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经验分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读研秘技:你能更优秀(一):时商,从爱多士说起
热度 2 heruspex 2019-9-26 10:25
~~~~~~~~~~~~~~~~~~~~~~~~~~~~~~~~~~~~~~~~ “星期四在美国的圣克拉拉参加数论会议,星期六将出席在加拿大的温尼伯举行的数论与计算讨论会,晚上在一间匈牙利餐厅接受宴请,星期天即飞往多伦多。从机场直接去滑铁卢郊游并讨论,晚上回多伦多搭机去伦敦,因为星期一上午11时在帝国学院安排了演讲。接着再到墨西哥城,折回美国到德克萨斯、佛罗里达、孟菲斯,然后是去苏黎世,回到布达佩斯之后,再去印度”--引自20世纪数学经纬 这是匈牙利著名数学家保罗 · 爱多士 (Paul Erdos, 1913--1996)在1979年12月期间的一段旅行日程。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当时,匈牙利人出国是需要面签的。所以,耗费在签证上的时间也不少。 但就是在如此密集的出访下, 截至1979年爱多士与他人合作发表的文章数量估计达近900篇。而其一生与450多人合作发表了1500多篇著作论文,远超出曾经的最高纪录创造者英国数学家凯莱的927篇。 文章多,并不意味着滥。在1983年爱多士和陈省身同时获得了沃尔夫奖。后来,科学界用“爱多士数”来纪念他,以此来反映能与其产生某种联系的程度和距离,如爱多士数1就是与本人有过直接的联系。 爱多士的经历和对时间的利用是标杆级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翻翻中科院院士王元翻译的《我的大脑敞开了》一书,里面详细介绍过爱多士的传奇经历 。 ~~~~~~~~~~~~~~~~~~~~~~~~~~~~~~~~~~~~~~~~~ 一般来说,读研究生是需要有一定智商的。不过在现代这个营养过剩,早期教育投入明显加强的时代,智商基本上大家都不会缺。但平均智商水平上升的同时,读完研究生面临的竞争却一点不比从前小,甚至加剧了。 在我读大学的那个时代,中专生就能找个好工作,所以最优秀的、家境相对一般的,都会优先考虑初中毕业去中专读书。但随着教育投入和全民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大,这种曾经有的优势很快就没有了。现在,一个人要成功,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要远高于 20 年前。 举例来说,今年我一要毕业的学生去求职。据他说,一些热门公司会收到近 1000 份简历,却只招收个位数的新员工。当然,他去的是人工智能相关的行业,这个方向正处在第三波热潮中,加上资本的推动,不可谓不热。但抛开专业不说,其实各行各业都面临了机会成本明显上升的问题。 那在智商差异不大的前提下,研究生如何能在毕业时在学术或求职道路上获得好的机会呢? 我想能力是最重要的,在研究生期间能力要如何培养呢?除了智商,一般我们能想到的是情商,可是我们经常会忽略的还有时商。 时商怎么定义呢? 它应该反映是人对时间的利用效率,在和此基础上形成的绝对投入时长。一方面,我不认为一天到晚待在实验室里,就意味着时商高了。效率更重要,就像学生听课,有些学生能充分利用上课 45 分钟把课堂内容消化完,然后回家不用花多余时间复习,还有时间做些别的事情;而有些学生则会上课走神,以至于即使回家花再多些时间也无济于事。我记得我当年初中数学成绩不好,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某次课我低头想了下别的事情,等抬头时,就发现后面的数学课几乎都听不懂了,然后成绩便一度一落千丈。等言之,从管理研究生的角度来看,如果在实验室里,开始以打卡作为衡量研究生科研投入的标准时,就说明科研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因为学生很有可能会心不在焉地忙其它事情,比如打游戏或全时准备求职的相关事宜。这样的话,即使强制要求待在实验室,科研效率仍然是很低的。 另一方面,我们又确实需要绝对投入时长。现在的科研,方向已经越来越细化,但几乎每个细化的方向上都有不少国内外同行在进行相应的研究。对于国内的研究生来说,凭什么自信可以认为自己玩玩游戏,用较少的时间投入,就能够拼得过那些可能更聪明、但却依然努力的同行呢?想想看,阅读论文要把量读上去是需要绝对时间的、做充分有力的实验也需要、写能形成影响力的论文更需要。但现实可能又真是这样,国内一大把的学生“自信”自己可以这样做到的,只是到了毕业的时候,才猛然醒悟,自己其实并没有像自以为的那么厉害。 归结到底, 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时商的提高更多的还是靠自律。正如谚语所说, “你可以带马到河边,却无法强迫它喝水”。导师的职责在于引进门,但能否成材,做好准备抓住机遇还得靠研究生自己。 那如何提高时商呢?熟能生巧是办法之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吟诗也会吟。论文没读到一定的数量,是很难形成对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难点、创新点等的快速反应和判断。所以,多读论文是一个提高时商的必要环节。有朋友甚至跟我学生建议过,可以考虑充分利用时间间隙。比如,在手机上装读论文的 app ,如 arxiv 手机端的软件,然后没事就刷论文,走路刷,上厕所刷,哈哈。 另外,还可以考虑提高自身的反应速度。比如适当的锻炼锻炼身体,如跑步。它既能帮助我们提高身体素质,也能降低血脂浓度、有助于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抗风险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跑步配速不快的话,其实也能做到边跑边想研究思路和方案。有的时候,跑步中分泌出的多巴胺说不定还能帮助快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可能还有点时间是能利用的,就是梦境学习 。简单的技巧就是睡前闭上眼睛回顾下自己这一天做过的相关研究,整理下思路,然后暗示下晚上能梦到相关的内容即可。据说 1986 年汉城亚运会时,当时韩国国家队的田径教练就要求过其参赛队员在睡前要进行动作要领的回顾。梦境也许能帮助人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解决科研中碰到的瓶颈问题。不过梦境学习的难点在于,人类多数情况下会在醒来 30 分钟后忘记做过的梦是什么。另外,不能太提倡梦境学习,不然就无法界定到底是学习还是偷懒睡觉了,尤其是如果用上人工智能技术来监控课堂学习效果的话,哈哈。 张军平 2019 年 9 月 26 日 参考文献: 张奠宙 . 《 20 世纪数学经纬》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谢克特( Schechter,B. )著,王元,李文林译 . 《我的大脑敞开了》,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张军平 . 《爱犯错的智能体》,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9. 张军平,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混合智能专委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生物认证及智能交通。至今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IEEE Transactions系列20篇,包括IEEE TPAMI, TNNLS, ToC, TITS, TAC等。学术谷歌引用近3400次,ESI高被引一篇,H指数29.
