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社科基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意料之中之意外-老父再获社科基金
热度 30 Namychan 2018-6-24 08:36
老爸前几年申请国家社科基金获准,当时曾令人惊呀不已。他每天认认真真读書著書,除了偶而生病外从未间断,去年順利(超额)完成课題。为此本人曾写了二篇博文,一篇是2013年的《 “八零后”老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另一篇是2017年的《 交作业:续“80后”老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 该歇歇吧?许多人这么劝他。可老爸觉得还有許多未竟工作希望继续,还有许多遗憾需要补充完善,更重要的是他身体尚好,头脑清醒,还可以工作。于是去年再度申報课题。可老人家不知申報科研程序已全部电子化,哼哧 哼哧 一番估計压根沒報上去。今年拜托省党校科研处工作人员帮助输入电子申报数据,再度申報成功。老父说电子申報上限年龄是80,可他已80加6,只能选了年龄80一栏。估計他是最老的一位申報者,尽管他精神年齡依然年輕。 他能再次申报课题成功,应该是意料之中,因为从1988年出版《社会调查教程》(1987年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算起,已有三十年教学、研究、调查实践的知识积累。说意外,毕竟年龄这么大了,待到2021年,老爸将89岁,作为家人,并不想他太操心,给自己压力过大。 老父的课題主要是著书,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調查学为主,預計2021完成。用他的话说不论有无资助他都要单槍匹马用自己退休金继续干下去。現在获得社科基金,更加有信心做好, 下面是他的计划。其实。各项工作已经走在这计划之前了,因为老爸从来没有松懈过,中不中基金,他的工作一直是现在进行时。 该课题基金有多少?我也关心了一下,三年共20万人民币。有人说这点钱还不夠买半部好点的汽车!是的,钱不多,但这不是钱的问题,离休多年老爸大多是自掏腰包买书买资料,这钱也許还不够老爸捐给他单位的书和资料,重要的是这是对他工作的支持,对“社会调查学”的认可,是精神鼓励! 再重申一遍以前博文中说过的,老爸再获社科基金,纯属个案。他的工作经验,史料知识的积累,多年研究冷门不放弃,再加之身体尚好,才有这个特例。科研,更多的期望应该是年轻一代,事实上基金的重头也是在 年轻一代上。 祝賀老爸!工作要做好,身体更要保重! 80s岁学打网球。 喜欢旅游,偶而用拐杖。 植牙成功,笑得开心
20842 次阅读|72 个评论
交作业:续《“80后”老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热度 29 Namychan 2017-7-24 09:53
四年前曾在科学网 发 表了一篇博文 《 八零后 ” 老父 获 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 项 目 》 ,有感而 发 的随笔引来了不少 讨论 。 这 里是原文 链 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4301-698412.htm 不少博友疑 问 一个国家重点 项 目交 给 一位年愈 8 旬的退休老人适合 吗 ?其 实 后面的潜台 词我明白 : 国家社科基金 该 不会 将钱丢进 水里吧? 与博友 讨论 之余我 许 愿只要父 亲 身体无碍能持 续 工作, 课题结 束后一定会 给 大家一个明白交待,今天就来交作 业 了。 —————————————— 老父在 2013 年 以《 中国社会调查史研究》为题 申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幸获得批准。因当时他已年逾八旬,着实让人们惊讶了一阵子。 官方 规定课题 时间为三年,虽然老父为这个课题准备了几十年并积累了不少资料,三年时间对于一个想写跨越几千年历史的题目来说,实在太紧迫。所以惊讶之后该干嘛就干嘛,不敢说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可老父基本是无节无假无周末,用只争朝夕来形容不算夸张,反正比我这个在大学工作的人忙的多。 感谢老天,他身体还算给力没生什么大病;感谢他单位领导,他们支持协调课题工作并确保基金专款专用;感谢许多老同事和新朋友,他们是课题能完成的中坚力量;感谢各级博物馆图书馆慷慨支持,许多从来未出版的史料来自于他们的援手。 在申请课题时曾简单介绍过,社会调查史研究算是冷门,过去社会调查被认为是舶来品,是近代从国外引进中国的。其实中国才是世界上开展人口、土地调查最早的国家,也是保留人口、土地资料最丰富完整的国家。历朝历代曾有很完善的记录保管制度,但由于朝代变更战乱不息,许多宝贵的史料被毁被丢,许多内容有传说无纪实,寻找起来困难重重。一部社会调查史涵盖上下 5千年,尽管收集资料长达几十年,毕竟个人之力微薄。有了课题基金支持可全力以赴努力找寻挖掘,但其中过程和曲折,非经历过不知一二。 仅举一例。书中第十章《近代社会调查综述》中有不到一页篇幅介绍清代海关有关当时调查统计的驱动者赫德( Robert Hart, 1835~1911)及其著作。这个资料的找寻费了不少周折。赫德是英国人,原是英国驻宁波领事馆一位翻译。1859年,赫德扔掉了大英帝国的铁饭碗,跳槽到大清海关工作,任广州粤海关副税务司。他中文说的溜溜转,而且较少英国人的傲慢,颇受清朝欢迎。1863年升任海关总税务司,成了清朝的正三品大员。他在海关工作了近50年,为中国海关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调查、统计、报告制度,出版了许多月报、季报、年报,1873年还主持编辑了一部《十年报告》。此后,在1893至1933年期间,先后编辑、出版了5部《十年报告》,其内容包括各海关所在地的经济,贸易,政治,社会,政府,军事活动等。一个老外,在清政府主管海关工作,收集、掌握如此广泛的中国情报,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可当年他这些工作给清代历史和社会调查留下了一份宝贵资料。老父在收集近代社会调查史一章时,根据资料想找寻赫德的《十年报告》原文,尤其是重要的第一本,不论中文还是英文均可。 在 21世纪寻找一本19世纪出版量极少的资料性书籍容易吗?不容易!老父自己和托人找了国内一些图书馆,查无所获。后想到香港曾是英殖民地,也许他们保存有这方面英文书籍,拜托一位学者到香港大学图书馆去查,还是一无所获。我想赫德是英国人,也许美国或者英国可以找到该书英文版吧。的确,查得到到赫德许多资料,但是《十年报告》一书仍无 踪 影。后来想到大英博物馆也许有,我上他们官网查询,同样是只见赫德其人不见书,于是写信正式请求大英博物馆在故纸堆去查找,大英博物馆回复是由于人手不够,他们许多史料并未上网,手工付费查找需要时间等等。行啊,只要能找到,等等没关系,可这一等,泥牛入海无消息。就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一位在西藏拉萨海关工作的亲戚给了我们一个线索,上海海关退休干部张先生曾从事过海关史研究,也许他能提供帮助。于是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展转多人找到张先生,令人喜出望外的是他手中有我们找寻很久的《十年报告》中译本的复印件!复印件虽不太清楚,毕竟传说不再是虚无。感谢这位张先生,在提供《 十年报告》复印件时,还建议到网上古董书店去寻找。 果然在孔夫子旧书网里,我们找到了唯一一本的中文译本:徐雪筠等译编、张仲礼校订:《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882-1931 ) —— 〈海关十年报告〉译编》, 这本原价 2.1 元的旧书最终以 106 元购得。寻寻觅觅绕了地球半个圈,蓦然回首,那书竟在点击一键处! 几年不懈努力的结果是 《 中国社会调查史研究》得以顺利完成并于 2016年结项。其57.6万字的主要论著 《 中国社会调查简史》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 2017年1月正式出版。 结项是对该课题工作情况给予小结,同时也是为社科基金的花费按规定报告。