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公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公式是否需要公识?-论“公式”一词使用的扩大化倾向
hillside 2012-2-4 21:43
当今年头,不管什么学科,都以建立模型为荣,公式也应运而大增。 想到多年以前,本人对于公式、模型,常生肃然起敬之感。以水文学领域为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华东水利学院首创(河海大学的前身)的新安江模型独步中国江湖,可谓名播大江南北。它也曾是中国少有的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水文模型,与美国的斯坦福模型当属一个量级。 近些年,与模特同为一词的模型(model)身价大跌。名模、洋模、土模遍地行走。数学建模的普及更使模型走进千校万院,普通学子信手可建。 定理似乎还保持一些高贵,主要出现在数学类的杂志舞台,经济学等学科中也有明显增加。只有公理依然保持一种超然的姿态,数量有如大熊猫一般屈指可数。 公式近年也更加亲民与深入基层,即使本科生论文中还不时可见到所谓新公式的露面。依我的感觉,公式似乎还是需要一些共识(或公识),单纯自说自话未必相宜。 我们来欣赏《现代汉语词典》中相关术语的含义: 公式:1.用数学符号或文字表示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式子,具有普遍性,适合于同类关系的所有问题;2.泛指可以应用于同类事物的方式、方法。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能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命题:逻辑学中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 《现代汉语词典》中“公式”的普遍性似可理解为普适性,应当隐含正确性。 我觉得,公式可能还是需要一些共识。特别是《现代汉语词典》“公式”的第一释义,它主要在科学领域使用。至于社会生活中的“公式”化表达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科学论文或书籍中的一些“公式”,一种就是运用公式进行各种推导,各种中间衍生物;还有一种是名为“公式”,实为命题,可能只是作者的假设或判断以及推理,正确与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检验。第一种情形非常普遍,我想问,在运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各种中间衍生物是否可以都可以称作公式?第二种情形为数也不少,我觉得称作“公式”有些勉强,似乎还是直白的“等式”、“表达式”、“列式”或其它近于命题的表达较佳。 当然,话又说回来,就是“认识”二字的共同诉求,尚且各立为“公认”(词典释为:大家一致认为)与“共识”(词典释为:共同的认识)。“公识”在实际生活的使用有增加之势,但尚未列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公式与“公识”及“共识”的关联是什么?
个人分类: 语言文化杂谈|3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Mathtype 公式在word中显示为框?
yiboliu 2011-10-22 19:05
今天打开word发现用mathtype键入的公式都显示为一个方框, 于是百度,各种解释说什么字体库、段落距离等等问题。 可是想不太靠谱,段落这种以前碰到过, 于是继续百度“mathtype word 公式显示 框”终于百度得到解决方法: word2007:word选项--高级--显示文档内容--勾去 显示图片框 方法来自: http://hi.baidu.com/rogeryen/blog/item/201385582446d788810a18f1.html
7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关降水的三个气候参数和9个公式(征答)
热度 4 zhangxw 2011-7-29 12:27
有关降水的三个气候参数和 9 个公式 -- 空中水概念漫议( 4.a ) 张学文 ,2011/7/29发表-7.30小修订 在空中水概念漫议 (3) 中提到降水现象具有突出的离散性。而刻画离散现象所需要的语言与变量也比较特殊。我们需要选取合适的变量,还需要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它们。 要描述降水的气候特征,过去经常用年降水量这个量。但是进一步知道有关降水的另外两个变量的值,我们就获得很多知识。现在就谈谈涉及降水气候状态的这三个变量(参数)和它们衍生的 9 个参数(定量答案)。 我们指的降水三参数是年降水量 R, 年降水历时 D 和年降水次数 T (都是指其多年平均值)。 年降水量 R 是很多气候书上都给出的数值,它表示当地多年平均的年降水的总厚度,以毫米为单位。 年降水历时 D 是指多年平均而言,每年有多少小时处于降水状态,它以小时为单位。这个变量可以从气象观测数据里提取,比较费力,一般不被注意。我国学者林之光在《中国气候》一书中对我国的降水历时开研究之先河。具有突出价值。 多年平均的年降水次数 T ,是告诉我们降水这个时有时无的现象平均一年发生多少次。气象部门好像不开展这种统计(但是可以从资料里提取)。关于它的研究很难看到,但是现在看到这个数字很重要。 下面假设您已经有了当地降水的这三个变量的值,我们要由此推论(根据公式计算)出另外 9 个刻画降水的“量”。 这 9 个量是: 1. 任取一个时刻,问当地恰好在下雨的概率 = ? 2. 任取一个时刻,问当地没有下雨的概率 = ? 3. 如果当时在下雨,其平均降水强度是多少? 4. 如果当地下雨,其平均降水量是多少? 5. 如果当时在下雨,它要维持多长时间? 6. 当地平均每年有多少小时没有降水? 7. 当地平均每年有多少天没有降水? 8. 当地平均每年有多少个无降水的阶段(干旱期)? 9. 当地每次无降水阶段(干旱期)平均可以维持多久? 上面提出的 9 个问题都可以根据当地降水三变量 R,D,T 以及对应的公式而获得具体的值。这些答案看似很专业又神秘,其实,小学生也可以理解如何计算出来。而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对当地降水的气候特点的认识就相当丰富了。 好了本段已经很长,现在休息(也欢迎读者自己提出对这 9 个问题计算公式和定量答案),我们下次再谈。(2011.7.30对9个问题的提法小有修订,1,2问题顺序也改了)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4380 次阅读|8 个评论
试验在科学网博客直接粘贴和编辑公式
热度 5 xuyingxiao 2011-3-27 23:07