45140 次阅读|5 个评论
成于思(经典成型),毁于随(内心点滴)
geneculture 2019-1-18 16:59
成于思毁于随 邹晓辉 2019-01-18 16:50 品古今中外经典 靠日积月累成型 见内心深处感受 从点滴小事做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课堂:请让评价走在前面
热度 2 wangxianbang 2018-8-11 09:37
科学课堂:请让评价走在前面 \0 \0 图1.课堂管理(注:卡通图片来源于网络) 听到过新手教师抱怨,学生不听话,课堂难管理。我也遇到过。尽管自己之前已经教过几年高中物理,但初次站在小学讲台上,还是同样经历了一段痛苦期。让那些总是做小动作的学生课后留下谈话;因为作业大面积的不认真完成而当堂点名很多学生……甚至,面对不听话、课堂有抵触的学生大声吼过(当然,底线克制还是有的,从教以来,从未对学生动过手)。 课堂不好管理难道只是教师没经验的结果吗?课堂上,我曾经生气地指着一名学生,问全班同学: “xx同学,在语文课上也是这样吗?” “不是,班主任的课不敢?” “数学课是这样吗?” “不是,数学教师比较凶。” “英语课呢?” “也还好点儿吧……” …… “哦,上科学课他就变成这样了!?” “是啊,科学课好玩儿哪,放松哪,老师你不够凶啊……” 看,学生也是这么的“精致”!因为他们知道,一些学科的课,成绩关系到他们在班级里的地位,会影响他们在老师心中的形象,而且还要更好地活在家长期待的眼神里…… 什么样的学科课堂会大概率地出现这样的情况?小学科学、初中生物和地理、高中的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 这是一些不怎么参与高厉害考试的学科,一些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一些处于学校课程核心体系边缘的学科。除了学科专业知识的生动有趣和实用性强,我们还能怎么样引导学生认真上好课呢? 我主要是在小学科学任教,所以只从科学课堂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经验。 初次执教小学,一些学生来到科学教室的表现让我很头疼。有时是一个班级里好多学生的不认真听课的情况。自己在教室里拍过桌子,吼过,后悔自己本可以留在高校做大学生的培训工作,却跑来小学受气…… 自己也面临过很大压力。学校是很看重老师对课堂的管理的。不合格的老师就要被辞退。亲眼见过一位快五十岁的书法老师学期一半就离开了。还好,校领导很看重我对科学教育的热情,认可我的教学理念,给了很多机会去改进。 穷则思变,压力之下迸出智慧。除了改进课堂教学,让课堂有趣,教学有章法,更能吸引学生外,不断去琢磨课堂管理的办法。 一位女老师的教育故事写的是用表扬卡来激励学生,让我有顿悟。还注意到办公室里的一位女同事经常用小本子小手环笔等来奖励学生。这两件事让我联想到了超市促销用的积分卡。“评价先于教学”,这是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提出的观点。我的硕士论文写的就是关于评价与教学的关系。那面对课堂纪律,什么样的评价应该树立起来呢? 有经验的老师会对新来的老师说,刚开始上课,一定要先给学生立规矩!我不太喜欢“立规矩”这个词。一是命令条例式的,有种严苛的感觉,一副法家思想者的面孔。二是只是不允许学生怎么做。那学生做了什么事又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呢?扬善也许才能更好的抑恶吧。三是规矩只是分立的,不成体系的。四是不具体。到底什么样的规矩适合自己的课堂和学科特点?特别是像我们这种没有被学生普遍重视起来的学科,只是说规矩怕是不行。 要建立一套评价体系。既然我们这种学科是不适合只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那么,就应当围绕学生的各种表现来评价。 我想到了表现性评价。评价按时间序列可分为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所以,结合起来就有“结果性的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的表现性评价”两类。“结果性的表现性评价”来给学生设立学习的目标,而“过程性的表现性评价”则要告诉他们,要达到目标需要怎么做,怎么去坚持和积累。 有了这样的想法,脑子里回想学生的各种表现,也构思着自己想得到学生什么样的表现,以及最后达成的结果。 有了这样的整体框架与体系设计后,首先是对学生群体进行教学组织。我们提倡合作学习,那就要分组。之前也分组,但是只定了个组长。总出现有实验任务时争着上台领材料或是操作时相互争材料,而到了要发言时,却又相互推诿或集体沉默的情况。 上网查了查关于小组学习的文献或教学经验,才领悟:要让小组成员角色定位,分工协调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无事才生非,有事就各司其职。 根据自己上课的特点,我给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了角色分工:小组长(收发作业和小组分工,保管小组表扬卡);纪律部长(组内讨论声音音量的控制,同时也是实验暂停时的材料监管员);卫生部长(管理实验后的桌面卫生,同时也承担材料领取和收发员);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汇报实验记录情况和讨论结果,同时负责实验数据的填写记录)。 \0 \0 图2.卡通小组上课(来源网络) 同时,为了每个人都能体验不同角色的功能与价值,要求一个月后,角色轮换。这样,每个人都有一种学习体验的期待,也都有体谅别人工作的心态(同理心)。这样,一个小小的社会群体单元就构建起来了。 接下来就着手设计属于科学课的表扬卡。包括集体荣誉的小组表扬卡与个人努力表现的个人表扬卡。 \0 \0 图3.小组表扬卡 \0 \0 图4.个人表扬卡 小组表扬卡的设计尽量体现教育评价的导向。当然,就像手机移动支付出现之前,有坏人造假币一样,我带的班级中也出现了学生为了累积表扬卡得到奖品,复印伪造的情况。要提前给学生打好预防针,说明这种行为的危害。 两种表扬卡如何运用呢? 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常规要求。(1)进到教室后不准大声喧哗,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放好物品,等待上课。(2)听到老师说“上课”,相关负责的同学喊“起立”,全体同学面向老师,师生相互问候。(3)下课铃声响起,听到老师说“下课”,全体起立,面向老师说再见。(4)遇到有听课的老师,负责同学主动喊“向后转”,向听课老师说“谢谢老师!”(5)下课后,先由卫生部长负责将实验材料收集到实验盒中。然后,其他同学再将桌椅归位,并清洁卫生。(6)坐姿要求:听课时面向老师坐正,不倚靠桌子或同学,手里不拿东西,抬头看老师;写字或讨论时将身体轻轻转向桌子,尽量不让椅子发出声音。写完或讨论结束后,再次面向老师坐正。(7)举手发言的规定:任何同学在任何时候不论何种理由,都要先举手再发言,否则将被视为违纪。 针对个人,科学课评优实行“积分制”。作业、实验报告单、单元检测等评分分为四等,分别为优5、良3-4、中1-2、差0。能得优的,一般会发放一张个人表扬卡(为了后面统计前五名方便)。课堂上这些表现会获得表扬卡: 前提性的基本条件:坐姿端正,听讲认真,小组工作负责。在基本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如果有下列必要条件中的一个,则可以获得奖励。 之一:发言积极且不重复别人的观点。当堂课奖励一张个人表扬卡。 之二:展示科学小实验或描述自己如何实验的过程。当堂课奖励一张个人表扬卡。 之三:征集科学小制作时,交来自己新手完成的作品,奖励一张个人表扬卡。 之四:科学类图书短期捐赠共享(期末可取回),奖励一张个人表扬卡。 以上是告诉学生如何做。那么,奋斗目标是什么呢? 小孩子想要的无非就是名和利的激励。告诉学生,当学校期中或期末评优时,班主任参考科学老师的意见时,将以此积分为依据。同时,我们科学课也要在期末评选出前五名,发奖状和奖品(奖状兑现的时机老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来定,比如期中或开学初)。 图5.奖状与奖品 对于小组评价的策略,我采用了“汝欲取之,必先予之”的方法。 首先,每次上课前,每个小组要先发一张小组表扬卡。如果小组在课堂中表现积极认真,就有可能再获得一张表扬卡。月底或下个月初,会进行一次评比:看看哪个小组获得的表扬卡最多(第一个月奖励一个小组,第二个月奖励三个小组……)我们有以科学小玩意儿为主的奖品设计,比如明日环,翻转小陀螺、PH试纸、竹蜻蜓……奖品是什么?常常让学生期待。为了得到这份奖励,学生们会要求自己和同伴遵守科学课堂的要求。所以,规则意识就能入心入脑了。 我们科学老师大概会有哪些方面的要求呢? 1.小组讨论的要求:(1)是声音要小,本组同学听到即可;(2)是先让每位同学发言,之后再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3)是讨论完毕的小组自然面向黑板坐正,这样老师就知道你们小组讨论结束。 2.小组实验的要求:(1)组长负责领取材料,并将材料先摆放到自己桌面上。(2)对于只有一样观察工具的实验,组长安排使用的顺序,依次是纪律部长、卫生部长、发言人,最后是组长。 (3)实验活动前老师一般会给出明确分工,组长进行监督。 3.实验活动中的要求:(1)不准离开自己小组座位(否则直接罚掉小组表扬卡);(2)要轻声交流;(3)有问题由组长举手示意,不能高声喊或离开座位。(4)老师说暂停实验,纪律部长立即将材料收拾到自己的桌面上,其他同学面向黑板坐正。(5)实验结束,由卫生部长指挥大家整理材料,并放在自己的桌面上。 4.小组展示的要求:(1)若小组举手时,组长代表本组举手即可;(2)若让小组集体上台,由发言人发言,其他同学由组长安排拿材料辅助或作补充性发言。 当然少不了惩罚:若组内个别同学出现纪律问题,先点名警告,点名两次,轮值同学要记录在“课堂纪律管理表”上,同时没收本组表扬卡以示相互监督不到位。 \0 阳光透明公平合理的规则中,学生是接受而非抵触 。同时,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管理者,因为利用群体的舆论就能对调皮学生形成压力。你会看到,有组员不断提醒同伴坐端正,或是当某个组员受到批评时,其他三个人会投来焦虑和抱怨的眼神。如果实在有刺头的学生,分组时多一些女生,并且安排靠墙的位置让他坐。这样,同组的女生更能压制他的多动,而且领导从窗户外不容易看到他,减轻教师的压力)。 评价体系也是动态的,不断修正。比如,增加课外实验展示的表扬卡,鼓励学生交科技小作品。这样,评价不仅整合了各种教学的细节,甚至能延伸到课外。 \0 \0 \0 \0 图6.课后实验或科技制作表扬卡 学生也是能参与评价规则的建设。比如,最近就有学生提出按月评价后,下个月所有小组的表扬卡要从零开始。这样就能给落后的小组迎头赶上的机会。 刚接手六年级时,原担心高段学生不吃这一套,结果效果还更好。广西师大的冯老师说,大学老师培训,教授给发巧克力,大家都开心。最后参加兴华创新实践师资班的培训工作,马来西亚的王永德教授和台湾师大的张俊彥教授上课都用到了小礼品来推动课堂走向高潮。 在中国当下班容量远超欧美学校的现实条件下,设计一定的课堂规则还是必须的,否则不仅正常的教学无法开展,师生关系也会变差。有了积分制和表扬卡,学生的目标明确了,规则意识建立起来了。走在路上还会主动和你开玩笑似的打招呼:“科学老师,走个后门儿,表扬给一张呗!” 当然,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管理课堂的办法。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设计,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评价绝对不是单一分立的设计,而是关注细节、具有育人引领作用的体系构建。 “治大国如烹小鲜!”从事教师这个职业,首先是个管理问题。甚至可以设想,一个管理出色的老师,也才可能成为一个好校长。即使跳出教育界,也会成为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因为,他的眼里看到的不再是各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能互动、能组织起来形成合力的社会群体。而这,就是和如何评价个体与群体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科学课堂里的教学新手们,请让评价走在教学的前面吧! \0 \0
个人分类: 科技教育|693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原创-超实用)2016年福建省口译冠军Joe的英语学习经验分享
热度 1 yiranhanye 2017-2-22 19:51
我们中国的学生,读完大学本科就已经学了十几年英语了,可到了真正用的时候,很多人既听不太懂 、 说不出来,又写不好;或者说出来老外也听不懂,写下来到处是错误。鉴于此,我本人最近创办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和大家一起学英语。在这个公众号,我会 和大家分享:英语学习干货、出国留学考试和申请、海外日常生活和科研点滴以及人生感悟等。偶尔也提供一些非典型鸡汤鸡血,以飨读者。下面贴出我最近在我的公众号上传的口语课件首页作为我的个人简介。 今天(2017.02.22)我的微信公众号特邀了我的校友,2016第五届全国口译大赛福建省冠军Joe的原创文章,分享他的英语学习之路和经验分享。这个小小的订阅用户不到600的微信公众号,一天之内的阅读次数就突破了1000,更是获几十次转发。我本人感到很欣慰。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这篇文章真的非常实用,能够帮助大家走出英语学习困境!为让本文可以帮助到多的人,现在我将原文贴在科学网跟各位分享。 先上作者简介: 周猛,英文名Joe, 2016 第五届全国口译大赛福建省冠军。厦门大学英语口译硕士,中英同声传译员。曾为数十家客户提供专业同声传译或交替传译服务,客户包括欧盟产业集群组织、农业部、国家海洋局、福建海洋研究所、中国炼化协会、UNESCO IIEP 、厦门大学、福州秋糖、泰禾集团、九牧集团、EPCOS和TDK等。持有人事部二级口译证书、厦门大学四级口译证书和上海市高级口译证书。目前从事口译相关的工作。 原文如下: 每当有人问起我学习英语的经历,我都会提起我是如何在高考填志愿时自以为已经将英语学透遂报了德语,而后却阴差阳错调入了英语专业转而发现一个新天地的。我记得我每次提及这个“美丽的意外”时都是暗自庆幸的。在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学习的路上,我一路摸爬滚打,有刚开始的无所适从,有困惑时的沮丧,当然更多的则是豁然开朗时的喜悦和每每有突破时的自豪。许多人问我是如何学习英语和翻译的,这里我就结合我自己的经历谈一谈专业英语学习的方法,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借鉴和启发。当然,诚如我一贯所说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真心希望各位有志于语言学习的朋友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子,收获自己努力的果实。 我听过这样一个比喻:语言就像美丽的珍珠项链,词汇就是那一颗颗晶莹的珍珠,而语法就是串起珠子的那根线。很多朋友或者学生跟我抱怨阅读太难,听力太难,作文太难种种,最后一问无非单词不会、语法不牢。那如何有效的背单词、记语法呢?这里我提几点建议。 首先谈背单词。 一、方法与技巧。比如,音形法,即结合固定字母组合的固定发音辅助记忆;联想法,即借助联想图像等辅助记忆;词根词缀法,即通过英语词根词缀的固定意义辅助记忆;衍生法,即通过“同族词”记忆,如将同一词根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归在一起记忆;谐音法,如常常贻笑大方却有借鉴意义的“ambulance=俺不能死”。这里,我首推音形法,次推词根词缀法和衍生法。其余可创意性借鉴使用。 二、背什么。任何一个单词,一般我们只需要记忆发音、拼写和常用意义(一般第一、二个意思)。参考句型等其他可供学有余力者使用。 三、适量。每个人能接受的记忆负荷短期内是一定的。我建议使用探索法来确定适合自己的记忆量。如刚开始我第一次可以试着背两个List,第二次多减少增,很快就能找到并维持适合自己的记忆量。 四、周期性。相信大家都知道艾宾浩斯的周期性遗忘曲线。星火的词汇书上也有一句:Repetition is the mother of memorization. (重复是记忆之母)。所以周期性重复才是记忆的王道。我们都不是记忆天才,所以只有有效重复才管用。一定注意周期的规划,如一本六级词汇20个单元,我计划一天背2个单元,共需10天。一定要坚决执行计划,几天就能成习惯。背的过程中要积极但不要怕遗忘,因为这是正常的。10天一完,立即开始第二遍,第二遍就能每天3或4个单元了,因为熟悉了。每一遍都会比前一遍要快。重复几遍就能不忘记。我个人的六级词汇背了6遍,专四、专八3遍,新东方口译词汇5遍,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4遍。记忆效果都很好。希望对各位有借鉴意义。 然后是语法。 语法是基础性的,却得不到多数人的重视。很多人甚至不承认语法,说什么:我不懂什么语法,但我就知道那是对的。在这一点上,我是不敢苟同的。我很感谢高中教了我们两遍语法的颜老师和把语法书翻烂的自己,没有他们,我也不会在语言学习上迈开步子。对所有有志于提升英语的人,我想说:坐下来,再看看语法吧。 说完了词汇和语法,就到了“得器而用之”——语言的使用问题了。语言的使用,无非听说读写译,这里我愿意将这五种技能分开一一道来。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讨论都基于各位词汇与语法相对充足的前提,此两者尚缺火候的朋友应先行补足。 听力 听力理解的本质是语音信息的输入与解码,因此大量的输入(即听)是提高听力水平的前提。听力材料的选择要遵循量体裁衣、循序渐进的原则,妄想一口吞个大胖子的做法,上来就听快的、专业领域的或是带口音的是不切实际而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初期听力能力的培养上,质大于量,即“宁听一篇百遍,不听百篇一遍”,这点大家要切记。应坚持精听与泛听的结合,泛听注意听大意与逻辑,可做复述;精听注意听清具体的词,可做听写。材料的来源不可局限,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达早已使资源获取变得廉价、即时。插一句,正确使用网络是大学生的必备技能。各类教材音频、会议发言、外语新闻等等,都可挑选出来做练习用。最后我想强调一点,就是听力时的心态问题。做听力的时候,一定要放平心态,集气凝神,积极分析原话语。我仍记得我大二时听BBC时在笔记本上写下的八个字,前四个字是心态,“平心静气”;后四个字是自我要求,“词清句晰”。大家也可以把这个作为对自己的要求,科学有效地勤加练习。假以时日,各位的听力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出现我所说的“母语化听力”,即听英文像在听汉语,不花多大力气便可理解。 口语 俗话有云:语言好不好,张嘴便知道。所以套用一个英文句型就是:We cannot emphasize too much the importance of one’s spoken English.口语的练习,我的建议是在音标过关的前提下(音标是基础),使用跟读练习,即常说的“shadowing”。跟读的材料可以选择新概念3、4或者其他类似文本。跟读时注意模仿和体会原音频的发音特点,跟完后自己多读,力求神似。这样坚持下来,语音语调可以有大的提升。最近随着英剧的风靡,高端大气加冷艳的英式英语也跟着火了一把。许多同学于是嚷着要给自己的发音绣上添花,即学一种口音。