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灌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终于想明白了康院士的控制性分区交替灌溉技术为什么推广不开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2-11-8 20:39
RT。那些地方连沟灌都推广不下去。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33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咸水灌溉对春小麦水分消耗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热度 1 huozailin 2012-10-8 09:36
jiang FCR.pdf 通过在甘肃石羊河流域连续三年的春小麦咸水灌溉田间试验,揭示了灌水量及灌溉水矿化度对春小麦水分消耗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我们连续开展了6年的咸水灌溉试验,试种作物包括春小麦、夏玉米及制种玉米,先后有7名研究生参与了该试验,目前研究成果正在整理中,这是第一篇这一试验的国外期刊文章,期待有更多成果的产生。欢迎作水盐胁迫、农田水循环及水盐运动的同行进行交流。
个人分类: 论文发表|4170 次阅读|2 个评论
盐碱地能够不治而愈吗?——地下水位三十年打压,三十年拉升?
hillside 2012-6-21 16:32
从灌溉的角度看,土地的盐碱化是难以避免的副作用。《中国商报》的新闻周报2004年6月8日报道:“素有‘中国米粮仓’之称的‘八百里秦川’——渭南市,目前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盐碱威胁。有人说:要根治渭南盐碱,惟一的办法就是让三门峡开闸放水。”在灌溉离不了的情况下,盐碱地的治理明显有赖于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水偏高是盐碱地的大患。 此处来看科学时报的一则新闻《中国可持续发展命悬地下水》(2010-11-3,记者郑入瑞、暴寒婷): “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张光辉记忆里,整个华北地区的水文地质研究经历了从降低地下水水位到防止地下水水位下降截然不同的变化。 1972年之前,华北地区还在努力整治土地盐碱化,降低地下水水位。不过,1972年由于气候变化原因,整个华北地区降水量急剧下降,华北地区水资源变得紧缺,地下水水位下降加剧。 1973年(陈昌春注:与建国时隔24年),水文地质的研究方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整治土地盐碱化,降低地下水水位为重点,而是开始防止地下水水位下降。 在张光辉看来,这一切的变化除去自然原因,还与人们疯狂打井密不可分。不过,张光辉认为,美国上世纪也出现过这种情况,这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陈昌春注:美国也如此?)。 ‘如今的地下水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问题,国家和地方都开始重视。用水规划和地下水承载力不和谐,是绝对不允许的(陈昌春注:不允许?有点想当然了)’,张光辉话锋一转。 但是,‘现在我们的技术还做不到清楚地告诉当地政府地下水承载力(陈昌春注:技术清楚就有水了?),这里面存在空间差和时间差。’张光辉显得有些无奈,他向记者坦言,‘华北地区仅20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钻孔。而在美国,每200米就有一个钻孔。这跟国家投入和国家财力有关。当然投入多了,技术发展才能更快些,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会更多了。’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沈照理说:‘我们现在技术问题比较明显。比如,我们要对500米地下的情况进行勘察,希望把下面所有的情况都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的测试技术却跟不上。水文地质研究相关技术,世界很多国家都比我们先进。’” 据该新闻介绍:部分人士乐观地认为,地表水不够了,我们还有地下水的浅层水,地下水的浅层水没有了,我们还能使用深层水…… 我从《Water Resource Research》(《水资源研究》)杂志上的一本书籍简介《Earth's Deep Water Cycle》(《地球深部水循环》)中看到:作者认为,地幔中可能潜藏着巨量的水资源。如此看来,只恨我们的钻孔深度远远不够。一旦直指地幔的钻头研发成功,水似乎又用之不竭了,顺带还能为地震研究提供宝贵的地下信息。 说了半天,盐碱地怎么样了?起码不用担心地下水回升了。地下水一降不复回是盐碱地的福音吗?我未做过这方面检索。
个人分类: 水文科学|5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旅游杂记——生命的赞歌
zjzsdy 2012-6-18 08:16
旅游杂记 —— 生命的赞歌 假如有机会去新疆旅游,请去吐鲁番坎儿井看一看。 这里虽然没有秀丽的江南风光,没有怪石嶙峋 的 奇山, 但其貌不扬的坎儿井,却能让人的心灵无比震撼。 坎儿井不是井,而是 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一种小型蓄水 池) 四部分组成。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的距离,愈向上游竖井愈深(深达 90 米),间距愈长,约有 30 至 70 米,愈往下游竖井愈浅,间距也愈短,约有 10 米到 20 米。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 提土 之用。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联接,然后汇于涝坝,供居民用水和灌溉田野。开挖坎儿井的目 的, 是把天山渗入的地下雪水引到吐鲁番盆地,滋养着这里生生不息的生命。 坎儿井的开凿是一项巨大而艰辛的工程, 新疆的坎儿井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 5000 多 公 里。 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 3---10 公里。 若每条平均 5 公里,竖井的平均间距为 50 米,每条坎儿井则需开挖 100 个竖井, 5 公里的暗渠。几十米深的竖井,全凭单个劳力用简单的工具作业,竖井到达规定深度后,仍 然 是单人作业挖掘暗渠,井下空气稀少,作业既繁重又十分危险。新疆人民为了生存,抱定战天斗地的决 心,凭着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 2000 多年以来,硬是开掘了数以千计的地下水利网,引来生命之水, 把荒漠变成了瓜果飘香的绿洲。 如此浩大的古代工程,定有其技术含量。实际上,竖井的深度与垂直度和暗渠的走向与对准是关键。 在生 产力低下的古代,解决这些测量问题并非易事。劳动创造智慧,新疆人民在开挖坎儿井的过程中发 明的灯 壶堪称叫绝。灯壶是一个壶状陶器灯盏,壶的中心点燃油灯,油灯高度与壶嘴中心线同高。挖竖 井时,井 口中心有重锤定位,向下挖时灯壶与重锤对准以确定挖掘面的圆心。挖暗渠时,则通过壶嘴射 出的光束与 光点确定规定的走向,以及竖井间暗渠挖通时的校准。可见,我国古代就有了光学测量的思 想。 如今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已在中华民族的心中树立起古代伟大工程的丰碑,然而新疆的坎儿井无 论其工 程之浩大,开凿之艰辛,智慧之灿烂,结构之奇特和造福之深厚都毫不逊色,堪称中国古代又一 伟大的工 程。 坎儿井所到之处,干热的大地一片葱绿,焕发出勃勃生机。当我们靠近明渠时,一阵清凉扑面而来, 潺潺 流水唱起欢快的生命赞歌,歌声中激荡着新疆人民的勇敢 、 智慧与坚强。 (2010年8月 新疆旅游后草记)
2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上的漳水渠、郑国渠、河东渠与龙首渠竟然并非为了灌溉庄稼?
hillside 2012-5-26 22:20
  中国农史2006第2期《论淤灌是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阶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认识,颇为有趣:   该文作者李令福指出,司马迁把郑国渠的修凿成功看作秦人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但学术界对这些大型水利工程的性质认识并不够深入,往往以今例古,想当然地认为它们都是浇灌庄稼,解除农田缺水问题的。   李令福通过对《史记·河渠书》与《汉书·沟洫志》所载内容的分析,认为战国秦汉时代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在北方兴起,构成了中国水利发展第三阶段的主体,而这些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并不是浇灌庄稼,解除农田缺水问题的。漳水渠、郑国渠、河东渠与龙首渠是放淤荒碱地,以营造田地为主要目的,六辅渠、白渠建成后,变成了浇灌农田庄稼,但仍然是引浑浇灌,即史书所谓的“且溉且粪”。它们均是引取高泥沙含量的浑水淤地或浇灌庄稼,具有淤灌的性质。因而淤灌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意义特别重大,它是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大型溉田工程的主体,构成中国传统农田水利的第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1997年,昌森在《对郑国渠淤灌“四万余顷”的新认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NO.4,1997)一文中讨论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与白渠的灌溉面积方面的疑问,如杨虎城将军在《泾惠渠颂并序》碑中曾评论:“郑多而夸,白少而实”。昌森经过分析认为,淤灌面积与灌水面积在范围上存在差异,史记对于郑国渠的灌溉面积估计仍然是比较准确的。 ,
个人分类: 水文科学|5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南水电行(5):金沙江水电开发的供水灌溉作用
zbt92 2012-5-12 12:15
(2012-5-11 10:43:03) 来自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编者按 : 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及《能源》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2西南水电行第一站是参访大渡河流域上的猴子岩水电站。第二站是考察访问金沙江上的溪洛渡水电站,第三站是考察访问金沙江中游的阿海水电站。非常凑巧的是:正直西南水电行的考察期间,社会上的一些媒体发起了对对金沙江水电开发和规划的质疑,这使得我们的专家,有机会站在金沙江畔,用看到、听到的事实,回答社会各界的质疑。随后几天,我们将以答记者问的形式,陆续发表。今天讨论的问题是:金沙江水电开发是否兼顾供水和灌溉?    记者 :我们注意到《东方早报》的文章中,在谈到水电规划的问题时,似乎批评现行的金沙江水电规划,对供水和灌溉的功能不够重视。例如,文中有这么一段内容“早报记者翻阅梨园、阿海、金安桥、鲁地拉、白鹤滩、溪洛渡等工程环评和规划资料,鲜有“兼有防洪、拦沙、改善下游航运条件等综合效益”的描述,至于“供水、灌溉”,几乎只字未出现在上述工程的评价资料中。”对此,您能给出合理解释吗?是不是我们的金沙江水电开发没有充分考虑到供水和灌溉呢?    张博庭 :记者作为非专业人员,自己翻阅环评报告或者规划产生疑问是很正常的。但是,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先找懂行的专家请教一下。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文章中说傻话了。不过,很多极端环保和伪环保人士对水坝建设和水电开发似乎有天然的敌意。他们经常要费尽心思的编造各种谣言。对于这一类的人,只要能找到的各种可能的机会,难免就要先炒作一番再说。我们不知道《东方早报》的文章作者是否也是一位反坝人士,他写文章的目的是否就是要通过造谣污蔑,挑拨公众的反对水电开发的情绪。实事求是的说,我个人觉得这种可能性性非常大。   我为什么要这样怀疑呢?首先,记者在翻阅这些资料的时候,应该是在某专业机构,身边应该就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他如果有什么疑问都可以直接询问。但是,我们的记者不仅没有征求这些提供资料的专业人员的意见,反倒舍近求远的搬出了伪专家杨勇和极端反坝人士汪永晨,让他们出来借机指责、攻击金沙江的水电开发。   其次,记者采取了只例举几个电站名字的办法,来指责金沙江水电开发很少考虑的防洪、供水和灌功能。对于不熟悉金沙江整体规划的普通公众来说,一定会产生错觉。以为整个金沙江开发都只是为了水电。而事实却是,记者在指责金沙江水电开发没有考虑供水和灌溉的时候,有意回避了具有供水、灌溉功能的那些电站。例如,处于金沙江大拐弯的龙蟠(虎跳峡)电站和处于金沙江下游接近平原地区的向家坝水电站。都具有为重要的供水和灌溉功能。   一条流域的水资源开发是综合性的,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和周围环境的不同,每个电站的主要功能也是不一样的。看看地图就能发现,金沙江流域主要蜿蜒穿过横断山脉,大多数河段两岸都是陡峭的山峦。即使有少量的耕地,也是坡度极大的山坡地,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灌溉。即使周边地区需要少量的引水、用水,也需要单独提水设施不可能属于电站的功能。所以,金沙江流域的开发是综合性考虑的最优选择,根据每个电站所处的位置不同,并非是每个电站必须都一定要单独发挥供水和灌溉功能。 图1、金沙江水电规划的电站地理位置图(早报记者只列举了之中的几个电站)   《东方早报》记者不仅自己断章取义的介绍金沙江水电规划,而且,还故意把这些断章取义的资料信息,提供给极端反坝、反水电的人士,让他们以此来指责、污蔑金沙江水电开发。例如,在早报记者断章取义的介绍了金沙江的部分水电站之后,就引用曾自称中国反坝第一人的汪永晨一段话说“众所周知,西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但近年来频发罕见的旱情,各省特别是云南一直在强调,这是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导致的‘工程性缺水’,现在金沙江要建这么多电站,为什么就不考虑供水、灌溉?”。   汪永晨的这段话看起来似乎是慷慨激昂,大义凌然。然而,她却似乎忘了当初四处造谣污蔑西南地区水资源开发的,不就是她们一伙人么?怒江水电开发早在2003年就被他们以“世界上最后一条原生态河”的谎言搁置。至今为止,由于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怒江的丰富的水资源(总量超过我国的黄河),我们连一滴都用不上。而汪永晨本人则因为反怒江建坝有功,而从国外极端环保组织那里领取到数万美元的奖金。金沙江的虎跳峡(龙蟠)水电站,是解决云南水资源问题的“滇中调水”的水源工程,本来早就应该在“十一五”期间开工,但是,由于汪永晨和国内外一批反水坝组织的蛊惑、挑拨,甚至曾经不惜花钱找来一些龙蟠水电站的潜在移民到联合国召开的大会上去宣称他们反对龙蟠(虎跳峡)水电站的建设。   充分尊重民意的中央政府,本来以为这些人代表了虎跳峡地区的大多数民众的意愿,准备调整方案,不再淹没虎跳峡地区。但是,谁想到虎跳峡地区的广大群众听到水电站将要调整的消息之后,不再保持沉没了。有的村子直接给设计部门写公开信,指出跳出来反对虎跳峡的只是一小撮收到指使的人,不能代表他们广大民众。他们还希望能在原址建设虎跳峡,他们仍然希望成为水电站的移民。   由于出现了这些反复,至今虎跳峡(龙蟠)电站的规划设计还无法最后确定。此时此刻,这个当初不惜编造谣言、挑拨公众反对水电建设,以至于滇中调水工程搁置至今的始作俑者,反倒被《东方早报》请出来,指责我们的“金沙江要建这么多电站,为什么就不考虑供水、灌溉?”。   此时此刻,我们不能不怀疑《东方早报》记者是要故意断章取义的介绍金沙江水电开发的情况(只例出几个没有供水功能的水电站),然后,利用这些片面的信息,让伪专家和极端环反坝人士出来,指责、批评、攻击、污蔑金沙江水电开发。   谁说金沙江水电开发不考虑供水、灌溉?看看下面这两张来自金沙江综合规划的图表。就能看到不管是金沙江中游,还是下游的水电站建成之后的兴利库容,都将大于防洪库容。如图所示:金沙江上游的各级电站的总库容是266.56亿,兴利库容是165.26亿,防洪库容是56.97亿。金沙江下游的各级电站的总库容是403.34亿兴利库容是200.1亿,防洪库容是144.89亿。所谓兴利库容就是指水库的供水灌溉作用,兴利库容大于防洪库容,就说明这一河段的水库电站的供水灌溉作用,将大于它的防洪作用。也就说这些水电站用于供水和灌溉的水资源要多于它所拦蓄的洪水。必须要由上游其它的水库电站帮助它拦蓄更多的洪水,才能完成这一河段的供水和灌溉任务。   然而,这样重要供水和灌溉的开发规划却被造谣者记者和反坝人士巧妙的污蔑为“至于‘供水、灌溉’,几乎只字未出现”。甚至,厚颜无耻的质问“金沙江要建这么多电站,为什么就不考虑供水、灌溉?”。 图2、金沙江中游规划的兴利库容(供水及灌溉)情况 图3、金沙江下游规划的兴利库容(供水及灌溉)情况   前几年,我们专业工作者不太注重对公众的宣传。即便出现了像这种《东方早报》记者勾结反坝人士故意造谣污蔑水电开发的宣传也不愿意当面指出。这才使得“十一五”期间,我国水电开发遭遇到了极端环保的妖魔化,以至于很多正常的规划项目没能完成,这使得我国的发展不得不依靠开采和燃烧更多的煤炭。从而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碳排放增速过快的批评。   为此,在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向全世界作出了自主减排的承诺,为了完成这一承诺,自从2010年下半年起,我国政府和众多新闻媒体工作者认真梳理了前一段时间妖魔化水电的误导宣传,并对很多问题进行了澄清。我国水电的舆论环境基本恢复正常,此后,停滞多年的大型水电项目的审批,也开始逐步恢复。积极发展水电被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能源政策,写进了“十二五”规划。   事实说明,如果我们对某些媒体记者勾结反水坝组织所制造的谣言,置之不理,任凭它欺骗误导公众,那么“十一五”期间我国水电被妖魔化,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又将会重现。因此,我们专业人员和有良知的媒体记者必须认识到:在金沙江水电开发的问题上,只有及时的揭露和澄清伪环保散布的各种谣言,才能真正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不被侵犯。把事实和真相告诉社会,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监测显示78%入海河流水质在第Ⅳ类以下
