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海纳百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悼念刘光鼎院士
smallgrass 2018-8-10 22:54
前几天通过微信看到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刘光鼎先生于8月7日逝世,当时不由一惊,原以为刘先生一直身体很好,没想到还是从此与世长辞。 我共见过刘先生三次,分别是2002年两次,2004年一次。 第一次是在2002年,刘先生应邀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系做地球物理勘探进展报告,会议室挤满了人,刘先生不但专业讲得非常精彩,而且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使我非常的敬佩;第二天,刘先生又应邀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区的教三楼阶梯大教室给全校师生做报告,因为头天听得没过足瘾,我又去参加了一次,同样大教室里人满为患,报告开始前和报告结束后,有很多大学生都拿着本子找刘先生签名,刘先生就是学术明星,我也为地大学子们崇敬刘先生而高兴。第三次是在2004年全国油气化探学术会议上,刘先生作为应邀的唯一一位院士莅临大会,并就油气化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发表了实事求是的看法,他鼓励在油气勘探中多学科、多技术联合,即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结合,百家争鸣,这让我看到了一位科学家的海纳百川胸怀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要知道,在油气勘探界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这样的现象,石油地质专家说地球物理只注重圈闭,地球物理专家说石油地质解释常于推测,石油地质专家又说地球化学勘探多解性强,有点文人相轻。其实任何一门学科和技术都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局限性,多学科、多技术联合攻关,才能扬长补短,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在油气化探学术会议休息期间,有很多学者都怀着仰慕的心情单独与刘先生合影留念,刘先生没有一点架子,和蔼地与大家合影,我也有幸与刘先生进行了合影。我觉得这种学术界的“追星”是正能量的,值得弘扬。 一代宗师,吾辈楷模,先生千古。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3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有一种美叫高山流水, 海纳百川
Fangjinqin 2016-11-6 17:15
有一种美叫高山流水 , 海纳百川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IyMzIyMA==mid=2651981634idx=3sn=04ed0ce85a5c9c8769530f9ff9a4e7fb#wechat_redirect
个人分类: 风景名胜|1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记李广信老师
热度 1 supdesign 2013-11-17 14:14
朝花夕拾,原文在 2008-02-02 发于新浪博客,特转载到本网站 2007.11.1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在重庆召开了第十届岩土工程大会,这恰好又是50年大庆,空前隆重,参会代表多达600余人,岩土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这里见到了多位自己的老师和同学,相谈甚欢。多位老师已是中国岩土界大家,大会特邀报告人中四位是我的老师,其中李广信、郑颖人、陈祖煜老师更是黄文熙讲座撰稿人。多年来,深受老师的言传身教,今天部分老师已经退居二线了,特写此系列文章以记录下他们的风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记李广信老师 写完文章之后,突然想起了林则徐的名联,李老师在我脑海中最深就是他的谦和与有容,特以此为题。 第一次去李老师家中是在2000年下半年,老师住在清华西南家属区。约定之后,晚上到了老师家,家里有一套精美的茶具,深褐色,老师沏茶,茶香四溢。在满室茶香中,老师给我这后学之辈讲道,谈话中老师始终带着谦和的笑容。 上《高等土力学》,老师是主讲老师,也是该课程的组织者,老师成名于土的“本构关系 ”研究,却不沉迷于理论分析,课总是结合实际,讲的浅显易懂。对于饱和土中,气体体积为零,怎么会有气压力?我曾经不得其解,老师一句话:“气溶解于水中,一壶水沸腾后就会有气体溢出。”使我茅塞顿开。 我们是小班,有王昆泰、张其光、童朝霞等人,在清华水利系系馆东侧河上有一个小混凝土坝,坝上有一个土工实验室,尤其是晚上,颇为清净,我们经常在那里上课,老师和同学都比较熟悉。时有其他学校的学生来旁听,李老师从没有厌烦或者拒绝过。