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暗能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暗物质、暗能量还没有要求广义相对论进行大修改
热度 1 chenfap 2011-1-30 18:50
暗物质、暗能量还没有要求广义相对论进行大修改 暗物质和暗能量发现后,宇宙学和基本粒子理论无疑地受到很大的冲击;使得一些有关的理论内容和观点看法都要进行或可能要进行 大修改。谈论这些方面的文献很多,我不是这些方面的专业学者,又缺乏研究,对此就不多谈了。 有人认为,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发现,也使得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内容和观点看法要进行或可能要进行 大修改。是否这样?我打算在本次博文中简略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虽然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发现,也给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但我觉得这些问题还难以否定广义相对论。我的理由也很简单,这就是‘可以在广义相对论的范围 内来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 ’ 。事实上,在建立广义相对论之初,爱因斯坦曾在他的引力场方程中加进一‘宇宙学常量’,这个‘宇宙学常量’就是当前对暗能量可能解释的一条途径。在暗物质和暗能量发现之后,也有一些学者试图在广义相对论的范围内纳入暗物质和暗能量。在这方面,本人也做过一些工作;请参考本博的下述两篇博文: 《 暗能量、暗物质的一些特性同宇宙学理论的逻辑关联( 1 ) ( id=222772 )、 (2)( id= 222978) )》。能够在 广义相对论的范围内来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就说明‘ 暗物质、暗能量’还没有要求广义相对论进行大修改。 也许有人要说我“你是个老顽固,老保守”,这个批评我不接受。我是否“老顽固,老保守”?最好的判断就是看我在上述两篇博文前后所发表的一系列博文,在这些博文中,我根据同样的理论,说明了‘大爆炸’、黑洞、引力波都有可能不存在。这难道也是‘顽固’和‘保守’的表现吗?我不坚持也不认为我的观点和看法就是正确的,我只是认为,在旧理论没有被否定之前,仍可用旧理论进行研究,但要在原理、条件、逻辑和数学推论上力求严格,该保守的就保守,该破旧立新的就破旧立新,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如果能对广义相对论进行 大修改,从而建立一个更完善的引力理论,我也赞成和支持。但这是在钻研学问,要下苦功夫认真研究,不能只在口头上泛泛而谈。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44 次阅读|1 个评论
暗物质、暗能量和宇宙大爆炸
热度 2 sheep021 2011-1-29 14:45
宇宙大爆炸理论只是一种假说,到现在也没有证实。 暗物质和暗能量原来都是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产物。 如果宇宙大爆炸假说不成立,则也就无所谓暗物质和暗能量了。 每个物理在阐述自己得理论时,总要附加一些“实体”这似乎不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牛顿——万有引力 老爱——时空弯曲,光速不变 霍金——暗物质,暗能量 还有啥玩意儿:光子,量子…… 都说科学是严谨得,但总有点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得感觉:层层假设之上能建高楼吗? 陈方培: 什么是暗物质?什么是暗能量? 暗物质的存在可以解决 大爆炸理论 中的不自洽性,对结构形成也非常地关键。 在 物理宇宙學 中,暗能量(又稱 暗能 )是一種充溢空間的、增加宇宙膨脹速度的難以察覺的能量形式。暗能量假說是當今對宇宙加速膨脹的觀測結果非唯一 ,但最流行的解釋。 英国科学家称 暗物质 和 暗能量 也许并不存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科学家14日在一份报告中称,被认为构成96%的宇宙的神秘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可能并不存在。现有的宇宙学标准模型可能是错误的。   据信,正是这两种物质促使宇宙不断发生膨胀。然而,这一说法被证明是正确的,将意味着用来计算宇宙结构的理论是错误的。据对“大爆炸”理论进行分析的宇宙学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 of Cosmology)说,行星、恒星、小行星和气体仅占整个宇宙的4%。   然而,英国达拉谟大学的物理学家通过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这种说法有可能是错误的,宇宙可能并不存在“黑暗四周”,这意味着宇宙并不像我们认为的膨胀那么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罗伯特·马赛博士说:“这一研究结果对目前存在的有关宇宙未来的假说将是一个巨大挑战,因为这种猜想是建立在宇宙不断膨胀的理论之上,如果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现有理论可能都会被推翻。”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73 次阅读|2 个评论
什么是暗物质?什么是暗能量?
热度 3 chenfap 2011-1-27 07:31
什么是暗物质?什么是暗能量? 最近科学网博客的一些网友对讨论暗物质和暗能量颇感兴趣。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觉得要讨论好暗物质和暗能量,必须先把‘什么是暗物质?什么是暗能量?’搞清楚,否则会缺乏共同语言,纠缠不清。鉴于有些网友可能对‘暗物质’和‘暗能量’不够了解,特从《 维基百科》中摘录两条解释于下,供大家参考。 暗物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 宇宙学 中,暗物质 ( 又稱 暗质 ) ,是指無法通過 电磁波 的觀測進行研究,換言之,不與 电磁力 產生作用的物质。人们目前只能通过 重力 产生的效应得知,或說發现,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 现代天文学通过 重力透镜 、宇宙中 大尺度结构 的形成、 微波背景辐射 等研究表明:我们目前所认知的部分,即 重子 ( 加上 電子 ) ,大致占宇宙的 4 %,而暗物质則占了宇宙的 23% ,还有 73% 是一种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 暗能量 。暗物质的存在可以解决 大爆炸理论 中的不自洽性,对结构形成也非常地关键。暗物质很有可能是一种(或几种) 粒子物理 标准模型 以外的新粒子所構成。对暗物质 ( 和 暗能量 ) 的研究是现代 宇宙学 和 粒子物理 的重要课题。 暗能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 物理宇宙學 中,暗能量(又稱 暗能 )是一種充溢空間的、增加宇宙膨脹速度的難以察覺的能量形式。暗能量假說是當今對宇宙加速膨脹的觀測結果非唯一 ,但最流行的解釋。在宇宙標準模型中,暗能量佔據宇宙 73% 的質能。 暗能量現有兩種模型: 宇宙學常數 (即一種均勻充滿空間的常能量密度)和 純量場 (即一個能量密度隨時空變化的動力學場,如第五元素和模空間)。對宇宙有恆定影響的純量場常被包含在宇宙常數中。宇宙常數在物理上等價於真空能量。在空間上變化的純量場很難從宇宙常數中分離出來,因為變化太緩慢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68 次阅读|5 个评论
关于暗物质问题的哲学思考
热度 2 nipy 2010-12-23 23:05
关于暗物质问题的哲学思考 最近看到央视报导: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于2010年12月12日在四川雅砻江锦屏水电站揭牌并投入使用,锦屏地下实验室垂直岩石覆盖达2400米,是目前世界岩石覆盖最深的实验室。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洁净的低辐射研究平台,能够自主开展像 暗物质 探测这样的国际最前沿的基础研究课题。目前,清华大学实验组的暗物质探测器已经率先进入实验室,并启动探测工作,而明年上海交通大学等研究团队也将进入这里开展暗物质的探测研究。 根据这一报导,我对暗物质及相关的暗能量、反物质等概念和研究动态做了一些粗略的跟踪了解,引发一些哲学层面的思考,与科学网上朋友共同探讨: 物质究竟是什么?暗物质是不是物质? 从哲学层面上看,物质的概念是 不依赖于人意识的客观存在 ,它强调的是所有物质都是 客观存在 的共性;科学层面的物质概念则是要研究客观物质世界中各种具体事物的千差万别,了解具体事物客观存在的具体形态,事物可以理解为具有不同属性的具体物质。 人类通过自己的 自然信息功能和各种科学实验方法 逐步认识了客观物质世界中各种不同事物存在的不同形态。例如,我们通过各种化学分析和实验方法认识了由各种不同化学元素构成的化学类物质存在;我们也通过各种物理分析和探测方法认识了包括波、场和粒子形态的各种物理类物质存在。最近一些天文科学家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看法:认为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的物质只占宇宙中物质总量的4%,其余96%实际存在的物质只是我们用现有化学、物理手段无法探测和发现的物质,因此称为暗物质。暗物质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它自己不发光,也不对任何光产生反射或折射,所以人们长期没有发现它。这里光是指广义的光,包括各个频段的电磁波。 这种情况,从哲学层面认识论的角度看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于人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性,是一个逐步认识、反复提高的无限过程,我们对已知物质形态的认识,也是经历这个认识过程的。所以暗物质应该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一种可能与现有已知物质属性很不相同的,我们现在还未认识清楚的物质。 