想学习口音的朋友建议找正规的教程或者新闻开始模仿。学英音的朋友最好先了解相关知识,一般学英音会学“RP”,就是标准音,切不可胡乱去学一口粗鄙的伦敦腔,到处吞音,难登大雅之堂。市面上有现成的英音和美音的学习教程,叫American Accent Training 和 BritishAccentTraining(这是一个系列,请选择Standard学习),大家可以去找来学习。虽然要想获得或者换一种发音方式很难,但是想一想有一天我们也能“舌卷一条街”或者“冷艳冻死人”,我想各位还是有动力的。我选择的是英音,用的是上面提到的教程。还记得暑假在家整天模仿那里面的几个例句,当时别扭到死,后来却一开口就是很重的英音,岂不快哉! 阅读 多读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根据认知理论模型,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阅读-模仿-创造的过程。阅读有多重要?读得多才听得懂,读得多才讲得出,读得多才写得好,读得多才翻得妙。只有多做双语阅读,广泛阅读,不分专业和领域的读,才能提升语言的应用能力。读得多了,我们不仅能积累词汇和句法,更重要的是能了解文化和背景知识,学习外语思维,而后者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与归宿。我常说,语言学习应该是学文化、学思维,顺带学语言。对英语专业的朋友我想说,适时地抛开你们的精度、语法、英美文学课本吧,去读点经济、读点金融、读点社会保障、读点国际局势,这样你们的眼光才能打开,你们的语言才不会死在课堂上,才能用起来。几天前去合肥的中科大考CATTI一级口译考试,遇到了一位物理学的博士去考英语二级口译,说第一次考只差了一分就通过了。当时我就感慨万分,语言终究是工具,英语专业的我们如果只是学语言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优势的。这一点,你们有一天终会懂得。我想再一次对英语专业的朋友说:要想在竞争中活下来,就去读点其他的东西吧。 写作 这一部分我可以说的并不多,因为实践有限,乱说误人。但是还是提醒大家要多阅读,这里推荐大家读一些原汁原味的英美散文。初读可能会磕磕绊绊,但坚持下来一定会一面为大家的智慧不禁咋舌,一面潜移默化中学习了很多可用的表达,尤其是英语语言的妙用方法与思维方式。这都是弥足珍贵的东西。 翻译 我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坚持选择文学方向而是最后关头改选了翻译,不是说文学不行,而是说翻译才是我愿意付诸一生的事业。从大二考高级口译开始,到大三考二级口译,再到大四考一级口译,以及后来考厦大口译证书,我一直在笃定的走着。一个人的一生只有20000多天,遇上一个对的人,做好一件对的事已经极不容易。翻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完美衔接。关于翻译的理论架构、本质、操作方法种种,我在自己的课堂上已经讲得口干舌燥,尽管各位可能有意愿听,我也不准备再赘述一番。我想简单说以下几点: 一、翻译与写作 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写作。我们所理解的原文的信息就是写作的素材,而翻译表达的过程就是如何利用素材写出连贯、和谐和符合目的语规范的等效篇章的过程。北外的高翻学院一直提倡翻译写作的理念,厦大的杨士焯教授更是构建了“翻译写作学”这一独立学科。其适用性可见一斑。 二、翻译的跨学科性 很多人学翻译倾向于把翻译独立开来学习,认为了解了相关技巧即可。实则不然。我个人认为至少语言学的学习对翻译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片刻便可想通个中缘由,翻译的整个环节,从理解原文到表达到修改,哪一个都跟语言学打断骨头连着筋。比如,语言学里的语篇语言学、话语分析可以指导原语理解,而语篇的逻辑性、连贯性等知识则规约和指导着译文的构建与修改。其他学科则或与翻译有直接联系如心理学、认知学,或能帮助翻译,如经济金融等能给译员提供强大的背景知识支持,加速其理解与输出。 三、翻译的交流性 我曾在第一节课上问下面的人:什么是翻译?收到的答案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但我觉得最能定义翻译本质的是:跨文化交流的工具。翻译的本质和目的是交流。只有促成交流的翻译才是成功的翻译。译员是交流的一部分,应以促成交流为目的。 四、翻译需要思考 翻译光有量是必要但不足够的,持之以恒的思考才是关键。我说过:埋头练三天不如坐下想一刻。翻译既然是一门技艺就必然有其规律,联系之上的思考与总结有利于我们找到个中规律,进而举一反三。所以,多思考!翻译就讲这么多,感兴趣的可以留言,或者找听过我讲课的人了解。 给英语学习者的三个忠告 讲完了听说读写译,我想给英语学习者,尤其是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几点忠告,三个“不要”: 一、 不要懒 语言学习是一场持久战,我想改编一句话:自古学习多少事,成由勤恳败由惰。语言本身的特点就是零散,要点多且杂。但是,单词是要一个一个背的,语法是要一条一条看的,没有付出想收获的都是痴人说梦。所以,动起来吧,语言学习的未来是属于那些爱思考的学霸的。 二、 不要怕 我没学骑车前,觉得骑车很难。我没开始学翻译前,觉得翻译很难。当我骑着车在阳光下穿梭,当我听着翻译完成后外籍教授的赞美,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今天起,做那个有心人吧。怕什么呢,我问你:是忍得一时寂寞而后如鱼得水可怕,还是胸无点墨庸碌一生可怕? 三、 不要急 慢工出细活,小火出好茶。语言的使用及其背后的思维本来就是需要用心体会的,急是急不来的。经常有人跟我说,我大几了,语法还不好,我看是来不及了。其实我真想说你再抱怨下去就真的来不及了。所以,亲爱的你们,不要急,终有一天你们会看到成果的,而且那一天并不远。 最后,我祝各位能在语言学习的路上走远走好。谢谢。 作者注: Yinlin 是我的本科校友,在专业之外持之以恒学习英文着实难得,今又在读博之余开此公众号交流和分享英文学习,更是让我钦佩。他在做的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他的公众号能越办越好,帮助更多的人早日打开英文这座美丽宫殿的大门。 (Joe,2014.5.26 写,2017.2.21改) 最后,如果您想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非典型博士汪的留学生活”,请扫下面的二维码。
290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页PPT一堂课
热度 29 zmpenguestc 2015-10-24 15:27
本学期给学院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班本科生讲授一门“光电图像处理”课程。由于班级只有 23 个同学,上课能整点小改革,课堂上不必循规蹈矩,可以自由发挥。 与普通班上课不一样的是,我要求人人都带笔记本电脑进课堂(若直接在机房上课,就不存在这问题) 。因为 , 这是一门图像处理课,仅推推公式,动动嘴皮还没用,必须教会学生利用计算机做数据处理。 开学这么久了,印象比较深的一堂课,就是上周五下午的一次课, 2 学时只讲了 3 页 PPT ,核心内容就 1 页 PPT 。 这章内容为图像变换及应用,其核心是傅立叶变换和频域滤波。说到傅立叶变换,大伙都不会陌生,不就是一个频谱分析的工具嘛,一个老掉牙的东东。这玩艺,忒容易!对于大三学生,信号与系统课程都是学过的。给一函数,一般都会根据公式计算变换结果。 其实不然, 对于数字 (离散) 信号傅立叶变换( DFT )的计算、编程实现、实现中的问题、变换结果的图形展示及物理意义的解释,不是所有人都是清楚的,甚至包括一些讲课老师。 如果对 1-D DFT 都不清楚的话,直接讲 2-D 图像的傅立叶变换,学生理解起来就困难了。以往,我也觉得这很简单。后来发现,课上完了,除了会调用现成的 MATLAB 函数做计算外,大部分同学却不会解释图像的频谱。因此,正式讲解图像的傅立叶变换前,有必要补充一下 1-D DFT 的内容。 以下是本次课的三张 PPT 。 第一张 PPT ,直接贴出 DFT 的正、反变换公式。简单解释变量的意义,大约 3 分钟时间。接着进入第二张 PPT 。 第二张 PPT ,其实就是布置给学生的 课堂练习 。 PPT 是先后播放的,最开始只有上面的 2 张图出现。所有学生自己手算完成正、反变换。给学生 5 分钟时间计算,最后给出正确答案。 如果数据点多了,手算是一件麻烦的事情。接着 , 根据第一张PPT上的 DFT 计算 公式 就可引入一段自行编写的 mydft(x)的 MATLAB 函数代码。 function y = mydft(x) %============================================================================== % function: y = mydft(x) % y is th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of acolumn n-vector x. %============================================================================== N = length(x); for u=1:N y(u)=0; for n=1:N y(u)=y(u)+x(n)*exp(((-1i)*2*pi*(n-1)*(u-1))/N); end end 调用以上mydft(x)函数代码 (注:反变换myidft代码仅需修改2处,一处是虚数i前的-1改为+1;另外就是循环完成后,y=y/N) ,代替手算完成第二张PPT图的同样计算。 仅仅知道利用公式计算几个离散数据点的 DFT ,就是一种数学游戏,看不出这个工具到底有啥用,而且输入实数序列,输出变成了复数序列,更是不好理解了。 接下来,进入第三张 PPT ,一种预先知道频率成分的连续信号的 DFT 计算及其结果分析。 