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电视节目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电视节目

相关日志

[转载]适量饮酒真的有益健康吗?
MogoEdit 2013-12-20 18:15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这个说法不仅仅在酒类营销中经常强调,许多医学、营养和科普界人士也经常提到——而且,他们还真能摆出许多科学研究文献来支持这种说法。这种说法真的靠谱吗? 适量饮酒的确对心血管有益 这个说法大致起源于1991年。在美国的一个电视节目中,有人提出了一个“法国悖论”——法国人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并没有多健康,他们的心血管发病率却不高。节目中给了一个解释:法国人喝葡萄酒多,葡萄酒可能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为了解释“法国悖论”,各国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总共调查过的人数加起来超过百万,时间长的可达一二十年。在流行病学调查领域,这可以算得上数据最丰富的研究之一。 在这些研究中,科学家们把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以及它导致的死亡率与喝酒的量对比,发现“适量饮酒”的人群中二者都比完全不喝酒的人群要低。当然,喝酒比较多的人群中,这二者又升高了。而且,不仅仅是葡萄酒,啤酒和白酒也有类似的结果。 当然,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往往会受到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比如,经常喝葡萄酒的人,收入往往比较高,因而医疗条件等也要好一些。而是否喝酒可能还伴随着其他的生活方式,比如蔬菜、水果、锻炼身体等等。在大型调查中,可以用统计工具剔除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尽可能得到“适量饮酒”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一般的结论是,在剔除了科学家们能够想到的混杂因素之后,“适量饮酒”对心血管健康的积极作用减小了,但并没有完全消失。也就是说,比起不喝酒的人,每天喝一点酒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以及它导致的死亡率依然要低一些。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假说。比较有名的一个是葡萄酒中的抗氧化剂比如白藜芦醇。不过,动物试验又发现,要通过喝葡萄酒来达到白藜芦醇起作用的剂量,人会先被撑死。另一种著名的假说是酒精有助于增加血液中的“好胆固醇”,而好胆固醇的增加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一些试验证据似乎支持这种假说,“适量饮酒有益心血管健康”也就得到了比较多的认同。 饮酒无论多少,都有致癌风险 但是,心血管疾病并非危害健康的唯一因素,“适量饮酒”会不会对于其他的健康因素也有影响呢? 对其他方面的影响也有过许多研究。虽然不象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那么深入,但汇总起来也不少。2004年,意大利学者发表了一项荟萃分析,汇总了过去三十多年中发表的喝酒与肿瘤等14种疾病以及受伤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这项荟萃分析在科学文献数据中找到了几百项研究,其中有156项质量较高,被汇总起来进行统计分析,涉及到的总人数超过了11.6万人。 在这些研究中,饮酒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与通常的结果很一致:与不喝酒的人相比,每天喝20克酒精的人冠心病的发生率低大约20%。 但这是“适当饮酒”唯一降低的疾病发生率。在其他疾病中,即使是每天喝25克酒精这个“适量”,也会导致多种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比如口腔癌和咽癌的风险增加82%,食道癌增加39%,喉癌增加43%,乳腺癌增加25%,原发性高血压增加43%,肝硬化增加1.9倍,慢性胰腺炎增加34%。其他的结肠癌、直肠癌、肝癌也有小幅增加。 如果饮酒更多的话,那么这些疾病的风险就大大增加。比如,如果每天喝50克酒精(大致相当于2两50度的白酒),那么口腔癌和咽癌的风险将增加2.1倍,食道癌、喉癌和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都会增加一倍左右,乳腺癌增加55%,肝硬化增加6.1倍,慢性胰腺炎增加78%,出血性中风增加82%,而肝癌的增加也有40%。 与饮酒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相比,饮酒与其他疾病风险的研究还比较有限。虽然这项荟萃分析中涉及到的人数超过了11万,但具体到许多疾病上,研究数与涉及的人数也都不算多。这就使得结论的代表性比较有限,有很多调查甚至可能只对具体的地区与人群有效。 结论: 由此可见,第一,饮酒对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应该仅仅考虑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虽然酒类营销很喜欢这样宣传;第二,饮酒对癌症风险的影响,是只要喝了,就会增加风险。 来源:果壳网
个人分类: 热门资讯|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见中国式幽默--央视发布电视节目满意度报告:新闻联播居首
热度 11 shiganghe 2013-11-5 16:34
如题 http://news.sina.com.cn/c/2013-11-05/125228625345.shtml
个人分类: 评论|3018 次阅读|31 个评论
周末闲话-20:为知识型的电视节目叫好
热度 18 sqdai 2013-6-2 08:05
周末恰逢儿童节,我去看望九旬老父,发现他正津津有味地收看着江苏卫视的电视节目“一站到底”。参与这个节目的主角本来主要是大人,这回换成十岁左右的男孩女孩,他们在“打擂台”,竞答的题目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等,参与者来自全国各地。节目形式活泼,全场洋溢着欢声笑语。我分析了其中的各种题目,多数不难,但也有很难的,有些居然能难住我这样的成年人。有一个九岁男孩(小学五年级学生)煞是厉害,一路“过关斩将”,把十个挑战者一一“挑下马来”,可惜的是在争取“站神”称号的最后环节,五个问题中卡在一道题上(体育类的问题:“ 76 人”队属于哪个城市?——答案:费城),只赢得了“准站神”的“封号”。这个胖乎乎的男孩实在太可爱了,我心中有一种想抱住他亲一口的冲动。他自幼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因此知道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 PH 值的涵义、黑海海水的颜色, …… ,而且在台上头脑清晰,应答从容,颇有大将风度,绝对是科学家的“坯子”! 我为这样的知识型的电视节目叫好!它能引导新生代爱知识,爱科学,爱探索,呼唤更多的后来者向科学进军。我对近期电视节目的“过娱乐化”倾向一直颇有微词。打开电视机,充斥着各种娱乐节目,有些品位尚可,有些则纯属搞笑、搞怪。如所周知,作为最为普及的大众媒介,应该兼有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过去过分强调后者,而现在则偏重前者。我不反对电视里大量出现娱乐节目,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总该有消遣放松的机会吧!但是,总不该把寓教于乐放在一边吧!电视台有一些很好的知识型频道,例如,央视十频道(科教频道)、上视教育频道等等,但相对而言,少人问津。以致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少青少年对于影星、歌星可以如数家珍,却不知道钱学森、袁隆平为何许人;他们除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对于科技和文史哲类的课外知识,几乎一窍不通,更谈不上热爱和追求了。这种状况令人担忧。当然,这种状况并非单纯由娱乐型的电视造成的,应有深层次的原因,但电视节目的“过娱乐化”难辞其咎。 