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足球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看图作文:一场足球赛
nyj 2017-3-5 19:59
人教版语文课本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组后有一篇看图作文,应女儿请求,今天帮她写了一篇。 一场足球赛 这是一幅关于一场足球赛的油画。 时间已是深秋,草地依然绿茵茵的,阳光下的草地上散落着几片黄叶。远处,山坡上有几座城堡,近处草地边的灌木丛颜色已经变得红黄相间。 画面左侧中间是一位高个子的金发男孩,他身穿黑色长袖上衣和短牛仔裤,戴着黑色皮手套,两腿分开,微微下蹲,上身前倾,双手放在膝盖上,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前方,显然是位守门员。可以看到他的右膝盖上包着一块白色纱布,也许是刚才扑球时磕破的,也许是昨天受伤的伤口今天又流血了。在他的两边,分别放着一堆书包和帽子,这就是一个简易球门了。 在高个子守门员背后,站着一位穿红色运动服的小男孩,腆着肚子,手叉在腰间,脸上一副不服气的神情,这应该是位替补球员,正为没能上场而不服气呢。 画面的中间和右边,是一群坐在草地边的树干上观战的观众。瞧,最左边的小男孩目不转睛地盯着右前方,怀里紧紧搂着他的小弟弟。他们的右面是一位帽子上有红蝴蝶结的女孩,因为她前面的男孩挡住了她的视线,于是索性站起身来观看。一只跟着主人来看比赛的白狗,实在无法理解人们对这项游戏为什么如此着迷,百无聊赖地趴在地下。女孩的右面是位金发男孩,脖子伸得长长的,紧张地看着比赛。再右面是一位戴红帽子的小男孩,向前探着身子,做稍事休息状,眼睛仍紧盯右前方的赛场。在红帽子男孩的右面是一位抱洋娃娃的女孩,也许她对比赛兴趣不大,一脸的平静。女孩的右边是一位穿着绿色棉衣、头戴连衣帽的小男孩,大概是抱洋娃娃女孩的弟弟吧,正专心致志地看着比赛。最右边的是一位头戴礼帽、西服革履的大个子叔叔,眼睛注视前方,看得津津有味。他的右手还拿着一个公文包放在右腿上,可能是在下班路上被小朋友们的足球赛吸引住了。 这该是一场多么紧张而又精彩的足球赛啊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足球赛像中国,篮球赛像美国,网球赛像欧洲国家
热度 2 wangxh 2014-7-8 10:49
足球赛像极了中国,精彩、紧张、激烈、刺激、人多、诡异、鬼道、诈骗、欺诈、黑哨、假摔、做球、野蛮、影响广、贫民运动、甚至有时有些粗俗、崇尚团结协作…… 篮球赛像极了美国,多种族、长人如麻、刺激、充满活力、规矩、规范、管理严密、充满智慧、斗智斗勇、崇尚个人奋斗…… 网球赛像极了欧冠国家,环境标准高、干净卫生、发达、富裕、高贵、典雅、绅士、艺术、严谨、充满贵族气质…… (不一定准确,但有这么点味道,呵呵)
1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他妈的世界杯足球赛
热度 2 duke01361 2014-6-13 10:48
巴西的世界杯 足球赛 中国人为它欲疯欲狂 我看这些人是让驴踢了脑袋 我这么说的原因你肯定明白 这样的事中国人应该感到悲伤和无奈
个人分类: 逗你玩儿|2811 次阅读|2 个评论
俺亲学生的一记世界波直接破门扳平比分
热度 8 wangxh 2012-10-23 23:06
俺亲学生的一记世界波直接破门扳平比分
去年毕业的研究生,前几天在代表其单位的足球比赛中,以一记世界波罚进一任意球,皮球划过一道美妙的弧线直接挂死角摄入,扳平比分。 激动不已,晚上立即打电话告诉俺老人家,得到的奖励是: 等下次见面时招待一顿大餐 ! 这小子就是曾经对俺发脾气的那个,也是代表研究生队一场比赛打入2球而获得200元奖励的那个(是俺奖励的,不是研究生院也不是学校哦)。 这小子86年的,1米80大个,至今单身。
个人分类: 心之悟|2796 次阅读|8 个评论
一个绝妙的小窍门:考试的时候带瓶水喝成绩平均高出10%
热度 8 laserdai 2012-4-24 00:35
毫无疑问,相信这里的广大读者普遍都是经历过无数场大大小小的考试,才混到今天这个地步的。然而,至少我本人是,还没有注意到这一小窍门。其实用脚趾头想一想,也的确是这么一回事。 你看,我们大多数都有这样的经验,上班来到先泡一杯/壶茶,不会立刻喝,先打开计算机处理一下e-mail, 当急的和简单的,当即处理,这最少大概半个小时,然后品品泡好的茶一杯,一边看一眼科学网上新话题和新争论,随手再评论几句,推荐一下,很惬意;然后,再开始真正的文案工作,撰写与修改论文或者基金项目,或者和学生讨论问题等需要动脑筋的事情。 当然,你要参加论文、基金答辩,认真听报告或者出席会议的时候,就精神紧张多了,总是习惯性的时不时拿起水喝一口。 其实,学生考试的过程比上面的一般工作紧张多了,通常两到三个小时内完成一场考试,这可是大功率的输出,我觉得并不亚于篮球场上的全场比赛,那才是25分钟半场,中间还有暂停,足球赛也要45分钟。考试的时候拿瓶水,思考的时候喝一口,等于给高速运转的齿轮滴上几滴润滑油,肯定能出更好的成绩。 最近的一则调查显示了的确是这样的结果, 根据一项447名学生参与的调查显示,带水进考场的考生更有可能取得好成绩。 数据显示,带水去考试的考生居然比不带水的考生成绩平均高出约5%。 不过,这项调查同时发现, 年龄大些的同学更有可能带水参加考试 。估计有了经验了。 这项调查结果或许对考场规则中有关带水的规定产生影响。 447名接受此次调查的心理专业的学生里,71名是预科生,225名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151名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 仅有25%参与调查的学生带水参加考试。而且,年龄越大,带水的几率就越高:有31%的大二同学带水,而带水参加考试的大一和预科同学只有21%。 通过比较同学们平时作业成绩和学习水平,调查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带水进考场的预科生的成绩,居然比没带水的预科生高出10%。 带不带水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对大一、大二的同学似乎就小多了。