这张 PPT 主要以 提问题 、 讨论 及 代码演示 结合等方式进行。 1. 以上 实例信号是连续信号还是离散信号?(提问) 2. 信号含有 几个频率成分,分别是多少 Hz ?每个成分所占比例有什么不一样?(提问) 3. 这是 频率稳定信号,还是非平稳信号?(提问) 4. 这个信号是否周期信号,如何确定它的周期?具体周期是多少? (提问) 空口无凭 , 眼见才为实 。以下开始 MATLAB 代码的演示和讨论。 1 )画出这个信号单个周期内的曲线。这过程会涉及到离散采样的问题,可以顺带回顾一下采样定理。特别地,要强调一下采样时间 △t 与采样频率 fs 的关系 (如fs=100Hz,△t=1/fs ) 。 2 )代码演示 DFT 计算(也可直接调用 fft 函数),求幅度,画出第一个图(左上)。解释图的意义,并说明直接计算出现视觉假频的原因。 3 )代码演示 DFT 计算中频谱中心化问题(中上)。 4 )第 3 )步中去掉负频(右 上 ),便于实际信号频谱的解释。这里要留下问题,负频是不是没有意义? 5 )改变频率轴采样间隔,做出与上一排相对应的三个图(下排)。对结果的解释:即采样频率 fs保持 不变的情况下, 频率间隔密集了( △f↓ ),可以改善频谱绘制的 ( 谱线 ) 精细程度,提高视觉分辨率。 最后留下 10-15 分钟,学生 自己动手编写代码 ,分别实现一个方波信号和实际音频信号的离散傅立叶变换( DFT ),并画出相应的频谱。 这堂课,虽仅 3 页 PPT , 配合板书 和 代码演示 。最后,学生的收获是很大的,并为下一节图像的离散傅立叶变换和频域滤波做了很好的铺垫。 相关博文: 十年磨一“课”
个人分类: 教坛论剑|61476 次阅读|77 个评论
培养状元和学霸的几点实用举措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5-8-6 00:20
培养状元和学霸的几点实用举措 蒋继平 2015 年 8 月 5 日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 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高考的状元, 学校中的学霸。 这是可以理解的社会现象。 我生活在美国, 育有一子一女。 他们都是学霸,儿子属于地区状元。 今天利用个人时间, 同时为了满足个别博友的要求, 与大家分享培养状元和学霸的几点实用举措。 保证孩子心身健康。 这点大家都会同意的。 但是, 具体的做法上可能不尽相同。 我们的做法是: 1 。 心理上正面引导。 2 。 生活上细心照料。我给孩子的一贯教导是: 诚实, 善良, 公正和理智八个字。 生活方面, 尽量为他们提供最好的起居条件, 让他们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 做到衣食无忧。 他们在学校的出勤率是最高的, 也就是说,平时很少生病请假。正因为如此, 女儿曾经拿回家学校唯一的全勤奖。 尽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选择好的学区。 因为每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不一样, 所以,选择一个好的学区是很重要的一个举措。 为了孩子能够上好的学校, 我每到一个新的地方, 总是先查找当地学校的相关信息, 然后在好的学区购置房产。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 我在加州的 Woodland 城市就职, 但是, 为了孩子能够上教育质量好的学校, 我在远离公司的大学城, Davis, 买了房子。 这个城市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要比 Woodland 高出许多。 我这样做是要作出个人牺牲的。 首先是上下班要多花许多时间开车, 其次是 Davis 的房价要比 Woodland 高出许多。 尽量住在离学校近一点的地方。 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省很多时间, 既节省孩子的时间, 又省去父母接送的时间。 我在 Davis 买的房子, 就在一所小学和一所初中的旁边。 当时, 儿子在读初中, 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他们上学只要几分钟的步行, 非常方便和安全。当然, 这样的房子价钱一定会高一些。 为孩子准备各种有益的书刊, 让他们多接触正面的知识营养。 让他们进入优等队伍。 在美国, 一些初中和小学有智优班, 也就是优等班, 是把同年级的优等生与一般的学生分开来教的特殊班级。 我的孩子从小学开始, 就在这样的优等班接受教育。 这种班级的老师比较优秀。 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送儿子进幼儿园的大门时, 对他说:“从这里开始, 你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和解决遇到的问题, 因为我不能和你一起进教室帮你。” 我对女儿也是如此要求。 我们几乎从来不帮孩子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这样的话, 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自己解决难题的能力。 言传身教, 开启智力。 在他们上中小学这段时间, 我在家几乎不看任何电视节目, 除了了解一下新闻外, 我把主要精力花在他们的教育上。 不过, 我不是和他们做作业, 而是带着他们玩各种游戏, 重点是智力游戏。 在游戏中启发他们的智力, 教会他们一些基本技巧。我们玩得最多的游戏是加减乘除 24 点速算法。 这个游戏对小孩子的数学基本功很有帮助, 尤其是心算和快速反应能力。 顺便说一下, 一些 团体比赛需要的就是快速反应能力。 我的孩子因为这方面的才能, 经常代表学校参加这样的比赛, 他们经常在当地的电视台上实况播出。 鼓励引导, 不施压力。 我很少给孩子布置课外作业, 有时恰恰相反, 不让他们整天看书做作业, 而是带他们出去玩。 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于及时的鼓励。 对他们遇到的难题, 希望我帮忙的时候, 我不是给他们做具体的回答, 而是启发他们思考的方略。 打牢基础, 开阔视野。 在养成心算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基础上, 我让他们接触各种知识面, 从搭积木, 玩魔方, 拼字, 各种棋类, 牌类, 多种乐器, 到 SAT , ACT, 和 AP 课程的材料准备,我有时陪他们一起玩, 但是, 在所有的状况下, 我都是按照他们的人生进程提前为他们准备好各种材料。 顺便说一下, 我在 一文中说, 家里的东西确实很多, 但是没有提及具体的内容。 这里借此补充一点, 家里几乎有中外各种棋类,牌类和球类, 仅棋类就有十几种。 我们不是学艺术的, 更不在艺术行业谋生, 但是,家中仅小提琴就有四把。 好了, 我不多说了。 我在这里声明一下, 这是我在美国的个人育儿经, 可能不适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不过, 有些东西应该是通用的。 我希望感兴趣的读者在读完这篇博文后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同感或者启发, 那就不枉我的一片苦心了。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3211 次阅读|9 个评论
我领女硕士生们在全国学术会议做报告的经验
热度 36 After50 2013-10-31 19:46
我领女硕士生们在全国学术会议做报告的经验 本 月24~26 日我带了2011 级的四名女硕士生到杭州参加全国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并做报告。会后不少会议代表对我的学生报告给予表扬,其中一位参会的女士直率地对我说,“我虽然是女性,但我不愿意招聘女生,不过吴老师的指导的女生我们会要的”。这句话让我感到喜忧参半。不管怎么样,我很感谢这位女士,她既表扬了我和我的学生,又道出了现在社会的一个现实,也促使我写这篇博文。其实,我们这个社会就业存在对女生的歧视是勿容置疑的。我这次带她们参加学术会议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他们展示自己和提高自信心,顺便的话也许可以找份工作。 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并做报告,这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一项研究需要做的末端环节。其实,一个研究人员能否做精彩的学术报告,可以反映很多方面的能力。 首先,报告的内容具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比较能够博得大多数听众的兴趣。其次是报告需要精心准备,最重要的是将研究内容凝炼和制作成内容达意、适宜讲解、逻辑性强、界面清晰精美、能够吸引听众眼球和满足他们心理需要的PPT 。第三是现场演讲,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在规定的时间内充分地表达拟报告的内容。 如果作为一位经常参加学术会议的有经验教师,这些都不是问题;但作为一名没有做过学术报告的研究生,特别是女硕士生,如果没有指导教师的指导和把关,那可万万使不得。如果报告失败了,听众会怪罪会议组织者怎么安排这种层次的报告人上台;作为专家学者的听众来听研究生做报告本来就受委屈了,而如果研究生的报告又是一团糟,那就是浪费听众的时间了;如果做报告的研究生被轰下台,也会受到一次很大的打击。如果是会议组织者、听众和做报告的研究生都受到伤害,那指导老师是要承当主要责任的。故此,我是怀着坎坎不安的心情带上她们去参加这次全国学术会议和要求她们参会做报告的。当然,在此之前也做了一定的准备。