“解渴”不现实,以至于一部分全科医生要靠内科医生“转岗培训”而来。   陈育德认为,如今医学生的教育模式,也不利于塑造“能适应基层的”全科医生。“现在,医学院对知识点分割很细、很窄,没有广厚的医学技能沉淀,即使是全科医生知识面也不全,看病非常依赖化验、检查以及仪器设备。在农村,没有这些设备怎么办?医生的看病能力,恐怕大打折扣。”   更大的“拦路虎”恐怕在于,乡村靠什么留住好医生。在上述医学生就业意愿调查中,记者看到,多数医学生“回避”基层的理由是:练不出好技术,没有好编制,未来缺乏进步资本。   “这提示改革者,要为基层的医务人员设计一套职业规划:有他们单独的上升通道,持续地培养计划,更优厚的待遇。”李玲认为,“应该把‘为基层培养人才’与一般医学教育区别开。为基层培养人才是定向的,最好是本地人,语言相通、有文化认同感,比较能够在地方上留得住。”   保证每个医学生学成后都能从医   李玲和陈育德都表示,应让医学教育“精英化”,做到量少质优地有计划培养,“一个医学生都不浪费”。   “培养一个医生是非常昂贵的。以美国为例,医学生在博士毕业后,要接受近10年的住院医生培训和专科医生培训,到独立执业时,欠银行数十万美元是常事。”李玲说。据教育部的数据,中央本级财政2008年给医学教育生的人均拨款,先从7100元提高到了1.15万元,2011年又提高到1.4万元,今年,还将进一步大幅提高。   在中国最大的医生网络交流平台之一丁香园论坛上,中国青年报记者却看到,以“不当医生,医学生还能做什么?”为主题的帖子,从2008年起就常演不衰。不少医学生抱怨“毕业即失业”,只有转行当医药代表、研究人员、教师或出国,更有医学生哀叹自己“入错行”。   “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其最终产品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医德和医术是重中之重。既然用大笔投入和医德说教,来培养水平参差不齐、每年流失约50万名的医学生,为什么不集中力量,培养一批生源好、水平高、乐于奉献的卓越医生呢?”李玲认为,医学教育每年应有计划地甄选医学生,再施以卓越医生培养教育,使医学生回归应有的职业高度。“保证每个医学生,学成后都能从医。每个从医的学生,各项素质都过硬。”   卓越计划也提出,要着力培养一批有国际视野的精英人才,“调控”未来医生的培养规模。该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根据需求,原则上不增设医学院校,不增设临床医学专业点。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省市、高校,要坚决缩减招生数量。”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在就业压力增大、从业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优质的医学生源正在逐年减少。“医生是一个制度的产物,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效果有赖于公立医院是否真正地回归公益性,也有赖于整个医患关系的改善。”李玲说,“医生的奉献也扎根于社会土壤,如果基本的信任没有了,医生怎么做都不对。医生失望,优质生源流失,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自己。” 转
2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医生都这样了解患者
热度 3 DrSea 2012-7-12 01:17
前几日带岳母去老婆工作的医院治牙,预约了研究生时的同学,我和老婆同一所大学,所以也是我们两个人的同学,大家都很熟。毕竟是岳母大人,不敢疏忽。 岳母原来补过的龋齿填充物脱落,原以为重新补一下即可,结果同学看了一下,觉得情况不乐观,又进一步排片检查,是阻生智齿横向抵住了前面的牙,引起前面牙齿严重龋齿,填补已无法解决问题,如不拔除会反复感染,而且要拔除阻生的智齿和已经严重龋齿的两颗牙。这个治疗方案远远超出预期,而且岳母是极怕痛的人(这点也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老婆)。本已躺到牙椅上的岳母嗖地坐起身叫到:“不要拔嘛,好痛的啊!”同学解释到:“不拔会反复感染,根治的办法只有拔除。如果早治疗还可以保住前面这颗牙齿,但现在已经没有保留的条件了。”岳母听了同学的解释好像完全没理解一样,只是不停地说:“补一下吧,不要拔啊!”同学无奈地看了看我,指着片子上病变的位置再次解释到:“阿姨,如果你坚持,现在给你补上也可以,但是一个月之后牙龈可能会肿起来,到时候就要先消炎,之后还是要拔掉。”岳母的声音变小了,但依旧重复着那两句话,仿佛并没怎么听懂同学的解释。眼看着治疗没法继续,我也加入到医患沟通中“妈,这颗牙拔掉,疼一次,如果等肿了再拔,疼两次!”。在我这种简单的利益比较捎带威胁恐吓的解释下,岳母又动摇了些,停止了念叨,但仍不肯躺在牙椅上。同学见正面强攻不成,又来了一招侧面迂回,“阿姨,丹丹(我老婆)也快生了,你这颗牙必须赶在她生小孩之前拔掉,这样等她生了你才能照顾她啊,要不然反复感染,你也是个病号,怎么伺候月子。”。戏剧的一幕发生了,岳母听到这话只稍作迟疑,便老老实实地躺下来接受拔牙!我瞬间被同学征服了,估计当时眼睛里泛滥的全是演唱会前排小女生般的崇拜! 医生,治的不是病,是病人,归根结底是治人。治人的医生比治病的医生高明百倍,说严重点,跟治人的医生比,光会治病的医生简直就是兽医!但治人有个前提,就是你得了解病人,不仅仅是了解他本人,甚至还要了解他的家人,他的亲戚朋友(也包括狐朋狗友)。如果医生都能这样了解患者,医生这个职业肯定会重又高尚了,医生和患者一定又可以重新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当然,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我们只能把这种故事写到童话书里,在宝贝睡前读给他们听听。
