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医患关系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医患关系

相关日志

中国式医患如何实现合理诊疗?
热度 29 何裕民 2013-12-31 10:03
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治堵等一系列带有“中国式”的词汇以很高的频率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日前,中国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医学毕业生纷纷逃离登上《柳叶刀》杂志,“中国式医患”引发外媒讨论。如今“全国人民跑协和”所折射的“中国式病人”的诊疗方式是导致这一切的关键。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中国式医患间形成合理诊疗方式还需多久? 中国式病人就诊方式:全国人民跑协和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一有了病,“全国人民跑协和”。排了3天队拿到1个号,见专家后2~3分钟就诊断结束了,感觉医生“没把自己当回事”。问他为啥不回县医院、社区医院看病?“不是三甲医院,待遇、设备、技术都不行,留不住好医生。谁能放心让‘赤脚医生’瞧?” 据悉,每年到大医院就诊的人群,有80%左右是在基层医院即可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按一般的国民健康状态,到北京大医院就诊的外地人中只有不足20%真正有此必要。 从大医院的角度,医生一直在喊“累”。12月9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网公布了今年全国医疗服务情况,1月~10月公立医院门诊就诊共19.7亿人次,同比提高8.8%。门诊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在持续挑战着本已十分脆弱的“医患关系”。据协和医院统计的数据显示,每天门诊量的近一半,是理论上可以在县级医院、社区医院解决的“小病”。为什么医改倡导“双向分诊”以来,来大医院就诊的人数,尤其是各种慢性疾病非但没有逐渐减少,反而日渐增多,甚至呈现井喷倾向呢?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就医费用报销比例逐渐增加,患者可以及时就诊,就医需求进一步释放。不少基层医疗机构仍缺医少药,许多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条件和水平仍不尽如人意,加之转诊体系制度不健全,人们生病之后,仍选择到大医院就诊,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原因。而在一些制度安排上,如:对医院的评价手段不科学也刺激了门诊量上升。据悉,医院门诊多挂一个号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便可以增加一定的补偿。相应的,现在许多医院仍把门诊量当做重要的考核指标,有的单位是按门诊医生每天完成的门诊数量考核绩效,各级医疗卫生管理机构评价各级医院的工作业绩时,日均门诊量和全年门诊量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评价考核指标,无形中刺激门诊数量上升。还有,现今医保单位出于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主观愿望,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手段,如规定急性病只能开3天药量、慢性病(如COPD)只能开7天的药量,这样势必造成不必要的复诊,同时还规定专科医生不能跨学科专业开药,这样势必会使得身患多种疾病,特别是慢性病、老年患者奔波于不同科室之间,大大增加了门诊工作数量。大医院门诊量居高不下对医患都无益,大医院门诊是否已经到了该“限号”的时候了? 从患者就医观念来看,就医需求大量释放的同时,患者的就医心态并未得到正确的引导,许多病人不管是大病小病,一律要去大医院、挂专家号。并且进医院前,一心想彻底治愈,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医生就是“庸医”,就是不负责任。这样的思维逻辑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更可能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有网友甚至这样概括中国式患者的就医状况:“1.没病+没做检查=会不会看病,怎么可能没病!2.有病+没做检查=不做检查就说有病,你才有病!3.没病+做了检查=就是骗钱的!4.有病+做了检查+确诊了=求求你救救我吧!5.有病+检查+确诊+治愈=花一堆钱尽做无关的检查。6.有病+检查+确诊+未治愈=医德败坏谋财害命,赔!”对此,今年7月,由吴孟超、汤钊猷、钟南山、郎景和、胡大一、凌峰、何裕民等十一位院士、教授联名签署《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向社会公布。这十点倡议中,涉及病人心理安抚的占了三分之一,其中包括“关心病,更关心病人,认真践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尽力为病人提供心理、社会支持”等。医学专家们的建议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医生们正确地引导患者。然而,要转变当前患者的就医观念,单凭医生的努力能做到吗? 政府可以做什么?社会、媒体又应当扮演什么角色? 更令人担忧的是所谓“中国式医学生”现象。医学生挤破头进大型三甲公立医院社区及县医院无人问津。近几年,我国每年培养的医学毕业生都在60万人以上,然而最终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六分之一,高昂的培养成本被白白浪费。然而,即便是这些最终穿上白大褂的未来医生大多数选择的依然是大型三甲公立医院,社区及县医院无人问津。同时,由于农村地区在交通、生活配套、职业发展、总体收入水平等方面的欠缺,加上岗位、编制、职称聘任比例等因素的限制,影响了优秀的医生到农村执业,骨干人才不断流失。 如何缓解“全国人民跑协和”? 早在“十二五”时,《规划》就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医改要对患者进行“合理分流”:让大医院里至少50%的患者,愿意在家门口看病、看好病,有需要的重症病人,在大医院接受治疗。这样,医生能有更多时间和有比较好的条件,给病人提供优质服务。那么这一分流如何实现?只有县级、社区医院的硬件建设和人才队伍都大大充实了,老百姓才能找回在家门口看病的信心。政府依靠加大投入,4年内,把基层医院的硬件搞上去没问题,难点在于怎么布置一支合格的、让老百姓放心的基层全科医生队伍? 要解决县域医疗人才短缺的问题,依靠扩大招生,或者对现有的基层医疗队伍进行再培训,都是一项长期任务。短期内,最可行的是释放一批名医专家到社区去,以自己的品牌多点执业,真正成为一种社会资源。目前,我国约有270万医生是单位人,如果这部分人才在不放弃现有大医院的条件下,拉一支队伍下社区去建立临床团队,既可以替基层医院留住很多医学院的学生,也能收获一份高收入。当然,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老百姓,有名医在家门口坐诊,谁还费劲往北上广跑呢?而从长远看,阻碍好医生留在基层医院的东西,是发展机会。更确切地说,是来自大医院的编制、职称和交流平台,这是社区医院给不了的。这些就需要政府相应的政策倾斜,拿出特殊的办法,引导人才到农村、到基层去。 当然,在对患者进行“合理分流”后,“双向转诊”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卫生机构的生存环境,是“双向转诊制”的障碍。许多有“医保”的人,就不愿到社区诊所看病。因为职工只有到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才能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而中国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多在大医院。参加了医保,却不能报销医疗费,也制约着“双向转诊制”。同时,由于目前社区诊所或农村、基层医院,普遍存在医生水平不高、卫生环境差、设备落后等问题。许多人因此担心,在社区医院“首诊”会不会因误诊而误事。还有,“转上容易转下难”。其实,由于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不少人有点儿小病会到社区医院看,一些社区医院对自己难以治疗的病,也会劝患者转诊,但却极少有大医院会把自己的病人转到社区去。原因不复杂,一个病人就是医院的一个利润增长点。在实际操作中,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转上容易转下难”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一阻碍双向转诊推进的难题,医联体应运而生,实现同质化医疗。大医院主要看专科及疑难重病,中小医院主要看全科及常见病,通过相互转诊、分级医疗,让患者和医院各得其所。但建设“医联体”仍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人事制度,如果大家还认为只有专科医生是一流的,三流的人才去做全科,那就无法调动积极性;二是医保,如果医保能按基层、二级、三级医院这样一个总包体系去报销,自然会促进医疗资源的下沉。 随着各地转诊制度的建立、社区药品种类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首诊在社区。但是,由于受场地和人员等限制,社区医院药品种类较少,部分药品也被限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使用,即使患者在大医院就诊之后回社区进行康复,经常仍然需要回到大医院去开药。据权威人士透露,为了缩小大医院与基层医院在药品种类间的差距,国家卫计委正在就《扩大基层药品使用管理规定》与医院、专家等各方广泛征求意见,在二三级医院设定基本药品的使用比例,二三级医院医生所开药品种类至少要保证40%左右来自各地制定的基本药品名单,并纳入绩效考核。由此可见,国家也在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双向转诊,政府的态度是非常积极明确的。 目前,许多国家均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不会上大医院就诊,社区全科医生会及时发现需要转诊去大医院的病人。大医院根本不设门诊,只有转诊。台湾省的全民健保项目也是规定双向转诊的。双向转诊制度在国内一些省市的实施,体现出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方面积极的社会意义,如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减缓医疗费用增长的速度及医疗资源整合得到有效利用等。 目前来说,我国大医院不设门诊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但如果政府、医院、患者三方愿意共同努力的话,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双向转诊是完全可能的,并且双向转诊也是中国医疗走势的必然之路! 文章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2013年12月30日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1784 次阅读|32 个评论
加拿大的医患关系
热度 13 Majorite 2013-12-7 05:40
加拿大的医患关系 http://jishaochengvip.blog.sohu.com/282006061.html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4213 次阅读|14 个评论
从用医生吓唬孩子说开去
热度 4 张三火 2013-11-17 19:00
昨天,三火在讲座过程中,说到“恐则气下”,中医认为过度或长期的恐惧,可使人肾精衰退,肾气虚弱,出现小腹坠胀、尿频、遗尿,甚至导致阳萎、早泄性功能障碍、不孕不育等。恐为肾志,过恐则会伤肾,主要是指会伤及到中医所说的肾藏精、主骨生髓、主管前后二阴(大小便)的功能。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被吓的尿裤子,夸张的说叫“屁滚尿流”。 想到有些家长经常会吓唬孩子,比如“不听话的孩子被狼吃掉!”“不听话,就不要你了!”“再不老实点,就把你卖了!”真是五花八门啊,什么话都说的出来!小孩子,脏气未充,胆气未壮,需要大人的关爱和监护,怎么就忍心说出这些骇人听闻的话呢,这种不择手段地吓唬天真可爱的小孩子的做法,也是以妄为常之一吧! 更有甚者,是用医生来吓唬孩子!我家有三代乡医,从我姥爷、我妈、我弟,都被当成吓唬小孩的代名词。我姥爷行医的那个年代,每个孩子都要接受天花接种的,那是要动刀的,试想用锋利的刀在稚嫩的小胳臂上割,疼痛、出血、种痘、出脓、溃烂,真是够恐怖的!并且人人都躲不掉,很幼小就得接种,那种痛的恐怖印象一定超级深刻吧,所以“老白头”就被许许多多的家长挂在嘴上来哄自己的孩子,估计在那些孩子的心中,我姥爷就好像是个专门拿刀割不听话小孩的恶魔!到我妈行医的时代,流行打肌肉针,那些生了病的小孩子,死命哭嚎着、奋力挣扎也不能阻挡我妈把针扎到他们那个扭曲绷紧着的小屁股上,母亲打肌肉针的技术相当过硬,再强对付的小孩儿,也没失手过,那时候的小孩子肯定非常害怕生病。如果生病后不吃药或者不听话,家长就会说“找白凤珍来扎针”!再后来,到我弟行医了,不用动刀,肌肉针也很少用了,但是打预防针的时候还是需要扎三角肌注射的,更多的是打吊瓶(点滴——静脉点注给药),要扎头皮针,找皮下静脉,小孩的血管细小,弟弟扎这个的水平超高,只要能摸到的就能准确扎上,一针见血。去年我母亲病重时在救护车上,我亲眼看见他在车子行驶情况下准确扎上血管挂上点滴。他要负责整个村的预防和医疗,全村乃至邻村小孩听到“张大力”的名字都会想到扎针的痛,看到他的影子都会害怕吧!我曾经听见张大力与一个在妇幼保健院当护士长的朋友聊天诉苦,说家长为了安慰自己的孩子经常会假装打、骂、掐那些给孩子打针的医护们。现在陪孩子看病的都是一群家长,那气势真的是要把医护们也狠狠收拾一顿!变态的做法啊,从小就种下这仇视医生的种子! 孩子生病的时候,需要家长耐心帮助,家长要告诉他们生病是痛苦的、危险的,医生会帮助解除病痛、摆脱危险,要懂得配合医生、尊敬医生,对帮助救治自己的医护人员怀有感恩之心,并学会懂得珍惜健康。这才是家长应该做的教孩子如何正确对待医生的态度吧! 请不要吓唬孩子!更不要用医生来吓唬孩子!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5167 次阅读|13 个评论
将心比心,改善医患关系——记就医
xiaozhaosky 2013-11-11 13:49
今日上午,带妈妈去北京某著名医院作胃镜检查。等到排到跟前要排号的时候,在被告知我们预约单上写的是明天(12号)上午来检查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约的是明天。 怎么办啊。妈妈从老家来,住了2天旅店,打算今天查完回去的。但是说白了,北京住店挺贵的。不管谁花钱,妈妈都会觉得心疼的。 我一直相信事在人为,相信大多数医生同情达理。于是我去试了试。我等没人约了,我到预约窗口,向护士说明情况后,表明希望若还有号,最后一个就行,希望帮忙安排今天上午,下午就可以回家了。护士表示最多能提前到下午,我赶紧说谢谢。心想下午早点来,争取排第一个。 还是担心下午会拖延时间。于是我打算再碰碰运气。于是在同一楼道,走了一圈,走到一个***主任办公室门口,敲了门。 请进!! 主任您好,我是患者的家属,向请您帮个忙,不知道方便方便。…… 你是哪里人? 河北。 …… …… 稍等会! 过会,这位医生带我到预约时,询问了一下。那边就给我约了上午的了。 完事,医生请我和妈妈到他的办公室坐。 …… 医生说:我也是河北人。农村过来看病都不容易,你能读到研究生很不容易。父母功劳不小啊。 医生向我们了解了我的家乡、家庭、专业、生活,我们聊了北京房价、交通等等,还聊了医患关系。 我说:北京的医生护士态度比下面的好多了,下面那些医术不高,脾气都不小。 医生说,将心比心。患者都是来看病的,相当于消费者。做医生的能看就给看,看不了也没必要坏态度。比如,当医生的去商店遇到态度不好的商家,心里也不高兴。 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医患关系的本质。“消费者”三个字是核心。 但在医疗领域,“消费者”很难把握定位。通俗来讲,消费者是带来利润的。如果医院利润全来自消费者,那么就会出现看病难。如果不来自消费者,那就出现态度差。 但是,医患双方都能多了解一下对方的处境和感受,我想医患关系应该会好一些的。
3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一个患者角度看医患关系——医疗行业,真的是服务业么?