带水的大一同学的成绩高出5%,而大二只高出2%。 不过整体看来,带水参加考试有可能把成绩提高约4.8%。 这项调查研究指出,应该格外重视较年轻的学生在考场里保持身体不脱水。 考试中的焦虑因素 在考试过程中喝水,对思考功能的提高可能有一种心理作用。而发达的思考能力,将提高考试成绩。 饮水能缓解焦虑,而考试过程里焦虑,将势必影响考试成绩。 此项调查结果让人兴奋,这确实把通常实验室里的枯燥调查,带入了现实生活。“喝水又不费钱,这样又便宜、又有效提高成绩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对高考来说,没准本来是二本的成绩,几瓶水下去,就有可能成了一本,何乐而不为?高考即将来临,准备好几瓶纯净水吧! 有关报导联接: 考试中饮水有助提高成绩, http://news.163.com/12/0421/04/7VJBMN1300014AED.html 英研究称喝水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 http://news.163.com/12/0418/15/7VCQPQF800014JB6.html 英研究称喝水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2-04/2633327.html 英国研究称考试中喝水学生成绩更佳, http://eladies.sina.com.cn/news/2012/0423/09531144749.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5040 次阅读|15 个评论
大雪前夕的小朋友足球赛
黄安年 2011-11-4 23:29
大雪前夕的小朋友足球赛
大雪前夕的小朋友足球赛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1 月 4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10 月 29 日 10 : 30-11 : 20 分, 在足球场上红绿两队小朋友们正在展开一场紧张的足球对抗赛,战至 11 : 15 分,红队以 2 ; 1 暂时领先 , 绿队力图挽回战局, 这天天气很冷 , 预报有中雪, 11 : 15 分起天空飘起了雪花 , 正好求赛结束 , 两队握手告别,人们匆匆离开返回家中。 照片19 张是即时拍摄的。
个人分类: 健身强体随感(10-11)|3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帝哭了
huangyanxin356 2011-10-12 15:09
昨天,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队在11打10的情况下,主场0:1输给伊拉克。出线前景渺茫。 重温一个老笑话吧: -------笑话一则------- 一天,来自韩国、日本和中国的三位青年人一同去会见上帝。 韩国人问上帝:“我们韩国什么时候能获得世界杯的冠军?” 上帝答道:“50年。” 韩国人哭了:“我这辈子是看不到了!” 于是,日本人也问上帝:“日本人何时能获得世界杯呢?” 上帝答:“也许100年吧!” 日本人也哭了:“我下一辈子也看不到了!” 此时,中国人跟进,问道:“我们啥时候能获得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军呢?” 上帝哭了:-------“我是看不到了!”
个人分类: 体育类|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微子为什么要振荡?
热度 1 yshimp 2011-2-28 07:36
转自松鼠会的博客 中微子为什么要振荡?(上) 中微子为什么要振荡?(下)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2090do=blogid=342319 世界杯足球赛的某场关键比赛中,主队和客队在120分钟内战成了0:0,只能通过点球大战决出胜负。双方共派出的10名主发点球的球员依次出场,在前9次的点球互射中,主队和客队分别打入4个球。此时,客队最后一名发点球的13号球员出场了,全场观众都安静了下来,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如果他成功打入这个点球的话,那么客队将获得整场比赛的胜利。世界杯的历史将再一次刷新,而13号球员将和他的队友教练员们一起成为整个国家的英雄。 120分钟的比赛几乎耗尽了队员们的绝大部分体力。不过13号是下半场才替换上场的小将,体力充沛,加上教练员要求大家全线龟缩,因此13号此时看起来充满着信心。只见他不慌不忙的走到点球区,将本届世界杯的专用足球“普天同庆”按在草皮上,摆正了方向,再缓缓后退3步。此时,对方门将也异常紧张,双眼紧盯13号的双腿,祈祷能够有奇迹发生。 裁判的哨声响起,13号大力推射,门将奋力扑救,球应声入网。全场顿时响起轰炸机般的呜呜祖啦声,庆祝客队取得了本次比赛的最终胜利。客队的替补球员们冲入球场疯狂庆祝,而主队的球员们则垂头丧气的避开摄影机镜头,打算迅速离开这个伤心之地。主队门将1号拾起球门内的足球,正打算狠狠的摔一下发泄失败的烦闷。可是他发现情况有些不对,追上去将球呈给了裁判。裁判立刻判罚进球无效,比赛仍未结束,同志仍需努力。 原来,被13号射出的“普天同庆”,在空中飞行的一段时间后,竟然变成了上一届世界杯专用足球“团队之星”,然后落入球门。根据本届世界杯的规则,这样的进球无效。 真的有奇迹发生了吗?当然,谁也不会相信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除了专门研究匪夷所思的粒子物理学家们。“普天同庆”不可能变成“团队之星”,不过组成“普天同庆”的基本粒子,夸克,电子,以及发射出的中微子们,却个个都有“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如果那一脚射出去的是电子中微子的话,那么飞入球门时,很有可能就变成μ子中微子;如果“射门”距离更长的话,后者很有可能又在途中变回原来的电子中微子。这样的现象叫做“中微子振荡”。那么,好好的中微子为什么非要振荡呢?你是“普天同庆”就是“普天同庆”,为什么非要变成“团队之星”呢?