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四十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艾滋病研究的四十年——成就斐然,任重道远
fqng1008 2020-10-14 09:29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戏剧性的传奇故事,表现在早期面对陌生的新疾病时的无助感和挫败感、部分患者的勇气以及不断发现的突破性的科学进展,给以前的绝望局面带来了希望。这一进展得益于一系列详细的流行病学研究,随后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并最终形成了高效的治疗方案,将HIV从一种近乎确定的致死因素转变为一种可控制的疾病。展望未来,考虑到近40年来取得的令人瞩目的科学进步,可以想象,随着现有预防策略和治疗措施的有效执行,终结艾滋病的全球性流行将成为现实。 艾滋病防治进展 1981 年:首次发现艾滋病流行;纽约和加利福尼亚报告病例;预期寿命,6-12个月。 1984 年:艾滋病毒被确定为艾滋病的致病因素。 1985 年:FDA首次批准检测HIV抗体的试验。 1986 年:国际移民组织成立了国家艾滋病战略委员会,出版了《抗击艾滋病:公共卫生、卫生保健和研究方向》。 1987 年:FDA首次批准一种治疗HIV的药物。 1995 年:FDA首次批准一种蛋白酶抑制剂。 1996 年:FDA首次批准HIV病毒载量测试;FDA首次批准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效果显著。 2003 年:布什总统建立总统艾滋病紧急救援计划(PEPFAR);FDA首次批准一种侵入抑制剂。 2007 年:FDA首次批准整合酶抑制剂。 2009 年:RV 144疫苗试验结果公布(首个有功效的HIV疫苗)。 2012 年:FDA首次批准了暴露前预防治疗。 2018 年:3790万艾滋病毒携带者;接受治疗期间的预期寿命,接近正常水平。 这段不平凡的旅程始于1981年,美国最早报告了第一例公认的艾滋病病例。在疾病爆发的最初几年,这种疾病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名字,新综合征的致病因素也尚未确定,因此没有高死亡率。在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等大城市,医疗服务提供商对涌入诊所、占据病床比例不相称的众多患者几乎没有什么帮助。 正在庆祝成立50周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IOM-现为国家医学院,简称NAM)在艾滋病早期应对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1986年由Luc Montagnier和Robert Gallo的实验室组建的全国悬案调查委员会发现HIV是AIDS的病原体。这一进展促进诊断分析的发展,使人们第一次对疫情爆发的真实情况有深刻理解。很明显,患有晚期疾病的患者只是冰山一角,全球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数增加了一个数量级,但尚未发展成明显的临床疾病。在这些初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HIV流行病学和自然史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全球流行范围的概况。 科学家们也开始探究HIV复制周期的复杂性和HIV疾病的致病机制,包括病毒量、CD4+T细胞数量和各种疾病并发症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了解HIV复制周期的复杂性,有助于确定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干预的靶位点。 1987 年,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阿齐多夫定(AZT;现在称为齐多夫定)获得许可,这是一种病毒逆转录酶的抑制剂;它能暂时减少血液中的HIV RNA的数量,并使HIV携带者的健康状况略有改善。在90年代中早期,两种药物治疗法取代单一药物治疗方案,效果更好但仍然不能完全的抑制病毒。在这一时期,患者和活动家群体空前地参与到研究议程和药物供应过程中——合力推动AZT作为治疗用IND(试验新药)在正式许可之前获得使用许可,这是今天紧急使用授权的前身。 下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是变革性的:高效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与三种药物治疗法相结合,包括最近开发的蛋白酶抑制剂或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这些药物能持久地将病毒水平抑制在敏感检出限以下。 随着1996年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出现,在个人和人群两个层面上对抗艾滋病毒的努力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大大改善了个别已患有晚期疾病的患者的健康状况,并防止了那些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的艾滋病患者的疾病进展。