那时,我一位朋友是中科院的博士,就经常赶来旁听。 学期中间,原定沈珠江院士给我们做报告,后来沈老师身体不适,改由李老师主讲,报告主题是土压力。报告讲的非常精彩,对理论不吻合实际的原因分析的入木三分。我们在下面听的是眉飞色舞。李老师也没想到,就是他这一次讲座,影响了我多年,研究生课题我选择了非饱和土土压力,这次去重庆,我在分会场做的报告也是关于土压力的,一眨眼就从事该方向就八年了。 期末考试时,李老师监考,我答的比较顺利,第一个交了试卷,李老师当场浏览了一遍,鼓励说还可以,后来正式成绩约是93分,在班里算是比较高的。老师这次极大的激励了我,那是我第一次在清华做了第一次的事情。 会议闲暇,我去看望老师,老师又给我上了精彩一课,结合工程实例,把基坑支护工程事故分析的淋漓尽致。 前几年我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老师亲笔写了推荐信;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办“中国优化设计网站”,老师给我们题了字;老师又特地写了篇《岩土工程与优化 》,“小姚:上次写了几句话,似乎没有说明白,所以写了一篇简单的文章,希望能够发表。同时也欢迎不同意见。李广信”…… 师恩难忘!!! 祝福 老师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李广信,男,1941年10月生。1960年入清华大学水利系本科学习,1966年毕业。后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工作,曾任水利局副局长。1981年和1985年分别获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生、全国优秀中青年土木工作者、国家教委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授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3-1998年任土力学教研组主任。先后在1993年赴美国 科罗拉多大学 、1998年赴 新加坡国立大学 作高级访问学者。培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各10余名。现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系列课组长;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水力发电学会理事,土工合成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深基础协会理事;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常务理事;IG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低平地学会理事(Lowland Technology);《岩土工程学报》、《工业建筑》、《地基处理》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土的本构关系,高土石坝筑坝材料,基础工程,土工合成材料等。已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多年来从事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参编教材5部。《土的本构关系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土质防渗体高土石坝研究》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多次获得市部级科研奖励。作为课程负责人,《高等土力学》教学获得2002年清华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作为主要编者,《基础工程》获得2001年优秀教材二等奖;1995年获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也获得1999年度和2000年度的“良师益友”奖励。目前负责主要纵向科研项目: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洪水特性及减灾方法研究”,第三课题(50099620),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土石减载和加载下的屈服”(50279014)等项目。
个人分类: 07-教育|657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转】解读美国科研之路 海纳百川广聚英才
ispring 2013-3-6 21:54
