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转折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折点?肌肉秀?钓鱼!
热度 2 JRoy 2012-9-19 08:23
日本没想到,美国没想到,可能连中国民众自己也没想到: 中国民众大爆发,会有这么盛大和长久的游行抗议 尤其是在一个当年大使馆被炸以及今年渔民被抓都没有这么严重的动静的国家!这个被西方宣传游行和集会都被严重限制的国家让全世界好都有点没想到 于是他们在猜测:政府暗中主导?抑或另有玄机? ------------------ 咱不管这个,我觉得今年的这事将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很有内涵! 中国(政府)要导好这场戏 一,肌肉秀 中国的力量在民间。政府动作有限,而百姓就很随便了。现在的游行示威,团结一致。如果加之港台海外支援,中华民族无疑是让所有的国家害怕的。这是一个没法对付的群体。现在的游行集会小露了一下:中国人一直给人的不觉醒,自私,不团结的形象暂且被遮掩了。 简单说: 1,你政府与美国谈判能有多少筹码? 假若:几十万的留学生在美国大街小巷游行起来,比啥都好使。所以这个小小的肌肉秀,是在展示我们最强大的武器。美日民众太理性了,看看日本示威的规模就知道,他们的武器不行了 虽然我们还不能真民主,就这么假民主一下,那也不是闹着玩。估计美外长来转一圈也能感受到,这个国家没他想的那么温和.... 2,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第二了,但现在的经济形势已经出现不容乐观的迹象了。这个道理妇孺皆知:从第8名升到第3名,可能苦干+维持好和谐大局就行了;在上升1名到第2的位置已经变得很艰难了。到了高端,想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更难了!学术界说的要创新要高精尖 -- 这是战术层面,战略层面上呐? 容我再做个假设: 如果,老2现在能把老3的蛋糕给抢了,那怕它曾经帮助过你(也许搁置争议要的就是这个) -- 现实就是这么残忍 上面的假设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跟前几步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不能“共同发展繁荣”了 - - 那是小时候,长大了就不是那回事了。这个倒不主要是“一山不容二虎”,因为中国太大了!中国的力量在民间,就在他们的购买选择。 二,转折点 这次的觉醒是一个民族自我的中心找回,虽然出现了打砸暴徒,又能怎样?!不要算中国损失多少钱,损失的东西都可再挣回来,再造出来!说句不恰当的:自尊的找回需要巴掌的唤醒。要的是民族精气神,三十年啦,崇洋媚外,全球地位最低。一盘散沙,嫉妒自卑..... 如今,国人再购买产品的时候,还会不会开着一辆本田轻易嘲笑邻家的比亚迪呐!也许你会,你也可以,并不要求所有人都改变。但是有人改变了,他们站起来了,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啦! 至少,现在开着比亚迪的人有了一个可以骄傲的理由!要知道,在过去的三十年,他一直都没有理由骄傲和自豪!这是我们自己欠我们自己的! 这一次的标志性事件,并不是要改变所有人改变很多,甚至可能只是改变一小部分。要的是一个风向标,一个民族开始自我找寻的开始! 希望,行动之后是一个为期能够数年的思潮爆发:我们需要好好想一想,我们是谁?中国在哪? 毫无疑问这次政府官媒也好,政府官员也好。对目前的这场运动基本上是认可和理解的,完全不能排除他们支持的可能 -- 这种支持并非主动性支持,而是他们选择性的不控制就足够了,当然了这有点中国特色了(政府不死抓,就是放纵)---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政府,包括下一代领导集体要有一个大智慧,大胆略。 要引导好,保护好这个历史转折点,它的重要性远远不仅仅是那个岛了。前几天,我还在疑惑钓鱼岛走向何方,现在我怎么觉得钓鱼岛下面藏得不只是丰富的油气资源呐!有意思的很!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1956 次阅读|2 个评论
无病呻吟
liaoxiaolin 2012-7-13 11:23
其实最近一直都很焦灼,虽然找了很多的事情让一天过得快一点,比如去学游泳即使差点溺水身亡,比如傍晚去运动场爬楼梯直到汗流浃背。但是静下来的时候还是燥。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做学生就做到头了,关于新的身份的确定,接下来如何,都是需要思考但是却怎么都思考不出个所以然的。于是就是持续的恐慌和不知所措。 很羡慕那些能够在一条道上走到黑的人,不思前想后那么多,有持续的专注力,最终都是要修成正果的。而我也是一直在纠结是不是要在这一条路上走到黑,反复的挣扎反复的尝试新的出路,但最后还是在那条老路上继续。这条路走得真的很辛苦,我不是说自己着实的不感兴趣,但总是反复的在现实的洪流中退缩,总是告诉自己种种奇异的遭遇都是老天给我的暗示:让我回头是岸。比如我一直很努力,只是低着头努力,但是总是缺少一些契机让努力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成果。但是我同样怀揣着一些激情和未实现的想法,是要执著的去慢慢的实现吗? 期待这所有一切的结束,我只奢望一个昏天暗地的睡眠,把所有不该想的问题全都忘掉。 平凡的大蓝说自己是自由主义者,我也许算一个,强大的自我约束但却不想被别人约束,享受放养逆反圈养。当初来美国的原因,不也大放厥词的“若为自由故,什么都可抛”吗?不愿意向社会低头、不愿意说自己不想说的官场话,现在想来也许真的是自己一直都在幼稚吧,或者说现在的一切都要为自己的幼稚买单。 在即将拿到PhD 学位的时候,我似乎终于明白哲学博士的意味,体会到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那就是大多数人注定是要孤独的。 还是心怀希望吧。
个人分类: 无病呻吟|1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华中师大毕业照事件
benchuxp 2012-6-7 11:10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去年石晓岚送我的书,记叙了一代宗师叶企孙毕生,其中文革对老师一生是一个重大转折点,而那场灾难的第一张大字报,就出现在离我现在约一千多米的地方,就是从那一天开始,叶先生已经注定走向一个无法挽回的深渊。 不要误解我要对我的学弟学妹们口诛笔伐,因为从照片上来看,我无法完全确认媒体所述属实还是来源于又一次的公共良心丢失,网络上对这件事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并且看起来认为孩子们是在以红色文化为元符号来凸显自我价值,也说得过去。 可以确定的是,网络上充满脏字对这件事情攻击漫骂的那部分人,真正了解这部分历史,并且为历史匡扶正义的可能性很小,极大可能是这部分人欣喜的找到了一个立场,并借此来释放自己内心对某一部分事情和群体的憎恶。 因为真正经历过那场灾难的前辈们,可能会因此而悲泣难受,颤抖流泪,而就我的经验来看,沉溺于这样的真正伤痛中的人,他们发出的声音会带着让人能清晰感受到的沉重,如果有哪位前辈有这样的经历,或者哪位朋友的家庭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请站出来发出你们真正的声音,同时,我保留我的批评态度,并已经做好了对你们致以同样的悲伤和尊重的准备。 这件事情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一件事情,那就是在一个群体狂欢的情况下,保持独立思考能力是何等的重要。当一个你身处的集体突然达成某种群体一致,并且开始为这种一致感到得意和自我欣赏的时候,你敢不敢清醒下来对这种境况保持警惕?