彭海杰 博文如何在网页中写数学公式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2644do=blogid=426697from=space ) 给了几种写数学公式的方法,但里面的例子都是图片。尝试了直接粘贴拷贝的方法: http://www.mathjax.org/ 中的例子 直接拷贝如下。拷贝下来的不是整幅图片,并且可以直接在科学网编辑器中稍稍修改公式内容。 f ( a我的修改 ) = ∮ γ f ( z ) mytest d z x = − b ± b 2 − 4 a c − − − − − − − √ 2 a再改 cos ( θ + φ ) = cos ( θ ) cos ( φ又改 ) − sin ( θ ) sin ( φ ) ( ∇ X Y ) k = X i ( ∇ i Y ) k = X i ( ∂ Y k ∂ x i + Γ k i m Y m ) J α ( x ) = ∑ m = 0 ∞ ( − 1 ) m m ! Γ ( m + α + 1 ) ( x 2 ) 2 m + α 做了些试验,科学网只要把博客的模板改一下,在head中加入 script type="text/x-mathjax-config" MathJax.Hub.Config({tex2jax: {inlineMath: , ]}}); /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cdn.mathjax.org/mathjax/latest/MathJax.js?config=TeX-AMS-MML_HTMLorMML" /script 则博文中就可以用LaTex格式写公式啦。LaTex格式比较简单,X^2就是上标,X_2就是下标。
个人分类: 技术文章|456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公式:可以有,但真没有
热度 3 sheep021 2011-2-13 14:33
世界上本无公式,用的人多了,就有了公式。 公式是人们在研究自然界物与物之间时发现的一些联系,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法。是表征自然界不同事物之数量之间的或等或不等的联系,它确切的反映了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是我们从一种事物到达另一种事物的依据,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对于科学家来说,公式必不可少,但自然本身并无公式,普通民众对自然地认识也不是建立在公式之上的,而更多是通过“象”来认识自然——现象,表象。有人说“现象”是繁杂的,多变的,非本质的,“本质”才是不变的,可以用公式来表达。人们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的含义并没有说现象不如本质。而是说明现象与本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象已经包含了本质。换句话说,本质已经包含在现象之内了,即:现象也是表达本质的的一种途径。难道非要再用一个公式来表达本质吗?在换句话说。公式是死的,现象是活的。如果承认本质唯一,现象繁杂多变,那公式表达的本质,如何能跟上现象的步伐呢?岂不是有点刻舟求剑的味道? 霍金的《时间简史》非常成功,国内销量达20万册以上,因为霍金把难懂的科学知识用简明的语句表述出来。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说:有人告诉我,我放在书中的每一个方程都会使本书的销售量减半,为此我决定一个方程也不用。然而,在最后我确实用了一个方程,即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 ,我希望这个方程不会吓跑一半我的潜在读者。 除了用公式表达自然界物与物之间时发现的一些联系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方式呢?显然,肯定有,而且还不止一种。在公式诞生之前,人类就不探索自然了吗? 动物没有使用公式,它们对自然的理解比人类也差不了多少,在某些领域,对自然的认识比人类还深刻。科学研究会逐渐揭示这点秘密。 如: 亚洲大黄蜂腰缠太阳能电池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阳光得到能量,首先将它转换成电能,继而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现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动物王国的成员亚洲大黄蜂,也有收集太阳能并将其转换成电能的能力;而长在它腰间的褐色和黄色的环就是它的太阳能“电池板”。 昆虫学家先前就注意到,亚洲大黄蜂与蜜蜂和其他黄蜂品种习性有所不同,它们的活跃期不在早晨太阳升起时,而是在午后;而且越是阳光特别强烈的时段,大黄蜂越显得异常活跃。它们的活动数据送到实验室,特拉维夫大学团队研究了天气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太阳射线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大黄蜂的行为。结果发现只有紫外线辐射与大黄蜂活动的变化有密切的关联。 进一步研究揭示,大黄蜂腹部褐色和黄色的环状外骨骼有光伏发电的作用,能吸收太阳光发出电来,这在动物界是十分罕见的。 科学家们确定,大黄蜂腹部外骨骼的褐色斑纹上有凹痕,引导光线进入,并将其散射成分立的细小光束,只有1%的光线能反射出去。而外骨骼的黄色斑纹是缀有微孔的凹槽,它包含一种叫做黄蝶呤的色素。凹痕、微孔凹槽和黄蝶呤共同作用,将光转换成电能。 研究团队成员、物理和天文学院的戴维·伯格曼教授指出,“活的生物能够完成这样一件事,实在很有趣。大黄蜂的本领可能是我们尚不知晓的事物。”  他们还发现了亚洲大黄蜂一些独特的能源处理方式。它的身体中有一个发育良好、类似空调和电冰箱里的热邦浦系统,使大黄蜂即使在阳光直晒下,也能保持体温比外界温度略低。另外,亚洲大黄蜂还掌握着精心操练的声音信号,使蜂群在其巢穴内——这里是完全黑暗的——也能维持特别精准的秩序。伯格曼教授解释,这些都是不容易做到的。 在和该学院萨克勒医学院的雅格布·艾沙伊教授合作下,伯格曼和他的博士生普罗特金有一个真正跨学科的研究计划,来解释大黄蜂腹部“太阳能电池”的生物学过程。团队曾尝试仿效大黄蜂的身体结构,复制亚洲大黄蜂收集太阳能的方法,但远远达不到同样的能源收集效率。未来的计划是优化模型,看这个“生物模仿”能否提供线索,导致新奇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 他们的研究最近发表在德国《自然科学》杂志中。小云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13 次阅读|3 个评论
这停车方法够数学的
jiangxun 2010-12-23 10:51
作者:蒋迅 开过车的人都知道,平行停车是最难的,弄不好 就会出事 。有些人就总是因为这一条过不了路试。有时会看到一个不大不小的位置,好像可以停,但不见得停得进去。碰到这种状况,常是要试了才知道,很难一眼就精准判定。 不过英国伦敦大学数学布来克教授日前宣布, 研究出完美停车的数学公式 。他说,只要有这个公式帮忙,任何停车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这个公式对於数学家来说,可能简单的不得了,但对其他人可能计算比停车还要困难。 停车宽度最小值 在这个公式中,首先, r 是车的转弯半径, l 是前后轮距离, k 是从车前轮中心点到车子最前端的距离, w 是停在自己车旁边的车子的宽度。 有这个必要吗?请看下面的一个 成都华兴东街75号的例子 : 这位吴俊师傅指挥人在这个只有4.5米间距的地方停车,不知道上面的公式是否满足这个条件?有时候太数学了也没必要。 其实,在中国停车不在于车位的长度够不够,而在於有没有车位。有时候,有没有车位完全看自己了。看看这个视频:“ Beijing, China: What one girl does when it's hard to find parking 。 一定要看噢! 有了这个办法,还要应该数学家的公式干什么?