解读美国科研之路 海纳百川广聚英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内容摘要: 二战以后,美国的科学研究领域引进了很多外国人才,这对科研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的科研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得益于它优越的科研机制和环境,我认为其中有三点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二战以后,美国的科学研究领域引进了很多外国人才,这对科研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美国的科研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得益于它优越的科研机制和环境,我认为其中有三点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第一,利于创新的独立的科研体系。学术领域有很多的未知数,需要创新的思想和人才。比如在哈佛大学,一个助理教授就可以独立带一个组进行研究,而不需要跟着大教授的思路亦步亦趋。这样不仅更容易激发年轻人独立创新的能力,也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第二,科研资助体系具有包容精神,不急功近利。只要你对某个科学问题有兴趣,就可以去尝试研究。申请基金资助的时候,不会问你这项研究到底能不能治癌、能不能治感冒、能不能治艾滋病等这些问题。只要你能说明要做的东西很有趣,哪怕你什么都还没做出来,也有机会得到资助。它不要求把某项科研马上联系到一个具体的应用上,不急功近利,这样的科研资助体系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尤其能促进基础领域研究。此外,美国的科研基金还会给年轻研究者更多的鼓励,鼓励他们大胆开展创新性科研。   第三,海纳百川,广泛吸引世界各地人才。在美国,你可以看到在实验室里有很多科学家都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外国人在美国生活,一般不会受到歧视。   但是近两年,由于经济的不景气,美国对于科研的资助也渐渐不如原来那样灵活了。比如当前,生物学方面的科研资助更倾向于支持那些能解决某种具体医学问题的研究,提交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课题申请往往需要与某个具体的疾病直接联系起来。我认为这样的做法缺乏长远目光,会使美国的科研走下坡路。   除此之外,美国在吸引人才方面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恐怖分子”的标签会贴在某个国家或民族上,而且美国国内还会经常讨论限制移民等问题。这会不禁使人疑惑:美国现在到底是不是还欢迎外国人,我们还去不去美国?   近年来我回中国,看到中国在科研方面却做得越来越好了。比如在国内几个较好的大学也采用了终身教授预备制(Tenure Track),工作做得好就直接晋升,做不好就会被淘汰,这样就可以鼓励和鞭策年轻研究者发挥创造力,做出顶级的科研成果。此外,中国对科研基金的投入也大幅增长,很多科学家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做研究。   在吸引人才方面,中国需要学习美国海纳百川的气度,不仅要吸引海外华人,也要吸引其它各国人才。海外尖端人才是中国21世纪科技腾飞的人才宝库,发挥这批人才的优势为中国建设服务,在当前有特殊的意义。充分利用他们多年积累起来的个人才干及在海外的庞大联系网络,将有效地拉近中国与国外的差距。不过随之而来,更需要我们关注这些科学家来之后如何安排、解决好他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种具体问题。这些都需要国家出台有力、具体的政策,让他们来到中国就像回到家一样。   最后,我想说,我国科技人才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去年我访问了中国几所顶尖大学,跟国内年轻教授进行了座谈,觉得跟美国优秀年轻教授比起来水平基本一样。也就是说我国的精英科技人才和美国相比,已经基本没有多大差别了,区别仅在于中国的基数还较小。   (作者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
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啥口音
热度 2 sheep021 2012-11-12 13:47
一次乘火车,跟对面一个老头聊天,他说他回北京去,俺说俺去北京。他突然一机灵,说:你不是上海口音啊? 我一下子被他问愣住了,自己在上海生活了十几年,还没学会说上海话,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单位同事,及周围的朋友,基本上都是用普通话交流的,包括上海本地的人,也主要说上海话。平时也没多想,被他这么一问,还真不知道上海口音是啥口音? 在上海,地铁上,公交车上,乃至商场里,谁还能听到上海话的语音提示?上海本地的电视频道上,也只有极个别的节目才是上海话。 上海,早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海纳百川,融汇中西,生活在上海地区的2000多万人中,祖宗三代都是本地的人估计少之又少。若以三代而论,谁还敢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在上海,每个郊区都有自己的方言,如果没有特殊训练,大家相互也听不懂,所谓的上海话,大概是中心城区那200多平方公里范围以前的方言——如今,这里基本上是普通话和外语的天下了。