四年同窗的集体,面临最后的狂欢,或许会有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你们中间的领头人,提出某一个看起来非常凸显自我价值的想法,然后这样的想法瞬间蔓延,这时,亲密的感情降低了群体的判断力,大家纷纷选择了认同,终于蔓延到了你的身边,你敢不敢这个时候做出打住这种狂欢的举动,告诉大家我们是不是该再继续想想?你敢不敢在一种大家都要举杯同乐不High不归的境况下,安静的分析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然后平静的选择拒绝这种要吞噬你的狂欢?甚至冒着扫大家兴的危险冷静地提出你自己的想法?告诫大家集体的狂欢也务必保持一丝理性和思考,否则可能会有极小的概率造成无法挽回的违背社会公知的效应?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即使我的学弟学妹们被社会冤枉了,被媒体利用了,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堂课。 因此,让我们再回过头看看那个年代,当时的社会就非常类似于一种全民狂欢的心态,社会青知出现一边倒的团结,大家全部对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人达成空前的一致,纷纷为维护这样一种立场变得忘形,于是灾难就是在这样的群体失智中诞生的,这种全体对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人达成一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叫个人崇拜。与越多的人保持一致,就越容易强化对自己的相信,但同时,如果绝大多数人,甚至接近所有的人都对某一件事情达成了一致,这样的相信就容易变成疯狂,这个时候,再有一小部分人出来怀疑你,反对你,你对他的不同意就容易夹带着愤怒和残害,此刻支持你反驳的不再是道理本身,而是你把自己强化到真理的地步而产生的对反对意见的傲慢。看看那些在文革中被学生殴打的科学家,在家中绝望自尽的大师吧,他们晚年的惨境甚至是我现在无法想象的,群体达成的一致凌驾于法律之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安全的。 所以,无论对这件事情,社会上的批评态度如何,你们应该珍惜还有批评声音这样的机会,尽管这其中可能还夹杂着诸多的个人怨愤,可能有人希望利用这个事情来实现另外一种有利于他们的群体一致,你们依然应该珍惜这其中许多前辈的批评,他们毕竟没有义务为你们补习一堂历史课,更不需要介入事情之中来讲述太多大道理。你们更应该感到庆幸,即使你们初衷不是为了模拟那个伤人的时代,你们至少还有拒绝照相,独立思考而不招致迫害的权利——只是你们没有人做到罢了。倘若这个社会真回到那个年代,你们这样的举动会招到整个社会的一致赞扬,可那个时候,我们就将丧失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基本生存权利。 毕业之后,欢迎你们来老燕园看看,这里埋葬着那个年代为了唤回民族理性而丧生的灵魂,那是我们曾经狂欢的代价。 北京大学—李程远 2012年6月7日
4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失败的人未必就输在起点,而是输在了转折点!
热度 6 genevalley 2012-5-23 07:52
----“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1】 确实如此,尤其是对那些一开始起步低,或者运气不好从起跑时就落后的年轻队员。 回头看,以前的自己却是: 失败的人未必就输在起点,而是输在了转折点! 从小农村到国内专业前3的学校, 然后是国内最好的研究机构, 然后去了F国的顶级牛校, 一直是往上走的。 似乎将来的学术发展蛮有希望的样子。 然后华丽丽地转折点来了,想到米国来看看,正好熟人推荐了一个实验室, 据说人“很不错”,于是就去了---三流学校的不入流的实验室。 然后鸡飞狗跳, 然后温水煮青蛙, 05年克隆到的基因2012年才发表IF一点多的刊物文章(当然当时绝对想不到能这样滴)。 然后差一点木有然后了。 急乱之中,有另外的一个实验室需要人,没有太多的选择,也就去了。 忙碌的2年,冲NATURE未果,付出没有成正比。 然后天无绝人之路,到了现在这个中心。 然后在合适的地点,并不很合适的时候, 转折点出现了,没有太多的犹豫,做了决定。 翻看自己手里的几篇文稿,以及这2年内能发表的好文章数量, 以及几个有创新点、有可能被写进教科书的projects,, 重重提醒自己: 脚踏实地,把过去被浪费的时间都赢回来, 双倍地!! 【1】北京 任志强 有评论说的对,失败者有可能失败在可能失败的任何地方,这是对的,不过我觉得关键的还是在转折点上。 衡量一个学术人的标准,按照国内,其实美国也如此,经费,文章和引用率(当然一般的博士后在美国谈经费问题还是太难了尤其是现在这种情况下)。在我看来,有好文章在手的生物学人不一定就能独立出好成果,可是,没有文章(十年才几篇一般般的?)恰恰好说明没有好成果,这十年就可以说是失败的十年。 毕竟有想法和技术的积累,如同怀孕一样,不到一定的时间,除了自己,没有别人能知道。 希望过1-2年能让人看到自己十年磨剑的成果,:)到那个时候,我再把几篇上锁的博文公开吧。
个人分类: 朝花夕拾|643 次阅读|10 个评论
考研——人生的转折点
热度 6 liutong123 2012-2-20 09:40
距离考研接近一个半月了,难得静下心来去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在此纪念一下自己的考研经历,回顾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顺便排遣一下自己内心的焦虑。 决定考研是在我上大三的时候,虽然从上大学的时候爸妈就告诫我,假设你不要再复读了,将来一定要考研,那时候的我还是懵懵懂懂的的答应了父母的要求。初步踏入大学,好像放了缰绳的野马,想要驰骋在辽阔的原野上,但是却找不到自己想要跑到哪里,茫茫的大草原毫无边际,根本难以发现自己的指路灯。那时候想要释放自己的激情,却找不到寄托,我迷茫了,困惑了,心里告诉自己:大学,还是学习的地方,于是我还是本本分分的做起了学生,一个标准的好学生。每天上课做笔记,下课做作业。为了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我还加入了校自律会,可能大家没听说过,但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每天早起检查同学早起情况,那时候虽然累,但却快乐着!但是不幸的是对工程制图却是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来,上课根本就是听天书,课下抄作业,最后给挂了。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大学不是那么容易让你混过去的,同时我的心情极度低落,感觉自己得不到认可,认为自己的大学根本就会因此暗淡失色。但是还好,经过补考,我顺利通过了。 大二,我适应大学了,我明白了很多看不明白的道理,我还是学习,并且顺利竞选上了部长,带着一群学弟,我开始自信的展现自己,跟老师交流,跟辅导员谈话。成绩也开始稳步提升,进入前十名。 大三,决定了考研,但是还是没有完全进入复习的状态,只是偶尔的看看数学,背背单词,跟老师做了一个科研立项,当了校自律会副主任,我开始慢慢接触做人、做事,但是很困恼,有些事情自己不想做却要硬着头皮去做,还要强颜欢笑说好的、没问题。但是我明白了,跟同学交流的多了也更加坚定了我考研的信心,但是主要任务还是学习。这时候成绩已经很稳定了,基本是前五名,还上了院党课校党课,我的大学使命才刚刚开始! 大四,可怕的考研来了,暑假的时间真的很煎熬。在家呆了一周就回校了,开始了人生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天七点起,十点半归。