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伪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坚持科研诚信,莫让抄袭成风
热度 4 Hindawi 2020-3-24 14:51
“成功始于弄虚作假”(faking it until you make it)这句话绝不应是研究人员应遵循的金科玉律。模仿和抄袭并不是正确致敬知识的姿态。科研应以追求真理为原则。 科研是为了以追求真理、探索新知识并增加对世界的认识。当今社会,研究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提高科研产出,高校在发表国际论文方面给在科研人员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同时,社会对其寄予厚望,希望科研人员能频繁的带来新的见解,推动社会的进步。“publish-or-perish”(要么发表要么出局)的观念在科研人员当中愈演愈烈。在这种环境下,难免会有人会忘记对真理的追求。为了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这些研究人员无法抵御抄袭和操纵数据的诱惑,在研究论文发表时尝试走“捷径”。 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们的成功绝不能建立在靠弄虚作假或抄袭的基础之上。 抄袭 有人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被复制的。然而,在科研和学术出版领域,情况并非如此。有时审稿人有意放慢审稿流程,窃取并发表尚在审议中的研究成果。而在一个曾报道过案例中,某期刊在即将发表某论文时,发现该论文已在别处发表过,且未刊登作者的真实姓名。调查后发现是剽窃者在原作者首次发表论文遭拒后泄露了论文信息。另一个案例虽称不上恬不知耻,但也绝对够得上是不择手段了,审稿人剽窃了送审论文的观点和方法,并主动中止该论文的同行评审程序。 黑市 我们还了解到,有人出售其在单篇研究论文甚至是全套研究论文中的作者身份。有时,研究论文的设计遵循模板化的格式,比如,基因/蛋白质和/或某信号传导途径的成员会交替出现(例如当药物Y作用于有机体Z时,分子W会上调通路X)。编辑们有可能看到过许多署名不同的相似论文。他们的作者身份有可能是购买而来的。通常情况下,被出售的作者身份可能是曾在某一期刊发表过影响力很高的文章,这将有助于购买者建立信誉度。遗憾的是,一部分科研人员认为这种选择可以帮助他们丰富其发表阅历。 造假 伪造数据和篡改图像是一个更常见问题。如果论文的必要数据难以获得,某些科研人员会对数字进行调整,从而对整体论文提供所需的支持。尽管许多出版商都在不遗余力地评估论文数据,查找存在的图像篡改痕迹,但并非所有篡改行为都会被发现。如果已发表论文的篡改行为被披露,那么不仅期刊和科研机构 将 会面临漫长且曲折调查过程,对个人和所有相关人士的声誉同样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害。除图像处理之外,还有成熟的数据造假现象。除非有人无法重现研究的结果或发现了不合理的结果或数据,否则绝大多数读者都难以发现这种造假问题。 抄袭:致敬知识还是违法行为? 在研究论文撰写方面,抄袭是一种常见且有时无意的错误。俗话说,模仿是最真诚的致敬方式。当我们留意政客或者演讲稿撰人从何处寻找灵感来源,我们会发现他们可以从蝙蝠侠死敌班恩,或者《律政俏佳人》主角艾莉身上寻找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能纯属是巧合。 然而,在正式的论文写作中, 一字不差地照搬曾发表过的文章内容是绝对不可行的。。 在注明原始内容出处的情况下,小段文本可以引用的形式被添加到文章当中,但未作引用的长段文字是绝不可以使用的。大多数出版社都会采用查重软件对此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存在文本重复现象,作者轻则被要求重写,重则有可能被视为严重不当行为。如果作者自己撰写的原创研究论文,则受版权保护。如果他人擅自将您文章的内容添加其他文章则属于违法行为,原创作者可以提起诉讼。 解决方法 虽然大多数发表的研究是用英语撰写的,但大多数研究人员的母语并不是英语,这无疑增加了写作难度。所以作者有时可能难以抵御复制粘贴的诱惑,但是花一点时间考虑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写点东西对科研人员而言更重要。我们可以采用很多方法尝试避免抄袭。比如利用像 protocols.io 之类的工具,将你的DOI发表到网上,这样你便可以在自己的稿件中引用你之前的论文。此外,研究人员可以选择很多 付费的专业编辑服务 ,帮助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润色。在撰写引言部分时,作者可以通过这种服务得到帮助从而避免抄袭。 其它避免抄袭的措施 向期刊投稿前,将论文中的数字和表格与原始数据进行对比。 保留完整试验记录,比如实验室日志或类似材料,保证自己研究论文的可追溯性。 以公开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存档。 开放研究。对研究中所涉及的所有步骤尽量做到公开透明,并分享最终的研究成果。 最重要的是 确保所有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可追溯性。 如果科研人员公开所有细节,那么人们就很难隐瞒伪造数据,或采用购买以及其他不当方式获取的数据。 由查尔斯沃思集团(Charlesworth Group)统筹翻译。 点击阅读Hindawi的更多优质内 容。
