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治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辅助和替代治疗”
fqng1008 2010-2-19 15:06
一、概念和意义 在抗病毒治疗兴起以前,治疗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经验用药以恢复患者的肝细胞功能。近10年来,由于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的蓬勃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研究,慢性肝炎的治疗几乎成为抗病毒疗法的一枝独秀。 姚光弼和骆抗先教授认为:所谓的保肝、护肝治疗方法,实际上来自于一些药物在实验性肝损伤所表现出来的使肝脏病变减轻的作用,或者它们只是一类参与肝脏生理活动的化合物。这些曾经所谓的保肝药,如果在致病因数未撤除前,很难起到确实有效的保肝作用。因此,他们将其称之为辅助护肝药物。 在两位前辈的启示下,我们在此提出慢性病毒性肝炎辅助和替代治疗的概念,意在将中医辨证论治、免疫调节、护肝、抗肝纤维化、抑制肝癌前病变等治疗方法归于一类,以便区分与抗病毒治疗的主从意义。我们的依据是:①虽然从理论上讲,免疫治疗应该与抗病毒治疗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能够弥补抗病毒治疗的不足,但是目前的现状是临床效应率不高,难以拿出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②护肝治疗虽然能够短期降酶退黄,缓解肝脏炎症和临床症状,但不能清除病毒,有时甚至因为病情反复活动而延误治疗;③抗肝纤维化治疗虽然在中医药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实验研究结果毕竟与人类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预后还有差别,由于替代指标选择(甚至二次肝穿结果尚有局限性)、疗程的漫长等情况,严格的循证医学的临床实验研究难度很大;④抑制肝癌前病变是慢性肝病的治疗目标之一,虽然有一些实验研究的结论,也有一些不规范的临床研究,但是目前仍然停留在经验用药的阶段,远远不能得到普遍认可;⑤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虽然在整体调节、改善症状和个体化用药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显然难以拿出令人信服的循证医学证据。 基于以上,我们把暂时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方案,称之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辅助和替代治疗。 二、适应症 在漫长的医学实践中,我们并非总是等待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方案产生以后才开始医疗活动的,我们的病人也不都能够适宜于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方案。因此,辅助和替代治疗将长期存在于我们的医疗活动中。那么,本章治疗的适应症有哪些呢? 1.作为辅助治疗的适应症 见表11-1。 表11-1 作为辅助治疗的适应症范围 治疗方法 适应症范围 免疫调节 ①协助抗病毒治疗,以提高疗效,如胸腺素类;②配合抗病毒治疗,以解决自身免疫现象,如激素类;③配合抗病毒治疗,以解决慢性胆汁淤积现象,如激素类;④打破免疫耐受,为抗病毒治疗创造条件。 护肝治疗 配合抗病毒治疗,以减轻肝脏病理损害。 抗肝纤维化 协助抗病毒治疗,以改善肝脏病理。 抑制肝癌前病变 协助抗病毒治疗,以改善肝病预后。 中医辨证论治 ①协助抗病毒治疗,以调整机体状态;②配合抗病毒治疗,改善症状;③配合抗病毒治疗,恢复肝脏功能;④配合抗病毒治疗,以促进肝脏病理逆转。 2.作为替代治疗的适应症 见表11-2。 表11-2 作为替代治疗的适应症范围 治疗方法 适应症范围 免疫调节 ①慢性丙型肝炎无法耐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出现失代偿肝硬化,且核苷类似物耐药。 护肝治疗 ①缺乏经济能力抗病毒治疗者,以控制疾病活动;②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出现失代偿肝硬化;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出现失代偿肝硬化,且核苷类似物耐药;④肝功能轻度异常,暂时不考虑抗病毒治疗者;⑤转氨酶一过性增高的慢性肝炎患者;⑥干扰素疗效差,又急切希望怀孕的患者;⑦干扰素疗效差,且核苷类似物耐药者。 抗肝纤维化 ①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出现失代偿肝硬化;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出现失代偿肝硬化,且核苷类似物耐药。 抑制肝癌前病变 无抗病毒治疗指征、有肝癌家族史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中医辨证论治 ①对于缺乏经济能力抗病毒治疗者,以控制疾病活动;②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出现失代偿肝硬化;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出现失代偿肝硬化,且核苷类似物耐药;④无抗病毒治疗指征,但各种症状明显的患者;⑤干扰素疗效差,且核苷类似物耐药者;⑥干扰素疗效差,又急切希望怀孕的患者。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替代治疗的适应症: (1)无须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病毒复制终止,但纤维化仍然没有停止,或仍有轻微炎症活动,或合并其他能够引起肝损害的疾病;HBV或HCV携带者,重叠其他病毒感染而出现肝损害和肝纤维化;(ALT、AST)2ULN的轻度慢性乙型肝炎;HBV或HCV携带者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应用损肝药物者。 (2)抗病毒疗效不佳的患者:原发性无应答[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初治,疗效均不明显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治疗后复发再次治疗疗效不佳的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疗效欠佳且核苷(酸)类似物多重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 (3)副反应无法耐受的患者:核苷(酸)类似物多重耐药且合并干扰素禁忌症(如对IFN过敏、骨髓抑制、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病、忧郁症,严重重要脏器疾病者、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妊娠和严重冠状动脉心脏病及肿瘤等)的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副反应无法耐受的慢性丙型肝炎;合并失代偿期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核苷(酸)类似物多重耐药的失代偿期的乙型肝炎肝硬化。 (4)特殊时期的患者:如妊娠期、围产期、儿童期、抗病毒治疗前观察期等等。 (5)缺乏经济承受能力的患者:我国此类患者人数众多。 基于以上,我国还有大量需要各种替代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这是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等量齐观的。而且,由于一些实力强大的抗病毒药物生产厂家学术宣传的巨大攻势,目前的替代治疗处于弱势地位,这是既不公正也不符合我国实情的现状。 三、应用原则 1.用药宜简 盲目采用过多的药物,会加重肝脏负担,不利于肝病的修复。因此,应尽量少用和不用药,因为:(1)慢性病毒性携带者可长期或整个一生停留在临床隐性阶段,其时是不需要应用药物的;(2)慢性病毒性肝炎时药物的生物转化及其作用,除肝脏药酶活力的改变外,常与众多因素有关,可见有不能预测的变化;(3)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可加速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进程;(4)针对肝细胞的坏死及纤维组织的形成过程,迄今尚无可靠的特效药物。 2.抓主要矛盾 临床上,无论是配合抗病毒治疗,还是作为抗病毒的替代治疗,都应该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采取相宜的治疗方案。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和轻度慢性肝炎无需盲目应用所谓的替代治疗;中、重度慢性肝炎用药也应合理,不宜大量、繁杂、无针对性地用药。有时候采用一定的心理治疗,对改善症状也有作用。对于需要采取多种治法,以解决多重矛盾的时候,也应该分清主次缓急,制定相应方案,按先后秩序进行。 3.适当联合 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要尽可能保护病变肝的剩余储备功能,使其不进一步削弱。积极的措施是用药保护肝细胞,促进其再生,或改善肝内微循环,减少纤维化等,或及时发现和处理导致肝功能不全的诱因。在配合抗病毒或替代抗病毒的治疗中,可以采取一定的联合方案,但是切忌重复和繁杂,以免加重肝脏负担,造成进一步损害。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慢性乙型肝炎的过度抗病毒治疗
fqng1008 2010-2-19 15:02
在我国,一方面是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另一方面存在某些过度抗病毒治疗问题。分析其原因,一是患者的求医心切,特别是某些用人单位的过分要求;二是某些医生缺乏专业修养或者医德,尤其是民营医院;三是某些厂家的学术攻势,使联合、序贯的长期治疗矫罔过正;四是目前的诊疗指南尚不完善(我们将在下文讨论)。过度抗病毒治疗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导致有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则会诱导大面积的病毒变异和临床耐药。 1.ALT基线水平是否值得重新考虑 目前的诊疗指南尚不完善的理由之一,就是对各种国内外指南一致推崇的进行抗病毒治疗的ALT基线水平有不同看法。个人认为,现代指南的制定特别强调循证医学,ALT达到2倍正常值上限作为抗病毒治疗依据,虽然取得了各国专家的一致看法,却并非来自严格的循证医学证据。个人临床体会,ALT达到5倍正常值以上,抗病毒治疗的完全应答率要高很多,而ALT 2~3 倍正常值的患者完全应答率较低。相信大多数专家也会有这样的体会,而且,抗病毒治疗的不完全应答往往是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 那么,ALT基线水平是否值得重新考虑呢?我们设想,有必要对核苷(酸)类似物甚至干扰素治疗的ALT基线水平进行规范的临床研究。例如,采用不同的ALT基线水平进行抗病毒治疗,以观察其应答情况和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耐药情况,然后根据充分的临床证据再确定恰当的ALT基线水平,或许比现在的专家意见可靠。当然,厂家可能不愿意做这件事情,但是作为专家,应该积极促进这方面的研究。 2.HBeAg自发清除反应是否需要考虑 我们在临床过程中曾经多次碰到这样的情景,自己苦口婆心的劝导病人你这是最佳抗病毒治疗时机,然而在病人说我没有钱的无奈中放弃。但是值得欣慰的是,病人 2~3 月后病情稳定,肝功能正常,HBeAg和HBV DNA阴转。事后我想,如果这个病人能够承受经济负担,我们岂不是就给他长期抗病毒治疗吗?在我们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有多少是早已经应该终止治疗的呢?那些获得长期稳定疗效的患者,有多少实际上是通过机体的免疫应答而实现的呢,或者说我们某些药物获得的长期完全应答是贪天功呢?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间,有多少已经自然阴转而病人和医生心有余悸,不敢贸然停药的呢? 鉴于以上,我们认为应该借鉴国外的方案。西方医生在HBeAg阳性免疫耐受期患者的长期随访中,如果出现ALT水平升高,不是贸然抗病毒,而是先要区分究竟是炎症的持续活动,还是HBeAg血清学转换时所发生的一过性的ALT水平升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主张先观察一段时间(3个月~半年),确定为炎症持续活动,再开始抗病毒治疗,以免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源。 3.病毒载量高能否作为治疗的选择 早一段,在部分厂家的鼓动下,患者HBV DNA高载量、HBeAg阳性与肝硬化、肝细胞癌关系的研究(台湾资料),显示其为独立预测指标的报道,一时间广为宣传,几乎成为早期抗病毒治疗的依据,甚至影响了美国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指南的修定。该研究似乎可以导致一种推测,降低HBV DNA的载量和HBeAg水平,可以减少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于是就应该早期开始抗病毒治疗。事实上,早期开始抗病毒治疗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必然导致广泛的病毒变异和临床耐药。 另一方面,对ALT持续正常、肝组织检查无明显病变的慢性HBV携带者(HBV DNA阳性)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HBV DNA阴性)也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还配合多种抗炎护肝药物,是不少企图以此为赢利目的的单位和个人的不良用心,结果既浪费了资源,又诱导了耐药,是不道德的医疗行为。 4.HBV DNA阴性但e抗原阳性的患者是否考虑停药观察 我们在临床上还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治疗,虽然HBV DNA低水平或检测不到,但e抗原始终阳性,超声波检查甚至肝穿刺显示肝脏病理损害轻微。一般而言,这种患者很难出现HBe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最终出现病毒变异和耐药的可能性非常大,此时应该继续抗病毒,还是停药观察等待下一次炎症活动再重新抗病毒治疗?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采取后一种措施比较符合卫生经济学原则。如果此观点能够得到接受,那么前一种措施就可能是过度治疗,就可能减少许多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耐药的危害。当然,对于肝脏病理损害较重、纤维化程度较高的患者,通过长期抗病毒治疗以控制炎症活动,提供肝脏组织修复的环境和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两者不可混淆。 5.初始抗病毒治疗是否需要联合用药 最近以来,在贯彻长期抗病毒治疗理念的过程中,大家都注意到耐药的问题,于是联合治疗再次成为必然选择,甚至对初治患者即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个人认为,这是极为不妥的。 首先,如果初治病人能够通过一种药物实现早期完全应答,我们为什么还要牛刀杀鸡,节约资源难道不好吗?如果初治病人不能通过一种药物实现早期完全应答,两种核苷(酸)类似物的联合治疗往往不能提高疗效,可能就存在原发性治疗失败或原发性应答不良的情况。此时,应该更换干扰素治疗,或等待时机,或者通过改善机体状况再行治疗。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家解读《共识》& 述评:早预防是心血管病最好的治疗