如果要变的话,有没有可能变成2002年的“飞火流星”呢?要想了解这个问题,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微子是个什么东西吧。 “士农工商”——中微子和它的兄弟姐妹 我们给基本粒子分类起名字,就像给任何新鲜事物起名字一样,总是力图概括它的基本特征。而这一概括,总是建立在某些特殊背景的基础上,使普通读者们觉得词不达意,“不知所云”。比如,我这样的理科书生看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发现开头的人物介绍完全看不懂,什么“大客户经理”,“行政秘书”,“助理人事行政经理”,不知道在说什么。如果有人在旁边介绍一下,说“大客户经理”相当于饭店里管包厢服务员的,“行政秘书”是扫地打杂的,“助理人事行政经理”是小监工领班的,我就能明白了。所以,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微子和它的兄弟姐妹,以及基本粒子物理的一些背景吧。 就像中国古代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一样,自然界存在着四种的基本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士”是能量最大的一级阶层,它能够管理其余三个阶层。而强相互作用顾名思义是最强大的一种相互作用,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物质基本粒子——夸克,同时也参与弱、电磁、引力其他三种相互作用,是基本粒子中质量最大的一类。例如质量最大的顶夸克,跟一个铅原子的质量差不多。强相互作用把夸克“捆绑”成质子,中子,又把后者“捆绑”成原子核(这个“捆绑”的有效距离仅限于原子核内,因此日常生活当中感觉不到)。要是没有强相互作用,宇宙也许不过是一锅夸克汤,更加不可能有人类。 原子弹释放的大部分能量来自强相互作用 “商”是能量较小的一级阶层,但其作用范围相当广泛,除了不能买卖官爵之外,什么都能买卖。而许多社会活动的价值,都需要通过“商”的作用才能得到体现。比如明朝张居正以前,据说收税直接收实物,给“士”发工资也直接发实物。当官的要是不把棉花天麻找商人换成钱,日子根本没法过。因此,电磁相互作用相当于“商”的阶层,它的作用体现在了日常生活当中的每一个角落。你看电视(视力),这是电磁相互作用,你踢足球(压力),这是电磁相互作用,你骑单车(摩擦力),这是电磁相互作用,你划小船(浮力),这还是电磁相互作用。 摩擦力 在物理学中,就算你要研究除电磁相互作用以外的其他三种相互作用,对不起,你还需要借助电磁相互作用。人类几乎所有的先进探测仪器都借助了电磁相互作用。如果没有天线,没有光电倍增管,没有威尔逊云室中的过饱和,以及将信息最终带至视网膜的光,物理学也许还停留在牛顿时代,更不用说人脑中分析信息的亿万个神经元,参与的也是电磁相互作用了。因此,在物质基本粒子中,电磁相互作用的代表——电子,同时也参与弱、引力其他两种相互作用。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定律E=mc2,也就是说质量和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由于电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因此电子的质量比夸克小的多,大约是后者的几分之一到十几分之一。 太阳妈妈释放的能量大部分来自强相互作用,却主要是通过电磁相互作用(发光)传播到地球的。 “工”在古代是指手工业,现代社会中对应于中低端的“制造业”。在基本粒子物理学中,弱相互作用还真有点儿中低端“制造业”的样子。我们知道太阳是万物之母,地球上一切人类活动的能量大都来源于太阳能,而太阳能来自于氢核子聚变成氦核子的一系列核反应过程。这一系列核反应包括了强、弱两种相互作用( 参见 游识猷 : 疯狂科学家的公式化生存 ),虽然弱相互作用释放的能量相对较少,但没有了它,整个核聚变反应根本无法进行。 太阳之中的核反应,碳循环,看起来很像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的那个循环。lam1指出该循环对太阳核反应的贡献远小于质子质子循环,而更多的出现在更大质量恒星的核反应中。 如果再往前追溯,我们会问,恒星中哪儿来的这么多氢和氦呢?这是宇宙大爆炸后的核合成时期形成的。宇宙“最初三分钟”的一种弱相互作用导致的核反应决定了质子和中子的比例。我们知道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而氦原子核当中有质子和中子。因此,是最初三分钟的弱核反应决定了我们宇宙的原初元素组成。这怕是名副其实的中低端“制造业”了。如果这个“制造业”当初稍有偏差,改变了质子中子的比例,也许宇宙中的星系、恒星、行星、生命等高端“制造业”就永远无法出现了。顺便说一句,弱相互作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医院放射科用于治疗癌症的钴-60,测定文物年代的碳-14等等。因此,弱相互作用虽然不起眼,但对于宇宙、对于人类来讲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弱相互作用的代表粒子就是中微子,它同时也参与引力相互作用。中微子的质量只有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当然也就不带电。此时,我们一定能够理解中微子的名字和它的特征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中性的微小的只参与两种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 Co-60的衰变会放出电子和反中微子,不过治病靠的是随后放出的伽马射线 “农”在我们的比方中对应着万有引力的相互作用。就好像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一切基本粒子都参与引力相互作用。只不过,相对于其他四种相互作用,引力的强度是最弱的。