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不仅为大多数坚持治疗的HIV感染者提供了接近正常的预期寿命,而且还消除了将病毒传染给未受感染的性伴侣的风险。显然,治疗HIV患者是防止艾滋病毒传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预防性治疗”被证明是预防工具的一个重要补充,包括避孕套、男性包皮环切和血液供应筛选等措施。对这些干预措施的研究也为“检测不到等于不会传染”或“U=U”的原则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基础,这有助于减少一些外部的、有时是自我强加的与艾滋病毒感染有关的耻辱感。 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预防艾滋病毒感染的第二个重大进展是为有风险但未受感染的人提供了暴露前的预防手段(PrEP)。大量的研究已经得出结论,每天一次一片的一片药治疗方案在预防高危未感染者通过性行为感染HIV方面有99%的效果。这一压倒性的证据促使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发布A级建议:应向所有高风险感染艾滋病毒的人群提供PrEP。 尽管取得了这些重大科学进展,但在应对并终结艾滋病的全球流行这一目标方面仍然存在严峻挑战。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艾滋病规划署)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球共有3790万人感染HIV。同年,170万人新感染艾滋病毒,77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字说明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例如研制安全有效的艾滋病毒疫苗,开发长效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包括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中和抗体,以及找到方法消灭HIV(实现“治愈”)。 此外,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推广现有的高效预防和治疗方法。在这方面,通过美国总统防治爱滋病紧急救援计划(PEPFAR)与全球防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的支持,正在取得重大进展。这些组织与政府密切合作,使当地的新增HIV感染人数显着减少,HIV感染者获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和病毒抑制的人数增加,并且扩大基本卫生系统基础设施的规模以解决其他卫生问题。截至2019年9月30日,PEPFAR已向7960万人提供艾滋病毒检测;为1570万男性,女性和儿童提供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并使艾滋病毒母亲生下260万未感染的婴儿。 美国也开展了一个类似PEPFAR的项目。“结束艾滋病毒流行:美国计划”旨在增加艾滋病毒检测和诊断,迅速为人们提供治疗,以便实现持续的病毒抑制,防止高危人群感染艾滋病毒,并迅速发现和应对新出现的感染群。要实现该倡议的目标,即在5年内将美国新感染人数减少75%,在10年内减少90%,这就需要最优地实施现有的循证预防和治疗策略。此外,我们需要克服卫生保健系统固有的和社会其他方面限制获得高质量护理的障碍。在这方面,旧金山多部门的“归零”倡议证明了这一原则在消除艾滋病毒感染和死亡以及与艾滋病毒有关的耻辱和歧视是可行的。该项目可作为在地方、区域、国家和全球各级实施预防和PrEP相结合的治疗模式。 我们面前的挑战是——为每一个需要的人提供艾滋病预防和治疗的创新方法,依靠过去40年里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的成果。这些变革性的成就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结合,以及学术界、政府、工业界和民间社会(包括艾滋病患者)在国家和全球层面上不寻常的合作。我们认为,必须继续培育和维持这种协同合作。在评估新方法方面继续取得进展,两个正在进行的艾滋病毒候选疫苗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了这一点。然而,只有当我们拥有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并解决了执行方面的其他挑战时,我们就终结了流行全球长达40年的艾滋病毒。 参考资料:Anthony S. Fauci, et al., (2020). Four Decades of HIV/AIDS— Much Accomplished, Much to Do.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p1916753 袁成浩翻译孟胜利校对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十年前我经历波折后考入南京大学
