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渗透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每日翻译20190409
Bearjazz 2019-4-9 07:30
# 编者信息 熊荣川 明湖实验室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Amphibians are a key group in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because they are often thought to be unable to disperse over saltwater barriers (Duellman Trueb 1986; Meirte 1999; Bossuyt Milinkovitch 2001; Inger Voris 2001; Brown Guttman 2002). They are well known to be extremely sensitive to osmotic stress and do not survive in salt water, although some species of frogs tolerate or partially inhabit brackish water (Balinsky 1981). Therefore, amphibians are considered to be excellent models for vicariance scenarios as explanation for general biogeographic patterns, and major biogeographic hypotheses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the occurrence of endemic amphibians on islands or continents (Duellman Trueb 1986; Richards Moore 1996; Worthy et al. 1999; Bossuyt Milinkovitch 2001; Brown Guttman 2002). One important argument for such interpretations, ever since Darwin (1859), has been that heretoforth no endemic amphibians were known from oceanic islands. By contrast, reptiles are present on many islands and some are known to be excellent over-water dispersers (Censky et al. 1998; Arnold 2000; Schoener et al. 2001). 两栖动物是历史生物地理学中的一个关键类群,因为它们通常被认为无法跨越海水屏障扩散( Duellman Trueb 1986; Meirte 1999; Bossuyt Milinkovitch 2001; Inger Voris 2001; Brown Guttman 2002 ) 。众所周知,尽管有些两栖种类的青蛙能够忍受或有时栖息在微咸水中( Balinsky 1981 ),它们对渗透压力极为敏感,不能在盐水中生存。因此,两栖动物被认为是解释岛屿或大陆特有两栖动物出现的影响因素的一般生物地理学模式的较优可选模型( Duellman Trueb 1986; Richards Moore 1996; Worthy et al. 1999; Bossuyt Milinkovitch 2001; Brown Guttman 2002 )。自达尔文( 1859 年)以来,对这种解释的一个重要论据就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来自海洋岛屿的特有两栖动物。相比之下,爬行动物出现在许多岛屿上,其中一些是众所周知的优秀的跨水域扩散者( Censky et al. 1998; Arnold 2000; Schoener et al. 2001 )。 Vences, M., D. R. Vieites, F. Glaw, H. Brinkmann, J. Kosuch, M. Veith, A. Meyer (2003). Multiple Overseas Dispersal in Amphibians. Proceedings Biological Sciences 270(1532): 2435-2442.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1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盐差扯淡新能源没戏?峰回路转Z曙光乍现!
热度 6 kiwaho 2017-12-28 08:15
众所周知:海水与河水的含盐量是极不平等的。而扯淡是大自然的天性— 自由、平等、博爱 ,所以哪里有不平等,哪里就有天赋追求平均化的强大动力和能源! 早在1748 年,法国神职人员兼物理学家Jean-Antoine Nollet ,就发现了不同浓度溶液界面间的渗透现象。 图1:渗透前后示意图 约一个半世纪之后的1885 年,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acobs Henricus Van't Hoff ,首次量化了渗透压,他把溶质想象成理想气体的质点,直接套用了PV = nRT 的状态方程。 公式化时,用Π 代替P 表示压力更形象,于是就有了下式:Π = iMRT ,这里i 和M 取代了n/V ,更突出了对分子或离子个数的依赖性:i – 溶解前后质点个数比,例如食盐NaCl 由1 个分子变成2 个离子,i = 2 ; M – 体积摩尔浓度。 照此公式可计算出海水的渗透压高达27 个大气压,也即入海的河水,理论上可将附近海水举高270 米!对比三峡大坝的水头落差才113 米,可见海水扯淡的能量极为巨大! 学术界当然不会放过这么优质高能的 清洁 能源 。以色列教授Sidney Loeb ,是第一个发明用PRO (Pressure Retarded Osmosis 怼压渗透)方法,开发扯淡能量的人,他的专利在1973 年获批了。 然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他的专利一直没有获得大规模利用,仅在以色列搞到中试阶段,尽管那里有盐度接近饱和的、堪称世界奇迹的死海资源。这主要受制于当时半透膜的技术尚不成熟。 最近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最接近商业化前夜的示范项目,是在2009 年11 月24 日投运的挪威Statkraft 公司4 千瓦海水扯淡发电厂,由挪威公主 Mette Marit 剪彩。 图2:挪威公主视察海水渗透发电厂 图3:开心格格与公司管理层亲切茶叙 遗憾的是,该厂试运行几年后,于2014 年宣布搁置商业化推广,个中缘由无外乎膜的效率低,而且成本死贵,无法与其它低成本新能源竞争。 这么优秀的扯淡技术就此拉倒?是可忍孰不可忍?不要不要的!窃以为,这一定是发明创造还没有探底到位。技术应用是经济效益、而不是官家说了算,所以继续努力吧,技术成熟之前妄嗲“官人我要我要”是没用的。 海水盐差发电 的能量密度,据计算每立方约有不到1 度电。它的27 个大气压,如何拿来做功是个很伤脑筋的问题。 