只有在宏观尺度上,引力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人类还没有得到自洽的微观的量子引力理论。因此,我们不知道是否存在“引力子”这样的代表引力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 我们提到了三类基本粒子:参与四种相互作用的夸克,参与三种相互作用的电子,和参与两种相互作用的中微子。还有一类粒子,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负责传播相互作用,因此得名“传播子”。例如,传播强相互作用的叫胶子,它能把夸克们“粘”在一起,形成中子质子介子等亚原子粒子。传播弱相互作用的叫W+,W-,Z玻色子。传播电磁相互作用的叫光子。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经常把“工”和“商”放在一起,比如工商局,工商大学,工商银行。同样,弱相互作用也可以和电磁相互作用一起,统一为电弱相互作用,正所谓“五百年前是一家”。由于类似的原因,我们经常把电子和中微子归为一类,称为轻子;而夸克自成一类,称为强子。还有一种理论上预言的希格斯粒子,人们认为它赋予了基本粒子的质量。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的四大类粒子就是:强子,轻子,传播子,和希格斯粒子。我们要讨论的中微子振荡现象,主要集中在强子和轻子之中。 (基本粒子无时不刻的沐浴在相互作用真空的“海洋”中) “三生万物”——基本粒子家族的血缘关系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设计了一个很变态的户籍制度:“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只能去打洞”。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只能继承它父亲的职业,不得随便更改。这个制度放在粒子物理的观点来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上夸克,下夸克,电子,和电子中微子互为兄弟姐妹。前面两个是强子,后面两个是轻子。而下夸克是上夸克的对称性伙伴,电子中微子是电子的对称性伙伴。这就好像一家的大儿子叫阿龙,再生个儿子就叫阿虎一样,上夸克,下夸克,电子,和电子中微子的名字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上帝不知道为什么在制造了上下夸克,电子,电子中微子之后,又心血来潮,Ctrl+C,Ctrl+V,又Ctrl+C,又Ctrl+V,硬要把这个组合复制两遍,一共弄出三代来。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是“二生万物”,也不是“一生万物”。所以,上夸克的后代叫粲(漂亮的意思)夸克,下夸克的后代叫奇(奇怪的意思)夸克;粲夸克的后代叫顶夸克,而奇夸克的后代叫底夸克。 同样的道理,电子的后代是μ子,电子中微子的后代是μ(缪)子中微子;μ子的后代是τ(套)子,μ子中微子的后代是τ子中微子。这里后代的名字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拗口。大家喜欢的话,完全可以给他们改个名字叫“普天同庆”“团队之星”和“飞火流星”。 “普天同庆”变成“团队之星”,讲述的就是电子中微子转化为μ子中微子的故事。 《2012》的致命漏洞 前文我们提到过,在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中,弱相互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弱相互作用都会产生电子中微子。我们知道中微子不带电,又不像电子,质子,中子那样参与那么多相互作用。因此,许多中微子一经产生,就很容易以(接近)光速从半径几十万公里的太阳内部跑出来。相比之下,核聚变释放出的光子,由于频繁参与相互作用,反复被吸收发射,从太阳内部跑出来的平均时间是1万年到17万年。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所沐浴的温暖阳光,竟然是数万年前从太阳内部产生的,虽然跑完从太阳表面到地球的距离,光只需要8分钟。 因此,虽然人类从宇宙中获得的绝大部分信息来自于光,但是从太阳这样的恒星中获得的信息有点儿“过时”。如何才能获得“即时”的信息呢?那就探测太阳发出的电子中微子吧!【注1:1987年一颗超新星爆发时发射的中微子流比可见光早了两个半小时抵达地球】 说到太阳发出的电子中微子,大家也许会立刻想起电影《2012》来。在这个伪科幻电影中,人类之所以面临地狱般的劫难,就是因为这些电子中微子加热了地核。实际上,《2012》的漏洞非常明显。地球上的每一平方厘米的地方,每秒钟都有百亿个太阳中微子穿过。如果从太阳内部发出的中微子能加热半径数千公里的地球,那么它首先应该加热数十万公里的自身才对。那样的话,人们早就会发现太阳不对劲了,还用的着挖那么大的一个坑才发现?其次,人体本身也是由基本粒子组成,人体内的放射性同位素每天都会发出约3.4亿个中微子。如果中微子的能量那么容易被吸收,难道人类不会先被照出病来吗?况且,地球本身也会发射大量中微子…在所谓的太阳中微子引起的山崩地裂之前,人类早该变成蜂窝煤了。 真实的情况是,中微子能够很容易地穿透地球,然后它们“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因为能够吸收中微子的弱相互作用反应截面比较小,而中微子又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这个原因很好理解,设想影视歌三栖明星,外加金马奖金曲奖得主,让他不戴墨镜不乘车在南京路步行街走两圈试试看?肯定没两步就让人拦住签名了,说不定还有人即兴求爱呢。可同样是名人,你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温伯格请到南京路,抬一块写着电弱相互作用哈密顿量的小黑板,再拿个高音喇叭边走边喊:“瞧一瞧看一看,温伯格来上海啦”。可能一条街走七个来回都没几人待见他。为啥?这就是由“相互作用类型不同”,“反应截面太小”造成的。 温伯格有时候也会上科普纪录片,他写的每一部书都是经典。 “实验报告出炉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因此,好消息是2012年不会像电影里一样,坏消息是探测太阳中微子非常困难。上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来到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个1千5百米深的矿井中,安置了一个装有近40万升四氯乙烯的储液罐。他们预计太阳中微子会被氯37原子核内的中子吸收,使后者变成一个质子,并释放出一个电子。然后,氯37就变成了氩37。物理学家想办法数一数产生了多少氩37,就会知道这个装置吸收了多少中微子。不过,这些被吸收的中微子并不全是太阳发出的。除去噪声,物理学家得到的结果是平均每天吸收0.5个太阳中微子,一年才180多个!为了得到令人信服的大量数据,在参考文献引用的一张一页半长的表格里,这个实验整整跨越了25年!设想一个学生刚刚博士毕业,打算测量一下中微子,出一些有意义的成果评个好职称。运气好的话,论文发表时,他同学的娃都大学毕业了;运气不好的话,实验进行到一半就下岗了。正可谓:“实验报告出炉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当然,阶段性的成果还是会有的)。 (这是中微子吸收过程的一个费曼图的演示,中子和质子被表示成了三个上、下夸克和胶子组成的束缚态) 实验报告的出炉并没有让忙碌了大半辈子的物理学家松一口气,反而更加疑惑起来。因为根据对太阳模型的理论计算,中微子的吸收率应该是实验值的3倍左右。其余的中微子跑到哪儿去了呢?这个事情被称为“太阳中微子丢失之谜”。此时,善于根据答案解释英文阅读理解题的理论物理学家们开始发挥特长了,为了能在数据的枪林弹雨中生存下来,各种理论物理小白鼠要开始突变了。物理学家最先想到的是修改太阳模型,但很快宣告失败。因为太阳模型一更改,跟其他的观测就对不上了。那么太阳的中微子为什么会丢失呢?聪明的你一定猜出来了,是因为“普天同庆”变成了“团队之星”,中微子发生振荡啦! 上述实验中的四氯乙烯是专门用于探测吸收太阳电子中微子的,如果电子中微子在到达地球前,转化成了μ子中微子或者τ子中微子的话,得到的数据当然比理论值偏小了。按照这个解释,如果设计一个能够同时探测“普天同庆”和“团队之星”的实验,就可以了解它们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物理学家在岐阜县的一个1千米深的矿井下建造了一个装有5万吨超纯水的大水缸,并在水缸四周安装了1万3千只光电倍增管。大家知道水中的光速比真空中的光速小很多。如果中微子被水中的原子核吸收,并相应的释放出高能电子或者μ子的话,后者的速度可能高于水中的光速,发出切伦科夫辐射。此时,1万3千只光电倍增管就像1万3千只眼睛一样记录下这一切。如果电子中微子被吸收,释放出高能电子,它的轨迹会像水中的乒乓球一样“飘忽”;如果μ子中微子被吸收,释放出高能μ子的话,它的轨迹会像水中的铅球一样“稳定”。所以,让电子眼们数一数多少事件“飘忽”多少事件“稳定”就大功告成啦。这就是超级神冈探测器。 小柴昌俊 1998年,以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为代表的中微子振荡联合研究小组用这种方法成功证明了,大气中微子发生了代与代之间的振荡。大气中微子来自于宇宙高能射线和大气的相互作用( 参见 游识猷 : 疯狂科学家的公式化生存 ),因此,它的能量往往比太阳中微子的能量高出很多。因为μ子质量是电子的200多倍,吸收μ子中微子释放μ子的过程,要比吸收电子中微子释放电子的过程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美国的太阳中微子实验测不到μ子中微子而日本的大气中微子实验可以。2001年,该实验小组又证明了太阳中微子也发生了代与代**之间的振荡。一年之后,小柴昌俊等人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超级神冈探测器,理论物理研究和实验物理研究的“精髓”都在于挖坑和灌水!) 答案在于“地磁偏角” 中微子确实会发生振荡,那么它们为什么要振荡呢?终于到了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刻了!原来,上帝造三代基本粒子的时候,就像造地球的时候一样,故意留下了一些不完美。例如,地球的地磁南北极和自转南北极以及公转南北极并不重合,前者的夹角叫做“地磁偏角”,后者的夹角叫做“赤道黄道夹角”。从理论上讲,地球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定义为北极,指向北极的方向可以定义为正北,然后再据此定义其他方向。但实际上,人类对方向的感知、测量和定义都和具体的测量手段密不可分。如果夜观星象,那么很容易找到地理北极的方向,从而定义正北。如果野外又碰上下雨天,那么只能依靠指南针测量地磁北极*的方向了。可是,你要寻找的是地理北极的正北,却只能测得地磁北极的正北,那怎么办呢?你会发现,只要相对于地磁北极的正北,再偏转一定的“地磁偏角”之后就搞定了。实际上,地球表面每一点“地磁偏角”的数值都不相同。你要是绕着地球一遍又一遍的走,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地磁北极和地理北极的夹角发生了“振荡”,有时候偏东了,有时候偏西了,有时候又偏南了。可实际上,地磁北极的经度纬度都是固定的,只不过随着你的位置不同,它和地理北极的相对夹角发生了变化而已。 相同的道理,所谓的这个中微子,那个中微子,不过是量子场态空间的“地磁南北极”而已(叫做“味”本征态)。弱相互作用就是阴雨天的指南针,可以告诉我们探测到的中微子代表“哪个方向”【注2,我们可以看出上下夸克的名字就是方向】。而我们无法直接测量中微子的质量本征态指向“哪个方向”,也就是对应的“地理南北极”(叫做“质量”本征态,就像“地理南北极”一样,它决定了量子态随时间演化的性质)。然而,当时间流逝时,中微子场态空间的“地磁南北极”和“地理南北极”之间的“地磁偏角”就会不断振荡。于是,纯种的电子中微子从太阳中发射出来后,立刻就会成为一定比例的三种中微子的量子线性叠加。