应该说,也有一些主流影视节目宣传科学家。例如,前年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时,出了若干有关钱学森事迹的影视剧,然而,可惜得很,其中多数作品的质量令人不敢恭维。关键是没有把握科学家的精神风貌,演员尤其差劲,特别是没有合适的演员来演青年时代的科学家,他们演得糟透了。因此,所产生的作品既无社会价值,又无票房价值。据说,影视剧作者想按现在的影视剧的“套路”,加一点爱情的“胡椒面”,安排女秘书之类的角色,因遭到科学家家属的坚决反对而作罢。现在的影视剧作者大概不明白,我国优秀科学家绝少“绯闻”。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是:那些作者基本上不了解我国优秀科学家的心路历程,更遑论演绎他们的崇高品德了。 话说得远了。 总归一句话,我为知识型的文娱节目叫好!在我们民族复兴的进程中需要这样的节目。有一位朋友告诉我,去年年底,中国科技大学推出了大型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是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的一个项目。该剧的男女主角是我的老师郭永怀李佩伉俪,演出产生了轰动效应,可惜当时我没有鉴赏的机会。看剧情介绍,的确很感人。饰演郭永怀先生的是上海的一位著名演员,从剧照看来,气质相当不错。据说,今年九月该剧将移师上海公演,我告诉那位朋友,我将一场不落地去观看,还准备邀请剧组到上大来演出。 我期待着。 写于 2013 年 6 月 2 日晨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9747 次阅读|35 个评论
儿童电视节目和科学
热度 2 kepusuowdp 2013-4-13 19:40
作为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媒介,电视有着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对儿童来说,这种动态的,色彩斑斓且通常有音乐的媒介天然地具有吸引力;儿童们主动地观看电视节目并且学习到了很多与其年龄阶段相类似的内容。在进入正规教育环境之前,儿童就接触到了电视,这也对儿童有巨大的影响;他们的所见影响他们的行为,价值观和学习。 根据《科学教学材料》( Sourcebook for Teaching Science ),美国儿童每年看电视的时间平均为 1500 小时,而在校的平均时间才只有 900 小时。研究表明在工业国家里美国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最低的,甚至有些高年级都已经放弃了科学课程。鉴于美国人在科学方面的表现较差但是却用大部分时间来看电视这种情况,通过电视这种媒介来提升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以及扩展其科学知识的潜力则是巨大的。本文阐述了此前美国把科学带入儿童电视节目的一些努力,并且评估了对科学教育项目、学习科学以及刺激科学兴趣方面的影响。 观看电视节目的动机根据节目类型的不同以及不同儿童而各不相同。在这些原因中,儿童为了娱乐、为了增加或者减少社会接触、为了消磨时间、为了避免做其他事情以及为了获取有关世界的一些信息而观看电视节目。不同于为了学校课程而精心策划的媒体内容,大多数儿童电视节目都出现在没有管制的商业频道,也没必要证明自己具有教育功能。在电视面前的时间增加和教育表现的降低以及消极的健康状况存在着关联。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会通过了儿童电视法案( 1990 年),该法案要求以年轻人为受众的电视节目必需满足其教育和信息需求,并且认真编排。虽然很多早期的家庭和成人科学节目影响了儿童科学节目,但是下文会提到一些更值得注意的。 儿童科学节目的历史 商业网络电视台在二战后的美国开始兴盛,甚至在早期的内容测试中,制片人也在电视节目的安排中涉及到了信息和科学的内容。儿童科学电视节目正是从这个广阔的教育性节目领域里发展起来的。然而要让一个节目取得成功,广大观众不仅要得到娱乐还要有所启发,很多早期的电视节目并没有把传播科学内容当做其目标。过了几年,电视网络的数量开始增加,媒体技能得以改善,观众的注意力也开始分化,有些节目开始出现更让人兴奋的途径和视觉技术。动态产品的引入使得年轻的观众更加沉迷,这种偏好很快就被注意到并引入到儿童节目中。到 1951 年,电视网络每周播放的儿童节目达到 27 小时。儿童教育节目在 1953 年达到顶峰,在 1960 年前开始急剧下降,而在此之后的十年略有回升,之后又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其一直持续到 90 年代, 90 年代之后则持续地上升,一直持续到 2000 年左右。 于 1951 年首次公演的《奇才先生》就是让科学对于儿童来说变得好玩且易于理解的商业节目的一种早期尝试。主持人堂·赫伯特( Don Herbet )以简单且非正式的方式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这个节目的特点就是它是儿童的帮手,其目标观众是 12 岁的儿童,这个节目在全国广播公司中一直播放到 1965 年。这个节目获得过三次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国家媒体奖以及著名的皮博迪奖;在其鼎盛时期,该节目在全国主持过近 5 万个《奇才先生》俱乐部。教师也在课堂上利用这个节目的主题,《奇才先生》出版的包括科学工具包和图书在内的产品成为孩子们追捧的对象。几十年之后,这个节目让位给了更新的节奏更快的《奇才先生的世界》( 1983-1991 )。 由迪斯尼工作室制作的开始于 1954 年的《迪斯尼乐园》通过积极且吸引眼球的动画和电影的结合展示了科学的神奇以及家庭的本质。该节目一开始在美国广播公司( ABC )网络中播放,这个极其成功的节目创造了一个把自然当做特色和情节的自然历史叙述模式。在节目运行的 12 年里,《迪士尼乐园》的产品有 20% 都和科学,自然,空间以及技术有关系。 在 60 年代,伴随着公共广播法案( 1967 年)的出现,政府开始支持非盈利的广播体系。其目的是为各年龄阶段的人提供信息和教育。此后不久,新成立的公共广播事务局( PBS )开始打造自己在科学节目中的地位。期间比较卓越的儿童电视工作坊( CTW ),它通过在 PBS 上为学龄前儿童提供教育性的表演而促进了儿童节目的革命性变化,比如《芝麻街》(从 1969 年持续到现在),在这档节目中引入了一些预见性的片段。虽然由于经费的减少以及公众意识的降低使得 CTW 不太成功,但是 CTW 在 1974 年制作了第一档健康系列节目 — 《感觉良好》( feeling good )。这档节目的特点是有很多名人做嘉宾并且幽默感很强,它促进了人们做出明智的健康选择,同时对少数民族和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如何通过饮食和锻炼达到健康的目的也有教育意义。 但是《 3-2-1 连接》( 1980 年到 1988 年)成为美国第一个专门为促进科学思维以及把科学作为职业的 — 特别是对于妇女和少数民族儿童来说 — 儿童电视节目。在其顶峰阶段,这档节目的观众达到 700 万人并且在 26 个国家同时播放。它采用年轻的主持人以及 Bloodbound Gang 乐队,其中三个年轻的侦探利用科学概念和问题处理技巧来解决特别深奥的问题,从而为后来的儿童教育节目设立了基础,并且对于年轻观众来说这一直是一个有效的形式。和这档节目并存的是获得了全国科学记者大奖的《牛顿的苹果》(从 1982 年到 1988 年)。 到了 90 年代,也许是对 CTW 的直接回应,或者是因为竞争压力的增加以及频道容量的扩大,亦或者有线网络的扩展,美国儿童科学教育节目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就包括《科学小子比尔·奈》( PBS , 1993 到 1994 ),《比克曼的世界》(学习频道, 1992 ),《咪咪旅行记》( PBS , 1984-1990 )以及《魔力校车》( PBS,1994-1997 )。 80 年代和 90 年代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大规模扩展极大地拓展了儿童对信息的选择权以及接触信息的频率。在 96 年,著名的有线频道《少儿探索》开播;它是探索发现频道的副产品,并把焦点放在科学、历史和空间技术上。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以科学为隐性主题和显性主题的大量儿童电视节目充斥着电视屏幕,包括《好奇的乔治》( PBS ),《加油迪亚哥》( NickJr ),《任务发现》以及《动物星球》(学习频道)。 