《 中国社会调查史研究》获得社科基金 30万元,结项时,尚结余6.8万元,老父计划在《中国社会调查简史》基础上,用基金结余款再出版两本书:一本是通俗易懂的《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此书已于2017年1月28日交稿,预计今年年底前出版;一本是《中国社会调查史料选编》,目前正在统稿,预计2017年底、2018年初交稿。下图是最初封面设计,以清明上河图为三本系列书的连续背景。 结项了,可以松口气了吗?没 ,有关研究工作远未结束! 老父 希望将中国社会调查历史整理介绍出来,从他最初设想到筹备以及到加速工作(获得基金后三年),前后历时三十年,时间不算短。可个人力量有限,能动员参与的人员也有限,难以在浩瀚史料中找到所需要准确史料,因此目前中国社会调查史研究的论著内容只能归位于“简史”,不可避免的会有不少漏掉遗失,甚至是错误的内容。在我们父女聊天中,老父感慨道读到去年刚完成的新书,他 现在 已遗憾地发现有许多重要的新考证新内容可以加入,有些内容解释不准确,需要二版三版来不断完善改进。三本书的出版只是抛砖引玉的第一步,社会调查史研究的路还很长很远,学海无涯,知识无边,他今年 85岁,思维记忆犹佳,他希望能继续工作到99岁,因为这个研究无关于名和利,就像清晨要散步一样,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 我们 只能理解和支持,望他能保持健康,好好将他想做的事情一步步做完。 2015年5月父母在加州海边散步。
17050 次阅读|67 个评论
社科顺利结题,庆祝&感谢!
热度 2 myvolcano 2015-9-17 17:05
2013年有幸成功申请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TQ025)。由于没有申请经验,项目研究周期只申请了1年。幸好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一致努力下,在2014年9月终于完成了项目研究(还是比申请期限晚了两个月。在2014年五一前,甚至有申请延期的念头 ),2014年10月提交结题申请。经过多半年的焦急等待和期盼, 2015年8月初 终于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发布的“2015年7月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验收情况”中终于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并有幸获得了良好(PS:社科网站近期一直打不开了,不知是网站出问题了,还是换了新的网站。不过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等网站都有转载)。这个月初收到了正式的结项证书 。 在此,衷心感谢课题组各位成员的大量付出!感谢曾为课题顺利完成,提供帮助的各位老师和好友!感谢为课题研究提供大量咨询、审阅报告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和建议的各位专家!感谢曾为课题研究提供帮助的各位博友! 本项目主要从区域层面和视角,对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概况和特点进行了研究。主要是借助科学计量方法,基于“经费投入-基金项目-论文产出”三位一体的分析与评价模式,对我国大陆31省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对我国基础研究活动和研究力量的地域分布和集中情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并重点对我国大陆31省份的基础研究竞争力和影响力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我国区域基础研究特点与竞争力进行系统、深入的对比分析,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基础研究工作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最后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基金的资助下,个人和团队的研究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升。我们会继续关注我国(区域)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变化,会继续开展相关后续研究。也希望能有机会与有相关研究兴趣的博友开展合作研究。
个人分类: 交流分享|3968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图情档学科)立项单位统计
热度 3 huabolin 2015-6-10 11:09
2015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共资助项目131个,与2014年完全一致,涉及单位90个,略低于去年,比去年少了4个。具体情况如下: 获得 3 项及以上的单位有 上海大学(5项,继去年6项之后继续蝉联第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4项) 、武汉大学 (4项) 、湘潭大学 (4项) 、黑龙江大学(3项)、南京农业大学(3项)、南通大学(3项)、安徽大学(3项) 。 获得 2 项资助的单位有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山西大学、国家图书馆、吉首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河北大学、北京大学、郑州大学、首都图书馆、上海社科院、中山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省图书馆、天津师范大学等20家。 获得 1 项资助的单位有 安徽财经大学、保山学院图书馆、北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渤海大学、常州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福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湖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淮北师范大学、淮海工学院、嘉兴学院、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政治学院、南开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图书馆、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文理学院、西北民族大学、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西华大学、西南大学、新乡医学院、延边大学、扬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原工学院共62家。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图情档研究实力比较强(具有图情档博士点)的单位数据并不明显,如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等。分析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 1 )前几年立项较多,有些老师存在占项。 ( 2 )这些单位大多有一到两个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于大牛来讲,拿到社科重大是个基本目标。 ( 3 )有些实力较强或偏技术性的老师,会申请自科基金。对于一般项目来讲,自科差不多是社科的 3 倍,管理更加自动化。 ( 4 )有些单位出国在外的年轻老师较多,如南京大学等。 ( 5 )社科基金近几年向一般院校、偏远地区倾斜。 ( 6 )博士毕业生(我们这个学科的博士大都毕业于 985 )的工作学校具有非常明显的走低趋势。过去的博士进 985 ,后来进 211 ,现在连 211 都很难。这些新来的博士具有较强的研究基因,研究实力与学术共同体。 