热度 3 arthurw321 2013-11-10 23:58
昨天腾讯新闻爆出一个: 16 岁少女连遭 3 家医院医疗过错,导致一只眼睛失明,每天要滴 6 种眼药水。三家医院,从社区诊所不注意药物使用间隔造成药疹到市级医院误诊为麻疹再到西安某医院也存在诊疗缺陷,鉴定部门认为, 3 家医疗机构对小雨诊疗过程中存在相应的医疗过错,该过错与小雨的病情存在因果关系, 3 家医疗机构应承担 60%-80% 的责任。剩下的那些是谁的?是患者自己的。因为她曾经拒绝过检查,对自己也有责任。 这件事情,只是沧海一粟。单纯药疹一事,协和医院有个论文说是 2.9 ‰,致死致残率也许并不高,但是一旦出现一例,那就是毁一生的事情。 所以我只是想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一件事:科学可以理性,但是医生不能只有理性。 作为一个患者,我认为医生最重要的素质是两点,医德,医术。我想大多数医生和患者都会同意我的说法。 而这两者里,医德又比医术要重要。 不是说庸医杀人说句好话就可以不用承担责任,而是说,不论医术多高,也都需要有高尚的医德做后盾,才能让患者满意。 所谓医德,就是人文关怀,就是中国古代所谓的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的情怀。 但是中国(外国我没去过也不知道)现在的医生,似乎很少对患者人文关怀了。尤其是陌生的患者。 也许熟悉了就是朋友了,但是陌生的患者和熟悉的患者一样都是患者,都需要人文关怀啊。 而且这个现象在以现代医学为主的医院尤甚。这只是我的主观感受,没有数据支持,我也没去查论文。 为什么呢?我想这与医生们的工作强度太大有关。门诊上几分钟一个病人,哪有时间去关怀? 不是说医学是总是去安慰?常常去帮助?偶尔去治愈? 可是在如此大的工作强度之下,让医生们怎么去安慰? 就这,还有一群群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比如方某人叫嚣着取消中医。拜托,没有中医们分流患者,光患者就能把现在的医生们吃了。而且说实话,我觉得中医师比别的医生态度更好。这是文化教育的原因?还是工作量少的原因? 中国快 14 亿人了,人人从出生就有医疗需求。可是中国 123 各级医院加起来也才 2 万多家, 200 多万医生,平均分到每家医院才 100 个医生。 在某网站上,有个耳鼻喉科医生给我举例说,假如他每年做一百个手术,能有 95 个满意的,他就知足了。这概率挺高了。 我也觉得挺高的。但是,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人学。这也是科学的局限性:科学是人类智慧与欲望的倒影,但是这其中,没有人类的情感。 有个词叫利欲熏心,还有个词叫欲壑难平。翻译一下,就是科学是无止境的,科学是发自内心的。 好吧,其实我就是说,科学讲究理性,统计学几乎在科学里无处不在。但是在面对每一个病人的时候,不能仅仅用统计学来描述。毕竟,患者得病对于医生来说只是几分之一,但是对于患者来说总是百分之百。 我一直觉得医生与教师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很大的公益效应,都是人人需要的,都必须平等。 教师与学生必须平等,医生与患者也必须平等。教学相长,是否也应该医患相长?有教无类,是不是也应该有医无类?因材施教,是不是也应该因人施医? 在这个层级上,医学可比教育学落后的多。每一个中国的教师都不可能忘了孔老夫子的教诲,又有几个医生记得先贤的话? 这也是为何,医疗业既是服务业,也不是服务业。说是服务业是因为它满足服务业的条件,以服务作为商品。但是说不是是因为,这不仅仅是商业,更是一个人命关天的行业。 16 岁的小雨现在对医生极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甚至导致她对医生有一种仇视。如果医生给她开一大堆的药,她就会找台电脑,拿着药品名字查药物是否对症以及是否存在副作用。 “ 他们草菅人命,差一点将我害死 ……” 小雨说话时,一直呜呜哭泣,但是,眼睛里面没有一滴泪水。 医生何时才能把患者当作一个平等的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医生作为一个掌握专业知识的人,也没必要看不起患者吧。 当然制度是另一个比医生和患者还重要的问题。如果制度好,医患纠纷也会少一点。还有人说之所以中国医生工作量大是因为大家都去三甲医院。看到文中的例子了吗?你还敢不去三甲医院吗?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更不是一日之功。还有,公立医院都是事业单位,所以也算铁饭碗。是不是因为有了铁饭碗进了体制内,让医生们有了傲气?这是不是和公务员对待普通人时的态度问题如出一辙? 一家之言,谢绝喷子。
个人分类: 渭城朝雨浥轻尘-原创|4342 次阅读|6 个评论
医患关系恶化的解决途径之我见
热度 22 dante11648 2013-11-7 14:01
医患关系的矛盾已经到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程度,一方面动辄大打出手,医生护士丧命者屡见不鲜,受伤者更是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患者由于不信任药品,不信任医生,不信任医院导致的精神严重焦虑恐慌。医疗事故迭出,医院背后黑色利益链的不断披露更是让每个患者提心吊胆,生怕成了无辜受害者。 本文不在分析这种现状产生的错综复杂的原因。仅仅提一点意见,其实发达国家这种制度已经很完善,我们只需要借鉴一下而已。 我们人口多,资源少,加上现状环境污染严重,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疾病复杂化,年轻话现象突出,使得原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更是捉襟见肘。暂且不提利益的关系。试想,让一个一天要面对几百个病号的医生、护士对每一个都热情询问、认真分析、耐心讲解显然是不大现实的。让一个看个病得等几个小时甚至几天,还时不时看到有人托关系插队的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情也是不现实的。这种对峙状态,显然是一有火就爆炸。 1、调整医院等级分工,整合资源。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我们必须更合理的调配才能缓解矛盾。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医院等级制度。诊所、乡镇医院、市级医院、地区综合医院和全国综合性医院各司其职,严格划分服务对象。如所有病人(急诊、急救除外)都必须先去基层私人诊所(当然这些诊所必须经过严格认定,必须能够使用各种健康保险)看病。如果实属疑难杂症,或者诊所不具备诊疗条件的,由主治医生写介绍信(写明病症判断、不能诊治原因)去适当层级的医院就诊。乡镇医院以上的公共医院一概不接受急诊以外又没有介绍信的病人。这样一大批病号就可以在私人诊所解决了。根本不需要劳神伤财跑大医院,大医院也不用每天都把大量资源浪费在感冒发烧这种小事情上。 2、建立严格的医疗预约制度,让等待时间再次分流病号。 各个层级的医院都要根据自己的接待能力建立严格的预约制,固定每天接待的病人数量,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病人的无谓等待时间,也避免医生劳动过度而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说一个病人的病既可以在县镇医院解决又可以在市级医院解决,常理上病人总是希望看水平更高的医生,希望去级别更高的医院,但是乡镇医院等待时间是1天,市级医院等待时间是2周,那病人很可能就选择乡镇医院了。预约制度一定要精确到几点,如果预约时间等待超过2个小时(预约时间算起),医院必须做出书面说明,患者如果认为解释不满意,可直接投诉医院。这样就防止了一大批那种找熟人插队的关系户。 3、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保证基层诊所的质量。医生具备哪个科的资质,就只能治哪个科 的病,不能像现在的很多小诊所一样,就像是杂货铺,是病都治,这样势必造成很多“庸医”和老百姓对诊所医生的不信任,这些问题只要有严格的监管,实现并不难。而且如果1实现了,诊所的病人会多起来,医生也就没有必要为了维持收入而没有选择的乱看病。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好医生不一定都要挤到大型综合性医院里面,因为私人诊所可以盈利很可观,自由度又高,上下班时间自己说了算,很多好医生肯定愿意自己开诊所。
6923 次阅读|33 个评论
[转载]转:廖新波:食堂里的学问,医患关系为何悲催
热度 1 stcho 2013-11-1 08:54