8019 次阅读|6 个评论
识别伪造邮件
热度 6 caojun 2017-3-29 17:21
这两天很多同事收到了一封来自欧洲核子中心主任Fabiola Gianotti的邮件,称希格斯粒子不存在。文风也很奇诡,开头说“我想你也收到了匈牙利物理学家Gabor Fekete的 伪造 邮件”,下面是邮件内容,最后竟然话锋一转,“我非常同意Gabor Fekete,XXX、YYY、ZZZ不应该得诺贝尔奖,因为电子跟超导没关系。” 没错,这封邮件也正是这位“ 匈牙利物理学家” 伪造的,但是从表面上看不出来是不是Fabiola发的。为了对抗反垃圾软件,该“ 匈牙利物理学家 ”还将自己的名字用图片显示而不是文本,防止成为屏蔽关键词。 去年我发了个微博讲怎么判断: 2016-11-11 00:57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昨天收到一封邮件,来自新科诺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的邓肯·霍尔丹,说石墨烯、中微子振荡都是狗屎,真正牛B的人是匈牙利物理学家Gabor Fekete,他发明的理论可以描述电磁物理到8位精度。 以前也收到过同样的邮件,还是同样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只不过以前发信的是瑞典某教授,不熟悉,以为天下这么多教授,总有一两个脑子烧坏了的为民科喊冤。这次不对,霍尔丹不会刚拿奖就脑子烧坏,就查了一下邮件的meta info,要知道, 发信人可以伪造,但是传输路径无法伪造 。这封信看上去确实是普林斯顿发出的,传输路径是: 1 )nat-oitwireless-outside-vapornet3-n-230.princeton.edu(应该是Princenton大学的一个无线网络用户) 2 )smtp.princeton.edu,发信人haldane@princeton.edu 3 )cc.usu.edu (unknown ) 4 )高能所服务器 查了一下IP地址179.43.143.185的所在地,不是传输路径上所说的犹他州立大学(usu.edu),而是巴拿马。再查上次瑞典发出的邮件,前面都毫无漏洞,除了到高能所的前一站,ftf.lth.se (unknown ),说是瑞典,但IP实际来自英国。所以啊,这是个高手民科,不查IP还无法断定真伪。 假如路径中有IP标注了unknown,小心点 。 在邮件客户端中查看邮件“属性”--“详细信息”,或者“显示邮件原文”,或者“显示邮件头”,可以看到传输路径。查IP地址所在地可以搜索“ip地址查询”。例如: Received : from caoj (unknown ) by IMAP (Coremail) with SMTP id E3028CF0kBpWVT9Y; Tue, 08 Nov 2016 23:51:49 +0800 (CST) Received : from cc.usu.edu (unknown ) by ihep (Coremail) with SMTP id AQkAAf0DZXe; Tue, 08 Nov 2016 21:57:25 +0800 (CST) Received : from smtp.princeton.edu(smtp.princeton.edu ) by smtp.princeton.edu (Postfix) with ESMTPid 29984343FB7CF Tue, 08 Nov 2016 08:57:18 -0500 Received : from nat-oitwireless-outside-vapornet3-n-230.princeton.edu (nat-oitwireless-outside-vapornet3-n-230.princeton.edu ) by smtp.princeton.edu with esmtp (Exim 4.82) (envelope-fromhaldane@princeton.edu) id 1NDA-03oaj-00ha Tue, 08 Nov 2016 08:57:18 -0500 【感谢高能所计算中心齐法制研究员指点】
个人分类: 物理八卦|12653 次阅读|5 个评论
被公证的出版物涉嫌伪造,你相信么? ——广州诺金VS广西玉林
热度 4 xsquare 2017-3-9 18:17
