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札记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札记

相关日志

《传染病学史》札记:病原微生物学脱颖而出(2)
fqng1008 2020-11-2 12:38
(三)“ 细菌 致病理论 ”的确立 1. 巴斯德的贡献 事实上,推翻“自然发生说”的过程就是建立从“微小生命体理论”到“ 细菌 致病理论 ”的过程。一种新学说的建立,总是在碾碎旧学说的基础上开始突飞猛进的。 虽然在此之前的18 53年,阿格斯蒂诺·巴谢(Agostino M.Bassi,1773-1856)首次实验证明由白僵菌引起家蚕的“白僵病”,并认为许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1845年,伯克利(M.J.Berkeley)首次证明是霉菌引起爱尔兰土豆枯萎病;1846年,塞麦尔维斯(Lgnaz Semmelweis,1818—1865)发现产褥热是由医生传播的,提出使用防腐剂预防的方法;1849—1854年,斯诺(John Snow,1813-1858)对伦敦流行的霍乱开展流行病学研究。1850年,达望(Casimir Joseph Davaine)在患炭疽病的家畜中发现炭疽细菌,同年,米切利斯(Eihardt Mitscherlich)发现是细菌引起马铃薯褐变。1853年,德巴利(Heinrich Anton De Bary,1831-1888)提出禾谷类锈病是由寄生真菌导致的。1872年,科恩(F.Cohn,1828-1898)发现枯草杆菌,一种多功能的微生物。1873年,奥波美尔(Obermaier)发现回归热螺旋体,是回归热的元凶。1875年汉森(A,Ha-nsen,1841-1912)发现麻风杆菌,揭示了这一恶疾的罪魁祸首。 但是,病原微生物学的长足进步得益于巴斯德和科赫的贡献。巴斯 德不仅在推翻“自然发生说”过程中,取到了扭转学术方向的关键作用,并用一生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 (1) 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 (2)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 (3) 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2. 撰写“细菌学圣经”的人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图6-29)生于1843年,1866年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毕业几年后暴发了普法战争,作为随军医生参军,并于战争结束后到东普鲁士一个小镇做了卫生官员。1875年,他参观了德国许多伟大的科学研究中心,使他对正在新兴的微生物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巴斯德发现了引起腐败的细菌,并由此提出的“微小生命体理论”正处于热烈的争论之中;李斯特(Joseph Lister,1827—1912)发展的外科消毒技术正在推广应用;他的解剖学老师Henle正在为疾病是由生命体引起的观点进行辩护。但是,细菌致病的传染途径还不明确。 图6-29 罗伯特·科赫(1843—1910) 当时炭疽病在他的所在地肆虐,4年间杀死了528人及大约56000头牲畜,没有人能解释疾病传播的原因。科赫对患病牲畜的血液进行仔细观察,找到了病原体炭疽杆菌,把这种细菌接种到小鼠体内,会使小鼠患病并且感染给其他小鼠,最后还能从小鼠体内重新得到和牛身上相同的细菌。他还发现这种细菌可以形成圆形的孢子,孢子具有致病能力而且能够存活很长时间。而且,他用血清在与牛体温相同的条件下在动物体外成功地培养了细菌。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证明某种特定的微生物是某种特定疾病的病原。图18所示为科赫当时使用的显微镜和观察到的炭疽杆菌,及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炭疽杆菌不同形态的手工绘制的图。 图6-30 科赫当时使用的显微镜、显微镜下的炭疽杆菌及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炭疽杆菌不同形态的手工绘制的图 同时,科赫团队在研究炭疽杆菌和其他细菌的过程中,结合研究工作创立了一整套病原菌研究方法。科赫发明的用土豆片作为载体的细菌固体培养方法,是他对细菌学发展的又一重大贡献。在此基础上,他的博士后夫妇,Walther Hesse和他的妻子Fannie Hesse发现了一种熔点更高的琼脂作为固体培养材料。他的助手佩里(Julius Richard Petri,1852—1921)设计了培养皿,从而能够在有菌条件下分离获得由一个细菌长出的“纯培养物”(单菌落)。 尽管当时克雷伯(Edwin Klebs,1834—1913)和李斯特已经发展了液体分离技术,但这种方法既耗时,又难以保证获得“纯培养”。图19所示为一直沿用至今的“琼脂”(植物胶的一种,常用海产的麒麟菜、石花菜等制备,产自海南而得名)的固体培养材料、Petri发明的用于固体培养的平皿,以及由此可以方便地分离获得纯的细菌。 而且,科赫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还发明了细菌的固定、染色技术,及“油镜”(在观察被固定在玻璃片上的细菌,再滴上几滴油,能够提高显微镜的观察效果),为病原菌的鉴定提供了保障。科赫还将显微拍照应用在细菌学的研究中。1882年科赫采用改进过的抗酸性染色法,成功发现了引起肺结核的病原菌,并用血清固体培养基成功地分离出结核分支杆菌,进而用实验阐明了结核病的传染途径,确认了结核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该成果于1882年3月24日在德国柏林生理学会上宣布,成为结核病防治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最值得称道的是“科赫法则”对“细菌致病理论”的验证和完善。在科赫发现炭疽杆菌后,开始研究动物的创伤。由此,鉴定出了引起动物败血症、坏疽和脓肿的细菌各不相同,还阐述了同一细菌具有不同生理形态的“共性”。从而提出:对于感染疾病的研究,必须研究特殊的致病菌,才对能够认识这种疾病的发生。他根据自己分离致病菌的经验,总结出了著名的“科赫法则”(图6-31):①具有相同症状的每一个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而健康者体内不存在该微生物;②能够从患病宿主分离出该微生物并在体外实现纯培养;③用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宿主,能够使健康宿主患同样的疾病;④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其中第④条为后人完善补充)。 图6-31 科赫法则过程演示 3. 发现病原菌的黄金时代 “科赫法则”为人类的传染病研究与防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成了发现病原菌的黄金时代,例如1883年科赫和同事一起在印度发现了霍乱弧菌以及阿米巴痢疾和两种结膜炎的病原体,1883年他的助手莱夫勒(Friedrich Loffler,1852—1915)发现了白喉杆菌,1884年加夫基(George Gaffky,1850—1918)发现了伤寒杆菌,1894年耶尔森(Alexandre Yersin,1863—1943)发现了鼠疫杆菌。表6-2列出了1877—1906年间科学家们发现的20种重要致病菌,这些致病菌的发现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传染病的防治水平。科赫这样形容他发明的这套病原菌研究方法:“只要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发现就像从树上摘果子一样容易”。 表6-2 1877年— 1906 年期间发现的 20 种致病菌 (四)细菌学对医学的影响 1. 促成免疫学诞生 随着细菌学的发展,科学家在创立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研究,利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方法获得了减毒菌苗。如巴斯德利用毒力减弱的细菌预防鸡霍乱的传染;把毒力减弱的炭疽杆菌注射给羊,预防羊炭疽病;用狂犬病毒在兔体内经连续传代的方法制备狂犬病疫苗。这些是主动免疫的开始。1890年贝林(E.von.Behirng,1854-1917)和北里柴三郎完成白喉抗毒素的研究,贝林因此获得首届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是被动免疫的开始。 减毒疫苗和抗毒血清的发明不但为实验免疫学打下了基础,也为疫苗的开发开辟了道路,推动了19世纪以后治疗学的新发展。 2. 促进消毒法建立 无菌操作是现代手术成功的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19世纪以前的各个历史时期,虽然都有大大小小的手术,但手术是在野蛮状态下实施的,而且手术后感染是造成病人死亡的常见原因。直到巴斯德、科赫等科学家发现显微镜下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才揭开术后感染的谜底。 李斯特(J.Lister,1827-1912)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外科医生。据李斯特记载,在截肢术的病人中约有1/2患者死于术后感染。当李斯特获悉巴斯德发现发酵的原因后,他得到启发,猜想术后感染也是微生物造成的。 于是李斯特借鉴巴斯德发明的消毒方法,寻找适合的消毒物质。他试用过氯化锌,最后发现石碳酸最理想。1865年8月12日,李斯特第1次把石碳酸应用在复杂的骨折手术中,获得成功。2年以后,李斯特把他的成功经验总结成论文,发表在著名的《柳叶刀》杂志上。 自从麻醉法、特别是石碳酸消毒法发明以后,许多复杂的手术都得以实施。李斯特不仅用石碳酸清洗伤口,而且还用石碳酸消毒手术台、手术室,这些措施大大减少了因手术感染的死亡率。然而至此伤口感染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1886年德国人贝格曼(E.von.Bergmann,1536-1907)发明高压蒸气灭菌法才迎来医学史上真正的无菌时代。 无论是石碳酸消毒法,还是高压蒸气灭菌法,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使自然界中的细菌失去毒力。如果没有微生物学家的贡献,人们可能依然生活在术后感染的混沌时代。 3. 推动其他病原微生物研究 1905 年肖丁(F.R.Sehaudinn,1871-1906)和霍夫曼(E.Hoffinann,1868-?)在梅毒性下疮的分泌物中发现了梅毒螺旋体。1911年日本人野口英世(1576-1928)完成了梅毒螺旋体的人工培养,以后他又在麻痹狂患者尸体的脑脊液组织液中发现螺旋体,从而揭示出麻痹狂的致病因素也是螺旋体。 最早发现病毒的人是俄国的迪米特里·伊奥尔斯沃维奇·伊凡诺夫斯基(Dmitri Iosifovich Ivanovsky,1864-1920),1892年他在研究烟叶黑斑病的过程中发现了滤过毒。1898年,荷兰微生物学家马丁努斯·拜耶林克(Martinus Beljerinck,1851-1931)重复了伊凡诺夫斯基的实验,并相信了在穿过了过滤器的溶液中有一种新的、具有传染性的物质,他后来将这种物质取名为 病毒 。1898年勒夫勒和弗拉奇(P.Frosch,1860-1928)发现口蹄疫病毒。由于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体外培养非常困难,直到1931年才有人将口蹄疫病毒在鸡卵内培养成功。 “立克次体”最先是由巴西学者罗沙-利马(Rocha-LimaDa)命名的,为了纪念为研究斑疹伤寒而献身的美国科学家立克次(H.T.Rieketts1871-1910)和捷克科学家普劳沃泽克(Prowazek von),1916罗沙-利马提出用“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orwazekii)命名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1921年沃尔巴奇(Wolbach)等人研究证实欧洲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也是普氏立克次体。同时鼠型斑疹伤寒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1931年蒙蒂洛(Monteior)建议用Riekesttia Mooseir来命名,以明确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与欧洲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不同的。 衣原体最早是由宫川米次等(1935)从 腹股沟 淋巴 肉芽肿 患者的染色体中作为宫川小体而发现的,被命名为宫川氏体(Miyagawanella)(E.Brumpt,1938)。其后,相继又出现很多其它名称,例如,作为立克次氏体的亲缘种被称为Rickettsiaformis、Neor-ickettsia等,也有作为病毒类而称之谓鹦鹉热和腹股沟淋巴肉芽肿病毒(psittacosislymphogranvloma,virus,PLV)、鹦鹉热病毒群(Psittacosis virus group)等,相当混乱。现在已按伯杰氏分类法归为衣原体目(Chlamidiales,L.A.Pagei等,1971),这与 “衣原体之父 ”汤飞凡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4. 指明药物学方向 德国化学家埃利希(P.Ehirhc,1854-1915)经过多次试验,于1910年研制出Salvasran散,即606。最初以为满足 了人们的心愿,但后来发现606并不能杀死细菌,却对梅毒螺旋体有杀伤力。后来又将606改进成914,成为治疗梅毒的有效药物。沿着化学药物的研究方向,1935年德国化学家 格哈德· 多马克(Gerhard Domagk,1895-1964)发现一种红色染料,即对氨基苯磺酸的衍生物,俗称百浪多息(Protosil),能够杀死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等多种球菌。磺胺类药物的出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药物的新途径。 抗生是指两种微生物之间存在对抗的关系,早在巴斯德时代已有抗生概念的萌芽,那时已知道空气中的某些细菌能够抑制炭疽杆菌的生长,但是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22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A.Fleming,1881-1955)发现溶菌现象。1928年弗莱明培养的葡萄球菌被青霉菌污染,青霉菌周围葡萄球菌的菌丝变得透明,甚至溶解。他断定起杀菌作用的物质是青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他称之为青霉素。以后弗莱明研究证实青霉素具有杀死链菌等细菌的功能,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很小,而且不会影响人体内的白细胞。 1943年青霉素第1次成功地用于治疗病人,临床证实青霉素对猩红热、梅毒、白喉、脑膜炎、淋病等传染病都有明显的治疗效果。青霉素诞生以后,链霉素、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抗生素陆续被发现并用于临床,针对细菌的有效药物不断被发现。 5. 导致传染病学浴火重生 细菌学的确立,不仅推动着以上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而且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以及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一系列的成就,导致古老的“疫病学”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迎来了崭新的面貌,各种传染病的诊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与疫病的战斗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 当然,传染病学仍然并不完美,但相信在与疫病的较量过程中,上帝的天平终将向人类的智慧倾斜。 (五)病毒学的诞生与发展(待续)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6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染病学史》札记:战胜恐惧的力量从哪里来
fqng1008 2020-11-1 22:57
陈代杰,殷瑜的著作《传染病:战胜恐惧的力量从哪里来》2020年8月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8 月14日,东方出版中心在上海书展举办《传染病:战胜恐惧的力量从哪里来》新书发布会。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刘佩英女士介绍说,《传染病》是东方出版中心策划出版的抗疫主题作品之一,钟南山院士为该书题写了“全面抗疫科普为先”的扉页题词,李兰娟、陈凯先、丁奎岭院士作序,袁渭康、林国强、欧阳平凯院士联合推荐。该书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陈代杰先生分享了创作过程,以及他对传染病的认识,从传染病的几个重要特征,到人类抗疫史上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传染病》一书旨在普及相关科学知识,讴歌抗疫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帮助公众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一)编辑推荐 钟南山、李兰娟、陈凯先、丁奎岭、袁渭康、林国强、欧阳平凯院士联合推荐,一部史诗般的抗疫科普作品。在几百年的漫漫抗疫征程中,开创性讲述了“科学”与“伪科学”、“反常规科学”与“革命性科学”的博弈;讲述了科学家之间的合作、竞争,甚或是相互的“诋毁”;讲述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二)内容提要 本作品以大量的科学文献为基础,以重大的科学事件和科学家为载体,以普及科学知识和树立科学精神为目的,将散落在近200年的200多篇科学文献中犹如“珍珠般”的历史资料,以“串联成”大家喜欢的“项链”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本作品共分五章撰写。第一章“让人不寒而栗的传染病——从‘死亡者之舞’到‘新冠肺炎疫情’”;第二章“现代流行病学是如何诞生的——1854年伦敦霍乱爆发与现代流行病学之父斯诺”;第三章“传染病控制是如何起步的——产科医生塞梅威尔斯与外科医生李斯特”;第四章“传染病是如何得到控制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造“魔弹”的科学家群像”;第五章“N个‘第一 ’背后的科学——科学巨匠巴斯德与撰写“细菌学 ”的科赫”。 (三)作者简介 陈代杰,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兼任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学位委员会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九三学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十六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从事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微生物新药的筛选研究开发和教育工作近30年,曾出版的科普书《细菌简史:与人类的永恒博弈》荣获2016年科技部优秀作品奖、201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著作目录 第一章 让人不寒而栗的传染病—从“死亡者之舞”到“新冠肺炎疫情” 死亡者之舞——鼠疫 文学作品里的鼠疫场景 第一次大流行—查士丁尼瘟疫 第二次大流行—中世纪的黑死病 第三次大流行—我国公共卫生之父——抗疫英雄伍连德 鼠疫是如何被征服的 正在施虐人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 为何要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彻查“隐匿”的病毒 中国疫情大爆发 未来在哪里 第二章 现代流行病学是如何诞生的——1854年伦敦霍乱爆发与现代流行病学之父斯诺 现代流行病学是如何起步的 次向世界拉响警报的《柳叶刀》杂志文章 张绘制商贸与霍乱关系的流行病地图 第一篇提出霍乱人传人的论文 第一篇接近霍乱传播真相的论文 第一位定期记录死因的流行病学家 第一次明确否定霍乱的空气传播理论 第一次提出正确的霍乱传播模式 1854 年的伦敦霍乱与现代流行病学之父斯诺 对“瘴气理论”的质疑与冒着风险的“流行病调查” 斯诺“伦敦霍乱水源论”的进一步提出及验证 斯诺对现代流行病学建立的影响 发现零号病人,完善斯诺理论 斯诺对现代流行病学建立的影响 伟人的丰碑,永恒的纪念 霍乱的流行和传染是如何被诊治的 第一个看到霍乱弧菌的科学家——菲利波 · 帕西尼——打开解剖学研究的新通道 第一个分离获得霍乱弧菌——罗伯特 · 科赫——病原菌的“猎人” 第一个发明霍乱疫苗的科学家——路易斯 · 巴斯德——开启疫苗预防控制新时代 霍乱疫苗的应用与传染病防治 第三章 传染病控制是如何起步的——产科医生塞梅尔维斯与外科医生李斯特 投射在疾病病因学上的第一束光线——戈登 “ 母亲的救世主”——塞梅尔维斯 引起产妇发生“产褥热”的原因是如何发现的? 感染控制的先驱——消毒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英年早逝的伟人——迟到的“春天” 现代外科之父—李斯特 才华横溢的外科医生 从现象到本质——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质疑 又一位感染控制先驱——消毒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对外科消毒做出重要贡献的另一位外科医生——奥格斯顿 助推“细菌致病理论”建立的使能者 为何选择牛奶变酸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 “感染病发酵观点” “ 他像上帝”——李斯特 第四章 传染病是如何得到控制的——19 世纪末20世纪初创造“魔弹”的科学家群像 第一剂“白喉抗毒素”的发现和应用 白喉棒状杆菌是如何被发现 白喉抗毒素是如何诞生的—埃米尔 · 贝林 —开创免疫预防和治疗新时代 第一剂征服“白色瘟疫”疫苗的发现和应用 抗结核病疫苗是如何诞生的—阿尔伯特 · 卡尔梅特和卡米尔 · 盖林 抗结核病防治的艰巨性 第一枚“魔弹”的发现和应用 第一枚“魔弹”是如何发现的—保罗 · 埃尔利希 —开创药物化疗新时代 细胞“侧链理论”的提出—保罗 · 埃尔利希 —现代免疫学的奠基人 第一个“药物”磺胺的发现和应用 黎明前的黑暗是如何被打破的? —格哈德 · 杜马克 “ 前药”的发现—开创了药物化学研究新领域 最高的奖赏—拯救了自己的女儿 第一个“霉菌代谢产物”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 青霉素是如何发现的—亚历山大 · 弗莱明 —药物来源新时代的诞生 青霉素的再发现—霍华德 · 弗洛里和钱恩 第一个“抗结核抗生素”链霉素的发现 —开创抗生素发展黄金时代的到来 第五章 发明防治传染病“魔弹”背后的革命性科学 科学巨匠巴斯德与撰写《细菌学 》的科赫 显微镜的发明—让看不见的生命“原形毕露” —开启生命科学新航程 全然兴趣驱动的“民间科学大家” —安东尼 · 列文虎克 才华比肩牛顿的“正宗科学大家” —罗伯特 · 胡克 “ 微小生命体理论”—探索细菌奥秘的“雷达” 质疑“自然发生说” —揭开微小生命体“神秘面纱”的先驱 “ 微小生命体理论”—探索细菌奥秘的“雷达” —路易 · 巴斯德 细菌致病理论的建立—撰写“细菌学 ”的人 —罗伯特 · 科赫 第一个捕捉到病原菌的“猎人” 给“猎人”插上“翅膀” —显微和分离培养技术的突破 “ 科赫法则”—细菌致病的“金标准” 巴斯德—科赫之争 —“成就”远比“仇恨”长久 革命性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 何为“革命性”科学 为何说“微小生命体理论”是“革命性”科学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317 次阅读|1 个评论
《传染病学史》札记:病原微生物学脱颖而出(1)
fqng1008 2020-11-1 19:40
第二节 基础医学的诞生与互动 一、病原微生物学脱颖而出 (一)显微镜下的“新世界” 1. 发明显微镜的人 我们知道,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32-1723)被称之为“显微镜之父”。其实最早发现显微镜的人,并非列文虎克。 与望远镜的发明相似,显微镜的第一个发明者也是眼镜制造商,他是荷兰眼镜制造匠亚斯·詹森(Z.Janssen)。1590年前后,詹森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制造了一台水平很低的显微镜。一次,他和他的儿子把几片镜片放进了一个圆筒中,发现通过圆筒可以看到物体的细节,于是他受到启发,认真思索,反复实践,终于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简易的显微镜(图6-23)。 图6-23 亚斯·詹森发明的显微镜 这是一台复合式显微镜(含有两个及以上透镜),其原理是使用两个凸透镜,一个把另一个成的像放大。它的放大倍数不大,只有10-30倍,可以观察一些小昆虫,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称它为“跳蚤镜”。但是詹森和利珀希(望远镜的发明者,并独立发明了显微镜)一样,都没有认识到显微镜的真正价值,他的发明在当时也没有引起重视。 现一般认为,英国的罗伯特·胡克(1635-1703)和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32-1723)也曾分别独立发明过显微镜,但他们才是把显微镜用于微观科学观察的领路人。 2. 罗伯特·胡克显微镜 罗伯特·胡克是17世纪英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显微镜专家,可能得益于汉斯·詹森的发明,他也用两个透镜组合制成了一台复合显微镜(图6-24)。 图6-24 罗伯特·胡克复合式显微镜 早在1665年,他就出版了《显微制图》(Micrographia,也翻译为《显微术》)一书。在书里描述了数百张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标本的图,例如鸟的羽毛、各种昆虫。在《显微制图》一书中,胡克绘画的天分得到充分展现,书中包括58幅图画,都是胡克用手描绘的他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情景,而且每一幅画都是栩栩如生。《显微制图》一书为实验科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既明晰又美丽的记录和说明,开创了科学界借用图画这种最有力的交流工具进行阐述和交流的先河,为日后的科学家们所效仿。而且在《显微制图》中他首次描写了细胞。“细胞”一词便是胡克最早用来描述生物微观结构的,他用这个词描述利用复合式显微镜观察到的软木的木栓组织上的微小气孔。有一次他从树皮切了一片软木薄片,并放到自己发明的显微镜下观察。他观察到了植物细胞(已死亡),并且觉得它们的形状类似教士们所住的单人房间(cell),所以他使用cell一词命名植物细胞为cellua。这是史上第一次成功观察细胞。 胡克的成果也让科学界发现显微镜给人们带来的微观世界和望远镜带来的宏观世界一样丰富多彩。可惜的是,虽然胡克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图画资料,胡克自己的画像却一张也没有留存下来,据说唯一的一张胡克画像毁于牛顿的支持者之手。这是因为,1686年牛顿将载有万有引力定律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卷一的稿件送给英国皇家学会时,胡克希望牛顿在序言中能对他的劳动成果“提一下”,但遭到牛顿的断然拒绝。后来,胡克控告牛顿剽窃他的成果,但官司打的并不成功。1703年3月3日,胡克在落寞中去世,牛顿不久就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主席。随后,英国皇家学会中的胡克实验室和胡克图书馆就被解散,胡克的所有研究成果、研究资料和实验器材或被分散或被销毁,没多久,那些属于胡克的东西就全都消失了。 3. 列文虎克显微镜 列文虎克1632年出生于荷兰的代尔夫特市,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科学训练,年轻时他曾经在代尔夫特市政厅当看门人。他最为著名的成就之一是显微镜的改进以及微生物学的建立,被冠以“显微镜之父”的称号(图6-25)。 图6-25 画家 Jan Verkolje 在列文虎克 54 岁 ( 1684 年 ) 时作的画像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有许多眼镜店可以磨制放大镜,这种放大镜可以看到许多肉眼难以看清的事物。他观察到,放大镜的制作原理很简单,就是把镜片磨成需要的形状,打磨手法也很易学。于是,他开始经常出入眼镜店,认真地暗地里学习磨制镜片的技术,期望可以亲自做出放大镜。功夫不负有心人,1665年他终于制成了他的第一台显微镜(图6-26)。 图6-26 列文虎克的第一台显微镜 这基本上就是一个美化了的放大镜,它由一个直径只有1cm的镶在铜板上的小圆珠形凸透镜和放置样品的夹板组成。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列文虎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已经超过了当时世界上已有的所有显微镜。后来,列文虎克对显微镜的兴趣越来越浓,几年后,他辞掉了工作,专心进行显微镜的改进。他制成的显微镜越来越精美,放大倍数也越来越大,最后制成了可以把物体放大300倍的显微镜。在他的一生当中磨制了超过500个镜片,并制造了400种以上的显微镜,其中有9种至今仍有人使用,为显微镜的改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 列文虎克的科学观察 观察是最基础的科学研究,列文虎克借助于自己制造的显微镜,用它来观察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除了布料外,他还会观察一些生物的标本,包括昆虫的翅膀和眼睛、花粉粒等他觉得放大后会非常有意思的东西。他是首先观察并描述单细胞生物的人,他当时将这些生物称为animalcules。此外,他也是最早纪录观察肌纤维、细菌、精虫、微血管中血流的科学家。 (1)科学成果的首次面世:医生兼解剖学家格尼亚·德·格拉夫(Regnier de Graaf)是英国皇家学会的通讯会员,他很了解列文虎克的工作,知道列文虎克的显微镜比同时代的任何显微镜都要好。格拉夫鼓励列文虎克把他的显微镜和观察记录送给英国的皇家学会,于是他用荷兰语写了一封厚厚的信寄到英国皇家学会,信中包括他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真菌孢子、普通的虱子、蜜蜂的蜇针和嘴、眼等。1673年,英国皇家学会收到了标题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虫类的若干记录”这封厚厚的信后,在场学者们都不以为然,但他们读着读着就被信中的内容吸引了,因为信里展现了一个人们所不知道的精彩世界。同年,皇家学会把列文虎克的信发表在《皇家学会哲学学报》上。从此,列文虎克开始了与皇家学会的通信,一直到1723年列文虎克逝世为止。 (2)首次发现微生物:列文虎克在对雨水经过多次细致的观察后,终于确认在雨水中确实存在着极小的生物,他称之为“极微动物”(animalcules)。1675年,他又将他的这一观察记录送往了皇家学会,并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非常生动的描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角与角之间是平的……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在一滴雨水中,这些小生物要比我们全荷兰的人数还多许多倍……”在信中除了对雨水的观察外,还有他对雪水、海水、干净的水的观察记录。他发现,无论什么样的水,都能发现微生物的影子,它们形状各异,在水中以各种方式运动。 开始,人们并不相信列文虎克的发现,说他是骗子。甚至皇家学会第一次采用与列文虎克标本类似的物体进行观察时,并没有看到任何微生物。所幸,皇家学会的人没有就此否定列文虎克的发现,而是委托学会的实验评议员罗伯特·胡克重复列文虎克的流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发表。 前面说过,罗伯特·胡克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显微镜专家。1678年,他重复了列文虎克的实验,真的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那些微小的游动生物。他把他的实验公布后,学术界为之轰动,学术机构对列文虎克的发现也由怀疑转变为惊叹:列文虎克发现了新世界(图6-27)! 图6-27 列文虎克给英国皇家学会的信中,对细菌形态的描绘 A 、C、F、Q:杆菌;E:球菌;H:球菌的聚集体。 (3)观察人体微生物:1677年,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人类的精液,他兴奋地发现精液里有数以百万计游动的小东西,他称为“精子”。这些精子既不是细菌也不是原生生物,而是男性产生的性细胞配子(gametes)。于是他想到,别的雄性动物的精液里会不会也同样存在精子呢?他又对昆虫类、贝壳类、鱼类、鸟类、两栖类、哺乳类的各种动物的精液进行了观察,果然都发现了精子的存在,并证实了精子对胚胎发育的重要性。 后来,列文虎克还观察了胡椒水中的细菌,并写信给罗伯特·胡克,并由此引发一系列文章,被认为是研究细菌学的首批文章。他甚至把自己腹泻的排泄物拿来观察,从中发现了鞭毛虫(giardia)。他还对自己牙齿表面的白色黏性物质进行观察,看到白色黏性物质里充满了细菌,他认为这是导致坏牙的元凶。因为其一系列成就,列文虎克在1680年被选为皇家学会的全职会员。 (4)发现毛细血管与红细胞:列文虎克不仅研究微生物,还对解剖、生殖和植物营养物质传输很有兴趣。1683年他独立发现了毛细血管,还通过观察血液准确地描述了血红细胞。他相继在鱼、蛙、人、哺乳动物及一些无脊椎动物体中观察到毛细血管。1688年,他描述了显微镜下蝌蚪尾巴的血液回圈: “呈现在我眼前的情景太激动人了……因为我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五十多个血液回圈……我不仅看到,在许多地方血液通过极其细微的血管而从尾巴中央传送到边缘,而且还看到,每根血管都有弯曲的部分,即转向外,从而把血液带向尾巴中央,以便再传到心脏。由此我明白了,我现在在这动物中所看到的血管和称为动脉和静脉的血管事实上完全是一回事。这就是说,如果它们把血液送到血管的最远端,那就专称为动脉;而当它们把血液送回心脏时,则称为静脉。” (5)成功的秘诀:列文虎克的科学成就包括,1674年发现红血球;1675年发现原生动物;1677年描述了精子;1683年发现了细菌;1688年准确描述了血液回圈和血红细胞;记述并描述了骨骼、肌肉、皮肤等许多器官和组织的构造;1695年出版了他的书,简称《宇宙秘密的发现》。列文虎克的众多研究成果都离不开显微镜的辅助。 随着列文虎克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记者争相采访。一天,有位记者来采访列文虎克,向他问道:“列文虎克先生,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列文虎克想了片刻,他一句话不说,却伸出了因长期磨制透镜而满是老茧和裂纹的双手。他一生磨制了超过500个镜片,制造了400种以上的显微镜,显微镜也帮助他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新鲜事物。 在1723年8月,当他察觉到自己命不久矣时,他交代自己的女儿将两封信和一批礼物送到皇家学会。一封信详细地写着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另一封信这样写道:“我从50年来所磨制的显微镜中选出了最好的几台,谨献给我永远怀念的皇家学会。”这批礼物就是26台精心打造并配以各种标本的银制显微镜,它们被装在黑色的大橱窗里。 列文虎克总共写了347封通信与大众或专业人士交流他的科学发现,215封是给英国皇家学会的,其中119篇发表在了《哲学学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上。1684—1718年,他收集了自己165封信集结出版。在他80岁的时候,还开始了一系列新的观察实验,制定了新的出版计划,并在89岁高龄时发表了在《哲学学报》的第100篇论文,持续工作直至91岁去世。 1932 年,纪念列文虎克诞辰300周年,Nature发表的纪念文章,称赞他是“原生动物学和细菌学之父”,在过去所有的自然学家中,他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因为他被引用最多,且在当时,他的发现往往是最简单且最能理解的。后人对列文虎克的评价是:“尽管没有科学方法的概念,但他很快地从一个领域进入到另外一个领域,他会没有‘功利性’地为之耗尽全力”。1934年,以列文虎克命名的微生物学杂志《Antonie van Leeuwenhoek》创刊,以纪念这位微生物学的开山鼻祖。 (二)与“自然发生说”之战 通常,人们把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形态学阶段、生理学阶段和分子生物学阶段。列文虎克死后,微生物的研究一直处于形态学观察时期,正式进入生理学研究是200年以后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地球上的微生物,估计有100万种以上,绝大多数是无害和有益的,只有少数属于病原性的。而且,科学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以观念的突破为起点;而观念的突破,新旧观念的更替,总是意味着一场创新与守旧的殊死搏斗。 1. 实证之战 千百年来,普遍流行着一种“自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不洁的衣物会滋生 蚤虱 ,污秽的死水会自生蚊,肮脏的垃圾会自生虫蚁,粪便和腐臭的尸体会滋生 蝇蛆 。总之,生物可以从他们所在的物质元素中自然发生,而不完全是通过上代繁衍而来。 随着实证科学的追求,“自然发生说”也面临考验。 1688 年,意大利宫廷医生佛罗伦萨实验科学院成员 弗朗切斯科· 雷迪 (Francesco Redi,1626-1697)用实验证明腐肉生蛆是蝇类产卵的结果,首先对自然发生说提出异议。但他未能正确解释虫瘿与肠道蠕虫的来源,人们认为低等动物仍可自然发生。虽然 列文虎克 在1674年发现了微生物,但对微生物的进一步的研究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的信念反而活跃起来,并于18、19世纪达到了顶峰。 1745 年,英国天主教神甫、显微镜学家 约翰· 尼达姆 (John Needham,1713 —1781) 做了一个实验,他把肉汤或“肉汁”放进瓶子里,加热瓶子杀死里面可能存在的任何微生物,然后密封。几天后,他报告肉汤中有生命存在,并宣布生命是从非生命中创造出来的。由于受到法国博物学家G.-L.de 布丰 的支持,这一实验在科学界轰动一时。 1775 年,意大利生理学家拉扎罗·斯帕兰扎尼(Lazzaro Spallanzani,1729- 1799)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J.T.尼达姆实验结果是由于加热不够和封盖不严所造成,因而确信微生物是从空气带入的。他的观点在当时已接近胜利。但他的批评者宣称,由于他使浸出液在密闭管内煮沸了45分钟,杀死了管内空气中的“活力”,因而影响了自然发生。同时,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Gay-Lussac,J.L.1778-1850)克证明发酵和腐烂都必需氧,也使反对意见得到支持,斯帕兰扎尼的观点最终未能取胜。 18 37年,西奥多·施旺(Theodor Schwann,1810-1882),改进了斯帕兰扎尼的实验,通入事前经过加热或“ 焙烧 ”的空气,并以青蛙仍能在其中生活,证明并未影响“活力”的存在。但施旺的实验由于存在某些技术问题,结果并不稳定。其后一些学者采取措施消除空气中的微生物,但也未能保证实验取得成功。因而仍有利于自然发生的观点。 2. 巴斯德的完美实验 微生物的生理学研究,是以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研究乳酸发酵的微生开始的;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反驳“自然发生说”的信念和做出了彻底否定它的经典实验。 1854 年 9 月,法国教育部委任巴斯德为里尔工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他对酒精工业发生了兴趣,而制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 发酵 。当时里尔一家酒精制造工厂遇到技术问题,请求巴斯德帮助研究 发酵 过程。巴斯德深入工厂考察,把各种甜菜根汁和 发酵 中的液体带回实验室观察。经过多次实验,他发现发酵液里有一种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状小体,它长大后就是酵母菌。过了不久,在菌体上长出芽体,芽体长大后脱落,又成为新的球状小体,在这循环不断的过程中,甜菜根汁就“发酵”了。巴斯德继续研究,弄清 发酵 时所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来的。这个过程即使在没有氧的条件下也能发生,他认为 发酵 就是 酵母 的 无氧呼吸 并控制它们的生活条件,这是 酿酒 的关键环节。185 7 年路易斯·巴斯德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 学 界公认的经典论文。 1859 年法国博物学家、巴黎科学院通讯院士F.A.普歇(Felix Archimede Pouchet,1800–1872)发表“异源发生论或自然发生论”的论文与法国微生物学家L.巴斯德间又展开类似的争论。F.A.普歇认为在具备有机物、水、空气和适当温度的条件下自然发生能被促进,并设计实验企图证明他的观点。 巴斯德根据他从事发酵工作的经验,认为“酵素”实际是生命有机体,并确信空气中的微生物也来自酵素。1860-1861年L.巴斯德用火棉及S形长颈瓶进行实验,证明空气中的尘埃携带着各种微生物;而且随着场所和高度的不同,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也不一样。他在高山上做实验,由于高山上空气新鲜,微生物及孢子少,所以酵母浸液受污染的机会也少。 1863 年,普歇在西班牙做了类似的试验,得到与巴斯德相反的结果。于是引起了论战。为此,巴斯德设计了更可靠的加热实验来支持他的结果,随后甚至成功地在不加热的情况下,用自制的被称之为天鹅颈烧瓶(因形状细长,类似天鹅的脖子而得名;通常都称之为“曲颈瓶”),及用棉花过滤的方法来防止空气污染培养基。这是一个撼动两千年来的“自然发生说”的最为有力的证据。图6-28左为巴斯德进行实验时的各种不同形状的“曲颈瓶”;右为巴斯德正在观察“直颈瓶”和“曲颈瓶”中培养液被空气污染的情况。 左:巴斯德进行实验时的各种不同形状的“曲颈瓶”;右:法国Daniel Raichvarg 所著的LOUIS PASTEUR. L'empire des microbes一书的封面:巴斯德正在观察“直颈瓶”和“曲颈瓶”中培养液被空气污染的情况。 图 6-28 巴斯德和他的曲颈瓶实验 1864 年,法国科学院安排论战双方做实验,巴斯德做完上述实验后,普歇就宣布退出争论,未做自己的实验。 1876 年英国H.C.巴斯特兰作为自然发生说的支持者,就微生物能否在中性或碱性尿液内自然发生与巴斯德展开争论。巴斯德重复了他的实验,认为它只证明某些低等芽孢在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基内能抗100℃高温。1877年巴斯德又提出巴斯特兰的容器可能已受污染。以后通过R.科赫、 延德尔 等的工作,表明确实存在着一种高度抗热的细菌 内生孢子 ,某些微生物也能在100℃酸性培养基内存活。而且尽管对实验容器预先消毒,在某些溶液内仍有微生物出现。巴斯德这才充分认识到在普歇及巴斯特兰等自然发生说的支持者所用的溶液内,有时可能一开始就有这样的微生物存在,而非由于实验技术操作不慎所致。以后巴斯德提出外科医生在更多注意消灭器具或手上的微生物,而不是空气中的。1879年C.E.钱伯兰证明,消灭液体内的抗热微生物至少要115℃,而消灭干燥表面的则要180℃。1897年 爱德华· 比希纳 证实无细胞酵母提取液可使糖发酵产生酒精,驳斥了巴斯德关于酵素是生命有机体的观点。但这并不影响巴斯德在否定自然发生说中的重要地位。 (三)从“微小生命体理论”到“ 细菌 致病理论 ”(待续)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4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染病学史》札记:实施中的“终止结核病战略”
fqng1008 2020-10-31 10:49
(三)实施中的“终止结核病战略” 1. 最古老的疾病 在“三大疾病”中,结核病是最早发现病原体的,也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史前考古学家在德国海德堡邻近的一座新石器时代(距今6000年)墓葬中,见到一具男性年轻人的遗骨上有脊椎结核病(pott氏病)的遗迹,胸椎4与胸椎5融合在一起,塌陷的椎骨与邻接的中段胸椎形成前融合。残留于人类机体的抗酸菌可追湖到公元前5000年。此外,脊椎结核的遗迹亦可从公元前3500年的埃及木乃伊中获得。其他的史前脊椎结核病的例证,还有公元前3000年约旦铜器时期的尸骨及公元前1000年Nesperhan一具木乃伊,非但有脊椎结核,而且还有腰大肌脓肿。此外,提示发现有脊椎结核尸骨的国家还有丹麦(公元前约2000年)、英国(公元前200—400年)、秘鲁(公元700年左右)。 我国文字记载,所描述的肺发热、肺咳嗽伴血痰、全身消耗,提示与现今的肺结核症状相符,是公元前2700年的事迹。在2100年前埋葬的古尸——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女尸也发现左肺上部肺门处有结核病的钙化灶。公元前1500年的一些梵文作家清楚地熟悉肺结核,存留下的原始记录见于Rig-reda(最古典的赞美诗集——吠陀经典中的一部)。在希腊文献中涉及的与痨病(consumption)相似的记载,包括荷马(前800年)、希波克拉底(前460-前377)、亚里斯多德(前384-前332)、柏拉图(前430-前347)。 有关表达结核病的词,英语中曾用consump-tion,相应于古希波克拉底使用的phtisis,我国古代医籍中常用痨病一词。对结核病曾用过的名词还有“Captain of All the Men of Death”(人类死亡的第一杀手),“The Great White plague”(灾难的白色瘟疫)。对淋巴结结核,尤其是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用词为Scrufula(瘰疬,意为与母猪相似),King's Evil(国王的疾病)等。 自中世纪以来,18世纪以前,法国及英国国王举行“触模仪式”来治疗颈部肿大淋巴结的瘰疬病人。从5世纪起,法国国王想信能从神获得力量,用国王的手触摸瘰疬病人肿大的颈部能治愈该病。到了11世纪,英王爱德华( 1042-1066 在位)宜布英国国王也有这种神力,而且把仪式书写于祈祷本中,因此直到1719年,在King's Evil项目下能査到瘰疬病患情况。14世纪法国的菲力普六世(1328-1350)在一次仪式中触摸了1500位病人。16世纪的亨利于1594年触摸了600名病人,17世纪英国的査理二世(1630 〜1685)—生中共触摸92102名病人。 2. 病因学求证 在科赫(Koch)发现结核菌以前的时代,人们对结核病的发病基本上有二种不同的认识:即由遗传或接触传染。 (1)遗传学说:公元前400年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肺痨是体液不调(通常是遗传的)引起,由一种特殊的体液滴入肺内,从而在肺内发生溃疡和化脓。这种说法,在尔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影响人们对结核病发病的认识。 古罗马医学家盖伦(Galen,前131-前201)认为,肺痨是由难于痊愈的肺内溃疡所致的。他对肺内的结节状病变,认为是由腐败的液体凝固形成的。 1650 年左右,以巴黎学院派为代表,怀疑当时欧洲南部关于结核病的接触传染学说,使英国、法国北部、德国、北欧的人们想信结核病是体质(结核素质)遗传缺陷的疾病。理由是结核病在某些家族中特别普遍的严重。 历史上有许多王族,贵族家庭的一些成员死于结核,而且一般都在30岁左右离开人世。法国的路易十三(Louis XM)死于奔马痨(尸检中肺内多发空洞,肠内广泛结核病变)。他的王后亦有结核病。但仍然有一些科学家相信结核病的遗传学说,例如 19 世纪著名的病理学家威尔啸( Virchow, 1821-1902)断言肺结核是遗传的。 (2)接触传染学说:最早的传染概念起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它在叙述猪(Hogs)的瘰疬时,想信此病是由接触肺痨传染的。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斯人(Florentine)Fracastorius 医师,于1540 年出版的 De Contagione(接触传染)一书中指岀,病菌(Germs)传播接触传染学说,启示了现代的微生物接触传染理论。他认为结核病的发病是由接触了一些难以发现的病菌传染的。菌来自体液的腐烂,菌也可来自体外。他第一个表述了在肺内毁灭病菌的概念。 1733 年法国外科医师Deseault对肉眼下见到的结节进行描述,并相信结核病是通过有传染性的痰传播的。 18 世纪意大利著名解剖学家、 “器官病理学”创始人 莫尔加尼(Morgani,1682-1771),及另外一些解剖学家坚信结核病是传染的,拒绝对结核病病死者进行解剖。18世纪、19世纪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南部的欧洲人把结核病看成是有传染性的。 首先证明结核病是一种特殊的感染性疾病的是法国的Jean—Antoine Villemin(1827—1892),他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结核病是由一种可接种的物质引起的。1865-1868年他证明给动物接种结核性物质传播了疾病。他把人的结核病传染于兔,还把牛的结核病传染给兔,并指出结核病属于烈性病,人、牛有相似的病原。ViUemin的实验结果,削弱了结核病的遗传认识。 现代细菌学之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通过实验,于1862年提出结核病是由空气传播的。但人们对这个观点,长期以来有争论,直至1930年韦尔斯(Williams WeUs)对微滴空气传播作了结论性的论证。 罗 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于1882年宣布发现结病的病原菌。科赫在结核病死亡者或结核动物中的病变内发现结核菌(Koch氏菌),并使菌在体外培养中生长,培养出的菌再接种于动物,在动物体内产生相同的结核病变。之后,在可疑结核病人的痰内査到Koch氏菌,从而确定结核病是由结核菌传播的一种传染病,确定了结核病接触传染学说在结核病发病学中的地位。从痰中检査出结核菌的诊断方法很快被广泛使用。因此,科赫获得了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3. 结核病的治疗 人类早期与结核病的抗争犹如在黑暗中行路,诊断和治疗都是盲目的。1820年英国医生卡森成功地发明了实验动物的肺萎陷疗法,为人工气胸疗法治疗结核病指明了方向。经过不断尝试,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工气胸疗法逐渐得到推广。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局限性强,创伤性和副作用也较多,于是人们想到直接切除局部的结核病灶。随着外科手术的不断改进和无菌术、输血法的发明,切除结核病灶的方法逐渐成熟。同时,阳光和空气、居室和营养、运动和休息仍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1944 年,瓦克斯曼(Waksman Selman Abraham)发明链霉素,使结核病不再是不治之症。此后,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药物相继合成,全球肺结核患者大大减少。1946年确立了结核病联合化疗方案,至20世纪90年代短程化疗已经在临床普遍推广。 抗生素、卡介苗和化疗药物的问世是人类与肺结核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胜利,为此,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甚至认为20世纪末即可消灭结核病。但是人们在看到药物的强大作用的同时,也感受到危机,结核病大有死灰复燃之势。这主要是近20年,世界许多地区的肺结核防治系统遭到破坏;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增多,艾滋病人感染肺结核的几率是正常人的30倍;多种抗药性结核菌株产生,增加了肺结核防治的难度等。结核病向人类发起了新一轮的挑战。 4. “终止结核病战略”实施进展 1982 年3月24日,在科赫发现结核杆菌100周年的日子里,确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世界结核病纪念日”,目的是引起公众对结核病的重视,呼吁各国政府加强对结核病防治的支持。1995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决定把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1996年开展了第一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宣传教育活动(图6-20)。 图 6-20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宣传图标 2018 年 9 月 26 日,联合国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关于结核病问题的高级别会议,将关于结核病流行现状及如何终止结核病的讨论提升到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级别。在此之前,世卫组织和俄罗斯政府于2017年11月主办了第一次全球结核病部长级会议。 作为会议成果,联合国所有成员一致通过了一份政治宣言,其中重申了对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世卫组织的《终止结核病战略》的现有承诺,并增加了新承诺。 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目标 3.3 包括到 2030 年终止结核病流行。《终止结核病战略》确定了降低结核病发病及死亡人数的里程碑(2020-2025年)和目标(2030-2035 年)。 2030 年的目标是使因结核病死亡人数较 2015年减少90%,结核病发病率(每年每10万人中新增病例)较 2015年减少80%。2020 年的里程碑目标是因结核病死亡人数减少 35%,结核病发病率减少 20%。此战略还包括另一个2020年的里程碑目标,即没有结核病患者及其家庭因结核病面临灾难性的支出。 这份政治宣言包括四个新的全球目标:①在 2018-2022 年的 5 年期间,治疗 4000 万结核病患者;②在 2018-2022 年的 5 年期间,为至少 3000 万潜伏结核感染者提供结核病预防性治疗;③到 2022 年之前,每年至少筹措 130 亿美元用于普及结核病的诊断、治疗及护理;④每年至少筹措20亿美元用于结核病相关研究。 这份政治宣言还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在世卫组织的支持下,于2020 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一份关于全球和各国进展的报告,作为 2023 年结核病问题高级别会议进行全面审查的基础。该政治宣言同时要求世卫组织总干事继续制定结核病多部门问责制框架,并确保其及时实施。 但是目前,全球整体、世卫组织大多数区域和许多结核病高负担国家还没有走上实现终止结核病战略 2020年里程碑的轨道。 在全球范围内,2000年至2018年间,结核病发病率的平均下降率为每年1.6%,2017至2018年间为2.0%。2015年至 2018 年间仅累计下降了6.3%,与《终止结核病战略》设定的2015年至 2020年间实现发病率下降 20%的里程碑相去甚远。2015年至 2018年间,全球因结核病死亡人数7下降了11%,尚不足《终止结核病战略》设定的到 2020 年因结核病死亡人数下降 35%的里程碑要求的三分之一。 据WHO《2020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估算(图6-21),全球结核潜伏感染人群接近20亿。2019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约996万,近几年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全球结核病发病率为130/10万,各国结核病负担差异较大,发病率分布在低于5/10万到部分国家高于500/10万之间。成年男性患者占全部新发患者的56.0%,小于15岁的儿童患者和结核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分别占新发患者的12.0%和8.2%。 图 6-21 2020 年 10 月 14 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发布了《 2020 年全球结核病报告》 30 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的新发患者数依然占到了全球患者数的86%,其中印度(26%)、印度尼西亚(8.5%)、中国(8.4%)、菲律宾(6.0%)、巴基斯坦(5.7%)、尼日利亚(4.4%)、孟加拉国(3.6%)和南非(3.6%)等8个国家的新发患者约占全球患者数的2/3。中国的估算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83.3万(2018年86.6万),估算结核病发病率为58/10万(2018年61/10万),在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估算结核病发病率排第28位,高于俄罗斯(50/10万)和巴西(46/10万)。此外,2019年全球估算有大约14万例动物源性结核病患者发病。 2019 年全球新发的结核病患者中,约有3.3%的新患者和18%的复治患者对利福平耐药。全球估算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数约46.5万,其中耐多药结核病约占78%。在全球30个耐多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根据估算结核病发病数计算的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数最多的为印度(12.4万,占全球27%)、中国(6.5万,占全球14%)和俄罗斯(3.9万,占全球8%)。 结核病仍是全球前10位死因之一,同时自2007年以来一直位居单一传染性疾病死因之首。2019年全球估算HIV阴性结核病死亡数约为121万,死亡率为16/10万。在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 结核病死亡数最高的为印度(43.6万),最低的为莱索托(0.1万),结核病死亡率最高的为中非共和国(98/10万)。中国的结核病死亡数估算为3.1万,结核病死亡率为2.2/10万,结核病死亡率首次降至30个高负担国家的末位。 COVID-19 大流行有可能逆转最近在减轻全球结核病负担方面取得的进展。根据模型估算的结果,如果卫生服务受到干扰,发现和治疗的结核病患者人数在3个月内下降25%-50%,则全球结核病死亡人数就可能增加约20-40万。在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南非这4个结核病病例占全球44%的国家中,报告的结核病确诊人数在2020年1月至6月间出现大幅下降,其中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下降幅度达到25%-30%。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30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染病学史》札记:告别艾滋病战疫已然打响
fqng1008 2020-10-30 15:25
九、消灭“三大疾病”倒计时 (一)告别艾滋病战疫已然打响 1. 目标:2030年消灭艾滋病 2016 年7月18日晚,第21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的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为期5天的会议重点讨论如何实现在2030年前全球消灭艾滋病的目标(图6-18)。 图 6-18 关爱艾滋病宣传图标 本届大会的主题为“现在就获得平等权利”,表明要取得更大成绩,就必须要解决影响艾滋病防控和研究的资金匮乏问题,向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HIV,即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携带者提供及时治疗,消除对同性恋者、吸毒者和性工作者等艾滋病高危人群的歧视。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学者和专家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代表约1.8万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会前记者会上说,人类目前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在一些国家,只用20分钟就能把艾滋病诊断出来,使得全球有1700多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得到有效治疗。但是,全球仍有50%的HIV感染者未得到治疗,若想在2030年前达到全球消灭艾滋病的目标,人类必须加大防治力度,消除各种障碍,解决面临的迫切问题,不让目前取得的成果出现倒退。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目标?一是艾滋病正从健康杀手变为可控疾病。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约为200万,约120万人死于与艾滋病有关的疾病,较2004年分别下降35%和42%。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末,估计全球约有3690万人携带HIV。截至2015年6月,估计1580万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这一数字在2010年和2005年分别仅为750万和220万。而且,“治愈”艾滋病的案例也已经出现。美国男子蒂莫西·布朗因骨髓移植而意外“治愈”艾滋病,他体内的艾滋病病毒被完全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正常,达到了“功能性治愈”的标准。法国研究人员也宣布,一名法国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停药12年后未发病,这是世界上首例出生后立即接受早期治疗、多年有效控制病情的病例。 二是号召各国政要高度重视这一工作。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的到2030年结束艾滋病流行的目标,HIV携带者知情、知情的携带者获得治疗、接受治疗的人体内病毒受到抑制三个具体目标的比例将分别提高至95%,届时全球可避免2100万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导致的死亡病例,避免2800万新增HIV感染病例。消灭艾滋病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2. 40 年回顾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音译,它的戏剧性传奇故事,表现在人类早期面对陌生疾病时的无助感和挫败感,部分患者的勇气以及科学家不断发现的突破性进展,以及充满希望地寻求治愈和消灭它。这一过程得益于一系列详细的流行病学研究,随后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形成了高效的治疗方案,将它从一种近乎确定的致死因素转变为一种可控制的疾病。这里,将其研究进展做一简单梳理 。 表6-2 艾滋病研究历程 年份 研究内容 1980 年 首次发现艾滋病流行;纽约和加利福尼亚报告病例;预期寿命,6-12个月。 1984 年 艾滋病毒(HIV)被确定为艾滋病的致病因素。 1985 年 FDA 首次批准检测HIV抗体的试验。 1986 年 国际移民组织成立了国家艾滋病战略委员会,出版了《抗击艾滋病:公共卫生、卫生保健和研究方向》。 1987 年 FDA 首次批准一种治疗HIV的药物。 1995 年 FDA 首次批准一种蛋白酶抑制剂。 1996 年 FDA 首次批准HIV病毒载量测试;FDA首次批准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效显著。 2007 年 FDA 首次批准整合酶抑制剂。 2009 年 RV 144 疫苗试验结果公布(首个有功效的HIV疫苗)。 2012 年 FDA 首次批准了暴露前预防治疗。 2015 年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15年内有望消灭艾滋病 2018 年 3790 万艾滋病毒携带者;接受治疗期间的预期寿命,接近正常水平。 这段不平凡的旅程始于1980年12月,美国最早报告了第一例公认的艾滋病病例。在疾病爆发的最初几年,这种疾病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名字。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现为国家医学院,简称NAM)在艾滋病早期应对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1986年由Luc Montagnier和Robert Gallo的实验室组建的全国悬案调查委员会发现HIV是AIDS的病原体。 不过,对于HIV的发现曾经存在巨大的争议。但显然,HIV的发现是最具影响力的事件。 3. “盖洛事件”始终 创立诺贝尔奖的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并没有留下评奖标准,但生理学或医学奖往往会授予作出突破性贡献的科学家。无论以何种标准来看,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为艾滋病病毒)都能算作足以获奖的突破性贡献,但为何时至2008年才授予作出这一发现者诺贝尔奖,这涉及到科学界一桩公案——有人称之为“盖洛事件”。 “盖洛事件”曾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轰动科学界的大事。事情的起因是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蒙塔尼和他的学生西诺西共同从一名法国时装设计师佛瑞德克(Frederic Brugiere)分离出了一种病毒叫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 associated virus(LAV),成果发表在1983年5月20日的《科学》杂志上(Science,vol 220,p 868)。1年后,也就是1984年5月4日,《科学》杂志也发表了美国国立卫生院癌症研究所的盖洛博士领导的团队的成果,他们发现的病毒叫T细胞白血病/淋巴结病3B型病毒(T-cell leukaemia/lymphoma virus type IIIB)。 此后的研究盖洛博士团队一直领先,盖洛博士还发现了白细胞介素-2,他的文章的引用率从1983年到1990年达到了36000次。后来,人们也发现这两种病毒其实就是一种,于是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这样一来,HIV的发现就有了两家之争。到底是谁第一个发现了HIV?当时的争论在1987年达到高潮,并上了法庭,很多科学家都卷入事件,甚至惊动了当时的法国总理希拉克和美国总统里根。而且由总统、总理来出面来调停这场争论,最后达成协议蒙塔尼和盖洛是爱滋病病毒的共同发现者。 可是人们还是有不少怀疑的声音,美国《新科学家》杂志记者斯迪文(Steve Connor)从1987年开始追踪这一事件,并开始深度挖掘盖洛博士成果成果的真伪。面对众多的疑问和居大的压力,盖洛博士终于在1991年承认他所用的标本是源自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可能源自污染了蒙塔尼小组的标本。以致于发现 朊 病毒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普瑞瑟(Stanley Prusiner)教授也曾给《科学》杂志写信支持蒙塔尼小组是第一个分离HIV的小组。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奖最后选择了两位法国科学家的原因! 诺贝尔奖是当世最高科学奖,它所坚守的原则是奖励原创科学成果。尽管106位科学家的联名信中指出“西诺西和蒙塔尼分离了病毒,但不同的是,西诺西和蒙塔尼并不能确定这是否就是艾滋病病毒,确认工作在1年后由盖洛和同事完成。如果没有盖洛的工作,也许人们好多年都不会认识到这一病毒与艾滋病的关系,很多人将会因此失去生命”。但是诺贝尔奖评委们的原则是奖励是给与科学原创的科学家的。所有的调查都表明是西诺西和蒙塔尼第一个分离出的爱滋病毒,他们发表的《科学》文章也比盖洛博士早了1年,而盖洛博士小组始终都拿不出确实的证据表明他是第一个分离出的爱滋病毒的人,尽管后来他在爱滋病毒研究方面的贡献很大,但诺贝尔奖却只钟情于原创者。 4. 艾滋病治疗的“三阶段”划分 有人将AIDS治疗的发展史,分为3个阶段 (1)“不治阶段”:1981年至1987年,人们致力于AIDS病因及致病机制的研究,临床上尚无用于治疗AIDS的药物,故AIDS处于“不治”时期。1983年后,随着HIV的发现,开始研究HIV侵入人体免疫细胞后的生物学行为,继而逐渐阐明感染后病理生理的多个关键阶段,进而有针对不同阶段药物的出现。当然,所谓“不治阶段”并非完全不用药,仍然还有对症处理,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对症处理阶段”,即针对其病理生理学改变,采取相应的干预。因为没有病原学治疗,疗效并不满意。 (2)“难治阶段”:从1987年起至1996年,AIDS进入“难治”时期。1987年齐多夫定(AZT)问世,其实该药早年就已合成,参加抗癌药物的筛选,由于抗癌作用不理想,乃被搁置。HIV发现后,科学家根据其抑制反转录酶的作用,应用于艾滋病的病原学治疗。新发展的抗反转录酶药物还有:1991年上市的去羟肌苷(ddI),属腺苷类似物;1992年的扎西他滨(ddC),属胞苷类似物;1994年的司他夫定(d4T)则与AZT相似,为胸苷类似物。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相似,均作用于单一环节,因此疗效非常有限。因此,就病原学治疗而言,1996年以前属于“难治时期”。 (3)“可治阶段”:第三阶段乃从1996年至今, AIDS 进入“可治阶段”。这是由于1995年12月起,另一类药物即蛋白酶抑制剂(PIs)问世,使得治疗手段增多,可用PIs联合反转录酶抑制剂来治疗AIDS,即人们所称的“鸡尾酒疗法”,效果明显增加。蛋白酶是病毒在CD4+T淋巴细胞内复制过程中的另一重要酶,酶抑制剂可与蛋白酶的活性部位结合,并抑制其活性,使HIV复制必需的成熟蛋白缺失,从而抑制HIV复制。1995年12月,首先问世的是沙奎那韦,1996年出现利托那韦、茚地那韦。蛋白酶抑制剂的问世及联合治疗的开始,成为“可治阶段”的标志,但这个阶段除PIs的发现外,还有以下等其他多种新药的诞生。 几乎在蛋白酶抑制剂出现的同时,新一类反转录酶抑制剂问世,与前述NRTIs不同,不属于核苷类似物,称为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这些药物通过与反转录酶直接连接而发挥作用,该类药物有奈韦拉平,1998年又出现依非韦仑(EFV),后者一直沿用至今,成为“骨干药物”。PIs和NRTIs新品种增加,使HAART方案进一步优化。 再就是新的合剂不断上市。这些合剂有以下不同种类:①蛋白酶抑制剂的合剂,洛匹那韦与利托那韦合剂的剂量配比为400mg:100mg,该配伍利用利托那韦可抑制代谢酶CYP3A4的作用,藉以提高洛匹那韦的浓度;②NRTIs的联合制剂,最早为齐多夫定与拉米夫定的合剂,相似的有阿巴卡维+拉米夫定、替诺福韦+恩曲他滨,这些合剂均有助于联合治疗;③NNRTIs与NRTIs的合剂,美国推荐的良好联合治疗方案之一就是依非韦仑+恩曲他滨+替诺福韦,制成合剂后使用更为方便,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 此外,还有融合抑制剂、辅助因子CCR5拮抗剂、整合酶抑制剂的诞生,极大地丰富了艾滋病的选择应用余地。由此可见,在20多年的“可治时期”中,已有许多手段从不同环节阻断病毒复制,各类药物的品种日益增多,联合方式日趋多样,使治疗效果明显趋好。但是,目前仍然没有“根治”的手段,虽然通过治疗病毒载量可以达到测不出的水平,但停药后会很快反弹,其原因为目前还未完全弄清“病毒贮存库”问题,只有该问题彻底阐明后,才会有根治药物的发展。其实乙型肝炎的治疗也有类似情况,只是关键节点不同,乙型肝炎病毒侵入肝细胞后,乃与肝细胞核整合为cccDNA,对于后者目前尚无办法,而AIDS与乙型肝炎目前同处于“可治之症”阶段。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24
Mech 2020-10-29 22:56
理论力学的刚体运动部分都讲完了。这次特别强调了刚体运动学的核心,固定在运动刚体上的矢量的导数 ( 在右手系 ) 中为刚体角速度与该矢量的矢量积。深刻理解这个事实,不仅有助于掌握理论力学中的定轴转动、平行移动和刚体平面平行运动,而且也有助于在高等动力学中学校刚体定点运动和刚体一般运动。 刚体平面运动部分因为出差调了次课。这部分 PPT 上的例题有些偏少。 用三矢积公式简化平面运动中的相对法向加速度。上课问学生,学过这个三矢积公式后,没有用过?不料学生都说没有学过这个公式。助课的青椒是在清华拿的博士,虽然不是三清党。她如我所预期,学过三矢积公式,但从来没有应用过。 深感数学先修课有问题,三矢积公式这种形式漂亮意义深刻的结果居然不讲,那也不会讲三矢积的 Lie 恒等式。钱班这种精英教育,有些必要的引申还是要讲。就像学了理论力学课,还认为有大小有方向的量是矢量,挺可惜的。 我也没有在课堂上推导那个公式。直接用坐标计算我有把握,可以把一个矢量取为坐标轴,计算并不繁复,但从数学角度这种坐标计算证明品级比较低。其他的证明方法我没有把握很顺利地讲出来。后来我想起来, 2011 届力学专业学生也没有学过这个公式,当时博士生助教在习题课上给他们推导的。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人之病札记 4 人之病札记 5 人之病札记 6 人之病札记 7 人之病札记 8 人之病札记 9 人之病札记 10 人之病札记 14 人之病札记 11 人之病札记 12 人之病札记 13 人之病札记 15 人之病札记 16 人之病札记 17 人之病札记 18 人之病札记 19 人之病札记 20 人之病札记 21 人之病札记 22 人之病札记 23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店学渣—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大学生日记》
热度 1 Mech 2020-10-25 22:59
万迪鹤的长篇小说《中国大学生日记》 1934 年由生活书店出版。标题或许多少有些误导。小说其实并非日记体,而是由 72 篇札记或速写构成。这种风格与许多“校园小说”多少有些类似。只是该书笔法有些类似于谴责小说或者黑幕小说。作者所写故事发生在上海的所谓“野鸡大学”,教育质量与校园风气或许与国立大学不可同日而语。顺便一提,不要把该书与阳翰笙的《大学生日记》 ( 收入《阳翰笙选集 (1)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混淆,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后者是典型的左翼文学,反映了大学生在白色恐怖下积极参与政治运动。《中国大学生日记》中故事的时代不清楚,但已经在一二八事变就是 1932 年之后,推测是是小说出版之前一两年, 1933 年前后。时间跨度差不多是一学期,似乎是大学最后一年的第一学期。 “我”的学校原来在辣斐德路 (Route Lafayette ,以法国将领命名, 1943 年改为大兴路, 1945 年改为复兴中路,横跨徐汇黄埔 ) 上的颖邨,靠近甘世东路 (Route Kahn Gaston ,以法国领事命名, 1943 年改为嘉善路,属于徐家汇 ) 路口。学校关张,转入小说所述的学校,推测在过去的江湾乡 ( 现在属于虹口区 ) ,靠近闸北的地方,因为学校在天通庵站和江湾镇的步行距离内。学校有两栋房,操场像三十年没有耕种的荒地,四面用一人多高的竹篱笆围起来。学校有班车到虹口。 学校是上海的一所私立大学,就是人们所贬称的“野鸡大学”,但也有九年的历史。属于卖文凭的学店,学费宿费等一学期一百几十元。不仅还要买书,连考试卷子都需要学生花钱买,两毛钱六份。 住得很不舒服。喝的水有异味。“我”与七位同学租间民房烧饭吃,房租五元,雇个厨师每月工资十元。四个人一个房间,其实住三个人。室友老季爱开玩笑,与“我”关系不错。两人经济状况不好。室友老董不喜欢开玩笑,当时忙于恋爱,每天最多两天要写封情书,也会收到封情书,同时与另一位女同学关系暧昧。他经济条件似乎好些。 听课有要求,缺课三分之一不许参加考试。学生有“上课证”,上课时放在讲台上,教师签名。第一次课,发还学生“上课证”时还可以问问学生的情况。虽然是私立学校,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缺课多了不许考试,有些学生需要雇人到课堂上听课。 他们七门课中有四门的教授都是姚老头子。“这位老头子在武大当过教授,在南高当过教授,现在来教我们,而且是我们的系主任。 (p. 27) ”他的课有中国学术史、文字学、音韵学和论文指导课。还上些“我”没有选的课程,如中国政治思想史。“他讲学的态度,对于许多许多不独有消极的批评,破坏。而且有积极的理论发挥,作为他破坏的建设。 (p. 17) ”例如,对于孔子,他既批判“毛学”以胡适为代表的二毛子之学,也批判“辫学”以三家村学究为代表的曲辫子之学。但我看作者的课堂记录,好像也没有高明之论。作者看来,老头子是教授中最有趣。“他有特别的见解,他敢于将自己特别的见解讲出来,他敢于接受我们的发问;别的教授可不同了,你一发问他便要红脸,看起来连他自己,也不大相信他自己可以跑上讲台的。 (p. 20) ”道统上属于今文学家,把孔子视为宗教政治思想领袖,觉得他的“托古改制”其实与陈独秀所作类似,并为陈独秀不懂韬光养晦遗憾。他的建议之一是大学要成立国学院。学生通常也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也主要是同房间三个人逗弄老头子,先与他唱反调,再表示接受他的意见,然后看他兴奋得手舞足蹈。他也有些古怪的想法,如认为有鬼,鬼在夜里统治世界。即使老头子的课,也有学生不准备教材,上课不听或听不懂,还在先生进教室前在黑板上画他的像,并写了“姚老夫子”。 另三门课至少有两门的教授差强人意。“美术和现代文艺”由位江北口音的教授上。用的教材是马查的《欧洲文学发达史》和弗理契《艺术社会学》,思想倾向左倾。“讲得并不怎样好,可是这是口才的关系,从他那不流利的讲话,迟钝的动作,很容易知道这位讲书的是很没有天才的,就是说:他没有表现自己的能力。 (p. 34) ”与学生的讨论也只是各执己见,不理解对方立场。“词选与作词”汪教授讲。他上课发油印的讲义,然后就按照讲义一句句念下去,只是在其中加上苏白的语气词“呀”。有位教授是校长小学时的好朋友,当年在校长马上被疯狗咬时出手打死了疯狗,他是北大的学士,兼着校长室秘书和图书馆主任。讲文化史的曹先生,“在文化界因为他专会抄占旁人的东西,同时也因为他有一个小小的书店,所以也就薄有名望了。 (p. 51) ”还有门“国学概论”课,没有说那位教授讲。 后面大部分内容写学生生活。与通常校园小说那种热情与朝气不同,这部小说描述的校园生活无聊猥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称为“反校园小说”,套用《 1984 》等“反乌托邦小说”的说法。学生们在学校中感受到的是无聊。图书馆很小,还兼着阅报室,藏书只有十多部。彼此交流不多,都觉得很寂寞。出去散步还是觉得无聊。作者当了长袍去相对便宜的光华影院看电影,国泰影院更贵。姚老头子讲到“始于袵席”还要“乐而不淫”,就有许多学生去旁听。“我们每天生活上的活动是被动的,不生兴趣的。周围的事物使我们只感到生活是枯燥无味,寂寞无聊。所以我们常用闲话来解救这枯燥寂寞无聊的生活。 (p. 113) ”所谓“闲话”就是八卦女生。“男子们当经济能力不能占有一个女人的时候,他是喜欢将女人们的丑行拿出来引为快谈的。 (p. 245) ”这些男生一方面嫌女同学丑,另一方面有机会还要动手动脚。 当然,也有充实生活的方法,“挽救没落的方法多着啦:投稿,拍大作家的马屁,一天工作十四小时让眼睛近视到八百度, ……(p. 222) ”不过都不容易。例如,“文化市场是被人垄断的,你不论如何也打不进去;绞尽了脑汁写得一篇文章。你挂了号寄了去,而且附上可以挂号寄还的邮票,但是每每邮票没收,文稿没有下落;邮资牺牲了,时间和心血白花了 (p. 31) ”这当然是现实,但像沈从文那样没有背景完全白手起家的作家也有不少。 小说虽然不是日记,但以第一人称写成。“我”似乎有些左翼倾向,大体上属于进步青年,认识水平高于同学;但自制能力比较差,经常交不出伙食费,但有朋友送他二十元,他拿去赌球输光了。结尾快毕业时,“我”幻想有几个做大官或发大财的亲朋,让“我”跟着当小官或发小财。 当年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比较高。似乎过去看回忆录,学生上街示*威,阻止他们的警察都称呼学生“老爷”。小说中,“我”去家推测有慈善属性的免费医院看牙,不需要排队优先就诊。许多学生其实都是穷人,但平时也有校工伺候。 小说无疑会有夸张的成分,但还是可以看出当时所谓“野鸡大学”的情况。那些学校里的学生觉得,“教书的思想糊涂,青年们头脑简单,图书馆里没有一本可以看的书籍,有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使我们消闲娱乐,整天苦闷着。 (p. 99) ”“在这一切都使人感到贫乏的环境里,是不该有做学者的希冀的。 (p. 55) ”人们一说民国大学,往往就是西南联大之类;一说民国大学生,就是那些富有盛名的文理大师。这其实是时光的美化。任何时候,大学都分等,有卓越学府也有骗钱学店;大学生也分层,有学贯中西的学霸,也有不学无术的学渣。《中国大学生日记》的意义,在当时是批判,在现在就是提醒人们学店和学渣的存在。 作者万迪鹤, 1906 出生于湖北仓埠。早年留学日本,具体学历不详。抗战时居重庆任供职军委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生活贫困,患肺炎数年后, 1943 年病逝。除长篇小说《中国大学生日记》外,还有短篇小说集《火葬》和《达生篇》。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命题作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菤葹 》 春蚕到死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戒指》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云中锦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春痕》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望洋兴叹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棘心 》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宿舍楼中的家长里短—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蔡小容 ) 》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校园内外的几幅速写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大学逸事 》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杜鹃啼血猿哀鸣 — 学界小说丛谈之《高等学府》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博士之难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缺氧》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38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23
Mech 2020-10-21 20:06
又要负责新一轮《无处不在的力学》,如果没有记错是第二轮。我对这门课程其实有些打怵,管理协调的工作量太大。只好找研究生帮忙。虽然还有位青椒助课,但让青椒作那些管理协调工作还是成本太高,硕士生足够了。 把管理协调工作授权给助教和研究生后,我只负责讲两次课,这样就轻松多了。已经讲完了开场白第一课,包括简短的《课程简介》和《力学发展简史和研究现状》。课程简介部分基本上没有变化,只是在培养目标方面,结合力学课程的特点,由远及近分为“宇宙情怀,全球视野,家国梦想,社会责任,岗位意识”。 《力学发展简史和研究现状》部分较为突出历史,毕竟向零起点的学生解释研究现状不容易,而且后面有具体的专题。力学名家的介绍中,突出了力学发展的两种传统,思辨和工艺,可以认为是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分别由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所开创。力学发展史是思辨与工艺的双重变奏。 PPT 基本上没有变化。节奏控制似乎比第两次略好。 随便一提,系里希望助课教师听课,说是新教师进修提高的环节。当然,这门课都是学有所长的教授讲授,听课不无裨益。但我觉得还是自愿,不然就是勉强去听课,也没有什么收获。只是增加了课程的运行成本。再说通识课与其他课程教学方面还是有很大区别,青椒主要不是上通识课,因此作为教学观摩意义也不大。据说助教有 60% 的课程工作量,但完全可以让助教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人之病札记 4 人之病札记 5 人之病札记 6 人之病札记 7 人之病札记 8 人之病札记 9 人之病札记 10 人之病札记 14 人之病札记 11 人之病札记 12 人之病札记 13 人之病札记 15 人之病札记 16 人之病札记 17 人之病札记 18 人之病札记 19 人之病札记 20 人之病札记 21 人之病札记 22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83):临床医学的诞生
fqng1008 2020-10-18 08:21
米歇尔· 福柯 的医学思想史著作《临床医学的诞生》与2001年由 刘北成 翻译、译林出版社出版,原作名:Naissance de la clinique : une archéologie du savoir médical,属于“ 人文与社会译丛 ”之一。 (一)内容简介 《临床医学的诞生》是米歇尔·福柯的一部医学史研究专著,探讨现代意义上的医学,也就是临床医学的诞生的历史。作者以18、19世纪众多著名的临床医学家的著作和各种相关领域的文献为依据,从历史和批评的角度研究了医学实践的可能性和条件,描绘了医学科学从对传统医学理论的绝对相信转向对实证观察的信赖,从封闭式的治疗转向开放式的治疗,从而导致在临床诊断中诸如征候、症状、言语、病人、病体、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和其相互关系的重新组合,及医学认识的深刻改造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二)作者简介 米歇尔·福柯(1926-1984)出生于法国维埃纳省省会普瓦捷。曾任里尔大学助教、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法语教师、波兰华沙大学法国文化中心主任、突尼斯大学哲学教授,1972年就任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福柯对包括精神病学、疯癫史、性、临床医学等在内的人文科学诸领域进行了广告而卓越的研究,他的著何作如《精神病与人格》、《词与物》、《疯癫史》、《性史》、《临床医学的诞生》等对于当代人文科学的研究都有着巨大的国际影响。 (三)著作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空间与分类 第二章 政治意识 第三章 自由场域 第四章 临床医学的昔日凄凉 第五章 医院的教训 第六章 征候与病例 第七章 看与知 第八章 解剖一些尸体 第九章 可见的不可见物 第十章 热病的危机 结论 (四)王晓蕊:《临床医学的诞生》读书报告 《临床医学的诞生》(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的作者米歇尔·福柯 ( Michel Foucault,1926—1984) 出生于法国维埃纳省省会普瓦捷一个富裕的医生家庭,并毕业于以培养精英而著称的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福柯性格孤僻,青年时期即有同性恋倾向,并曾尝试过自杀。1950年福柯加入法国共产党,但不久就退出。福柯曾任里尔大学助教、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法语教师、波兰华沙大学法国文化中心主任、突尼斯大学哲学教授,1972 年就任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直至去世。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福柯还积极参与法国、西班牙、伊朗和波兰的社会政治活动。在私人生活上,福柯追求“极限体验”,热衷于同性恋活动,1984年死于艾滋病。福柯对精神病学、疯癫史、性、临床医学等人文科学进行了广泛而卓越的研究,是一名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 福柯的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病与人格》(1954)、《古典时代疯狂史》(《疯癫与文明》,1961)、《康德人类学的诞生及其结构》(1961)、《临床医学的诞生》 (又译为《诊疗所的诞生: 医疗望诊的考古学》,1963)、《雷蒙·鲁塞尔》(1963)、《词与物》(1966)、《知识考古学》 (1969)、《规训与惩罚》(1975) 及《性史》(第一卷《认知的意志》,1976; 第二卷《快感的享用》,1984; 第三卷 《关注自我》,1984) 等。 1. 阅读本书的原因 福柯是一位富有魅力的学者,是后结构主义大师。由于对于福柯本人及其思想的好奇,在王红漫老师的推荐下,我选择拜读了他的著作——— 《临床医学的诞生》。 2. 本书内容简介及所用资料概述 《临床医学的诞生》是米歇尔·福柯的一部医学史研究专著,主要研究的是 18 世纪末 19 世 纪初现代医学即临床医学诞生的历史。它是一部关于空间、语言和死亡的著作。[1] 作者以18、19 世纪众多著名的临床医学家的著作和各种相关领域的文献为依据,从历史和批评的角度研究了医学实践的可能性和条件,描绘了医学科学从对传统医学理论的绝对相信转向对实证观察的信赖, 从封闭式的治疗转向开放式的治疗,从而导致在临床诊断中症候、症状、言语、病人、病体和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重新组合,以及对医学认识的深刻改造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本书分为前言、正文和结论。其中正文分为十章,分别为空间与分类、政治意识、自由场域、临床医学的昔日凄凉、医院的教训、症候与病例、看与知、解剖一些尸体、可见的不可见物以及热病的危机。 在作者看来,“目视”在临床医学知识的演变中起关键的作用,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对象通过“目视”联系起来。“目视”以对象和方式的变化参与到医学符号体系的形成中,与医疗档案、图表,以及医院空间、病人身体共同构成了决定医学知识体系的权力关系。在第一阶段,即早期的分类医学中,疾病与病人的身体分离,医生通过目视判断疾病的症状,对照疾病分类表按相似性来诊治。在医生的眼里,病人从属于疾病,是认识疾病的障碍。因此,体现在医疗空间上就是两者的分化: 当时医院的职责是治疗和照料穷苦病人; 诊所负责教学,关注疾病本身。分类医学像栅栏一样掩盖了病人的身体(第一章)。在第二阶段,由于法国革命产生了大量伤病员,医院被作为特权机关而关闭,诊所不得不负担起救治的全部任务。诊所成为执行教学与救人双重任务的场所。医生观察病人的身体以及症状,其中主要是付不起费用的穷人成为症状与身体、理论与对象的结合体。福柯将这个时期称为症状医学(第二至七章)。第三阶段“解剖医学”是克服了对症状医学的迷思后诞生的。“目视”进步为“洞视”,即建立在尸体解剖基础上的立体透视。医生的目光不再仅仅关注表面征象,而是结合触、听、视(借助器械) 深入身体内部。死亡(尸体) 提供了认识生命和疾病的最佳视角。分类和症状医学依赖于时间,解剖医学则更加空间化。因此,空间实物的对照讲究“正常”,而分类和症状医学偏重于无症状的“健康”(第八至十章)。 3. 学者的书评 本书在学术界有着较高的评价,但在国内对其进行评述的文章并不多。在北京大学学者王一方看来,与《疯癫与文明》相比,《临床医学的诞生》一书聚焦于疾病认识论的改造,更直击医学思想史的核心。福柯认为,“诞生”不是器物与制度的发端,而是一种典型的思想史提问形式。也许,我们的临床大夫不能充分进入福柯的哲学语境,接受他的表述方式,他的“诞生”是一个新旧临床思维模式的交接仪式,意在揭示一种新的疾病经验“转折”(位移),并且帮助人们采用历史、批判的眼光清理和理解旧日的经验。例如,18世纪的医生们习惯于询问“怎么不舒服?”(体验叙述),而今都改口为“哪儿不舒服?”(区位询查)。其背后是临床医学新的运作方式和语汇构造原理。传统的价值导向是注重经验,主张朴实的观察,强调让事实鲜活地呈现给观察者,尽量不让话语来干扰“科学的”(客观的) 诊断和治疗。但是,新的“临床医学”不仅应着眼于医学认识的深刻改造,还要创建一种新的关于疾病的话语系统。[2] 南京师范大学张媛通过解读《临床医学的诞生》来窥视福柯的社会历史观。在简要地梳理本书内容后,她表示认同刘北成在《福柯思想肖像》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医学的发展经历了分类医学到症状医学再到临床医学(解剖临床医学) 三个阶段。分类医学是猜测以及主观主义的臆断,其话语是图表的翻译; 症状医学是狭隘的经验主义; 临床医学是实证的科学,其话语是目视的陈述。”[3]并认为福柯并未否认社会的进步,他认为历史没有必然的逻辑。这样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了自由与希望,感受到我们靠自己可以创造出无限可能性,未来就在自己手中。[4] 4. 分析与评论 不难看出,福柯是从考古和系谱的角度,用哲学的方法将临床医学的产生和演变解构在我们面前。[5]读历史,并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要从中汲取经验。哲学作为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不仅指导着人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而且也指导着人的科学研究,指导着人们对人的机体、健康、生命的认识和研究,支持和促进医学的发展。如果我们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也许在面对目前难以攻克的医学难题时就有了新的思路。 在我看来,这其中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不要抱着“不撞南墙不死心”的劲头,把自己局限于现有的医学成果或研究中。从单纯的方法和技术中跳脱出来,用哲学层面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医学研究,可以使临床医学很好地发展和延续。医学史上许多重大发明或发现无不闪现出哲学思维的光芒。我国著名的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在治疗白血病儿童时并没有使用当时国际通用但效果一般的顺式维A酸,而是运用辩证思维,大胆地启用了全反式维A酸,使病人的病情得到完全缓解。多年以后有人问起王教授当初另辟蹊径的原因时,他说:“当时全世界对白血病的研究都集中于怎样杀灭白血病癌细胞,但研究出的新药在杀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体内的正常细胞,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我却从另一个角度思考: 癌细胞是从体内正常细胞转化而来的,那么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将它再转化回正常细胞去呢? 那样可能就会很好地解决白血病的治疗问题。所幸的是我找到了这么一种办法……”由此可见,正是这种逆向的哲学思维帮助王教授解决了M3型白血病的治疗难题。哲学不但在临床医学的形成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不断地推动着它的发展。另一方面,医生在关注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的同时,还需要关注病人本身。虽然,系统化、科学化的归纳和演绎使我们能更快速地诊断和治疗疾病,但与此同时,它也使医生过于关注疾病而忽略了疾病的主体——病人。在临床中,有时头痛病人的临床体格检查征象很轻,根据所谓的临床经验,他很可能未患有器质性疾病。但是如果病人的主诉症状很多,如头胀、头晕,并伴有恶心,这时最好的做法是进行头颅CT检查,以排除颅内肿瘤和脑出血。如果我们“就病论病”,只根据临床体征而不顾病人的感受,只接收“目视”的方法和结果,那么产生的后果可能是致命的。现代临床医学已经发展到循证医学阶段,而不再是单纯地依靠传统的经验医学。其体系核心是所有的诊断和治疗都要有证可循,有据可行。但如果我们只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那么是否会缺少了对病人个体性的关注? 医生做出的临床决策是否是在最大程度上有利 于病人呢? 5. 结语 在医学史研究领域,《临床医学的诞生》是一部具有影响力的著作。传统的医学史关注的主要是历史上杰出的医生和伟大的医学理论,本书却把目光转向了医学话语以及围绕医学话语的非话语实践,并力图揭示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福柯推翻了传统的医学史写法,他运用考古学、谱系学的方法研究医学史,不但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并且书中运用的研究方式和表达的思想对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为我们重新认识西方医学的转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临床医学的诞生》不仅是一部医学史专著,同时反映了福柯所建构的瓦解传统、颠覆理性的新型历史观。[6]福柯以18—19世纪大量医学专业文献和资料为基础,着重研究了医学的实践历史和批评的可能角度和环境。书中涉及了大量关于医生如何看待疾病及如何对待贫困病人等问题。以我的程度来说,真的是有些难以理解。虽然我有一些基础的医学知识,但对于18-19世纪的医学史并无任何积累。从这个角度来说,读者与作者的认知面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本书时实在是艰难,很难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所以我想应该先对这个时代的哲学、医学、文化背景有了大致的把握之后,再来读这本书会有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刘北成.福柯史学思想简论.史学理论研究,1996,(2) : 87-94. [2] 王一方. 图说医学思想史系列之九: 福柯——医学思想史的示范课.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 : 76. [3] 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 张媛,王振卯. 从 《临床医学的诞生》看福柯的社会历史观.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5,(4) : 136-138. [5] 庞宝鑫. 后现代视野下的医学与医患关系——疏论福柯 《临床医学的诞生——医学视角考古学》.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3) : 317-321. [6] 高建红. 福柯与 《临床医学的诞生》.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10 (29) : 70-71.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3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之难—学界小说丛谈之《缺氧》
Mech 2020-10-11 22:56
继《大学之林》后,朱晓琳又出版一部学界小说《缺氧》。最初发表于《小说月报 ( 原创版 ) 》 2011 年 4 期。我看的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年出版的单行本。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可能为 2009 年前后,因为小说快结尾时提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那是 2010 年 4 月发布的。也可能在 2003 年至 2008 年之间,因为小说中提到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故事发生在上海市 F 大学,为虚构的大学。似乎暗指复旦大学。不过在 2011 年之前,复旦大学没有第三附属中学,有三附中学的高校只有华东师范大学,三附中在金山,离最近的古镇枫泾距离似乎不在自行车骑行范围之内,与小说不符合。 小说主要用第一人称方式写成。通过对博士论文剽窃的处理,展现了博士的生存困境以及高校中与社会上错综复杂的关系。小说中“缺氧”指有位海归太太当年羊水早破导致胎儿脑缺氧,产生永久性损失。其寓意为学者尤其是博士生和博士们的生活艰难,甚至大难临头。小说也借书中人物之口,抨击大学的现状。“我们还生活在鲁迅的时代。……鲁迅先生曾经质疑中国人的理想,‘便只是纯粹兽性方面的欲望的满足 — 威福,子女,玉昂 — 罢了。然而在一切大小丈夫,却要算最高理想了。我怕现在的人,还被这理想支配着。’ (p. 202) ”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在 F 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工作的女博士曾玲。她博士论文及其相关期刊论文的调查和处理是小说的主线。 在曾玲 30 岁生日时获悉,她被人举报博士论文有两章是抄袭,要受到学术监督委员会的调查。她确实使用了前年前认识的俄罗斯访问学者未发表论文中的数据,后来俄国学者的论文发表了。与导师丰凯信教授商量后,找到监督委员会名单,其中有位丈夫许弘扬的棋友历史系徐舜波教授和导师的邻居日语系刘祖安教授。曾玲与丈夫拜访了徐教授,送上近千元的高级棋具。曾玲单独拜访刘教授,送上近千元的普洱茶。会议由徐教授主持,刘教授提议等进一步弄清事实再作决定。刘教授向曾玲透露他知道举报人以及送外评专家。曾与丈夫带着礼品盒包装咖啡去拜访,被刘教授严词拒绝。曾玲理解他的意思,单独去拜访,忍受他的骚扰,知道了举报她的是同门师妹和好朋友王小青,而外审的是她导师的同学社科院东欧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韩永一,王小青在跟韩教授作博士后。他正在与曾玲的导师丰教授争夺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会长职务。国际期刊也就曾玲论文的剽窃问题给学校发函,提供了比对证据。函件被在办公室当秘书的许弘扬扣下。学校甚至请丰教授退出会长竞争以息事宁人,有人在网上揭出韩永一学术著作抄袭,点击甚多,原来是丰教授的学生买了水军,丰教授终于当了会长。 在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刘教授参加其他学校答辩与女博士 K 歌通宵忘记了第二天上课,被革除监督委员会委员。徐教授因为网恋被女方丈夫告状到学校,学校不再延聘已经 63 岁的徐教授。尽管博士论文还没有定性,曾玲调离教学岗位,先给美国海归教授当助手,然后到导师主编的期刊当编辑部主任。她接受了王小青一篇稿子,并在导师出国期间,主动向韩永一约稿,修复了与他们的关系。韩教授表示可以放过她的抄袭。那位被抄袭的俄国学者回答上海,担任领事馆二秘。答应出面证明他的数据中有曾玲的工作。两人大玩暧昧,曾玲疑似出轨。她丈夫到郊县的附中挂职副校长,也出轨该附中的女教师。 一时太平无事后,曾玲又不顾领导和丈夫的劝阻,坚持申报留给田副校长亲信的副教授职位。学术监督委员会再度开会,她丈夫也交出了国际期刊的函件,而原来答应为他作证的俄国人因从事间谍活动被驱逐出境。这样,委员会撤销了曾玲的博士学位。这意味着即将到期的 F 大学的工作不会再续约。曾玲丈夫许弘扬因为同居女友怀孕,要求离婚,她同意。她导师的对头韩永一出任校长。导师拒绝学校延聘退休。师妹王小青代表新上任韩校长表示,她虽然没有博士学位,仍可以留在学校工作。曾玲原准备离开上海,在小说结尾处,她到西藏支教。许弘扬的女友接受开发商表哥馈赠,有套市值百万的房子在许名下。表哥承接学校工程出了事故,东窗事发。许自首,获得从轻发落,与女友结婚到外省中学教书。小说开篇就说明的愿望,“捧住这个来之不易的饭碗,为了生活,为了买房,也为了我和丈夫在这座大城市坚持下去,直到变成真正的上海人。 (p. 2) ”终于没有实现。 小说中还写了与女主人公曾玲一起被指控剽窃的两位博士生,英文系的吴红旗和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盛鹏飞。吴研究莎士比亚,导师是副校长田矛,一直在帮田干活,没有时间研究。抄袭了 30 年代的一本老书。盛与香港讲师共同获得数据,但抄袭了那位讲师发表文章中对数据的描述。吴找到他所抄袭书作者的儿子,也是举报人,给他 5000 元,私了。后来,那人得知他导师是副校长,再要求在校图书馆工作,也得到满足。后来,导师为争取校长,决定牺牲吴,批示要从重处理。已经在做博士后还准备到英国访学的吴红旗在网上揭露导师学历是买来的假文凭,已经与国外教授的利益交换等。田一度北被双规。但有高层人士发话,有惊无险,调到另外所学校当正校长。盛鹏飞因为抄袭问题失去工作,自己开个小书店。利用老教授去世,后人不识货,大量清理图书时淘到些好书,赚些钱。“这世界上你以为值钱的东西没准在别人眼里根本就是一堆垃圾。 (p. 112) ”另外也购买学校领导收到的珍本善本图书,实际上就是洗钱。他生活挺滋润。当然,体制内的人,总是把体制外的生活想象得比较容易。 小说顺便还写了高校中其他一些问题。如别处真实发生过的多名老教授联合举办国家奖申报造假,学生论文抄袭及其与反抄袭系统斗智,聘请外国水货教授换取外国教师对领导子女的资助,学术期刊出卖版面人情稿等等。快结尾处所写高校去行政化,校长不具有级别,基本是作者一厢情愿地想象。那时候,现在有级别的校长副校长都纷纷试图外调,保住自己的行政级别。这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小说试图再现高校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中国大学里待过的人多半很清楚校园围墙内人际关系的特点,通常是同学、师生、同门师兄弟姐妹之间盘根错节,因而你永远无法知道跟你一个办公室面对面坐的同事有何背景。可以说,在高校特定的人事环境下,以真诚之心结交朋友与盲目树敌一样,都是相当愚蠢的行为,…… (p. 22) ”现在多数教师不用与同事对面对坐办公室了吧?这方面,作者写得可能还不是很到位。主要是小说中争夺的标的比较少,没有机会把各种关系都动员起来。 至于小说中渲染的学术腐败,“即使端正学术风气决心再大,手段再硬,在高校同行或外人看来只不过是你没将家丑掩盖到位而已,并非什么高尚之举。 (p. 30) ”我真觉得没有那么严重。真正的问题并非学术腐败,而是学术水平还不够高。 总体上,作者还是比较客观地描写了大学的各种负面现象,风格上与《大学之林》一脉相承。就我个人偏好而言,觉得《大学之林》更有意思些。《缺氧》的故事有些单薄。 作者朱晓琳, 1956 年出生于上海。当过工人、机关干部、翻译。上世纪 90 年代留学法国,在里昂第二大学获法国现代文学硕士学位。曾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 1975 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诗歌、散文多种。学界小说除《缺氧》外,还有《大学之林》,并有留学生中篇小说结集《永远留学》。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命题作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菤葹 》 春蚕到死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戒指》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云中锦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春痕》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望洋兴叹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棘心 》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宿舍楼中的家长里短—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蔡小容 ) 》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校园内外的几幅速写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大学逸事 》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杜鹃啼血猿哀鸣 — 学界小说丛谈之《高等学府》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82):细菌学家科赫
fqng1008 2020-10-9 20:35
科赫(Robert Koch)生于1843年,1866年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先是在军队中当随军医生,普法战争后在东普鲁士一个小镇当医生。正好这个地区的牛发生了炭疽病,他便对这种疾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他在牛的脾脏中找到了引起炭疽病的细菌,并且把这种细菌移种到老鼠体内,使老鼠相互感染了炭疽病,最后又从老鼠体内重新得到了和从牛身上得到的相同的细菌。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证明某种特定的微生物是某种特定疾病的病原。而且,他用血清在与牛体温相同的条件下在动物体外成功地培养了细菌。因为这项重大贡献,科赫在1880年被聘任到德国柏林的皇家卫生局工作,1885年又担任了柏林大学卫生学教授和卫生研究所的所长。1882年科赫发现了引起肺结核的病原菌,而肺结核在当时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他用血清固体培养基成功地分离出结核分支杆菌,并且接种到豚鼠体内引起了肺结核。1883年科赫还在印度发现了霍乱弧菌,在1897年以后他又研究了鼠疫和昏睡病,发现了这两种病的传播媒介,前者是虱子,而后者是一种采采蝇。他根据自己分离致病菌的经验,总结出了著名的“科赫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使得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的20年代成了发现病原菌的黄金时代。例如1883年和1884年两位科学家各自独立地发现了白喉杆菌,1884年还发现了伤寒杆菌,1894年发现了鼠疫杆菌,1897年发现了痢疾杆菌。在此期间先后发现了不下百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放线菌等。不仅是动物病原菌,还有植物病原菌。 科赫除了在病原体的确证方面作出了奠基性工作外,他创立的 微生物学 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独立分支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赫首创的显微摄影留下的照片在今天也是高水平的。这些技术包括分离和纯培养技术、培养基技术、染色技术等。 1905年,科赫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主要是为了表彰他在肺结核研究方面的贡献。1910年5月27日,科赫离开了人世。198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纪念科赫发现肺结核病原菌一百周年。 一、人物经历 1862年,科赫考入格丁根大学学医。 1866年,在德国格丁根大学学医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后,赴柏林进行6个月的化学研究。 1867年,科赫到汉堡作了一段时间的住院医师,并通过了地区医官考试。 1870年,科赫在东普鲁士建立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并多年在此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 1876年,他到布雷斯劳用3天时间以公开表演实验的方式证明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因。 1880年,科赫应邀赴柏林工作,在德国卫生署任职。 1881年,他创立了固体培养基划线分离纯种法。 1882年3月24日,科赫在德国柏林生理学会上宣布结核杆菌是是结核病的病原菌。并研究出纯培养其菌的方法。 1882年,出版了有关结核杆菌的经典著作。 1883年,科赫被任命为德国霍乱委员会主席,被派往埃及调查那里的霍乱暴发流行情况并发现了霍乱弧菌。 二、科赫法则 (一)为了证明某一种细菌是某一疾病的病因,必须在这种疾病的所有病例中都发现有这种细菌; (二)然后,必须将这种细菌从病体中完全分离出来,在体外培养成纯菌种; (三)这种纯菌种,经过接种后,必须能将疾病传给健康的动物; (四)按上面规定的方法接种过的动物身上,必须取得同样的细菌,然后,在动物体外,再次培养出这种纯菌种。 肺结核的研究也必须从这四条原则出发。 科赫的一双手,变得乌黑发亮了。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以为他得了什么传染病呢,只有熟悉他的人才了解真情。为了寻找一种能使结核菌染色的试液,他整日整日在二氯化汞溶液中浸泡才变成这副模样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当他用次甲基蓝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发现了蓝色、细长的小杆状体,它们看上去比炭疽细菌小得多,有一定的弯曲度。他终于发现了结核杆菌! 好,按照“科赫原则”一步步进行下去。 当进行到下一步时,迎面碰到拦路虎。几乎没有合适的培养基能在动物体外培养出纯菌种。“难到它们只有在活体中才能生存吗?”一次次失败,使科赫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试验不能中断!他筛遍了所有的培养基,又新配制了许多特殊成分的培养基,结核菌都不生长。 还要不要坚持“科赫原则”? 要!科学是严谨的,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含糊。科赫在许多令人沮丧的失败后,仍不气馁,终于找到了著名的“血清培养基”。它几乎完全和组成活体的成分一样。试验的进程加快了。 “科赫原则”的每一项都在肺结核研究上得到证实! 老一辈科学家的梦想,同辈科学家的预测,被科赫证实了! 1882年2月的一个晚上,柏林的夜空下着雨,施普雷河岸一幢庄严的大理石建筑物内,柏林生理学会正在聚会。德国科学界最卓越的人物都来了,科赫、科恩海姆……格夫基和勒夫勒兴奋地看到,菲尔绍进场了。 科赫的报告证据充分、数据准确、结论明了:“我已经成功地发现了肺结核的真正起因。它就是结核杆菌,一种真正的寄生虫”。科赫用“寄生虫”这个词,是为了表达结核菌是一种依靠活的有机体、主要是人体组织取得养料而生存下去的细菌。 听讲演的人都明白了科赫的发现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不久,科赫的论文《肺结核病因学》在柏林临床周刊上发表了。 罗伯特·科赫的名字传遍了四面八方。他的照片被印在红手帕上,报纸上刊登了赞美他的诗歌,人们给他戴上了“杆菌之父”的桂冠。 大洋彼岸也知道了科赫的贡献,世界各地的医学界人士相继来到德国,希望能在科赫的指导下学习。人们羡慕他的成功,敬仰他的声望。 但科赫对这一切,都表现出一个伟大人物博大的胸怀。他并不认为这是自己一个人的贡献。他在论文中高度地赞扬了其他科学家的研究,认为没有他们的贡献,自己是不可能发现结核杆菌的。他又开始了下一个研究目标:结核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一直伴随着他走完人生的历程。 三、四处出击 19世纪80年代以后的岁月里,科赫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外、国内之间交替度过的。近20年的岁月中,他到了埃及、印度、东非、南非等许多地方,但都是为研究和解除人类的疾苦而跋涉,他的足迹印在哪里,就在哪里创造出奇迹来。 第一次远征,在埃及。 那是1883年夏天,埃及爆发了霍乱。 用谈虎色变来形容人们对霍乱的恐怖,是不过分的。当时霍乱由印度发源,经由埃及或阿富汗传到欧洲南部。全欧洲面临着威胁。 德国和法国接到了埃及政府的紧急求援,纷纷组织使团,开赴埃及亚历山大港。 德国的一支远征队由科赫带领,他们一到埃及,就投入了可怕的尸体检查工作。一个月过去了,当科赫已经发现了霍乱的蛛丝马迹时,埃及的霍乱高峰消失了,像它的爆发一样突然。 到印度去,那里是霍乱的发源地。尽管路途遥远,但对研究工作是有利的。柏林政府同意了他的请求。 途经诱人的开罗,风尘仆仆的科赫参观了慕名已久的埃及金字塔。在人类智慧的结晶面前,他怎么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是啊,人类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呢? 加尔各答医学院实验室,设备齐全。科赫工作得很顺手,他继续进行在埃及尚未了结的研究。在检查了几十具死于霍乱的尸体后,他发现了与埃及那些霍乱死者身上相同形状的细菌。它们是微小的,半月状的,在病患者的肠道中也能找到它们,健康人身体里却找不到。 科赫走出了实验室,他走到印度最下层的人群中间,看到了一幅幅可悲的图画,下水道污物堵塞,肮脏的街道蚊蝇与人为伍,人们饮用的井水被污物严重污染,人们在最糟的生活环境中整日与最致命的细菌打交道……他从小井里拎起浑浊、散发着臭气的井水,化验、检查,了解到了霍乱菌的生活习性。他发现这些井水正是霍乱弧菌孳生的场所,它们是霍乱菌进入人体的途径。 回国后,他在许多会议上强调要采取卫生措施来消灭霍乱弧菌。他的证据有力,科学性强,终于说服了那些坚持旧的传统观念的人们,通过了限制霍乱传播的新卫生条例。成功地找到了控制这种危险疾病的有效办法。 1890年4月,帝国议会任命科赫为新成立的传染病研究所所长。 1896年10月份,科赫接到了英国官员惊恐万状的报告;牛瘟在南非流行,死亡率高达90%,由于把牲畜从索马里地区朝南驱赶,所以一直传到南非的英属殖民地好望角。 一个月后,远征者十万火急地赶到了开普敦。 从毫无头绪到制止这种疾病,科赫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他找到了使牲畜产生免疫力的方法。1897年2月,科赫从南非给英国殖民当局打了个报告说,使用他的免疫方法可以拯救95%的牛。单在好望角就救活了200万头牛。 不久,东非的德属殖民地又出现了科赫忙碌的身影。在非洲内陆的维多利亚湖区,他连续研究了淋巴腺鼠疫、危及马及骆驼生存的恶性贫血,得克萨斯牛瘟以及由虱子和扁虱传染而引起的回归热,为热带微生物学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新的病原体一疟原虫的研究。 科赫经过考察,发展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血液试验,不仅能在发病的阶段查出疟疾,而且能查出潜伏期的疟疾来。这个重大的试验成功,能有效地利用抗疟药物的作用,可以根据疟疾患者的发病阶段,分别给适当剂量的药物,有效地控制疟原虫的生长。 亚得里亚海上有一个名叫布尼俄尼的小岛,悬崖上屹立着一个纪念碑,那是岛上的居民为了感激科赫而建立的。1900年,科赫曾把患疟疾濒临死亡的岛上居民挽救出来,成功地制止了疟疾传染病的蔓延。 荣誉伴随着这位远征者的贡献接踵而来。1901年建立威廉皇帝科学院,科赫被任命为该院的成员。1902年12月,他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03年,他被选为奥地利科学院荣誉院士。1905年,由于他对医学的卓越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金;12月12日,他到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取了最高的荣誉。 但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他对热带疾病和肺结核病的研究。最高荣誉对他来说,也不是目的,他对此看得很淡漠。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那么多急待解决的工作上。 1905年初他在达累斯萨拉姆,对红水热、锥体虫和回归热进行系统的研究,下半年又率考察团到东非,把成千上万患一种奇怪的“昏睡病”患者从死亡线上夺了回来。 当1907年科赫从东非回到柏林时,人们像迎接英雄一样欢迎这位伟大的斗士,科赫在他们的眼里是骄傲,是奇迹。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非洲经历,把德国皇帝都吸引住了。 四、人物荣誉 科赫得到了更大的荣誉和尊敬。 这时科赫战胜肺结核基金会成立了。 1908年春天,科赫远渡重洋,想实现他终身的夙愿,但到了美国和日本之后,这位远征者又回到了柏林,他实在是离不开他的结核菌研究呀。 身体状况在这时发出了警告,几次突发的心绞痛差点儿要了他的命。 医生告诫科赫,要休息。但是只要他能动弹,就忘不了工作。他需要了解 细菌学 的新动态,关心结核病人的医治情况,对于结核菌的研究他还有很多很多设想…… 但是人生旅途上不知疲倦的科赫太累了,1910年5月27日的黄昏,他终于被迫停止了自己的脚步…… 这位远征者整整长途旅行了一生。他在有限的人生中留给了人类多少财富啊,他发现结核菌、霍乱菌、沙眼病毒,证明了炭疽菌引起的炭疽病,在战胜疟疾,昏睡病、淋巴腺鼠疫、牛瘟、麻风、黑水热、红水热……中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科学家统计,科赫在知识的宝库中添加了近50种医治人和动物疾病的方法!直到今天,他的工作的全部意义仍然是无法估计的。 德国人民不会忘记科赫。全世界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科赫。 德国医生,细菌学家。1843年12月11 日生于德国克劳斯塔尔,1910年5月27日卒于德国巴登-巴登。1866 年在德国格丁根大学学医毕业后,曾在汉堡一家精神病院当实习医生。1870年婚后到东普鲁士一个小乡村沃尔施泰因当外科医生,建立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并多年在此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他认为每种病都有一定的病原菌,纠正了当时认为所有细菌都是一个种的观点,从而兴起了关于疾病生源的研究。1880年在德国卫生署任职。1881年后,他创用了固体培养基划线分离纯种法;改进染色方法,发现了当时未能得到的纯种结核杆菌;使用了在凝固的血清上接种培养的方法;他用实验证明结核菌不论来自猴、牛或人均有相同症状,并进而阐明了结核病的传染途径 。1882年3月24日科赫在德国柏林生理学会上宣布了结核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 1883 年后,他和他的同事一起发现了霍乱病原菌是霍乱弧菌及其经过水、食物、衣服等用品的传播途径。同时还发现了阿米巴痢疾和两种结膜炎的病原体。1890年他提出用结核菌素治疗结核病。1905年发表了控制结核病的论文,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赫为研究病原微生物制订了严格准则,被称为科赫法则,包括:①一种病原微生物必然存在于患病动物体内,但不应出现在健康动物体内。②此病原微生物可从患病动物分离得到纯培养物。③将分离出的纯培养物人工接种敏感动物时,必定出现该疾病所特有的症状。④从人工接种的动物可以再次分离出性状与原有病原微生物相同的纯培养物。科赫法则的提出不仅为研究病原微生物制定了一套方法,并激发了人们对纯培养物的研究,促进提出防治各种传染病的有效方法。 科赫是个非常认真、细心的人,毕生探索的题目就是病是怎样形成的。他自学成才,在条件极端困难时,巧妙地设计了许多简单、易行、可靠的方法,如固体培养、悬滴培养等一直相传至今。他的研究成果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德国政府于1907年为纪念他的成就,设了一笔100万马克的基金。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9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81):诺奖往事
fqng1008 2020-10-9 20:06
张铭 编著的《诺奖往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于2018-09-01由 科学出版社 出版。 (一)内容提要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总有一些人用努力与智慧照亮了蒙昧中的黑暗,他们像群星一样闪耀在历史长河,诺贝尔奖获得者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那些闪亮的星。诺奖百年,往事知多少? 《诺奖往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通过专题史话的形式,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工作(包括部分与生物学相关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工作)为主要案例,介绍了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史实、科学家的成长经历、重大科学发现的应用、相关评述,以及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一些主要的哲学思想。其目的是普及现代生物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二)著作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诺贝尔和诺贝尔奖 1 第一节 “诺贝尔”姓氏的由来和诺贝尔生平简介 1 一、“诺贝尔”姓氏的由来 1 二、诺贝尔生平简介 2 第二节 诺贝尔遗嘱 4 第三节 诺贝尔奖 6 第四节 诺贝尔为何设置诺贝尔奖 9 第五节 (外一篇)从硝酸甘油到伟哥 10 第二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百年史 14 第一节 多彩多姿、令人着迷的生命现象 14 第二节 生理学对生物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16 一、哈维的《心血运动论》使生理学从自然哲学中脱颖而出 17 二、多学科的形成—由人体的问题延伸到生物学的各个领域 18 三、医生群体为生理学乃至生物学的科学团体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员构成 22 四、生理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争论及对生物学的影响 23 第三节 现代生命科学与诺贝尔奖 24 第三章 哈维与血液循环——从放血到输血的故事 30 第一节 人类对血液的认识 30 一、体液学说和三元气学说 31 二、解剖学之父——维萨里 33 三、塞尔维特与肺循环 34 第二节 哈维与《心血运动论》 35 一、哈维简介 35 二、《心血运动论》的诞生 36 三、对《心血运动论》的评价 38 第三节 《心血运动论》的影响和新的认识 38 一、笛卡尔的机械论 38 二、贝尔纳的“内环境”理论39 三、“稳态”的提出和广泛运用40 第四节 从放血到科学输血 41 一、放血疗法与华盛顿之死 41 二、把动物的血输给人——莫里的故事 42 三、把人的血输给人——产科医生的尝试 42 四、血型的发现与科学输血 43 五、启示与思考 44 第五节 (外一篇)心脏导管术—把导管插进自己的心脏 44 第四章 维生素的故事 47 第一节 大航海时代与坏血病 47 第二节 维生素的发现 49 一、林德与双盲实验法 49 二、丰克与维生素理论 50 第三节 有关维生素研究的诺贝尔奖 51 第四节 平衡膳食和入乡随俗 56 第五节 (外一篇)物质、能量和信息 57 第五章 胰岛素的故事 61 第一节 糖尿病和血糖的调节 61 一、糖尿病 61 二、血糖的调节 62 第二节 胰岛的发现——朗格汉斯岛 63 第三节 胰岛素的发现 65 一、班廷的早期经历 65 二、一个idea的诞生 65 三、追梦之路 66 第四节 诺贝尔奖风波 68 第五节 (外一篇)与胰岛素有关的故事 70 第六章 青霉素的故事 73 第一节 威胁生命的感染 73 一、塞麦尔韦斯与产褥热 74 二、埃尔利希的化学疗法与606 77 三、多马克与磺胺 79 第二节 偶然中的必然——青霉素的发现 80 第三节 科学合作和功利科学 83 第四节 瓦克斯曼与沙茨的链霉素发现之争 86 第五节 后抗生素时代 89 第六节 (外一篇)青霉素背后的无名英雄—希特利 89 第七章 肌肉为什么会收缩——生物电研究简史 92 第一节 凉台实验——青蛙腿为什么会收缩 92 第二节 生物电本质的揭示——动作电位和离子学说 95 一、雷蒙德的先存学说 95 二、伯恩斯坦的膜学说 97 三、霍奇金和赫胥黎的离子学说 98 四、膜片钳技术101 第三节 生物电的本质和肌肉收缩的机制 102 第四节 部分与生物电和肌肉收缩机制相关的诺贝尔奖 103 第五节 两百年的探索 108 第八章 下村修的绿色荧光蛋白和屠呦呦的青蒿素 112 第一节 神奇的脑虹 112 第二节 下村修的绿色荧光蛋白 114 一、下村修和绿色荧光蛋白 114 二、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 117 第三节 偏见与遗憾 120 第四节 中国医药界的原创 121 一、青蒿素治疗疟疾和砒霜(砷化合物)治疗白血病 121 二、人类对疟疾的认识 122 三、疟疾与奎宁 124 四、青蒿素的发现 126 五、中国人对现代医学的贡献 129 第九章 从天花到艾滋病 131 第一节 从天花看免疫 131 第二节 免疫学的诞生 134 一、巴斯德和他的主要贡献 134 二、科赫和他的主要贡献 138 三、伍连德、林文庆、林可胜和汤飞凡及他们的主要贡献 140 第三节 免疫和免疫系统 142 第四节 细胞免疫学派和体液免疫学派 143 一、梅契尼科夫及其主要贡献 144 二、埃尔利希在免疫学领域的主要贡献 144 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之争 145 第五节 免疫学的发展和应用 146 第六节 现代免疫学 148 第七节 现代免疫学与医学应用 153 第八节 人类与传染病的抗争 156 第十章 基因的故事 159 第一节 孟德尔——不幸还是有幸 160 一、孟德尔的不幸 160 二、超越时代的伟大发现 161 三、幸运的孟德尔 163 第二节 摩尔根——家族的变异 166 一、摩尔根简介 166 二、果蝇与诺贝尔奖 167 三、摩尔根和他的学生 169 四、一段荒诞的历史 169 第三节 有关基因研究的获奖工作 171 一、基因——诺贝尔奖大热门 171 二、从“一个基因一个酶”到中心法则 172 三、遗传调控机制及相关研究 174 第四节 无奈与遗憾 177 第十一章 从神经元到大脑 180 第一节 卡哈尔与神经元学说 181 一、少年时代的“离经叛道” 182 二、坚持己见 183 三、证明自己 184 第二节 巴甫洛夫和他的狗 184 一、假饲实验和慢性实验法 185 二、巴甫洛夫小胃 185 三、条件反射 186 四、巴甫洛夫的老师 187 五、巴甫洛夫的失误 189 第三节 神奇的脑 190 一、斯佩里和裂脑人 190 二、多巴胺与帕金森病 192 三、习惯化和敏感化 194 第四节 还原与整合 195 第五节 (外一篇)对感觉和认知的探索 198 第十二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百年探析205 第一节 从名师出高徒看科学传承 205 一、沃森和卢里亚——学生比老师先获诺贝尔奖 205 二、一门三杰——列维和三个弟子 207 三、群星荟萃—结构生物学领域的师生 208 第二节 合作与竞争 210 一、小线虫大发现 210 二、胆固醇代谢的机制 211 三、“诺贝尔决斗”——发现下丘脑调节肽的竞争 212 第三节 偏重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 214 一、再说双螺旋 214 二、再说单克隆抗体技术 216 三、PCR 的故事 216 第四节 交叉研究的神韵 217 一、贝克西与行波学说 217 二、膜片钳技术、显微技术和成像技术 220 第五节 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考 223 一、耶洛夫人—巾帼不让须眉 223 二、玉米夫人—麦克林托克 224 第六节 遗憾与不足 225 一、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25 二、富兰克林对解析DNA双螺旋结构的贡献 226 三、有关DDT 的争议 226 四、致癌的线虫—错误的颁奖 228 五、癫痫与脑叶的横切—争议很大的获奖工作 228 第七节 中国人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29 一、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的中国人——伍连德 229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230 主要参考文献 233 附录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录 242 中文人名索引 250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热度 3 Mech 2020-10-8 13:13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部经典著作。初版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才有多人合译的汉译本。我看的是中文大学 2001 年版,增加了王德威教授为 99 年英文再版时写的导言,王教授的《现代中国小说十讲》也是有洞见有启发的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否有简体字版本我不清楚,估计没有。这几年一直在找些学界小说看,因此读现代小说稍微多些,有了感性认识。重新读小说史,或许有新的体认。 该书覆盖从 1917 年到 1957 年,分为三个阶段,初期 ( 前十年 ) 、成长期 ( 随后十年 ) 和抗战胜利之后 ( 最后二十年 ) 。每个阶段一编,以不限于小说的鸟瞰性文学概述为每编开始一章,后两编还各有一章 CCP 作家的专论。除了结论一章外,作家专论有 13 章,独占一章的有:鲁迅、茅盾、老舍、沈从文、张天翼、巴金、吴组缃、张爱玲、钱锺书和师陀,另外三章分别是文学研究会 ( 叶绍钧、冰心、林叔华和许地山 ) 、创造社 ( 郭沫若和郁达夫 ) 和资深作家 ( 茅盾、沈从文、老舍、巴金 ) 的后期作品。尽管评价是否公允见仁见智,这个名单基本上概括了现代小说史上最重要的作家。 作者对于小说的看法,可以用书中的话概括。“从鲁迅到张爱玲,我们不难看到他们作品的一个基本特色:他们对写实真诚,文辞没有什么宣传性。 (p. 428) ”“这些较优秀的现代中国小说,与当时一般流行小说比起来,其立意与观察重点都不相同。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特质,就是对中国当代生活认真而清醒的检讨。 (p. 428) ”具体的写作手法包括讽刺和自怜。“最切合写实主义的写作路线还是讽刺。这就难怪鲁迅、老舍、张天翼、钱锺书,以及其他优秀作家,或迫于需要,或出于自愿的选择了讽刺的笔法,来透露他们对现实丑恶的厌恶,以及防止人道主义对他们的强大压力。讽刺的反面是自怜:承认个人在这腐朽、颓废世界中的失败。早期作家,普遍地存有自我哀怜的作风。除了讽刺手法外,这是一种保持诚实,抗拒教条主义的方法。 (p. 429) ”“较优秀的现代中国小说,无论是属于讽刺性或人道主义的,都显露出作者对时下的风俗习惯与伦理道德,有足够的或充份的认识。 (p. 430) ”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现代小说史》最重要的贡献是“挖掘”了两位作家,张爱玲和钱锺书,引起了广泛关注。钱锺书的所有小说 ( 只有长篇《 围城 》和结集为《人·兽·鬼》的四个短篇 ) 我都反复看过,非常喜欢。顺便一提,我能说小说全读过的作家其实很少,远的有鲁迅 ( 短篇结集于《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 和陈衡哲 ( 她作品也不多 ) ,近的有杨绛和王小波。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小说作品都不多。关于张爱玲,作者说,“人的灵魂通常是给虚荣心和欲望支撑着的,把支撑拿走以后,人变成什么样子 — 这是张爱玲的题材。 (p. 342) ”“张爱玲的讽刺并不惩恶扬善,它只是她的悲剧人生观的补充。人生的愚妄是她的题材,可是她对于一般人正当的要求 — 适度限度内追求名利和幸福,她是宽容的,或者甚至可以说是赞同的。这种态度使得她小说的内容更为丰富 — 表面上是写实的幽默的描写,骨子里却带着一点契柯夫的苦味。 (p. 356) ”张爱玲的早期小说我看过些,不是很喜欢。后期小说基本上没有看。以后也许找些与学界粘点边的,例如《茉莉香片》《封锁》《年轻的时候》《五四遗事》《殷宝滟送花楼会》 ( 其实是写傅雷先生的婚外恋情 ) 作为“学界小说丛谈”说说。 作者评价最高的作家是沈从文、张天翼、张爱玲和钱锺书。张天翼的书几乎完全没有看过,尚有印象的似乎仅是某个选本中的《华威先生》,感觉有些过于漫画化。沈从文的小说最近看了一些,选了些与学界有关的小说 ( 都非其代表作 ) ,准备分三篇在“学界小说丛谈”中说,已经贴过两篇,《 边缘体验 》和《 文人魅力 》。其他的重要作家,老舍的写过《赵子曰》 ( 《 遥观当年大学生 》 ) ,冰心说过小说集《去国》中有关学界的几篇 ( 《 命题作文 》 ) 。鲁迅和叶绍钧可以选谈几篇短篇,茅盾可以说他的很不出名的中篇《路》,郁达夫说小说集《沉沦》,其他的就不知道有什么学界小说了。 几乎所有写工农的小说我都不爱看。《中国现代小说史》部分解释其中的原因。“大部分现代中国作家把他们的同情只保留给贫苦者和被压迫者;他们完全不知道,任何一个人,不管他的阶级与地位如何,都值得我们去同情了解。这一缺点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在道德意识上的肤浅:由于它只顾及国家的与思想上的问题,它便无暇以慈悲的精神去检讨个人的命运。 (p.77) ” 以社会底层为主人公的作品,“小说的基本困难:即是如何写出穷人所受到的迫害而不把他们写成仅是无情命运的牺牲品。无产阶级的文艺作品中,常将社会的罪恶渲染到绝非人力所能抗拒的程度,因而故事中的悲剧性便绝不能成立。 …… 无法写进一些更有意义、更值得玩味的人类行为。 (p.137) ”特别是那些最追求“进步”的作家结局都挺惨。作者也有解释。例如,关于关于蒋光慈、丁玲和萧军“这些作家的一生似乎比他们的作品更有历史意义, …… 不管他们的动机是如何的高尚,他们如此轻易地接受了 …… 主义的欺骗,就证实他们缺少智慧。而智慧是创作成熟文艺作品不可或缺的条件。 (p.239) ”“许多中国作家原先自动放弃个人自由,然后又拼命企图重获自由,可惜为时已晚了 (p. 295) ” 按照作者的意思,似乎个人命运悲惨就证明作者缺乏智慧,因此也影响作品。在这个意义上,作者推崇沈从文、张天翼、张爱玲和钱锺书也不无道理。沈从文和钱锺书在乱世中和光同尘,有惊无险,都熬到成为传说中一代大家的晚年。张爱玲仓皇出走,涉险通关,落得个平静离世,也算求仁得仁。张天翼不太了解。作者这种说法很有趣,甚至有启发性,但似乎有些实用主义的势利。 该书还吐槽某些文学史“非但得继续不断地修正,以便能适应官方反复无常的策略,而且,它还是一本陈年旧账的记录,巨细无遗的把那些‘功成身退’还没有出问题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罗列出来。他们得像博物馆中的收藏品般受到赞赏,但他们已不再是一种仍然能够塑造和影响时下写作的活传统了。 (p. 426) ”我最早读的就是这类文学史。我读大学时读过当时的中文系教材,四册本的《中国文学史》其实是古代文学史,还可以。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 ( 两书都是两册本 ) ,堪称作者前述吐槽的样本。 感觉作者总体上对现代小说评价不太高。作者认为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过于现实。“劳伦斯在他的《古典美国文学研究》一书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对于有想象力的作家,可谓金科玉律:‘勿为理想消耗光阴,勿为人类但为圣灵写作。’照此说法,那么一般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显得平庸,可说是由于中国现代作家太迷信于理想,太关心于人类的福利之故了。 …… 事实上,这些作家往往把理想误作圣灵来侍奉。 …… 这情形,不但在文学界如此,其他知识分子受炫惑的人数也不少。 (p.427) ”另一个是作家缺乏独立思考。“衡量一种文学,并不根据它的意图,而是在于它的实际表现,它的思想、智慧、感性和风格。凭此尺度,多数的中国作家,犹如其他国家‘为主义而战’的作家一样,有好些弱点:道德感迟钝,缺乏风格与抱负,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人云亦云—这些都是由于文化过于一致化,或文人太爱结党集团的结果。 (p.433) ”这也符合孔子所谓“君子群而不党”的古训。至少算是一家之言吧! 我觉得在见识和趣味方面,《中国现代小说史》都堪称佳作。但受篇幅限制,作品史料方面有些单薄。以后可能还要看看那些篇幅巨大的著作,例如三卷本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481 次阅读|7 个评论
云中锦书—学界小说丛谈之《春痕》
Mech 2020-10-2 22:56
冯沅君的《春痕》 1928 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版。收入《冯沅君创作译文集》 (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3) 、《冯沅君小说:春痕》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和《陆侃如冯沅君合集 ( 第 15 卷 ) 》 (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1) 等。本文引用的页码是《冯沅君创作译文集》。顺便一提,徐志摩在 1923 年发表过篇完全无关的短篇小说,标题也叫《春痕》。冯沅君的《春痕》篇幅不到三万字,是中篇小说。但出了单行本,所以就单独谈谈。《春痕》由女学者瑗如寄给她情人壁君的 50 封信构成,每封信以最前面两个字为标题。通信历时五个月,开始于 1926 年 12 月 27 日,结束于 1927 年 5 月 20 日。“以合摄影为定情之证,我也同意,我俩的恋史就此告一段落。 (p. 153) ” 《春痕》中那些信其实是由冯沅君给陆侃如的情书摘录改写。当时 26 岁的冯沅君在北京大学国学所作研究, 23 岁的陆侃如已经从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陆侃如写给冯沅君的部分情书,当时也作为小说《小梅尺牍》连载于《文学周报》,男女主人公名字分别为小梅和素秋。从 1929 年第 320 期开始连载,刊出 9 次 13 封信,从 1927 年 1 月 22 日到 3 月 7 日,总共一万三千字左右。 小说有选自《九歌·少司命》的题记,“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作者引用清人笔记《西堂杂俎·九五枝谭》解释,“含喜微笑,窃视流盼,玉钗挂冠,罗袖拂衣:色中佳趣,有过于此乎?盖好之深者,以微词相感动,精神相依凭,必荐枕而成亲,待宛颈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小时展现了一位有文艺气质的文科学者或者说有学者气质的文艺青年的生活理想。“我认为一个人固然要挺起脊梁作事,负责任,但世间还要优容一般有闲情逸趣的人,让他 ( 或她 ) 去‘愁’,去‘病’。他们能由愁病有了伟大的作品以点缀沙漠般的人间固佳,不然亦无不可,就他们的本身已是破除这冷酷的人间的空气。 (p. 127) ”“一方面企慕闲静清淡的生活,一方面尽点儿做人的义务 — 直接或间接对社会有些小贡献。这两方面并非根本不相容,但难得兼而有之。本来世间最难得的清福是:同知心合意的人儿谈谈古今奇文,看看行云流水,春花秋月,而且在另一方面又不是依赖他人,作人类的寄生虫。 (p. 147) ”在这种大道之下,读书不失为一种小技。“我虽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愁苦中讨生活,然而我仍然读书。我虽然认定人生没有意思,然而仍然努力工作。因为我认为读书是消遣岁月一法,所谓‘支离其心神’者也。因此,我愿你还是如前安心读书。 (p. 120) ” 伴随上述理想的,是淡然的趣味偏好。“谈话,写信,我均爱淡淡者;淡者有隽永之意,浓则除激动切急之情感外无余味矣。世间其他事物,如苦茗之与醇酒,牡丹之与梅花,墨画之与著色画,数者相较可见。 (p. 128) ” “我与人结交时,最怕的是当情谊最厚,结果不欢而散。 (p. 123) ” 正因为小说是由情书构成,因此非常散文化,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剧烈的情节冲突。事实上,小说中的情书都是在务虚清谈,没有什么实际的事情。很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味,此信只应天上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除了如前述谈人生理想美学趣味,还有谈诗论文,如“我对诗,主张七绝要风华宕逸,五绝要清警峭拔;前者要如美女簪花,临镜笑春;后者要如山中清溪,澄澈见底,其生冷冷。 (p. 122) ”具体的事情,只是后来议论了一下男友是不是出国,然后就两人一致同意定情了。小说行文雍容典雅,甚至被人指为“掉书袋”。我个人欣赏这种文笔。 关于大学里的情况,涉及不多,只是提到了教学。传闻有教师过劳死,但没有说是中学还是大学。“康某为家庭负担而拼命教书,竟死于教师休息室内。 (p. 134) ”女主人公课多时每天 5 节,“今晚因日间上课太多 ( 计五小时 ) ,精神疲倦,不能再用脑工作,便看《创造月刊》消遣。 (p. 140) ”心情不好时,尤其觉得上课可憎。“她觉得人活着没意思极了?干燥无味的生活!可恶的天如此长,到了六点还有太阳!明天又要上课,说应酬话! (p. 143) ” 最后八卦些题外话。冯沅君的退婚是忤逆其母亲意愿,那是《 菤葹 》中的主题。这里也涉及,“她害了她的双鬓斑白的老母,她害了那不能使她爱而至今犹希望破镜重圆的财主的儿子。 (p. 135) ”不算包办婚姻的未婚夫,冯沅君的两段恋情差异也明显。与王品青交往六年分手,与陆侃如不到六个月就定情了。在《 辗转反侧 》中已经说过,王品青分手后身亡当时引起纷纷物议,周作人专门写过文章《永日集·关于失恋》。与王品青分手的原因,冯沅君在给陆侃如的信中的解释,前男友“学问浅薄”和“志趣不和”。这封信没有收入《春痕》,作为书信体小说,另行发表。就是 EPOCH MAKING( 我翻译为《划时代》,其实是新旧男友划断 ) ,收入北新书局 1929 年的小说集《劫灰》。小说中主人公名称沿用了《小梅尺牍》而非《春痕》,男女主角分别为小梅和素秋。素秋在写给小梅的信中说,“在六年前,我是不知道‘爱’的,而且怕在异性朋友间发生‘爱’。但是,我的心肠是很热的,也可以说是颇有侠义之风,我要牺牲自己成全人家。某君虽然学问浅薄,但颇有才情,当时对我异常热,因此我想成全他,安慰他在人生途中所受的苦恼。不意数年朋友的结果,他处处负我的期望;我于此发现我与他志趣不合,我灰心之极!然而我自伤无知人之明,自寻这场烦恼,原想此生不再爱人,不想最近又遇你。 (p. 111) ”小说也写了前场恋爱的结局。“在我这喜和怕的境地中,有人拆了你的信,此信又为某君所见,他为之病了,终于移入了医院—他原来对我的爱情还未尽泯灭。已谢的花儿是不能复上故枝,我对他此时的状况,只有怜,没有当年的热情了—我自从感到他的志趣与我不合,我对他的热情就被灭心驱走了。 (p. 112) ”,其中“为之病”的“某君”应该就是王品青。顺便一提,《劫灰》中多数连学人小说也算不上,可能只有 EPOCH MAKING 和《林先生的信》例外,不准备在这个系列中谈了。 学界小说丛谈中已经说过好几位早期女作家的作品,包括陈衡哲、冰心、庐隐、苏雪林、冯沅君。说说自己外行的观感。陈衡哲的学界小说《 开山之作 》,虽说不上太高明,但确实是真正的学界小说。冰心无疑是重要作家,但小说并非是主要成名作,尤其是写学人的《 去国 》中诸篇是早期作品,在冰心小说中也非佳作。庐隐颇多产,但如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所谓,“相当拙劣的短篇和长篇小说作家”。说过她的长篇《 象牙戒指 》,以后或许还说说中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苏雪林后来以学者闻名,《 棘心 》是首部涉及留学生活的长篇小说。冯沅君后来专心学问,创作较少,小说集只有《 菤葹 》和《劫灰》,有些学生的故事;散文化的书信体小说《春痕》,应该算是出色的学界小说了,虽然作为小说或许比《 菤葹 》中的某些短篇逊色。夏志清所推崇的小说作家凌叔华几乎没有写过学界小说 ( 至少我没有读过 ) ,她笔下多是旧家庭中的传统女性,虽然偶尔也有职业女性。不过,她是学界小说《 英国情人 》女主人公的原型。 作者冯沅君原名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易安、大琦等。 1900 年出生于河南唐河的书香门第,其父是清朝进士,其兄是哲学名家冯友兰。 1917 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 1922 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并开始文学创作。 1925 年毕业,到南京金陵大学任教。 1926 年在北京中法大学授课,并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1927 年秋到上海暨南大学和中国公学大学部任教。 1930 年秋,到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 1932 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班,专门从事古典词曲的研究,获得博士学位。 1935 年回国,应聘到河北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任教。 1938 年起在战火中辗转避难,短期受聘迁往四川的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 1942 年在迁入四川的东北大学任教,后随复校到沈阳。 1947 年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1958 年随学校从青岛迁往济南,任山东大学教授,据说是共和国第一位女性一级教授。 1955 年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1974 年病逝。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命题作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菤葹》 春蚕到死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戒指》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望洋兴叹 — 学界小说丛谈之《棘心》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宿舍楼中的家长里短—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蔡小容 ) 》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校园内外的几幅速写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逸事》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杜鹃啼血猿哀鸣 — 学界小说丛谈之《高等学府》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染病学史》札记:天人相应的疫病学(二)
fqng1008 2020-9-29 16:45
(三)《春秋繁露》与《白虎通》 1. 《春秋繁露》及其背景 在 西汉 中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春秋繁露》中。 董仲舒在书中极力推崇《公羊传》的见解,阐发“ 春秋大一统 ”之旨,把封建统一说成是天经地义而不可改变。他认为自然界的天就是超自然的有意志的人格神,并且建立起了一套神学目的论学说,把人世间的一切包括封建王权的统治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安排,将天上神权与地上王权沟通起来,为“王权神授”制造了理论根据。同时,又以 阴阳五行学说 将自然界和社会人事神秘化,理论化,作出各种牵强比附,建立“天人感应”论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神学体系。如仲舒创造的“ 人副天数 ”说,将人身的骨节、五脏、四肢等等,比附为一年的日数、月数,以至五行、四时之数,人身五脏与五行符、外有四肢与四时符,从而得出“为人者,天也”的理论,认为人类自身的一切都由天所给予。用天有阴阳来比附人性,谓“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意即天道兼备着阴阳两种作用,人身也兼备着贪仁两种本性等等。概括而言,仲舒的神学体系包括“三纲”、“五常”、“三统”、“ 三正 ”、“性三品”诸说。在《基义》篇里,谓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之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 王道 之三纲,可求于天,综合前论,即是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并把“仁、义、礼、智、信”五种封建道德伦理规范,与金、木、水、火、土之五行相比附,则为“五常”。“三统”与“三正”实际上是仲舒的历史观。这种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与影响。 (1)“ 春秋大一统 ”来源于“齐国大一统”:《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是战国齐人,在公羊传的传受过程中,正是稷下 黄老之学 形成和发展之时。公羊春秋大一统思想,与齐国大一统思想有着密切关系。齐威王、宣王时期,国力强大,“诸侯东面朝齐。”(《史记·孟荀列传》)当时游学齐国的孟子,就认为齐国有希望统一中国。他说:“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齐国已据有二,“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民不改聚也。”只有在“政事”上“行仁者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上》)因为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孟荀列传》)齐国统治者励精图治,怀有统一天下的强烈愿望,广招学士,优厚待遇,使之讲习议论,著书立说,言治乱之事。稷下学士,盛极一时,各家虽异说,但对全国统一,成为共识。孟子主仁政而王,认为“以齐王,由反手也。”(《公孙丑上》)《黄帝四经》说:“唯余一人,兼有天下。”(《十六经·成法》),“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道原》)《文子》说:“帝者天下之适也,王者天下之往也,不适不往,不可谓帝王。”王者以道莅天下,执一无为,“君必执一而后能群矣。”(《道德》)《管子》对统一大局,描绘了种种蓝图。如《霸言》中对霸业和王业的设想,《君臣》中提出“天子出令于天下……书同名,车同轨”的大一统思想。《荀子》“四海之内若一家”的构想(《儒效》),以及向齐闵王相田文献策,“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强国》)。齐统治者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和理论武器,这就是以道为本,因循为用,仁义礼法为具的黄老之学。 (2)“天人合一”来源于黄老之学:董仲舒思想以儒家为主,融合名法阴阳道,对先秦儒学加工改造,重新创造一个新的儒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他援道入儒,以阴阳五行为骨架,将天道与人事组合在一起,构成其天人理论体系。其中,“天”是最高的主宰,它是万物之祖,“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效义》)“天”是由天地人阴阳五行十因素构成,“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官制象天》)十端组合成四时、五行的运动体系,“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制为四时,列为五行。”(《五行相生》)天通过五行生克的次序,显示其运动的功能,这就是天道。而五行的次序与人间的伦常政治和社会制度相配合,四时有四政,木火土金水五行有仁义礼智信五行。“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四时之副》)天人相通、圣人法天而立道,故董仲舒说:“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本传)道是适于治的必由之路,故为人主者,法天之行。“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 形而见其光 …… 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见光者,天之行也。 ” (《离合根》)人主法天之行,是“其法取象于天,故贵爵而臣国,所以为仁。深居隐处,不见其体所以为神也。任贤使能,观听四方,所以为明也。量能授官,贤愚有差,所以相承也。 ” (《天地之行》)法天之行,也就是人主“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立无为之位,而乘备具之官, ” 实行无为之治道。人主“内深藏 ” , “外博观 ” ,而不自劳于事,做到“足不自动 ” , “口不自言 ” , “心不自虑 ” 而“群臣效当 ” ,故“莫见其为之,而功成矣。 ” (《离合根》)这种主逸臣劳,就是黄老之学的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 2. 《白虎通》及其背景 《白虎通》,为《白虎通德论》或《白虎通义》的简称。《后汉书·班固传》记载:“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 汉章帝逃初四年(公元79年),根据校书郎杨终的建议,仿西汉宣帝时石渠阁议经的方式,于洛阳白虎观召集诸儒,讲论五经同异。会议的宗旨,根据章帝诏书和杨终建议所言,就是要减省当时经学界盛行的支离繁琐的章句之学,协调各派学术,共正经义,取得“永为后世则”的效果。与会者数十人,包括今古文经学各派知名学者。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提出议题,经诸儒讨论、发表见解后,再由侍中淳于越上奏,章帝亲加裁决。尽管与会者中不乏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经学家,但章帝却将总结会议成果、撰写《白虎通》的任务交给了史臣班固。用意是要超越于各学派之上,而体现官方最高权威。因此,《白虎通》可以说是由参加白虎观会议的诸儒生共同起草,汉章帝予以选定(包括章帝本人的论断),最后由班固整理、编纂成书的。 (1)成书背景: 自汉武帝崇儒术,儒术成为治政之术,儒学一变而为经学,得以迅猛发展。仅仅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即可看出春秋公羊学的迅速膨胀,其他各家如大、小夏侯的尚书学、翼奉的齐诗学等等,更是后来居上。汉代政府崇立儒学的目的是指导政治,文饰政治,功利性十分明显。但经学的发展自有规律,义理的阐发当中难免意见分歧,由此导致的经学内讼又严重阻碍和影响了经学功能的发挥。所以,早在西汉宣帝的时候就召开了一次石渠阁会议,统一各家异说,这就是杨终所说的“论定五经”。“论定”的结果,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情况看,有《五经杂议》十八篇,《书议奏》四十二篇,《礼议奏》三十八篇。这些或许并非石渠阁经学会议文献的全部,但已然反映出汉代政府试图统一经学的愿望。元帝崇儒,新莽时期古文经学异军突起,谶纬盛行,使经学的内部纷争再次日趋严重,而章句的极端化似乎已到了“破坏大体”、背离初衷的程度。汉章帝同意杨终的看法,下诏整饬经学: “ 盖三代导人,教学为本。汉承暴秦,褒显儒术,建立五经,为置博士。其后学者精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孝宣皇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术》,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复置颜氏、严氏《春秋》,大、小戴《礼》博士。此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艺也。中元元年诏书,五经章句烦多,议欲减省。至永平元年,长水校尉(樊)儵奏言:先帝大业,当以时施行。欲使诸儒共正经义,颇令学者得以自助。”(《后汉书·章帝纪》) 从诏书的内容看,白虎观会议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有二:第一,五经章句烦琐,必须简省;第二,师家别出,门户相讥,需要“共正经义”,统一理论。 从古代经学发展的宏观过程看,经注的烦琐是经学发达的反映,经注的衰落也正是经学衰落的表现,汉代正处在第一个高潮期。实际上,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争斗中,作为在野派的古文经学家对今文经学的极度繁荣心怀嫉妒,攻击今文经学的经注一经超过百万言,造成了学子白首不能究一艺的困境。东汉立国后,光武皇帝已经注意纠正这种偏向,比如他命令精通《严氏春秋》的钟兴“定《春秋章句》,去其复重,以授皇太子”(《后汉书·儒林列传》)。身为帝王师的桓荣将《欧阳尚书》删减为二十三万言,桓郁再减至十二万言;张奂受《牟氏尚书》由四十五万言压缩至九万言。汉明帝也曾“自制《五家要说章句》”(《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杨终旧案重提,目的之一就是想由政府出面简省经注。   (2)内容简介: 据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元大德本,名为《白虎通德论》,分十卷,全书共1.5万字。其结构不同于一般经学著述按经籍内容顺序划分章节,而是选择与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关系密切的专题,分列出43个条目。依次为:爵、号、谥,五祀、社稷、礼乐、封公侯、京师、五行、三军、诛伐、谏诤、乡射、致仕、辟雍、灾变、耕桑、封禅、巡狞、考黜、王者不臣、蓍龟、圣人、八风、商贾、文质、三正、三教、三纲六纪、情性、寿命、宗族、姓名、天地、日月、四时、衣裳、五刑、五经、嫁娶、绋冕、丧服、崩薨。各条目释文长短不一,长者如《礼乐》、《嫁娶》等条目均超过三千字,短者如《商贾》、《耕桑》等条目仅有百余字。内容包括训释概念、阐明大义,并引经典加以论证。可见《白虎通》不是以文释经,而是以经释文。是以经术来阐发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体现了汉代“以经术缘饰吏事”的学风。 此书为作者集两汉今文经学大成之作,主要内容为记述白虎观会议关于经学之议论,大部分为复述董仲舒的学说及基本观点,并有所发挥。关于天地万物生成,书中引图《易纬乾凿度》所说:“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阳唱阴和,男行女随也。”编造出了一套唯心主义的神学世界起源说;把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神学化,在这一神学世界观中。天地、阴阳、五行都是有意志的东西,“天之为言镇也,居高临下,为人镇也”;“地之言施也,谤也”,“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五行“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地之承天,犹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卑者亲事,故自周于-行。尊于天也”。很显然,天是最高神,地是它的“妻子”,五行是它们生万物的材料,整个宇宙发展过程都是由最高的神安排的。如此,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也就具有了封建伦理的性质。天造就了人,人就事事模仿天、指出“王者父天母地”,“天覆地载”,“上法斗极”;其对朝廷的事务。大到礼与刑,小到吃饭,都作了“王者法天”、“天人合一”的神学解释:由于天人是合-的,人坤是一体的,所以天与人就互相感应。 《白虎通义》在董仲舒的基础上,对三统说作了更详尽的发挥,认为“三统”是“本于天”的,“正朔有三。伺本?天有三统,谓三微之月也。明王者当奉顺而成之,故受命各统一正也”,指出“三统”循环,变的只是形式,旧王朝灭亡了,新王朝成立了。正朔、服色、都城等可以改变,但“三纲”、“五常”的大道却不能改,肯定“王者有改道之文,无改道之质”,三统循环论实际不止是封建一统不变论。关于性命论,书中认为,人是天研生,是“天之贵物”,,人体象八封。人性生于阳,人情生于阴,人的寿命分为“寿命”、“遭命”、“随命”,三命均为天定:并提出了“二纲”、“六纪”的伦理金条,“三纲”是“署为数纲。父为于纲。夫为妻纲”,“六纪”为“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认为“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六纪”是从“三纲”而来,是“三纲”之纪,把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说成合乎天意的、永恒的自然关系。关于学习,书中亦十分强调,但其所讲的“学”,不是学习客观世界的知识,而是学“圣人之道”,它把圣人描绘成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能与天地鬼神交通的人,所以,它对“学”的阐述,实际上是“神学知识论”:同时,又把《五经》神学化,指出“《经》所以有五何?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口《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何以要学《五经》?“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如此,圣人为天的代言人,《五经》也就成了“天书”、“圣经”。 全书大量引述纬书为论断根据,把神学、经学合为一炉,在董仲舒改造孔子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附加谶纬迷信成分,把儒学改造为神学,把孔子改造为学者与教主的双重身份,把儒家著作改造为《圣经》,给孔孟传统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增加了更多的神学内容。 (四)西方古代的天人相应 无独有偶,西方古代也有“天人合一”思想。1922年,乔治·佩里奥戈·康格(George Perriogo Conger)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哲学史上的大宇宙与小宇宙理论》(Theories of Macrocosms and Microcosm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就是对这一思想的汇集整理。 在这本书里,作者搜集了历史上各种人物对“大宇宙与小宇宙”关系的论述,可以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完整展现。在这里,笔者只列举几个代表人物的代表观点,说明那个时代的先贤具有相同的认识能力以及相同的睿智。 这种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阿那克西美尼,他第一次将宇宙与人进行了相似性的类比。阿那克西美尼说:“正如由气构成的灵魂将我们聚在一起,呼吸和气将整个世界围绕。”宇宙(kosmos)这个词直到毕达哥拉斯才出现,毕达哥拉斯学派对kosmos有不少阐释,比如它亦有呼吸,从外部吸入气体;它亦有左右之分;它亦有眼睛,那就是日月星辰。赫拉克利特曾用人体来解释宇宙,他说:“夜与昼,夏与冬,不断交替,如人之寐与醒,生与亡。”公元前5世纪,希腊医学兴起,将宇宙视作生命体的思想变得流行起来。在一篇名为《论数字七》(On the Number Seven)的残篇中,动物和植物被认为具有和宇宙一样的构造,都是由四元素构成的:骨头是土(大地),肉是环绕土的气(空气),血液是水(河流)等。 柏拉图也有这方面的认识,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人与国家进行了类比,将人的理性、激情和欲望分别与统治阶层、卫士阶层和劳动阶层相对应。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认为看得见的宇宙最接近于理念原型,它自给自足,不需要用眼睛去看,不需要呼吸器官,不需要从外面摄取食物。看得见的宇宙由两部分组成:世界灵魂(world-soul)和世界身体(world-body)。世界身体又由四部分组成:最高的是神或星辰、接着依次是空中、水中和地上生活的动物。神或星辰最接近于宇宙的样子,因此是完美的圆形。空中、水中和地上生活的动物是神创造的,神模仿宇宙的样子创造了人的头,将三分的灵魂置于其中。血液在动物体内流动,模仿宇宙周期性的运动。人应学习模仿宇宙的和谐,此乃健康与幸福之道。 亚里士多德亦将动物的一切属性赋予了星辰,比如感觉、运动。它们同样经历生成、生长、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它们同样具有灵魂。星辰不会自己运动,驱使它们运动的是“不动的推动者”(unmove mover),即灵魂。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八卷第二章中第一次真正使用了“小宇宙”(mikrw kosmw)这个概念。他说:“如果它能在生物个体中发生,为何不能在宇宙整体中发生呢?因为如果他能在小宇宙中发生的话,便定能在大宇宙中发生(ei gar en mikrw kosmw ginetai,kai en megalw)。” 到了斯多亚时期,“大小宇宙理论”在其哲学中却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大多数斯多亚哲学家都认同世界是一个有理性的生命体。他们似乎都认为人体和宇宙都有自身的“hgemonikon”,即“指导原则”(guiding principle),这也如同黄老之学的“道”。至于它在人体的什么位置,芝诺认为它在头部,克律西波斯认为它在胸部或心脏;至于它在宇宙的位置,克莱安西斯认为它是太阳,而克律西波斯认为它是以太。为什么“指导原则”位于头部?因为头是圆形,模仿的是宇宙的样子。塞内卡说:“自然的整个杰作便是模仿......上帝在世界中的位置,就如灵魂在人体中的位置;前者所居的是物质,后者所居的是肉体。”在《自然问题》(Quastiones Naturales)中,塞内卡认为自然依照我们身体的样子构造了地球,因此静脉相当于河流通道,动脉相当于空气通道,各种体液相当于各种矿物质,受伤相当于发生地震;并且地球上所有发生的事情都与初始状态有关,就如人的一切都与胚胎时期的状态有关。奥勒留认为宇宙必然有秩序,因为人有“一个小世界”,而人是有秩序的。如同中国的哲学家,斯多亚哲学家们使用“大小宇宙理论”大都是为了伦理思想服务的。芝诺教导说,“最终目标是法自然之道,即过有德行的生活。”克律西波斯说:“人要沉思并模仿世界;即便不能完美,他亦是完美的一部分。”在该时期,新毕达哥拉斯主义亦强调“大小宇宙理论”的价值。一残篇认为,生命将肉体聚在一起,此乃灵魂之功;和谐将世界聚在一起,此乃上帝之德。另有一残篇认为,世界及其各部分都是活的;城市的和平应当模仿世界的和谐;国王与领土的关系就如上帝与世界的关系。此外,盖伦亦在一个论证目的论的地方对此有所提及,他说古人认为生命体是一个小世界。 在新柏拉图主义那里,“大小宇宙理论”总是与“流溢说”(Emanation)联系在一起的。普罗提诺认为,万物均为逻各斯流溢而出,均处于同一“arch”之下,因此部分与整体具有相似性,可以从部分了解整体。他同样将世界灵魂(world-soul)与个体灵魂(individual soul)相对应,但有等级之分:世界的三大原则——太一(the One)、智慧(the Inteligence)与世界灵魂(world-soul),分别对应于人体的三种灵魂 -- 最高的灵魂、堕落到尘世的灵魂以及处于中间状态的灵魂。在《九章集》(Enneads)中,普罗提诺还强调生命体与地球之间的相似性。他问道,既然地球产生了如此多的生命,那为何不能说它亦具有生命呢?他还假设地球具有灵魂,甚至还有器官和感觉,只不过地球是巨大的,而人体是微小的。新柏拉图主义者中,除了普罗提诺,亚历山大里亚的希罗克洛斯(Hierocles of Alexandria)同样有这种思想。他将宇宙分成三部分:最上层住的是日月星辰和极高智慧的生命,最下层住的是植物以及只有感觉的动物,而人居于中间,同时具有最上层与最下层的属性。这与中国哲学“天地人”的看法非常类似。 一些基督教徒们也接受了这种思想。亚历山大里亚的克莱门特(Clements of Alexandria)说,“基督之子”给宇宙带来了和谐,尤其是给由灵魂和肉体所构成的小宇宙带来了和谐。奥古斯丁在阐释“三位一体”(Trinity)时,也使用了这种理论,认为人的灵魂是“三位一体”的影像。圣维克多的戈德弗洛(Godefroid of St. Victor)写了一本名为《小宇宙》(Microcosmus)的书,将四元素分别对应于灵魂的四种功能。受人尊敬的比德(the Venerbale Bede)将四元素分别对应于四体液以及四季。奥顿的霍诺里乌斯(Honorius of Autun)将七大行星分别对应于音乐上的七个音阶,以及肉体所具有的四种元素和灵魂所具有的三种能力。 相比之下,犹太哲学家们更加重视“大小宇宙理论”,他们用这种理论来重新阐释圣经。《创世纪》(Genesis,1.26)说:“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造人(Let us make man in our image)。”埃利泽拉比(Rabbi Eliezer)阐释道,人是上帝用四种尘土创造的:红色的尘土创造了血液,黑色的尘土创造了肠道,白色的尘土创造了骨头,黄色的尘土创造了神经。人要永远记得他是尘土,因为他的身体最终要回归四种尘土。他还说,造物主维持着宇宙,就如灵魂维持着身体。纳坦拉比(Rabbi Natan)对“大小宇宙理论”进行了更细致的发挥。他说,上帝创造人的时候再次创造了祂创造宇宙的时侯所创造的一切。他还作了三十对详细的对应,比如森林对应于人的头发,风对应于鼻子,太阳对应于头,天空对应于舌头,等等。沙比太-多洛鲁(Shabbethai Donnolo)写了一本名为《人作为上帝的影像》(Man as God's Image)的书。他说,正如四元素从上帝那里流溢而出,类似地,身体乃是用四体液所造。人同样具有能力创造四元素:人呼吸时便创造了气,气遇上硬的杂质便变得潮湿;人可以用聚光镜造火;人可以将一壶水烧很长时间,造出固体物质出来。这样人便能知晓创造是如何发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可以和上帝一样。在犹太哲学家那里,“大小宇宙理论”具有极高的道德意义。为了认识上帝,就要认识祂所创造的宇宙;为了认识宇宙,就要认识人。人将自己认识清楚了,宇宙的奥秘便一览无余,从而便能认识上帝。 古希腊“大小宇宙理论”哲学思想的传播有两条路径:一条经由亚历山大里亚,影响了早期的基督教教父;一条经由拜占庭,传到了东方,被阿拉伯哲学家所吸收,后来经穆斯林统治的西班牙又传回了西方。穆斯林教派中有一个“诚信兄弟会”(Brethren of Sincerity),撰写了一部《百科全书》(Encyclopedia),该书吸收了古代西方的各种知识:物理学和逻辑学主要来自亚里士多德,生理学和医学主要来自于盖伦,天文学和占星术主要来自于托勒密。“大小宇宙理论”在该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致后来有译者直接将该书分作Makrokosmos和Mikrokosoms两部分。该书对宇宙与人体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对比。它说,正如上帝知晓世界的所有秘密,人亦知晓各个感官获得的信息;正如圣灵充满了整个宇宙,灵魂充满了整个肉体。月亮与太阳的关系正如言语与理性的关系;月亮二十八天的运行周期对应于二十八个字母。每个行星对应于身体的一个器官、一个孔窍、地球上的一个区域、一个种族、一类天使、胚胎发育中的一个月、人生的一个阶段、一种性格、一种颜色。冷热干湿四种性质分别对应于人体的四种分泌物、四种性情特征。地球与人体有更详细的对应:山脉对应于骨头、矿藏对应于骨髓、大海对应于腹腔、河流对应于小肠、溪泉对应于动脉、植物对应于头发、文化中心对应于身体正面、蛮荒之地对应于身体背面,等等。星体之间的和谐对应于人类之爱、两性之间的结合、社会的稳固;而星体的分离对应于国家的瓦解。正如众星围绕在太阳周围,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芒;臣子围绕在国王周围,从国王那里得到荣誉。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可以从自身认识世界。人的身体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大书,应当好好阅读。总体而言,《百科全书》的作者们大都是用宇宙来解释人体,而非用人体来解释宇宙,强调的重点是始终是人。 在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那里,“大小宇宙理论”到达了顶峰。他使用“小宇宙”这个词的频率比历史上其他任何人都多,甚至是他之前所有人的总和。他将宇宙与人体进行了彻底的比较。宇宙与人背后都具有同样的原因;二者都是自我运行的。天是球形,人是圆形;天空的苍穹类似于人的皮肤。人同样是从四元素而来的:人要喝水是因为他从水而来;人要吃饭是因为他从土而来;人要呼吸是因为他从气而来;人要保持温暖是因为他从火而来。身体和宇宙一样,由硫、巩、盐构成。体内的硫、巩、盐,分别对应于地球的三大洲:欧洲、亚洲和非洲。世界分为可感知的物质世界和不可感知的精神世界:前者由硫、巩、盐构成,后者由精神、智慧、知识构成。帕拉塞尔苏斯更大的“贡献”则是将“大小宇宙理论”引入了医学。在他那里,苍穹亦有脉搏,星辰亦有面相,矿藏亦有手相,风亦有精神,地球亦会发烧。星星从上帝那里获得了惩罚人的权利,可以将疾病降到罪人身上。正如自然有四种元素,疾病有四大种类。发烧便是体内发生的一场暴风雨。大地靠雨水得到滋润,身体靠食物得到补充,食物便是看不见的雨水(invisible rains)。子宫孕育着新的小宇宙,因此它是小宇宙中的小宇宙,是最小的小宇宙(mundus omnium minimus)。宇宙与人的关系正如人与子宫的关系。正如胎儿居于子宫的环绕之中,人亦居于外部事物的环绕之中。正如小宇宙孕育于人的子宫之中,亚当孕育于四元素的子宫之中。既然子宫是一个小宇宙,那么它的阵痛就类似于雷电、地震和狂风。既然宇宙与人如此相似,那么宇宙的知识与人的知识一定相通。天文学的知识定能帮助医生们更好地进行诊断,事实上,治疗完全取决于它。医生怎么可能认识人体呢,如果他对世界、元素和苍穹一无所知的话?他应当学习人体外部的解剖学,那就是宇宙的构造。要从天文学学习解剖学,二者可以相互借鉴。在帕拉塞尔苏斯那里,“大小宇宙理论”是一切哲学的核心,乃是一切的重中之重。 布鲁诺(Bruno)亦有类似的思想。他在《De Immenso》一书中说,万物都由四元素构成,我们之中乃至任何事物之中都能发现“小的物质世界”(maiori in corpore mundi)。宇宙和人体都有循环运动;宇宙的“血液”不必和我们的具有相同颜色。星辰有自身的法则在运动,比我们的运动更加自由。坎帕尼拉(Campanella)认为,当将人与上帝进行比较时,人类科学可以被称作“微学”(Micrology),因为只有上帝的知识才是“巨学”(Macrology)。伯梅(Boehme)认为,世界是上帝的身体,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就如人一样。人是一个小的世界,具有大的世界的一切属性:头与躯干相当于天与地;腹腔相当于星辰与地球之间的空隙;肌肉(膀胱)相当于土元素,呼吸(肺)相当于气元素,心脏相当于火元素,血液(肝)相当于水元素;动脉相当于行星运行的轨道;天空是自然的中心,相当于人的头颅。 历史上很多地方都能发现“大小宇宙理论”的踪影。这种理论经历过繁荣和衰落,又有复兴和再次衰落。到了批判哲学(the Critical Philosophy)流行的时期,这种思想几乎完全消亡。最后,作者分析了这种思想在伦理学、知识论、美学、宗教等方面可能具有的价值,得出结论认为,最好还是把它当做历史上的化石来对待比较好。 行笔至此,需要 感谢的是剑桥东方文化学会会长董桥声先生,他在自己的博客里介绍了这本书的读书择记,让笔者有幸知晓了西方的“天人合一”思想。 (六)天人相应与中医学 目前,把“天人相应观”看成是构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已获医界基本共识。《黄帝内经》没有明确记载“天人相应”一词,但“人与日月相应”“人与天地相参”“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的观念俯拾皆是。 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曾经有诸如“天人合德”“天人相分”“天人相通”“天人感应”“天人相应”“天人不相预”“天人交相胜”“天人合一”“天人同性”“天人同体”“天人同类”“天人一气”“天人一心”“天人一理”等多种说法,其本义并非直接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更多体现在其社会、政治、道德、伦理、价值、认识论、人格修养方面的意义。“夫礼,天之经,地之义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诚者天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十九章》),天人合一说把礼、性、德、诚提高到天的地位,然后反过来要人去合天,只是为了说明人类社会道德原则的客观性、天道性。 因为古人对概念缺乏明确的定义,因此在语词中不仅表述不同,其“天”也有多重含义:①一义说,认为“天”即大自然(季羡林);②二义说,认为“天”一指有意志的天神,一指自然的天体(王明);③三义说,张岱年认为“天”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宋志明说“天有主宰、自然、义理三种涵义”;④四义说,认为“天”指意志之天、无为之天、道德之天、自然之天(康中乾);⑤五义说,冯友兰认为包括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任继愈主张包括主宰之天、运命之天、义理之天、自然之天、人格之天;⑥六义说:天地之天、自然之天、皇天之天、天命之天、天道之天、天理之天(傅伟勋);⑦混沌说,认为“天”是一个混沌概念,神、本体、本原、自然、必然、命运、心性等均在其中(刘泽华)。 实际上,《黄帝内经》中的天不止包含天象、天气、气候等,也包含了“地”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既包含直接的“象”,也包含“象”后面所蕴含的“道”——变化的规律,既有“形而下”的,也有“形而上”的。也就是说不但包含产生人和对人发生影响的自然之天,也包含了人事社会之天。《素问·移精变气论》和《汤液醪醴论》中,岐伯在回答古人和今世疗效的差别问题时,就强调这是社会之天变了,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变了,病情也和古人不一样,所以治疗方法也随着发生变化而疗效还不满意。 因为医学的主体属于自然科学,面对天人关系的诸多提法,现代中医人认为应该从生命和医学角度择取和倡导“人与日月相应”“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相应思想。既承认天与人的区别,又承认天与人的联系,同时还认为“‘参’是相互的,人法天地而也可以参赞造化”。天的变化影响着人,人又通过自身的活动影响着天。既包含了“天人相分”区分主客的内涵,而不致听其走向片面和极端;另一方面又把“天人合一”所体现的社会、政治、道德、伦理、价值、认识论、人格修养方面的意义及孜孜以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包摄在天人相应思想中而不致使其流于玄远 。 他们认为,天人合一追求的是最高精神境界,天人相应注重的是客观自然规律;天人合一反映的是理想状态,天人相应反映的是现实状态。这样看来,天人相应相参说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是零散的,即使范蠡、子思、荀子都提到了天人相参相应,但都没有展开论述,形成系统。直到《黄帝内经》,才将其与生命观、医学观结合起来,在建构医学理论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他们认为,面对天人关系的诸多提法,《黄帝内经》注重的不是抽象的论辩,而是如何运用天人相应思想处理实际问题。《黄帝内经》继承发展了天人相应相参思想,并将之系统化。《黄帝内经》以天人相应相参思想为指导,融汇诸子各家学说,对成书之前的医学资料和各家学说进行了全面整理和继承,构建了一个贯通天地人的理论体系。 因此,从中医体系“道、理、法、术”四个层次结构看:“道”就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天人相应思想。“理”属于第二层次——在天人相应思想的指导下,综合对天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形成适用于预防、诊断、治疗各方面的基础理论,如气血津液、阴阳五行、升降出入、藏象经络、寒热虚实等。“法”属于第三层次,是用基础理论研究具体的天与具体的人相互作用产生相应变化的规律,总结归纳形成如六淫辨证、伤寒辨证、温病辨证、杂病辨证、摄生、经络、以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的临床应用理论。“术”是第四个层次,就是在以上基础上产生的对某一具体病种、证治、药物、方法提出的具体的理论见解和治疗方法,如伤寒护阳,温病存阴等。 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董桥声 比较了三位科学史家的著作——栗山茂久(1954-)的《身体的语言:从中西文化看身体之谜》(1999)、劳埃德(1933-)和席文(1931-)的《道与名:早期希腊和中国的科学和医学》(2002),以及文树德(1943-)的德文版《什么是医学:东西方的治疗之道》(2003),认为他们从三种角度,分别论述了为何西方的医学在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希腊,东方的医学在公元前2世纪出现在中国:栗山茂久用不同的观察和经验方式来说明东西方医学的差异,劳埃德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说明东西文明的不同特色,而文树德则通过不同社会理想和政治体制来说明不同的起源。文树德认为,是一股强大的外部动力——秦始皇统一中国——对“医学”的出现具有关键性的促进作用(13页)。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剧烈变迁,使得人们产生了“对秩序的渴望”。人们不仅试图改变社会的混乱局面,更试图改变宇宙的混乱局面。荀子“天行有常”的思想代表了对自然规律性的认识,而法家则试图为社会制定一个类似的规则(19页)。可以说,《内经》的作者们并没有创造什么特别的思想,他们只不过是将儒家和法家的社会理想投射到了人体上。“治”国与“治”病,二者均是要改变紊乱的局面,恢复原有的秩序。国家的行政机构与身体的内部器官一样,都有一定的等级,并都起着调节作用,都维持着正常的运转(20页)。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希腊神话之酒神
Mech 2020-9-23 22:53
酒神狄俄尼索斯 ( Dionysus ) 在希腊神话中地位有些特殊,是不是奥林匹斯十二大神都有不同说法,似乎只是候补成员。我个人感觉,他的故事也比较少,能记住就是他的信徒,手撕了不信他的国王。但是,他的雕塑等艺术作品很多,原因我不清楚。 赫西俄德的《神谱》记录他的出生和婚姻: And Semele, daughter of Cadmus was joined with him in love and bare him a splendid son, joyous Dionysus, -- a mortal woman an immortal son. And now they both are gods (940-942). And golden-haired Dionysus made brown-haired Ariadne, the daughter of Minos, his buxom wife: and the son of Cronos made her deathless and unageing for him (947-949). 引自 The Theogony of Hesiod translated by Hugh G. Evelyn-White 。即狄俄尼索斯是宙斯与塞墨勒 ( Semele )( 忒拜城创建者卡德摩斯 ( Cadmus ) 的女儿 ) 所生,娶宙斯之子克里特国王弥诺斯 ( Minos ) 小女儿阿里阿德涅 ( Ariadne ) 。他是宙斯与凡间女子所生的两个杰出儿子,另一个是大英雄而成神的赫刺克勒斯。 西方文化中,酒神精神代表非理性的迷狂和热情,尤其体现在艺术中。日神精神则体现在科学中的理性和秩序的。两者构成互补的而有库恩所谓“必要的张力”的两极。这种划分似乎为尼采《悲剧的起源》中提出,很早很早以前读过汉译本,现在记不准了。 我个人当然更欣赏日神精神,酒精过敏呀! 读希腊罗马神话传说札记 欲读书之希腊罗马神话 《希腊神话》 读希腊神话之伊瑞克提翁 读希腊神话之战神山 读希腊神话之雅典娜与波塞冬竞争上岗 读希腊神话之火神赫淮斯托斯 《赫卡柏》 《圆目巨人》 《在奥利斯的伊菲革涅亚》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80):尚书简介
fqng1008 2020-9-22 17:34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体史书,是关于上古时代的政事史料汇编。《尚书》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按文体分为诰、训、谟、誓、命、典六种。主要记载了上古帝王有关政事和治国的言论,也保存了古代经济、地理及社会性质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尚书》原称《书》,系上古各朝史官记录,非成于一人之手,后由孔子编订,战国时已有很高的地位,在《荀子》一书中已把它称之为“经”,汉代改称《尚书》。尚者,上也。“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汉人对它的尊称,也可见古人对它的重视。 《尚书》有珍贵的上古文献价值,也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中如周公诸篇,对中国后世政治思想影响巨大,堪称儒家思想的渊薮。《尚书》也有较高的文学成就,语言生动,有浑厚古雅的气势和质朴的美感,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语,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不过,由于时代久远,对于今人而言,《尚书》文字佶屈聱牙,艰深晦涩,让人望而却步,差不多是十三经里最缺乏“亲和力”的了。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史官用我们今天的文字。不知古无以论今,看看古代名君圣主如何“协和万邦”,农业如何发展,盘庚如何迁都,武王如何伐纣,至少,看看古代的王侯将相如何说话,也不失为一件快事! 《尚书》版本很多,有宋刊巾箱《八经》本等。注本中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较为完备。今据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整理。 (一)内容简介 《尚书今古文注疏》,书有孔氏颖连正义,复又作疏者,以孔氏用梅啧书杂于廿九篇,析乱书序,以冠各篇之首,又作伪传而舍古说。钦奉高宗纯皇帝鉴定四库书,采梅惊、阎若璩之议,以梅氏害为非真古文,则书疏之不能已于复作也。兼疏今古文者,放诗疏之例,毛、郑异义,各如其说以疏之。 (二)本书目录 尚书今古文注疏序 尚书今古注疏凡例 卷一 堯典上 堯典下 卷二 皋陶谟上 皋陶谟中 皋陶谟下 卷三 禹贡上 禹贡中 禹贡下 卷四 甘誓 卷五 汤誓 卷六 盤庚 卷七 高宗肜日 卷八 西伯戡黎 卷九 微子 卷十 泰誓 卷十一 牧誓 卷十二 洪範上 洪範下 卷十三 金縢 卷十四 大诰 卷十五 康诰 卷十六 酒诰 卷十七 梓材 卷十八 召诰 卷十九 洛诰 卷二十 多士 卷二十一 無逸 卷二十二 羣奭 卷二十三 多方 卷二十四 立政 卷二十五 顧命上 卷二十六 顧命下 卷二十七 费誓 卷二十七 吕刑上 卷二十八 吕刑下 卷二十九 秦誓 卷三下 书序上 书驐下 (三) 戴永新 :《尚书》与《书》教传统 《书》教伴随着《尚书》各篇的产生和传播即产生了,但“《书》教”概念的提出时间较晚,《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疏通知远,《书》教也。”清孙希旦《礼记经解》认为,“疏通”谓通达于政事,“知远”言能远知帝王之事。白寿彝《说“疏通知远”》说“疏通知远”可以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依据自己的历史知识观察当前的历史动向,又一个是依据自己的历史知识,提出自己对未来的想法。”即《尚书》所记载的古言、古事,可以垂教后世。 《书》教的传统,首先表现为“允迪厥德”的稽古意识。《尚书》的《尧典》和《皋陶谟》开篇即用“曰若稽古”,其实就明确地表明作者已经具有了鲜明的历史意识,在这种意识下,对往事和古人、古训追述的稽古观念,贯穿了《尚书》整个篇章。皋陶所言的“允迪厥德,谟明弼谐”,也为后世稽古内容,树立了一个标准。 《虞书》开篇引出尧、舜、禹的言事,莫不反映出其恪尽职守、勤于朝政的崇高品德;《商书》追述了殷人祖先的事迹,《周书》既推崇成汤、文、武等伟大的历史人物,又推崇殷朝中宗、高宗、祖甲等历代贤王。他们“面稽天若”,“吁俊尊上帝”,“畏天显”,“畏天命”,恪尽职守,勤于政事;选人谨慎,“乃用三有宅”,“曰三有俊”,“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罔不明德慎罚”,“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对小人的怨怼,“皇自敬德”;善于检讨自己,承担责任,“曰朕之愆”,“不敢含怒”。 《尚书》的“曰若稽古”,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其目的即实现皋陶所言的“允迪厥德”,继承先王的大业,发展、巩固先辈开创的德治传统,实现“协和万邦”的目的。又通过“曰若稽古”这种方法,来实现新思想、新观点的推广。 《书》教的传统也表现为“休兹知恤”的忧患意识。“休兹知恤”,出现在《立政》篇中,“周公既致政成王,恐其怠忽,故以君臣立政为戒也”。休,美也。恤,忧也。虽然这是周公针对用人和理政而发出的感慨,但是“休兹知恤”,时时事事保持“敬”“慎”“恤”“钦”的忧患意识,则是《尚书》用以垂教后世的重要内容。 《尚书》中尧、舜、禹无不以夙夜忧勤的形象出现。帝尧“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恭谨地立身行事,心忧民事,因此命羲和等人“敬授人时”,恭谨地对待日升日落的自然变化。他忧心“汤汤洪水”,更心忧后继无人。虞舜处理政事时处处表现出敬慎,祭祀应“夙夜惟寅”,为政应“钦”,“惟刑之恤哉”。并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皋陶谟》)大禹为政同样表现出敬慎,他提醒舜帝“慎乃在位”,“安汝止,惟几惟康”。 《尚书》的《虞夏书》中,为政惟艰的忧患意识已初露端倪。《周书》中因为政艰难而产生的忧患意识,则表现得更加明显,并集中体现在诸诰辞中。周公根据“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来教育为政者“祗若兹,往敬用治”,始终要以恭谨的态度治理国家,要时常把忧虑放在心里,要“克慎明德”,君臣上下要“勤恤”,“勿替敬典”,要努力保持谨慎、恭谨的态度。“有德惟刑”,因此司法、施刑务必敬慎。要“敬明乃罚”,“庶狱庶慎”,“敬尔由狱……兹式有慎”,处理每一案件都应轻重适当,而且案情的审理,减刑、量刑、罚金等均要“其审克之”。 周人“监视古意”,夏、殷二朝的相继覆亡,使得他们难以释怀,因此,《周书》充满了“殷鉴”思想。“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嗣王其监于兹”,“监于殷,丧大否”。经过对夏、商二朝覆亡的反思,周人清醒地认识到“惟命不于常”,如何不重蹈夏、殷覆辙,是他们持续关注的问题。 周人重视德治,因此,《书》教传统也是“以德配天”的传统。《周书》中 85 次出现了“德”字,大部分出于周公之口,而且多围绕“皇自敬德”“祈天永命”的目的而展开的。这其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天崇拜的延续,同时也显示了周人开始注重人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顺天应民,以达到永固政权的目的。 周公考察古代圣王,无一不是勤于政事而不贪图安逸的。殷王中宗“治民祗惧,不敢荒宁”,高宗“不敢荒宁,嘉靖殷邦”,祖甲“不义为王,就为小民”,周文王更是勤政的楷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物”。与此相反殷纣王“诞罔显于天,矧曰其有听念于先王勤家;诞淫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祗”,才使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所以,周公不仅身体力行“勤劳王家”,“勤施于四方”,而且专写《无逸》篇“以诫成王”。 推行德治,必需善政。周公认识到有贤臣辅助的殷商才“多历年所”。文王之所以能治理好周朝,一方面源于他“尚克修”,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有贤臣辅助。贤臣如此重要,为政中必须任用贤臣。周公于是强调“三宅”“三俊”法,其目的在于告诫成王用人应从多方面考察,而不能“谋面用丕训德”。善政的实现,不仅靠人,更要靠法,要“敬明而罚”,“用其义刑义杀”。 《书》教之所以形成,应该有赖于史官对史料的选择。史官保存的史料,其中一部分不仅可以作为治国的范本,还可以彰显人物本身社会存在的价值。因此,那些被史官认为重要的言行和事件载录以便后世“可覆视也”(《左传·定公四年》)。另外,史官除了“掌书以赞治”以外,还负责宣读册命和负责典司各种仪礼的职能。封赏的册命以及诔、谥,都是由史官起草写作的,由于这些内容都是围绕着功劳勋绩来写的,长此以往,也可萌发出传世和不朽观念。而在传世和不朽观念引导下,史官在保存档案文件时,更多关注那些“可覆视”的,具有垂范或垂教意义的史实,而正是由于此种原因,大量具有教化意义资料保存下来,为《书》教的形成,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杜鹃啼血猿哀鸣—学界小说丛谈之《高等学府》
Mech 2020-9-17 22:56
长篇小说《高等学府》 (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描述了在南京的东方大学 ( 从学校规模和历史以及校园特别是仙林校区的描写看像南京大学 ) 几位文科教师的命运。时间跨度很长,从 70 年代工农兵大学生开始,到 2005 年底基本上结束。 界定小说时间跨度的人物是尚金堂,也就是说小说从他开始,也基本以他为结束。推测 50 年前后出生,来自安徽农村,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 1973 年毕业后留校在东方大学中文系教书。开始时,他“勤奋读书,敏锐读人。 …… 低姿态。 (p.3) ”“没有一位同事不觉得他坦率得足够可爱,他真诚得足够可靠,他卑微得足够可怜,也便对他失去了戒备,失去了抱怨,失去了敌意。 (p.4) ”师从 1979 年晋升教授 ( 占了中文系当年唯一的指标而得罪所有的可能晋升者 ) 的“国学泰斗”高昌录获得硕士学位,弥补了工农兵大学生的学历缺陷。高教授有当众说话全身发抖的毛病,无法讲课,觉得生无可恋,在 82 年去世了。尚很早当了教研室副主任。深谙学术政治。“系里的事情,很难说。说简单,真简单。说复杂,真复杂。简单的事情可以复杂得变成理不清的千丝万缕,留下为世所诟病;而复杂的事情可以简单得变成如同一阵风吹过,说没有就没有了。那得看是什么人在遭遇什么样的事情,还得看这个事情有什么样的人来处理,更要看着事情牵涉到谁的利益且还与其他岁的利益相联系。 (p.27) ”平时沉默寡言,讲课时处于亢奋状态。 1980 年升任教研室主任。 1983 年晋升副教授并当了系主任。 90 年代成立人文学院,担任副院长。与院长李崇宵私交不错,李认为,“尚金堂城府深,心眼多,世故老,但是,他读了足够多的书,有了足够多的思考,作为朋友,未必可靠,然而,作为谈话对象,则是融融泄泄的,可以享受思想对称的休闲与自在。 (p.232) ” 95 年前后,文学院独立,尚成为文学院院长。在院长任上,开始党同伐异,顺之者昌逆之者卡。自己当了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教育部名师,还拿到个一千万的重点项目。不料在世交之际,在洗头房嫖娼,被旁边蹲守的警察抓获。负责该案的警官杨伟,是他昔日的学生,因为课堂上讥笑人家的名字而结怨。虽然学校出了五千罚款,低调处理,但名誉一落千丈。院长被免职,大项目由他人负责。更麻烦的是,有人检举他的经济问题,更有知情的旧情人倒戈。 2002 年被检察院羁押。 2003 年因贪污罪判刑 10 年。在监狱中受到狱霸欺负。在狱中“没有文明,没有礼貌,没有教养,野兽生存要领是第一规则。 (p.388) ” 2005 年,得知妻子与其情人触电身亡,自己的旧情人乘机吞没他儿子卖房子的钱后,留下遗书自杀。但似乎未遂。 像所有小说男主人公一样,尚金堂身边也有几位女人。首先是他在安徽老家插队的知青妻子司马红革,南京人,推测 52 年左右出生。 1974 年结婚并随他调回南京,在中文系打字室工作,勤奋而忘我。 1976 年成了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读哲学系,尽力但僵化。毕业时留校,当了校团委副书记。司马如此一帆风顺,原来有“隐形的翅膀”。她父亲是军队高官,虽然她在文革中带头抄自己家并改名换姓,她父亲了解她的情况,并请学校领导提携。 1983 年生儿子尚星。全家回归父母家,但兄弟等都是门当户对的婚姻,使得她农民出身的丈夫相形见绌。后来司马红革当了哲学系党委副书记。“说她无知,不忍;说她智慧,不甘;说她混世,不公。 (p.80) ” 1988 年,举办知情庆典时邀请了东方大学三大美男之首的副校长吴国杰。司马与吴在当年红卫兵造反时就认识,文革高潮时,司马 14 岁,吴 21 岁。 20 年后,司马通过父亲,帮忙吴拿到了自主招生资格。 88 年底与吴校长一起随团出访美国 16 天。 90 年代成立人文学院,担任党委书记。与吴暗结连理。 2002 年在丈夫被检察院控制的翌日,与吴国杰在 5 星级宾馆鸳鸯浴,因漏电两人身亡。“两个人没有相互亲密,没有相互依靠,而是各自挣扎、各奔东西的绝命逃逸姿势。 (p.374) ”到死她也不知道尚金堂另有情人并生有一女。 尚金堂的婚外情人是系办公室主任杨小兰,比尚小 7 岁。纺织女工,在 1975 年结婚, 1979 年丈夫段龙山从淮阴市委调入省委当办公室主任,她随调到东方大学中文系当办公室主任。两人工农结合,有了婚外恋情。 1983 年与司马红革相差几小时生了他们的女儿,取名段若雪。有孩子后,两人关系开始变冷。 1986 年,小孩越来越像尚,他们害怕,就断了关系,让杨小兰很鄙视尚金堂。不过阴差阳错,还是被段龙山发现。他已经查清楚自己不能生育,而且做了亲子鉴定与女儿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一直疼爱女儿,决心争取女儿孤立妻子,女儿也更喜欢父亲。他决心要报复尚金堂。 1990 年曾作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对口抓东方大学的政治学习,但活动很快结束。 90 年代中期,尚与杨重温旧梦。杨力主尚私自设立小金库,以他的名字在银行开了户。经手接受回扣并代为保管,还以尚的名义购买了新版奥迪轿车。另外给主管的吴国杰副校长和财务处长五位数的红包。尚嫖娼被抓后,她与他彻底断交。后来在有人举报尚时,段龙山告诉她,全部交待事情,可以保证不涉及她,她就把所有财务方面的问题就势推给尚金堂。尚的儿子把房子卖了,钱存在卡了给杨求她找关系疏通,她没有帮忙,也不承认收钱。尚金堂入狱后,杨小兰升任文学院副院长,又升任党委书记。 尚金堂还被其貌不扬的女博士生色诱,发生性关系。女博士因为留校不成,四处举报。李崇宵指出她的文章都是尚动手所写并托人发表,然后又加以引用。事情暂时平息。女博士在四川工作后,继续举报。 1996 年学校给尚不能招女研究生的处分。女主角青年教师梦飞入学后不久,尚开始骚扰。先是当面动手动脚未遂,后来就是出差时不断写信。 尚金堂或许可算亦正亦邪,男二号是李崇宵完全是正面人物。他 1951 年出生于干部家庭。登场时是 77 级哲学系的学生,因在资料室读《圣经》与司马红革发生冲突。 82 年时,柳半仙预言在十年后有场婚外恋。 85 年李开始带研究生。 88 年前已经当了教授和哲学系副主任。 90 年代成立人文学院,担任院长。对文史哲都有高论,聊起天来都引经据典。思考一切,连对歌女、妓女都有高论。“从理论上分析,他们具有多种能力,有浪笑的能力,有狂野的能力,有进退自如的能力。有情、有义、有泪、有愁、有福,即使是娼妓,她们也懂得感恩,懂得守信,懂得羞耻,懂得罪恶,懂得抚慰。从主顾们的角度来看,她们更称主顾的心,因为她们不会在物质上或精神上驱使他们,也不会以冷淡或麻木将人类本能的享受堕落为无尊无义的睡眠附属品。不过是交易而已,双方都平和。 (p.330) ”“李崇宵说话刺耳,又很固执,认死理,但是在尚金堂看来,他是个聪明人,既实在,又仗义,是个可以交往的朋友。 (p.230) ” 99 年儿子毕业拿到 MIT 的全奖到美国攻博后,与妻子分居。 2000 年,妻子提出离婚,他净身出户。 2002 年,前妻去美国照料儿子的生活。 2003 年,他与梦飞结婚。婚礼中,听他母亲说梦飞是他大哥的私生女,受惊昏睡 48 小时。这期间,梦飞投河自杀。他知道梦飞死讯后发疯。前妻从美国回来照料他。 10 个月后,李崇宵生活可以自理,去了西藏,皈依佛门。 李崇宵也有妻子和情人。妻子康郁敏, 1944 年出生,比李崇宵年长 6 岁。 85 年出场时是建筑学院工会副主席。当年李的父母发配新疆时,生活艰难。康的父亲是兵团团长,给他们关照,后来两家联姻。康品行无可挑剔,但两人就是合不来。康其实早发觉李崇宵和梦飞私情,吐槽一通,“你同情她是孤儿,你没错。他钦佩你有学问,也没错。你们一来二去的,谈得来,有谈不完的话,更没错。我就是不明白,我父母去年都过世了,我现在也是孤儿了,我也钦佩你有学问,你怎么成天跟我没有话说呢? (p.308) ”想给梦介绍男友来挽回婚姻,但李、孟都不配合。 1964 年出生的梦飞,是李崇宵的硕士生,后来成为他的情人,并最终结婚。她是非婚生女孩,出生就被生父母遗弃,由街边酱油铺的夫妻收养。有音乐天赋,小学就学习过琵琶和钢琴。 81 年中学毕业时,受老师奇葩,推荐到东方大学德语专业,而更好的学校留给了有背景的学生。毕业留校。德语教研室院主任佟竹对她多有赏识,并建议她留校后读哲学的硕士。大三时被美术系的绘画世家弟子张小谦追求,开始谈恋爱。 1985 年跟李崇宵读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刚入学,养父母就车祸身亡。在回乡返南京途中,也发生车祸,共同经历生死一线。 86 年时,张小谦以画家经过训练的观察力,从眼神和面部表情发现,梦飞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爱上了导师李崇宵。两人分手,张去伦敦攻读油画理论的博士学位。 1988 年梦飞通过答辩,仍在德语教研室任教。晋升讲师条件最好,但没有成功。先前德语专业 5 门课不及格的学生留校,半年后就晋升了讲师。 1992 年在中文系跟尚金堂攻读博士学位。不过,尚因为学术也因为私人关系不愿意提携她,甚至拆台。不仅否定她的学术,而且贬低她的人品。 1995 年学位论文答辩,专家不懂,但还是一致认为是优秀论文。 1999 年到德国研究半年。此前曾因为早孕到医院打胎,但没有告诉李崇宵。教学研究都不错,但讨论晋升时票数总是不够,只有院长一人投她支持票, 8 年还没有晋升讲师。特别是德语教研室主任罗援朝总给梦飞穿小鞋,罗“对城里人多少中带有些敌意。 (p.113) ”在尚金堂看来,“她让身边的女人觉得极端地不自信,让身边的男人觉得极端地不自在。要把她拿下,很难;不把他拿下,很不甘心。 (p.369) ” 本来梦飞性格阳光,善解人意,有学生缘,有男人缘,有快乐缘。婚礼后得知丈夫原来是亲叔叔,受刺激投河自杀。外国语学院为她开追忆会,所有领导到场,追认为副教授。 还有几个相对次要的人物,形象也有特色。梦飞的大学室友,留校教研究生英语的田甜,年轻漂亮,天真活泼,受到听课的研究生喜欢,但遭其他同事嫉妒。她已经看透晋升等的黑暗,“教研室谁会为你说话?系里的评委,谁会为你说话?由院系领导组成的校评委会,谁真正了解你?他们之间有的只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交易,指望谁为你说话? (p.170) ”写了本书后,只关注教学,也不申报职称。但这样也遇麻烦。其他教师命题用了现成的六级考试试题,没有参加命题的田甜给学生练习恰好也用那道试题,被诬陷为透露考题。受邀为博士入学英语试卷命题,主观题没有附答案。北京的余司长专程来南京,备了厚礼,请她讲解试题。问题、要分的人络绎不绝。田甜绝望而且沮丧。去了北京,认识校友中文系的本科生陆亦篱。后来他成了逃犯,叛逃美国。 6 月中旬,田甜回宿舍收拾衣物,回北方老家去了。 海归博士谷雨时, 1994 年到东方大学。引进他的吴校长得了 20 万奖金。但他在国内读师范专科英文,在中学教书几年后考取了中文硕士生,在美国一个州立大学拿个博士学位,研究英语名词对汉语名词的影响。没有什么文化,连傅雷是何人都不知道。回国后发表论文困难,只靠编论文集挣点工分。虽然是文学院副院长,但受到尚金堂排挤。后来在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黄又璜授意下,连续写了 5 篇论文批评李崇宵,但李未予理睬。又撰文批评梦飞。黄帮他申请了 10 万元的基金项目。提出 3 万元现金给黄,又用 4 万元给他报销出版费,还当枪手把黄的书翻译成中文。但翻译质量太差,香港商务印书馆拒绝出版。黄就不再理睬他。 1999 年,他离开南方大学,去广州某民办大学,有 50 万的安家费和 30 万的科研启动基金,当了主管人文学科的副校长。离开时谷雨时给校党委书记和检察院检查长段龙山写了举报信,举报尚金堂的经济问题。 哲学系主任 “左南山的品行、德行、学术、休养堪称一流,这是有口皆碑的,不过,他也是有了名的‘三无先生’ — 家中午财权,手头无闲钱,身上无现钱。 (p.80) ” 左后来听从柳半仙的建议,去了香港定居。 小说用相当笔墨写了“黄光年之死”,也耐人寻味。哲学系的名家黄光年教授,在 78 岁生日庆典上,突然发现自己的新著上有第二作者蓝天玉,急火攻心,当场病故。蓝天玉擅自列为作者固然不妥,但也确实有其苦衷。他一直给导师黄光年干各种事情,包括专著的校对注释等学术性工作,也有买米、扛煤气包和通下水道等家务。晋级时老先生也不帮忙说话, 6 年还没有晋升副教授。黄光年的夫人佟竹对蓝表示了谅解,只要去掉第二作者,不希望给他太重处分。但在尚金堂建议下,蓝天玉还是离开了东方大学。黄光年与佟竹的婚姻也有传奇性。 32 岁的黄光年 1939 年娶的是比他大 13 岁的女医生佟重,她与前夫有 9 岁女儿佟竹。后来发现女儿的爱上了继父,佟重于 49 年与黄离婚,并带女儿离开,要求女儿永远不见黄。 55 年,黄又见到 25 岁的佟竹,拒绝她的追求。 58 年黄被定为右派送青海劳改,佟竹随行,并嫁给他。 20 年后,他们夫妻被当时的东方大学校长请回。到南京当天, 81 岁的佟重去世。 7 年后,校长去世,佟竹用德语发表了怀念文章。此举被尚金堂用笔名发表报刊文章批判,他还批判佟竹重回学校后不断要求个人待遇。 似乎有冥冥中不可抗拒的力量,使得小说中主要人物都以悲剧收场,这或许是《红楼梦》开创的小说传统。尚金堂白手起家,苦心经营获得的一切,几乎在转瞬间便失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有哲学大师气象的李崇宵,“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终于出家了。乐观开朗的梦飞,相信“快乐是一种需要历练的能力;学会旁观并欣赏讨厌并且排斥自己的人 (p.140) ”,最后竟然投河自尽。另一位正面描写的年轻女教师田甜被学校除名。结局有人死亡,有人入狱,还有人出家。使得整个小说,如同一场噩梦,醒后只剩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在教师很少有善终的同时,行政系统里,似乎人人都能升官。 1988 年研究生处副处长乌子政,到了 2002 年成了校党委书记。或许作者把行政渠道上升想象得太容易。如果没有特殊背景,由副处长升处长,更不用说副校长、校长,要比副教授晋升教授难多了。 人物形象很丰满。尚金堂有清楚的变化过程,他的主张也未必错误。虽然他既有生活作风问题又有经济问题,但强调文化人的社会担当和道义感,也很有道理。反而是几个比较正面的人物,有些过于神圣化。 小说揭示了高校生活中的复杂性。高校行政化固然让知识分子反感,但知识分子本身其实也很不堪。“这个世界,坏就坏在知识分子,把理想当现实,把现实当虚幻,太不着边际,太不靠谱。 (p.83) ”这样其实比有些作者自以为是地给出个想当然的答案,还是要高明些。 小说篇幅巨大但结构谨严。凡是出场的人物,前后都有呼应,不论多么微不足道,很少出场一次就不再现的人物。而且如《红楼梦》那样,对人物命运有所预示。其中有位料事如神柳半仙。柳半仙,柳子轩,是东方大学六十年代天文系最后一届毕业生,精通《易经》,有未卜先知之术。 作者借李崇宵之口,说到文字的自律,“行文必须干净,思想必须清晰,表意必须层层递进。 (p.312) ”讲得很到位。小说未必能完全做到。但行文总体上较为文雅,许多对话机智俏皮,有文化含量。 小说并非是写实,而是某种象征。在小说里,教学评估、教授分级等都出现在八十年代,高校自主招生、教育部教学名师出现在九十年代,都与实际完全不符。有些匪夷所思细节,就不知真伪了。如教师休息室一直是勤杂工占着椅子,直到 2009 年,才挂出小牌子,“请让老师就坐,谢谢!” 作者裴文是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教授。 1963 年生,英语语言文学学士,英语语言学硕士,文学博士。 1998 至 1999 年在哈佛大学语言学系研修班进修语言学理论。 2004 至 2005 年在剑桥大学研修,并出版散文集《感觉哈佛女人 (1999) 》和《剑桥悠然间 (2006) 》。除《高等学府 (2010) 》和《文人 (2016) 》两部学界小说,还出版有其他专著、教材、读书笔记、译著、散文集和诗集。 2010 年 3 月 14 日《东方早报》有高山杉的书评《“学术女超人”原来是“书皮党人”》讥讽“这些‘读书笔记’,竟然只是‘读书皮笔记’”,并摘录些笔记内容,说明译自书上的护封。这或许给作者灵感,创造了谷雨时这个人物。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命题作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菤葹》 春蚕到死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戒指》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望洋兴叹 — 学界小说丛谈之《棘心》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宿舍楼中的家长里短—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蔡小容 ) 》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校园内外的几幅速写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逸事》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78):先秦时期的疫病学(三)
fqng1008 2020-9-16 21:51