请大家推敲阅读这篇博文,比喻的恰到好处!其中也衍射了很多真实的事情;大家可以浮想联翩; 核心提示: 这篇文章一个字儿都没提医改,但耐心看完这个故事,很容易读懂为什么中国的医患纠纷如此严重。小编强力推荐!   瓷器村有一家饭店,每顿饭只收1分钱的饭费。我在这家饭店工作多年,目睹了许多离奇的故事,今天要讲给你听。你一定会感兴趣的。   一、公益食堂   这家饭店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是生产队的食堂,主要靠生产队拨款维持运转。村民们每顿饭只要交1分钱的饭费就可以随便吃。当然饭菜也很简单,就是萝卜白菜馒头。   生产队领导曾经教导我们:“食堂是公益机构,要体现公益性。食堂职工要履行‘救饥扶饿’的神圣职责。”我们一直把这些教诲铭记在心。有的村民连1分钱的饭费都交不起,我们就让他进来白吃;食堂门口经常有乞讨者,我们就从后厨给他们拿饭吃。反正这些都会由生产队给买单。就这样,我们食堂的口碑一直很好。由于我们工作时都穿着白大褂,甚至有人称我们为“白衣天使”。   到了八十年代,食堂归村委会管理。虽然每顿饭的成本已经涨到了5角,但村委会给食堂足额补贴,所以村民们一直享受着“1分钱吃饱”的优惠价,食堂职工也一直在履行着“救饥扶饿”的神圣职责。   二、聪明绝顶的村长   九十年代初,村长说,村委会的平房太寒酸了,要盖一座办公大楼。村干部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支持,负责基建的村长小舅子和负责后勤的村长表弟更是热烈欢呼。村委会的分支机构很多,有犁地部、播种部、浇水部、收割部、打场部、拾荒部、养猪部、喂猪部、杀猪部、卖猪部……等等,按照每人400平方米的办公面积计算,至少要盖80层大楼。可是钱从哪里来呢?   村里开会研究了三天三夜,最后,聪明绝顶的村长想出了一个聪明绝顶的办法:把食堂改名为“瓷器饭店”,也就是“市场化”;村委会只给食堂拨款40%,让食堂自筹60%。所谓“自筹”,就是让食堂向吃饭的村民收钱。这样,就可以减轻村里的财政负担,省出盖大楼的钱。   村委会的会计算了算帐,说道:“现在每顿饭的平均成本是3元,村里补贴1.2元,食堂只要把饭费从1分涨到1.8元就可以了。我散会之后就去安排。”   村长瞪了会计一眼,喝斥道:“你脑子有毛病吗?现在村民们本来就对物价敏感,村委会要是宣布把饭费涨到原来的180倍,村民们还不把村委会砸了?”   会计说:“那咋办?不涨饭费,食堂靠啥自筹资金?”   村长笑了笑,说道:“我自有办法!”   三、以餐具养食堂   第二天,瓷器村村委会发布了一份名为《以餐具养食堂》的红头文件。文件规定,为解决公立食堂经费不足的问题,现允许食堂向顾客收取“餐具费”。餐具费的收入,将用于弥补饭费收入的不足。   从此以后,村民们到食堂吃饭,除了支付1分钱的饭费以外,还要支付1至5元的“餐具费”。“1分钱吃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村民们纷纷议论:“村委会控制了饭费的上涨,真是亲民爱民!食堂加收了餐具费,真是贪得无厌!”   九十年代,瓷器村的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是大好,不是小好。村委会陆续购买了18辆奔驰、18辆广本、18辆帕萨特,村长包养了两个小媳妇,还把儿子送到河对岸的阿麦瑞克村上学。其他村子受了灾,村委会慷慨捐款。村干部的工资,也一次又一次地上涨。   当然,村民们不知道,村委会对食堂的拨款比例却是逐年减少的。到了1998年,拨款比例下降到了10%。这10%的拨款,还经常无法按时到位,有时还会被村委会赖帐不给。这时的“瓷器饭店”,虽然对外还宣称是“公立食堂”,但实际上已经跟自负盈亏的私营饭店相差无几了。   这期间,村委会也觉得1分钱的饭费实在是低得可笑,于是也给上调了几次。1998年,饭费调到了2元。但是,这时的饭菜档次也提高了很多,物价也涨了很多,每顿饭的成本已经涨到了5元至20元,饭费加上餐具费收入仍然不足以收回成本。食堂没办法,只好采购了一些中高档餐具,以便提高“餐具费”收入,用于弥补饭菜的亏损。此外,食堂还引进了南非鲍、澳洲龙虾、神户牛肉等高档菜,这些菜可以在2元饭费之外单独定价,卖到上百元,既可以满足高端顾客的需求,也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四、四个难题   2000年,村委会的会计奉命对食堂进行调查,发现了几个问题,汇报给了村长。   第一个问题:随着物价的上涨和食谱的更新,每顿饭的成本已经涨到了10至30元。但是,按村委会的定价,饭费仍然只能收2元钱。即使加上餐具费和少量高档菜的收入,食堂仍然是亏损的。照这样下去,食堂就会倒闭。如果食堂倒闭了,村民们没处吃饭,就会来找村委会算帐。如何避免食堂倒闭?   第二个问题:随着村民的餐饮需求的增长,食堂的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但是,食堂的职工编制没有增加。因此,食堂现有职工不得不长期、常态超负荷工作。他们每天凌晨3点就要上班,晚上23点才能下班。遇到吃夜宵吃到后半夜的顾客,他们只能强打精神,加班奉陪。增加了的这部分工作量,不是靠增加人员来完成的,而是靠现有职工无偿加班、放弃节假日、牺牲个人.权益来完成的。食堂职工对此有意见,如何平息?   第三个问题:在这二十多年中,餐饮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餐饮已经变成了一门高技术含量的行业。一个人要想当厨师、服务员,先要以高分考入大学,读5年本科,其中大部分人又读了3年硕士,厨师长、厨师、领班等职位甚至只录用博士。新职工在正式工作前,要经过漫长、艰苦、低薪的见习期和轮转期,从摘菜、刷碗、拖地、端盘子做起。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后,终生都要进修、学习、钻研,紧追餐饮行业前沿,才能胜任工作、保住饭碗。顾客对饭菜的口味、色泽、形态、火候、营养、卫生、充饥能力、刀工精度、数量精度等方面以及配套服务的要求非常高,食堂职工必须遵循复杂而严格的技术标准,精工细作,精心服务;一旦出现疏漏,就可能被告上法庭、定罪判刑。因此,食堂职工的工作难度、工作量、心理压力和从业风险都比较大。食堂职工的付出显著超过了其他大部分职业,但是,食堂职工的工资标准却并不高。食堂职工对此有意见,如何平息?   第四个问题:村民们缴纳了沉重的税赋,却不能享受“1分钱吃饱”的福利待遇,每顿饭除了要花2元饭费以外,还要花几元、几十元的餐具费。如果想吃鲍鱼、龙虾,还要花成百上千元。因此村民们纷纷抱怨“吃饭贵”。食堂的职工、灶位、桌位、餐具等资源都比较紧张。在高峰时段,前来吃饭的村民甚至会找不到桌位,上菜速度也会变慢。因此村民们纷纷抱怨“吃饭难”。如果村民们发现“吃饭贵”和“吃饭难”是由村委会缩减食堂拨款引起的,就会责怪村委会。如何避免村民们发现?   村长听完这四个问题,一言不发,只顾眯着眼睛抽烟。会计不敢多嘴,也只是一言不发地看着村长。等到一袋烟抽完了,村长才转过头来,问会计:“你说,食堂的职工是人还是神?”会计弄不清村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道:“当……当然是人,不是神。怎么啦?”村长点了点头,说道:“这就好!只要他们是人,不是神,就好办了。”   村长显然已经有了一个好办法!    五、一箭四雕   第二天下午,被村长派去食堂查账的会计兴冲冲地跑回来,向村长报告:“查到了!我查到了!”   村长说:“别着急,坐下慢慢说。”   会计坐下,喘了一口气,继续说道:“我仔细审查了食堂的餐具帐目,终于发现,他们在采购鲍鱼的时候收取了供应商的1000元回扣。其中500元用于购买消毒柜,100元用于维修灶具,100元用于更换灯泡、水龙头;给几名干部和厨师长每人发了30元的奖金;最后给厨师和服务员补发了上月拖欠的工资,每人5至10元不等。”   听完汇报,村长狡黠地笑了:“好啊!我就知道,他们是人,不是神!”   会计不明白,就问村长:“您这是什么意思?”   村长说:“他们不是神仙,所以他们不可能凭空变出米面肉菜、水电煤气、桌椅碗筷。如果没有拨款,他们就只能靠歪门邪道来维持食堂运转。他们不是神仙,所以他们忍不住疾苦清贫、高付出、低回报,他们会自己设法用歪门邪道来弥补收入。”   会计讪讪地问:“那,咱们村里是不是要严查一下,刹刹他们的歪门邪道?”   村长斩钉截铁地说道:“不!我就是要让他们搞歪门邪道!”   会计纳闷了,问村长:“为什么?”   村长叹了一口气,说道:“亏你跟了我这么多年,怎么还是不开窍啊?你昨天说的四个问题,第一是食堂入不敷出,第二是职工又苦又累,第三是职工收入微薄,第四是村民吃饭贵、吃饭难。你说,这四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会计不假思索地答道:“这个我知道!食堂入不敷出是因为村里给食堂的拨款少,又不允许食堂涨价;食堂职工又苦又累是因为村里给食堂的编制太少,食堂又没钱雇临时工;食堂职工收入微薄是因为村里给食堂定的工资标准太低;村民吃饭贵,是因为村里给食堂拨款少,食堂只能向村民收钱,村民跟以前的‘1分钱吃饱’比较,觉得现在吃饭贵;村民吃饭难,是因为村里给食堂的拨款和编制少,食堂建设和人员不足。”   村长说:“不错,你这个会计还算没白当。那你说,这四个问题,归根结底是谁的责任?”   会计张口刚想说,又给咽回去了。   村长厉声问道:“你说,是谁的责任?”   会计诚惶诚恐地看着村长,结结巴巴地答道:“是、是、是村委会的责任……”   村长冷笑了两声,干笑了两声,又大笑了两声,最后和颜悦色地对会计说:“你答对了。但是,我要让全村人都相信,这是食堂职工的责任!”   会计纳闷地问:“怎么让他们相信呢?”   村长说:“就是要让食堂搞歪门邪道!村委会表面上要打击回扣,但实际上要纵容甚至鼓励食堂从供应商手里拿回扣!”   村长接着讲道:“回扣可是个好东西。第一,回扣给食堂提供了资金来源,弥补了饭费价格过低和拨款不足造成的亏损,维持了食堂运转,掩盖了村里拨款不足的事实。第二,回扣可以用来给职工发工资奖金,安抚职工队伍,让他们忘记辛苦劳累,甘心做牛做马,卖命加班劳动。第三,按照村民们的一般观念,“回扣”肯定是非正义的。村民们一听说食堂收了回扣,肯定会非常痛恨食堂,于是就把眼光全都盯在食堂职工身上,向他们发泄怨恨,就不会找咱们村委会的麻烦了;同时,村委会隔三差五地假装打击一下回扣,还会赢得村民的拥护和爱戴。这样,你昨天所说的四个问题就全都解决了,村委会还不用花一分钱!”   会计的嘴巴张得老大,半天才回过神来,赞叹道:“村长,您真是太高明了!这是一箭四雕啊!”    六、发动村民斗食堂   晴空万里,阳光明媚。瓷器村办公大楼的第44层,4444房间,正在召开“瓷器村宣传工作动员大会”。会议由村长亲自主持,广播站站长、板报组组长、标语队队长、治保会主任等人参加了会议。   村长指示,在今后针对食堂的宣传报道中,要掌握几个“混淆”。   第一,要混淆“被动避害”和“主动趋利”。食堂如果没有供应商回扣、高档餐具的餐具费、高档饭菜的饭费等收入,只靠拨款和2元饭费,根本不可能维持运转。食堂的厨师、服务员如果不向顾客推荐高档餐具和高档饭菜,就拿不到工资,久之则被辞退。食堂不可能坐等倒闭,职工不可能坐等辞退,因此他们主要是在执行政策、被动避害、维持生计。但必须通过宣传教育,让村民们认为他们是在主动趋利、利用专业技术进行敛财致富,以激发村民们对他们的仇恨。   第二,要混淆“合理收入”和“暴利收入”。