还记得那时候的天气很热,桌子旁边的小风扇一直在吹,吹得却是热风,偶尔抬抬头看看窗外的风景,发现自己像是一只关在鸟笼里的小鸟,不是别人把你关进去的,而是自己!那时候人的精力可以说是超旺盛,极度亢奋,记忆力也是自己难以想象的。但是人总像是一台机器,时间长了也会出现零件老化,我出现过问题,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但是当想到自己的任务才刚刚开始的时候总在不断的提醒自己,你还在路上,还没到达目的地。不知道暑假的那一个月怎么过来的,但是回想起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或多或少的会有些遗憾。大四上学期还有院定选修课,那时候会把上选修课作为一种享受,能够暂时脱离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字,字母,但总是在不断告诫自己,那才是你的归宿,你还得回去。考研前的一个月,极度紧张,离得越近越发现自己的复习成果越不足以抵御考研战场上的千军万马。还曾出现过想要放弃的念头,父母、同学、朋友等曾鼓励我要坚持下去,我也认为我要坚持下去,毕竟自己吃过苦流过泪,还没上战场就当逃兵,我自己都鄙视我。一月7、8号,两天决定命运的时候,感觉把数学考砸了,不知道其他的怎么样。 等待出成绩的日子总是那么六神无主,每当想起自己这个年龄,工作就业结婚生子,我都不敢想下去,但愿自己会成功! 这是自己的第一篇博文,借此感谢在考研时候支持我鼓励我的朋友、同学,还有通情达理的老师,还有我的父母!
个人分类: 感情驿站|4974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男人健康拐点在多少岁?
热度 1 linpandr 2012-1-10 21:28
44岁:男人健康“拐点” 2004年5月19日,才华横溢的影视剧作家、《我爱我家》等喜剧作品的主笔梁左,因突发心肌梗死猝死,享年44岁。 2005年2月17日,世界快餐业巨头麦当劳CEO查理·贝尔因肠癌去世,享年44岁。 2004年10月30日,台湾知名音乐创作人梁弘志因胰腺癌逝世,享年44岁。 而在44岁左右病逝的名人近年来也是接二连三,作家王小波1997年因心脏病去世时45岁;张国荣2003年因抑郁症自杀去世时47岁;演员傅彪2005年因肝癌去世时42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权威报告中指出,44岁是人生的一个拐点——生命曲线从这个时候开始呈下降趋势,而工作、家庭的负担曲线则呈上升趋势。这两条剪刀状曲线的相交处正是44岁,所以44岁又可称为“中年剪刀”的轴。 英国与美国一项最新的联合研究显示,人一生的幸福感呈现U形曲线,年轻与年老时最快乐,中年则坠入低谷,这段“考验”一般会持续数年,即人们所说的中年危机,“谷底”大约在44岁左右。 “男过四十天过午”。即是说男人到了40岁以后,身体状况犹如午后的太阳,一步步开始下滑。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指出,男性40岁以前慢性病患病率是缓慢上升,男性为9.9%,但40~44岁,患病率急剧上升至20.9%。44岁这个转折点非常明显,明显的是心、肺、脑、肾功能逐步下降。 从44岁左右去世名人的报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性,那就是心、肝问题是主因 44岁是肝癌的高发期,很多人是在44岁时被诊断出患了肝癌,并很快去世的。 乙肝病毒携带者在25岁之前,人体属于免疫耐受期,病毒产生不了威胁;而到了25岁之后,病毒开始变得狡猾了,比如原先有五只手,现在长出了十只手,而且手臂也变得粗壮了,这时机体在和病毒作战时,要想取胜就不再像以前那样轻而易举,最终倒在了44岁。 “心”的危机也同样严重。目前,北京的男性35~44岁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增加154%!“如果缺乏运动,饮食中很少摄入蔬菜、水果,常年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将会出现,心脑肾功能遭到损坏的概率大大增加。工作中如果再不注意休息,不能及时释放各种压力,发生猝死的几率必然会明显增加。而到了44岁,猝死的发病率就有可能达到一个峰值。” 有资料显示,大部分男性背痛的首发年龄是30~45岁,这个年龄段是背部关节发炎及自然退变的开始,而肌肉损伤也是导致背痛的最常见原因,此外,有10%~15%男性的小腿会在40岁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指出,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使中年男人在心理、思维和工作等方面都发生显著变化。 44岁男人面对着八大危机:信念危机、生理危机、事业危机、职业危机、人性危机、心理危机、情感危机和亲子危机。 孤独、敌意、沮丧、压抑、焦虑,是44岁左右男人心理的五大门槛。 44岁男人忙忙碌碌,负载着家庭和事业。由于一头扎在自己的天地里,很少有时间与别人进行交流,44岁男人会备感孤独。 44岁的男人可能会同情那些在生活中陷入困境的人,对那些平步青云的人,却往往会生出敌意来。一个44岁男子在工作中遇到麻烦,孩子打翻油瓶就足以使他大发雷霆,可同样的事情若发生在自己得到上司嘉奖的那天时,他的态度可能会是柔声地对孩子说:“不要紧,别怕。” 有些44岁“功成名就”的男人也会产生沮丧。例如事业成功的男人,当他的妻子决心读书或工作时,如果他们自己不善于处理家务,面对乱七八糟的家,往往会出现强烈的沮丧感。 40岁以上男人60%以上出现性欲减退,这个问题以前一般是在50岁以后才会出现:长期焦虑、紧张,环境污染、日用化学品的伤害,射线、高温等都将男性迟发性性腺低下的发生年龄大大提前,表现为乏力、睡眠障碍、潮热多汗、心慌、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性欲减退等。 夫妻生活不能忽视,性功能与人体肌肉一样是用进废退,越用越好;但肌肉萎缩后可以通过锻炼恢复,而性功能一旦失去就难以恢复了,因此对于40岁以上的男人要主动维护自己性功能。 对于40岁以上的男性,有专家建议,每周性爱次数不少于2次,也可以依自身身体状况增加次数。 44岁男人保健操 针对当前44岁男性比较常见的肥胖、颈椎病、困倦等亚健康症状,特意推荐了一套健康操: 一、左右开弓操 双脚水平与肩同宽,双臂伸直过头,做拉弓状。两臂徐徐下拉至胸前,一只手臂在体外侧伸直,食指朝天,手掌向外,呈直弓状,另一只手放在体前呈拉弓弦状,弓从头上拉开。 整个动作过程中头随手动,上肢动作要用力,使整个上肢,包括胸部、后背都有紧绷的感觉,下肢的马步动作,可依据自身情况选择直立下肢或微微屈腿。一般控制在左右各20次~50 次。 通过此练习有效地消耗体内脂肪,增加肌肉,起到控制体内肌脂比例。 二、旱地划船操 身体挺直,双脚开立。并由髋处上体前倾,塌腰挺胸,抬头向前看,双手前举(如抓住划船的双桨)。双手从前位向后拉(如拉船桨动作),此时后背肌肉用力夹紧。做 50 次左右。上身前倾,双手由前向后运动。  每天白天或晚上做一次。对颈椎、胸椎、背部肌肉是一种综合锻炼。可缓解颈、背部许多问题,可有效地缓解和根除伏案工作者的背部疼痛问题。 三、马步冲拳操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大腿尽量与地面平行做马步深蹲,双手放于体侧,拳心朝上,冲拳时可以是掌式,也可以是拳式。 做此动作时,要注意扎实马步,用身体发力带拳而出,可以夹带吼声, 出拳出到七分为好。视自身情况,左右各做 30~100次。 马步冲拳可以通经活络,使血液流畅,同时消除倦意;而在冲拳时大吼则可以使人热血沸腾,让人心情开朗,对缓解心理压力大有帮助。 男人健康拐点在多少岁? 44岁,慢性病都“找上门” “男过四十天过午”。即是说男人到了40岁以后,身体状况犹如午后的太阳,一步步开始下滑。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指出,男性40岁以前慢性病患病率是缓慢上升,男性为9.9%,但40~44岁,患病率急剧上升至20.9%。