很多原创的、甚至是更加现代的儿童科学节目在全球很多地方同时播放,在美国也是一个或者多个广播频道和有线电视频道同时播放。电视上的节目通常也有致力于内容互动以及可以回放过去一些节目的网络主页。 享受科教节目 由于有众多的机会可以观看非教育性的节目,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儿童是否自愿观看科学节目的疑问以及如果他们自愿看科教节目那么他们是否享受这个节目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对于任何一档为儿童设计的科学节目来说,一些因素对享受这些节目具有影响。儿童们眼光挑剔的评论家,因而,节目的类型和格式,包括节目的长度,步伐,音乐的利用,动画,幽默,音效,图表,特效,科学内容的层次都应该最大化地满足适龄儿童的注意力和愉悦感。同样,节目制片人认为儿童注意力的持续时间较短并且喜欢和他们有关系的易识别的角色和故事。基于此,科学节目一般都在 30 分钟左右,并利用儿童演员,其主题也与自然相关。进而,研究表明儿童观众更愿意观看并享受那些把科学作为特写的节目,而不是公然标榜其内容是科学的某些节目。 研究还表明接触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可能会在儿童对科学和科学家的信任和态度方面有影响。比如,经常观看科幻节目的儿童对科学表现出很高的喜好程度。另外一方面,经常看非教育性动画节目的儿童对科学家的评价也很低。 教授科学 儿童教育电视节目可以更有效地教授一些主题。比如,有关数学和科学的话题要比历史、文学或者人文方面的话题更容易在电视上取得成功。一般认为科学概念可以教授给儿童并且会被长久地记在脑海里,但是还要有其他重要的考量。 拿《芝麻街》来说,这是被广泛研究的一个儿童节目,研究人员认为学龄前儿童可以从这个节目学到一些影响教育成功的技能。通常观看教育节目 — 包括《芝麻街》 — 的人年龄在 5 岁左右,而后为高中孩子设计的话题包括数学和科学。尽管有这些数据,对把科学引入到《芝麻街》中的评估显示其中的科学内容是恰当的,但是那时的节目格式设计在教授这些概念的时候确实不太有效的。这是由于在展示这些信息的时候缺乏一定的架构,此后的状况有所改变。 更多的近期研究同样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节目的架构对于理解科学来说是重要的。比如,当科学内容被嵌入到节目中并通过上下文情节而展示的时候,年龄稍大的儿童可以学到更多。和单独地展示概念或者脱离故事情节相比,科学概念和故事情节紧密衔接可以更有效地教授科学。对主要科学概念的重复,并结合图表和不同的例子也被认为是有效的策略。观看完节目后,由教师或者家长引导的对科学素材的讨论也有助于儿童对信息的理解,综合以及记忆。 虽然存在着对把电视作为教学工具的巨大质疑,但是也没有必要把电视作为课堂中、实验室里或者家里互动科学体验的替代品。一些研究并不主张把电视作为高质量的游戏或者发现性学习的首选。 榜样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同年轻女性相比,年轻男性对科学有更积极的态度,参加更多的科学活动,也更有兴趣从事科学相关的职业。这种具有性别特性的行为,态度和特点和热播电视剧中的形象存在着关联。在儿童电视节目中男性的形象是女性的两倍,男性科学家是女性科学家的两倍。 女孩也更有可能把科学家看做是男性,更倾向于给科学赋予一个有肌肉感的形象,对科学、科学家和科学活动的态度也较为消极。这种社会化类型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电视节目仅仅展示性别角色的基本形象。从《强尼探索》( ABC , 1964-1965 )到《吉米历险记》(尼克儿童游戏, 2002-2006 ),系统地对儿童节目的观察显示大多数角色都有固定的性别套路,女性通常未被充分表现且和主题关联性不大。女性通常被描绘成实验室助手或者科学记者,而不太可能是科学专家。鉴于儿童希望在节目中看到同样的男性和女性,在电视节目中把女性科学家描绘成能力强、知识渊博、有吸引力的人可以给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发现真实榜样的女孩提供一个重要的榜样以及信息资源。和这个观点一致,研究结果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女孩通过观看有女性角色参与并享受科学的电视节目可以对她们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这也存在一种潜在的反弹效果,男孩在电视中看到女性的形象更加强化了科学这个领域不适合女孩的想法。 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就是缺乏一档以少数民族的人为主要角色的科学节目。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少数民族在以成人和儿童为受众的节目中无法成为主角。只有到最近十年,制片人才考虑纠正这种失衡的状况。一些新上线的儿童科学节目更加普遍地描述种族和民族的多样性,并反映不断发展的背景和利益的敏感性。比如,《蜻蜓电视》( PBC , 2002 到现在)给通过采用科学概念而得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增加了平面设计和流行音乐,大多数时候都是让女性和少数民族的人担任主持人。 结论 儿童电视节目 60 多年的研究表明科学节目可以成功地以儿童为目标受众,并增加他们对科学的学习、享受和鉴赏,进而改变他们对科学的态度。这种媒介对于影响孩子们在校内对科学的追求以及后来从事科学相关职业方面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儿童电视节目可以教授科学内容,但是很多因素影响其效果。逐渐增加的研究主体表明儿童科学节目中的榜样确实影响了年轻观众们对科学的反应。 (译自ESTC)
6849 次阅读|4 个评论
电视机与电视节目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2-12-16 17:53
最早知道电视机的存在,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我们住的居民区里,一下子有好多家都买了电视。这都是苏联生产的,12英寸的黑白电子管电视机。听说那个时候这种电视机的价格是800元一台。电视机打开后,得预热五分钟,然后才有图像出来。那时候,我们家没有买电视,而有的同学家已经有了。有时候想去人家里看电视,但也不好意思去。有一次,电视预告,说当天晚上电视台播映新电影《林家铺子》。一听说是新电影,心里就痒痒,结果一去看,当时觉得太没劲了。反正当时的小孩子都喜欢看打仗的电影,这种说旧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故事实在是不喜欢看。 后来我们搬家了,转学后的同学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家里都没有电视机。我们要想看电视,都去母亲的单位去看。可是他们那儿的电视机总有问题,几乎没有一次能调出清晰的图像来。所以等了半天,看他们调了半天,都出不来像样的影像。有时候,好不容易出来了略微清晰的图像,大家欢呼的声音还没有落下去,那图像就又扭曲起来了。所以很长时间连母亲的单位也很少去了。 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当时海淀少年之家里的电视都对小孩子们开放。我们都跑到少年之家去看电视。虽然不是天天晚上都去看,但是看的次数还是不少的。转学后,有一次到原来的同学家玩,他打开电视让我看。当时演的是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我没看过这部电影,很想在他们家认真看下去。可是他们可能看过很多遍了。跟我说没意思,随手就把电视关了。我想看,可是也很无奈。 到了工作单位之后,厂里有电视机,这就成了我们这帮光棍们娱乐的方式之一。特别是电视里播放一些外国电影,当时主要是朝鲜电影,像《南江村的妇女》、《鲜花盛开的村庄》、还有《看不见的战线》等等,我们都是在电视里最先看到的。后来朝鲜电影就越来越没什么意思了,他们一提到领袖,就总是在抹眼泪,有点程式化了,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70年代中期,厂里买了一台彩电,是上海生产的“金星”牌。现在这个牌子的电视机估计已经没有了。当时看到一些彩色电影也是从电视里看的。如描写赤脚医生的《红雨》、《春苗》,还有描写文革的《决裂》等,也是从彩电上看了。当时看电视的人都很多,一屋子得有四五十人。有的刚结婚的小两口也过来看,一边看,男方还给女方做着各种解说,让旁边看电视的人不禁侧目。 后来,北京也生产电视机了,是九英寸的黑白电视。那时候,买这种电视还得排队等号。