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强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氢键研究新进展
热度 1 zhpd55 2017-5-15 17:40
氢键研究新进展 诸平 瑞士巴塞尔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的新成果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2017 年 5 月 12 日报道,瑞士巴塞尔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 University of Basel's Swiss Nanoscience Institute )的研究人员首次直接探测到氢键。 Fig. 1 A hydrogen bond forms between a propellane (lower molecule) and the carbon monoxide functionalized tip of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The measured forces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oxygen atom at the AFM tip and the propellane's hydrogen atoms correspond precisely to the calculations. Credit: University of Basel , Department of Physics 图1是由 巴塞尔大学物理系 提供的照片,它是 在 原子力显微镜 (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 AFM )下观察到的 一个螺桨烷( propellane ) 分子 和一个 CO 分子之间形成 氢键 的照片 。在 AFM 的观测下, CO 分子中的 氧原子 和螺桨烷分子中的氢原子之间的作用力 和 其 之间的距离 与理论计算结果是相吻合 的。 瑞士巴塞尔大学 ( University of Basel's Swiss ) 的研究人员 首次采用 AFM 对于单分子中的 氢键强度 进行了研究,此项研究成果于 2017 年 5 月 12 日在《科学进展》( Science Advances )网站发表 —— Shigeki Kawai, Tomohiko Nishiuchi, Takuya Kodama, Peter Spijker, Rémy Pawlak, Tobias Meier, John Tracey, Takashi Kubo, Ernst Meyer , Adam S. Foster . Direct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the C═O⋅⋅⋅H–C bon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 Science Advances , 12 May 2017: Vol. 3, N o. 5, e1603258 . DOI: 10.1126/sciadv.1603258 . 氢是宇宙中最常见的 一种 元素 , 也 几乎 是 所有的有机化合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分子和部分大分子 都是 通过氢 原子 与其它原子 相互连接 , 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之为氢键 。这些相互作用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因为 它 们 会直接影响到 蛋白质或核酸 的 属性 ,不仅如此,就连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水分子之间,也照样存在 氢键。 水 的沸点较高就是因为氢键作用的结果 。 到目前为止 , 单分子 中的 氢和 氢键 的 光谱 分析 或电子显微分析 是 不可能进行 的 , 研究 使用 原子力显微镜 也 尚未 产生任何明确的结果。瑞 士 纳米科学研究所和巴塞尔大学 物理系 恩斯特 · 迈尔教授 ( Professor Ernst Meyer ) 研究团队 的 Shigeki Kawai 博士 ( Dr. Shigeki Kawai ), 现在已经 成功地使用一 种 高分辨率的原子力显微镜,来研究单个环 状 碳氢化合物 中的 氢原子。 与 来自 日本 的 同事密切合作 , 研究者选择 具有 类似于一个螺旋桨 构型 的 若干 化合物。这些 螺桨烷( propellanes ) 排列在一个表面上 ,有 两个氢原子总是 指向 上 方 。如果用 CO 功能化的 原子力显微镜的尖端 ,尽可能接近 那些需要检查的形成氢键的氢原子 ,就可以对其是否有氢键形成进行直接观测。 氢键 强度与普通的 化学键 相比较要 弱得多 , 但 氢键却要比 分子间的范德 华( van der Waals )作用力更强 。直接观测到的 原子力显微镜 顶端 的 氧原子 和螺桨烷分子的氢原子 之间的 作用力大小 和测量距离的长短 , 与 芬兰阿尔托大学 ( Aalto University in Finland ) 亚当 · S. 福斯特教授 ( Prof. Adam S. Foster ) 的计算 结果吻合程度良好 。它们 清楚地 表明 相互作用 包括氢键。测量结果意味着如果范德华力 越弱,可能被 排除在外 的 离子键 就会越强 。 在此项研究中 , 来自 瑞士巴塞尔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 的研究人员,已经 开发出识别 如核酸或者聚合物,通过氢原子的观测确定 三维分子结构的新方法 。