个人分类: 够数学|4296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日志中插入数学公式的方法
热度 1 zzzlmn 2010-10-25 08:00
方法一:在科学网博客中,提供了网页版公式编辑器,点击插入公式,输入预览,确定即可 方法二: 登录 http://www.sitmo.com/latex/ ,输入公式,复制下方图片,粘贴到网页即可。 方法三: 登录国外编辑器网站生成图像,上传(直接粘贴图片地址为乱码) 第1步:登陆编辑器 http://latex.codecogs.com/editor.php 第2步:编辑公式(latex语言) 第3步: Click here to Download Image (GIF) 第4步:上传图片 (太麻烦了点,直接word截图应该也可以,就是不美观-- 科学网博客也可直接复制粘贴 ) 方法四:用mathtype 6.X编辑公式,存成图像上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08 次阅读|3 个评论
在线公式编辑器
yaoronggui 2010-9-20 09:59
很多网站和论坛的网页中不支持数学等复杂的公式显示,今天上小木虫看到有一个帖子写的就是关于利用在线公式编辑器来解决网页中显示公式并在线编辑公式的问题,觉得非常不错,整理如下。 网站地址: http://www.codecogs.com/latex/eqneditor.php 方法一: 例如,要在网页中显示如下公式: 操作如下: 1. 在网页http://www.codecogs.com/latex/eqneditor.php上方的大框框中输入公式:a=\sum_{x=1}^{+\infty}\frac{1}{x}; 2. 在网页http://www.codecogs.com/latex/eqneditor.php下方有个下拉列表,选择URL,然后在该复选框下方将出现一个超链接,复制它。 3. 在你帖子的相应位置粘贴刚才复制的超链接(框框中的代码)。 4. 在上一步粘贴的超链接前边加上 ,后边加上 。经过以上操作即可显示你想要的公式。 方法二: 例如要在帖子中显示如下公式: 操作如下: 1、在网页http://www.codecogs.com/latex/eqneditor.php上方的大框框中输入公式,得到上述公式latex代码,即: \begin{eqnarray*} \Psi(x)= \begin{cases}\widetilde{x}, x\in A,\\ x,x\in B.\end{cases}\end{eqnarray*} 2、在这段代码前后都加上$符号。即: $\begin{eqnarray*} \Psi(x)= \begin{cases}\widetilde{x}, x\in A,\\ x,x\in B.\end{cases}\end{eqnarray*}$ 3、在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之后输入上述公式latex代码,即: http://latex.codecogs.com/gif.latex?$\begin{eqnarray*} \Psi(x)= \begin{cases}\widetilde{x}, x\in A,\\ x,x\in B.\end{cases}\end{eqnarray*}$ 在这段长代码前边加上 ,后边加上 。经过以上操作即可显示你想要的公式。 Ps: 通过此方法得到的公式都是以图片的形式保存在 http://www.codecogs.com 网站上,如果以后这个网站不存在了,则这些公式图片也就不存在啦。所以最安全的方式还是将这些公式图片放在自己的网站服务器上。哈哈。 在线公式编辑器方法下载地址: 在线公式编辑器方法
个人分类: 电脑网络|17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De Pretto 相对论质能公式
liuxiaod 2010-8-5 08:39
在1903年,有一个叫奥林托.德.普莱托的意大利物理学家第一次提出质能公式,不过他的公式推导过程并不严格,以至于不被后人承认。 爱因斯坦正是以清晰的物理思想推导出洛伦茨变换和质能公式而著名于世,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发现都不是爱因斯坦原创的。 Olinto De Pretto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Olinto De Pretto (18571921) was an Italian industrialist and physicist from Schio , Vicenza . In 1903 De Pretto published a paper entitled Hypothesis of Aether in the Life of the Universe, in which he proposed (similar to Samuel Tolver Preston in 1875) that matter moving at the speed of light would have kinetic energy equal to mc 2 , based on his (erroneous) belief that mv 2 represented the kinetic energy of a body moving at the speed v. He then speculated that ordinary matter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moving at the speed c, agitated by an ultra-mundane flux. De Pretto's paper was later includ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an Italian scientific institute . According to de Pretto, the matter of any body contains within it a sum of energy represented by the entire mass of the body Nobody will easily admit that, stored in a latent state, in any kilogram of matter, completely hidden to all our investigations, hides such a sum of energy, equivalent to the amount that can be extracted from millions and millions of kilograms of coal. However, de Pretto's line of reasoning is not regarded as scientifically meaningful by the mainstream scientific community. Although the idea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and energy was not novel at the time de Pretto wrote , Umberto Bartocci , a former University of Perugia historian of mathematics and ardent opponent of Albert Einstein's theory of relativity, has argued that de Pretto should be credited as the originator of this idea, and that Einstein took the idea from de Pretto. However, Bartocci's views have not appeared in any scholarly journal. His efforts to popularize his views have been limited to articles in newspapers. Einstein's conception of mass-energy equivalence is dissimilar to de Pretto's, and Einstein's deduction of this equivalence from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bears no resemblance to de Pretto's (erroneous) reasoning. Further information: Massenergy equivalence#History References Olinto De Pretto (1903). Ipotesi dell'etere nella vita dell'universo (Hypothesis of Aether in the Life of the Universe) . Reale Istituto Veneto di Scienze, Lettere ed Arti (The Royal Veneto Institute of Science, Letters