个人分类: 主食-Life|3074 次阅读|5 个评论
花700元治感冒
热度 35 dawnshower 2012-6-28 11:49
故事的当事人不是我,而是一位住在玉泉校区的朋友,研究生院的硕士。他记录这次经历的原文较长,我只节选部分—— “昨天冲了个凉水澡,弄的今天发烧了,在校医院买了点药,吃完并不见好转……于是去了学校旁边的玉泉医院。并不是什么有名的大医院,但它的收费还是让我傻眼了:医生让我输液,要连着输三天,我本来觉得就是输三天,也不会有多少钱,顶多一百多块钱,我差不多还能报90%,算下来也就是十几二十块钱。可实际是,总共花了七百多块钱。学校可以给我报90%,但你也知道,即使是10%,也有70多块钱。这和我在农村老家,一个感冒几块钱甚至十几块钱的心理预期还有很大差距。” 今天看他的日志,居然还有续集。 “昨天晚上输完液,睡觉就感觉肚子不舒服,早上就腹泻。今天一上午肚子依然不舒服。中午去输液,就问了一下护士。护士倒是表现的很在意,帮我问了医生。…… 我这次咨询的是一个30多岁的男医生。年轻人做事还是很谨慎,可能担心出医疗事故,让我把药先停了。让我去挂号再去开一些口服的药。我是怕了,看不起,不去了。别又整个三四百。我可没钱了。今天早上我忐忑不安的去我们学校的公费医疗办公室,问我花的700多可以报销多少。你知道我担心什么吗?我怕他们嫌多不给我报。一个感冒你花700多,你当学校的钱哪来的?他们要是真这么问,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谢天谢地,学校没给我扯皮,很爽快的帮我报了。那个医生还让我感动的一点是,他让我明白了:我为什么会腹泻。他把头孢的说明书找到,找到一行小字,点给我看:使用本药物可能有0.01%的概率会腹痛腹泻。不用说,我就是那0.01%啊。” 我转述他的故事,并不是想埋怨那个医院。因为在现在整个医疗大环境下,这样的故事很寻常。我转述给室友听时,她也没有感到特别吃惊。最近我在看王一方老师的《医学是科学吗——医学人文对话录》,很想谈谈读后感,所以就把一个与医院相关的故事放在了开头。 这本书的简介部分写着“ 当代社会,技术统治了医学,疾病被通透地探究,精细地处置,而痛苦却被无情地漠视,甚至被彻底地遗忘,医学的科学性、技术性、人文性、社会性被深深地肢解了……” 其实我不太习惯于这种宏观的、议论性的语言,但是看着看着,这本书让我入迷。特别感同身受的,是这样一段话“ 医生一方面压制着那些代表病人个人主观的‘生活世界的声音’,或将其作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搁置在一边;另一方面凭借医学标准,从经医学引导的病人的陈述中选取和抽象出一个‘病种’的概念来,这时医学实际上已将疾病从其所属的那个人身上抽象出来了,作为医学研究客观化的身体就不再是具体的活体了。……临床中病人的身体‘下降’到科学的对象地位 ”。 我对于这段话,最强烈的感受来自于,那篇素宝宝的博文之后的评论。有人说“这种拿孩子做实验的做法是很不好的”;有人说“有些氨基酸是微量元素只有通过肉食才能补充”。我相信,他们的奉劝出于善意。可是,我还是有些难受——因为我感觉自己被他们贴了一枚粗糙的标签——“偏执的素食女人”、“不尊重科学、不懂得营养学的现代文盲”、“明明有好的、美味的营养源,为什么要放弃呢”……专业人士太容易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忽视每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我想克制自己,不要再谈与素食相关的话题,可是写到这里,实在忍不住再说几句。 我的父母,是最传统的、最尊重主流营养观念的父母。从小到大,我的早餐基本上都有牛奶鸡蛋,中餐和晚餐都是荤素搭配。而且父母很注重食品卫生,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家做饭。我的外公有一个鱼塘,他都是自己割草喂鱼,所以我们也总是能吃到比市面上更新鲜干净的鱼。 但是我从小就身体不好,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医院打针。去医院检查时,还经常缺微量元素。父母也想了各种办法,比如给我开中药、喝补品,还喝过一种叫做“鸡胚宝宝素”的东西……本来,我小时候手长脚长、身体较瘦,但是喝过那种药之后,就开始“横向发展”了。基本上,初中毕业之后就再没怎么长个子了。父亲在家族同一辈的亲戚当中算是最高的,母亲的身高也属于中等,但是我在所有(70后、80后、90后,一共约10位)有血缘关系的女性亲戚中,身高属于倒数第二。所以,那些认为“让孩子吃素是把孩子当小白鼠”的人,你们可曾想过,“荤素搭配”的宝宝,有时也免不了小白鼠的命运啊。(我相信现在的父母不会再给孩子喝鸡胚宝宝素了,但是你能保证孩子食用的其他肉类、牛奶以及零食中没有过量的激素吗?) 有一位朋友留言, 等你有了孩子后,你就会发现儿童身高不仅仅是发育的时间不同。那个素宝宝的身高P20,而现在的幼儿,普遍P80。我同学的孩子比我家小丫头小28个月,两者身高差不多。我们是体重P20,每次体检后要接受医生的“千叮咛、万嘱咐”,心理承受能力要超强 。我能理解这位朋友,我甚至也能想到如果我有了孩子后会有怎样的压力。但是我觉得这也是现代科学给人造成的不必要的、然而人人都无法逃脱的焦虑。我在上高中以前,是所有同龄亲戚中最高的,被长辈们看好。然而高中三年,同龄亲戚(无论男女)的身高几乎都超过我了,我堂哥在那三年内,由160cm猛冲到将近180cm,作为一名南方男孩,他完全称得上“又高又帅”。真的,每个人长个子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孩子不是匀速成长的。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在每个年龄段都与周围孩子作对比,然后逼迫父母们拼命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催化剂”呢? 还有博友列举出诸如维生素B、某些氨基酸,说很难通过植物补充这些营养。可是,植物真的那么无能吗?杜甫有一首诗“ 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 ”。这就是他吃板栗,治好了脚气的案例——板栗中含有丰富的维B。另外,经常有说法是“这些物质植物里也有,但是含量少。”这种说法我认为很可疑,因为看一种东西有没有营养,不仅要看它的营养物质含量,更重要的是看食者的吸收率。每个人对于食物的喜好、吸收率可能有千差万别,怎么能武断地认为,某一种食物相比较另一种食物是更好的营养源呢? 再回到那本书。另一个很令我欣赏的观点是,医学应该有一定的“学术弹性”。对于不能用现有理论解释的现象,不要不由分说地把它们视为“伪科学”、“迷信”等等。而应该持一份宽容的态度,以此丰富医学“假说库”。