第三节 上古时代:鬼神作祟的疫病学 我们在“导论”说过医学的三种形态,疫病学是否也有相应的三种形态?结论是肯定的。笔者将其归结为:①鬼神作祟的疫病学;②天人相应的疫病学;③追求实证的疫病学。 一、从毛泽东主席《七律 ﹒ 送瘟神》说起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 薜荔 人 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 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 这是 1958 年 6 月 30 日,毛泽东主席在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而写的两首《七律 ﹒ 送瘟神》。他以浪漫主义情怀,描述了“六一神州”战天斗地的革命气概:无论瘟神有多么大的神通,也不能抵挡人民的“银锄”和“铁臂”。 诗中,毛泽东主席借助民间崇拜的“瘟神”来指代血吸虫病,最终通过人民的力量战胜了病魔。但是,血吸虫病不等于瘟神,根治它的艰巨任务不可能通过“ 纸船明烛照天烧 ”来实现,也不可能通过“天人相应”的朦胧认识来解决,主席是深知这一点的。在整个控制血吸虫的过程中,科学认识与综合治理,二者缺一不可。图 1-1 是祖籍江西新余的现代艺术大师傅抱石教授所创作的《送瘟神之一诗意图》国画作品。 图1-1 傅抱石国画《送瘟神之一诗意图》(来自《学习时报》2019年第33期) (一)控制血吸虫病的基本过程 1949年,一支人民解放军部队在青浦渡江以后,感染了血吸虫病,引起了上海各级政府的重视。调查发现,当时的青浦已有大量血吸虫感染病人,其中解放军感染率达32.9%,有一个叫任屯村的地方,青壮年感染率高达95%。 1951年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血防九人小组,专门领导血防工作。1953年国务院下文,令各省、市、县都要建立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毛泽东即于1955年11月在杭州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随即,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成立。1956年制订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26条明确规定“在七至十二年间消灭血吸虫病”。 罗元生在《送瘟神诗中的毛泽东为民情怀》一文(《学习时报》2019年第 33 期)中介绍: 作为重点疫区,江西余江人大胆提出“苦战二年胜千古”的消灭血吸虫病计划,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当时有人认为,国民党统治时期没有搞出什么名堂,日本人搞了几十年,也没有把它消灭,其他国家科学家研究来研究去,都没有弄出好办法,难道共产党赤手空拳就能把血吸虫病消灭掉? 1956年,三万余江蓝田坂人在人们的质疑中开始了大规模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余江百姓顽强地与瘟神作战,并大力兴修水利,填平沟壑,根除血吸虫的滋生地。党和政府派来的医师给百姓诊病,县委第一书记亲自到这里指挥战斗。 1958年6月30日,毛主席看到的《人民日报》发表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文中写道:“像这样临近毁灭又恢复了青春的村庄,在余江县疫区几乎每个社都有两三个。这些村庄年年增加人口,年年扩大。” 1958年6月,江西医学院程崇圯教授对《人民日报》记者说:“我在旧社会从事医务工作十六年,从来没有听说过,更没有看见过哪里曾经根除了血吸虫病,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文献里,根本找不到血吸虫病可以消灭这一条。如今我不仅听到了,而且亲眼看到了。” 全国一共有16000余名医护人员、药剂师、流行病学的专家,参与血防斗争。他们上山下乡,战斗在田间地头、战斗在农村旱厕中、战斗在灭螺的水田里。 参与血吸虫病防治的袁鸿昌教授,曾口述过一句话:“流行病的防治,既要有高效动员的人民战争,又要有科研医护工作者的躬身牺牲。”这句话,贯穿了新中国抗“疫”的血色长歌。 同时,各类宣传机构在那场以举国之力送“瘟神”的运动中也出了大力。据不完全统计,在 1955 年以后的 20 年间,仅中央血防办公室组织拍摄的科教片就有四部,又摄有故事片、新闻纪录片各两部。此外,各省、市出版的画册、小说、诗歌、歌曲、连环画、科普读物也浩如烟海。曾任中央血防小组组长的魏文伯同志,还亲笔写下了《送瘟神三字经》以传世:“血吸虫,害人精,粪中卵,要小心。粪入水,卵变形,长毛蚴,钻螺身……新社会,传佳音,党号召,送瘟神。断病源,要认真。搞防护,不可轻,粪管好,肥成金……”至于基层的各防治机构,则以印发资料、巡回放电影、有线广播、墙报、文艺演唱等形式,将宣传工作做到了田间地头和千家万户。 (二)科学认识血吸虫病 如果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是控制血吸虫病的制度优越性体现,那么科学认识血吸虫病则是成败得失的理论前提。 血吸虫病的科学认识,主要来自实证研究的成果。一是对病原体的认识,包括其生理特性、生活史、中间宿主、感染过程等等;二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研究、药理学研究等等;三是流行病学研究。下面,根据教科书内容汇编如下: 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籍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是虫卵沉积于肠道或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腹痛、腹泻、便血等,血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或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晚期表现主要与肝脏门静脉周围纤维化有关,临床上有巨脾、腹水等。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历史悠久,据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女尸与湖北江陵西汉男尸体内发现血吸虫卵的事实,证明2100余年前我国长江流域已有血吸虫病流行。建国初期调查证明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和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共373个县(市)流行;钉螺面积达148亿m2;12省区累计查出病人1200多万,其中有症状者约40%、晚期病人约为5%,受威胁的人口在1亿以上;查出病牛120多万头。经过30多年的防治,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至1988年止,已有上海、广东、福建两省一市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全国有263个县(市)达到消灭或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有110县(市)仍处于流行状态;全国有螺面积34.6亿m2;查出病人43.5万,急性感染4,441例。但近年来,钉螺面积呈徘徊、增加趋势;急性感染增长,晚期病人不断出现;部分地区流行较严重,疫情回升。血吸虫病的流行态势值得重视。 这里面穿插一个故事(资料来源:中国百年抗疫极简史. https : //www.sohu.com /a/375328604_117262 )。 1957 年初夏,毛泽东主席到上海视察,在中苏友好大厦,他接见了上海医学院的教授,中国流行病学的奠基人苏德隆。当时,他问了苏德隆一个问题:“三年能否消灭血吸虫病 ?” 面对领袖的提问,苏德隆直教授言不讳:不能。 领袖又问,五年呢?苏德隆再答,也不能。 领袖脸色已经不对,旁边人杵了杵苏德隆。 苏德隆咬了咬牙,吐了十个字:“限定年限消灭是可能的”。 可见, 科学指导下的实际效应并非易事。 (三)综合治理血吸虫感染 虽然科学认识是控制疫情的前提,综合治理的过程却是异常艰辛而具体的。下面,我们根据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来梳理一下现代疫病学是如何控制血吸虫病的。 1. 治愈传染源 血吸虫病的传染源包括患者(不存在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因此治愈患病人畜是关键环节。 我们知道,锑剂用于临床已有 50 多年的历史,曾经是治疗 血吸虫病 特效药之一。后来有了吡喹酮,才使得血吸虫治疗有了根本性突破。据黄其晶教授在《改革开放 40 周年 ﹒ 回眸消灭血吸虫病的峥嵘岁月》一文中介绍: 在最初,治疗血吸虫病的药物是锑剂,但是,锑剂会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一旦发生来不及采取有效抢救可危及生命,是病原治疗的拦路虎,记得当时在青浦城东的一个治疗点,1小时之内连续发生了2例因心律失常抢救无效而死亡的病人,在位于青浦周边的昆山县的一个治疗点,一个月之内也死亡了7、8例病人,引起了老百姓对锑剂治疗的恐惧和紧张。...... 1978年中央卫生部钱信忠部长,在德国参观访问时,发现国外有一种治疗寄生虫的药物----呲喹酮,他把药物的样本带回国后,立即主持召开全国血研会,召集了上海瑞金医院、华山医院、上海寄生虫病院所这几所大的研究机构,组织临床组将呲喹酮作为治疗血吸虫药物进行协作攻关研究,我是临床公关组成员,与攻关组组长徐肇玥教授和魏承慈教授一起在青浦开展这一课题的临床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首先发现治后1-15天毛蚴变化消长规律,这为呲喹酮杀虫机理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后来我发表了题为《呲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临床观察》一文,得出了呲喹酮对治疗血吸虫病是有效的结论。当新一代抗血吸虫药物呲喹酮在钱信忠部长的领导下研制成功并得以广泛应用,永久的造福血吸虫病患者,昔日治疗血吸虫病的锑剂药物完成了历史使命,而它的毒性副作用反应的事件也不会再发生了。 可见,治愈传染源的任务是要靠病原学治疗(抗病原体的特效药物)来实现,而巫术或辨证论治(经验医学的对症处理)永远只能有限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 2. 切断传播途径 治愈传染源和保护易感人群是传染病防治的两大要素,但相对于血吸虫病而言,通过疫苗接种保护易感人群的免疫预防策略并未取得成功,主要治理模式是切断传播途径。 人体感染血吸虫是皮肤通过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引起,而虫卵的孵化环节处在中间宿主钉螺之中。因此,治理要点包括:( 1 )管理病人和感染的动物的排泄物(含血吸虫虫卵的大便)污染水域;( 2 )杀灭钉螺。这两个任务都非常艰巨。 钉螺生于野外,南方十几个省、市、区面积广阔,地貌复杂,要将其每一寸土地都查遍、“刨翻”,绝非易事。但在毛主席“放手发动群众”的战略部署下,当年的“南中国”,针对不同地貌创造出了结合生产围垦荒洲、堵汊、不围而垦、矮围垦种、筑圩蓄水药浸、开新沟填旧沟、修筑“灭螺带”、药杀、火烧、火焰喷杀、药物泥糊和机动喷雾器喷药、拖拉机机耕灭螺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据中共中央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有关资料记载,江西余江县从 1956 年春至 1957 年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填旧沟、开新渠、灭钉螺、治病患运动。先后为灭螺填掉旧沟 347 条,全长 19 万余米,填土一百多万方,开新沟 119 条,全长 11.6 万多米,挖土 44 万多方;扩大耕地面积 532 亩,改善灌溉面积 1500 多亩。他们还用铲草积肥、三光灭螺等多种方法,消灭屋基、墙脚、树蔸、石桥缝中的钉螺。经过两年苦战,余江县人民消灭了传染血吸虫病的祸根——钉螺。” 在这场浩大的灭螺战斗中,还有着无数解放军战士的身影。当年所有驻扎在疫区的部队,几乎无一例外参加了那场“战斗”。 当然,医学家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身影也决不可少。 1949 年,驻沪的人民解放军部队正遭受血吸虫病的威胁。苏德隆教授深感自己有责任为此尽力,他写了一份长长的报告给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司令员,提出了自己防治血吸虫病的看法和建议。报告很快得到批复。 1949 年 12 月 24 日兵团司令员宋时伦召集上海医务界领导人士开会,宣布成立“沪郊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并委任苏德隆为副秘书长。他积极参加了动员和组织上海、沪宁、沪杭一带广大医务人员投入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不久,感染 血吸虫 的战士们全部治愈,开赴了抗美援朝前线。 而且,苏教授研究化学灭螺直至去世前从未间断。从实验室的药物筛选至中型试验,以至现场试验,他都亲自参加。他首创了“纸钱法”筛选灭螺药,不仅可获得显示药物毒杀作用的钉螺死亡率,还可得到是接触毒还是呼吸毒,以及药物对钉螺有无驱避作用等项信息。他在 20 余年中筛选了多种灭螺药物,有效的如 砷酸钙 、 亚砷酸钙 、茶子饼等,后来又先后找到杀螺有效、对鱼无毒的 乙二胺 和 尿素 。尿素用于鱼塘灭螺不仅对鱼安全无害,而且可以肥鱼。 灭螺必须讲究策略,必须因时、因地制宜。要知道如何制宜必须先研究生态学。通过实验室和现场研究,他判定最适宜于钉螺的温度是 13℃ ,光线强度为 3600 勒克斯( 1x )。他还研究了昼、夜,晴、雨,季节不同时钉螺的变化等钉螺的生态学特性,从而对钉螺在中国分布区域的广度,及对江、湖、河、沟钉螺分布的特异性的解释有了科学的依据。他在 江浙 现场证实了钉螺的分布服从负二项分布的规律,是以钉螺生态学为基础的聚集性分布。这一钉螺分布的数学模型,经广西、 湖南 、 安徽 等地重复观察亦予证实。他的事迹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 二、由来已久的“神灵崇拜” (一)瘟神的传说 回到本节的主题。瘟神是谁?人们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神灵(实际上是多个)? 从发生学角度讲,微生物比人类早。可以说,人类诞生之始,就面临着瘟疫的侵袭和折磨。据有关研究,古人类化石就有梅毒、寄生虫病的痕迹;早在 1 万年前,天花病毒就出现在地球上, 3000 多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可以见到天花的疤痕;肺结核的历史,可追溯到 6000 年前的意大利和埃及;麻风病的记载,可见于公元前 1900 年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被称为“ siptu ”。我国关于瘟疫的文字记载,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就可以看到,其中“疒”“疠”“疥”“疫”“疾”“痐”“蛊”等,均与传染病有关,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关于“疾年”和“祸风”的描述,表示那时已经有了瘟疫流行的概念和病因的探讨。“大疫”的名词在周代的典籍中已经十分普遍,《礼记》则多次提到,并可见到“疫疠”“天行”“时行”“时气”等说法,说明经常发生瘟疫大规模流行。 瘟疫是人类童年的梦魇,原始人由于生产水平和认识能力的低下,面对瘟疫的暴戾和肆疟,他们是那样怯弱,既无法驾驭,又不能理解,内心充满了恐惧,因此“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应运而生。那时候,几乎有多少种自然现象,就有多少种善恶难分的神灵或魔鬼,各种疾病都有着不同的鬼神来管辖。在古埃及的神话里,赛特神( Set )是魔鬼的化身,掌管播散和治疗流行病。《圣经》记载,耶和华能够直接降下瘟疫,以惩罚和训戒人或牲畜;《撒母耳记》和《列王记》记载了上帝的使者可以使人患上鼠疫,那是一位叫做阿波罗 • 斯敏吉阿斯( Apollo Smyntheus )的鼠神所为。此外,古希伯莱人的蝇神、古巴比伦的纳加尔神、古希腊的宙斯、古印度的女痘神 Sitala (和天花的病名一样)、古罗马的女神菲波尼斯( Febris )和美菲提斯( Mephitis )等,都是掌管瘟疫的。在古希腊神话里,“潘多拉的盒子”是关于瘟疫的最经典的传说,讲述的即是疫病蔓延,横扫大地,死神肆无忌惮地吞噬人的生命的故事。 在中国的原始神祗中,西王母就是掌管疾病疫疠的,蚩尤也是一个瘟神总管,《述异记》云:“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大疫。其俗遂为立祠。”传说中顓頊也被认为是“疫神帝”,因为他有 3 个儿子,死后都变为疫鬼。《山海经》中还讲到一些“见则大疫”的怪兽,造成瘟疫流行。在我国少数民族的神话里,也有不少制造瘟疫的神怪,如云南白族的“大黑天神”,本来是玉皇大帝派他下凡播散瘟疫的,结果他不忍涂炭生灵,把瘟疫种到自己身上,又吞下所有符咒,从而全身变黑。还有一个故事,讲远古大理来了一批瘟神,一对兄妹为民除害的经历。可见在上古之时,世界各民族的先民们都对瘟疫不可理解,最终只能归结于神怪,那是原始崇拜的结果。 关于瘟神的记载,我国古代还有另外几个版本。一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隋文帝开皇十一年( 596 年)六月,有五力士现于空中,距地三五丈,身披五色五瘟使袍,各执一物。一人手执构子和罐子,一人手执皮袋和剑,一人手执扇子,一人执锤子,一人手执火壶。帝问太史张居仁此为何神,主何灾福?答曰:此为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管中瘟史文业。现天降灾疾,无法逃避。是岁果有瘟疫,国人病死者甚众。 隋文帝遂立祠祀之,六月二十七日下沼,封五方力士为将军。黄袍力士总管中瘟史文业封为感威将军,青袍力士春瘟张元伯封为显圣将军,红袍力土夏瘟刘元达封为显应将军,白袍力士秋瘟赵公明封为感应将军,黑袍力士冬瘟钟仁贵封为感成将军,并规定五月五日为祭祀之日。 民间从此有五方瘟神的祭祀信仰,这五名瘟神也是民间尊崇道家信仰的一个主要祭祀活动的神仙,每逢五月五,民间的百姓便开展祭祀活动,立五方瘟神的神像,祭祀瘟神,祈福一年平顺,老百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二是《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了 365 位正神,其中有吉星,也有煞星,还有瘟神。熟悉《封神演义》或者封神榜影视剧的都知道,被封为瘟神的,是截教弟子吕岳。吕岳这名字没有杨戬、哪吒之类的知名度高,但他的本领,却是《封神演义》中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有制毒练药的神通秘术,一旦用起来,可以造成大范围致命伤害,瞬间伤害百万生灵。 吕岳被封“瘟癀昊天大帝”的神位,他可不是光杆司令,手下还有六位正神,分别是东方行瘟使者周信,南方行瘟使者李奇,西方行瘟使者朱天麟,北方行瘟使者杨文辉,劝善大师陈庚,以及瘟道士李平。各位正神负责不同区域的瘟疫事务,人们必须小心供奉,否则即可造成瘟疫流行。不知道毛泽东主席所指的瘟神是哪一位,也许泛称所有的瘟神。 神灵崇拜的哲学基础是万物有灵的有神论,它贯穿于迄今为止的人类全部历史。有神论适应于人类的无知、幼稚和异想天开,因而,它对世界的描绘也是粗线条漫画式的。 既然瘟疫由鬼神所致,超自然力救助就成为必需。古希腊神话中,许多神都有为人类治病消灾的能力,其中专门的医药之神是阿波罗的儿子阿斯克雷庇亚斯(Aesculapius),据说他外出行医,总是带着手杖,手杖上盘绕着一条毒蛇,有以毒制毒的含义。后来这些成为医神的化身和医药的图腾,至今世界卫生组织的会徽还是蛇和手杖。在上古时期,人们对付瘟疫的唯一办法就是祈祷上天,借助于与鬼神打交道的人——巫师来实现。我国古代的巫医,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肦、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在甲骨文中,商人用祭祀对付疫病的方法主要有:①祰病,染疾后向祖先祰祭,以祈保佑;②御病,在卜辞中,含攘除灾祸之义;③祕(今字“秘”)病,祭名,用祕祭致意神,求神停止疫疾的传播;④卫病,通过卫祭,求神保 护,攘病除灾;⑤匄(今字“丐”)病,向鬼神乞求疫止病好。 (二)人类早期的“物我混同”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生理变化之后,就开始心理和思维意识上的跃进。但是,这一过程非常缓慢。在人类的孩童时代,还没有脱离自然界的朦胧意识,万物皆我、物我不分的观念曾经长期存在。把外界的一切东西都看成和自己相同的、有意识的生命体。 傅亚庶 在他的《中国上古祭祀文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 2 版, 2007 年 11 月)提到: 原始人在理解他本身和围绕着他的自然界时所陷入的主要错误或疏失是,他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分开,而把他自己与自然的现象和力量合为一体。因此,当看到一些现象的时候,他误认为自己也有唤起或创造这些现象的可能;另一方面,他又把仅为人所具有的能力与可能广泛地归属于自然力以及我们称之为无生气的自然界的物体。这就是说,他把他本身具有的生命力加到了自然身上。 按照人类学的理论,这种原始思维的特征,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庄子·马蹄》曰:“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又曰:“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成玄英《疏》曰:“填填,满足之心。颠颠,高直之貌。夫太上淳和之世,遂初至德之时,人既遣於是非,行亦忘乎物我。所以守真内足,填填而处无为;自不外求,颠颠而游於虚淡。”从《庄子》的论述中,我们窥见了战国时期流传的关于史前社会的一些情况。《庄子·应帝王》曰:“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释文》引司马云:“徐徐,安稳貌。于于,无所知貌。”郭庆藩《集释》曰:“于于,即盱盱也。《说文》:‘盱,张目也。’于与盱,声近义同。《淮南·俶真篇》‘万民睢睢盱盱然’,《鲁灵光殿赋》‘鸿荒朴略,厥状睢盱’,张载曰:‘睢盱,质朴之形。’《淮南·览冥篇》‘卧倨倨,兴盱盱’,高注曰:‘盱盱,无智巧貌也。”’《论衡·自然》曰:“三皇之时,坐者于于,行者居居,乍自以为马,乍自以为牛。纯德行而民瞳矇,晓惠之心未形生也。”正是基于这种物我混同的原始思维,原始人类把自然的一切都看成自己的同类。 他举例说,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有一种以十二兽纪日的历法在彝族流传。桂西彝对十二兽的排列是:龙、凤、马、蚁、人、鸡、狗、猪、雀、牛、虎、蛇。毛道黎对十二兽的排列是:鼠、牛、虫、兔、龙、鱼、肉、人、猴、鸡、狗、猪。这种把人与动物平起平坐的思维模式,正是早期人类物我混同思维的体现。 (三)灵魂观念的产生 灵魂观念是原始部落神化了的形象思维,它提供了关于身体与精神之间相互作用的解释。 陈兵 教授在《佛教生死学》( 中央编译 出版社, 2012 年版)中指出: 大概从人类有了理性思维的余暇,把自己从动物界区分出来的时候起,人自身存在的根本问题——人从哪里来?为什麽要死?死后有无续存?便开始困扰先民们混沌初开的心灵。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酝酿出了人死后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据考古发现的物证,这种信仰流传的时间,最早可上溯到约十万年前。 在欧洲、土耳其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尼安德特人墓葬遗迹中,死者有石器随葬,尸体周围有花束、红色碎石片,表明当时人已有人死后继续存在,或者认为死亡是迁往另一幸福世界的喜庆之事的信仰,而且成为社会群体的共同观念和习俗。 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五万年前的中国山顶洞人,埋葬死人已经有一定规矩:死者身旁撒有赤铁矿粉粒,随葬品除了燧石、石器等生活用具外,还有石珠、穿孔兽牙等装饰品。红色,象征血和火,以红色赤铁矿粉粒撒在尸体旁,可能是表示希望死者永生的祝愿,随葬器具,则分明表示供死者的灵魂使用。到了仰韶文化时代,葬仪进一步复杂化,陕西华县元君庙墓中发现的童尸,盛放于特制陶瓮内,口上盖陶盆钵,其底部钻有小孔,考古学家认为是供死者灵魂出入之用。这种风俗在云南某些少数民族中至今尚有遗留。西安半坡村出土文物发现,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以粟为殉葬品。大汶口古墓中的殉葬品有工具、猪头、骨等。古埃及人以黄金、食物陪葬。 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地球上现存的尚处于原始社会的后进民族,几乎都有灵魂不死的信仰和相应的葬仪。先进民族中 ,也多残存着上古原始的灵魂观念和有关葬仪的残迹。这说明,死而不亡或灵魂不死,是人类智慧初开时期对于生死之谜的普遍的、共同的解答。在南部澳大利亚人部落里,他们用“ wilyamarraba ”(没有灵魂)来表示;北美阿尔衮琴印第安人则把疾病的原因归结于病人的影子未能在他的身 体内找到合适的位置,或是影子与身体相分离的结果。在斐济人的观念中,当一个人昏迷或死亡时,就认为是他的灵魂离开了他的身体,因此可以通过巫术等方式召唤灵魂重新回到他的身体内。 为什么全人类的远祖们不约而同地信奉灵魂不死?这一现象, 陈兵 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考察:一是本能性的求生欲望和死亡恐惧;二是恋亲感情和同类相怜;三是特异现象的启示;四是梦的启发。总之,灵魂不死的观念,在理性思维尚未成熟的原始人那里,是以深潜于人性深处的贪生畏死天性所决定的死亡焦虑为根本,受抗拒死亡意欲的驱动,在思考与灵魂、死亡有关的梦境和特异感知等经验时,必然得出的结论。 恩格斯指出,“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1972 : 219-220 )在灵魂观念滋润下的原始宗教思维中,人与野兽及万物的灵魂并无明显界限,人与动植物、无生命的事物的灵魂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同时,万物都具有它自身的灵气,人性和生命不仅被归诸于人和野兽,更被归诸于万物,山川河流、草木石头、工具物件等等都被当作有灵性的对象看待,而神话应运而生,宇宙间充满了许多神的性质和幽灵。“ ...... 太阳、月亮、暴风雨、雷电、山脉和江河湖海。人们认为它们是有感觉、意识、人格的东西;认为其中某些种类有着内在的巫术和超自然的性能和力量。”(博尔尼著,程德祺等译 . 民俗学手册 .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 12 )“由于对自然缺乏认识,人创造了种种的神,这些神成为他们的希望和畏惧的唯一对象。”(霍尔巴赫 . 自然的体系 . 商务印书馆, 1964 : 13 )恩格斯又说:“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的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他们创造了许多神。”(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1972 : 354 ) (四)“万物有灵论”与“前万物有灵论” 目前,西方宗教人类学家大多认为由灵魂观念发展而来的“万物有灵论”是原始部落思维的核心观念。“在宗教领域发生了自然崇拜和关于人格化的神圣以及大主宰的模糊观念”的时期,万物有灵论是“神秘的意识所必然会产生的心理产物, ...... 是人类自然状态的一种心理表现。”(冯特 . 宗教与神话 . 民族心理学第二卷,莱比锡, 1906 : 154 )而从文化角度看,这构成原始宗教的核心,并成为原始部落思维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把孔德提到所谓的“物神祟拜”正式上升到“万物有灵论”的,是英国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泰勒看来,这种由人之灵魂外推或泛化为“万物有灵”的推理方式,是人类童年时期思维的普遍特征。“万物有灵”论的最早产生,几乎是所有原始宗教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在这种基础上相继产生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育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这些原始宗教形式,尽管其产生的序列有先有后,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始终与万物有灵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直接地映现着原始人的思维观念。 正如加巴拉耶夫所说:“人类在其发展的低级阶段,没有把自己和自然界区分开来,人把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在他身上产生的印象和感觉,看作是它们的特性。人把实在的、非神灵的事物现象转化为神灵的、幻想的实体。”(加巴拉耶夫.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科学出版社,1995:31)“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许多国家的宗教和民族中都有。它既是祖先在科技尚不发达时期,人类对扑朔迷离世界的一种直觉认识,同时也是在自然界瞬息万变的种种现象启示下,探索大自然与人类本身奥秘的一种理性原始思维。“原始思维和我们的思维一样,关心事物发生的原因,但它是循着根本不同的方向去寻找这些原因的。原始思维是在一个到处都有着无数神秘力量在经常起作用,或者即将起作用的世界中进行活动的。简而言之,看得见的世界和看不见的世界是统一的,在任何时刻里,看得见的世界的事件都取决于看不见的力量。”(列维·布留尔. 原始思维. 商务印书馆,1981:418)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一书中说:“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这一点在一切宗教及一切民族的历史中都已被充分地证明。”多数宗教和民族对自然比较崇拜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国对“万物有灵”的认识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而较早、也最集中的记载见于战国至初汉时期的《山海经》中。古人认为:大自然是神圣不可冒犯的,人类只有敬畏、尊崇自然,才可避免大灾大难。《史记·礼书》中曰:“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礼记·祭法》中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此五代立不变也。”《尚书·舜典》称舜:“肆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左传·绍公元年》中云:“山川之神,则水、旱、厉疫之灾,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由此可见,万物有灵的观念及其影响下的宗教祭祀活动,在我国有相当长的历史。 1. 万物有灵论 认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万物有灵观念的理论。起初由英国学者泰勒提出,后来德国学者冯特又从心理学意义上对之补充发挥。这种理论指出,原始人通过对梦境、幻觉、睡眠、疾病、影子、映象、回声、呼吸等现象的认识而产生了存有非物质性独立灵魂的观念,觉得灵魂在物体中的去留乃决定着这些物体生命的有无。泰勒因而采用拉丁文 anima (意即灵魂、生命或气息)来为之命名,认为原始人相信 anima 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故称万物有灵。但其理论以宗教进化论为基础,即断定宗教经历了灵魂观、鬼神观和上帝观的进化发展。此后英国学者马莱特曾以前万物有灵论对之提出修改,认为原始人在形成万物有灵观念之前已经有了相信整个物质世界都具有生命的观念,其理论故又名物活论。由于万物有灵论和前万物有灵论都缺乏历史确证,因此已不再被宗教学所采用。 动物有灵魂的信仰最为普遍,也比较容易理解。南美巴塔哥尼亚部落把死者的武器和装饰品同死人一起埋葬,并把所有属于死者的动物杀死,以便他能在另一个世界使用它们。北美印第安人相信,每一个动物都有自己的灵魂,而且每一个灵魂都有未来的生活,狗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也继续为主人服务。波尼部落的战士死后,人们把他的战马杀死在他的坟墓之上,以便战士死后乘骑。堪察达尔人相信,每一个生物,甚至最小的虫子,都将在其它世界重新生活。库基人认为,凡在狩猎中被他们杀死的动物,其灵魂在未来生活中仍归属他们所有。祖鲁人则说,他们杀死的牛,将在地府中复活并成为他们死后生活的财产。这种动物有灵的观念,甚至在基督教神学中保留其地位与影响。 18 世纪英国的著名宗教家、创建了新教卫斯理宗教会的约翰·卫斯里( John Wesley , 1703-1791 )不仅相信动物生前有灵,而且相信,动物死后,在未来世界中,将上升而且高于它们最初的肉体和精神的状态,它们那丑陋可怕的外观将被原始的美所代替,甚至会变成与人一样具有宗教本能的生物。 植物虽然不像动物那样,具有空间行走的本领和情感欲望的表现,但在有生有死、有健康与疾病方面则与动物相同。所以,自原始时代以来,人们就常把灵魂赋予植物之身。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如侗族)和南亚一些民族(如克伦人)均相信稻谷有“稻魂”,稻魂的去留决定稻谷的生长是否繁壮,因此而有相当隆重的祭谷魂仪式。克伦人在稻子生长不好的时候,便要举行招谷物仪式。他们念的咒语说道:“哦!来呀稻子的魂灵,回到地里来,回到稻子上来。从西方来,从东方来,从飞鸟的喉咙,从猿猴的口中,从大象的鼻中,从所有的谷仓中。哦!稻子的魂灵,回到稻子上来。” 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中,万物皆有灵性,都是活的生命。狐狸可以成仙,龟蛇皆能成神,不仅老百姓信而不疑,有事则祭而拜之;甚至还被佛道引入经典,诗人和小说家者流则绘声绘色写进自己的作品之中。宋代大诗人范成大有诗为证:“柳魂花魄都无恙,依旧商量好作春”。 读过《西游记》的读者不难发现,在吴承恩的笔下,土地山石、河流水潭、树木花草、禽兽牲畜、死尸骷髅,甚至小小的昆虫,都具有通灵的本事,或为神仙精灵,或成妖魔鬼怪,穿梭在阳世阴曹之间,展示着似乎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精神行为活动,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当代稍有知识的人们,绝不会真的相信吴承恩所描述的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真实写照,一般都会当作文学上虚构来理解其中微言深意。但在远古人类的原始文化中,这样的认识却被看作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根据英国著名人类学学者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的有关论述,这样的认识在远古原始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信仰,称之为万物有灵论。 2. 前万物有灵论 许多宗教学家反对泰勒把原始人看成是原始时代的哲学家,认为原始人的灵魂观念和泛灵论,并非出于哲学性的认识,而是由于他们对身心关系的无知。泰勒之后,出现了修正泰勒“万物有灵论”的“前万物有灵论”,主要有: ( 1 )弗雷泽的巫术论:认为原始人在进行万物有灵崇拜之前,已相信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为某种非人格性的 超自然力量 所统治的,并进行巫术活动,企图以此命令和控制自然物,在巫术无效后才开始宗教性崇拜。 ( 2 ) 马雷特 的巫力论:认为人类最初崇拜、敬畏的对象是某种神秘的、泛灵的、超自然的“力”。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W. 冯特研究民族心理 20 多年,发展了泰勒的万物有灵论,并作了部分修正和补充,提出了“体魂”的概念。体魂是指与整个身体联系的或与某个特殊器官相联的灵魂。泛灵论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不仅是宗教的起源之一,而且还出现在不少的哲学体系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中世纪的 经院哲学 等都以泛灵论解决灵魂和肉体的关系。 3. 儿童泛灵论 J. 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也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儿童把无生命 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的认识倾向,主要表现在认识对象和解释因果关系两方面。随着年龄增长,泛灵观念的范围逐渐缩小。 4~6 岁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 6~8 岁儿童把有生命的范围限制在能活动的事物; 8 岁以后开始把有生命的范围限于自己能活动的东西;更晚些时候才将动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期的儿童处于主观世界与物质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缺乏必要的知识,对事物之间的物理因果关系和逻辑因果关系一无所知,所以思维常是泛灵论的。美国心理学家 S. 霍尔则认为,儿童在个体意识发展的过程中,重演了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和过程,这个过程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某种自发的宗教意识的出现。儿童的泛灵论就是自发宗教意识的特征之一。 国外有些心理学家不同意皮亚杰的观点,认为儿童虽具有泛灵思想,可并不普遍。中国有关的研究主为,儿童把无生命客体看作是活的和有心理的认识倾向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它直接依赖于知觉或表象中所注意对象的某一拟人特点,这是儿童的泛灵心理,而非泛灵观念。儿童的思维水平决定儿童缺乏关于“活的”的“心理”的系统化正确知识,这是 3~6 岁儿童泛灵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由对象的某一拟人特点而引起的情绪体验是泛灵心理产生的条件,认识和情绪体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产生了泛灵心理。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3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78):鬼神观念的由来
fqng1008 2020-9-14 18:24
一、“鬼”是怎样产生的? 鬼神观念并不是人类从来就有的,这一点早已为古人类学、考古学等做出了科学的证明。人类要产生诸如此类的观念,首先必须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那就是思维能力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已能够初步将自身与大自然从浑然一体的状态中分离出来,并已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带有世界观意味的问题时才有可能。 从逻辑上讲,在鬼的观念产生之前,应先产生两个前提性的观念——灵魂与灵魂不死。而这两个观念的产生,则首先是由于人类不能正确认识“梦”这一极为复杂的生理心理现象而造成的。 恩格斯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自己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这里所说的“受自己梦中景象的影响”有两种情况:一是梦见自己如何如何。或遇险、或惊恐、或逢吉,而且活灵活现。可是醒来一看,却烟消云散。二是梦见他人怎样怎样。倘若这个人是已经死去的,怎么还能与之相遇?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疑惑,莫非在这血肉的躯壳中,还有一个可以离开肉体的“我”而存在的“灵魂”的“我”吗?莫非人死去的只是肉体,而灵魂是不死的?于是顺理成章,鬼的观念就产生了。 除此而外,还应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的原因,诸如为了解除对死亡的恐惧,为了慰藉失掉亲人的悲伤,为了制约人们今世的行为等等。在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长时期的极为复杂的演变,在“鬼”的基础上,又逐渐产生了天堂地狱、今生来世等等鬼的观念系列。 二、“神”是怎样产生的?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所决定的人类极端低下的认识能力,也就不可能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人类根本不可能控制和改变自然界对自己的影响,根本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一切听任自然界的摆布。 于是,自然界的事物及现象便成了“有心情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日月星辰,山川土地,乃至花草树木,都被人格化,成了有灵性的东西,正所谓狐仙兔妖、草精树魅,万物有灵;雷公电母、山神水伯,一切皆神。 由此可见,所谓神,就是对自然事物和现象“人格化”的结果,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恰恰是人创造了神。 应该说,人类在当时对自然界作出这种有神论的解释,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除了崇拜自然界,向它祈求保佑之外,是不可能有别的选择的。 在原始社会,在有神论产生的早期阶段,人们所崇拜的还只是由那些具体的自然力被神化而成的自然神。在这里,那种压迫人的社会力量还没有得到反映。因而,在自然神的世界里,虽然威力有大小之分,但却没有那种严格的等级关系和隶属关系,而是一种自由的、各自为政的无政府状态。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经过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发展演变,反映社会异己力量的社会神才一一出现。在更进一步的发展阶段上,许多神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又都慢慢地转移一个万能的神身上,神的世界也就进入了等级森严的、有着严格隶属关系的秩序状态。 三、南京大学 周子葳 2009年硕士论文——先秦鬼神观念流变探究 (摘要) “ 鬼神”观念是先秦时期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横跨三大领域:宗教理论、诸子学说和民众信仰。“鬼神”不仅是先秦时期人们的信仰崇拜对象,也是统治者维系宗族、收摄人心的重要工具,更是诸子学说中关键的理论点之一。本文以时间发展为主要线索,在结合经籍资料与民间信仰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出先秦鬼神观念流变的线索,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本文首先从字源学角度考释“鬼神”二字的本义,指出在原始社会到殷代中期,“鬼神”观念是相分离的。“鬼”之一字的原始意义是指巫师在祭祀活动中头戴面具起舞,而后引申为人死后的形态。“鬼”的最初内涵只有“祖先神”。而“神”则是指以山川神灵为代表的自然物神。“鬼”、“神”这两个观念并没有合并。而到了殷代中后期,“鬼”、“神”观念发生了合并。殷人的“鬼神”观念的核心内容依然是“祖先神”,但是由于在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中本身存在的自然神化因素,以及在自然物神崇拜中存在的人格化因素的双重作用,从殷代后期开始,“鬼”迅速与万物有灵论相结合而扩展至各种“物神”,形成通常意义上的以祖先神为中心,包含各种自然物神的“鬼神”观念。 其次,本文将探讨周人的鬼神观念。周人代殷之后,对殷周之变的全方位反思中也包含对殷人鬼神观念的反思。由于殷人虔诚的鬼神崇拜并没有使鬼神保住政权,所以周人指出鬼神庇佑的依据并不只在于血缘。周人对“鬼神”观念作出了第一次重大变革:将“礼”和“德”的元素引入“鬼神”,提出“鬼神飨德”,并制定了严格的礼法规范来祭祀鬼神。“鬼神”作为一个以道德为评判标准的赏罚者的形象由此确立。 在周人改造鬼神观念之后,孔子完成了对于殷周鬼神观念的一次总结和升华。本文认为孔子继承发展了殷周“鬼神”观念最核心的价值,同时强调“孝”和“德”;并且从政治教育家的角度将作为信仰对象的“鬼神”与“神道设教”的政治理论结合起来;最后还将儒家的“鬼神”观念领入形而上学的发展道路,使后来的儒家一定程度地放弃了对于实体“鬼神”的探究。 本文还将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鬼神观念。周王朝统治的衰败也使春秋战国时期“鬼神”信仰发生动摇,人们对于“鬼神”的功用和公正性产生怀疑和质问。春秋战国是诸子的时代,而诸子无不将整顿“鬼神”观念作为解决时弊的重要途径,但他们的路数不尽相同。墨子力图恢复人们“鬼神”信仰的虔诚,重新树立“鬼神”全知全能的赏罚者形象,本文称之为“复魅”。而老庄道家和荀子韩非则是对“鬼神”进行了否定性的“去魅”,但这两派的道路并不一致。道家是从“无”的意义上对于“鬼神”赏罚存在的道德基础进行了否定;荀、韩则是批判了“鬼神”迷信的虚妄,但又将“鬼神”政治工具化。此外,管子对于“鬼神”的探讨也为先秦鬼神观念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以“精气”为“原子”构建“鬼神”,本文称之为“鬼神”的物化。 除了官方宗教和诸子学说,民间信仰中的鬼神也是先秦鬼神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荆楚文化中的“鬼神”观念为代表来探讨民间鬼神观念,认为荆楚文化中的宗教色彩瑰丽多姿,楚人对于“鬼神”的态度也与中原大不相同。而了解此时期楚人的“鬼神”观念是研究整体先秦鬼神观念流变不可获缺的一环。 本文认为,先秦时期是整个鬼神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膨胀期。在此时段中,“鬼神”由最初的单个体概念发展为复合概念,由绝对的、以血缘为区分标准的至上神变为以道德为评判标准的赏罚者,由单纯的祭祀崇拜对象转变为包含崇拜、教化、政治功用和虚妄迷信的复杂对象。先秦时期鬼神观念的流变也为其后整个中国鬼神观念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3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77):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
fqng1008 2020-9-13 15:58
龚胜生 教 授的《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已经由 齐鲁书社 于 2019 年 12 月出版。 (一)编辑推荐 “ 伐乱,伐疾,伐疫,武之顺也。”瘟疫灾害,自古以来就是威胁人类生命和文明发展的重大灾害;即使在科学昌明的今天,瘟疫灾害仍然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总结中国过去三千年来瘟疫流行的历史事实以及古代人们与瘟疫斗争的智慧,《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5卷本)》应该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它的出版,有利于文献史料科学价值的发掘,有利于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有利于历史文献学学术视域的拓宽,有利于今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近十多年来,有关流域性的和地方性的自然灾害史料的汇编出版了不少,但类似《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这样大时空尺度、专门针对瘟疫灾害的还没有见到。该《汇编》与相关项目比较,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一是体系的系统性。该《汇编》对中国过去近三千年的疫灾史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搜罗和整理,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空间地域广。该《汇编》对于疫灾史料信息的摘录也很系统,对于每一次疫灾事件,注重从疫时、疫域、疫因、疫果、疫情、疫种等六个维度来进行记录。 二是史料的丰富性。该《汇编》是作者团队积20年之功完成的,史料来源广泛,尤为突出者,是该《汇编》搜罗了6000多种明清地方志、3000多种现代方志和卫生志,以及《申报》《大公报》和其他近代报刊中的疫灾史料。 三是应用的广泛性。瘟疫灾害与自然生态和社会治乱密切相关,历史疫灾的研究可作为历史社会研究的窗口,该汇编可为人口史、地方史、灾害史、医学史、经济史、环境史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二)内容简介 《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厘为五卷(先秦至明代卷、清代卷、民国上卷、民国下卷、畜疫卷),共计280万字。全书史料丰富翔实,除正史、档案、实录、文集中的疫灾史料外,更是广泛搜罗了古今10000多种地方志和近代报刊中的疫灾史料。全书以编年体方式排列自西周末以来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有确切年份的疫灾事件,每一次的疫灾史料尽可能保持原文风格,同时尽可能摘录疫时、疫域、疫因、疫果、疫情、疫种等信息。明清方志记述汉唐时期的疫灾事件,大多本自正史中的记载,如有与正史不符者,则加“按语”予以说明;不同史料记载同一疫灾事件时,如有疫灾发生月份或季节上的出入,则一并摘录。各疫灾年份根据当时行政区划,以县为单元排列。 (三)作者简介 龚胜生,男,1965年10月生,湖南涟源人。1992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毕业,获史学博士学位。1992年6月至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工作,1997年7月晋升教授,1998年9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暨湖北省委员会副主委、武汉市政府参事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暨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旅游学会副会长等。长期致力于历史医学地理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级课题二十多项,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湖北省自然科学创新群体负责人。研究成果多次获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湖北省发展研究奖、谭其骧优秀历史地理论著奖等学术奖励,并获得湖北省十佳青年提名奖、湖北省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等荣誉称号。 (四)张九龙:《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在历史数据库里检索战“疫”之方 自人类诞生以来,疫病就成了人类的影子,哪里有人类,哪里就会有疾病。医学进步、社会发展的同时,疫病也在不断进化,变着花样偷袭人类的尝试日渐频繁。 鉴古而知今,从历史沙海中筛出来的《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就像一个疫灾数据库。当开启检索模式时,疫灾的规律便会逐渐浮现,人们应对疫灾便可更加从容。 为疫灾记录“拼图” 唐诗是唐朝社会的大百科全书。从唐诗里寻找古人的蛛丝马迹,为历史“拼图”,成为近代学者屡试不爽的研究方法。 30 年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龚胜生还是个研究生,正师从历史地理学名家史念海先生,进行唐史方面的研究。当时,他由白居易的《卖炭翁》想到,柴是古人必不可少的生活能源,那么唐代首都长安城里的薪炭供销就是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唐诗里很可能有更多线索。 于是,他便想知道《全唐诗》中,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描述终南山樵采和长安城贩薪的诗篇。结果,相关题材的唐诗没有找到,一个“瘴”字却引起了他的注意。 杜甫有“春生南国瘴,气待北风苏”,白居易有“瘴地难为老,蛮陬不易驯”,王维有“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韩愈有“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柳宗元有“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根据龚胜生的统计,《全唐诗》中,乌烟瘴气的“瘴”字反复出现了376次。 他便将《全唐诗》中所有含“瘴”的诗句摘录出来,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确定其描绘的地点,进而用地理学的方法,绘制出了一幅唐代“瘴地”空间分布图。 经过进一步查阅历史文献,龚胜生知道了中国古籍所谓的“瘴”主要是指恶性疟疾,而“瘴地”就是恶性疟疾流行之地。于是,他又在更漫长的时间维度里去思考这个问题,最终对两千多年间中国古代瘴病的分布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 这次尝试后,龚胜生又带领团队,用20年做了一件大事。 2019 年12月,齐鲁书社出版的《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首发式举行。这是一部280万字的皇皇巨著,包括“先秦至明代卷”“清代卷”“民国卷(上)”“民国卷(下)”“畜疫卷”,以编年体的方式,分年度、分地域辑录了我国自西周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2700余年的疫灾史料。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疫灾的防治,有丰富的疫灾记录史,形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疫灾时间序列。除正史、档案、实录、文集中的疫灾史料外,《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还广泛搜罗了古今10000多种地方志和近代报刊中的疫灾史料。 除尽量保持史料原文风格外,《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尽可能摘录疫时、疫域、疫因、疫果、疫情、疫种等信息,是迄今为止中国疫灾最详备的史料汇编,填补了我国一直没有专门、系统、全面的疫灾史料汇编的空白。 防疫重点在于人 对于“疫”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民皆病”,也就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一旦这种病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就会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所以疫病也就成了疫灾。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受自然和社会条件影响,不同区域往往存在一些高发的疫灾,对历史上的各种疫灾进行摸底式排查,便能找出隐藏在其中的奥秘。 如果用更现代的眼光来看,《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就是一个疫灾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从中读出人口发展、灾害、医学、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很多信息。 比如瘴病,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并且主要发生在气候湿热的区域和时节。龚胜生研究发现,战国西汉时期,瘴病在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区域流行;隋唐五代时期,瘴病在大巴山、长江以南区域流行;明清时期,瘴病主要在南岭山地流行;时至今日,瘴病流行区域已经退居至云南西南部一带。 因此,早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越往南,瘴害越严重,土地开发也越晚。而瘴病不断南退,又反映出这两千多年来中国气候的变化趋势。 瘴病只是众多疫病的一种。根据龚胜生的统计,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也就是平均不到3年就有1年发生疫灾,而且越来越多。特别是北宋至今,疫灾频发,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第二个疫灾高峰期。 通过长期对中国疫灾发展情况的研究,他从中找到了一些规律,这对今天我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仍有参考意义。 疫灾和水灾、旱灾、蝗灾一样,当对人类造成影响时,才称得上是“灾”,受到人类关注。因此,自古以来,城市疫灾要多于乡村,京畿是疫灾多发区。 中国古代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之间不仅人们活动方式不同,而且致病环境也有明显差异。农村人口密度低,流动人口少,生产和生活的空间集聚程度不高,一般不易流行大规模的疫病。城市则正好相反,不仅人类活动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而且还容易会集外来流动人口。 同时,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城市,由于人口规模扩大,生活垃圾增多,水源污染日趋严重,环境的致病能力也在增强。这样,城市往往成为疫病的多发点。周秦西汉的长安,东汉的洛阳,魏晋南北朝的长安、洛阳、建康,唐朝的长安、洛阳,宋金的开封,南宋的杭州,元明清的北京,都曾是疫灾的重灾区。 这种基于历史地理学的判断,与现代医学研究是一致的。如今,人们已经知道瘟疫流行需满足三个基本条件:致病力较强的病原体、足够数量的易感人群、有利的疫病传播途径。其中,易感人群和传播途径都受人口密度影响。 那些开发程度强,人口密度、城市化率、交通密度高,贸易和交往频繁的地区,往往是疫病的高发地。由此,龚胜生建议,疫病防控的重点要放在城市地区,集中有限的防疫资源,重点做好县级以上中心城市的防控。 人口流动堪称疫病流行的“加速器”,便利的交通使现代社会防控疫情面临空前挑战。不过,龚胜生认为,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各类交通工具并不是传播疫病的载体,交通管控的对象是流动的人口,而非交通工具和道路本身。加强流动人口管控,不必以交通线路的破坏为代价。 不断织密的防护网 医学日益进步,但是从数据上看,疫灾“捣乱”反而越来越频繁,并变得越来越“狡猾”。比如1820年以前,天花、鼠疫多单独流行,1820年以后,天花、鼠疫和霍乱汇流,三大烈性传染病轮番攻击。这一切,似乎陷入了怪圈,让“万物之主”的现代人很难接受。 龚胜生认为,人口密度不断提高,人员的流动性不断加强,近代以来,疫病的流行确实越来越容易。另外,生产力提高后,人类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深入,使得疫病的致病力越来越强,疫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不过,在他看来,“疫灾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作用的结果,疫灾就像是人类的影子”。因此,人们也没有必要谈“疫”色变,过度恐惧。 疫病在进化,人类也在进化,人类医学进步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人类与疫灾不断斗争并战胜疫灾的历史。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名号可谓家喻户晓,而张仲景所说的伤寒,并非常见的伤风感冒,而是瘟疫。 东汉末年,长江以北地区暴发瘟疫,死亡人数多达2000多万。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除了周瑜用火攻之计外,也与当时曹军军中瘟疫横行有关。蜚声文坛的建安七子,除了孔融、阮瑀早亡外,其他五位诗人均死于这场大瘟疫。 当时,人们对于瘟疫的防治,还处在迷信阶段。一有瘟疫,专业的驱鬼人“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连跳带唱故弄玄虚,结果不仅耽误了病人的治疗,还因民众看热闹聚集,加速了瘟疫的传播。 针对“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的情况,张仲景潜心钻研,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他对伤寒病人的症状,发明了一种“驱寒娇耳汤”,把辣椒和羊肉及发热驱寒的药物,用面皮包起来,煮熟之后给病人吃下,开“饺子”之先河。 面对升级换代的疫情,老药方未必总是管用,这就倒逼医学有新探索。 明朝末年,一场大规模瘟疫再次席卷中国,“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那时,人们对瘟疫还缺乏认知,仍是根据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来诊断,却药不对症,导致“枉死者不可胜记”。名医吴又可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瘟疫论》一书,创立了瘟疫学说,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 龚胜生认为,我们在看到其巨大破坏性的同时,也要看到疫灾冲击下,所激发的人与社会的创造力。早在秦代,湖北就有“厉迁所”的设置,清代东北也有“避痘所”的设置,隔离传染源历来都是控制疫病流行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中国在上海建立的第一所传染病医院“中国传染病医院”,就是疫灾流行激发的产物。 疫病来袭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织密疫病的防护网。两千多年来,每逢疫灾大规模流行,政府、民间积极应对,推动了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政府防疫制度的完善。同时,全民战“疫”的过程,也是民间防疫习俗形成以及公众卫生意识养成的过程。 “伐乱,伐疾,伐疫,武之顺也。”回顾中国的疫灾流行史,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为现代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提供决策咨询。鉴古而知今,这也正是龚胜生带领团队编纂《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研究历史医学地理学的现实意义所在。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76):先秦时期的疫病学(一)
fqng1008 2020-9-12 21:37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疫病学 第一节 传说中的医学 一、 传说的医学家 所谓先秦,是指 秦朝 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即从旧石器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经历了夏、商、 西周 ,以及 春秋 、战国等 历史 阶段。在这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 著名 学者 黄摩崖 先生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 翻开先秦时期的医学神话,一个圣贤的世界扑面而来。尽管这些传说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人物也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尤为显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这种尚德精神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的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 中国古代神话 中的这种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于原始神话的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后代神话改造者们着墨最多的得意之笔。在西方神话尤其是希腊神话中,对神的褒贬标准多以智慧、力量为准则,而中国上古神话对神的褒贬则多以道德为准绳。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国的文化心理之中。 (一)伏羲氏 一作宓羲、包牺、伏牺,亦称牺皇、皇羲。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易传·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是继司马迁《 史记 》之后第二个整理历代帝王世系的历史 书典 ,其中讲到: 伏牺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府、六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 我国医界千余年来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伏羲是先民对创始八卦理论借以丰富人体认识,并对保健作出贡献的氏族群体的概括。 (二)神农氏 一说神农氏即炎帝。中国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古代文献论述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者相当丰富,正因为此,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药物的著作,约成书于汉代,被命名为《神农本草经》,即寓有尊崇怀念之意。 (三)黄帝 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为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所处时代为原始社会末期,传说他的发明创造很多,如养蚕、舟车、兵器、引箭、文字、衣服、音律、算术等,我国古文献也多有黄帝创造发明医药之记载。《帝王世纪》说:“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通鉴外记》亦说:“(黄)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夏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上述医学著作所以冠以“黄帝”之名,反映了人们对其尊崇和仰慕之心情。 (四)僦贷季 上古时之医学家。《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岐伯在回答黄帝的有关问题时指出,“色脉者,上帝(上古之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比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明代徐春甫撰《古今医统》认为,“僦贷季,黄帝时人,岐伯师也。岐伯相为问答,著为《内经》”。 (五)岐伯 中国传说时期富有声望的医学家。《帝王世纪》:“(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宋代医学校勘学家,林亿等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表》中强调:“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於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视今传《素问》基本上乃黄帝问,岐伯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氏高深的医学修养。中国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六)俞跗 上古医家,相传擅长外科手术,黄帝臣。西汉时期三位文史学家都记述了秦越人所论之上古名医俞跗的事迹。韩婴,曾任文帝时博士,约生活于公元前二世纪中,他在《韩诗外传》卷10写道:“中蔗子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跗,俞跗之为医也,榒木为脑。芷草为躯,吹窍定脑,死者更生”。史学家司马迁(约公元前135-?)在《史记·扁鹊仑公列传》中指出:“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鳢洒,镵石桥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因此,二人关于俞跗医疗事迹之论述,应同出一源。稍晚於二人的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在其所撰的《说苑·辩物》中记述,则与韩氏基本一致。 (六)伯高 传说上古之经脉学医家,黄帝臣。晋代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撰《黄帝针灸甲乙经》,曾指出:“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侯,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可知伯高之为医是以针灸之理论、临床和熨法等外治为特长,同时,对脉理亦多有论述。 (七)少俞 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俞跗之弟,医术多与其兄同,尤精 针灸 术。 黄帝 因与他及 岐伯 等多名臣子论述医药而著《内经》。 (八)鬼臾区 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擅于五行之说。唐,王冰住《素问》黄帝问于鬼臾区所答:“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时指出:“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义之时,巳镌诸王版,命曰册文。”由此可知鬼臾区其人,当系神农氏后相传十世之世医。 (九)雷公 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擅长于教授医学之道,以及望色诊断与针灸医术等。《素问·著至教论》:“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剔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在关于针灸论述上,与黄帝讨论了“凡刺之理”,以及望面色而诊断疾病的理论。从《素问》中以及《灵枢》内容来看,可知雷公从黄帝受业之关系。 (十)桐君 传说上古时药学家,黄帝臣,以擅长本草著称。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强调:“至於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于桐雷,乃著在於编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识”。 (十一)少师 传说上古时医家,黄帝臣,以擅长人体体质之论而闻名流传于世。少师回答黄帝关于人有阴阳等问题时指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少师对五种人的体质、性格、行为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叙述,少师之论点近世为朝鲜医学家发展为“四象医学”。 (十二)巫彭 传说中之巫医,《山海经》有载。《说文》有“巫彭初作医”的记述。据考,巫彭乃黄帝臣,其医疗除用巫术为人治病外,还掌握有药物知识以治疗疾病。 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巫彭,《路史》:‘黄帝命巫彭、桐君处方盄(音招zhao)饵,湔浣刺治,而人得以尽年。’《逸周史》:‘巫彭初作医周官,曰:五谷五药养其病,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观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五脏之动,遂有五毒,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气,养之以五味,节之以祛百病。’”(按:个别句读有误) (十三)巫妨 传说中之巫医,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所相传,有小儿方焉,为占卜小儿寿夭疾病之巫医。 (十四)巫咸 一作巫戊,传说中之巫医。唐尧时臣,“以鸿术为尧之医,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树树枯,祝鸟鸟坠”。《楚辞》记有“巫咸将夕降兮”。王逸注为“巫咸,古神巫也”。甲骨文中有咸戊,故有学者认为巫咸或即商王太戊之大臣。 (十五)苗父 上古巫医,一称弟父。《韩诗外传》有:“吾闻上古医曰弟父。弟父之为医者,以莞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之,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 按照《说菀·辨物》里那个中庶子的说法,苗父是一个“上古为医者”,即上古时代的一个医生。他所说的“上古”并非确指,但按他自己的相对说法,是在黄帝时代以前的某个时代。 综而言之,中国医学发展的启蒙时期,朴素经验的积累有过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即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巫”产生前的若干万年无数代人们医疗经验的积累和口耳的世代相传。这些经验的积累被后世学者誉归于伏义、神农、黄帝、岐伯、俞跗、伯高、鬼臾区、少俞、雷公、少师、桐君等等。继之而起者,乃原始社会晚期生产、文化等之发展而诞生的“巫”,以及由之而起的巫医,由原始社会晚期到殷商,乃至西周前后,巫医在中国医疗保健中曾居於显要地位,俞跗、巫彭、巫妨、巫咸、苗父等是其代表人物。 二、传奇的断生死故事 先秦时期,有不少描述生动的神医诊疗故事,虽然今天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甚至不免荒唐,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似乎坚信不疑,因为那些记载者也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一方面,如科幻故事一样,这些神话代表那个时代人们对征服疾病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他们对当时的“易理”“医理”也是坚信不疑的,那种充满着神秘的医道和“占卜”知识都存活在在那些鲜活的故事里。在这里面,扁鹊是一个传颂最多的神医(当然也包括其他人物),他们的那些断生死、决未来的故事,起死回生的故事,厚德载物的故事至今鼓励着我们医者,是我们努力实现人类健康愿望的精神动力。 (一)扁鹊脉诊赵简子 这个故事来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晋昭公时,大夫赵简子独掌国事。有一次,赵简子病了,五天不省人事,大家都很着急,于是请来扁鹊。扁鹊入室诊视病后走出,大夫董安于询问病情,扁鹊说:“他的血脉很正常呀,你们何必惊怪?!从前秦穆公曾出现这种情形,昏迷了七天才苏醒。醒来的当天,告诉公孙支和子舆说:‘我到天帝那里非常快乐。之所以去这么长时间,因为上天帝告诉我‘晋国将要大乱,会五代不安定。之后将有人成为霸主,称霸不久他就会死去。霸主的儿子将使你的国家男女淫乱’。公孙支记下来这些话,就是秦国史书上的记载。晋献公的混乱,晋文公的称霸,及晋襄公打败秦军在肴山后放纵淫乱,这些都是你所闻知的。现在你们主君的病和他相同,不出三天就会痊愈,痊愈后也会告诉你们一些话。” 过了二天半,赵简子苏醒了,告诉众大夫说:“我到天帝那儿非常快乐,与百神在天宫游玩,那里演奏着美妙的乐曲,跳着各种各样的舞蹈。突然有一只熊要抓我,天帝命令我射杀它,我射死了熊。又有一只罴走过来,我又射死了它。天帝非常高兴,赏赐我两个竹笥,里边都装有首饰。我看见我的儿子在天帝的身边,天帝把一只翟犬托付给我说:“等到你的儿子长大成人时赐给他。”天帝告诉我:“晋国将会一代代衰微下去,过了七代就会灭亡。秦国人将在范魁的西边打败周人,但他们也不能拥有他的政权。”董安于听了这些话后,把扁鹊说过的话告诉赵简子,赵简子赏赐给扁鹊四万亩田地。 (二)扁鹊神断桓侯病 这个故事也是来自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到齐国,齐桓侯把他当客人招待。他拜见桓侯后说:“您有小病在皮肤和肌肉之间,不治将会深入体内。”桓侯说:“我没病。”扁鹊走出宫门后,桓侯对身边的人说:“医生喜爱功利,总想通过没病的人来显示自己的神奇。”五天后,扁鹊见桓侯说:“您的病已在血脉里,不治恐怕会深入体内。”桓侯说:“我没病。”扁鹊出去后,桓侯就有些不高兴。又过了五天,扁鹊再见桓侯说:“您的病已在肠胃间,不治将更深侵入体内。”桓侯不肯答话。扁鹊出去后,桓侯非常不高兴。又过了五天,扁鹊看见桓侯就向后退逃走了。桓侯派人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疾病在皮肉之间,汤剂、药熨的效力就能达到;疾病在血脉中,针刺和砭石的效力可以达到;疾病在肠胃中,药酒的效力也就能够达到;疾病进入骨髓,就是掌管生命的神也无可奈何。现在疾病已深入骨髓,我就没有办法再为他治疗了。”五天后,桓侯自觉患了重病,派人召请扁鹊,扁鹊已逃离齐国。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此后,扁鹊总结了他的“六不治”原则:为人傲慢放纵不讲道理,是一不治;轻视身体看重钱财,是二不治;衣着饮食不能调节适当,是三不治;阴阳错乱,五脏功能不正常,是四不治;形体非常羸(léi,雷)弱,不能服药的,是五不治;迷信巫术不相信医术的,是六不治。 (三)医缓断晋景公病危 这个故事来自《左传·成公十年》: 晋景公 是当时晋国的君主。在 鲁成公 八年的时候,他杀了晋国的大夫赵同和赵括。由于自己有病, 晋景公 就在 鲁成公 十年(公元前581年)的五月,把大儿子立为晋国的君主。 随后, 晋景公 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恶鬼,长长的头发披散着一直拖到了地上,一边拍打着胸膛,一边对着他又跳又嚷:“你杀了我的孙子,这是不义的行为!天帝就要为我伸冤了!”说话间,那鬼打破了大门和景公的卧室门冲了进来。 晋景公 害怕了,跑到另一间屋里,那个鬼紧追不舍,又破门而入。后来有人说,这是赵括的爷爷的鬼魂。 晋景公 吓醒之后,便把“桑田巫”召来,结果这位巫师说出的情况与他梦中所见完全相符。景公便问道:“那结果会怎么样呢?”巫师说:“你吃不成新收的庄稼了”。 晋景公 的病很快就加重了,于是派人去秦国求医。秦国的国君便派医缓来给他治病。 就在医缓到达晋国之前, 晋景公 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病显现为两个小童子。其中一个说道:“医缓他可是个良医啊,我怕他会伤害我们,怎样才能逃脱呢?”另一个说:“只要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他能把我们怎么样?” 医缓到了晋国,为景公看过病后,便对他说:“你这不能治了,因为病入膏肓,既不能攻伐,药力也到达不了那里。确实治不了啦。” 晋景公 说:“你真是良医啊!”于是赠送他丰厚的礼物,把他送回秦国去了。 到了六月间的丙午日, 晋景公 想吃新麦,便让管理田产的官吏献上麦来,让御厨做了面食。把桑田巫召来,让他看过了自己的面食之后,就把他杀了。但是,就在 晋景公 打算吃面食的时候,突然觉得肚子发胀。于是他就去上厕所,结果掉到粪池里去淹死了,还是应验了桑田巫为他卜定的命运结局。 三、治疗的神话 (一)俞跗摸脚定天下 传说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最大的两个部落展开了一场争夺天下的大战——涿鹿之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一个是以黄帝为统帅的炎黄部落,一个是以蚩尤为首领的蚩尤部落。两大部落兵马相当,势均力衡,这场上古时期最惨烈的战争,足足持续了十个春秋,每个阵营都是伤兵满营,但仍然是不分胜负。 黄帝让首席太医岐伯赶快想出一个快速医好伤兵、提高战斗力的好方法,岐伯推荐了俞跗。俞跗一不用针,二不用灸,三不用药,四不用酒,只在脚上找到一些神奇的特效穴,点拨之间就治好了伤病。俞跗首先治好了先锋大将军‘风后’寸步难行的腰伤,紧接着又医好了一批又一批伤兵,及时地补充了兵源,‘风后’很快领兵冲垮了‘蚩尤’阵营的防线,黄帝部落一举歼灭了蚩尤的部落,平定了天下,成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天下的帝王。 (二)扁鹊的“换心术” 该故事来自《列子·汤问》: 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一起去找 名医 扁鹊看病。扁鹊给他们一一治疗,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两人 病情痊愈了以后,扁鹊对他们说:“你们先前的病从外侵入内脏,本来药物和针石就可以治愈的。但是,你们仍然有与生俱来的病,我现在给你们治疗,怎么样呢?”两个人说:“请先告诉我们的病症。”扁鹊对公扈说:“你的心志刚强而性格柔弱,计谋虽多,却缺乏决断;齐婴心志柔弱而性格坚强,缺乏计谋且又过于专断。如果对换你们的心,就都好了。”他们接受了建议,扁鹊就给他们喝了一种能够麻醉的酒,接着就昏睡过去了,随后剖开他们的胸膛,取出他们的心脏,进行了对换了。然后喂药让他们清醒过来,和从前一样健康,二人告别扁鹊回去了。但是,公扈回到了齐婴的家,妻子儿女却不认识他。齐婴也回到了公扈的家,妻子儿女同样也不认识。于是, 两家人 打起了官司,求扁鹊来分辨缘由。扁鹊说明了此事发生的原因,官司才解决。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20世纪医学领城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给许多终末期 脏器衰竭 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我国人体器官移植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期逐渐发展起来。显然,这种高难度手术在扁鹊所处的时代是不可能完成的,但神话的作者已经懂得,做手术需要先饮“毒酒”麻醉,并滋生了器官移植的念头,其想象力也是值得赞赏的。 (三)扁鹊起死复生虢太子 该故事来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有一次,扁鹊路经虢国,正碰上虢太子死了。扁鹊就到王宫门前,问一位喜好医术的中庶子:“太子有什么病,为什么举行的祭祀?”中庶子说:“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失去规律,阴阳交错不能疏泄,导致内脏受到伤害。正气不能制止邪气,邪气蓄积而不能疏泄,因此阳脉弛缓阴脉急迫,所以突然昏倒而死。” 扁鹊问:“他什么时候死的?”中庶子回答:“从鸡鸣到现在。”又问:“收殓了吗?”回答说:“还没有,他死还不到半天呢。” 扁鹊连忙说:“请禀告虢君,我是渤海郡的秦越人,听说太子死了,我可以让他复活。”中庶子说:“先生该不是胡说吧。我听说上古时候,有个叫俞跗的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镵针、砭石、导引、按摩、药熨等办法,一解开衣服诊视就知道疾病的所在。然后顺着五脏的腧穴,割开皮肤,剖开肌肉,疏通经脉,结扎筋腱,按治脑髓,触动膏肓,疏理横隔膜,清洗肠胃,洗涤五脏,修炼精气,改变神情气色。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能做到这一点,却想要使他再生,简直是欺骗小孩子了!” 扁鹊一听,仰天长叹:“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竹管中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我用的治疗方法,不需给病人切脉、察看脸色、听声音、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就能说出病因所在。知道疾病外在的表现就能推知内有的原因,知道疾病的原因就能推知外在的表现。人体内有病会从体表反应出来,据此可诊断千里之外的病人,我决断的方法很多,不会只停留在一个角度看问题。你如果认为我说的不可靠,你试着进去诊视太子,应会听到他耳有呜响、看到鼻翼搧动,顺着两腿摸到阴部,那里应该还是温热的。” 中庶子听完扁鹊的话,目光呆滞而眼不能眨,舌头翘起却说不出话来,然后才进去禀告虢君。虢君听后十分惊讶,连忙走出内廷在中门接见扁鹊,说:“我久仰大名而没有能够拜见于您。这次先生路经小国,希望您能救助我们。唯有先生才能救活我的儿子,否则他只能抛尸野外而填塞沟壑,永远死去而不能复活。” 话还没说完,他就悲伤抽噎气郁胸中,悲哀不能自已。扁鹊说:“太子的病,就是人们常说的‘尸蹶’。那是因为阳气陷入阴脉,脉气缠绕冲动了胃,经脉受损伤脉络被阻塞,分别下注入下焦、膀胱,因此阳脉下坠,阴气上升,阴阳两气会聚,互相团塞,不能通畅。阴气又逆而上行,阳气只好向内运行,阳气徒然在下在内鼓动却不能上升,在上在外被阻绝不能被阴气遣使,在上有隔绝了阳气的脉络,在下有破坏了阴气的筋纽,这样阴气破坏、阳气隔绝,使人的面色衰败血脉混乱,所以人会身体安静得像死去的样子。太子实际没有死。因为阳入袭阴而阻绝脏气的能治愈,阴入袭阳而阻绝脏气的必死。这些情况,都会在五脏厥逆时突然发作。优秀的医生能治愈这种病,拙劣的医生就会困惑而使病人处于险境。 随后,扁鹊让学生子阳磨砺针石,取穴百会下针。过了一会儿,太子苏醒了。又让学生子豹准备入体五分的药熨,再加上八减方的药剂混和煎煮,交替在两胁下熨敷。太子就能够坐起来了。进一步调和阴阳,仅仅吃了汤剂二十天,身体就恢复和从前一样了。 因此,天下人都认为扁鹊能起死回生。扁鹊却非常谦虚:“并不是我能够起死回生,而是他自己可以活下去,我做的只是促使他恢复健康罢了!” 四、巫及巫术的由来 要对巫术追根溯源是件希望渺茫的事情,但很多对此感兴趣的学者都没有放弃过努力。在学界,被认可的巫术起源说大致有三种: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诞生的天然存在说;万物有灵论;伴随人类情感和精神出现的心理学说。然而,最晚在八万年前左右的尼安德塔人已经开始安葬死者,并拥有灵魂的意识及信仰时,人类已有巫术信仰。 法国社会学学者涂尔干(1858-1917)认为,巫术源于人类开始有宗教意识。 德国社会学者马克斯·韦伯(1864-1920)认为,源于无文字时期的前泛灵信仰。 阿根廷神秘学学者猫帝(1886-1995)认为,巫术是属于生物界天赋中所蕴含结合大自然的能力。 法国人类学者李维史陀(1908-2009)认为,巫术是正常思维在尽力理解它所面对的宇宙,却又无法掌握它时,所产生了病态思维及解释来充实不足的现实。 在中国,传说巫术来自于舜帝部落,舜帝时为了给老百姓生产食盐,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舜就让他的一个儿子到巫咸国做了酋长,咸即善于煮卤土为盐而得名。 巫咸国 的人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龙,地处大荒之中,它与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称作十巫。巫咸国在安邑城南,传说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经巫咸山北。巫咸山在 安邑县 南。 山西运城的潞盐历史在 上古时期 已有。运城之“潞”名,最早称“卤”即产盐的“卤土”,后来因为音同,篡作“潞”。“潞”今作运城,地在古安邑西。 传说舜的儿子做了巫咸国的酋长。带领巫咸国生产食盐。因为当地的巫咸人掌握着卤土制盐的技术,他们把卤土蒸煮,使盐析出,成为晶体,外人以为是在“ 变术 ”。加上巫咸人在制盐的过程中,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希望南风为他们带来好的气候等,以利于析盐。他们的祭祀,有各种表演,并且附有各种许愿和祈祷的言语。最后,开始各道工序,直至生产出白色结晶的食盐。 这一整个过程,在别的部落,把它看成是在实施一种方术,于是,人们称这种会用土变盐的术为“巫术”。这就是“巫术”一词的由来。 实际上, 巫是人类最早的知识分子,是远古文化的创造者。在他们创造的文化氛围中,也是专职负责沟通人与鬼神之间关系的联系人;说他们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毫不为过。汉代何休所注的《春秋公羊传》解释说:“巫者,事鬼神祷解治病,请福者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巫,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唐代《众经音义》称:“事鬼神曰巫。” 《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诸巫疗窫窳》:“开明东有巫彭、巫抵、 巫阳 、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十巫》:“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医,同毉。《集韵·之韵》:“医,《说文》:‘治病工也……或从巫。’”《广雅·释诂四》:“医,巫也。” 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列子曰:“医乎巫乎!其知之乎?” 墨子曰:“举巫、医、卜有所,长具药,宫养之,善为舍。” 淮南子曰:“病者寝席。医之用针石,巫之用糈藉,所救钧也。” .北京:中华书局,1989:548]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3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75):医学发展观
fqng1008 2020-9-12 16:55
七、医学发展观 (一)发展是硬道理 1992 年1月29日,南行途中的邓小平来到珠江冰箱厂(现海信科龙),当听说这个乡镇企业在7年间,产量增加了16倍,排名全国第一,并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他高兴地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医学也是这样:能够高速度发展,必有内在原因。 近代以来,临床医疗的进步相当惊人。以感染性疾病为例,从塞麦尔维斯控制产褥热、李斯特外科灭菌法到伯克曼无菌手术,从埃利希化学疗法到多马克的磺胶、弗莱明等人的盘尼西林以及后来的各种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相继问世,从血清疗法到预防接种,从实验室诊断到影像学检查,从输液、输血技术的成功到肾上腺激素的发现和应用等等,疾病的诊疗水平大幅度提升,疾病预防能力明显提高。鼠疫、霍乱、天花等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烈性传染病已得到基本控制或消灭,疟疾、麻疹、流脑、乙脑、病毒性肝炎等发病率已显著下降。我们不禁深思,困扰人类数千年的感染性疾病为什么能在上百年的光景得到全面控制? 实际上,感染病是任何一种古代医学都无法忽视的重大医学难题。中医学四大经典里,不仅“伤寒学”、“温病学”是针对感染性疾病的专科著作,《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里也有大量感染病的论述。现代人均寿命明显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已经取得里程碑进步,导致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一切,都得益于基础医学体系的建立,以及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水乳交融、相互促进。 (二)大循环与加速效应 笔者曾发表“实验医学突飞猛进的启示”一文 ,从“医疗渴望理性”、“基础有赖临床”和“循环加速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摘要如下: 医疗的进步得益于基础医学的发展,一是基础医学为诊断技术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二是基础医学为治疗措施、药物开发指明方向;三是现代医疗就是基础医学的临床应用。由此,基础理论的先进性与临床医疗的有效性成正比,临床医疗的困难度与基础理论的清晰度成反比。因为模糊不清的理论对临床经验和技巧有更高的要求,而特效疗法的诞生,则临床诊疗就轻松简捷很多。 医学诺贝尔奖授奖史提示,近百年来医学科学大致在三个方面形成成批的重大突破。一是绝大部分传染病病因的阐明及其防治手段的解决;二是维生素缺乏病病因的揭示和防治方法的过关;三是分子生物学的成就和数以千计的分子病的发现。医学突破为什么会出现“批发”效应? 很大程度取决于科学家集团的主攻方向。而主攻方向往往是临床医疗直接决定的,因为临床医疗最能痛切地感受到基础理论的不足。20世纪以前,临床医疗的主要难题是各种传染病的防治,那时传染病构成了人类生命的主要威胁,基础研究以传染病的发病原因、机理和防治办法为主攻方向。本世纪50年代以来,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成为主要威胁人类健康的大敌,人们渴望其治疗能像传染病和维生素缺乏症那样从根本上过关,但治疗这类疾病却长期徘徊不前,深刻反映临床治疗的突破仍需从基础研究中寻找出路。 现代医学的加速发展得益于实证研究。科学实验有三大效应:一是对实验设施的需求,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二是以结构性自然观为前提,统一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使之产生全方位的交流、渗透和迅速的分化;三是立足事实,检验理论,加强了应用研究与基础理论的必然联系,二者相互促进,产生了加速效应。 1. 技术转化现象 由于基础医学的“本体”追求,其它学科技术的新成就,能够作为研究方法或技术移植到医学领域,为医学提供先进的实验、诊断、防治仪器和设备,如放射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医药工业生产技术等等。可以说,没有现代高精度、超高速、超微量技术手段,就没有现代医学。 其它技术成果的引进,能直接转化为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例如,现代诊断以新的医学成像技术、临床检验的自动化和各种生理功能检测仪器的迅速发展为前提,包括检验诊断技术、光导纤维镜检技术、层面摄影诊断技术、计算机模拟诊断技术等等。甚至,有些技术交互组合,形成了新的医学分支学科,如人体影象学、核医学、人体材料科学等。 2. 大循环效应 现代医学的突飞猛进还表现在它与多学科交流过程中日益形成的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格局。一是当代医学边缘学科、分支学科如雨后春笋,这种分化是一种综合的分化,是医学内部学科与其它学科在理论、方法、思路土融汇、渗透、移植的结果。例如,医学与生物学结合形成了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分子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细胞学、细胞生理学及分子生理学、病毒学及分子病毒学等等;医学内部的分化如预防医学包括流行病学、职业病学、少儿卫生学、营养卫生学、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围产期医学、妇幼卫生学、计划生育等等,临床医学更是名类繁多。 二是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体现在基础理论方面,是对生命、疾病和治疗各个细节准确把握前提下的多因素、全方位、高层次考察;体现在临床研究方面,是在准确、全面的疾病资料中进行综合诊断,在多学科的密切配合下对疑难病症的联合攻关,在协同作用目标上对多种疗法的权衡取舍等等。 3. 加速机制 在现代医学里,可以说基础理论是“体”,临床医疗是“用”,二者相得益彰是现代医学加速发展的内在原因。以微生物学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为例,其加速发展机制大致如下(图0-15)。 图0-15 现代病原学进步的加速发展机制 其中,化学治疗和抗生素对细菌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似乎并不明显,但它导致了对细菌抗药性的研究,丰富了细菌学的生理和遗传理论;消毒隔离技术也是这样,对细菌的生物特性有进一步的阐明和验证作用。 这种相互促进的情形,得益于一个基本前提,即事实与机制的一致性追求。文艺复兴以前,西方医学为什么没有这种效应?实验方法和求实精神的贫乏则是其内在原因。那是人类早期理性的缺陷,人们依靠直观积累经验,运用类推猜测编织理论,又没有受控实验去揭示和检验,理论和临床脱节是必然的。试想,当人们把传染病的原因认定是慧星、日蚀、月蚀、洪水、地震或气候失常(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训示)时,怎么会产生消毒隔离、抗生素和预防接种?当人们沉醉于“四体液”、“三灵气”等臆测性学说,“奴斯”、“活力”等虚构性概念时,临床将如何促进理论发展?理论又如何指导临床进步?现代医学的突飞猛进,临床与理论的矛盾及其解决矛盾的渴望是基本动力,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引进各学科理论、技术成果,就产生了加速发展效应。 (三)中医学发展缓慢的内在机制 1987 年,笔者发表“论中医学发展缓慢的内在机制” 一文,从中医理论的发生机制、检验机制、作用机制和免疫机制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今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 1. “黑箱方法”与哲学化理论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人把辨证论治与“控制论”中的黑箱方法联系起来,一时惊诧之声不绝。其实,黑箱方法是经验知识的获取途径,它追求的是输入和输出的确定性关系(即经验),内部机制正因为是黑箱才没上升到理论高度。 古时候,人们缺乏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论原则,但医学需要自圆其说的解释系统,在巫医分家之后,人们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自然哲学作为说理工具,是最轻松、最巧妙的策略了。 中医学理论发生在自然哲学的轴心时代,它深深地烙印着这个时代的历史痕迹:(1)用哲学的普遍性概念替代医学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命名。有的直接引用,如精、气、神、气化、生克、阴阳等等;有的经过改造,如肺金、脾土、肝气、相火、心阳、肾间动气等等。(2)用哲学的一般性原理替代医学特殊问题的解释。如用精气的升降出入、阴阳的对立互根、五行的比类取象、生克乘侮来说明人体生命过程和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的具体事实。(3)用事物的表象来譬比、类推医学研究对象的内在机制。如用六淫及其特性来解释外感病的病因、病理和药物的药程,用四气五味解释药物性质,用君臣佐使解释药物配伍等等。 上述现象有哲学“代替论”的倾向,即“拉郎配”:当医学的经验事实一时无法揭示其内部机制而又企图解释时,就临时匆忙地拉一些表象联系或哲学原理来充当说明;这种生造的关系一经协定(约定俗成)即长期相伴,经验和理论维持着一种“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古希腊的“体液病理学”统治西方医学1000多年,也是这个原因)。 2. 虚构性概念阻碍了实证途径 由于哲学化思维,中医学中存在大量的虚构性概念。从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到道家、儒家、佛家经义,概念的移植是其施加影响的主要方式。一是移植,将两种不同的概念结合在一起获得新的含义,例如将脏腑组织的实体概念与精、气、阴、阳、五行以及六淫、虚实等抽象概念相结合,形成心火、脾气、肾精、肝阴、虚火、痰湿、肺燥、阳黄、阴火、肝木等;二是类推,将某种概念推衍其外延,形成其子概念体系,如“气”的子概念有营气、卫气、宗气、元气、大气、谷气、清气、浊气、正气、邪气、湿气、痰气、水气、脏气、腑气、经气、真气、气滞、气郁、气结、气陷、气阻等等,对一般性概念进行虚构性划分。这些概念似实而虚,若有若无,即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从而阻碍了其实证途径。这样一来,逐渐培养人们并非一定要关心事物本质(或本体)的价值取向。 前面提到中医的脏腑非血肉的脏腑,自然哲学填补了经验事实的阐释空白,导致精致的解剖研究缺乏内在动力。那么,在人体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的生理病理研究就成为无本之木;接着,疾病发生的原因追究及其内在机制更是缺乏前提。至此,我们也就理解现代医学的诞生,为什么要以维萨里的解剖学为起点?文艺复兴前后解剖学的突围、医药化学学派的诞生,开启了以人体结构、物质代谢为研究对象的医学新天地。 又如病原学,当我们习惯于用“六淫”解释外感病发生原因的时候,吴又可的“戾气学说”就是一个怪物。但当人们惊呼错失了“微生物病原学”发现权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吴又可本人也是仅仅囿于现象描述(现代传染病学的基本特征),而缺乏表达现象之后的“本体”(物质基础)关怀?(见聂广. 杂气学说能够发展成现代微生物学吗?医学与哲学,1989,9(3):27-29)更何况,当吴又可洒脱地认为戾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以“不可知”的神秘色彩草率了结之后不久,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就已经开始在显微镜下研究一个微小的新世界。 又如“火”,也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可以是正气,如“少火”、“命门之火”;可以是邪气,如“火毒”、“阴火”;可以是脏腑功能失调,如“肝火”、“胃火”、“心火”等。当它游离于各种描述而人们不去追究“本体”认识的时候,名目繁多的“火”虽然燃烧着各种经验事实,却不能导向“火是什么”的内在拷问,而且歧义性、虚构性概念根本无法实现这种内在的拷问。 由于自然哲学特点,中医学概念存在明显的的主观随意性。这种随意性表现在命名时缺乏必要的约束和规则,运用时又随文衍义,因而成就了其“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歧义性特征。由于没有明确的定义和一贯性解释,后人理解起来就非常困难,从而不得不花大气力来建立一门训诂之学,而经学传统的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医学研究对象的异化,即从经验事实转移到经典著作,难怪李建民研究员存在长久疑惑:为何中医教育必须阅读古典? 3. 两个循环圈 我们在前面提到,古代医学存在共同特征,临床医学与基础理论(自然哲学的)二者不是水乳交融,天然合一,而是相互脱节,缺乏互动效应:临床是以黑箱调控为主的经验诊疗,理论阐释则采用自然哲学(其实是一种约定);或者说“经验医”反映其临床特征,“哲学医”代表其理论形式。我曾在“中医学:哲学与经验的融合与分离”一文中指出,二者各自封闭,相互隔离,形成两个独立运动的小循环圈(前途与命运思考——第三代中医论丛. 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87.9第1版:72-91)。 由于临床靠经验看病,理论由哲学推导,既淡化了打开黑箱、追求“本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弱化了理论对临床的针对性指导。例如早一段 武汉 发现 不明原因肺炎 ,现代医学一方面积极隔离治疗,一方面通过咽拭子、呼吸道排泄物寻找病原,阐明发病机理。如果中医诊疗则完全不同,无论是辨证论治还是辩证求因,都基于一套先验的理论和固定的论治模式,都是古人为我们预设的一套不需要再呕心沥血的应对程序。因为即使弄清楚病原,对我们临床论治并无帮助。 既然,医学事件不能成为探索性课题,进行研究而获得理论的丰富,以不变应万变的约定性理论就不可能对临床医疗指导发挥更大作用限。例如肺痨,中医学认为病因是痨虫感染,病位是肺脾肾,病机是阴虚火盛,气阴两亏,阴阳两虚等。痨虫为何?不察其形态、习性、感染过程等,如何能帮助寻找针对性抗痨药物和指导发现预防接种?治法方药随病位、病性而定,这种看似环环相扣的封闭性理论实际上是刻舟求剑,既不能指导新疗法和新技术的发明,也无法实现针对性疗效,而所谓理论仅仅局限于一种解释作用。 遭遇这样的情形,理论发展必然是封闭的自身循环。(1)注经式:由于医学名词的歧义性和随文演绎,注《内经》者数百家,注《伤寒论》者上千家,勘校文献汗牛充栋,医学研究从人体和疾病转移到书本和经文。(2)直觉式:如金元四大家,刘河间的“火热论”,张从正的“攻邪论”,李东桓的“脾胃论”,朱丹溪的“相火论”,他们各据己见,自成一说。经验来自临床,理论却是经典条文的启发与演绎。取象比类成为形成中医理论的主要方法,决定大量直觉性学说和理论的原胚。(3)移植式:中医理论的发展高潮,都是自然哲学的大规模移植,春秋战国诸子哲学,使中医学体系初具规模。宋明理学的引入,致医学流派林立,各家学说繁荣。(4)循环特点:以注经、直觉、移植等方式繁荣理论,在虚构性概念种演绎理论;理论来自自然哲学,自然哲学规定了理论演绎。经验事实不能成为理论发生的起点,一般性哲学原理指导临床则针对性不足。 再来看看经验技艺发展的自身循环。(1)表象式:限于直观,中医获取的多是表象经验,一是缺乏深度有广度,二是缺乏精确和量化。例如,没有显微镜及其技术就无法了解微生物世界,人体微观结构和生理病理变化;没有实验技术,就无法测定人体物质的组成、含量和代谢情况。(2)试探式:限于黑箱方法,中医获取临床医药经验靠长期摸索,反复试探。一是效益低,成果周期长;二是可变因素太多,输入和输出难以严格把握,确定性差,可重复率低;三是个案总结,临床资料不全,客观指标较少,疾病规律和机理研究欠缺,难以揭示必然性。(3)传播方式:小农经济决定了家传师授的传播方式,经验、技艺成分导致传播速度低,社会化过程慢。这与原始、落后的临床研究方法有关。(4)循环特点:在摸索种获取,在传播中遗失或长期禁锢在固定思路里,单纯的经验医学不可能产生加速效应。从总体上讲,有些经验反复总结,反复失传,有些经验则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从个体上讲,每一名老中医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传之于世者甚少;后学者又必须从头摸索和积累,如此往复不已。 中医理论的落伍机制表明,中医学的现代化进步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洗礼,现代“三论”方法的洗礼,现代自然科学的洗礼就可以完成。而要真正地脱胎换骨:把哲学化解释从医学经验事实中分离出来,探索其自身的具体机制,建立与经验事实内在联系的理性认识,彻底地改变中医学中哲学与经验的貌合神离的“代替论”倾向。从具体事实的具体机制着眼(实事求是),这是现代自然科学的立足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出发点。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方东方的隐喻—看电影《致命引擎》
Mech 2020-9-11 22:58
在飞机上看了部科幻电影《致命引擎 ( Mortal Engines , 2018) 》。应该算是科幻片。女儿小时候一起看电影时曾抱怨,有些科幻片看起来更像古装片。这部电影多少有些这种倾向。故事虽然发生在未来,但科学技术似乎不如现在,但没有退回到古代。总体上与现在似乎差不多。 故事发生在千年之后,地球经过大灾难大毁灭,只剩下若干城市。欧洲城市都在车轮上可以到处移动。他们信奉城市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中国人领导的亚洲则相反,静态定居,靠巨墙防御。 反派是伦敦的考古学家,因为抢劫了考古所发现大毁灭前的技术,制成毁灭性武器。顺便一提,这是许多人特别是对科技缺乏理解者的执念。以为某种关键技术能够脱离社会文化环境而存在。女主角母亲就是发现那技术的考古学家,被大反派所杀,临死时把一个物理密匙给女主角。女主角虽然是欧洲人,但与后来的男友一起被亚洲女高手所救。大反派的武器摧毁了亚洲的舰队,即将毁灭巨墙。在这关键时刻,女主人公和男友等利用那个密匙毁灭了武器,亚洲女高手为此被大反派杀死。大反派临死前让伦敦城撞向巨墙,被女主角男友摧毁城市发动机而制止。影片结束时,亚洲人与伦敦人握手言和,相逢一笑泯恩仇。 借用《庄子·应帝王》的 浑沌故事 词语,电影中的欧洲城市如倏如忽,充满活力;有阴阳鱼标志的亚洲,岿然不动如浑沌。浑沌很幸运,“日凿一窍”没有持续到第七日。浑沌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故事情节挺紧张,立意也不错。有些东方特别是道家的思想。电影创作者似乎属于西方较为自由开明当然也是天真幼稚的一派人,对东方充满善意但一厢情愿的想像。他们只看到了与世无争安分守己的大墙,不知道大墙背后那些韬光养晦尔虞我诈的套路或称谋略。 电影总体上是一般的商业片。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就是男女主人公颜值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不够养眼。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真爱无敌 — 看电影《玛琳菲森》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 谍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交往沟通超越差异 — 看电影《绿皮书》 看电影《让子弹飞》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重看《列宁在十月》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眼开眼闭长明媚 — 看电影《失明》 看韩国电影《流感》 梦回吹角连营 — 看电影《第一滴血》 一树红梨更惆怅 — 看电影《柳如是》 杀手的职业风范 — 看电影《机械师》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73):劝学篇·张之洞
fqng1008 2020-9-11 17:29
《劝学篇·张之洞》是2010年4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清代)张之洞、陈山榜。《劝学篇:张之洞》的主旨是以中学为内学,以西学为外学,以中学治身心,以西学应世事,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 (一)作者简介 陈山榜,1982年2月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早年曾参加过一些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和撰稿,如《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主持过干部教育语文教材编写工作,是发起人和组织者,并主编了其中一本,即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名篇选读》一书。20世纪80年代后期,点校评注了张之洞的《劝学篇》。此书是已列入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规划的项目。后又撰写了《颜元评传》。此书已列入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选题并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个人专著三等奖。现被国家清史编委会批准为项目《李塨评传》的撰稿和《李堞集》的点校工作的主持人。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10篇发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如:《福泽谕吉(劝学篇)与张之洞(劝学篇之比较研究》、《利育:一个亟待开设的课题》等。 (二)内容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三)图书目录 总序 前言 劝学篇 · 序 劝学篇 · 内篇 同心第一 教忠第二 明纲第三 知类第四 宗经第五 正权第六 循序第七 守约第八 去毒第九 劝学篇 · 外篇 益智第一 游学第二 设学第三 学制第四 广译第五 阅报第六 变法第七 变科举第八 农工商学第九 兵学第十 矿学第十一 铁路第十二 会通第十三 非弭兵第十四 非攻教第十五 张之洞《劝学篇》与福泽谕言《劝学篇》之比较研究 (四)张之洞:《劝学篇·外篇·会通第十三》 《易传》言通者数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谓通。难为浅见寡闻道,是谓不通。今日新学、旧学互相訾謷,若不通其意,则旧学恶新学,姑以为不得已而用之,新学轻旧学,姑以为猝不能尽废而存之,终古枘凿,所谓“疑行无名,疑事无功”而已矣。 《中庸》“天下至诚”“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是西学格致之义也。[《大学》格致与西人“格致”绝不相涉,译西书者借其字耳]《周礼》土化之法,化治丝枲,饬化八材,是化学之义也。《周礼》一易、再易、三易,草人、稻人所掌,是农学之义也。《礼运》“货恶弃地”,《中庸》言山之广大,终以宝藏兴焉,是开矿之义也。《周礼》有山虞、林衡之官,是西国专设树林部之义也。《中庸》“来百工则财用足”,夫不以商足财,而以工足财,是讲工艺、畅土货之义也。《论语》工利其器,《书》“器非求旧维新”,是工作必取新式机器之义也。《论语》“百工居肆”,夫工何以不居其乡而必居肆,意与《管子》处工就官府同,是劝工场之义也。《周礼》训方氏训四方,观新物,是博物院、赛珍会之义也。《大学》“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即西人富国策“生利之人宜多,分利之人宜少”之说也。《大学》“生财大道,为之者疾”,《论语》“敏则有功”,然则工商之业、百官之政、军旅之事必贵神速,不贵迟钝可知,是工宜机器、行宜铁路之义也。《周礼》司市,亡者使有,微者使阜,害者使亡,靡者使微,是商学之义,亦即出口货无税、进口货有税及进口税随时轻重之义也。《论语》“教民七年,可以即戎”“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是武备学堂之义也。[《司马法》“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与西人交战时有医家红十字会同]《汉书》艺文志谓九流百家之学皆出于古之官守,是命官用人皆取之专门学堂之义也。《左传》仲尼见郯子而学焉,是赴外国游学之义也。《内则》十三年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聘义》勇敢强有力,所以行礼,是体操之义也。《学记》“不歆其艺[从郑注],不能悦学”,是西人学堂兼有玩物适情诸器具之义也。《吕刑》“简孚有众,维貌有稽”[貌,《说文》作緢,细也],《王制》“疑狱氾与众共之”,是讼狱凭中证之义也。《周礼》外朝询众庶,《书》谋及卿士,谋及庶人,从逆各有吉凶,是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义也。《论语》“众好必察,众恶必察”,是国君可散议院之义也。《王制》“史陈诗观民风,市纳价观民好”,《左传》“士传言,庶人谤,商旅市,工献艺”,是报馆之义也。凡此皆圣经之奥义,而可以通西法之要指。其以名物文字之偶合、琐琐傅会者皆置不论,[若谓“神气风霆”为电学,“含万物而化光”为光学之类]然谓圣经皆已发其理,创其制,则是;谓圣经皆已习西人之技,具西人之器,同西人之法,则非。 昔孔子有言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是此二语乃春秋以前相传之古说。《列子》述化人,以穆王远游,西域渐通也。邹衍谈赤县,以居临东海,商舶所传也。故埃及之古刻类乎大篆,南美洲之碑勒自华人。然则中土之学术政教东渐西被,盖在三代之时,不待畴人分散、老子西行而已然矣。以后西汉甘英之通西海,东汉蔡愔、秦景之使天竺,摩腾辈之东来,法显辈之西去,大秦有邛竹杖,师子国有晋白围扇,中西僧徒、水陆商贾来往愈数,声教愈通,先化佛国,次被欧洲,次第显然,不可诬也。然而学术、治理或推而愈精,或变而失正,均所不免。且智慧既开以后,心理同而后起胜,自亦必有冥合古法之处,且必有轶过前人之处。即以中土才艺论之,算数、历法诸事,陶冶、雕织诸工,何一不今胜于古?[日食有定,自晋人已推得之]谓圣人所创,可也;谓中土今日之工艺不胜于唐虞三代,不可也。万世之巧,圣人不能尽泄,万世之变,圣人不能预知。然则西政、西学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虽于古无征,为之固亦不嫌,况揆之经典灼然可据者哉?今恶西法者见六经古史之无明文,不察其是非损益而概屏之,如诋洋操为非,而不能用古法练必胜之兵;诋铁舰为费,而不能用民船为海防之策,是自塞也。自塞者,令人固蔽傲慢,自陷危亡,略知西法者又概取经典所言而傅会之,以为此皆中学所已有。如但诩借根方为东来法,而不习算学,但矜火器为元太祖征西域所遗,而不讲制造枪炮,是自欺也。自欺者,令人空言争胜,不求实事。溺于西法者甚或取中西之学而糅杂之,以为中西无别,如谓《春秋》即是公法,孔教合于耶苏,是自扰也。自扰者,令人眩惑狂易,丧其所守。 综此三蔽,皆由不观其通。不通之害,口说纷呶,务言而不务行,论未定而兵渡江矣。然则如之何?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汔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如其昏惰无志,空言无用,孤陋不通,傲很不改,坐使国家颠,圣教灭绝,则虽弟佗其冠,冲淡其辞,手注疏而口性理,天下万世皆将怨之詈之,曰此尧、舜、孔、孟之罪人而已矣。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71):两种不同的知识构成
fqng1008 2020-9-10 09:32
六、两种不同的知识构成 (一)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35 年前,我引用一个物理模型(图0-11),首次探讨中医学的知识结构(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年02期)。现有一些新想法,结合过去认识进一步探讨。 图0-11 中医学知识体系模式图 1. 中医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作为知识体系的中医学,是围绕一种核心观念(有人称之为“思维势场”,或称之为“规范”)建立起来的。这种观念是一个时代本学科知识的精华,作为哲学的精神,是一种可以为大多数人暂时接受的思想规范。它影响和支配着同一领域众多学者的智力,促使他们围绕着这一核心来扩充、发展和完善其知识体系。 核心观念的外层是知识体系的“硬件”部分,它通常由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相互穿插、相互融汇而成。基本理论又是由比较严格的概念、原理作为逻辑出发点而构成。因此,其结构是相当严谨而稳定的,非到核心观念发生根本性变革,是不会轻易更动的。 再外层是“知识幔层”。它既是基本理论凝集、形成的区域,又是新的核心观念蕴酿、产生的场所。这里学派林立,相当活跃,各种观点,各种学说都在这里争鸣,但服从于核心观念和基本理论。最外层是“知识大气圈”,这儿受核心观念吸引力最小,各学科的边缘知识掺杂着、碰撞着、搅拌着、熔炼着,到处都有思想的火花,以及经验、技能应用的体会,不断地产生着新知识、新观点。它们可以丰富和完善着固有的知识体系,也可能背离或否定原来的知识体系,成为观念变革的素材。 2. 中医学的核心观念 我曾经把“整体恒动观”描述成中医知识体系的核心观念,并做了长篇累牍的论证,但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因为“整体恒动观”是现代名词,中医学诞生于两千年前,不可能用现代人的观念考虑问题。那么,构建中医学的核心观念是什么呢?那只能是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还有构建这些学说的思想基础——“天人相应”。正是那个时代的一种地域性的自然哲学成就了中医学的理论建构,而思维形式则是类推、譬比和揣摩。 阴阳五行学说之所以成为中医学的核心观念,因为它对于创立中医理论体系起了关键性作用,通过在医学中的运用、发展,几乎完全和中医理论融为一体,成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比较认可这样的评价: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唯物 哲学 朴素的自发的 辩证法 思想,它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孪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要素构成世界万物,并且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图0-12)。在中医学中,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人体结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治疗原理、养生保健等方面,指导着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治,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不仅如此,它源于自然哲学,成为古代各种知识体系(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之间相互交流的基础或枢纽。 图0-12 五行学说的基本原理 精气学说(含气化理论)也是这样,它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气血津液),又反过来表示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即生理、病理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天人相应”,作为一种时代观念,它贯穿于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之中,并用来解释人的来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体的构造及其功能、自然社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疾病的来源、疾病的治疗原理和方法等等。围绕这种观念,形成了各种大大小的学说,并由此构成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总之,那个时代的医学家将各种自然哲学巧妙地引入中医理论的构建中,使之与医学的经验事实交融互动,浑然一体,成就了医学理论的早产。 1962 年,湖北中医学院第二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许自诚、张大钊和李瑞臣撰写的《从脏腑学说来看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一文,在卫生部中医司的支持下,发表于《人民日报》、《健康报》、《光明日报》及《中医杂志》和《中国建设》等报刊,从而引发了关于“中医理论体系核心”问题的大讨论。这是西学中前辈采用现代医学规范冲击传统理论的开端,拉开了中医学实证研究(客观化、规范化)的序幕。 文章的观点是:脏腑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并从“脏腑学说在临床辨证施治上的重要意义”、“脏腑学说给医学科学提供新的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论证。虽然讨论过程中争论激烈,但“核心说”终于成为中西医结合的里程碑事件,脏象本质研究的热潮迅速掀起,原创性成果雨后春笋。但毕竟,中医的脏腑非血肉的脏腑,也不是结构决定功能的脏腑,而是阴阳五行的脏腑、精气与气化的脏腑、天人相应的脏腑,是哲学的医学。尽管那时候,人们对传统文化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早已进行足够的批判,但褪掉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观念还是中医学吗?还能够成为中西医结合的起点吗?今天,脏象本质研究、证候本质研究等之所以遭遇瓶颈,关键是自然哲学固守其中,以至于进退两难。 3. 中医学的硬件结构 中医学知识体系的“硬件结构”是指组成中医学最基本、最重要的骨干理论,即脏象学说、经络腧穴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含六淫七情)学说、四诊合参学说、辨证论治学说、性味归经学说、君臣佐使学说等等,他们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贯通,纵横交错、经纬分明,织成了中医学知识体系的骨干架构,这些理论致密地维护在核心观念周围,是其具体运用和体现,分别解释着各种生命现象、疾病过程、诊治规律和方药原理。他们紧密相呼应,呵成一气,击首则尾动,击尾则首动,如果没有核心观念的根本变革,很难单独更替。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临床思维模式,它与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证候诊断学说、治法治则学说、药物方剂学说等贯穿起来,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虽然伤寒病有六经辨证,温病有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杂病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等等,临床过程中仍然存在难以把握的弊端。 4. 中医学的知识幔层、知识大气圈 中医学的知识幔层主要指各医学流派的各种学说和理论观点。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这类书籍占了一大半:有的是对基本理论的注证阐发,有的是对临床经验的总结发挥,有的是对哲学思想的移植引进,各据所得,各持己见,自成一说,竞相争鸣,形成了中医学知识体系最活跃的区域。这里生机勃勃,充满活力,通过争鸣、兼并,不断地产生,不断地筛选,有的学说、观点上升到基本理论之中。如温病学的诞生、从病因到辨证治疗,一开始就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创新与守旧的斗争,最后脱颖而出,自立门户,并羽翼伤寒,成为外感热病的两大支柱。它来源于临床实践,来源于现场观察,经过许多医家的总结阐发,完全同化于中医学基本理论,丰富其内容,对急性热病的预防和治疗做出巨大贡献。另有一些,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暂时不能进入中医学的知识硬件,浮在中医基本理论的外围。例如“命门说”,尽管历代医家研究颇多,诸如“右肾命门说”、“包络命门说”、“肾间命门说”、“动气命门说”等等,对临床医疗的意义还不能得到肯定。又如“运气学说曾在唐宋风行,后来却逐渐冷落。当然,这些学说并没有熄灭,可能在今后某个时期又活跃起来。 中医学的“知识大气圈”主要是指不断提出或引进的各种概念或旧概念的新阐发,以及许多零星的医案医话、理法方药的独特见解与临床、实验研究的新成果,可以说是个体的、杂乱的知识片段。如果经过系统的综合、整理,即可形成知识纤维,甚至最后凝结成块,上升为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那么到处都是智慧的火花,如果注意研究和探索,往往就回有重大突破,例如李杲提出了“阴火”的概念他以中焦脾胃立论,认为“谷气下流,阴火上乘”是各种病证的基本病理,主张升阳泻火的治疗原则;但到朱丹溪则认为“阴火”是妄动之相火,是阴虚阳亢之火。主张滋阴降火。两者虽然对“阴火”有不同理解,但通过他们的不同发挥,对中医理论和临床起到了推进作用。 实际上,中医学的“知识幔层”和“知识大气圈”两个层次并无明确界限,二者虽属疏松的外围,但在中医学知识体系中仍居重要地位,是这个体系通过量变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活跃区域;它远离中心,受核心观念引力最小,又是整个体系爆发质变的蕴酿区域。迄今为止的中医学“知识幔层”和“知识大气圈”中极少背离其核心观念的成分,可能由于中医界较为封闭、创新不足的缘故。 5. 小结 (1)核心观并不是一成不变,它是历史的形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属于“过去时”的核心观念必然不能统率技术手段下产生的新的经验事实。于是,这种观念就从它的鼎盛时期开始落伍,从它的推进医疗实践的发展转入到限制医疗实践的发展,限制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交流融汇。这种核心观念将面临被一种新的观念所取代的危机,是所有传统医学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传统医学走向何处的战略考量的出发点。 (2)核心观念始终有一种如地球引力一样的巨大的核心引力,使各种经验事实统一于固有的理论解释之中。然而,经验事实既可以承认理论,又可以否定理论;理论却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可能是主客观的统一,也可能并非一致。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中西医结合,结合一点,消灭一点;结合的越多,消灭的越多;全部结合,全部消灭。”这不是“杞人忧天”,青蒿素、三氧化二砷、麻黄素等如此,日本汉方药、中成药,还有辨证论治等,都有这样的趋势,事情是好是坏可能得从两个方面看待。 (3)该模型既可解释原有体系的由知识纤维凝聚成块的不断完善的量变过程,也可解释知识不断离异、促进观念革命的质变过程。分布在内层的基本理论始终护卫它的核心观念,而其外围所受引力较小,可能变为促使观念革命的积极因素。一旦发生观念革命,所有的基本理论都将分化瓦解,围绕新的核心观念,包容新旧事实,重新组合新的基本理论,构成新的知识体系,实现质变的飞跃。这个模型,可用于解释古希腊医学、古罗马医学经历脱胎换骨,升华到现代医学的那场伟大革命的历史事实。 (二)异军突起的基础医学 根据上述模型,我试图将现代医学的知识体系纳入其中进行分析,但出乎意料的是,该体系竟然缺乏统领或形成各种医学知识的核心观念,或者说提纲挈领的哲学学说,起码表面上看不出来。 鸟瞰现代医学知识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类:基础医学和应用医学,后者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等三个方面(最近有人提出还应该包括保健医学,称之为“四大医学”)。我们发现,伴随着一整套自然哲学理论消失的,是异军突起的基础医学体系(图0-13),这个分门别类的基础医学是怎样“变”出来的?难道它们之间的不同,就是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本质区别? 图 0-13 现代基础医学的分门别类 事实上,基础医学的成长史,就是一部现代医学的进步史。有了各基础学科的发展,医学才从根本上由一种经验的归纳和总结(例如古代医学,即现代生活中的替代医学),上升为一种可以称之为科学的学科。从名字可以看出,基础医学是医学的根基,正是因为基础医学的蓬勃发展,才有现代临床医学的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有人说,正是它的诞生,才开启了基础医学与应用医学互动激活、融为一体的加速机制。 所谓基础医学(Basic Science of Medicine),是以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方法解决医学问题的一系列医学分支学科的总称。包括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物质基础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表现结构基础的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等)、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病理学等),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表现功能基础的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等,研究疾病原因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毒学、基因学、肿瘤学等,研究药物的药理学、药物化学、毒理学等。 过去有一种说法,医学作为应用学科滞后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其实,基础医学的成长始终贯穿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例如,以医生为主体的医药化学学派是现代化学诞生的主要推手,各种基础医学的奠基人大多数是临床医生。作为现代科学与自然哲学分水岭的1543年,是因为有两部著作问世:一部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改变了人类对“大宇宙(天体)”的看法,另一部是维萨里的《人体构造》,改变了人类对“小宇宙”(人体)的看法。因为这种改变,吹响了科学时代的进军号。 基础医学的历史,如果从安德烈·维萨里(Vesalius,1515-1564)、 威廉 · 哈维 (William Harvey,1578-1657)等人算起不过400年,而真正的现代基础医学,历史不过200年。在古代医学里,临床医学在漫长的经验摸索中步履艰辛,虽然以某些自然哲学(例如希波克拉底所谓的四体液说,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说)为指导,但没有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没有以生命科学作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就没有现代医学的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三)基本理论与基础医学能否杂交(待续)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宿舍楼中的家长里短—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蔡小容)》
热度 1 Mech 2020-9-8 22:53
这次再说本标题为《关关雎鸠》的小说,作者为蔡小容, 2012 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小说最初以《日居月诸》为标题,发表于 2003 年的《十月》。作者标注, 2002 年 12 月初稿, 2003 年 8 月二稿, 2004 年 9 月修订, 2011 年 8 月再审。小说主要写 94 年武汉的 W 大学教师宿舍楼中的故事,后来直接跳到 98 年有些回顾。应该算学界小说,只是描写主要是生活侧面,而且是大陆过去年代所特有的侧面,私密性很差的筒子楼教师公寓。说实话,我觉得《关关雎鸠》的标题多少有些误导,还不如原来的标题《日居月诸》,虽然不读小说有些不知所云。 小说的结构非常特别。形式上, 96 节的标题都取自《诗经》的篇名。故事展开方面,开始就是一个意外事件。小鱼开门到 505 邻居柏舟家冰箱里拿自己的汤。应该去上课的柏舟却在房间里与人幽会。要退出之际,对门 508 的戴菁出来假装关心想看个究竟,她为看热闹已经等待好久。情急中,小鱼的汤落地而溅戴菁身上,拉走她去清洗。很有悬念感。 小说的大部分内容是解释这些人物的来龙去脉,所行所思。小鱼是 94 年英文系本科毕业留校教公共英语的于小无, 21 岁。柏舟是哲学系同年留校教公共课, 23 岁。戴菁同年教育系留校,在教管处工作。开篇的前述事件发生于 1998 年。小鱼已经与读建筑的博士生葛啸登记。柏舟是法律系的在读硕士生,毕业准备去上海工作,他的新婚丈夫学空间物理,已经在上海。与她幽会的是她的导师余明扬,两人性格相像,彼此欣赏。两人的故事有个开放的结尾,“柏舟一时的软弱,余明扬一时的迷惑。刚才,刚才,一切的一切都非常美味。幸好小鱼在那个时间来。及时地阻止,阻断,阻隔。神秘的海底的迷,真袒露无遗了还有什么意思,以后又该怎么办? (p.222) ”小鱼和柏舟本是室友。一年后有空房间小鱼搬出,因为柏舟有冰箱,小鱼还在用。戴菁阅男无数,正要嫁给来自台湾的先生。 小说主要是写 1994 年秋小鱼等入住后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爱恨情仇。然后就跳到 98 年。这些年里,有教师搬出,也有非教师搬入;有人结婚生子,有人出轨离婚。人物不止前面提到的几位,故事当然也很多。但都没有开篇一幕精彩,就不说了。 作者把大学宿舍里家长里短的市井故事写得有些书卷气。多少兼有张爱玲的怨毒、杨绛的机智和钱锺书的刻薄。作者的博士论文是研究严歌苓。只是严歌苓我读得不多,因此不能看出与严歌苓作品的关系。有些句子也颇有道理。“女人必须谈恋爱,爱人和被爱。爱使女人滋润,尤其是新来的爱换去陈旧的爱,令人神清气爽。 (p.128) ”“当一男一女处于彼此萌发好感的时期,他们无意间的巧遇发生的概率总是很高。 (p.221) ” 我自己留校时,应该也可以申请教师宿舍。只是我想家在本市,“好事不如无”,没有申请。博士生的宿舍自用卫生间,博士后公寓也算是大走廊多户,但自用厨房和卫生间。所以筒子楼生活我几乎没有亲身体验。说几乎,就是也不是完全没有。在多伦多大学和加大圣地亚哥分校都在校外租房子。在罗马第一大学时住学校客房,同一层楼 7 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但共用厨房。总之,对小说中的教师宿舍缺乏生活体验。 书中 96 节的标题都用《诗经》中的篇名,而且选用《诗经》诗句题记,我个人觉得很好,至少是我自以为读懂那些。但估计多数读者不会在意。甚至不妨说,能完全理解那些诗句的人,因为未必对这些家长里短有兴趣。就像书中人物柏舟给教育系学生讲马哲时收集了古典中一些警句作为佐证,希望引起学生兴趣,但没有效果。“教育系的学生进校的考分是比较低的,普遍成绩较差。他们如果对这些警句有欣赏和理解的兴趣与能力,就不会在教育系。 (p.33) ”这也让人联想到《 围城 》中所说的大学专业歧视链,“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或许作者的学士和硕士学位都是英美文学,因此更需要引用《诗经》展示国学根基。至于作者绘制的插图,可能有些人觉得有意思,我个人无感。 高校职场上的事情说得很少。毕竟书中人物都是青椒,遇到的问题只是课程负担重、收入低。几乎中外都如此,小说所写经济大潮年代 的 高校尤甚。当然,作为教师,难免要吐槽教学管理机构。“搞行政的有些人本来是各系淘汰出来的,现在他们反倒做起官来了是不是?……现在哪里不是一样?都是不合格的管合格的,外行领导内行。 (p.105) ” 这部小说中的月诸斋或许是个象征。先天不足的机构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败。日居斋和月诸斋都是筒子楼,正确的用途是做办公室,不适合做宿舍,因为每个房间没有厨房和卫生间。随着建筑的破败,居住者的素质也每况愈下。其中居民或许可以救出自己,设法离开,但都无力挽回大势。小说中主要人物的陆续离开,其实是作品的暖色,给人们些希望。破败之中,走为上策。 作者蔡小容 ( 笔名麦琪 ) , 1972 年生于宜昌, 1989 年以市外语类高考状元考入武汉大学英文系, 1993 年获英美文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英美文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为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 2005 年晋升副教授。 2007 年在武汉大学文学院樊星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2011 年获中国现代文学博士。 2013 年在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晋升教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命题作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菤葹 》 春蚕到死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戒指》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望洋兴叹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棘心 》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校园内外的几幅速写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大学逸事 》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47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68):差之毫厘的抽象思维(三)
fqng1008 2020-9-7 11:21
(四)自然医学的逻辑缺陷 2005 年,自从王树人教授首次提出了“象思 维”(Xiang thinking)的概念 以来,中医界似乎找到了“中医特色”的思维源泉,一时之间一呼百应,群情激奋。事实上,所谓“象思维”就是“取象比类”,它早已为人所知。王树人教授宣称:中国先贤经典主要是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创造出来的,《周易》、《老子》、《庄子》和儒家“四书”以及禅宗诸典籍都不是借用理性、逻辑的概念思维方式,而是运用我们已经陌生、甚至几乎“集体失去记忆”的思维方式“象思维”创造出来的。关于这一点,已经获得大家基本认同,但“象思维”究竟是一种什么思维?笔者觉得,她是一种介乎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一种合二为一的思维方式,还包含了大量的直觉思维。但尽管如此,王树人教授仍然客观地给出了“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本原性、前语言性、前逻辑性、非对象性、非实体性、非现成性、非概念性、混沌性、原创性与悟性。 既然,逻辑学是现代科学产生的重要前提,她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在大学从萌芽走向成熟的时候,出现了开创性发展。12世纪到13世纪中期是逻辑学发展的“继承与消化时期”,13世纪中期以后,大学逻辑学的发展渐渐进入辉煌时期,并在14世纪达到了顶峰。杰出的逻辑学家大量涌现,“现代逻辑”获得长足发展,开始对自然认识产生深远影响。对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奥卡姆。他将逻辑学中的指代理论运用到哲学上,对共相和殊相进行分析,强有力地支持了唯名论的观点,并发展出“奥卡姆剃刀”的方法论,即“如无必要,勿增其实”。这种方法被称为“现代方法”,与之相区别的是“古代方法”。“现代方法”认为,构成论证基础的原则来自经验归纳,凡是超过经验的知识都属于信仰问题,是不可证明的。“现代方法”更重视经验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这不仅在政治上是对教皇权威的挑战,在学术上是对经院方法脱离现实的纠正,成为近代实验精神的先导。正如丹皮尔所言,“由于唯名论的复活,人们就对直接感官知觉的对象重视起来,这种精神打破了人们对抽象观念的信仰,因而最后也就促进了直接的观察与试验,促进了归纳研究。” 逻辑学在大学得到发展,说明科学不是一种草根学问,不是土豪的学问,更不是快餐文化,而是能够坐冷板凳的学究们独立品格、自由探索、求真务实精神的体现。那么,从逻辑学角度看,自然医学有哪些缺陷? 1. 概念与命名 对大自然各种事物的命名,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并表达出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密切关联。但是早期的智者急于求成,他们匆忙地为了“名正而言顺”,借助当时的各种思维工具陆陆续续地给出了很多相互重复、相互冲突的命名。正如《 易经 》所云,“名为万物之始,万物始于无名。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事实上,人类不可能先掌握命名规则再开始给万物世界命名,而只能等待命名出现混乱不堪状态的时候,才能总结经验制定命名规则。 日本著名逻辑学家末木刚博指出,中国的逻辑是以正名论为中心的。“所谓正名,即辨正名称、名份”(《辞海》)。这一观点最先由孔子所倡导,他鉴于当时社会变动所引起的名存实亡、名实不符的现象,提出了“必也正名乎”的主张,随之引起了名实问题亦即名称与实际事物关系问题的长期争论。尽管各自根据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去解释和论证,但要求“名实相副”的目标却是一致的。然而,正名逻辑却没有考察要实现“名实相副”的重要工具——定义和定义规则,这是它往严谨性发展过程中没有翻过的坎。 显然,逻辑学里的“概念”是包含定义规则的“命名”,代表的是思维的 基本单位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特征。内涵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通过定义规则来阐明;外延是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必须通过划分来确定。笔者常说,由逻辑学衍生的科学规范,就像一位秉公断案的法官,高高在上而难以通融。他的那些“法律条款”麻面无情(武汉话),不论你是“经典”还是“圣人”,一切都“按规矩办事”。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指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形式逻辑的定义方法是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之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它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因而定义的常用公式是:被定义概念=属+种差。定义的规则有:①应相称:即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②不应循环;③一般不是否定判断;④应清楚确切。由于缺乏形式逻辑的规范,孔子所针对的名实问题,至今仍未得圆满解决,当然也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命名)。 随着现代科学的日益进步,人们对“科学概念”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范。特别强调它的三大特征,即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和可淘汰性。所谓可确定性,指科学概念应该反映事物的本质,并明确地规定其涵义。因为只有明确地揭示了概念的内涵,才能使科学概念具有可操作性并作出相应的操作解释。所谓可检验性,指从科学概念所蕴含的意义出发,加上其它辅助条件,就可以导出可由实验直接或间接来加以检验的命题。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中没有任何概念是先验的必然的,或者是先验的正确的。唯一地决定一个概念‘生存权’的,是它同物理事件(实验)是否有清晰的和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所谓可淘汰性,科学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形态,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可能随着科学认识和观测手段的发展而变化,甚至被淘汰。 1993 年,笔者 从举实、移植、嫁接、类推四个方面讨论了中医学概念(实际上是缺乏定义的前概念或命名)的发生学概况,虽然获得了井喷式效应,但良莠不齐,糟粕偏多。进一步从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和可淘汰性三个方面探讨中医学概念(实际上是前概念或命名)的逻辑学前提,则绝大多数要遭到“奥卡姆剃刀”屠宰。这一点,也是西方医学史曾经经历过的一幕,如“灵气”、“奴斯”、“活力”、“动物热”等大量思辨性概念,由于最终无法由操作找到本体论解释而在科学革命的浪潮中逐渐被淘汰。由于没有经历过客观化、具体化以及逻辑学规范的洗礼,中医学中大量生理、病理、药理学概念并不能明确反映本质特征的内涵,也无法找到操作性解释。 值得指出的是,曾经被认为是中医理论研究“突破口”的证本质研究、脏腑本质研究,至今仍然停滞在中西医结合的“大门口”。事实上,以寻找客观指标为中心的实质上是试图为传统概念寻求其操作性解释。但遗憾的是,传统概念本身(如“肾阴”、“肾阳”、“瘀血”“湿热”等等)就没有给出明确的本体性涵义,我们怎么能够凭借那些并不确定的临床表现,找出确切的操作性依据呢?手段去寻找已有本质涵义的“本质”(本体论解释)呢?如果我们苦苦寻求一种没有明确性本体的可操作性概念,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例如,所有的病机以及证候名称只是一组疾病表象的代称,而并非其本体反映。那么,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的一些概念,象肾阳虚、脾气虚、心气虚、肝郁、瘀血、阴阳、寒热等等,看起来似乎为它们找到了一些操作性解释,但实际上并不能确定,因而表现出牵强附会、无法通约。因为事实上,传统概念原本没有这样一些“附加条件”,它并不以操作性原则为定义标准。故尔,血液流变学异常可以见于多种非瘀血证的病变,环核苷酸、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改变等并不能确定为阴阳的特异性指标。 缺乏可操作性解释,也就无法通过操作来重现和检验。例如湿热,究竟是一种致病物质还是一种气象因子呢?湿热通过什么途径,怎样进入人体,又是如何熏蒸肝胆的?这种邪气无法捕捉和检测,怎么去经受多几个“为什么”的反复质疑?因此,它只能永存于思辩和虚构的迷宫之中。正如尹文所云,“万名俱列,不以形应则乖”,中医学各种概念内涵不清,分类不明,以致于后世医家不得不进行大量的传、注、笺、疏,通过训诂而求字义,结果张氏说张,李氏说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伤寒论》的“六经”,由于没有可操作性解释,后人有认为是经络,有认为是部位,有认为是阶段,有认为是脏腑,有认为是气化,又无法用检验来决定它的“生存权”,也就失去了修正和淘汰旧概念、创新和完善新概念的重要方式。 最后,对中医学概念的动力学进行了考察分析,提出:正名逻辑维护了传统中医学的稳态结构;描述性定义阻碍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追求;流动性概念导致了训诂之学的兴旺发达。 2. 分类与划分 在传统逻辑里,把概念外延即一个类分为若干子类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划分”。划分是从属到种,而分类则是从种到属,二者方向相反,但规则一致。要正确地划分,需遵守一定的逻辑规则,这个在前面已经介绍过,此不赘述。 早期医家对疾病认识不清,分类模糊、相互包含的认识是必然的。表0-4是赵洪钧根据《诸病源候论》中的文字汇总 ,所划分的外感病四大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重叠、包含现象。我曾经搜集了疟疾、痢疾等疾病的中医分类,都在30种以上,以五脏、六淫、八纲以及临床表现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区分。由于缺乏划分规则,古代医家没有办法进行合理分类,因而随意性很大。这种不讲究划分规则引起的分类混乱,一直持续到今天。 表 0-4 《诸病源候论》外感病四大体系 伤寒候 时气候 热病候 温病候 伤寒候 时气候 热病候 温病候 伤寒一日 时气一日 热病一日 温病一日 伤寒痉 伤寒二日 时气二日 热病二日 温病二日 伤寒结胸 伤寒三日 时气三日 热病三日 温病三日 伤寒五脏热 伤寒四日 时气四日 热病四日 温病四日 伤寒变成黄 时气变成黄 温病变成黄 伤寒五日 时气五日 热病五日 温病五日 伤寒心腹满痛 伤寒六日 时气六日 热病六日 温病六日 伤寒大小便不通 时气大小便不通 热病大小便不通 温病大小便不通 伤寒七日 时气七日 热病七日 温病七日 伤寒热毒脓血痢 时气脓血热利 热病下利 温病下利 伤寒八日 时气八日 热病八日 温病八日 伤寒上气咳嗽 伤寒九日以上 时气九日以上 热病九日以上 温病九日以上 伤寒吐血 时气血吐血 热病 温病吐血 伤寒咽喉痛 时气咽喉痛 热病咽喉疮 温病咽喉痛 伤寒阴阳毒 时气阴毒 伤寒斑疮 时气发斑 热病斑疮 温病发斑 坏伤寒 时气败 伤寒发痘疮 时气疱疮 疱疮热病 伤寒百合狐惑 伤寒谬语 时气狂言 温病狂言 伤寒病后诸证 伤寒病后虚羸 热病后沉滞 温病差后诸病 伤寒渴 时气渴 热病口干 温病渴 伤寒劳复食复 伤寒劳复食复 伤寒劳复 伤寒劳复食复 伤寒吐逆 时气干呕哕 热病呕哕 温病呕哕 伤寒令不相染 伤寒令不相染 伤寒令不相染 伤寒厥 伤寒阴阳易、交接劳复 时气阴阳易、交接劳复 温病阴阳易、交接劳复 笔者 曾经专门提到这个问题:在“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里,为什么一种疾病可以分为3型、5型、8型、10型,甚至20型、30型、50型?专家制定的分型标准为什么常常被临床医生突破?原因在于目前采取的“分型辨证”模式则包含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淫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各种辨证方法具有不同的划分依据,重叠应用会出现“兼容性故障”。 而且,八纲辨证本身就违反了划分规则:①各子项之间包含共同分子,如表、里、寒、热、虚、实均可归纳在阴、阳之中;②一次划分采用不同依据,彼此包含导致“划分”的界限不清。 脏腑辨证也是这样:①把“脏病”与“腑病”一起划分,属于越级行为;②划分中相互包含,既有“表里同病”,也有数脏合病,各子项之间存在共同分子,缺乏严格界限;③分型标准脱离临床实际,大多数疾病属于“本虚标实”、“多脏腑合病”,无法截然分开。 由于分型辨证采用多种依据,没有遵循严格的划分规则,导致证型之间相互包含,各证型越级并列、分布随意。在此基础上的证候规范化、客观化研究,事倍功半,陷于困境。以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为例: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将慢性肝炎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5型;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病毒性肝炎分为肝胆湿热、湿困脾胃、热毒炽盛、寒凝阳衰4型;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慢性肝炎分为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郁血瘀、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热毒炽盛等8型;2010年中华全国中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辨证标准,将慢性肝炎分为正虚邪恋、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肝血瘀阻、脾肾阳虚等6型;201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将慢性肝炎分为湿热内结、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5型。标准是临床诊疗和新药研制的权威文献,由于辨证分型缺乏严格界限而导致如此分歧,临床医生如何执行? 3. 类比与归纳 前面提及类比推理。笔者认为,从抽象思维角度讲,取象比类是类比推理的初级形式(不完全类推),但其创造知识的能力,前者更胜一筹。由于类比思维是在两个特殊事物之间进行分析比较,它不需要对大量特殊事物进行研究,因而很难获得事物的一般性规律。但它可以在归纳与演绎无能为力的一些领域中发挥独特作用,尤其在那些被研究的事物个案太少或缺乏足够研究、科学资料积累水平较低、不具备归纳和演绎条件的领域。 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 结论 的推理方法。归纳推理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为了获得个别性知识,就必须收集经验材料。收集经验材料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和实验,因而对求真务实有了更高的要求,并直接推动了受控实验的发展。 古典归纳逻辑是由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创立,经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发展的归纳理论,主要研究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和科学归纳)、求因果五法等。古典归纳逻辑曾遭到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 -1776)的诘难,他认为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在逻辑上是得不到保证的。归纳推理所依据的普遍因果律和自然齐一律,只是一种 习惯性心理 联想,从个别性的前提不可能得到一般性的结论。 休谟 的诘难引人思考:个别性的前提是否可以对一般性的结论提供某种程度的证据支持,前提对于结论支持的概率是多少,这就导致了现代归纳逻辑即概率逻辑的诞生。现代归纳逻辑,是由梅纳德• 凯恩斯 (Magnard Keynes 1883-1946 )创立,由莱辛 · 巴哈 (Reichenbach), 卡尔纳普 (Rudolf Carnap) 科恩 等发展,运用 概率论 、形式化的公理方法等工具,探索归纳问题所取得的成果。现代归纳逻辑正处于发展时期,多种类型的归纳逻辑理论,不断被引入认识论、科学方法论、统计学、决策论、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笔者认为,类比思维是轴心时代自然哲学蓬勃昌盛的神秘推手,归纳法却是掀开科学大幕的关键环节。它们是上帝根据不同时机掷出的两枚不同的骰子,不偏不正地砸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上。那么,类比推理如何成为轴心文明的神秘推手的? (1)类比思维是最活跃但最不可靠的推理方法:类比思维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今天仍然需要),它在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极其有限、自然知识极其匮乏的年代,短时间内创造了大量的“知识”,包括有益的、无用的和荒谬的。当归纳法应运而至(逐渐成熟)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类比思维所揭示的因果关系很不可靠,以实证为后续的科学精神逐渐提炼而出,于是新的科学时代来临了。 (2)类比思维是早期智者最切合实际而又最无奈的选择:类比思维是一种“顾左右而言他”的思维模式。那个让人不可思议的轴心时代,因为人类对本体事物的知识实在有限,各种研究手段和方法远远不够,但是理论思维是人类的特质,而偏偏此时社会分工出现了一些最早“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急于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那是一个理论思维的孩童时代,充满好奇心而又易于被忽悠。按说,那个时代对事物因果关系这种在许多领域至今仍然困惑众多科学家的难题,本无能力探讨。但是天才的智者,聪明地“顾左右而言他”,于是各种自然哲学学说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出来,达到了让人惊奇的地步。 (3)类比思维是时代特征,与地域无关:《黄帝内经》云,“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轴心时代最突出的表现,是多个文化中心凸显出来,东西方文化层次并没有显示出巨大差异。那时候,在类比思维推动下,各种自然哲学学说满地开花,由于中医原因为我们所知晓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等只是那个时代的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几朵浪花。但从思维方式以及思维水平上,并无大的区别。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67):脏腑学说的实质
fqng1008 2020-9-6 20:38
5. 从形象到意象:脏腑学说的实质 最近,有学者 讨论了中医脏腑的形态解剖和象思维属性,认为中医脏腑中形态解剖知识,或服务、服从于藏象学说理论建构,而脏腑大小、长短、厚薄、数量、容量、重量和质地等未参与理论建构者则作为史料保留;在中医经典象思维语境下,凡纳入藏象学说的脏腑,其形态解剖属性随之消失,而赋予象属性。《中医基础理论》对脏腑属性的双重认可,实际上形成了逻辑悖论。故而从源头上揭示中医学发展举步维艰的症结,正本清源,是亟待解决的关键学术问题。 事实上,所谓脏腑的形态解剖属性和象思维属性,是传统文化中“象”的一体两用(即形象与意象),也是“取象比类”的完整过程。下面,我们看看脏腑学说是如何从形象转为意象的。 (1)造字之初,脏腑的“象形”与“形声”:在中医脏腑里,就“心”而言,无论是甲骨文 ,还是金文 ,或小篆 ,都是象形字;而肝、脾、肺、肾、胆、肠、膀、胱,皆为形声字。可见造字之初是基于形象的,也即解剖学属性。 (2)脏腑学说的形象基础:古代医家对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在形态学上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人体进行解剖观察而获得的,如《灵枢·经水篇》所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灵枢·肠胃篇》有关消化道长度的数据,和近代解剖学的测量结果基本一致:“唇至齿,长九分,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二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 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尺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难经》载:“肾有两枚”,“肝独有两叶”,“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等。 (3)脏腑学说的意象化:所谓意象,即在物体与形象之内,注入了当时的文化和观念,如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等。可以说,《黄帝内经》在构建脏腑学说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寓意于象,得意忘象。强调“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法则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素问·上古天真论》)。 如《金匮真言论》以阴阳论脏腑,“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 阳中之阴 ,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以五行论脏腑,例如“心”,在《上古天真论》《阴阳应象大论》《灵兰秘典论》《六节藏象论》《五藏生成论》《五藏别论》《平人气象论》《 玉机真藏论 》《 经脉别论》、《 藏气法时论》、《宣明五气篇》 等中,在心与其他四脏并论时,皆基于五行学说讨论脏腑的生理、病理和治则。《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阴阳应象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藏气法时论》:“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玉机真藏论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 值得指出的是,中医经典关于脏腑的形象属性论述的比较少,而关于意象属性的论述比较多。这说明,在构建脏腑学说的时候,脏腑的形象属性已经不太为先贤们所重视,而重点强调其意象属性。这是必然的,因为那时候的先贤们尚未建立起基于结构(组织器官)之上的生理、病理、药理学,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自然哲学学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建脏腑学说。这正是先贤们的睿智之处,否则将寸步难行。 在这种前提下,以及巨大的惯性作用,后世医家关于脏腑的意象属性发展的越来越多,而其形象属性越来越被忽视,以至于王清任不得不大声疾呼:“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说明脏腑的形象属性被忽视,已经变成中医学发展的桎梏,其形象属性与意象属性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医学观。 纵观脏腑的形象属性,极少部分与意象思维结合,成为脏腑学说的组成 部分。例如其部位上下左右与五脏阴阳结合,阐述其脏腑属性;心主血脉,肺主气司呼吸,肾主水等与形象相关的生理等,对于一种医学体系,实在有点“情何以堪”。至于有关形象的其他描述,如脏腑大小、长短、厚薄、数量、重量、容量、质地等的认识,只能以资料形式保存于文献史料之中,并不能参与脏腑学说的构建。这也许是构建脏腑学说的高明之处,也是脏腑形式得不到正常发展的局限之处。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65):差之毫厘的抽象思维(二)
fqng1008 2020-9-2 11:19
(三)自然医学如何构建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思维方面对中医学进行研究,以求发现其与现代医学的异同之处,并指导中西医结合及中医学在现代科学环境下的发展。 在《内经时代》中,赵洪钧对《黄帝内经》有一个精辟的研究心得,那就是: 《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 结合 前面提到的, 思维是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那么是否意味着,那时候的 自然医学家利用“取象”的方式获得新的信息,采用“比类”的方式进行联想和推理,并与已经风行于世的“天人相应”观念等相结合,创造性地构建了自然医学的理论体系。 1. 何谓取象比类 前面介绍了“天人相应”,以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含气化)学说,这里重点介绍“取象比类”。 什么是取象比类?它是一种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亦或是介于其中的合二为一的思维方式?《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说明“取象比类”是古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赵洪钧考证了“取象比类”的源流。“取象比类”连写,不见于《内经》。“比类”在《内经》中约9见,《内经》里没有“取象”之辞,但有其立意,因为有很多取象推理的应用。追溯起来,《春秋繁露》中也没有“取象比类”连写,但其中2见比类,3见取象,审其意,与《内经》中意义相当。不过,比类和取象思维起源很早,又称“援物比类”、“假物象形”等。因此,取象就是观察表象,比类接近于类比——联想众多的表象,是为了寻找事物的共同点,即看看能否归类或比类。 什么是“象”?《周 易·系辞传》:“是故易者,象;象也者,像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 《易·系辞上》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明清之际的哲学家王夫之认为:“盈天下而皆象矣。《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周易外传》卷六)在王夫之看来,作为儒家经典的《六经》皆是因象明义的。“象”作为最基础、最源头的思维素材,是中国传统思维须臾不可阙如的认识本体。《易传》讨论“象”的文字相当多,应该反映了文字出现之前的古人的思维特点。《易传》中最典型的是八卦取象天地、山泽、水火、风雷。因此,有人认为,“象”是中国古代学术利用思维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进行直接抽象和概括,然后利用组合形象、文字的方法形成名词术语。这些名词术语不具有确定性,但它与概念一样,亦可以作为思维的基本元素。 那么,取象比类作为一种逻辑方法究竟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姜广辉认为: “古人常常把形象相似、情景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办法,使之成为可以理喻的东西。我们称这种方法叫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见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所谓取象比类,是指取(观察、整理)被研究对象不同状态,多个层面反映于外的征迹、形象与阴阳、五行、四时等统类模式比较,选择性质相符的类型,把类型已知的属性,推予被研究对象未知的部分。” 认为取象比类是通过已有之“象”推测未知领域,并且将其作为《内经》由已知推导出未知的基本方法。 因此,我们为“取象比类”下一个定义。根据众多研究者的意见,我们将“取象比类”界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认知工具呢?即将形象相似、情景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联想、推类、顿悟等方法,与已有的知识、观念相结合而推导出新知识、新学说的认知工具。 值得指出的是:(1)“取象比类”不仅是中医学的认知工具,也是古代各学科的认知工具,包括“三教九流”(儒、道、佛三教,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流;(2)其他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取象比类”的说法,但由于相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轴心文明都有类似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3)作为推导新知识、新学说的认知工具,“取象比类”具有 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尽管我们应该具有对待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但也不能陶醉在古人的“睿智”之中,更不能代替严肃的科学研究,只有认真地指出其不足,才能够找到进步到未来的切实方向;(4)尽管“ 取象比类”中体现出古人抽象思维的认知特征,或者说具备了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较为完整的逻辑理路,但与构建科学理论的抽象思维还有较大的距离,形象思维和文学修辞占了很大的比例,在引导人类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甚至存在很大的误导作用 ;(5)近年来,中国学术话语里“象思维”颇受关注,倡导者强调其为中国传统中主导思维方式之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与概念思维方式有本质不同,中国先贤经典主要是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创造出来的。尽管这一说法得到了中医界热烈回应,但其过度诠释脱离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无助于真正深入解析中医认知方式的内涵 。 2. 如何取象比类 关于取象比类,《内经》中也有相当明确的表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篇名就是此意。其中说: “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汇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裂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赵洪钧认为,不要认为“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就是通过解剖观察人形、脏腑和经络。上一个标题中的引文已经说明,它们首先要符合天人相应等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至于五脏等如何取象于天地,同篇如下说: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素问·五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为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可见,藏府之分——藏而不泻和泻而不藏——就是和天地比类取象来的。 因此,只有明白了古人的天人相应思想和比类取象的方法,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内经》讲的人体构造是五藏六府、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为什么藏藏而不泻,府泻而不藏。 《内经》论治,也首推比类。《素问·示从容论》说:“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有学者 指出:中医的“取象比类”思维,就是对“象”这一动态的思维元素进行分类比较而得出意义。既从某一种或某一类事物中抽取的某种“象”——取象,将其赋予各类的事物——比类。反过来看,我们也可以认为,各类的事物独具有某种共同的“象”。而取象或者比类的基础,则是以某些事物存在的时空相同、数类相符或态势相似等为前提。他们归纳了中医学取象比类的4种类型: (1)在同一时间段存在的事物具有同一类“象”:在春天存在的风、春天的树木、春天时人体的生理状态、春天的气候特点等都具有同一类“象”,可称之为“木象”。 (2)在同一空间存在的事物也具有同一类“象”。在所有事物上部的部分,都具有“阳象”,所有事物下部都具有“阴象”。 数类相符的事物具有同一类象。所有可以被归为三类的事物,其中一类会具有“天象”、相反的一类会具有“地象”,而两类之中的一类会具有“人象”。所有可以被归纳为五类的事物,都具有“木火土金水”之象。五脏可以归为五类,故五脏具有“木火土金水”之象。 (3)同一态势的事物也具有同一类“象”。所有具有好动的、热的、向上的、积极的态势的事物都具有“阳象”。所有具有喜静的、冷的、向下的、消极的态势的事物都具有“阴象”。 (4)功能相似的事物具有同一类“象”。春天时人的生理功能具有升发体内阳气的特点,被归纳为“肝”,春天的气候具有升发大地内在阳气的特点,被归纳为“木”,那么肝与木具有同一类象。 显然,取象比类发生时的依据,不仅仅为上述四种。下面,转引两段《内经》原文: 《灵枢 · 邪客》:“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3. 取象比类与概念隐喻 近些年,中医界常常有这样的说法:取象比类是中国式的隐喻认知方法。一些研究者把取象比类归纳于概念隐喻的范畴,试图借助西方的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取象比类思维。尤其是 北京中医药大学贾春华教授,将隐喻与中医的取象比类思维相融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然而,两者存在着巨大差异,取象比类所特有的整体性和模糊性,是概念隐喻所无法解释的。说明两者是独立于彼此的概念,不能等同之。同时,由于两者本质都是比较,所以概念隐喻的研究成果也可为取象比类所借鉴。因此,取象比类与概念隐喻是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两个独立研究领域,不能混淆也无需对立。 (1)概念隐喻与取象比类的比较基础:比较论认为,隐喻的两个成分之所以能建立联系,在于通过比较两词的语义特征,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似关系。比如“人是狐狸”这个隐喻的意义是:人和狐狸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概念隐喻中把两者的相似性称之为经验基础,基于人的认知,以动觉意象图式来表现的,是其比较基础。相较而言,取象比类的比较基础为“象”,是直觉思维的产物。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即直觉思维,有“灵感”和“顿悟”的特征。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 灵活性 、自发性、 偶然性 、不可靠性等特点。来源于“天人合一”观念的中医直觉思维体验,往往是一些囊括天地、万物包括生命的宏大主题,具有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特点。而概念隐喻是基于身体体验,属于构造性思维,对象具有个别的、具体的、静止的东西。 (2)概念隐喻与取象比类的认知过程:《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结构隐喻是指用一个概念构建另一个概念,如“时间是金钱”;方位隐喻是指一个概念通过完整的体系构建另一个概念,如“高兴为上”、“控制为上”对应有“情绪高涨”、“在我的掌控之下”;本体隐喻是以物体和物质来理解经验,并把它们当作统一种类中的离散实体或物质,如“山腰”,并没有明确规定多少海拔高度到多少海拔高度是山腰,还有“早上、中午、晚上”也都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我们却都将其视为离散的。取象比类在认知过程方面,古人只是以一个简单的“应象”概括之,并没有对“应象”作具体的说明,虽然表述简洁,但非常抽象而突兀。由于取象比类具有模糊性,且注重整体观,所以其对人体各部分不作个体的、深入的分析,对人与外界事物为什么“合一”、怎样“合一”也不进行具体的分析,只重视在“象”的模型范式上的归类“合一”。从而导致了不理解中医的人对取象比类思维的怀疑。这说明概念隐喻重在阐释由A到B 的认知机制,而取象比类目的只是将相似的现象或事物归类,并不强调其认知过程。 4. 取象比类与类比推理 这里讨论“比类”与“类比”的关系。 从轴心时代到科学时代,人们思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是中世纪大学陆续建立之后,逻辑学获得的长足进步。逻辑学的进步,带来的是人类思维逐渐严谨起来、规范起来。因为轴心时代的先贤们天马行空,恣意所为,虽然创造了许多学说,但互相抵触,互不买账,各行其是,自说自话。在中国称之为“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其他如古代埃及、印度、希腊、巴比伦的思想迸发、高度繁荣景象也属类似情况。 笔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百家争鸣(轴心时代)之后,会有一个残酷的“焚书坑儒”时代,以及后来的“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研习中医学40多年来的经历告诉自己,会不会因为学说林立,各自为政,缺乏理论上的判断标准,只好以统治阶级的意志力为转移?或许,逐渐成长起来逻辑学正是充当了这样一种理论规范化和客观化的霸主地位,才让现代自然科学最早在西方萌芽和成长壮大了起来。 逻辑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先贤们在实践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法则,促使学术思维越来越靠谱,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接近大自然的客观真相。当然,这些规范与法则主要适用于自然科学,至于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文字学、语言学等等,则相对约束力不大,必要性也不充分。需要说明的是,在形式逻辑的三大推理类型中,类比推理是当之无愧的最富于创造性的推理类型。但是,它最大的缺陷也是十分明确的,即结论的或然性。因此,为了增加其可靠性,逻辑学家给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两个对象的共有属性越多,其结论可靠程度越高;两个对象相同的本质属性越多,其结论可靠程度越高;两个对象之间表面相似性、偶然相似性越少,其结论可靠程度越高等等。 取象比类则是介乎于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一种推理方式,如果将其划分在逻辑推理范畴,至多属于“不完全类推”的类比推理范畴。实际上,它有时候根本就是“比喻”,或者说“联想”,而谈不上推理。例如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用中国古代的官制君主、相傅、将军、中正、臣使、仓廪、传道、受盛、作强、决渎、州都等十二官来比类人的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 肠、小肠、肾、三焦、膀胱等十二脏腑的生理功能,完全是一种臆测或幻想,根本没有探讨二者的相似性(表面的、偶然的还是本质的)。或者说,就是拿那时候的官职来比附未知的脏腑功能,其可靠程度可想而知。但仍然是那个时代最聪明的做法,因为根本没有能力认识脏腑的本体及其功能。“用药如用兵”也是如此,只是借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认识药物与机体之间的双方势态,至于具体的药理机制则处于茫然状态。 因此,聪明的先贤们巧妙地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构建出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这一点,在先贤们那里是睿智;在今天的后辈们,却是盲从。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蚕到死—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戒指》
Mech 2020-8-28 22:57
庐隐的小说《象牙戒指》前 17 章发表于《小说月报》 1931 年第 22 卷第 6-12 期 ( 第 10 期没有 ) ,全书在 1934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单行本。比较新的单行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年版,列入“中国现代中篇小说藏本”丛书。《象牙戒指》也收入多种小说集,例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象牙戒指》,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 年《象牙戒指》,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曼丽·象牙戒指》,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年出版的《象牙戒指》,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忧思:庐隐精品文集》。我引用的页码是《庐隐小说全集 ( 下册 ) 》 (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7 , 864-1025 页 ) 。《象牙戒指》全文十万余字,而且出过单行本,不论从篇幅还是故事的完整性都应该是长篇小说。当然不是学界小说,只是大学 ( 毕业 ) 生爱情小说,反映了当时思想比较开放的知识女性对爱情的向往和困惑。小说开始的时间是 1928 年,整部小说是对过去八年的追忆。故事发生在北京,作者经常称为灰城。 小说是真实故事的改写,改写与实际有多大偏离,我不能妄论。书中男女主人公曹子卿和张沁珠的原型分别是高君宇 (1896-1925) 和石评梅 (1902-1928 ,乳名心珠 ) 。两人于 1920 年认识,当时石评梅在与读北大的吴天放 ( 小说中的伍念秋 ) 恋爱,后因吴已有妻子分手。 1924 年高君宇与结婚十年的妻子离婚,但 1925 年就病逝了。三年后石评梅病逝。石高两人墓碑并立于现在的北京陶然亭公园中央岛。高君宇墓碑上有石评梅的话,“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在小说中改写为“我誓将我的眼泪,时时流湿你墓头的碧草,直到我不能来哭你的时候!”石评梅写过系列散文,讲述两人交往,有《夜航》《殉尸》《一片红叶》《象牙戒指》《最后的一幕》,其中的天辛就是高君宇。这些篇目我都读过,因此看小说《象牙戒指》时偶尔有似曾相识之感。似乎读过“百花散文书系”《石评梅散文选集》,但记不准了,因为那种情胜于理的散文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4 年出版三册本《石评梅全集》,我没有看过。小说中主要的叙述者露沙和素文,也都有其人。素文就是陆晶清 (1907-1993) ,石评梅校友,在石毕业时入学;小说中是张沁珠的同学和室友。露沙就是庐隐自己,小说中有时称她“隐姊”或“隐”。在其他小说例如《海滨故人》中,露沙也是庐隐自己。陆晶清与庐隐等编辑石评梅的作品结集出版,包括散文集《涛雨》和散文小说集《偶然草》。此外,一些出场不多的人分别是高长虹、于赓虞、和向培良。过去看鲁迅的文章,听说过这些人。 《象牙戒指》的结构比较特殊。开篇素文拜访小说中的“我”露沙,两位青年女子追忆她们共同的朋友张沁珠,从午饭后聊到翌日清晨。“她的一生天然是一首悲艳的诗歌。这是一种完美的文艺 (p. 866) ”《象牙戒指》前十七章,主要是素文给露沙讲,后三章是露沙给素文讲。讲述过程中也有日记书信等,还嵌套张沁珠自己的回顾性叙述。早期小说作家似乎不喜欢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这种不断变化的叙述者,益处是有第一手的叙述,包括内心活动;代价是阅读时不仅要注意叙述者的转换,而且世故的读者会怀疑叙述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虽然小说结构复杂,但故事很简单,一位女子与两位已婚男子的爱情故事。实质性内容分三部分,与伍念秋交往 ( 第二章到第六章 ) ,与曹子卿交往 ( 第七章到第十五章 ) ,曹子卿逝世之后 ( 最后五章 ) 。 与伍念秋的交往,时间大约三年多,从入大学不久到毕业教小学不久。伍是父亲过去的学生,也是大学生,受托照顾离家到灰城读大学的张沁珠。张沁珠是标准的女文青。素文说她“平日很喜欢小说中的人物,所以把自己努力弄成那种模型。 (p. 965) ”伍念秋似乎才貌双全,谈文学谈人生。展示生活愿景,热烈追求张沁珠,两人堕入情网。张沁珠后来发现伍早已有妻子儿女,伍念秋的妻子央求张沁珠不要拆散他们家庭。张沁珠忍痛与伍念秋分手。虽然伍对成家有两个孩子的事情遮遮掩掩,不够磊落,似乎也不能因此就认为他是花花公子。不过,后来得知张沁珠要与曹子卿订婚后,伍念秋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了当年他们的情书,这至少是有失厚道。两人关系对张影响很大。“沁珠自从和伍绝交后,她的态度陡然变了,整日活泼生动的举止现在成了悲凉沉默,每日除上课外,便是独自潜伏在那古庙的小屋中。 (p. 912) ”不清楚张沁珠是不是仍对伍念秋有想法。 真正的男主曹子卿是北大的学生,不仅是“一个很有才干和抱负的青年 (p. 914) ”,而且是有秘密使命革命志士,有次化装易容摆脱警察追捕去南方,用化名“长空”与张沁珠通信。认识不久,曹子卿苦追张沁珠,但张沁珠不允。与伍分手后的张沁珠有些玩世不恭,与男子交往,但不谈爱情。但在交往中还是慢慢恢复青春活力。张沁珠病了,他细心照料。曹子卿吐血住院时,她又给他些爱情的希望,帮助他康复。张沁珠喜欢热闹但拒绝爱情。“那些专喜谤责人的君子们,说我是个妖女,专门玩手段,把男子们拖到井边,而她自己却逃走了。 (p. 965) ”曹子卿很认真,他也有妻子女儿,回家一趟离了婚。“‘神龛不曾打扫干净,如何能希冀神的降临?’不错,这全是我的糊涂,先时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多谢你给了我这个启示。现在神龛已经打扫干净了,我用我一颗赤诚的心,来迎接我所最崇敬的神明。 (p. 68) ”停妻再娶,古已有之。这种说辞倒是新颖。糟糠之妻是灰尘,清理干净才能迎娶女神。只是张沁珠仍不答应,曹子卿饮酒过度,第二次吐血住院。张沁珠不再矜持,答应了求爱。出院不久,不太清楚是不是与伍念秋发表情书有关,曹子卿第三次吐血住院。这次他要退还她的信件。随后不久就病逝了。临终前留下告别信,还有张大照片,题着“我的生命如火花的光明,如彗星之迅速。”高君宇确实送过石评梅照片,写着相近的诗,“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石评梅将这诗句刻在高君宇的墓碑上。顺便一提,这诗句对石评梅、对庐隐都可谓一语成谶。 最后部分渲染了张沁珠受到的刺激,以不同的表现方式。 这种激烈的反应多少也可以理解,因为她一直拒绝曹的追求。 在第十七章,叙述者素文完成了研究科,准备去南方;随后的叙述者是小说中的“我”露沙,她在张沁珠逝世前两年回到北京。曹子卿刚去世时,张沁珠曾绝食求死。后来又参加葬礼如仪。露沙见到她时,看上去不实际老十岁。她喝酒抽烟,学跳舞,与男生游戏。大受欢迎,连教她跳舞的棕色脸洋人都向她求爱。只是她不谈爱情,最多认“小鲜肉”梁自云为弟弟。张沁珠反省,“我是自找苦吃,我一生都只是这样磨折自己,我自己扮演自己,成功这样一个可怕的形象,这是神秘的主宰,所给我造成的生命的典型! (p. 1022) ” 在曹子卿去世三年后,患脑膜炎病逝了。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最后的总结有些煽情,“沁珠呀!你为了一个幻梦的追逐,而伤损一颗诚挚的心,最后你又因忏悔和矛盾的困搅,而摒弃了那另一世界的事业,将生命迅速地结束了,这是千古的遗憾,这是无穷的缺陷哟! (p. 1025) ” 小说标题的“象牙戒指”象征着对人的束缚。故事中为曹子卿在香港所购,送张沁珠一对,“我很爱它的纯白,爱它的坚固,正仿佛一个质朴的隐士,想来你一定也很喜欢它,所以现在敬送给你,愿它能日夜和你的手指相亲呢! (p. 958) ”自己也留了一只,逝世时仍带着。张沁珠送素文一只,曹子卿逝世后,也开始带,直到自己病逝。素文感慨,“这件不值什么的小玩具,然而它却曾监禁了一个人的灵魂 (p. 865) ”。 虽然是言情小说,但在开始几章也提到当年的校园生活。有对教师的不满。“什么轮理学,那些道德论我真听腻了, ……. 他也太爱请假了。拿着我们的光阴任意糟踏! (p. 876) ”“那个教手工的小脚王呢?她虽不告假,可是一样地糟踏我们的时光。 (p. 876) ”也有学生中的八卦。“但有一部分的同学,她们懒洋洋地坐在绿栏杆上,每人身上披了一条绒线的围巾,晒着太阳,款款地谈着。最近,她们得了一个新题目就是研究‘恋爱’。在她们之中有一位叫常秀卿的同学,新近和一个某大学的教授来往得非常亲密。 (p. 889) ” 作者庐隐别名黄英,原名黄淑仪, 1898 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03 年到北京生活。 1912 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 1916 年毕业。毕业后被北平公立女子中学聘为体操家政园艺教员,一学期后辞职。 1917 年应邀到安庆省立安徽女师附小任教,一学期后回到北京。随后被推荐任开封女子师范教员,一学期后暑假再回北京。 1919 年,以旁听生资格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国文部,一学期后经过考试转为正式学生,在大学期间交往无政府主义作家郭梦良, 1922 年毕业。到安徽一所中学任教半年。 1923 年与有夫人的郭梦良在上海举行婚礼,生育一女, 1925 年郭梦良因胃肠病逝世。送郭灵柩回乡时居住郭家,在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与婆婆不合,带女儿到上海。担任大夏大学的女生指导,并在附中任教。从上海到北京,担任北京市立女子中学校长。翌年辞职,到北京师大附中教书。 1928 年认识比她小九岁的清华大学学生也是青年诗人李唯建, 1930 年两人结婚并东渡日本,住在东京郊外。 1931 年回杭州,生育第二个女儿。半年后到上海,经人介绍进工部局女子中学教书。 1934 年难产手术在上海大华医院去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命题作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菤葹 》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望洋兴叹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棘心 》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校园内外的几幅速写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大学逸事 》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4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内外的几幅速写—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逸事》
Mech 2020-8-19 22:55
南翔的长篇小说《大学逸事》由花城出版社于 2001 出版。小说的结构比较特殊, 6 章其实是 6 部彼此独立的中篇小说。这些中篇小说有些共同的次要人物,但主人公都不相关,故事情节基本上独立。因此,小说不是连续剧,而是系列剧。 6 个中篇在小说出版前后都在期刊上发表。故事的时间都在上世纪最后三、五年。都发生于经济穷省的 G 师大。这个学校很可能是作者虚构。如果一定要索隐,我猜是贵州师范大学。因为书中说 “ 不仅北方的煤,就是湖南、江西的煤也比我们省走得好 (p.6) ” ,故该省与湖南和江西在一个纬度上或者更南,贵阳也产煤。小说有学界小说的成分,但更多的或许是通过高校折射社会现象。 在具体说各章内容之前,先说说贯穿全书的几位校领导。出场最多的是研究生处处长金小鸣,法律专业副教授、博士,省律师协会副主席, 35 岁左右的单身女士。专业上 “ 论文迭出,辩才无碍 (p.55)” ,生活中 “ 守身如玉,高雅富贵,博学多艺 (p.188) ” 。文教副省长亲自决定给她套四室两厅的大房子,吸引她留在省内。党委书记方一功亲自说服她担任处长,卢校长放弃自己看好的理工科教授,认可金小鸣当处长。出场或者常被提到的还有校长和书记。卢校长是从上海聘来的本省籍计算机软件专业教授和博导,四十出头的少壮派,拿到了所有帽子,只剩下工程院院士,据说也快了。 “ 说的享受副省级待遇,其实工资比几个省长摞起来还高 (p.57) ”,“ 月薪一万五千,几乎是本校教授工资的八至十倍。 (p.57) ” 也就是本校教授工资在 1500-1875 之间,在 1998 年,好像也不算低。老资格即将退休的书记与校长关系微妙,谁领导,谁负责,与其他大学不同。 第一章《博士点》发表于《中国作家》 2001 年第 8 期,《新华文摘》 2001 年第 10 期和《小说选刊》 2001 年第 9 期转载,《作家文摘》和《辽沈晚报》 2002 年分别连载,另外收入多种小说选。该章是学界小说,写即将毕业的博士生郝建设决定留校的过程。在帮助他父亲当矿工的煤矿卖煤和帮助导师争取会议经费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帮同专业博导范广式教授办画展时,认识了当了省委秘书长的范教授的博士刘开春,看到了官商的互动,也看到官员的风流惬意。他没有特别合适的理想位置,在研究生处金处长和人事处万处长的饭局上,郝坦陈 “ 他倒不完全像某些同学那样,拿学位做晋升社会地位的阶梯,他也不那幺讨厌做学问,只是本省的经济环境差,如果再呆在学校,事事求人,又没有任何拿出去可做兑换的,那才叫难哪。看看老师的现在,他就知道了自己的未来。 (p.29) ” 金处长许诺,留校一年后副教授、两年后正教授、然后博导。另外争取校长同意给他导师郁老师 1.5 万办会,并安排一个所谓亲属转学以促成买煤。郝决定留校了。生活方面,郝的妻子三年前车祸去世,有儿子六岁,父母带这。正在与 G 师大艺术系毕业的中学美术老师梅筠谈恋爱。两人关系尚好,但梅父母不接受有孩子的女婿,而且梅没有信心能教育好他的儿子,到郝父母家生活习惯差别太大。该章结束时,范教授把办画展剩下的一两万给郝的导师办学术会议。郝在第五章中再次登场。已经留校,没有提转学的附加条件,而是安排了女朋友的妹妹到校幼儿园,自己的父亲到学校看游泳池。或许离开煤矿,就不需要帮忙卖煤了。很受一位成人班女生的崇拜,让她的同学男友有些吃醋。 这一章强调了留校选项的吸引人之处。如梅筠所谓, “ 留校也有留校的好处,清闲,自在,还有两个假期,在大学跟在中小学毕竟不一样的。何况现在动不动搞十万元特聘教授什幺的。 (p.33) ”当然,这是外行人的看法,在当时就是越来越不正确。但博士点本身还是很有价值的。“ 博士点,现在和以后若干年,还是一个卖方市场,而且不允许有民营介入,不像现在一些民办大学,可以发本专科文凭。既然准备呆下来,你就有好好利用,这是一座富矿,你要好好发掘一些他的含金量。 (p.51) ”“ 博士点的潜在价值,决不止于学问,它作为学问的塔尖,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它作为身份的标识,却可以兑取力量、权力与利益。当然这要看谁来运用或怎么运用,这和不同的年龄层有关系,却没有绝对的关系,譬如范老师比郁老师小几岁,但还算同时代人,同是博导,运用之妙拙,大为不同。 (p.52) ”博士点这种学术外的价值,主要是文科,或许工科也有些,理科其实没有。至于博士生,导师很重要。“ 如今读博的希望找一个好导师,导师同样希望物色一个好学生,所谓 ‘ 高徒出名师 ’ 是新时代的一道靓丽风景,这已经超出了 ‘学问’ 二字的含义。无论读硕读博,都希望谋一份好职业,这就在乎老师的名望,名望往往就是社会关系。反过来,老师相中一个有出息的学生,尤其是博士生,常常也能帮衬老师。 (p.11) ” 当然,这是古来如此,例如孔子和子贡。 顺便一提, “ 教育学博士点是 G 师大目前为止唯一的博士点。 (p.5) ” 这个说法有些问题。书中说博士点是 5 年前批的,应该是 1993 年那批。但那时候还没有按一级学科批准博士点。如果我没有记错,一级学科博士点开始于 1997 年。教育学是一级学科, 93 年批的点,只能是下面的二级学科。 第二章《硕士点》发表于《清明》 2001 年第 5 期。该章也是学界小说,实际是写办期刊及其挫折。文献史硕士专业没有课题没有知名度,分配招生都困难。 “ 招不到研究生是正常的。书难读,文章难发;毕业以后,工作还不好找,专业如果对口,清苦;不对口,谁又赏识你! (p. 64) ” 金处长在卢校长支持下,威胁要取消该点。负责人赵代达教授大为恐慌,与同事商量对策。大家觉得办个刊物,正好社科院有《学养》杂志办不下去,他们准备接手。借助方书记在省出版局有人情,把刊物转到学校,挂在宣传部下。赵请方书记当主编,自己当执行主编,方书记说先请卢校长当。杂志分通俗版和学术版交替出版,通俗版外包,创收用,挣来钱要交社科院。赵代达请本专业老师写了论文,还约金处长写篇论文,但方书记要把自己的书稿上半部通过杂志发表,占整个一期。卢校长不当主编,但对办期刊没有通过党政办公会有意见。赵进退两难,不发书稿得罪书记,发了得罪校长。这时,外包方在通俗版中擅自加了篇文章出了问题,期刊被被有关部门停刊了。赵代达有个情人梅冬平,是文联的干事, “ 两人的感情悠然,从容、有过肌肤之亲的缠绵,又未必直达本质。 (p.69) ”外包方就是她帮忙联系的。她说了很到位的话,“ 书生嘛,只能教书,不要以为刊物是什么人都好办的。凡事要做,就不要瞻前顾后,畏畏缩缩,让人上不着天,自己也下不着地。 (p.107) ”然后也宣泄一番。赵代达很有共鸣。“ 能有这样无论好事坏事都能挠着痒处痛处的女人,实在令人感激。生命的质量其实并不在外界的评判,而在内心的感受,如柳絮春风、梨花春雨,未必浃肌沦髓,却是静音天籁,润物无声。生活的全部奥秘 , 归总说,就是和谐与吸引。 (p.107) ” 这章到此就结束了。其中还有金处长说的比喻说课题的重要性,也蛮有意思。 “ 课题犹如战旗 , 堰旗息鼓 , 如何啸聚精英 , 进退裕如? (p.56) ” 第三章《本科生》以《律师事务所轶事》为名发表于《啄木鸟》 2001 年第 10 期。该章其实是社会小说。政法系 96 级学生杨晓河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有个客户是二奶覃观光,包养他的男人金玉其不理睬她了,推测另有新欢。她犹豫是否通过法律途径为自己维权。杨暗恋的女生刘妍也傍上大款马自立,文质彬彬,器宇轩昂。两人情投意合,马不仅在她身上花钱如流水,还给她家里五、六十万。杨通过在电视台实习的女生项萍萍要作期节目,干预此事。杨准备以此为例,说服刘离开马。在现场,杨发现金玉其就是马自立,有了肢体冲突。覃观光和金玉其两人离去。后来杨晓河一直要证明金玉其就是马自立。律师开导他, “ 是又怎么样?不是又怎么样?我们搞法律的,有些事情不能像你这么认真。人么,都有几个面具,只要不碍你的事,你就应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吧。 (p.158) ” 但杨晓河还是放不下,结果自己疯了。这一章,校领导基本没有出场,只有方书记在总结会上讲个话。 第四章《专科生》以《三年树人》为名发表于《北京文学》 2003 年第 9 期。该章其实是社会小说。谢小辉 1996 年考取 G 师大中文专科生。开始有没有考取大学的高中同学小青资助,后来两人断了联系。谢开始当家教等。自己设计的未来是专升本或考研。与同学楚安娜略有好感,她提醒他专升本可能更看重文章发表,他便开始努力投稿,收获也不大。小青和小辉中学的情敌谢冬生领了结婚证并同居只是没有办婚礼,两人与中学老师边长河一起来看小辉。班上有位漂亮女生已经被系副主任兼总支书记选为在学校当水电工儿子的女朋友,她将占掉专升本名额。小辉辗转认识了研究生处处长金小鸣,帮她监理正在装修的房子。金让他找第二章出场过的赵代达教授,考文献史的硕士生。听说就业不好后,小辉打消了考研的念头。小青出轨边长河,因为他也是大专生而且当了老师,并要与冬生离婚。长河决心不当发不出工资的教师,在金处长帮助下重新读技校,与小青离开农村。同学安娜退学嫁到沙特阿拉伯,临行时悄悄告诉小辉 5 年后回来。小辉报考法律专业硕士生,没有考取。在金处长帮助下,当了大学生村官。这个故事写了大专生的艰辛,也展示了年轻人的成熟过程。 “ 成熟就是不慌张,就是静待命运赐给你的一切。但是,努力是必要的,永远必要;问题是,努力之后的结果并不最重要,那是需要一颗平常心的。 (p.193) ” 第五章《成人班》以《今夜无人入睡》为名发表于《中国作家》 2001 年第 10 期,《小说月报》 2002 年第 12 期转载,《作家文摘》和《辽沈晚报》分别于 2003 年连载。该章其实也是社会小说。刘毓海当兵三年,复员后在工厂当工人七八年。工厂即将倒闭。妻子主动与他离婚,他净身出户,女儿留给前妻。他以电大毕业的同等学力自费到 G 师大读 MBA 。因为妹夫车祸而亡,刘决心自己学驾驶。跟同一个师傅学车的还有 G 师大学商贸英语的芯莱。两人很快堕入情网,并有性关系。为挣钱,两人到海蓝蓝娱乐城兼职。芯莱在歌厅坐台也表演英文歌曲,刘在心理减压中心当咨询师。咨询者中有位像学校的金处长,她的困惑是在两位相好朋友之间犹豫,一位地位远不及她在一起稳定但没有激情,另一位与她共享情欲但有家庭更爱自己的一双儿女。但芯莱说他看错了,金处长有男朋友,比她小,是重点中心的教师。刘毓海只作了一个月咨询师就发现干不了。他没课时另外打两份工,白天到一家进口汽车销售中心做营销,晚上给喜欢赌博的车老板开出租。女儿患心肌炎住院,前妻把女儿扔给刘,芯莱帮忙出了医药费。刘陪着女儿,对在欢场中的芯莱还是不放心。 “ 热烈一点有个性的女人,你们不放心;安心听话的有嫌没有活力。 (p.260) ” 最后,在海蓝蓝门前,刘看到芯莱与一个男人上了别克车,开着车跟踪时撞上辆农用车。其中说到 MBA 班学生的构成, “ 学 MBA 的通常是两种人,一种人是富人,富了还想再富,富了就要附庸风雅;一种是穷人,穷人要翻身得解法,不能像以前那样打土豪分浮财,就要学着向富人看齐,看看富人是怎么做的。 (p.230) ” 第六章《校长们》以《寻找匿名者》为题发表于《上海小说》 2001 年第 5 期。该章其实是官场小说。副校长柯孝兵受校长书记委托,调查一份省纪委转来的匿名信,实质性内容是研究生招生中滥用职权,滥发硕士博士文凭。柯先找了研究生处金处长,她暗示可能是易小安副校长。易正在挂职当副市长,分管的产业有柯校长代管,交流的结果,推测是分管研究生处和成教处的曹校长。与曹校长谈下来,他也不可能,管人事和财务还兼副书记的陆副校长曾因为分房子的事情与校长吵过。与陆副校长交流,校长已经给他准备了更好的房子,他感恩戴德。查来查去也没有线索,只好找方书记汇报。方书记告诉他,是卢校长夫人写的,因为她怀疑卢校长与金处长有私情。顺便也委婉地批评柯副校长没有注意工作方法。这一切,让柯百感交集。 虽然全书的故事有些零散,但还是有共同的主题,就是不同层面的大学生活。如作者所说, “ 生活其实永远不会尽如人意,浮现的五颜六色和真实的感受之间总是相间着距离。这是一个也许需要不断调整心态的时代,对与错都姑且不要轻下结论,沉重和轻松之间并没有万丈沟壑,圣洁高雅与滚滚红尘之间未必就势不两立。当然,坚持住内心的一点守望,或许更难得,难得就是感动。这年头,感动成了一种稀缺,但是,人的生活,不能没有真实的感动。 (p.52) ” 南翔 ( 本名相南翔 ) , 1955 年出生于安徽。 1972 年初中毕业后在铁路部门从业。 1978 年考入江西大学中文系。 1982 年毕业后留江西大学 ( 后改为南昌大学 ) 工作。 1999 年调往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小说出版时任教授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后任文学院副院长。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命题作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菤葹》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望洋兴叹 — 学界小说丛谈之《棘心》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57):共同起源的巫术医学(下)
fqng1008 2020-8-18 16:42
(四) “ 巫医分家 ”与范式冲突 1. “ 分家 ”还是“走出” “ 巫医分家 ”似乎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但笔者在《中国知网》输入这个关键词,没想到检索结果竟然为“0”,真是大大的出人意料。前面提到 陈邦贤 的观点, “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离。” 这是 “巫医分家”的最早版本吗?“巫医分家”的标志是什么? 一般而言, “巫医分家”的文献依据源自《周礼·天官》和《周礼·春官》。前者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还有管理医事的官员——医师;后者记载与巫相近的官职有典祀、内宗、外宗、大卜、卜师、龟人、占人、簭人、占梦、眡祲、大祝、小祝、丧祝、甸祝、诅祝、司巫、男巫、女巫等等,各司其职。 《周礼 ·天官》将宫廷医生分为以下几科:“食医,中士三人”,主要职责是“掌合王之六食、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食医,是管理饮食的专职医生,是宫廷内的营养医生,主管帝王膳食,是为王室贵族的健康长寿而专设的。“疾医,中士八人”,相当于内科医主,主要职责是“掌养万人之疾病”。疾医已经不仅为王室服务,而且施治万民疾病。“疡医,下士八人”,相当于外科医生,主要职责是“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专管治疗各种脓疡、溃疡、金创、 骨折 等。疡医在宫廷医生中地位低于食医、疾医,属下士。兽医,下士四人,掌疗兽病,疗兽疡,凡疗兽病灌而行之。兽医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据考,《周礼》成书的年代较晚,它不可能是西周职官情况的真实记录,但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曲折地反映了西周职官的情况。古文学家在全面清理西周铭文中职官材料之后,以西周当时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重新对《周礼》作了研究。认为在主要内容上,与西周铭文反映的西周官制,颇多一致或相近。就《周礼》而言,文中明显看不到神灵医学的痕迹,完全可以看成是 “巫医分家”文献依据:即巫术开始专门承担通鬼神,医术专门承担治病救人。 但仔细推敲, “巫医分家”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首先,作为文化遗产的神灵医学是巫医结合的产物,尽管有些荒谬,却是人类最早的理论思维,也是存在至今的早期医学,二者分家意味着否定这一历史形态的医学,事实上它至今仍有市场。其次,《周礼》中对巫和医进行了职业分工,但神灵医学(即巫术医学)仍然在那个时代占据重要地位,因为作为自然医学创建标志的《黄帝内经》还远远没有问世,人类医学还没有抛弃它的本钱。总之,所谓“巫医分家”,本质上是巫术医学与自然医学范式之争,或者说是“认识论”之争更为切合实际一些。关于这一点,相信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笔者在此抛砖引玉。 1994年初,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的《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在文汇出版社出版,这是迄今为止系统研究中医与巫术关系最深入的一部专著,从书名可以看出,他用“走出”而不是“分家”的说法,可以更加深刻地揭示二者的相互关系,即两种不同的医学范式的演变历程。事实上,尽管神灵医学与自然医学分属于不同医学观指导,所建构的不同的医学范式,但它们之间并非“分家”那样“一刀两断”,也并非“走出”那么“一走了之”,甚至不是像古代医学(即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那样界限分明(关于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相互关系,笔者在后面还将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以及思维特征方面详细介绍,此处不展开)。 《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一共分为四章,脉络非常清楚:一是 “进化历程中的必由之路”,阐述巫术是科学与宗教的共同源头,以及巫文化在中国成为一个连续文明的范例;二是“发源于巫术丛林的中医”,从巫师、巫技、巫文化观念等角度探讨了中医理论的核心构成,如阴阳五行、精气学说、象数崇拜、病因病机等学说等,与巫术文化的相互关系;三是“中医的发展:巫术不断被排除的过程”,从先秦、秦汉、晋唐以降等不同时代探讨了理性医学(中医学)不断发展壮大,巫术逐渐被排除的过程;四是“磨不去的胎记”从深层的“基因”、带有巫韵的“符号”系统、解开谜团的“钥匙”、原始思维加经验、药学知识获得的途径、医技操作中的巫术痕迹等方面,介绍了中医学与巫术观念及技艺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藕断丝连”关系。 2. 范式之争与就医选择 前面提到,巫术医学(神灵医学)与 “自然医学”是两个不同的方式,主要是指二者对疾病原因的认识论差异。一个是把疾病看成是“超自然力量”所致,一个是在自然界寻找疾病的原因。一方面,二者在思维模式上并没有根本差异,因为都处于轴心时代,混为一谈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二者之间的冲突也是十分尖锐的,因为服务对象是相同的。 神灵医学的衰落是必然的,其在古埃及,不会晚于史密斯外科纸草书;在古希腊,不会迟于荷马时代,荷马史诗中已经有了有独立于巫、受人尊重的专职医生;在我国,周代不仅出现了大量专职医生和世界上最早的医学分科(《周礼》),医生逐渐受到整个社会,包括统治阶层的尊敬(《左传》载晋侯杀桑田巫而厚礼归医缓),医和提出了强调自然因素的 “六气致病说”(《左传》),自然医学日益成长起来。 在古希腊 , 自然医学的成长以对巫术医学的批判为前提。 希波克拉底坚决地反对巫术,反对将神和医学联系起来。他在 《希波克拉底文集 · 神圣病论 》 ” 中提到 “ 最早把一些疾病赋予神圣含义的人,是那些诸如术士、精炼者、江湖骗子和庸医等 ……他们宣称自己能够摘星夺月、偷天换日、呼风唤雨 , 能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这是迷信仪式还是精巧的戏法,抑或是某些人的特异功能,无论属于何种情况 , 我认为他们都是不敬神的。神既然不能制止这些极端错误的行为,那么我们也就不能相信神的存在或神的某种力量。 ” 希波克拉底在否定巫术和迷信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很坚定,他让医学脱离巫术的努力得到后世的极大肯定。 希波克拉底 进一步论述 , “‘神圣病’。依我看,它同样由自然的原因引起,一点也不比别的病‘神圣’、‘非凡’。它最初被视为‘神圣’,乃是由于人的无知,人们不知道此病的特点。现在还有人相信它的神圣性,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对它不了解。人们用涤罪剂和咒语来治疗它,恰恰证明它的神圣性是假的。” 希波克拉底认为,神圣病并不神圣。如果这种病是神圣的,那么巫医仅仅通过斋戒沐浴、忏悔和符咒,就不费力气地解除了神的惩罚,那就自相矛盾了。另一方面,神圣病掩饰了巫医的无知。 “这些人自称极虔诚,而且知识渊博。其实是知识不多,又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于是他们用迷信来掩盖自己,诡称这种病是神圣的,为的是他们不露马脚。他们添油加醋地编些似是而非的故事,于是确立了巩固自己地位的疗法。……患者可能恢复,于是他们获得通神的荣誉。假如患者死亡,他们也一定能找到借口,而不受谴责,谁要谴责,那就去找众神吧!” 希波克拉底批评的主要目的是,将庸医和骗子驱逐出医生行业,强调医生凭借经验和技艺治病。 《礼记》说: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我国在批判巫术医学的时候,也是强调古代经验医学的重要性。 在《吕氏春秋 ·尽数》中,有人视巫医如“毒药”,主张将其“逐除治之” 。 另外, 从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史记·扁鹊传》)及“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 (《素问·五脏别论》)。可以看出经验医学与巫术医学之间的冲突性 。 一方面反映了医学信念的不同,另一方面提示就医人群的不同构成了两种医学竞争的势态。赵洪钧在《内经时代》 第十章 “ 《内经》与卜筮、巫祝、风角、星占 ” 中曾经戏谑地指出, “古代的太医院直到清初才取消咒禁科,真不知古之医与古之巫怎样共事。大概是扁鹊的话有漏洞,他没说既信巫又信医者治不治。” 看来,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医疗市场的竞争,因为 既信巫又信医 的人太多,甚至包括受过系统教育的皇室,更不说普通芸芸众生。 历史上,朝廷出面干涉巫术医学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有人就 宋朝廷及官吏针对广南西路、川峡四路等地信巫不信医之风炽盛的情况 , 实行了禁巫兴医的举措 。 因为 中国巫术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其中尤以吴楚等地为甚。如《列子 ·说符》“楚人鬼而越人禨。”《汉书·地理》曰:“(楚地)信巫鬼重淫祀,” 迨至宋代吴楚及岭南等地,尤其是边远地区,山峦迭障交通极为不便,限制了其地与中原的沟通,信巫尚鬼的习俗仍盛。 作者分析了 宋代禁巫兴医之原因 : 一是 巫觋所为,有悖儒家伦常之举; 二是 防止有人利用巫术生事,有碍社会安 定及威胁其政权;三是基于拯救百姓之性命的考虑,实行禁巫兴医之举。 在《宋会 要辑稿 ·刑法二·禁约》中 可以看出 ,有关巫医的禁约达十几条 。 但尽管如此,巫术医学在民间并未消停。 释继红 在 《岭南卫生方》 中 曾对此作了阐述,其分析非常深 刻。其谓 “俚俗生有病 , 必召巫觋 , 而祭鬼神。士大夫咸笑其信巫不信医。仆曾思之,此殆可悯恻而不可以为笑也,夫民虽至愚而孰不能趋利避害,况性命所系,晓然易见。若医者能愈人疾,彼何苦不用。盖岭外良医甚鲜。凡号为医术者,率皆浅陋,又郡县荒僻,尤乏药材,会府大邦,间有医药,且非高价不售,岂闾阎所能辨,况于山谷海屿之民,何从得之。彼既亲或有疾,无所控告,则不免投诚于鬼,因此而习以成风者也。 ” 由上可知,医药卫生知识的缺失、无有良医及缺乏药材等是巫术横行的原因。 此外, 皇权对长生不老的渴望 , 也是巫术医学屡 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都不相信巫医的所谓神仙巫术。朱元璋 “颇闻公侯中有好神仙者,悉召之,谕之曰:‘神仙之术,以长生为说,而又谬为不死之药以欺人,故前代帝王及大臣多好之,然卒无验。且有服药以丧其身者,盖由富贵之极,可以长生,何故四海之内,千百年间曾无一人得其术而久住于世者。若为神仙混物,非凡人所能识此,乃欺世之言,切不可信。人能惩忿室欲,养以中和,自可延年有善,足称名垂不朽,虽死犹生,何必枯坐服药,以求不死,况万无此理,当痛绝之’” 。明朝是一个绝对专制主义的政体,统治者的态度和意愿决定了整个政策的走向,巫医从一开始就被打压。直至明朝灭亡,每一任的皇帝都基本继承了明初对巫医的批判的态度,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巫医巫术进行批判和制裁。 明代禁巫的主要成果体现在巫医数量的减少和医生人数的增多。据《中医辞典》所载,明代有籍贯可考的医人在苏南一隅达 489人之众,而元代以前不足百人。医生数量的增多无疑对医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明政府为了改变民众的迷信观念,大力发展医学教育,加强医学知识的普及。早在明元年,朱元璋即在应天府设国子学;永历初,又增设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万人,洪武二年,令府州县遍设学。均官给俸褥,乡里则三十五家置一学,愿读书者尽得预焉。此外,禁巫行为还衍生出很多其他成果,比如明政府对炼丹行为加以取缔,使得很多巫医道士把注意力放在了药学方面,推动了外科丹药的发展,为枯痔剂、砷汞等化学药品的炼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在 16 世纪中叶就使用砷汞等药品治疗性病,比西方早出300多年 。 (五)古老医学的枯树新芽 20年前(2000年),协和 医科大学袁钟教授的一篇文章 ,揭示了神灵医学在我国抬头的现象。他认为,当人们无法面对疾病伤害或主观感到医学无奈时,很容易向科学之外求助,从而让巫术、伪科学有了市场。 事实上,即使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的水平,仍然离人类的健康需求还有巨大的差异,各种巫术应运而生的情况从来没有停歇过。现实与历史昭示于人的是:一方面是不同的人群存在不同的医学,另一方面急功近利的天性,人们在危难的时候往往会尝试各种不同的医学。尤其是当今之世,神灵医学、自然医学和实证医学并存,困惑与选择无时不在,冲突与矛盾在所难免。 毫无疑问,袁钟教授是带着自己的科学素养与价值观念,介入到这一场不同寻常的 “医学之争”的。他毫不客气地批评了那时候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特异功能、伪气功,以及各种邪教,指名道姓的有张香玉的“自然中心功”,张宏堡的“中华养生益智功”,庞鹤鸣的“中华智能功”,严新的“带功报告”,张宝胜的“特异功能”,沈昌的“人体科技”,胡万林的“运动疗法”,李洪志的“法轮功”等等。 他指出,大师们鼓吹的各种神功并非他们自己的发明,几乎都是古代巫术的沿袭或发展,如所谓 “预测学”就是古代的占卜术;所谓信息水、信息茶源于古代炼丹术;所谓带功报告是古代祝由术的发展;所谓祛邪驱魔来自古代驱鬼术。而当代神功中的群谷术、招魂术、服石术、房中术、导引术等都是原汁原味的古代巫术。 这些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如拥有众多信徒,信徒中以老人、妇女和患者居多,其中不乏领导干部、大学教授、研究生和机关干部。这些大师都建立了某种形式的组织,或有基地,或有辅导站,或有什么中心等。通过这些组织,他们还办小报、杂志,或出版图书和音像制品,宣传他们的思想和功夫。当然,他们也有很实际的目的,如通过卖信息茶、卖宣传品、或办辅导班、或诊疗疾病收钱。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宣称自己的功夫能强身健体,而且能治各种疑难绝症。 大师们最蛊惑人心的是敢于公开向现代医学挑战。最初,他们只是与正规医院争夺病人,鼓吹自己有治这种病或那种病的秘方或绝活。后来、他们逐渐吹嘘正规医院不能治的病都能治,甚至狂妄地称自己的 “医院”为“天下最后一座医院”。最后,他们公开煽动患者不看病、不吃药,只跟他们练功就行。 ......把矛头直指现代科学、现代文明,如以“眼见为实”的各种表演宣称自己推翻了物质守恒守律、能量守恒守律等;有的大师猖狂地“藐视人类已有的全部科学”,要破除“科学的迷信”,准备打倒“四科学”,建立“新体系”;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类走到末日,他们的任务是拯救人类“是否真的是上帝在人类的生存末日来临时,安排了一个人来拯救人类,而且恰恰安排了我们身边的‘他’”。 ......他们认为人类的两性结合会产生“新生命力”,不断获得这种“新生命力”就能长生不老,于是就有获取“新生命力”的房中术。他们认为人之死是因为灵魂出窍,出窍的灵魂就是进出口鼻之窍的呼吸之气,控制呼吸之气就能防止灵魂出窍,所以有“闭气”、“深息”等练功方法(所谓“深息以为寿”)。他们认为凡人只有成仙方能长生,而成仙就不能有凡人食谷等特性,应有食气等仙人的特性,所谓“食谷者知而夭,食气者神而寿”,人们想长生就该放弃“食谷”而“食气”,这就有了群谷术...... ......巫术出现在当今社会,也往往烙上时代的印迹,表现出一些新特征。如披上科学的外衣称自己是“人体科学”、“新医学”、“第四医学”、“人体科技”等。正常编造各种新名词,如运动疗法、信息疗法、生命化、人体学、生命综合、解放药性、健康药、思维态、性能力、意念力……并宣称自己具有现代特点的超凡能力,如能说宇宙语,写洛文,能与外星人对话,能用外气改变水分子结构。不仅如此,现代巫术很善于利用现代媒体,但主要是非专业的大众媒体、利用大众媒体缺乏专业科技人员,宣传伪科学。并善于影响老干部、领导干部和其它专业的权威人士。 综上所述,一方面显示现代的神灵医学也有与时俱进的现实特色,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另一方面说明,医学科学的普及与大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任重而道远。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58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56):共同起源的巫术医学(上,修改稿)
fqng1008 2020-8-18 10:17