hucs 2009-12-18 23:12
预防有道 众志同行 聚焦预防 城市论坛 时间: 2009-12-18 (星期五) 14 : 30 17 : 00 地点:南昌七星商务酒店三楼 2 号会议室 主持人:陈园教授 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院长 讲题及主讲人: 预防前移 更多获益 -- 解读《动脉 粥样 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程晓曙 教授 院长 规范使用 安全有效 -- 解读《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梦洪 教授 主任 主办:拜耳先灵医药公司 述评: 早预防是心血管病最好的治疗 胡大一 Jun-Yan Hong 胡春松 DW Losordo 胡 盛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新泽西医科齿科大学 南昌大学医学院 塔芙茨大学医学院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凡事预则立、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都是防患于未然的意思。对于心血管病,也强调预防为主。早预防是最好的治疗。这里,关键是早:即早发现、早干预,尽可能从治有病转向治未病。 一、 早预防的重要性 几千年前,中国古代医学家就已认识到上工治未病 , 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扁鹊的兄长。我国著名的近代医学教育 家颜福庆 先生就极力提倡预防医学。 西方谚语说 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与保健。可见预防对于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心血管事件发作和心血管死亡率非常有效。大型临床试验已证实,控制血压可有效减少脑中风 1 ;服用合理剂量的阿司匹林和积极调脂治疗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作和中风 2, 3 ;对恶性心律失常及时给予药物治疗或安置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 ICD ),可避免心脏猝死 4 ; 受体阻滞剂可防止心梗后心源性猝死、再梗死和心衰 5 ;扩张性心肌病和心衰的预防有多种选择 6-8 ;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善可减少 I 或 II 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等 9- 11 。因此,强调早预防对于疾病,尤其心血管病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及社会意义。 二、 早预防是最好的治疗 传统的预防观念主要集中在传染病如结核、肝炎、性病和 AIDS 等的预防;现代预防则是大预防概念。它不仅包括通过隔离病原人群和易患人群、切断传播途径的传染病预防,而且包括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的非传染性慢病如心血管病的预防。 1. 早预防是最科学的治疗 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无论是从发病机理、还有病理生理方面理解,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使急性发作的心血管病,也有一个潜伏期或前驱症状。而心血管病的前期或早期病变如高血压前期、动脉粥样硬化( AS )、糖耐量异常( IGT )(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等危症,研究表明它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12 ,往往处于可逆阶段。若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在病变的初期得到有效的预防性治疗,就可以达到完全治愈和康复。例如冠心病预防的 ABCDEs 策略包括戒烟、限酒、运动、减轻体重、降压、调脂等,是防止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急性心梗( AMI )、恶性心律失常、心衰等的有效方法;其它疾病如高血压、尤其是无症状性高血压,常常不易早期发现,直至出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如 AMI 、脑卒中、心衰时,才知道早已有高血压。因此,从疾病的转归、预后方面来说,科学的早预防是改善病情、防止复发、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对于疾病的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若能及时处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早预防是最科学的治疗。 2. 早预防是最合理的治疗 某种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进入到后期病变,往往是难以逆转的过程。因此,需要终身药物、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延缓病变加重、发展,但需坚持终身治疗如高血压治疗;终末期心衰药物治疗尚不能凑效,需要具有破坏性、创伤性、重建性治疗手段如机械工程治疗、再生工程治疗如心脏移植等,而且费用较大。因此,从治疗费效( cost-effectiveness )分析的药物经济学角度以及营养学角度考虑 13, 14 ,先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早预防是最合理的治疗。例如,费效分析表明阿司匹林是冠心病二级预防最好的药物 14 ;而先心病的防治,若能在母体孕期正确保健、干预,则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减低。因此,政府需加大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投入,推行全民健身、营养计划和普及健康教育,真正使大众享受到最合理的治疗预防带来的好处,如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生活方式改善等。 3. 早预防是最简单的治疗 当前,大部分疾病如心脑血管病与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善,一方面,可预防许多相关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正如所谓好习惯胜过打针吃药、食物是最好的医药。许多简单、有效的措施,如我们创 新 的健康的 E ( e )种子法则 15 ,即 : 环境 (Environment) 法则:适宜环境,远离污染;睡眠 (Sleep) 法则:合理睡眠,午间小憩;情绪 (Emotion) 法则:情绪稳定,心态平和;运动 (Exercise) 法则:有氧运动,动静结合;饮食 (Diet) 法则:科学饮食,营养均衡 / 恒(包括戒烟限酒)以及保持口腔卫生、科学饮水和心理干预等,由此形成胡氏健康生活方式,它的推广与应用,则是一种真正的低成本或无成本治疗;另一方面,还在于药物或其它疗法可导致不良反应,如 HRT 使绝经后妇女心血管危险性增加,以及可带来经济负担和对患者产生心理压力。因此,心血管病治疗期间如抗高血压治疗、冠心病与心衰治疗等还需注意心理护理与干预,这就是 胡大一 教授提出的双心医学的概念 16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所以说,早预防是最简单的治疗。 综上所述,早预防是最科学、最合理、最简单的治疗。一句话,早预防是最好的治疗。 三、医护人员在心血管病早预防中的作用 要做好心血管病的早预防,我们认为首先必须采取 RT-ABCDEF 策略 15 , 17 。一要做到定期检查,从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实施最佳的预防性治疗(如我们提出的 OOH 综合征 18 ,可以通过减肥和中止 OSA 达到降低血压的目标),可避免心脑血管事件和恶性心律发生与猝死;其次,要根据检查结果,对原发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 CVRF )系统、全面地评估以及进行危险分层,从而有效控制,如戒烟、限酒、改善糖尿病肾脏病变和治疗牙周疾病;第三,针对异常结果如超重和血脂高( LDL-C 100 mg/dl ),相应地改善生活方式; 第四,对于异常的生理和生化指标如血糖 / 糖化血红蛋白高( A1c 7% )或心率快,要及时采取积极的、靶向性干预;第五,对于明确的病变,采取正确的处理和对症治疗,如胆石症需择期手术,防止胆心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需及时治疗如植入 ICD ,避免心脏猝死;强化降脂治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等。 其次,需要掌握更多、更全面的心血管病预测知识,做到未卜先知。如应用基因组学从基因水平检测、预测心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危险性以及减轻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19-20 ;以 BMI 预测远、近期心血管疾病及其死亡率 21-23 ;还有中国自古以来的面相术,也是对疾病的预测。有时,人们可能会自找籍口说:防不胜防啊!,但科学地、理性地看,定期检查,尤其是查找能反映早期病变的功能性指标,如 BMI 、 WHR 、 ABI 等 24 ,则完全可以做好心血管预防工作,将早期病变消除或逆转。只有科学地预测,才能更好地做好心血管的早预防工作,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最后,政府出台政策,多宣传,组织有力的权威指挥系统是必要的。号召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相结合,利用学术会议、医学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深入社区服务也是行之有效的策略。而 新任卫生部长陈竺则直言: 13 亿人的健康不能光靠看病吃药 解决,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 参考文献 1. Bornstein N, Silvestrelli G, Caso V, et al. Arterial hypertension and stroke prevention: an update. Clin Exp Hypertens , 2006 , 28: 317-326. 2. Dalen JE. Aspirin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and stroke: what's the right dose? Am J Med , 2006 , 119: 198-202. 3. Ballantyne CM. Rationale for targeting multiple lipid pathways for optimal cardiovascular risk reduction. Am J Cardiol , 2005 , 96: 14K-19K; discussion 34K-35K. 4. Arya A, Haghjoo M, Sadr-Ameli MA. Can amiodarone prevent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patients with hemodynamically tolerated 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rdiovasc Drugs Ther , 2005 , 19: 219-226. 5. Williams RE. Beta blockade in the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setting: pharmacologic rationale and clinical evidence. Prev Cardiol , 2006 , 9: 96-101. 6. Grimm W, Maisch B.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dilated cardiomyopathy -- therapeutic options. Herz , 2002 , 27: 750-759. 