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医患关系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医患关系

相关日志

绿地世纪城膝关节损伤患者评价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手术技术怎么样
GaoXurenKnee 2017-1-17 21:40
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团队 追求和谐的医患关系 1、精湛的手术;2、高尚的医德;3;热情的服务;4、医教研并举 江苏省徐州市绿地世纪城膝关节损伤患者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暨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团队成功手术后发表住院体会感言: 赠: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主任团队 苍生良医 杏林典范 徐州市绿地世纪城膝关节损伤患者家属 二0一七年一月 江苏省徐州市绿地世纪城膝关节损伤患者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暨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团队成功手术后发表住院体会感言: 赠: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主任团队 苍生良医 杏林典范 徐州市绿地世纪城膝关节损伤患者家属 二0一七年一月 江苏省徐州市绿地世纪城膝关节损伤患者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暨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团队成功手术后发表住院体会感言: 赠: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主任团队 苍生良医 杏林典范 徐州市绿地世纪城膝关节损伤患者家属 二0一七年一月 关键词:构建 打造 和谐 医患关系 江苏省 徐州市 徐州医科大学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骨科 徐州二院 徐州二院骨科 徐州二院骨科专家门诊 高绪仁简介 骨折 膝关节疼痛 膝关节镜手术 关节置换手术 肩关节疼痛 徐州 肩袖损伤 肩关节镜 微创手术 高绪仁 肩关节 疼痛的原因 肩关节疼痛怎么办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高绪仁手术怎么样 高绪仁手术过关吗 感谢 锦旗 徐州 沛县 丰县 萧县 砀山 邳县 邳州 铜山县 铜山区 新沂 新沂市 贾汪 利国 睢宁
个人分类: 感谢信|1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丁香园推出来问医生 巨大医疗版图正在形成
jinwsapa 2016-7-13 00:31
丁香园推出来问医生 巨大医疗版图正在形成 2016-07-11 11:46 来源:36氪 作者:刘涌 字体大小 - | + 今天凌晨,当你随 C 罗躺着拿到欧洲杯而喜极而泣之后,是不是因为忽然想到马上到来的忙碌的星期一,而感到心慌、胸闷、头晕、精神萎靡、四肢乏力?恰好,丁香园推出了医疗付费问答产品「来问医生」正式上线。按照丁香园的定位,来问医生主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医疗咨询服务。 1. 来问医生上线 来问医生主要基于微信平台开发,用户关注其微信服务号(LaiWenYiSheng)后,即可根据科室选择医生提问,并按照自认为合理的价格进行支付。医生回答后,用户可以将回答设置为公开,其它用户可支付 1 元查看答案。提问超过 24 小时未被回答,费用将原路退还。 丁香园 CEO 张进在来问医生项目启动时曾表示:「在虚假医疗广告和导医信息泛滥的当下,用户甄别信息来源的成本过高,我们用丁香医生平台完成高质量的医疗健康信息积累,然后用个性化问答来连接好医生和患者,为医生提供服务变现和个人品牌建设的渠道,为患者用户提供靠谱的咨询服务。」 推出来问医生,丁香园主要也是基于前期的资源积累。 通过丁香医生,丁香园在线上建立了自己的口碑,并积累了大量用户。 而在通过丁香医生平台为用户提供普适医疗健康知识的基础上,丁香园推出来问医生,是关注到在医疗科普知识检索和线下就医之间,用户仍有大量的个性化健康咨询需求;同时,作为医疗领域的价值连接者,丁香园希望为医生和患者,建立更为直接和可信赖的信任关系,并通过付费问答形式,实现价值交换。 对于线上咨询,丁香园之前表现了较为保守的态度,并担忧线上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而现在,丁香园也通过来问医生踏进了线上咨询的领域。 「我们认为线上咨询的需求还是存在的,尤其是诊前、诊后这两个环节。但此前已经看到的一些线上咨询的质量确实是比较让人担忧的。」来问医生项目负责人初洋对 36 氪表示,而丁香园控制服务质量的主要措施是控制医生的质量。 为保证医生质量及用户满意度,来问医生目前实行邀请制,并将医生注册门槛设为三甲医院主治医师及同等水平以上的医生。在内测阶段,医生主要来自丁香园的「老朋友们」,包括专业医生用户,如各版块的版主、签约作者等,并且会与丁香园医生认证体系打通。 「我们的产品并不是追求快速和廉价,而主要是保证质量。」初洋表示,前期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虽然大部分问题的回复时间是在一个小时之后,但已有的问题评价中,五星评价(满分)占到了 95% 以上。这说明只要服务质量足够好,还是可以让患者满意的。」初洋说。 初洋表示,这种定向邀请的机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下去,并不会追求快速扩张。另外,虽然是付费问答,但来问医生目前还没有从医生的收费中提成。 2. 丁香医疗版图雏形 随着来问医生的推出,丁香园面向患者端服务的产品体系进一步完整。 此前,对于如何改变医疗的现状,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从新型患者视角谈到「以冰破冰」。李天天谈到,患者有三个方面的需求(三个需求的首字母组成英文单词「ice」):信息(information)、交流(communication)、互动(engagement)。这三类信息呈现层层递进的倒三角关系。 信息是最广泛的健康信息。目前,丁香园已经形成了由核心 APP 和微信公众号组成的服务矩阵。核心 APP 的用户在 1500 万,微信公众号则达到了 2000 万,平均单篇阅读量 10 万 +。 交流则是人机之间的互动对话,包括智能查询、全能搜索、就医推荐等功能。来问医生应该算作是这个层面的功能服务。虽然交流是发生在医患之间,但内容更多则是限于健康方面的轻咨询。 互动是最高层面的信息交流,即医患之间直接面对面的互动,主要发生在医疗服务机构内部。目前,丁香园旗下的诊所数量已经达到 5 家,两家在杭州、两家在福州,一家在上海。 如果用这三个角度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丁香园,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体系已经在丁香园内部形成。而且,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丁香园的步伐正在大大加快。对于已经有十多年发展历程的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在前期已经有了充足积累的条件下,初洋也表示,目前到了一个需要在患者端服务加快步伐的时期。 不只是在自身产品体系上加快步伐,定位于「医疗连接器」的丁香园,在对外合作方面也在积极推进。比如丁香园与腾讯糖大夫、众安保险一起合作的糖尿病管理;再比如丁香诊所与泰康在线保险合作推出的戒烟管理服务;另外就是在 saas 系统方面,除了投资齿科诊所管理系统领健外,丁香园还将自己开发的丁香云管家开放使用,期待构建基层医疗生态。 李天天曾谈到基础医疗大有可为,而且移动医疗真正发挥作用的场景是在诊所、在社区、在家、在基层。现在看来,积淀了许久的丁香园,正在沿着这个方向越走越快。
个人分类: 医药产业|2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颗黄牙引发的血案
热度 2 罗非 2016-5-9 09:31
陈医生死了。 这件事震惊了整个医学界,乃至震惊了全国。 真正让人震惊的,还不仅是这件事本身。围绕这件事的舆论更让人震惊。 因为,舆论当中,竟然大部分都是觉得医生有罪的。比如林中祥老师这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975702.html 微信朋友圈、百度贴吧里,也是这样的舆论占上风。 不幸的是,这样的舆论完全无助于情况的改进。 因为,现在的状况已经吓得高中生不敢报考医学院。医学院的录取分数一再降低。 十年之后,医院里的医生将换成比以前低三档以上的医生给人们看病。到那个时候,您觉得,魏则西会减少吗? 很多人觉得,病人是弱势群体。 但你想一想,弱势群体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通常会找比自己更弱势的人同归于尽。比如美国的校园枪击案,还有我们的幼儿园砍孩子案。 所以,病人走投无路的时候会杀医生,说明医生是最无助的群体。 因为,居然连公众舆论也不支持他们。 陈医生的死因,说起来不可思议。 二十年前他给病人种的一颗牙,如今病人说变黄了,要求他赔偿。 我们相信,病人此时满口的牙一定都是黄的,不会只有那一刻义齿变黄。毕竟二十年过去了。 然而,病人在陈医生拒绝之后,竟然尾随他到家,然后拔刀相向。 陈医生身中三十余刀。 其实这不是偶然。 十几年前,协和神经外科一位主任,被砍掉了右手所有的手指。从此黯然告别手术台。 协和的神经外科可是全国排名很靠前的科室。 二十年前,笔者认识的一位北医三院的年轻外科医生,被打得面部青紫。这还算幸运,她没有留下残疾。 全社会都在谴责医生。但如果没有有学识的人肯做医生,大家的病要交托给谁呢? 所以,此风不可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58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争一口气
热度 39 weijia2009 2016-5-9 06:25
人争一口气 贾伟 前些时候我在博客中介绍,这一届美国总统候选人中杀出两个头发散乱、脾气和人气都很火爆的老头,把很多职业政客选手打得稀里哗啦、一败涂地。现在几个月过去了,剧情出现进一步的变化,那个叫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老头武功刚猛有余,绵韧不足,一路打下来,真气有点接不上,目前在民主党党内擂台赛与最后一个对手克林顿对决中渐渐落于下风;但是,另一个老头 - 满嘴跑火车的纽约土豪川普(Donald Trump)却是越跑越勇,居然打得共和党内其他高手全部认输服软,退下擂台!这个当初被认为是跑来给大伙儿逗乐子耍几天宝的家伙,现在在全美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火得不要不要的,没有丝毫要下场歇歇脚的迹象,而且更有一种大步流星去白宫上班的节奏! 据坊间传说,川普决定真刀真枪地竞选总统 是因为5年前被奥巴马当众羞辱过。2011年川普对外放话,说要竞选美国总统,所有美国人都乐了,奥巴马更是抓住机会取笑了他一番。就在五年前的那个夜晚 - 白宫记者晚宴上,奥巴马对着满屋名流说:“不管怎么说,川普先生肯定能给白宫带来一些变化”,他一指屏幕,上面现出一张PS过的“川普白宫度假胜地和赌场”,门口有比基尼美女和镶金的柱子,暗示川普不但将把他不靠谱的腔调及其浮夸的生活方式带入白宫,还可能在其中提供色情服务。 当年的摄像机记录下了川普被开涮时的窘态。五年后记者们看到川普玩命竞选总统的样子,终于悟出一定是2011年那个被当众嘲弄的夜晚点燃了他老人家心中要报仇要伸冤要翻身做主人的熊熊火焰和旺盛斗志! 记者们的推测靠不靠谱,只有川普心中明白。这个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了历史上一位叫黄巢的同学。生在唐代的黄同学小时候就才艺出众,从小立志为帝国做点大事,成年后多次应试进士科,但每次都名落孙山,实在是让他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是乎他一夜之间变成了一枚愤青,挥笔写下他那首著名的《不第后赋菊》,卷起铺盖离开长安了! 这首诗杀气重重,读来让人满身凉意,多年以后它幻化成血雨腥风,伴随着黄巢和他的农民兄弟组成的起义大军攻克潼关,直捣长安。最终这位落第才子用黄袍加身和千万颗人头落地,得以一偿当年赋菊诗中表达的夙愿。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据我所知,历史上还有一位毫无名气的文弱书生,也干过这种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冲冠一怒,做出了改弦更张、卷起铺盖革命一场的壮举! 这个人就是我老人家。 当年我在美国第一个工作,是当一个部门的小头目,负责大学研究所里医用同位素的生产和药物制备。记得我经手的第一个大项目,是为杜邦医药公司研制一个新的同位素P-33(磷-33,用以取代磷-32)。据说这个同位素很难做,英国的Amersham搞了三年没有成功,我当时摩拳擦掌,眼热心跳,觉得露脸的机会来了!谁知道一上来就挨了一闷棍,我的老板开会决定,请另一个部门的PI(也是我的博士导师)来主研,让我继续负责日常的同位素生产,原因是我缺乏研发经验。那时候咱才二十几岁,既不敢跟老板吵,又不能跟导师争,只能眼睁睁地在一边看着。 过了大半年,导师在尝试了各种方法后,跟我老板两手一摊,Sorry, Steve, 我没空弄你这个项目了,要不你还是让Wei来试试吧!于是乎我披挂上阵,当时离合同规定时间没几个月了,我没日没夜地尝试各种方案,总之是玩了命了。长话短说,在合同规定的最后一个月,我做出了北美洲第一批可直接用于生物标记的磷-33。当然从那以后直至今天,用于生物化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所有磷-33标记物,其同位素都是由美国密苏里大学我老人家当年开发的工艺来生产的。 这应该是个美好的故事,哪来的冲冠一怒呢?因为还有后续发展。这个项目的成功让我堂而皇之地代表大学跟杜邦公司谈判今后批量生产的价格。我铆足了劲把单位价格谈到了9块5并口头成交,会后对方代表承认他们公司准备接受的上限是10块!但是,到了晚上吃晚饭,我老板主导了话语权,把价格降到了7块5,他当着对方的面批评我要价太高,做项目要面向长远嘛! 那个晚上在回来的路上,我跟老板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我们最后站在研究所停车场上僵持了一个多小时,我摆出种种理由说明他错了,最后老板恼羞成怒,说我辩不过你,但这件事必须得听我的,因为你没有商业经验!最后他掷地有声地说了句话:不服的话你就出去 run a business 给我看看!当时的原话里面有一个f词。我当时火往上撞,指着他说:Steve,别忘了你今天说的话,我一定让你看到这一天的!(当然我的话里也是f词不断!) 第二天我们俩就似乎忘了那场争吵,互相有说有笑,business as usual。一年后我辞职去工业界工作,又过了大概5-6年,我邀请退休后的Steve来中国旅游,我让司机去接他到我的公司来参观,我们像从前一样讨论了一天的工作,晚饭后我们在马路上散步,我假装很随意地问起他是不是还记得那个晚上在停车场上的吵架,他像个小孩子一样嘿嘿地笑了好一阵,然后回答说:记不太清了。 佛洛依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共同构成。本我处于潜意识水平中,是人心里最原始的欲望,平时被意识所压制;自我指个人意识,面对现实世界;超我代表理想中的自我。如果本我被过度压制,就会引发内心冲突,导致一系列的精神疾病。这个世界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都有其不公平性,而面对一种不公,面对不被认可,很多人说要“争一口气”,就是指不想一味顺从现实世界,而要释放本我,通过一种超越常人的努力,达到一个更接近于“超我”的自己。当然现实世界中因为条件的原因或是本我不够强大,很多人并不能够真正的“争”到这口气;也有些人“争”到了这口气,却让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像黄巢那样用别人的鲜血和生命铺出的“争气”之路的例子实在是很多很多。 现在我们社会上戾气不断上升,师生关系紧张,医患关系矛盾加剧,暴力杀人事件屡屡发生,而且一些罪犯的手段残忍至极,毫无人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日益增长的欲望和权利诉求同现实制度供给相对不足之间形成了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造成了各种程度的人格扭曲。很多人心中怀着极端的欲望,又不得不在人前谦恭温顺地以良民的面孔出现,这种长久地压制本我之下,严重的心理疾病就来了。在当今,民众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恐怕是带有普遍性的!而心理疾病下自身承受压力的能力就大大降低,日见上升的不公平感和焦虑感需要寻求某种方式的释放和发泄,这就逐步导致了社会上戾气的形成。我们古人早就说过一句话,叫“政通人和”!政不通则人不和! 人争一口气,后面还有一句话,叫“佛争一炉香”。我不知道这句话主流性的解释是什么,但是觉得应该去赋予或解释成这么一个意思 – 要静下心来,了解自己的内心!小时候我们都被要求志存高远,但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穷一生之力,也达不到当初的志向!不是我们的天赋和努力不够,而是当初的志向就不对! 历史上绝大部分的文学家、诗人、哲学家们,都是在求取世俗功名的旅途上的某一段突然觉醒,发现原先的目标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了这么一个转换,才成就了他们震古烁今的历史地位!我在博文中经常把北宋的苏东坡同学拿出来玩笑一番,其实我是极其推崇他老人家的,我甚至认为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他的地位罕有对手!但是,他起初还是热衷功名的,跟政治保持密切关系,直到“乌台诗案”锒铛入狱后,才让他彻底摒弃了官场价值体系,停止去跟政治对手“争气”,而沉浸到文化和山水之中,在诗、词、书法、散文、音乐、佛理等达到极高的造诣,并且用自己自由、快乐、豪放的人格,为后人塑造了一代文化巨匠的形象和特质! 也就是说,人的确是要争气的!而明白争什么样的一口气,则尤为重要!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