以至于有人说,在上海,内环以内说外语,内外环间说普通话,只有外环以外是说上海话,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大的趋势没错。2000年前后,上海还在大力提倡说普通话,今年,2011年,却又发现上海话竟然面临灭顶之灾,于是,又开始在小学里面“普及”上海话教育了,可能还会考虑在一些公交车上增加上海话的语音提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短短时间年,随着上海在国内、国际地位的迅速攀升,上海话正一路飞逝而去。 上海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上海话也越来越边缘化。很难想象,再过十年,上海会是啥口音?! 一百年之后呢? 语音(语言)的流变是非常快的,据说莎士比亚的原著,目前只有少数专家能看懂,因为英文是语音文字。而中文是象形文字,现在的人看2000年前的古诗,应该没多大障碍。这就是中文的魅力。 随感一句: 北京人,上海人,河南人,四川人,个个都是中国人 中国话,美国话,印度话,巴西话,句句都是地球话 横批:一球之和(不是一丘之貉) 因此,如果谁有地域偏见,说明他眼光的高度不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5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上善若水】
mw520kx 2012-11-7 11:37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造福万物而不争名利。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乎,人生尤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学水之善,上善若水 。
2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己的研究方法和一些认知
热度 3 yanghualei 2012-5-12 19:15
昨天和一同学聊天,其通过看我的论文,窥见了我的研究方法,然后给我很多有益的建议,越来越感觉,做学问一定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这样你才会成长,不断的前进,不能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不断的吸取别人有益的东西,吸取各个学科中有益的东西。而自己的思维方式,所有自己的做的东西,都是按照以下几个手法来做的,第一 认为自然和社会同构 ,认为自然界的法则放大到了社会尺度上了,故可以应用自然科学的范式研究社会,当然这种研究方法有效性只在自然和社会同构处发挥作用,其的失效在涌现现象上;第二我 一般建模的最初灵感参照一个物理上的模型,最终把经济学问题嵌入一个物理模型中加以研究 ,遇见一个经济问题,首先想其可以很那个物理模型对应,最终把其转化为一个物理问题加以解决,这样在解决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依赖于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但是为了避免第一种研究的缺乏,就是无法处理涌现,那一般自己就把这个物理模型当做最初的参照,逐渐添入社会中的成分,改进最终的物理模型,使得其更适合社会现实; 第三种就是带着数学法则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寻找与数学法则相吻合的社会经济现象,因为我们认为认识最终的目的,就是发现事物中的规律,而数学法则就是规律的代名词,只是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那一种现象符合这种数学法则,最终这样也可以规律和法则同一起来。 在大学期间自己最喜欢的研究方法,就是定量, 认为任何对象都应该回答量的问题,如果不能回答,只能说明缺乏合适的数学工具 ;下一个类比,我总是在研究问题中,喜欢看研究的那问题和以前的或者其他领域的那个问题相似,然后类比其他领域或者以前某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把问题加以解决,这种类比实际上是寻找参照的思想,因为没有单位和参照,让我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类比可以让我们在看不到方向时,研究继续有效的前进 ;下一个就是分解的思维,我总是喜欢把一个问题一个对象,拆来拆去,可能这是从数学上学到的思维方式,而拆的方式就是加减乘除,复合以及逆,这样可以把一个复杂问题尽量的变为简单;下一个就是同一的思维方式, 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是解释任何一种现象,只是解释的程度不同而已 ,我们只是选择解决最好的理论。同时自己喜欢对方法论和形式逻辑的关注,比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求同求异、共变法、分类类比结构,抽象化、理想化、数学化、科学概念、科学猜想、科学理论等,什么黑箱子法,想想过去,自己用心去发展自己,而如今就逐渐遗忘了这些,剩下的更多是如何观察世界,如何写论文,就像昨天遇见一个微分方程,以前就是小菜一碟,而如今就不知如何下手, 成长有时候,让我们学会无所谓,让我们学会了遗忘,学会了复杂,而失去了那些最基本,最简单,而且最重要的品质 。 