个人分类: 寻常事|8324 次阅读|74 个评论
产前检查与骨发育不良
热度 7 fs007 2012-6-19 11:39
寻正 今天看到江西一个关于“健康生育选择权”的案例,实在觉得有趣,贡献我的两分钱(Here're my two cents.英文意为我来说两句)。 产妇李娟从2010年5月30日到2010年10月11日,在安福县妇幼保健院做了四次B超检查,两次产检,据说,“每次医生都说腹中胎儿情况很好,发育正常。”2010年10月12日,安福县妇幼保健院到了交考卷的时候,不幸的是,新生儿“右下肢短小且严重畸形”。 大多数时候,医生说话就象科普作者写科普一样,说完就完,是不用对自己的话语的真实性负责的。然而,怀上的孩子还没有不生下来的,当了产科医生,还真得接受这种考验。患者寻求医院培偿未果,把医院告上了法院。 首先我实在是见不得“健康生育选择权”这个词。权利天生,利益可赠予,只要医院没有强迫你生还是不生,你的“生育选择权”就从未受到侵害,以“剥夺生育选择权”为由的控告近乎瞎扯,原告律师大概入错了行。 如果你跟人相交,他提供了错误信息,让你进行了错误的选择,比如你投资到此人公司中,然后大亏,他或者赚了或者没赚,你受到误导,但并不是说他就侵犯了你的投资选择权。只要他没有进行某种形式的胁迫,就不能说侵犯了选择权。这在法律上非常重要,因为在胁迫状态下进行的交易是法律不认可的,涉及的交易方就要承担风险。比如某人受胁迫到你那里高价买走滞销的货物,一旦法律机构确认对方选择权受侵犯,对方就可以无条件地毁约,把货物退给你。你因为别人权利受损而获利,恢复对方权利就要取消先前的交易。 在先前交易不可逆时,比如被强迫喝下农药,或者如此案中被强迫生下残婴,强迫侵权的人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前者是谋杀,后者是侵犯人身自由,都有严重的社会后果。 此案显然患者的生育选择权从未受到什么侵犯,而是受到了该医院的误导,进行了错误的选择。这是医院唯一可能的责任。 如果一个朋友兴奋地告诉你,黄金要大涨特涨了,他都投资了20万,准备大干一票。你也随之兴奋,投入10万元,结果黄金大跌,你亏了一半。你可以控告朋友误导你吗?不能,大家多点常识就知道不能,因为朋友没有必要为他的话负责。在你跟朋友之间,没有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合同,要他为你提供准确信息。然而,如果这位朋友神秘地发了财,你追问其发财要诀,他收你费用若干,许下诺言保证你好财(对此你有录音为证,或者有第三只耳朵作证),此时你跟朋友之间就有了合同关系,如果你亏了,你朋友就了责任。当然,如果你这位朋友本来就是一个投资咨询员,他跟你就有正式合同——现实生活中,由于财经市场的变化大,你的正式合同都有相关条款,以免掉咨询员的部分责任——不然他们可负不起经常亏钱的责任。 回到李娟跟安福县妇幼保健院的关系上来,医院提供了错误信息,李娟做出了错误判断与选择,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现在的官司决定医院是否有责任,以及责任大小。 如果正如李娟所述,该医院出具的报告上说了胎儿“发育正常,情况良好”,或者医生说了这样的话,那么医院就必须承担相应错误的责任。该医院引用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条例》、《母婴保健实施办法》、以及《超生产前诊断技术规范》等试图免责,无论这些条例规范中怎么说,如果医院给出的信息是错误的,就不能推托责任。假如条例规范中说了,超声检查有局限性,并不能完全检测出先天畸形,那的确可以为超声检查未能发现畸形免责,但不能为医院医生超越条例规范而给出错误信息免费!要么你违法给出了错误诊断,要么你依法未能给出正确诊断,责任把你绑得死死的,因为患者付钱求诊,医生依法行医,这二者的合同关系是法定的、正式的、相互的责任义务没有推托余地。 当然,我们听到的只是一面之词。该医院实际的B超报告上极可能说的是,在超声检查中未发现异常——这是规范也是正确的针对B超检查通行的科学描述。检查没有发现异常,那不标志着没有异常,只是异常的可能性极低。你说医生油滑也好,无赖也好,这样的说法从信息的正确性上说还真是无懈可击。由于写B超报告单几乎把这样的描述形成了规范化的语言,该医院在B超报告单上出错的几率是很小的。然而,中国医生在科学培训上不是很到位,有的医生会针对B超发现过度解释,就会脱口说出“发育正常,情况良好”这种大包大揽的话,做个茧儿把自己绑起来。 如果医生也未犯错,那就是患者自己理解不当了。医院医生没发现异常,不代表完全没有异常,只代表可能性很低。这时那些规范条例才有用。假如B超报告很小心,医生也实在,都说话在科学范围内,你挑不出毛病来,唯有检验这个可能性的大小。在全世界,对于医疗行为都有一个共同标准,称为诊疗标准(Standard of Care)。如果一个疾病,连外行都能判断,比如手指被砍掉了,你仍然用了模糊术语包括了极小可能性来为自己脱责,那么这些条例规范就派上用场了——签了手术同意书,知道手术风险,并不意味着医生就可以为所欲为,就是这个道理。条例规范在绝大多数时候是指明医疗行为的最基本要求,往往是追究医疗行为责任的基础,不过,在中国有些变样,往往成为脱责的基础,那是因为医疗卫生鉴定的权利掌握在医生的老板——卫生局卫生厅的缘故。 