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 Abstract The hydrogen atom—the smallest and most abundant atom—is of utmost importance in physics and chemistry. Although many analysis methods have been applied to its study, direct observation of hydrogen atoms in a single molecule remains largely unexplored. We use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to resolve the outermost hydrogen atoms of propellane molecules via very weak C═O⋅⋅⋅H–C hydrogen bonding just before the onset of Pauli repulsion. The direct measurement of the interaction with a hydrogen atom paves the wa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molecules such as DNAs and polymers, building the capabilities of AFM toward quantitative probing of local chemical reactivity. 中国科学院 国家纳米科学中 心 裘晓辉等人的研究成果 据《 光明日报 》报道,中国科学院 国家纳米科学中 心 (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013 年 11 月 22 日宣布,该中心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拍”到氢键的“照片”,实现了氢键的实空间成像,为“氢键的本质”这一化学界争论了 80 多年的问题提供了直观证据。这不仅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为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确的方法。这一成果 于 2013 年 9 月 26 日在 《科学》 ( Science ) 杂志 网站 上 发表 —— Jun Zhang, Pengcheng Chen, Bingkai Yuan, Wei Ji, Zhihai Cheng, Xiaohui Qiu . Real-Space Identification of Intermolecular Bonding with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 Science , 26 Sep 2013: 1242603. DOI: 10.1126/science.1242603 . 被评价为 “一项开拓性的发现,真正令人惊叹的实验测量”“是一项杰出而令人激动的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此项 研究是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裘晓辉 ( Xiaohui Qiu ) 和副研究员程志海 ( Zhihai Cheng ) 领导的实验团队,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季威 ( Wei Ji ) 领导的理论计算小组合作完成的 , 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张军( Jun Zhang 音译 ) 。   裘晓辉解释说,氢键是自然界中最重要、存在最广泛的分子键相互作用形式之一,对物质和生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为氢键的存在,水才在常温下呈液态,冰才能浮在水面上;也因为氢键的存在, DNA 才会“扭”成双螺旋结构;很多药物也是通过和生命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发生氢键相互作用而发挥效力。 但自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莱纳斯 · 卡尔 · 鲍林 (Linus Carl Pauling , 1901-1994) 在 1936 年提出 “ 氢键 ” 这一概念后,化学家们就一直在争论:氢键仅仅是一种分子间弱的静电相互作用,还是存在有部分的电子云共享?   裘晓辉带领的研究团队对一种专门研究分子、原子内部结构的显微镜 ——非接触原子力显微镜进行了核心部件的创新,极大提高了这种显微镜的精度,终于首次直接观察到氢键,为争论提供了直观证据。 “利用改造之后的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头发丝百万分之一那么微小的结构。”裘晓辉说,“我们团队的研究人员手工制作了显微镜的探针、自制了核心部件‘高性能 qPlus 型力传感器’等,这就像给汽车换上了我们自己制造的发动机,让这台仪器的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上该领域的最高水平。” “‘看到’只是第一步,关于氢键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氢键的‘测量’、不同分子间氢键的‘比较’等等。”程志海说,科研团队的研究还会拓展至其他关键化学键的研究,比如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以及进一步在原子、分子尺度上实现不同化学键的比较和强度测量等。对此 瑞士巴塞尔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让其部分成为现实,在氢键研究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个人分类: 新科技|5103 次阅读|2 个评论
译文(2)精细陶瓷高温抗弯强度试验标准
bawang 2014-5-27 17:44