44岁这个转折点非常明显,明显的是心、肺、脑、肾功能逐步下降。 从44岁左右去世名人的报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性,那就是心、肝问题是主因 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刘士敬指出,44岁是肝癌的高发期,很多人是在44岁时被诊断出患了肝癌,并很快去世的。 乙肝病毒携带者在25岁之前,人体属于免疫耐受期,病毒产生不了威胁;而到了25岁之后,病毒开始变得狡猾了,比如原先有五只手,现在长出了十只手,而且手臂也变得粗壮了,这时机体在和病毒作战时,要想取胜就不再像以前那样轻而易举,最终倒在了44岁。 “心”的危机也同样严重。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肺血管中心科副主任和渝斌表示,目前,北京的男性35~44岁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增加154%!“如果缺乏运动,饮食中很少摄入蔬菜、水果,常年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将会出现,心脑肾功能遭到损坏的概率大大增加。工作中如果再不注意休息,不能及时释放各种压力,发生猝死的几率必然会明显增加。而到了44岁,猝死的发病率就有可能达到一个峰值。” 有资料显示,大部分男性背痛的首发年龄是30~45岁,这个年龄段是背部关节发炎及自然退变的开始,而肌肉损伤也是导致背痛的最常见原因,此外,有10%~15%男性的小腿会在40岁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指出,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使中年男人在心理、思维和工作等方面都发生显著变化。 44岁男人面对着八大危机:信念危机、生理危机、事业危机、职业危机、人性危机、心理危机、情感危机和亲子危机。 孤独、敌意、沮丧、压抑、焦虑,是44岁左右男人心理的五大门槛 44岁男人忙忙碌碌,负载着家庭和事业。由于一头扎在自己的天地里,很少有时间与别人进行交流,44岁男人会备感孤独。 44岁的男人可能会同情那些在生活中陷入困境的人,对那些平步青云的人,却往往会生出敌意来。一个44岁男子在工作中遇到麻烦,孩子打翻油瓶就足以使他大发雷霆,可同样的事情若发生在自己得到上司嘉奖的那天时,他的态度可能会是柔声地对孩子说:“不要紧,别怕。” 有些44岁“功成名就”的男人也会产生沮丧。例如事业成功的男人,当他的妻子决心读书或工作时,如果他们自己不善于处理家务,面对乱七八糟的家,往往会出现强烈的沮丧感。 北大医院男科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志超表示: 40岁以上男人60%以上出现性欲减退,这个问题以前一般是在50岁以后才会出现 长期焦虑、紧张,环境污染、日用化学品的伤害,射线、高温等都将男性迟发性性腺低下的发生年龄大大提前,表现为乏力、睡眠障碍、潮热多汗、心慌、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性欲减退等。 夫妻生活不能忽视,性功能与人体肌肉一样是用进废退,越用越好;但肌肉萎缩后可以通过锻炼恢复,而性功能一旦失去就难以恢复了,因此对于40岁以上的男人要主动维护自己性功能。张志超说:“生殖健康不仅仅是鱼水之欢,更重要的还是全身心健康。” 对于40岁以上的男性,张志超建议,每周性爱次数不少于2次,也可以依自身身体状况增加次数。 提前“实习”一下老年生活 44岁的男性保健,可以提前过一段老年人的生活,因为老年人退休以后,少了中年时期的身心压力,饮食起居都非常规律,这也是一种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 应酬最好在中午 王国玮建议,如果有推脱不掉的应酬,最好安排在中午解决,这样便于经过下午的消化,减少脂肪在体内堆积,减少肥胖发生的几率。如果实在须安排在晚上,在没有喝醉酒的情况下,路程在1小时以内的,尽量选择步行回家,这样不仅达到了有氧运动效果,同时也加速了食物在体内的消化。 不要打破睡眠规律 王国玮表示,男人到了44岁,便不再如年轻时那样精力旺盛,而工作压力往往可能是年轻时的好几倍,所以在安排每天的计划时,不要把24小时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定至少留出8小时的睡眠时间,坚持每晚11点前睡觉,早晨7点起床,除非万不得已偶尔熬夜,尽量不要打破睡眠规律。 强迫自己走起来 每天运动1小时,这是国家给老年人的健身标准,这其实同样适用于44岁的中年男人。考虑此类男人的实际需要,王国玮教授最推崇的运动方式就是走路。他建议,1小时步行能回家的人,最好每天下班后走着回家,如果距离更远,可以先乘车,提前几站下车步行回家。当然分开步行更好,可以早晨步行20分钟,午间步行20分钟,晚上步行20分钟。 对于那些时间特别紧的男性,可以有意识地强迫自己动起来,比如把办公室的电话机放在离自己座位5米远的地方,每次接电话,自己都会被迫动身,另外就是多喝水,增加小便次数,一方面有利于新陈代谢,另一方面也能迫使自己动起来。
2218 次阅读|1 个评论
什么是刘易斯转折点
xuxiujiang 2011-12-27 10:00
一切社会现象归根结底都是人口问题。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要带来社会结构的一系列变化。社会主流人口由中年到老年的转变,就是社会的“更年期”,人口学上叫“老龄化”,经济学中叫“刘易斯转折点”,不管哪个学科,其实遇到的共同问题就是一个,我们如何缓解“社会更年期综合征”。 所谓刘易斯转折点是说发展中国家在经历过一段告诉经济增长后,由于模仿吸收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的增量效应递减,产生了经济增长放缓,社会矛盾凸显的现象。 刘易斯转折点犹如铁路的弯道,不是一个具体的点,而是一段圆弧。高速运行的经济列车,到了这里就要减速。在这个阶段,驾御经济列车的要领是,在稳定与速度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让所有的乘客都更安全、更舒适。
2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环境史到新全球史
whyhoo 2011-12-2 14:28
环境史和全球史都是国际史学界新兴的研究领域。环境史学的兴起是历史学专业视野拓展和现实环境问题关注相结合的产物。强烈的现实性使之在兴起阶段具有“倡议史学”的突出特点,但随着环境史学在美国进入成熟阶段,它更多地具有了传统史学的一些特点。其实,第一代环境史学家在开拓环境史研究时,他们的初衷是对传统的历史编撰发出挑战,要改变历史编撰忽略环境因素的片面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历史思维的排他性。现在,西方环境史学界的有识之士开始重新思考环境史学的走向问题,希望能在克罗斯比等前辈学者开创的全球环境史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再出发。   这种宏观的、长时段的研究与专题研究和个案研究并不完全冲突,宏观研究甚至可以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来进行。例如:如果从农业史来看环境史,那么环境史上就发生了三次引人注目的革命或出现三个转折点,分别是1500-1750年的农业革命,19世纪中到二战的第二次农业革命,二战以后到现在的第三次农业革命。如果从能源史来看环境史,那么环境史可以分为木材时代(1580年前)、煤炭时代(16世纪到20世纪初)和石油时代(20世纪到现在),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社会的多中心霸权、英帝国霸权和美帝国霸权。