回到李娟一案中,B超检查发现骨发育不良的可能性的确有限,只有60%的几率,在中国县级医院,能发现一半就很不错了。由于该患儿右下肢明显缺失,发现的几率应该更大,但大到什么程度却是很难说的。因此,如果医院医生没有误导李娟,而是患者自己误会了医院提供的信息,这选择错了的责任,就怪不到医院医生头上。 此案的关键是该医院出示证据,表明在其做B超的最近几年中,对骨发育不良的诊断率达到了40%上,就足以平息对他们诊断能力的质疑以及洗清相关责任。不过,大众虽然想知道这样的数据,中国医院是不习惯提供的,因为中国医院还未形成问责机制,医院自己对诊断准确率都没有概念。 大概不久中国又会增加一件糊涂官乱判糊涂案吧。“司法鉴定”判定“过错程度10%”,我笑了,无法不笑,中国人稀里糊涂过一辈子成了习惯,没有责任也承担10%,有责任也只承担10%,这是中国卫生系统的现实写照。还原真相,起码有一半的人会满意,而锯箭杆抹稀泥,结果是谁都不满意,期望合谐的老是很幼稚,可惜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4687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玩笑:我发现中国鼻祖级的医闹、最活宝的医闹和最大牌的
windlight 2012-6-16 05:25
http://www.dxy.cn/bbs/topic/23141035 风中飞尘wrote: 近些年来,中国的“医患关系”应该是已经不能用紧张来形容了,而是尖锐对立、互不信任。 甚至有网民以「战争」来形容医患关系! 令人费解吗?! 医生和患者,原本是对抗疾患的、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有着一致的终极目的。可如今联系二者的温情脉脉、为何屡次转为兵戈相向,相濡以沫的愿景为何总是演变成相“恨”于江湖的尴尬。 其实,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也许我们也就平静地释怀下来:原来中国历史上的“医患关系”,一直如此。 譬如记载于《韩非子·喻老》中的中国最早的医闹——鼻祖级:战国时期有位叫扁鹊的名医,就曾遭遇类似事件:某日,扁鹊按惯例给蔡桓公出诊,体检时查出点异端,于是说道:“君侯,您气色不佳,恐怕有疾病在身啊。”蔡桓公不悦,道:“我每年按时出体检费,难道不是想听些好话吗?你们这些医生啊,不要整天钻到钱袋子里啦。”(“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如此三番,扁鹊看出蔡桓公有当“医闹”的潜质,于是回家悄悄准备了后路。果如其然,后来蔡桓公病发,派人到扁鹊闹事,好在我们的神医同志早已打理了行装,逃到秦国。(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在此出事件中,蔡桓公固然是不对的。不过,这位倒霉的“医闹鼻祖”倒也道出了两千年后的今日、依然存在的某种现实:“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但凡行医的,总寻思着靠着本事捞点油水,至于救死扶伤,也许只是为了生活吧。尽管此番说法有些偏颇,但却也是医闹一直如是的理论基础之一。 三国的魏明帝曹睿(即曹操的孙子)也遇到了一位地方级名医。《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寿春县有个叫“登女”的赤脚医生,有点本事,在当地小有名气。不过这位江湖医生,却不想一生仅是行走于江湖,做个医人甲。于是买通几个“水军”,四处大肆宣传,称其乃天神下凡(“言为天神所下”)。不久,曹睿就听说了她的大名,特招入宫。 京城遍地是黄金,登女同志自然是知道的。于是,借着皇上的口谕,加之其确有些本事,一时间登门求医的人络绎不绝。登女见事业走上了正轨,心里寻思,门诊费是挣不了大钱的,于是寻了个门路,代理了一种高价药水,当起了“医药代表”,但凡生个痔疮长个粉刺的,一抹准管用(“饮人以水,及以洗疮,或多愈者”)。曹睿见自己的人才引进政策得到了好评,很是高兴,于是专门在政府财政预算里拨出专项基金,在皇宫最好的地段开了一个专家门诊(“于是立馆后宫,下诏称扬”)。 可就在登女在京城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我们纵欲过度的曹睿终于体力不支,倒在了人生的大床上(看来,曹睿遗传了曹操的好色基因)。风烛残年的曹睿同志(其实才三十好几),一个闭眼,忽然想起了当年引进的这位医界人才,于是派人召其入宫。登女一个把脉,料知皇帝早已病入膏肓,无奈自己起初的身段太高,不愿跌下神医圣坛,加之也想投机一把,兴许能挣个衣钵满盆,于是自信满满地说道:“陛下,您喝了我这碗神水,定能药到病除。”遗憾的是,“神水”治痔疮或许还有功效,但要起死回生,恐也回天乏术,曹睿见燃起的希望,又这般被无情的浇灭了,心中大忿,大手一挥,我们可怜的医士立马人头落地。(“及帝疾,饮水无验,于是杀焉”)。这位在京城混的风生水起的名医登女的、最大的托儿就是曹睿。够活宝吧。 如若说曹睿怒斩医士,还有几分情理可原,毕竟登女蝇营狗苟在先。可他的爷爷曹操,那就丝毫没有道理可言了。 《三国演义》记载:曹操长期患有头痛的慢 性病 ,就是头痛起来很要命那种。当时三国最好的医生,应该是华佗。于是,曹操高薪请到了华佗。华佗的专业水准,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应该算是翘楚。了解了曹操的症状,华佗采用了针灸保守治疗(“佗针鬲,随手而差。”《三国志》),几针扎下去,曹操顿时耳聪目明,世界一片敞亮,心中大喜,重赏了华佗。于是,华佗就势就当了曹操的私家医生(“使佗专视”)。 不过,华佗曹操的蜜月,并没有维持太久。因为病在脑内,针灸治疗只能是止疼,起不了根治的作用。