下面是我对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的一些体会: 第一,研究生能够拿到会议做报告的内容是木已成舟了,已经做的研究不可能更改或另做,而这些已经取得的成果是否符合拟参加学术会议的主题和能否引起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代表的关注,这个是需要指导教师给予预先判断和把握的,能上才上,不能勉强。 第二,指导教师对研究生能够上台做报告的能力要有一个初步的判断,估计研究生报告成功有八分把握才行,否则还是让研究生在其他场合练习,因为一个人的演讲胆量和基本能力不是几天能够培养成的。 第三、研究生确定了报告题目和参加会议之后,首先是制作报告演示稿PPT ,这时指导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制作的PPT 提出要求和进行审查,包括:PPT 的制作格式、内容是否达意、是否能够按会议规定时间内讲完、是否清晰美观;哪些内容重点讲、哪些内容以展示为主、哪些内容作为拓展、该不该做动画、等等。 第四、距离参加会议的前两天,指导教师还需要要求研究生自己做演讲练习,最好是要学生们当面试讲。教师要把演讲的基本套路:如开场问候、导题、正文、图解、结束、问答等环节告知研究生,还有就是服装、肢体语言、眼睛手势、语气语调等运用等。上台演讲即使对很有经验的老师也是有些紧张的,对于没有上过大型学术场面的硕士生,心理紧张是很正常的事。这时,如果做过充分的演讲演练,只要用流畅的语言背诵下来,也是很好的。 第五、报告前夕,指导教师要给研究生精神上给予鼓励,传授自己的经验和给他们信心。比如,上台前紧张情绪的控制,可用深呼吸减缓;先站在台前几秒钟环顾听众,稳定一下情绪;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如何应对等。其实,如果研究生的报告能够博得会议听众的赞赏,那对他们肯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来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第六、指导老师要亲临现场当听众。其实,指导教师就像教练一样,运动员上场比赛有教练在身边会使他们感到更加安全有助和自信。指导老师听完学生的报告后,最好还要给学生适当点评,特别是表扬和鼓励。 最后,我觉得指导老师还要以身作则上台做报告示范。其实,研究生都是很聪明的,只要现场观看会议开场的主题报告程序和演讲人的报告过程,他们已经领略了很多做报告的要点。 我期望着我们的学术报告会,不要把报告人分为三六九等,不要有太多的职务、职称、年龄、大牛、小牛、大腕、小腕等等之分。其实大家已经厌倦了每次学术会议都要找几位领导“八股一通”,再找几个院士或牛人什么的做几个“西格玛报告”。(哈哈,附注一下:“西格玛报告”可能是我的创新说法,我表达的意思是这类报告人把课题组过去做的几十个项目的成果累积起来展示,貌似报告分量很重,其实是重复和堆积。)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16720 次阅读|42 个评论
[转载]《昆虫学者论坛》发刊
zhuchaodong 2013-10-19 14:18
转载自: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昆虫学者论坛》编委会 各位昆虫学工作者: 为给昆虫学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昆虫学者提供一个表达思考和观点,及时分享昆虫学研究进展、开展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的长效平台,中国昆虫学会第九届青年工作委员会经多次讨论,发起了创立了学会内部学术交流刊物《昆虫学者论坛》,初定为季刊。 经过紧张的准备,我们很高兴第一期能在 2013 昆虫学会年会在贵阳举办之际(2013年10月16-17日)跟大家见面(附件 PDF: 《昆虫学者论坛》第一期-201310.pdf )。有关《昆虫学者论坛》的宗旨和主要内容版块,请参见“发刊词”(p2)。 非常感谢康乐理事长(院士)、尹文英研究员(院士)以及所有供稿同行的支持和鼓励!正是他们的支持才使得第一期能顺利问世。 《昆虫学者论坛》是大家的论坛,它的发展离不开所有昆虫学会会员和昆虫学同行的支持。编委会欢迎大家踊跃供稿,并恳请不吝告诉我们对《昆虫学者论坛》的建议和想法(朱朝东, zhucd@ioz.ac.cn ;黄晓磊, huangxl@ioz.ac.cn ; 张峰, xtmtd.zf@gmail.com )。如果您来参加贵阳的年会,也可以在会上当面告诉我们您的建议。敬请大家将第一期 PDF 和您身边的昆虫学同行和爱好者分享。 《昆虫学者论坛》编委会 2013 年 10 月 15 日
个人分类: 学会工作|2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联想学院实训班四期第三模块之二——知识产权运营经验分享
hkhyper 2010-11-16 18:07
文 胡坤 鸟瞰了国内外知识产权管理的总体情况之后,联想学院实训班四期第三模块的培训过渡到深入分析中科院的知识产权运营和管理情况。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副院长、智能所所长梅涛研究员、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哈成勇研究员和大连化物所科技处杜伟博士担任了本模块下半部分的授课老师。 课程四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院地合作 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副院长、智能所所长梅涛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合肥物质研究院的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以及研究院近年取得的科研进展。作为新成立的科研机构,合肥物质研究院既承担国家科技任务,又肩负中科院地方分院的职能,负责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梅涛研究院结合国家和中科院十二五规划,针对安徽和河南省的产业需求状况,详细介绍了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院地合作情况,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等原因,安徽和河南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还不能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较,但是增长势头较快,发展前景较好。 介绍了院地合作情况和组织机构建设情况之后,梅涛副院长谈到了在科学院从事院地合作工作面临的问题:当前的成果转化成功率仍然很低,成果转移数量也较少,产业规模小,社会影响力低,没有形成稳定的投资回报,与政府、社会和职工的期望值差距较大,经济拉动效应不明显,对成果转化的必要性和规律性认识还有待提高。 课上,梅涛副院长和学员们分享了参加中科院赴美科技成果转化培训班的体会:①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门学问,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②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设立小企业研发基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③大学与国家实验室的成果转化均存在转化率低的情况,主要因为教授们的积极性不高;④中小企业是技术转移主要对象,但是这些企业的生命周期较短;⑤科技人员担任CEO的成功率较低,应当找最合适的人干科研人员不擅长的事;⑥资本的本质是追求投资回报,风险面前风投会望风而逃,天使会变成恶魔。 梅涛副院长最后指出科研人员要转变观念,不能仅仅把承担项目作为谋生的手段,把出成果作为个人晋职的敲门砖,把搞研究作为自娱自乐的个人兴趣;要充分认识科技成果转化的艰巨性和专业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技术转移人员要有坚定的信心:明确定位,制定目标,锲而不舍! 课程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管理与运营 经过60年积累和发展,中科院积累了大量自主知识产权,如何充分发掘这些知识产权的价值,是中科院加速技术转移,促进成果转化面临的一个重要方面。 哈老师曾担任中科院广州化学所所长、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中科院系统内工作多年,既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又作为一名科研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哈老师对中科院知识产权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哈老师先全面阐释了中国科学院的知识产权战略与理念,然后介绍了中科院院、所两级知识产权组织机构和传统的管理模式,并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传统模式缺乏知识产权的战略规划、缺乏保护意识,每个研究所独立运行存在整体性不强,无法实现合理价值的情况进行了举例说明,提出从管理走向运营是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人员的必然选择,并且要在运营中突破创新。 