表征物质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能量? 在客观世界所有各种具有不同属性的具体事物中,是否存在一种能够表征其客观存在的最本质的共同属性?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争论或不同答案,如运动、能量、质量、时空等,我考虑的答案是: 能量 。因为能量作为物质作功的能力,是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根本内因,事物其他的各种属性都是该事物能量属性派生的或与能量属性有关的,质量被认为是能量的特殊形式,是内敛的能量。 纵观我们已知的各种各样物理类或化学类的物质属性,它们可能有非常不同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物理类物质可能没有化学类物质那种元素结构和化学反应属性;化学类物质也可能没有物理类物质那种场、波或粒子性属性,但它们都必定有各自的能量属性,虽然它们能量的大小和性质可能很不相同。 任何事物,只要它具有某种能量,就有可能通过运动或力与其他事物产生相互作用,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又是产生系统和系统结构的基本条件,而这也是世界万物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基础。 事物之间由能量产生的相互作用还是产生信息的基础和条件 , 因为事物之间只有通过相互作用才能使一事物的属性在另一事物的属性变化中反映出来,也即产生了反映这一事物属性的信息。所以,某种事物的客观存在,实际上总是通过在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信息来传递和表征的。我们看到的世界万物,包括宇宙空间的太阳、月亮和各种星星,不都是通过光与这些事物的相互作用而把它们客观存在的信息传递给我们的吗?即使我们肉眼看不到东西,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无线电波,射线的探测而知道它的存在。 很难想象,如果有一个没有能量的事物,它与其他事物没有任何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如何存在的。除非是人意识中主观臆想的上帝或神。 暗物质是如何被发现的?暗物质存在的信息 据报导,暗物质首先是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们在观察和研究宇宙这一宏观大世界中发现的,他们在观察宇宙大星云结构状态和运动速度中发现,有许多现象与宇宙中已知星球质量、能量和星球间引力关系计算结果很不相符,由此推断宇宙中应该还存在一种我们还看不到的暗物质在对宇宙星云的结构状态产生影响和干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和主导着宇宙。也就是说,暗物质虽然不发光也不反射光,但仍具有一种特殊的能量属性以一种我们目前还不太清楚的方式(力?)作用于已知星球(明物质),通过明物质属性变化来传递某种暗物质客观存在的信息。 在宏观宇宙世界发现暗物质的启示下,科学家们开始探寻在微观粒子世界中是否也存在暗物质的可能?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正是为了在微观粒子世界中探测暗物质而建立的。为什么要在深地下环境探测暗物质?这是因为在上千米的地下深洞环境中,隔断了宇宙空间产生的各种光、电磁波和射线的作用和影响,科学家假设,暗物质在微观世界也是一种粒子形态,如果创造一些激发粒子碰撞的条件,有可能发现与已知粒子(明物质)碰撞不同的信息从而发现暗物质的踪迹。换句话说,在某种特殊环境和条件下,有可能通过已知粒子异常的反应来获得暗粒子存在的信息。 总之,暗物质虽然不发射光也不反射光因而不易被人发现,但只要它是具有一定能量属性的物质,它总可能通过与已知明物质的相互作用而通过明物质属性变化传递出它存在的信息。当然,这可能要创造一些特殊条件和使用一些特殊探测和观察方法。 对暗物质与暗能量关系的质疑 在百度百科关于暗物质概念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目前所认知的部分大概只占宇宙的4%,暗物质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一种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 暗能量 。 这种说法明显地表明暗物质与暗能量是并列的两种不同的客观存在,它也可直接演译为:物质与能量是两种不同的客观存在。百度百科对于能量概念说明中也指出: 能量是一种客观存在,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他的表现形式。 似乎也是这个意思。我认为,这种把能量和物质并列为客观存在的观点是很值得商权的。 首先还是从哲学层面上看, 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以外的客观存在 已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最基本的哲学概念,现在又引入一个能量的客观存在,如果说它是不同于物质的客观存在,那么它们的区别在那儿?如果说它是相同于物质的客观存在,即能量与物质是同义语,这有什么意义? 其次从科学层面上看,我们研究各种具体事物的属性以具体了解和认识客观物质世界,各种不同事物的客观存在正是通过它们不同的属性来表征的,但事物的属性不能等同于事物本身,事物的属性是依附于它所表征的事物而存在的。能量虽然是表征各种事物客观存在的一种重要本质属性,但它仍然属于属性范畴,能量的客观存在仍然是依附于物质的客观存在,而不是独立于物质以外的另一种客观存在,能量不能等同于物质,也不应是另一种物质。 再从发现所谓暗能量的情况来看,科学家们观察到我们宇宙加速膨胀的现象似与已知星球之间引力作用应使宇宙膨胀减速的常理不同,因而推测可能存在一种与我们已知能量性质不同,能产生相反引力(负压力)的暗能量,即使如此,这种暗能量应该也是一种依附于某种暗物质的特殊的能量属性,而不应是另一种独立于物质存在的存在。虽然具有暗能量属性的暗物质,可能与我们前面讨论的看不见的暗物质的属性并不相同,但仍然应是我们目前还没有认识清楚的物质。说宇宙是由明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三部分组成的说法,不太科学。 现在还有一种多宇宙中心的观点,如果这种假设成立,那么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加速膨胀的现象,有可能是受另一个质量、能量更大的宇宙对我们吸引的结果?那么存在具有负引力的暗能量的推测可能并不正确。 关于反物质概念的质疑 近代粒子物理学研究中,已经发现了带正电的电子、带负电的质子与自旋方向相反的中子,由于这些新发现的粒子与已知基本粒子具有相反的基本属性,被称为反粒子。人们由此推测,在宇宙宏观世界中是否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并把它称为反物质。 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我们不断发现或预测一些与已知事物属性很不相同的新事物,这是科学的进步,也是我们对客观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但任何新事物都不应违背物质是具有某种能量的客观存在这一基本概念,反粒子与反物质的提法值得商权。 反粒子是从正电子、负质子和反自旋方向的中子引伸概括的称谓,其实粒子带电荷性质和运动方式似乎并非粒子最本质的属性,粒子的本质共性应该是具有一定质能的粒子性,反粒子很可能被误解为非粒子的,或与粒子本质属性相反的东西。 既然有反粒子物质客观存在,推测有反粒子组成的某种新的物质存在,应该说也是可能的,但把它称为反物质似乎更不妥当,因为反物质更容易被理解为非物质或与物质本质属性相反的东西,物质最本质的属性是具有一定质能的客观存在,反物质难道是没有质能的存在或者是非客观存在的物质?对反物质可能还有一种解释:反物质是具有反能量的物质,反能量是指具有与普通能量相反属性的能量:做负功?产生负压?反引力?这似乎与前面提到的暗能量概念相似,而与由反粒子组成的反物质的概念似又不同? 物质、暗物质与反物质、能量、暗能量与反能量这些重要的基础概念确实值得我们从哲学层面和科学层面做进一步的疏理和分析,我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可能还有很长的、无止境的路要走,但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的智能的发展,我们也总可以逐步逼近客观实际。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批评讨沦! 相关链接: * 试对物质进行分类分析 * 关于信息与物质关系的哲学思考 * 物质、能量、信息关系的辩析 * 关于物质、属性、结构与信息关系问题再讨论
个人分类: 哲学思考|3274 次阅读|1 个评论
[请教] 宇宙膨胀的加速度是多少?
热度 17 zlyang 2010-10-27 22:22
宇宙膨胀的加速度是多少? http://map.gsfc.nasa.gov/media/060915/index.html (1) 宇宙膨胀的原动力是什么?是暗能量吗?暗能量是一种物质吗? 暗能量是粒子形态为主,还是波动形态为主? 或者是新的形态? (2)宇宙大爆炸(Big Bang)的原动力是什么? zhulin 老师指点说:可能是H02r。 可是,宇宙的中心、大爆炸的奇点,现在都在那里? http://www.wired.com/images_blogs/wiredscience/2010/10/fermi-telescope-gamma-ray-nasa.jpg http://map.gsfc.nasa.gov/media/101080/101080_7yrFullSky_WMAP_1280W.png 今天没有时间了,以后陆续补充。 听说宇宙学已经进入精确时代, 发射了那么多探测器,总该有些定量的观察结果吧! 以下图片来自:博客李淼《再见, WMAP》 http://limiao.net/2162 WMAP PLANC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marsparticipate.jpl.nasa.gov/msl/participate/sendyourname/?action=getcerthashid=FF1A0EDB26C600168A9E2F825AD02ED2 俺要去火星了。 蒋迅的博客 《参与名字上月球和名字上火星活动》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m/user_content.aspx?id=377856
个人分类: 人类的宇宙环境|27000 次阅读|57 个评论
1周资讯看点19:学术讨论,你们敢再热闹点么?
