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普创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什么样儿的科普才算好科普?
热度 10 cherrylu1960 2017-10-16 22:29
科普是大事儿,科普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关系安定团结,正确的引导至关重要。 首先声明一下,“什么样的科普才是好科普”,这个题目太大,其实俺是没有能力做出准确回答的,其实咱也有很多困惑。只是每天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大量科普内容的熏陶,突然有了想写这样一篇的冲动,希望引起对科普现状的讨论。 首先,科学不单纯,科学的传播同样不单纯,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按理说,以通俗的方式,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讲述科学的原理和成果,应该是科学传播,或者说科普的基本要求。但往往客观难做到。人们讲道理往往挑着讲,按照自己的理解讲,科学道理也是如此。你要科学思维,我就讲讲我的思维,我眼中的科学,这是我的自由,但不代表真理,也不代表全面。 但上升到科学传播的层面又不一样,如果你是专家身份,在某些人眼里,就是真理的化身;如果你是权威媒体,你发布的东西就有权威性。所以,专家讲话要谨慎,媒体传播要负责任。 似乎现在的科普内容不是太缺乏,而是充满乱象,鱼龙混杂,重复雷同的东西很多。新瓶装旧酒还算好的,起码咱把它当做严肃的事情去办,至于传播效果,有时也面临很多无奈。老百姓往往优先接受那些与传统认知一直的信息,还有那些所谓负面的信息,你一本正经讲知识,讲一百遍人家根本不看、不听。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科普能算得上好科普吗?科普需要忍受寂寞吗? 啥样的科普才算好科普?传播量大的吗?显然不能简单看。举个例子,最近微信朋友圈里科学圈内圈外的朋友都在转,诸如“某国科学家谈某某系统的惊天发现,一定要看!”这样的“科普”文章。首先,以这种方便吸引人眼球的方式,我就不喜欢,为什么一定要看你的文章?这一定算不上好文章,哪有那么多的惊天发现!这类文章,不外先是新瓶装旧酒地讲些已有的发现,再往下看,大多开始讲他那套似是而非的理论,要不就是推销什么保健品之类的,要不是诋毁公认的科学理论。 为了博人眼球,弄个“唬人”的标题,来点“惊人”的结论,是一些来源于乱七八糟的公众号转发的所谓科普文章的普遍路数。带有偏激结论,缺乏科学事实,是这些所谓科普文章的共同特点,然而,在公众中传播量很大的很多是这类“科普”文章。 科学的成果往往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科学家的言论屡屡被曲解、被断章取义,科学传播的乱象比比皆是。由于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等,传播往往造成片面,造成误解,如何掌握传播的技巧、传播的度,作出好的科普文章,俺觉得还是得真正掌握需求,真正能回答清楚一些公众关心的问题,内容不在多,在于精准,得兼顾全面,还要留有余地,能引起互动,还要容许质疑。 最近有好朋友在做化疗,因此也多关注了一些,也通过微信聊了很多。有人借癌症化疗的副作用大肆诋毁现代医学的成果,说化疗破坏人的免疫系统无异于杀人,宣扬医院给病人做化疗是谋财害命,这些极端的不值一驳。人们过度夸大了负面的东西,却忽视了正面的东西。感觉很少有好的科普文章介绍化学疗法与免疫之间的关系,正视化学疗法是一把双刃剑,不只是可以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副作用,也可以激活免疫系统,提高免疫系统的作战能力,帮助杀灭肿瘤细胞,起正向作用。化疗无罪,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才能扬长避短,把化疗用得更好?”化疗如此,其他的医学手段也是一样。 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实践,通过反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已有的技术用的更好。对过去的反思是必要的,但一切否认现代科学成果,鼓吹倒退,都难免是是别有用心。 信息时代,科学传播早已插上互联网翅膀,以前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各种科普网络平台的建设,以求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却挡不住所谓“伪科普”的泛滥,各种利益驱动,值得深思。最近不得不关注的一些科普微信公众号,也不能说内容不好,但阅读量极低,有的只有几次、几十次,太浪费了,没办法,很无奈。即便是加上互联网,传统科普还是传统科普,不能否认。即使有那么多所谓 IP ,也多是重新整合一下已有内容资源,换汤不换药,我们真的需要总是吃味道差不多的菜肴吗? 我们需要能载入史册、引发深度思考的科普作品。
个人分类: 科普评论|5850 次阅读|24 个评论
儿童想像力与科普创新
cherrylu1960 2010-7-13 23:20