and Arts) LXIII (II): 439500 . http://www.cartesio-episteme.net/st/mem-depr-vf.htm . (accepted November 23, 1903 and printed February 27, 1904) This estimate of the energy content of mass is not quantitatively consistent with the expression mc 2 , even if it is interpreted as a million million kilograms. It was already to be found in the works of Maxwell, JJ Thomson, Poincar, Hasenhrl, and several others, albeit without attaching to it the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that it acquires in special relativity. Einstein's E=mc 2 'was Italian's idea' | The Guardian | Guardian Unlimited MathPages - Who Invented Relativity?
个人分类: 物理大发现|2518 次阅读|4 个评论
资本主义市场扩张性推导
fanxiaoyingz 2010-7-15 13:04
资本主义市场扩张性推导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给出了一个著名的资本公式,这个公式看来很简单,就是资本货币。其实这个公式很有讲究。它其实就是我现在所演绎的资本主义总公式的原来形式。就是说这个简单的公式等价于 N j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在马克思所生存的 19 世纪,数学中的统计学和集合论,这两个现代很普及的数学工具还没有出现,所以马克思不可能应用这些工具分析资本。而这两种工具是现代社会很普及的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公式形式和马克思的公式形式有差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我在推理资本主义公式的时候主要还是应用了统计学和集合论中的基本东西。 马克思的资本公式 资本货币基于它的对照,即封建作坊的生产公式,这个公式是货币资本。许多人不理解,怎么在公式中货币和资本的顺序仅仅打了个颠倒,这个也算公式?这里面的学问在资本论中用了大量篇幅。其实资本公式的完整形式是资本货币增加的资本,表明了资本在不断自我膨胀的趋势。而封建作坊的生产公式货币资本中并不能表明这种趋势。在封建作坊中,人们在积攒了一定的货币以后才进行生产,而这种生产在第一次生产资料的投资之后不再增加投资,所以生产规模一直不会改变,这样生产资料的价值和生产设备(工具)的价值随着生产的进行逐渐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了,生产工具逐渐老化,逐渐不能使用,以至于最后停产。如果不停产,那么就比如追加新的投资,追加资本,这时候就是公式的新演绎了。所以,在公式货币资本中,总是要等到有了足够的货币以后被动地投资成为资本,货币量总是不大。而生产是没有利润的,仅仅经过等价交换,把自己原来多余的资料转换成了市场需要的商品而已。在这个公式中也存在少量剩余价值,但是很有限,这些有限的剩余价值也仅仅作为经营者的生活资料了,没有用来进行扩大再生产。所以,封建时代的手工作坊仅仅是自足经济的一个补充。它只有两种前途:要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进行逐渐倒闭,要么维持现有的生产。而当资本和货币颠倒过来的时候就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的货币,就不断的投入资本,当资本在剥夺了剩余价值以后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来用于自己生活(资本家自己不再直接参加劳动,而手工作坊中作坊主必须自己为自己生产生活资料),另一部分则用来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这样做的原因有:第一,追求更多的财富,第二,预防替换下来的设备不能使用时生产能力的下降,第三,不断地使用新设备降低商品价值(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利润)。所以说资本公式和作坊公式有根本不同。 我们再来研究公式资本货币增加的资本。这个公式表明了一个流通过程,资本家把自己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后,资本所在的工厂企业生产出商品,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转化为货币,完成公式第一步,资本家再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和自己生活,剩余的货币用来增加投资,成为新的资本,追加到原资本中,完成公式的第二步。所以,实际上这个公式既表明了生产过程,也表明了交换过程,而且这个公式表明只有交换,资本和货币之间才能相互转换。在公式 W M 均 j R j = M j R j N i M i 。 N i M i 表示了生产过程,而 M j R j 表示了交换过程,它清楚地表明了交换为什么能够进行。因而是对马克思的资本公式的完善。 现在假设资本家原来的投资额是 Q ,那么经过一个生产销售过程以后资本额变化为 G ,而增加额为 ,那么 = G - Q 。在第一个生产周期后 为 1 , 在第二个生产周期后 为 2 , 在第三个生产周期后 为 3 , 在第 i 个生产周期后 为 i 。 那么对于同一个工厂,对于相同的设备来说,( 2 / 1 )= ( 3 / 2 )= ( i / i-1 ), 我们假设比值为 k ,那么经过 i 个生产周期后,该资本家的生产规模(资本额)是 Q i = Q ( 1+k ) i 。这个公式如果用来表示商品数量也同样合适,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是 Q i 除以每个商品的价值,而该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固定值(设为 H ) 。所以商品数量 S 等于 Q i / H 。 S i =Q i / H = Q ( 1+k ) i / H =S ( 1+k ) i 。 这个公式表明扩大的资本是以不断增加的商品生产量为实现目标的,而且对于同一个工厂,同样的技术,他们扩大再生产的模式就是级数增加形式,不断按照一个扩张系数 k 进行。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公式。 把公式 N i 拿来和 S i = S ( 1+k ) i 两者比较,会发现两者是同一个对象。 N i 表明的是整个经济体内部全部该商品数量,而 S ( 1+k ) i 表示的是一个厂商内部的生产数量,它仅仅相当于 N i 中的 N i 。当然在各个 N i 中,各个厂家的起始商品数量 S 和扩张系数 k 并不相同。但是,对于经济体(社会)总体而言,还是有一个平均的 k 值,这个 k 值基本和各个 k 值接近。假设各个工厂的产量从同一年算起,该年份各个工厂的商品产量为 1 、 2 、 3 、 4 、 j ... p,其和为 j , 所以商品总和 S 的公式 N i 可以演化为公式 S 总 = ( ) ( 1+k 均 ) i ,其实还需要再增加一个变数B,B用于表示以后新加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 S 总 = ( ) ( 1+k 均 ) i +B 。 这个公式表明商品数量在以每年(或者说每个生产周期)k%的比率增加。这就明确地表明了市场经济的扩张性。在市场没有饱和以前,这个公式就一直在起作用,它的扩张速度就是k。一直到 M j 或者 M i 值无限缩小到零,这个时候扩张系数k才会变为零。没有利润了,无可追求了,也就不再扩张了。因为商品是资本在消费市场中的唯一表现形式,所以这表明资本无限扩张的事实,它也以每个生产周期k%的比率增加,当然前提是必须全部销售完,把资本通过商品价值转化为货币。 所以,资本家必然是越来越富裕了,而工人每天拿的是劳动力所对应的工资货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定值,一生都不可能变化太多(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加缓慢减小,随着技能的增加缓慢增加)。所以资本家的财富是以几何数量增加的,无论劳动者的初始工资多么高,从理论上说资本家都会超过的,而且大大超过的。所以资本家和劳动者获取财富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劳动者必然越来越陷入相对贫困的泥潭。只有通过革命将K值所产生的财富分给劳动者一部分才会正真公平,所以资产阶级所谓的人权、民主、公正是完全掩盖了 ( 1+k 均 ) i 的。 因为每个商品的价值在很长时期是不会改变的,为了改变每个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必须进行生产工艺的改造,新技术的运用,进行产业革命。