我们明明知道排不上号,或者要排很长时间,没个四五年根本没有可能,可是我们还都登上了记。这种九英寸的电视大约二三百元钱一台。当年到底有多少人买了这种电视,似乎已经无从可考了。 后来,我弟弟自己攒了台电子管的电视机,因为他那里已经有了更好的电视,这台老式电视机就送给我了。当时还花20元钱买了一架天线,放在房间的顶棚里,这样用了好几年就看这台电视。只是由于是自己攒的,调试上还有问题,显像管放出的影像也有些偏移,不那么周正。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就是凑合了。 后来,我们自己买了一台熊猫牌的12英寸的黑白电视。这是南京产的,质量很不错。图像清晰,效果稳定。后来,家里也不知从哪儿买了台日立20英寸的彩电,这台还能用的黑白电视机就被搬到别处去了。后来听说被毁得很厉害,我听了也一直很心疼。 非典时期,那台日立也已经快不行了,就买了一台夏普的29英寸的彩电,这也是南京与夏普合资生产的。效果也是不错。但后来,因为室外电工操作失误,把我们的电视用高压电给击穿了。虽然也给了点赔偿,但是这台电视再也不能用了。也着实有点遗憾。 现在也换了高清电视,可是电视的节目却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一天下来,看电视的时间很少,电视剧里好看的几乎没有,而其他的电视节目也难以卒睹。所以就只好什么也不看了。好多电视节目,都有忽悠的性质。其实仔细分析起来,都不太能站住脚。可是也有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就容易被这类节目忽悠了。而且,电视广告可信性也很低。可是有人就说,你怎么什么都不信呢?我也无言以对。我信它些什么?我为什么要信这些广告?不信,就不会上当,也吃不了亏。如果信了,八九成都是会上当的。什么情感类、财经类节目都不可看。科技与教育类的,其中有些好的倒是可以看,可是好的节目实在是凤毛麟角,可看的不多。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远离电视。我倒不是有意远离电视,但是实际上,电视对我们的吸引力确实在下降。除了极个别的时候,电视的作用只是驱逐一下室内的沉闷,没有什么人再认真地盯着它看。
2160 次阅读|5 个评论
请电视节目主持人减少您的废话量
pvfeigao 2012-11-25 16:00
时下有相当多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空话、废话、无聊的话,甚至恶心的话太多了,一台文艺晚会有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说废话。您们要知道,我们广大观众要看的是精彩的文艺节目。
2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科普也要下真功夫
热度 27 Majorite 2012-7-15 10:46
做科普也要下真功夫
做科普也要下真功夫 最近看了正在世界各地热播的《 Voyage of the Continents - Asia: Rising Mountains and Sinking Countries 》的科普电视节目,导演是 Yanick Rose 。我 觉得拍的很好,科普片也不能粗制滥造。高质量的科普作品不仅会影响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使他们献身科学事业。我本人就是当年读了徐迟的几篇报告文学(谈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与谈李四光的《地质之光》)才报考南京大学理科的。 该片的片花在Youtube可以看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MsN1q_u_qg ) 英文的介绍是这样写的: “ Asia is a continent on high alert.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that smashed into the mainland eons ago is still pushing the Himalayas to ever greater heights. Off the east coast, Japan is in the grip of tectonic forces that shake its islands with devastating force while Indonesia is ravaged by volcanoes. In this episode we chart the present and look into the future of the planet's most explosive continent. ” 《 Voyage of the Continents》的片花在这里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J-a1kC1jSI 《 Voyage of the Continents: Europe》的片花在这里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ZUXgXDHd-A 该片特别谈到中国青藏高原的 2001年 的昆仑地震、 2008 年的汶川地震(由本人主讲)、日本与印度尼西亚与板块俯冲有关的火山,以及 Java 岛上发现 50 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等科学问题。几十万年前航海设备不行,那时的人又是如何从欧亚大陆来到大洋中孤立的 Java 岛上的?研究证据显示, 几十万之前是冰川时代,海退了,人类从亚洲大陆得以徒步迁徙到印度尼西亚的 Java 岛。 然而,对我来说,感到新奇的却是该片中出现的贵州紫云县的中洞,其实是一个宽 115 米 , 深 215 米 , 高 50 米的溶洞, 里面竟然住着几十户村民,还有一所小学( 6 个年级、 190 名学生)与篮球场,还有饲养的鸡鸭牛羊。我以前不知道中洞这个地方。 洞中人家住的房子极其简陋,用竹片篱笆做墙,没有屋顶,家中陈设多是做工拙朴的木头箱柜、桌凳。自己纺纱织布,推磨碾谷,每周步行到 15 公里外的集市买些最基本的油、盐等生活用品,其余的日子在家种田、放牛或养猪。农闲时,男人们围着篝火抽烟、喝着自酿的土酒,女人们则 纺纱织布, 聚在一起谈论生活琐事。 中洞 中洞与其中的竹片房 无顶盖的竹片房 溶洞的石壁上到处是大小不同的坑洞,是古河流溶蚀的产物。在高层次的溶坑里是否有故人类的化石? 自然溶洞为苗族人遮风避雨,冬暖夏凉,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似乎与现代文明彻底隔绝,与都市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虽然民风古朴淳厚,但是从其作装和行为举止看出依然非常贫穷落后,饮水质量与卫生条件很差。 洞里缺水,唯一的水源是洞顶滴下来的、碳酸钙含量甚高的水。洞里没有阳光的直接照射,加之水质不好,洞里居民的个头都很矮。 溶洞位于石灰岩之中,洞壁包括顶部皆布满凹坑,它们是以前地下河流侵蚀而成,当然不是茶马古道上的马蹄坑。 今年我给加拿大大学生开的构造地质学课的期终考试题目里有道4分的小题是放一张壶穴的照片,让学生写出这是什么地质构造,成因如何,地质意义等。没有一个学生说是驴踢的或马踩的坑,说明他们是有科学素质的。 2003 年,一个叫胡兰克 · 博德的美国人来到贵州中洞,看到这里苗民贫困窘迫的生活条件,捐款 10 多万人民币架通了从山下到中洞的输电线路。中洞苗寨从此过上了有电、有光明的生活。胡兰克 · 博德后来又三次来到中洞,为了让中洞苗民的生活得到真正的改善,他给每户人家捐赠 800 元人民币,让他们用这笔钱买牛、羊、鸡等畜类放养,作为生产的资本投资,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一个不断上升的良好循环。后来,有一个广东的公司在山下为中洞村子捐建了一所新的希望小学。 据说,中洞小学有 10 个老师,其中 4 个是政府发放工资, 4 个由一个美国老人资助的代课老师, 2 个由一个日本人资助 的代课老师;孩子们上音乐课,老师用的乐器是芦笙。 住在中洞的小媳妇与她的孩子 洞里苗族妇女在生火做饭 去中洞不容易。在贵阳客运站坐车到安顺市 , 再从那儿坐车到紫云县城松山镇 (100 公里 ) 。从紫云县城每半个小时有班车发往水塘镇。先路过进入中洞的岔路 , 再往前走约一公里即水塘镇。从水塘镇至格井村没有班车 , 只能租农民的摩托车进去 , 也只能到山下。然后,上山有两条路:一条从格凸河方向进来 , 那是稍微好走点的羊肠山路 , 但时间约三四个小时。另一条从变电站方向上来 , 时间短一半 , 但路陡坡滑 , 杂草丛生 , 鲜有人走动。 (全部插图为网络照片)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4612 次阅读|29 个评论