(一) 关于 医学起源 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过去的医史学家们对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诸如医源于神、医源于圣、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源于人类之爱、医源于劳动等等,都各有所据,又各有所偏。 1. 本能医学 医学源于动物本能,西方一些著名医学史家大都持这一看法。中国学者在千年前已有这一论述。唐 代的 《朝野佥载》中说: “医书言虎中药箭,食清泥;野猪中药箭,逐荠苨而食;雉被鹰伤,以地黄叶帖之……;鸟兽虫物,犹知解毒,何况人乎?”(唐 ﹒ 张鷟 《朝野佥载》第 7页,丛书集成本) 动物在其生活中,具有克服痛苦、保护生命的本能,从而产生某些自疗行为,无论这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习得的,都是无庸怀疑的事实。 人类起源于 动物,遇到疾病和意外创伤, 会 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探求解除痛苦、恢复健康的方法 。因此,著名医史学家 阿尔图罗 ·卡斯蒂廖尼 ( 1874-1953)说,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种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 但是 ,原始人类和动物仍然有着本质的差别。尽管原始人类与动物同样具有保护生命的本能,却是在原始思维指导下进行的,他们可以 通过 观察 和 思索,把原始的经验积累起来,从偶然的事物中发现事物的某些联系 ,这就是人类的理论思维在医学创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动物 本能 的自救行为永远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医学 ,本能的医疗保护行为 只有通过思维活动, 转化为自觉的经验积累, 转化为理论思考才 会 出现真正的 医学。 2. 实践医学 关于医学起源 ,在 30 - 40年代,余云岫、范行准等就提出过“源于经验积累”、“源于巫” 的看法。5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医学源于劳动的观点,并对医源于巫、源于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批判。 80年代初,我国学者认识到不能将这一复杂的理论问题简单化和公式化,而应重新加以深入研究。1983年,祝长坦等认为,人类医学与动物的本能救护行为之间有继承性,并提出“医学起源于动物本能,劳动创造了医学” 的观点。 但是,医学毕竟是特殊的实践活动,而且必须借助于理性思维才能够创立。 3. 圣人 医学 医源于圣 人 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阔的市场。燧人钻木取火,伏羲画八卦阐明百病之理,神农尝百草,黄帝作《内经》,是人所共和的。如果剥去这些传说的神话外衣,探求其合理内核,这些传说仍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指出: “古书凡记载大发明,都称为圣人。所谓某氏某人,实际上是说某些发明,正表示人类进化的某些阶段。”(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这是很恰当的。我国古代传说中关于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及黄帝等圣人创造医学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上古不同氏族集团群体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对医药经验的积累和贡献,神农、黄帝等不过是这些氏族群体的代名词 , 表示着医学发展有不同阶段。 4. 巫术医学 不少学者持 “巫医同源”观点 。 陈邦贤认为: “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离。以巫术治病,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级时代的普遍现象。” 范行准也认为:“治病之巫,实际就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职业医生。” 马伯英认为“与医学最初起源关系最多的是原始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原始思维产生的第一个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恰恰是巫术医学。 ” 胡新生 也 指出: “最早的巫师也是最早的医生。巫医同源的现象在中国文化史上表现得十分突出。” 对于 “巫医疗法”的定位,梁钊韬将巫术视作“原始人类联想的误用”,是“伪科学的行为” .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 16 ]。任继愈表示,“在原始社会,巫术是自发形成的;在阶级社会,巫术常被用作装神弄鬼进行欺骗的工具”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 486 ]。不仅中国社会长期对此持负向态度,其他国家地区学者的看法亦相似,弗雷泽坚定认为“谬误的规则就是巫术” . 徐育新,汪培基,译 .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8 : 77 ],埃文斯·普理查德在调查苏丹南部赞德地区若干年后,也观察得出当地巫医多是说谎的人,是江湖骗子 。而近几十年国内学者对巫术疗法又有新的检讨与反思,主动脱离“伪科学”“迷信”等探讨语境,将祝由法等巫术视作中国最原始的心理疗法 王正凯,刘明军 . 祝由:原始的心理疗法 .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 8 ) ]。并且随着新史学的发展推动,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巫医”放回历史语境下进行中肯评价 、 .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1] 。 笔者赞同这一医学起源的观点。就技艺层面的演化而言,最早是本能医学,随后是经验医学,再后是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但医学不仅仅是经验和技术,还需要解释:最早是巫文化,随后是自然哲学和常识,再后是基础医学。因此,医学始终包括两大部分,即医疗实践活动(无论是低级、简单的,还是高级、复杂的)和医药卫生知识(无论是系统、正确的,还是零碎、不太正确的,甚至荒谬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大部分都在不断地进步之中(图 0-2)。 300 万年前 5 万年前 3000 年前 -2200 年前 18 世纪以来 时 代 蒙昧时代 轴心时代 科学时代 思维特征 形象思维 + 早期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 技术手段 本能医学 经验医学 循证医学 医学知识 神灵 医学 、 自然 医学 基础医学 图 0-2 人类医学史示意图 基于构建医学的两个层面来考察,医学的演化历程可分为三个时代,即原始医学时代、古医学时代和现代医学时代(其理论形式看描述为巫术医学、自然医学和实证医学)。原始医学是本能医学与巫术医学结合的产物,即采用超自然的理论解释和指导医学技术的应用。这种医学来源于人类文明的神灵崇拜阶段,虽然有最初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手段,但仍然服从于巫术文化的规范。随后 “巫医分家”,医学经验与自然哲学和生活常识相结合,产生了今天仍然存在的五花八门的古代医学,即传统医学。再后,形式逻辑与实证研究结合,解除了经验医学与自然哲学的“拉郎配”婚姻,建立起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水乳交融现代医学体系。因此,它们各自代表相应的时代、思维特征、技术手段和知识体系(如图0-2)。 (二)理论与技艺的源头 只有零散的医疗活动和片断的医药卫生知识,还不能构成系统的医学体系,要形成完整的医学,必须 借助人类的 思维 活动 ,哪怕是初步或陋谬的理论探索 。 思维活动的逐渐成熟 , 是医学发展成为系统知识的必要条件。 巫术医学就是第一个借助理论思维将本能与经验搭配起来的医学模式,它顺理成章地实现了作为一种医学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艺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知识体系。 1. 巫术医学还是神灵医学 行笔至此,不得不探讨一下巫术医学的定义。然而,作为一种技艺的巫术似乎无法承载创始医学的重负,除非将巫术看成一种文化(事实上可行)。当看到 刘振的文章 后,笔者感觉“神灵医学”比“巫术医学”恰当一些,因为用神灵主义概括那时候的文化氛围更为准确。因此,尽管笔者乐意采用“神灵医学”的概念,但内涵所指实际上是大家常常称呼的“巫术医学”,或者“巫医”(这里指的是巫文化塑造的医学,而不是历史上的一种职业)。 所谓神灵医学,就是采用神灵主义的世界观阐述疾病和健康本质的一种医学。 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世间的一切是由超自然的神灵主宰,疾病乃是神灵的惩罚或者是妖魔鬼怪附身,故把患病称为 “ 得 ” 病 ;治疗 疾病则依赖巫术驱凶祛邪,而死亡是 “ 归天 ” ,是灵魂与躯体分离,被神灵召唤去了。这种把人类的健康与疾病 、 生与死都归之于无所不在的神灵,就是人类早期的健康与疾病观。 即 梁浩材 教授在《 社会医学 》(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中所描述的:“人 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只能作超自然的理解,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天谴神罚,健康与生命乃神灵赐予。总之,归之于某种无所不在的神灵。 ……牵涉到健康和疾病的理解是:要祛病强身、避免鬼神作祟或祖先的惩罚,有赖于祈祷和巫术(多由巫医行使),并认为死亡不过是灵魂和躯壳的脱离 。 ” 在 原始社会 ,人们曾普遍的接受了这样一种 “ 医学理论 ”:“ 整个世界到处都充满着那种支配着发生于人 、 动物 、 植物和矿物之上的每一件事的神秘 力 。一大群神和女神决定着疾病或健康,每种疾病都有着不同的恶魔在管辖。 ” 基于这种 “ 医学理论 ” , “ 占卜 ” 方法在疾病的诊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古代的米索不达米亚, “ 占卜物有献祭的动物肠子制成,术士们 ……能从肠子碎片上辨认出邪恶精灵的相貌 ” 。由于疾病被看成是邪恶的精灵对人的惩罚,为了驱走邪恶的精灵,达到治愈的目的, “ 病人首先要向僧侣医生坦白自己的罪行。在治疗这种 ‘ 罪行病 ’ 的时候,僧侣医生带上狮相面具,然后用种种的驱魔的办法 : 或则焚烧羽毛或是羊毛产生恶味 ; 或则给病人一块借助满月时月光照耀而采集的植物做成的覆布 ; 臭腐的面粉或是腐败的东西也可以用该驱魔 ; 术士还有选择性的利用毒蛇,烂肉,尿,粪,小牛或猪的胆,以及那些一并被扫地出门的污垢和其他许多东西。看来似乎是这样,所有的药物要尽可的臭和龌龊,以便倒掉魔鬼的胃口 ”( 梁浩材 . 社会医学 .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 2. 原始人没有纯粹的医疗经验 许多学者不赞成巫术医学是各民族早期医学的基本形式。其立论前提是:在巫术医学出现之前和存在的同时,原始人也发明、运用、积累了不少切合实际的医疗经验。而这些经验才是原始医学中唯一有价值的。巫医相混只不过是一种假象,巫医的实质是攫取和利用这些经验,用迷信的方式治病。 有学者认为,原始人那里不存在未被超自然观念渗透过的纯粹经验 ,他们不关心、甚至无视其经验或自然特性。他们重视的是其超自然的神秘作用力,因为原始人在一个许多方面与我们的世界极不相符合的世界里生活、思考、感知和行动着。在那里:看得见的(经验世界的)东西和看不见的(超自然世界的)东西是分不开的。彼世的力量比现世更完全地控制着他们的精神活动,引导着他们的意识避开对于我们所说的客观材料的推理。 无论施以何种疗法,如药物、饮食、放血等,只有具有神秘力量的疗法才有价值。疗效完全取决于具有巫术或神灵性质的联系和互渗。 “他们的药草不是象我们的药品那样由于其本身固有的化学性能而发生作用,而是由于它们里面有神灵才发生作用的。”“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一个神在对另一个神发生作用,所以治病就是药神对病神发生作用。某些疾病可以由某些草的某些神来战胜。另一些疾病则不受这些住在草里的神辖制,它们只能由更强一等的神来根除。” 瑞典知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 H,E.Sigerist)详尽地分析了原始人们应用的各种经验的和“理性”的治疗法如按摩、放血、外科手术,以及药膏、药草等,得出如下结论:在原始医学中,巫术的、宗教的、经验和理性的成分全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 “巫”与“巫文化”的时代 医学史研究表明,无论是古埃及医学、巴比伦医学、印度古代医学、古希腊医学还是中国古代医学,都存在神灵医学(巫术医学)的早期形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后,才是自然医学(自然哲学 +常识作为医学的基础理论)取代神灵医学的过程。 神灵医学为什么发生?这要追溯到人类最早的 “知识分子”—— “巫” 。什么是 “巫” ?巫 是远古 文化的创造者,也是 专职负责沟通人与鬼神之间关系的联系人 , 绝对称得上 当时 社会的精英阶层。汉代何休所注的《春秋公羊传》解释说: “巫者,事鬼神祷解治病,请福者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巫,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唐代《众经音义》称:“事鬼神曰巫。” 巫的历史渊源非常久远 ,这里引用 《 国语 卷十八 ·楚语·观射父论绝地天通 》的一段对话 , 描述了古代 “巫文化”秩序下的理想社会 。 楚昭王问观射父: “《周书》上所说 的 重和黎使天地无法相通,是怎么回事?如果不是这样,人民就会升天吗? ” 观射父回答说: “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古时候民和神不混杂。人民中精神专注不二而且又能恭敬中正的人,他们的才智能使天地上下各得其宜,他们的圣明能光芒远射,他们的目光明亮能洞察一切,他们的听觉灵敏能通达四方,这样神明就降临到他那里,男的叫做觋,女的叫做巫。让这些人制定神所处的祭位和尊卑先后,规定祭祀用的牲畜、祭器和服饰,然后让先圣的后代中有功德的,能懂得山川的名位、祖庙的神主、宗庙的事务、昭穆的次序、庄敬的认真、礼节的得当、威仪的规则、容貌的修饰、忠信诚实、祭服洁净,而且能恭敬神明的人,让他们担任太祝。让那些有名的家族的后代,能懂得四季的生长、祭祀用的牲畜、玉帛的种类、采服的礼仪、祭器的多少、尊卑的先后、祭祀的位置、设坛的所处、上上下下的神灵、姓氏的出处,而且能遵循旧法的人,让他们担任宗伯。于是就有了掌管天、地、民、神、物的官员,这就是五官,各自主管它的职事,不相杂乱。百姓因此能讲忠信,神灵因此能有明德,民和神 的 事不相混同,恭敬而不轻慢,所以神灵降福,谷物生长,百姓把食物献祭给神,祸乱灾害不来,物用也不匮乏。 “等到少皞氏衰落,九黎族扰乱德政,民和神相混杂,不能分辨名实。人人都举行祭祀,家家都自为巫史,没有了相约诚信。百姓穷于祭祀,而得不到福。祭祀没有法度,民和神处于同等地位。百姓轻慢盟誓,没有敬畏之心。神对人的一套习以为常,也不求祭祀洁净。谷物不受神灵降福,没有食物来献祭。祸乱灾害频频到来,不能尽情发挥人的生机。 随后 ,颛顼受命重整秩序,让南正重掌天官以顺应神意,火正黎掌地官以符合民意。天地系统恢复九黎乱德之前面貌,不再互相侵犯轻慢,这就是所说的断绝地上的民和天上 的 神相通。 “后来,三苗继承了九黎的凶德,尧重新培育了重、黎的后代,不忘记他们先人的事业,让他们再度主管天地。一直到夏朝、商朝,仍旧由重氏和黎氏世代主管天地,分辨民与神的祭位和尊卑先后。在周朝,程伯休父是他们的后代,到周宣王时,失去了掌管天地的官位,变成了司马氏。休父的后代神化他们的祖先,以此向百姓显威,说:‘重能够把神灵的事情理顺,黎能把黎民百姓的事情做好。’但是逢遇周幽王乱世,没有谁能阻挡。否则,天地形成以后不再变化,怎么能相接近呢?” 附原文: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 “《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对曰: “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月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洁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肿、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 “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或。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曰:‘重实上天,黎实下地。’遭世之乱,而莫之能御也。不然,夫天地成而不变,何比之有?” 关于巫文化的历史,推测在夏朝以前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巫一直处于很高的社会地位。 甚至 有学者称,象历史神话人物 “三皇五帝”这些人,他们很可能个个都是大巫师。在夏、商、周三代,巫风依然兴盛。夏大力推行巫祝文化,并有意识地利用 其 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到了商代,巫祝文化依旧处于鼎盛时期,商代的政治体制具有 “巫政合一”的特点。巫的社会地位、权力非常大,有的甚至成为王权的核心人物。周承殷制,虽然西周时期巫的地位较商代略有下降,但是仍位居上层社会,其职位多为世袭者。总之,自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春秋,虽然巫的地位代有 下 降, 但 一直到春秋孔子时代,巫仍身属贵族阶层,列职于官,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其政治地位特殊,社会影响较大。 例如在那个时代, 祭祀和战争 ,是 国家的重大事情。 即使到了周代,仍然是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左传 · 成公十三年》 ) 。在国家层面上,每逢重大活动都要行巫占卜。 前面的章节里,已经探讨了 “巫医同源” ,这里再补充几段古人的论述。《说文 ·酉部》:“医,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医。”故“医”字,古作毉。《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诸巫疗窫窳》:“开明东有巫彭、巫抵、 巫阳 、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十巫》:“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医,同毉。《集韵·之韵》:“医,《说文》:‘治病工也……或从巫。’”《广雅·释诂四》:“医,巫也。” 王念孙 疏证: “巫与医皆所以除疾,故医字或从巫作毉。”清·俞樾《群经平议·孟子一》:“是巫、医古得通称,盖医之先亦巫也。”“巫、医对文则别,散文则通。” 还有,孔子曰: “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 列子曰:“ 医乎巫乎!其知之乎? ” 墨子曰: “ 举巫、医、卜有所,长具药,宫养之,善为舍。 ” 淮南子曰: “ 病者寝席。医之用针石,巫之用糈藉,所救钧也。 ” .北京:中华书局, 1989 : 54 8 ] 班固曰: “ 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 劝之新邑也。为置医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 ” ...... 总之,巫 -巫文化-巫术医学(神灵医学)三位一体,构成了远古精神世界与物质文化的主体与客体。 (三)神灵医学何以获效 在任何时代, 医生只有一个任务 ,那就是 治病救人。能否治愈疾病,不仅依赖医生的技艺 、理论修养, 也依赖患者的 配合与 运气。人类历史上 , 巫医长期为患者治疗各种身体和精神的疾病, 甚至 在当今世界也 能够 凭借其法术蒙混 患者 。他们究竟有什么成功的秘密呢? 1. 巫医 联袂 巫医虽然会使用仪式和符咒,但是他们并不排斥有药理活性和效能的药物。 “一般来说,在巫术治疗活动中,符咒、仪式、药物常常是不可缺少的,甚至可以说,巫术治疗方式是一种‘符咒-仪式-药物’的治疗方式。” 人类社会的早期是巫、医集于一体的,巫师用巫术治病时,也懂得采用医术与方药,而医师为了迎合患者的迷信心理的需要也学会了一套巫术,巫、医是不分的。杨堑先生指出: “我国古代原是巫、医并称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巫和医才逐渐分开,但在一些地区,解放前还很流行。”“直到今天,在一些后进民族中仍可看到巫术与医术相结合的情况。”(杨堑:《民族学概论》,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第266页。)巫医和巫师往往是一职两兼的,他们治病,常常一面使用巫术驱走鬼邪,一面 用原始药物进行治疗。 为了证明道教的神奇与 “灵验”,宣扬术到病除,道士们在使用神秘的巫术治病的同时,也大量使用药物。至今被称之为神奇的中成药七星丹、紫金霜、红升丹等,许多就是道教炼丹术士的发明。葛洪的《服食方》四卷、《肘后急要方》四卷、《金匮药方》一百卷,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集金丹药百要方》一卷、《服云母诸石药在十六水法》一卷等,都经千百年的实践流传下来的,反映了较高的医学成就。 例如 破伤方: “日山东方,乍赤赤黄。上告天翁,下告地黄。地黄夫人,交吾禁疮。仙人提水,玉女洗疮。一禁便定,两禁平伏如常。鸣马鸣疮也,不惊天雷地加疮也。莫恐我是毗沙罗摄地虫。急急如律令,敕摄。”此咒语要求:若有破伤者,诵此咒四十九遍,初头喷三喷,诵咒一七遍,唾三唾。地黄本来就是一种能治疮痔的药草,在此方中变为“地黄夫人”教(交)人禁疮了。据《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地黄”附方中说,地黄是有禁疮之效的。该附方云:“丁肿乳痈:地黄捣敷之,热即易。性凉消肿,无不效。梅师方。痈痔恶肉:地黄三斤,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煎稠,涂纸上贴之,日三易。鬼遣方。一切痈疽:及打扑伤损,未破疼痛者。以生地黄杵如泥,摊在上,掺木香末于中,又摊地黄泥一重贴之,不过三五度即内消也。王衮博济方。”另咒方中还有“仙人提水,玉女洗疮”之说,敷地黄前,先将疮口洗干净,也合乎医理(参见高国藩:《中国民俗探微》,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8~179页)。 再看一则道士画符治妇女难产的处方。第一种,大型难产符,符后有一段说明: “此符难产,随年几(纪)与吞。桃汤下。以醋点汤。七立桃仁,去兴。此法极秘,勿传。”第二种:小型难产符印,符印后也有说明:“难产者吞之。儿出,手把符出。见验大吉。”为什么饮桃汤吃桃仁呢?因为在人们的迷信观念中,鬼怕桃,桃汤桃仁能驱鬼避邪。但剥开这层符篆的外衣,可以发现桃汤、桃仁 本身就能够 治产妇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二十九卷 “桃”附方中就指出桃肉和桃仁均有治妇女难产与产后百病之功效。其中写道:“妇人难产,数日不出,桃仁一个劈开,一片书可字,一片书出字,还合吞之即生。”“千金桃仁煎;治妇人产后百病诸气。”那么桃汤里点醋有何妙用呢?原来醋也是产妇在产子时必须要用到的一种中药。《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醋”条指出:“产妇房中,常以火炭沃醋气为佳,酸益血也。”李时珍鉴定,醋具有防治难产的功效:“胎死不下月未足者,大豆煮醋服三升、立便分解,未下再服。”“胞衣不下,腹满则杀人。以水入醋少许,噀面 , 神效。 ”高国藩先生在分析这一现象时评论说:“‘难产符’实际是以符篆形式掩盖着的一付防治妇人难产的奇妙的药方。当我们层层剥开它的鬼的画皮,居然看见了道士们在这付符篆的葫芦里卖的却是一剂良药。……中草药作为中国医学科学,其来历十分复杂,但可以肯定,道教早期画符配合中草药治病,也是中国医学科学来源之一。道士是中草药治病最早的探索者之一,奇异的画符吞符尽管无稽而荒唐,但和以中草药吞服,又有其合理因素,不能一概否定”(参见高国藩:《中国民俗探微》,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页)。 2. 自限性疾病 自限性疾病 为神灵主义医学提供了大量正面案例,使巫医在归纳证实意义上获得了较高的信誉度。 所谓 自限性疾病 , 是具有自愈倾向的一类疾病。多见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如感冒、水痘、风疹、甲肝等,这类疾病若不发生并发症,则即使不经治疗,经过一定的病程也可自愈。当然,对这类疾病进行对症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病情、改善患者的主观感受、提高生活质量,更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自限性疾病的特点是,在不发生并发症的情况下,不实施治疗,病程结束后,患者即可依靠自身免疫力痊愈。自限性疾病与非自限性疾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特征是不实施治疗即可自愈,后者的特征是不实施治疗患者将会转为重症或死亡。感冒既是一种常见疾病,也是一种典型的自限性疾病。 以感冒为代表的呼吸系统疾病,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而且发病率高达 30 %~ 50 %。医学史的统计数据表明,古代人寿命并不长, “在不太幸运的地方,出生人口预期寿命徘徊在 25 岁左右。在那些能定期供应食物,多少有一些法律和秩序的地区,这个数字可能会在 35 岁~ 40 岁浮动 ” 。因此,对远古人而言,以感冒为代表的呼吸系统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疾病,而像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等等慢性病,基本上是古人 的 罕见 病。一般情况下, 5 ~ 7 天后,感冒症状逐渐消失而痊愈。虽然感冒是一种典型的自限性疾病,但是 古人 并不熟知 。 因此, 患者感冒的 “ 痊愈 ” 往往 发生在巫医的 “治疗干预”之后,便将符咒、仪式 等 “ 治疗手段 ”看作是“ 疾病痊愈 ”的 直接 原因。巫医因其能够治愈大量自愈性疾病,很容易就可获得较高的信誉和声望。更何况还有像水痘、风疹、外伤等自限性疾病,所以神灵主义的巫医必然会收获丰富的正面的临床病例。而这一成功,甚至会使巫医成为患者心目中掌控生老病死的权威。 3. 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的存在 ,也是 巫医在更多复杂的医疗实践中取得成功 的原因之一 。因为巫医治疗时所完成的一整套仪式,具有强化远古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和信念的功能。在很多情况下,这一点对于患者疾病的治愈具有决定性作用。 所谓 安慰剂效应( placebo effect ),即治疗过程中的象征性医疗行为、医疗物品、某种语言和医疗语境,引起了患者生理和心理的改善甚至治愈 作用的现象 。 有的情况下,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强有力的现象, 由 语言、语境和社会因素构成的象征性治疗,与真正实施的药物和手术医疗,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安慰剂效应 的 发生,有三个特征:第一,医护人员的社会身份、医疗行为、专业语言和治疗环境,是前置性设定;第二,并未发生真正的治疗行为或并未提供有药理性能的药物,是必须缺失项;第三,经过医师假装性治疗后,患者的疾病被治愈或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是最终对照项。究其本质而言,安慰剂效应是患者与医师之间空想对空与的有效交流:空想是患者相信医师能够提供治疗,但实际上并未得到,而患者以为自己得到了;空与是医师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并未给患者提供治疗行为或者治疗药物。这个过程中,仅有的连接就是患者对医师的信念与医师的确认性回应。 是不是无论什么人都可以为患者提供安慰剂治疗呢?答案是否定的。安慰剂效应能够有效地发生,需具备两个关键条件:真诚相信和权威强化 。真诚相信的意思是,只有患者真诚地信以为真,在其身体上才可能出现相应的安慰剂效应;权威强化的意思是,如果实施安慰治疗的人是相关领域的权威人物,那么安慰剂的效果会大大增强,治疗的效率就会显著提高。权威人物的信誉,起到强化 “信以为真”的作用:权威性越高,安慰剂效应越好;权威性越低,安慰剂效应越低。权威并不仅仅限于医学领域的权威,心理学权威、宗教权威、神秘信仰权威都能够从事治疗活动。另外,在巫医对患者实施安慰剂式治疗过程中,患者会主动地屏蔽或修改一些对自己病情康复不利的证据,产生确认偏见。因为巫医会给予患者一些正面的提示,例如好转的症状。治疗结束后,患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寻找”那些暗示病情好转的症状,同时对那些提示病情并未发生好转的证据进行特设性修改,从而进一步强化巫医治疗的效力。所以,安慰剂效应的发生,是巫医和患者共同努力达成的良好结果,也是他们共同期望看到的结果。 神灵主义医学中所实施的治疗,很多就是巫医给予患者的安慰剂,但患者的疾病痊愈了或健康状况改善了。例如,在巫医的法坛上,身患焦虑症的土著人,接受了巫医提供的一整套 “仪式 - 咒语 - 药物 - 符水 ”的治疗后,精神状态得到了明显好转。土著患者坚定地相信,拥有至高法力的巫医完全清除了自己身上的病魔,才使自己处于光明和健康的状态。因此,巫医所实施的治疗,就具备安慰剂效应的发生条件:土著患者的“真诚相信”和巫医具有“强化性的权威”。而且现代的临床医学试验表明,安慰剂“有利于慢性疼痛、运动障碍(如帕金森综合征)和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焦虑症)等患者症状的改善及功能的康复” 。 4. 治疗失败的解释 神灵医学 利用超自然力量,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恢复健康,但并不能必然成功。如果治疗失败了,巫医该如何向患者进行解释呢? ( 1) 外力使然说 : 治疗失败后,巫医会告诉患者,导致其生病的超自然力量过于强大,从而致使各种赎罪、驱魔和治疗失败。强大的超自然力量,可能来自神灵赐予的惩罚,也可能来自不怀好意的鬼魔。这一套解释 , 可以让巫医轻易地逃避医疗失败的问责。因为巫医所假托的神灵或鬼魔是超自然力量,是不可见的力量,从根本上拒绝公众对其进行公开地检验和检查。希波克拉底批判 “神圣病”的时候,已经简述过此类解释的内在矛盾。 ( 2) 信念不足说 : 治疗失败后,巫医会告诉患者,因为其对神灵力量的怀疑或对巫医权威的信念不足,从而导致治疗失败。最典型表达就是 “心诚则灵”式托词,巫医可以很轻易地将治疗失败的责任推卸给患者,而且患者自己也无法单独检验自己心诚与否,只能接受这种错误归因。 (3) 能力欠佳说 : 巫医治疗中, 也会出现 类似于今天的医疗事故。因为进行神灵主义治疗,需要遵循一套仪式,例如法坛、禁欲、沐浴、符咒与降神等要求。这些治疗仪式是公开性的,并且要接受土著人的监督。如果是因为巫医明显的操作不当,导致治疗失败,这类医疗事故的责任就需要巫医来承担。但巫医治病能力的高低, 实际上 难以判定,而巫医在大部分情况下不会怀疑自己治病能力。因此,巫医能力欠佳说也是治疗失败的一种解释。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3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55):研究生论文4篇
fqng1008 2020-8-16 11:50
(一)潘志丽:中医学与其它早期医学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年博士论文 摘要:古巴比伦医学、古埃及医学、古印度医学和中医学四者相比:虽从起源时间来讲,中医学不是最早的,但当其他文明的光辉渐渐隐退时,中医学无疑是存在时间最久长的,并且这种存在还将继续下去。本论文将从整理文献入手,借鉴人类学研究成果,综合比较四大文明古国的早期医学内容,了解其共性、分析其不同;另从战争、文字等方面论述古巴比伦、古埃及医学渐趋无形及古印度医学流于从属的原因,探讨在中国古代文明环境中诞生的中医学得以存在的具体原因,并对中医学继续发展之路提出个人见解。 1 四大文明古国的早期医学:综观各文明的早期医学,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一民族医学发展的进程都大体相同:蒙昧的原始社会,先民的认知是有限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是其疗疾的唯一手段;智识进步、文明进化,人类渐能累积经验,出现了早期的合理医技;而后随着超自然信仰的确立,法术治疗出现,医学进入巫医相合的阶段……最终,合理医技与法术治疗的杂糅,构成了早期医学的主要内容。原始时期的人类对自然和人生充满疑问,在他们看来,周围的一切都是神秘莫测且变换不定的。对疾病的恐惧、对健康的渴望,先民希望摆脱痛苦,预知未来,于是征兆、占卜等手段出现。文明不发达阶段,征兆用来昭示吉凶、预知病痛;而占卜则用来诊断疾病,指导治疗。在原始人的观念里,导致疾病的原因从来都是超自然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即是邪魅作祟、神灵示罚。治疗方法则因时期不同而呈多样性:崇拜时期,可以通过诵念赞美诗祈祷神灵的庇佑,驱除致病恶魔;卜筮时期,可以通过恐吓、诅咒、符禁等方法吓退病魔;法术时期,各种巫术仪式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巫师也会应用药物治疗疾病,但在此过程中通常是夹杂着咒语的使用,以至于人们始终相信,巫师的咒语及法术对疾病的治愈起着主要作用,药物仅仅是辅助而已。 2 战争对文明的影响:接连不断的战争,更迭了政权,消亡了文明。公元前539年,居鲁士二世征服巴比伦。公元前525年,居鲁士二世的儿子冈比西斯征服埃及。约公元前518年,大流士一世征服印度,旁遮普西部成为波斯帝国的第二十个省。波斯人统治的200年间,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衰退,苏美尔语、阿卡德语成为只有少数学者使用的语言。波斯人占领时期,埃及医学与其他艺术和科学一样,也衰落下去。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崛起,埃及变为马其顿的一个行省。亚历山大在埃及短暂逗留期间,建立了亚历山大新城。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解放巴比伦,并将其作为他新帝国的首都。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入侵印度,但他仅在印度停留了两年,亚历山大离开后不久,旁遮普的希腊殖民政权就消失了。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于巴比伦。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的部下塞琉古在美索不达米亚建立了,塞琉西王朝。公元前126年,帕提亚人终结了塞琉西王朝。公元227年,萨珊人战胜帕提亚人,统治了美索不达米亚。公元651年,随着伊斯兰的征服,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宣告结束。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的部下托勒密担任埃及总督,公元前305年,托勒密成为埃及独立的国王。公元前48年,恺撒进兵埃及;公元前30年,埃及成为罗马的一个省。亚历山大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他在征服的过程中还很重视希腊文化的传播。亚历山大死后,他的继任者们继续执行希腊化政策。受希腊、罗马的影响,古巴比伦、古埃及文化逐渐消失,部分内容以其他形式汇入希腊、罗马文化。古巴比伦、古埃及医学渐趋无形。亚历山大死后不久,旃陀罗笈多夺取了摩揭陀国难陀王朝的王位,建立了印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孔雀帝国。公元前184年,孔雀帝国溃灭,随后而至的是长达500年的混乱和黑暗统治,此间不计其数的入侵者和商人涌入印度,史称“入侵时代”。由于大流士一世和亚历山大的入侵,印度文明与波斯、希腊文化有了交流。孔雀帝国溃灭后,受到入侵者和商人的影响,印度文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11世纪后期,印度的传统医学在经历了尤那尼医学、欧洲传统医学的输入之后,渐流于从属。 3 结论: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不同,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而连续的,虽其间也被侵略、征服过,但最后的情况却是入侵者被迅速同化,接受原有文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还表现在,当天书一样的古巴比伦与古埃及象形文字难以被破译时,现代的中国学者仍然能够读通几千年前的甲骨文。自秦始皇统一文字后,汉字就未有太大变化,中国人从未中断过古典文化的学习。这也是中医得以存在并发展的重要原因。医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使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历久弥新,绵延千年而不败。 (二)张芳芳:阿维森纳《医典》与张从正《儒门事亲》治疗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 (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是“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其著作《儒门事亲》是集他的学术思想之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多宗奉《内经》,《难经》、《伤寒论》,私淑寒凉派的代表人物刘完素,并在前人汗、吐、下三法的基础上拓展三法的内涵,使此三法运用更加广泛。他倡导“邪气致病”,认为疾病的形成正是由于邪正斗争引起,提出“天地人邪三者”的三邪理论,治疗上分别采用汗吐下三法治之,即所谓的“发病者三也,处之者三也,出之者亦三也”。汗法除用药物发汗外,“灸、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吐法除药物涌吐外,“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下法除泻下通便药物外,“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除了汗吐下三法外,张从正的补法、食疗法和情志疗法也颇具特色。他的攻邪理论对后世的影响颇深,尤其是为明清温病学派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有着“阿拉伯医学王子”美称的阿维森纳(公元980-1037年)主要研究领域是哲学和医学,他在化学、数学、天文学、地质、音乐理论和文学方面的造诣也颇深。他的主要医学著作《医典》,大概成书于11世纪初,其医学理论体系建筑在希波克拉底和盖仑的体液学说基础之上,隶属于“古希腊-伊斯兰医学体系”(Graeco-Islamic Medicine);同时它汲取了中国和印度的医学经验,是对阿拉伯医学,乃至西方传统医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总结。对疾病的认识阿氏不仅考虑到气候环境、居住环境、饮水与饮食、年龄与健康的关系、还考虑到情绪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洗浴疗法、催吐疗法、放血疗法、水蛭吸血法、养生疗法、手术、拔火罐法、灌肠法、尿道注药、阴道填塞等。 张从正的《儒门事亲》成书年代与《医典》相近,其中他们的学术思想和实践方法可比性强,故选择两位医家及其著作进行比较。通过对二者独特的学术理论体系、遣方用药规律及治疗方法的比较,笔者发现两位医家对于疾病发生原因的认识大致相同,不外乎外部原因如风、寒、燥等气候变化,饮食因素,内部原因即情绪原因如怒、惊、忧、恐、喜等,治疗方法上有很多相似,均采取药物发汗、催吐、泻下,放血疗法,洗浴疗法等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张从正使用草药及复方治疗疾病比阿氏更有优势,但阿氏在运用放血疗法、洗浴疗法、烙法等过程中,比张从正更注重实施疗法前的准备、环境的选择、实施的过程及遇到意外的处理办法、实施后的饮食调理等。 (三)吴宇峰:阿维森纳《医典》与孙思邈《千金方》养生思想的比较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年硕士论文 摘要:中西比较医药学是一门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以科学哲学为指导思想,研究医药学领域的文化现象、学术发展、历史交流、语言翻译和科学方法论等因素,探讨如何将宏观整体医学与微观实证科学相融合为目的的综合性学科。它有益于在全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寻找不同的诊断思路和不同治疗方法,也包涵了对不同中西医药学家生平之间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流和事实联系的探究。 孙思邈于公元 652年著成《备急千金要方》,晚年(公元682年)又著成《千金翼方》。孙思邈提出“养性”之说,养性的内容与养生相同,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孙思邈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孙思邈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和临床经验,使养生养性之道具体化,从而发展了祖国医学的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医典》(Canon of Medicine),世界医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医学经典,公元11世纪初成书,长期被阿拉伯地区、欧洲和北非诸国奉为医学指南。作者阿维森纳(Avicenna,公元980-1037)被誉为“阿拉伯医学王子”。阿维森纳是西方拉丁化的名字,其阿拉伯名为艾布·阿里·侯赛因·伊本·西拿(Ibn Sina)。《医典》全面吸收和深刻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医学成就,医学理论主体建筑在希波克拉底和盖仑的体液学说基础之上,隶属于“古希腊-伊斯兰医学体系”(Graeco-Islamic Medicine);同时它亦汲取了中国和印度的医学经验,是对阿拉伯医学,乃至西方传统医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总结,并使这一时期的医学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大量的翻译基础工作,我对阿维森纳《医典》第一部书的医学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不仅填补了西医药学基础理论和历史资料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意义深远,为中西医学从源头上(宏观论和医学辩证思想)找到共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实用的框架,并且提供了研究的新线索。本文重点对孙思邈和阿维森纳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四行体液学说,及其食疗学、睡眠养生进行比较研究,并简要讨论了洗浴疗法、呼吸养生、居处以及气候环境与养生。对孙思邈和阿维森纳的养生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方面可以比较中西医家之于不同地域养生法的异同,初步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另一方面对这些现象,从哲学社会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其产生异同的原因。再者,研究阿拉伯医学不仅可以使我们对西方传统医学有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亦可以让我们从中窥探中西医学古代相互交流影响。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可以填补中国医学史和东西方医学文化交流史的空白。 本研究通过《医典》和《千金方》在养生学思想方面的比较,旨在探索新的历史时期中西医学文化的结合点和交叉点,拓宽国际合作领域,促进中西医学人文学科的交流,为当代中医药学术体系走向世界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线索,对东西方医学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意义。 (四)王迪:合信《全体新论》及其在华传播与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目的:近代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亦为西医东渐的高潮期。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的涌入将西方医学、科学技术等带到中国,深刻影响了国人的生活。传统医学的发展遭到巨大冲击,中医存废之争也由此开始。通过研究英国传教士合信的个人生平及其代表著作《全体新论》,探知西方医学在华传播状况,以及对近代中国医学与社会的影响,并由此探讨对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对合信的生平、著作,以及《全体新论》的版本、内容、编纂方式、学术价值等展开研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梳理以《全体新论》的问世为开端,西方医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并以传播学研究思路为主线,从:传播者、信息内容、媒介载体、受传者、效果五要素 (5W)模式为出发点,系统研究合信《全体新论》及其在华传播与影响,并比较分析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思路。 研究内容:本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合信生平与在华贡献,包括合信的生活工作经历,开设或主持的医馆,主要学术著作等;第二章研究《全体新论》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版本、编纂方式及学术价值等;第三章主要从中西两方视角进行分析,梳理以《全体新论》为起点,西方人体生命观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第四章通过借鉴以《全体新论》为代表的西学知识的传播模式,探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思路与途径。 研究结论:合信在华近二十年,对西方医学与科技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著作《全体新论》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近代西方解剖生理学的著作,为西医学日后在华普及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合信为代表的医学传教士推动了西医东渐的进程,改变了中国传统诊疗体系与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上述研究,对当下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出建设性思路。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54):阿维森纳医典
fqng1008 2020-8-16 10:15
《阿维森纳医典》是201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阿拉伯)阿维森纳, 译者 朱明 。本书问世后即被世界医学界奉为“医学经典”。从12-18世纪的600年间,欧洲很多大学都采用本书作为医学教科书。 (一)内容简介 阿维森纳( 980-1037)素有“中东医圣”、“阿拉伯医学王子”之美誉,是中世纪医学和阿拉伯医药学最高医药学成就的代表。其与希波克拉底及盖仑并称为西方传统医学三巨匠。阿维森纳《医典》是其医药学成就的集中体现,也是医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本独一无二的、系统的医药学百科全书。《医典》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的医学遗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尝试着将希波克拉底和盖仑的医学论著综合整理,其中还包括亚里士多德的生理学著作,同时也吸收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国的医药学成就,汇集了欧亚两洲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体现了当时世界医学和药物学的先进水平。 《医典》问世后即被世界医学界奉为 “医学经典”。从12~18世纪的600年间,欧洲很多大学都采用《医典》作为医学教科书。著名医学教育家奥斯勒博士(1849~1919)对《医典》的评价是“被当作医学《圣经》的时间比其他任何著作都要长”。《医典》也是现代医学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书首次被翻译成中文,对我国的读者来说是了解、学习、研究《医典》的绝好文献,希望本书的出版对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 作者简介 阿维森纳 ( Avicenna,公元980-1037 ) 亦称 伊本 ·西纳 ( Ibn Sina ) 。哲学家、自然 科学家、医学家。 塔吉克人 。生于 布哈拉 ( Bukhara ) 附近的阿夫沙纳 ( Afshana ) ,卒于哈马丹 ( Hamadan ) ,在波斯 萨曼王朝 与突厥 喀喇汗王朝 、 伽色尼王朝 时代的 花剌子模 和波斯工作 。 他的著作达 200多种,最著名的有《哲学、科学大全》,在当时是高水平的百科全书 ; 另一部巨著是《医典》,直到 17世纪西方国家还视为医学经典,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 在他的著作中,包含大量的几何、天文、算术和 音乐理论 方面的内容 。 有关几何学的章节讨论了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础,可以认为是对 欧几里得 ( Euclid ) 的《几何原本》的评注 , 在对定义、公设、公理、定理的次序安排和对定理及问题的证明方法方面,都具有 独创性 。 他还曾试图证明第五公设。 (三)著作 目录 前言 引言 第一部书 第一部分 基本生理学 论题 Ⅰ 医学的定义 论题 Ⅱ 元素 论题 Ⅲ 论配属 论题 Ⅳ 体液论 论题 Ⅴ 脏器论 论题 Ⅵ 身体的功能 第二部分 病理学 论题 Ⅰ 健康失调 论题 Ⅱ 引起疾病的原因 论题 Ⅲ 疾病的表现 论题 Ⅳ 疾病的症状 第三部分 摄生法 序言 论题 Ⅰ 营养学 论题 Ⅱ 成年人的正确摄生法 论题 Ⅲ 老年摄生一般常识 论题 Ⅳ 采取正确的养生方法治疗配属异常 论题 Ⅴ 气候变化 论题 Ⅵ 不同环境下防护措施 第四部分 一般治疗学 阿维森纳生平传记与主要著作 (四) 谢德秋 . 阿维森纳他的生平、学说和巨著《医典》. 医学与哲学,1 986 ,( 2):48-50 1. 生平及学说 阿拉伯名医阿维森纳( Avicenna 980~1037),被他的同时代人称为“”医学之王“”;他是阿拉伯文化学术之花,并作为医学、哲学家、科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而闻名于世;他是与意大利的达·芬奇和德国的歌德一样的一个全才。 他于回历所 370年2月,即公元980年前后,诞生于阿拉伯布哈拉(Bokhara)王1一个叫做阿笑西纳(Afshena)的乡村。后来全家即迁居首都布哈拉,该城当时是世界穆斯林的中心之一,并以具有较其征服者降克森人更古老的文明面著称于世。阿维森纳由一位家庭教师指授,他的早慧,很快就使众人称异他十岁就熟记了《可兰经》和许多阿拉伯文诗歌。他还向一个果菜商人学习数学,又向一个从医、教营生的游方学者学习更深的学科,此人教阿维森纳读了《玻菲里学说入门》和《欧儿里得几何学》。但学生很快发现了其师不过是一个江湖人士,故决定弃师自学,依靠评注之助,研究起逻辑学、几何学和天文学。在16岁以前,他不但掌握了医学理论,还通过免费行医,独立发现了一些新的疗法。在他17岁之末,当时的各种学术门类,都已一一领略,学生生涯即此告终。自此他就以导师身份而展其雄才。 阿维森纳受任的第一个职司,是给郡王( Lmis)当医生。这位郡王风闻这位青年奇才的名声,他的一种危险病症就是阿维森纳治好的。阿维森纳所得的主要酬谢,是被准许进入王室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有好几个房间,每一房间都藏有各学术门类的大量手稿。沙马尼兹(Samanides)是学术和学者的著名赞助者。当时,郡王总要带一批图书和一位常随不离的学者,即使战时亦复如此,而沙马尼兹则更为突出。阿维森纳在这样一座图书馆里可以博览各种珍本,研究科学的进展。 在居留许尔卡尼亚期间,他便开始编撰《医典》。随后在紧靠现德黑兰的宙伊( Rai)定居了下来。据说阿维森纳的约30 篇著作就是在宙伊写成的。局势动荡不安使他不得不离开宙伊来到哈马丹(Hama-dan)。不久,郡王闻知阿维森纳来到,就命他任御医,甚至还委以首相(Vizir)之职。但这时爆发了有科尔 兹(Koords)和土耳其兵参加的剧烈兵变,反对徒有其名的郡王,并要求将新任首相阿维森纳处死……。就是在这如此动荡不宁的时期,阿维森纳也仍坚持研究和讲授。他每晚都向自己的弟子诵读和讲授自己的两部伟大著作(《医典》和《摄生学》)的摘要 ; 讲授完毕,就和学生们为伍,与歌手、演员一起,饮宴作乐,通宵达旦。风暴过去以后,阿维森纳继续他的学术活动。但是,最后,他携带自己的兄弟,一位得意的门生和两名奴仆,打扮成修道者,离开了哈马丹 ; 儿经艰险以后,抵达了伊斯法字,受到国王的隆重欢迎 ………。在这些年中他开始研究文学和语言学。他死于1037年6月,终年58岁,葬于哈马丹的基勃拉(Kiblah)附近的棕榈树间。 阿维森纳在自己一生无可比拟的活动中,挤出时间,写了大量神学、哲学、逻辑学、语言学著作和诗歌,还写了同样大量的医学著作。 阿维森纳的哲学著作,使他进入了阿拉伯哲学家的最前列 ; 也许只有阿弗罗伊一个人可以与之匹敌。他的哲学体系,基本上是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法典化,根据新柏拉图派的观点作了一些改动,并力图与神学相谐和。 在逻辑学上,阿维森纳从区分各个单独的概念和判断出发,由此得出知识的两种要素,再依靠定义和三段论法,推导出完全的、科学的知识来。但是,他的学说对于逻辑学史的主要意义却在于,他论述了抽象思维的性质和作用。他将抽象意义上的一般和与许多个别关系上的一般的本质作了区别。 2. 《医典》及其它 在中世纪的学术界,阿维森纳作为哲学家的地位,远不如其作为医生的地位更为重要。从 12至17世纪,阿维森纳的学说一直统治着欧洲的医学教学,并使雷塞斯(Rhazes)、阿里(Alibn Abbas)、阿凡佐尔(Avenzoar)等人的名字为之逊色。其实,阿维森纳的学说与雷塞斯、阿里等人并无根本不同,都是以盖仑学说为法,并通过盖仑而取法于希波克拉底,又根据亚里士多德体系作了一些修改。在中世纪的西欧医生中,阿维森纳的威望甚至超过盖仑。他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临床医生,但他不象盖仑那样是通过研究和实验而做出伟大发现的。他的崇高威望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害的,因为他鼓励医生将知识哲理化,而不是发现新的事实。 阿维森纳的《医典》,在其所有一百部左右的著作中,是最光辉夺目的一部。 “ 这是自古迄今最著名的医学教科书 ” , “ 它作为医学圣典的时间,较其它任何著作为长。 ” (奥斯勒 Osler语) 《医典》是一部约一百万词的巨著。在这部书里,阿维森纳试图给现存的全部医学知识立一法典,正如同法学家们想替全部现存的法学知识立法制典一般。这部巨著之所以久负盛誉,可能与该书所用方法之伟大有关,而这又得益于阿维森纳深湛的逻辑学造诣。阿维森纳想遵循确切的逻辑规则,写一部无所不包的巨著 ; 并以数字的精确性,将每一部分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和治疗学知识,都纳入一个恰如其分的地位。这座最终建成的庞大 “” 建筑物 “” 是有许多缺陷的,因为它的解剖生理学基础是错误的。解剖学,对于伊斯兰医师们来说,主要还仅是一部死书。他们(除了个别冒险人物以外)并不从事解剖,因为解剖为他们的宗教所禁止。据说著名的伊乌哈纳( Yuhanna)曾解剖过猿猴 ; 但这仅是个别事例,而且伊乌哈纳又是基督教徒。阿维森纳的解剖学著作,也和他的穆斯林同道们一样,是以希腊解剖学著作为依据的。至于生理学,自从 700年前先由爱拉西斯特拉特斯,后由盖仑开辟了道路以后,还没有一个人敢于再踏上这条路。 《医典》共五大卷。第一、二卷写生理学、卫生学、病理学 ; 第三卷和第四卷介绍治疗疾病的方法 ; 第五卷描述药物的成分及其制法。最后一部分中包含了一些他亲自研究的实例。 阿维森纳的许多医学观点,都显示出一种预言家的洞察力。《医典》所载的许多治疗方法,其表达方式之清晰及逻辑推理之严密,在医学文献中都堪称瑰宝。他讨论了矿物的、动物的和植物的毒素 ; 讨论了狂犬病、静脉切开术、乳腺癌、水囊肿、肿瘤、分娩,等等。一句话,讨论了全部医学问题。《医典》中还有他对糖尿病和关节炎的精彩描写。谈到难产时,他在介绍了几种处理方法以后说 : “ 当这些方法失败后,可用钳子把胎儿钳出。 ” 这句话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阿拉伯医生们是熟悉产钳的 ; 虽然他们(如某些人所相信的那样)仅在胎儿已死亡时才加以应用。阿维森纳对脑膜炎作了出色的临床说明,将它与某些急性疾病时的虚性脑膜炎作了区别。他讨论了慢性肾炎和面神经麻痹,并指出了后者有中枢性和外周性两种类型。他描述了幽门狭窄、胃溃疡和三叉神经痛。他特别认真地讨论了黄疸的问题,指出 : 黄疸可能是阻塞、血液破坏的结果,或是毒蛇、昆虫噶咬后毒素作用的结果,或是摄入毒物的结果。他对虹膜的扩张和收缩非常熟悉,他还描述了眼球的六对运动肌,并讨论了泪腺导管的作用 ; 他还首次记载了一种豚鼠寄生虫( Guinia-worm),这种寄生虫钻行皮下而引起脓肿。 他赞同了希波克拉底用强力牵引使脊柱畸形复位的方法,但他十分轻视外科的作用,这是他医学学说的一大缺陷。他主张用烧灼法而不用手术刀。 对于《医典》一书,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做了不同的评价。有的认为它是知识的宝库,有的(如阿凡佐尔)则认为其价值等于废纸,瑞士人帕拉赛塞斯( Pala-celsus)则以当众焚毁阿维森纳著作的行动来显示他与传统权威的彻底决绝。也许正是《医典》一书的神圣不可侵犯性,阻碍了进步医学的发展。在科学上,不可侵犯性是与进步不相容的。 (五) 刘虹:盛名之下的阿维森纳及其《医典》 . 医学与哲学 , 2013.3 1. 文化背景: “百年翻译运动” 公元 622 年,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短短 100 年时间里,穆斯林的国土覆盖欧亚非三大洲广袤的土地,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卷起的文化闪电撕裂中世纪的黑暗,震撼了世界。从公元 8 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为适应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发展的 需要,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策划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文献。这一规模空前的翻译盛事史称 “百年翻译运动”。公元 830 年巴格达兴建了集科学院、图书馆、天文台和翻译局为一体的学术机构 “智慧宫”,阿拉伯帝国的学者云集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创作和典籍翻译等学术活动。 “百年翻译运动”的成果几乎包括西方古典时期所有学科的重要文献。阿拉伯人翻译了希腊、波斯、拜占庭、中亚、印度及中国大量的医学文献。阿拉伯翻译家侯奈因·伊本·易司哈格( 807 年~ 873 年)历时 50 年,将几乎所有重要的希腊文医学文献包括希波克拉底的著作,特别是盖伦的著作全部译出。 “百年翻译运动”传承了古希腊罗马文明,典藏经典文本,造就了阿拉伯文化辉煌。阿维森纳和《医典》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走进医学发展的历史画卷。 侯奈因 ·伊本·易司哈格译出希波克拉底和盖伦著作时,两位西方医学先哲的学说已逾越千年,其自然哲学的理论体系与医学进步的矛盾逐渐凸显。中世纪是文艺复兴的前夜,医学需要回归理性而不是皈依信仰,需要传承,也更需要创新。《医典》传播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学说并将之理论条理化、精致化,将其影响延伸至文艺复兴曙光来临。 900 多年来,《医典》久盛不衰的声誉竟使得对阿维森纳其人其书的赞誉成为习惯思维模式,学术界对其史迹真实性的质疑、对其历史局限性的批判性思维几乎整体性窒息。这一现象值得警醒。 2. 阿维森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阿维森纳( Avicenna , 980 年~ 1037 年)原名伊本 ·西那,公元 980 年诞生于中亚细亚布哈拉城附近的阿夫沙那镇(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阿维森纳被誉为 “学者之冠”、“尊贵的阿拉伯医学王子”,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和罗马名医盖伦并称为西方医学史上的三大不朽人物。据传,阿维森纳 10 岁时就能记诵《古兰经》, 16 岁已成为当地的名医; 17 岁那年,他治愈了萨曼国王孟苏尔的疾病成为御医,因而获得饱读皇家藏书的机会。阿维森纳说: “ 18 岁时,我已学完各门学科,在这期间我所以获得这些知识,依靠的主要是我的记忆力,今天我只是更成熟了。 ”阿维森纳的著述涉及领域之广、数量之巨令人叹为观止。著名医史学家李涛说:“阿维森纳氏曾经给我们留下许多伟大的著作,竟达 99 种之多,其中属于神学和哲学者 68 种,属于科学与天文学者 16 种,诗歌 4 种。 ”公共卫生学创始人胡宣明说:“阿维森纳所著书大小共有 105 种。 ”朱明说:“阿维森纳的著作多达 200 余种 …… 涉及数学、法学、哲学、医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音乐、文学以及语言学等丰富的学术内容。”有一位作者介绍阿维森纳著作的数字使人震撼:“据统计,有用阿拉伯文写作的著作 456 种,用波斯文写的著作 23 种 …… 其中至少有 160 种被列入世界图书馆目录。 ”这一数字打破了传说中盖伦著述的记录。 阿维森纳受教育情况有其父为师、邻居为师等不同说法,但基本属于自学成才。胡宣明介绍: “阿维森纳跟父亲请的先生读《古兰经》;跟半通的读书人邻居学地质学、几何及天文学;跟一位江湖先生……,最后,还是决定多买些参考书自己研究。”有学者介绍,“他的医学老师是一位基督教徒,名叫伊萨·伊本·耶哈也”。但这位医学老师详情不可考。自学成才的阿维森纳 39 年间所撰著作数量巨大,几乎涉及当时所有学科。阿维森纳时代各门学科经过千年发展不似亚里士多德时代混沌一体,百科全书式的学术研究已经不具备条件。假设阿维森纳名下有 200 种著作,是著述还是编辑?是亲著还是托名?真伪如何?质量如何?专家们已经宣告:除了《医典》,阿维森纳的 200 多本著作已散失无存、无法实证。所传阿维森纳著述数字,从实证角度而言,只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假说或曰传说而已。 面对复杂的医学,阿维森纳极为自信: “医学不像数学及哲学那样难懂。我进步也极迅速;不久之后居然成为一个卓越的医生,可以免费医病,籍以获得治病的经验”。自习医学数年的 17 岁少年阿维森纳显为名医,虽希波克拉底和盖伦亦不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长期以来,学术界不仅赞美阿维森纳天资聪慧、才学过人、著作等身,对其人格和品质褒奖有加;甚至还为争他的国籍打笔墨官司。郭沫若盛赞: “阿维森纳是中世纪辉煌的阿拉伯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大师。”我国医学教育家沈克非表示:“向阿维森纳学习:学习他克服困难努力钻研的精神、不断追求真理力辟邪说的革命精神、不把学术作为私有的精神。”胡宣明赞美阿维森纳的人格:“他像天上一颗大星,昼夜奔驰,一刻千里,而贞明则万古不易。”前苏联学者声称阿维森纳不是阿拉伯人,已经证明阿维森纳是苏联人民的骄傲。文献中的阿维森纳与现实的阿维森纳谁是真正的实在?胡适先生说:“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学术界以神话和美化之笔塑造阿维森纳,是对阿维森纳及其思想的一种扭曲。 3. 《医典》:一部汇编性质的文集 《医典》第一卷总论;第二卷药物学;第三卷病理学、症候学和治疗学;第四卷叙述各种疾病及其症状;第五卷处方与制药法。中译本《医典》是其中第一卷的内容。《医典》的医学思想师承希波克拉底、盖伦、亚里士多德。《医典》第一卷以条例形式成文共 1 130 条。其中直接引用盖伦、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 “一些哲学家”、“一些人”的条目计有几十条,如第五十四条有“盖伦的教诲———盖伦反对这两种理论……”;再如第一千零一十条有“希波克拉底每月引导一次呕吐,并连续两天。在第二天导吐时,第一天遇到的困难就消除了……”贯穿《医典》始终的“体液配属学说”是希波克拉底、盖伦医学思想的总结和整理,与“四体液学说”一脉相承。国内学者几乎一致认为,《医典》吸收了中国医学的内容。著名近代医学史家宋大仁说,“《医典》记述了一些中国医学知识,如关于糖尿病患者尿有甜味、高热病人有循衣摸床的征象等;提及了麻疹的预后以及用水蛭吸毒等治疗方法,并记载许多中国药物”。这一观点被写入医学史并广泛流传。医学史家范行准这样说:“据阿氏书中脉诊方面,则在 48 种脉中有 35 种与《脉经》相同。我想他是很早已知中国的脉诊的。 ” 《医典》辑录了很多前人的正确观点,如《医典》讨论了疾病的复杂性,甚至分析了疾病的首发症状与继发症状、无症状、并发症等问题;将致病因子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些思想在希波克拉底、盖伦和巴格达名医拉齐的医学思想中都有体现,如关于麻疹的论述来源于拉齐的著作《医学纲要》。《医典》因袭谬误的现象明显。如《医典》认为, “动脉发源于心脏,静脉发源于肝脏”这种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恰恰不是阿维森纳的独创,而是《医典》汇编希波克拉底、盖伦医学思想的痕迹。希波克拉底和盖 伦持有这 样的观点:“静脉和肝脏同一来源,动脉和心脏同一来源”。在《医典》中,阿维森纳用 71 条的篇目讨论尿液的颜色、气味、沉淀物等征象与疾病的联系,这些论述倍受赞誉。可是尿检颜色、气味、沉淀物等问题在《希波克拉 底文集》中已有出色的研究。例如希波克拉底在分析一例产后高热的产妇时就明确记录着 “寒战后尿浓、色白、浑浊”。文献记载拉齐对尿检的认识水平也很高。但是,《医典》关于中尿检的文字却有不少明显的错误。例如《医典》第六百三十六条说:“洗肉水样的尿液,它意味着肝脏渗出了不健康的血液。”第四百五十三条和六百二十六条等多处重复这一错误的观点。同样是传承,拉齐在研习盖伦的医学书籍时没有食古不化,而是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他专门撰写《盖伦医书中的疑点和矛盾》的论文告诫天下:盖伦的医学著作并不是金科玉律。相比之下,《医典》的文字处理者对“源文献”中的内容有良莠不分兼容并蓄之虞。 《医典》是否汲取了中国古代医学(确切地说是唐代以前)的内容?目前,国内学者证实古代中医学是《医典》编写的 “源文献”的工作,尚无实证材料支撑。唐代与阿拉伯有过密切的商业交往和文化交流并无疑问。宋大仁例举中医文献和《医典》都对“糖尿病患者的尿有甜味”、“麻疹的预后”有记载,藉以说明《医典》中有源于中医学的内容,其理由不够严密,因为上述现象除了中医文献,古希腊医学也有记载。至于《医典》的脉诊是否来源中国的问题,范行准的观点获得不少支持。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谈到,中国的脉学的“一部分可能由伊本·西纳传入西方。”如何传入的实证材料李约瑟并没有提供。马来西亚南华大学蔡源林持有这样的观点:盖伦写了 16 本关于脉搏的书,认为脉搏之强度、频率、速度等脉象反应疾病症状。 2005 年中国学者发表实证研究文章指出: “《医典》的脉诊内容与中医脉诊没有直接关系,而与古罗马名医盖伦的脉诊有着密切的关系。” 4. “体液配属理论”:准科学性质 有学者指出: “《医典》的贡献并不在于枝节的临床经验,而是将医学创立系统。”“体液配属理论”是阿维森纳用以统领《医典》全书的基本内核,也是分析阿维森纳医学性质的重要依据。阿维森纳“体液配属理论”的内容是:人体是由水、火、气、土等基本元素构成,这些元素具有相反相成的寒、热、湿、燥四种原始性质。 体液配属理论包含人体动态平衡的合理思想。体液配属 “决不是一个意义上的某一种稳定或者不稳定的状态。体液配属的均衡分布是关乎人体整体而不是某个脏器”;构成人体的“元素精密地混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的互为相反之力交替性地制约着对方或者被对方制约,直至达到整体上的一种均匀的平衡状态。这种结果即所谓的 ‘体液配属’。”体液配属的平衡态不仅内受寒、热、湿、燥 4 种原始性质相互作用的制约,同时还与生活环境、季节、营养物质等元素的影响。 体液配属状况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机体功能、体质状态、生理过程与成长周期: “体液配属偏干性能引起虚弱”,“青春期和青壮年时期均 衡的配属 均为 ‘热’性,而进入衰老与老年两个时期的配属则是‘寒’性的”。“如果发生了与正常的均衡相抵触的情况,即体液配属失调”,体液配属失调可能成为疾病诱因或病因诱发或导致疾病,因此,阿维森纳很注意在症状和体征表现中捕捉体液配属失调的信息,例如通过尿检:“若体内黄胆汁过剩,出现热性的配属失调,这时尿为白色;而当黏液过剩时,尿为红色”。考量体液配属是否正常的标准有“功能”、“感觉”、“肤色”、“体型”、“头发”、“皮肤”、“睡眠”等十重维度。 “体液配属”理论是病理分析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依据。用于病理分析,“决定身体某个部位状态和性质的体液配属发生了质变,从而引起了疼痛”。解释疾病罹患率差异:“黏液配属的人容易患癫痫、瘫痪、中风、破伤风、惊厥和相类似的疾病,特别是在寒冷的季节”,“胆汁质配属的人在炎热的季节容易患谵妄、躁狂、急性高热、急性炎症肿胀”;用于鉴别诊断:不同配属的诊断证候可划分为“生理功能状态的体征”、“排泄物性质的征象”、“心理状态的征象”等 10 类,以供临床辨别;用于药物治疗: “药物同 样具有热、寒、湿、燥 4 种原始性质 ”。针对不同的人并可以改变人体的配属的药物才能够发挥疗效:“同一种药物可能在不同的人身上所产生的热力效果不一样。当我们要选择药物来改变人体的配属时,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用于指导养生,“采用正确的养生方法治疗配属异常”,如对热性配属的纠正他的建议是“不宜激烈活动”、“只宜进半流食”、“合理安排沐浴”等。 阿维森纳的体液配属理论的源头是希波克拉底的 “四体液”学说。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些要素决定了人体的性质。人体由此而感到痛苦,由此而赢得健康。当这些要素的量和能相互适当结合,并且充分混合时,人体便处于完全健康状态。当这些要素之一太少或者过,或者分离出来不与其它要素化合时,人体便感到痛苦。”四体液分别具有四种性质:“它们的冷、热、干、湿各不同。”希波克拉底这段话中的四体液“相互适当结合”、“充分混合”、“过多”、“太少”等表述,已经蕴含着“配属”的含义。 “体液配属理论”具有准科学性质。准科学主要凭借直观认识、有限经验、猜测思辨而缺乏实证的方法,具有合理的成份和错讹同在、基本范畴并非科学语言、理论无法实证、实践无法实施等特征。郭沫若认为:“阿维森纳对人的生理和病理进行了完全是科学的研究。”这一评价是不科学的。“体液配属理论”是贯穿《医典》全书的理论内核,其准科学性质决定了阿维森纳的《医典》和他的研究属于准科学性质而非科学研究。 5. 历史的评说:不同的声音 《医典》问世后,质疑和批判的声音一直被贬抑或忽视。瑞士人帕拉塞尔苏斯( 1493 年~ 1541 年)是敢于挺身而出批判盖伦和阿维森纳的医生,他认为,病因不是人体内部体液失调,而是由于 “一种特别和有生命性的力量,是一种基原或一粒种子,当其侵入人体后,人体器官的基原会与其作战。矿物和植物的基原可用来压制疾病基原”。帕拉塞尔苏斯焚烧了盖伦著作和阿维森纳的《医典》,抨击所谓的“液体学说”是想象中的虚构之物,对学生宣布他所教授的医疗课程应以治疗疾病的经验为基础。在《医典》被顶礼膜拜的 16 世纪,这种离经叛道的观点倍受攻击,他被迫 四处流浪,英年早逝。《医典》缺乏独创性的特点曾遭到人们的质疑。德黑兰大学雷扎 ·达瓦里教授写道:“阿维森纳在各方面的贡献都较逊一筹。阿维森纳作为一名哲学家只是恢复并发展了前辈法拉比的思想,而他自己并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 《医典》问世后即被世界医学界奉为 “医学经典”,有学者这样写道:“在 15 世纪后 30 年里,《医典》被出版了 16 次。从 12 世纪~ 18 世纪的 600 年间,《医典》是被当作医学圣经的时间比其他任何著作都要长,《医典》也是现代医学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 ”中世纪的欧洲将该书作为权威性的医学教科书一直沿用了 700 余年。据统计,在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医典》印刷次数之多,仅次于《圣经》。我国有学者在 2006 年撰文向学生这样介绍: “阿维森纳恰似一盏明灯,照亮了欧洲和其他一些国家医学界的道路。直到今天,我国新疆维吾尔族医学界仍把《医典》作为必读课本。” 面对同一部《医典》有这样两种不同的声音的原因是《医典》是一部正误互见的文献,对医学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如果研究者只顾一点不顾其余,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就会产生盲人摸象效应。盛名之下的《医典》在医学史上的影响几近登峰造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欧洲文明受到双重蹂躏的历史背景。中世纪欧洲统治者贬抑古希腊罗马文明,用暴力蹂躏传统的精神财富,阿拉伯人的译著恰恰发挥了保存历史文献的功能,《医典》文献汇编丰富成为被推崇的对象。基督教控制一切精神活动,用宗教蹂躏欧洲文明,致使文化凋零,学术低迷;当时,西方医学依旧被束缚在自然哲学理论框架中,实验医学革命尚未到来,医学未见重大突破、临床诊疗处于处理乏术的低谷之中。《医典》生逢其时。 第二,正误互见的《医典》中具有相对的合理成分。例如,在论及癌肿与硬结的区别的时候,《医典》这样描述: “癌肿体积则会进行性增大,具有破坏性,根系渗入周边组织内部。”虽然这些论断并不是严格地建立在解剖学和病理学意义上的科学描述,而只是一种自然哲学的猜测或者来自临床的直观表达,但依旧具有指导临床的意义。 第三,《医典》被选作大学教材一直用到哈维时代。《医典》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就是其鲜明的逻辑性。有学者指出, “在逻辑学上,阿维森纳从区分各个单独的概念和判断出发,由此得出知识的两种要素,再依靠定义和三段论法,推导出完全的、科学的知识来”。《医典》全书应用逻辑划分方法的有近 30 条,其中第四百六十五条~四百九十一条将不同配属的诊断证候分为肤色、睡眠表现、排泄物性质、心理状态等十类。应用定义方法的有近 20 条。《医典》文字逻辑性强的特点使之受到教授们的青睐是情理之中的。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4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53):病毒来袭
fqng1008 2020-8-14 17:49
继《枪炮、病菌与钢铁》之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主任先驱奖得主、被《时代周刊》评为 “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的内森·沃尔夫所著《病毒来袭》,成为最引人关注的疾病社会史新锐之作。 内森·沃尔夫著,沈捷译的《病毒来袭》,2014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从非洲丛林的黑猩猩,到婆罗洲雨林的猎人追踪,沃尔夫将自己研究的亲身体验写成文字,带领读者一起踏上科学探索之旅。途中充满生物学奥秘,又常常险象环生,不仅逐层揭开医学史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艾滋病毒的起源面纱,而且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类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疾病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一) 内容简介 从非洲丛林的黑猩猩,到婆罗洲雨林的猎人追踪,作者将自己研究的亲身体验写成文字,带领读者一起踏上科学探索之旅。途中充满生物学奥秘,又常常险象环生,不仅逐层揭开医学史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艾滋病毒的起源面纱,而且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类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疾病社会史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医学史的另一个面目:疾病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本书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整体观测人与病毒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在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包括艾滋病的灵长类动物起源;审视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迁对新发再发传染病流行的影响。作者适时地提出公众对加强公共卫生能够做出贡献,每个人都可以从小做起。书中作者还指出媒体报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影响。媒体报道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也能告知公众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 作者在本书最后乐观的展望,有朝一日可以宣布流行病末日的到来。但是,鉴于人类与病毒的共存关系,只要有人类存在,病毒末日就永远不会来临。如同地球自然风暴永远存在,病毒风暴也将永远存在。但是,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传染病的防控投入不断增加,防治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类应对病毒风暴的前景是乐观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邵一鸣指出,只要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和民间科学组织通力合作,尤其是得到公众的鼎力合作,人类完全有能力抵御各类病毒风暴的侵袭。 (二) 作者简介 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博士,现任斯坦福大学人类生物学专业客座教授。全球知名的独立研究机构 Global Viral创始人和CEO,该组织致力于流行病的早期检测和控制。TED演讲人,曾获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主任先驱奖,被评为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十大新兴探险家”、《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多次被《自然》、《科学》、《纽约时报》、《纽约客》、《经济学人》、《连线》、《环球科学》、《福布斯》、 Discovery探索频道、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知名媒体报道。 (三)著作 目录 第一部分 乌云密布的文明史 01 我们寄居在病毒的星球 如果有一位聪明的天外来客要以哪些生物构成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主体为基础,编撰一部生物百科全书的话,其中大部分内容将会介绍肉眼看不见的世界和原核生物。被我们一般认为是全部生物的真核生物,只用薄薄几卷就可以被介绍完。而人类,不过是动物卷里一个显眼的注脚而已。 02 狩猎,加速病毒的跨种群传播 我们倾向于将性或生育之类的事视为亲密举动,因为这些行为将个体以正常互动无法企及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但从微生物的视角来看,狩猎和屠宰代表着终极亲密行为。这是将一个物种和另一个物种身上的所有组织,连同栖息在每一个物种上的特定微生物都连接起来的行为。 03 微生物净化使人类更脆弱 当人类祖先从雨林踏入草原,人口的锐减、栖息地的变化以及蒸煮食物等生活方式的新变化,使得他们的微生物库的规模不断缩减,一些抵御传染性疾病的基因防御能力也随之降低。当人类遭到猿类表亲的微生物库侵害时,鲜有招架之功。这为病毒风暴的酝酿创造了条件。 04 驯养活动对病毒传播的三重影响 从抓捕动物到驯养家畜,从采集果实到种植植物,人类祖先的生活开始由游牧转型为定居。而人类与家畜的亲密接触、家畜与野生动物 “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彼此连接的大规模固定社区的发展壮大,让人类置身于一个将首次暴发流行病的世界。 第二部分 流行病风暴来袭 05 什么是流行病 全球交通枢纽将人和动物联系在一起,催生出了一个容易被流行病侵害的互联世界。而我们是否将一种传播的微生物定义为流行病,与其致命性无关。流行病只是病毒传播能力的标记。所有大陆上都有个体被感染到的一种新感染原,我们称之为流行病。 06 地球村与流行病时代 公路、铁路、航海和航空等交通方式的变革,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互联世界。这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却也让以前分散在各处并处于静止状态的病毒有机会快速流动,高度混合。这一事实将永久改变流行病影响人类的方式,把我们真正带入流行病时代。 07 医学技术让我们更 “亲密” 输血、移植和注射等医学技术的革新,帮我们摆脱了很多致命疾病的威胁,也使我们的血液、器官与其他人、甚至其他物种的身体组织之间,产生了地球上有生命以来史无前例的联结。人类成为彼此关系亲密的物种,为流行病传播提供了新路径。 08 新一波流行病威胁 当我们将经济开发的足迹伸向丛林,我们也把新的病毒带回城市,高密度的城市人口、野生动物的活体交易、免疫力低下的易感人群,为病毒间的基因重组提供了温床。从未谋面的微生物相遇后将生成新的镶嵌体感染原,其传播方式是母代病毒无法办到的。新的流行病,已经来袭。 第三部分 流行病监测与防控 09 全球性监测系统的建立 等到流行病大暴发后再去应对,往往为时已晚。如何在致命性病毒演变成流行病之前就抓住它、遏制它 ?我们在世界上最偏僻的地方设立监测点,把与动物密切接触的猎人当作哨兵人群。当感染源从动物跳到人类身上时,流行病的警报就拉响了。 10 大数据时代的流行病预测 科学新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识别病毒的能力得到加强;而手机信息、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更是绘制了一副包含了层层信息的疫情聚合图,为我们提早捕获流行病暴发信息提供了条件。谁将是最终的赢家?是流行病将横扫人类,毁掉数百万生命,还是科技将策马前去,拯救人类? 11 病毒对疾病治疗的积极作用 病毒并不总是有害的,如果利用得当,它们能帮我们预防传染性疾病,控制慢性病发展,甚至直接治疗一些疾病。公共卫生事业的目的,不应该是打造一个完全无菌的世界,而是找到坏家伙并控制它们。有朝一日,我们保护自身的方式,也许是仰仗与我们共生的病毒,而不是消灭它们。 12 流行病的末日来临 流行病环球免疫系统的建立,需要政府、企业、公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处在一个用技术手段建造环球免疫系统的时代,应该、也能够将流行病预测和预防做得更好。当我们能够宣布 “这是最后的一种流行病”时,我们发现和遏制流行病的能力,已经强到连流行病这个词都不需要了。 致谢 译者后记 (四)张大庆:那些被病毒深刻影响的人类文明进程 在医学和医学史学界耕耘的岁月之中,我时常感到,与宏大的政治军事史比较起来,医学史是安静甚至寂寞的,她长久地处于科学史的一隅,充斥着患者千百年的呻吟诉求和医生不懈不馁的观察研究,还有那些在常人眼中晦涩难懂的疾病名称和药物成分,以及难于计数的细菌病毒和检查评分,少有高调热闹到值得全人类关注的时刻。然而,疾病社会史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医学史的另一个面目:疾病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长久以来,微生物在人类的历史中扮演着自己独特的角色,偶尔以瘟疫的姿态出现,横扫数个城市、影响几个王朝;偶尔低调地潜伏在历史的阴影中,在王朝覆灭、亡族灭种的大事件里充当不可察觉的 “幕后黑手”。 微生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录的最早年代,是在古巴比伦王国流传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在记载史前大洪水之前,已经描述了其他的一连串灾难,其中就包括神的天谴(瘟疫)。晚些时候出现的《圣经》之中,也有相当多关于瘟疫的描述。 要确定哪一个病原体领导了第一场影响人类进程的流行病是非常困难的,根据享誉全球的美国世界历史学家威廉 ·哈迪·麦克尼尔的研究,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亚洲和欧洲的病原体就开始影响到文明的发展进程。 公元前 5世纪初,雅典帝国处于它的鼎盛时期,这是个拥有便利的海上交通、得以汇聚四方精神文明成果从而产生出辉煌的希腊文明的伟大国度。公元前430年,雅典与另一个古希腊强国斯巴达酣战不休,正占据着有利的战场形势,完全没有意识到灾难正悄悄降临到它的上空。这场改变了雅典历史的灾难起始于埃塞俄比亚,从那里,一种未知的疾病传到埃及,再由船只经过地中海传到了港口比雷埃夫斯和雅典。病魔只肆虐了很短的时间,但它杀死了大约1/4的雅典陆军,至少有1/3的雅典人口死亡,更可怕的是,灾难还摧毁了人们的精神。敬神和不敬神的人、遵守法律和违背法律的人同样都会死去,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们失去了自己以往的信仰和道德标准。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记载,以往最稳重、备受尊敬的公民也终日沉湎于暴食、酗酒和淫乱之中……至今我们都不知道罪魁祸首是哪种微生物,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立克次体、天花病毒、麻疹病毒甚至梅毒螺旋体等等都成了怀疑的对象,我们只知道,这场流行病沉重的打击了雅典帝国,公元前404年,雅典最终败给了斯巴达,不复强盛,这一切成为了西方文明史的“转折点”。 作为希腊文明的继承者,罗马帝国在公元 165-18年间也遭受了流行病的侵袭,这次被称作安东尼时期黑死病的疾病流行造成了感染区内1/4-1/3人口死亡,为罗马帝国的灭亡拉开了序幕。但这并不是黑死病最为闻名的“演出”,真正使得它在人类世界“功成名就”的是它在欧洲的流行。 1348—1361年间流行的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流行病,也是中世纪医学史上最大的灾难。黑死病也叫作淋巴腺鼠疫综合征,是耶尔森氏鼠疫杆菌藏身于黑鼠皮毛内的跳蚤上而引起的以“鼠-蚤-人”模式传播的疾病。因为患者先会出现淋巴结溃烂,而后引起肺部病变,到了后期整个人因为缺氧而变黑,到死亡时多会整个人呈黑色,故而得名黑死病。黑死病的流行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街道上常常空无一人,大片的城镇乡村陷入荒芜。在很多地方,尸体经年累月地停放着,因为附近的所有人都死掉了。世界沉浸在可怕的寂静之中,医生和神父都束手无策……1347—1350年间,黑死病的一次爆发使欧洲人口减少了1/4,1350—1400年,欧洲的人均寿命从原本就已很短的30岁缩短至20岁。 很多人相信黑死病代表着《旧约》里的末日审判,赎罪情结导致人们开始成群结队的鞭笞自己,也有人积极地寻找真正的 “罪犯”,贵族、残疾人、犹太人都受到怀疑,很多犹太人被杀害,社会陷入了疯狂的自虐和虐他行为之中。许多有修为的神父在黑死病中死去了,继任者在一片混乱中匆忙地选出,名不副实,宗教再也没能保有原本的威信和势力。穷人对富人的仇恨借着对疾病的恐惧爆发出来,区域性的暴动和对民宅的掠夺继续冲击着脆弱的社会结构。大量的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不均,改变了劳动者的存在形式,农奴从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的劳动者……黑死病只是麻风病、结核病等众多流行病的代表之一,它们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深地动摇了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人们现在认为黑死病起源于蒙古,是蒙古人穿越欧亚大陆的行动导致了疾病的传播。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病毒交流尚且受到距离限制的话,当历史前进到欧洲向外扩张即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就真正踏上了全球传播的旅程。 美洲人的祖先是在冰河期晚期从亚洲徒步穿过大陆桥到达美洲的,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海水水位上升,美洲便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这片新大陆没有出现像亚欧大陆那样的复杂农耕文明,出现稠密人口的时间也晚于旧大陆,没有像旧大陆那样产生诸多的城市流行病。加之新大陆的居民驯化饲养的动物很少,使得以源于动物的疾病也出奇得少,可以说,美洲人抵抗力非常弱。当久经瘟疫 “洗礼”的欧洲人踏上这块大陆时,和他们一起到来的病原微生物便悄无声息地发挥了惊人的作用。 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阿兹特克帝国,尽管入侵者拥有火枪,阿兹特克人还是凭借人数众多和顽强的巷战抵御了西班牙人的攻势。形势在1920年发生了改变。这一年,天花病毒随着一个受感染的奴隶来到了墨西哥。不久,天花的流行就杀死了阿兹特克近一半的人口,其中包括奎特拉瓦克皇帝。阿兹特克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这种可怕的疾病不会伤害西班牙人,军队士气低落,幸存者也陷入惊恐之中。可以说,天花病毒替西班牙人打了一场“生物战”。这种情况在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国时得到重演,天花病毒杀死了印加帝国国王和他的指定继承人,剩下的两个王子开始内战,帝国分崩离析、摇摇欲坠,西班牙人便坐收了渔翁之利。 曾经如此肆虐无忌的天花病毒最终败给了免疫接种。牛痘的接种使得天花病毒无法再伤害人类, 1977年,它在全球的疾病谱中绝迹。 正是从 16-20世纪之间,人类在医学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19世纪末、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政府职能的提高、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等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天花成为了人类靠自身努力根除的第一个疾病。 如此巨大的胜利催生了更高的企求, 20世纪下半期,专家们提出这样一个当时看来相当可行的目标——把威胁人类的传染病从地球上清除出去。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只是人类对天花病毒作战胜利后短暂欢愉中的一个幻想。麦克尼尔略带悲剧色彩的言论恰好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精准答案: “我们越是取得胜利,越是把传染病赶到人类经验的边缘,就越是为灾难性的传染病扫清了道路。我们永远难以逃脱生态系统的局限。不管我们高兴与否,我们都处在食物链之中,吃也被吃。” 尽管此前文中着墨书写了诸多流行病带来的可怕场景,我始终无意于对疾病流行的后果、对病原微生物的威胁做任何的夸大。看看如今的世界,针对细菌的抗菌素催生了耐药菌的产生,以多重耐药结核菌为代表的微生物向我们展示了它们强大的适应能力。诸多耐药菌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医院,面对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我们研制更强大的杀菌武器的同时也培养了更强大的敌人。在病毒的领域, 1918—1919年那场流行全球的大流感的惨痛记忆还未完全消除,新的病毒便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尼帕病毒、裂谷热病毒、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拉沙热病毒、各种亚型的流感病毒……疫苗的研发速度常常赶不上病毒的变异速度,更不必提很多病毒导致的疾病都超出了现代医学的治疗能力。 更可怕的是,病毒对人类宿主的适应能力是匪夷所思的,它能高频率地发生基因突变,甚至能与另一种病毒进行基因重组,试想一下,若是一种高致命性的病毒和一种高传染性的病毒在某个宿主体内相遇了,意外地产生了兼具二者特点的能广泛传播又致命的病毒,当这种病毒伴随着一个个宿主的脚步穿梭于全球的飞机场、火车站之中的时候,这会不会成为人类最可怕的梦魇? 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如何产生的理论,就像是这个梦魇的现实版本。学者们提出,猴免疫缺陷病毒存在许多非洲猴子的身上,每种猴子身上都有这种病毒的一个特殊变异体。某一天,一只黑猩猩从不同的两个猴子:红顶白眉猴、大白鼻长尾猴身上分别染上了这两种病毒,两种病毒在它的身上存在了一段时间,最后发生了基因重组,这种杂交病毒在黑猩猩的群落里蔓延,直到有一天,它传播到了人身上,成为了危害人类的病毒名单上最可怕的名字之一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摧毁人类的免疫系统,使得患者对一切病原微生物失去抵抗能力,由它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现在几乎已经遍及全球的每一个大陆。 2011年,全球艾滋病毒感染者已有3400万,尽管制药公司一直在研发改进控制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尽管医生、流行病学家、病毒学家、社会学家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针对艾滋病的斗争行列,尽管各国都在积极地采取措施切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它依旧在四处传播。 哈佛艾滋病研究所国际艾滋病中心主任乔纳森 ·M·曼在为《逼近的瘟疫》一书写序言时提出,艾滋病正在给我们上课,这一课的内容就是: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健康问题都会迅速成为对许多人或对所有人的健康威胁。有必要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早期警报系统”,以便尽快发现新疾病的暴发,或旧疾病的异乎寻常的传播。没有这样一个真正能在全球工作的系统,我们就真的是无遮无拦,只能靠命运来保护自己了。 幸运的是,的确有人在建立这样一个 “早期警报系统”。本书的作者、病毒学家内森·沃尔夫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很早便预见到了全球化条件下微生物对人类潜在的巨大威胁。他把地球比作一个巨大的微生物混合器——全球性大连接使地球上出现全新的疾病,扩展了可怕的动物病毒的传播范围。出于这样清醒的认识,内森·沃尔夫博士创立了环球病毒预警行动组织,它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环球疫情预警和应对网的一部分,充当了人类与病毒对峙边界的守护者的角色。书中,内森·沃尔夫博士将帮助我们了解即将来临的病毒风暴,告诉我们流行病来自何方又将去向何处,我也为每部分做出导读,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沃尔夫博士为我们展现了他和同事们是如何检测和捕猎病毒,又是如何运行全新的病毒监控系统的。 身处现今这个信息量巨大的时代,每一次媒体对于新的流行病毒的报道,都会引发新一轮的猜测和或多或少的恐慌,对于一个清醒的现代人来说,从一个病毒学家笔下去了解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不失为一个睿智的选择,若是能在阅读中分享到作者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更是善莫大焉。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4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52):研究生论文5篇
fqng1008 2020-8-12 21:24
(一)杨勇:战国秦汉医疗研究 武汉大学 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本文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战国秦汉时期的医疗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当时人们的疾病观念、治疗方法和医疗体系。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巫、医关系,数术与医疗,病方及其流传,国家、社会与医疗四个方面。 第一,巫、医传统辨析。关于中国医学起源的 “医源于巫说”,是西方早期人类学理论与中国传说史料相结合的产物,无论在史料还是在理论上的支撑都不充分。医之起源,可能另有它途。至少到战国秦汉时期巫、医已经是两套不同的系统。巫、医异术,巫者与医者有着完全不同的疾病观念与治疗技术;职业化的医者兴起,巫、医异业;国家制度层面,巫、医并立而分置;在病者的医疗选择中,则往往巫、医并用。战国秦汉时期,巫术在医疗领域的空间被逐步压缩。这与此一时期医学的突破发展和“数术之学”的兴起,尤其是“日者”之术在大众中的普遍使用,具有直接联系。其一,《日书》占卜逐渐替代了蓍龟等巫术占卜手段。其二,“祟”被纳入《日书》疾病占卜,并逐渐被按照五行学说的原则予以“规训”。《日书》还规定了关于疾病的时日吉忌,按照《日书》择日系统的指引,潜在的病者便能够轻易规避诸多在信仰层面存在的致病之祟,而不必再完全仰赖于巫者的祝祷与攻解之术。 第二,中医在周秦时期取得突破。其突破的动力,除了经验知识的积累与丰富外,更得益于数术知识,尤其是天学知识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助益。本文以脏腑学说的形成以及八风致病说为例,揭示了数术知识对中医的影响。医者根据“天六地五”数术原则确立了五脏六腑说,又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将五脏与五行系统进行配属。其配属模式,至迟在西汉早期便已完成,而且保持了极强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基于“风”可致病的理论,中医借用太一游宫的九宫占法来占测八风之虚实,从而形成了有关疾病诊断与养生之术的重要法则。 第三,病方与医疗知识的传播。战国秦汉时期,国家及知识阶层对病方大力搜求,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知识的传播。病方的传抄与流传有如下特点:其一,自西汉中期开始,病方名称逐渐固定下来,“治某某方”成为病方名称的主要书写方式,病方名称直接对应疾病名称,便于病者按病索方。其二,在传抄过程中,病方对药物计量单位的使用也日趋规范和精确。其三,病方主要在国家与民间两大统序内流传,其流传方式包括医者群体间的私相授受、民间传抄、国家征集与下发等。其四作为病方的创作与拥有者,医者意识到技术保护的重要性,故而形成了“禁方”的传统。其五,在政府的流传体系内,“病方”形成了“常方”、“经方”等名称,国家凭借行政力量推动了病方在国家与民间的双向流动。 第四,医疗与秦汉时期的国家和社会。秦汉政治文化中,疾疫被视作灾异,国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改行易德、罢免官员、祷祀逐疫与临时性医疗救助等。国家视医术为延续皇族血脉、保障国家行政和军事力量的必要手段。战国秦汉时期,国家与社会精英普遍视医术为技艺,故而,医者为“执技以事上”的贱职,社会地位低下。典籍中对医者的记载,也多强调医者的技艺而忽视其品行,甚至不回避对医者恶行的记载。相应的,医者也视自身为医工。对医德的的讲求,可能要迟至汉末的张仲景才出现。总之,战国秦汉时期巫、医已然是两套不同的系统。此时取得巨大突破的医学,以及被普遍使用的《日书》,在技术层面上进一步降低了巫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地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巫术仍然占有相当重要位置,医疗实践中巫、医并用的传统仍得以延续。由于医术传播手段的限制,新的医疗手段难于及时地进入大众医疗领域,这又为“巫医”的流行留下了空间。 (二)刘阳:汉代方士医学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当今中医学在以《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为核心经典的主流医学之外,仍然存在着道医、铃医、巫医等其他医学门类,其学术与主流医学存在明显差异。同为华夏医学之脉,各自学术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其学术思想、医疗技术源自何时何地何人?如何发展?各门类之间关系如何?目前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集中于道教医学、方士文化方面,还没有 “方士医学”相关的专题研究。本研究采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献学方法,着眼于整体的中华文明得以缔造、各文化因子得以落实的汉代,以承上启下的方士医学文化为立足点,搜集现存医学文献、史志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旁及相关道家道教文献,少量其他朝代医学文献,参考现代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考据,上寻其源,下顺其流,力图理清汉代方士医学的学术起源、传承、发展脉络,明晰与儒医、道医等中医学主要门类的历史学术渊源与流变关系。 医学自远古至汉初这一段历史时期,总体来说,并不具备学术及技术上的独立性,一直是作为“究天人之际”有关学术及技术的附庸而存在,初纯为巫术附庸,历春秋战国时期,经阴阳五行化改造,作为阴阳五行思想指导下的实用技术之一,医术很快作为方术附庸而存在了。较完整的方士医学体系,由“医-方-巫”三种元素交叉作用演变,大概在战国末期阴阳五行理论整合完善之后而形成。对于方士医学形成过程的分析,本研究分别关注“医-方-巫”三元素的交叉作用,分成“工”和“术”两个层面来探讨。 第一,从“工”的层面来看:医源于巫。上古时期,巫医不分。大约至战国时期,医官开始分化出现,至秦汉完全独立,形成了稳定的太医制度,其他还有一些不稳定的“待诏”等官职。巫职大约从春秋时期开始被分割细化,职权逐步缩小,社会地位急剧下降。西汉初设立七巫职,其职权不断被方士所侵夺。至东汉,巫家出身已不能为官。方士阶层来源于“王官”,上古官学尽由巫阶层所掌握。春秋时期,官守分化、没落,官学下替,阴阳五行思想应用于实用技术,产生了方士阶层。方士阶层的出现,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方士阶层在汉代地位较高,武帝之前主要是神仙方士获得更多进入上层的机会,武帝之后逐渐儒生化、士族化,儒士化的方士精英拥有相当尊崇的社会地位。在“脱巫入方”这一点上,医工层面与医术层面并不同步,医工的脱巫肯定要比医术迟得多。汉代医官并不是世官世业,应当都是由方士选拔而来。 第二,从“术”的层面来看:巫术无疑是早期实用技术的一个源头,但很难说方术完全起源于巫术,也很难说医术完全起源于巫术。方术和医术都是多源合流形成。方术起源于“气一元论”、“阴阳”、“五行”思想萌发发展的过程中,当这些思想被运用于指导实用技术之时,便形成了方术,大部分方术的技术形式是由巫术脱胎而来。医术的起源非常早,最初受巫术支配,但一部分医术如针石、本草汤液、导引按跷、房中术等,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特异性和独立发展能力,并不能很好地被巫文化理论消化,当方术理论平台出现后,这部分医术接受了阴阳五行化的改造,便迅速“脱巫入方”了。方术还改造了一些巫医术的鬼神信仰,又以阴阳五行理论改造了部分祝由术、厌劾术和禁忌法。 无法被方术彻底改造而保留的巫医术,称“巫源医术”,是指秉持“万物有灵,天人相应”的理念,以非理性的“相似律”或“接触律”指导的医疗行为方式。巫源医术主要存在于祝由和厌劾祠禳两类术式之内,多与方术杂糅共存,颇难区分。巫源医术一直延续着生命力,盛行不衰,在汉代,不止为巫觋所掌握,大部分方士亦不废此。巫源医术固然在“天人相应”的理念上与方术相通,但其秉持的“万物有灵”的理念,以非理性的“相似律”或“接触律”指导的行为方式,具有固守和夸大“超自然力”并使人盲目信仰的“宗教化”倾向,都与广义方士医学的原始科学体系特征和“科学化”倾向背道而驰。 虽然大部分方士并不排斥将巫术应用于医疗,但少数有影响的方士已有意识地摒弃巫术,扁鹊“六不治”中的“信巫不信医”、张仲景“宿尚方术”而又反对巫医便是典型。汉代方士医学的形成过程中,方仙道神仙方士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起源于燕齐地方的神仙传说与信仰,产生早期的神仙方士与方术,同时此处亦是“砭石”的产生地,初步与医学结合,形成独特的地方医学文化(扁鹊医学)。 至战国末期,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产生了理论体系成熟的神仙方术理论。同是阴阳五行思想为纲,但为追求长生成仙,神仙方士发明了独特的理论和技术,反映在医术上,形成了鲜明的诊法(内视)、疗法(扶阳)、用药(金石毒药)、剂型(丹剂)全系列特征,覆盖针灸、本草汤液、行气导引按跷、服食、房中、符篆、禁咒各种术法,本研究将此类医术称为“仙源医术”。仙源医术渗透于汉代方士医学各门类之中,在汉代方士医学内容中占据主流地位。阴阳五行思想在汉代继续发展,不断扩大影响。不只在实用技术领域如兵家、数术、方技迅速占领阵地,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取得突破。如汉初黄老思想盛行,阴阳五行便与黄老思想结合;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便与儒术紧密结合,儒经的方术化产生了谶纬。加之西汉诸帝多好求仙,带领了全社会求仙热潮,造成了方仙道的流行。数条线索交叉发展,造成了汉代学术方术化的大统一趋势,也使方士地位得以提高,少数方士精英足与儒士相拮抗。 学术大一统之下,汉代儒术自西汉后期开始,产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今文经学在西汉后期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流于妄诞。同时,古文经学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遂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汉末,郑玄兼采今、古文之说遍注群经,形成郑学,今、古文之争遂息。今古文之争的学风变化对方士医学的儒术化具有直接影响。汉代方士医学主要由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内容构成,其中医经又分黄帝、扁鹊、白氏三家。扁鹊医学是汉代方士医学中学术地位最高、传播地域最广、从业医者最多的一家;黄帝医学反而鲜见记载,并不活跃;白氏医学更是完全失去相关记载。《汉志》所载各家典籍,今仅《黄帝内经》传世,此外经方家的《汤液经法》可以从陶弘景的《辅行诀》间接获得其学术思想和部分内容。受神仙思想影响较大,运用仙源医术较多的,有扁鹊、汤液经法、神仙、房中数家。 经阴阳五行化改造后的祝由、厌劾、禁忌之术,亦属于方士医学内容,因其常为四家方士所兼用而不专用,在整个汉代没有形成独立的派别。汉末方士医学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华佗对扁鹊医学的传承和发扬;张仲景融合医经与经方并进行“古文经学化”改造;方士医学的“今文经学化”改造产生运气学说;道教的初兴糅合了神仙家、房中家与巫术,等等。如果处在一个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很可能引起医学界新一轮的百家争鸣。但是汉末社会动乱不堪,各家医籍医学都存在自身朝不保夕的问题,根本不存在学术争鸣的条件。对于各家学术来说,谁能被幸运地保存下来,流传下去,谁就能赢得不争而胜的学术胜利。仲景的著作被王叔和编次而保存流传,客观上仲景医学也赢得了与同时代的华佗医学无形学术之争的胜利。汉末方士医学各家学术的显隐,带有一些历史的偶然性,但背后也隐含一些必然性因素。 仲景医学与儒学发展大方向吻合而终成显学;今文经学、神仙文化的衰落,分别与运气学说、华佗医学的幽隐对应。社会大背景、主流学术大背景的变化便是这些偶然历史现象背后隐含的必然原因。汉代之后,方士文化式微,方士阶层不再具有明显的阶层特征。其上流精英分流为儒士、道士。下层方士仍然存在于社会,但范围大大缩小,只包括不入道籍的神仙家和非儒士的术数家。汉代之后,方士医学各种类与巫源医术交织发展,转而形成儒医、道医、铃医、祝由科等主要门类。 儒医主要由黄帝医学、经方家结合,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发展而成。道医全面吸取融合了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各家以及巫源医术,而以其中的仙源医术为主要特色。铃医主要继承发展了扁鹊医学的一部分毒药攻邪的特色。祝由科则主要由巫源医术以及方术化的祝由、厌劾、禁忌之术糅合而成。汉代方士医学对后世医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以后的中国本土文化分为两大系统,即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方士医学顺应这种变化趋势,主要为儒、道文化所分割。儒医与庙堂接近,道医与江湖接近。此外,民间方士仍然存在,以医、卜为生者绝不鲜见。儒医,以儒家文化为依归,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和谐”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孝悌伦理,尊奉孔孟之道,以“三纲五常八德”教化万方百姓为宗旨,以救死扶伤为己任。道医,以道家文化为依归,大要在于法于自然,修德行善,“内修金丹,外修道德”,以医弘道是道教之士的传统。“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方士医学的鼎盛时代已然不再,但医者“原诊以知政,论病以及国”的精英意识仍然最大程度地流传了下来。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勾勒出汉代方士医学学术起源、发展、流变的大致框架:现有医疗技术相关门类,主要包括砭石、灸炳、毒药、九针、导引按跷、服食、房中、祝由、厌劾、禁忌等,全部起源于上古时期。其中,祝由、厌劾、禁忌属于巫术,其余门类虽具有相对独立的起源,但在上古时期都从附于巫术。 春秋时期开始,“气-阴阳-五行”作为哲学观念和指导应用技术的理论逐步兴起,至战国末期整合成熟。以“气-阴阳-五行”理论指导的应用技术统称方术。砭石、灸炳、毒药、九针、导引按跷、服食、房中医疗技术找到了比巫文化更好的平台,迅速完成了“脱巫入方”的阴阳五行化转变。与此同时,祝由、厌劾、禁忌类巫医术也在不断受到方术化改造。到了西汉初,即已形成以医经(分扁鹊、黄帝、白氏三家)、经方、房中、神仙四大医学门类为主流,方术化的祝由、厌劾、禁忌类医术为辅翼的汉代方士医学体系。与此同时,未能被方术化的巫医术也普遍存在于汉代社会。这种情况基本一直持续贯穿两汉。到了汉末,华佗继承了扁鹊医学并发扬光大,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医方士,但因横死于狱,书稿无传,使扁鹊医学一脉顿然衰微,后世几乎无闻。 方士医学的谶纬化(今文经学化)产生了运气学说;张仲景融合医经(主要是黄帝医经)与经方,完成了对方士医学的古文经学化改造,开创了以《伤寒杂病论》为经典的仲景医学体系,二者在后世的结合,形成了儒医体系的骨干。汉末道教兴起,吸收了方士医学的神仙、房中两类,在后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道医的鲜明特色。但道教在初兴时利用巫医术进行宗教化活动,使巫医术在汉末极为活跃,嗣后也成为道医的一部分内容。除此之外,道医对方士医学的其他门类也都兼收并纳,形成了非常庞杂的医学体系。汉代之后,自唐代开始,官方设立祝由科,其技术主要由方术化的祝由、厌劾、禁忌之术糅合巫医术而成。江湖中出现一种走方医,又称铃医,其技术主要继承了扁鹊医学中毒药攻邪的一面。方士医学作为汉代主流医学形态,在两汉盛行约400年,上承巫医,下启儒道医学。方士医学是在汉代方士文化繁荣、阴阳五行理论学术大一统形势下,中医学呈现的一种特殊医学形态,其体系非常成熟,已具备后世中医学的所有核心理论基础和完善的医疗技术形式。神仙化、儒术化是汉代方士医学“科学化”发展的两种趋势,但无论哪一种趋势的发展,都未脱离阴阳五行思想的核心。从学术内涵来说,当今各种中医学门类仍然属于广义的方士医学体系。对汉代方士医学进行的研究,或可为当今中医学的“科学化”进程提供新的思路。 (三)李丛:古代禁咒治病术的文献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年博士论文 摘要:禁,本义为趋吉避凶。禁咒包含禁忌、符箓和咒语,属于上古巫术,在我国传统医学形成的早期就已渗透到医学当中,成为治病方法的一种。从早期医籍《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千金翼方》以至历代医著都对禁咒术治病有不同程度的涉及。禁咒治病是祖国医学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早在距今一万八千年前,我国原始人群就开始了禁忌行为。到殷代,甲骨卜辞中常有禁忌的内容,《周易》中也有禁忌方面的记载。汉代以后,道教继承和发展了有关禁忌的宗教,并将其贯穿于信仰者的日常生活。符本为封建社会调动军队的凭信,汉代民间巫师首先模拟了这种军政体制,将符变成鬼神世界权力的象征,在道教的形成中,巫符转变为道符,其种类、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咒语的出现则根基于人类原始社会的蒙昧状态,原始人认为声音来自一个超自然和神秘世界,具有识破并摧毁鬼魔、沟通神灵的能力,在这其中形成的咒语也就成为包含巨大神力的特殊语言,能够禳灾致福、保命长生。禁咒术在其产生的早期就含有治病的功用,成为道教法术之后,治病功用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唐时出现了专职的巫医官员,元明之际,咒术成为治疗疾病的一个正式科目。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翼方》中专用二卷论述禁咒之术。其中 “禁”的内容涉及禁戒、斋戒和禁忌。禁戒即对施术人提出各种行为规范,包括“五戒、十善、八忌、四归”等要求;斋戒是人们在请神之前清洁身心,戒慎行为,以表示对神明的尊敬之意,“禁经”中介绍了一些斋戒的具体方法。咒语的内容在最后,收录的咒语大致可分为四类,即威摄性咒语、祈使警告性咒语、骂詈性咒语和解释病因性咒语。“禁经”二卷中符的内容只是少数,与禁、咒结合在一起,多为避邪、威摄性的符。 在历代医籍中,禁咒治病术常用于以下几类疾病:疟疾、妇产、小儿夜啼、眼疾、虫伤等等。包括孙思邈在内,古代很多医家都对禁咒治病术有着客观而清醒的认识,他们多数认为禁咒治病术对一些轻浅的小病是可以有一定作用的,但如果病势已重的话,一定要通过正规的治疗,才能有良好的预后,一味地迷信禁咒治病术会贻误病情,甚至带来严重后果。有的医家对民间一些人为了敛财而装神弄鬼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有的医家更是明确指出,所谓的鬼神致病其实是感受邪气留而未发造成的。 大多数医家认为,尽管禁咒术治病有其荒诞的一面,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疾病又是多种多样的,能对治病有所帮助的方法都应当保留。在现代,我们应当看到禁咒治病术的整个实施过程中暗含的医药治病和卫生防疫措施是其临床效果的真正原因之一,包括术前的沐浴、焚香,在道符的原材料中加入中草药以及讲究 “辨证用符”等等。另外,禁咒术的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心理医疗效应,禁咒治病术的施行过程可以和现代心理治疗相对照,其中也暗含了诸多心理因素。而禁咒治病术能取得一定疗效,还和其中蕴含的气功炼养因素有关。其理论基础总的来说是中医学的形神统一观,即人的形体和精神是统一的,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又对形起着主导作用。在治疗上,通过各种方法恢复体内气血阴阳以及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可以使人体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同样的,通过调节人体的精神状态也能使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得到改善,使人体的形体损伤得到修复。 对待禁咒治病术,我们既不能因为其中浓厚的巫术色彩就抹杀其对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作用,也不能过分宣扬它的神秘,应当客观剖析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以其中的有益成分为我们当今的医疗服务。 (四)王蕾:先秦巫医文化研究 青岛大学 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立足于广泛的古典文献资料之上,采用二重证据研究法对先秦时期的巫医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从先秦时期零散的文献记载和现代考古发掘等珍贵资料入手,细致分析巫医的文化内涵,梳理先秦时期巫医由同源而分离的历史演变轨迹,考证先秦巫医的基本术法与文化活动。在研究过程中,深度还原先秦时期的时代背景,以文学的视角来系统分析并探讨先秦时期的巫医及巫医文化现象。 第一章从字源上对 “巫”字进行考据,考察巫师和巫术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原始宗教与落后的生产力催生了沟通天人、洞达鬼神巫师群体,他们在当时承担祭祀、占卜、记史、医疗等职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巫文化也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章以文献资料为依据,对巫与医的关系进行考辨,大体勾勒出巫医发展流变的过程。巫医在西周之前本是同源,在西周时期,专职医官设立,巫与医走向分流。此后,医通过构建系统科学的医疗体系而获得发展,而巫医因 “鬼神崇拜”观念的没落而日渐衰微。文学典籍中还有一群栩栩如生的“巫医”形象,通过他们职能的变迁,我们也能从中窥探医、巫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探究了先秦巫医对病理的认知及其治疗之术。先秦巫医对致病因素的认知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通常将疾病的诱因归结为鬼神作祟、天帝降疾、气候战争等因素,而诊疗手段则有迷信方法与科学方法的区别,这些术法源远流长,对古代中国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医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五)杜凤娟:试论巫、方士、道家与中医的关系 ——以《黄帝内经》成书前为主要考察范围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黄帝内经》成书前的时代,由于年代的悠久、文献资料的缺乏以及神话传说的混杂,医学史对这一时期的描述不甚清晰。有鉴于此,本文在搜集整理相关史籍、医籍及道家典籍资料的基础上,从纵向梳理与横向关联的角度,以《黄帝内经》成书前为主要考察范围,分析巫、方士、道家三者与中医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内在的嬗变关系。研究认为,原始社会时期存在巫、医混杂的现象,医生的职责最早由巫来承担,到《周礼》将巫与医分别列于不同的职司体系时,医、巫开始分化;战国秦汉时期,巫的变体方士阶层兴起,求仙寻药风气大兴,医学作为方技的一种,主要操于方士之手;《黄帝内经》是一部黄老道家著作,历史上许多医家是道医。道家与方士、巫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家、方士的源流皆可上溯于巫,到东汉末年,三者共同参与了道教的形成,道士沿袭巫医、方士医掌握的医药技术知识,成为道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8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49):图解医学的故事
fqng1008 2020-8-10 22:05
2008-06-01 , 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 了 王展威 的《 图解医学的故事(从巫术 到 现代医学的有趣历程) 》 (一)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好玩的书。它不是一本正经的医学史,而是远古至近代世界各国医生和疾病斗争的故事。在人文初现曙光的时代,中国的诸子百家、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们首先将朴素的医学知识经过哲学思想的概括,上升为医学理论,于是产生了所谓的 “医学”。在欧洲就是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在中国就是“阴阳五行学说”。进而,从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印度、埃及,到波斯、希伯莱,各个文明都建立起各自独特而瑰丽的医学体系。到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逐渐受机械唯物主义影响,于是出现了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开始了寻找病灶的过程。进入20世纪,近代医学发展成现代医学,西医有了特效药。50年代以后,随着DNA的发现、基因理论的提出和高科技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代医学日臻完备。 医学是否已经走过了蒙昧时代?当我们以现代智识去打量古代医学,聆听那些近似巫术的医学,我们嘴角在浮动起揶揄的笑容之时,可否想到,其实这样的故事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换了一个舞台,换了一些人物,一直在我们身边上演。当德国著名细菌学家科赫于 1882年在世界医学大会上宣布他震惊医学界的发现——结核病的病原菌结核杆菌(当时结核病是困扰全世界的疾病),一举使他名声大振。几年后,科赫在另一次世界医学大会上又宣布他发现了能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结核菌素。然而实际上,结核菌素不能治疗结核病,只能作为诊断是否感染过结核菌。 这是最糟糕的情况么?显然不是。 20世纪中期,前苏联的李森科出版《论生物科学的现状》,断然否定了孟德尔以来的遗传学;而勒柏辛斯卡娅的“新细胞学说”全盘抛弃了微尔和的细胞学说。现在,这些已经成了一个政治干涉科学的天大笑话。 50年代初,朝鲜有个金丰汉宣称他发现了“丰汉小体”,这些小体就是经络的物质基础。朝鲜是我们的兄弟国家,中国的报纸自然大力宣扬金丰汉,于是外派很多教授到朝鲜考察。回来后,报纸记者问一位教授是否看到“金丰汉小体”,教授说“我太笨,什么也没看见”。 “人间最好的医生乃是阳光、空气和运动。”此乃是“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对我们的嘱咐。我们对人类医学的阅读,既是对人的蓬勃生命力的自我求证,也是对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忘的一次领悟。 (二)作者简介 王展威,先后在湖南经济电视台当过编导,共和联动、环宇宏基、铁虎文化等文化公司担任过编辑、选题策划和图书主编。已出版图书有《图解医学的故事》《性的历程从上古到隋唐》。 (三)著作目录 第一章:原民的巫术 ——想像力的医学 第二章:从神开始 ——古埃及医学 临床处方 R 尼罗河畔的医学曙光 为法老服务的宫廷医学 木乃伊 ——永生不死的愿望 莎草书上的处方 第三章:以色列人的荣耀 ——圣经中的医学 疾病源于不洁 治疗权的转移 值得一提的乳香 第四章:儒与道阐述的生命科学 ——传统中医的奠基时代 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 本草学与医食同源 中医第一宝典《黄帝内经》 人体的迷宫 ——中医经络学 六不治的扁鹊 神奇的麻醉师华佗 医圣张伸景 第五章:医学的理性之光 ——古希腊医学 荷马史诗笔下的神医 奥林匹克与公共医学 阿斯克勒庇奥斯的神庙 像认识宇宙一样去认识人 四元素与四体液病理学说 医学之父希波拉克底 希波克拉底学派 希腊医师的真实情形 医学圣地亚历山大利亚 第六章:古典时代的最后辉煌 ——古罗马医学 欢迎希腊医生 百科全书的编纂者 帝国的公共医学 妇产科之父 盖仑 , 巨大的背影! 第七章:黑暗时代 ——中世纪的医学 罗马的衰落与基督教的兴起 奇迹 ——穷人的新福音 最早的医学校 ——撒雷诺 瘟疫再度来袭 放血疗法和琐碎哲学 波伦亚大学 手术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第八章:真主的吟唱之声 ——阿拉伯医学 最垂涎的战利品 炼金术与药师制度 “有经验的”拉齐斯 医学王子阿维森纳 阿拉伯的医师们 第九章:人的医学 ——文艺复兴时代的医学 一个新时代 艺术家对医学的狂热 梅毒 ——文明人的名片 赫顿日记 新的救世主 你有几根花花肠子我都知道 解剖学之父 战争是外科学之父 神使他康复 ——帕雷传 新生命的到来 “破坏眼睛的人” 鼻子的复制 文艺复兴时代的医生们 塞尔维特与卡丹 第十章:科学黄金时代 ——17世纪的医学 测量主宰的新世界 “我的信念是热爱真理” 微观新世界 第一次人体榆血手术 国际交流的世纪 毫无生气的外科学 近代临床之父 改变世界的药物 瘟疫击敗了医学 两大门派华山论剑 王的故事 第十一章:工业时代的理性之光 ——18世纪的医学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18世纪的医师们 医界领袖布尔哈维 万物有灵论 柯伦与布朗 乳房的困惑 让孩童的生长像树一样自由 监狱改良运动 ——人道主义的光辉 职业病、坏血病与防腐剂 1761:两部巨著出版的年代 喜欢冒险的外科医生时代 男助产士的时代 现代外科医学之父:约翰 ·亨特 另类疗法:电疗、磁疗、催眠术和顺势疗法 药物处方的新根基 ——化学 新人陆的新医学 精神疾病:从冷酷到仁爱的人道进程 挑战天花的詹纳 第十二章:科学胜利的号角 ——19世纪的医学 科学之树的叶片 拿破仑与军事医学 “组织学之父”比沙 我赠与他的最珍贵的遗产 ——听诊器 专科的兴起 苏格兰的贝尔兄弟 第一例卵巢切除手术 博蒙特: “胃生理学之父” 统计学与医学的结合 19世纪的医师们 韦尔斯的 “笑气”拔牙手术 乙醚 ——手术无痛时代的到来 无痛分娩 ——产科学的福音 塞麦尔维斯:母亲的救护人 水是最好的药 德国:医学的新中心 ——实验医学超越了临床医学 实验狂人贝尔纳 细胞国 诊断的新工具 ——体温计、检眼镜、喉头镜、耳镜、膀胱镜 提灯女士 ——南丁格尔传 精神治疗新纪元 抗感染时代 ——李斯特传 “过于纤弱的女医师” 公共卫生 ——干净的水和新鲜空气 征服黄热病 伟大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科赫 19世纪的外科学 一种新光:伦琴射线 营养与优生优育 化学疗法与血清疗法 医学界的四大天王 ——韦尔许、哈斯太、凯利、奥斯勒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望洋兴叹—学界小说丛谈之《棘心》
Mech 2020-8-9 22:53
《棘心》 ( 作者署名绿漪 ) 由北新书局于 1929 年出版。《棘心 ( 增订本 ) 》 ( 作者署名苏雪林 ) 由光启出版社于 1961 年出版。作者在增订本序言中坚持认为该书不是自传,是自传体小说,“将自己的身世及人生经验,搀入虚构的小说”。小说标题取自《诗经•凯风》,开篇四句为“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棘心”本意酸枣小树的树心,引申为思亲之心。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五四”运动之后,参照作者的生平,留学期间就应该是 1921 年到 1925 年。该书被认为是作者的代表作,而且是第一部些反映华夏留学生海外生活的长篇小说。在此之前,写留学生的只有短篇小说,例如郁达夫的《沉沦》。 小说的视角主要在留学生杜醒秋,但作者想写的真正主人公是杜醒秋的母亲。开场就是母亲回南方离开了在北平读书的杜醒秋。然后是杜醒秋读大学之前的回放。在内地省城为争取读书不惜投水自尽,成了女子初级师范的高材生,在江城才名鹊起,毕业后留附小教书。杜醒秋不肯结婚要到外地继续求学,大病一场,家里同意去北平求学。在同学鼓动下,报考中法学院到法国留学。“中法学院是广东政府办的,粤籍的学生不但不取路费和学膳费,翻转来还要领取学校的津贴。他省的学生,则一切费用自备,但为学校种种帮助的关系,比之留美的费用,要便宜一倍以上。醒秋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读书,每年也要花费二三百元,现在这个海外大学的费用,和北京相差有限,她赴法的心,遂不觉怦然而动了。”还有选拔考试的细节,“考题分三次发给:第一次是国文题,教各生叙述他将来预备研究的学科。这题目很容易,醒秋没有起草,便挥洒了一千余字,说她自己性爱艺术,预备到法国学画。缴了卷后,领下英文题,一共有两题,一个是《国民教育的重要》;一个是《公园散步》。第一题是议论,醒秋当然做不出,第二题她恰于英文补习教员处,做了一篇中央公园游记,这一来真是得其所哉,连忙默写出来,又添了些枝叶,一共也有二三百字,也就算缴了卷。第三是算学题,共十二个,这可坑杀她了。那些例题,她都没有学过,横看不懂,竖看也不懂。”结果在百余位报考者中录取五十几位的情况下,杜醒秋虽然数学白卷,也考取了。这次父亲鼓励她出国,提供旅费和膳食费。有些舍不得母亲,杜醒秋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出国。 从第四章开始,就是在法国的留学生活。中法学院在里昂城外山上的旧兵营,男生一百五十余人,女生十余人。杜醒秋与母亲一直保持着通信,母亲思念女儿,反对她出国留学。“自到法国之后,完全换了一个新生活,精神上异常愉快,过了几时便将想念母亲的心思冷淡下来,专心于她的学业了。她留学的期限,本来预定七年,来欧之后,见法文之难学,欧洲文化之优美,觉得非短促时间内所能精究;竟将她留学期限,由七年展为十年。”海外生活写读书的其实不多,想想也真不好写。重点写的都是女主人公的情感心路。大致分三条线索交替展开,一条是全书的主线,对母亲的挂怀与思念;另一条是与异性之间的情感与婚姻;还有一条是后出现的,但也很重要,与教会的关系。 家里坏消息不断。先是大哥病逝,父亲心灰意冷,有出家之念,已经长斋奉佛。母亲得知后,自己也病倒了。闻讯后,杜醒秋自己大病一场,到来梦湖畔养病,转学到都龙省的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四个月后,又转回里昂的中法学院。她想早些回国,因此把专业从艺术改为文学。后来家里遭土匪劫掠,母亲也被打伤,让她非常担心和自责。第四年时,父亲来信说母亲有病吐血。 男女情愫,当然发生在同学之间。其他同学对她有好感,听说出国前她已经订婚,就知难而退了。有丰富经历的同学秦风对她穷追不舍。他经验老到,让杜醒秋一度堕入情网,有退婚的打算。“理性和感情的冲突,天人的交战,使醒秋陷于痛苦的深渊中。两月以来,上课早已无心听讲的了。”主要顾及母亲的感受,杜醒秋最后与秦分手。她自称是“这是我平生第一个光荣的胜仗,值得我自己颂歌称道于无穷的。”在来梦湖畔时,开始与在美国学工程的未婚夫叔健通信。叔健的信,不论文言白话,都有理工男简明扼要恰如其分。“他这‘恰如其分’的身份,是很有作用的,你想亲近他无从亲近,你想指摘他也无从指摘。醒秋简直不明白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了,只觉得和他通信没有趣味。”她邀请他到法国读书,他不肯,宁愿在美国实习。当他第二次拒绝杜醒秋邀请去法国时,杜醒秋准备与他解除婚约,但因父母强烈反对而作罢。“这是醒秋第二次战胜自己了。但她也已弄得疲乏不振,而且那战败的仇敌,时常要起来复仇,使她专干到行逆施的事。这正似一股滔滔的长流的泉水,忽然遇着前面大石的挡路,便四溢横流,更没有方法可以将它阻住一般。”叔健虽然不温不火沉默寡言,但也洁身自好地等着与她回国完婚。 后面有相当大的篇幅写杜醒秋宗教观念的转变。开始时杜醒秋是坚定的无神论者,甚至嘲笑宗教仪式,为此与叔健有分歧。但在患病期间,见到出生在富贵家庭的女子舍身当修女,自愿服务他人,深受感动。对基督教也有新的认识。“基督信徒性情最愉快。尤其是出家人,肉体刻苦,而精神安宁,他们谓此为神乐。神乐之来源亦有数端,虔诚祈祷,精神与上主契合,热忱洋溢,如光返照,如火内燃,自有无穷之乐,此其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精神上脱然无累;更日读圣贤之书,聆道义之言,孟子所谓 ‘理义之悦我心,如刍豢之悦我口;’道德之美,原是世界上最高之美,领略了这个美,自然心满意足,不思其他,此其二。”后来在教会朋友为她祈祷和苦修压力下,也是为母亲身体担忧,受洗入教。入教被同学对国家的背叛和对新文化运动的背叛,而遭到的强烈。有的同学甚至发出了死亡威胁。 主要是对母亲的思念,也有同学的敌视和威胁,还有与叔健的婚事,杜醒秋决定中断学业回国,她已留学法国三年半时。在回国前游历了巴黎。离开巴黎就没有细说,只有尾声,主要是杜醒秋写给叔健的一封信。信中回顾她与母亲的往事。杜醒秋已经嫁给叔健,他在上海的一个大厂里当工程师。杜醒秋的母亲在她回国 7 个月后去世,临终前被杜醒秋说服,接受了洗礼。叔健阅信后仍是一如既往地不以为然。 也许是女性作者的缘故,小说通篇没有所谓的民族大义,甚至也完全不涉及种族歧视之类。留学生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保持着距离,交往的都是国内去的学生。与留学生打交道多的洋人,都是很有献身精神的教会人士。作者专写周围的事情,只是在家里被土匪劫掠后发了通感慨。“我不主张狭义的爱国,但说不爱自己国家而能爱世界,我是不能相信的,我们须先使自己的国家好起来,然后才配讲大同主义。我没有到外国来之前,不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现在得了比较,回顾祖国,更使我难堪了。他们何等安富尊荣,我们何等贫穷屈辱,他们的生命有法律人权的保障,我们连马路上的狗都不如。咳,国家富强不是一朝一夕可得而致的,是要付出绝大代价才能获得的。铁和血,卧薪尝胆的志气,无限的苦斗和牺牲,才是我们救国的代价!‘我是爱国的,永远要爱国的。祖国啊!如果能使你好起来,我情愿牺牲一切。情愿贡献我的血、我的肉、我的生命!’这是黄帝的一个子孙,大中华民国的一分子,身在万里海外,感受家国切肤之痛,从血泪中迸出这一段慷慨愤激的言辞!”其中对欧洲的认识与几乎同时的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截然相反,这种认识或许是作者一生志业的根基。 作者不仅对华夷之辩有平常心,而且小说叙述节制客观。到底是出自学者之手,不像文人作者那样滥情。因此小说真实再现了“五四”后某些学子在欧洲留学的心路历程。他们没有经济的压力,也没有太大的文化冲击。除了学业外,压力主要是国内亲人的挂念。如孟浩然诗句“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最突出的文化冲突,或许就是对宗教的态度。现在阅读,多少也能管窥当年的留学生活。同时也写出了法国里昂、来梦湖、巴黎的名胜风物,引人入胜。 苏雪林 1897 年 ( 光绪二十三年 ) 出生于安徽太平 ( 现属黄山 ) ,原名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等。 1914 年入安庆省立第一女子师范读书,三年六个学期均为全班第一, 1917 年留本校附小任教。 1919 年报考北平女子高等师范,以旁听生资格就读于国文系,不久转为正式生,与冯沅君和黄庐隐同班,老师中有胡适和陈衡哲等。 1921 年考取吴稚晖、蔡元培等创办的海外中法大学,赴法国里昂国立艺术院学习,先学绘画,后改学文学。 1925 年因母病辍学回国。回国后与从未见面的 MIT 留学生结婚,丈夫在东吴大学任教,她去苏州,受聘担任苏州基督教会创办的景海女师中文系主任,并在东吴大学兼古典诗词课。 1927 年在上海沪江大学教书,随后 1928 年在东吴大学任教 ( 没有职称,月薪 50 元 ) 。 1930 年受校长杨亮功邀请任省立安徽大学教书 ( 月薪 200 元 ) ,讲授《诗词选》《基本国文》和《文化史》;随后长江流域受灾,财政困难,大学拖欠教师薪资达数月,校长辞职;同时因苏雪林管理女生严格,被男生投石打破前额。 1931 年,受校长王世杰邀请,任武汉大学特约讲师 ( 相当于副教授 ) ,讲授中国文学史,基本国文和新文学研究;曾随武汉大学迁往四川;任教至 1948 年。 1949 年赴香港真理学会担任编辑。 1950 年再度赴法,在巴黎大学旁听著名汉学家戴密微 (Paul Demi é ville, 1894 — 1979) 院士 《英德法汉学家屈赋研究》,在法兰西学院旁听《巴比伦文化》课。 1952 年受邀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授。 1956 年出任新成立的台南成功大学中文系主任,不久仅担任教授; 1964 年秋,休学术假,在新加坡南洋大学讲学一年; 1973 年退休。退休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 1999 年在台湾病逝。 附录:《棘心》的版本 《棘心》 ( 作者署名绿漪 ) 由北新书局于 1929 年出版,该版本有上海书店 1987 年的重印本。五十年代有港台盗印本,作者改为苏雪林,例如顺风出版社 1956 年版。经过作者修改的版本《棘心 ( 增订本 ) 》由光启出版社 1961 年出版,作者改为苏雪林。目前境内常见基本上都是那个修订版。例如群众出版社 1999 版。《棘心》而收入多种文集中,包括但不限于《苏雪林文集 ( 中国现代才女经典文从 ) 》 ( 燕山出版社, 1998) 、《苏雪林作品集 ( 第一卷 ) 》 (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6 ,这部四卷本结集不同于都是文学史研究论著没有文学创作的四卷本《苏雪林文编》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9 年出版 )) 、《棘心 ( 中国现代文学百家 ) 》 ( 华夏出版社, 2009 , 还收入散文和文论 ) 和《绿天·棘心》 (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成功大学苏雪林学术文化基金会出版从 2006 年起陆续推出多卷本《苏雪林文集》。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命题作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菤葹》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45):研究生论文4篇
fqng1008 2020-8-3 09:54
(一)李明璇:《山海经》巫术思维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摘要:《山海经》文字诘屈聱牙,难读程度较周诰殷盘也不遑多让,且内容多无逻辑可言,理解之难度几为古书之最,这归因于上古人类的原始思维。在上古人类的原始思维中,由于生产力欠发达以及知识匮乏等原因,巫术思维占据着主导地位,深刻地影响着上古人类的行为。人们相信,有凌驾于人类之上的超自然力量主导着自然秩序,于是人们衍生出畏惧、讨好等情绪,情绪转化为行动,便有了今天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行为和记载。因而以巫术的思维来探讨《山海经》中的相关记载,对于理解《山海经》中的荒诞不羁便有迹可循了。本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探讨了上古时期的巫、医关系,以及《山海经》所记载的药用性动植矿物中巫术的运用。首先,从《山海经》中的群巫入手,厘清巫彭与医学起源的关系;结合甲骨卜辞、古籍等文献记载,还原出巫、医二者的发展轨迹,医学直至战国才终得独立。接着,将《山海经》中的动植矿物分成医药性用物和巫术性用物两类。在巫术性用物中,按运用原则,主要分为顺势巫术和反抗巫术两种。顺势巫术法则主要被用于助孕、助牛马行走、助容、治疗皮肤病以及预防疾病五个方面;反抗巫术法则主要分为以同制同和二元相抗两类。对于巫术性用物的分析,能大致勾勒出上古人类利用巫术性用物治病的原始思维。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山海经》中的预言类巫术灵兽。预言类巫术灵兽主要分成三类:祥瑞类、灾异类、防御类。祥瑞类鸟兽多为凤鸟;预示灾异的鸟兽数量远多于其他两类,这部分鸟兽主要被用来预示水灾、旱灾、兵灾、火灾、风灾、国家动乱和疫病;防御类鸟兽则主要被用于防范火灾、凶邪之物和兵灾。其中,多是利用鸟兽的怪异外形、声音等特征展开联想,是错误的因果律的利用,表达出人类意图利用巫术趋吉避凶的原始愿望。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山海经》海经部分的巫术神话。《海经》神话的内容包罗万象,能反映出上古生活的方方面面:天女魃、女丑、应龙的模型,在后世多被用于求雨巫术;上古社会,人们被死亡的阴影笼罩,因而极为慎重生死,便衍生出祈求长寿的触染巫术、谨慎刑狱的神判巫术,以及由死而复生观念衍生的招魂仪式;人们害怕日月失常,于是羲和利用汤水助日运行,即为助日巫术;对于恶灵,利用帝王之台进行镇压,属于压胜巫术。神话流传至今,已经夸张和变形,但是以巫术的思维去解读上古神话,可映射出上古人类在险恶环境下,对于风调雨顺、健康长寿的渴求。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山海经》祭山仪式中的巫术思维。人们对大自然,怀有敬畏的心理,尤其是自然界中不可企及的天、山等,是人们所认为的超自然力量的来源,由此产生出祭山这一原始的仪式。首先对祭山仪式中祭舞进行探究,厘清巫师身份的变化,巫师在早期由世俗君王兼任,随后逐渐职业化;接着,对各山山神的形象进行分析,以寻找人们对山神形象塑造时,在意象的选择方面巫术的影子,鸟、龙意象反映人们对长生的向往;牛、马意象是人们对耕作生活重视的折射;蛇意象则寓意着权力。最后,对祭山仪式中牺牲、玉石、谷物、酒和牲血此五种祭祀用物进行分析,无一不体现出神、人交感的意味,以还原祭品中蕴含的巫术思维。 (二)王秦江:《左传》所见疾病、医疗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通史,其中也有一些材料所述内容涉及疾病、医疗,这些材料的存在,为全面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些可供解读的信息。春秋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活跃于《左传》文本中的疾病、医疗也在春秋社会展现着自身独特的风采。疾病是本文论述的第一个主要研究对象。《左传》中的疾病名称可划入不同医学分科中,种类多样,涉及面极广;对病名进行疏证,明确了这些疾病究竟为何种疾患;探寻《左传》对疾病与身体的认知状况,发现《左传》所述内容对疾病与身体的认知程度已经有一定成就,但也受时代发展限制有一定局限性。医疗与疾病是相对而言的,医疗是本文论述的第二个主要对象。《左传》中记载的患者与医者虽受到时代的材料的局限性并不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全貌,但可以透过这些信息对《左传》有更清晰的认知。此外,病因理论与疾病防治是《左传》中涉及最主要的医疗信息,这一时期对病因的认识已经包括了中医病因观的外伤病因、内伤病因、其他病因三大类,对疾病的防治贯穿在个人日常生活中,国家也会采取一定措施在公共领域等方面进行防治。此外,像病机学、药物学等知识在《左传》内容的论说中也有出现。疾病、医疗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的独特思想体系已渗透于对疾病、医疗的叙述中。而征伐斗争中涉及的战争冲突、政治手段,无不活跃着疾病、医疗的身影。日常生活中,像社会风俗、乃至一些词语的使用与忌讳,都或直接或隐讳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出土文献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左传》中的疾病、医疗, “发现地域间的地理条件也处于动态变化中,像蛊疾之类疾病的地域分布也会因时间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巫医一体”的现象延续整个先秦。 李瑞丰:先秦两汉灾异文学研究 河北大学 摘要:历来文学史中并无 “灾异文学”的概念,本文以“先秦两汉灾异文学研究”为题,是以“灾异”为主题所进行的主题式文学史研究。中国是多灾国家,也是灾异记录最完备的国家。先秦两汉时期,由于受到生产力与思想认识的局限,灾异对人对社会的影响特别重大,因此涉及灾异的文学作品众多。这一时期的灾异思想也经历了由产生到盛行的过程。后代无论是灾异思想,还是灾异文学,都是对这一时期作品与思想的继承。因此研究灾异文学,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的灾异文学,将对这一时期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研究都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论文首先梳理灾异及灾异文学的概念。其次在回顾研究史的基础上,对论题研究背景、目的、现实意义以及研究方法进行简单陈述。论文主体先对先秦两汉时期的灾异历史与灾异思想的发展流变进行论述。重点分析了灾异思想从灾异天谴论-灾异关联人事-灾异谴告,期间还杂以自然灾异观的思想发展路径,也梳理出人们由此而产生的敬天拜神,祭祀禳灾到修德、施政弥灾的救灾思想。董仲舒的灾异说是在天人感应与民本思想基础上,吸收阴阳五行、节令季候、星占分野等理论,后期又有谶纬八卦等思想的掺入,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灾异谴告理论。论文分四章集中论述先秦灾异神话、灾异诗、赋和两汉灾异诏令与奏疏等灾异文学。在探讨涉灾的自然类神灵、自然社会神,以及著名灾异神话的基础上分析了灾异神话在文学起源、文学原型、伦理性、悲剧性和人定胜天等文学特色和思想内涵上的问题。将灾异诗分为灾异祭祀诗、灾异比兴诗、灾异童谣诗与灾异经验诗;《楚辞》中的灾异书写体现在《天问》中的灾异神话的历史性书写、“招体”骚赋中对灾异空间的描写以及《九歌》中对灾异祭祀诗的文学升华。汉赋中的灾异书写,除论述了以灾异为主题的赋外,还论述了受天人感应与阴阳五行灾异说影响的赋作。从整体上梳理了这一时期灾异诗赋的篇目、内容思想、文学特色和文学价值。对两汉灾异诏令与奏疏列举篇章,归纳概貌并总结其文学特色为“庙堂文学”典雅之风、封建批判精神、思辨性、文采与情理兼具以及奇异感等。附论,整体论述建安时期的灾异文学。建安时期灾异事件频繁,瘟疫多发,给文人和文学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是对先秦两汉灾异文学发展的一种集中体现。 马小兰 :《内经》病因病机学说源流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 摘要: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内经》病因病机学说源流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在某些领域甚至还无人涉及,因此通过对先秦及汉代医学文献、非医学文献以及《内经》之中相关内容的整理、研究,探寻病因病机学说形成及发展的脉络,填补《内经》学术史研究上的此项空白,就有着极其现实的学术意义。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搜集、整理出先秦、汉初有关病因病机方面的文献资料 ;归纳整理《内经》有关病因病机学说的内容,分析其内在的联系;比较先秦、汉初有关资料与《内经》病因病机学说的内容,探求其学术渊源关系;整理后世医家对病因病机学说发展的内容,分析《内经》病因病机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及后人所做的发展;最后,系统整理出《内经》病因病机学说形成、发展、演变的脉络,并简单分析其原因。 通过对先秦汉初大量古代文献、《内经》本身以及后世医家学术思想的研究,可以初步窥探到《内经》病因病机学说源流的概况。 在病因学说方面,分类方法上《周易·无妄卦·九五爻》中见端倪,《左传》、《墨子》、《列子·力命》逐步发展,《吕氏春秋·尽数》有更大发展,《内经》提出了更贴近临床实践的两种分类法,而在这两种分类法之间又存在着由粗略到具体的发展关系,东汉张机、晋代陶弘景义作论述,至宋代陈言提出三因学说,标志着中医病因分类方法的成熟。理论上“牛病起于过用”的思想渊源为先秦道、儒等诸家学说,在《内经》的某些篇章之间,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源流关系,并被后世《难经》、金元四大家、明清医家进一步充实发展。内容上,甲骨文已有记载,之后逐渐丰富,含义逐渐清晰明确,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但大多数病因概念和理论在《内经》中才逐渐成熟确立下来,在《内经》的某些篇章之间,有着认识上的连续性,存在着学术上的发展关系。《内经》病因内容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于“六淫”理论,《周礼》认识到病因来自外界,《礼记》、《管子》对“淫”已有所认识。《左传》首次提出了“六淫”的明确概念。《庄子》、《荀子》、《吕氏春秋》提出了湿邪、燥邪,从而完善了“六淫”的内容。但是,医和的“六淫”,包括了房劳和情志两种内伤病因,到《内经》,才明确提出了外感“六淫”的概念,并进一步提高了“六淫”的理论内涵。因此,外感“六淫”理论的发展有着一条在内容上由粗略到详尽、由简单到丰富,涵义上由模糊到明确,一步步发展完善的比较清晰的脉络。情志病因方面,从《礼记》开始,在古代文化著作中都有大量散在的记载,对情志致病的认识逐步加深,《鬼谷子》起,开始进行理论总结,但少“悲”;《庄子》、《荀子》也总结了多种情志为患,但概念有重复之处;《吕氏春秋》第一次全面总结出了......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7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44):五篇参考论文
fqng1008 2020-8-1 10:58
(一) 边海云 : 轴心时代中西医学比较研究 摘要: 该文将中西医学放在轴心时代 (约公元前800~公元200)的东西方文化这个宽广的历史背景中加以全景式的鸟瞰和局部剖析。回溯轴心时代中西医学发展轨迹的同时,还对其异同进行了断代比较研究,研讨并回答了中西医学同工异曲的原因。众所周知,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相同;在轴心时代,中医学和西医学很多地方也有着深刻的一致性;而且,轴心时代的中西医学所达到的水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从整体上而言,可谓不相上下;但就其具体背景、具体内容、具体特征而言,中西医学却各有千秋。纵观轴心时代中西医学的社会背景和发展概况,经历医巫分家后的中医学和西医学尚处于经验医学阶段,虽然皆提倡整体观,注重机体的稳定和谐,强调人与外在环境间的关系,崇尚自然疗法;但其整体观的内涵不同,功能与解剖亦各有侧重,受学术思想各异的影响,其对疾病与健康机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且由于根植的文化土壤不同,医学家所接受的哲学思想不同,用以回答医学问题的具体知识的迥异,及其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注定中医学和西医学同源而殊途,同工而异曲。这也是近百年来、直至当今中西医交汇历程之所以艰难的深层根源。最后,文章对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未来作了展望,并讨论了比较研究的价值及历史、文化、哲学之于医学的意义。希望大家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出发,正确的认识和继承中医学。 (二)刘丹丹: 医学人类学视角下医学的起源 摘要:本研究主要借鉴和运用医学人类学的理论研究观点和方法 ,对中西方医学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起源进行分析。用“他者”的眼光审视在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人们对于疾病和健康的不同界定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丰富了人类对于疾病、健康和治疗实践的认知,有利于提升对医学全面系统的认识。本论文一是阐述中西方在神灵主义观念下形成的医疗观念。中西方在早期的神灵主义观念影响下,对神灵鬼怪、巫术巫医的看法大致相同。但是在其发展成为宗教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中国出现了道教、佛教和特有的方士文化,而西方则主要是出现了基督教。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思想对于人们的生死观和疾病病因观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中西方医学在其形成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不同。二是分析中西方在不同自然哲学理论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医疗观念。由于对世界的认识不同,产生了不完全一致的医学哲学思想。在对万物本原的认知、人与万物关系以及人与灵魂的关系上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由此,不同的哲学观念也影响了人们对于疾病病因和相应治疗方法的认知。三是阐明在中西方不同的科学理论技术和古代民俗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医学观念。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数学、物理和化学的理论技术和实践过程与医学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同时在衣、食、住、行习惯和婚育、丧葬习俗中也隐藏着许多医疗卫生的行为。在社会习俗指导下的行为可能会促进人体健康,也可能会使人患上疾病。四是介绍在多方面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下的近现代中西方医学发展的趋势。在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等不同的背景下,近现代中西方的医学发展趋势不同。结论是在医学起源过程中,中西方医学呈现先同后异的规律。在医疗行为最初产生过程中,中西方大致相同,主要是以鬼神致病观为主导的医疗活动。在文字产生后,医疗体系逐渐形成,人类在不同的宗教、哲学、科学理论和民俗等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医疗观念来指导实践。 (三)全瑾 : 盖伦医学思想中的自然观念探析 --以《论自然的能力》为例 摘要: 盖伦 (Claudius Galenus)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一位伟大医生和哲学家。他受到希波克拉底体液平衡论和亚里士多德自然目的论影响,撰写了《论自然的能力》,系统地论述人体在自然之力下的运作。这本书与当时流行的斯多亚哲学相得益彰,指导人们在生活中关注自身,过顺应自然的生活,其对自然能力的探索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发达的思辨哲学致力于对灵魂的探索,作为灵魂载体的身体也受到重视,医学和哲学紧密相连。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克拉底将医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赋予了医学独立的地位。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健康同自然中的空气、水和气候密切相关,同时又受体液的影响。罗马的盖伦在希波克拉底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发现在自然之力的作用下人体各个器官的运作和功能。公元2世纪的罗马,人体解剖是法律所不允许的,盖伦的绝大多数外科知识来源于对猿猴、猪等动物的解剖及前人研究,以外科著称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成为盖伦最好的学习对象。该学派希罗菲罗斯(Herophphilus)和埃拉西斯特拉图斯(Erasistratus)对人体的各个部分做了详细的描述和说明,人的身体被认为是自然最杰出的产物,即使是最小的一块骨头也有其功用。自然从来不做无用的事情(Natural Does Nothing in Vain),身体的每一个器官之所以是现在的样子,因为它最好便是如此。希波克拉底和亚历山大里亚学派为盖伦的自然观念提供了实践的基础。最好的医生也是哲学家,盖伦从少年时期便接受了系统的哲学教育,深受希腊先哲们的影响。从四元素到对体液平衡的追求,对亚里士多德学派及斯多亚学派的探索,盖伦的自然观念在进一步完善,自然所做的事情都有其目的,医生所要做的,便是观察和效仿自然。盖伦认为生命从精气中起源,在起源之初便已经决定生物的形状。之后,便是漫长的生长阶段,营养是其必需品。自然会在生长的过程展现它多种能力,主要有吸收合适的物质的吸收能力,将食物保存在身体中进行吸收的保持能力,将食物分解并运输到身体各个部分的消化能力,将营养中的剩余物质及其他无用物质驱逐出人体的驱逐能力,即排泄能力。其间,还包括对食物的黏附和同化能力等。从生物的起源到营养物转化为血液,内热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内热来自胚胎,少年时内热最为旺盛,随着年龄而减少。营养物维持着生命的运转,使得人体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当营养物摄入过量,产生的剩余物不能及时地驱逐出人体,其中的一部分积聚,在内热的作用下,燃烧产生黑胆汁,危害人体健康。此种情况下,可采取放血和禁食等方法,帮助人体迅速排出有害物质,减少摄入的食品和饮品,避免更多剩余物的产生。身体在自然之力的作用下,会如一个神奇的艺术家一般运作,控制好生物活动的每一个片段。当身体无法正常完成这些活动时,医生便效仿人体在自然之中的表现进行辅助。盖伦对人的身体运作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将其与健康和疾病联系在一起,完美地将当时的哲学和医学实践联系起来,既为身体的运作提供了解释,又启发医生对自然中人的身体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分析,为众多的科学发现提供了契机。他对自然中身体各部分功能的讴歌,唤起了人们对自身身体的重视。当然,盖伦的自然观念也不乏错误,这在某种程度上又抑制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它的错误不能掩盖其光芒。 (四)托马斯 ·施耐德, 庄奇 :古埃及的医学与巫术 ——重估两者的关系 摘要:本篇文章尝试呈现对古埃及医学和巫术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对比传统的观点, 19世纪和20世纪宗教学、人类学影响下对埃及巫术的新理解对本文所关注的议题十分重要。巫术并非古埃及宗教及礼仪活动中一种负面的非理性构成;相反,埃及巫术是一套全面的调节系统,用以稳定现存世界的秩序。这套系统用于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旨在根据理性机制尝试将具有威胁性和混乱的部分整合到正常世界秩序中。在以往的古埃及医学研究中,现代性偏见明确地将文献中的(据称高级的)医学与(据称低级的)巫术区分开来,轻视巫术活动,或是将巫术的使用解释为纯粹心理学上的暗示。能够看到,在医学中使用巫术依赖一套准技术性类比体系,为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建立与绝对(神的,或者神秘的)秩序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患者与荷鲁斯之间建立联系。最近的研究同样证明医药处方不仅仅在药剂层面有效。药物的生产复制并反映了疾病本身的特征,这就使药物不仅有药效而且还具有神秘功效。对这一机制更系统化、更为细致的研究将会使我们达到对埃及本位的理解,发展出对古埃及医学和巫术实践更融贯的功能理论。 (五)王俊娜:巫术与医药的矛盾统一体 ——评《古代两河流域医药文献》 摘要: 正21世纪以来,古代两河流域出土了大量的楔形泥板文献,其中的医药文献具有珍贵的价值。目前已知最早的两河流域的医药文献是两份药方:一份用苏美尔语写成,出土于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公元前2112年—公元前2004年)的尼普尔(Nippur)①,另一份来自公元前3千纪的埃卜拉(Ebla)。②古巴比伦时期(公元前1894年—公元前1595年),两河流域的医学知识明显进步,其医药文献包括病症的描述、医生的诊断、药物制备以及使用说明等内容。③至中亚述(约公元前1400年—公元前1050年)和中巴比伦时期(约公元前1595年—公元前1155年),两河流域的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命题作文—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Mech 2020-7-31 22:55
冰心较早以读书人为主人公写短篇小说。在冰心之前,可能只有陈衡哲和胡适写过。陈衡哲的《一日》发表于 1917 年,已经在《 开山之作 》中说过。比冰心作品发表略早,还有胡适的《一个问题》,在《 先驱足迹 》中专门说了。冰心的学人故事主要在结集于《去国》,上海北新书局 1933 年出版。虽然结集较晚,但最早的作品发表只是略晚于胡适的《一个问题》。《去国》中以学人为主角的故事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世界上有的是快乐 …… 光明》《是谁断送了你》,这里说这六篇小说。小说集《去国》中还有《最后的安息》《一个兵丁》《一个军官的笔记》《鱼儿》《国旗》等与学界学人无关的小说,就不说了。 《两个家庭》连载于《晨报》 1919 年 9 月 18 至 22 日,是作者的小说处女作。属于社会问题小说,研究的问题就是开篇李博士演讲所谓“家庭的幸福和苦痛,与男子建设事业能力的影响”。标题中的“两个家庭”就是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故事的叙述者是“我”。一个家庭是“我”舅母的邻居留学海归陈华民博士。他的太太是宦家小姐,没有受过教育,成天打牌,不理家不教子。另一个家庭是“我”的堂兄和夫人亚茜,“我”的同学。两人在家里“红袖添香对译书”,女儿也讲道理懂礼貌。堂哥是陈华民在英国的同学,很不理解当年很有豪气的同学为何自暴自弃好闲纵酒。陈说他不快乐。堂哥说,“我们一同毕业,一同留学,一同回国。要论职位,你还比我高些,薪俸也比我多些,至于素志不偿,是彼此一样的,为何我就有快乐,你就没有快乐呢?”自然是因为陈家凌乱无章。不久后,陈博士患三期肺炎去世了,陈太太带着孩子回到了很有钱的娘家。结尾再次回忆起李博士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写到了海归后的心理落差。“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养精蓄锐的,满想着一回国,立刻要把中国旋转过来。谁知回国以后,政府只给他一名差遣员的缺,受了一月二百块钱无功的俸禄,他已经灰了一大半的心了。” 《斯人独憔悴》连载于《晨报》 1919 年 10 月 17 至 22 日。小说写旧家庭中新青年的烦恼,所谓“斯人独憔悴”。颖铭和颖石兄弟两人,在南京读大学,因青岛问题参加游行鼓动购买国货。校长告诉了他们的父亲化卿先生,他把兄弟两召回天津,加以训斥。姐姐颖贞同情两个弟弟,帮助斡旋,但基本上于事无补。兄弟两人看到同学到天津,但都不理睬他们,有些难过。姐姐对他们说,“我劝你们秋季上学以后,还是做一点切实的事情”。两人都同意。但父亲决定暂时不让他们上学了。“两个人都补了办事员,先做几年事,定一定性子。求学一节,日后再议罢!”这个故事中,父亲和姐姐的形象还算鲜明,虽然有些类型化,代表保守派和务实派。两个兄弟的形象比较雷同,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两个人。要表明这类青年人数众多? 《去国》连载于《晨报》 1919 年 11 月 22 至 26 日。朱英士在美国七年,学习土木工程,学成归国。但回国后,发现当初的朋友都有些颓唐。其父亲朱衡,当初是出生入死的共和英雄,如梁启超的词句所谓,“剑外惟余肝胆在,镜中应诧头颅好”。现在也很悲观,“只可惜我们洒了许多热血,抛了许多头颅,只换得一个匾额,当年的辛苦,都成了虚空。数千百的同志,都做了冤鬼。”没有专业工作,朱衡请在某部当总长的老朋友给朱英士谋个技正的职位,大致是现在厅局里的总工程师之类的职务。朱英士很快发现,这是个只支薪水不用干活的闲职。同事们只是吃喝玩乐,他为此很苦恼。传闻总长要换人,朱英士顺势提交了辞呈。他准备再去美国,就是标题所谓“去国”。归国前就有人请他在厂里做事。 “他自己新发明了一件机器,已经画出图样来,还没有从事制造,若是在厂里作事,正是一个制造的好机会。” 英士虽然学土木工程,还能设计机器。不知道是他本事大,还是当时刚从理科预科转入文学系的作者不清楚土木工程和机械工程的区别。他妹妹也要去美国留学,朱衡就让英士代替自己与妹妹同去。在去美国的船上,英士有些闷闷不乐。他妹妹倒是兴高采烈踌躇满志,“等我学成归国的时候,一定有可以贡献的”。 《世界上有的是快乐 …… 光明》发表于《燕大季刊》 1920 年第一卷第一期 3 月 15 日。故事很简单。十九岁青年凌瑜,过去看内典之类书,恬淡超脱。近日忧国忧民,但无力回天。“这样纷乱的国家,这样黑暗的社会,这样萎靡的人心,难道青年除了自杀之外,还有别的路可走么?”在礁石上准备投海时,有小男孩和小女孩十来岁,玩得很投入很开心,还告诉他,“先生!世界上有的是光明,有的是快乐,请你自己去找罢!不要走那一条黑暗悲惨的道路。”于是,凌瑜决定不死了,要求寻找快乐和光明。童心拯救世界,似乎是作者的世界观。 《是谁断送了你》发表于《晨报》 1920 年 9 月 12 日,一个悲剧。两房兄弟唯一的女儿怡萱在叔叔的坚持下上学了。父亲不以为然,但不忍拂兄弟的好意。临上学前,这样教育女儿,“学问倒不算一件事,一个姑娘家只要会写信,会算帐,就足用了。最要紧的千万不要学那些浮嚣的女学生们,高谈 ‘ 自由 ’ 、 ‘ 解放 ’ ,以致道德堕落,名誉扫地,我眼里实在看不惯这种轻狂样儿!” 怡萱在学校,“性情稳重,功课又好”,老师同学都喜欢。后来她收到封英文信,要求交往。她不知所措,没有回复,也没有跟家长讲,担心父亲因此不许他上学。“从这时起,她觉得非常的不安,一听见邮差叩门,她的心便跳个不住。”很不幸,有封要求约会的信被父亲拿到。怡萱当场就昏倒。一个半月后就去世了。叔叔在坟前哭问,“到底是谁断送了你?”这个故事也是当年的应景文章,主题是礼教吃人。 这几个故事都是关于当时的社会问题。例如家庭文化建设、保守家长对年轻人的压制、社会上不求进取的氛围、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等。故事中的学人其实只是展示社会问题的道具。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家庭》和《去国》都是以归国留学生为主人公。评价留学生本事大的标准是洋人佩服。“他的才干和学问,连英国的学生都很妒羡的。”“毕业的成绩,是全班的第一,师友们都是十分夸羡”顺便一提,作品发表的时候,作者只是大一学生,并没有留洋经历。当然,没有吃过猪肉,也可以见过猪跑。 应该说小说艺术方面比较单薄,有些主题先行的意思。这些故事都没有留给作者深入思考的空间。似乎都是命题作文,虽然是优秀学生写得不错的命题作文。甚至有些高头讲章的一本正经。这或许是草创阶段难免的幼稚。比起《一日》和《一个问题》,趣味远不如前者,深度远不如后者。毕竟作者并不是以社会小说成名,而且作者的长处或许是童心童趣,缺乏学界小说那种文人意趣。说句题外话,冰心最有趣的学界小说应该是《我们太太的客厅》 ( 《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3 年 9 月 27 日至 10 月 21 日连载,收入小说集《冬儿姑娘》 ( 北新书局, 1935 年 )) ,但讽刺仍有些生硬。与钱锺书同题材作品《猫》相形见绌。总体上,我个人不太欣赏冰心的作品,总有种看高材生习作的感觉。当初看《繁星》《春水》还是有几分惊艳,但后来看了泰戈尔的诗,才发现仍然是泰戈尔老师的优秀学生的习作。 冰心本名谢婉莹。 1900 年 10 月出生于福建福州。 1911 年在福州女子师范预科学习。随家迁入北京后, 1914 年就读于教会学校北京贝满女子中学。 1918 年毕业,进入协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为学医做准备。 1919 年转入文学系,随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 1923 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得到奖学金到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 (Wellesley College) 学习英语文学。 1926 年获得文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在燕京大学国文系任助教, 1929 年晋升讲师。 1929 年到 1931 年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 1933 年到 1934 年在清华大学兼课,任国文系讲师。 1936 年到 1937 年,随手罗氏基金会资助的丈夫吴文藻到欧美游历一年。 1938 年前往昆明, 1940 年到重庆, 1946 年返回北京。 1946 年底,随作为中国代表团职员的丈夫吴文藻到日本考察半年, 1947 年回国,在南京和北京参加国民参政会。 1948 年到东京大学开设中国现代文学讲座,讲稿出版为《如何欣赏中国文学》。 1949 年至 1951 年,被东京大学聘为外籍教授,讲中国新文学。 1951 年回到北京。随后没有高校任职经历。 1994 年 9 月因心功能衰弱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菤葹 》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43):三部参考书
fqng1008 2020-7-31 17:05
(一) 玛丽 ﹒ 道布森 的《医学图⽂史》 2006 年 3 ⽉《⾦城出版社》出版了⼀套 “ ⽜津⼤众医学史 ” 从书,丛书之⼆书名为《医学图⽂史:从放⾎术到⻘蒿素,⽤图⽚和⽂字讲述医学发展的故事,改变⼈类历史的 7000 年》作者是英国玛丽 ﹒ 道布森( Mary Dobson )翻译是苏静静,此书注明是 “ ⽜津医学史专家北⼤医学史博⼠联袂奉献 —— 这不是⼀本科普书,⽽是⼀部⼈⽂史 ” 。这本书的《内容简介》这样写道:世界史,说到底就是⼀部⽂明史;⽽⽂明史,根本绕不开医学史。 本书运⽤通俗易懂的⽂字和丰富的配图,以医疗技术的发展为主线,讲述了重要事件和⼈物的背后故事,论坛了医学怎么改变⼈类历史的进程。诸多鲜活的历史细节,随处可⻅: “ 军事医学的应⽤ ” :拿破伦时代,战场上出现最早的救护⻋;美国内战中,吗啡被⾸次⽤于缓解疼痛;⼆战期间,抗⽣素挽救了⽆数的⽣命等。 “ 理论知识的丰富 ” :从古希猎的体液理论,到 1878 年的细菌理论,再到现代的基因理论等。 “ 医学实践的发展 ” :从古代的放⾎、通便等峻猛疗法,到 18 世纪的顺势疗法,再到现代的 “ 魔弹 ” 药物、疫苗和⼿术⼲预等。 “ 科技进步的便利 ” : 19 世妃,注射器和针头改进了注射技术、 X 射线为治疗癌症带来了希望; 20 世纪末,⼿术机器⼈可实施复杂的外科⼿术等。 “ 卫⽣体制的健全 ” :从 19 世纪 50 年代南丁格尔的护理改⾰,到 1930 年美国成⽴药监局,再到 1948 年的世界卫⽣组织建⽴等。 本书收录 1 张完整的历史⼤事总表、 50 种知识⼩百科、近 120 幅特⾊图⽚、 300 多份专业⽂献,附有诺⻉尔医学奖总表,系统刻画了⼈类 7000 年的医学发展史,⽣动展⽰了世界⽂明进步的伟⼤历程。它还⽤⼀定篇幅讲述了中国医学史,如中药、针灸、⻘蒿素等。全书由⽜津⼤学医学史专家亲笔撰写,北京⼤学医学史博⼠担纲翻译,⼒求权威、通俗、有趣。 本书第⼀部分《疾病的概念和理论》共有三章:第 1 章《坏⾎与坏⽓》中,介绍了 “ 瘟疫 ” 、 “ 传染病 ” 、 “ 疟疾 ” 、 “ 结核病 ” 、 “ 霍乱 ” 的内容。第 2 章《⾎⾁之躯》中介绍了 “ 解剖学 ” 、 ⾎液循环 、 “ 显微镜和微⽣物 ” 、 “ 外科学 ” 、 “ 细胞学 ” 内容。第 3 章《从细菌到基因》中,介绍了 “ 细菌理论 ” 、 “ 热带病 ” 、 “ 病毒学 ” 、 “DNA 与基因 ” 、 “ 朊病毒到蛋⽩质折叠异常疾病 ” 内容。 本书第⼆部分《从业者和病⼈》共有四章:第 4 章《内科医⽣与郎中》中,介绍了 “ 医⽣ ” 、 “ 医学教育 ” 、 “ 炼⾦术⼠、占星家 ” 、 “ 临床医学 ” 、 “ 伤寒玛丽 ” 、 “ 科学与医学的安慰术 ” 及 “ 现代医学实践的转变 ” 内容。第 5 章《医院与护理》中,介绍了 “ 慈善机构 ” 、 “ 隔离感染者 ” 、 “ 分娩:洗⼿可救⼈⼀命 ” 、 “ 南丁格尔护⼠ ” 、 “ 结核病疗养院 ” 等内容。第 6 章《理发师与外科医⽣》中,介绍了 “ 从败⾎症到防腐术和⽆菌术 ” 、 “ 第⼀例器官移植 ” 、 “ ⼈造器官和⼲细胞 ” 等内容。第 7 章《拨⽛者与⽛医》中,介绍了⽛科发展,其中有 “ 梅毒与坏⾎病 ” 内容。 本书第三部分《医学上的各种疗法》共有四章:第 8 章《放⾎与通便》中,介绍到 “ 控制感染 ” 内容。第 9 章《鸦⽚、吗啡与海洛因》中,介绍了它的滥⽤药史带来的问题。第 10 章《药房和专利药》中,介绍了 “ 草药书与药典 ” 、 “ 家庭医疗 ” 、 “ 药物 ” 、 “ 药物造假和有毒药物 ” 内容。第 11 章《补充与替代医学》中,介绍了 “ 针灸和艾灸 ” 、 “ 顺势疗法 ” 、 “ 传统草药疗法 ” 及 “ 补充与替代医学( CAM ) ”, 下图是⼀个完整说明: 本书第四部分《现代药品和疫苗》共有四章:第 12 章《⽼药⽅,新药物》中,介绍了 “ 可卡因 ” 、 “ 阿司匹林 ” 、 “ 抗疟疾奎宁 ” 、 “ ⻘蒿素 ” 的内容。第 13 章《从 “ 魔弹 ” 到 “ 重磅炸弹 ” 》中,介绍了 “ 魔弹(砷制剂到磺胺类药) ” 、 “ ⻘霉素 ” 、 “ 链霉素和抗⽣素时代 ” 、 “ 补充治疗:维⽣素、胰岛素和避孕药 ” 、 “ 癌症的放疗和化疗 ” 、 “ 抗病毒药物 ” 、 “ 热带药 ” 等内容。第 14 章《试验性治疗和临床试验》中,介绍了 “ 坏⾎病 ” 、 “ 天花和⼈痘按种 ” 、 “ 随机对照试验 ” 、 “ 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 ” 、 “ ⼩⽩⿏试验 ” 、 “ 传统疗法检验 ” 、 “ 安全和疗效的评估 ” 等内容。第 15 章《接种与预防医学》中,介绍了 “ 天花 ” 、 “ ⽜痘接种 ” 、 “ 狂⽝病疫苗 ” 、 “ ⽩喉 ” 、 “ 伤寒和斑疹伤寒疫苗 ” 、 “ 卡介苗:结核疫苗 ” 、 “ ⼩⼉⿇痹症疫苗 ” 、 “ ⿇疹免疫计划 ” 、 “ 流感 ” 、 “ 预防癌症病毒的疫苗 ” 、 “ 等待疫苗 ” 、 “ 从疫苗到卫⽣和健康⽣活⽅式 ” 等。 本书附有《历史⼤事表》、《延续阅读》《英汉词汇对照》和《 1901-2015 年诺⻉尔⽣理学或者医学奖年表(中间有 4 年未颁奖,共 111 年)》四个很有价值的整理。 这本 413 ⻚的译著,对于了解⼈类(本书以西⽅医药学为主线)发展史中,医学和医药发展,有了⼀个整体轮廓印象。 以上⾯抄录的主要⽬录,也会发现:第⼀,⼈类在传染病及病原研究上,⼀直依靠技术进步,⽽⼀步步加深认识,最终达到战胜疫病的⽬的。 第⼆,使⽤药物达到控制疫情的⽬标,从来不是靠灵感,⽽是摸着⽯头过河,是以牺牲⽣命为代价实现。第三,医学技术进步、医药研究发展,给⼈类抵御疫情提供了有⼒的⽀撑,同时,科技正影响⼈类健康⽔平提⾼。 (二) 玛丽 ﹒ 道布森 的《疾病图⽂史》 同上⾯同⼀套丛书、由同⼀作者和译者的《⽜津⼤众医学史之⼀》是《疾病图⽂史 —— 从远古到当代,⽤图⽚和⽂字讲述疾病背后的故事,影响世界历史的 7000 年》⼀书,为我们从⼈类疾病谱⻆度,提供了另⼀个视⻆。此书的内容简介这么写道:如果⼈类没有疾病,世界历史该是怎样⼀番景象? 本书以 30 类典型疾病为主线,讲述了它们所处时代的⼤背景和幕后故事,分析了原因、影响和结果,论述了疾病如何影响⼈类历史的进程。诸多鲜活的历史细节,随处可⻅: “ 疾病影响战争史 ” :⿏疫加速古罗⻢帝国灭亡,美军在美西战争中遭受⻩热病侵袭,虱⼦如何⼤闹两次世界⼤战等。 “ 公共卫⽣的发展 ” : 19 世纪,因传染病⽽掀起⼤扫除运动; 20 世纪初,疗养运动兴起; 21 世纪初前后,多国颁布禁烟令等。 “ 治疗⼿段之演变 ” :从古代的放⾎、催吐疗法,发展到 19 世纪时⿇醉剂引⼊外科⼿术,再到 20 世纪的⼼脏移植⼿术等。 “ 伟⼤的科技进步 ” : 1883 年,霍乱致病菌⾸次被确认; 1948 年,氰霉素可治愈伤寒; 1972 年,诊断癌症的 CT 扫描仪彼发明等。 本书收录了 30 张⼤事表、 80 种知识⼩百科、 200 幅特⾊图⽚、 300 份专业⽂献,随有常⽤词汇表和诺⻉尔医学奖总表,系统刻画了⼈类 7000 年的疾病抗争史。全书由⽜津⼤学医学史专家亲笔撰写,北京⼤学医学史博⼠担纲翻译,⼒求权威、通俗、有趣。 这本 419 ⻚的医学史科普书,共有四部分: “第⼀部分细菌性疾病”介绍 9 种细菌性传染病(其中⼀种归类不妥)。分别是:⿏疫、⿇⻛病、梅毒(其实它是寄⽣⾍病)、斑疹伤寒、霍乱、伤寒、结核病、产褥热、昏睡性脑炎。 “第⼆部分寄⽣⾍病”介绍 7 种寄⽣⾍传染病。分别是:疟疾、⾮洲锥⾍病、怡加斯病、淋巴丝⾍病、⾎吸⾍病、钩⾍病、盘尾丝⾍病。 “第三部分病毒性疾病”介绍 10 种病毒性传染病。分别是:天花、⿇疹、⻩热病、登⾰热、狂⽝病、脊髓灰质炎、流感、埃博拉、艾滋病、 SARS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典)。 “第四部分⽣活⽅式病”介绍多种在⼈群中⼴泛存在的疾病,其中,有⼀些已经证明也是传染病。分别是:坏⾎病(维⽣素 C 缺乏症)、肥胖流⾏病,库鲁病(朊病毒病)与克雅病(疯⽜病)、癌症、⼼脏病。 从过去数千年⾥,从各⽅⾯影响了⼈类历史的 1500 多种疾病中遴选出 30 种绝⾮易事,本书最后决定选择的依据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疾病,其中涵盖了那些曾经、正在继续对世界上很多地产产⽣重要影响的疾病。我选择了⼀系列如今对⼀些最贫穷的国家产⽣严重影响的疾病,其中包括⼀些影响⼈类数个世纪的更不常⻅和神秘的疾病。 在本书选取的疾病中:疟疾和⾎吸⾍病等属于 “ 古代的 ” 疾病,⼤概是在 7000 年前随着⼈类及其驯养动物⽣活的逐渐密集⽽兴起,由动物疾病成为⼈类疾病。⼈类感染天花和⿇疹等疾病(很容易在⼈与⼈之间传染)则是在公元前 3000 年左右。随着陆上和海上贸易通路的打开,特别是在 15 世纪末环球航⾏之后,很多疾病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陆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快。 共他⼀些疾病尤其是艾滋病,对于⼈类社会是 “ 新的 ” ,它们在过去 50 年左右的时间内开始兴起并迅速地传播。有些疾病似乎是兴起了⼜消失。 SARS 是 21 世纪第⼀种严重⽽且很容易传播的新型疾病, 2003 年,它在短期内传遍全球然后消失在⼈类视线中,并且⾄今再也没有重新出现。(注:本书是 2007 年英⽂版, 2015 年中⽂版,所以,不可能知道 SARS-CoV-2019 病毒和 CoVID-2019 新冠病毒病)。 14 世纪中期的⿊死病; 16 世纪初的天花和⿇疹; 19 世纪的霍乱⼤流⾏; 1918-1919 年的西班⽛流感和当前的艾滋病⼤流⾏,都在⾦球范围产⽣了灾难性的后果,对整个社会乃⾄每⼀个⼈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最近,禽流感( H5N1 )的暴发对全球造成了威胁,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利的。 在本书中覆盖的⼀些重⼤疾病已经在⼈为⼲预的作⽤下被消灭:在 1979 年,世界卫⽣组织( WHO )宣布⼈类最可怕的瘟疫之⼀ —— 天花⼰经在全球消失,它被⼀种近 200 年前发明的疫苗消灭了。 我们只能希冀,将来会有更多类似的成功消灭疾病的故事,使疾病的全球负担在不远的将来⼤⼤减少。 本书选定的 30 种疾病被归为四⼤类,在每⼀⼤类中,根据最早的记录对疾病按照编年顺序进⾏整理。对于每种疾病来说,不论是传染性的还是⾮传染性的疾病,相互关联的⽣物、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复合体,⾯对不断传播的致病体和可能致命的疾病,有些⼈倒下了,有的⼈活了下来,还有的⼈能够安怎⽆恙。 本书⽂中所引述的名⼈名⾔和引⽤的插图,意图展⽰在⼏百年的历史过程中,⼈们在经历这些疾病时所遭遇的痛苦、苦难、迷惘和困惑,及其在思索疾病的起源、性质和原因及其对⼈类社会和全球⼈⺠的影响过程中,让学者、科学家、医⽣和病⼈疑惑不解的迷团。 (三) 汉斯 ﹒ ⾟瑟尔的 《⽼⿏、虱⼦和历史 —— ⼀部全新的⼈类命运史》 重庆出版社在 2019 年 12 ⽉出版的《⽼⿏、虱⼦和历史 —— ⼀部全新的⼈类命运史》⼀书,也是⼀本 1935 年(英⽂版)有关⼈兽共患传染病的科普好书。此书作者汉斯 ﹒ ⾟瑟尔( Hans Zinsser ,译者:谢桥 康睿超)是美国著名细菌学家和免疫学家, 1895 年进⼊哥伦⽐亚⼤学学习, 1903 年获⽂学硕⼠及医学博⼠学位,毕业后在罗斯福医院及圣路加医院从事细菌学及病理学⼯作。 1911 年成为斯坦福⼤学细菌学和免疫学教授, 1923 年后⼀直任哈佛⼤学医学院细菌学和免疫学教授( 1940 年病逝)。汉斯 ﹒ ⾟瑟尔是研究传染病斑疹伤寒的权威,他成功地研制了斑疹伤寒疫苗。他曾担任美国免疫学家主席和细菌学家协会主席,曾赴塞尔维亚、苏联、墨西哥和中国研究斑疹伤寒。中国著名微⽣物学家汤⻜凡( 1897 年 - 1958 年,著名微⽣物学家、病毒学家,沙眼⾐原体的发现⼈之⼀。曾任卫⽣部北京⽣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所⻓)、谢少⽂( 1903 年 - 1995 年,中国医学微⽣物学、免疫学开拓者之⼀和医学教育家,原籍浙江绍兴,⽣于上海,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等是他的学⽣。 此书以⼀位细菌学家和免疫学家专业视野,从⽣物学和历史学的⻆度,讲述了⼈类的主要敌⼈ “ 传染病 ” 从古代到 20 世纪初期 40 年的变迁史。书中从寄⽣现象⼊⼿,阐明传染病不过是不同的⽣命形式之间的⽣存⽃争。以给⼈类造成巨⼤灾难的传染病斑疹伤寒为例,详细地讲述了传染病的发⽣机制、传播途径和流变历史,演绎了病毒从昆⾍传到动物,最后传到⼈类⾝上的曲折过程。 作者深刻认识到传染病对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产⽣了巨⼤影响,书中塑造了⼈类历史中的重⼤事件包括:雅典瘟疫使雅典在伯罗奔尼撤战争中败于斯巴达;横扫罗⻢帝国的传染病加束之了罗⻢帝国的灭亡;⼗字军东征所遇到的困难,与其说是阿拉伯⼈的军事⼒量,倒不如说是传染病:因为传染病,伟⼤的军事天才拿破仑未能在欧洲建⽴全⾯的霸权。 该书以一种博学而有趣的方式写成。辛瑟尔精通西方文明的经典著作,同时又熟知生物学和医学知识,读者在阅读中可以体会其学识和智慧。对于现代人来说,《老鼠、虱子和历史:一部全新的人类命运史》是一部警示之作。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人们以为自己征服了传染病。事实上,传染病并没有消失,正如辛瑟尔早已警示过的:只要人类的愚蠢和残暴给它一个机会,它就会乘虚而入,重整旗鼓。 书摘:⼑剑、⻓⽭、⼸箭、机关枪,甚⾄是烈性 炸药,对⼀个⺠族的命运所造成的影响,都远远不及传播伤寒的体虱、传播⿏疫西跳蚤和传播⻩热病的蚊⼦。⽂明的滚滚⻋轮,因造成疟疾的疟原⾍⽽退步不前;全副武装的军队,在被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成痢疾后,抑或被伤寒杆菌感染后,变成了⼀群乌合之众;⾆蝇翅膀上所携带的锥体⾍,摧毁了⼤⽚的⼟地;⼀代⼜⼀代的⼈,都曾经饱受梅毒之苦。战争、征服以及伴随我们称之为 “ ⽂明 ” ⽽来的群居⽣活,只不过为了更⼤的⼈类悲剧创造了条件。 ⽆论现代⽂明的⽣活看上去如何的安全和有序,细菌、原⽣动物、病毒,被感染的跳蚤、蜱⾍、蚊⼦以及臭⾍等,总是潜伏在阴影之下,只要⼈类由于粗⼼⼤意、贫穷、饥饿或者是战争⽽放松了警惕,它们就会发起进攻。它们寄⽣在或⻜或爬的昆⾍⾝上,在我们的⻝物、饮⽔甚⾄是我们的爱情中伏击我们。 下⾯是此书的目录:前言;第一章澄清与致歉;第二章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第三章生命的起源;第四章寄生现象;第五章新型疾病;第六章传染病;第七章传染病与罗马帝国的衰亡;第八章传染病对政治史、军事史的影响;第九章虱子的进化;第十章虱子与人类;第十一章大鼠,而非小鼠;第十二章斑疹伤寒的家庭关系和直系祖先;第十三章斑疹伤寒的诞生、童年和青年时期;第十四章斑疹伤寒早期流行史探究;第十五章斑疹伤寒的成年时期;第十六章当代人的评价以及未来的畅想。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5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42):携手阻击“埃博拉”
fqng1008 2020-7-30 20:28
(一) 埃博拉的发现与流行 埃博拉原本是非洲大陆扎伊尔( Zaire )境内的一条小河,称埃博拉河( Ebola River ) 。 1976 年 11 月,沿埃博拉河两岸的一些村庄暴发了一种致命的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在很短的时间里,被确诊的感染者达到 318 名,其中 88 % 的患者相继死亡 。 在该病暴发后不到 6 个月的时间, 研究人员在电镜下就发现了致病因子 —— 埃博拉病毒( Ebola Virus ) 。 1988 年,辛普森( Simpson , D.I.H )和朱克曼( Zuckerman , A.J )在 《 自然 》 (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 “ 马尔堡与埃博拉病毒亲缘关系的研究 ”(M ar-burg and Ebola : Virusesin search of a relation )一文,对埃博拉病毒及其相关问题做了详细报道,使全世界开始了解并关注该病 。 事实上,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同属纤丝病毒属,可引起相同的疾病,即出血热,而且死亡率都很高 。 1967 年,在德国的马尔堡 ( Marburg )首次报导了这种出血热病例,并查明该病毒来自产于西非的一种绿长尾猴,由此该病被称为马尔堡病( Mar-bury disease) ,又被称为绿猴病( Green monkey dis-ease)。1967 年的暴发共发现了 31 例病患,死亡率达 23%。 埃博拉病在 1976 年于扎伊尔北部和苏丹南部两次暴发后,截止 2013年12月前发生的23次疫情主要发生于赤道10°线内的5个非洲国家,包括苏丹(南部地区)、加蓬、刚果(布)、刚果(金)和乌干达。2013年12月始于西非的疫情是发现该病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一次疫情,截至2014年12月17日,疫区已涉及利比里亚、几内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马里、塞内加尔、美国、西班牙8个之前从未报道人类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国家,累计发病18603例,死亡6915例。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因其极高的致死率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埃博拉病毒通常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等途径传播,迄今尚未有确认的通过空气传播的情形,感染潜伏期从 2 天到 21 天不等。患者的最初症状是突然发烧、头痛,随后是呕吐、腹泻和肾功能障碍,最后是体内外大出血,死亡。 埃博拉病毒属包括 5 个不同的属种 : 本迪布焦型 ( Bundibugyo ) 、扎伊尔型 ( Zaire ) 、雷斯顿型 ( Reston ) 、苏丹型 ( Sudan ) 、塔伊森林型 ( TaïForest ,即科特迪瓦型 ) 。其中本迪布焦型、扎伊尔型和苏丹型与历年来非洲埃博拉病毒病大型疫情相关,而雷斯顿型和塔伊森林型则对人类没有严重危害。其中扎伊尔型是其中最易致病且致死的,致死率将近 90% 。 本书涉及的 疫情爆发的就是这一病毒分型。 (二) 2014 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1. 疫情起点 综合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和英国《 每日邮报 》的报道,研究成果显示,此轮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很可能源于一名生活在几内亚,已经去世的 2 岁 “ 小病人 ” ,其生前曾被感染埃博拉病毒的 果蝠 叮咬。 分析称,在受果蝠叮咬后,这名 2 岁的婴儿开始发烧,排出黑色的粪便并且呕吐,研究人员认为其是 “ 零号 ” 病人,此名婴儿在发病 4 天后,于 2013 年 12 月 6 日死亡。研究人员事后追溯了这名婴儿的家族,发现了一系列埃博拉感染病毒的连锁反应。 2013 年 12 月 13 日死亡。然后婴儿的 3 岁姐姐也在 12 月 29 日死亡,并且症状表现为发热、呕吐等。婴儿的祖母后来也有同样症状,并于 2014 年 1 月 1 日死亡。婴儿一家所在的村庄位于几内亚南部靠近塞拉利昂与利比里亚的边境地区。而就在几名村庄外部的人员参加了婴儿祖母的丧礼后,陆续出现了感染症状。由于埃博拉病毒随着前来参加葬礼的人越传越远,疫情范围越来越大。 2. 疫情发展 2014 年 2 月,埃博拉疫情第一次爆发于几内亚境内发生。 2014 年 3 月 26 日,法国里昂 巴斯德研究所 证实埃博拉病毒为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初步报告表明此为埃博拉病毒的新 毒 株,后来改称扎伊尔毒株的宗族。 2014 年 4 月 4 日,根据几内亚卫生部报告,几全境感染埃博拉病毒 143 例,死亡 86 人。邻国利比里亚已有 7 人丧生,其中 2 人确诊感染埃博拉。 2014 年 5 月 23 日,疫情蔓延至几内亚人口两百万的首都 科纳克里 , 以及 3 个以前的受灾地区 ( 盖凯杜、马森塔和科纳克里 ) 、四个新地区 ( 博法、泰利梅莱省、博克和杜布雷卡 ) 和一个新的国家 ( 塞拉利昂 ) ,报告有新的临床病例。 2014 年 6 月 27 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显示,截止 6 月 26 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累计报告病例数达 625 例,其中 399 人死亡。 2014 年 7 月 26 日,尼日利亚出现首例埃博拉病毒感染死亡病例,全国处于警戒状态。 2014 年 8 月 8 日,世界卫生组织埃博拉疫情为 “ 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将对其它国家造成风险,需要做出 “ 非常规 ” 反应,所有报告埃博拉疫情的国家都应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 2014 年 8 月 28 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最新通报称,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四国,已有 3069 人感染埃博拉,其中 1552 人死亡,这几乎是埃博拉 1976 年首次出现以来所有死亡人数的总和。与此同时,对塞拉利昂的埃博拉病毒进行基因研究发现,该病毒在人际间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发生超过 300 处的基因变化。病毒的基因组变化速度快而且通常发生在蛋白编码区,其中包括影响埃博拉病毒检测准确率和治疗效果的关键区域。 2014 年 8 月 29 日,塞内加尔卫生部证实,该国发现首例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接到塞方通报,并承诺将帮助塞内加尔应对这一情况。 2014 年 9 月 30 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宣布,美国 得克萨斯州 达拉斯市一位成年男性病患被确诊带有致命埃博拉病毒,这是美国本土发现的首例埃博拉感染病例,也是非洲以外确诊的第一例。 2014 年 10 月 6 日,西班牙卫生部通报称,一名西班牙护理人员在 马德里 被确诊感染埃博拉病毒,成为首例在欧洲境内感染该病毒的患者。 2014 年 10 月 10 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布的埃博拉疫情最新报告显示,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三国为重灾区,死亡病例为 4024 人 ; 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表现为局部传播,西班牙和美国出现了散发病例。 2014 年 10 月 13 日,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埃博拉病毒的蔓延威胁到了社会的 “ 根本生存 ” ,并可能导致出现 “ 垮掉的国家 ”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陈冯富珍 表示,这是世界和平和安全所面临的危机,她同时警告说,人们的恐慌感比 “ 埃博拉病毒本身散播地更快 ” 。 2014 年 10 月 17 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 10 月 14 日,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西班牙、美国七国共有确诊、可能感染和疑似病例 9216 例,其中 4555 人死亡。 2014 年 10 月 17 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布声明,正式宣布西非国家塞内加尔的埃博拉疫情结束。世卫组织指出,尽管塞内加尔埃博拉疫情结束,但因为该国邻近受埃博拉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等国,该国仍应对任何可能发现的疑似病例保持高度警惕。 2014 年 11 月 3 日, “ 非洲治理促进会 ” (AGI ) 警告说,在塞拉利昂,埃博拉病例仍在 “ 以惊人速度 ” 迅速增加。在塞拉利昂农村,埃博拉病毒的蔓延速度比两个月以前快 9 倍。 2014 年 11 月 15 日,刚果 ( 金 ) 卫生部长卡邦格宣布,截至 15 日,刚果 ( 金 ) 已有 42 天未出现埃博拉新增病例。意味着该国境内的此次埃博拉疫情结束。 2014 年 11 月 30 日世卫组织表示,已知全球共有 622 名医疗工作者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 346 人死亡。 2014 年 12 月 04 日世界卫生组织称,自 2013 年年底以来,全球已有共计 17290 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 6128 人死亡。 2014 年 12 月 17 日,世界卫生组织 ( WHO ) 发表数据显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肆虐的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等西非三国的感染病例 ( 包括疑似病例 ) 已达 19031 人,其中死亡人数达到 7373 人。 3. 疫情终止 2015 年 11 月 7 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宣布,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在塞拉利昂已经已经终止。继利比里亚之后,塞拉利昂成为第二个结束疫情的西非埃博拉主要疫情国。 2016 年 1 月 14 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非洲西部埃博拉疫情已经结束。但在几个小时后,塞拉利昂的卫生官员证实,塞拉利昂又有人因埃博拉病毒而死亡。 4. 死灰复燃 2017 年 5 月 15 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非洲中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埃博拉疫情。 刚果东北部有好几人因为感染埃博拉死亡。世卫组织证实,有三个人死于埃博拉。世卫发言人卡班比说,这次爆发埃博拉疫情的地点偏僻,森林密布,所以,感染的人应该不会很多,传播也不会很快。 ( 三 ) 国际大协作 1. 美国 2014 年 8 月 4 日,美国宣布派遣至少 50 名公卫专家将在 30 天内陆续抵达西非,协助对抗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 2014 年 9 月 16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向西非遭受埃博拉疫情肆虐的国家派遣军事人员,总数为 3000 人,以帮助这些国家建设大型医疗培训中心、推进卫生计划。这些军事人员将前往疫区提供医疗和后勤支持,并提高床位数接诊患者。 2014 年 10 月 7 日, 美国国防部 宣布,美国军方帮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的行动在未来 6 个月内将总共耗资 7.5 亿美元。美军援建的 3 个移动医学实验室已经投入使用,使埃博拉疫区对病毒感染的诊断能力得到加强。根据美军最新部署, 11 月底之前,将有最多达 4000 名军事人员被陆续派往利比里亚等西非国家,帮助当地卫生部门建造医疗设施并开展相关培训工作。 2014 年 10 月 14 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宣布建立埃博拉快速反应小组,一旦有美国医院出现确诊埃博拉患者,该小组将会在 “ 数小时内 ” 到现场提供帮助,确保医院和医务人员操作安全。 2. 中国 2014 年 8 月 11 日,北京市卫计委从各医疗机构选派人手组建了三支医疗队,计划于 15 日前往西非参与抗击埃博拉疫情。这三支医疗队将分成三批,每批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轮换。第一支队伍由协和医院、佑安医院组成,第二支由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组成,第三支由北医三院及地坛医院组成。 2014 年 8 月 15 日,黑龙江省援助利比里亚医疗小组从哈尔滨起飞,奔赴利比里亚。该医疗队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第四医院及黑龙江省疾控中心的三名医疗专家组成,他们将在利比里亚开展国际救援,指导和帮助当地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救治工作,并对中国驻当地公民进行健康教育、对其中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救治。 2014 年 9 月 8 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王宇 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表示,中国将帮助塞拉利昂建立埃博拉病毒检测实验室和埃博拉病例隔离防治中心。在短期内空运一台移动实验室到塞拉利昂,安放在弗里敦郊区的塞拉利昂 - 中国友好医院,并在该医院设立埃博拉病例隔离防治中心。此外,中方将和塞方合作,在数月内择址建立一个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2014 年 9 月 12 日,中国政府决定向非洲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新一轮总价值 2 亿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并将尽快组织实施。 2014 年 9 月 13 日,中国赴利比里亚医疗专家组搭乘联合国航班赶赴 格林维尔 ,实地指导中国第二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的埃博拉疫情防控工作,并为防暴队进行相关防疫知识专题授课。专家组包括两名临床专家和一名公共卫生专家。 2014 年 9 月 16 日,中国政府派出由 59 人组成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赴塞拉利昂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检测工作,以增强塞拉利昂实验室检测能力。 2014 年 9 月 19 日,中国政府向非盟资助 200 万美元,用于支持非洲国家抗击仍在肆虐的埃博拉病毒。 2014 年 9 月 29 日,中国政府向加纳政府捐助价值 500 万元人民币的救治物资,用于支持该国防控埃博拉疫情。 2014 年 10 月 16 日,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亚欧首脑会议期间宣布,中方将向西非国家提供第四批总额至少 1 亿元人民币援助,其中包括 60 辆救护车、 100 辆摩托车、 1 万个防控护理包、 15 万套个人防护装备。此外,中方将再派出几十名专家,计划培训 1 万名医疗护理人员和社区骨干防控人员。 2014 年 10 月 17 日,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委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曹宝平副主任医师预与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佑安医院的两名专家一同前往非洲开展抗埃博拉出血热支援工作。 2014 年 10 月 24 日,中国政府将向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提供第 4 轮援助,再向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 3 国和有关国际组织提供总价值为 5 亿元人民币的急需物资和现汇援助,派出更多中国防疫专家和医护人员,并为利比里亚援建一个治疗中心。中方还愿意同国际社会积极开展合作,帮助疫区国家早日战胜埃博拉疫情。 3. 法国 2014 年 9 月 18 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宣布,法国未来几天将在西非国家几内亚建一所军医院以抗击埃博拉疫情。这所军医院将建在几内亚林区,旨在拯救生命和保护法国侨民。 2014 年 9 月 29 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努力抗击埃博拉疫情,防止疫情继续蔓延。为抗击埃博拉疫情,法国已经在几内亚林区建了第三个治疗中心,并且增派了 25 名法国医生。 2014 年 10 月 21 日,法国外交部长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几内亚的援助,包括在当地建立一所医疗机构,专门用于接治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医护人员,并在法国和几内亚两国对医护人员开展专门培训。 4. 英国 2014 年 10 月 2 日,援助西非国家塞拉利昂击退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国际会议在英国伦敦举行,会议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一严重疫情。会议由英国和塞拉利昂政府共同主办,来自 20 多个国家的政府代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代表,以及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结束后,英国政府决定向塞拉利昂提供总额为 1.25 亿英镑的援助,其中包括 700 张病床,以帮助这个西非国家对抗疫情。 2014 年 10 月 8 日,英国官员表示,英国将派出 750 名军事人员、一艘医疗船以及 3 架直升机赴塞拉利昂,以帮助应对埃博拉病毒的蔓延。医疗船上将配备医院式的重症监护病房,而 3 架梅林直升机将运载医生前往需要他们的地方。 5. 日本 2014 年 8 月 15 日,日本政府于内阁会议上决定,向世界卫生组织等三家国际机构提供 150 万美元的援助,用于应对在西非蔓延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 2014 年 8 月 25 日,日本准备提供自行研发的抗流感药物 “ 法匹拉韦 ” 作为对抗埃博拉的潜在治疗手段 ( 在老鼠身上所做试验显示其对埃博拉出血热有治疗效果 ) 。 2014 年 9 月 23 日,日本政府决定向利比里亚等疫区国家提供约相当于 500 万美元的紧急援助。 2014 年 9 月 25 日,日本首相 安倍晋三 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高级别会议上表示日方将追加 4000 万美元援助资金。 2014 年 10 月 17 日,日本外相 岸田文雄 在记者会上宣布,为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日本将向疫区的世界卫生组织特派团再派遣两名医疗专家,在当地工作约 1 个月时间。 6. 韩国 2014 年 9 月 25 日,韩国外长 尹炳世 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高级别会议上表示,韩国政府将追加提供 500 万美元的援助。此前韩国政府基于人道主义立场,已在埃博拉疫情爆发初期紧急提供 60 万美元的资金。 7. 古巴 2014 年 9 月 12 日,古巴卫生部表示该国将会向塞拉利昂派出 160 名医务工作者,帮助其抗击埃博拉疫情。 2014 年 9 月 26 日,古巴方面称,将再派出约 300 名医生和护士前往西非国家,帮助抗击埃博拉疫情。 8. 俄罗斯 2014 年 10 月 16 日,俄罗斯外交部在公告中称,俄罗斯将继续协助对抗埃博拉病毒扩散,并为此拨款 7.79 亿卢布。 9. 澳大利亚 2014 年 9 月 17 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承诺追加 700 万澳元的援助 : 援助世界卫生组织和医生无疆界组织各 250 万澳元 ; 另外 200 万澳元将援助给英国,以帮助其在塞拉利昂对抗疫情的努力。 10. 利比里亚 2014 年 8 月 19 日,利比里亚总统宣布,将于 8 月 20 日起实施宵禁,并将在包括首都蒙罗维亚在内的两个地区设立新检疫站,以阻止致命埃博拉病毒的扩散。 11. 塞拉利昂 2014 年 9 月 19 日,塞拉利昂政府开始实施为期 3 日的全境戒烟, 600 万国民每天早上 7 点到晚上 7 点之间不得离开家门。晚上他们可以离开家,但不能离开他们所住的地区。所有商店在戒严期间关闭。与此同时,多达 3 万人的卫生团队会挨家挨户找寻病人或患病后去世者的尸体并向各个家庭分发肥皂及宣传材料。 2014 年 10 月 8 日,塞拉利昂当局宣布,将为 100 多万名学童展开一项授课计划,将通过广播教学,让因埃博拉疫情而中断学校课程的学童继续接受教育。各种科目课程将通过每周 6 天、一次 4 小时,在 41 个广播电台与国内唯一的电视频道播放。 12. 加拿大 2014 年 11 月 27 日,加拿大将派遣 40 名军队医护人员前往西非,以帮助抗击埃博拉疫情。同时鼓励本国医护人员加入这场战斗。 13. 联合国 2014 年 9 月 4 日,世界卫生组织埃博拉治疗和疫苗磋商会在日内瓦举行,主要是了解埃博拉治疗药物和疫苗开发的最新信息并对此做出评估。 2014 年 9 月 5 日, 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 宣布,联合国决定设立埃博拉危机控制中心,以协调各方努力,实现在 6 个月至 9 个月阻止埃博拉病毒在受影响国家的传播等目标。潘基文呼吁国际社会为世卫组织应对疫情路线图作出贡献,捐助 6 亿美元为西非提供必需的物资。 2014 年 9 月 11 日,联合国主管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阿莫斯表示,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已向人道协调厅划拨了 380 万美元,用于抗击埃博拉病毒的蔓延。这笔资金将可使世界粮食计划署调动其管理下的人道主义空运处,向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境内的偏远地区快速有效地运送当地迫切需要的人道主义工作人员、医疗用品和设备,以及其他必要的人道主义物资。 2014 年 9 月 18 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宣布将建立联合国埃博拉应急特派团,全面调动联合国系统的能力,到疫区为受影响国家提供支持。 2014 年 9 月 18 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安理会第 2177 ( 2014 ) 号决议,呼吁国际社会采取各种措施协助抗击埃博拉疫情,包括解除一般性旅行和边界限制、提供紧急援助等。 2014 年 9 月 22 日,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称,联合国当日设立了埃博拉响应多方信托基金,寻求募集近 10 亿美元以快速协调抗击埃博拉疫情。 2014 年 9 月 25 日,埃博拉疫区国家、联合国、各国际组织及会员国代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举行埃博拉疫情响应高级别会议,商讨应对这一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的举措。 2014 年 9 月 29 日,联合国在 加纳 开设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总部,将协调国际援助,以协助西非应对这场日益严峻的危机。 2014 年 10 月 1 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称,尽快为西非受埃博拉疫情影响的国家提供疫苗的目标不容耽误,各方应加快埃博拉疫苗的试验评估。专家咨询会认定,葛兰素史克公司与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合作开发的 “ cAd3-ZEBOV ” 以及由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美国纽琳基因公司获得商业许可的 “ rVSV-ZEBOV ” 两种疫苗为有前景的埃博拉疫苗。针对这两种疫苗的第一阶段临床试验正在或即将在非洲、欧洲及北美超过 10 个地点进行。 2014 年 10 月 7 日,联大主管行政和预算事务的第五委员会就埃博拉疫情通过一项决议,同意在今后三个月里为联合国埃博拉应急反应特派团提供总额近 5000 万美元的预算资金。 2014 年 10 月 8 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任命 3 名埃博拉危机管理专员 : 马塞 尔 ·瑞达斯格瓦、彼得·赫拉夫和阿马杜·卡 马拉,分别负责在疫情重灾区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协调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国际努力。任命声明中说,这 3 名危机管理专员隶属联合国埃博拉应急特派团,将与各自负责国家的政府及有关各方一同努力,确保对埃博拉危机作出快速、有效的国际反应。 2014 年 10 月 8 日,为帮助受影响国家农民促进农业生产以保障生计,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一项总额为 3000 万美元的紧急募捐呼吁,以在今后 12 个月内向向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 9 万个贫困家庭提供帮助。 2014 年 10 月 21 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首批埃博拉疫苗将在两周内投入临床试验,如进展顺利,可望在 2015 年头几个月提供给受埃博拉困扰的西非地区。 14. 欧洲联盟委员会 2014 年 9 月 5 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提供约 1.4 亿欧元资金用来帮助西非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尼日利亚四国抗击埃博拉疫情。截至 2014 年 8 月,欧盟为应对埃博拉疫情已共计提供 1190 万欧元的资金。欧盟已向几内亚和尼日利亚配置了 “ 欧洲移动实验室 ” 并派遣了专家团队,为埃博拉病毒的诊断和测试提供支持。 2014 年 9 月 8 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向非盟新成立的 “ 抗击西非埃博拉 ” 工作组提供 500 万欧元资助,其中 300 万欧元为新增资助, 200 万欧元来自欧盟日前宣布的资助计划。 15. 非洲联盟委员会 2014 年 9 月 8 日,非洲联盟执行委员会在总部 亚的斯亚贝巴 召开紧急会议,呼吁成员国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正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疫情,同时敦促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支持。 16. 其他机构与个人 2014 年 8 月 4 日,世界银行宣布,将提供 2 亿美元紧急资金,帮助西非的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三国抗击埃博拉疫情。 2014 年 8 月 5 日, 非洲开发银行 行长卡贝鲁卡表示,非洲开发银行也将筹集近 6000 万美元助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 2014 年 8 月 11 日,韩国国际合作团表示,该组织将于本周末或者下周初向几内亚捐赠 红外线体温计 ,价值达 13 万美元。该机构曾于 5 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及 世界儿童基金会 等国际机构向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等国捐助 73 万美元的款项。 2014 年 9 月 10 日, 比尔和梅琳达 · 盖茨基金会 表示,为支持对抗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准备捐助 5000 万美元。同时,基金会将与私人及公共合伙人合作,共同促进埃博拉病毒治疗以及防疫工作。 2014 年 9 月 11 日,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 保罗 · 艾伦 的慈善基金会宣布,将捐款 900 万美元用于支持美国对抗正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疫情。据悉早在 8 月 9 日,艾伦基金会已向 美国红十字会 组织捐献了 280 万美元。将用于帮助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建立急救中心。 2014 年 9 月 25 日,世界银行宣布,将追加 1.7 亿美元的援助资金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埃博拉疫情。这些资金将拨付给 3 个受灾最严重的西非国家 —— 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 2014 年 9 月 25 日, 西非经济货币联盟 委员会宣布将向各成员国发放 6000 万西非法郎补贴,以应对西非次区域内严重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 2014 年 9 月 25 日, 碧迪公司 宣布捐赠共计约 85 万美元的现金和产品,用于保护医护人员安全,并为抗击疫情、抑制疾病扩散贡献一份力量。 2014 年 9 月 26 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执行董事会发布的声明称,为协助填补西非抗病尚欠的 3 亿美元缺口,将立即向几内亚拨款 4100 万美元、利比里亚拨款 4900 万美元、塞拉利昂拨款 4000 万美元。 2014 年 9 月 29 日,非洲开发银行宣布将拨款 1140 万美元帮助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疫情。 2014 年 9 月 30 日, GE 基金会宣布已捐出 200 万美元,帮助健康合作伙伴组织和最后一英里健康组织成立了一个联盟,以加强西非地区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力度,并在利比里亚重建农村基层医疗体系。联盟还将对来自于 47 个基层医疗中心的 500 名医护工作者进行培训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并在两个区 / 县医院建立两个埃博拉治疗中心 ( 一个位于利比亚,一个位于塞拉利昂 ) 。另外,联盟还将培训并支持 800 名社区医疗工作者,帮助他们承担起社区教育、预防、监督和监控的工作,并维持 500 个村庄的基本医疗服务 2014 年 10 月 14 日,脸谱网 CEO 马 克 ·扎克 伯格和他的妻子宣布,向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捐款 2500 万美元,以帮助控制埃博拉疫情的蔓延。 2014 年 10 月 15 日,世界可可豆基金会于在丹麦 哥本哈根 举办的年会上倡议雀巢、玛氏等会员公司向国际红十字组织提供资金援助,帮助对抗埃博拉。已有多家公司承诺将作出捐赠。 ( 四 ) 科研进展 2014 年 8 月 4 日,美国科学家利用植物生产出一种实验用抗病毒血清。这种血清已提供给感染致命的埃博拉病毒的人道主义救援人员使用。由美国生产的这种药物名为 ZMapp 。 2014 年 8 月 9 日,中国宣布已掌握埃博拉病毒抗体基因,同时具备对埃博拉病毒进行及时检测的诊断试剂研发能力。 8 月 13 日,江苏苏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完成了埃博拉病毒关键基因合成,并已交付中国疾控中心。 8 月 14 日,针对埃博拉出血热在非洲蔓延的情况,华大基因联合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以待国内一旦出现疫情时使用。 2014 年 8 月 26 日,美国 加尔维斯顿 市德克萨斯大学的科学家表示,最后杀死患者的并不是病毒,而是患者自己的免疫系统。到了病程的最后阶段,患者的血管上会出现细微的泄漏。患者最后实质上会失去血压,体温下降,陷入休克。免疫系统的日常工作是清除感染。但是如果被激活到极限程度或者失去控制,它就会伤害宿主。最极端的免疫攻击是 “ 细胞因子风暴 ” 。细胞因子风暴是一种求助信号,目的是让免疫系统霎时间火力全开。这最后一招自杀式的攻击能够损伤病毒,但也会留下一大堆连带伤害。血管承受了其中最主要的攻势。细胞因子风暴令血管壁变得更容易穿透。因此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都开始渗出血液和血浆。细胞因子风暴还会引发 一氧化氮 的大量释放。这种物质进一步稀释血液并破坏血管。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把血压降到了危险的水平,所以患者不是死于失血,而是死于某种类似严重 感染性休克 的问题。 2014 年 9 月 9 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用埃博拉疫苗进行猴子实验,结果显示, 4 只猴子注射疫苗 5 周后接触病毒全都无恙,但 10 个月后疫苗保护力减弱,有 2 只感染。随后,研究人员再为猴子注射不同配方的第 2 剂疫苗,这次 4 只猴子都无恙。该研究结果于 7 日发表于《自然医学》,这是埃博拉疫苗首次出现 “ 长效免疫 ” 。这种疫苗与英国大药厂葛兰素史克研发的类似,而后者的疫苗已进行人体实验。加拿大公共卫生局委托美国生物技术公司 “ 纽琳基因 ” 生产的疫苗也预定于秋季开始对医护人员进行人体实验。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希望第一阶段研究在 11 月有结果,若证实疫苗用于人类安全又有效,将试用于疫区的医护人员身上。 2014 年 9 月 19 日,中国疾控中心表示,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已成功研制埃博拉病毒核酸、抗原和抗体检测试剂。 9 月 16 日中国疾控中心派出的赴塞拉利昂实验室检测队携带了该检测试剂,并将利用该试剂在塞拉利昂开展病毒检测任务。据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 李德新 介绍,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与中国疾控中心有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8 月中疾控病毒病所派研究人员赴法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检测方法合作研究,完成了荧光 RT-PCR 核酸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抗原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法抗原检测试剂盒等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盒的验证工作,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病毒病所已和生物技术公司合作,组装成可方便使用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 ——“ 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型核酸检测试剂盒 ” ,该试剂盒将在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和应对,以及在中国埃博拉疫情的监测、诊断及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4 年 9 月 27 日, 杜伯曼堡 的一家隔离中心,医生洛根让诊所内的埃博拉感染者服用了治疗艾滋病的药物 拉米夫定 ,结果 15 人中 13 人生还,死亡率从原来的 70% 下降至 13% 。 2014 年 10 月 8 日,世卫组织的数据指出,埃博拉病毒在处康复期男士的精液中,能存活至少 70 至 90 多日, 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 的教授皮奥建议,建议曾感染埃博拉男患者,康复后 90 天内性交时需要戴安全套。 2014 年 10 月 8 日,四环医药宣布,其已向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支付 1000 万元人民币技术转让和药物开发费,并将与军科院合作开发后者研制的抗埃博拉病毒药物 jk-05 。这种新药是当前大约 15 种抗埃博拉病毒的实验性药物之一,这些药物在世界各地实验室进行的细胞培养和动物试验中证明有一定效果。四环医药的一名发言人明确表示,该公司拟将 jk-05 开发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除了抗埃博拉病毒外,还能对付流感、黄热病和其它病毒。 2014 年 10 月 12 日,世界卫生组织一项针对 3343 名确诊病例及 667 疑似病例的研究显示,超过一成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没有发烧症状。荷兰医师尼克 · 祖英科尔斯表示, “ 只使用体温读取恐怕还不够。看起来在第一阶段,埃博拉在没有发烧的情况下也会出现。 ” 2014 年 10 月 12 日,俄联邦卫生部长维罗妮卡 · 斯克沃尔佐娃称俄罗斯的专家们将在未来的六个月内生产三种埃博拉疫苗。卫生部长通过俄新社发言 : “ 我们已经研发出三种疫苗,而且我们认为疫苗将会在未来的六个月准备好。 ” 2014 年 10 月 13 日,加拿大表示将启动试验性埃博拉疫苗的人体临床试验,预计将最早于 12 月份得到初步结果。临床试验将在马里兰的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院进行,将对疫苗的安全性、产生抗体所需的适当剂量、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进行试验。加拿大政府已提供了 20 瓶疫苗以供临床试验。 2015 年 6 月 24 日,俄罗斯动植物卫生监督局局长安娜 · 波波娃表示,俄罗斯研制的第一种抗埃博拉病毒疫苗已送交注册,目前已经开始办理登记手续,但研究工作将继续进行。 2015 年 7 月 1 日,李兰娟等院士联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建国院士、中国科学院高福院士编著了《埃博拉病毒病》一书,由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从埃博拉病毒病原体到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迄今为止对埃博拉病毒病的认知。 2015年,由Rafi Ahmed博士领导的美国埃默里大学医院(Emory University Hospital)研究人员与来自斯坦福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及美国陆军的科学家合作,对4名2014年接受治疗的埃博拉疫情患者进行了一项详细的免疫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产生的抗病毒抗体在康复后继续进化和改善。相关内容已发表在最近的《Cell》杂志上。 同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研究团队 发现埃博拉病毒入侵新机制 ,埃博拉病毒蛋白头部的疏水凹槽设计小分子或多囊膜表面糖蛋白在内吞体里经过宿主肽抑制剂,以阻断埃博拉病毒之人侵。此项成果既为抗埃博拉感染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启示,也是病毒学领域的一大突破,文章发表于 Cell , 2016 , 164 ( 1-2 ): 258 - 268 。 2016年12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由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的疫苗可实现高效防护埃博拉病毒。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41):中国防痨史
fqng1008 2020-7-29 15:34