所以每个商品的价值在社会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变,为定值, 设为 H 。马克思讲市场是公平的,商品的交换价值只是围绕着商品价值波动,而这些波动的平均值在今天看来基本上等于商品价值本身。所以资本的扩大必须经过唯一的有效的环节商品数量的增加,即销售量的增加。而销售量的增加受制于消费人群的数量。 现在回到公式右边: W M 均 j R j = M j R j 。这个公式用来具体分析某一个商品的时候,它的公式和其中的字母的含义会有相应的变化。对于某一个商品来说公式就简化为 W M 均 j R j = M j R j , 实际上对于确定的商品 R j 是个常数,而在这里 M 均 j 就是 M j 就是 H (至少是 H 的统计数)。所以这个公式就改变为 W H R ,(以前的公式可能有一个小小的错误,就是多写了一个连加符号 ),这个就是市场销售量公式。分析 W H R 可以发现, H 和 R 都是常数,只有 W 是一个随着销售而增加的变量,这里的 W 表示消费者数量,所以从公式得出的结论是要扩大商品的销售量必须扩大商品的消费者数量。这是最基本的一个销售方式。当然还可以通过促销来增加 R 值,使得这个值从最小值 R min ,增加到 R tver ,再增加到 R max ,通过不断增加质量和功能来增加销售,但是这样对于有限的消费者来说其数量是有限的。 所以,资本家要追求更多的财富必须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第一增加消费人群 W ,第二提高商品价值 H ,第三提高需求常数 R 。对于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大量的而且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消费人群。 所以,当本国消费者数量接近或者达到国民总人口的时候,就开始对外贸易。当对外贸易在封建壁垒或者贸易壁垒阻挡不能按照资本家的期望进行的时候,资本家们采取的措施就是战争。 所以,资本主义到了以对外贸易为主的阶段,必然是要用枪炮说话的,必然是帝国主义阶段。 那么市场是如何达到饱和的呢?事实上,当 W 表示消费者数量的时候, W M 均 j R j = M j R j N i M i 中的等式是恒等式,即 W M 均 j R j = M j R j = N i M i ,只有当 W 表示国民数量的时候才不是恒等的,是动态平衡式 。加入一个国家的国民数量用 Ш 表示,一个商品在该国占有的消费者数量用 表示,那么 Ш - 就是潜在的消费者,一个国家中 值可以无限接近 Ш 值,但是绝对不会等于或者超过。所以( Ш - ) R 就是潜在的商品销售数量,它对应着一个商品销售额 ( Ш - ) R H ,以及一定的剩余价值。所以在文章《资本主义总公式演义》中提到的 Lim ( N i M i ) - W M 均 j R j ) =0 中的 W 接近 Ш 时,公式的极限必然是零。这意味着通过资本实现的三个途径中只有想办法增加H值才能增加剩余价值,要增加商品价值含量,必须增加其功能和质量,所以这个时候科技竞争必然出现白热化阶段。在市场饱和的三个因子 W H R 中,首先想到的是 w 的增加,通过 w 的增加至少能够销售掉积压产品,所以对于同类产品很有效,其次采用的是增加 R 值,当 R 值增加时意味着大量促销活动的展开,也意味着已经有一部分工艺落后企业开始倒闭,这种倒闭仅仅是遏制 K 值的一种形式。最后使用的才是 H 值,往往一个商品新功能的增加意味着商品性质发生了改变,所以这个时候商品种类是极大地丰富了。 所以一个问题就提出来了?商品的剩余价值是存在于每一个商品中?还是存在于新增加的商品中。答案似乎很明显,商品是按照价值销售的,并不会存在于每一个商品中,而是存在于新增加的商品中。所以对于公式 W M 均 j R j = M j R j N i M i 中 M 的称呼似乎就存在问题,这个 M 均 j 和 M i 似乎不应该称呼为剩余价值,而应该称呼为价值。如果用价值来表示,那么剩余价值就必然是这样一个公式 Q ( 1+k ) i - Q ,对应的商品就不知道具体是哪一个了,公式是 S ( 1+k ) i -S , 这样同时间生产量必然大于销售量,而且存在销售的时间滞后性 。 为了表示方便我采用每个商品中都有剩余价值的做法,这个做法的好处是可以记录生产和销售同时间发生的事情,也方便于计算。所以公式中剩余价值换为价值是完全正确的,我在这里混用了。当然这个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其可行性。 在这里,我用了替换公式表明了 资本货币增加的资本这个资本增加的秘密,资本家是如何致富的明白无误。然而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时候,由于市场无法再扩张,所以公式资本货币增加的资本,会再次变回为货币资本货币,而将来的货币资本货币公式将和封建时代的大不相同,只要市场有新产品,公式资本货币增加的资本就会立即启动,只要市场有了不饱和状态,公式资本货币增加的资本也会立即启动。 在这里通过对 资本货币增加的资本的数学分析,得出资本的增长公式: Q ( 1+k ) i ,然后得出商品生产公式 S ( 1+k ) i , 表明了生产的扩张性和资本的贪婪性。从销售市场的分析得出只有增加销售额,增加个人消费量,增加商品的价值,才能不断地榨取剩余价值,这三个因子是实现剩余价值的三条有效途径。如果没有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在市场接近饱和的时候商品的质量和种类就不会自动提高。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2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资本主义总公式的推导
fanxiaoyingz 2010-7-11 14:56
资本主义总公式的推导 首先来推导资本主义总公式,第一步来推导生产领域的公式: 假设有某个产品,其生产厂家有 P 个,第 i 个生产厂家的每个该商品的剩余价值为 M i ,该厂每年生产的该产品数量为 N i ,那么该产品每年生产的数量 S 为 S=N 1 +N 2 +N 3 +.........N i +......N P ............................... 公式 1 用求和公式就是 S= N i (i=1~p) .......................... 公式 2 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总和 M 总 为 M 总 = N 1 M 1 +N 2 M 2 +.........+N i M i +......N P M p ......................... 公式 3 用求和公式就是 M 总 = N i M i (i=1~p) ........................ 公式 4 以上公式, . 公式 1 和公式 2 等价,公式 3 和公式 4 等价,仅仅是书写形式不同而已。 假设某个行业一共生产 T 中商品,每一种商品的生产公式都和公式 1 和公式 3 相同。那么这个行业总商品量公式 S 行总 就是 S 行总 =N 11 +N 12 +N 13 +.........N 1i +......N 1p +...... +N i1 +N i2 +N i3 +.........N ii +......N iP + ........... +N t1 +N t2 +N t3 +.........N ti +......N tP = N i (i=1~tp) .................... 公式 5 那么这个行业总剩余价值公式 M 行总 就是 M 行总 =N 11 M 11 +N 12 M 12 +.........+N 1i M 1i +......N 1p M 1p + +N i1 M i1 +N i2 M i2 +.........+N ii M ii +......N iP M ip + N t1 M t1 +N t2 M t2 +.........+N ti M ti +......N tP M tp = N i M i (i=1~tp) ......................... 公式 6 那么再假设,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市场经济体)中有 F 个行业,每一个行业的商品生产都符合公式 5 ,其剩余价值都附和公式 6 ,那么整个市场经济体生产的总商品数量为 S 国 = N i (i=1~ftp) ................... 公式 7 整个市场经济体生产的总剩余价值为 M 国 = N i M i (i=1~ftp) ...................... 公式 8 其实以上公式并不复杂,仅仅是把商品数量相加,把每个商品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加。只不过使用了连加符号而已。 第二步推导消费领域的公式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生产的商品能不能兑现为新增加的资本主要在于能不能全部销售掉。而消费的规律和生产的规律是完全不同的。西方经济学认为消费需求是由商品的自身价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关联商品的价格、消费偏好和价格预期等五个方面决定的。