从行业的技术含量、难度、风险、工作量、付出代价等方面来衡量,食堂职工的合理收入水平应在1000元左右,但现在大多数职工即使加上回扣工资也只能拿到600元。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抹杀这个行业的特殊性,用低学历、低技术、低难度、低风险、低劳动强度的职业的低微收入水平与之做比较,充分利用村民们“患不均”的心理,让村民们认为食堂职工拿600元就是暴利,以激发村民们对食堂职工的仇恨。   第三,要混淆“府败领导”和“普通职工”。在食堂里,确实有些领导,依靠回扣拿到了每月数千元的暴利收入,但这部分人的比例在1%以下。实际上,99%的普通职工拿着偏低的工资,却在加班加点、受苦受累、牺牲奉献。必须通过宣传教育,让村民们认为,所有食堂职工都依靠回扣拿到了暴利收入,都富得流油,都有八套房、十辆车、一百个小老婆,以激发村民们对他们的仇恨。   第四,要混淆“正当的高价账单”和“不正当的高价账单”。有些高档饭菜本来就应该是高价,但在宣传报道时,必须淡化饭菜本身的档次和价值,而要强调账单上的高额数字,让村民们认为食堂在宰人,以激发村民们对食堂的仇恨。   村长最后总结道:“食堂职工都是普通人,必然会带有普通人的各种缺点。你们要细心挖掘,将小事扩大化,将个案普遍化,将鸡毛蒜皮上纲上线,让村民们认为食堂职工都是十恶不赦的大贪屋犯、大杀人犯、大渎职犯。顾客与食堂发生纠纷时,你们要大篇幅报道顾客的声音,尤其要用浓墨重彩渲染顾客多么悲惨、痛苦、无助,同时,要少报道或者不报道食堂的声音,不给食堂任何辩解的机会。要抢在事实查清之前,先行认定食堂职工一定有罪,先行认定顾客一定有冤。要通过“一言堂”式的报道,把食堂彻底批倒、斗臭。等到食堂的负面形象树立起来之后,他们的正当做法也会被怀疑为营私牟利,他们的好心好意也会被怀疑为驴肝肺,村民们将再也听不进他们的澄清辩解,他们一张嘴就会被村民们视为狡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加班加点、吃苦受累、牺牲奉献更是会被完全忽略。村民们会认为,“吃饭贵”“吃饭难”是食堂职工造成的!”   从此以后,揭批食堂和食堂职工的新闻报道就没有停歇过,每隔一两年还会掀起一次高潮。   七、两千元的馒头   2008年的某一天,村民张三到食堂吃馒头,咬了一口,就抱怨道:“一点味都没有!来个水煮鱼!”服务员端上水煮鱼,张三吃了一口,又说道:“太辣了,没法吃!拿菜谱来!”服务员拿来菜谱,张三点了一只1200元的龙虾和一瓶1000元的茅台。酒足饭饱之后,张三叫服务员结帐。服务员拿来账单,一共是2235元。张三跳了起来:“什么?这么贵?你们想钱想疯了?”   第二天,瓷器村村头的黑板报上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用醒目的特大号黑体字写道:“吃个馒头竟花2200元”。正文里说:“村民张某,来到食堂,仅仅是想吃个馒头。最后结帐的时候,他却要面对2200多元的天价账单!当张某质询食堂收费的时候,食堂经理竟然理直气壮地说,收费合理,计费无误!”看了这条新闻之后,村民们都气愤无比,异口同声地指责食堂黑心宰人。   八、吃饭饿死   2009年的一天,村民李四在食堂里吃饭,吃着吃着,忽然想起了前几天跟邻居因宅基地打架的事。他越想越气,竟然气得心脏病发作,倒地身亡。李四的老婆孩子、三姑六舅、街坊邻居听说李四死在了食堂,赶忙扛着锄头锹镐,跑到食堂,让食堂赔钱。他们说:“在你们食堂吃饭时死了,所以就是被你们给活活饿死的!是你们没有尽到救饥扶饿的义务!”   瓷器村板报组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了李四的家属,连夜赶写了一篇催人泪下的板报文章。文章说:“李某,一个身板硬朗的汉子,谈笑风生地走着进了食堂,一个小时后,却身躯冰冷地蒙着白被单,被抬了出来。他只是想来吃一碗白米饭,他的老婆孩子还在家里等着他。他的儿子明天就要满6周岁了,李某早就答应儿子,要在家里陪他过6周岁生日,要送给他一本漫画书作礼物。然而,谁能想到,仅仅一顿饭的功夫,父亲与儿子,阴阳两隔。刚买来的漫画书还在李某的衣兜里,还带着他的体温,但他再也不能亲手送给儿子了。他还有个12岁的女儿,正在上小学。李某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他死后,谁来负担女儿的学费?恐怕女儿只能辍学,去城里打工,用她那双稚嫩的小手去赚钱养家……”最后,文章义正词严地说道:“食堂,本来是救饥扶饿的神圣殿堂,现在却变成了要命的鬼门关,把顾客活活饿死。厨师的道德何在?服务员的良心何在?呜呼哀哉!呀买代!”   板报发表几个小时后,黑板周围的墙面上就写满了村民们义愤填膺的跟帖。村民们说:“把厨师捆起来,也让他活活饿死!”“把服务员千刀万剐,以告慰冤死的顾客!”“所谓食堂,就是榨干你的钱再把你活活饿死的地方!”   九、天价芦笋   2010年初,村广播站的记者小刘为了搜集新闻素材,开始调查食堂饭菜的原料价格。终于,在一个偏僻的深山林区,他发现农民出售鲜芦笋的价格只要0.1元一斤,而一盘烧芦笋在瓷器村食堂里却要卖到10元。他敏感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个绝好的新闻素材!经过调查,他发现,农民以0.1元的价格把芦笋出售给本村蔬菜商,蔬菜商以0.2元的价格出售给乡蔬菜站,蔬菜站以0.4元的价格出售给蔬菜商贸公司,蔬菜商贸公司以0.8元的价格发往各地的蔬菜商贸公司;食堂本地的商贸公司以0.8元的价格购进后,以1.6元的价格出售给蔬菜批发站,蔬菜批发站以3.2元的价格出售给食堂;食堂制作烧芦笋这道菜时,还用到了肉和蘑菇,除去肉和蘑菇之后,芦笋折合6.4元。   看着这些数据,小刘有些失望,因为每个环节的毛利率都是50%,食堂环节并不比其他环节的利润更大。而且,食堂还提供了高技术含量的烹饪和配套服务,烧芦笋的利润还要用于补贴廉价饭菜的亏损。小刘又了解到,一个蔬菜推销员,收入相当于一个博士学历的厨师的几倍、十几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食堂应该不是获利最多的环节。最后他还发现,食堂大多数饭菜的加价率没有芦笋这么高,芦笋只是少数特例。小刘不禁发起愁来,这稿子该怎么写呢?广播站站长听了小刘的汇报之后,哈哈大笑:“这很容易写嘛!来,我教你。”   几天以后,题为《天价芦笋,百倍利润》的文章在村广播站播出了:“一斤芦笋的出厂价只要1角钱,但食堂卖给村民的价格却是100角!芦笋的价格暴涨了100倍!这天价的芦笋,简直比黄金还要暴利,比贩毒还要暴利啊!看到如此确凿的铁证,我们终于知道‘吃饭贵’的原因是什么了!食堂本是公益机构,应以‘救饥扶饿’为天职,但如今却成了厨师、服务员、洗菜工们敛财致富的暴利机构,吃饭焉能不贵!”   这正义的声音,从村广播站的大喇叭里播出来,传到瓷器村的家家户户。村民们听到这“百倍利润”的芦笋,气得肺都要炸了,恨不能立刻把食堂砸了,把厨师、服务员、洗菜工们碎尸万段。   十、女工喝水330公斤   2011年,为了让村民们“明白消费”,村委会规定,食堂必须给顾客打印“收费明细”,要细到每种原料、每项服务。比如说,洗菜所用的水,不能直接摊到菜价中,而必须单独列在“水费”一栏中。菠菜、油菜等绿叶蔬菜,按村委会规定,需要多次浸泡清洗,以便除去农药、化肥,因此用的水比较多,平均每盘菜要用5升水。   村里有个女工,在食堂吃了一个月的饭,每天都要点两盘炒菠菜,因此每天都会用10升左右的洗菜水。再加上炒菜做饭过程中用到的水,每天的“收费明细”上总共会列出11升水。一个月下来,就是330升。   村板报组的组长听说了这件事,赶忙责令板报员小张写一篇文章,报道一下。   小张犯了难,对组长说:“每天用11升水,其中10升是洗菜的,很正常的嘛,有什么可报道的?”   组长启发道:“洗菜用10升水很正常,但如果喝10升水呢?还正常吗?每天总共11升水,听起来不多,但一个月的加起来就是330升,就是330公斤!听起来多不多?一个女工的肚子里能装下330公斤水吗?”   小张听完之后,豁然开朗,赶忙跑回去奋笔疾书。不多时,一篇义正词严、文采飞扬的文章诞生了。村头板报刊载了这篇文章,标题叫做《女工在食堂“被喝水”330公斤》。文章写道:某女工,仅仅是想吃一盘炒菠菜,但在最后结帐但时候,却看到收费明细清单上赫然写着“自来水330公斤”!一个女工的肚子里能装下330公斤自来水吗?食堂的乱收费已经到了不顾常识、不知廉耻的地步!   正巧,村里的“老大妈合唱团”正在村头排练红歌。团长张大妈看到板报标题后,都没看正文,就把嘴一撇,评论道:“不用问,肯定是食堂乱收费!”旁边的李大妈、刘大妈、赵大妈、王大妈纷纷附和:“对!肯定是乱收费!”   孙大爷、钱大爷遛早,路过板报墙,看了板报之后,用拐棍指着食堂方向,气呼呼地说道:“食堂太不象话了!人怎么能喝下330公斤自来水?拿我们当傻子呢?我们的眼光可是雪亮的!”   十一、结局   村委会的大楼依然矗立着,村干部的生活依然滋润着。村民们依然自费掏钱吃饭,怨气冲天。食堂职工依然加班加点、累死累活、忍气挨骂。厨艺比较好的厨师,大都辞职改行,或者去别的村子当厨师了。年轻人看到食堂里的工作状况和厨师的社会地位,也都不愿意学厨师专业。食堂里剩下的职工,因为待遇差、身体疲劳、心情憋闷,工作积极性也不高。因此,食堂的服务水平越来越差,饭菜越来越难吃。由于工作太繁忙、太劳累,后厨和前堂都经常出错,比如把盐当成白糖、把醋当成酱油、把菜上错桌、给顾客算错账。村民们当然因此更加痛恨食堂的厨师和服务员们。   村长的儿子在阿麦瑞克村读书毕业了,把户口留在了阿麦瑞克村。村长和媳妇带着金银细软,投奔儿子去了。跟村长有关系的人,诸如村长的小舅子、表弟、外甥,村长老婆的“相好的”,以及村长老婆的“相好的”的“相好的”,都在村里的历次“民心工程”中发了大财,盖起了别墅,开上了豪车。   村民们依然觉得“吃饭难”“吃饭贵”。每次觉得心里堵得慌的时候,就跑到村头的板报墙前面,虔诚地拜读每天晚上准时更新的板报。读完板报,顿时觉得瓷器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村子,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村民。当然,村民们依然不能忘记那个可恨的食堂。在茶余饭后,村民们经常会骂上几句:“他娘的!砸烂这个黑心食堂!打死这群黑心厨师!”