精细陶瓷(高级陶瓷,高技术陶瓷)单片陶瓷高温抗弯强度试验方法 1适用范围 本标准描述了用于确定整体精细的弯曲强度试验方法陶瓷和晶须或颗粒增强的陶瓷复合材料的高温。弯曲强度是一个衡量的精细陶瓷的单轴抗压强度。本试验方法可用于材料的发展,质量控制,设计数据生成的目的表征。 2规范性引用 下列参考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参考文献,仅被引用的版本适用。日期的引用,引用的文件的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的应用。ISO 3611:1978,内径千分尺用于测量。 ISO 7500-1:-,金属材料的单轴静态试验机验证1部分: 张力/压缩试验机检定和校准的力测量系统 ISO 14704:2000,精细陶瓷(高级陶瓷,高技术陶瓷)-弯曲试验方法 精细陶瓷室温强度 IEC 60584-1:1995,热电偶1部分:参考表 3术语和定义 为了本文件的目的,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 3.1弯曲强度 最大的名义应力在一个特定的弹性梁在弯曲断裂 3.2四点弯曲 配置的弯曲强度试验,试件是同样受两轴承对称位于两个支撑轴承之间见图1。 注意轴承可圆柱滚子或圆柱轴承。 3.3four-point-1 / 4点弯曲 具体配置的四点弯曲强度测试,内轴承位于四分之一支持跨距离的两个外轴承 3.4four-point-1 / 3点弯曲 具体配置的四点弯曲强度测试,内轴承都位于三分之一的支持跨距离的两个外轴承参见图1 B)。 3.5三点弯曲 配置的弯曲强度试验,试件是在中间的两个外定位装轴承参见图1 C)。注四点弯曲通常是首选,因为大量的材料暴露于最大应力。看到更多的信息参考书目。 4原则 5设备 5.1试验机 5.2加热装置 5.2.1概述 5.2.2试件的温度稳定性 5.2.3试样的温度均匀性 5.2.4电炉加热率 5.2.5炉稳定 5.3温度测量仪表 5.3.1概述 5.3.2热电偶。 5.3.3 Verification of the热电偶温度测量系统 5.3.4 pyrometers辐射 5.4测试夹具 5.4.1概述 5.4.2轴承 5.4.3四点半铰接夹具 5.4.4四点全铰接夹具 5.4.5三点半铰接夹具 5.4.6三点全铰接夹具 5.4.7定位轴承 5.4.8夹具材料 5.4.9夹具的依从性 5.5微米 6试件 6.1试件尺寸 6.1.1加工试件 6.1.2烧结或热处理试件 6.2试件的制备 6.2.1概述 6.2.2倒角 6.2.3试件存储 6.2.4试件个数 7程序 7.1测量试件的宽度和高度, 7.2使用适当的夹具在三或四点的配置。 7.3确保测试夹具清洗干净, 7.4每个试件在4mm宽面置于轴承测试夹具。 7.5轻微的预紧力 7.6软陶瓷刀片可以放置在试件防止试件碎片如果他们被损坏的影响后的试件夹具碎裂。 7.7试件应加热到试验温度。 7.8当测试温度达到时,测试件应在此温度下保持足够的对于温度稳定时间。 7.9试验机十字头速率应0,5mm/min 7.10施加试验力在指定的速率和记录断裂时的最大负荷。 7.11测试序列的测试完成后,检索检查碎片。 7.12在一系列试验,其主要目的观察裂纹萌生的位置近似观察发生内跨度在四点弯曲。 7.15测量和记录实验室环境相对湿度的测试序列中,在真空或惰性气氛。 8结论 8.1标准的公式在四点弯曲的弯曲强度 8.4修正的热膨胀 8.5平均强度和标准偏差 9准确性与精密 9.1弯曲强度 10测试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信息: 额定温度测试 (b)炉环境:空气,真空,或惰性气氛; (c)型加热元件; (d)温度测量装置; (e)模式加载试验件into the炉(热或冷); (f)近似的加热速度and the浸泡(或保持)时间在房间温度prior to the测试试验; (g)测试配置(四-或三点弯曲),固定大小,是否是semiarticulating夹具或完全铰接的声明,并声明证实了自由辊轴承; (h)试验件数量; (i)所有材料数据包括旧货,张金成分识别号码,材料制造日期; (J)测试片制备程序,包括所有的加工表面粗糙度的细节的制备;(纵向和横向方向)的拉伸试验片的表面; (k)热处理或暴露; (L)弯曲测试环境,包括湿度和温度; (n)每个试件的测试,σF,i,三个有效数字的弯曲强度(例如537mpa) (0)平均强度,σF,和标准偏差,的,下面的符号应用于报告的优势: (P)报告是否弯曲强度已校正热膨胀; (q)报告的倒角是否在规格内;如果不是,则包括一份声明抗弯强度是否已为倒角尺寸校正; (r)有关的劣化或测试夹具粘贴任何相关意见,作为烧结或氧化条件试件,试件的表面状态,断裂表面的条件)任何迹象表明非弹性行为; (t)任何偏差(S)从本测试方法中所描述的过程,并对偏差的原因; (u)测试实验室的名称,日期的测试,进行测试的人的名字,名字测试机。
5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类骨新材料:密度轻于水,强度犹如钢
热度 1 zhpd55 2014-2-4 23:37
物理学家组织网(phys.org)2014年2月3日报道了一种类骨新材料,其密度比水还轻,但是其强度像钢一样硬。这种新材料由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Karlsruh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 Jens Bauer和其合作者研制的,详细请浏览以下内容: New bone-like material is lighter than water but as strong as steelFebruary 3rd, 2014 in Physics / Condensed Matter Lighter, stronger, better. Credit: Jens Bauer Materials shape human progress – think stone age or bronze age. The 21st century has been referred to as the molecular age, a time when scientists are beginning to manipulate materials at the atomic level to create new substances with astounding properties. Taking a step in that direction, Jens Bauer at the Karlsruh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IT) and his colleagues have developed a bone-like material that is less dense than water, but as strong as some forms of steel. This is the first experimental proof that such materials can exist, Bauer said. Material world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ur