显然,这样的历史分期与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分期大不相同,与一般的环境史分期也有不小差别,从中观察到的历史大趋势也很不相同,但是,其中隐含的分期标准即人与环境的互动无疑是值得关注的历史新思维。   在此基础上,少数学者把关注范围从某个专题扩大到全球环境史,出版了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例如雅克西姆·纳德考的《自然与权力:全球环境史》和约翰·麦克尼尔的《阳光下的新事物:二十世纪世界环境史》。前者从全球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回溯,探讨了从史前到现在、世界范围内的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后者从地球的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分析了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现代文明给全球环境带来的破坏。但在分析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时,作者并没有对人类文明表现出悲观主义情绪,相反却认为,作为人类活动的无意识的副产品的环境破坏并不能导致人与环境关系走向不可调和,越来越得到文化塑造的人类总是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总是在寻找环境变迁形成的、可以更好依靠的新生境。显然,这样的分析已经摆脱了早期环境史叙述中经常出现的生态狂热、环境千年至福等特点,显得异常客观和冷静超然。全球环境史研究实践了自然的历史创造性,同时更新了历史叙述的基本单位,改变了环境史研究中经常出现的“衰退论”和“退化论”的取向,正在开启历史叙述的新模式。   把环境史新思维应用于全球史、建构新的全球史叙述模式尽管极其困难但也初露端倪。麦克尼尔父子都是卓有成就的世界史学家,父亲注重文明交往,儿子重视环境史;父亲并不忽视环境在历史上的作用,儿子也重视从世界范围探讨历史交流。按理说他们要合作一部新全球史应该易如反掌,但他们合著的《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尽管从传统世界史的视角来看有不少创新,但从环境史的角度看确实不到位。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在《世界:一部历史》中指出,世界史有两大主题,一是人类社会自身的故事,另一个就是环境史。正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构成了世界史。但是,通观全书,怎么看都像是把两大内容摆在一起,环境史和人类史并没有真正融合起来。这只能是我所说的狭义环境史。   根据我有限的阅读,真正用环境史的思维构造全球史比较到位的是“大历史”,其代表作有:戴维·克里斯蒂安的《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和弗雷德·斯皮尔的《大历史的结构》等。大历史撰写的是自137亿年前发生的“大爆炸”以来的历史,实际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史。它最符合环境史的两个基本思维:第一,它改变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编撰原则,把人和自然都还原到他们应有的位置上。按大历史思维,如果假定宇宙的历史开始于13年前,那么人类的存在不过只有53分钟,农业社会仅存在了5分钟,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只有6秒钟。在这样的历史中,人类还能目无一切,唯我独尊吗?第二,它把人类史置回它发生的宇宙或地球史中,有效地把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统一起来,其共同点是复杂性不断增强,能量流动和消耗越来越密集。显然,这是我所说的广义环境史。不过,这样的探索和著述还太少,这样的知识尚未融入全球史的教科书。   中国的全球史研究和环境史研究一样处于起步阶段,但这两者之间似乎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如果能有意识地贴近国际环境史研究的前沿、顺着最新的潮流探索,那么中国的环境史和全球史研究都会少走很多弯路,会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快速发展一样绽放出绚烂光华。   (作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gj/gj/201112/t20111201_127101.htm
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软件》2011年第5和6期两篇头条论文的发表是一个转折点
geneculture 2011-10-17 19:07
《软件》2011年第5和6期两篇头条论文的发表是一个转折点
我们选择在《软件》上发表文章主要是为了以最快速度完成著作权的国际国内保护。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0937do=blogid=496372#quickcommentform_496372
个人分类: 《软件》杂志|16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9•11:中美关系的转折点
dongzg101 2011-10-17 12:05
9•11:中美关系的转折点 2011-10-09 11:39:54 浏览 119 次 | 评论 0 条 文/刘亚伟 http://www.outlookchina.net/template/news_page.asp?id=4481 2001年9月11日的那天,我在给我的美国学生上课,课间听说世贸大厦被攻击。教学楼的走廊里挤满了学生,很多人脸上都挂着泪。再上课,有学生问,为什么“他们”那么恨我们?课没上完,系里通知停课。 当天下午,我给在纽约市政府工作的同学电话,他说他一切都好,只是纽约的公共交通全部停运,他走了5个多小时才走回家。当时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9•11不仅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中国,更改变了世界。 对美国来说,9•11造成的心里创伤远远超过了珍珠港事件。美国人第一次直面一个他们过去很少去想的问题: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难道真的普世吗?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如此厌恶美国,甚至不惜以死去毁灭美国的文明?美国人冷战后因为“历史已经终结”的不可一世,因9•11荡然无存。 因为9•11,美国人给了自己的总统和国会太多权力。在9•11之前不知道要干什么的小布什总统,突然获得了接近90%的支持率。他会同国会先以安全的理由,大幅度限制美国人民的自由,继而以报复为由,摧毁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政府,并对世界宣布,任何对美国构成现实和潜在威胁的国家,都可能受到美国先发制人的打击。 美国因9•11进入冷战后新型的“穷兵黩武”的年代,军工企业突飞猛进,基础建设步伐缓慢,国家赤字飙升。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能说直接由9•11造成,但是,美国深陷中东战事使得经济的复苏大大缓慢。而围绕中东战事和经济危机展开的民主和共和两党的竞争每况愈下,已经转为双方都不退让的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大大降低了美国政府的治理效率。 