中国人的创造力值得称道,但有时没有在正确的地方。阅读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该案的行政判决书,我体会到了那个网络术语——脑洞大开——的具体含义。 该案涉及专利名称为“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为“ 200410050135.5 ”的无效宣告决定(第 14008 号),该专利的专利权人为广西玉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广西玉林),无效宣告请求人为广州诺金制药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广州诺金 共四次向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宣告上述专利无效,专利复审委员会经过合并审理后,宣告该专利全部无效,广西玉林不服该决定,起诉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维持无效宣告决定,广西玉林继续上诉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继续维持该无效宣告决定,广西玉林于是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于是便有了本案的判决。 本案最为诡异的地方在哪呢?那就是无效宣告请求人广州诺金在第四次无效宣告请求中提供的一份证据:《近代中成药汇编(上)》(简称汇编)。整个案件最关键之处就在于认定该证据是否真实。 广州诺金针对该证据进行了公证,公证人员对广州诺金的代理人在位于东莞市石碣镇桔洲社区图书馆(简称桔洲社区图书馆)借阅《汇编》的过程进行了公证,并拍照。也就是说,公证人员的确是在这个图书馆见到了作为公开出版物的《汇编》。 在口头审理时,广西玉林公司出具大孚书局的律师的声明,声明大孚书局未出版该书。 够吊诡吧,堂堂在图书馆查到的出版物,居然出版公司声明未出版该书。 复审委员会基于该证据出示不符合期限的规定,未接受广西玉林出具的证据。 一审中,广西玉林公证了《汇编》对应的 ISBN 号实为《国际财务管理》,并且在国家图书馆复印了该书的版权页。此外,广西玉林还出具了台湾方面的公证文件,证明该 ISBN 号对应于《国际财务管理》。 广州诺金公司也不干示弱,提供了证明该书入库时间的公证书,该书的入库时间为 2004 年 1 月 8 日。 一审法院认为,复审委不接受该证据并无不当,《汇编》的 ISBN 号 957 — 414 — 366 — 1 与《国际财务管理》的 ISBN 号 978 — 957 — 41 — 4366 — 5 并不一致,《汇编》最晚的公开时间为 2004 年 1 月 8 日,仍然早于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即使《汇编》非大孚书局出版,也不影响复审委的无效决定,于是维持了无效决定。 二审中,广西玉林提供公证书表明 ISBN 号 957 — 414 — 366 — 1 和 ISBN 号 978 — 957 — 41 — 4366 — 5 均对应于《国际财务管理》。此外,还提供证据证明 10 位码的 ISBN 号 957-414-366-1 与 13 位码的 ISBN 号 978-957-414-366-5 与 10 位码的 957-414-3661 对应的是同一本书,并且中国从 2007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 13 位码的 ISBN 号。广西玉林提供的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 2009 年 7 月 12 日到桔洲图书馆调查的询问笔录表明,《汇编》没有入库,没有使用电脑节约系统,之前广州诺金提供的《汇编》相关的计算机记录信息不真实。 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啊,《汇编》不存在,记录不真实,那当时公证人员是如何看见广州诺金的代理人借阅该书的? 二审法院认为,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询问笔录中载明桔洲图书馆的管理员见到过该书,认定了该书的真实性,维持了一审判决。 再审中,最高院认为,《汇编》的 SBN 号 957 - 414 - 366 - 1 对应的出版物为《国际财务管理》,并非大孚书局出版,并且大孚书局的律师声明未出版该书,因而认定《汇编》版权页记载的信息不真实,不能确定其公开时间。此外,最高院也否定了公证书中关于入库时间的真实性。最高院还强调了广州诺金公司提供的公证书中记载了《汇编》条形码以及索书号,不能从公证书所公证的《汇编》一书上找到,相互矛盾。并且,鉴于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询问笔录证明《汇编》未入库,没有使用电脑系统,最高院撤销了二审、一审行政判决书,案件又回到了专利复审委员会。 一本未入库且未检索记录的出版物,在一个社区图书馆,是如何让广州诺金的代理人发现的?既然《汇编》也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这本书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进入这个社区图书馆的?如果不脑洞大开,一般人真想不出来啊。 再审结果已出,从法律上讲,在图书馆查阅到的出版物属于伪造,你相信了么?