demand for new materials has outstripped supply. We want these materials to do many different things, from improving the speed of computers to withstanding the heat when entering Mars' atmosphere . However, a key feature of most new materials still remains in their strength and stiffness – that is, how much load can they carry without bending or buckling. All known materials can be represented quite neatly in one chart (where each line means the strength or density of the material goes up ten times): The line in the middle at 1000kg/m 3 is the density of water – all materials to its left are lighter than water and those on the right are heavier. No solid material is lighter than water unless it is porous. Porous materials like wood and bone exhibit exquisite structures when observed under a microscope, and they served as inspiration for Bauer's work. Credit: Jens Bauer/PNAS For many years, material scientists have thought that some empty areas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density chart should be filled by materials that theory predicts. Computer simulations could be used to indicate an optimum microstructure that would give a material the right properties. However, nobody had tools to build materials with defined patterns at the scale of a human hair. With recent developments in lasers and 3D printing, however, a German company called Nanoscribe started offering lasers that could do just what Bauer wanted. Nanoscribe's system involves the use of a polymer that reacts when exposed to light and a laser that can be neatly focused on a tiny spot with the help of lenses. A drop of a honey-like polymer is placed on a glass slide and the laser is turned on. A computer-aided design is fed into the system and the slide carefully moves such that the laser's stationary focus touches only those points where the material is to be made solid. Once complete, the extra liquid is washed away, leaving behind materials with intricate internal structures. However, these materials on their own are not as strong as Bauer wanted. So he coats them with a thin layer of alumina (aluminium oxide) before subjecting them to stress tests. Based on the tests, he was able to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models he used to desig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materials. Their results were just publish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Even though alumina layers increase the density of these materials, all of them remain lighter than water. Bauer's strongest material has a specific honeycomb internal structure and is coated with a 50 nanometre-thick (billionth of a metre) layer of alumina. It beats all natural and man-made materials that are lighter than 1000kg/m 3 , being able to withstand a load of 280MPa (mega pascals is a unit of measuring pressure), which makes it as strong as some forms of steel. There are limitations. Nanoscribe's system can only make objects that are tens of micrometres in size. One of their newer machines can make materials in the milimetre-range, but that's about it for now, Bauer added. But that is not enough for any real-life application.