21181 次阅读|74 个评论
51改善医患关系从道德教育入手(2009)
ggjjhh 2016-2-24 07:10
改善医患关系从道德教育入手 高金华 近几年来,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患者及其家人辱骂、殴打乃至杀害医务人员的事件也有发生。笔者认为,对于医患矛盾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起源在于医务人员的,需要其注重自身道德建设;矛盾的起源在患者方的,也需要患者讲道德,防止冲突不断升级。只有双方的道德水平同步提高,才能真正改善医患关系。 行医和就医道德教育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现代医学教育的系统化和医务人员的专业化又为行医道德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但同时,就医人员的庞杂性又决定了行医和就医道德教育的困难性。因此,更加迫切需要伦理学工作者努力探索双方道德教育的各种途径。 笔者认为,加强行医和就医道德建设、扩展教育渠道可采取四项举措,现分述如下: 第一,权威部门制定行医和就医的行为规范。确立行医和就医行为规范是医患双方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有了规范,行医和就医过程才有道德标准。制定道德规范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医务人员的正当利益,对患病人群战胜疾病和健康人群维护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道德规范要建立在医学规律、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和道德进步规律的基础之上,医学伦理学会和各学科医学学会在制定相关道德规范的过程中要发挥主体作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第二,学校进行系统教育。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场所,要使学生在增进卫生知识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医学伦理学课程并非是医学院校的“专利”。例如,美国空军军官学校的毕业生虽不能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但该校也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我国的非医类高等院校也应该适度讲授医学伦理学知识。令人高兴的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的《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已经囊括医学伦理学教科书。在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学校进行行医和就医道德教育,对协调医患关系将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第三,媒体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对公民道德意识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可以说,媒体宣传对医患关系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在协调医患关系的过程中,媒体要正确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反映行医道德方面的问题,让医务人员引以为戒;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优秀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让医务人员学有榜样。社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对行医道德和就医道德作出正确的评价。 第四,医院要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道德氛围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行医和就医道德集中表现在医疗卫生服务场所,在对公民进行相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医院可以发挥特殊作用。首先,要提高行医道德水平,用医务人员良好的道德风貌感化前来就医的人们。其次,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比如在门诊大厅里张贴行医道德规范和就医道德规范,在住院区的宣传栏中展示就医者良好的道德表现,让其他患者见贤思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既是协调医患关系和解决医患矛盾的迫切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作者为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原载:《中国医药报》2009年2月12日B8版。(责任编辑:董笑非)
个人分类: 已发论文|1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学的践行:医患关系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1-21 08:24
患者在成为患者角色之后,他们就进入了一个问题领域。对于患者来讲,他们是这个领域的异乡人。 医生与患者有可能是道德朋友,也有可能是道德异乡人。医生与患者持有的共同的良好的生活观念越多,他们就越有可能作为道德朋友而相遇。 在医患关系中,哪怕是在医生看来是患者任性的行为,即使真的作为患者而言是任性的,也不代表医生们的强制行为就是正确的,当然患者有义务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恩格尔哈特(Hugo. Tristram Engelhardt, 1941年~),莱斯大学哲学教授,当代著名医学哲学家、生命伦理学家,美国《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 恩格尔哈特赞同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医患关系,医生和患者并不是医患关系中唯一的因素,除了面对着疾病的患者和医生之外,还有医学这门艺术。 恩格尔哈特将这个艺术理解为一群人,也作为一组技艺的医学专业。 患者角色 恩格尔哈特认为,医患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医生和患者的二元关系转变成了医生、患者、承保人、买房(现在通常是患者的雇主或是一个官方机构)、体制提供方(比如医院)、政府监管机构等多元结合体。由于医学专业自身社会地位和角色的变化,以及自我价值认知正在发生改变。在治疗患者时,医生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具有作出广泛决定的特权。 恩格尔哈特认为,临床判断对于医学问题来说预设了丰富的语言。医生应该关心患者对于疾病的牢骚。他们应该致力于医疗的各个过程,预防、减轻痛苦,治疗,通过做这些,他们将患者置于不同的角色当中。这意味着社会不只是赋予患者唯一的角色,不同疾病的患者所承担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流行病与白血病、传染性肝炎、梅毒、精神分裂症、同性恋有区别,每个患者都承担着微妙的不同的患者角色。 患者在成为患者角色之后,他们就进入了一个问题领域,这个领域里,存在着专业的保健同行共同体,此外,保健专业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是由保健语言来限定的,无论从知识信息还是交流方式而言,对于患者来讲,他们是这个领域的异乡人。 作为异乡人,他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或如何控制这一环境。患者通常的思维方式会停顿下来,或改变以适应医治者的理论说明或医治者的环境中的惯常行为。这位异乡人必须适应这些新的和外在的文化模式和期望。患者作为异乡人在高技术医学的环境中甚至连定向都有困难,更不用说产生权威了。保健专业人员试图通过改变患者所持有的一些期望来克服患者同保健境遇之间的这种距离,努力引导患者进入保健的生活世界。一旦患者已经进入并且接受了医治者的生活世界后,遵守治疗就不再是一件外在的事情,而是患者新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保健专业共同体内存在异乡人是必然的事情,而医学作为专业的权威性,往往能够说服患者进入新的生活世界,但是不可以强迫。 医患关系——作为道德朋友或者作为道德异乡人 医生与患者有可能是道德朋友,也有可能是道德异乡人。医生与患者持有的共同的良好的生活观念越多,他们就越有可能作为道德朋友而相遇。对于良好生活的共同看法既提供道德上的价值观念,也提供非道德的价值观念,因而持有这些共同看法的人知道应当做什么、冒何种危险是审慎的,以及应该避免哪些行动。当医患持有共同的良好生活观时,他们生活在相互理解和承诺共同目标的相同结构中,这种情形下,同意进行合作只需要很少的交流,因为交流已经通过意会性理解关系而发生了,这种理解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良好生活观。当处于这种情况时,保健专业人员与患者就不是作为异乡人而是作为承诺了一组共同的目标的人相遇。当医患来自不同的道德共同体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医学的专业性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医患作为道德异乡人而相遇,人们寻求医生常常是将其医学能力作为有效的手段来实现重要的个人目标,所以当个人目标同医生及其他保健专业人员的价值承诺不相一致时,冲突就会发生。 医学作为一门艺术,就要求医务人员不应当把患者当做某个或某些器官出了故障的客体,而是把他们视为对疾病有着自己的心理感受、把患病及解除疾病的困扰看作是自己生命历程中具有特殊含义的生活主体来尊重和呵护。 在生命伦理学中,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交流、理解患者的自我叙述、尊重患者的身心完整性,就成为建构良好医患关系的一个核心要素。在把医学当做艺术理解的生命伦理学中,应当尊重患者的完整性,“完整性就不仅仅意味着是生命有机体的不同肉体器官及其功能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而且,更重要的是,患者所叙述的有关他/她的生活的全部(wholeness)。尊重患者的完整性意味着尊重一个生命(a lifespan)的个人经历,包括他或她的疾病,以及疾病对患者生命境况的影响之体验。”(Rendtorff J.Dand PeterKemp, 2000)可见,尊重患者的完整性,就必须要尊重患者的价值观以及道德生活。 医患关系的基本条件——独立处置权 一般说来,医生和患者都是作为自由的个体而相遇的。每一方都通过诉诸具体的适宜行动观来参与形成了医患关系的特征。恩格尔哈特认为作为患者是应当有独立处置权的,这构成了医患关系的基本条件,而允许原则也为医患关系中的独立处置权的使用奠定了基础。允许原则为独立处置权、隐私权和拒绝他人的触及和干涉权提供了基础。英国法律的古典设定之一就是个人应有身体安全,即不受他人未经许可的触及,恩格尔哈特认为这种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有其古典的日耳曼传统根源(古典的日耳曼法律中规定使用暴力对待自由人是一种罪恶)。 恩格尔哈特认为在人们事实上的确以异乡人相遇的社会中,即在人们并不持有通常约束朋友们的共同理解和共同的道德承诺的社会中,由医生向患者提供信息和获得患者的自由的和知情的同意的这种官僚性机制成为道德生活的一个基本部分。医生要应付来自不同的道德共同体中的人们的道德承诺和观点,同时要保存一个和平的、俗世的、多元化的社会的道德结构。所以保健专业人员与患者作为异乡人相遇时,各方面信息的提供和保证通常必须是明确而详尽的,另一方面,医生们将需要知道他们自己已经承诺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在进入具体的医患关系中,应当将自己的目标和道德观念向患者讲清楚,便于在紧急情况下,当目标相冲突的时候,患者可以就自己的事情作出一些及时的处置。这种权利对于一个和平的共同体这个观念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权利为他人的干预设置了界限。 那么如何为自己的独立处置权进行辩护呢?恩格尔哈特认为,一个人若要想成功地用俗世的道德语言来为独立处置权辩护,他只需表明他的选择并不涉及使用未经同意的强制手段来对待无辜者,并且他的选择是一个道德主体的选择:作为一个理性的、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他自由地选择行动或不行动。这样一个主体的选择,选择的内容不必非得要有理性的基础和辩护。如果这位个体能够理解并识别其选择的一般情形,并在这种意义上肯定和赞同这一选择,这就足够了。在医患关系中,哪怕是在医生看来是患者任性的行为,即使真的作为患者而言是任性的,也不代表医生们的强制行为就是正确的,当然患者有义务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恩格尔哈特在处理医患关系领域中,恪守俗世生命伦理学的处理方法。 面对作为道德异乡人的患者,医务人员不可以强加自己的生命观点,允许原则在医患关系中具体表现为自由与知情的同意。 即使是在做一些特殊的选择,比如安乐死,由于无法得出“什么是好的死亡”的统一答案,医务人员也应当首先尊重患者的自主意见。 本文由 刘四旦 摘编自 郭玉宇 著 《 道德异乡人的“最小伦理学”——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 》 一书。《 道德异乡人的“最小伦理学”——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 》力图 对美国当代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教授的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进行整体上的研究。恩格尔哈特立足后现代及其道德多元化,提出旨在构建道德异乡人伦理生活图景的程序性的俗世生命伦理学。 该书认为恩氏俗世伦理学思想基于自主性道德,并将恩氏评价为一位自由合作主义的世界主义者、共同体主义者与绝对主义者的矛盾结合体,他提供给世人最小的伦理学和独特的思路方法。《 道德异乡人的“最小伦理学”——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 》分别论述构成恩氏俗世生命伦理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文化渊源、理论体内涵及其应用和对其思想进行比较性评价,最后总结其思想对中国生命伦理学发展的启示。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转载本文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 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郭玉宇 著《 道德异乡人的“最小伦理学”——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 》 一书 。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15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柴静:一百年前的医患关系