600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最恶劣的学术不端行为:伪造、篡改、抄袭和剽窃
热度 1 redtree 2016-11-6 11:40
院士提出要区分学术不端和学术不当 最恶劣的学术不端行为:伪造、篡改、抄袭和剽窃 作者:李大庆 来源: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6/11/6 11:13:12 学术不端是近年来科技界越来越多地显现和议论的问题,似乎有越打越多、屡禁不止的趋势。日前,在中科院学部举行的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上,中国物理快报主编、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院士提出了要区分科研中的学术不端与学术不当,坚决打击和遏制学术不端。 朱邦芬将科研行为分为负责任的科研行为、科研不当行为和科研不端行为三类。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是讲究科研诚信的,是对纳税人负责,对环境和未来负责,对学生负责的。 什么是科研(学术)不端行为?朱邦芬引用美国总统科技办公室2000年的一段叙述,包括:1. 伪造:伪造数据、资料或结果,并予以记录或报道;2. 篡改:在科研材料、设备或过程中作假,或者篡改、遗漏资料或结果,使科研记录不能准确地反映研究;3. 抄袭和剽窃:窃取他人的思想、方法、成果或文字而未给他人贡献以足够的说明。“尽管学术不端行为还有若干新的变种,如欺诈评审等,但最主要最恶劣的有上述三种。”朱邦芬说。 还有一些行为是介于学术诚信和学术不端之间的,朱邦芬认为这些处于灰色地带的就是学术不当行为,“例如滥用同行评审特权、有损研究对象利益并对其隐瞒、有悖伦理道德的实验、故意忽略研究的负面结果等等。” 朱邦芬说,国内经常把前述三种典型学术不端行为和一些学术不当行为混为一谈,都称作学术不端,“这就扩大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容,实际上包庇了最恶劣的学术不端行为。”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和科研单位都没有界定什么是学术不当行为。在这方面,复旦大学就在学术规范(试行)中,就明确规范了不当科研行为的表现,如不当使用科研信息,未经授权,将在审阅稿件、项目申请书等文件时获取的信息、他人未公开作品或研究计划等,发表、透露给第三方或为己所用;不如实披露自己所发表的学术科研成果已知的瑕疵、缺陷或副作用;夸大有关学术成果的意义和作用;不当使用数据等等。此外还包括不当署名和非故意而导致的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等。 在论坛上,朱邦芬提出,要大力提倡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打击科研不端行为,实施“一票否决”;要从教育入手,批评科研不当行为。 对于科研诚信,朱邦芬把它提升到了现代科技发展基础的高度。“公众对科研的支持并不是无条件的,如果科研失去诚信,公众将不再信任和支持科研。而对科技工作者个体而言,一旦失去科研诚信,这将是其科研生涯的终结。” 谈到目前我国科研诚信现状时,朱邦芬用两个“史无前例”来形容:一是随着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滑坡,急功近利盛行以及文革中长大的一代人成为学界领导人和中坚,我国科研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及其严重程度史无前例;二是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增加和互联网的普及,社会各界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度史无前例。 为何能产生学术不端?朱邦芬认为既有不良学术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责任。不良环境包括:按论文数给奖金;按论文所发表的杂志影响因子评奖;发表论文数量与学生毕业或教师升职聘任挂钩;举报后单位仍疏于查处或包庇,“不能期待人们用道德的完善去填补制度的缼欠,而应该用制度的健全去引导人们不断走向道德的完整。”在个人责任上,学术不端行为的主因还是研究者自身的道德缼欠,因为任何制度设计都不可避免地有漏洞,不能以此为自己失足辩护。 在论坛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院士也谈到了学术不端问题。到底是制度的缺失还是人品不端呢?杨卫认为两种因素都起作用,他用“几个坏苹果与一副烂筐”来举例,说筐在修补之中,坏苹果也时有出现。 杨卫提出,诚信建设要有“牙齿”,要处罚分明,治乱局要用重典;另外要有可执行的信用制度,包括违规者所依托单位也要建信用制度。 (科技日报北京11月5日电)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与制度|115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方舟子再次挑战院士 质疑张衡地动仪
xupeiyang 2010-12-2 12:17