7. Bansch D, Antz M, Boczor S, et al. Primary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the Cardiomyopathy Trial (CAT). Circulation , 2002 , 105: 1453-1458. 8. Reibis R, Dovifat C, Dissmann R,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evidence-based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ystolic heart failure from 1998-2000. Clin Res Cardiol , 2006 , 95: 154-161. 9. Jermendy G. Ca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e considered preventable?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 2005 , 68 ( Suppl 1 ) : S73-S81. 10. Laakso M.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Curr Mol Med , 2005 , 5: 365-374. 11. Winter WE, Schatz D. Prevention strategies for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BioDrugs , 2003 , 17: 39-64. 12 . Hu DY, Pan CY, Yu J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abnormal glucose regulation in China : the China Heart Survey. Eur Heart J. 2006 , 27(21):2573-2579. 13. Weintraub WS. Cost-effectiveness in Preventive Cardiology. Curr Treat Options Cardiovasc Med , 2004 , 6: 279-290. 14. Probstfield JL. How cost-effective are new preventive strategie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 J Cardiol , 2003 , 91( 10A ): 22G -27G . 15 .胡春松。冠心病猝死患者的 字母化 急救与保健策略。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8 , 20 ( 4 ): 250-251 16 . 胡春松。科学家成功地培育出 永久幸福鼠 。中华医学杂志。 2006 , 86 ( 48 ): 3400 17. Hu CS . RT-ABCDE strategy for mane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human diseases. Chin J Integr Med , 2008 , 14(2): 147-150 18 . 胡春松,胡大一。高血压治疗原则的进展及我国高血压治疗策略的特点与变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 27 ( 4 ): 380-382 19. Arnett DK, Claas SA, Glasser SP. Pharmacogenetics of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Vascul Pharmacol , 2006 , 44: 107-118. 20. Beitelshees AL, McLeod HL. Applying pharmacogenomics to enhance the use of biomarkers for drug effect and drug safety. Trends Pharmacol Sci, 2006, 27: 498-502. 21. Ogden CL, Carroll MD, Curtin LR, et al.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2004. JAMA , 2006 , 295: 1549-1555. 22. Mora S, Lee IM, Buring JE, et al.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mass index with novel and traditional cardiovascular biomarkers in women. JAMA , 2006 , 295: 1412-1419. 23. Gu D, He J, Duan X, et al. Body weight and mortality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JAMA , 2006 , 295: 776-783. 24 . Guo WW, Li J, Yu JM , et al. The relationship of ankle brachial index to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 Chinese male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 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7 , 41(6):487-49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艾滋病疫苗和艾滋病治疗的一些思考
timroyal1999 2009-12-3 01:04
今天晚上(现在已经 3 号了,实际上是昨晚)听了协和张林琦教授关于艾滋病疫苗的讲座,也许是主办方有意安排,昨天( 12 月 1 号)正好是世界艾滋病日。 张教授在讲座中提到,艾滋病之所以难治,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是 HIV 的高度变异性, HIV 在病毒逆转录复制时,每复制 1000 次就会产生最少一个错误,这种高度变异性能够让病毒在不改变基本组成(保证它仍然是 HIV )的情况下产生 n 种突变体。而针对某种病毒或抗原,人体最起码要 3 个星期才能产生有效的抗体,这种产生抗体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新产生的抗体面对的是已经早已改头换面的对手,根本不能够有效的与病毒结合。这使得病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基本上处于没用的状态 第二,就是 HIV 会将它的遗传物质整合到人类的细胞(主要是辅助性 T 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中,一旦整合成功,除了彻底将被感染细胞杀死以外,目前还没有其他有效的方法能够清楚进入细胞的病毒。而病毒会大量占领人体的细胞,病人体内被感染的细胞数量太多,根本杀不完,真要全部杀完,估计人也差不多了 可以说, HIV 的特点无一不是针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软肋来的,这就使得人类的免疫系统在它的面前只有招架之力,免疫系统根本不可能像对付其他疾病那样将 HIV 完全清除,只能不断和具有高度复制性、高度变异性的病毒进行拉锯战,最终由于辅助性 T 细胞的大量死亡,免疫系统终于败下阵来(这个过程耗时可能长 7 、 8 年),病人最终死于各种并发症(肿瘤、肺炎等)。 此外,艾滋病毒感染人体的过程相当的高效,从病毒突破人体粘膜屏障到成功感染目标细胞耗时仅需 2 到 6 小时,可以说,一旦第一道屏障被突破,人体对于病毒的入侵就再无招架之力。 针对这一特点,张林琦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独辟蹊径,将研究目标放在了粘膜疫苗这一新方向上,目的就是要守住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另外,张教授的课题组选择了感染 SIV 的恒河猴作为模型,这一模型也比黑猩猩模型更经济实用。目前,该课题组所发展的疫苗已经在恒河猴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虽然效果不是 100% ,但和现有疫苗的数据相比已经非常好了。总之,新型疫苗显示了良好的前景,可以说是抗艾滋病领域里黑暗中的一丝曙光。 在听讲座时,我有一个问题一直想向张教授提出来,后来还是没有问,那就是:之前已经有很多疫苗在动物实验时显示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最后临床试验时还是被毙掉了。你们在这个模型上是否做过与其他疫苗对比的实验?那些之前被毙掉的疫苗在这个模型上是否也能起到和这种新型疫苗一样的预防效果?如果其他疫苗同样能起到好的效果,你们又如何能保证这种新型疫苗一定能在临床实验中起效果? 之所以最终没有问,原因也很简单:时间能回答一切,只需要静待将来的实验结果就可以了。 祝张教授和他的课题组好运,粘膜免疫领域还有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值得开展,相信一旦取得成果,随便在 CNS 发文章对他们就指日可待了 ^_^ 张教授他们的工作确实值得称赞。 但是,对于艾滋病目前只能预防,不能根治(目前,鸡尾酒疗法是最为有效的延长病人寿命的方法,这一疗法的发明要归功于张林琦教授的导师, 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 )。 疫苗的研究也只是人类在当前落后的科技条件下做出的无奈选择吧! 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很简单,前文中已经说过,在人类现有的科技条件下,手术、药物、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比如造血干细胞移植)企图通过这些手段将病人体内的 HIV 病毒完全清除都是不可能的。 而我们又不可能坐以待毙。 所以,既然我灭不掉你,那最起码也得让你伤不到我,因此疫苗的研究就成了科学家目前的选择。 怎样才能真正治愈艾滋病呢?这个问题在目前仍然是处于设想阶段。趁着今天思维比较散,我也在这里稍微科幻一下吧。 想要真正治愈类似于艾滋病这种超级病毒,靠药物是显然不行的。很简单,因为药物是被动的起作用,而病毒的变异无时不刻都在发生,它总能找到逃逸药物的方法。 就目前的发展方向看,想治愈艾滋病,人类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对自身的肯定:彻底的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掌握抗体产生的真正机制,掌握免疫系统清除病毒的真正过程。 然后,就是对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否定研究新型的治疗策略:通过某种方法,使人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针对外来抗原产生出高效的抗体,从根本上改变病毒快速变异,人体反应不过来的局面,让人体在抗体层面挽回优势。具体来说,可以是对于抗体生成系统 B 细胞及其一系列辅助细胞进行改造,加强其抗体生成的效率;也可以是在人体内引入新的人造细胞高效识别病毒,高效产生抗体。或者,不改造人体细胞,也不引入外来的人造细胞,通过服用某种免疫系统增强剂来使人体免疫系统迅速总动员,大大提高抗体生成速度,从而能够及时对付突变产生的新病毒。 之后,就是对于人体的否定之否定通过某种机制,彻底清除人体内的病毒,包括已经整合进入细胞基因组的病毒。我在此设想的是:通过纳米级的机器人捕获体液中的病毒颗粒,甚至进入细胞内部,精确识别被整合细胞中的非己基因段,即病毒基因组,将其从基因组中切除下来并消灭。这样可以保全被感染细胞,使其不至于死亡。而纳米级的机器人在完成工作之后不会留存在细胞中,能够 100% 的被人体代谢排出。这种机器人的材料不一定是金属的,可能是由蛋白质组成,也可能是某种新型的有机材料。其外形也不一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种机器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是相对应的么,我们的纳米级机器人也自然应该有其外形,而且越自然(接近生物大分子,比如核酶,的结构)越好!而在体液中,纳米级机器人则可以通过降解等方法将 HIV 病毒颗粒消灭,对抗体起到辅助作用,或直接取代抗体来执行功能。 通过这些方法,才能将病毒给彻底灭掉,还病人一个健康的身体。 如果达不到保全细胞同时杀灭病毒这么高的标准,那至少也应该像前文中所述,将所有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全部灭掉,这需要远比目前人体内的 CTL 、巨噬细胞等更强的超级细胞群,能杀死海量靶细胞并且彻底清除细胞死亡后产生的各种残留成分,不引起炎症反应和病毒基因的转移。同时,被杀死的细胞所造成的功能上的空位也能被人体迅速形成的新细胞来填补,不至于因为功能上的缺失而造成机体的死亡,这对于人体的要求同样远远高于自然状态。如果不能体内合成,也可以采用体外迅速大量扩增所需细胞并回输给病人的方法。当然,以上方法也要在人类对自身的免疫细胞生成过程有彻底的掌握后才能进行。 这些方法,科技含量可真高,现在的我们,确实只能将其视为科幻吧 讲了这么多,其实很多都是屁话,真有这么牛,那基本上什么病都不是问题了,艾滋病又有何惧! 但是有幻想也没错,人类能够取得今日之科技成就,不正是想象力的成果么? 就让我们的想象力在宇宙中驰骋吧!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我辈之使命即是努力使那一天快些来到。 当人类不再是自己类的工具之日,也就是人类真正完成进化,开创新纪元的时刻。抛开一切束缚,真正获得自由,彻底探清宇宙、生命的奥秘美好的未来,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另一种形式吧 ^_^ 未来在招手, We are on our way.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6040 次阅读|4 个评论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一、二级预防的基础策略
hucs 2009-11-22 20:31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一 、 二级预防的基础策略 胡春松 胡大一 胡盛寿 1 南昌大学医学院 2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3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脏有“六怕”:高、硬、稠,炎、缺、乱