课程中,哈老师提出了知识产权与资本、管理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和知识产权运营中的问题,包括:政策与资源问题;国有资产处置问题;技术发明人持有股权的障碍问题;中科院、国科控股与产权持有者(研究所)的关系分析,利益需求及调配问题;知识产权运营的主要资源来源问题等。由于知识产权涉及很多法律问题,其中,还专门讲解了知识产权运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等问题。 以计算所、理化所、广州化学所等几个代表性单位为案例,哈老师介绍了这些研究所的有益经验,用大部分时间和学员们分析了知识产权运营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讲授了宝贵的经验:①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只有更好,没有最好;②专利簇保护比单个专利保护好;③专利簇的价格总是比单个专利高;④总是有办法打破知识产权垄断,但是需要创新思维、技巧、耐心、恒心和专注。 对于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哈老师给出了这样的解决方案:①研究所要有专门的机构管理与企业的合作,掌握市场动态,了解行业内企业的大致概况,了解行业内技术的发展趋势,知道本研究所能够做什么,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②从事成果转移工作的人员要求有要有一定的素质;一定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一定的经验积累;一定的技术背景;要有认真负责、办事踏实的工作作风;要有人缘和亲和力。 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科学院唯一从事知识产权商业运营的公司,致力于整合中国科学院的优势科技资源,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等相关知识产权运营工作,肩负着如此的重任,哈老师在中科院知识产权运营的道路上正在书写着自己的篇章。 课程六大连化物所的知识产权管理及其运营与转化 大连化物所的知识产权工作在全院具有示范作用,大连化物所知识产权办公室的杜伟博士向学员们详细介绍了大连化物所知识产权运营和管理的宝贵经验。 杜伟博士首先介绍了大连化物所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机构,知识产权运营工作在研究所科研活动绩效考核体系支持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跟很多中科院的老研究所一样,大连化物所也存在一些妨碍知识产权工作的历史问题,但是大连化物所积极转变管理模式和建所理念,将知识产权贯穿到了科技创新活动价值链的全过程,从单纯的保护模式向过程介入的服务模式转变。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思路从传统的成果管理向全过程管理转变;从提高知识产权数量向提高知识产权质量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产权保护向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结合。成立大连化物所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组成的知识产权工作路线图,通过电子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技术手段,结合全员培训体系,提高了全所的知识产权认识和水平。 大连化物所通过商业价值抽取、技术方案求证、合同保护权益和知识产权组合四个环节从事知识产权的运营。按照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转移路线图实现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增值。 虽然中科院各研究所的情况不尽相同,各学科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知识产权运营是各个研究所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大力投入的工作之一,杜伟博士结合大连化物所的知识产权运营经验,从制度和政策,到管理和运营,给学员们提供了很多可操作的宝贵经验。 课程七参访科大讯飞 连续四天的集中授课之后,实训班四期学员参访了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 安徽 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科大控股在中国科大人机语音通信实验室的语音项目基础上孵化、培育起来的。历经10年发展,科大讯飞已成为一家专业从事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研究、软件及芯片产品开发、语音信息服务及电子政务系统集成的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是我国众多软件企业中为数极少掌握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之一,其智能语音核心技术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平。2008年,科大讯飞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参观过程中,科大讯飞副总裁徐景明先生为学员们介绍了中科大与企业产学研紧密合作,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 2000年以前中文语音产业几乎全部掌握在国外IT巨头手中,微软、IBM、Intel、摩托罗拉、东芝、松下都在中国专门成立了语音研究基地,中文语音产业形势非常危急。科大讯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应对国外巨头企业的激烈竞争,就必须率先取得中文语音技术的实质性突破,2000年完成第一轮融资后,科大讯飞与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声学所、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这3个在语音领域有着丰富技术积累的著名机构展开合作,成立了国内语音技术联合实验室。近年来,科大讯飞持续加强产学研合作步伐,2009年3月科大讯飞与国家语委、新疆大学等单位共建实验室。通过创新的产学研机制与合理的分工协作,大大加快了中国语音产业技术进步和市场应用步伐,国内语音核心技术资源在源头得到整合,中国民族语音产业得到飞跃式的发展,科大讯飞也因此确立了语音产业龙头企业地位。 此外,科大讯飞在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依靠的正是创新。一方面在语音技术方面持续保持国际领先,同时深入调研消费者需求,利用全新的技术创造出新的市场和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新的市场,发掘出更多的市场蓝海。 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介绍,学员们感到科大讯飞的成功首先在于对核心技术的把握和持续创新的能力,高科技企业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保持领先,必须不断深入市场、了解市场,准确预测市场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核心技术创新,满足甚至创造消费者实际需求。科大讯飞目前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助力,在技术、产品、市场及资本运作等各方面均取了更好更快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员们不禁感叹,中科院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采取灵活的体制机制,争取能够不断涌现出像科大讯飞这样的优秀高科技企业。 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战略和理念与中科院新时期的定位是密不可分的,中科院从章程中规定了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坚持与社会生产要素相结合,促进成果转化和规模产业化,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本模块的培训围绕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营,时间虽然有限,但是高水平的授课仍然让学员们收获颇丰,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19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
xuehy 2010-6-1 09:19