附: 2015 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图书馆、情报与档案) 1. 大数据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资源服务创新研究 王学东 华中师范大学 重点项目 2. 开放数据与数据安全的政策协同研究 马海群 黑龙江大学 重点项目 3.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基础理论和体系结构研究 范并思 华东师范大学 重点项目 4. 数字档案资源社会化开发研究 连志英 上海大学 重点项目 5. 新型出版模式对学术图书馆的影响研究 初景利 中国科学院 重点项目 6. 北美华人图书馆员共同体的身份认同研究( 1927-2015 ) 李 刚 南京大学 重点项目 7. 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再测量与变迁研究 徐建华 南开大学 重点项目 8. 基于关联数据的中文名称规范档语义描述及数据聚合研究 贾君枝 山西大学 重点项目 9. 《中图法》最终用户版体系结构及可视化研究 卜书庆 国家图书馆 重点项目 10. 基本服务均等目标下西部贫困县公共图书馆财政保障研究 段小虎 西安文理学院 一般项目 11. 民国时期新知识群体图书馆学术思想史研究 王安功 河南师范大学 一般项目 12. 基于公民阅读权利保障的公共图书馆制度建设研究 赵奇钊 吉首大学 一般项目 13. 中美图书馆职业能力比较研究 刘泳洁 吉首大学 一般项目 14. 图书馆组织氛围测评模型及应用实践研究 包 平 南京农业大学 一般项目 15.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者群体研究 韦庆媛 清华大学 一般项目 16. 基于“投入 - 状态 - 产出”框架的高校图书馆建设促进学科发展绩效评价研究 田景梅 山东财经大学 一般项目 17. 移动网络社交媒体与图书馆合作创新发展研究 汪 琼 东莞理工学院 一般项目 18. 信息 - 知识 - 智能转换视野下的图书馆职业能力研究 王正兴 淮海工学院 一般项目 19. 图书馆智库职能与群体化新型智库建设研究 张 旭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一般项目 20. 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的众筹模式及保障机制研究 鞠彦辉 渤海大学 一般项目 21.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物理馆藏空间动态配置研究 刘 利 东南大学 一般项目 22. 政府购买公共信息服务的绩效评估研究 陈则谦 河北大学 一般项目 23. 图书馆空间资源变革与服务融合趋势研究 盛兴军 上海大学 一般项目 24. 文化强国战略中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定位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袁永久 黑龙江工程学院 一般项目 25. 面向叙词表构建的知识组织生态系统研究 常 春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一般项目 26. 图书馆书目数据社会化应用研究 魏 来 东北师范大学 一般项目 27. 数字资源使用绩效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蒲筱哥 江苏师范大学 一般项目 28. 网络信息采集与保存策略研究 张 炜 国家图书馆 一般项目 29. 基于大规模网络分析方法和内存计算技术的高校图书馆大数据应用模式与实证研究 何 胜 江苏理工学院 一般项目 30. 机构规范文档结构及构建方式研究 赵 捷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一般项目 31. 基于小数据的高校图书馆用户电子资源使用习惯研究 杨 涛 华南师范大学 一般项目 32.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网络信息寻求研究 黄丽霞 黑龙江大学 一般项目 33. 图书馆服务质量、关系质量与用户忠诚的关系研究 齐向华 山西大学 一般项目 34. 阅读推广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岳修志 中原工学院 一般项目 35. 中国图书馆动漫服务研究 李常庆 北京大学 一般项目 36. 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行为特征与图书馆服务策略研究 程孝良 成都理工大学 一般项目 37. 面向用户的微知识服务研究 彭爱东 南京农业大学 一般项目 38.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程结晶 曲阜师范大学 一般项目 39. 需求和能力导向的大学图书馆专利情报服务机制研究 慎金花 同济大学 一般项目 40.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微服务应用研究 白广思 郑州大学 一般项目 41. 近代书目与中国传统学术的学科化转型研究 傅荣贤 黑龙江大学 一般项目 42. 中国古代经典辞书编纂思想的发掘及其传承研究 钱荣贵 南通大学 一般项目 43. 口述史方法下的中国大陆当代古籍版本学家鉴定经验整理集成与研究 赵 宣 扬州大学 一般项目 44. 近六十年来中国古籍出版研究 王育红 南通大学 一般项目 45. 伪满时期日本战争罪行文献史料整理与研究 高承龙 延边大学 一般项目 46. 滇缅抗战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魏国彬 保山学院图书馆 一般项目 47.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自主出版的英文报刊研究 黄 芳 南通大学 一般项目 48. 晚清至民国时期流传于民间的阿拉伯文献搜集整理研究 马和斌 西北民族大学 一般项目 49. 藏文古籍纸张的鉴别与修复综合技术研究 索朗仁青 西藏大学 一般项目 50. 建川博物馆馆藏二战时期侵华日军日记的整理、翻译与研究 瞿沐学 西华大学 一般项目 51. 古籍修复技术的科学化管理研究 马文大 首都图书馆 一般项目 52. 大数据环境下情报研究方法论体系研究 周 瑛 安徽大学 一般项目 53. 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侵权风险动态评估及风险沟通机制研究 张文德 福州大学 一般项目 54. 情报学视野下我国智库运行机制和能力体系建设研究 卓翔芝 淮北师范大学 一般项目 55.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版权机制研究 黄先蓉 武汉大学 一般项目 56. 基于专利视角的面向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竞争情报预警研究 邱洪华 湘潭大学 一般项目 57.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研究 李玲娟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一般项目 58. 信息安全策略与网络强国关系研究 李 农 上海社科院 一般项目 59. 多种类型文本数字资源自动分类研究 李湘东 武汉大学 一般项目 60. 面向用户感知效用的在线评论的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 聂 卉 中山大学 一般项目 61. 跨媒体用户生成内容情感倾向挖掘及其应用研究 徐 勇 安徽财经大学 一般项目 62.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果研究 刘锦宏 武汉理工大学 一般项目 63. 数字资源国际许可使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机制研究 张 静 西安交通大学 一般项目 64. 公平关切视角下微政务信息公开的动力机制与创新模式研究 朱晓峰 南京工业大学 一般项目 65.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网络媒体评价机制研究 孙越恒 天津大学 一般项目 66. 