fqng1008 2015-1-9 10:45
“好的医生应该具有三个“H”:Head是知识,Hand是技能,Heart就是良心。 ”——梅藤更 1    这张照片最近在网络流传,苏格兰医生梅藤更查房时与中国小患者行礼,这一老一小,一医一患的相敬相亲,在今天的背景下,让很多人感慨。不过,作为一个西方医生,1881年来到中国时,梅藤更要面对的医患冲突,其实远大于今天。   一个女人喝毒药自杀,送来医院抢救,丈夫紧张地问,“我能不能带走她的遗体?”,因为传言梅藤更用的药是取病人的内脏制成。   可见当时民间对西医的疑惧。   1881年,26岁的梅藤更被英国基督教圣公会派往中国时,鸦片战争刚结束二十年,医疗传教的自由随战后条约进入中国,国人在心理上本能抗拒,加上此时杭州还是一个“城门上悬挂着人头”的中世纪城市。人们对外科手术,人体构造都不熟悉,民间对教会医院有种种传言“教会医师以媚药淫亵妇女,医院被怀疑挖眼剖心用以做药”,西医解剖尸体或制作人体标本,被认为动机邪恶,信徒临终圣事,被认为教士挖死人眼睛“以为炼银之药”。   知识分子中也有此说,魏源的《海国图志》内,有关于洋教用药迷人信教、挖华人眼睛制药的内容。   梅藤更来中国前后二十年间,能在官方文献中查到的教案有200起以上,医疗领域往往是冲突引爆点,因为死亡最容易激起受害想象和集体情绪。1870年天津教案,1868年扬州教案,华洋双方死伤惨重,起因都是疫病流行,育婴堂中几十名孤儿患病而死,民间传言怀疑外国人绑架孩童,“剖取幼孩脑髓眼珠”作为药材之用,甚至“烹而食之”。   梅藤更放弃船行的工作从医,是想帮助“被迷信束缚和病痛折磨的人,使人彻底远离巫术和符咒”,但他的职业恰被看作有邪恶巫术的食人番,这种形象激起原始的恐惧与愤恨。即使官方调查出传言不实,公开澄清也无济于事。在天津教案中曾国藩查证,民众认为装满婴儿眼珠的两个瓶子,打开看是腌制的洋葱。但他无法说服激愤的民众,被斥为“卖国贼”,士人砸掉了湖湘会馆中他的匾额,几乎最具盛名的官员公信力被毁。而法、英、美、俄等七国联合抗议,出动兵舰催压,中国政府最终对国民执以死刑,付出昂贵赔偿平息这场冲突。   梅藤更来到杭州时,这隐隐的刀兵交激之气仍在,满人旗营驻扎杭州,他从旗营墙下经过,士兵向下扔石头,以示驱逐。   他的从医生涯在鲜明的敌意里开始。 2     照片上这个男孩,直到四五岁,从没象别的孩子那样笑过。   梅医生每次去巡查,都会去找这个阴郁的小人儿,教给他有趣的话,或者把他抱起来举到空中玩。一年冬天,这胖娃娃穿着厚棉袄,着实象个矮脚鸡,医生就模仿大公鸡,把腰先弯下去,慢慢直起来,身子往后仰学鸡叫“doodledoooooooooooo”   小孩子跟着学“toto-oooooo---”,第一次发出普通孩子的笑声。   这张照片上,这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因为对医生的爱”,到这所医院药房的化学部工作。他与医生合影,叉脚端手坐着,带点憨憨的不好意思抿着嘴,梅医生站在背后诙谐开他玩笑,可见两人十几年来的亲厚。   当年见过梅藤更的人,说这面团团的外国人十分可亲,按宗教习惯叫病人“兄弟”或“姐妹”,“路上遇见不管这人他认不认识,都会先上前鞠躬,如果对方看上去年纪比较大,他还会拱手作揖,用他那蹩脚的中文说“你福气好。” 梅藤更曾说中国穷人不快乐,有知识的阶层又要有威严,很少有轻松的时刻。“一旦人们欢笑的时候,一切敌意都化解了”。   初来杭州时,梅藤更的医院简陋之极,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没有药房,没有手术室,梅藤更和新婚妻子不会说汉语,医院只有旧屋四间,冬天房子里没有炭盆,冷风流窜。是一位曾生产鸦片的印度商人良心责备之下,捐三千英磅给圣公会租来的房屋,免费收治病患,并不以入教作为治疗前提。中户之上不信任梅藤更,只有穷苦无告,走投无路者,和身染重疾,生命垂危的人才肯来。   杭州当时还没有公共卫生系统可言,街上的粪池不加盖,路上随处可见屎溺,乞讨的人,残疾的人躺卧在脏污中,河中舟辑往来加上阴沟污水,连年疫病流行。来看病的人没有洗澡条件,衣衫破烂,伤口溃烂脓肿,甚至有人把死者抬来,姑且一试。   碰到酷暑,气味可想而知。   医院门口排队的人是世界上最悲惨的队伍,但梅藤更常常不用什么语言,就让病人哈哈大笑。   有次他无意中碰到一个病人的膝盖,就倒地做出非常夸张的表情。病人们立刻跑过去帮他。看到他们这么大惊小怪,梅医师继续装着很痛苦地呻吟。一位老太太给他摸胸口,一两个人给他扇扇子,另外一个人抱着他的脚,第五个人靠着他的背,第六个人搭他的脉搏,第七个人跑去找梅夫人,其他人围成一圈。   梅夫人过来看到丈夫眼睛里的狡黠,立即就明白没什么大碍,只是在享受他给大家制造的乐趣,她对在场的人对这位“病人”所作的一切表示感谢,就走开忙别的去了。   梅藤更说,“生活里的乐趣和欢笑,比药更能让生病的人觉得活着之振奋。”   梅藤更医治过的病人中,有一个人写下了回忆,美国人鲍金美,幼年在杭州生活,因为淘气乱吃,常常要喝梅医生开出来的蓖麻油通便,隔了几十年,她小女孩时的疑惑还没有解开,“虽然每次见到他我都得喝很多的蓖麻油,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知道的所有的小孩子都敬慕梅医生。”   在她童年的心上,两卷白胡子的梅医生是一个“穿便装的圣诞老人”。 3 (广济医院初期,有四间屋子的戒烟所)    医院没有其他医生,也没有护士,这个行业没有标准,无从招起。某天早晨,梅医生的厨师消失了,下午他穿着马褂来辞别,说当中医的祖父过世了,父亲要他回去继承衣钵,出诊看病。梅藤更极为意外,问“你知道怎么看病吗?”厨师说:“没事,我爷爷也是这么继承他爷爷的,再说,我这两年跟您学了不少”,梅医生愣在那儿,“你在这儿只学了怎么烤薄饼……”。   他找来一位中国助理。一位女性病人腿部溃烂露出骨头,需要移植皮肤,再三劝说,病人只同意从胳膊上取一小块皮肤。梅医生找助理来工作,找不到,助理害怕要她捐出皮肤,逃走了。医生夫人找到她,承诺先捐出皮肤作示范,助理旁观后颤抖着伸出了胳膊。但还是不够,梅医生训练妻子从自己胳膊上取下皮肤,再教给她如何移植给病人。   病人惊人地缺乏现代医学常识,英国传记作者记下某天查房时梅藤更看到的:“一个叫“小猫”的手术病人拆开自己绷带,正看看伤口长得怎么样,刚做完腿骨手术的病人,觉得夹板不舒服,把它拆了。而一个叫“万代”的老病人来医院前可能好久没有吃饱,看上去饿极了,竟然在吃他的石膏。”   梅医生挨个安抚处理。   1883年,写给教会的信中,他说这一年看了3019个病人,259人住院,但医院太小,戒烟所只有16张病床。他需要去50万人口城市的郊区救济病人,杭州当时交通工具是轿子,梅藤更不适应别人抬自己,设计了杭州第一辆西式钢圈马车,看上去是一只小驴车只容一人乘坐,须亲自驾驶。   有次病床已满,他要求一个病人回去卧床,但对方没有说他没法躺下睡觉“我住在别人家厨房里,油烟呛得我直咳嗽,你能不能让我住院?”梅医生无法可想,给了他药,叮嘱每天三次,两天吃完。回去后患者认为药喝多能治得更好,擅自把六份药一次全喝了,医生被叫去出诊时,这个人已经处于濒死状态。这无可依靠的人,医院告别前曾问过梅藤更一句话:“医生,你是不是不管我了?”   这件事后,梅藤更决心用余生之力建一个大的医院。 4 (保俶塔旁的广济麻疯病院)    募款很困难,很久后他才收到圣公会的回复,又过了很久,才有时间拆开堆积如山的旧信,看到信中夹着的1700英磅支票,一夜没睡,开始设计医院。   广济医院在1884年建成,大门口棚架悬吊着紫藤花簇,左侧是大草坪,右侧玫瑰花坛,医院有了候诊,门诊,手术室,药房,办公楼等分类。   但这些钱不足以支持梅藤更理想中的医院,他向自己的私人朋友募捐,麦克莱爵士的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生前他想成为一个医疗传教士,为了满足这个遗愿,这位父亲捐赠了一万英磅。   用这些钱,医院装备了杭州最早的发电机、自来水塔,电灯和第一辆汽车,旅行中国的英国作家伊莎贝拉.伯德写下她的观察-----“它们在照明、通风、卫生施设、分科与组织方面较之我们的最好医院也毫不逊色。” 她印象极深的是医院用著名的宁波清漆涂刷,“那是真正的漆,它缓慢凝固形成一个非常坚硬的表面,反光性好,能耐受每周的煤油擦拭,大大有助于卫生。墙、地板和寝具的清洁是这样好,一尘不染,无可挑剔!”   广济医院有了自己的药房,自制针用葡萄糖、x线硫酸钡、百日咳药水,奎宁针等等。药房提供奶粉和肥皂,这些用品很快在市面店铺盛行,进入市民日常生活。   一个医院推动了杭州城市现代化开始,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撰文,认为医学变革能撬动国民的整体生活 “讲化学,而讲植物学,而讲道路,而讲居宅,而讲饮食多寡之率,而讲衣服寒热之准,而讲工作久暂之刻,而讲产孕,而讲育婴,而讲养老,而讲免疫,而讲割扎。……学堂通课,皆兼卫生,举国妇人,悉行体操;国之勃然,盖有由也。”   医院开始吸引中上阶层的患者,疗效是最直接的说服力,梅藤更医治好杭州的八旗都督后,敌对的气氛就消失了。此时洋务运动中兴,朝中重臣荣禄,李鸿章,曾纪泽,沈桂芬都与西医私谊亲厚,伦敦会传教医师科克伦曾深入宫闺替慈禧治病得到信任,1904年,筹建北京协和医学堂时,慈禧提供万两白银襄助。实用主义的思想之下,西医甚至进入中国的政治与军事体制,梅藤更被委任杭州海关外科医师,承担检疫工作。查尔斯·卫理在中法战争中被清政府聘为军医。达斯维特在甲午战争中救治伤员,得到光绪帝赐的双龙宝星。   广济医院的国内捐赠开始多起来,袁世凯、孙传芳都在名单之列。一位捐款的乡绅对梅藤更说“我见过富人帮助穷人,但我没见过一个人离开国家去帮助别的国家的人,我在这儿躺着,看你对穷人富人都是一个样子。”   梅藤更开始兴办教育,建设广济医校,学生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大都减免,由英国人捐赠。伊莎贝拉说,此时英国人对梅藤更在中国的耗费已经“啧有烦言”,但梅藤更一念不息。某天他医治完一个“生平所见最可怕”的麻风晚期患者,到花园呼吸新鲜空气,正是初夏,玫瑰、百合、柠檬、橙、紫藤和紫丁香正开,两种气息的对比给他很深刺激,麻风病极为酷毒,最痛苦是被隔离于家庭和社会之外。他自知这种病无法根除,但应“能减轻他们的痛苦”。   梅藤更与圆通寺方丈交好,购买寺庙土地,在西湖之上,保俶塔之侧建起麻疯病院,只收挂号费就可接受免费治疗。但有市民认为这是冒犯,麻疯病院挡住阳光,阴影投射在宝塔上,影响城市的好运和繁荣,散布病毒。当地士人与佛教徒也都不快——“佛教之地,岂能供手让给耶稣?”以土地纠纷之名提起诉讼,梅藤更不得不交出契约,由政府购回。   梅藤更将病人迁往松木场分院,郁达夫为写小说曾专门去那里小住,描述他的印象:“高低连绵的山岗。医院红色灰色的建筑,映着了满山的淡雪和半透明的天空,早晨一睁开眼,东窗外有嫩红洁静的阳光在那里候他,铃儿一按,看护他的下男就会进来替他倒水起茶,澄清的空气里,会有丁丁笃笃的石斧之声传来,寂静的长空,寂静的日脚,连自己的呼吸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护士量热度,换药,谈一阵闲天,扶杖走出病室,慢慢的守着那铜盘似的红日的西沉。”   一些麻风病人到可出院时也没离开,将这里视为归属,直至离开人世。   有位女性临终前叫来梅医生,对他诉说“我年青的时候他们叫我美女,因为我长得好看,现在我脸丢尽了,身子也臭了。”   病人的声音很小,很弱。医生没说话,只是坐近在床前听着。   这一段沉默饱含无奈,也充满理解,这是医者的信念——不一定能治愈,却总是在安慰。 5   一百多年后,王建安当了这家医院的院长,与员工座谈中谈到这张照片,“这反映的是1946年我们眼科门诊患者候诊时的情形。病人很多,但井然有序,虽然一个个身着粗布衣,但都有地方坐。每个诊室的门都是紧闭的,其他病人在门口耐心地等候,没有不由分说冲进去。医生也是衬衫加领带,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白大衣笔挺整洁。一张普通的照片,却能说明很多问题。”   王院长的感慨针对当下现实而发,但罗马并非一日建成,1898年伊莎贝拉在广济医院看到的病人是 “有些人来医院是出于鲁莽,有些是希望弄到药品去卖,有些是出于好奇,来看“鬼子医生”怎样工作,有些是来偷窃租给住院病人的衣服,还有些为了好玩,假装患有各种疾病。”但她说到了门诊,人群排列得像“一支军队”。负责维持纪律的人“恪尽职守,极为聪明。”   医院是卫生之地,仪表即是垂范,梅藤更要求医者作出表率,在医院里不能大声说话,有交流需一旁轻声私谈,见面不能冷漠不语,须相互问候。行走不穿硬底鞋,避免发出声音。衣冠容颜在他看来是一个人对职业和患者的尊重,实习护士也须是蓝衫白裙小方帽白皮鞋白袜子,再戴上白色的假领子和假袖口。衣服由洗衣工人统一收集,清洗、烘干、熨烫整齐,脏皮鞋清洗后上好鞋油,每周一送还至宿舍门口。   广济护校的学生傅梅生回忆课程,说伦理学贯穿护校始终,是最重要一门课程,要求“患者将自己的生命交到你的手中,你就必须全心地给他仁爱,一丝不苟地对他负责,不论是他吃进去,吐出来,还是拉出来的,你都必须仔细观察,从头负责到脚。”   全院一共约有110余个床位,正式护士只有20多人,医院没有家属陪伴,也没有护工。护士是病人唯一的照顾者。从打针发药,到吃喝拉撒洗头洗澡,极为繁重。但护理部对护士的要求细微,其中一条是寒冬为患者使用便盆,须先用热水烫过,免得患者感觉冰冷。   为了这一点暖意,可以想象多出多少人工,多少心力,尤其寒冬凌晨,人人瑟缩之时。   梅藤更的传记里也写到这一点,“最初的时候,护士没有那么大耐力的,会很难遵守医院的制度和要求,如果病人要求她们,她们可能会毫不在乎地漠视。她们的好脾气和承受力被严重地榨干了。如果犯了可能伤害到病人康复的错误,当着病人的面批评,她们会因为丢脸而生气。”   但纪律往往要通过严苛的要求才能内化成行为惯性。梅生回忆:“总护士长是一位英国人,她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出现在病房里,悄无声息地站在夜班护士旁边,检查操作是否规范是否到位。我们常胆战心惊,每次上夜班,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不管多忙也都不会偷懒,生怕自己不经意的疏忽落到那双碧绿而严厉的法眼。”   她所在的班三十余人,多数中途退学回家或改入他校。到了第三年,班里只剩下四人。她是留下之一,说就在这别出心裁的耳提面命下,学会了做到“人在,人不在,一个样”,从此几十年的工作,“慎独”成了她最基本的原则和底线。   回忆起青春时代,看似劳苦,她内心却相当宽展“病人也对护士回报以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尊敬。当时工作虽然繁忙,但大家彼此坦诚,心思一致,并不觉得特别辛苦。”   今天的人,不论医生还是患者,看到“毫无保留的信任与尊敬”这几个字,心里会难免一动吧。 6   (傅梅生)   劳苦之余,也有安慰,当年青稚的小姑娘,一直到耄耋之年,念念不忘每天医院的茶点,和黑巧克力的滋味。   梅藤更对共事者说“Live And Work”,医生要医治他人,先保有自己的生之尊严和乐趣。广济医护人员的收入基本由英国的善款维持,一级医长160银元,护士30元银元。1银元相当于200元人民币,从医者算是中上阶层,不必有生之忧虑。   医院有球队,乐队,穿着马褂的青年吹弹吟唱,生机盎然。能容纳上千人的讲堂,宣讲教义,举办各种展览晚会,也放电影,片源不多,需要有人站在旁边翻译字幕,大概因为梅医生对非洲的喜好,放的多是非洲的探险片,想看爱情片的年轻人不免有牢骚,但仍然场场不落,毕竟这是杭州当时唯一的电影院。   英国人的规矩里常被突破的是护士不准恋爱。当时冰箱还很罕见,只有医生办公室储藏药物用。年青医生偷偷冻上一瓶冰甜的饮料,从窗户吊下,给楼下那层他喜欢的护士,一根细线吊只小瓶,摇晃荡漾的一点温柔。   但多年后,梅生回忆起青春时代最浪漫的时刻,并不是这点旖旎之情,而是每年的“5·12”,护校所有成员聚在一堂,人人手捧蜡烛,摇曳的烛光里,唱歌纪念南丁格尔女士,校长为每位毕业生带上洁白的燕帽,仪式在南丁格尔誓言中结束。年后,她仍记得堂堂于人之前念诵的话:“余谨以至诚,於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专业标准,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及家属之秘密,竭诚协助医师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   十几岁的女孩自感“圣洁”,这个词里隐隐透出职业的荣光。 7   1900年,义和团事起,没有死灭的仇恨一旦遇风潮,象半焦的枝条一样复燃,上谕发动民众对洋人武力报复,“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不负联之厚望”,梅藤更回国,医院里英国人奉命避沪。   同年,山西庚子教案发,山西全省共杀传教士191人,杀死中国教民及其家属子女1万多人,焚毁教堂、医院225所。山西巡抚毓贤亲手杀死山西北境教区正副主教艾士杰,在奏折中写道:“微臣之捉洋人,如网中取鱼,我设一巧计将山西的洋人尽数擒捉,以练锁之,均在抚署处决,无漏网者……虽幼童及狗亦未任其幸免……惟有一女洋人割乳后逃走,藏于城墙下,及查得,已死。”   事态平息后,梅藤更返回中国。广济医院边上有个杂货铺,一个年青女人卖货,发髻上簪一朵茉莉花,见人往往腼腆一笑。梅藤更不见她,问起才知她生产时大出血,与孩子同死于难产。中国女人生产自来只有接生妇,无程序可言,无文字可授,生死悬于一线。梅藤更以中国人高叔白女士等人的捐款建立产科医院,翻译中国第一本产科教材《产科西医心法》,序言中他说:“使后世之产母婴儿同登寿域,则区区一得之愚,一念之诚,深堪自慰矣。”   他对广济人的要求有一条是“创造力”——,深耕以求生机。   