hucs 2009-10-16 21:26
引言 网络报道一个又一个中青年因突发心脏病猝死。心脏病可怕吗?是的!然而,它却是可防可治的,关键是要知己知彼,了解心脏病,才能战胜心脏病。 心脏有六怕:高、硬、稠,炎、缺、乱 -- 推荐以 E ( e )种子法则基础的健康生活方式为一、二级预防策略 胡春松 胡大一 胡盛寿 心脏是生命的源动力。心跳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因此,爱护心脏,才能延年益寿。那么,平常有哪些常见相关疾病或病理状态影响心脏健康呢?这里,我们总结心脏有六怕:高、硬、稠,炎、缺、乱。这六种状态容易导致心力衰竭,心跳骤停,生命终止。下面详述之: 高:血压高 / 血脂高 / 血糖高 高血压: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高血压大国,约有超过 2 亿高血压患者。据最新报告结果, 15 岁以上北京市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 25% ,而 45 岁以上人群约有一半高血压患者。因此,说三人行必有高血压一点也不过分。高血压发病率高,而治疗控制率却很低,仅约 3 成,致死、致残率却很高,因此,高血压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高脂血症:目前我国有超过 1.6 亿患者,它和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高脂血症会导致全身动脉硬化,尤其形成冠心病,危害人们健康。 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 21 世纪是糖尿病大流行的时代,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罹患糖尿病的人口越来越多。据估计,目前全球已有糖尿病患者 1.75 亿左右,到 2025 年将达 3 亿。我国至少有三四千万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和冠心病是等危症。因此,有效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是重要的健康管理内容。 硬:血管硬 / 心肌硬 动脉硬化:它是心血管病的基础病变,是重要的始发因素,是心脏病的导火索。目前我国有动脉硬化患者约数千万,预防动脉硬化必须关口前移、下移,从儿童期开始干预。 心肌纤维化:它容易导致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和心衰。 稠:高黏血症 它常伴随有血压高、血脂高和血糖高,是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中风的重要因素或早期病变。因此早期抗凝防栓、抗血小板治疗,做好心脑血管病一、二级预防是重要的干预措施。例如,拜阿斯匹灵是良好选择。 炎:心肌炎 / 心包炎 / 心内膜炎等急慢性炎症 心肌炎 / 心包炎 / 心内膜炎等急慢性炎症:它是各种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共同结果。心肌炎容易损伤心肌和传导系统,导致严重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心衰或猝死。心包炎会导致心包积液,大量心包积液严重影响心功能,导致心律失常或猝死。感染性心内膜炎容易发生血栓栓塞、败血症等,影响瓣膜功能而导致心衰或猝死。长期反复急慢性炎症可导致血管硬化。各种急慢性炎症是诱发心衰的重要原因。例如,口腔感染、牙周疾病会导致中老年冠心病、糖尿病。因此,及时有效控制感染,加强炎症标志物如 CRP 、 IL-6 等检测,有利于防治心血管病。 缺:先天缺陷性心脏病 / 营养素缺乏 / 缺少朋友或离异 / 丧偶 先心病:目前我国有先天性缺陷导致的结构性心脏病数百万例,每年新增病例约 30 万,但只有 8-10 万接受内科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先心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将导致结构和功能恶化,最终发生心衰。因此,加强健康宣教,普及先心病防治知识,开展爱心救治工程,可有效改善患者预期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和劳动生产力水平。 营养素缺乏:主要包括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纤维素、水、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缺乏。例如,青少年缺乏微量元素如钙、锌、铜、铁等和维生素 A 、 D ,容易导致发育不良、肥胖症等,而中老年人最易缺水、缺钙、维生素 D 和微量元素硒等,导致易患骨质疏松、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因此,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坚果、鱼、禽蛋、奶和豆制品等,可保证营养全面均衡。 缺少朋友或离异 / 丧偶 : 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广交朋友,多与朋友交流、沟通,可增进感情,调节情绪,有利于人们的心血管健康。同样,幸福婚姻可使人长寿。而缺少朋友或离异 / 丧偶,会导致孤独和抑郁情绪,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乱:节律紊乱 / 内环境紊乱 / 生活规律紊乱 心律失常:它是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早搏、心动过速或过缓、房颤、传导阻滞等容易导致心衰,甚至猝死。 内环境紊乱: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易诱发心律失常,导致心衰或猝死。 生活规律紊乱:可导致心血管病提早发生,如高血压、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等,是中青年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了解了上述心血管病知识,就知道心血管病是完全可防、可控、可治的。关键是早期预防、早期干预、有效救治。这里,我们推荐以 E ( e )种子法则基础的健康生活方式,即胡氏健康生活方式为基础应对策略,即一、二级预防策略。其基本内容包括: 适宜环境,远离污染;合理睡眠,午间小憩;情绪稳定,心态平和;有氧运动,动静结合;科学饮食,营养均衡。健康行为,利人利己;抗衰防老,老幼皆宜;安全第一,减少意外;男女搭配,两性互补;终身学习,修身养性。素质教育,知识健身;工作择业,健康悠关;种族平等,缩小差异;小病不拖,大病有治;合理用药,药食同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段吸烟治哮喘的历史
DrSun 2009-10-14 15:04
个人分类: 行医杂记|4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践行七大原则 提供专精服务
hucs 2009-10-12 16:53
践行七大原则 提供专精服务 -- 写在2009年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1 高血压与盐 2 限盐控压:改善生活方式优先 3 从 E(e)SEED i 到胡氏健康生活方式,全面防控心血管事件链 4 践行七大原则,提供专精服务 (高血压治疗的七大原则( SeCP),又称高-刘氏原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见成效
热度 3 hare 2009-9-19 22:38
自8月份用药以来,脸上的白癜风已经初步见到效果了,首先是白斑区出现一些小的黑点,然后逐渐扩大,到现在脸上的白斑基本被黑点覆盖完了,只是还有一些较小的白块,乍一看还看不出来,唯一的坏处就是出现黑点的地方比其它的地方显得更黑一些。 看到有这些效果心里还是非常高兴,但是还是非常担心这种治疗效果的,个人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和方式关键要依靠外用药,虽然很快就要有效果了,但是停药之后应该很快就要反弹的,上一次的治疗过程就是这样的,这也是一个比较矛盾的地方。 从效果上来看,现在应该还是比较顺利的阶段,下一阶段还是很困难的,希望我能坚持下来!
个人分类: 战胜白癜风|1023 次阅读|4 个评论
胰岛素的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chqxiao 2009-6-28 11:16
胰岛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口服时胃酸会将其活性破坏,使之失效,所以不能口服,只能注射!通常是皮下、肌肉、静脉注射,其他的方法(如吸入法等)还在研究之中,尚未取得满意的效果。 注射工具可有多种选择。最便宜的是使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从针筒容量到针头做工、长度、粗细,都是专为注射胰岛素而设计的,注射的刺痛可以减轻到几乎没有感觉。其次是选用胰岛素笔,它可以像圆珠笔一样将胰岛素储存于笔芯中,患者可以随身带着,注射前调好剂量刻度,自行注射,经常出门工作和旅行、或者视力不好的患者使用很方便。最现代化的是使用胰岛素泵,大小如同一只手机,可以定时定量自动注射胰岛素,使用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参加游泳、长跑、打球等剧烈运动,能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但价格较昂贵。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必须熟知下列常见的问题: 1.低血糖反应: 这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与胰岛素的用量过大和饮食失调有关。一般表现有饥饿感、心慌心跳、全身大汗等症状,因此要求患者要随身带一些小食品(如饼干、糖果、巧克力等)备用,出现低血糖时立即进食。同时要掌握基本的胰岛素剂量调整方法,保持均衡的饮食,尽量避免出现低血糖。严重的低血糖反应要请专科医生处理,并重新制定治疗方案。 2.过敏反应: 胰岛素是一种异体蛋白,同时它的制剂中也可能含有少量的杂质,两者都有可能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表现为注射部位瘙痒,继而出现皮疹,有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很罕见的可能会休克。 3.水肿或视物模糊: 少数初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眼睑部轻度水肿,或者有视物模糊,前者是因为胰岛素引起体内轻度的水钠潴留,后者是因为其引起眼球晶体曲光不正所致,一般很少发生,情况也都不会太严重,而且继续使用胰岛素几天后就会自行消失,不必过多担心,但要注意观察其变化。 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与自己的医生联系,听取医嘱,必要时到医院进行处理。
个人分类: 医生-医院-医改|7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盐洞治疗,为什么不?
drqian 2009-6-26 04:09
比起其他职业的工人来,人们发现波兰的盐矿工人出现肺部健康问题的概率要更低些。受到这现象一启发,人们发现盐洞对人 呼吸道有保护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一些呼吸道、肺部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甚至对一些如皮肤病、心脏病都有潜在的好处。于是,用于治疗目的的盐 洞便在伦敦、芝加哥等主流城市应运而生。 那么盐洞为什么有这些功效呢?当人进入盐洞后,将会不断吸入盐洞中的一定湿度以及密度的细盐颗粒,那么这些细盐颗粒将可以达到肺部气管深部,从而帮助肺部 将这些平时难以清除的异物颗粒、痰等统统清除。事实上这一机制已经在被应用的临床上治疗哮喘,比如医生会用等渗生理盐水雾化吸入的方法来治疗患者的急性哮 喘(Wark P.A, et al., 2001)。而这种雾化的盐水和盐洞中的细盐颗粒,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在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也有关于用盐来治疗肺部疾病的研究 (Donaldson S.H. et al., 2006)。医生用高渗盐水( 5 ml 7 %氯化钠 , 每天四次, 共2周 )雾化吸入来治疗 囊胞性纤维症 导致的肺部气道病变,结果患者的气道粘液清除率得到持续的提升,肺功能也得到改善。 据称目前在英国已经有上千的哮喘儿童已经或正在接受盐洞治疗( 视频 ),刚刚又在CNN上看到某些被称为不治之症的过敏性鼻炎,如尘土过敏的患者也在接受盐洞治疗。作为有效治疗手段,盐洞已经引起了医疗界人士的注意,但是事实上,盐洞同样也可以成为一个保健养生以及休闲的场所。就好比目前的水浴、汗蒸、 桑拿、泥浴等,在有部分治疗功能的同时,更多的是解除疲劳、缓解压力、消除亚健康状态的功效,从而同时被大众青睐而得到普及。盐洞同样可以具有以上这类功能,所以也很有潜力去开发成一个产业。 笔者大概是无缘去开发盐洞这个产业了,不过还是很有希望成为消费者的。幻想着有一天,走进位于中国的某盐洞治疗休闲吧,对着服务员大喊,伙计,给我吹点 地中海的盐,昆明的湿度,还要一杯马蹄你,一张人民日报,一部《变形金刚3》的电影,我要在这儿泡一下午呢! 参考文献: 1.Wark PA,Simpson JL,Hensley MJ,Gibson PG,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 : 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01; volume 31: issue 11:1745-1753 【全文】 2.Donaldson SH,Bennett WD,Zeman KL,Knowles MR,Tarran R,Boucher RC,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6; volume 354: issue 3:241-250 【全文】
个人分类: 闲情逸致|7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胰岛素?