曹操于是喊来了华佗,询问如何是好,华佗坦白道:“大王,您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曹操一听,不觉搬出蔡桓公那套“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理论,心中忿忿道,华佗这家伙,本能治好此病,却放着慢慢治,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 曹操本就是多疑的人,越是寻思,越是生气,于是再次喊来华佗,压声问道:“先生你看,如要根治,可有他法?”华佗是个明白人,隐约觉察到这位位高权重的病人对自己的不满,于是答道:“办法倒也有,不过得做手术,先饮麻沸散,麻痹脑部,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这样才可能去掉病根。”(这个说法,源于《三国演义》,这里我们不做考究,姑且认为是这样的)曹操一听,暴跳如雷,认为华佗存心为难自己,坚决不肯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华佗见此情形,不发一语,次日递上了一份辞职信,收拾行装回了老家。 医生怎能如此没有职业操守,无视患者的安危自行离去?被放了鸽子的曹操心里自然强烈不满,于是派几名“会办事”的手下充当“医闹”,拉个横幅冲到了华佗老家,就是一顿***拆。如此几番,曹操仍不解气,恰巧头风又犯,心中无处发泄,于是干脆自己出马担当“医闹”头子,三拳两脚之下,华佗这位史上最大牌的医师,在史上最大牌的“医闹”曹操面前,终于一命呜呼了。 由此看见,无论是扁鹊、华佗这般悬壶济世的德高名医,还是诸如登女那般钻营取巧的江湖游医,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鲜有幸福感的,即便一时见宠,但只要职业生涯上有所闪失,就难逃被通缉、入狱甚至人头落地的命运。我等俗人,论名与扁鹊、华佗等无法相提并论;论钻营与官僚无法相提并论,只要你还在行医,碰不到医闹才不正常。认命吧! 患者很难,医者更难,看来自古一向如此。 以上也就一个玩笑。逗大家一个苦笑,若你含泪笑了,我的目的达到了。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2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术》中的信念
热度 5 qinxuemei198710 2012-5-20 23:59
《心术》中的信念
“虽然有的人的天资比我们好,可是因为 他们没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就是因为他们差了那么一点点东西, 可你们有, 这就是信念 。 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才能在我们这儿经受各种打击和磨难之后,而无怨无悔。 ” 《心术》今晚大结局,忽然觉得这部片子是拍给咱们医生,尤其是咱们年轻医生看的。 “ 信念 ” —— 字字千斤重啊! 最初,我是从第 27 集开始看的。看到 27 、 28 集里刘老太的医疗事故,便跟老妈说,觉得自己很像霍医生手下的那个女学生。简直就是场景重现,曾经刚进医院实习的我也这样义正言辞、理直气壮的质问过自己的主任和老师们。难道不是这样吗?曾经我们在踏入医学殿堂前,都是发过誓的啊?其实,当初我也不是真的质疑他们的人品医德,就是觉得跟自己先前想象中的不一样,很失落。如今再回想起来,这些都是医学生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没有一个职业是一帆风顺的。 最后回放的片段,老教授教导的对,既然当初选择了医学这条路,就得做好心理准备,无怨无悔。—— “医生就是成就英雄的行业,生命就是我们所承载的天降大任。当你选择读医科的那一刹那,你就要明白,你所踏上的是一个怎样的征途。 ” 幸运的是,我的老师并没有因为我的年幼无知,而发生医疗事故。另一方面也说明,医疗事故毕竟是少数。 我很敬佩谷超华医生,改行做了律师,事业也很成功。我完全能理解他所受的委屈,我设身处地的想了一下,假如我是他,转行后再看到自己昔日的同事们,每日依旧忙碌在临床第一线,听着在医院里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调侃的话。我会很失落,会想着曾经我也是其中一份子。看着那些病人,还想去救治;看着自己那双手,还想拿起手术刀 …… 剧中有句话说的很对,医生这行业专业性太强了,不做医生,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虽然谷超华后来事业有成,心里应该不会很好受吧。事业再成功,也不敌救活一条生命内心的喜悦!至少我是如此。所以,如此倔强的我,决不愿做个逃兵。 看完这剧后,也明白了,不要总是去要求他人的品质没有瑕疵,而是我们如何磨练自己,变得更加坚强。作为医生,如果这点委屈都承受不了,我们怎么再去承载生命之重任呢?就像教师一样,怎能去埋怨调皮捣蛋的孩子们呢?无论好孩子,还是坏孩子,我们都得去教导培育。同样,我们医生也不能去挑剔病患。 作为 — 个医生,首先,要有仁心,其次才是仁术。而我深知,仅有仁心也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必须要有仁术。我们还是把时间多用在学习上吧!少些抱怨,多掌握些专业知识,才有能力去避免那些医疗事故! 对于医患纠纷 —— 不遇我幸,遇之我命! 我们医院旧照片——仁心仁爱 支教的希望小学 我的孩子们
5664 次阅读|11 个评论
推荐一部被叫好的影视《心术》
热度 1 uvard 2012-5-19 17:31
推荐一部被叫好的影视 《心术》 http://tv.sohu.com/s2012/xs/ 我看到了三个角色: 患者寻求救治; 医生治病救人; 记者充当眼睛。 我看到了三个无辜: 患者无辜, 医生无辜, 记者无辜。 我看到了三个原本: 患者得到救治, 医生得到尊重, 记者得到自由。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众拥有大脑。
个人分类: 生活杂文|3152 次阅读|2 个评论
师生关系会步医患关系的后尘吗?
热度 35 wangdh 2012-5-17 22:44
师生关系会步医患关系的后尘吗?