大数据环境下政务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与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毛太田 湘潭大学 一般项目 67. 数据连续性的实现方法与保障机制研究 朝乐门 中国人民大学 一般项目 68. 网络信息资源长期保存中信息安全保护机制研究 李伟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一般项目 69. 科学数据引用的实现机制研究 屈宝强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一般项目 70. 跨学科研究影响力的计量分析研究 陈仕吉 中国农业大学 一般项目 71. 大数据环境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自动测度研究 钱玲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般项目 72. 融合 ALTMETRICS 的科研影响力综合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阎素兰 南京农业大学 一般项目 73. 基于 E-SCIENCE 的新型科研范式研究 陈凯泉 中国海洋大学 一般项目 74. 影响因子缺陷的多维度矫正与学术期刊跨学科评价研究 刘雪立 新乡医学院 一般项目 75.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传播规律和评价方法研究 马 峥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一般项目 76. 多模态危机情报在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融合及应用研究 宋绍成 北华大学 一般项目 77.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舆情主题发现研究 丁晟春 南京理工大学 一般项目 78. 基于用户行为挖掘的 UGC 质量实时预判与控制机制研究 金 燕 郑州大学 一般项目 79.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信息引导和处置策略研究 刘焕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一般项目 80. 当代中国档案利用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仁杰 安徽大学 一般项目 81. 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式保护机制及实现研究 叶 鹏 湖北大学 一般项目 82. 公共档案馆用户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 邓 君 吉林大学 一般项目 83. 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档案管理与利用研究 王 萍 四川大学 一般项目 84. 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理论与实现研究 麻新纯 广西民族大学 一般项目 85. 古村落档案“泛化”现象及管理路径研究 徐欣云 江西师范大学 一般项目 86. 数字时代档案保护技术变革与理论创新研究 赵淑梅 辽宁大学 一般项目 87. 现存中国古代历史档案编纂研究 赵彦昌 辽宁大学 一般项目 88. 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文件的凭证性保障原理和方法研究 薛四新 清华大学 一般项目 89. 信息化背景下城市档案资源体系结构与整合利用研究 赵爱国 山东大学 一般项目 90. 基于区域性远程服务实践的档案资源共享研究 张林华 上海大学 一般项目 91. 西藏地方档案发展史研究 侯希文 西藏民族学院 一般项目 92. 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社会化媒体信息资源的整合路径与机制研究 王兰成 南京政治学院 一般项目 93. 面向 2020 的我国图书馆战略执行力模型与实证研究 贾东琴 天津工业大学 青年项目 94. 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研究 冯 佳 上海社科院 青年项目 95. 基于保障公民阅读权利的图书馆制度创新研究 刘 鑫 苏州图书馆 青年项目 96. 公共图书馆保障公民阅读权利的对策研究 张春春 黑龙江省图书馆 青年项目 97. 公共图书馆理事会配套制度研究 袁澍宇 黑龙江省图书馆 青年项目 98. 面向科学数据与科学文献关联的机构知识库重构研究 卫军朝 上海大学 青年项目 99. 面向语义出版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多维度聚合研究 翟姗姗 华中师范大学 青年项目 100. 基于关联数据的学术资源深度挖掘方法研究 王 颖 中国科学院 青年项目 101. 社会化媒体情境下高校信息素养内容框架与教育实践实证研究 彭立伟 天津师范大学 青年项目 102. 大数据视阈下军队院校青年教员信息能力再培养研究 何 鹏 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 青年项目 103. 基于嵌入式服务视角的高校图书馆特定用户延伸服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 罗亚泓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青年项目 104. 基于用户体验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营销研究 戴艳清 湘潭大学 青年项目 105. 移动互联网思维中图书馆微服务体系构建与保障研究 孙慧明 首都图书馆 青年项目 106. 《明史艺文志》五种文本研究 王宣标 北京大学 青年项目 107. 布达拉宫修缮史料整理与研究 多吉平措 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 青年项目 108. 意义构建视野下安全情报的弱信号研究 刘千里 南京大学 青年项目 109.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共信息资源均衡配置的激励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 严 密 常州大学 青年项目 110. 基于信息价格动态揭示的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研究 王树义 天津师范大学 青年项目 111.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中的竞争情报预警机制研究 周 鹏 嘉兴学院 青年项目 112. 融合用户个性化与实时性意图的查询推荐模型研究 张晓娟 西南大学 青年项目 113. 政府危机信息联合服务质量控制研究 邵艳丽 安徽大学 青年项目 114. 信息生命周期视角下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的政策保障研究 邢文明 湘潭大学 青年项目 115. 基于复杂网络的公众健康知识网络构建研究 李晓瑛 中国医学科学院 青年项目 116. 新媒体时代基于移动情境感知的知识服务研究 廖宏建 广州大学 青年项目 117. 学科结构与演化的可视化分析理论框架及应用研究 陈必坤 南京理工大学 青年项目 118. 基于多维信息计量分析的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研究 王菲菲 北京工业大学 青年项目 119. 学术创新扩散过程及创新力测度研究 宋 歌 东南大学 青年项目 120. 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型及实证研究 程 妮 华中农业大学 青年项目 121. 科研合作中的协同信息行为研究 严炜炜 武汉大学 青年项目 122. 面向社会网络的科学交流信任模式研究 许 洁 武汉大学 青年项目 123. 非相关网络科技信息的识别及其应用研究 邹益民 浙江师范大学 青年项目 124. 大数据时代面向国家安全的非通用语社交网络舆情研究 梁 野 北京外国语大学 青年项目 125. 面向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威胁预警研究 张丽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青年项目 126. 动态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扩散优化机理研究 张 凌 武汉科技大学 青年项目 127. 基于超网络分析的微博舆情主题发现研究 田儒雅 中国农业科学院 青年项目 128. 馆际合作视阈下数字档案文化遗产整合路径研究 张卫东 吉林大学 青年项目 129. 面向档案公共服务的档案法规体系建设研究 周 旖 中山大学 青年项目 130. 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机理与策略研究 李 颖 河北大学 青年项目 131. 数字档案资源生态管理策略研究 倪代川 上海大学 青年项目