再也不去电视台录节目
热度 5 xupeiyang 2012-5-28 16:36
去过CCTV电视台录制节目,当观众,完全是出于对拍电视节目的好奇,去前说有特大的明星。 去了就知道了,太辛苦了,得坐等四个小时。 棚里特热,不能乱动,没吃没喝的,不许早退离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最好别去。 后来,有好几次机会,请我们去“看节目”,再也不去了。 赵忠祥批电视节目录制耗时费力效率低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3034 次阅读|9 个评论
博导、博士生科研复述和杂谈(6)
kejidaobao 2012-3-21 14:39
——谈科研中的“弯道效应” 文/冯长根 我不大看体育比赛,看电视节目也很少会在体育频道停留哪怕长一点的时间,但今天的文章要从体育比赛说起。有一次,忘了不知是在什么场合,听到有人交谈中说到这么一件事,即“弯道处最容易赶超”。我脑子中出现了室内自行车这样的体育项目,有的选手在弯道处好像“一下子”超过了别的选手。比速度的溜冰项目等,好像也是这样。意思很清楚,运动员在直直的跑道上不大容易赶超,看起来分不出差异,但到了弯道处,有实力的确实一下子就能拉开与他人的距离。仔细想来,体育比赛之中可不如此?这的确是一条启发人的规律,不妨称之为“弯道效应”。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体育学院课程中的初级常识,但当初从比赛经验中能总结出这种规律,是值得圈点的。其实,在科研之中,也存在着“弯道效应”。我想即使在体育界是太过常识的经验,对于理工农医正在成长中的博士生,知道一点像“弯道效应”这样的知识,不无益处。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另一件事。去年3月28日,英国皇家学会的报告说,中国在国际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已跃居全球第二位,并预计到2013年,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发表科研论文最多的国家 。当时的许多中文媒体报道了这件事。媒体报道多了,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接着就有人评论着这件事。从对此事完全不同的评论可以看出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解是非常不同的。王冲 认为,“把文数量世界第二和中国崛起扯在一起是多么不靠谱的事儿”。但是,王元丰持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王元丰 认为,“近些年来,中国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6年中国的SCI论文数量跃居世界第2位,2007年中国的Ei论文数量为世界第1位。而且最近几年,中国的SCI和Ei论文一直保持这样的位置,占世界SCI和Ei论文的比例也不断增加,分别从2000年的2%和2.2%,到达2009年的8.8%和22.7%。这样的科学研究成绩应该让人感到自豪(当然不可自满)。” 实际情况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无可否认地在某些“跑道”上——比如,学术论文数量——出现了“弯道效应”,与别的国家拉开了距离。王冲的文章实际上在告诫大家,不要把学术论文数量“跑道”上的事,扯成是学术论文质量“跑道”上的事。事实上,王冲文章的重点,正如他多次引用不同的人说的那样,是强调“中国要想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持续不断的进步,有赖于其将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的能力。”“中国的科研论文要追上西方质量标准还需很多年。” 王元丰的文章则强调了在科技领域各种竞赛中信心十分重要,正如他的文章题目 所说:“对中国的科学研究应有自信。” 做博士生也好,是一位博导也好,遇到科研中的种种“弯道效应”也是不新鲜的。也许是和你一起进校攻博的,也许是和你同一年开始成为博导的,或许同一年进入的高校或研究机构,都在从事各自的科研,但一段时间以后,有人忽然脱颖而出,比如发表了高质量学术论文、得到了众人赞叹的成果、成果的鉴定出人意料地受到追捧、出版了学术专著、获得了若干国家专利……在你知道这些后,你当然对他刮目相看,你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应该也有条件和他一样,因为你们“出发”时是一模一样的。 把别人与自己的“学术距离”描绘成对方的“勤奋”,其实只是一种文化式的赞扬。学术实力的积累,是许多人脱颖而出的真正原因。学术实力当然会有数量指标,但科学共同体几乎无异议的评价指标是质量,且同一个学科内的专家对质量会有十分一致的看法。为了在某个“弯道”成为脱颖而出者,你高度重视科研中的各个质量指标是十分值得的。比如,反复验证自己一个实验的结果,反复修改自己的论文。 科研中的“弯道效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规律。从目前的认识水平来看,越是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多的,其“弯道效应”拉开的距离越明显。这恐怕是许多科学家呼吁年轻科研人员要发表学术论文的本意。自从“主编心语”栏目设立以后,许多篇幅是在谈论学术论文,算是一个见证吧。至今没有意识到发表学术论文重要性的,要改造自己的思想,从各个方面——从科研选题到文献资料的积累——为发表学术论文作必要积累,只有这样,在每个“弯道”——在每个“转弯角”——你都会拉开与别人的距离。这就意味了你的优势。简单地说,你反复修改了论文,你和同学都各投了一篇论文,可能最后你的论文录用了,而他的没有录用,要作大量修改。而这就是“弯道效应”。 参考文献 王冲. 什么比论文数量世界第二更重要? . 科技导报, 2011, 29(11): 81. 王元丰. 对中国的科学研究应有自信 . 科技导报, 2011, 29(13): 81.
个人分类: 栏目:主编心语|2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视节目打假
Bobby 2012-2-18 09:55
我其实挺喜欢看情感类电视节目,一是因为其真实,二是因为其离奇。详情可见《 科学网 — 内蒙古卫视只有一个节目能看 - 刘进平的博文 》 但最近媒体曝出石家庄某电视频道竟然雇佣一个人出演一个不孝子,在谈话节目中以真实场景呈现,说得跟真的似的。 估计此类节目决不止这一起。从此,我看这类节目要小心上当受骗啦。 河北电视节目制造噱头 “ 石家庄不孝子 ” 原是群众演员 http://v.ku6.com/show/nf_HWSDnhDD2nP3D.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记者角色互换项目温馨落幕
Tangjintian 2012-2-2 10:43
“聚焦技术产业化,展示创新大舞台。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 创新无限 》……” 随着主持人的开场白,我们进入了电视节目的最后阶段——录棚。 还是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整个节目的制作过程吧: 外拍是整场节目的重头戏,我们的研发团队携编导及摄像奔赴 湖南省肿瘤医院 。完成热籽、磁流体升温实验,猪肉模拟人体植入热籽的演示,采访当地医生和患者,短短两天时间顺利完成全部拍摄,辛苦各位了! 拍摄实验 采访医生 计划系统演示 画面切回演播室: 【主持人】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创新项目是一项关于 肿瘤治疗领域的新技术 ,叫做 磁感应治疗系统 ,那么这种新的治疗技术和现有的肿瘤治疗技术相比较有什么特点和优势,创新嘉宾在研究过程中又有什么感想和体会,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节目录制顺利完成,预计本月播出,敬请期待! (ZhaoZW摄影,WangYY供稿/责编)
2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令人开心的集体拓展活动
CHENGJIANLAN 2011-12-17 15:09
令人开心的集体拓展活动