但是我发现,消费本质上是个物理概念,与以上五点的关系并不大,而是最终决定于一个消费常数,不同消费者的消费常数有一定的差别,这些差别范围从十分位到数十倍之间,所以所有消费常数的集合构成一个消费区间,一个商品的消费区间是固定不变的,是个和生产没有关系的自然函数。 例如,一个人一年需要多少粮食呢?一个小孩和老人,他们的消费量很小,一天大约吃二两粮食,即 0.1 公斤,那么一年消费量就是 37 公斤。而一个钢铁工人,每天吃 1.3 公斤粮食,粮食年消费量为 475 公斤粮食。所以粮食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就是粮食的消费区间,粮食消费量在 37 475 公斤之间,在此区间内应该有一个平均值,中国人的这个平均值大约是 200 公斤。中国有 13.8 亿人,所以,当中国的粮食产量超过 13.8 475=6555 亿公斤时,粮食出现绝对过剩,当粮食产量不足 13.8 37=510.6 亿公斤时,粮食出现绝对不足(意味着全国人都要饿死),而当粮食产量超过 13.8 200=2760 亿公斤时,中国人达到了温饱水平,粮食产量出现相对过剩。而粮食产量在 510.6 4140 之间时,粮食产量是相对不足。 在中国历史上, 1929 年至 1931 年北方大旱,出现了粮食的绝对不足,中国有近一千万人饿死,而解放后到 1990 年前后,中国的粮食一直是相对不足,中国就一直有乞丐和饥饿的人。而在最近 20 年之内,中国生产的粮食也是只有几年是相对过剩的,基本没有出现粮食绝对过剩的现象。 这里必需增加一个新概念理想平均值:就是说如果让全国所有人都吃饱,那么每年每人平均消费的粮食是一个固定值 理 ,那么 就是 理想平均值。除此之外就存在每年实际平均消费值 i 。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消费需求的大小决定于需求区间,需求区间包括最小值、最大值、实际平均值和理想平均值等系列概念组成。 第二,在消费区间最低要求以下,消费多数是刚性需求。 第三,在消费区间之内消费是软需求,人们可以通过节约开支、控制需求、使用替代品来抑制需求,也可以通过奢侈消费、超前消费增加需求。在这个区间内的消费符合西方经济学所描述的需求曲线,而在此之外基本不符合。 第四,在消费区间之内的消费可以有一个消费平均值。这个平均值是社会消费水平的反映,但是这个平均值和理想平均值并不一定完全相同。例如粮食,当 i 小于 理 的时候说明社会整体处在饥饿状态,粮食产量是总体不足的,当 i 大于 理 的时候说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粮食生产是充足的; 第五,消费的这些性状是由消费者的物理属性决定的,与生产没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我把某种商品消费的这种自然的数量(消费需求的大小)称为消费值(暂时这样叫吧),用代号 R 表示,而把其它指标例如最小值、最大值、实际平均值和理想平均值,用 R min , R max , R tver , R 理 表示。这样就可以用以上概念来描述消费公式了。 假定,一个消费单位,这个消费单位可以是一个村子、一个乡、一个县,一个省,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之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这个消费单位的总人数为 W ,那么这个消费单位每年所消耗的商品数量的最小数量为W R min , 每年所消耗的商品数量的最大数量为W R max , 每年所消耗的商品数量的实际数量为W R tver , 每年所消耗的某商品数量的剩余价值为M 均 W R 理 。 M 均 表示该商品的全社会所提供的平均剩余价值。 其中 M 均 = M 总 /S= N i M i / N i ........................... 公式 9 那么,这个消费单位为市场所提供的剩余价值就是 M 均 W R 理 。单个商品提供的剩余价值就是 M i ,单个人提供的剩余价值量就是 M j R i 。而全部消费者提供的总剩余价值量是 M j R j (j=1~w) 。理论上 M j R j =M 均 W R 均 这样,当生产的商品能够全部销售的时候,该商品的生产销售总公式就是: M 均 W R 理 N i M i M j R j (i=1~p,j=1~w) ................... 公式 10 而行业的总的销售生产总公式就是各个商品本性所决定的销售数量和生产数量的平衡体。 假定某个行业有 T 种商品,那么每一个商品的消费常数为R 1 R 2 ...... R T ( 由R Tmin ,R Tmax ,R Ttver ,R T理 组成)。每一种商品的平均剩余价值为M 均 1 , M 均 2 , .......... M 均 T , 那么该行业总的商品剩余价值为 W M 均 j R j 。 这样,行业生产销售总公式就是: W M 均 j R j = N i M i M j R j (i=1~tp,j=1~tw) ..................... 公式 11 同样的道理,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消费总公式就是: W M 均 j R j = N i M i M j R j (i=1~ftp,j=1~ftw) ............. 公式 12 公式 12 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发展总公式,我把它简称为资本主义发展总公式,因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科技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归根结底都来自于这个公式,它表明了资本主义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质。 在这个公式中 p 是某商品的工厂数量, t 是谋行业的商品种类, f 是该国家的所有行业部门, W 是该国人口数量, R i 是谋商品的消费常数, Mi 为单个商品的剩余价值,之所以用 , 而不用 = 是因为公式两边并不是完全平衡的,而且当平衡的时候也是动态平衡,而不是恒等的。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5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Matlab中使用LaTeX
热度 1 zuozw 2010-4-7 21:08
Matlab作为数据计算和处理的数学语言(软件),而LaTex作为出版界的重要排版语言(软件),尤其是对数学公式的排版功能特别强。在Matlab中有两种方法使用LaTeX:1)对Matlab生成的图形标注时,2)Matlab的计算结果转化成LaTeX格式。 1) 对 Matlab 生成的图形标注 Matlab图形中title、xlabel、ylabel、zlabel、textbox和legend等的Interpreter属性有三个属性:latex 、tex、none。默认为tex。 ( 注: LaTeX 是一套以 TeX 描述的宏软件。 LaTeX 有很多预设的模版、样式。它比 TeX 更为结构化,如包含了供建立索引、表格、列表等的宏和公用软件。利用这种格式,即使用户没有排版和程序设计的知识也可以充分发挥由 TeX 所提供的强大功能,对于生成复杂表格和数学公式,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 为方便利用LaTeX的命令,需要在把Matlab图形中title、xlabel、ylabel、zlabel、textbox和legend等的Interpreter属性设定为latex。首先,在Matlab中使用LaTeX语言的格式有三种: 1 、 \( LaTeX 命令 \) 2 、 $ LaTeX 命令 $ 3 、 $$ LaTeX 命令 $$ 以Matlab图形中的textbox属性为例,首先在图形中输入一个双重积分,然后输入一个Schrodinger方程。命令为: text('Interpreter','latex',... 'String','$$\int_0^x\!\int_y dF(u,v)$$',... 'Position', ,... 'FontSize',25) text('Interpreter','latex',... 'String','$-\frac{\hbar ^{2}}{2m}\frac{\partial ^{2}\Psi (x)}{\partial x^{2}}=E\Psi (x)$',... 'Position', ,... 'FontSize',25) 输出结果为 当然也可以使用\( \)命令。以此类推也可以对title、xlabel、ylabel、zlabel和legend等使用LaTeX命令,如: xlabel({'$\int_0^x\!\int_y dF(u,v)$'},'Interpreter','latex') 至于LaTeX命令使用方法可以参考 LaTeX教程 。 2 )把 Matlab 的计算结果转化成 Latex 格式 对于Matlab计算出的符号运算结果,可以通过latex()函数转化成LeTeX命令格式。由于latex()函数只对符号表达式进行转换,对于数值结果一定要通过sym()函数转化成符号结果。所以,为防止对数值结果转化出错,可同时使用latex()和sym()函数:latex(sym(s)); 其中s代表符号表达式。 例如:syms a b c s=a/b+c 使用latex(s)后转化为LeTeX命令: {\frac {a}{b}}+c 附:数学符号和希腊字母的命令及其符号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394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Mathtype 在word中的应用