师生关系会步医患关系的后尘吗? 一位身份不明署名张虎的博士生的血泪控诉似乎终于说出了成千上万学子们压在心底里多年的苦水,以《国际歌》歌词的形式展示出当今研究生的生活是多么得水深火热,多么得惨不忍睹。导师们拍案而起,痛骂这些没有良心、不知好歹的白眼狼,研究生们欢呼雀跃,痛诉这些不学无术、利欲熏心的绊脚石们。亲爱的研究生朋友们,请您抬起忙碌的头,睁开您疲惫的双眼,看看您周围的同伴,瞧瞧您的导师,如果是导师们真是不学无术、人面兽心之辈,您也要跟着高喊出来。如果培养所谓国家后备人才的伟大的导师们都这样了,研究生们一定要团结起来,行动起来,以胸怀民族复兴的重任,把这些误人子弟、不配人师、甚至是披着人皮的狼博导们打翻在地,把他们捆绑游街示众,贴他们的大字报,开他们的批斗会,高喊口号,握紧拳头宣誓,如果还不解恨把押在台上低头认罪的导师们一脚踹下台去,高喊与他们划清界限,发誓今生今世、来生来世都势不两立 …… 我很小的时候见过这样的场景,在电影上温习过这些场景,在近几年的书籍报刊中温习过这些场景,对象是那些出身不好的所谓的坏分子(地富反坏右)。 医患关系都知道是一种什么关系,医生对病人意味着什么没有人不知道。早些时候就出现了医生被患者家属殴打的事情,近期又出现了一连串医生被杀害的事情。据说,一些医院开始进驻武警,有的院长办公室门口有狼狗保镖,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普遍现象。当今的师生关系会步当今医患关系的后尘吗?难道导师的办公室门口也需要养几条狼狗?高校和研究所也需要配武警?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呢?医生不敢给患者看病,导师不敢对学生指导,患者(家属)可以杀害救死扶伤的医生,学生可以声讨教书育人的导师,这是一种什么状态?有人说这是争取自由的权力,是法律赋予的权力,这是一种进步,真的吗?是真的吗?您真的认为这是真的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那一套确实早就过时了,当今武术柔道防身课进入课堂作为必修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吗?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急需)扭转和纠正一些规则 : 1、建立严格的导师考核评估体制。研究生导师确实是需要一定资格的,文章水平和经费多少不是当导师的必要条件。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导师泛滥有百害没有一利。导师队伍必须进行相关整顿,加强责任意识,导师意识。 2、一定要有淘汰机制。让淘汰机制常规化。不适合科研的同学,没有达到培养计划要求的同学,中途不喜欢科研的同学,都应该通过适当的途径,让他们离开科研领域,让他们早日找到、走向适合他们的方向和道路。 3、建立畅通的师生双向选择制度,或者完善的转导师制度。如果学生的兴趣发生了变化,师生性格严重不合,可以通过正常合理的途径转换导师和研究方向。 。。。 。。。 敌对关系,能培养什么人才? 敌对关系,能做出什么创新性科研? 师生本身就是一个缘分,导师本身又是个良心活和责任活,敌对关系还有什么“缘”? 一想起来心里那还不是拔凉拔凉的啊。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8305 次阅读|42 个评论
你会要“张虎”做你的学生吗?
热度 18 gbbj 2012-5-16 21:16
看了今天的火贴,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如果你是博导,会要他做学生吗? 其实这样的学生大有存在,而他提到的哪些琐碎的事情很多研究生也会遇到的。 我觉得张虎同学是典型的缺少和老板之间的沟通,由于长期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最后就发飙了! 张虎博文“ 意料的结局 ”说自己已经被退学了,假如他次年考博,你会让他做你的学生吗? 我想听听科学网中的老师的想法,让很多研究生了解一下老师的真实想法。 没有沟通,就没有进步!师生关系总不能向医患关系发展吧? 学生们总是说被老板压迫,其实老板们也有很大的压力,只是学生们未必了解。 偶目前处于身边的一些朋友已经开始做老板,而自己又有学生身份,所以同时可以听到两边的声音。 需要沟通,需要理解!
4216 次阅读|20 个评论
医患尖锐对立,《通告》解决问题?
sarstone 2012-5-8 01:15
四月三十日,卫生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算是对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哈尔滨、北京、衡阳连续发生的患者伤害医务人员案件做了个脚注。 说明什么问题?套话就是叫,问题严重,形势严峻。 医患关系何以如此尖锐对立? 总的来看,社会的市场化转型牵动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利益和神经,医疗服务的社会公益性方向迷失,社会拜金主义的盛行,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缺失是为关键。 长期以来,政府和民众的无知使其对医学科学只有漠视和误解,行业协会的官僚化体制使得同业自律与管理沦为空谈,媒体舆论的幼稚使其只会惯于哗众取宠博取眼球。政府和管理部门的缺位和无所作为也是这种伤害悲剧迭出的导火线。 凡此种种,人们已是议论多年,却没见多少改变! 计将安出? 指望《通告》解决问题,大概是痴人说梦。 只是我也没找到很好的答案。
个人分类: 时评|3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裕: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热度 7 Wuyishan 2012-5-5 13:34
( 博主:大学同学王国裕教授曾经有过“爱子坠落摔伤、救护车迟迟不到场、爱子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而身亡” 这样的刻骨铭心的经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95068 )。 最近,他就医患关系紧张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分析视角。 ) 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国裕 人民日报撰文分析我国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的五个主要原因(附后),是比较全面的一篇文章。 但现在所有分析医患关系紧张的文章和舆论都忽视了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生尤其年轻医生普遍水平不高。其根源在于我国的教育和科研水平整体下降,弄虚作假现象严重。本科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不仅整体水平下降,相当多的人根本达不到基本的要求。这样的毕业生进到医院,对患者的服务就要打折扣了。 欧美国家医学院门槛高,取分高,这不仅是医生职业待遇好,更重要的是治病救人关系重大,要挑选最优秀的学生从事这个职业、献身于这个职业。 我国教育和科研实际水平的下降已经比较严重了,这已经反映在医院的医疗水平上,其实也影响了各行各业,只不过不如患者在医院的体验那样直接。 以下是人民日报文章: ---- 我国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的五个主要原因 -------- http://www.cnophol.com 2012-3-26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但由于医疗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医疗服务模式与医疗需求之间严重不协调,医疗纠纷急剧增加。不少医患纠纷演变成恶性事件,导致医生被打伤、致残甚至被杀害。   造成我国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我国的医改虽已取得重要进展,医疗保险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当前医疗保障水平仍较低,病人看病自费比例较高,遇大病、复杂疾病时往往难以承受巨大的医疗开支,有的甚至卖房交医疗费。这种情况下如果病人死亡了,人财两空,对家属的打击是巨大的,极易产生医疗纠纷,家属对死亡不理解或想从医院获得一定赔偿,是造成医患纠纷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是医患之间认知差距。当代临床医学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很大局限性,医生不是神仙,不能包治百病。