意外地接到我们部门要搞拓展活动的通知,感觉这和每天奋勇冲杀的工作情景很不一致。想象中电视节目中那些编排的战斗或游戏的场面有些搞笑也有点滑稽。 早上飞奔到停车的地点,发现同事的着装和平日很不一样,都穿着外出旅游的衣服,有个女同事一改平日端庄的白领精致装束,穿着全套深绿猎装和马靴,虽然是这样一副装束,但那种肃杀还是被她嘴上的润红唇彩破坏掉了。车厢里大家光是看着她就已经开心得不得了。 进了单位,两辆大交通车将今天的活动渲染得很郑重很隆重。听说单位党政一把手都将参加我们的行动,大家群情激动。 这次活动还有单位其他相关部门的同事参加。平日里我们部门的活动和单位其他部门的活动很不一样,这让大伙感到有点神秘和羡慕,大家现在在一起进而有了一种同舟共济的感觉。 来到位于白玉山尽头的张公山寨,仍然还看得到重工业区灰尘的弥漫,也许是深秋的缘故,草木显得萧肃而凋败,但一站在寨门口,那股从寨门内透出的湖水的寒气和远离城市的清凉的小山的空气让人一下子有了旅游的感觉,人们开始兴奋而期待起来了。 到了寨门口,发现单位的领导们大多数都来了,奇怪的是,也许是纯娱乐活动,大家一点也没有往日在单位见到领导那样的不自在和拘束。 第一次发现武汉还有一个这么美丽的严西湖,纳闷怎么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湖前方出现的三环的桥也让大家揣度了很久,我们这是在武汉么?怎么从来就不知道呢?进而有见识广的人数出武汉还有其他几大湖泊的名字,大家是真的不知道呀。 电动船开了好久,才来到橘子洲头,开始了我们的拓展活动。 橘子洲头放眼望去,很多不大不小的橘子树上点缀着暗黄的橘子,可能是早过了收获的季节,橘子的表皮已经被风吹成枯干的样子。 我们来到一个沙滩上,一行人被要求分成四队,推举出队长。我们队长是个文弱的办公室副主任,大家觉今天的活动由他担任队长不适合,可我们组里的部门大头认为他行,好,就他了! 四个组分散开来,合计好队的口号、精神和歌曲。一展示,大家唱的都是《团结就是力量》、《大刀往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更有甚者,一个队的队长那砍杀动作让人看了忍不住前仰后合。轮到我们队,我们却出其不意地唱出来:“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双机投运、青山腾飞”的歌曲,虽然很契合我们这次拓展的主题,但在火药味非常浓的现场显得很是柔和而没有杀伤力。 开始激光枪战了,有两队分开到其他地方活动去了。我们两个队被吩咐穿上绿色和黄色迷彩短袖战斗服,有个小同事一眼看到,就叫:青蛙队、蛤蟆队。我们一听,还真的很是那个样子的。还有个男同事因迷彩短袖战斗服勾勒出他那浑圆的大肚子,被亲爱他的朋友告诫“孕妇不能上战场” 等我们好容易明白了战斗规则,穿戴齐整后,已经基本上分辨不出平日威严的大头小头以及谦虚谨慎的大兵小兵了。大家一眼望去,只有高矮壮瘦的差别了。人人笑得脸上都开了花。 黄队去隐蔽去了。每个人在枪上给了数条命。 等我们走到前面树林,眼尖的突然发现树林尽头的隐蔽处有人,原来黄队已经煞费苦心地隐藏在那里了很久了。 我们绿队就这样懵懂地进入了战场。 我的性格估计是属于冲锋型的,所以,我一上去就端着我那短枪瞄准射击,一点也不知道隐蔽和防备。等我正红眼地扫射的时候,我背后的报警器已经连续不停地震动了,这表明我的命正一条条地在遗失。 这时候我还不知道卧倒隐蔽,也不知道环顾四周,突然我觉得周围很有异样,待我一转身,赫然发现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我的顶头带着他黄队的另两个兵正用枪指着我在准确无误地近距离点射,当然我很快就“挂”了,他们手放下去的动作多少有点怪我很不经打的样子,也有点找不到对手的那种悻悻...... 再看我们绿队其他同志,仍然有很多负隅顽抗的。看来,打仗是很有学问的,也有很多战士知道隐蔽。 我背着已经挂了的战斗装备百无聊赖地在战场四周晃悠,口渴得不行。 这个时候 ,刚才看到的橘子树上那些枯萎的橘子也显得可爱起来。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趁四周没人注意偷偷地摘了一个下来,剥开一尝,哇!甜中带着很新鲜的淡淡的酸,正是我喜欢的味道!我酣畅淋漓地吃了好几个,这个时候,战场上的激光枪还正激烈地响着呢!其他挂了的同志们也还不知道品尝这路边枯槁的果实,也许是不敢就这么不经允许摘吃,一个个喊着口渴! 这时,我公然的吃被同志们偷偷用眼睛瞟,眼神躲闪着,渐渐的一个去摘、另一个去摘,让我没了没有人尝螃蟹的得意。 等大家打扫战场的时候,黄队我那顶头居然还有命,刚他想得意,我们突然发现,橘子树下坐着绿队一个战士——他居然还有命。原来他压根就没有进入战场!大家很是为这样保全战斗力的方法拍手叫绝,还没有从庆幸中平静下来,只听那顶头端枪一横扫,我们队这硕果仅存的一个战士也挂了,只好认他们队胜利。 索桥项目,站在一根铁索上去抓住头顶上悬空铁索的那种最惊险。前面,桥的危险晃动让二期那个头再也不敢向前,中间一个兵在不停停地鼓励劝诱都不成功,那头死死抱着悬空荡着的绳子,估计内心很是“恐惧”和“悔恨”。 拽着悬着的绳子实在很不牢靠,那头在前面不松手也不能前进,我明智地连滚带爬地撤了下来。 再看那没有任何扶手的木板绳桥上,不停晃动中我们头正匍匐在那儿,很久没有动静。桥这边,另一个头正跃跃欲试了很久,也踯躅不前。 也没怎么考虑,我走上前去,平静地从那头身边撇过,走上了那没有扶手的晃荡绳桥,一步一步专心地走着,身体配合着脚步和桥的晃动,很协调地一步步走着,先没有人注意,慢慢喝彩的声音越来越多,走到我们头跟前的时候,我小心地从边上走过,接着,腾腾腾七八步就踏上了桥墩,人们大声喝彩起来,那头也受到鼓舞,不一会就从匍匐了很久的桥上走下来了。 当我转回头平静地一步步再走一遍的时候,人们静静地看着,没有一点声音。可是。突然感到桥在我一个人的时候,怎么比刚才桥上有三个人还晃动得厉害?渐渐地晃动得不可掌控,我怎么努力仍旧止不住掉下了桥,而且是猝不及防地双脚和腿都跌进了水里。接着传来很多人在说后面有人上桥跌倒使桥晃动的事情。哦,原来有同事在我后面也在尝试。 挣扎地从水里爬起来,平静地走完桥上后面的路程。 不断有人问候,也没有埋怨后面跌倒的同事。虽然得穿一段时间的湿裤子和鞋子,感觉还是很开心的。 回到家里,喝了浓浓的姜汤,暖过来的我余兴未消地写下这些文字。 确实很快乐,第一次忘我地和同事们在一起。 写于2010.11
个人分类: 悠悠岁月|2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陪你一起走过的人
zilu85 2011-12-16 13:55
看过了《一天》。我的理解啊,故事是这样的: 一对原先素不相识的男女在大学毕业狂欢后滚到了床上,不知道为啥没办事儿,但是一起躺在床上聊了几句,提到了7月15日是个什么节日。BTW,这个日子在中国阴历似乎是鬼节。以后的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一天以编年体展开了,女的蹉跎过,纠结过,写诗的文艺青年,端盘子的招待,与不爱的男人同居,最后选择了教书;男的喧嚣过、热闹过,电视节目的主持人,风流酗酒,结婚生子,最后总是失落。 无论人生的轨迹如何,他们都一直保持着联系,维系着友情,或者是时隐时现的爱情。一直是相互陪伴着走过,走到一起,最后又......。 面对着这个叫Dexter的男人,忽然发现他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任何一个男人的镜子。 男人其实一直生活在呵护中,Dexter有溺爱他的母亲,严厉的父亲,身边不乏追捧的女孩子,但是这些造就了他自私、和软弱。 我们都是软弱的,外强中干的,一直在寻找一个能接纳我们无所顾忌哭泣的怀抱。如果你的生命中遇到了这样的女人,你就解放了、你就不用装了、你就是幸福的了。如果没找到,或者最有资格给你怀抱的人不知道你的需求,你就只好继续你的探索,在探索,search, search, and research。 感动的一句台词,Emma在Dexter春风得意、酗酒痛哭的时候,拥抱着这个男人,在他耳边缓缓地说: I love you . So much ...I just don't like you anymore. 我愿意把它颠倒过来念。 I don't like you so much, but I still love you so much. 我可以不喜欢你的做派,你的生活习惯,比如在朋友聚会的时候总是没完没了地发短信,比如一个月不洗脚,比如打呼噜......,但是我不能不爱你,因为你一直陪我走过,让我坚强,让我成长,让我成为男人或者女人。
个人分类: 休闲|4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臭肉”易学
热度 5 BMK 2011-12-9 19:18