热度 1 Jroy 2010-4-5 17:08
  MathType是公式编辑器的功能强大而全面的版本。如果要经常在文档中编排各种复杂的数学、化学公式,则MathType是非常合适的选择。MathType用法与公式编辑器一样简单易学,而且其额外的功能使你的工作更快捷,文档更美观。   MathType包括:   (1)Euclid字体设置了几百个数学符号。   (2)具有应用于几何、化学及其他方面的新样板和符号。   (3)专业的颜色支持。   (4)为全球广域网创建公式。   (5)将输出公式译成其他语言(例如:TeX、AMS-TeX、LaTeX、MathML及自定义语言)的翻译器。   (6)用于公式编号、格式设置及转换Microsoft Word文档的专用命令。   (7)可自定义的工具栏,可容纳最近使用过的几百个符号、表达式和公式。   (8)可自定义的键盘快捷键。 MathType公式编辑器   在编辑word文档时,如果需要录入公式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利用Mathtype作为辅助工具,会为文档的公式编辑和修改提供很多方便。下面介绍几种mathtype中比较重要的技巧   一、批量修改公式的字号和大小   论文中,由于排版要求往往需要修改公式的大小,一个一个修改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使word产生非法操作。   解决办法,批量修改:双击一个公式,打开mathtype,进入编辑状态,   点击size菜单-define-字号对应的pt值,一般五号对应10pt,小四对应12pt   其他可以自己按照具体要求自行调节。其他默认大小设置不推荐改动。   然后点击preference-equation preference - save to file -存一个与默认配置文件不同的名字,然后关闭mathtype回到word文档。   点击word界面上的mathtype -format equation - load equation preferrence选项下面的browse按钮,选中刚才存的配置文件,点选whole document选项,确定,就安心等着公式一个个改过来。 二、公式的自动编号和引用功能   mathtype提供四种类型的公式输入:inline(文本中的公式),display style没有编号的单行公式,left numbered display style编号在左边,right numbered display style编号在右边。   在编辑公式时,如果出现删除公式的情况,采用手动编号会使得修改量变得很大,采用自 动编号和自动引用会方便很多,这些功能都已经在安装mathtype后集成在word的按钮上了,将鼠标悬停在相应的按钮上就可以看到具体的功能描述,由 于应用十分简单,就不再此赘述了。   三、与latex代码之间的转换   mathtype编辑器中的translator里面提供了向latex, amslatex等格式的方便转换。选择相应的翻译目标后,将下面的两个inculde选项去掉,你的mathtype就可以直接将公式翻译称为 latex代码了,这对于latex的初学者和记不住latex代码的人非常重要。   四、在公式中使用特殊符号   MathType更多地为用户考虑到了使用上的方便,如一些特殊且经常在数学公式中用到的符号几乎都收录到了工具条上,只需轻轻一点,此符号便可在公式中轻松插入。   觉得符号还是太少了?别着急,点击编辑/插入符号,看看这里的符号够不够用?你也可以通过变换字体把汉字插入进来。   为了输入的方便,你甚至可以为这些符号分别制订一个快捷键(如图2)点击符号 后,在输入一个下标快捷键按下你希望用的快捷键(对于同一个符号甚至可以定义几个快捷键),再单击assign(指定)按钮,此快捷键将出现于 当前键下。以后在MathType窗口中,可以直接用快捷键来输入对应的符号。 在MathType窗口中,可以直接用快捷键来输入对应的符号。   五、直接套用现成公式   MathType方便的还不止于此,像在数学中经常用到的公式也能通过直接点击便实现输入。例如,以往在公式编辑器中要输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得从多种模板中选择,还要自己输入那些字母、符号;而现在,你只需单击现成的按钮一次,这个公式便跃然纸上了!。   六、更改公式文字的字体、颜色   如果说在公式编辑器更改文字字体不算麻烦的话,那么修改文字颜色就很难实现了。但在MathType中,一切变得极为简单。   小提示:在Powerpoint中更改公式文字的颜色可用以下方法:插入公式后,选 中它,从有间菜单中选择设置对象格式,然后切换到对话框的图片选项卡下,点击重新着色按钮打开图片重新着色对话框,之后就可以把原来的颜 色更换为新的颜色。(在Word中不可以更改公式文字颜色。)   点击样式菜单下的定义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你可以设置默认用的字体效果:点选高级按钮后显示更多项目的字体设置(如图3),你可以为不同的文字、符号等设置不同的默认字体和风格。 可以为不同的文字、符号等设置不同的默认字体和风格。   要更改公式文字的颜色更简单,只需点击格式/颜色项便可找到。    小提示 :如果已经输入了某个公式请先选中它,否则所作的设置将只对后续输入的公式起作用。   如果要更改公式中各级符号的默认大小,则打开尺寸/定义菜单项,在打开的定义尺寸对话框中进行设置(如图4)。 更改公式中各级符号的默认大小 七、保存公式:   如果是在Word中调用MathType来输入公式的,那一定希望能直接将公式插入 到Word文档中。当你编辑好公式之后,点击文件/更新 XXX(XXX为当前编辑的Word文档名)即可。退出MathType后,你可以像调整绘制的图形一样调整公式的大小、位置、环绕方式等。   小提示:执行更新操作后,你会在Word文档中发现公式带有斜线背景。其实,如果你不想再在MathType中编辑公式了,就应该点击文件/退出,这样,那些斜线条会自动消失的。   此外,MathType还允许你将公式输出为WMF、GIF等图像格式,方便在其他程序中插入或者做进一步的修改。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软件的评估版本在 30天评估期内功能是完全的,评估期过后将运行在Lite方式,但是它依然能完成常规的公式编辑工作。   八、添加常用公式   MathType的一大特色就是可以自己添加或删除一些常用公式,添加的办法是:先输入我们要添加的公式,然后选中该公式,用鼠标左键拖到工具栏中适当位置即可。删除的方式是右击工具图标,选择删除命令即可。   九、让公式编辑器与MathType共存   Word中的公式编辑器功能可以满足我们大多数公式和简单符号的编辑,对于复杂的公式和符号Word中的公式编辑器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比如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能在字母上方输入圆弧符号,这就满足不了中学阶段有关圆的一些数学问题,也有很多化学方程式无法完成。   于是很多老师都改用了公式编辑器的升级版本MathType(公式编辑器实 际是Design Science公司授权给微软的MathType的简化版本)。但MathType对汉字的支持非常不好,如果我们经常需要在公式中使用汉字(如物理和化 学中经常使用汉字下标)就不方便了,在编辑公式时有时不能输入汉字,有时能输入汉字,但往往输入汉字时在MathType编辑界面显示乱码,如图5: 输入汉字时在MathType编辑界面显示乱码   返回到Word界面时虽然变成了汉字,位置往往很乱。MathType中有对远东文 字的支持,但实际根本没法使用。尽管在公式中使用汉字的机会并不多,我们还可以想办法把汉字回避掉,但总是不方便。Word中的公式编辑器可以满足我 们对汉字支持的要求,但它的功能和MathType相比差得太远了。   有没有办法让公式编辑器与MathType共存?把MathType所在的安装 文件完整地复制一次到另一个目录或磁盘中,然后在系统中卸载MathType。这时在Word的菜单中执行插入对象对象类型,在对象类型中选 Microsoft 公式3.0就启动Word自带的公式编辑器,在对象类型中选MathType 5.0 Equation就启动MathType。这样就可以根据需要启用不同的工具了。    提示: 在系统中卸载MathType后,必须在新复制的文件夹中运行一次MathType,不然在执行插入对象对象类型时,在对象类型中找不到MathType 5.0 Equation。   根据我的实际操作和试验,得出的结论是MathType安装时在系统中写入了一些信 息,Word在启动时也启动MathType中的模板MathType's Commands for Microsoft Word.dot。这个模板把执行公式编辑器的命令指向MathType。从系统中卸载MathType,这种指向就不存在了,公式编辑器和 MathType就可以和平共处了。注意:单把模板MathType's Commands for Microsoft Word.dot删除是不行的。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63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Mathtype 编辑的公式在word中的调整