dongzg101 2012-1-6 19:38
监测显示78%入海河流水质在第Ⅳ类以下 18条入海河流水质连农田都无法灌溉 国家海洋局最新发布了 2011年第四季度海洋环境信息 ,所监测的37条入海河流断面水质状况显示,有29条入海河流水质在第Ⅳ类(人体不可直接接触用水)以下,比例高达78%,其中有18条入海河流水质连农田都无法灌溉。 据了解,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2011年第四季度,海洋部门对37条入海河流进行了监测,其中滦河等4条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为第Ⅱ类;陡河等4条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为第Ⅲ类,主要污染物为总磷和COD(化学需氧量);闽江等5条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为第Ⅳ类,主要污染物为总磷、石油类和重金属镉等;大沽夹河等6条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为第Ⅴ类,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汞、石油类、COD和总磷;碧流河等18条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COD、总磷、氨氮、石油类和重金属汞。 据了解,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水域环境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而海洋局监测的37条入海河流中,就有18条入海河流水质在劣Ⅴ类,也就是说,这些入海河流的水质连农业用水都不符合要求,是在向海洋排放污水。 此外,2011年第四季度,海洋部门对部分沿海省(市、区)342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状况实施了监测,监测评价结果表明,超标排污的入海排污口数量为154个,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45%。第四季度监测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的总体情况较第三季度有所好转。 2011年第三季度部分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监测结果显示,渤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范围基本稳定,黄海、东海、南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呈加重趋势,其中浙江温州、福建福州及泉州湾监测区海水入侵程度和范围有所增加。广东潮州、揭阳、阳江海水入侵范围有所增加,海南三亚监测区个别站位氯度明显升高,是2010年同期监测值的3.8倍;各监测区土壤盐渍化范围基本稳定,个别监测区含盐量明显增加。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各国的全国水资源管理机构设置
热度 2 jiasf 2011-12-18 21:10
各个国家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如何? 去年花些时间查了主要国家的中央政府水资源管理机构设置情况.本想早点公布出来跟大家共享,也好请大家补充不完整的地方.但因为博克容量限制等条件,当时只公布出来部分资料.今天试了一下,这里可以发布完整的表格,很好!下面是142个国家中央政府中水资源管理机构的有关情况。 在所查的142个国家中,有21个国家设置有单独的水利部门,名称不一(水部\水资源部\水经济部\水供给部\灌溉部\水与灌溉部\灌溉与水资源部),都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比较重要的国家只有印度.其中有意思的是塞内加尔设有两个水利部:除了农村水利部之外,还有城市化、住房、城市水利与卫生部. 有49个国家设置有与其他部门结合在一起的中央水利机构,其中15个国家水与能源结合在一起,还有15个水与环境结合在一起,有12个水与农(牧林)结合在一起,有5个水与城市\住房\卫生结合在一起,有4个水与矿产结合在一起,有1个水与公共工程结合在一起! 在总数142个国家中,一半以上(72个)国家在中央政府行政部门没有设置部级水资源管理机构. 国家 中央/联邦政府形式 内阁部门个数(不包括办公厅) 所设部 水是否出现在部名称里? 中央或联邦政府涉及水资源的管理机构   阿尔及利亚 总统制 30 国防,内政,外交,财政,能源和矿业,国务,司法,运输,商业,参股和改革协调,宗教事务,圣战,领土管理和环境,公共工程,国民教育,高等教育,邮电,职业培训,农业,社会行动和民族团结事务,工业和结构调整,住房和城市化,议会关系,旅游与手工业,渔业和海洋,水利部,卫生,新闻和文化,青年和体育,中小企业 是 水利部 http://www.huadu.gov.cn:8080/was40/detail?record=1channelid=22924 阿富汗 总统制     是 水与能源部   阿曼 总统制     是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埃及 总统制     是 灌溉与水资源部   埃塞俄比亚 总统制 20 农业与乡村发展,文化与旅游,国防,外交,青年与体育 是 水利部   安哥拉 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总统 25 外交,国防,内政,司法,领土管理,计划,财政,石油,渔业与环境,工业,农业与农村发展,公共管理、就业和社会保障,卫生,教育和文化,运输,邮电与电信,家庭与妇女促进,老军人,青年与体育,公共工程和城市化,商业,旅游与饭店,社会救济和重新安置,新闻,能源和水利 是 能源和水利部 http://www.huadu.gov.cn:8080/was40/detail?record=4channelid=22924 奥地利   13   是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Environment and Water Management   澳大利亚 内阁制 22 • Minister for Finance and Deregulation • Minister fo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eritage and the Arts • Minister for Climate Change, Energy Efficiency and Water • Minister for Immigration and Citizenship • Minister for Foreign Affairs • Minister for Trade (since 2010) • Minister for Defence (since 2009) • Minister for Health and Ageing • Minister for Families, Housing, Community Services and Indigenous Affairs • Minister for Education (since 2010) • Minister for Employment and Workplace Relations (since 2010) • Minister for Social Inclusion (since 2010) • Minister for Broadband, Communications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 Minister for Infrastructure, Transport,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 Minister for Resources and Energy • Minister for Tourism • Minister for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Forestry • Minister for Sustainable Population (since 2010) • Special Minister of State • Minister for Innovation, Industry, Science and Research • Minister for Human Services • Minister for Financial Services, Superannuation and Corporate Law 是 气候变化、能源效率与水资源部   巴巴多斯       是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Water Resources and Drainage   巴基斯坦 总统制 47 商务,交通,文化,国防,国防生产,经济事务与统计,教育,环境,财政与收入,食品与农业,外交,卫生,人权,住房与就业,工业与生产,信息与广播,信息技术,省际协调部,内政,投资,克什米尔事务与Gilgit Baltistan,劳动与人力部,法律与司法部,地方政府与乡村发展,少数民族部,毒品控制部,海外巴基斯坦人部,议会事务部,石油与自然资源,人口福利,邮政,港口与海运,私是化,铁道,宗教事务,科技,社会事务与特殊教育,Special Initiatves,体育,国家与边境事务,纺织工业,旅游,水与能源,妇女发展,青年事务,计划与发展,Ministry of Zakat and Ushr 是 水与能源部 http://www.pakistan.gov.pk/ 保加利亚 总统制     是 水与环境部   贝宁 总统制     是 能源与水部   玻利维亚 总统制     是 水部   博茨瓦纳   16   是 矿产、能源和 水利 事务 部   布基纳法索 总统制     是 Ministry of Water   布隆迪 总统制     是 水、能源与矿物部   厄立特里亚 总统制     是 土地、水与环境部   刚果 总统制     是 水、林业与渔业部   哥伦比亚 总统制     是 Ministry of Water and Sanitation   圭亚那 内阁制     是 住房与水部   荷兰 内阁制     是 运输、公共工程与水管理部   黑山共和国       是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Water Management   吉尔吉斯斯坦 议会-总统制 14 外交,内务,国防,农业和水利部 是 农业、水利与加工工业部   加纳 总统制     是 水资源、工程与住房   加蓬 总统制     是 水与环境部   柬埔寨 内阁制     是 水资源与气象部   津巴布韦 总统制     是 水资源与发展部   喀麦隆 总统制     是 能源与水资源部   科威特       是 Ministry of Electricity and Water   克罗地亚 总统制     是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Water Resources   肯尼亚   23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Ministry of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Ministry of East African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nergy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Ministry of Financ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Ministry of Gender, Sports, Culture and Social Services Ministry of Health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inistry of Justice and Constitutional Affairs Ministry of Labour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Ministry of Lands and Setlement Ministry of Livestock and Fisheries Development Ministry of Local Government Ministry of Planning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Ministr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uthorities Ministry of Roads and Public Works Ministry of Tourism and Wildlife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 Ministry of Transport Ministry of Water 是     黎巴嫩 总统制     是 能源与水部   利比亚 总统制     是 能源水利部   卢旺达 总统制     是 土地、环境、林业、水与采矿部   罗马尼亚       是 环境与水管理部   马达加斯加       是 水,林业与环境部   马来西亚 内阁制     是 能源、绿色科技与水务部   马里 总统制     是 采矿、能源与水部   马里   28   是 Min. of Energy Water Resources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world-leaders-1/world-leaders-m/mali.html 马其顿       是 农业、林业和水利部   毛里塔利亚   20   是 Min. of Hydrology Sanitation   孟加拉国 内阁制 23 农业、卫生、国防、水利、外交 是 水资源部   缅甸       是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Irrigation   摩洛哥       是 水与环境部   南非 总统制 28(before 2009);34 国防和退伍军人部,国际关系与合作部,计划委员会,警察部,国家安全部,经济发展部,贸工部,内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农村发展与土地事务部,矿业部,能源部,国有企业部,艺术和文化部,科技部,国有企业部,劳工部,通讯部,交通部,公共工程部,司法和宪法发展部,联合执政和传统事务部,公职和行政事务部,狱政部,社会发展部,基础教育部,高等教育与培训部,体育和娱乐部,妇女、青年、儿童和残疾人事务部,水务与环境部,人居部,旅游部,农业、渔业和林业部 是 水务与环境部 http://baike.baidu.com/view/2535.htm?fr=ala0_1_1;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9/9271955.html 尼泊尔 内阁制     是 以前是水资源部,后来是灌溉部   尼日尔 总统制     是 水资源部   尼日利亚 总统制 38 卫生部,农业与水资源部,能源部, 是 农业与水资源部   塞尔维亚 总统制     是 农业、林业与水管理部   塞内加尔       是 城市化、住房与城市水利于卫生部,农村水利部   沙特阿拉伯 君主立宪制     是 Ministry of Water and Electricity   斯里兰卡 总统制     是 水供给部   苏丹       是 地方城镇、环境与水资源部   索马里 总统制     是 水与矿产资源部   塔吉克斯坦 总统制     是 水利部   坦桑尼亚 总统制     是 水与灌溉部   突尼斯       是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Hydraulic Resources sets policies concerning conventional water resources in Tunisia, while th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verns sanitation, wastewater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whereas the Department of Finance takes the lead in financing water policies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e National Water Resources Board (NWRB) under the DENR is responsible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Works and Highways provides technical assistance within rural water supply systems. National standards for drinking water quality as well as standards concerning sanitation and sewerage collection are set by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芬兰   19   否 环境部   冈比亚 总统制     否 ?   刚果(金)       否 公共工程部,环境、资源与旅游部   哥斯达黎加 总统制     否 th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Energy (MINAE),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osta Ric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nvironment Law, as well as for environmental licensing.   