(一) 我国第一部《 中国防痨史 》 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09 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中国防痨协会负责组织编写《中国防痨史》。经过 3 年多的努力,我国第一部《中国防痨史》的编撰工作全部完成,于 2013 年 3 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中国防痨史》由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担任主审,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司司长、中国防痨协会名誉理事长戴志澄教授,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局肖东楼专员、中国防痨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万利亚担任主编。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为该书题词 “以史为鉴,以人为镜”,原卫生部部长张文康题词“总结历史经验,启迪当代防痨”,原副部长殷大奎题词“弘扬先辈防痨精神,防治结核造福人类”。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卫生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为本书题写序言。他在 “序言”中指出,纵观历史,我国人民与结核病搏斗了数千年,一代又一代防痨人不懈地努力奋斗,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结合我国实际,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结核病防治体系,为全球控制结核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防痨史》是一部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医学史书 , 是我国医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出版,体现了中国防痨界团结协作和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厚载着中国防痨界沉甸甸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书作为历史与当代的结合,结核病管理与相关技术的合成,适合全国预防医学工作者、临床医师、医学史研究者、卫生管理人员及广大医学生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广大结核病防治工作者上岗培训的参考教材。 盛世修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防痨协会精心组织老、中、青年专家和学者,本着尊重史实、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和有益后世的原则,通过收集、回忆、记述并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经过反复核实和修改,历时 3 年多的艰辛,终于完成了我国首部《中国防痨史》。全书共 13 章 95 万字, 140 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资料翔实,图文并茂,真实、系统地记述和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结核病的认识、预防、治疗方法、防治策略和实践经验与教训,展现了不同时代无数防痨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人士与结核病斗争的光辉历程。同时,还收集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防痨简史,以及中国防痨界泰斗级人物的光辉事迹。广大读者,特别是从事结核病防治和预防保健的工作者,可从书中感受防痨前辈的教诲,体味中国防痨事业的辉煌与坎坷。 (二) 内容简介 《中国防痨史》全书 5篇12章65万字。第一篇以编年史形式将我国防痨工作的进程按时间 顺序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第二篇按照我国防痨工作的特点,对防治管理、机构、学术团体发展史分类记述,第三篇记述了防控技术和结核病诊断、治疗专题的发展史,第四篇为全国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防痨简史,第五篇为“怀念和回忆”,为裘祖源等5位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突出代表作小传,并收 录了几位前辈和前辈子女的回忆性文章。最后为中国防痨工作记事。 《中国防痨史》收录 14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 (三)著作 目录 第一章 起步时期 (1949年以前)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学对痨病的记述 第二节 20世纪上叶我国结核病疫情概况 第三节 我国早年的痨病疗养院与防痨机构 第二章 创业时期 (1949~1977年) 第一节 以城市为中心,逐步扩大到农村 第二节 不住院治疗的研究和发展 第三节 结核病防治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第四节 中央结核病研究所的建立及其影响 第五节 结核病化学治疗的时代 第六节 早期开展的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 第七节 人员培养与学术活动 第八节 1966~1976年间的结核病防治工作 第三章 振兴时期 (1978~1990年) 第一节 第一次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 (1978年·柳州) 第二节 国务院 210号文件 第三节 第二次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 (1984年·成都) 第四节 1981~1990年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 第五节 第一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1979年) 第六节 第二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1984/1985年) 第七节 第三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1990年) 第八节 工矿企业防痨工作的发展 第九节 结核病防治新模式的探索 第四章 巩固发展时期 (1991~2000年) 第一节 第三次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 (1991年·泰安) 第二节 第四次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 (1996年·乌鲁木齐) 第三节 1991~2000年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规划 第四节 世界银行贷款中国传染病与地方病控制项目 (结核病控制部分) 第五节 卫生部加强与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 第六节 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2000年) 第七节 2000年国务院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第五章 提高创新时期 (2001~2010年) 第一节 200l~2010年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 第二节 2004年国务院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第三节 2006年国务院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第四节 国际合作项目 第五节 结核病耐药监测和基线调查 第六节 第五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2010年) 第六章 管理体制和防治机构 第一节 结核病防治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第二节 防痨机构的演变 第三节 北京全国结核病防治研究中心 第四节 上海全国结核病防治研究分中心 第五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六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 第七节 卫生部结核病专家咨询委员会 第七章 中国防痨协会 第一节 中国防痨协会的成立和变迁 第二节 历届会员代表大会和机构建设 第三节 国内学术活动 第四节 国际学术交流 第五节 科普活动和培训 第六节 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 第七节 中国防痨杂志 第八章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第一节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第二节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第九章 结核病防治技术和管理发展史 第一节 卡介苗接种 第二节 结核病防治政策与策略的发展 第三节 肺结核病人发现和管理方式的发展 第四节 结核病登记报告和监测系统 第五节 结核病的法制管理 第十章 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技术发展史 第一节 结核病诊断技术 第二节 我国结核病分类和诊断标准的沿革 第三节 结核病治疗技术 第十一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防痨史 北京市防痨史 天津市防痨史 河北省防痨史 山西省防痨史 内蒙古自治区防痨史 辽宁省防痨史 吉林省防痨史 黑龙江省防痨史 上海市防痨史 江苏省防痨史 浙江省防痨史 安徽省防痨史 福建省防痨史 江西省防痨史 山东省防痨史 河南省防痨史 湖北省防痨史 湖南省防痨史 广东省防痨史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痨史 海南省防痨史 重庆市防痨史 四川省防痨史 贵州省防痨史 云南省防痨史 西藏自治区防痨史 陕西省防痨史 甘肃省防痨史 青海省防痨史 宁夏回族自治区防痨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防痨史 第十二章 怀念 第一节 裘祖源教授 第二节 吴绍青教授 第三节 何穆教授 第四节 阚冠卿教授 第五节 王德理教授 第十三章 回忆 第一节 用革命的精神战胜疾病 ——邓颖超同志1960年8月20日在北京市结核病防治所主办的报告会上的讲话 第二节 邓颖超同志对结核病人的关怀 ——访问邓颖超同志的回忆 第三节 回忆父亲颜福庆在防痨事业中的贡献 第四节 回忆我的父亲卢永春 第五节 1933年我从法国取回卡介苗的经过 第六节 陈正仁、魏锡华、朱宗尧出国学习卡介苗前前后后 第七节 在鄂伦春旗开展结核病防治 ——大兴安岭的印迹 第八节 钱元福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工作的岁月 附录 附件 1 中国防痨工作记事 附件 2 卫生部1986—2006年间5次表彰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名单 附件 3 照片集锦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40):埃博拉病毒病
fqng1008 2020-7-27 14:52
李兰娟等院士主编的《 埃博拉病毒病 》, 2015-07-01 由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 (一) 编辑推荐 埃博拉病毒自 1976 年 第一 次在西非爆发以来,至 2014 年之前已间断性爆发过 22 次之多。但是,在近 40 年的科学研究中,医学研究人员还没有找到能预防埃博拉病毒的方法、没有标准的程序、没有预测其流行的扩散模型,更没有疫苗。当 2014 年初疫情再次爆发时,病死率节节攀高,进入埃博拉病毒高度戒备状态,各国纷纷加强国境检疫措施。本书将从埃博拉病毒被发现的历程开始说起,系统介绍埃博拉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方法、临床救治手段、疫苗等,边述边评,有选择地展示若干有争议性的以及未解决的问题。本书亦将总结有关埃博拉病毒研究的新进展以及防治过程中的得失、伦理等问题。 (二)内容简介 2013 年 12 月始于西非的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已经持续了 1 年。这是发现该病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一次疫情,WHO于 2014 年 8 月8日宣布该次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即这次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可能通过国际传播对其他国家构成公共卫生风险,各国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应对措施。因此这次疫情引起国内外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最近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联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建国院士、中国科学院高福院士编著了《埃博拉病毒病》一书,从埃博拉病毒病原体到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迄今为止对埃博拉病毒病的认知。 (三)著作 目录 第 1 章 概 述 1 导 言 2 埃博拉病毒的发现及其思考 3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对病毒防护措施的思考 4 埃博拉病毒病的发病机制及新认识 5 埃博拉病毒病治疗研究的现状以及涉及的伦理、利益问题 第 2 章 病原学 1 导 言 2 埃博拉病毒的发现 3 埃博拉病毒的分类、命名及生物学特征 4 埃博拉病毒分子生物学 第 3 章 流行病学 1 导 言 2 埃博拉病毒的动物宿主 3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 4 埃博拉病毒病国际流行态势 5 与埃博拉病毒病疫情暴发相关的生态、经济、行为因素 第 4 章 发病机制 1 导 言 2 埃博拉病毒感染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3 埃博拉病毒病的免疫学及病理学机制 4 用于埃博拉病毒病发病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 第 5 章 临床诊断与治疗 1 导 言 2 埃博拉病毒病的临床表现与分期 3 发生重症埃博拉病毒病以及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 4 埃博拉病毒病的实验室检查 5 埃博拉病毒病的诊断 6 埃博拉病毒病的鉴别诊断 7 埃博拉病毒病的治疗 第 6 章 预 防 1 导 言 2 个体防护 3 埃博拉病毒疫苗 4 国际卫生检疫 5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 6 生物安全 附 录 附录 1 埃博拉出血热:旅行建议 附录 2 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 附录 3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 2 版) 附录 4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2014 年第 1 版) 附录 5 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与疑似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附录 6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标本送检、接收、检测和结果报告反馈工作有关要求 附录 7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 1 版) 附录 8 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指南 附录 9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第 2 版) 附录 10 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 3 版) 附录 11 埃博拉病毒病患者空中医疗转运指南(中文版) (四)髙福: 发现埃博拉病毒入侵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研究团队在揭示埃博拉病毒人侵机制方面蛋白酶内结构域(A、 C 和I)。埃博拉病毒蛋白头部的疏水凹槽设计小分子或多囊膜表面糖蛋白在内吞体里经过宿主肽抑制剂,以阻断埃博拉病毒之人侵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此项成果发表于 Cell , 2016 , 164 ( 1-2 ): 258 - 268 。 埃博拉病毒是一类囊膜病毒,其对宿主的人侵可分两个重要步骤。首先是病毒粘附到宿主细胞膜表面,然后是病毒通过细胞内吞,进人细胞内部而形成内吞体。在内吞体里,病毒发生膜融合过程,释放自身遗传物质。此前有研究发现,内吞体膜上有一种 NPC1 分子是埃博拉病毒入侵所必需的,但这种分子如何介导病毒人侵一直是未解之谜。 高福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索埃博拉发现病毒进人细胞后在内吞体里发生的入侵机制。 NPC1 分子是负责胆固醇转运的多次跨膜蛋白质,具有三个大的腔内结构域( A\\C 和 I )。埃博拉病毒囊内表面糖蛋白在内吞体里经过宿主蛋白酶——组织蛋白酶( catheosin )的酶切处理,变成激活态糖蛋白,暴露出出受体结合位点来与 NPC1 分子的内结构域C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启动后续的病毒膜融合过程,实现病毒的感染生活史。 高福团队率先解析了 NPC1 分子腔内结构域C的三维结构,发现其具有一个由 α 螺旋和 β 折叠组成的球状核心结构域和两个突出来的环状结构。随后,他们解析出激活态糖蛋白与腔内结构域C的复合物三维结构,发现结构域C主要利用两个突出来的环状结构插入激活态糖蛋白头部的疏水凹槽里,从而发生相互作用。这一重大发现提示了人们可以针对激活态糖蛋白头部的疏水凹槽设计小分子或多肽抑制剂以阻断埃博拉病毒之入侵过程。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激活态糖蛋白与腔 内结构域C结合后,会发生构象改变,使得糖蛋白的融合肽更易暴露出来,插入内吞体膜上以启动膜融合过程。这种病毒膜融合的新型激发机制,与此前病毒学家们熟知的4种毒膜融合激发机制 均有很大不同,是首次从分子水平得以证实的第五种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 高福团队的成果既为抗埃博拉感染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启示,也是病毒学领域的一大突破。 (五) 埃博拉的发现与流行 埃博拉原本是非洲大陆扎伊尔 (Zaire )境内的一条小河,称埃博拉河 ( Ebola River ) 。 1976 年 11 月,沿埃博拉河两岸的一些村庄暴发了一种致命的出血热 ( Hemorrhagic Fever ),在很短的时间里,被确诊的感染者达到 318 名,其中 88 % 的患者相继死亡 。 由于被感染者中有一位外来的游客,因此首次引起了西方医学界的注意 。 在该病暴发后不到 6 个月的时间, 研究人员在电镜下就发现了致病因子 —— 埃博拉病毒 ( Ebola Virus ) 。 1988 年,辛普森 ( Simpson , D.I.H )和朱克曼 ( Zuckerman , A.J )在 《 自然 》 (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 “ 马尔堡与埃博拉病毒亲缘关系的研究 ”(M ar-burg and Ebola : Virusesin search of a relation )一文,对埃博拉病毒及其相关问题做了详细报道,使全世界开始了解并关注该病 。 事实上,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同属纤丝病毒属,可引起相同的疾病,即出血热,而且死亡率都很高 。 1967 年,在德国的马尔堡 ( Marburg )首次报导了这种出血热病例,并查明该病毒来自产于西非的一种绿长尾猴,由此该病被称为马尔堡病 ( Mar-bury disease) , 又被称为绿猴病 ( Green monkey dis-ease)。1967 年的暴发共发现了 31 例病患,死亡率达 23 %。 埃博拉病在 1976 年于扎伊尔北部和苏丹南部两次暴发后,在 80 年代又有多次暴发 。 1995 年,在扎伊尔南部又一次暴发,共发现病例 316 人,死亡率高达 77 % ,据 WHO 统计,自 1976 年以来,全世界已有 1100 余人感染这种病毒,其中 793 人死于由这种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热 。 在世纪之交的 2000 年,与苏丹毗邻的乌干达又一次暴发此病,并已死亡 40 余人 。 目前,医学界仍未找到预防埃博拉病的疫苗,也没有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 。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相互交往的日益频繁,该病传入世界各地的危险性越来越大 。 因此,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成为 21 世纪医学界的一项紧迫课题 。 (李志平 . 中华医史杂志 2001年 7 月第 31 卷第 3 期) 埃博拉病毒为自然疫源性病原,其引起的埃博拉病毒病与人们食用野生哺乳动物或与其密切接触相关。在自然界埃博拉病毒可以感染非人类灵长类和翼手目(蝙蝠)动物,而自然或实验感染埃博拉病毒能引起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死亡,因此编福被认为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埃博拉病毒可以在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传播。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主要传播方式,医源性传播也是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途径之一,其是否能经气溶胶传播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埃博拉病毒病全年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至今埃博拉病毒的疫源地还仅局限于非洲,其他大陆出现的病例为输入性病例。埃博拉病毒病自 1976年首次发现至今(截至2014年12月17日)已在非洲发生25次人类疫情,共报告21031例患者,死亡8537例。2013年12月前发生的23次疫情主要发生于赤道10°线内的5个非洲国家,包括苏丹(南部地区)、加蓬、刚果(布)、刚果(金)和乌干达;2013年12月始于西非的疫情是发现该病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一次疫情,截至2014年12月17日,疫区已涉及利比里亚、几内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马里、塞内加尔、美国、西班牙8个之前从未报道人类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国家,累计发病18603例,死亡6915例。此外,2014年在刚果(金)也出现了一次埃博拉病毒病的暴发疫情,发病69例,死亡49例。除非洲之外,其他地区也有实验室感染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疫情的报道。 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尚无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报道,但存在输入埃博拉病毒病的潜在风险。埃博拉病毒病暴发流行是卫生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生物和生态因素导致了病毒在丛林中的出现,而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则决定了埃博拉病毒病的发生是一到 两个孤立的病例 还是一场大范围的持续暴发。 (六)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历程( 2019) 不久前,比尔 •盖茨先生在他的博客文章中提到了他所熟知的埃博拉病毒发现者之一(彼得•皮奥特博士)的故事。时间回溯到1976年,一种让人在感染后流血致死的“凶险”病毒在非洲扎伊尔地区(现刚果共和国境内)被首次发现。它,就是埃博拉。在传染源和传染途径完全未知的情况下,彼得•皮奥特博士和他的同事一起深入扎伊尔地区,逐个村落收集埃博拉的病症和传染途径信息,并寻找“埃博拉源头”。 经过长时间问询,他们最终了解到,有些埃博拉患者死后的送葬者们,同样也会患上这种疾病。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因为扎伊尔地区的人在送葬过程中往往会触碰死者的身体,接触到死者血液或体液,而这时候他们又会习惯性地用手去揉眼睛或者把手指放进嘴里。一周之后,这些人也染上了埃博拉。至此,谜题揭开,埃博拉是通过体液接触传染的。这就是埃博拉研究的开始 …… 埃博拉疫情再次爆发 2018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疫情的再次频繁爆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针对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疫情,有一种非常有效的埃博拉疫苗。然而,尽管注射该疫苗的患者渐渐康复,但该疫苗的保护持续多久以及如何监测这种保护,成为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新的担心。 因此,由 Rafi Ahmed博士领导的美国埃默里大学医院(Emory University Hospital)研究人员与来自斯坦福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及美国陆军的科学家合作,对4名2014年接受治疗的埃博拉疫情患者进行了一项详细的免疫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产生的抗病毒抗体在康复后继续进化和改善。相关内容已发表在最近的《Cell》杂志上。 发现中和抗体 我们知道,抗体是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可以附着在病毒或其它病原体上。但并不是所有的抗体都是对病原体具有特异性的 “中和抗体”。而对于病毒感染,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才是保护病人免受生命威胁的关键。 在最新的研究中,在埃默里大学医院接受治疗的 4名患者在急性感染期间产生了大量与埃博拉病毒相关的抗体,但高浓度的“中和抗体”仅在几个月之后才出现。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抗体会根据针对病毒的相关部分以及结合的紧密程度而发生变化。这些抗体的恒定区域也在不断进化,这些区域不接触病毒,但会吸收其他免疫成分。 “我们所看到的与疫苗接种后不同,”第一作者、Ahmed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Carl Davis博士说,“我们以前没有意识到感染后达到最佳抗体反应需要多长时间。” 免疫系统路径 这 4名患者免疫反应的持续进化可能是因为病毒在康复后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体内。众所周知,埃博拉病毒会停留在眼睛和生殖系统等部位,但它会“训练”免疫系统的能力,意味着病毒的一些片段存在于淋巴结中。 Davis表示,“周围仍然有一些蛋白质在刺激免疫系统B细胞。即便如此,我们知道免疫系统能够控制病毒,让它不出现在血液中。” 虽然有效的抗病毒抗体不能立即控制免疫反应,但研究小组能够在 4名患者的急性感染仍然活跃时检测到它们的出现。Davis说,与免疫系统的其他部分相比,初级抗体反应是否对抵抗病毒有很大作用,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而今天,埃博拉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但 “战斗”还未停止。仍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人员们还在努力前行。未来,可以从监测接种疫苗的患者中寻找更多产生类似抗体的B细胞,希望埃博拉在世界能够尽早被彻底消灭!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39):世界瘟疫史
fqng1008 2020-7-26 13:34
《世界瘟疫史》是 2005年6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旭东、孟庆龙。本书主要讲述了历史上瘟疫、应对措施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内容。 (一)内容简介 本书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重点课题 “来自历史的疫病报告”科研成果。总字数约为28万字。书内结合内容附有上百幅插图。内容共分为三编: 第一编,揭开的潘多拉魔盒 : 阐述历史上一些重大瘟疫的概念形成、病理原因、发病征候、流行病学特点、起源脉络或辨析、传播扩散或世界范围蔓延流行轨迹、人口损失,并就疫病与自然环境、人类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了一定层面或范围的揭示。第二编,炼狱里的生死较量 , 从不同疫病的角度,阐述了古代至当代社会的人类抗疫漫漫历程。第三编,在作用社会中改变历史 : 阐述了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对历史沿革所发挥的影响。通过大量历史事实,揭示了这些重大疫病影响历史的方方面面,勾勒出疫病这一历史要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客观作用,以供今人和后世警示鉴戒。 在大量的历史著作中,疫病仅仅是人类政治、经济、军事活动所引发的社会动荡里的寥寥数笔点缀,充其量也不过是此类活动后果的附属品。以至于让读者产生一个错觉,历史就应该是这样 --疫病是属于大夫的事,同人类社会发展本身没有直接关系。 疫病成为 “ 史学家的漏网之鱼 ” ,带来的一个最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在处理疫病问题时无法从以往历史中寻求到真正有价值的借鉴。其次,当人们在历史经验基础上就涉及当代社会自身发展一类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往往会疏忽无时不在的疫病有可能起到作用,以及与之因果相关的一系列其他重要因素,诸环境、人的行为与环境等有可能起的作用。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倘若疫病这样一个小到社会细胞 --家庭和分子--单个人,大到社会整体--民族或国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危及根本生存的问题,在历史中都无以为鉴,那如何谈得起完全意义上的知兴衰呢?显而易见,面对今天如此巨大的人口压力所引起的一系列发展领域里的命题,都会涉及以史为鉴。为此,亡羊补牢,在现代意义上重新发掘、审视、剖析并且多角度、全视野、跨领域地探讨历史上的疫病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的必行之势。 基于上述背景和认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通过对世界重大瘟疫的历史进行研究,成就此书,祈盼能为读者展现一份全面、科学、权威的世界瘟疫史。 (二)著作目录 前言 第一编 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第一章 距今 2400年前的一场魂飞魄散 第二章 与文明相伴同行却被文明排斥 第三章 不死的恐怖和恐怖的不死 第四章 灭绝了的灭绝者 第五章 为 “” 利必多 “” (Libido)和 “” 赛克斯 “” (Sex)而腐去 第六章 嘴的代价 第七章 全是 “ 交通 ” 惹的祸 ? 第八章 嘴的又一个代价 第九章 儿童梦魇 第十章 致命黑色 : 死神也见绌 第二编 炼狱里的生死较量 第十一章 隔离从这里开始 …… 第十二章 学会拒绝 “ 赛克斯 ” (Sex) 第十三章 远离 “ 玛丽 ” 第十四章 抗击 “ 不死菌 ” 第十五章 同蚊虫争夺生命 第十六章 孺子牛与瘟疫根除 第十七章 正本清源 第十八章 为了无数儿童的未来 第十九章 让黑色瘟神低头 第三编 在作用于社会中改变历史 第二十章 瘟疫磕绊历史 第二十一章 惊簌让社会彼此远离 第二十二章 享乐中的扭曲、破坏、崩溃 …… 第二十三章 白衣天使由这里降临 第二十四章 自我恐吓的代价 第二十五章 文明的劣迹改写历史 第二十六章 蚊虫因世界而改变、世界因蚊虫而改变 第二十七章 关注水就是关注生命 第二十八章 文明在死亡的规则中涅盘重生 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三) 李鹏涛 :疾病改变历史 —— 《 世 界瘟疫史》评介 《世界瘟疫史 : 疫病流行、应对措施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王旭东、孟庆龙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人类历史的演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 响与制约 , 但是长期以来,历史学家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类的事件,相比之下,对于与人类自身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疫病事件关注较少。 即便在某些历史著作中提到疫病,充其量也只是作为人类政治、经济、军事活动的附属品而一笔带过,疫病成了 “史学家的漏网之鱼”。这使得人们在处理疫病问题时无法从以往的历史中寻求到真正有价值的借鉴,因此重新发掘、审视、探讨历史上的疫病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正如《疾病改变历史》的作者所说 : “认为疾病是引起某种历史巨变的首要原因这种说法是荒谬可笑的,但在特别强调历史的社会学方面的因素时,有必要审视那些疾病曾经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段,尤其是在其重要性被大多数传统的历史学家忽视或误解的时候。”王旭东、孟庆龙所著的《世界瘟疫史 : 疫病流行、应对措施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就是一部研究世界瘟疫史的力作。 该书依据世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些重要疫病的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疫病的源起、流行或蔓延,人类社会的抗疫,疫病和抗疫给社会及历史进程带来的影响等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本书观点鲜明突出。该著作不是专业技术类的医学史著作,而是一部将医学与历史相结合的医学社会史著作。在书中,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于历史上发生的疫病以及人类抗击疫病的过程的描述上,而是极力地探讨疫病对社会以及对历史沿革所产生的影响。作者对于疫病的影响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的 : 首先,疫病引起人口的大量伤亡,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作者在书中运用大量的史料详尽地描述了麻风病、炭疽热等数种疫病对社会人口和生产力所造成的严重破坏。 其次,疫病引起恐慌甚至信仰危机、人际关系和道德价值体系的重构。 疫病以其极强的传播效率、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造成巨大的社会恐慌。当社会恐慌非常严重时,便会对社会原有的信仰产生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信仰危机以及人际关系和道德体系的重构。以中世纪欧洲发生的黑死病为例。当人们所采取的措施都不能奏效时,人们便把瘟疫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类自身的深重罪孽导致上帝的愤怒,人们开始四处寻找上帝的惩罚。 以麻风病对于古印度的影响为例。当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后,害怕在当地人中广泛流传的麻风病会传染到自身, “很可能是出于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所以才有了“禁止不同阶级的人相互接触,以及一旦违反此禁忌就必须净身的规定”;这种为不同社会群体“制定出的安全距离”的做法,“很可能就是为了隔离流行病”。种姓制度是由于居于统治地位的雅利安人为维护自己利益而确立的大规模、大范围的社会隔离。这可能是在所有的古代文明中 , 唯有古代印度出现了将整个社会彻底隔离开来的种姓制度的根源 。 麻风病对于古代印度的影响还表现在它极有可能催生了佛教。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候恰恰为古印度麻风病猖獗之际。佛教普度众生和出世的教义,能够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给予芸芸麻风病患者一线希望,使之有所安慰,这不能不被认为是佛教为何能在南亚次大陆迅速传播开来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印度种姓制度的出现及其日后的演化,到佛教产生和广为传播,折射出麻风病通过直接作用于个人和家庭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并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再者,疫病影响战争结局,引发王朝更迭或加速国家衰亡。雅典瘟疫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正是瘟疫带来的人口大量死亡,导致了雅典实力的衰败;也正是瘟疫带来的人口大量死亡如此集中在较短时段,才导致雅典社会的衰败,葬送了处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雅典。另外,公元 6世纪发生的“查士丁尼鼠疫”几乎摧毁了君士坦丁堡,使得查士丁尼重振古罗马帝国雄风的梦想破碎,也就使得古罗马对于欧洲文明的影响在此后日渐消失,并预示着欧洲 “ 黑暗年代 ”的到来。 另外,疫病也驱使人们改变陋习,重视并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加速医学以及其它相关科学的发展。中世纪欧洲对于麻风病等传染病的恐惧与隔离,在客观上起到了阻止疫病传播扩散的作用,并促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医院的形成; 15 至 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国际上把黑死病大流行期间人们对鼠疫等传染病的防治,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正是在同这些疫病抗争的过程中,人们取得了公共卫生学、人体免疫学及其它相关领域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在同疫病的抗争中逐渐完善了自身。 本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疫病,这些疫病发生和发展在时间上往往贯穿古今,空间上往往跨国跨洲,这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该论题不易把握,但作者在书中紧紧围绕着 “疫病流行、应对措施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一主线展开论述,从而使得本书显得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 第一编为 “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作者阐述了历史上一些重大瘟疫的形成、病理原因、发病征候、流行病学特点、起源脉络、传播扩散或世界范围蔓延流行的轨迹,并就疫病与自然环境、人类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做了一定层面或范围的揭示;在第二编“炼狱里的生死较量”中,作者从不同疫病的角度,阐述了古代至当今社会的人类抗疫的漫漫历程;第三编为“在作用于社会中改变历史”,在这一编中,作者从不同疫病的角度阐述了其对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对历史沿革所发挥的影响。 本书史料翔实。作者在论述中引用了古今中外关于瘟疫、麻风病、梅毒等数种疫病的大量史料,详尽地再现了世界历史上疫病的演变、人类的抗疫斗争以及其这些重大疫病影响历史的方方面面,勾勒出疫病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客观作用。这就说明本书在资料收集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另外,本书所引用的资料中还包括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本身就是很好的历史书,作为章节内容的一部分,它们也大大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可读性,使得本书图文并茂,更为引人入胜。《世界瘟疫史》的不足之处在于,在某些方面理论论述的深度尚嫌不够。即便这样,该书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资料翔实的特点,都足以使本书成为一部世界瘟疫史研究的力作。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系) (四)世界瘟疫史大事年表 约公元前 9000~前7500年 人类最早定居 村落出现 人类早期疾病出现 约公元前 8500~前7500年 植物驯化 源于植物的人类早期疾病出现 约公元前 8000~前7500年 动物驯化 源于动物的人类早期疾病出现 约公元前 4000年 美索不达米亚出现最初城市中心 约公元前 3700年 国家雏形出现 约公元前 3000年 文字出现 约公元前 1500年 埃及发生疫病大流行 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早的炭疽流行 公元前 1140年 以色列发生疫病大流行 约公元前 650年 巴比伦文献描述癫痫 公元前 430~前426年 雅典瘟疫流行 公元前 420年 希波克拉底活动时期 公元前 243年 中国可能最早留有记载的疫病流行 约公元前 200年 中国《神农本草经》 公元前 1世纪 罗马低湿地疟疾流行 165~169年 安东尼瘟疫流行 罗马帝国暴发天花 350年 医院雏形在东罗马帝国出现 390年 法比奥拉在罗马建立医院 541~749年 第一次鼠疫流行 542年君士坦丁堡暴发“查士丁尼鼠疫” 541~544年 贾斯廷瘟疫流行 6世纪 拜占庭出现专供麻风病人居住的房屋 700年 日本“瘟疫时代”开始 846年 入侵法国的诺曼人中间突然暴发天花 1080年 萨拉勒医学校建立 1123年 伦敦圣巴塞洛缪(St. Bartholomew)医院建立 1136年 君士坦丁堡潘托克拉托尔(Pantokrator)医院建立 1340年 意大利暴发黑死病 1347~1349年 埃及暴发鼠疫流行 1347年 “黑死病”开始从君士坦丁堡向外扩散 1348~1350年 英格兰鼠疫流行 1348年 欧洲出现历史上首批卫生局 1377年 杜布罗夫尼克进行历史上首次海港检疫 1400年 米兰设立卫生局 1402~1404年 冰岛鼠疫流行 1466年 巴黎鼠疫 1492年 哥伦布横渡大西洋 1495年 法国查理八世军队攻占那不勒斯引发梅毒大流行 1498年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航行至印度 约 1510年 非洲奴隶首次被带到美洲 1521年 科尔特斯率西班牙人灭美洲阿兹台克帝国 1530年 意大利弗莱卡斯特罗发表《西非利斯:高卢病》首次描述梅毒 1543年 南美洲首次发现麻风病 1555年 墨西哥暴发天花大流行 死亡200万人 1596~1602年 西班牙鼠疫流行 1607年 中欧炭疽大流行 死亡6万人 1629~1631年 意大利北部鼠疫流行 1647年 黄热病在美洲巴巴多斯暴发流行 1648年 美洲尤卡坦半岛暴发黄热病流行 1665年 英国伦敦暴发“大瘟疫” 1668年 北美纽约暴发疑似黄热病 1699年 北美查尔斯顿暴发美国历史明确记录的首次黄热病大流行 1701年 普拉利尼在君士坦丁堡接种天花疫苗 1709年 俄罗斯发生大瘟疫 1717年 蒙塔古夫人把人痘接种技术带到英国 1721年 北美波士顿暴发天花大流行 1729年 欧洲出现流感 1736年 美国内科医生道格拉斯描述猩红热 1738~1739年 鼠疫大流行加速俄土战争终结 1747年 林德发现柠檬果治疗坏血病 1761~1762年 围攻古巴哈瓦那的英军遭遇黄热病流行 1768年 怀特首次描述儿童结核性脑膜炎 1772~1773年 波斯暴发最严重鼠疫流行 死亡约200万人 1775年 波特提出环境因素能导致癌症 1778年 塞内加尔河口驻岛英军暴发黄热病 1781年 霍乱袭击驻印度英军 1789年 安德伍德首次临床描述脊髓灰质炎 1793年 费城暴发黄热病大流行 1796年 詹纳进行牛痘接种试验 改进天花疫苗 1800年 比沙用氯净化水 西班牙加的斯暴发黄热病 1805年 牛痘接种法经澳门葡商传入中国 1817年 第一次霍乱大流行开始 1818~1820年 突尼斯暴发鼠疫大流行 约1/4人口死亡 1821年 西班牙巴塞罗那暴发黄热病流行 约1/6城市人口死亡 朝鲜半岛暴发首次有记录霍乱流行 1827年 第二次霍乱大流行开始 1846年 第三次霍乱大流行开始 1848年 英国根据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建立卫生总局 负责领导地方卫生官员 1849年 巴西里约热内卢暴发黄热病流行 德国兽医波兰德首先观察到炭疽杆菌 1853年 英国实施义务接种天花疫苗 1854年 斯诺运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伦敦霍乱暴发缘由出自街头水井污染 1860年 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在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建立 1863年 第四次霍乱大流行开始 炭疽被正式冠名 1864年 国际红十字会成立 1867年 第一次国际医学大会在巴黎举行 1869年 苏伊士运河开通 1872年 美国流行天花 1873或1874年 汉森发现麻风杆菌 1875年 英国通过《公共健康法案》 1876年 科赫发现炭疽杆菌 1879年 曼逊发现蚊子传播丝虫病 1880年 拉弗朗分离出疟原虫 1881年 第五次霍乱大流行开始 巴斯德研制出炭疽疫苗 1882年 科赫分离出结核杆菌 1883年 科赫发现霍乱弧菌 1890年 贝林和北里柴三郎研制成功破伤风和白喉抗毒素 1894年 耶尔森发现鼠疫杆菌(耶尔森氏杆菌) 1895年 伦琴发现X-射线 1897年 罗斯发现疟疾寄生虫存于按蚊体内靠其传播 1898年 赖特研制出伤寒疫苗 西蒙德揭示鼠疫感染的“鼠→蚤→人”传播模式 1899年 第六次霍乱流行开始 巴西出现首个鼠疫病例 1900年 美军黄热病委员会成立 旧金山暴发北美首次有记录的鼠疫大流行 1901年 里德证明黄热病病原体是滤过性病毒 1905年 绍丁和霍夫曼发现并隔离梅毒螺旋体 1906年 伤寒菌健康携带者“伤寒玛丽”被发现 1908年 首次合成磺胺 埃尔利希研制出治疗梅毒药物606 1912年 埃尔利希研制出更安全梅毒新药914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巴拿马运河开通 1916年 美国暴发大规模脊髓灰质炎流行 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大流感暴发 1919年 飞机第一次飞越大西洋 1920~1921年 中国东北鼠疫流行 9300人死亡 1923年 卡尔默特和介兰发明对抗结核病的卡介苗 1924年 新西兰最严重的脊髓灰质炎流行在惠灵顿暴发 1926~1931年 乌干达鼠疫大流行 死亡率近90% 1928年 德林克和肖发明“铁肺” 1928年 弗莱明在霉菌中发现了青霉素 圣乔其分离出维生素C 1929~1933年 世界经济大危机 1934年 洛杉矶暴发II型脊髓灰质炎流行 1935年 琴瑟著《鼠、虱子与历史》出版 日军成立731细菌部队开始人体试验 1936年 蒂勒发明黄热病疫苗 1938年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建立小儿麻痹全国基金会 1939~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0年 弗洛里和钱恩研制成功抗生素青霉素 苏丹暴发严重黄热病流行 1941年 砜类药物用于治疗麻风获得成功 1942年 英国进行炭疽炸弹试验 1943年 瓦克斯曼发现链霉素 美国开始发展炭疽生物武器 1944年 英国特工企图用炭疽暗杀希特勒 1945年 美国采用氟化水方法预防龋齿 伊朗100万只羊死于炭疽流行 中国暴发大范围霍乱流行 1946年 首次使用链霉素治疗结核病 1947年 美国暴发梅毒大流行106000余人死亡 1948年 联合国成立世界卫生组织(WHO) 1953年 索尔克研制出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 1957年 萨宾研制出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OPV) 1961年 第七次霍乱大流行开始 中国全面消灭天花 1967年 发现出血热病毒 1970年 美国开始投产炭疽疫苗 1972年 国际大会宣布发展或存储炭疽等生物武器为反人类行为 1975年 亚洲出现最后一例天花病例 1976年 苏丹和扎伊尔地区流行埃博拉病毒 1977年 索马里发现世界上最后一例自然发生的天花病例 1978年 津巴布韦发生人类炭疽大流行 1979年 苏联发生斯维尔洛夫斯克生物武器试验室炭疽泄露 1980年 乙肝疫苗研制成功 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天花被消灭 1981年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首次发现艾滋病 1985年 疯牛病在英国首次被发现 1986年 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 尼日利亚暴发黄热病大流行 1989年 中国西藏江达县暴发20世纪下半叶最严重肠炭疽 1994年 美国被宣布为无脊髓灰质炎地区 1996年 世界上发现首例疯牛病患者 英国政府承认疯牛病会感染人类 1998年 欧洲最后一例脊髓灰质炎病例在土耳其发现 2000年 几内亚暴发大规模黄热病流行 近200人死亡 2001年 美国发生炭疽吸入恐怖事件 巴西暴发黄热病流行 2002年11月~2003年 中国暴发“非典”呈现世界范围流行趋势 2003年 法国和英国科学家破译麻风杆菌基因图谱 2004年 利比里亚暴发黄热病流行 世界部分地区暴发禽流感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3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人魅力—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Mech 2020-7-23 22:54
《冬的空间》完成于 1929 年, 1930 年收入《沈从文甲集》由神州国光社出版。未见在期刊上发表,虽然小说的章节结构挺适合连载。收入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的《沈从文文集》第五卷 ( 后面引用的页码都是这个版本 ) 。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也是 1929 年,学校是滨江 xx 私立大学。该校位于吴淞,进上海市区有火车,淞沪铁路。吴淞在黄浦江入长江处,吴淞口附近,现在属宝山区。学校的原型推测是中国公学。以现在的角度看,中国公学较为接近大专,报考不需要高中文凭,而且还设有高中部。这部小说,像沈从文的许多其他作品,有很强的自传色彩,或者说,作者自身的经历是创作的源泉。沈从文 1929 年在中国公学中文系当教师,开始追求外文系的在读女生张兆和。张兆和当时非常抵触,但时任校长胡适积极促成。张兆和离校后,两人 1932 年正式订婚, 1933 年结婚。顺便说一句,两人背景差别太大,其实并非佳配。原因不仅是两人一度分居,男方也有出轨,更是双方始终缺乏充分理解。小说《冬的空间》中男主人公教授 A 有些像沈从文,仰慕男主人公的几位女生都不像张兆和。她是坚决拒绝,沈从文甚至以自杀相逼,小说中倒是有位女学生思恋男教师不得,自杀未遂。小说主人公的妹妹玖原型应该是沈从文的九妹岳萌,他带着她在上海,但似乎没有在中国公学旁听,后来随沈从文去了青岛大学。以下只说小说,不再索隐作者。 小说主人公是一名作家兼教授, 27 岁。小说主要是他与妹妹玖和几位仰慕他的女生的交往。小说中的所谓教授,似乎只是教师的意思,并非现在意义上的职称。他为了稿费拼命写文章,身体不好,常留鼻血,后来因此住了医院。生活很困窘,“写成了的一部小说是已经被人家用一种很客气的理由退回了,把它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第二次失望也得到了。现在各学校皆只有一个月就得放假,书业既极其萧条,相熟的地方无从拿一点钱,换一学校又不相宜,若是仍然搬到上海去住,则用什么来对付房钱同伙食?上海不是北京,一住下来可以半年不名一钱,北京既不能凭空飞去,租界上那里找得到生活?并且不大明白自己性情让他来到这里教书的人,还会以为年青人毫无恒心,见异思迁,把固有的 ( 职 ) 业放下又去流荡各处敲诈,为不可救药。自己生活虽不一定当在完全处努力,不过把这误解的方便给人,也仍然是一种痛苦。还有,穷使他在过去成为许多人不欢喜的人,如今是仍因为穷,无法在生活上认真了。 (p. 58) ”主观上也不太适应教授的生活。“人是浮在比水面还轻柔的一种生活上头,因为缺少力,我的心,就只能在别人生活巨浪后面摇荡如醉。我从没有去自试向我所欲达到的方向驶去的气力,也缺少这近于吓人的雄心,因为心的柔软,到近来,就索性连平凡的欲望也没有了。 (p. 27) ”但仍有种莫名的追求,“事业同金钱都不是使人生活向前的东西。名誉也没有用处。 (p. 15) ”小说没有明确地说到底是什么。 男主人公 A 的青年文人形象多少有些俗套,有才,孤傲,羸弱,贫困。几个女生形象更生动鲜明。 A 的妹妹玖 16 岁,大学外文系一年级旁听生。不谙世事,天真烂漫,被其他女生称为“小羊”。随后出场的似乎是中文系的女生五小姐和玉小姐。两人为学业的事情,一起去找 A ,五小姐问 A 借书,钱锺书在《围城》中这样评论借书,“女人不肯花钱买书,大家都知道的。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这是什么道理?借了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而且不着痕迹。这是男女恋爱必然的初步,一借书,问题就大了。”。五小姐记忆超群、博览群书、有诗才、漂亮,偷偷写了封长信,没有勇气发出。仰慕她的男生贴标语造谣 A 与五小姐在谈恋爱。玉小姐的戏份比较少,也是明智体贴,并且写诗。随后有到 A 的房间去找玖出场的朱小姐,老实、清秀、功课好、思想活跃、行为柔驯。一直与玖关系密切。后来要到上海去买 A 的小说,玖送了她一本。校园里也有谣言说她与 A 恋爱。真正的女主角最有戏剧冲突,出场也最晚。她是玖的室友 x 小姐, 21 岁数学系二年级的学生,中人模样。她爱慕 A ,也知道五、玉、朱都爱慕 A ,给 A 的第一封匿名信写了只有一句话“你真是有幸福的人! (p. 62) ”她要给玖打毛线手套,然后就梦到 A 。她非常腼腆内向,从来没有去 A 的住处或病房探望。别人对她也不理解。 A 觉得她“真怪,一点不和气,一个样子并不很坏的人 (p. 119) ”,“这人可能是有病,不知道为什么,我一见到她总觉得可怜。 (p. 119) ” 玖说“她常常半夜里做事情,又常常哭,好象一个疯子。 (p. 119) ”朱说“这女人好象是有痴病,功课好,身体也好 (p. 119) ”。直到 x 小姐投江自杀后, A 才隐约意识到她的想法。抢救过来后, x 小姐烧掉了自己写的信,黯然退学了。 耐人寻味的是,小说对教授有种鄙夷,总是以种揶揄的笔法描写。“在二等头等车厢里,载来了一批有学问,皮肤柔滑,身穿上等细软材料衣服,懂许多平常人不能明白的事情,随随便便谈一点什么就可以在签名簿上画一个到字,于月底向会计处领取薪水的大学教授。这些教授到了车站,下了车,随意又坐到一辆人力车上去,即刻有一个同工人差不多肮脏不体面的汉子拖着车把就跑。于是不到十分钟后,车夫还没有出校门十步,这些教授就站在讲堂上,用粉笔写那些问题,同一群年青人谈着完全与‘天气’‘工人’‘车夫’无关系值四元一点钟的话来了。 (p. 25) ”“这些上等人下车了,一群车夫皆围拢来找生意。教授之一是哲学家,对雪生了诗意,于是说,‘好雪啊!好雪啊!自然之神秘美丽使人赞美佩服!’另一教中国诗的就吟柳子厚‘千山鸟飞绝’的五绝诗。又另一经济学教授,就提议踏雪走去,以为一面是欣赏美景,一面也实行平民生活。虽车夫如何谦卑客气的请坐上去,说是雪深路滑很不好走,终于没有坐车。三个体面人就在一些穷人所走的雪路上走去了。 (p. 72) ”还写了扁脸教授, 31 岁的大二英文教授,非常庸俗,又滑稽可笑。下课后,“全身是粉笔灰的教授夹杂在学生中,凭了那好酒好肉培养而成的绅士神气,如鸡群之鹤矫矫独立 (p. 27) ”。这种鄙夷,或许就是先前《 边缘体验 》的后果。 小说种对学生也不客气,除了仰慕男主人公的女生。学生是“一些有福气的人:……学文学,自然会要产生无量数伟大作品。……还有先生咧,教英文,大恋爱之类,还会用英文写情书。……毕业了,也去教书。……一些宝贝。因为家里有钱,或者从更苦的阶级里爬到这里念书,穿新衣,开会,吃茶点或写报告,快活了。……有理由天真烂漫活到这世界上的人很多?…… (p. 79) ”课堂上,“学生呢,为学分原故耐耐烦烦听着的也总有人,很有心得那种样子忙忙的写着记录的也有人,把心思想到功课以外,或者是一封信,一首诗,一块钱与一件蠢事,也仍然总不缺少这种人。但是课堂外面太阳底下的薄霜慢慢融解又慢慢的化作白烟的事,是没有人想到那美的。挖泥的人跌到沟水里去,爬起时全身浆着墨绿色肮脏东西,也是没有人想到那寂寞的。天空蓝到象海,一个人向天空想到海,心也近于象海一样的寥阔,无边无际,这更不是年青学生有分的事了。学生们全到课堂上做转贩一个上等人的知识去了…… (p. 25) ”课余生活,“这些人,就是所谓生命力外溢时时不能制止自己的胡闹,成天踢踢球或说点笑话就可过日子的大学生了。 (p. 74) ” 该小说关注的是大学中的师生,而不是大学本身。人物的刻画细微精妙,不失大家手笔,虽然似乎不能算沈从文的重要作品。作者是大学中的异类,与大学校园生活有些格格不入。标题“冬的空间”不仅是写气候的寒冷,也是写环境的冷酷。如前面所述,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不入作者法眼。这多少意味着缺少客观的态度,但也不至于对于校园有过于浪漫的梦幻。另外,有些经济细节还是挺有意思。教师讲课的课时费是四元一小时 ( 但有些传记资料说沈从文的课时费是六元 ) ,作家的稿酬是三元一千字。物价水平,一双冰鞋二十元。 沈从文 1902 年出生于湖南凤凰。 1918 年小学毕业后参加当地土著部队。 1922 年起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 年开始发表作品。 1925 年任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办事员,不久后离职,先后担任了《现代评论》的发行员和冯玉祥部秘书处的办事员。 1928 年到上海编期刊《人间》。 1928 年之前发表的与学生或学界有关的几篇短篇小说,在《 边缘体验 》中谈过。 1929 年期刊倒闭,上海公学时任校长胡适聘期沈从文在中文系任教,为一年级开设选修课中国现代文学选讲。 1930 年到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任助教,讲授新文学和习作,为期 3 个月。 1931 年至 1932 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讲师,开设中国小说史和高级作文课程。 1932 年在北京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参与发起《水星》和《文学杂志》等,被林语堂聘为《人间世》特约撰稿人。 1937 年接到教育部的秘密通知,翌日晨随北大、清华的教师撤离了北京。 1938 年在昆明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国文系副教授,年底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开必修课各体文习作 ( 汪曾祺回忆中的课程名,推测是各类文体写作的意思 ) 和两门选修课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1946 年从云南回北京,在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授,并在辅仁大学兼课,同时兼任报刊的副刊编辑。 1949 年入中央大学研究班学习,随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研究中国古代服饰。 1969 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2 年获准返京。 1978 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1980 年赴美国讲学访问。 1988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菤葹》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文人魅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38):全球消灭天花
fqng1008 2020-7-21 13:54
今年 是根除天花 4 0周年。天花 是 一种曾经死亡率高达40%的古老疾病 , 历史上先后使5亿人失去了生命,也给幸免于难的人留下了永久的痕记。面对肆虐的天花病毒,人类奋起抗争,从中国的人痘接种,到英国人琴纳的牛痘接种,人类不断探索预防和根治天花之路。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成立,之前就有人提出了全球消灭天花的构思。1953年,首任总干事布罗克·奇泽姆博士(1896-1971)正式提出“根除天花”的建议,但没有得到应有的相应。1958年起,前苏联多次在WHO会议上呼吁启动“根除天花”的项目。直到1966年,WHO才制定“ 天花根除规划( 196 6 -1980年) ”。这是 在全球范围内协同应对的第一个疾病, 幸运的是,他们赢得了胜利 ——终于与 1977年 让 天花在地球上销声匿迹, 并于 1980年 正式宣布 天花 被根除。 这是人类历史上彻底根除的第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人类与疾病的漫长斗争中取得的一项划时代的胜利。 1. 可怕的瘟疫 2011 年 7 月 28 日,中央电视台 纪录频道 ( CCTV-9 )开始首播 《战痘记》 。这是一部 人类与天花病毒战斗的历史记录 片,一共 7集:第一集“肆虐的天花”,第二集“ 人痘接种术的故乡 ”,第三集“人痘变牛痘”,第四集“ 拯救人类 ”,第五集“ 新中国种痘运动 ”,第六集“神州送瘟神”,第七集“锁进‘魔瓶’的天花”。 《战痘记》全面记录了人类与天花病毒战斗的历史。 人类最早发现的天花是在古埃及,研究者在公元前 1156年去世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木乃伊上,发现了天花留下的疤痕,因此这位法老一般被称为“最早”的天花病人(图1-11)。    图 1-11 古埃及木乃伊有天花留下的疤痕 在欧洲历史上,天花曾多次流行, 60%的欧洲人曾受到天花的威胁。一部十七世纪的英国史书记载:“当时天花是所有致死疾病中最为可怕的一种。虽然鼠疫危害更快,但流行的次数毕竟不多;而天花却不时流行,它使白骨成堆,所有人都惶惶不安。它使可爱的婴儿变丑,慈母见之心碎;又使如花少女毁容,情人睹之丧魂。”   1562年10月,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感染天花病毒,虽然保住性命,但鬓发尽脱,脸上布满疤痕,只能靠假发遮掩。被天花夺去生命的普通百姓更不计其数。16-18世纪,欧洲每年死于天花的大约是50万人。有人估计,天花病毒曾造成全球至少五亿人丧生。   1519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当西班牙远征队踏上墨西哥时,美洲大陆居住着2000万-3000万原住民。殖民者带去的除了枪炮,还有比武器更可怕的天花病毒。因为地理上的阻隔,这种病毒之前从未在美洲大陆出现,原住民对于天花没有任何抵抗力,在此后的三年,天花传遍墨西哥地区,众多部落因此而灭绝。一位当时的传教士曾这样描述:“在一些地方满门皆灭,死者太多,以至无法全部掩埋。”甚至来自英国的殖民者把天花当成有力武器,很多资料记载了殖民者故意向印第安人传播天花的丑行。 在欧洲和美洲外,天花同样肆虐亚洲。晋代葛洪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第一次描述了天花的症状和流行情况,以后中国各代典籍中都有天花流行的记载。 天花曾对清初的政局产生严重影响。对于入关之初的满族人来说,天花的 “威力”就像印第安人感受到的一样。顺治六年(1649)三月,北京的一场天花传播,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染病死亡,时年36岁。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有3个儿子死于这场天花。 为躲避天花的传染,顺治不惜打乱正常朝议制度,躲在深宫不敢上朝。但最终,他还是没能逃脱天花的魔掌。顺治的儿子玄烨刚出生不久,就被送到西华门外的避痘处避痘。虽然层层设防,但在他不到两岁时,还是染上了天花。庆幸的是,在悉心照料下,玄烨活下来了。   康熙帝玄烨能继承帝位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他出过天花,对这种可怕的疾病终身免疫。清末,同治十三年( 1874年)十二月初五,慈禧独生子同治皇帝再次死于天花。同治得了天花后,慈禧没有积极寻求新的疗法,而是在宫内外大搞“供送痘神”的活动,同治在这种求神祭祖的喧嚣中悄悄离开了人世。   2. 人痘术的起源与传播 我国是 “ 人痘接种术的故乡 ”,但人痘术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 有人把明代医家朱纯嘏在 1713年出版的《痘疹定论 ﹒ 种痘论》讲述宰相王旦故事作为依据。说是宋仁宗时王旦生下幼子取名王素,由于前面好几个孩子因为天花夭折,所以请峨眉山女神医给王素种痘。但有人通过考证指出,王旦在真宗朝时已经去世,说明这个故事记载有误,且为孤本可信度不高。《宋史 ﹒ 王旦传》载,王旦死时三子都健在,并不像朱纯嘏所说 “生子俱苦于痘”。《宋史 ﹒ 王素传》载:王素长子王巩是苏东坡好友。苏东坡与王素生活于同一年代,而且苏氏通晓医药,又是峨嵋山附近的人。苏氏居然会漏记老家此等重大奇事,可能性太小。而且,清代之前书籍没找到与人痘术相关记载。 图 1-12 人痘接种术的传说,见于清代医家朱纯嘏的《痘疹定论》 有的学者认为, 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公元 1567-1572年), 宁国府太平县天花流行,当地的医师们便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痘接种。 这种说法来源于 1876出版的《痘科金鏡賦集解》( 俞茂锟 著,清光緒二年刻本), 书中说道: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公元 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 书中提到的宁国府太平县,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据说,消息传到了北京紫禁城隆庆皇帝的耳朵里,种痘的医师还受到了他的嘉奖。 还有的学者认为,早在中国的唐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痘接种。董玉山在《 牛痘 新书》中有这样写道 : “ 考世上无种痘,诸经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 …… ” 有人认为,不能单凭这段文字,确定在唐朝的开元年间,也就是在公元 713年至741年,中国就已经发明了种痘术。但也有的学者以《千金要方》为依据,推测唐代已经出现了人痘接种。 总之,无论 人痘接种 起源于何时, 它的发明,同活字印刷、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一样,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这种早期的种痘术,所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做 : “ 时苗 ” 。古代医 家 发现由于时苗毒性太大, 常常 造成被接种者死亡, 就 总结出了两条经验 : 一是不能用自然之痘作为种苗,也就是不能用时苗接种 ; 二是以使用痘痂为主。以往用痘浆接种的方法被逐渐淘汰。 同时,古人还总结出,人痘接种必须要用 “ 种苗 ” ,而种苗还要经过 “ 养苗 ” 、 “ 选炼 ” ,使之成为 “ 熟苗 ” 以后才能使用。古人采取的这种通过连续接种,和选炼减低痘苗毒性的方法,是合乎现代科学原理的。据说,当时不少精明的医师家里,都保存有这种安全性很高的种苗,而它的的价格,也是出奇的昂贵。 采用改进了的种苗,预防天花的效果在清代郑望颐在《种痘方》中指出 : 过去,医师种痘若是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成功,人们则称为太平痘。乾隆十七年,清政府组织太医院编纂的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里面这样记载 : “ 选时苗的惟一标准是区别 痘苗 的顺与不顺 ……顺的痘苗,苍蜡光泽,肥大厚实,可以收而用之--对于那些没有把握的时苗,宁愿不用。也不能滥用,种痘者千万谨慎。 ” 此外,古代的医师们还发明了用稀释的痘疮浆液,来作为种苗使用。 据记载,清代初期,安徽安庆有一位世代行医的张姓医师,沿袭人痘接种已有三代。他采取的方法是 : 采取患天花儿童的痘浆,贮藏于专门的小瓶内 ( 埋在土里待用 ) 。使用时将所贮藏的痘浆稀释,用来染衣物,并让小孩穿上。据说穿上这样的衣服三天之后,小孩全身便会有痘疹萌芽,十日之后,痘疮就逐渐萎缩,被接种的人也就痊愈了。 人痘接种术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它只是在民间秘密流传。 1661年,随着因为得过天花而继承皇位的康熙执政,人痘接种开始从民间走进皇宫,种痘术在全国也得以提倡和推广。康熙推行人痘接种术是从宫中开始的,并正式确立了皇子种痘防天花的制度。当时一些守旧的老人,对此持反对态度。但是并没有影响康熙推广人痘接种的决心,他还特意把一些富有种痘经验的医生,调进皇宫种痘。 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法,归纳起来分为以下四种 ( 清代医 家 张璐在他的《医通》中相 继 记载了几种人痘接种方法 ) : 痘衣法: 取天花患儿贴身内衣,给健康未出痘的小儿穿着二三天,以达种痘之目的。一般在着衣九至十一天时始发热,为种痘已成,此法成功率低。若成功者,发热、出痘证候较缓,不致发生危险。 痘浆法: 取天花患儿的新鲜痘浆,以棉花蘸塞入被接种对象的鼻孔,以此引起发痘,达到 预防接种 的目的。因本法需直接刺破儿痘,病家多不愿接受,故在古代亦较少用。 旱苗法: 取天花痘痂研极细末,置曲颈根管之一端,对准鼻孔吹入,以达种痘预防天花的目的。一般至七日而发热,为种痘已成。此法以其简便而多用,但因苗入刺激鼻粘膜,鼻涕增多,往往冲去痘苗而无效,后多不用。 水苗法: 取痘痂 20-30粒,研为细末,和净水或人乳三、五滴,调匀,用新棉摊薄片,裹所调 痘苗 在内,捏成枣核样,以线拴之,塞入鼻孔内, 12小时后取出。通常至七日发热见痘,为种痘成功。此法为我国古代人痘接种法中效果最好的。可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即便发病,亦可起到减轻病情,避免产生危重的病情。 上述四种方法,痘衣法和痘浆法比较原始,旱苗法和水苗法都是用豆痂作为痘苗,虽然方法上比痘衣法和痘浆法有所改进,但仍是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有一定危险性。后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接种多次的痘痂作疫苗,则毒性减弱,接种后比较安全。清代的《种痘心法》中说 : “ 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 ” 这种对人 痘苗 的选育方法,完全符合现代制备疫苗的科学原理。它与今天用于预防结核病的 “ 卡介苗 ” 定向减毒选育、使菌株毒性汰尽、 抗原性 独存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的人痘接种术为阻止天花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一定预防作用,对此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给予高度评价。他在《哲学通信》中写道 : “ 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 (指种人痘 ) 。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 人痘接种术的预防效果,不仅使中国人受益,而且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与仿效。 1688年,俄罗斯首先派人到中国学痘医,这是文献记载的最先派学生到中国学习种痘的国家。1744年,中国医生李仁山到达日本长崎,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首次带到日本。1763年,在朝鲜人李慕庵的信札中记载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1790年,朝鲜派使者朴斋家、朴凌洋到中国京城,回国时带走大型医学丛书《御纂医宗金鉴》,书中《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介绍了种人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后来,朴斋家指派一乡吏按照书中的方法试种人痘,获得成功。 丝绸之路是中国沟通世界的交通要道,中国医学很早就传到阿拉伯地区。人痘接种法就是先传到阿拉伯,后又传到土耳其的。 1721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蒙塔古在君士坦丁堡学到种人痘,并将这种方法带回英国,以后人痘接种法又从英国传到欧洲大陆,甚至越过大西洋传到美洲。18世纪后半期,人痘接种法在上述地区已普遍施行,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以种人痘为职业的医生(当时种人痘者不一定都是医生 ) 。 人痘接种术还成为 18世纪中叶美国人夺取战争胜利的有利保证。有资料统计,战争中死于枪弹的人数远远低于死于疾病的人数,而天花是美国军队中发病率最高、死亡人数最多的一种疾病。1776年美国人亚当斯在费城发出绝望地感叹 : “ 天花呀天花,我们能对你做些什么呢 ?我只祈求在新英格兰的每个城市里都开办种痘医院(指种人痘的医院 ) 。 ” 同年,沙利文将军在给华盛顿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 : “ 我们无法执行任务,因为某些军团内,士兵全部患天花病倒了。 ”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直到 18世纪,天花肆虐仍使人恐怖,人痘接种术成为这一时期人们对抗天花的主要手段。 3. “牛痘”后来居上 “牛痘”的故事有两种讲法:一种是说牛痘的接种是受人痘术启发才发明的,但外国人并不认可,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不过我觉得,受到什么启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明者确确实实为其做了非常扎实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而且有效性与安全性更胜一筹。 1749年,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1749-1823)出生在英国 格洛斯特郡 伯克利小镇上。他十二岁时跟一位内科医生学徒,后来在一家医院里边学解剖边工作。 18世纪,天花已成为当时英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詹纳多年的乡村行医的经历使他注意到 : 乡村里的牛患了与天花相似的病,那些挤奶女工在接触到牛身上的疱疹时受到感染,身上也会长出小一些的疱疹, 跟 牛痘 差不多 。而感染过牛痘的人都不曾被传染上天花。詹纳发现,牛痘的病情症状比天花轻得多,它从不曾 见到 牛 因此而 死亡,更不会令人死亡, 而且 人感染牛痘痊愈后不会留下任何疤痕。他以此潜心研究,应用各种动物做试验,他先后以 20年的时间到牧场挤奶妇中调查,验证了患过牛痘者不得天花的事实。 1780年,詹纳发现牛乳头上所生的疱疹都能传染给人,但只有一种疱疹的脓浆可以预防天花。他把引起牛疱疹的物质称 之 为病毒。 1790年,詹纳将天花痂皮给患过 牛痘 的人接种,以观察患过牛痘者是否不再患天花,果然得到证实。他也曾采取猪身上的 痘苗 为 自己 的儿子爱德华接种。 1796年5月14日 , 詹纳用从一个奶场女工手上的 牛痘 脓胞中取出来的 胞液 注射给一个 8 岁的男孩詹姆斯 ·菲普斯 ( James Phipps) 。 3天后接种处出现小脓疱,第7天腋下 淋巴结肿大 ,第 9天轻度发烧后接种处留下小疤痕。48天后,詹纳将从天花患者脓疱中提取的液体再一次滴在了菲里普斯被手术刀划破的手臂上,果不出所料,孩子没有出现天花病症。男孩的父母都是牧场的工人,他们甘愿让自己的孩子冒患上天花的危险让詹纳进行实验。为了感谢他们,詹纳拿出自己行医的积蓄为这家人建了一所房子,这座房子至今还被保存在英国格洛斯克郡。 图 13 爱德华·詹纳在1796年为8岁的詹姆斯·菲普斯接种疫苗 他将这套程序称为 种牛痘 ,以区别人痘接种。 牛痘 接种使科学预防疾病跨出了第一步,他在 1798牛发表的《种牛痘的原因与效果的探讨》一书中,公布了23个 种痘 而再不得天花的病例。他写道 : “ 牛痘和天花的脓疱相似,患牛痘和患天花的症状也相似,所不同的是牛痘比天花的症状要轻的多,牛痘不会引起牛的死亡,患牛痘的人也不会死亡。 ” 随后詹纳又发表了另外五篇论接种的文章。他为人们接受接种而长年四处 奔波,广为 宣传。接种法迅速在英国传开了,不久就在 不列颠 陆军和海军中强制实行。最终它被全世界大部分地区所采用。 从欧洲到美洲,人们开始 默默 地实验着詹纳最终确定的 牛痘 疫苗接种 法 : 将减毒的 天花病毒 接种给牛犊,再取含有病毒的痘疱制成活疫苗,此疫苗被接种进人体的皮肤后,局部发生痘疮即可对天花病毒产生免疫。到了 1925年,美国人人都要领取一个钮扣大小的证章,上面写着 : 我已接种。而在俄国,第一个接受牛痘疫苗接种的孩子被起名为 : 瓦辛诺夫 ( Vaccinov,即牛痘 ) ,并由国家供他上学。至此,天花造成的大规模死亡停止了。 图 14 这张摄于1947年4月14日的照片中,纽约布朗克斯区的莫里萨尼亚医院(Morrisania Hospital)门口排着长队,医生们在那里为人们接种天花疫苗,图源:STAT 1803年,西班牙还特派船队向其所有属地做了为期3年的环球航行推广。詹纳受到拿破仑的敬重,拿破仑的孩子及他的军队也都进行了 牛痘 接种,并誉詹纳为 “ 罗马之王 ” 。德国则把詹纳的生日作为节日祝贺。 1802年及1806年, 英国国会 先后 2次奖励詹纳3万英镑以表彰 其 贡献。 1803年以后詹纳到伦敦皇家詹纳学会工作。1813年 剑桥大学 授予他博士学位。美国总统杰斐逊在给詹纳的信中写道 : “ 你从人类苦难日历中撕掉了那最痛苦的一页。你现在可以欣慰的想到 : 人类永远铭记你的功绩 ; 我们的后代只会从历史书上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一种可恶的病叫天花,但被你制服消灭掉了。 ” 詹纳被后人称为 “ 伟大的科学发明家与生命拯救者 ” 。 牛痘 接种法发明 9年以后,在1805年,此法即由菲律宾转传至澳门,其后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先后提倡 种牛痘 ,渐遍中国,替代了 人痘接种法 。至 1890年传至四川,1900年达西藏,1903年传入云南。早年中国应用的牛痘浆大都取自种过牛痘的儿童 种痘 反应后臂上的痘疮,故推行较为困难。 1925年北京的中央防疫处制出 牛痘苗 , 进行 大量分发,普及了种痘。因中国有悠久的种人痘的历史,故对牛痘易于接受,普及也快。 4. 从经验向科学进发 从 “人痘术”到“牛痘”, 爱德华 ﹒ 詹纳被称为 “ 免疫学之父 ” 。 可能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使詹纳一直非常纳闷:牛痘接种究竟通过什么机制来控制天花的发病? 在他那样的时代,人们全然不知天花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亦不知接种牛痘可以使机体获得针对天花的免疫力。 当时 微生物学 尚未发展起来,人们尚不认识天花和牛痘的病原体,所以这种孤立的成功并未得到理论上的升华。但是, 邱熺 ( 字浩川,广东南海人, 1805年,邱熺在澳门经商,当牛痘接种法传到澳门的时候,他决定在自己身体上进行试种,成功之后,他开始了专门种痘的生涯 )自有说法。 在《引痘略》 一书 中 ,他 这样启发国人 : 牛痘接种法,是选择在人的两臂上叫消烁、清冷渊的两个穴位上下交连之处接种,看起来种痘的方法似乎与中国传统的 塞鼻法 不同。但是,道理上却是一样的。 因为人身上的两臂,是手少阳三焦经必经之地。三焦者,是人身上最为关要之府,如同天地之中的三元,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通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 …… 邱熺说,在消烁、清冷渊两个 穴位 种上牛痘,痘毒就可以通过皮毛、血脉、 肌肉 、筋络直接传入人体,深藏在人体内的胎毒,就会自然引出体外。因此,接种了牛痘的人,自然也就不会再得天花了。 这种 “ 引毒原理 ” 很快就被国人接纳。当时,名声显赫的达官贵人,例如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请邱熺到自己的府中接种牛痘。 1817年,力主禁烟、担任两广总督的阮元也把邱熺请到家中进行牛痘接种。事后,阮元还写诗相赠。诗 云: “ 阿芙蓉毒流中国,力禁犹愁禁未全 ; 若把此丹传各省,稍将儿寿补人年。 ” 显然, 邱熺 的说法仅仅是忽悠,免疫学的真正起步得益于 19世纪后期微生物学的发展。1880年,法国微生物学家L ﹒ Pasteur偶然发现接种陈旧的鸡霍乱杆菌培养物可使鸡免受毒性株的感染,转而成功地创制了炭疽杆菌减毒疫苗和狂犬病疫苗,并开始了免疫机制的研究。1883年,俄国动物学家E.Metchnikoff发现了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并提出了细胞免疫学说。1890年,德国医师E.vonBehring和日本学者北里发现了白喉抗毒素。1894年比利时血清学家J.Bordet发现了补体。这此发现支持体液免疫(humoralimmunity)学说。两种学派曾一度论战不休,直到20世纪初英国医师A.Wright发现了调理素,德国学者P.Ehrlich提出侧链学说,才将两种学说统一起来。1901年,“免疫学”一词首先出现在《Index Medicus》中,1916年《Journal of Immunology》创刊。作为一门学科,免疫学至此才正式为人们所承认。 于此同时,研究抗原抗体反应的学问 ——血清学(serology)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1896年H.Durham等人发现了凝集反应,1897年R.Kraus发现了沉淀反应,1900年K.Landsteiner发现了人类ABO血型,J.Bordet发现了补体结合反应。由于这些实验逐渐在临床检验中得到应用,作为科学的免疫学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 5. 齐心协力消灭天花 2011年中央电视台 《战痘记》 的 历史记录 片,在第四集 “ 拯救人类 ”、第五集“ 新中国种痘运动 ”、第六集“神州送瘟神”、第七集“锁进‘魔瓶’的天花”等详细地记录了 人类与天花病毒的战斗 历程,这里不再一一重复。我们在这里只是转载 盖茨基金会 “冷战期间,人类消灭了天花”的部分采访,作为那个历史过程的浓缩。其中写道: “我们在消灭天花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其中之一是绝对有必要进行国际合作。”根除天花规划的设计者之一威廉·福吉(William “Bill” Foege)告诉STAT新闻。 图 1-15 全球天花根除认证委员会委员们于1979年12月9日在日内瓦签署认证书,图源:世界卫生组织 “这些都是在冷战时期达成的。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合作……试图说服世界卫生组织把这作为一个目标。”84岁的福吉回忆道,“这项工作需要世界卫生组织,必须进行全球合作。” 斯图尔特 ·西蒙森(Stewart Simonson),一位目前担任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的美国人,对于人类在消除天花上取得的成就感到惊叹。西蒙森与已故的唐纳德·亨德森(D.A. Henderson)共事多年,几十年前,亨德森和福吉领导了根除天花规划。 “从过去到现在,我仍然感到震惊。这不仅仅是一项伟大的成就,还是多边体系最伟大的成就。”谈及消除天花,西蒙森说这依然是史上唯一被消灭的人类疾病。 “仅在20世纪的前80年,就有3亿人被认为是死于天花。这是一场浩劫。”西蒙森说。天花消除规划的遗产之一是扩大免疫计划——在公共卫生领域被称为EPI——它为世界各地的儿童接种一系列疾病的疫苗,以预防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和结核等疾病。 福吉曾在 1977年至1983年间担任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主任,他发现,针对天花患者,对其接触者进行疫苗接种并隔离可以阻止疾病传播。该方法是大规模疫苗接种的一种替代方法。 1-16 1975年,卫生工作者向农村妇女展示识别卡以找到与受感染者密切接触者 图源:世界卫生组织 1974年5月,印度的一个邦每天会有1,500例天花确诊病例。福吉说:“这些案例中的每一例都涉及到一次新的调查。因此,我们每天要进行1,500次调查。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在拥有现代通讯工具以后,人们居然认为追踪新冠是一件太难的事。”福吉说,采用这种控制措施后不到一年,比哈尔邦内的疫情传播就停止了。 作为全球健康领域的传奇人物,福吉表示,取消资助世卫组织的想法是 “不合逻辑的”。他提出警告,如果美国继续采取这种做法,将有可能在全球公共卫生的舞台上孤立无援。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496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37):即将告别“疟疾”
fqng1008 2020-7-18 21:11
1. “疟人”的古老疾病 有人认为,疟疾最早可以追溯到 3000万年前。科学家在一块古近纪的琥珀化石里发现了携带有疟原虫的蚊子,而疟原虫就是疟疾的致病原。这似乎可以进一步推测,疟原虫很有可能在恐龙时代就已经出现。起码现在, 疟疾在人类的近亲黑猩猩中 非常 常见 , 有人估计 恶性疟疾可能起源于大猩猩。 但可以确定的是, 伴随着农业的进步和人类住区的发展,疟疾的种群规模直到大约 1万年前才增加。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 , 可以找到对疟疾独特的周期发热症状的记载。希波克拉底描述了周期性的发烧,将它们标记为间日发作的,三日发作的,恶性发作的和每日发作的。罗马的科鲁迈拉将这种疾病与来自沼泽的昆虫联系起来 , 无疑是一个天才的猜想 。 在中国, 3500多年的甲骨、龟甲、青铜器铭文记载。《礼记》有“孟秋行夏令,民多疟疾 ” (源自《吕氏春秋 ﹒ 孟 秋 纪 》 )及 “ 秋时有疟寒疾 ”的记载。《黄帝内经》 “ 疟 ” 字出现四十处,并有《刺疟》《疟论》专篇。二十四史记载疟疾甚多,中国征伐南方蛮夷小邦时,疟疾往往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汉武帝征闽越 “ 瘴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二三 ” 。东汉马援率八千人马南征交趾, “ 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 ” 。宋 “ 会征交州,其地炎瘴,士卒死者十二三。 ”“ 复发于安南,使十余万人暴露瘴毒,死者十而五六。 ” 清征缅甸 “ 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 ” 。清末,繁华市镇云南思茅从 1919年开始,疟疾流行使原本七八万人口的市镇,到新中国成立时仅剩944人。 陈隽情在一篇 “疟疾如何改变人类历史?”的文章中指出,2011年,英美考古学家从一处古罗马坟墓中发掘出来的小童骸骨中发现了曾遭疟疾感染的基因证据,他们据此认为,古罗马帝国可能因疟疾猖獗而衰亡。这次发掘的古墓是位于意大利罗马以北112公里处的鲁那诺镇附近的一座婴儿坟墓,年代约为公元450年。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利用新科技研究这个古代疟疾个案,他们从这具三岁幼儿骸骨的腿骨中仔细分离出基因样本,发现它和另外一个感染疟原虫的样本有98%相似。研究人员表示,由于两次独立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因此他们认为,该名3岁幼儿是因为感染疟原虫丧命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卡特赖特的著作《疾病改变历史》中写道,公元前一世纪,一种异常凶险的疟疾在罗马附近的低湿地区流行,并在公元79年酿成大流行。传染范围先是局限在意大利,在城市中肆虐,使罗马的蔬菜供应地坎帕尼亚死了许多人,继而整个地区都被抛荒,成为名声不佳的疟疾流行区。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神曲·地狱篇》中借助疟疾将恐惧描绘得活灵活现:犹如患三日疟的人临近寒战发作时/指甲已经发白/只要一看阴凉儿就浑身打战/我听到他对我说话时就变得这样/但是羞耻心向我发出他的威胁/这羞耻心使仆人在英明的主人面前变得勇敢。而据史书记载,但丁本人正是死于这种恐怖的疾病。 打开世界地图,可以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欧洲人从 15世纪发现美洲新大陆开始迅速对美洲进行殖民,但是对近在咫尺的非洲,欧洲人的殖民则要晚得多,一直到19世纪才大范围展开。更加有意思的是,非洲大陆绝大多数地区就算曾经当过欧洲殖民地,欧裔人口也相当有限,只在南方的南非、纳米比亚等地才稍成气候。 为什么欧洲人放着家门口的非洲不去殖民,反倒宁可去美洲呢?当然是疟疾在作怪。由于对疟疾认识不清,欧洲人长期没有有效的治疗疟疾方法,而非洲大陆又是疟疾的发源地。直到 1870年,欧洲人才控制了非洲大陆的10%,而且殖民地局限于沿海地区,至于非洲内陆地区,则靠着疟疾的保护尚未被欧洲人染指。 2. 两个“诺奖”级成果 疟疾是伴随人类最早的疾病,但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人们认为疟疾是 “神”的旨意,连伟大的古罗马作家和古典学者马尔库斯·西塞罗也不止一次地说到,疟疾这种热病的发生是由于神的意志,因此它是不可抗拒的。著名罗马作家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还指出好几种他认为预防有效的符咒。与有神论同时,也有不少医生说此病的发生是由于有热病的空气,疟疾的起因与沼泽地上的水或有毒的水汽行关,有人甚至给疟疾下了“败坏了的水气”或者“易致病的有毒物质”这样—个定义。“疟疾”( Malaria )这个词就是由 “坏”( mala )和 “空气”( aria )两个字组成。 中医认为, 感受疟邪 、山岚瘴气 及风寒、暑湿 是疟疾的病因 , 《内经》有 “ 痎疟皆生于风 ”“ 夏日伤暑,秋必病疟 ” 之说。发病机理是 邪毒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 。 邪入则与阴争而寒 , 出则与阳争则热;如邪正相离,邪气伏藏,不与营卫相搏,则寒热休止。 这种病因病机,只是提供了一种解释,并不要求实证研究,只能是夸夸其谈、浮而不实。 1717年,意大利著名医生乔万尼·马里亚·兰锡西在一篇有关疟疾的论文中提到: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而在排水之后会一度绝迹,这一现象表明,致病的毒性也许就是蚊子传播的。1854年,路易斯·丹尼尔·博珀在列举出蚊子的种种罪状后认为,它是传播疟疾的媒介。1822年,美国医生艾伯特·弗里曼·阿弗里卡纳斯·金向华盛顿哲学协会宣读了一份报告,提出了蚊子传播疟疾的19条依据。这些依据都是猜测性的,尚不足以确定蚊子是传播媒介,但他的大胆设想能够促使人们去实验和观察,以检验这些猜测是否正确。随后,欧洲、印度、非洲等地的许多科学家,渐渐把怀疑的圈子缩小,最后集中到蚊子身上。 但是,重大突破来自两个关键人物,他们是法国寄生虫学家夏尔 ·路易斯·阿方索·拉韦朗(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 , 1845 - 1922 )和意大利医师卡米洛 ·戈尔吉( Camillo Golgi , 1844 - 1926 )。 1880 年,拉韦朗在阿尔及利亚疫区疟疾病人的血液里发现了一种原浆虫,猜测这就是疟疾的病因,他发表了一篇通讯,但这个前无古人的观点受到广泛的质疑。 1882 年,他在罗马疟疾疫区病人的血液里找到了同样的原浆虫。随之,世界各国科学家都看到了这个虫子,因为显微镜如此清晰地将它展示在世人面前。 拉韦朗发现疟原虫之后,敏锐地意识到,疟原虫并不是人体自带的,人体外必定也能找到,很可能是属于蚊科的寄生虫。基于这样的猜想,他在阿尔及利亚的一个疫区建议消灭沼泽地以断绝蚊子的孽生源头。结果如他的猜想,疟疾大大减少。拉韦朗的一生,除了疟原虫外,对孢子虫和锥虫,也有非凡的原创研究,他开拓了原虫性疾病的领域,人类受惠于他的发现,不止疟疾而已。 1907 年,拉韦朗因为发现并阐明原虫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戈尔吉则是在拉韦朗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了疟疾中的隔日疟和三日疟的病原微生物不是一种疟原虫,而是两种。拉韦朗和戈尔吉的研究成果,彻底终结了延续 1500多年的“瘴气理论”。 找到了疟原虫,但疟原虫究竟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到人体的呢?最早猜测疟原虫是经过蚊子传播的除了拉韦朗外,还有热带医学先驱帕特里克 ·曼森(Patrick Manson,1844~1922)。传统医学的一切病因如风寒暑湿,如瘴气、疟邪,是不需要证据的,相信就可以了。但对于现代医学来说,如果没有确切的证据,猜测就永远是猜测。 曼森经过长期观察,断定蚊子可能是丝虫病的中间宿主,并认为蚊子在传播疟疾时所起的作用与丝虫病相同。遗憾的是,在当时只有少数科学家接受曼森的观点,大多数人对曼森持极不信任的态度,认为他的想法荒诞可笑,甚至给他起了个 “蚊子曼森”的绰号。英属西印度巴巴多斯岛的立法会议甚至通过一项决议,声称“蚊子传播疟疾的想法是亵渎神明、违反上帝意志的,因为《圣经》上并没有写到”。 但曼森知道,在对自己观点深信不疑的同时,伦敦不是用武之地。当 1894年曼森在伦敦碰到罗纳德·罗斯(RonaId Ross,1857~1932)时,就把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疟疾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比他年轻12岁的英国后生,作为长者的曼森鼓励罗斯在印度这个研究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将蚊子传播疟疾的途径彻底搞清楚。 这次会面,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和工作轨迹。罗斯在印度工作期间,耳闻每年死于疟疾的印度人高达 100万以上,他在街头亲眼见到被疟疾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患者,这些人发病时的惨状,在他的脑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曼森的激励下,罗斯于1895年3月28日告别妻子,离开伦敦返回印度。在印度安得拉邦北部的塞康德拉巴德,潜心于蚊子与疟疾的相关性研究。罗斯把蚊子捉来,放进蚊帐里,让它们去叮咬那些雇来的躺在帐子内赤膊的疟疾患者。为了吸引蚊子,罗斯用了很多办法:让受试者在火热的阳光下接受曝晒,他认为这样可以晒出某种气味,诱惑蚊子去叮咬;往受试者身上浇水,他以为这样也能够将蚊子吸引过来……待蚊子吸过这些疟疾病人的血液后,罗斯对这些该死的昆虫进行解剖,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罗斯便写信给远在伦敦的曼森,向他求教。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解剖了大量不同种的蚊子之后,罗斯终于在1897年8月20日,最先在一种学名叫“按蚊”的蚊子的胃壁上找到了苦苦寻觅的“猎物”——雌性疟原虫!第二天,罗斯继续他的研究,当解剖到一群蚊子的最后一只时,获得了同样的结果,从而证实了数百年来蚊子传播疟疾的猜测。这一成功使罗斯兴奋不已,当即写了一首诗: “ 今天,是上帝将他的怜悯放在了我的手中 …… 我禁不住感恩的眼泪 …… 那杀死百万人的祸首啊!我终于找到了你狡猾的足迹 …… 无数人将获得拯救。 ” 罗斯因此获得 1902 年诺贝尔医学奖。 继罗斯之后,意大利寄生虫病学家乔瓦尼 ·巴蒂斯塔·格拉西(Giovanni Battista Grassi,1854~1925)对按蚊做了进一步研究。1898年9月,格拉西从马卡勒斯高疟区把按蚊捉到罗马的圣灵医院,他让这些蚊子吸吮一位实验者的血液,使其染上疟疾。随后,又进行了3次类似的实验,都获得了成功。格拉西还通过这种按蚊的肠壁,观察了疟原虫的生活史。蚊子传播疟疾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原来,当雌性按蚊在吮吸疟疾病人的血液时,疟原虫的配子母细胞便进入到蚊子的胃内,并开始有性生殖,最终使按蚊具有传染性,当这些按蚊再去叮咬另一个人时,它体内的子配子便随着按蚊的唾液进入人体,使人受染患上疟疾。 1900年,与此同时,曼逊也做了两个有趣的实验。他让 3 位志愿试验者在罗马的一个高疟地区野外,睡在挂了帐幔的棚子里, 3 人都没有患上疟疾。作为对比,他又将吸过疟疾病人血液的按蚊从罗马运到没有疟疾的伦敦,用这几只按蚊在志愿者中制造出疟疾来。试验者中有一位就是曼森自己的儿子。曼森的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元凶!这一正反两方面的实验结果,受到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全世界的相关科学杂志都报道了这项研究成果。 3. 四大措施 在抓获了疟疾的 “真凶”之后,接下来人们要做主要有两件事:一是要预防,即消灭蚊子以切断传染源;二是要及时地诊疗,使广大疟疾患者迅速痊愈。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努力,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类抗疟的巨大进步缘于过去广泛应用的疟疾核心控制工具(四大措施):药浸蚊帐、室内滞留喷洒、快速诊断检测法以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 我们还是从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来展开。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悬挂蚊帐、整治环境、研制和使用驱蚊剂等。 1901 年,美国军队在古巴将哈瓦那所有滋生蚊子的死水都抽干,或注入油,蚊子老窝被端,疟疾死亡率一下子下降 90% ,可见整治环境是没有包括在四大措施之外今天仍然有用的策略。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自 2000 年以来,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发了近 10 亿顶药浸蚊帐。到 2015 年,该地区大约 55% 人口在蚊帐中睡觉( 2000 年时这个比例还不到 2% ),因为抗疟四大措施成功避免了 6.63 亿人感染疟疾,其中蚊帐居功至伟(功占 68% )。 194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破天荒地颁发给了一名化学家——保罗·米勒( Paul Hermann Müller ,)这是与疟疾相关的第三个诺贝尔奖。 1874年,德国化学家偶然合成了一种新的物质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它的另一个名字叫DDT。当时谁也没发现它的用处,直到米勒几十年后把它喷到蚊子身上,可以干扰蚊虫的神经系统,让它们也变得“古怪”,先剧烈痉挛,然后逐渐麻痹,最后走向死亡。1947年,印度一共出现7500万例患者,超过80万人死亡。随着DDT的运用,印度新增的疟疾患者1965年不到10万,死亡的人数更是接近于零。遗憾的是后来 DDT 破坏环境的恶果开始显现,这种杀虫剂最后被禁用。当然,其他的灭蚊剂续继诞生,填补了这个空白。 在诊疗上,快速诊断检测,是针对疟原虫进行的抗原检测和血涂片,能迅速区分疟疾发烧和非疟疾发烧,从而及时治疗。有了这个快速检测的诊断工具,才可能对几万几十万的人群进行普查,使得大到地区、国家、世界的整体的疟疾控制乃至消灭成为可能。 关于治疗的药物,可以追溯到 16世纪。医史学家普遍认为,此前的美洲大陆并没有疟疾,它是由西班牙殖民者于15世纪带入的。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长期折磨人的疫病竟然在这块土地上遇到了它的“克星”。据史料记载,1533年,当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领军队征服美洲大陆时,他的士兵们正在忍受着疟疾的煎熬。一个垂死的西班牙士兵为了消除极度的口渴,索性喝下了浸泡着一棵大树的池水,而令他感到惊奇的是,他非但没有被毒死,反而感到身体康复了。多年后,科学家们经研究断定,那棵浸泡在池塘里的树正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这种树的学名叫做金鸡纳树,属茜草科植物,盛产于安第斯山脉,这是印加人民馈赠予人类的一份最优厚的礼物。 1820年,法国化学家彼埃尔-约瑟·佩尔蒂埃和约瑟-B·卡方杜合作,从金鸡纳树皮和其他植物中分离出了奎宁和别的生物碱,由此开启了以天然的或化学合成的方法制成药物的新思路,人们能够生产出大量的治疟特效药来。截至1933年,金鸡纳霜在世界各地的生产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产量达到了1166.6万斤。这一局面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治疗盟军中的疟疾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了 20世纪60年代,由于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越南战争交战的美越两军都深受疟疾之害,减员严重。美国投入大量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能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向中国政府求援,我国60多个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于1967年投入抗疟剂药物的研究中。科研人员从古代医书有关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中受到启发,提炼出具有全新化学结构和显著抗疟功效的新药——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后期,科研人员又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加以改造,合成抗疟效果更好的蒿甲醚等新药。与此同时,我国科研人员研制的另一种化学抗疟新药——本芴醇也横空出世。80年代以后,科研人员继续攻关,最终研制出综合蒿甲醚和本芴醇两药特点的复方蒿甲醚,人类利用青蒿素抗疟达到新的高度。 青蒿素类抗疟药,是数亿外国人眼中的 “中国神药”。在非洲人心目中,它是中国人民的友好礼物;在欧美人眼中,它是前往亚非拉地区的必备药品;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看来,它是拯救全球5亿患者的首选用药;在医学专家的观念中,它是“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是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就。” 4. 革命尚未成功 在 20世纪40年代,中国每年有约3000万疟疾病例,30万人死亡。 几十年前, 疟疾(打摆子)还是整个中国不分南北的共同记忆。 经过多年 的 研究 和 防控, 2017年至今,中国境内已无人感染疟疾。按照原国家卫生部等13个部委发布的《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2020年,中国要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 (如果一个国家毫无疑问地证明已在全国范围内至少连续三年阻断本土传播链,世卫组织即会签发疟疾消除证书;迄今为止,已有 38个国家和地区被世卫组织认证为无疟疾国家或地区) 。在没有本地疟疾感染者的前提下,中国将疟疾防控、消除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对境外输入病例的发现、隔离和治疗方面。 为什么中国能消灭疟疾?关键就在于消灭蚊子和避免被蚊子叮咬,以及被传染后的及时药物治疗。所以,抗疟的经验,其实也很简单:使用蚊帐 (尤其是浸泡过药水的蚊帐),消灭蚊子,全民服药。在人家的墙脚边、蚊帐外定期喷洒灭蚊药水;在按蚊幼虫滋生的水塘、水坑里播撒龙舌兰、金刚钻等有毒植物的碎屑;在整个寨子里焚烧野蒿和灭蚊粉。1972年-1975年,江苏、安徽、湖北等黄淮流域省份曾大规模暴发疟疾疫情。为了防控,这些地区进行了全民服药,人数上亿。一火车一火车的药从全国各地的药厂拉到这里,疫情最终得到控制。 在中国即将消灭疟疾之时,非洲还在消灭疟疾的路上蹒跚而行。 2017年,在87个国家中估计共有2.19亿起疟疾病例, 43.5万人死亡 。大约 90%的疟疾病例和死亡发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死亡最多的是5岁以下的儿童和孕妇。 2010年,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有29%的有疟疾风险人群使用了药物处理过的蚊帐;2017年增加到50%。但是,由于非洲的贫困,蚊帐的使用没有起到完全的效果,很多人家使用破洞的蚊帐。 在坦桑尼亚,这种被药液浸泡后的长效蚊帐来自国际资金援助,由坦桑尼亚国家疟疾控制项目署统一调度全国发放。一户人家免费获得 2顶蚊帐,额外购买需10美元/顶。10美元对于当地贫困的家庭来说是很大一个数字。坦桑尼亚政府对抗疟几乎没有资金投入。坦桑尼亚的疟疾防控资金几乎全靠外援。 尽管蚊帐拥有率在提高,但不容易劝服人们使用蚊帐。我们都知道,越是生活在封闭环境之下的人,越不轻易接受改变。此外,蚊虫对除虫菊酯(目前药浸蚊帐中唯一使用的杀虫剂)的耐药性很普遍。 由于极端贫困落后,很多非洲地区没有像样的基础设施,所以谈不上改善卫生环境,很难建设必要的医疗场所和提供设施。灭蚊也自然谈不上。像中国在坦桑尼亚试点项目,培养了一批当地卫生员,但是项目一结束,资金没有了,这些卫生员也无法继续存在了。 全民服药的做法,由于 “侵犯人权”、“违背伦理”,更加不可能推广。全民服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中国大规模使用的疟疾防控方法。当时,黄河、淮河流域疟疾感染率极高,感染人数多,一旦发现较多病例,一车一车的治疗药物被送到疫区,省、市、县三级自上而下地执行全民服药政策,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宋健平表示,“如果非洲可以全面推行群体药物干预,10年内疟疾将不复存在。”所以,近十年来,虽然非洲因疟疾而死亡的人数减少了约15万人,但是疟疾发病人数并没有明显变化。而且与从前的中国人一样,也有一些非洲人相信疟疾与鬼神有关,宁愿找巫医做法,不肯吃药。 所以,国家重视,全民参与,基层动员,科学防治,发展生产,是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前提。这也是中国经验的前提。中国消灭血吸虫、消灭疟疾、消灭蝗灾、消灭鼠疫、消灭霍乱,都是这样的。一旦没有了这些前提,中国经验就成了无根之木。 西方国家对帮助非洲抗击疟疾也很积极。美国是国际上最大的疟疾援助资金来源国,在 2018年提供了10亿美元,约占全部国际援助资金的37%。但是西方国家的援助模式是非常西方的、也是非常低效的。重视社区参与和健康教育,通过对个人的启发和帮助,在自愿的基础上提供蚊帐、药物等的帮助,来预防疟疾。其实某种程度上,他们对“人权”这种议题更加关注。所以,他们那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帮助,只能说,与中国的方式比起来,各有特色吧。 美国《大西洋月刊》 7月4日文章,原题:非洲抗疟下一步,中国走在最前列 。 比尔及梅琳达 ·盖茨基金会2007年称致力于根除全球疟疾,但它已比别人晚了。那年,中国科学家与慈善家及企业,开始从非洲小国科摩罗根除疟疾。如今,他们瞄上更大的地方:肯尼亚。 西方捐助者因资助昂贵、实验性的疟疾干预而被大幅报道。而中国科研人员的做法显然更经得起现实检验:群体治疗的方法,是把抗疟疾药物发给某地区男女老少所有人。按这种思路,既然无法消灭传播疟疾的蚊子,何不消除人类当中的疟疾?若这项努力成功,将缓解该疾病给肯尼亚医疗系统和经济造成的负担,还将展现中国在非洲的慈善事业,并有助于改变中国药物质量的形象。 中国专家表示,不是没有药,也不是没方法。问题是错误观念。中国抗击疟疾并非新手。科学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已成为最有效、广泛使用的抗疟疾药物。中国科学家们如今把目光转向在非洲使用群体治疗法。有关公司正同肯尼亚卫生官员商谈在该国疟疾猖獗的印度洋沿海地区试点。 几十年来,虽然疟疾病例及其导致的死亡人数在不断下降,但人类抗击疟疾的斗争却止步不前。对最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产生耐药性的寄生虫正在传播,而疟蚊对杀虫剂的耐药性也越来越强。 疟原虫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疫苗靶标。它的生命过程复杂,雌蚊通过叮咬将名为子孢子的疟原虫细胞输入人体血液,它们在肝脏中繁殖,形成另一种被称为分生子的细胞类型,并侵入红细胞继续繁殖。在这个过程中,寄生虫经常改变它的表面蛋白,这使其成为免疫系统和疫苗难以捉摸的目标。 RTS.S,又名Mosquirix,是首个通过临床试验阶段的疟疾疫苗,可以预防恶性疟原虫感染所致的疟疾。世界卫生组织已决定在非洲马拉维、加纳和肯尼亚建立疫苗试点,这是抗击疟疾的里程碑事件。该疫苗有可能成为非洲等疟疾流行地区防控疟疾疫情的一个新选择。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26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35):攻克脊髓灰质炎
fqng1008 2020-7-17 09:09
2000年8月16日至10月17日,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以西10个岛屿群岛的佛得角报告了33起急性瘫痪病例,年龄从3个月到38岁不等,其中7人死亡(21%)。人们很快发现,这是一个脊髓灰质炎的暴发案例。如果这个暴发发生在1950年代,或许流行病的专家并不觉得奇怪,因为脊髓灰质炎在那个年代太普遍了。但是发生在2000年,却已经是非常罕见的公共卫生事件了。 1. 古老的疾病 事实上,人类在史前时期就已经知道了这个疾病,埃及的绘画和雕刻描绘了健康的四肢肌肉萎缩的人,以及年轻时带着拐杖走路的孩子。 图 1-2 埃及的雕刻描绘了右脚肌肉萎缩带着拐杖走路的孩子 中医对该病的观察较为粗疏,大致属于 “痿症”的范畴。痿症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 素问 ﹒ 痿论》,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 “痿者,四肢无力委弱,举动不能,若委弃不用之状”。古人观察到皮肤干燥菲薄、骨骼运动障碍、肌肉萎缩、肌腱挛缩、脊柱变形等症状。但是,对症状演变、顺序、易患人群、预后等观察非常简略,没有清晰的界线。“五痿”并不准确对应于小儿麻痹,而是包含了各种神经肌肉疾病,如多发性神经炎、周期性麻痹、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变性和压迫症、重症肌无力等等。 第一个临床描述是由英国医生迈克尔安德伍德在 1789年提供的,他将脊髓灰质炎称为“下肢衰弱”。许多名称都描述了脊髓灰质炎的症状。在十九世纪早期,这种疾病被不同地称为:牙齿麻痹,婴儿脊柱麻痹,儿童原发性麻痹,退行性麻痹,前角脊髓炎,清晨麻痹等。 关于脊髓灰质炎的第一份医学报告是由 Jakob Heine于1840年提出的;他把这种疾病叫做“下肢瘫痪”。Karl Oskar Medin是1890年第一个凭经验研究脊髓灰质炎流行病的人。这项工作以及Heine先前的分类导致该疾病被称为Heine-Medin疾病。该疾病后来被称为婴儿瘫痪,基于其影响儿童的倾向。 多个脊髓灰质炎病例的第一份报告于 1843年发表,描述了路易斯安那州1841年暴发的疫情。该次疫情距离下一次暴发相差了整整50年。1893年在波士顿发生了26起案件。第一次公认的美国脊髓灰质炎流行于次年在佛蒙特州发生,共有132例(18例死亡),其中包括几例成人病例。全国各地开始出现大量不同程度的流行病;到1907年,纽约市报告了大约2,500例脊髓灰质炎病例。 中国对此病有明确辨识大约要到清末以后,有准确流行病学数据则远在解放后。相比较而言,西医化较早而彻底的近邻日本对此病的统计可以追溯到 1890 年,当时每年约 10 例,至 1950 年代达到高峰,每年 2414-2870 例。 2. 从病理学到病原学 自维萨里的解剖学,尤其是莫干尼的病理解剖学以后,坚信疾病都有基于 “病灶”解剖异常的基础。肌肉的麻痹是表象,它并不是因为肌肉本身的结构出了问题。 1840 年, Heine 首次描述本病时就猜测,它是脊髓损伤而导致的,他在《脊髓性小儿麻痹》一书中记录了 150 个病例。 26 年后的 1866 年,法国病理学家 Prevost 证实了 Heine 的猜测,他观察到了脊髓灰质炎特征性的病理解剖改变:脊髓前角细胞损伤。之后,更多杰出病理学家和更高级观察工具电子显微镜的加入,脊灰的病理本质被彻底揭示。 小儿麻痹的典型症状可以用神经解剖学来进行严谨解释。比如,其特征症状为肢体非对称性迟缓性麻痹。麻痹 造成的 瘫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中枢性瘫痪,又叫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迟缓性瘫痪”则相反,它是下运动神经元的瘫痪,表现为肌肉无力,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又叫“软瘫”。脊髓灰质炎属于这种“软瘫”。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胞体集中在灰质,胞体上伸出的长长的枝蔓叫树突和轴突,它们集成束形成白质。脊髓里的灰质与大脑里的相反,位于中间,横断面上呈现漂亮的蝴蝶型。蝴蝶的两个前角就是运动神经元集中的地方。若一个前角病变,出现非对称的肢体瘫痪;两个前角一齐病变,就会出现对称性的瘫痪,即截瘫。不同水平面的前角病变产生不同节段的瘫痪。如颈髓 5 前角细胞病变引起三角肌瘫痪和萎缩;颈髓 8 ~胸髓 1 病变引起手部小肌肉瘫痪和萎缩;腰髓 3 病变股四头肌萎缩无力等等。 以上的推理建立在坚实的病理解剖基础之上,又可以动物实验获得证明,铁案如山,令人信服。中医对小儿麻痹的病理病机解释,主要基于臆想,没有解剖学的基础。比如,《内经》把五痿主要归于 “肺热叶焦”,完全是想当然的。 现代医学当然不会止于病灶的解剖和病理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病因。十九世纪是细菌学说一统天下的时代,几乎所有疫病的病因都被发现是某一种细菌。到十九世纪末,科学家们开始注意到,有一种比细菌更小的微生物,它们可以透过细菌无法滤过的 Chamberland 氏烛形滤器,并且具有传染性。二十世纪初,英国细菌学家 Frederick Twort 发现了可以感染细菌的病毒、噬菌体,由此揭开现代病毒学的序幕。之后, 1931 年,电子显微镜发明,人类看到了真真切切的病毒,其分子结构逐步被解密。二十世纪上半叶是病毒学的黄金时代,病毒导致的传染病纷纷被破译。 1909 年, “血型之父” Landsteiner 通过把小儿麻痹死者骨髓碾碎注射到猴子体内进行实验,和 S.Flexner 以及 P.A.Lewis 两位科学家分别独立发现了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发现之后,面临三个问题:这个病毒有多少个类型?怎样培养得到大量的病毒,以制成疫苗?病毒在人体内作用的路线图? 为解决第一个问题,美国国家脊髓灰质炎基金会启动 “病毒归类项目”。这一项目花了 3 年时间,做了大量动物实验,光猴子就牺牲了 17000 只,最后搞清楚了测试的 196 种脊髓灰质炎病毒株分为三型: I 型病毒(叫 “ 布伦希尔德 ” ,纪念一只实验黑猩猩)占 82% , II 型病毒(叫 “ 兰辛 ” ,纪念一位病人) 10% , III 型病毒(叫 “ 里昂 ” ,纪念一位死于脊灰的小男孩) 8% 。 1948 年,波士顿儿童医院的 J.F.Enders ( 1987-1985 ) 和两位年轻的儿科医生 T.H. Weller 和 F.C.Robbins 在体外非神经组织上的培养和繁殖脊髓灰质炎病毒获得成功,这为大规模制备病毒和制作疫苗提供了保障。早在 1907 年,罗斯 • 哈里森( Ross Harrison )就提出了“组织培养”的概念,即在体外培养活的组织细胞。这个伟大的发现被极誉为 “ 西方医学史上最重要的十大发现之一 ” ,为人类破译传染病奥秘和疫苗制作等提供了强大的武器。但脊灰病毒被认为只能在神经组织中培养,为了培养足够的病毒,必须杀死无数的猴子。 Enders 三人经过无数次实验,他们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以防止细菌污染,通过逐步递减的办法,定期更换培养基质,分别在皮肤、肌肉和肾组织中成功培养繁殖了三个型的脊灰病毒。三人因此获得 1954 年诺奖。 图 1-3 Enders在1954年获得诺贝尔奖,并在1961年获得时代杂志的年度人物称号 关于脊灰病毒,还有无数病毒学家的故事。最终彻底搞清楚了这个病毒的大小、形态、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型别、繁殖、生物学特性、提纯和培养技术等等。这是一种微小核糖核酸( RNA )病毒科的肠道病毒,直径 20-30nm ,呈立体对称 12 面体。有三个血清型,总的核苷酸数目为 7500 个左右。 关于脊灰病毒在人体内的传播路径,最早的权威观点是经由鼻腔直接进入神经系统。若是如此,病毒就绕开了血液系统,疫苗无用武之地。约翰 ﹒ 霍普金斯的科学家通过切除黑猩猩的嗅觉神经,经口喂食脊灰病毒,使黑猩猩获得脊髓灰质炎。另一个解剖学实验中证明脊灰患者的消化道里有大量病毒,而鼻腔里很少。这证明了脊灰病毒是经口传染的,过消化道,再通过血液系统播散全身,最后才透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因此,理论上可以在病毒到达神经系统之前用疫苗产生的抗体阻断它。 3. 疫苗改变了世界 1950年,匹兹堡大学的William Hammon从脊髓灰质炎幸存者的血液中分离出含有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的血清。Hammon认为,血清可以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传播并降低脊髓灰质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 在 1951年9月至1952年7月期间,有近55,000名儿童参与了抗脊髓灰质炎血清的临床试验。试验结果很有希望;血清显示约80%有效预防麻痹性脊髓灰质炎的发展,并且如果在严格控制的情况下给予保护,则持续5周。此外,血清还可降低脊髓灰质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 大规模使用抗体血清预防和治疗脊髓灰质炎有许多缺点,但包括观察到血清提供的免疫力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并且抗体提供的保护作用不完全,重新注射在每次疫情暴发期间都需要,并且管理的最佳时间范围是未知的。抗体血清被广泛使用,但获得血清是一个昂贵且耗时的过程,医学界的焦点很快转向开发脊髓灰质炎疫苗。 世界各地使用两种疫苗来对抗脊髓灰质炎,分别是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第一种是由乔纳斯 ·沙克 ( Jonas Salk , 1914~1995 ) 开发的,于 1952年首次测试,并于1955年4月12日由Salk向世界宣布。沙克疫苗或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IPV)由注射剂量的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组成。1954年,疫苗接受了预防脊髓灰质炎的能力测试;涉及沙克疫苗的临床试验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医学实验。在获得许可后,立即启动了疫苗接种运动,到1957年,在March of Dimes推动的大规模免疫接种后,美国每年的脊髓灰质炎病例数量从近58,000例的高峰减少到5,600例。 图 1-4 涉及Salk疫苗的临床试验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医学实验 然而,沙克疫苗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广泛接种沙克疫苗之前,美国每年有 21000 例脊灰;之后,迅速降到 5000 多例就不再下降了。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灭活疫苗的 Ⅰ、Ⅲ型的免疫原性(刺激引起免疫应答的性能)较弱,而流行的主要是Ⅰ型;一年内注射三、四次的方法不利于大规模接种。 如何克服沙克疫苗的弱点?用口服代替注射,用活疫苗代替灭活疫苗,这是在一开始就存在的学术分歧。而活疫苗最大的担忧是安全问题,即活疫苗的毒力本身也可能制造和传播疾病。他们用动物进行病毒传代,以不断减轻其毒力,而保留免疫原性。其中,代表人物是阿尔伯特 ·沙宾( Albert Bruce Sabin , 1906-1993 ),他制定了判断减毒活疫苗安全性的五条标准:( 1)大量病毒注射到低级猴和猩猩的脑内不引起麻痹,注射到脊髓前角内仅个别低级猴引起麻痹;(2)口服后在肠道内旺盛繁殖;(3)口服后不引起病毒血症;(4)产生程度不等的中和抗体;(5)减毒株肠道繁殖后不恢复原有嗜神经性。因为这第一条,沙宾在 1953-1956 年间,用了 9000 只猴子(爪哇猴、恒河猴)、 150 只猩猩和 133 名志愿者来做实验。 ,他 终于成功研制出完全不同的脊灰疫苗 。 这个疫苗更便宜,更方便,不需要注射,可做成糖丸吃 , 唯一的缺陷是有 240 万分之一的概率可以导致人造的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 这个概率如此之低,可以忽略不计 ) 。 萨宾疫苗的人体试验于 1957年开始,并于1962年获得许可 。 发达国家如前面提到的冰岛、日本和美国分别于 1971 年、 1977 年、 1980 年消灭了脊灰。 1988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全覆盖接种沙克疫苗和沙宾疫苗)时,全球每年有 35 万多人因脊灰瘫痪,在这些瘫痪者中,有 5% ~ 10% 的人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至 2015 年,病例减少了 99% 以上,只剩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有 74 例报告。 1988 年以来,至少使 1500 多万人免于瘫痪。三株野生脊灰病毒中, 2 型和 3 型 2012 年后再无报告病例。世卫组织 的目标是 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这将成为继天花之后第二个被消灭的传染病。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脊髓灰质炎流行,自上世纪 50年代起就有疫情定期出现的记录。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顾方舟对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及控制的研究长达42年,是中国组织培养口服活疫苗开拓者之一,被称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顾方舟从事“ 脊髓灰质炎 ”减毒活疫苗研究,建立了 其 病毒的分离与定型方法,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 “脊灰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指导了中国后来20多年数十亿份疫苗的生产与鉴定。 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年脊髓灰质炎新发还高达 1 万多例。 1965 年开始使用口服减毒疫苗, 1988 年加入世卫组织的全球行动, 2000 年宣布消灭脊髓灰质炎,持续至今。追根溯源,顾方舟居功至伟,可谓中国的沙宾。 图 1-5 顾方舟 范瑞婷 著《一生一事:顾方舟口述史》 4. 治疗的后世 影响 在此期间,广泛使用手术治疗,如神经移植、肌腱延长、肌腱转移、肢体延长和缩短。患有残余麻痹的患者使用牙箍进行治疗,并教导在卡钳,拐杖和轮椅的帮助下补偿失去的功能。使用诸如刚性支架和身体模型之类的装置,由于使用者的有限运动而倾向于引起肌肉萎缩,也被吹捧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按摩和被动运动也被用于治疗脊髓灰质炎受害者。 大多数这些治疗方法被证明具有很小的治疗价值,但是在这几十年中确实出现了几种治疗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支持措施,包括铁肺、抗脊髓灰质炎抗体血清和伊丽莎白肯尼姐妹开发的治疗方案。 但脊髓灰质炎的治疗,催生了重症医学和康复医学的诞生。 旨在帮助最严重脊髓灰质炎患者的呼吸中心,最初由丹麦麻醉师易卜生于 1952年在哥本哈根布拉格达医院成立,是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先驱(一年后,易卜生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专门的ICU)。 但呼吸机的前身是 “铁肺”,一种改善 脊髓灰质炎 呼吸肌麻痹患者的装置。 第一种铁肺是由 Philip Drinker,Louis Agassiz Shaw和哈佛大学的James Wilson发明的,并于1928年10月12日在波士顿儿童医院进行了测试。最初的Drinker铁肺由连接到两个真空吸尘器的电动机提供动力,并通过改变机器内部的压力来工作。当压力降低时,胸腔扩张,试图填充该部分真空。当压力升高时,胸腔收缩。这种扩张和收缩模仿正常呼吸的生理学。 图 1-6 由于胸部肌肉瘫痪,许多脊髓灰质炎患者无法自行呼吸 ,采用 铁肺调节气压 ,改善 患者呼吸 。 随后使用直接连接到机器上的波纹管改进了铁肺的设计, John Haven Emerson改进了设计,使生产成本更低。Emerson铁肺生产至1970年。使用其他呼吸辅助设备,如Bragg-Paul Pulsator,以及呼吸困难较轻的患者的“摇床”。 在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铁肺挽救了数千人的生命,但机器庞大,笨重且非常昂贵。运行机器的成本也令人望而却步,因为患者被困在金属腔室中数月,数年甚至终身:即使使用铁肺,延髓脊髓灰质炎患者的死亡率也超过 90%。 图 1-7 在疫情高峰期,一排排铁肺呼吸机充满了病房 这些缺点导致了更现代的正压呼吸机的发展以及通过气管造口术使用正压通气。正压通气机将延髓患者的死亡率从 90%降低至20%。在1952年的哥本哈根流行病中,由于大量脊髓灰质炎患者和可用的呼吸机数量较少,大量患者由医学生和其他任何人手工进行通气。 脊髓灰质炎幸存者是个巨大的群体 , 1977年,美国有254,000人因脊髓灰质炎而瘫痪。根据医生和当地脊髓灰质炎支持小组的统计,德国有大约40,000名不同程度瘫痪的脊髓灰质炎幸存者,日本有3万人,法国有24,000人,澳大利亚有16,000人,加拿大有12,000人,英国有12,000人。许多著名人士在脊髓灰质炎中幸存下来,并常常将与脊髓灰质炎相关的长期不动和残余麻痹视为其生活和职业的推动力。 瘫痪肌肉的早期管理实践强调需要休息受影响的肌肉,并建议夹板的应用可以防止肌肉,肌腱,韧带或皮肤收紧,从而阻止正常运动。许多瘫痪的脊髓灰质炎患者一次躺在石膏身体模型中数月。这种长时间的铸造经常导致受影响和未受影响的肌肉萎缩。 1940年,来自昆士兰州的澳大利亚丛林护士伊丽莎白肯尼姐妹抵达北美,并对这种治疗方法提出了挑战。在1928年至1940年间在澳大利亚农村地区治疗小儿麻痹症病例时,肯尼开发了一种物理疗法,而不是固定受折磨的肢体,旨在通过使用热的湿润包来缓解脊髓灰质炎患者的疼痛和痉挛,以缓解肌肉痉挛和早期活动和运动,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未受影响的肌肉纤维的强度,并促进神经塑料招募尚未被病毒杀死的剩余神经细胞。肯尼姐妹后来在明尼苏达定居,在那里她建立了肯尼姐妹康复研究所,开始了世界范围的运动,倡导她的治疗体系。慢慢地,肯尼的想法获得了接受,到20世纪中叶已成为治疗麻痹性脊髓灰质炎的标志。与抗痉挛药物联合使用可减少肌肉收缩,Kenny的疗法仍用于治疗麻痹性脊髓灰质炎。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98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34):不在话下的“二号病”
fqng1008 2020-7-16 11:10
电视剧《女医明妃传》第 8、9集中,黄河决堤,灾民背井离乡,流浪四方。流落到京师永庆庵的流民中出现了大批呕吐腹泻病人,女医谭允贤适逢其时,诊断为霍乱,用生姜煮酒汤、地浆水鸡矢白等神药治好了一个又一个病人。净慈师太说是大疫,而太后说,先帝在世时南京也发过霍乱,不是什么大事。 实际上,电视剧所描述的霍乱叫 “真霍乱”,在法定传染病榜中居第二把交椅,江湖人称“二号病”,端的是无恶不作,劣迹斑斑。其典型的发作是突然而剧烈的腹泻、呕吐而无腹痛。由于大量体液丢失,引发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丢失,缺钠可引起肌肉痉挛,缺钾可引起肌肉张力减退、肠麻痹、心律失常;然后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尿量减少一直到无尿,肾功能衰竭。病情进展迅猛,往往发病后数小时即毙命。 女医允贤和静慈师太所说的 “大疫”霍乱是十九世纪才出现的,1817年首现于印度恒河流域。据历史记载,霍乱共有7次大流行。第一次始于1817年,霍乱起于印度,传到阿拉伯地区,然后到了非洲和地中海沿岸;在1826年的第二次大流行中,它抵达阿富汗和俄罗斯,然后扩散到整个欧洲;第三次大流行,它漂洋过海,1832年抵达北美。20年不到,霍乱就成了“最令人害怕、最引人注目的19世纪世界病”。到1923年的百余年间,霍乱6次大流行,仅印度死者就超过3800万。1961年的第7次霍乱大流行,起于印度尼西亚,然后传到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1970年再次进入非洲,百年不见霍乱踪影的非洲从此深受其苦。   但是,在《女医明妃传》的明代,我们今天所说的 “二号病”(“真霍乱”)还没有来到人间。只不过中医史上,根据症状命名的“霍乱”一词出现的比较早,在《黄帝内经 ﹒ 素问》、《伤寒论》、《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等经典中, “霍乱”的记载非常多,往往是吐泻伴有明显的腹痛、发热,且没有烈性传染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应该是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和急腹症等疾病的描述。因此,太后说“不是什么大事”确实是实实在在的。 根据历史记载,霍乱爆发于恒河后,很快(大约 1820年)就传到中国,引发惨重的死亡。历史学家研究指出,嘉道年间1820-1821年的大疫累及275个县,人群总死亡率超过50%,形成有清一代瘟疫的第一个高峰。如山东青州府临朐县“死者数万”;曹州府巨野县死亡“十之三四”;沂州府莒州“人死十之五六”;直隶顺德府内丘县“人死大半”;江苏徐州府萧县“人死十之六七”;河南陈州府淮阳县“人死几半”等等。那时候,靠“辨证求因”是得不到“霍乱”的真正病原学认识的;辨证论治虽然有一定作用,也不可能根本控制病情,对这一可怕瘟疫基本上茫然不识,正如清代温病集大成者王士雄(1808 ~ 1868?)在专著《霍乱论》中说,“道光元年,直省此证大作,一觉转筋即死。京师至棺木卖尽,以席裹身而葬,卒未有识为何证者。”王清任(1768-1831)也说:“道光元年(1821年——作者注),病吐泻转筋者数省,都中尤甚,伤人过多。贫不能埋葬者,国家发帑施棺,月余间,费数十万金。彼时医工,或云阴寒,或云火毒。余谓不分男、妇、老、少,众人同病,即疫也。” 对这一全新的 “霍乱”病因,吴塘(1758-1836)《温病条辨》说是“阳虚寒湿”;王士雄则分为寒霍乱和热霍乱,用藿香正气丸、理中汤等方药治寒霍乱,蚕矢汤(即蚕的粪便,再配合一些中药)治热霍乱。此外,还有吊脚痧、绞肠痧、瘪螺瘟、瓜瓤瘟、番痧、疖肠痧、湿霍乱、麻脚瘟的说法。 显然,不识病因和传播途径,要想控制疾病流行是不可能的。所幸的是,第三次霍乱大爆发期间,出现了 “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内科医生”——约翰·斯诺(JohnSnow,1813-1858)。 1854年,第三次霍乱大流行传到英国伦敦西敏市苏活区,10天内死了500多人。斯诺的卓越之处在于,他的眼光超越了一个个的具体病人,而关注于人群的分布特征。他搜集霍乱病人的资料,在地图上一个点一个点的标记,立刻发现,病人明显分布在贫民区的两条街上,宽街和剑桥街。死者集中分布在宽街的某个水泵附近(尤其16、37、38和40号住户)。同时,有些例外的住户,如宽街上的20号和21号以及剑桥街上的8号和9号,却无人死亡。这些住户和其他的住户在生活习惯上有何不同呢?进一步调查显示,他们都在剑桥街7号的酒馆里打工,酒馆提供免费啤酒,因此他们几乎不喝水泵抽上来的水。霍乱是否与饮用水有关呢?斯诺接着调查两条街的水源情况,发现水是从河里打来的,而河水被伦敦排出的脏水污染了。他于是拆掉水泵把手,关掉水泵,让居民喝其他地方运来的水,疫情不久即告缓解。而调查得知,在伦敦另一个地方,有两个死于霍乱的病人都来自宽街,他们喜欢宽街的水,每天都要到宽街的水泵打水回去喝。这一切形成一个“证据链”,斯诺宣布,霍乱之源是被污染的水里所携带的病菌。在此之前,西方医学也是猜测霍乱是空气中某种不干净或有毒的物质“瘴气”所引起的。 将统计学应用于水质和霍乱关系的研究,第一次令人信服的确定了霍乱的传播方式,锁定了霍乱的病因在水源,找到了真正有效的预防方法,约翰 ·斯诺的霍乱研究被视为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基础)的真正开端,这从根本改变了人类医学确立疾病因果关系的思维模式,以实验和逻辑代替主观联想和简单归纳来确定因果关系。循证医学也是以临床流行病学为根底建立起来的。 约翰 ·斯诺的观点被政府接受,宽街的那个著名的水泵被拆除,伦敦的供水系统全面整顿,得到极大的改善。因此,当1868年第四次霍乱大流行袭来时,伦敦的死亡率大大降低。欧美其他国家迅速跟进,大力改革公共卫生设施,到1892年第六次流行时,欧美就不过是皮毛之伤而已。 在中国,王士雄也注意到水质恶化与霍乱的关系,他甚至建议政府疏通河道,广凿井泉,用白矾、雄黄、石菖蒲、降香等消毒水源。可惜,他自己认识也不彻底,逃不脱《内经》的束缚,还是归结于 “风寒暑湿,皆可以为霍乱”(《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 寒证》)。既然如此,改善水源实无关紧要。 真正把改造水源作为对付霍乱的绝招,还是得等到 “国士无双”伍连德。1932年中国霍乱大流行,源头是上海。全国24省近10万人发病,死亡3万多。时伍连德坐镇中央霍乱局,是具有国际声望的防疫权威,他一发声,上海市政府紧急铺设6条自来水管道,动用水车送水,解决了30万苏州河沿岸居民清洁饮水问题。最终300万人口的大上海在这次霍乱中只死了300余人,归根结底还是百年前约翰·斯诺的研究成果。 在人类征服霍乱的漫长历史中,还有以下重要贡献:一是 1883年第五次霍乱世界大流行期间,伟大的细菌学家科赫(Koch)赶赴埃及,分离出霍乱弧菌,并以著名的“科赫法则”确定其为霍乱的真正病因。这一发现为约翰 ﹒ 斯诺的霍乱研究画上完美的句号。从此,现代医学才真正告别 “瘴气”之类的臆想学说。 再就是静脉输液的发明。 1832年5月23日,在爱丁堡霍乱医院(Edinburgh Cholera Hospital on Drummond Street),拉塔开始了他的第一例静脉输液实验,实验对象是一位被判定将死的老年妇女,在向病人的贵要静脉输注超过3000 ml的液体之后,病人的症状果然出现了改善现象(虽然最终患者依然宣告不治),拉塔描述到:“患者苍白湿冷的面色开始好转,脉搏恢复有力,体温也开始升高......”现在医学知识告诉我们,以上其实都是脱水所致外周循环衰竭被纠正的结果。所以,这样一个正面结果很快就被《柳叶刀》杂志进行了报道,并被其他医生用到了临床上。当然, 静脉输液的发明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一系列的补充研究,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第三是口服补液盐( ORS)的发明。不知道是哪位医生的发明,口服补液盐兼具卓越疗效和安全便捷廉价的优点,在世卫组织的霍乱行动中得到充分的证明,80%的霍乱口服补液盐足以治愈,只有少数极重度脱水者才需要静脉输液。同时,这也是儿童常见腹泻病的首选治疗。这个口服补液盐配方早在1967年就由世卫组织公布,是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和葡萄糖20g,加水至1000ml后饮用,简便之至。2004年,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表联合声明,再次重申口服补液盐的重要性。 第四是霍乱疫苗。霍乱疫苗只能在流行地区持续提供 50%以上的短期保护,尽管如此,作用仍然是巨大的。1932年上海霍乱流行时,除了改造水源外,上海市政府在短期内进行了上百万人次的霍乱疫苗接种,也是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第五是抗生素。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病原菌后能缩短病程,减少腹泻次数和迅速从粪便中清除病原菌。但仅作为液体疗法的辅助治疗。 在疾控中心还叫做防疫站的年代,流传着一句老话 “整个防疫站,一半的人都在搞霍乱”。但是,我国2015年全年霍乱报告病例仅13例,无死亡,这个瘟神基本算是消灭了。但世界范围内霍乱并没有消失,在一些贫穷和战乱地区,每年仍然有300万至500万的霍乱病例,10万至12万人由此丧命。当然,这个已经不是医学的问题。今天就医学而言,霍乱是一个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也是一个可以轻松治愈的疾病。 《霍乱时期的爱情》被誉为 “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据说,“马尔克斯用令人恐惧的霍乱隐射爱情,似乎告知人们,爱情虽然很甜美,但它折磨起人来,会让人生不如死。”显然,这个说法已经过时。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3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先驱足迹—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Mech 2020-7-14 22:56
胡适是“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帅才,引领时代。仅就文学创作而论,他倡导“文学改良”而引发“文学革命”,出版了第一部白话诗集《 尝试集 》,创作了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话剧《终身大事》。在胡适的大量著述中,小说创作很少,但也留下了学人故事《一个问题》。该小说发表于《每周评论》第 31 号 (1919 年 7 月 20 日 ) ,结集于《胡适文存》 ( 上海东亚图书馆, 1921) ,收入《胡适文集》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卷二 (617-623 页 ) 。虽然系列博文“学界小说丛谈”限于长篇 ( 包括有单行本的中篇 ) 或者中短篇结集,但有历史重要性的作品,不妨破个例。《一个问题》是继《一日》之后第二篇以学界为背景的小说。 《一个问题》中的问题,表面上是哲学问题,“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 (p. 618, p. 623) ”。实际上更可能是社会学问题,读书人如何在社会上谋生。小说中,“我”从英国留学归来,遇到了八九年未见的大学同学朱子平。因为“我”学哲学,子平就问“我”上述问题。他常问这个问题,被人们视为疯子。随后子平讲述了自己在遭遇,以解释他为什么要问。那就是小说的主要情节。 他们从高等学堂毕业分手后,子平回故乡武汉病了一年半。发生了辛亥革命,家里经济破产。为谋生,他经同学介绍,到北京给他高等学堂时的老师陈老先生教孙子,包吃包住,月薪二十元。由陈老先生提亲,并把老先生在女学堂兼的每月三十元课让给子平,他迎娶了女子师范毕业的新婚妻子。她在蒙养院 ( 为三到七岁儿童开的最初级学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 ) 教书,也有十几元月收入。开始生活尚可,还雇位保姆。不久,妻子怀孕,请同事代课,保姆也增加一位。产后不久,妻子重新上班。陈老先生突然去世,儿子去了乡下,没有了二十元的家教收入。第二年时因为“议论太偏僻了,不便在女学堂教书 (p. 621) ”被解聘。同学帮忙找到了大学堂事务员的职位,每月三十块。他辞了奶妈和添雇的保姆,生活节俭。过一年又生孩子,不雇奶妈,妻子奶水不足,孩子不到一岁就夭折了。因为身体不好,妻子无法在蒙养院教课,也找不到其他工作。又生个女儿,儿子长大了吃得更多,货币贬值,愈发困难。托同学找校长求加薪,涨到四十元。打个七折,实际是二十八元 ( 这个可能涉及当时法定货币信誉等,鲁迅的《坟·灯下漫笔》中似乎说过 ) 。固定开销房租六元,伙食十五元,保姆工钱两元,只剩下五元。晚上写小说赚钱,过去妻子不许他十二点后睡,现在也不管了。“现在卖文的人多了,我有没有工夫看书,全靠绞脑子,挖心血,没有接济思想的来源,做的东西又都是百忙里偷闲潦草做的,那里会有好东西?所以往往卖不起价钱 (p. 622) ”刚卖了篇小说的收入是五元。他不禁感慨,“像我这样养老婆,喂小孩子,就算做了一世的人吗? (p. 623) ” 子平问人生为何的问题,被人视为疯子。个中原因,小说中的解释有些道理。“现在的人最怕的是有人问他这个问题。得意的人听着这个问题就要扫兴,不得意的人想着这个问题就要发狂。他们是聪明人,不愿意扫兴,更不愿意发狂,所以给你一个疯子的绰号,就算完了。 (p. 618) ”不过,小说描述现象背后社会经济问题,读书人何以穷困潦倒?从小说看,主要是早婚和多子女。或许也不是那么简单。 小说中各种收入和消费的具体价目挺有意思,反映了时代特点。这个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的七或八年,就是 1911 年到 1918 或 1919 。那个时期,有本科文凭的大学办事员月薪 30 元,专科毕业的幼儿园教师月薪 15 元左右,保姆月工钱 2 元。当年教育不普及,受过教育者工资高于其他人。 在我看来,读书人的潦倒落魄,除了早婚多子女外,还有其他原因。首先,读书人要尽可能在知识密集性而安定的地方生活,朱子平离开北京回到武汉,赶上武昌起义,就是与同学拉来差距的开始。其次,要注重所从事职业的知识含量,而且在职业中要履行职责而不是放飞自我。最后,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对此朱子平也认识到了,但有不得已。“大学图书馆里虽然有书有报,但是我一天忙到晚,公事一完,有要赶回家来帮内人照应小孩子,那里有功夫看书阅报? (p. 622) ”早婚、多子女、远离学术中心、非知识密集行业、把职场当成个人展台、缺乏继续学习,这些职业上发展的陷阱,现在的脑力劳动者其实也是要引以为戒。尤其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受教育者的相对收入已经下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承受着更大的经济压力。 至于“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这个问题,或许没有人人普遍适用的通解,但每个人都可以给出自己的特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自己去求索通解,尤其在年轻的时候,但没有必要接受其他人的通解。我自己的特解庸俗但实用,开心就好。人生在世,是为了快乐。这当然也不是我的原创,只是我服膺的一种观点。这里就不展开了。 胡适,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 1891 年 12 月出生于安徽徽州。 1906 年考取上海中国公学, 1908 年离开公学自办中国新公学,并担任低级班英文教师。 1910 年考取庚款生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读农科。 1915 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约翰·杜威, 1917 年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1927 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17 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2 年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文科代理学长。 1928 年,任中国公学校长。 1932 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8 年,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 1942 辞职,旅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1943 年,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1944 年 9 月,在哈佛大学讲学。 1946 年 7 月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校长。 1950 年 3 月初到华盛顿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被推为该会干事长,应聘为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 1957 年 11 月拟任台湾“ 中央研究院 ”院长, 1958 年 4 月返回台湾定居上任。 1959 年兼任台湾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主席。 1961 年 2 月心脏病猝发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开山之作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菤葹 》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31):与天之战
fqng1008 2020-7-11 06:49
余向东的《 与天之战 》2019年8月31日由《 国际科学出版社 》出版, 副标题 是“ 中西医抗疫史比较研究 ” 。 (一) 内容简介 自序:天可胜之 一颗原子弹,瞬间,杀死广岛 6.4万人。 一次世界大战, 6年,杀死世界6000万人。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半个世纪,铁骑踏碎欧亚大陆,屠杀近2亿人。 面对这些数字,我们不寒而栗,仿佛听到躲在战争光芒背后人民的哀嚎和死神的狞笑。与常识相反,从杀人的数量看,死神最趁手的武器越原始威力越大,原子弹比不过机枪大炮,机枪大炮比不过蒙古弯刀。 然而,蒙古弯刀在病菌面前,不过是小儿科。病菌才是最古老的终极杀人武器,战争相比于瘟疫,简直就是和平。 天花是人类唯一一个已经消灭掉的瘟疫,也是最恐怖的瘟疫之一,无法确知它究竟导致了多少死亡,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数字必然是以亿为单位。天花嗜杀儿童。在清代,它导致儿童 25%的死亡率;在欧洲,30%的儿童在3岁前死于天花。天花更常与战争相伴,以可怕的死亡嘲笑着人类低效的自相残杀。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欧洲十字军东征、新大陆殖民战争,均与天花相始终。新大陆90%的原居民为天花所杀,几致种族灭绝。 鼠疫的几次大流行,公元前 430年雅典鼠疫使全城1/2的人口死亡。十四世纪欧洲鼠疫导致至少2500万人死亡,全欧人口剧减三分之一。中国1232年汴京一城的鼠疫,五十天死亡百万以上。明末华北大鼠疫,死亡超过1000万。整个古代,鼠疫屠戮世界人口总数估计在2亿以上。 2号病霍乱,从印度的恒河出发,在世界范围内六次大流行,死亡不可胜数。仅在印度,就有3800万人死于历次流行。 著名的杀手还有肺结核、疟疾、血吸虫病、流感、白喉、艾滋病、 SARS、埃博拉…… 在中国,关于瘟疫的记载也是史不绝书。在《清史稿》中,每隔 2-4年就有一次大的瘟疫流行,即使和平盛世也不例外。如康熙大帝在位61年,发生瘟疫88次,最多的一年11次,是康熙四十三年,乃是没有任何战争的太平时期。乾隆大帝在位60年,更是太平盛世,也发生瘟疫46次。这些瘟疫没有留下确切的死亡数据,热衷于帝王家事的古代史家多以“人死无算”“十室九空”“户丁尽绝”等冷漠词语一笔带过。医圣张仲景所在的东汉末年,瘟疫导致“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人间惨象,史家估计死亡约2000万(不含战争因素)。 即便如此,人类仍然没有被灭绝,反而越来越繁荣昌盛。这是因为,人类医学对 瘟疫进行了持续至少五千年不屈不挠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永垂不朽的战斗,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漫长的历史中,战斗的绝大多数是以人类的惨败为结局的,因为人类完全不知道敌人是谁,更不知道敌人进犯的路线和使用的武器。各文明各民族,传统医学大同小异,对瘟疫的原因均狐疑不定,是瘴气、热毒、风、寒、戾气,还是气候异常?更多的时候,古人把瘟疫归之于上天的惩罚。所以古代瘟疫又叫 “天行”“天罚”“时行”。当医学完全无能为力的时候,古人就会祈求神的保佑。但神也无能为力。太平道救不了东汉末年大瘟疫,基督救不了中世纪的黑死病,佛祖救不了恒河的霍乱。道士、牧师和僧人在瘟疫中和普通人一样,望风 而倒。 神既然无能为力,人只有自救。人性和理性的回归,导致文艺复兴,科学之光开始大放异彩,人类扭转了战争方向,瘟疫节节败退,历史上最狰狞的瘟疫如天花、鼠疫、霍乱、疟疾、麻风、脊髓灰质炎、血吸虫病等等,都被科学医学所消灭或完全控制,人类终于获救。 人类医学战胜瘟疫的伟大战争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取得了无数的成果。其中,我们尤其要铭记以下光耀医学史的 “人类救星”: 琴纳:发明牛痘术,战胜并最终消灭天花。 巴斯德:创细菌病因说,研制出减毒疫苗,开启人类真正能 “治未病”的新时代。 科赫:发现结核、霍乱、炭疽等瘟疫的病原体,并建立证明病菌与疾病因果关系的科赫法则,瘟疫的原因从此不再神秘。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人类开始拥有对付瘟疫的 “神药”。 中国医学在与瘟疫的战斗中并没有缺席,与世界各民族一样,中国的传统医学主要目标也是瘟疫(传染病),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到金元四大家,到明清温病各大学派,主要是关于传染病的理论和药物,这些并不是徒劳和无意义的;亦如微生物学和抗生素之前的西医。而现代医学传入后,中国医学家们更是积极融入世界抗击瘟疫的战斗中,取得了足以自豪的成就。我们至少要记住并感谢以下四位中国医学家: 伍连德,史上唯一的 “鼠疫斗士”,控制东北鼠疫和上海霍乱,中国卫生防疫、海关检疫的鼻祖,也是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 汤飞凡,发现沙眼衣原体,是发现传染病病原体的唯一的中国人;制造中国自己的青霉素、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卡介苗、丙种球蛋白、黄热病疫苗,以及世界首支班疹伤寒疫苗。 顾方舟,研制脊灰糖丸活疫苗,是中国 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头号功臣。 屠呦呦,作为 “523任务”的代表,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疟疾病人的生命,获得中国首个自然科学类诺奖。 由于医学科学的伟大进步,瘟疫作为致死原因,已经退居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的后面,人类平均期望寿命从 35岁延长到70岁以上,可以说,人类在与瘟疫的战斗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尽管还不是最终的胜利。 本书从中西医比较的角度,以一个个疾病为实例,回顾人类战胜瘟疫的漫长而又艰难的历程。其荒诞不经处,每发人深思;其波谲云诡处,总促人警醒;其奇思妙想处,颇令人绝倒;其悲天悯人处,足使人动容。 天罚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执科学为利器,天亦可胜之!我们生活在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是多么幸运的事;但如果忘记或者歪曲历史,则不幸也会不期然而至。读完本书,能体会到这一点,则作者之愿足矣。 是为序。 (二) 作者简介 余向东,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 1992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六年制)。擅长于各种贫血、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病、出血性疾病等血液病,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风湿病的诊治。同时是一名科普作家。 (三) 著作 目录 序:天可胜之 一、传染病篇 鼠疫:面对 1号病 霍乱:雪医生的地图 SARS:靠什么战胜非典 艾滋病:何以解忧,唯有鸡尾酒 乙肝:席卷全球的 “圣战” 脊髓灰质炎:能给太阳申请专利吗 流行性出血热:艰难的治未病历程 狂犬病:巴斯德逻辑上继承葛洪了吗 流行性乙型脑炎:东方瘟疫是怎么被制服的 肺结核:怎样交出不明病原体 梅毒:卷土重来未可知 血吸虫:藏在钉螺里的元凶 疟疾:蚊帐功劳比青蒿素大吗 流行性感冒:百变西班牙女郎 麻风:最惨、最酷、最目不忍睹的传染病 丝虫病:曾是第二致残因 天花和白喉:救童之殇 沙眼:盛名寂寞身后事 产褥热:母亲的救星 二、杂篇 坏血病:临床试验的起点 脚气病:米糠启发的诺奖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医生攻克的疾病 淋巴瘤:她难道非死不可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谁是药神 癫痫:不是神圣病 麻醉:感谢谁 输血:从致命到救命 拔罐:拔的不是毒和湿 三伏贴:治未病还是弥天谎言 三、附篇 第三只眼看护理 中医解剖从有到无的演变 从观察到证明 ——中西医最根本的区别 就中医史若干问题与中医史泰斗李经纬先生商榷 建在沙上的整合医学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杀手的职业风范—看电影《机械师》
Mech 2020-7-6 22:53
端午节,全家一起看电影。女儿用她的账户,请我们在电脑上看了高清的旧片《机械师 (The Mechanic, 2011) 》。这个名称其实有些误导,电影是个杀手故事的动作片。杀手的动作片有许多,多数的故事都是产生于杀手职业性上出了瑕疵。例如,突然厌倦了杀手职业生涯,或者与目标有了感情纠葛等。《机械师》不同,完全是职业杀手的故事。 男主角杀手由杰森·斯坦森 (Jason Statham) 饰演。 Jason 大致是与我同代人的硬汉,在电影中凌厉刚猛,只是在 Live Free or Die Hard (2007) 中,他饰演的男主角警长被李美琪饰演的女反派杀手痛打。 顺便一提, 李美琪主演电影《赤裸特工》堪称汉语杀手故事经典。 Jason 饰演男主角的 The Transporter(2002) 中有舒淇饰演的女主角,当时她还可以演天真少女。舒淇古装 ( 《刺客》 ) 时装 ( 《夕阳天使》 ) 的杀手都演过,都不是特别出彩。 Jason 的光头很有范儿。女儿看电影时,似乎有些遗憾地说,“爸爸虽然也是光头,但不是杀手。”确实,光头的不仅有杀手,而且还有教授。 动作片的故事其实比较简单。 Jason 饰演的经验丰富的老杀手,收到命令要做掉合作多年的老板上司,他询问另一位下命令的老板后得知杀手公司在南非死了五个人,任务只有两个合伙人即老板知道,因此他要做掉也是合伙人的杀手上司。杀手找到上司,上司自知难逃一死,配合布置了劫车被杀的假现场。上司的儿子想到街上杀几个持枪劫车的人发泄失去父亲的怒气。杀手出现制止。儿子要求杀手培训他入杀手这个行当,因为当年父亲觉得杀手更合适,而没有培训自己的儿子。儿子在杀手训练下,成了新杀手。训练包括杀手带着新人去旁观他杀人和伪装善后的现场。新杀手的第一个任务是杀掉其他杀手公司的杀手,新杀手出于逆反心理,没有安装事先的计划行动,遇到危险,最终还是完成任务。然后两位杀手又接受一个新的任务,执行时中间出些意外,也完成了任务。杀手偶然遇到南方死的五个同事之一,知道原来是给他任务的老板设的圈套,他让那个杀手杀掉四位同事并装死,嫁祸给被杀掉的另一个老板。杀手带着新手奋力拼搏,杀掉了老板。 在最后对决的准备过程中,新手在杀手家里看到了父亲的手枪,知道是杀手就是杀父凶手。完成对老板的复仇后,杀手看到了新手带着他父亲的枪,也知道新手想到了真相。他们对是否和解有些态度暧昧,也有些口是心非。新手制造爆炸,杀掉了在车里的杀手。随后新手去了杀手的家,打开了杀手曾不让他动的留声机,开着杀手的豪车离开。在车上发现杀手留下的纸条,说看到时新手会死掉。这时候,杀手的住房发生了爆炸,新手乘的车也发生了爆炸。原来杀手在现在新手制造的爆炸前一刻逃离了汽车。影片没有交待新手是否逃生。故事就结束了。 电影故事如此合乎逻辑或者说缺乏创意,以至于基本在我预料之中。开始有个大佬排场巨大,我就知道这是个马上被杀的炮灰,而且大佬游泳时我就认定他将死在泳池中。这些无非是让主角杀手出场亮相。杀手受命杀上司时,我想到这是圈套,一定不是上司走漏消息。杀手培养新杀手时,我预知新杀手一定会得知父亲被杀真相,但然后如何反应难猜。 作为剧情片,电影其实较为一般。外行不妨当成杀手培训片看,甚至有利于理解何为职业性。杀手的行业,其实与多数竞争性高报酬行业差不多,都要求体能出众、心态稳定、判断精准、技术娴熟。与多数职业一样,杀手不宜想得太多,人生意义、行动的正义性等等都不在考虑之列。但行动前功课要做足。电影中,新杀手在杀手的规训下,慢慢入行,也成为了合格的杀手。只是最后与师傅对决时,情绪还是有些波动,功亏一篑。在这个意义上,认真看看电影,对年轻人还是有帮助。毕竟所有职业都有共性,杀手和教授都不例外,当然教授的收入比杀手低多了但是安全。顺便一提,女儿对电影主题的概括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做人开心最重要。有些过分解读了,毕竟她是数学系毕业,不是中文系。 《机械师》总体上是中规中矩的商业片,男主比较出彩,但没有女主角。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真爱无敌 — 看电影《玛琳菲森》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 谍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交往沟通超越差异 — 看电影《绿皮书》 看电影《让子弹飞》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重看《列宁在十月》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眼开眼闭长明媚 — 看电影《失明》 看韩国电影《流感》 梦回吹角连营 — 看电影《第一滴血》 一树红梨更惆怅 — 看电影《柳如是》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山之作—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Mech 2020-7-2 22:55
陈衡哲的短篇小说《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结集于《小雨点》,由上海新月书店于 1928 年初版 ( 该书有多种版本,见附录 ) 。也均收入《西风:陈衡哲小说》 ( 罗刚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和《一只扣针的故事》 ( 叶君主编,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5) 等。《洛绮思的问题》曾收入《女性的地平线》 ( 阎纯德主编“ 20 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文库”之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5) 。本文引文页码用《一只扣针的故事》。 虽然结集很晚,但其中第一篇小说《一日》在 1917 年就发表了,见《留美学生季报》新 4 卷夏季 2 号 (1917 年 6 月 ) ,发表时用笔名莎菲。是否是第一篇白话小说尚有争论,但无疑是第一篇汉语中以大学为背景的小说。《一日》是校园故事,记录了学生在学院中一天的生活,风格有些接近散文。《洛绮思的问题》发表于《小说月报》 1924 年 10 月号。之前已经有不少其他学人故事,较早的有胡适的《一个问题》 (1919) 、冰心的《去国》 (1919) 和鲁迅的《端午节》 (1922) ,专门写留学生的郁达夫《沉沦》 (1921) ,写的比较多是庐隐结集于《海滨故人》 (1925) 中多篇的中短篇小说,发表于 1921-1924 年。但这些小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主人公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者。《洛绮思的问题》虽然可以归入问题小说或社会小说,但男女主人公都是学者,因此是第一篇严格意义的学界小说。总之,在与大学相关的宽泛意义上,《一日》是汉语学界小说的开山之作;在反映学者校园生活的严格意义上,《洛绮思的问题》是汉语学界小说的开山之作。 如《一日》题记,“这篇写的是美国女子大学的新生,在寄宿舍中一日间的琐屑生活情形。 (p. 130) ”早上迟迟不肯起床,匆匆洗漱后一起早餐。上午有严肃的课堂以及严格但不严厉的教师。下午做功课,同学们聊天,管理人员找学生谈话。晚上同学们做礼拜跳舞聊天,有些社会活动如募捐、庆祝新当选的年级长等,当然还是要做功课。大致反映了校园学生生活的不同侧面。因为是写美国大学,所以大学的管理较为规范。从中可以看出,学校要求严格。学习不努力成绩跟不上就退学,新生新生中被退学三十多位。教务长也找学习差的学生事先警告,告诉她其他学生被退学,给四周时间如果有进步可以留下。言外之意,否则届时就要退学了。从小说还可以管窥当年课堂教学内容。“现在请你们写十五分钟。题目‘以卢梭或孟德斯鸠或福禄特尔的口吻,评论法国第二次的宪法’。 (p. 132) ”福禄特尔现在通常译为伏尔泰。有学生休学半年去法国战争前线当护士,也有中国留学生短暂出场。同学们对中国很无知也很好奇。总体氛围,真有些“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意思。 《一日》是最早反映大学生生活的汉语小说,而且有留学生出现。因此开了校园故事和留学故事的先河。不仅如此,《一日》甚至是最早的白话文小说,虽然夹杂着少些文言的成分。作者有用白话文写小说的自觉。在《小雨点·改版自序》中回忆,“《一日》是我最初的试作,是在一九一七年写的。那时在留美学生界中,正当白话与文言之争达到最激烈的时候。我因为自己在幼时所受教育的经验,同情是趋向于白话的;不过因为两方面都有朋友,便不愿加入那个有声有色的战争了。这白话文的实际试用,乃是我用来表示我同情倾向的唯一风针。”从胡适开始,就有人认为《一日》是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胡适说得比较委婉,最直截了当或许是夏志清,他在《小论陈衡哲》 ( 收入《新文学的传统》,台北时报出版公司, 1979 年 ) 指出,“最早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是陈衡哲的《一日》”,“《一日》毫无疑义是响应胡适‘文学革命’最早的一篇小说”。不过,他颇有影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只是说陈德衡是“最早写白话小说的留美学生”,英文原文我没有看到,汉译有些歧义。对第一篇白话小说学界长期争论不休,有赞成,也有反对,还有折衷。折衷的例子,如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把《一日》列为“新文学第一个十年” (1917 年- 1927 年 ) 小说年表的第一篇,但又认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 1918 年 5 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 4 卷第 5 期的《狂人日记》”。后来又有人相继提出在《一日》之前,白话小说还有李劼人的《游园会》,还有刘韵琴的《大公子》等。作为外行,我觉得至少可以说,《一日》是最早的白话小说之一,或许也可以去掉“之一”。 从小说写作的角度看,当然很幼稚。主要还不是作者在题记中承认,“即无结构,亦无目的,所以只能算是一种白描,不能算为小说。 (p. 130) ”而是人物众多,纷纷登场,除个别外形象都不够鲜明。人物用外国名字,名和姓又分开用,读后印象均不深。 《洛绮思的问题》中,女主人公洛绮思是位哲学研究生,表面上她的问题是婚姻与事业的矛盾。她解决的办法是“独身主义”。故事开始时,不到 25 岁的洛绮思进了研究生院,奈冈大学卒业院。导师是奈冈大学哲学部主任瓦德教授,年近四十的单身汉。三年后,洛绮思获得博士学位,并且与瓦德教授订婚。一个多月后,瓦德教授参加学术年会归来想结婚,洛绮思却想解除婚约。原来洛绮思欲在哲学上有所成就,担心婚后生儿育女妨碍她的学问事业,虽然挚爱自己的老师,但无意结婚。瓦德出于对洛绮思的理解和尊重,欣然同意。“我的爱你,我的崇拜你,便是为着你是一个非常的女子。若是为了我的缘故,致使你的希望不能达到,那是我万万不能忍受的。你应该知道我并不是那样自私的人,若能于你有益,我是什么痛苦都肯领受,什么牺牲都能担当。 (p. 150) ”他们分手后,瓦德教授与他人结婚,洛绮思一直单身。十多年后,年过四十的洛绮思已经功成名就。“现在她是一个著名女子大学的哲学主任了。她对于哲学的贡献,已经有了国际上的地位;她的著作,也已经译成许多种的外国文。她少年时的梦想,她少年时的野心和希望,此时都已变成事实。她的学业,也真能做她的良好伴侣。况且她现在在学界的名誉,也万万不是那些专慕虚荣的女子能得到的。是的,她少年时的梦想,都已成为事实了。 (p. 156) ”她有了新的梦想,她梦见自己有两个十多岁大的孩子,丈夫是瓦德。经过思想斗争,“她此时才明白她生命中所缺的是什么了,名誉吗?成功吗?学术和事业吗?不错,这些都是可爱的,都是伟大的,但它们在生命之中另有它们的位置。它们或者可以把灵魂上升至青天,但它们总不能润得灵魂的干燥和枯焦。 (p. 157) ”所以“独身主义”并非彻底的解决,问题依然在。事业与生活无法兼顾,就像“两个湖山,不能同在一处,去组成一个美丽的风景,以致安于山的,便得不到水的和乐同安闲,安于水的,便失却了山的巍峨同秀峻。 (p. 158) ”这其实也不限于事业和生活,而是人生普遍境况的深刻隐喻。 该书最受人关注的或许是书中男女主人公对友谊和爱情的态度。瓦德与洛绮思解除婚约后三个多月,娶了中学体育教师蜜妮。洛绮思理解瓦德的选择,似乎觉得他受了某种刺激,因此从老朋友的角度写封贺信,祝福他们。瓦德的复信,开始还对妻子是“爽直而快乐的女子,随则略有点粗卤”积极解读,“她当能于我有益,因为太喜欢用脑子,正需要她这样一个人来调调口味。 (p. 153) ”再写便真情流露,“我不愿对我妻子有不满意的话,但我怎能欺骗自己,说我的梦想是实现了呢?我既娶了妻子,自己当尽我作丈夫的责任,但我心中总有一角之地,是不能给她的。那一角之中,藏着无穷过去的悲欢,无限天堂地狱的色相。我常趁无人时,将他打开,细味一回,伤心一回,让他把我的心狠狠揉搓一回,又把他关闭了。这是我的第二个世界,谁也不许偷窥的。他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他能碎我的心,但我是情愿的;他有魔力能使我贪恋那个又苦又酸的泉水,胜于一切世俗的甘泉。……我实愿有一个人,来与我同游这个世界。我怎能希望这个人是你呢?但你却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没有你便没有他,所以他是纯洁的,出世的,不染尘滓的。……我要求你明白,瓦德虽是结了婚,但不曾因此关闭了他的心,尤其是对于洛绮思,他的心是永远开放着的。 (p. 154) ”写罢瓦德又非常犹豫。“这信中的情思,却是已经越出朋友范围之外了。这岂不是把洛绮思待他的高尚纯洁的感情,抛到污泥中去了吗?他将何以对她呢?他将何以对世上的女子呢? (p. 154) ”因此决定不寄出这封信,另外写了封信。两人都理解,“除了切磋学问,勉励人格之外,在他们两个中间,是没有别的关系可以发生的了。 (p. 156) ”这样,小说的主题就不仅是婚姻与事业的矛盾,而是为伟大目标牺牲家庭之乐。从另一个角度,洛绮思的问题也是把握友谊与爱情的界限。毕竟“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境界,知易行难。 《洛绮思的问题》发表稍晚,已经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主人公是真正的职业学者,而非同时代多数小说那种大学生。小说对学术职业的认知,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作品。例如,该书明确学者的职业成功是学术著作的影响和学术职位的拥有。著作不仅要出版,而且要翻译成外文。特别是当时德国学术水平最高,因此洛绮思在学术职业上功成名就时,专著被翻译成德文。这些对学界的认知,为当时其他小说所不具备。该书所涉及的主要矛盾冲突,婚姻与事业,爱情与婚姻,友谊与爱情等,也经常在后来学界小说中出现。书中男女主人公的言谈举止和思维模式,也都有学者特点。 两篇小说都有明显的自传性。《一日》其实介于叙事散文和小说之间,推测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但不少论者认为《洛绮思的问题》与陈衡哲与胡适的交往和友谊相关,陈衡哲爱慕胡适,但胡适已由“包办婚姻”订婚。甚至有人从这个角度解读 胡适的新诗 《蝴蝶》,“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作者和当事人都否认。不想捕风捉影地八卦,只列出些有据可查的事实。陈衡哲在与胡适同学期间曾持“不婚主义”。胡适出国留学前订婚回国后迎娶的夫人不是胡适自己或陈衡哲那种海归学者文化精英。胡适为自己女儿起名字“素斐”是改自陈衡哲的笔名“莎菲”。胡适看到《洛绮思的问题》初稿时“不很满意”,与陈衡哲写了几封信讨论修改 ( 胡的信已轶失,陈衡哲的三封复信收入《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 ( 耿云志主编,黄山书社, 1994) 第 26 册 105-119 页 ) 。有趣的是,陈衡哲的丈夫任鸿隽看到小说初稿“很满意”。 两篇短篇小说或许可以预示后来以大学为背景写作的两种传统。《一日》是校园小说,反映校园生活,主要人物为学生,作者也往往为学生。《洛绮思的问题》是学界小说,反映学者的生活,主要人物为教师,作者也是教师。还有一类其实是社会小说,反映校园中的社会问题,作者通常是文人。《小雨点》堪称华夏学界小说的开山之作。其一,收入了第一篇校园小说也是最早的白话小说之一《一日》;其二,收入了最早的较为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洛绮思的问题》;其三,作者是华夏最早的女留学生,第一位女硕士,第一位女教授。此外,其他写过学界小说或者学人小说的女作家如冰心、庐隐、冯沅君、苏雪林等都是她学生辈。 两个故事都以域外大学为背景。《一日》是纪实性作品,确属必要。《洛绮思的问题》完全是作者人为的设定。这也反映出华夏大学初创时的现实。虽然《一日》也是留学生文学的第一篇作品,但小说没有强调这个侧面,中国留学生在其中只是惊鸿一现。留学生文学的肇始,短篇要等稍后的郁达夫的《沉沦》 (1921) 、长篇可能要等到苏雪林的自传体小说《棘心》 (1929) 了。 陈衡哲原名陈雁 ( 右边还有繁体鸟字,打不出 ) ,字乙睇,英文名 Sophia Hung-che Chen 。 1890 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书香之家,原是湖南衡阳的望族。 1911 年入蔡元培创办的上海爱国女校读书,不久学校关闭而转入另一所学校。 1914 年在上海考取清华大学留美生, 1914 年在美国纽约 Putnam Hall 女子学校学校, 1915 年进美国瓦沙大学 (Vassar College) 攻读西方历史,指导教师为系主任 Luey M. Salmon 教授和欧洲史教授 Eloise Ellery 。 1919 年毕业于瓦沙女子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并获得芝加哥大学瓦沙奖学金继续深造, 1920 年获得文硕士学位。同年,蔡元培校长聘请她到北京大学担任西洋史教授。与任鸿隽结婚。 1922 年辞去北大教职到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工作。 1924 年到南京东南大学 ( 任鸿隽任副校长 ) 任教半年,随后成为自由职业者。 1926 年出版《文艺复兴小史》和《西洋史》,后者多次再版。 1930 年又回北京大学讲授西洋历史一年。兼任太平洋学会中国理事,分别于 1927 年在美国檀香山、 1929 年在日本京都、 1931 年在杭州、 1933 年在加拿大班夫参加学会的会议。 1933 年会后重访美国包括母校瓦沙大学。 1935 年去成都四川大学 ( 任鸿隽任校长 ) 任西洋史教授,不到一年因批判赌场、烟馆和女人为妾被当地人称为汉奸被迫离职。 1936 年回到北京,随后辗转上海、昆明、香港、重庆。 1945 年起,在上海隐居,没有公开言论和文章。曾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但因身体原因从来没有参加过会议。 1976 年因肺炎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 附录:《小雨点》的版本和其中的小说 《小雨点》 1928 年 4 月新月书店初版、 1930 年 3 月新月书店再版、 1936 年 1 月商务印书馆改版初版本和 1939 年 6 月长沙商务印书馆再版本等。后两个版本内容一致,但新月的两个版本和商务的改版初版本不同。新月初版本书前有胡适的《胡序》、任鸿隽的《任序》和作者《自序》,收入《小雨点》《一日》《波尔》《老夫妻》《巫峡里的一个女子》《孟哥哥》《西风》《洛绮思的问题》《运河与扬子江》《一支扣针的故事》十篇小说。新月再版本去掉《胡序》和《任序》,增加《再版后记》,解释抽出《胡序》和《任序》的理由。商务改版初版本则以《改版自序》代替原来的《自序》,冠,以《老柏与野蔷薇》代替《巫峡里的一个女子》。因此两版共收 11 篇作品。 小说发表的年代,白话小说尚未完全成型,与散文也没有截然不同的区分。多数作品都接近于散文。在两版的 11 篇作品中,《陈衡哲散文选集》 ( 百花出版社, 2004) 收入除了《一日》《巫峡里的一个女子》和《洛绮思的问题》外的其余 8 篇。小说、散文、书信及自传作品选集《一只扣针的故事》 ( 叶君主编,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5) 则只把《运河与扬子江》和《老柏与野蔷薇》归入散文,其余均列为小说。《西风:陈衡哲小说》 ( 罗刚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则收入了《小雨点》中全部作品。我个人倾向于百花版的对小说和散文的界定,只有《一日》《巫峡里的一个女子》和《洛绮思的问题》为小说而非散文,而且《一日》多少也有叙事散文的成分。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菤葹 》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满纸荒唐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8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普鲁塔克《安东尼传》
Mech 2020-6-29 22:54
安东尼 (Marcus Antonius Marci Filius Marci Nepos, 83 B.C.-30 B.C.) 算是出镜率颇高的罗马统帅。他是莎士比亚剧中《 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 》的男主角,也是 Julius Caesar 中的配角,还是经典电影《 埃及艳后 》中的男主角。最早的传记当在普鲁塔克《名人传》中,见于席代岳汉译《希腊罗马英豪列传》九册本的第八册 63-152 页。普鲁塔克的《安东尼传》把安东尼定位于“美色亡身者”,整部传记,似乎印证了柏拉图在《斐德若篇》中的断言,“人类的灵魂就像倔强无法驾驭的烈马,不理有益的忠告非要一意孤行不可 (p. 99) ”。“美色亡身者”严格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自然是由于美色而失败,《安东尼传》传主的婚姻线。其二是假如没有美色就不失败,《安东尼传》传主的征战线。 《安东尼传》开始于他的家世。其父是待人慷慨的辩论家,在安东尼小时就被马略处死。其母是恺撒家族的大家闺秀和贤妻良母。安东尼成年后继父被西塞罗处死。早年的安东尼有些花花公子的气质,但也像当年罗马共和国的有为青年,到外省参政从军。 安东尼真正重要的军旅生涯开始于 54B.C. 加入恺撒麾下。“安东尼在战争中执行任务,积极进取而且精力过人,行事有大将之风,尤其是战阵交兵可以说是毫无缺失。 (p.70) ” 51B.C. 担任了财务官。当恺撒击败庞贝成为笛克推多时,安东尼担任了实际上的二号人物骑士团长, 50B.C. 任占卜官。 49B.C. 任保民官。 44B.C. 恺撒遇刺时,安东尼的态度似乎有些暧昧。 43B.C. 他与恺撒的义子屋大维和任骑士团长的恺撒部将雷比达结盟,控制了罗马政权。安东尼和屋大维各自带兵出征马其顿, 42B.C. 彻底击败了击败恺撒的反对者。到这时,仍可以说,“每当遇到重大危难的时候,安东尼能够明辨是非对错,晓得自己如何去做,这在一般人而言并非难事;等到处于穷途末路的困境,很少人能够遵从自己的判断力去做应该做的工作,难以避免使状况更为恶化的事项,许多人变得过分懦弱只有屈从自己的习惯,无法善于运用心智的力量。 (p.79) ”随后安东尼主要掌握罗马的东方行省。尤其是在 36B.C. 征战帕提亚帝国 ( 以波斯为主,就是汉语史书中的安息帝国 ) ,互有胜负,没有决定性战果。 33B.C. 勉强维持的罗马屋大维和安东尼的联盟正式破裂,翌年双方宣战, 31B.C. 真正开战。安东尼军事上犯了许多错误,政治上也失去罗马人心。 30B.C. 屋大维和副手阿格里帕帅军攻入埃及。安东尼众叛亲离,兵败自杀。 安东尼军事上的成败同时伴随着婚姻的变迁。他首位夫人是表妹安东尼娅,因怀疑妻子与年轻的护民官多拉贝拉有奸情,与她离婚。 46B.C. 安东尼与弗尔维娅结婚。她前两任丈夫依次是被杀的知名政客和阵亡的恺撒爱将。 44B.C. 安东尼与屋大维合作时,弗尔维娅的女儿克洛迪娅嫁给屋大维。弗尔维娅不仅驭夫有术,而且有政治野心。策划过多起战事反对屋大维,导致安东尼和屋大维关系紧张。不过弗尔维娅失败后在 40B.C. 适时亡故。安东尼虽然从 41B.C. 起已经迷恋上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还是在 40B.C. 娶了屋大维同父异母的姐姐屋大维娅 ( 书中这样说,但通常认为是妹妹 ) 。姻亲关系有些乱,安东尼娶了他亡妻的女婿 ( 也是他养女的丈夫 ) 的妹妹,或者说屋大维娅嫁给了哥哥丈母娘生前的丈夫。据说不久前丧夫寡居的屋大维娅美貌、尊贵和睿智。当时罗马法律规定寡居十个月后才可以再嫁,为成就两人婚姻,元老院废除了该法律限制。随后,作为罗马最有权势的两位男人的妹妹和妻子,屋大维娅竭力调节哥哥与丈夫的关系。但安东尼不仅长时间把屋大维娅留在罗马,自己在埃及,而且在 40B.C. 就违反罗马传统与克丽奥佩特拉结婚。更在 32B.C. 与屋大维娅离婚。“罗马人却深为安东尼感到惋惜,认为屋大维娅嫁给他是委身俯就,尤其是那些曾经见过克丽奥佩特拉的人士,无论就年龄或容貌来说,她都不及屋大维娅远甚。 (p.119) ”克丽奥佩特拉有伺候恺撒的经验,用各种情场伎俩把安东尼牢牢掌控。直到最后 31B.C. 安东尼兵败,两人先后至少生了一女两子。随后历时三百年的托勒密王朝结束,埃及正式被罗马吞并。“他与克丽奥佩特拉的恋情,是一生之中最终也是最大的灾祸,盲目的热情把他本性中原已停滞的欲念,激发、点燃以后竟然达到疯狂的程度,原本可以发挥抵抗作用的善意和睿智,不是遭到窒息就是败坏变质。 (p.87) ” 安东尼的故事总体上我在读传记之前就耳熟能详。不知道的是他的孩子及其结局。总的感觉,罗马的政治没有东方的残酷。东方的传统,要斩草除根。安东尼与弗尔维娅生有两子,与屋大维娅生有两女,与克丽奥佩特拉生有一女两子。与弗尔维娅的长子被屋大维处死。其余六位子女都由屋大维娅抚养。屋大维娅与首任丈夫还生有一子两女。儿子娶屋大维的女儿朱丽叶,女儿嫁给屋大维的副手阿格里帕。因为屋大维娅的儿子身亡,他们安排阿格里帕与屋大维娅女儿离婚,娶了寡居的屋大维女儿朱丽叶。离异的屋大维娅女儿嫁给了安东尼与弗尔维娅的次子安东尼,据说他是屋大维第三喜欢的人,第一是阿格里帕,第二是屋大维的继子德鲁萨斯,第三就是他外甥女婿也是安东尼的儿子安东尼。屋大维娅与安东尼的小女儿小安东尼娅,貌美如花富有心计,嫁给了屋大维的继子德鲁萨斯。有些乱,几家人一会儿结婚一会儿离婚。 再后面的谱系更让人觉得狗血。德鲁萨斯和小安东尼娅的小儿子克劳狄乌斯登基称帝。大儿子日尔曼尼库斯有女儿阿格里萍娜,后来嫁给了身为皇帝的叔叔克劳狄乌斯。阿格里萍娜与前夫的儿子被皇帝收养,取名尼禄。这样算来,几乎毁灭了整个罗马帝国的暴君尼禄,是安东尼的第五代后裔。安东尼与屋大维娅次女的的长子的女儿的儿子,也是安东尼与屋大维娅次女的次子的养子。现在理解西方需要谱系学这样的专门学问,真是复杂得不容易搞清楚。 安东尼无疑也是大英雄,但他自己不像恺撒那样亲自记录历史。因此他的历史由别人写,从常理推测,对失败了的英雄或许不利。读安东尼传记时不可不察。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英豪列传》选读 《 恺撒传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交往沟通超越差异—看电影《绿皮书》
Mech 2020-6-27 22:56
《绿皮书 ( Green Book , 2018) 》在第 91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故事片奖不久之后,就在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电影院是第一次去,虽然步行时间可控,但走错了路,还是迟到错过了开头几分钟。那个电影院似乎是去过的最小的影院,深藏在居民小区中。 《绿皮书》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绿皮书》真有其书, 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 ,供黑人司机用的旅行指南。音乐家 Don Shirley 真有其人,司机 Tony Lip 真人是 Frank Anthony Vallelonga Sr. 。当然,像世界上几乎所有论题一样,电影究竟是否再现历史真实有不同看法,这里就存而不论了。 电影属于旅行故事,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非裔音乐家从纽约启程,往南部去开巡回音乐会。雇用了意大利裔司机开车并处理杂务,相当于司机兼助理。顺便一提,意大利裔往往信仰天主教,非金发碧眼,不是传统认为美国最主流的 WASP 。路上遇到因为南方种族歧视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故事比较平淡,缺乏强烈的戏剧性。但由于音乐家和司机之间,黑人出于经济和文化的强势地位,产生许多喜剧效果。 电影的对白非常精彩,涉及了很多容易引起人们共鸣的话题。例如,勇气, Being genius is not enough; it takes courage to change people's hearts. 例如,孤独与被动, The world is full of lonely people waiting to make the first move. 例如,尊严的力量, You never win with violence.You only win when you maintain your dignity. Dignity always prevails. 例如,认真, My father used to say, whatever you do, do it 100 percent, work like you work, laugh like you laugh, and eat like it's your last meal. 顺便一提,音乐家帮助司机给妻子写信。信的质量大为提高,以至于他妻子知道有人帮忙代笔。这是一封直抒己怀的信,用词浅显,但情真意切。 When I think of you, I’m reminded of the beautiful plains of Iowa.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is breaking my spirit. My time and experience without you are meaningless to me.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 is the easiest thing I’ve ever done. Nothing matters to me but you. And everyday I am alive, I’m aware of this. I loved you the day I met you, I love you today and I will love you to rest of my life. 还有更高级的修辞,有些华夏所谓“赋比兴”的意思, The trees have shed their leafy clothing and their colors have faded to grays and browns. I saw a millions of trees all dusted with snow just like out of a fairy tale. I would count the hours, minutes and seconds until you are in my arms.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不管其具体场景,该电影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不同的人如何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中?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在宏观层次上,现在也不能说已经有了答案。在个人微观的层次上,一方面正视差别的存在,另一方面设法求同存异。通过交往沟通,不仅理解差异,而且理解对待差异不同的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慎施于人。这个知易行难。微信朋友圈已经高度同质化,看到有些言论也让人莫名惊诧。这时候,不妨阿 Q 一下,对自己说电影台词, There are all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 They don't have a choice, but you do.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真爱无敌 — 看电影《玛琳菲森》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 谍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电影《让子弹飞》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重看《列宁在十月》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眼开眼闭长明媚 — 看电影《失明》 看韩国电影《流感》 梦回吹角连营 — 看电影《第一滴血》 一树红梨更惆怅 — 看电影《柳如是》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人类的艺术》
热度 1 Mech 2020-6-23 22:53
《人类的艺术 (The Arts of Miankind) 》作者是以史话闻名的房龙 (Hendrik Willen van Loon 1882-1944) 。英文版初版于 1938 年。前辈翻译家衣成信译自 1944 年重印本,由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 年出版,分上下两册。推测是读博士期间在闵行镇上某个不起眼的小书店所购。八百五十页左右, 32 元,不到交大博士生助教月津贴的十分之一,也不到鞍山钢院副教授月薪的十分之一。这种比较通俗的书到手后都会通读,虽然我完全没有印象了。最近又拿出来看看,就是重读了。 作者所称的艺术,主要是美术和音乐,也涉及戏剧。以西欧为主,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荷兰画派、洛可可等,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也有少量篇幅说到古埃及、伊斯兰、波斯、俄罗斯、印度、中国、日本等。总体上是一部鸟瞰式的西方艺术通史。书中不少插图为作者手绘,别有情趣,只是当年的书用纸都比较差。 作者对艺术持进化的观点。“世界在不顾一切地前进,谁也阻挡不住。 (p.736) ”那种进化是有涨落起伏的进化,而不是线性单调或螺旋式周期的进化。如作者在结束语中所述,“我真心相信,一切事物的成长,都有其进化过程。我的进化论与人不同的一点是,它不像螺旋阶梯那样上升。天下没有这样简单的事。进化像大海的波涛。波涛涌起,体积逐渐加大,动量逐渐加大。波涛涌至顶端,化成水花四溅的云雾。然后波涛退向低处,以前的那个程序,立时又重复起来。波涛向上隆起,加大力量,达到顶点,但它在碎成水花云雾之前,它冲向比它刚才所在更远的地方。人类的文明发展规律,似乎与此类同,它不是时刻站在原地不动,而是时时刻刻拼命向前奔跑。 (p.828) ” 艺术史是以大师作品为代表。我上课讲力学史也是聚焦于大师,这个套路开了方便法门。作者甚至给出了音乐家和美术家的排行榜。文无第一,何况艺术,真是难为作者了。在 657 页和 658 页,有手绘的山峦图,每个山峰是位大师,山峰的高度就是大师的历史地位。在音乐家中,最高峰上写着贝多芬,稍低的山峰是巴赫和莫扎特,再低些是韩德尔,以及几乎持平的海顿和巴赫的几个后代。在美术家中,最高峰是伦勃朗,稍低几乎接近的是委拉斯贵支,然后是哈尔斯和米开朗基罗, 再低些依次是提香和凡·代克,更低些是几乎持平的拉斐尔、达芬奇和鲁本斯等。我对音乐家的大师榜没有什么异议,但对美术家榜有些怀疑。作者似乎低估了文艺复兴中的大师。当然,依照他的进化论,这些出现较早的大师也只能如此。这是不是说明其进化论史观也可商榷? 阅读后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强调和渲染的人生的不确定性,毕竟作者的进化艺术观是有随机涨落的。“人生的玄妙之处在于,人生的一切,绝对不可预卜先知,人世上的许多事,完全缺乏逻辑。 (p.627) ”“人生中的好事不是等来的,也不是谁有资格谁就能得到的,全是凭机遇,在好事发生的时候正好赶上。为了使那些讲死理的好好先生感到安慰,我必须补充一下,那些对走鸿运事先有所准备的人,比那些丝毫无准备的人更善于利用他们的机遇。但是,至关重要的是,在出没无常的幸运女神光临某地的那一刹那,你必须在场。 (p.477) ”这样就是苏东坡所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然,人生还是需要坚持,即使是“缥缈孤鸿影”,仍可“拣尽寒枝不肯栖”。 作者不太相信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艺术理论。他引用马奈的话,“一切都很简单,如果你一开始就画出来了,那好极了。如果你没有画出来,你就从头再来一遍,直到最后你把它画出来了。别的做法,都是瞎扯淡,白浪费时间。 (p.19) ”又用鲁本斯的创作实践说明,“关键是你的才干,你若是会干,怎么也不得了。你若是不会干,怎么也干不了。你的环境,就像你用来速写的一张纸,或者你在作画时,站着也好,坐着也行,反正都一样。 (p.452) ” 书中有些议论和史实也耐人寻味。“米开朗基罗的伟大,在于他的深刻的不满。不是对别人不满,而是对自己。 …… 一切智慧,都出自这种深刻的不满。一切伟大的艺术,也出自这种深刻的不满。 (p.380) ”器小易盈,有些人作出点儿东西就没有了平常心,以至于对他人客观的评价极其不满。商业化应该是提升而不是降低了艺术水准。“贝多芬是第一个靠印刷自己的乐谱出售,来维持生活的音乐家。 (p.646) ”李斯特则是第一位职业演奏家,而提香似乎是第一个靠卖画致富的艺术家。史学家难免追忆过去的好时光。勃拉姆斯“属于一个已不存在的文明,但我们仍能理解他的语言 — 一个诚实的人说话时所用的语言,他有话要说时,他令人愉快地侃侃而谈,但他不胡扯。 (p.822) ”顺便一提,我最初的音乐史常识来自《约翰·克里斯朵夫》,那本书以后要是重读,一定有新的体认。 作者的书初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年。 追求崇高与纯粹的浪漫主义大师瓦格纳成了希特勒的精神导师。作者意识到这种危险。 “到处弥漫着有毒的极端民族主义的气氛。神经发育不健全的小男孩和有自大狂的煽动家,看到他们行将扮演的角色是齐格弗里德、洪飞、沃旦、罗恩格林走向自己不可抗拒的命运,并被召唤重建伟大神王沃旦的王国,是及其危险的。让·雅克·卢梭在他的著作中胡说八道,然而他却造成了名为法国大革命那样的巨大动乱,把世界带到自我毁灭的边缘。理查德·瓦格纳就是我们现代的让·雅克·卢梭,但他肯定比他一百五十年前的前辈,更加危险。因为他对我们讲话时,使用的语言,远远超过文字的威力。他通过人类从未想过的最辉煌壮丽的音乐,来跟我们讲话。 (p.816) ”读到此,“于我心有戚戚焉”。 对艺术史的理解,与作品的欣赏关系密切。以后或许可以再重读。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53 次阅读|1 个评论
重读《爱经》
Mech 2020-6-19 22:56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以神话故事集《变形记》闻名。我看了汉语节译本,还买了原版的完整英译本。这次要说的是奥维德的一本小册子《爱经》。应该算是名著名译,译者为诗人戴望舒,我年轻时读过他全部诗作。《爱经》是从法语节译本转译,据说节译本是洁本,删掉了其中淫秽色情猥亵的内容。原文的标题很平实,《爱的艺术 (Ars Amatoria) 》。或许因为是罗马帝国时代的作品,颇古,因此标题译为《爱经》。 《爱经》篇幅不大,汉语节译本不到七万字。分为三卷。《如何获得爱情》《如何保持爱情》《女人的良友》。前两卷是从心理和社会角度对青年男女的指导。后一卷更从服装化妆仪容言谈床第等方面对女性进行更具体指导。总体上是鼓励青年人主动地争取爱情,不要受经济社会地位等限制,也不要被性别所左右。“我不是为有钱的人来教爱术的;那出钱的人是用不到我的功课的。他们是用不到什么智慧的,但他要的时候,他只要说‘收了这个罢’就够了。对于这种人我是只好让步的:他们的得人欢心的方法比我强得多。 (p. 58) ” 我重读的目的当然不是为该书所称的实用目的。因为我不需要,而且时过境迁现在也未必有用。我更感兴趣的是罗马帝国初期的文化史。例如,当时人们对于诸神的看法。“诸神祇的存在是有用的,而且,因为有用,我们且相信他们的存在的吧。 (p. 38) ”又例如,人们对于宇宙起源的看法。“宇宙起初不过是一团混沌,其中也不分天、地和水。不久天就升到地面上,而海又环围着地面,而空虚的混沌便变成各种的原型了。 (p. 74) ”这个天地起源的说法,也写入了《变形记》。甚至还有当时的社会风尚,“我们的时代真正是黄金时代:用黄金,我们使恋爱顺利。 (p. 65) ”最有兴趣的各种注解,特别是译名与现在常用的不同,是对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常识的检查考核。 该书也不是完全没有现实意义。其中也有不会过时的人情世故。“心平气和是合于人类的,正如暴怒是合于野兽的一样。 (p. 121) ” 更何况古今中外,“渣男”的套路都差不多,红颜薄命的原因也类似,如孔夫子《论语·学而》所谓“巧言令色,鲜矣仁。” 总体上《爱经》有趣可读。不过比起《变形记》,还是差远了。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满纸荒唐言—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Mech 2020-6-17 22:54
《教授出家》 2011 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向《红楼梦》致敬,几位主要人物都来自天庭,男主人公最后出了家,就是返回天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故事发生在南海之滨的市属大学崇德大学,时间主要在 2005 年前后。 男主人公奚广元是中学教师的孩子。据说是父母造人之时母亲还自顾自地看书,因此生下他只会读书。 1989 年大学本科毕业,到远郊区的一个县立中学教历史。自己钻研,成为唐史专家。后来负笈东瀛,在京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推测在 2000 年海归到崇德大学。该校党委书记但金戈是他大学本科的同学,高薪聘请他出任历史系主任。他当中学教师时娶的妻子正在北京陪儿子准备高考,他原先也打算去北京任教。在崇德大学,奚不仅在学术界声名鹊起,由于其毅然回国的爱国行为也受到高官青睐。完成《武则天详考》,并着手写十卷本的《世界文明史》。“五年来,他自认为对一切人都无恶意。他凭借着自己在学术界的一点名声,为系里的年轻教师争取发表论文的机会;为他们晋升职称游说得口焦舌蔽;为老教师的工资、看病报销、退休待遇去争吵。在这方面,他不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但确是一个很认真地、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去争取福祉的人。 (p. 118) ” 现实向书呆子奚广元展现了人性的险恶。泰国巨贾的女儿章曼俐在他家里发生了所谓“内衣事件”。章曼俐有研习历史的天赋,并得到奚广元的精心指导。奚对她也有些非分之想。两人在奚家中,单纯的章曼俐脱下内衣展示上面的图案。奚广元突然跪求与她上床,不仅遭到章的拒绝,而且被邻居历史系的单身女教授发现。女教授私下扩散,章父通过官方渠道抗议,而且逼迫和诱骗奚广元提供了对自己不利的书面证词。当年晋升教授没有得到奚广元支持的校党委副书记姜福裕匿名在网上攻击他,网民骂声一片。他无法回应,只能不理睬。“所谓超然,其实就是怯懦的代名词。怯懦没什么不好,只要不卑鄙。 (p. 126) ”没有任何人为奚说话,受到他帮助的人也都与他反目成仇。有人分析,“您一个人拿的岗位津贴是别人的三倍。这是一种不公正。出于正义,人们本能地期待您垮台。 (p. 123) ”学校剥夺他教学权利,让他到资料室专心研究。他一时茫然。“他坚信,通过奋斗,自己可以攀上高峰,让别人仰视自己。他做到了。但正在当他习惯于被人仰视的时候,却又一下子被推下谷底,变成了众人的鄙视对象。 (p. 166) ”他一度想自杀,被暗中爱慕他的女学生于小河所救。于小河勤工俭学到他家当钟点工,照顾他生活。 命运再次对奚广元露出笑脸。他牵头申报的博士点获得批准。市委赵书记打算在在他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他于是又身价百倍。有非常美好的职业前景。“在赵书记强力支持下,中国的历史学研究还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您每年有足够的资金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广邀海外翘楚,纵论东西方历史重构之宏伟设想;经常参与世界顶级学术会议,发出当代中国的学术强音,当选世界性机构的理事,受聘国外著名大学的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当您头发银白时,桃李近千,博士近百,学术地位如日中天,何愁‘当代陈寅恪’的桂冠不从天而降?一介书生,荣耀至此,尚有何憾?一生足矣! (p. 216) ” 奚对是否当赵书记导师他举棋不定。顺便一提,这个转折我觉得不太可信。除非是直辖市,一般的市委书记似乎不应该有这么大的能量;如果是直辖市的市委书记,不会在意博士学位。 奚广元头疼病越来越严重。相继访问了三教圣地耶路撒冷和两教源头印度,但都未见好转。另一方面,已经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的章曼俐把《武则天详考》译成英文出版,洋洋三大卷,并在后记《向恩师谢罪书》中说明“内衣事件”是她主动扯下内衣。后来那本英文专著在国内出了节译本。章曼俐来看望奚广元。两人不愿意“担了虚名”,这是《红楼梦》中晴雯的话。章主动与奚滚了床单,然后约定不再见面。奚广元出家为僧。于小河退学到农村中学当教师。在寺庙里担水时,奚广元跌下深涧不治身亡,咽气前要求“深殓”。 上面所述只是奚广元的尘世履历。小说第一章是从天庭写起,恰如《红楼梦》的第一回是女娲氏炼石补天大荒山无稽崖之类。奚广元是太上老君的坐骑独角犀牛犀老九下凡,但金戈是天庭的土拨鼠田小七受委派下凡监视犀老九。章曼俐在天庭则是曾被犀老九偷窥如厕的小龙女,受委派诱惑犀老九。与犀老九一起下凡的还有狮子狗卷毛三太郎和菲飞猫曲美丽。似乎大学对下凡神仙很有吸引力。狮子狗下凡后成了老教育家资深学者毛之宇。那只猫在凡间是什么人,我没有注意,看得比较匆忙。后来奚广元已经知道自己的前世,但在人间被视为精神病。当然,如果不想从小说读出“乱力怪神”,读者不妨把这些六合之外的因果作为神经错乱者的幻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又是《红楼梦》中的话。 虽然小说仙凡双重结构全面向《红楼梦》致意,但与《红楼梦》不同,小说谈到了对大学的不同认识。奚广元似乎把学术界包括大学看成竞技场。“在走出校门之后,个个都像外星人,以说大人物的坏话为乐;在不经意之时扔出一块砖头,把一个学界名流打得头破血流,权威扫地。而后,他们就成名了,成了某一个谁也看不懂的问题的权威。当他们洋洋自得时,突然,他的师弟或师妹飞起一块板砖把他打得头破血流,匍匐倒地;那时候,他们还不会忘记扬起血污的脸,对着飞板砖的师弟或师妹说一声:‘好呀!’ (p.36) ”这种看法也不能说不对,尤其对我不熟悉的文科。事实上,西方学界相对主义盛行,学术标准式微,这种不以追求真相构建知识为目的的研究也在意料之中。但这样想的学者似乎不容易快乐。总在江湖漂,谁能不挨刀? 也有更现实的观点。在但金戈看来,大学是精神病治愈所。“用精神病人来治疗精神病人,需要一批不是精神病人的正常人来做领导。 (p.54) ”学术则满足人们的崇拜需求。“一个社会总要崇拜某种东西,否则就会崩溃。有的人崇拜权力,有的人崇拜金钱,有的人崇拜所谓‘知识’。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幼稚集中地表现为对于知识的崇拜。而国家也认这个,他们把学术看作是国家脖子上的项链,是体面的装饰。 (p. 53) ”“支配世界的不是学术,而是权力和金钱。 (p.51) ”这种疯人院模型,本质上与前面的竞技场模型也非对立。疯人院模型强调社会功能,竞技场模型强调学界本体。 小说也提到知名学者的作用。“一个系,拥有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学科带头人,不仅可以提升每一个老师的身价,而且有望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p.55)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工作单位能够为自己提高身价 (p. 226) ”这些话其实都有几分道理。只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知名度的学者往往羁傲不逊,而且待遇不到位就可能跳槽走人。能提高自己身价的单位,从业者呆着就不会太舒服。 与多数学界小说类似,该书总体上对学术体制有负面的看法。作者借奚广元之口解构了学术研究。“历史研究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 (p. 29) ”借梵天大神之口,审判了中国知识分子。“你是一个道貌岸然而又卑鄙庸俗的浊物,你是拘谨胆怯而又贪食好色的浊物,你是一个无用之物。你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是你。 (p. 261) ”借奚广元之口否定了人文学者的幻想。“我从小有一种迷误:以为人生在世应该建功立业、立言立德。我为此奋发图强,忍辱负重,一旦有了一点名气,就以为众人需要我,以为我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可以影响世界,受到众人的顶礼膜拜。现在看来,十分可笑。人与人的关系是极其脆弱的,热脸蛋在一瞬间就可以变成冷屁股。所谓世界的需要也是一种假象。作为人文学者,自以为可以给世界指点迷津,也是一种可怜的自慰。而且,一个人一旦成名,就对他人构成威胁,他人就渴望我消失。我臭了,消失了,就是对他们的最好帮助。 (p. 276) ” 如果这些都是虚幻,让学界从业者如何安身立命? 作为学界小说,该书在国际常识方面还是有些欠缺。“中国的历史学论文很少可以入选到美国的 SSCI ,但你把 ’prof. xiguangyuan’ 敲进去,赫然跳出四篇署名论文,而且都有一定的引用率。 (p. 18) ”事实上,任何人名这样检索,结果都是“检索后没有发现记录。”因为输入姓名的格式不对。此外,“引用率”的说法也有些莫名其妙,应该是引用数。文科的学者似乎不区分“引用率”和“引用数”。我有次答辩,考官很可能是教育学的专家,就问我论文的“引用率”。以我年轻时好为人师的热情,会给专家解释,引用率没有单位,引用数的单位是“次”。那样我的答辩可能就过不去了。当时只是告诉考官引用次数,好在人家也没有继续追究。 作者达江复,本名徐葆耕。 1937 年生于北京。 1955 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力发电专业, 1960 年毕业并留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 1981 年晋升文学副教授, 1990 年晋升教授。历任中文系主任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等。 2010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菤葹》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 — 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夕阳残照—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热度 1 Mech 2020-6-13 22:54
郁小萍的长篇小说《教授楼》, 2002 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通过发生在竹城大学教授楼中一宗谋杀案的调查,追溯了几位七旬、八旬退休教授的人生。故事主要发生在竹城大学,时间是 1996 年,但有大量回忆上溯到 60 年前,因此封底简介说是从 30 年代到 90 年代。作者标注“ 2001.3-9 完成于绵阳市”“ 2001.9-10 修改于北戴河”“ 2002.1-2 定稿于贵阳市”。证据不充分地猜测一下,竹城大学原型是四川大学,竹城在西南高寒区,从文章描写看未受日军兵火,而且四川大学旁边有竹子公园望江楼公园。 教授楼确切说是退休老教授楼,为八十年代中期省里为竹城大学 33 位退休老教授专门盖的三层楼房。前面三栋,每栋三层,每层三户,最后一栋只有两层,因为退休老教授只有 33 户。小说开始时,又在第四栋上加层,这时在第四栋发生了凶杀案。 被谋杀的是二楼 4 号的 80 岁退休教授娄建勋和他妻子孙隐秋。娄建勋出身富豪家庭,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孙隐秋大学艺术系毕业,能歌善舞,拍过电影。息影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认识娄建勋 ( 两所大学路途遥远,如何交往小说没写 ) 。回国后,住上海。 37 年上海沦陷,娄建勋到竹省一度在空军幼年学校教化学,学期结束辞职,办酒精厂,收入颇好,买地建了别墅。 45 年酒精厂爆炸,娄建勋送别墅贿赂校长,到竹大任副教授,一年晋升教授。 1949 年 11 月解放军进城 ( 四川只有重庆在 11 月解放,其余都在 12 月 ) ,又献住房和红木家具给解放军。留任竹大,但因为过去在空军学校教书,历史有问题,不能给本科生上课,只能培养青年教师。孙隐秋没有工作,自愿打扫宿舍的公共部分。长子是刻字工人,二女儿定居美国西雅图。娄建勋已经从来不读书,只是以女儿寄来美元自夸。脾气很坏,几乎骂遍所有人。 二楼 5 号住着生物系徐见仁、陆惠裳教授。夫妻在国内读本科,相继出国, 1945 年联袂海归,受聘竹省理学院。徐见仁出身富人家庭,管理家产的兄长听从他的建议,在解放前三年尽卖田产,躲过地主帽子。 49 年后政府留用,院系调整进了竹大。 57 年被定为右派。文革中更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胆小怕事的妻子陆惠裳学术成绩更大。女儿陆林好在特殊年代,所嫁非人,饱受丈夫虐待,离家出走。女婿一度被怀疑是凶手,后来排除。受惊吓陆惠裳心脏病猝发不救身亡。徐见仁也大病一场。 二楼 6 号住着数学系高卓然教授和妻子夏静纯。高出生破落书香门第,艰难求学。 36 年与受过大学教育的夏静纯结婚。夫妻辗转任教大学中学,养家糊口。 1947 年高卓然受聘竹城大学数理课主任, 49 年留用, 52 年思想改造率先过关,“四清”时下乡与贫下中农相处很好,“文革”中受冲击甚至要自杀求解脱, 78 年以 70 岁高龄再上讲台受到学生欢迎。 75 岁退休。他的“人生原则很简单:好好做人,好好教书,荣辱不惊。 (p. 39) ”夏静纯在 55 年肃反时因为一句笑话被怀疑是反革命暗号,被隔离审查半年。 一楼 3 号住着文学系龚咏宾教授和夫人钱桂兰。龚咏宾出身富有的山西钱庄老板家庭。 17 岁时在老家与人结婚并生一子,读书后不通音信,儿子后来成了甘肃天江制药厂的总经理。后来还同另一为女助教同居,因女方调离断了关系。长期资助 48 年入学聪明美貌女学生黎文英,她因父亲是恶霸地主被处决而没有经济来源。黎文英毕业在竹大附中上课。几年后两人先同居后结婚,并有对双胞胎。几年后,龚咏宾同父异母的兄弟来,与黎文英两人私奔。一年后两人结婚才告诉龚咏宾。保姆田嫂知道两人密谋,但没有说破。他们走后,田嫂向龚咏宾说明她本名钱桂兰,嫁给田家,但没到新婚之夜丈夫就被抓了壮丁,生死不明。两人结婚,钱桂兰仍当保姆并拿报酬,经济分开。后来钱桂兰办过婚礼的丈夫从台湾来探亲。与黎文英生的儿子龚加淼是竹大美术系的副教授。跟女骗子结婚,女骗子也被怀疑是凶手。 一楼 2 号住着体育系的彭清肃教授和夫人张秀敏。彭清肃抗战时就读高中,喜欢体育,尤其着迷武术。抗战时逃到竹市当搬运工。 49 年后,请省搬运工会推荐竹城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当保管员。院系调整进了竹大当保管员。后来通过工会系统推荐,发表篇保管员经验总结和颇有“神剧”范儿的中日擂台故事。又通过当年练武时国术馆同学的体委官员,拿到了国家级裁判证书。在 58 年“放卫星”中破格晋升副教授,工资由 30 元增加到 120 元。文革中被当了造反派的教研室主任迫害,下放劳动,工资又变回 30 元。后来到处上访,并献出保存完好的国术馆教材和讲义,更有恢复工作的老同学帮忙,落实了政策,还晋升了正教授。彭家与娄家共请一个钟点工。 一楼 1 号住着外语系藏安宅教授。他在 40 年代就是全国闻名翻译家,但奇丑无比,被称为“夜半歌声”。中年时娶了勤奋的丑女学生阮美勤。两人到牛津留学两年后海归竹大, 49 年后留用。后来发现他当过民国的县教育科长,取消了教师资格,到食堂当管理员。阮美勤继续当教师,还到黑龙江学习俄语。回竹城后病逝。 57 年发表右派言论,受到批判,但地位太低,也没有太大冲击。困难时期发现野菜吃法,有功而恢复教师岗位。文革中被关进牛棚, 76 年出来。退修前两年,解决了教授职称,并担任系主任,还与丧偶的裴莹华结婚。裴前夫是藏的同事,在文革中惨死。在调查和施工过程中,裴莹华受惊吓,精神病发作。藏家的小保姆在警察摸排时逃跑,一度被怀疑是凶手,后来排除。 小说还写了两个兴风作浪的丑角,一个还是正在负责加层工程的副校长。有老教授怀疑两人是凶手,但都被排除了。 警察耐心排查走访。老教授们又要洗清自己,又难免怀疑过去有旧怨的人。交往中多数人情商极低。警察先后确定几个怀疑目标,又相继排除。最后的结果有些无厘头。凶手原来是娄教授的侄孙。他在火车上被女人欺骗,只是想坐他占的座位,来点虚情假意,让他动手动脚,甚至许以婚姻。等他去找她时,发现她早不在。气恼中钱包被盗。想找娄教授借钱 50 元。娄教授不但不借,反而训斥他。一怒之下,掐死了娄教授,也杀了目击者娄夫人。拿走了 250 元钱。最终破案,被判了死刑。 尽管作者的本意或许是回顾历史,但无意中也说出了八十年代高校的特点。“同全中国所有的地方一样,竹城大学也从无所事事、闲而生事、说东道西、飞短流长的精神状态迅速转型,进入各管各、各忙各的竞争状态。大家能够以同一而公平的标尺,在比较同一而公平的起跑线上,理直气壮地争职称、争职位、争工资、争住房。 (p. 24) ”所谓“同一而公平的标尺”其实就是定量打分,今天看来完全不公平。以分房为例,“工龄是一年 1 分;荣誉称号—国际级 40 分,国家级 30 分,省级 20 分,校级 10 分;职称—教授 40 分,副教授 30 分,讲师 20 分,助教 10 分;职务—校长 90 分,副校长、院长 80 分,教务处长 70 分,副教务处长 60 分,系主任 50 分,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 40 分…… (p. 25) ”现在当然不是这种标准,具有不同学校和地区可比性的业绩如国际级荣誉、国家级荣誉将有大到不成比例的权重。教师的流动或许是促成标准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还有耐人寻味的是,虽然领导和警察都对老教授们非常尊重,正在加层的民工野蛮施工,似乎对这些老教授的极度仇视。这或许与负责工程的校领导对这些老教授的蔑视甚至敌视有关。这些民工见了警察服服帖帖,一个警察就能暴打一群民工。这是否是社会矛盾的一种折射? 以凶杀案为线索写学界小说,在国内比较罕见。当然国际上不乏先例。我读过些比较另类的学界小说,如 Arther A. Berger 的文科选读本系列中的《大众传播谋杀 ( Mass Comm Murders ) 》和《哈姆雷特案:美国现代语言会议上的谋杀 ( The Hamlet Case: the Murders at the MLA ) 》,或者是 Marshell Jevons 的经济学普及读物斯皮尔曼探案系列的《边际谋杀 ( Murder at the Margin ) 》《致命均衡 ( The Fatal Equilibrium ) 》和《致死冷漠 ( A Deadly Indifference ) 》,还有些更传统的学界小说,在《学院大厦》中说到但我没有读过。顺便一提,外国的学界小说我只读过 20 多本左右,等读过 50 本以上,“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或许也可以谈谈了。言归正传,《教授楼》中谋杀案其实就激情杀人,完全游离在学界故事之外,颇有些“蝴蝶效应”的意味。当然,几位老教授的经历,有相当的代表性,因此也不妨理解成“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 作者郁小萍, 1945 年出生于贵州毕节。 1969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绵阳新华印刷厂作校对。 1978 年到《绵阳报》当记者。 1979 年报纸停办,到《剑南文学》编辑部工作,历任编辑、副主编,文学创作一级。 2010 年退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辗转反侧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菤葹 》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61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26):思维科学
fqng1008 2020-6-8 20:29
思维科学 ( noetic science ) , 是 研究 思维 活动规律和形式的科学。 它包括 思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思维的物质基础、语言及其对思维的作用、思维的历史发展及动物 “ 思维 ” 与机器 “ 思维 ” 等,还包括应用方面的研究。 人们从某些特定角度对思维及其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已有很久的历史。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各学科的多层次和横向渗透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诞生,为全面、系统地研究思维现象开辟了新途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于 80 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并把思维科学划分为思维科学的基础、思维科学的技术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工程技术三个层次。思维科学的相邻科学有 人体科学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系统科学 等。 因此, 思维科学是从心理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生理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研究人思维过程 和 规律 , 其应用领域涉及科学语言学、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教育学、 情报学 、管理学、文字学等学科。 思维科学的基础是 思维学 和社会思维学。思维学有三个组成部分 : ( 1 ) 抽象 ( 逻辑)思维学 , 是可以用计算机来代替 人脑 工作的那部分思维 ; ( 2 ) 形象 ( 直感)思维学 ,即 建立在经验或直感的基础上 , 主要研究人类根据经验或直感产生智能活动的行为,以及如何用计算机实现这一过程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 3 ) 灵感(顿悟)思维学 , 是形象思维的扩展,由直感的显意识扩展到灵感的潜意识。 社会思维学则是研究人、集体是怎样思维的。人认识客观世界不但靠直接实践,而且还要利用人类过去积累的知识。因此人的思维活动具有集体性质。 20 世纪初,从物质运动形式上对思维作出重大研究成果的巴甫洛夫 高级神经活动 学说,初步揭示了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从对事物本质、整体反映上研究思维的突出成就是 辩证思维 学。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脑科学有了新的重大进展, 斯佩里 等人对 左脑 和 右脑 功能的研究,对大脑机能区的定位研究,对 神经回路 的研究,脑物理和脑化学的研究等,都进一步揭示了思维的 物质运动 性质 ; 与此同时,皮亚杰等人对儿童思维和成人思维的研究,新近兴起的认知科学对 人脑 信息加工机理的研究,则又丰富了人脑反映事物本质之机制的知识。这些研究成果为思维科学积累了新的科学资料。当代各学科的多层次和横向渗透发展,尤其是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的诞生,为深入地研究人的思维开辟了新的途径。 思维是人脑这种最高级物质的机能,人脑思维却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为机器和动物所模拟。能够模拟人脑思维的机器就是智能机器。研究智能机器及模拟人脑思维方法与程序的科学被称为人工智能或机器 思维学 。研究高级动物对人的思维的模拟能力和如何实现这种模拟的科学是动物思维学。不论机器模拟还是动物模拟,都不是人脑思维的原样复制,而是一种变形的模拟。例如智能机器解决问题,它在某些方面 ( 如计算 ) 放大了人脑思维的功能,其效率为人脑所不可及 ; 在另外一些方面 ( 如辨识 ) 则远远落后于人脑的功能。机器和动物模拟人脑思维,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因此,机器思维学和动物思维学是思维科学的重要分支。 目前思维科学还处于初创阶段,分析的研究远远大于综合的研究,各部门独立的研究甚于跨部门的共同研究,还有待于形成统一的体系。 在思维学中,只有抽象思维研究得比较深,已经有比较成熟的逻辑学,而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还没有认真研究,提不出什么科学的学问。 附: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划分 感觉运动阶段: 0-2 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 2-6 、 7 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 ——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 6 、 7 岁 ~11 、 12 岁 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儿童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形式运算阶段: 11 、 12~15 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心理结构由量的积累(同化)而发生质的变化(顺应)。新的心理结构是在旧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25):野性的思维
fqng1008 2020-6-8 09:07