专家回应   新版复原模型 对地震有反应   曾参与2005年版地动仪模型复原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昨天表示,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对地震是有反应的,这一点已得到多名院士专家的鉴定。   方舟子对地震这个领域并不了解。冯锐说,他们利用在真实发生的地震中记录下来的地震波波长,以此为依据控制特殊振动台,完成对地动仪复原模型的检验。这是地震的复现,而不是简单的模拟。   冯锐表示,如果要监测真实发生的地震,须建设地基等配套设施,然后将地动仪复原模型放在上面,但这样的监测实验耗资巨大,选址等问题也不好解决,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对于方舟子提出质疑的陇西地震,冯锐表示,据史料推测,这次地震发生在公元134年。冯锐强调,这些史料都是经专业的历史地震学专家审核过的。因年代久远,部分史料存在偏差在所难免,但当年陇西曾发生地震的结论没有问题。(京华时报 记者 李铁铮 1951年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广为人知 2005年复原的模型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帖,称历史教科书中人所熟知的张衡地动仪其实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复原模型,1800年前的地动仪到底是啥模样早已无据可查。科普作家方舟子则于昨日发文,称张衡当年建造的地动仪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昨天对此表示,2005年复原成功的地动仪模型确实可以监测地震。     网友国宝只有59岁   11月28日,网友闫涛在微博上发帖,称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那个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王振铎(考古学家)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并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由于选进了教材,国人都以为是东汉货色,事实上,那珠子掉不出来。   此言一出,立即在网上引发热议。截至昨天下午,该帖被转发1.5万次,评论近5000条。   很多网友称,他们之前并不知道,在历史教科书中和科技馆里频繁亮相的地动仪,原来只是一个年仅59岁的复原模型。他们更不知道,由于存在原理性错误,这个复原模型不能正常工作,一直受到中外科学家的质疑和否定。《后汉书》中记载的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候风地动仪,其实早已失传。有网友称,这样的事实大大打击了人们的信心,甚至有人对四大发明等其他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提出质疑。   在北京某初级中学教历史的韩老师说,目前中学历史教材里使用的,还是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图片,他们一般不会刻意向学生说明这是原物还是复原模型,连张衡本人的画像都是后人模拟的。韩老师说,介绍地动仪时,他们只会跟学生讲里面有机关,发生地震就能感受到,珠子就会掉下来。   方舟子 张衡地动仪管用吗?   网上波澜未平,科普作家方舟子又在媒体发飙。他于昨天发文,对张衡地动仪是否管用提出质疑。   地动仪早已失传,它是否具有监测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个谜。方舟子说,国内外不少专家根据《后汉书张衡传》的简单描述,力图复原地动仪,但所有这些复原模型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用于监测地震,不过是艺术品。   方舟子称,2005年,中国地震局专家宣布他们经过3年研究,建立了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并第一次实现了验震功能。他们声称地动仪新模型对河北唐山、云南泸西、越南孟艺发生的三次真实地震进行了检验。但是这三次地震分别发生于1976年、2000年和2001年,地动仪新模型2005年才建成,怎么可能对它们进行检验呢?方舟子说,后经了解得知,原来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检验的不是真实发生的地震,而是实验室里对真实地震的模拟。   方舟子说,在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建成后,中国境内每年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在该地动仪复原模型监测范围之内,却从来没有听说该复原模型监测到哪怕一次。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没有听说在北京展出的该复原模型检测到。   方舟子还在文中对《后汉书张衡传》所记载的地动仪预报的陇西地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称部分史料相互矛盾,怀疑那次地震是为了说明地动仪的神奇而编造的故事。   