当它们到达地球上的探测器时,相互作用的测量会破坏量子线性叠加态,使它按照比例,以一定概率坍缩成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或τ子中微子。就像“地磁偏角”的振荡跟你的位置和速度有关一样,中微子振荡也跟中微子流的位置和能量有关。例如,在我国的大亚湾核电站附近建立几个不同位置的中微子探测器,我们就会发现不同探测器中得到的三种中微子的比例是不同的,由近及远会得到周期性振荡的结果。 看完中微子振荡的故事,大家一定想问,作为中微子的兄弟姐妹,夸克,电子们会不会也有振荡呢?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由于夸克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夸克“振荡”的现象要比中微子振荡的发现早得多。只不过由于强相互作用的色禁闭,夸克不能独立存在,所以科学家观测到的是由(反)下夸克和奇夸克组成的K 0 介子振荡。为了描述这两代夸克和质量本征态之间的夹角,1963年(当时还没发现第3代夸克),卡比波(Cabbibo)引入了一个2乘2的矩阵。当时日本的年轻学生小林诚(Kobayashi)和益川敏英(Maskawa)发现,2乘2的矩阵好像“不够用”,就顺手弄了一个3乘3的矩阵出来(叫做CKM矩阵,是三者名字的缩写,这也从某种意义上预言了第三代夸克的存在)。四十多年之后的2008年,小林诚和益川敏英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笔者了解CKM矩阵的时候是2007年,当时年少无知,不知道这个工作如此重要。曾经幼稚的幻想,这有什么了不起,一会儿我就写个4乘4的,5乘5的矩阵出来! 原来CKM矩阵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夸克这种基本粒子的性质,更重要的在于它体现了物理学中的CP破坏问题【注3,C和P分别代表物理学过程的两种对称性变换,CP破坏就是某个反应在CP共同变换下无法保持对称性】。物理学家们相信,宇宙诞生之初一定是正反物质各占一半,由于某些原因使得后来正反物质比例发生变化,没有完全湮灭成光子。而CP破坏是一种对称性的破坏,正好可以影响宇宙中正反物质的比例。因此,CKM矩阵不但是一个重要的工作,而且是个很要命的工作。看来我们的上帝把基本粒子Ctrl+C,Ctrl+V了三代,又让它们振荡来振荡去,并非任性胡闹,而是有深刻的原因啊! 由此我们知道,夸克“振荡”和中微子振荡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从理论上讲,中微子的对称性伙伴电子、μ子和τ子之间也应该发生类似的振荡。目前还没有确凿的实验证据能够证明这一观点,不过可以想象,一旦实验报告出炉,那一定又是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大家不要着急,等大家的娃们大学毕业之后,电子振荡的实验报告应该就完成的差不多了。那时候不知道世界杯会在哪儿举行,不知道中国足球处在什么水平,不知道谁还能回忆起“普天同庆”和“团队之星”。 参考文献:1.超级神冈探测器的网站 2.邢志忠教授的学术报告 3.维基百科及其相关参考文献 4.感谢conq和iceherMIT的相关讨论 5. 在南极冰下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 *.文中的“地磁北极”特指靠近地理北极的那个磁极。 **.流行的表述是中微子发生了“味”的振荡。文中提到过的任何物质粒子都可以看做一种“味”。
156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材料杯”半决赛 材料遗憾落败
cailong0518 2010-11-17 13:18
才苑视点:才苑视点: 材料杯半决赛 材料遗憾落败 来源: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添加时间: 2010年11月16日 11月13日上午8:30,材料学院足球队与电气学院足球队在校本部足球场展开了争夺决赛入场资格的大战。材料学院团委老师、学生会主要成员以及众多学生到场加油助威。最终,材料1:3不敌电气,遗憾失去争夺冠军的资格。 材料在上场比赛中淘汰了软件,高歌猛进。而电气也艰难淘汰软件高职,信心大增。这场比赛一开始就拼抢异常激烈,开场仅仅4分钟,材料就获得前场任意球,前锋大力抽射,球打在对方队员身上,弹入网窝,材料1:0取得领先。但是好景不长,第8分钟和第19分钟,电气利用材料后方的失误,接连打入2球,反超比分。下半场电气又获得点球,前锋轻松罚入。材料1:3落后,虽经调整阵容,换上了多名队员,但是还是没能改变比分,遗憾的失去夺冠资格。 这场比赛材料虽创造出了不少的机会,但是没能把机会转化成进球。材料学院足球队落后两球时没有放弃,仍然努力拼抢到最后,为观众奉献了一场高水平的比赛。
个人分类: 转载|2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十九届“材料杯”足球赛规程
cailong0518 2010-11-7 17:32
第十九届材料杯足球赛规程 一、比赛规则 采用最新国际比赛规则。 说明:守门员不准用手接本方队员用脚回传的球,不准接本方队员直接掷回的界外球,持球时间不得超过 6 秒。 二、比赛方法 1 、本次比赛的时间是 60 ,上、下半场各 30 钟,中场休息 10 分钟。 2 、比赛分 A 、 B 、 C 、 D 四组进行,设四个种子队(上届前四名),其他队的分组情况经抽签决定。小组单循环各决出两队参加第二阶段比赛。第二阶段比赛安排如下: A 组第一名对 C 组的第二名, A 组第二名对 C 组的第一名; B 组第一名对 D 组第二名, D 组第二名对 B 组第一名;决出四强。 3 、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比赛如果在 60 间内打平,不另外进行加时赛,直接以点球决出胜负,最终排出前三名队伍。 4 、参赛队每队报队员 22 人,每场可替换五名队员。 三、计分方法 1 、小组赛胜一场积三分,平一场积一分,负一场积零分。 2 、如遇两队积分相等,则积分相等的队在同一阶段比赛中的胜、负、净胜球、进球总和的顺序决定名次,胜队、净胜球和进球总和多者名次列前。 3 、如遇两个以上的队积分相等,则按积分相等的各队在同一阶段比赛中相互比赛的净胜球、进球总和的顺序决定名次,如果以上均相同,则以抽签决定出线权。 