3228 次阅读|1 个评论
狗血的医患关系
热度 41 yucongioe 2013-10-30 00:29
晚上回来打开科学网,看到热门博客导读有一篇名为《最近医务人员被杀被砍有许多,未见科网有人讨论》的博客,其实之前看到相关新闻就想写博客来着,但由于忙于别的事一直腾不出手来,那就现在写点吧。 首先申明,由于我个人的经历,我对医生没有好印象,至于为什么,容我慢慢道来。 我五年级那年的一个晚上,我爸突然流鼻血,当时以为只是小事没太在意,草草处理了一下就接着睡觉。没想到血一直没止住,且越流越厉害,当时我妈吓得不行,叫醒邻居(当时夜太深不好叫车,且只有该邻居有车),没换衣服就扶着我爸去医院了。在路上我爸情况变得更糟,血怎么止都止不住。好不容易到医院了,我妈搀扶我爸上楼梯(该医院门口有个很高的台阶),邻居则找地方停车去了。到了门诊部,我妈彻底傻眼了,发现自己没带钱,这个时候我爸已经虚脱了,当时我妈求大夫先救人,可值班护士看我们没钱,就让我爸在大厅里那么留着血,最后我妈跪地上求护士,护士还是无动于衷,还好赶上来的邻居带了钱,这才叫人把我爸抬了进去。抬进去后医生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处理,并夸大病情说很严重,吓得我妈一夜无眠。后来我小阿姨知道我爸的事后告诉我妈说她有个同学在医院,有了这么一层关系我妈还是塞了不少钱才得到医生的重视,这才开始上真家伙用真劲开始止血。万幸,住了一段时间我爸完全康复了。记得当时病例卡上写的是鼻窦炎。 从这件事开始,我对医生就不再有好感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开始慢慢淡忘这不愉快的经历。 2012年,我从成都面试回天津,由于匆忙上火车之前没买水,又不舍得在火车上买水,再加上当时火车上氛围不太好,人很多且邻座的都在抽烟。就这么忍着,我回了天津。回来的第二天凌晨,我忽然感觉左下腹痛,起初以为是拉肚子便在马桶上坐了一会,没想到便意没来肚子倒是越来越痛。实在受不了了我便叫上我一哥们带我去附近的区医院,当时凌晨六点不到,我们到了医院里面没有什么人,好不容易叫醒睡在值班室的工作人员,可她全然不顾痛到几乎要在地上打滚的我,慢条斯理的问我们挂哪个科。天啊,我怎么知道挂哪个科,就随便喊了外科。挂了号队倒是不用排,可医生不知去哪了,我实在受不了了就在外科的长椅上躺着了,让同学去喊人了。还好医生只是去上了个厕所,她左摸摸又摸摸,最后不确定是什么病,就让我去验血验尿。没办法,验吧。就这么一直忍着,结果出来了,医生说尿里有三个加号的血(这可吓死我了,我的一个阿姨就因为检查出来尿里有三个加号的血把一个肾给割了),战战兢兢有去挂了内科,医生看了情况,让我去市中心更大型(当然也更贵)的某队下面的医院(下面就简称牛院好了)。天啊,这不是要我的命么,不知道怎么去,打听之后才知道好远啊。打车到了最近的地铁站,坐上了“救命车”,一路上实在太痛了,我就蹲在了列车的某个角落,不知实情的人纷纷投来同情的眼光,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什么叫可怜了。下了地铁,又是一段距离,上了的士之后我就躺在后座了。这一路真的好漫长啊,加上路上堵车,我几乎要跳窗而出了。到了该牛院,排队之后见到了一个年长的医生,他让我做了个B超,说是肾结石,建议做超声波荡石,且说只能做这个。问多少钱,他说1600,当时上网查了之后发现根本就不可能过千,希望他有便宜点的治疗方案,我说我是一个学生,身上没带这么多钱,他没搭理,说没钱你就痛着吧,要不就去别的地方吧。实在是受不了了,就妥协了,超声波荡完之后,他又开了好几个疗程的药,加起来两千多了,我只是一个学生啊。 后来,我表弟也说肾结石了,他是在校医院看的,只花了500不到。 瞬间觉得被这两个医院联合给坑了,你坑谁不好啊,我只是一个穷学生啊。 所以后来,每当看到医患关系的新闻时,当看到医生怎么了怎么了时,心里觉得很该:某些医生你不好好看病,一心想着赚钱,少一个算一个。 后来新闻看多了,学会换位思考后,我还是觉得医患关系没必要搞的这么僵,人心都是肉做的不是。 大家一定看过患者在医院死了之后其家属大闹医院的新闻,其实这些家属可能知道换谁都救不回来,可是就是想趁机“捞”一些钱,医院则肯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医闹,甚至还有人杀医院的医生(这段时间就出了几起案件),这其中有很多就是因为对医生这个行业的误解吧。 这关系,够狗血的。 在中国,有过看病经历的人都多少被医院坑过,开没必要的药,多开药,这些都是医院增收的手法,于是广大市民吃一堑长一智,纷纷带上有色眼镜看医生这个行业,我甚至怀疑中国人很少上医院跟这个有关系。可是相对来说,医院毕竟是正规的场所,有正规的人员(不能说100%),虽然存在一些灰色地带,我们还是不要跟自己身体过不去,还是那句话,钱能解决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 医患关系实在是太狗血了,现在无论是那个编剧都不敢这么写,但我宁愿相信之前碰到的都是医生中的败类,毕竟还是有不少一心为大家看病的在,不能因为老鼠屎而毁了一锅粥啊。
8605 次阅读|104 个评论
患者是医生的‘导师’,患者和医生同时又都是我的导师!(CZ)
zcgweb 2013-10-29 07:13
患者是医生的‘导师’,患者和医生同时又都是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导师’!(CZ) 但凡患者来医院就诊,或者日常网上进行寻医问药咨询,都是带着问题来的。医生按照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办事,按照相关要求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在药典范围内用药,这些是目前标准的行医流程。然而,但凡有患者看病不能看好的情况,我建议,此时,医生一定要以‘患者是导师’的心态来看待患者,因为这里边有两个重要的相关问题:(1)目前的医学进展看不好患者的疾病;(2)提示可能有新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换言之,下一步的重大攻关课题就在于这些难治好的疾病上面! 如果遇到医生也无法看好病的情况,那么,欢迎把这些问题通通‘踢皮球’给我们这些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因为这是我们进行分析思考、联合攻关的重要机会。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解决难题的快乐是人生最为幸福的事情!目前,我们既然已经了解了人体健康的工作原理,已经轻轻松松解决了便秘和肥胖等问题,而且已经通过‘思辩医学’可能找到了肿瘤发生的原因,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医学难题搞不定呢? Anyway,只要您以‘科学难题就是导师’的心态看待问题的话,任它医学难题皆可迎刃而解! 医学界如此,其他社会问题的解法理应不出其外!所以,但凡遇到和我们心目中不一致的地方、让人不顺心的地方,只要在心目中默默念一句‘您是我的导师’,因为您的到来意味着这个世界还有新的问题值得我继续去理解!——不知道是不是‘阿弥陀佛’的通俗解法? CZ @ 2013.10.29 07:07:15
2241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提【患者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医患矛盾的根源所在】
zcgweb 2013-10-28 11:01
再提【患者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医患矛盾的根源所在】——【温岭一院遭遇“黑色星期五”】事件对我国医疗领域的冲击:患者的合理理性自评应该高于SCI论文和仪器检测指标!!! 作为一名几十年从事生物医药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我对此次发生在温岭一院的又一次医患矛盾所导致的悲剧所惊愕,更对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王云杰主任医师的离世倍感痛心!所谓‘惺惺惜惺惺’,目前国内医学界同行都为此感到十分痛惜!是的,本来不应该是这样的啊——医患双方的共同敌人应该是朋友,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呢? 经过再三思考,我认为问题的根源之一与【现有的医学研究和应用模式以及评价方式】密切相关!即医生按照常规方式诊断的结果并没有被患者所认同。我们看一下媒体的具体报道‘...此前他在这家医院做了鼻内镜下鼻腔微创手术,术后一直觉得手术不成功,于是去做CT确认,结果CT显示正常,可他还是对这结果产生怀疑,去行政科投诉,又去做了好几次的CT,均被告知无异常。昨天去医院找主治医生,结果主治医生避开了,由王云杰和另一名医生出面调停,结果被捅,后来他又去找CT科写诊断结果的医生,那个医生正好也不在,便随便捅了其中一名医生。目前,王云杰因抢救无效死亡,另外2人还在抢救中。...’ 显然,矛盾出在这儿了:医生认为没有问题,可是患者坚持认为自己有问题!说白了,就是医疗的标准之争的问题,即谁说了算!患者的言下之意是:【我的健康,到底是我说了算,还是医生说了算?】!可是医生也有道理啊,您想啊,白纸黑字,医学检验和诊断的结果就在那里放着,按照现有的医学水平,只能出具这样的结果和结论!可是,结果呢?最终是医生和患者都无奈了,患者的情绪爆发恐怕也就难免了! 在今年国庆节期间,我在科学网博客中再次呼吁【患者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也是基于类似的考虑。一方面,我们迫切需要梳理‘现代医学、现代药学、现代营养学的误区和改良之法’,另一方面,迫切建议国内医学界尽快纠正目前的一些错误认识,即患者的合理理性自评应该高于SCI论文和仪器检测指标等评价指标!!!同时,迫切呼吁医药界尽快推出行之有效的疾病防治策略,研发出一批真正能够为患者解决问题、行之有效、而不仅仅只是拘泥于来自于生理生化诊断指标和SCI论文评价指标的办法和策略! 欢迎大家有时间浏览我的博客(有的比较长,喝杯茶再看啊),并加我微信〔微信号:zcgweb211〕,给出积极中肯的建设性意见! CZ @ 2013.10.28 10:43:43 【再次向科学进军】,并再论【患者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0810.html 迄今为止我最为意外的科研成果——解决了便秘、肥胖等问题(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29309.html 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不必争来争去——在便秘肥胖面前,哪个行?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17111.html 驼峰理论——胖人体内的脂肪是顶级的营养品,兼谈减肥逻辑(CZ)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92do=blogid=736503 就是这样(上)——您不得肿瘤,谁得肿瘤?