几年前,报纸上有一则报道,说一个叫于丹的人在电视台讲《论语》,有些说解相当雷人。比如,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解释为小孩子和女子不容易养活。同事谈及此事,我一笑置之,认为这类笑话没有批评的必要。一天,我偶然看到于丹在百家讲坛讲《牡丹亭》。讲述虽然外行,但竟能以华丽的言辞贯穿节目始终。当时康保成教授恰巧来到北京,我去他下榻的广州大厦探望。谈及这档节目。保成教授摇头说,这事不能怪于丹,主要责任在央视。保成教授的话是中庸之论。当时媒体的相关批评不断,我和保成教授一样,对此类热闹避之唯恐不及,未公开发表过任何意见,但心中对这类节目是不以为然的。 前年,在一位老朋友家聊天,他的妻子讲到的一件事,影响了我对这类电视节目的看法。朋友的妻子说,一次她外出旅游,旅伴中有人携带一个学龄前的小女孩。这孩子比较顽皮,动不动惹出一些令父母尴尬的小祸事。女孩的妈妈脾气不太好,忍不住就责打她,搞得她常哭哭啼啼。旅伴们同情这孩子,除了劝阻她的母亲外,还私下里安慰她。一次,朋友的妻子问孩子,你老挨打,觉得难过吗?这个小女孩回答说:“不,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说,一个人要学会寻找快乐,我不能为这些事难过!”我听了故事感到相当震撼,觉得这是对于丹节目“心灵鸡汤说”的很好解读。并以此认为,不加入对此类节目的批评是正确的选择。 前一段,和王立群兄闲聊,言谈中,恭维他在百家讲坛的节目影响大。立群笑着说,不过是说书罢了。立群兄是大名人了,当然要讲点名人的风度,客气是必然的,不过他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这种自谦未必就是自贬。以立群兄成名的《史记》讲座来说吧,如果将它的历史细节的真实性与《三国演义》之类的讲史相比较,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而大众并不责怪《三国演义》们的失真。如加以类比,还应该挑剔讲座中的个别细节吗? 记得曾有前辈学人谈到话本之类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播,大意是说,中国的一般民众,尤其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下层民众,其历史知识主要并不来自《三国志》等“正史”,倒是从野史和《三国演义》之类的话本小说中学来的更多些。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说,百家讲坛的正面意义真的不可小觑。不过,在民众的文化水平和收视需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媒体,尤其是影响巨大的主流媒体,在向大众传播历史知识时也应该逐步提高学术水准。 总之,一句话,百家讲坛的节目是我所能够接受的,当然,于丹教授所讲《论语》的学术水准是我能够接受的下限。我觉得,从媒体反映的舆情来看,这一下限似乎也不应该再向下浮动了。然而,社会现实与我的想象似乎并不一致。 前几天,到外地进行学术考察。白天跑得辛苦,晚上又没有工作条件,只好看看电视。我平日不看电视,所以没有什么固定目标,只是浏览各台而已。11月18日晚上,无意间看到东方卫视有一档讲《周易》的节目,不由得停住了遥控器。节目的主讲人西装笔挺,白发皤然,江浙口音的普通话抑扬顿挫,具有十分的风度。我全神贯注,准备享受即将到来的精神盛宴,不料却嗑到了一颗坏瓜子。 因为是半路收视,我不知道节目名称,也没看到其开端。我收看时,荧屏上正出现“比”、“朋”两个字。我当时就感到奇怪,如果是讲《比》卦,拈出一个“朋”字来干什么?《周易》中的“比”和“朋”有什么关系?一刹那间,头脑里甚至浮现出这样的念头:这位道貌岸然的讲客难道准备用“朋比为奸”这样不伦不类的辞语来“俗说”《周易》吗? 在口头讲述中,我可以用停顿来吊一吊听众的胃口,现在,只好向大家摊出底牌:我自以为十分出格的猜测,完全不能反映节目的低劣程度。节目的发展击垮了我的自负。我不得不承认,在这方面,我是一个失败者。 我因为师承关系,对《周易》很感兴趣,也知道一些皮毛,但考虑到专业背景和年龄,我的研究太不够了。所以,平时很少就《周易》的相关问题发表意见。由于这档《易》学节目,我要打破在这一领域中的的自我禁锢,因为这档学术说书的荒唐大大超出了我容忍的底线。 在节目中,主讲人指着荧屏上的“朋”字说:“这是什么呢?是两个月亮吗?不是。谁见过天上有两个月亮呢?这是两块肉,两块臭肉!”天哪,这是哪家《易》学流派啊!更雷人的在下面,主讲人说:“两块臭肉,两人臭气相投,就可以和谐相处,和谐社会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嘛!” 附记:承友人相告,那位雷人的《易》学家是来自台湾的曾仕强先生。 说明:这是一篇旧作
3568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说说我是怎么录制视频音频的
jiangyongshuai 2011-12-9 15:55
转载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6e94401000bya.html 因为本人并非相关行业从业人员,顶多算个爱好者,所以这篇东西只是写给外行人看的,专业从业人员请绕道行走,走好走好…… 膜拜一下牛人 先扯远的。高质量的音视频还是老美做得最牛,中国(大陆)的影视行业要赶上老美,那是遥遥无期。如果欣赏过真正的HDTV,再看我目前发布的那些所谓高清晰视频,那简直就是粗制滥造。现行PAL制电视最高清晰度就是720*576,严格意义上说是标准清晰度电视,简称标清,说高清晰度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所以我在发布文章标题中加入“高清晰”几个字,实际上是有点心虚的。 再扯近的。在目前国内现有条件下,以我有限的视野,录制电视节目做得最好的是杭州的一位卫视发烧友,他在VERYCD所发布的“ 张靓颖 -《张靓颖-精彩视频MV》 ”是现有电视制式(不包括试播中的HDTV电视)下所能录制到的最高清晰度了(指那些直接录制数据流而得到的mpg格式视频,转成其它格式的就要差些了)。我录制的视频比那位牛人要低一两个档次,因为卫星接收机收到信号输出到电视卡再录制需要经历一个数模、模数的转换过程,自然比不上直接录制数字信号。现在有的新品卫视接收机附带硬盘,可以以数字方式直接录制卫星电视节目,录制质量大概可以和这位牛人录制的相当了。 说说我的硬件设备 有不少人问过为什么我发布的那些mp3质量要好一些,甚至也有人把某个质量不佳的音频视频发给我要求我处理一下变好些。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处理过程在技术指标上 只能 带来失真,不可能无中生有地提高技术指标。举个例子,真正专业歌手有所谓的“ Unplugged(不插电)”演唱会,没有两把刷子的歌手是不敢这么做的,当然也有纯粹想在 Unplugged 这个字眼上沾光的,那要除外。现在市场上为什么有那么多本来五音尚且不全的所谓“歌手”呢?又出唱片又开演唱会(当然假唱居多),那都是“插电”使然。卡拉OK时给声音加上混响、延时等,实际上都是加入了失真,只不过这些失真恰好能够掩盖某些发音缺陷,在听感上变“好听”了。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 录制节目需要一个良好的音视频信号源,没有良好的信号源决无可能录制出高质量的音视频。 而这个信号源需要合理购置搭配你的硬件设备。 目前一般用户大概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收看电视: 1、用卫星天线、卫视接收机接收卫星电视; 2、通过机顶盒接收各地方电视台的数字有线电视; 3、接收模拟有线电视; 4、接收无线传播电视。 如果接收同一电视台节目,其余硬件设备相同或类似,且上述4种途径所用硬件均为同等水准,那么一般来说所接收到的信号质量从1~4逐渐降低。具体就不展开描述了。 具体到用电脑录制电视节目,一般普通网友以通过电视卡录制居多。我的朗视Lifeview FlyVideo 2000 PCI电视卡(模拟,采用Philips SAA7130芯片)已经用了好多年,好像已经停产。信号源就是上面的1。 连接方式:卫星电视接收机的音频、复合视频端子、S端子(参见《 改造了一下接收机的scart接线 》一文)、色差端子输出用相应的信号线接到电视卡的音频、对应视频输入端子(这几种连接方式中,效果依次下降:色差——S端子——复合视频)。如果信号源是2,那么连接方式基本相同。我平时基本就是通过电视卡收看录制卫视节目。如果不具备1、2两种信号源,只有3或4作为信号源,基于一般模拟电视卡的电视接收处理能力大大弱于普通电视机,建议尽量不要采用电视卡直接收看录制电视节目,而是用电视机接收电视节目,然后从电视机把音视频信号接送到电视卡的音视频输入端再在电脑上收看录制电视节目。现在市场上似乎有支持有线数字的电视卡,或者也是一种较佳的选择,但是建议购置前确认该数字电视卡是否支持当地有线数字电视。 录制概况: (一) 录制信号源 : 一个优质的信号源是录制出高品质音视频的强有力保证,我的信号源如上所述,是Nokia9500卫星电视接收机,接收105.5亚洲3S卫星上的湖南卫视(现在转收115.5中星6B,当然还是可以兼收亚洲3S); (二) 视频录制参数 : 视频:3808Kbps,480×576 or 720×480 or 720×576,MPEG2DVD 伴音:192Kbps,48Khz,mono/St, MPEG-1 Layer 2 (三) 音频mp3转制概况 : 所有MP3均用cooledit pro从原始录制mpg格式视频中提取,故压制的MP3同样采用48kHz采样率(非常见的44.1kHz,如果你听着变调了,那是你的播放器兼容性有问题,非关制作问题,推荐安装千千静听或者foobar2000音频播放器),理论上采样率越高,音频品质越好。