但晚清已到末期,大风大火,焦土遍野,每次政治力量交织冲撞,医院作为战争前沿,都不可避免被卷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医院里士兵驻扎,附近发现有三颗炸弹,幸未发生灾难。梅藤更因为医术得到信任,医院没有受损。但安定未久,1924年,直系军阀江苏督军齐燮元与皖系军阀浙江督军卢永祥为争夺上海,兵刃相见,梅藤更带领红十字救援队救护内战中的中国人。生死存亡于一线间,他要求医院同仁要能“全身投入,从一而终,永不放弃,不论严寒酷暑”。   但他没料想到,最大冲击正来自内部。   此时正是中国人“国族重建”的愿望急迫之时,民族主义成为自我锻造的重要手段。广济院内出现罢工罢学的抗议,医护人员对校方“宣传西方世界观与价值观”,“把学生当劳力使用”“体力透支”“军校一样的管理”“等级区别”等表现出不满。   1924年五卅惨案发生,省立一中学生自治会召集各校学生代表,成立后援会,6月3日游行队伍一路向日本领事馆递交抗议书,一路向广济医院示威,游行群众拉下撕毁英国国旗。梅藤更正在医院里,他说“我真正感到不安的,是他们把医院的公告牌从墙上摘了下来。”   校内青年学生不安欲动,梅藤更与学生对话,说如果他们一定要参加游行,他不会阻拦,但他希望学生不要去。这时学校外面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他们呼喊里面的学生,要他们出来,说保证找到新的学校容纳他们,颁发毕业证书。梅藤更说“这使学生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发生了大动摇。”   6月6日早上7点,医,药,产三科的学生全部离校。   几个月后他们陆续返回,但在此之后,广济医院想要在自己的腹地保有宁静,已无可能。   1924年7月,《新浙江报》刊登一篇社评,揭露“英人梅藤更在杭的种种劣迹”。广济医院内两位中国籍医生撰文认为广济医院必须收归国有,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国权。不同意此意见的医生,多被称为“洋奴”,在纪念册上写下心怀愤懑的话“正合德国一句俗语说:‘宇宙的酬报是忘恩’”   同行的抨击极为尖锐。杭州公立医药专门学校召开会议,“披露英人梅藤更假帝国主义者之力,侵略我们中国的土地,搜括我们同胞的金钱种种罪恶”,并认为广济医院应该“拨归本校”。各界冲击下,广济医院的正常医疗无法进行,有人闯入医院,绑架员工,直到北伐军东路指挥部出台保护政策才避免激进的人群自行占据医院。   民意推动下,新成立的浙江省政府将广济医院直接收归“国办”,为了“实现人民的福利和维护国家尊严”,每月所需经费,完全由政府负担。1928年官方发布《筹设杭州医院宣言》,痛斥英人梅藤更:“假慈善之名,遂侵略之暴行。日唯叱咤我官吏,蹂躏我人民。纵彼爪牙,恣其鱼肉。病者未出起生,弱者反因丧生。世界各国,有此医院,宁非怪事。”   医院严禁宗教会议和圣经研究,对麻风院内的病人采取了严格的监禁隔离,贴在入口大门上的公告写着:“此地乃麻风收容所;访者禁止入内!”   政府费用划拨不够,无人负责,加上麻风病人惶恐惊惧,“病人打针者,不及 2/10,以致病魔日见厉害”,困境下,省政府的解决办法更为激进。第二年出台管理办法打算将病人流放囚禁,“查麻风病为慢性传染病之一,残身弱种,为害至烈,故必于孤岛荒林,建筑麻风病院,将患者强制收容,不与外界接触,方足以防止传染,而免贻害社会”。   1928年,国民党将广济医院和医校交还英国圣公会,但医校受创至深,从此停办。   抗战期间,广济医院与其他几处慈善机构一起庇护两万多难民,直到日军占据广济医院,时任院长的英国人苏达立不愿为其服务,日军刺刀抵背押他做手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被送往战俘集中营,医院由日本人经营,广济麻风医院无人过问。病人四散逃难,只剩下18名肢体残疾病人无家可归,在医院附近挖野菜度日。   抗战结束,医院被当局归还给苏达立管理。政潮翻滚,195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医院,现更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籍管理者与医生撤离。   近一个半世纪后,广济医院遗迹已不多,只有银杏,香樟和广玉兰,百年后仍浓荫蔽人。 8   1926年,梅藤更及夫人梅福孙在杭工作45年后,于12月3日回国。   当年,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当下中国象是一团巨大的原生质,它活着,但是没有自身的力量可以决定它去向哪里,它在风浪里漂浮,由附着其上的东西驱使。”   年逾七十的梅藤更离任时,广济医院有500张病床,3个手术室,住院病人4000例左右,是全国最大的教会医院之一。   他归国临行前,宴请杭州地方人士话别,用汉语说:“我知道中国是有前途的,后一代的青年更是了不起!可惜我老了,来不及看到中国的复兴。”   梅藤更晚年最后一段时间,用于将医学书籍翻译成中文,1934年8月去世。   纪念他的人在墓碑上刻着“仁爱而劳”。   (关于梅藤更的资料不多,我最近带家人就诊,对医患之间有了切肤体会,才出于兴趣翻找资料写这篇博客,但了解有限,请有知者批评。)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袁钟:我们为何离不开医学人文?
热度 24 何裕民 2014-12-18 11:07
经常有学生问我人文医学有什么用处?我想从两个层面来说,第一个层面是价值观,第二个层面是人文智慧。价值观是道理,人文智慧是术。 价值观里的尊严 首先,我想说一下“道”的问题。现在又到年底了,很多医院都会在这个月开医院总结大会,我听过一些院长开总结大会时说:过去的一年,经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我们医院的住院患者增加了20%,我们的门诊患者增加了30%,我们的收入增加了10%。那么这句话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可能在座的主任和医生们都会觉得这是意见很自然的事情。其实我告诉大家,这不应该是院长说的话,这应该是企业家说的话,我们院长该怎么说?我们应该说的是“我们治愈了多少人,我们帮助了多少人。” 我们已经忘了什么叫医院,这是价值观出了问题。也有医生告诉我说,自己当医生就是为了赚钱。这本身没错,但我想告诉你,只想赚钱,千万别当医生。这个社会上比当医生赚钱的工作还有很多,卖房子、开矿、做金融、做IT……但是,只有两个行业又有钱又有尊严,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在日本,只有两个职业能被成为“先生”,同样是医生和教师。 我有一个朋友,是北京协和医院的科研处长,他是维吾尔族人。他曾经给我讲过一个事情,在维吾尔族人认为人去世了可以升天,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升天,要经过集体讨论,贪官、坏警察、坏城管要被打入地狱,但只有两个职业可以不经过讨论集体升天,那就是医生和教师。 什么叫尊严?我也是一名医生,我非常有体会。一个人找你看病,把所有隐私告诉你,把衣服脱光了让你检查,把所有痛苦告诉你,把生命都交给你,这种人是仅次于神的人,而不是一般人。如果医生不好好看病而是看患者的口袋,患者会恨死你。 基督教两个东西很重要,一是神圣观念,再者是博爱精神。神圣观念告诉我们医生是一群优秀的人。 中华中国医师协会的张雁灵会长跟我讲,他九十年代去日本,日本当时有人专门来拜访这帮医生,这让中国去的医生们很奇怪,“我们不是政治代表团,我们又不是经济代表团,也不是外交代表团,只是医生代表。”最后那位拜访者说了一句“我一辈子想当医生,可是考不上,我尊敬医生!” 北京和睦家医院的董事长李碧菁是个犹太人,她曾告诉我犹太人为什么比其他人好像多那么多聪明、成功的人,其实就是因为犹太人有神圣观念。犹太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子民,所以他们比其他人更努力、更勤奋,也就更易成功。 医生应该有神圣观念,都是最优秀的一群人,不管在哪个层面,即使村医也是当地最优秀的人。 前两天台湾有个医生很优秀,柯文哲现在成了台北市市长。医生在当地不仅是医生, 也 是领袖,一个好医生不仅是技术而且他的人品也要得到大家的认可。 但是大家也很清楚,这些年我们社会出了很多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投毒杀死自己的同宿舍同学,他说过一句话“我是个‘空人’,没有价值观。” 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他为什么是个“空人”?想一想这些年还有几个大学生杀人的,比如马加爵、药家鑫。我们这些年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我们创造了精神财富吗?大家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国家有很多传统美德,爱国家、爱家庭、爱故乡、讲孝尽、讲勤俭、讲以德服人,讲天下为公,讲克己复礼,讲温良恭俭让、讲礼义仁智信,好像现在这些都没有怎么讲。 人文精神的救赎 主持人孟飞说过,这些年来《非诚勿扰》相亲最成功的不是大陆,而是台湾和香港的男士。香港很多青年可能参与了占中,但一些美德可能并不比我们大陆差。为什么港台男士现在比我们大陆男士更受中国女孩的喜欢?我们说看一下马英九、连战,再看一下徐才厚、薄熙来和周永康。谁更有中华美德,谁没有中华美德。 前不久中华书局刚刚出版了台湾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两本。我所有的台湾朋友都告诉我,他们从小都读《论语》,而我们在干什么?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在集体掩耳盗铃。有北大教授说我们这几年培养了很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什么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是聪明,“利己”就是所有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省,有一次我和撒贝宁在武汉对话,他问我“医疗行业怎么样?”,我则回应“先别说医疗行业怎么样,当中央电视台在播“冬虫夏草含着吃”“我生命一号”等虚假广告的时候,就说明整条河流都已经被污染,没有哪个鱼能摆脱被污染,治理污染的办法就是治理上游。党中央习总书记现在正在治理上游,河流也许很快就能干净。 这其实就是价值观。各位掌握了各种先进技术的达专家满身功夫,有了满身功夫可以干两件事情,一是见义勇为,二是拦路抢劫。干好干坏,人内心的文化决定你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有位医生告诉我,他在消化科上班的第一天,他们科室要完成的一个指标还没完成,快要下班的时候来了一个患心血管病的农民因为挂错号找到了他,但是他当天一个病人都没有,因此当时就违背良心给这位农民看病给开了药,病人抓药再回来问他时,他觉得内心实在过意不去。他就告诉这位农民再去挂一个心血管的号,那个农民突然哭道“我钱都用光了”。这位医生后来说道,他当时有一种坐台的感觉,从此告别了医院,不再做医生。 我们在当医生、院长、干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千万别让我们的医生去牺牲善良才能获得正当权益。 他本来该有一万块钱的工资却只他发两千,另外八千块钱让他自己去赚,这是邪恶的。 什么叫医疗?医疗起源一个同情心,人贵在有同情心。 最初人们因为看到受苦受难,有人难受就去帮他,这才叫做医疗。什么叫医院?中世纪的时候,基督教派的社会有很多流浪的、无人管的乞丐穷人。因此,他们设了一个场所让他们缓解苦难,最后慢慢形成了医院。因为爱才有了医疗和医院,如果把这个精神泯灭了就不再叫医疗,那叫交易,它不可能有尊严。 我想这医学人文就是干这个的,塑造医生的价值观。 我们几乎把医院当成一个企业,我们的领导们在一块开会最喜欢说的是“我们医院5个亿,我们医院8个亿,我们医院9个亿,我们医院12个亿,我们医院20个亿。”为什么协和的妇产科主任郎景和院士告诉他们科室医务人员每周必须读一本本专业以外的书,就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我们的医生应该学会和人打交道,我们不能只会和疾病打交道。 “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却总是抚慰”,总是抚慰,但我们有抚慰能力吗?这恰恰是医学人文要弥补的。 中国医生和美国医生的区别在哪?中国医生现在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我们做了那么多手术。但是中美医生比较下来,我们的差别在于爱。美国医生让病人感到有爱,中国医生感觉不到。 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太需要医学人文精神。 不够相信科技,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这种很重要的一部分。全世界大多数民族都认为人死了可以升天轮回有下辈子。但我们这个民族想追求长生不死,所以我们发明了很多长生不老的办法。我们绝对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中国人什么都能忍受,家庭矛盾、工作矛盾、社会矛盾能都忍,但是在死亡面前却忍受不了我们没有准备,面对死亡的第一个心理反映就是愤怒和震惊。 我讲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怎么当好医生的问题。第一,我不想讲让大家如何去学雷锋,学白求恩,我只需要给老专家和当老师的讲,你们一定要想到自己老了会落到什么样的医生手里。你先做好医生,你的学生才能是好医生,等你老的时候,这个老医生就会照顾你,你现在不好好做医生,等你老了你的学生就会按你的方法收拾你。我们不能让学生学雷锋而自己在学和绅。 第二,为孩子做个好人。很多事情,中国人只有为了孩子才会做,才会改变。我经常讲戒烟的问题,如果我们学老外在烟盒上印上骷髅和黑肺,但很多人根本不会戒烟。我们什么情况下才会戒烟?只要在香烟包装上写下“抽烟会让你的孙子变为畸形”,我想他一定戒烟。 第三,人这一辈子干嘛来了?如果有机会去新疆的沙漠里面看看,如果有一摊水,就一定要草,有草就有牛羊,有牛羊就有人,人背后就没有东西吃我们了。草的价值就是让牛羊活的好,牛羊的价值就是让人活的好,人的价值就是让其他生物活的好,这个社会有了你多一份美好,千万不要让这个社会因为有了我而多了一份痛苦或者不好。 袁钟: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社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 主任。 何裕民: 转载后多余的话:医生需学会敬畏! 袁钟教授是我30年的老朋友了,他供职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长期任协和出版社社长,曾经兼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医学人文精神的学科建设和普及,孜孜不倦于呼吁医学人文的回归。恰逢近期中国医师协会成立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并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总后卫生部原部长、现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教授亲任主任委员,袁钟教授出任副主委,王一方、周国平教授等出任指导专家。我也忝列其中,因为我等都认为有义务及意愿普及医学人文精神。袁钟教授的这段讲话是有感而发,本人深表认同。只是想在袁教授的讲话之外,补充不登大雅之堂的一点:人需要有敬畏,医生更需要学会敬畏。有了敬畏,才会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医生尤其如此。因为你面对的是托付给你的生命,不能有半点的含混。不然,你早晚会遭遇惩罚的。因为自然界的确存在“惩罚机制”。中国人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统统要报(应)”,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有人会说这是宗教说法,没有科学依据!我还是认定,这也是自然规律之一。只不过其机理人们尚未弄清而已。因此,带着敬畏心理,认认真真、战战兢兢地对待每一位患者,是医者的道德底线。 我讲一个真实的、发生在上海的故事:10多年前,某部队医院引进一台新设备,做肿瘤微创治疗的,主持人是个海归,承包了该科室,然后就开足马力。24小时机器不停,不管能不能做,该不该做,从不拒绝,一切只看钱,医院也见钱眼开,不管堆积如山的诉讼案(因为死了很多人,案件堆了一大堆),因为效益太好了!当时,当事人曾找过我们,希望合作,我们一口拒绝了!因为没有底线的事,不能干!临床中,经常听病友在骂他们,我当时就说,早晚会受惩罚的。结果,不出意料,3年后的一天,当事人(那位海归)突然消失人间(蒸发了),后来得知,短短几月内,他唯有的二位孩子,先后都死于非命,而且死得非常离奇,几乎无法理解。也许,他自感作孽太多,消失人间了!我则认为是受到了惩罚。尽管,唯物主义者不相信这一说法,我却相信。否则,作何解释!?怎么会二个孩子都死得蹊跷! 敬畏,是做人、做事的底线,更是行医的底线!否则,早晚翻船!至少,良心会备受谴责!或者纵然获益一时,终身忐忑不安!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1727 次阅读|25 个评论
医疗问题最突出,全民免费医疗有魄力没有?