若用透平机,肯定与用于常规水电的那种有所不同,挪威用的那个透平机,我认为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若用液压马达,压力又嫌低了,一般液压马达工作压力200 个大气压左右,而且工质必须是液压油,至于咸水直接进液压马达的美好愿望,则因诸多难题而无法商用,非得搞水油界面转换不可,可偏又碰到油遇水酸化问题。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科学网上的博友李维纲先生,他倒是绕开PRO ,直接玩第二类 永动机 — 盐差扯淡永动机。看了他的文章( 图说——利用渗透压构造第二类永动机的理论和实验 ),感觉原理似乎行得通,但估摸也就仅有理论价值,或可做教学演示之用,但根本无希望成大器。 碰巧,今年我也转战渗透压 新能源 技术研究,并于近期提交了一项 发明专利 申请。我的思路是直接用渗透压驱动 物理电池 — 一种 无需电化学反应 的电池,因而基本模型是没有电极的。 没有电压输出、没有正负极桩,这也敢叫电池?没错!这是因为它能产生闭合环形离子电流,即 重子电流 ,而不是常规导线内流动的电子流,即 轻子电流 。 常规电池驱动负载时,用的是 混合闭环电流 — 一半轻子电流(电池外)+ 一半重子电流(电池内)。因为“ 电子不下水 + 离子不上岸 ”的缘故,两种电流的界面上,必须有化学反应才能转换。我的渗透电池为纯种重子电流发生器,所以避开了电化学反应。 目前,所有的电器负载,内部都只容许轻子电流流动。固体材料的晶格上的原子是不能流动的,电子只许在晶格间“游泳”。若幻想将电子固定,让重子的原子在电子海洋中“游泳”,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因而,我的重子电流电池,无法直接驱动常规电器负载。但没有这样的重子负载,不等于不能创造出这样的电器。我只好大胆提出重子电流驱动的电动机,有了此电机,就可以获得普通轻子电流输出的电源;有了它,其它电器就不必搞电流重子化,维持现状即可间接被渗透电池驱动。 轻子电流可产生磁场,这是常识; 重子电流照样可以产生磁场 。同样的电流安培数,同样的线圈匝数,一定得到同样的磁场强度。欧洲强子对撞机 LHC 的质子流的磁效应,早已经得到验证。 一般的 电动机 ,内部定子或者转子有 漆包铜线 绕组,而重子电机只好改用塑料管绕组了。我的渗透电池闭环中的一段,接到此特种电机的 2 个水管接口上就行了。水管由细换粗成本很低,而同等直径的实心漆包铜线则贵的肉痛,也重的一塌糊涂!水管额定可载重子电流,呈指数级高于等径铜线的轻子电流。故而做电机绕组,水管线不需要那么多匝数,关键要解决好电流换向时的密封。 这种物理电池,也能做成可“充电”的。只不过它的“充电”方式就是通过逆渗透恢复各液室的预设浓度。若天时地利使得电解质免费,如海边用之不竭的 海水,“充电”就免了吧,直接将用过的废液倒掉,再就地取材填充新液。 若用于 电动车 ,需要配套便利的换液站。好在技术难度和投资都不大,将来搞得像加油站那样普及也不是难事。 为得到大的重子电流,需要盐差或酸差尽量大,所用盐液或酸液尽量达到饱和浓度,以利于高渗透压驱动。例如,若用饱和盐酸,理论渗透压可达上千大气压。 海水盐度离饱和还差10倍,显然有点小。 渗透电池的另外一个亮晶晶的优势是她的 极低漏电率 。若关紧所有阀门再储存,放它几十年后,几乎还是满电。且因无极板电化学反应,也就没有可充放电循环极限数的限制,也无记忆效应,也就是说永不失效。对比铅酸蓄电瓶,若 1 个月不用不充,就可漏电到不能启动车了。由于内部极板逐渐出现不可逆硫化,必定存在一个可充放循环的极限数,超极限的电池就报废了。其实,任何现有可充电电池,若闲置一年,那么,不只是漏电那么简单,而是坏到难以修复。家家户户都能搜罗出大把放坏了的电池。 渗透电池发明的意外斩获是:她可产生极其强大的磁场!据此特殊设计的装置,可望打破现有人造连续磁场强度的世界纪录—100 特斯拉!而中国科研攻关苦战八年的极限磁场能力,也不过45T ,不到美帝的一半。概述及研制过程的艰辛参见: 大美强磁场 。它本质上就是一个螺旋叶片板圈,原型于1933 年由美国物理学家Francis Bitter 发明。任何国家在此基础上的改进,基本都是 国家机密 ,中国也守口如瓶。 用轻子电流产生极限磁场,代价极其高昂,且不说每小时高达数千美金的用电及运行 成本,仅安全防护设施就是不得了的大阵仗,说不定实验前还要疏散建筑物内人员。 重子比轻子至少重1834 倍。若用质子流的话,产生1 百万安培的重子电流,质子交换膜的传质通量为每秒10 克质子,而大面积离子渗透膜处理区区10g/s的流率,压根就没啥大不了。若用钠离子,则比质子还要重23 倍。是故本发明推荐使用质子流— 也就是最轻的重子流。 甚至 超导 线圈产生的轻子电流,对照我的渗透电池的最大重子电流,也显得相形见拙。 要广义发嗲的话,或许可以怪嗔对称性破缺— 宇称不守恒 :为何到处都是轻子电流应用,却不见重子电流应用?我的这一发明总算让重子电流填补空白,派上了大大的用武之地! 恕不更多透露我的渗透电池之技术细节,以免离题太多。待时机成熟之时,将逐步暴料,请静候佳音! 中国的海岸线漫长,河流密布,众多入海口的扯淡新能源,总量高得惊人,若能善用,势必盖过当前风光无限的其它新能源。 现今骨干电网调峰采用的储能技术,清一色是 抽水蓄能 水库,能量密度极低, 100 米高的山间水库仅0.28Wh/kg ,但好在成本优势。对比我的渗透电池储能,能量密度较之以几何级数增高,而成本却仅以算术级数略增。可见,未来此技术发展成熟后,取代抽水蓄能将会势不可挡! 总之,随着我的渗透电池技术问世,扯淡技术后劲十足,前途一片光明! 参考信源: 1、 我国最高强度稳态磁场创造新纪录:强磁场中心磁体产生35 万高斯 http://www.hf.cas.cn/xwzx/tpxw/201404/t20140417_4092820.html 2、 渗透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8%97%E9%80%8F%E5%8E%8B 3、Bitter electromagnet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tter_electromagnet 4、Statkraft osmotic power prototype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atkraft_osmotic_power_prototype_in_Hurum 5、 盐差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B%90%E5%B7%AE%E8%83%BD
12975 次阅读|40 个评论
图说——利用渗透压构造第二类永动机的理论和实验
热度 6 lwg 2017-11-29 15:00
图说——利用渗透压构造第二类永动机的理论和实验 一. 如图1所示汽缸活塞系统:当热源A、热源B温度不同时,物体C才可以在汽缸活塞系统的推动下运动。由大量此类经验事实出发,卡诺定律(及由其凝炼得到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认定:在找不到一个可以吸收热量、相对温度较低的“冷源”时,热能不能转化为宏观可利用能量;这样,当没有更低温度“冷源”时,即使环境中有丰富的热能,也是不能做功的“废热”。 二. 当不存在更低温度“冷源”时,期望将环境中热能(本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转化为宏观可做功能量,使环境中丰富的热能可以被回收再利用的系统(如图2示意系统),被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如果,能够实现“第二类永动机”,意味着:人们烧水,做饭,开车, …… 等等方式使用能量耗散到环境中的热能,可以回收再利用;从而,人类就可以彻底摆脱能源不足的困扰;由于在能源供应充分的前提下,绝大多数物质资源都可以循环再利用,人类也可以摆脱许多物质资源不足的困扰;使物质财富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的美好前景,就可以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不过,目前,主流物理学家认定其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三. 