中国从不缺乏理论研究者,对于科普这门学问也是一样。不但有专门的科普研究所,一些知名院所的相关研究机构,也承接了不少涉及科普的软课题。不可否认,这些年,特别是科普法颁布以来,科普越发叫得响,主管和实践科普的两大部门的科普经费,那是蹭蹭的往上长,自然相关的研究经费也是相对更宽裕了。有了钱,不能不花,不会花钱的才是傻瓜,至于怎么花,花得值不值,才没人关心呢。搞理论的只要写报告,写论文,发报告,发论文,才不关心理论是否能指导实践。这在中国的各行各业并不罕见,何况本来就有些虚头八脑的科普领域呢。 无意中看了一篇文章,扯到中国的儿童想像力严重缺乏,说想象力的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青少年的创造力。其中与缺乏优秀科普作品的滋养有关,,还说这是多项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有些想法。 文章首先列举了中国人缺乏想像的证据: 据介绍,在国际科学组织评选的 2001年全球重要科学发现100项中,中国仅有3项上榜,其中有两项还是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完成的;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约2000人,为非美裔学生之冠,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的成绩了得,想象力、创造力却是大大缺乏。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 21个国家的调查也显示,虽然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 随后,这篇文章谈到了,应试教育对缺乏想像力的贡献:多位专家指出,应试教育是罪魁祸首。循规蹈矩,唯标准答案是从,极大影响了孩子探索未来的兴趣,使他们变成没有个性、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考试机器。而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也不容低估,鼓励顺从、听话,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不鼓励竞争、冒尖;鼓励稳妥、可靠,不鼓励异想天开这些也都严重束缚了儿童想象力的形成。 对以上摆的事实和对应试教育的控诉,似乎无可非异,但此文的中心议题是将儿童缺乏想像力与缺乏优秀科普作品扯上关系,以下的例举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受孩子们欢迎的科普作品,除了《十万个为什么》和《小灵通漫游未来》等,很难拿出更好的东西。某某指出,当前我国科普创作能力薄弱,科普产品总体质量不高,科普创作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而国外的情况明显不同。从《海底两万里》到《企鹅的脚为什么不怕冻》,优秀的科普作品层出不穷。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更是乐此不疲,写出了《时间简史》、《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等不朽之作,受到中外儿童的普遍喜爱。 科普创作研究者们总喜欢用中外对比的方式说明中国的科普创作现状是如何如何糟糕。不可否认,我们的科普创作水平与国外水平是有差距,但事实也并非这么简单。从内容来说,上面举的 《十万个为什么》如果非要说算得上科普经典,也只不过可比作饥饿之极的动物随手可抓的一顿美食,在那个科普图书贫乏的年代,孩子们能读上这样一套便宜、实用的知识问答书,也算是有福气了。至于它从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们的想像力,俺不敢说,毕竟以按部就班的知识讲解为主,从今天后来,无论从知识点,还是表现形式也很陈旧,明显落后于时代了。 显然,现在水平远超过《十万个为什么》的新书并不缺乏。 至于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颇具文学表现手法,这类科学文艺作品比起按部就班讲述科学知识的科普作品当然更受欢迎,发挥的作用更实际,就像现在孩子们的科学想像力更多地来源于科幻大片,而不是一般人所认同的传统科普作品。可惜从叶大作家这样人才的缺乏和他中途别离科学文艺,这类创作的后劲可见一斑。毕竟,中国科学界对科学传播的准确性要求似乎过于苛刻。而纯文学的东西风险更小。这是题外活。 霍金的新作 《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是专门写给孩子们的,还靠谱,而《 时间简史》实为典型的科学著作,说它经典,不过是出自名人霍金之手,而且用颇具人文哲学的叙述讲述高深的物理,国内将其作为科普读物引进,明显有迎合科普热炒作的一面,不过硬说其深得中外儿童的喜爱就有些不可思义了。这本书连俺都看不懂,别说儿童了。 可见,现在的人说话多随意。 至于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这类经典的科幻作品,姓科,还是姓文还有争论,我们暂且不说,同国外相比,我们的确缺乏教多科学元素更多的科幻作品,主要是创作队伍和创作题材问题。