而公众对医疗技术期望值过高,认为死了人就是医疗事故。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够,未能让家属充分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及疾病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当病人发生了未预料到的死亡时,更是不能理解,从而发生纠纷。   还有就是 “ 医闹 ” 兴风作浪,使纠纷愈演愈烈。发生纠纷后医院为息事宁人,常赔钱了事,闹得越厉害,赔得越多。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并因此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 ――“ 医闹 ” 。 “ 医闹 ” 打着病人家属、亲戚、朋友、同事的幌子专门组织、策划并怂恿家属采用各种恶劣手段闹事,以达到从医院获得经济赔偿的目的, “ 医闹 ” 则抽取提成或拿到 “ 报酬 ” 。这些人以聚众闹事的手段,使本来紧张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他们组织人披麻戴孝,在医院设灵堂、摆花圈、挂挽联、奏哀乐、大喊大叫,妨碍医院正常秩序。更有甚者强迫医务人员戴孝下跪。医院领导为了平息事态,常常与 “ 家属 ” 谈判、赔偿。若闹事者仍不能得逞或不满意,则开始殴打甚至伤害医务人员。   另外,执法人员执法不力。严重医患纠纷发生时,医院方都会打 110 报警,但执法人员到现场后往往只是劝解,并不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直至发展成恶性事件、医务人员被严重打伤才采取行动。执法人员常认为,病人及家属是 “ 弱势群体 ” 、 “ 闹事终有原因 ” ,要人性执法,以致事态扩大。如果执法人员早些采取措施,完全可避免发展成恶性事件。   还有医院及医务人员方面的责任。一些医患纠纷的发生的确与医疗缺欠甚至差错、事故有关,但占比例不多。一些医务人员缺乏人文修养,缺乏与家属沟通的技巧,未能使家属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及疾病发生难以预料的突然变化的可能性 ; 或者服务态度不好,家属不满意,也是引发纠纷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医患纠纷的发生有增无减,医患纠纷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干扰了医院正常秩序,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使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人格尊严受到侮辱,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一些单位和医生为规避风险而采用 “ 防御性医疗 ” 行为,将影响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也影响公立医院改革的正常进行。   妥善处理医患纠纷,保护医务人员和病人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医院和医生营造适宜的执业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建议:   对医疗纠纷可通过司法诉讼解决,也可借鉴国外经验,成立法律设定的医疗调解和医疗仲裁等机构通过非诉讼途径 ( 替代性医疗事故解决机制 ) 解决。   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以商业保险模式,规定医疗执业责任保险由医疗机构固定保费和医生个人风险储金两部分组成,将保险赔偿责任与医师挂钩。对医疗损害的赔偿由保险公司受理,不再与医院及医务人员发生直接关系,由独立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仲裁机构决定赔偿。   公安部门对 “ 医闹 ” 和以暴力干扰医院正常秩序的行为予以界定,制订相关法规或条例,对 “ 医闹 ” 行为予以坚决取缔和打击,以维护医院正常秩序、维护病人和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保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加强对医院安全的警戒,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医改的进程,进一步加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及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城乡救助制度,从而减少大病及贫困人口就医时自费的比例。   加强医患双方沟通与理解,改善医患关系。医生尤其年轻医生应普遍学习人文、伦理知识及沟通技巧,用仁爱之心对待一切病人,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 ; 并学习《执业医师法》及《侵权责任法》相关条例,做到懂法、守法,用法律保护自己。   对患者家属及公众加强医学知识的普及,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自己所患的疾病,使公众了解当前医学发展状况及临床医学的局限性,促进医患的相互理解。 (来源:人民日报)
个人分类: 鼓与呼|6026 次阅读|7 个评论
随笔之121:《医道》“医者德行高”
热度 1 uvard 2012-5-4 21:05
医道 医者德行高, 哑巴黄连少; 愤恨伤亡无, 和谐厚道疗。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2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哑巴少吃点黄连
热度 2 uvard 2012-5-4 20:45
让哑巴少吃点黄连 医患关系,本应该是 和谐的、高尚的, 但是现在这关系很紧张,医学生已经 被吓着 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紧张关系呢? 医生大多数是 仁心仁术 的,医者 父母心 的;患者也是抱着一颗求医的心来找 自己信任的医生 看病。 可是医生何其多,患者何其多,人多了,什么样的人都有。 虽然有个很有名的说法是“不要与陌生人说话”,可是,医生天天在与陌生 人说话。 药,有贵的,也有便宜的,有经典的,也有新开发的,有疗效好的,也有疗 效差的;检查,有贵的,也有便宜的,有效果好的,也有效果差的;看病,可以 全面的看,也可以有针对性的看。 那么多医生,如果有 万分之一 不良者;那么多病人,如果有万分之一情绪不 好者。再加上一些 煽风点火 者,出现事件,数目也很可观! 医生 学医苦,上班忙,看病累,熬夜多; 病人 疾病苦,看病难,看病贵,期 望高,... 医生遇到不良病人,很糟糕,病人遇上不良医生,也很糟糕。 应对医患不和谐关系,要靠教育,要靠科普,要靠管理,要靠医生,要靠患 者,要靠法律。 创办良好的教育,培养高风尚的医生; 提供明了易懂的科普,普及健康知识; 提供便捷有效的投诉途径, 有投诉,有处理,有满意; 提供合理的管理,从“钱”抓起,查一查“ 钱”多的医生 ; 提供有力的办法,制裁一些煽风点火的。 让患者有话有地说,让医生少受点伤,让 医闹随风去 吧! 医道 医者德行高, 哑巴黄连少; 愤恨伤亡无, 和谐厚道疗。 --太愚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2801 次阅读|3 个评论
但愿《心术》能解“心结”
yogaqq116 2012-5-3 21:10
http://tv.sohu.com/s2012/xs/ 2012-5-3开始 《心术》开播 http://i.dxy.cn/topic/xin-shu 关于心术,六六说,医疗行为一方面是技术,一方面是仁心,所以作品命名为“心术”。 关于卧底,六六说她本想揭黑幕,结果却发现更多的是成见 。 关于医患关系,六六说他不偏袒医患的任一方,心术最真实的反映了当下的医患关系 。 但愿《心术》能解“心结” http://6d.dxy.cn/article/2012/05/03/21984
个人分类: 医患医疗|1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一份爱,医患关系就少一分紧张
热度 1 zhanghuatian 2012-5-2 18:16
刚在中国新闻网看到一则新闻: 日本女歌手放歌长春 音乐感激 中医 http://finance.chinanews.com/shipin/2012/05-02/news68600.shtml 好吧 ,我承 认这有炒作的嫌疑,但是张某坚决支持这种炒作,别再让我们的医生冤死在病人的屠刀下了。
546 次阅读|1 个评论
你信不信?