《野性的思维》是法国 哲学家 克洛德 ·列维-斯特劳斯创作的一部 人类学 著作 , 1962年首次发表。 《野性的思维》主要研究未开化人类的整体性与具体性思维的特征,力申未开化人的具体性思维与开化人的抽象性思维并非分属原始与现代或初级与高级这两种等级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是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的两种平行发展、各司其职、相互补充与渗透的思维。 更进一步说,斯特劳斯在哲学上的任务,则是要破除以西方为中心的线性历史观,反对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说成是人类文明的最高阶段,反对那种认为所有不同的人类文明都最终都一定会发展到资本主义文明这一阶段的观点。 1.理解野性的思维 关于野性的思维,列维 -斯特劳斯将其解读为“未驯化状态”。但他对这一思维方式的理解与分析并不仅限于此。他强调“未开化人”的具体思维与“开化人”的抽象思维是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的两种互相平行的思维方式,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职能,并在发展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而不是分属于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也并没有低级或高级之分。也就是说,纵然与西方理性思维相异,原始思维也不应该受到等级评判或是禁锢于时代枷锁之中。 列维 -斯特劳斯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阐述了这一观点。在原始人的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表示物种和变种详细品目的名称。然而原始人语言详细具体不代表他们不具备抽象思维,使用语言的抽象程度是由其所在社会表达兴趣和想要强调的内容决定的,这并不能够反映智力状况。原始人对自然界物种及其变种名称的丰富和细致的了解,不仅仅来自于生产生活的实用目的,还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即是为了满足理智的需要。因为对于原始人来说,“动植物不是由于有用才被认识的,它们之所以被看作是有用或有益的,正是因为它们首先已经被认识了。” 列维 -斯特劳斯将野性思维与科学思维做了一次详尽的比较。他认为,原始人类将其理智需求表现为对周围社会的认识,他们的思维与现代科学的思维一样,对秩序存在要求。在这一点上,原始思维同样热衷于观察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并进行系统编目。这也是这两种思维方式所共同的思维活动基础,就好比巫术与科学,他们同样含有对分类和秩序的追求。尽管两者的行事基础和方式各不相同、在理论和实际功用方面也完全不同,但两者并不对立,他们需要同一智力操作,属于获取知识的两种方式。不仅如此,列维-斯特劳斯还试图找寻原始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的深层共性。他对比了游戏与仪式,以及原始社会中的神话思想和现代工程师的科学思维,并指出,虽然两组对比对象前后的操作方式不同,但是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同样需要借助特定的图示或结构来进行操作。当然,野性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也存在着差异。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野性思维具有两大特征,即具体性和整体性,这也是它区别于现代科学思维的一大因素。原始人运用大量详尽而细致的感觉性词汇来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并由此进行思辨。而科学思维则通常使用抽象的概念和符号,借以表达逻辑之间关联。因此,野性思维就显得更为具体。至于野性思维的整体性,即原始人从整体上把握世界,他们认识事物并不仅限于追求目的性,而是整体认知上进行把握。这与受到经济理性支配的现代科学思维大不相同。列维-斯特劳斯借用艺术与科学来表达他的观点。他指出,艺术欣赏与科学认识存在差异。 2.分析野性思维中的图腾制度 列维 -斯特劳斯关注了原始人的图腾及其信仰。在他看来,图腾是原始人思维方式的反映,它是一种命名与分类的系统。原始社会群体依照图腾来认识周边世界,并为所见到的事物归类和命名。他列举了野性思维中图腾分类的逻辑规律,认为“存在着可由一整套科学和一整套哲学来发挥其作用的余地。”原始人观察细致,富有条理,并且建立起了理论知识的依据,能够轻而易举地辨识神话和仪式中提到的各种生物和自然现象,并可以借助神话和仪式准确地表达其功用。他们的图腾分类的具体性逻辑也因此具有了天然的复杂性,并且这种图腾分类还与被体验的分类相关。 与现代科学思维一样,原始人的图腾分类逻辑坚持了区分差异性的原则,区分性差异提供了获取信息的必要条件。列维 -斯特劳斯进一步指出,图腾的形式特性在于它们是一些信码,这些信码通过与其他信码传递信息、表达接收到的信息来体现其运用价值。 图腾是一种命名与分类的系统,列维 -斯特劳斯就命名与分类给出了其个人见解。他对物种与专有名词进行了探讨。可以说,专有名词和物种名词同属于同一个集团,两者产生区别的原因并不在于其名称本身,而在于其所在社会文化赋予的不同的限制。对于专有名词的命名来说,名字可以是一种用于识别物种的标志,也可以是命名者的自由创造。因此,尽管命名看似具有任意性。但在同一个分类中,这一命名会因为与周围的物种相区分而具有自身的规定性。 3.剖析野性思维的历史观 列维 -斯特劳斯还阐述了其对原始思维历史观的认识。他借助神话进行分析,认为神话的历史与现在存在着既分离又结合的矛盾。神话,顾名思义是从祖先时代流传至今的,它的内容有可能涵盖了某个群体的一切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而一些原始群体直到现在都会依照神话所描述的指示来恪守传统,从未做出任何改变。这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属于“一种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采取的态度,其所具有的系统性质在世界各处已为各种技术、规则和习俗的不断重复的出现所证实”,后人对祖先教导的方法如此痴迷,是对祖先经验的继承,两者之间存在着结合。然而,祖先与现代人终究是存在差异的,人们也会对不曾渴求变化的文明产生非议。如此,神话的历史与现代的分离状况也就应运而生。 存在于神话的历史中的这一矛盾并不是无法克服的。比方说,在仪式中,这两个矛盾被恰到好处地联结了起来。列维 -斯特劳斯列举了两种仪式,一种是纪念性或历史性的仪式,另一种是悼念仪式。纪念性的仪式重现了神话所在的时代,借用活人来体现祖先当时的经历,是用现在重现过去的一种方式。而悼念仪式则正好相反,它是生者与死者告别,让不再活着的人成为生者的祖先,是把现在带入过去。无论是出于哪一种形式,历史都在于被人知晓,它好比是可以逆转的时间,能够引导后人关注祖先以及关注祖先时代所发生的事件。就这一点来看,原始人定期朝圣与在文明社会中参观名人故居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列维-斯特劳斯指出,尽管人们所知晓的历史事件背后存在着历史选择性的可能,然而它都是以某种纯粹而富有标志性的形式表现了某一历史特征。野性思维下的图腾神话也不例外,何况原始人已经运用一些合理的方法将历史与分类系统予以结合。 4.中医学的思维特征 关于中医学的思维特征,有人总结了如 象数思维 、 整体思维 、 变易思维 、 中和思维 、 顺势思维 、类比思维、顿悟思维等等。我觉得提炼不够,泛散而不得要领。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与斯特劳斯的《野性的思维》,在研究了原始部落的思维特征,提出了“集体表象”、“互渗律”、“同一律”的特征,但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前者带着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腔调,称说中国科学“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扯淡”;后者则认为,“野性思维”与“驯化性思维”(可以理解为逻辑思维)有着不同的旨趣,且相互依存,期盼“孔德预言实证时代将重新接纳实物崇拜(他的用语,即我所说的野性思维),他从实物崇拜中看出了方法的统一和理论的统一,两者构成‘我们智慧的完全正常的形态’:这是一个长期不被理解的宏伟视野,我试图通过种族学的途径展示它的价值。” 但是,我更倾向于用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前逻辑思维(不成熟的逻辑思维)等来表达这一特征。这有些类同于斯特劳斯的“野性的思维”,也是与逻辑思维相对应的一种思维方式,也与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相差并不太远,且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科学研究密切相关。是一种并不过时,但欠缺严谨性的思维模式。 我非常赞同博厄斯在《原始艺术》中所表达的观点:“根据笔者个人的经历以及在这种经历的基础上对民族学资料作出的判断可以肯定,尽管种族和文化不同,甚至有些地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非常怪诞,但无论任何地区,人们的思维能力都是相同的。” 这也是博厄斯《原始人的心智》的基本观点,他写作该书的最大特点采用归谬法。先给出一个假设,然后用案例批驳,否定这个假设,给出下一个假设,再用案例批驳,直到把文化的影响因子——种族、环境、遗传和语言全部都否定后,再进入正题,原始人和文明人心智的一般特征是什么?原始人和文明人的心智差异体现在哪里?博厄斯用三分之一多的篇幅处理种族、环境和遗传等因素,是因为这三种力量是和文化的概念背道而驰的主张,博厄斯和这些学说的代表人物斗争,主要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决定论支配着人类学的现状(经济学还没有渗透进来),汇合为一股笼统简化的认识论思潮。 博厄斯总是说,黑人和白人之所以是有差别,是因为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平等。如果放置于平等的社会条件下,那么他们也会取得同样优秀的成就。他说,与环境影响相较,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自身驯化,人类经历了从蛮荒到文明的漫长的进化阶段。他支持进化论的原因是他看重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这一主体身份。他支持传播论的原因是他是形式主义者,他认为就像语法一样,人类的文化所遵循的形式非常有限,人类依据这些有限的形式创造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化内容而已。同一文化样式在不同的族群和人群那里有着不同的解释。社会进化论的问题在于把孤立的要素从文化的整体中抽离出来,进行阶梯式的排列,论述从野蛮到文明的进程。博厄斯主张要素应该还原到它所属的社会整体中。这里,社会整体的含义是元素与元素之间构成的关系以及形成的不可分割的社会连续体,他称其为“全部的现象”。他是在种族主义和社会进化论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背景下,提出文化相对主义。这一学说,把文化推到了独立的范畴,把文化放在了高于种族、环境、遗传和语言的地位上,将文化从种族、环境、遗传和语言的支配中解放了出来。 博厄斯在正题中列举了心智的三个组成部分:冲动的抑制,注意力和创造力,他用民族志经验驳斥了针对原始人的种种谬论,奚落了旅游者的种种肤浅和傲慢,论证了原始人对禁忌的遵从,对和自身经验相关的重要事务的关心和专注以及不亚于文明人的卓越的创造力,他举了一个北美亡灵舞蹈仪典的演变史。通过这个案例,他试图说明:信仰得以形成的个人的心智状态。 如果说原始人和文明人的心智能力差别不大,那么决定心智差异的是什么呢?博厄斯的回答是联想方式的不同。他把心智的联想方式做了两个区分,一是未经理性推理的习俗的起源的解释,二是经过理性推理的行为的动机的解释。显然,文明人更多地依凭理性推理,而非传统来判断和思考,即有意识的逻辑推理。从这里能看出博厄斯和涂尔干的微妙分歧:涂尔干把社会意识看作是能够用情感体验到的、唤起情感的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神圣性观念。博厄斯恰恰认为和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所遵循的习俗和习惯是无意识的结果。他是怎么处理无意识和有意识的推理的关系呢?“联想的类型和行为是无意识中形成的,但事后的解释却是出于有意识的推理。”无意识又是来自哪里呢?“这种思路由我们的早期所受教育决定,并构成我们行为的潜意识基础”。他进一步解释,“习俗的形成完全有可能是无意识的,即使有意识的推理导致了一种习俗的建立,不久也变成无意识的了”。他把有意识的推理定义为二次解释,他清晰地论述道:“我认为这种对习惯行为的事后解释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先有欲望,或先行动,才能证明欲望或行为是正确的——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些解释和大脑的感情状态相关联。” 他反复强调:对习惯行为的事后解释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现象之一。习惯、习俗和信仰是传统的内容,习惯、习俗和信仰与感情相联系,人们会对习惯、习俗和信仰做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哪一种解释让自己最满意、最舒服,让习惯、习俗和信仰“合理化”,人们就采取哪种解释。这便是文化的法则。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辗转反侧—学界小说丛谈之《菤葹》
Mech 2020-6-7 22:55
冯沅君的小说集《菤葹》 1927 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初版作者署名为淦女士,再版改署冯沅君。初版包括四个短篇《隔绝》《隔绝之后》《旅行》和《慈母》,再版又增加了《误点》和《写于母亲走后》,其丈夫陆侃如为再版写了后记。这些小说收入《冯沅君创作译文集》 (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3) 和《陆侃如冯沅君合集 ( 第 15 卷 ) 》 (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1) 等。本文引用的页码是《冯沅君创作译文集》。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 编入了《旅行》和《慈母》 ) 中这样解释标题,“冯沅君有一本短篇小说集《菤葹》—是‘拔心不死’的草名”,后来在一封信里也说,“菤葹是一种小草,拔了心也不死,然而什么形状,我却不知道。”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期,都是写女大学生反抗包办婚姻争取恋爱自由,特别是渲染了爱情与亲情的矛盾。两难之间,辗转反侧。当然,小说只是学人故事,那时候大学生无疑可以算学人了,或许还没有现在意义上的学界。 《隔绝》是作者的小说处女作,发表于《创造季刊》 1926 年第二卷第二期。女大学生隽 ( 左边还有个绞丝旁,但字打不出 ) 华离家六年后去看望母亲,被母亲关起来,以强制履行过去的婚约。小说用书信体,是隽华给男友士轸的信,记述被隔离情况,更是回忆他们相识相恋的情景。信由表妹传递。他们策划了逃跑,因隽华母亲有病彻夜未眠而失败。最后隽华在出嫁前夜服药自杀。故事洋溢着“五四”启蒙精神。“生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以牺牲,不得自由我宁死。人们要不知道争取恋爱自由,则所有的一切都不必提了。 (p. 4) ” 《隔绝之后》发表于《创造周刊》 1926 年 49 期。故事的叙述者是前面《隔绝》中出现的表妹。她的姑妈就是隽华母亲得了病,正在服伺,突然得知隽华自杀。士轸来告别时,也在她身旁服药自杀身亡了。 《旅行》发表于《创造周刊》 1926 年 45 期。这是冯沅君发表的第二篇小说,如果把《菤葹》中不同的故事连贯起来,这个 应该发生在《隔绝》之前。有婚约的女学生与已婚恋人出去旅行十天,“每人旷了一个多礼拜的课,费了好多的钱 (p. 18) ”,度过了“梦也似的十天甜蜜的生活 (p. 24) ”。故事写了两人出门在外的种种细节。特别是在同床共枕时,经过天人之战,最终相敬如宾。女生还下了决心,要求恋人与妻子离婚,同时谴责自己狠心。从小说写作角度,这篇可能是几个故事中最高明的。 小说《慈母》发表于《创造周刊》 1926 年 46 期。故事的架构其实与《隔绝》有些类似,平行宇宙多可能世界中的个光明结局。母亲让离家六年的女大学生“我”回家。“我”担心母亲逼她履行婚约。让她同学香谷陪同,让她恋人莪如准备营救,并计划营救不成时两人殉情。回家后发现,母亲只是想念她了,后悔她离家前两人大吵,也没有制止她解除婚约。于是,“我”感慨,“假如我是个大诗人,宇宙间一且的美丽伟大我不歌颂,我只歌颂在爱的光中的和乐家庭。 (p. 33) ”最后母亲到车站送她返程。 《误点》是《菤葹》中相对复杂的故事,没有标注原出处。开始还真有些学界故事的样子,因为女主人公阮继之参加一场宴会。“有的是校长、教员,或实任博士夫人,或候补教授夫人;自然都是举止豪华,衣冠都丽。 (p. 34) ”阮继之在宴会后就收到了母亲病让她速归的电报,随后几天她都有些歇斯底里。她与同学好友渊如商量,也找来了恋人杨渔湘商量。他本来在北京读书,辍学去了天津教书。杨有些绝望,决定放弃教职去前线参军。渊如陪她回家,在车站渔湘送行,依依惜别。回家后发现,并非是母亲让她履行旧的婚约,而是长兄想让她嫁高官显宦之子,本人也是留美的法学博士,谈吐像名教授。长兄劝诫她,“不要认为恋爱是什么绝对的,无限的;世界上就没有所谓精神的、纯洁的恋爱,恋爱的构成要素,财!色!你现在相信你同杨的恋爱,就同某些人吃金丹养修成仙一般。 (p. 45) ”受母亲等监视,无法与渔湘联系,后来收到他托人转来的信,得知他所在的军队大败,他自己也受了伤,好在并不致命。他另托人以学校名义催她返校。这样,在哥哥送继之到车站。不料那天车晚点六个多小时,到晚上快戒严时仍没有消息。这就是标题所谓“误点”。继之决定先不走了,随哥哥回家。母亲很开心,但继之在慈母和情人之间难以抉择,暗自流泪。这是平行宇宙中的另一种可能,比《隔绝》要好些,但比《慈母》情况要复杂。 《写于母亲走后》发表于《莽原》 1926 年 10 月。写“我”的母亲去照顾即将分娩的表妹。临行前,母亲仍然担心退婚那家仍要履行婚约,因为男方仍没有迎娶。“我”被母亲弄得心烦意乱,在恋人志伦面前痛哭。不料志伦也痛哭,他父亲去世,母亲为他的事情也卧病在床。他不知道是不是要回去看望。在整体框架内,这个故事可以接在《慈母》或《误点》之后。 这些故事都是写有婚约的女学生克服家庭阻力与已婚恋人相爱,穷尽了逻辑上的各种可能,而家庭阻力主要是慈母之爱。“慈母的爱,情人的爱,两种爱构成了幕相互冲突的悲剧,特聘我来扮演这幕戏的主角;使我在精神上感受到五牛分尸般的痛苦。 (p. 34) ”这些故事似乎有一定的自传性。作者自己在 1917 年外出读书前已经与乡间富户子弟订婚, 1919 年有意退婚,到 1923 年才正式退婚。写作和发表小说时,她的男朋友是王品青。他本名贵珍,河南济源人。在 1919 年考入北京大学理预科之前,就已经与未婚妻正式结婚,是包办婚姻而非自由恋爱。 1921 年,升入北大物理系学习。 1925 年毕业后,到北京孔德学校担任中学教员。 尤其让人惊诧的是,小说仿佛有某种预见性。《旅行》中,“我总是不喜欢他出去,不论是买东西,或瞧朋友。这里面的原因一方面固由于怕他跑得心野了,抛荒他的功课。他方面实为我自己怕受独处的寂寞。 (p. 22) ” 王品青似乎真“抛荒他的功课”,交往六年后,冯沅君与王品青分手,就是觉得他“学问浅薄”,因此两人“志趣不合”。冯沅君虽然写小说,其实是学者;王品青更像文人。王如故事中所述“他说他什么都可以牺牲,可以不要,但他不能离开他的爱人。 (p. 23) ” 冯沅君中断他们关系后,特别是得知冯沅君与陆侃如恋爱后,他就与世长辞了。当时和后来都有人说王品青是因为失恋发狂而死。周作人在《永日集·关于失恋》中的说法较为公允,“品青的死的原固我说是肺病,至于发狂的原因呢,我不能知道。据他的信里看来,他的失恋似乎是有的罢。倘若他真为失恋而发了狂,那么我们只能对他表示同情,此外没有什么说法。”还分析了他性格。“品青是一个公子的性格,在戏曲小说上公子固然常是先落难而后成功,但是事实上却是总要失败的。公子的缺点可以用圣人的一句话包括起来,就是‘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在旧式的婚姻制度里这原不成什么问题,然而现代中国所讲的恋爱虽还幼稚到底带有几分自由性的,于是便不免有点不妥”。“品青的优柔寡断使他在朋友中觉得和善可亲,但在恋爱上恐怕是失败之原,我们朋友中之□□大抵情形与品青相似,他却有决断,所以他的问题就安然解决了。” ( 引文均见岳麓版《永日集》 98 页 ) 。 作者冯沅君原名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易安、大琦等。 1900 年出生于河南唐河的书香之家,其父是清朝进士,其兄是哲学名家冯友兰。 1917 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 1922 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并开始文学创作。 1925 年毕业,到南京金陵大学任教。 1926 年在北京中法大学授课,并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1927 年秋到上海暨南大学和中国公学大学部任教。 1930 年秋,到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 1932 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班,专门从事古典词曲的研究,获得博士学位。 1935 年回国,应聘到河北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任教。 1938 年起在战火中辗转避难,短期受聘迁往四川的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 1942 年在迁入四川的东北大学任教,后随复校到沈阳。 1947 年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1958 年随学校从青岛迁往济南,任山东大学教授,据说是共和国第一位女性一级教授。 1955 年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1974 年病逝。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24):关于“思维”
fqng1008 2020-6-7 16:43
一、什么是思块? 思块(思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认识,这一过程本文称 “知觉”,它是由刺激产生的;二是记块的再现,这一过程现在人们称作“回忆”,它是生物钟唤出的;三是忆块的组合,它可以由刺激和生物钟两者的作用同时产生。 思块 ( 思维 ) 分三种 : 知觉 、 回忆 和 组合 。 当你看到月亮,你就认识了它,这就是知觉。如果记住了它,这时的月亮在你大脑里的投影就是记块,以后你在大脑里回忆起该次月亮的情况,这时在你大脑里所出现的影象就是忆块。你将这次月亮所形成的记块用来思维,那它跟其它记块组合后,所形成的就是思块。比喻 “ 月色宁静、虫鸣沟壑 ” 就是一种思块。 事物被生命感知,除非感知不到,一般是自然产生的。一个小孩第一次看到狗,他就会默默地注视着它,第二次看到它,小孩就已经知道这是什么了,虽然可能不知道它叫 “狗”,这种感知是不需要大人教的,但是,对物品的名称必须别人教才能学会。 记块在生物钟的作用下被提取出来并放到思维中枢的过程,就形成了忆块,这一过程即是回忆。回忆过程是智慧过程的关键,是衡量一个人智商水平的标准。 忆块放到思维中枢,按一定规则组合,就形成了思块。 思维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第一、思维必须有原块刺激才产生。这就是知觉,它是一级思维。任何思维(包括梦)的产生都是来自于外界的一种原始的刺激,比如作梦时,一般都有刺激的存在。第二、思维必须在一个或多个规则下进行。象棋是在首先设定了一个总的规则 “将死对方的将”下进行的,一个规则还不足以运行,还要设定诸如马、车、炮等的走法,这些走法全是一种规则,它们是在将死对方这个母规则下设定的子规则。有了规则,就有了思维的基础,再在很多子规则下,就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思维。因此,有了问题就有了思维的基础,有了规则,就可解决问题了。第四、规则必须有大量忆块的参与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任何一种思维都必须有大量的忆块参与,你思考问题,就是在规则的指导下,对忆块的一种定向组合,思考甲问题,大脑就会调取与甲有关的忆块,大脑内能够调取的忆块越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就越准。 二、二级思维 一级思维就是人类和动物都有的思维,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 “ 本能 ”,即“ 知觉 ” 和 “ 回忆 ” 。人产生尿意,是因为你的膀胱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尿量多了,必须马上排除,你才会解裤排尿,在排尿的这一过程中,首先产生了排尿的思块,思块指导你的很多肌肉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这一过程,一个有思维没有行为的高位瘫痪病人,是不能正常排尿的,因为他的思维指导不了他的行为。这种病人的排尿是 “ 功能 ” ,不是思维,思维指导的行为是有规律的行为,不是胡乱行为,通过感觉产生知觉,全是一级思维,它们决定你可以轻易区分世界 : 红、黑、雨、雷、日、月、江、洋等等。 二级思维 是 在一级思维基础上的发展,它可以将一级思维按规则进行组名,比喻人类可以算出月食和日食,就是对一级思维 ( 知觉 ) “ 日和月 ” 组合的结果,又如你看到浓云密布、雷声隆隆,你会思维出 “ 将下雨了 ” ,你认识的张三,现在持刀向你气势汹汹地袭来,你会思维 “ 要杀人了 ” ,以上二级思维都是根据一级思维组合的结果。蚊子是一个一级思维最少的动物之一,它能飞翔,但不能走动,它有个很特殊的本能,就是飞到人们必进的门上,静静地等候几个钟头,只要开门,它们就以飞快的速度冲向屋内,然后停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当你熟睡时,它就飞出来咬人,这是遗传的结果,不是巴甫洛夫的 “ 习得性行为 ” 。蚊子还是个对温度最为敏感的动物,温度高时,其飞行的速度非常快,咬人的速度也非常快。 二级思维是人类和动物的区别所在,人类利用规则进行的思维叫二级思维,就是 “ 组合 ” 。比如人们走棋、打牌、说话等等。人类就是不断地在 自然界 建立各种规则,以便于人类社会进行正确的延续和交往。 二级思维分为 : 第一 , 思维正向 ( 又叫正向思维 ) 。在解决一个问题时,人脑调取的忆块越多,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越有利,这就叫作思维正向,如做一个数学题时,你就会调取与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多有利的忆块,来解决这一问题。第二 , 思维负向 ( 也叫负向思维 ) 。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调取的忆块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利,称为思维的负方向,如某人在遇到一个人力不可抗拒的恐怖事件时,他所调取的忆块就只有那些如何活命忆块了。第三 , 思维零向。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调取的忆块为零 (没有忆块可以调取 ) ,称为思维归零,比如人体在狂怒的状态下,就没有了思维,调不动忆块,组合不出思维,单由情绪控制行为,从而作出出格的事来,待其人清醒时,就会后悔他所做的一切了。长期的零向思维是精神病人的思维,比如一种痴呆症患者。第四 , 思维乱向 ( 也叫乱向思维 ) ,就是人们常说的胡思乱想。一般见于精神病患者,就是没有规则地乱想。 二级思维不可遗传,深浅两种感觉同时可以影响它的效果。思维超向和思维倒向是思维正向和思维负向的高级。爱一般产生于思维正向或超向 ; 恨一般产生负向或倒向思维 ; 发怒一般是零向。爱一个人,就会有很多关于他的好的忆块出现在你的大脑里,这种出现是过去长时间积累的生物钟的功能发挥的结果,你不想他出来也是不可能的 ; 恨一个人,也会出现很多关于他的不好的那些忆块在人的大脑中自动地出现,这也是长期以来人体生物钟的一种积累。 由感觉来的思维称为 “ 投影思维 ” ,由生物钟提示功能来的思维叫 “ 提示思维 ” ,由规则组合出来的思维叫 “ 规则思维 ” 。上述三大思维构成了人类的所有思维。 三、思维的连贯 一个民族的思维在一定的时间内是连贯的,比如中国人的思维,一直基本上就是按照远古时代的祖先们的思维在思维,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总的思维原则是没变的 ( 虽然不适合少数人 ) ,这就叫 “ 国家思维 ” 。 一个家族内也存在家族思维,这种思维甚至可以造成 “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 ” 的悲惨结局,如果某个人在一个家族内出人头地,那一定是他被外界所左右的缘故。 再来看看某个时段的思维是怎么发生的,几个人在一起聊一个话题,每个人的思维本来都是因为这个话题展开的,突然,其中的一个人想到了另外一个话题,于是他们的话题开始转向,思维因此进入另外一个方面,而这种话题所引发的思维都是一种忆块的释放。在这里,一般人们称之为 “ 联想 ” 。二级思维不是独立存在的,没有一级思维的参与,就没有二级思维,如走棋,你必须首先要看到是什么棋。这就是一级思维,你才可以调动走该棋的规则,这些才是二级思维。你去爱一个人,首先你必须产生一级思维,即看到他 ( 她 ) 才可以产生二级思维 : “ 我必须追到他 ( 她 ) ” ,至于你用什么手段、方法或语言去挑逗他 ( 她 ) 、得到他 ( 她 ) ,那更是二级思维了。 从总体上来说,思维可分为个人思维和社会思维。个人思维是指一个人的思维,社会思维是指很多人的同一性思维。比如美国的南北战争,先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维,通过一定途径,成为了美国大部分人的思维。又比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先也是某个人的思维,再是全国性的思维,基本上整个中国都在按照这一思维行动。又比如法律,先也是个人思维 (比如某个提案 ) ,通过一定途径就成了社会思维,很多人都必须按此行事。 四、规则及其他 规则分为三步 : 第一步是起名,当你遇到一个事,首先就是给它冠名,这是浮萍,那是玩具熊 ; 第二是步骤,也叫迈步,中国象棋的马走日,还是走田,到美国是走北还是南,学习物理是先学光还是声,称重是添加还是减少 ; 第三步是性质,比如电视机是好的还是坏的,它与 VCD有些什么区别,可以做什么用等等。有了以上三步,你就给一个事物建立了一个规则,有了一个规则,人们就认识了这个事物的某一方面。 思块形成的特点还有一个是 “ 连锁思维 ” ,比如一个人练写反字,只要几十次训练,这个人就会写所有的反字了,而不是每个汉字都必须去练几次 ; 一个会写字的人,他不是只有几个字写得好,而是所有的字都写得好,即所谓触类旁通 ; 一个对乐器有爱好的人,有可能再学新的乐器时,要比一般人快得多。构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人脑中三个记库与行为、思维中枢沟通的程度决定的。 意念是一个人用思维控制生命过程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后天来的,必须经过训练才能产生,因为思维中枢和生命中枢一般是不相关联的,比如你想用自己的思维控制心跳,你就得从小练习。凡属思维中枢和生命中枢相联系的东西就是意念。 推理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无论是人类的过去还是现在或未来,无论是科学领域还是其它领域(比如办案),推理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推理是按照一种思维去产生一种规则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分析和联想都是一种推理。牛顿关于“引力”的描述就是一种推理,因为苹果只掉地下,他就推理出这是因为地球有一种吸引苹果落地的力量存在。爱因斯坦关于广义相对论的描述就是在现有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时空的一种与别人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也是一种推理。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但开风气不为师:读《十日谈》
热度 1 Mech 2020-6-3 22:53
疫情中读了《十日谈》,其实是选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版。小说发生在佛罗伦萨黑死病爆发时期,七位靓女和三位俊男为躲避瘟疫,到了他们在城外的乡间别墅。为打发不宜唱歌跳舞和户外活动的时光,他们轮流讲故事。选出的主持人为当天的女王或国王,规定当天故事的主题或者没有主题,但最后一个故事可以不在主题之内;故事会结束时,指定翌日的主持人。每天每人讲一个,共讲了十天。所讲的故事汇总起来,加上讲故事时的场景和偶尔有简单反馈,构成了《十日谈》。因此《十日谈》中应该有一百个故事,我看的汉译本有 73 个故事,现有的故事中,也有个别删节。有译林出版社的英译本,暂时还没有读的打算。 小说开篇写佛罗伦萨黑死病疫情的严重,比现在的新冠或者当年的非典厉害多了。传染机制不明无孔不入,患者无药可医很快死亡。黑死病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现在回顾,客观上,动摇了主导性力量教会的权威,改变了当时中世纪的社会结构,为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写于黑死病时代的《十日谈》,似乎是文艺复兴的肇始。在这个意义上,《十日谈》堪称开风气之先。只是不知道小说方面的后继者为何人? 如前所述,小说由一百个故事组成。在结构探索方面或许对长篇小说的形成有所贡献。每天讲的十个故事往往有个主题。第一天大家没有经验,故事是随便说的。第二天的故事围绕着开始饱经忧患然后逢凶化吉最后皆大欢喜的主题。第三天故事的主题是个人凭借机智实现愿望。第四天是结局悲惨的恋爱故事。第五天则是有情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第六天的主题是机智的言谈或者行为,能针锋相对驳倒别人的非难,或急中生智避免危险或耻辱。第七天的主题是妻子偷情等欺骗丈夫,有成功也有失败。第八天的主题是人们互相捉弄。第九天随意讲故事,没有主题。第十天是恋爱或者其他方面的慷慨豪爽行为。除了个别故事,如妻子出轨主题下后面三个故事,相当机智,情理之中,预料之外,有些拍案惊奇的意思。多数故事都比较简单。或者这样说,机智似乎谈不上特别,愚蠢真非一般的愚蠢。 感觉西方人心智比较简单。与华夏传统市井小说例如《三言》《两拍》中的故事相比,《十日谈》的故事有些幼稚。过去就注意到这种差别。西方那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如 Walter Scott 的 Ivanhoe ,跟《三国演义》相比真是非常幼稚。同样是英雄造反传奇, Robin Hood 比《水浒传》也单纯许多。华夏人士往往推崇计谋,诸葛亮之辈,动辄“我有一计”。小时候简直对诸葛亮崇拜得五体投地。不过,蜀汉在三国中还是率先被灭了,细思恐极。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小说的思想无疑很先进。有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贵”“贱”由品德划分。“我们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 (p. 267) ” 也有男女平等的思想,特别是鼓励女性在爱情中主动。“在适当的时机下,你们也可以主动去钟情于人,不必老是听从命运之神的支配,因为命运之神教你用情,大都不是恰如其分,而是过分。 (p. 395) ”第四天和第五天的主题是爱情悲剧和爱情喜剧,或许属于全书最有积极思想意义的内容,虽然故事都比较简单。 值得注意是,有些生活中的智慧或者说常识,其实与华夏古人讲得差不多。如时不可失失不再来,“命运之神露着笑脸、张开臂膀去对待一个人,大都是可一而不可再。 (p. 484) ”如“反者道之动”,“世上有许多人专心致志想登天堂,不料自己没有进得天堂,反而把别人送上天堂了。 (p. 192) ”如大智若愚小慧害道,“世上有些聪明人,仗着自己精明懂事,就以为别人一无所知,因此存心愚弄别人,结果往往反而落得自己上了当。 (p. 198) ”做人的道理也就那么多, 东西方圣贤讲起来也难免 相似,就像《理想国》如果只看伦理部分,也与《论语》差不多。 该书有许多故事正面讥笑的教士。“说起这些教士,他们多半是些饭桶,不懂人情世故,行动背时,却自以为道德学问高人一等,仿佛什么事都是他们懂得多;其实,真是天知道罢了。别人都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挣饭吃,自谋生活,他们可不行,他们只想寻个可以依赖的地方,像猪一般让别人来供养。 (p. 81) ”中世纪过去后,许多人对学者也有类似的蔑视,直至今日。《十日谈》中对学者还是相当敬畏,“学者多半是 ( 即使不能说全部是 ) 比魔鬼还精明呢。 …… 千万别愚弄人,尤其是学者,更加愚弄不得。 (p. 567) ”当然,作者说的是真正的学者。“求学的态度完全为了探究因果、明白事理,不像一般人那样读书只为了日后把那一点知识零碎出卖。 (p. 545) ”读书为了出卖知识其实就是职业化,但零碎出卖卖不出好价钱。融会贯通甚至增加新的知识,才能卖出好价钱,包括赚得金钱和赢得名声。 总之,故事尚可读,但多少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名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现实阅读中的精彩未必总是一致。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22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22):关于取象比类
fqng1008 2020-5-31 09:32
取象比类是一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因为《周易》和《诗经》就是如此的思维方式。唐略认为,八八六十四卦,能把天地万事万物都概括出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呢?不懂的人会说它很玄,但简单地说,它就是取象比类,是一种形象思维。 比如《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表达方式在诗学里叫“兴”。欲言彼,先言此,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是营造言说的氛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联系么?冷静的想,是没有联系的,存在思维的跳跃;但是,如果你诗情画意的想,又是有联系的。你理性地想,它们是没有联系的;你感性地想,它们就有联系了。这就是“比兴”,取象比类,是一种跳跃的思维方式。 因此,取象比类是传统学问的核心,周易之象,诗之比兴,都是这种思维。唐略说: 我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初中时要写议论文。老师教我们各种论证方法:什么数据法、举例法、类比法 ……我就很不同意类比论证法。有一次,可能是因为某件事情我发了脾气,父亲给我打了个比方:“一滴墨水滴在杯子里,这杯水就黑了。但是当一滴墨水滴在大海里,大海依然蔚蓝。所以一个人的心胸要宽广,像大海那样能包容,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翻脸。”我心里是服气的,但是我又在想:你用的是类比论证。而类比论证,严格讲是不成立的。墨水滴在杯子或大海里,跟人的修养和胸襟有关系么?严格讲,风马牛不相及!你怎么能把这两个扯在一起?但后来学了《诗经》,慢慢的体会到“比兴”的妙处,体会到了中国思维方式,这才想通。 唐略认为,好的中医,往往不跟你就事论事,它们嘴里往往是一个接一个的比喻,善于由此及彼,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他说: 在我学医之初,师父给我讲过一个治疗阴虚脱发的思路:人好比一棵树,头发就是树叶。树掉叶子了,怎么办?如果是秋天落叶,那是自然现象,就不要干预了。如果是平时,肯定是由于干旱,那就得浇水,对应到人就是养阴、养血,用六味地黄汤和四物汤,且发为血之余,也说明四物汤是必用的;浇水要往根上浇,所以再加一味牛膝,引药下行,使药力渗透得更深。我们再仔细观察,哪怕再干旱,叶子只能是在枝头枯萎,绝不会掉下来。要掉下来,还得有一阵风!那怎么办?有风就祛风,用桑叶菊花,一来祛风,二来平肝,三来其性升浮,能引精血上承,滋养头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及季节进行加减。这就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医理也渗透其中,二者妙合无痕。这让我受到非常大的震撼和启发。我的师父是一个想象力很丰富的人,从他身上,我领悟到,中医是一门艺术。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把中医当做一门科学来学,要把它当做一门艺术来玩。 有人主张让孩子从小就学一些基本知识。我则以为,不要过早教孩子具体的东西,以免局限其思维。其实,小孩学诗歌、学传统文化,便是在给中医打下最坚实的基础。这是在陶冶情操,在培养取象比类的传统思维方式,在训练跳跃性的思维。这样的小孩以后才是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人,而不是一个死板的人。有了这种素质,以后学任何东西都会达到很高的境界的。 至于如何 “取象比类”,唐略认为: 我们看,核桃的壳那么硬,不就像人的脑壳么?敲开以后,核桃肉奇形怪状,多像人的大脑啊!核桃从中间破开,两边是对称的,又跟肾很像。正好,核桃就能补脑益肾。这是为什么呢?巧合么? 我们都知道豆类补肾,而且豆类长的就很像肾,这是为什么?有什么天然的联系么?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来讲,就是同气相求,如果硬要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我只能说,暂时不能解释,不能因为你不能解释,就否认它。 再比如,各种藤类药都走经络,经络不就跟藤似吗?当归、川芎、益母草、鸡血藤,都能养血,具体到应用上怎么选择?形象思维就能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如果病在经络,比如关节病、颈椎病、身痛之类,需要养血,选鸡血藤,效果会非常好。 再比如,治疗疝气,或睾丸上的其他各种疾病,经常需要疏肝理气,这类药太多啦,青皮、枳壳、香附、川芎、橘核、荔枝核……我们经常会选用其中的那两个核。这又是形象思维。你看它们像什么?就像睾丸。尤其是荔枝,外皮跟阴囊很相似,荔枝核就像睾丸。 他认为, “这并不是无稽之谈。因为是屡试不爽,疗效显著。”至于是不是疗效显著,那就是言人人殊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疗效判断标准,总的趋势是,随着科学的进展,疗效标准越来越严格了。这也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不同点之一。他还提到:形象思维固然生动,但世间万象,纷纭复杂,需要有一种简单的方式去归纳和把握,这就是五行、八卦。因此,它们是是中医的基本思维模型,也是整个传统文化、一切传统学问门类的思维模型。 当然,也有人反对这种说法。如中医院校现行《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描述 “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春秋认为: 中医界以五行属性对事物的取象比类,绝大多数都是错误的、荒谬的。比如对五音的取象比类,认为自然界有五音:角、徵、宫、商、羽。然而事实却是,自然界的音要比这五音丰富得多,十二平均律才是更好地反映和认识音的理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出十二平均律的国家,公元前400年的何承天是十二平均律的鼻主,明朝的朱载堉又将十二平均律发展为完整的理论。但是,阴阳五行的取象比类法却将中国传统音乐强行固定在角徴宫商羽这五音的死角之内,使中国人发展出来的十二平均律难以在中国立足和发展。直到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中国的十二平均律带回西方,在欧洲广泛流传,造就了无数西方音乐大师和无数传世名曲。到了清末民初,中国才从西方迎回十二平均律。此时回头一看,西方音乐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中国,使中国古代音乐与西方比起来是那么暗淡无光。可以说,阴阳五行的取象比类法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束缚和伤害,只能用犯罪来形容。 事实上,阴阳五行的取象比类法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所做所为,就是犯罪。这一方法为了与五行比类,而把一切事物都削足适履地强行归之于“五”这个数字之下。受害的不仅是五方位、五音,还有五色(中医界为什不问问美术界,自然界到底有多少种色)、五化(中国界为什么不问问化学界,自然界到底有多少种化)、五气(风暑湿燥寒,为什么中医界自己都排除了热)、五季(把四季强行凑成五季)。 最为悲剧的是,中医界为了与五行比类,强行把人体的各项事物归到“五”这个数字之下。什么五脏、五腑(此时不说是六腑)、五形体、五声、五变动。中医界太特么爱“五”这个数字了,凡是超出五个的事物,一律强行减缩为五个;凡是不够五个的事物,一律强行凑成五个。这使中医不仅对自然界,而且对人体的认识严重脱离事实,成为阴阳五行这一破烂玄学的牺牲品。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陵王气黯然收:读《白门柳》
Mech 2020-5-28 22:52
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三部曲《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据说是其作者刘斯奋用 16 年写成。 1984 年出版第一部, 1997 年出版第三部。然后荣获 1998 年第 4 届 茅盾文学奖 。多次再版, 2018 年河南文艺出版社还出了点评本。 标题《白门柳》多少有些费解。“白门”可以指代南京,作者说“柳”象征生离死别。我没有文化,觉得过于牵强。“白门柳”是李白喜欢的意象,多次出现在他的诗句中。“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春光白门柳,霞色赤城天。”“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元人杨维桢更有诗《白门柳》 步出白门柳,闻歌金缕衣。 事生不事死,曩誓今已遗。 空负地下心,百年以为期。 向来媒佻鸠,宁为今日思? 那种及时行乐的轻佻,倒是有几分像小说中的某些读书人。广东有写柳如是的舞台剧也叫《白门柳》,分别有话剧和地方戏两种,不知前后顺序。剧情从风月场中开始,到南京破城时 ( 虚构 ) 柳如是投水自尽为止。英文名称是 Mrs Willow ( 柳树夫人 ) ( 其实按 Mrs 的用法,应该叫 Mrs Money( 金钱夫人 ) 才对 ) 。 《白门柳》听起来似乎风花雪月,其实主要说风云,特别是风云中的读书人,以及他们的风月场中情人。该书开始于 1642 年 ( 崇祯十五年 ) ,结束于 1646 年 ( 顺治三年 ) 。这期间正是明清鼎革之际,包括北京失陷满清入关并南下以及南明弘光从建政到颠覆的全过程。第一部《夕阳芳草》 1642 年 3 月到 12 月,主要是钱谦益为谋官职想运作复社公议放过阮大铖,但没有成功。在柳如是提议下,他开始迎合马士英等武将。第二部《秋露危城》 1644 年 4 月到 1645 年 5 月,主要写南明建政到颠覆特别是其中的党争。钱谦益等东林党人违背自身原则,反对在血统上最有资格的福王继位而主张璐王继位,史可法折衷欲立桂王,结果马士英在武将支持下拥立了福王。随后,东林党全面受挫,但经过运作钱谦益出任礼部尚书。清军南下,福王马士英阮大铖等出逃,钱谦益等献南京城投降。第三部《鸡鸣风雨》 1645 年 6 月到 1646 年 5 月。主要写反清复明的艰辛与挫折,战争中各阶层百姓的不幸。钱谦益到京赴任期间柳如是红杏出墙旧恩客郑某,钱谦益表示谅解后两人和好如初。冒辟疆家道败落,和董小宛成了贫贱夫妻。面对满清大兵,复明力量内部仍是矛盾重重,监国鲁王在浙东战区全线溃败。“一片降幡出石头”,“金陵王气黯然收”。 故事基本上与历史差不多。人物众多,各有个性。开始时主要人物是钱谦益柳如是。作者似乎是按奸佞小人恶霸地主的套路写钱谦益,看不出文坛大老气象。柳如是坚毅果敢、精明干练、举重若轻、料事如神,简直是女中诸葛,但言谈举止完全是低级妓女,看不出是才女。随后黄宗羲冒辟疆也出场较多,董小宛也堪与柳如是分庭抗礼。黄宗羲是按正面人物写,充满正义感,但几乎没有做成任何事情,拉起支义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损失不大就败走了。“复社四公子”之冒辟疆开始也是道德感爆棚,视事甚易,自视甚高,陈圆圆都没有放在眼里,根本看不上董小宛;随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偌大的家业也几乎败光,终于发现自己其实百无一用。顺便一提,我过去只知道如皋出火腿,读小说才知道冒辟疆是如皋人。董小宛苦追冒辟疆,在钱谦益帮助下勉强得手;看小说才理解,董小宛是良家妇女静淑娴雅风格,在名妓中固然可以独树一帜;但要从良,缺乏竞争优势,人家大可以直接娶良家妇女。“复社四公子”之陈贞慧是复社的主要领导,虽然不是社长,有道德操守,也有务实能力,但后来不仅没能改变政局,而且在复社中也处于孤立不被理解的境地;因此最后完全隐居与世隔绝。另两位“复社四公子”方以智和侯方域出场比较少,作者似乎不想从他们身上发掘故事。《 板桥杂记 》的作者余怀和笔下的柳敬亭李十娘李媚等都是书中人物。 小说中的正面人物,东林余脉的复社人士,尤其是“复社四公子”冒辟疆陈贞慧方以智侯方域,都是高调的理想主义者 ( 或许除早中进士的方以智外 ) ,缺乏务实的本领。柳如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一无权,二无兵,光凭两片嘴皮子整天穷嚷嚷,到底成不了什么大事!”这批人最好的也不过是,“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多数尤其是头面人物,其实还做不到后半句。以当时道德而论,往往是上层不能坚守。这其实很好理解,底层人头脑简单,而且受到的诱惑也少。小说中所写,冒辟疆积极运作将其父调离前线危城,后来又剃发为顺民;陈贞慧国破之后隐居不出,没有出仕清朝但也不参与反清复明;方以智投降过大顺朝;侯方域也在史可法劝说下,离开危城扬州逃生。在承平年代,他们坚信自己品行高尚,凡是不认同他们的都是卑劣之人。到了国破之时,自尽殉国的有东林派也有反对者,投降求生同样两派都有,也说不上谁更高尚。事实上,过分强调道德,往往是末世的标志。如果不是大臣们大唱高调 ( 高调背后当然有利益考虑,但对形式判断错误 ) ,崇祯或外和满清,或迁都南京,至少派太子去南京,明朝或许不至于那么快一败涂地。 历史上,方以智主张西学东渐中西合璧,是较为接近现代科学家的古代读书人。在书中他批判读书人,震人发聩。“历来所谓儒者,多有二病:一、穷理而不博学,二、闻道而不为着。无论拘守名教,以尊礼法,还是好作诡异言行,以超越礼法, 二者都无非为着求名,故意束缚矫扭其真性。至于科举之士,一年到头只知弄八股,此外懵懵然一无所知。彼一心所望者,无非‘利禄’二字,又安有心思博学深造?如今天下滔滔者,无非此辈!惟是学问二字,乃千秋之事,岂可无人任之?”我有些奇怪的是,历史上他以拒绝投降李自成而江南闻名,书上怎么把他写成先投降再出逃,还因此被南明追究。 作者是中山大学的教授,属于严肃的学者。因此,有些或许更有噱头的细节没有写入小说。才子与名妓交往,只写了钱谦益与柳如是、龚鼎孳与顾横波、冒辟疆与陈圆圆董小宛,甚至写了于史无征 ( 说无难说有易,确切说是我不知道 ) 的方以智与李十娘。略去了另外些《 板桥杂记 》中有述交往故事,包括因《桃花扇》而闻名的侯方域与李香君,陈贞慧与李贞丽 ( 李香君的养母,其实只长李香君九岁 ) ,吴伟业与卞玉京。钱谦益不肯殉国推托“水太冷”有戏剧性,陈寅恪《 柳如是别传 》考证此说不可信。小说写了柳如是欲投水自尽,但并没有与钱谦益相约,以她的冰雪聪明自然能预知他不肯。 我个人理解,所谓历史小说,是在历史和传记的框架内,作家发挥想象力虚构细节。《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历史小说。后来蔡东藩先生还写了多卷本的《历朝通俗演义》,我曾为女儿买过一套。当代历史小说读得很少。最早应该是姚雪垠老先生的《李自成》。后来读过凌力的《星星草》。《白门柳》比那两部应该好得多。历史小说可以有于史无征的内容。例如《白门柳》中讲到说书人柳敬亭后来成了反清复明的特工。这个在黄宗羲的《柳敬亭传》中没有写,张岱《陶庵梦忆》和余怀《 板桥杂记 》说柳敬亭时也没有写,但仍不妨虚构。但历史小说不应该与历史事实矛盾。当然,真是矛盾其实也没有关系,只要故事有意思。《白门柳》在一些细节上还是与历史记载冲突。例如。余怀有意迎娶的李媚是名妓李十娘的侄女,这是余怀写入《 板桥杂记 》的,到小说中,李媚成了李十娘的妹妹。钱谦益在南明任礼部尚书,在小说中说是通过柳如是的手帕姐妹惠香活动马士英的下属,这个不太合情理;更何况,陈寅恪《 柳如是别传 》考证,惠香就是卞玉京,虽然证据不是很有说服力。 小说视角是传统的上帝视角,作者洞悉一切,包括所有人的心理活动。布局呼应方面很用心,出场人物的结局都有交待。最主要的人物正文中没有写,最后附录中也有说明。小说语言我感觉往好说也是不出彩,但可以接受,我并非很挑剔。最遗憾的是,小说缺少我所想象当年才子名妓应该有的书卷气,这不仅是语言,也是文学趣味的差异。虽然历史框架在南明清初,但全书都有着当代作品的粗糙情感和粗鄙表达。小说的价值观较为传统,以以君王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黄宗羲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好像到结束时也没有想通透。 总之,故事总体上尚可读,但不完全认同其价值观,语言不够典雅洗练。就喜欢程度而言,在我读过的“茅盾文学奖”的获奖长篇小说中,逊于《 应物兄 》《繁花》《白鹿原》《长恨歌》,但远好于《李自成》《平凡的世界》《黄河东流去》 ( 后两种其实难以卒读因此没有读完 ) ,大致与《 东藏记 》和《沉重的翅膀》伯仲之间。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水落花春去也:读《板桥杂记》
Mech 2020-5-26 22:54
前些天看了《 南京媚香楼 》,有些感想,相继写了《 从媚香楼想到李香君 》和《 “江左三大家”及咏美诗选 》。其实我对明代后期历史并不太熟悉,看过《剑桥中国史》的明代卷,南明较为简略只有一章。最近重新通读。顾城考证翔实的两卷本《南明史》其实是南明政治史,甚至是南明战争史。年轻的时候,对当年风月场中的事情兴趣也不大。那几篇博文主要的背景知识都是现学现卖。有疫情以来,读了两本书,一本就是旁征博引的《 柳如是别传 》,还有本就是这次要说的《板桥杂记》。这大概算是疫情中的阅读选题,明清鼎革之际的读书人与他们的风月知己、 《板桥杂记》极为简略,原文应该不到两万字。初版于 1693 年 ( 康熙三十二年 ) 。近年有多种印本。较早也是最好的似应推上海古籍 2000 年版,与《三吴游览志》一起收入“明清小品丛书”,后来多次重版。比较新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年版,附有清人《续板桥杂记》。中间还有青岛出版社 ( 收入“案边枕边珍品系列” ) 和中州古籍出版社等不同版本,还有种与《续板桥杂记》和《板桥杂记补》合订的版本。我手里的是上海古籍版 2019 年重印本。顺便一提,其中《三吴游览志》亦颇可读。 作者余怀基本上是与柳如是陈圆圆顾横波等同代人,出生于 1616 年 ( 明万历四十四年 ) , 1693 年 ( 康熙三十五 ) 逝世。经历过明末和清初鼎革易号全过程,目睹了南京特别是秦淮河畔的沧桑巨变。余怀当年也是参加南都乡试的举子,虽有才名但仍落第。稍后曾以布衣担任南明兵部尚书的幕僚。南明朝廷颠覆后,一度从事反清复明活动。最终隐居吴门当遗老。 该书其实应该叫《板桥杂忆》,追忆 美人 如花,感慨 流年 似水。整个基调近于《陶庵梦忆》。与张岱类似,余怀也是生活艺术家,但文笔还是有些逊色。写不出张岱《自为墓志铭》那种警策佳句,“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陶庵梦忆》是广义的民俗,很少说到具体的人物,似乎只有几处例外。《板桥杂忆》则是主要讲风月场,人物速写颇有神。《板桥杂忆》文笔也很好,虽然如前所述,比不了张岱。 该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雅游》,写当年风月场盛况。“南市者,卑屑妓所居;珠市间有殊色;若旧院,则南曲名姬、上厅行首,皆在焉。 (p. 3) ”“旧院与贡院遥对,仅隔一河,原为才子佳人而设。 (p. 13) ” 南曲名姬颇有些明星范儿,“名妓仙娃,深以登场演剧为耻。若知音密席,推奖再三,强而后可。 (p. 11) ” 中篇是《丽品》,主要写旧院名妓也有少数珠院名妓的一些掌故轶事,《柳如是别传》中也有引用。抗清捐躯的葛嫩和孙克咸就出自该书,后来阿英以此编写了历史剧本《葛嫩娘》 ( 亦名《明末遗恨》《碧血花》 ) ,其中似乎还有余怀出场。耐人寻味的是,抗清烈士孙克咸的孙子,是清朝的进士。刘元的故事让读书人汗颜。“曾有一过江名士与之同寝,元转面向里帷,不与之接。拍其肩曰:‘汝不知我为名士耶?’元转面曰:‘名士是何物?值几文钱耶?’相传以为笑。 (p. 47) ”作者所述他自己与李十娘侄女的故事,更让人感伤。“十娘有兄女曰媚姐,十三才有余,白皙,发覆额,眉目如画。余心爱之,媚亦知余爱,娇啼宛转,作掌中舞。十娘曰:‘吾当为汝媒。’岁壬午,入棘闱。媚日以金钱投琼,卜余中否。及榜发,落第,余乃愤郁成疾,避栖霞山寺,经年不相闻矣。鼎革后,泰州刺史陈澹仙寓丛桂园,拥一姬,曰姓李。余披帏见之,媚也。各黯然掩袂,问十娘,曰:‘从良矣。’问其居,曰:‘在秦淮水阁。’问其家,曰:‘已废为菜圃。’问其:‘老梅与梧、竹无恙乎?’曰:‘已摧为薪矣。’问:‘阿母尚存乎?’曰:‘死矣。’因赠以诗曰:‘流落江湖已十年,云鬟犹卜旧金钱。雪衣飞去仙哥老,休抱琵琶过别船。’ (p. 24) ”寥寥数语,留下时光的痕迹,也彰显时势的力量。历史小说《 白门柳 》中余怀是反清复明志士,作者虚构了为抗清别李媚而去的情节。 不算题外话,许多资料都说“秦淮八艳”出自《板桥杂记》,但我并没有看到。《丽品》说到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除寇白门在珠院外,其余均在旧院;还提到马湘兰,但称没有见过。她们是真正的秦淮名妓。柳如是在盛泽,陈圆圆在姑苏,都不在南京,与秦淮河没有关系。我一直觉得“秦淮八艳”的说法很费解,也就是说,我觉得没有道理。 下篇《轶事》也是秦淮河畔的掌故,但不限于名妓。例如,说书人柳敬亭,《陶庵梦忆》中也说到,黄宗羲还专门写过篇《柳敬亭传》。也有名妓故事,如李香君“阉人儿某者,欲内交于朝宗,香力谏 止 ,不与通。朝宗去后,有故开府田仰,以重金邀致香。香辞曰:‘妾不敢负侯公子也。’不往。 (p. 69) ”这也在侯方域《李姬传》有所记。有的版本“阉人儿某者”直接写“阉人阮大铖”,但阮大铖最多算是阉党,我个人对此持疑,无论如何好像都不是阉人。 总之,如作者序所述,“此即一代之兴衰,千秋之感慨所系也!而非徒狭邪之是述,艳治之是传也。 (p. 3)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19):思维方式
fqng1008 2020-5-26 20:28
所谓思维方式,即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 包括 线性思维 方式与 非线性思维 方式两大类型。形式逻辑是线性思维方式, 对称逻辑 属于非线性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可以称为思维的 方法论 。 具体的 逻辑 —— 形式逻辑不能成为思维方式,只有整体的逻辑 —— 对称逻辑才能成为思维方式。如果把具体的逻辑 —— 形式逻辑作为思维方式,将陷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看问题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 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和物质性。这种 非物质性 和物质性的交相影响, 无生有,有生无,就能够构成思维方式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 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文化诊断学指出 : 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决定着思维方式的完善性。 一、相关概念 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 , 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 , 反过来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思维方式体现于 民族文化 的所有领域 , 包括 物质文化 、 制度文化 、 行为文化 、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 , 尤其体现于哲学、语言、科技、美学、文学、艺术、医学、宗教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外交、军事、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 , 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 , 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 , 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 二、相关问题 1、中国人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2、中国人思维方式独特在哪里? 3、它是怎么形成的? 4、它对个人、他人和社会造成哪些影响? 5、中国人思维方式的 客观性 ,并由之造成中国人有哪些特点 ? 6、改进思维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东西方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辩证思维 与 逻辑思维 上 : 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 用逻辑思维或者 分析思维 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 : 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 ; 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 ; 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对中国人来说, “ 中庸之道 ”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 ; 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 ; 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 : 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比如心理学家 彭凯平 等人研究了美国人和中国人对两起谋杀事件的归因,就发现中国人倾向于把事件归于周围的环境,而美国人则认为是凶手本人的特征造成的结果。 尼斯比特的 “ 思维地缘学 ” 为认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供了一个选择,但是这种理解只是一种宏观上的认识,他所提出的观点也只是近代地理学派关于文化差异的翻版。我们认为,要想更全面地理解上述差异,还必须对这两种文化系统做更深入的分析。这种分析应该考虑到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韧性等诸多因素。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 个人主义 为主的社会 ; 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 集体主义 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包括 : 连续与非连续性 ; 场与客体 ; 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 ; 辩证与逻辑等。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 社会关系 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 ; 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 社会组织 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如今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 ; 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最后,从生态背景上讲,中国文化基于 农业社会 ,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 ; 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这两种思维系统的维持和 社会实践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二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 : 思维系统引领社会实践,同时社会实践也强化着思维系统。这一观点在尼斯比特的 思维地缘学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尼斯比特认为人类的认知并不是处处相同的,亚洲人的思维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维特性截然不同。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17):博厄斯与《原始人的心智》
fqng1008 2020-5-25 17:01
法兰兹 ·博厄斯( Franz Boas , 1858-1942 )人类学界泰斗性人物,美国人类学和现代语言人类学的奠基人。 1858 年出生在德国中产阶级家庭,早年研究集中于科学和数学领域, 1881 年在基尔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883-1884 年,受巴斯蒂安推荐,他参加了对加拿大巴芬岛地区的探险活动,在那里他意图解释极地环境对因纽特( Eskimo )文化的影响,同时就个人兴趣而言,他由此彻底转向人类学。 1887 年,博厄斯加入美国国籍,先后担任美国《科学》杂志编辑、克拉克大学讲师( 1888-1892 )、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研究员以及该馆人类学部负责人, 1899 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在教学生活之余,他重建《美国人类学家》杂志,发起并成立了美国人类学会, 1907-1908 年任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 1910 年任纽约科学院主席, 1931 年任美国最高科学学会——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 20 世纪早期人类学能发展为一门科学,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博厄斯的努力:作为体质人类学家,他形成测量人类成长、发展以及体质变迁的系统方法;作为语言学家,他提出记录、分析本土语言是民族志工作的中心任务;而作为文化人类学家,他进行广泛田野调查,足迹遍及美洲和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为人类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博厄斯对文化进化论提出挑战。在他看来,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塑造自身物质、心理世界的能动力量,文化的复杂性使得普遍文化发展规则潜藏巨大危险;博厄斯提出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人类学是在研究“社会生活现象总和”的基础上“构拟”人类文化和文明史。 博厄斯是一名多产的人类学家,先后出版六本专著和 700 多篇论文,其主要著作有《中部爱斯基摩人》( 1888 )、《原始人的心智》( 1911 )、《原始艺术》( 1927 )、《普通人类学》( 1938 )、《种族、语言和文化》( 1948 )。与此同时,他还培养了大批学有所成的人类学者,如克罗伯、罗维、米德、本尼迪克特、赫斯科维茨、萨皮尔等,他们统治美国人类学将近半个世纪,广泛传播了博厄斯学派的文化相对论。 博厄斯在《原始艺术》中的一段话值得汲取: “根据笔者个人的经历以及在这种经历的基础上对民族学资料作出的判断可以肯定,尽管种族和文化不同,甚至有些地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非常怪诞,但无论任何地区,人们的思维能力都是相同的。” 这也是博厄斯《原始人的心智》的基本观点,他写作该书的最大特点采用归谬法。先给出一个假设,然后用案例批驳,否定这个假设,给出下一个假设,再用案例批驳,直到把文化的影响因子 ——种族、环境、遗传和语言全部都否定后,再进入正题,原始人和文明人心智的一般特征是什么?原始人和文明人的心智差异体现在哪里?博厄斯用三分之一多的篇幅处理种族、环境和遗传等因素,是因为这三种力量是和文化的概念背道而驰的主张,博厄斯和这些学说的代表人物斗争,主要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决定论支配着人类学的现状(经济学还没有渗透进来),汇合为一股笼统简化的认识论思潮。 博厄斯总是说,黑人和白人之所以是有差别,是因为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平等。如果放置于平等的社会条件下,那么他们也会取得同样优秀的成就。他说,与环境影响相较,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自身驯化,人类经历了从蛮荒到文明的漫长的进化阶段。他支持进化论的原因是他看重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这一主体身份。他支持传播论的原因是他是形式主义者,他认为就像语法一样,人类的文化所遵循的形式非常有限,人类依据这些有限的形式创造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化内容而已。同一文化样式在不同的族群和人群那里有着不同的解释。社会进化论的问题在于把孤立的要素从文化的整体中抽离出来,进行阶梯式的排列,论述从野蛮到文明的进程。博厄斯主张要素应该还原到它所属的社会整体中。这里,社会整体的含义是元素与元素之间构成的关系以及形成的不可分割的社会连续体,他称其为 “全部的现象”。他是在种族主义和社会进化论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背景下,提出文化相对主义。这一学说,把文化推到了独立的范畴,把文化放在了高于种族、环境、遗传和语言的地位上,将文化从种族、环境、遗传和语言的支配中解放了出来。 博厄斯在正题中列举了心智的三个组成部分:冲动的抑制,注意力和创造力,他用民族志经验驳斥了针对原始人的种种谬论,奚落了旅游者的种种肤浅和傲慢,论证了原始人对禁忌的遵从,对和自身经验相关的重要事务的关心和专注以及不亚于文明人的卓越的创造力,他举了一个北美亡灵舞蹈仪典的演变史。通过这个案例,他试图说明:信仰得以形成的个人的心智状态。 如果说原始人和文明人的心智能力差别不大,那么决定心智差异的是什么呢?博厄斯的回答是联想方式的不同。他把心智的联想方式做了两个区分,一是未经理性推理的习俗的起源的解释,二是经过理性推理的行为的动机的解释。显然,文明人更多地依凭理性推理,而非传统来判断和思考,即有意识的逻辑推理。从这里能看出博厄斯和涂尔干的微妙分歧:涂尔干把社会意识看作是能够用情感体验到的、唤起情感的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神圣性观念。博厄斯恰恰认为和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所遵循的习俗和习惯是无意识的结果。他是怎么处理无意识和有意识的推理的关系呢? “联想的类型和行为是无意识中形成的,但事后的解释却是出于有意识的推理。”无意识又是来自哪里呢?“这种思路由我们的早期所受教育决定,并构成我们行为的潜意识基础”。他进一步解释,“习俗的形成完全有可能是无意识的,即使有意识的推理导致了一种习俗的建立,不久也变成无意识的了”。他把有意识的推理定义为二次解释,他清晰地论述道:“我认为这种对习惯行为的事后解释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先有欲望,或先行动,才能证明欲望或行为是正确的——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些解释和大脑的感情状态相关联。” 他反复强调:对习惯行为的事后解释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现象之一。习惯、习俗和信仰是传统的内容,习惯、习俗和信仰与感情相联系,人们会对习惯、习俗和信仰做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哪一种解释让自己最满意、最舒服,让习惯、习俗和信仰 “合理化”,人们就采取哪种解释。这便是文化的法则。 涂尔干认为原始社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大家的一切都是共同的(《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这是博厄斯不能忍受的,他说类型之间的差异是极其小的,反而同一类型内部的差异极其千变万化的。涂尔干通过论述原始社会的同质性,是为了引出普遍的宗教信仰的认同。他认为,社会和神是同等的,社会意识和宗教信仰是同等的。一个社会拥有以它对思想的独一无二的作用在思想中激起对神的感觉所需要的所有的东西。社会使我们保持一种持久的从属感。由于它有一种固有的性质,由于它只能通过我们这些中间媒介达到目的,它急切地要求我们帮助它。我们每时每刻被迫服从某些行动规范与思想准则,这些规范与准则既不是我们制定的,又不是我们需要的,甚至有时与我们最基本的爱好与天性正相反。 社会如何让个人就范?涂尔干发现,它拥有道德权威。因为它能得到真正的尊敬,给我们精神上的压力,具有道德的巨大精神力量,所以我们听从于它的命令。问题是社会让精神发挥作用的方法极其复杂,普通的观察根本就看不出来,这些复杂的方法乃是因为社会遵循 “极曲折、极模糊不清的途径”。涂尔干的任务是用信仰和仪式的体系(也就是思想和行为的关联)围绕集体意识,将“模糊不清的路径”揭示出来。 博厄斯始终认为习惯是无意识的,自发的行为,而非理性活动的结果。习俗的起源可以被传统替换。也就是说,他并不认为社会就是神圣观念的来源,在涂尔干那里,社会就像是一个外在于个体的集体的意念,发挥着道德的约束和威慑力量。唤起的感情是传染的、扩散的从个体到群体分享的一致的反应与表现。可是在博厄斯这里,他用无意识来贯彻习俗、习惯和信仰,有意思的是习惯的起源问题在无意识的论断中消解了,博厄斯直接就甩出这样不需解释的定义:人们经常反复地遵循习惯行事,结果习惯行为变成了自发的行动。 人们做任何事,都依循一定的程式,这便是传统。社会如何变迁,人们的生活如何发生变动,他认为是新观念的产生,对于背离习俗的新观念,引起了情感上的极度的不舒适和强烈的抵制情绪。换言之,所谓不需解释,就是不讨论习俗的起源,直接以形式主义的方法切入。这一做法对于列维 - 斯特劳斯的影响显而易见。后者干脆提出,人类学全部的任务是寻找无意识的深层结构。博厄斯继续论述了原始人和文明人拥有的共性。 日常生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构成了一系列根深蒂固的习惯。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就是根据这些习惯进行的。很少通过教诲,而更多是通过模仿获得的。原始演化到文明是因为理智推理和联想,人们的守旧性减少。这些判断构成了我们通过教育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基础,不涉及那些未进入意识的习惯性行为。 在批驳生物、遗传和种族主义等种种简化的外在因素的决定论的基础上,博厄斯提出文化决定论的人类学学科理念,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特殊主义可以看作是文化决定论的一体两面。文化决定论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习得的习俗、习惯和信仰。由习俗、习惯和信仰整合而来的传统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学试图在土著对传统的解释发现推理联想的逻辑,将无意识转化为意识,了解文明社会早已抛弃的形式和象征维系的丰富的情感。博厄斯特别看重儿童的教养方式,因为儿童的养育,包含了文化的全部要义。这正是和博厄斯坚信的 “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自身驯化”密切相关的。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16):布留尔与“原始思维”
fqng1008 2020-5-25 16:59
列维 - 布留尔( Lucien Lévy-Bruhl , 1857 ~ 1939 )生于巴黎,曾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长期在巴黎大学任教( 1899-1927 年)。作为一位被广泛认可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他 1917 年当选为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院士。他最初接受的是哲学训练,早年专注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主要作品有《孔德的哲学》( 1900 年),他对于思维的讨论也足以让他位列重要哲学家行列。 列维 - 布留尔最为人所知的是提出了“原始思维”这个概念。他前后一共出版了六部著作来探讨这一问题,分别是《土著人如何思维》( 1910 ),《原始思维》( 1922 ),《原始心灵》( 1927 ),《原始人与超自然》( 1931 ),《原始神话》( 1935 ),《神秘经验与原始象征》( 1938 )。 与强调人类心理一致的古典进化论人类学家不同,列维 - 布留尔认为,原始人与西方文明人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有着不同。在《土著人如何思维》中,他把人类思维分为两类,“原始思维”和“西方思维”。他认为,原始思维具有自己特殊的规律,使用一种不同于文明人的逻辑方式,即所谓“前逻辑”,认定不存在原因和结果的分离。他认为,原始人的心灵受“互渗律”支配,以为个人与外界通过神秘的方式相互渗透,并以此认识和把握外界。他还提出,原始思维的人可以对日常生活情形进行逻辑思考,但却不能进行抽象思维。例如,原始人认为他的影子就是他的灵魂,因此他们会害怕影子一类的现象,按照列维 - 布留尔的说法,他们不能区分物品与物品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另如,巴西的波波罗人自称是红金刚鹦鹉,这并不是说他们死了以后会变成红金刚鹦鹉,也不是说红金刚鹦鹉会变成波波罗人,而是说波波罗人与红金刚鹦鹉是同一的认同关系。 他认为, “原始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不同还在于它不是个人思维,而是集体思维的产物,这一点是他与杜尔干、莫斯等人的另一个重要共同点。可以说,杜尔干的“集体表象”是指导列维 - 布留尔全部研究的核心概念。列维 - 布留尔认为,集体表象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性的信仰、道德、心态思维方式,它不是产生于个体,比个体存在得更长久,并作用于个体。因此,不能试图通过个人生理、心理的研究去说明它。 此外,列维 - 布留尔与英国古典进化论人类学家一样持有一种明显的社会进化论。这一点在其 1910 年的那本名著的书名上就是一个最好的体现,其法文直译就是《低级社会中的思维机能》( Les fonctions mentales dans les sociétés inférieures )。另外,在他的六部关于原始思维的著作中,所有的书名中都明确提到或暗示了“原始人”这个概念。他一直强调原始思维是原始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神秘性和前逻辑性。这种观点一直到他的晚年才有了重大改变:“虽然神秘性思维在原始民族比在我们的社会表现得更突出,但它在人类社会是普遍存在的。”(见其 1938 年的笔记)说明他在晚年已经意识到所谓文明的西方同样也存在“原始思维”,这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类心性的一致性,同时也部分地否定或至少修正了之前对于原始与文明,非西方与西方,甚至低级与高级这样的对文化发展及社会阶段的简单的进化论立场。 下面,我们看看列维 - 布留尔关于几个关键概念的描述: 1. 互渗律: 由列维 · 布留尔命名,表明原始思维所特有的支配表象的关联和前关联的原则 。即一切客体、存在物、人工制品都有可被感受到的神秘属性和力量,神秘力量可通过接触、传染、转移等对其他存在物产生不可思议的作用。 列维 · 布留尔 认为, 互渗律是说每一个感知的都是一个可变的“灵魂”,身体一个魂,行动一个魂,头发一个魂,多灵。而灵魂没有一个严格的归类,多重灵魂归类为一个单一的灵魂,即天神。 原始人的方法论是自发的必然的采用神人同形同性论类比,可能是他们可感受事物的属性,但不能明确将这种属性归类于一定的载体,缺乏形式,同时质料泛滥。所谓神秘力量即是物力说,神灵的影响力。不间断的生命本质,到处都有的灵性。 那种被直接想象和实际感觉的互渗,很容易转到不发达民族之间的一个十分普遍的信仰,即相信人和动物之间,或者更准确地说,一定集团的人们和某些特定的动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亲族关系。这些信仰往往在神话中表现出来。 ( 引自 “ 互渗律 ”) 2. 集体表象 : 吕西安 · 莱维 - 布吕尔 在《原始社会的心理作用》一书之中对集体表象作了明确、透彻的解释,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作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集体表象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性的信仰、道德思维方式,它不是产生于个体,而是比个体存在得更长久,并作用于个体。因此,不能试图通过个人心理、生理的研究去说明它。 列维 - 布留尔认为, 集体表象来代表原始人思想、概念或宗教观念之集合,强调这种社会化的意识或社会性的思维方式像 “ 绝对命令 ” 那样支配着原始人的思想,并已构成其基本思维结构。 原始人的思维是一种以集体表象为形式、以互渗为规律的前逻辑式神秘思维,这种思维相信人与外界事物之间有着部分或整体的等同,二者可通过神秘的方式来彼此参与、相互渗透,形成极为独特的认识过程。原始思维的互渗律使原始人既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区别、又无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异,这一特征乃成为原始社会法术与图腾崇拜的思维基础和认识前提。 3. “原逻辑的”:在《原始思维》的“序言”里,列维 - 布留尔明确表示:“人们把‘原逻辑的’一语译成‘不合逻辑的’这个术语,这不过是为了要说明原始思维是非逻辑的,亦即与任何思维的最基本定律背道而驰的,它不能像我们的思维所作的那样去认识、判断和推理。”这个术语法文原文为 prelogique ,本来可以译成“前逻辑的”或“逻辑前的”,但是,俄文本编译者之一 B.K. 尼科尔斯基认为,在法语中, pre 这个前缀涵义相当灵活,有时也有“最初”、“原始”的意义。因此俄文本把它译成“原始逻辑的”。列维 - 布留尔在本书第二章中也说:“我们用原逻辑的……这个术语,并不意味着我们主张原始人的思维乃是在时间上先于逻辑思维的什么阶段。” 首先, 它 着重于图画的外形,感兴趣的是与其中的神秘力量的联系,即互渗。否则,客体或图画的形状是无足轻重的。为什么当图画是画在或者刻在神器上时它就比图画本身要多些什么东西,它与这个东西的神圣性质互渗了,染上了它的力量。 “没有神秘意义的图画什么也不是。” 与现代逻辑不同的是,原逻辑思维所固有的原则和方法,不像我们习惯于做的那样去进行抽象。原逻辑中的概括并非与空间物有何种关系,而是将神秘的性质作为表象概括于主体观念中。比如,形容女子如玉般无瑕,同圣母玛利亚一般圣洁。玉和玛利亚在集体表象之中,就与对女子有重要意义的神秘属性互渗了,二者可以视为同一个东西。这种原逻辑是对表象的抽象, “在这里,原逻辑的和神秘的思维不服从于逻辑思维的要求的支配,它毫不拘束、毫不费劲地发生作用。逻辑思维或多或少有意识地要求一种以最好的方式在科学和哲学中实现系统的统一,而在原逻辑思维中不存在在这种统一的预设。原始人在使用语言中虽然也包含了抽象表象和一般表象,但这些表象不是被逻辑可能性的氛围包裹着,而是陷入神秘可能性的氛围之中,因而表象的范围是不同类的。 布留尔在研究原逻辑思维的运算和方法时指出, “逻辑思维遇到表象时总是伤脑筋” ,它会去追问一些集体表象到底是作为本身存在的实在,还是作为一般的属性而存在的实在。也就是说,逻辑对回答的精准性要求,不容许同时存在似乎彼此排斥的两种回答,而原逻辑对矛盾漠不关心,从本性上讲,就不需要排斥一般和个别、种和属、单数与复数之间或彼此不同类的存在物之间的同一性,不同类别物体间的互渗,使共同体中存在的神秘性质将客体神圣化,统归于一种神权或神意的代言。为什么原始社会中常会出现不同类别的名词是同一种东西 ? 赫特维克在瑶人(中非一部族)那里发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信仰: “里佐卡”(灵 魂)既同时是个人的东西又不是个人的东西。因为瑶人那里人死后 “里佐卡”变为“穆隆古”,而“穆隆古”兼 具 死者灵魂和一般阴界(所有死者魂的总和)以及一切神秘东西里面的有效本原之意。所以当瑶人看到他们不理解的东西时,会叫 “穆隆古”。因而在这种集体表象中既同时表征一件事物的性质又同时标记一个人或一些人,这就是原逻辑内在的兼容性。所以说逻辑思维不能完全排除掉原逻辑思维,它们在思维着的主体的表面统一中共存。 列维 - 布留尔给原始人的思维确定的最一般规律是什么呢 ? 他认为, “ 原始人 ” 的思维是具体的思维,亦即不知道因而也不应用 抽象概念 的思维。这种思维只拥有许许多多世代相传的神秘性质的 “ 集体表象 ” , “ 集体表象 ” 之 间的关联不受逻辑思维所支配,它们是靠 “ 存在物与客体之间的神秘的互渗 ” 来彼此关联的。总起来说, “ 原始人 ” 的思维就是以受互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为基础的、神秘的、原逻辑的思维。这就是列维 - 布留尔给 “ 原始人 ” 的思维下的定义。 有趣的是,列维 - 布留尔是在读过了司马迁的《史记》法文译本以后才萌发了要研究 “ 原始人 ” 的思维的念头。他对于《史记》中关于星象与人事直接有关的记述大为震惊。由于有了《史记》的 “ 启发 ” ,列维 - 布留尔十分热心地进一步注意有关旧中国的材料,他研究了长期在旧中国传教的一位传教士德 · 格罗特撰写的一部巨著《中国的宗教制度》,列维 - 布留尔经常在下结论前的关键时刻引用这些材料。可是,他竟然利用这些材料来抹煞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否定全部中国科学,宣称 “ 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扯淡 ” ,这就清楚不过地暴露了他的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热度 3 Mech 2020-5-24 22:56
梁晓声的小说《表弟》发表于《钟山》 1992 年 1 期, 2001 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作为“袖珍长篇小说”出版。也收入小说集《 毕业生 》, 2003 由文化艺术出版社。所谓“表弟”是位在校大学生。该书不是学界小说,甚至也不是通常的校园小说。它聚焦于小说涉及不多的校园贫困生问题。这是梁晓声偏爱的题材,《 毕业生 》中的《学子》和《贵人》写的就是贫困生,他还写有《婉的大学》主要人物也是贫困生。此外方方写过《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总体上这类小说比较少。另有长篇报告文学《落泪是金:中国贫困大学生生活状况报告》 ( 作者何建明,香港版是 2005 年,大陆版 2009年) ,当年有一定影响。《表弟》的故事发生在北京 A 大学。时间应该在 90 年前后,从分配出乎预料困难判断,很可能是 90 年前。小说用第一人称先成。视角比较主观,较少反映当年校园的情况。因此准确时间难以判断。 梁晓声的多部小说,其叙述者“我”有些像作者本人,是有些名气的作家。在《表弟》中,“我”经常到大学中做些“文学与人生”之类的研究。一度很热闹,后来变有些寂寥。不是演讲本身的问题,而是时代风尚有了变化。他在家里接待了来访的大三学生肖冰,言语唐突,很难打交道,后来认了“表弟”。随后肖冰向作家引荐了自己的女朋友大二学生徐索瑶,认了“表妹”。两位是小说的男女主人公。主要故事都是他们分别告诉叙述者,有时候叙述者也直接参与故事。这种叙述框架,使得比较世故的阅读者,始终在怀疑故事的真伪,反而人为地增加了悬疑感。 男主人公肖冰来自非常穷困的只有十四户的大西南山村,据说是近百年村里唯一的大学生,近半个世纪唯一到过北京的人。让我震惊的是,村里最年长的老妪临别忠告居然是,“别走学问那条路,你要走当官儿那条路。”这样村里人才能沾光。女主人公徐索瑶是南方沿海城市退休市长的女儿。最初是喜欢他写的诗,后来他们都认识到肖冰并没有写诗的才能。真正见面认识是肖冰偷书被徐索瑶撞到,因为偷的那本书正好徐准备买,夹进去一张百元钞票,当然徐没有告发。随后两起冲突。一次是徐投稿诗作,给肖冰个人,肖觉细心修改后又当面指责她要利用他,并退稿。另一次是徐索瑶与姐姐游黄山时,在那里打工背人上山的肖冰故意背徐索瑶,感觉被欺骗的徐打他一个耳光,引起工人与她们姐妹的矛盾。后来两人在别人眼里算是谈恋爱了,但仍然有矛盾。徐索瑶过 19 岁生日,借了部车邀请十余位同学去八达岭,包吃包喝花了两百多元,肖冰觉得太奢靡,中间离开,弄得大家不愉快。因此他们双方对彼此关系都不满意也都没有信心。徐索瑶准备动用关系帮他留在北京,然后与他分手。后来叙述者本人也登场。帮助肖冰切除了纤维瘤。出差时打算去看看肖冰一直没有回的故乡,但路途实在艰难,半途折返了。毕业分配形式出乎预料地严峻,肖冰不仅北京留不下,其他工作也找不到;“我”通过熟人在哈尔滨帮肖冰找到了区县文化馆的工作。但肖冰已经绝望自杀,徐索瑶受刺激精神失常。小说结束时,“我”与肖冰的同学送他的骨灰回故乡。 肖冰不仅在物质方面匮乏,而且可能有某种精神方面的扭曲。这样分析自己,“他们平时倒没得罪过我,更没侵犯过我,但是他们各方面都优越于我。如果你周围有许多这样的人,有时候你也会忍受不了的。你没被侵犯你也会觉得你被侵犯了,你没被伤害也会觉得你被伤害了。你没被压迫你也会觉得你被压迫了。经常的,别人并没有存心讽刺你嘲弄你,可你说服不了你自己,你会觉得他们的每一言每一行,就是存心讽刺你嘲弄你。你会感到时时处处受到了无情的严重的伤害。如同你经常处在极大的痛苦中。”而徐索瑶则直接批评,“你这个人有时候顶没劲了!好像别人处处都在暗算你,存心和你过不去似的!你就不能多少有点儿幽默感?别人认真的时候,顶数你玩世不恭。别人企图营造点儿轻松愉快的小气氛时,你却比最讲认真的共产党员还认真,处处挑剔细节的真实与不真实。你干吗总扮演大煞风景的角色呢?” 我读时最觉得吊诡的是,如果没有徐索瑶介入肖冰的生活,他会有那样悲剧性的结局吗?缺乏认知基础的善良热情,或许比冷漠更有害。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冷漠有道理,而是强调热情要有认知基础。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作者似乎暗示,肖冰的悲剧,是贫穷的恶果。 我不反对这种说法,但不欣赏这种决定论观点,这是种过于简化的线性思维模式。因此,这不是我理解自己境况的思路,我更推崇“自由意志”,更强调个人的决断和选择。例如,我不认为当年没有考取好理想大学,或者自己智力平庸,而导致目前的碌碌无为。从非线性思维的角度看,人生中含有许多分岔点,境况取决于一系列事件,而不是任何单一因素。 梁晓声 ( 原名梁绍生 ) , 1949 年出生于哈尔滨市。 1968 年高中毕业后,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 7 年。 1974 年起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7 年毕业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文学编辑。 1988 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2 年起,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为本科生学生讲文学写作与欣赏。创作过大量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838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15):由来已久的“神灵崇拜”
fqng1008 2020-5-24 18:10
(一)瘟神的传说 回到本节的主题。瘟神是谁?人们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神灵(实际上是多个)? 从发生学角度讲,微生物比人类早。可以说,人类诞生之始,就面临着瘟疫的侵袭和折磨。据有关研究,古人类化石就有梅毒、寄生虫病的痕迹;早在 1 万年前,天花病毒就出现在地球上, 3000 多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可以见到天花的疤痕;肺结核的历史,可追溯到 6000 年前的意大利和埃及;麻风病的记载,可见于公元前 1900 年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被称为 “ siptu ” 。我国关于瘟疫的文字记载,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就可以看到,其中 “ 疒 ”“ 疠 ”“ 疥 ”“ 疫 ”“ 疾 ”“ 痐 ”“ 蛊 ” 等,均与传染病有关,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 关于 “ 疾年 ” 和 “ 祸风 ” 的描述,表示那时已经有了瘟疫流行的概念和病因的探讨。 “ 大疫 ” 的名词在周代的典籍中已经十分普遍,《礼记》则多次提到,并可见到 “ 疫疠 ”“ 天行 ”“ 时行 ”“ 时气 ” 等说法,说明经常发生瘟疫大规模流行。 瘟疫是人类童年的梦魇,原始人由于生产水平和认识能力的低下,面对瘟疫的暴戾和肆疟,他们是那样怯弱,既无法驾驭,又不能理解,内心充满了恐惧,因此 “ 自然崇拜 ” 、 “ 神灵崇拜 ” 应运而生。那时候,几乎有多少种自然现象,就有多少种善恶难分的神灵或魔鬼,各种疾病都有着不同的鬼神来管辖。在古埃及的神话里,赛特神( Set )是魔鬼的化身,掌管播散和治疗流行病。《圣经》记载,耶和华能够直接降下瘟疫,以惩罚和训戒人或牲畜;《撒母耳记》和《列王记》记载了上帝的使者可以使人患上鼠疫,那是一位叫做阿波罗 • 斯敏吉阿斯( Apollo Smyntheus )的鼠神所为。此外,古希伯莱人的蝇神、古巴比伦的纳加尔神、古希腊的宙斯、古印度的女痘神 Sitala (和天花的病名一样)、古罗马的女神菲波尼斯( Febris )和美菲提斯( Mephitis )等,都是掌管瘟疫的。在古希腊神话里, “ 潘多拉的盒子 ” 是关于瘟疫的最经典的传说, 讲述的即是疫病 蔓延,横扫大地,死神肆无忌惮地吞噬人的生命 的故事 。 在中国的原始神祗中,西王母就是掌管疾病疫疠的,蚩尤也是一个瘟神总管,《述异记》云: “ 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大疫。其俗遂为立祠。 ” 传说中顓頊也被认为是 “ 疫神帝 ” ,因为他有 3 个儿子,死后都变为疫鬼。《山海经》中还讲到一些 “ 见则大疫 ” 的怪兽,造成瘟疫流行。在我国少数民族的神话里,也有不少制造瘟疫的神怪,如云南白族的 “ 大黑天神 ” ,本来是玉皇大帝派他下凡播散瘟疫的,结果他不忍涂炭生灵,把瘟疫种到自己身上,又吞下所有符咒,从而全身变黑。还有一个故事,讲远古大理来了一批瘟神,一对兄妹为民除害的经历。可见在上古之时,世界各民族的先民们都对瘟疫不可理解,最终只能归结于神怪,那是原始崇拜的结果。 关于瘟神的记载,我国古代还有另外几个版本。 一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隋文帝开皇十一年( 596 年)六月,有五力士现于空中,距地三五丈,身披五色五瘟使袍,各执一物。一人手执构子和罐子,一人手执皮袋和剑,一人手执扇子,一人执锤子,一人手执火壶。帝问太史张居仁此为何神,主何灾福?答曰:此为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管中瘟史文业。现天降灾疾,无法逃避。是岁果有瘟疫,国人病死者甚众。   隋文帝遂立祠祀之,六月二十七日下沼,封五方力士为将军。黄袍力士总管中瘟史文业封为感威将军,青袍力士春瘟张元伯封为显圣将军,红袍力土夏瘟刘元达封为显应将军,白袍力士秋瘟赵公明封为感应将军,黑袍力士冬瘟钟仁贵封为感成将军,并规定五月五日为祭祀之日。   民间从此有五方瘟神的祭祀信仰,这五名瘟神也是民间尊崇道家信仰的一个主要祭祀活动的神仙,每逢五月五,民间的百姓便开展祭祀活动,立五方瘟神的神像,祭祀瘟神,祈福一年平顺,老百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二是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了 365 位正神,其中有吉星,也有煞星,还有瘟神。熟悉《封神演义》或者封神榜影视剧的都知道,被封为 瘟神 的,是截教弟子吕岳。吕岳这名字没有杨戬 、 哪吒之类的知名度高, 但他 的本领, 却是 《封神演义》中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有制毒练药的神通秘术,一旦用起来,可以造成大范围致命伤害,瞬间伤害百万生灵。 吕岳被封 “瘟癀昊天大帝”的神位, 他 可不是光杆司令,手下还有六位正神,分别是东方行瘟使者周信,南方行瘟使者李奇,西方行瘟使者朱天麟,北方行瘟使者杨文辉,劝善大师陈庚, 以及 瘟道士李平。 各位 正神 负责不同区域的瘟疫事务,人们必须小心供奉,否则即可造成瘟疫流行。不知道毛泽东主席所指的瘟神是哪一位,也许泛称所有的瘟神。 神灵崇拜的哲学基础是万物有灵的有神论,它贯穿于迄今为止的人类全部历史。有神论适应于人类的无知、幼稚和异想天开,因而,它对世界的描绘也是粗线条漫画式的。 既然瘟疫由鬼神所致,超自然力救助就成为必需。古希腊神话中,许多神都有为人类治病消灾的能力,其中专门的医药之神是阿波罗的儿子阿斯克雷庇亚斯( Aesculapius ),据说他外出行医,总是带着手杖,手杖上盘绕着一条毒蛇,有以毒制毒的含义。后来这些成为医神的化身和医药的图腾,至今世界卫生组织的会徽还是蛇和手杖。在上古时期,人们对付瘟疫的唯一办法就是祈祷上天,借助于与鬼神打交道的人 —— 巫师来实现。我国古代的巫医,据《山海 经 •大 荒西经》记载: “ 大荒之中 …… 有灵山,巫咸、巫即、巫 肦 、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 《山海 经 •海 内西经》说: “ 开 明 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 窫窳 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 ” 在甲骨文中,商人用祭祀对付疫病的方法主要有: ① 祰病,染疾后向祖先祰祭,以 祈 保佑; ② 御病,在卜辞中,含攘除灾祸之义; ③ 祕 (今字 “秘”) 病,祭名,用祕祭致意神,求神停止疫疾的传播; ④ 卫病,通过卫祭,求神保护,攘病除灾; ⑤ 匄 (今字 “丐”) 病,向鬼神乞求疫止病好。 (二)人类早期的 “物我混同”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生理变化之后,就开始心理和思维意识上的跃进。但是,这一过程非常缓慢。在人类的孩童时代,还没有脱离自然界的朦胧意识,万物皆我、物我不分的观念曾经长期存在。把外界的一切东西都看成和自己相同的、有意识的生命体。 傅亚庶 在他的《中国上古祭祀文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 2 版, 2007 年 11 月)提到: 原始人在理解他本身和围绕着他的自然界时所陷入的主要错误或疏失是,他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分开,而把他自己与自然的现象和力量合为一体。因此,当看到一些现象的时候,他误认为自己也有唤起或创造这些现象的可能;另一方面,他又把仅为人所具有的能力与可能广泛地归属于自然力以及我们称之为无生气的自然界的物体。这就是说,他把他本身具有的生命力加到了自然身上。 按照人类学的理论,这种原始思维的特征,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庄子 ·马蹄》曰:“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又曰:“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成玄英《疏》曰:“填填,满足之心。颠颠,高直之貌。夫太上淳和之世,遂初至德之时,人既遣於是非,行亦忘乎物我。所以守真内足,填填而处无为;自不外求,颠颠而游於虚淡。”从《庄子》的论述中,我们窥见了战国时期流传的关于史前社会的一些情况。《庄子·应帝王》曰:“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释文》引司马云:“徐徐,安稳貌。于于,无所知貌。”郭庆藩《集释》曰:“于于,即盱盱也。《说文》:‘盱,张目也。’于与盱,声近义同。《淮南·俶真篇》‘万民睢睢盱盱然’,《鲁灵光殿赋》‘鸿荒朴略,厥状睢盱’,张载曰:‘睢盱,质朴之形。’《淮南·览冥篇》‘卧倨倨,兴盱盱’,高注曰:‘盱盱,无智巧貌也。”’《论衡·自然》曰:“三皇之时,坐者于于,行者居居,乍自以为马,乍自以为牛。纯德行而民瞳矇,晓惠之心未形生也。”正是基于这种物我混同的原始思维,原始人类把自然的一切都看成自己的同类。 他举例说,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有一种以十二兽纪日的历法在彝族流传。桂西彝对十二兽的排列是:龙、凤、马、蚁、人、鸡、狗、猪、雀、牛、虎、蛇。毛道黎对十二兽的排列是:鼠、牛、虫、兔、龙、鱼、肉、人、猴、鸡、狗、猪。这种把人与动物平起平坐的思维模式,正是早期人类物我混同思维的体现。 (三)灵魂观念的产生 人类学家和哲学史家认为:灵魂、心身问题,是原始先民最先思考的哲学问题,它先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问题的提出。关于这一点, 陈兵 教授在《佛教生死学》( 中央编译 出版社, 2012 年版)中指出: 大概从人类有了理性思维的余暇,把自己从动物界区分出来的时候起,人自身存在的根本问题 ——人从哪里来?为什麽要死?死后有无续存?便开始困扰先民们混沌初开的心灵。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酝酿出了人死后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据考古发现的物证,这种信仰流传的时间,最早可上溯到约十万年前。 在欧洲、土耳其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尼安德特人墓葬遗迹中,死者有石器随葬,尸体周围有花束、红色碎石片,表明当时人已有人死后继续存在,或者认为死亡是迁往另一幸福世界的喜庆之事的信仰,而且成为社会群体的共同观念和习俗。 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五万年前的中国山顶洞人,埋葬死人已经有一定规矩:死者身旁撒有赤铁矿粉粒,随葬品除了燧石、石器等生活用具外,还有石珠、穿孔兽牙等装饰品。红色,象征血和火,以红色赤铁矿粉粒撒在尸体旁,可能是表示希望死者永生的祝愿,随葬器具,则分明表示供死者的灵魂使用。到了仰韶文化时代,葬仪进一步复杂化,陕西华县元君庙墓中发现的童尸,盛放于特制陶瓮内,口上盖陶盆钵,其底部钻有小孔,考古学家认为是供死者灵魂出入之用。这种风俗在云南某些少数民族中至今尚有遗留。西安半坡村出土文物发现,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以粟为殉葬品。大汶口古墓中的殉葬品有工具、猪头、骨等。古埃及人以黄金、食物陪葬。 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地球上现存的尚处于原始社会的后进民族,几乎都有灵魂不死的信仰和相应的葬仪。先进民族中,也多残存着上古原始的灵魂观念和有关葬仪的残迹。这说明,死而不亡或灵魂不死,是人类智慧初开时期对于生死之谜的普遍的、共同的解答。 为什么全人类的远祖们不约而同地信奉灵魂不死?这一现象, 陈兵 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考察:一是本能性的求生欲望和死亡恐惧;二是恋亲感情和同类相怜;三是特异现象的启示;四是梦的启发。总之,灵魂不死的观念,在理性思维尚未成熟的原始人那里,是以深潜于人性深处的贪生畏死天性所决定的死亡焦虑为根本,受抗拒死亡意欲的驱动,在思考与灵魂、死亡有关的梦境和特异感知等经验时,必然得出的结论。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14):疫病的防治
fqng1008 2020-5-22 16:03
一、巫术治疫 (一)治疗方式 上古时期,社会上普遍崇拜鬼神,一旦发生疫情,人们认为是鬼神作祟,往往就通过祭祀而禳除疫病。在甲骨文中,商人用祭祀对付疫病的方法主要有:( 1)祰病:凡染上疫病之后,就要向祖先举行“祰”祭,在祭祀之中报告病情以祈保佑;(2)御病:在甲骨文卜辞中,有用“御”作为祭名的,含有禳除灾祸之义;(3)䃾病:䃾,祭名,甲骨文卜辞中“乎(呼)比(䃾)役(疫),正?”即用䃾祭致于神,求神停止疫疾的传播;(4)卫病:卫也是祭名,通过卫祭,求神保佑,以求禳病;(5)匄病:“匄”意为乞求,向鬼神乞求疫止病好。甲骨文中有:“己亥卜,争贞:毕 (有)瘧(疟), ...... ( 有 ) 匄?亡匄? ”殷王室大臣毕身患疟疾,遂向鬼神请求把疫病赶出体内。可见,夏商周时期的医学,主要是以巫术治疗疾病,《尚书 ﹒ 金滕》(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也载周武王生病时,是周公用巫术的方法治愈的,说明当时的医学主要是巫医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疫病流行时也是采用祭祀的方法以求疫止病好。 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公元前 522年,齐景公得了疟疾,一年多病情未获痊愈,就认为是祝史之罪,手下人打算捕杀他们以事鬼神,可见巫术治病多无疗效。 那时候,逐疫或送丧行列前开道的神像,称之为 “方相氏”。传说黄帝曾令嫫母为方相氏。嫫母貌极丑陋,为逐疫驱鬼之神,故有以嫫母为逐疫之神的传说。古代《周礼﹒夏官》记载了方相氏逐疫驱鬼的仪式和职责: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大丧,先。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 郑注: “熊皮者,以惊逐疫疠之鬼,如今魌头也。方良,罔两也。”“罔两”即“魍魉”,传说中的山林精怪。 意思是:方相氏身披熊皮,头戴四目面具,身着黑衣红裙,一手执戈,一手扬盾。率领百隶举行傩仪,并搜索宫室,驱逐疫疠;遇到国君丧事,则在送葬的灵柩前开路,驱逐沿途恶鬼。到了墓地,则进入圹中,用兵器攻击四方角落,驱逐潜伏在墓圹的魍魉魑魅。 这种驱鬼仪式每年都要在四季各举行一次,称为 “时傩”。其中年终举行的一次则称之为“大傩”。在大傩仪式中,方相氏不只是一人,而是十二人,分别装扮成十二种野兽,构成一支庞大的驱鬼逐疫队伍。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许多朝代,《后汉书﹒礼仪志》和张衡的《东京赋》都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东汉时期皇宫举行的大傩活动,称之为“逐疫”,在十二月腊祭前一日举行。朝廷选取一百二十位由十至十二岁的中黄门(太监)子弟担任“侲子”,一律玄衣赤帻,手持大鼓,身背桃弓棘矢以待命。逐疫时,“十二兽”在宫中表演捕食猛兽的傩舞,侲子们则纷纷解下桃弓棘矢,对着想象中的鬼魅射击,“飞砾雨散,刚瘅必毙”。方相氏作十二兽舞搜索三遍毕,然后手持炬火象征逐疫,一直送到端门;端门外早有驺骑守候,接过火炬,飞送出宫司马阙门外;守候在司马门外的五营骑士接过火炬,又飞奔至洛水边,把火炬投入洛水,象征着把疫鬼赶入水中,随水流走。 (二) “灵验性”剖析 人类最关心的莫过于自己的生命,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与疾病的防治,历来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的活动,也是巫术大行其道的重要领域。从古代的驱鬼去邪的方术,到现在偏远农村存在的以巫治病的现象,都说明它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市场的尽管这是一种非理性、非科学的方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除人的疾病,但即使是科学昌明的今天,这种现象也没有绝迹。 巫术治病迷信之所以长期存在,不能简单地把原因都归结为群众的愚昧落后和巫术迷信从业者的欺骗上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 “灵验”,有时真的也能“治好”一些疾病。但是,这种所谓“灵验”也不是巫术本身的灵验,而是在巫术治病形式的外衣下隐含着某些科学的合理的因素,掺杂着药物治疗与心理疗法的效应。 1. 药医互用 人类社会的早期是巫、医集于一体的,巫师用巫术治病时,也懂得采用医术与方药,巫、医是不分的。杨堑先生指出:“我国古代原是巫、医并称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巫和医才逐渐分开,但在一些地区,解放前还很流行。”“直到今天,在一些后进民族中仍可看到巫术与医术相结合的情况。”(杨堑:《民族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6页)巫医治病,常常一面使用巫术驱走鬼邪,一面用原始药物进行治疗。 至今被称之为神奇的中成药七星丹、紫金霜、红升丹等,许多就是道教炼丹术士的发明。葛洪的《服食方》四卷、《肘后急要方》四卷、《金匮药方》一百卷,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集金丹药百要方》一卷、《服云母诸石药在十六水法》一卷等,都经千百年实践流传下来,反映了较高的医学成就。 高国藩在《中国民俗探微》(河海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第178~179页)中,具体地分析了咒语治病所掩藏的合理成份。如破伤方:“日山东方,乍赤赤黄。上告天翁,下告地黄。地黄夫人,交吾禁疮。仙人提水,玉女洗疮。一禁便定,两禁平伏如常。鸣马鸣疮也,不惊天雷地加疮也。莫恐我是毗沙罗摄地虫。急急如律令,敕摄。”此咒语要求:若有破伤者,诵此咒四十九遍,初头喷三喷,诵咒一七遍,唾三唾。地黄本来就是一种能治疮痔的好药草,在此方中变为“地黄夫人”教人禁疮了。据《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地黄”附方中说,地黄是有禁疮之效的。该附方云:“丁肿乳痈:地黄捣敷之,热即易。性凉消肿,无不效。梅师方。痈痔恶肉:地黄三斤,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煎稠,涂纸上贴之,日三易。鬼遣方。一切痈疽:及打扑伤损,未破疼痛者。以生地黄杵如泥,摊在上,掺木香末于中,又摊地黄泥一重贴之,不过三五度即内消也。王衮博济方。”另咒方中还有“仙人提水,玉女洗疮”之说,敷地黄前,先将疮口洗干净,也合乎医理。 再来看一则道士画符治妇女难产的处方。第一种,大型难产符,符后有一段说明: “此符难产,随年几(纪)与吞。桃汤下。以醋点汤。七立桃仁,去兴。此法极秘,勿传。”第二种:小型难产符印,符印后也有说明:“难产者吞之。儿出,手把符出。见验大吉。”为什么饮桃汤吃桃仁呢?因为在人们的迷信观念中,鬼怕桃,桃汤桃仁能驱鬼避邪。但剥开这层符篆的外衣,就可以发现桃汤、桃仁能治产妇病的医方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二十九卷“桃”附方中就指出桃肉和桃仁均有治妇女难产与产后百病之功效。其中写道:“妇人难产,数日不出,桃仁一个劈开,一片书可字,一片书出字,还合吞之即生。”“千金桃仁煎;治妇人产后百病诸气。”那么桃汤里点醋有何妙用呢?原来醋也是产妇在产子时必须要用到的一种中药。《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醋”条指出:“产妇房中,常以火炭沃醋气为佳,酸益血也。”李时珍鉴定,醋具有防治难产的功效:“胎死不下月未足者,大豆煮醋服三升、立便分解,未下再服。”“胞衣不下,腹满则杀人。以水入醋少许,面、神效。”高国藩先生在分析这一现象时评论说:“‘难产符’实际是以符篆形式掩盖着的一付防治妇人难产的奇妙的药方。当我们层层剥开它的鬼的画皮,居然看见了道士们在这付符篆的葫芦里卖的却是一剂良药。......道士是中草药治病最早的探索者之一,奇异的画符吞符尽管无稽而荒唐,但和以中草药吞服,又有其合理因素,不能一概否定”(参见高国藩:《中国民俗探微》,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页)。 2. 心理效应 除了药巫互用外,巫术治病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反映了心理治疗的因素。在巫术治病过程中,肃穆的气氛,庄严的仪式,威严的巫师,怪异的行动,无不令人肃然起敬、生威,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与刺激,仿佛灵魂被这一切所净化了一番,从而有助于某些疾病的痊愈。再加上人们的鬼神迷信观念十分盛行,患病时总认为是鬼神在作怪,得罪了哪一路神仙,而实际上则是患者心理在作怪,经过以巫治病后,病人就感到造成其疾病的妖魔鬼怪被驱除了,有神灵在保佑自己,心理坦然安静了,这对于身体的康复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 3. 疾病的自愈与起伏现象 人体得病之后,有些人、有些病、有些时候可以不治而愈,因为存在着自限性疾病。正是因为有自愈现象,在医学研究中,所有的药物、手术治疗效果都必须作对照研究才能证明其是否有效。而且,身体健康状态不是始终都是一个状态,而是存在着起伏现象。因为工作量的变化、情绪的波动、饮食的丰俭、压力的增减,使得身心健康状态呈现出波浪线。如果恰好在波浪的低谷求助于迷信行为,其后波峰到来,人们很容易将波峰归结为迷信行为的结果,不知此乃碰巧,乃是天道。 二、医药治疫 除了以上通过祭祀,驱傩逐疫等巫术活动以外,夏商周时期的先民们已经知道用药物对付疫病。甲骨文卜辞中有 “丙戊卜,贞:府,用鱼?”府即由于疫病引起的腹部不安,卜辞提示是否用鱼治疗腹部不适症。那时的人认为“鱼”有行水之性,可以治疗腹部的胀满不适。殷人也用枣治疗疫病,甲骨文卜辞说:“甲戊卜,贞: (有)瘧(疟),秉枣? ”患疟疾以后,卜问是否用枣子进行治疗。那时候人们认为枣子可以治疟,《本草纲目》说:“咒枣治疟,执枣一枚......与病人食之,即愈。”大约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治疗经验。 战国时期,医巫分家,医药治疗疫病的实践逐渐增多。这一点,可以从《周礼》中看出来。那时候的医官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系统,负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卜、祝、巫的职责已经与医官分开,属于春官类,主要是对疫病造成的恐慌心理进行抚慰。如大卜用龟占卜的内容中,最后一项是 “八曰瘳”,即问病是否能够痊愈。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其工作中“四曰宗”,即禳除疠疫。男巫“冬令赠”,即在冬季驱逐疾;“春招弭,以除疾病”。这些,实际上反映了卜、祝、巫等神职人员在疫病防治中的作用已经下降。 例如《山海经》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的一部奇书,其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记载了防治疾病药物 60种,其中防治蛊病药物8种,防治疫病药物4种,说明医巫分家已经具备基本条件。 前面提到扁鹊给齐桓侯诊病,疾病的发展过程存在肌肤 →血脉→胃肠→骨髓的传变秩序。现代有人认为,齐桓侯的病可能是深部真菌病。这种病最初可能有皮肤损伤史,随后侵犯内脏引起消化道和全身感染,最后不治身亡。而扁鹊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能够认识这种疾病是十分不容易的,因此历代医家赞不绝口。 正如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不叹其才秀也!”从今天来看,扁鹊说的“之居腠理也, 汤熨 之所及也 ; 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 ; 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 ; 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 !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除去民间传说和司马迁的艺术加工外,至少表明疫病的治疗,已经从巫术手段进步到医药技艺的经验医学阶段了。 三、防疫措施 (一)防患于未然 据张剑光考证,夏商周时期,我国已经产生了疫病预防思想。如在《周易》中,一再提到在疫病未发生时,要确立预防疫病发生的思想和在精神上作好准备。《乾卦》的九三爻辞说: “终日乾乾,夕惕苦厉(疠),无咎。”意谓处于困难时期,要自强不息,不要像见到疫病一样害怕得不要命,要有坚决战胜疾疫的信心。 为预防疫病发生,古人在个人卫生方面同样十分注意。譬如,在甲骨卜辞中已有个人洗面、洗澡、洗手、洗脚的记录。与此同时,饮食卫生也是预防疫病的一个重要方面。《金匮要略》告诫: “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张剑光援引大医孙思邈的观点提示:“不要吃生肉,吃动物的肉时一定要煮烂。” 此外,环境卫生更为重视。甲骨卜辞中已表明当时己实行人畜分居,可以使动物身上的疫病尽少可能传给人类。《周礼》中讲到周秦时期已经建立路厕;汉朝我国都市中普遍设立公共厕所,当时称之 “都厕”;唐五代时政府专门有管理厕所卫生的官员,城市的卫生设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二)注重养生 《黄帝内经 ·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讲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我们的先民是非常注重养生的,也认定养生是预防疾病的关键。下面,看看《吕氏春秋卷三·季春纪·尽数》中的养生观念,即使对我们今天也都有所获益: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精气之集也,必有人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复明。精气之来也,因轻而扬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长而养之,因智而明之。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挶 为聋,处目则为挶 为盲,处鼻则为鼽 为窒,处腹则为张为疛 ,处足则为痿为蹶。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 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若水所多尪 与伛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戾。今世上卜筮祷词,故疾病愈来。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于中?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贱之也,为其末也。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9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13):疫病的发生
fqng1008 2020-5-20 18:08
一、疫病流行 关于疫病的最早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其中 “疾年”一词就有疫病流行的意味。因为顾名思义,就是指疾病多发的年份,而疾病多发往往与疫病相关。 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就多次说到 “疫病”。例如,该书在《 孟春纪 》提到 “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在《季 春纪 》提到, “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时雨不降,山陵不收”;在《仲夏 纪 》提到, “仲夏......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於疫”;在《季夏 纪 》提到, “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国多风咳”;在《 孟 秋 纪 》提到, “孟秋......行夏令,则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在《季秋 纪 》提到, “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窒”;在《仲冬 纪 》提到, “仲冬......行春令,则虫螟为败,水泉减竭,民多疾疠”;在《季冬 纪 》提到, “季冬......行春令,则胎夭多伤,国多固疾”。还有“民病大疫,又随以丧”的记载等,已经认识到疫病的流行性与季节性,认为其发生于气候失常。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 黄老道家 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 儒家 学说为主干,以 道家 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 秦始皇 却选择了 法家 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其后,《礼记 ·月令》全部继承了《吕氏春秋》对发生疫病的季节与气候异常关系的认识。 《礼记》 虽然成书于汉代,是西汉礼学家 戴圣 所编 ,但其内容 主要写 先秦 的礼制,体现了先秦 儒家 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与 《礼记》 类 似, 世传为周公旦所著 的 《周礼》,实际上 也是 成书于两汉之间。《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风俗 、 礼法 诸制,多有史料可采 ,该书在《天官》中阐述了 “疾医”的社会分工:“ 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瘠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声, □其死生。两之以九窃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 ”其中提到季节性疫病的流行特征 ,“ 瘠首疾 ”是发热性疼痛和头痛类的疫病,“ 痒疥疾 ”多见于夏季,有可能是一种斑疹伤寒类的疾病,“ 嗽上气疾 ”应该是呼吸道流行病 。此外,还提及“ 食医 ”、“ 疡医 ”“ 兽医 ”,是医生职业最早分工 的标志 。 关于疟疾的发生,古人都观察到多发生在早秋: 《周礼》 曰 “ 秋时有疟寒疾 ”; 《礼记》 曰 “孟秋行夏令,民多温疾”;《易说》称“白露当降不降,民多湿疟”; 《左传》(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曰 “水潦方降,疟疾方起”。 二、疫病病因 瘟疫是人类童年的梦魇。自古以来,我们就在不断地与各种瘟疫进行着艰苦卓绝的生死较量,人类与瘟疫作斗争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的组成部分,也是各种疫病学说发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尽管今天看来,有些说法显得唐突甚至荒诞,但那都是古人长期探索之后的难以解释的一种解释,难以讲出道理来的一种道理。 因为医学不仅是技巧,还需要解释。原始人由于生产水平和认识能力的低下,面对瘟疫的暴戾和肆疟,他们是那样怯弱,既无法驾驭,又不能理解,内心充满了恐惧,因此 “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应运而生。那时候,几乎有多少种自然现象,就有多少种善恶难分的神灵或魔鬼,各种疾病都有着不同的鬼神来管辖。在中国的原始神祗中,西王母就是掌管疾病疫疠的,蚩尤也是一个瘟神总管,《述异记》云:“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大疫。其俗遂为立祠。”传说中顓頊也被认为是“疫神帝”,因为他有3个儿子,死后都变为疫鬼。《山海经》中还讲到一些“见则大疫”的怪兽,造成瘟疫流行。在我国少数民族的神话里,也有不少制造瘟疫的神怪,如云南白族的“大黑天神”,本来是玉皇大帝派他下凡播散瘟疫的,结果他不忍涂炭生灵,把瘟疫种到自己身上,又吞下所有符咒,从而全身变黑。还有一个故事,讲远古大理来了一批瘟神,一对兄妹为民除害的经历。可见在上古之时,世界各民族的先民们都对瘟疫不可理解,最终只能归结于神怪,那是原始崇拜的结果。 我国古代通过对自然现象与人类发病的长期观察,认为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有下列四种为其主要原因: (一)疫鬼伤人 《楚辞 ·天问》说:“伯强何处?惠气安在?”王逸注:“伯强,大厉,疫鬼也,所至伤人”。《后汉书·礼仪志中》说:“大傩,谓之逐疫”。李贤等注引《汉旧仪》曰:“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释名·释天》说:“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玉篇·疒部》说:“疫,俞壁切,疠鬼也”。《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疫疠病候》说:“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由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其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疾疫流行,无远近少长,患者之病状率皆相似,如有一种无形之鬼怪精物作祟,使之相互染易,因呼之为疫疠之鬼。 (二)动物疫源 古人也认识到动物为人类疫病的传染之源,从而导致疫病流行。《山海经 ·东山经》说:“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钩,见则其国多疫”。《山海经·中山经》说:“复州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鴞,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见则其国大疫”。《山海经·东山经》又说:“太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山海经·中山经》又说:“乐马之山,有兽焉,其状如汇,赤如丹火,其名曰,见则其国大疫”。《太平御览·疾病部五·疫疠》引《盛弘之荆州记》曰:“始安郡有鸟焉,其形似鹊,白尾,名为青鸟,常以三月自苍梧而度,群飞不可胜数,山人未见其来,多苦疫气”。 如果说以上奇禽异兽还带有古人对疫情恐惧的原始崇拜,并非来源于对禽兽类导致人类疫病流行的溯源研究,那么《左传》所说的 “国人逐瘈狗”,则提示人们已经认识到“狂犬病”与疯狗咬伤有关,正因为这种客观的认识,才有了“逐瘈狗”的防疫措施。 前面提到,甲骨文中 “ 蛊( ) ”是两条虫 在皿中 而 会意,皿为食器,人食 其 虫而入腹, 则 成为蛊,即腹中之虫。 因此, 华石斧《文字系》 指出, “蛊,毒病微虫之共名也,血虫象意(古血、皿同字),虫入血而成毒也。” 联想到 晚期血吸虫病的腹水 , 是有道理的。 不过,在有关 “蛊”的甲骨文卜辞中,殷人一般视蛊疾为鬼神所致,但有时也认为齿病和胃病乃蛊,即外界进入人体的寄生虫所致。 还有, 甲骨文中 关于 疒蛔的记载,“……疒住回( )?”“( )”即“回”字,读为“蛔”或“痐”,古指“腹中长虫”。 可以认为 此卜辞实际上问:“疾病是蛔虫吗?” 这也 可以说是我国关于蛔虫病的最早记载。 (三)气候异常 “六气致病说”是我国最早的“天人相应”的病因学说,据说是医和提出来的。《左传》记载:公元541年,秦国名医医和(公元前六世纪)为晋平公诊病,他认为晦淫过度可以使人发生内热盅惑之疾,而不是鬼神降灾。并明确提出了六气致病的理论,指出:“……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 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 这说明:第一,四时、五节、六气等变化已被看作重要病因;第二,五味、五声、五色等医学概念已初形成;第三,五行学说已经实际应用于医学;第四,六淫为病的观点,是后世病因学说的发源。 “六气致病说”,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是我国最早的病因学说,以后演变为《内经》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说。 因此,古代医学一直认为,阴阳错位,四时失序,气候变异,产生乖戾恶厉之气,造成疫病流行。正因为这种学说,因此导致古代对传染病的认识从 “疫病”过渡到“外感病”的关键性。前面提到,《周礼》讲述四季多发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上气疾”。《礼记》载:“孟春行秋令,则民大役”,“季春行下令,则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则民殃于疫”,说明由于四季气候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疾病流行,并知道流行病是具有传染性的。《吕氏春秋》说:“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仲冬……行春令……民多疾疠”。《春秋繁露·五行变数》说:“火有变,冬温夏寒……则寒暑失序,而民疾疫”。可以看出,古人具有深刻而难以更改的“时气不和,致人疫疠”的观念。 (四)天地疠气 认为天地间存在一种致人疾病的 “菑疠”,可以引起疫病发生和流行。这种天才的猜测,可以说与微生物学有某种天然的联系。《春秋·左襄元年传》说:“在国,天有菑疠”。杜预注:“疠,疾疫也”,《汉书·食货志下》说:“古者天降灾戾”,颜师古注:“戾,恶气也”。菑、灾形异字同,疠、戾声同字通,是“灾戾”亦“菑疠”也。《伤寒翼·商瘟疫非六淫之邪·四时不正之气》说:“瘟疫者何?乃天地之厉气也。厉气伤人,令人壮热,故曰瘟疫.其为病也,轻者乘人之虚怯则着病,亦不沾染,重者则老幼皆同,沿门相似。少则一隅俱有,多则合郡皆然。其邪非风寒燥火暑湿之六淫,又非寒热温凉四时之不正。盖六淫之邪、不正之气,必触冒之而始病。至于厉气之来,从天而降,杂于雾气之中,著于水物之内,无知无觉,呼吸饮食,入人肺胃,或即发而暴亡,汤药不及;或淹留而垂毙,治疗无方……”。此外,空气失于洁清,秽浊腐臭,触之伤人。尤其是战争后,尸横遍野,未及掩埋,化为腐臭秽浊,弥漫于空气之中,病原体微生物最易滋生繁殖,传播疾病,导致人类疫病的流行。故《老子》第三十章中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之文也。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12):疫病的命名
fqng1008 2020-5-20 09:56
医学包括两大部分,即医疗实践活动(无论是低级、简单的,还是高级、复杂的)和医药卫生知识(无论是系统、正确的,还是零碎、不太正确的,甚至荒谬的), 《黄帝内经》时代 也是这样。 这说明,医学不仅是技巧,还需要理论思维。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即说 : “ 无名 , 万物之始 ; 有名 , 万物之母。 ”疫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正如老子所言,人类认识 疫病 也是从它的命名开始的。 一、甲骨文中的疫病名称 自 1899 年至 20 世纪初,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中, 共 发现了 15 万片甲骨,上面刻有 4500 多字,其中已知的有卜病内容的为 323 片, 415 辞。甲骨文记载的疾病约有二十多种,其中大多是按照人体的体表部位来区分的,也有一些是根据疾病的主要特征得名的, 其中 “疒”“疾”“疫”“疠”“疥”“蛊”“痐”“祸风”等,均与 疫病 有关。 古代的字根 “疒”,后来多种疾病都依之而加以划分,其在甲骨文中是以一张床的形象表示的( ),意指人卧床不起。 “疾”字后来多指传染病,它表示一个人单独地躺在床上,有一支箭射中他( )。在甲骨文卜辞中, “疒”和“疾”是通用的,两者区别不大。另一个表示流行病的是“疫”字,它是由表示疾病的部首“疒”,加上一个表示手执一支杖的形象字“ ”而构成( )。甲骨文卜辞中常有 “疒役”之词,如“甲子卜,殻贞:疒役(疫),不彳止(延)?”“贞:疒役(疫),其彳止(延)?”(《小屯殷虚文字乙编》)。此卜问疫病是否会蔓延流传,是关于“瘟疫”流行的最早记载。在甲骨文中,还有数片卜问是关于殷王是否染上传染病之辞。其中还有:“乎(呼)比(枇)役(疫),正?”“贞:役(疫),佳有( )不正? ”意为:呼令举行枇祭以禳除疫病,能使疫病得治吗?疫病是否无法得治?体现了一种对疫病恐惧的忐忑之情。“疠”这个字也是指疫病,甲骨文中像一个蝎子占据床上,给病人所留的地方很少( )。关于 “疫”字的含义,《说文·疒部》说:“疫,民皆病也,从疒,役省声”。《释名·释天》说:“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玉篇·疒部》说:“疫,俞壁切,疠鬼也”。又说:“疠,力誓切,疫气也”。《素问·补遗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温厉大行,远近咸若”。《集韵·去声上·六至》说:“疫,《字林》:病流行也”。《温疫论·正名》说:“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今省去‘彳’加‘疒’(原作“疫”,误,今改)为‘疫’,又为时气时疫者,因其感时行戾气也,因其恶厉,又谓之疫疠”。《温疫论·原病》说:“疫者,感天地之戾气,在岁运有多少,在方隅有轻重,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是“疫”之为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发生则易于在人群中传播流行,病势凶猛,延门阖户,一乡一区如鬼厉之行使,患者无远近长幼,病状率皆相似也,而且表明我国在商代已经流行过疫病。 值得关注的是 “疾年”“雨疾”和“降疾”的描述。“贞:有( )疾年,其井(死)。 ”表示多病之年,病至于死。疾年指这一年反复出现范围较大的流行性疾病,雨疾、降疾、“祸风”指疾病的发生多如降雨、邪风有关,说明那时已经有了瘟疫流行的概念和病因的探讨。 “疥”“蛊”“痐”“祸风”等,属于具体病名。在甲骨文中,“疥”这个字用处较多,主要表示出疹伴发热性疫病,表示一个人病卧在床,身上还出现了疹子( )。 “蛊”是值得推敲的,蛊( )字从虫虫在皿中会意,皿为食器,其中有虫,人食之而入腹,而成为蛊,即腹中之虫。有学者研究后认为: “蛊,毒病微虫之共名也,血虫象意(古血、皿同字),虫入血而成毒也。”(华石斧《文字系》),提示与血吸虫有关,因为蛊胀常常连用,常见于晚期血吸虫病的腹水。不过,在有关“蛊”的甲骨文卜辞中,殷人一般视蛊疾为鬼神所致,但有时也认为齿病和胃病乃蛊,即外界进入人体的寄生虫所致。甲骨文中还有疒蛔的记载,“……疒住回( )? ”“( ) ”即“回”字,本像渊水回转之形。“回”读为“蛔”或“痐”,古指“腹中长虫”。因此,此卜辞实际上问:“疾病是蛔虫吗?”,可以说是我国关于蛔虫病的最早记载。“祸风”在甲骨文中常作某某因风致疾,也即后世所谓“伤风”( ),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甲骨文中有时候也写成( ),即 “祸风有病”(流行性感冒)。后世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实际上是殷代医学思想的延伸。 二、《黄帝内经》成书之前疫病名称 (一)《黄帝内经》 的成书年代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中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基础理论著作,洋洋 20万言,集古代哲学、医疗经验之大成,开中医理论体系之先河,历来为医家所推崇。但是,关于它的成书年代,却从古到今,众说不一。   1. 成书于黄帝时代 历史上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是黄帝时代(公元前 26~前22世纪)的作品,如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 ﹒ 自序》中说: “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藏之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北宋时的高保衡、林亿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说:“昔黄帝……坐于明堂之上,……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2. 成书于周秦之际 另一些学者认为,黄帝、雷公都是传说中原始公社制末期的人物,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产生出像《黄帝内经》这样的科学著作。因此,《黄帝经内》成书于周秦之际(公元前 11世纪-前3 世纪)。明代胡应麟在所著《少室山房笔丛》中说:“医方等录,虽亦称述黄岐,然文字古奥,语致玄眇,盖周秦之际,上士哲人之作。其徒欲以惊世,窃附黄岐耳”,“《素问》精深,《阴符》奇奥,虽非轩后,非秦后书”。 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说,黄帝《素问》二十四卷 “原本残阙,冰采《阴阳大论》以补之。其书云,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传述旧闻,著之竹帛。”现代的医史专著或教材中,也有持类似观点的。甄志亚先生主编的《中国医学史》(全国中医学院教材)就认为,《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说法“基本上是正确的”。 3. 成书于战国时期 这个说法比较普遍,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前221年)。宋代的邵雍在《皇极经世书》卷之八下《心学》第十二说:“《素问》、《密语》之类,于术之理可谓至也。《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宋代理学家程颖在《二程全书 ﹒ 伊川先生语》中说: “《素问》书,出战国之末,气象可见。若是三皇五帝典坟,文章自别,其气运处,绝浅近。”明代方以智在《通雅》中也认为:“守其业而浸广之,《灵枢》、《素问》也,皆周末笔。” 现代学者龙伯坚在《黄帝内经概论》一书中,任应秋先生在《内经研究论丛》一书中,也持同一观点,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将《黄帝内经﹒素问》与同样是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有许多相同之处,足以证明两书是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其次,《史记﹒扁鹊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与《黄帝内经﹒素问》的内容相类似,但却朴素、原始得多,而《史记﹒仓公列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却比《黄帝内经﹒素问》有所进步,由此推断:《黄帝内经﹒素问》应当是扁鹊时代以后、仓公时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战国时代的作品。最后,以《黄帝内经》的文体为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先秦之文,多作韵语,而《素问》中韵语的文字特别多。 4. 成书于西汉时期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不同意以上几种说法,他们认为《黄帝内经》只能成书于西汉时期。刘长林在《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一书中,吴文鼎在《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年第9 期上发表的《〈黄帝内经〉与黄老学派》一文都作如是观。其主要理由是:《黄帝内经》全书约计20万字,这在2000多年前可以说是一部巨著。编著这样的医籍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在战事连年、七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是不可能办到的。只有在西汉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才为医学家编著医籍提供了现实的条件,此其一;西汉初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曰:“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记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黄帝内经》在书名和思想内容上与“黄老学派”的密切联系,也为只有在西汉“黄老学派”鼎盛时期才能成书提供了佐证,此其二;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仓公列传》中,记述了西汉初年名医淳于意在接受老师公乘阳庆传授给他的十种医书中,竟没有《黄帝内经》,这也足以说明《黄帝内经》不可能成书于西汉之前,此其三。 考《黄帝内经》的书名,在现存的所有史书中,最早出现于《汉书 ﹒ 艺文志》: “《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说明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而《黄帝外经》则早已亡佚。《汉书》是东汉班固所撰,但是班固在撰写《汉书 ﹒ 艺文志》时,是以西汉末年刘散(? -公元23年)的《七略》为底本的。西晋时的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年)在所著《针灸甲乙经 ﹒ 自序》中写道: “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可见,在刘歆的《七略》中,肯定已经提到了《黄帝内经》。由此推断,《黄帝内经》最迟在西汉末期,即公元前一世纪末已经成书问世。  5. 成书于东汉时期 《 内经时代》作者赵洪钧指出:近人考证认为,《汉书 ﹒ 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不是今本《黄帝内经》 =《素问》+《灵枢》。《素问》和《灵枢》的成书当在东汉,并非战国时期。如吴考槃撰“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考” ,田树仁撰“灵枢素问非黄帝内经” ,余自汉等著《内经灵素考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版),廖育群著《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均主此说。他认为: 必须对《内经》 “成书”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即怎样才算“成书”。本节即将提到“灵素骨干内容成型”,也就是今本《内经》体系的天人相应学说、气化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脉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诊法学说等大体完成(除七篇大论之外),一般说来也编纂在一起了,算是成书。(见《正说内经——内经时代补注》P4-5) 《正说内经 ——内经时代补注》作者金栋提出:“成书年代与书中所反映的内容出于什么年代不是一回事。观今本《内经》的具体内容,确实辑录了古代不同时期的医学文献,又吸取了当时的医学成就(包括解剖学)整理成书,故其中既有语言古朴、合于上古音韵、带有先秦习俗的成分或内容,又有明显的两汉时代烙印,即五行学说。所以有些篇章可能出自或反映先秦时期的内容,而西汉初这些‘医学论文汇编’尚未纂辑成书。如果今本《内经》在西汉初已经纂集成书的话,司马迁编著《史记》时,其《扁鹊仓公列传》为何没有《内经》的些许痕迹呢?” 再如,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简帛医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经专家考证认为,马王堆医书下葬于西汉早期,即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墓主人的随葬品应是他生前研读、使用的东西。马王堆医书应是西汉初年流传并且在使用的医书。其成书时代亦应断自汉初为妥。马王堆医书最有考证意义的是,其中的经脉学说是十一经脉,还没有今本《内经》中成熟的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说。可以断言,马王堆医书时代,今《内经》的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学说还未完成。又《灵兰秘典论》中的“中正”、“州都”之官,乃曹魏(三国)以后才有的官名。 正因为如此,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前所长廖育群在《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一书中说: “突破《素问》《灵枢》两书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的禁锢之后,即打破了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下限不会晚于刘歆《七略》的限制,使得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素问》和《灵枢》作为两部独立的著作,其成书的上、下限究竟在何时。根据确切的文字记载,只能将这两部著作的成书下限定在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前。而其上限则应该定在刘歆《七略》之后。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汇集各种早期医学著作,进行校勘汇编工作,恐怕只有官府才能办到。如果在《七略》成书之前,就完成了这样两部大型医书的整理加工,而不加著录是不可能的。而且《七略》之前的许多其他医学著作,即或漏而未录,其命运也理应与《七略》著录之书的命运一样,不可能单独地、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 赵洪钧说: “应该承认《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就是今《内经》的祖本。否则《素问》《灵枢》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一点廖育群说得比较好,即刘歆的《七略》不可能漏掉这两部大书。班固写《艺文志》的时候,很可能有了略同今《素问》和《灵枢》的著作,但他不能把东汉时代的《内经》载入《汉书·艺文志》。对看出自班固之手的《白虎通》可以肯定,那时中医的脏腑学说、经脉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内经》的理论硬核和超硬核已经完全稳定或成熟。故可以断定《白虎通》是《内经》成书的下限。”(《正说内经——内经时代补注》P5) 综上所述,有关《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确实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历史问题。本书采用廖育群、赵洪钧等的观点,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东汉时期。 ( 二 ) 前《黄帝内经》疫病名称 我们之所以详细地回顾这些疫病名称的演变过程,目的在于剖析:后世医家特别是张仲景为什么没有选择 “辨病论治”而最终为中医学选择了“辨证论治”的临床特色? 到了西周及春秋时期,虽然还没有出现专门的医学书籍,但有关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散见于《周易》《尚书》《诗经》《周礼》《山海经》等当时的文献之中。 “大疫”的名词在周代的典籍中已经十分普遍, 此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较商代已有了明显的进步,已认识到热病、昏迷、浮肿等疾病,并有了固定的病名。《诗经》中记载了古代疾病的病名和证候,如瘨(癫狂)、闵(伤痈)、狂(癡)、首疾(头痛)、噎(气息不利)、疚(心忧惫之病)、朦(失明)、瞽(盲人)等。 《山海经》记载了 38 种疾病,固定病名有 “瘿”“痔”“瘘”“疥”“痤”“疣”“痈疽”“痹”“风”“疟”“疫疾”等。 《周礼》中 涉及的一些感染性疾病,如 肿疡、溃疡、疟疾、疥、瘅疽、足肿病、佝偻病、秃头、胼胁等 等 。 《礼记》则多次提到,并可见到 “疫疠”“天行”“时行”“时气”等说法,说明经常发生瘟疫大规模流行( 《礼记》中 还 有瘖、聋、丧明、跛、躃、伤、创、折、断、胎夭、病革、风欬、侏儒等病名记载 ) 。 关于疫病的流行,《诗经 ·小雅·节南山》记载公元 前 781 — 前 771 年 ,周幽王时期 “天方荐瘥,丧乱弘多”。由于物候变化失常,引起疫病。《国语》《春秋》《左传》《史记》《汉书》以及各朝正史的“五行志”中都有关于瘟疫流行传播和防治的文献记载。 古代 关于 疫 病 的 名称 很多,如疫、疫气、疠气、疫疠、温热、 伤寒、 天行、疠、瘥、大头瘟症、疾疫、大瘟、痘疹、痘疫、疙瘩瘟、羊毛瘟、疟疾、天花、番痧、螺痧、痧症、烂喉痧、喉症、痒子症、瘪落痧、痒疥疾、首疾、气疾、茄妈瘟、闷头疟、疫瘴、霍乱、转筋霍乱、阴霍乱、鼠疫、鼠瘘等 ,包括大多数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传染病, 如天花、鼠疫、白喉、猩红热、霍乱、斑疹伤寒、伤寒、 肺结核 、 麻风 、疟疾、血吸虫病 等。例如,《素问》中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把伤寒看成多外感疫病。《素问》云:“土郁之发,民疾呕吐霍乱”,认为霍乱是一种严重的消化道传染病。《周礼》称“秋时有疟寒疾”,《礼记》谓“孟秋行夏令,民多温疟”,《易说》曰“白露当降不降,民多湿疟”,《左传》云:“水潦方降,疟疾方起”,《素问》云“秋为痎疟”“蓄作有时”,说明那时候已经认识了疟疾,并划分了多种类型。《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有“肠澼下脓血”,指一种痢疾类传染病。《左传》中讲到医和诊查晋侯的疾病,“是谓近女室,疾如蛊”,可能指花柳病。《素问·风论》提到“暑痉”“暑风”,应该是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高热并抽搐之类的疾病,当时认为与中暑有关。《吕氏春秋》提到:“季秋行夏令,民多鼽窒”,可能是鼻病毒感染所致的呼吸道传染病。《素问》云:“湿热相交,民病疸”,出现黄疸,大多数是病毒性肝炎所致。《周礼》云:“夏时有 痒疥疾 ”,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皮肤病。《素问》称“膀胱不利为二癃”“小便赤黄甚则淋也”,此为泌尿系感染或性病。《素问·腹中论》中有不少关于“鼓胀”的论述,实际上是肝炎后肝硬化或血吸虫肝纤维化导致。《左传》云:“国人逐瘈狗”“狾犬入华臣氏之门。”瘈,疯狂的意思;《说文解字》说:“狂,狾犬也”。说明那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狂犬病及其危害。此外,《论语》中已经描述了“恶疾”(麻风病)的临床表现,《黄帝内经》称之为“大风”;《黄帝内经》中多篇描述了“肺结核”的症状体征,不过没有把它独立地看成是一种疫病。 以上,我们回顾了《黄帝内经》时代人们对不同疫病的认识及其简单的分类。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自始至终没有形成系统的传染病病种分类体系,而创造性地形成了以证候(病位、病性)为基本内容、以笼统的外感病(伤寒、温病)为对象的分期辨证体系?中医学的外感病辨证论治如何实现 “寒温合一”,并跳出当前千篇一律的“去理论化”的“分型辨证”模式?这是后话,我们将在《伤寒论》和《温病学》两个章节以及其他章节里详细探讨,并就教于各位专家。 三、 古人的 疫病 命名规则 古人 对各种 疾病 的命名 ,是 人类 医学 诞生 的标志之一。它 表达出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密切关联, 是 文明创建之初人类拥有智慧能力所施展的水平。 1. 以六经命名的病名 如太阳 病、 阳明 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 出自《黄帝内经》, 成熟 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 实际上 是将外感疾病从初期、中期到后期,依其轻重缓急症状的不同,划分为六个阶段 , 是对外感病各阶段症状的命名。 2. 以病因命名的病名 中医认 定 “风寒暑湿燥火”六邪和“疫气”“瘴气”等,都是外来病因,因此就以这些病因来命名相关疾病。如伤风、风寒、风热、 春温、 湿温、暑温、湿热、秋燥、 冬温、 时疫、瘴气等。其病名散见于《黄帝内经》及《伤寒论》,至清朝中期江浙温病学派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等名医编著《温热论》《温病条辨》《湿热论》,广泛应用这类病名,后世称之为 “时病” 类病名。 此外,还有 花柳病 ( 隐指因眠花宿柳而得的性病 )等。 3. 以症状命名的病名 先由民俗取名,后经医家认定。如感冒、咳嗽、哮喘、呕吐、泄泻、黄疸、水肿、惊风 、 疟疾 ( 病情酷疟 ) 、霍乱 ( 挥霍之间,便致缭乱 ) 等。 4. 以形状命名的病名 这类病名多以其他物体的形状,取形比类来命名,如丹毒、麻疹、水痘、天花、蛇头疔、蝼蛄疖、红丝疔、蛇串疮、燕窝疮、鹅掌风、牛皮癣等。 5. 以患病部位命名的病名 如头痛、肺痨、脚气、颈痈、背发、唇疔、乳痈、乳癣、痄腮、鹅口疮等。 6. 以传染性、流行性命名的病名 如 天花、疫痢、瘴疟、传尸痨、时疫发斑、软脚瘟、天行赤眼、春瘟等。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11):中药药源性疾病学
fqng1008 2020-5-19 22:03
(一)内容简介 张冰、徐刚主编的 《中药药源性疾病学》,2001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篇。上篇三章,阐述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概念,回顾中药不良反应认识发展历程,论述中药药源性疾病基本类型、发生原因与机理、防治基本原则与措施。首次从流行病学角度阐述了中药药源性疾病发生特征及研究方法,介绍国内外中药(植物药)药源性疾病监测状况。下篇十二章,论述中药药源性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血液、神经、精神等系统的疾病。从临床表现人手,辅以病案示例,初步进行病变机理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希望对临床工作者能有所裨益。书后附有病、症名索引及药名与拉丁名索引,便于检索。 (二)作者简介 张冰, 1959年生,河北蠡县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分院,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部,获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长,教授,硕士导师,北京市普通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学科带头人。从事教学、科研b临床工作,主持并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会篇,编写学术著作五部。 徐刚,湖北安陆县人, 1962年3月生。1983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获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分校药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并担任科研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编写学术著作二部。 (三)著作目录 上 篇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1.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概念 2.中药药源性疾病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基本类型和发病机理 1.中药药源性疾病的基本类型 2.中药药源性疾病的发病机理 第三节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影响因素 1.药物因素 2.机体因素 3.用药因素 第四节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防治原则和方法 1.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2.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救治方法 第二章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第一节 中药药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第二节 中药药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中药药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中药药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任务 第三章 中药药源性疾病监控 第一节 中药药源性疾病监控工作的意义及必要性 1.中药药源性疾病监控工作的意义 2.中药不良反应监控工作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第二节 国内中药药源性疾病的监控工作 1.中药品种和产地 2.药物的剂型 3.药物的炮制 4.临床药物的使用 5.患者的个体因素 第三节 国外草药 ADR监控工作 1.日本汉方药ADR监控工作 2.瑞士草药ADR预防工作 3.英国草药ADR的监控 4.挪威草药ADR监控 5.欧盟草药ADR监控 6.WHO对草药ADR的研究 第四节 西药不良反应监测概述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ADRM)体系分类 2.其他国家与地区西药ADR监测工作 3.国内西药ADR监测工作 第五节 中药不良反应监控的思考 1.建立健全中药管理制度 2.加强中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 3.加强药品生产过程的管理 4.加强药品使用过程的管理 5.提高对中药药源性疾病的识别能力 6.开展有中医特色的中药不良反应监控工作 下 篇 第一章 呼吸系统中药药源性疾病 第一节 概述 基本概念 常见症状 疾病分类 病因病理 临床诊断 防治措施 第二节 常见呼吸系统中药药源性疾病及致病药物 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肺炎 肺水肿 支气管哮喘 呼吸衰竭 …… (四)精彩书摘 3.3 用量过大 用药剂量不规范的问题可以说是中药临床上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导致中药用药剂量不规范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古代重量(斤、两、钱、铢)、度量(尺、寸)、容量(斗、升、合)与现代临床使用的重量( kg、g、mg)、度量(m、cm)、容量(L、m1)相差较大,加之古代还有一些粗略的计量方法,如:“方寸匕”、“枚”、“撮”等,因此对于古代的度量、重量、容量现代临床只能进行近似换算;二是某些动物药用量欠规范,临床上有些医生习惯于以条计算其用量,这就会因动物的大小而导致用量的差异,有时甚至是很大的差异。如金钱白花蛇为眼镜蛇、银环蛇的干燥体,有祛风通络、止痛止痉之功,199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用量为3~4.5g。但实际上由于药材销售部门以条作为定价单位,因而不少医院和药店均以条作为用量的基本单位调配处方,一般用量为1条。据调查白花蛇大小相差悬殊较大,小的仅2.5g,大的可达9g,如此剂量相差几倍,若按小的计算则用量太小,达不到有效治疗量,若按大的计算则超出了《中国药典》规定的最大治疗量。金钱白花蛇为毒蛇,其毒腺含有神经毒,并含有溶血成分,剂量过大易发生中毒。再如蜈蚣,辛温有毒,1990年版《中国药典》中规定的剂量比较严格,为2.5~4.5g,由于同样的原因,不少单位调配处方都以条为用量的基本单位,而蜈蚣小者仅0.5g,大者可达2g,大小重量相差4倍。蜈蚣含有两种类蜂毒毒性成分,用量过大即会产生毒性反应;三是中药的有效量范围过大,中药学教科书及其它一些权威中药学著作中推荐的成人中药一日用量是一般质地者为3~10g,质地较重者为10~30g,上下限量相差3倍之多,是造成中药用药剂量不规范的又一原因;四是中药的剂量受药品的质量影响较大,由于用药的剂量与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含量之间并非完全等同和一致,因而很难单凭用药份量来控制真正的剂量--有效成分、毒性成分的含量;五是用药者的随意性大,部分医生由于认为中药是天然药物,毒副作用小,因而临床用药不甚严格和严谨,随意性很大,习惯于凭自己的经验用药,缺乏科学的态度。如牵牛子苦寒有毒,一般入汤剂3~9g,入丸散l~3g。但有报道一次口服用量竟达180g,服后患者即腹泻,排出粘液样血便,肉眼血尿;六是有些患者根据经验自购自服中药,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和管理,在用药剂量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还有些患者甚至自采自服,炮制和用药剂量均不规范,成为引起中药毒性反应的重大隐患。上述种种原因导致用药剂量过大,超过了药物的安全范围,因而诱发或加重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导致了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10):吕氏春秋
热度 1 fqng1008 2020-5-19 17:01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 黄老道家 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 儒家 学说为主干,以 道家 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 秦始皇 却选择了 法家 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 先秦 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 八览 、 六论 ,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 道家 。所以《 汉书 ·艺文志 》等将其列入 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 “ 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一)著作概括 《吕氏春秋》是 先秦 时期黄老道家重要的 巨著 ,公元前 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 统一六国 的前夕。其书 “ 基本上以 道家 为宗 ,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 。 ” 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孙异人 立嫡 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 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 礼贤下士 ,结交 宾客 。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 谋略 ,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 蓄养 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 善辩 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 著书立说 ,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 舞文弄墨 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 上下四方 、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 三教九流 ,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 “ 天地 、万物、古今 ” 的奇书。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就这样写道 : “ 凡十二纪者,所以纪 治乱存亡 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 中审 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 为了精益求精,也是为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当然,这不一定就证明《吕氏春秋》 字字珠玑 ,达到了 尽善尽美 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敬畏吕不韦的威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不过,这样一搞,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吕氏春秋》以道为主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 “ 兼儒墨,合名法 ” ,体现了道家的优点与特色。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 刻舟求剑 ” 的故事就出自《吕氏春秋 ·察今》。 (二)内容简介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战国晚期的 吕不韦 ,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人。他由商入政,扶立 国君 ,进入政治高层。他志向宏大,主编《吕氏春秋》,留下了 “ 一字千金 ” 的典故。后人一般把《吕氏春秋》归入 杂家 。在管理思想史上,这部书有着特殊的价值。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从学术角度观察,它具有浓厚的 自然主义 色彩 ; 从管理角度观察,它充满了 功利主义 色彩。《吕氏春秋》通过对 先秦诸子 的修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管理思想的全局性、整体性和深刻性上,都有自己的建树。从 阴阳五行 的理论架构,到 经验主义 的具体论证 ; 从养生和贵己的 “ 内圣 ” ,到君臣之道和善治天下的 “ 外王 ”; 从个人和国家、社会和政权之间的关系调适,到自然之道支配下的生理、物理、事理和心理的互相配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吕氏春秋》总括先秦诸子,开启秦汉先声,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哲学 意义上的自然主义,是对人类反省而形成的。反映在国家治理思维上,古希腊曾经诞生了自然法思想,以芝诺为代表的斯多葛派主张自然法,到古罗马的 西塞罗 ,对自然法理论完整化体系化。自然法学说认为,人类社会的现存法律为人定的 (包括制定法和习惯法 ) ,而超越于人定法之上的是自然法。所谓自然法,指存在于自然中的理性,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表现了自然的和谐和完美。人定法则由于人类的认识局限和私利屏蔽,肯定会有缺陷,因之,人定法必须服从于自然法。具体的法理,就是人定法自身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不可能经由人定法来证明,而必须依赖于自然法来证明,不合于自然法的人定法没有合法性。合于自然法为 “ 善法 ” ,不合于自然法为 “ 恶法 ” ,恶法非法。在中国,老子的道,具有自然法的意义,但是,老子仅仅强调了 “ 道法自然 ” ,再没有细说。《吕氏春秋》则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通过十二纪,把人的行为与自然秩序一体化,在自然秩序中验证社会管理的正当性。 (三)思想特点 《吕氏春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规模宏大,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十二纪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每览八篇 (《有始览》少一篇 ) 共六十三篇,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十二纪按照月令编写,文章内容按照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属于应和天时的人世安排,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吻合。 八览以人为中心,基本上属于察览人情之作,围绕人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六论以人的行为以及事理为主题,包含了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情境条件以及地利等方面。可见,《吕氏春秋》不是随意编写,它有着严密的计划和预设,按照天、地、人三个层次的互相呼应确定主题,展开论述,体现道法自然之意。正如《序意》所说 : “ 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 它试图归纳出治乱存亡的历史经验,形成寿夭吉凶原因的深层认识,解释并验证天地人之间的一切现象,使是与非、可与不可的道理呈现于人。 吕不韦强调遵循自然之道,从自然之道中寻找治理之道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按照《序意》所载 : “ 良人请问十二纪。文信侯曰 : ‘ 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 ’ 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 ” 可见,吕不韦是以黄帝教导颛顼为榜样,上有天,下有地,天地就是规矩,只要按照天地的准则治理国家,就能国泰民安。因此,从《吕氏春秋》开始,论证统治的正当性要以大道为准,治国的价值取向要由法天地自然确定。例如,《吕氏春秋》强调天下之公,做事要无所私偏,就是以自然现象作为推理证据的。 “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 ;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 ; 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 (《贵公》 ) “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 (《去私》 ) 吕氏春秋》 在《吕氏春秋》中,老子说的天道就清清楚楚摆在那里。 “ 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 (《当赏》 ) 这样,天道与人事就完全吻合,违反天道的人事必将受到惩罚。更重要的是,自然现象存在着种种冲突,和风细雨和暴风骤雨都是自然天道,那么,人事学说的观点差别,诸子各派的互相矛盾,也可以从自然之道得到正当性证明。后人总以为《吕氏春秋》的各种学说互相冲突是一种缺憾,殊不知按照吕不韦对天地规则的理解,正是这种冲突和矛盾才符合天道。 《吕氏春秋》杂采诸家,但又不死守一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后人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评价,褒之贬之,都因于此。褒之者认为它融各家为一家, “ 大出诸子之右 ” (高诱语 ); 贬之者认为它不过是杂货铺, “ 不足以成一家言 ” (梁启超语 ) 。说《吕氏春秋》之长者,恨不能把它看作百家争鸣的大总结。如许维遹在对该书做集释时说 : “ 夫《吕览》之为书,网罗精博,体制谨严,析成败升降之数,备天地名物之文,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虽未必一字千金,要亦九流之喉襟,杂家之管键也。 ” (《吕氏春秋集释自序》 ) 谈《吕氏春秋》之短者,恨不得把它放进历史垃圾桶,不过是因为其尚具有史料价值才保存下来。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称 : “ 一哲学必有其中心观念 (即哲学家之见 ) 。凡无中心观念之著述,即所谓杂家之书,如《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不可为哲学史之原始的史料 ; 但以其记述别家之言,有报告之价值,可以作为辅助史料。 ” 不管是褒是贬,都与《吕氏春秋》汲取百家思想有关。 《吕氏春秋》的基调是道家。从整体思想来看,这种判断是恰当的,尤其是《吕氏春秋》的自然主义倾向,不但继承了道家,而且发展了道家。但是,《吕氏春秋》放弃了道家消极一面,它不仅要求人类顺应自然,更要求以人的自觉能动去发挥创造。而这种发挥创造则需要用自然法则来验证其合理性。例如,古代的养生学说多发源于道家,《吕氏春秋》也不例外,但是,这种养生不再是道家庄子学派的那种消极回归自然,而是黄老道家积极实现人文建设目的的。 “ 始生之者,天也 ; 养成之者,人也。 ” 所谓养生,就是 “ 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 ” (《本生》 ) 。由养生到治国,事出一理。 “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 ; 以此为臣,乱 ; 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 ” (《本生》 ) 自然之道并非束缚人的行为,而是给人的行为提供分辨轻重缓急主次本末的尺度。水天性是清澈的,但人不断用土抇水,它就无法清澈 ; 人生来是长寿的,但人为了物欲而劳心费神,当然折寿。物本来是养生的,而不是用生命来养物。当今之人,不知天道,被物所惑,往往轻重颠倒。一旦轻重颠倒,为君则行为悖离正道,为臣则迷乱失常,为子则狂妄忤逆。三者只要出现一个,国家就会衰亡。所以,养生并不是像庄子那样化入自然而消极无为,更不是背离天道去追求不可能实现的长生,而是保全天道以防夭折。 “ 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 ” 所以,出入车辇实是 “ 招蹷之机 ” ,肥肉厚酒实是 “ 烂肠之食 ” ,靡靡之音实是 “ 伐性之斧 ” 。有人不肯富贵,不是求名,而是重视养生。很显然,是《吕氏春秋》对黄老道家、庄子学派的继承,又对庄子学派的修正。 (四)著作分篇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 ·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 : “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因为 “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 ” (《吕氏春秋·序意》 )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 15篇,共60篇。六十一篇。十二纪者,记十二月令也。本书是在 “ 法天地 ” 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 “ 大圜 ” 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有 63篇,八十三篇,八览者,{有始}、{孝行}、{慎大}、{先识}、{审分}、{审应}、{离俗}、{恃君}。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六论者,{开春}、{慎行}、{贵直}、不苟}、{似顺}、{士容}。杂论各家学说。《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 ) 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 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书中还提出了 “ 法天地 ”“ 传言必察 ” 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表示了他对《吕氏春秋》的重视。东汉的高诱还为其作注,认为此书 “ 大出诸子之右 ” ,即超过了诸子的成就。《汉书 ·艺文志》则将该书列入杂家,所以儒家学者不再重视。 《吕氏春秋》的注释本有清朝人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来,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和王晓明的《吕氏春秋通诠》可以作为参考。 (五)各家论述 1. 关于道家 《吕氏春秋》大量吸收道家虚静无为之说,并把它运用于为君之道的政治理念中,以道家学术贯穿全书。它说 : “ 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事,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 ”“ 善为君者无识,其次无事。有识则有不备矣,有事则有不恢矣。不备不恢,此官之所以疑,而邪之所从来也。 ”“ 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 《吕氏春秋》认同先秦道家 “ 无为而无不为 ” 的主张,它说 : “ 大圣无事而干官尽能。 ”“ 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事。 ” 《吕氏春秋》认为这种表面的 “ 无为 ” ,才能达到 “ 事省而国治 ” 的目的。相反, “ 人主好暴示能,好唱自奋 ; 人臣以不争持位,以听从取容 ; 是君代有司为有司也 ” ,其结果必然是君臣职能倒置,造成混乱和危殆。应该说,《吕氏春秋》中的这些见解,来自于老庄而又发展了老庄。 2. 关于儒家 《吕氏春秋》吸收了 儒家 的仁义学说,赞同儒家的孝悌之道。至于法家主张的严刑厚赏,吕氏认为属于 “ 衰世之政 ” 。在这里,吕氏用儒家学说作为批评法家的依据。既然遵从儒家的德治理论,就要承认仁者爱人的血缘来源。在吕氏眼里,父慈子孝是出于本性, “ 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痛于肌骨,性也。 ” (《节葬》 ) 纵观《吕氏春秋》可以发现,其《孝行览》集中反映了儒家思想,有一部分同《礼记》重合。它强调 : “ 凡为国家,治天下,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殖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 ; 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 ; 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 国事万机,纲要在孝。 “ 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 ” (《孝行》 ) 仁义礼智,均以孝为基石。但是,在其他篇章中,吕氏对儒家学说能否治国也有疑问。 “ 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然而无所行。教者术犹不能行,又况乎所教 ? 是何也 ? 仁义之术外也。夫以外胜内,匹夫徒步不能行,又况乎人主 ? 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 ” (《有度》 ) 在吕不韦眼里,儒家学说好是好,可惜孔门弟子做不到,自己也做不到,就更谈不上推广了。不能推广的原因是孔门的仁义之术来自外生变量,只有通达性命之情,把仁义变为内生变量,德治才可实施。而通达性命之情,则要遵循道家的清静无为。由此,吕氏提出了一个对管理者来说十分重要的辩证逻辑 : “ 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 ” (《似顺》 ) ,所以,实现儒家的德治,靠的是来自道家的自然 ; 而道家的无为,恰恰要儒家的有为而成。这一辩证逻辑,正是吕氏参透诸子思想,发扬体行黄老思想的产物。 3. 关于墨家 相对道、儒二家,《吕氏春秋》对墨家思想吸收较少。墨家的尊天、明鬼、非攻、非乐等主张,它基本据弃或予以驳斥。但对尚贤、兼爱之说,还是有所吸收的。《爱类》篇说 : “ 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 ”“ 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 ” 《精通》篇强调 : 圣人 “ 以爱利民为心 ” 。《圜道》篇赞赏尧、舜 “ 以贤者为后,不肯与其子孙 ” ,也与墨子 “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 的尚贤主张相一致。《吕氏春秋》中有一篇《 节葬 》,吸收并改造了墨子 “ 薄葬短丧 ” 的思想,主张 : 人死虽不为鬼,亦无知觉,但出于活着的亲人在感情上的需要,送死仍要有一定的仪节,然而 “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 ; 无有不亡之国,是无不扬之墓也 ” ,故此厚葬是无益的。那么社会上何以盛行厚葬之风呢 ? 《节葬篇》说 : “ 今世俗 : 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则 ……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此非慈亲孝子之心也。 ” 这一见解比起墨子的节葬观,更显得理智和深刻。另外,《吕氏春秋》提出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名实观 ,注重类比推理的正确运用,批驳诡辩的名辩思想,显然也是吸收、继承了《 墨经 》中的优秀思想。 4. 关于法家 《吕氏春秋》肯定法家的重要性和变法的必要性,明确指出 : “ 有金鼓,所以一耳 ; 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 ; 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 ; 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 ; 故一则治,异则乱 ; 一则安,异则危。 ”“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事易时移,变法宜矣。 ” 这些观点显然与商、韩的思想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吕氏春秋》对于法家 “ 惨礉少恩 ” 的一面,对于《韩非子》中的种种阴谋 权术 ,是拒斥不取的。 5. 关于农家 该书《士容论》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显然是农家之言。《上农》篇重视农业生产,其理由是 : “ 古先圣之所以导其民也,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 这就是说,倡导重农,不仅为了生产,还有 “ 贵其志 ” 的目的。它接着说 : “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境安,主位尊。 ” 当然,《吕氏春秋》重农并不排商,它主张先农后商,与商鞅 “ 困末作而利本事 ” 的唯农抑商政策,是有区别的。 6. 关于兵家 对于用兵作战,吕氏继承发展了老子 “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 这一份文化遗产,尤其是它总结出的 “ 义务必胜 ” 的思想,是比一般先秦兵家更卓越的观点。明确反对墨家的偃兵观。他强调,人类的争斗是自古以来存在的,所以军事不可少。 “ 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 家无笞杖,竖子就会为非作歹 ; 国无刑罚,百姓就会侵凌掠夺 ; 天下无兵,诸侯就会攻战不已。所以,用兵如用药, “ 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 (《荡兵》 ) 如果仅仅强调非攻而不是赏有义而伐不义,就会助长无道。需要注意的是,吕氏在反对偃兵的同时,他所说的义兵,也从侧面批评了不讲道义只讲强国的霸道思想。 综上所述,历史上号称 “ 杂家 ” 的《吕氏春秋》并不是混杂不分,毫无原则的。《吕氏春秋》有自己的特点。它的特点是 : 以道为主贯通各家学说,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各家学术,但不取鬼神、迷信的思想,而是吸取各家比较进步的思想。如对于儒家,主要吸取其民本思想、修齐治平思想 ; 对于墨家,主要吸收其薄葬的思想 ; 对于法家,主要吸收其法治思想。《吕氏春秋》虽采取各家学说,但所采取的观点之间,并不抵牾。因此,《吕氏春秋》可谓 “ 杂而不杂 ” ,具有博综众家的融合倾向。古代的遗文佚事也靠它得以保存。春秋战国诸子如杨朱、 宋钘 、尹文、惠施、公孙龙等人的著作早已失传,但在《吕氏春秋》中却能找到有关他们的资料,而且因为它成书在战国末期,和这些思想家相隔的时间较近,所以史料价值较高。 (六)思想要点 《吕氏春秋》是战国 末期 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道家著作,又称《吕览》。全书贯彻了吕不韦的思想 文化观念 及政治主张。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今人眼光衡量,《吕氏春秋》一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 大一统 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它对各家学说实际上是有所吸收,有所扬弃,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内容。因而它是 “ 杂而不杂 ” ,宗旨明确。《吕氏春秋》明确声明它是 “ 集腋成裘 ” 。不管哪家哪派,只要是好的思想都要综合进来。体现了黄老道家的优点与包容性。《用众》篇说 : “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 《吕氏春秋》对先秦各家各派着重审视其优长,偏重于汲取其精粹,力图超出门户之见,它说 : “ 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责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入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 由于《吕氏春秋》有这种兼容并包的眼光,故能取精用宏,融汇百家,以道贯之。 《吕氏春秋》继承发扬道家齐万物思想认为 “ 一则治,异则乱 ; 一则安,异则危。 ” (《不二》 ) 思想统一后,才能 “ 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 ” 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例如,儒家主张维护君权,这种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独特的面目出现的。它主张拥护新 “ 天子 ” ,即建立封建集权国家。它说 : “ 今周室既灾,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 ” (《谨听》 ): “ 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 ” (《执一》 ) 孔子主张维护周王朝的一统天下,但并没有强调专制问题,《吕氏春秋》却有了 “ 执一 ” 、 “ 抟 ” 这样的观念。 “ 执一 ” 和 “ 抟 ” 就是中央集权。这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又如对墨家思想,《吕氏春秋》对墨子提倡的 “ 节葬 ” 观念是赞同的,所以,它对当时厚葬的风气进行了批评 : “ 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备。 ” (《 节丧 》 ) 但是,墨子是主张 “ 非攻 ” 的,即反对战争的。《吕氏春秋》便对此进行了批驳 : “ 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罚 不义 也。攻无道而伐之义,则福莫大焉, 黔首 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义也,是务 汤武之事 而遂桀纣之过也。 ” (《振乱》 ) 《吕氏春秋》主张兴 “ 义兵 ” , “ 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著流水,诛国之 民望 之若父母, 行地 滋远,得民滋众, 兵不接刃 ,而民服若化。 ” (《 怀宠 》 ) 《吕氏春秋》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并且是不对的,正义的战争,即 “ 攻无道而伐不义 ” 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这实际是为秦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 在物质的起源问题上,《吕氏春秋》把 宋尹学派 的 “ 精气 ” 说拿过来加以发展。宋尹学派认为 : “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 而《吕氏春秋》说 : “ 万物所处,造于 太一 ,化于阴阳。 ” (《 大乐 》 ) 这就是说, “ 太一 ” 是万物的本源,世界万物都是从 “ 太一 ” 那里派生出来的,并由阴阳二气变化而成的。 “ 太一 ” 是什么呢 ? 它说 : “ 道也者,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不可为状 ……道也者,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 ”“ 道 ” 就是 “ 太一 ” , “ 太一 ” 就是 “ 精气 ” 。由这里的论述可以明显地看到老子的影响。《吕氏春秋》认为,由 “ 精气 ” (道 ) 派生出来的万物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 “ 与物变化,而无所 终穷 ” 。 (《 下贤 》 ) 上至天上的 日丹 星辰,下至地上的草木泉水,都在不停地运动。 “ 天为高矣,而日月星辰云气雨露未尝休也。地为大矣,而水泉草毛羽裸鳞未尝息也。 ” (《观表》 ) 但值得注意的是,《吕氏春秋》把物质的运动看作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 “ 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 ” (《 圜道 》 ) 在 社会历史观 上,《吕氏春秋》继承了黄老道家的进步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 : “ 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 ” (《 长见 》 ) 这就是说,历史的发展是一环扣一环的,今之视者,亦犹后之视今,无古不成今。了解过去,有助于了解今天。但是,了解过去并不意味着拘泥不变,恰恰相反,当时代变化了,相应的法规、政策等也应该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 “ 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 ; 悖乱 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 它还用两个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一道理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入于水,遽契其舟曰 : “ 是吾剑之所以坠。 ”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救剑若此, 不亦 惑乎 !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这两则寓言都见于《 察今 》。前一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 “ 刻舟求剑 ” 。这两则寓言故事都是讽刺那种泥古不知变的人,这也是生动地表现了《吕氏春秋》的 历史观 。 《吕氏春秋》继承了 老庄 的无为思想,主张巩固政权在于清静无为, “ 有道之主,因而不为 ” , “ 虚静以待 ” 。 (《 知度 》 ) ,只有这种 “ 无为 ” 、 “ 虚静 ” ,才能达到 无为而无不为 的自由境界。《吕氏春秋》还表现了一定的 音乐美学 思想。它将音乐的产生与宇宙万物联系起来,提出 “ 生于度量,本于 太一 ” (《太乐》 ) ,又从 “ 心 ”“ 物 ” 感应关系,论述了音乐产生的心理过程。提出了 “ 适 ” 的概念,强调要音 “ 适 ” 和心 “ 适 ” ,才能获得美的感受。 (七)艺术特征 《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 全统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 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如《重己》篇讲自己的生命如何重要,先从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人不爱昆山之玉而爱己之玉之说起,层层深入,语言朴素恳切。《贵公》篇讲 “ 圣人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 的道理,先提出论点,再以荆人遗弓、桓公问管仲等具体事例说明,叙述生动明快。其他如《贵生》、《用众》、《顺民》、《正名》、《察传》、《似顺》等篇也各有特色。《大乐》篇讲音乐的产生、本质和功用等,语言简洁流畅,有《老子》的文风,其中有些段落本身就是声中音律的押韵散文。 《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据初步 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 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如《当务》篇先提出 “ 辨 ” 、 “ 信 ” 、 “ 勇 ” 、 “ 法 ” 四者不当的危害,然后就连用 “ 盗亦有道 ” 、 “ 楚有直躬者 ” 、 “ 齐人之勇 ” 和 “ 太史据法 ” 四个寓言来说明道理。《察今》篇为了说明 “ 因时变法 ” 的 主张,后面也连用 “ 荆人涉雍 ” 、 “ 刻舟求剑 ” 和 “ 引婴儿投江 ” 三个寓言。如 《刻舟求剑》 :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 亦惑乎 ? ” 该书的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八)作者简介 吕不韦 ( ? - 约前 235年 ) ,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 (今河南禹州 ) 。吕不韦是 阳翟 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秦昭王四十年 (前267年 ) ,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 (前265年 ) ,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异人 (后改名子楚 ) ,异人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异人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子楚是秦王 庶出 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 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 : “ 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 囤积居奇 。以待高价售出 ”( 成语 “ 奇货可居 ” 的出典 ) 。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异人,对他游说道 : “ 我能光大你的门庭。 ” 异人笑着说 : “ 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 ! ” 吕不韦说 : “ 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 ” 异人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 : “ 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 ” 异人说 : “ 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 ? ” 吕不韦说 : “ 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 ” 异人于是叩头拜谢道 : “ 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 ; 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 游说 ,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异人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 “ 我异人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 ” 。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道 : “ 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却没有儿子,不趁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最终也不会失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能得到万世的好处啊。不在容貌美丽之时树立根本,假使等到容貌衰竭,宠爱失去后,虽然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还有可能吗 ? 现在异人贤能,而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能被立为继承人的,而他的生母又不受宠爱,自己就会主动依附于夫人,夫人若真能在此时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夫人您一生在秦国都要受到 尊宠 啦。 ” 华阳夫人听了认为是这样,就趁太子方便的时候,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就哭着说 : “ 我有幸能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我希望能立子楚为继承人,以便我日后有个依靠。 ” 安国君答应了,就和夫人刻下 玉符 ,决定立子楚为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都送好多礼物给子楚,而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因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吕不韦选取了一姿色非常漂亮而又善于跳舞的邯郸女子一起同居,直到她怀了孕。异人有一次和吕不韦一起饮酒,看到此女后非常喜欢,就站起身来向吕不韦祝酒,请求把此女赐给他。吕不韦很生气,但转念一想,已经为异人破费了大量家产,为的借以钓取奇货,于是就献出了这个女子。此女隐瞒了自己怀孕在身,足月之后,生下儿子名政。异人就立此姬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 (前257年 ) ,派王齮围攻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国想杀死异人。异人就和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大营,这才得以顺利回国,老家是楚国的华阳夫人给这位继子改名为子楚。赵国又想杀子楚的妻子和儿子,以子楚的夫人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才得以隐藏起来,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 (前251年 ) ,终于去世了,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国也护送子楚的夫人和儿子赵政回到秦国。安国君继位秦王一年之后去世,谥号为孝文王。太子楚继位,他就是秦庄襄王。庄襄王尊奉为母的华阳王后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称为夏太后。 庄襄王元年 (前249年 ) ,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 文信侯 ,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赵政继立为王,尊奉相国吕不韦为 “ 仲父 ” 。秦王年纪还小,太后常常和吕不韦私通。吕不韦家有 奴仆 万人。 秦始皇越来越大了,但太后一直淫乱不止。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 灾祸 降临在自己头上,就暗地寻求了一个阴茎特别大的人 嫪毐 (làoǎi,烙矮 ) 作为门客,不时让演员歌舞取乐,命嫪毐用他的阴茎穿在桐木车轮上,使之转动而行,并想法让太后知道此事,以此事引诱她。太后听说之后,真的想在暗中占有他。吕不韦就进献嫪毐,假装让人告发他犯下了该受 宫刑 的罪。吕不韦又暗中对太后说 : “ 你可以让嫪毐假装受了宫刑,就可以在供职宫中的人员中得到他。 ” 太后就偷偷地送给主持宫刑的官吏许多东西,假装处罚嫪毐,拔掉了他的胡须假充 宦官 ,这就得以侍奉太后。太后暗和他通奸,特别喜爱他。后来太后怀孕在身,恐怕别人知道,假称算卦不吉,需要换一个环境来躲避一下,就迁移到雍地的宫殿中居住。嫪毐一直跟着太后,得到的赏赐非常丰厚,而太后凡事也都由嫪毐决定。嫪毐的仆人有数千人,希望成为嫪毐的门客,而自愿成为太监的,也有上千人。 秦始皇七年 (前240年 ) ,庄襄王的生母夏太后去世。孝文王后叫华阳太后,和孝文王合葬在 寿陵 。夏太后的儿子庄襄王葬在芷阳,所以夏太后另外单独埋葬在杜原之东,称 “ 向东可以看到我的儿子,向西可以看到我的丈夫。在 百年之后 ,旁边定会有个万户的城邑 ” 。秦始皇九年 (前238年 ) ,有人告发嫪毐实际并不是宦官,常常和太后淫乱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都把他们隐藏起来,还和太后密谋说 “ 若是秦王死去,就立这儿子继位 ” 。于是秦始皇命法官严查此事,把事情真相全部弄清,事情牵连到相国吕不韦。这年九月,把嫪毐家三族人众全部杀死,又杀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并把太后迁到雍地居住。秦始皇十年 (前237年 ) 十月,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等到 齐人 茅焦 劝说秦王,秦王这才到雍地迎接太后,使她又回归咸阳,但把吕不韦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又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吕不韦。秦王恐怕他发动叛乱,就写信给吕不韦说 : “ 你对秦国有何功劳 ? 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 ? 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 ! ” 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诛杀,就喝下酖酒自杀而死。秦王所痛恨的吕不韦、嫪毐都已死去,就让迁徙到蜀地的嫪毐门客都回到京城。 秦始皇十九年 (前228年 ) ,太后去世,谥号为帝太后。与 庄襄王 合葬在芷阳。吕不韦墓,位于洛阳市东约 20公里的偃师市 南蔡庄 大冢头村 东。 司马迁 在《 报任安书 》中说道, “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 。《吕览》即《吕氏春秋》。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703 次阅读|3 个评论
由媚香楼想到李香君
Mech 2020-5-18 22:55
《 柳如是别传 》不仅写了河东君柳如是,也多少涉及她那个时代的同行。笔墨略多的是陈圆圆、董小宛和卞玉京,较为简略的有寇白门和顾横波。所谓“秦淮八艳”中,似乎没有提到马湘兰和李香君。马湘兰是另几位的祖母甚至曾祖母辈,比钱谦益还要年长,柳如是钱谦益与她都没有什么交集,不说完全自然。李香君是柳如是的同辈,没有提到或许因为她交往的侯方域只是布衣,虽然是世家弟子,又是复社领袖,还是与钱柳不在同一圈子。 四十来年前,曾看过王丹凤主演的电影《桃花扇》。虽然故事大致看懂,真不清楚女主角李香君的职业。不知是我个人的无知,还是那时的中学生都如此。 去过媚香楼即李香君故居,想到李香君。媚香楼本身的照片无甚可观,《 南京媚香楼 》中另外贴,让人遐想的是其主人。李香君,别号李香,当年的秦淮名妓,现在称秦淮名媛。 顺便一提,当年的名妓能成为名妓,或者本身 就 是作家与人唱和,或者有文人为其作传写诗,或兼而有之。本身是作家的有顾横波,有人做传写诗的有陈圆圆 ( 吴伟业《 圆圆曲 》 ) 、董小宛 ( 冒辟疆《影梅庵忆语》 )、 李香君 ( 侯方域《李姬传》 ) 和 卞玉京 ( 吴伟业《 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并序 》 ) ,兼而有之的有 马湘兰尺牍行世还有 王稚登的《马姬传》,柳如是诗词和尺牍行世,还有顾苓《河东君小传》以及陈子龙钱谦益等的诗 ( 特别是牧斋的《 有美一百韵 》 ) ,更有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 李香君无疑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生平资料很有限。与她交往的商丘候公子写有《李姬传》,算是其散文代表作。 《李姬传》 中称李姬“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少风调,皎爽不群。”全文附在后面。仔细读来,字里行间更有些传统才子的自得和显摆。诛心而论,潜台词是,如此出色的女子,只爱我一个,我却说走就走了。据说李香君后来还写有《寄侯公子书》,感觉文笔像今人仿写,而且仿得不算太像,更主要的是整个背景都于史无征,当然我只是猜测。全文也附在后面。与李香君同时代的人余怀在其《板桥杂记•中卷·丽品》写道,“李香,身躯短小,肤理玉色。慧俊宛转,调笑无双。人题之为‘香扇坠’。余有诗赠之云:‘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何缘十二巫峰女,梦里偏来见楚王。’武塘魏子一为书于粉壁,贵竹杨龙友写崇兰诡石于左偏。时人称为三绝。由是,香之名盛于南曲。四方才士,争一识面以为荣。”还写道,“李贞丽者,李香之假母,有豪侠气,……。香年十三,亦侠而慧”。 《板桥杂记》记录作者第一手资料,较为可信,《柳如是别传》也有引用。 从历史记载上看,李香君应该算是不知所终。近年有说李香君随侯方域到商丘为妾并产子,似不可信。当然,如果有陈寅老这种大师级人物,写本《李香君别传》,也许能考证得更清楚。在我这种外行看来,李香君的史料远比柳如是董小宛陈圆圆等都要少。 李香君的名气,其实主要来自文学作品,特别是孔尚任的剧本《桃花扇》。前述电影《桃花扇》,其实也是依据孔尚任的原本改编。情节有些修改。例如,侯方域与李香君并非是在青楼认识。而是候公子吟咏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李香君就插话说,“不知亡国恨的岂只是商女?”结尾时侯方域剃发应试,让李香君大失所望,撕碎了桃花扇。这当然是孔尚任不能写。不肯定我记忆是否准确。 孔尚任的《桃花扇》原本内容更为丰富,文采也好。主要情节可由开篇的《满庭芳》概括 公子侯生,秣陵侨寓,恰偕南国佳人。 谗言暗害,鸾凤一宵分。 又值天翻地覆,据江淮、藩镇纷纭。 立昏主,征歌选舞,党祸起奸臣。 良缘难再续,楼头激烈,狱底沉沦。 却赖苏翁柳老,解救殷勤。 半夜君逃相走,望烟波、谁吊忠魂? 桃花扇,斋坛揉碎,我与指迷津。 《桃花扇》第六出《眠香》,候公子在青楼出口成章赋诗一首,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 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诗真是侯方域所作,原标题《赠人》,收入《四忆堂诗集》。这首诗在媚香楼的秦淮八艳陈列馆中占突出地位,似乎是第一块展板就出现。其实我觉得诗很平常,而且不太通。一般认为辛夷树要比桃李花更高贵,所谓“不及”只是辛夷树开花更早,在春到之前,没有赶上春风,因此并非比桃李花差。《眠香》里接下来的诗,却是前引余怀《板桥杂记》中的诗 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 缘何十二巫峰女,梦里偏来见楚王。 《桃花扇》结尾是第四十出《入道》。法师给李香君和侯方域当头棒喝,“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于是两人就分别出家了。女作家闫红在《 李香 : 桃花扇上的金陵往事 》质疑,“我不明白为什么亡了国就要断掉花月情根,尤其对于一个妓女来说,这个把她归入贱籍,可以随意买卖、征召、羞辱的国家,给了她什么好,她得赤胆忠心地以爱情相殉?”明朝对侯方域也不怎么样,其父被革职,乡试落第。我所疑惑的,并不是明朝给李香君和侯方域什么好处,需要他们如此报答,而是他们遁入空门于世何补?于国何益? 当然,《桃花扇》只是文学作品。历史上,侯方域像许多华夏百姓一样,归顺了清朝。剃发后应乡试,仍然未中正榜,只是副榜贡生。虽然侯方域是散文名家,据说史可法的《复多尔衮书》由他起草。文人相轻,后人张问陶讥讽侯方域失节 ( 其实侯方域只是布衣,好像也谈不上变节 ) 竟指秦淮作战场,美人扇上写兴亡。 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 对此陈寅老在《柳如是别传》中有同情的理解,认为是“不得已”。虽然我也不认为侯方域大节有亏,但他确实不够珍视善待李香君。据候自己说,李香君跟他分手后自称对最擅长的《琵琶记》“不复歌矣!”,而且拒见某些恩客。但侯方域除了写《李姬传》外,似乎也没有做什么。用现在的话说,是个渣男。 看过媚香楼颇多感慨。李香君生在动荡的年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这是时代的悲剧。李香君色艺俱佳风华绝代,但尽忠无路遇人不淑,这是她个人的悲剧。两种悲剧的叠加,令后人扼腕。 附录 1 :侯方域《李姬传》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姬固却之。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姬叹曰:“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 附录 2 :《寄侯公子书》 落花无主,妾所深悲。飞絮依人,妾所深耻。自君远赴汴梁,屈指流光,梅开二度矣。日与母氏相依,未下胡梯一步。方冀重来崔护,人面相逢;前度刘郎,天台再到。而乃音乖黄犬,卜残灯畔金钱;信杳青鸾,盼断天边明月。已焉哉!悲莫悲于生别离。妾之处境,亦如李后主所云“终日以眼泪洗面”而已。 比闻燕京戒严,君后下殿,龙友偶来过访,妾探询音耗,渠惟望北涕零,哽无一语。呜呼!花残月缺,望夫方深化石之嗟;地坼天崩,神州忽抱陆沈之痛。由甲申迄乙酉,此数月中,烽烟蔽日,鼙鼓震空。南都君臣,遭此奇变,意必存包胥哭楚之心,子房复韩之志。卧薪尝胆,敌忾同仇。不谓正位以后,马入阁,阮巡江,虎狼杂进,猫鼠同眠。翻三朝之旧案,党祸重兴;投一网于诸贤,蔓抄殆遍。而妾以却奁夙恨,几蹈飞灾。所幸龙友一力斡旋,方免钦提勘问。然犹逼充乐部,供奉掖庭,奏新声于玉树春风,歌燕子之笺;叶雅调于红牙夜月,谱春灯之曲。嗟嗟!天子无愁,相臣有度。此妾言之而伤心,公子闻之而疾首者也。 虽然,我躬不阅,遑恤其它。睹星河之耿耿,永巷如年;听钟鼓之迟迟,良宵未曙。花真独活,何时再斗芳菲?草是寄生,惟有相依形影。乃有苏髯幼弟,柳老疏宗,同为菊部之俦,共隶梨园之队。哀妾无告,悯妾可怜,愿传红叶之书,慨作黄衫之客。噫!佳人虽属沙咤利,义士今逢古押衙。患难知己,妾真感激涕零矣。远望中州,神飞左右;未裁素纸,若有千言。及拂红笺,竟无一字;回转柔肠,寸寸欲折。附寄素扇香囊,并玉玦金钿各一。吁!桃花艳褪,血痕岂化胭脂?豆蔻香销,手泽尚含兰麝。妾之志固如玉玦,未卜公子之志能似金钿否也? 宏光二月,香君手缄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9):传说中的医学
fqng1008 2020-5-18 21:38
一、传说的医学家 翻开先秦时期的医学神话,一个圣贤的世界扑面而来。尽管这些传说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人物也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尤为显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这种尚德精神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的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 中国古代神话 中的这种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于原始神话的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后代神话改造者们着墨最多的得意之笔。在西方神话尤其是希腊神话中,对神的褒贬标准多以智慧、力量为准则,而中国上古神话对神的褒贬则多以道德为准绳。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国的文化心理之中。 1. 伏羲氏 一作宓羲、包牺、伏牺,亦称牺皇、皇羲。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易传 ·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是继司马迁《 史记 》之后第二个整理历代帝王世系的历史 书典 ,其中讲到: 伏牺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府、六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 我国医界千余年来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伏羲是先民对创始八卦理论借以丰富人体认识,并对保健作出贡献的氏族群体的概括。 2. 神农氏 一说神农氏即炎帝。中国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淮南子 ·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帝王世纪》称: “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古代文献论述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者相当丰富,正因为此,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药物的著作,约成书于汉代,被命名为《神农本草经》,即寓有尊崇怀念之意。 3. 黄帝 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为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 “人文初祖”。所处时代为原始社会末期,传说他的发明创造很多,如养蚕、舟车、兵器、引箭、文字、衣服、音律、算术等,我国古文献也多有黄帝创造发明医药之记载。《帝王世纪》说:“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通鉴外记》亦说:“(黄)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夏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上述医学著作所以冠以“黄帝”之名,反映了人们对其尊崇和仰慕之心情。 4. 僦贷季 上古时之医学家。《黄帝内经素问 ·移精变气论》中,岐伯在回答黄帝的有关问题时指出,“色脉者,上帝(上古之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比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明代徐春甫撰《古今医统》认为,“僦贷季,黄帝时人,岐伯师也。岐伯相为问答,著为《内经》”。 5. 岐伯 中国传说时期富有声望的医学家。《帝王世纪》: “(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宋代医学校勘学家,林亿等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表》中强调:“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於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视今传《素问》基本上乃黄帝问,岐伯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氏高深的医学修养。中国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6. 俞跗 上古医家,相传擅长外科手术,黄帝臣。西汉时期三位文史学家都记述了秦越人所论之上古医生俞跗的事迹。韩婴,曾任文帝时博士,约生活于公元前二世纪中,他在《韩诗外传》卷 10写道:“中蔗子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跗,俞跗之为医也,榒木为脑。芷草为躯,吹窍定脑,死者更生”。史学家司马迁(约公元前135-?)在《史记·扁鹊仑公列传》中指出:“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鳢洒,镵石桥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因此,二人关于俞跗医疗事迹之论述,应同出一源。稍晚於二人的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在其所撰的《说苑·辩物》中记述,则与韩氏基本一致。 6. 伯高 传说上古之经脉学医家,黄帝臣。晋代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撰《黄帝针灸甲乙经》,曾指出: “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侯,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可知伯高之为医是以针灸之理论、临床和熨法等外治为特长,同时,对脉理亦多有论述。 7. 少俞 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俞跗之弟,医术多与其兄同,尤精 针灸 术。 黄帝 因与他及 岐伯 等多名臣子论述医药而著《内经》。 8. 鬼臾区 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擅于五行之说。唐,王冰住《素问》黄帝问于鬼臾区所答: “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时指出:“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义之时,巳镌诸王版,命曰册文。”由此可知鬼臾区其人,当系神农氏后相传十世之世医。 9. 雷公 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擅长于教授医学之道,以及望色诊断与针灸医术等。《素问 ·著至教论》:“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剔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在关于针灸论述上,与黄帝讨论了“凡刺之理”,以及望面色而诊断疾病的理论。从《素问》中以及《灵枢》内容来看,可知雷公从黄帝受业之关系。 10. 桐君 传说上古时药学家,黄帝臣,以擅长本草著称。梁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强调:“至於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于桐雷,乃著在於编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识”。 11. 少师 传说上古时医家,黄帝臣,以擅长人体体质之论而闻名流传于世。少师回答黄帝关于人有阴阳等问题时指出: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少师对五种人的体质、性格、行为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叙述,少师之论点近世为朝鲜医学家发展为“四象医学”。 12. 巫彭 传说中之巫医,《山海经》有载。《说文》有 “巫彭初作医”的记述。据考,巫彭乃黄帝臣,其医疗除用巫术为人治病外,还掌握有药物知识以治疗疾病。 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 “巫彭,《路史》:‘黄帝命巫彭、桐君处方盄(音招zhao)饵,湔浣刺治,而人得以尽年。’《逸周史》:‘巫彭初作医周官,曰:五谷五药养其病,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观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五脏之动,遂有五毒,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气,养之以五味,节之以祛百病。’”(按:个别句读有误) 13. 巫妨 传说中之巫医,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所相传,有小儿方焉,为占卜小儿寿夭疾病之巫医。 14. 巫咸 一作巫戊,传说中之巫医。唐尧时臣, “以鸿术为尧之医,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树树枯,祝鸟鸟坠”。《楚辞》记有“巫咸将夕降兮”。王逸注为“巫咸,古神巫也”。甲骨文中有咸戊,故有学者认为巫咸或即商王太戊之大臣。 15. 苗父 上古巫医,一称弟父。《韩诗外传》有: “吾闻上古医曰弟父。弟父之为医者,以莞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之,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 按照《说菀 ·辨物》里那个中庶子的说法,苗父是一个“上古为医者”,即上古时代的一个医生。他所说的“上古”并非确指,但按他自己的相对说法,是在黄帝时代以前的某个时代。 综而言之,中国医学发展的启蒙时期,朴素经验的积累有过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即中国原始社会晚期 “巫”产生前的若干万年无数代人们医疗经验的积累和口耳的世代相传。这些经验的积累被后世学者誉归于伏义、神农、黄帝、岐伯、俞跗、伯高、鬼臾区、少俞、雷公、少师、桐君等等。继之而起者,乃原始社会晚期生产、文化等之发展而诞生的“巫”,以及由之而起的巫医,由原始社会晚期到殷商,乃至西周前后,巫医在中国医疗保健中曾居於显要地位,俞跗、巫彭、巫妨、巫咸、苗父等是其代表人物。 二、传奇的断生死故事 先秦时期,有不少描述生动的神医诊疗故事,虽然今天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甚至不免荒唐,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似乎坚信不疑,因为那些记载者也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一方面,如科幻故事一样,这些神话代表那个时代人们对征服疾病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他们对当时的 “易理”“医理”也是坚信不疑的,那种充满着神秘的医道和“占卜”知识都存活在在那些鲜活的故事里。在这里面,扁鹊是一个传颂最多的神医(当然也包括其他人物),他们的那些断生死、决未来的故事,起死回生的故事,厚德载物的故事至今鼓励着我们医者,是我们努力实现人类健康愿望的精神动力。 1. 扁鹊脉诊赵简子 这个故事来自《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晋昭公时,大夫赵简子独掌国事。有一次,赵简子病了,五天不省人事,大家都很着急,于是请来扁鹊。扁鹊入室诊视病后走出,大夫董安于询问病情,扁鹊说: “他的血脉很正常呀,你们何必惊怪?!从前秦穆公曾出现这种情形,昏迷了七天才苏醒。醒来的当天,告诉公孙支和子舆说:‘我到天帝那里非常快乐。之所以去这么长时间,因为上天帝告诉我‘晋国将要大乱,会五代不安定。之后将有人成为霸主,称霸不久他就会死去。霸主的儿子将使你的国家男女淫乱’。公孙支记下来这些话,就是秦国史书上的记载。晋献公的混乱,晋文公的称霸,及晋襄公打败秦军在肴山后放纵淫乱,这些都是你所闻知的。现在你们主君的病和他相同,不出三天就会痊愈,痊愈后也会告诉你们一些话。” 过了二天半,赵简子苏醒了,告诉众大夫说: “我到天帝那儿非常快乐,与百神在天宫游玩,那里演奏着美妙的乐曲,跳着各种各样的舞蹈。突然有一只熊要抓我,天帝命令我射杀它,我射死了熊。又有一只罴走过来,我又射死了它。天帝非常高兴,赏赐我两个竹笥,里边都装有首饰。我看见我的儿子在天帝的身边,天帝把一只翟犬托付给我说:“等到你的儿子长大成人时赐给他。”天帝告诉我:“晋国将会一代代衰微下去,过了七代就会灭亡。秦国人将在范魁的西边打败周人,但他们也不能拥有他的政权。”董安于听了这些话后,把扁鹊说过的话告诉赵简子,赵简子赏赐给扁鹊四万亩田地。 2. 扁鹊神断桓侯病 这个故事也是来自于《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到齐国,齐桓侯把他当客人招待。他拜见桓侯后说: “您有小病在皮肤和肌肉之间,不治将会深入体内。”桓侯说:“我没病。”扁鹊走出宫门后,桓侯对身边的人说:“医生喜爱功利,总想通过没病的人来显示自己的神奇。”五天后,扁鹊见桓侯说:“您的病已在血脉里,不治恐怕会深入体内。”桓侯说:“我没病。”扁鹊出去后,桓侯就有些不高兴。又过了五天,扁鹊再见桓侯说:“您的病已在肠胃间,不治将更深侵入体内。”桓侯不肯答话。扁鹊出去后,桓侯非常不高兴。又过了五天,扁鹊看见桓侯就向后退逃走了。桓侯派人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疾病在皮肉之间,汤剂、药熨的效力就能达到;疾病在血脉中,针刺和砭石的效力可以达到;疾病在肠胃中,药酒的效力也就能够达到;疾病进入骨髓,就是掌管生命的神也无可奈何。现在疾病已深入骨髓,我就没有办法再为他治疗了。”五天后,桓侯自觉患了重病,派人召请扁鹊,扁鹊已逃离齐国。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此后,扁鹊总结了他的 “六不治”原则:为人傲慢放纵不讲道理,是一不治;轻视身体看重钱财,是二不治;衣着饮食不能调节适当,是三不治;阴阳错乱,五脏功能不正常,是四不治;形体非常羸(léi,雷)弱,不能服药的,是五不治;迷信巫术不相信医术的,是六不治。 3. 医缓断晋景公病危 这个故事来自《左传 ·成公十年》: 晋景公 是当时晋国的君主。在 鲁成公 八年的时候,他杀了晋国的大夫赵同和赵括。由于自己有病, 晋景公 就在 鲁成公 十年 (公元前581年)的五月,把大儿子立为晋国的君主。 随后, 晋景公 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恶鬼,长长的头发披散着一直拖到了地上,一边拍打着胸膛,一边对着他又跳又嚷: “你杀了我的孙子,这是不义的行为!天帝就要为我伸冤了!”说话间,那鬼打破了大门和景公的卧室门冲了进来。 晋景公 害怕了,跑到另一间屋里,那个鬼紧追不舍,又破门而入。后来有人说,这是赵括的爷爷的鬼魂。 晋景公 吓醒之后,便把 “桑田巫”召来,结果这位巫师说出的情况与他梦中所见完全相符。景公便问道:“那结果会怎么样呢?”巫师说:“你吃不成新收的庄稼了”。 晋景公 的病很快就加重了,于是派人去秦国求医。秦国的国君便派医缓来给他治病。 就在医缓到达晋国之前, 晋景公 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病显现为两个小童子。其中一个说道: “医缓他可是个良医啊,我怕他会伤害我们,怎样才能逃脱呢?”另一个说:“只要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他能把我们怎么样?” 医缓到了晋国,为景公看过病后,便对他说: “你这不能治了,因为病入膏肓,既不能攻伐,药力也到达不了那里。确实治不了啦。” 晋景公 说: “你真是良医啊!”于是赠送他丰厚的礼物,把他送回秦国去了。 到了六月间的丙午日, 晋景公 想吃新麦,便让管理田产的官吏献上麦来,让御厨做了面食。把桑田巫召来,让他看过了自己的面食之后,就把他杀了。但是,就在 晋景公 打算吃面食的时候,突然觉得肚子发胀。于是他就去上厕所,结果掉到粪池里去淹死了,还是应验了桑田巫为他卜定的命运结局。 三、治疗的神话 1. 扁鹊的“换心术” 该故事来自《列子 ·汤问》: 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一起去找 名医 扁鹊看病。扁鹊给他们一一治疗,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两人 病情痊愈了以后,扁鹊对他们说: “你们先前的病从外侵入内脏,本来药物和针石就可以治愈的。但是,你们仍然有与生俱来的病,我现在给你们治疗,怎么样呢?”两个人说:“请先告诉我们的病症。”扁鹊对公扈说:“你的心志刚强而性格柔弱,计谋虽多,却缺乏决断;齐婴心志柔弱而性格坚强,缺乏计谋且又过于专断。如果对换你们的心,就都好了。”他们接受了建议,扁鹊就给他们喝了一种能够麻醉的酒,接着就昏睡过去了,随后剖开他们的胸膛,取出他们的心脏,进行了对换了。然后喂药让他们清醒过来,和从前一样健康,二人告别扁鹊回去了。但是,公扈回到了齐婴的家,妻子儿女却不认识他。齐婴也回到了公扈的家,妻子儿女同样也不认识。于是, 两家人 打起了官司,求扁鹊来分辨缘由。扁鹊说明了此事发生的原因,官司才解决。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 20世纪医学领城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给许多终末期 脏器衰竭 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我国人体器官移植开始于上世纪 60年代,70年代末期逐渐发展起来。显然,这种高难度手术在扁鹊所处的时代是不可能完成的,但神话的作者已经懂得,做手术需要先饮“毒酒”麻醉,并滋生了器官移植的念头,其想象力也是值得赞赏的。 2. 扁鹊起死复生 虢太子 该故事来自《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有一次,扁鹊路经虢国,正碰上虢太子死了。扁鹊就到王宫门前,问一位喜好医术的中庶子: “太子有什么病,为什么举行的祭祀?”中庶子说:“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失去规律,阴阳交错不能疏泄,导致内脏受到伤害。正气不能制止邪气,邪气蓄积而不能疏泄,因此阳脉弛缓阴脉急迫,所以突然昏倒而死。” 扁鹊问: “他什么时候死的?”中庶子回答:“从鸡鸣到现在。”又问:“收殓了吗?”回答说:“还没有,他死还不到半天呢。” 扁鹊连忙说: “请禀告虢君,我是渤海郡的秦越人,听说太子死了,我可以让他复活。”中庶子说:“先生该不是胡说吧。我听说上古时候,有个叫俞跗的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镵针、砭石、导引、按摩、药熨等办法,一解开衣服诊视就知道疾病的所在。然后顺着五脏的腧穴,割开皮肤,剖开肌肉,疏通经脉,结扎筋腱,按治脑髓,触动膏肓,疏理横隔膜,清洗肠胃,洗涤五脏,修炼精气,改变神情气色。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能做到这一点,却想要使他再生,简直是欺骗小孩子了!” 扁鹊一听,仰天长叹: “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竹管中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我用的治疗方法,不需给病人切脉、察看脸色、听声音、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就能说出病因所在。知道疾病外在的表现就能推知内有的原因,知道疾病的原因就能推知外在的表现。人体内有病会从体表反应出来,据此可诊断千里之外的病人,我决断的方法很多,不会只停留在一个角度看问题。你如果认为我说的不可靠,你试着进去诊视太子,应会听到他耳有呜响、看到鼻翼搧动,顺着两腿摸到阴部,那里应该还是温热的。” 中庶子听完扁鹊的话,目光呆滞而眼不能眨,舌头翘起却说不出话来,然后才进去禀告虢君。虢君听后十分惊讶,连忙走出内廷在中门接见扁鹊,说: “我久仰大名而没有能够拜见于您。这次先生路经小国,希望您能救助我们。唯有先生才能救活我的儿子,否则他只能抛尸野外而填塞沟壑,永远死去而不能复活。” 话还没说完,他就悲伤抽噎气郁胸中,悲哀不能自已。扁鹊说: “太子的病,就是人们常说的‘尸蹶’。那是因为阳气陷入阴脉,脉气缠绕冲动了胃,经脉受损伤脉络被阻塞,分别下注入下焦、膀胱,因此阳脉下坠,阴气上升,阴阳两气会聚,互相团塞,不能通畅。阴气又逆而上行,阳气只好向内运行,阳气徒然在下在内鼓动却不能上升,在上在外被阻绝不能被阴气遣使,在上有隔绝了阳气的脉络,在下有破坏了阴气的筋纽,这样阴气破坏、阳气隔绝,使人的面色衰败血脉混乱,所以人会身体安静得像死去的样子。太子实际没有死。因为阳入袭阴而阻绝脏气的能治愈,阴入袭阳而阻绝脏气的必死。这些情况,都会在五脏厥逆时突然发作。优秀的医生能治愈这种病,拙劣的医生就会困惑而使病人处于险境。 随后,扁鹊让学生子阳磨砺针石,取穴百会下针。过了一会儿,太子苏醒了。又让学生子豹准备入体五分的药熨,再加上八减方的药剂混和煎煮,交替在两胁下熨敷。太子就能够坐起来了。进一步调和阴阳,仅仅吃了汤剂二十天,身体就恢复和从前一样了。 因此,天下人都认为扁鹊能起死回生。扁鹊却非常谦虚: “并不是我能够起死回生,而是他自己可以活下去,我做的只是促使他恢复健康罢了!”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Mech 2020-5-14 22:56