songshuhui 2010-8-22 13:07
资讯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8-20 19:19 P vs NP ,对于很多童鞋来说算是上周学到的一个新词儿了。它是什么意思?尽管看过 介绍 ,也许你和小编一样还是一知半解(其实一头雾水),尽管这个证明后来被认为是错的,甚至没有什么价值,但通过松鼠 木遥 的 讲述 ,这场史无前例的为期一周的web 2.0式的学术讨论简直就是个 松鼠论坛 高级版。楼主是惠普实验室一科学小青年,据说 证明了出了一个20世纪千禧难题 ,迅速红遍全球。其他数学家奔走相告,但是帖子后面甚至连个沙发都没有。这篇长达102页的数学论文即便是顶尖的数学家也要研究上两天,不看出个所以然来他们是不会轻易灌水的。两天以后,这个帖子才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圈儿里响当当的名字纷纷强帖留名:Richard Lipton嫣然一副斑竹的架势;陶哲轩还客串技术支持搭建了个 wiki 架构的页面 一个暗能量引发的炒作 暗能量其实并不存在? 这是 个别研究 提出的一个非主流观点,所以标题上加了一个问号。那么物理学界的主流观点又是怎样的呢?松鼠 Sheldon 提醒大家参见 谁加速了我们的宇宙? 和 宇宙的邪恶轴心 :绝大多数主流宇宙学家都相信它是存在的,因为目前,几乎所有的观测证据都支持这个结论。谁要是想证明暗能量不存在,那么必须要先推翻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谱的精度最高的 WMAP 的结论。推翻结论的思路其实也并不复杂,在分析WMAP、超级神冈探测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等绝大多数物理观测器收集到的数据时,都必须进行一个重要步骤除去数据的背景噪声。如果对噪声的处理方式不同,可能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按照这种思路来,及时收集到数据,只要噪声处理能力足够强,仍然会有人从中得到暗能量不存在的结论。 有些人是通过质疑WMAP对暗能量的监测结论,而有些研究者则干脆抛开暗能量,提出许多没有暗能量的宇宙模型。但奶茶还是代表主流科学界表态:我们有理由相信暗能量存在是目前能解释观测数据的最佳结论。因为科学界是个能够自我纠错、自我反省的共同体,不是以一两个人、一小撮人或者大多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永远都是由科学规范说了算的。因此,在暗能量研究的十多年中,如果真有能够替代暗能量的优秀模型诞生,那么它早就应该成为绝大多数科学家热烈讨论的题目,与之相关的研究应该像潮水一样涌向各大期刊的审稿人。可惜这样的事件并没有发生。所以可以不用怀疑:多来源暗能量数据联合分析,证据确凿,暗能量占宇宙总能量的70%左右。从未来科学家的眼光看,目前的暗能量所揭示的也许像道尔顿的玻璃实心球原子模型,从细节上看也许不够完美,但在当时来讲,还没有人比他做的更好。 人是蚊子的上帝吗? 上周有一条资讯提到: 征用抗疟蚊子,阻断疟疾传播 。疟疾在地球上能够猖狂这么多年不是没有原因的。松鼠 小庄 说:主要就在于它们产生抗药性非常之快,二战后取代金鸡纳奎宁发展起来的氯喹现在基本上已经没啥用了,青蒿素能够坚持多久还未可知。人类辛辛苦苦研究的药物都用来帮助蚊子进行优胜劣汰,改良物种了。抗药性发展和疟原虫基因多样性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过程包括了宿主、寄生虫和传播者三方的协同进化,端得复杂。一些疟疾研究者也在做按蚊的基因图谱分析,听上去实在算得一个迷人蚊的演化案例。 这个研究很有可能打破这个协同进化的怪圈。关于它的特别之处,松鼠 拟南芥 是这样介绍的:干扰了一个叫做insulin/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signaling cascade (IIS)的信号通路。这个信号通路由胰岛素或者和胰岛素类似的小分子激活。当蚊子吸血的时候,血液中往往含有人的胰岛素,所以可能激活蚊子midgut(中肠?)中的IIS信号。IIS通路被发现具有增加免疫和减少生命周期的生物功能,所以,如果激活这个通路,可以1)增加蚊子的免疫反应,减少其被疟原虫感染的机会,2)减短蚊子的寿命,也就降低了它传播疟疾的可能。具体做法是通过遗传学的方法,在IIS通路中一个蛋白质Akt的一端加一个myristic acid,这个饱和脂肪链能帮助Akt连到细胞膜上,让它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既然蚊子是传播各种流行病的罪魁祸首,那么为啥不干脆把这些家伙赶尽杀绝一了百了算了呢? 拟南芥 解释,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资讯栏目以前做过一篇新闻就是说,bt蛋白的使用,导致了蚊子的数量大为减少( 无环境影响灭蚊剂降低了家燕数量? )。结果以蚊子为食的燕子因为食物结构发生变化,数量也变少了。结果底下好多人又开始认为bt蛋白有毒了。 在 小庄 看来,这个资讯最关键的一点是文章最后一句:使它们与野生蚊子相比具有竞争优势。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够使这种蚊子成为适者?野生蚊子其实早就和现有的环境融合得非常之好了,除非有一些环境变化发生,让它们没能来得及调整过来就被更适应这些变化的物种先行取代。那么可以利用的因素是什么呢?全球变暖?是不是要给不传染的蚊子们还植入一种耐热基因? 拟南芥 也认为文章没有提到如何给某种基因型的蚊子赋予更强的竞争力的事,不过挺明显的是,既然蚊子生命变短了,它的生存竞争力很可能也变弱了。他不认为是靠着加什么耐热基因,更加可能是加快发育或者增强繁殖能力的基因。一是因为这些基因在类似的模式生物(例如果蝇)中研究得比较多,二是这些性状更加具有进化上的优势。 天下的爱情都是一样的? 豆瓣 认知科学小组 组长、松鼠 悠扬 选取 小组讨论 代表arbingee同学的发言如下:都用恋人照片激活,激活的脑部区域当然是没有差异了。爱情体验的文化差异就应该体现在激活信息的差异上。确定了相同的脑区后,就要发现哪些东西能激发这个区域。。。 比如是恋人照片,还是恋人声音,还是恋人送的礼物。哪种类型的信息刺激效果明显。。这样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嘛。。。 东方人和西方人认知神经方面究竟有哪些差异? 悠扬 说,学界也没有定论。现在已知存在东西方差异的主要包括关于自我认知(self-construal) 在大脑内测前额叶(MPFC)的研究,还有关于局部-整体认知的研究。当然也有很多科学家在探索东西方人大脑的相通之处,例如对面孔的知觉,或是在爱情等情景中的情绪过程跨文化的相似之处说明了人类之间可以顺利沟通的基础,而与文化有关的大脑差异则可能也是人类行为千姿百态的根源。所以没有一定的相同与不同,否则也没有世界的和谐共存与参差多态。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不妨参考一下她推荐的综述文章:北大韩世辉老师发表在Nature review neuroscience的 Reading the direction of culture 。 碰到FDA这样的,就信了吧 一条资讯说 欧盟食检东奔西走,鱼油厂商气急败坏 ,看过《吃的真相》或者经常看松鼠 云无心 文章的童鞋一定不觉得欧盟食品检验有什么不合理的,欧洲的商人太没见过世面了。 云大 也说商人们气急败坏只是因为政府开始做应该做而以前没有做的事情,大家不习惯而已。美国FDA一直干同样的事情,商人们就很习惯。如果我们的主管部门也开始做同样的工作,可能不仅是厂商,还有大批被忽悠的消费者也要出来抗议。 不过,如果说鱼油是伪科学,那还真是有点儿冤枉了,只不过它的作用没有商人宣传得那么神奇罢了。 云大 也承认鱼油还是有些价值的,它对心血管健康的辅助作用,还是有相当多的研究支持的。 没错,遗传学家对数据有更弹性的看法 华大基因的研究团队最近的Science文很风光 ,松鼠Denovo就这个论文提供了以下观点:1)之所以这些论文前后脚出现,确实是因为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技术手段刚开始普及,可以大面积地测序,产生比较可靠的进化估算的结果。从统计方法上来说以前就有了,但以前的序列一般局限于基因组中的很小部分,很难全面估算两个民族的距离。2),测序的是2万个基因的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这2万个基因为已知基因的大多数。如果序列数据完全正确,根据这些序列来计算人群基因组差异是可以的。但是大多数研究者是使用非编码序列做这个计算的。3),序列数据并非完全确定的,研究者们自己也在文中指出了这一点,因为测序深度不够,他们必须采用统计方法来估计序列数据。假如预算有限,我会选择更少的样本,更大的测序深度。但是我大概理解他们为什么没有采用更少的人,更大的测序深度,因为他们使用了两个藏族村庄的样本,并对这两个样本做了比较,这样人太少就不合适了。我认为那个统计学家说的应该是根据这些数据,采用这样的模型,算出来2750年绝对没错,这个技术上的自信肯定有。但是他不可能保证这个数字是真的,因为没有拿到更可靠更确定的数据。 来源:原创 0.618 编辑, 小庄 审稿 想分享科技新鲜事,跟大伙儿谈论热点话题背后的科学?却懒得写长文章,或不知怎么参与?现在可以编译短文或写原创小文章,投稿给资讯频道,与大家共享信息。详情
个人分类: 资讯|1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四讨论班:暗物质 暗能量和基础物理 (齐俊杰)
GrandFT 2010-6-3 20:55
周四讨论班:暗物质 暗能量和基础物理 时间:2010.6.17. 下午4:30 地点:16-308 主讲:齐俊杰 提纲: A 暗物质的发展历史和存在证据(包括理论和实验的) B暗能量的介绍和提出必要性 参考文献:dark matter,dark energy and fundamental physics Michael S.Turner
个人分类: 周四讨论班|3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脑暗能量
jimmydz2005 2010-4-30 17:56