4 、弃权以 0 : 2 计。 四、参赛要求 1 、参赛各队要求服装必须统一,号码明显并且固定不变,守门员服装必须与场上队员有明显区别。不准穿皮面球鞋,一律胶鞋,且不准带护腿板。 2 、参赛各队应提前 10 分钟到场,同时向组委会提交本队 22 名队员的名单和相应队员的学生证或图书证,迟到 10 分钟以弃权计。 3 、参赛队员必须为本单位在籍学生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 4 、各队队员应自觉遵守比赛纪律,服从裁判员,尊重对手,累计两张黄牌或一张红牌,停赛一场,严禁打架,一经发现,取消本队比赛资格,停赛一年,并直接交学生处按学校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5 、如遇客观原因终止比赛,则比赛依时顺延,并请留意赛会通知。 6 、参赛各队比赛当日必须有一名老师带队参赛,否则,视情况取消本队的比赛资格。 五、奖励办法 1 、本次比赛奖励前三名。 2 、比赛设金靴奖。 3 、评出两个单位为体育道德风尚奖。 六、注意事项 1 、各单位在队员替补席就座的人员总数不得超过 10 人,具体人员如下:各代表队的领队、教练、队医各一名,服务人员 2 名,替补队员 11 名。 2 、各单位观众和啦啦队注意,本次比赛的赛场秩序由武保处派执勤人员统一管理,要求所有观众必须在观众看台就座。 3 、在比赛期间校田径场的北门全部封闭,所有人员由院田径场的西侧大门进入比赛场地。 4 、因天气等原因,比赛时间另行通知。 5 、希望全校各单位的同学共同维护比赛场地的秩序,文明观看比赛。 七、本规程解释权归校体育工作部。
个人分类: 文体活动|213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世界杯期间的医学研究
hucs 2010-6-16 18:22
世界杯期间的医学研究 南昌大学 胡春松 在职博士生 生活就是研究,研究就是生活 这是我的第一堂博士课的思考所得。 正值南非世界杯足球大赛期间,作为一名在职临床博士生,我自然想到了两个相关课题。 课题其一,与我的心血管专业相关 -- 世界杯期间的 急性 心血管事件 。这里,我将它定义为 世界杯相关 急性 心血管事件( World Cup-related Acute Cardiovascular Events ) ,是指电视机前观看或收听世界杯比赛时,由于情绪激动(悲伤、兴奋、争吵)、熬夜、饥饿、过饱、憋尿、吸烟、饮酒等原因而发生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梗、心绞痛)、急性心衰、心律失常、高血压急症、中风或心源性猝死等,当然,也包括 心尖球形综合征(或称 Tako-tsubo 综合征),或伤心综合症(或破碎心综合症) 。有急诊室记录或住院等循证医学证据。最好由卫生部设立网络共同平台,从多中心(各医院)收集相关典型病例资料(医院必须象传染病报告制度一样遵照执行,上报相关病例)。这样,可以写出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论文。而事先体检和合理预防等干预措施非常重要。 中国队缺席世界杯是国人多年来的遗憾。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能否从中外球员生理特点或医学角度(基因水平的差异)找到可以解释的答案?因此,我想到的另一个课题是: 中国队缺席世界杯的真正原因 -- 从汉族球员的生理特点或医学角度能否找到可以解释的答案? 注 1 : 心尖球形综合征,也称 Tako-tsubo 综合征: 是 1990 年日本的 Hikaru Sato 教授发现并描述的一个新的综合征,其临床特征包括伴有胸痛的一过性、可逆性左心室功能障碍,心电图改变和轻度心肌酶升高类似急性心肌梗死( AMI )。心室造影显示,左心室形状类似烧瓶圆底和窄的瓶颈( round bottom and narrow neck ) , 形状很像日本用来捕捉墨鱼的瓶子。因此, Sato 教授命名为 Tako-tsubo 心肌病。日语中, Tako 是墨鱼( Octopus ), tsubo 是瓶子,故又称之:墨鱼 - 瓶子综合征。近年来,对该综合征有多种命名,包括急性左心室球形改变( acute left ventricular ballooning ),可逆性应激性心肌病( reversibe stress cardiomyopathy ),破碎心脏综合征( broken heart syndrome )和应激诱发的心肌顿抑( stress induced stunning )。此后 , 日本、欧洲及美国均有心尖球形综合征的系列病例报道。左室心尖球形综合征常常由心理或生理应激诱发 , 经过对症处理后心脏改变可以恢复正常。 注 2 : 伤心综合症或破碎心综合症: 目前没有完全统一的一种名称,199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医生(亨特查平和伊兰维特斯坦)发现了一组心脏病患者的特殊现象:患者都是更年期妇女,发病前感情上都受过打击。这些患者的症状和一般的心脏病人相似,都有胸闷、气短、肺水肿等现象,但是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都很特别,心功能虽然也减弱,但不像普通病人那么严重,很少出现梗塞的症状,而且患者恢复也较快,他们把这种病称为伤心综合征。研究人员估计情绪变化导致了儿茶酚胺的过度分泌,从而导致了心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熬夜看世界杯足球赛如何保护眼睛