热度 40 Hongbolu 2018-9-4 09:56
四十年前的1978年10月,我被南京大学录取,幸而走进地质学的大门。如今我已经退休,还是热衷于野外地质考察与地学探索,用朋友的话说:拿着退休工资干着在职的活儿还天天刷存在感。说起走进这地质学的大门,当年那些“意外”的波折和偶然因素的碰撞让一个爱好文学的农村青年成为了自由的地学探索者,那些片段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四十年的岁月蹉跎仍然无法抹去,历历在目的场景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我的家乡现在属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南荒村。赤峰这个地方在解放初期属于热河省,后归入内蒙古自治区。文革开始后到1981年以前,我老家的这个自然村的行政隶属称谓是辽宁省昭乌达盟喀喇沁旗牛家营子公社南荒大队火石沟小队。我的父母乃至祖上都是农民,据我父亲说我们十代以前从山东莱州逃荒到口外(闯关东? 我弟弟指出:从时间上看二百多年前应该不是闯关东,可能是放垦。 我查不到确切资料,再加上祖上十代都是文盲和到处颠沛流离的命运,也无法肯定是放垦了。总之祖上应该是逃荒过来的。2018.09.05特此说明 ),直到我爷爷这一代才定居于我的出生地—火石沟,我也成了祖上十代以来的第一个读书人。我就生在这样的家庭中,承载了十代人的读书希望。那时几乎每个生产大队(即后来的村)都有小学和初中学校,然而,在小学三年级时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本来就落后的农村中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甚至升学都不考试了。唯一不变的是,不管小学还是中学,每年都有一个月的农忙假和一个半月的暑假,这两个假期中小学生都必须回生产队随大人一起参加劳动。每到假期我要么下田与大人们一起拔草耪地,要么上山与牛羊官一起放牧。幸运的是,我们升高中那年意外地因全国教育“回潮”而采用考试入学,我就考入了仅仅存在不到十年的土城子中学,那可是当年喀喇沁旗最好的中学。尽管我们那一届同学在高中两年半时光中实际上课不到两年,而且很多课程(特别是数理化科目)都没有学完,但当时有一批因“成份不好”等因素下放到土城子中学任教的优秀教师,他们在不公的命运中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那所农村中学,让我们成了少数的幸运儿。 1975年高中毕业后,我很自然地回乡当了农民,不满十八岁的时候就被大队领导任命当了一个季度的生产队长,1976年秋季开始受大队领导请求,在刚成立不久的南荒学校(九年一贯制)当民办教师,主要为初高中学生讲授物理学、数学等课程。每当其他老师临时有事时,我就经常客串讲授语文、体育等课程,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科教师。当然,民办教师身份仍是农民,仅仅分工不同,报酬是在原生产队计全勤工分,放假要参加生产队劳动,而经济上唯一的好处是每月有5元钱的教师补贴。别小看这每月5元钱的补贴,有时比生产队的工分收入还多(不是玩笑啊)。重要的是,这不到两年的从教经历对我而言是一种非常好的磨炼,我向老教师学习并尝试各种方法改进教学,为后来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7年10月中下旬(记得已经开始穿棉衣了)我们才看到报纸上的报道:即将恢复全国高考,当年12月考试。在我们南荒大队,以前也只有一个初中毕业生通过“推荐”幸运地成为“工农兵”学员,而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敢想还有上大学的机会。听到高考的消息我有点不敢相信,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终于有个机会让自己飞出农门了,而紧张的是只有一个多月就高考了,别说看什么复习资料,就连填写准考证所要求的一张一寸免冠照片都没有。在报名截止前一周,我和我的初中同学兼同事国玉兄一起,在星期日凌晨三点钟出发,穿着棉衣棉裤和棉布鞋步行30多千米,走了五个小时才赶到赤峰城里,一大早找到那家照相馆拍摄了照片,要求加急下午取照片。拍照完毕我们就又在赤峰城里到处乱逛了几个小时,中午在小饭店吃了点面条,下午终于拿到照片,于是大踏步地往回赶,那可是真正的急行军啊!等赶回南荒学校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半,有几位家在外地的老教师在集体宿舍里等待着我们的归来。我们两人用了近20个小时,来回路程加上在城里到处跑,总计大约走了80千米,汗水虽然没有湿透了棉衣,但人却已经非常疲乏,真想躺在炕上立即睡去。然而,看到伙房的水缸里没有水,虽然双腿像灌了铅似的疼痛但我们作为最年轻的教师不能推脱义务,仍然坚持摸黑相伴去五六百米之外的水井挑了两趟水。我们幸福地瘫躺在集体宿舍的热炕上,脸上挂着笑容进入了梦乡:终于将报考最重要的照片拿到手,而且还不耽误第二天上课,当时确实有点小小的自豪感。 1977年12月中旬,我参加了辽宁省统一招生考试。因崇拜鲁迅而爱好文学,我报考了文科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校不定。当时一共考四门课:数学、语文、史地、政治,都是百分制计分。