你躺在屋外的摇椅上打盹儿,腿上放着一本杂志。突然,一只苍蝇停在胳膊上,你拿起杂志去拍它。在苍蝇停在你身上之后,你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在停下来之前呢?长期以来,神经科学家一直认为,人在休息时,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基本处于关闭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时的神经活动属于随机噪声,就像没收到信号的电视机显示的雪花状图案。而当苍蝇停在你的胳膊上时,大脑恢复意识,准备执行拍蝇任务。但最近的神经成像研究揭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事实:当人们躺着休息时,大脑并未闲着,很多重要的神经活动仍在进行。 现已证实,当我们的大脑在休息时比如坐在椅子上发呆、躺在床上睡觉,或接受了麻醉,各个脑区之间仍在不停地传递信息。这种不间断的信息传递被称作大脑的默认模式,它所消耗的能量是我们拍打苍蝇,或有意识地对其他外在刺激作出反应时所耗能量的20倍。实际上,我们有意识去做的大多数事件,比如吃饭和演讲等,都是对大脑默认模式下基准神经活动的背离。 理解大脑默认模式的关键,是要找到此前不为人知的大脑系统默认模式神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在组织神经活动的过程中,默认模式神经网络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现在仍在研究当中,但我们知道,大脑在形成记忆,组织其他各种需要为未来事件做准备的神经系统时(比如感觉到苍蝇停在胳膊上就下意识地去拍打,这个动作就需要大脑的运动系统随时做好准备),可能就是采用默认模式神经网络预先设定好的方式。在使脑区行为同步方面,默认模式神经网络可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各个脑区就像赛跑运动员一样,在发令枪打响的那一刹那,都处于合理的预备状态。如果默认模式神经网络确实在为大脑的有意识活动做准备,那么研究这个网络的行为,也许能让科学家找到一些线索,揭示意识体验的本质。另外,神经科学家还推测,默认模式神经网络遭到破坏,可能会引起精神错乱,以及从阿尔茨海默病到抑郁症的一系列复杂大脑疾病。 寻找暗能量 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并非新观点。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记录大脑电活动的波形图)的发明者汉斯伯格(Hans Berger)就是这个观点的支持者。1929年,他在一系列开创性论文中,根据仪器检测到的不间断脑电波推测,中枢神经系统始终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在人们清醒的时候。 但伯格关于大脑如何工作的观点一直没有引起科学界的重视,甚至在非侵害性成像技术成为神经科学实验室的常规手段后仍是如此。上世纪70年代末,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问世,它可以测量大脑中的葡萄糖代谢率、血流量和氧摄取量,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指标能反映大脑的神经活动水平;1992年,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诞生,通过测量大脑耗氧量,它也能帮助科学家实现同样的目的。尽管这些技术都不仅限于测量大脑活动,但大多数实验设计都在无意间给人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大部分脑区平常都很安静,直到需要执行某项具体任务时才会活跃起来。 一般来说,在做成像实验时,神经科学家都会想方设法地确定,产生特定知觉或与某种行为相关的是哪些脑区。而找到这些脑区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两种相关状态下,直接比较大脑活动有何不同。如果研究人员想要知道,哪些脑区对读单词这一行为比较重要,他们就会比较在大声读单词 (试验组)和默默地看同一组单词(对照组)时,受试者的大脑成像图有何差异。为了准确找出这种差异,研究人员必须从读单词受试者的大脑成像图上,消除看单词受试者大脑成像图上的内容。经过处理,成像图上仍显示为活跃状态的脑区的神经元活动,可能就是读单词这一行为所必需的。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的基本活动,也就是始终存在的背景神经活动都会被消除。以这种方式得到的实验结果很容易让人认为,只有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大脑的开关才被打开,而在其他时候,大脑都处于非活跃状态。 人们在休息或发呆时,大脑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过去几年,我们和其他一些研究小组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多项研究都暗示,在这种状态下,大脑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背景活动。 只须对大脑成像图进行肉眼观测,就能找到大脑背景活动存在的证据:无论来自对照组还是试验组,大脑成像图总是显示,多个脑区都处于相当忙碌的状态。由于都存在背景噪声,通过肉眼观察原始图像,我们几乎不可能从两类大脑成像图上找出差别,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只有利用计算机进行精密的图片分析。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大脑消耗能量的上升幅度不会超过基础神经活动的5%。在神经回路中,大部分神经活动都与外部事件无关,这些活动消耗的能量占大脑总消耗能量的60%~80%。因此我们借鉴天文学家的说法,把这些固定存在的神经活动称为大脑的暗能量看不见的暗能量占据了宇宙中物质能量的绝大多数。 我们推测大脑暗能量可能存在的另一个理由是,研究发现只有极少的感官信息能够真正抵达大脑的中枢处理区域。视觉信息从眼睛传向视觉皮层的过程中,信号强度会大幅衰减。 我们周围存在无数信息,每秒约有上百亿比特的信息抵达视网膜,但与之相连的视觉输出神经连接只有100万个,每秒钟视网膜传向大脑的信息只有600万比特,最终能到达视觉皮层的信息只有1万比特。 经过进一步处理,视觉信息才能进入负责产生意识知觉的脑区。令人惊讶的是,最终形成意识知觉的信息每秒钟不足100比特。如果这些是大脑所能利用的全部信息,如此少的信息量显然不大可能形成知觉,因此固定存在的大脑神经活动必定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某种作用。 神经突触的数量也暗示大脑暗能量可能存在。突触是神经元间的连接点。在视觉皮层中,负责传递视觉信息的突触数量还不到全部突触的10%。因此,大部分突触肯定是用于建立视觉皮层内部神经元间的联系。 来源于《科学网》
个人分类: 环球科学|1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脑中的暗能量
热度 1 leixu 2010-3-18 22:03
一看题目,列位看官定要觉得我又要标题党一把。其实不然,它正是目前研究得异常火爆的大脑静息状态活动的别名。出自大名鼎鼎华盛顿大学教授的Marcus E. Raichle之手。在google scholar里搜这个名字,有好几篇引用率上千的文章。脑中的暗能量,通俗点讲,就是说大脑用了比执行任务多得多的能量,来空耗,来干瞪眼。其实大脑在没有参与意识活动时,照常在上班,这个好理解。不然怎么能在外界刺激出现时做出及时的反应呢?Raichle他们想说的是,大脑有个结构,叫默认模式网络的,居然是在休息时开启,执行任务时关闭。 他们发现,这个的结构保持着持续不断的激活,直到大脑关注于某些新颖的任务,在这时大脑内在活动中某些脑区的激活开始下降。这种反常规,反传统的观点,当然是会被质疑的。在1998年,Raichle们甚至有一篇关于此发现的论文被拒绝,因为一名审稿人不无嘲讽地说他们报告的激活下降是数据出现的错误导致的。让人不禁联系到最近被奥斯卡鄙视的,反人类反科学的电影《阿凡达》。它们波折而多牟的命运,将一如既往的,预示着它们都必将是开启新时代的篇章。 拉远了,继续暗能量。Raichle们后来发现,大脑中有很多网络在同步活动,见上图,其它的还有运动网络,视觉网络,。。。默认模式网络是大脑的总指挥师,它在确保大脑中相互竞争的子系统同步活动的同时,有保证这些网络不干扰其他系统的同步。这几年的研究揭示了更有意思的一些东西,比如:默认模式网络里,节点的错接可能导致老年痴呆,抑郁,甚至精神分裂症。 个人认为,未来的研究至少包括: 1.宏观尺度上的网络协作,是如何在微观的分子,突轴层面,介观的场电位层面完成的? 2.这些网络的拓扑结构,动力学特性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认知。 Raichle借用天文学里面的,不能被观察到却又好像比能量多得多的暗能量来为静息态脑活动命名。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一个牵强的附会。不过,如果通过脑的暗能量研究,能最终揭示一个简单得像E=MC2的,关于脑和意识关系的暗能量理论,我们可以更加亲切的,向我们先辈的物理学家们致敬。 参考文献: 1. Raichle ME (2006). Neuroscience. The brain's dark energy. Science (New York, N.Y.), 314 (5803), 1249-50 PMID: 17124311 2. Zhang D, Raichle ME (2010). Disease and the brain's dark energy.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6 (1), 15-28 PMID: 20057496 文章下载: brainsdarkenergy
个人分类: neuroscience|8774 次阅读|8 个评论
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hfma 2009-10-21 21:51
马海飞 (2009年10月21日) 通常人们认为万有引力仅仅是质量的产物。如果距离一定的话,那么,只要物体的质量不变,它的引力大小就不会有任何变化,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这种传统观念也许应该改变了。 本人在探讨万有引力成因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由速度产生的引力。原理很简单:万有引力由引力场产生。引力场由质量体产生。质量体就是引力场的场源,就象波源产生波场一样。波源的运动可以导致波场内波长的变化而出现多普勒现象。同样,物体的运动也应该会导致自身引力场内强度的变化而产生引力场强度上的多普勒效应。有证据证明引力场可以出现多普勒现象,但笔者没有见到过证明引力场不能出现多普勒现象的证据。这就是速度可以产生引力的一个主要理论依据。 引力的大小取决于引力场的强度。所以,只要能改变引力场的强度就会改变引力的大小。物体的运动可以导致引力场强度的变化(即多普勒漂移),物体的运动前方引力场强度增加,后方减弱。因为引力场强度的增加在表达引力时为显性,减弱的效果为隐性。所以,最后的表现结果为运动使引力增强。从理论上说,任何运动都会产生出这种引力效果。也就是说,运动着的物体的重量(实际是引力)比它处于静止时的重量要更重。但对质量不够大和速度不够快的物体而言,运动导致的重量增加是很难察觉到的。在物体质量和其他所有条件都决定了的情况下,由运动产生出的引力的大小完全由物体的运动速度决定。所以,本人把这个引力称为速度引力。而由质量产生的引力自然就是质量引力了。也可以把它们分别称为次级引力和初级引力,因为运动所产生的引力是在质量的引力基础之上的次级产物。本来也考虑使用动态引力和静态引力,但是,这些名称已经多少被用在其他概念上了。使用相同的名称表达不同的概念很容易引起混乱。所以,本人认为称这个由运动速度产生的引力为速度引力或次级引力比较合适。 速度引力的主要特点是:1、它只在大质量和高速度运动的物体上表现明显;2、它具有动态特征 - 随着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而改变。因此,速度引力在大质量和高速度的天体运动中的表现比在地球表面上的较为明显,尤其是出现在有明显加速度的时候。例如水星近日点进动反常现象等。从这一点讲,天体运转实际遵循的引力规律与现在使用在地球表面的引力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速度引力把很多自然现象和理论问题都联系到了一起。 所以,速度引力的发现很可能为解开暗物质,暗能量和先驱者号反常等谜团带来希望。同时,它也明确了牛顿引力理论的局限性就在于它没有把速度引力包括进去。 原文请参见: http://prep.istic.ac.cn/docs/1255926278382.html