方舟子说,没有任何记载能够证明在张衡之后,他发明的地动仪起过作用。我们不必怀疑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方舟子说。   专家回应 新版复原模型 对地震有反应   曾参与2005年版地动仪模型复原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昨天表示,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对地震是有反应的,这一点已得到多名院士专家的鉴定。   方舟子对地震这个领域并不了解。冯锐说,他们利用在真实发生的地震中记录下来的地震波波长,以此为依据控制特殊振动台,完成对地动仪复原模型的检验。这是地震的复现,而不是简单的模拟。   冯锐表示,如果要监测真实发生的地震,须建设地基等配套设施,然后将地动仪复原模型放在上面,但这样的监测实验耗资巨大,选址等问题也不好解决,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对于方舟子提出质疑的陇西地震,冯锐表示,据史料推测,这次地震发生在公元134年。冯锐强调,这些史料都是经专业的历史地震学专家审核过的。因年代久远,部分史料存在偏差在所难免,但当年陇西曾发生地震的结论没有问题。   稿源:京华时报
个人分类: 学术不端|298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010年7月新加坡科研诚信大会宣言
brbaba 2010-8-6 19:45
日前,第二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在新加坡召开,本次会议由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共同主办。来自50多个国家的科学组织、科研机构、基金会、大学和公司的数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与技术协会以及中国大学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会议旨在世界范围内唤起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和科技组织对于科研诚信及其相关政策规范的重视与合作。本次会议分设国家与国际政策、规则与执行、教育与培训、科技出版四个主题和气候变化研究中的诚信问题、科研的有害应用问题及利用数字技术反对学术不端三个专题。 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是通过了关于科研诚信的新加坡宣言(附后)。 2010年7月新加坡科研诚信大会宣言* (会议草案) 定义 科研诚信是指采用可靠的研究方法进行可信赖的研究行为,使其研究成果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 开篇陈述 科研成果造福人类,而诚信在科研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尽管不同国家在组织和开展科研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一些基本的科研诚信准则是应该共同遵守的。在2010年7月新加坡第二次世界科研诚信大会上讨论并制定如下准则: 1、诚信 诚信应该是负责任的研究行为的基本特征和评价标准。 2、科研不端行为 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如伪造、篡改和剽窃,一旦受到怀疑,就应该举报和接受调查。一旦确定为科研不端行为,就应该公开并接受适当的处罚。 3、应对科研不端的政策 国家机关、机构,期刊和专业组织应该制定相应的科研规范,以预防和公布科研不端行为,并保护举报人。 4、有问题的研究行为 危害科研诚信的不仅是科研不端行为。要避免因疏忽以及其他失信而导致的科研不当行为,如署名不当,未报告数据冲突以及误导他人的分析方法等。可疑的科研不当行为应向有关部门和专业组织举报。 5、作者信息 作者应该提供包括期刊、专业团体、投资人和研究组织所规定的信息,并要对其用于出版、基金申请、报告等的研究成果承担责任。 6、出版诚信 研究成果在出版时应记录所有参与研究者的信息和他们在研究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包括赞助人、投资人、作者以及对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不享有著作权的相关人员。 7、利益冲突 不管是否有明确要求,在所有综述、建议、出版和公众传播等活动中,研究人员都应如实公布相关的利益冲突。 8、数据管理 研究人员应该精确地记录所有研究数据,使他人能够检验和复制其所做的工作。 9、数据解释 数据的解释和报告应建立在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 10、遵守法规 在负责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应了解并遵守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11、公众传播 在公开讨论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应用性时,研究人员应在其所擅长的领域内进行专业评论,并要同个人的主观臆断明确相区分。 12、研究环境 研究机构应通过教育和制定明确规章,减少严重的不诚信行为和有问题的研究活动,创造并保持一个有利于诚信的环境。 13、社会责任 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应该牢记其工作职责是为社会谋福利、并规避各种风险。 14、其它 * 新加坡宣言不是一个规范性文件,不代表提供资金或参加会议的国家和组织的官方政策。相反,它应该被看作是一个专业宣言,给全世界负责任的科研活动提供了一个指南。有关科研诚信的官方政策、指导和法规,则要由一些国家机构和组织来协商。