一般认为,行业小说包括学界小说并非纯正的文学,因此大作家问津较少。或者有些作品出自名家之手,但往往并非那些名家作品中的名篇。沈从文就是这样名家的例子。沈从文是什么都写的人,产量又高,而且在后来在大学里当教授,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因此有反映大学生活的小说顺理成章。他以大学或文坛为背景,写了一部接近中篇的长篇,二十多部中短篇,当然都算不上《边城》《长河》那种量级的代表作。虽然我个人不太欣赏沈从文的写作风格,也不认同他对大学及其教授的认知,但从不同的角度看大学生活,正是“学界小说丛谈”的主要目的。 沈从文不是出生书香门第的书斋学者,而是来自社会边缘的成功作家。从他简历看, 16 岁小学毕业后参加家乡湖南凤凰附近的土著部队。 20 岁时到北京大学旁听。 22 岁开始发表作品。 26 岁到上海编文学刊物。 27 岁开始在大学任教。沈从文当年卖文为生,很高产,尤其小说很多。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出版的 32 卷《沈从文全集》,小说有十卷,而且有些小说如《看虹录》编在散文集中。做过些初略的功课,选出些与大学相关的小说,初步打算分三篇博文来说。第一篇就是本文说作者在北京听课期间所写的几篇中短篇。第二篇专门说那部不到十万字的小长篇 ( 或者也可以说大中篇 ) 《冬的空间》,该书可以做作者从学生视角到教师视角的分水岭。第三篇说作者在武汉大学任助教及以后所写的十余篇中短篇。当然不敢说包括了沈从文大学相关小说的全部,但推测应该包括了这方面的主要作品。 沈从文研究应该属于现代文学研究的专门领域,外行无从置喙。钱锺书短篇小说《猫》有个人物明显以沈从文为原型。“举动斯文的曹世昌,讲话细声细气,柔软悦耳,隔壁听来,颇足使人误会心醉。但是当了面听一个男人那样软绵绵地讲话,好多人不耐烦,恨不得把他象无线电收音机似的拨一下,放大他的声音。这位温文的书生爱在作品里给读者以野蛮的印象,仿佛自己兼有原人的真率和超人的凶猛。他过去的生活笼罩着神秘气氛。假使他说的是老实话,那末他什么事都干过。他在本乡落草做过土匪,后来又吃粮当兵,到上海做流氓小兄弟,也曾登台唱戏,在大饭店里充侍者,还有其他富于浪漫性的流浪经验,讲来都能使只在家庭和学校里生活的青年摇头伸大拇指说:‘真想不到!’‘真没的说!’他写自己干这些营生好象比真去干它们有利,所以不再改行了。论理有那么多奇趣横生的回忆,他该写本自传,一股脑收进去。可是他只东鳞西爪,写了些带自传性的小说;也许因为真写起自传来,三十多岁的生命里,安插不下他形形色色的经历,也许因为自传写成之后,一了百了,不便随时对往事作新补充。他现在名满文坛,可是还忘不掉小时候没好好进过学校,老觉得那些‘正途出身’的人瞧不起自己,随时随地提防人家损伤自己的尊严。蜜里调油的声音掩盖着剑拔弩张的态度。因为地位关系,他不得不和李家的有名客人往来,而他真喜欢结识的是青年学生,他的‘小朋友们’。这时大家讲的话,他接谈不来,忍着一肚子的忌妒、愤怒、鄙薄,细心观察这些‘绅士’们的丑态,有机会向小朋友们淋漓尽致地刻划。”上述说法推测有夸张的成分,但从我自己的阅读沈从文关于学界小说的感受而言,也不无道理。钱锺书的四篇小说结集《人·兽·鬼》或许也可以放在这个学界小说丛谈中说,虽然最典型的学界小说只有《猫》,另有《灵感》讥讽作家,而《纪念》写知识女性的出轨心态也是惟妙惟肖。 钱锺书笔下的是三十年代在文坛上有些地位的沈从文。以下说的 7 篇中短篇小说,沈从文写于二十年代在北京大学听课期间,是他初登文坛的起步阶段,也是刚开始接触大学的学界边缘阶段。 短篇小说《一个晚会》发表于《晨报副刊》 1926 年 9 月 29-30 日和 10 月 2 日,收入《沈从文文集》卷一。西城某学校举办晚会欢迎南边北来的作家洪先生。“这会场,平日是专为那类嘴边已有了发青的胡子教授们预备的,会场的台子上藤椅,便坐过了数不清的许多‘名教授名人’。 (p. 406) ”洪作家是其貌不扬的少年,衣着寒酸。开讲前他从靠近讲台的座位被赶到后面的座位,想登台时又被不认识他的招待员制止,以维持会场秩序。后来他被听众按着不能起身,就退场了。热心的听众等了三个多小时,到底没有见到洪作家。这个故事有些讥讽高校和文坛,作家那种既自卑又自得的心态描写的尤其精准。 短篇小说《松子君》发表于《晨报副刊》 1926 年 11 月 22 日和 24 日,结集于《入伍后》 ( 北新书局, 1928) ,收入《沈从文文集》卷一。小说写“我”的朋友松子君创作了室友周君与其寡居年青小奶奶的恋爱故事,虚构了周君的日记并在小说中引用。有趣的是,借松子君之口写了当年的畅销术,“倘若是作书人会做那类投机事业,懂得到风尚,按时做着恋爱,评传,哲学,教育,国家主义,……各样的书,书店掌柜,又会把那类足以打动莫名其妙的读者们的话语放到广告上去,于是大家便叨了光,这书成了名著,而作书的人,也就一变而成名人了。想着这类把戏,在中国究不知还要变到多久,真觉可怕。 (p. 284) ” 短篇小说《我的邻》发表于《小说月报》 1927 月 10 日 (18 卷 8 号 ) ,结集于《老实人》 ( 上海现代书局, 1928) ,收入《沈从文文集》卷二。这个故事竭力渲染了穷困大学生住宿条件的恶劣,主要是嘈杂。如开篇所述,“若把我这退过伍的上士也算在一起,这一个院子里已住上六个丘八了。凡是有两个女人住的地方,那一片小天下就少有太平时;凡是有三个大兵的地方,那地方便终日杀气腾腾。我们这里,却是副爷有一倍,女人又属于副爷太太,热闹透了。并且,其他的,我还忘了算上那几人——因为我就永不知道那两间房住几人——那是些,有音乐天才,每天除了吹打弹唱以外少有休息的亲哥子弟兄,又是北京大学法科的学生。 (p. 35) ” 短篇小说《老实人》发表于《晨报副刊》 1927 年 12 月 7-10 日和 12-17 日,结集于《老实人》 ( 上海现代书局, 1928) ,收入《沈从文文集》卷二。故事讲“我”的朋友自宽君的牢狱之灾。他在北海图书阅览室看书时,见到两个清雅秀丽的学生模样女子在看他的小说《山楂》,就在她们离开阅览室时跟了过去,特别是听两位女生以肯定的态度议论自己的小说。但他不知道怎么开口交流,女生问他时,言语中又有些误会。最后闹到被巡警捉起来,关了四天。小说的开篇有段关于老实人的讨论。以“老实者,无用之别名! (p. 65) ”开篇,然后再次吐槽因为不老实而生命力旺盛的人,在宿舍制造的噪音。小说的叙述方式是自宽君有些带有制造悬念意味的自述。 短篇小说《好管闲事的人》发表于《晨报副刊》 1927 年 12 月 19-24 日,结集于《好管闲事的人》 ( 上海新月书局, 1928) ,收入《沈从文文集》卷二。这是个出版社编辑的故事。年轻的《银光画报》编辑从经理拿走一位将军女儿的照片并在下期上刊登自己的照片“且在四围用了无数的文字。这文字,作一种自述式体裁。其中一半忏悔一半是牢骚。 (p. 65) ”于是觉得大有秘密,多方打探,了无所得。最后经理揭秘,其实没有什么秘密,“经理因这相片想起另一相片,因这一将军女儿,想起那一将军的女儿。其所以感慨百端,只为这女人有几分同那女人相象。 (p. 65) ” 短篇小说《焕乎先生》以《新梦》为题发表于《晨报副刊》 1928 年 5 月 1-5 日和 7-10 日,结集于《好管闲事的人》 ( 上海新月书局, 1928) ,收入《沈从文文集》卷二。焕乎先生是在北京艰难谋生的年轻作家,小学毕业在外省当了三年兵干了四年誊写员。偶然发现来了位女邻居。通过问房东,知道是位学英语的女学生。于是,他有无限的遐想,一直想到了自己的幸福家庭生活,甚至有偷窥的欲望。焕乎先生终于搬走了,以摆脱天人之战的煎熬。 短篇小说《有学问的人》发表于《中央日报·红与黑》 1928 年 9 月 12 日 (24 期 ) ,结集于《雨后及其他》 ( 上海春潮书局, 1928) 和《八骏图》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5) ,收入《沈从文文集》卷三。“成天编讲义上实验室 (p. 297) ”的三十五六岁“教物理学的人 (p. 296) ”,有机会与年轻十岁的妻子好友单独相处。两人彼此有些好感,在发生故事的边缘。如果男子主动些,也许就有故事了。但男子顾虑重重步步为营围而不攻,终于等到妻子带着孩子回来,什么也没有发生。“他所想象是不会错的,如其他事情一样,决不会错。这有学问的上等人,是太能看人类的心了。只是他不做。 (p. 301) ” 这些故事无疑有作者生活的印记,反映了旁听生的学界边缘体验。尤其在《焕乎先生》中,作者说出了创作经验。“把文章,就如当年钞写公文一样,钞下他自己的经验,以及在经验中所能产生的幻梦,且在一些头尾腰上莫忘记精巧的措置,一面先就在这文章的创作上得到一点悲痛或欢乐,文章于是这样终于脱稿了。文章一脱稿,就寄到所熟的有过交易的报馆或杂志编辑处去,尽这编辑人所能给予的慷慨,在一月或半月之中把一纸稿费通知或一张支票之类寄来。 (p. 163) ”当然,有几个故事都写了作家的大都市中的尴尬地位。如《老实人》写着作家的感慨。“到这世界上,象我们这一类人,真算得一个人吗?把所有精力,竭到一种毫无希望的生活中去,一面让人去检选,一面让人去消遣,还有得准备那无数的轻蔑冷淡承受,以及无终期的给人利用。呼市侩作恩人,喊假名文化运动的人作同志,不得已自己工作安置到一种职业中去,他方面便成了一类家中有着良好生活的人辱骂为‘文丐’的凭证。影响所及,复使一般无知识者亦以为卖钱的不算好文章。自己越努力则越容易得来轻视同妒嫉,每想到这些事情,总使人异样伤心。 (p. 70) ”《焕乎先生》还写作者受制于编辑,所以作者后来去当编辑了。“我们是明白国内的文学界情形,一个作者的命运,全在一个杂志报馆编辑手中。就是自己并不缺少信心,也常常因了初初出世被编辑先生压迫终于从失望中夭折了自己的希望的。 (p. 163) ”作者认为是时代的原因。“一个时代在纷乱中实在每一个人都似乎为一种不可知的命运支配着,不信这个那是不成的。这不是说,在这时代中生活的人,就应当放下自己工作去让命运摆布 ( 当真如此办的青年自然正不少 ) ,一种政治的纷乱,一切事业全离了它固有轨道,一切行为都象用不着责任,时代原是这样离奇古怪的时代! (p. 164) ”其实我觉得不同的时代,自由职业的作家其实都差不多。 因为作者只是在学界边缘,至于大学生活本身,写得其实很少,如果不算穷学生住宿条件的恶劣。《焕乎先生》在写作家生活艰辛的同时,也想到了教授的不容易。“看看那些头脑中充满了哲学、几何学、文字学、教育学等档的大学教授,每天翻参考书编讲义,忙得废寝忘餐,不善于同新校中当局要好的,且时时刻靠恐怕饭碗打掉 ( 到部里去做小官的,则得费了比办公五倍以上的精力去迎合上司,今天为这个拜寿,明天为那个送丧,而所得仍然不过如斯 ) 。 (p. 164) ” 这些故事的风格读起来都让我有些故弄玄虚。似乎要发生什么戏剧性故事,其实往往什么都没有。这也许是讲故事者的一种本领。在戏剧性故事不多的学界小说中尤其需要。当然,有时候,故事的看点正是没有故事,如在《有学问的人》。 沈从文 1902 年出生于湖南凤凰。 1918 年小学毕业后参加当地土著部队。 1922 年起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 年开始发表作品。 1925 年任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办事员,不久后离职,先后担任了《现代评论》的发行员和冯玉祥部秘书处的办事员。 1928 年到上海编期刊《人间》。 1929 年期刊倒闭,上海公学时任校长胡适聘期沈从文在中文系任教,为一年级开设选修课中国现代文学选讲。 1930 年到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任助教,讲授新文学和习作,为期 3 个月。 1931 年至 1932 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讲师,开设中国小说史和高级作文课程。 1932 年在北京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8 年在昆明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国文系副教授,年底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开必修课各体文习作和两门选修课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1946 年从云南回北京,在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授,同时兼任报刊的副刊编辑。 1949 年入中央大学研究班学习,随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研究中国古代服饰。 1969 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 年获准返京。 1978 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1980 年赴美国讲学访问。 1988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7):《文化人类学》
fqng1008 2020-5-11 22:24
七、 林惠祥 《 文化人类学 》 2011年09月, 商务印书馆 再版了 林惠祥 教授的遗著《文化人类学》,该书是1934年出版的人类学教材。 (一)编辑推荐 《文化人类学》由林惠祥所著,本书初版于1934年,是当时大学文化人类学课程的通用教科书。它扼要介绍了人类学的定义、对象、分科、目的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专门论述了文化人类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学术流派,深入分析了原始物质文化、原始社会组织、原始宗教、原始艺术及原始语言文字的基本特点,对了解和研究文化人类学及原始入生活状况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由商务印书馆2011年9月出版 。 (二)内容简介 《文化人类学》由林惠祥所著,《文化人类学》通俗地介绍了人类学的定义、对象、分科、目的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的产生、发展及学派;特别是具体介绍了原始物质文化、原始社会组织、原始宗教、原始艺术及原始语言文字,对了解和研究文化人类学及原始人生活善有较大参考价值。 (三)作者简介 林惠祥(1901—1958),福建晋江人。又名圣麟、石仁、淡墨。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理论家。192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27年考入菲律宾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次年获人类学硕士学位。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特约编辑员,后参加该院民族学组研究工作。1931年任厦门大学历史社会学系主任、教授。1949年后,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人类博物馆(我国第一个人类博物馆)馆长、南洋研究所副所长。有《中国民族史》、《苏门答腊民族志》、《婆罗洲民族志》、《民俗学》、《世界人种志》、《神话论》等著述。 (四)著作目录 第一篇 人类学总论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人类学的定义及其对象 第三章 人类学的名称 第四章 人类学的分科 第五章 人类学的地位及其与别种科学的关系 第六章 人类学的目的 参考书目录 第二篇 文化人类学略史 第一章 文化人类学的先锋 —— 巴斯蒂安及拉策尔 第二章 社会演进论派 第三章 传播论派 第四章 批评派或历史派 第五章 文化压力说 (以上各说的总评) 参考书目录 第三篇 原始物质文化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发明 第三章 原始物质文化之地理的分布 第四章 取火法 第五章 饮食 第六章 衣服 第七章 原始的住所 第八章 狩猎 第九章 畜牧 第十章 种植 第十一章 石器 第十二章 金属物 第十三章 陶器 第十四章 武器 第十五章 交通方法 参考书目录 第四篇 原始社会组织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结婚的形式 第三章 结婚的手续 第四章 结婚的范围 第五章 母系母权父系父权 第六章 家族氏族半部族部落 第七章 结社 第八章 阶级 第九章 妇女的地位 第十章 政治 第十一章 财产及交易 第十二章 法律 第十三章 伦理观念 参考书目录 第五篇 原始宗教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自然崇拜 第三章 动物崇拜及植物崇拜 第四章 图腾崇拜 第五章 灵物崇拜 第六章 偶像崇拜及活人崇拜 第七章 鬼魂崇拜及祖先崇拜 第八章 多神教二神教一神教 第九章 魔术、禁忌及占卜一 第十章 牺牲与祈祷 第十一章 巫觋 第十二章 神话 第十三章 宗教的起源一:魔术说 第十四章 宗教的起源二:鬼魂说 第十五章 宗教的起源三:生气主义 第十六章 宗教的起源四:生气遍在主义 第十七章 结论:原始宗教的要素 参考书目录 第六篇 原始艺术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人体妆饰 第三章 器物装饰 第四章 绘画雕刻 第五章 跳舞 第六章 诗歌 第七章 音乐 第八章 结论 参考书目录 第七篇 原始语言文字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拟势语 第三章 口语 第四章 信号 第五章 记号 第六章 文字 参考书目录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Mech 2020-5-10 22:58
如前《 春江水暖鸭先知 》所述,《大学之林》中的九州大学是职业化大学的雏形。职业化是种世俗化,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接轨。市场经济中,金钱的作用远非仅是我们从小在政治经济学中学到的所谓“一般等价物”,而是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需求和认可。如韦伯所述,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对社会有很大影响,形成了所谓资本主义精神。挣钱不仅是种经济活动,而是职业责任甚至精神追求,表现了能力和美德,代表了上帝的认可。《大学之林》突出地反映了其中人物对金钱的偏爱。 首先是作为小说主要人物几位院领导都爱钱。“俞道丕是个很节俭甚至有点吝啬的男人 (p.12) ”,他夫人觉得“他不当教授,做生意当大老板也一定挺像样的 (p.79) ”。“敬惜金钱已是溶化进他 ( 薛人杰 ) 血液里的一种生活态度 (p.13) ”,“对钱的敏感和重视程度,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有钱并不意味着会对钱产生麻木感觉 (p.124) ”。戈新元节俭得空调车舍不得乘,学校中午的免费午餐剩的白饭带回去晚上弄粥。说句题外话,这个描写有生活基础,我就知道前十多年在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代,还有海归的大教授,专门乘没有空调的车,省一元车资。 其他师生也如此。“平日里埋头自家书房的老教授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办公室里,用公家电脑上网写书,自家连电费信息费都省下不少 (p.177) ”。甚至连外地学生都如此,“贫困地区来的学生本来就缺钱,所以他们对金钱的渴望也往往超过城市学生。 (p.12) ”《大学之林》中所有的师生都喜欢钱也喜欢挣钱,大概只有尹夕寒例外。“如今没有那份荣誉不与实际经济利益挂钩 (p.60) ”,“这年头再迂腐再清高的读书人也不至于拒绝发财呀 (p.175) ”,“高校想留住人才,除学校本身的名气,高收入也是重要因素,如今社会上那个名教授肯当穷人呢? (p.124) ”。这一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独在异乡为异客 》的地方特点很突出,但不清楚爱钱是地方特色还是时代特点,或许两者兼而有之。 作者还是有些文人气质,对金钱的过分追求其实有些微词。用漫画笔法写位口不离钱的经济学教授,戈新元的新婚丈夫。他其实也是实实在在的人,有男人的样子,多少肯为女人做点牺牲。当然,作者自己对金钱也很敏感,不然她不会发现“如今的高校教师早已成为社会高收入群体,但这个群体中很多人的消费观念与三十年前无异 (p.175) ”。 对钱的喜爱不仅限于挣钱,还有花钱,甚至捐钱。书中写了几次捐款。第一次多少有些为争夺院长作秀的成分;俞道丕来自外地的贫困研究生得恶性血液病,当时还是系主任的俞道丕在全系发起捐款,并带头捐了三百元;日语系主任薛人杰却捐了一万元,他的日本夫人又到病房捐了三万元。但后来当了院长的俞道丕拿到“特级教授”的十万津贴,又想着给该学生捐钱;可惜该学生已经病故,只能捐给他的父母了。这其中自然也有几分他“得运分运”的盘算。有位没钱交学费的外地贫困生卖黄盘被抓,三位领导为让该生避风头,也让他有机会筹款,让他休学一年,临走时,三位凑了一千元给他。最后俞道丕脑溢血,新院领导再次给他捐款,薛人杰捐出了主编一套教材的全部报酬两万,与俞道丕关系本来如同冰炭的水清清也捐了五千,留校不久经济上最弱势的洪俊花也捐了一千。 对金钱的重视改变了大学教师的某些行为习惯。“公共英语教研室因为承担着全系的英语课,工作量大,青年教师无暇顾及搞科研写论文,干脆放弃申报职称,一门心思靠上课挣大钱。反正评上职称也是为了加工资,既然目标一样,过程就由个人挑选。中国高校教师们几十年来都将晋升职称作为人生奋斗的具体目标,而公共英语教研室青年教师在金钱引导下,很容易就将高校几代人心目中神圣而崇高的目标推倒了 (p.31-32) ”。这些年青教师低调地用美元说自己的收入,买车买房,活得很滋润。 与金钱相关的还有文科科研费之少。薛人杰拿到日本退休官员募集的相当于 70 多万人民币的研究经费,居然是文科最大的项目经费。国家教学基地的两百万经费更是天文数字。“自从有了这笔科研经费,俞道丕感觉生活色彩立刻丰富不少。如何合理合法地花掉这些钱,让自己的实际利益最大化,成为俞道丕每天不知不觉会去考虑的事情。 (p.118) ”这反映了当时高校文科专业还没有完成包括“基金制”的职业化转型的现实。一旦完成了高校职业化转型,或许凭上课挣钱就不再是种明智的选择了。顺便好奇,《大学之林》得到中国作家协会、上海作家协会重点项目扶持,不知项目费有多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青春作伴 — 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 — 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 ( 赵孟 ) 》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情似雨馀黏地絮—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赵孟)》
Mech 2020-5-2 22:56
《诗经》中的首句“关关雎鸠”实在是太有名了,好多小说都拿来当标题。仅大学相关小说至少有三本,所以提到书名后面需要标注作者。这里要说的是赵孟著《关关雎鸠》, 2005 年由知识出版社出版。小说还有个副标题,“ 90 年代青春祭歌”。我看的是电子版。该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而是校园言情小说。是我所见三部同名《关关雎鸠》小说中最早一部,描述的时代也是最早,为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不久说过两部校园言情小说《北大女生》《北大男生》,这次再说一部。并非是学界小说丛谈要改校园言情小说丛谈,只是另外两部蔡小容的《关关雎鸠》和王刚的《关关雎鸠》确实是学界小说。“三生万物”,三部校园言情小说就都在“丛谈”里说说,一叶知秋,管中窥豹,也领略一下这类特殊的大学故事。 故事发生于位于大城市省城兴州的南楚大学 ( 从校园中罗盘山风景的描写像岳麓山,因此是湖南大学? ) 。情节开始于 1991 年新生入学学军,恋爱故事两年后到 1993 年结束,虽然后面有些追思和交待而全书正式结束于 1996 年。作者附注,“ 2004 年 1 月 16 日,湖南湘潭动笔。 2005 年 3 月 14 日,汉城时间 1 : 30 分初次合龙。 2005 年 3 月 27 日,汉城时间 23 点完成初稿。初稿共 290702 字符。 2005 年 6 月 28 日,汉城时间 3 : 37 分完成二稿(乙)。二稿(乙)共 248500 字。”真有些名山胜业的庄重感。 男主人公是 18 岁的大学生耿潇。在性蒙昧中度过初中时代,在压抑中度过高中时代,于是在大学里狂追美女。入学就注意了中文系班上女生蒋莹莹和凌雨霏,哲学系杨雪萍和英语系孟蘩。最先有意蒋莹莹,但她已经跟学长交往。戏剧社结识的孟蘩对他不错,但开始时主观上他更属意杨雪萍。“如果说凌雨霏是冰,孟蘩是火,那么杨雪萍就是一块暖玉,恬静、温润、莹洁,让人怎么看怎么舒服。 (S.22) ”他不知道,孟蘩与杨雪萍是高中同学,也是好朋友,还有为高中好朋友是英文系的美女顾琳。为接近杨雪萍,耿潇到舞厅学习跳舞,偶遇孟蘩,两人开始交往。因为表演出众成为风云人物,中间还穿插了与官二代斗殴等。在登山时偶然把胃病发作的杨雪萍背到医院后,她也开始对耿潇有好感。特别是又有次两人野外相遇后遇到发大水,耿潇再次救她性命。孟蘩很介意耿潇与杨雪萍的交往。孟蘩父母是公安局科长处长,有意把女儿嫁给副厅长的儿子王惠梁,竭力反对与耿潇的恋爱。王惠梁不仅是官二代,而且自己开公司。他先与美女凌雨霏交往,后来把孟蘩追到手,随后又抛弃与顾琳交往。耿潇被孟蘩抛弃后,从流氓手中救了杨雪萍,她原先另有男友,但男友面对流氓自己跑了。耿潇开始与杨雪萍交往。渐渐也与孟蘩恢复朋友关系。后来王惠梁事发携款出逃,顾琳事后才知道。孟蘩发现自己怀孕,人工流产。在与耿潇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谢幕后大流血,耿潇把他送医院但还是不治身亡。孟蘩死后,耿潇大病一场,病好后仍无法释怀。杨雪萍因此与他中断关系。后来两人都考取名校研究生,分别到北京和上海求学。小说结束时,耿潇到孟蘩坟前看望,离开时遇到白衣飘飘的女子,似乎是孟蘩,又似乎是杨雪萍。 《关关雎鸠》中,女生的突出特点是漂亮,性格则有些类型化。男生主要是会花言巧语,偶尔也需要好勇斗狠。对男性心理刻画尚可,对女性或许失之简单,如男主人公感叹,“女人的直觉真是不可理喻! (S.74) ”不过,我喜欢《关关雎鸠》的遣词造句,因为男主人公是中文系学生,整部小说多少有些书卷气。形成的氛围如美成词所谓,“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就故事看,小说中巧合太多。英文系不是年年都有的两位美女不仅是中学同学而且是好朋友,另一位哲学系同量级的美女也是。当然,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种可能。官二代的犯罪团伙也会及时出现,成就男主人公的英雄形象。这些其实都是小概率事件。 小说很少涉及成人的世界。偶尔涉及,也是负面居多。这多少反映了当时大学生对长辈的疏离。按照小说描写,即使在大学生的男欢女爱中,才气已经不敌金钱权势 ( 小说中没有区分金钱和权势 ) 。同时也说明了这类小说的童话性质,发生在一个多少有些脱离现实的世界中。 作者赵孟,本名赵长征。 1973 年生于湖南湘潭。 1991 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1995 年获学士学位,并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2001 年获博士学位,并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任教。 2005 年 2 月至 2006 年 6 月在韩国首尔庆熙大学讲学。 2012 年 8 月至 2013 年 5 月,在美国狄根森学院讲学。现为副教授,从事古籍整理、古典文学普及和对外汉语教学等。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2)
fqng1008 2020-4-25 11:11
二、中华疫病学源流(大纲) 第一章 绪论:疫病学的三种形态 第一节 上古时代:鬼神作祟的疫病学 一、自然崇拜 二、原始思维 三、巫术医学 第二节 轴心时代:天人相应的疫病学 一、自然哲学 二、取象比类 三、经验医学 第三节 科学时代:追求实证的疫病学 一、逻辑思维 二、实证科学 三、循证医学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疫病学 第一节 传说的历史 一、巫医的传说 二、医圣的传说 三、治疗的神话 第二节 疫病的命名 一、甲骨文中的疫病名称 二、前《黄帝内经》疫病名称 三、古人的命名规则 第三节 疫病的发生 一、疫病流行 二、疫病病因 第四节 疫病的防治 一、巫术治疫 二、医药治疫 三、防疫措施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疫病学 第一节 《黄帝内经》的疫病命名、分类及演变 一、《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 二、 《黄帝内经》 中的伤寒、温病与热病 三、疫病的正名与别名 四、《黄帝内经》中的 “五疫”与中医疫病分类学 五、今人对中医疫病病名的分类尝试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疫病病因学 一、疫鬼伤人 二、动物传染源 三、气候因素 四、天地疠气 第三节 《黄帝内经》的疫病发病学 一、“天”的因素:气交失守 二、“人”的因素:脏虚与神失守位 三、“邪”的因素:毒邪尸鬼 第四节 《黄帝内经》的 疫病 传变学说 一、内伤疾病的传变方式 二、外感疾病的传变方式 第五节 《黄帝内经》的 “六经分证”及对《伤寒论》的影响 一、《黄帝内经》的热病与感冒、“伤寒”的关联 二、“六经分证”奠定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基础 三、《素问·热论》的其他假说及其影响 第六节 《黄帝内经》的 疫病 治疗 学 一、治疗策略 二、治疗原则 三、治疗大法 四、治疗手段 第四章 《伤寒论》的疫病辨治体系 第一节 “建安大疫”与《伤寒论》 一、惨痛的“建安大疫” 二、“伤寒”是什么病 三、首推流感的三大原因 四、流感有寒温之别 第三节 六经与六经辨证 一、六经涵义的后世演绎 二、六经辨证的历史贡献 三、方证对应的崛起与辨病模式的弱化 第四节 外感病诊疗体系 一、《伤寒论》的逻辑学基础 二、描述临床特征的概念体系 三、概括六经传变的理想模型 四、荟萃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 第五节 六经辨证模型的短板 一、从张仲景的贡献说起 二、构建理想模型的不同对策 三、六经辨证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反差 四、“六经辨证”的自身缺陷 第五章 过渡时期的疫病学 第一节 晋隋唐时期的疫病学 一、四大体系论疫病 二、病因探讨谱新曲 三、病机认识添新篇 四、疫病传染的途径与强度 五、辨治模式缺乏新意 六、从“非时邪气致疫说”的变迁看定义与分类规则缺失 七、“急黄”的因机证治 第二节 宋代医学及疫病学 一、宋代医药价值观 二、儒家治学方式对《伤寒论》的研究 三、“伤寒补亡”的求实风格 四、疫病病因认识 五、疫病病机 第三节 金元医学门派及疫病学说 一、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二、金元五大家与河间、易水学派 三、金元医家有关伤寒、温病的认识 四、金元医家论湿热为病 五、金元医家论燥 第四节 明清疫情与伤寒学的异化 一、明末大疫与清代疫情 二、伤寒学的历史渊源 三、伤寒学派的分野 四、经学传统与医学研究对象的异化 第八章 温病学的突破与传承 第一节 温病学的崛起 一、“小冰河期”与寒温学派 二、温病概念的历史演变 三、戾气学说的来龙去脉 四、卫气营血辨证的源流与得失 五、三焦辨证的源流与得失 第二节 温疫学派的理论建树 一、吴又可与《温疫论》 二、杨栗山与《伤寒瘟疫条辨》 三、余霖与《疫疹一得》 四、戴天章与《广瘟疫论》 五、刘奎与《松峰说疫》 第三节 温热学派的传承 一、叶桂与《温热论》 二、薛生白与《湿热病篇》 三、吴鞠通与《温病条辨》 四、王士雄与《温热经纬》 第四节 伏气温病学派及相关名著 一、伏气学说发展简述 二、柳宝诒的《温热逢源》 三、雷丰的《时病论》 四、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 五、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六、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 第五节 专病与专著 一、天花及麻疹专著 二、霍乱专著 三、白喉专著 四、猩红热专著 五、鼠疫专著 六、痢疾专著 七、疟疾专著 第九章 寒温之争与中西医汇通 第 一节 寒温之争的理论交锋 一、气候因素与寒温之争 二、临床经验与寒温之争 三、“伤寒有五”与寒温之争 四、《温病明理》与寒温之争 第二节 寒温合一的不同声音 一、俞根初与《通俗伤寒论》 二、吴坤安《伤寒指掌》 三、杨栗山的《寒温条辨》 四、雷少逸的《时病论》 五、丁甘仁的《丁氏医案》 六、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 七、蒲辅周的《蒲辅周医疗经验》 八、万友生的《寒温统一论》 九、熊魁梧的《中医热病论》 十、刘兰林的三维辨证 第三节 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一、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二、从细菌学到传染病学 三、医院的发展与立体化防控体系 四、中医疫病学的淡出与复归 第四节 中西汇通的各家学说 一、寒温合一为的失败原因 二、张锡纯的“衷中参西” 三、恽铁樵的中西医汇通 四、吴锡璜的《中西温热串解》 五、祝味菊的《伤寒质难》 六、陆渊雷的《伤寒论概要》 七、时逸人的汇通思想 八、赵洪钧的中西医结合观 九、经方医学的现代浪潮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的推陈出新 一、寒温合一的辨证纲领 二、“分型辨证”的兴衰得失 三、“分期辨证”的重新构建 四、理论融合的目标与任务 第六节 新冠疫情下的思考 一、各显神通的诊疗方案 二、来自一线的临床思考 三、构建新时代的疫病学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Mech 2020-4-25 10:14
晓苏的小说《大学故事》 1998 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该小说其实是短篇小说集,由 24 篇彼此完全独立没有任何关联的短篇小说构成,作者却将这些故事编为 24 章。这些故事都应该在期刊上发表过,虽然只有不到半数我知道原出处。故事发生在武汉的某大学或某些大学。时间是上世纪的最后十年。内容简介说,“大学本来是一片圣洁的净土,而在这世纪交替的特殊时代,丑恶的世风却无情地侵蚀了美丽的校园。”具体大概是 1993 年到 1997 年。因为多个故事提到毕业分配,应该是大学毕业还包分配的时代。大学毕业不完全包分配是个过程, 1995 年开始, 1996 年推广, 1998 年大规模实施,到 2000 年再没有所谓“毕业分配”原来的“派遣报到证”改为“就业报到证”。 24 个独立的故事的梗概如下。 《圈套》写一个骗局。三十岁仍无男友的辅导员蔡羊,因学生李国栋的举报,抓到了坐在暗夜里的班长苏廉和女生杨若姬。因为蔡禁止学生谈情说爱,免去苏廉班长职务,并任命李国栋当班长。杨若姬找蔡深刻检讨,两人成了好友。李感谢蔡的知遇之恩,后来居然发展成姐弟恋。李多次复读才考上大学,已经 26 岁。李又有捡到一万元拾金不昧的事迹,入了党。毕业分配时,李国栋留校当了辅导员,杨若姬留校工会做妇女工作,班上仅有的两个留校名额。考取北京某大学研究生的苏廉,离校时与蔡羊告别。出事那天晚上,是杨若姬约他谈事情,并非恋爱关系;李国栋“捡”的一万元,失主是杨若姬父亲。蔡羊去找李国栋时,李杨正在接吻。原来他们从大一就在谈恋爱。 《草帽》是个感伤故事,曾发表于《青年文学》 1994 年第 9 期,原标题《黑色草帽》。来自山区农村的女研究生陶小米与她的三位室友一起去挑草帽,她买了白色草帽。成绩优秀的她本科毕业时被分回山区。后来她发奋努力两年后考取了硕士生。她认真读书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夏雨沛教授给她介绍到《社会科学论坛》工作,但室友高干女儿唐秋抢走了这份工作。她自己求职中美合资文化开发股份公司,但需要提供 1 万元股金,室友老板的女儿吴菲拿到这份工作。夏教授又给她介绍给楚杰研究员当秘书,但楚杰选了她的美女室友黄若鹂。前两次她在白色草帽上用黑钢笔画图。最后一次泼墨,变成了黑色草帽。陶小米最后去了她出生的群山中的师范专科学校教书。 《披风》有些像悬疑故事。五四青年节前,团支部书记张献春与组织委员黄果和宣传委员钟音策划有显示度的青年节义务劳动,决定去给学校隔壁的高干休养所打扫卫生。届时黄果说有事不能参加,大家推测他去陪女朋友,确实是陪女朋友跳舞了。在干休所住着位厅长和夫人,他们有件从在巴黎买的黑色披风,上面有 24 颗珍珠。打扫结束后,大家都没有注意到,那件披风不见了。辅导员追查披风的下落,只有没有参加劳动的黄果没有嫌疑。披风终于没有找到。毕业分配,张献春回河南老家,钟音到郊区中专,而黄果留校从事学生工作。离校前,张献春和钟音遇到黄果搂着位年轻女子,她身上穿得正是那件黑色披风。 《手枪》多少是个无厘头故事。副教授莫儒为晋升去找校长。校长却给他讲个歹徒手持黑色手枪在长途客车上强奸妇女的社会新闻,随后就无精打采计划睡着。过两日,莫儒到校长办公室,见到文副教授正在找校长要房子,校长又讲了持枪强奸的故事,随后似乎睡过去。有一天,文副教授要的房子搬进去个年轻人,那人别着黑色手枪。莫儒又去找校长,校长解释他职称的困难所在,为报博士点,另位老师更需要,虽然他条件差些。莫儒与搬家成新邻居的年轻人喝酒,得知他是拿手枪找校长要到的房子,但那只是玩具手枪。莫儒借了玩具手枪去找校长。不久后,他成了教授。 《石桌》有些像悬疑小说。校心花园的黑色石桌几次被人掀翻。上级领导检查在即。副校长带着保卫处长等蹲守。终于在后半夜三点钟见到来掀翻石桌的人,但却不敢叫出声。小说到底没有说那人是谁。 《酒吧》是个因果报应的故事。美术系教师苟日把过去的物美价廉的桃李餐馆改为黑色酒吧。他曾经利用叙述者的轻信以同事关系减少学费为名多收取他女儿学画的学费,还骗得他为自己在桃李餐馆买单。苟日要求装修工人在承重墙上打洞,导致屋顶塌落,自己被砸死。 《松林》是个黑色幽默故事。新校长经济学家郑非要毁掉学校东部的黑色松林。前校长现任顾问李骚态度暧昧,而四位副校长都反对。原来五十年代的文学系讲师李骚以与后来的妻子白虹在黑色松林的相遇为灵感,写了长诗《黑色松林》,一举成名。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姚标在教授李骚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黑色松林初探》,获得优秀论文并留校。后来在校长李骚支持下,出版专著《黑色松林研究》破格晋升教授。包括姚标研究生的王广,用论文《黑色松林研究之研究》,击败了本来胜券在握的如花似玉女对手,被录取为研究生。 《墨镜》是个荒诞故事。历史系王古副教授不能晋升,除非愿意到新成立的经济系讲市场经济学,但他不想放弃历史专业。他的硕士生贺适之找不到专业工作到合资企业打工。贺请导师到桂林旅游。王古在游船上想省钱反而多花钱,在娱乐城与小姐没有干什么却不得不出大价钱。他认为原因是没有像贺那样戴着墨镜。旅行结束时,他不仅买了副墨镜戴,而且买了本《市场经济学概论》。 《奸案》仿写推理侦探叙述离奇故事,曾发表于《青年文学》 1997 年 1 期,原标题《黑色麻将》。东南西北中五人轮流打麻将。东的妻子孩子去了深圳,在家里邀人打麻将。南是循规蹈矩的科长但晋升副处长败给个马屁精。西是访学美国一年归来的破格教授。北是忙于挣钱的本校在职博士生。中是学校老领导的孩子当车队司机,有美貌妻子。他有副从香港带来的黑色麻将。打麻将四人上场一人等候,等候的人可以休息吃饭等,这样便于长期作战。中接到妻子电话,撒娇让他回去睡觉,他没有带钥匙,让妻子不要锁门,本来准备马上回,但因为赢钱走不了,早上才回。妻子说他晚上回去过,两人还滚了床单,中意识到妻子被某位牌友强奸。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到底是谁。在第二天在他等候时,他像公安局举报有人聚赌。他在外面吃完饭,回到东的家,人都被抓走,黑色麻将还在。他没有动麻将就回了家。准备与妻子睡觉时,警察找上门来,原来那些被抓的也供出他来。 《根雕》是个社会批判故事,曾发表于《飞天》 1996 年 8 期,原标题《黑色根雕》。来自农村的自费新生孙小雪,有个畸形少女黑色根雕。她的高考分数比同宿舍的都高,但仍被录取为自费生。需要交五千元学费。为此他委身村里根雕厂老板钱堂。钱到学校找孙小雪,两人在校园里做爱时被保卫郭科长抓获,郭曾任招生科长。孙被学校开除,但并没有退回五千元学费。 《乳罩》是个变态心理学故事。硕士孟焕之毕业留校教变态心理学课程。他自述曾与宿舍楼上花姓女博士恋爱,并有肌肤之亲。后来觉得博士难以驾驭,分手。花博士送他黑色乳罩纪念。后来与学生辅导员韵恋爱,讲了与花博士交往和分手的细节,韵与他中断关系。再后来又认识了打字员爽。直到两人结婚,都没有提花博士。婚礼喝醉了,又说往事,还展示了黑色乳罩。爽为丈夫能吸引女博士自豪,还告诉了女同事。春游归途,与同事一起去看花博士。不料,花博士根本不认识她丈夫,只是丢了条黑色乳罩。爽在同事面前丢人,也恨丈夫吹牛,与他离婚。最后孟焕之用黑色乳罩自杀身亡。韵和爽都泪如雨下。 《雨伞》也是个社会批判故事,曾发表于《长江文艺》 1996 年 1 期,原标题《黑色雨伞》。叙述者是教写作课的苏老师。他有位叫山珍的农村进修教师,为成绩及格愿意投怀送抱。他批评了她,后来了解她的故事。高考落榜,想当代课教师被副乡长夺走少女的第一次。随后送她把黑色雨伞。在学校,为保住教师位置必须进修,又被迫与校长睡觉。在大学,受到苏老师鼓励,丢掉了黑色雨伞。在作文中,还虚构了老师送她红色雨伞。进修结束后,回到乡村学校。因为拒绝校长性侵,失去了教师工作,回乡务农。 《错位》是个失落理想婚姻的悲剧故事,曾发表于《海燕》 1997 年 2 期,原标题《黑色恋歌》。三年前硕士毕业任助教的孔高,为教授代课时与美女学生杨群一见钟情。他听信了教学秘书卢力的话,准备等杨群毕业后两人再定终身。杨以为孔另有所爱,就接受了卢力的追求。孔另娶了高中毕业的女打字员,学校某处长的女儿。后来孔到南方另谋高就,抛弃了杨。杨找孔时,孔已经去度蜜月。杨嫁给了卡车司机。 《舞迷》是有些过分夸张的社会小说,曾发表于《花溪》 1995 年 11 期,原标题《黑色舞池》。校长酷爱跳舞,还喜欢轻骚扰美女,因此跳舞总瞒着夫人老胡。在参加公关系舞会前,办公室主任朱光请校长携夫人参加,校长只好带上老胡。先被太太跳,然后太太被朱光请去跳舞。美女教师李可欣请校长跳舞,行为亲昵,要求破格晋升副教授;校长答应后,献上香吻。美女麦莹殷勤陪舞,要求校长提拔她丈夫接替要退休的公关系书记,校长也答应。太太老胡则要求特批朱光把一室一厅房子换成两室一厅,校长也只能答应。 《乌龟》是个有些离奇但彰显人性的故事,曾发表于《山东文学》 1997 年 5 期,原标题《悬赏爱情》。毕业两年的学生辅导员顾尔金应在文化局工作的同学刘侠之约去吃饭。顾带了她还没有公开的学生恋人魏璞。席上刘希望老同学帮忙介绍魏那样的女大学生当他女朋友,在他 28 周岁前成功的话,赠送价值万元的出土黑色乌龟。席上还有两位同学,表面上不屑刘侠,其实也在积极物色。顾请魏帮忙把同学介绍给刘,魏满口答应。不久,刘侠送上黑色乌龟。原来魏璞已经与他交往。 《窗帘》也算是黑色幽默故事。心理学系青年讲师毕右,偶然在信箱里看到张小报,有篇文章说中国六成男人有情人。他推测是某位女性朋友给他的暗示。于是他想到可能的人,见过两面比自己大七八岁的某工学院副教授朱谷丽,见过一面找他心理咨询过的少妇王小寒和曾对他有意的美女学生董雅。在妻子回娘家的日子,约她们在不同时间来找他,以黑色窗帘为信号。朱电话回绝了他,因为她丈夫从外地考察回家了。王派保姆来告诉他,小孩周岁,家里请许多客人。董没有消息,电话询问得知她到广州度蜜月去了。正失落时,妻子回家了。原来那种小报是她放信箱里的,其中有则某人喜欢吃土的消息,想给丈夫做个心理变态的例子。 《项链》是个充满巧合的故事。曾发表于《清明》 1996 年 4 期,原标题《黑色项链》。高仁教授 60 岁生日前,他的 45 岁妻子艾岚去公共浴室洗澡时丢了条乌金项链。 20 年前,高仁讲师打着鲁迅先生的旗号,成功追求女学生艾岚,给她戴上乌金项链。一年后,高教授在锻炼时遇到男女学生做爱,报告保卫科抓获的英文系二年级女生赵壁,他居然带着那条乌金项链。很快抓获了逃跑的男生是高教授的研究生楚基。原来是师娘艾岚勾引他,两人在浴室旁交欢后送了他项链。 《蝴蝶》又是个悬疑故事。一只黑色蝴蝶落在听课的女生龙景头上,引起了讲课的著名文学史家周乐天教授和身边的班长朱顺天对她的注意。辅导员余先芬发现龙景怀了孕,龙景承认但拒绝说出是谁的孩子。余找周教授调查,周教授承认对龙有非分之想,但否认发生肉体关系,因为他发现已经朱顺天捷足先登了。余又找朱调查,朱说龙一直拒绝她,直到有一次两人发生关系时,发现她已非处女,是周教授先占有了她。余再找龙,给她听周教授的录音和看朱顺天的交待材料。龙景提出要先自己静一静,然后就在宿舍割腕自杀身亡了。 《凉鞋》是个貌似荒诞其实耐人寻味的故事。而立之年的单身助教朱思在长途车上旁边坐着位美女。他用脚勾美女的脚,后来发现只是美女的黑色凉鞋。他跟园林工马吉讲述,很快马发现花木公司的技术员是位美女而且穿着黑色凉鞋。马让朱去找美女,朱退缩,请马跟美女讲车上的故事。马自己搭上了美女,她叫云岚。两人谈起恋爱,准备结婚。朱在单身教工宿舍中常能看到鸳鸯楼中的云,精神有些错乱。居然去找云,索要黑色凉鞋留作纪念。他钻入床下找凉鞋时,马回家取修理树木的剪刀。从床下拽出朱,用剪刀伤了他。 《情书》是有些讽刺意味的故事。原来的恩爱夫妻中丈夫罗正在美国访学 1 年。在第三封情书说明,夫妻两人都可以另外接触异性,渡过空窗期。妻子宋婉以为他在美国有了外遇。他们是本科同学,罗研究生毕业留学当讲师,宋本科毕业到图书馆工作。后来宋与北方来读博士的乔迪高有了亲密接触。罗在美国确实有不止一位情人,但他自己觉得还是最爱宋。他提前两个月回国,准备给宋个惊喜。不料回家碰到床上的乔。随后罗宋两人离婚。 《发套》也是个有些神秘有些无厘头的故事。年近花甲的老教授俞言被 25 岁的女研究生柳思追求。俞教授拒绝,称自己老得头发都没有了,戴着发套。俞教授的儿子俞非在校产公司当经理助理,有钱又帅,追求柳思却被拒绝。俞非有些神经失常,后来长跪不起,请父亲劝柳思接受自己。俞教授给柳下跪,柳终于答应。结婚那天,俞非出门,晚上柳思睡着后才归。两人做爱时,俞非的发套突然掉下来,原来他出门剃个光头。见到发套和光头,柳思各惊叫一声,性趣全无,枯坐一夜。翌日清晨,柳教授在书房病故。从死亡时间推测,可能与柳思两声惊叫有关。葬礼后,柳思与俞非离婚,带着俞教授的两张照片和发套,搬回研究生宿舍。俞非彻底疯了。 《围巾》写个骗局。曾发表于《花溪》 1995 年 10 期,原标题《黑色围巾》。围着黑色围巾的女大学生方晴找学报编辑周晖,说有急事要到他朋友徐华博士家。到了又怕徐博士夫人在家,把稿子直接给了周编辑。后来谈稿子时,方表达了对徐博士的爱慕,并与他上床,徐送她黑色围巾。也表示愿意与周编辑上床。周大窘,赶紧处理了稿子,并在学报刊出。周遇到方的辅导员刘基,方告诉刘与周上过床,是她自己主动。刘推荐她保研。他们两人一起找徐博士,原来方告诉徐导师刘满教授骚扰她,让他帮忙改写论文,愿意以身相许。他们一起去看望黄满教授,方晴也在,已经是黄教授的研究生。这次她告诉黄教授,黑色围巾是刘基所送。 《门卫》是个无厘头故事,曾发表于《小说选刊》 1996 年 7 期,原标题《黑色门房》。二号教学楼的门房老头郭亮园向保卫科举报有男女学生在教室里做爱。两人都被现场抓住。女生叫罗隐,非常漂亮。教学楼本来应该十点关门。郭老头关照她,锁门后仍可在里面自习,离开时再给她开门。一直相安无事吗,直到只认识了一天的柯基陪她自习。这次出门时,郭老头拒绝开门。两人只能在自习室过夜。罗隐有些冷,柯基抱住她,后来就做爱了。两人被学校开除。临走时还来与郭老头告别 ( 这也许是郭的幻觉 ) 。两天后,郭亮园被发现死在自己床上。 《飘带》是个悬疑惊悚故事,曾发表于《青年文学》 1995 年 5 期,原标题《黑色飘带》。从北方考入武汉某大学的张弓入学不久,就听室友李彪讲了高考女生杀死奶奶的故事。后来张与林超男恋爱,也谈起这桩谋杀案。林更理智地分析了案情,包括凶手的心理状态。林一度设局以另一女生名义约会张,但张拒绝并如实告诉林。张后来从报纸上读到,律师以精神病发作为由辩护成功,谋杀奶奶的女生没有判刑并读了大学。在李彪家,张看到当时的旧报纸,发现女生是用红色衣服的两条黑色飘带之一勒死了她奶奶。在学校见到林超男时,张弓见到她穿着只有一条黑色飘带的红衣服。林承认自己就是那个杀奶奶的女生,张非常害怕。不久,林在宿舍用剩下的黑色飘带自缢身亡。 这些小说的主题,或许能用一句话概括,“大家都很卑鄙! (p. 94) ”除少数例外,故事中都有各种黑色道具。数篇小说以死亡、受伤或者被开除出局而结束。总体上都很令人压抑。作者自称是“审丑的小说”,确实彰显了校园中的“恶”,既有人性内在之恶,也有社会外在之恶。外在之恶中,既有老的权力之恶,也有当时新兴的金钱之恶。客观上,小说也揭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所生产的文化资源要与权力资源、财富资源以及美貌等自然资源博弈。我多少有些困惑的是,学校为什么要与谈恋爱大学生如此过不去。作者似乎没有看到,随着社会上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对校园的渗透,师生都将获得相当大程度的解放。这使得小说缺乏预见性,也不具有对大学职场的指导性,最多只是些反面个例。当然,故事都讲得颇具匠心,确实是有职业作家的才具,虽然少量故事有重复感。故事的开局都不错,但有些故事结尾比较勉强。这是悬疑侦探小说的通例,有些大家都未能免俗。 就个人偏好而论,小说侧重情感方面,而且过于强调和夸张了校园阴暗一面,不是我喜欢的学界小说。另一方面,这些故事对我而言,很有些耸人听闻的意味。这表明,虽然我在不同类型的大学读书教书近四十年,对大学的了解仍很有局限。 作者晓苏, 1961 年生于湖北保康。 1979 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1 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先后在《收获》《人民文学》《作家》《花城》《钟山》《天涯》《十月》《中国作家》等刊发表小说五百万字,并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奖。与学界有关的短篇小说结集还有《吊带衫》 (2007) 和《暗恋者》 (2012) 。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言不尽意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1)
fqng1008 2020-4-24 11:26
一、《中国自然崇拜》 2008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何星亮教授。 (一)内容简介 中国各 民族 的自然崇拜是延续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的宗教信仰之一。它始自远古时代,至今仍在许多民族中存在。它曾对古代中国的哲学、 政治 、军事、经济、衣食住行、文学艺术等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根据丰富的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和民族学调查资料,运用时空分析法,一方面从空间的角度探讨中国各民族的自然神观念、形象、名称、祭祀场所、祭祀仪式、禁忌和神话等类型与结构,另一方面从时间的角度分析自然神观念、形象、名称、祭祀场所、祭祀仪式、禁忌和神话的历史变迁。既有横向探析,又有纵向溯源,古今印证,中外比较,从而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各民族自然崇拜的空间和时间。 (二)著作目录 引论 文化的时空与自然崇拜研究 一 自然神与自然崇拜 (一) 自然崇拜 (二) 自然神与自然精灵 (三) 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 (四) 自然崇拜文化体系 二 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的特点 (一) 源远流长 (二) 古风今存 (三) 保留原始的自然精灵观念 (四) 一神多职 (五) 自然神形象各异 (六) 祭祀场所不一 (七) 仪式多样 三 天神与天崇拜 (一) 天神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二) 天神名称 (三) 天神形象 (四) 祭天场所 (五) 祭天仪式 四 土地神与土地崇拜 (一) 土地神观念 (二) 土地神形象 (三) 祭所 (四) 仪式 五 日月神与日月崇拜 (一) 日神观念 (二) 日神形象 (三) 日与鸟 (四) 拜日场所 (五) 崇日仪式 (六) 月神观念 (七) 月与蟾兔、嫦娥 (八) 拜月场所 (九) 拜月仪式 (十) 日月神的性别 (十一) 日月食迷信及其仪式 (十二) 射日月神话 六 星神与星崇拜 (一) 星神观念 (二) 星神形象 (三) 祭星仪式 七 雷神与雷崇拜 (一) 雷神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二) 雷神形象 (三) 祭雷仪式 (四) 禁忌与迷信 八 雨神与雨崇拜 (一) 雨神观念 (二) 雨神形象 (三) 祈雨仪式 (四) 止雨仪式 九 虹神、云神、风神及其崇拜 (一) 虹神与虹崇拜 (二) 云神与云崇拜 (三) 风神与风崇拜 十 山神与山崇拜 (一) 山神观念的形成及其类型 (二) 山神形象 (三) 祭山仪式 十一 石神与石崇拜 (一) 石神观念的形成及其类型 (二) 石神形象 (三) 崇石仪式 十二 火神与火崇拜 (一) 火神观念的形成及其类型 (二) 火神形象及其性别 (三) 祭祀仪式 (四) 禁忌 结语 自然崇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附录 端午礼俗与太阳崇拜 引言 (一)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的各种观点 (二) 端午与夏至 (三) 冬夏至祭祀习俗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结构 (四) 端午日期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结构 (五) 端午习俗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结构 (六) 端午传说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结构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三)作者简介 何星亮, 1956年8月生,广东梅州兴宁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学会常务副会长。 何星亮, 2003年-2017年任第十、十一、十二届任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2018年起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2012年任国务院参事,2006年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2013年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决策咨询委员;2014年任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委员;2013年被聘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 1997-200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副主任,2003-201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室主任,2013-2014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新疆历史与发展研究室主任,201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山大学 、 四川大学 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哈萨克斯坦 共和国法拉比国立大学外籍博士生导师 ;曾任日本 东洋文库 、国学院大学、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科研岗位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何星亮在 3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既从事基础研究,也从事应用对策研究。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民族文化与宗教、新疆历史与文化和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先后共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18项。出版了学术专著31部,其中,独著有《中华文明:中国少数民族文明》(上下册,98万字,2010)、《 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 》 (40万字,2003)、《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西北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27万字,1998)、《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27万字,1991)、《龙族的图腾》(1991)、《 图腾与中国文化 》 (56万字,2008)、《中国图腾文化》(31万字,1992)、《中国自然崇拜》(30万字,1992)、《 苍龙腾空 》 (18万字,1998)等14部;合著有《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的民族政策》(与闽正言合著,中英文出版)、《突厥史话》(与郭宏珍合著,中英文出版,2008)、《中国民族学50年》(2004)等5部;主编著作有《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与全球化 》、《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重要著作提要 》、《 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民族和谐 》、《 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宗教和谐 》、《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等 12部;译著有《图腾崇拜》(1993)、《哈萨克族》(1989)2部;在《 中国社会科学 》、《 民族研究 》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 180多篇;《 人民日报 》、《 光明日报 》、《 人民政协报 》等报刊文章共 130多篇(包括访谈文章)。应用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宗教、文化保护和新疆问题等领域,20多年来,撰写信息和研究报告100多篇,获中央领导批示的有40多篇,撰写政协提案和大会发言有80多篇;至2013年,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图书奖和对策研究奖33项。《 图腾与中国文化 》、《 中国自然崇拜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的民族政策》、《突厥史话》和《 中国少数民族图腾崇拜 》五部著作被译成外文出版。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鞍山钢院故人
Mech 2020-4-21 22:52
自从《 校友聚会 》后,好像终于在校友会挂上了号。有些材料寄来。校友办喜欢用邮局的 EMS 。原来是寄到办公室,总要麻烦学生去取。疫情来了,校友办联系我,直接寄到家里,倒是方便些。 最初寄来的是报纸《辽宁科技大学报》。 19 年 8 月到 10 月, 5 张。我每张都看了,但没有什么印象。不当领导,因此对学校取得的各种成就不太关心。而且说实话,我也没有记得有特别让人眼睛一亮的成就。我只是看看有什么过去认识的人。老年人爱怀旧。有一期上面有学生评的最喜欢老师, 11 位,一位也不认识。还有一期公布学校现有的 13 位二级教授。孙秋柏和于晓光教过我们班,就是所谓亲老师。沈明钢和陈雪波过去在钢院工作时认识。张志强是当了校长后近年认识。胡知之似乎在高中时一起参加过市里数学竞赛集训。认识的还是不到一半。 上周刚收到《校园通讯》创刊号和随后的一期,拿到浏览一下。有母校要闻、莘莘学子、师者风范、校友风采、校园文化、再聚科大等栏目。我还是看看有没有过去认识的人。去年 9 月的创刊期上居然有两位美女教授我认识。师者风范中介绍了王立萍教授,她是机械系 87 级的学生,也许我教过她的班专业英语课,记不准了。她留校工作后,应该比较熟悉,当时都算是青椒。校友风采中介绍了白敏冬教授,她是机械系 84 级 2 班学生,我刚留校给她的班当了一年班主任。后来在一些评审会上见过两次。她是杰青长江中的佼佼者,离院士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了。今年二月出的第二期上教师和校友仍没有认识的。校友返校照片好像没有我们这届,反正谁都不认识。创刊期封二上的钢院老校区照片看着挺亲切。 鞍山钢院就是现在的辽宁科技大学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虽然我还是离开了。这有些像发了好人卡但分手,好人真是好人,但分手还是要分手。那种美好印象,看不看《校报》或《校友通讯》,其实都一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言不尽意—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Mech 2020-4-16 22:58
李劼的长篇小说《丽娃河》, 1999 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网上还有电子版本,内容比纸质版略多些。丽娃河是华东师大一景,故事就发生在华东师大。作者标注时间是“ 1997 年 7 月至 9 月 10 日完稿于上海市郊丰庄小区”。可以推断尾声结束于 1997 年。主要故事的展开推测是在 1994 年,还有些追忆当然更早,一直到 57 年。 这是我比较早读到的国内学界小说,可能仅在《围城》之后。小说也很有意思。不知道为什么,这部书比较受到冷遇,反响远不如后几年出版的学界小说《桃李》《所谓教授》等热闹。我推测可能的外因是学界外当时还不关心学界,而内因则是小说的结构有些复杂,情绪却又有些像所谓“爽文”。以下先说说小说的结构,小说的版本和小说作者的背景。 这是本很罕见的具有自指涉的小说,有些像 Escher 的画。整部小说,是小说中男主人公龙在田所写的一部同名小说。他有这样的写作计划,“有一个类似于钢琴协奏曲那样的小说构架,主题旋律由每一章的第一部分奏出,它就像一架钢琴,奏出主人公的故事和命运,包括你父母的悲剧在内。然后是三组管弦乐的协奏部分。我说三组的意思,是指由九个人物分别承担协奏部分的关联主体,三人一组,每一组依次环行三个章节,这样就有了九章,然后最后一章是一个大合奏,再加上引子和尾声,正好构成一个完整的钢琴协奏曲。 (p.293) ”所谓主题旋律,就是龙在田和未来的夫人苏非在另一个城市见面和聊天,说各自的故事。其余部分都发生在大学以及大学所在的城市。作者李颉的名字也在小说中出现,是龙在田和苏非都读过的中篇《褐色鸟群》中的一个人物。格非所写的那个中篇是具有两、三层套娃式结构的深奥小说,李劼是某种具有参照性的局外人,“不仅懂画而且懂诗懂开密封罐头治疗牛皮癣甚至 — 他还懂不生”“不生是一种哲学”。 小说除纸质版外,网上还有电子版本。电子版本的内容比纸质版略多。纸质版主要是删节,改动不多,只有个别几个例外。最大的例外,纸质版中, 57 年出卖苏非父亲、骗婚苏非母亲又残酷虐待她的阳痿大学生李利民,在电子版中为贾利民,就是 90 年代的校书记。删掉的内容大概分成三类,一类是有些明显让人联想文坛现实的,主要的如主人公有位跳楼自杀死去的师兄弟,次要的如有位“把簇新的棉被盖到受伤小战士身上的女作家”;像我这种文坛外人都知道说的是谁,就有些过分了。另一类是有些夸张过火的言辞,如“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阶级斗争之类,全都是个人恩怨。”改成了“这世上充满个人恩怨 (p.267) ”又例如,“自古以来,接班就是件头等大事。过去的接班在王子中间进行,如今变成了弟子之间的高下之分。 他的学生听了一个个羞愧得无地自容。其中只有卢强最后勇敢地向导师抬起头来,十分坚定地表示:张先生,你放心吧,我会接班的,我肯定要接班,这是一定的。我不接谁接?我不说谁说? 张超听了缓慢而凝重地点了点头说,人是应该有这份雄心壮志 ( 的。 ) 张先生这话把卢强给吓得 ( 差点 ) 当场哭了出来,说他并不是真的想接班,不过是随便说说而已的,他以为这样会让老师听了喜欢 。张先生朝他微微一笑,告诉他的学生们,有时候该哭的时候就得哭。卢强马上破涕为笑说,他知道了,明白了,这堂课上又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袁逸儒听说了张超对学生的这番教诲之后,对人说他的这个学生确实已经超过了他,难怪要叫张超。 (p. 64) ”其中方括号中是电子版有纸质版删去的内容,括号为纸质版增加的。说实话,这种删节使得意思有些不连贯了,“吓得差点当场哭了出来”就是没有哭,后面怎么会“马上破涕为笑”。还有一类是电子版有些或许少儿不宜的床戏描写,纸质版自然也删去了。最后一类其实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多少有些游离主题。总体上,我觉得电子版的质量要高于纸质版。不过,本系列博文以后只引用纸质版。 现实中的作者李劼与小说虚构的主人公龙在田有许多类似之处。两人都在八十年代入职高校,都负有才名,却直到 90 年代中期离职时仍只是中文系讲师。两人都是名师弟子,李劼是大师级学者钱谷融的硕士,龙在田是小说中实际掌控中文系的权威袁逸儒的弟子。两人都写过本研究《红楼梦》的专著,也都写了小说《丽娃河》。李劼曾荣获 1988 年上海青年文学奖,龙在田获过一次奖。两人最后都离职去了美国。我只是忙中偷闲读点文学书消遣,与文学圈子没有任何交集,否则或许能知道更多的相似之处。 作者还出版了多少有些自传性的“三部曲”,《上海故事》《毛时代》《星河流转》,后者中有些可补充《丽娃河》中语焉不详的那场所谓大火以及主人公随后的牢狱生活。那“三部曲”都不是学界小说,而且也没有见到大陆版本,所以就不细说了。 小说中两处说到主人公的名字取之《易经》中有关乾卦第二爻的解释,见龙在田。顺便一提,《易》中有许多跟龙有关的话,都被金庸写进了《射雕英雄传》的“降龙十八章”,诸如“ 亢龙有悔 ”“ 飞龙在天 ”“ 见龙在田 ” “ 潜龙勿用 ”“ 龙战于野 ”“ 神龙摆尾 ”。 我准备用三篇博文说这部小说,标题也都取自《易》。《言不尽意》是关于小说的背景,基本不涉及小说的故事。《潜龙勿用》说小说的故事。《与时偕行》说小说中的几位学人。 李劼,本名陆伟民, 1955 年出生于上海市。 1973 年中学毕业下乡, 1978 年考入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 1982 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到郊区某中等师范学校任教。 1984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文学硕士,导师为钱谷融教授。 1987 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两年后被捕入狱,次年被释放返校,继续教书。 1998 年赴美参加学术会议,随后在科罗拉多大学做访问学者半年。 1999 年在纽约任《明报》编辑,至 2001 年。 2001 年至 2004 年在纽约城市大学贝鲁克学院教中文。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并解读和翻译中国古典著作。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学者的素质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读《柳如是别传》
Mech 2020-4-9 22:55
《柳如是别传》是部很有意思的书。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其七十五岁高龄已经失明时完成该书,恰逢柳如是钱谦益逝世三百年,是否也可以称《甲辰三百年祭》?我们中学课文似乎有《甲申三百年祭》的选文。《柳如是别传》作者的考据,颇有些侦探小说的韵味。抽丝剥茧,收集散落在野史和诗集中的片段信息,重构了柳如是从 10 岁左右到 46 岁的生活轨迹;旁征博引,再现了明清改朝换代之际钱谦益及其相关文人所处的复杂政治经济环境。在我的分类中,该书可以算顶级有趣的汉语书,堪与《红楼梦》比肩。多少有些遗憾,也是本难读的书。现在读起来,与 40 年前读《红楼梦》时所感受的难度差不多。那时候我刚参加过高考,有在高中生中能算不错的文字能力,没有什么社会阅历。 先说坏消息,为什么我觉得难读。最主要的是不习惯该书的写法。我读书时,对文学作品和学术专著有不同的预期。文学作品,可能比较隐晦曲折,过于直白就少了趣味,因此要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学术专著是要把发现或道理讲清楚,本身就不易理解,因此要直截了当,尽量给读者方便。先有摘要,每章有导读或引言,以非常清晰的逻辑展开,甚至每段都有个主题句。《柳如是别传》属于用文学风格写成的学术专著,读起来就非常有挑战性。如果按学术专著的通常格式,章节清晰,主次分明,有些扩展性内容编入章后或节后的附录,支撑性材料编入注释,可能会大为易读。该书实际的风格通常是这样,叙述一个史实,然后列举支撑的诗文,接着开始解释诗文,可能大篇幅插入其中涉及到人物的传记材料,好几页过去了,都有些忘记前面要考证的史实什么,忽然作者以按语的形式下个结论。接着就是下件事情。一百多页的短章下面不分节,五百页长章分成三个阶段,算是分节了。这样读起来就是所谓,“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除了写法结构外,涉及到的人物名字也太多,有时候用姓名,有时候用字,有时候用籍贯,有时候用官职,最常见的文人如王世贞、黄宗羲以及高官马士英 ( 被称为贵阳 ) 、阮大铖,有时候都反应不过来。还有些冷僻的词和字,自不待说。 再说说对我的主要吸引力所在,大致可以总结为,文化的魅力、人格的光辉和历史的洞见。文化的魅力,主要是该书引用了大量的诗作,特别是柳如是和钱谦益的诗,并解释了“今典”,与当时生活的联系。明诗我读得很少,感觉还是挺不错,特别是钱谦益的七律,以及那种几十行的五言排律,不觉得比唐诗逊色。人格的光辉,主要是传主柳如是,作者能在漫长历史中的众多人物中挖掘出她来专门研究,也是目光独到。套用《影梅庵忆语》中说陈圆圆的“淡而韵,盈盈冉冉”,可以说柳如是,慧而刚,倩倩盼盼。柳如是突出体现了作者所崇尚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当然也有时代局限,柳如是缠足,真是憾事,我觉得是堪与《红楼梦》未完相比。该书男主钱谦益逊色些,多少有现在所谓职业经理人的风范,可以给朱家打工,也可以给爱新觉罗家打工,卖才不卖身。历史的洞见,往往是作者稍微引申,彰显智慧。例如,说到南北风尚不同,聪明漂亮的女子,在山东人蒲松龄笔下只能作为女鬼出现,是作者幻想的产物;但江南青楼中不乏这样的真实女子,除了柳如是,书里还说了陈圆圆、卞玉京、顾横波、董小宛等;盛泽和秦淮青楼都很发达,前者服务商人,后者服务官家。顺便一提,陈寅恪考证的柳如是生平事迹,并没有在秦淮的经历,常见把她列为“秦淮八艳”不知有何根据。 该书包括缘起共五章,主要是后三章。缘起非常个人化,有多篇作者的诗作。第二章是考证柳如是的名字,“必也正名乎!” 名字先为杨爱后为柳隐,字蘼芜,更字如是,别号河东君,还有美人、婵娟、云娟、绛云、影怜、鸳水、隐雯等。作者似乎最喜欢称呼河东君,“有德行的柳姓人”,或者河东夫人。这或许是所谓春秋笔法,一字之褒。相比之下,嫁给钱谦益之后,仍称柳如是为柳蘼芜或蘼芜夫人的,便有些不厚道甚至别有用心。蘼芜是柳如是被迫离开陈子龙有些自怨自艾而起的别号,“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推测有些赌气的成分。这多少有些类似齐白石老人可以自号“汗淋学士”,别人称他齐汗淋就不像话了。 第三章《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很见功夫,因为材料比较少。作者基本梳理清楚了柳如是早年的交往。十余岁被卖入盛泽名妓徐佛为婢。约十二岁时被五六十岁的“吴江故相”周道登的母亲买做丫鬟,又被周道登收为小妾。十四岁时因与小厮私通被逐出周府。在盛泽以“故相下堂妾”名义卖笑。交往当时名士李待问、宋征舆、陈子龙等。宋征舆年龄般配,郎情妾意,但被宋母阻止,大约在她十六岁时分手。随后与长她十岁的“云间孝廉”陈子龙交往,被收为外室。陈子龙诗词俱佳,后来又是抗清义士,两人很般配,也合柳如是效法梁红玉的梦想。只是陈子龙上有祖母继母,正妻张孺人 ( 孺人并非是名字,而是夫人的意思 ) 知书达理精明强干,已经有几位妾。家族迫切需要子嗣传宗接代,而且最重要的是科场失利。十八岁时,两人无奈分手。两人交往中和分手后都写了不少诗文。分手后,柳如是继续流落青楼。在与陈子龙同居前和分手后,两度到嘉定拜访“练川三老”中最年轻的程孟阳,都住过些日子,想象多少有些暧昧吧。诸老与柳如是饮酒作诗,度过快乐时光。十年后就是“嘉定三屠”。那三位老诗人很幸运地在那之前都寿终正寝了。柳如是与这些男子包括七十多岁的老诗人程孟阳写信时都自称“弟”。当时风尚,“弟”与“弟子”截然不同;“弟子”差着辈分,逾矩近乎乱伦。 第四章《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最有戏剧性,也最让我感兴趣。时间大致是柳如是十七到二十六岁,作者分成访半野堂前五年,访半野堂到成亲的一年和成亲后三年绛云楼落成三个时间段。这部分其实是两人的恋爱史。总的感觉,至少开始时,柳如是并非很情愿与钱谦益结合。犹豫观望很长时间,也与其他人有交往。才华名望地位之外,钱谦益确实珍惜善待柳如是,盖我闻室,建绛云楼,以正妻礼仪迎娶,入门后举家称夫人。这样才最后赢得美人芳心。婚后相处和谐。钱谦益“每诗文成,举以示柳夫人,当得意处,夫人辄凝睇注视,赏咏终日。其于寸心得失之际,铢两不失毫发。”这似乎是才子佳人的标准桥段。只是“ 乌个头发白个肉 ” 对“ 白个头发乌个肉 ” ( 据说是他们少妻老夫的当面调侃 ) , “一树梨花压海棠”, 未免让人出戏。 第五章也是最后一章《复明运动》最为复杂,内容其实比标题更为宽泛。从柳如是随钱谦益出任南明任礼部尚书而去南京开场。随后考证了河东君劝钱谦益自杀殉国可信,但广为流传钱谦益不肯投河自尽说“冷极奈何!”为“妄人耳食之谈”。该章重点是写河东君帮钱谦益从黄毓祺反清案中脱身和钱谦益游说清高官投明。前者颇见柳如是巾帼气概。钱谦益涉案被捕,“锒铛拖曳,命在漏刻。河东夫人沉疴卧蓐,蹶然而起,冒死从行,誓上书代死,否则从死。慷慨首途,无刺刺可怜之语。”所谓“恸哭临江无壮子,从行赴难有贤妻。”最后所谓“钱氏家难”,因钱谦益身后的家族矛盾,柳如是悬梁自尽,也算以身殉夫。这一章也写了钱谦益听说河东君红杏出墙而表示的理解,“国破君亡,士大夫尚不能全节,乃以不能守身责一女子耶?”其实这也可以理解,钱谦益不能割舍的东西太多,不肯殉国;河东君困境中几乎一无所有,自然可以“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总之,最后一章,“钱柳已由言情之儿女改为复国之英雄”。 《柳如是别传》肯定会重读,不像《红楼梦》那样读几十遍,至少也需要读十几遍。最后抄该书结束时作者留下一偈: 刺刺不休,潬潬自喜。 忽庄忽谐,亦文亦史。 述事言情,悯生悲死。 繁琐冗长,见笑君子。 失明膑足,尚未聋哑。 得成此书,乃天所假。 卧榻沉思,然脂瞑写。 痛哭古人,留赠来者。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者的素质—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Mech 2020-4-7 22:56
邮亭的《北大先生》是其《北大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2004 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与前两部均为校园言情小说不同,这部完全是学界小说了。故事发生在北大的一个社会科学类学院,时间是 2003 年。大的背景似乎是 2003 年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即所谓“癸未变法”。 北大副教授钟翰丘,正在推进翻译德沃尔及其批判者著作,并有中国本土调查的项目。创建学院的元勋邹老反对德沃尔,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蔡林森教授教授仍准备支持钟的项目。哈佛海归傅崇远教授正在推进量化考核的人事方案,钟翰丘对方案提出了意见,也被吸收参加委员会。这时学院通知钟翰丘当年不能支持他的项目。傅崇远有资金渠道,但希望他退出方案委员会。钟翰丘试图从其他渠道争取资助,导师德沃尔因为方案中包括他认为错误的理论,没有援手。在钟翰丘的坚持下,人事方案避免了极端化,让傅崇远非常不满。钟翰丘通过硕士生杜欣凌联系了民间学术组织,准备一起争取国外的基金会资助。邹老回心转意,学院重新考虑资助,但钟翰丘还是坚持与民间学术组织合作。傅崇远因为项目管理疏忽,被人指控剽窃。钟翰丘在杜欣凌的帮助下,找到了实际剽窃人,他的硕士生赵剑平,他已经拿到美国名校的全奖。他们一起找傅崇远,傅崇远决定还是自己承担责任。钟翰丘和傅崇远言归于好。钟翰丘的妻子病重不治,生命垂危。已经被德沃尔录取为博士生的杜欣凌想留在钟翰丘身边,但钟翰丘希望她去留学。临行前杜欣凌向钟翰丘表白爱意,钟翰丘希望他学成有机会再回北大。 小说的男主人公钟翰丘是美国学术大师德沃尔门下获得博士学位,过着优渥的生活。家里有画室有琴房,琴房里有两架钢琴,一架是名贵的德国进口钢琴,他在上面弹奏巴赫。饮食精致,衣着讲究。这在本世纪高校职业化之后才有可能,当然他可能也有其他收入。钟翰丘本来早可以晋升教授,但为了让硕士导师孙老师先晋升,他一直没有申报。与博士导师德沃尔也是直言不讳地讨论学术问题。讲课时“他语气平和,情绪稳定,陈述多于评论,引导多于灌输。他完全没有刘培那种才气逼人,也没有傅崇远那种戏剧化风格,客观中立得几近冷漠无情。尽管如此,他的课还是很受欢迎,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是偏爱他。 (p. 20) ”“把好的话题留到能发挥最大功效的时候。 (p.20) ”为了让他的硕士导师不要因为非学术原因不能晋升教授,他一直没有申报教授。在项目碰壁时,他能反省自己的不足,拉资金能力太差。认识到,“有一些看上去很庸碌的事情,其实很重要。 (p. 155) ”总之, 钟翰丘 是位绅士,相信中庸之道。“如果真的能够严守中庸之道,他深信自己能够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并且也让身边的人快乐。 (p. 19) ”这其实是敬业但多少有些庸常的职业学者形象。 情感和生活方面,当年钟翰丘是北大的才子,与北大中文系的才女恋爱。两人到美国,他决心做个学者,但女友要改变世界。女友放弃了耶鲁的学业,回国成为很有才华女话剧家,积极干预社会,鄙视学者生涯。钟翰丘则认为“改变这个世界和理解这个世界是两码事,很难说谁更高尚谁更有价值。 (p.6) ”她讨厌钟翰丘“缺乏正常人的感情,好恶模糊,没有强烈的爱憎。 (p. 256) ”两人继续交流友好相处,但没有私情。在美国时钟翰丘认识女画家蓝亭,后来两人结婚。婚后保持着距离,互不干扰。“这一对离奇的夫妻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关系!没有关心、没有牵连,没有共同的兴趣,也没有同一的话语体系。 (p. 146) ”而且女话剧家对钟翰丘解释,蓝亭“她永远都成不了名。 …… 第一,她没有才气;第二,她是个俗不可耐的女人;最后而非最不重要的一条,她嫁给了你。 (p. 35) ”蓝亭自己也承认,“我不是一个画家,我是一个附庸风雅的人,我是一个自以为这样就能脱离凡俗的人,我是一个把大量精力用在追求画家的感觉而不是绘画艺术上的人! (p.90) ”因为蓝亭得了绝症,想办画展。钟翰丘不了解病情,认为她不是画家不应该办画展。蓝亭离家。钟翰丘想妥协,却发现蓝在雇人代笔,对此进行了严厉的谴责。后来蓝亭自己画了 20 余幅画,办个私人画展。也告诉钟翰丘自己时日无多。钟翰丘在蓝亭最后住院时,总算表现得像个好丈夫。 女主人公应该是杜欣凌,即将毕业的硕士生。她在本科时与青年教师刘培恋爱。刘培是现行体制的强烈反对者,而且毫不妥协。两年交往后,杜 欣凌 认清了刘培的本质。“他的所有做法,包括不妥协、批判、悲观主义、终极关怀等等都是在追求一种感觉, …… 一种贵族的感觉,精神上高人一等 (p. 204) ”“一个学者非理性, …… 一个男人具有女性气质 (p. 79) ”面对刘培的质问,杜欣凌只是说,“质问成了你的目的,你根本不需要答案。 (p. 20) ”她还说有位不肯被钟翰丘说服的研究生 “没有人说服得了情绪的奴隶。 (p.21) ”众人都认为杜欣凌利用导师,“这个可怜的班主任让杜欣凌免受考试之苦就顺利地上了研究生,这个单纯的年轻学者牺牲了自己文章的署名权来帮助杜欣凌争得一等奖学金,这个年轻的穷光蛋以变得更穷为代价来成全杜欣凌参观雅典神庙的心愿。 …… 杜欣凌至少是一个很善于逢印、工于心计的人。 (p. 72) ”没有人愿意接手,傅崇远当了她的导师,但没有时间指导她。她转向钟翰丘,其实她早就喜欢钟翰丘,只是不想惹麻烦。想用指导论文的方式,多留下些记忆。那架德国钢琴,是她舅舅的遗物,因为钟翰丘喜欢巴赫,卖给了他。钟翰丘在征得傅崇远同意后,指导她,并推荐她跟自己美国的导师读博士。钟翰丘的项目遇到困难时,她多方设法,还找了钟翰丘的前女友那位话剧家。在钟翰丘看来,“她像三月的未名湖,很动人。 …… 仅此而已,有那么一点诗意。 (p. 256) ”毕业后,临行前,杜欣凌向钟翰丘说明了一切,钟翰丘显然也没有把她仅当成学生。不过,他们的关系还要经过时间的考验。“那些所谓门第悬殊,所谓移情别恋,所谓关山阻隔,所谓‘道不同不相与为谋’,全都是一些虚幻的表征。全部的事实就是那么简单 — 时间的改变。 (p. 88) ” 杜欣凌是个很有光彩的角色,只是能量有些过大,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小说中其他教授也很有特点,毕竟是北大。主持量化考核的人事方案的是傅崇远,钟翰丘北大低两届的同龄人,哈佛留学,院里最年轻的博导,“是个很讨人喜欢的人,不但学生崇拜,同事尊敬,而且领导也非常赏识,就连院里的行政人员也最买他的账。 (p. 12) ”他力推人事改革,担任了副院长,主要还是出于使命感。但最终版本与他预想差别较大。后来被人举报著作有剽窃,原来是学生分工完成时照抄,但他没有仔细审查。学院停了他的课,准备等风头过去再处理。女话剧家想搞话剧反映剽窃案,被钟翰丘制止。傅崇远自己也有反省。 钟翰丘的硕士导师孙老师是那种老派读书人。“孙老师像个孩子那样单纯,从来不争名逐利,他的随遇而安不是修身养性的结果,而是天性使然。他总能从很小的事情上得到欢乐和满足。然而奇怪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种特殊的秉性,看似超脱的精神深处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努力保持的客观中立态度却经不起一时热血沸腾的冲击。就连孙老师这样已经很纯粹的知识分子,平时平静如水、不动如山,一旦遭遇到了有力的煽动,他就突然变成另外一种状态。 (p. 42) ”终身未婚。在他看来,“学者最好独身,说要让婚姻幸福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幸福这种感觉是飘忽的,变化的,完全主观的,总体来说,是女性化的。 (p. 113) ”他因政治问题被长期冷藏,杜欣凌一直在帮他的忙,包括最终住院前的照料。在钟翰丘帮助下,他的三卷本专著在他临终前印出。 齐和平副教授形象也耐人寻味。年轻时刻苦读书,为人也桀骜不驯。后来居然变成玩世不恭不学无术。晋升教授著作不够,用名字看起来像著作的习题集去凑数。好在最后找到合适的岗位,到故乡的省政府任职。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蔡林森教授,做系主任和院长 15 年,留下足够的资金盖大楼。一直暗中支持保护钟翰丘,虽然两人没有什么私交。接着蔡林森任职的现任院长陆之仪教授,“骨子里并不是个学者,而是位了不起的商人。他相貌堂堂,风度翩翩,光是外表就让人景仰。他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创收’ (p. 14) ” 小说争论的核心是量化考核的人事方案。简单概括,“把量化绩效考核引入高校”,“用淘汰机制排除那些学术懒汉”,“以‘多快好省’出文章、做研究项目作为决定工资奖金、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 (p. 38) ”。这个与北大实际的“癸未变法”方案还是有差距,实际方案强调的是本校毕业生不留校、青年教师“非升即走”。为推进此事,傅崇远让齐和平副教授在晋级时出丑,引起人们对教师质量的关注和忧虑。人事方案的核心其实是移植美国的学术体制,形成资金与学术水平的良性循环。“美国人那学术水平不都是钱堆出来的吗?拿着钱往那儿一放,全世界最优秀的学者就跑过去了。我从来不是理想主义者,我现实得很。我穷过,现在也算有钱;所以我既知道穷的难处也知道富的好处,我不能让你们这些理想主义者把我们院带歪了。 (p. 126) ”刘培坚决反对,“不能用工人的方式或者是农民的方式来做学问。一个好的理论,或者说好的研究,需要在非常宁静的心态之下才能产生,尽量抛开俗世的纷扰,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没有挤压,没有逼迫,只有引导、信任、鼓励和耐心的企盼。学者不是靠金钱职称的诱惑而努力工作的,他们是因为对真理的热爱,被自己内心的终极关怀和道德律令所驱使和鞭策,而孜孜不倦地求索。 (p. 80) ”但事实是,“做学问是精神贵族的专利,可是有几个人真的是精神贵族。 (p. 80) ”潜台词似乎是,多数人反对量化考核,其实只是不想有压力。钟翰丘通过参与来改变。“任何权力都必须要有制约,任何立场都必须要有平衡,否则就太危险了。因为反对,就更要参与。 (p.81) ” 小说特别有见地的说法是,大学教师并不需要才子。当年蔡林森拒绝了钟翰丘的留校申请。“我们需要的是学者,而不是才子。要想回北大,先把自己变成学者吧。 (p. 110) ”钟翰丘还是有些学者的潜质,并没有如才子那样“把自己私人的憎恨说成是为人类而憎恨,把个人的失败说成是真理的失败。 (p. 110) ”。另一方面,蔡林森让孙老师找钟翰丘,以巴赫为例,说明学者与才子的不同。巴赫“他甚至没有觉得自己是在关怀世界,可是世人却被他关怀了,而且,被他无微不至地关怀了。 (p. 111) ”“他的音乐没有目的,我是说没有取悦别人的目的,也没有显示自己的目的。他在做纯粹的研究,看他那些和声、对位和赋格!他在严肃地玩着别人难以企及的游戏。所以,他的音乐是那么轻灵却又有强大的内核,他不是才子,他是学者。 (p. 112) ”杜欣凌把德国钢琴让给钟翰丘,也许希望“在您演绎巴赫的时候,他的那种严谨、内敛、距离、崇高的关怀、淡雅的温暖一定会烙在您的思想和心灵上,这样您就具备了一个好学者的几乎所有的品质。 (p.203) ”“巴赫那样无法企及的巨人,他的音乐却如此亲切和平等,如此客观和忘我! (p.203) ”确实,从我自己在学界近四十年打工生涯的认知,这些大概就是学者需要的素质,“ 严谨、内敛、距离、崇高的关怀、淡雅的温暖 ”,“ 亲切和平等 ”,“ 客观和忘我 ”。对学者素质的探讨和揭示,或许是该小说的最有启发性之处。 小说解释大学与中小学教师不同也有道理。“大学的老师自然和中学、小学老师在实质上不一样,与学生的关系也很不相同。大学老师与学生没有那种因为升学而产生的同呼吸、共命运的联系,因此彼此之间有一段相当的距离,各自都有独立的生活轨迹,只是在上课或别的什么不固定的场合有一些相交之处。从表面上看,这样的师生关系真是有些‘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正因为没有利益的瓜葛,师生的感情更多建立在彼此欣赏的基础之上,也建立在一种更为复杂的责任感之上。 (p. 217)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大学里,教师和本科生或许没有密切关系,但有了密切关系,那就是真正的相互欣赏。导师和研究生关系不完全如此。 从小说看,作者有着局外人的超然与客观,也对所有书中人物都有理解和善意。这在学界小说中也算难能可贵了。作者的“北大三部曲”已经都说过了。最后一部不仅是真正的学界小说,而且写得也最客观。 作者邮亭,本名庞洵,生于重庆。 1997 年起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转播与文化交流学院学习, 2000 年获学士学位和经济学学位,并在外交学系读研究生。 2003 年获外交学硕士学位。写有校园小说“北大三部曲”,前两部分别为《北大女生》和《北大男生》,最后一部为《北大先生》。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看《列宁在十月》
Mech 2020-4-2 22:55
《列宁在十月》是我特别熟悉的老电影,甚至没有之一。熟悉的原因是不仅看了电影,而且家里有连环画,可以反复看。不仅看,而且尝试用半透明的纸 ( 当年香烟内包装锡纸的衬纸 ) 描图。那时我喜欢反派龙套士官生的制服。 说是熟悉,其实也只有些记忆片段。开始时列宁乘火车从德国到圣彼得堡,列宁好几天不睡觉看地图,睡觉时列宁拿着本书说只能垫脚,一队士官生要收缴老工人枪时被许多武装工人包围,攻打冬宫往大台阶上冲,等等。这些记忆都正确。其实我还想看看是什么书只能垫脚,但没有看到,电影里没有出现书名。总体上是历史片,那段历史,至少是《联共 ( 布 ) 简明党史》的版本,我们这代人都应该耳熟能详,虽然有些人或许已经忘记了。 在圣彼得堡从网络上重新看了这部电影。重看除了怀旧外,还想看看圣彼得堡的风光。老黑白片,视觉效果比较差,看到的不多。开始的镜头是海军部大楼,那个尖顶辨识度很高。攻打冬宫时看建筑有些眼熟,但说不出当时战斗和后来开会的房间名称,虽然似乎去过。有几个古典雕像的特写也眼熟,但还是说不出名称。有个雕塑特写倒是认出来了,法尔科内的《丘比特》。 有 些对白让我有新的联想。已经截图贴出了,《 霸气导师:借图《列宁在十月》 》。 我最诧异的是,电影里所有人都把“圣彼得堡”读成“彼得 pu( 三声 ) ”。当然,这是汉译的问题,而且也不错,读这个音时指有城墙的村镇用于地名时。只是听起来有些怪异,似乎是“刘二堡”或“林盛堡”的邻居,让我有了重回鞍山的幻觉。当年看电影时完全没有注意到,无疑也认为就应该这样读。其实小时候也不知道故事发生在圣彼得堡,更何况当时苏联并没有圣彼得堡,只有列宁格勒。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历史真实性存疑。有个别人的历史作用大为夸大,阿芙乐尔号炮击的效果也有些夸张。这种虚构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不是这样反而奇怪了。 以后如果去莫斯科,再看《列宁在一九一八》,虽然历史真实性的问题或许更大。《列宁在十月》故事发生在圣彼得堡,最后占领了冬宫;《列宁在一九一八》故事主要发生在莫斯科,开始时已经住进了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只是换机路过,曾《 绕行克里姆林宫大院 》和《 红场四顾 》,但没有进去。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真爱无敌 — 看电影《玛琳菲森》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眼开眼闭长明媚 — 看电影《失明》 看韩国电影《流感》 梦回吹角连营 — 看电影《第一滴血》 一树红梨更惆怅 — 看电影《柳如是》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才的误区—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Mech 2020-3-29 22:55
邮亭的长篇小说《北大男生》是其《北大三部曲》的第二部, 2004 年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仍是典型的校园小说,第三人称叙述,但主要是从男主人公视角看。小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男主人公与几位女生的恋爱,另一方面是男主人公几位室友的生活。故事发生在北京大学天文学系。北大天文学系建系于 2000 年,在此之前只有天文学专业。时间没有明确,推测在 2000 年稍后。如果再晚些,有天分有业绩的年轻人在学界也能预期较为体面的收入了。 男主人公是杨鹭起是北京大学天文学系四年级学生。他不仅人长得帅,而且在中学时就被物理老师视为天才,但大学中表现庸常。他感受到悲哀。“不幸就这样开始了,而更不幸的是,在不幸还没开始之前,不幸已经被肯定地预料到。因此真正的不幸在于 — 平凡,只有平凡人的一生才可以被这么准确无误地预料出来。 (p. 55) ”只有讲授流体力学的名教授灭绝师太当面肯定他,“你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都罕见的好。 …… 你是个天才。 (p. 220) ”并劝说他跟自己读研。杨倒是有自知之明,回绝了教授的要求。“‘我没有能力 …… 不是有没有天才的问题,是有没有品性的问题 …… ’他意识里清楚了,他不是一个追梦的人,他没有那样自由的翅膀和义无反顾的脚步,他只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人,只能在俗世的泥潭里看着自己的一个又一个梦在上空飞舞,然后越飘越远,最后,他的头顶注定只是一片晴朗缺无趣的天空。 (p. 222) ”这或许是许多人对学术职业的误解,认为学术职业需要“追求梦想”,其实任何职业都需要“梦想”,学术职业没有特别之处。他担心自己的表现让中学物理老师失望,一直没有回家去看她,直到最后一个暑假。老师在患癌症临终前,给他些宽慰和忠告。“什么叫老师的好学生?不是说你非要有成就,重要的是你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快快乐乐生活,就可以了。 (p. 167)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要受的限制太多了,要考虑的事情也太多了,这很正常。先做必须做的事情,再做应该做的事情,最后才能做想做的事情。 (p. 168) ”“知道自己有天才就可以了,就应该很幸福,没有必要证明给别人看。每个人都很平凡,你同样如此,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凡。 (p. 168) ”老师自己时日无多,仍给他灌鸡汤宽慰。最终,杨鹭起在家国内有名的公关公司工作。“在下班的车流中,做了千万个人中毫无特色的一员,同样的倦怠,同样的麻木,同样地具有了老去的征兆。 (p. 319) ”总之,“泯然众人矣!” 其实任何时代和社会,都没有专为天才铺就的黄金路。天才需要走出自己的路,除客观条件外,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读书人尤其华夏读书人有个执念。自己书读得好,就应该享受生活的所有方面。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如果事实并非如此,就会有怀才不遇的怨恨。这种执念在现代社会尤其荒谬和有害。天分高的人,更需要走出这个误区。读大学本科或许还有研究生院,首先是客观评估自我的过程,很可能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差不多,并非不世出之天才。同时也应该是个和解过程,与内心中的梦想和抱负和解,与外部世界和解。这或许就是所谓成熟吧!“人要懂得,要么把理想变为现实,要么接受和理想大不相同的现实。 (p. 50) ” 小说其实没有反映杨鹭起如何发挥天才追逐自己的天文学之梦,而是渲染他如何凭借帅气或许还有可以期许的光明未来追逐爱情之梦,追求聪明又漂亮的同学沈漫倚。她虽然出身贫寒,但已经把自己修炼得颇有名媛气质。因为暗恋杨鹭起而让家里出 10 万元到北大读专科的高中同学吴嘉灵,知道追沈漫倚很费钱,给杨介绍工作挣钱,也告诉他沈对他不合适。杨鹭起回家时见到初中时暗恋他的同学也是邻家女孩任眉眉,长得有些像沈漫倚但已经结婚生子。她从自己的爱情追求到现实生活得出结论,“女人一旦堕入平凡琐碎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比没有爱情可怕多了。 …… 女人需要空灵和飘忽,而只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把她高高地托起。 (p. 165) ”更是告诫杨,“别以为自己长很好就想当然地以为配得上这么漂亮的女孩,要想想你有没有能力维持她的美丽,甚至让她更美丽。 (p. 177) ”同学中的风云人物西门子,吴嘉灵的男友,当年也追过沈漫倚,更是直言不讳,“她需要更大的舞台,需要精彩变幻的人生,他应该被更多人欣赏和瞩目,她不该属于某一个平凡的男人,并且为这个男人而变得平凡。 (p. 185) ”杨鹭起变得对自己没有信心,而且与沈漫倚恋爱也确实让他觉得力不从心,仅是互赠礼物就让他有很大经济压力。他终于狠心中断了两人的关系,然后送她件国标裙。 在杨鹭起与沈漫倚结束关系前,吴嘉灵一直暗恋他。杨和沈结束关系后,吴的男友准备再次追沈漫倚,因为他更有资本了,已被团中央签约。吴嘉灵人情练达,性格开朗。杨似乎开始理解并珍惜吴,前男友也发现他更喜欢吴,要求复合。他知道吴心中有杨,但自信他能使吴幸福。在杨的支持下,吴和西门两人重归于好。在家教途中,杨还邂逅其貌不扬但坚忍不拔的女生林香,林对杨有意,但杨鹭起没有。两人关系限制在友谊范围内。在小说结束时,不甘心在过平凡生活的任眉眉不要孩子离了婚,到北京追逐梦想。“死在外面也比在家里窝一辈子强。 …… 她不能浪费自己 (p. 321) ”。 杨鹭起室友中有各种聪明人。有的考 GRE 申请普林斯顿的奖学金,有的大谈尼采转眼就去考光华的研究生,有的是电脑高手准备以此一技之长谋生,还有富家子弟泡妞写诗毕业后去英国读研,也有本校读研本科没有毕业就在给导师干活。人才济济,管中窥豹,可见北大气象。 不论是天生的智力还是颜值,其实都是种财富。像任何财富一样,精心打理才能增值。小说提供了形象的例证,男主人公智力财富显然缩水了,女主人公的颜值财富似乎还在增值。天赋财富缩水的人,高开低走,但他们很少会反省自己如何挥霍自己的天赋,反而感慨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在庸常但正常的旁人看来,不过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 通读小说,我多少有些感慨。现在真是个千年盛世,平凡竟是如此不受待见。在寻常的年代,无数人梦想破灭,接受平凡的现实,享受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是许多人包括我自己的心路历程。小说中有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大多数人的成功不靠明确的理想来指引,而是全靠每一个步子的成功。 (p. 27) ”人生不是事先设计,而需要动态反馈调整。这其实是在复杂世界中的竞争策略,有些类似于哈耶克所谓“自发的秩序”。当然,这也许只是庸人的无奈,天才从来都不合通例。 作者邮亭,本名庞洵,生于重庆。 1997 年起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转播与文化交流学院学习, 2000 年获学士学位和经济学学位,并在外交学系读研究生。 2003 年获外交学硕士学位。写有校园小说“北大三部曲”,前一部为《北大女生》,后一部为《北大先生》。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欲读书之柳如是的诗文
Mech 2020-3-26 22:57
《柳如是别传》的第四章快读完了,按篇幅算看了有六成。因为书里引用大量柳如是的诗文,我倒是想读过这本《别传》后,再找柳如是诗文一窥全豹。毕竟柳如是流传于世的诗文也不算太多。 柳如是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为《戊寅草》。该书由陈子龙作序并刻印。从诗文中看,即使在与钱谦益交往之后,陈子龙仍为柳如是的最爱。但陈的经济实力不足,似乎也无力或无意在正妻面前维护她,他们同居时杨爱只是没有名分的外室。他们的分手让杨爱特别伤心,从名字就能看出来。杨改为柳,不足道。杨爱杨影怜,改为柳隐柳如是,似有些累觉不爱的意思。“如是”出自稼轩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我猜测她要表达的意思是美人迟暮故旧飘零,用该阙词前几句,“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别号蘼芜,更是出自“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有藕断丝连之意。所以嫁钱谦益后,可以继续用柳如是,但 不能 再 用 蘼芜这个别号。柳如是的选择也是目光如炬,陈子龙后来抗清兵败被俘自杀,更符合她对英雄的向往。假如当时陈子龙能给杨爱如夫人的名分,或许两位后来有葛嫩孙三式的佳话。 柳如是的第二部诗集《湖上草》和书信集《柳如是尺牍》都是书生富商汪然明刻印。用现在的词语,汪然明是柳如是的蓝颜知己。通信时柳如是自称“弟”,汪然明有时候则直呼美人。按陈寅恪的考证,汪然明很费心地帮柳如是寻觅佳偶,并玉成柳如是与钱谦益。 迎娶柳如是后,钱谦益把自己与柳如是等几位诗人唱和的诗结集为《东山酬和集出版》。前两首就是柳如是初访半野堂的赠诗和和答。其中柳如是的诗不太多,最多的是钱谦益的诗作。 周书田编校《柳如是集》,收入辽宁教育的“新世纪万有文库”, 2001 年出版。该书包括了前述四书,并补充清人《诗媛八名家》中前四书未收入的作品而成的《柳如是诗》和编校者自辑的《柳如是诗文拾遗》。因此是较为完备的柳如是诗文集。虽然没有注释,总体上仍属于通俗读物,简体横排。 更高级些的版本有周书田扩充的《柳如是集》, 2002 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有志为《柳如是别传》的补编,增加了陈子龙、谢三宾、汪然明等人诗文。谢三宾是柳如是在陈子龙和钱谦益空挡期中热烈的追求者,谢年轻多金强悍有些恶霸地主的范儿,用现在的词语追求似乎已经到了骚扰的程度。如果不是嫁给谢的座师钱谦益,真不知道如何收场。该书还有陈寅恪先生的相关诗文。更有意思的是附录了柳如是的读书札记,近于典故宝典。另有上海古籍版《柳如是诗文集》。两书都是繁体竖排,我这种没有文化的人阅读反而不便。 顺便一提,与柳如是相关的还有两部历史小说。一部是刘斯奋的《白门柳》三部曲 ( 《夕阳芳草 (1984) 》《秋露危城 (1991) 》《鸡鸣风雨 (1997) 》 ) ,曾在九十年代末获“茅盾文学奖”。柳如是可算其中女一号,但并非大女主小说,真正的主角是男一号钱谦益。该书对史实处理比较严谨,例如柳如是并非秦淮名妓,而是江南名妓或盛泽名妓。按陈寅恪先生所说,秦淮与 盛泽青楼业都发达,但秦淮官多,盛泽商多,几近于现在的帝都和魔都。 常见柳如是属于“秦淮八艳”的说法,我真不知于史何据。另一部历史小说更简明通俗,宋词的《南国烟柳:乱世名姬艳史》 (1988) ,我没有看过。该书副标题很有当年或者更早些街头录像厅港台片的风格。 总之,《柳如是别传》读完后,可以看看周书田编校的横排简体《柳如是集》。 欲读书系列博文 欲读书之《希腊罗马名人传》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英国史》 ( 未读 ) 欲读书之《大街》和《名士风流》 ( 已读 )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希腊神话和其他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徐霞客游记》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品园》 ( 已读 ) 欲读书之《东坡乐府笺》 ( 已读 ) 欲读书之《应物兄 ( 上下册 ) 》 ( 已读 ) 欲读书之《全宋词》 欲读书之丘成桐回忆录 欲读书之《柳如是别传》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后的凯歌
热度 1 Mech 2020-3-25 15:12
《新约·提摩太后书》记录保罗临终前对提摩太的嘱托。第四章有段话堪称最后的凯歌: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 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 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 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 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 前面所引为译自英文的和合译本。钦定本英文版为 I have fought a good fight, I have finished course, I have kept the faith: Henceforth there is laid up for me a crown of righteousness, which the Lord, the righteous judge, shall give me at that day: and not to me only, but unto all them also that love his appearing. 据说是从希伯来文和希腊文 ( 这段最初版本似乎是希腊文 ) 翻译的思高汉译本为 这场好仗,我已打完; 这场赛跑,我已跑到终点, 这信仰,我已保持了 。 从今以后,正义的冠冕已为我预备下了, 就是主,正义的审判者,到那一日必要赏给我的; 不但赏给我,而且也赏给一切爱慕显现的人 。 虽然我不是信徒,也不否认信仰的力量;有些怀疑这种独断论,但也 appreciate 这种情怀。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502 次阅读|2 个评论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Mech 2020-3-20 22:52
长篇小说《北大女生》是《北大三部曲》的第一部, 2001 年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属于典型的校园小说,用第一人称写成,主观叙述女主人公的恋爱故事。故事发生在北京大学,时间是 1997 年至 2000 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是学界小说,所以也就从头说起了,前两部校园小说只是简单说说。 女主人公巩莹父母关系不和睦,从小缺少爱。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或许能解释女主人公不同寻常的性格。入大学后经历了一系列恋爱,这是小说的主线。按时间顺序,而不是小说的叙述顺序,大致有这样几场。第一位是初中同学,高中三年未见,读大学后恢复联系;一直通信,但男生有了女朋友,后来又分手;然后两人见面,想象中的男神,与现实不同,成为普通朋友;那个男生后来自杀。第二位是位清华的男生,两人都骄傲,而且有误会,分手;分手后巩莹几次想复合,都没有成功,当时巩觉得非常难过,后来回想,那个男生也不过如此。第三位是北大的男生,巩似乎并没有真感情,只是希望有个伴;那个男生显得有些冷漠,其实动了感情,只是已经有了女朋友,并且很强悍;两人分手,男生后来结婚,并不幸福。最后当然也是真爱,是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年纪大许多,有家有女儿;巩莹不忍心破坏他的家庭,等到他毕业就中断了关系。这种经历真是丰富多彩,清华、北大、人大都有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从初中老同学到本校校友到外校学长。没有中学和大学老师,有些预料之外,虽然也在情理之中。 过去说过,写校园恋爱小说,聚焦宿舍寝室是很好的视角,因为那是最基本的生活单元。五十年代的校园小说主要不是恋爱故事,所以通常以班级或者年级为视角。聚焦寝室似乎是喻杉八十年代初的短篇小说《女大学生宿舍》 ( 《芳草》 1982 年 2 期 ) 所开创。该小说因为拍摄成电影而风靡一时。谈过的校园长篇,如《 女大学生 》《 大学恋 》和《 承担: 60 后大学生 》,都是聚焦女生寝室。《北大女生》也类似,写了一个女生寝室。也就是说,还写了巩莹的几位室友。往好了说,也是千奇百怪。这里就不赘述了。 小说的对话和议论有些俏皮和机智,但这种机智主要来自书本而不是生活。我个人不喜欢这部小说。主要原因当然是我老了,对这种青春校园小说兴趣不大,对耍聪明抖机灵兴趣也不大。此外但不是很重要,我个人不欣赏女主人公这样的性格。骄傲冷淡,带着面具,把生活当成表演场。我喜欢那些实话实说的人,聪明人就说聪明话,傻人就说傻话。因为女主人公也是故事叙述者,所以故事中人物都或多或少有些怪异。当然,人家写的是北大还是女生,没有打过交道。“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读硕士时曾有位北大的男生是同学,推荐过一位女生去北大读硕士生,倒是挺正常的人。 虽然是校园青春小说,也多少涉及些学界职场。例如,说到了科研,其实是许多不以此为业者的误解。“追求纯理论的真理应该是贵族的事,吃得饱饱的,穿得体体面面,闲得没事时坐想苹果树下,掉了只苹果才能想到它干嘛不往天上飞,如果是个农夫想的恐怕只是别让苹果熟得太过了,该摘下来去卖掉了,现在要么让一个矿工白天玩命地干活,晚上在油灯下推证开普勒定律,要么要求一个渔夫在老母妻儿饿得哇哇叫的哭声中端坐海滩研究潮汐的成因。人人都会爱真理,可真理昂贵得不是人人都爱得起的。 (p.63) ”现代社会,纯理论研究也是种职业,完全可以让农夫或矿工的后代以此“吃得饱饱的,穿得体体面面”。当然,研究者通常也不会大富大贵。书中关于经济学的见解也挺奇怪。“学了几年经济后,越发觉得这门学科实在是只有经济学家才认为美妙和有用。 …… 我认为我永远不会认为经济学有那么强大的功能,它只是用一些抽象的符号和艰深的术语复杂化一些常识,让从来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和经济学届的泰斗共同分享这些知识,而让剩下的人迷惑不解。 (p.58) ”虽然我不懂经济学。但从我管中窥豹略知一二的常识,就对人类行为的理解、解释甚至预测而言,没有那个学科能超过经济学。 小说关于北大的说法我倒是很认同。我甚至觉得北大只是理想学界的代表。“北大是个好地方,至少她是个没有流言蜚语良好转播介质的地方,所以这儿又许多离经叛道的故事。由于人人都很自我,所以对他人不抱有兴趣,偶尔一作谈资,也很快就抛在脑后。人说北大是激进的,其实北大最大的特点是宽容,什么样的人在这里都有生存空间,至少他们各自的色彩和棱角还能痛苦地保存下来而不至于无可奈何地全部消磨掉,这里怪人很多,因此才华横溢、笑傲江湖的人也很多,存在和存在之间好像没有太大的关联,因此也没有太多的关切,相互间有一种基于冷漠的尊重。 (p.283) ”北大这种人与人的关系 ( 更准确说没有关系 ) ,与其说“基于冷漠的尊重”,不如说是基于尊重的冷漠,似乎就是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特点。用庄子的话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即使不是在北大,学界中从业者的关系,与其他行当相比,可能也最接近这种状态。有些从业者例如我自己觉得这是学界吸引人之处。 作者邮亭, 本名庞洵, 生于重庆。 1997 年起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转播与文化交流学院学习, 2000 年获学士学位和经济学学位,并在外交学系读研究生。 2003 年获外交学硕士学位。著有校园小说“北大三部曲”,随后两部为《北大男生》和《北大先生》。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树红梨更惆怅—看电影《柳如是》
Mech 2020-3-13 22:56
正在看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在网上找电影《柳如是 (2012) 》看看。故事的内容其实是柳如是与钱谦益,因为两人认识之前柳如是也算丰富多彩的生活一笔带过了。 文人电影,故事内容比较平淡。名妓杨影怜脱籍从良,有意嫁给刚中进士的陈子龙,但陈子龙考虑人言仕途而无意娶她。事后杨 影怜 改名柳隐,号 如是。 然后认识了大文人钱谦益。两人唱和,彼此吸引。钱谦益以正室夫人之礼迎娶,称她河东君,并盖了我闻室金屋藏娇。钱谦益在南明朝廷中任礼部尚书。清兵到南京时,钱谦益献城投降。柳如是理解他为避免屠城而献城,但希望他殉国,钱谦益拒绝。后来剃发北上,任清朝的礼部侍郎。柳如是很失望,留在南京。钱谦益的学生郑成功统领水师,要带柳如是私奔,成就她成为梁红玉的梦想。柳如是拒绝。在京城的钱谦益听说,也表示理解,士大夫尚且不能为国尽忠守节,不能要求女子为夫守节。钱谦益辞官回南京。资助陈子龙的反清复明。陈兵败被俘,钱谦益受牵连下狱。柳如是上下活动,在陈子龙帮助下,救出钱谦益。陈子龙在押解途中跳河自尽。柳如是有了女儿,一家三口在我闻室享天伦之乐。小女儿不小心,失火焚毁了我闻室及其藏书。一家三口在红豆山庄隐居。故事在钱谦益八十大寿时结束。 该片的历史观或许是新意所在,以人为本。电影的编剧对柳如是和钱谦益都有同情的理解。特别是国与民关系上有些现代性。影片中有位百姓说,小老百姓图个安稳,明清打来打去,就像看戏。钱谦益认可史可法殉国是英雄,但觉得扬州因抵抗而被屠城十日,百姓有些冤。据说这是该片顾问作家阿城的建议。史可法英勇就义名垂青史,但扬州十日,百姓受苦。钱谦益投降献城,一人承担千古骂名,却保一城百姓平安。据阿城说,“自古父母官在平安时享百姓的福,在战乱时就要替百姓受辱。”当然,如果按柳如是的设计,钱谦益献城投降为救民,然后沉江自杀为殉国,柳如是一同沉江为殉夫;烈士节妇,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历史形象更为完美。但钱谦益虽然自称不怕死,但不想死。“草木一生,枯荣自有天定,何必要去死。” 电影的文化气息主要是唱昆曲,应该是《 牡丹亭 》吧。文人雅士聚会,吟咏的都非自己原创,而是唐人诗句。当然,明诗大家都比较生疏,引用太多可能不合适。顺便一提,本文标题是柳如是诗。影片中柳如是和钱谦益的诗句引用都不多。如果我没有记错,柳如是引用一首半。一首为 西湖 垂杨小苑绣帘东, 莺阁残枝蝶迩风。 最是西陵寒食路, 桃花得气美人中。 半首为下列诗的后四句 岳武穆祠 钱塘曾作帝王州, 武穆遗坟在此丘。 游月旌旗伤豹尾, 重湖风雨隔髦头。 当年宫馆连胡骑, 此夜苍茫接戍楼。 海内如今传战斗, 田横墓下益堪愁。 似乎还有个柳如是写诗或词的镜头一闪而过,没有看清楚写的什么。钱谦益的是和柳如是的西湖诗 与姚叔祥共论近代词人七绝十六首之二 草衣家住断桥东, 好句清如湖上风。 近日西陵夸柳隐, 桃花得气美人中。 影片中 这首是钱谦益当场和柳如是的诗,从内容和形式看其实不合适。这首诗写了两位美女诗人。草衣道人王微也是江南名妓,比柳如是年长。钱谦益认为是与柳如是齐名的诗人。“草衣道人与吾家河东君,清文丽句,秀出西泠六桥之间。”哪有恭维意中人还同时褒扬另一位美女?形式上,和诗不能重复前面的诗,这样显得钱谦益才具平平。 电影故事大体上还算符合史实。有些时间顺序有改变,或者人与事的搭配有变化,但郑成功要师娘柳如是与他私奔似乎有些太离谱了。其他具体也不说了。我也不是专家,只是刚从《柳如是别传》上看到一点点有关柳如是的历史,而且书还没有看完。只要故事有趣,是否真实,其实也不太要紧。 女主角饰演者万茜是非常有气质的女演员,饰演柳如确实合适。据记载,柳如是并非很让人惊艳的美女,胜在气质胆识才华,而且似乎不是很女性化。 如果对明代文化特别是文人生活有兴趣,看电影能满足些好奇心。否则,故事性和观赏性都有些弱。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真爱无敌 — 看电影《玛琳菲森》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眼开眼闭长明媚 — 看电影《失明》 看韩国电影《流感》 梦回吹角连营 — 看电影《第一滴血》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下):心界》
Mech 2020-3-12 22:56
“精神隧道”三部曲的作者有其哲学追求,尤其是第三部《心界》。故事已经在《 一师两生三人行》 中说过。小说的主题就是考察“我们”与“我”的撞击,并试图超越这种两极的对立。小说的对白、独白和旁白中有大量议论。这次说说这个方面。 在“我们”派看来,“我们”是秩序的基础。“存在是一种整体,正如古代东方思想所认为的那样,天人合一,一切都是互相联系,有序运作的;每一种事物也是应该整体,而一个家庭就更是一个整体了,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国家,都是一种‘我们’结构,一个家庭的‘我们’结构乃是基础的基础,这是符合传统儒家精神的。在‘我们’结构中,‘我’是隶属于‘我们’的,整体大于个别之和,从本质上说,‘我’其实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我们’ (p.67) ”。 尤其是领导,更要牢记“我们”。“一个领袖,尤其是一个精神领袖,他的至大使命便是奉公持正,奉公以为人,持正以为官。大家生活在一条门杠下,生活在一个共同的世界里,每日里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同气以求,结为‘我们’,若人无公心,官无正意,则‘我们’不存,世界必乱矣! (p.9) ” 小说以聂怀基这个人物,揭示了“我们”派的悖论。“他聂怀基道德人生,一辈子克己奉公,爱家、爱集体、爱国家、爱人民,爱 …… 可到头来,却觉得没有一个人是可以爱的,值得爱,也能够爱的 …… 确实,聂怀基就是这么一种人,爱家、爱集体、爱国家、爱人民 ( 那种整块的人民 ) ,但惟独不爱人,不爱一个一个的人。 (p.331) ” 在“我”派看来,“我们”其实只是个旗号,一种虚构的大义。“人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动物,一个自私自利,也就是为自利而自发地去行动的动物;人生也只有很简单的道理,人人为己,如此而已,按萨特的话来说,人就是自为,人就是能够自己为自己谋划的那样一种存在。不过,古往今来,真正透彻地懂得这个道理,并彻底实施的人并不多,世界上固然有那么一些清醒的、聪明的人,可更多的是迷糊的、愚蠢的人,清醒的、聪明的人越是清醒、聪明,便越是要对迷糊、愚蠢的人实习愚民政策,用一些诸如‘为公’、‘利他’之类好听的话引诱他们,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放弃作为一个天生自利动物的天生权力和利益,以便清醒的、聪明的人轻而易举地将这些权力和利益收归己有。 (p.21) ” 这种旗号曾经很有效。“只要不是公事,不是国家的事,集体的事,只要是私事,是自己的事,我们就羞于启齿,更羞于争取,羞于奋斗;但也有一些聪明人,他们早懂得为自己,不过他们不希望别人懂得,他们恰恰利用大家的羞怯,大家的无私,其实是愚蠢的无私,拼命满足他们自己的私欲,他们巴不得全世界的人都不懂得为自己的事奋斗,只有他们自己懂得 (p.157) ”。“我们从来都认为,凡是关涉自己个人的事,都是与集体、国家、社会毫不相干的事,其实错了,大错特错了,如果是关涉到公民个人权利、自由等等这些根本性的问题,那么,某一个个人的事,其实也是每一个个人的事,也就是整个集体、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至大的事。 (p.309) ” “我”派很容易走向“唯我”。就像许白波,“总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看作对头,看作敌人,总以为这世上每个人都在每时每刻与他许某你争我夺;在许白波心中,这世界显然就像是一盘大蛋糕,你多吃一块,我就必然少吃一块,我多划过来一片,你就必然少去一些,他的世界是一个有限的,封闭的,没有多种可能性的,完全物质的和实体的整块世界 ……(p.364) ”“许白波身上没有任何可爱,更没有任何可敬的成分,那几乎是一架利益机器,越来越是一架利益机器,你也许可以和这家伙做买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与之有良好的合作,但却永不能和这种人做朋友,这种人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只有他自己的利益那种东西,而且绝不反过来想一想别人也是有自己的利益的,这家伙把一切人,以及一切超乎利益之外的东西都变成了实现他自己利益的工具,这太可怕了! (p.366) ” 唯我论的极端可能产生一种几乎变态的心理。“任何人的任何一种成功,任何一种胜利,任何一种幸福,尤其是任何一种自信,对他来说,都是威胁,都是侵占,都是剥夺,都是难以忍受的,他越来越觉得,凡是敌人快乐的,他就痛苦,凡是他觉得快乐的,敌人也就一定痛苦,而每一个他人都是他人生之战的对手,都是他的敌人,他人就是地狱,就是黑暗的深渊,这话一点没错。 (p.295) ” 总之,“我们”派和“我”派都有不足。“没有我的世界,那种传统的世界图景,没有个体,只有整块,没有生命,只有划一。没有世界的我,那种所谓‘现代’的世界图景,只有个体,没有大全,只有欲望,只有冲动,没有整合,没有升华。 (p.382) ”作者提出了“我世界”图景。比较晦涩,我懒得仔细推敲,就不求甚解了。 “精神隧道”三部曲小说都已经谈过了。我的理解,“隧道”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向自由。总体上是还好看的小说,尤其是最后一部《心界》。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爱无敌—看电影《玛琳菲森》
Mech 2020-3-10 22:52
《玛琳菲森 (Maleficent, 2014) 》很久之前所看。因为春节里看了续集,所以先说说这部。 《玛琳菲森》是经典童话《睡美人》的现代改写。有时代精神,也非常正能量,适合全家同看。与原版童话不同的是,大大增加了女巫 ( 或不该叫女巫,而是仙女或者魔女 ) 玛琳菲森的戏。玛琳菲森不再是反派,而是女一号,集仁爱与力量于一身。饰演者 Angelina Jolie 是我喜欢的女演员,她主演的片子我看过二十来部。低俗些说,有露点的我应该都看过。 Angelina 在该剧中的扮相颜值不如本尊,但气场强大,为影片增光添彩。据说她要放弃表演,专心导演。她导演新作 Unbroken (2014) 我没有看,妻子和女儿看过,都说不好看。 玛琳菲森是森林国的女王。她年轻时爱上一男子,就是小公主的父亲,当时既不是国王也不是王子。他施美男计,迷倒玛琳菲森。没有任性取她性命,只是割走了她的翅膀。玛琳菲森大怒,森林国也失去生机。该男子受国王重用,后来当了国王。有了小公主之后,玛琳菲森去下个咒语,小公主遇到纺锤就会昏迷不醒。小公主被三个老仙女带到森林王国,但他们似乎无力照顾。玛琳菲森在森林王国帮忙抚养小公主,两人有了母女之情。长大后,公主遇到并爱上了王子,然后回到父母那里。在那里公主被纺锤刺伤,王子之吻也不能唤醒,玛琳菲森之吻唤醒了公主。公主拿到玛琳菲森被割走的翅膀还给她。玛琳菲森与国王大战。国王挂了。人国和森林国都恢复了生机。 尽管在情节上颠覆了传统的童话,但仍然有教育意义。靠欺骗当了国王的人,最后“自作孽不可活”。他的女儿,虽然被玛琳菲森下了魔咒,但天真无邪地朝夕相处,唤起了玛琳菲森的真爱。于是,玛琳菲森的亲吻帮她解除了沉睡魔咒。这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right is might 。公理即强权,正确是力量之源。而正确就包括但不限于诚信、仁爱等。中国古人虽有“仁者无敌”的说法,但多数现在中国人可能都觉得是迂腐之论。我个人倒是相信或者说是希望如此。 电影也表明一见钟情只不可信。王子自以为爱上了公主,但有些勉强的亲吻并不能解除沉睡魔咒。所谓爱,不能狭隘理解为异性之间的吸引。《玛琳菲森》中长期相处培养出亲情而产生近于母女之爱也是爱。 总之,《玛琳菲森》是颠覆经典的改写,很好看。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眼开眼闭长明媚 — 看电影《失明》 看韩国电影《流感》 梦回吹角连营 — 看电影《第一滴血》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欲读书之《柳如是别传》
热度 1 Mech 2020-3-7 15:53
《柳如是别传》本名《钱柳因缘诗释证稿》,收入三联版《陈寅恪集》。全书八十余万字,一千两百五十余页。 该书其实是考证专著,从柳如是及其交往者尤其是钱谦益的诗作中,考察他们的生平故事。除缘起和后记外,该书主要分三部分。其一是柳如是的姓名,其二是在与钱谦益交往之前为“吴江故相”妾和“云间孝廉”外室。其三当然就是与钱谦益的交往,是全书重点。其实以柳如是入手,研究明清之际社会生活。也体现了他独特的“史诗互证”研究方法。该书是陈寅恪晚年著作,自称“衰废余年,钩索沉隐,延历岁时,久未能就”。 陈先生不仅是史学大师,也是有传统士大夫风骨的读书人。他的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即出自该书“缘起”。“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 (p. 4) ”在“缘起”作者中抄录了自己的几首七律,可见当时心情。写于 1955 年元旦 高楼冥想独徘徊, 歌哭无端纸一堆。 天壤久销奇女气, 江关谁省暮年哀。 残编点滴残山泪, 绝命从容绝代才。 留得秋潭仙侣曲, 人间遗恨终难裁。 写于 67 岁生日 红云碧海映重楼, 初度盲翁六七秋。 织素心情还置酒, 然脂功状可封侯。 平生所学惟余骨, 晚岁为诗欠砍头。 幸得梅花同一笑, 岭南已是八年留。 柳如是不仅是美女才女,而且有经济头脑政治眼光,甚至不无驭人之术;性情也非传统女性的温柔委婉,更偏于刚强激烈。她景仰的前辈是青楼出身的名将梁红玉。现代女权主义者或许可以请她代言。虽沦落青楼,但不委屈自己。不算婚前的多场暧昧和婚后的不安于室,至少有三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第一次是同龄的小鲜肉妈宝男,自然无疾而终。第二次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后来的抗清英雄陈子龙,两人年龄般配 ( 陈长十岁 ) ,但陈家经济方面力有不逮,而且正室夫人知书达理精明强干,终于分手。第三次就是与钱谦益,当时的文坛领袖,南明小朝廷的礼部尚书,后来降清任礼部侍郎。美中不足的是年龄相差较大,柳如是 23 岁已经属于大龄剩女,钱谦益 59 岁。柳如是主动出击欲擒故纵,钱谦益在原配正妻尚在时就以正房夫人之礼迎娶柳如是,引起当时纷纷物议。婚后柳如是并称夫人,行主妇之权。如她遗书所称,“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钱谦益倒似乎有几分惧内,“无柳不能活”。当然,柳如是确实干练,两次把钱谦益从狱中捞出,不是等闲女子所能。钱自己也感慨,“恸哭临江无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柳如是后来更是力促钱谦益参与反清复明,似乎还亲自登海上战舰犒师,颇有些梁红玉的风范。相比之下,柳如是不安于室甚至蓄养面首,即使不是他人诬蔑也仅是小节。钱谦益死后,她设局以自缢把争夺财产的钱家亲族送进大牢,为儿子女儿保住财产。时年 46 岁。 随便一提,我对钱谦益颇有好感,虽然他未必是忠臣义士,甚至也非正人君子。其子告诉他柳如是与人通奸,他训斥了儿子,并说“国破君亡,士大夫尚不能全节,乃以不能守身责一女子耶?”此真乃通达持平之论,有真儒者推己及人宽恕之风。传统士大夫诟病他在南京城陷时投降。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这才是以民为本,毕竟避免了清军屠城。攻克南京不久,清朝就开科取士,以儒学为正统,钱谦益这类降臣多少起些作用。这意味着把清朝入主中原这个不可逆转的事实,改变性质,不是断绝文化的“亡天下”,仅是“易姓改号”的亡国。武人无能,陷朝廷于倾覆;书生有术,救天下于将亡。钱谦益的书我读得倒是不多,只看过他的《钱注杜诗》。 读《柳如是别传》,也只是外行看热闹。用词现在看似过于典雅,如“海内尚称乂安”。当然,意思还是能猜出大概。已经看了第一章缘起和第二章姓名考据。古时的青楼兼具社交、传媒和娱乐等功能。柳如是那种顶级明星,名气太大,名字也多。名字先为杨爱后为柳隐,字蘼芜,更字如是,别号河东君,还有美人、婵娟、云娟、绛云、影怜、鸳水、隐雯等。正在读第三章讲与“吴江故相”和“云间孝廉”的关系。 繁体竖排,读时颇不便。没有文化,欣赏不了那种古色古香。 欲读书系列博文 欲读书之《希腊罗马名人传》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英国史》 ( 未读 ) 欲读书之《大街》和《名士风流》 ( 已读 ) 欲读书之大卫·洛奇的教授小说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希腊神话和其他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徐霞客游记》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品园》 ( 已读 ) 欲读书之《东坡乐府笺》 ( 已读 ) 欲读书之《应物兄 ( 上下册 ) 》 ( 已读 ) 欲读书之《全宋词》 欲读书之丘成桐回忆录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6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下):心界》
Mech 2020-3-5 22:56
《精神隧道 ( 下 ) :心界》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 2002 年出版。小说中的故事持续时间比较长,大致上从 80 年代初期到 90 年代前期或中期。故事发生于东西大学,在某省的省会城市。 小说写一位副教授还他的两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包括没有发展。出场最多的人物是 55 年的大学毕业生聂怀基,小说描写到他 59 岁因病去世,推算是上世纪 90 年代前期或中期,取决于他大学毕业时的年龄。如果他 20 岁大学毕业,就是到 1994 年。小说分为 7 卷,其实是聂怀基和他两位研究生大学生活的 7 个片段,近于 7 篇中短篇小说。全书涉及了大学职场的主要方面,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也展现了相应的人性行为。有正面范例,也有反面教材。 第一个片段是毕业分配,一师两生初登场。文学院总支书记聂怀基一心为公,自己儿子毕业都不打招呼请人关照。结果很不如意地分配到中专教书。他要把已故恩师的儿子尚明留校,结果批下来的是许白波,他女儿的地下男友。他看到结果后也无能为力。原来许白波为留校接近她女儿聂婉然,她本来对尚明有意,但许告诉他尚明已经有女朋友。发现聂书记不会徇私后,许就另想门路。通过满足性饥渴的省教育厅打字员冯瑜,顶掉了没有背景的尚明。他给自己订的目标是当领导。“他的才能主要是领导才能。一个领导,无非就是懂得两条:一、懂得说是说,做是做,给别人说替自己做,拣好听的说,拣实惠的做,或者以更精确的哲学语言表述,以做为本体,以说为方法。二、明白一分本事,九分人事的道理,上下左右都悉心打点,尤其要用心的是找靠山。 (p. 22) ”尚明听到传闻后,想请书记帮忙,终于无法开口,最后恋恋不舍地离开学校。尚明是个好孩子,还不知道江湖险恶。“他天性温和,善良,重感情,不愿与任何人、任何事物为敌, …… 他的家庭亲情融融, …… 他自小长大的环境,又是个特别讲究秩序的和平年代, …… 相信组织,热爱集体,以集体为家,是他最基本的生存信念 …… 他也一直以为,他所在的集体,乃至于整个国家,所有的人与人之间,都是家人一样的充满情感 …… 于是,他成了一个非常听话、温驯、守规矩的孩子 ……(p. 51) ”大学毕业了,仍处于蒙昧状态,自我尚未觉醒。对这种乖孩子我特别能理解,其实也不能就说是好人,只是干不了坏事。我觉得文学院是个叙述破绽,当时学校下面只有系,并没有院的建制。 第二个片段在两、三年后,一师两生再聚首。许白波和尚明都成了聂怀基硕士生的开门弟子。聂怀基治学严谨,出版社给他专著的校样,页页都被他改得密密麻麻面目全非。顺便插一句,我觉得这不是严谨,而是不职业。他不同意学生发表文章,让他们好好听课记笔记,也免得惹麻烦。把出版物看成名山胜业,而不是一种交流手段,其实也是不职业。许白波起个笔名,随意投稿,把聊天中尚明的想法都写成文章发表。这种做法其实也是剽窃。生活方面,聂怀基的妻子徐文婷一直在远郊工作,想调近些,但他不与领导说。有老同学张县长与徐文婷很谈得来,聂有些妒忌。许白波仍在与聂怀基的女儿聂婉然交往,要她第二次人工流产,仍无意结婚。他觉得婉然不错,但不想结婚。结婚等于进了婚姻的体制。“体制内的事讲究秩序,讲究规范,讲究公共利益与一统精神;体制外的事则恰相反,充满轻松与随意,机会与活力,体制外的事对体制内的事具有一种颠覆作用,这个世界是需要常颠覆颠覆的。 (p. 91) ”另外,他也希望与更多女子厮混。但他把自己投稿的报酬交婉然保管,以表信任,以示安抚。尚明已经与当中学老师的女友梁静纯结婚。人如其名,又静又纯。两人情投意合,如鱼得水。他们感情很好,但性行为比较保守。直到有一天,尚明冲破了清教徒的观念,在夫妻滚床单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他感受到“自我”的觉醒。这倒是因性证道因色悟空。一挥而就写成七、八千字的论文,《艺术与交流》。署名发表在研究生内部刊物后,半年后被全国《高校学报文摘》全文转载。 第三个片段在五、六年后,一师两生面对职称、分房和出国。聂怀基把专著的校样改了七、八成,结果出版社要考虑经济效益,将书稿束之高阁,不出了。聂怀基没有专著,不好意思报教授,而且他觉得申报职称应该领导先提出了。这不职业,不是具体做法,而是无视现实的先入为主,不是职场人应该有的态度。分房也没有申请,与他搭档的院长替他申请,在全校排第二。但选房那天,他没有到场,算自动放弃了。毕业两、三年许白波和尚明本来只能报讲师,但许白波想报破格副教授,他怕与尚明竞争,以家里生活困难为由,让他过一年再报。所谓家庭困难,是指他终于下决心娶了加拿大华侨的女儿,但婚后矛盾很大。聂怀基也反对,虽然尚明没有报,许仍然没有上。学校有个去美国访问一年的机会,院领导初步内定了包括许白波的三个候选人。尚明有了儿子,他的硕士论文扩充为专著《当代文学的情感模式》出版,包括了当时被导师划掉的所有内容,专著在省里获了奖。尚受许的启发,“人为自己的事奋斗,天经地义,有什么不好! (p. 150) ”他决心要争取一下。他准备材料,找系主任谈,找学院院长书记谈,最后找到了校长。虽然导师聂怀基书记对他不以为然,在校长支持下,公开选拔。“赢家仍属尚明。 (p. 164) ”有意思的是,“从系领导到院领导,更不用说是校领导了,几乎没有人真正了解他,没有人了解他的努力,他的研究方向,以及他在学科上已经做出的一些成绩。他本认为,他好歹也算是获得过较重要的全国性奖项了,在学科内他这辈年轻人中,也多少可以说有点影响的了,单位的同事,至少领导上应该是注意到,且大致了解的,但是没有,事实上没有人真正了解,一些人也许风闻一二,但仅此而已。 (p.162) ”这是很常见的情况,我自己二十来年前也曾感同身受。“帽子”的功能,就包括把学界认同转化为单位认可的体制化。 第四个片段几乎与前个故事同时,写一场其实夭折的学界整肃运动及参加学术会议的一师两生。许白波和尚明带着被聂怀基认为离经叛道、奇谈怪论的论文,去参加全国性会议。正在此时,整肃运动开始了。聂怀基赶紧电报去八字指令,“不可发言,静心听会。 (p.173) ”其实会议主办者也很知趣地取消了原来的发言,只有领导讲话。参会者则在会下狂欢。大家闲聊时都自称有情人还不止一位,只有尚明老实说没有。他与许同室,要到处找睡觉的地方,以腾出房间让许找开会的女性过夜。许还捉弄他,把他送进女剧作家的房间,不过他全身而退了。他反思自己的性道德,“他之没有情人,并非因为守旧,并非因为传统势力的压制,他是用不着情人,他有他的静纯,她和静纯的圆融的爱充满他的整个身心,充满了他的整个生活! (p. 202) ”会议最后一天,尚明坚持要发言,他以寓言表达的自己的看法,也没有犯忌讳,会场上响起长时间热烈掌声。小说在时间上有些不协调。那场整肃运动是在 1987 年。时间上有些叙述破绽。按小说所写,尚明工作两年考研、读研 三 年、毕业三 年,就是有重合去掉一 年,也要七 年。而第一届恢复高考的学生毕业是在 1981 年,但毕竟差的也不多。 第五个片段是下海经商大潮袭来之时的一师两生。经商潮的两个高峰是 1987 年和 1993 年。小说中 87 年的可能性比较大。聂怀基是竭力抵制,他主管的学院党务系统甚至拒绝用学院所办企业的钱,大有不食周粟的气节。许白波承包了学院的公司,开起制鞋厂,开始赚些钱,他有些忘乎所以。然后又陪了钱,几乎办不下去。他已经有了女儿,妻子与他离婚,带着女儿回加拿大了。梁静纯建议他作些文化相关的业务。他对梁有些见色起意。女儿看病,让尚明也感受到经济压力。他曾把外单位邀请讲课的两千元讲课费交给学院。但得知学院因为专著《先锋策略》是自费出版而不兑现奖励时,他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争取到了 235 元奖金。这个奖金数额确实是八十年代后期的行情。他意识到,基于血亲关系的人类社会处于童年期,有了市场文明才进入少年期。“钱就是自由。 (p.254, 256, 259) ”“金钱,正是金钱,给这个古老民族的人,尤其是作为个人的人,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解放力量。 (p.256) ”我觉得这是很有启发性的观点,对于文化人而言,往往认为金钱是种压制性的力量,其实也可以是解放性的力量。毕竟金钱只是交易的工具,本身中性。 第六个片段是老师要退场学生唱主角。 57 岁时,聂怀基从院书记岗位上退下来,有些无所事事。家庭生活也是一塌糊涂。在中专教书的儿子觉得没有希望,下海去了外地。女儿与许白波的长时间恋爱没有结婚,胡乱与他人结婚,又离婚。老伴退休两年,仍在单位工作,每周回家一次。当官时看不到的事情,下来就注意到了。例如,学生拍毕业照,只邀请领导,任课老师很少。写的专著出版社都要收钱才肯出版,因此也没有出。两位学生早是教授了,他还是副教授,鼓起勇气报教授,许在省里当评委,稍有倾向,把他的申报否决了。聂怀基一下子病倒了。许白波搞文化创意发了,他忙着把公司的钱洗到自己名下,或者消费。出资出版一套丛书,包括自己的专著,而且是执行主编。踌躇满志地准备接任院长。他也在打梁静纯的主意。先送她一辆女式摩托被拒绝。然后又领她到自己两百万买来的别墅里表白。梁无言离去。尚明的自费专著《先锋策略》受到学术界好评。他乘势主编了一套现代主义的丛书,但通过系办公室送出版社时,被院系领导改成了集体主编。他经过犹豫,把学校告上法庭,打赢了知识产权官司。在见律师时,遇到了第三次离婚后的聂婉然。两人共进晚餐时,婉然承认她开始就爱尚明,因为误信许白波说他已经有女朋友,被许白波趁虚而入。她有意做他的情人,但尚明没有接受。尚明与静纯聊婚姻爱情,他们原则上不反对情人,主张试婚。静纯更是畅谈了她的看法,“我不相信今天这个世界上男女之间除了纯粹的肉体关系外,就再没有灵肉一致的真正的爱情了!我也不相信今天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关系外就再没有了完全精神的友谊和爱!我倒是觉得,如果说现代社会里的家庭不再是生产和分配的基本单位,那它就更可以成为纯粹爱情和亲情的自由游戏的天地,这可是比什么都美好的呀 ……(p. 318) ”这种理想主义的观点通常被比较幸运的人相信,但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说,真正相信的其实比较幸运。后来尚明还发表了几篇试婚制、性游戏的文章。这倒是真应了钱锺书的话,“理论都是不实践的人制订的。” 第七个片段是在老师病故,两位学生完全分道扬镳。聂怀基病倒后进了急救室,内心崩溃,觉得人心皆黑,逢人便抱怨。学校一度要分他套房子,但中途又被人截留。在照料病人和为房子奔波中,他妻子猝死,而他不知道,仍在数落她。他终于在怨恨中离世。许白波操纵媒体,把他吹捧成崇高精神的典范。这个描写真是神来之笔。尚明则潜心编辑《聂怀基文集》。许白波的公司资金链要断,学校已经在调查他非法集资问题。本来安排他接任的院长也要公开竞聘。聂婉然与许白波做爱后承认一直想着尚明,感慨,“人生就是这么怪,不想要的东西人家老来硬塞给你,想要的东西却就是要不到。 (p. 348) ” 聂婉然 真是悲惨人生,“七苦”中生老病死之外的“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都有了。许白波试图从私生活和学术剽窃两方面污蔑尚明,但都被尚明化解。在公开竞聘文学院院长中,尚明胜出上任。但许白波如愿晋升副厅级,担任省报总编。目睹导师和师兄弟的为人,尚明终于理清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构想出多元的“我世界”图景。这或许就是作者整个“三部曲”要打通的“精神隧道”。 作者见识很通达,虽然其“我世界”的哲学论述我没有仔细推敲。在现实层面,作者对自我的态度,对金钱的态度,对市场的态度,对情与性的态度等,都非一些迂腐的作者可比,而且那是写在十六 年之前。人物的结局具有某种预示。主张无我论的聂怀基,夫妻双双困窘,未到花甲之年而逝世,儿女也不幸福。主张唯我论的许白波,妻女离国,孤家寡人,官运暂时还好,但也岌岌可危,曾被检察院立案经济问题。拥有“开放多元自我”的尚明,家庭美满,生活幸福,学术行政都游刃有余。我看到头脑简单心思单纯的尚明,在学界如鱼得水风生云起,甚感欣慰。希望这不是作者的臆想,而是真实学界生活的反映。 小说从一个文学院的视角,再现了八十年代高校的变迁。整体上是较为准确的再现,虽然个别细节上有些出入,例如前面说过的年代,又例如文学院这种二级学院不会出现在八十年代。对大学的议论有些已经时过境迁,成为历史。例如,关于职称的重要性,“大学教师的职称问题首先还是心理问题,职称的第一意义是一种名誉,是学校和社会对某位先生研究与教学水平的承认标志。虽然自古便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但多半真个儿的书虫们,在书中所真正希冀的也还只是个‘名’字。 (p.120) ”在 90 年代之前确实如此,现在职称可不近是“名”的问题,对收入的影响也很大。又例如,说职称晋升,“你们大学里,这资料那资料,东抄西抄,拼凑本把破书,什么教授副教授的就到手了。 (p. 43) ”这在 80 年代初期的教学型高校,也许如此,但很快就不是这样了。希望破除“四唯”后不会倒退回去。还有院系之间的隔绝,“大学的院系,其实很像大山里的村落,或者家族,尽管它身在城市的人海中,却能够得以与他院他系他人他事完全隔绝,自足自立。隔行如隔山。这话一点不假,尤其在中国的院系之间,简直就不具有任何形容的性质,纯粹是事实。 (p. 9) ”情况也在变化。 “精神隧道”三部曲中,只有《侏儒》是传统结构的长篇,《眩晕》是 三 篇中篇纠结在一起,而《心界》则是七篇中短篇按时间依次排开。 作者金岱 ( 原名胡经代 ) , 1953 年出生于江西南昌。 1977 年考入江西大学 ( 现南昌大学 ) 中文系, 1982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1 年调往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青青园中葵 — 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Mech 2020-2-21 22:55
徐坤的长篇小说《爱你两周半》 2004 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结束处,作者附注“ 2003 年 10 月 -2004 年 3 月写于北京以北”。小说的独特之处是以 2003 年 SARS 爆发为背景。徐坤在九十年代的中短小说,例如收入《热狗》的几篇,风格独特。批判性解构性强,有些所谓“后现代”的意味。过去谈过三篇学界小说《 梵歌 》《 热狗 》《 呓语 》。本世纪作者写作似乎回归传统。我看过三部长篇,《我并不是个笨蛋》 (2002) 《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2002) 和《爱你两周半》 (2004) 。都不是严格意思的学界小说,但后两部与学界也算有些关系。这些长篇尚可读,但读过多少有些“泯然众人矣”的感觉,不复昔日机智犀利。再后来的小说或女权或主旋律,与学界完全没有关系,我觉得难以卒读了。长篇小说中,本丛谈原来准备只说《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由于疫情,这次说《爱你两周半》。 小说的故事比较简单。快到 45 岁风头正健的帝都地产大亨,正在与外地京漂的电视台非当红主持人在她的出租屋里幽会。主持人很漂亮,有章子怡的脸和巩俐的身材。所在小区出现 SARS 病例,被强制隔离。大亨挖门盗洞找关系想出去但都不成功,只能让自己的司机定时送食物。两人没有共同兴趣没有爱情也没有亲情,因此感到度日如年。通过玩电子游戏她认识到大亨的本质, “这是一个能征惯战、善于积累财富、但却无法建立信仰的人。 (p. 128) ” 大亨的妻子是某高校经济学系的教授博导,两人婚姻名存实亡,只是教授还没有同意离婚,大亨也抓紧转移财产。教授的年轻男下属因为她的关照,以身相许。以夫妻名义参加旅游团到云南旅游,两人也有男欢女爱。收到帝都疫情严重消息后,教授与下属分手去沈阳看望父母,体验外地人对北京人的恐惧,然后回到北京。结局各得其所皆大欢喜。大亨解除隔离后又发烧,仿佛经历了生死,对人生有了新的体认,包括理解了教授妻子的不易。更认清了自己, “人到中年,性欲已经不是个什么大问题。性的刺激,远比不上站在舞台中央,掌声、鲜花、大白光子一照、满脸粉底腻子、在亿万观众面前口吐莲花作秀表演更刺激。那种快感,更绵长,久有回味。 (p. 117) ” 然后大手笔捐款,广告效应也提升了生意。主持人以报名到小汤山一线以摆脱隔离的烦闷,在生死关头的历练让她重新审视了人生,调入电视台更重要的部门。教授有了性爱的滋润,容光焕发,也谅解了大亨;在 18 岁女儿高考后,同意离婚。 小说写到 SARS 爆发后的学校。“非典形势严峻了,学校开始隔离。五·一长假取消,教职员工一律都不许离开北京。各教研室主任轮流值班上岗,学生各班级的班主任一律深入班级到位。 (p. 110) ”“一宣布隔离,关起校门不准出去以后,学生们简直乐癫了!一大群从 18 岁到 22 岁之间的大孩子,每日给关在校园内,天天搞联欢会,上网,打球,看电视,瞎玩,谈恋爱,简直乐不可支。为了稳定这段时期内学生的情绪,学校食堂里里伙食改善,每天翻着花样的炒菜做饭。学校里的期中考试从简,全都变成开卷。毕业生答辩也网开一面,提问问题简单,要求答辩场地尽量在露天环境下进行,负责答辩的委员也尽量不外请,主要由本校老师担任。 (p. 187) ”这是北京高校的情况,上海的疫情没有这样严重。如果我没有记错,似乎教学都是正常开展。 小说中的教授或许只是女二号,因此涉及高校并不多。前几天说方方小说时,重点说了《 定数 》。在高校就职的定数到底是什么?或许小说中教授的沉思是个回答。“命里注定了。就是这么一类人,善于从痛苦中自欺欺人汲取养分,善于把颓败往事幻化成温馨回忆,在诗书画的白日梦里沉浸,于平板枯燥的工作中体会创造的快乐,以孤独和坚韧体会着辽远的宁静和幸福。命里注定了,就是这样一种人。也可能,象她这种人还有一大群,还不在少数。工作,旅游,孝敬父母,培养子女成人,看着学生们一茬一茬离校,走入社会,长大成人。 (p. 243) ”当然,能成为教授成为博导,也已经经过一番拼搏。“这么些年,起五更爬半夜,带学生,做论文,去进修,升职称,当博导,每一步不透着昏天黑地的辛苦? (p. 37) ”其实不仅是高校教师,任何行业要成功都不容易。如小说中那位主持人在第一线的感悟,“那几个已经很出名的记者主持人的工作态度,她服。每个人都不是随随便便就成功的。她信。她现在信。他们都是以生命做抵押、为代价,以极端的敬业态度、超人的忙碌和辛苦,赢得荣誉、信任和功绩。 (p. 234) ” 教授的情人是职场中另一类人。他们对高校抱有不太切合实际的幻想,因此难免会碰壁,甚至有失业之忧。教授第一次保他是他面临解聘。“解聘董强的理由也不是因为他教学水平不够,最大的反应是他‘不务正业’,说他心眼太活,在外面兼职太多,做电视搞策划拉广告的,整天在外面跑,曾经误过两次课。一个教师,把上课的事都忘了,你还能指望他什么?当然是不称职。 (p. 36) ”他过后仍不以为然只是准时上课。在他看来,“实在没有哪个职业象高校教师这样自由的了。有寒暑假期,隔两年还有一学期的轮空休假,又有轮流出国访学教课的机会,说白了也就是轮流脱贫,都是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之类儒家文化圈去教汉语,勤快一点,一年下来,挣个二三十万不成问题。在学校,只要把课按时给上好,你出去干别的,并没人管你。 (p. 36) ”结果因为没有论著不能晋升,又面临失业危险。“似乎只顾在外面贪玩,没有职业追求,这些年连一篇学术文章都没有发表过,每年到了评职称时他也不张罗报。这一耽搁,晃晃悠悠十年就过去了。梁丽茹电话里问他是怎么想的,他竟然答说他没想,只想着上课拿工资就行了,论文什么的没有时间写。 (p. 37) ”又是教授支招,“他的讲义写得蛮有新意。于是就帮他出主意,能否想法出版?不管自费还是什么费,只要是正规国家出版社出版的印刷品就行。时间来不及的话,可以先让出版社开个证明,表示专著已经付梓。 (p. 38) ”这是本世纪初职业化早期的情况。如果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新人非升即走,等不了十年。 作者徐坤 1965 年出生于沈阳。 1982 年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 1986 年获得学士学位并继续攻读研究生, 1989 年获硕士学位。 1990 年至 1996 年在中国社科院亚太所从事亚太文化文学研究。 1996 年至 2003 年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工作, 2000 年至 2003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 2003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中国作家协会工作。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06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青园中葵—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Mech 2020-2-18 22:53
自发隔离中,想想学界小说有没有写非典隔离的。似乎徐坤写过,但学界特色不突出,是个言情故事,或者可以叫做非典时期的爱情。还能想到的就是梁晓声校园中短篇小说的结集《毕业生》了, 2003 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包括首次发表的《隔离日》《毕业生》《选修课》三部,已经过去发表过的《表弟》《婉的大学》《学子》和《贵人》四部。《表弟》和《婉的大学》篇幅稍大,另有单行本,以后单独谈,这里就不说了。故事主要发生在本世纪初,按我对学界小说的分类,已经进入职业化及其反抗阶段。但按作品的氛围,仍处于经济大潮的年代。 《隔离日》发生在非典大规模扩散的日子,就是 2003 年春。中文系大三学生徐倞因被怀疑接触过疑似患者而被隔离在医院。他隔壁是同时被隔离的教政治的乔老师,学校政治教研室主任。徐倞因为在一次校外专家的《红楼梦》讲座上被夸奖,有了才子之名。在政治课上没有认真听课,与乔老师也有些语言冲撞,被乔老师约谈。乔老师的弟弟刚从北京来,乔老师自己又发了烧。于是两人一起被隔离。乔老师是刻板的教师,相信电视新闻,让人觉得有些“左”。徐倞则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建议学校早日开展预防。在隔离中,两人在网上沟通,慢慢消除隔阂。确切说,是乔老师受到了教育。他弟弟被排除了“非典”,他们都解除了隔离。后来乔老师的课讲了从“非典”疫情爆发谈到体制利弊,似乎遇到些麻烦。他辞去了教研室主任,到时间退休,与老伴儿一起回了老家。 《毕业生》是个校园言情故事,多少有些俗套。“最像大学女生的女生”姚枫暗恋“无愧于中文系学子”的宋雨,但宋雨一直对她视而不见。姚枫正式与宋雨打交道,是向他主编的中文系学生刊物投稿,他认真修改后加按语刊出,其实宋雨也暗恋着姚枫。毕业时,中文系一位专门为指导宋雨而准备重新招研究生的老教授,不幸病故了。他没有把握凭分数胜出,放弃了考研。姚枫为减轻父母负担,也不准备考研了。他们都没有找好工作。姚枫出钱租了 15 天房子,两人同居。到期后,姚枫自行离开,约定双方三年后再联系。从开头到结尾,主要是宋雨在回忆和感慨。 《选修课》算是典型的学界故事了。男主人公是讲文学欣赏选修课的曲老师,他一心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但学生并不需要。他本人曾是作家,主编过文学刊物,关张后到高校教书。女主人公是班上学生赵晓兰。他父亲因为热爱文学而潦倒落魄,罹患癌症。她由此对文学非常反感,但阴差阳错考入北京一所著名大学时被调剂到中文系。赵有个男友张传嘉,来自江浙农村,典型的文学青年,被曲老师喜爱。大学里选修课地位尴尬。“选修课选修课,在大学里,不过就是那么一种意思。教的也罢,学的也罢,相互配合点儿,相互照顾点儿情绪,才算双方明智。如果有一方不明智,关系必僵无疑。说到底,维持双方关系的,不就是那选修课的学分么? (p. 115) ”“现在大学里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学生欺负老师,尤其欺负选修课老师,动辄以不选某某老师的课作为对老师的‘杀伤性武器’。而选修课老师呢,慑于此,有时免不了产生迁就甚至讨好学生的心理。这么一种关系下,就能真的体现出学校以学生为本了么? (p. 118) ”故事开始时曲老师与赵晓兰因为作业有些冲突。后来发现曲老师是胃癌早期,同学们都到他家去看望他。师生们欢聚其乐融融,但关于文学的分歧其实依旧。 《学子》最初在哪里发表不清楚,曾与《档案》《贵人》等其他 12 篇中短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学子》 (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这是个简单但有些悲情的故事。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清华大学数学系大二学子,为有钱大老板的小姐当家教。每周三小时,酬金三百元,路上往返还要三小时。小说故事开始于学子冒着风沙去上课,但迟到了半小时,小姐出去玩了。回忆第一次见面,老板说迟到五分钟小姐就不等了,小姐偷偷捉弄他,把口香糖粘在他手上。又回忆有次上课小姐对知识人的鄙视,大学中最有名的教授的工资,也就与她父亲小助理的一样。在等待过程中,与老板家里的厨师保姆交谈,理解了现实中人有尊卑之别。等了三个多小时后,黯然离去。 《贵人》发表于《上海文学》 2002 年 12 期,曾与《档案》《学子》等其他 12 篇中短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学子》。《贵人》也是悲情故事,但比《学子》多些起伏。女主人公素毕业于北京某重点大学哲学系,正在原学校复习,准备考研究生。她父亲已故,患有肾病的母亲当钟点工。哲学不是她的自愿,但她想到北京实现梦想,就服从调剂了。从少女时代她就有自己的哲学。“简单明白通俗易懂一句顶一万句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了生存的哲学,实用主义的哲学。 (p. 376) ”她的生活愿景也很现实。“成为一名北京的知识分子型的女公民,以后嫁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相夫教子,孝养母亲。如此而已,仅此而已。 (p. 380) ”但她坚持要当公司白领,甚至拒绝了一位老教授指导她研究鲁迅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插句题外话,这也是实用主义的短视。如果她走那条路,毕业时或许正好赶上高校职业化发展的年代。复习考研,没有经济来源,家里也无力接济。她在图书馆看书时认识的朋友芸建议她找包养者,就是所谓贵人。芸自己是历史系研究生,就用这种方式谋生。每月最多服务 5 次,对方给 1800 元。这是生活逼迫出来的开放态度。“又非名门闺秀,又非金枝玉叶,为谁守身如玉?我们凭什么相信我们以后的丈夫肯定是处男? (p. 385) ”芸给素介绍了据说曾是诗人的自由撰稿人尼尔采。素谈不上喜欢,但也不反感,尼尔采还给她背诵自己的诗作,后来发现其实是位台湾诗人的原创。后来尼尔采说自己孩子得了白血病,无钱再维持两人关系,但给她预付了两年房租,还给她留下一万元。第二天尼尔采走了,但素没有找到租约也没有找到现金,觉得被欺骗了,大病一场,甚至还怀疑芸。芸解释尼尔采有自杀倾向被送进精神病院,他也曾是芸的“贵人”,但她不知道他精神问题。租房到期,素与芸同住。芸的男朋友是历史系的博士,找工作遇到些问题,跳楼自杀了。芸大病一场,素照顾她。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前两天,素做了刮宫手术。故事在素走进考场时结束。 不知为什么,梁晓声的校园故事中常有死神病魔出没。《隔离日》还算有惊无险,《毕业生》中的看好男主人公的老教授病故,《选修课》中的男主人公曲老师罹患癌症,《贵人》中包养女主人公的诗人发疯,女二号的男友跳楼自杀。这次没有说的《表弟》中男主人公自杀,《婉的大学》中女主人公室友病故。 或许没有充分理由,总是感觉梁晓声的小说有些主题先行。他有志为弱势群体发声,结果看到的都是弱势群体。不仅是人的弱势,学科也有弱势。这些小说反映了经济大潮下中文系的弱势地位。“中文系男生,在各大学的学生中,自尊心是格外娇贵的。有时候甚至表现得娇贵于中文系的女生。其原因尚待分析。之一也许是由于,现在中文系不论在大学里还是大学外,已被视为‘弱势学科’了。‘弱势’所指乃是毕业后择业更困难,就业了工资也较低。而且往前看,也看不到有朝一日能高起来的光明,所以难免自卑。自尊心太强是克服不了自卑心理的现象。 (p. 7) ”中文系学生要靠英文技能求职。“她们虽然在学着中文,但是她们中却几乎没有谁以中文成绩的优差为忧喜。是的,她们虽然在学着中文,却几乎全体的,一向的以她们英语水平的高低为将来谋职的资格程度。而中文水平怎样,在她们那儿,只不过是人生万不得已之时,谋最差的职业的一种最低的能力。 (p. 133) ”中文系学生都不想以后与中文有什么关系。“也许全国大多数高校的中文系,只有在这种不清楚的状态下才能继续存在。如果老师们内心都明镜似的清楚着,那他们还怎么教课呢?除非有自欺欺人的本能。 (p. 135) ” 小说也谈到了学校学生与教师的雇佣关系。“说到底,你和学生是雇佣关系。学生交学费,通过学校雇佣了你。你讲他们喜欢听的,你的课就受欢迎。否则,是你摆错了位置。 (p. 144) ”我觉得这完全是误导,学生那点儿学费远远不够学校的运行费用,学校才是教师的雇主。讲课不受学生欢迎的名教授多得是。作者认为这种所谓的雇佣关系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疏离。“坦率、诚恳而又循循善诱地为着她将来好,指出过她学习方面的什么误区。甚至对学生们这么负责任的教师,在大学里也日渐少了。起码,大学给她这一名学子的印象,已变得是那样了。教的也罢,学的也罢,似乎沟通已越来越少。似乎一个人如果不善于自己提前对自己的人生做些周到的考虑,那么大学里几乎无人点拨你。大学似乎越来越是只教你如何应对考试怎样获得文凭的地方了 …… (p. 93) ”小说也谈到中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的不同。中学教师学问肯定差些,但没有卖弄的毛病,更无私也更有责任感。在我看来,只是两者职业激励机制不同而已。“文史哲三大传统学科的教授先生副教授先生们,往往几十年如一日,讲义是不曾变过的。即使有所变,主观色彩也大得很。从古到今,从中到洋,每凭个人好恶,自成一家,率性发挥,偏见歧见,曲解误解,充斥课堂。或以仁谤智,或以智诽仁,且仿佛天下第一见识,第一高论。从中获得很强烈的自我欣赏和希望被欣赏,自我崇拜或希望被崇拜的快感。 (p. 378) ” 小说也提到了考研究生的必要性。“从前,大学毕业是在中国成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前提;现在,如果仅仅是大学生的话,如果一辈子是大学生的话,那么也就一辈子自甘认命地当小知识分子吧!小知识分子只配有是小知识分子那一种人生的质量,这个规则是不言自明的。 (p. 134) ” 我个人挺有共鸣的是两位女生的对话。“我和你的区别在于,你没兴趣的,为了分数,你也强迫自己学。我不那么委屈自己。除了英语我要认真对待,其他各科,我只要求自己对付个及格就行。 (p. 132) ”我自己在读本科时也不想委屈自己,主要时间都用在数学上。那些工艺性比较强的课,都是对付个及格了事,虽然许多时候其实比及格还是要好些。 梁晓声 ( 原名梁绍生 ) , 1949 年出生于哈尔滨市。 1968 年高中毕业后,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 7 年。 1974 年起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7 年毕业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文学编辑。 1988 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2 年起,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为三年级学生讲文学写作与欣赏。创作过大量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平生正被儒冠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 ( 学界故事部分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梦回吹角连营—看电影《第一滴血》
Mech 2020-2-12 22:54
《第一滴血 (First Blood, 1982) 》是当年很有名的动作片。男主人公的史泰龙,比施瓦辛格出名还要早的打星。以前看过他们两人联袂出演的《断箭》。在有线电视的点播中看了一遍,画面质量还不错。 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曾荣获国会勋章的越战英雄兰搏 (Rambo) 去看望战友,发现他已经癌症去世。在小镇上被警长开车送走。他不满被驱逐,下车后又往小镇走,被警长拘捕到警局。受到虐待时因为战争记忆有了应激反应,袭警逃脱。警长带人追捕,在山林中多人被他打伤,而且一名警员从直升飞机上坠落身亡。翌日警长又带领州警围捕,没有受过很好训练的兼职州警惊慌中用火箭筒摧毁了兰搏藏身的旧矿道,以为他死在其中。兰搏从另外洞口逃出,劫了辆运送武器的军车。晚上攻打小镇警局,打伤了警长。在他的老上级罗蒙诺上校劝说下投降。他向上校痛陈自己的烦恼。在越南的战友和朋友多数已经阵亡,回国后受到反战人士抨击,在和平时代找不到工作等。最后被上校带走。 电影拍摄时,结束还不到十年越南战争,仍然撕裂着美国社会。电影反映的是那场战争给参战幸存者带来的创伤。只是男主过于骁勇善战,有些削弱了反思战争的主题。在乏味的现实生活中无所事事处处碰壁的兰搏,上山后似乎回到了越南战场的燃情岁月,所谓“梦回吹角连营”,大显身手。 从科学逻辑上,这其实是蝴蝶效应即初值敏感性的故事。主人公兰搏只是想吃点东西,他的对手警长只是要维护小镇的平静,为此他先驱赶后逮捕了拒绝离开的兰搏。他们其实没有特别大的矛盾。他们谁都没有想到,最后不仅出了人命,而且整个小镇被搅得天翻地覆。在高度非线性不确定的现实世界中,尤其需要老子的智慧,“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现实中也有深刻教训,如现在的疫情,八人封口霍 ( 祸 ) 去病,九州闭户辛弃疾。 从社会逻辑而言,关键问题是有些人如男主人公的职业技能不符合社会需要。这其实是所以社会都会存在的问题。但这种职业技能是作战杀人时,对社会秩序有较大威胁。电影中兰搏还只是作战而不是杀戮,尽量避免死人,但显然不是人人都有这种认识,或者有足够的技能优势。幸好市场机制也在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的民间保安公司应运而生,如所谓黑水。在和平年代,保安公式可以招募那些有作战经验的人,到需要的地方效力。 近四十年前的电影,现在仍不失精彩,堪称难能可贵了。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眼开眼闭长明媚 — 看电影《失明》 看韩国电影《流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平生正被儒冠误—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学界故事部分)
Mech 2020-2-10 22:53
封城以后开始在财新网上贴出的《 作家方方的博客 》挺有意思。过去分两篇谈过她的中短篇小说结集《白梦》,这次说另一篇中短篇小说集《暗示》中几个学界故事。结集的标题取自其中一篇小说的标题。 2000 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集中有几篇学界小说,如《禾呈》《定数》《言午》《金中》《幸福之人》,有完全与学界和学人都无关的小说《风景》和《埋伏》,还有些写学界外的知识人,如《祖父在父亲心中》《状态》《行为艺术》。《禾呈》已经是扩展的长篇小说《惟妙惟肖的爱情》一部分,不在本文中说了。这里只说另外几个学界故事,《定数》《言午》《金中》《幸福之人》。 选这个结集谈,主要是其中有《定数》。《定数》是很有意思的学界职场故事,发表于《山花》 1996 年第三期,《小说月报》 1996 年第 6 期转载。故事发生在 91 年前后。男主人公四十岁讲师肖济东向来好说活,屡受领导表扬。但因破格晋升副教授必须 35 岁以下而失去资格,索性辞职去开出租车了。同事们不理解他的选择,但夫人儿子都很开心,等于有了私家车。出租车司机当然也有烦恼,助人被怀疑肇事,个别交警刁难等,但都得以顺利解决,运气不是一般得好。但他仍不开心。“这不是一个读了许多年书的人想要做的事.实在做了,也至多是一种无奈,而不是一种真正的选择. (p. 236) ”他“开始怀念那些数字的公式。怀念坐在桌前苦苦思索和反复推论的日子。怀念机房里计算机哒哒哒哒敲击键盘的声音。怀念试验室里的静谧。怀念学生。在讲台上叱咤风云的感觉。怀念训导学生时的风度。怀念黑板。怀念将粉笔扔进粉笔盒时的弧线。怀念抽象。怀念思索时的苦恼。怀念崇高。并怀念由此而带来的系主任对他喋喋不休的表扬。 (p. 223) ”特别是同事癌症晚期,仍想请他帮忙,接手自己未完成的工作,并联名发表。他决定重新回到高校当教师。这其实也是当时仍留在高校中而没有下海的人的共识,“学问还是得做。穷就穷点,没穷到自己讨厌自己的地步就行. (p. 239) ”比较麻烦的是,有些留守者已经到了讨厌自己的地步,但仍然没有动。小说的标题,或许也是主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而每种活法都有自己的定数。要紧的是你是不是在做属于你的事情,如此而已。 (p. 241) ” 这个故事我读来觉得很亲切。我自己就是沾了倡导 35 岁以下破格晋升的光,在 92 年当了副教授,大致与小说所写是同一时间。我也像男主人公一样,“一直以为一个人一生都在一个地方做事是一种美好品行的体现。一则说明他敬业尽职,二则说明人事关系和谐。 (p. 205) ”虽然我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做到,但也不觉得是污点。对生活的理解也与男主人公类似,“对生活的肯定与否定,都是拿自己的过去作为参照,并不知人家都已进入什么样的境界。这样,肖济东就很容易得到满足,多数时候都对自己日下的生活持肯定态度。 (p. 214) ”“可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不可能大家都活成一样的。谁活得好或谁活得不好,全靠活的人自己感受,别人何曾有资格评说。真要有一天,人人都活成一样,这世界还不让人腻死? (p. 234) ”于是心平气和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你就是一个老百姓,忍受来自各方面的气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气是你的职责。 (p. 230) ”“没人看重我们,我们就得自己看重自己才是. (p. 231) ”更主要的,我认同小说的主旨,“一个人一生合适做什么和不合适做什么,一切都是有定数的。 (p. 238) ”按定数做事,就是所谓顺其自然,可能会事倍功半。 另外三篇学界小说《言午》《金中》《幸福之人》最初发表于九十年代,《长江文学·好小说》 2014 年 4 月重新发表。这些可以看成一组,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都是写学者被迫离开学界,重新归来的故事。《言午》《金中》两个故事的标题,都来自现实生活中故事的原型,姓氏的拆字,就是一位姓许,另一位姓钟。 2014 年时,方方已经是名声如日中天的大作家,仍要重新发表过去的作品,其中或许有深意。 《幸福之人》发表最早,刊载于《人民文学》 1991 年 7/8 期,是个简单至少在表面上还是欢快的喜剧。故事应该发生在 80 年前后。四十好几的林可在五十年代被误打成反革命。原因也很搞笑。他抄写了右派言论,准备写批判稿。抄件夹在书里,书借给女友,女友又借给别人。两年后,有人举报反动言论,鉴定笔迹是林可写的。他以为是女友检举,不顾她恳求,中断了关系。二十多年后,回到他当年任教只有半年的学校,恍惚如梦中。对比劳改农场,学校仿佛天堂。那些衣冠楚楚的人也不是管教干部,没有什么人训斥他。于是他心满意足与世无争地重当教师教数学。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劳改中,因为管教干部对数学感兴趣,他仍在钻研数学,因此学术水平不低。当年女友已经与他人结婚生子。但后来有二十八岁的美女研究生小朱欲拒还迎投怀送抱,两人稍有曲折就谈起了恋爱,甚至在小朱要求下干起了当时的违法勾当,未婚同居而且未婚先孕。两人结婚后,赶上评职称,学校给了林可讲师,他很满意。小朱觉得他应该是副教授找领导争取,但都说他教龄太短。他在外面跟人家抱歉,妻子怀孕情绪不稳定;回家批评了妻子,觉得能当讲师已经很幸福了。这就是幸福的人。 《言午》出版在九十年代末了,《小说月报》 1998 年 2 期曾转载。《言午》是有些离奇而且非常悲情的故事。不算回忆,故事主要发生在八十年中期。五十年代末留学海归的言午博士,“好狂傲,好大派,才气逼人,是整个机关最年轻的博士,最不可一世的人。 (p. 253) ”但 67 年时,因为打死了多年不合的学术上死对头柳子悦,被判刑 13 年。出狱后在学校当垃圾工。教研室主任的儿子知道他曾是洋博士,好奇去与他攀谈。主任为此失眠。言午对主任儿子说,是主任打了柳子悦,并伙同他人诬陷他,他无力澄清,也就不吱声了。后来柳子悦居然从美国回来了,并没有死。原来他只是被主任打昏,言午给他 300 元和姓名地址,他找到那人偷渡出国了。其实那人是言午妻子的表兄,妻子让他汇款托表兄买进口表,言午掏手绢时不小心掉了,被柳捡到。柳要求大家一定为言午平反。主任作了大量工作,甚至准备让出自己的主任位置。都安排好后,主任失眠都好了。言午却拒绝了,他愿意还当垃圾工。主任又失眠了。柳子悦从美国写信给他,“你把自己搞成一堆垃圾,粘在每个人的眼珠上。眼珠上有污秽垃圾的人,心里头能舒服吗?你要的就是他们的不舒服。但是你错了,人的脸皮和良心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p. 252) ”。但言午其实也没有想那么多。“只是一种习惯,一种不由自主。他现在就想这么过完一生,平平静静,稳稳当当。 …… 十三年空白的岁月,回到所里他还能研究得出什么? (p. 252) ”果然,习惯后主任也不失眠了。言午妻子本来是学艺术的大学生,嫁给言午后成为专职家庭主妇。见言午如此落魄,抑郁成疾而亡。言午对着亡妻静坐三日,把自己饿死了。主任又失眠了。虽然作者干过体力劳动,我还是觉得她对体力劳动者的生活看的过于乐观和浪漫。“言午现在才认识到劳动人民为什么总是那么乐观那么豁达。因为整日劳作使他们不被思想所困扰。他们从不苦思苦想,也没力气在劳作之余钻牛角尖。言午原先觉得干体力活的人可怜,而这会儿,却悟出他们才是真正活在人间的神仙,而那些可怜他们的人倒更可怜。 (p. 248) ”这个故事不仅有对历史控诉,也有对人性的深刻认识。 《金中》是另一类悲伤的学界故事,大概发生在八十年代中期。金中是李四光的学生,在五十年代后期正在写部有望带来专业盛誉的专著。不料因为新分来批大学生,总数增加,按比例算的坏人也需要多一个,就把金中算了进去因为他有历史问题。四十年代后期,金中与上司不睦而辞职。国军军官的表弟兼妻弟请他喝酒,他不肯,后来说他有上好金华火腿就去了。然后在表弟手下挂个随军医官的名领过饷,不到一个月就走人了。成了坏人后,由研究所到最远的勘探队食堂烧火,一干 25 年。“他在那里先用十年时间认识了自己的卑微猥琐,又用十年时间习惯于卑微猥琐,再又在五年之中将这些东西深植于骨髓里永远固定下来。这些玩艺儿在他骨头里生长繁殖,遍布于周身又开始生长新的东西,比方恐惧感,比方紧张感。 (p. 262) ”表弟在省里当了政协委员,又有许多台湾故旧,有些能量。在他呼吁下,金中平反,而且当了所里为数不多的正研究员,虽然他自己觉得并没有专业上成绩。表弟每年给他送火腿。金中的子女也不如意。大儿子在边疆回不来。小儿子去美国,也只是底层劳动人民。原来高中的高材生立志做钱学森第二的二儿子去农村结了婚落户在县城,落实政策,带着媳妇回到他身边,在领导关心下开个小卖部。“媳妇是小县城的人,不土不洋,自以为是,既无农村姑娘的淳朴,又无城市女孩的落落大方。心眼多得让人觉得她不是凡胎所生,说话永远让你去理会弦外之音,从不直白 (p. 260) ”。自然相处不好。金中终于完成当年的专著,找到在出版社工作的学生,学生敷衍他有出版社经济压力,以后有机会就出。其实“那书中所有的观点都过时了,出这样一本书出版社会遭到同行们耻笑的,故而这本书根本不可能出版。 (p. 266) ”开小卖部的二儿子完全是商人,而且是奸商,最终被吊销了营业执照。这个故事很有些初态敏感性的意思,似乎当初的一顿火腿,改变了一生。学者的生涯有其脆弱性,在某些社会中尤其脆弱。 某种意义上说,这四个故事其实都是说的“定数”。学者的“定数”就是与学术同在。有学术的长进,就是“幸福的人”。否则就像金中那样虽生如死,或者像言午那样生不如死,尽管他们曾是名师弟子或海归博士。后面三个故事虽然发生在八十九十年代,其实还是强调历史伤痕的影响。回顾历史,我觉得伤痕的害处,不仅是直接带来的痛楚,更是掩盖了新的病灶,让人们无法预防即将到来的更大伤害。九十年代初期甚至中期是学界的萧条期,尤其是年轻学子,很少能心如止水,或多或少会感慨,平生正被儒冠误。幸运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陆学界在九十年代后期触底反弹了。“忍过事堪喜。” 作者方方,本名汪芳。 1955 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1974 年中学毕业待业半年后在民办企业“运输合作社”当装卸工。 1978 年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 1984 年毕业,被分配到湖北电视台。 1989 年调入湖北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1994 年创刊《今日名流》任社长兼主编。 2007 年任湖北作家协会主席。 2012 年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主任。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0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韩国电影《流感》
Mech 2020-2-9 22:54
很少看韩国电影,最近在疫情中看了《流感》。这是以致命流感爆发为背景的故事。看过后觉得有些像我小时候看过的朝鲜电影。 故事开始是两条线索展开,男主和女主的交往,致命流感的传染。第一天线索,男主是救援队员,以救人为己任。在救援遇到车祸的女主时,弄破了她的裙子,把外套接给她,等待她洗干净还回时再套词。女主是医院医生,因为车祸丢失了资料 U 盘被上司批评同事嫌弃,还衣服时不但未洗而且请男主去找她在车祸现场丢的包。男主不太情愿,但等女主走后还是找到了。里面有手机,接到女主女儿的电话,约定去还手机给女儿。第二条线索是东南亚某国约二十人在集装箱中水路偷渡韩国。途中爆发致命流感,到韩国后只有一个小孩还活着。带离途中,病毒小孩逃走。在韩国接头的兄弟两人,弟弟感染,很快发病,在医院身亡。小男孩可能还有弟弟传染多人。这种流感发病很快,导致车祸爆炸等,一片末日景象。总统和总理决定封城。 随后男主和女主基本上在一起。女主女儿遇到病毒小男孩。小男孩怕传染她,自己溜走。小女儿要还手机的男主一起找小男孩。女主也来找他们。在一个大超市里,因为病情爆发,超市封锁。三人勉强逃出。男主要留下救出其他人,女主带女儿借用男主的车去乘最后的直升飞机。因为女儿发烧,被拒绝登机。在隔离区甄别时,男主女主相遇。出些乱子,女主乘机带着女儿通过检测,混进未感染区域。男主知道后有所批评。带病毒小男孩在在无污染区域的医院中。女主带着女儿输入了小男孩的血清,因为来不及等分离出抗体。小男孩在运送过程中,被那位死了弟弟的哥哥刺伤,不治身亡。女主随运送小男孩的车离开了隔离区。小女孩感染也被发现,要带回污染区当成尸体烧掉。人们发现隔离区没有治疗,只是等死然后烧掉,准备冲出去。男主乘乱在污染区的尸体堆中找出小女孩,她开始好转。女主向上司说明她女儿也有抗体,要去运她出来。美国代表怕病毒扩散,坚持封锁,并要想冲出来的人群开枪;并且在控制不住时准备飞机轰炸。总统英明神武,威胁调动导弹击落飞机,美军撤退。男主女主带着小女孩闪亮登场。有了抗体,致命流感治愈。 电影情节场面尚可以,但缺乏对人性的挖掘。容易受到思想单纯认识感性的人欢迎,其核心理念是爱能治愈一切,包括传染病。那个带病毒小男孩出于对女主女儿的友情,没有抗拒抽血,让小女孩有了抗体。小男孩被杀,人们再度绝望。男主冒着生命危险,救出小女孩,保住了抗体。这样也就战胜了致命流感。看不出研究有什么用处,甚至也看不出隔离的必要性。如果不是女主违规把染病的女儿代入无病区,还没有在小女孩体内产生抗体的机会。电影的这种观念,与美国电影《 传染 》想比,真是判若云泥。科学性方面也有很大问题。研究出抗体,到制成药剂,至少几个月,《传染》中似乎百余天。 后来想想,电影两个最基本特点,是煽情和仇外。这两点通常是对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很有吸引力。男主和女主的男女情,女主和她女儿的母女情,男主和他搭档的战友情,偷渡客地接两人的兄弟情,甚至总统对国民的关爱之情,都演得催人泪下。所有的麻烦都是外国人导致,东南亚人偷渡代入了病毒,在美方官员坚持下把患病和没有患病的人一起隔离,而且不让健康人撤离,根据战事指挥权协议要求军队向冲出隔离带的民众射击,甚至直接调动飞机准备轰炸。总之,问题外国输入,残酷的举措有不得已的苦衷,而且最后还能顶住外国压力拨乱反正。正是在煽情和排外这两点上,与我小时候看的朝鲜电影相似。看过后的第一印象还算准确。 虽然这部电影尚可观,但我不喜欢韩国片也真不是没有道理。差劲的英语电影,至少可以当成听力材料用,毕竟读过听过没有兴趣的英语材料多了。非英语片,这种废物利用的功能也没有。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罗马尼亚译制片 观影忆旧之古装老港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看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 看 3D 电影《蜘蛛侠:离家》 ( 无剧透 ) 在罗马历史转折处 — 重看电影《埃及艳后》 成长与舍弃 — 看电影《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 2 》 看电影《新喜剧之王》 看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过去的好时光” — 看电影版《唐顿庄园》随感 克服恐惧驾驭命运 — 看 3D 电影《星球大战 9 :天行者崛起》 蛮云瘴雨晚难收—看电影《传染》 眼开眼闭长明媚 — 看电影《失明》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7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段好春藏不住—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Mech 2020-1-17 22:52
虹影的小说《英国情人》,原名《 K 》,版本变化比较复杂,在附录中专门说。虽然我个人更喜欢修改前的《 K 》,本文所用的版本为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 年版。该版是《 K 》被禁止发行后修改书名重新出版的最早“洁本”。故事开始于 1937 年 7 月,男主人公裘利安·贝尔在马德里战场上死于佛朗哥军队的轰炸,遗书展示了 1935 年 9 月他到青岛大学的故事。其实也不是学界小说,只是发生在学界的性爱故事。来自英国牛津文人世家的裘利安·贝尔教授与诗人和文学期刊《青岛文学》编辑闵的婚外恋情,闵也是青岛大学文学系主任郑教授的妻子。两人刚见面时,裘利安 27 岁,闵 35 岁。 裘利安受聘到青岛大学教授英国文学,为期两年。到达后发现同事和眷属中只有文学系郑主任的太太闵姿色尚有吸引力。闵旁听他的课,后来在郑和闵单独宴请他时,郑有事离开,裘利安开始调情,隐约也感受到闵的性趣。闵去北京,临行前给裘利安她在北京的地址和小说手稿。裘利安也去北京,两人同游共枕。闵的床上功夫让裘利安有些招架不住,虽然他是已有过 16 位女友的风月老手。这个大概也像搞研究,低水平重复并不能增强能力。两人还一起体验了吸鸦片。回到青岛后矜持几天后,闵仍创造条件两人滚床单,他们有早上八点到九点的一个小时。闵只穿外面的旗袍到裘利安的房子,看着表上床,再及时回去。一段时间后,都有些乏味。闵希望找到他们关系的未来,其实就是走向婚姻,后来数次以死相逼。裘利安有些厌倦,无意与闵有性以外的关系。两人互相冷淡段时间。闵接待朋友亲戚等。裘利安分别与另外的美国女人和英国女人约会。僵持中,裘利安第一次说出爱着闵,但闵似乎不相信。情爱受挫,裘利安去川北找红军,想参加革命。没有找到,反而被革命的残酷性所吓倒,回到学校。他离开期间,闵尝试自杀。回学校的裘利安和闵同床共枕时,郑教授被仆人引到现场。裘利安没有表示有意与闵结婚,而是道歉辞职离开。情爱受挫,再次又驱使他走向革命。这次去了西班牙,参加马德里保卫战,一般认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序曲。闵知道他必死,再次以自杀召唤裘利安。这次仍然灵验,但来的其实是裘利安的鬼魂。两人再度感受做爱,“他爱她,就像她爱他一样,他和她动作从未如此热情而狂野。他们一直在高潮里,四周是不断轮回的天地,是斑斓闪烁的河流,广阔和悠长。 (p. 175) ”最后以“给裘利安的诗”结束。 裘利安的形象比较俗套,基本就是真实人物 Julian Bell 的写实。有浪漫情怀的西方自由主义者,这派自由主义者,名气更大的或许是拜伦。追求个性解放,私人生活放纵,以此反抗英国清教传统和社会上层的伪善。他自己对闵这样说,“在他母亲怀着他时,他的父亲克莱夫·贝尔就和弗吉妮娅阿姨有事;母亲和罗杰成为情人,并鼓励父亲去追求她的女友。父亲大部分时间在巴黎、伦敦的这个那个情妇那里,但母亲在家里始终为他留有一卧室书房和起居间,满是母亲的壁画。他们相互关心,还是一对夫妻。母亲的终身男友邓肯·格朗特是个双性恋,男朋友来时,他就和男朋友睡,男朋友不来时就和母亲睡。他有弟弟昆丁、妹妹安吉莉卡,但安吉莉卡却是母亲和邓肯的孩子。 (p. 27) ” 闵的形象更有新意和特色,推测不是原型的简单摹写,而是有很大艺术加工和虚构。在作者笔下,“她实际上是两个人:在社会上是个西式教育培养出来的文化人,新式诗人;藏在心里的却是父母,外祖父母传下的中国道家传统,包括房中术的修炼。她一直没有机会展开她的这一人格,未料到在一个欧洲人身上得到试一下的机会。 (p.67) ”她 27 岁接受当时已经是大学教授郑的求婚后,因为床第不谐,婚后并不幸福,而且无法言说。“按新文化标准,她的婚姻是成功的——文学教授与文学家的结合,算是佳话。她若与任何人谈她的不幸,别人都会认为她疯了。 (p. 67) ” 小说不仅淡化了时代背景,其实大学生活也是虚写。但从仍可以看出当年大学教授的优渥生活。裘利安“他的住所竟是一幢独立两层德式小楼,前有庭院,后有花园。国立青岛大学每位教授都配有这么一幢花园房子。整个大学圈用了大半个树阴葱绿的小鱼山坡,绿瓦银墙,高低错落,面朝波光斑澜的海湾。 (p.8) ”他的收入,“在南京教育部副部长杭立武那里取到聘书,上面写着一年九百镑年薪 (p.9) ”,而且不用交税。按英国的战时汇率,英镑换算成美元,年薪是 3600 美元。当年的收入水平,“房租三十美元,两个仆人付得实在太高,就由于他们会讲点英文,二十五美元,而一般工人一年收入才十二美元。食品一个月不会超过三十美元。 (p.10) ”他只教 9 到 12 节英国文学课,收入比一般英国教授还高。裘利安可算位诗人,但并非职业学者,他的文学评论被他姨妈弗吉妮娅的出版社拒稿,让他清楚“虽然他在中国当堂堂皇皇的教授,实际上没有明确的专业。 (p.102) ”当然,来访的外国教授是学界的高端。低端也是挣扎在失业线上,如小说中信手写到的工作得而复失的代课教师。“新学期开始,学校已开始上课。找不到裘利安,刚请了一个代课教师。现在裘利安回来了,必须先安排辞退代课教师的事,然后裘利安马上就可以上课。 (p.165) ” 小说提到东方道家的“房中术”,对故事发展和女主人公性格都不可或缺。“房中术是男女双方的互滋互补,阴阳合气。男人只要他能学会这个对应方法,就会更有益,并非牺牲对方 (p.67) ”。与裘利安交欢用了房中术之后,闵的感受很棒,“几乎一直在高潮上,七八个小时飘浮在高潮上。……像风吹起的云一样飘在空中。这是我有生第一次。 (p. 69) ”或许房中术也有夸张的成分,“一动不泄,则气力强……再动不泄,耳目聪明;三动不泄,众病消亡;四动不泄……十二动不泄,那就通于神明。 (p.67) ”房中术主旨似乎是使对方快乐而自己长盛不衰。按照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也没有那么神秘。“房中术的秘密,需要一种修养,一种超越世俗的情感?房中术就是爱情!当他爱到一定的深度,就自然会努力使所爱的人快感持久,而不是图自己痛快,有了这个动机,就能不泄,反过来自己也能持久。 (p.167) ”从道家的观念看,这其实也是万物的通例。如《老子》所谓,“反者道之动”,“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值得注意的是,裘利安那样的西方人,对民国的西化知识分子有种批评甚至轻视的态度。“中国知识分子,从西方学来的自由主义,只是高谈阔论不准备实践的自由主义。他们缺少的就是把信念付诸于行动,甚至政治行动的能力。……郑面对侵略的‘冷静’,闵面对爱情的‘体面’,就是明证:中国还没有成熟的自由主义。 (p.43) ”他们不仅没有学到西方的长处,也轻易放弃了东方的长处。如闵的丈夫郑教授,“郑是全部西化的欧美派知识分子,非常崇奉进步,听都不想听道家的‘迷信’,房中采纳之术更是中国封建落后的象征。她暗中在行房事时,在郑身上试一下,郑像中了毒,躺倒一个月,试验完全失败。此后房事不仅少,而且似乎走过场。她只能用习房中术自我修身养性,得到性满足。 (p. 67) ” 整个故事,似乎暗合于唐人吴融的七律《途中见杏花》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前两句调换顺序就更贴切了,“墙外行人正独愁”,“一枝红杏出墙头”。我本来想用“一枝红杏出墙头”作为该文标题,但该句诗宋人叶绍翁的改写更出名,“一枝红杏出墙来”。陆游则干脆用了原句另外成诗。现在用的标题也是宋人的诗句。 从小说艺术角度看,虽然我不是内行,还是觉得高于通常的学界小说。优点包括但不限于,故事叙述的节奏,种种暗示和必要的重复,以及自然流畅的语言等。值得注意的还有小说的叙述视角,始终跟着男主人公,除了最后的几首诗。从他的角度看外界,也展现内心感受。这往往是所谓“爽文”写法,但该书并不是。尤其是女性作者,这种写法就更不同寻常了。推测原因是男主人公的资料如遗书通信等更多些,这种写法加强了叙述的客观性。 小说背后的真实故事更引人注目。《 K 》中暗示得更直白,女主人公林是裘利安的第 11 位情人,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程教授的夫人。诗人和作家凌淑华的先生陈源 1929 年起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和院长。他 22 岁就当了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在教授任上曾与周氏兄弟等激烈笔战。尽管小说可以认为是纯属虚构,但凌淑华和裘利安的姨妈弗吉妮娅·吴尔芙的文字交往,完全是史实。凌淑华的英文自传性散文手稿在吴尔芙故居发现,并于 1953 年以 Ancient Melodies ( 《古歌谣》 ) 为标题出版。裘利安与凌淑华的风流韵事,见诸裘利安的信件,推测至少不是完全虚构。对两人关系,陈源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知情。顺便一提,凌淑华与徐志摩的互为知己也是文学史中的佳话,但凌淑华烧掉了与徐志摩的所有往来信件,实情就无从确认了。小说中写徐诗人说闵将是“中国的曼殊菲尔 (p. 24) ”,当年徐志摩就是这样说凌淑华。据说凌淑华九十岁在京病逝前弥留之际,还念叨徐志摩,而不是陈源或裘利安。才华的益处,也包括能把有些尴尬变得唯美。 我对凌淑华和陈源都非完全陌生。读过他们的随笔和散文选集,都不止一本。事实上,我读过百余位现代 ( 在文学史的习惯用法上,意味着非当代,就是五四之后四九年之前 ) 作者的散文选集,以及十余位我喜欢作家的全集。最早知道陈源的名字是从鲁迅杂文中,属于鲁迅论战对手的“正人君子”之一。很晚才读了重印的《西滢闲话》,包括陈源的论战文章,也算兼听则明。硕士的同学王多曾着迷凌淑华的散文。我们一起去张家界开会时,他带本她的散文选,强力推荐。当时直觉比较一般,没有读。后来读了些,觉得还可以,但真也算不上特别欣赏。 小说作者虹影本名陈红英, 1962 年出生于重庆。高中后就读某中专学习财会专业。短暂工作后成为自由作者,发表诗歌和小说。 1989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和复旦大学作家班进修。 1991 年去英国,同年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华裔教授结婚。 2000 年起侨居北京。 2003 年与华裔教授离婚。 2009 年与英国作家结婚。作者多次在国外获奖,或许是国际声誉最高的用汉语写作的女作家。她的代表性小说《饥饿的女儿》和《好儿女花》都有很大的写实传记成分。 附录:《英国情人》版本演变 《英国情人》原名《 K 》。《 K 》最早在 1999 年由《联合报》选摘,同年尔雅出版社出中文繁体字版。 2000 年《 K 》节选 ( 删去约 5 万字 ) 刊载于《作家》第 12 期。 2002 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了简体字版。因凌淑华和陈源之女起诉名誉侵权被法院禁止发行,后上诉到省级高院后与原告和解。修改后以《英国情人》为名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在 2003 出版。作者标注,“ 1998 年 12 月完稿”,“ 2001 年春修订”,“ 2003 年 7 月重新修订”。 修改主要是人物名字和故事地点。男主人公仍然是真实人物 Julian Bell ,原来译名朱利安,修改为裘利安。女主人公名称改变最多。首先,代号由写实的 K( 第 11 位情人 ) 改为虚构的 Q( 第 17 位情人 ) ,名称由林 ( 与凌的韵母前后鼻音不同 ) 改为闵 ( 与凌的声母 ) 。男二号姓氏由程 ( 与陈的韵母前后鼻音不同 ) 改为郑。故事地点有陈源夫妇执教过的武汉大学改为青岛大学,包括校园里的珞珈山改为小鱼山。这种替换,有时候导致文意不通。例如“他突然想起, Q ,就是‘神州古国’,中国古称 Cathay 的词源 Qitai ,他命中注定无法跨越的一个字母。 (p. 172) ”这完全不对了。 Cathay 是古称契丹 (Kitaj) 的英文转音,因此词源是 Kitai ,如《 K 》中所写,而没有什么 Qitai 。关于当年时局的一段话也不通,“战争的火焰从北向南延续,青岛成为战时动员的基地。海湾四周全是轰轰烈烈的抗日浪潮,校园里更是闹得天翻地覆。 (p. 173) ”原文没有问题“战争的火焰从北向南延续,武汉成为战时动员的基地。两江三镇全是轰轰烈烈的抗日浪潮,武大校园里更是闹得天翻地覆。”地理上的修改也有遗漏,如“邻省四川 (p. 145) ”可以说武汉所在的湖北,不能说青岛所在的山东。我更喜欢修改前的《 K 》,不仅是因为有更多细节,而且也更符合作者本意。 修改版出版后,有多家出版社再版,例如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5) 、现代文艺出版社 (2009)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等。 2017 年的四川文艺出版社版,题目为《 K— 英国情人》,仍是修改版,但把 Q 换回 K 。《 K 》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如荷兰语 (Meulenhoff, 2000) 、瑞典语 (Norsedts, 2001) 、英语 (Marion Boyars, 2002) 、希腊语 (Metaichimo, 2004) 、意大利语 (Ganzanti, 2005) 、斯洛文尼亚文语 (Ucili, 2005) 等。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故事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热度 2 Mech 2020-1-13 22:50
《知识者生存》是汤吉夫有关学界小说的结集,包括一部长篇、 7 篇中篇和 14 篇短篇。其中的长篇《大学记事》以后另外谈。写于八十年代的 11 篇中短篇已经说过,《 从希望到惶恐 》。这次说另外 9 篇。 6 篇写于九十年代, 3 篇写于本世纪初。基本上还是反映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活,当年在经济大潮中人文学科教师的艰难处境。故事主要发生在天津市的东大。作者在每篇小说后注明了写作日期,但并没有给出初次发表的信息。我知道的就添上了,不知道就没有办法了。 中篇小说《新闻年年有》发表于《中国作家》 1991 年第 5 期。这是典型的学界故事,反映出学界的利益冲突以及一些学者的微妙心态。曾任高教局副局长的单身女性梁怡秋要调入东大历史系任教授。近代史教研室周伯驹主任 ( 五十多岁刚晋升副教授 ) 担心影响自己日后晋升教授 ( 梁是教授而且传闻曾经因为他述而不作没有科研成果否决他的申报 ) ,希望现代室教研室主任高云升接受梁。高云升曾是梁怡秋的追求者,但因梁拒绝了他并说他没有什么学问只是学术活动者。他后来娶了市轻音乐团的歌手蓝丽为妻 ( 那八十年代真是教授的黄金时代,中年副教授能娶青年歌手,并受到同事非议丢了系主任职位 ) ,蓝丽反对梁作高的同事。周高两人决定都不接受梁,但看系主任借此鼓动他们对校长的不满,高云升同意了梁怡秋在现代史教研室工作。在这条主线之外,还有干部发岗位津贴,教师不发。周的儿子研究历史投稿被拒,后来以其父亲的名字投稿,在《史学季刊》发表;因此他决定不听他父亲的话,从事学术工作,而且经商挣钱小有斩获;周伯驹莫名其妙有了论文,还以为是他大学时的同学情人现在的编辑旧情未泯,为帮助他晋级所写,安然用于申报副教授的代表作,受到同行好评。耐人寻味的是,当选了该市十大杰出人物梁怡秋教授有种种传闻。说她抢了自己导师的教授气死了导师 ( 其实是导师让贤主动放弃,后来传说她与年过六旬独居的导师睡觉,老先生本来有心脏病就气死了 ) 。还说她与六十多岁的市委常书记有不正当关系,常书记因此被免职 ( 其实免职后升任省委副书记 ) 。还说与七十多岁的美籍台湾教授睡觉被派出所抓了,那个台湾人捧她有了国际学界知名度。不仅有“新闻”故事,人物形象也很鲜明。高伯驹迂腐木讷,高云升人情练达,积极引进人才的校长雄才大略,而由办公室主任晋升的系主任狡诈阴险。 写于 1991 年的中篇《酷热在夏天》,讲学校机关的办公室故事。超龄的苏校长传闻要离休,他看好想提拔的党办机要员小孙跟省委写信代表部分群众要求校长留任。小孙的妻子在校报工作的小范看毛片后跟团委副书记小胡上床被小孙撞到。同时小孙在老苏坚持下晋升了科级。他决定原谅妻子。小胡则因为看内部录像被派出所抓了,但没有供出小范,自己被撤职。老苏要再当一年校长再离休,提拔了刚但科长不久的小孙替代小胡但校团委副书记。离开党办时,昔日与他明争暗斗的同事也有些依依不舍。这个其实不是学界故事,虽然发生在大学中。 中篇小说《上海阿江》发表于《天津文学》 1993 年 11 期。诗人阿江是东大中文系的一位 53 岁的老讲师。 58 年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华北,恋人阿黄给他初夜后分手嫁人。平反改正后他跑回上海,要求阿黄与丈夫离婚,几年后被阿黄的两个双胞胎儿子一顿痛打,彻底断了关系。学校规定,单身不能分房。他在单身宿舍中熬到 53 岁,实在挺不住,打算结婚。他要求年轻貌美,总算找到位 36 岁的黄小曼。黄小曼诗歌修养几乎是零,但要求他晋升副教授才嫁,因为她曾被西大化学系副教授嫌弃没有文化。阿江找人事副校长,但副校长没有时间见他。他找到系主任江老。江老先说定职称时间遥遥无期。“理论上说一年一定,实际上从来没定准,一年、两年、三年、四年,都有可能。 ……. 这事情,系里说了不算,东大也说了不算,市里不说话,哪儿也是干瞪眼。 (p.341) ”又说没有名额,除非能说服到年限的一位退休。就算有一个名额,还有六个讲师要晋级。人家都有专著,阿江只有四部诗集,但“诗是不作数的。 …… 评职称要看论著! (p.342) ”江老这类人,“他既能将你推向绝路,却同时又绝不让你感到绝望。他可以拒绝你所有的要求,同时又让你感到,他老先生时刻都准备为你帮忙。 (p.343) ”最后告诉他,如果在定职称前出版一部专著,还有优势。阿江拿出讲稿找出版社,才想起过去都是出版社找他出诗集,但最近几年已经不找了。到出版社辗转找到理论室,凭着诗人的桂冠,一万六千的出版费,编辑放弃编务费,减少四千,社长破例减三千,还要他九千。四处借款,也筹不到钱。“若干年前,他的诗作输给了政治,现在,他的诗论又败给了经济。 (p.348) ”阿江与黄小曼在舞场遇到当年一起写诗,后来改行做生意发财的华子。华子答应资助九千,但问他,“你在文化馆讲课,你借题发挥,大骂个体户不创造任何财富,是专掏老百姓口袋的吸血鬼,是臭虫,是虱子。你明骂个体户,暗里指的就是我。现在你要出书,却来向我要钱,那么你说明白了,咱俩相比,到底你是臭虫虱子,还是我是臭虫虱子? (p.353) ”虽然我不是商人,我真觉得这段话说得义正词严,说话者到底曾是诗人。阿江承认自己的臭虫是虱子 ( 这对当过右派的人应该也不算太难 ) ,拿到了钱,送到出版社。眼看专著有望副教授有望,但黄小曼与他分手,与华子交往。这个短篇,既写了诗人阿江的难堪,也没有回避他性格的缺陷。不谙世事,以貌取人, 心胸狭隘等。在没有收入小说集中的中篇《葛懿教授》中,有人说阿江投河自尽了。 写于 1995 年的短篇小说《地铁里的故事》写四位教授在乘地铁时面对的流氓的反应,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学术会议组织者没有派车送参加会议的四位教授,他们只能乘了公交,再换地铁。这些人争论不休,彼此鄙视。号称人道主义有平民意识的张教授,支持市场经济被认为政治投机的李教授,艺术至上主义者赵教授,大谈人文精神失落的王教授。遇到流氓猥亵有着妙龄女郎背影的老丑女人,都不做声。女子下车后,教授们议论起来,“真是太不像话。警察都干什么去了。道德滑坡。社会失范。冷漠自私。说到底就是文化问题。 (p.360) ”面对流氓的谁不像话的逼问,他们又慌作一团。小说结束时,教授们总算有了共识,“咱们使劲,争取都能坐上小汽车。 (p. 361) ”这其实也是教授们的聪明之处。对生存状态不满意时,改变自己的境况或心态,都比改变社会容易。 写于 1995 年的短篇小说《教授张王李赵》是四位教授的速写,有些幽默感。退休的张教授在学校新分的房子里与人事处刘处长住对门。他认真打扫公共部分。开始刘处长还过意不去,至少在周日一起打扫。后来就刘处长就懈怠,他的家人也不尊重张教授的劳动,张教授也不扫了。面对家人对张教授的不满,处长总结说,“世界上没有比真正认识一个人更难更难的了。 (p.364) ”一向身体很好的王筠副教授倒在讲台上,不治身亡。她本来在乡下农场育种,已经为学校挣了技术转让费 50 万,但学校一直没有决定到底给她多少奖金。她每周两次回学校上课,因为评教授前两次申报都是教学工作量不够。学校想把她塑造成无私奉献的优秀知识分子典型,苦于没有什么言论。有人想到,她在进急救室前对女儿说了几句话。赶紧找来女儿询问。原来只是让孩子赶紧去排队买盐,听说下月盐要涨价了。这个真有些狗血。中医学院针灸系 30 岁的助教李轲破格晋升了教授,因为在德国发表了论文,并被德文报纸报道。在此之前,他想报副教授都没有资格。他利用中国与匈牙利互免签证,去了布达佩斯,又去了慕尼黑 ( 这个技术上似乎有些问题,匈牙利在九十年代初与大陆互免签证,但到 2007 年才加入申根协议。因此从匈牙利去德国需要签证 ) 。在那里无证行医,有了名声。这似乎愈发不可信了。不管怎样,出口转内销,成功晋升教授,那是当时俗套的学术传奇。与记者谈台湾和大陆差别时,李轲借题发挥,“我看差别不大。一样的崇洋媚外,一样的论资排辈,一样的充满嫉妒,谁让我们都是中国人呢! (p.368) ”。赵教授赵家苑其实只是讲师,正在申报副教授。他任职年限够,著作也很多。但反对者认为,“人家写了书,他就往上贴,贴上去署个名,他就成作者之一了。 (p.369) ”赵在活动关键一票的评委时,盛赞评委的创作,甚至把评委随口一说并不存在的小说,他都说读过两遍,准备写评论文章。 短篇小说《龚公之死》是个悲情故事,转载于《小说月报》 1996 年 12 期。 56 岁的龚公罹患癌症病逝。“我”回忆认识 5 年的一些往事。在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当面批判尚校长。面对飞扬跋扈的城管束手无策。在公交车上教训不让座的孩子被顶撞。带病坚持上课不肯住院,治疗舍不得花钱虽然当时还可以公费报销。要求儿孙继续从事古文专业都遭到拒绝。死后众多人前来吊唁,表示对其人品的肯定。“他不见得事事做得都好,可他是个好人。 (p.386) ”好人,未必都是好教师。他的行为有些并不符合现代职业要求。“教一辈子书,研究一辈子古文也只是光‘治’,而不写任何文章。 …… 后来还是他的担任副市长的学生发了话,算是破例饶了他一个副教授头衔。 (p.378) ”这个“饶”字春秋大义。备课讲课很认真,但“上课好跑题,抨击报纸杂志,批评小说电视是常有的事。 (p. 379) ”表面上看,龚公似乎是充满正义感和使命感的正面形象,但同时也有昧于道德、囿于传统、拙于谋生、疏于自省的旧文人弱点。其名字尤其让人困惑,“公公”是太监,没有后代传人。“以后还会有这样的好人吗?他没准是最后一个了。 (p.386) ”借龚公之口,也说了当时高校的乱象。“你看看行政处室初级以上的干部,有几个不是教师副教授的?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未必能挤得上去,到了不用念书不用做学问的人那里,职称就跟探囊取物一样的容易 (p.378) ”。 写于 2001 年的短篇小说《到彼得堡去》,颇有些无厘头,而且总体上游离于其他短篇主题之外。朋友的父亲于光彩是个无足称道的小人物,六十年代以来,先是在机关看澡堂后来在传达室当收发。肝癌弥留之际,突然说在列宁格勒就是现在的圣彼得堡有别墅,是潜艇学院奖励,还喊着“达吉雅娜”。朋友努力寻访,发现父亲当年被送到苏联学习潜艇制造,出国前在上海补习俄语时,有苏联美女教官达吉雅娜。他还是那批留学生中最有诗人气质的。不过 1957 年他被打成右派。 40 年后,他说着“孩子,别难过,我就要到彼得堡去了。 (p.389, 391) ”含笑离世。至于是否真有别墅,与达吉雅娜发生了什么,小说没有交待,完全是个断头悬案。 写于 2002 年的短篇《宝贝儿》有些狭邪小说的意味,只是其中的嫖客是博士毕业后工作四年的讲师宝贝儿。他的正式姓名小说中没有说,这样称呼他因为他对女性特别感兴趣。小说开始时,他到亚主任家去请假,不顾主任劝说马上要开始职称晋升,坚持要去旅游。原来教工食堂有位漂亮的临时工服务员冬,他要与她一起去海边。在途中他就迫不及待地下车野战,到海边住在有两个客房家庭旅馆。滚床单动静太响,致使另一间房不能出租,只好由他们包下。这个住了十多天,宝贝儿没有钱了,冬出资又住了四天。冬是到南方打工的东北小姐,什么活都干过。想嫁给宝贝儿过安静日子,但宝贝无意结婚。冬大怒让他出嫖资,他写了两万的欠条。警察上门,把他们作为嫖客妓女抓了,通知他单位。主任派自己的儿子也是体育系的教师代表学校把宝贝儿接回,以尽量不扩散。主任抱怨他没有留守学校晋级,职称名额多得需要校长的司机帮忙用掉个副教授名额。还希望他去北京找自己的导师为报博士点疏通关系,但被宝贝儿拒绝。在等候处理决定过程中,冬从劳教中放出来找宝贝儿,他给她答应的两万元连同利息。冬再次提出结婚,被宝贝儿拒绝。冬让他免费做爱。最后学校因为宝贝儿嫖娼而把他除名。听过决定离开行政楼,看到公布的亚主任负责申报的现代文学博士点获得批准。宝贝儿在整篇小说中都是漫不经心,很有些《局外人》的意思。小说也说了其中的原因,晋升的教授副教授不学无术,晋级论文都是宝贝儿帮忙写的,包括亚主任和宣读解职决定的人事处长。他因此攒下的给冬的两万多元。“他为此对神圣的教授和副教授们统统失掉了兴趣。 (p.400) ” 《漩涡》有些黑幕小说的意思,发表于《芒种》 2002 年 5 期,转载于《小说月报》 2002 年 7 期。快要到六十岁的靳先生已经当了 15 年教授。教授很多,系里当年两位,现在三十多位。毕业不用不用当助教,直接上讲台。更何况,“大学越来越不可思议了。教务处和科研处联合下文件,说是为了鼓励竞争,教授一档,必须每年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篇,两年完不成任务的,就不能再当教授 (p. 407) ”插一句,这种文应该是人事处和科研处一起下呀。受命到县里研究生班讲课,居然有一百几十号人。好吃好招待,县里招待所还有领导买单的小姐按摩。但很多人不听课,考试舞弊。他没等人送自己就跑了。路过省城,找当副省长的大学黄同学告了一状。黄副省长热情接待。休息的房间一天四百美元,秘书陪吃顿午饭,两人一千多元。副省长对他直言“对于文学,你是专家,对于生活,你就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了。 (p.413) ”副省长过问下,研究生班上的县长书记教委主任调离,班上只剩十多个学生。断了财路,系里同事都暗恨靳先生。副省长又托他关照考研的女儿黄小屯。副省长第一位夫人是他们同学,离婚去了美国。黄小屯是第二位夫人的,离婚去了新西兰。现在的夫人是电视台播音员。黄小屯考了第 27 名,总分和外语都没有过线,计划内外各招 6 名。系主任让 27 位考试面试,把黄小屯录取为计划内。面对纯粹陪考的 3 位新疆考生,靳先生很难过。“或者与生活同步,或者退出生活 (p.417) ”。他决定准时退休。系主任很惶恐,担心黄副省长埋怨。县城的研究生班虽然黄了,但在副省长帮助下,省城招了两百多人的研究生班,“一块很大很大的肥肉 (p.418) ”。靳先生其实是低配版的龚公。高配版活不下去,低配版只好退休。 这些中短篇小说,再现了大学尤其是其人文学科在经济大潮冲击下的艰难处境。开始只是经济大潮的冲击,后来有种种耦合效应,形成漩涡。人文学科有其特殊性,无法与国际接轨,就不能享受成熟学术治理系统的制度红利。因此很难彻底完成职业化转型。小说写的那个时期我已经是教师,虽然只是最底层的青椒,但对时代氛围也感同身受。读这段历史中的小说,不仅多有共鸣,而且还有些“忍过事堪喜”的庆幸,甚至有些“回首向来萧瑟处”的豪迈。真要是历史逆行,重回 30 年前,希望也能有些“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 作者汤吉夫 1937 年出生于山东黄县。 1958 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院 ( 即现在上海师范大学 ) 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河北省香河中学任教 17 年。 1975 年,调入廊坊师范专科学校 ( 现廊坊师范学院 ) 工作。 1984 年任校长。 1988 年调至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7 年退休。 2017 年逝世。写了学界小说多篇。除了中短篇小说外,还有长篇《朝云暮雨》和《大学记事》。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无端却被秋风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象牙塔下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80 次阅读|9 个评论
无端却被秋风误—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Mech 2020-1-4 22:48
廖梅的小说《象牙塔下》由江苏文艺出版社于 2012 年出版。小说中,专科学中文的男主人公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两年后分别到日本和美国各访学一年,回国后不到一年意外死亡,故事结束。通过那位博士的见闻和感受,勾绘出他眼中的学界和学人。故事发生的学校是复旦大学 (219 页有一处提到 ) 、东京大学和哈佛大学,时间大约是从 2001 年到 2006 年,还有些更早时间的回忆。推断时间的依据,是小说中美国部分提到了弹劾哈佛校长,发生在 2005 年。 小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上海故事。男主人公历史系青年教师林健康在不同场合的一系列矛盾冲突。与当年的室友同学现在转读经济史在职博士生辩论学者是否应该挣钱。林健康牵头弹劾经常出国的区域研究中心主任贾路道教授,并批评他研究生抄袭,在报纸上打笔仗。晋升副教授学院系里没有通过,导师在学校帮他成功晋升。批评当中学语文教师的妻子写风花雪月旧上海的文章,拒绝她不要写文章惹事的建议。回家发现哥哥与妹夫断背,大受刺激,吃饭都与餐馆老板吵,更是狂热地卷入笔战。随着妹妹自杀身亡,他与妻子离婚。突然写不出任何东西了。 第二部分日本故事。林健康到日本东京大学访问一年。与过去的同学和其他日本同行交流。初到不久,就在醉酒后与一位女留学生有肌肤之亲。后来林健康爱上她,但她回国了,并成了性解放的倡导者。受她在做爱时意外身亡刺激,林健康又能写东西了。还有位当年是前妻班上学生的留学生热烈追求,但他无动于衷。 第三部分写美国故事。仍然是与大陆去的访问学者和美国的教授顶牛,尤其反感在大陆和美国都如鱼得水的社科院教授金房汶,不过也做了组织会议等合作工作。更重要的是,认识了当初给他回信的代理秘书其实是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江来,并开始恋爱。美国之行,他心态开始变得平和,视野也更为开阔。 第四部分回到复旦。在系主任鼓励下申请项目,被系学术委员会否决,虽然贾教授已经卸任一切学术职务。见到再婚怀孕的前妻,又给她忠告,被前妻以“我有我的价值观! (p. 274) ”拒绝。到江来家在沪的别墅,见过她的父母。回故乡看了父母弟弟,算是与他们和解吧。受本科生课堂上的女学生孙婷婷邀请去看考古现场,其实到她家假装男朋友见父母。结果被暗恋她的童年小伙伴带人围殴,意外身亡。江来已经怀了他的孩子,小说似乎暗示他们在见过江家父母后同居。 小说和各部分有英文标题。小说的总标题为 The Scholar ,是单数,应该特指男主人公。否则应该是复数,不过那就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儒林外史》全译本撞车了。第一部分英文标题 Shanghai: The Advocate 有些费解,倡导者?第二部分英文标题 Japan: Learning Love ,学爱,比较贴切,虽然我觉得主人公并没有学会。第三部分英文标题 America: Flying High ,高飞,确实有些美国精神。尾声 Shanghai: Sublimating ,升华,也有些牵强。 总体上,主人公林健康是方巾气十足的传统名士,而不是现代职业学者。特别是他受刺激后,“成了一个道德至上主义者。他的名言是:道德的腐败和堕落将是导致人类灭绝的核弹头。 (p. 94)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道德至上主义者往往智力和知识不足。难以理解现实世界的复杂因果关系,而倾向于简单地划对错分好坏。林健康虽然复旦博士,他研究生读书期间受到的所谓严格学术训练,基本上是传统考据功夫,没有现代学者需要的沟通交流传播技能。本质上是所谓有知识没文化。他出身于淮海平原农村,地区师专中文系毕业,在乡村中学教书,文化基础无疑很薄弱。主要靠死记硬背考取复旦这种名牌大学的冷门学科。可悲的是,他虽然访日访美,自己还是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把缺陷当个性。正因为文化背景的薄弱和现代学者职业训练的缺乏,他不具有反思自己的愿望和能力,以愚顽为坚定。还自以为是地声称,“决不饶恕堕落的灵魂,决不向庸俗油滑妥协,决不放弃生命追求。”因此,他出场往往就使得气氛陡变,人人不愉快。他建议学生王霞的,“你只有为自己活了,有一份愉快的心情,有一门喜爱或者擅长的专业,你才能做到为别人而活。修齐治平,只有先修身,把自己安置好了,才谈得上齐家治国。 (p. 238) ”恰是他自己所缺乏。在小说结尾部分,我读到主人公之死时,虽然觉得非常突兀,但也佩服作者的高明,不然小说真不容易结束。 这部小说其实的主人公入错行的故事。“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他头脑简单行事直接,激情有余智商不足。似乎并不适合大学职场,而应该成为媒体人或者传教士之类。可惜他导师把他留校,其实看走眼了。判断错误就要付出代价,结果是年近七十的导师要后继无人了。林健康的愿望并不是与他人分享知识和经验,帮助别人实现他们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是要影响甚至改变他人。诛心而论,这是对他自己成长过程中所欠缺的补偿欲望。这类人,貌似坚定自信,其实自卑敏感。如果不意外身故,与江来的婚姻未必始终能如小说描写的恋爱那样幸福。虽然小说中说,“她大度,宽容,心地善良,一点一滴改变着他。 (p. 278) ”正像他所崇拜的导师无法把他培养成职业学者一样,他深爱的妻子也未必能把他造就为称职的家庭成员。 小说中也写了几位职业学者。正面的是林健康的导师郑先生,他强调了学术工作本体方面。许多话很有道理。“议论,人人会发。但要发的 ( 得? ) 好,有理有据,说服人心,绝不容易。 …… 既然要做学术研究,就必须尽可能地全面掌握资料,条分缕析,这样得出的结论或者议论,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p. 31) ”“现在是打基础阶段,希望大家少议论,多看书,切忌把读书报告做成读后感,更不要写成抒情散文。 (p. 31) ”“什么都能被夺走,名誉、地位、职称、金钱、健康,甚至亲人,只有知识是夺不走的,你得到的知识,一辈子都跟着你。 (p. 32) ”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稍有些狭隘。对于职业学者而言,别人夺不走的还有专业能力和声誉。“做研究,写文章,最怕‘功利’二字。急于用世,做出来的东西往往过了这一村,就成了废纸一堆 (p. 61) ”特别是“第一,不要公共太多,知识太少;第二,不要做学术混子,也不要做学术棍子。 (p. 62) ”是给有志于成为所谓公共知识分子者的忠告。另一位是反面人物金房汶,他强调了学术工作的社会和传播方面。“刚才讲了第一点,就是要宣传自己。现在跟你们讲第二点,就是要适应现实,通俗说,就是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理论一点,就是尊重人家的文化和喜好。 (p. 207) ”“不管写什么文章,到哪里去发言,最先要考量的就是听众的兴趣。抓住了听众心理,哪怕你资料不充分,演讲也不会失败!抓不住听众心理,你研究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成功。 (p. 207) ”他强调沟通合作。“人都是有虚荣心的, …… 没有搞不定的人,只有没到位的工作! (p. 221) ”还有些更年轻的职业学者。如江来也知道,听报告时,“如果你有很多问题,可以私下与人交流,不必在会场上穷追猛打。 ……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 …… (p. 201) ” 小说中还有些对学界的观察也有见地。“越是年长的教授,人生的熔炉里摸爬过滚打过,对年轻人越是爱护。中年教授,自己尚处在奋斗阶段,所闻所见无非弱肉强食,适者生存,难免不把这套人生观转嫁到学生身上,全世界的苟刻教授,年龄大都分布在这一段。 (p. 236) ”学者是寂寞的职业。“单纯做学者,只有几百个人知道你,再加上几千个学生读过你的文章,影响力太有限。 (p. 138) ”其实职业学者,在意的只是同行。我觉得这甚至可以是职业学者的判据。 关于文科理工科的大陆学者在国际上的地位,小说这样说,“在国际学界,中国文史哲学科的学者比理工科学者学术地位高。中国的科学技术整体上不如西方发达。但在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领域,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p. 34) ”。我不这样认为。理工科学者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完全可以平等对话交流。就算水平有些差距,性质并无不同。文史哲学者总体上还达不到西方职业学者的水平。自以为处于世界前列,往往只是对学界缺乏了解者的臆断。因此,在国际主流期刊上的论文文科不如社科,社科不如理工。不仅研究,就是通俗性读物,也是国外学者的更有启发性,如剑桥中国史,还有些义和团、五四运动之类的专门史。更重要的是,国内外理工科学者关注的是相同的学术前沿,大陆文史学者只是在东亚研究等个别领域能参与工作,这些领域都不是西方学术主流。如书中所写,“在文理学院,欧洲史、殖民地史是大头,亚洲史微不足道。 (p. 219) ” 当然,中国文科学者也有与国际接轨的方面,例如脾气。“全世界的文科学者都一样,又酸又臭! (p. 219) ”所以他们在教授中收入最低,是全球文科学者的共性。 八卦一下小说中人物的原型。毕竟不是历史学术圈子里的人,只能看出非常明显的。主人公导师郑先生无疑有作者导师朱维铮教授的影子。年龄性格都有些符合,有些话如“每个人都有思想,有思想的人不等于思想家。 (p. 30) ”“我不信名师出高徒,我只信严师出高徒。 (p. 33) ”似乎也是朱教授的原话。对解读孔子的新起明星学者的批驳,朱教授似乎也说过,虽然不是如小说所写在明星报告现场所说。走私文物被捕的儒学家金房汶的原型,无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以研究和阐述新儒家思想而著称的学者郑家栋。 2005 年 6 月,他以伪造结婚证等手段帮助 6 位“妻子”骗取赴美签证使 4 人成功离境 4 人拿到签证,被法院以骗取出境证件罪,判处其有期徒刑 2 年半。郑家栋与小说中的金房汶教授一样,都是 56 年出生,来自社科院,经常出访。小说中捐书的小野教授,就是小林一美教授,他曾向复旦大学历史系赠书。 小说存在主观与现实的内在紧张。在主观方面,作者对男主人公有更多肯定。但现实逻辑上,文人名士不适合职业化的大学。人怕入错行,那样会处处碰壁。特别在本世纪以来,社会进入相对平稳发展时期,还有悲剧英雄情结的人,不仅于己有害,而且于事无补。“文人潜意识里都渴望成为悲剧人物,倘若成不了,还会暗中嫉妒悲剧人物。唯有比世人承受更多的痛苦,才可能将个人的痛苦升华为人类的痛苦,在痛苦中获得大智慧,获得思想的涅槃和精神的永生。 (p. 103) ”所以林健康处处碰壁,在最终以意外身亡退场前,如果不是吸引了家境优裕涉世不深的江来,可以说一事无成。与他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前妻陈小兰,一心过太平日子的平凡女性,离婚后变得愈发漂亮,再婚怀孕,似乎过上她期待的生活。虽然她写文章赞许的两位教授后来触犯刑律或冒犯了舆论,影响她的声誉。从长远看,以她的有限的聪明,足以实现她自己有限的目标。如林健康给学生描绘的,“过上这种平静而快乐的生活,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有一个安宁的家庭,有一点业余的爱好。 (p. 265) ” 小说读来多少有些诡异的气氛。或许是非正常死亡频发,主人公林健康的妹妹自杀,林健康在日本上过床的女留学生归国后与人做爱时被意外身亡,林健康自己在农村遇到寻衅滋事意外身亡。小说也涉及性取向问题,这倒是与国际学界小说接轨。林健康的哥哥与妹夫有断背之情,导致他妹妹自杀。他在美国学习英语的伙伴也非直人。他班上女生是拉拉,骗他去家里冒充男友,导致暗恋她的中学同学找人殴打林健康,因此身亡。顺便一提,小说中关于同性婚姻的必要性,“如果没有婚姻关系,同性伴侣不能享受公司的配偶医疗保险,一旦罹患重病,经济上将陷入困境。同性伴侣突然身亡,未留遗嘱,另一方无法得到社会保险规定的遗孀待遇,亦可能落入衣食无靠的悲惨结局。 (p. 197) ”并不确切。这类问题,都可以通过所谓“公民结合 ( civil union ) ”解决。 作者廖梅 1968 年出生于浙江杭州, 1986 年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 1990 年直升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中国文化史硕士研究生,导师朱维铮教授。 1993 年获硕士学位后继续攻博, 1996 年获中国现代史博士学位,是朱维铮教授指导的第一位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和副教授。 1998 年至 1999 年赴日本神奈川大学进修, 2005 年到哈佛大学进修。随后离职成为自由职业者。作者九十年代初开始写作短篇小说。《象牙塔下》是我见过的唯一长篇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热度 1 Mech 2019-12-23 22:49
《莫须有先生传》最先连载于作者与冯至合编的周刊《骆驼草》,从 1930 年 5 月 12 日到 11 月 3 日,包括后来单行本的前 12 章但缺第 10 章。 1931 年,随后两章分别以《行云章》和《续行云章》为标题发表于《青年界》卷 1 期 4(6 月 10 日 ) 和卷 2 期 2(9 月 20 日 ) 。 1932 年 12 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其中补全了第 10 章并增加了第 15 章。该小说收入许多选本,不一一赘述。我这次读的是《纺纸记》 ( 倪伟编,珠海出版社, 1997) 中 32-130 页。该书其实不是学界小说,但仍是学者小说。小说写位学人莫须有先生到乡下读书思考并与不识字的乡民生活交往。如果要索隐一下,主人公莫须有先生就是作者废名,三十多岁的湖北人,具体记录的是他从北大退学在西山读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并思考的经历。因此,该书是作者小说体的自传特别是思想或精神自传。周作人对废名的文字很推崇,过去只读过《废名散文选集》,这次读读小说,也是领略其独到文字的机缘。 小说的故事平淡无奇,就是位学人租了乡民的房子,与他们生活在一起。起居简单,思想丰富。“世上没有一个东西不干我事,静极却嫌流水闹,闲多翻笑白云忙 (p. 81) ”很有些和光同尘与人为善的意思。“说来好玩的,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在于一个朋友之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互相热闹一下子,勉励勉励,不可拆台,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也。 (p. 64) ”村民中出场最多的是房东太太,简直堪称女主人公,似乎代表了现实因素对莫须有先生的期待甚至限制。例如,给莫须有先生出主意,“以后多谈点故事,不要专门讲道理,那是不容易叫人喜欢听的,而且你也实在不必要人家听你的道理人生在世,过日子,一天能够得几场笑,那他的权利义务都尽了。 (p. 62) ”在小说最后一章,村民有位女儿去世,惊痛之中,莫须有先生大彻大悟,“于是奇怪奇怪,莫须有先生这一迟疑,万顷思想都集中了,圆一个大圆宝镜,里面排了几个人人字,我们站在地球上去望一下,却又是我们的文字:‘唉唉,余终于生命,今日目此生命为无知也。’于是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笔流水账,可付丙。 (p. 128) ”故事就结束了。付丙的本意是烧掉,终于没有烧掉,不是付丙而是付印了。 该小说以难懂著称。作者在《序》解释,“若说难懂,那是因为莫须有先生这个人本来难懂,所以《莫须有先生传》也就难懂,然则难懂正是它的一个妙处,读者细心玩索之可乎?玩索而一旦有所得,人生在世必定很有意思。 (p. 32) ”其实小说字面意思并不难懂。小说语言是纯净的白话,但来源很丰富甚至芜杂,有中国的《庄子》《红楼梦》唐诗宋词等,也有西方的希伯来和希腊神话以及文学经典。即使不知道典故来源,读起来也很顺畅。真正难的是,不知道作者在似乎漫不经心讲故事时要表达怎样的思想。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其后期著作,该小说似乎是作者的参禅过程。平常心是道,修行也只是饥来吃饭困来眠。苦寻行迹之后,终于水流花开。这是非常个人化的过程,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因此旁人读来似乎难懂。我对难懂之书有独门利器,就是不要强作解人。只看热闹,不求门道,因此难懂并不困扰我。甚至不妨说,这种有些禅意的书,懂其实是不懂,不懂才是懂。 作者废名,本名冯文炳, 1901 年出生于湖北黄梅。 1914 年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 1917 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武昌教小学。 1922 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并开始发表诗歌和小说。 1927 年张作霖主政北京时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退学,在西山隐居,后在中学任教。 1929 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文系,受聘国立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抗日战争中回黄梅县教小学。 1946 年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 3 年后晋升教授。 1952 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 ( 吉林大学的前身 ) 任中文系教授, 1956 年任系主任。 1967 年逝世于长春。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老大嫁做商人妇 — 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80 次阅读|2 个评论