个人分类: 认识宇宙|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各国科学家“暗战”暗物质
热度 2 陈学雷 2009-9-14 01:17
下面这是辽宁日报记者张晓丽女士电话采访我后写的一篇稿子,20世纪最大的科学谜题是太阳能的来源这个说法据某些新闻报道是李政道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的,好像不是完全贴切,不过反正和本文的主旨关系不大。 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9/09/10/004194196.shtml   有人说,20世纪最大的科学谜题是太阳能的来源,几乎20世纪绝大部分的科技文明狭义相对论、核能、激光、半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理论和应用,都是从这个世纪谜题的研究成果中产生的。   又有人说,暗物质、暗能量是21世纪最大的科学谜团,对它们的研究发现将使人类享受到如上所述般的科学盛宴。正像19世纪的人想象不出20世纪的新科技一样,21世纪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也可能产生令今天的人类无法想象的新发明。   正因如此,一场围绕暗物质暗能量的研究竞赛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悄然展开。   茫茫宇宙中,科学家们能看见的天体仅占5%,而占95%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那就是暗物质和暗能量   记者:自从肉眼看不见的暗物质走进了科学家们的生活,发展到现在,暗物质暗能量已经是世界各国都在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的问题。陈老师,暗物质和暗能量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陈学雷: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就开始发现在星系团和星系中存在着大量不发光的物质,这些物质很难被直接观测到,但是通过万有引力效应可以推断其存在,所以我们把暗物质定义为是指一些没有被直接观测到,但通过其万有引力效应可以推断其存在的物质。   暗物质究竟是什么呢?人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不发光的普通物质,如气体、行星、已经冷却的白矮星等。但是,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发现它们只能占暗物质的一小部分,而不足以构成暗物质的主要部分。   目前人们已确认占宇宙总密度约20%25%的物质是暗物质,它是普通物质密度的4到5倍,而且种种天文学观测证据都表明:这些暗物质不可能由现在物理学上已知的任何一种粒子组成。   除了暗物质以外,宇宙中还存在着暗能量。暗能量不仅难以被直接观测到,而且具有特殊的性质,可以导致宇宙的膨胀加速。根据观测我们推断宇宙总密度的约70%75%是暗能量。   70年前暗物质被惊人发现时,多数科学家视其为天方夜谭;70年后的今天,科学家对其存在的事实已确信无疑   记者:您说暗物质是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被发现的,当时是怎么发现暗物质的?   陈学雷:我们今天所说的暗物质,最早是在70多年前由瑞士天文学家弗里兹兹威基(FritzZwicky)发现的。兹威基在研究中发现,大型 星系团中的星系具有极高的运动速度,除非星系团的质量是根据其中恒星数量计算所得到的值的100倍以上,否则星系团根本无法束缚住这些星系。 1930年初兹威基发表了一个惊人结果: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只占总质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不过,兹威基的结果许多人 并不相信。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多方面的证据,导致天文学界终于普遍接受了暗物质的存在。这其中一个特别令人信服的证据,就是测量物体围绕星系 转动的速度。我们知道,根据人造卫星运行的速度和高度,就可以测出地球的总质量。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速度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就可以测出太阳的总质量。 同理,根据物体(星体或气团)围绕星系运行的速度和该物体距星系中心的距离,就可以估算出星系范围内的总质量。这样计算的结果发现,星系的总质量远大于星 系中可见星体的质量总和。结论就是:星系里一定有看不见的暗物质。   经此后的多年研究,科学家已经有更多的证据证明暗物质是存在的了。   一场暗物质研究的世纪竞赛在各主要国家已经展开   记者:有人说20世纪科学最大的谜题是太阳能的来源。几乎20世纪绝大部分的科技文明,如狭义相对论、核能、激光、半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理论和应用,都是从研究这个世纪谜题中产生的。又有人说,暗物质、暗能量是本世纪物理学研究的最大谜团。是这样吗?   陈学雷:我们现在已经确定了暗物质的存在,而且是整个宇宙的绝大多数物质,但是不可思议的是,我们到目前为止无法得知这些物质到底是什么。这个重大而又难解的问题确实可以称得上是21世纪物理学之谜。   正像19世纪的人想象不出20世纪的新科技一样,21世纪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也可能产生令今天的人类无法想象的新发明。   记者:各国对于暗物质的研究都很重视吧?   陈学雷:各国对于暗物质、暗能量的研究都很重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国家的政策评估小组给出的报告看出。   2006年,美国NSF(自然科学基金会)、NASA(宇航局)、DOE(能源部)联合成立了暗物质研究评估小组和暗能量研究评估小 组,并且在2007年的报告中指出解决暗物质之谜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需要一个雄大的观测计划全力研究暗能量的性质,美国必须立刻加大投入,保 持领先地位,一再强调暗物质暗能量的重要性。目前,美国正在进行未来10年的研究规划,预计再过几个月可以看到他们新的规划。   再比如,2008年,欧洲的14个国家、19个基金机构推出了粒子天文学路线图,列举了7个重要领域,其中暗物质和暗能量排在第一、二位,之后 是宇宙线、中微子、引力波等。欧空局还建议在未来10年,每年在这7个领域的空间探测上投资10亿欧元,这只是在空间探测方面的投入,并不包括地面的研 究。   记者:对于暗物质暗能量的研究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陈学雷:从目前来说,还不能看出暗物质或暗能量的直接应用价值是什么,但是,暗物质暗能量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它有潜力,但在实现之前是看不出来 的。不过,我认为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潜力特别巨大,因为首先这二者加起来占了宇宙总密度的95%,这说明它们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同时,这二者的存在对我们整 个科学理论都是挑战。   暗物质被列为中国未来40年内力争突破的首要科学问题,2500米深的地下隧道实验室列入建设规划   记者:最近,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这里面就介绍了中国未来40年内希望突破的四个基本科学问题,其中,暗物质与暗能量被列为第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我国未来对于暗物质的研究有什么新计划?   陈学雷:目前我国计划利用航天技术开展空间暗物质探测实验,如紫金山天文台、高能物理所等都有这方面的计划,包括发射专门的卫星,也包括利用我 国未来的空间站搭载探测装置,以探测暗物质湮灭产生的宇宙线电子、伽玛光子和反物质等,这些都是利用我国已经研发的一些高能粒子探测技术。   记者:除了利用空间技术观测以外,在地面研究方面有什么新动作?   陈学雷:在地面方面,我们现在有几个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计划可以用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有若干实验还在计划当中。我国刚刚建成的LAMOST光 学望远镜即将开始观测,利用该望远镜观测星系的分布,可以了解宇宙大尺度结构,这是探测暗能量的一种重要方式。除了光学波段的LAMOST以外,我国也已 经在贵州开始建设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预计再过5年建成。它可以在射电波段进行这些观测。在我国西藏羊八井有两个宇宙线观测设备(分别与日 本和意大利合作),可以通过观测宇宙线间接探测暗物质的一些信号。同时,我国也在研究建造更大的羊八井宇宙线探测器。   记者:听说我国计划在四川地区建立地下实验室,开展暗物质的探测工作?   陈学雷:我国现在已计划在四川西昌附近的锦屏山建设地下实验室,开展暗物质直接探测工作。锦屏山地下实验室建在隧道里,在建设二滩水电站过程中 曾修建了一些可以过汽车的隧道,上面是2500多米厚的山体岩石,是世界埋深第二深的隧道,可以有效地屏蔽宇宙线辐射,因此隧道内的辐射本底非常低,这是 我们的一个地理优势。这样屏蔽了宇宙线辐射后,就可以放入高灵敏度探测器了。   除此之外,我们也在考虑建造更大的光学/红外望远镜,用于暗物质暗能量的研究,这需要比较好的观测站址。目前我们在西藏和新疆西部地区选了一些 可能观测条件较好的点进行连续监测,看看是否合适。同时,我国在南极冰穹A建立了昆仑站,目前有理由认为昆仑站可能是一个具有世界一流观测条件的站址,包 括很多的晴夜数,大气透明度高,大气红外辐射低,大气湍流很弱,利用极夜可连续观测等。因此我国可能在那里建造大视场的光学望远镜,用于暗能量暗物质研 究。不过,南极的生存环境和补给运输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困难。   除了独立建设的暗物质暗能量实验外,我们也在积极考虑参与国际合作。目前国际上一些大型的天文观测项目,例如30米级光学望远镜等,其所需的资 金和人力是单个国家难以负担的,因此很多国家进行合作,建成后共享使用,这些项目也非常希望中国能够参与,并开出了优惠的合作条件。因此,我们也在积极地 考虑参与这些国际合作项目。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4342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物理学若干重大问题新的系统性认识