格鲁吉亚 总统制     否 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   古巴 国务委员会部长会议     否 2001年汪恕诚访问古巴,与古巴水利委员会主席阿斯皮奥莱阿、农业部长霍尔丹、外国投资和经济合作部长洛马斯等进行了会谈,并与国家水利委员会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http://www.chinawater.net.cn/CWSNews_View.asp?CWSNewsID=14910 哈萨克斯坦 总统制     否 农业部水资源委员会   海地 总统制     否 Ministry of Public Works,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s   韩国 总统制 18 财政经济,教育与科技,外交通商,法务,国防,行政自治,文化体育观光,食品农林渔,产业资源,福祉,环境,劳动,建设交通,知识经济部,性别平等与家庭部,土地、交通与海洋事务部,统一部,公共管理与安全 否 环境部下设流域管理局 http://www.korea.net/exploring.do 洪都拉斯       否 National Water and Sanitation Council, which is chaired by the Minister of Health.   几内亚   29   否 ?   几内亚比绍   19   否 自然资源和环境部   加拿大 内阁制 22 外交、财政、卫生、司法、公民及移民、国际贸易、国防、工业、退伍军人事务、渔业及海洋、劳工、自然资源、公众及政府服务、各级政府关系事务、农业、环境、公共安全、文化、原住民及北方事务、运输基建及社区、国家税务、国际合作 否 自然资源、农业/注:外交部与国际贸易部属同一机构,但可能分设部长   捷克   15   否 环境部、农业部。   拉脱维亚   14   否 环境部、农业部   老挝       否 2007年新设立总理府水资源和环境署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0-06/13/content_20257176.htm 立陶宛   14   否 环境部负责管理自然资源   卢森堡   26 Administrative Simplification • Agriculture, Vit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 Civil Service and Administrative Reform • Communications and the Media • Cooperation and Humanitarian Action • Culture • Defence • Economy and Foreign Trade •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 Family and Integration • Finances • Foreign Affairs • Health • Housing • Interior and the Grand Region • Justice • Middle Class and Tourism • Natio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 Relations with Parliament • Religion • Social Security • Sport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frastructure • Treasury • Work, Employment, and Immigration 否 国家很小,没有专门的水资源管理机构。   美国 总统制 15 国务院、财政、国防、司法、内政、农业、商务、劳工、卫生与公众服务、教育、住房与城市发展、运输、能源、退伍军人事务、国土安全 否 美国的内阁不是法人,只是总统的辅助机构。美国内阁是农业部,内政部下面是地质调查局。另外是不属于内阁的独立机构环境保护局,   蒙古 有总统的议会制     否 自然资源保护部下属的水利管理局   秘鲁 总统制     否 National Superintendent for Water and Sanitation ( SUNASS) of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Sanitation   摩尔多瓦   17   否 分散管理   莫桑比克 总统制     否 The National Directorate of Water in the Ministry of Public Works and Housing is in charge of policy for water supply.   墨西哥 总统制 18 内政(Interior)、外交、经济、财政与公共信贷、国防、海军、司法、商务、旅游、社会发展、公安、民政(Civil service)、交通运输、劳工与社会安全、环境与自然资源、能源、农牧乡村发展渔及食品部、公共教育、(农业改革) 否 过去曾设农业与水资源部,但现在的内阁里没是水资源管理的部级机构。设是是关部参加的全国水资源委员会负责全国水资源量与质的统一管理,还设是国家灌溉委员会。水资源属于国家,但灌溉设施已经私是化,基层通过水用户协会来管理。 http://www.presidencia.gob.mx/?DNA=105page=1 纳米比亚 总统制     否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尼加拉瓜       否 分部门管理。2007年通过国家水法,提出建立decentralized国家水务局(National Water Authority),但因为改制成本、谁当头的矛盾还没建成。   挪威 内阁制     否 Norwegian Water Resources and Energy Directorate (Norwegian: Norges vassdrags- og energidirektorat or NVE) is a Norwegian government agency established in 1921. It is under the Ministry of Petroleum and Energy and regulates the country's water resources and energy supply. Its mandate includes contingency planning for floods, serving as a centre of expertise for hydr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energy efficiency.   葡萄牙 内阁制 18 财政、公共工程、教育、科技和高等教育、经济和创新、国防、卫生、农业-乡村发展和渔业部、劳动和社会团结部、议会事务、内政、外交何侨务、社会保险、国家和政府改革、国务、环境-土地规划和地区发展部、公共工程-交通和通讯部、文化 否 环境、土地规划与地区发展部负责水资源规划、管理,曾于2001年制定“国家水计划”。 http://baike.baidu.com/view/3572.htm 日本 内阁制 12 总务、法务、外务、财务、文部科学、厚生劳动、农林水产、经济产业、国土交通、环境、防卫、金融/邮政改革 否 国土交通省管河川。农林水产省管水产不管水资源。   瑞典   12(一个部可以由几个部长!)   否 环境部   瑞士   6(总统兼财长)   否 Federal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Transport, Energy and Communications   萨尔瓦多       否 12个部门分别管理。 Ministry of Farming and agriculture,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全国供水与卫生设施总署,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Assistance Ministry   斯洛伐克       否 环境部负责水资源管理   斯洛文尼亚   15   否 环境部   泰国 内阁制 19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Cooperatives, MOAC Ministry of Commerce, MOC Ministry of Culture, MOC Ministry of Defence, MOD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Ministry of Energy, MOEN Ministry of Finance, MOF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MFA Ministry of Industry, MOI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Ministry of Interior, MOI Ministry of Justice, MOJ Ministry of Labour, MOL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NRE 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 MOPH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Minist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Security, MOS Ministry of Tourism and Sports, MTS Ministry of Transport, MOT 否 自然资源与环境部下设水资源司 http://www.thaigov.go.th/eng/index.aspx?parent=467pageid=467directory=2003pagename=content2 土耳其       否 State Hydraulic Works in th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ry   危地马拉       否 Ministry of Health, the Municipal Development Agency (Instituto de Fomento Municipal)(INFOM), th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the Planning Secretariat in the President's Office and all have a role, albeit ill-defined, in determining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for water and sanitation, as well as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委内瑞拉 总统制     否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is responsible for water management   乌克兰   22   否 国家水委员会   乌拉圭       否 Ministry of Housing, Land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   西班牙 内阁制 16 经济、财政、环境、外交、国防、司法、公共行政、拓展、教育、卫生、文化、平等事务、科技与创新、劳工、交通、农业 否 主要水资源管理机构是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和流域管理机构。水资源委员会是是关方面的代表组成的咨询机构。跨区河流的流域机构负责国是工程的建设、运行和维护。 http://www.agri.ac.cn/AgriSciFare/GW/ZH/200603/15347.html 希腊       否 环境、能源与气候变化部   新西兰       否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亚美尼亚       否 分散管理   伊朗 总统制     否 The Ministry of Energy, through its Deputy Ministry for Urban and Rural Water and Wastewater Management, is in charge of setting sector policies. The Deputy Ministry of Water Affairs in the same Ministry is in charge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ogether with eleven Regional Water Board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ganization is in charge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以色列 内阁制     否 独立机构General Authority of Water and Sewage   意大利 内阁制 13   否 环境部   印度尼西亚 总统制     否 公共工程部负责水政策。   英国 内阁制 19 商业、创新和技能部,儿童、学校和家庭事务部,社区和地方政府事务部,文化、传媒和体育部,国防部,能源和气候变化部,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外交和联邦事务部,政府平等事务部,卫生部,内政部,国际发展事务部,司法部,北爱尔兰事务部,苏格兰事务部,交通部,财政部,威尔士事务部,就业和养老金事务部 否 没有国家一级专职管理水资源的政府部门,英格兰和威尔士按流域设立公司性质的水务局,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其供水管理部门目前仍为国营公共事业机构。   越南 党领导下的内阁制 20 国防部,公安部,外交部,内务部,司法部,计划投资部,财政部,工贸部,农业与农村发展部,交通运输部,建设部,资源环境部,信息传输部,教育培训部,劳动-伤兵-社会部,文化体育和旅游部,科学技术部,卫生部,民委,银行 否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水资源法》规定:农业和农村发展部代表政府行使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职能,各部、部级机关、政府机关依照政府的分工行使国家水资源管理职能。省等地方政府分级管理辖区水资源。 http://www.bbwdm.cn/show_info.asp?id=62017 赞比亚       否 地区发展与住房部、国家供水与卫生委员会负责供水   智利 总统制     否 公共工程部负责供排水政策。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9399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田是圆的说开去
热度 1 lxchencn 2011-2-9 16:19
从小在农村生活,家里的自留地是长方形的,多数农田也是方形或大体方形的,当然也有很多菜地、农田是不规则形状的,到北方看到的麦田也是成片的长方形地,这几天看到北方大旱,使我回忆起看到不同形状农田的事情,也许对抗旱救灾、农业现代化有启发。 2007年到美国西部旅游,西部牛仔的传奇早已经耳熟能详,有一天坐车正路过一片大草场,美丽的草原风光吸引了游人的目光,但一个农业设施却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地上架了一个长长的横杠,下面的地却被整成圆形的,横杠就像圆的半径,印象当中田是方的,怎么这里的田是圆的?还有一根横杠?让人百思不解,导游做了介绍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的田是种植牧草的,横杠是自动灌水系统,横杠做圆周运动画出来就是圆形的田了,做一个简单的圆周运动,一丘田很快就灌溉好了,即使是周边还有剩余土地也不种植了,这样高效率的灌溉系统一个人控制开关就可以耕种管理一大片农田了,这样的设施农业即使碰到干旱也容易管理的,成本也许不太高,在北方南方推广起来也许是可行的,也能够把人从大量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比农作物漫灌也节水一些吧,尽管我国的田多数是方的,地是充分利用起来了,可是后期的劳作效率就低下,也难以自动化和节能,这一个简单的生产方式是否值得借鉴呢?在农田、菜地、草地、花地甚至是沙漠植被的灌溉等等,这种以效率优先的方式对我们做科学研究的时候是否也有启发呢?
3305 次阅读|1 个评论
松嫩平原西部大安灌区在建项目印象3(图)
kerer009 2009-9-17 18:36
09年5月,我又去了建设中的大安灌区红岗段。发现去年修建的堤坝出现了许多的崩塌现象,有图为证。 注:拍摄地点大致经纬度为 453558N--1235110E 。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3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漫谈胡佛坝(一)——灌溉美国西部荒漠的重大举措
zhushiao 2009-7-24 19:33
漫谈胡佛坝(一) 灌溉美国西部荒漠的重大举措 朱诗鳌 胡佛(Hoover)坝位于美国内华达州与亚利桑那州之间的黑峡(Black Canyon)峡谷中,1931年始建,1935年竣工。该坝是美国综合开发科罗拉多(Colorado)河水资源的一项关键性工程,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与航运等综合效益。可完全控制坝址以上的洪水,并可防止下游发生洪水灾害(在过去,下游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可保证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沙漠地带7000km 2 土地的灌溉。加利福尼亚州南部为半干旱区,年降雨量仅380mm。胡佛坝可通过下游的帕克(Parker)坝水库右岸的渡槽向洛杉矶等城市供水,还可通过帝王(Imperial)坝水库的引水渠道对帝谷(Imperial Valley)等干旱地区进行灌溉。 图 1 胡佛坝 (引自 aonemechanical.net ) 胡佛坝坝高211.6m,坝顶宽13.7m,坝底最大宽度201.3m,坝轴线呈弧形,坝顶曲率半径152.4m, 坝顶弧长379m,中心角138,坝体厚高比0.9, 混凝土方量248.5万m 3 。 水库总库容348.5亿m 3 。枢纽各组成建筑物布置紧凑、协调、合理, 造型优美。(见图1)。 图 2 萨凡奇像 (引自statelibrary.vic.gov.au) 胡佛坝的设计总工程师是享有全球工程师美誉的美国资深坝工专家萨凡奇(J.L.Savage),见图2。他因为与三峡工程结下的如醉如痴的情缘,在中国广为人知。 胡佛坝的建成翻开了坝工历史上新的一页,它的规模之大是如此的耀眼: ● 是当时坝高创世界纪录的大坝; ● 是世界上第一座坝高突破200m大关的大坝; ● 其坝高超过了当时已建的世界最高的坝法国的钱邦(Chambon)坝85.6m。这一超高幅度之大,不仅是空前的,看来也是绝后的(钱邦坝坝高136m,1934年建成); ● 当时已建的所有世界高坝,几乎都只有胡佛坝一半高。 图 3 胡佛坝工程展览馆入口处 ( 引自 Tony Price) 图 4 胡佛坝工程纪念碑 ( 引自 Gunnar Kullenberg) 胡佛坝建成后所发挥的工程效益,对美国当时从经济萧条转为经济复苏起了重要作用。胡佛大坝和米德湖,一直以来都是极富魅力的旅游胜地。在全年12个月的开放时间内,约有900万游客 (其中国际游客100万人以上)来参观、游泳、乘船游玩、滑雪和钓鱼。游客除可欣赏坝区及米德湖优美的风光外,还可参观陈设有发电机组模型及科罗拉多河流域模型的展览馆。图3为展览馆入口处。图4是立于坝区的一座工程纪念碑,以缅怀为胡佛坝工程建设付出生命与艰辛劳动的人们。碑文铭刻着: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沙漠中的鲜花。 在1935年9月30日举行工程竣工典礼时,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赞誉胡佛坝是工程上的一次杰出的胜利。1955年在纪念建坝20周年时,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评誉胡佛坝为近代美国土木工程七大奇迹之一。1985年9月26日纪念建坝50周年时,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盛赞胡佛坝为美国历史性的土木工程里程碑。