老大嫁做商人妇—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Mech 2019-12-10 22:50
《傲霜花》最初以《第二条道路》为标题,从 1943 年 6 月 19 日到 1945 年 12 月 17 日在重庆《新民报》上连载。 1947 年上海百新书店出版了上下册版本。后来各种版本很多。我看的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 年版。第二条道路的意思,就是说教授职业难以养家糊口,因此需要改行另谋出路。而“傲霜花”来自女主角华傲霜,不仅是女主角,也是第一主角,现在所谓大女主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庆,在 1943 年左右,比《围城》的时代稍晚,比《未央歌》的时代稍早。该书其实不是学界小说,只是学人小说。 大学教授华傲霜,三十多岁了,仍然是“小姑居处本无郎”。看到宿舍中几位单身女子的困窘,起了婚嫁之意。“人生在世,很不容易做个孤独者。做了孤独者,就会养成各种孤僻的性情,又不容易重新走入人群。 (p. 239) ”她不得不改变自己性格。一度看好有些文才的单身同事苏伴云,但苏伴云只是敷衍,并追求演老戏的角儿王玉莲,她好学有经济头脑人也算善良。后来苏靠同学提携,弃学为官,有资本迎娶王玉莲。“文人去做官,绝非一条好路线,但最捷近的最可能的,还是这一条路。 (p. 240) ”华傲霜深受学生爱戴,有富家小姐提供食宿。但她还是打算经商挣些钱,但又放不下学者架子。进退无据中遇到了企业家夏山青。他五十岁丧偶有三个子女,为人低调谦恭,在德国攻读电气工程三年,游历过英美,中文功底也好。积极追求华傲霜,两人终结秦晋之好。“老大嫁做商人妇”,特别是有文化有素质的商人,不失为女教授较为理想的“第二条道路”。 小说中最“正能量”的角色是唐子安,“读过几千本书,教过十年学生的老教授 (p. 13) ”。当年的高教真是年轻,教十年书就是老教授。王玉莲是他教过的中学生,苏伴云要离开学界之前也请他指点迷津。最后苏伴云迁入新居请他去,华傲霜结婚请他证婚,仍很受尊重。其他还有从商的教授。有些没有从商但到处兼课挣钱。最糟的是无课可兼者。“第一是那位文学院的曹晦厂先生。他教甲骨文学,是冷门里的冷门。他虽也在别个学校里兼几钟点中国文学史的课,可是依然是个冷门。 …… 第二个是工学院的淡伯平先生。照说,教工业部门的课,应该是红人。然而他教的是最专门的数学。这功课,虽是工业之祖,可是拿了数学,不能去造机器,也不能去造任何工业品,因之他不能在那个工厂兼工程师,而教的钟点太多,也没有功夫到别个学校去兼课,竟是成了热门中的冷门。 (p. 61) ” 谈伯平最终在贫困中病逝。 小说写了教师的现实困境。“教书落个清高的身份,那是自己骗自己的话。坐在家里,终日愁着柴米油盐,家里人不抬举你,走外面一身寒酸,谁也瞧不起。 (p. 203) ”“若说图名,靠教书出名,那真不是一个平凡学问的人能所做到的,而且这个功利主义的社会,可能给予我们任何一种荣誉的行为呢? (p. 232) ”但也说了教师的追求。“教书虽也是一种职业,可是他唯一的安慰,还是他教的学生能够继承他的学问,更好是能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虽然于今师生之间的现象,是小学生见老师一鞠躬,中学生见老师一点头,大学生见老师不睬,但果真老师的学问为学生所了解,你就是见面不睬他,他还是高兴的。你想,我们教书的人,到了现在,这还不是唯一的安慰吗? (p. 113) ” 小说写到当时教授在社会上的尴尬,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的落差。“到了现在这个现实主义的社会,教授是最不足重视的一路人,因为他们解决不了生活的问题之外,还要唱些高调。可是一到论起身份来,这些人还是可以尊重的。 (p. 305) ”这个问题现在似乎从两方面得到了缓解。教授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社会地位有所降低。 小说所讲的大学教师穷困潦倒,有些人弃学从商,我其实也经历过。程度或许轻些,我看到的只是相对贫困化,不是小说中写的绝对贫困化。演艺界明星与学术界明星教授更不用说普通教授的收入差距,现在可能比那时候大了许多。所谓大龄知识女性的择偶有些情况下依然是难题。这部小说虽然属于通俗文学,能受到欢迎也是反映了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只是故事停留在社会问题层面,没有深入发掘人性和文化因素。此外,作者似乎把经商看得过分容易,似乎学者下海,金钱唾手可得。 作者张恨水,本名张心远, 1895 年出生于江西广信。 1912 年就读于苏州蒙藏边疆垦殖学堂, 1913 年因学校解散而肄业。 1914 年开始在报馆工作。 1918 年在安徽芜湖任任《皖江报》总编辑, 1920 年任天津《益世报》驻北平记者, 1925 年任《世界日报》副刊主笔。 1936 年在南京创办《南京人报》任报社社长并编辑副刊《南华经》。 1937 年到重庆任《新民报》主笔, 1948 年辞去所以职务。 1949 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1949 年应邀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被聘为文化部顾问。 1957 年参加最高国务会议。 1959 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研究馆馆员。 1967 年逝世。张恨水是特别高产的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六十余部。 1924 年一连载长篇小说处女作《春明外史》成名,随后的《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也广为流传,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他写大学教师生活的小说很少,除了前面谈的《傲霜花》外,涉及较多的只有中篇小说《八十一梦》,不准备专门谈了。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热度 1 Mech 2019-11-23 22:54
如前《 春江水暖鸭先知 》所述,小说中的九州大学在上海。这里说说上海被认为比较独特的文化现象,对外地人的看法。总体上,在大学中,对外地人接纳得比社会上好。我在交大读博士期间,许多老师是上海人,但并没有地域差别的感觉。到上海大学工作后,同事中上海本地人反而很少。《大学之林》与我自己的经验不同。这或许正是读小说的必要性所在。 小说中,院长俞道丕的话为“小地方人”定了性。“小地方人就是目光短浅,哪里晓得有了学问才有安身立命的资本 (p.11) ”他虽然是特指,而且还是误会,但确实为全书的描写定下了基调。薛人杰在收到留校博士送的大礼盒包装的雀巢咖啡后,也觉得“小地方来的人办事习惯与大城市人不同 (p.179) ”。在小说中,所有的非上海中国人,只有叶纷飞还算不错,但她是“外地人”。在上海人的词汇用法中,“外地人”基本等于“小地方人”,但毕竟还有所差别。 来自安徽大别山的韩松,先在专科学校当几年教师,然后考入九州大学的研究生。“因年纪稍大,待人处世比学弟学妹成熟,有时也能为导师干点杂务,尽管学业不十分出色,还算能得到导师的器重。 (p.55) ”读研是他第一次来到上海,“感到实在挡不住大都市真实生活方式对自己心灵的冲击。他发誓这辈子不再回老家工作,他要在上海留下来,下半辈子做个名副其实的上海人。 (p.56) ”事实上,他做到的更多,他成了在团中央工作的北京人。他参加团市委组织的社会调查活动,还是校“邓研会”会长,被团中央的副部长看中,举荐到团中央所属部门工作。于是,他面对着下跪的妻子和幼儿不为所动,坚决地离了婚。上网买论文事发后,“这个对跪地求他的发妻毫不动情的男人,此时毫不犹豫地跪倒在导师跟前 (p.58) ”,“像女人一样撕心裂肺地痛哭 (p.59) 。”导师让他向参加答辩的每位教授检讨要求重新答辩,“韩松不但向每位教授作了深刻的检讨,而且无一例外都下了跪。韩松跪在俞道丕院长面前的时间最长,拉他都不肯起来。 (p.59) ”于是,他涉险过关了。耐人寻味地是,分管学位的研究生院副院长居然说,“这个学生要真能在团中央机关工作,对九州大学也不是件坏事,至少他得念着母校对他的宽大之恩吧。 (p.60) ”我想,这样的厚黑之人想必大有发迹希望, n 年后,他在大会上高谈阔论时,不知是否会记得这段往事。 还有在小地方折腾到 30 岁才因为考上博士生到上海的洪俊花。 “ 内心一直很满足,满足到想给导师和九州大学磕头的地步。是他们让她有机会来上海这样一个地方读博士,而且只要咬紧牙关苦读 3 年,她完全有可能让自己变成名副其实的上海人,再也不回老家那个小县城去。 (p.120) ”可惜,她的满足感不能持久。“这一天洪俊花无意中窥视到一个上海年轻女人的生活侧面,水清清随意买零嘴吃的花销就超过了洪俊花全月生活费,两个女人的生活质量,由此可以推断出高低落差究竟有多大。 (p.122) ”物质欲望让她贪污薛人杰的科研费,被抓住把柄。后来按导师的意思在学术会议上对薛人杰的报告发难,事后又向薛人杰告密供出导师。然后她留校当了辅导员,“从此走入上海的大街小巷,不再有客居他乡的感觉。她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人,而且她的子子孙孙也有权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 (p.179) ”最后她居然被薛人杰选为副手,成了副院长。 还有些着墨不多的更次要角色。学费无着的贫困生小蔡,贩卖黄盘和盗版书事发;其母亲来学校对院长“朝地下磕了几个响头,肉体撞击地板的声音听起来让人心颤”,而且保证,“哪怕拆房毁灶也得变出钱来供娃念完书 (p.148) ”;回家休学一年的小蔡临别时说,“我攒够了学费马上回来,我生生死死都要做上海人,真正的上海人。 (p.148) ”与有妇之夫同居的外地女生,上海女生劝辅导员,“人家辛辛苦苦想当上海人,又没有别的途径,连最原始的本钱都拿出来投资了,你就高抬贵手吧,君子成人之美嘛。 (p.183) ”这段话确实很“上海”。 我这种所谓“新上海人”对这些描写感觉有些复杂。未必是作者说的不对,但作为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不应该这样说,政治不正确。当然,我本人并不主张“政治正确性”。作者无疑应该是精明的上海女人,她多处写道“名副其实的上海人”,表现出的地域优越感是否太强了?当然,或许作者只是将心比心,用当年上海人在西洋东洋洋插队的苦楚,来想像外地人在上海的处境。诛心而论,或许作者或许像许多上海人一样,对“外地人”特别是“小地方人”加入他们生活竞争有种潜意识里的恐惧。这些“外地人”更能吃苦,而且可能坏得失去分寸。如张爱玲所说,“上海人坏,但坏得有分寸。” 本博文的目的其实是反躬于己,作为上海人,虽然是新上海人,更顾及外来者后来者的感受,给他们充分甚至过分的尊重。海纳百川,彰显海派文明的力量,接纳和同化和平的闯入者,而不是排斥和蔑视。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 故事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054 次阅读|2 个评论
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Mech 2019-11-14 09:51
长篇小说《大学之林》 2007 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故事发生在地处上海的九州大学。九州大学也算名校,教授就有一千多位,而且第二批进入了教育部的 415 工程。如同华东师范大学,第二批挤进 985 。不知为什么,以华东师大为背景的学界小说特别多, 1994 年格非的《欲望的旗帜》写哲学系的故事, 1999 年李劼的《丽娃河》和 2004 年叶开的《三人行》写中文系的故事,或许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视角。 2010 年马以鑫的《黄花堆积》写文革中的华东师大。从进入小说中所谓 415 工程,参考华东师大进入 985 的时间,是在 2003 到 2006 年左右。 《大学之林》堪称标准的学界小说,讲了个简单甚至平淡的故事。作者写得都是不好不坏的平常人物,近于职业学者,而没有自命不凡的所谓知识分子。作者几乎没有直接的道德判断。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深藏不露,只是个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记录者和叙述者。如果非用一句话概括主题,我想应该是“这世上万物终究难敌致命的诱惑,人也一样 (p.128) ”。 主要人物是外语学院的三位正副院长英语教授俞道丕、日语教授薛人杰和法语副教授戈新元。小说的时间跨度是从组建外语学院物色院长开始,到三年后班子换届结束。中间历经对院长职位的争夺,新院长上台对分配的调整及反弹,上国家教学基地,申报博士点,聘请外籍博导,主办国际会议,戈新元先后三次晋级,往新校区搬迁等。俞道丕或许是位好教授,但实在不是当官的料,却有权力欲;虽然政绩不错,拿到教学基地而且上了两个博士点,全院顺利搬迁,但群众考评时得了 1/3 的 “ 差 ” 票。薛人杰学问不错,人也算正直,但多少有些不合中国国情;受到学生欢迎被评为“一哥”称作“雪儿”而且成为女生未来丈夫的标准模型也可以理解,毕竟学日语的穷留学生能娶日本的富家小姐,当然有过人之处;相对而言,他还是全书中最有亮色的人物。至于戈新元,正如他未来丈夫在初交后就看出,“做人做学问最多有点小聪明,大智大慧就不见得了。 (p.51) ” 《大学之林》比较有前瞻性地反映出与国际主流接轨的职业化大学的特点。这或许与作者生活在中国大陆最西化的城市有关,“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大学教师角度看,职业化大学意味着什么?在教师与学校、同事和学生关系上,或许有下列几点。 与学校而言,摆脱人身依附的契约关系。这一点在小说中五十岁以下的教师中反映尤其明显。薛人杰开始时谋正院长不得,马上要跳槽;人事副校长亲自出面挽留,组织部副部长暗示下任扶正,他才勉强同意签三年合同再说。戈新元副教授晋级不成,马上威胁跳槽;晋升了教授,真能跳槽,便找个新东家签八年合同,条件是三十万房贴,每年二十万科研费,说话算数的法语系主任。这是十多年前的价码,现在行情不同。教师身价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大学教师职业化为从业者带来了什么。水清清等年轻教师,觉得学校分配不合理,不仅在校内公开反对,而且马上加盟校外短训班,让学校创收无望,迫使学院领导就范。最夸张的是,俞道丕已经是学校教授中百里不足一人的年津贴十万的“特级教授”,只是由于群众反对不能连任院长,想到年过花甲,不能跳槽,居然急出脑溢血。 与同事而言,超越个人恩怨的利益关系。三位院领导纵横俾阖,都是为利益而战。不仅是薛人杰,“只要他自己认为应该争取到的利益,哪怕只是一个铜板的小钱,也会拉下脸皮来争夺 (p.117) 。”其他两位也如此。不过,他们只是对手,不是敌人。不仅不是你死我活,而且也有合作共赢。最重要的是,争的仅是利益,用不着扯进个人恩怨。没有利益矛盾时,大家都是好同事。因此,俞道丕下台并得了脑溢血之后,院长职位的竞争者薛人杰带头捐两万元,而与他在院长任上积怨颇深的新任副院长也捐了五千元。领导,特别是基层院系领导,本质上也是同事。关系的实质还是利益博弈,而非传统中的下级服从上级。小说中多处出现年轻的助教讲师对他们的老师兼院长并不买账的描写。他们能硬气的背后的原因在于他们依托着庞大的市场,而他们有市场需要的人力资本。 与学生而言,没有感情纠葛的服务关系。如果在现代大学中,还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思想便显得很可笑了。归根结底,学生作为整体是教师的衣食父母。这不是说学生的学费多重要,而是有了学生才有理由拿国家拨款。因此,留校不到一年的水清清可以开车越过昔日导师现在院长时险些勾住他衣服却不减速或探头表示歉意,但在超市遇到院长的博士生“还是摆出教师职业性的热情面孔”。小说中所有的老师,都多少对学生表现出关心和爱护,但都是“职业性”的。 当然,小说中的九州大学只是职业化大学的雏形,还有很强的行政化事业单位痕迹。特别是校级和院级领导之间。“校长有事只消朝下面一交办,再烦再难院系领导敢不接受吗? (p.155) ”“上级领导其实并不想知道你如何去完成他所交办任务的具体过程,而只需获得结果。结果令他满意,你无疑就成了个会办事的下属,一旦有了好处也比较容易优先考虑到你。 (p.165) ”。 事业单位中利益争夺总要有个堂皇的名目。书中写到两次“改革”。一次是招生不把外语成绩记入总分,表面上是突出专业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是想招教育部副部长的儿子,而传闻他外语不灵。结果,副部公子的外语还不错,但让其他关系户搭了便车,挤掉了无关系的考生。不过,从这件事情看,九州大学总体环境也还行,为此才需要如此大动干戈。还有一次是进新教师时突然反对“近亲繁殖”。真正的原因是院长要接受个学科评议组实权人物的女博士以报答上点之恩,必须顶掉副院长研究业绩颇佳的博士生。 小说自然也少不了感情婚姻戏码。薛人杰与他毕业女硕士生叶纷飞的婚外情,在妻子的明智与忍耐下,还算“发乎情,止乎礼”。 叶纷飞的冰雪聪明与善解人意,以及后来的当机立断嫁给情场高手梅森林教授也让人刮目相看。薛人杰的日本妻子柔顺温和,处处为丈夫考虑,堪称传统东方女性典范,只是床上疯狂还有 “ 你们中国男人真差劲 ” 的口头语。 当地男生为到法国公费读书并留在那里,抛弃同学恋人,与大他 十 岁的法国老师同居。外地女生为有家有室的 “ 海龟” 当临时龟太太,还怀了小海龟。 人到中年的戈新元与年逾花甲的经济学教授由介绍开始到同居再到结合,她可以说是丢了教授职称但得个丈夫。俞道丕的导师尹夕寒独身 八十 年,终于等到与英国初恋情人重逢,于是披上婚纱,远嫁海外,最后夫妻相对坐化。 尹夕寒大概是全书中唯一接近 “ 完美” 的角色,治学严谨,风度典雅,淡泊名利,但过于天真常被人欺骗和利用;这大概也是传统读书人不能适应现代复杂社会的必然结果。 也有些学校小故事和学生小角色。 失恋本科生跳楼。 贫困本科生贩黄被抓。 贫困硕士生病故。以“邓研会”会长进身将去团中央工作的外地硕士生,休妻且网上买论文事发。外地女博士生,想贪污经费被识破并及时制止,留校后因为“对金钱天生的敏感和喜爱 (p.214) ”,成了新任副院长主管财务和创收。留法学生地铁逃票 三次 被抓,在法国找不到工作,也丢了同居情人而回国任教。这类事情,过去的事业单位有,将来的职业化大学也有。职业化大学不是桃花源,职业化也不能包医百病。 作者朱晓琳, 1956 年出生于上海。当过工人、机关干部、翻译。上世纪 90 年代留学法国,在里昂第二大学获法国现代文学硕士学位。曾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 1975 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诗歌、散文多种。学界小说除《大学之林》外,还有《缺氧》,并有留学生中篇小说结集《永远留学》。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力学家故事 )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欣赏苏州园林一读《品园》之苏园专论
Mech 2019-11-5 22:43
《 品园 》对苏州园林的分析篇幅最大。不仅在总论性文章中以苏园为例,还有专门的分析。专论性文章包括:《苏州园林初步分析》《杨柳宜作两家春 拙政园》《小有亭台亦耐看 网师园》《庭院深深深几许 留园》《苏州环秀山庄》《苏州沧浪亭》《怡园与耦园》《同里退思园》。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退思园近年都去过。还有个狮子林我小时候去过,现在已经没有印象了;作者在书中也提到过,但没有专门文章写。 作者不赞成将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号称宋元明清四大名园的说法。主张“以静观者为主之网师园,动观为主之拙政园,苍古之沧浪亭,华瞻之留园,合称苏州四大名园” (p. 15) 。我个人推测,狮子林过于精巧,未入作者法眼。《 苏州拙政园 》《 苏州网师园 》照片已经贴过,沧浪亭和留园照片还没有贴。 苏州园林多以水为主题,书中提到的只有沧浪亭和环秀山庄 ( 我没有去过 ) 是例外。多数为依水,如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退思园为贴水。拙政园大半为水,景观基本临池。网师园水的相对面积更大,水池绝对面积虽小,却是仿虎丘白莲池 ( 我去过虎丘,《 再向虎丘行 》,对白莲池没有印象,因此也在网师园也没有注意到这种相似性 ) ;无水的殿春簃另凿冷泉,贯通水脉。留园水相对面积小些,但位于中部沧浪亭以山石为主题,园外有水,用长廊借景。园内也有小水潭,在潭畔步廊向上,有临渊之感。以山为主题的环秀山庄,假山仿苏州阳山大石山,据说为造园者必观。 说到苏州园林整体风格,“苏州建筑与园林,风格在于柔和,吴语所谓‘糯’” (p. 29) 。一个例子,“苏南之园,其池多曲,其境柔也。”可惜没有进一步展开,不是很理解。具体园林的特点,看过后倒是稍能领略。“拙政园美在空灵,予人开朗之感,开朗中又具有曲笔,所谓‘园中有园’。 (p. 130) ”网师园“以少胜多,要含蓄,要有不尽之意,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 (p. 133) ”留园最能体现“园必隔,水必曲”之理。“中部之水,东部之屋,西部之山,各具特征,而皆有节奏韵律 (p. 139) ”。沧浪亭古朴之外,园外水和园内山处理的有匠心。用花墙相间的复廊,“园外景色,自漏窗中投入,最逗游人。园内园外,似隔非隔,山崖水际看,欲断还连。此沧浪亭构思之着眼处。若无一水萦带,则园中一丘一壑,平淡原不足观,不能与他园争胜。园外一笔,妙手得子,对比之运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p. 147) ” 苏州去过多次。记得游过园的就有 五 次。以后应该常去。反复观摩这些园林经典,然后也多看看其他园林。“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 《文心雕龙·知音》 ) ” 欲读书之《品园》 理解园林语言一读《品园》之园林总论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Mech 2019-11-3 22:47
《方方文集·白梦》 (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 中真正的学界小说,是姊妹篇《行云流水》和《无处遁逃》,反映了九十年代初高校中年教师生活的窘迫和精神的困惑。中篇小说《行云流水》写于 1991 年 7 月,发表于《小说界》 1991 年 6 期,转载于《中篇小说选刊》 1992 年 2 期。《无处遁逃》写于 1992 年 3 月,发表于《小说界》 1992 年 3 期,也收入小说集《无处遁逃》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行云流水》发生于 1991 年,男主人公分别是年近五十的文革前大学毕业生高人云副教授,女主人公是他的妻子梅洁文副教授,在同一教研室工作。《无处遁逃》故事要早于前者 3 年左右 ( 其中高人云当副教授一年,而《行云流水》中将在翌年报教授,那时副教授五年可以报教授 ) ,即 1988 年,男主人公是在《行云流水》出现过的高航,在同一教研室工作,文革后的研究生,还只是讲师,应该是还没有到四十岁。女主人公是他妻子安晓月,三十好几。 故事中的教师似乎是我的力学同行,因为高人云要看“美国出版的《应用力学》杂志 (p.244) ”,推测是 ASME 旗下的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确实是力学的旗舰期刊。因此也推测他们的教研室就是力学教研室,讲的课程是理论力学或材料力学。虽然他们的专业对小说的情节没有什么影响,还是让我感到有些亲切。力学同行往往很少在学界小说中出现。出场的以文科学者居多,更何况力学介于理科和工科之间,更不典型。能想到有力学同行的学界小说似乎只有未出版的长篇《 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和《苍蝇之二》 ( 收入《 梨园记 》 ) 《行云流水》只是讲了高人云梅洁文这对双副教授夫妻之间工作和生活琐事。故事开始于夏天,高人云胃出血住校医院,没有疗效好的药又不同意转院,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姐姐高闲云用她的医保卡开药,为他们省一百多元。教师不仅教学任务繁重又参加政治学习而且还有参加唱歌比赛等额外工作。学生不认真学习抄书上答案,教师批改要仔细看中间过程。当然,也有年轻教师认为没有必要。“他们自己都不对自己负责任,难道还要我们老师来替他们负?允许他们哄骗老师,难道还不允许老师信他们哄骗? (p. 257) ”学生考试中抄袭考试后求老师加分,系里要求尽可能让学生过关补考题目简单。参加学术会议差旅费系里不出钱,国家一级期刊发表论文需要版面费,教师又没有研究经费。长子读了大学似乎玩世不恭,否定了父母的生活方式。女儿因病高考失利,有意出国留学,他们夫妻无力承担费用。父母是老一辈学者生活优渥,不知道当时教师生活艰辛。这些都非常写实,如果说有些戏剧性的内容,就是高人云当年恋人吴丹随丈夫海归,高迫于父母压力与海外关系复杂的吴分手。吴丹与丈夫余仲明关系很好,但仍想帮助高人云,愿意资助梅洁文参加会议,被他们拒绝。顺便一提,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候,会议极其重要。如小说所说,“会议或许开不出多大名堂,但在与同行交流中可得到许多新信息,受到很多启发,搞科研往往得益于这种横向的碰撞。要走在潮流之前,首先得保证自己不被落下。 (p. 268) ”吴丹夫妻面对困境,有意归海。“他们有的只是知识,满以为知识是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却不料这里并不稀罕。 (p. 294) ”这一起不仅让“他们不敢清高,或者说没条件清高。 (p. 276) ”这些事情,如行云,如流水,无痕无迹,但在小说最后,颠覆了高人云长期的心理平衡。“他觉得他这一生还从来没有如此地尴尬和窝囊过。他想他是不是和这个时代生活的那个齿轮错了位,以致无论他用怎样平静的心情来对待生活而生活却总是不留情面地来打破这种平静。他为之努力的心安境界,如一面清晰的大镜子,终于在每天每天的石子敲击下,破碎了。 (p. 302) ”故事结束于同一年秋天,高人云因为心脏病,又住院了。 在《行云流水》的姊妹篇 ( 故事时间在前发表时间在后 ) 《无处逃遁》中,主人公高航虽然尊重高人云,但对他的处世方式颇不以为然。“都像你高人云这样百事让,万事忍,见人都笑容可掬,谦虚谨慎,可又何曾见到过你的天高了?地阔了?前两年评副教授,还不是照样拿下你,换个搞行政的?为什么?不就为你软?你谦虚,人家说他自己都说自己做得不够,当然应该他下。严航想我不能学你。学你我只会又成了一代奴才,任人训导宰割。我不多占别人的,但也决不能让自己太吃亏。我得到多少我就只付出多少。这个社会教会了我保护自己。若不如此,我便会被社会的轮子碾得稀烂。 (p. 321) ”他努力拼搏,认准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契机是去美国读博士,但也不能没有自己的 plan B ,在国内晋升副教授。为此他做研究写论文著专著考英语办签证,忙得不亦乐乎。不参加教研室唱歌等活动,不做额外的教学工作,也不担任科技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高人云说他“不论说话办事都不喜欢留下余地,这等于不给自己留下后路。 …… 这做派实在是一种不成熟性格所致。 (p. 357) ”他不仅得罪了领导同事,也冷落了妻子。男女主人公的夫妻关系有小说中参加的戏剧性冲突。妻子安晓月是音乐学院教师,与高航门当户对情笃意深。为脱贫,安晓月到酒吧唱歌。酬金一天五十元,她的月薪才二百元。她发现自己面对诱惑有些难以自持,想借生孩子抵御,但在高航坚持下引产。在歌厅受到四十岁的台湾老板热情追求,换家歌厅那老板仍穷追不舍。安晓月无力对抗他的爱情攻势,一度打算与高航分手。深思熟虑后决定不离开高航。“你到了美国,干得出色,赚到了钱又有了博士学位,而我跟着你,生活优裕了,心境自然平衡了,我又何必舍你而求他人呢? (p. 355) ”高航也想通过自己在美国攻博事业成功重新赢得妻子的尊重和爱。他们的共同点,都认可“人都是为自己而活。 (p. 356) ”他拿到了博士录取,但没有奖学金,求人担保,申请签证被拒绝。在故事结束时,高航很沮丧。“家园何在,路人遥指天边。此法怎行,依是长亭短亭。 …… 原来失败也是可以接踵而至的;原来我竟然也有这么一天;原来来路是怎样的,归路也就怎样;原来路是走不遍或者说走不完的 ……(p. 360) ”这便是无处逃遁。他个人的挫败,其实也有甚至更多是时代的因素。“运去英雄不自由”,何况不是英雄的凡夫俗子。 当然,离开学界总是为大学教师准备的另一条路,学界小说中似乎最早是 张恨水 所谓 《第二条道路》 ( 报纸连载小说, 结集 出版时名称改为《傲霜花》 ) 。两个故事都写到 青椒要 去深圳,这可能比就地下海要好些。《无处逃遁》中比高航更年轻的小李小毛在酝酿着去,《行云流水》中小李已经去了,专业更强些的小毛也准备去。虽然在公司里不做专业工作,但“在那里,觉得自己活得更像个人。 (p. 299) ” 这两个故事,已经预示大学教师的分层。这或许也是新写实小说的力量,预见性。对现实真实摹写所揭示的未来,或许超越作者本人的想象。在两个故事中,许多人是 传统教书匠, “常年勤勤恳恳教课而写不出论文的中年老师、老年教授 (p. 319) ”;不做任何研究,也没有什么职业追求。与他们不同,高人云有研究工作和职业规划,敬业勤勉,但为人软弱,琐务缠身,研究进展缓慢,产出很低。“一旦评起职称来,纵然他的课时饱满甚至超过,纵然他为系里做过无数公益事情,纵然他的学生交口称赞他的课讲得好,教学质量高,但到了那时候,这些都是不作数的。所有评委和竞争对手都会异口同声说他没有什么论文。 (p. 262) ”同代的海归余仲明,就可以不管各种琐事忙自己的科研项目,而且有经费可以去海外开会。年轻一代的佼佼者后来居上。“严航自己的学问做得好,论文发表得多,且还都是地位颇高的学术刊物,马上又还有与人合作的专著出来,年轻一点的老师便很服他。纷纷说严航待在这儿确实有些屈才,做出了诺多贡献,却一个月只拿得百来元工资养自己不活。做衣服买书复印资料什么的全得靠老婆赞助。严航听了满心慨然,愈加恃才傲物。 (p. 319) ”他同代人中还有更成功的。“李立夏灵活善交,李立夏吃苦耐劳,李立夏才思敏捷。 …… 论文写得多,钱赚得多,学院关系处得好,上上下下的人都喜欢他。更要紧的是,李立夏还评上了副教授,住上了三室一厅的居室。 (p. 305) ”新一代职业学者真是呼之欲出。他们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脾气小,本事大,产出高,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的追求,也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高航的妻子因为他来自市民家庭的俗气而看不起他,但也不能不佩服他的本事,相比而言,高航“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背景,无处不在的书卷气息以及只做学问不涉交际的派头,显得多么苍白和渺小。 (p. 306) ” 在小说中,作者似乎想描述甚至解释读书人的世俗化庸俗化。八十年代的故事《白梦》和《白驹》中已经说过。九十年代故事《行云流水》《无处遁逃》继续说。读书人也在社会关系中,无法独立。“要住大房子,不求人?要弄煤气户口,不求人?要把女儿弄到好老师教的班上读书,不求人?要买便宜的、出厂价格的冰箱,不求人?爸妈要做学问,要上机,求人;要打印论文,求人;要想出去开给学术会议,还是求人。不求人,你就没法子活。 (p. 275) ”“为生计所进行的思考多于了为学问所进行的思考。他们睿智的大脑开始被材米油盐所腐蚀,智慧的光芒日渐黯淡,至于清高则更如旧日黄花已然败尽,凭个人本事立足于世彷佛成了一个梦。就像一个木偶所有的关节都让一根绳子牵着,你如果每天都来游戏似的平衡这些绳子,或许你会很舒服很自在但你却只能是一个呆在原地不动的清贫的庸人;而你如果想奋而站起,甩开步子像英雄一般干一番什么,那每一条条坚韧的绳子便会一起抖动起来与你较量,在这种几乎没有止境的较量中耗尽你的精血和气力。于是无数无数新颖的思想乃至世界最先进的科学设想都在这与绳子的把戏和较量中流逝,如过眼云烟。知识分子又怎能不在这愁上眉梢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悄然向小市民转换?既无相当的社会地位,又无起码的经济条件,自尊自重自我欣赏的信心亦一日少于一日,举止言谈生活风度又怎敢不一日日市民化? (p. 333) ”当然,这样或许能使他们快乐。“凡俗之人之所以总能与幸福同在,乃是因为把实际的利益看得比理想中的东西重,实际就是一种福。 (p. 344) ” 在我看来,世俗化未必庸俗化。人们彼此依赖互相需要这个问题,社会发展已经有了解决办法,就是以货币作为商品和服务彼此交换的等价物。在小说描述时代 20 多年后,人们需要商品或服务时,不仅不需要求人,甚至还要被人求。无他,付费尔!金钱有助于摆脱日常生活中的麻烦,是自由的保障。 我自己从九十年代的高校走过来,讲课改作业出考题批考卷政治学习开运动会做研究写论文考托福考 GRE ,被美国高校博士项目录取但没有全奖。这些都记忆犹新。该书写九十年代大学教师生活的困窘,我也算能感同身受至少是耳闻目睹。特别是《行云流水》中儿子估算出高人云副教授一生的工资不到八万元,真有当头棒喝的感觉。按当时价格,一辈子的工资买平价的日本进口电视,能买 50 台。我当时就没有算过,如果算了,会不会也走“第二条道路”了?我父母辈虽然不是大学教师,也是受过大学教育的脑力劳动者。他们面对当时的情境更加无能为力,因为都已经退休。太太和我都是青椒,过去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天性也淡泊,因此也算不上非常焦虑。当然,长期预测其实很难准确,因为许多外生变量很难设定。他儿子算高人云的收入或许误差不大,我年轻时算自己的总收入肯定严重低估。毕竟从上世纪末起,学界走上了职业化的坦途,我们一代及其更年轻的人,都成了受益者。 作者这两个中篇的生活基础,按照她在《自序》中的说法,“是我婚后在大学校园里居住三年的结果。 (p. 2) ”其实她的几位哥哥也都是学术界中人,理工科学者。大哥清华大学毕业,任华中理工大学天体物理教授;二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是东北大学自动控制教授;三哥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在美国飞机企业工作数年后任武汉某飞机企业 CEO 。此外,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的杨叔子院士为其舅公。这些都有助于作者理解理工科大学教师的职业和生活。 作者方方,本名汪芳。 1955 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1974 年中学毕业待业半年后在民办企业“运输合作社”当装卸工。 1978 年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 1984 年毕业,被分配到湖北电视台。 1989 年调入湖北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1994 年创刊《今日名流》任社长兼主编。 2007 年任湖北作家协会主席。 2012 年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主任。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 — 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 ( 非学界故事 )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401 次阅读|1 个评论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Mech 2019-11-1 22:52
《方方文集·白梦》 (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 包括发表于八十和九十年代的 6 部中篇小说和一篇散文。这里只说八十年代的 4 部中篇,《白梦》《白雾》《白驹》《船的沉没》。故事发生在 1986 到 1988 年之间。这几篇其实都不是学界小说。九十年代那两部确实是,而且是很好的学界小说,因此以后另文专门谈。方方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家,她的作品有历史的真实感。 《白梦》写电视台的日常生活及其众人生相,发表于《中国》 1986 年 8 期。主要视角固定在叫家伙的电视台女编辑,并没有特别出彩的故事。形象最鲜明的是家伙的学妹苇儿,她花言巧语口是心非,几乎拿下所有需要的人,必要时卖掉其他人如家伙,最后如愿以偿到北京政府机关工作,而且有了文名。故事行文幽默。说到一人资历很老但因为负伤到地方任职。“左左右右的路线叫你分不清。满以为当左派,可别人说你右了。赶紧左一点,可又有人说太左。一辈子都左左右右地调整个没晚。 …… 现在连左右手都常常弄混。 (p. 19) ” 《白雾》发表于《人民文学》 1987 年 8 期,是一个更荒诞的故事。故事开始,航校教官贝贝意外身亡,使得他的生前的朋友田平和豆儿认识了他的女朋友李亚。李亚开始时是展览馆的讲解员,贝贝只是李亚的备胎,每次李亚与男友分手就找贝贝,直到交上下个男友;她一度想出家再还俗成名,但开不出介绍信没有成功;后来李亚与高官之子恋爱,当了电视剧导演,并调入电视台。那位高官之子有奇怪的毛病,事情都要在一年后才想起来。豆儿是报社记者,负责周末版“三教九流”栏目。田平原在科学院开大客,后来当了出租司机。因为有次想与女乘客合谋,要多些车费给更多发票;女乘客是正在竞争纺织局办公室主任的团委副书记,举报田平,当了精神文明标兵,也拿下了主任职位。田平经豆儿指点,乘势树立幡然悔悟浪子回头人设,后来与那位女主任一起参加演讲报告团,全国演讲;最后在李亚的婚礼上顶替新郎,因为新郎要一年后才想起婚礼。 《白雾》中也涉笔成趣地提到教授。一次是每月能赚四百元的田平开出租车“送一个白发教授去个什么地方讲学。田平先是战战兢兢,生怕巅坏了教授的贵体。待问得教授不过每月拿两百出头便大舒了一口气,下车时便怠慢好多 (p. 77) ”另一次是五十多岁的吴教授离婚。先是法院不判离婚,豆儿为此写了《正义的胜利》。随后教授不断出差,不在学校,重要的科研项目完不成。已经升任市长的校长让教授赶紧回来离婚,这次法院判离了。一个月后,教授与女研究生结婚,市长亲自去道贺。豆儿又做了教授的专访,谈科研工作的意义与新夫人的支持。为此得到主任表扬,“当记者就得有豆儿这样的素质。兔一样的快速,狗一样的机敏,牛一样的勤奋,羊一样的顺从,以及猪一样的超脱。 (p. 97) ”需要这种素质的,或许不仅是记者,也有教授和研究生。 《白驹》发表于《长江》 1989 年 1 期,是个构思精巧的悬疑故事。故事开始,化工厂车队的司机小男骑车钻到大客车下自杀。小男从小就是高干子弟金麦子的小跟班,烂人一个。麦子凭着老子的人脉,成了成功的企业家。麦子已经离婚但藕断丝连的前妻夏春冬秋,是市早报“社会临摹”栏目记者,不相信小男会自杀,开始调查。调查发现,那辆大客有安全隐患,不停车可能车毁人亡;推测小男为了救人失误被客车碾压;但这也不符合他的性格,虽然他已经成了英雄。进一步调查发现,小男与人合谋走私,给对方一千五百元钱,拿钱的人在车上。这一切就可以解释了,虽然无法写成通讯发表。在故事发展过程中,麦子和夏春冬秋似乎要言归于好。他们本来就是同一种人,但麦子觉得在一起太烧脑,找个头脑简单的流行歌曲歌星。顺便还吐槽一下教授。“灌盒式带电视台录音年节演出歌星会唱之类,所赚钞票每月顶十个教授不止。 (p. 129) ”夏春冬秋的舅舅是大学教授,曾给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麦子打不及格。 写于 1987 年的《船的沉没》 ( 原发表期刊不详 ) 是很纯粹的爱情故事,我觉得有些俗套。 1972 年,自责和悲伤的徐楚在船上认识了吴早晨,她 16 岁,她 24 岁,彼此留下深刻印象。分手后三年,两人偶然重逢,徐是工人,吴是小学教师,开始交往,萌生爱意。 1977 年,徐楚想考大学,因吴早晨反对而放弃,很痛苦。翌年吴支持她高考,考取武汉的师范学院。读书期间,两人继续交往。吴的母亲竭力反对,为此装病半年。吴早晨屈服,与徐楚分手。与离异回城的女子结婚。 1986 年,没有交其他男友仍是单身的徐楚,在 30 岁生日第二天得知吴早晨病逝。他一直有先天性心脏病,而且父亲被误当作地主枪毙,使他无法报考大学。在两人交往中,徐楚骄纵任性,吴早晨容忍但有些自卑。也难怪吴早晨母亲坚决反对,徐楚性格中有很坚硬的成分。“我仍然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女人。我从不无端地结交名流雅士,也从不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我不想通过什么途径改变自己的地位,亦不想写一些充满溢美之词的文章来博得许多人的好感。我只想凭我自己的本事走完我自己的人生。它能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这样在我死的时候将面无愧色。我能说我尽到的是我自己的力量。 …… 我珍惜我的自尊,我的尊严。 (p. 187) ”。这不知道是不是也是作者的自白? 散文写于 1989 年的《祖父在父亲心中》发表于《上海文学》 1990 年 4 期。其实不是小说。作者在《自序》中称,“全然取材于我的家史 …… 其中 80% 是完全真实的 (p. 3) ”。既然不是小说,这里就存而不论了。 这几个故事虽然都不是学界小说,但也谈到读书人。 《白梦》中家伙感慨当代生活的庸俗化。读书人无力清高。“这时代,无论当官不当官,都根本不存在什么清高之士了。又不可能像魏晋名士那般大彻大悟后便游名山,泛沧海,筑室畎川,量力守志,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过自给自足的生活。见人则或翻青烟或翻白眼。这年月首先你游名山沧海得陪着笑脸求人帮买车船票。其次你自己根本没有土地,没土地你得工作,你工作就得同领导搞好关系。这个关系意味着晋级、住房的顺利以及运动来时不会轻易被打成什么分子。 (p. 34) ”那个故事结束时,家伙去寺庙采访,听见和尚也在抱怨自己资历最老但没有被提为方丈。《白驹》中,夏春冬秋的舅舅也分析了读书人在当代的窘境。“读书人的历史便是清贫的历史。到了现代社会也不可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首先,抽水马桶要坏,自来水要停,出差要领钱买车票,做学问要复印资料以及论文,诸如此类,全不敢有似乎贵族气。 (p. 122) ”徐楚从她男友性格推广,“他的强烈的自尊心之后是强烈的自卑感。 ……. 除了干部子弟和产业工人之外,很多很多的中国人都是如此。委琐的知识分子和谦卑的农民都是在自卑的背景下做出自尊的姿态。前者因为自知地位低下,后者则自知孤陋寡闻。 (p. 223) ”这些看法或许过于悲观。欧美的发展已经证明,华夏的现实正在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相当部分读书人在大多数时间可以清高体面地生活,只要他们确实还有“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的精神。 前面三篇小说,女主人公都是电视报纸等媒体工作,似乎与作者在湖北电视台工作经历有关。其中的人物或多或少有些玩世不恭莫名其妙,是当时初步富起来或者至少是吃饱了之后的空虚无聊,有些类似于“迷惘的一代”。开这种风气的是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也包括方方的《白梦》等。后来发扬光大的就是王朔和徐坤。那个时间段的小说我读得不多,也许说得不贴切。 作者方方,本名汪芳。 1955 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1974 年中学毕业待业半年后在民办企业“运输合作社”当装卸工。 1978 年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 1984 年毕业,被分配到湖北电视台。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也是成名作《大篷车上》。后来与其他短篇结集仍以《大篷车上》为名出版,我还保存着一本。 1989 年调入湖北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1994 年创刊《今日名流》任社长兼主编。 2007 年任湖北作家协会主席。 2012 年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主任。以学界为场景的小说在方方的大量作品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主要有中篇《行云流水》《无处遁逃》《定数》《树树皆秋色》等,以及长篇《惟妙惟肖的爱情》。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耄耋说情爱 — 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传统评书随想
Mech 2019-10-16 08:17
有人《 后知后觉 》,重新听传统评书然后吐槽。传统评书我没有看过,都是在收音机里听。最迟似乎在高中放学路上也听。准备高考实在有些太无聊了。评书名字记不准确了,开始是《说岳》,然后是《隋唐》,再后来《明英烈》等等。 总体上,评书文学性不强。故事是评书的主要卖点,现在看来有时候逻辑不周全。人物比较类型化。例如,牛皋、齐国元和胡大海似乎就有些像,都是武功不高本事不大的常胜福将。教化听众也是评书目的所在。但多数观念很陈腐。不久前,看六神磊磊在《 我们到底是喜欢唐诗的什么? 》吐槽的例子。“岳飞下狱后部将张保去探监,探完张保直接一头撞死了,‘脑浆迸裂’,岳飞见了反而哈哈大笑,说:好张保!好张保!我身边人里忠、孝、节都已经有了,唯独少个‘义’字,他这一死岂不是‘忠孝节义’四字都凑齐了?今天人一读都会觉得这叫什么事啊,凑齐‘忠孝节义’干嘛啊?集敬业福吗?” 我读书有些信服老子的待人,“袭明”。“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好书自然长见识。差书公开或者私下吐槽,多些笑料,甚至无端有些优越感。 传统评书并非一无是处,也有符合现代精神的内容。评书中经常听到劝人跳槽的话,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英雄保明主 俊鸟登高枝 或者说服抛弃旧东家的话 君不正,臣不忠,纷投外国 父不慈,子不孝,各奔他乡 凭记忆,未必完全准确。这种契约重于身份、选择高于历史的态度,就不陈腐。这种通达态度,现代人也非都具备。 或许这也是华夏传统中固有的精华思想,所谓“民为重,君为轻”。孔子周游列国,甚至准备“乘桴浮于海”。伍子胥更是借吴国兵灭了自己的故国楚国。“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毕竟君主社稷之上,还有世道人心。 听评书居然养成“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的观念,真是奇怪了! 忆来唯把旧书谈:开篇词 回望三十年的阅读潮汐 ( 转载,附个人感受 ) 雯雯的故事 曾读过的“必读书” 有所读有所不读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小说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科学图书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百种传记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少年闭门读禁书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打白骨精故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最初的世界知识 收藏的杨绛作品 我读过的杨绛作品 忆来唯把旧书谈:《理性主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小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 购书旧事 1 忆来唯把旧书谈:萨特的文学和哲学 购书旧事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加缪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邓肯自传》 忆来唯把旧书谈:德 • 波伏瓦的书与人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十年前曾读禅 收藏的王小波作品 本溪购书旧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 忆来唯把旧书谈:金庸的武侠小说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译传记五种》 忆来唯把旧书谈:美术欣赏启蒙 忆来唯把旧书谈:《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忆来唯把旧书谈:文史哲选本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雷先生的译序 忆来唯把旧书谈:《自私的基因》 忆来唯把旧书谈:《合作的进化》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合作的进化》
Mech 2019-10-11 22:36
再说本十年前读的书,《合作的进化》 (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by Robert Axelrod 汉译本 ) 。作者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还著有从博弈角度研究合作的其他著作如《合作的复杂性》。 该书读起来赏心悦目甚至心旷神怡,而且有共鸣、有启发。作者研究合作所采用的基于模型可谓最简单也最基本,就是双人重复囚徒困境博弈。该书揭示,如果存在长期关系,从人的自利性将演化产生出基于互惠的合作。《 自私的基因 》作者道金斯在序言中,把该书主题通俗化为“好人先成功”,并指出“如果每个人都学习和理解它,这个星球会更美好。……《合作的进化》值得取代圣经。” 该书总体上都是些世俗智慧的常识。或许有个深刻的洞见除外。“合作的基础不是真正的信任,而是关系的持续性。……从长远来看,双方建立稳定的合作模式的条件是否成熟比双方是否互相信任来得重要。 (p. 126) ”这其实也是我的观察,明智比善良更重要。透彻理解利害的明智,往往是善良的原因,而非结果。“交相利”则“兼相爱”。 作者详细讨论了几次计算机程序竞赛。在双人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几次世界范围公开比赛中,最简单的程序 “Tit for tat” 都是冠军。该程序的策略非常简单,以合作起始,然后就重复对方前一步的选择。尽管该程序对所有对手的得分都不会高于对手,但总分还是夺了冠。除仿真结果外,作者也分析了若干典型的真实现象,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敌对双方“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系统和生物系统的合作进化。这些分别说明合作与友谊和预见无关。 作者对合作参与者有下列建议。 (1) 不要嫉妒。“在一个非零和的世界里,为了你自己做得好,你没有必要非得比对方做得更好。特别当你要和许多不同的对手打交道时更是这样。 (p. 79) ” (2) 不要首先背叛。这是合作中的善良原则。当然有前提,例如交往为长期性和行为有代价。 (3) 对合作与背叛都要给予回报或报复。成功的策略必须可激怒,但也宽容。 (4) 不要耍小聪明。过于聪明因而复杂的程序得分都不高。这些特别是最有一点,符合我自己的人生经验。 作者对于如何促进合作的建议也很中肯,虽然似乎有些平淡无奇。如罗素所言,真理并非总是有趣。建议包括增大未来的影响、改变收益值、教育人们互相关心、教育人们要回报、改进辨识能力。不管怎样,该书展现出令人欣慰的世界图景,愿意合作的人联手取得胜利。这种图景最有利的证据,莫过于这个事实,人类摆脱了野蛮状态,进入了文明社会。 尤其欣赏该书清晰流畅的写作风格。或许算丰富的阅读经验告诉自己,追求深刻到了似乎玄虚的东西,通常并没有实际内容,只是表明作者头脑混乱。此外,虽然作者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学士,该书不要求很多数学,就是附录中的证明,其实也只需要关注细节的耐心。对我而言,读来最吃力的是生物系统部分,那是作者基于自己的 Science 文章改写。 如前所述,那是我十年前读的书。经过十年观察体验,更觉得该书很有现实指导意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开篇词 回望三十年的阅读潮汐 ( 转载,附个人感受 ) 雯雯的故事 曾读过的“必读书” 有所读有所不读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小说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科学图书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百种传记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少年闭门读禁书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打白骨精故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最初的世界知识 收藏的杨绛作品 我读过的杨绛作品 忆来唯把旧书谈:《理性主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小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 购书旧事 1 忆来唯把旧书谈:萨特的文学和哲学 购书旧事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加缪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邓肯自传》 忆来唯把旧书谈:德 • 波伏瓦的书与人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十年前曾读禅 收藏的王小波作品 本溪购书旧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 忆来唯把旧书谈:金庸的武侠小说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译传记五种》 忆来唯把旧书谈:美术欣赏启蒙 忆来唯把旧书谈:《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忆来唯把旧书谈:文史哲选本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雷先生的译序 忆来唯把旧书谈:《自私的基因》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耄耋说情爱—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Mech 2019-10-6 22:46
小说《师姐》 1990 年花城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曾在《羊城晚报》上连载, 1992 年广东人民出版社重印。秦牧以致作者信形式为小说作序。其中写道,“你的小说当然有一点儿自己的影子,不用说并非全部雷同, ( 至于有多少,猜测就没意思了,你自己才能知道那一切 ) 。 (p. 5) ”故事发生于上海南迁到县城的东基大学。开始时已经有大四学生,至少是 1942 年了,结束于日本投降后一年就是 1946 年。原计划还有下半部,但似乎没有出版。 《师姐》其实不是学界小说,而是发生在大学中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李涛家境清贫但有天分。被乡邻富户陈表伯看中以女儿玉兰表妹相许。并在当注册主任的陈表叔帮助下作弊被迁在内地的上海东基大学。李涛读过私塾,文科尚可,理科较弱,刚入学请大四的高材生容秀枝辅导物理,进步很快,成为高材生。两人也日久生情。容秀枝父母双亡,被大伯卖给当地恶霸 ( 可能还是汉奸 ) 顶债,并被强奸。恶霸在东基大学读书,让她也入学。容秀枝通过讨论武则天卓文君认定李涛没有处女情结,有意与他私奔,但发现已经怀了恶霸的孩子。委托也爱上李涛室友邓丽英保护他。邓是大军阀的女儿,势力远大于恶霸。她甚至要父母派人张罗他们婚事。李涛以在农村已经结婚生子推托,在表叔帮助下躲了起来,直到邓丽英的父亲换防离开并带走了女儿才回学校。接防的军阀是表叔的朋友,也能保护李涛平安完成学业。抗战胜利时毕业,留校物理系,而且要随校去上海。奉病中母亲命回乡成亲。路上遇到在县城学校教书的容秀枝。住防县城的军阀不仅是表叔的朋友也是容秀枝已故父亲的结拜兄弟。他出面办妥了与恶霸离婚。李涛与容秀枝共渡中秋,有肌肤之亲,并留下首七绝《中秋夜》。他有意退婚,但回乡发现不可能,还是与表妹结婚。表妹虽然年轻只有 16 岁,没有受过太多教育,但善解人意贤淑温柔,让李涛也很受用。在去上海任教前,玉兰建议他绕道专程见容秀枝,说明自己婚姻状况及妻子怀孕。李涛硬着头皮去时,发现容秀枝知道他结婚,只身搭军舰去了台湾,孩子被法院判给前夫了。只给李涛留下一首五言诗。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小说标题“师姐”说的就是容秀枝。她真是才华与美貌兼备。“才貌出众,能文善武。 … 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中平均分名列全校之冠,所以被称为‘女状元’。至于她的美丽,在我们男同学中大多数人说她可被选为校花。 (p. 5) ” 在 1942 年就完成学士毕业论文《水面飞船》,而且能唱歌写诗画画,又是女蓝前锋。 这个故事的叙述者其实是男主人公李涛,因此多些唯美色彩。尽管有种种不得已,旁人看来他是渣男无疑。小说虽然结局显得凄苦,但其实有些“爽文”的特质。男主人公才华横溢,几位美女投怀送抱。故事中的诗都不太高明,这里也不抄了。这个故事其实与华夏最早的校园长篇《漩涡》有类似之处,只是主人公运气好,总有权势者关照。 小说多少也反映了当年大学的情况。入学方面,有人用假高中文凭报名,注册主任做手脚录取;入学考卷一年内备查然后销毁,因此过了一年就安然无恙。大一学生课程全校课程相同,成绩排榜。期末考试中,选做题答得好, 4 道比做题只做了两道,教授也给了满分。霸道的学生,带着手枪,向老师要求加分。优秀的学生毕业留校工作。 作者江静波, 1919 年出生于福建永定。 1941 年考入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 1945 年毕业。随后考入岭南大学研究寄生虫学并担任助教, 1948 年获硕士学位留校任讲师, 1951 年晋升副教授。 1952 年院系调整后在中山大学历任副教授、教授。曾任无脊椎动物学教研室主任、寄生虫学研究室主任,主编教材《无脊椎动物学》被广泛采用。 1982 年获英国皇家医学研究院热带病研究奖。 1985 年被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院推选为外籍院士。晚年在美国定居, 2002 年去世。《师姐》是他 70 岁完成的作品。他还著有话剧剧本《晚霞》,附录两篇回忆录《我的母亲》和《并肩五十年》,由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3 年出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6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自私的基因》
Mech 2019-10-4 22:44
与本系列过去谈的都是很久前读的书不同,《自私的基因》是在十年前读的,而且是 1981 年科学出版社的旧译本。当时我热衷于理解复杂系统,看些生物学的书。作者道金斯是牛津大学公众理解科学讲席教授,也是皇家学会会士。道金斯著述颇丰。我下载过其中些电子版,如 The Blind Watchmaker , The Ancestor’s Tale , The God Delusion 和《伊甸园之河》等。但都还没有仔细看。顺便一提,最早听说《自私的基因》是在 30 多年前,“走向未来丛书”中《新的综合―社会生物学》有部分内容编译自该书。具体内容已经没有印象了,但主旨还很清楚,试图从生物遗传和进化的角度解释和分析人的社会行为。 该书是谈对事物的认识,而非提倡事物应该如何。我特别理解作者开篇的感慨,“有些人不能把阐述对事物的认识同提倡事物应该如何这两件事区别开来,此类人为数实在太多。 (p. 3) ”事实上,在我这个年纪,已经对说事物应该如何的书不感兴趣了。当然,事物如何还是应该如何的基础。为此,作者在结束时谈到了“自由意志”,“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p. 281) ”算是为人类的尊严平添了光明的愿景,至少让我稍觉欣慰。 该书的主旨是突出遗传基本单元基因的自私性。“在基因的水平上讲,利他行为必然是坏的,而自私行为必定是好的。这是从我们对利他行为和自私行为的定义中得出的无情结论。基因为争取生存,直接同它们的等位基因竞争,因为在基因库中,它们看等位基因是争夺它们在后代染色体上的位置的对手。 (p. 48) ”最后也类比到文化的传播基本单元,觅母 , meme ,这是作者由希腊词根 mimeme 生造的词 。“正如基因通过精子或卵子从一个个体转到另一个个体,从而在基因库中进行繁殖一样,觅母通过从广义上说可以称为模仿的过程从一个脑子转到另一个脑子,从而在觅母库中进行繁殖。 (p. 268) ”觅母的典型例子是上帝的概念,作者进行了有趣的分析。 作者的方法论是所谓约化论,类似于物理学家探索基本粒子。“最好不要把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看作是物种,或者是种群,甚至是个体;最好把它看作是遗传物质的某种小单位。为方便起见,我们把它简称为基因。前面已经讲过,这个论点的基础是这样一种假设:基因能够永存不朽,而个体以及其他更高级的单位的寿命都是短暂的。这一假设以下面两个事实为依据:有性生殖和交换;个体的消亡。 (p. 53) ”我个人观察,在人类社会尺度上,竞争也是个体之间的。虽然有人用种群等为号召替自己谋利,有人被号召而替他人火中取栗。年轻时我对骗子的行为深恶痛绝,现在有时也觉得做骗子或许对教育傻子比讲道理更有效。当然,我没有当骗子的潜质,也没有教育傻子的愿望。 毋庸置疑,人类和其它动物交往中都存在利他行为。“成功的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 (p. 2) ”作者对此的解释用了投保进行类比。“一个个体可以把自己拥有的部分财产作为资金对另一个个体的生命进行投资。他考虑了自己和那个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从估计寿命的角度来看该个体同自己相比是不是一个‘好的保险对象’。严格他说,我们应该用‘预期生殖能力’这个词,而不是‘估计寿命’,或者更严格一些,我们可以用‘使自己的基因在可预见的未来获益的一般能力’。那么,为了使利他行为得以发展,利他行为者所承担的风险必须小于受益者得到的净收益和亲缘关系指数的乘积。 (p. 132) ”这个视角,其实也可以用于分析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 毛主席说,“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如果把阶级换成“人”,我就更赞同了。类似地,也可以说,有些基因消亡了,有些基因还存在,就是亿万年的自然史。《自私的基因》虽然是本旧书,还是很值得看看。 忆来唯把旧书谈:开篇词 回望三十年的阅读潮汐 ( 转载,附个人感受 ) 雯雯的故事 曾读过的“必读书” 有所读有所不读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小说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科学图书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百种传记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少年闭门读禁书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打白骨精故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最初的世界知识 收藏的杨绛作品 我读过的杨绛作品 忆来唯把旧书谈:《理性主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小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 购书旧事 1 忆来唯把旧书谈:萨特的文学和哲学 购书旧事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加缪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邓肯自传》 忆来唯把旧书谈:德 • 波伏瓦的书与人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十年前曾读禅 收藏的王小波作品 本溪购书旧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 忆来唯把旧书谈:金庸的武侠小说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译传记五种》 忆来唯把旧书谈:美术欣赏启蒙 忆来唯把旧书谈:《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忆来唯把旧书谈:文史哲选本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雷先生的译序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Mech 2019-9-30 08:17
陈世旭的小说《裸体问题》 1993 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小说中部分内容以中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过。故事发生在东方大学,时间不是很清晰,时间跨度是五、六年,大致推测是从 85 年或者 86 年开始 ,后来已经是经济大潮兴起。分上下两部,上部是校园体制的弊端以及研究生们的反抗,下部反映九十年代的校园所受的经济冲击。从校园和校史 ( 担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的闻一多负气离去 ) 的描写看,东方大学其实是武汉大学。 书名中所谓“裸体问题”,是中文系八四级研究生况达明要把屈原的《山鬼》改成舞台剧,其中的女鬼要裸体登台。这个剧目三起两伏。先是受到讲《楚辞》课的中文系教授梁守一的强烈反对,他要捍卫华夏文明的纯洁性;支持他们的是 35 岁的单身女教师欢庆,准备自己登台出演女鬼,但她后来出国了;又有位老师突发脑溢血病故,演出的事情就放下了。九十年代办作家班时,作家学员又有意上演《山鬼》,历经风尘的女学员阿媛愿意登台,但况达明反对。直到东方大学 150 年校庆,有人捐款资助《山鬼》,终于成演,女主角是况达明的夫人,影响日益广大的舞蹈届新星。“《山鬼》的演出并没有出现很多年前创作者们想象的那种轰动,预期的那场革命根本就连一点影子也看不见。东大各方似乎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 许多经历过当初的激动的人甚至想象不出来当初那种激动的缘由,当初有什么必要要争论得那样激烈,那样剑拔弩张,势不两立?但舞蹈家以几乎完全裸露的身体的曲线揭示出艺术的真谛的时候,人们想,这一切不是再自然不过的吗?难道还有更适当更具美学意义的形体语言可以取而代之吗? (p. 389) ”的确,“裸体问题”只是个缩影。那个时代,高校经历着沧海桑田之变。 小说其实是一系列基本独立的故事。欢庆的故事有些戏剧性。她一直特立独行,“不想伤害什么人,也不想取悦什么人;不想干预什么人,也不想就范于什么人。 (p. 26) ”大学毕业时与官二代陈胜利发生过关系。后来与已婚的著名律师老孟发生关系,他们曾在文革中认识,老孟是记者。老孟成名的案子是为车祸中让陈胜利丧命的司机辩护,该司机因为女友被陈胜利强奸而发疯,有杀人动机,陈垂老的父母要求判司机反革命杀人罪,亲属三十多人上访占领宾馆。老孟作无罪辩护,后来还直接与干预此案的市委书记交锋。因孟介意欢庆的过去,欢庆与他中止关系,并与青年诗人晓雨交往。晓雨强调老孟所代表的时代过去了,但欢庆直言他缺乏力量。后来晓雨向欢庆的大学同学余萍求婚,她思想陈腐姿色平庸,但有 70 多平的三室一厅房子。欢庆惊诧自己为了摆脱老孟,居然与晓雨滚床单。因此感慨“人有时候很怪,其所作所为同内心的真实愿望往往大相径庭。 (p. 85) ”最后她决定去澳大利亚继承姑妈的遗产。在若干年后,老孟又接到欢庆从堪培拉打去的电话,寥寥数语撕开了他以为封闭的伤口。 另一个有高校特色的故事是中文系晋升。三位副教授申请者,两个名额,真是两桃杀三士。尤其为难的是校学衔委员会副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公伯骞先生,他也是况达明的导师,同事希望他制止《山鬼》上演。三位候选人都是骞先生的嫡出门生,人们要他拍板。范正宇资历最长但著作欠缺,姚长安读书有功夫但表达欠佳上课不受学生欢迎,肖牧夫论著获奖上课学生热捧但是工农兵学员有人认为他学术根基不稳华而不实。范的新著《庄子美学思想浅探》刚被出版社接受,虽然他“确实不是那种患得患失的人。这一辈子,他吃的亏不少,但每次他都能找到一个证明自己并不吃亏的参照系,加之熟谙许多圣人先贤教诲,从而实现心里的平衡。 (p. 111) ”但再不晋升面子上也实在挂不住。姚长安专心治学,不计功利,生活中木讷幼稚。范的新著纲目和资料都是他的,只是因为姚研究转向清诗就都给了范正宇,范在书中压根没有提这个事情。而且范还没有提供他急需的清人著作。答辩中姚中风发作,在医院中去世。临终前校长答应他晋升副教授,妻子转成正式工,四个孩子由公家养到成年。范正宇也感受到精神压力,想到他在外文系读书一心想出国的女儿的嘲笑,“你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不会有什么希望了,你们不能自救 (p. 125) ”最后答辩的肖牧夫也很紧张。虽然是 72 年上的大学,但为复习没有回家见临终母亲最后一面,为争取推荐名额把已经怀孕两个月的女友嘉嘉让给市革委会副主任的儿子,答辩时来校读“干部进修班”的嘉嘉目光幽怨地坐在最后一排,她到校后写信约他谈谈但他没有答应。特别是姚中风后,他觉得天平已经偏向姚,人们已经没有心思听他报告,相继离场。结束时没有几人,嘉嘉眼含泪水凝然不动。肖牧夫决定去美国加州大学攻读美学。小说又倒叙了肖牧夫和嘉嘉在农村恋爱及其分手的故事。他签证办了一年,费尽周折终于成行。“几乎没有一件事顺当过:升学是这样;恋爱是这样;评职称是这样;出国还是这样。 (p. 178) ”临登机时,嘉嘉赶来送他,他没有回头地走了。他其实无法忘记他们的过去。 很有时代特色的是法律系名教授彭佳佩的故事。她与数学家乔博吾都是哈佛博士, 49 年海归。文革中受冲击,两人相约上吊自杀。因为她体胖身重,没有死成,丈夫没有这样幸运。她一直住在破旧的房子了,下水道堵了,校长带着后勤处长到现场也难以搞定。她丈夫在美国与导师的女儿同居并生有一女。那个女儿回国对她们的房子感到幻灭,不过去看校长的房子,也好不了多少。校长把自己四室一厅的房子让给了公伯骞先生。至于盖起的教授楼,其实住的多是处长。她们没有好房子,但升华了精神。印证了“一切都被物化的工业社会人所面临的只有孤独、空虚和崩溃,而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地方反而不会有形而上的苦恼。 (p. 167) ” 彭佳佩及其美国女儿的故事,被大肆宣传,开“泰斗讲座”,冠名“一代师表”。这有强烈的反讽意味。 更典型的学界故事是化学系研究生田家宝国内外求学际遇。他从来不看好中国作家,直到如厕时偶尔看了《你别无选择》。他有新的发现,被导师化学系主任尹教授压制,后来尹教授改变了看法,但要求论文的第一作者。他没有同意。导师撤回了对他到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的推荐,而要分配到大别山县城。也反对他与女儿尹敏恋爱,因为她要继续读博士。后来他才知道,系里从 MIT 聘来的迈克教授支持他的看法,导师才改变观点。他决定听从迈克教授的建议,考托福,到 MIT 师从迈克教授。临行前尹敏来送行,两人同居。她读本科生时本是况达明的女友,因为对时间控制太紧,又打算读研究生,两人有分歧。况达明与田家宝是室友。况达明很快又与艺术系的女生谈了恋爱,她失恋后在父亲的促成下与田家宝恋爱。他到美国后在迈克组里工作,实验结果交给迈克,迈克自己署名发表了,比尹教授还彻底。迈克给他解释了学界导师与研究生的规矩,如同苏格兰牧羊犬的比赛。“参赛的是牧羊犬,领取奖杯的是牧羊犬的主人。 ……. 自己也是照这比赛规则爬上去的,也是先做牧羊犬,然后才成为牧羊犬主人的。 (p. 568) ”田家宝学成海归,在深圳某公司当工程师,与尹敏结了婚。 说几句与小说无关题外话,我承认那在一定意义上确实是学界规矩,而且也并不像初看上去那样不合理,毕竟导师的创意和条件可能起着比具体实施更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以不给学生署名而侵占学生的方式实现。学界已经找到了平衡师生利益的办法。正常的惯例是,学生第一作者,导师通讯作者,人们通常认为通讯作者起着最重要的作用。通讯作者甚至署名最后的作者,已经拿到了研究成果荣誉的主要部分。 在商品经济中变化最大的是梁守一教授。他当了中文系主任。“商品经济观念是这样锋利地几乎一下子就击穿了他的向来以为坚韧无比的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甲胄,使他陷入陷入那么深刻不可自拔的人格窘境。 (p. 328) ”他终于同意办作家班。诗人晓雨又回到校园。经过些矛盾后,结果皆大欢喜。作家们有了文凭,中文系挣到了钱。进而请公伯骞先生墨宝盛赞香港大亨梁敬文,梁老板主动提出捐赠达到 21 世纪水准的礼堂。他甚至想给梁老板荣誉教职,但学校层面没有通过。 小说还写了其他研究生。况达明毕业拒绝留校,被领导招回家乡,分到省里唯一所综合大学,又被分到该省边缘县的分校办公室。第一个工作是为总支书记抄写上半年的思想汇报。他逃回母校,留校工作。依旧对现状不满。“如今的大学,教不知为何而教,学亦不知为何而学,混日子罢了。 (p. 212) ”与他那位艺术系的女友结婚,她虚荣但确实有才华。经济管理系研究生程志,要创办个中国的兰德公司,南方预测咨询开发公司;程志在接受张黎黎采访后,就爱上了她;程志仍像继续组织文学社团红杉社,但搞活动已经无人问津;他决定去江西老区,到历史悠久文风曾盛的边远地区董源村当乡长助理。与乡村小学校长同住。那位校长为引起对学校危房的重视,参与了盗墓案,导致古迹坍塌;程志自己兼任了校长,帮助前校长逃脱,到深圳请张黎黎帮忙找份工作。新闻系的女生张黎黎,高考时是所在城市文科第一名;刚入学的她在 81 中国足球队击败科威特队后穿着三角裤在窗口点燃自己的连衣裙挥舞,而被称为胜利女神;她爱上在特殊场合举着床单当旗帜的历史系研究生魏振华,后来魏漂流长江身故;张黎黎把外校小男上带到寝室睡觉被导师举报给保卫处,受到开除学籍的处分;她到深圳,入职法国独资公司当写字间小姐,半年后当了经理助理,拒绝与内地厂家联手骗公司的钱,被老板称为在中国所见最忠诚的雇员,她还组织了一个独身女人俱乐部。在党校工作两年考取哲学系研究生的戴执中,取得学位入党并到回省委党校任教,很快被任命为经理贪污被抓的党校劳动服务公司经理。戴执中到珠海,发现姐夫生活中另有女人,也从姐夫那里拿到些生意;后来拥有了江海电子应用技术开发公司的股份。 小说在东方大学 105 年校庆典礼结束,如果按武汉大学的历史,那就是 1998 年。梁守一成为第一副校长,校长尚空缺。“积这几年的经验,他悟出了一条极重要的政治哲理:在中国做事,不妨不说先做,做出了实效,中国人的实用理性自然就会沉默。 (p. 384) ”他力排众议,办了校庆。校庆之际,梁老板捐赠的礼堂落成,也通过了聘任梁老板为兼职教授,梁老板本人并没有参加。众人纷纷捐款捐物。彭佳佩教授捐出多卷本法学著作的手稿,其实给梁校长增加了出版的经济压力。在美国无固定收入但日子过得充实活跃的肖牧夫捐赠一千美金。戴执中捐款资助《山鬼》排演。程志没能参加校庆。老孟也没有,他应程志邀请,去董源调查案情。“人生来只是为了演一场喜剧或悲剧,又都同样地嘲笑相互间的虚伪表演。 (p. 90) ” 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繁复,小说的结构还算清晰,但阅读时多少有些吃力,如果有个人物表或许有所帮助。上部时间仍在八十年代,但已经对朝气蓬勃的前期有了幻灭感,“引起极大轰动效应的也不过是某个大人物貌似睿智深刻却庸俗浅薄得要命的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油腔滑调;或某位老得已经口齿不清但坚守在首席位置上的名人义正词严地反复强调自己正在地摊上贱价处理的著作是钦定的盖世之作以及自己是钦定的伟大作家;或某位刚刚放洋归来的风头十足的女强人就她在国外妓院的见闻大摆其谱;或某位状极深刻的研究生的关于中国二十世纪压根就没有文化连语音都是舶来品、中国人必须同西方人杂交以改进人种则华夏文明有望的宏论;或某位刚升起的文坛新星关于生活根本就没有意义、文学更无所谓价值,他之弄文学只是玩文学,是‘流氓大转业’的宣言。 (p. 27) ”“我们的时代不再可能出现政治的激动不安,不再可能为情感所左右,任何现实的激情,所谓在沧海横流中显示出来的大气魄,大风度,什么铮铮铁骨,什么浩然正气之类,只会显得夸张而空洞。所谓责任感、使命感和英雄主义的事业,所有作为被神圣的火光所照亮而试图成为先知和巨人的人们,在世纪末的挑战正面临自己的终结。这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终结。 (p. 81) ” “骑士的时代过去了。人们如今更多的只是关心自己。何必在自己的肩膀上压上一些想象的担子。还是少些深沉与博大、少些沉重与忧患的好。何苦来哉! (p. 214) ” 小说也提到高校中的一些痼疾。例如行政力量主导。教授楼“以教授之名始,以处长之实终。学校虽然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地方,自应以前者贵。社会上一般见识,教授也比处长名气大。却又不然。一讲教育体制改革,首先讲的是对教师实行聘任制,未听说要对行政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的,这就似乎是法定了由后者来决定前者的命运。事实上,一切事情 ( 包括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 也的确都要后者来做。 (p. 166) ” 作者陈世旭, 1948 年江西南昌。 1964 年初中毕业往赣北农场务农。 1970 年由九江县委宣传部借调从事新闻报道。 1977 年底调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1979 年创作小说《小镇上的将军》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0 年由《十月》杂志推荐入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 ( 现鲁迅文学院 ) 学习。 1981 年调江西省文艺研究所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及研究。 1982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5 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插班学习, 1987 年毕业,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1988 年任江西省文艺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1 年转为文学创作二级职称, 1993 年晋升为文学创作一级。曾任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名作过眼:缘起
Mech 2019-9-12 22:38
《名作过眼》这个系列已经贴出些博文了,算是试笔。开始主要是雕塑,后来也有壁画和油画。选雕塑的原因,照片与原作差别小,虽然原作是空间而照片是平面。绘画都是平面,但差别更大,尤其是以用光或明暗见长的画家如鲁本斯和伦勃朗,照片更难反映原作。但毕竟绘画是美术的主流,以后可能还是以绘画为主,当然也不排斥雕塑。 系列中所谈作品,都是我亲眼所见原作并拍照片。所谓名作,只是名家之作,未必是名家的代表作。因为去的地方还有限,多数名家代表作还没有看到。这些博文其实也是我的学习札记。在三十多年前《 美术欣赏启蒙 》之后,再次尝试欣赏美术作品。 这个系列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目前最早是佛罗伦萨画派早期的波提切利。我准备先主要聚焦超一流大家。巅峰时期的“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威尼斯画派的提香,巴洛克风格的贝尔尼尼,佛兰德斯画派的鲁本斯,荷兰画派的伦勃朗等。然后再说同时代一流的大师,并延伸到后世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等的名家。贴出未必完全按时间先后,但排列按时间顺序。 希腊罗马雕塑我也很喜欢,看了很多,照片也很多,但整理起来太耗时,只好留待将来了。古典雕塑作者通常不清楚,或许按神编排更可行些。 除个别例外,每篇博文中艺术家的作品要到达一定数量,并且最好来自不同博物馆。有些名家作品只看到一部分,也可以先行贴出。 名作过眼:波提切利的古典题材绘画 名作过眼:达芬奇的绘画 I 名作过眼:米开朗基罗的雕塑 1 名作过眼: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 2 名作过眼:拉斐尔的壁画《雅典学院》 名作过眼:拉斐尔的油画 I 名作过眼:贝尔尼尼的 主要 雕塑 名作过眼:卡诺瓦的雕塑 名作过眼:卡诺瓦的雕塑 ( 补充 ) 名作过眼:罗丹的雕塑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Mech 2019-8-28 09:07
过去生活节奏很慢,时间很多,书却很少,有些书可以反复读。在读大学前,反复读过的书是《希腊的神话与传说》。读大学之后,就是现在要说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这套书四卷八册,我只有前两卷四册。由袁可嘉先生领衔主编,他所写的序言,对现代派文学有清晰全面的阐述。 第一卷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三个流派。具体定义很难弄清楚,对于外行似乎也没有必要。每种流派都有些作品印象很深刻。后期象征主义的有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属于奠定我生活态度的作品之一,那种充满憧憬的乐观,那种不畏艰辛的追求,那种得而复失失而再求的韧性,都很有感染力。叶芝的诗也算在这派,选本中包括后来很风靡一时的《 当你老了 》。我个人特别有共鸣的是里尔克的诗《豹》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杆 缠得这么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这其实是生活常态,所以里尔克说,“ Wer spricht von Siegen? berstehn ist alles. ( 哪有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 ”表现主义作品印象都不深,只有卡夫卡的《变形记》读来有些毛孔悚然。未来主义作品选得很少,只是些短剧和诗。总体上似乎比较平凡,甚至有些虚张声势的感觉,缺乏洞穿人心的力量。 第二卷包括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我倾向于认为意识流其实是种写作风格,在读这套《作品选》之前,在王蒙的短篇小说中就领略过。因为对西方社会生活比较隔膜,所以没有被书中的选读所打动,虽然确实都是名家,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等。超现实主义在美术中或许有道理,在文学中我觉得有些牵强。虽然某作品很不错。例如《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痛斥那光明的消逝。 虽然智慧的人临终时懂得黑暗有理, 因为他们的话没有迸发出闪电他们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善良的人,当最后一浪过去,高呼他们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会多么光辉地在绿色的海湾里舞蹈,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狂暴的人抓住并歌唱过翱翔的太阳, 懂得,但为时太晚,他们使太阳在途中悲伤,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严肃的人,接近死亡,用炫目的视觉看出 失明的眼睛可以像流星一样闪耀欢欣,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您啊,我的父亲,在那悲哀的高处, 现在用您的热泪诅咒我,祝福我吧,我求您。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存在主义选的作品份量很重,不仅有加缪和萨特,也有日本印度的东方作家。加缪的《局外人和萨特的《一个厂主的早年生活》印象比较深。后来看萨特的长篇《理智之年》都有似曾相识的错觉。 第三卷是荒诞文学、新小说、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应该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内容。第四卷是广义的现代派作品。这两卷借阅过,但印象都不深,或许以后还可以重新看看。 古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则是“半部《文选》知现代派”。到底是一叶知秋,还是管中窥豹?我不知道。 忆来唯把旧书谈:开篇词 回望三十年的阅读潮汐 ( 转载,附个人感受 ) 雯雯的故事 曾读过的“必读书” 有所读有所不读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小说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科学图书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百种传记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少年闭门读禁书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打白骨精故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最初的世界知识 收藏的杨绛作品 我读过的杨绛作品 忆来唯把旧书谈:《理性主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小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 购书旧事 1 忆来唯把旧书谈:萨特的文学和哲学 购书旧事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加缪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邓肯自传》 忆来唯把旧书谈:德 • 波伏瓦的书与人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十年前曾读禅 收藏的王小波作品 本溪购书旧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 忆来唯把旧书谈:金庸的武侠小说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译传记五种》 忆来唯把旧书谈:美术欣赏启蒙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Mech 2019-8-23 10:40
《脑裂》是戴厚英有关知识分子生活的第五部小说,也是她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1994 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与第四部《悬空的十字路口》一起收入吴中杰和高云主编《戴厚英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出版。《悬空的十字路口》现在说可能不太合适,以后等合适的时候再说。我阅读的都是电子版 ( 因此引文没有页码,只有节号 ) 。作者注明《脑裂》完成的时间,“ 1993.9.21 — 10.4 初稿”“ 1993.10.11 — 12.14 二稿并改定。”所反映的时代是 90 年代初。当时我已经是教师,对小说描写的时代氛围感同身受,政治冲击已成往事,经济大潮滚滚来袭。 小说男主人公是年届五十的大学讲师、诗人公羊。“他虽然算不上什么著名诗人,却也小有名气。他的诗有人斥为洋人的唾沫,也有人说是‘伟大的’。伟大的唾沫虽然比不上江湖河海,滋润自己的心田也足够了。而且他还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稳定的工资收入,日子过得满不错。可是这两年,世道大变。大家都把目光转向金钱,电视电台不断报道文人下海的消息,把他的心完全搅乱了。诗也写不好。 (S. 2) ”他是“很有才华很有热情的人,一生都在想做成什么大事,却又没有做成过几件值得记住的事情。 (S. 52) ”情节基本上是按主人公与几个女性的交往展开。公羊的妻子官宁 ( 小母羊 ) 性冷淡,两人一直没有肌肤之亲。她偶尔有预见未来的超能力,看到公羊大脑裂开;最终两人协议离婚后滚了床单,竟然怀孕了。公羊偶然结识了书店售货员红裙子,是他的诗的崇拜者;希望自己不俗,具体是争取到“要么是名,要么是利,要么是爱。 (S. 11) ”;公羊下海当董事长时她当总经理,后来看他不能发达,嫁了有几个孩子的洋人出国。女作家华丽,一度开心理诊所,公羊的同学;公羊后来与官宁协议离婚,准备与她结婚。 小说也涉及公羊的学院生活。同事中有关系不错的 A 教授,有些圆滑但为人尚好。对社会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例如,“像你们这种无权无势的穷书生,有时候清高不得。有些事,我们跑断腿,不如人家动动嘴。我们寻死觅活,人家只要弹指一挥。 (S. 56) ” A 教授看到在商海、欲海之外,还有“知识的海,文化的海,精神的海 (p. 28) ”,组织些志同道合者研究中西文化。也有一个反面人物系主任。公羊的清高,不通世务,使得他无法晋升副教授。公羊大发牢骚,“是一样的教师两样的对待?是让一少部分人乘电梯上去,一大部分人在地上爬行,或者用绳子提溜?是窃国者昌,窃钩者诛? (S. 12) ”“世界上没有一把公平的尺子。拿出来的尺子都是假的,虚晃一枪,真正的尺子是不拿出来的。但是他们真正要用的,却正是那把不见人的尺子。 (S. 12) ”现在正被批的“四唯”还是“五唯”,其实本意就是建立能拿出来的尺子的努力,虽然不很成功。但牢骚于事无补。直到他病危,学校准备特批他晋升教授,但他已经无意也无力完成表格。 小说还有些其他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有位相貌奇丑的脑专家李大耳,提前退休,弃理从文,要研究心灵问题;官宁年轻时追求过他,但他发现她的性冷淡,拒绝了她,但对妻子声称是官宁拒绝他;华丽似乎有意与他交往,但被拒绝。高官公同同,年轻时曾与华丽同居,红裙子为请他帮忙,似乎委身于他;他的妻子好像是颇正派的人。有个神秘老太太,开始劝华丽信教,后来发现是官宁的生母,是其父亲的第四个老婆,而且还是同性恋,因此官宁拒绝与她相认。 小说始终有种死亡的阴影。开始就是位前辈的追悼会。中间李大耳留学美国的儿子遇害。结束时公羊脑瘤不治身亡。不过,在死亡前,各种矛盾基本都化解。华丽、官宁都在身边照料他,红裙子专程归国看望,官宁也与母亲相认。追悼会上,李大耳和 A 教授的挽联挂在遗像两边 天荒地圆,无棱无角,始得永恒; 心猿意马,有血有肉,焉得久远。 逃无可逃,避无可避,不逃不避,奈我何? 伸又嫌长,缩又畏短,不伸不缩,由他去! 小说真实反映作者那代人在经济大潮下的心态。有准备下海的,如公羊说,“把自己思想禁烟了许多年,又糊涂涂把思想解放了许多年,以为已经自由了。可是现在却突然发现我还在时代的列车的外边,甚至在它扬起的尘埃里!我连车帮都扒不上了。这公平吗?不公平吧!现在大家不是都说什么,原始阶段?好,原始阶段需要原始的人,大家就都原始原始吧!人家能发财,我也能发财,人家能享受,我也能享受。我哪点儿不如人呢? (S. 18) ”也有心存疑虑的,如华丽所说,“年轻的时代,我们努力、拼命提升着自己的精神,提到凡人不可能达到的忘我地步。以后我们又返回,回到凡人的地位,一心一意做一个拥有自我品格的人。可是突然之间,我们发现被抛掷在一潭污水里,要我们脱掉一切文明的外衣,动物似地互相厮咬,争夺,这可能吗?我们的社会处在‘原始积累’时期,可是我们的精神还能回到‘原始积累’状态吗?我们已经是文明人了,而且接受了现代文明。我们的头脑在天上,双脚在泥里,身首离异,怎么活? (S. 18) ”这是两种典型的代表性意见。至于我自己,其实对“下海”没有什么成见,只是当时反应迟钝,没有什么动作。 说实话,戴厚英的小说现在对我并没有很大吸引力。一方面时过境迁,作者的见识我也不是很佩服;另一方面,创作风格比较单调。不过,《脑裂》还是部很有趣的小说。以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写成,也有荒诞派、黑色幽默和存在主义的成分。可读性强,不断设置悬念,情节也合理。若不是在三年后遇害身亡,作者或许还能写出更好看的小说。 戴厚英的五部小说都看过了,虽然有一部还没有说过。为向这位让我在大学期间就挑灯夜读其作品的作家致意,我特意选了宋词名家的句子作为其小说札记的标题。五句词及其对应的小说分别为,辛弃疾的“红莲相倚浑如醉 ( 《诗人之死》 ) ”,苏东坡的“回首向来萧瑟处 ( 《人啊,人!》 ) ”,李清照的“梧桐应恨夜来霜 ( 《空中的足音》 ) ”,苏东坡的“休对故人思故国 ( 《悬空的十字路口》 ) ”和辛弃疾的“何人可觅安心法 ( 《脑裂》 ) ”。后两句都有“人”,专门致敬她的成名作,也是我曾连夜通读的《人啊,人!》。 戴厚英 1938 年生于安徽。 1956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0 年夏毕业,分配到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任助理研究员。 1976 年到复旦大学虹口分校任教,后来合并入上海大学文学院。 1996 年遇害身亡。《脑裂》是她出版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我个人认为也是在艺术上最有探索性的作品,可读性也最好。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 — 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力学史札记之D’Alembert原理(续)
Mech 2019-8-15 22:24
读 Dugas 的 A History of Mechanics 的第三编第四章。第 2 节后主要涉及 D’Alembert 原理。在我看来,这部分内容把 D’Alembert 原理讲清楚了,虽然 D’Alembert 本来的论述有内在的不清楚之处。 现在命名为 D’Alembert 原理的结果,以研究通讯的形式发表于 1742 年的 Académie des Sciences 。随后收入 D’Alembert 的专著 Traité de Dynamique , 1743 年第一版, 1758 年第二版。先期刊发表,接受同行评议,再写入专著。这已经是符合现代职业化研究的规范了。 D’Alembert 所用的概念术语与现在人们熟知的完全不同。例如,他所谓惯性力 (force of inertia) 其实是现在的质量。他说的加速度力现在叫惯性力。他说的运动有时候是速度有时候是动量。而他定义加速度为速度导数,认为是与速度变化成比例的量。因此他所谓运动有时候也是说质量与加速度的积。 D’Alembert 原理逻辑基础包括:平衡原理、惯性力原理和合成运动原理。大体上就是现在的合力为零、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加速度的分解。 D’Alembert 原理的陈述是段很晦涩的话。大体意思是,物体系统的运动由于受其他物体相互作用而改变为实际运动和另外运动。物体在做实际运动时,另外的运动就相互抵消而处于静止状态。 A History of Mechanics 中有第二版相关内容的英译,较为完整。其中最核心部分梅凤翔先生翻译为汉语编入他的《 理论力学 (I) 》和《 分析力学 ( 上 ) 》。 从 D’Alembert 的论述看,他确实是研究受约束的物体系统,虽然他没有用约束这个概念。他所谓其他运动 (another motion) 也蕴涵了损失运动的概念,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来。 因为原著过于晦涩,后来产生了两种表述或诠释。一个就是人们熟知的动静法,虚加的惯性力与实际受到的力构成平衡力系。这个表述由 Lagrange 提出,写入他的经典著作《分析力学》 (1788) 。《 力学史札记之 D’Alembert 原理 》中迪昂叙述 的 D’Alembert 原理 ,其实是 Lagrange 的表述,而不是 D’Alembert 的表述。另一个稍微复杂些,后来演变为损失力与约束力平衡。这种表述的历史我还不清楚。系统的阐述可见于 Hamel 的 Theoretische Mechanik (1949) ,但肯定不是最早的。据梅凤翔先生的介绍文章, Poisson 的《力学教程》 (1811) 提到了损失力。 总之,阅读 A History of Mechanics 的相应章节后,大体理解了 D’Alembert 的思路。但对该原理的损失力表述的形成和演变还没有弄清楚。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5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力学史札记之D’Alembert原理
Mech 2019-8-14 08:50
读 The Evolution of Mechanics 的第七章 D’Alembert 原理和 Largrange 动力学 (D’Alembert’s principle and Lagrange’s dynamics) 。 The Evolution of Mechanics 译自法文 1905 年版 (1903 年初版 ) ,英译本 1980 年出版。我读硕士生时复印,当时没有保护版权的观念。作者是迪昂 ( Pierre-Marie-Maurice Duhem ) ,科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漫画家。其著作汉译本我只看过 1999 年出版的《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 (1906, 1914) ,李醒民先生译。其中对测地线伴随的初值敏感性有很形象但还是不太通俗的阐述,作为数学推导在物理上无用的例子。他的汉译名也做杜恒,列宁批判过,可能是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因为读过列宁的书很有限,《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更不像。 一直对 D’Alembert 原理的历史沿革比较感兴趣。不懂法文,无法看 D’Alembert 的原著 Traité de Dynamique 。迪昂的讲解篇幅很小,对原理的解释与通常教材的差不多。 D’Alembert 原理就是虚加的惯性力与主动力的平衡,但明确了研究对象是受约束的刚体系,与在那之前的质点不同。也提到 D’Alembert 把其原理应用于流体,并被 Euler 所发展。 该章的大部分篇幅是所谓 Lagrange 动力学。 Lagrange 把 D’Alembert 原理与虚速度原理结合,导出动力学普遍公式,并用动能即活力 (Force Vive) 表示。该结果应用于平衡的稳定性分析。 从学习力学史角度,我有些怀疑当年 D’Alembert 是否把他虚加的力称为惯性力。如果我没有记错, Lagrange 在其《分析力学》 ( 我看的是英译本 ) 中称为加速度力。另外,迪昂说到动能时,有系数 1/2 。我记得《分析力学》中的活力没有。是否迪昂是科学阐述而非历史阐述? 理论力学教材中把 D’Alembert 原理与虚位移原理的结合称为动力学普遍方程。迪昂的书中引用《分析力学》叫普遍公式 (general formula of dynamics for the motion of an arbitrary system of bodies) 。《分析力学》确实这样称呼。我个人觉得,这个名称更恰当。 总之,该章是有启发的读物,但仍没有解决我关于 D’Alembert 原理的疑问。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6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边落木萧萧下—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Mech 2019-8-8 11:49
小说集《子在川上》 2018 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大系》中的一部。收入了阿袁的 9 部中短篇小说,《长门赋》《郑袖的梨园》《鱼肠剑》《子在川上》《米青》《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守身如玉》《汤梨的革命》《镜花》。这些小说独立成篇,先前在期刊发表过,并被多次转载。故事发生某省会的师范大学,时间主要在 2010 年前后 5 年 ( 不算对过去的追溯 ) 。作为校园婚姻情感小说,重要的并不是小说的年代,而是故事中人物的年龄。 中篇小说《鱼肠剑》已扩展为长篇小说另行出版,本系列丛谈已经谈过,《 求荣争宠任纷纷 》。《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在小说集《郑袖的梨园》中谈过,《 花自飘零水自流 》。《郑袖的梨园》和《汤梨的革命》小说集《梨园记》中谈过,《 江山有恨销人骨 》。《米青》作为长篇《打金枝》的一部分谈过,《 可怜光彩生门户 》这里就都不说了。只说《长门赋》《子在川上》《守身如玉》和《镜花》 4 篇。特别详细说说以职场为主的《子在川上》,这或许是作者第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 短篇小说《长门赋》发表于《上海文学》 2002 年第 6 期,是作者的处女作,转载于《小说月报》 2006 年第 7 期。《长门赋》被认为是失宠皇后陈阿娇的以百金请司马相如所作骚体赋献给汉武帝,收于《昭明文选》。在小说中,似乎象征已婚女性失去丈夫关注,处于家庭中的劣势地位。 《长门赋》的故事是 32 岁的中文系教师小米与丈夫沈安怄气的 11 天 ( 从第 9 天到第 20 天 ) ,她自己睡沙发很难受。起因是沈安的弟妹电话里多说些话,小米吃醋给丈夫看脸色。小米丈夫一反常态没有主动哄她。中间穿插了一个 20 岁大学生追求小米,写情书并当面表白,被小米强势拒绝。她故意把情书让丈夫能偷看,看后丈夫不快但仍没有屈服。同时也写了小米的闺蜜陈青的交流。陈青年轻时有几分姿色,生儿子身体变胖。他丈夫欧阳皓是沈安同教研室同事,有些沾花惹草,但陈青不过问。顺便一提,在《汤梨的革命》中, 39 岁的陈青已经离婚,并出卖了闺蜜汤梨。她给小米讲了另外两个故事。外语系教师虞娟在银行工作的丈夫出轨但为争夺儿子不提离婚,寂寞中虞娟与男生上床,被丈夫捉奸在床,身败名裂,净身出户去了南方。哲学系教授姜绯玉当年绰约妩媚倾城倾国,但到四十岁仍是单身,凄凉寂寞。小米明白这些故事的含义,理解女人的弱势地位。最后她屈服,回到丈夫床上主动和好。这或许是他们夫妻关系的一个转折点。陈青就是小米的前车之鉴。她们感慨,“说到底都是男人厉害,女人永远不是她们的对手。”作者在快结尾处议论,“钱钟书说,婚姻是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可钱先生不知道,那些想出来的其实都是男人,女人却是守城者—守住里面的男人,也守住外面的女人。” 中篇小说《子在川上》发表于《十月》 2011 年 1 期,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1 年 3 期和《小说选刊》 2011 年 3 期等。标题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作者采用为标题的用意有些费解,可能要强调,学者要面对历史考验超越现实得失。 《子在川上》这个故事跨度或许有近二十年,从 90 年代初开始,到 2010 年前后结束 ( 已经播放过了电视连续剧《潜伏》和《蜗居》 ) 。主要写体制派或职业派的系主任陈季子与放任派或名士派的苏不渔之间的矛盾。他们的矛盾可以追溯到十年前,陈季子是当时比较罕见的博士,刚作为人才引进就当了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这主任本来应该是苏不渔的位置,虽然苏并不想干,但也生气陈季子夺走了他辞官不做的机会。作者发通很透底的议论,“男人的隐,和女人的贞,原来都是要有前提条件的,有官印在面前,男人能袖手不接,这才是隐;有男人拜倒在女人的石榴裙下,而女人的裙子依然裹得严严实实,这才是贞。不然,就是求之不得无可奈何之后的伪隐和伪贞。”这都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之论。或许没有人不爱名利,只是对名利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更大的分歧是陈是系主任,为文学系也为自己总要有所作为;苏推崇“无为”,不仅在生活中自由散漫,在职业上述也而不作,近十年没有论文。苏讲课受学生欢迎,陈论文多而拿不少奖金。两人争斗中,苏争的是面子,路上遇见不理睬陈,不与陈同席或同席敬酒不喝,系里开会不参加或不听会上讲话,以及背后不点名甚至点名针砭等。其最大的成功,是用自己在发奖典礼上受到学生狂热的欢迎,拆了教学副校长和陈主任台。这些给旁人的感觉,往好了说是名士的卓然不群使气任性,也可以说是孩子般的不通事理无所顾忌。顺便一提,许多职场争斗,当事者认为,或者希望别人相信,事关原则。其实旁人看来,只是利益或者面子,甚至完全是鸡毛蒜皮。陈表面功夫礼数到位,但出手都是要害。授意夫人叫来苏夫人,撞到苏不渔在家里与美女同事讨论学术,害得他脸都被夫人抓破了。这个桥段接近作者常写的内容。因为苏没有项目,又没有参加任何有项目教师的团队,被停止招研究生,而且向全校公布。陪他一起停招的是马理智,文学系的另一位教授,他在《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中是龙套,与《梨园记》中的游英国的理工男同名但应该不是同一个人。苏激愤之下写下并贴出了《告全校师生书》,要辞课不讲。陈向教学副校长汇报后,告诉苏如果真不想教书可以提交书面申请,收到申请后便把苏调离教学岗位。让他到资料室准备接替快要退休的姚老太太。苏不渔表面上的激扬文字慷慨陈词,与领导们的不动声色举重若轻形成鲜明对照。苏不渔和陈季子这场名士和职员之争,苏得势,陈得分,以苏出局告终。陈季子的得手,并非因为其正确或强大,甚至也不是他有体制力量的支持,而是他只是顺应了趋势。 在其他小说中都是龙套的系主任陈季子成了男二号。他的名字颇有意思。历史上称为季子的名人不止一位,推测作者取自苏秦的字,以学问博得功名利禄,挂六国相印,辛弃疾词赞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作者小说中人物通常是没有官职的高校教师,系主任已属另类。陈主任在《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鱼肠剑》《米青》《汤梨的革命》《郑袖的梨园》《上邪》等多部小说中都出过场,在后来的《师母庄瑾瑜》中已经卸任系主任。在 90 年代初,新科博士之贵击败了北大名校之尊,这是学界分层准则转换的隐喻和象征。陈季子似乎代表了新兴的职业学者,甚至是潜在的学界精英,虽然有些吃相难看。小说所写陈季子高产,“论文本来是思想的精华,应该是人参那样珍贵且稀罕的,可陈季子把它们当萝卜一样生产了,每年的产量都十分惊人。而且,陈季子还有把萝卜当人参卖的本事。”学术产品的生产和营销确实是学者分内之事,但陈主任的举措很有特色。“许多学术期刊的编辑陈季子都是认识的,他是系主任,能公费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也能把那些傲慢的主编们请到系里来给中文系的学生作学术报告,报告当然不能白做,车马费总要拿,辛苦费总要拿。陈季子对老师虽然有些抠门,但对那些编辑,出手一向阔绰的。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陈季子有权聘请他们做中文系的名誉教授,那些主编们,对山珍海味麻木了,对青山绿水也麻木了,但对教授的头衔,还是很有些感觉的。所以,陈季子的萝卜就不愁没去处。 ” 《子在川上》在作者的作品中属于异数,主要不是大学情场小说,而是职场小说,主要人物也都是男学者。用作小说集的总标题,其实并没有代表性,但或许彰显了该篇的重要性。本世纪以来,大学正在进行职业化转型。我在《 漫话学术研究的职业化 》中说过。这个故事提供了很多例证。大学教师不再是名士才子,而是学者专家。职业化是大趋势,本身无可厚非,但过程中难免有些阵痛,包括可以避免的阵痛。教学的评价就是摩擦所在。外行包括学生往往欣赏课程的表演性,包括但不限于教师的深厚功力与即兴发挥。“苏不渔的课,在中文系的口碑很好,至少在学生中的口碑很好。”专家或许有不同的看法。如陈主任所谓,“我们大学老师,也不是旧社会的说书艺人,为了讨两个赏钱,一味地只想哗众取宠。”传统的教师吸引学生的技艺,远没有赢得同行特别是领导欢心的手段回报高。职业的教学需要规范化标准化。教师的分层标准也是碰撞所在。传统上,名校毕业名师弟子往往像就贵族一样,占着有利位置,师承几乎成了种血统。北大中文系的苏不渔,不管本人是否意识到,是那种旧体制的受益者。简单说,职业化,就是重绩效轻出身,重契约轻身份,也就是反对“四唯”。博士学位、论文发表、项目经费等综合考量成了分层的依据,就像历史上粗鄙但富有的新兴资产阶级压倒了优雅而没落的旧贵族。小说大体上也是高校的真实情况,职业化,科层制,在全球范围内无疑都是不可抗拒的大趋势,顺之者昌,逆之者衰。在大学里,苏不渔这类旧贵胄,几乎无可避免地被陈季子这种新精英取代。耐人寻味的是,苏不渔的逆流而动,甚至影响到了第二代,他女儿苏小渔得不到学校的照顾,大专毕业自己去上海打工了。陈季子的儿子,也是大专的分数,进了师大,而且要到北京师大去读研究生。就算是苏小渔在上海能打出自己的天地,大专生总是比硕士生要难些。 职业化的科研对文科主要是发表论文和申请项目的压力,对有些教师也不能说没有必要。例如丈夫收入颇高的朱小黛,“她也是个不爱写论文的人,总感叹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可中文系的环境,就是不允许她及时行乐,身边的年轻老师们,一个个跑得如汉武帝胯下的汗血青那么快,你今年写了两篇论文,我明年就写三篇,你今年申报到了省级课题,我明年就申报国家课题。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在暗地里。表面上,大家还是嘻嘻哈哈,假装出胸无大志的阿斗样子。”这其实说明师大职业化氛围不错,也说明职业化转型还没有完成。正是因为有了压力,朱小黛才肯向苏不渔请教学术问题。另一方面,有了论文和课题要求,其貌不扬的剩女裘芬芬才有机会扬眉吐气,“裘芬芬不仅有教育部的课题,还在《文学遗产》上发表过两篇论文,《文学遗产》哪,那可是这个专业的权威期刊,头牌,也就是花魁,朱小黛怕这辈子,也没有可能在那上面拈花一笑了。” 这也展示了职业化的诱人之处。且不论“头牌”“花魁”的弦外之音 ( 那通常是形容青楼卖笑女子 ) ,这不是很励志吗?任何职业,要健康发展,都要提供充分的机会,让从业者有可能用后天的努力弥补先天的差别,也可以用当下的努力弥补以往的落后。学术界作为职业也不应该例外。学位、论文、课题,都提供了这种机会。智商不高的人,当年没有考取名校的,或许像龟兔赛跑中那只乌龟,反而先到了终点。这或许是职业化似乎在引起普遍反感的同时依然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它激发了人们内心中向上爬的原始欲望。这种欲望,当然不如对学术本身的兴趣等高大上,但依然是社会发展甚至也是学术发展的强劲动力。特别是,学术研究特别是工程类研究,除了些天纵英才外,还需要大量的“工蚁”甚至“炮灰”。只有职业化,才能提供这样充足的人力资源。同时,教师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也给学生做出了示范,不论知识传授做得如何,从长远看对学生也有裨益。朱小黛的出现,也说明,职业化的进程让苏不渔这种旧贵胄难以抗拒,并不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而是有些伪贵胄混迹其间。目前“教学岗教授”的设定等举措,其实也是想把真正只对教学感兴趣的教师与对所有工作都不感兴趣的教师分离, 中篇小说《守身如玉》发表于《上海文学》 2012 年 6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12 年 7 期和《小说月报》 2012 年 8 期等。 《守身如玉》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叙述我 ( 朱小愚 ) 从 10 岁到 40 岁成长过程中因性别而遭遇到危险的几个片段,以及她所目睹的女性受害者,从而揭示了守身如玉的艰难。顺便一提,朱小 x 是继陈小 x 之后又一不太受人待见的女生系列,还有谈过的《苏黎红小姐》中的朱小燕和没有谈过的《妖娆》 ( 《作品》 2009 年 9 期 ) 中的朱小榆。 10 岁左右差点遭到杂货店老板老姜的诱奸,因偶然因素被打断,而比她更小的女孩小美就被老姜得手。初三时,失恋的北师大毕业的语文老师孟丘因为朱小愚像他前女友而喜欢她,同班语文学霸顾艳玲喜欢孟老师,后来顾怀孕退学而孟逃走,而朱只是被孟老师抱过。朱小愚也考取了孟丘曾就读的北师大。毕业求职某杂志社时,有人事科长准备潜规则她,被拒绝。也有同学与人睡觉进了出版局。毕业后到省城西郊一所中专,在基础班教中文,差点儿失身于教外语同事的男友,幸亏发现有人偷窥而及时终止,一年后考回母校读研究生。最后一个片段是朱小愚 40 岁了,在所大学教书,已经与异地恋多年的男友沈辰生结婚生子。 45 岁的机电系老师吴宝,丈夫是科研处鄢处长,两年前就分居没有性生活。她想找其他男老师喝茶,都没有人理睬。这让朱小愚觉得,“四十岁之后的女人,老公如果把你束之高阁,那外遇之事,简直就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她自己的丈夫,也与她的同事徐昭佩在上班路上聊得火热。虽然还没有发生什么。朱小愚还有个姐姐,朱朱。漂亮早熟。朱小愚成熟晚,“十五岁妹头应该怀春了,我没有怀春;十八岁读大学应该恋爱了,我没有恋爱;二十好几应该结婚生子了,我没有结婚生子。虽然这些事儿后来我倒是都补上了,一件没拉下,只是,和别人比,我统统慢了一拍,和当初读《红楼梦》一样,朱朱十岁读,我十五,整整慢了五年。”如果说小说有什么特殊之处,就是女主人公特别不像女主人公,比较被动,也没有太多故事。这篇小说其实与校园关系不大,而是女性的成长与自觉。 中篇小说《镜花》发表于《上海文学》 2015 年 11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16 年 1 期、《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 》 2016 年 1 期和《小说月报》 2016 年 2 期等。从已经有电影《黄金时代》和《心花路放》看,故事发生在 2014 年到 2015 年之间。镜花常与水月连用,镜花水月或水月镜花,指称虚幻景象,确切的具体出处不清楚。 《镜花》是大学讲师朱朱用第一人称叙述。朱朱受教学督导老孟委托,接受他外甥女苏邶燕旁听。后来又去指导苏邶燕办的家庭读书会。参加者是群过了四十岁的官太太。苏的丈夫是副部长,有望晋升部长。生活奢华。但丈夫在外面沾花惹草,为留住他,苏邶燕请了漂亮的小保姆。在讨论班上还有鄢丽,丈夫只是非重要部门的副处长,两人已经分居。她无聊中幻想出一个婚外情人沈。故事从接受给苏邶燕补课开始,到发现鄢丽的婚外情人只在她想象中结束。叙述者朱朱是讲选修课《文学作品选读》的女教师,过两年就要评副教授,丈夫学理工,住处到学校公交车十余站,都与《上耶》的女主人公朱茱一致或接近。与《守身如玉》中的朱小愚姐姐朱朱没有什么关系。《镜花》是朱朱观察到性爱贫乏家庭中的女性的饥渴,《上耶》是朱茱感受到有性爱富足家庭中女性的厌倦。 《镜花》多少也有些学界故事的成分。朱朱是有个性的教师。她自述“我上课风格向来散漫,喜欢跑野马,还喜欢文学八卦——我把它美其名曰“知人论世”。有时天气好,阳光明媚,我一性情起来,还会学苏格拉底,把学生带出教室,在外面草地上团团坐,一边享受大好阳光,一边上课。因为这个,我被学校通报批评过的,系主任也找我谈过话,几乎痛心疾首地劝我别再搞什么苏格拉底式教学了。”另一位教师“周素槐是我们中文系的名人,学问好,课也讲得好,但述而不著,从不申报课题,也从不写论文,所以五十多了,一头白发,还是讲师。”这固然是求仁得仁。但是“据知情人士说,周素槐职称上不去的真正原因,是他和孟教授交恶。孟教授在私下里扬言,他要让周素槐当一辈子的老讲师。”从我个人的学界经验,这种所谓“知情人说”似乎并不可信。没有论文无法晋升,这在当时几乎是铁律,与评委交好也没有用。倒是现在某些高校有了所谓教学副教授,与领导评委关系好或许可能晋升。顺便一提,没有论文没有课题的所谓“学问好”不可尽信,特别是在并没有坚实“学统”的薄弱高校。真实情况可能是,周围的人都不读书,读点儿书还没有忘光的,就足以被称道学问好了。 除了《鱼肠剑》和《守身如玉》外,该集中的故事 ( 包括过去谈过的《郑袖的梨园》《汤梨的革命》《米青》等 ) 有些共同的场景,在南昌的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叫陈季子,还有个快退休的姚老太太管着系里的资料室。这也是阿袁小说的主场。姚老太太总让我联想起《洗澡》,当然其实没有逻辑关联。《上耶》的前两部分也发生在师大中文系。《子在川上》中,姚老太太终于要退休了,如果资料室不关张的话,就由名校毕业生苏不渔来管理。我倾向于认为资料室以后不会再是主场了。 本世纪以来,大陆大学正在进行职业化转型。《子在川上》反映了这种转型的阵痛,尤其是传统读书人的无奈。这种无奈,在性质上多少有些近似于《长门赋》和《守身如玉》中女子的韶华逝去,以及《镜花》中的无聊寂寞。事实上,对职业化的抗拒,是本世纪以来学界小说的主题。但事情的发展,通常不会因为某些人的不适应和抗拒而改变。我猜测,作者其实并非关注甚至也不赞成高校教师的职业化。《子在川上》能以目前的形式出现,其实也是表明职业化这种趋势已经不能被不关注的人所忽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于江西。 1990 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到江西师范大学任教。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并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多数是高校教师情感婚姻题材的中篇小说,结集出版为《梨园记》《郑袖的梨园》《子在川上》《苏黎红小姐》等,也有长篇小说《打金枝》《上邪》和《鱼肠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Mech 2019-8-5 20:26
《大学梦》 1998 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是《大学三部曲》中继《大学城》和《大学恋》后的最后一部。作者标注, 1995 年夏 —1996 年秋写于复旦寓所。故事仍发生了上海沪江大学,时间是 1994 年秋季学期。《大学梦》主要还应该算校园小说。 小说的两位主要人物是有梦想的大学生,光学系大四学生陈辉和大三学生童华亮。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陈辉是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还是足球健将,毕业要到西藏研究太阳能发电。沪江副教授的儿子童华亮有志于物理基础研究,成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而炒股票挣些钱的母亲期望他考精算师,父亲懦弱。但作者毕竟不了解物理,因此小说给我印象是童华亮更想当爱因斯坦,而不是作爱因斯坦的物理研究。不知道他关注什么问题,只是如饥似渴地读原版的《爱因斯坦传》。当然小说还有很多其他人物。有文学天赋但也有心理缺陷的中文系大三学生曾雪原,由保送生变成专科生仍然痴迷音乐的姚飘,因恋爱和贪玩由高材生变成挂科生但又醒悟而急起直追的足球健将金大军,一心到美国发展且品质败坏的贪官儿子屠雄等等。 小说也写了大学生的男女交往。陈辉被文学系大三女生辛立追求,她父亲是同济大学退休教授,母亲是心理医生。因为陈要去西藏,两人分手。文学系大四女生李丽也暗恋陈辉,她是外交官的女儿,准备毕业到《西藏日报》当记者。台湾女生白小芸出生富商家庭,出于新奇狂热追求童华亮,在新奇即将过去后,发现两人是堂兄妹 ( 白随母亲姓 ) ,转而与金大军交往。童华亮的中学同学,文学系大三女生秦越男也对他有意,主动替考童被父母逼迫报的第二专业,被同学举报。童主动承担了责任被勒令退学。屠雄让女友替考,被抓住后用两人曾有性关系逼迫女友承担全责被勒令退学,他自己无事。 在前两部都出现的文学系教授陶玲君在这部小说中起关联各方人物的作用。她似乎已经与苏联丈夫离婚了,嫁给了妻子去世的著名化学家钦本立。童华亮是她妹妹陶玲娣的儿子,白小芸是她们去台湾的哥哥陶柄章的女儿。陈辉和曾雪原是陶玲君帮助的贫困大学生,都认她为妈妈。当年陈辉的爷爷是地下党被陶柄章带人杀害。李丽是钦本立养子殷震的前女友,殷震移情别恋一位美丽的公关小姐。 《大学城》中的男主人公李若光也出场,在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位置上离休,看来终于没有能晋升。《大学恋》的女主人公李静已经是沪江大学的教师,还是作家,出版长篇《女大学生之恋》,并与吕赛阳结婚有了孩子,吕在国外读博士。似乎作者很看好凤凰男与孔雀女的婚姻。 在《大学梦》中,作者的正统学工辅导员立场愈发明显,而且多少是有些不得志或者至少是不受重视的辅导员。在作者笔下,文学院领导没有好人。院长藏伯伦公开与女学生同居,系主任就是《大学城》中人品很差没有当成副校长的史侃。光学系的辅导员则干脆与大学生们一起打牌。作者有堂吉诃德挑战风车的勇气。在《大学城》中反对“出国潮”,在《大学恋》中反对男女轻率交往,在《大学梦》中更是要反对“一切向钱看”。《大学梦》与其说是书中几位大学生关于未来的梦,可能还不如说是作者关于大学校园的理想之梦。可惜,如钱锺书评论陆游,“梦太得意”。现实往往是,“推枕黄粱犹未熟”,“可待南柯一梦成”? 关于大学职场小说涉及不多。只是说到资深副教授不能晋升。“这位数学副教授在这所大学里执教三十余年,因为他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只发表多篇论文,而没有出版专著,因此至今还没有提升为教授。 (p.43) ” 这种说法,十年后、二十年后,仍会让不了解高校运行机制的局外人感慨。因为局外人不想知道真正机制,只愿意发感慨。显然这个未必可信。文科比较强调专著,理工科论文的分量要远胜于专著。资深的副教授可能因为论文分量不够无法晋升,没有专著不可能成为晋升的障碍。 我个人感受最深是小说所写 90 年代经济大潮对学校的巨大压力,以及读书人的相对贫困化,也许有些人认为也是绝对贫困化。子女有当科学家的愿望,在小市民父母看来简直是要自取贫困,万不能容忍。直到 1999 年时,我博士后出站当教授的收入,在外地下岗来沪做些小生意的亲戚眼里也是菲薄。只是我们从东北到上海,收入还是有些增长,因此对低收入没有切肤之痛。或许也只是我们皮比较厚,有些迟钝。 《大学三部曲》已经全部看完了。越往后,越像学工辅导员所写。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视角。梁晓声在为该三部曲所写“序”中说,“近年我常听人们对当代大学生发种种议论。主要的一点是 — 比从前的大学生思想复杂多了,处世也功利多了,圆通多了。可老师书里的大学生们总体上似乎并不这样。他们或她们,总体上还是比较单纯的青年学子。我不知道究竟是人们的议论更接近着当代大学生们的本色,还是老师书里的叙述更可靠? (p.2) ”话说得很委婉,毕竟是给自己老师的小说写“序”,但意思也很清楚。顺便一提,梁晓声的序写得很见功夫,只夸作者,不谈作品;只叙旧情,没有评价。 作者在“后记”结尾处写到,“《大学梦》出版一年后,你也许会读到“新大学三部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 《终身无悔》。 (p.375) ”以为还要继续听辅导员训导。但检索了一下,并没有查到那本书。看来无缘受教了。 作者袁越 ( 曾用名袁开业、何聪 ) , 1935 年出生于浙江, 50 年代中期毕业于复旦大学。随后在大学从事文学教学和写作工作,曾任副教授。 1995 年退休。《大学梦》是其第三部长篇小说,出版时与重版的《大学城》和《大学恋》统称“大学三部曲”。 2004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象牙塔 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徐霞客游记•游黔日记》
Mech 2019-7-24 09:14
《 徐霞客游记 》始终未能通读。偶尔翻翻。近日看看其中游贵州的日记两则,在上海古籍的“国学典藏”版第四卷下。 徐霞客的贵州游线路大致是路线大致从南丹入黔,南丹—独山—都匀—平越卫 ( 福泉 ) —新添卫 ( 贵定 ) —龙里卫—贵阳—平坝—安顺—镇宁—永宁—新兴所 ( 普安 ) ,最后从曲靖西进云南。 时间是 1638 年 ( 崇祯十一年 ) ,两次共历时五十余日。 对贵州的整体印象,或许可以用开篇说南丹艰坪岭的三句话概括,“其石极嵯峨,其树极蒙密,其路极崎岖 (p. 317) ”。有些文字很有画面感。如写龙潭,“耸木重崖,上下窈渺,穿崿透碧,非复人世。共五里,则西崖自峰顶下嵌,深坠成峡,中洼停水,渊然深碧,陷石脚而入,不缩不盈,真万古潜渊,千峰閟壑也。 (p. 325)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霞客到过现在黄果树瀑布群的白水河。“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而不见其下截,盖为对崖所隔也。复逾阜下,半里,遂临其下流,随之汤汤西去,还望东北悬流,恨不能一抵其下。担夫曰:‘是为白水河。前有悬坠处,比此更深。’余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慊慊。随流半里,有巨石桥架水上,是为白虹桥。其桥南北横跨,下辟三门,而水流甚阔,每数丈,辄从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白水’之名不诬矣。度桥北,又随溪西行半里,忽陇箐亏蔽,复闻声如雷,余意又奇景至矣。 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但从其上侧身下瞰,不免神悚。而担夫曰:‘前有望水亭,可憩也。’瞻其亭,犹在对崖之上,遂从其侧西南下,复度峡南上,共一里余,跻西崖之巅。其亭乃覆茅所为,盖昔望水亭旧址,今以按君道经,恐其停眺,故编茅为之耳。其处正面揖拱手致礼书飞流,奔腾喷薄之状,令人可望而不可即也。停憩久之,从亭南西转,涧乃环山转峡东南去,路乃循崖石级西南下。 (p. 332) ”其中诗句“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不知出处,或许是徐霞客的原创。 还有处写山中霾雾,用了“混沌”一词。“由脊北下,甚深而路芜;由脊西转,循山北峰之半西行,路芜而磴在。循之行,则北坞霾雾从坞中起,弥漫北峰,咫尺不可见,而南面威山之北,惟行处犹朗,而巅亦渐为所笼。西行半里,磴乃南上。拾级而登者半里,则峰之北面全为雾笼矣。乃转东北上,则东崖斜骞之上也。石脊甚狭,由东北上西南,如攀龙尾而升。复见东南峰外,澄霄丽日,遥山如靛;余所行之西北,则弥沦如海,峰上峰下,皆入混沌,若以此脊为界者。盖脊之东南,风所从来,故夙霾净卷;脊之西北,风为脊障,毒雾遂得倚为窟穴。予夙愿一北眺盘江从来处,而每为峰掩,至是适登北岭,而又为雾掩,造化根株,其不容人窥测如此! (p. 336) ” 除了山水游记外,还有所经历地区的历史和治理,以及个人难忘经历,与盗匪遭遇但对方没有下手,雇佣奸人为挑夫盗走盘缠,找不到挑夫等。真是很辛苦的旅行。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墙角数枝梅—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Mech 2019-7-23 08:36
《中国女博士》,是部写几位女博士情感和家庭生活的小说, 2011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中有不少关于女博士的议论,还算中肯。与其他写女博士生的小说 ( 例如《女博士的风流韵事》《我是女博我嫁谁》《女博士的柴米故事》 ) 相比,更为平实,也更为客观,虽然标题有些不像小说。婚姻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甚至主要不是爱情。与阿袁的女博士小说如《鱼肠剑》《上耶》等相比,更偏向经济基础,没有那么风花雪月。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更为广泛。 小说以女主人公梅的生活展开。从她 14 岁母亲亡故初中辍学开始,到博士毕业当大学教师后丈夫亡故结束。这种情感生活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并不太重要。推测故事开始的时间大概在八十年代初或中期,结束则是在本世纪开始几年。时间跨度大约 20 年,共 35 节。前 5 节是博士前阶段。与年幼 6 岁的妹妹相依为命。后来在杭州打工期间读了大专和法学硕士,嫁给母亲只愿意接受梅照顾的成功人士,但妹妹抢去了她丈夫。她与丈夫离婚,发誓永远不见两人,到北京。工作时受到骚扰,决心考博。随后 18 章,主要是博士生活。新登场 3 位女博士生。先出场的两位是室友张岚和娴雅,然后是柳婷。这部分梅本人的故事不多,主要是帮助室友。随后 12 章写毕业留校后,与资料员许紫薇同住,后来发现也是博士。在回故乡为母亲上坟过程中,在娴雅认为的初恋男友刘的促成下,与娴雅前男友梁永纯相爱,后来奉女成婚,梁父母来照顾,共享天伦之乐。最后尾声中梁因事故去世。 两位室友女博士生也有故事。张岚和丈夫原来都在外地大专工作,带着孩子一起读博士。很不容易。后来学生物的丈夫投身药企,张先在研究所做博士后后来被生活所迫出国。应届博士生娴雅以为刘是她初恋男友,其实刘没有那个意思。当刘与医生杨琪结婚时,娴雅受刺激,跑到青海玩。在部队遇到连长梁永纯。苦苦相逼,要做他女朋友。梅和张想帮助梁考取硕士生,留在北京。梁退伍但没有考取研究生,娴雅觉得没有共同语言,与他断了关系。在刘的帮助下,梁有份在青海的工作。娴雅毕业后到香港做博士后。另一位应届博士生柳婷本是学霸。嫁给硕士同学。一起创业。后来发现三观不合,两人离婚。到国外做博士后,并嫁给组里的美籍荷兰人。许紫薇比她们大 10 余岁,很早的博士,到北京后,为了支持丈夫创业,也为了孩子对口学校好,隐瞒学历当了资料员。丈夫成了大款,全家其乐融融。其丈夫后来给梁永纯许多指导和帮助,已经走在成功之路上。 如前所述,这部小说其实不是职场小说,而是情感家庭小说,只是小说主要人物为几位女博士而已。但小说对学术职业的认识,其实比许多更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更到位。故事所蕴含的启示是,学术是改善生活的一种工具。或者说,学术工作是平凡但不失体面的职业。学者们可以通过诚实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过上较为富足的生活。女主人公梅从一个青海初中生在杭州作宾馆服务员起步,基本上可以说既没有学术兴趣也缺乏学术素质,只是肯吃苦死用功,再加上些好运气 ( 所谓好运气,其实也不是完全的偶然,而是与人为善的结果 ) ,便通过自考英语大专、法律硕士、社会学博士而在北京当了大学教师。虽然不能如童话结束时说,“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比起青海的辍学学生或杭州的宾馆服务员以及家政服务员,生活无疑是大大改善了。 在身份变化以及生活改善的同时,童年的印记其实很难抹掉。梅博士毕业,见到在她生活中起关键作用的硕士导师,“ …… ‘导师和师母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下辈子也报答不完这份恩情。’梅说完,竟跪在地上,向两位老人方方正正磕起头来。 (p.268) ”下跪、磕头,这反映了女主人公的出身和最深层的认知,这些并非读个博士学位就能改变。 有些涉及职场的地方,也不无道理。例如,传媒上过一阵就有所谓“逃离北上广”的说法。小说中借助书中人物刘之口议论道,“人们都有个错觉,就是觉得越低端的地方越好混,越差的单位越容易出人头地,我经过长期观察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那就是在好地方和好单位混不出名堂的人,到差地方差单位,将更加一败涂地,尤其是有能力和有才华、不懂或不屑厚黑的。因为那里的人不按你熟悉的规则出牌,黑得超乎你想象,面对公然的为非作歹,你瞠目结舌却毫无办法。如果你想到差地方差单位去殉道,最好先在好地方好单位混出名堂,那些具有浓厚皇权思想的家伙们会认为你曾经是放狼的,现在管他们这些羊没问题,可能会服服帖帖顺从你,甚至不管你是对的还是错的;相反,如果你是白丁一个,根本不会有人认你。他们会说:人才?你是人才干吗到我们这鬼地方来?混不下去找饭碗来了吧?我们这里庙小,不缺爷。 (p.255) ”虽然我对此缺乏经验和观察,从常识推断,似乎可信。很多情形确实不是降档以求就可以。像我年轻的时候想自费留学,录取就有全奖的学校录取不了,想去差些的学校录取可以但没有全奖。现在博士求职也如此,不是越差的学校越容易进去。 还有个事情我觉得有点意思。小说中说,“对文科生而言,考研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考外语 (p.167) ”。总体上,非外语专业的文科生的外语似乎不如理科生。我推测其中原因,外语学习,至少在初级阶段,属于劳动密集型。因此,用功花时间多的学生,学得比较好。至少在大学阶段,文科生普遍不如理科生用功。所以尽管是文科生,外语都不是很好。选择研究生时,外语其实是表征该学生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甚至也是自控能力的重要指标。 作者卫金桂本人是女博士,读不同学位也跨了专业。 1963 年出生于甘肃。 1987 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随后在甘肃省定西中学任教。 1993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2001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7 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出站。到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工作。小说出版时为副教授。现为教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象牙塔旁 — 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 (1) 》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象牙塔旁—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1)》
Mech 2019-7-13 08:47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年的 9 卷本《杨绛全集》第一卷为小说卷。其中的长篇小说《 洗澡 》和中篇小说续篇《 洗澡之后 》在学界小说丛谈系列中已经谈过,这里就不说了。本文说六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也与《洗澡》一同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和 2009 年两种版本的 8 卷本《杨绛文集》,还见于不同的作品集。《“大笑话”》、《“玉人”》、《鬼》、《事业》、《璐璐 , 不用愁!》五篇曾结集为《倒影集》, 1981 年由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 1982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结集之所以有这个名称,是因为作者把这些故事比喻为“夕照中偶尔落入溪流的几幅倒影 (p. 208) ”。这些短篇小说故事主要发生北平和上海,时间大致是 1932 年 1945 年。生活经验应该是作者在清华读书 (1932 年至 1935 年 ) 在上海生活 (1938 年至 1945 年 ) 。 《璐璐 , 不用愁!》是作者的处女作,写于 1934 年。为朱自清先生“散文习作”课的作业,被推荐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并被林薇因先生选入《大公报丛刊小说选》,题目改为《路路》。《璐璐 , 不用愁!》其实是大学生为主人公的校园情感小说。小说写女大学生璐璐在两个追求者之间举棋不定。开始倾向于汤宓,个子高人帅,但脾气不太好,家里穷,学化学不能当官。她父母都支持她自己的选择,只是母亲提醒她,“有那种男人会迷人;给迷昏了,觉得他一举一动都是好的,将来看穿了一辈子受气。 (p. 11) ”她后来更倾向于小王,他出自官宦家庭,又学政治,以后能当官,对她也百依百顺,而且有趣能玩到一起。过去功课好现在也能干,只是个子矮,不够气概。拒绝了汤宓,正准备答应答应小王,不料小王与表妹订婚了。这时,美国学校通知给她免除学费,家里答应给她路费和零用钱,准备去美国留学了。这篇有点儿校园小说的意思,把女孩子在两个男生之间的举棋不定临摹得很真切。 写于 1946 年的 Romanesque 是多少有些俗套的浪漫故事。发生在校园外,但男主人公为大学生。大学生叶彭年“不爱读书,不会对付抽象问题。可是处理事情,他有天才;又生成一副忠厚心肠,肯替人出力,不怕被利用。近来他偷偷做了几次生意,认识的人愈多,胆子也愈大。 (p. 13) ”故事开始时,他要替舅妈卖出钻戒和嵌钻石的手镯。结果落入江湖圈套,东西被骗走。幸好骗局的女主角梅对他有些动情,又把东西还给他,飘然而去。虽然失联一整天,但彭年对父母和舅妈遮掩过去。只是与他聪明高雅的未婚妻陈令仪说了。后来偶然又遇到梅,两人一起吃饭,很开心,忘记了约定令仪的到访。他似乎有些堕入情网,后来还是决定忘记梅,不再来往。过了段时间,又阴差阳错在街上遇到了梅和几个男的在一起,还发现了她住的地方。翌日登门拜访,又约了下次见面。终于了解她的情况,也知道上次骗局。彭年准备带着她离开上海去天津。都约定好后,在火车站梅失约了,到处都找不到。结尾时,令仪电话提醒他,不要忘记约定的见面时间。故事情节虽然俗套,几个主要人物形象还是挺鲜明。叶彭年确实是自以为是的大孩子。顺便说个我的疑问。原来的标题似乎是“罗马风格的”,浪漫故事应该是 Romance 。 《小阳春》可能是短篇中最有意思的小说,写于四十年代,发表于《文艺复兴》 1950 年 2 卷 1 期。故事写 40 岁功成名就的俞斌博士与女大学生一次短暂的还仅限于精神层面的出轨。俞斌与太太惠芬结婚十几年,有两个孩子,过着平淡的日子。“太太,便不复是情人,不复是朋友,多没趣! (p. 39) ”这时女大学生胡若蕖闯入他的生活。开始她是编辑级刊登门约稿,还算正常的工作关系。与太太已经有客套之外的无声对峙。他也去胡若蕖处拜访。两人开始鸿雁传情。开始如打哑谜,后来更直白些。他随身带着情书,以免被太太发现。他捧着花去胡若蕖住处,发现另一位高足陈谦也在。又假装谈稿子,花也没有送出去,回家送太太了。与太太关系改善。“你把情人待她,她便情人自居; (p. 52) ”因为成了情人,翌日早上俞斌打算去公园赴约时,太太非要一起去,撞上了胡小姐,太太还很得意。后来,洗衣服时,太太发现俞斌口袋里的情书。激怒后她还是想冷处理,把那些信洗成了墨糕。她也有自己的委屈,“做一个太太什么好?还怕别人抢了地盘去?她得占住这地盘,把自己搅拌在柴米琐碎中间。丈夫的世界,她走不进。孩子的世界,她走不进。用剩了,她成了累赘。 (p. 55) ”她想放纵自己,出去改善伙食,但看着菜单只点碗面。去看戏,看一半也没有意思,提前出来。回家后丈夫约她去杭州玩,她忍不住还是挑明了。丈夫解释,他已经劝胡若蕖与陈谦订婚了。他们决定去杭州,但她自己估计她们其实不会去。快结束点了题。“毕竟是深秋天气了。十月小阳春,已在一瞬间过去。时光不愿意老,回光返照地还能挣扎出几天春天,可是到底不是春天了。 (p. 57) ”这也呼应了先前俞斌的感慨。“春天是别人的了。自己的春天已经过去了。就没知觉怎么过去的。挣扎着,挣扎着,为生活,为学问。人生真和流水一般,不舍昼夜。他现在是有声望有成就的俞博士。可是,才站定脚跟,才有闲暇睁眼望望这世界,这世界已经枯黄憔悴,变了颜色。 (p. 45) ”特别是自己的太太。“她还爱他么?她不过占有着丈夫罢了!逼他一同老,不许他再有春天,不许他在别人的春天里分一份。 (p. 46) ” 俞斌这种心态其实也容易理解。所谓少年老成,在最好的年光用心苦读,那样才能改变命运。等到命运有所改变了,发现错过了许多。于是又要“老夫聊发少年狂”。当然,多数时候,也只是想想,有贼心无贼胆。 《“大笑话”》三万多字篇幅,近于中篇,风格有些像剧本,写于 1977 年,故事发生时间要早许多。小说写学者夫人们的争风吃醋勾心斗角,被钱锺书认为是杨绛写得最好的中篇小说。时间不到一周,人物不少。故事发生在抗战之前的北平平旦学社。“学社经费充足,社员生活优裕,家眷住在园内,称为温家园。里面设备应有尽有,自成天地。社员定期还出国休假。谁进得温家园,仿佛蛆虫钻进奶酪,够钻一辈子的,所以往往忘了园外还有一个世界。 (p. 58) ”总之这个研究院是象牙塔的缩影。能有这样的人间天堂,一方面是有洋人的洛氏基金会资助,另一方面也“靠了洋人的规章 (p. 74) ”。故事开始时,已故两年的社员王世俊博士的妻子陈倩,从上海到北京的温家园,为王博士的姐姐取他的狗脑子切片,并处理家具。陈倩三十岁,结婚十年,仍不失为美女。她知道亡夫出轨他的助理,甚至要到上海去办离婚。不过离婚没办,倒让陈倩怀孕了,得知王博士病故流了产。在王博士姐姐的干预下,他与那位助理分手,助理也与别人结婚。陈倩到北平后,平旦学社总务长冯彦猷太太孙秀和生物研究室主任褚家麟的夫人去接站,暂住在褚太太家。翌日陈倩到冯家,被《上海金融史》著者王亚孚的续弦沈凤、近代史专家程涣的夫人李淑君以及民法专家林子瑜和太太周逸群围观并盘问。“她们简直把陈倩当个口袋似的翻了一个过儿,把她的老底都翻出来了。 (p. 69) ” 李淑君带陈倩到自己家吃饭,告诉她听说是周逸群的主意,要把她介绍给 37 岁的未婚大夫赵守恒,他是王世俊博士的主治医师。第三天早上,林子瑜遇到陈倩,担心她太天真单纯,说明了赵守恒人不错但与女人总有些不清不白。陈倩表现的很老练,解释与王博士的婚姻是经济考虑,“我不懂事,却自以为懂事。舅舅家给我介绍一个可以靠托终身的丈夫,我就同意了。尽管他没拿现钱来买我,我还不是为了他的学问、地位,能够赚钱养家吗? (p. 73) ”。这种反省有些诛心而论了,看中的事业有成,其实还是金钱有赚。晚上冯家宴请。不学无术的副社长蔡逵不请自到,带着太太大官僚家的朱三小姐朱丽。原来 41 岁的林太太周逸群在 7 年前受到赵守恒的非礼之求。她“拒绝了他的身体,却霸占了他的心。 (p.75 ) ”从那以后,赵再交什么女友,都向她交代,直到与差不多与他同岁的朱丽交往,然后彻底离开她。周逸群知道陈倩是赵守恒的梦中情人,特意设法从上海把她找来,想让赵守恒离开朱丽。朱丽虽然有备而来,但与盛装的陈倩相比,仍相形见绌。赵守恒见朱丽也在,开始还有些紧张,后来也对陈倩心醉大献殷勤。约定后天到林家吃饭,周逸群孙秀及其各自先生和陈倩 6 人。陈倩本来已经买好后天归程票,但被周逸群夺去退了。第三天周逸群孙秀带着她的三个孩子陪陈倩游北海。回去后,陈倩到办公室找林子瑜讨要车票。虽然票已经被退了,两人谈得很投机。陈倩也有些冰雪聪明的意思。她中学还有一年毕业,就结婚辍学。现在在一个小小弄堂中学打杂,并校长写中文信英文信,缺席教师的课,薪水却不多。林子瑜打算帮她谋职近代史研究室的资料员。他们一直聊到天色将暮,有些像情人一般走路是被朱丽看到,大吃一惊。第四天,陈倩由李淑君和沈凤陪着浏览了故宫。午后回来,林子瑜来找她。已经帮她把家具卖给朱丽,而且卖出好价钱。两人相见甚欢。晚上陈倩到林家吃饭,赵守恒却有事没有来。周逸群一直让陈倩住到自己家,林子瑜也私下央求,但陈倩还是执意回上海。冯彦猷干脆让人把脑切片顺便先捎到上海。朱丽一直在设计搅局。先是假装给赵守恒介绍校花周小姐,让他不再考虑陈倩,缺席了林家的饭局。后来偶然发现陈倩与林子瑜交往密切,又要设法促成此事。第五天,朱丽以先生的名义邀请林子瑜和陈倩到家里,暗示赵守恒也去,其实根本没有告诉赵,只请了林陈。先请他们吃冰淇淋,又留他们吃晚饭。两人坚决谢绝晚餐。朱丽居然 以林子瑜的名义给陈倩留个便条,约她到他卧室。在那里见到了浴后穿睡衣的林子瑜,马上明白被朱丽设计了。赶紧要离开,却已经被李淑君看到。事情传出去,陈倩也无法解释。第六天她离开北平回沪。标题的意思,“大笑话!要抢人家的情人,给偷掉了自己的丈夫。 (p. 105) ”这个故事中,各位学者的太太如李淑君所说,“这里的太太们心眼儿多,嘴又贫,惯爱造谣污蔑,显得只有自己第一。 (p. 70) ” 陈倩算是比较正面的人物。与《洗澡》中的姚宓同一类型,漂亮聪明,人情练达,又自尊自重。“我从前听世骏讲温家园,觉得里面都是超人一等的享福人。可是我不羡慕。也许只是因为我来不了 — 是‘酸葡萄’。也许因为我是做穷亲戚长大的,当然同情和我同样的人;你们的日子,我过了心不安,不会舒服 (p. 102) ”。 《“玉人”》写于 1978 年,发表于《上海文学》 1981 年 4 期。很有喜剧色彩的故事,现实中的妻子完胜理想中的情人。十年前大学毕业就在二乐中学教高中英文的郝志杰,要离开日本占领的上海,到内地一所新大学任讲师。他的妻子田晓是二乐附小兼初中一年级的数学教师。 1943 年,他们变卖了房产,辞了工作,但在出发前郝被卡车撞了,伤了腿打着石膏,要养几个月。在上海租了房子临时住下。郝志杰时常想到大二时遇到朋友家房东刘太太的女儿枚枚小姐,是他内心深处的偶像,“玉人”,还为她写了一首诗,是他写过最好的诗。田晓读过后,有些伤心,也有些无奈。凡是夫妻有分歧,就说他想“玉人”了。“‘玉人’越长越大,一切非现实的想望,都成了‘玉人’;一切不满现状的情绪,都是为了‘玉人’。 (p. 115) ”房东许太太赌钱抽大烟,骄横爱占便宜,总之庸俗丑陋的小市民。最后还要毁约收回出租房出售。田晓与她斗智斗勇,稍占上风。郝志杰突然发现,这位房东许太太就是当年的枚枚小姐,他心中的“玉人”。最后他们决定仍回二乐高中教书,学校照顾他们,给间储藏室居住,他们就可以搬走了。也是对故人的关照。郝志杰朋友的母亲目光独到,当年看出刘枚枚的未来“常说她不要好,不肯读书,只贪玩;又说,这样骄纵的小姐,将来谁娶了一辈子倒霉。 (p. 132) ”郝志杰庆幸自己,当年没有娶刘小姐。“自己确是好运气,天大的好运气! (p. 133) ”小说中的郝志杰是常见的文人形象,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开始有些不甘心过平凡的日子,“不是要飞黄腾达。不过老驾在磨上当老牛,什么意思?却又由不得自己,我心不甘。 (p. 112) ”“常有找不到归宿、寻不到出路的仿徨苦闷,田晓既不能体会,只好闷在杜里,有时很感寂寞。 (p. 112) ”“玉人”理想的破灭,让他开始面对现实。“我原是驯良的牛马,不是吃人的老虎狮子 — 或者臭虫跳蚤。反正我到了后方,照样还是推磨。推磨是我的活儿,推磨也顶好。 (p. 134) ”这其实也是难得的觉悟。田晓是比较正面的贤妻良母。聪明能干,“最善讲解四则题,难题给她讲解,就明白易晓。她对生活上的困难,也像解答算题一样有兴趣。 (p. 110) ”虽然不是美女,也俏丽。非常务实。“宁可老老实实做牛做马,不羡慕人家吹吹牛、拍拍马,就飞上天去。 (p. 112) ”。“尽管不是理想夫人,却是日常生活里少不了的实际妻子。 (p. 118) ”人如其名,甜美 ( 田 ) 明白 ( 晓 ) 。 《鬼》写于 1979 年,曾名《见不到阳光的女人》,发表于《收获》 1981 年 4 期。虽然最先出场的是大学生,其实是个家族故事。结构有些别致,前部分是男主人公对妻子的回忆,以他的视角,他有一夜与女鬼同床共枕。这相当于出了个迷。后部分是全能视角,揭开谜底。 1932 年秋,胡彦大学毕业。“他是物理系的高材生,自以为已经内定留校当助教,谁知道以善吹、善拍、善钻绰号‘三宝’的同班生,竟把他满以为拿稳的职位占去。 (p. 135) ”这是这个故事中全部有关学界的内容。然后他在上海附近的大户人家当少爷的英语家教。所谓少爷,其实是结婚十年的三十多岁男人。因为没有儿女,娶了小老婆贞姑娘。少爷对贞姑娘没有兴趣,不理她。贞姑娘夜里找胡彦自荐枕席。阴差阳错,胡以为她是鬼。胡彦已经发现少爷对他教的没有兴趣,就辞职了。贞姑娘的偷情也被人发现,但大家没有声张,她居然坏了孕。当家的少爷妈妈决定,把贞姑娘藏起来,而让少奶奶自称怀孕,把贞姑娘的孩子算成她的孩子。不料孩子在月子里,少奶奶病故了。贞姑娘当了姨娘。接管了少奶奶的孩子和衣物首饰等。虽然不是学界故事,也是个不错的故事。开始像《聊斋志异》,后来像《阅微草堂笔记》。 写于 1980 年的《事业》是位女中校长的故事,漫长而复杂。开篇很有生活气息,几个女学生“花生米”华绳以、“晨莺”陈倚云、“皮球”裘亦善、“小矮”刘霭青和“呜呼”吴澍为翌日春游吵吵闹闹。由她们说出学校是由周家倾家创办,校长周默君默先生为学校操劳不领工资,而且没有结婚。“她自己愿意为事业牺牲。 (p. 176) ”然后这些女学生就要毕业了。操办“恳亲游艺会”毕业募捐。学生们对校长有些新认识。裘亦善崇拜但不服气,“尽叫咱们‘牺牲’,什么都是为了她的‘求实’ (p. 178) 陈倚云说,“‘求实’是她变的!她就是‘求实’,‘求实’就是她。 (p. 178) ”华绳以认可,“‘求实’是默先生扩大的自我! (p. 178) ”因此陈倚云总结,“她叫人家为‘求实’牺牲,就是为她牺牲! (p. 179) ”只有留校教书的刘霭青口头上表示对校长理解。大家发狠,毕业后再也不回来了。但后来有些人还是与学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发展到规模齐全时,所在学校被日寇占领。默先生到上海准备继续办学。她以校董事会的名义,强请已经结婚要离开上海与丈夫团聚的陈倚云当校长,她推托不了答应只做半年,掌管学校的银行存款和印章。默先生稍微安排后就离开上海,以便让她真正独立。老同学吃饭时,其实有意做校长的吴澍预言她半年后无法卸任。半年后。陈倚云坚持要离职,默先生赶回上海,声称她没有答应陈只干半年。后来终于同意吴澍代理校长。在准备交接的部分校董会议上,吴澍与两位没有受邀请到会的校董其中一位是洋人一起参会。默先生曾经对吴澍说可以请那两位,但她自己并没有请。于是她与所请的三位校董临时决定,拒绝陈倚云的辞职,并以民族大义强迫她接受,因此也不需吴澍代理。吴澍非常气恼,陈倚云登门解释她也不肯原谅。默先生还是不改初衷,其他校董甩手不管。家人朋友都认为她没有必要辞去校长。“辞是千难万难,做下去是一顺百顺。可是倚云觉得这番是她和默先生斗法。若让默先生做了她的主去,她一辈子都不由自主了。 (p. 198) ”正好刚离婚自己带两个孩子的同学华绳以为解决生活困难,愿意接手校长。默先生也同意了,但她自己病倒了,而且没有多少钱。结婚但丈夫亡故带着个孩子的裘亦善,帮默先生在日军占领的风景区的疗养院用化名找个配药员的职位,在那里养病。工资不高,但免费伙食很好。默先生开始感觉很不好,“我不肯和敌伪合作,倒靠着汉奸,揩油活命了! (p. 205) ” 裘亦善解释自己不是汉奸,疗养院没有真正的配药员会出人命,并质疑“默先生把自己的名誉看到得比别人的性命还重! (p. 205) ”默先生开始坚持不领工资。裘亦善又说,“默先生有本钱,可以清高;我们靠薪水吃饭的都是贪污! (p. 206) ”她两次愣头愣脑的话,都让默先生自觉理亏和惭愧。她也接受了薪水。后来还慢慢养好了病。最后,默先生找陈倚云借她个人印章,因为校长名义上仍是她。默先生自称觉悟,“我从此再也不要求人家为‘求实’牺牲了。‘求实’也算办得不错吧?开始‘求实’待人,不如一个腐败透顶的疗养院! -- 真是天地之大,无所不包,腐败也有腐败的用处!没有那个腐败的地方收容我,我哪儿养病去! (p. 207) ”至少也有所反省吧! 这个故事多少有些自传性因素,背景是振华女校。默先生周默君的原型就是老校长王季玉,陈倚云的原型则是作者本人。当然,只是原型,并非意味着该小说完全写实。《事业》的含义丰富深刻。 杨绛的小说包括但不限于这次说的短篇小说,客观冷静,不浮夸不抒情。既有象牙塔内生活阅历积累,又保持了足够的距离而冷眼旁观,反映着作者的洞明练达机智幽默。尤其是《小阳春》和《“大笑话”》颠覆了视爱情为神圣的女性写作通例,开学界婚恋小说先河。以学者的风度优雅地八卦,八卦学者优雅姿态背后的生活。在我读过写校园的当代作家中,阿袁也是这个路数。有评论把阿袁的小说类比为《小世界》和《围城》,也有类比为张爱玲,其实都不贴切。前者有比婚恋广泛得多的象牙塔生活,后者聚焦婚恋但不在象牙塔中。阿袁作品所发扬光大的传统基本上是象牙塔旁的八卦,那正是杨绛所开创,尤其体现在《小阳春》《“大笑话”》和《洗澡》。 作者杨绛 ( 原名杨季康 ) , 1911 年生于江苏。 1928 年考取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 1932 年到清华大学政治系借读,并考取英文研究生。 1935 年随丈夫钱锺书赴英国、法国留学,分别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听课。 1938 年随丈夫带女儿回国。担任振华上海分校校长两年。 1940 年起任工部局北区半日小学代课教员三年多,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1946 年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 1949 年起在清华大学外文系作兼职教授。 1953 年在新成立的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外文组任研究员,所在研究所隶属关系相继改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杨绛写过几篇学界中人情感方面的小说,除了本文谈的短篇外,还有长篇《洗澡》和中篇《洗澡之后》。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 婚 奇 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Mech 2019-7-1 15:40
中学时,读过些外国作家的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让我印象最深的除了被假枪毙虚惊一场外,就是他爱上了为他打工的少女速记员并结婚。虽然那时候我对爱情其实不理解,但也觉得很有戏剧性。 这本老书《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 路远译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1984) 就是当年那位速记员的作品。她 20 岁时遇到已是 45 岁中年大叔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快就结婚。我手里这本书其实是《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的摘抄本,删去了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关系不大的内容。推测俄文原版就是摘抄本,删去的内容都用省略号标注。 作者其实是带着高山仰止的崇拜心理写她的亡夫行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形象总体上正面高大。当然,作者也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缺点,赌博嫉妒等。事实上,优秀作家往往都有很多缺点,但他们只要有一个优点就足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那就是能写出好作品。 作者回忆他们夫妻在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游程。提到的地方许多我还有印象,因此觉得比较亲切。只是作者多次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爱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我不记得在西斯廷小堂看过这幅作品。后来书里才写,那幅画的原作藏于德国。 回忆录后面还附了少量作者的日记。内容比正文更生动。例如有作者偷看和偷拆陀思妥耶夫斯基前女友给他的信件。回忆录中,对他们 14 年夫妻关系,作者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临终前所说,“我一直热烈地爱着你,我从来没有背叛过你,哪怕只是在心里! (p. 161) ” 这次阅读纠正我小时候的一个印象。他们刚认识时陀思妥耶夫斯基穷困潦倒,因为仿佛记得他欠了很多债。欠很多债不假,但生活还是很体面,家里有女仆,有专用马车。欠债的原因并不是收入低,而是资助亲戚开销大。那些亲戚,为了从他那里拿钱,在天气还没有完全转暖时就把他的冬衣典当了。推测作者安娜婚后在财务方面能开源节流,还开起作家作品的专卖书店自行出版发行。回忆录中也写了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不用因为急需稿酬而把作品贱价出售。 虽然该回忆录不失生动有趣,但还是不足以减少昔日我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阴影。我还是没有打算读他的作品。如果一定要读俄国作家,我宁可读屠格涅夫,例如《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之病札记9
Mech 2019-6-29 11:53
本学期最后一次调课, 12 节。暴雨欲来,红色预警,中小学都停了课。当天早上助教在课程的群里提示上课,应者寥寥,确切地说是没有。到教室发现快到上课时间了,只有两个人,很吃惊。不知道中小学生停课,大学生是不是也停。我决定稍微等一下,至少学生到了两位数就是 10 人再开始。如果一直没有到 10 人,当然也不能无限期等候,到一刻钟就开始。结果到一刻钟时,教室里还只有 7 、 8 个人。我吐槽说,毕竟是大一新生,其他同学或许以为还是中学生,因天气原因停课了。然后就开始讲课了。 这次是动力学综合应用。鉴于动量方法普遍适用,我建议的思路先看看是不是能量法更方便,讨论了几种情况。顺便把前一次课用能量法求解的问题,再用动量方法列了方程,确实要麻烦一些。随着课程的进行,陆陆续续进来些学生,不到 30 人时,就不继续增加了。下课时又响起了久违的掌声。或许是学生安慰我,有多半同学缺席。其实我不介意。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因为是调课,第二天仍然有课,还是 12 节。冒着大雨到教室。学生出席情况尚可,虽然有些人迟到。也算是一举扭转了前一日出席的颓势。讲达朗贝尔原理和动静法。我觉得这其实不是一回事。达朗贝尔原理的历史知道些,但何人何时用动静法表述,我不清楚。所谓“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我推测是早期理论力学教材有这样写的,后来就沿用了。读早期教材或许能有助于搞清楚这个问题。教材上用的是所谓“移项”的讲法,为有些行家所诟病。我也觉得这种讲法不是达朗贝尔的本意,还是用约束平衡损失力的说法,物理意义也更清晰。另外,刚体惯性力系简化,我用的是积分而不是求和,从概念上说更确切些,虽然实际上没有差别。数学处理也强调矢量运算,没有其他办法时再用坐标表示。 人之病札记 1 人之病札记 2 人之病札记 3 人之病札记 4 人之病札记 5 人之病札记 6 人之病札记 7 人之病札记 8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文明史》中的俄罗斯
Mech 2019-6-22 07:30
虽然过程远不像涅瓦大道那样平坦,结果是圣彼得堡似乎可以成行了。出发之前,看看俄罗斯的历史书。虽然对俄苏的历史略知一二,家里居然没有一部俄罗斯历史的纸质书。没有俄国史的原因,或许是我觉得俄苏史学家的书未必可以尽信,因为有些过于一致统一,当然这只是外行过时的印象。不同作者彼此冲突矛盾的历史叙述反而可信,因为有种健康的多元性多样性。竞争是质量的保证。 翻翻杜兰多卷本《世界文明史》的相应章节。其中多俄国的描述或许是西方的主流认识,与俄国主流历史未必完全一致。或许最突出的差别在于俄国历史的起点。《世界文明史》从莫斯科大公国开始。 俄罗斯大公国的历史叙述很简短,见于第七卷《理性开始年代》,第三部《理性的考验》第三章《北方的兴起》,第四节《神圣俄罗斯》,时间是 1584-1645 年。开始时“恐怖的伊凡”已经故去,他羸弱的儿子继位并失国。几经周折,该节结束时罗曼诺夫王朝开始,将一直统治到 1917 年。该节虽短,但关于俄罗斯教堂的说法,或许适用于整个历史。“在俄国那些图画式的教堂中,昂贵的装饰品闪烁着光辉,适度的幽暗烘托出宁静的气氛,庄严的仪式和宏亮的圣歌和祈祷令人神思恍惚。在这里,正教的僧侣们把俄国人民塑造成虔诚、顺服、怀抱谦卑希望的典型。很少有一个宗教如此密切的 ( 地? ) 和政府合作。 (p. 701) ”我个人感觉,比较而言,清教的教堂最简朴,东正教的最奢华,天主教的居中。在雅典去过几个东正教的教堂,虽然不大,都有金碧辉煌的感觉。 第八卷《路易十四的时代》也有俄国史的内容。第二部《英伦、欧陆的兴革》第六章《波罗的海的争夺》后三节《俄国的西向》《彼得的学习》《查理十二与北方大战》是关于俄国的内容,还有第七章《彼得大帝》,叙述 1645-1725 年的俄国历史,主要是彼得大帝时代。 1689 年, 17 岁的彼得击败同父异母的摄政公主索菲亚,逼同父异母的弟弟低能伊万退位而登基。致力于向西方学习。联合波兰进攻瑞典,一度败北,瑞典军进入俄罗斯,孤军面临绝境而惨败。土耳其参战,彼得惨败,签城下之盟,献巨金求和。稍后俄国与英格兰、普鲁士、丹麦等结盟攻击瑞典,终结了瑞典的区域霸权。 1721 年俄国崛起成为强国。 1724 年,建立了彼得堡学院,聘请的数学教授是丹尼尔·伯努利。彼得大帝算是俄国历史上的改革家。他以高税收用国家力量发展经济,成效显著,问题也很多。尤其是贪污现象非常普遍。“上自王朝,下至农民的不诚实,摇撼着国家的经济、捐税的征集、法统的判决和法律的运用 (p. 577) ”严刑峻法,也不足以制止。他的改革把教会权力收到沙皇手中,而且竭力改变俄罗斯民间习俗,弄得怨声载道。连他本准备继位的儿子都反对他而遭到废黜。最吊诡的是,他本意是学习西方的开明,却用本土的强制手段。 1725 年 52 岁的彼得逝世,他的反对势力卷土重来。书中这样总结,“彼得是近史上比较不受人爱戴的人物,然而,他的成就是广泛的。他的失败,证明天才在历史上的影响是有限的;可是,他留给俄国的种种标志,却使人了解到性格作风在改变历史上的力量。 (p. 586) ” 再有俄国史是在第十卷《卢梭与大革命》,第三部《卢梭时代的宗教》,第二章《俄罗斯的一段插曲》 (1725-1762) 和第三章《叶卡特琳娜大帝》 (1762-1796) 。“插曲”有些混乱。 1725 年彼得大帝逝世后,皇后叶卡特琳娜一世继位为女沙皇。她 1727 年逝世后彼得的 12 岁孙子彼得二世继位,几年后染天花而亡。 1730 年,彼得大帝弟弟被他废黜的伊凡五世女儿安娜继位,时年 35 岁。 1740 年安娜女皇去世,指定仅 18 周大的伊凡六世继位,为她侄女的儿子,带有日耳曼血统。在法国和瑞典支持下, 1741 年俄国贵族推翻了伊凡六世及其摄政者,伊凡六世在 1764 年叶卡特琳娜二世治下被杀。彼得大帝和叶卡特琳娜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被拥戴继位,时年 32 岁。俄罗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罗蒙诺索夫是在伊丽莎白女皇时代登场。他是在德国受的教育,并且娶了德国小姐为妻。伊丽莎白无子嗣,选择妹妹与位瑞典公爵的儿子为继承人,就是后来的彼得三世,他其实对瑞典王位也有继承权。又伊丽莎白女皇做主,彼得三世娶了日耳曼公主索菲亚,其父亲是选候小国的王子,母亲是诸侯国的公主。婚后改名叶卡特琳娜。两人不睦,各有情妇情夫,叶卡特琳娜的情夫曾被伊丽莎白放逐到西伯利亚。 1762 年,伊丽莎白女皇驾崩,彼得三世继位。不到半年,夫妻摊牌,叶卡特琳娜赢得胜利,囚禁了彼得 ( 一个月后莫名死亡 ) ,放逐其情妇到莫斯科。 叶卡特琳娜有专制君主、情人、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战士和文学家等多个侧面。叶卡特琳娜是位继彼得一世之后的“大帝”,算起来其实她是叶卡特琳娜二世,为彼得大帝和叶卡特琳娜一世的外孙媳,伊丽莎白女皇的外甥媳。作为“大帝”,她无疑是冷酷的统治者,不断开疆扩土,不惜民生凋敝血流成河。不过,她也有文雅的一面,虽然是日耳曼血统,但更亲近法国文化,在皇宫中主要讲法语。她年轻时美丽老年时优雅,都颇有女性魅力,先后有二十余位情夫。爱好哲学,也有相当水准,推崇伏尔泰和狄德罗等世界顶级学者,给他们资助,邀请他们访问,无拘无束地交流。她对孟德斯鸠的著作下过功夫,试图通过编制新法典形成法治政府 ( 虽然没有民主 ) ,其《训示》在荷兰翻译出版,受到知识界欢迎。她著述颇丰,有回忆录、《罗马皇帝史》《俄国史札记》以及大量文学作品,还匿名办文学期刊,发表自己的喜剧讽刺作品。 1796 年病逝。她无疑是伟大的君王,作者引用歌德的话结束该章,“她的失误乃是时代的感染使然,但是她的德业确属于她自己。 (p. 759) ”当然,在她任内失去 20 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周边各邻国未必这样看。 第十一卷《拿破仑时代》也有俄罗斯的内容,见于第三部《拿破仑与欧陆》的第十章《俄国》 (1796-1812) ,时间上与前一卷连接。 1796 年叶卡特琳娜大帝去世后,她不喜欢的儿子保罗继位。保罗一世也反感自己的母亲,治国有些意气用事地反其道而行之,又缺乏足够的能力。 1801 年,军官发动政变,杀死保罗。其子亚历山大一世随后继位。他治国政策比较开明,虽然实际落实并不多。国内教育、艺术和文学都得到长足发展,被称为“文治辉煌的‘亚历山大的春天’ (p. 751) ”。已经有熟悉的作家登场,就是以写寓言闻名的克雷洛夫。国际上,与欧洲列强结盟关系不断改变,亚历山大一世的声誉以 1812 年战胜入侵的拿破仑达到顶峰。 《世界文明史》中俄罗斯故事到此为止。后面近百年中,知名的作家陆续登场,文学史这个侧面了解比较多。到 1917 年,就是另一段历史了,首都也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 顺便也说说圣彼得堡。 1703 年,彼得指挥炮兵攻占瑞典在涅瓦河口的尼斯肯斯,随后在那里建彼得堡。随后圣彼得堡成为俄罗斯首都,直到 1917 年。在 1755 年,意大利艺术家 Rastrelli 在涅瓦河左岸开始建造冬宫,直到 1817 年才全部完工。 1782 年法国雕塑家 Falconet 创作了彼得大帝骑马雕塑《青铜骑士》。该雕塑受力平衡方面很精妙,马前蹄腾空,重心应该在后蹄上。为使平衡稳定,雕塑至于有斜面的巨大花岗岩之上,还增加条咬着马尾的蛇。那条蛇,有人说象征着嫉妒,也有人说象征着反对彼得大帝是势力。还有些标志性建筑设计师已经是俄罗斯人,包括 1801-1811 年间建于涅瓦河畔供奉喀山圣母 (Our Lady of Kazan) 的喀山圣母大教堂 (Kazansky Sobor) ,还有股票交易中心,海军本部,参谋本部等。 最后借用第十卷中的一段话结束。“总而言之,俄罗斯文明显示出一种奇妙的混合特性,既有违抗不得的纪律,又充满着冷酷无情的压迫,虔敬中夹带着暴力,祈祷神祗而又亵渎它们,充满着音乐但也非常粗俗,忠诚而又残忍,一副奴隶似的卑微却又时而表现出不屈不挠的英勇。这一民族无从发展出和平的美德 …… 全俄人民仍然被禁锢在中世纪的一切束缚中。他们唯一能用以自慰的是,种族的骄傲和信仰的保证。但这并不是根植于土地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狂热的信心,他们坚信,当西方沉沦于科学、财富、异端学说和信仰的失落时,‘神圣的俄罗斯’对初始的基督教仍然忠心如昔,这当然会受基督的恩宠,有朝一日他们将会统治世界,解救世界。 (p. 690)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欲读书之丘成桐回忆录
热度 1 Mech 2019-6-20 22:57
年轻时喜欢读数学家传记,尤其是自传或回忆录。当时可以说,凡是有汉译本的我都读过,一共也没有几本。相比之下,物理学家的传记要比数学家多多了。虽然我也喜欢读,但未必能把有汉译本的都读过。当然,后来没有汉译本的数学家传也看过些,仍然不多。 今天看到丘成桐回忆录的电子版,很开心。作者是丘成桐和 Steve Nadis 。书名为《一生之形:对宇宙隐秘几何的数学家追寻 ( The Shape of a Life: One Mathematician’s Search for the Universe’s Hidden Geometry ) 》。由耶鲁大学出版社 2019 年出版。 在书中,丘成桐谈了他的生活,包括数学。他自称有三个家,在哈佛旁、在北京城、在数学中。尤其是数学,是他的普世护照,超越了距离、语言和文化,让他瞬间走遍全球。这真是令人羡慕的境界。 除前言和尾声外,全书分 12 章。依次为:奔波青年 (Itinerant Youth) ,生活继续 (Life Goes On) ,来到美国 (Coming to America) ,近观卡拉比 (In the Foothills of Mount Galabi) ,进军巅峰 (The March to the Summit) ,回乡之路 (The Road to Jiaoling) ,特殊之年 (A Special Year) ,阳光圣地亚哥的弦与波 (Strings and Waves in Sunny San Diego) ,加盟哈佛 (Harvard Bound) ,亲履中土 (Getting Centered) ,超越庞卡莱 (Beyond Poincare) ,两种文化之间 (Between Two Cultures) 。书中还有不少图,既有与名家如陈省身杨振宁霍金合影,也有各种几何图形。 合作者 Steve Nadis 似乎是职业作家,与丘成桐还合作过 The Shape of Inner Space 和 From the Great Wall to the Great Collider 等。我都没有读过。 现在有这么多书看,我都想退休了。如稼轩词所谓 声名少日畏人知 老去行藏与愿违 山草旧曾呼远志 故人今又寄当归 何人可觅安心法 有客来观杜德机 却笑使君那得似 清江万顷白鸥飞 欲读书系列博文 欲读书之《希腊罗马名人传》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英国史》 ( 未读 ) 欲读书之《大街》和《名士风流》 ( 已读 ) 欲读书之大卫·洛奇的教授小说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希腊神话和其他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徐霞客游记》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品园》 ( 已读 ) 欲读书之《东坡乐府笺》 ( 已读 ) 欲读书之《应物兄 ( 上下册 ) 》 ( 已读 ) 欲读书之《全宋词》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922 次阅读|2 个评论
异婚奇情—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Mech 2019-6-15 21:52
《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2010 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作者说明,“ 2008 年 4 月初稿成于三亚”,“ 2009 年 3 月发表于《作家》杂志”,“ 2009 年 7 月修改稿完成于昆明”。这部自传体小说,从“我”的眼中看两父一母漫长的故事,开始于 1930 年之前,除最后两章外在 1968 年底结束。最后两章写了七十年代末年、八十年代中和九十年代初。时间线有些乱,多处彼此矛盾。大学场景的故事发生于在圆明园旁的华夏科技大学,像清华大学。当然,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小说完全虚构,虽然有些素材在现实中有原型。整部小说更多的是爱情婚姻故事,而非职场故事。 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卓敏儿角度看她母亲耶娃和两个“父亲”的情感纠葛,另一条是卓敏儿与几位男友包括丈夫的恋爱婚姻。标题《半个月亮,半个太阳》字面上来自雪莱的观点,他生活中需要两个女人,就像需要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实际上,似乎也可以理解为两代女主人公都向往某种“分享”的爱情。 卓敏儿的母亲耶娃是“五四”一代进步女学生与外国传教士非婚生的女儿,不过后面又说耶娃在 1918 年出生,那在五四之前了。不管怎样,女儿出生后,传教士不再露面,但出资保障母女在北平有相当优渥的物质生活。卓敏儿的“章爸”章一丁出自浙江名门,非常绅士的追求耶娃三年多。躲避战争到北平的东北农民后代“卓爸”卓凤之也追求耶娃。耶娃举棋不定,正好两位追求者都要留学,就约定嫁给先取得博士学位者。卓凤之学物理,被怀疑德国间谍,含冤入狱,拿博士学位无望。章一丁学水利,已经胜券在握,延期半年答辩,成为首位获得斯坦福“金钥匙”的华人。同时已经发布消息将与耶娃举行婚礼。结果阴差阳错,卓凤之在章一丁答辩之前拿到学位回国。章一丁依约定退出,其实他们不知道卓凤之违约在在先,在美国与一日本女子有一夜性,后者还因此生了女儿。婚礼如期举行,但新郎换了人,原来的新郎成了伴郎,舆论哗然。三人有成文协议,耶娃与章一丁继续往来,每周至少有一天不受干涉共处,但两人交往限于精神方面。应该说,耶娃更爱章一丁些。有女儿卓敏之后,在 1948 年卓凤之带着妻女到美国波士顿,后来章一丁也一度到波士顿。卓凤之在美国给中央上书,建议发展核武器,受到高度重视。 1957 年春 (76 页,但后面 252 页又说是 1956 年 ) 举家海归。卓凤之当了华夏科技大学副校长,参与原子弹氢弹研发。章一丁是著名水利学家,但被打成右派送到农村劳动。近乎“三人行”的关系有些惊世骇俗。耶娃又生了儿子耶路,对丈夫说是章一丁的儿子,要求与他离婚。卓凤之不同意离婚,同意把儿子给章抚养。他并不相信儿子不是自己的,后来通过血型证实是他的骨肉。学校准备给章摘帽,但他厌倦了那些懦弱的同事,不肯回学校。文革中,章一丁在农村失踪,卓凤之在西部军事基地受到保护。 1967 年 (252 页说 1966 年 ) 耶娃因三人的关系被批判而自杀。章一丁一直单身,后来入选中科院院士,在九十年代初去世。卓凤之被表彰为“两弹元勋”,退休后放弃少将待遇,坚决要求到美国定居,继续物理学思考。曾有枕席之欢的日本女人已经去世,他们有个女儿。当年在西北核武器研发基地一心想给他当小老婆的女服务员,因被开除而没有如愿。后来到了美国与他结婚。总之,“三人行”的三位,章一丁有一位情人耶娃,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卓凤之有三位情人耶娃日本女人女服务员,有两位女儿一个儿子,与情人中两人耶娃和女服务员相继结婚;耶娃有两位情人章一丁和卓凤之,与后者结婚,并生了一儿一女。 卓敏儿自己的情感性爱生活比上一代丰富得多。青春期在美国,正好赶上如火如荼的性解放运动,曾参加裸体游行,吸过一次大麻,还在身上文了毛主席像。但出于东方传统,还是守身如玉。差一点被有数学博士学位的嬉皮士杰克开了苞,但只拿走初吻。顺便吐槽一下,卓敏儿认识杰克时他正在卖包子。如果是卖热狗或者三明治,我都见过甚至买过。在波士顿一个白人卖包子,这画风真有些违和呀!卓爸和耶娃不让她与杰克来往,她搞起了绝食,只好把章一丁从国内请去。当时卓敏儿暗恋章一丁,想嫁给她,《姊妹易嫁》要改成母女易嫁,不过章一丁只爱她妈妈。回国读书期间,挫挫学长罗帆的骄傲,给他写了情书约会,但放他鸽子。后来罗帆因上课赤脚被章爸赶出教室,愤而撞车自杀,幸好没有死。因此工农同学愤怒。章爸挨批,后来成了右派,劳动期间受罗帆看管。罗帆同时又是卓爸最器重的优秀学生,一起研究核武器。耶娃自称想与卓爸离婚嫁给章爸,让罗帆非常愤怒。但在与章爸接触中,对知识精英也多些理解。完全不同的背景,使两人互相吸引,有了亲密接触。不过仍有矛盾,如罗帆对她与外国留学生的交往非常嫉妒。性爱也不能让卓满足。“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保持着一份冷静,我根本无法把他带入癫狂的人生极境。这种冷静并不是理智,而是一种深度的自卑。男人应该在平时保持适度的理性和文明,但在关键时刻释放不出狂放的野性,至多只能够算是半个男人。 (p. 207) ”这时罗帆在农村的未婚妻出现,罗帆交出自己的日记,暴露了两人的隐私。“他重视的是别人对他的看法,而不是他自己;他是在别人的目光中构建自己,特别是领导对他的看法。 (p. 220) ”罗帆去了大西北,两人分手。后来卓敏儿成熟稳重如机器人的同班同学杨淑贤毕业到大西北,嫁给他。有位暗恋卓敏儿的男生,居然给毛主席写了 12 封信,希望与卓敏儿不与其他男生只与他交往。这真是当年奇怪的行为逻辑。信被转回学校,那位男生自杀。这些给卓敏儿巨大的压力,她不久把自己毁了容,而且也想自杀。 1968 年,母亲自杀之后,学长何大宏帮她处理后事后带她去了宁夏,两人结婚。 1984 年,何在出差中病故,要被追认为“烈士”,但整理遗物时发现他到法国留学期间与工业研究所丽达教授的性爱录像,丽达还专程参加了何的追悼会。卓敏儿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还爱章爸,母亲去世,两人之间没有障碍,但他们中间还有章爸养大的弟弟耶路。不仅后,卓敏儿到了深圳,成了设计事务所的老板。有日本女美容师要为她整容,并希望与她成为同性情人,卓敏儿都拒绝了。再后来,有年轻的日本归国博士倪大伟苦苦追求她,小说有些叙事矛盾,先说比她小 14 岁 (p. 239) ,又说比她小 7 岁 (p. 255) 。凡是有数字的地方,就可能前后不一致。卓敏儿答应嫁给他 3 年,如果双方满意,再续嫁 3 年。 6 年后一定分手。罗帆当了少将,与卓敏儿重新有了联系,当然以礼相待。他们都认为两人是唯一的爱,虽然年轻的时候不懂。 上述两条线索最后汇合,几乎是超自然的方式。罗帆与杨淑贤的女儿罗小敏长相身材都像卓敏儿,当然是惊世美女,认了卓敏儿为干妈。由章一丁养大的卓凤之与耶娃的儿子耶路,也像章一丁,是帅哥。作者这样解释,“人类通过不同的形态遗传自己,不只是通过肉体。精神、情感都会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p. 281) ”“人类繁衍子孙,并不仅是为了传宗接代,还是为了传递千万年积淀下来的美。 (p. 281) ”小说快结束时,耶路和罗小敏暗生情愫。 小说主要是爱情故事,因此对爱情等有不少议论。作者的爱情观或许可以用书中的话描述。“一对男女相恋的初期总是互把对方视为神,爱情成为了两个人的宗教。他们的爱兼具肉体之爱和幻影之爱,这是人间最美满的爱情。在结婚之后,幻影之爱逐渐消退,只剩下肉体之爱和长期积累的友情;如果两个人没能够结合,自然十分痛苦,但第一种幸福 ( 肉体之爱 ) 的失去会导致第二章幸福 ( 幻影之爱 ) 的升华。在痛苦的煎熬中,对方幻化为仙体,‘幻影之爱’变得更加浓重、多彩而热烈。这种对幻影的爱,是人高于动物的重要表征。 (p. 87) ”对传统的婚姻观有所批判。“中国历来讲‘恩爱夫妻’,恩字在前,爱字在后;如果爱与恩发生冲突,爱必须出让自己。圣人们早就发现,‘感恩’思想把人们连接在一起,彼此无法分开;它是社会的黏结剂;‘个人之爱’则把人解裂为双人小个体,是社会的解裂剂。 (p. 229) ”特别是解构了“报恩”之类概念。“在崇高背后我发现了在美国到处都有的‘契约’,契约的特点就是等价交换。我付给你什么东西,你还给我等价的报偿。契约有的是平等,而不是崇高。 (p. 229) ”到快要结束时,甚至也解构了爱情本身。“我们所爱的其实是一个人为建构的虚像,就是那个把我们抛弃了的,也只是一个虚饰的建构。 (p. 239) ” 我对小说的故事兴趣其实不太大,但主要人物还是有代表性,他们的命运可供借鉴。小说对卓凤之的务实能力充分肯定。“他从来不向谁俯首称臣,更没有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但也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同那位同事、上级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同他共事的人都说他善解人意、很好合作。他回国以后,在任何运动中都没有挨过整,还经常受到表扬,但都是由于业务。他没有反对过任何来自上面的政治主张,但是谁也不记得他在政治运动中说过什么、整过谁。他说过,每个人一生只能做好一两件事情,对于其他,诸如政治运动之类,只能像游龙一样,灵活地绕过去。 (p. 126) ”“我卓爸是一个对于人际关系理解得极为透彻而且运用自如的人,我和我母亲、章爸三个人加起来都远不如他。 (p. 220) ”当然也难免有虚伪矛盾之处。“在学生面前,他一定是盛赞工农的伟大,支持学生和工农相结合,甚至娶农民女儿为妻。但是,在私下,他是最瞧不起农民的一个人,甚于我的母亲,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自己曾经是一个农民。 (p. 179) ”毕竟,“在中国,没有狐狸的智慧,什么事也办不成。 (p. 201) ”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功学者,无论是否从政,其实都有这种智慧。章一丁是比较单纯的知识人,单纯到甚至有些蔑视他人和蔑视权力。“政治有时候看起来很强大,狂风暴雨,摧枯拉朽,横扫一切;但是,当风暴过去后,一切都复归平静,人们看到,依然挺立在那里、迎着阳光微笑的是叫做‘知识’的弱者 (p. 161) ”。不过,他是水利的院士,最后却否定了自己的专业。“总是喜欢在这儿垒堵墙,在那儿挖个坑,弄得自然界伤痕累累。我们修水坝的,干得就是这种事。很希望有一天,整个地球上的水坝通通拆除,那就是人类进入大同世界了。 (p. 281) ”“我们老想创造历史,结果,犯了很多错误。 (p. 280) ”当然,这更像是作者这类文人的臆想。 该书对于一般所谓知识分子的批评,入木三分。“中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梦想成为虎,或者自视为虎。实际上,一千个知识分子中未必有一只虎。立志做虎的知识分子,有的生不得志,虎落平川;有的虽有虎的雄心,只有鼠的胆量,猪的才智,他们充其量成为一只纸虎,或者一只猫。这类滑稽角色在文科知识分子里很多,他们在报刊电台上夸夸其谈,自以为在指点江山,其实还不如一条狗。在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实际上是牛。 …… 这类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们的特点是埋头苦干,听话出活,其中以技术知识分子为多。中国有很多杰出的牛,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当然,指望他们去同社会的邪恶作斗争,多半是要失望的。 (p. 109) ” 作者是学界有一定地位的学者,又担任中层管理者,对人性和社会包括学界有些洞见,颇有启发性。“我们的社会有一种很漫长的相互盯视的传统,但是只盯着老百姓,不盯领导。领导喜欢这样的传统,只要盯视的矛头没有转向他们。如果转向他们,他们就要发动一场运动,譬如肃反、反右派等等。 (p. 141) ”“对于敌人,不仅要在政治上批倒,而且要在生活上搞臭。政治上批倒是很重要的,但是,倒了不臭,就会重新站立起来;只有搞臭了,才永世不得翻身。想要搞臭,必须从生活作风上下手。 (p. 172) ”“人们对于男女隐私的兴趣绝对地超过对于历史伟业的兴趣。 (p. 113) ”“政治智慧最重要的是关键时刻保持沉默。你一沉默而且很庄严,别人就觉得你特别深刻。 (p. 127) ”“对人观察过细,往往是出于爱,观察过细的结果却又会失望,这个责任应该归罪于观察者。 (p. 86) ”“人活在世界上总是需要某种自欺,即使最坚强的人,也不能够避免。 (p. 281) ”“有位作家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需要补充的是,更多的人活于自欺。 (p. 219) ”顺便一提, More Die of Heartbreak 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Saul Bellow 的学界小说标题,该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位生物学教授,女主人公是他的学生和妻子。虽然该书可能不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 作者达江复,本名徐葆耕。 1937 年生于北京。 1955 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力发电专业, 1960 年毕业并留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 1981 年晋升文学副教授, 1990 年晋升教授。历任中文系主任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等。 2010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 — 学界小说丛谈 外篇 之《 绫罗 》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罗丹艺术论》
Mech 2019-6-11 16:22
这是本旧书。沈琪译,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8 年第一版。我看的是 1987 年第二版的第二次印刷。书不厚,过去应该读过,而且可能不止一遍。只是没有看过具体的作品,或者只是看过书后附的质量一般的黑白照片,效果想必大打折扣。几年前看《 罗丹的雕塑 》,就想重读。后来一直放在床边,临睡时看看。只是出国出差,长时间不在家睡觉。而且床边还有别的书,如房龙《人类的艺术》等。结果很久没有看完。 该书是访谈录。记录者葛赛尔 (Paul Gsell) 整理成书。主要是对艺术一般性的议论,也有些作者自己的经验之谈。原书名称很简洁, L’ART 。汉译本最早可能是傅雷先生译,译为《美术论》,就内容或许更贴切。该书所涉及的艺术主要是雕塑,也有绘画,但没有音乐戏剧等。 罗丹最著名的断语无疑是,“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就是性格和表现。 (p. 58) ”特别是最后的说明,其实强调了他所谓的“美”与通常所理解的有差别。 除了具体技法外,该书主要谈艺术。在作者看来,“艺术,就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行的心灵的愉悦;是智慧的喜悦。在良知的照耀下看清世界,而又重现这个世界的智慧的喜悦。 (p. 8) ”艺术的意义在于,“艺术向人们揭示人类之所以存在的问题:它指出人生的意义,使他们明白自己的命运和应走的方向。 (p. 120) ”作者反驳艺术无用的观点,“对于所谓有用和无用,一般人都弄不清楚。 (p. 119) ” “凡是带给我们幸福的东西,我便称之为有用。世界上没有比冥想和幻想更使我们幸福,这正是现代人最容易忘却的东西。衣食不足,不改其乐,而以智者的态度享受眼与心灵时刻遇到的无数神奇,这样的人好似神仙下凡。 (p. 119) ” 人们往往感慨世风日下,古来如此,艺术大师罗丹也未能免俗。他感慨同代人缺乏对职业的尊重。“我们这一时代的人所缺乏的,在我看来,就是对自己职业的爱好;他们仅以厌恶的心情来完成他们的任务。他们有意识地草率从事 — 自上至下。社会各阶层都是如此。 (p. 117) ”希望通过艺术来追求尽善尽美。“一个人能够把工作做好,也能够做坏。我认为把工作做好这第一种情况更能令人高兴,因为更适合人的天性。 (p. 118) ”这也是他所理解的艺术的用处。 我个人觉得最有启发的是关于古希腊艺术及其与米开朗基罗代表的近代艺术的区别。罗丹的看法其实有些马克思主义的意味。古希腊的“胜利女神”就是“自由女神”、“她穿的是飘飘欲仙的纱衣,而不是粗布;她的娇躯生来不是要做家务的、她的动作,既矫健有力,又和谐、平衡。诚然,她不是所有人的‘自由女神’,而是高贵人的‘自由女神’。 (p. 110) ” “希腊人所理解的美是‘智慧’,梦想的‘秩序’,所以仅仅服务于那些有学识的人。这种美轻视贫苦的灵魂,对于受损害者的良好愿望毫不动情,而且不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有灵光。这种美对于不具高深思想的人,是残酷的。 (p. 110) ”尤其精辟的是,他指出,“如今我们对古代的神有好感,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无能为力,再也不能加害我们。 (p. 107) ”与古典艺术不同,米开朗基罗的“雕像是表现人类痛苦的反省、不安的毅力、绝望的行动意志,为不能实现的理想所困而受的苦难。 (p. 103) ”,“古代艺术的含义是:人生的幸福、安宁、优美、平衡和理性。 (p. 100) ”“这位近代最有力的天才歌唱的是影的史诗,至于古代的人歌唱的则是光的史诗。 (p. 103) ” 总之,《罗丹艺术论》是本颇有启发性的小册子。以后再多看些具体作品,特别是参观法国卢浮宫等博物馆后,还可以再重读。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惊雁失行风翦翦—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Mech 2019-6-8 10:07
《绫罗 — 阿袁中短篇小说选》 2017 年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汇集六篇中篇小说。并非是学界小说,只是主要写学界故事的作者的小说,因此列为“学界小说外篇”。其中与学界多少有些关系的只有其中最短的两篇《天花乱坠》和《马群众的快乐经济学》,前者写在省城的大学教授夫妻面对女方的弟媳出轨,后者写县城的中学教师移情别恋。有三篇《绫罗》《锦绣》和《米红》是农村或小镇的婚变故事,这三篇另外结集为《米红》出过单行本。还有篇写小镇姐妹的故事《姹紫嫣红》。故事发生的时间不清楚,因为跨度很长,开始的要比较早,推测在 90 年代。《姹紫嫣红》也收入《郑袖的梨园》,已经在《 花自飘零水自流 》说过,《米红》收入长篇《打金枝》,已经在《 可怜光彩生门户 》中说过,这里就不再说了。只说另外四篇《绫罗》《锦绣》《天花乱坠》和《马群众的快乐经济学》。 《绫罗》发表于《天涯》 2013 年第 2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13 年第 4 期和《中篇小说选刊》 2013 年第 3 期。 24 岁的美女陈绫罗在与沈长庚相亲时看上了陪去的帅哥沈长生,未婚先孕。此前她曾与同村的天保交往两年,但男方不肯提亲。结婚后与婆婆不睦,生了女儿珍珠后更为婆家所不喜。丈夫到与哥哥到上海打工,在家里更寂寞。与妯娌打架并打破了大姑子的头后,兄弟分家。绫罗在自己的家里,招村里人打牌。其中有乡中学语文老师周述文。周老师因为家里有个弱智儿子而不愿意回家。在丈夫离家的空虚寂寞中,绫罗主动出轨周述文,而且发现周老师比天保和长生更体贴女人。绫罗第二个孩子仍是女儿,取名玛瑙。她说服长生,为了避免强制结扎,他们假离婚。长生信以为真,两人离婚。其实绫罗去找周老师,想成为周师母。发现上当的长生不肯放手,在周老师家门口堵到了与他做爱出来的绫罗,要拉她回自己家。两人后来动手,长生掐死了绫罗,自己逃到上海继续打工。被抓住枪毙。 《锦绣》发表于《青年文学》 2007 年第 8 期。泼辣能干相貌平常的 28 岁农村女子李锦绣嫁到镇上,丈夫姚明生是装修工,一表人才,锦绣很自豪。婚后受到冷落,才发现丈夫的青梅竹马沈美琴跟开饭店的老板结婚,姚明生因此赌气娶了她。夫妻两人先是冷战,后来动手互殴。她自己上街修鞋挣钱。偶尔发现姚明生和沈美琴还在偷情,曾在她的大床上,后来她跟踪发现在装修工地。锦绣喊来姐姐绫罗和姐夫捉奸。沈美琴出三万元私了。锦绣与姚明生离婚。回娘家后,弟媳芙蓉不容。她又嫁了本村 23 岁的李三冬。他与妻子姜小青在家人压力下离异,有个三岁的儿子阿宝。婚后两人不太亲热,但还是生了孩子,是个女儿取名端阳。婆婆不太高兴。这时前妻小青又来找三冬。锦绣不好意思再次捉奸。正在纠结如何报复时,看到阿宝自己跑出去,就没有管。结果阿宝在塘里溺水身亡。后来婆家知道锦绣看到阿宝出去没有管,全家都不再理睬她。锦绣带着女儿端阳,在大路边搭起的修鞋铺里生活。 《天花乱坠》发表于《长江文艺》 2014 年 11 期。“我”是中文系的教授,与孟文结婚二十年,有十八岁的女儿孟骊。两人属于那种没有故事的夫妻,彼此忠于对方,矛盾最多也就是现实方面就是谁做家务,精神方面只有对女儿争宠,或者妻子对丈夫帮女学生改论文有些嫉妒。他们当年是因为彼此都看着精神方面 ( 或者说都不擅长家务 ) 而走到一起。擅长家务的沈岱宗教授年轻时曾追求过“我”,但“我”嫌他俗气,介绍给年长几岁的外语系教师朱周,后来两人结婚。“天花乱坠”是朱周教“我”的一道菜,在英国呆过两年的朱周的厨艺,用沈教授的话说,是《百年孤独》的风格。孟文不喜欢家里有客人。“我”的弟媳小学教师顾艳带着侄子小灯来住了几天还不走。“我”每天都用简版的“天花乱坠”对付,很难吃。孟文对客人不走有些不耐烦。他偶然发现,顾艳在与人网恋,半夜出去与网友约会。他们发现后先告诉了“我”的妹妹马果,她曾与男同事在夜里去城外的湿地公园,被丈夫的朋友撞到。丈夫在盛怒下打了马果并把他赶出家门,但后来接受了他们是偶遇在一起探讨教学的说法,和好如初。马果告诉他们,顾艳回家后,一改原来的颐高气指,变得低眉折腰,由杨玉环变成花袭人了。马果希望“我”不要再扩散,但“我”还是告诉了自己的母亲,多少也有些赌气的成分。她最偏爱当邮递员的儿子,而看不上当大学教授的女儿“我”。孟文的评论是,“不是母亲偏爱没出息的孩子,而是孩子因为偏爱而变得没有出息了。被爱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p. 144) ”。这是个很有趣的说法。但母亲表示坚决不相信儿媳出轨,说没有任何事情,而且也不让他们告诉弟弟。这让“我”很困惑。“一直以来,我以为小地方的道德环境是更肃杀的,因此小地方的女人,会过着一种更道德更贞洁的婚姻生活。如果她们不守妇道, …… 结局不可能再花好月圆了。这是世道人心,是小地方的狭隘,也是小地方的本分。如果这样子还能花好月圆,哪个女人还愿意过道德的婚姻生活?毕竟道德的生活比不道德的生活辛苦。 (p. 148) ”这也是个有趣的断语,道德的生活更辛苦。他们因此也不回老家了。按小说的说法,出轨后仍然花好月圆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结婚经济成本很高,离婚再结婚,折腾不起;另一个是弟媳已经有了儿子,传宗接代,功莫大焉,因此瑕不掩瑜。多少也算种解释。小说结束时, 沈教授认为 “我”的“天花乱坠”比朱周做的还好吃了。 《马群众的快乐经济学》发表于《小说月报•原创版》 2009 年 5 期。 28 岁的马群众是中学语文老师。他的所谓快乐经济学就是延迟和有节制的享乐。“快乐是母鸡,如果要图一时嘴的快乐,忍不住杀了它,那得到的,就只是一只母鸡的单纯快乐。但你把它养起来,鸡生蛋,蛋生鸡,那快乐就能繁衍无穷了。而且原来的那只母鸡还在,虽然由小母鸡变成了老母鸡。口感上或许要差一些了,可就营养价值而言,老母鸡一点儿也不比小母鸡差。 (p. 203) ”开始与同校英语教师陈荞交往时,他们就是遵循这种快乐经济学。“太平盛世中的女人,总是有些跋扈和愚蠢的,总以为自己的爱情江山能千秋万代。 (p. 212) ”陈荞到省城进修,马群众到洗头店找陈荞的妹妹陈麦洗头。结果被陈麦提纲挈领直捣黄龙弄上了床。在随后的日子里,两人昏天黑地欲仙欲死。“马群众的快乐经济学不翼而飞。什么细水长流,什么鸡生蛋,蛋生鸡。陈麦统统不管。陈麦让马群众成了一个慷慨解囊的人,成了一个一掷千金的人。 (p. 207) ”当然,马群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心中也有天人之战。“快乐有多深,痛苦就有多深。身体有多快乐,精神就有多痛苦。身体和精神一分为二,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都想置对方于死地。两者各为其主,浴血奋战。 (p. 207) ”陈荞进修归来,正在与同事寒暄,见到妹妹陈麦走进马群众的房间,再没有出来。陈荞只能与马群众分手,后来嫁给条件比马群众更好的银行科长。陈麦结婚后,仍然不买菜烧饭洗衣服,都是马群众干。让那些师母们非常气愤,包括校长夫人姚红梅。后来陈麦又离开了马群众,与开酒楼的四川人住在一起。姚红梅赶紧给马群众介绍当护士的表妹朱丽娟。她离异一年多,急着结婚,所有人都认为他们合适。马群众同居半年多,仍无意结婚。这时,陈麦又回来找马群众了,她被四川老板的原配带着儿子女儿赶走了。于是马群众与陈麦继续婚姻生活。这个故事有些传奇性,非理性的欲望太强烈,不像作者的小说。但语音典雅,但又很放开,简直有些《西厢记》的风格。 上述四个故事加上收入集中但没有说的《米红》,都是小城的出轨故事。这与作者常写的省城大学教师的出轨故事不同。或许由此可见,出轨并非文化人的专利,只是文化人能为出轨找到更多正当性理由。出轨可能导致婚变,也可能还是相安无事。就像离群的大雁,未必非要独飞,也可以归群。本质上,婚姻是夫妻双方所缔结的一种合同,而且还是格式合同,毕竟只能依照婚姻法。一方的违约,未必一定导致合同的终结。婚姻的基础是理性的算计,这一点上作者的学界小说与这里所谈的非学界小说其实相同。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于江西。 1990 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到江西师范大学任教。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并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已经谈过长篇小说《 鱼肠剑 》《 打金枝 》和《 上邪 》,还有个据说是长篇的《师母》。中短篇结集还谈过《 梨园记 》《 郑袖的梨园 》《 苏黎红小姐 》,还有没谈过的有《子在川上》。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天翻地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翻地覆—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Mech 2019-5-22 20:26
汤吉夫的长篇小说《朝云暮雨》 1997 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故事开始于叙述者也是男主人公 1958 年从上海某高校毕业到河北某县工作,除尾声外结束于 1967 年初。尾声已经是在九十年代了。 男主人公陈晖是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调干生,上海人,在上海某大学读书。毕业时,主动贴出大字报让祖国挑选。留欧归国的总支书记与他谈话,“华北地区,生活艰苦,希望你能坚持得住。那里工农大众,不要忘了向他们学习。 ……. 同时,你还不应该忘记你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你知道什么是现代文明。因此,到了那里,你应该注意把现代精神,现代文化科学,现代人的文明生活方式带过去,帮助那里的群众,尽快走进现代生活里。 (p. 2) ”这样他就去了河北。在当时的省府保定,有位专员看上他想留为秘书,但他坚决要求到基层。又被分配到唐山。人事科长韦科长对他这种高调的人反感,迟迟不分配,最后分配到 H 县。与他一起最后分配的小杨对陈晖的高调也有所怀疑。“你说‘站出来让祖国挑选’,那祖国到底是哪个呢?莫不就是韦科长?分来分去,还不都是管分配的说了算吗? (p. 12) ”出发前他父亲反对他去北方,也是同样的问题,“祖国是哪个? (p. 4) ”到 H 县分到文教局。等待具体工作时,认识了来自上海的聪,漂亮娇气忧郁,她父亲去了台湾,母亲是右派。最终被组织部长召见,派他去师范学校当校长。部长夫人是位年轻女子,叫王莉萍,一定要陈晖叫她姐姐。同乡聪被分配到县委宣传部。 到师范学校,陈晖有心入乡随俗。穿着打扮都变了。“若想在这里扎下根去,就必须先行接受同化,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 …… 为了生存,你必须放弃城市生活曾教会你的一切。 (p. 56) ”共事的孙玉良书记只读过一年初中, 54 年到学校工作。祖上开饭店,原校长郭飞就让他管食堂, 56 年兼任了校书记。后来郭飞被打成右派,校长空缺。孙书记不管具体工作,那是由教务长马骏负责。马骏是烈士后代,县委书记当年还是他父亲的警卫员。所以他放言无忌,孙书记也无可奈何。陈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马骏的强烈要求下,让右派上课,解决师资不足。这些人除一个外,教学都很出色。尤其是原校长郭飞,各门课都讲得很好,受学生欢迎。“可是成绩是个什么概念呢?成绩能标志人的价值吗?只要他头上戴有那顶帽子,成绩再大,也无济于事,这就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 (p. 116) ”学校还开展教师培训。“任何一所学校,它的质量,首先是由教师水平决定的 (p. 143) ”这让那些教学很差的领导家属还有些新毕业的专科生感受到了威胁。他们到处告状。正好赶上 59 年反右倾。陈晖压力很大。“陈辉的经历,一直过于顺利,缺少经受压力的经验。他参加过反右运动,是以一种积极分子的身份,去体验运动的滋味的。兴奋与快意,无论如何和处在被告地位以及对自己的前途失去把握的那种感觉,大不相同。在反右倾的风声传出,而且又深恐反到自己头上时他确乎有些神不守舍了。 (p. 153) ”上面有人就是王莉萍帮忙,总算有惊无险地过关。然后就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过苦日子,继续互相斗争。 文革来了,校领导都被打倒。孙书记自杀。“他这个人,偏狭多疑,为人处事,老想占个有利地形,总往那永远有理的地方挤,以为他自己也是永远有理的。 (p. 233) ”还有其他同事自杀。“无理可讲了,还活什么? (p. 220) ”而一起分配到师院的中专生,教学虽然不行,文革中反而成了师范学校造反派的头头。文革之后又成了当地豆制品行业的大亨。“信念之于他,其实是无所谓的,他所贪求的无非还是利益,过去是政治的,今天是经济的。人说历史的转折时刻,蕴育着丰富的机遇,它能为各种敏感的人物,提供最好的机遇,看来情况果然是这样了。 (p. 293) ”郭飞受到残酷的迫害。死后尸体还被批斗。这也是小说中反复说的,“革命需要你演正角的时候,你就得演好正角;革命需要你演反角的时候,你就得演好反角。 (p. 260, 266, 286) ”陈晖和马骏也被关了牛棚。陈晖一度逃到北京,但还是被抓回。后来又放出。“一年间,兵荒马乱。拥军、反军、夺权、反夺权,众多的各种名目群众组织分裂成对立的两大派,都在一种歇斯底里的气氛中,拼命证明着唯有他们自己正确。 (p. 277) ”陈晖“感到厌倦、孤独、苦闷,他极力远离着这喧嚣,拒绝介入权力的争斗,宁愿在寂静的读书中寻找独自的逍遥。而他又从未找到过真正的逍遥,内心的沉重,压迫得他极苦。中国像一条暴风雨中的大船,他极难看清它的航程 (p. 277) ”。“这茫茫人世,原本就是一大争斗场,强存弱亡,也许就是天公地道的罢?受过那么多年教育,自以为不间断地追求真理,如今却不知真理究竟在何方。 (p. 271) ”这种怀疑和反省,与小说开始的时的狂热形成鲜明对照。文革结束后,在 90 年代,他成了省社科院的研究员,娶妻生子。 在个人生活方面,陈晖本来与聪几乎定了终生。但聪与宣传部长传出绯闻,其实没有任何事情。她自暴自弃结束了与陈晖的关系。后来不断与男性发生关系。文革中聪裸体游街,被挨批斗的陈晖看到。聪产下不知父亲的女儿后投井自杀。“聪在与人世诀别时刻,是彻底地仇恨这个世界了,这其中自然包括了所有的男人。他很惭愧,在她最孤立无援时,他一个自谓爱过她的男人,没能给过她一丝一毫的支援。而且让他更难堪的是,聪在诀别人世时,心中竟然完全没有他!在她那颗冷却了的心中,他的一向自诩的忠诚,统统变成了可怕的自私和虚伪。 (p. 307) ”王莉萍也是很有个性的人物。“聪的认真和激情,聪的青春和浪漫,在王莉萍身上一无所有。她聪明而又实际,多情而又热辣,她经验丰富又韧性十足地去追求目标。和聪相比,她大概是属于另一种人,一种入世很深同时也免不掉世俗的那路人。 (p. 190) ”她特别喜欢读书人。一度是郭飞很贴心的恋人,可惜郭飞被打成右派。组织部长在战争年代是她母亲的情人。后来部长第二任妻子去世后,王莉萍嫁给部长。见过陈晖后,似乎对他有意,暗中在上层保护他。部长去世后,聪也与陈晖分手,他们两人一起上床。王莉萍的原则,“我从来不信命,世上什么事不得靠自己争?自己不争,什么好处能到你手里? (p. 202) ”在兴奋之余,她说出聪的所谓“绯闻”其实是她设的局。这让陈晖极其愤怒,并与她分手。文革中,王莉萍是县里的“女首长”,暗中也帮了已经分手的陈晖。但在批斗郭飞尸体之后,她疯了。因此也躲过了对“三种人”的清算。在尾声中,王莉萍已经康复,成了县里的首富,仍然单身。陈晖与她见面,有些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思。 小说中真正有光彩的女性是天津分配来的漂亮大学生。开始我行我素,周围人都看不惯。后来嫁给马骏。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当面批评陈晖马骏等。引用鲁迅的话,“忠厚是无用的别名 (p. 273) ”。说他们“共同怀着侥幸的希冀,一直忍耐在愚昧中。 (p. 274) ”“整个中国就是让他似的老实人闹坏了。 (p. 274) ”“恶人都是善良人宠出来的 (p. 274) ”“专制必须依靠恐怖, …… 恐怖则反证着专制 (p. 274) ”她与马骏文革中逃走。文革结束后回到 H 县。后来到深圳做服装生意,挣的钱赔到股市里,又到海南折腾房地产。在我看来,见解虽然深刻,但实际操作似乎并非很成功。 顺便索隐一下。主人公并非是作者,虽然两者都是从上海的高校毕业到河北县城教书。倒是从北京分配到县中当语文教师后来在地区师专当校长兼书记的阿宁,有些像作者。 作者汤吉夫 1937 年出生于山东黄县。 1958 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院 ( 即现在上海师范大学 ) 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河北省香河中学任教 17 年。 1975 年,调入廊坊师范专科学校 ( 现廊坊师范学院 ) 工作。 1984 年任校长。 1988 年调至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7 年退休。 2017 年逝世。写了学界小说多篇。除《朝云暮雨》外,学界小说多收入《知识者生存》,包括长篇小说《大学记事》。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知识者生存 》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沈阳游慈恩寺、大佛寺和般若寺杂感
热度 2 Mech 2019-5-18 13:03
在沈阳前后好几年,似乎没有去过寺庙。那次兴起,一下子去了三个寺庙, 慈恩寺 、 大佛寺 和 般若寺 。三者也很近。慈恩寺和大佛寺几乎比邻而居,般若寺也只是百米开外。 这是让我感到很奇怪的事情。这三座寺庙非常相似,都是禅宗或者净土宗的寺庙,布局也雷同。为什么要离得这么近?或者反过来说,距离这么近,应该差异化发展,才有竞争优势。另外,我本以为,沈阳作为满清旧都,可能有藏传密宗的寺庙,如雍和宫,但这几个都不是。 还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三座寺庙都是下午三点关门。我们匆匆走过,才都看到。虽然冬天北方天短,这三点关门真有些太早了。当然,另一方面,游客很少,香客几乎没有,开着门可能确实也无益。不仅游客香客少,庙中神像都有缺位。慈恩寺的天王殿背面没有韦陀菩萨。看来是和谐佛土,不需要降妖护法。般若寺的天王殿正面不知道是否有弥勒佛,正门没开,后面看不清楚。据说这三座寺庙在沈阳香火之盛可以排第一、二、四位。只能说,我去的太不是时候了。 大佛寺的大雄宝殿幅楹联很有哲理。 无人无我观自在 非空非色见如来 我觉得自己或许勉强能接近上联的境界,多数科学家在工作中其实都能。只是有些人过于关注评价标准之类,未免有些“我执”。下联就更玄妙了。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57 次阅读|4 个评论
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
Mech 2019-5-17 19:45
清明节前一天晚上,偶然在宾馆电视上看到。真是偶然。房间设置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每次插取电板,电视就自动打开,而且总是 CCTV2 。我一般随手就把电视关上了,那天也许马上小长假,就往下翻了几个台,到 CCTV6 ,正好在放映《西游记之女儿国》。可能刚开始,我换过拖鞋才出片头。因此就看了。中间广告时去洗个淋浴,可能少看了些,但也无关宏旨。 影片开始时,唐僧师徒 4 位还有白龙马在忘川河上行舟。不知道怎么激怒了河神 ( 我开电视时,河神已经发怒了 ) ,船被巨浪抛入空中。落下来时,唐僧砸到一位少女,正是西梁女国国王。不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而是天上掉下个帅哥哥。女王对唐僧动了心,但国师为女国安全要把他们处死。孙悟空他们神通广大,不难脱离这些凡人羁绊,但女国被天网包围他们还是走不出去。参研经典的结果,要有人爱上他们,才有出路。他们一度准备带着女王离开,但女王没有能出去并与整个女国都变成石头,他们又回来解救。国师曾与忘川河恋爱,后来为了照顾年幼的女王终止了恋情。河神激怒中,要水淹女国,孙悟空等与河神大战。最后似乎恢复原貌,唐僧他们继续西行。 电影内容与小说出入比较大。孙悟空不再是第一男主。唐僧也非梵心似铁。非常犹豫非常纠结。最后其实是女王意识到,即使唐僧留下,他不会快乐,就主动放手了。他们几经生死劫难,由情生爱,由爱而生博爱。电影的改编,似乎更有现代气息,更容易让宗教意识薄弱的现代人理解。我并不介意影视作品改编背离原著。欣赏自由演绎经典,就像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我觉得也是《西游记》的一种绝妙版本。 电影有意思的是,没有什么坏人。这一点与原著倒是一致。虽然忘川河神脾气大了些,先毁了唐僧他们的船,后来又要毁掉西梁女国。但河神只是个愤怒的失恋者。失恋的人都能干惊天动地的事情,何况人家是神。因此,根本的冲突不是善与恶或者是与非,而是男女主人公各种义务 ( 包括情爱与责任 ) 的内在冲突。这有些像《埃涅阿斯记》上半部。我觉得这种矛盾更深刻更本质。影片主题曲反复出现据说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句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 这种“自我”与“超我”之战,或者华夏先贤所谓“天人之战”,人人都可能遇到。放着一大堆工作不干,看场电影还写篇博文,就是兴趣战胜了责任。 不知道是不是我没有看清楚。白龙马掉入西梁女国后好像就消失了。最后被提到是下属报告女王,唐僧一行还有匹公马。 如果说有什么不足,最让我感觉出戏的是饰演女王的演员气场不够。其形象最多是小公主,在继位顺序上排在最后者,完全不像当朝女王。国师倒是有些女王的范儿,但扮相太丑。勉强算电影颜值担当的是两位龙套,刘涛饰演的观音和林志玲饰演的忘川河神。刘涛的观音缺乏神圣感,过于亲民。川河神似乎不男不女或亦男亦女,也谈不上养眼。因此这部电影女角颜值不足,与《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成鲜明对照。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威尼斯风光片 -- 重看电影《致命伴旅》 看 3D 电影《惊奇队长》 看 3D 电影《复仇者联盟 4 》 ( 无剧透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曾经沧海难为水—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Mech 2019-5-6 13:05
阿袁的《上邪》, 2017 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其实是由 3 个多少有些关联的中篇构成。 3 个故事中,前两个完全独立但都发生在某省城的师范大学,最后一个故事则是前第一个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与第二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在海南某师范大学的交往。时间不是很清楚,按其中一个龙套人物孙东坡的年龄 ( “孙东坡四十多了,快五十”,而在《鱼肠剑》中孙 36 岁,应该是 2006 年 ) 推断,第一个故事大致就在 2015 年前后甚至更晚。当然,这种推导也不可靠,作者小说中的龙套人物随手起名,没有同一性。第三个故事紧接着第一个故事,在第二个故事的七八年后,因此第二个故事在 2007 年前后。那时新讲师月收入三千多,似乎也符合。总体上,这个小说的时间跨度大致是 2007 到 2016 年。 阿袁现在或许算一线作家,对文坛不了解,只是姑妄言之。她写了大量校园故事,以中短篇小说为主,长篇也是中篇扩充或组装,小说发表后有些结集出版。在本系列中已经谈过多部。这些小说主要写大学教师特别是已婚教师的情感与婚姻。已经说过的《 鱼肠剑 》是代表性作品,不仅扩充为长篇,而且至少收入 3 种小说结集。《鱼肠剑》侧重于缔结婚姻过程的理性算计,这次要谈的《上邪》更强调已婚或未婚男女的非理智欲望,或者也不能说是欲望,是异性间那种难以名状的吸引。如果一定说是爱情,我觉得还是缺乏精神层面的共鸣。那种吸引基本属于《 牡丹亭 》中杜丽娘和柳梦梅那种,甚至还不同于《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种。顺便一提,人们通常认为的爱情,其实是启蒙时代小说家剧作家的精神建构。在这个意义上,华夏脍炙人口的所谓爱情故事,尾生与所约女子 ( 想不起名字了 ) 、刘兰芝与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甚至董永与七仙女,都不是这种作为启蒙产物的爱情。阿袁小说的主题,基本上是那种传统爱情的解构。 《上邪》是汉乐府中的著名情歌。原作很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我当年还是在曹禺的剧作《王昭君》中首次读到。上邪的本意只是感叹,几近于“天呀!”小说中几位男女主人公先屈服于自身欲望,又屈服于环境压力,再沉溺于自己的绝望。这个故事标题居然取自这首情歌,真是莫大反讽。 第一个故事《朱茱与孟渔》发生在 39 岁的朱茱和 37 岁的孟渔两位文学副教授之间。原标题《上邪》,发表于《江南》 2015 年 5 期,转载于《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 》 2015 年 10 期和《作品与争鸣》 2015 年第 12 期。 孟渔迷上了同事朱茱。听同事孙东坡议论,看朱茱办公室的牌子,在楼上窗口望着朱茱婷婷嫋嫋地走路而自渎。听朱茱开的选修课《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买了车送她下班。放假前去公园看雪时,难以控制,与朱茱交媾,从文字描写看几乎是强奸。随后的寒假里孟渔大病一场,假期两人没有见面。朱茱的生活似乎毁了,她不能再吃鱼,过去吃鱼都是老公帮他去刺,不能与老公挽臂在小区进出,不能与丈夫做爱。孟渔找到机会闯入朱茱办公室请求谅解时,两人又有了第二次。这次似乎是你情我愿了,而且给了朱茱从来没有的感觉。随后,朱茱再次中断与孟渔的一切联系。在孟自杀或自首的胁迫下,朱茱与孟渔在图书馆见面,他们还是去了西山荒郊野外,又有了欲仙欲死的感觉。朱茱有巨大的负罪感,胆战心惊地生活。后来丈夫沈一鸣要到 MIT 与原来的师弟合作研究,他已经是学校最年轻的博导。朱茱以照顾女儿为名改变原来随行的计划留了下来。一个多月后,同事陈小美告诉孟渔她丈夫出国,孟渔到她家里。尽管朱茱想象是尽力反抗了,他们还是做了。随后,孟渔把朱茱的家当成自己的家,包揽了全部家务。他们的事情被孟渔的妻子知道了,因为孟在家里已经与他实际上分居了。她不仅对孟渔及其家人更好,而且匿名告诉了从美国归来的沈一鸣。朱茱租个很远的房子,搬出去住。在新住处,再次与孟渔做爱,但与以往不同,第二次孟渔就不行了。再后来,他居然不举了。他没有了欲望。虽然小说没有写,诛心而论,他似乎被所面临的责任压倒了。他们的关系迅速冷下来,几乎断了来往。朱茱像过去一样有课到学校,不仅没有丈夫的接送,也没有过去那种亭亭玉立的感觉。她丈夫沈一鸣倒是要当化工学院的院长了。情场失意,职场得意。 小说中的孟渔是个心高气傲本事有限的男人。“看上去与世无争,其实也是很好胜的。”职场上不很得志,竞聘图书馆副馆长和现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都没有成功,连个教研室主任都可望不可即。在家里也对妻子不满,当年师母介绍,认为合适,“他自己各方面的条件就那样,家在乡下,自己的个子还不高,找一个在医务所工作的护士,可以了。”本来比较消极,听说有医生也在追,才主动些。结婚又觉得自己吃了亏。“他们结婚,明明是她更划算,她一个护士,也没读多少书,却嫁了个博士和副教授,几年后,就是教授了。”这种眼高手低的男人急于翻本,喜欢孤注一掷。他赌注押在征服家境优渥的美女同事朱茱。“说到底这是男人与男人的事情,和女人无关的。所谓爱情,不过是男人之间逐鹿沙场的另一种形式?”因此,对最年轻博导沈一鸣的妻子朱茱,他英姿勃发,仿佛得手就是副教授胜了博导一局;得知朱茱已经分居,马上兴味索然了。“男人爱的,难不成都是别的男人所爱?别的男人爱了,它就也爱;别的男人不爱了,它就意味索然?” 朱茱是美女也是才女,长期受人们关注目光滋养,难免显得有些轻浮至少是卖弄风情。沈一鸣的父母第一次见她就有所察觉。出于他们的教养,只能限于委婉提醒沈一鸣要认真考虑。沈对朱确实关爱有加,但对风情欣赏方面似乎还没有到位。而且他毕竟是事业有成的理工男。与孟渔的关系,开始符合朱茱的愿望。“她知道他喜欢她,从一开始就知道,但喜欢她的男人一直很多,系里有许多男同事都喜欢她,这没什么,她对这种事情很有经验的,也很擅长处理这种不清不楚的关系。男女关系不就是在不清不楚时才最美好吗?像花儿半开,像酒到微醺。她喜欢这微醺的感觉。她一般会纵容甚至怂恿男人对她保留一些想法,但也仅止于想法阶段,不能过了。”后来就失控了。这种顺境中的女子,在局面失控时,没有力挽狂澜的决断与本领,只能随波逐流了。朱茱几乎没有在后续的故事中登场。 第二个故事《姬元和汤弥生》发生在 30 岁的哲学助教姬元和 35 岁的哲学教授汤弥生之间。主要内容曾发表于《十月》 2017 年 2 期,转载于《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 》 2017 年 4 期和《小说月报》 2017 年第 5 期。这个故事与前面的孟渔和朱茱的故事完全独立。时间上应该在六七年前。 喜欢阳光和美食的姬元博士入职哲学系任助教 ( 似乎不到 1 年就是讲师了 ) 。因为喜欢阳光,在资料室阳光最好的位置上读书,那个位置本来是资料员小喻为系主任老傅留的。姬元虽然爱美食,但不会做饭,不自己开伙。有亲戚送她土鸡和土鸡蛋,她没有什么用处,就给了小喻。小喻既知道这礼物的价值,更珍惜教师对资料员的尊重,因此与姬元成了挚友。她的丈夫汤弥生正在法国访学,他们尚无孩子。她请姬元到家里吃饭,然后在家里洗澡,最后在家里书房睡觉。直到她丈夫学成归国,暂时结束这种密切往来。后来小喻又重新请姬元到家里吃饭。她本来没有什么担心,姬元不仅其貌不扬而且不打扮。吃饭时,弥汤生看书,姬元专心吃美食,都不说话。随后弥汤生应小喻要求送姬元回宿舍或两人在室外一起抽烟,熟悉了一些。有一次弥汤生和姬元在资料室偶遇,他谈尼采的哲学与性爱,让她想起精神共鸣性爱和谐但其貌不扬小气猥琐又移性偷腥的前男友老三。于是两人发乎于性没有止于礼,有了场酣畅淋漓的性爱,把同事关系变成了男女关系。他们每个周末在资料室厮杀,后来为避人耳目又去荒郊野外野战并且上了瘾。长时间姬元不去小喻家,让小喻觉得她看不起自己,不惜委曲求全请姬元去吃饭。后来又发展到留下过夜,与弥汤生滚床单。惊悚的是,小喻已经知道他们这种关系,而且也默许。弥汤生的愧疚和小喻的容忍,几乎让他产生了爱情。而弥汤生和姬元,虽然因性生情,但都不做婚姻想。两人“都四体不勤,只习惯脑力劳动,家里那些体力劳动部分谁负责呢?”但三人在一起,弥汤生似乎左右逢源,小喻表面的忍辱负重无欲无求实际上是颐指气使争风吃醋。这一切,让姬元厌倦,也促使她反思,“自己不是一直追求洒脱不羁的自由吗?一种阳光下的诗意人生?怎么不知不觉就沦落到了这进不得退不得的地步?”几个月后,她要求调往海南师大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样结束了这段三人行,在她入职两年的时候。 这个“三人行”故事的耐人寻味之处,两位哲学博士其实被只读过专科的资料员玩弄于股掌之间。用心和心机固然是重要因素,还有她本身的硬实力,家务包括烹调具有不可替代性。更主要的是,她甘于雌伏以柔克刚,这是典型的老子哲学。人们往往不欣赏甚至反感这种弱者的成功,但弱者真不应该成功吗?特别是他们付出代价之后。 最后一个故事《孟渔和姬元》,以《他乡》为标题,发表于《上海文学》 2017 年 8 期,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7 年第 9 期。如标题所示,男女主人公分别来自前两个故事,内容上也与前两个故事连贯。故事发生在海南某大学,时间是第一个故事结束后半年,第二个故事结束七八年后。 故事本身非常单调。姬元认出孟渔是双重同事,就请他吃饭。请过了再请,孟渔基本不回请。偶尔到姬元家借用洗衣机,也借用晒台。开始孟渔还好奇会发生什么事情,但终究什么也没有发生。两人除了吃饭,就是聊天,无所不谈。“男女关系,最好的状态是,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太喜欢了不行,太喜欢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迎合。……太讨厌了也不行,太讨厌了就会生出‘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烦。”这样也交待了各自原来的生活。博士生室友也是闺蜜苏冯堇帮姬元联系了海南的工作,并把她丈夫的同事介绍给她。他们结了婚,平平淡淡过日子,直到姬元发现他其实暗恋苏冯堇,为避免再次“三人行”,两人又平平和和离了婚。“既厌倦了贞洁又郁闷的日子,又没有勇气过堕落的生活。”生活中只剩下了吃饭一个爱好。孟渔的妻子与一个医生乱搞,医生的妻子告上门来。妻子希望恢复他们的关系,但他决定自己到海南。他们的女儿一直在想方设法促成和解,但没有什么效果。朱茱与他分手后,不再与他说话,已经搬回自己的家住。他自己始乱终弃反而觉得是被抛弃了。苏冯堇好奇姬元与孟渔的关系,与他们一起吃过饭,马上推断他是“三不”男人,“有老婆,不可以结婚;又讷于言,不可以恋爱;又性无能,不可以上床。”不过,孟渔不是性无能,为了讨好某学术期刊的主编,陪人家嫖过妓,费用按“办公用品”报销了。顺便一提,按小说的时间线估算,在 201 6 年左右,财务上那样操作似乎行不通了。但我也不能因为写“文化用品”没有明细就可以报销,来重新推断故事的时间。 在第二个故事中给姬元当参谋的苏冯堇在第三个故事中直接登场了。她了解姬元所有性爱历史,包括她自己忘记了或不承认的。她试图吸引孟渔,但没有成功。“苏冯堇其实不吃鱼。她爱的,是垂钓。钓上来,扔回去;再钓上来,再扔回去,乐此不疲。这是苏冯堇反道德的方式。学哲学的女人,总是要反道德的,这是哲学精神,或者说是专业病。但她反道德的方式和姬元不一样,姬元是遍体鳞伤的反,她是毫发无伤的很艺术的反。” 这个故事作者或许是想表明失去性爱的人都成了行尸走肉。但在我看来,更广义些说,没有兴趣或追求的人,也无异于行尸走肉。至于这种兴趣或追求到底是什么,远没有有无重要。我多少有些不可理解,两位博士,居然都在场婚外性终结之后,变得了无生趣。他们的博士教育真是太失败了! 小说很少说到学界。第三个故事把师生关系也说成了男女关系。到底这是作者的专长。“如今在学界混,朝里没有一两个重要的人,就混不出名堂的,……这个道理孟渔自然也懂,他自己的导师,之所以混到耄耋晚年还寂然无名,不就是因为‘朝里无人’吗?……他自己是不在乎的,是‘求仁得仁’,可这也殃及到了他的弟子们。弟子跟了导师,也有点像女子出嫁从夫。夫贵妻荣,从此就过食有鱼出有车的富贵生活。而夫穷妻贱,从此就过门前冷落的清苦日子。他们这些弟子,跟了这个导师,差不多算‘遇人不淑’了。一些活络的不安分的弟子,就改投到其他导师门下做博士后,相当于改嫁了。”我其实多少也有些同感。博士毕业第一次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已经上会了,导师还参加了会评,还是没有拿到。但那毕竟最多是种统计规律性,但至少在理工科还是有些例外。更何况,学生选导师也不是完全碰运气。 小说中关于课题的说法或许有些误导。“手上有一个国家重点课题,经费三十几万呢,加上学校一比一的配套,就六十几万了。六十几万的经费已经以各种名目报销了一大半,结题的时间也快到了,但他结不了,因为没有研究成果。没有研究成果却把课题经费花了,那是学术诈欺了。和包工头拿了钱不盖楼、女佣拿了钱不干活是一回事,都是诈骗。这些年,高校已经有些教授因为这个出了事,有的被开除教职,有的甚至坐牢了。教授坐牢可不是开玩笑的。”教授被开除甚至坐牢,主要是违规使用经费,而不是没有研究成果。任何研究,都允许失败,因此没有成果最多也只是影响今后项目申请。不论研究成果多么丰富,只要经费使用违规,原则上就要被追究,包括刑事处罚。 不论作者本意如何,小说其实写出了无聊者、不自信者的难以相处。男主人公孟渔就是个例子。“他是一个挑剔的人,精神极容易起伏不平,虽然外人看着他倒是波澜不惊的,但他自己知道,内里很少有真正平静的时候。他之所以离群索居,与其说是清高,不如说是逃避。他实在不知道如何和别人相处。和男人在一起,他高不成低不就,清不成浊亦不成——高了让他参照出自己的低,因此他的情绪就莫名恶劣了;低了也让他参照出自己的低,因为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嫌,他的情绪因此也莫名恶劣了。他甚至也不知道如何自处,年轻时还有‘我与我周旋’的乐趣,但人到中年,有时顾镜自看后,他连自己也嫌弃了。”这个描述真是精准。职场成功和快乐的秘诀之一,就是尽早识别出这种人,敬而远之。大学不同于公司,同事间关系松散,相对容易做到。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于江西。 1990 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到江西师范大学任教。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并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已经谈过长篇小说《打金枝》《上邪》和《鱼肠剑》,还有个据说是长篇的《师母》还没有说。中短篇结集出版的有谈过的《梨园记》《郑袖的梨园》《苏黎红小姐》,还有没谈过的《子在川上》。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Mech 2019-4-30 10:54