热度 1 jzhou65 2014-12-13 22:04
现在物质生活应该很丰富了,已经担心医疗问题,生病住院成了让人头疼的事情。 生命的可贵,当人为生命担忧,又会生出多少事来?医患关系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沟通存在问题还是还是患者无理取闹?我想可能患者很在乎生命,担忧所致,又或者由于没有钱治病焦头烂额,夜不成寐,焦虑走的极端。。。。。。 一个好好的人,吃饱喝足了,休息好了,脾气也就好了,人也大度了,什么事情都不是事了,我们社会也和谐了。 解决人民的疾苦,不是一句话的事情,而是付出实践,亲力亲为的事情。也许你做了好事,不会留下美名,但是我们心里坦诚活的舒心。就我个人而论,我真心想做一些身体力行的事情,一个词“痛快”。 我很关注新闻,了解国家社会和老百姓的事情。我有个感觉,感觉有点乱,后来又想想,揪出来的问题好啊!至少我们有勇气面对! 政府部门一直以来在解决吃饭问题,也是我们国家历史上最重要的话题。现在我们处于小康社会了,基本的温饱解决了,哪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呢?比如说接受教育,提高我们国家的人口素质,培养人才,但是就目前的形式,我感觉我们国家教育水平已经很高了,改革还在继续,以后会越来越好了。 基于以上我们的教育情况,我就说说医疗。目前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是医疗问题,特别突出,是非常严峻的。没钱看病怎么办?我们国家要讲保健啊!要大声疾呼啊!这也是防范生病没钱看病啊!怎么样做到医疗最优化,关系到全民的生活质量。 另外,我们现在也在讲精神。我就想精神和身体保健的问题,为了成就事业,我们付出了,有时候付出的是身体健康,这样我们又如何办呢?成就事业而身体受到伤害,有钱还能看病;一败涂地,只得落个凄凉。 我们团队协作,讲关心,互相关心,那么我们如何照顾这些需要照顾的人啊?人人都追求自己的生活,享受生活,谁能陪在病人的身旁?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南水北调成功了,小康社会也成功了,我们国家也崛起了,但是让我们每个人去为事业为创新工程付出精神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无后顾之忧啊? 实现共产主义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实现共产主义后,我们又如何发展呢?我们如何生存?我们说挑战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可是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有了疾苦,吃饭除外,我想就是病痛了。所以,我想大声疾呼,医疗问题要更加重视。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拜鬼神,那是心里有鬼还是身体有病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6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万万没想到第116期:医生兼职讲师谈收红包:该黑的时候就要黑
热度 1 ajygz 2014-12-4 11:05
万万没想到第116期:医生兼职讲师谈收红包:该黑的时候就要黑 http://myzj.qq.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0088 难怪国内的医患关系这么“和谐”!
个人分类: (中)医药与健康|1470 次阅读|2 个评论
“他的表现更多是灵性而不是宗教的”——观纪录片《巴斯德》有感
热度 14 kexueren07 2014-7-24 18:23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路易·巴斯德(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以否定自然发生说、倡导疾病细菌学说和发明预防接种方法而闻名,也是第一个研制出狂犬病和炭疽疫苗的科学家,被世人称颂为“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然而,1995年,在巴斯德逝世百年纪念之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史教授拉尔德·盖森出版了《巴斯德的隐秘科学》一书。书中声称,巴斯德这位“最完美无缺的科学家”有欺骗行为,巴斯德的实验记录有的不符合他公开的说法,而且他还从事了违反医学伦理的试验。《纽约时报》当即报道了该书的出版,而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佩鲁茨则在《纽约书评》上发表《为先驱辩护》,对拉尔德·盖森的说法进行了详细的反驳。此后,相关争论一直不断。   近日,在由法国驻沪总领事馆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联合在上海举办的“法国,科学的形象”纪录片展映中,纪录片《巴斯德》面向中国公众,回顾了巴斯德这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学巨人的生平,特别是科学史上那段颇具争议的往事。其中固然不乏名利的争夺、科学的欺骗、庸众的误解——所有在今天的科学界依然掺杂的不纯粹因素,然而,真正的科学家身上依然让人看到动人的人道关怀和对于科学自身原则柔韧而顽强的坚持。片中传达的许多关于科学如何走向公众的理念在今日也依然值得引起科学界的思考和讨论。    什么是科学精神?   早先,巴斯德只是个化学家,还不是个医生,但他已经开始在狗身上做实验了。1865年在巴黎,彼德医生在公开场合反对他说:“微生物的发现对医学没有多大意义。”巴斯德则反驳:“不承认微生物的重要性,意味着杀死病人的不是无知而是愚蠢。”当时,相信他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只有一个医生——米尔·胡跟随他。巴斯德对他的同伴说:“医学绝对是个重要领域,不能只留给医生。”但即使是米尔·胡,也忐忑地劝阻他说:“今天就尝试在人身上接种疫苗,意味着冒害死他的风险。”对此,巴斯德的反应是:“我不是医生,请别叫我医生。我只是接受自己所做研究的引领。”   一天,有个两天前被狂犬咬伤的乡村孩子约瑟芬·美斯特由母亲带着来找正在研制狂犬疫苗的巴斯德求助。巴斯德对孩子的母亲说:“14个咬破处,14个可供病毒进入的通道。病毒可能已经向孩子的大脑扩散了!我不能保证这个方法对您的孩子一定有效。”但约瑟芬的母亲坚持:“还是请您试一下吧,您不试他也会被狂犬病夺走生命的。”   由此,在一个极为隐秘之处,人类开始了第一个疫苗接种方案。巴斯德给小约瑟芬注射的产品发挥作用的速度超过了病毒扩散的速度,防止了病毒扩散到大脑。约瑟芬的母亲这时才问:“巴斯德先生,这是个什么产品?”但巴斯德怎敢告诉她:这是狂犬病病毒,他尝试了以毒攻毒?他将这次的成功归于偶然。   又有一天,米尔·胡医生给母鸡注射剧毒性菌株,母鸡安然无恙。他把这事告诉巴斯德,巴斯德问他:“你确定菌株是有效吗?”医生想了想,说:“可能是休假时忘了,我去把它扔掉。” 巴斯德却说:“等等,给母鸡再注射一剂剧毒性菌株,以确定你是不是碰到了世界上抵抗力最强的母鸡。”   在治疗约瑟芬的过程中,米尔·胡数次提出:“把孩子当试验品是不道德的,我们不知道应该用在人身上的剂量。”巴斯德的回答则是:“我确定我是在救一个孩子的命,而不是在试验我的疫苗。”但他的内心也困惑了:1865年9月11日,他两岁的女儿卡米尔因肝肿瘤夭折,上帝无能为力。他其余的4个孩子最后也只活下来两个。当时他自责:“如果我是医生,不是化学家,我就能救他们了。”自那以后,他把自己当作追捕隐形生物的猎人,显微镜就是他的猎枪。但对于一个别人的孩子,他有权力用一套自己还不是百分之百有把握的方法去拯救吗?他为小约瑟芬彻夜难眠,怕自己害了他,甚至在回家乡阿尔布瓦休息前,还叮嘱小约瑟芬每天写信告诉他发生的事。15天假期里,医生的家里连续不断地收到病人汇报情况的信件。   巴斯德在陋室的葡萄酒里发现了微生物,破解了发酵的谜团,又在变质的黄油里发现细菌。这些发现把巴斯德引上了治疗传染病的道路。他死后,人们困惑他如何用那个年代里的显微镜看到了那些“小东西”。事实是:他在观察,也在推理,想象力总能把他带往正确的方向。比如狂犬病毒,巴斯德徒劳找了几个月,没法找到它——只有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但那要在一个世纪后才被发明。可巴斯德高于普通人的执着,使他转向他认为病毒毒性比狗小的兔子,试图从兔子的脊髓里找到病毒。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小约瑟芬对打针充满恐惧的时候,巴斯德带他去实验室,用显微镜比较各种细菌。1878年,炭疽病肆虐时,羊群相继死去,农人以为土地受了诅咒,但相邻田地上的羊群却活得好好的。当时有研究人员试过用感染病毒的干草喂羊,可是没用,病毒看起来不是被吃进羊肚子里的。巴斯德又带着小约瑟芬重回现场,发现是蓟割破了羊的嘴,病毒由伤口进入血液传染给羊。经过观察,他们又发现,是蚯蚓将细菌从地下带到地上,并使之附着到新的有机体上。这些都使小约瑟芬懂得了治疗的意义,并从中学到了“观察—对比—假设—证明”的科学方法。长大后,约瑟芬·美斯特成为了巴斯德研究所的警卫,并在各种舆论的热议中,成为巴斯德坚定的精神支持者和巴斯德研究项目的捐款人之一。而即使是其他一些生命垂危的病人,也在临终前用无声的语言向医生的治疗努力表达谢意,支持医生“为了更多的病人”。   今天,当医生和病人互不信任,互相抱怨指责时,巴斯德、约瑟芬以及约瑟芬的母亲,他们对于彼此的理解、尊重、责任意识和对于未知事物的科学态度,也许已给出了一条舒缓医患矛盾的人文幽径。    科学需要怎样的传播者?   作为一个有远见的人,巴斯德注定要与绝大多数人作战。在研究所内部,他关于微生物和疫苗的观点屡次受到众人的质疑。很长时间里,除了太太玛丽(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校长洛朗的女儿)的信任和鼓励,巴斯德几乎孤单一人且一无所有,终日在阁楼里与老鼠相伴着做实验。长年待在实验室里的巴斯德没有注意到,当时的法兰西共和国已形成一股新的力量——新闻媒体。在狂犬疫苗治疗约瑟芬成功后,玛丽建议巴斯德:“现在不要公开约瑟芬的事,这样他们会嫉恨你。你要找合适的时机,结合热点新闻,简洁地向人民而不是向研究所宣布。人民会影响医生。但报告太长太细致了,读者会烦的。快讲朱比尔的事。(那些天,报上正宣传年轻的英雄朱比尔勇救5个孩子于狂犬之口的故事。)”即使从今天的标准来看,玛丽也是一位出色的科技传播者。她有一句幽默的口头禅:“你得承认,按照女人的逻辑总能达到目的。”   一个成功接种的小男孩、一个少年英雄,正当巴斯德团队胜券在握的时候,一直与巴斯德并肩作战的米尔·胡医生却不愿为实验报告签字,认为报告数字造假。这时,巴斯德对米尔·胡医生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有一天你会相信某些事。唯一需要诚实的地方,是在这个实验室里。而在外面,需要遵循其他原则。在科学界,如果不被人接受,再伟大的发现都一文不值。”为此,巴斯德违背了一次原则。他绘声绘色地向公众描述了朱比尔救几个孩子于疯狗之口的过程,以此说服了医生们。报纸则扩大了狂犬疫苗的影响力,人们争相带被狗咬伤的病人来接种。4个月里,共有350人接种,证实了巴斯德的方法。事后,米尔·胡医生对巴斯德说:“其实我一直相信的,可是伦理道德上,我无法选择。”   狂犬疫苗推广后,有一个小男孩的父亲声称他的孩子被巴斯德的疫苗杀死。真相就藏在那个孩子的延髓里。米尔·胡医生给两只兔子注射了死去孩子延髓的提取物,以求证孩子不是死于狂犬病。纪录片在此处略过了验证的结果,镜头直接切换到另一天,使用试验性狂犬疫苗的两个孩子中有一个死了,巴斯德受到巨大责难。米尔·胡医生和另一位医生为巴斯德作证说,孩子死于肾功能衰竭而不是狂犬病。众人指责他们为巴斯德掩饰。   之后,米尔·胡医生与巴斯德之间又发生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医生说:“如果疫苗受到质疑,医学将退后20年,我们的研究也会。我们离治白喉的药只差一点点了。今天,两个孩子中有一个死了,二分之一。”巴斯德问:“我们要为科学的进步撒谎吗?如果孩子死于狂犬病你会怎么做?”米尔·胡医生说:“我绝不会做我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事。”——在疫苗和孩子的死因之间,米尔·胡医生把信心押给了疫苗。   可以说,在与疾病和环境艰难而坚定地抗争的一生中,巴斯德幸运地遇上了能够真切地理解他的爱人和朋友。正如索邦大学在庆祝他70岁生日时所献上的贺词:“不要被无聊的流言阻挠了脚步,请享受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安静的时光。无论自己的努力是否被生活眷顾,你都应该能够在临终的时候说:我尽力了。”是的,他尽力了,并且在每一个关键的时刻,作出了符合自己道德良心的抉择。   在维基百科关于巴斯德的词条里,有一段他的外孙路易斯·巴斯德·瓦莱里-拉多对他的评价:“巴斯德仅仅相信天主教中的灵性,但没有参加过日常的宗教活动。尽管巴斯德信仰上帝,但一般说来,他的观点更接近自由思想家而不是天主教,他的表现更多是灵性的而不是宗教的。巴斯德也反对将科学和宗教混为一谈。”将这段话与纪录片《巴斯德》相结合,我们似乎得以理解:一个人何以在顽强的执着中保留适当变通的灵性。这在专注于专业研究的科学界是并不多见的一种能力,某种程度上,我将之视为一个战略科学家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附:   施特劳斯的弟子朗佩特说:哲人必须说谎,当然是指高贵的、必要的谎言。因为哲人知道致命的真相:变易和生成主导一切,所有的概念、类型、种类都是变动不居的。柏拉图是第一个发现这个真相的人,但他没有把这个真相告诉民众。“社会能不能建立在哲人所知道的真理基础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敢于这样质疑的哲人,尼采的柏拉图断定:不能。
16628 次阅读|20 个评论
老爸谈日益恶化的医患关系
热度 12 liwei999 2014-7-15 16:03
老爸对现今医疗怀境和医患关系,很是忧心。老爸说: 如今 , 医患纠纷频发。 自“医师条例”出台后, 问责倒举证, 并发症也要赔偿, 媒体舆论一边倒,支持“弱势群体”病人一方。殊不知,医生天职就是为病人解除疾苦,对病人的善意是本质的。 近日,媒体报导, 2014 年 6 月 21-22 日,福建医科大协和医院脑外科三位陈大夫为一脑肿瘤病人,连续手术 32 小时,两人累瘫在地。而主任陈建屏,复又赴会诊。而就是他,两天前也曾连续手术 26 小时。网友们感叹:这是用生命在拯救生命!透支生命,挑战极限,这种玩命精神,见证医生对病人的真诚。 但现今社会,舆论导向,逆向盛行,“医闹”猖獗,这里拈两则荒谬“例证”: 1 ,媒体批露一妇产科医生,嫌病人“红包”给少了,就缝闭肛门以报复。谁能相信天下竟有如此低智之人 -- 作茧自缚,果然不出几天,再发稿道歉、赔偿。 2 ,另一则更奇,卫生界大报“健康报”爆料:一外科主治医师患门脉高压症并脾亢,自己的外科主任,为其手术摘脾,居然误切其左肝而代之。犯下“弥天大罪”。试想,就算这术者糊涂至极,那手术组的助手和护士们,也一概如此无知!?肝脾不能区分,还是主任医师!荒诞!谁能相信这出怪剧呢? 这是在欺世蒙人、毒化医患关系,给现代社会抹黑! 诚然,在“一切向钱看”的大潮中,医界也确有见利忘义者,败损了医德,失信于社会,是医患关系混沌失序的重要导因。如今,“医闹”和“保安”( 准警察, 也配备有电棒和手铐 ) 对峙, 司空见惯。 医生被打致死、致伤、致残,屡见报道。行医者胆战心惊(甚至戴头盔上班,奇景怪象!),如履薄冰,双方防范,视若劲敌。古训:“医生有割股之心”,白衣天使圣洁、高尚,未曾料当今中国医道不尊,一至于此。难怪近来有人呼吁:还医院以清静,还医生以尊严! 这远不是早年那个从医时代了,我的隐退,或为智举。 但,老爸终究丢不开他从事一辈子的临床医学,他仍然没有最终选择下课。 医学是老爸无法割舍的情结。
个人分类: 风雨春秋|3897 次阅读|9 个评论
折断翅膀的白衣天使
热度 8 zywsict 2014-4-27 19:06