chqxiao 2009-6-19 17:44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正常情况下人体可根据体内血糖的高低自动分泌数量不等的胰岛素,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一旦其分泌缺乏或者不足就会产生糖尿病。根据发病情况不同,糖尿病分为四大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治疗的共同特点之一是降低血糖,但并非任何情况下都使用胰岛素。下列情形需要考虑用胰岛素: 1、1型糖尿病患者:这些病人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必须终身使用外源胰岛素来维持生命,在使用过程中不能随意减量或停用,否则容易出问题。 2、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和乳酸酸中毒等严重急性并发症者:这些情况容易危及患者的生命,必须用胰岛素迅速地控制血糖。病情好转后,根据情况考虑是否可以停用胰岛素,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3、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结核病、恶性肿瘤等;或者合并眼病、肾病、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以及合并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等:这些情况应当用胰岛素治疗,其它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同时也影响生活质量。 4、需要做外科手术的糖尿病人:在手术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应当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为手术及术后康复提供保障。 5、妊娠期发现糖尿病,或者患糖尿病的妇女妊娠期间,应当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用其它药物可能会影响胎儿。分娩过程中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以保证母婴安全。 6、2型糖尿病经饮食+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者:这些病人可以考虑短期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病情后转后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改用其他方法治疗,停用胰岛素。 7、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人一样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 (温馨提示) 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前,一定要请专科医生做出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自己要掌握一些胰岛素的基本知识和注射胰岛素的基本技能。
个人分类: 医生-医院-医改|7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枪鱼油可改善早产婴儿治疗
jimcandy 2009-3-12 18:45
研究人员对于改善早产婴儿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发现金枪鱼油中的 Omega-3 脂肪酸可提高智力发育。 妇婴健康研究所与阿德莱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长达 6 年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通过母乳或配方摄入高剂量的脂肪酸有助于提高早产儿的智力发育。 该研究利用母乳喂养的母亲食用金枪鱼油胶囊而完成的。(摘译自 www.atuna.com 2009-01-16 )
个人分类: 渔业新闻|3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Reset人脑,要不要?
eloa 2009-2-19 11:12
四月 发表于 2009-02-19 2:45 我新装的电脑一直抽风,CPU频频飙到100%,玩《孢子》的时候屡屡发生卡吧,死机。我的反应通常是先按按NumLock键,如果键盘上的小绿灯也不亮,那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将爪子伸向机箱上那个大圆钮旁边的小按钮:Reset。 电脑重启之后还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继续游戏,而坏处呢,则是之前没有保存的内容容易丢失,Word文档也许还能找回来,而游戏存档往往令人抓狂,有时候出现数据错误有次我玩儿模拟人生,不止没存档,呕心沥血盖起的房子和培养的人物全不见了,原址上出现了一片空地呀空地,什么操作都不行。 人脑也有抽风的时候,尤其是当它达到病态的标准精神病人的治疗方法有一种也类似这电脑重启它就是电休克治疗(又称电抽搐/电痉挛治疗, electroconvulsivetherapy ,ECT ),它还有个2.0版,MECT( Modified ECT,MECT ,改良电休克/抽搐/痉挛治疗)。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使用了麻醉剂以及肌肉松弛剂,使治疗更为安全和舒适。 有兴趣的可以来 这里阅读《MECT发展小史》 对于传统的ECT,人们误会重重,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种惩罚工具,在市井传说里往往被描绘成一种电棍,在精神病人打人的时候,电一下人就睡着了。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也基本上是牛头马面之流。伴随着电影《飞越疯人院》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一看法的阵营。 这也难怪,我们知道ECT的原理:它是以人工的电刺激诱发一次大脑的癫痫样放电,从而缓解精神症状,此时人的肢体会表现出癫痫大发作的模样。这模样大多数人就算没有见过,也应该听说过个大概:癫痫大发作分为几期,强直期时候人会意识丧失,呼吸暂停,面容扭曲,颈过伸,角弓反张,屈肘握拳,全身肌肉都是紧绷绷直挺挺的。阵挛期时全身肌肉不自主的震颤,之后震颤的幅度慢慢减小到停止,这整个过程大约持续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直到进入昏睡期,之后慢慢苏醒,并可能对刚才发生的一切不记得。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发生口吐白沫,舌咬伤,大小便失禁,肌肉牵拉导致骨折等等。 没错儿,ECT治疗时病人就是这副模样。不同之处在于癫痫是瞬间发作毫无准备(有些也会有小的征兆),而ECT是有准备的,有预谋的使人癫痫发作。所 谓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也无外乎ECT治疗会被人诟病,说成是不人道的治疗方法但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古有关云长谈笑间刮骨疗伤,今有刘伯承元帅无麻醉摘除眼球,在有目共睹的疗效面前,你又会怎样选择,是继续被疾病困扰,还是忍痛接受一次(或者几次)这样的治疗来缓解精神症状? 我想我会选择接受治疗,即使治疗过程有点儿痛苦(理论上说,最痛苦的时候人已经晕过去了,醒来后可能会感到肌肉酸疼,浑浑噩噩。)。 在20世纪40到60年代,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抗精神病药物的缺乏(比如我国),ECT治疗是当时主要的治疗方法。与此同时,ECT治疗也得到了进步和发展,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被投入使用,这就是MECT。 行MECT术的病人在大脑发生癫痫样放电的同时, 在麻醉状态下,病人仅仅像是睡了一觉, 肌肉松弛剂使躯体的反应微乎其微,仅仅在有些时候手指和脚趾有轻微的震颤,这大大减轻了癫痫发作时产生的濒死感带来的恐惧,这让他们更易于接受治疗。这是全身麻醉下最简便风险也最小的治疗方法之一。04年一份针对55例病人的调查数据标明了患者和家属对这两种治疗的看法:96.1%的病人能自觉参加MECT,而对于ECT仅有7.5%,同时有 62 . 4 %的 家属感到 这一治疗 很残忍 。而对于MECT, 75 . 4 %的家属觉得很平常。 目前MECT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推广大面积使用,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医疗条件以及病人经济条件的限制,ECT仍然被使用着。 MECT 和ECT的治疗过程其实并不神秘。 首先是术前准备,应该完成各种必要的检查,包括心电图,脑电图,血常规,血压,以及回顾是否存在既往的躯体疾病,例如很高的高血压,视乳头充血水肿,青光眼,颅内压高,血管瘤等等等等不适应做电休克治疗的疾病。当确认了病人可以实施治疗时,在治疗前需要禁食禁水4~6小时,以保持胃部排空,同时也应该尽量把大小便排空。 然后是术前用药,ECT治疗可以使用呼吸兴奋剂,这可以帮助术后尽快的回复自主呼吸。而MECT则是必须使用全身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了。 关键的部分来了,ECT事实上是应该被淘汰了的技术(个人意见),所以它的治疗仪通常是古董,比较简陋,小小的一台机器,长的有点像高中物理实验里面用的那种可以调节电压的机器,有两个电极,一个开关,一枚指针,还有几个小旋钮。治疗师调节好电压,就握好电极做好准备,与此同时,ECT术还需要若干助手分别保护住病人的关节避免受伤(其实《飞越疯人院》里面演的很详细~)。而MECT则是一整套繁重的机器,包括巨大的治疗仪,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氧气,还有好几面显示屏,但只需要一名麻醉师和一名治疗师。它的电极是用头带固定好的,当一切做好准备,one,two,three!Action! 此刻病人的模样我在前文已有描述,此处不再啰嗦。术后,两种治疗的患者都处于沉睡中,过一会儿会自己慢慢醒来,这个时间大约需要十几分钟。接下来便是长达两个小时的休息期,这段时间也是禁食禁水的。观察两个小时确认了安全无误后,才可以放心大胆的开始吃喝。 无论是ECT治疗还是MECT治疗,对于大多数符合适应症的病人,效果都是明显并且迅速的,同时它的副反应也是明显并且迅速的显示出来,就像野蛮重启过的电脑会丢失数据一样: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ECT和MECT会带来近事遗忘,并影响短期记忆和认知功能,某些神经递质和激素的浓度可能会产生一过性的变化,这可能与电刺激和/或麻醉以及肌松剂有关。在MRI和CT片子上是没发现肉眼可见的脑结构改改变,长期随访发现对于记忆力和认知功能没有影响,由于精神症状的缓解,改善了认知、记忆以及信息处理和执行的功能,情绪的稳定型和生活质量都有所提高。 后记:关于ECT和MECT我这是第二次写了,上一次写MECT发展史,总觉得还有些内容没有表达清楚,于是有了这一篇.我总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消除对这种治疗的误会关于精神病人的治疗方式,我慢慢放送
个人分类: 医学|1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草枯:残害农民的绝命杀手
tjm9518 2009-2-8 15:06