目前,主流物理学家认定“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其微观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这牵扯到我们对“热现象”物理本质的认识。目前,我们关于热现象的共识是:分子无规则运动是热现象的微观本质;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见到如图 3所示的一群小蚂蚁共同搬食现象——一片硕大的面包屑,在一群小蚂蚁的协同作用下,产生宏观可以观察到的运动; 但是,如果这些蚂蚁被施了魔法,失去协同能力,那么,这些蚂蚁相当于无规则运动的分子,目前主流物理学家断定:“如图4所示,那片面包屑则难以产生宏观可见的运动——如同在一群(同样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作用下,无法使宏观物体运动; 除非如图5所示两个汽缸中,所容纳的分别是平均体能不同的两种蚂蚁(比喻两种不同温度的分子系统)时,图5中物体C才可能产生宏观可见的运动。 ”。以上,下划线部分对应的话语,就是卡诺定律的微观本质。 虽然,在人类难以对分子进行微观操控的时代,卡诺定律 (及由其凝炼得到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难以撼动的铁律;但是,随着人类逐步获得纳米级操控能力,卡诺定律(及由其凝炼得到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仍然是不可逾越的铁律吗?   深入到纳米级微观层面,对渗透压现象的理解和初步实验事实证明:卡诺定律(及由其凝炼得到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这堵铁墙,是可以被纳米级孔隙穿越的!人类梦寐以求的“第二类永动机”,是利用现有与“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相当的成熟技术,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的!   其理论根据如图 6所示。 图中,红色点线代表“半透膜”,相当于一张“筛网”,它允许图中小点代表的“水分子”从网孔中穿过;但可以拦截、弹回图中绿色圆点代表的“溶质”微粒;那么,在图中 U 型管两侧,纯水侧液位会稳定在低于溶液侧液位的水平上。两侧的液位差,被称为“渗透压”。其微观机理,可以理解为:半透膜相当于密布的多个足球球门,两侧分子微粒无规则运动,可以发起一次次“射门”;纯水侧水分子每次射门,射中(从而进入半透膜另一侧)的几率较高(术语称之为“水势高”);溶液侧由于混杂有不可透过半透膜的微粒(绿色圆点),使得,在溶液侧,由水分子发起的射门次数少于纯水侧,射中(从而进入半透膜另一侧)的几率较低(术语称之为“水势低”);使得,纯水侧液位会稳定在低于溶液侧液位的水平上,呈现出“渗透压”现象。水分可以从大树根系被输送到上百米的树梢顶端,据研究,主要归因于渗透压的作用。   以往实验和理论研究得到的渗透压公式是 Π=cRT 式中,Π—渗透压 c—不可透过性微粒的摩尔浓度 R—理想气体常数 T—半透膜附近液体的绝对温度 实验证明:渗透压Π的大小,仅仅和不可透过性微粒的摩尔浓度有关、和不可透过性微粒的具体物理性质无关。因此称,渗透压具有“依数性”。 根据渗透压的依数性,如图7所示,对于阴阳离子数不平衡 溶液(图中,红色圆点代表阳离子,以绿色圆点代表阴离子), 在图中两条短划线代表的阴阳两个静电电极形成的静电场作用下,会分别相对富集于两个红色点线代表的“半透膜”附近,达到抵消外加电场的静电平衡状态;从而,两个半透膜附近,溶液和纯水之间,有不均衡的“水势差”;导致,图中U型管中,两侧纯水,可以具有稳定的水位差;进而,当构造一条水道,允许一侧纯水可以流向另一侧时,如图8所示,图中滴水,理论上可以永久持续进行(能量根源于分子无规则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滴水可以持续冲击叶轮发电),构成“第二类永动机”。 作者根据上述理论判断,所进行的多次实验证明,图7所示现象是真实存在的;进一步的实验证明:图8所示现象也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在作者简陋的实验系统中,水滴滴落速率会逐渐降低(从第一天开始的大约4分钟一滴,到第三天的大约10分钟一滴;在滴落周期超过30分钟的情况下,给溶液部分加热,可以使滴落周期缩短到大约30秒一滴。);拆解滴落实验系统发现:滴落速率的趋缓,和两个半透膜之一明显脏堵有关。滴落实验系统照片如下: UPDATE:   为借助“利益驱动”,加快该项目实施、造福社会,作者已经就该项目申请发明专利。欢迎洽商该项目投资合作。 图说第二类永动机.pdf
12756 次阅读|36 个评论
关于第二类永动机实验事实之一种可能的理论诠释
热度 2 lwg 2017-10-23 17:28
关于第二类永动机实验事实之一种可能的理论诠释 从前人关于渗透压规律的研究出发,利用阴阳离子数不平衡溶液,可以构造“第二类永动机”是一个逻辑上必然的判断; 多次实验重复证明:对于——《欢迎实验——利用阴阳离子数不平衡溶液实现第二类永动机的方案》(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52526-1056956.html )——所述系统进行实验,静电场的确可以显著影响渗透压!总是得到,“ 阴极侧水位上升;阳极侧水位下降 ”这个结果。使得,该系统构成了“第二类永动机”,已经是一个实验事实。 但是,为什么“ 阴极侧水位上升;阳极侧水位下降 ”?——尚缺乏符合前人所得到之渗透压理论和实验定律的诠释。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思考,关于上述实验事实,现在可以给出符合前人所总结得出渗透压规律的理论诠释如下: 由于钠阳离子半径较小,在施加静电场后,部分钠阳离子可以在静电场作用下,透过半透膜、向阴极侧运动;使得,靠近静电场阴极的半透膜两侧“水势差”减小。与此同时,由于硫酸根阴离子半径较大,在施加静电场后,硫酸根阴离子向阳极所在方向运动,却不能透过半透膜,导致靠近静电场阳极的半透膜两侧“水势差”增大。从而,靠近阳极的半透膜附近发生,“纯水向溶液方向渗透,纯水水位下降”;靠近阴极的半透膜附近发生,“溶液中水分向纯水方向反渗透,纯水(其中,钠阳离子被吸引限制在静电阴极附近)水位上升”现象。 附:关于“水势”的含义(转引自 360百科,“水势”条目 )   ……。 60年代以后,植物生理学中,关于水分进出细胞的问题,普遍采用水势的概念,水势概念是从热力学的基本规律中推导出来的,它由 自由能 、化学势引伸而来。水势是推动水分移动的强度因素。可通俗地理解为水移动的趋势。水总是由高水势处自发流向低水势处,直到两处水势相等为止。任何含水体系的水势,要受到能改变水自由能的诸因素(如 溶质 、压力等)的影响,使体系的水势有所增减。例如溶于水的溶质能降低体系的自由能,使水势降低。纯水的水势被规定:在 标准状况 下(在一个大气压下,与体系同温度时)为零。这里说的纯水是指不以任何方式(物理或化学)与其他物质结合的纯的自由水。它无牵无挂所含自由能最高,所以纯水的水势最高。当纯水中溶有任何物质时,由于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消耗了部分自由能,所以任何溶液的水势比纯水低。溶液的溶质越多,溶液的水势越低。
4845 次阅读|5 个评论
求解:第二类永动机已经呈现?!