辽宁省实行的是“大中专”一条龙录取,号称“一张考卷定终身”。考试成绩因保密而不公布,分数线具体多少也不知道,仅仅公布上大专线和中专线的考生名单,获得大专录取资格的考生如果未能被高校录取还可以被中专学校录取。好像是放寒假前夕的1978年1月份由公社教育组传达录取上线名单,只有上线考生才有资格参加体检。记得当时我们公社考生有11人上大专院校录取线而去喀喇沁旗所在地锦山镇参加体检,其中我和下一届的校友孙同学上了文科录取线,其他的都是理科。更多的考生到达了中专录取线。到旗医院体检过程中大家既兴奋又忐忑不安,怕体检不过关被刷掉而耽误了大好前程。体检时好像表格很简单,都是由体检医生填写表格并签字,但体检结果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我要看体检是否合格,医生说“没有毛病”,我看表格上当时没有盖公章,到底检查的内容啥样算合格?我根本不知道。 虽然经过了体检,当时谁心里都没底,不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更不知道会否被什么学校录取。可到了春节后的1978年春天,大专院校的其他10人都收到录取通知书先后奔赴各自的高校,唯独我没有任何消息。马上中专录取通知就要下来了,教育组老师征求我的意见,问是否愿意上中专?我当然毫不犹豫就答应了。鉴于我肯定要走了,南荒学校在开学之前找了我的一位高中同学代替我做民办教师。可是从三月初开始到三月底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学生都先后入学,我却始终没有见到录取通知书。我的父亲和我一起从公社教育组问起,然后到旗教育局,最后到四月下旬由亲戚帮忙人托人找到昭乌达盟教育局招生办的一位负责人。他告诉我说成绩很好,特别是语文很棒,本应上个好大学,但由于体检表上写着三种病:“鼻炎”、“高血压”、“血管扩张”,就失去包括中专在内的任何上学的机会了。我虽然不懂医学,但绝不相信自己有这些毛病,因为体检时医生说没毛病的。于是我要求看体检表,但那位领导说不能让我们看具体的体检表和考试成绩,因为组织要求保密。他对我父亲说:“你不能让我受处分丢了工作吧?”。 我父亲说他想继续上访,那位领导做出无奈的表情,然后耐心地开导我们: “你们手头没有任何根据,也不能用我告诉你们的理由去上访,谁会理你们呢?即使最后发现你成绩很好又会有哪个学校录取你呢?毕竟77级学生早已入学上课了。据我所知,今年六七月份又有高考了,根据你现在的水平,应该马上准备1978年的高考…我建议你改考理科,语文成绩好就不用复习了,因为再复习也长不了几分,而数理化马上复习,两个月可以提高一大截…”。 我们父子愤恨而无奈地从赤峰慢慢走回家,一路上花了六七个小时,一直弄不明白到底是有人故意在体检表上写上疾病还是有其他不知道的原因,反正我当时的大学梦黄了。以前推荐上大学时我们没有机会,能去的或多或少都有点关系或者身份特殊,在农村称其为“走后门”。我当时的感觉是:我没有条件走后门上大学,可是当高校的大门正式打开时,我却被不明原因硬生生地挡在了门外。多年后我才有所醒悟:那样的“三种病”根本不会导致我不被学校录取,也许那位领导根本没有或者无法告诉我们真相,而我作为农家子弟的身份、不错的高考成绩和报考文科可能才是导致我成为受害者的重要因素。到底是谁替我上了77级的大学?具体原因始终无法自己弄清楚,也没有必要去追究了。 回家后我的父母与我商量下一步的行动,最后只好听从那位招生办领导的建议,赶快抓紧时间复习。 因为已经有人代替我上课,我暂时不再去学校上班,村里有人就笑话我说:“大学不是想上就上的,啥人有啥命。没有那个命硬去碰,结果连民办教师都考丢了…”。当时南荒学校的老师们都为我鸣不平,支持我再次报考,而原来给我们讲授初中语文的张志明老师当时已经在公社教育组负责招生等工作,对我帮助很大。张老师给我弄来一本77年高考的各省试题集,我尝试着将那些题目都做了一遍,当然有不少根本不会做。自己手头也没有复习资料,以前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也没有学完,我就自己拿着不全的课本自学。尽管效率很低,但总有收获。那年张老师家正好在村里盖房子忙不过来,经南荒学校领导批准就让我替他做代课教师的夫人到学校为一年级小学生上课,并利用业余时间复习,同时也避免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太累了影响复习(那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可是长年劳作的)。当时代课教师工资是每月37元,我于五月和六月在学校讲了两个月的课,课余时间自己复习(张老师将两个月的工资全部给了我,那可比当地农民一年的收入还多啊)。当时南荒学校的校长于老师也高兴我去上课,还利用周末骑自行车驮着我去公社教育组报名填写志愿。他告诉我:如果1978年再考不走,他就向上级要求让我再回到学校教书,争取正式入职成公办教师,而非民办教师。 到公社教育组报名时,张老师建议我改一个名字,以免体检等环节被人破坏。于是我就偷偷地改成现在的名字:吕洪波。我当时的想法是:狂风暴雨下的洪水倾泻而下必然冲出山沟而流向江河,最后奔入大海,我就如那洪水上泛着的波浪随着洪流汇入更广的水域。当时除了张老师外,没人知道我的新名字,我的保密工作做得不错。 因为是考前填写志愿,不知道自己到底能考啥样,于是拿着报纸上的高校名单挑选好久才将志愿填写完毕。当时允许每人填写5所重点院校和5所普通院校,我在重点院校列表中随便抄写了五所大学(忽略北大和清华),而在一般院校中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填写完毕,专业都是物理系,最后才在“服从分配”一栏打钩。