是否要在国产的科幻作品中融入更多的科学元素,或者说使其更靠近科字,的确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其实,近一二十年,市面上并不缺乏好看的科普读物,只不过诱惑太多,人们的阅读注意力已经转移。是需求和鉴赏力取向改变的问题。对于创作人来说,我们更缺乏的是创作手法的更新,而这除了要转变观念,也是要拿钱来说话的。 比如,在读图时代,科学漫画和知识的结合,无疑是科普作品创新的一大出路,然而,寻找质好价廉的画手很难。没有图的书,没人爱看,大人孩子都是一样。这个,出版人是知道的,因此就将目光投向引起国外,大量原样引进,连图带文带软件,结果钱也花了不少,回过头来看看有些引进的科普图书,和我们国内的书比较,无论在知识的表现手法,还是在图的形式上,并没有太多亮点。比起国产科普图书,在激发孩子们的想像力上,不知国外的和国内的有多大优势,这个还需要深入调研。 科学漫画,动漫,相信最能激发儿童想像力。估计这个光靠引进不行。自己的孩子还得喝自己的奶,洋奶不一定适应土娃们,因为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明显存在差异。 浮躁啊,有些出版人宁愿花大价钱引进国外的版权,塞给读者高价的引进图书,也不愿意坐下来研究一下,中国的小读者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激发创造力的科普读物,如何让政府的科普经费投到正地儿,真的很怪。想起一位领导高人说的我们再努力,能做过DK(英国的一家大的国际化出版公司)吗?言外之意,我们不需要创新,引进就可以了。但看看DK的书,也不都是经典,洋科普也不过如此,要这样,还不如土的洋的都不做,没必要花钱拿大量洋科普书的去装点门面。 中国人缺乏想像力,有骨子里的根源、有应试教育的原因,如果硬要与缺乏优秀科普作品的滋养挂上钩,而且举出一些不怎么靠谱的实例,太过牵强。可见,我们的理论研究多么脱离实际。 再说科普图书。传统科普自有其一定的创作规律和手法,中国的如此,外国的也跳不出这个圈圈。重要的是形式的转变,是出版的转型。我们的确缺乏大量图美文精的科普书,我还是想强调主要是没钱,没钱难办事,难出书,出了书也没钱宣传。虽然国家有的是科普经费,一说到出科普书,就没钱了。科普书的稿酬也是低得可怜,没钱,谁愿意花大力气啊,只能东拼西凑了。相信有钱也不是不能挖掘出好的作者,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好的漫画作者一幅漫画要几百上千元呢,科普书怎么受用得起?这是一个方面。至于年轻的作者,值得慢慢发掘,相信一旦画出点名堂,也立马身价倍增。 盲目的、缺乏对图书内容本身研究的盲目引进无疑是浪费国家的钱财,丢中国人的面子,长洋鬼子的志气。想办法多投入搞我们自己的,才是正道。那些闭门造车,缺乏对中国的国情的了解,不了解中国孩子的求知心理,不懂得如何去引导孩子的科学鉴赏力,或自己根本就不看科普书,不关心科普书是什么样子的,最好少做些评说,多做些调研,在此之前,最好少掺合这类事情。不过,现在外行领导内行,加上官本位,在中国什么都难,让科普出成效、出好的科普书,一样难上加难。随它去吧。 至于儿童想像力的杀手,目前还是觉得归于应试教育比较靠谱,应试教育是只滥筐,什么不好的东东都可以往里装,而科普理论多半是漂亮的花瓶,中看不中用。    
个人分类: 科普评论|7384 次阅读|10 个评论
“玩”科普也可开心
cherrylu1960 2010-5-26 23:01
算不上一个好同志的两口同志来到科学网种地整整一个月了,由于还算勤快,加上这片土地本身条件不错,有一大帮跟俺一样勤快的博友们悉心呵护着,特别是对俺这块地没少关照,时不时施点肥,浇点水,收获自认为还凑合吧。 在这块地上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学习了很多新东西,真的很开心。在这之前,俺还真很少关注这个网,有空常在几个大杂烩网站瞎溜达,着实浪费了不少好时光,特别是居然还上开心网上找开心,还玩些其他低级的电脑游戏,胡乱理点永远也搞不懂该怎么理的财。而现在,俺像Neil同学一样,改邪归正了,开始努力科普,发现,玩这个,一样可以感到开心。 罗同学的水煮物理,鲍同学的傻帮讲座,初步发现科学网上会玩科普的还真不少。比俺强多了,俺写的科普自己都觉得不太好玩。俺也捉摸着弄点好玩的科普,比如锅烩生物(就这个会做点)什么的,不知行不行。那天开烩,各位可要来捧场啊。张老师说,科普,创新才是出路,俺想,这也可能是我们这块地上的耕耘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吧,创新,才有兴趣,创新,也许才能才能玩得开心啊,俩口说的对吗? 有的老师说,现在不是缺科普,而是太多太滥,什么人都可以打着科普的旗号忽悠人。今天看焦点访谈,绿豆长十多块了,其中一个原因是有人说绿豆能防癌治癌,可见这类科普还是蛮厉害的。我们什么时候也来点真货,整出点大动静来,但干扰市场的事,我们就不去弄了,因为ZF不会坐视不管。我们可以借这块地,扛我们正宗科普的大旗,说不定可以让ZF支持一下。 本来这块地,想种的严肃点,只谈工作,不谈杂七杂八,可是王老师说了,别理时间,随意科研,那我们就别管是嘛,随意发挥了。当然,是指针对好事,像以平和、轻松的心态对待科普,或可以说玩科普,做公益,还有说些让大家开心的事,传些让大家养眼的花草,还有痛说革命历史。活跃气氛嘛。 做个绝对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个人分类: 科普评论|4792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