热度 1 zhulin 2009-3-31 16:44
暗物质、暗能量现象是现有物理学难以解释的,暴露出现有物理学基础上的局限性。揭开暗物质、暗能量之谜将是继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之后,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又一次重大飞跃。而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物理学相互独立的三大逻辑基元质量(能量)、时间、空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空间的实在本性。 李政道 教授指出,目前在原来的物理学框架上,理论发展已经很困难,应该有一个大的突破。应该着眼于微观的基本粒子和宏观的真空态统一起来研究。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物质粒子与场的关系,与物质波粒二象性的本质密切相关,是解决引力机制的核心问题,是物理学尚未征服的最高峰。而暗物质、暗能量和宇宙膨胀起因以及先锋号宇宙飞船异常加速度等,都可能事关引力机制问题。 本文提出了 物质粒子质量 ( 能量 ) 时变关系并 给出 其 理论基础 ,由此 阐述了引力场的起源,推导出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哈勃定律,确立引力常数 G 与 光速 c 及 哈勃常数 H o 的关系式并计算出 哈勃常数,得到质量能量时间空间及其关系的新认识,揭示出万有引力和宇宙膨胀及其加速膨胀的共同机制,统一解决了暗能量和暗物质等问题, 所作出的不同方面的一些推测与实测结果相符合 。 一、波粒二象性与本底引力子辐射及时间之矢 引力究竟如何从物体中产生或由什么振荡而产生?引力到底该如何量子化?事实上,任何物质粒子都和一个振荡相关联,其频率 与能量 E (相对论中的总能量)或质量 M 成比例,即德布罗意爱因斯坦关系 : E=Mc 2 =h 把振荡周期 t = 1 / 代入,得 E t = h 本底引力子能量 与本底引力子频率 o 的关系可表示为 =h o = o E t 由此把与物质粒子相关联的振荡同物质粒子产生的本底引力辐射联系起来,预示物质粒子在其相关联的每一振荡周期中辐射出一个本底引力子。 (这样似乎揭示关系式 E = M c 2 = h 的深层物理含义:与物质粒子能量 E 或质量 M 相关联的振荡可能同本底引力子辐射互为因果。) 设表征振荡过程的持续性参量时间间隔为 dt = n t ,其中, n 为与物质粒子相关联的振荡次数或相应辐射出的本底引力子数(由于本底引力子辐射过程是不可逆的,从而形成时间之矢)。进而得到本底引力辐射与物质粒子能量及时间的关系式为 n= o Edt 二、 质量(能量)时变关系与哈勃定律及 暗能量 以 dE 、 dM 分别表征物质粒子因不断地辐射本底引力子而损失的能量和质量,则质量(能量)时变关系为: dM= o Mdt , dE = - o E dt 。 根据质量时变关系式 dM= o Mdt ,推导出星系或天体的退移速度与距离的关系为 V= o r ;并与 哈勃定律比较,得到 o = H o ;说明了宇宙为何以临界速度且各向同性地膨胀。相应的 膨胀属于加速膨胀,其暗能量现象的加速度则为 a = H o 2 r , 当 星系间距 r 为 哈勃半径 c/H o 时,其恒定加速度 a o = H o c ; 三、 本底引力子与空间本底量子 本底引力子能量 可 表示为 = hH o ; 依据 W.Heisenberg 不确定关系,哈勃半径 c/H o 尺度下,空间本底量子动量不确定度或最小动量值为 hH o /c ,相应的能量为 hH o ;说明本底引力子能量 等同空间本底量子能量 hH o ,揭示了物质粒子与空间在本质上的同一性。 四、引力场的量子化起源及哈勃常数 H o 理论值 根据质量(能量)时变关系式,物质粒子总体上以球面对称形式辐射出的以光速 c 传播的在距离为 r 厚度为 dr 的球壳中的本底引力子能量密度为 J = ∣ dE ∣ /4 r 2 dr=( H o c/4 )M/r 2 质量为 M 的 物质粒子在周围空间呈现的 本底引力子数量密度 =J / = (c/4 h)M/r 2 ,所 产生的任一径向方向空间 动量密度 P =J /c=( H o /4 )M/r 2 J 与物质粒子的引力场强度 g = GM/r 2 相对应,其对应关系可表示为 g = s J ,由此推导出牛顿引力定律 F=( P U) / t=S J = GMm/r 2 ,并进一步得到引力常数 G 与光速 c 及哈勃常数的关系为 G = H o c s /4 根据 g 与 J 的含义及对应性,单位质量物质在 g 中的受力源于并等于相应单位有效作用截面在 J 中的受力,故对应系数 s = 1( 米 2 / 千克 ) 。 由此计算出哈勃常数 H o = 2.7969 10 - 18 / 秒 =0.8826 10 - 10 / 年 = 86.305km /sMpc ; 近些年来天文观测获得的哈勃常数值,如 (80 17.1)km/s Mpc 、 (84 10)km/s Mpc 及 (88 10)km/s Mpc 与之很相近。 计算出本底引力子能量 = h H o =1.8533 10 - 51 ( 焦耳 ) 本底引力子对应的 物质波 波长 l o =hc/ =c/ H o =1.0718 10 26 ( 米 ) 五、暗物质现象的根源及 星系旋转曲线的修正 根据质量时变关系式 dM= H o Mdt ,质量为 M 或 m 的物质粒子及物质系统在不断辐射本底引力子的过程中还伴随出现内向加速度: cdM/Mdt = H o c = a o ,或 cd(M+m)/(M+m)dt = a o ; 即暗物质现象的加速度 a o = H o c = 8.3848 10 - 10 米 / 秒 2 。 新发现的先锋 10 号和先锋 11 号等宇宙飞船传回地球的信号表明飞船在扣除所有的已知力之后,还存在一个向着太阳加速的大小为( 8.74 1.33 ) 10 - 10 米 / 秒 2 的加速度与之相符合。 对于天体系统,以星系为例,其星体绕星系中心轴旋转的向心加速度为 V 2 / r = ,旋转速度 V ={ } 1/2 ,其中 r 为旋转半径, M 是半径 r 所包含的星系质量 , 为质量分布的几何效应参数,对于球状分布而言, =1 。从 V 的极值条件 V / r=0 ,得到当 r = (GM/H o c) 1/2 = r , V 呈现极大值 V max = 1.414( GMH o c) 1/4 ;当 r r , g 场起主导作用并正比于 r , V ={ } 1/2 ;当 r r , a o 场起主导作用, g 场按 r -2 减弱, V 随着 r 一定程度的增加几乎不变。由此给出的 V 与 r 关系即星系的旋转曲线与大量星系的观测结果基本符合,无须引入过多的暗物质及其某种分布的假设来解释。 当 a 不能忽略时, V 2 /r = (GM/r 2 +H o c H o 2 r) ,在 r=r u =c/H o 的哈勃半径处, H o c=H o 2 r u ,暗物质现象与暗能量现象相互抵消, c 2 /r u =GM u /r u 2 ,故 GM u /c 2 r u =1 或 r u = (GM u /H o c) 1/2 以及 mc 2 =GM u m/r u ,说明物质自身能量同该物质与半径为 c/H o 质量为 M u 的宇宙中心球的引力作用能相等 ( 类同马赫原理 ) , M u =c 3 /GH o = hc/Gm ,与 =hH o 对应质量 m 乘积 M u m = hc/G ,其最小引力能 GM u m /(c/H o )= ; =hH o 为宇宙最基本的量子能量,是质量、能量、空间、时间之矢和万有引力的载体。 六、基本关系及对应系数 s 、哈勃常数 H o 的 确认 依据 GM u /c 2 r u =1( 宇宙的惯性之和 ) 及 r u =c/H o ,得到 a o = GM u /r u 2 ,并进一步证明了 s =4 G/ H o c 和 g= s J , 确认 s = 4 r u 2 /M u 1( 米 2 / 千克 ) , 其中 r u 10 26 米 , M u 10 53 千 克 。若依据 先锋号 宇宙飞船的异常加速度 a o = ( 8.74 1.33 ) 10 - 10 米 / 秒 2 ,则有 s =4 G/ a o = 0.981 0.149 米 2 / 千克,以及 H o =a o / c = ( 2.91 0.44 ) 10 - 18 / 秒 。 七、由质量时变关系导出的其它结果及证据 依据质量时变关系 dM= H o Mdt ,推导出包括宇宙星系、太阳系、地月系统、地球自身在内的物质系统 膨胀模式为 r = r o e Ho t ,该 膨胀模式呈非线性指数式,不存在奇点问题。 把地月间距 r =3.84 10 8 米 代入,可计算出目前地月间距每年增加 3.4 厘米 。这与近二十多年来美国和法国科学家采用激光测距办法测得的地月间距每年增加 3 ~ 4 厘米 的结果相符。 由此推测, 36 亿年前地球处于金星现在轨道位置, 48 亿年前火星处于地球现在轨道附近,目前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每年增加 13.2 米 。依据雷达观测和日全食历史数据分析等,发现确有类似的变化。 计算出寒武纪时地球半径约为现值的 95 %,其结果与相应时期的古地磁极分散度基本对应。 可推定 20 亿年前的元古代初期,地球半径只有现值的 84 %,据此可以对古陆作较完整的立体拼合。 计算出现今地球半径为 46 亿年前地球初始半径的 1.5 倍,相应于地球增大的面积为目前地球表面积的 56% ,这恰好约与目前洋壳面积相符,也与前苏联科学家根据记录到的各大洋边界扩展推断地球形成到现在其半径逐渐增长的总量为现值的 1/3 相符合。 计算出地球半径 46 亿年来平均增长率为 0.46 毫米 / 年,目前总体上地球半径的增长率为 0.56 毫米 / 年。该值同 L.Egyed 根据古地理图显生宙面积的扩大得出的地球半径以 0.5 毫米 / 年的速率增大相符。 推导出月球公转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 T = T o e 2 Ho t 以此计算出月球公转周期每年增加 4.2 10 - 4 秒,该值同 T.C.Vanflanden 根据十几年月掩星的观测 发现月球 公转 周期以( 2.22 0.35 ) 10 - 10 / 年 的比率增长 基本相符,当时认为其可能源于引力常数 G 以 ( 0 . 9 0 . 4 ) 10 - 10 / 年的比率而减小。 计算出地球自转周期的长期变化为每十万年日增长 1.5 秒。该值同地球自转周期长期变化每十万年日增长 1~2 秒的实际结果相符。 八、小结 综上所述,包括天体物理和地球物理在内的物理学许多重大疑难问题,如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时间之矢、反映宇宙膨胀的哈勃定律、暗能量问题、空间的实在本质、引力场的起源及量子化、牛顿引力定律、引力常数 G 与光速 c 及哈勃常数 H o 的关系、暗物质问题、先锋号宇宙飞船的异常加速度、宇宙和地月系统及地球的整体演化,宇宙奇点问题以及宇宙为何以临界速度且各向同性地膨胀、太阳系行星轨道的演变、月球远离、月球公转周期的变化、地球膨胀和地球自转周期的变化等,都与质量(能量)时变关系 dM= H o Mdt 和 dE = - H o E dt 有密切关系,并由此得以统一地解决。 dM= H o Mdt 和 dE = - H o E dt ,给出了时间之矢的物质根基和空间本底的量子特征,由此确立了新的物理时空图景,其中的能量子 =hH o 是构成物质粒子质量和能量、空间和时间之矢以及万有引力的最基本量子。 我们认为,质量(能量)时变关系: dM= - H o Mdt 和 dE = - H o E dt ,作为把包括上述那些现象或假设等统一起来的逻辑关系,可能揭示了一个基本的普遍的自然演化规律! 