记得小时候,在我的印象中医生是 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不知几何时,医生这一名词和“校长”、“教授”、“专家”等一起陷落。不知不觉就成了“高收入、黑心、吸血鬼”的代名词。当然这里面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比如医疗体制问题、医闹问题、医生的职业操守等问题。我不想深究这里面的原因,但我可以用我自己的亲生经历才谈谈我个人的对医生的看法。 由于自己从小体弱多病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医生,从乡村小诊所的村医,到大学校园的校医,再到国内著名专科医院的专家,几乎接触了国内所有层级医疗机构的医生。这些医生有温和善良、态度良好、处处为病人着想的,也有那些表面温和,实则想压榨你一把的,更有甚者的是那些脾气暴躁、对病人极不耐烦,处心积虑地想从患者身上捞油水的。 记得2007年自己一个人在重庆,不知吃了什么的缘故,引起肚子疼,疼痛难耐就直接到当地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就诊。医生接诊后就要求住院,住院检查后说我得了肠胃炎,住院九天还不见得好,心想不对啊,怎么一个肠胃炎九天还不得好。后来就索性出院,出院后第二天全身长了很多小红点,就直接到医院找主治医生。可是那个狗日的医生就是躲着不见我,连联系方式也找不到,他的同事建议我去他们医院的皮肤科看看。当时疼痛难耐,也没有亲人在身边,所以也就没有继续找他。还是治病要紧,到皮肤科医生说我得了过敏性紫癜,就给开了三天输液的药。输了三天也不见得好。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就忍着病痛回福建老家了。回家后医生确诊也是过敏性紫癜,当天输完液后肚子就不疼了,而且也能够正常饮食,晚上也睡得着了。住院两个周后,医生给我开了三个月的药,就出院。我真纳闷一种常见病怎么会误诊呢,后来诊断对了,为什么用药又不对呢?这太他妈匪夷所思了。 更悲惨的一次当属2011年2月在安徽合肥,当时咳嗽、低烧差不多一个月都没有好,后来检查有胸腔积液。当时就慌了,就到离科大西区不远的安徽省肺科医院就诊。记得那天是周末,医院冷冷清清的,突然有个人出来,问了我几句,就直接将我带到了该医院的第六病区,一主任医生接诊,做了CT,就要求住院。当时我特意问了他大概多久能够出院,他打包票回答说:“两周就可以出院了”。住院后,发现没有病床,医院走廊和房间内都塞满了小病床,床的宽度大约为1750px。住院25天后,病情没有好转,反而有点恶化的趋势。在没有住院前这医生态度特别的温和,可亲。可是住院后,我问他,他总是爱理不理,问多了他也不耐烦,更让人气愤的是,那里的护士长居然说我们这里治不好的病,其他地方还会治得好吗?后来一气之下,就出院了,跑到上海去。到上海后,才真正体会到看病贵与看病难,当时自己不懂世事,也不懂得社会现状,到上海市肺科医院就诊时,医生开了住院单,并且开了几天药,就叫我们回去等住院通知。我等啊等啊等,就是等不到住院通知,多次打电话询问,说至少得等到一个多月才轮到我。这次真急了,忽然像顿悟了一样,得找关系啊,找了一个熟人,他打了一个电话,我第二天就住院了。住院后,才发现很少人是正常渠道进来的,要么是有点小关系,要么都给医生塞了不少的红包。在这医院有一点是肯定的:医生的态度非常的好,对病人是非常负责,和之前的安徽省肺科医院的医生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这次比较幸运住院两周就顺利出院,虽然后期还得吃一年多的结核药。 上面的两个实例说的都是大病,现在说说我得小病的就诊经历。由于2011年得了那场大病,致使自己的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每当自己学习或者工作累的时候,扁桃体就容易化脓。每次发病都高烧,达到39.5 ℃ ,当时对这个病不了解,也比较害怕,到三级甲等医院就诊,医生首先给你开一系列的检查,然后告知你扁桃体化脓了,并且问你要住院吗?当时就慌了,又要住院,好在马上反应过来,直接回答不住院。然后医生就给你开一大堆药,有输液的消炎药,还有什么提高免疫力的,吃的消炎药,退烧药等等,费用就差不多一千。 到医院看病,尽管你得了小病,医生希望你住院的事,我都不记得自己经历过几回了。而我哥们也曾亲身经历过,他上次屁股上不知道长了什么,到医院医生也要求他住院,好在他也拒绝了,输了四五天液就好。 以上说的实例都差不多都是负面的。我现在说说正面的实例,2014年4月23日,我的扁桃体又化脓了,这次我没有去医院,本来打算去小诊所输液的,但去的时候它关门了。后来就想到旁边的大学校医院碰一下运气,接诊的女医生确认我扁桃体化脓了,但她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给我输液,而是给我讲了一堆道理。她说:“作为一个小伙,扁桃体化脓了,就直接想到输液,你就没有想到吃药也可以好吗?你是不是不久之前也得过同样的病?”我说是啊,40多天前也得过,不过输了三天液就好了。她又说:“这就对了,你这次要输液的话,我想你期末考试那段时间还得再来,你应该要扛住,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不然你这样反反复复地输液,病菌会产生抗药性,以前输三天就好,以后可能要四、五天甚至更长时间才会好。”在她的建议下,我没有坚持输液,而是按照她的要求回去吃药,费用很低哦,只花了三十块钱左右,这比到医院的差不多一千少多了。今天终于扛过去了,快恢复健康了,在此衷心感谢这位女医生,你不仅治好了这次病,而且给我灌输了一个非常好的理念。 如今的医患关系非常的紧张,想通过改变体制来缓和这种关系还遥遥无期。但是作为患者和医生双方都能够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作为医生如果你坚守职业道德,做一个“白衣天使”,而不是利欲熏心的话是完全可以赢得患者的信任。同样的一个小病,本来可以不用住院,甚至不用输液,就可以好的,你却首先要求患者住院,这不仅在心里上打击了患者,给患者脆肉的心里增加恐惧感;而且也有损你光辉的形象。作为患者需要对医生多一些理解与支持,不要大吵大闹,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医生身上,毕竟他们明天都接诊很多患者,工作量巨大,工作压力也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75 次阅读|20 个评论
改善医患关系浅见
热度 6 j6789 2014-3-10 15:29
改善医患关系浅见 周 健 造成目前这种恶劣的医患关系的原因还有很多,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样,如何缓解这个状况,更需要有兴趣者(无论来自哪个方面的热心人士)提出新的观点。个人这里贴出的还是一则旧文,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您的高见。 显而易见,在当前的医患关系中形势中,极少数缺乏职业道德的医务人员是紧张医患关系的制造者之一,但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却是紧张医患关系的受害者。尽管在医患关系的协调过程中,医务人员是重要的一环,然而仅仅靠医务人员是无法全面改善目前这种紧张的医患关系的。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要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就是需要全社会关注和行动。对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而言,首要的是协助医务人员摆脱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困境,重树职业信心和自豪感,构建起适合医务人员轻松开展工作的环境,从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 主管部门 近几年来,主管部门推行了一系列新的医疗工作制度,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医疗质量,满足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其中,也包含了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的初衷。然而,在这些新的制度中,有一些确实也给医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困扰。为此,提供如下建议考参考。第一,主管部门在创新或引进新的医疗管理理念的时候,一定要更多的考虑中国的国情,比如中国国民的知识水平、法制意识、经济状况、文化习惯等等因素,只有适合国情的新政策才能收到更好的实际效果。第二,主管部门在制定新的医疗工作规章的时候,应该多深入了解医务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以利规章的顺利落实。第三,主管部门在思考解决医疗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时,不仅要从自身行业的角度来看问题,更要从全局和全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减少决策重心的偏移,提升决策的有效性。第四,主管部门应该采取一定措施,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 在医学科学中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当今医疗技术还对一些疾病束手无策。医疗实践中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包括意外),其中很多因素是医生无法预见和控制的,水平再高技术再好的医生,在面对这些因素给医疗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时,往往也是爱莫能助或者是无能为力。这些不利影响的产生,不是医生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医生不承担任何责任。教育公众了解医学科学的复杂性和局限性,充分认识到医疗实践中的不确定因素所致不良后果产生的可能性。第五,目前国家正在酝酿医疗卫生改革的新方案,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在新的医院管理政策中,适当考虑如何为医务人员构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第六,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重新认识和评价从事高风险、高技术职业的医务人员的经济收入水平,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他们与国家垄断行业(例如电力、电信等)的员工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因而,应当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提升他们(特别是基层的中小医院的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让他们艰辛的智力和体力付出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这一点也是帮助医务人员走出困境、重塑职业信心的重要一环。 医院管理者 无论是国家的法律法规,还是主管部门的政策规章,最终都要通过医院管理者落实到医疗工作之中。因此,医院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原则和方法,对医务人员的影响是较大的。从医院管理者的角度,怎样才能更好的通过制度层面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建立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一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当今医院管理学术界和医院管理者中,“以人为本”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书籍、杂志、研究报告和演讲词中经常可以见到这个词。然而,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真正能够落到实处的却太少太少。“以人为本”首先是以医务人员为本,其次才是“以病人为中心”。西方管理学专家有一句名言:你希望你的员工如何对待顾客,那么你就该如何对待你的员工。所以,在医院管理实践中,仅仅抓住约束医务人员的各种规章制度是不够的,而应该给医务人员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尊重、理解、支持和关怀。只有在医务人员成为了医院管理者的“中心”之后,那么才有可能通过医务人员去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第二,在实施医院经营管理制度时,应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实践中,尤其要注意现行的一些医疗服务定价合理性的欠缺,导致对“公平性”的影响。第三,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应该积极开展科学、规范的全成本核算,为医院的全面科学管理奠定基础。第四,逐步实施岗位管理、绩效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相对公平、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分配办法。第五,医院管理者应该关注两个基本的建设目标:一是医院整体事业发展处于本地区同行的前列,二是医院员工的收入在本地区内达到相对领先的水平。从医院管理者的角度而言,这几条措施是为医务人员建立起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的必不可少的措施。 传播媒体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公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多少显得有些茫然无助。于是,传播媒体对公众在信息了解、认知和判断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化妆品“白大夫”的诱人广告,到造成一些消费者受到该化妆品中的有害成分的伤害,可见媒体的影响力不可小视。那么,对于如何帮助医务人员走出从业困境以及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该有何作为呢?一是媒体既要讲真话,更要讲实话。这里所说的实话是指完全符合事件的原始真相的话。二是媒体发布信息应该遵循谨慎严格的原则。尤其是对影响面宽、涉及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信息,更应从严把握。三是媒体在保护公众身心健康与安全方面,应该承担起一些相应的义务,加大这方面适合信息的传播力度或传播范围。四是媒体从业人员在面对医疗这个高风险、高技术且涉及面十分广泛的行业时,应该严格遵循自己的职业操守。在关注不良的典型事例的“眼球吸引力度”时,也要重视对行业、对社会的复杂影响。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认真实践实事求是、全面调查、综合分析、正确判断的工作作风,避免断章取义、道听途说、采信片面之辞、不懂不问、贸然下结论等现象的发生。五是媒体既有曝光医院或医务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权利,也有弘扬优秀医务人员先进事迹的义务。另外还有一个义不容辞的职责,那就是教育引导公众对医疗服务的高风险性、高度复杂性、人体生理和心理存在个体差异性、医疗实践中有的不确定因素导致的不良后果是医务人员无能为力的、医生是人不是神、医患双方之间是平等的,只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正确途径等等观念有足够的认识、理解和认同。 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自己该有何行动呢?第一,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长期坚持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健康,以便从容应对职业的种种压力与挑战。第二,遵循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防止自身在院内受到病菌的感染。第三,学习和掌握一些适用的心理放松技术,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第四,坚持学习医学理论,不断提升实际工作能力,保持良好的职业责任感,严格遵循各种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以及医院的各项工作制度,认真履行自己的职业使命,尽最大努力发挥最好的工作成效,从而减少或杜绝各种不良医疗事件的发生。第五,充分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树立起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团队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完成职责任务。第六,尽管职责关系人命,而且面对病人不断入院出院的循环,医务人员自身应该尽可能有一个平静中包含热情、谨慎中包含自信的心态来应对职业的压力与挑战。不能让持续不断的工作压力(包括工作数量、病人病情的复杂、治疗工作的难度、病人和家属的高期望、防范医疗纠纷等等)成为一个导致自己心理情绪困扰的原因。第七,建议医务人员最好不要超负荷工作,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肯定会给自己的身体或心理带来不良影响。同时,长期超负荷工作也会增加出错的几率,从而引起发生医疗纠纷的概率升高。第八,医务人员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都可能要受到各种因素(例如工作中的职务提升、职称晋升,家庭中的家人身体健康状况、子女上学就业等等)的影响和刺激。对其中的压力和困扰所带来的影响,应该及时采用心理学的保健技术(如转移、发泄、倾述等)予以应对。从而减少心理负担,保持良好心态。第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和病人及病人家属多做沟通、说明、解释工作,增进相互理解与相互配合。 社会公众 不言而喻,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仅对医务人员开展工作不利,也会给病人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病人和病人家属是医患关系中的另一方,任何公众都有可能是未来的病人或病人家属,所以要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有赖于公众的积极参与并采取恰当、合理的行为。其一,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公众应该了解一些医疗信息。医疗信息不仅包括哪家医院或那个名医生擅长治疗某种疾病,还应该包括前文所述的一些基本医学规律,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心态去接受医疗服务。其二,无论是病人或病人家属,对一个完美的医疗效果的渴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样,对于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来说,他们也希望每一个病人都能实现这个完美理想。同时,他们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也希望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能达成病人理想的实现。然而,事实上实现这个完美理想是一个概率性的事件,医务人员只能尽最大努力去争取实现这一完美理想。对于医务人员努力之后仍然无法达成完美理想实现的事件,这既是医务人员不愿看到的,也是病人或家属不得不平静接受的事实。其三,公众应该明白:医生不是神,名医也不是神。换句话说,医生不是万能的。即使在当今这个医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仍然有一些疾病是医生无法治愈的。每当此时,医生与病人或病人家属都处于同样的无赖之中。对此,只能希望公众的正确理解。当然,无论如何我们也同样坚决反对医务人员不负责任或者玩忽职守的错误态度。其四,公众应该明白,医疗服务与普通消费服务是有很大差别的,进入医院和进入超市接受服务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例如你在某个商场购买货物后,按照协议约定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退货。然而,某个病人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后,如果你也提出“退货”(也就是要医生恢复你手术治疗前的状况)就是万万不可能的了。正因如此,病人和家属都不能把在商场接受服务的心理带到医院里来。其五,医务人员与病人和病人家属都是平等的关系,绝对不存在谁是谁的“上帝”的关系。医患双方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达成良好医疗效果的实现。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复杂的,主管部门在近几年花了很大的力气来改善医患关系。但是,仅仅抓住医务人员一方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其他层面的配合。同时,对于医务人员也不能一味地约束、制约,还应该采取务实的、有效的多种方法,来逐步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作者联络 Email:zhou6789@21cn.com