个人分类: 图情动态|7822 次阅读|5 个评论
基金已提交,自我感觉不错
zhangwb2010 2015-3-11 22:25
基金本子已于上周提交,但好像那根弦没缓过来似的,这几天自我感觉一直良好。这种良好的感觉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做另外一个项目时,还是循着基金本子的一些思路,结果可想而知。幸好领导不错,态度还算温和,心情没有受太大影响,但头脑终于清醒了一些。晚上回家整理完一天的工作后,又翻看了一下基金本子,还是感觉不错。呵呵,干脆将准备的过程记录一下,权当今后的史料备存吧。 基金的选题源于去年国庆期间上级部门交待的一项紧急任务。时间很紧,多人参加,总报告未免有拼凑嫌疑。但我那部分确实是经过认真思考了的。整整11月份,几乎一周一个版本,上级部门不断提出修改意见,就是在不断修改中,我好像找到了那么一点感觉,就想着准备好好写一篇好一点的论文。 12月份,看到社科基金的申报指南,《中国历史》学科有一项还真的与这项工作有关,于是就有了以此为选题申报社科基金的想法。 12月份和1月份,单位总结、会议不断,再加上个人拖延至最后一刻的“习惯”,一直在思考琢磨,但终没有行动起来。 转眼到2月份,春节前夕,突然感觉紧张起来,单位要求春节前就交本子,感觉真是不可能完成,但还是开始动笔了,也针对性地查询了一些文献。 春节期间,一直在思考。到初五、初六,连续两天赶着写。初七上班后,一气呵成,初稿终于完成了。晚上回家后,补充了两张图,一个是总体框架,一个是技术路线。 此后三天,几乎一天数易其稿。科研处催了好几次,心里也不着急,感觉截至时间到10号呢,急什么呢。28日科研处说要请老总把关一下,先提交初稿,于是第一次提交出去。老总很认真,提了一些问题,还亲自给我打电话。意见非常中肯,心里实在是感激这位老总。周末泡在国图,根据老总的意见查阅了新的文献,作了补充修改。 从2号到4号,局部进行了一些完善,感觉实在不会再提高水平了,开始盖章。5日上午盖完章,提交给中央党校。无料党校在审核时说还应该加盖上级部门的公章,于是白跑一趟。6日上午盖完上级部门的章,下午总算顺利提交了。 今天再看一遍,感觉还是不错。最后中与不中,至少现在先自我陶醉一下吧。呵呵!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金公正性之荒谬zz
热度 3 niehuihua 2013-10-5 13:37
【转者按】 1、我非常同意本文作者的观点。很多学校以是否获得基金作为评职称的必要条件,这就好比看一个企业是否有竞争力,不是看这个企业赚了多少利润,而是看这个企业申报了多少产品计划。你说荒谬不荒谬?! 2、有人说,你自己没中基金才痛批基金。这样的反批评没有科学逻辑。关键是批判是否有道理。至少,在中国经济学界,我认识的最顶尖的学者都不是获得基金较多的人。 作者:陈镜超 来源: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88889do=blogid=729899 每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基金)发榜时,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为其高唱赞歌,认为基金是最公平公正的。果真如此吗?我怎么感受不到呢?时至今日,我从未听说过哪个国家的基金评审很公正。倒是有国外学者用数学模型论证过:基金是很不公正的,会阻碍创新。 我们的基金模式好像是这样的,能否拿到基金不在于得了多少正面评价,而在于你得了多少负面评价。因为只要有一个函评专家不同意,即使再多的同意,也会被毙掉。如果我们把基金评审比作一场官司,你就会发现基金这种的评判模式是有问题的。一个同意资助,一个不同意资助,究竟谁在讲真话呢?我们的基金委似乎总认为给出不同意资助意见的专家在讲真话。这就好比一个说有罪,一个说无罪,法庭难道总是采信有罪证言?若真是这样,那可真是糊涂僧断糊涂案了。迄今为止,基金从未承认过冤假错案。殊不知,我们的基金评审是单盲,而法院的法官是实名的,当事人可以面对面地对簿公堂,可以申诉,但即使这样,我们的法院仍然有冤假错案。禁止申诉的基金是如何做到没有冤假错案的呢?难道基金委就是神? 事实上,有一种方法可以检验基金的公正性。就是把现在的基金委、会评专家、函评专家等全部替换掉,用另一帮人马比如海外专家重新审那些基金标书,另一帮人马最好是独立的第三方。 看中标是否相同。如果相同,证明基金是公正的,符合真理不能因人而异原理。我感觉有可能两波人马评审结果截然相反。所以说,基金的公正性是可以质疑的。 另外,以得了多少“A”作为评判标准是不科学的,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得“A”多的标书不一定是好的标书,得“D”多的标书也不一定是坏的标书。要知道,学术不是政治。据我所知,一些国际杂志主编并不是以赞成与反对票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录用一篇论文的。 会评专家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它的权限很大是众所周知的,掌握着生杀大权。就我所知,即使那些中标的标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很多也得了“D”。那些标书又是如何得到会评专家的赏识的呢?听说会评专家是关起门来,几分钟就搞定一份标书,而函评专家搞定一份要一个多月。难道会评专家比函评专家高明很多?既然这样,要函评专家干嘛?直接用会评专家替代函评专家即可。 基金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与高考不同,它没有国家统一标准,也不可能有统一标准。任由函评专家自行确定。我见到有的专家看重SCI,有的看重论文篇数,有的看重跟风或热点,有的看重点数,有的看重官位,有的看重关系,等等。总之,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看重SCI或者点数的似乎更有道理,其实不然。殊不知,容易出SCI的其实都是跟风式的研究,不到可能出令人震惊的原创性的大成果。就我熟悉的领域而言,基金资助的绝大部分都是跟风式的研究。有些方向的立项明显偏多。这也反映了确实有很多在做跟风研究。说句实话,资不资助跟风都不影响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反,如果大家都在跟风,会加重功利心,严重损伤以好奇心为目标的基础研究。基金有个很要命的标准就是可行性。任何一项申请,我都可以说它是不可行的。因为你没做出来,怎么说它可行呢?如果你已经做出来了,还申请做它干嘛?这就是基金悖论。有了这个悖论,我想毙掉谁就可以毙掉谁。难度越高,原创性越强,风险就越大,可行性就越差,遭到基金毙掉的概率就越高。一个四平八稳的研究是不可能有重大原创的。 有人坚信基金很公正。其理论依据是,它是小同行专家评出来的。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与学术有关的诸如学位、职称、院士、千人以及每年的各种奖励等,哪个不是小同行专家评出来的?又有多少是可信的?我们的科技杂志不也是小同行专家负责审稿的呀?又有几本杂志达到了国际水准?若是这样,就不会有大量好的论文源源不断流向国外杂志的。一个连杂志都办不好的专家们怎么能主持好公道,负责好基金评审?所以说,基金很公正,只有鬼相信。 