附录 1 : 质能关系和质速关系 质量和能量都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也必具有和这质量相当的能量。在质量和能量间引入一个换算系数 ,将质量 m 与能量 E 之间的关系表示成 E = m ,于是,质量的增减和能量的增减就有着相应的关系: dE=d(m) =dm 由于 dE=Fds ,而 Fds=F v dt= v (Fdt) 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微分公式: Fdt=d(m v )= v dm+md v 有 dm/m= v d v / (1 - v 2 /) 积分得: m=m o / ( 1 - v 2 / ) 1/2 待定系数 由 Rogers 和 K.Kaufmann 等人通过电子的质速实验测试而得出: =c 2 这样便确定出质速关系 m=m o / ( 1- v 2 /c 2 ) 1/2 和 质能关系 E=mc 2 上述推导过程中,只有在 m 改变的物理意义是 dm = m - m o ,而 m 对应的是 v 、 m o 对应的是 v o 时,才是使用牛顿第二定律微分式子的充分条件。 质能关系是物质的本性,根据质能关系和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质速关系,并没有告诉具体的作用过程怎样进行,适合应用质速关系的场所,应该是基本粒子接受或释放出能量之时的作用过程。 附录 2 : 钟慢及尺缩 两个同样的光钟分别固定在甲、乙惯性系中,其走时都是一样的,均为 T' 。在甲乙各自的 T' 时间内,甲乙相互测量以相对速度 U 运动的对方的时间均为 T=T ' / ( 1- U 2 / C 2 ) 1/2 ,这里所发生的 钟慢(也包括尺缩)究竟该如何理解? 考虑以速度 U 平行运动的且激光源固定在车内的透明车厢,激光从车厢 o ' 点射向垂直于运动方向的 A 点,设 o ' A 间距为 L ' ,则车内观察者测得激光延 o ' A 垂直线运动的时间为 T ' = L ' / C ;而车外地面 o 点( o 与 o ' 原点起初重合)上的观察者则认为激光延斜线运动,从 o 点至运动的 A 点,根据光速不变性,激光运行的距离为 L ' / ( 1- U 2 / C 2 ) 1/2 ,其历经时间 T=T ' / ( 1- U 2 / C 2 ) 1/2 , o A 连线与原 o ' A 连线的夹角为 sin q = U/C 。 这里出现一个车内光源的光速是否被车运动带动的重要问题。如果车内的光速不受车的带动,则车内观察者将测得激光向车的后面倾斜,地面上的观察者就应看到激光是垂直于车厢运动,这不但违反相对性原理,而且实际尚未发现如此,说明车内的光速能够被车运动所带动,即光速具有可带动性! 如果激光源固定在地面上,则当车厢以速度 U 平行运行时,车内观察者将发现由车厢小孔射进的光线会向后偏离一个角度 sin q =U/C ,车内观察者认为激光受相对运动的固定在地面上的激光源带动,而车外地面上的观察者会发现由小孔射进的激光保持垂直运动。 由此提出,光速不但具有不变性而且还具有可带动性,即光速具有二重性。光速不变性是对观测者来说的,光速可带动性是对被观测者而言的,由于被观测者带动着光速,被观测者测量不出光速有变化,光速的可带动性是相对性原理的必然结果。依据光的波粒二象性,光速不变性似乎说的应该是光在空间传播的波动性速度不变,光速的可带动性可能指的应该是光辐射的粒子性速度具有可带动性。 理解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从观测标准选择上分析,关键在于光速的不变性和光速的可带动性,从甲惯性系测量乙惯性系的时空事件,以甲惯性系的光速不变性为标准,测量结果将出现钟慢和尺缩关系;而以甲惯性系确知的相对运动观察中乙惯性系内在的光速可带动性为标准,则甲惯性系将推测出与乙惯性系测量乙自身时空事件同样的结果,而无钟慢和尺缩关系。由此得到时空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认识。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2364 次阅读|5 个评论
暗能量、暗物质的一些特性同宇宙学理论的逻辑关联(2)
chenfap 2009-3-28 09:28
暗能量、暗物质的一些特性同 宇宙学理论的 逻辑关联( 2 ) ( 宇宙演化中的逻辑关联Ⅻ 主流宇宙学的理论 基础(三) )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暗能量、暗物质的一些特性同宇宙学理论的逻辑关联(1)
chenfap 2009-3-27 10:38
暗能量、暗物质的一些特性同 宇宙学理论的 逻辑关联( 1 ) ( 宇宙演化中的逻辑关联Ⅻ 主流宇宙学的理论 基础(三) ) 宇宙学是根据 观测才断定暗能量和暗物质的存在,由观测并进行分析后 得出的结论主要有: 1 ),宇宙空间在加速膨胀; 2 ),在 宇宙的 总能量密度中, 普通物质 只占 4 %,暗物质占了 23% , 暗能量 占了 73% ; 3 ), 通常 物质既可受到 引力相互作用,还可受到内部相互作用(即电磁作用、弱作用、强作用) ; 而 暗 能量、 非重子 暗物质 只能受到引力相互作用,不可能受到内部相互作用 , 这正是 表现为暗的原因; 4 ),暗 物质会影响星系的转动,但暗能量不影响。下面将 根据这几个结论并结合其它考虑来说明暗物质、暗能量的一些特性同 宇宙学理论 的逻辑关联。 ( 2 ),由于 通常 物质既可受到引力相互作用,还可受到内部相互作用,故 通常 物 质的拉氏函数中既包含引力场量,还包含内部相互作用的场量。而非重子 暗物质 只 能受到引力相互作用,不受到内部相互作用,故非重子 暗物质 的拉氏函数中包含引 力场量,但不包含内部相互作用的场量。若能具体找到 通常 物质的拉氏函数和 暗物 质 的拉氏函数,便可定量地比较它们的特性。 ( 3 ),暗 物质会影响星系的转动,这意味着, 暗 物质与 引力场的关系同 通常 物质 与 引力场的关系,基本上是相同的。这就是说,正如这部分 通常 物质 与那 部分 通常 物质之间存在万有引力一样,这部分暗物质 与那 部分 暗 物质之间也存在万有引力,并 且 通常 物质 与暗 物质之间也存在万有引力。进一步还可以假定, 通常 物质 与 非重子 暗 物质共同形成星系和星体。对于非重子 暗 物质,也如同 通常 物质,可以认为: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前物理学面临的若干问题
zhulin 2009-3-12 18:39
格 罗斯 教授提出的理论物理问题: 理论物理学家、 200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凯乌利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大卫 格 罗斯 教授,于 2005 年 3 月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前沿科学论坛做了题为《物理学的将来》的演讲,讨论当前物理学面临的 25 个问题,及它们如何引导物理学未来 25 年的发展。(注:《引领物理学发展的 25 个问题》摘自 2005-3-15 科学时报 2005 年3 月7 日 作者:黎明) 问 1. 宇宙起源:宇宙学观测表明宇宙是膨胀着的。(把宇宙膨胀的起因归于大爆炸的猜想,实际上是现有物理学还没有找到其它的方式来说明膨胀的动力之源。) 问 2. 暗物质的本质:现代宇宙学观测表明宇宙中存在暗物质和暗能量。但是它们的起源仍然是个谜。(这里说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应该是指有类似的现象。) 问 3.暗能量 的本质。(把宇宙膨胀的起因归于大爆炸,象第一推动那样实属无奈。而大爆炸之后,在引力作用下,宇宙必然呈减速膨胀,谁料想实际上却是加速膨胀只好假设有莫名其妙的暗能量再次推动。这说明宇宙膨胀的大爆炸假设是有问题的,宇宙膨胀必然是另有原因。) 问 4. 恒星、行星的形成:天体的形成是天体物理学中的重要问题。适合生物存在的行星,在银河系中出现的几率到底是多少? 问 5. 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在所有尺度上都是正确的吗?  问 6.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它描述的是自然的最终理论吗?也许它会在很小的距离上和非常复杂的系统中失效,是否可用来描绘整个宇宙也还值得探讨。 问 7. 标准模型: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无疑极为成功,但人们并没有理解夸克和轻子的质量混合的物理起源和中微子的质量等。 问 8. 超对称:存在低能超对称吗?超对称伴子的质量谱是什么? 问 9. 量子色动力学( QCD ):量子色动力学可以完全求解吗? 问 10. 弦论:超弦理论是一个有望成功地统一自然相互作用的理论,但它到底是什么? 问 11. 时空的观念:时空是什么?超弦理论最终可能会放弃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 问 12. 物理理论是否与环境相关:物理的基本参数和规律都可以计算,还是仅由历史的或量子的偶然性决定,或者是由人择原理来确定?景观的图像是对的吗? 问 13. 新物态:存在常规实验可探查的一般非费米流体行为吗 ? 问 14. 复杂性:对一般的复杂大系统而言,其内在的混沌特性决定了系统的不可预测性。如何运用计算手段来分析这类系统、鉴别哪些特征? 问 15. 量子计算机:如何防止量子计算中的退相干?如何实际制造量子计算机? 问 16. 物理学的应用:如何得到室温甚至室温以上的超导材料?如何用电子材料(如半导体)制造室温铁磁体? 问 17. 理论生物学:生物学的理论是什么?理论物理学有助于生物学研究吗?需要新的数学吗?如何描述生物体这样呈现出多时间尺度动力学的体系? 问 18. 基因组学:物理学家如何参与基因组的解密?可能拥有一个定量的、可预测的进化理论吗?甚至能否直接从基因组出发计算有机体的形状? 问 19. 意识的研究:记忆和意识后面的自组织原则是什么?有可能在幼儿期测量到意识的发生吗?什么时候?如何发生?如何测量?能否制造一个具有自由意志 的机器? 问 20. 计算物理学:计算机能代替解析计算吗?如果是,那么将来物理学家所受的训练该如何相应改变? 问 21. 物理学的分化:物理学自身发展日益分化,如何面对这种状况? 问 22. 还原论:是否应该怀疑这个物理学的根本逻辑?是否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 问 23. 理论应该扮演何种角色:理论是否应仅仅靠实验来判断正误,或者应该是由基本物理原理发展出来的对自然更高层次的理解,而可以不顾及是否能在实际中实现?在对复杂系统的细节描述中,如何估价物理学家一贯坚持的简洁性和数学优美性等原则? 问 24. 物理学未来发展中潜在的危险:如何面对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实现的物理学实验计划?在这种形式下,新的研究途径该是怎样的?理论在探索自然方面应该起什么作用? 问 25. 物理学是否仍将是最重要的科学? 梅晓春 先生提出的理论物理问题: 1 .带电粒子任意运动产生的推迟电磁场不满足宏观电磁场运动方程和电磁场相对论变换。宏观电磁场相对论变换导致电磁场运动方程解的唯一性破坏和其他严重问题,因而是不可能的。写成四维电磁势的形式后,不考虑电磁场相对论变换,宏观电磁场运动方程的形式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可以保持不变,但洛伦兹条件不可能保持不变。