对中国来说,9•11是战略机遇期到来的最大因素,是中美关系从争斗变为利益攸关的伙伴的关键,是中国崛起的前奏。 小布什出任总统不久,就在白宫玫瑰园接受采访时宣布,如果大陆敢于武力统一台湾,美国会动用所有的手段包围台湾,一举打破了美国在保卫台湾问题上的所谓“暧昧政策”。2001年4月,美军间谍飞机与中国战机在公海领空相撞,中美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没有9•11,中美关系虽然不至于重蹈美苏冷战的覆辙,却一定会进入一段非常艰难的阶段。9•11之后不久,小布什到上海参加亚太经济会议,与江泽民主席会面;次年,江主席到小布什老家的农场做客,中美即便不算是战略伙伴,也已经在反恐等一系列问题上结成了统一战线。 美国忙于“保家卫国”,中国得以在没有外在威胁和压力的情况下,大踏步落实“发展是硬道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扶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因为战略要点在中东战事,并动用所有的“政经资本”稳住欧洲国家不从伊拉克、特别是阿富汗解套,美国因此无暇过多干预台海的问题。陈水扁的多次挑衅,皆受到华盛顿的严厉指责。2005年,胡锦涛主席邀请国民党元老访问大陆,开启了台海关系大逆转的新篇章。2008年,马英九当选总统,与北京配合默契,台海从你争我夺变为共同致富。尽管美国还在继续对台军售,但是,从最近是否对台出售F16C/D的美方立场来看,似乎白宫远不如以前强硬。最后,美国因战事和“房事”大规模举债,在世界出现全面金融萧条的情况下,中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债主之一。 9•11也改变了世界: 首先,美国可以无视联合国的约束,直接入侵主权国家,联合国的威信骤降,作用大大缩水。 其次,美国对国际社会的视若无睹,引发了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厌恶、甚至仇视。因此奥巴马刚刚入住白宫,它们就迫不及待地馈赠诺贝尔和平奖。 第三,不少国家在冷战后都搭乘历史终结(市场加民主)的快车,但没有想到文明的冲突,并没有因为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崩溃而消失。 最后,冷战后一国独大的局面,在最近十年出现了一些变动,美国因“战线”过长国力相对衰退,中国因果断利用战略机遇期和“不折腾”国力相对提升。虽然中国还不能取代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甚至不能与美国平起平坐共治全球化事务,但其轰轰烈烈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国际社会以美国马首是瞻的局面。 不过,美国的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没有改变,中美关系也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美国还是中国最大的资本、创新和贸易市场,美国的政治制度并没有因为9•11而发生任何变更,“安全压倒一切”的成本,大大低于“稳定压倒一切”。美国的军事实力依然举世无双,美国的软实力和巧实力,中国依然不能望其项背。拜登9月7日在《纽约时报》撰写的时评的题目是“中国的崛起并不是美国的衰败”。他说,他不相信美国衰落了,他见到的中国领导人和人民也不相信。 拜登在9•11十周年之际写这篇文章,算是对中国崛起的一种承认和接受。不过,对于美国正在走向衰败,国内其实是有不同看法的。国务委员戴秉国先生的确说过“中国要取代美国不过是神话”的话,但是,《中国震撼》、《中国不高兴》和《人间正道》这些畅销书,却传达出另外的信号,那就是中国不但已经找到了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办法,甚至铸造了可以让其他国家效仿的“中国模式”。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中国人认为美国“亡华之心”不死。 如果有哪两个因素对中国平稳和健康的崛起构成最大的威胁,那就是:一、中国目前已经鲲鹏展翅,扶摇直上无人可以阻拦;二、美国会像扼杀苏联一样,按部就班地剿灭中国。中美政治制度的不同,在现在和不远的将来,必然导致摩擦甚至冲突。但是,两国必须求大同存小异,否则,不仅中美会面对比9•11更为残酷和严厉的危机,世界也会进入极度的动荡。 (作者简介:刘亚伟,美国Emory大学高级研究员,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0 上一篇 谷歌在“云端”下一盘很大的棋 下一篇 沉静安然时才能感觉到幸福
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折点:创造性的本质》
热度 1 ChaomeiChen 2011-10-10 09:43
《转折点:创造性的本质》
"The approach is without a doubt informational and computational, but its application goes well beyond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s." - Computing Reviews , 4/26/2012. 目录 (本书目前只有英文版) Ben Shneiderman写的序 本书分析和阐述的几个核心问题:创造性思维有些什麽特征?那些特征是我们可以观察和调节的?实际中有多少这类例子?如果我们这样思维,会提高我们的创造性吗? FaceBook | 中国图书网 | 王府井书店 | 中国互动出版网 | 当当网 | 亚马逊
个人分类: 创造性思维|7228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2 世界 的 转折点 - 各国总统竞选
dongzg101 2011-9-11 04:04
2012会是一个机会的时代,重新调整各国关系的时代。大国关系的调整将是主旋律。 2012世界的三国演义。 2012 “机”不可失。 中美俄能否建立战略互信,战略对话,战略互动,建立新的战略大三角关系?一举一动,将影响世界未来的格局和走向。欧盟在三国关系的调整中必将起到关键作用。其它所有国家必将从中受益。 世界货币体系中欧元的地位最终将上升。 普京总理关于重新构建世界货币体系的演讲。 未来将建立以美元和欧元为主导的世界贸易货币体系。 卢布成为区域性货币单位。 亚洲某国的货币将成为区域性货币单位。 货币决定战争,货币决定未来! ———— 乐乐
1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短信不短,意味细品。
热度 1 刘全生 2011-7-21 22:54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隔三差五的就能收到电信发的一个短信,内容都比较正,选几个放在这里,共品赏! 1、金钱再多,未必快乐;成功再快,未必幸福;地位再高,未必如意;生意再好,未必长兴;路途再顺,未必永久。——人生在世,难免磕绊,常带微笑,方可坦然。 2、朋友是灯,驱散寂寞,照亮期盼;朋友是茶,过滤浮躁,储存宁静;朋友是糖,冲淡苦涩,挂满甜蜜。朋友是周末,忘却劳累,享受人生。 3、{成功小贴士} 1)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2)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3)不要活在别人的嘴里,不要活在别人的眼里,而是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里。4)小聪明是战术,大智慧是战略;小聪明看到是芝麻,大智慧看到的是西瓜。 4、人生就像读土木工程学,你必须能够抗弯、抗压、抗震、抗打击、抗疲劳;你必须有刚度、有挠度、有弹性、有塑性;你必须镇定、超镇定甚至超淡定。