热度 4 lwg 2017-9-16 13:52
求解:第二类永动机已经呈现?! 在上一篇博文介绍的实验之后,考虑到借用现成反渗透滤芯结构复杂,不便进行理论分析,筹划实施了进一步的二次实验。实验报告如下: 一. 实验器材和装置: 上图中,1是6分“对丝”,2是6分“垫圈”,3是“φ 19mm 细网滤片”,4是“φ 25mm RO半透膜”,5是“φ 25mm细网滤片 ”, 6是“ φ 25mm导流网片”,7是“表面覆盖绝缘膜、塑封 φ 19mm铜箔电极”,8是“ φ 25mm导流网片”,9是“6转4分接头”,10是“4分转2分接头”,11是“2分三通”。 将上述器件装配构成的实验系统如下图 二. 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三. 实验小结: 1. 自9月10日23点,到9月16日8点,未加电条件下,理论期待的“两侧液位平齐”现象一直未能出现;但两侧液位大体同步下降,“液位差”稳定在6厘米左右; 2. 9月16日8点,施加32V静电电压后,液位变化显著:阴极一侧液位显著上升,阳极侧液位相对下降;反转电极极性后,液位差也出现反转。虽然,按照个人先前博文中所做的理论推断,应该是加电后:“阳极侧液位相对上升,阴极侧液位相对下降”;但实验事实再次显示:液位升降变化和个人此前的理论判断恰好是相反的。求理论解释? 3. 在电流为零的情况下,仅仅±32V的静电电场反转,就带来了液位高达30厘米左右的大幅度惊人变化。导致液位大幅度变化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实验事实似乎已经为人类呈现了“第二类永动机”?! UPDATE 1:理解本文需要的相关博文链接地址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52526-105695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52526-1062851.html
523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欢迎实验——利用阴阳离子数不平衡溶液实现第二类永动机的方案
热度 6 lwg 2017-5-25 08:28
利用阴阳离子数不平衡溶液实现第二类永动机的一种方案      硫酸钠( Na 2 SO 4 )的水溶液, Na + 阳离子和SO 4 - 阴离子的摩尔浓度比为2:1关系。因此,当将图中上下两个半透膜之间的 硫酸钠( Na 2 SO 4 )水溶液,置于一个竖直向下静电场中时, Na + 阳离子和SO 4 - 阴离子,分别向下方和上方集聚,形成下方的富Na + 阳离子液和上方的富SO 4 - 阴离子液,上下电量平衡但离子摩尔浓度不平衡!   那么,根据渗透压的“依数性”,上下两个半透膜处对应的渗透压是不平衡的,导致:在下方渗透膜处发生纯水向 富Na + 阳离子液 层渗透;在上方渗透膜处发生水分自 富SO 4 - 阴离子液 向上穿过半透膜的“反渗透”;进而,纯水在上方溢出滴落(可冲击水轮、带动发电机发电)。从而,构成可以将分子无规则运动能量转化为宏观可利用能量的第二类永动机。 UPDATE1:   以往实验和理论研究得到的渗透压公式是 Π=cRT 式中,Π—渗透压 c—不可透过性微粒的摩尔浓度 R—理想气体常数 T—半透膜附近液体的绝对温度 实验证明:渗透压Π的大小,仅仅和不可透过性微粒的摩尔浓度有关、和不可透过性微粒的具体物理性质无关。因此称,渗透压具有“依数性”。 假定,外加电场可以显著影响渗透压Π,使得Π不仅仅依赖c,还是外加静电场强度E的函数,即 Π=Π(c,E) 那么,由于我们可以在上、下半透膜附近设置互相独立的静电场,使半透膜附近的渗透压改变,这意味着,通过设置不同的静电场E 上 ,E 下 ,就可以更容易形成我们需要的、上下半透膜处有不同的渗透压,进而达成构造第二类永动机这个目标。
5867 次阅读|22 个评论
小意达的花
songshuhui 2010-4-1 17:54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 2010-04-01 11:03 小时候总爱猜测名词的由来:想武汉必定热得捂出汗,唐山即糖做的山真不着调。不过也有偶然开窍猜得八九不离十的,比如动物是能动的物体,植物植根土地动弹不得。如果你有此共识,请观看优库视频亚马逊可怕植物,定能颠覆你的常识,令你为植物的运动本领瞠目结舌。 视频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1NTc3OTY=.html 不幸的是你被忽悠了。(要知谜底需付出代价,不许跳过文章直接看结尾!)试想,如果小眼睛们长在捕蝇草内侧,捕虫时多容易扎坏啊;姜的花序上半身长出眼睛和触须左顾右盼,倒可以轰跑传粉者守卫贞洁;再细瞧,若干结构竟长成直角平面 虽然穿帮镜头多多,不过一个重要精神是传达到了:植物并非不能动。只不过它们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坐标,拥有和我们不同的尺度。就像人看不到大地变老,看不到细菌的世代交替,我们也总对植物起舞视而不见。 肿嘴唇 不管生长在多么稀奇的地方,植物身上千真万确没有一眨一眨的小眼睛,可还真有能开关的小嘴巴与之貌似那就是气孔,二氧化碳和氧气由此进入,分别供光合和呼吸作用之需。叶片、茎杆,气孔几乎密布植物全身,这样想来,植物还真像王朔笔下那个浑身是嘴的女人。 上图是一张放大了100倍的显微照片,一个个圆圈是植物的表皮细胞,嘴唇形状的开口是气孔,它们由两片嘴唇组成,每片各是一个细胞。所以你就知道这嘴的个头有多小,加上几乎透明,一点也不会影响叶片外观,才不会像视频里一样黑乎乎的吓死个人。嘴开嘴闭事关原料进出,因此虽耗能不少,可仍是每日例行公事。植物有它们固守的原则:如果湿度恰当,就想尽量张开气孔呼吸;可太干太热的中午,张开的小口会把宝贵的水分呼出去,得不偿失,气孔就闭上。 