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rapid improvements in all the areas this work relies on: 3D printing, new polymers and laser technology. That means we may soon have a suite of new, super lightweight materials for everything from skis to aircraft parts. If nothing else, Bauer's work shows that we are definitely in the molecular age. Source: The Conversation This story is published courtesy of The Conversation (under Creative Commons-Attribution/No derivatives). New bone-like material is lighter than water but as strong as steel. February 3rd, 2014. http://phys.org/news/2014-02-bone-like-material-lighter-strong-steel.html
个人分类: 新科技|4365 次阅读|2 个评论
可是我不会
热度 2 lql0558 2013-6-5 23:00
Return 21:50:07 李哥,你好 李半宇 21:50:19 你好 Return 21:51:08 储哥叫我找你 李半宇 21:51:20 什么事 Return 21:51:52 问行星齿轮的事情,他说把图纸发给你了 李半宇 21:52:19 然后呢 Return 21:53:04 我按照他的参数来画齿轮,装配起来就是咬齿,想你帮帮忙看看什么问题 李半宇 21:54:06 有个参数明显不对的,上面标的压力角 81 ,压力角有 81 的嘛 Return 21:54:16 压力角 20. 齿数 81 李半宇 21:54:30 客户更正的? Return 21:55:12 是,他以前是用塑胶的,现在改铁基粉末冶金制品 李半宇 21:56:26 参数我没有细看,里面有变位系数嘛 Return 21:56:35 没有 李半宇 21:59:23 他的图纸的齿形大致情况应该是对的,只是缺少参数,基于这个观点,你按照他给的参数画出来,齿形和他给的相似不? Return 22:00:22 不像,他的齿轮明显和标准齿轮不一样 李半宇 22:01:25 那他可能存在着变位,或者其他的东西 Return 22:02:11 所以他要我设计一样给他,按参数 李半宇 22:02:32 还有,他以前是塑料件,现在改为粉末冶金的 Return 22:02:45 是, 李半宇 22:02:47 粉末冶金的强度远远大于塑料件,齿轮的强度应该是能够保证的 李半宇 22:04:16 如果只是这几个齿轮组合,你重新按标准齿轮设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Return 22:05:16 所以要重新设计,可是我不会 李半宇 22:06:15 找本机械设计手册,学学,这个是基础的东西 上面是本人和一个 QQ 群里面的群友聊天记录,聊天就这么多,结束了。我觉得请教一个人,只要别人把你的问题给指出来,或者是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给指出来,别人能帮的就这些了。如果别人继续帮你做,帮你设计,那就不是你在请教别人,而是别人在替你工作。我可以帮他设计,那相当于在替他工作,他付我报酬,我就干。 后来储哥说他不懂齿轮的,其实我是材料学专业的,没有系统的学过齿轮,特别是上学阶段。我觉得我对他已经说的很明确了,由于粉末冶金齿轮的强度远远大于塑料件,齿轮的强度应该是能够保证的,重新按标准齿轮设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标准齿轮设计,很多书上都有实例的。 他最后没有说任何话,就不回我信息了,肯定是想让我给他设计,我没有满足他的愿望,所以他连句道谢的话都没有。 (注:基于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Return 并不是他的真实昵称) 本博文为原创,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或引用,但请注明来源,谢绝不注明来源的引用或转载,联系 QQ:375188549 。 作者简介:李其龙,男,硕士学历,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机械加工方面的研究。 Email : li-qilong@163.com
4243 次阅读|4 个评论
射线能量和强度
yunyue 2012-10-23 20:24
把射线束比作一支部队,粒子就是一个士兵。 则射线的能量好比士兵的体质,如兵强马壮一语;射线的强度好比士兵的数量,如不计其数,黑压压一片哈。 而射线束在介质中穿行,好比部队冲锋陷阵,损兵折将,那是射线强度减弱了;士兵精疲力竭,那是射线能量减小了。 同时,也可从另一方面理解,X线是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强度体现的粒子性,能量体现的波动性。
个人分类: 放射物理学学习笔记|7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强暴雨维持时间的一个公式
zhangxw 2011-7-9 10:20