有时候看文献时候,我们仅仅看到文章提出了什么观点,而不是关注其如何提出这样的观点,如何形成这个观点的 ,好像每个学者都有一套自己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这是以后自己将注意的,一定慢慢的形成有一套自己的科学的适合自己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将来将没有学科的差别,差别的就仅仅是研究方法。 感觉研究和理论建构就是任给一命题,寻找命题成立或者不成立的条件,或者在一定的命题下,会有什么样的结论发生。这也是 我一直认为一个理论首先应该符合逻辑,故我一直认为一个理论就像一个艺术品,一首诗歌,首先不是其能创造多少物质,而是其能带来多少精神上的享受 ,即具有审美价值,符合审美的标准,而现实很多时候是不美的。我喜欢理论的抽象美,普适美,以及符号美,但是更喜欢的其的逻辑美。 研究从极限情况开始,这是近代数学告诉我们的结论 。当变量无限趋近某个数值会是怎么样,当某个量无限趋近于无穷会什么,在这些无限、极端、特殊、无限、无限大、无限小处寻找研究的出发点,然后在逐渐趋于正常,新制度经济学从科斯的交易成本趋于零开始构建,爱因斯坦的理论从速度接近最快的光速开始构建等等。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3818 次阅读|7 个评论
谦虚使人进步
yangyongtian 2012-4-1 14:29
满招损,谦受益, 海纳百川逾万里。 集腋成裘不俗套, 与时俱进成大器。
个人分类: 感怀|1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年,在纽约过春节
热度 6 sqdai 2012-1-24 09:38
岁月倏忽,转眼就是壬辰年春节。我不禁想起了2 1 年前在纽约度过的那个春节。 那时,我在纽约大学 Courant 数学科学研究所访问,租住在美国房东 John Linda 家里。男主人是一位商业律师,女主人是一位摄影艺术家,年龄与我相仿。 1991 年春节来临时,我与他们相识不久,却已熟稔,经常在一起聊天。 一月份,国内有一个艺术家代表团来访。我国驻纽约领事馆给我们这些访问学者分发入场券,我特意多要了两张,邀我的房东夫妇同往。演出在除夕进行,地点是市政厅礼堂。那年纽约特别冷,我们在春寒料峭之中,衣冠楚楚地到了剧场,代表团以东方艺术团为班底,王昆、成方圆等著名艺术家放声高歌,东方异域风情的歌舞美不胜收。 Linda 曾在北京和台北访问,是个“中国通”,对这些节目很有鉴赏能力,看到得意处与大家一起大声喝彩。那个晚上过得很开心。归途上, Linda 对我说:“ David ,我明天要给你一个惊喜!” 翌日, Linda “抓”我的“差”,陪她去唐人街采购。到了一家大商铺前, Linda 让我坐在车里为她“看车”,没多久,她就拎着大包小包出来了,各类食品、调味品一应俱全。回到住处,她就忙开了,我就充当她的下手。没过多久,屋里就飘起红烧牛肉的芳香,令人垂涎欲滴。 Linda 还动手做了不少下酒菜:香肠、龙虾片、色拉、清煮芦笋等等,还包括一般美国人敬而远之的皮蛋。 入晚,客人陆续光临,有律师、会计师、画家,还有主人特别邀请的几位教授。我一数,总共来了 12 位,多是与我同龄的知识界人士。这时, Linda 才告诉我,为了不让我在春节里感到寂寞,她特意邀约了一些朋友与我一起共度中国的传统节日。我顿时感到一股暖流在心间流过。我们齐齐地坐在一个特长的长条桌前,杯盘交错,不拘形迹地吃喝聊天,酒,是当然要喝的,香槟、葡萄酒,加上啤酒。 Linda 家里有个放酒的储藏室,始终放满啤酒之类,她告诉我可以随便取用。我告诉 Linda :“我已经够胖了,太太关照我到了美国别喝啤酒。” Linda 说:“你胖?总没有我的 John 胖吧!他还是老在喝啤酒,再说,天高皇帝远,你太太能管着你吗?”那晚,我破了“清规戒律”,尽情畅饮。那会儿,美国刚结束中期选举,席间说得最多的是总统选举的事儿,客人中,共和党、民主党两派阵容分明, Linda 家四口人也分两派,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唇枪舌剑。可惜我当时不大关心美国的选情,插不上嘴,但感觉到,赴宴者中共和党的拥趸更多一点。当然,他们也很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尽我所能介绍了有关情况。有一位教授说:“中国龙的腾飞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让我们为中国的腾飞干杯!”令我非常感动。 酒过三巡,上主食。一人一大碗红烧牛肉面。 Linda 在台北期间学会了烹煮红烧牛肉面,手法十分到家,味道非常正宗。大家吃得满嘴流油,称赞不绝。也亏得 Linda ,居然烧出了可供应十几个人的佳肴。那天,欢宴延续到半夜。那是我在他乡过得最开心的一个春节(还有两次,一次在莫斯科,一次在香港)。 过了几天, Linda 问我想不想去“百老汇”看看?我回答说:“想啊!可是歌剧我看不大懂,能不能去那里看一次马戏?”我从报上看到“百老汇”正在上演一场超大型马戏,很想看看。 Linda 二话不说,马上订票。那个周末,我如愿以偿。那场马戏实在精彩,来自 14 个国家的马戏节目(包括中国的)荟萃一堂,看得人们如痴似醉。散场时 Linda 问我,看了这场马戏,有什么感受?