神奇的是,开合过程全然无需神经控制,只靠物化原理就可以实现。好,假设现在空气湿润,植物很舒服,两片嘴唇细胞主动把质子(H+)弄出去,这样细胞里边电势降低,物理原理不干了,再让细胞抓钾离子(K+)进来,如此一来细胞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把质子继续往外赶,直到细胞里变得特别碱性。同时细胞再调动起一些糖代谢反应,在碱性环境中游离出好多带负电的有机离子。有了钾离子和负离子的共同作用,细胞里就成了一盘咸菜细胞渴死了只好再吸水。气孔两边俩细胞就好像下图的上下嘴唇,吸水肿大,可是两端是被嘴角固定的,只好上下弯曲,这样嘴就开了,痛快地呼吸。缺水时步骤大体相反,盐和水被嘴唇细胞逐次踢出去,嘴唇消肿变松,气孔就合上,锁住水分。如果你看懂了这个过程,那么恭喜你已经掌握了植物细胞快速变大表小的基本原理溶质的浓度决定水势,水势决定细胞吸水放水,含水量变化改变了细胞大小。 此进彼出,连环反应。气孔的开合颇费周折,可看来看去却又顺理成章,像个由天气启动的自动化过程。植物的小口开得矜持,完成一个动作要在分钟的量级,不能一眨一眨,好在苍天仁慈,很少在分钟的量级反复变换湿度温度。这样气孔动一次,怎么也能歇上几小时。 气孔开合属于植物最微观的小动作,被你忽视情有可原。可从此往下的现象,莫要说你没见过哦。 小意达的花 怀个旧先。安徒生说,有个小朋友叫小意达。她的好多好多美丽的花儿一起开了,也一起谢了她很伤心,去咨询一名生物女博士。女博士告诉她,你让你花歇歇吧,她们夜夜笙歌都累死了。小意达眼睛一亮,夜里到花儿夜总会偷窥。花们果真很腐败,原来一起开是约了一起舞会!红颜多薄命,早上交际花们累死了。小意达把凄美的尸骨放进绘有小鸟的盒子下葬,没有枪,男孩就射箭致礼。看到这里,小时的我把桌上盛开的花朵给吃掉了多么灰色的小孩儿。 话说回来,长大之后我才明白,花开一遭确实像一场隆重的舞会,单单开这个动作就是颇费体力的运动。终有登台亮相那辉煌的一幕,倒也确实值了。安徒生果真伟大。 世上花有多少种,花开方式就有多少种。 首先你要勾引花开,得用不同伎俩:清晨的阳光是时钟花的闹钟;番红花对早春回暖格外敏感,甚至能区分出0.2度的变化;夜幕才能唤开月见草;更有个性植物专买湿度的帐。这种感受刺激后没有方向性地作出回应,属于一类特殊的运动,叫感性运动,原理足够另开一章,所以下边只说开一个动词。 花朵性格各异:郁金香日落而息日升而作,每日起床能恢复神清气爽;西番莲逐次开,每朵只绽放一天,傍晚合上就是永久谢幕;百合也一次性,可她们一旦开了就白天晚上也不合,宁愿死在舞台上花儿真是死性不改。不过不管怎么个过程,开之前都受着束缚,比如未成熟的百合被萼片紧紧扣住,牵牛花苞干脆整个儿拧起来,开花就是冲破束缚。所以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片中那样花瓣不交叠,花开毫不费力,是世间独一份,只在动画中。 尽管困难重重,可花儿破茧很快,经常只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间(没有观察过花开的人不要怪花动作太慢!),各种各样的花瓣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要点名批评不动脑子傻卖力的郁金香。她每天让花瓣做开合运动,得靠反复生长。郁金香花瓣内侧外侧细胞的最适生长温度相差十度,早上温度升高,里侧长得快,花朵就打开,晚上冷了,外边细胞后来居上,花就关上了。用这样的招数,到第二天早上想打开还得重新长 当然美丽的花并不都是没脑子的。先让我们细看百合花开,它实际上分两个步骤。花瓣基部首先向偏离基座的方向打开(下图最内侧线条),但这时还远不够好看,花瓣还要接着向外翻卷(外侧)。可是,没人会去帮百合卷花瓣,她们的运动都是自力更生。花瓣有厚度,向外卷曲必定得内表面长于外表面才行。悠闲的百合花不会选择让花瓣内表面迅速疯长的傻办法,而是通过让细胞吸水而延长,又快又省力。 细胞吸水,不可能像人一样说吸就吸,我在气孔嘴唇那段里承诺过,细胞快速吸水的大致原理都差不多,千真万确!只不过叶片像老百姓,吃盐(氯化钾)喝水,花朵像小姑娘,吃糖喝水。年轻的百合花瓣里满满的全是多聚的淀粉或果糖,花瓣一旦开始微微张开,花瓣内表面细胞内的淀粉就开始水解,一个淀粉分解成好多个单糖,这样糖浓度就立竿见影地变大,导致细胞吸水(如果你化学不好,可以这么理解:本来屋里小朋友都拉着手,我说小朋友的密度是每平米1群;后来小朋友把手撒开,我说小朋友的密度是每平米10个,怎么样浓度变大了吧。唉,化学原理就是这么捣乱)。百合花瓣就这样让内侧延长,长于外侧,于是具有了妖娆的卷曲姿态。 黄花菜开花也六面卷曲,只不过她的花瓣靠的不是分解淀粉来增加浓度,而是分解果聚糖;另一些花缺糖,开花之后甚至要把糖从外地调运过来。所以,有时候同一朵月季的花瓣之间会为碳水化合物争得不可开交,如果把外侧花瓣及时摘掉,内侧就能长得更大;同一株植物上花苞之间也要抢,有时候花卉培植人员得去掉一些花苞,好让率先长出的那朵更饱满,实践出真知。当然还有生活简朴的花,糖啦盐啦都不需要,白天天热,花瓣自然失水皱缩合上,傍晚凉爽湿润,充水复打开,周而复始倒也容易。 你看,花开就是劳动创造美的过程。在这早春时节,希望你身边有花为伴,更希望你有时间坐在花树之下,亲眼看一场花开的表演。 摇头摆尾 在上一集开头,我说植物不会左顾右盼。植物我错了原谅我吧! 很久以前,博物学家们发现,快速生长的根、芽、茎,花茎,都不是朝天朝地笔直伸长当然也不是随机乱晃,如果从尖尖望下去,茎尖根尖要不画椭圆轨迹,要不圆圈,或者是垂摆一样左右摆动。如果你有特别敏感的数学眼光,恐怕已经看出嗨,说来说去不都是椭圆么(嘻嘻)。茎尖画出的椭圆轨迹,有时顺时针,有时逆时针,有时刚转了两圈临时改变方向,还有的突然画出个8字调头。根尖似乎保守多了,至少模式植物拟南芥的根尖,是边向下长一边画出都是顺时针螺旋(从天上往下看)。 但是早先研究都是小打小闹的不成系统。