关于强暴雨维持时间的一个公式 张学文, 2011/7/9 夏季经常有非常强的暴雨引发灾害的报道 . 说某地很短的时间下了多少雨 , 以致使城市马路变成河流等等 . 于是就存在一个多么强的降水可以维持多久的一般性问题 . 它们有普遍适用的公式吗? 其实大家都有一些经验感受:一场雨中,很急的雨占的时间的百分比反而比较短。 一场降水过程,如果它在某地总共维持了 T 这么长的时间(如 8 小时) , 并且形成了 R 这么多的降水(如 100 毫米) 。 我们问在此降水过程中的更短的时间段 t 所可以 形成的最强 降水 r 是多少?(显然 Tt,Rr ),我获得的理论关系是 (r/R)=t/T(1-ln(t/T)) 这个关系是我 1981 年获得的,它经受了一些暴雨个例的验证。欢迎大家把它用到各种降水过程(暴雨)中去。过多的说明见 http://zxw.idm.cn/Myweb/2010/ 空中水 .htm 其基本特点是 暴雨越强它占用的时间越小 (是负指数关系)。 这个公式不是万能的,它仅解决了多么强的暴雨在总历时中占用时间的百分比,而如何预报 R,T 依然是气象预报员的事。这个公式仅解决这些降水在时间上的如何分配问题。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25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张永和路易士酸强度预言了《吡啶组合》
baijiab 2010-1-17 09:57
张永和离子共价论应用 (19) 张永和路易士酸强度预言了 《吡啶组合》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XED OXIDES CONTAINING COBALT, COPPER AND IRON AND STUDY OF THEIR CATALYTIC ACTIVITY THOMAS MATHEW CATALYSIS DIVISION NATIONAL CHEMICAL LABORATORY, PUNE , INDIA 印度国家化学实验室 THOMAS MATHEW 发表专著《钴铜铁氧化物的合成及、性质及催化活性》。 理论与实验结果的关联 一章中 发表了 Zhang 阳离子强度用于催化,原文如下: 下面论述实验结果与理论(经验)定量的关联。按照路易士定义,酸碱是电子获取和授予以形成共价键的性质。电负性越大,获取电子的能量越强 。按照 Sanderson ,金属离子的电负性与其电荷成线性关系 。此后, 张永和发表了一个阳离子强度数字序列,其定义如下 : Z = P 7.7Xz + 8 其中, P 和 Xz 是离子激化力和电负性。 这个序列的优点是该序列对热化学物理性质具有预言能力,热化学物理性质显然基于酸性阳离子与碱性阴离子建立的化学键的自然性上。无机化合物中,这种键称为离子 - 共价,意为这种键同时具有静电力(离子部分)和共价力,共价力产生于阳离子与阴离子的原子轨道结合。为了表达阳离子的这种二元性,张永和考虑( a )以离子激化能为离子因素, (b) 以他的电负性为共价因素。他计算出了离子激化能、电负性、阳离子酸强度序列。值得提出的是该系列与我们的(实验)组合相符: Fe3+Fe2+?Co2+Cu2+ Cu+ 。 当一个有机分子如电子给予体吡啶吸附在表面上时,阳离子由于电子转移而还原。如此,易还原的金属离子如 Cu2+ 很快还原为 Cu+ 。因此金属离子吡啶络合物的稳定性降低。按照阳离子酸强度序列,显然, Cu+ 的酸性很弱。换句话说,对一个给定的配位体,其金属离子的稳定常数的序列为: Fe3+ Co2+ Cu2+ 。因此这些离子的酸度也符合上述系列。 J. Kijenski and A. Baiker, Catal. Today, 5 (1989) 1. R.T. Sanderson, Inorganic Chemistry, Reinhold: New York , p. 136 (1967). Y. Zhang, Inorg. Chem., 21 (1982) 3889.
个人分类: 科研成果|7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张永和路易士酸强度导出晶体性能关系式
baijiab 2010-1-13 12:52
张永和离子共价论应用 (15) 张永和路易士酸强度 导出晶体性能关系式 法国波德大学 C . MARCEL 等和法国国家实验室 S.Y.HUUANG 等基于《张永和路易士酸强度》推导出晶体掺和元素的分散截面关系式 :LSn 4+ /LGe 4+ QGe 4+ /QSn 4+ 论文说 : 我们最近曾表示 ,一个理想的晶体掺和阳离子必须具有低的电负性、小的离子半径以及较高的有效核电荷。一个较高的 Z * /r 2 值 将会强烈地激化氧的 2p6 电子云。因此其对核电荷的屏蔽如同一个分散中心的弱化作用一样。一个电负性低的掺和阳离子将起着弱化的导电带电子和掺和阳离子的相互作用。张永和建立了路易士阳离子强度 L 、电负性和 Z * /r 2 L = Z * /r 2 7.7X + 8.0 (1) 在此情况下,掺和阳离子的高 L 值意味着减小与导电带电子有关联的阳离子的分散效应(因此减小分散截面)。因此,主导迁移率的因素是将电子从给予中心分散。较高(较低)的迁移率将发生于与较高(较低)的 L 值掺和的元素的半导体。按此准则 Ge 4+ 作为 ITO (部分或全部取代 Sn 4+ )的掺和元素,能诱导迁移率的增强,依张永和关系式 : L Ge 4+ = 3.06 L Sn 4+ = 1.62 (2) 最后,我们得出: QGe 4+ /QSn 4+ = 0.55 (3) 有趣的是上式所得数值与张永和路易士阳离子强度的比率非常接近 : L Sn 4+ /L Ge 4+ = 0.53 (4) 由此,得出了,掺和离子的分散截面与张永和路易士阳离子强度的关系: LSn 4+ /LGe 4+ QGe 4+ /QSn 4+ (5) 似乎可以这样说,当迁移率的取决因素是从离子给与中心分散电子时, L 与 Q 成反比。这一关系也同样可以运用于其他离子性较强的氧化物。 C. Marcel, J. Salardenne, S. Y. Huuang, G. Campet, and J. Portier, Active and Passive Elec.Comp.1997, Vol. 19, 217-223 S. J. Wen, G. Campet, J. Portier and J. Goodenough Mat.Science and Eng. , 1992, B. 14, 115. G. Campet, S. D. Han, S. J.Wen, J. P. Manaud, J. Portier, Y. Xu and J. Salardenne, Mat. Sci. and Eng. , B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1995). S. J. Wen, doctoral thesis, University of Bordeaux I, 1992. Y. Zhang. Inorg. Chem., 1982, 21, 3886 , 3889.