个人分类: 杂谈|4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一位论文抄袭者的通信和讨论
xupeiyang 2010-7-9 12:29
博主看法: 易甫的来信,我非常感动,因为在我公布的抄袭的论文的博文中,至今只有他与我联系,说明了他们的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情况。我认为他们的情况很有代表性,论文抄袭的原因很多,责任不只是作者本人,很多部门是有责任的,最重要问题是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论文真实性的严格审查制度和机制。 同时,我认为论文抄袭者,很多作者是无意中犯了错误,没有将合理引用与抄袭分清楚,也是评定职称等要求所迫的。纠正和弥补的办法是在发表论文的期刊上发布一份论文撤消声明就可以啦。只有极少数有意抄袭、剽窃、伪造的论文作者,并造成严重影响的抄袭论文应该作出严肃的处理。 发件人: yi12fu56 yi12fu56@hotmail.com ; 时 间: 2010 年 7 月 8 日 19:21 ( 星期四 ) 许教授: 您好,我是第四军医大学的易甫,最近我浏览网站,发现了您在科学网的博客中有我发表的一篇文章 《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抄袭较多,是这样的,我原来是心血管内科的医生,现在抽调在教学管理单位帮忙,为了迎接教学评建检查,因工作需要要写一篇管理工作的体会,因为我并没有多少管理方面的经验,所以就从各个文章中抄袭,写了这篇文章,领导看了认为还可以,同时我们现在正在晋升职称的时间,需要教学方面的文章,所以头脑发热将它投了出去,我投的是我们学校的一份杂志,《军队医学教育》,属于军内刊物,抱着一种侥幸心理吧,很顺利就接受了,但我现在还不知道它已经发表了。 我是 1996 年毕业的,在临床工作了 4 年多,是个年轻人,还有一段人生道路要走,希望许教授能宽容我,将相关信息从网上撤下来,我保证: 1. 从军队医学教育撤稿; 2. 下次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非常感谢许教授的教诲,希望得到您的回复。 易甫 发件人: 易甫 xupeiyang 13901205407@vip.163.com ; 时 间: 2010 年 7 月 9 日 06:48 ( 星期五 ) 易甫:你好。 我同意你的意见,将你们这篇文章从我的博客上撤下来了,这篇论文是否已投给《医学研究杂志》?我建议最好撤稿,也不要去别的期刊发表,影响不好。 因为医学论文抄袭的情况很多,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我们是做信息工作的,检测了部分医学论文公布出去,不是针对哪个人的,因为抄袭的问题,情况非常复杂,希望能杜绝论文抄袭、伪造等情况,纠正不良学风。 祝你工作顺利。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许培扬 发件人: yi12fu56 yi12fu56@hotmail.com ; 时 间: 2010 年 7 月 9 日 08:28 ( 星期五 ) 收件人: 13901205407@vip.163.com ; 13901205407@vip.163.com ; 许教授: 非常感谢您,感谢您的理解,同时也非常感谢您的教诲,对于这篇文章我也认为这是一篇垃圾,对于抄袭及低质量的重复,我也深恶痛绝,但作为一个在院校工作的人员,各种情况又要求你去做这些无聊的事情,如这篇教学文章,我是一个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临床工作者,但又必须有教学方面的文章,没有经验哪来的体会呀。 同时非常佩服您,非常支持您在这方面的工作, 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减少论文抄袭、伪造等情况,纠正不良学风。 易甫 2010-7-9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期刊更需要建立防剽窃机制
xupeiyang 2010-7-9 07:17