大名鼎鼎的达尔文果然不同凡响,他携小达尔文著书:《植物运动的威力》,好大名头,其实从头到尾讲的全是植物摇头晃脑一事(The power of plant movement,Darwin and Darwin 1880)。父子二人给摇头晃脑起了个严肃的名字回旋运动,并一直沿用至今。他们的观察始于攀爬的藤本,藤本小苗在抓住依靠之前,要一边迅速生长,一边四面八方不停地试探。挥啊挥,像套马的绳索柱子柱子在哪里。直到长得抡到了依靠,就立刻停止转圈摸索,细细地顺了杆子旋转上去。这种习性显然有好处,藤本植物看不到周遭,与其闭了眼睛瞎撞,还不如中规中矩地转圈扫荡更有胜算希望。 达尔文们又看了其他植物,不看不知道,一看发现竟没有一种植物不是这么长的,后来其他人发现画圈现象比达尔文们看到还要普遍,被子、裸子、蕨类、真菌旋转周期大体在几十分钟到数小时不等(所以上述视频都是快速播放的)。这些植物明明可以自立,绕圈生长有什么好处呢?这个问题别说19世纪的达尔文,即使是21世纪的我们也只是猜想,或许脆弱的小芽盘旋往上长,比竖直更不容易折;而旋转的根,似乎更容易向污七八糟的烂泥里扎下去,跟钻头似的。记得刚上大学那会儿我是规律控,找不出普适规律就别扭,于是逃了不少节数学课,在图书馆里翻遍植物生理,想找出植物回旋运动的最高法则。可惜从五几年的书一直到现代,全都不说我想知道的问题!有一次我还怀疑地转偏向力是植物回旋运动的上帝,以为自己做出了重要猜想,结果发现南北半球根本不影响旋转方向,大失所望。如今我的调查也没什么长进,所以不能给你一个明确答案了。 好在关于机制,人们确有比较靠谱的解释,下图小方格代表茎的细胞,茎两侧细胞离子浓度交替变化,于是遵照前边说过的原理,细胞含水量也交替变化,左右细胞轮番拉长生长,于是看上去茎就左摇右摆。实际的情况比这幅模式图要复杂一点,细胞长度变化不是左右交替,而是螺旋而上,所以植物也就是回转生长了。 至于这种变化是如何操纵,仍只停留在假说而不是理论的阶段。达尔文父子的年代信息少,他们纯凭猜,说植物体内该有个类似生物钟的东西,控制植物以内部固有的频率摇头晃脑;后来的人猜测摇摆生长大约源自对重力的过调节,因为植物不可能特别均匀地长,一不小心就哎哟哎呦要倒了,快朝那边找补点。实际上,真的有一些实验显示,回旋生长和植物对重力的感应确有干系,比如牵牛花感受重力的细胞出了问题,它们就不能正常地摇头晃脑(见下图回旋轨迹,第一幅是正常茎尖画出的螺旋,二、三幅是出了问题的牵牛的涂鸦)。可是另一些聪明的科研人员把植物带到重力几乎可以忽略的宇宙空间,发现向日葵小苗的回旋幅度虽然小了,不过还是能转。所以目前还只能说,重力恐怕影响植物摇头晃脑,但却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吹翻伞神功 微观结构、花、茎、根都写到了,不能落下叶,这个器官也是植物体上最容易感应外界并作出反应的(所以也属于感性运动)。你一定猜出我要说什么,这种植物,中国人赐名含羞草,外国鬼子管它叫别碰我!(touch-me-not),真是起名就看出国民性格来了。 其实,含羞草只是敏感,加上运动速度快才出名,许多植物的叶子都会慢慢调节方向,好让自己进入干活或睡觉的状态,机制大同小异。这些叶子的叶柄基部长了一块膨大,有个形象的名字叫叶枕,它厚厚地垫起叶柄。可以想象叶柄像你的胳膊,叶枕长在相当于胳肢窝的地方。当含羞草小叶受了刺激,叶枕细胞就向外吐糖,细胞外边糖多了,水势变低,于是再从细胞里吸去钾离子,同时附送负离子净结果是细胞盐浓度降低,细胞不得已只好吐水,变得缩巴巴。原本垫着胳肢窝的枕头瘪了,叶子就合上了。而含羞草小枝基部的叶枕,刚好长在同一片片小叶相反的肩膀方向,所以如果含羞草受了大刺激,你会看到小叶合拢,小枝则打开(垂下去)。 捕蝇草的两扇苍蝇拍子,是夸大的叶,从展开状态到合上,只需0.1秒,如果你想象不出它有多快,请想象肌肉发达的你在看报纸,一只苍蝇落在中间,你用报纸去夹!怪不得大师达尔文将捕蝇草列为世界奇迹之一(one of the most wonderful in the world)。 不管从生物还是物化原理的角度,捕蝇草叶片的运动都没有新意,还是电势差和水驱动的,但成就那飞快速度的,却不只有水的驱动之功。请注意观察下边的叶子,静息状态,叶子曲面朝内侧凸,这种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都弯曲的曲面(doubly-curved),静息状态实际上也是绷着劲儿呢。万事俱备,敬请观察:苍蝇落过来点点还不行,捕蝇草是盲眼人,它得特别笃定才采取行动;苍蝇真的落脚了叶片接受到连续刺激,细胞水势开始发挥作用,但是由于叶片绷着,所以没法形变。由此一来,叶片蓄势,直到坚持不住突然一下释放积蓄的能量,叶子就飞快地整个翻过去,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都改变曲率方向,凸面变凹面。这过程,就好像你在大风雨里撑着伞,风从伞下方灌上来,哎呦哎呦你看伞架子还能绷住吧,突然过了临界点噗,整个翻过去了。 而其他大众植物的叶片,平时不绷着一根筋,光靠临时做功,也就莫怪到了关键时刻没法身手敏捷! 结语 植物不像人,它们没有中央神经系统来操作自己跑跑跳跳,一旦发芽就要在此安家,可你一点也不用替之惋惜。它们不仅能笃定地把握好大方向,感应重力和光,让自己生得顶天立地(是本文没有提及的向性运动),更在很多的生活细节中展示出一套一套近乎完美的设计。其非自主性有点像人的反射,却比之高级:不依赖于复杂的神经回路,只要在这个宇宙里,物理和化学原理还说了算,功能就能成功运作不犯懒。在凶险的自然中,不能跑路的植物,一点也不比我们不适。让你怎能不感叹自然选择的神奇。 自然选择最铁面无情,生物必有变异,变出半点差池,也可能使物种惨遭淘汰;可细细琢磨,自然选择也最温文尔雅。它不急不缓地用亿万年时间成就了参差多态,活下来的物种,都是宽容的产物。以至于当我们用人类惯用的时间坐标和习以为常的愤世嫉俗眼光去审视那些作品,总觉得难以置信。 话说回来,我常常幻想,如果有来生,真想做一棵不能动的植物,就以我那慢吞吞的时钟度量世间瞬息万变,静观万物来去匆匆。 (谜底:优库视频其实是indie band Alias的一首曲子,所以画面是3d动画。