热度 22 张三火 2012-5-2 11:16
(博主:在一个QQ群中看见这个文章,转来让大家看看,你信不信有这种事?) 年轻医生吐露惊天秘密:患者到死都不明白的事 --------------------------------------------------------------------------------   出于求生的本能,每一个癌症患者都不甘心坐以待毙。殊不知,他们的求生欲望与求治要求,竟让自己成为某些不良医院各科室之间抢夺的“唐僧肉”——一位年轻医生的自述,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秘密。   2009年,我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幸运地成为山东省某三甲医院肿瘤科的医生。   工作第一天,我穿上白大褂,和主任一起查房。查房一上午,共有40多个癌症病人,他们病情各不大相同,相同的是,对我们的话都言听计从。   第二天上午,我接诊了一个肝癌晚期的老人。看他的影像片子,癌细胞已经全身转移,没有治疗价值了。再说,从老人的穿着来看,家境并不太好,更没有必要白花钱了。出于好心,我把老人的女儿叫到办公室,建议她放弃治疗。老人的女儿放声大哭,伤心地把老人带走了。不料,一个星期之后,我意外地发现老人竟然被收住院了!护士长告诉我老人回家后不甘心“等死”,把自己的房子卖了30万,又挂了肿瘤科的一个专家号求治,当即就被专家收住院了。护士长还悄悄告诉我:老人还在病房里说你医德不行,自己没本事治他的病,就让他回家等死!   2009年11月底,我们肿瘤科发奖金时,平均一个人才2000多元!主任关上门给我们开了个秘密会议:“咱们医院实行的是绩效考核,收入减去成本再乘以提成的百分比,才是科室的奖金。”他故意顿了顿,说:“不需要我多解释了吧?你们用几元钱的便宜药,那是你们的自由,不过,你不能把自己当成菩萨下凡,让大家陪你喝西北风。”主任的话音一落,大家的目光就齐刷刷地投向我,我脸上立即火辣辣的……”   这件事没过几天,病房就住进一个患前列腺癌的离休干部,癌细胞也已经转移腹腔了。有了前面的教训,我试探性地找他的妻子谈话:“我建议用相对好一点的药物,因为这样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我的话音未落,他的妻子就鸡啄米似点头:“什么药好就用什么药,我舍得给我们家老张花钱!”有了这句话,我放开了手脚,什么药贵上什么药。最后,老人在病房里住了两个月,共花费了40万元,最终还是死了。   我心里有鬼,自觉愧对老人。可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家属办完后事,竟专门给我送来一面锦旗,说我把病人当亲人,努力提高了癌症晚期病人的生活质量。   2010年7月,我接诊了一个早期肺癌病人,觉得有手术指征,就介绍给了胸外科一个医生。没想到,病人手术之后,胸外科医生专门请我吃了顿饭,并给了我一个500元的红包。我不要,他却说:“这是你应该得的。以后我那边有要做化疗的病人,也介绍给你。我们俩长期合作!”然后,他还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育”我:“你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现在摸清楚肿瘤科的工作流程没有?简单来说就是这样:来个癌症病人,先介绍到外科给他们做手术,让外科把手术的钱赚到了,再把病人转到化疗科化疗,然后再转到放疗科放疗,等这些科室的钱都赚到了,再把病人扔到中医科喝中药。”   接下来的一件事,让我终于验证了这位外科医生的话。有一个胃癌晚期病人,癌细胞已经腹膜转移。可还是被转到普外科做了手术,术后又转到肿瘤科化疗,放疗科放疗,中药科喝中药,如此折腾3个月,病人就死了。我曾偷偷调出病人的影像资料,一看就发现没有手术指征。   更加可笑的是,有一回,有过一次合作经历的那位胸外科医生给我转来一个肺癌术后病人。病人70多岁,早期肺癌,即使不做化疗也可以长期生存。不料,我好心告诉他可以保守治疗的时候,他却质问我:“癌症手术后化疗放疗是常规治疗,如果听你的保守治疗,我的癌症复发了你负责?”其实,化疗有很大的副作用,尤其是对这种年老体弱的癌症病人来说,副作用更是致命的。勉强挺过4个月疗程的化疗,老人的免疫力就急剧下降,肺癌也随之复发,并出现了脑转移。在家属的强烈要求下,我们又给老人做了伽马刀手术,结果导致了更大范围的肿瘤转移……,如此折腾了一年多,老人终于在痛苦中死去了!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5315 次阅读|4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