要想基金公正,则申请人、函评专家、会评专家、基金管理者以及高校行政管理者等都必须诚实、自律。只要当中一个人捣乱,你都会泡汤。当然,申请人自己撒谎,会导致劣币驱良币。在一个热衷于包装、假货泛滥的国度里,要想人人都自律比登天还难。难怪有人形容中基金就像中彩票。对有的人来说,中基金比中彩票概率还要低。按每年20%的命中率计算,申请五次,理应中一次。可事实是,五次一次不中的大有人在。这表明基金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世界。里面很险恶,遭人暗算并非子虚乌有。 很多人认为,基金比什么973, 863,重大项目等公正。果真如此?基金是唯一块净土?非也,这其实是一种错觉,是一种假象。不信,你把973,863交给基金委去评审,同样会一团糟。反过来,你把973扩充到跟基金项目数一样多,每年资助2万项,仍然留在科技部评审。我保证会很多人说,973也很公正。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说基金公正的原因。基金立项数很多,圈内人分不完,就分了一部分给圈外人。于是乎,拿到基金的圈外人就感叹基金很公正。 总有那么一帮人认为:基金跟高考一样,很公正。真的那么公正?殊不知,高考阅卷是双盲,而基金评审是单盲,即评审专家完全知道被审人是谁。另外,高考除作文外都是客观题,而基金标书全是作文或者说主观题。高考作文评分差距太大会另找人重评,而基金不管出现什么异常都不会找人重评。就凭这几点就足以说明基金远没有高考那么公正。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如果高考学基金,用入学申请书替代试题考试,每个考生提交一份入学申请书给基金委,由基金委组织招生专家评审,决定谁该上大学。可以想象,这样的招考模式一定会天下大乱,阿猫阿狗都趁机混入985大学高校。 经常有人说基金专家大多数是好的,是公正的。让我们看看最近的张曙光案,就会发现大多数未必是好的。张曙光不仅不学无术,而且还动用2300万参评院士。参选的结果居然只差一票就当选,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二投了他赞成票。难道这三分之二的大多数是好的?很多情况下,我更愿意相信大多数是自私的——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没有制度约束,所谓的大多数很可能就是坏的,腐败就会成为常态。基金评审也不例外。 水平最高的申请者肯定会被水平低的专家(即外行)评审,否则,你就不是水平最高者。一般来说,水平越高被外行评审的概率越高。这也是为什么网上常有人抱怨自己的标书怎么又落到了外行手里的原因。外行评内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外行们无知无畏,视野狭窄,嫉贤妒能地乱评。 一个人基金没有中。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一边倒地认为人家的本子有问题,要好好反省自己,认真修改标书。这似乎在说:基金专家们都是大公无私的大人,而是基金申请者们都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基金专家们是神,他们绝对不会出错。错的是你们这帮想拿基金的小人们。没中,你就会听到“由于竞争激烈,优中选优,很遗憾,你今年没中”。没错,基金申请是一种竞争,但绝对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中,你买了劣质产品,你会损失掉白花花的银子,所以你不会轻而易举地投劣质产品的赞成票。但是基金就不同,你投了劣质标书的赞成票,你不但毫发无损,有时你还会获得格外的收益,因为中国没有对黑心专家的惩罚机制。再说,即使有惩罚机制,你又如何判定谁在恶意评审呢? 同样一份标书,我就遇到过,一个专家说它研究内容太多,另一个专家说它研究内容太少。你说你听说谁的?是加内容还是减内容?这种无所适从、自相矛盾的评语绝对不是个案。一般来说,申请者的标书没写好只能造成不中标,而评审者的乱评造成的危害是大家的,久而久之就会毁掉整个学术界,形成不良学风。有的标书一字不改,后来又怎么中了呢?甚至有的标书换一下申请人,就能中。看来,不是标书写得不好,而是评审者心怀鬼胎。 基金的魔力真是太大了,已是中国广大高校教师一件头等大事。有的老师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有了它,就有了一切,一生就有了保障,就掌握了科学的精髓。因此,全国上下都高度重视,谁也不敢怠慢。基金委还专门在科学网开设了基金频道,供大家学习交流经验。不仅如此,还有基金在线查询,在线访谈等等,好不热闹。各个高校校长们也忙得不亦乐乎,每年专门请资深基金委专家举办各式各样的基金工作交流会,向大家传金送宝,讲授基金成功的秘诀与窍门。有的高校甚至将缺席者被视为对科研的不重视。有好事者居然按照基金中标数,对高校进行排名,并以此断定高校的科研实力。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基金大有成为继神学、自然科学之后的又一大学问——基金学。有朝一日,基金学成为高校的一个热门专业也不是不可能。我身边就有人放下身边一切科研工作,花整整一年的时间,将全部心血都用在研究如何撰写基金标书上。老师们聊天或聚餐,聊的不是科研进展,而是基金收获。每年基金一发榜,全国上下就沸腾了,只差礼炮庆祝了。中了基金的夜不能寐,比中诺奖还兴奋,高呼“基金万岁”。没中基金的也是彻夜难眠,但心情比进地狱还难受,诅咒“基金该死”。毫无疑问,中了基金确实是莫大的荣誉,不仅全国权威部门张榜公布,而且学校甚至学院也公布,有的学院楼走廊都贴满基金中标喜报,这种喜庆氛围能感染学院的每一位员工。基金不仅学校有奖励,还与年终奖挂钩,成为职称晋升的权威标准。看到这些,说它是一场基金运动也不为过。国家这种导向,叫下面的草民不为基金疯狂都难。 回过头来冷静思考一下,基金这个船来品除了狂热,又为我们带来什么?过去无金的时代,如文革,日子过得虽然很穷,不照样出了屠呦呦青蒿素、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之类的成果。如今有金的时代,也快30年了,全球经费世界第二,日子过得倒很富足,好像没有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原创性的大成果呀!?基金的功劳在哪儿?有人说培养了不少学霸。难道培养学霸是基金的目标?有人说SCI增长迅猛与基金有关。不对,SCI增长与高校的论文量化奖励措施有关,与基金无关。取消各高校搞的论文奖励,SCI数就不会那么多了。再说,SCI代表学术?SCI多就比SCI少的更有水平?进行SCI数的竞争好像只有中国。这是中国自己树的看似学术标准的靶子。国际上,有SCI数量第一诺贝尔奖吗?一种制度即使再不合理,只要有人在里面获利,就有人跳出来拼命维护它。SCI如此,基金也如此。有人提出废除基金,用人头费取代基金,免得大家一年四季都在劳命伤财地申请基金。可是有人就说,废除基金,搞大锅饭会天下大乱。我们的工资不是人头费吗?乱套了吗?众所周知,中国职称评审虽然很乱,但把它交给基金委去评审,估计会更乱。因为基金专家报复某个人,跟你没商量,而单位教授报复某个人,至少你知道是谁在报复你。职称不公,你可以跳槽。基金不公,你说理的地方都没有,因为独此一家。人头费制度就是按职称发放经费,本质上就是单位教授委员会评审经费。国家也可以利用中立机构监管经费效用,做得好的单位多发放一点,做得差单位少发放一点。人头费制的特点就是最优者和最差者都不会被淘汰,而基金的特点是中间者和部分最差者不会淘汰,最优者和部分最差者会被淘汰。孰优孰劣,不言而喻。科学研究恰恰需要的是最优者。 水至清则无鱼。保留最差者不是一个很大的浪费,淘汰最优者确实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如今的中国高校非常擅长搞量化考核。为什么基金不采用量化评估法发放经费呢?诺贝尔奖有时还采用量化法发放奖金呢,只不过不超过3人。按照现在的基金分配方案,只有“中”和“不中”两种选择,太残酷了。有时候,中标与中标的得分差距也就那么一点点。其结果就非常不一样,一个拿了80万,一个一分钱没拿到。看到结果,谁不心凉啊?按照量化法分经费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基金委按照函评专家给的分数,统计出每份标书的平均分数,得了满分的就给80万,得了80分的就给80%*80=64万。这样几乎所有的标书都能拿到一点钱,拿不到钱肯定是很少,因为得零分很少。这种分配方案不仅可以去掉会评专家,而且比较人性化,四个函评专家即使有一个捣乱的,损失也不大,你也能拿到钱。 基金前景堪忧,变得越来越偏离原先设计的创新轨道,越来越浮躁,正朝着本已令人深恶痛绝的官本位或分赃的游戏方向发展。基金已经变相地剥夺了某些人的科研权利。同一所大学,不能有的人有科研权利,另一批人没有科研权利,更不能拿别人未中基金就开除别人,这是相当不公平的,也是相当不道德的,是一种罪恶。未中基金无罪。拿了基金不干活有罪。中标者并不比未中标者聪明多少,很多仍然是平庸之辈,是投机者。他们只会为基金高唱赞歌,出一些不痛不痒、平庸的SCI。你能指望这帮人能干什么,他们不阻碍中国的科技发展就算万幸了。973再腐败不会拿掉我的饭碗。基金腐败就会直接拿掉我的饭碗,这个更可恶。这样下去,知识分子之间的内讧将成为必然。