个人分类: 凌言随语-微博|19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大学精神:如何迎接发展战略的“拐点”
热度 1 hxgwzu 2011-5-3 20:03
——既不应是西方大学理念的仿制,也不应是儒家书院传统的回归 浙江大学校长 杨卫 ●中国的一流大学已经前进到了开始摆脱“跟踪性发展”的追赶战略,转向注重自主创新、特色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新时代的大学精神若只是回复到传统的儒学理念,或简单地认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教育理念,都缺乏21世纪的时代精神。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大师与大楼,更需要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灵魂,是指明高校前进方向的灯塔,是集聚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磁石。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大学精神要体现其基本内涵和终极目标,要具有普适性、引领性、包容性,要体现人文与科学、物质与精神、时间与空间的完美协调,要以一种“大不自多、海纳江河”的气势统领全局。新时代的大学精神,既不应是西方大学理念的仿制,也不应是儒家书院传统的回归,而应该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和文化特征。 新时代的大学精神应体现积极进取精神 鉴于中国大学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应简单地照搬以“学术自由、院校自治、通识教育”为特征的西方办学模式。应该看到,该种模式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形成的,而当时西方国家在经济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等方面居垄断地位,有充裕的自由发展的时空条件。对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采取这样的道路却容易囿于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必须体现积极的进取精神,走“中国特色、世界水准、全球影响”之路。 这从发展模式上来讲就是要探索一种以进取为核心、以混合为特征、以和谐为保障的发展模式。在中国经济、政治上崛起的同时,通过这样的渐变式模式转化,能够平稳地实现从适应于计划经济的传统大学教育理念向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转变,使中国的一流大学平稳快速地发展,崛起于世界学术之林。 以进取为核心,就是始终坚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目标,始终贯彻动力发展的既定方针,始终把发展的理念落实为具体的阶段目标和发展路径。保持这一进取精神的基础在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在未来20年仍将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的大学应在未来对中国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引领作用;中国的研究型大学群将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整体崛起;中国的一流大学已经前进到了开始摆脱“跟踪性发展”的追赶战略,转向注重自主创新、特色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以混合为特征,就是采取一套适应于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混合式发展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综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一横多纵”的本科教学模式;契合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双轮驱动”的治理结构;兼顾国家需求与自由探索的“团粒状”科研体系;以顶天与立地相结合的T型学科结构;循序渐进、梯次提高的学术评价体系;基于多种评价标准的“分类管理”式教师岗位设置;等等。这样,可以使我国的研究型大学群从目前的学术水准出发,以一种动力发展的模式,较快地进入为世界同行认可的先进水平。 以和谐为保障,就是在发展中不忘基本校情和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随着学校综合实力的增强,逐步有序地从“优先发展”转向“和谐发展”。其主要内涵包括: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增加人力资源成本在办学费用中的比例,并让离退休教师适度共享学校发展的成果;坚持“海纳百川”,尊重不同学科的特色,传承“有文有质,有农有工”之意,推动学科间的和谐发展;坚持“有教无类”,做好从教育公平到因材施教的和谐过渡。 新时代的大学精神应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多民族、多宗教、多习俗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凸显了中华文化宽容、开放的包容精神。新时代的大学精神要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如若只是回复到传统的儒学理念或国粹,或简单地认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教育理念,都缺乏21世纪的时代精神。简单的回归,既在当前的大学状况下没有着力点,又很难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引领作用,不容易在全球引起普遍的共鸣。塑造大学精神,应对中华传统文化予以新的提升,赋予其在新时代的科学与人文内涵,体现中外贯通、文理交融、经纬交织、兼收并包的精神。 这里的“中外贯通”主要指在教育思想上东方观念与西方观念的互补。这一结合起初是物理性的,即把教育思想的东方观念与西方观念简单地堆砌在一起。遇事适合用东方观念就用东方观念,适合用西方观念就用西方观念。随之,便应当推动化学性的反应,使东方观念与西方观念出现结合点。进而激发东方与西方教育观念的生物性互补,两者的联姻孕育出新生的成果,产生可在全球引起共鸣的大学精神。我们强调中外贯通,不仅在于汲取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和教育思想,也在于寻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如何把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传播到全世界的有效路径和载体。 这里的“文理交融”主要指在教育理念上侧重精神世界与侧重物质世界的有机融合,是“形而上”的理想世界与“形而下”的现实世界的高度统一。传统的儒学理念侧重于精神世界的建构,而近一个世纪兴起的“实学”则着力于构建理工农医等学科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实学”得到了国家极大的重视,聚集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今天,我们应该开始认真规划、积极准备为中华文明的全球崛起所需的人力资源、思想资源和学科资源。