因为当年大中专分别考试,我随后又填写了中专志愿。放弃了文学梦想,我当时的基本想法是:只要跳出农门不再为吃穿发愁就行。 七月份学校放假我回到家里又备考了半个多月,有时我的一个表弟也来我家与我一起复习,我通过给他讲解而巩固了自己的知识。1978年7月20日至22日,我们在牛家营子学校参加了高考。因为是暑假,张志明老师将自己在公社教育组的宿舍让给我住了几个晚上,我每天早晨起床后不吃东西就奔赴考场,考完后在学校附近饭店或供销社买点东西吃,下午接着考试。 高考每天上下午各考一门,每门两小时,先后考了政治、物理、数学、化学和语文,都是百分制。最后一天下午的外语因为是参考分而且我也没有学过英语,就放弃了。这次考试我一点也不紧张,而且头脑非常清醒:凡是学过的基本上都会做,凡是没学过的就直接放弃,每门考试我都提前完成答卷后出来放松。其中最有趣的是数学,将会的题目解答完毕后刚好一个小时,而不会的也根本没学过,在那坐着没事干就算起分数来,一算吓一跳,才63分,要是政治答60多分对我来说是正常的,因为没有资料参考,而作为主科的数学才63分实在不应该,但也没办法,谁让高中的课程没学完呢?最轻松的是语文,其中最大的惊喜是没有命题作文。因为语文一天也没复习,更没有提前准备作文,所以一打开考卷就首先关注一下作文题目。幸运的是这次作文出的是缩写邓小平的讲话—“速度的问题是个政治问题”,一下就放松了。心情舒畅,答题就很轻松,将其他问题回答完毕后很顺利地就将作文改写完毕。整个试卷一个小时就完成了,检查一遍后轻松地走出考场。考场外的很多老师都认识我,看我这么早就出来了赶忙上前问:“怎么这么快就出来了?别少答一页纸啊!”获得我的满意答复后他们都乐了,都说我肯定进重点高校。 参加完高考后我接着参加了中专招生考试,为自己多准备了一条出路。 为了防止有人再次破坏,高考完成后的八月份我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时只字不提考试的事,别人问我考得如何,我就说考得不好,很快全大队的人都知道我这次又完了,有人为我惋惜,也有人偷着乐。 1978年是全国统一考试,而且文理科采用同样的卷子。更重要的是,一切成绩和材料都公开,这为很多如我一样的普通百姓子女增加了一层保护。 成绩出来后张老师第一个告诉我,全大队的人都不知道我又考上了,因为他们没听到有我的名字。结果我的考试成绩还真的不错,在全旗理科考生中,除了一个老三届的大龄考生外我的分数是最高的(371分)。数学果真如我计算的一样只有63分;政治也不高,只有66分,但我只靠看学校订的报纸考及格就很满意了;物理比较满意,考了85分,凡是学过的都答对了;化学还可以,得了80分,化学实验类题目没做过也就只能放弃了;最满意的是语文,一天没复习还得了77分,在当时算是很高的分数了,为此我还多次对自己没有报考中文系而惋惜过。 我悄悄地拿着通知单再次到旗医院体检,因为信息公开,体检合格后我自己看见体检单上盖上了公章。体检完成后张老师告诉我他们安排生产大队政审时众人才知道吕洪波就是我,政审也顺利过关了。尽管如此,我当时还多少有些担心最终能否上大学,除非我走进某某大学的大门,否则我不敢对外声称已经肯定上大学了(随时准备事倍功半啊)。 最终我被以前毫不了解的南京大学地质系放射性地质专业录取,尽管我在填写志愿时抄写了南京大学的名字,但专业选择的是物理系,看来最终的“服从分配”起到了关键作用。拿到通知书已经是九月份了,全家人和亲属们都为我高兴,而南荒学校的同事们和大队干部等都祝贺我考上南京大学,村民中邻居们见面也都是称赞和祝贺。当然,也有个别期待着看我笑话的人酸酸地说:“没想到被这小子骗了,一直说考砸了,却悄悄地上了名牌大学,这下子远走高飞了,祖坟埋得好…”。 1978年10月中旬,作为一个逃荒家族后裔中连续十代文盲后的第一个读书人,在高考的路上经历了些许波折后,终于在很多人的帮助下通过不懈努力走进南京大学的校门,开始了我的地学生涯。青少年时在农村种田、放牧和教书的经历不仅培养了我亲近大自然的能力,也为我成为合格的地质学家(毫不谦虚啊)和学生喜爱的高校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一次高考的“意外”暂时搁置了我的文学梦想,却也让我走上了探索自然的自由之路。 四十年前,我们那里农村因为干旱经常歉收,有时生产队一年到头的净收入是负数,所有人都白干,歉收年要靠政府拨救济粮(杂交高粱、杂交玉米)度日;而家里的自留地即使有好的收成作为补贴也可能在秋收前被别人偷走。我将高考的异常“落榜”当成又一次歉收抑或是自留地种瓜被别人偷走,作为农民下一年还得坚持种地! 从那以后我养成了一种心态:随时准备着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凡事先付出再说,只要辛勤耕耘本身就是快乐,哪怕颗粒无收也能淡然处之。这种心态让我一次次战胜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成为一个勇敢的斗士,一个坚强而豁达的学者。 当年那些“意外和偶然”的磨难,已经在各种机缘巧合中造就了今天的必然!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感谢我的老师和同学,感谢南京大学这个地质学家的摇篮!当然,在感恩大自然厚爱的同时也应该感谢当年的磨难!正可谓: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四十年的地学人生没有让我大富大贵,但无论在物质享受还是精神追求层面上看我已不再贫穷!我也因此一直奋斗并快乐着:只要砥砺前行,磨难就是财富;只要学有所用,奉献就是成功! 谨以此文纪念南京大学入学四十周年! 2018年09月04日于黄岛家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687 次阅读|93 个评论