来自一个很酷的studio http://www.1stavemachine.com/#/home。多谢水一瓢等等松鼠的启发和催促。尤其感谢玉树临风流倜傥的 八爪鱼 对文字、图片及科学方面的指导!植物运动视频来源:http://plantsinmotion.bio.indiana.edu/plantmotion/starthere.html Ref: Bieleski R et al., Mechanical aspects of rapid flower opening in Asiatic lily. Bronw AH, Circumnutations: from Darwin to space flights. Kitazawa D, et al., Shoot circumnutation and winding movements require gravisensing cells. Forterre Y, et al., How the Venus flytrap snaps. Ye Q, et al., Effects of the disaggregation of high-polymerized particles in guard cell vacuoles on osmoregulation of stomatal aperture. Darwin CE, et al., Power of plant movement. Mugnai S, et al., Nutation in plants. van Doorn WG, et al., Flower opening and closure: a review. Vavasseur A, et al., Guard cell metabolism and CO2 sensing. Levitt J., The mechanism of stomatal movement-once more.
个人分类: 生物|1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参排脏的好处
jymb 2008-12-14 22:36
据了解,棘皮动物海参类的排脏以及随之进行的再生是一种引人注目的行为,通常情况下排脏后不会引起海参的死亡,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再生出完整的内脏。利用电 子显微镜和分子技术对排脏后海参组织再生的过程和机理进行了很多研究,结果无一例外地表明再生是从口和肛门处的肠系膜细胞分裂开始的,与此同时,体腔上皮 细胞也参与了肠道组织的发育(Mashanov, 2005),对常见的刺参Apostichpus japonicus来说,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只用一个多月时间便可重新生出完整活力的内脏来。    海参为什么会进行如此奇异的行为,这些行为又对其生存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很少讨论的话题,为了更为直观的了解这个话题,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排脏的有关内容吧。    排脏是一种季节性的和外因诱导下的强应激行为。前者主要发生在高温或者多雨性的季节,后者主要发生在受机械性刺激或遭遇到不利环境如海水污染、水温升高 或敌害时;排脏时身体强力收缩,迫使内脏从肛门或体壁裂口排出,以便自卫或者避敌。排脏也有可能是寄生虫刺激所致,寄生虫卵通过排出内脏分散到外界环境 中,再传染给其它海参。当刺激或不利环境消除后,排去的内脏又能再生出来。Byrne (1985) 报告了在真五角瓜参Eupentacta quinquesemita 中存在季节性的排脏行为。在辐肛参Actinopyga agassizi 也存在这一现象 (Mosher 1965)。由于捕食作用,排脏在自然环境中也是存在的。排脏可以吸引捕食者的注意力,借机让海参逃避敌害。在许多海参中都发现了季节性的排脏现 象,Swan (1961) 在Friday Harbor的研究表明,秋季收集的81只红海参Parastichopus californicus中有49只内脏不完整,而在冬天收集的70只红海参的内脏全部保持完整。    海参为什么会排脏呢?神奇的大自然没有给我们现成的答案,我们也可能永远不能理解这一奇异的行为;不过不断探索是人类的天性,利用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第一,排脏有利于海参调节渗透压,应对盐度的变化。海参没有专门的排泄器官,据推测,只有波里氏囊polian vesicle有部分的排泄作用,而且是通过游离在体腔液中的棕色体brown body来进行 (Jangoux, 1982),因此海参调节渗透压的能力非常弱;海参是严格的狭盐种,在淡咸水和陆地淡水域中鲜见其踪影。美国大西洋沿岸分布的红海参P. californicus排脏大多发生在秋季,正是当地多雨的季节,排脏可以增强对多雨导致的海水盐度降低的抵抗力。排脏的红海参个体比完整个体更快地适 应低盐度的环境。Fankboner(2002)对P. californicus的研究表明,红海参主要通过排脏以减小体表面积和体重来应对渗透压调节带来的压力,表现在体重上,排脏个体体重增加15.3%, 而完整个体体重增加29.5%,大约是前者的两倍,毫无疑问的,这是由于完整个体的内脏和呼吸树为适应低盐度环境,而导致体重明显的增加。    其次,防止身体代谢过快。海参类的内脏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代谢活跃,消耗大量能量,排脏可以减小机体的代谢率,尤其在夏季的高温季节。相类似的,处于夏 眠期间的刺参A. japonicus消化道萎缩,停止摄食,代谢率(耗氧率和排氨率)明显降低(Yang, 2006)。    