近年来百草枯在我国农业生产上应用面积大,百草枯中毒事故频繁发生。百草枯中毒后没有特效解毒剂解毒,而且在早期催吐后如不进一步治疗,仍会出现极高的死亡率。很多中毒者,甚至包括很多医护人员对百草枯中毒的特点及救护措施不甚了解,因而导致很多中毒者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或者预后不良。一些国产百草枯制剂因不加或少加催吐剂,也加重了百草枯中毒的危害。目前百草枯中毒的死亡率极高。笔者谨以此文警示百草枯中毒的严重危害,愿百草枯中毒者不再无望地等待死亡。 中毒后无特效解毒剂,早催吐、洗胃并综合治疗能减少死亡 百草枯中毒:催吐后须再行治疗 一农民 1 月 21 日来电话说,当地一位 18 岁少年在 10 天前于饭后误服 20% 百草枯水剂 50 毫升,后迅速服肥皂水催吐,并到当地镇医院洗胃,因感觉尝可,没有继续进行治疗。不料,回家后没几天病情反复,出现呕吐、胃疼、呼吸困难等症状,随即到当地县医院就诊,医院称百草枯中毒很难救治,死亡率高,目前仅采取输液等对症治疗措施。这位农民问,百草枯中毒有没有特效药救治。 接电话过程中,笔者很快查到并告知以下信息:百草枯经口吞服有致死性,急性经口中毒剂量为 157 毫克 / 公斤体重。无面部和皮肤防护施用该药时可引起手指甲变形及鼻出血。吞服药物后,开始时口、咽部立即有烧灼感,伴有恶心、呕吐、胃疼、胸闷,呼吸时伴有泡沫。误服药后应立即催吐,并用活性炭调水让患者喝下,无特效解毒剂。 随后,笔者进一步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如果不及时采取救治措施,误服少量百草枯即可致人死亡;即使及时采取催吐等措施,如果不及时进行后续对症治疗,死亡率也极高。笔者将相关信息及有救治经验的部分医院迅速电话告知了病患家属。 据了解,百草枯又名对草快、克无踪,农药制剂多为墨绿色溶液。常见的急性中毒多在自服或误服后出现。百草枯对人毒性极强,口服致死量为 2 克。药物会广泛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尤其在肺脏和肾脏的浓度最高。由于肺泡细胞对百草枯有主动摄取和蓄积作用,对肺损伤最为突出,早期出现肺泡出血、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晚期出现肺间质纤维化。如不及时治疗,患者可在 1 ~ 3 天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可达 85 % ~ 95% ;幸存者也常遗留严重的肺纤维化预后不佳。 急性百草枯中毒死亡率极高,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早期给予有效洗胃、导泻、促排的,患者重要脏器的损伤轻,死亡率低。近年来血液净化系统的应用 ( 主要是血液灌流、血液滤过等 ) 进一步提高了百草枯中毒的成功救治率,但如果中毒时间过长,错过了最佳时机,致死量的毒物已进入重要脏器并与组织蛋白结合,则很难从体内清除,即使进行血液灌流也不可逆转。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救治是一种综合性治疗,每个环节都是重要而关键的。需要患者及家属提高认识、及早就医,需要医务工作者加强责任心,重视早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上述少年在饭后误服百草枯,并及时催吐,又到医院洗胃,前期救治比较及时,虽然误服药量极大,但是进入体内的药物量估计较少,因而没有在短时间内出现重大病症。可惜前期救治后没有进一步治疗,以致病情出现反复,增加了救治难度。 百草枯是世界上应用较早的除草剂,因其毒性大,目前国外已很少应用,在我国仍广泛应用。笔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目前国内百草枯生产厂家众多,登记的产品有近 300 种,登记的商品名多达 120 多个。考虑到百草枯应用面广量大,人群接触面宽,我国在有关国家标准( 2004 年 6 月 1 日正式实施)中明文规定,百草枯制剂和母药必须含有催吐剂,并且规定催吐剂为 PP796 (三氮唑嘧酮),其含量必须达到一定标准。但是,某些企业不按国家标准生产百草枯,不加催吐剂或少加催吐剂,达不到规定的催吐效果,因而服药患者往往吸收药物较多,加上人们对百草枯的危害认识不足,经常发生百草枯中毒事故,死亡率也极高。笔者从国内现有的数百篇有关百草枯中毒的文献中发现,很多县级医院仅在最近短短几年内即收治百草枯中毒患者数十位,有的县级医院收治量达 100 多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收治后短期内即死亡,救治及时的死亡率低一些。 百草枯可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并造成不同程度危害。经营和使用百草枯的销售商、农民等,一定要注意药物保管,防止误服中毒。施药过程中注意个人防护,避免皮肤等接触药物,避免口鼻吸入药液。(水清) 资料链接: 百草枯毒害机制是在体内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引起组织器官脱脂氧化,造成多脏器损伤,尤以肺损害为重,最终大多形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这是药物致死的主要原因。 口服百草枯中毒者症状有:口腔、食道溃烂,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 、便血等。部分患者出现中毒性肝病。呼吸系统损害表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少数患者出现肺水肿,严重者可因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该药致肺纤维化能力强,一些患者在 急性中毒 症状控制后,肺部病变可继续发展,肺纤维化常在第5~9天发生,2~3周达高峰,最终因肺纤维化、 呼吸衰竭 而死。中枢神经系统障碍表现头痛、头晕、抽搐、幻觉等。少数严重患者可发生心肌损害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百草枯有刺激性,可发生接触性 皮炎 ,眼结膜、角膜灼伤。 患者肺损害分为肺水肿和肺纤维化。服毒量大的早期 (中毒后3天以内)以肺水肿及肺出血为主。肺水肿是可以逆转的,有些病例早期出现肺水肿,几天后肺部病变消失(但并不意味后期不出现肺纤维化)。服毒量小者,常常在后期(中毒后5~14天)出现进行性不可逆转的肺纤维化,最终出现呼吸衰竭死亡。 百草枯口服中毒具有以下特点:( 1)毒性极强,死亡率高。口服致死量约为2~6克。有报道称,急性暴发性百草枯中毒(服药量超过8克)患者很快发生多器官衰竭,于中毒数小时内死于循环衰竭,一般不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 %;中重度中毒(服药量4~8克)可导致急性肾衰竭、肺纤维化及中毒性肝炎,并多于中毒后2~3周死亡。(2)口服后胃肠道吸收率不高,为5%~15% ,大部分经粪便排出,因此应尽早洗胃,使用吸附剂(白陶土、膨润土或活性炭),再行导泻等,可减少毒物的吸收。百草枯有遇土后活性消失的特性,应用吸附剂是阻止百草枯被肠道吸收的重要手段,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在没有上述吸附剂的情况下,还可以应急服用泥浆水。取1份泥土加3份水,搅拌成均匀的混悬液,用纱布过滤,煮沸消毒后凉至32~38℃ 口服,反复多次,直至排出泥土样大便。(3)对症治疗可以给予大量静脉补液,利尿、保肝;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及维生素E;静脉滴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等。(4)百草枯入血后对组织器官产生毒性作用较晚,如能将其迅速清除,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组织损伤。尽早采取持续的血液灌流和血液滤过等措施治疗,可以减少组织损伤,提高生存率。一般于百草枯中毒后2~10 小时内进行血液灌流效果较好,过迟则几乎没有效果。
个人分类: 植保问题|6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盛顿之死
jianxinz 2009-1-30 15:43
有关华盛顿的死亡,一直是美国医史学界讨论的问题之一。 2008 年 8 月 Am Surg 发表了一篇文章,仍然在分析导致华盛顿的死因。 ( Cheatham ML. Am Surg 2008; 74:770-774 ) The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death of George Washington was immediate, intense, and continues today. After a horse ride in sleet and snow, Washington developed fulminant acute epiglottitis that rapidly claimed his life within 24 hours. In treatment, he endured phlebotomy of over 2500 mL as well as various other painful therapies that were the standard practice of the day. Over the years, numerous criticisms have been lodged against the care his three physicians rendered. Although the marked bloodletting has been most heavily scrutinized, others have argued that Washington could have survived had a tracheostomy been performed. Delayed presentation, prolonged Class IV hemorrhagic shock,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nd probable septic shock in a 67 year old with preexisting medical comorbidities has a high mortality rate today and would have been irreversible in 1799. George Washingtons inevitable death was assured by his own initial actions compounded by the treatments initiated by his physicians. 分析一下华盛顿死亡当日和前一日的医疗档案,我们可以排列出一个时间表。 结合既往史,华盛顿的死因是综合的: 1. 患者的基础情况: 67 岁高龄,有比较多的基础疾病; 2. 患者的心理状况表现为倔犟的个性:感咽痛后仍然在风雪中骑马,发病后两次拒绝治疗; 3. 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急性会厌炎,既便在现在,若诊断治疗不及时,死亡率也较高; 4. 当时西医的主要治疗手段:先后放血约 2500ml ,造成失血性休克; 5. 临床医师的责任: 3 位临床医师( Dick 、 Craik 和 Brown )对实施气管切开的意见不统一。 这些因素最终造成了华盛顿不可挽回的死亡。
个人分类: 未分类|6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术室里的针刺术
eloa 2009-1-7 14:50