《忆江南-谢先生》
yaoweijian 2017-11-30 07:40
此次聚会,曾经的老师已是高龄,见之感慨不已,逐凑一组《忆江南》颂之。 谢春华, 桂子山簏旁。 裕如精神蒙教诲, 胜却父母终年忙, 先生情难偿。 谢夏风, 张扬操场中。 宝瓶香露浇幼树, 珠玉碾土培新种, 先生衣渐松。 谢秋时, 李桃芬芳时。 秋来琼果离旧树, 霞光辉暖辞教室, 先生意可适? 谢冬韵, 王侯非天命。 应律颂唱无暇雪, 全仗拼搏争运气, 先生汗如馨。 谢年华, 陈事如飞花。 纪昀曾有调皮时, 凤鸾岂可唾手得, 先生苦教化。 谢江南, 王师轻轻唤。 云中伸出小龙头, 如花美人馨如兰, 先生在江南。 注:每组一老师名,即桂裕胜、张宝珠、李秋霞、王应全、陈纪凤和王云如。 裕如--形容自如、从容。 纪昀--清,大学士纪晓岚。 写于2017年10月6日,武汉市马房山中学七七届高中毕业同学四十年聚会时。 作者:胡润文
2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聚同学毕业四十年
热度 2 yaoweijian 2017-11-29 08:08
十月楚地 清风气爽 十里校园 单桂飘香 四海桃李云集 白发慈师雅致 四十年风雨兼程后 如今马中论华秋 黛山水无际 天旷心高远 少年时放荡不羁 相逢一笑泯恩仇 诚祝俊彦们安康 但愿师生们长寿 五十年后再聚首。 写于2017年10月11日。 虽然已经回广州,大武汉之行,仍久久难忘,在此由衷感谢各位师生朋友。 作者:朱革宇
3210 次阅读|3 个评论
清平乐《马房山上》
yaoweijian 2017-11-28 08:55
秋风送爽, 金桂吐芬芳, 离别母校四十载, 乡愁填满心房。 感叹年华已逝, 难忘恩师情长, 把酒再叙友谊, 笑谈世事沧桑。 写在2017年10月6日武汉市马房山中学七七届高中毕业40年同学聚会时。 作者:周伟
25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术会议】中国环境规划40年发展学术研讨会第二轮通知
baocunkuan 2013-9-4 10:07
中国环境规划 40 年发展学术研讨会 Workshop on 40 Years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 China 第二轮通知 中国环境保护规划起步于1973年。近40年中国环境保护规划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提高、创新5个阶段,“环境保护规划先行”的机制已经形成,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形成了“削减排放总量、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服务”的国家环境保护规划体系。为加强环境规划基础理论与模型方法的学术交流,总结交流40年中国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规划创新、规划发展,为我国环境规划编制和环境政策制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拟联合有关单位,于2013年11月15日在上海 · 复旦大学举办“中国环境规划40年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目前已经收到22篇,并拟邀请国内外环境规划领域知名学者、专家做专题报告,共同交流和探讨中国过去40年环境规划发展和学术问题。 一、研讨会名称和时间 名称:中国环境规划40年发展学术研讨会 Workshop on 40 Years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 China 时间:2013年11月14日,下午报到 2013 年11月15日全天开会:会期1天(具体日程见第三轮通知)。 二、研讨会内容 1 、环境规划的国际发展趋势以及规划技术展望; 2 、中国国家环境规划发展、模型与技术方法; 3 、流域环境和水体污染防治规划发展与规划技术; 4 、空气质量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与技术方法; 5 、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减排规划发展与技术方法创新; 6 、土壤保护和污染场地修复规划与技术方法; 7 、主体功能区划和环境功能区划发展与技术方法; 8 、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环境规划; 9 、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模式规划创新(如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省、生态市、生态文明等); 10 、环境规划技术标准、规划模型法规化和标准化发展。 三、报名与联系方式 参会者不交注册费,交通费用和食宿费用自理,会务组不安排接送。第二轮通知开始报名,到时填写“中国环境规划40年发展学术研讨会参会回执”。