我说,我看到了美国人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他们不囿于成见,善于博采众长,这样的民族一定会长盛不衰。 那年春节,我还参加了附近教区的一个教堂( Plymouth 教堂)的活动。 Linda 不是虔诚的基督徒,但她热心于教区的公益活动,每周都要去教堂,正好我对教堂及其活动一向有兴趣,就常做她的“跟屁虫”。听着牧师抑扬顿挫的布道,还真是一种享受。 Linda 正组织教区里 14 岁以下的孩子们排一个儿童剧“ H.M.S. Pinafore ”。我觉得挺有意思,问 Linda ,我能不能参与活动? Linda 沉思片刻后说:“你能干什么呢?好,给我们打灯光吧,我们正缺一个灯光师。”于是,我就披挂上阵了,每次排演,站在教堂的高高的回廊上打灯光。与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在一起,煞是开心。演出成功之后,“论功行赏”,我得到一件蓝色的 sweater 。我如获至宝,至今每年冬天都穿着它。 那年冬天,我在纽约过春节,过得非常高兴,至今难忘。 写于 2012 年 1 月 24 日 (壬辰年春节)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3250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将混沌吸引子说清楚来,太精彩了
热度 1 flamety 2011-10-8 19:06
[转载]将混沌吸引子说清楚来,太精彩了
非洛的还是用数学语言在描述道理,实际上是用相空间中的数学术语来来统一地描述实际上的混沌现象。但并没讲清混沌现象所隐含的本质道理。甚至连道理是什么都没讲清楚。 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非洛所述的道理(很多教科书也都是这样说的): "吸引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最简单的吸引子,可以称为定点吸引子或不动点吸引子。海纳百川,大海就是百川的定点吸引子;落叶归根,树根是一个定点吸引子;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是该系统的定点吸引子。在相空间中,定点吸引子是一个点,它将周围的轨道全部吸引过来。第二类是所谓极限环吸引子。这是比较高级的吸引子。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经过若干分叉点之后,由于自组织作用,系统可以进入一个规则而又稳定的周期震荡状态。极限环吸引子在相空间中是一个封闭的环,它将周围的轨道吸引到这个周期性的循环之中。这两类吸引子分别描述了系统的两类不同的长期行为:周期性的重复某种运动系列。其中第二类吸引子正是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模型所致力于描述的。它揭示了在非线性系统中,自组织如何从无序中创造出有序结构。但是,如果系统进一步分 叉,更加远离平衡态,有可能达到一种新的稳定态,即第三类吸引子,即各种环面的吸引子。这种吸引子被称为奇异吸引子或混沌吸引子。奇异吸引子就是混沌,混沌就是奇异吸引子。它仍然表征着系统的稳定定态。它们并不与周期变化相对应,但是,系统从任一初始状态出发,最终都会演化到"相空间"的某一局域上。混沌吸引子与一般吸引子不同,混沌现象的轨线进入吸引子后,两条距离非常近的轨线将发生指数分离,而两个状态点也迅速分开,此时,吸引子外的所有运动轨线都将进入吸引子之内,而内部的轨线又迅速分开。从吸引子外部看,是聚集的过程;从吸引子内部看,是分散的过程。系统在宏观演化上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从微观上看,我们又无法指出系统具体的演化轨道。系统对初始条件依赖的敏感性,使系统运动出现随机偶然性的特点。" 上述整段话,就是从数学语言翻译出来的日常语言同,这个日常语言讲清楚了混沌吸引子吗?所谓"道理是什么"就是指这个道理对应什么现实情况,道理本质是什么,就是更深刻地谈道理,谈出道理的为什么来。吸引子到底是什么?还是我来讲吧。 "最简单的吸引子,可以称为定点吸引子或不动点吸引子。海纳百川,大海就是百川的定点吸引子;落叶归根,树根是一个定点吸引子"对于这个定点吸引子,是什么,上述话倒是讲清楚了,比如川流大海,这个大海就是定点吸引子,这说到了现实情形上,所以是什么问题儿解决了。但本质是什么呢,并没解决。 为什么平衡态是差异态的吸引子呢?为什么叶子要归到地面上来,地面为什么就是吸引子呢?地面是吸引子的原因,是地球的质量远大于叶子的质量,所以两者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实质上是不对等的,小质量的叶子要归附大质量的地球。假如叶子质量大于地球,那就是地球被吸到叶子上。在这里地球的质量是中心,也就是本质上的吸引子。 差异态为什么要回归到平衡态呢?实质上是因为体系存在一个力求均匀稳定的熵质量,与强大的熵质量相比,导致系统差异的能量相对次要,能量要归附熵质量。这个熵质量现在是中心,也就是本质上的吸引子,因为有它,有它的力求均匀稳定的这种"吸引"本能,所以差异态都会力求回归到平衡态。反过来如果系统能量足够强大,倒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那差异态就不会趋向平衡态。 "极限环吸引子在相空间中是一个封闭的环,它将周围的轨道吸引到这个周期性的循环之中。