3536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听用”到“一筒”
热度 1 gl6866 2013-9-17 17:00
我这个人的惰性大,几乎不去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的课题。多年前也曾试过,但都无功而返。所以从此也就算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就是拿到社科基金,也要撅着尾巴拼命干。弄好了能顺利结项,社科规划办才能返回所余下的钱。万一没过呢,毫无疑问,那可就是赔了“时间”又“折寿”。不去趟社科基金的深水了。我是个学哲学的,有钱没钱,都得慢慢来,急是急不得的。小火慢炖,或许还能有点儿意思。要不,完全为了申请课题而丧失了研究的兴趣,我还真不如干点别的呢,这就是我对申报基金课题的一个态度。而且哲学所似乎也知道,能拿到社科基金的毕竟人少,所以也不强迫我们每个人都报,尽管到时都会下发通知给我们。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我这么个大闲人,却在申报基金上无所作为。有人自然就希望“使用”一下。我这个人也不在乎,谁爱用谁就用吧。就像打麻将里的“听用”,好像谁摸到或许谁都欢喜。毕竟我在我们这个圈圈里还是有些知名度(自己感觉)。今年社科基金有个重大项目关乎我这个领域,我都不知道叫什么名称。但其他单位的却不然,因为高校与社科院不同,如果哪所高校申请到社科基金,那可就不得了。虽然不能说是“鸡犬升天”吧,但在学校里也绝对是仰着脑袋走路的。而且,学校还要给相应的配套资助,据悉。可在社科院,情况就不是这样,申请到了基金,了不起就是在内部宣布一下,今年我所有几位申请到了社科基金的资助,仅此而已。 这不,前段时间有人就找到我了,说希望我能加盟他,共同申报重大课题,并要我承担一个子课题。我多少年都不关心这个事情了,既如此,又都是朋友。便答应了他,按照他的要求,把我的基本情况给他发了过去。自此便基本没了动静。可后来又有其他二家也找到了我,我想,反正就是这样,我一视同仁,谁想用谁就用。便将类似材料发给他们。这样我就给了三家当“听用”,我会麻将,知道谁也有了“听用”就会很容易糊牌的。我这里闲着也是闲着,就给人当“听用”,别人万一糊了呢?不过,按我的直觉似乎没那么容易! 多少年没有关心社科基金的情况,自然也就不去理会它了。我才不去关心什么社科基金的规矩呢。与我没什么关系的事情,自然就不去上心了。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一家找我的那位突然给我来了个电子邮件,询问我是否也加盟了其他的重大课题申报;我自己是否也在申报。我明确回答他,我自己没有精力申报。我又告诉他,另外二家也找到我,我也就一视同仁,把类似的材料发给了他们。这回真是有点问题了。原来这次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负责人只能加盟一家,而不能加盟数家,可这个规矩他当初邀我时却没告诉我。我这个“听用”的角色马上要转换,随便是什么吧,就是不能再当“听用”了。写这篇博文时,就在想,麻将牌那么多张,我还是叫“一筒”吧,取和他“一同”之意。 接下来头一家找到我的朋友就说,我是第一家找到你的,现在我换人也来不及了,你看是否和另外二家协商,让你退出。我说这个挺让我为难,既如此还是你来说,我把你的邮件转发给他们。我想都是朋友,“得罪”哪位都不好。于是,那哥们儿就写了邮件,说了些我能退出后来二家的事情。我自然就将他的邮件转发给另外二位。还好,有一位比较顺利,让我退出了。但另外一家却一直没有回应,不知何故。直到昨天才得到得到回信,说我无法退出,因为他的材料已经上报了。得,我只好原封不动的将邮件转给了第一个找我的哥们儿,他也就没再给我消息了。看看,还没真报上去就已经在下面pk 起来了。而且是第一找到我的哥们儿疏忽这次社科重大项目的这条硬性规定。所以,有时这“听用”表面上看还挺好使,但必须使得好才行。但愿他们都能申报成功。由此可以看出什么是“细节决定胜负”的道理。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4889 次阅读|1 个评论
【感悟】社科项目因引文不规范被终止!有潜台词!
skyfruits 2013-6-9 09:19
6月5号,社科基金网站在公布2013年立项的同时,还发布了一条消息:《关于终止秦立强、瞿商、罗哲、于维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通报》( http://www.npopss-cn.gov.cn/n/2013/0605/c219469-21743636.html)。 仔细一想,潜台词比较丰富。 1、同一天公布,警醒其他项目负责人,别再犯相同错误。 2、引文和注释不规范,说的非常含蓄。仔细一想,不就是成果抄袭嘛,唉。 3、被通告曝光,要么是杀鸡给猴看(实践表明这句流传甚广的古话其实对猴子没用),要么表明实在是太离谱了。 4、看来,一直坚持用Endnote做文献尤其是参考文献的管理,还是有好处的。 闻者足戒吧!
1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 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转)
热度 1 libseeker 2011-10-26 14:25
2011 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 http://jspopss.jschina.com.cn/tzgg/2011/10/111025953448591.shtml 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由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 2011 年度省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现予公布。全省申报课题 2000 多项,经过外省通讯匿名初评、会议复评等规定程序,共有 198 项课题最后立项。 附录:2011 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课题名单 新闻传播•图书情报•档案学类项目(共11项,含A表示重点项目、B表示一般项目、C表示青年项目,分别为1、5、5项): 11TQA001 江苏网络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沈捷 南京理工大学 11TQB002 网络舆论调控政策研究 陈堂发 南京大学 11TQB003 微博舆论监督研究 靖鸣 南京师范大学 11TQB004 江苏绿色消费传播研究 王慧灵 徐州师范大学 11TQB005 江苏农村信息效率评价研究 周建农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11TQB006 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王蕾 南京大学 11TQC007 三网融合与江苏电视新闻创新研究 易前良 河海大学 11TQC008 江苏城市形象的媒体塑造与传播研究 曾一果 苏州大学 11TQC009 苏南地区农村社区管理信息化研究 胡滨 南京农业大学 11TQC010 江苏地方图书馆、档案馆资源服务共享问题研究 陈曦 南京大学 11TQC011 有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研究 毕建新 东南大学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4326 次阅读|5 个评论
谁在设定科研议事日程(Agenda-setting)?