个人分类: 坝工|7320 次阅读|2 个评论
松嫩平原西部大安灌区在建项目印象2(图)——可以这样建堤坝吗?
kerer009 2009-5-18 09:20
大安灌区的盐碱土主要盐碱成分以碳酸钠或碳酸氢钠为主,具有较大的溶解度和膨胀性, 1 : 5 土水比水溶液的 pH 值一般在 9.0 以上。盐碱土潮湿时,具有很大的亲水性,塑性、膨胀性和压缩性都很大,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很差。该地区的盐碱土有 湿时一包糟,干时一把刀的俗说,盐碱土的理化性质对公路、堤坝等工程师工建设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盐碱土对工程坏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溶陷性 盐碱土的三相与一般土质不同,液相中含有结晶盐,类型多为硫酸盐、碳酸盐和氯化物,特别是易溶性结晶盐,如钠、镁和钾盐,这些盐类成为土颗粒之间胶结物的主要成分。干燥状态下它具有强度高、压缩性小的特点。当盐碱土发生相变,如土中盐类遇水溶解后就会影响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降低土体的强度,土体在荷载或自重作用下下沉,产生地基溶陷。由于含水量增加或温度升高,水对土中可溶性盐的溶解和运移作用增强,容易导致地基变形。地基产生盐溶蚀病害时,盐碱土中盐分溶解并被水带走,导致地基强度急剧降低,在外荷载有自重作用下,发生沉陷变形,形成洞穴甚至塌陷等工程病害。 ( 2 )盐胀性 盐碱土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硫酸钠含量较高,在不同水分和温度条件下这类化学物质性质不稳定,其存在形式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频繁地产生剧烈收缩和剧烈膨胀作用,从而导致土壤结构松散,促使地基土体的结构遭到破坏,引起地基整体强度和稳定性下降,产生不均匀沉陷。 ( 3 )塌陷性 松嫩平原西部作为一个闭流区,受地形因素和成土条件的影响,在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作用下,产生现代的积盐过程,地下水矿化度高且水位较高,地表土壤 积盐作用十分强烈,这容易发生土壤盐碱化或次生盐碱化,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路肩和边坡表层土中含盐量增高,经反复胀缩形成一层松胀层,其结构极差,遇降水容易产生溶陷、冲蚀和滑塌现象。 故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盐碱土不能用来修筑堤坝,该地区也一直流行碱土不上堤的说法,但据我观察,在大安灌区项目建设中,使用了堤坝附近的盐碱土修筑堤坝,不知是否合理。 堤坝照片(地表已经强烈返盐) 堤坝旁采土区照片(类似采土坑数十个) 09 年春季降雨后沟渠边土壤发生塌陷的照片 02 年就地挖沟取土修建堤坝后的现状(该堤坝为项目区附近的小型堤坝) 参考文献: 徐枚在.盐渍土地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邓伟,裘善文,梁正伟编著.中国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区域生态环境背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徐枚在,史桃开.青海西部盐渍土的承载力和溶陷变形,工业建筑,1991 王遵亲等.中国盐渍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魏国强.松原至金宝屯公路盐渍土性质研究,硕士论文.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孙婉.松嫩平原苏打型盐渍土强度特性研究,硕士论文.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王文玲.松嫩平原碳酸盐渍土工程改性研究,硕士论文.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7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松嫩平原西部大安灌区在建项目印象1(图)
kerer009 2009-5-12 13:52
2008年7月2日中国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包括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实施重大引水工程、大型灌区建设和改造、中部土地保护和西部土地整理、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农业良种培育和推广、生产技术集成与普及等十大工程,项目总投资约260亿元,大安灌区建设项目也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内容之一。 大安灌区建设项目位于吉林省西部大安市境内,大安市土地面积约为487900ha,盐碱地面积约为251000ha,其中60%以上为重度盐碱地。大安灌区建设项目投资约15亿元,规划总面积114万亩,占大安市幅员面积的16%,覆盖9个乡(镇)、53个村,主要位于重度苏打盐碱地的典型分布区域内。规划设计灌溉高标准农田92万亩,其中,新增水田和水浇地面积77万亩,中低产田改造15万亩,还计划灌溉草原12万亩、苇田18万亩,灌溉水源主要来自嫩江水。 该项工程已于2008年夏开始施工,在我所拍摄的区域,现在正处于施工中途过程中,除了修建渠坝外,还进行了土地平整,以下将在图片中展示相关施工过程环节。 图1 未经土地平整的盐碱地自然景观(站在堤坝上向东拍摄) 图2土地平整后的现场照片(站在堤坝上向西拍摄) 图3土地平整后的现场近照(地表已经严重返盐) 图4 堤坝东西两侧未平整和已平整土地的对比 材料来源: 1http://www.agri.gov.cn/dfxxlb/jlxxlb/t20080515_1040004.htm 2http://www.99sj.com/News/141634.htm 3 邓伟 , 裘善文 , 梁正伟 . 中国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区域生态环境背景 . 北京 :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4 图片是我自己拍的,拍摄时间2009年5月7日,地点大致经纬度为 453558N--1235110E 。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种果园节水灌溉方法
yhqsd 2009-2-11 08:14
目前 华北地区干旱严重,大部分农田和果园急需 灌溉。本人有 3 项关于果园节水灌溉方法的发明专利,目前已提前公开,现把专利摘要贴出来供大家选用。专利详细内容可到中国专利中心 http://www.cnpat.com.cn/ 检索,或与本博主直接联系。 1 、果园隔行交替灌溉方法 公开号: 101300945 发明人:杨洪强 发明摘要: 为促进交替灌溉设想在果园的有效实施,并增进土壤蓄水,本发明创造了一种果园隔行交替灌溉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果树行间挖非字形灌溉沟,非字两竖为灌溉总沟,非字横为灌溉支沟,灌溉支沟从上到下分为灌水层、填土层和植物材料层,植物材料层具有吸蓄水分、减少灌溉水向土壤深处渗漏的作用,能够使更多的水分存留于根系集中分布层。果园第一次灌溉,通过非字形灌溉沟间隔一行实施,第二次灌溉通过第一次未灌水的灌溉沟实施,第三次灌溉通过第一次灌水的灌溉沟实施,依次交替进行。灌水时期根据上一次未灌水行的树盘内、距离灌溉支沟40-60cm处、深30-40cm土壤层的土壤相对含水量确定。 2 、果园地下穴灌方法 公开号: 101347086 发明人:杨洪强 发明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果园地下穴灌方法。该方法属于一种地下灌溉,其特征在于在果树根系分布层埋设肥水穴,肥水穴由垫底塑料薄膜、掺入肥料的吸水蓄肥材料、被吸水蓄肥材料包裹的碎砖块、插在碎砖块中央的灌水管四部分组成。每株果树设 4-8 个肥水穴,通过漏斗将水由灌水管灌入肥水穴,每穴灌水 10-20 升 。该方法材料易得,造价低廉,节水抗旱,既减少了地面蒸发和径流,又避免了灌溉水分向 土壤深层渗漏;同时本发明利用根系的趋水性和趋肥性,将根系圈养在肥水穴及其周围,提高了养分和水分利用率。施肥时将肥水灌注到肥水穴,直接将养分送到根系集中分布区,提高了肥效。 3 、果园集雨节水微灌方法 公开号: 101288379 发明人:杨洪强 发明摘要: 一种适合干旱地区的果树集雨节水微灌的方法。本发明用普通水桶代替专门的渗灌容器,通过导水纤维制成的输水绳自动向根区缓慢供水。输水绳供水速度受土壤湿度自动调节,土壤干旱时,供水速度加快;土壤湿度过大时,输水速度减慢或停止供水。本发明还利用弧形凹面向盛水容器(水桶)汇集降雨;并将多根输水绳的一端埋入根系集中分布区,直接对根区进行多点湿润;是否灌溉、灌溉量、湿润区域、湿润面积等的控制方便、灵活。本发明材料易得,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能够减少水土流失和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尤其适用于干旱缺水地区。
个人分类: 农业与食品安全|8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干旱与抗旱的一点理解
热度 1 shangsh 2009-2-10 11:46
【前几天有记者向我了解对当前抗旱的看法。我主要做水文水资源研究工作,对具体的应用接触有限。考虑到包括我的家乡在内的北方很多地区旱情比较严重,写了一点个人对干旱与抗旱的理解。】 干旱与抗旱 尚松浩 2009-2-6 干旱是由于水分收、支或供、需不平衡所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我们通常所说的干旱是指由于气象因素等的随机性所产生的短期(几天~几个月)水分短缺现象。干旱一般分为气象干旱(降水偏少)、水文干旱(河道径流量偏少或地下水位偏低)、农业干旱(由于土壤水分偏少、土壤环境不良、大气蒸发能力过强等因素造成农作物缺水)、社会经济干旱(前几种干旱对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的影响)。其中气象干旱是造成其它几种干旱的主要原因。干旱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危害,称为旱灾。 降水等气象因素都有明显的年际、年内变化。由于降水过程的随机性,一段时间内降水偏离多年平均值是很正常的,因此干旱与洪水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不可能完全消失。有关研究也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使干旱、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干旱是由水分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因此抗旱也需要从供、需两个方面来考虑,如想办法增加供水(开发新水源等)、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消耗(通过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形式减少输水损失、通过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定额、通过覆盖及化学措施减少农田水分消耗)。 当前北方一些地区的农田干旱程度比较严重,需要马上采取措施,应对干旱,以减少干旱的危害。最有效的途径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水源进行灌溉。由于处在枯水期,北方出现大面积强降水的可能性比较小,必须抓紧时间进行灌溉。可能利用的灌溉水源包括水库蓄水、塘坝蓄水、河流、地下水等,以前利用较少的微咸水、城市污水处理厂排出的中水等都可以考虑用来进行灌溉。输水及灌溉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水量损失,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即利用农村大量现有的行走式动力机械(拖拉机或农用运输车)配带节水灌溉机具在行走过程中进行灌溉作业的一项技术)以节约用水。 在灌溉的同时,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农田蒸发、蒸腾消耗。可以考虑的措施有:1) 中耕保墒。2) 覆盖保墒:利用秸秆或薄膜覆盖,可以起到保墒作用,以抵御春旱。3) 增施有机肥。4) 利用抗旱剂、保水剂充分利用土壤水和空气水分,减少叶面蒸腾,缓解水分亏缺对作物的影响。5) 对于春播作物,播种时选用节水抗旱品种。 干旱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抗旱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平时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应对干旱。 1) 水源工程: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修建各种蓄水工程(水库、塘坝)及地下取水井,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同时充分利用微咸水、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 2) 输水及灌溉节水工程:如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技术,小畦灌、沟灌、膜上灌、波涌灌等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喷灌、滴灌、渗灌等灌水技术。 3) 加强农田墒情监测与预报,合理配置灌溉水资源。
个人分类: 水利知识|744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论毛泽东时代伟大的中国农业灌溉革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
huangwd99 2008-10-18 23:33
论毛泽东时代伟大的中国农业灌溉革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 苏拉密 来自: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807/45091.html 本文为《制度性干旱---论中国北方大旱荒的社会成因》的一部分,前2天在QQ群披露后被热心的网友以伟大的中国农业灌溉革命为名剪切为4篇发表在有关论坛。今保持原文逻辑贴出,这仅是其中正面回顾毛泽东时代的部分,用论毛泽东时代伟大的中国农业灌溉革命为标题并不合适,但为尊重网友的意见,姑且如此。 论毛泽东时代伟大的中国农业灌溉革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 一、灌溉革命的背景:中耕保墒--中国古典农业的核心和特征 在中国北方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农业区,作物年需水量为1000mm左右,年降水量却只有200-600mm,而且降水的季节分布极不平衡。在社会尚不具备能力组织大规模灌溉的古代中国,为解决这种十分尖锐的供、需水矛盾,劳动人民发明了以保墒为核心的耕作体制。 墒,指的是土壤水分。 保墒,在古代文献中也称为务泽;务泽,就是经营水分。 所谓经营,就是通过深耕、细耙、勤锄等手段来尽量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使尽可能多的水分来满足作物蒸腾。 锄禾日当午一句童孺皆知,若要问农民为什么要冒着炎炎烈日终日锄禾不止?通俗的回答是除草。 实际上,除草只是较为浅显的原因之一,锄地的核心是松土保墒。《齐民要术》就特别强调: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缀;就是说,锄地是不论次数的,没有草也要锄。这又是为什么呢? 近代土壤学揭示,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细管,还会在缩水过程中开裂;松土,就是将这些毛细管切断,把这些裂缝堵塞;从而保墒。---抑制水分沿毛细管上行至地表蒸发和直接经裂缝蒸发。 松土保墒,一般在雨后土壤表面干燥到不泥泞时进行。用锄头在土壤表面松出10厘米左右厚的暄土,暄土不会开裂;暄土层与下层之间的毛细管也被切断了,不再能从下层获得水分,因此会迅速干燥成无水分可供蒸发的被子,把下层水分牢牢地捂在土壤中。 中国最早的农学论文《吕氏春秋.任地》论述到: 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 意思是说锄地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土壤干旱,具体做法是把土壤弄脂腻、酥松。 农谚锄板底下有水、锄头自有三寸泽就是对松土保墒的生动总结。 松土保墒,又被现代农业称作暄土覆盖法。覆盖,也是是防止一切水分蒸发的最有效途径。分布在中国甘肃、青海等地区的砂田就使用卵石来覆盖地表,竟然也能在极度干旱的环境中生产出西瓜、蔬菜等高需水产品。正宗白兰瓜,就出产于砂田。毫无疑问,和石片覆盖、秸秆覆盖、塑料薄膜覆盖相比,暄土覆盖具有同质覆盖的无比优越性;这也是中国古典农业的超前性所在。 松土保墒的原理又和枪支等精密钢铁制件的发蓝工艺很有点类似。发蓝就是以氧制氧:让金属表面迅速氧化成致密的四氧化三铁薄膜,保护下层不再被继续氧化 。松土保墒则是以表层干燥化来防止深层干燥化。 中国古典农业发端于春秋时期。走出了石器时代刀耕火种的华夏先农,开始有意识地提高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逐步建立起深耕、易耨(nu)的耕作体制。 深耕,就是逐年加深耕作层厚度。