——试论肿瘤发生机制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92do=blogid=736336 主动预防,可以让人体远离理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确保身体健康。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2416.html 浅论现代医学、现代药学、现代营养学的误区和改良之法(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29707.html (现代医学)悲剧的诞生(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0131.html 未来的医学,必将是哲学的世界——呼唤思维定势的理性回归!(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0062.html ‘血液脏’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形成的原因分析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29308.html 我是不是一个【装模作样】的科技工作者?——兼论转化医学研究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6275.html CZ @ 2013.10.28 10:32:03 新闻来源: http://news.163.com/13/1026/01/9C2VIBKF00014AED.html 网易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新闻 正文 男子不满手术效果刀捅三名医生 致一人死 2013-10-26 01:39:21 来源: 北京晨报(北京) 有0人参与分享到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昨天上午,浙江省温岭市发生一起医患纠纷事件,3名医生被刀捅伤,其中1名大夫不幸去世。针对近来频发的医院暴力事件,业内人士认为缓和医患矛盾,仅靠保安是治标不治本。 上午8点多,温岭市箬横镇浦岙村的连某来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当时在门诊室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林某回忆说,连某是来寻找之前的主治医生蔡朝阳,但蔡朝阳不在,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就拿出匕首,捅伤在场的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王云杰。现场的另外一名医生上前阻止,也被捅伤。后连某又跑到CT室再将医生江某某捅伤,最终被赶来的医院保安制服。 温岭警方以案件还在继续侦查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根据记者初步了解,连某今年33岁,有精神病史。此前他在这家医院做了鼻内镜下鼻腔微创手术,术后一直觉得手术不成功,于是去做CT确认,结果CT显示正常,可他还是对这结果产生怀疑,去行政科投诉,又去做了好几次的CT,均被告知无异常。昨天去医院找主治医生,结果主治医生避开了,由王云杰和另一名医生出面调停,结果被捅,后来他又去找CT科写诊断结果的医生,那个医生正好也不在,便随便捅了其中一名医生。目前,王云杰因抢救无效死亡,另外2人还在抢救中。 专家访谈 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医院院长陈海啸表示,发生这样的事件,让所有医务人员寒心。 陈海啸:虽然台州也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了,但离我们这么近,而且发生得这么突然,我们想防都防不住。这真的是一个悲哀。 陈海啸呼吁,全社会要加强对精神病患的监管,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其实不光在台州,10月21日上午,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也发生一起医患纠纷,两名医生被患者家属殴打。根据统计,仅2012一年,全国共发生恶性伤医案件11起,造成35人伤亡,其中死亡7人,受伤28人。针对暴力事件近年来频繁在医院中发生,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出台文件,规定医院保安数量按照不低于在岗医务人员总数的3%或20张病床1名保安或日均门诊量的3%。的标准配备。陈海啸院长认为,这个做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陈海啸:那像我们1500张床,要配七八十个保安人员,你说这个成本支出多大。我总在想,把病人当做小偷一样,当做犯人一样防范,那一定是在犯错误。 温岭市委党校教师慕毅飞:现在医患纠纷很多,但由于技术原因所致的纠纷所占比例却没有想象中多,最关键的原因还是诚信度下降,双方互不信任。这样医生在实施治疗的时候,他会以规避矛盾、避免风险为第一选择,而不是以治好病为第一选择,从而加剧医患之间的矛盾,所以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已经是刻不容缓。 回应 国家卫计委: 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犯罪行为 据国家卫计委网站消息,针对浙江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3名医生被刺事件,国家卫生计生委李斌主任10月25日作出批示。 批示要求:浙江省卫生部门要配合公安部门依法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犯罪行为。要全力抢救伤员,并向被害及受伤人员家属表示深切慰问。各医疗机构所在地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平安医院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从医环境,保障医务人员的权益。 国家卫生计生委已派人前往浙江了解情况,慰问受伤医务人员和受害者家属,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平安医院建设,强化纠纷调解机制作用,切实保障医务人员权益。 综合央广网、中新网报道 本文来源:北京晨报 责任编辑:NN113
4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增悦”,“祛痛”——医学的双重目标
热度 26 何裕民 2013-10-9 15:39
大多数人都把医学和不幸和痛苦联系在一起,患者希望医生做的主要是减轻痛苦,商家可以说:“欢迎光临,再见,欢迎下次再来”等,而在医院这些话皆属于禁忌,我们对医学目的的理解太片面了,医学是服务于人的健康需求的,说它是服务行业也并不为过,增加患者幸福体验、增进患者精神愉悦应该是医学当仁不让的义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自身价值之提升,人们对医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保全生命,延长寿限,而且,要提高生存质量,提高生活的满意度。因此,我们已提出中医学(应包含广义的“医学”)还是门“增添快乐的技艺”(《中医学导论》)。“中医学的目的指向很明确,祛除病家痛苦,增进其健康,尽可能地增添其快乐,提高其生存质量。这在肿瘤患者中,尤其显得重要。这是因为癌症给病人带来了多重病苦,不仅经受着癌症的心理折磨,而且还有濒死恐惧、悲伤等的心灵病苦,以及对许多事宜割舍不了的悲哀,再加上手术、放化疗本身都是增加病苦的巨大的创伤。因此,在肿瘤的治疗康复中,尤其要强调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其快感或愉悦。”只要符合这一目的指向,很多方法都可选用,例如对许多患者采取合理的药物熏蒸泡洗可减轻痛苦,增添舒适感;必要的舞蹈、健身操可活络筋肉,畅通经气;人对人的按摩指压也可减轻不适,增加舒服感,因此都是中医常用之法。此外,诸如琴棋书画、养花种草、幽默笑话等(对治疗期和康复期患者)也可愉悦性情,减疾添乐,故亦可选用。甚至有些特殊的情境下,为了减少病人的心身痛苦,增添些快乐或轻松,善意的谎言,必要的隐瞒或“欺骗”(保密性医疗措施),不仅被允许,而且受到推崇。必要时,对疼痛患者使用鸦片之类欣慰剂亦可取。当然,在这一操作过程中,目的必须很明确:减轻患者疾苦,增添其快乐或舒适感,且必须适度。同时,有一些疗效不明确又有可能影响其生存质量或带来负面效应的治疗方法或措施(如不必要或明知无效的化放疗,及过度的手术化放疗等),就必须慎之又慎。 确定这一指导要则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真正体现了医学的真谛和医师的本旨,而且,还常常能大幅度提高多种疗法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帮助患者更好地生存下去,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给他们及家属带来快乐和希望。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很困难。医师的认识水平、行为态度和仁爱慈善之心是关键。然后,在整个操作过程的各个方面,医师都必须研究技巧或技艺。包括言语、躯体行为及操作技艺等等也很重要。此外,还须讲究方式方法和形式载体。我们所尝试的“圆桌诊疗”、“宽心治疗”、“快乐门诊”,以及各种俱乐部、康复会形式都是值得重视的好方式。 在临床实践中,大量观察表明对癌症患者治疗和康复中,若医师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道德修养,满腔热情地对待病人,善于诱导其乐观地对待生活,调整其情绪,使之振奋,激发其与癌症拼搏斗争的奋发精神,在与癌症的斗争中去感悟人生,创造生活的乐趣,体现人生的价值,这些患者往往就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相反,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促进机体发生肿瘤,还可以促进肿瘤的发展,加重肿瘤患者的病情,并从多方面导致肿瘤恶化。而且,这是一个很“廉价”便能取得的良好疗效。只要医师有这方面职业素养,真诚的爱心和善心,以及精湛的医技和心灵沟通能力。因此,我们应努力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患者保持一个愉悦的心理状态,即“增悦”原则,促使对每位肿瘤病人早日康复,至少是增进其快乐,减少其痛苦。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2738 次阅读|25 个评论
医患关系!气死我了!终于知道有些事情不经历不知道!