为什么有人著作等身,有人憋不出paper?新手上路,在浩如烟海的研究题目中,如何选择?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又一个星期五讲座中,在语音和模式识别领域耕耘了25载的霍强老师就实习生们关心的以上问题,基于自己多年从事研究和教育工作的经验,进行了颇有裨益的分享。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霍老师向实习生们讲述的治学经验和心路历程吧。 如何发Paper ?研究的四种类型和三个衡量标准 问题一: 同样是做学术,为什么有的人发了很多paper,有些人一篇也没有呢? 霍强: 其实paper这个概念,我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变化。年轻的时候,我没有写paper这个概念,只是埋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和研究;后来读博士的时候发现许多老师有发paper升职的压力,我也就有了这个概念;再后来发现 只 关注发paper是错误的,而是应该关注研究本身,于是到现在又没有了paper的概念。Paper只是研究的副产品,做研究有更加重要的目的。 基于研究的目的和实用性,我把研究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 波尔 型,波尔创立量子力学,纯粹源于自己的热爱,这类研究是好奇心驱动的研究,而这种研究的衡量标准是是否发明了新知识。 第二类是 巴斯德 型,巴斯德希望研究如何预防传染病,他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病因在于细菌的理论,他的研究既产生了新知识,又由此开启了疾病防疫的新纪元,直接造福人类。 第三类是爱迪生型,他的研究并不过多关注原理,目的是实用性,而不是发明新知识。 最后一类是学术垃圾,既没有实用性,又没有产生新知识,研究者也未必有兴趣。很不幸,这类研究有可能会发很多paper,只要你掌握了所谓的游戏规则!等我想清楚了这个道理,就坚决不做这种类型的研究!即使发了paper,也不够环保,产生了一堆废纸,都是学术垃圾。 因此,我们在做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问自己:自己想做哪种类型的研究,比如我就告诉自己要做巴斯德型的研究。 在选定了研究类型之后,要选择研究题目,有三个关键问题:激情(Passion)、卓越(Excellence/Greatness)和影响(Impact)。激情是一种内心发痒的感觉,如果不去做,内心总会蠢蠢欲动。但是,让人有激情的事可能很多,我们还要思考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达到,自己在此领域能否做到最好,要学会衡量自己的位置。而影响则因人而异,对于教授来说,就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对于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大小;对于受雇于企业的研究人员,除了以上考虑之外,研究成果对产品和业务的贡献也可以作为一种内部影响力的指标。总而言之,做事需要有衡量标准。 在考虑清楚四个类型、三个要素之后,如果能够持续不断地勤奋工作,发paper不是问题。设想一下,你的研究又有用、又发明新知识、又是行内最好的,而且很有影响力,岂有发不出去的道理? 有机会满怀激情地做自己喜欢的研究是一件很享受,也很奢侈的事情。 问题二: 有些paper的逻辑很正确,但却是基于非常不实际的假设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 霍强: 我在香港大学任教时,曾负责计算机系本科课程设计和管理工作。科学与工程学的区别和关系,是我对每届学生入校必讲的一课: 优秀的工程学家,首先要成为优秀的科学家。某些科学可以闭门造车,在特定的系统框架下,逻辑自洽,经科学推理,可以生产新知识。工程学家则需要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逻辑之外,还需要考虑模型假设与实际是否契合。例如造桥,如果只设计抗8级台风,遇到8.1级的台风,桥就垮了,这样就会问题层出,所以必须按照实际情况考虑设计方案。科学的目的是理解事物的本质,而工程则需要既了解实际情况,又发明前所未有的东西。可见,如果要成为优秀的工程学家,既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又要对于实际问题的深刻洞察。回想当初,在中科大求学的5年,非常幸运,当时的本科教育非常扎实,我们必须学习很多基础课程,鼓励学生很早进实验室参与实际科研项目,正所谓理实交融,为从事工程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新手上路,学术导航你和你的研究 问题三: 我想做真正有用的东西,但是前人有很多争论不休的问题,觉得很难入手,应该怎么办? 霍强: 其实伟大的人就是把前人的困惑都理顺了,这就是做贡献最好的时机。 问题四: 研究方向公认遇到瓶颈怎么办? 霍强: 首先,公认的瓶颈其实不一定是真正的瓶颈,研究领域的进展总是有高潮有低潮,要有耐心去钻研。其次,要知道你的领域重要的问题是哪些,然后看你是否在试图解决那些问题。如果没有,要问自己为什么。只要大方向是正确的,剩下的就是要鼓起勇气,不断努力。 问题五: 科研新手上路,您有什么建议吗? 霍强 :大部分学生进校时,我都要先洗脑(如问题1回答),帮他们想清楚想做什么样的研究。然后给他们足够的耐心和鼓励,直到他们能够有独立的思考,独立地做研究。我在读博士期间,也曾经压力太大睡不着,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紧张,其实,现在在讲台上的人,在他求学和工作中也遇到过很多的困难,所谓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另外,要学会 最大化地利用你的环境 。比如我在香港大学求学和教书的时候,图书馆每周三会有新书上架,那些书上架前会陈列于图书馆大厅的一个角落,于是我周三早上尽量做到第一个去看新书,仅用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我就能大致浏览所有学科的上架新书,第一时间把有用的新书借出来好好阅读。如此坚持十几年,收获颇丰。后来我把这个诀窍告诉了我的学生,有些同学仿效之,结果是我偶尔也不能第一时间借到我想借的新书了。 问题六: 在您要求我们必读的你和你的研究( You Your Research )这篇讲座里说的,那些一流的研究者,他们总是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足够幸运。首先,因为有自信做了第一个工作,所以之后的工作才越做越精彩;其次在压力下工作,才能做出好工作;再者,由于别人的期待,我们才能做出漂亮的工作。我想知道您研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自信是从哪里来的? 霍强 :实际上,困难非常之多,十件事情里也就一件两件还算过得去,很多我自己不满意的研究结果没有发表,所以大家也不知道。关于自信,我其实比较幸运,从小到大上学期间一直是第一名,所以自信自然而然就有。但是,其实第二名、第一名日后也许差别并不大,关键还是看个人的追求,成就的大小取决于自我驱动有多强烈。回到上面提到的讲座,图灵奖获得者 Richard Hamming 的你和你的研究( You Your Research ),是我要求我的学生必读的文献,这里分享了他对一些伟大的人物身上的共性的思考,思考他们何以伟大。在智商相当的情况下,为什么有些人成就斐然,而有些人碌碌无为?道理很简单,但是要亲身践行,却非常有难度,我自己也经常重温这个讲座,受益良多。在这里,Hamming举了个例子,Hamming在贝尔实验室的时候,惊讶于比他年纪略轻的John Turkey如此天才,于是冲进当时部门主管Bode的办公室去问: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如何可以像John Turkey一样知识渊博?,结果Bode 说:像他一样多年辛勤工作。知识积累相当于银行存款,有复利可收,越积累越多。我每天都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有没有长进,如果没有就睡不着。结果是如果保证每天有长进,十年以后知识不渊博也难。 在此提醒同学们,如果把研究作为事业,确实是要非常小心,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够全身心投入。研究之妙,在于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那种满足感不可言喻,其它的都是身外之物,这种感觉本身已经足矣。其次,要有赤子之心,比如问自己当天是否进步的睡前问题。同时还要有IQ+EQ+阿Q的精神,在失败与困难面前保持乐观,还要有个好心态,让世俗的功利都不能打扰你。 -------------------------------------------------------------------------------------------------------------------------------------------- 霍强博士简介: 霍强博士于 2007 年 8 月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任语音组主任研究员。此前在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教近十年。他于 1995-1997 年期间在日本京都国际先端通信技术研究所( ATR )从事语音识别研究并参与了世界上首个口语机器自动翻译项目。过去 20 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研究,为语音识别、手写识别、光学字符识别、基于生物特征的用户识别、语音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的硬件设计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文章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edc7a0100jl5l.html?retcode=0
个人分类: 科研内外|1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