报名提交的电子信箱为:zanghk@caep.org.cn和 zhaoluwei@fudan.edu.cn 联系地址: 1 、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大羊坊10号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科技合作处 邮 编: 100012 联 系 人: 臧宏宽 联系电话: 010-84916891 传 真: 010-84918581 电子信箱:zanghk@caep.org.cn 2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邮 编: 200433 联 系 人: 赵卢伟(复旦大学环境系办公室主任) 联系电话: 021-65642781 传 真: 021-65643597 电子信箱:zhaoluwei@fudan.edu.cn 有关信息请及时登录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网页查询。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国家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 2013 年9月2日 http://www.caep.org.cn/ReadNews.asp?NewsID=3769 http://environment.fudan.edu.cn/Show.aspx?info_lb=287info_id=1343flag=287
2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年、四十年和一百五十年----美国问题中文著译作综述》(照片
黄安年 2012-3-10 09:44
《十年、四十年和一百五十年----美国问题中文著译作综述》(照片
《 十年、四十年和一百五十年 ---- 美国问题中文著译作综述 》(照片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3 月 10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 十年、四十年和一百五十年 ---- 美国问题中文著译作综述 》(照片版),共 7 张,原载《美国研究参考资料》 ,1991 年第 1 期 , 第 10-16 页。收入黄安年著《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587-601 页,题为《 我国出版的美国问题中文著译作 150 年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目前正在撰写修订版 , 改题目为 : 《 我国美国问题著译作 150 年( 1840-1990 ) (修订稿)》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台关系四十年(1949-1989)》提要
黄安年 2010-11-22 07:22
《美台关系四十年( 1949-1989 )》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22 日发布 书名 : 美台关系四十年( 1949-1989 ) 编者: 资中筠 何迪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印刷 : 文字 603 厂印刷 发行 : 新华书店 封面设计 : 倪天熙 责任编辑 : 颜玉强 出版时间 : 1991 年 11 月第一版 发行 : 人民出版社 印刷时间: 1991 年 11 月第一次印刷 印张 : 12.5 开本 : 850X1168 1/32 页数: 385 页 印数: 5000 册 字数 : 298000 定价 : 6.00 元 ISBN: 7-01-000967-8/k 181 本书主编资中筠在序言中写道 :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之时止,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达 22 年之久。这期间阻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最大障碍 , 就是台湾问题。自 1972 年至 1979 年两国正式建交,台湾问题仍然是分歧与谈判的中心问题。本书收集的是自 80 年代初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关于美台关系的论文选 , 大体上按文章涉及的时间顺序排列。大约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到中美建交十周年前后 , 共得 11 篇 , 另外还有美台关系大事记等附录。概括起来,这些文章说明了以下几点; 1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 这是勿庸置疑的。台湾问题之所以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问题 , 纯粹是冷战的产物,是美国介入中国内战的结果和延续。 2 ,美国自 1948 年底以来的对台政策的主线就是把台湾与大陆分离,既要阻扰中国共产党取得台湾 , 又不支持国民党反攻大陆。 3 ,三次台海危机,充分暴露了美、蒋各自的意图和矛盾 4 ,美国的对台政策目标应该说一部分是有所得逞,就是长期阻扰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意台湾 ; 一部分是失败的,就是一劳永逸地把台湾与大陆分割开 , 造成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这样就形成了几十年来在这个问题上的僵局。 5 ,美国介入中国内战以及整个对台政策是冷战的产物,是对苏战略的一部分。 本文的照片 13 张为笔者翻拍自该书。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5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条路走了四十年