可以打破常年耕作踩塌形成的坚实犁底层,减小作物根系下扎阻力,扩大作物供水、肥空间;可将下层死土翻起,熟化其结构,风化其养分,提高土壤的耕作性能和肥力。深耕还可提高雨季的降水的吸纳,以供作物旱季消耗,可称为深耕蓄墒。 易耨,就是经常锄地。松土除了保墒、刈草外,还可提高地温;因为蒸发吸收热量,减少蒸发就可以积累热量。农谚说的勤锄地发暖,多锄地不板就是这个道理。 在古代中国,人们甚至把锄地作为判断国家制度的标准。 深耕易耨演化为成语源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表达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王如施仁政于民,...深耕易耨...。 就是说让老百姓能够经常锄地的政治制度才是好的政治制度。 在孔、孟之前,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则以法家的国治观把深耕易耨作为判断国家安全的标志。 《管子.八观》写到: 行其田野,观其耕耘,计其农事,则饥饱之国可知也。其耕之不深,耘之不谨,...以人猥计其野,...虽不水旱,饥国之野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只要看一下它怎么耕地、锄地就知道这个国家的安全状况了。不能让百姓深耕勤锄,而是让百姓们凑到非耕作场所(猥计其野)去打麻将、赌六合采、选超女,即使不发生旱、涝等自然灾害,也依然要被饥荒和动荡笼罩。 到北魏时期,出现了贾思勰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进一步把耕作体系发展为耕-耙-耱-压-锄,标志着中国以保水为核心的古典耕作体制的成熟和完善。耙是用铁齿将犁耕翻起的土块切碎,兼有减小播种阻力和松土保墒的目的;耱是无齿耙,着重于播种后将地表拖细碎、平整;镇压是通过碾压或拍打的方式将播、锄造成的坷垃支翘压实。在《齐民要术》体系中,耱、压、锄都以保墒为直接目的。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古典农业又被称为中耕农业。 中耕指的在播种与收获之间、在植株间进行的田间耕作。主要包括锄草、松土、培土、镇压、间苗等环节。中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独具特征;特别是锄头,作为中国古典农业的标志,是镰刀和犁铧不可篡越的。 中耕保墒耕作体制之所以单独在中国形成,除了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的气候背景迫使华夏先农去探索、实践这条道路外,还得力于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普及的条播(耧播)技术。---整齐、有间隔的分行栽培,使得中耕成为可能。而欧洲公元17世纪前都是手工撒播,乱七八糟的植株间根本就没有人的立脚之地和下锄空间。到18世纪欧洲才普遍采用条播技术。1731年,农技推广家杰思罗塔尔还在努力劝说欧洲农民采用他的马拉锄地法 。当宋代中国已经成功地将北方古典农耕技术移植到南方、改革为江南稻作体系、取得平均亩产量343市斤的成就时,欧洲作物的亩产才约合76市斤。毫不吹牛地说,直到18世纪,欧洲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农业,什么叫intensive cultivation或intensive and meticulous farming 在日本,农史家熊代幸雄、西山武一等人认为:《齐民要术》所代表的旱农的经验原理与现代旱农的科学原理已十分接近 。学者神谷庆治则惊叹不已:即使用现代科学的成就来衡量,在《齐民要术》这样雄浑有力的科学论述前面,人们也不得不折服...现代日本旱地农业所采取的最先进的技术理论与对策和《齐民要术》中讲述的农学原理,却几乎完全一致,如出一辙。 中国北方农民数千年来面向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地锄地,锄地,为的就是用有限的水分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粮食。为了提高锄地效率和改善孤单枯燥的劳动环境,人们还结成锄社。在元代大农学家王祯的《农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幅农民用传统方法手工锄地的乡村风俗画。该书写道:在北方的村庄里,农民常结为锄社,一般由10家结为一社。先锄一家的田地,这家就为其余各家来锄地者提供饮食。其余各家轮流照此办理,在10 天内轮流完...这是完成锄地任务的快速方法而且是一件乐事。如果有一家患病,或出了什么事,其它各家就合力相助。...秋收之后,锄社社员们都拿出酒和猪蹄来,参加庆祝丰收的盛宴。 二、灌溉革命的发生---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 水者,地之气血,如筋脉之流通者也。 ---《管子水地》(公元前7世纪)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毛泽东 中国传统农耕体制对水采取保的态度,其实是落后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社会形态面对干旱环境的被迫选择。保,只可能尽量减少水的损失,而不能根本解决降水过少的恶劣条件。因此,将人工灌溉引入耕作体制,成为中国农业从古典向现代迈进的最重要的步骤。 早在4000年以前,中国先农们就懂得临河引水和挖井汲水灌溉,并产生了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利工程和人工灌区。可惜,受生产力和社会组织方式落后的桎梏,没有能完成农业的灌溉革命;中国农业长期停留在自然状态。至1949年,自大禹起的4000年间,旧中国共累计完成灌溉面积2.4亿亩,约为总耕地面积的1/10,而且多分布在江南稻作区;在干旱缺水、更加需要灌溉的北方,灌溉面积所占比例可忽略不计,蓄水工程能力近似于零。经两千多年陆续扩建的都江堰、河套等灌区面积直到1949年均未超过300万亩(现存千万亩的规模皆为新中国前30年扩建)。 1957年,毛泽东主席发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时代强音。此时的中国,由于工业革命才刚刚起步,水利建设最初所依赖的是新生的先进社会组织方式---农业合作化、集体化制度。中国农民就是靠人众心齐、大锤铁锹、手推肩扛,拉开了中国农业灌溉革命的辉煌大幕。水利部长傅作义曾做了一个题目为《四个月的成就等于四千年的一半》的总结,说截止到1958年1月31日,四个月扩大灌溉面积一亿多亩,相当于旧中国四千年以来所积累灌溉面积的一半。(参看《新华半月刊》1958年第五号第64~65页)。在以后的十几年岁月里,随着工业革命进程所提供的机械、能源、技术的强有力支持,到70年代,中国农业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灌溉革命。 截止五五计划的结束时的1979年,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首位,人均灌溉面积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把灌溉密度(灌溉面积占实际耕作面积的比例)提高到了46%,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现有灌溉密度为13% )。同时还完成了2.6亿亩的除涝和7000万亩的盐碱治理。其间,共建成大、中、小(10万立方米以上)型水库8.6万座,数百万座被民间称作水库的塘坝(10万立方米以下)不在统计之列。总库容4千多亿立方米。人工河渠总延长300万公里,配套机井220万眼,各类堤防总长16.5万公里 。最保守估算,工程总量土石方也当在300亿立方米以上。 300亿这个天文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万里长城的工程量为2亿立方米;举倾国之力、历经15年建设还没有完工的三峡工程,到最后的土石方开挖、回填、混凝土浇注总量不超过3亿立方米。也就是说,在1957-1979的20多年间,新中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强度为平均每年5座三峡工程。 巨大的工程量不仅是灌溉面积的数倍增加,也是灌溉结构的战略调整。灌溉要解决的是天然降水与作物的需水矛盾,这个矛盾在降水丰富的南方远没有北方尖锐。虽然在干旱地区实施灌溉要比湿润地区困难(水源短缺),但增产效果却更为强烈。因此,在新中国新的灌溉面积中,有2/3增加在北方。比如,华北平原的灌溉密度就一跃提高到了74%,超过了南方平原地区,也超过了都江堰等经典灌区。 籍此,中国一举扭转了南粮北调的被动局面,彻底圆解了用7%的土地养活24%人口的千年梦想;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三、精耕细作、八字宪法、大寨道路 ---灌溉条件下对保水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农业与工业有着本质的差别;至今,人类还不能象合成聚乙烯颗粒一样合成大米。这就意味着,农业的现代化只能是用工业的、科技的、社会的手段来加强和改善农业,而不能彻底取代。同时,农耕的对象是幅员辽阔的地表和体积庞大的土壤地层、水源水体;一旦把现代工业、科技、先进的社会组织方式等威力巨大的因素加入进来,特别是在灌溉革命条件下对环境水源的大规模转移;农业就不再是简单的粮食生产问题了,甚至会引发环境的变迁;这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全。 灌溉的本质是支取环境水源补充农田水源。环境水源取决于大气降水等气候、地理因素。也就是说,在特定区域内,环境水源的储量和盈余能力都是一定的。 一个区域(一般按大流域计)的环境水源盈余量有多少?---在水源储量不透支、水位不下降的情况下,通常就是除去维持河道生态所必需水量以外的入海水量。假如灌溉耗水超出了环境盈余量,靠透支地下水、土壤水等水源储量或克扣生态需水来维持,其灌溉就是不可持续的;终有一天会因储备耗尽、生态恶化,导致灌溉体系崩溃。假如能够有效地减小单位面积的蒸发耗水,就可能维持较多的灌溉面积。 在毛泽东时代,随着灌溉革命的进程,中国在环境水源盈余能力很小的北方拥有了大规模、高密集的灌溉农业;然而,正如《黄河年均入海水量变化图》所揭示:并没有发生透支水源储量和生态需水的问题!---截止70年代,黄河流域平原的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为3-5米,---这是个最适合农业耕作、而且还持有合理土壤库容(以备洪涝)的优选水位[];年入海水量依然保持300多亿立方米,扣除河道生态需水200亿立方米,还有100多亿立方米的盈余可供以后扩大灌溉面积。 我们在惊叹之余回观历史,意外地发现:奇迹诞生于对中国古典农业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一)毛泽东主席发明精耕细作成语 1955年,在完成了暴风骤雨般的土地革命和简短的战乱恢复后,新中国开始规划农业的现代化远景。自1955至1960的6年里,毛泽东主席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亲自起草、多次修改(注037),主持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农业40条),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公布实施。在这部具有法规性质的纲领性文件中,发展灌溉和精耕细作同时被列入条款。 《纲要》规定: (五)兴修水利,发展灌溉,防治水旱灾害。 (十一)一切农业合作社都应当实行精耕细作,改进耕作方法,...及时锄草间苗,加强田间管理,... 倍受史家推崇,毛主席创用了一个新词---精耕细作。遍览中国古代文献,并没有精耕细作一词;和是管子使用的是深耕谨耘、孟子使用的深耕易耨、《齐语》使用的是深耕疾耰。显然,先贤们都局限于具体工序的耕作要求,而精耕细作则高度概括了包括整个中国古典农业体系在内的全部技术原则,其涵盖要深广得多。从深耕易耨到精耕细作,反映了中华民族思想的深化和超越。 文献研究还发现,在1956年的《纲要(草案)》里,毛主席使用的还是深耕细作,但到1957年《纲要(修正草案)》公布前,毛主席就在其它场合使用精耕细作了: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靠精耕细作...,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透过深和精一字之差,我们看到了毛主席书房的彻夜灯光。为了准确把握技术问题,毛主席甚至还通篇研读了威廉斯的《农作学及土壤学原理》等技术专著。之后,精耕细作便取代了深耕易耨,成为成语。 精耕细作虽然作为中国古典农业的基本原则早已确立千年;但是,若缺乏必备的社会机制保障,再好的原则也很难被普遍遵行。比如锄地就经常被看作是有空可以多干、无空可以少干的闲活。有草锄草,无草松土是看不到搭锯见末的经济效益的; 汗滴禾下土既没有桑拿的痛苦,锄禾日当午 也没有敲锣打鼓求雨好玩;没几个农民一定要把齐民要术进行到底。也难怪,贫下中农没几垄地可侍侯;地主家又舍不得铜子儿和窝头雇人从事这种不紧要的活计;也就几个中农家的婆姨、半大小子还在东一犁沟西一垄地从事着锄地的勾当,幺幺俩俩散落在孤独的田野。这种现象越是到王朝末期就越是明显。王祯笔下的田园牧歌也只是在田亩兼并尚不十分尖锐、乡社功能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或可存在。 真正使精耕细作得到全面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运动。农民们成群结队、忘乎所以,为一成不变的劳作参合了许多不本分的内容。先在田间出一出风头、赛一赛干劲,再到地头去扫文盲、念报纸、大批判、提觉悟。甚至连广播体操、击鼓传花丢手绢也被搬到了田边地垄。民兵干脆就带着枪支,在坟包青纱帐间展开军事行动。一时,女人的尖叫、男人的粗吼交织一片。 后来,有人为这种劳动形式取了一个外号叫大呼隆;虽不十分雅听,倒也相当贴切。据说,这种劳动出工不出效。说实在话,在灌溉革命以后,中耕保墒从比较效益考虑就毫无意义。有草锄草尚能节约肥料阳光,在除草剂不发达的年代还算可以;无草松土就有点劳民伤财。你保持的那点水分在灌溉条件下只要轻松推上马达、从容提起闸门就完全可以省略。虽说是节约了一点电力,但怎么也抵消不了体力活动对粮食的消耗;而且还磨损农机具、鞋底子。 然而,若不经历史的深刻启示和水源危机的昭然明示,谁也不会想到:正是这种无效劳动减少了灌溉对环境水源的耗散,保证了灌溉的规模和持续;成为劳动转化为资源的典范。也正是大呼隆方式,在漫长的播种与收获间隔期为相对闲余的人力提供了有乐趣、有约束、能普遍参加、能持之以恒的社会主义人性化劳动,为精耕细作从原则成为制度建立了组织机制。 同在1957年,毛主席先后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和精耕细作,科学地解决了在灌溉革命条件下,还要不要坚持耕作保水?的问题。古老的中耕保墒技术,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起跑线上获得了崭新的生命,被放到了和灌溉同样重要的地位上。 60年代,著名农业劳动家陈永贵,还借鉴深耕原理,将浅锄改革为深刨。在玉米、豆类等行距较宽的作物中间,锄耕深度可达20-30厘米。蓄、保墒兼顾,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作为大寨经验被学习推广。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为了把广大农民从繁顿的手工锄地中解放出来,新中国在50年代就开始生产新型畜力和动力锄草机。但中耕机械和翻耕、普播、收获机械相比,有着在棵间运行、要求灵活准确的特点和难点;在大跃进中,中耕机和水稻插秧机同成为攻关重点。经不懈努力,至60年代,已推广使用通用架万能中耕机---可更换多种工作部件:锄草铲、松土凿、松土轮、培土器、镇压磙、垄作铧、开沟铧等。至70年代,由小汽油机直接驱动工作部件、类似于田间机器人的水稻中耕机已批量生产。 (二)、农业八字宪法 假如说精耕细作是对中国古典农业优良传统的继承;那么,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就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水,说的是灌溉;管,就是中耕保墒为核心的田间管理。把水和管同时纳入八字,毛主席再次对灌溉条件下继续坚持保持耕作提出明确要求。 在八字里,除了管,至少还有土、肥和保水有密切关系。 土,指的是农田基本建设,包括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土地凹凸或界埂密布,就增加地表面积,水分蒸发就加强。土壤板结,则毛细作用剧烈---深层水分很容易通过毛细管潮到地表蒸发。 靠集体制度,农民们铲除了条条人为的私有界埂并填平低洼,营造出一片片水平方。也只有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属于集体,农民们才有权对不同土质的地块进行客土互换,黏土掺沙土,沙土掺黏土,配兑出不易开裂、不易板结、不易粘连,保水条件、耕作性能均佳的人工壤土田。 前文指出,毛泽东时代为水利投入的工程量是巨大的;但是,水利的目的物是水,工程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农田基本建设的目的物就是土、石本身,这就决定了农田基本建设所动用的工程量要比水利大的多。 《河南省志》(1994)载:在19711975的四五期间,河南省大规模地开展了农业学大寨、农田基本建设运动。每年冬春4个月,最高上工人数达到8001600万人,占全部农业整、半劳力的50-60%,共完成土方25.79亿立方米。 25.79亿立方米,大约就是10座三峡大坝的工程量。这还仅仅是一个省的一半农业劳力、在5年内用每年4个月冬春农闲时间干的活! 《当代湖南简史》(1997)则客观地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文字描述:在农业学大寨的推动下,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湖南连续几年组织几百万人在冬、春两季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声势十分浩大 肥,我们这里要突出强调的是有机肥的保水性能。 有机肥的主要成分是腐殖质,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越高水分就越不易蒸发。 腐殖质的主要成分是腐殖酸。腐殖酸有什么作用?现代最常用的农业抗旱剂---旱地龙的学名就叫黄腐酸。黄腐酸能和水结合为分子量极大的凝胶,就如同果冻、凉粉一样。凉粉中胶合的水,炒都炒不出来,但埋到花盆里,却可以缓慢释放,为植物吸收。 在婴儿一次性尿片和妇女卫生巾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比白糖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通常是学名为聚丙烯酰胺的高分子吸水树脂;这玩意在以色列、日本等国经常被用来改良土壤或沙漠。腐殖酸的水合性能就和高分子吸水树脂类似。 腐殖质还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克服板结,减缓土壤的毛细作用。 在建国之初,毛泽东主席在积极主导化肥工业的同时大力提倡有机肥。1955年,毛主席在关于兰溪上华合作社养猪厂的批示里,发出了养猪积肥的号召。