热度 11 liruzi 2013-8-22 12:59
中午遇极品事情一件,愤怒啊! 暑假在家待了小一个月,太热了,风扇不管用,不开空调根本就不行,稍微动一下就出汗。回到学校可算是凉快了!可是温差转换有些大,又感冒了。 昨天去校医院开了药,服后,今天症状缓解了很多,但是有点咳嗽,就想再找医生开点甘草片之类的药,因为小时候咳嗽经常吃的就是这个,很管用。 可是可是........ 去医院时是中午11点半(现在知道,11点半-13点半是午休时间),没人,窃喜不用排队,挂号急诊。去急诊室,医生像是在数钱?仔细看才知道是数挂号单。刚要开口说“医生,我看病感冒了”,就被告知去二楼内科。俺就屁颠屁颠去二楼内科了,一共四个,只开了一个。走过去一看没人,又下楼,急诊已关门,又上楼,这次敲了敲内科四室的门,结果门后有声音,“谁啊”,我说看病,接着说“已经午休时间了”,我这才探头一看,原来医生是在休息了,让我一点半再过来。心想就让医生开个药,耽误不了功夫的,说几句好话,医生也就给我开了。结果,如我所想,医生还是很通情达理的嘛!起身坐到办公桌前,打开我的医疗本,在药方便笺上写了我的名字、性别、年龄等等,一切就绪!(其实 可以看出 医生表情还是很不情愿的,不过要是换做自己的话,十之八九也是不情愿的,毕竟是休息时间了,虽然我真的真的不知道 ) 等等!!!!好像少了点什么!! 我在等医生问我症状! 可是,没有,医生刷刷刷奋笔疾书!完事,盖上印章,欧了! 我傻了! 医生,有木有搞错,我是来看病的唉,都说“望闻问切”,虽然咱不是中医可是前三个过程不好省吧?! 我自然就问医生啦! 我:医生,您怎么不问我症状就开药了? 医:不是感冒吗? 我:感冒也是有症状的呀?! 医:不就是感冒吗! 我:........,可是即便是感冒也分好多种呀!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您不看好我的症状怎么下药呢? 医:哦?!我光看你症状也不能分得清楚你是哪种感冒啊!(医生已经不耐烦了!) 我:(平复心情)那能不能帮我开一瓶甘草片?我咳嗽。 医:没有! 我:***************(此处实际是眼冒金星,倒地而亡!顺便省略若干字) 可是别着急,瞬间我满血复活! 我:不问我症状,甘草片也没有?!不问症状万一您给我开错药可是医疗事故啊!(我也不甘示弱!) 医:医疗事故!呵呵!(很淡定很轻蔑,注意是呵呵........),我告诉你已经午休了,你让我给你看,给你看了吧,你又嫌这嫌那!(我嫌了吗?只不过有点疑惑而已)那你去急诊室看啊! 我:可是急诊室让我到二楼啊?! 医:....... 我:我不看了!!!! 很愤怒很委屈很难过! 回来的路上我浮想联翩,我想到了 以前报纸网上电视上,乱七八糟医患纠纷,真是不可思议啊!可是今天我遇到这种情况算不算呢?! 我不服,凭什么啊!凭什么连症状都不问就开药啊!虽然是简单的感冒,可是治病可无大小........我要举报你! 可是我拿什么举报,开的药方我没拿回来!再看挂号也是挂的急诊号! 现在才明白,急诊室是值班的,推辞我来到内科四室,人家本来是休息的,当然不情愿,给你看就不错了! 可是我就是不服! 中国的医患关系,担忧啊! 我真的没想到啊! 这种事情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真是不知道多伤人心呢!! 另外我从小到大都有一个疑问,为何医生开的药方都是乱七八糟的“草书”,我到现在都根本看不懂。可是收款的人却可以看的很明白。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此疑问? 是节约时间吗?或许吧! 有医生博主也劳您解答。
个人分类: |374 次阅读|12 个评论
这或许就是许多人想移民海外的原因
热度 15 Majorite 2013-8-13 06:53
【 加拿大蒙特利尔有个中文杂志, 叫《此时此刻》( http://e-chinapress.com/ ) ,是成功商人林炎平先生出资办的,免费赠送当地华人阅读。中国有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许多人想移民海外,有钱的全家移, 有权的老婆孩子移。过去国内穷, 大家想移民, 可以理解, 那叫经济原因移民。 现在中华最“崛起”的时候,大家日子好过了,生活富裕了,反而更多的国人想移民。 清风秋月女士这篇文章或许从一个小小的侧面说明大家想移民海外的原因,因为大家越是经济富裕了,越是渴望人格与尊严得到尊重。】 这或许就是许多人想移民海外的原因 ——加拿大中国新移民 不得不说的故事 作者: 清风秋月 原载加拿大蒙特利尔《此时此刻》杂志( http://www.thismomentpress.com ) 几天前,突然想起又有一年没有做妇科检查了,应该给妇科医生打个电话约一下。情不自禁间,去年的这个时候发生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三年前登陆时,有人告诫我,尽快生老二,不然感觉不到加拿大的好。我对此嗤之以鼻,什么叫这里的好,我们国内差,也没见怎么的,大人小孩都平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看到每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似乎很完美。相比之下我家一个孩子的孤独,总让我无从下手。与爱人商量后,我决定拿掉在国内戴好的节育环,孕育一个新宝宝。经 CLINIC 的医生推荐, COTE-DES-NEIGES 附近有一位讲中文的妇科医生。   我幸运地约到了。第一次在加拿大进行妇科检查还有些紧张,在候诊室里等待时不停地四下环顾,祈求不要碰见象曾经在北京检查的妇科大夫,讽刺挖苦病人,说话酸的心都疼。终于大夫来了,尽管戴着口罩,也能看到一双微笑的双眼。他进门向我礼貌问好,虽然是男大夫,却让人放松了不少。他一边揉肚子,一边在努力取这个环,我肚子一阵阵地阵痛。我拼命地回忆,当年戴的时候不怎么疼啊,为什么?他抚慰我说,忍一下,不好意思,这个环太大了。我的嘴唇都咬破了,但不敢喊。当年就是因为妇检时喊疼,被医生挖苦说 “ 你以为你 18 呢! ” 那年我 28 。经过几次反复的努力,他说可以起来了。回到他的办公室,在填表时,他给我画了国内的和加拿大的两种节育环的形状,解释为什么国内的这种取时痛。他告诉我今天取环没有成功,需要下周二到他的医院( ROYAL VICTORIA HOSPITAL )做手术,要打麻药,要有人陪护。我的天呀,这点事也犯得着做手术,效率真低。   大夫定的是早晨 7:00 手术, 6:30 报到。这么早,孩子在家,当然他爸爸要在家照看他。我自然独自前行,这有什么陪护的,娇气。 6:30 我准时到达,护士礼貌热情地记录完把我领到的一个很大的房间,在里侧有 6 个用围帘围起的单人病床位,外侧是几张办公桌,中间是过道一直通到卫生间。在其中的一个办公桌前,这个护士示意我坐下,然后开始做起细致的问询与记录。她问我多大了,生过几个孩子,流过产没,自然生还是手术,例假哪天来,有没有过敏问题,早晨吃什么早饭了,有没有吃什么保健品等等详细的不能详细的问题。当填到关于手术后谁陪护我回家这一项时,她停下来了。我坦诚地告诉她    “Because my appointment is too early today, my husband has to look after my kid at home.” 我想她完全能理解,问完就没事了。    “Oh, that’s not good.” 她神色担忧,转身问她旁边的同事。   她们说的很快,我不是听的很明白。最后旁边这位护士温和而亲切的问我    “Where do you live? Are you sure you are ok if you have nobody to be with you? Can you take a taxi? You know, in some cases, some patients will faint due to the surgery while taking metro.” 她母爱般真诚的对话几乎让我感激涕零。我说我是计划坐地铁回去,如果感觉不适,我会打车回家。   我相信我会平安无事的,有这么好的护士保佑!接着我的这位直接护士帮我抽血、验血,带我到病床前,提示我如何换衣服,备用卫生巾放在哪里等等,之后让我躺在床上等候通知去做手术。   大约等了 30 分钟后,护士说轮到我了。我从床上一跃而起,掀开围帘。天那,有一位男护士是专门从手术房到病房接病人的,手里还推着一轮椅。他向我问好之后,伸手示意我坐上轮椅。我不知该哭还是该笑,取一个节育环,要坐着轮椅进去。我当年在老家剖腹生完孩子低烧八天,在大冬天要到另外一个楼做 B 超,也没有人给我一个轮椅,还是家属请求的。我的命啊!在心潮澎湃间,我到了手术间门廊,在那里有等了 10 多分钟,又有一个穿医生服装的人出来问询,登记,告诉我别紧张。马上轮到我了,我的那位医生亲切地朝我问好,两位助手扶我上了手术台,一位为我监控血压及其他仪器,一位陪护。她们将我安置到最妥当的位置说大夫马上就可以开始了。我想我要是生个孩子他们会怎样礼遇我呢?受宠若惊啊!一抬头,医生站到我面前了:    “CELINE ,看你的病历,今天没人来陪你回家,所以我们要少打麻药,你可能要受痛一点。 ”    “ 没关系,我能坚持。 ” 我想再疼也没有生孩子疼。   因为有在国内妇检的心理阴影,总是紧张 , 我的肌肉都快抽搐了。医生不停地让我放松,别怕。我感到一阵疼痛,但绝不喊。伸手抓住手术台的铁杠,好有个依靠。这时助手马上拉住我的手说 “Give me your hand. Don’t worry. I am with you.” 声音好亲切。也许因为没有多少麻药,我的肚子一阵阵的剧痛。我紧紧抓住护士的手。她突然开始问我    “Hi , tell me ,what’s your name? Do you have any children? Where did you live in China? Is the weather cold in your hometown?” 她耐心而和蔼地问道。   显然是职业从医者,深知心理疏导,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   我的肚子一阵阵的疼,我往死地抓住护士的手,直至弄疼她的手。由于不争气的眼睛,不由得流出好多泪,护士为我一遍遍地擦拭,虽然她都反抗说我捏疼她的手了。在疼痛,感动与惭愧中,医生终于取出了这个节育环。只听他们惊呼:    “Oh, my God. I’ve never seen such a UD (节育环) . So big.” 我旁边的护士说。    “This is Chinese UD. She put it on in China.” 我的医生说。   在两位护士的惊叹中我穿好了下衣,那位护士扶我下了手术台,我泪流满面地与医生拥抱表示谢意。与医生告别后, 护士又把我扶上轮椅,送我回到病房。她不停地惊叹着    “I’ve never seen this kind of UD. I ‘ve been a nurse for 20 years.”   到了病房,她依旧吃惊地描述那个 UD 给病房的护士,告诉他们我糟了罪。我谢过她,并道歉伤了她的手,目送她离开。   病房的护士依然是白衣天使。两位护士把我扶上床,在肚子上放了一打热毛巾(相当于暖水袋),盖好毯子,摇起床。转身回来给我端来水和药,说是消炎药,抗炎症的。几分钟之后,有为我端来两杯果汁,两袋饼干,让我各挑一样。我还挑什么,什么都足以让我泪流满面。我忍着眼泪吃完,正想做个心底的深呼吸,护士说你要多休息才能回家,因为没人陪。   我静静地一个人躺在病床上,屋里很安静。我的身体彻底放松地休息,心灵却飞到了 4 年前的家乡。    2008 年因为家庭,工作原因没有在北京生产,而回到北方小城市的老家。半夜两点打车入院,医院值班静悄悄。好不容易喊出人,睡眼惺忪的护士一边为我检测,一边脏话骂人 “ 妈个 X , 白天不来,大半夜来,睡一觉也不让睡。 ” 我以为她在与门外的什么人对话,报旧仇。半天无人应答,从门缝上看到外面只有我家的家属别无他人。原来是在骂我,白天不生,晚上来生,打扰人家睡觉!我无力反抗,宫缩。我不敢反抗,怕对我们母子施加报复。在小地方,一切皆有可能。在正常人 5 天的剖腹住院时间里,因为低烧我住了 9 天。每天输液,该换瓶时,没有一个护士主动出现,都要家属飞奔出去汇报。