热度 1 renxiang 2011-5-8 14:49
近两年,在英美学者中形成了一股思潮,就是反思政府通过研究经费的划拨而对研究选题进行的干预。换言之,通过研究经费的划拨,研究项目的审批,政府通过无形之手在影响着学术的方向:应该研究什么?哪些是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应该由哪个学科、也就是哪种方法来研究?等等。 从政府与大学的关联看,美国政府对于大学的直接资助与干涉最少,大学的独立性最强;欧洲次之;英联邦国家,尤其英国与澳大利亚政府对研究的干预较多。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角度讲,从很多学者的批评文章看,核心问题是,政府导向忽略了某些边缘化的、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比如单亲家庭,gay的权力等,而倾向于政府所关注的,与宏观政策有关的议题,或者某些政治秀色彩的议题,比如多元文化研究。 前些日子,看了我国去年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的新闻传播学部分,感觉项目选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在外宣中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如何监控与引导网络舆论,在新媒体时代传媒企业如何转型以及政府政策制定,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偏的题目,比如传播史的一些问题。总体上看,这部分研究的题目政府主导的色彩比西方要浓厚。而西方业已形成学术热点的一些方向,尤其是新媒体与社会变迁、媒体与社会问题,等等,国内学者还罕有涉及。 其实,国内科研基金的很多项目,如果翻译成英文,就题目本身而言,大多数都无法刊载于西方一流的期刊,因为agenda的差异太大了。
个人分类: 评论杂谈|38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近年获批的流域经济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pxyeco 2011-2-12 08:36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王立国 , 江西农业大学 , 青年项目 , 2010 2.黑河流域环境评价与监管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 武翠芳 , 兰州商学院 ,青 年项目 ,2010 3.我国跨界水资源冲突的微观行为宏观调控研究 , 牛文娟 , 河海大学 , 青年项目 , 2010 4.突发水灾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 佟金萍 , 河海大学 , 青年项目 , 2010 5.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 王慧敏 , 河海大学 , 重点项目 , 2010 6.推进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研究 , 麻智辉 ,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 一般项目 , 2010 7.农村水环境问题的经济机理分析与管理创新制度研究 , 李雪松 , 武汉大学 , 一般项目 , 2010 8.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赵雪雁 , 西北师范大学 , 青年项目 , 2010 9.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动态及驱动机制研究 , 曹生奎 , 青海师范大学 , 青年项目 , 2010 10.农村水环境污染与治理研究 , 黄森慰 , 福建农林大学 , 青年项目 , 2010 1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空间布局政策研究 , 李松志 , 九江学院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 , 一般项目, 2009 12.东北沿海经济带一体化整合发展研究 , 支大林 ,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 一般项目 , 2008 13.我国沿海地区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布局研究 , 韩增林 , 辽宁师范大学 , 一般项目 , 2008 14.洞庭湖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赵运林 , 湖南城市学院 , 一般项目 , 2008 15.水污染排放权交易机制与政策研究 , 仇蕾 , 河海大学 , 青年项目 , 2008 16.建立健全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 , 赵来军 ,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 青年项目 , 2008 1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 郭荣朝 , 河南财经学院 , 一般项目 , 2007 18.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研究 , 朱桂香 ,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 一般项目 , 2007 19.我国流域水污染的合作治理模式研究 , 张阳 , 河海大学战略管理研究所 , 一般项目 , 2007 20.流域水环境预警及容量分配研究 , 朱杰 , 西南交通大学 , 青年项目 , 2007 21.水环境保护投入产出研究 , 方国华 , 河海大学 , 一般项目 , 2006 22.中国云南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全面经济合作对策研究 , 文淑惠 , 昆明理工大学 , 青年项目 , 2006 23.中国重大水污染灾害的经济分析及实证研究 , 谢永刚 ,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 一般项目 , 2006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随想|2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梅珍生 2010-5-28 13:21
梅珍生 科技文化是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文化,是缘于科学技术而生成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为根据,并对科学技术本身和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进行认识与反思的观念结晶。科技文化以科学技术为载体,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不断作用于人、自然、社会而演化出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科技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如何定位?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和人性发展是何种关系?我们需要何种科技文化?武汉理工大学 杨怀中 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的最终成果《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对这些问题作出了颇具理论深度的回答。 该成果提出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科技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揭示了科技文化何以成为第一文化。发展和弘扬科技文化的前提是科技文化必须本土化,适应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吸纳科技文化,努力建设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融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丰厚的文化底蕴上,呼唤以科技文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体系,和谐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强调科技文化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定位,不仅表现在促进经济的发展上,同时也表现在社会的组织管理、运作关系及机制上,表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表现在科技文化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及其机理上。概言之,发展科技文化、建设科技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技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时代课题。 在科技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西方学术界有一种思潮,即在批判科学主义的同时,连同科学技术一起批判,把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紧张、人性失落等问题,都归因于科技文化。这实际上是将科学主义与科技文化等同,将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割裂,将科技发展与社会和谐对立,是一种典型的两极对立思维,是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用一种片面性代替另一种片面性,它完全漠视了科技文化对和谐社会建构的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必须建立在丰厚的文化底蕴上,必须有和谐文化的支撑。培育与现代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人道主义精神、宽容精神、法治精神、诚信精神、创新精神等,是构筑和谐社会文化底蕴的内在要求。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必须实现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今天,科学技术已超出单纯的工具价值,它本身就是一种极具穿透力和震撼力的文化,在社会文化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科技文化放到人性的丰富和完善、提升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性等高度上来考察,努力建设融科学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科技文化。 尽管科技时代人类生存的状况不容乐观,科学技术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负面问题,但这些问题并非是无法克服的。我们倡导科技文化正是为了兼容人文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积极因素,力求在保障科学技术的良性发展、减少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危害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更加和谐。科技文化并非文化的初始形态,它是人类实践和文化积累发展到一定条件下的产物。科技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发展前提和社会生活背景,其内部结构所特有的复杂程度和有序程度决定了科技文化具有十分严谨而精致的自身建制,其外在功能上普遍、深刻的社会影响决定了科技文化又具有非常庞大而系统化的社会建制。 科技文化是一种集科学性、人文性、创新性、普适性为一体的新型文化。它不但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而且蕴涵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科学规范、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内容。科技文化与社会的互动首先表现在,科技文化推动人类实践方式的提升。和谐社会构建不仅需要提升实践方式,而且需要培育健全的社会人格,而科技文化正是以培育社会人格为中介参与社会互动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真正实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良性发展,更离不开科技文化的保障和支持。这就从文化哲学的高度,鲜明地回答了时代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对科技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作了准确的定位,丰富和深化了和谐社会理论,体现了对人类命运和当代中国现实的深切关怀。 载《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5-13
个人分类: 一瓣书香|3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0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