这一准备并不是要消约近年得到快速发展的理工农医学科,而是要采取文理交融的方式,在人才、思路、手段上实行共荣式发展。 这里的“经纬交织”主要指在侧重于系统论的治学理念与侧重于还原论的治学理念之间的交织。系统论长于描述整体,阐释相互关系;还原论长于剖析事理,厘清因果关系。“中学”见长于前者,“西学”见长于后者。若能兼取两者之长,且织为一体,则可有大成就。从大学的组织架构的历史演化来讲,她有时表现为诸学院学苑间(学院或学苑可以是全科或多学科的)的集成,有时表现为诸学科院系间的总构。学科院系为大学之纬轴,而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平台为大学之经线。由此达到以纬彻地,以经托天的大学之道。 这里的“兼收并包”主要指对多元学术思想的容纳性。蔡元培先生对此曾有深刻的阐述。对大学的领导者来讲,宣扬倡导兼收并包并不难,身体力行之却很不容易。大学的领导者往往都是有学术主张的,有学科背景的,有学术人脉的;这既是他们成长为教育家的基础,又可能使他们在学校事务决策中过于依赖自身的学术判断。对大学的学者来讲,具有兼收并包的胸怀也未必容易。对一位学者来讲,其禀赋、勤奋、事业心、探索精神等在其成才的前期和中期,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其成才的后期,有无学贯中西的姿态、兼收并包的胸怀往往是制约其能够飞多高远的决定因素。 新时代的大学精神应体现求是创新精神 竺可桢校长是浙江大学百余年办学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练和提出的一系列办学主张,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竺可桢校长确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他认为,“求是”这两个字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西方近代科学的真谛,若想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把握住这个共同点。他在对新生所作的《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指出,“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竺可桢校长将“求是”精神阐释为“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强调“求是”精神就是奋斗精神、牺牲精神、科学精神。直到今天,我们耳边仍似响起竺可桢校长对当年布鲁诺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赞誉,我们的脑海仍常浮现竺可桢校长对浙大师生关于“不计利害、只问是非”的教诲。 创新是基于求是学风之上的进一步追求。在《浙江大学校歌》的36句歌词中,有6句与创新有关。如“何以新之,开物前民”厘定了创新的含义,“无曰已是,无曰遂真”体现了对创新一以贯之的追求,“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体现了创新的历史观。1979年4月,钱三强校长在浙江大学师生员工大会上提出:“除了求是精神外,还应加上‘创新’两字。要养成创新的习惯,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年,路甬祥校长进一步强调“求是系治学之本,创新乃科技之源”,并主持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赋予其“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内涵。 综上所述,“积极进取、文化包容、求是创新”体现了新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只有积极塑造新时代的大学精神,我国的研究型大学群才能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引领发展。这将是一个令高教工作者热血沸腾的时代,也是一个气势恢宏的愿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主流,并将在本世纪中后叶引导世界文明的对话、交流和发展。(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11/4/25)
个人分类: 分享|16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折点在何时?——吉登斯的“脱域”
lvnaiji 2010-5-30 19:00
吕乃基 现代社会始于何时?一般而言,在中世纪后期的城市化进程中即有现代性的萌芽(请见 中世纪后期城市化vs 中国当代城市化 走出中世纪之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158 ),还有多种说法。虽然萌芽是漫长的过程,博主愿意把现代社会兴起的元年定在亚当斯密提出市场经济理论。 理由之一,在这之前,社会的发展渐次背离传统,社会的各项资源,各种生产力要素,从原有的束缚中释放出来进入流通之中。这一过程激起巨大的利益纷争 (此刻的中国同样如此)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自中世纪后期的变化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所有的发展都是为了这一步。 社会的发展终于抹掉了传统社会,不论是血缘宗法,还是强权,不论来自教会还是世俗,对社会资源,在当时主要是土地和劳动力的垄断和控制,让资源自由流动,自由选择,以及自由组合。这应该是吉登斯所谓脱域的更广泛的含义。 博朗尼( 1944 )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变。通常将工业化作为传统与现代的分水岭。然而有充分事例表明,在没有市场经济下的工业化的状况与后果,由此并不能通往现代化, 即使能做出原子弹。 正是市场经济及相关制度和法律的确立把文化区分为前后两段,即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理由之二,由此开启了一个由社会内部产生的由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海尔布罗纳写道,一个漫不经心的个人与别的一个人保持行动一致的机制,会影响到社会自身随着岁月的流逝将发生变化的机制。市场由自私走向协调一致。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人都是追求自利的经济人,但也正是斯密,看到经济中的交换与分工必然培育合作精神,以及培育我们现在所缺乏的诚信。他在《国富论》中写道:一旦商业在一个国家里兴盛起来,由于市场交易的自愿性和重复性 (如果说当代中国仍不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理由就在于缺乏自愿性和重复性) 某个交易者在某一时刻可能会有欺诈行为,但出于自我利益最大化和长期化,最后自然而然便带来了重诺言守时间的习惯。在未开化的国家里,根本不存在这种道德。这种差异并不是象一般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出于国民性方面的原因,而是由经济交往内在地产生出来。 自古以来,中国似乎从未经历过这样的转折点,看来今后也再不会有这样的转折点。
个人分类: 经济|9927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