对于低烧,医生做了感冒、宫颈发炎、於血等种种猜测与治疗,最后主刀医师竟直言: “ 明天我给你捅一下宫颈,看看有问题没。 ” 是我不是人,还是她不是人。听说过吗,医生要捅产妇的子宫,我想还不如捅我一刀子。直至出院,主刀医师依然没有明白我为何持续低烧,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建议我回家观察,再烧再来,不烧不来。苦命的孩子有天助,很争气,回家几天后,体温正常了。父亲和我一样无数次的气愤,想写封信到《焦点访谈》,举报他们只收红包,无服务。想想算了,全中国都这样,又不是虐待我一个人,少生气比什么都强。    “Are you fine now?” 恍惚中,护士站在我面前。    “Yes, much better now. Thank you.” 我的思绪正在混乱中归位。    “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toilet? Go to check if you are bleeding.” 她在提醒我。   我去了卫生间,恐慌地又出来。我问她为什么没有插销。她说妇产科没有男士,最重要的是如果病人插上后有意外,医院会延误施救。没有插销我们听到动静随时可以冲进去。如厕完毕,我告诉她,我很好,完全可以回家了。   告别完两位护士,我离开了那座 建筑 陈旧,人文极致的维多利亚皇家医院。转身仰视这座高高的城堡式的建筑,既有教堂圣灵的庄严,又有闹市街区的喧嚣。在碧空如洗的蓝天下,一定是一群救死扶伤的医生和美丽善良的白衣天使守护着这个圣洁的地方,也一定是这个圣洁的地方孕育着无数的精灵,让每个弱势的病人有尊严,被感动。   我不是一个鼓吹加拿大,诋毁中国的叛徒。我也不是讴歌资本主义,唾弃社会主义的工贼。我也不是哗众取宠,借机炒作的内奸。我只是以一个在中国最最普通的庶民百姓的视角来感悟加拿大,珍惜眼下恬静、自尊的生活。和绝大多数出国寻梦的同胞一样,当年为了漂洋过海过上渴望的生活而对国内抱怨重重。可是那么多的同胞来到加拿大依然喋喋不休,牢骚满腹地抱怨加拿大,怀念中国。这是何苦!毕竟那是我们主动、自愿、慎重的理性选择。有得必有失,你永远不会鱼与熊掌兼得。为何不能调节心态,成熟、大气、智慧地定位你的生活,品味你的生活,享受你的生活。既来之,则安之。给自己内心一个安静的空间来思乡,而非自扰。我们都有大树对根的眷恋,但一定要让乡愁历久弥新,清纯隽永,香飘四溢,而非悔恨抱怨。毕竟,你对生活的态度就是生活对你的态度。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5129 次阅读|29 个评论
别被高科技“绑架”了
热度 24 何裕民 2013-2-4 10:40
高科技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强大的力量在现代大医院中迅速占领着地盘,医疗氛围中人性的、关爱的成分急剧萎缩。高科技的巨轮越转越快,所有人都将被卷进并被快速吞噬—— 受利益驱动的高科技伤害了医学 望触叩听及问诊,是医生的看家本领,也是医疗人道色彩的主要载体,冰冷的高科技不能完全替代他们。当下医患关系紧张,误诊率居高不下,医学不再那么可爱,对高科技的盲目追求难辞其咎。 美国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度,同时又是医疗领域高科技最为领先的国家。有人曾粗略估算,全球医疗领域的高科技40%以上是由美国人发明的,并最先充分用于临床。然而,美国国家科学院于1月9日公布的研究却表明,美国人均医疗支出最高。2011年,美国在这方面的开支占其GDP的17.9%,人均为8700美元,比欧盟平均数(占GDP的9%)高出一倍。与此同时,还有3500多万美国人没有医疗保险。虽然美国人更少死于脑中风和癌症,他们还更有效地控制了血压和胆固醇比例,而且更少吸烟,但平均期望寿命却在富裕国家中最短。 该报告编写小组负责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教授史蒂文·伍尔夫指出:“我们为这些调查结果的严重性感到震惊。美国人民的死亡率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其他高收入国家比我们更长寿也更健康。让我们忧虑的是,为什么在这十几年间我们的状况变糟了。”笔者认定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美国医疗领域科技和人道之间的边界被彻底颠覆了!在利益驱使下,高科技拼命地侵吞着医疗的人道领地,既代价昂贵,又效率低下,而且非常不公平——多于11%的美国人没有享受医疗保险。这种状况能够长期持续下去吗?不用多论证,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医疗领域修复人道与科技两者的合理边界,远远比其他各种改革更紧迫。 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迷恋也会上瘾 很显然,目前医疗中的各种矛盾的交汇点是科技侵占了人道的边界,以至于医学在宗旨、目的、本质等方面发生了错位,迷失了她应该有的人道本质。然而,经常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是人创造了科技,可以驾驭科技,不应放大高科技的副作用。笔者不这么认为。 美国学者凯文·凯利的新作《科技想要什么》试图回答科技与人类关系的一些未解之谜。他的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如“科技进步是事实,而进步导致的负面后果也是事实”;“新技术可能创造前所未有的收益,也就有可能制造前所未见的麻烦”。表面上,似乎是人创造了科技,其实,科技同时也操控着人。 新技术对社会的改变如此深刻,以至于人们最终发现自己不得不采用。凯利认为,技术元素会为所有人洗脑。加上人类普遍存在的技术崇拜心理,对科技充满迷恋,所以科技是一种毒瘾。最终可能会达到这样的阶段:科技系统运转的必要决策极其复杂,人类智力已不足以制定这样的决策。到了那个阶段,机器将成为有效的支配者。最终,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而满足感越来越低。 当今多数医师不是已被高科技所俘获?整个医学不是被高科技后面的各种利益集团所捆绑?大医院的每一位医生,只要一上临床,就只能跟着高科技转;即使你不想跟上,周边的人也会迫使你跟着走,完全身不由己。 五种势力推动着科技对人道的侵蚀 WHO官员及专家所著的《人道医学》一书强调:在研究自然的所有科学之中,医学是唯一的一种不能仅仅考虑技术本身的学科。医疗宗旨在于以他们个人的尊严,预防和促进人类的完好状态。要想做到这一点,应该牢记对待个人的医疗行为应服从的不是各种技术实现可能的限制,而是对人类本性的尊重,即技术上的可行性不是道德上可以采用的理由。在医疗领域,科技必须服从人道。 笔者认为,至少有五种势力在推动着医疗领域科技对人道的强力侵蚀。一是社会需求及科技自身的力量,二是资本及商业力量,三是政府及行业主管的力量,四是使用者医师,五是享受者民众。 显然,政府在医学方面管理有所失能,似乎管控只是局限于医疗网点的布局、行业准入等;即便是轰轰烈烈的医改,更关注的也是医疗费用分摊问题,对于医学发展方向这一重大问题关注不够。应找出新的发展方式;同时强化从医者的职业归属感,让他们找到自己的根。 医生作为高科技的具体使用者,普遍存在着对高科技迷恋、情不自禁追捧的现象。对此,笔者认为既应该鼓励,又应强调有所掌控,不能无所节制。临床治疗中的高科技选择对策强调要领舞,争取主动。领舞的要点包括:1.尽可能全面了解利弊。2.优先考虑风险。3.非十分急迫暂缓为宜。4.充分防范风险。5.持续评估。6.无效或出现危害时快速补救。 对于医生还须指出两点:1.强调高科技只是手段与工具,是为呵护目的服务的;不能将工具异化为目的,仅仅为了高科技而高科技。2.新的不一定比老的好,不能像社会民众追捧iPhone5那样去盲目追求新药、新技术。因为医药是关乎生死健康的,一些新发明需要很长时间的检验。 套用国外学者保罗·法雷尔的一句话提醒广大同行:“没有道德指南,没有未来眼光,看不到短视的后果。这三种威胁可能导致医学和社会一起陷入难以自拔的危机。” 发布日期: 2013-01-28   来源:健康报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1881 次阅读|25 个评论
医患关系(debug版):伴君如伴虎
热度 1 lix 2013-2-2 08:14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2051859974.html 看点 1 :紧张焦急的医生,为什么不知道用吸痰器? 看点 2 :远远站着的 1 排牛逼,为什么一言不发? 看点 3 :一句话就唤回了生气,生气为什么变成真生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此折腾何时了
热度 26 何裕民 2013-1-16 09:57
年前的一天,某老病人来看门诊,坐在第一位。这位病人已经是我七年的老病人了。最初,她一直多愁善感,很细腻,患的是卵巢癌,四、五年前,病情已经非常稳定了,康复得很不错。这次来了,她却大惊小怪地告诉我说:“何教授,我这次是死里逃生啊!好不容易逃过来了。”我问怎么回事?她说一个多月前,她突然天旋地转、恶心呕吐,然后,被急送进医院。医院又是查脑CT,又是查核磁共振,然后,又做了全身PET/CT检查……!我说“为什么?”她说“好几个医生都怀疑她是转移……”。但我觉得很奇怪,一方面,她的情况很稳定,已经稳定七八年了;另一方面,卵巢癌转移到脑子的情况很少;而且,一个多月前的情况,她现在很好啊!转移可能吗?…… 我详细问了她发病前情况。她告诉我,就觉得突然天旋地转,然后就恶心呕吐,眼睛不能睁开……我联想到她的体质,她本身就是多愁善感,很细腻的,中医认为这是眩晕易发的体质类型。我说“你以前应该经常有眩晕发作”她点了点头,肯定了。但强调没有这么厉害!我继续分析,告诉她,像是典型的内耳眩晕急性发作,并分析说:“这次发作,有两个可能:一个是过度劳累,一个就是情绪剧烈波动。”她尴尬地笑了,说她和大女儿吵了一场之后的三四个小时,就出现这个症状。这就非常典型了,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急性内耳眩晕,是因为情绪剧烈波动后导致内耳血管痉挛,继发性内耳膜迷路水肿,从而出现的“眩晕”,这是临床非常常见,也非常普遍的病症。通常,这种情况在敏感多疑妇女中尤其常见,约20%以上女性有过发作。 我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为什么不跟医生说清楚呢?”她说“没有医生问我,我进去以后医生就说‘你脑子里转移了’,那个医生说‘你高度怀疑’……这个叫做CT,那个叫做磁共振,最后还是没法定夺,只能花了几千块钱做PET……”。她接着说:“我当时检查做了半个月,我真的想自杀,当时我想我肯定是复发了,因为一个医生比另一个医生说得更严重……” 其实,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类似神经症反应,值得如此兴师动众,大动干戈的使用这么多的现代化武器进行检查吗?看来,完全不必要!只要认真问问病史,了解一下以往史,不难诊断;稍做解释,稍做处理,给病人一些心理支持;给些提示,让她防范一下以后的情况,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何必如此折腾!当然,她是肿瘤患者,怀疑转移原则上没有错,但注意观察,加强叮嘱,不就可以妥当处置了吗! 今天的医患关系,为什么“梁子”越结越深?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现在更多是用仪器在检测,而不是脑子在思考!看似客观,却缺乏智慧!如果用脑子思考的话,像这种情况就会得到避免,既可以节省大量医疗费用,又不至于让患者处于高度紧张和恐惧状态。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652 次阅读|2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