1959年在给《人民日报》的信中,毛主席写到: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成儿子了。这就是三者平衡、互相依赖的道理。...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这是有机化学肥料,比无机化学肥料优胜十倍。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肥工厂。毛主席清晰地勾勒出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健康农业的基本框架。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1957修正草案)》还明文规定,绿肥种植可计入复种指数。1959年,毛主席又提倡:沼气既能点灯做饭又能作肥料,要大力发展。 到60、70年代,中国在努力建设化肥工业并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有机肥料的推广使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厩肥、绿肥、堆肥、沤肥、老塘水、河淤泥、沼气渣、风化煤...等广泛肥源被用于提高土壤腐殖质。在有煤苗的地区,风化煤还被农民们用土法制造成腐殖酸铵、腐殖酸磷等较高等的产品。一场学习大寨、建造海绵田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展开。大寨改出的海面壤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可见土壤容重之轻、腐殖质含量之高。 农业八字宪法是中国古典农业优秀传统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文化结晶,标志了毛泽东农业思想的建立。八字宪法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在农业生产中的关系;在八字宪法里,农业不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而成为农业、工业、科技密切联系,农、林、牧、鱼循环发展,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互友好,城乡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 有好事者杜撰了袁隆平PK毛泽东的传说,说是袁院士早在50年代就指出八字宪法里少了一个时;还说袁院士为此受到了毛粉丝们的批判。实际上,并不是毛泽东不知道时节、时令,一个读过《农作学原理》、发明了精耕细作成语、起草了农业发展大纲的人怎么可能不考虑时呢?不信自己看:《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就有不违农时,及时播种的条文(第十一条)。但是,谁一定要让八字宪法把时字写进去,用老百姓的话来说:那可真是相当的白脖子(外行)。 我们知道,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的前四个字说的是农业劳动的对象、也是作物生长的基本要素,后四个字说的是人类劳动。要把时写进去的人无非是认为时也属于基本要素。可是对不起,在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成果中,偏偏时已经失去了作为基本要素的资格! 为什么这样说? 不信你去查阅任何一本中学教材或辞典,无论是五要素还是七要素,看哪一个包括有时? 五要素说的是光、气、水、温、肥,七要素说的是光、气、水、温、肥、土、种;就是没有你们念念有辞的时。 这是为什么呢? 现代科学认为:时令或时节已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时的本质对于天文学是天体运动的周期;对于历法学是赤道、黄道;对于农业学则是光照强度、长短和空气的温度、湿度。恐怕只有对阴阳学,时才是神秘的阳气上升、不可取代的基本要素;---或曰运去金变土,时来土成金。只要光照强度、长短和空气的温度、湿度符合要求,什么时不时的我都可以种西瓜。作为农学家,袁院士不至于白脖子到连这都不知道吧! 当然,毛泽东不是神。八字宪法在最初确实少了一些东西。后来,毛泽东告诉竺可桢:他已看到竺可桢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一文的摘要,因此想到,农业八字宪法是管地没管天,在八字外,还应加上光和气两个字。看来,不是神的毛泽东还是很能接受人间烟火的。 与其好事地将不是要素的东西硬说成要素,还假托袁院士之名,还不如用先进的科学成果来发展八字宪法,使其更加完整、准确。 (三)、大寨道路---治山、改土、保水的典范 作为贯彻落实农业八字宪法的典范---大寨道路的主要物质内容是:治山改土---人工梯田(包括水平竹节沟)、人造小平原、人造海绵田等。后二者的灌溉性能和保水性能都是无可质疑的,我们在前文也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但对于梯田,30年来主流都宣传说是水土流失。 客观地考查,梯田并不就是大寨的发明,在中国汉文化区,梯田之名出现在宋代。菲律宾的伊富高梯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9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著名的云南原阳哈尼梯田、湖南紫鹊界梯田也都在为申遗忙得不亦乐乎。这些梯田一个个景色绮丽。怎么就那么巧,偏偏大寨梯田就和水土流失联系了起来?现在大寨狼窝掌也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一眼看去山清水秀、郁郁葱葱,水土流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梯田到底是水土流失还是保水? 科学的监测和研究表明,在同等水文、地理环境中,梯田蓄水能力要远大于林地、草地!如果合理使用,其调水能力则更具有林地不可比拟的灵活性。 下图表是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多年、多点的观测资料。 图表反映,对于一般的降水(频率50%),森林的拦蓄能力尚能接近于梯田;但降水越大、越需要拦蓄水时,林地、草地就越不如梯田。 对于10年一遇的洪水(频率10%),梯田的平均减洪率是林地的1.82倍,是草地的3.51倍; 对于20年一遇的洪水(频率5%),梯田的平均减洪率是林地的2.16倍,是草地的3.77倍。 图表还反映,在土质较好的延安大砭沟,森林与梯田的拦蓄能力之间的差距还没有那么大,但在土层瘠薄的离石王家沟,森林与梯田的差距越发被拉大。这就说明起到拦蓄作用的主要是土壤。而水平梯田就是通过以梯度取代坡度、以加厚土壤层提高吸附能力的方式来克服重力下滑、稳定水体的。 在前文,我们在否定干旱成因的森林论时,曾援引监测资料:北方乔木林地拦蓄的水分还不够自身消耗,从调水功能看,它的可调量是零。 那么梯田呢? 梯田的蓄水能力虽然大于林地,但梯田在耕种情况下腾发量并不比林地小,同样无可调量。但是,农作物生长周期短,梯田因此获得良好的机动性。 所谓机动性是说:在梯田建成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休耕、轮耕。在粮食充分,水源紧缺的情况下,可将梯田放荒。这时,梯田的蓄水能力仍然不变,但腾发量却减小为荒坡裸地,荒坡裸地的年腾发量仅为降水的48%。这样,放荒的梯田就有一半以上的降水成为可调量---或缓慢释放为径流,或下渗为土壤、地下水,形成水源。在水源充足或粮食紧张的情况下,梯田可随时复耕播种。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梯田在水土保持、水资源形成、抗击洪涝、粮食安全方面的优越性都是森林所不具有的。
个人分类: 转载|1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万流归海见桑田---从华夏5000年农耕文明的大视野仰望毛泽东
huangwd99 2008-10-18 16:03
万流归海见桑田---从华夏5000年农耕文明的大视野仰望毛泽东 孟凡贵(苏拉密)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No.2007-02 日期:2007年2月15日 from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710/25660.html 另一篇:苏拉密 论毛泽东时代伟大的中国农业灌溉革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252 内容提要 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高粱,在上世纪 70年代退出了历史舞台。本文围绕这一历史事件,客观描述了自50年代兴起的全国大规模治水、农田水利建设运动。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论述由水利建设引发的农业生态革命及其深远意义,从而凸显了农业集体化在这个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道别高粱话沧桑 洼地是中国北方平原普遍存在的古农业生态要素,它的本质特征是水涝与盐碱。大面积种植高粱正是针对这种生态的必然选择。如果不改变这种生态的本质,就只能在洼地里种植高梁。 第二部分 斥卤生粱说轮回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国先民与水患、盐碱进行了不息的抗争。但由于一直未能组织起强大的社会力量解决排涝这个核心问题,以致对大面积低洼、盐碱地的开发陷入周期性的轮回状态。 第三部分 万流归海见桑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对大江大河进行彻底治理,大力兴建农业蓄、排、灌水利工程,一举改变了险恶的农业生态,从而引导了中国农业极为深刻的革命。其意义不亚于大禹治水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同时堪称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典范。 万流归海见桑田 从 5000年大视野看新中国前30年水治与农水建设对华夏农耕形态的深刻革命 本文缘起 是的,在华北、在东北、在西北,大片高粱地已消失,高粱作为曾被我国广泛种植的传统粮食作物已退出历史舞台。高粱是怎样退出历史舞台的?草桥关民网友在人民网上发表《高粱地基本消失是农村改革的成果之一》一文,把高粱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归结于农村由集体制向家庭制的改革和农民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实质是政治万能论的翻版只要坚持私有化方向,高举个性解放的旗帜,什么高粱、谷子、大白菜都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如果进一步溯源,你甚至还能发现这个观点直接传承了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的学说。 据考古发现的炭化高粱种子和编著于公元3世纪的《博物志》的记载,我们可以断言,中国大面积种植高粱的历史长达三千多年,从西周早期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期。早在两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农业就开始进入家庭制。秦始皇统一中国标志着农业家庭制的成熟。这种体制一直延续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几乎在中国农业进入家庭制的同时,孔夫子发出了食不厌精的感慨这说明追求精致生活也并非现代人的专利。然而,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没有看到高粱有丝毫隐退的迹象。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红高粱的飒飒英姿在中国农耕文明史上伫立了三千多年?又是什么原因偏偏让我们这一代有幸和它道别?本文就以高粱为脉络,通过描述华夏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生态演变,对高粱的来、去之谜,做出尽可能系统、完整、准确的回答。 一、道别高粱话沧桑 在正式论述前,需要澄清一个问题:高粱的产量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个子高,产量就高。与原产于中国的谷子(粟)、水稻,原产于西亚的小麦,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相比,原产于非洲的高粱在粮食作物中是除谷子之外单产潜力最低的。人们种高粱绝不是为了追求产量。1985年,全世界高粱种植面积5019.1万公顷,收获总量7745.2万吨,折算单产不足每(中国)亩103公斤。中国的高粱单产量比世界单产量要高。1986年,中国共种植高粱187.55万公顷,总收获量为538.4万吨,折算单产每亩191公斤。而1985年,中国的水稻产量为每亩356.5公斤,玉米每亩236.4公斤,小麦每亩198公斤,谷子每亩101公斤。 除了产量低,高粱的另一个先天不足是难吃。发达国家一般把它列为饲料用粮,这倒不是因为它所含营养低(其营养成分与玉米相近),而是因为其种皮里含有大量单宁(生柿子中也含有这种物质)。单宁的含量高达整个种子重量的1.5%,它导致高粱味道苦涩,难以下咽。单宁的另一个特点是易于和蛋白质结合,生成极不易被人体消化的胶体这就是吃了高粱面窝头肚子容易发胀的原因。喝高粱面糊糊不能用筷子搅,稍有搅动面糊就会泻,因为搅动会使胶体和水分分离。有经验的食客都是不停地转动饭碗,直接用嘴呼噜呼噜地喝。 高粱之难吃还在于和玉米、谷子相比,它缺乏必要的谷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等氨基酸。这些氨基酸能给人以香适味觉,味精的学名就叫谷氨酸钠。缺乏氨基酸的高粱没有玉米、小米那样鲜香可口。 关于高粱的难吃,我们还可以引用东北、北京一带流传的一句俏皮话作为佐证:日本人吃高粱米没有办法了。 就是这样一种产量既低、质量又差的粮食在中国的田间灶头活跃了三千多年。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它从非洲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又是什么原因迫使它依依不舍地离去? 1、从洼地和先民的聚落说起 走过一洼又一洼 ,洼洼地里好庄稼 这是反映农村巨变、歌颂社会主义集体化的优秀现实主义剧作《李双双》中孙喜旺的唱词,在中原一带可谓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我们注意到,这句唱词连用了四个洼字。如果你对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湖北北部等中国北方农村稍有了解,你会发现洼字的使用极为广泛,它渗透在农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所谓的洼地。有些超过两千人的较大村庄,甚至连东洼、西洼、南洼、北洼都全了。 常常可以听到村民们互相打招呼, 去哪里? 南洼割麦子。 显然,这里的洼是指某处特定的田地。 有时候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去七里营怎么走? 一路向东。 有多远? 两洼地。 这里的洼又演变成距离的度量单位。据笔者的经验和调查,一洼的距离约等于一公里。 能够演变成度量单位的事物,必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且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物。比如英尺(foot)就是一个男人脚丫子的长度。中国的丈原意是指一个男人的身高(据说以大禹的身高为标准),故有丈夫之说。当然,随着历史变迁,中国 尺的长短发生了变化,使得十尺(一丈)的长度和一个男人的身高已大不相符,但还是留下了丈夫这样的语汇痕迹。 可见,中国北方农民与洼的关系和对洼的认识程度相当于英国女士和男人脚丫子的关系,是每天晚上都要碰一碰的。 洼的度量衡化反映了洼的普遍性,度量单位的大小反映了洼的规模以公里作为尺度。 洼到底是什么?笔者如此定义它:洼是中国北方平原普遍存在的连片季节性湿地。它与聚落地、旱地、水源、气候等要素一起构成传统中国农业的生态元。这种生态元亘贯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史,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才被新的生态元所取代。所谓生态元可以简单理解为构成大生态的基本单元。 河南古称豫。豫的文字学含义是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揭示:在华夏祖先即将进入农耕文明的前夜,即七八千年前,中原大地一派水草丰沛、林木茂盛的景象;现活动于热带雨林的大象在中原一带尚有出没,其生态景观介于现在东北丹顶鹤的栖息地湿地与西双版纳雨林之间。 后来,由于气候变迁,林木渐渐稀疏,湿地逐步演变为季节性湿地。所谓季节性湿地就是在降雨量大的季节或水灾泛滥的年份里表面积水,在正常年份的少雨季节积水退去,露出地面。就是在这个时期,华夏先民在这块土地上迅速繁衍起来,中国农耕文明的曙光冉冉升起,一个个农耕聚落出现在辽阔的东亚内陆。 由气候变迁引起的生态变化极其缓慢,以千年计。这意味着,在数千年里,华夏农耕文明必须与季节性湿地所构成的生态元结伴而行。若没有强大外力介入,这种状态仍将缓缓延续。 《诗经卫风氓》中的诗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描绘了今京广铁路新乡安阳沿线大平原三千多年前的生态景观。隰就是低洼积水地。距今八百年前左右,北宋京城汴梁虽早已不见大象的踪影,但大型鳄鱼在京畿还时有活动。 可见前后生态之连续与稳定。 洼地在北方平原是否大规模存在?以北京为例:北京亚运村附近有一个地方名叫马甸;首钢的新厂址叫曹妃甸;北京地处北纬40度、东经116度(N40/E116),正好处于这个经纬度坐标点上的村子叫下苇甸,它被称为京西皮影之乡;北京大年初一的老庙会叫厂甸庙会。如此种种,无须赘述。以甸为后缀的地名,用北京话说,那是多了去了。 甸就是大片的积水洼地。《礼记周礼地官小司徒》载:四丘为甸,即由四个高地围起来的那片洼地就是一甸。经史学家郑玄进一步注释:甸方八里。即一甸的长、宽均为八里见方。假如这个里和现在的一里长度相仿,则我们可以简单推算出一甸约为两万四千亩。可见甸的度量值比中原一带的洼要大。 清代,北京许多地方仍沿用甸作为地名。这反映了北京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错地带、农业开发程度比中原低、人口密度小、聚落间距大的历史状况。 50岁以上的老北京人应还记得海淀(也作海甸)西北郊区当时是大片的低洼积水。《竹枝词厂甸正月》云:雪晴满路是泥塘。下苇甸之苇也和低洼积水有明显联系。 聚落的基本形式是村庄。北方先民们怎样选择、安排他们的聚落?首先,人类不是两栖动物,因此要选择能常年露出水面的高台地带作为聚落地;其次,周围还要有相当面积的常年旱地用于耕种。这部分旱地史称桑田、桑榆之地或永业田这些都是自西周起就有的称谓。 何谓桑田?棉花引入中国较晚,古称木棉。直到唐宋时,要拥有一件产自印度的木棉袈裟都很不容易,围绕这种宝贝,经常有血雨腥风的故事发生。