这两类吸引子分别描述了系统的两类不同的长期行为:周期性的重复某种运动系列"这句话,就连道理是什么都没讲清楚。更不要谈道理在本质上是什么。我们还是先将这段话的道理是什么讲清楚。 耗理论就是描述这种情形的,它所描述的事实是什么呢?有很多。我们找一个事实来与上述描述对应起来,就回答了道理是什么的问题? 一个液体层,下面加热,上面致冷,当加热的温度达到足够大,就会发出周期性振荡。周围的液体分子都就加入到这种周期性振荡中来(说得不清楚一点就周围的轨道都吸引到这个周期性的循环之中)两类吸引子是指什么?就是指振荡的两种状态,一种状态代表着一个吸引子,另一种状态代表着另一个吸引子。液层系统,总是趋向于这两种状态,在这两种状态中来回交替。而不处在别的什么状态。 我看了不少耗散结构的书,就没看到哪个人能这样将道理与事实一一对应起来讲。我想这些写书的人,本来就没理解道理,所以不敢将道理与事实结合起来讲。 下面,我们再来谈道理的本质意思。说定点吸引子是平衡态,这没说到本质上,定点吸引子的本质是熵质量这样的概念。说极限环吸引子,是两种交替着的状态,那也没说到本质上。 我们知道,振动都是在一个支点上振动,能量振动离不开质量性的媒质。比如钟摆的振动,就有一个支点,没有这个支点,谈不上有振动。物质波波动,那也是有支点的,物质波的粒子性就是其支点。耗散结构理论,实质上就是描述系统级别上的振动,这系统级别上的振动比物体级别上的振动高级一点,看起来,蛮新鲜的。其实骨子里是一样的。因为元素级的物体与系统级的系统是全息的。元素级的振动与系统级的振荡是全息的。 这就是说,系统远离平衡态的振荡,实质上也有一个振荡支点,或者说是质量性的媒质。这个质量性的媒质,我们就称它是系统的整体性的质量。 搞科学,要有美学的脑子,谈极限环吸引子,就要与定点吸引子一一对应起来谈,这样就会显得美。 平衡态只是现象上的定点吸引子,本质吸引子是体系的熵质量。对称地,两种振荡态也是现象上的吸引子,本质吸引子是,系统振荡的支点,也就是系统的整体质量。这么谈问题,多么美啊! 现在来谈谈混沌吸引子,谈一下混沌的本质,我们对系统不断加大强度地输入能量,系统先是用熵质量来与能量抗衡,熵质量对应导致系统差异的能量。当系统能量足够大,表现出明显振荡的性质。以致熵质量承受不了,系统就激发出整体质量,来与振荡能量相抗衡。 我们再进一步加大系统的能量,系统就不只是振荡,而是波动了,振动发展下去,自然就是波动。也就是一个振动弥散成许多振动。一个振动(即交替出现的两个状态的整体)就代表一个环面的吸引子,有许多振动,那就有许多环面的吸引子。"混沌现象的轨线进入吸引子后,两条距离非常近的轨线将发生指数分离,而两个状态点也迅速分开,此时,吸引子外的所有运动轨线都将进入吸引子之内,而内部的轨线又迅速分开。从吸引子外部看,是聚集的过程;从吸引子内部看,是分散的过程"这段话的意思实际情形就是指环面吸引子所代表的振动情形。不过这个环面吸引子只是现象上的吸引子,并不是本质上的吸引子。 能量与质量的矛盾是不断升级地发展,现在系统的能量发展到波动的水平,也就是由一个振动弥散出许多振动,与之抗衡,系统就会激发出一个更本质的质量来维持自已,如果系统没有这个更本质的质量的维系,系统就会完全弥散了,就会解体。现在混沌系统还有一个完整的整体,那说明,有一个更本质的质量在维系着。这个更本质的质量才是本质性的混沌吸引子。 当系统将它的最本质的质量都激发出来了,以抗衡强大的能量弥散,系统实质上是演化到了极点。我们可以这么给混沌系统下定义,所谓混沌系统就是系统演化到了一个极点,处在物极必反的状态,但还没"反"。比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就是政治上的混沌态,所谓的混沌吸引子就是毛主席,正是有他老人家的维系,中国的政治还是有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所含的各种各样的造反组织或保守组织的行为,就代表各种各样的政治振动。
571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值的追求的五种好女人
热度 4 songyanru243 2011-3-31 13:05
好女人之一:纯粹、有一定生活阅历的知性女人 和所有成熟的女人一样,她也曾有过少女时代单纯、幼稚、迷茫、困惑、梦想的经历和羽化的过程。笑过,也哭过;快乐过、也痛苦过;爱过,也迷惘过。正是因为有过这样的阅历和经历,她比那种肤浅、矫情、浅薄、无知,花蝴蝶似的女人更多内涵、纯粹、温和、知性、包容、智慧、自信和稳健。这样的女人见多识广、视野比较开阔,能“包罗万象”、“海纳百川”,偏爱并忠实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不会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轻易的迷失自己。她懂得精挑细选的艺术,在芸芸众生中,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寻找、挑选、鉴别、鉴赏珠联璧合的红颜知己。因此,她更懂得怎么去伪存真、慧眼识金。 好女人之二:稳重、有品位的女人 精神追求高于物质追求,不一定读书破万卷,但有思想、有品位,远离了庸俗、浅薄、轻浮的秉性,非常注重内心的交流和感受,并拥有不同于常人的审美个性和处世原则。同样,她也食人间烟火,还不至于清高到连爱情也需要衣食住行的道理都不懂。不同的是,她更懂得“小女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她眼中的男人,也许不一定功成名就,但一定要有潜力。