BOBO 发表于 2009-01-05 22:00 前几日,青方写了一篇《 针刺疗法源自纹身?》, 我对其中的针刺疗法饶有兴趣。不久前,看了舍温努兰(Sherwin B. Nuland)的新书 The Uncertain Art : Thoughts on a life in Medicine (《不确定的艺术:用医学思索人生》)。里面有两个章节论述到他在中国访问时所看到的针刺疗法。我尝试翻译其中一章节,该节最早发表于1999年的the American Scholar。翻译不当及不尽完美处,请指摘。 作为耶鲁大学外科临床教授,医学史专家,他撰写了大量医学人文类书籍,豆瓣书单在此: 努兰教授书单(中译本) 。 手术室里的针刺术 1985年以来,我多次到访中国。作为耶鲁-中国协会医学委员会主席,我的到访是为保持耶鲁医学院与中国长沙的湖南医科大学(现湘雅医学院)的长期合作关系。像许多美国医生一样,我被读到的材料迷惑:在中国,复杂的手术只使用针刺就能解除疼痛。我极力想弄明白,没有麻醉下手术是否真的能完成。从长沙这座城市,我的探寻之旅开始了,随后在北京和上海,我继续寻找答案。我所亲眼看到的,从文献读到的并问到的情况让我相信:要认真对待针刺这回事。 在1846年广泛使用乙醚麻醉前,外科医生有很多方法让患者对手术不敏感。比如吞服天然的阿片类物质(译者注:该物质具有镇痛效果)。为制造麻木效果,催眠、过量饮酒、击打下巴也是出名的招数,却既不可靠也不安全。 乙醚、笑气以及1847年氯仿的应用,结束了人类对无痛手术的苦苦追寻。在过去一个半世纪,尤其是近50年,对镇痛新方法的需求也日趋减少。麻醉领域现已成为最复杂的医学专科之一,正是麻醉拓宽了外科医生的手术疆域。 但在一个科技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寻求简单镇痛技术的脚步仍未停歇。直到15年前,现代麻醉方法、设备及训练在中国尚未普及。我于1985至1991年到访时,中国正困扰与经济、政治及领土的问题,似乎这一切比老百姓的健康更为重要。 1958年,毛泽东对传统中医作出批示,提出将中西医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其中,最戏剧性并最出名一条是,将古老的针灸技术变成麻醉医生的技能。针灸被用以减缓疼痛和疾病症状的历史达上千年,但在主席批示前,没有将其应用于手术的证据。 针刺麻醉这名词很快引起了西方人的关注,起初许多人期待最激动的成功故事传入耳际。但一阵兴奋过后,美国和欧洲等地的报告显示,针刺麻醉效果不一,互有分歧。而在70年代早期,许多国家组织科学家和临床医生代表团前往中国,意图获取针刺麻醉的第一手资料。 1974年5月,在美国国立科学委员会资助下,一项包含12名美国专家的蓝带研究开始。他们的任务是评估针刺麻醉预防或减缓手术疼痛的效果。三周后,在走访16家医院时,科学家和医生一致认为,就某些病人而言,在某种社会及心理状况下,进行某些手术时,针刺是有效的。针刺的最好效果,也仅对10%病人有效。 答案不尽如意。专家建议,用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针刺麻醉的效果。这意味着他们虽未否定针刺的效果,但医生们所期待的确定性结论依然云里雾中,没有定论。 我也在期待着。在一次访问中,我向几位相交甚好中国同行问了些关于针刺麻醉的学术问题。返美后,我也向几位来自长沙的医生问了同样问题。我的间接资料不断积累,我开始相信当针刺用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的确会有作用。我再次阅读专家报告后发现,有数据和观察支持我的所言。不知是不细心还是优柔寡断,委员会专家并没明白无误的指出这一点。 我决定孤身一人亲自验证,困难亦在眼前。我不是蓝带委员会成员,我不是科学家与麻醉医生,我只是一名普外科手术医生,这表示我的手术仅局限于消化器官、乳房及甲状腺。当时,我与一些中国医院关系并不深厚。此外,我必须熟悉中国式礼仪,破除表面上的深沉冷漠。 我决定在中国三所医院进行研究,并寻求当地外科医生帮助。他们与我相处工作过,拥有长期的共同兴趣。我有理由相信,他们会为我提供真实的状况。此外,我还要验证我的一位美国泌尿外科医生朋友对针刺的指控我知道他们干了什么。有人告诉过我,他们趁你不注意时会加点麻醉药。整件事其实是个骗局。 我计划访问的第一位同行是严章寿(译者注:音译)医生,他是湖南医科大学外科教授,此前我同他已建立密切的专业学术往来。我们是同时代的人,第一次相见及随后信件中,就发现彼此拥有许多共同兴趣点。当我所乘的火车到达长沙站时,严教授已在站台等候我的到来。相见时的喜悦难以掩饰,在坐车通过人口稠密的街道与被工厂污染的城区时,我们一直在热切的讨论。 严教授告诉我,他已要求一名同事安排了次日早上的针刺下甲状腺手术。他明确表示,这绝对让你大开眼界,因为针刺麻醉技术下进行甲状腺手术是他们医院的特色。他说:在一些医院,外科医生都不喜欢针刺。首先,这不是真正的麻醉。即便那些使用针刺的人也知道它并没有真正缓解疼痛。它所能做只是提高病人忍受疼痛的能力。对一些疼痛来说,针刺效果不好。比如,我们可以在针刺下来打开腹腔,但当拉动肠管时,病人就会很不舒服,感觉恶心,甚至呕吐。因此,我们从不把针刺用到腹部手术上。 严教授又解释道,其他部位手术也会面临同样问题。当意识清醒的病人需要在针刺下进行胸外科手术,他必须事先进行呼吸训练来控制气流。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尽管许多患者可以掌握呼吸技巧,但在呼吸时进行针刺对外科医生与麻醉医生来说还是个考验。因此,单是呼吸训练就会延迟手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经过几年的尝试,用针刺代替麻醉进行胸部和腹部手术,已被放弃使用。 身体有两个部位进行针刺下手术是没问题的,其中之一是头部。严教授告诉我,在脑肿瘤手术中,针刺有一定程度的普及。其他部位如脖子,尤其喉咙的下部,在那里甲状腺骑跨在喉头表面,一系列的U型软骨环,构成了上气道骨架。按计划,我将会观察针刺下了甲状腺大部切除术,也就是切除甲状腺的病变部分。 第二天一早,严教授和我来到湖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时,外科医生刚开始准备在一名34岁女子的甲状腺上切除2英寸腺体。她叫候丽慧(译者注:音译),是一名工人。先前,我写信给严教授,希望能看到针刺下甲状腺手术。她正好于一周前入院,进入针刺候选病人名单。 在这一周,侯女士的术前准备并无特别。术前一天,麻醉医生对她进行术前探视,整个访视时间不到30分钟。尽管将针刺用于手术仅40多年,但中国病人对针刺十分熟悉。麻醉医生教了她一些放松建议和呼吸技巧,以便让整个针刺过程顺畅。麻醉医生许诺说,她将有一点点不适,甚至没有。 在以往的针刺下手术中,病人常被灌输这样的概念:个人依靠中医取得治疗效果,将为主席和中国增辉。针刺作为治疗方法,与术前动员鼓舞配合的相当默契,候丽慧也不例外。她对医院充满信任,当医生告诉她,她很少或不会感觉到手术疼痛时,她相信这是真的。 术前一小时,护士给候女士肌肉注射了40毫克苯巴比妥,作为巴比妥酸盐药物,它具有温和镇静作用,并能持续五小时。麻醉医生徐启明,在病人左前臂打入静脉针后,缓缓推注生理盐水。随后,他向我解释应如何选择并利用穴位。全身有14条经络,今天我们会用到两条。他说,要保证脖子前面麻醉效果好,我们得干预肝经和胃经。这两条经络都穿越甲状腺区域,一种被称为气的能量走行其中,可通过经络的穴位找到它们。徐解释道:不同的医生喜欢不同的针刺方式。我比较喜欢针刺位于第一和第二跖骨间的太冲穴,来阻断肝经。对于胃经,我选择第二和第三跖骨间的陷谷穴。 徐用碘溶液对候女士的脚进行消毒,然后在选择的四个穴位插入长5寸的不锈钢针。随后,将每根针与一个小电池连接,给予低频低强度的电流。在长沙市中心的商店,你随时都能买到这些小设备。他说。当手术铺单完毕后,徐向候女士的静脉注射了40毫哌替定和4毫克氟哌利多,作为安定镇静药来对抗恶心反应。这两个药物是小到中等剂量,不会影响病人的意识。 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就被众人视若无物,只有我通过一名医生问了她一个问题。她的脉搏和血压被监测,徐和助手不时的对她讲话。除此之外,她就像睡着一样,以标准的直立坐位进行这场手术。手术室里的医生一直在交谈,大多是简单家常里短,像世界上任何手术室一样。每人都试图保持手术室内气氛的平静,因为有人认为手术室内平静是成功进行针刺下手术的主要因素。 医生下刀前,先测试病人的疼痛程度。这一切看上去是为了我在表演,医生似乎已确信病人一点都不痛。他用科克钳提起侯女士喉咙上的皮肤,并紧紧的夹住。有那么几次,我看到助手挥舞着科克钳,我知道那会产生很剧烈的疼痛,但侯女士对此却连眉头都没皱过。我对此大为疑惑,并不由自主的摇头,严教授对我笑了笑。病人对疼痛缺乏反应,绝不可能是先前给过的那一丁点麻醉药的作用,显然有东西在发挥作用。 外科医生进行的非常缓慢细致。缝完最后一针,差不多已是针刺后两个半小时。此时,侯女士依然非常平静。中间,有少数短暂的片刻,她感到些许不适,后来她形容为掐尖儿的感觉。对于手术,她唯一抱怨的是长时间保持半直立位,的确太难受了。为了尊重我的泌尿科同事,我仔细查看了静脉输液管路,以及房间内的可能变动。在进行脖子这一极易疼痛手术的两个半小时中,除手术前给患者应用少量的巴比妥酸和麻醉药外,未使用任何可能影响疼痛的药物。手术结束时,她微笑并清醒着,没有麻醉后遗症。如果不是身上手术衣的关系,你甚至难以区分她与那些正等待手术的病友,有什么差别。几天后,手术医生查房时我也探视了候丽慧,她不需要任何术后止痛药物。 一周后,我在北京协和医院同样看到针刺下的甲状腺手术,仅是穴位的不同而已。心胸外科退休主任徐乐天教授带我观摩针刺。徐早年曾将针刺应用于多种胸部手术,其中包括开心手术。像严一样,他对针刺的有效性也没太具体的解释。至少,这些解释不能让具备现代科学训练却不熟悉经络和气的医生接受。不过,他和我都知道,中国和西方的研究人员已提供了一些初步的答案,这将是下期专栏的内容。
个人分类: 医学|1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能开能关的肿瘤
热度 1 eloa 2009-1-5 15:43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8-12-25 7:32 译者:Chonps,同一系列的上一篇在 这里 。 能否利用免疫系统来控制癌症?也许,如果我们能够模拟自然的休眠状态的话。 它们本来是用来挽救生命的。 1998年5月,一男一女两个英国人从一个脑出血死亡的供者身上各移植了一个他们急需的肾脏。仅仅18个月之后,该女性患者在她的乳腺中发现了一个肿瘤,并在4个月之内死亡。然后,在2000年5月,该男性患者在他的肾脏中发现了一个肿块,组织切片确认,他也患了癌症。 当这个肾脏供体在十五年前患黑色素瘤并接受治疗后,一直被密切关注,没有任何癌症复发的迹象。这些癌症细胞显然维持了15年以上的休眠状态,这两个病人的医生,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Rona Mackie说。随着供体肾脏一块儿被移植到受体中后,这些黑色素瘤细胞被唤醒,并带来了极糟的后果。 为了避免移植排斥,接受移植的病人都会使用抑制免疫系统的药物。该男性患者停药后,终于战胜了癌症。但代价是他没能保住移植的肾脏,现在需要靠透析维持。 Mackie相信,揭开谜题的关键是病人的免疫系统全面工作后发生了什么。假设供者的免疫系统一直控制着黑色素瘤细胞,当它们被转移到免疫抑制的受体体内时,就发生了反弹。一旦这个男病人的免疫系统复原后,马上就清除了癌症。 癌细胞可以在身体中呈休眠状态并不是一个新理论,但研究者直到最近才发现免疫系统与控制某些癌症有关。如果免疫学家能够模拟这一过程,人们也许能够无限期地控制他们的肿瘤。 幸运的是,由器官移植所导致的癌症病理十分少见。但是有线索显示可能有更多人身体中存在休眠状态的肿瘤。例如,位于达拉斯的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Jonathan Uhr的课题组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乳腺癌幸存者的血液中存有肿瘤细胞――有些病人在病愈22年后,血液中依然循环着肿瘤细胞 (引文 Cell Cycle , vol 5, p 1772)。鉴于癌细胞在循环系统中只能存活几个小时,这些结果说明病人身体中存在一个不停释放肿瘤细胞的微肿瘤,Uhr说。 专家建议:仔细挑选你的父母亲 我不吸烟,这是每个人都能做的避免癌症的最好办法。我是个苍白皮肤的苏格兰人,所以我尽量避免日晒并且总是使用防晒霜,以避免黑色素瘤。另外一个窍门是仔细挑选你的父母亲,避免遗传性的癌症,但这个难度比较大。 Iain McNeish ,肿瘤医学家,巴兹与伦敦医学院 一些关于免疫系统的研究专注于免疫系统在癌症细胞发生初期的清理功能(见右图:你被包围着),然而,这些清理功能的机制被认为与控制已存在的癌细胞的机制不同。 现在,研究者们开始了解免疫系统是如何控制肿瘤生长的。个体免疫应答的差别会影响癌症的发展。法国巴黎INSERM医学研究所的Jrme Galon研究小组以结肠癌为模型证实在肿瘤团中的免疫细胞的类型、密度和位置可以预示患者的存活率;这一预测比依据标准的肿瘤大小和扩散性所做的预测还要准确( Cancer Research , vol 67, p 1883).如果一个病人的免疫应答能力很弱,那么很小的肿瘤也可能有很坏的预后,Galon说。 在试图寻找更好的预后检测方法的同时,癌症免疫学家们真正想做的是利用免疫系统来控制或者逆转癌症的发展――制造一种可以训练免疫系统抵抗癌症的疫苗。但是,尽管有一些动物实验结果看来很有希望,在临床上的进展却很缓慢。这是个难题,因为很多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统)已经对自己的肿瘤有了耐受性,英国癌症研究所的首席医生Peter Johnson说。这种耐受性可能是让肿瘤躲过免疫系统的控制而发生的根源所在。 更好地了解癌症幸存者的免疫系统的应答机制可以提供治疗癌症的新策略。