中国古代的纺织主要依赖于丝、麻。在村边旱地旁栽种桑树是西周时就有的传统。据说,这是轩辕黄帝的配偶嫘祖在西周前两千年亲自倡导的。 何谓永业?顾名思义,就是不动产。在因征服或开发而形成聚落的早期,参加战争或开发的聚落成员可以按人头分得田地,并可传给后代。这些田地,官府要造册登记、岁亩完赋。为宣誓产权,村民常在田地之间埋下石头或石灰坑,作为界定产权的证物,这就是通常说的界石。 榆即榆树。榆树成材周期长,耐旱而不耐涝,但主干发达,材质坚实,是典型的栋梁之才。在聚落附近栽种榆树表达了先民们对占有这份不动产的自信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和桑田相对的是距离聚落较远的洼地。 2、从洼地积水和盐碱化说起 洼地由于地势低,往往秋季积水。在降雨量大或水灾年份,甚至全年积水不退。如果读者要把它和水草涟漪、地球之肺等浪漫词汇联系起来,实际情况未免会让你大失所望。和恒久湿地的生机盎然不同,与季节性湿地相伴的是盐碱化,古文献称之为斥卤。 ( 1)洼地的盐碱化生成机理 秋季,雨水从天而降,溶解了地表的可溶性盐分,并将之从四周高地冲刷到洼地,在洼地形成齐腰深的积水。由于没有河道排出,积水只有两条出路下渗和蒸发。蒸发的过程是盐分的富积过程,下渗的过程是盐分的储存过程。年复一年,洼地浅层水中的盐分逐渐累积。我们把这种溶解冲刷富积储存累积的过程称为盐碱生成的宏观机理。 除了宏观机理,盐碱化还有一个微观机理。初冬,阳光辐射,来自西伯利亚的干燥风吹过洼地,将表层土壤中的水份带走,本来含盐浓度已很大的地表水进一步浓缩,盐的白色晶体终于析出。然而,盐碱化并未就此停止。随着水分的蒸发,土壤打开所有的毛细管,源源不断地将含盐浅层水泵到土壤表层进行补充,重复蒸发脱水、析出晶体、再次补充的过程。如此周而复始,把晶体盐堆积到土壤表层,在冰封来临之前,整个洼地完全变成了一个专业的晒盐场,盐层厚度有的竟可达10cm以上。 ( 2)洼地的盐碱化挑战植物的生存极限和种植极限 极度或高度盐碱化的土地,基本不适宜耕种。通常只有少数几种杂草可以生存于其中,最常见的是莎草(音蓑草)。提起莎草,对人类文明史略有了解的读者往往会联想到茂盛的尼罗河莎草,古埃及人用它加工出了人类最早的植物书写材料莎草纸。要说明的是,莎草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蔡伦纸,其性质和桦树皮经过柔化加工后可作书写材料相同。尼罗河莎草高达 1至数米,亭亭玉立,在中国是可以当作观赏植物的,水栽几株可表现绮丽的椰岛风光。而中国北方的莎草就没有此等高雅的仪态。在土壤、水源良好的环境中,它可长到30厘米高;在恶劣的盐碱化水土中,它的高度一般在10厘米左右;其根茎可入药,药名香附子。 呼啸的西北风掠过旷野洼地,稀疏低矮的莎草枯萎凋零,残败的枝叶被白色的盐层覆盖这就是初冬洼地的一派萧杀景象。 春夏似火炕,秋季水汪汪,冬来白茫茫农民对洼地与盐碱地做出了最洗练的描述。 盐碱肆虐虽严重制约了华夏农耕文明的进程,却在另一方面给整个人类带来了惊喜。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和被称为第五大发明的豆腐,都直接起因于对盐碱的认识和利用。把土壤上泛起的盐层用水溶解,过滤出清洁的液体,然后加温蒸发,不久就会析出晶体,这就是硝酸钾(俗称火硝),它是配制火药的主要原料。剩余的液体被称作卤水(以氯化钙为主的二价盐),是制作豆腐的沉淀剂。火药、豆腐在中国盐碱分布最广的黄河、淮河流域首先被发明出来,也许是在华夏子孙抗争盐碱化一次次失败后,上天出于怜悯而给予的安慰与补偿吧! 洼地的可耕地大多处于中度以上的盐碱化状态。可耕不过是勉强可以耕种。即便是勉强,也必须找到一种生命顽强的作物。 谷子是华夏先民最早驯化的农作物,它的野生种(即狗尾巴草)在现在的大都市里仍可见到。据说,炎帝神农氏当时找来很多种狗尾巴草试种,从中选出了谷子。在小麦、高粱、玉米传入中国之前,谷子和稷子全面承担着养育华夏北方子孙的任务。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谷子依然是北方人民的主粮。但谷子的特点是耐干旱瘠薄、不耐水涝、不耐盐碱。因此,洼地是谷子的禁区。它适应山区坡地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条件,在平原地区只能种植在桑田旱地。 于是,高粱走进了华夏农耕文明史。 3、从高粱的植物学、农学属性说起 高粱原产于非洲。虽然中国也发现了野生高粱,但正统的农业史观点依然认为,高粱是公元前10世纪(西周)以前通过埃及经印度传入中国的。华夏先民为何种植高粱长达三千余年?这是由高粱的生物学、农学和洼地的土壤学属性决定的。 ( 1)高粱极耐干旱 中国北方的夏季高温干旱,高粱恰好非常耐旱。而中国南方先民早在此前一万年左右所驯化的水稻就不具耐旱性。为说明高粱的耐旱性,这里引入一个农学专用名词:蒸腾系数(transpiration coefficient),亦称需水量。高粱的蒸腾系数是332,也就是说高粱每生成1克干物质需消耗水分332克。谷子的蒸腾系数为257,玉米为368,小麦为525,水稻为650。 当然,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和水、气环境中,植物的蒸腾系数会随之改变。因涉及过于专业的知识,此处不深入讨论。 除蒸腾系数外,植物形态学也能说明高粱非常耐旱。高粱的地下根系极为发达,有利于吸收深层水分。在秋季狂风暴雨后常常会看到玉米倒伏,而这种现象在高粱地很少见,这皆因高粱庞大根系的锚固作用。高粱的茎、叶光滑坚实,表层充满蜡质,有利于保护水分。在干旱过度的情况下,高粱的叶片可以向内纵向卷曲,尽量减少暴露面积。若干旱进一步加重,高粱敏感的气孔会即时调节整个株体进入休眠状态;一旦遇水则立即恢复生长发育。关于叶子卷曲,很多读者在电视上看到过大旱时期玉米叶卷曲的景象,殊不知高粱叶可以比玉米叶卷得更结实。 ( 2)高粱极耐水涝 高粱非常耐水涝, 特别是接近成熟期的高粱,由于气孔发育完整,即使被明水长期浸泡也不影响正常生长。而玉米在水份饱和度超过80%的土壤里就不能正常生长,一旦被明水浸泡就会死亡。高粱、玉米的成熟期恰好是洼地的积水期。 于是,漂着盆子收高粱就成了北方农村的一大景观。 我奶奶讲过一个家族故事。那是在1942年,那年秋天大雨不止。我奶奶的一个妯娌,也就是我的一个本家奶奶,家里断粮已多日。这一家春天刚丧了男人,留下20多岁的她带着一个刚七八个月的男孩熬寡。这一天,大雨刚刚止住,孩子饿得嗷嗷哭叫,而母亲的奶水已干涸。她想到北洼地还有一小块即将成熟的高粱,想收点回来给孩子打糊糊吃。就背着孩子,借了我家的大盆去了北洼。 大盆是北方一带家庭使用的大陶盆,可盛水一百斤左右。漂着盆子收高粱就是把大盆漂浮在水面上形成盆舟,人在齐腰深的水里推着盆前进,把用镰刀砍下的高粱穗放在盆里。以盆为舟,这不能不说是北方农民无奈中的创举。 这天,直到晚上,我这位本家奶奶都没回来。第二天,人们先找到她娘家继而又找到洼地,发现她已经死了,是被驻扎在临近村庄的鬼子从村头炮楼上用枪打死的。孩子身上没有枪伤,她当时把孩子和高粱穗混装在船上,子弹把大盆打了一个洞,孩子在沉船后被淹死了。我们家族的一支和我家的大盆就这样完了。 ( 3)高粱极耐盐碱 先说耐碱度,即PH值。玉米适合生长的碱度上限为PH8.0,高粱为PH8.5,差别似乎不大。但碱度是以PH7为起点的,玉米耐碱度的上限偏碱值是1.0,高粱的是1.5,后者是前者的1.5倍。 再说耐盐性,高粱和玉米之间的差别更大。高粱在含盐量5.0/1000的水环境中尚可生长发育。 5.0/1000是什么概念?这是一个接近海水级别的概念。大连近海的含盐量为30.0/1000,远海的含盐量为31.3/1000。而玉米在含盐量达到2.0-2.5/1000时就会停止生长,超过这个数字就会被腌死。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大面积种植高粱是由中国北方的农业生态决定的。这里没有选择,更不要说精致选择,连粗糙选择都没有。除了高粱,再找不出其他粮食作物能在洼地种植,至少中国的先民没有找到。在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日照条件方面,很晚才传入我国的玉米比起谷子来更适合替代高粱,但洼地的积水、盐碱使玉米望而却步。 怎样才能在中国北方的洼地种植谷子、玉米甚至水稻? 中国的先民屡屡向苍天发问。 苍天,没有回答。 二、斥卤生粱说轮回 1、从洼地开发的周期性轮回说起 在中国历史上,伴随着战乱、灾荒的发生,洼地的开垦与耕种处于周期性轮回状态,时废时起。 在天下太平、人口增长的年代,人们开始开发洼地。聚落之间、家族之间互相争夺开垦权,争夺激烈就以械斗解决,即使官府出面仲裁,效果也往往不佳。这就是中国农村土地分布极不对称的原因。一个村子的耕地向某个方向延伸几里甚至十几里,而在另一个方向却被其他村子挤占到村边。 在归属划定后,理论上讲,参与争夺的成员享有平等的开垦权。但实际上经济能力低下的家庭所能开垦的土地比大户要小得多。有没有牲口,有没有农器具,有没有种子,这些都是制约开垦的重要因素。撅头刨与三头骡子双铧犁,效率不可同日而语。更何况大户还能雇佣人力、畜力来开垦。 即便被开垦出来,洼地也不具有永业的意义。洼地的耕作风险极大。如果这年雨季提前,在高粱的幼、壮苗期洼地就开始积水,即便是高粱也会颗粒无收。一些经济薄弱的小户,即使遇上生、老、病、死、婚、嫁等正常变故,也会以极低的价格将洼地转让他人。他们宁愿把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村边田里。洼地距村子远,看护困难,成熟的庄稼被其他村盗收的情况时有发生。每当天灾人祸时,人们为降低渡荒风险 ,通常会抛荒洼地与其种出来被别人收去,还不如节约种子聊以度荒。洼地搁荒久了就会被他人重新开垦。 土改分地时,我们村是按五亩洼地顶一亩桑田来计算的。即便如此,多数人也不愿意选择洼地。相较而言,经济殷实的大户更喜欢整块的洼地。原因有二:其一,类似于保险业遵循的规律,大户可以通过大数效应来规避风险;其二,成片洼地适合大骡子大马连片耕作。因为同样的原因,洼地也很容易被兼并。 永业田里常可见到坟岗、墓碑、柏树,这些象征历史传承的标志物在洼地是看不到的,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先人埋在将来很可能不属于自己的水坑里浸泡。洼地里也没有榆树,只有柳树。柳树主干低矮、不堪大材,但极耐水涝、插枝成林、冠枝发达、生长迅速。栽种者在三五年内就能收获把、柄、杆、椽等短效益材料,很适合洼地积水、所有权不稳定的状况。在此意义上,是否可把洼地称作柳田?古文献中未见有此说法,姑且作为笔者的发明吧。 每当有大规模战乱、自然灾害发生时,洼地就会完全停止开垦耕作,重新进入荒芜状态。一经进入荒芜期,时间多以百年计。以小岗村为例,1194年黄河南下夺淮,1855年北归,在小岗村附近形成大片无人洼地,仅燃灯寺一带就有十万多亩。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修建了燃灯水库,此地才再度进入开发期。 2、从聚落的繁殖说起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跨度内,洼地开发陷入周期性轮回,开发进程非常缓慢,能巩固下来的成果十分有限。这从地名的历史沿革与聚落的繁殖中可窥见蛛丝马迹。 村是先民较早建立的聚落名称,至今仍是最常见的通用地名。 在汉之前,聚落连同它周围的桑田、洼地一起被称作野。野这个名称反映了当时聚落稀疏、牧原寥廓的景象。 前文中,笔者谈到了洼地的兼并。兼并达到一定规模后,为便于看护庄稼、节省往返时间,大户会在洼地里或洼地边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段建造房屋、院子,住长工、养牲口、打晒庄稼、收晾粮食,形成所谓的庄院。长工也要娶妻生子,庄主也会有失地的三亲六戚前来投靠这就形成所谓的庄户。如果能在高地附近打出可供饮用的甜水,则一个新的桑榆之地就会渐渐形成。这类被繁殖出来的新聚落,一般都有一个通用地名庄。 新聚落的诞生并不意味着这片洼地就被改造成桑榆之地了。洼地非常大,若把它比作大海,聚落与桑榆之地则像一座座岛屿。新聚落的诞生不过是把一块高地由无人岛变成有人岛而已, 洼地依然是洼地。只要洼地的积水和盐碱化机理没解决,洼地就永远是洼地,人们就只能面对海一样的洼地不断叹息。 庄 的形成是民间自发力量开发洼地的标志性成就,也是民间自发力量开发洼地所能达到的最大成就。一个庄的诞生过程十分曲折漫长。一方面,有没有和平环境保证兼并达到规模?洼地里有没有像样的高地?高地上能不能打出甜水?这些都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在形成之初的一至三百年内,庄处于极不稳定的状况。因为其时庄户成员大多和母聚落保持较为密切的经济(老屋、老宅地、老田地等)、宗法(家族、祠堂、祖坟、社团等)联系。一旦遭遇因水灾以致高地被淹没、战乱期因庄户成员过少难以抵御匪盗、瘟疫造成人口锐减等情况,庄便顷刻瓦解,成员仍返回母聚落村。一般说来,一个庄要成为稳定的聚落需历时三至五百年。 除民间自行开发外,国家也会对洼地投入开发力量。在大规模战争、自然灾害、瘟疫过后,国家为了恢复经济、调整人口失衡,会强制性或政策性移民。据考证,在距今最近的一次大规模移民(即洪桐移民)中,数百万山地居民被驱赶到大平原安家落户。然而,区区数百万人,对于广褒的大平原以及大片大片洼地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据《地方志》、《地名志》记载,这些移民大多补充、并入了现成的聚落,和天灾人祸后遗存的原居民共同复垦荒芜的桑榆之地。只有少部分族群强大的移民开辟了新的聚落点。正是这种和原居民的混杂、同化才制造了洪桐移民被无限夸大的野史。可见,大规模移民并不会对洼地开发造成太大影响。 国家有时候会将退伍军人、俘虏、收编的匪寇、管制的囚徒整编制开赴洼地垦荒,这就是所谓的屯田。和庄的产生过程类似,屯田也会产生新的聚落,这种新聚落的通用地名就是屯。 庄和屯的产生轨迹记录了北方先民征服洼地的艰辛足迹。一次次开荒种地,一次次荒芜湮没在无数次重复轮回中只有极少数的庄、屯延续、存留下来。步履何其缓慢!道路何其曲折! 3、从洼地的根治排、洗说起 笔者查阅本地的《地方志》和《地名志》,发现在清朝两百七十年历史里竟未产生新的庄和屯;纵有几个新聚落兴起,也和农业开发没有直接关系有的涉及交通,有的是寺庙、宗教的产物。能查明历史的庄和屯大多产生于明朝或之前。是当地已没有荒地、洼地了?不是。直到上世纪50年代,地方国营博爱农场还跨越县境、跨越丹河到距我村仅两公里的地方开垦了一千多亩的洼地,可见洼地之广。是当地人口密度不够吗?也不是。我县所处焦作地区古称河内,是有信史以来北方平原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没有开发所必须的和平环境吗?不。清王朝两百多年,其间,康乾盛世延续了一百多年。 那么,洼地得不到开发的原因何在?前文已说过,只要洼地的积水和盐碱化机制不解决,洼地就永远是洼地。先民们所进行的开发实际上是周期性的开荒种地,根本不涉及改变洼地的本质属性。这种最浅层意义上的开发,决定了它的成果必然少而又少,进程慢而又慢,两百七十年停留在原地踏步是必然的结局。 那么,怎样才能把洼地彻底开发出来,使之成为万顷桑田、 永业田传之后世?方法很简单,历史上也不乏个别成功范例。战国时,魏国一位邺令(一说是西门豹,也有说是史起 ),组织百姓凿沟渠,引漳之水溉邺之地,人民歌曰:终古斥卤生稻粱。斥卤就是盐碱,这里的粱不是高粱而是低粱谷子。何止谷子,只要引来活水连水稻都可以种植。古人总结的经验是:挖河、排涝、引水、洗盐碱!洗盐碱就是通过沟渠将洼地里的含盐积水排去,再灌入软水,当软水溶解了土壤里的盐碱后再排去,再灌入软水通过反复排洗,土壤就会脱去盐碱。洗盐碱并不需停止种植、专门排洗,只要保证排水渠道畅通,积水就不会停留在洼地晒盐,地表水位也会随之下降数米。这时,只要引水灌溉,软水、雨水下渗会将盐分带入深层,水分下渗的脱盐机制被称之为压盐。一般来说,整个脱盐过程需时三年左右。脱盐后,如果排、灌系统遭到破坏,田地会再度盐碱化,我们称之为返盐。 挖河、排涝、引水、洗盐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涝往哪里排?往低处排。 哪里低?大海。 哦 小河往大河里排,大河往黄河里排,黄河往大海里排。 没有小河不能排,没有大河也不能排,有小河、大河还是不能排。 哦? 黄河河底比平原高,怎么排? 谁来挖小河?谁来挖大河?谁来挖黄河? 先民们屡屡向苍天发问。 苍天,没有回答。 三、万流归海见桑田 1、 概说:惊天巨变 晋代葛洪在《神仙传王远》里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王远路遇仙女麻姑,询问麻姑的年龄。麻姑答道,自成仙以来,已三次看到东海变成了桑田。后来,人们就用沧海桑田来形容巨大的变化。我们不是神仙,自然没有麻姑的造化。但我们这一代人却经历了一次洼地变桑田的巨变。这不是形容,不是比喻,不是夸张,这确实是一代人的亲身经历。对于亲历者来说,整个过程仍历历在目。 1952年,朝鲜战争尚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就在这一年的10月31日,毛泽东说,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从此,每当冬季农闲,大河两岸人声鼎沸、红旗招展。在二十多年里,总共使用了7.7亿立方米的泥土和1400万立方米的石头,黄河被牢牢地夹在原地。在此前它年年决口,岁岁漫堤。7.7亿立方米,相当于修筑四条万里长城,相当于铺设宽、厚各一米的泥土甬道在地球与月球之间往返一周! 与此同时,根治海河、修好淮河两面拉开,使得这两条水系的总排海能力扩大了四倍从1949年的1.12万立方米/秒扩大到1979年的4.30万立方米/秒。 顿时,苍天失色,大地动容。一洼洼积水相继退去,千里黄淮海大平原水落田出。这一过程中,全国总共有2.8亿亩低洼易涝土地露出了芬芳的土壤,仅此一项就等于再造了近十个埃及。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华夏大地何时发生过如此剧烈的变化? 然后就是筑大坝、筑水库、修河渠、修堤堰,引黄灌溉、引淮灌溉,环环相扣,层层展开。 随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片大片洼地得到彻底改造。因耐涝、耐盐碱而被种植了三千多年的高粱渐渐远去。我记得最后一次喝高粱糊是在小学三年级,推算起来应该是1972年。以后还喝过几次,不过不是在家里,而是在生产队吃忆苦饭时。 低产、难吃的高粱退伍了,取而代之的不是谷子,而是玉米、水稻。水库碧波荡漾,河渠哗哗奔流,田头水泵轰鸣,因耐干旱、耐贫瘠而曾倍受青睐的谷子也风采不再。小米很香甜,但产量太低,还需要歇年,今年种了谷子的地,来年就不能再种谷子,否则谷子与狗尾巴草重复杂交会产生谷莠,成语良莠不分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黄河两岸第一次出现大片大片的水稻田,浓厚的黄河水哺育出优质的黄河大米,由人民胜利渠浇灌的九十万亩 原阳大米更是其中之珍品。黄河母亲毫不吝啬地淌出金色的乳汁。 那个时代总共兴建了多少水利工程?大大小小,多如牛毛。如果一一介绍势必汗牛充栋。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数字的对比一览梗略:1949年,全国可灌溉面积为2.4亿亩,多集中在江南水乡;1979年,全国可灌溉面积为7.2亿亩, 仅黄淮海平原的3亿亩土地中就有1.8亿亩成为水浇地。 2、 世界农水工程奇迹淠史杭灌区 说到农业水利工程,大多数人会想起古代的都江堰和当代的红旗渠。其实,在19581976年间,中国有一个工程比都江堰更激越,比红旗渠更磅礴,它就是淠史杭灌溉枢纽工程。 淠史杭灌区坐落于大别山山麓,构架在山峦起伏的皖豫丘陵大地上,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山地人工灌溉工程。红旗渠怎么能跟它比呢?淠史杭一天的输水量比红旗渠一年的还大。 它到底有多大?