xupeiyang 2010-6-9 10:11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9日09:4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8日电) 南非世界杯再过两天就要打响,球迷们日夜颠倒,连续熬夜,痛苦快乐并行的生活即将开始。恐怕很少有球迷可以白天闷头睡大觉,晚上全心看比赛。对大多数上班族来说,掌握一些熬夜养生之道,显得尤为重要。     熬夜看球之运动篇   背部体操: 平躺在床上充分伸展 背部肌肉,左右转动脖子,促进血液循环。   醒脑操:有意识地让呼吸的节奏加快,就会渐渐加快心跳,让身体进入活动状态。 熬夜后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背部和脖子僵硬、酸疼,如果不松弛背部、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身体的活动神经是很难清醒过来的 。   专家:如果在看球赛的时候出现胸闷、气喘或缺氧现象,很可能是突发肺栓塞的先兆。一般情况下,小血栓形成后大部分可自行消融吸收,但是如果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并且精力过于集中,变换姿势或情绪激动时就会使血栓突然涌向右心室,造成肺动脉堵塞,严重时可能导致猝死。   夜间人体血液的黏稠度本来就比较高,任何人一动不动坐在沙发上盯着电视机,都可能患上静脉血栓。所以,球迷看比赛时不要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应该适当多喝水,多起来走动走动,减少血栓的形成。    熬夜看球之护眼篇   通宵达旦引起视疲劳   期待已久的世界杯即将开始,可铁杆球迷董先生却高兴不起来。有人一熬夜看球,眼睛便红起来,而且干涩、刺痛,痒得像有小虫爬。他总想不停揉眼睛,一些分泌物常挂在眼角。医生诊断后告诉他是结膜炎急性发作,原因是通宵达旦看球,白天又没有很好补充睡眠,再加上烟酒刺激,眼睛终于罢工了。   眼科医生说:造成这样的眼病,主要是因为过度疲劳、不良环境刺激和感染因素诱发的。据了解,每次世界杯期间,眼科病人总会突增,几乎是平常就诊量的两三倍。    电脑视频看球不可取   由于比赛多是在晚间或夜里,不少球迷连续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视,使得许多球迷出现眼睛充血、干涩、红肿疼痛、视物模糊等一系列症状。   由于时差关系,世界杯比赛多在晚间或半夜,不少球迷怕电视声音影响家人休息,多把音量调得很低,而且还得近距离看。此外,不少年轻人还喜欢通过电脑视频看球赛,由于电脑屏幕有一定的闪烁,超近距离看得太久,可能会导致视疲劳。   专家提醒球迷,看球时要多眨眼,也可滴人工泪液帮助保持角膜湿润;中场休息期间用手指轻轻按摩眼部周围肌肉或眺望远方,最大程度放松视觉疲劳;保持房间空气清新,电视最好放在低于眼睛水平的位置;不要配戴隐型眼镜;看电视时应与电视屏幕保持适当距离(不少于1.5米);戴眼镜者要定时摘下眼镜,静心闭目养神等。长时间看电视,不少人因姿势不当,导致颈部软组织劳损,有的甚至出现颈性眩晕的症状如视物模糊、头晕、头痛、颈部僵硬、恶心、呕吐等。    有意识多眨眼 眼药水不可少   熬夜看球赛,建议不要一动也不动地盯着电视机,要避免长时间地看,有意识地多眨眼睛,最好二三十分钟就主动让眼睛休息一下,闭一会儿眼,在球赛中场休息的时候,应到阳台或者窗户看看天上的星星,尽量远眺,让眼睛得到休息;同时还可以轻轻地按摩眼睛,使高眼压状态得到缓解。   对于非熬夜看球赛不可的,建议不要一动也不动地盯着电视机,要避免长时间地看,有意识地多眨眼睛,最好二三十分钟就让眼睛休息一下,闭一会儿眼,在球赛中场休息的时候,应到阳台或者窗户边看看天上的星星,尽量远眺,让眼睛得到休息;同时还可以轻轻地按摩眼睛,使高眼压状态得到缓解。此外,在身边放一瓶眼药水,眼睛发干的时候可以滴上几滴,让眼睛透透气。如果眼睛有干涩感、异物感、视疲劳、眼烧灼感、畏光、眼酸、眼痛、看东西模糊、闭眼不舒服等症状,这就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想避免眼袋水不宜喝太多   爱护眼睛不光是要在世界杯期间,更要在日常注意用眼卫生和眼部护理。专家提醒喜欢在夏天多喝水多吃水果的女孩们:由于天气炎热,每天摄入的水分应比天气凉快时要多得多。补充水分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不要补充得太多,尤其是晚上睡觉前两个小时,最好不要再喝水或吃水果。因为眼部的皮肤本来就比其他肌肤更松弛,如果水分过多,容易引起眼袋。   同时,晚上睡觉时,不要用太高的枕头,这与高枕无忧的说法正好相反。睡觉时,要让头、颈和身体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这样才有利于夜间的体内循环。如果枕头太高,体内循环不顺畅,第二天早上起床,就可能会产生黑眼圈。   不管熬到多晚,睡前必须彻底清洁眼部化妆品,涂上含有精华素的眼霜,给眼睛补充足够的营养,这样转天起床才不会变成熊猫眼。长时间看球后,要像中小学生做眼保健操那样,经常为自己的眼部做按摩。方法很简单,用手指上下左右轻轻按压眼眶,有利于眼部的血液循环。    别戴隐形眼镜看球   电脑、电视的近距离辐射、反光的刺激都威胁着眼睛的健康,因此熬夜看电视最好别戴隐形眼镜。日前一份以600多名戴隐形眼镜者为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有相当多的戴隐形眼镜者普遍缺乏护眼爱眼常识。有8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具有过强消毒效力的多功能护理液可能导致角膜上皮细胞的损伤,有16%的被调查者依旧错误地将消毒功能列为选择护理液的惟一条件。本次调查中,有近10%的戴隐形眼镜者表示经常遇到眼睛瘙痒情况,外部环境、隐形眼镜镜片、隐形眼镜护理液及个体的眼部状况,都有可能是成因之一。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平均每天配戴隐形眼镜的时间不应该超过8小时,看电视最好取出隐形眼镜;除定期需要清洗更换隐形眼镜盒外,睡觉时一定不要配戴隐形眼镜。为了预防霉菌,要按照正确地镜片清洗程序,减少对镜片的污染。用全能护理液冲洗和保存镜片之前,冲洗每一镜片的正反面至少各5秒钟。他建议消费者应每三个月更换新的镜盒;护理药水开启后3个月就应该更换;平时也应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赵彧)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1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