从Galon的研究我们知道,扩散性弱的肿瘤含有大量的杀伤T细胞和记忆T细胞。这两种细胞都是免疫系统的有力武器,说明它正执行着有效防御。 另外的研究显示,肿瘤会积极地招募调节T细胞,这种T细胞则会协助抑制我们的免疫反应。 患有大型肿瘤的病人的血液和淋巴结中有更多调节T细胞。当肿瘤中有很多调节T细胞的时候,预后就很差。所以,也许通过调控抗癌T细胞和调节T细胞的比例,就可以控制住癌症。 一些最令人鼓舞的结果来自于应用抗癌T细胞的临床试验。选择黑色素瘤已经从皮肤扩散到其它器官的病人,从患者身上提取一部分T细胞,在实验室中扩增后再注射回患者体内,结果约有一半的患者的肿瘤缩小了。 初步研究还显示,有一种名为denileukin diftitox的药物可以抑制扩散到骨、淋巴结以及其它器官的肿瘤,而这种药物可以降低调节T细胞的数量。另外,一些研究人员正试用抗体来阻断调节T细胞对其它细胞的抑制,希望从而唤醒抗癌T细胞。 专家建议:保持乐观 我的建议?嗯,别吸烟,吃绿色食物,跟医生成为好朋友,这样他们会切下那个奇怪的小痣,做结肠镜检查等等的事。还有,爬山。始终保持非常高兴和乐观。 David Lane, 英国邓迪(University of Dundee)大学,他发现了p53基因缺陷能造成一系列癌变。 图注: 你被包围着 免疫系统时刻警戒着任何反常情况这包括一个不正常的,可能会癌变的细胞。 对小鼠和人的研究显示有些个体的免疫监控非常强。例如,2003年,北卡罗来纳州温斯顿塞勒姆市(Winston-Salem)威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的Zheng Cui和他的同事宣布,他们培育了一个具有极强免疫系统的小鼠种系,这些小鼠可以将任何注入它们体内的癌细胞迅速消灭。 当肿瘤细胞被注入进这些小鼠时,这些细胞立即被一种称为粒细胞的白细胞包围并消灭。自那时起Cui一直在研究人的粒细胞。人粒细胞的抗癌功能强弱不一。有的人反应很强而有的人完全没有反应,他说,多数人介于两者之间。 有了这些信息,Cui在筹划一项临床试验:将具有高抗癌潜力的粒细胞注射入癌症患者体内这一策略已被证实对小鼠有效。 虽然有些患者可以自身生产抗癌的免疫细胞,但是生产的数目太小,不足以缓阻病情。所以,位于马里兰州贝瑟斯塔市的美国国家癌症中心的Steven Roseberg的研究组通过病毒来改造T细胞,使它们制造针对癌症的受体,然后他们在体外培养扩增这些经过改造的T细胞,再把他们注入患者体内。十五个黑色素瘤患者接受此治疗后,有两例反应良好,并且在两年后仍无癌症复发( Science , vol 314, p 126) Rosenberg的小组目前在患有其它常见癌症的病人中进行临床试验,包括那些自身免疫系统不能将癌症控制在休眠状态的病例。 模拟休眠状态而不是清除癌症是当前的――至少是短期内的――的主要目标,位于密苏里州圣路易市(St. Louis)华盛顿大学的免疫学家Robert Shereiber说。如果免疫治疗还不能被用于治愈癌症,也许至少可以用它来使癌症成为一种可控制的疾病。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阴囊,非请莫入——有关茄子的传说
eloa 2008-9-29 14:38
李清晨 发表于2008-09-28 星期日 23:00 阴囊是一个皮肤囊袋,中间有一隔将阴囊分为左右两室,室内有睾丸、附睾各安其所。上次写《 一个蛋蛋也不能少 》,讲的是如果阴囊里缺了蛋蛋可不是闹着玩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然后果堪忧。这回要说的是腹股沟斜疝阴囊里多了东西也挺麻烦。于是便想到了上面的题目。 非请莫入?莫非阴囊里的蛋蛋是被请进去的? 话说受子宫内珠胎暗结,混沌乍开,人形初具,各个组织器官忙而有序的各自发育。且说在这一过程中,腹膜在腹股沟内形成一袋形突出,名曰腹膜鞘状突,其下有一索带,是为睾丸引带。开始的时候睾丸是在腹腔里头呆着的,当腹膜鞘状突随着睾丸引带降至阴囊的时候,睾丸便随之而下降。这个邀请的过程如果发生了问题,导致睾丸不能下降到正常的位置,那就是隐睾了,相关问题在《 一个蛋蛋也不能少 》里已经说的差不多了。 那么那些没有接到邀请的家伙有机会溜达到阴囊里去么? 正常发育时,在出生前后鞘状突逐渐萎缩闭塞,附着于睾丸上的腹膜鞘状突未闭塞,形成睾丸固有鞘膜腔,与腹膜腔不再相通。也就是阴囊和腹腔彻底成俩单位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基本上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大门都关上了嘛。可偏偏有一部分人在出生1年以后,鞘状突仍保持开放状态,这该关的门关不上,可不就容易出问题么。 腹股沟疝老百姓称其为疝气,认为是生气导致的。还别说,这还真不是完全扯淡的说法,好多家长发现孩子的阴囊出现了睾丸以外的东西都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腹压增高了嘛。 理论上,出生时腹膜鞘状突有80%~90%仍未闭塞,随着年龄的增长,闭塞逐渐增多,生后1年仍有57%未闭或部分未闭。而小儿腹股沟疝的发生率却只有0.8%~4.4%,数据相差这么大是为什么呢?略微思考一下就能明白即并非所有腹膜鞘状突未闭的小儿生后都会形成疝。 腹膜鞘状突部未闭的小儿如果同时伴有腹壁肌肉发育薄弱,或经常哭闹、长期咳嗽、便秘等原因造成腹内压力升高,就可能使肠管或者大网膜顺着鞘状突坠入阴囊,形成腹股沟疝。通常疝能够在安静平卧位的时候自行复位,若一旦发生嵌顿就比较危险了,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 那么疝气应该如何治疗呢? 在我国民间确切地说是在我的老家流传着一种神奇的治疗方法,据说有奇效。但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第一, 要在自家菜园子里找到一联体茄子,也即双胞胎茄子。如下图 第二, 要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摘取,挂于背阴且通风的地方。 第三, 时辰不能差,要于午夜子时夜深人静的时候,用新买的针刺那茄子,每天一次,每次100下。(100下,Qd) 第四, 方向不能反,比如娃是左边的阴囊有问题,你却刺右边茄子,这非但治不病,反而会带来别的麻烦。 第五, 秘密要保守,就是这个事不能说出去一旦说出去就不灵了。泄露了天机,自然没好果子吃。而且这条严苛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你真的用这个方法治疗好了病,也不能说出去,一旦说出去就会复发。 可惜,我小时候一直没在自家院子里找到这样的茄子,不然在没当大夫之前就可以验证一下,看看我表弟的疝气能不能被这样治好。 虽然我长大以后做了外科大夫,而且恰恰是普外的大夫,经常要面对好多疝的患者,由于我始终没找到合适的茄子,这个传说中的方法是否灵验,就交由能找到这样的茄子且恰好家中有这样病人的朋友们来验证了。记得要告诉我结果哦,不要怕复发嘛,真因为泄露天机而导致疝气复发的话,我保证说服卫生厅、科技局、医院、手术室、我们科主任、免费给他做手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一旦证明此法确有效,多少人就可以免了这一刀哇。 不过,目前多数情况还得靠手术解决问题,只是并非所有发现腹股沟疝的病例都要求立刻手术。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采用疝带或棉纱束带压迫腹股沟,有部分病儿可通过此种方法使腹膜鞘状突自行闭合而治愈。需要提醒的是,这个方法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否则将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或者说只能达到跟扎茄子一个效果。而6个月以上的腹股沟疝自愈的机会就很少了,消极等待容易等来危险,等到发生嵌顿不得不手术的时候,其手术效果是要打折扣的,急诊手术比择期手术复发的机会大些。 最后纠正几个认识误区: 1、 腹股沟疝不是男孩子的专利,女孩子也有,只是男性占大多数而已。其性别发病率比例为15:1。 2、 不要相信某种药物,他们的作用不会比扎茄子效果更好。 3、 这个手术不会伤什么元气,操作上也不复杂。超过半岁而仍未自愈时,手术的决断要及时,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4、 成年以后仍会发病,手术方式和小儿有很大不同,这个留待下回分解(如果我找不到像茄子这么神奇的引子,也许就不分解了,有相关问题可以发邮件给我)。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865.html
个人分类: 医学|1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药泡茶辅助治疗高血压
刘玉平 2008-9-3 00:00
中药泡茶辅助治疗高血压 由于现代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糖、高脂、高热量饮食造成的超重、肥胖,吃盐过多,精神压力过大等等,造成高血压患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有资料显示,我国 18 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近 20 %,这意味着几乎每五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是高血压。 高血压发病隐匿,没有什么特殊的症状而容易被忽略。等到发现的时候,大多不是早期了,已经对身体造成了损害,而且治疗也比较困难。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除了应坚持药物治疗外,经常用中药泡茶饮用也能起到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这里推荐几种比较实用的中药泡茶: 菊花茶: 选用不苦的甘菊,尤以杭白菊为佳,每次用 3克 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也可用菊花加金银花、甘草同煎代茶饮用,具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有显著疗效。 杭白菊 blog.sina.com.cn/s/ blog_4d0b602501000bd9.html 山楂茶: 山楂所含的成分可以助消化、扩张血管、降低血糖、降低血压。同时,经常饮用山楂茶,对于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其饮用方法为,每天数次用鲜嫩山楂果12枚泡茶饮用。 山楂 tieba.baidu.com/ f?kz=253666553 荷叶茶: 荷叶的浸剂和煎剂具有扩张血管、清热解暑及降血压之效。同时,荷叶还是减脂去肥之良药。 其 饮用方法是,用鲜荷叶半张洗净切碎,加适量的水,煮沸放凉后当茶饮用。 荷叶 www.nipic.com/show/ 1/44/db484d054fb1e8cf.html 槐花茶: 槐花晾干后,用开水浸泡后当茶饮用,每天饮用数次,对高血压患者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同时,槐花还有收缩血管、止血等功效。 槐花 www.huaxia-ng.com/web/ ?uid-8235-action-viewsp... 葛根茶 :葛根具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之效,对因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及腰酸腿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功效。经常饮用葛根茶对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疗效,其制作方法为将葛根洗净切成薄片,每天 30克 ,加水煮沸后当茶饮用。 葛根 www.cqtxz.net/ gdgx/index.asp 决明子茶: 中药决明子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每天数次用15- 20克 决明子泡水当茶饮用,是治疗高血压、头晕目眩的佳品。 决明子 www.yuan-sen.com.tw/ herb/herb_index.asp?page=15
个人分类: 科技与知识|9378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