个人分类: 医疗纵横|3254 次阅读|14 个评论
恶劣医患关系中医生的困境
热度 32 j6789 2014-3-7 09:03
恶劣医患关系中医生的困境 周 健 近几天,新闻报道广东潮州又出恶性医闹事件,感概之余,翻出一则旧文章(其修改稿已经在《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发表)贴出,希望社会能够更多的了解医生的处境。 在东方,中国古代有一句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名言流传千古,激励着无数的贤人志士,投身到了为民众的身体健康谋福祉的事业中去,也成就了一位又一位医圣。在西方,一个希波克拉底誓言,也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将仁慈、博爱、尽责的阳光雨露洒向人间,更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名医。光阴荏苒,时光飞逝。在21世纪的今天,尽管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渗透到医学科学之中,过去一些无法诊断和治疗的疾病,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得以治愈。然而,任何先进的医学技术的使用都需要医生的积极参与,才能最终让病人受益。无论技术如何飞速的进步,也不管时代如何更迭,医者那颗博爱尽职之心却永远是人类繁衍昌盛的一盏明灯。然而,在当今中国,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医疗卫生改革的措施,如发布和执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推行“病人选医生”制度,要求医院贯彻“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方针,提倡“病人的知情权”,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等等。据媒体报道,国家主管部门的官员还在一次会议上说,导致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导原因在医方” 。与此同时,国家对医院的投入在减少,直接导致了医院普遍采取了种种经营管理措施。这样的情形,对于医生的从业环境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种种复杂的原因,致使医生的职业使命感严重受挫,昔日的“白衣天使”,当今变成了“白狼”,医生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妨仔细来看看医务人员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困境。笔者在此首先申明两点:第一,提出一些医务人员之外的、严重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问题,旨在为构建真正和谐的医患关系寻找一些新的途径。第二,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意谓着医务人员就可以对工作不负责任、掉以轻心、疏忽大意,甚至玩忽职守。同时,也不是为医务人员推卸工作责任。对于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职业操守等等,不仅国家已经有详细的规则制度,而且研究人员也早有种种详细的论述,本文不予涉及。 一、一个被忽视的医学基本规律。 医学科学发展到今天,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巨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比如对我们人类自身的大脑更深层次的构造、功能和实现机制等方面,就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同样,对一些疾病的认识,至今我们仍无明确的结论。同时,也有一些疾病,对我们当代的医学科学而言,还是束手无策的。在今天,无论我们的医生如何尽职尽责,仍然还是有无数的病人,在医生的无奈之下,撒手人寰。即使是已经有了确切治疗方法的某一些疾病,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的实施,也会受到许多不可控制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换句话是,也就是同一个疾病,一个病人的治疗效果可能很好,而在另一个病人身上却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得到同样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医学科学何时能够全面的解决人体健康问题,这可能还需要一个很长很长的时期。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在医学科学中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医学中也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医生无法也没有理由保证能治好每一个病人。 二、对这一医学基本规律的认知 。对于这个基本规律,医生自然是有清醒认识的,但是他们却无法将这样的基本规律,对病人说明白。一方面,如果病人或家属听到医生这样的解释,有的人可能认为医生的水平不高,有的人可能认为医生在推卸责任。尤其是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不仅没有通过种种努力,将上面所述的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向公众进行宣传解释,造成了公众对医学科学的片面认识。对于病人到医院就医,他们都有一个基本的心理定势,那就是病人到了医院,医生就必须将病人治好。反过来,政府主管部门却在简单的提倡“以病人为中心”“病人选医生”“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等等新举措。笔者提出这个问题,不是反对这些新举措的实施。但是,这样的新举措要能真正有效的实施,就必须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绝大多数社会公众都能对上面所述的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有清楚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并且公众也适当掌握了相应的信息,以及道德观念和基本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准。否则,这样的新举措将很难收到什么实际效果。因此,正视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重要的是要让绝大多数公众对此有正确的认知、理解和认同,并且能够与医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减轻对医生的精神压力,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目的。为此,就需要政府动员尽可能多的宣传媒介,广泛的宣传这一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逐步能够让绝大多数公众能够自觉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来处理伤病的救治。当然,笔者在此提出这个问题,意在说明一个被严重忽视的现实问题,而不是说医务人员就可以对工作不负责任。对于医务人员的行为守则,国家有关部门已有明确的规定。 三、病人就诊的心态及其典型行为。 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痛苦,患病需要到医院就诊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虽然病人和家属总是带着种种不同的心理走进医院,但是一些常见的不同群体却常常带有相类似的心理去就诊。这些种种的心理,对医生和整个医疗行业来说都是有着较大的影响。所有人群共有的两大心理是:一是找最好的医生,二是尽快治好疾病。对于极少数富人阶层来说,他们的心理是:第一是不惜任何代价,比如2005年末媒体报道的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据说病人家属曾花费巨额资金,请北京的医学专家坐包机到哈尔滨会诊。第二是要求国内最好的医生。第三是要求最好的医疗条件。对于一部分参加了医疗保险的人群来说,其心理可能有这样几点:一是不担心医疗费用的支出,个别人甚至还希望从医疗保险中捞到一些好处。二是希望尽可能到好的大型医院。三是尽可能选择最好的医疗条件。四是占有尽可能好的医疗资源。这两部分人群由于种种的原因,他们可能会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非专业的医学信息感兴趣,并对其中的一些内容有所了解。比如国家颁布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病人为中心、病人可以选医生,病人有知情权和选择权等等。由此导致其中的一些人产生了这样的心理:我有钱进了医院,医生就是为我服务的,我是上帝,是我出的钱养活了你们,所以你们只能做好,让我满意!你不能出错,否则我要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甚至还包括《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告你!另外的大多数人所组成的群体,也就是自身经济状况不佳,也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人群,他们的心理又有一些特点:首先是希望花钱越少越好,有一些人甚至希望不花钱最好。其次是希望有尽可能好地医生为他们服务,另外是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治愈疾病。此外,还有少数贫困人士,可能由于没有钱治病,他们就盼望着免费的医疗救治服务。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论处于什么层次的人,对于上文所说到的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而言,要吗是完全不了解,要吗是了解也完全不能理解和认同。因为人们进医院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希望就是:尽快将疾病治好。谁能容忍那些医学科学中的个体差异、不可控制的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问题(尽管这是一些概率性事件)降临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人们总是认为既然是医生,就必须保证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那些个体差异、不可控制的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问题,医生的工作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治好病人。我们不难想象,病人和家属抱着这样的想法去就医,怎么能够有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来完成疾病的治疗呢? 四、医务人员的普通职业压力。 医学是一门高风险的职业,对从业者来说,无论是在智力、心理,还是能力和知识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心理和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更为重要,比如医学科学要求从业者严谨、准确、细心、耐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和较强的逻辑性等等,这些都与人的心理特征和能力素质密切相关。然而,我们国家在招医学生的时候,唯一考察的只有知识水平的高低,其它诸如心理、能力特征等从未考察过。这对于我国医疗技术队伍的培养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先天缺陷。一个医学生,几年艰苦的学生生活结束之后,幸运的找到了一家医院开始工作,真正成为了白衣天使。这时候的医学生,往往满怀希望和激情,渴望有朝一日成为一代名医。然而,接下来的现实生活却令他们无所适从。首先是5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科室轮转,24小时值班,查病人,写病历,与护士协商,与病人沟通,还有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外语学习、电脑培训等等,真可谓忙个不停。然后是准备论文和科研成果,参加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获得通过后,在医院的岗位许可的情况下,可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再下来的工作就包括了医学教育、自身的不断学习与提高,如果有机会的话,参加上级医院的进修学习。这样经过5年以后,就要准备科研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通过后,由岗位空缺的可以获得聘任。接下来,再干5年,就可以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了,同样通过评审,医院岗位有空缺,可以获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聘任。不过,这还仅仅是一个医务人员常规的职业发展情况。在这过程之中,他们就像其他的专业技术工作者一样,还要遭遇到种种常见的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问题所带来的影响。比如,高度的精神压力、身体的疲劳、长期面对痛苦的病人带来的情绪影响、与普通人一样的家庭、孩子、夫妻关系等等所带来的种种刺激。 五、医务人员的特殊职业压力。 医务人员除了普通的职业压力外,还有一些不得不面对的特殊的问题。例如,他们刚刚从学校出来的几年中,尽管学过了理论一些知识,然而要在实践中如何正确、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还得向高年资医务人员学习。随着国家对医疗事业的经费投入的逐渐减少,绝大多数医院都实行了种种的经营管理措施,一般是按照医务人员的业务收入多少来计算奖金或效益工资,有一些医院这笔奖金或效益工资在职工薪酬中所占的比例甚至超过50%。由于医务人员的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医疗业务工作。所以,工作量越大,自然收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年资医生对新来的住院医生的教育和培养就难免受到影响,因为他们培养住院医生就意味着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和减少自己的收入,特别是外科等手术科室,这样的情况更为明显。所以,现在的医院里高年资医师,尤其是兼有行政领导职务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把持甚至垄断专业技术,例如在许多医院的外科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主任没有做的手术,科室里的其他人是绝对没有资格做的。如果你很幸运,已经成为了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这并不表示你在职业发展上没有任何障碍了。目前,所以的医院的临床科室的中层干部都是采用的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由一人担任。在医院中,一个科室的技术发展方向和项目,都是在科主任的建议下,通过医院的管理部门确定的,因此无论是为了自己的收入还是为了自己的专业发展,科主任都是首先选择自己从事的专业,科室内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方向就不得不向后靠了。