灌区内包括5座大型水库、23座中型水库、1043座小型水库、21万处塘坝;总库容86亿立方米,灌溉引水能力为年200亿立方米;大、中型河渠总延长2.5万公里,可通航河道总延长1000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026万亩,1979年完成灌溉面积826多万亩,80%属于高渠自流灌溉。 以上数字意味着什么?先说它的库容86亿立方米,比1949年中国所有水库容量总和都大很多倍。三峡的防洪库容也只有221.5亿立方米,而三峡的水是不能用于灌溉的。假如要把三峡的水通过沟渠网络用于灌溉,工程将扩大数倍。 再看它的面积,1026万亩。著名的都江堰是平原丰水灌区,比淠史杭灌区的水源、地形条件优越太多,经过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的扩建,到1950年其灌溉面积也不过288万亩;而经过新中国的扩建,1979年其灌溉面积达1100万亩。另一著名的河套灌区,1950年灌溉面积是290万亩,1979年为722万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是新中国赋予了都江堰这些古老的工程以新生。 比较一下世界上其他著名的水利工程,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淠史杭工程的伟大。 尼罗河灌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灌区。它地处尼罗河三角洲,总面积为3000万中国亩,这是埃及的全部耕地,这里孕育了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该灌区长久以来依靠一年一度的尼罗河洪峰漫灌,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筑渠引阿斯旺高坝水灌溉。 因皮里尔灌区是美国著名的人工灌区,也是世界上应用现代技术最多的人工灌区。其引水量为年3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为300万中国亩。它始建于1901年,一百多年来经过多次先进技术手段的改造,但由于排水系统缺陷而被盐碱化困扰,目前仍未找到理想的灌溉模式。 3、 一个普通村庄的生态变迁 数字是枯燥的,还是让我们从单个生态元的变化说起。 我们村土改时人口600人左右,拥有桑田旱地400亩左右,都分布在村子周围,另有洼地1000多亩。村子南面紧靠沁河,也有一些滩地,其面积随主河道的变化而变化,很不确定。 沁河是黄河下游的最大支流,沁河大堤自古就有。据老年人讲,以前的堤很单薄,豁口很多,一遇大水就会从村上游不远处漫堤,几乎每三至五年就会漫堤一次。1956年前后,作为治理黄河的一部分,人们对大堤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加修。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只有1982年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峰时,发生了一次漫堤。 村北不到一公里处,有一条季节河,平时涓涓细流,汛期奔腾咆哮。由于没有堤防,汛期洪水四溢,漫进村子。为了阻止它和沁河上游漫堤的水害,明、清时期(或者在民国早期),人们在村周筑了一道护村围堰,和沁河大堤形成半月形,村子就坐落于其中。1956年,合作化运动刚起步,沿河十几个村的群众为这条河修筑了堤防,集体力量第一次在家乡的土地上得到显现。从此,这条河再未发生过水患。 过了这条河就是洼地。洼地很大,跨越两个乡的辖区,周边有近二十个村子。我们村和另外一个村的洼地一起分布在东西宽1公里,南北长1.5公里的范围内。 解放初,村里有四眼砖井供给饮用水。由于水层很浅,根本不需要辘轳,人们甚至可以趴着直接用桶提水。村外有几眼土井供浇菜园用,靠人力杠杆汲水。五十年代初、中期,合作社用国家免息贷款建造了几眼水车大井,村民习惯称之为大洋井,称水车为洋水车,要用牛拉水,水也不大,也只能用来浇园子。这几眼大井一直使用到1970年前后,后来被机井取代。以上就是我村解放初及五十年代的基本人文、水文和所有水利设施概况。 1958年,在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推动下,我村开始改造洼地,在东西宽1公里,南北长1.5公里的矩形地带,开挖了3条南北走向、2条东西走向的排水河,群众称之为小涝河。小涝河是相对于县里组织修筑的排涝干渠大涝河而言的。大涝河从洼地南端穿过,把小涝河排出的水带到下游汇入沁河。大涝河每段由所在地的大队组织开挖,大队之间由公社协调,县里只负责规划、测量、划线。大、小工程历时三年,正值三年灾害时期。村史资料记载,我村共开挖土方12万立方米,全村青壮劳力每人平均挖了近千立方米。1961年排涝河渠完工,从此洼地变成旱地。 据参加过大涝河工程的老干部回忆:寒冻腊月里,人们打破冰凌茬,下水挖泥,全线展开竞赛,进度最快的插红旗,稍次的插白旗,最慢的插黑旗。工程刚开始不久,据说国家领导人刘少奇要来视察,省长吴芝圃亲自坐阵指挥,做迎接准备工作。他看到工地人员少,场面不够红火,就要求老人、妇女齐上阵。工地上拉着大红标语老人赛似老黄忠,妇女个个穆桂英。还借来剧团的行头,要求化装,老年人化个大黄脸(黄忠),妇女化个大红脸(穆桂英)。几多诙谐,几多壮烈! 很难想象,假如没有人民公社,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靠个体农民怎么完成这样的工程?单是河渠占地协调、补偿就很麻烦。 1969年,为响应农业学大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再次对整个工程进行了改造,在干渠源头筑坝引水,沿途加高河堤,建桥筑闸,变单一的排涝工程为排、引、灌一体工程。工程完成后,洼地由旱地升级为水浇良田。 可见,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高粱必然被玉米取代,而且洼地具备了向水田演进的条件。1972年,我父亲受命带领七名社员试种水稻。一时间,父亲热情焕发,《水稻育秧法》、《波尔多液的配制与应用》、《稻瘟病的防治》等农技书籍堆满桌面床头。最后改造出70亩水田,全村每人每年可分得净米40斤。我记得那时的政策还鼓励创新,改造田可以免交三年公粮。为蓄水应急,还开挖了四亩大的水塘,鱼和莲藕混养,往日的洼地变成了江南水乡。 写到这里,我耳畔又响起朗朗书声: 小河流过我门前, 我留小河玩一玩; 小河摇头不答应, 急急忙忙去浇田。 这确实是笔者家乡的真实写照:村前河渠环绕,大地稻谷飘香。 前文中,笔者曾提出,新聚落的出现是人们开发洼地的标志性成就。本县在清朝的二百七十年历史中竟没有一个和农业开发有直接关系的新聚落出现。那么,1949以后情况又怎样呢? 19581976年,仅我们村边的大洼地里就有四个具有聚落性质的新据点出现。当然,这些据点能否稳定下来还要看历史的演变。 据点一:地方国营博爱农场分场,现存; 据点二:县苗木林场 /种畜场,现存; 据点三:社办工厂 /公社小农场,现为乡镇企业园区; 据点四:知青队 /新农村示范点,后被政策性撤消,现被一个从无水山区迁移下来的小村子沿用。 以上四个据点的产生从社会学的角度有力地佐证了那个时代农业开发规模的波澜壮阔以及开发水准的陡峰壁立。 正是一片片洼地的改造,一个个生态元的改变,使中国农业的大生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缓缓延续了五千年的华夏农耕文明,在 19581976年间突然像展开了翅膀,飞跃到一个崭新的时代。至此,中国才能用占世界8%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才能在二十多年间剧增五亿人口。在这次辉煌壮丽的变革中,涌现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谱写了多少惊天动地的篇章! 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风沙、斗盐碱,贴上膏药扎上针,开沟排水冲卤灰 ;陈永贵,带领大寨人民劈山造田,沟坡变梯田,荒山变粮川 埃及有句谚语:时间战胜一切,金字塔战胜时间。时间是无限的,历史是不朽的;但总有一些人和事使历史显得渺小,让时间变得短促。毛泽东作为华夏五千年农耕文明最后的巨人,他伸出硕长的手臂穿越漫长的时空和大禹、神农相握,五千年历史仿佛凝为一瞬;作为中国工业文明的第一位巨人,他转过身来,把另一只手伸向未来,等待有出息的子孙。 补遗 草桥关民先生向白垩纪网友提出问题: 既然高粱退出是由水利条件改善造成的,为什么现在的水利条件比以前恶化了,农民们还不回头去再种高粱? 我来回答:先民选择种植高粱主要是因为它耐涝、耐盐碱。现在淮河、海河哗哗朝海里排水,黄河也不决口跑水,整个大平原看不到一汪明水,你凭什么要让农民重新选择种高粱?赶明天你把淮河、海河堵了,把黄河大堤扒了,我保你立竿见影,明年就种高粱。 现在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黄淮海大平原到底有多少以前种水稻的土地,因为缺水现在不得不退回去种玉米?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报道。 现在我们应当忧虑的是,黄淮海大平原到底有多少目前种玉米的土地由于干旱面临着退回去种谷子的危险?还未见有这方面的报道。 高粱问题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相关链接: 我国纺织材料小史及棉花传入中国的途径 我国人民普遍穿棉衣的历史还不到一千年。棉花用于纺织,在各种植物原料中发展最晚。我国最早用于纺织的原料是葛、麻、蚕丝和羊毛。葛,即今天南方山区常见的葛藤,长达数十米,其皮坚韧,用沸水煮过,就会变软而分离出白而细的纤维来。用手拈搓,可成细线或粗绳,是古代先民用于结绳编网的主要材料。密编的网披在身上,用以代替原来的兽皮或树叶,成为最早的衣被。在《诗经》中,涉及葛的种植与纺织的词句多达四十余处。《周礼》中有管理葛纺生产的专门职官掌葛。《韩非子五蠹》所载冬日麑裘,夏日葛衣,是先秦时的普遍现象。秦汉以后,葛布逐渐被丝、麻织物所取代。 麻是原产于我国的古老作物,与葛一样是最早的纺织原料。宋元以前,麻布是我国平民长期的主要衣着原料,布衣遂成为平民的代称。从《战国策赵策二》的布衣之士,到诸葛亮《出师表》的臣本布衣,这些布都是指麻布,不是棉布。宋元以后,棉花逐渐取代了麻而成为纺织业的主要原料,但用苎麻细纱织成的轻而薄的夏布则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夏季衣料和蚊帐用料。 棉花原产于印度和南美。其传入我国,大约有三条途径。其一是从印度经由东南亚传入我国的海南岛及两广地区。《后汉书 南蛮传》载:武帝末,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珠崖即今海南岛东北部,广幅布即棉布。可见,秦汉时海南岛已植棉生产棉布了。其二是由印度经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地区。其三是非洲棉经由中亚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再到河西走廊。 棉花传入我国后,未能广泛传入中原。 851年,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东游记》中,记述在今天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之中作为花来观赏的。唐宋的文学作品中,白叠布、木棉裘都还是珍贵之物。北宋末年的《北征纪实》中还称棉布为南货,可见当时棉布主要还是在岭南地区生产的。直到元代时,棉花种植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而成为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 玉米、甘薯、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时间 玉米、甘薯、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明中叶以后传入中国。 玉米在各地俗名很多,有包谷、包芦、棒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我国关于玉米的记载,最先见于明正德《颍州志》 (1511年),所以玉米很可能在1500年前后就传入中国,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的1492年不过10年左右。最初,人们只在菜圃里偶尔种一二株,给儿童吃;后来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根据各省通志、府县志和其他文献的记载,从1511到1718的200年多一点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20省。 明万历二十一年 (1593),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在吕宋(即现在的菲律宾)经商,看到甘薯,心想将之传入祖国可以代粮食,遂以重价买得几尺薯藤回国(因为吕宋不准薯种出口),在福州城外试种。万历二十二年,福建大荒年,就依靠大种甘薯度过了灾荒。但也有人说是先从吕宋传入泉州或漳州,然后向北推广到莆田、福清、长乐的。当时福建人侨居吕宋的很多,可能传入不止一次,也不止一路。传入后发展很快,明末福建成为最著名的甘薯产区。甘薯先后在不少地区成为主粮之一,以致产生了红薯半年粮的谚语。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马铃薯传入欧洲,不久在爱尔兰大获发展,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因此也称为爱尔兰薯。在我国也称洋芋,在山西俗称山药蛋,广东叫做荷兰薯或爪哇薯。福建康熙《松溪县志》 (1700年)所说马铃薯,是我国文献中的最早记录。其次是湖北乾隆《房县志》(1788年)所说的洋芋。此外据西方文献,有人于1650年(顺治七年)在台湾看见过马铃薯。 到了 19世纪中期,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说:阳芋黔滇有之。疗饥救荒,贫民之储。俗呼山药蛋。可见当时在某些地区栽培已相当多。又黄皖《致富纪实》(1896年)说:洋芋出俄罗斯。三月种,五月熟。取子再种,七月又熟。又种,九月又熟。粟米岁可两收,此与绿豆皆一岁三收。 从以上所说来看,马铃薯和甘薯一样,也是最先传入南洋群岛,再由此传入我国。其后还继续由不同途径传入,有由北路从俄国传入的。 草桥关民:《高粱地基本消失是农村改革的成果之一》,人民网, 2006 年 10 月 15 日, 2007 年 1 月 23 日, http://blog.people.com.cn/blog/log/showlog.jspe?log_id=1160896647992300site_id=16563static=1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年版。 本组数字根据该书中的 、 、 、 、 等相应条目提供的数据计算得出。 何新:《龙:神话与真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第95页。 豆腐的发明者淮南王刘安(汉)主要活动于淮河流域,火药配方的最早记录者孙思邈(唐)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 高粱和谷子的蒸腾系数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 、 条目,此处取其所给数据的平均数。玉米的蒸腾系数见 蒸腾系数,生命经纬网, 2005年8月28日, 2007年1月23日 http://www.biox.cn/content/20050828/35676.htm 。 小麦和水稻的蒸腾系数见 什么是蒸腾和蒸腾系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网, 2006 年 10 月 10 日, 2007 年 1 月 23 日 http://www.igsnrr.ac.cn/menu12/xiaobaike1.jsp?id=432 。此处取所给数据的平均数。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 、 条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 、 条目。 同上, 条目。 作物耐盐能力( crop tolerance to salt ), 2007 年 1 月 23 日, 。 凤阳县燃灯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坝渗流观测系统设计、制造、采购、安装招标公告,绿色建材网, 2005 年 9 月 22 日, 2007 年 1 月 23 日 http://data.6jc.cn/info/59961.html 。本数据 根据其所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史记河渠书》中说: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褚少孙所补《史记滑稽列传》说: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吕氏春秋乐成篇》则说这个工程是魏襄王时邺令史起修建的。建成之后,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邺有圣令,时为史公,决漳水,灌邺旁,终古斥卤,生之稻粱。'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年版, 条目。 同上,据 、 条目提供的数据:海河排海能力达 20000 立方米 / 秒,增 8 倍,淮河入江入海能力由 8000 立方米 / 秒扩大至 13000 立方米 / 秒,新沭河、新沂河分别扩大为 4000 立方米 / 秒和 6000 立方米 / 秒,扩大 10 倍多,合计得出。《中国大百科全书》所征集资料的截止年限大多为 1985-1986 ,个别资料推迟于出版前补充。由于在 1979 年后,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停止,因此本文涉及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数据年限一律调整为 1979 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 条目。 同上, 条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 条目。 同上, 条目。 同上, 条目。其中总库容 86 亿立方米为大、中、小水库和塘坝的容积合计,灌溉引水能力为年 200 亿立方米根据复式库容 86 亿立方米 2.5 得出。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 、 条目。 贴上膏药,指用黏土覆盖沙丘;扎上针,指种上柳树、泡桐和植被;冲卤灰,指排洗盐碱。 摘自 袁庭栋 :《棉花是怎样在中国传播开的》,国学网,2006年12月12日,2007年1月25日 http://bbs.guoxue.com/viewtopic.php?t=396469start=0 。 摘自 万国鼎:《中国古今粮食作物的变化及其影响》,国学网, 2005 年 11 月 27 日, 2007 年 1 月 25 日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7012 。
个人分类: 转载|124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