即便不成功,她依旧可以欣赏你在奋斗时的努力和韧劲,因为她知道男人在这个世上单打独斗不容易。故此,她能用包容的眼光接纳你的努力和付出。固然,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成为拿破仑;自然,挣不上钱的男人算不上是成功的男人,但不是所有的男人都能成为李嘉诚和比尔盖茨。她懂这个道、明这个理,在你奋进的路上她会以欣赏的目光关爱你、注目你,连同她自己的努力、扶助、支持和信任一并交给你,无论成败与否,她不会过于苛求你,也不会无理的责难你。她的品味就在于懂你、欣赏你,可以和你同甘苦、共患难,理解并深悟只有两个人的共同奋斗才是美好幸福生活的开始。她之所以有这样的气度和品味,是因为她爱你。爱,可以打捞温暖、也可以包容你的好和不好,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的,同样情感和爱情也一样。她的好就在于懂得即便是有一天要离开你,那也不是以伤害你的方式,她走的时候,会把尊严留给你。有这样的知己在身边,做男人的虽败犹荣。 好女人之三:平和、不贪婪的女人 遇上这样的女人是天下“臭”男人的福气。不贪婪的女人心态比较平和且容易知足,她深知柔软的内心比沉重的物质更重要。在今天,这是一种难得的、非常可贵的品质。因淡泊明志,不唯利是图,她能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和诱惑,她不会轻易见利忘义、见财忘情,更不会对身陷困境的爱人推之千里、“落井下石”。和你在一起,灿烂时,她会为你的辉煌骄傲;落魄时,她会为你的失意鼓劲。爱你,就是接纳你;选择和你在一起,便是选择了幸福、快乐、满足连同贫穷、苦难和艰辛。但要切记,她不选择失望,如果你是一个真男人,就不要令她失望,因为失望的情绪最容易击倒一个女人,特别是一个好女人。你可以丑陋,也可以贫穷,但你就是不可以令她失望,因为,希望对于一个平和、不贪婪的女人来说意味着一切! 好女人之四:真挚、豁达的女人 在不断参悟人生,历练、修剪、完善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修剪、赏识、完善着你。同时,还能把真情、豁达和快乐传递给你。她不苛刻、明事理、晓人情、不挑三拣四。面对你,虽然她也有唠叨的时候,那也是因为你做的不好让她不满的一种“爱你在心口难开”的嗔怪。她能给你自信、勇气、胆识、坚强,不指望你能顶天立地,但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多的时候,她希望你能活得快乐、开心、率真、坦诚和尊严,因为她的眼里能盛的下你的平庸、失意和落魄。 好女人之五:贤淑、善解人意的女人 和她在一起你会有一种如沐春风的爽朗和快感,在她面前你是放松的、快乐的、真性的、是孩子气的,你用不着刻意地去伪装一副豪气冲天、气吞山河的样子。你的疲惫、沉重、烦恼、失意、懊悔、浮躁、压力、劳苦统统被她的善解人意一揽子收进她的贤淑里。她既是水,能溶化你;又是火,可以燃烧你,她的魅力指数就在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上述五种女人,其中的任何一种要是被你遇上了那可真是你的造化、运气、福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12 次阅读|3 个评论
有容乃大与无欲则刚
热度 1 stonny 2011-1-28 16:51
百度百科中对“有容乃大与无欲则刚”有以下一段解释: 林则徐曾经有这样一副对联:“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出自《尚书》;无欲则刚,出自《论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说人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过去有句俗话,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姑且不论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宽广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中的“欲”意思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贪心;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贪求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势欲等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林则徐是以这样一副对联警戒自己,也告诫世人。如果一个人的修养能够真正做到既有宽广的胸怀,又能做到凡事公正无私、无欲无求,那是十分可敬的人。自古至今,自从有了阶层,有了贫富不均,“无欲”似乎已很难做到,更不必说“刚”,尤其是当今物欲横流、道德缺失的社会!但从哲学的角度讲,“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是真理!
391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4: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