paintinghrh 2010-6-1 19:21
离开老家重庆到新家云南,离开新家云南回老家重庆,在这来回 4000 公里 的漫漫旅途中, 40 年之间我往返了 40 余次,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时候我还是一个无知少年,如今,异乡人两鬓开始花白,想一想四十年在千山万水之间徘徊,平凡的故事竟然也有滋有味。 第一次离开家乡到云南去那是在 1971 年,我们这一代人,响应新中国第一任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到云南西双版纳种植橡胶,天有不公,那时候,我们这些 77 级还没有毕业的初中生还不满 16 岁,就要到遥远的边疆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用锄头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第一次在那样特殊的政治环境中离开自己的家乡和父母,一个火车站全是哭声,不管你是不是铁石心肠还是豆腐心肠,在撕人心肺的场景中,目睹那个时代的黑暗,悄然泪下。 离开山城重庆火车整整走了一天一夜,到底昆明然后马不停蹄换乘解放牌货车一路南下,山路崎岖,一公里有十八个弯道,汽车像蜗牛在弹石路面的道路上爬行,正所谓其路漫漫修远兮 第一天晚上住杨武镇,第二天晚上住通关镇,第三天晚上住思茅地区,第四天晚上住勐仑镇,第五天才到达离昆明 700 公里 之外的勐腊县,五天时间,同学们一路担忧一路愁,男同学害怕女同学哭,无休无止的路,七上八下的心,远离故土的愁,全都化为抵声的抽泣。就这样,我们开始了我们这一代人命运及其相似的坎坷人生道路。 很多同学相继离开了这个吃饭吃不饱,干活累死人的地方,有的当兵走了,有的考大学走了,有的开后门走了,有的不知道什么路子就走了,我也在农场扛了四年锄头后考工进入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农场期间,先后回重庆了三次,每一次,都是不等春离去,又盼春来归。 上个世纪,每次回重庆或者从重庆都是火车、汽车,一个来回要半个月的时间,那时候的时间不值钱,所以也不生气,只是恨沿途旅社又脏又臭,没有卫生间,不能洗澡,甚至不能洗脚,坐车一天颠簸一天,倒在床上就睡,然而床板和床被之间竟然有跳蚤,房间里肆无忌惮的蚊子更让人夜不能寝。 乘火车也惨不忍睹,春节回家是中国人的习俗,可是坐火车就好像进地狱,没有座位,就好像犯了错误的士兵被罚站,一站就是半天;到了晚上,忍不住瞌睡就趴到火车座位下面的地板上睡觉,又闷又臭的空气,简直就是活受罪。然后是不能吃饭也不能喝水,忍受口渴和饥饿,为啥子呀,列车上的厕所被人占了,车上实在是太拥挤了,没有任何空隙,吃饭喝水全免了。 这样的活受罪我们这一代人无一幸免,每一年回家,都是喜忧参半,为了回家过年,都豁出去了,哭也罢,笑也罢,苦难也好,财富也好,真如如鱼刺在脖,憋在心里。苦不堪言的旅途生活一直到邓小平上台。 改革开放以后,道路开始修直修宽了,汽车也改朝换代,速度也提了,以前昆明到勐腊要五天的路程,现在只要十个小时。飞机也通航了,最早通航的是思茅,当时飞机票在现在看来是跳楼价, 25 元,然后是西双版纳也通航了,开始的时候,一张飞机票 49 元,嘿,这个价格没有多久两位数字都变成了三位数字,不管他的,工资也在涨啊,于是,回家过年就和火车汽车拜拜,一条天路,转眼间就从千里之外降落在你的面前。 每一次探亲都能感受重庆家中的变化,老土屋不在了,父母修建了砖瓦房,兄弟姐妹一个长大结婚,也渐渐有了自己的新居,以前我哥哥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在我们弟兄面前算是不得了,现在我们弟兄在一起,是讨论谁的车好、房子几套。 这条路,从重庆到云南,其路漫漫修远兮,我一走就走了四十年,国家在变化,人们在富裕,我也在这条路上从一个涉世不深的初中生成为一个副教授,一个艺术家,如今的我不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而为国分忧,为民服务,为不给家乡父老丢面子,我还有在这条路上奔波。 父母已经作古,我已经长大,我不仅穿梭在重庆云南之间,还跨过长江,走向北京,周游全国,也手持护照走出国门,在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体察民情,享受风景,也受香港邀请,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学子传道解惑授业。 我继续在走,艺术无止境,人生无终极。
个人分类: 瑞华评论|429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