当然,如果直接用cooledit pro录制伴音理论上效果应该更好(实际试听下来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同时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录制视频和音频,对电脑的性能要求要高一些,实验下来此种方式下录制的mpg视频惨不忍睹——看来咱的电脑性能还是差了点,没办法。 MP3压制码率:128kbps(VBR),单声道(因为中国大陆现行电视伴音普遍是单声道,录制成伪立体声除了徒然增大文件体积,根本无助于改善音质,对于单声道伴音来说,128kbps的单声道mp3其音质等同于256kbps的伪立体声音质,我更倾向于把这些浪费的码率用到提高视频码率上),对于个别真正是立体声的节目才会用立体声录制及压制。电视伴音的频响大概在0~15000Hz左右,单声道128kbps(VBR)的MP3应该足以还原其品质。 收看录制软件 厂家一般会在随卡驱动盘中附送收视软件,不知道是否具有普遍性,反正我发现我的电视卡采用官方提供收视软件录制的节目质量很不理想,即便是大名鼎鼎的兼容性很强的Windvr(Windvd的同门兄弟)录制的节目质量也只是差强人意( 后注 :实际上经观察验证,windvr只要设定好合适的录制参数,录制效果不比FLY 2000 TV差,而且比之FLY 2000 TV,windvr占系统资源更低,对电脑的性能要求更低一些)。在经过n次的baidu、google之后,找到了一款俄罗斯人编写的“FLY 2000 TV 2.38RC2”,录制效果至少令我满意了: 官方下载地址: http://auzol.narod.ru/download_e.html MPEG 1/2 Encoders下载: http://mpcodecs.narod.ru/ 我已经忘记了官方版安装程序是否已经内置了简体中文语言包,反正我已经将包含简体中文语言包程序备份,改日上传共享。 有需要咱就提供:点击进入 Fly2000TV2.38RC2下载页面 (包含同样适用于 Fly2000TV2.38 RC2版的 Fly2000TV2.38RC1版中文语言包、CODES等 )。 另外,官方站点似乎注明了该软件支持的是采用Philips SAA713X系列芯片的电视卡,所以如果你的电视卡采用芯片类型有所不同,可能不能用此款软件。 常用音视频编辑软件 之前写过一篇《 说说我常用的几款音视频编辑软件吧 》,照搬过来,增加部分内容: 1、Windows Xp自带的Windows Movie Maker和绘声绘影10 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而言,Windows自带的这款软件已能够提供足够的功能,诸如切割、合并,添加简单的片头、片尾、视频切换效果等,它都可以做到,当然只能输出wmv格式的视频文件。输出视频文件确实会花费很长的时间,速度与电脑性能有比较大的关系。如果所采用的视频素材比较多,建议尽量先切割好需要的段落,全部在Windows Movie Maker中切割合并程序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呈假死状态。不时将正在进行的编辑任务保存是一个明智的做法。绘声绘影10功能强于Windows Movie Maker,目前我用得机会更多些。好像绘11已经出来了,还没用过,不知道有那些改进…… 2、Avi Mpeg Asf Wmv Splitter V3.24 和 Easy Video Splitter 2.01 可以快速切割Avi Mpeg Asf Wmv等格式视频文件,之所以切割速度很快是因为该两款软件并不对视频文件重新编码!两款软件功能基本相同,支持文件格式也大致相同,但对不同视频文件的兼容性有所不同,一款不行不妨试试另一款。Avi Mpeg Asf Wmv Splitter最新版本是4.28,最好就用英文版,汉化版在使用中问题较多。 3、Easy RealMedia Producer Full V1.94 将其它格式视频转换成rmvb格式,转换速度、质量较令人满意,还能调节一些关键参数,比如可以调节视频画面的亮度,事实上我就是试图加亮某视频文件的亮度才搜索到这个软件的。 4、RealMedia Editor 不重新编码快速切割rmvb、rm等格式的视频文件。 5、CoolEdit_Pro2.0汉化注册版 音频录音、编辑。 6、 WisMencoder 视频压制软件,参数设置比较傻瓜,压制质量、速度还是令人满意的,这款软件是有网友在这里留言推荐的,谢谢这位网友。
个人分类: 随笔|1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个好看的电视节目
热度 1 邱泽华 2011-10-19 21:44
这些日子忙得不可开交。 晚上打开电视, 10 : 00 中央记录频道《梁思成林徽因》,然后是北京台 BTV 《辛亥》,都很好看。 人性的美让苦难更加不堪,苦难中更见人性的美。 我们的一个重要进步是,历史终于变得可以理解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19 次阅读|3 个评论
阴阳之交鲸鱼沟
热度 6 zhaodl 2011-10-16 14:37
阴阳之交鲸鱼沟
鲸鱼沟,在我的记忆里是一处风景旅游景点。20十多年前去过,在高桥乡境内、白鹿原下边、浐河东岸,是一座水库。记得那时是两岸黄土,沿着水库的南岸一直往里走,据说是有一片竹林,可是我一直没有走到。在去年,我从白鹿原上边下到沟里,的确见到满沟的竹子和芦苇,但是没有路可以通到下游。 今天,天气照样是艳阳高照,所以还是要出去晒太阳。不知道,现在的鲸鱼沟是个什么样子,也没有见到旅游宣传的广告。现在许多新开发的景点,不断地在电视节目中宣传,实际也就是个农家乐。我想,20年前的鲸鱼沟,有水,如果是林木再长起来,一定是一处不错的旅游景点。 今天没有昨天外出的急迫,所以九点半才离开。乘坐508到半引路口,转406到高桥镇下来,步行穿过镇子往风景区走。下车后,我就感觉有点冷清:如果是一处景点,怎么没有蹦蹦车揽客?原来没有路,只是沟底的土路上去,现在是一条水泥路,直通沟里。一路上走着,除了不时的车辆进出以外,没有什么行人。还好,太阳不错,一边散步,一边晒太阳。当我来到水库的坝上,才发现:开车来的多是上坟的人。原来水库南边的旅游路线没有了,整个南边山坡上密密麻麻地竖立着一块块墓碑。我走进看了一下,一个很大的、已经成规模的墓地——高桥墓园。 水库的水碧绿,两边的山坡霜叶斑斓。但是,除了几个本地钓鱼的,游玩的人很少。原来的旅游景点,变成了墓园。现在沿水库的北岸开辟出了一条小路。我独自一人,快步沿水边走进去,想看看库区的景色。现留下几张照片,与大家分享。不过,还真不错,尽管是给过世人享用的阴阳交界之地。在没有世人打搅的情况下,草木生长的也便自然,最招眼的就是野山枣。 补记一首词(礼乐——当年一位朋友的婚礼在此举行。), 采桑子:重游鲸鱼沟 当年年少单骑上, 即使荒芜, 礼乐萦湖, 山色湖光梦里浮。 而今水碧秋风爽, 霜叶稀疏, 野枣干枯, 墓冢排排掩旧途。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3162 次阅读|11 个评论
美国居然没有国家电视台
热度 2 LuDoor 2011-10-12 22:02
来milwaukee以后,一直有一个愿望,想通过电视节目了解美国政治、文化和生活现状,所以晚上都会看看电视,但是每天拿着遥控器翻来翻去,看到有科教、交通、天气、艺术、娱乐等类型的频道,就没找到个象国内的CCTV这样权威、信息丰富全面的频道,看了一个多月,还以为是吴老师留给我们的接收器收不到这类频道,(因为在milwaukee看到几乎每个家庭外都有一个小锅一样的接受天线,有一次坐公交还路过了一个电视台,屋外屋顶上有很多个大一些的天线),昨天才发现是我搞错了。 昨天与来了几年的朋友聊天时说起此事,她说美国是没有国家电视台的,也没看到州电视台,电视台都是私人的!我再上wikipedia一查,( http://en.wikipedia.org/wiki/Television_in_the_United_States#Broadcast_television ),还真没有,电视台和广播网络都是私人的。当时就觉得自己思想僵化、做事情想当然了,愧对多年来接受的教育,愧对了高校教师这个职业了。 借此平台,请教大家一个具体问题:我现在需要用java把pdf格式文件的段落信息抽取出来处理,用什么具体工具或程序可以实现?如果您有对应工具程序的链接地址就更好了 补充:文本、章、节信息我都能抽取,就是段落不行,研究卡在这个地方了。
个人分类: 学习心得|280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