最近,我用CNKI的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检测了部分医学论文,发现抄袭、剽窃、伪造的论文很多,仅从某期刊的投稿中就发现抄袭量超过40%的论文有24%。用检测软件的效果很好。 为了防止学术论文的抄袭、剽窃、伪造等情况,期刊编辑部应当建立防剽窃机制,配备检测软件,对投稿论文进行认真的检测分析,检查论文的真实性,以保证期刊论文的质量、维护期刊的权威性和信誉。 相关阅读文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7/234303.shtm 科学期刊计划建立防剽窃机制 剪切粘贴文化将被交叉检查软件阻击 据《自然》网站报道,包括Elsevier和Springer在内的一些大的出版商正在准备打击剽窃,他们将推出软件(CrossCheck software)来检查投稿文章是否存在雷同,或是从已发表文章大块改写而来。 Taylor Francis公司6个月来一直对三本科学杂志进行交叉检查测试,发现其剽窃率分别为10%、6%和23%。 英文请见: http://www.nature.com/news/2010/100705/full/466167a.html#comments Journals step up plagiarism policing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3542 次阅读|1 个评论
什么样的文章不宜发表
wujingzhi 2010-6-1 22:35
由鲁白老师的讲座整理的博文 《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引起了大家强烈兴趣,我自己读了也获益匪浅。 今天,又看到了科学网转载的 一个美国研究组学术造假的新闻 。虽然报道号称这次撤稿对学术界影响不大,但一下撤稿十篇,包括发表在PNAS的文章,而且这些造假的文章被引用次数近250次,因此,我认为这起事件对学术界影响是比较大,而不是号称的很小的。我自己不是这个领域的,但试想如果影响不那么大,怎么会发表十几篇文章呢?而且都是顶级期刊? 鲁白老师明确提出: 要写好的文章,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英文,也不是写作技巧,而是有好的科学 。我个人觉得这个观点是有深刻内涵的,也是我们判断文章是否适宜发表的最根本标准。 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还要明白什么论文不适宜发表! 从 网络消息 看,这次数据造假事件是 Suresh Radhakrishnan tampered with another investigator's experiment with the intent to mislead towar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B7-DCXAb reagent has cell-activating properties 。( tamper意思 )据我的经验,这样的事并不罕见。反而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研究手段。任何试验结果总要经过分析,处理数据,解释实验现象。只是该研究者在处理数据时候过头了,过度相信了自己原来设想的结论,而没有对不太符合理论的实验数据进行更深入研究和分析。 可以说,这样的事件对研究者自己及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和职业发展影响比较大,对发表那些造假论文的期刊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反思这件事情,应该启示我们在发表自己的论文时候,不仅关心能否及时发表,更要对自己论文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高度重视。 除去极少数大科学家,绝大部分的科学工作者都有很大的发表论文的压力。这应该是论文造假的一大缘由。 撇开所有的复杂的纠结的原因不说,我想至少有一条判断论文是否适宜发表的标准应该坚持 : 论文的结论是否正确? 发表论文,目的就是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这个成果就要反映在文章的结论里。文章的其它部分如仿真、实验、分析、讨论等,都是为了说明和支持这个结论。同行阅读和引用你的文章时也首先看或考虑结论部分(有些文章反映在摘要)。如果结论错误很可能会给他人的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要保证结论的正确,起码需要有正确恰当的理论假设,严格合理的实验条件,周密严谨的实验数据及现象的处理和分析过程。对于不符合现有理论的实验现象和数据,更需谨慎客观对待,不得擅自取舍。如果经过时间和实验检验,和同行评价,不能保证这些条件和结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那么论文还是不发表为好! 最后,个人以为论文还是少发表为好。写论文也可以借鉴我们传统的 春秋笔法 。著作等身不一定就比只有少量的经典作品好。 写得少不一定错误就少,但是,写得多,错误肯定就多。出一个大错误,一生前程就堪忧了! 现在,国内的论文数量几乎直线上升,但是影响并没有成比例增加。大部分文章发表在影响因子在0到3之间的期刊,引用次数也很少,所以即使实验或结论错了,可能也不会有很多人关注。但是,这种做法很可能会为将来更大问题埋下祸根。 总归一点,一个有操守的科学工作者还是应该从自己做起,绝对保证自己论文的质量,不适宜发表的论文绝对不送出去,宁缺勿滥!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5832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