个人分类: 科研成果|6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张永和电负性导出Brown 路易士酸强度Sa
baijiab 2010-1-8 12:18
张永和离子共价论应用 (11 ) 张永和电负性 导出 Brown 路易士酸强度 S a 加拿大麦可马思特大学 Brown 由 张永和电负性推导出一个路易士酸强度 S a X z = 1.118S a + 0.771 此式可改写为 S a = 1.18 X z -0.653 此处 X z 为 张永和电负性。 因此, S a 有了 张永和电负性的物理意义。 I.D. Brown, Acta Cryst . B44, 545-553, 1988 Y. Zhang, (1982). Inorg. Chem ., 21, 3886.
个人分类: 科研成果|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永和路易士酸强度由离子共价函数导出
baijiab 2010-1-6 08:23
张永和离子共价论应用 (10 ) 张永和路易士酸强度由离子共价函数导出 对于张永和离子共价论 , 在其发表的 路易士酸强度序列 中阐述 : 路易士酸强度具有静电性和共价性。正负电荷间的静电力大致 与 z r k -2 成正比,其中 Z 为原子核电荷数 ( 即价电子数 ), r k 为离子半径。其作用机理是络合物的稳定性与金属离子的电荷数成正比,与其离子半径成反比。除了 静电力外还有共价力。由于金属离子与配位体间生成共享电子对的 键,其强度依获取电子的趋势的增大而增大,即依电负性的增大而增大。本文中电负性采用作者发表的价态电负性 X z 。半径采用 Shannon 和 Dean 。 以 z r k -2 对 X z 作图,获得理想的分类方程: Z/ r k 2 7.7X z + 8.0 =0 ( 1 ) 由此定义 Z 为 路易士酸强度: Z = Z/ r k 2 7.7X z + 8.0 =0 ( 2 ) 由方程 ( 2 )计算出 126 个金属离子 路易士酸强度如表 1 。 Z 值给出了一个路易士酸强度定量序列,并对以往各类分类非常吻合 。 Zhang, Y. (1982). Inorg. Chem., 21, 3889. Zhang, Y. (1982). Inorg. Chem., 21, 3886. Shannon , R.D. (1976). Acta Crystallogr., Sect. A32,751. Dean, J.A. (1973). Langes Handbook of Chemistry, 11 th ed., McGraw-Hill , New York , pp.3-118. Pearson, R. G. (1963). J. Am. Chem. Soc., 85, 3533; (1968). J. Chem. Educ., 45, 581. Pearson, R. G. (1973). In: Dowden (Ed.), Hard and Soft Acids and Bases. Hutchinson and Ross Inc.,Stroudsburg. Klopman, G. (1968). J. Am. Chem. Soc., 90, 223. Yingst, A. and McDaniel, D. H. (1967). Inorg. Chem., 6, 1076. Ahrland, S. (1968). Chem. Phys. Lett., 2, 303; (1966). Struct. Bond., 1, 207
个人分类: 科研成果|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永和路易士酸强度序列发表于 ACS
baijiab 2009-12-31 09:18
张永和离子共价论应用 (7). I. 推论和方法 张永和路易士酸强度序列发表于ACS: Y. Zhang, Inorg, Chem.,21 (1982)3889
个人分类: 科研成果|868 次阅读|2 个评论
什么是地震强度?