因此经典宏观电磁场理论不存在相对性,爱因斯坦时空相对性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被破坏。 2 .狭义相对论逻辑系统中存在三个基本问题: 1). 采用纯惯性参考系建立时空理论的超验性问题。 2). 参考系相对运动速率 V =V 与光速不变 c 的相容性和一致性问题。 3). 基本时空佯谬不可消除性问题。 3 .为了能与地球近平直参考系中的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必须将弯曲时空中对引力问题的计算换算成用平直时空中的标准尺和标准钟(或局部惯性系的标准尺和标准钟)来计量。这在弯曲时空引力理论中被认为是基本原则,但目前广义相对论对具体问题计算的过程中却普遍地忽略了这个原则。采用标准尺和标准钟计算的结果表明,水星近日点进动是实际观察值的 4.8 倍,而且方向相反,雷达波延迟只是观察值的 53% ,这样的结果显然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广义相对论实际上并未得到实验证实,除非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描述的已经是平直时空中的结果,不是弯曲时空中的结果,但这与爱因斯坦弯曲时空引力理论的前提相矛盾。 4 .按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计算,细圆环和双球体引力场中心会出现奇点,表明时空奇异性是采用弯曲坐标的描述方法引起的,不是自然本性。所谓奇异性黑洞、白洞和虫洞以及时间旅行等在自然界中都是不存在和不可能的。 5 .由于地球观察者与宇宙物质间存在相对运动速度,描述膨胀宇宙必须采用动态能量动量张量,不能采用静态能量动量张量。采用动态能量动量张量后的计算结果表明,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不可能用来描述均匀且各向同性膨胀的宇宙,现代标准宇宙学面临基础缺失的危机。 我最关心的物理问题: 物质粒子与引力场的关系 、引力场和时空的关系,引力场的本质就是时空?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引力、宇宙膨胀、暗物质、暗能量
热度 1 zhulin 2009-2-26 09:33
贾洞 对我的博文《引力并不神秘》评论道: 按照朱先生的说明,任何辐射的能量都是矢量,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本底子的辐射矢量怎么能变成万有引力呢?并且,这种说法更要大于环境能量流,或者等于环境能量流,这样不就成了万有引力斥力了吗? 朱先生万有引力方面的文章我都仔细的读过,你论文中其能量等于普朗克常数与哈勃常数之积,这个观点确实很重要,但我计算发现其结果更可以说明与星体的角动量衰减有关,并且还可以转还成万有引力系数的衰减,这使你的观点并非找到了万有引力的根本解决方案,而是找到了星系总动量的辐射衰减规律。 博主回复:在空间中,物质辐射本底引力子一般引起三种作用:一是物质辐射本底引力子即空间本底量子hH. ,由于辐射的本底引力子其本质上是构成空间的基元物质,使得其它物质内部出现向外的空间动量流,从而在物质粒子之间出现了引力,而不是斥力。二是物质受自身辐射本底引力子即空间的反作用,在任一观测者看来,物质粒子受到相当于加速度H.C的引力作用,这便是暗物质的根源。三是物质系统或引力系统中,因辐射本底引力子导致的物质质量衰减,物质自身及物质之间出现膨胀及加速膨胀,膨胀速度为H.r ,即是哈勃定律,加速度为H.V ,这是暗能量的根源。 理论推导表明:环境能量流正是物质粒子受到相当于加速度H.C= GM u /r u 2 的引力作用,是从整个宇宙角度考虑的暗物质之源,即哈勃半径内的宇宙引力场强,等同于物质受自身辐射本底引力子即空间的反作用,它比地球表面的引力场强小10的11次方量级,亦是先锋号宇宙飞船加速度异常的原因。 由于涉及到对引力、宇宙膨胀和暗物质、暗能量这些重要科学问题的根本认识,特以博文的形式予以阐述。 有关评论涉及的其它方面内容,还望贾先生能详细说说。 今天,是二月二,是牛年龙抬头的日子,值得纪念。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3767 本文关键词: 美景掠影 相关文章: 美景掠影(三)(转发) 美景掠影(二)(转发)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7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引力并不神秘
zhulin 2009-2-9 15:20
一个温度较高的物体置于空间,则该物体要通过空气分子以及热辐射传递出热量,若是真空,则物体只能通过热辐射传递出热量。类似地,密度或浓度较高的气体或液体存在着向周边低密度低浓度扩散现象。 一个物体具有固有质量和固有能量,其质量密度和能量密度要远远比真空或空间高,难道它不会向真空或空间进行某种扩散或发出某种辐射吗?这种辐射扩散即是引力场,是物质的质能向空间的转化,所辐射扩散的本底引力子即是构成空间基本量子,其能量等于普朗克常数与哈勃常数之积,理论上已证明了这一点,综合观测结果已显明了这一结论。这样,引力机制看来非常简单,即是由于物质粒子的本底引力子辐射导致物质粒子之间出现向外的空间净动量流,从而产生了引力。承认这一点,宇宙膨胀、暗物质、暗能量,地球的演化等便可统一地予以阐明。 进一步分析还发现,物质粒子的本底引力子辐射的动力源于物质粒子自身波粒二象性的周期性因素。 资源共享: 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3770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暗能量、暗物质属于引力场还是属于物质场?
chenfap 2008-11-30 12:58
在上次的博文《 物质场与引力场的拉氏函数密度》中,我把 暗能量及暗物质的一部分归属于引力场(暗物质的一小部分可能是中微子、 MACHOs ( massive compact halo objects )如黑洞等,它们应 属于物质场)。可是,流行的宇宙学理论是 把 暗能量及暗物质都归属于物质场。流行的宇宙学理论把暗能量解释为宇宙常数或精质( quintessence )场的表现,而宇宙常数又是真空能量的表现;把暗物质的主要成分解释为非重子物质,如轴子( axion )、包含中性伴随子( neutralinos )在内的 WIMPs (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s) 等等,这些粒子都不属于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但可作为标准模型的推广,有的与超对称有关。真空能量、精质、轴子、 WIMPs 等等都属于物质场。为什么我要提出与流行的宇宙学相反的看法呢? 我的理由是: 1 ),把暗能量及暗物质的一部分归属于引力场,在理论上写出拉氏函数最简便,物理解释也最简便。 2 ),把宇宙常数解释为真空能量的表现在理论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把宇宙常数解释为属于引力场的能量表现,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和困难。 3 ),把暗物质的一部分归属于引力场,便有可能用不着应用超对称理论,也有可能不必推广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 4 ), 把 暗能量、暗物质都归属于物质场无法解释物质场的能量从何而来?只能认为它们原来就存在,何以原来就存在呢?又无法解释了。把暗能量及暗物质的一部分归属于引力场,则可推出物质场的能量有可能是由引力场的能量转变而来的看法;后续博文中将详细讨论这一看法。 5 ),因有可能建立没有大爆炸的宇宙,不存在高密、高温的初始条件。 暗能量、暗物质究竟是属于引力场还是属于物质场?这个问题最终只能由观测和实验事实来决断。把暗能量及暗物质的一部分归属于引力场这一观点曾遭到某些人的否定。但我觉得,在观测和实验事实未决断之前,他可以否定我的观点,我也可以宣扬我的观点。于是便写作了这篇博文。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19 次阅读|1 个评论
物理世界系列重大难题
zhulin 2008-3-12 10:31
几个世纪以来,物理学一直是自然科学的领军者。以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为标志,人类相继进入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时代和电气动力时代。 20 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诞生,以此为基础,人类实现了人工控制核能的伟大梦想以及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新兴的纳米技术和超导技术、空间探测技术与航天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革命,开创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一个全新时代,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包括天体物理和地球物理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不断增强着人们向微观世界和宇宙空间深处进军的信心。 然而,在 20 世纪末期,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脸上的笑容不见了,愁眉紧锁、目光疑惑,在看似晴朗的物理学上空,相继出现了 暗物质和暗能量这 两朵新的乌云,这些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们被这两朵乌云及其可能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难题困住了,因为这些难题是现有理论难以回答的。 难题 (1) 暗物质是什么? ( 2 ) 暗能量是什么? ( 3 ) 引力是什么? ( 4 ) 时间是什么? ( 5 ) 空间是什么? ( 6 ) 宇宙本源 是什么? ( 7 ) 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为何相等? ( 8 ) 质量能量与时间空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 9 ) 哈勃常数 H o 到底是多少? ( 10 ) 物理常数 G 、c、 h 、 H o 之间有什么联系? ( 11 ) 精细结构常数 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 12 )宇宙为何以临界速度各向同性地膨胀? ( 13 )宇宙真的起源于奇点大爆炸 吗? ( 14 )太阳系在扩张 吗? ( 15 )月球为何逃离地球? ( 16 )地球总体上是膨胀的 吗? ( 17 )地球磁场是如何产生的? ( 18 )洋壳是如何形成的? ( 19 )物质波粒二象性的本质是什么? ( 20 )牛顿三个运动定律的本质是什么? ( 21 ) 惯性是物质的内在本质还是整个宇宙的作用? ( 22 )先锋 10 号和 11 号等宇宙飞船加速度异常说明了什么?
个人分类: 科普|3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