JRoy 2010-3-24 11:18
MathType word 2008-11-10 09:03 MathType是“公式编辑器”的功能强大而全面的版本。如果要经常在文档中编排各种复杂的数学、化学公式,则MathType是非常合适的选择。MathType用法与“公式编辑器”一样简单易学,而且其额外的功能使你的工作更快捷,文档更美观。   MathType包括:   (1)Euclid字体设置了几百个数学符号。   (2)具有应用于几何、化学及其他方面的新样板和符号。   (3)专业的颜色支持。   (4)为全球广域网创建公式。   (5)将输出公式译成其他语言(例如:TeX、AMS-TeX、LaTeX、MathML及自定义语言)的翻译器。   (6)用于公式编号、格式设置及转换Microsoft Word文档的专用命令。   (7)可自定义的工具栏,可容纳最近使用过的几百个符号、表达式和公式。   (8)可自定义的键盘快捷键。   在编辑word文档时,如果需要录入公式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利用Mathtype作为辅助工具,会为文档的公式编辑和修改提供很多方便。下面介绍几种mathtype中比较重要的技巧   一、批量修改公式的字号和大小   论文中,由于排版要求往往需要修改公式的大小,一个一个修改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使word产生非法操作。   解决办法,批量修改:双击一个公式,打开mathtype,进入编辑状态,   点击size菜单-define-字号对应的pt值,一般五号对应10pt,小四对应12pt   其他可以自己按照具体要求自行调节。其他默认大小设置不推荐改动。   然后点击preference-equation preference - save to file -存一个与默认配置文件不同的名字,然后关闭mathtype回到word文档。   点击word界面上的mathtype -format equation - load equation preferrence选项下面的browse按钮,选中刚才存的配置文件,点选whole document选项,确定,就安心等着公式一个个改过来。 word中被行距被撑大的解决方法 -------------------------- 在Word文档中插入公式后,行距便会变得很大,简单的调整段落的行距是行不通的。逐个点选公式,然后拖动下角的箭头倒可以将它任意放大缩小以调整行距,但是如果在一篇文档中使用了大量的公式,这种操作显然太麻烦,手工操作也容易使得公式大小不一,一些小的公式还会影响到显示的效果。下面介绍两种调整公式行距的方法:   ·全部一次调整   依次单击菜单命令“文件→页面设置”。单击“文档网格”选项卡,如图1所示。选中“无网格”,单击“确定”按钮就可以了。   小提示   此种方法可以轻松地对全文档进行行距的调整,而无需对公式本身进行任何操作,非常简便。   局部调整方法   在正篇文章中如果你想只对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类似行距的调整,可以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选中要进行操作的那些行,依次单击菜单命令“格式→段落”,打开“段落”对话框;单击“缩进和间距”选项卡,将间距的“段前”和“段后”都调整为“0行”;将“如果定义了文档网格,则对齐网格”复选项前的小勾去掉,如图2所示,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 快速调整被公式撑大的Word行距 大家在Word文档中某一行使用“公式编辑器”输入数学公式后,往往公式所在行的行距明显变大,就好像公式把这一行和其它行给撑开了一样,非常不美观,使用改变行距的命令也不能解决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   首先是修改公式大小。点击要修改的数学公式,每个公式又六个控制点,将 鼠标 移动到控制点上,当光标变成“双箭头”时,通过拖动我们可以把缩小减小行距。这种方法适用于只含有极少符号的数学公式,如果符号过多,缩小后的公式会因为字体过小而看不清楚。   另外一种方法是点击“文件”菜单下的“页面设置”项。在“文档网格”标签页中的“网格”一栏,勾选“无网格”项(如图)。这样能很大程度上缓解行距不等的情况,然后再进行公式大小的微调,就能取得很好的显示效果。
个人分类: Office|6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测药品销售额的简单公式
自我源于思考 2009-9-29 15:58
公式一、某处方药大概销售额: 潜在患者发病率就诊率产品覆盖率医生认可度单位价格每日用药量疗程 公式二、某 OTC 药大概销售额: 潜在患者发病率自我诊疗率产品覆盖率宣传认可度单位价格每日用药量疗程 解析: 潜在患者:流行病学意义上的易感人群。 发病率:某一区域内,发病人数与易感人群的百分比。 就诊率:患者发病后到医院就诊的百分比。 自我诊疗率:患者发病后自己诊断并买药治疗的百分比,感冒是自我诊疗比率最高的病症,大于 60% 以上。 产品覆盖率:本药品能够覆盖到多少的区域,或者医院。 医生认可度:医生对本病症开出本药与开出治疗本病的各种药的比例。 宣传认可度:患者到药店购买 OTC 药物,其受到广告宣传及药店工作人员介绍影响比例。 单位价格:即单位药品,每片,每粒或每支的价格。 每日用药量:每天服用多少药物,如有的一天两次或者一天三次服用。 疗程:一般药物依病症及药物本身而定的治疗周期。
个人分类: 医药|4719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公式后面加标点的小事做起!
KAILATH 2009-7-14 00:23
写文章时,注意标点符号应该不是大事,但也不是小事,它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架构和文章的叙述结构。在外文文献中,公式的后面一般都有标点符号,以表示叙述是否结束,而在中文的文献中则没发现公式后面有标点符号。不知这是规定还是约定俗成。但是不论从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讲,都应该在公式后面加上标点符号,因为公式也是一句话。加标点是小事,注重严谨学风的养成,讲求科学的态度则是大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Latex学习手册--共享下载
kinglandom 2009-5-14 20:24
Latex live指南 Latex符号指南 Latex公式指南 Latex图像指南
个人分类: 下载专区|7461 次阅读|3 个评论
创造力公式
songshuhui 2008-9-2 15:27
gaoang 发表于2008-06-13 星期五 20:21 分类: 感悟 | | 最近学习新东西,常有浅尝辄止的感觉,不仅理论上没有深入,技术层面上的收获也很难可以心满意足。如何更踏实深入的学些东西是很重要的。通常来说,深入学习常是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MIT 的Larson教授就此给出这样三条规则: 1、你一定要觉得你自己的问题有趣而又重要,否则你就不会有激情,不会投入。 2、你一定要有能力解决问题。假如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起码你要问自己能够做些什么。 3、除了你自己的肯定,如果还有人也认为你的问题很重要,且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增加相互间的交流是很重要的,有时在讨论中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灵感,常常是自己冥思苦想无法获得的,也是提升创造力的捷径。 HUST 的李柱教授在演讲稿里提到一个有趣的创造力公式。C代表Creative Power创造力,K代表Knowledge知识,I代表Information信息,T则是Thinking思考,Q是Quarrel讨论,L是Logic Reasoning逻辑推理,E是Experiments实验,W是Wide Field广博的领域,H则代表Hell地狱。这样看来,创造力就等价于:汇集知识与信息,然后不断思考并反复讨论,再利用逻辑推理和实验在广博的领域里积分的结果。 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中,独立思考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至关重要。现在已经不是信息短缺的时代,如何去准确过滤大量冗余信息并提取有效的解答,才可以带来充分的锻炼。就像李政道曾说过的那样,尝试解决那种连问题也不知道的课题,才会给予学生最大的锻炼,而锻炼的正是这种独立思考和快速学习能力。在电脑前面坐的时间长了,感觉最需要的还是一张安静的书桌,安心读写书写点东西,心里才会感觉稳当。 标签: 公式 , 创造
个人分类: 感悟|1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