最后,修复受损的内脏。寄生在红海参P. californicus体内的扁形动物涡虫类Ozametra sp.和 Anoplodium hymanae可以摄取内脏和体腔液细胞,排脏后,海参可以重新长出一个新的内脏以取代受损的内脏(Shinn,1990)。伴随着内脏的排出,寄生的腹 足动物,线虫和原生动物以及它们的卵也随之排出。Lutzen(1979)指出这种方式对海参和寄生性腹足类Enteroxenos bonnevie来说都有好处,因为后者可以据此扩散到其它海参体内。    综上所述,海参的排脏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对海参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海参排脏内在调控机理的研究,目前尚无报道。进一步的研 究应当从激素或神经递质的调控以及基因差异表达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排脏这种奇妙的现象。
个人分类: 科普相关|7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淡水流向海水——没有落差的水如何发电
songshuhui 2008-9-3 11:46
云无心 发表于2008-05-30 星期五 7:28 分类: 其他 | | 北欧主要的电力公司之一Statkraft决定在挪威建立世界上第一座渗透压发电站,预计2008年底竣工。对于可再生能源,人们对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水电等耳熟能详,这个渗透压发电又是个什么东西?没有落差的水,如何发出电来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渗透压是什么东西吧: 假设有两杯水,一杯淡水,一杯盐水,底部用一根管字连通起来。淡水一边没有盐,对于盐水里的的盐离子来说,淡水那边是无人居住的旷野,所以纷纷跑到那边去抢滩。而对于水分子,虽然两边都很多,但是盐水那边的密密集程度还是要小一些(被盐占据的空间水分子是视而不见的),所以还是倾向于从淡水一侧向盐水一侧游弋。于是,不需要任何外部压力,水分子和盐离子就产生了大规模迁徙,一直到两杯水实现种族融合,两杯共荣为止。 有一种东西叫做半透膜,类似于门卫或者关卡,能够选择性地拦截住一些物质而让另一些通过半透膜这个名字有点误导,望文生义是透过一半留下另一半。其实不然,它是让一些种类通过而另一些种类留下。就像一道写着男士莫入的门,女士们可以自由进出而男士们就被截下了。 有一种半透膜作用是拦住所有的盐离子,而允许水分子自由来去。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一层膜装在盐水和淡水之间,那么盐离子就将无法跑到淡水那边,但是水分子依然可以从淡水那边溜到盐水里。宏观上看,就仿佛有一个压力推动淡水往盐水那边跑一样。这样的一个压力,就被称为渗透压。由于盐水这边只进不出,淡水那边只出不进,盐水一边的水位逐渐升高而淡水那边逐渐降低,结果产生了水位差来抵抗渗透压的作用。到最后这个水位差足够大,完全抵消了渗透压的时候,通过半透膜来来往往的水分子一样多,宏观上看这个世界就清静了。这时候的水压差也就可以用来计算盐水的渗透压。如果在盐水的一侧外加一个高于其渗透压的压力,不难想象,盐水一侧的水分子就纷纷逃难到纯水一侧,而盐离子逃不掉,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留下。宏观上看,盐水就变成了淡水。这被称为反渗透,已经大量应用于海水淡化和废水处理了。这是题外话,按下不表。 有个叫范德霍夫(Vant Hoff)的荷兰人推导出了一个公式来计算任何溶液的渗透压。他的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高度一致。海水通常含有百分之三点几的盐,这个浓度的渗透压大致相当于二百几十米的水位差。换句话说,如果在淡水和海水之间放置半透膜,那么其间的水压相当于二百几十米的大坝! 地球上有无数的海滨,多数江河里的淡水最终也流向大海。如果我们在二者交汇的地方装上半透膜,那么海水的渗透压蕴含的能量就可能用来发电。这样的能源清洁无污染,可再生,也不用修大坝而被许多环保人士痛骂。 这就是渗透压发电的原理。这样的原理早在1973年就被提出来了,但是其后的二十多年中一直没有大的进展。主要原因就是成本实在太高,而且实际建造中也面临一些工程技术上的困难。1997年,Statkraft开始进军这一领域。经过十余年的研究,伴随着膜技术的发展,他们认为实际建造渗透压发电站的时机已经来临,于是在2007年宣布将建造一座容量为2~4千瓦的渗透压模型电站,预计在2008年底完成,算是开始了渗透压发电的商业化进程。 Statkraft开发的渗透压发电站采取的是被称为压力延迟渗透(Pressure Retarded Osmosis,PRO)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经过预处理的淡水进入半透膜区域,半透膜另一侧是海水。绝大部分的淡水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渗过半透膜,小部分相当于废液被排掉。透过半透膜后水压大增,目前能够获得的压力可以达到理论值的一半,相当于一百多米的水位差。这些水一部分去冲动涡轮发电,另一部分作为循环水把海水压进半透膜区域。正常运行条件下,半透膜装置能够使用7~10年。PRO还有另一种设计是把膜装置和发电装置修到海面下一百多米处,这样可以利用海水的自然压力来压入海水,从而大大提高整个体系的运行效率。当然,这种方式需要的修建成本大大增加了。 标签: 可再生能源 , 渗透压
个人分类: 其他|2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