songshuhui 2008-9-3 12:07
猛犸 发表于2008-05-15 星期四 14:08 分类: 专辑 , 地震 | | 当前对于地震强度的表述方法,主要有两类:震级和烈度。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目前比较常用的是里氏震级( Richter magnitude scale )和矩震级( Moment magnitude scale )。目前国家地震局将 5 月 12 日的汶川地震判定为 7.8 级,美国地质局已将此次地震修订为 7.9 级,这里使用的就是里氏震级。 什么是里氏震级? 里氏震级是由美国的查尔斯弗兰西斯里克特( Charles Francis Richter )和本诺古登堡( Beno Gutenberg )在 1935 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以发生地震时产生的水平位移作为判断标准。也就是说,在三种地震波(纵波,横波,面波)中,对地表破坏性最大的面波作为主要判断依据。在里氏震级的定义中,对一个 100 公里外发生的地震,如果伍德 - 安德森地震仪记录到地震波的最大振幅为 1 厘米,则震级为 4 。 里氏震级是怎样划分的? 根据里氏震级的定义,在震中 100 公里外,地震仪监测到最大振幅为 1 微米(千分之一毫米)的地震波,地震便是 0 级; 10 微米的地震是 1 级地震, 1 毫米的地震就是 3 级地震。以此类推,里氏震级每上升 1 级,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增大 10 倍。 里克特为了让震级更具有通用性,尝试使用地震释放出的能量而不是振幅来修订震级的定义毕竟人们希望用更为直观的概念来描述地震的强度,而地震能量意味着地震造成的损失。 大地震的能量有多强? 随地震波而来是地底积蓄已久的能量。因为里氏震级并不像摄氏度这样是等分性的指标(即里氏震级不是线性单位而是对数单位),因此每两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也相差巨大。根据里克特在 1953 年提出的公式计算,每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都是次一级地震的 31.7 倍。这意味着,里氏震级每高出 0.1 级,就会多释放出 0.412 倍的能量。举例来说, 7.9 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 7.8 级地震的 1.412 倍。 一般认为, 8 级地震将会释放 4200000000000000000 ( 4.2 乘以 10 的 18 次方)焦耳的能量,这相当于十亿吨 TNT 炸药爆炸的能量。按照到目前为止人类投入战争的最大当量的长崎原子弹来计算的话,相当于同时爆炸了 47600 颗以上。这次汶川大地震如果是 7.8 级的话,相当于在那一瞬间, 23800 颗长崎原子弹在地下十几二十公里处同时爆炸;如果是 7.9 级,则是 33700 颗以上。这是一场可怕的灾难,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和重大损失是很难估计的。 需要说明的是,地震波传递的能量并不是地震释放出的所有能量,正如如同最强的一阵风并不是整个风暴全部能量一样。 怎样直观判断地震大概震级? 一般来说,我们把地震按强烈程度分为超微震、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和大地震六类。 超微震:一般将小于 1 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人们察觉不到。 弱震:大于、等于 1 级,小于 3 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也不易觉察,只有地震监测机构的地震仪上才能记录下来。 有感地震:大于、等于 3 级,小于 4.5 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大于、等于 4.5 级,小于 6 级的称为中强震。中强震是可造成破坏的地震。 强震:大于、等于 6 级,小于 7 级的称为强震,是可造成较大破坏的地震。 大地震:大于、等于 7 级的地震,其中 8 级以及 8 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什么是矩震级? 因为里氏震级是一个指数单位,在地震强到一定程度上的时候,将不会更精确地反应地震强度和震级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震级饱和问题。实际上, 8.2 级以上的地震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了。于是,从反映地震断层错动角度出发,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震级标度:矩震级。这是对断层错动引起的地震强度的直接测量,对于特大地震只能用矩震级来进行衡量了。目前,里氏震级和矩震级往往相结合使用。希望我们没有机会只能用矩震级来衡量某次地震的强度。 好像还有个地震烈度? 是的。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区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越远则烈度越小。这就像是在一枚炮弹爆炸时,离它的距离不同,受到的影响也不同。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为 12 度,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我国 1976 年 7 月发生的唐山大地震,震中烈度达到了 11 度;天津市地震烈度为 8 度;而到了北京市,烈度已经降到 6 度了。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地震烈度是如何划分的?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 12 度,采用罗马数字表示。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力大有区别。 I 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II 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III 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IV 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V 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VI 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VII 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VIII 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IX 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X 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XI 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XII 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早期的烈度表完全以地震造成的宏观后果为依据来划分烈度等级。但宏观烈度表不论制订得如何完善,终究用的是定性的判据,不能排除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物理标准来评定烈度,这种物理标准既要同震害现象密切相关,又要便于用仪器测定。首先被研究的物理量是地震时的地面加速度峰值。因为一般认为地震引起的破坏是地震惯性的力量造成的,而这种力量(不可称作惯性力)又决定于地面加速度。这样就给烈度的每一等级附加上地面加速度峰值。结果表明,烈度每增加一度,加速度大约增加一倍。后来加入烈度表的物理量还有地面速度峰值。中国现行的烈度表已经加入了加速度和速度两项物理量数据。 本文在写作和发表过程中,得到桔子帮小帮主和麦烧等松鼠的大力帮助,在此谨以致谢。 本文发表于 网易探索频道 ,略有结构调整。 PS:美国地质局的一个网页上给出的数据是8级震的能量为0.22E+17, 这里 是出处。不知哪位能给予解释,谢谢。 标签: 地震 , 强度 , 烈度 , 里氏震级
个人分类: 地震|164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19: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