同时,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医疗工作往往需要仪器设备的支撑,而医院是否投资购买某一仪器设备,往往是科室主任的意见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医务人员的工作成效直接来源于病人多少,而一个医务人员病人的多少,除了它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外,还有一个不可轻视的因素:那就是医院是否将你推荐给社会和公众,比如评选各种先进、岗位能手、优秀专家、好医生、劳动模范、白求恩奖章等等,在媒体上亮相,让大众知晓等等。每每在这个时候,往往都是科室主任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中国的医院里普遍存在“一山难容二虎”的现象。不过,笔者认为这样的问题存在,原因主要在医院管理层。在这里说明这个问题,只是想说明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一些令人尴尬的职业压力。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医务人员的工作是有很大影响的。 六、病人的高期望与医务人员的无奈。 病人来到医院就把生死托付给了医务人员,而且病人和家属由于缺乏对医学信息的更多了解,特别是对上文所说到的医学的基本规律的认识和认同,总是抱着最完美的目标来到医院,总是认为医院能把病人治好,或者说医院应该把病人治好。但是医疗工作的定律却是:医院只能治好一部分病人,还有一部分病人是无法治好的,甚至有的病人会在医院里死去。尽管针对每一个病人个体来说,希望治好疾病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是每一个病人都能达到这个理想的目标。因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还不得不面对一系列专业技术实施方面的、仅靠自己努力是无法克服的问题。第一,由于上述的原因,病人和家属的不合理的目标设定,必然会给医务人员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由于医务人员也是普通的人,照样具有人所共有的心理情绪问题,所以这样的压力对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或多或少会带来不利影响。第二,随着国家普法运动的开展,公众的法制意思不断强化,特别是国家新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以及一些媒体对医疗纠纷或事故的渲染报道,医务人员对医疗纠纷或事故无不感到紧张、害怕,甚至恐惧。因而,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得不时时事事、处处小心谨慎,甚至采取一些保守的、过度的措施,来防止纠纷或事故的发生。对于医务人员发生纠纷的后果,声誉受损失、收入受损失、停业、坐牢、遭到病人家属围攻、遭遇不明身份的人的殴打或杀害等,已是屡见不鲜,医务人员已是人人自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心理环境中,医务人员开展工作的困境是不难想象的。第三,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一些新的管理措施,由于严重脱离我国社会目前的实际情况,反而给医务人员带来不应有的困难,也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带来不利影响。比如尊重病人的“选择权”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众所周知,医学科学是一门理论系统深奥、操作技术复杂的科学,即使是医务人员在大学本科毕业以后,都还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应付工作之需。那么,现在我们要病人来做出“选择”,病人该依据什么来作出选择呢?当然,如果病人自己就是医务人员,其所患的疾病还必须是他或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范围之内的,那么让病人做出选择应该是可行的。然而,绝大多数病人不是医务人员。换句话说,对于绝大多数病人是缺乏做出选择的基本条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信息不对称,即使病人是一个知识分子,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学习成为一个专业的医务人员。所以,让他们来作出选择是不恰当的。现实的情况又如何呢?目前,在我们国家不少的医院里,不少医生(包括一些大专家、大教授)都在实施尊重病人“选择权”的措施,就是把各种可能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各个方案的利和弊,都一一向病人或患者家属交待清楚,并由病人或家属做出选择。这时,病人或家属可能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自己根据医生的说明选择一种(应该说这种情况所占的比例应该是很小的,因为这种选择要承担很大的压力和风险,何况普通人更是毫无这方面的经验),二是请医生做出选择,医生自然会强调“这是国家的规定,由你们自己选择,我们无法为你选择。”因为,医生在做选择时,同样要承担压力和风险,何况现在的病人和家属通过法律维权的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纠纷或事故的恐惧,也影响了医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四,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导致的问题也会对医务人员正常开展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现在大多数社会公众都知道,国家有一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时,其中有一条处理原则是,可以由双方协商解决。也正是这一条规则,既在当事人中燃起了医疗纠纷调解的高度热情,也实实在在给医院和当事医务人员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位60多岁的男性病人,因为普通内科疾病住院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行动完全如常。一天中午饱食之后,在没有征得医务人员同意的情况下,自己高高兴兴去浴室冲凉,结果发生心脏猝死,经抢救无效死亡。病人家属召集近百人到医院,要求协商解决这个问题。持续数十天,严重影响了医院工作的正常进行。不言而喻,这些状况的存在,显然会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七、结语。 众所周知,医疗工作人命关天。不仅仅是病人和家属对医疗抱有如此强烈的美好愿望,包括医务人员自身,在患病的时候同样也有这样的心理期望。但是,现实的状况却是,医学科学仍然对一些疾病的治疗缺乏有效的手段,即使是存在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医务人员也无法保证每一个病人都能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因为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种种不可控制与不确定的因素,是医务人员无能为力的。当然,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严格执行各种操作技术规程和规章制度、忠于职守、竭尽全力为病人争取最好的治疗结果是一种职业责任。因此,在讨论医患关系的时候,必须注意上述两个前提。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过去长期忽视了笔者本文中提到的、医务人员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困境,这些困境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满意度,医生工作满意了,才能有效的提升病人的满意度 。本文提到的困境,主要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宣传教育和政策制定、就医者的心理期望、如何面对医疗过程中不可控制和不确定因素对医疗结果的不利影响等等,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各种媒体和公众自身,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妥善解决这些困境,为真正创建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开辟出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南方日报.2005-10-01,(4) 2. 顾松涛等. 临床医生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和意义.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613. 作者联络 Email:zhou6789@21cn.com
个人分类: 医疗纵横|7465 次阅读|83 个评论
简述美国的医疗系统和医患关系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4-3-4 05:41
简述美国的医疗系统和医患关系 蒋继平 2014 年 3 月 3 日 美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国家, 其医疗体系也不例外。 笼统地来说, 美国的医疗体系主要是以私人医生和诊所为主体的一整套运作系统。这个系统的特色是: 私人医生和诊所遍布城乡各地, 主要是帮助民众解决一些基本的健康问题, 专科医生和大型医院合理布局, 主要是帮助病人解决特殊的和重大的病情。 私人医生和诊所可以是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 家庭医生( Family Doctor )可以看成是患者的家庭成员或者朋友。病人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医生。 一个家庭可以选择不同的家庭医生。 比如说,丈夫选择一个男医生,妻子选择一个女医生作为家庭医生, 未成年孩子选择一个儿科医生作为家庭医生。 也可以全家人选择同一个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的一个鲜明优点是: 医生和病人之间有着很亲密的关系。 病人的挡案都在同一个医生那里,这个医生和他的助理以及护士们对他们的病人的情况了如指掌。 家庭医生是经过全国医疗机构严格训练和考核后获得营业执照的全能型医生。 他们对一般健康问题都有基本的医学知识和解决的手段。 当遇到比较特殊的健康问题时, 家庭医生会将病人推荐给其他的专科医生( Specialist )。 在美国, 选择家庭医生是很重要的一个生活方面。任何家庭成员, 不管是身体不适, 还是正常的健康检查, 除非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一般都必须先到家庭医生那里去检查。 即使到医院的专科医生那里去接受专门的检查, 事后, 那位专科医生也一定会把病人的情况如实告知病人的家庭医生的, 他们会共同商讨一个最佳治疗方案。 家庭医生对客户负有全面的责任。 他们对一般的感冒发烧之类的常见日常生理病害都有实际处理的能力, 他们负责给病人开药方, 他们也可能做一些简单的化验, 但是, 在大多数情况下, 遇到疑难病症,他们只是把病人介绍给他们认为比较可靠的专门诊所或者医院来做比较复杂和高级的化验和仪器检查。 那么, 病人如何知道这个家庭医生是否信得过呢? 或者碰到医德不良的医生怎么办? 首先, 美国的医生在获得独立的医疗执照之前, 都必须通过严格的职业训练和考核。一般来说, 在知识, 技术和职业操守方面都不会有大的问题。 其次,市场机制决定医生必须凭真本事立身职场。 这是因为病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家庭医生。 要是一个医生的医术不行, 或者道德不好, 那么, 他 / 她的名声和信誉一定不好,病人就会自动离开。 没有客户, 医生就没有收入。 在美国,只要有客户, 即使客户平时身体健康正常,很少来看病, 但是, 几乎每年都要做一次例行的健康检查, 这必然是一笔收入。 所以, 争取客户, 树立良好的信誉, 是家庭医生的唯一选择。 再者,美国的一些公立机构为大众建立一些公众监督体系, 患者可以在这些监督体系上发表自己对医生的评介。 病人可以根据这些评介来选择自己的医生。大医院对自己雇佣的医生更是进行严格的评估。 他们会及时地向病人征求对某个医生的看法。 这种做法对提高医生的服务质量是很有效的。 还有, 医生一般不能给病人乱收费。 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病人都有健康保险。 医生必须首先将医疗帐单送到病人的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根据统一的标准给医生付费, 病人用不着自己操心医疗费用的问题。 最后, 如果因为某些特殊原因, 出现了医疗意外, 病人可以通过法律程序与医生或者医院交涉。 法庭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决定的。 在这样的运作体系下,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和谐的, 很少会出现医患纠纷。 打个比方, 美国的这种医患关系, 好像中国古代的皇室御医关系, 医生和病人之间相互很熟悉, 关系很亲密,病 人的地位就好像是皇室成员!
个人分类: 社会体制|8963 次阅读|8 个评论
言论 “小钢炮”也不错
热度 2 ffjjaa 2014-1-18 20:31
言论 “小钢炮”也不错 范建 早就听说饶毅,他在科技界最早出名,好像出自于他和邹承鲁院士等联名炮轰科技部的文章。看着那样的文字,真刀真枪,一针见血,实在过瘾。当然,这种刮骨疗毒式的望闻问切,不是胡说乱说,而是有根有据。溯往,有李时珍的典籍。当下,有临床案例。稍嫌不足的有可能在“医患关系”的处理上急了一点,导致方式、态度等问题的出现,你让人不舒服了,还不引火烧身? 炮轰是痛快了,大众媒体的传播和网络、人际的传播,也使关心它的科技界过足了交头接耳的瘾。但饶先生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饶毅有话要说的文本方式,是用一种过于直露而不含蓄的作法表现的。因此,难免遭到指摘。比如,他对转基因的看法,对科技界出现种种不正当的现象等,就不如有些人来的圆滑。这怎么不会被几千年的旧有的传统文化所形成的糟粕所淹没? 我没有见过饶先生,但他的犀利文字,口无遮拦的发声,使我联想到小钢炮。几句话一出,像能扫倒一片。字里行间,说一不二,一发发炮弹,还真有点子母弹的味道,扔下一个,就会撂倒一片哪。 当然,细细看看,饶先生小钢炮式的语言或许有些偏激,但也无妨,真要是那么滴水不漏,还谈什么百家争鸣呢。饶毅们关心学界的时事,总想治治知识份子身上的“太监状式的牛皮癣”,仅这点,应该为他喝彩! 仔细想想,一个搞科研的顶级海归人士,本身的科研、教学还有管理,就已经头绪纷繁了,可他精力咋就那么旺,还专门拿出时间写那些有人看来“不务正业”的科普、论辩、建议云云,不仅有水平,还有胆量。不怕被人狗血淋头,不怕当不成院士,不怕被摘了乌纱帽,这就了不起!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饶毅的不讨人喜欢的文本,就去指手划脚,就去奉劝他梳清商榷的空间。真要是那样,把人的棱角特色磨光了,那就不是饶毅了。 由饶先生的写文和发声,我就想到早先某部委有位女一号领导,人背后送她外号“小钢炮”(当然不敢当面说)。为什么不敢,这个原因都知道。其实,说女一号是“小钢炮”,是因为她平时谈话作报告,言词激烈、犀利,不留情面,像小钢炮一样嘟嘟嘟嘟嘟,叫不少人招架不住。当然,说她小钢炮有褒有贬。褒的成分也不在少。女一号敢于直言,不留情面,哪壶不开提哪壶。我曾领教,在公开场合,她为一位当年著名的海归回国后想进某科研单位而处处碰壁而打抱不平,当那海归春风得意后,她还怒斥加挖苦地讥讽当时的绊脚石。对一些“七老八十的院士”她早有请其让贤的忠告,看来她的得民心的预见果然超前。然而我就想,“小钢炮”的话虽冲,但在媒体上,却从来没看到过有她的负面报道。 这两天,饶毅写了“《77、78、79那三届中国记忆》之‘三十年后可以为中国做什么’”的文章。文中的“太监式文化”提法很形象。 字里行间,可见饶毅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国外批评、抱怨,不如在国内批评、在国内做具体工作”,这也是切肤之痛,更是至理名言,听起来自然亲切。像是一个在自家房间里,看着亲人做事说话还“真可气”的一种抱怨! 可贵的是,饶毅道出了要讲真话而不讲假话,不被传统糟粕的染缸所浸染的真谛。 曾几何时,中国人都陶醉在五千年的文明史的大话套话中,沾沾自喜于中华数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殊不知,正是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我们也在不知不觉地继承着许多传统的糟粕。就像在健康的肌体上防不胜防地长出了肿瘤一样。比如,请客送礼,从孔子谆谆告诫家长上学要从送“几斤束修”开始;明争暗斗的权术来自于诡谲的宫廷政变。阳奉阴违,明里一盆火,背地里使绊子的招数,也出自我们的文化经典。难怪柏杨先生把这种传统的劣根性比作“丑陋的中国人”。 饶先生敢于揭开疮疤,他在文章中勇敢地坦露“不做背后说人、撕开公开摆出‘太监状’的嘴脸”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一种大义凛然的正气。如果做人先锋的知识界人,能像饶毅那样亮明态度,“我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不是为了大家同意我的观点,而是不需要隐瞒自己的观点立场,也是向‘太监化’的文化习俗宣战,恐怕是我可以努力为中国做的贡献,” 我们不必悲观看不到那一天的到来。我们相信曙光就在前面。想来,饶毅和那些同道已经给了人们一个信心,“因为我相信,虽然目前对此有很多借口,但大多数中国人不可能永远以公开摆“太监状”为荣。” 说得真好。谢谢您,饶毅带了个好头。
216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1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