《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2013 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故事发生在中西部的省城 A 大学。主要部分 ( 超过 60% 篇幅 ) 时间是 1983 年秋到 1987 年秋,即 83 届从入学到毕业的校园生活。其余部分写到 95 年前后,并有个 2011 年的尾声。 30 年后重新写当年,许多问题的看法可能与当时不同。该书主要部分属于我所谓拨乱反正的年代。作为校园小说,聚焦于一个女生宿舍中四位女生及其她们的追求者。这与已经谈过的《大学恋》类似,但《承担:六〇后大学生》有更长的时间跨度。总体上展现了当年大学校园的丰富多彩,“冉冉春行暮 , 菲菲物竞华”,虽然有随后的肃杀。 小说聚焦的女生宿舍 306 ,住着物理系的 8 位在校女生。重点写的是 83 届的 4 位女生,刘倩倩,付慧,冯欢和原牧野。女一号应该是刘倩倩,乡村教师的女儿,入学时已经有曾经同学后来提前两年高考的男友丰裕清异地恋。学长柳岸追求她时,不看好丰并很为刘担忧。丰放弃留校到刘学校所在的城市,他的领导照顾给刘找个系统内学校教师的工作。虽然他们后来结婚,但因为刘生了女儿,两人关系恶化。丰出轨被套,两人离婚,刘带着女儿生活。丰一度成为领导的笔杆子,“ …… 游刃有余地把玩着资料、需要、政治风向和领导的个人爱好。写文章不是说理,而是艺术,干这个的没有是非也不要是非 (P. 224) ”这倒真是非常职业的态度。丰仕途畅通,后来当了市建委主任。 付慧来自农村,因家里生活无着,被母亲许配给同村李家财,并由李家特别是李家财照料生活。付慧对这场包办婚姻非常勉强,尤其是后来与同市 D 大学数学系的袁雨霖交往后。李家财的妹妹李家梅发奋考取 A 大学中文系,以监督未来的嫂子。李家梅遭人强奸并且怀孕,流产后不能再生育让她性情大变。积极帮助付慧解除了婚约并继续读研究生,她自己在毕业后创办了照顾残疾人的机构。付慧研究生毕业后,也到那个机构工作。袁雨霖意外身亡,付慧收入的三分之一匿名给袁雨霖的父母,两成给李家。李家梅被丰裕清为拆迁而授意他人栽赃陷害,判了刑。 冯欢是 A 大学教授的女儿,毕业后留校工作。在读期间与刘倩倩的同乡一位法律系的班长杨涛恋爱。杨是帅哥但单纯到不知道女生卫生纸的用途。杨研究生毕业后当了律师,两人结婚。儿子周岁时,杨发生车祸高位截瘫。冯不顾母亲反对仍与杨在一起,后来杨到李家梅办的照料残疾人机构当法务。 原牧野来自边远的农村,一开始就设法留在城市;开始被在学校进修的同乡文化站长献给广州来的 S 大学中文系黄奕中教授,假期里黄带她到东南沿海转一圈,两人同住。原牧野的人文知识有突飞猛进的提高,但同学无意发现她的日记,并宣扬出去。读书期间还被导演系的帅哥利用,假装她是女友,抗拒艺术系同学的追求,让其 ( 父亲有权势的 ) 妻子放心。毕业时与档案管理人员性交易,改成绩单。为留省城嫁给食堂工人,交往中遇到许多苦恼。在一系列挫折之后,她成熟起来;“错了就不要再继续错下去。 (P. 218) ”在是给她工人丈夫的留言,也是自己的亲身体会。在为黄教授介绍的荷兰人导游中,塑造自己守身如玉敬业奉献的东方淑女形象,后来得以嫁给那个洋人,移民海外,生了两个孩子后来都读了大学。 小说的男主人公物理系的学长柳岸。他的年级有些矛盾。 83 级入学时说他是“大四的班长 (P. 4) ”,那就是比女主人公高三届的 80 级。但后来又说他是“高两届的学长 (P. 92) ”。开始协助班主任管理新生班级,有些看好 306 的几位女生,特别是刘倩倩。“他喜欢的女孩子是白净的,皮肤如冯欢;丰满的,如刘倩倩;气质内敛略带忧郁,如付慧;腿修长,如原牧野。 (P. 90) ”毕业后留校团委工作,马上参加讲师团去新疆。元旦回学校办入党材料时,撞到李家梅逼迫付慧,一时起意,尾随李并强奸了她,逃回了新疆。随后一直在罪恶感在折磨中。一度去深圳,认识了到深圳淘金的毕业新生金丽丽,后来金变得复杂,还骗了柳岸和朋友的钱。在后来的大事件 中,他积极参与,受到通缉。在逃亡途中,照料只是因为恐惧而逃亡的女生李婷,没有乘人之危,为让李回家,还主动投案自首。被判劳教一年半。释放后去了深圳打拼,进了家私企,当了副总。参与资助李家梅照料残疾人机构的活动。李家梅已经知道当初他强奸自己,但原谅了他。“去吧,忘掉吧,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我已经都忘了,你也别记着。 (P. 248) ”因拒绝拆迁,李家梅被栽赃陷害入狱。他的公司老板被国企商业对手构陷以行贿罪入狱,他决定移民加拿大。“出去了,就不至于跟我老板那样忽然有一日一贫如洗进了局子,但并不影响我关心国家和推动社会进步。一个生计没有着落的人,是没能力为公众说话的。 (P. 256) ” 按小说所写, 80 年代大学生,到了 2010 年后,在世俗意义上最成功的,要么是体制内的官员,要么是定居海外的移民。私企大佬也受启发要移民。这未免有些细思恐极。 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角色或许是原牧野。她一穷二白,最初只能用身体这种原始资本付出代价,在试错中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如柳岸对丰裕清和杨涛所说,“她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没有错,在这一点上,原牧野始终看得比另几个女孩远,也比我们远。 (P. 208) ”后来他又对杨涛说,“原牧野绝对不是等闲之辈,她终于奋斗到了自己理想的个人生活,现在也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她的言行如果在国内,足以判成政治犯了。原牧野的现状也是让我下了移民决心的一个影响因素。 (P. 256) ” 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生活愿景或者称为理想,至于具体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都可以在追求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60 后大学生就是八十年代大学生,“或许是最后一代理想主义者,当年高考录取率极低,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后,以书生意气和初生牛犊的生楞投身到改革开放和苏东解体后社会思潮的巨变中。 (P. 258) ” 这可能是该书的主旨所在。当年那些大学生都觉得有无穷的可能性。“人生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努力却失败了的痛苦,一种是后悔的痛苦,但后者大于前者一百倍。 (P. 107) ”书中的大学生,仍坚持当年理想的,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在网络上开了博客,“六〇后大学生” ,“搞公共事务的批评和为管理者建言,通过这个简洁明了的名称向读者传递我们这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志向。 (P. 256) ” 同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我虽然有受恭维的感觉,但对上述说法仍有些怀疑。这或许多少有些幸存者偏差 ( survivorship bias ) 。任何年代,能长期坚持的理想主义者都是少数,我们这代人也是如此。顺便一提,八十年代大学生特殊性的说法,由来已久,例如《第四代人 (1988) 》和《新大学人 (1993) 》。人生经验告诉我,要对自己所处群体的任何恭维保持清醒头脑。 八十年代的时尚,所谓理想主义,主要是指点江山的家国情怀。因此许多理工科的学生读些人文的书。甚至认同所谓,“理工科是工具,文科是为人处世的支撑力量,还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式,文科知识不足是不行的。 (P. 93) ”说实话,我觉得这种说法至少有些片面。我当年班上有位官二代同学,居然正式退学了,准备再考文科。小说也写道,原牧野毕业时,成绩不好,又没有关系,就难找好地方了。“这时候没有人说她的文科知识面有多广,看问题视野多么宽阔,除了后门就是成绩。 (P. 131) ” 最有共鸣的还有当年的阅读。小说中写道当时的书,多数我都有些印象。书中浓墨渲染的《情爱论》是 84 年出的汉译本,我仔细看过,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人啊人》 (P. 46) ”本系列博文前面谈过,我本科时看过。风行的小说,“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古华的《芙蓉镇》、路遥的《人生》 (P. 47) ”中,只有《芙蓉镇》我不记得看过小说,但记得看过改编的电影。另外三种不仅看过,而且书也收藏了。“《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 (P. 47) ”我也看过,而且都收藏了。前者出版要晚些,境内版 87 年才出。“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P. 93) ”读过后来收藏,但“《中国美学史》 (P. 93) ”没有看过,我甚至不知道有这么本书。当年《走向未来》丛书也有黄钟大吕的感觉。“《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在历史的表象背后》、《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摇篮与墓地》、《第三次数学危机》、《富饶的贫困》、《儒家文化的困境》、《弗洛伊德著作选》、《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走向现代国家之路》、《上帝怎样掷骰子》、《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 (P. 182) ”大部分读过,甚至仍有些印象,书也都收藏了。 我个人的阅读与其中意外身故的数学系学生袁雨霖读书尤其类似。“他读的文科书籍基本都是哲学,他记住先哲们的共同的结论,即数学和哲学是相通的,从康德到费尔巴哈,从黑格尔到斯宾诺莎,旧的新的版本,他都钻研,尽管有不少他看不懂,但他相信,逐渐熏陶会慢慢入道,所有的学问都是如此。 (P. 105) ”,其中费尔巴哈没有读过,最相同的体验是读而不懂。他读的“《悲鸿的一生》 (P. 105) ”我也看过,当时挺感动,似乎书也收藏了;后来发现那只是徐 - 蒋 - 廖三角关系中的一面之词,兼听则明,至少也要看看《蒋碧薇回忆录》。“《茶花女》、《少年维特之烦恼》、《复活》 (P. 156) ”大学时我都没有读过,因为故事太熟悉觉得不需要读了,书也没有。谈女朋友时才在她书架上看到前两种。 阅读之外,小说描写的校园生活,有些也有共鸣。例如写毕业分配,可能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完全不了解。“进入大四,所有的大学生都会进入宿命的套路,那就是毕业分配。先是争寥寥无几的大城市名额,完了是争底下的厅局级单位。总之,瓜里挑瓜,没能力挑的,就去吃剩下的那些个坏瓜。 (P. 131) ”我有些像小说中的冯欢,已经知道自己留校了,因此能比较超脱地看同学们争取实现各自目标的努力。也许是我就读的学校并非省城,感觉留校并非是优秀同学的首选。现在有些人似乎挺惋惜大学毕业不包分配了,其实那恰是大学毕业生的解放。 另一方面,小说描述的生活远比我自己的大学经历丰富多彩。这或许正是阅读的意义所在。就学生对宏观形势的关注而论,我自己那时完全没有意识到深圳特区的重要性。当年对经济完全无感。专业之外关心的是“文化热”之类,总之与书本有关的内容。就日常生活而论,小说所写的年代 1983-1987 年,正是我自己在大学里身份频繁转换的 4 年。第一年是大四的学生,第二年是“高四届的学长”给新生当班主任 ( 班上有几位女生忘记了,但比一个寝室能住的多一位,派到高年级女生宿舍了 ) ,第三年卸任班主任为任课教师,第四年考取硕士生继续读书。但那四年,我对周围生活中的恋爱故事完全不了解。总体上说,我了解的校园生活要简单得多。也许是生活本身简单,也许生活本身并不简单但我不知道。因此对书中的情感故事没有什么感性认识。不仅没有吃过猪肉,甚至也没有见过猪跑。简言之,小说反映当年的大学生活,除了阅读之外,与我自己的体验记忆完全无关。 小说中有个很小的常识疏忽。“中国这边休息了。原牧野那边太阳刚刚升起 (P. 256) ”北京是东八时区,欧洲是东一时区。荷兰早上六点是中国中午一点或十二点 ( 夏季 ) 。中国这边的夜里,荷兰那边不会是早上。 作者卫金桂, 1963 年出生于甘肃天祝。她不仅是六〇后,而且也是 83 届大学生。 1987 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随后在甘肃省定西中学任教。 1993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2001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7 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出站。到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工作,现为教授。出版多本小说,其中学界小说除《承担:六〇后大学生》外,还有《中国女博士》,以后应该也会谈到。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从希望到惶恐 — 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希望到惶恐—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热度 2 Mech 2019-4-24 17:10
《知识者生存》是汤吉夫有关学界小说的结集,包括一部长篇、 7 篇中篇和 14 篇短篇。几乎包括了作者所有学界小说。说是几乎,就是也有些取舍,例如早期的《同志》和《心》以及写教授在经济大潮中下海的《葛懿教授》《过河卒子》等就没有收入。其中的长篇《大学记事》很早就看过,以后另外谈。中短篇小说当时都没有注意,作者不是那种风头很健能让我这个玩票档次文学爱好者所知者。这篇博文只说《知识者生存》中写于八十年代的 11 篇中短篇,另外 9 篇以后另说。作者在每篇小说后注明了写作日期,但并没有给出初次发表的信息。我知道的就添上了,不知道就没有办法了。 第一篇是写于 1980 年的短篇《副教授买煤记》,发表于《莲池》 1981 第 2 期。在 L 市西北郊荒沙野滩上的 L 师范大学教工需要需要赶着驴车进城买煤。有位担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副教授就这样赶着驴车进城买了六百斤煤,折腾大半天,还碰翻了庄稼人推着的驴车。路上想着自己的身世浮沉,“外文局的英文翻译 (1954-1957) , N 农场的劳教人员 (1958-1962) , H 省某大学的图书馆管理员 (1963-1967) , H 省干校的长期学员 (1968-1976)(p. 2) ”,近年晋升了副教授。学校里人浮于事,不顾教师生活,粮站最近三公里外,学校有 20 来部汽车拖拉机但不帮教师运煤拉粮。副教授仍相信一切会好起来,只是希望变化快些。熬过午夜、运煤折腾大半天后,就给学生改作业。顺便说明,当年副教授很稀缺,几乎相当于现在有“帽子”的人才。 80 年我就读那所 58 年建校的部属高校,全校没有教授只有九位副教授。 第二篇是短篇《希望》,发表于《河北文学》 1981 年第 9 期。有些像高校版的《乔厂长上任记》 ( 《人民文学》 1979 年 7 期 ) 。 64 岁的工大校长欧阳庄到远离省城情况复杂的 L 师范大学上任。教师纷纷反映问题,他发现与师生生活关系密切的总务处问题严重,但处长本人也是老实人,只是手下两百多号人都是通过关系进来,他指挥不动。欧阳校长在党委会上要改革,决定精简总务处而办煤点、粮店、百货店、早点铺等。其他校领导消极抵制,更有优秀学者要求调离。最后在教职工大会上,校长表示搞好学校的决心,把家从省会搬到学校定居。因此受到拥护,有学者当场就表示不调离了。勉强算是有个“光明的尾巴”。该故事强调了改革者不仅要有见识和魄力,而且要以身作则。 第三篇是中篇《转折 — 《希望》之二》,写于 1982 年。《希望》中欧阳庄校长的改革终于引起强烈反弹。上面有人的校内对手活动了省委,把他调走。组织部招他去宣布。省府高教局认可他的改革,要开现场会。在校长坚持下,他的老上级组织部副部长向他说明了原委,很勉强地为他找到个位置,到老家 D 市担任文教部长。他本人写了长信,高教局也积极争取,省委推翻了前议,反而调走了与他作对的校领导,任命了他推荐的校领导。又是个“光明的尾巴”。这个故事对社会的复杂性还是缺乏体认。把问题归咎于少数“坏人”。 第四篇是写于 1983 年的中篇《晚恋》,是作者少有的恋爱题材。 45 岁的名中医之女苏惠在首都著名的图书馆文史资料室当管理员。苏惠在大学时曾被同学林玄甫欺骗算计,被批斗送农场劳改。现在林为编写教材又在利用她的名医父亲,还想与她再续前缘。有位来自河南的 51 岁的读者张伯宜刻苦读书吸引了她,他是浙江人,在河南某高校医古文教研室任讲师。苏给他提供各种方便和关照,还要帮他照顾没有母亲的孩子,并主动引荐给他父亲。与林玄甫千方百计想利用老先生 ( 但最终被识破 ) 不同,张伯宜不太热衷。两人温文尔雅地分手,苏惠一直有所期待,终于等来了张伯宜寄来的求爱信,激动不已。这种朴素而炽热的情感,现在看起来真是恍如隔世,但当时也未必不真实。 第五篇是写于 1984 年的中篇《朋友》,刻画一位性格独特的学者。即使按照严格的标准,也算是不错的学界小说,揭示了学者人性中较为复杂和特殊的一面,对物质生活的超然和对学界名望的热衷并存。故事最初发生在 1981 年, 47 岁的华北某大学中文系主任张佩君家里来位有些神经质的中年女子,她是远在黑龙江的 49 岁讲师章学纯的妻子。请张帮忙调章到学校工作。随后章学纯本人到北京查资料时也到访。章不修边幅嗜书如命。当年下放农村,为逃避劳动,把腿伸向开动的汽车。住院时哭求护士帮忙让他读书,两人恋爱。因女方家庭反对,女友得了精神分裂症,后来两人结婚。张佩君费尽周折不顾流言帮章学纯调入学校。章很感激,竟然要在自己论著上把张列为第一作者,被张拒绝。论著发表后,章学纯受到学界重视。在学校对副教授人选征求意见时,章学纯一改过去对张佩君教学研究的好评,说“讲课不过刚达到入门的程度 …… 基本上没有进入科研领域 (p. 118) ”。张佩君当面质问章,他承认是自己所说。尽管如此,张佩君还是力主为章学纯报副教授,针对说章学纯教学工作量不足的反对意见,他把自己承担的教学任务给了章,章学纯又很感动。学校决定为两人都报副教授,章学纯非常积极地投入教学和研究中。但省里只批准了张佩君一人。章学纯推测张表面支持,暗中到省里为自己活动。他不相信张佩君的解释,而且其妻到张佩君家里大吵。章学纯决定调走。调动出省过程中,遇到困难,写信要求张佩君到省里为他疏通。小说从收到信开始,用倒叙手法。最后张佩君回顾了与章学纯一年多的交往,对他仍有理解和善意,要去看望一下他还在学校的妻子孩子。小说中以德报怨的系主任和惘顾人伦的读书人都有特点。作者没有任何直接臧否。 第六篇是写于 1985 年的短篇《沼泽地》。通过新任基建科长为学校盖新宿舍楼报批和征地的种种艰辛,折射了高校发展的困局。毕竟高校不能脱离社会而发展。基本上是社会问题小说。 第七篇是写于 1985 年的短篇《阿蛮》,其实是位教师的速写。阿蛮是轻工业学院的副教授,酿酒工程师。他在军队系统疗养院休养时,坚持不让他人进房间,不让打扫,还不让检查卫生。“他们有啥权利要进我的房间?那房间是租给我的,它属于我。 (p. 169) ”在八十年代,能有如此清晰的权力意识,确实是先锋。可在当时,不仅是怪异,而且是错误。疗养院给轻工学院写信反映情况要对他加强教育。 第八篇是写于 1986 的短篇《江上女相士》,是几个人物的写意速写。 85 年 11 月,一群文艺理论会议的参会者乘船游览长江三峡。这时有位 30 多岁的女子一直在读《爱情心理学》,后来给大家看手相说命运。这些人似乎都事业有成,比较有意思的是姻缘。有位柔情寡断缺少主见的女子追求者无数结婚后闹离婚又有新的追求者因此内心纷扰不止。有个新婚不久的小伙子,被看出五年内会另有所爱。有子孙满堂的老教授,心里还有 30 年前的旧情人。更有文革中嫁给残疾农民的女大学生现在离婚无策。还有对形影不离极其恩爱的老人其实并非是对夫妻。女相士其实是北京某报参会的记者,对这些人背景有所了解。她自己似乎也有什么麻烦,过去找人看过相。这个短篇写出当年学界相对比较上层的风物。虽然我当年已经是教师,但只是那种底层的助教,因此对学术会议上情况并不了解。学者总是要分层,有时候人们不知道,并不意味着不存在。 第九篇是写于 1989 的短篇《惶惑》,写大学中人对竞争的叶公好龙态度。叙述者“我”以 92% 的赞成票当选为院长。图书馆长端木长宏是其挚友,一向谨小慎微,这时强烈要求他搞竞争,“要奖罚分明,奖,就奖得让大伙儿眼热;罚,就罚得大伙儿心疼 (p. 183) ”。院长新官上任,踌躇满志。“我的施政纲领,充分地阐述了引进竞争机制的设想,在教职员工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会场上山响着一阵又一阵掌声。这就是民意。自古以来,得民心者昌 (p. 184) ”但各种考核奖罚措施出台,下面乱了套,根本无法执行。只有端木长宏的图书馆进展顺利。原来他们报到学校的重奖和停发奖金,在图书馆并不真正执行,而是二次分配,基本补齐。端木也认清了人性,“谁不赞成改革?哪个不同意竞争?可真拉开架式,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谁都想从竞争中得到点实惠,得到了的嫌少,没得到的骂冤,丢点嘛的呢,就跟你玩命…… (p. 187) ”在随后的职称晋升中,端木不申报副高,免得他成为图书馆职称最高的人,以后人家晋升都要他决定。他也坚决不领晋升的一级工资。一年后,院长辞职,上面派工作组物色新院长,端木的得票遥遥领先,达到 86% 。他托病住院,院长一职虚位以待。小说虽然很短,但写出了大学中人对想象中引入竞争机制的盼望,以及实际中面对竞争的失态。只是当时任命校长如此看重民意,我很陌生。“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年如果有人告诉那些大学老师,同样是教师甚至是同职称的教师,收入能差数倍到十倍,大学老师一定觉得那人疯了。 第十篇是写于 1989 年的中篇《本系无牢骚》,大学教师的疲惫和绝望跃然纸上。故事开始于 1988 年。小说分九节,前 8 节中单号的节为一位教师的第一人称叙事。一位晋升 5 年的副教授,在生活中到处碰壁。上班要骑车气门芯被人拔了,乘公交车司机怠工,到学校晚了一节课,学生很开心地散去。好不容易攒够了 1430 元去买彩电,彩电市场价已经到了 2300 元,两天后就要涨到 2800 元。官价 1800 元,但需要条子,不认识人购买条子需要 400 元。顺便一提,我记得当年父亲从单位得到张条子,是东芝 16 吋彩电,好像是 1600 元。在煤站买煤因为没有车拉不卖,报纸上还表扬那个煤站服务好。 6 岁的儿子入园需要赞助费,从系到学校到教育局都解决不了,他妻子送香港产化妆盒就解决了。前 8 节双号的节是第三人称叙述系里的情况。中文系主任乔臻感到大厦将倾,他是学有所成的学者,但当主任已力不从心。系办公室主任许杰费心费力买来带鱼,算是系里教师的过年福利,却无人问津,原来正赶上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何九成心肌梗死逝世。何曾当右派,书稿订数太少没有出版,晋升正教授时有 5 个名额他排在第 6 。他曾当面批评来校视察的副市长“小首长”,曾任市委书记“老首长”的儿子。乔臻的学生古典文学讲师韩天雷是研究《楚辞》的专家,在街上摆卦摊挣钱,还准备移民加拿大。乔的另个学生吴浩则考试放水,被批评时油嘴滑舌。总支书记高中岳竭尽全力让 57 岁的退休老讲师吕颖在临终前入了党。吕从 53 年就开始申请入党,支部通过后总之因为她穿裙子要再考验,从此吕颖不穿裙子。 56 年提意见时不注意时间地点场合影响,受到批评,从此不再提任何意见。 63 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后,不谦虚,说话总是“我认为”。这样申请 35 年未获批准。遗言火化时穿 53 年后再没有穿过的裙子。最后一节两种叙述方式统一,系里开座谈会,让大家发牢骚,那已经是 1989 年初的冬天了。结果大家都无话可说。所谓“哀莫大于心死”,或许就是那种状态。当年高校教师的困顿和无奈我记忆犹新。有些人不明就里,还觉得八十年代是黄金时代。现在的高校与那时的真是判若云泥。 第 11 篇是写于 1990 年的短篇《苏联鳕鱼》,渲染教师所受的经济压力。何京之教授生活窘迫,平时想方设法买便宜食品。看到他八年前出版的专著《胶东方言古音考》,只印一千册,原价 1.1 元,削价到 0.13 元,还无人问津。不由得感慨,“自己这一生,选了个教书的行当,又进了个研究文字的圈圈,真真是太背时,也太悲惨了。 (p. 237) ”贪便宜,他买了国营副食店不新鲜的苏联鳕鱼,结果吃坏了肚子。或许是由于经济窘迫需要副食店员关照,他还不得不违心地帮店员说话,证明鱼没有问题。 小说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大学的实际情况。作者笔下的八十年代与我记忆大致协调,并非如某些人现在所宣称的那样浪漫。八十年代开始时固然有些让人兴奋而充满希望,但快结束时却是让人觉得很无奈甚至绝望。现在学界内外的人,似乎都不知道或者忘记了当年的情形,许多议论听起来都有些“何不食肉糜”的韵味。本世纪以来,大学向职业化方向大步挺进,虽然还有很大改进空间。现在似乎又到了一个分岔点,是继续职业化进程,还是逆转职业化进程?如果是后者,或许十余年后,教师重新如 90 年前后那样穷困潦倒没有尊严。我个人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人性的力量,因此不是那么悲观。 作者汤吉夫 1937 年出生于山东黄县。 1958 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院 ( 即现在上海师范大学 ) 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河北省香河中学任教 17 年。 1975 年,调入廊坊师范专科学校 ( 现廊坊师范学院 ) 工作。 1984 年任校长。 1988 年调至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7 年退休。 2017 年逝世。写了学界小说多篇。除了中短篇小说外,还有长篇《朝云暮雨》和《大学记事》。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23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普鲁塔克《恺撒传》
Mech 2019-4-23 11:17
普鲁塔克的《 希腊罗马名人传 》一直是我想读的书。已经读了几章,也有些感想,但都没有记录。这次读了《恺撒传》,见于席代岳汉译九册本的第六册 247-318 页。恺撒太有名,因此他的多数事迹已经耳熟能详。这次算是系统复习一下。 传记缺少恺撒家世与早期的描述,开篇时他已经是已故执政官的女儿,姑母嫁给已故执政官马略,而马略是当时罗马首席执政官苏拉的政敌,后来恺撒娶了苏拉外孙女为第三任妻子。竞选大祭司不成且受苏拉逼迫而逃亡。途中给海盗所掳并付赎金脱身,随后带人剿灭海盗,全部处决。到罗德岛学习修辞。苏拉式微,恺撒回罗马,招揽人心,当选军事护民官,并成为群龙无首的马略派头领,当选没有任期限制的祭司长。公元前 62 年,担任法务官。任满后出任西班牙行省总督。公元前 60 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同盟,当选执政官,把女儿茱莉亚嫁给庞培。随后出任高卢总督,在 8 年的时间里征服了高卢全境,还袭击了渡过莱茵河攻击日耳曼人,为首位打过莱茵河的罗马人。恺撒女儿难产去世,与担任罗马唯一执政官的庞培矛盾尖锐化。公元前 49 年,恺撒帅部占领罗马,又在随后的战争中,以少胜多击败庞培。庞培逃到埃及,被暗杀。与庞培交战中,被罗马元老院任命为笛克推多 ( 独裁官 ) ,很快辞职,继续担任两执政官之一。追击庞培到埃及,在亚历山大城与战胜埃及军队,扶持克莉奥佩特拉任女皇。两人同居,生有一子。返回罗马后,由被推选为独裁官,一年后转成执政官。到阿非利加与小加图等领导的叛军作战。得胜后返回罗马,第四次担任执政官。帅军到西班牙讨伐庞贝之子。得胜回罗马后,当选终身独裁官。主持制定新的历法。公元前 44 年 3 月 15 日,恺撒遭以布鲁图斯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享年 58 岁。 作者这样说恺撒。“恺撒是天生做大事的人,热爱荣誉,现在已经完成很多丰功伟绩,并未能使他满足于现状,享受过去的辛劳所创造的收获。反而激起雄心壮志要继续前进,计划从事更为伟大的事功,赢得更多的荣誉,好像他已经拥有的一切都已耗用完毕。其实他是与自己争强好胜,好像把过去的他看成另一个人,他总是计划将来能完成某些工作,能够超越从前的成就。 (p. 306) ” 阅读也有些新的信息。例如,我一直以为恺撒的名言, “Veni, Vidi, Vici. (p. 299)” ( “来,见,胜” ) 是给元老院的报告,作者认为只是给朋友的私信。又例如,在一条注记中,说到恺撒遇刺,“从当时种种迹象看,安东尼对恺撒的忠诚有问题。 (p.314) ” 传记中还说明了防微杜渐的道理。“等他的力量稳固已无从摧毁之虞,公开要改革体制,元老院派的对手才知道任何看起来不显眼的端倪,只要持之以恒,都可以发展为一股强大的势力,面临危险的局面最初不予重视,最后终于沛莫之能御,只是他们的觉悟太迟已经于事无补。 (p.151) ”“一个优秀的舵手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会担忧暴风雨的突然袭击。 (p.251) ” 有些细节也挺有意思。有人请客,菜不好吃。幕僚们纷纷抱怨,恺撒说,“对那些不喜欢的菜,自己不吃也就算了,要是像这样指责别人没有见过世面,正足以证明自己毫无教养。 (p.266) ” 恺撒自己也勤于动笔善于总结,先后写有《高卢战记》《内战记》《亚历山大里亚战记》《阿非利加战记》《西班牙战记》。前两部无疑出于恺撒之手,都有商务的“汉译世界名著”版。后三部未必真出自恺撒之手,也附在商务版《内战记》中。如果恺撒生活在今日,戎马倥偬之中,想必也会不断更新其博客。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3D电影《惊奇队长》
热度 1 Mech 2019-4-14 08:44
在电影院看新片《惊奇队长 ( Captain Marvel ) 》。感觉比较一般,远不如 DC 系统的《神奇女侠》和《 海王 》。原因主要可能是对 Marvel 世界不太熟悉,演员颜值不是我喜欢那种,打斗场面绚丽但未必精彩。 主要故事情节我想还是看懂了。大的背景是 Kree 和 Skrull 人的战争。 Kree 战士 Vers 经常出现幻觉,而且没有自己的早期记忆。 Vers 在一次营救落入 Skrull 手中的卧底行动中被俘。 Skrull 人为获得相关信息,恢复她部分记忆。她逃跑过程中,落入地球,大致是 95 年前后, 1994 年的电影《真实的谎言》正大行其道。 Skrull 人和 Kree 人都追踪到地球,经过打斗和交流,她终于弄清楚了自己是美国空军飞行员 Carol Danvers 。战机被到地球的 Kree 人击落,意外获得超能量,被掳到 Kree 人中,成为他们的一员。她也认识到不断向不同星球扩张的并非是过去被告知的 Skrull 人,而是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Kree 人。最后她解除了 Kree 人对她超能力的抑制,以一人之力击退了毁灭地球的 Kree 人舰队。给后来神盾局的局长留下传呼机,就离开了地球。 这部电影告诉观众“复仇者 (Avenger) ”的由来,是 Carol Danvers 的飞行员代号。但我没有看懂, Carol Danvers 为什么被称为 Captain Marvel 。 开始时,女主人公还没有认识到,她的敌人其实是 Kree 人,反而以自己是 Kree 人为荣。我已经觉得 Kree 人不像好人。因为他们崇尚战争崇拜英雄,这有悖于人类文明价值。后来看到剧情反转, Kree 人邪恶本性暴露后,我真是如释重负。 有个好玩的小噱头。身手不凡的神盾局特工和空军飞行员,都被 Kree 人的仪器识别为不构成任何威胁,他们似乎比地球人先进许多。如果没有超级英雄帮忙,地球人在宇宙中无力保护自己。 如果一定说有什么启示,还是古老的智慧,人不可貌相。 Kree 人长得像地球人,但差点儿毁灭了地球,如果不是惊奇队长出手相救。而长得像动物,又能变身骗人的 Skrull 人,据说是被欺负被压迫者,对地球人也没有什么恶意。 放映电影的影院 3D 眼镜需要购买, 5 元一副。观影过程中,陪我看的人一直在睡觉,叫醒她又睡过去,如是三、四次。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279 次阅读|2 个评论
情欲激荡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Mech 2019-4-13 10:23
该小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在 2004 出版。我看的是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年的重印本。小说虽然是在 2004 年初版,但反映的似乎是还是 90 年代之前的校园,就是作者还是青椒的 80 年代。虽然从小说中没有看出年代的暗示,我推测应该是 87 到 88 年之间的事情。我个人对那个时代的校园氛围很熟悉,只是由于主客观原因,没有感受到校园中的情欲激荡。 小说的标题有些费解,也不记得小说中有解释。《十诫 ( Ten Commandments ) 》听说过,虽然并不是如我早期在通俗读物 ( 例如 The Story of the Bible by Van Loon) 中读到那样出自《旧约》。“第十一诫 ( The Eleventh Commandment ) ”含义更多,除了影视音乐外,有三部外国小说和一部自传以此为名。在有些版本上,第十诫两句话分成两部分,是否这样就有了第十一诫,“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作者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我实在无法揣度。 标题虽然费解,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故事发生在某高校,主要是刚留校的青年教师姜夏的所见所思。笔法夸张、漫画化。姜夏毕业时留校名额被人占据,可见当时留校算是美差。他只好休学一年,毕业留校,当了教研室主任齐教授的助手。齐教授夫人年轻貌美,但教授仍先后与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偷情。教授夫人不仅与姜夏关系暧昧,而且提出离婚,并在教授摔伤住院后与香港某大学物理教授私奔到深圳。姜夏曾追到深圳。教授伤愈出院后,与女弟子婚外性被他人告发,被免去职务。教授夫人回归家庭,但教授不久后却暴病身亡。姜夏与教授夫人有了性关系,后来两者分手。教授夫人与接替教授的新教研室主任偷情。小说最后暗示,由于嫉妒,姜夏勒死了教授夫人。中间还穿插着姜夏与他农村父母和其他亲戚交往、住在青年教师筒子楼等事情。 作者强调的是大学中人的情欲方面,对职场方面的描写有些敷衍。事实上,作者对当时大学的氛围有些敏锐感受,但似乎对大学运作的实际机制认识不是很到位。在这个意义上,并不能说是部好的学界小说。 人物是类型化的写法。小说中的齐教授承担军方项目,无疑是大教授。小说中很简练而传神地写他“一直在旅行、在汇报、在心烦意乱 (p.172) ”,直到逝世。在作者看来,“教授的名声越大,出差越频繁。 (p.72) ”这样一位今天所谓的大牛,在其夫人心目中,居然不如年纪更大、身体更差的香港物理教授。这大概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不久香港远胜于大陆,物理等理科也似乎比军工等工科重要。今非昔比,我们这些在大陆就职的工科学子真应该额手相庆。姜夏不仅是情场弄潮儿,也是有专业野心的人。教授虽然逝世,但他还是要考研究生。本科生能留校任教,在 90 年代已经很少,因此也推测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教授住院后课题组的人都不干活了,姜夏却敏锐地意识到,“同事们宁愿睡大觉的心态,对他相当有利,大概当年教授往上爬时,利用的也是同事的这种心态。 (p.110) ”把自己都累廋了。这也是当年胡适的观察,所谓名人,就是在大家都不做事时做了点儿事。顺便一提,小说中把稳定性分析称为写些漂亮的数学式子糊弄人,往最轻说也是有些误导 中国小说男主人公往往有多个女性示好甚至追求,连博学如钱锺书所写的《围城》也未能免俗。方鸿渐先后有鲍小姐、苏小姐直接或间接挑逗,又有唐小姐或多或少的青睐,后来终于进入孙小姐婚姻。该书也是如此。齐教授位高权重,有夫人之外的团队成员或者学生献身,也在情理之中。姜夏一无所有但有才气 ( 既能做弹道稳定性分析,又业余爱好理论物理,专业水准超过香港某大学教授 ) ,颜值或许也不低,大学期间就有女同学追,留校后既有准女友,又有未婚妻,还搭上教授夫人。据说作者与人高马大的校花交往过,校花身材长相欧化,似乎有几分小说中教授夫人的影子。总体上,我觉得美女如云投怀送抱是中国才子的奇怪幻想。国外小说似乎不是这个套路。例如,大卫·洛奇笔下的教授,不乏有天分有成就有地位又风趣的教授,也没有什么人热衷献身。反躬于己,年轻时或许对自己的才气有些过高估计,但从来没有意淫过美女献身,可见终究不是才子。 作者黄梵,本名黄帆, 1963 年出生于湖北黄冈。中学时的理科学霸, 1979 年提前在高一参加高考,是黄冈中学的理科状元。因为军校优先,被南京理工大学录取。不能说学校不好,只是说对提前高考的学霸而言,有些不够好。“愤怒出诗人”,他开始写诗,并以此成名。他对所学的的弹道专业不感兴趣,自称读遍了学校的文科藏书。我相信这是写实而非夸张,因为我清楚工科大学的图书馆能有多少值得看的文科藏书。 1983 年飞行力学专业毕业,留校当了教师。 1988 年调离。 2003 年出版的《第十一诫》为其处女作。 2003 年重新到南京理工的人文学院教写作。后来整合为艺术与文化素质教育部,任副教授,为诗学研究中心主要成员,研究方向为现代诗学。主讲文学创造、艺术大师作品欣赏等课程。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雅俗熙熙物态妍 — 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 ( 上,下 ) 》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4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Mech 2019-4-6 13:33
阿袁的中篇小说集《苏黎红小姐》在 2018 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列入布老虎中篇小说丛书,包括两部彼此完全独立的中篇小说《苏黎红小姐》和《左右流之》。《苏黎红小姐》发表于《北京文学》 2016 年 9 期,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6 年 10 期。苏黎红是故事的女主人公,叙述者的母亲。《左右流之》的标题出自《诗经》第一篇,《国风·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本意似乎是从 ( 船 ) 的左边和右边采集荇菜。女主人公周荇,名字中有“荇”。小说中似乎有左右逢源随遇而安的意思。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不清楚,主要部分应该是九十年代,如果不是更早。《苏黎红小姐》中六十多岁的苏黎红是五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左右流之》中周荇研究生毕业时故事开始到四十多岁后离婚。 《苏黎红小姐》以第一人称叙述与母亲关系的变化。朱小燕 ( “我” ) 在省城大学任教。从小因为长得像父亲朱仲春其貌不扬而不被美女母亲苏黎红喜爱。虽然她曾以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父母的骄傲,但毕业后并没有给父母多少实惠。苏黎红六十多岁仍身材窈窕,优雅得有些矫情,在家里读《红楼梦》做瑜伽听王菲周杰伦。多数家务从年轻时起就是朱仲春做。当年不顾父母反对,拖了 4 年,几位门当户对的追求者都出局,才嫁给他。“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因为高尚的爱情,而是因为生存的本能 — 她知道自己没有朱仲春是活不下去的。” 苏黎红喜欢漂亮的儿子朱鸿鹄,往来密切。她的操控导致儿子与第一个妻子师妹马丽离婚,又与书香门第出身的第二个妻子顾菡萏离婚。第三个妻子是比他大几岁的护士米宝。在朱小燕看来,米宝是所谓传统女人,与其他的现代女人不同。“所谓现代女人,也就是自我意识较强的女人。‘我’在先,然后才是‘他们’。……传统的女人,怎么个传统法呢?……有婢的精神,……真有服侍人的自觉。”传统人“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对你好时,可以好得理直气壮自然而然;对你不好时,可以不好得理直气壮自然而然。”米宝完全控制住了朱鸿鹄,而且让自己的母亲与他们同住,虽然男方父母为购房倾其所有出了 20 万。本打算以后与儿子住在一起,米宝的强悍让苏黎红有了老无所依的忧虑,特别是如果老朱在她前面去世。她优雅的母亲就是在极度难堪中黯然离世。朱小燕和丈夫孟周正要买房,从学校厕所对面的宿舍中搬出来。孟周与苏黎红关系还好。朱小燕本来一直坚持买离学校比较近但只能容纳小夫妻和女儿居住的“布鲁塞尔”两室户。苏黎红嫌阳台小不能做瑜伽,朱小燕直接反驳,“你做瑜伽在你家阳台,和我家阳台有什么关系?”原来不准备让苏黎红住进来,但在最后签约时,还是放弃了。选择能容纳父母居住的“闲情偶寄”,到学校单程 2 小时。小时结束时,儿子儿媳送父母来看新房,尽管朱小燕仍然是冷言冷语,但她父母很高兴。“他们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两只饶舌的老喜鹊一样,吵死了。”朱小燕对母亲养老的承担,意味着与母亲的和解,更意味着与自己的和解。她终于走出童年匮乏的阴影,成熟了。 小说其实很少涉及校园生活,只是泛泛回顾了早年就是八十九十年代教工宿舍及其在其中结婚的日子。独到的是对人情世故的精准认识。例如,对能屈能伸的“传统人”的厌恶和警觉, “那种过于卑躬屈膝的人,过于看别人眉高眼低的人,总让我不喜欢。不知为什么,我更信任那些高傲的人。”又例如,童年经验对成年人的影响。朱小燕从小缺乏母亲的欣赏与肯定,因此有交往恐惧。“我在任何的关系里不纠缠的。不被爱,是羞耻……。我在这样的羞耻中长大成人,学会了一种被动的主动,一种消极的积极。我就是这样在世上安身立命的。只有这样,我才能洒脱地‘江山笑,烟雨遥’。”“有些东西,最初的拥有,就是永远的拥有;最初的匮乏,就是永远的匮乏。……我从小就被看作是个独立的孩子,被看作是骄傲的孩子,被看作是不好相处的孩子。其实呢,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不知道如何与人亲密地相处。我没有学会这个。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就应该学会的东西,我没有学会。一个人只有最初学会了和母亲相处,也就学会了和世界相处。”从我自己个人的经验看,会与母亲相处仅是会与世界相处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我与长辈打交道还好,但与平辈和晚辈交往就很笨拙。小说对悲观者的看法也深得我心。“我不喜欢悲观的人。尤其那些喜欢散布悲观论调的人。我认为他们不道德。悲观和瘟疫一样,是有传染性的,特别对一些精神软弱者。所以,一个道德的悲观主义者,就应该节制自己,不要动不动就说‘人生没意思’的话。谁不知道人生没意思呢?小学生都知道呢。”虽然我承认,悲观让人显得深刻,而乐观难免肤浅。 《左右流之》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回忆大学单身宿舍的生活。每周二,马郦 ( “我” ) 与其他几位男女青椒到外语系教师苏小粤的房间。苏的文学艺术修养很高,大家一起讨论前一周布置好的话题。“只清谈文艺,不谈其它,更不做其它。”“那时我们就是用谈日常生活的方式谈艺术的,好像艺术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这让我们感觉不错,有一种很小众很精英的虚荣。”这个沙龙很快就寿终正寝。因为其貌不扬的周荇搬入单身宿舍八号楼。她虽然庸俗得像家庭妇女,但准备各种美食与大家分享,吸引了那些青椒。大家意识到,“之前我们过得太一本正经了,太一本正经的生活,虽然是正确的生活方式,但过起来,还是很乏味的。”苏小粤暗中心仪的男生陈亥也去了周荇的房间。苏小粤回家住了,家在省委大院,新交男友也是长在大院中前途无量的帅哥。陈亥甚至与周荇订了婚。虽然“有人看见不止一个男人半夜从周荇房间出来”,包括她的硕士导师,一个中年大叔。不过,电工小余在十一层教学主楼上高喊,“周荇—你是我的人”之后,她与陈解除了婚约,嫁给了小余。陈亥到清华做博士后然后留在清华工作。周荇结婚后,生了女儿,婆婆与他们同住。周荇答应丈夫不再见导师和陈亥,但人家找她,她还是见了。丈夫则出轨校医院护士,两人后来奉子成婚。周荇在四十多岁净身出户。住在条件很差出租房内,别人看她“四十多岁了,还孑然一身地住在那种地方,太凄凉了”。她自己依然生活得情趣盎然,“仍然是‘爰得我所’的安乐欢喜”,像当年在单身宿舍一样。 周荇是作者系列小说中一个比较独特的人物形象。研究生毕业,在大学图书馆工作,但从来不读书。生活率性随意,酷爱美食,在困境中也能自得其乐。与人为善,对男性似乎有些来者不拒,显得不清不白。在择偶和婚姻中缺乏利害算计,但总能在现实困厄中找到乐趣。周荇固然是遇人不淑,同样性格嫁得还不错的,就是《婚姻生活》 ( 《长江文艺》 2018 年 3 期 ) 中的周黍。在某种意义上,《婚姻生活》就是写了陈亥与周荇这类婚姻。她到底是天性醇厚还是智力欠费?是活力充沛还是精神空虚?我不知道。从我个人偏好看,恐怕要敬而远之。这种趋利避害,或许要被贪图方便的人想象为“江浙的男人,到底精明。”我觉得其实也谈不上,只是知难而进通过“窄门”而已。 《左右流之》中的学校,档次上有些像我刚入职那种学校。如果没有很强的外在压力,教师多数不会对科研感兴趣。他们更喜欢八卦。小说中两位比较弱势的教师何茂盛和周荇成为大家谈论话题。“我们喜欢谈论这两个人,谈论别人时,我们会习惯性地谨小慎微,字斟句酌,就怕一不留神,说出了什么不合适的话,授人以柄。结果聊个天,弄得像开会发言一样严谨正经,没意思了;而谈论他们俩,我们就无所顾忌了,想怎么谈就怎么谈,想谈什么就谈什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酣畅得很!”毕竟“我们其实都喜欢软弱的人。”优秀的人可能让人不舒服。“谈论他们俩还不会影响食欲,谈论别人就不一定了,比如陈亥,每次谈完他之后,总会让人食量大减,本来吃两碗的,只能吃一碗了,本来吃一碗的,只能吃半碗了—又在什么什么权威杂志发表论文了,又拿了多少多少经费的国家项目了,老是这一类消息,让我们这些在三流学校混日子的旧邻听了,不能不有‘停杯投箸不能食’之郁闷。”个中原因也可以理解。“不是我们心眼坏,听不得别人的好,而是别人的好,把我们的处境反衬悲惨了。我们还是喜欢‘葱绿配桃红’的参差关系,要大家差不多,‘你好我也好’,或者‘我不好你也不好’。 所以为了养生故,我们还是少谈陈亥之流,多谈何茂盛和周荇—谈他们,总是让我们胃口大开。”所以我离开最初就职的高校就很少回去,多少也是有自知之明,不想给旧同事添堵。虽然在哪里都是打工者,在深圳中兴打工和在郑州富士康打工到底还是有些差别。 陈亥是功利意义上的成功学者。作者笔下不少当年的情场失意者,后来成了职场成功者。如《蝴蝶行》中的朱乐耕,《妖娆》 ( 《作品》 2009 年 9 期 ) 中的马群,或许还有《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中的顾言。他们的配偶,未必全是运气,也不能说目光如炬,只是也考虑了相貌身材收入家庭等之外的因素。还有些职场成功者,尤其是女性,仍然是情场失意者,如《子在川上》中的裘芬芬、《汤梨的革命》和《鱼肠剑》中的齐鲁和《老孟的暮春》中的沈单单等。 《左右流之》中说到人与人的微妙关系也值得一提。计较其实意味着尊重,被当成同类。“一个人一旦在另一个人面前有了优越感,就会变宽厚的。有时候,宽厚其实也是一种该死的傲慢。而计较,倒是一种真正的尊重。”有就是说,过于大度,有时反而会让人感到受到藐视,虽然这可能并非本意。 如前所述,该书中的两个中篇完全独立。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都涉及大学单身宿舍的生活。特别是《左右流之》叙述的更详实。虽然我没有住过单身宿舍,但对《左右流之》反映的当年青椒生活仍感到亲切。“这‘一边……一边……’已经是我们人生的基本范式了:我们一边住在简陋破败水电都没有保障的八号楼,一边抱怨学校不顾年轻老师的死活;我们一边上空荡荡的图书馆查资料,一边抱怨学校不搞藏书建设;我们一边开着例会听着书记念各种文件,一边抱怨学校怎么可以如此浪费年轻讲师和不年轻教授的宝贵光阴。‘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有女老师学《游园惊梦》里杜丽娘那样缠绵悱恻地唱道,大家热烈鼓掌,但也就是热烈鼓鼓掌而已,之后我们还是会参加各种会议的。我们也知道自己犬儒,也暗暗鄙视自己,但聊以自慰的是,我们至少还是时不时会作几声訇訇状的犬儒,而不是像周荇那样‘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的犬儒。”最后一句是一首英国诗的首句也用作标题,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by Dylan Thomas 。虽然该诗是选入中学生课本的名篇,但我还是觉得形容词 gentle 用得有问题。 两部小说的共同点或许还有,都揭示了粗俗的韧性和文雅的脆弱。哲学上也说得通,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相反。当然,不同环境下,粗俗和文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环境让人觉得俗不可耐,最有效的对策或许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如果环境让人觉得雅不可攀,倒是不妨率性而为,粗俗很快就会显示自己的力量。趋雅如登,从俗如崩。小说不仅写了粗俗的力量,更突出了粗俗的受欢迎。这多少有些颠覆文学传统,对粗俗的鄙视。我记得四十来年前读小说时,就有这样的桥段。妻子要去香山看红叶,丈夫惦记者市场上黄鱼便宜了要买鱼,两人就离婚了。当然,后来我也多少理解,无辜的黄鱼只是代人受过,婚姻走向崩溃时,任何东西包括红叶和黄鱼都能触发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两部中篇特别是《左右流之》形象地展示即使在高校粗俗也更有生命力。这种粗俗的生命力,或许更是在于并没有真正的文雅。小说中青椒们对文雅的追求,一方面是出于多年读书的习惯,“我们这些人,多少都是有学习癖的人,喜欢在任何事情上学习新的知识,就如家庭妇女什么时候都喜欢占小便宜一样。”另一方面,则是虚荣。“我们就是用谈日常生活的方式谈艺术的,好像艺术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这让我们感觉不错,有一种很小众很精英的虚荣。” 小说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于江西。 1990 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到江西师范大学任教。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并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多数是高校教师情感婚姻题材的中篇小说,结集出版为《 梨园记 》《 郑袖的梨园 》《子在川上》《苏黎红小姐》等,也有长篇小说 《 鱼肠剑 》 《 打金枝 》 和 《上邪》 。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上):侏儒》
Mech 2019-4-2 13:52
长篇小说《侏儒》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于 1989 年出版, 2002 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作为长篇三部曲小说《精神隧道》的上册。我看的是 2002 年版本。小说的年代没有透露,其实也不太重要,从出版年份以及小说的精神状态推测,应该在 88 年前后。故事发生在一个较为边远省份的省城。虽然是《精神隧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但在故事发生时间上,在第二部《晕眩》之后。 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男主人公文仲由他姐姐带大,凡事听姐姐安排,姐姐献身领导让他从农场回城。在姐姐安排下,与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妻子结婚。姐姐病故。文仲后来读了研究生,当了大学教师。愈发不能忍受岳父蛮横霸道,妻子昏聩凡事听父亲的话,儿子生长环境恶劣,而且岳母懦弱,妻弟是小流氓。家庭生活不称心时,文仲收到他在北京导师钟志的信,问他是否愿意到北京担任《美学丛刊》编辑。导师女儿钟羽英对他有爱慕之心。在计划完成专著《论审美意向性》同时,文仲也是作家,在创造“心态小说”。已经出版的小说引起一定争论和反响。他坚持租房从岳父家搬出来。为新房是否换锁与岳父争执,因为家具没有按岳父设计摆放妻子怄气回娘家。他一度容留一个被赶出家门的学生周力居住。钟志没有收到文仲的答复,而单位收到封举报文仲喜新厌旧道德败坏的信,知道他生活遇到麻烦。钟羽英借调研之机来看望他,想说服他去北京。文仲把羽英安置在朋友的空房里,自己陪她游玩。羽英遇到流氓调戏,文仲发现流氓就是妻弟。妻弟回家先告诉父亲文仲勾搭女人,岳父召开家庭会议批判文仲。已经被学校开除的周力在陪钟羽英游玩时,两人有了感情火花,决定一起去北京。文仲受刺激,准备离婚,去北京,挽回钟羽英的感情。因精神过于紧张胃出血住院,妻子悉心照料,他重新犹豫。送别时羽英仍希望文仲到北京。他再度犹豫,考虑是否自杀以终结痛苦。最后在他姐姐墓前寻求启示,生死未卜。 文仲是个哈姆雷特式的人物,沉迷于思考,但没有决断,也没有行动。小说大部分篇幅都是在写他的犹豫不决,是否到北京,是否离婚,是否搬离岳父家另住,是研究美学还是创作小说,直到最后,“活着,还是死去?”没有行动的关键是无法作出选择。学生周力常听他讲解美学,大为佩服,认为他“德才貌三全。 …… 确实是个好人,而且思想深邃,可是他命不好,他陷入了困境,也许他是人太好了,好过分了。 (p.163) ”暗恋他的钟羽英开始觉得他才貌双全,后来发现他的缺点。“不是命不好,而是他身上缺点什么。我觉得他老是在挣扎,挣扎得很痛苦。不知道在与什么东西搏斗。可他缺少力量,既不能战胜,也不能超脱。 (p.164) ”顺便一提,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许多人意识不到,努力争取固然需要力量,淡泊舍弃也同样需要力量。文仲也知道自己弱点。他构想的小说就是 35 岁的男主人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女人,要创造什么样的作品。当年号召画英雄时,他成了名,还总结创造经验。但创作自由后,他没有作品,有也不受欢迎。文仲认识到,“意志品质中最主要的是自主能力,没有自主能力,你再勤奋,再能自制,照样不是一个有意志力的人。从本质上说,你不是真正的人,至少不是一个成人。 (p.184) ” 与思而不行的文仲相反,小说写个行而少思的大学生周力。他的信条是“我这辈子就是来试试的。试一试人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下辈子再做个认真活吧。 (p.89) ”他父亲婚姻和事业都不如意,在小学教美术。发现儿子的绘画天分,想把他培养成画家。他执意从事摄影而读了新闻系。因为在学校考试期间,他到西藏拍摄照片参加 5 年一度的国际大奖赛,被学校开除。国际比赛他获了铜奖。最后他准备到深圳创办一个摄影刊物。顺便一提,小说中以周力之口说出,“摄影艺术也是有层次的,风景照最低, …… 风景照里的主体,实际上是大主体,普遍的审美框架,缺乏个人主体。 (p.158) ”我主要拍摄风景,觉得此说很有道理。 文仲反思他自己没有选择能力的原因。“姐姐是要负很大的责任。她什么都爱替我决定,什么都爱替我操办,结果呢,用进废退,我的自主意志退化了。 (p.189) ”但随后又否定了自己想法。“最不可救药的就是那种把责任往外推的,那种躲在抵挡一切责任的螺壳里的人,对了,什么责任都推给别人,推给命运,或者推给社会,甚至呢,推给文化,该死的古老文化! (p.189) ” 小说很有思辨性。不仅有大量的沉思,也有大段的议论。但总体上,受存在主义影响比较大,所谓“存在先于本质”。“人生其实就是选择,所以人生也就是彷徨,就是痛苦,因为在供我们选择的两者之间,我们根深蒂固地老是觉得,上帝或者冥冥天意早已站在了某一边,只是不肯告诉我们,要我们去猜, …… 生存之路没有谁来命定,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宇宙和我们一道面临每一丝未来,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去踩踏,你踏出什么路就是什么路。 (p.228) ”小说中这段话,简直就是《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回响。 犹豫不决、思而不行其实是人性的弱点,当然不限于大学老师。但由于大学老师 不用坐班,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从职业发展角度,这种拖沓为害就更大。随着高校愈发职业化,设计了各种机制激励教师有所行动。这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确实也带来了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等副作用,有些人甚至罔顾规范学术不端。现在人们往往针砭这些副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原来要解决的问题已经解决。 作者金岱 ( 原名胡经代 ) , 1953 年 出生于江西南昌。 1977 年考入江西大学 ( 现南昌大学 ) 中文系, 1982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1 年调往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明夷待访录》
Mech 2019-3-24 08:53
最早知道《明夷待访录》是三十多年前在报纸上看蔡尚思先生推荐书目,似乎说是中国的民主和启蒙思想。说几句题外话。读过蔡的《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印象深刻的是考证孔子诛少正卯。蔡支持下列非主流的说法。两人讲学争听众,孔子没有争过,课堂上“三盈三虚”;于是孔子掌权七天就杀掉了少正卯,而且还有五大罪状“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和“顺非而泽”;每条都可以杀头,因此少正卯即使有五条命也不行。虽然我不信服蔡的总批判,但毕竟《明夷待访录》是经得起“总批判”。感兴趣的时候,一直没有见到合适的版本,我看竖排的有些吃力。后来能买到的时候已经不感兴趣了。看了,但不是很仔细。没仔细读,是因为不喜欢。 确实,我不喜欢这本书。虽然我读过些古文,甚至可以说不少,但不喜欢多数华夏的正统文人。既不喜欢方巾气,也讨厌自大狂;既不喜欢八股腔,也讨厌策论调。方巾气是林语堂的说法,指文人以卫道救国为己任,其实只是“自幼作文说惯了‘今夫天下’、‘世道人心’这些名词还在潜意识中作祟”。八股和策论如周作人所说,“其一重在模拟服从,其一则重在胡说乱道”。网络文章,特别是作者一本正经用心写的,几乎都有策论调。《明夷待访录》的作者黄宗羲,毫无疑问有方巾气,该书也有些策论调。当然,作者阅历丰富,或许也不全是凭空立论。 开篇《原君》首句,“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斩钉截铁地把人性的私利与天下的兴利除弊对立起来。隔断私利与公利,就无从形成所谓“自发的秩序”。 更可怕的是文人搞其文化专制来远比武人在行。在《学校》篇中,作者“偶尔露峥嵘”,悍然写道,“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已刻者皆追板烧之。” 在《明夷待访录》描绘的理想国中,不仅其他文人难爽,百姓也不能幸免。“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是以“富民”为号召折腾。这是典型的哈耶克所批判的“社会工程”思路,也就是所谓“通往奴役之路”。 我有时觉得谈民生的人比要民死的人更可怕。前者撒下天罗地网,后者往往只是垂钓。虽然不喜欢《明夷待访录》,但正文毕竟很短,翻一遍可能还是值得。这本书名气很大,金庸的《鹿鼎记》都提到过。主流意见多是好评,但我真是不喜欢。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怜光彩生门户—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Mech 2019-3-15 21:21
阿袁的长篇小说《打金枝》发表于《小说月报 ( 原创版 ) 》 2014 年第 5 期,似未见单行本。小说包括《米红》《米青》和《米白》三部分,均作为中篇小说在《十月》上发表。《米红 — 打金枝之一》在 2012 年第 2 期,《米青 — 打金枝之二》在 2013 年 1 期,《米白 — 打金枝之三》在 2014 年 1 期。《米青》还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3 年增刊中篇小说专号《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 》 2013 年 2 期,并收入小说集《子在川上》。《米红》与另外两个中篇《绫罗》和《锦绣》结集出版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2013) ,标题仍叫《米红》,也收入《绫罗 - 阿袁中短篇小说选》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2017) 。 标题《打金枝》是传统戏曲的名称,郭子仪的驸马儿子与公主妻子的矛盾。用作小说标题,或许是想说几位被不同家人视为金枝玉叶的女子的生活。中学语文教师老米和没有文化的裁缝朱凤珍有三个女儿依次是米红、米青和米白。米红漂亮,从小被看相的人说有娘娘命,深得朱凤珍宠爱。书蠹米青长相平常,学习成绩优秀,老米最喜欢。米白长得丑,读书不开窍,但天性醇厚,奶奶生前最喜欢她。小说主要讲这三姐妹的婚姻故事,很有些可怜光彩生门户的意思。 虽然是三姐妹的家庭故事,但二女儿米青考取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后来当了大学教师,因此与她相关的部分算是学界小说。与教师无关的部分也是大学教师的前史,为本博文重点关注。作者所写的学界小说基本上都发生在省城师范学院。在中篇小说《师母庄瑾瑜》 ( 《十月》 2015 年第 2 期 ) 中明确了省城的位置,“东经 115 °,北纬 28 °”,就是南昌了。除师大之外,多数非学界故事发生在小城辛夷,这也是《打金枝》中米红和米白故事的场景。收入《郑袖的梨园》的《姹紫嫣红》也发生在辛夷。辛夷人可能通过考试到省城的大学教书,如米青;也可能嫁给省城大学的教授,如《师母鄢红》 ( 《星火》 2016 年 2 期 ) 中裁缝的女儿鄢雉。小说的跨度很长,米红等小时候 ( 推测她们出生于 76 年到 80 年 ) 写到小说发表之后的 2013 年。与作者的其他小说类似,绝对的时间并不重要。 《米红》主要是米红的婚姻故事。米红不仅是美女,而且有美女的自觉,从初中起就对异性交往感觉敏锐,所谓早谙风月。 16 岁时没有考取高中而读了职业高中,毕业后没有工作。家境贫寒的帅哥同学陈吉安让她稍有心动,但认定他们不般配。陈吉安后来追求米红的好友苏丽丽,两人先尝禁果奉子成婚。果然婚后生活非常艰辛。老米积极给米红介绍家庭优渥一表人才的学校同事孙魏,朱也支持因为他家在外地可以倒插门。他似乎对米红也有意,但不太会讨女生欢心。米红开始因为有另一位同事介绍女儿给孙魏,还有些竞争意识。后来发现所谓竞争对手长相只是米青的水准,又遇到长相奇丑但出手阔绰的富二代俞木,一度脚踩两只船双管齐下。孙魏发现后与米红分手,他考取了省城师大的研究生,离开辛夷。米红与俞木结婚后,开始不仅深得老公宠爱,也得公公和大伯的欢心。但她心机简单又趾高气扬,失去婆家人的欢心。老公也另觅新欢。在诊治不孕过程中,米红受新结交的寡居杂货店女店主诱惑和暗算,出轨“莲昌堂”少掌柜黄佩锦并被丈夫撞破。两人离婚。米红 25 岁。 《米红》也写了米青。她从小就是书痴。在闭架的新华书店请售货员拿书看,练就了快速读书的囫囵吞枣功。小时候常受米红欺负,直到 9 岁有一天爆发,用搪瓷缸打破了 11 岁米红的头。米红急着去看 1987 年上映的《红高粱》,因此推测发生在 1987 年或者更晚。也就是米红出生于 1976 年后,米青出生于 1978 年后。从那以后,米红要米青做事情,只能出钱收买。例如,算命的说米红是娘娘命,米红想知道娘娘生活如何,花 2 元钱问米青《长恨歌》,知道了娘娘穿的是“霓裳羽衣”吃的是“荔枝”,“三千宠爱在一身”,最后“宛转蛾眉马前死”。米青需要钱买书,姐姐有求,从来是一口价。米青米红感情不睦,米红谁都不怕,但有些怕米青。 《米青》故事发生时间最晚,米青 27 岁到 36 ,大致是 2005 到 2014 年。主要部分是米青努力嫁给了汤亥生到米青生女儿时汤亥生坐怀不乱。在这段事情之前 3 年,资料室的姚老太太要把 27 岁的中文系现代文学女教师米青介绍给 30 岁的古典文学教师汤亥生,被米青拒绝,因为她觉得彼此不了解。姚老太太提到 48 岁的单身女博士齐鲁,作为剩女的反面教材。齐鲁在《鱼肠剑》和《汤梨的革命》中都出现,我推测是大龄未婚女博士的统称。米青 30 岁时,请美女同学朱蕉吃饭时,遇到汤亥生晋升副教授请同事吃饭,也拉米朱两位入席。饭后到汤家打扑克,众人纷纷迎合朱蕉。米青发现汤的卫生间里有 1 米多高的书架,还有正在看的《夜航船》。顺便一提,我也有这本书,也看过,但没有放在卫生间里。米青就下决心要嫁给汤亥生。但 3 年前米青的拒绝让汤亥生感觉伤了尊严,就假装不解风情,没有响应。折腾几个月,同事都知道米青在追汤亥生,他似乎如梦初醒,欣然接受了。两人最简单的婚礼,只是贴了幅对联。然后就是各自看书一起聊天。应该说还算可意,有些孔颜之乐的意思,精神上有李清照赵明诚那种夫妻共鸣。日常生活简单,平时主要吃食堂,改善去饭店。直到米青怀孕待产,米青的母亲让 35 岁的姐姐米红去照顾她,其实另有目的。米红虽然不爱干家务更不会照顾人,但会做饭,专门对着汤亥生的口味。汤亥生很开心,觉得米青说姐姐的不是并不靠谱,“评论一般都是靠不住的,因为带了评论者的偏见,要想了解文本真正的内涵,还是要读原著。”米青产女几天后,米红突然离开回家。只好找汤亥生表姨婆的孙女小灯来帮忙,她才 16 岁,什么也不会,姚老太太帮忙培训,烧菜总算过了关。 3 年后,米青要求汤亥生解释米红为什么突然离开。他说,米红以怕鬼为名抱住他,而且开始耳鬓厮磨,他只好找了自己的女学生陪米红,自己去了医院。那个鬼是虞美人,被丈夫抛弃后跳楼了 ( 也有人怀疑被丈夫谋杀 ) ,似乎与《虞美人》中的女主角没有什么关系。除非她远嫁美国没有成功,又在师大再婚了。 《米青》中也讲到了米红。她离婚在家,仍与“莲昌堂”少掌柜黄佩锦有来往,黄的夫人找上门来。米红在辛夷的名声彻底坏了,母亲希望她能到省城找人嫁了。五十多岁的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和学报副主编何必然教授常登门并吃饭,明显对米红有意思。顺便一提, 3 年后,被女儿列为最爱的小灯已经是大姑娘了,何必然又常登门了。而这位小说中的龙套人物何主编,在另一部小说《师母嫣红》中露次面,终于结婚了,而且老来得子,抱怨完全没有时间看书了。 顺便八卦一下,在所有小说人物中,或许米青与作者最相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米红米白在性格方面有些作者姐姐和妹妹的影子。作者的父亲是中学语文教师,母亲是裁缝,姐妹 4 人都当了大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作者写到了姐妹间的矛盾,这似乎是作者常写的故事题材,由于父母偏爱所导致兄弟姐妹不和。特别是姐妹之间,甚至发展到横刀夺爱。《老孟的暮春》中有妹妹对姐夫暗送秋波,《马群众的快乐经济学》 ( 《小说月报原创版》 2009 年第 5 期 ) 中妹妹干脆抢走了姐姐的男友。《苏黎红小姐》中姐姐朱小燕与弟弟的矛盾,也是此类。 《米白》主要写米白婚姻,她的恩爱丈夫和痴心情人。故事发生在《米红》之后几年,《米青》之前。米白有父母做主,许配给店里的伙计三保,因为布店的老板娘要招三保做女婿开裁缝店。因此米白的小姐下嫁有些公主和亲般的不得已。非常幸运的是,三保“虽然出生贫寒,可品性周正,不卑不亢,有贫贱不能移的品德。”更是对米白恩爱有加。结束时两人生了双胞胎儿子,算是米家的人。此前朱凤珍想把米白许配给她的帅哥同学苏茂盛,但苏的父母不同意。苏茂盛从小就对米白一往情深。因为米白嫁给了三保,他便有了“对女人才有那无可无不可,娶谁不是娶的草率”,结果中着了有心机的丑女人道儿,娶了名不副实的顾美丽,过着相敬如宾但心不在焉的夫妻生活。其实苏茂盛对自己的婚姻是能做主的,但直到米白生了一对儿子他才知道提亲的事情。“世间的男女,不一定都要成夫妇的。世间的好,也不只有夫妇之好。”他一如既往地善待着米白珍惜着米白。“世上如果还有什么比金银珠宝好,比绫罗绸缎好,那就是一个男人默默的好。这种好,米红都没有呢,可米白却有了。”如果说米白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天性的善良敦厚,以及对他人的无所期待,因此“会因为这些小小的好,没出息地大惊小怪。” 米红在《米白》中还是强势出镜,俨然还是女一号。三保曾经喜欢过米红,米红当然知道。但米红出嫁后,三保就注意保持距离,这是他自尊的体现。米红则在三保与米白结婚后,还挑逗三保,米青都看不过去,当面批评。他当年嫌弃的穷小子陈吉安,已经事业初成。她要叙旧,人家却说,“提那些陈谷烂芝麻做什么?没意思。”与《米红》的描写相比,虽然只过去几年,就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米白》中米青出场不多。他给三保带回时装期刊,算是对妹妹婚姻的贺礼。当面斥责米红对三保喧宾夺主。也写了她一贯的骄傲。“老人们喜欢不喜欢米青,米青无所谓。别说老人们,就是整个苏家弄的人,包括朱凤珍,不喜欢米青,米青也无所谓。她不是苏家弄的人,她的世界在远方。只有想起远方的时候,她的内心才会涌起一种乡愁般的感情。”也写了她自我意识的清醒。“骄傲的米红,也只有在米青面前,会有不自觉的谄媚。米青不作声。米青不想被米红拉拢。她和米红,从来不是一伙的。”或许米青婚姻的成功,就在于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坚持找自己的同类,无色心,爱读书。也解释了老米喜欢米青的原因。“三个女儿里,他最喜欢米青。不单是因为米青学习好,还因为米青安静。米青有植物一样的习性,只要有本书在手上,她就成了一棵树。” 这部小说写了米青和米白大体还算幸福的婚姻故事。在作者笔下挺少见幸福婚姻。似乎幸福的婚姻,写到最后,几乎都会走向反面。任何事情的成功,无疑或多或少有运气的成分,但判断、信念和坚持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婚姻也不例外。姻缘实关人力,并非全是天意。米青的幸福婚姻,其实是她精心选择和持久坚持的结果。当年读书时也有两个男生追求,她分别进行了考察。“考察的内容说起来也简单,就两项:一是两人上书店待上一整天;二是约上朱蕉一起去喝一回酒。如果在进行这两项内容时,男生始终能表现出心无旁骛的品质,考察就算通过了,如果男生有片刻的坐立不安心猿意马,米青立刻就会暗下决心。米青做事,一向有自己的原则的,不关原则处,疏可走马;关于原则处,密不透风。杀伐决断,毫不手软。”那两个男生都没有通过。米白的幸福婚姻,主要出自人品,所谓吉人天助。努力得来的幸福婚姻,即使找到合适的人,也还会有新的挑战。米青的婚姻也受到各种威胁,例如米红,例如小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幸福的婚姻也不是;但罗马经历了长时间的衰败后可能在一天内陷落,婚姻也如此。 这部小说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即使大学教师米青相关的内容也不是。但所描述米青婚后生活那种悠闲甚至慵懒的生活,倒是符合我当年对大学教师生活的想象。不是对婚姻生活的想象,何况我的厨艺至少能让自己满意。现实的大学教师状态倒是远非当时所能想象,尤其在青年壮年时期,虽然也没有觉得不好。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于江西乐平。 1990 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到江西师范大学任教。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多数是高校教师情感婚姻题材的中篇小说,结集出版为《梨园记》《郑袖的梨园》《子在川上》《苏黎红小姐》等。有些后来组集或扩展为长篇,如《打金枝》《上邪》和《鱼肠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满园春色关不住—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Mech 2019-3-11 17:03
《大学恋》初版于 1994 年,出版前后曾在《解放日报》上连载。 1998 年作为《大学三部曲》之二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我看的是 1998 年版本。作者标注 1991 年 4 月 17 日初稿, 10 月 10 日修改。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在前述《大学城》故事 3 年后,即 1987 年,仍然在上海的沪江大学,就是复旦大学。主要围绕一个宿舍 5 位女生的情感生活展开。因此《大学恋》主要不是狭义的学界小说,而是校园小说。 聚焦同宿舍的女大学生,或许是种校园小说的方便视角。八十年代初喻杉的短篇小说《女大学生宿舍》 ( 《芳草》 1982 年 2 期 ) 风靡一时,后来还拍摄成电影。但随后,女大学生逐渐失去昔日的对公众的号召力。比《大学恋》出版更早的《女大学生》也是讲同宿舍的几个女生,但似乎反响平平。后来的《北大女生》,也是一个宿舍中的女大学生;有北大为号召,反响似乎稍好些。写女研究生特别是女博士生 ( 往往误称为女博士 ) 的 小说,吸引力相对大些。 《大学恋》中的女生宿舍住着不同年级的 5 位学生。文学系二年级学生栾岚,大款的女儿,招蜂惹蝶,游戏人生,但真正对一个帅哥动情后,那人却是个花花公子,只是玩弄她,她最后还被学校除名了。文学系四年级李静,副校长的女儿。三年前与吕赛阳初恋,从国际政治系转到文学系,但两人分手。后来与军医大学研究生盛斌恋爱,但被中文系研究生诸葛明插足,并为他流产,但后来发现两人人生观不同,虽然不无爱情,还是分手。李与诸葛分手后又遇到盛斌,但他已经与护士长建立恋爱关系。小说结束时李静拒绝了美国华裔留学生的追求,与将去深圳工作的吕赛阳重修旧好。石小宁追求经济系二年级江峰,哲学爱好者,明哲学社社长,同时被计算机系三年级杨戈追求。犹豫再三放弃了杨,但江自视甚高,与石有了矛盾。石想找杨戈时,被拒绝的杨戈已经与同系不同班的女生叶红恋爱。何芳烈,卫生部副部长的女儿,文学系团总支书记,朴实、稳重、刻苦,有原则,高二就是共产党员,总之那种天生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她热心关心同学的政治态度,本来不准备谈恋爱,但还是与电子工程系四年级陈宇开始恋情,受到他前女友,教育部副部长女儿,经管专科班路晓华的嫉恨。卢春妹,内蒙专科班二年级学生,单纯的女孩子,被数学系三年级刘忆波勾引在先,又被校艺术团团长杨柳诱奸未遂,遭到班长常有福中伤,精神失常。 老师中也有些感情矛盾纠纷。中文系副教授陶玲君与苏联丈夫和好后,发现他去台湾访问,又起波澜。在《大学城》中就谈恋爱的副校长秘书丁茜和中文系教师孙昂已经结婚,并有了孩子。孙昂不仅出轨,为出国想与又从法国来的罗纳结婚,后来罗纳发现他只是利用她,就不与他结婚了。感受特别深的是国内外差距之大。不仅生活水平差距大,学术水平差距也很大。 小说关于学界的内容很有限。《大学城》中的男主人公李若光仍然是副校长,书记换了,新书记似乎比较负面。反派裴正卿仍然是反派,只是由中文系主任升级为文学院院长。《大学城》中说到的写作方法仍然有争议,特别是有些不愿意花时间学习的学生反对。这似乎也是高校的通例。要求严格的教师遭到学生反感。反对的学生很积极,会各处告状;而不反对甚至喜欢的学生比较消极,通常不会有任何行动。 小说有个小的叙述破绽。故事发生在沪江大学,学生在校园里演讲,直接称复旦大学,好像沪江就是复旦。但有处说到沪上大学时,把复旦与沪江并列。 87 年我正在读研究生,也在谈恋爱,当然远不如书中描述的这样丰富多彩。原因多方面。首先,我自己缺乏魅力,其次,就读的东北工学院比复旦差个档次,而且以工科为主。最后,东北也不如上海,得西化风气之先。书中人物考虑的一些问题,我当时也想过。例如,“我们小属于个人,大则属于人类。在这中间,我们又属于国家、属于城市、属于学校,我们属于不同层次的集体。纯粹出于个人利益而作出选择,自然是狭隘的,但你若仅取国家一层,未始不是同出一辙。 (p.234) ”这在逻辑上确实无懈可击,虽然许多人情感上难以接受。 最有共鸣的还是书中提到的书。《你的误区》《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选择的批判》,我都买了,也看了。《你的误区》看过多遍,属于对我行为有影响的书。其核心思想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受外界影响,尤其是不受他人语言或暗示操纵。《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也改变我一些看法,使我开始倾向于保守主义,背离我过去服膺的罗曼·罗兰、罗素那种自由主义,导向后来的哈耶克等。《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我不信服,也不喜欢。也算个小小的叙述破绽吧,《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 汉译本 ) 》和《选择的批判》都是 1988 年出版,在故事发生时的 1987 年之后。学生要看,前者还能看外文版了,后者就不可能了。 校园情感性爱生活,局内人写和局外人写大不相同。当局者感受到的激情,在旁观者看到的是幼稚;当局者享受着的浪漫,旁观者看到的是套路。《大学恋》不仅是局外旁观者写的,而且或多或少有种辅导员的心态,要以此警世,拯救那些迷途的羔羊。用心可谓良苦,只是,“春色满园关不住”,或许让作者及其有相同愿望的人觉得很无奈吧? 作者袁越 ( 曾用名袁开业、何聪 ) , 1935 年出生于浙江, 2004 年逝世。 50 年代中期毕业于复旦大学。随后在大学从事文学教学和写作工作,曾任副教授。 1995 年退休。《大学恋》为其第二部长篇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 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修订版)》
热度 1 Mech 2019-3-6 15:45
《所谓教授 ( 修订版 ) 》 2010 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此前春风文艺出版社在 2004 年出版了《所谓教授》。两个版本我都看过,没有太大差别,修订版多了个“再版前言”。或许这是作者的幽默,我们这代人,几乎把“再版前言”当成专有名词,专门指当年“永远健康”的副帅为 “万寿无疆”的伟大统帅“红宝书”所写。 故事发生在西部某省城的农学院,以及与农学院有合作的某个县。小说没有具体的年代,推测是世交之际。故事历时不长,也许不到一年,由男女主人公从“亲密接触”到各奔东西。叙述方式是比较传统的“上帝视角”。全知全能的故事叙述者,知道书中人物的一切,包括想法。故事的展开有情场、学界、官场几条线索,交替展开。 情场的线索,从男主人公兽医系产科教研室刘安定副教授受出国同学之托照顾其新婚妻子畜牧系教师何思秋住院,两人暗生情愫。恋情进展神速,谈婚论嫁,买了房子。但要与妻子宋小雅离婚,遭到女儿反对,更有宋精神失常,使得刘难下决心离婚。何黯然出国。与主人公还是认真的婚外恋形成对照,同时留校当了教务处长的白明华教授这是不断猎艳。他自己的妻子与学校老书记有婚外性。白先是包养了年轻女子,后来送给发改委的处长。然后骚扰何思秋被抓破了脸。又勾引刘的妻妹后来的嫂子,被刘的哥哥打断了腿。 学界的线索,从开始在县里办猪场,到学校地方联合申请大项目。同时,刘安定凭着送校长第一作者篇 SCI 论文 ( 小说中称为“三千三”论文,当时 SCI 收录约 3300 种期刊 ) ,得到校长青睐,晋升教授,协助校长指导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读博士。也写了系里人员重组,教师办公司等,还有些如何绕过有关规定录取本科生、研究生等。 官场的线索是教授们的职务变迁。刘安定当了副处级研究所副所长后来升所长,校长助理,与地方合作公司的总工程师。白明华从教务处长改任科研处长,公司的副总,受聘省里享受厅级待遇的专家。 刘安定和白明华是小说中对照出现的两个角色。作者似乎想让他们代表两种类型,只懂业务的教授和超越了具体业务的教授,分别具有所谓硬功夫和软实力。整个小说,就是具有硬功夫的刘安定逐渐也有了软实力,颇有压倒只有软实力的白明华之势。软实力意义重大,也不难理解。孔夫子都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只有所谓硬功夫,无异于“硁硁然小人哉!” 小说中,白明华“根本没钻研过业务,这几年基本上不再给学生上课,但人家有权,各种光环就能戴到头上,就有了教授、优秀专家、学术带头人这些称号,有了这些称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p.54) ”他的本事是搞关系,“关系都是跑出来的,不跑你就没有关系,跑多了,关系也就跑出来了,办法也就跑出来了 (p.13) ”一度如鱼得水,有学衔有官衔。“有的人有学衔但没官衔,有的人有官衔但没学衔,两者很难兼得,如果将两者集于一身,那就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学衔和官衔相互作用,便可你助我名,我助你势,名可得势,势可成名,名势互动,就能上可入天下可入地,进退腾挪自由驰骋。 (p.97) ”不过,他在开始显露的颓势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发展是硬道理,世上的一切事,都要靠实力来说话,没有实力,就没有根基,如同空中楼阁,遇到风吹草动,就要随风摇摆随时倾覆。……不武装自己,就如同不打牢地基,外表多么华丽,终究经不起摇摆,特别是在风云变幻的官场,靠别人特别是靠某个领导,就如同押赌,押一注下去可能押中,但每注押下都中,肯定是不可能的。 (p.155) ”当然,白也有过人处,就是冷静理性。“喝酒赌气那是弱者的做法,自暴自弃怨天尤人那是愚蠢的表现。越是关键时刻越能冷静,越能总结经验,那才是智者的做法,大将的风度。叹气和怨恨都是没有用的,人生有低潮就有高潮,关键是怎么应对目前的局势。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一辈子穷。必须想出一个办法,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程度。白明华决定冷静分析一下,特别是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p.154) ” 刘安定开始不开窍,为自己晋升教授,有些舍不得把 SCI 论文一作送给校长。白处长开导他一番,“校长如果要让你当教授,你不当行不行,不行。校长给学校职称部门说句话,不用你跑,搞职称的就会找你来要材料,缺什么材料他们就会给你补什么材料,总之,让你当教授就成了他们的工作,干不好自有人批评他,批评的理由能把他压死,比如不尊重人才,没有树立服务思想,官僚主义衙门作风,思想僵化不够解放,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等等,随便找条理由,就能让他滚蛋。 (p.61) ”后来,刘安定也提高了认识。“时势造英雄,科学研究需要多方合作,也需要借助势力,同样一个成果,有大势力撑腰,就可以造出大的声势,获得高级别的大奖,从而取得一系列的头衔,获得更多的研究资金,招集更多的精英到你手下为你研究,然后产生出真正的大成果,使你成为一个真正的大科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科学家是无数小科学家生出来的,但要想成为大科学家,必须从小科学家做起,国外是这样,国内也差不多是这样,刘安定并不认为谁吃亏谁占便宜。前几年一个人搞研究,人力物力要什么没什么,正是和白明华合作,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才有了今天和朱校长合作的资格,这一点刘安定是逐步悟透的,也是从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有些人很狂,自以为有点本事,但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没有研究的机会,只能一辈子怀才不遇一无所成。 (p.229) ” 刘还想清楚只强调软实力没有硬功夫的不足。“有技术的人不干活儿,洋洋得意到处指挥到处乱跑到处开会演讲,最后名大了学问倒荒了。许多大家徒有虚名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刘安定想,任何时候他都将不放弃钻研学问,不放弃亲自研究。 (p.234) ” 也有人始终没有认识到软实力的重要性。如畜牧系养猪教研室主任、刘安定的岳父宋义仁,总想只凭技术吃饭,几陷绝境。本来多少有些崇拜他的第二任妻子都开始瞧不起他了。“他太把自己当回事,别人没怎么高看他,自己把自己看了个高,好像自己有多大学问,有多么清高,其实不然,有一点小小成绩他就喜不自胜,甚至领导夸一句就沾沾自喜。 (p.201) ” 李红裕博士开始也没有意识到软实力的重要,因此碰了壁。“他觉得凭自己的学历和才能,自己完全可以申请到研究课题,说不定不用申请,有关部门也会把研究任务分到他的头上。经过这一段的奔跑,他才基本摸清了申请研究课题的门道,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那样可笑,才懂得申请经费比登天还难,没有特殊的门路,别说拿到钱,连门都摸不进去。 (p.159) ” 这篇小说也突出反映了欠发达地区、非一流大学的封闭性。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是那所农学院的毕业生。刘安定和白明华是大学同学。刘的岳父原养猪教研室主任宋义仁是他们的老师。接替宋当教研室主任的是他的学生。合并畜牧和兽医两系而成的动物工程系系主任李红裕是他们低两届的学弟,后来直接读了博士,不记得是否写在哪里读的。何思秋是刘、白的同学李玉的学生,后来成为女友并结婚。白的妻子是校党办副主任。刘的妻子是工人,也要调入学校。当然,我相信,随着教育部几轮学科评估,这种情况已经大为改善。 最初读《所谓教授》时,我已经当教授了,并且在不同校园工作过。但这篇小说还是向我展现一个非常陌生的校园。说实话,我不喜欢那个校园,太复杂太凶险太冷酷;我也不喜欢那个校园中的人,其中的教授、准教授和非教授,他们都太精明或太愚蠢、太有野心或太随波逐流,似乎都难以相处。但是,读小说不就是为了扩展自己的阅历、了解不熟悉的世界吗?想到自己走过几个校园从本科留校的小助教到能带博士生的大教授,居然没有遇到小说中的人物,深感庆幸。但原则上说,教授要同时具有硬功夫和软实力并不错。教授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必轻视自己所欠缺的方面。我觉得自己硬功夫还算不错,但佩服那些软实力强的同行,也乐于与他们合作。 作者史生荣是甘肃农业大学中文系任教。在大学经历比较丰富,教学、行政和编辑都干过。师专毕业在子弟小学教书,然后到研究生科,又到学报编辑部,最后到人文学院。写了不少以大学为背景的小说,包括《所谓教授》之前的中篇《教授不教书》等和之后的长篇《所谓大学》《大学潜规则》和《教授之死》,还有许多其他中篇。可能是最高产的学界小说作者,但中短篇发表后很少结集出版。似乎在一般读者和小说界影响都不算大。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665 次阅读|2 个评论
花自飘零水自流—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Mech 2019-2-26 15:43
阿袁的小说《郑袖的梨园》, 2011 年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为 21 世纪小说馆丛书中一种。实际是中篇小说集,包括《蝴蝶行》《虞美人》《俞丽的江山》《郑袖的梨园》《老孟的暮春》《汤梨的革命》《鱼肠剑》《姹紫嫣红》和《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多数故事发生在某省城的师范大学,时间从 1995 年前后到 2005 年左右。小说只是写校园中的微不足道小人物的情感与婚姻,具体的时代并不重要,虽然或多或少也反映了高校的生活。 《俞丽的江山》 ( 即《苍蝇之二》 ) 《郑袖的梨园》和《汤梨的革命》在小说集《梨园记》中谈过,见《 江山有恨销人骨 》。这里就都不说了。单独出版的长篇小说《鱼肠剑》是中篇小说《鱼肠剑》的扩展版,本系列过去谈过,见《 求荣争宠任纷纷 》。以下只说《蝴蝶行》《虞美人》《老孟的暮春》《姹紫嫣红》和《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 5 篇 。 中篇小说《蝴蝶行》发表于《百花洲》 2007 年第 5 期,转载于《看小说》 2008 年 6 期。亦名《蝴蝶的战争》,发表于《佛山文艺》 2005 年 1 期。标题中的“蝴蝶”,作者用以比喻长相平常的女性,“丑女人就像风中的蝴蝶,往往是更敏感和尖锐的。” 《蝴蝶行》中有两只“蝴蝶”,一位是体育部的吴敏,另一位是中文系的陈小摇。陈小摇不仅相貌平常,而且由于哥哥姐姐都很漂亮,从小不太受父母待见。父母对子女的厚此薄彼,是作者小时中经常出现的场景设置。因此,“有两种女人她一般是不与之交往的,一种是对她不怀好意的,另一种呢,就是过于漂亮的。”吴敏相貌一般,却嫁给了帅气的数学系教师马群,她似乎不知道自己的丑,也不知道马群的帅。吴敏和陈小摇交往中,吴敏一直占着上风。连陈小摇的丈夫也是她帮忙介绍,“朱乐耕的条件是差点,家在乡下,又长得不体面,偏矮、偏黑,一点也没有学院里的男人气质,和风流倜傥的马群更是不能比”。她已经 29 岁,经不住朱乐耕的殷勤追求,就嫁给他了。吴和陈表面上是最好闺蜜,陈小摇特别想知道嫁给马群有没有不如意之处,但吴敏就是不说。“只说他对她如何缠绵,说他对她家人如何慷慨,甚至说到了他们下辈子还要做夫妻。”在故事进程过半之处,一切都有了转机,“其貌不扬其才不张的朱乐耕竟然当上了教授”。“激动中的吴敏在水房大声对陈小摇说,还是你家朱乐耕搞食品专业好哇,弄个南瓜来炒炒南瓜干,弄几条苦瓜来捣捣苦瓜凉茶,就算做了课题了,成果就在省里获奖了。可我家马群,学什么鬼数学专业,折腾半天,别说获奖,别说教授,就连想在核心刊物上发篇论文评个副教授都难。”这种吃醋的似褒实贬,成为后半部的吴敏的言谈主题。吴敏又当众透露朱乐耕当年曾追求很不起眼的女同事未成。吴敏则向朱乐耕暗示那些都是吴敏所说,使得他对吴敏有了意见,以后不爱搭理她。再发展到吴敏帮人求改成绩遭到朱乐耕批评。最后吴敏又当众揭他们家旧日困顿时他彻底翻脸,两只“蝴蝶”终于分道扬镳。 《蝴蝶行》写女人与女人之间的矛盾入木三分。“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怨恨要讲什么道理呢?一个女人过分妩媚了,或者过分被男人溺爱了,或者正过着荣华富贵的日子,只要占了其中的一条,就足已让另外的女人牙痒。”同性 ( 往往是女性 ) 之间的矛盾是作者多部小说的主题,例如《鱼肠剑》,这似乎是作者的强项。这种矛盾甚至有些游戏的意味。“藏在袖子里的鱼肠剑偶尔撂出来晃一下,也是袭击,也是游戏,刺着了也罢,扑空了也罢,似乎都不打紧的,都不影响快乐的质量 — 不是所有的剑客都要招招见血的,看人在剑下东躲西逃不也一样有意思吗?”此外,有些话对人情世故的认识也很到位。“女人就是这样有些贱的,一个在她看来不怎么样的男人对她好千回万回她都是不领情的,把这种好当作理所当然、过眼云烟;可哪天这个男人若对她狠一次呢,她倒耿耿于怀了。”“每个人每件事都是有两面性的。正经的背后是不正经,干净的背后是龌龊,那幸福的背后呢,就应该是不幸福。” 《蝴蝶行》有较多学界小说的成分。故事发生时间比较早,可能在 1995 年前后,学校还分房子。那时候经济大潮稍有回落,学校开始用经济杠杆刺激研究产出,教师的收入与绩效挂钩。如小说中所写,“往年师大几乎是吃大锅饭,教授也好,讲师也好,差别只体现在他们的微薄的工资上,至于教学津贴,老师们都差不多,纵然因为课时不同而有些区别,那区别也不大,横竖不过是几百块钱千把块钱的事。”新校长上任后,进行改革。“学校下了个文件,这个学期的津贴不仅按职称的高低拿,还要按课题和论文的多少拿,有人可以拿几万块,有人呢,只能拿几百块甚至干脆一块银毫子也拿不着。”正是从那时起,学术研究成为改变学者物质生存状态的可能手段之一。对此,有人认识的早,有人认识的晚,许多人很长时间仍以为只有做横向课题才有经济回报;有人欣然接受,有人愤然谴责,至今仍然物议纷纷。故事中陈小摇的丈夫就是受益者。最初,他来自农村其貌不扬,追求相貌平常的女同事也是屡战屡败。“朱乐耕本来是块黑不溜秋的石头,曾经滚到了多少女人的脚下,谁都有机会捡起它的 — 或许那块石头,最初就是滚到吴敏脚下的,他们是老乡,是最有共同语言的,也是最有可能成为恋人的,可从前的吴敏不是没弯腰捡么?不仅没捡,之后还对他飞起了一脚,把它踢到了陈小摇的身边。可谁能想到呢,这块黑不溜秋的石头剖开来,竟是价值连城的卞氏玉!”正是凭着学术研究,他大大改善了生存状况,并拉开了与同事的差距。“就算他朱乐耕过去蹭蹬过、潦倒过,可他现在是教授,出门打车能报销,去北京开会能坐软卧,偶尔还能和校长一起用膳,而她丈夫马群呢?一个老讲师,连副教授都不是!”教授还能分到“小三室一厅的房子”。毫无疑问,朱乐耕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了显著提升。现在虽然没有福利分房了,但研究绩效带来的“帽子”甚至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功利化世俗化的学术研究,包括但不限于过度依赖量化指标,对于学术自身有何影响这里不讨论。但这种研究确实是少有的向全社会开放的上升通道。没有这条通道,那些来自社会底层尤其是农村其貌不扬的教师,更少了出头的可能。上升通道的存在,总是有助于增加社会的稳定性。试想洪秀全如果能写本子发论文名利双收,是不是就没有天国浩劫。不过,在抽象肯定的同时,任何具体的上升通道都会受到谴责,毕竟能从中受益的总是少数人。 中篇小说《虞美人》发表于《上海文学》 2004 年 5 期,转载于《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4 年 7 期。虞美人是小说的女主人公。虞美人是花名,也是词牌名,还是虞姬的代称,但似乎与小说都没有关系。 《虞美人》开篇,虞美人与丈夫沈长安离婚了。沈长安曾是风靡师大的第一小生,北大中文系毕业,风流倜傥。相貌平常的虞美人从美女俞小白手上抢过来,嫁给他,几年后却被中文系的小蘑菇抢走了。虞美人郁闷中常找几年不太来往的同事和朋友陈果哭诉。当年陈果曾对医生杨木有意,请虞美人帮忙,但她居心叵测地直接挑明,让陈果只能忍痛拒绝了杨木,由此对虞美人有了保留。虞美人哭诉之余,还在陈果家吃饭,让陈果的丈夫很厌烦。陈果夫妻两人都不喜欢烧饭,虞美人却烧得一手好菜。她不仅风情万种,而且善解人意,更不惜自轻自贱,很快陈果的丈夫和儿子都喜欢虞美人。陈果感到“有种被移花接木鹊占鸠巢的荒诞”。对丈夫的不满终于在两人睡下后丈夫被虞美人叫去修理电脑而爆发,陈果把他反锁在门外,不知道他去哪里过的夜。翌日就带着儿子回自己父母家过春节,推说丈夫要写论文晋级不过去了。陈果的父亲给陈果家里打电话,白天晚上都没有人接。预感她婚姻出了问题。陈果其实也关心丈夫的去向,但还是按计划 28 天后回家,丈夫很开心地欢迎母子两人。假期他与同学去了趟长白山。他们和好如初,“二十八天的分居使陈果终于从女孩成了一个懂事的女人,我多傻呀,陈果想,竟然以为放弃十年的婚姻是件容易的事。”两人都不再提虞美人。虞美人已经拿下位小九岁的美国留学生,准备远嫁美国了。“这在师大再一次引起轩然大波,每个人都觉得这桩爱情简直是横空出世,让人匪夷所思,……这正是虞美人一惯的风格 — 之前是声色不动、一出手呢,却是飞沙走石。虞美人想要的东西,什么会到不了手呢?”我读这篇小说,唯一的疑问就是,虞美人如此本领,怎么会看不住丈夫?莫非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 《虞美人》故事发生的时间比较早,应该在上世纪最后五年中,因为似乎没有手机,看动画片《花木兰 (1998) 》。年轻知识女性微妙的心理,似乎八卦的情节彰显人物内心深处中的幽暗。“一男一女之间的事情,外人哪里看得清楚。表面看来,是一个勾,一个躲,一个追,一个跑,说不定那都是欲迎还拒,欲擒还纵,就像斗牛一样,落在眼里的是牛不顾一切,横冲直撞地挑衅,但其实呢,罪魁祸首却是斗牛手,观众在台上,看得分明,牛呢,已被逗得红了眼,除了往前冲别无出路。”“婚姻是什么?是一条航行在大海的船,时间久了,船自然是千疮百孔,可好的船夫能让船沉吗?”“既是船,就难免会碰到水底的暗石。船破了就修呗,何必再念着那块石头?再说啦,哪家的船不是破船呢?”故事涉及学界职场特点很少,但揭示学界中人在婚姻家庭方面的人性。 中篇小说《老孟的暮春》发表于《上海文学》 2008 年 7 期,转载于《中篇小说选刊》 2008 年 5 期和《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2008 年 8-9 期。标题中的暮春是写老孟的中年,但其实更是写追求老孟的几个中青年女人。 《老孟的暮春》中的男主人公老孟是学界中人,师大的副教授,其貌不扬,木讷窝囊,曾经被学生赶下讲台。 42 岁那年,他相貌平平的 40 岁妻子朱梅居然与他离婚跟一个年轻非洲留学生走了。他的邻居马芳老师向把表妹介绍给老孟,马老师的丈夫是孙东坡,显然只是与《鱼肠剑》中的男主人公同名同姓,但不是一个人。表妹陈朵朵,小学教师, 36 岁的美女,离异有儿子。为此马老师把老孟和陈朵朵都约到家里打牌。她本来想约吃饭,但老孟没有兴趣。老孟喜欢打牌,但牌技和反应都差,除非找不到人人家不带他玩。先用打牌约老孟的其实是经济学系的江雪雪老师,她要把住在家里的妹妹江小白介绍给老孟。江小白是妩媚妖艳,婚史不详,过去在南边漂着,去年在住到姐姐家。“该读书时不正经读书,该恋爱时不正经恋爱。”小白甚至与姐夫也要暗度陈仓。老孟在马芳家打牌,不来江雪雪家,她有些着急,自己登门去请老孟,结果遇到了 40 岁的女博士沈单单,她曾与副校长周文有绯闻,一直单身。找老孟是推荐自己的保姆小青也帮老孟干家务。以后,她也以找小青的方式,到老孟家。“老孟幸福得如春天的花儿一样,保姆小青料理他的物质生活,马芬和江雪雪料理他的精神生活。他几乎到达了他人生的理想境界。”几个女子都用心拿下老孟,但他们不理解“老孟对女人的一贯态度。”“老孟这方面奉行的是‘二不主义’:不主动,不拒绝。”“当年他和朱梅就是这样过来的。朱梅亲他,朱梅抱他,朱梅半夜里敲他的宿舍门钻到他的床上,朱梅挽着他的胳膊去领结婚证。当然,两人的关系每上一个新台阶之前,朱梅其实都等了老孟许久的,有时一个月,有时两个月,等得朱梅心急火燎,等得朱梅恼羞成怒,也没用,人家老孟依然没事人一样的。”离婚后的老孟与几位女士的胶着状态维持好久,都没有结果。直到有一天,小青在擦灯时跌入老孟怀里,两人结成秦晋之好。小青找沈单单辞工,她就知道了。陈朵朵和江小白还一直不知道。只是邻居孙东坡发现小青“一天比一天鲜艳,一天比一天妩媚。他和小青在楼道上擦肩而过的时候,甚至能听到她体内花瓣次第开放的声音。”由保姆变师母,自然会带来全方位的改变。 这篇小说以离异中年男人在婚姻市场上的炙手可热,说明大龄单身女子对婚姻的向往。“男人可以先要江山再要美人,或者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而女人却不行的,女人的事业再飞沙走石,在别人眼里,也是海市蜃楼,繁华是假繁华,热闹是假热闹。女人一老,江山弹指即破。灯管笙歌,戛然而止。满树花朵,委于一地。女人的江山其实是男人。男人才是女人铁打的江山。”事业强的女性尤其委屈。“和男人一样刀光剑影戎马倥偬,到处攻城掠地,而别的女人,却翘着兰花指,四两拨千斤,只回眸那么一笑,人家就倾国倾城了。”其实这种委屈未必有道理。回眸一笑,倾国倾城,要有颜值韵味还要有情商襟怀,并非人人可以胜任。至少我自己觉得,还是“刀光剑影戎马倥偬”更容易些。此外,这是十多年前的小说,背景是省城高校,不知道是否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更不清楚是否还是现北上广深这类大都市的情况。就我个人非常有限的个人接触而论,似乎并非如此。无数单身男女,行止自如,云飞风起。 中篇小说《姹紫嫣红》发表于《小说月报 · 原创版》 2010 年 5 期,转载于《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2010 年 8 期和《小说月报》 2010 年 9 期。 《姹紫嫣红》不是学界小说,是作者另一场景辛夷街的故事,多少与作者的故乡生活有关。因为不是学界小说,所以没有读过其他辛夷街故事。姹紫和嫣红是孟婵娟和老顾的两个女儿。姹紫是学霸,考取省城的大学又读了研究生,毕业到市图书馆工作,后来当了采编部的主任。嫣红是学渣, 5 年的小学读了 7 年还没有学好,高考前逃学在西门卖服装。小学语文老师孟婵娟和小学数学老师老顾一直以姹紫为骄傲,好东西给她吃,家务嫣红做,嫣红也喜欢,正好可以不读书学习。姹紫拒绝了教育局局长的公子,与同事其实是下属来自农村的帅哥孙彦恋爱结婚,没有房子住在老孟家自己的闺房里,让妹妹嫣红睡阳台,而且在没有孩子前并不交伙食费。嫣红打工了就交伙食费,而且很不少,几乎够全家的开销,她算术不好。姐姐结婚住家后,她干脆住到店里,被辛夷商业局副局长兼西门商业城老总李北岳收为外室。出钱帮她开了自己的店,收入很不错。嫣红不仅在姐姐小产时能以李的名义托人帮忙,而且在姐姐买房缺钱时也有实力和善意补齐缺口。随着时间推移,老顾夫妻对两个女儿的看法多少有些改变。不管作者本意如何,小说确实渲染了金钱的力量,商业的力量,以及自然资源商业化的潜力。在些力量其实也体现在学界。传统观念中,智力的商业用途值得鼓励,而颜值的商业用途就受到谴责,这真有道理吗? 中篇小说《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发表于《十月》 2010 年 4 期,转载于《北京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 》 2010 年 8 期和《小说月报》 1010 年 9 期。 《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渲染文学理论博士顾言从经济学观点处理婚姻和家庭。顾博士自己是帅哥,其妻子陈小美其貌不扬个子也小,但朴实无华,而且做得一手好菜。陈小米 ( 《梨园记》 ) 、陈小摇 ( 《蝴蝶》 ) 、陈小美,陈小 x 似乎是其貌不扬女子的系列代码,不知道陈家怎么得罪作者了。满足顾博士主要的求偶理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他认为后两句更重要,而陈小美满足。在陈小美之前,他的第一个女友是外语系的美女沈华,有舒淇的嘴和叶玉卿的胸。补充背景,舒淇的嘴在荧幕上不难看到,叶玉卿的胸或许只有我这代人才看过,例如《情不自禁》《我为卿狂》《卿本佳人》和《与鸭共舞》等。沈华锦衣玉食,他自知负担不起,两人分手。第二个女友是师妹姜绯绯,有精神追求,爱风花雪月,也受不了顾言在外面租房同居要分摊房租,就以顾不喜欢叶芝为理由分手了。五年前顾博士被引进师大,校长特批他妻子也当了教师。夫妻分工,妻子不仅包揽家务,而且干批改作业之类力气活,丈夫则写文章报项目都带着妻子。这种比较优势的发挥,显著提升了家庭的效率。他们还住在学校条件很差的宿舍里,艰苦些但省了钱也省了时间。最后验证并丰富了顾博士婚姻经济学的是大三的美女学生鲍敏。顾言对女学生从来不多看一眼,鲍要试试自己的魅力。她帮顾言改卷子带孩子做家务,长时间后总算等到顾博士酒后失态,两人相拥,被邻居撞见。鲍敏有意为许广平,但顾言坚决不当鲁迅。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顾陈夫妻两人全无芥蒂,比过去更恩爱。顾言跟系主任陈季子解释,“一个男人怎么能轻易离婚呢?离婚是最彻底的破产,这太不经济了。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和鸟一样,衔泥结草,好不容易有一个巢了,自己又让它破碎,有病?”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篇也反映了研究职业化的过程。传统上,研究是闲暇活动。所以完全能理解小说中师大的传统,“做学问嘛,要等闲做了,才有格调,整日吭哧吭哧地和民工一样,算什么本事?……基本代表了中文系对努力搞研究的同事的态度。”职业化的学者,既是脑力劳动者,也是体力劳动者,像顾言那样。“本来大学老师,完全是脑力劳动者,从事的是精神领域的工作,但顾言却把这劳动变了性质,生生地从一个脑力劳动者变成了一个体力劳动者,一星期上二十几节课,那劳动强度,绝对不比在工地上搬砖头的民工弱。”当然,顾言不是民工,有他自己的方法论。“做学问是不能追风的,最好要逆风而行,别人向东,你要向西;别人向南,你要向北。观点不一定正确——搞文学,又不是搞科学,有什么正确不正确的?关键是创新,要有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歌精神。” 或许在文人眼里,顾博士的经济学简直是笑柄,但也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凡事都有代价,娶美女或才女也不例外。能否付得起?是否愿意付?尽早想清楚其实是负责任。这也不算是顾博士的原创。例如,通俗读物《一个经济学家给女儿的忠告》分析得很清楚,“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要嫁一个天下最好的丈夫。……一个理想的丈夫往往是代价高昂的奢侈品。大多数这种代价高昂的奢侈品结果都证明是个错误。” 中文系的同仁觉得顾博士甘于清苦生活为有毛病,这真是少见多怪。本朝前三十年,“先生产,后生活”曾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而且高积累低消费也是提升经济的不二法门。这些实质上只是个人偏好不同。就像那个著名的寓言《 蚂蚁与蝈蝈 》,既不能说蚂蚁明智蝈蝈愚蠢,也不能说蚂蚁庸俗蝈蝈高雅。 这些小说多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虽然《蝴蝶行》和《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有学界小说的成分。也不是通常的校园小说,发生在大学尤其是学生之间的情感故事。这些小说关注的是大学老师的婚姻家庭故事。就算是谈情说爱,也只是为了缔结婚姻或者补充婚姻。就是不说典雅流畅的语言,这种选材和角度也颇有新意。与作者其他小说类似,这些小说勾勒出学院生活的若干侧面。虽然侧重于情感婚姻方面,但也或多或少反映了学界生活。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 1990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后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已经谈过《鱼肠剑》《郑袖的梨园》《梨园记》,还有《上邪》《子在川上》《苏黎红小姐》等以后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浮事新人换旧人—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Mech 2019-2-22 18:02
《大学城》初版于 1987 年, 1998 年作为《大学三部曲》之一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我看的是 1998 年版本。作者标注 1984 年暑假至 1986 年暑假三改于上海。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1984 年 ( 小说中提到,“打倒‘四人帮’才八年” ) ,地点是上海沪江大学,有些像作者就职的复旦大学。所谓大学城并不是现在所理解的几所大学的聚集区,只是城市化的大学校区。 小说主要是学界故事。男主人公是 55 岁的副校长李若光,那种高大全的人物,无私无畏的改革派。他要面对的是学校人事和教学管理方面的事情。贯穿始终的是新副校长的选拔。在他出国时校长会议决定是中文系的副教授史侃,他要推荐还在日本留学的博士郑小奇,他的老友已故著名教授郑明奇的儿子。其他还有人员分流的确定。他力主流动出部分教师支援薄弱学校,但中文系主任裴正卿则打着改革的旗号,乘机赶走了对他有威胁的教学骨干。另有新进人员的遴选等。教学方面的事情是对写作课上一位老师教学方法的评价等。 李若光的对立面除了史侃和裴正卿外,还有意见相左的 70 岁的著名教授、副校长邹大曙。另有几位上级领导,李的老上级也是参加革命的领路人, 66 岁的校党委书记孙升强,个人作风没有问题,但跟不上形势,谨小慎微,只等着退休。在医院住院的老校长,基本没有出场。直接领导是 67 岁的市委文教书记郝良,他丈夫是中央领导,属于仍保持工作热情的好领导。还有大学过去的老领导,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路晔,好像有些官僚。 小说也涉及人物的感情纠葛。李若光的妻子肖仁瑾是他年轻时的狂热追求者,在小说中属于比较庸俗的领导夫人。他们有儿子李子炎在外地工作,女儿李静在国际政治系读大二。李在昆明做地下党时,有恋人秦庄。秦的自传体小说《金银花》在出版社编辑郑淑贞手里编辑加工,她给李先睹为快了。郑淑贞是郑明奇的女儿,也是史侃的前妻。秦庄一直独身,领养了少数民族的儿子刀德坡。李静对刀德坡的室友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吕赛阳有好感。他们的感情发展或许是下一部《大学恋》的主题。郝良的女儿丁茜是李若光的秘书,正与中文系教师孙昂,孙升强的儿子,谈恋爱。还有几对跨国情侣。邹大曙的妻子妮娜是德国人,当年邹留学德国时结婚。中文系副教授陶玲君丈夫是苏联人,中苏关系破裂后回国,但并没有离婚。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柴敏仪的女友是法国高级进修生罗纳,罗纳在法国曾与前男友同居多年,使得柴敏仪广受议论,还落选了校党委委员。 小说还写了学术不端行为。史侃剽窃,把秦庄讲稿中的内容写进自己专著。裴正卿和史侃以修改同事作品为由,强行署名而且在原来作者之前。还有让学生帮忙收集资料等。 当年的文化氛围还是很有时代特点。学生倡议“反出国热”,受到学校和市领导的支持。市文教书记与写公开信的几名学生座谈。大学二年级学生,觉得《傅雷家书》里面有许多错误观点,特别是否定了信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国外”受到高度推崇。开篇就是李副校长访美归来。结束时,选拔郑小奇当副校长,他给中央领导两封信,在内刊上发表。其被赞赏的关于教育的高论无非是,“我们正处在教育改革之中,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打破‘一刀切’,改变我国普遍存在的‘满堂灌’的落后现象。 (p.373) ”现在大概中学生也能说。所写论文《试论我国传统观念与改革》的中心思想无非是,“我们国家过去屡犯错误,今天改革中又发生重重阻力,追其根源,主要是几千年来所遗传下来的封建意识所造成的。 (p.373) ”有些武断,而且也很皮毛。 小说明确写道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不同。这似乎应该是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从小学到中学,老师总是像父母一样,关心同学,体贴同学。进入大学后,大学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好课就走,很少和同学接触。 …… 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主要表现在知识传授上,大学与中小学特点不同,要求应该两样。老师们一丝不苟的严谨的教学作风,和丰富渊博的知识,把学生带向科学文化的高峰,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是最可珍贵的。 (p.153) ” 如果说不足,我觉得故事比较老套,人物形象比较模式化。特别是,把思想观点与个人私德捆绑过紧,反面人物学术不端而且私生活混乱。另外,我个人感觉,校级领导层面的描写,想象的成分居多,当然我也没有什么依据。例如副校长的任命不应该是学校层面所决定,又例如副校长还有秘书,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我似乎觉得,作者在见识方面似乎仍然停留在所写八十年代早期的平均水准上。如果我读大学时,看到这部小说,大抵会颇多共鸣。 作者袁越 ( 曾用名袁开业、何聪 ) , 1935 年出生于浙江, 2004 年逝世。 50 年代中期毕业于复旦大学。随后在大学从事文学教学和写作工作,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 — 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爱无敌—看电影《使徒保禄》
Mech 2019-2-17 03:34
在飞往罗马的航班上,看了电影《使徒保禄 ( Paul, Apostle of Christ )(2018) 》。应该说对我这是很应景的电影。罗马的城外圣保禄大教堂是罗马教廷的四大特级圣殿,去看过两次。城内圣保禄教堂从门前走过多次,但还没有进去。准备去看看。 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背景是尼禄皇帝纵火焚毁罗马城后迫害基督徒。基督的使徒保禄被监禁。希腊医生路加 ( 《新约·路加福音》的作者 ) 到监狱探望他,并记录他的谈话。这样穿插一些回忆,保禄由基督教的狂热迫害者变成坚定的使徒。路加一度也被监禁。监狱外的基督徒,在是否离开罗马的问题上有分歧,想得到保禄的指令,但保禄坚持让他们自己判断。另外些基督徒要用暴力劫狱救走保禄和路加,但他们反对暴力也拒绝离开监狱。监狱长慢慢转变了对保禄等基督教徒的看法,由敌对者变成同情者。结束时,路加记录保禄口述的《新约·使徒行传》完稿流传,罗马基督徒离开罗马城,保禄从容就义。 如影片所彰示,基督教的那些早期信仰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一个充满邪恶和暴力的黑暗世界里,如何自处?圣保禄给出的回答就是“爱”。这也算是大道至简。《新约·哥林多前书》中那段箴言 ( 有删节 ) 成了影片中对白: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It does not envy, it does not boast, it is not proud. It is not rude, it is not self-seeking, it is not easily angered, it keeps no record of wrongs. Love does not delight in evil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 It always protects, always trusts, always hopes, always perseveres. Love never fails. 那些否定性的描述,按电影的说法,也是有具体所指。当然,这其实也是华夏圣贤的古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 ) 。” “ 仁者无敌 ( 《孟子·梁惠王上》 )。 ” 从影片看,“爱”和“信念”之外,还需要技术能力。监狱长对基督教的同情,主要是希腊医生路加治愈了他的女儿,而此前不论是罗马医生的诊治还算向罗马诸神的献祭,都无力挽救他女儿的生命。世俗些看,“爱”也许能战胜一切,就像水滴石穿。但这个过程可能极其漫长。因此,菩萨心肠之外,还需要霹雳手段。如在影片中,如果基督没有用一道强光暂时照瞎了扫罗的眼睛,他能不能从基督教的狂热迫害者变成坚定传教者?或者说,这种转变需要多长时间?更不用说,基督教取得统治地位后,也会用极刑对付异端。 影片还强调了个人选择的重要性。这似乎体现了宗教改革后新教的精神,多少有悖于罗马教廷的正统教义。罗马城中的基督徒一直在争论是留下还是离开,他们期待保禄的指示,但保禄让他们自己决定。 任何新兴的力量,例如但不限于基督教,在兴起之际,都是解放的力量。监狱长曾对这种力量不以为然,罗马人天生就是自由人,也就是并不需要解放。但他女儿的病情,粉碎了他的骄傲。基督徒自称,关心这个世界,但并不想统治这个世界。但事与愿违,解放的力量,如果成功,总要变成统治的力量。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那些新兴的力量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总体上,电影似乎不应该很吸引人,故事比较沉闷,在《新约》中都有记载。女角色很少演员也不靓丽。但电影自有内蕴的力量,就是所谓信念的力量。这种力量有震撼人心的感召力。至于这种信念是来自基督信仰还是其他,或许并不重要。影片结束上,字幕说该片是献给因信念而受苦的人们,这其实也不局限于特定宗教。当然,影片中信念的对手是强权和暴力。如果是怀疑或理性,胜负或许是未定之数。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阿尔巴尼亚译制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海王》 看电影 Julius Caesar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山有恨销人骨—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Mech 2019-2-15 01:01
阿袁的小说集《梨园记》 2014 年由中国言实出版社,收入当代中国实力派女作家书系。小说集包括《梨园记》《汤梨的革命》、《小颜的婚事》、《鱼肠剑》、《苍蝇之二》、《郑袖的梨园》六篇小说。都是发生于校园中的情感婚恋故事,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界故事,甚至也不是那种言情的校园小说。中篇小说《鱼肠剑》已扩展为长篇小说出版单行本,过去谈过,《 求荣争宠任纷纷 》。这里就不说了。以下只说《梨园记》《汤梨的革命》《小颜的婚事》《苍蝇之二》和《郑袖的梨园》 5 篇。故事发生在某省城的师大,除《小颜的婚事》外女主角都是文学系的教师。故事发生的确切时间作者没有说,而且也不太重要。从各故事发表时间推测是 2005 到 2010 年之间吧 ! 中篇小说《梨园记》发表于《上海文学》 2009 年 5 期。梨园过去是指戏班子,现在成了对戏曲界的别称。不过这部小说与戏曲界没有关系,似乎是用“梨园”在指小说中的学界男友逢场作戏。 师大八男四女 12 位老师暑假到英国进修英语。有故事的是四位女老师行政机关的姜如、文学系的陈小米、艺术系的吕青红、经济系的吴梅以及与他们关系密切的男老师。当然,男女之间仅是逢场作戏派遣寂寞。“都是三十好几有家室的正经男人,对外面的女人,并没有多少意图的。即便有什么风月心思,那也多是精神上的风月,是自吟自唱的那种,没有胆量付诸于行为的。 (p. 9) ”吕青红以服装在伦敦刮起中国风,先向体育系的胡非献殷勤,但很快与老外阿莫尔搭讪上,“出双入对,厮混在一起。 (p. 12) ”“来日不多的关系容易让人放纵,让人沉溺,想到不久就要分手了,苟且的偷欢便升华了,成了生离死别的爱情。 (p. 20) ”姜如与带队的人事处王大元处长有了私情。体育系的胡非本来对陈小米有些意思,但没有回应,与吴梅过从甚密,但吴梅其实对大家都很亲密。陈小米最后只好与机械系的马理智结伴出游。两个月后,他们乘飞机归国。 小说的女一号应该是陈小米,她具有那种健全的女性理智或者说生活常识。“政治这玩艺儿,简直连妓女也不如的。妓女是开门做生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脏也罢,贱也罢,明着来的,虽也无耻,却是坦荡的无耻。而政治呢,却是又做婊子又立牌坊的,明里一套,暗里一套,袖里袖外,遮遮掩掩,这样的作风,陈小米更看不上。读了书的男人真是奇怪,明明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却个个爱以天下为已任。可天下是肉食者的天下,和你们这些青衣书生有什么相干呢? (p. 9) ”确实,从健全的常识看,许多知识分子不仅想入非非而且入戏太深。她也有常见的女性趣味。“身边活色生香的八卦远比政治有意思,比学问有意思。 (p. 10) ”别有一种魅力。至于与她搭戏的男角,“马理智表面上看起来有些迂腐,有些不通款曲,但其实呢,也是个精细的男人,看女人看到骨子里,既不会被姜如的睡衣所迷,也不会被吕青红姹紫嫣红的皮相所迷,而陈小米的好,是三秋桂子的那种好,是十里荷花的那种好,不招摇、不喧嚣,正合马理智这类男人的意。 (p. 24) ”典型的务实理工男。 中篇小说《汤梨的革命》发表于《中国作家》 2009 年 1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09 年 2 期和《中篇小说选刊》 2009 年 2 期。标题有些无厘头,让人联想“汤武革命”。商汤王和周武王暴力推翻夏和商,也泛指武力推翻前朝。《易·革·彖辞》所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在《汤梨的革命》中,汤梨是女主人公, 36 岁,研究魏晋文学的中文系教师,她的革命是次玩火自焚的出轨。在家里,她的丈夫周瑜飞不太关注她,虽然他自己没有任何绯闻。汤梨本属于聪明机灵的女子,争风吃醋都别具一格。“别人以言语为剑,舞得天花乱坠风生水起,她反着来,以不言语为剑,端的是月白风清万籁俱静。 (p. 53) ”在一次阅卷中,她认识了 32 岁的外校同行孙波涛,答应帮助他介绍女朋友。他本来有女友杜小棵,后来她嫁给了一位外科主任,但两人有时仍滚床单。汤梨把《鱼肠剑》中的女主角之一齐鲁 (32 岁单身女博士 ) 介绍给孙波涛。交往过程中,齐鲁滔滔不绝地给孙和汤上课,自己感觉却很好;主动登门,投怀送抱,但孙没有接;考虑结婚,但孙并没有求婚,齐鲁自己四处看房,准备婚房了。殊不知汤梨和孙波涛从开始就暗度陈仓地玩起了暧昧,两人先心照不宣,再言不及义闲聊,进一步约会,后来直接上了床。“汤梨还是扛着齐鲁这面旗帜。但这面旗帜已经惭惭演变成了帷幕。帷幕里面是汤梨和孙波涛。帷幕外面是周瑜飞和其他人。 (p. 69) ”杜小棵虽然已经与别人结婚,但有本事搅黄孙波涛的所有女友。她发现汤孙两人关系后,到学校举报,大家发现汤出轨了齐鲁的男朋友。邻居 39 岁的陈青,“是哲学系最年轻的女教授,也是哲学系资格最老的离婚单身女人 (p. 27) ”,因为丈夫出轨而离婚。她本来就嫉妒年轻美貌的汤梨,虽然她们似乎是朋友。她也警告过汤梨,严肃的丈夫其实更可怕。“男人的守身如玉,原来也是女人的丈二白绫。 (p. 70) ”最后,陈青以辟谣的形式把汤梨出轨的事情告诉周瑜飞。他在书房中闭关一个月,决定离婚。小说结束时,“汤梨在陈青家,哭得梨花带雨。 (p. 73) ” 从学界小说角度看,《汤梨的革命》多少也展示了教学研究型学校的研究压力。学校重视,“一篇 SSCI 论文奖励一万,一篇 CSSCI 论文奖励两千。 (p. 51) ”系主任陈季子每次开会都提科研。汤梨本来教学很用心,后来发现学校不重视。在她看来,“这个学校的领导真是疯了,他们学校不是教学科研型学校吗?教学在前,科研在后,现在怎么本末倒置了?那么不惜血本地奖励科研,可对教学,却一毛不拨 (p. 52) ”。齐鲁则完全看不起纯教学的教师,“就那一门两门课,多年来翻来复去地教。和农民种他的一亩二分地,和家庭主妇打理她的方寸厨房,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她们在学术上不思进取。不读理论书,也不写学术论文。这样的女人,有什么思辨能力呢 ? 有什么分析能力呢?看问题只能看表层。听言语也只能听表面的意思。 (p. 42) ” 值得一提,与《鱼肠剑》中齐鲁在上海读博士研究先秦文学然后去北京做博士后不同,《汤梨的革命》说齐鲁是在苏州读的博士,研究的是明清文学。在作者系列故事中,齐鲁是剩女女博士的总称,作者似乎懒得为她们一一想给名字。这个名字没有女性特性,有些所谓“第三种人”的意思;“齐”“鲁”都是文明古国,如那些女博士年龄偏大。“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 《论语·雍也》 ) 。” 在这个故事中,齐鲁“整个人,就如一篇四平八稳的文章。文章的语句是通顺的,没有错字,也没有语法错误,甚至标点,也都是对的。然而这全没用。依然是篇平庸的文章,人看过了,和没看过,结果是差不多的。 (p. 40) ”而且执迷于学问不通人情。作者似乎没有博士学位,因此能超然地吐槽女博士。 短篇小说《小颜的婚事》发表于《百花洲》 2010 年 4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10 年 8 期。《小颜的婚事》是个盼婚求嫁希望以此改变人生的故事。女主人小颜高考落榜,住到师大的姐姐家,自费读了三年,在计算机资料室打工。姐姐本来也是师范大专生,随姐夫去了美国两年,就成了大学老师。小颜相貌平常,又只是临时工,姐姐介绍了“杨教授的儿子、周校医的弟弟、数学系的王侃 (p. 77) ”都没有成。姐夫最其貌不扬的研究生陈家良为留校一度与小颜关系火热,但留校没有成,也就散了。这时男主人公吴其上场,他 33 岁,在校图书馆工作,是马列部吴书记的儿子。因为恋上发廊妹,吴书记急于让他结婚。 29 岁的小颜在这场所谓恋爱中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尊严,被轻视。在不断妥协中似乎开始进入状态,又遇到了漂亮而亲和的大学同学王小青,吴其的态度让她有些嫉妒。她听从吴的暗示,见面时带上王,但不告诉吴王已经结婚而且有了 3 岁的孩子,因为见过王之后,吴对小颜也更好些。作为预案,姐姐让她去见一个有 7 岁女儿的外科医生,老丑而且粗鲁,反而让小颜觉得吴其还不错。“将来的吴其是不是靠得住,小颜是不管的,小颜现在只顾得了眼前。尽管他们中间还隔着王小青,但王小青有什么好怕的呢?她甚至不会背了小颜单独和吴其约一次会,小颜是她的幌子,只要有小颜在,王小青就是没有出格的,就可以一边和男人喝着酒,又一边心安理得地当她的良家妇女,就像当年一样,和她周旋过的男人有多少呢?但她依然是守身如玉的好女孩。 (p. 91) ”元旦前,两家商量结婚的日子,吴其要求再等半年到五一,好赶上春暖花开。小颜认为,“半年正好,正是吴其从王小青那里回头的时间,当年男生们对王小青的迷恋不也都是半年左右吗?半年之后,没有不各奔东西的。是啊,就算这王小青再美,有谁愿意陪她捉一辈子迷藏呢?男人对女人的好,说白了,都是有念头的,念头没有了,那还好什么? 既这样,小颜就再等半年。 (p. 92) ”故事就此结束。 小说主题很古老,现实婚姻与理想爱情的矛盾。姐妹共同的信念,“女人嫁人,那是再投胎呀,嫁好了,前程锦绣,嫁坏了呢,就葬送了半生。 (p. 76) ”反面教材是姐姐的同学刘婵,“书读得好,人长得也是花容月貌,谁不说那是一只画眉鸟呢?二九年华的刘婵,那是三千宠爱集一身哪,可刘婵东不嫁西不嫁,却为了所谓的爱情嫁了个没读几天书的打工仔。画眉鸟终天落到了篱笆上,篱笆缠住了她的爪,她再也飞不高,飞不过姐姐这只麻雀。郎耕田来奴织布的甜蜜到底维持不了多久,贫寒的生活能摧毁一切,容颜、爱情、骄傲,到头来,干干净净,什么也剩不下! (p. 77) ”小颜还不是为了婚姻放弃爱情,而是从来没有过爱情。“是因为自己没有遇到爱情呢?还是从一开始自己压根儿就没有想要过爱情?没事的时候,小颜又会这样想,或许爱情是一只有灵性的鸟,你不想要它,它就感觉到了,所以怎么也不飞到你这株树上来。 (p. 82) ”这是个有趣的想法,至少是有趣的说法。 中篇小说《鱼肠剑》发表于《中国作家》 2009 年 1 期,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0 年 1 期、《中篇小说选刊》 2010 年 1 期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0 年 1 期。已经扩展为长篇小说并出了单行本,本系列丛谈已经谈过,《 求荣争宠任纷纷 》,这里就不说了。 中篇小说《苍蝇之二》曾以《俞丽的江山》为标题,发表于《小说月报》 2007 年 6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07 年 12 期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8 年 1 期。“苍蝇”这个名称真让我费解,特别是我并没有读过作者的《苍蝇》或《苍蝇之一》。其实我也想不起来几种其他作者的同标题小说。萨特的《苍蝇》是以古希腊为背景的剧本。还有戈尔丁尽写人性之恶的长篇小说《蝇王》,也是苍蝇吧。 《苍蝇之二》标题虽然费解,但故事的脉络很清晰。本来还算恩爱的俞丽陈安夫妻,因为陈安女研究生的介入,产生了矛盾,让俞丽像在菜里发现了苍蝇那样恶心。力学专业的陈安本来不招女生,但俞丽与朱小七很谈得来,建议丈夫录取了她。朱小七其貌不扬,让俞丽没有感受到威胁。后来她感到朱小七爱上了自己的丈夫,并努力吸引他接近他。俞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抵抗,并且启动了旧日暧昧关系老孟,准备报复丈夫。陈安不仅在论文上让朱小七挂名,而且带着她一人去北京开会。感觉天塌地陷的俞丽难以自持,找来老孟,在家里做爱昏天暗地,但老孟妻子让他回家烧鱼头汤的电话,让她回到现实中。俞丽还是想夺回自己的江山,要与陈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准备做他没有吃过的咸鱼茄子煲。这个故事完全是从俞丽的视角看,因此陈安与朱小七到底如何,并不清楚。例如,发表论文有朱小七的名字,未必是挂名,也许学生对论文有所贡献。顺便一提,他们发表论文的期刊《力学杂志》完全是虚构,实际并不存在。至于带学生去参加学术会议,这本身也没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俞丽与老孟至少肉体上出轨了。俞丽本意只是守住自己的江山,却以攻为守,主动出击,这多少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如果说陈安有什么问题,就是缺少与妻子的沟通,没有及时答疑解惑。这或许也是理工男的通病。 中篇小说《郑袖的梨园》发表于《小说月报·原创版》 2008 年 4 期,转载于《小说选刊》 2008 年 10 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8 年 10 期和《中华文学选刊》 2009 年 1 期。标题典出《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楚王幸姬郑袖”。 《韩非子·内储》和《战国策·楚策》都记载郑袖专宠善妒工于心计。在小说中,似乎说明同名女主人公居心叵测善于表演。 《郑袖的梨园》的女主人公郑袖是师大中文系的教师。故事开始时, 32 岁的郑袖不动声色地勾引 30 多岁的装修公司老总沈俞,在给他儿子沈杲但家教时。 12 岁时,郑袖当中学校长的父亲抛弃了卖豆芽的郑袖母亲,娶了她的语文老师陈乔玲,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她用自己的方式行侠仗义,击败上位小三。研究生导师苏渔樵,与妻子离异,娶了护士朱红果。她不动声色地勾引了苏教授,并给朱打电话,回家时正看到苏跪在上衣半开的女弟子郑袖旁。郑袖甚至不给朱红果忍气吞声的机会,坚决抓住苏,拆散他们的婚姻。郑袖的代价是也失去了正在同居的男友。她的家教雇主沈俞,抛弃了发妻就是沈杲的母亲,与叶青结婚。郑袖又要出手,击败叶青。她不仅对沈俞欲擒故纵,“知道一个男人的心思全在你身上而装作不知道 (p. 218) ”,而且摸清沈杲的文学趣味用文学争取他。她热切期待着最后与叶青的对决,“他们的关系要瞒着叶青开始,但决不能瞒着叶青结束的。——怎么能瞒着叶青呢?事情的起因是叶青,事情的结果也是叶青,叶青才是台上真正的主角儿。 (p. 219) ”不幸的是,叶青突然离奇地车祸身故,甚至暗示非正常死亡。这让郑袖失望而且惶恐。小说到此结束。 女权主义者不会同意,“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 ( 《围城》 ) ”。其实家庭的意义甚至大于职业。《苍蝇之二》把家庭称为女人的“江山”。这部小说集里写的都是这种“江山”的故事。“江山有恨销人骨,风雨无情断客魂。”《小颜的婚事》和《鱼肠剑》写打江山的如履薄冰,《苍蝇之二》写守江山的诚惶诚恐,《汤梨的革命》写了无事生非导致山河破碎,《郑袖的梨园》则是“打击侵略者”的快意恩仇。只有选作总标题的《梨园记》中的逢场作戏,多少有些无关江山的轻松,或许表示了逃离江山的刺激。这种刺激掌控不好,也会江山易主。 大学女教师的“江山”故事,当然也是学界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是不很典型不太符合学界小说常规的部分,也不同于单纯言情几乎无涉婚嫁的校园小说。小说所写的校园生活侧面,其实是我所最生疏。不仅经历少,而且也不太留意。例如,二十来年前与其他老师在美国英语教学培训半年,同学中似乎也有逢场作戏的出双入对。但我在第一时间脱队住到老外家里,没有与多数同学们一起住在宾馆。每天自己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除了上课见不到同学,何况上课也是分班,我读的快班总共只有 3 位一起的老师。正是因为从来没有留心,这些争风吃醋鸡鸣狗盗的故事,反而很新鲜很有吸引力。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 1990 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多数是高校教师情感婚姻题材的中篇小说,有些后来扩展或组集为长篇,如《鱼肠剑》 ( 中篇扩展 ) 和《上邪》 (3 部中篇构成 ) 。还有些小说结集出版,除《梨园记》外还有《郑袖的梨园》《子在川上》《苏黎红小姐》等。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 — 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语青椒初入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Mech 2019-2-10 06:14
德兰的长篇小说《真》,发表于《收获》 1987 年 1 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8 出版,为“求真三部曲”之三。“求真三部曲”补充修订后由北京出版社于 1998 年出版为《海外归人》,其中包括第三部分《求实》就是《真》。“三部曲”中,第一部《求》是女主人公廖凌之童年和海外求学的故事,《求 ( 第二部 ) 》主要是廖凌之回国担任英语教授后的职业和生活,第三部《真》写廖凌之的女儿廖晓凌的成长、求学和工作,最后约三分之一的篇幅她到西方语言学院教书,算是学界小说了,时间是 1981 年到 1982 年。 小说前两章写廖晓凌在童年和少年。她中学语文老师是其母亲同事鲁大姐的儿子司马根,也回顾了他们母子归国前在多伦多的生活。随后三章是该书主要部分,廖晓凌在伦敦求学,但重点是校外与母亲的朋友、自己的室友还有学校教授等的交往。反映了当时的西方人生活,以及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的态度。其中有钱的室友父亲讲他的经验,“下棋和做人一样,要 give before take( 先舍后取 ) 。 (p. 154) ”而只想结婚没有自己追求因此没趣的漂亮女子不被看好,后来嫁给日本人了。在伦敦还遇到其教父的儿子。她还没有相认的外公领她去了牛津,她母亲读书的地方。 最后三章是廖晓凌回国,到其母亲就职的西方语言学校工作,不过她母亲去波士顿讲学了。当时的学校状况现在也难以想象。“这个学院的人马,是三个‘二比一’。就是说,教职员和学生的人数是‘二比一’,职员,包括党政干部和勤工人员,跟教师的人数比是‘二比一’,开课的教师和不能上课的教师人数也是‘二比一’。 (p. 214) ”用位外教的话说,“一个小小的学院就有七、八位院长!教职工竟然比学生还多!外语学院的院长大都不会说外语!能说外语的宛院长,说的是十九世纪的英语!我们这些西方人,不管有没有资历,一来到这里就个个变成了‘专家’ (p. 218) ”。这些外教也不能随意与学生接触,只是讲课。廖凌之的三姑已经从院党委书记任上离休。这七位领导,还没有算空缺的正院长,而实际干活的只有一位,就是《求 ( 第二部 ) 》中作为丑角出现的苑俞夫,当了副院长,还兼着英语系主任。为保住这个兼职,在有系主任换人的民意时,赶紧放廖凌之出国讲学。苑俞夫的妻子,也是廖凌之的表妹,廖梅芝,现在是中文系的主任。后来得胃癌去世了。还有几位亲戚也在学院工作。廖晓凌提意见,“当领导的和做政治工作的同志,尤其要扩大知识面,无知不能领导有知,无知也不能教育有知。 (p. 228) ”这在过去是典型的右派言论了。 小说的重点其实也不是校园生活,而是廖晓凌在帮助司马根为待业青年等办夜校时遇到个年轻人萧地。他中学下乡返城后待业,顶替已故父亲当了中学老师,只能教体育。家境也清寒,母亲是小学教师,还有个妹妹。因为非常有热情,吸引了廖晓凌,比较主动地追求。但萧地有些不敢高攀,躲躲闪闪。两人在交往中。萧地的吸引人之处是有与她父亲赵孺山等一样的男人的笑声,“这是对命运嗤之以鼻的笑声,是和命运搏斗的胜利者的笑声,是给人们信心和力量的笑声 (p. 315) ”。不过,仅以个人才华而论,三代女性欧阳云、廖凌之和廖晓凌的男友似乎江河日下。这是否预示着知识女性的某种困局? 小说具有八十年代常见的那种奋发向上的主旋律。“人生是一份考卷,每个人一生都在答一份不同的考卷。考题有深、有浅。遇到困难的时候,与其抱怨题太难,不如尽最大的努力答卷。 (p. 235) ”我个人认同这种说法,但不认为这是种美德,最多只是种明智。但我觉得不能要求他人都这样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权利争取每张试卷难度相同。只是我这种人觉得,费劲去争取张容易的卷子,不如试试把难题解了。 读过“求真三部曲”,总体感觉作者还是比较天真,虽然也算历经磨难,仍然有五十年代人的天真。这种天真包括单纯的情感和简单的思想。已经说过的戴厚英的三部曲小说中,早期《 诗人之死 》和《 人啊,人! 》也有这种天真,但较晚的《 空中的声音 》就没有了,后面还有没谈到的小说就更没有了。这次重读,远没有 30 年前初读有共鸣。毕竟我自己也老了,难以与那种天真共鸣。 作者德兰 ( 本名熊德兰 ) , 1924 年生于江西。 194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然后回到北平。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北京外国语学院等任教。著有实用英语教材多种,包括语音、语法、会话、翻译、课本、单词记忆法等,我读过其中的两册语法,较为简明,也读过会话教材,主要是了解国外生活的信息。德兰从 1981 年开始小说创作,《真》是其第三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前三部小说统称“求真三部曲”。逝世年份不详。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戊戌年底读放翁《初归杂咏》
Mech 2019-2-3 18:18
偶然读陆游《初归杂咏》。不算佳作,只是颇有共鸣。 “早从学问求开益,晚悟文章要诋诃。”刚开始读书自是开卷有益。后来才知道需要批判态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个顺序很重要。“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批判性思维需要素材,否则就是抬杠了。如果只是想表现出聪明,留给自己的只能是愚蠢了。 不仅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每忆壮游成独笑,间逢老伴亦高歌。”看旅途拍摄的照片,也常有“独笑”的感觉。博客贴出的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至于要建功立业,像在浯溪旁的石崖上铭刻《大唐中兴颂》,自然只是南柯一梦。诚如钱锺书先生所谓,“放翁诗余所喜诵,而有二痴事:好誉儿,好说梦。儿实庸材,梦太得意,已令人生倦矣。”因“千载浯溪石未磨”而遗恨,对“换尽朱颜两鬓皤”者,未免入戏太深,其实大可不必。 附陆游原诗 初归杂咏 陆游 换尽朱颜两鬓皤,流年如此奈君何! 早从学问求开益,晚悟文章要诋诃。 每忆壮游成独笑,间逢老伴亦高歌。 更余一恨君知否,千载浯溪石未磨。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极简欧洲史》
Mech 2019-2-2 10:43
厕上和枕上 ( 没有马上或车上 ) 读了本小册子,《极简欧洲史》。该书译自英文,原书是为澳洲大学生写的读物。只用了 12 万字的篇幅,鸟瞰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拿破仑之后的欧洲。 该书认为,欧洲文明是三个基本元素的组合。“希腊人的观点:这是一个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世界。基督教的观点:这是个邪恶的世界,唯有耶稣能拯救它。日耳曼蛮族的观点则是:打仗是好玩的事。这些看似天差地远的元素组合在一起,造就了欧洲的文明。 (p. 23) ”这个说法很通俗形象,但可能失之简单。在我看来,欧洲文明的源头无疑是古典世界、基督教和日耳曼蛮族。古典世界既包括希腊的理性也包括罗马的管理法律工程等,基督教除了拯救外还有信仰和希望,而日耳曼蛮族,更重要的可能是习惯法和分权制。尚武好战在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中其实也有,但习惯法和分权制,是蛮族所特有。 写历史很容易变成战争史,该书没有这个问题。谈战争不多,而且说到也是一笔带过。观念方面讲得很仔细。摘录了《几何原本》,列出了摩西十诫,介绍了牛顿达尔文的贡献,节录了古希腊伯里克利关于民主的演说,转述了李维罗马王国变成共和国的故事,还摘录了英国《权利法案》和法国《人类与公民权利宣言》。我个人喜欢这种史观,以及相应的材料取舍。文明人欣赏历史上的文明,非文明人欣赏历史中的野蛮。 该书结语分析了欧洲文明领先的原因。其一,对私有产权的保护,“‘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属于国王’,这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 (p. 224) ”;其二,分权和多元,“权力分散、遗产多元 (p. 226) ”。 对我而言,总体上是温习一番欧洲历史。如果说有新的启发,或许是作者所谓教皇和皇帝的对立,导致意大利和德国的邦国林立。这我过去没有想到,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该书有些常识的错误。例如, 170 页说圣保罗是第一任教皇,罗马圣保罗大教堂中有圣保罗铜像。其实圣彼得 ( 圣伯多禄 ) 才是罗马第一任教皇,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中有圣彼得铜像。圣保罗 ( 圣保禄 ) 也常见,罗马有城外圣保罗大教堂和城内圣保罗教堂,但其中都没有圣保罗的铜像。许多教堂都并列圣彼得和圣保罗的熟悉。最简单的判据,圣彼得拿着钥匙,掌管天国之门;而圣保罗持剑,有些像教会的护法。不知道是原著还是翻译的笔误。 总体上还是值得一读的小册子。基本观念符合现代文明,也有可读性。有些常识错误,其实也无关宏旨。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上,下)》
Mech 2019-1-30 15:06
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分上下两册于 2018 年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近 90 万字分 101 节,上下册分别有 62 节和 39 节,每节用最前面的词或词组为标题。前 48 节和后 53 节分别发表在《收获·长篇小说专号》秋卷和冬卷。在冬卷正式发表前,该书就获 2018 年《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全书出版后又列第十五届《当代》长篇小说论坛暨第二十届《当代》文学拉力赛 2018 年度长篇小说五佳作品榜首,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年十五大好书第一名。估计以后会获茅盾文学奖。 小说当然是虚构,但虚构的素材也直接或间接来自现实。因此,索隐完全没有道理,但是有意思。《应物兄》的省份似乎是河南也不能排除山东 ( 都有近亿人口 ) ,主要省领导相继落马是在相邻的山西或河北。济州大学在大学排名榜上 80 名上下,差不多是河南大学的位置,但感觉济州应该是省城。至于故事的时间,根据书中有限的线索,应该在 2011 年到 2015 年之间。几个主要人物中,应物兄虚构的成分最大,甚至可以说现实中并无此人;但他在学界外的“成名作”《孔子是条“丧家狗”》,灵感无疑来自北京大学李零教授解读《论语》的《丧家狗 — 我读《论语》》 (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 。那是本很不错的《论语》讲解,尤其在历史和社会方面。程济世的原型比较明显,儒学家杜维明,都是由大陆逃台湾再去美国; 80 年代起,他与程济世一样,在哈佛大学当教授,曾任东亚语言和文明系主任,又任哈佛 - 燕京社社长;世交之际他娶年轻 15 岁的艾蓓 ( 引发争议的《叫父亲太沉重》作者 ) ;小说中的程济世在四十多岁时 (1984 年 ) 与 20 多岁的潭淳一夜性有了儿子; 2010 年杜维明受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我个人不欣赏杜维明的观点,觉得远比例如余英时逊色,没有存他的书。小说中另一位高山仰止的双林院士,似乎有仍健在的何祚庥院士的影子;“物理学界现在通常把他看成是搞哲学的,哲学界的人又认为他是搞物理的。由于他经常对经济问题发表看法,所以他现在又被认为是一个经济学家。 (p. 111) ”。其他学界人物一时想不出,政界商界想不出也不便说。 应物兄是小说的主人公。本名应物,出版商阴差阳错把作者写成应物兄,以此在社会上成名。应物兄是 81 届本科生,后来成为学校顶级教授乔木的博士生和女婿,也曾在哈佛程济世门下访学。在国内因为出版机构炒作在社会上声名鹊起。应物兄通情达理内敛平和, 总体上还算是现代意义上的职业学者儒学专家,既不是风流倜傥恃才傲物的传统才子,也不是学无所长大言欺世的所谓知识分子。可惜他面对的是需要职业政客处理的棘手问题。一筹莫展之际,驾鹤西去了。 小说的主线是济州大学要引进哈佛退休教授程济世,创建太和儒学研究院并任院长。济州大学校长葛道宏任命应物兄筹备研究院,并担任常务院长。为迎接程济世荣归故里,学校在省府和企业家支持下,准备恢复其故居程家大院并让他听到魂萦梦绕的童年蟋蟀叫声。这一切在省府层面上实际上是吸引以程先生学生为号召的美国企业家黄兴的投资。当年的故居已经找不到了,真正进行的是极其庞大的旧城改造项目,大企业家参与其中,顺便建新如旧地重造程家大院。昔日的蟋蟀济哥被认为已经绝种,在企业资助下以传统杂交和现代生物工程方法进行培养。为商业利益,要先证明济哥绝种再推出复原物种。学界商界都想往太和研究院安插人员,应物兄几乎只是傀儡。上面有常务副校长董松龄任执行院长,下面还有些卑劣小人任副院长。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时,画风突变。常务副省长和主管文教副省长相继落马,校长调任省教委副主任,董副校长继任校长仍兼研究院执行院长。应物兄也发现真正的颓败中程家大院并不在改造区域,而济哥实际上也没有绝种。事情走向不明时,应物兄车祸身亡,小说结束,留下了开放性的结局。 小说主旨其实不限于学界小说,而是以学界为视角或者以学者的想象力所写的黑幕小说或者谴责小说。从小说的谱系而论,与其说是《儒林外史》《围城》一系,倒不如说是《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一系。其中学者或知识人 自我 膨胀的官商学同盟想象,总让我联想起《废都》,虽然并没有此处删除若干字那种少儿不宜内容。我叹服作者的旁征博引,各种真的古籍,以及虚构的现代文献,还有草木虫兽的详尽说明。甚至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些许悲悯。只是我觉得还是少了些谦卑,仿佛学者仍是传统的社会精英。作者想必是理解学者这个行业,其特色如书中对子 (p. 57) 所谓学者行文风格 兴许似乎大概是 然而未必不见得 只是作者不想往这个方向开掘,而宁可展现更广泛是社会现象。 就写作的特色而言,最有新意的是应物兄具有的 “特异功能”,他内心中能进行旁人听不见的对话或发言。这样就不要写心理活动,也不用旁白解释。整个小说视角在变化。应物兄的视角或许最多,然后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也够其他人的视角。 具体说到大学中微观情形很少。小说告诉读者,校长在乎学校排名,要通过延清名师提升排名。理工科配备实验室太烧钱,不妨从人文学科入手。校长还要搞全英文授课。“教师的授课大纲都必须翻译成英文,提交给学术委员会,由学术委员会聘请国际上的著名学者进行学术评估,看是否融进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这还只是一个过渡,以后的教案都必须用英文书写,再过几年,就必须用英文授课。 (p. 479) ”这曾是北大改革的愿景,但对济州大学只是夸张甚至讽刺。学界描写不仅不多,而且也未必可以尽信。例如,说到给本科生讲课,“大部分学生都有智力主义的倾向,必须让他们感觉到那玩意很复杂、很难,他们才会服你,你才能把他们镇住。 (p. 73) ”这或许适合于文科课程。理工科基础性课程,往往是太难把学生吓住。又例如,说到研究生答辩,“你要么第一个上场,要么最后一个上场。前者的好处是,评审委员们人到了心还没有到呢,你说什么,他们都听不清楚,糊里糊涂就让你通过了;后者呢,几个小时下来,他们急着出恭,急着吃饭,你说什么他们都不会在意。 (p. 476) ”这是种可能情形,但也有相反情形,前后最严,中间随便。 乔木关于聪明是说法很有意思。“笨人哪能办笨事?笨事都是聪明人干的。 (p. 6) ”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些聪明人搞坏的。人啊,要么太聪明,不够笨;要么小聪明,大笨蛋。 …… 这样的人在高校里触目可见,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p. 133) ” 小说人物繁多,如果卷首有张人物表,或许有些帮助。人物关系网中,应物兄自然是中心。说来话长,以后有兴致再专门写博文吧。 小说似乎有多种象征。太和研究院多少象征了儒学的命运。而儒学的命运其实也象征于程济世的血缘后嗣和学问传人,以及程家大院的恢复,甚至济哥的存亡。总体上,读来并不乐观。本文标题,“一场春梦日西斜”不仅是应物兄的人生,也是太和研究院的命运,甚至是儒学的前景。以后有兴致也另外专述吧。 作者李洱,原名李荣飞。 1966 年生于河南济源。 1987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大学任教多年,后为专业作家,是先锋小说的代表性人物。曾担任过河南的文学期刊《莽原》的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副主任。过去说他的中篇小说《 导师死了 》和短篇小说《 饶舌的哑巴 》。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 — 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欲读书之《应物兄 ( 上下册 ) 》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学与形式逻辑》札记(1)
fqng1008 2019-1-27 18:38
1953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斯威策参加了一个“中国无科学的问题”的讨论会。他把讨论的主要问题记下来寄给了爱因斯坦并向其请教。爱因斯坦在回信中写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不用惊奇的,若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倒是令人惊奇的。” 这段话,我在40 年前上大学不久就听《中国医学史》老师讲过,不过最后一句话省去了“若是”两个字,变成“ 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倒是令人惊奇的。 ”因此,我一直处在一种莫名的“惊奇”之中。 爱因斯坦为把形式逻辑和实证研究看成是现代科学的前提, 中国的贤哲 为什么 走 不 上这两步, 从科学史上的奇迹 ——中医学中能否找到解答?本文先从形式逻辑着手,看看其中的差距。 一、概念 1. 引言 概念是理论的逻辑出发点 , 也是形式逻辑的起点 。 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老外苦学汉语十年,到中国参加汉语考试,拿到试题一看泪流满面。原来题目是,请解释下文中每个 “意思”的意思: 阿呆给领导送红包时,两人的对话颇有意思。领导: “你这是什么意思?”阿呆:“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阿呆:“小意思,小意思。”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阿呆:“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阿呆:“是我不好意思。”显然,外国人没有办法理解这么多“意思”的不同意思。关于这样的段子还有很多,说明中西思维特征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当然,这是民间语言,说明望文生义的重要性。但是 我们 的贤哲 是不是也 这样,从而留下来文化的遗传基因 ? 先看看老子的《道德经》,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范本。开篇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文字 非常美,关于 “道”和“名”的三个含义各有不同, 这种相同术语的差异之美意味着什么 ? 那是哲学著作,医学著作如何? 再看看中医名著《伤寒论》。101条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柴胡证”、“柴胡汤病证”、“一证便是”,这里面的三个“证”意思一致吗?而且,“柴胡证”=“少阳证”吗 ? 不免让人疑窦重重。难道注解《伤寒论》的著作和论文汗牛充栋, 我国考校训诂之学特别发达 , 竟与这个有关 ?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梧桐应恨夜来霜—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热度 1 Mech 2019-1-26 19:11
戴厚英的长篇小说《空中的足音》是当代知识分子生活三部曲中继《诗人之死》和《人啊,人!》后的最后一部, 1986 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收入吴中杰和高云主编《戴厚英文集》,由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 年出版。作者在小说结束时标注,“一九八五年元月十七日”。另外,写了后记,说明书稿 1982 年起草于广州,在安徽颍上完成初稿, 83 年在蚌埠完成二稿,然后在广州和上海间奔波,在汕头大学上课,到 1985 年完成初稿。所以小说中故事的时代应该在 81 年左右。小说中河口镇应该就是作者的故乡颍上县,而宁城从地理上推断就应该是淮南了,虽然淮南师范学院升级比小说写的年代晚许多。 小说基本是从女主人公云嘉洛的角度看。她在省城的 A 省大学与顶头上司中文系主任贺泰仁有些历史恩怨,贺刁难她。她调到了刚从师范专科学校升级的宁城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小学同学也是同乡的中文系代理主任容易对她的加盟表示欢迎。在正式入职前,云嘉洛回故乡河口镇,遇到了中学同学镇文化站站长蒋又和、镇小学校长何求等。到宁城师院后,又卷入已故校长宁家梁和现任掌权的副校长陶木然之间历史恩怨,以及两人在中文系的下属代理主任容易 ( 云的老同学也是到师范的引荐人 ) 和书记方汉三之间的矛盾,还有与方信任的教研室主任江瑞民的矛盾。她与容易渐行渐远,更倾向方汉三等人。云嘉洛的教学总体上受到学生的欢迎,但也能感受到与年轻人的代沟。特别是独身的她,与已丧偶的昔日老师孟跃如仍有些旧情,一度受到孟的儿子的极力反对。孟本人似乎也只愿意保持朋友关系。云嘉洛的新书出版,受到原单位上司贺泰仁的否定。容易也发表文章加以攻击。虽然校领导陶木然给了她支持,她仍然感到很失落,决定假期到河口镇开办文学讲席班,希望孟也同去。在孟的犹豫中,小说结束。 小说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学者或人如何在学界甚至社会上生存。“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里,没有遮挡的人都是吃亏的。 (p. 223) ”云嘉洛的老师也是准恋人孟跃如的对策是,“要学会在品德和学识都不如自己的人手下工作。 …… 不但要学会在德才不如己的人手下工作,还要使这些人相信,你对他不但毫无威胁和损害,还能给他增添光彩。你要让他们相信,你认为他来领导你是天经地义的。 (p. 346) ”我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我的解读与原意可能有差别。在我看来,人们通常高估自己的品德和学识尤其是品德,不容易有客观的判断。主观上把自己放在较低的位置,其实可能是恰当的位置,甚至仍是偏高的位置。云嘉洛的校长陶木然建议她韬光养晦。“圣人韬光,贤人遁世。这样的古训是应该用心体会的。在大家都还没有变得透明的时候,你应该多穿几层衣裳,遮住自己比较透明的心。最好,再读一点儿老庄,学一点出世的哲学。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怀出世的思想,才能做入世的学问。不然的话,你就只能把生命消耗在许许多多扯不清的明争暗斗里,甚至被扼杀和夭折。 (p. 390) ”这其实知易行难。她的同学蒋又和忠告,“一个人对一切都不要要求太高。你不但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还应该知道,客观条件容许你干什么。作得到的,就拼命去作。作不到的,就想也不要去想。这样,你的心就安泰了。 (p. 421) ”他们自称,“我们这些生活在基层的人,什么事情经得多,见得多,容易习惯。一习惯,就什么也不在乎了。 (p. 420) ” 小说反映了当年大学的困境。“我们现在的教学还是墨守成规,内容陈旧,方法陈旧。学生不满意,发牢骚,说怪话,我们在培养 ‘poor’ ! poor ,贫困的人,可怜的人,知识的贫困并不比物质的贫困更好受些。当然也不能责怪老师。教师也为自己的贫困而苦恼。他们与文化、与世界、与创造性的劳动隔离太久了。 (p. 173) ”即使在今日,有些人仍然相信甚至还要说服他人相信,教师有责任心就够了。人们似乎认为,教师有本事培养学生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在我看来,研究对教学最大的意义,是使教师丰富自由,从而有“身教”的资本,而不仅是贫乏的“言传”。 小说多少也反映了当时大学或学术界的特点。“这个界、那个坛的,看起来都团结友爱,自由自在,实际上,都各有各的牢固的庙堂!要走进这个庙堂,不但要拜神仙,小鬼也要拜!小鬼有小鬼的逻辑:我干你不干,最好。我不干你干,最不好。 (p. 143) ”那时候资源比现在少,所以能干的人可能更不受欢迎。“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仅有是非,还有利害。 (p. 223) ” 作者的小说多少都有些自传因素,如《诗人之死》中男女主人公的生死恋情,《人啊,人!》中女主人公的婚姻解体。《空中的足音》也不例外,女主人公云嘉洛著作遭到批判,以及媒体中猛烈的批判并没有得到她周围领导同事的认同,都与 81 年底《人啊,人!》所遭遇的情形类似。云嘉洛单身女性,昔日恋人去世,这些经历作者应该也会感同身受。云的反省,“我仍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要咬着牙,含着泪和过去告别。我不断地肯定自己,有不断地否定自己。我也许永远走不上一条通往幸福和光荣的路,却有数不尽的怀疑和痛苦。然而,也正因为这样,我才感觉到自己是真正地生活着,前进着。 (p. 182) ”“我所追求的已不是狭义的爱,而是广义的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亲爱。 (p. 212) ”基本上应该也是作者本人的心声。小说的主题,也是作者的信念,“生活当然会特别宠爱一些人,是他们无须付出代价就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东西。但是,任何时候,受到宠爱的都只是少数人,多数人则必须在敲打和磨压中挣扎、奋斗,或者自生自灭。所以,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也只有少数人是不累的。累就累点吧!每一步都靠自己的双脚踩地,也许走出的路子更宽,脚印更正呢! (p. 422) ”以我现在的阅历,即使是所谓“特别宠爱一些人”也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努力,并付出代价。毕竟,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 标题“空中的足音”似乎衍自空谷足音,空谷足音已经难能可贵,空中的足音就更罕见了。也是就是所谓大音希声吧。整部小说的氛围,我看可以用李清照的词句描述,“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这样,戴厚英的知识分子三部曲的三篇札记的标题,分别是三句宋词,红莲相倚浑如醉,回首向来萧瑟处,梧桐应恨夜来霜。由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苏东坡到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与小说从激情到迷茫的倾向也吻合。前两部小说《诗人之死》和《人啊,人!》分别反映知识分子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之中 的惊恐 或随后的反思,而《空中的足音》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平淡的“小时代”中的无聊和无奈。客观上,是知识分子还没有适应现代社会的职业角色,执迷于传统士大夫的幻想。《空中的足音》的影响远不如《诗人之死》和《人啊,人!》,这或许折射了时代的变化。 戴厚英 1938 年生于安徽。 1956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0 年夏毕业,分配到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任助理研究员。 1976 年到复旦大学虹口分校任教,后来合并入上海大学文学院。 1996 年遇害身亡。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解开谜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62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电影Julius Caesar
Mech 2019-1-25 20:02
在电脑上看 Julius Caesar (1953) 。老电影,黑白片。只有英语字幕。能够理解,因为所有对白都是出自莎士比亚的剧本 Julius Caesar 。 也不是简单把舞台剧拍摄成电影。增加了野战、马队等无法出现在舞台上的场景。对剧本也进行了删减。保留了核心情节,但有些枝枝蔓蔓去掉了。例如,萨翁原作中有位诗人因为与谋杀恺撒的人同姓,被愤怒的罗马公民当成谋杀者而处死。这个情节电影中没有再现。历史中确实有此记载,见于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中的恺撒传。 也许是先入为主,感觉恺撒的饰演者不太像。从现代的一般欣赏趣味看,女演员戏太少。 观影博文 观影忆旧之样板戏 观影忆旧之“三战”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美奂美轮的视觉盛宴 — 看 3D 电影 《 海王》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开谜团—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Mech 2019-1-22 08:28
阿真的小说《女大学生》, 1989 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名称听起来像校园言情小说,其实更是社会小说甚至黑幕小说。故事发生的学校在离泰安不远的古城近郊。古城有孔府孔庙,就是曲阜了。从已经有苏小明《军港之夜》 (1980 年首发 ) 和电影《佐罗》 (1978 年发行译制片 ) 受欢迎,以及学生热衷跳舞并受到压制等判断,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初期,虽然小说出版于八十年代末期。从女主人公年龄推断, 58 年 1 岁到故事发生时 23 岁,就是 80 年。很有可能是 78 级学生大二时。不管怎样,故事的具体学校和年度其实影响不大。 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者也是女主人公为中文系女大学生龚碧莹。她与同学的交往,引出了性格各异的几个室友。宽宏大量善解人意的朱枚,风流性感广交异性的庄美华,高傲优雅独来独往的米雪,来自农村生活窘迫的小杜 ( 作者似乎懒得为她想个名字 ) ,大大咧咧口不择言的梁芳芳,性情温和整洁清爽的杨小虹。龚碧莹是班上团支部书记,与男生也有工作关系。关系密切的是把她当成妹妹但也冲突不断的袁志雄,他似乎暗恋米雪;还有有几分文学才气但幼稚软弱被人操纵的宣传委员宋杰,他在追求龚碧莹。龚碧莹还是被认为可能当校长的著名教授华夫的女儿,本名龚力群的华夫教授名气大得不可思议。“既是古汉语专家,又是现代文学的权威;还担任着古典文学研究会的副会长和当代大学生思想工作研讨会的顾问; (p.40 ) ”与父亲最得意的学生系主任兼书记李纹过从甚密,与校团委书记邱芬也有工作关系。从龚碧莹的视角,能够看到较为广泛是校园生活。 小说的主旨并非是校园的莺歌燕舞,而是龚碧莹在解开历史谜团。谜团开始是自己为什么没有母亲,继母只是为了照顾她生活起居,与父亲分居。后来的谜团是米雪的自杀悲剧是否有人编导。这两个谜团相继解开。 58 年前,父亲龚力群是上海名牌高校的讲师,是美院毕业生阿芙是对恩爱夫妻,继母白玉莲当时是家里保姆。阿芙情同姐妹的同学邱芬与比她年长许多的先生没有孩子,邱芬夫妻与另一位年轻同事佟扬常到他们家,欣赏亲近小孩。因为佟扬被派出国,龚力群因嫉妒而及其烦恼,并与妻子有了矛盾。反右运动中,他不仅举报了佟扬和邱芬夫妻,而且让他们互相揭发。软弱的邱芬屈服,揭发了阿芙等,但也没有保住自己,夫妻被遣送青海。她后来反思,“任何人的悲剧,都不能单单看成历史酿成的。重要的是自身,是性格。 (p. 179) ”这也正是我读《一个探索美的人》时的感受。佟扬在胶东半岛的农场改造。阿芙精神病发作,治愈后自杀,临终前托付白玉莲照顾女儿。龚力群出国归来,为方便照顾女儿,也为家丑不外扬,续弦了保姆。举家从上海到了山东,并以笔名闻名,真名不大为人所知。具有戏剧性的是,佟扬和已经丧偶的邱芬先后来到了同所学校。佟扬还有可能取代华夫教授的学生李纹出任系主任。佟扬在农场时认识米雪,两人恋爱,但佟有妻小,因此不敢面对。几人同在学校后,李纹一直派学生监视佟扬和邱芬。邱芬感到了危险,调离走人。即将出国的米雪已经准备放手,但最后告别时失控,被李纹派遣跟踪的学生宋杰喊人。开始定佟强奸,后来米解释他们的关系,佟仍然不免牢狱之灾,米也被学校开除。在面对米雪出走可能自杀的关键时刻,有华夫教授直接授意,李纹以米雪已经被学校开除而置之不理。虽然龚碧莹自信已经解开谜团,但她的话没有人相信。只能先鼓励继母离开父亲,回到农村老家。随后自己也去农村找继母。以“让那个所谓生活的强者去向隅而泣吧! (p. 347) ”结束小说。尽管她自以为明白了,“人生不是童话,世界不是童话。 (p. 346) ”但这个结尾仍然是童话的风格。 巧合有些过多,但作者还算善于讲故事,悬念感强。因此比后来许多校园言情小说更高明些。但与那些故事编得差强人意的后继者也有共同的认知基础,就是女大学生追求想象中爱情时的义无反顾。美术系丁小慧在观音庙荒草丛中与男生做爱被学校开除;同学米雪追求已婚的教师佟扬,佟扬被判刑而米雪被开除;播音员朱晶不顾母亲反对坚持嫁给没有文凭的保卫干事。其依据或许就是一位男生所说,“爱情可以创造处光辉的前途和远大的理想,而仅有前途和理想,却不一定能获得美好的爱情。 (p. 137) ”或许真有年轻人有人会相信,特别在八十年代或者更早。世故些看,其实只是还前途还没有保障的聪明人洗脑异性以便能增加自己求偶的优势。 小说仍有些八十年代那种奋发向上,尤其体现在外文系大龄女生敏娜。孤儿敏娜结婚有女儿后离异,靠助学金和作手工活维持生计读大学,而且要读研读攻博。“人的生活,都有一条轨道,只要你走上去,就得一直走到底,否则,就会出偏差。我想,我当年选择上大学这条轨道是选对了,如今,我只能沿着它一步一步走下去。 (p. 124) ”虽然后来前夫再婚把孩子给她,她被迫退学,边工作边学习,仍要考研究生。“命运有命运的轨道,我也决不向它屈服。 (p. 199) ”女主人公龚碧莹则体现了八十年代精神的另一面,单纯的同情,天真的善良,对世界复杂性缺乏体认。 小说其实也有八十年代的局限,排斥独异,逃避自我。因此,离群索居不与同学交流的班上唯一非团员米雪只能以自杀退场。所谓离群索居,只是她在自己的床上挂了布帘,与其他同学隔开。我读大学时,也用布帘封闭自己的床,但并命运注意到室友有什么异议。现在的人,估计很难理解,她聪明漂亮,成绩优秀,生父是美国的有钱人,已经办妥了留学,与年长 20 岁的已婚老师恋爱的波折,竟然让她自杀。 小说有些叙事破绽或者说不完整。龚碧莹生母自杀前给她养母要求托孤的信中说她父亲害了 5 个人,其中一位周姓者小说中完全没有提及。另外,小说结尾处,说养母贡献了三十个年华,这个时间与前面的矛盾,除非故事发生在 87 年或 88 年。另外,五十年代高校教师不可能到美国留学,特别是学中文的,作者似乎对那段历史不清楚。 作者阿真,本名王洪荣, 1956 年出生于山东荣成。 1981 年开始发表作品,短篇小说《伞》获 1981 年山东省大学生优秀作品奖。 1982 年毕业于曲阜师大中文系。历任南市文联《泉城文艺》小说编辑、山东省作协《时代文学》 ( 曾称《山东文学》 ) 杂志小说组组长、《青岛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等。 1992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国家一级作家。《女大学生》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还有多部长篇小说出版,但与校园无涉。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 紫色学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 一个探索美的人 》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无爱的情歌》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 — 学界 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
热度 1 Mech 2019-1-15 22:28
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 ( Cleopatra ) 是位很有戏剧性的历史人物。以托勒密王朝继承人的女王之尊,相继为凯撒和安东尼两位伟大的罗马领袖侍寝,并生儿育女。因此影响了当年的世界格局。用帕斯卡儿《沉思录》中的话说,“克莉奥佩特拉的鼻子,假如长得短些,那末世界的整个面貌都会改观。” 在意大利时,看到几幅以克莉奥佩特拉为主题的油画。想找些相关的书看看,居然没有。虽然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中凯撒和安东尼传记中应该有相应内容。先看了部莎士比亚的悲剧《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 ( Antony and Cleopatra ) 》。偷些儿懒,看的朱生豪先生译的人民文学版《莎士比亚全集》,有些内容核对了牛津标准版的 William Shakespeare: Complete Works 。 开篇是安东尼在埃及首都亚历山大里亚与女王克莉奥佩特拉寻欢作乐。传来罗马共和国种种威胁和安东尼其子妻子富尔维娅去世信息,安东尼不顾女王不快而回到罗马。与同为罗马执政官的屋大维·凯撒和莱必多斯结盟,并同意续弦屋大维之妹正在寡居中的奥克泰维娅。克莉奥佩特拉在埃及得知后震怒。三执政同小庞贝 ( 凯撒的对手庞贝之子 ) 达成妥协。安东尼征讨帕提亚后驻雅典。屋大维在罗马罢黜了莱必多斯。面对安东尼和屋大维两雄对峙,奥克泰维娅去罗马为哥哥和丈夫之间劝和。她一走,安东尼立即回到亚历山大里亚克莉奥佩特拉的身旁。战事终于不可避免。安东尼和屋大维两军在希腊西岸开战。安东尼固执地放弃陆上优势,选择在海上决战,埃及六十只战舰参战。海战中,克莉奥佩特拉所在的船掉头逃遁,安东尼所乘旗舰尾随而去。主帅临阵脱逃,舰队大败。安东尼回到亚历山大里亚后,一度想重整旗鼓。安东尼的陆军一度小胜,但埃及海军舰队再次避战,安东尼部下纷纷倒戈。屋大维派人招降克莉奥佩特拉,女王没有解决拒绝。安东尼震怒。克莉奥佩特拉讹传自己已死,安东尼殉情自尽,重伤未死。克莉奥佩特拉躲入反锁的墓室,和临死的安东尼诀别。屋大维派人安抚女王,其实准备把她带到罗马,在自己的凯旋游行中作为俘虏示众。克莉奥佩特拉在自己的陵墓中,用尼罗河特产的剧毒小蛇自杀。屋大维允许克莉奥佩特拉与安东尼同葬,并进行隆重葬礼。 整个故事中,克莉奥佩特拉并没有女王尤其是东方君主的威严,更像是恋爱中的小女人,用各种小花招折腾安东尼。她自称“我们这些以恋爱为职业的人 (II5) ”。安东尼也有些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与《 裘力斯·凯撒 》中的智勇双全判若两人。屋大维倒是少年老成深谋远虑。所以,他最终颠覆了罗马共和国而建立罗马帝国。 朱生豪先生译文华丽流畅,但与原文还是有些差别。抄录些我欣赏的句子比较。英文没有像原文中那样分行。 “ The nature of bad news infects the teller. 人们因为不爱听恶消息,往往会连带憎恨那报告恶消息的人。 (I2) ” “ His faults in him seem as the spots of heaven, More fiery by night's blackness; hereditary, Rather than purchased; what he cannot change, Than what he chooses. 他的过失就像天空中的星点一般,因为夜间的黑暗而格外显著;它们是与生俱来的,不是有意获得的;他这是连自己也无能为力,决不是存心如此。 (I4) ”这是说安东尼,虽然在这部剧本中,他主要表现出的是过失。 “ Beg often our own harms, which the wise powers Deny us for our good; so find we profit By losing of our prayers. 我们昧于利害,往往所祈求的反而对我们自己有损无益;聪明的天神拒绝我们的祷告,正是玉成我们的善意;我们虽然所愿不遂,其实还是实受其利。 (II1) ” “ All men's faces are true, whatsome'er their hands are. 人们的手尽管不老实,他们的脸总是老实的。 (II6) ” “ Ah, this thou shouldst have done, And not have spoke on't! In me 'tis villany; In thee't had been good service. Thou must know, 'Tis not my profit that does lead mine honour; Mine honour, it. Repent that e'er thy tongue Hath so betray'd thine act: being done unknown, I should have found it afterwards well done; But must condemn it now. 这件事你应该自己去干,不该先来告诉我。我干了这事,人家要说我不顾信义;你去干了,却是为主尽忠。你必须知道,我不能把利益放在荣誉的前面,我的荣誉是比利益更重要的。你应该懊悔让你的舌头说出了你的计谋;要是趁我不知道的时候干了,我以后会觉得你这件事情干得很好,可是现在我必须斥责这样的行为。 (II7) ”这是小庞贝的部将打算一并暗算对手罗马三执政,来请示庞贝。庞贝否定了,毕竟他是罗马人,有罗马人的荣誉观。 “ Ventidius, that Without the which a soldier, and his sword, Grants scarce distinction. 一个军人要是不能审察利害,那就跟他的剑没有分别了。 (III1) ”这是安东尼手下的部将所说,他们打了胜仗,但情愿归功于安东尼,以免功高震主。 “ Celerity is never more admired Than by the negligent. 因循观望的人,最善于惊叹他人的敏捷。 (III7) ”这是克莉奥佩特拉批评安东尼的话,安东尼连连称是。 “ women are not In their best fortunes strong; but want will perjure The ne'er touch'd vestal. 女人在最幸福的环境里,也往往抵抗不了外界的诱惑;一旦到了困穷无告的时候,一尘不染的贞女也会失足堕落。 (III10) ”这是屋大维对女性的看法,或许也是莎士比亚的看法。 “ I see men's judgments are A parcel of their fortunes; and things outward Do draw the inward quality after them, To suffer all alike. 看来人们的理智也是他们命运中的一部分,一个人倒了楣,他的头脑也就跟着糊涂了。 (III11) ”这是安东尼部将对安东尼想与屋大维个人决斗的嘲讽。 “ The loyalty well held to fools does make Our faith mere folly; yet he that can endure To follow with allegiance a fall'n lord, Does conquer him that did his master conquer And earns a place i' the story. 我们的忠诚不过是愚蠢,因为只有愚人才会尽忠到底;可是谁要是死心塌地追随一个失势的主人,那么他的主人虽然被他的环境征服了,他却能够征服那种环境而不为所屈,这样的人是应该在历史上永远占据一个地位的。 (III11) ”这是安东尼部将的独白。 “ Wisdom and fortune combating together, If that the former dare but what it can, No chance may shake it. 智慧和命运互相冲突的时候,要是智慧有胆量贯彻它的主张,没有意外的机会可以摇动它的。 (III11) ”这是屋大维的使者劝降克莉奥佩特拉的话。 “ When one so great begins to rage, he's hunted Even to falling. Give him no breath, but now Make boot of his distraction: never anger Made good guard for itself. 一个伟大的人物开始咆哮的时候,就是势穷力迫、快要堕下陷阱的预兆。不要给他喘息的机会,利用他的狂暴焦躁的心理;一个发怒的人,总是疏于自卫的。 (IV1) ”这是屋大维的部将对安东尼的判断。确实,高声恶气往往是虚弱的象征。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807 次阅读|2 个评论
欲读书之《应物兄(上下册)》
热度 1 Mech 2019-1-14 10:03
我的小说阅读趣味停留在八十年代。后来评论界叫好的小说也读过些,但多数感觉一般。记忆中,近年与评论界较为一致的只有《繁花》,获茅盾文学奖以及多种排行榜的第一名。虽然我不算非常喜欢,但确实是部好小说。我仔细看过不止一遍,有时也挺有感触。但那种上海市井生活的题材我实在不很感兴趣。 我准备再读本评论界叫好的小说,李洱的《应物兄 ( 上下册 ) 》。分别发表在《收获》长篇小说专号秋卷和冬卷。小说单行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去年年底出版。我已经网购了一套,虽然我有上册的电子版。 体现评论界的肯定,《应物兄》获得了《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授奖词为:“十三年潜心写作,酝酿出一部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之作。‘应物兄’!这个似真似假的名字,这个也真诚也虚伪的人物,串连起三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群体活色生香的生活经历,勾勒出他们的精神轨迹,并最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估计以后也许会获茅盾文学奖。 这属于我最感兴趣的学界小说。而且据有些评论家称,作者以学问入小说,借著述、讲演、讨论、对话、回忆、联想、引用等不同方式,涉及古今中外数百种文献,将知识大数据渗入情节叙述中,知识言说成为发展情节、塑造人物、营造氛围的重要手段。这方面仅次于写《镜花缘》的李汝珍和写《围城》的钱锺书。这就是被人们所讥的“掉书袋”,但是我喜欢。 标题似乎是个人名称谓。其中“应物”的广义解读几近于通情达理。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谓“与时迁移, 应物 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狭义理解就是接人待物,如《晋书·外戚传·王濛》所谓“虚己 应物 ,恕而后行。”唐朝有位二线诗人韦应物。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滁州西涧》,几乎入所有唐诗选本。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虽然不关注文坛,多少也知道李洱算是先锋派小说大家。过去谈过他的一个中篇《 导师死了 》和一个短篇《 饶舌的哑巴 》。都是特色鲜明的作品,但我并非很欣赏。 期待《应物兄》能带来更多阅读快感。 欲读书系列博文 欲读书之《希腊罗马名人传》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英国史》 ( 未读 ) 欲读书之《大街》和《名士风流》 ( 已读 ) 欲读书之大卫·洛奇的教授小说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希腊神话和其他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徐霞客游记》 ( 部分已读 ) 欲读书之《品园》 ( 已读 ) 欲读书之《东坡乐府笺》 ( 已读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8394 次阅读|8 个评论
一地鸡毛的学界—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Mech 2019-1-9 08:33
汪洋的长篇小说《无爱的情歌》, 1986 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标注“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五日脱稿于九宫山”。故事发生在震寰大学,地处华中而且可能是华中文科最有影响力的大学 ( “一所有八十余年历史的老牌大学。末代王朝的本省总督 (p. 157) ”创办 ) ,很有些像武汉大学。时间在 1981 年前后的十个月中,由“马上就是三中全会后的第三年了! (p. 315) ”推断。 该小说是典型的学界小说,为同时期小说中少见。不仅故事主要发生在大学中,而且所涉及的问题也是学界小说常见,教师骚扰女学生的“桃色事件”,学术机构和刊物主办权的争夺等。小说中负面人物多,甚至男一号 ( 按出场时间长短 ) 也是反派。主人公缺乏亮色,似乎是学界小说的主流。在小说中,学界一地鸡毛。或许是由于内容有些超前,题材也比较“小众”,该书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有类学界小说涉及某种 “圣杯”的争夺,可能是学术职位,也可能是学术奖励。与传奇小说中价值连城或者无价之宝的“圣杯”不同,学界的“圣杯”在外人眼中可能无关宏旨甚至微不足道。例如《小世界》中的“圣杯”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学批评委员会主席职位,年薪 10 万美元。《无爱的情歌》属于这类学界小说,其中的“圣杯”是中外情歌研究会及其刊物《中外情歌》的主导权。争夺“圣杯”的骑士猥琐不堪,鸡鸣狗盗。 年过半百没有什么学术建树中年讲师温凌竹,如同当年“文革”中成立战斗队那样,“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好不容易才串联起来 (p. 16) ”中外情歌研究会总会,学校的人、财和房的支持,他得以任秘书长兼研究会刊物《中外情歌》编辑部主任。“吴必有,这个钻了一辈子故纸堆的训诂学家,于是就出任了中外情歌研究会的第一任常务副会长,成为这个研究会的实际负责人,因为会长是一个作品早已成为故纸、本人也快成为故人、连话都说不清楚的老头子。 (p. 52) ” 编辑部人手不足,向学校要人,代理校长郁达志不顾温反对派了韩岩松担任编辑部主任,温改任编辑部副主任,但仍是学会的秘书长。韩是本校毕业留校作行政,担任处级某办公室主任时辞职当编辑,创造诗歌,成了本省本市小有名气的诗人。 小说的主线是争夺“圣杯”,情歌研究会的主动权。在杭州召开的第二次研究会年会,成为争夺研究会主导权的第一次交锋。因为温凌竹其貌猥琐而且不是震寰大学毕业生,代理校长准备让韩岩松取而代之,为此给华东分会主办者东吴大学 ( 可能实际指杭州大学,而不是苏州大学 ) 顾望庐教授 ( 民间文学教授、著名诗人、老作家兼老评论家 ) 写信说明情况,让韩转交。在筹备会议上,华东片理事长、总会副秘书长、东吴大学讲师辛介一有意谋求秘书长职务并把持刊物,但顾望庐教授不很赏识他。华北片理事长林莽联合西北片、东北片理事长,形成“三北”势力,也要争取秘书处和刊物。华南片和西南片相对中立,但西南片理事长是研究会的实际创立者,还吃过温的亏。韩没有转交校长的信,因为他不想当秘书长。各方妥协的结果,保持现状,第三次研究会由“三北”之一主办。后来落实在大连,由东北片主办。年会的论文报告部分,则展示了“中国的文人有两大通病:对别人盲目相轻,对自己盲目相信。别人的文章,总觉得不顺眼;自己呢?不愿写罢了,一旦写出来,肯定比别人的强。 (p. 97) ”在两次会议之间的十个月里,各方进行了大量准备。震寰大学代理校长虽然不喜欢温,但觉得他听话可用,因此放弃了有才气、有名气但不听话的韩岩松。用非常规手段给了温副教授职称,洗清了所谓“桃色事件”,派出了人数众多的参会团队,还资助了会议一笔经费。主要对手林莽虽然有温凌竹承认的录音,但温拿到了林与过去的学生一位年轻女记者以夫妻名义开房的证据。最终,温不仅保住了秘书长,而且兼任了副理事长。 争夺“圣杯”主线之外,小说还有“桃色事件”的副线。温凌竹向找他指导毕业论文研究情歌的女生金小敏求爱写情书,被金的男朋友带着个同学一顿狠打。金小敏还告诉了学生支部副书记,随后副书记向系总支作了汇报。闻还要向中文系党总支检讨交待,形成了所谓“桃色事件”。男教师女学生这种关系,能成为“事件”,说明那时候“男女大防”远比现在为严。中文系迅速处置,让位女教师指导金小敏并提前毕业分配,似乎没有进一步负面影响。因为这个事件,不许温凌竹参加在杭州召开的第二次研究会年会。随后,校长决定要洗白这件事情。派人找金小敏要求提供翻案材料,被拒绝。后来找门路找到金的亲戚,提供份材料,说没有听金说过这个事情。温本人的交待材料,连同金提供的情书等,都销毁掉。这个事情就不存在了。 出场最多的男一号温凌竹是个令人讨厌的人物。几乎集各种弱点之大成,卑劣、猥琐、胆怯、愚蠢等。连学生都说,“不论男生女生,都讨嫌温凌竹。我们从他身上闻到了一股霉臭味,不明白他是怎么跑到高等学校里来的。 (p. 38) ”当编辑部主任也算以权谋私,发人情稿,关系稿,或者直接索要财物。“把关系稿分成一二三类,一类随到随发;二类隔期必发,三类的适时发出。 (p. 145) ”这样一个人,居然为学校争取到研究会和编辑部两块牌子,代理校长都另眼相看。为了给他副教授,在系和校两级都没有通过的情况下,校长直接到省职称委员会争取,拿下了副教授。 代理校长郁达志是典型的风派人物。北京的林莽分析他,“他在政治上的老练程度,是一个普通的省委书记所望尘莫及的。他有什么诀窍?测风、观风、跟风、刮风。一种新的倾向刚刚冒芽的时候,在普通人的眼中,往往会表现出几分稚嫩和可爱,这时,他会不遗余力地拍手叫好,用我们研究的行话来说,就是拉开嗓门,高唱情歌。不过,他唱的情歌,都是虚假的情歌,无爱的情歌。只要他讴歌的倾向接近尾声,他就能自自然然地换上副面孔,一副腔调,把情歌变成咒语,变成讽歌、哀歌和挽歌。 (p. 273) ”但跟风跟对了,办学也有效果。他代理校长后,在传统文理科外开办了大量工科和交叉专业,撤掉吃老本的干部换上“有学历、有能力、有胆识、有拼劲的中青年干部 (p. 156) ”,行政拆分扩容处级干部比文革前的科级干部增加三倍而刺激了干部的积极性。这也体现了他洞悉人性的一面。小说也写他文化素质很差,题词写错字,发言念白字。他是数学讲师,专业知识也很差。挂名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后,被人公开评价为“古老的论点,过时的论据,混乱不堪、东拉西扯的论证,不知所云的结论。 (p. 239) ”不过,他们互相帮忙的模式好像后来被发扬光大。有位数学副教授对校长说,“这是人抬人、相互拉扯罢了。先把你抬成个副教授;你是有副教授职称的代理 — 不,校长! — 再拉小郑一把,小郑也不会吃亏。 (p. 153) ”该副教授在校长提议下晋升了教授。不过他水平实在不行,推荐给校长挂名的文章反而让校长出丑。 书中借一位老科学家之口,对这种一地鸡毛的学界进行了抨击。“确实有那样的一批人,他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为了捞上一个秘书长、副会长或者理事长当当,巧立名目,硬要拉出一个个什么研究会、学会来。你没有看见现在的学会、研究会多如牛毛吗?更有甚者,一旦这种个人目的达到了,他们就巴不得吧一个学会或者研究会办成封建小朝廷,扶植亲信,排斥异己,损公肥私,沽名钓誉。 (p. 93) ” 小说中有些亮色的主要人物是诗人韩岩松。本来潜心创作,在校长强烈要求下负责期刊编辑部,就一心办好期刊。待人真诚,与人为善。有历史创伤的大龄女青年连宇在他的鼓励下,走上诗歌创作之路,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妻子高蔷恩爱有加彼此信任。在小说中,好得有些不真实,反而没有反面人物形象鲜明。 作者对国外高校的情况还是有些隔膜。台湾名教授这样说,“在港澳台或者资本主义国家,你今天是教授,明天未必还是教授。要保全教授的饭碗,就得不断拿出著作来。你的成果越显著,解聘的可能性就越小;你的著作越浩繁,受聘的可能性就越大。 (p. 101) ”这至少两方面不确切。其一,长聘制度保证高校教授不能轻易被解聘;其二,著作的量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著作的质量和经费的数量。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小说写于 1985 年,那时候欧美港台高校还是遥远的神一样的存在。人们膜拜,但并不理解。由此也反映了大陆高校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汪洋,本名喻德海, 1938 年生于武汉。 1964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历任武汉大学学生科干事、政治处秘书、生物系办公室副主任、武汉大学学报编辑、教务处教学科副科长、《写作》杂志副主编、湖北省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文学部主任、专职编剧,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湖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 2016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与魔鬼交易 — 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马王国颠覆:老布鲁图斯
Mech 2019-1-7 09:15
如莎翁剧本 Julius Caesar 所述,布鲁图斯竭力维持罗马共和政体,为此不惜诛杀有恩于他也是他所敬爱的功勋卓著的凯撒。在历史上仍未能避免凯撒的养子屋大维登基加冕,改制为罗马帝国。布鲁图斯犹豫不决时, Cassius 这样激励布鲁图斯 O, you and I have heard our fathers say, There was a Brutus once that would have brook’d The eternal devil to keep his state in Rome As easily as a king.(I2: 154-157) 其中父辈之口代代传颂的让罗马没有帝王的 a Brutus , 就是布鲁图斯的祖先老布鲁图斯。 大约在剧中恺撒时代五百年前,罗马王国就是在 Brutus 祖先鲁基乌斯·尤尼乌斯·布鲁图斯 ( Lucius Junius Brutus ) 手中颠覆,诞生了罗马共和国。老布鲁图斯堪称罗马共和国国父。米开朗基罗雕塑了布鲁图斯的胸像 ( 原作在佛罗伦萨巴格洛宫国家博物馆,似乎是米开朗基罗唯一的胸像 ) ,无疑是这位老布鲁图斯。照片不是我拍摄,取自网络。 Brutus (1538) by Michelangelo 莎士比亚的叙事长诗《鲁克丽丝受辱记》记载此事。老布鲁图斯从被国王强奸而自杀的贵妇鲁克丽丝身上拔下尖刀,率众宣誓 ( 朱生豪先生译文 ) 既然罗马的尊严被这帮恶人污损, 那就请天神俯允:让我们兴动刀兵, 从罗马干净的街衢上,把恶人驱除干净。 现在,凭着我们崇奉的卡庇托大寺, 凭着给丰腴的大地孳育了五谷的红日, 凭着罗马国土上留存的公理和法制, 凭着鲁克丽丝方才的申诉和嘱示, 凭着她不昧的精魂,这横遭玷辱的血渍, 凭着这血染的尖刀,我们在此宣誓: 要为这忠贞的妻子,洗雪这强加的羞耻。 于是众贵族推翻国王,有了罗马共和国。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三权分立,布鲁图斯就任罗马首位执政官。 历史书 ( 可能是李维的《罗马史》 ) 还记载了布鲁图斯的誓词 ( 我从英译文翻译 ) 。 首先发誓不接受任何人统治罗马,渴望新自由的民众不许被国王们的威胁和贿赂所左右。 (First of all, by swearing an oath that they would suffer no man to rule Rome, it forced the people, desirous of a new liberty, not to be thereafter swayed by the entreaties or bribes of kings.) 无以罪之血,在国王不正义前发誓,并以你们和众神为见证,我要尽全力用剑、用火、用任何手段,推翻路修斯·塔昆纽斯·苏佩布斯 ( 自大狂 ) 及其邪恶妻子和所有孩子的统治,他们或者任何人都不能再统治罗马。 (By this guiltless blood before the kingly injustice I swear – you and the gods as my witnesses – I make myself the one who will prosecute, by what force I am able, 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 along with his wicked wife and the whole house of his freeborn children by sword, by fire, by any means hence, so that neither they nor any one else be suffered to rule Rome.) 后来为了捍卫共和,老布鲁图斯不得不处死了自己两个儿子。这也是诸多美术作品的题材。 Julius Caesar 中布鲁图斯捍卫共和的想法,与其祖先一脉相承。可惜,民意有了变化。 老布鲁图斯的故事见于普鲁塔克《名人传》的普布利科拉篇,但没有独立的篇章。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外的故事:《精神隧道(中):晕眩》补记
Mech 2019-1-5 08:24
《 与魔鬼交易 》所谈的校园故事,只是小说中三个故事之一。另外两个故事也有启发,特别是 12 床的故事。 12 床患者绰号高水平,姓名不详。青年钢琴家高水平在路上遇到一位他称为金蔷薇的金姓美女,便天天等候并盯梢走一段。直到有一天,发现绰号为红苹果的中学同学与金蔷薇很熟,就请她创造见面的机会。红苹果办个沙龙,邀请高水平参加。为标新立异,高即兴发表了否认爱情的演讲,如果发现金蔷薇在场并离场高很懊恼。红苹果鼓励他一音乐家的方式求爱,创作首交响乐。高水平在创作过程中,红苹果打理他的生活。在创作困境中,把红苹果当成金蔷薇,激情滚床单。清醒后两人互表爱情,于是有了灵感,完成了作品 23 号。然后与红苹果继续滚床单。高相信完成了伟大作品,实现他的金蔷薇理想。但 23 号被各乐团拒演,绝望中,高水平转向通俗音乐,红苹果还在把曲谱寄给各乐团、指挥家、教授等。高水平听通俗音乐会时,意外遇到了金蔷薇,但已经没有昔日的激情。原来金蔷薇早就知道他跟踪自己。两人交往几日后,便共度良宵。一觉醒来,发现所谓理想其实只是幻影,他便离开了金蔷薇,参加了流行歌曲乐队到各处演出。在演出中,他不断与乐队中的女人厮混。勾引了乐队老板的女儿,导致老板酗酒身亡。在送老板遗体返乡路上,发生车祸,得了眩晕症。 12 床吃各种药,信各种教,做各种练习,均不能使病情好转。最后,病床上的他在电视上看到 23 号的公演,原来红苹果一直没有放弃,终于找到位年轻的指挥大师。演出取得空前的成功。悲欣交集的 12 床昏厥过去。按我的理解,虽然小说中没有明确陈述,这部交响乐超度了 12 床,也超度了 11 床。两人就此撒手人寰了。 理想实现的同时就是失去。高水平写出了交响乐,也得到了金蔷薇,然后呢?红苹果努力使作品得到承认,然后呢? 11 床患者为乔启隆,前面所谈校园故事的主人公。文革中父母受冲击,参加了农垦兵团。同去的还有他青梅竹马的邻居芳子。他怀着虔诚的态度想改造自己,但命运弄人。他如在惊涛骇浪中,大起大落。先是无意中把战友画说成坟头,其实人家画的是窑洞,而被连长打成现行反革命。接着团政委肯定他与芳子剪的毛主席窗花,有意推荐他上大学但他愿意留农场;连长就不提反革命的事情,还任命他当了班长,芳子当了卫生员。他带领全班以各种变态的做法争取先进,遭到芳子的反对,但被提升为副排长。他支持连长的冒险做法,在发生的事故中受了重伤,成为了英雄。在到处讲用时,没有按连长委派秀才准备的稿子,得罪了连长。他父亲自杀被指控为特务,已经升为政委的连长把他当成反革命特务嫌疑,进行审查。在审查中,他试图挡住疯牛以保护猪圈,受了伤,但没有任何效果。芳子在护理中说些宽慰的话。他深挖思想根源时,为挽救芳子,把芳子的话也汇报了,芳子被打成反革命。在强制劳动中,芳子亡故,就地掩埋,不留坟头。 与读大学时刚愎自用的乔启隆相反,农场的乔启隆完全没有自我,也基本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是乌合之众中一员的病理学样本,虽然有些极端。典型,往往意味着极端。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魔鬼交易—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中):晕眩》
Mech 2018-12-29 11:51
长篇小说《晕眩》于 1994 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初版。 2002 年作为三部曲《精神隧道》的中册,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我看的是 2002 年版本。三部曲的情节与人物都没有联系,不妨看成独立的小说。《晕眩》由三个回忆的故事构成,其中一个发生在校园。时间应该在 81 年,回忆上溯 4 年,是 77 级大学生的故事。以故事发生时间为序,《晕眩》其实最早,因此按照系列博文“学界小说丛谈”的体例,先说《晕眩》。该书并不是学界小说,而是校园小说,主要反映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整部小说是 11 床和 12 床两个眩晕症患者讲的故事,最后两位患者似乎都死去了。小说共分九章,开始、中间和最后一章有 4 节,其余各章都是 3 节。也就是说,去掉引子、过渡和尾声,其实每章 3 节。两个患者都在讲自己的经历。每章中间那节是 12 床的经历,另外两节分别是 11 床在农场劳动和读大学的经历。 3 段经历几乎没有交叉,所以整本小说也可以是 3 个中篇小说。这里只谈 11 床患者乔启隆校园生活故事。有些像大学校园版的《浮士德》,成于魔鬼交易也败于魔鬼交易,而且揭示了魔鬼如何找上门。 乔启隆经历了农场劳动的大起大落,尤其是青梅竹马的芳子之死,如同凤凰涅槃,劫后再生,考进了大学。他要发奋读书,把自己的床修建成一个堡垒。这样,他便从农场时的“无我”转为“唯我”了。“他需要一个堡垒,一个与世隔绝的堡垒,这必须是一个书和床的世界,除了读和写便是睡觉,他可以一整天一整天地呆在里面,不往外迈半步……没有必要往外去,世界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你自己 …… 除了我自己的存在,没有任何什么是存在的,‘世界就是我的表象’ (p.6) ”这段我读起来挺亲切,当年我读大学时,也有个类似的“堡垒”,但并没有狂妄到以为外部世界只是表象。这或许是乔启隆最根本的信念,“只要你有足够的意志,世界就是你的表象,甚至于就是你的想象 (p. 26) ”年轻时我也读过叔本华的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当时就不信服,现在当然忘记了。他的天赋和努力得到回报。“他毅力惊人,记忆力惊人,趣味之高雅惊人,学识之广博惊人,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诸同学的崇仰 (p.27) ”。有经验的读者,看到主人公在开篇不久就如此,便预期要遇到挫折了。 当他以征服书本的态度征服人时,就发现世界并非是他意志的表像。他在教室中的座位是所谓“乔启隆二号”,不仅无人敢占,而且旁边的空位都没有人坐,形成他所谓护城河。后来班级丢了两把椅子,有位他从来没有注意过的女生坐到旁边。一来二去,乔启隆看上那个女生欧衫,想收为“贴身女侍”。于是颁道圣旨, I love you. 不料欧衫未置可否。他便开始递增。最后写到 10000 遍时,欧衫搬到其他座位上去了。 “自然厌恶真空”,经过搭讪、吹捧等一系列功课,“小皮球”肖魂坐到了乔启隆身旁。肖成了乔的心腹门徒和情报部长,并搬到乔的下床。他借乔的备考利器卡片,制作成小抄,这样乔就不用背了。他可以腾出时间,写构想中的大著《论浪漫主义宇宙观》。考试时乔将准备的小抄误当成考卷上交,又是肖及时发现拿回。肖在睡觉前都有三声长叹,分别感慨缺少女人、名气和权力。肖鼓动他竞选班长,虽然用了不光彩的手段,还是徒劳无功。 乔的诗被教写作课的年轻漂亮有名气的女诗人看好,乔虽然更喜欢欧衫,还是在夜晚闯进女诗人的宿舍,在实践中被女诗人开启了青春肉欲。几个月后,女诗人突然因为他行为被同学知道而中止了他们的关系。失欲后的乔又开始纠缠欧衫。用猎刀扎自己的腿,欧见血晕倒。乔大著第一章《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杜甫》经过女诗人的推荐,在著名诗刊上发表。文章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本校的诗歌教授也屈尊与乔讨论。改校样时,乔把献给女诗人改为献给 OS ,终于赢得了欧衫的青睐。他终于从精神到肉体征服了她。“她彻底地爱上了乔启隆,她被乔启隆完全感动了,完全征服了,她认为他的疯狂,他的鲜血,他的献词,所有一切都证明了他对她无限忠诚的爱情,她一点儿也搞不清楚,乔启隆所做的一切,首先要证明的并不是对她的爱情,而是世界是否是他自己的表象,而是他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意志和智慧去征服整个宇宙,在这一点上,这位纯洁的少女还完全是在梦里。 (p.231) ” 有了女人和名气之后,肖魂又鼓动乔启隆争夺权力,参加系学生会主席的竞选。他凭借个人魅力,并再次用造谣抹黑对手的方式,成为有希望的候选人。只是肖魂听说学校要整肃,建议他退出。经过犹豫,乔退出竞选。欧衫一直反对他参与这种活动。 《年华月刊》举办了“自我”问题的大讨论。实际的背景就是 1980 年 5 月《中国青年》关于人生观的讨论,由此推断该故事的主人公是 77 级大学生。乔的一贯主张要为“自我”张目。肖魂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已经太多,不如充当另一派的领袖。在他看来,“伟大人物从来不是真理的奴仆,他不会为真理而战,恰恰相反,真理永远是为伟大人物而存在的,伟大的唯一同义词就是不择手段,为了你的神圣的目的。 (p.272) ”乔被说服,用他熟悉的文革思维,换些词汇,写出了《论自我的僭妄》,一鸣惊人,成为否定“自我”派的力作。文章发表后,受到有关方面高度肯定 , 有各种采访、座谈,参加各种会议。他被任命为校学生会副主席,兼任宣传部长。只是欧衫与他彻底绝交,骂他“像个投机的奸商,像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客,像个,像个不要脸皮的娼妓 (p.276) ”这给乔启隆带来巨大的痛苦,受到刺激。而且整个生活状态都发生了改变。“他现在连引退的力气都没有了,他仿佛失去了下任何决心、进行任何举动的勇气,他觉得自己只是在随波逐流,听天由命,他只好勉为其难,尽其可能地去应付一切,像一架机器,完全依照惯性,不带任何情绪,不带任何兴趣地去做一切他似乎是应该做的事。 (p.278) ” 极为吊诡的是,一方面,他自己觉得自己疯了。“存在的一切不知为什么全部突然失去了光彩,不仅那如此辉煌的胜利,不仅权利、名誉、女人那人生之三鼎足,就连嘲笑这最刺人的东西也失去了光彩,一切都味如嚼蜡,一切都是个笑话,一切都像个幻影 (p.279) ”。另一方面,上上下下却对他任职的两个学期有一致好评。在最后一个学期,他进入了学校学工部主导的毕业生分配委员会。他重新有了目标,为欧衫、肖魂、他的室友朋友等,找到合适的位置。他尽了最大的努力,欧衫去出版社,肖魂到省报当记者,他自己和当初他与之竞争的班长拿到仅有的去省委办公厅的机会。 如果小说中的故事在此结束,也很说得过去。这是个赚得了世界而失去了自我的老套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年轻人融入社会的成熟过程,也可以说是背弃理想的堕落过程。但小说并没有就此结束。 毕业分配的结果,欧衫确实去了出版社,肖魂却去了省委办公厅,而乔启隆和班长去了省内最偏远的角落,那里大部分居民为少数民族,其他室友等分配也很差。欧衫痛骂了乔,拒绝去出版社,而且说他死也不足惜。乔在绝望中,受到肖魂的引导,吃安眠药自杀。在他弥留之际,肖魂向他说明真情,“我是真正的恶魔! …… 你的一切成功和失败都来自我恶魔的指引, …… 是我教给你考试作弊的高招;是我怂恿你去敲开那‘诗歌女神’的性爱之门;当然又是我用一只小小的录音机放在你包里,录下你们的床头浪语,然后威胁那美丽至极的女神向我这丑陋的恶魔奉献她的肉体; …… 是我帮助你获得了竞选的殊荣,然而更是我使你声名狼藉,一败涂地,是我把你变成了一个叛徒,一个出卖自己的人 …… 最后,毫无疑问也是我,告发、出卖,不,的确应该说是造谣和诽谤了全体同室诸公, …… 炮制了一大批匿名信寄往接收单位 (p.315) ”。肖魂的独白被欧衫听到,被打一耳光的肖魂在离开前说,是欧衫让乔去死的。欧衫吃了乔剩下的安眠药。结果是欧衫死去,乔启隆抢救过来但得了眩晕症,生不如死。 原来故事是《 浮士德 》的翻版。乔启隆由于内心认识的偏差,借助恶魔的力量取得成功,但最后还是被恶魔毁灭。结尾在情理之中,也在预料之外,但我真吃不准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丧失了生存意识,就是行尸走肉,至于肉体是否存在,反而是无关紧要了。 这是个高度象征性、具有哲学意味的故事。表面上看,这是个大学生受诱惑而堕落的故事。其实内涵可能更为丰富。大学四年,男主人公的生存意义在不断丧失。问题其实不在诱惑的存在,毕竟没有屏蔽诱惑的世界。问题在于他缺乏一个健全可靠的世界图景。开始时的唯我论,碰壁之后很容易转向无我论。所谓“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极端的总是不能持久。此外,还有点警示,尤其重要。要提防那些不请自来的帮助,更不能为一时胜负轻易启动难以驾驭的力量,以免反噬自身。我在阅读和新闻中见过许多这样的例子,当初许身魔鬼后风光无限忘乎所以,等魔鬼来结账时却觉得自己无辜,没有想到悔不当初。 本来小说就不容易读,三个故事平行发展。特别大学校园这个故事,作者似乎把“我是世界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表象”作为同义语,开始更增加阅读难度。后来发现作者其实并没有特别深意,才不为之所困扰。 作者金岱 ( 原名胡经代 ) , 1953 你那出生于江西南昌。 1977 年考入江西大学 ( 现南昌大学 ) 中文系, 1982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1 年调往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影忆旧之“文革”后期国产电影
Mech 2018-12-24 08:51
文革后期,国产电影不限于“ 样板戏 ”和“ 三战 ”。尤其是 1973 到 1976 年,电影多起来。都是彩色,演员也漂亮。有王心刚、于洋、李仁堂、达式常、杨雅琴、李秀明、吴海燕、王馥荔、宋晓英等,当时的俊男靓女。那时候电影比现在少多了,因此虽然不敢说看全了,但多数可能都看过。有些彻底忘记,下面只说多少还有些印象的。 最先出来的似乎有四部,当时有个顺口溜,“《青松岭》《战洪图》,《火红的年代》《小八路》”。《青松岭》影响比较深,尤其是反面人物钱广,“一要手艺好,二要家什妙。”“谁还没有点儿资本主义?”《战洪图》没有看过,但知道其中反面人物一句话,“下吧,下吧,下它七七四十九天我才高兴。”有时候看见外面下雨也说。《火红的年代》讲炼钢,“炼出争气钢,气死帝修反!”好像还有遇到困难时,吟咏毛主席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当时有些不明觉厉,后来才知道,那是向当时的“文化旗手”致意。《小八路》是木偶戏,好像没有看过。 文教卫生题材的电影印象深些。基本是说我同龄人的《向阳院里的故事》,小说也在电台连播。其中有个反面人物,教唆一个孩子不去挖沙子说,“劳动有低级劳动,有高级劳动。挖沙子是低级劳动,捏糖人卖钱是高级劳动。”这或许是我最早的经济学启蒙。用现在的话说,独创性的有技术含量的稀缺的劳动更高级。我不觉得自己是过分在乎金钱,但任何明智的人都无法忽略金钱所体现的社会有效需求。讲大学教育改革的《决裂》印象尤其深。江西共大的党委书记,抓住一个农民的手,指着其中的老茧说到,“这就是资格。”读大学的资格并不看文化程度。我那时是十多岁城市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上没有任何老茧,看到这内心真有些崩溃。还有农民需要给牛看病,而老教授在课堂上大讲,“马尾巴的功能”。当时觉得很可笑,现在觉得无知真可怜。讲上海知青到北大荒农场的电影《征途》,我看过同名小说,对电影反而没有任何印象了。讲农村赤脚医生的电影有《春苗》。正在观察实验白鼠的权威医生,被叫去给一个农村老大爷看腰疼还是腿疼,告诉他,“一要营养,二要卧床。”当年妻子车祸骨折时,我也这样对她讲。还有乡村巫医讽刺赤脚医生,说她只有“红药水啊,紫药水啊”。另有部赤脚医生的电影《红雨》,我没有看过。 最多的是打仗的电影。按故事发生的时间排列,大致有《闪闪的红星》《平原作战》《车轮滚滚》《侦察兵》《渡江侦查记》《难忘的战斗》。《闪闪的红星》不仅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有名,有些对白也难忘,反派胡汉山说潘冬子的父亲,“杀猪的?还杀人吧!”另外对其中鲜蘑菇放些盐炖的吃法很向往。《平原作战》是抗日片,与后来重新放映的《平原游击队》有些弄混了。《平原作战》的主角叫赵勇刚,不是《平原游击队》里的李向阳。似乎有赵勇刚教训伪军,做好事得颗红豆,干坏事得黑豆。这也是种量化考核。《车轮滚滚》应该是写淮海战役,非常无聊的电影,主要是推着独轮车运送物资。《侦察兵》《渡江侦查记》都是写渡江战役。《侦察兵》中,伪装成国军军官的共军侦察兵,戴着白手套摸了炮口就变黑了,于是训斥,“这炮是怎么保养的?”我觉得那部电影开启了刀枪不入的神剧模式,侦察兵们如天神附体。《渡江侦察记》稍微晚出,更写实些。《难忘的战斗》写征粮工作队,别的不记得,但最后有个带眼镜的账房先生,用秤砣打死个解放军战士,却隐藏下来,到电影结束时也没有暴露。这或许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既然全国解放后仍有阶级敌人,因此有些反特电影。印象深的是《海霞》,电影所依据的小说《海岛女民兵》也看过。具体情节记不清,但有个派遣潜伏的特务,过去的海匪黑风,很牛气地说,“别看我只有一条腿,在海上我也行走如飞。”也不失江湖豪杰气概。在矿山搞建设抓特务的电影有《沸腾的群山》,我看过同名小说,作家李云德似乎是鞍山人。电影本身完全没有印象了。 工业建设题材的电影,《第二个春天》印象比较深。研制一种鱼雷快艇,第一次试验失败,什么东西烧掉了。后来发现是种材料不过关,采取降温措施就解决,于是在第二个春天试验成功。这个与《火红的年代》也有些关联。由于没有高品质钢,舰艇射击时炮膛爆炸了。后来讨论很多的《创业》,当时看了没有觉得有什么异常之处。显然是以“铁人”王进喜事迹 ( 似乎中学语文课本选过 ) 为原型的石油开采故事。有些台词印象很深。说到所谓甩开勘探,被问到能否保证有油,某正面人物昂然答道,“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这真是个不错的免责宣言。反面人物攻击周挺杉。“周挺杉同志在国家困难的时候,买了大量的土豆,助长了农村资本主义。”最后也有坏人破坏,当然没有得逞。还有部工业题材的电影,我忘记了名字叫《钢铁巨人》还是《青春似火》或是其他,反正有个阶级敌人,往电机里倒盐水搞破坏。还有位比较正面的工程师,有人说长得与我父亲有些像。 农村故事能记住看过的电影还有分别在互助组时代和高级社时代的《金光大道》和《艳阳天》。我都看过浩然的同名小说或者听过小说连播,电影看过但印象不深。《金光大道》的女演员漂亮,《艳阳天》完全没有印象。《金光大道》还有画面感的是卖房子立字据,“买主 …… ,卖主 …… ,中间人刘万。” 不是电影或电影史的专家,无力客观评价。我觉得当年那些电影也带给我许多快乐,甚至受到一些启示。例如,要从事高级劳动。 观影博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重看电影《鹿鼎记》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8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Julius Caesar
Mech 2018-12-22 09:37
Julius Caesar ( 《尤里斯·凯撒》 ) 是莎翁剧本中相对容易的一部。这次重读的是商务的“莎士比亚注释丛书”版,裘克安先生注释。该书与牛津版全集在分场方面有些差别。不久前在古罗马广场看过当年停放遇刺的凯撒遗体之处,现在是凯撒神庙遗址,读剧本尤其觉得亲切。 剧本的情节比较简单。 Caesar 在罗马民众中威望日高,已经是终身执政,还有意加冕称王。与 Caesar 有私怨的 Cassius 策划行刺 Caesar 的阴谋。他成功地说服了正直有威望的名门之后 Brutus 加盟,他受 Caesar 恩惠,但愿意为保卫共和诛杀 Caesar 。 Caesar 感受到种种凶兆,在妻子 Calpurnia 劝阻下本来打算缺席元老院的会议,但反对者以可能授予他王权为由诱使他到元老院。在那里,十余人按计划杀死 Caesar 。 Cassius 劝 Brutus 同时也杀了 Caesar 的爱将 Antony ,但 Brutus 拒绝。 Antony 表示如果他们向罗马市民解释杀死 Caesar 的理由充分,他愿意与他们合作。在 Caesar 葬礼上, Brutus 先演讲, 赢得罗马公民支持。 Antony 接着演讲,改变了听众的看法,罗马市民转而对暗杀 Caesar 的人怒火万丈,他们马上逃出罗马。最后 Antony 等的军队打败了 Brutus 召集的军队, Brutus 自杀。 Antony 等承认, Brutus 是反对 Caesar 团伙中唯一正直的人,他参与谋杀,确实是为了罗马,而不是为了自己。 This was the noblest Roman of them all; All the conspirators save only he Did that they did in envy of great Caesar; He only, in a general honest thought And common good to all, made one of them. His life was gentle, and the elements So mix'd in him that Nature might stand up And say to all the world, ‘This was a man!’ (V2: 216-213) 剧本中,安葬 Caesar 时的演讲很有意思。主旨爱 Caesar 但更爱罗马,为了捍卫罗马的共和,只能杀掉想称王的 Caesar 。 Brutus 的演讲有逻辑的力量,修辞也华丽,结尾如下 Not that I loved Caesar less, but that I loved Rome more. Had you rather Caesar were living, and die all slaves, than that Caesar were dead, to live all free men? As Caesar loved me, I weep for him; as he was fortunate, I rejoice at it; as he was valiant, I honour him; but, as he was ambitious, I slew him. There is tears for his love; joy for his fortune: honour for his valour; and death for his ambition. Who is here so base that would be a bondman? If any, speak; for him have I offended. Who is here so rude that would not be a Roman ? If any, speak; for him have I offended. Who is here so vile that will not love his country? If any, speak; for him have I offended. I pause for a reply. (III2: 21-34) 虽然在论证 Caesar 有称帝野心时证据并不充分。但罗马群众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而致以热烈欢迎。 Antony 的演讲更侧重利用群众的情感,除了说 Caesar 的贡献外,特别提到 Caesar 的遗嘱赠每位市民笔钱,他的私人住宅可以作为公共花园。结果也更成功,改变了群众的看法。演讲实在太长,我就不抄了。 剧本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命运的讨论。 Cassius 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居于人下错在自己而非命运 Men at some time are masters of their fates: 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 that we are underlings. (I2: 135-137) Caesar 觉得命运无处逃避 What can be avoided Whose end is purpos'd by the mighty gods? (II2: 27-28) 因此不妨直面死亡。 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s; The valiant never taste of death but once. Of all the wonders that I yet have heard, It seems to me most strange that men should fear; Seeing that death, a necessary end, Will come when it will come. (II2: 33-37) 她妻子对这种自信表示忧虑,觉得会把他弄糊涂。 Your wisdom is consum'd in confidence. (II2: 49) 还有 Brutus 对命运的看法,我在《 命运如潮 》中抄过,时不我待,乘势而上。 There is a tide in the affairs of men, Which, taken at the flood, leads on the fortune; Omitted, all the voyage of their life Is bound in shallows and in miseries. On such a full sea are we now afloat, And we must take the current when it serves Or lose our ventures. (IV3: 216-222) 此外, Caesar 对行刺的主谋 Cassius 的看法也耐人寻味,为阴谋家画幅速写。博览群书,洞悉人性,很少娱乐,不苟言笑,心胸狭隘。 He reads much; He is a great observer, and he looks Quite through the deeds of men; he loves no plays, As thou dost, Antony; he hears no music; Seldom he smiles, and smiles in such a sort As if he mock'd himself, and scorn'd his spirit That could be mov'd to smile at any thing. Such men as he be never at heart's ease Whiles they behold a greater than themselves, And therefore are they very dangerous. (I2: 197-206) Julius Caesar 是历史剧,剧情主要出自普鲁塔克《名人传》。 Caesar 其实并非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是被推举为行刺 Caesar 小团伙的首领 Brutus ,以及在为 Caesar 复仇名义下攫取最高权力的 Antony 。三人在《名人传》中都有专门传记。 Caesar 的最为正面,与亚历山大并列为“继往开来者”,我理解就是大征服者。 Brutus 则是在弑杀君父者,虽然对他个人道德操守还是有好评;而 Antony 更是因美色而亡者,对他个人品质评价也不高。这三位的传记我准备以后阅读一下。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坎坷学者路—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Mech 2018-12-19 16:01
施昌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一个探索美的人》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 1987 年出版。小说从主人公 1932 年出生开始,重点是 1952 年考入上海的 S 大之后,到 1980 年春。从作者的经历看, S 大就是复旦大学。作者于 1983 年去世,该小说堪称他的“天鹅之歌”。小说出版部分是王东明从 60 多万字的原稿压缩到 30 多万字,因此有少数叙事不完整之处。还附有作者的小传,在职场和学术研究方面,小说与传记几乎一一对应,都展现了坎坷的学者之路。 《序曲》说男主人公史可夫罹患胃癌,晚期已经转移,仍在与病魔顽强抗争。老同学李锋为支持他,准备以他为主人公写部小说。但小说写好后,用了主人公的名字。在《尾声》中,他通读了书稿,同意出版,并自己确定了书名《一个探索美的人》。《序曲》和《尾声》之间,就是小说的正文。 在职场上,男主人公不断有作品发表,但在历次运动中几乎都是运动员。“几乎”就是一次有例外,在“洗澡”中,他是大学生,班级团支部书记,属于积极参加的革命群众,帮助在国内有名气的中国文学史专家陈丰文教授改造了思想,还与学生党员徐清联名在报纸上发表了批判陈教授的文章,得到他本人认可。诛心而论,他也未必敢不认可。大三刚开学,在杨之岗教授帮助下完成的论文《论“美”》在重要期刊《哲学战线》上发表,为学校墙报所写的十余篇谈美随笔在《青年生活》上发表。随后赶上批胡风,他的批判文章在《江南文艺》上发表。在杨之岗教授指导下,完成了 12 万字的毕业论文《论鲁迅的美学思想》,准备修改后作为专著出版。三年大学时代,真是开挂的超级学霸。 超级学霸卷入政治风云。杨之岗教授成了胡风分子,主人公也受到牵连,临近毕业时遭公安局逮捕,并被开除团籍。在监狱里,仍思考美学问题,不能读书不能写字,就打成腹稿。关押一年后释放,被定为胡风影响分子,他本人还不知道。分配到中文系资料室工作,恢复团籍。 1956 年底,分别在《哲学战线》和《文艺研究》上发表了在监狱中构思的论文。 1957 年在《文艺研究》上又发表篇论文,因提意见被打成右派,开除团籍,送到农村劳动改造。毕业论文改写的专著被退稿,稿件被系办公室主任窃取,抄袭两章内容在期刊上发表。 1960 年,右派摘帽,回学校资料室工作,开始撰写专著《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61 年,有位青年教师看到他的手稿,剽窃其观点在期刊上发表文章。 1962 年在《哲学战线》上发表论文。前述专著完成,有 45 万字,但后来被出版社退稿。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与室友也是大学同学合作在《文史论坛》上发表论文。 1963 年,因为右派问题申诉被批判,受到留职察看处分,每天半天从事农业劳动和打扫卫生。 1965 年开始撰写《中国美学史论丛》,由十篇专论构成, 1966 年完成。 1967 年文革中受到批评。 1968 年两部专著手稿被工宣队和红卫兵抄家抄走。后来因议论毛林会师的画被关隔离室 15 个月。 1971 年林彪事发后出隔离室,劳改中偶然发现被窃的退稿和被抄走的两部手稿,都偷回,随后去“五七干校” 1974 年因病回大学,后诊断为胃癌,手术切除并接受化疗。 1976 年开始修改书稿。 1979 年,《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和《中国美学史论丛》出版,右派和胡风影响分子平反。 1980 年,《论鲁迅的美学思想》出版,破格晋升教授,加工资两级,按教授待遇分配住房。当年还没有现在的学界“帽子”,职称、工资和住房,就是对学界精英的肯定了。当年的超级学霸,终于成了成功学者,只是身体垮了,青春时光也一去不返。 职场之外,小说也叙述了主人公的爱情和婚姻。在大学时,他与善良美丽的同学李玉芝暗生情愫,但发现她有男朋友,就模仿小说《怎么办》中男主人公,假装爱上另位女生,结束两人关系。李玉芝后来到出版社工作,丈夫在文革中死去,帮助主人公出版三部著作,并任责编。假装爱上的女同学叶吟秋真爱上他,开始他因为叶不漂亮有些犹豫,后来真心接受了她。但在他蹲监狱时,分配到师范学院当老师的叶与他中断了关系,与他人结婚。出狱后发表所发表两篇论文的读者杨玲慕名来请教,她是已故音乐学院教授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教育学院当助教。两人交往很愉快,但女方突然中断了关系,只能推测是发现主人公政治上的污点。在农村时,救了谭文静的命,她高中毕业没有考大学当了小学教师。开始女方非常主动追求他,但了解他的过去后,也终止了关系。最后结合的是章小茭。她是主人公中学寄宿房东的女儿,六岁时父亲准备把她卖掉,被主人公劝阻。在与谭文静交往期间,两人在船上重逢。章投考大学没有成功,在铁路文工团工作。被谭拒绝后,两人交往,后来结婚,并生有一女。两地分居,后为照顾主人公,请长假,最后调入大学在图书馆当清洁工。她是真善美的统一,完全符合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主人公始终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之下生活。出生时父母没有钱,就准备溺死他,因为是男孩留下来。随后辗转求学,都很困难。大学毕业后本来可以好转,但种种政治帽子都有严重的经济后果。 小说还写了主人公的师长、朋友和对头。小说中小说的作者李锋是主人公的大学同学,受他连累被开除团籍,分配到西安,后来成了作家。比较有戏剧性的是女同学赵丽珍。开始出场是嫌刚到大学的男主人公脏和臭的娇小姐,连团员都不是。在批判胡风运动中火线入党,留校当了党务领导,便一直压制男主人公。直到文革,也被打倒,想不开投河自尽了。 对主人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研究,我当然是很敬佩。但阅读时不能认同作者的态度。缺乏批判,缺乏反思,完全是一种审美的观点。仿佛生活中的种种残酷,只是在砥砺主人公的品格。如书中的鹅卵石之喻,“像从山崖上滚下来的石头那样坚强,敢于长期地在哪溪流的冲击中形成这样美丽的鹅卵石。 (p. 273) ” “我就是要与命运作斗争! (p. 214) ”“一定要在这种种痛苦的考验之中,不断锻炼自己。有一天我生命也会象这个鹅卵石一样,闪烁着美丽的光亮吧。 (p. 215) ”人在困境中,这样鼓励自己,当然是明智的做法。事后复盘,似乎就不应该停留在这个阶段。在我看来,牵连进胡风案,确实是飞来横祸。但后面的右派等,都是主人公对社会的认识比较幼稚,他不理解,他衷心爱戴绝对信任的种种社会建制,其实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对他产生影响。结果帽子越来越多,境况越来越差。这当然不是主人公的过错,但也存在更明智选择的可能性。 作者施昌东,又名施昌骥, 1931 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1951 年高中毕业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期间在《文史哲》上发表论文《论“美”是生活》,在《文汇报》上连载十篇《谈美》。还完成《鲁迅美学思想》 20 万字书稿和毕业论文《朱自清》。 1955 年毕业前夕,因受教师贾植芳牵连,因“胡风嫌疑分子”入狱一年。出狱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料室工作。发表多篇有独到见解的论文。 1957 年被打成右派, 1959 年摘帽。六十年代在发表多篇论文的同时,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完成《美学论稿》和《先秦诸子美学思想》同百万多字的书稿。文革收到冲击。 68 年与远在四川西昌的女友结婚。 1976 年确诊胃癌,并动手术,但癌已扩散。 76 年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组副研究员。在与病魔搏斗的同时,定稿多部专著。《“美”的探索》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和《汉代美学思想述评》由中华书局出版。癌症复发,做第二手术胃全切除。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论文集《在美学研究的道路上》,与潘富恩合著《中国哲学论稿》 ( 重庆出版社 ) 和《中国古代认识论史略》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并完成传体小说《一个探索美的人》。 1983 年癌症第三次复发逝世。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有些美学家似乎命途多舛。如上所述,施昌东坎坷的学术之路基本与小说主人公相同。与施昌东同辈的美学家高尔泰的经历也很坎坷,不过他没有写小说,出了自传性文集《寻找家园》,前两卷的删节本 2004 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三卷全本在 2009 年由印刻出版社出版。读过他早年的著作,《论美》 (1982) 和《美是自由的象征》 (1986) 。更年轻的由“黑马”而“黑手”的已故和平奖得主,博士导师是黄药眠先生,专业文学理论广义也算美学吧。读过他的《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 (1987) ,可能还读过《形而上学的迷雾》,但记不准了。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 — 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来唯把旧书谈:《傅译传记五种》
热度 1 Mech 2018-12-16 08:42
前些天重读了《 弥盖朗琪罗传 》,是三联版《傅译传记五种》中的一种。我在八十年代中期读过《傅译传记五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书属于那种改变了我的行为的书。后来几乎没有重读过。毕竟那种书只适合年轻人读,有种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热情。 该书除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三巨人传”外,还有《夏洛外传》和伏尔泰传。《夏洛外传》的作者不太了解,夏洛是虚构人物,卓别林在电影中的角色,因此也不妨说是卓别林电影的外传或本事。该书对夏洛的行头也有解释,手杖象征尊严,礼帽象征骄傲,皮鞋则是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伏尔泰传》的作者莫罗阿,法国文人,傅雷先生还翻译过他的《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等,书我似乎都有,也读过,但内容现在完全想不起来了。 该书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傅雷先生《贝多芬传》的《译者序》开头几句话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逐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 那是傅雷先生说贝多芬对他的启示,对我也如同当头棒喝。只是后来我才明白,这种“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至阳至刚的境界,既非人人能企及,更非在任何时候都能企及。那其实是成熟人生的中点,而非起点。当然,年轻时追求这种精神力量也非坏事,只要不过于自大之恋,产生道德优越感并以此论断他人。 或许也是平衡该书所强调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杨绛先生的全书的《代序》结尾段画龙点睛,写得更世故也更深刻。 智慧和信念所点燃的一点光明,敌得过愚昧、褊狭所孕育的黑暗吗?对人类的爱,敌得过人间的仇恨吗?向往真理、正义的理想,敌得过争夺名位权力的现实吗?为善的心愿,敌得过作恶的力量吗? 虽然序文大部分篇幅都是对过去与傅雷先生一家交往的生动回忆。 杨绛先生没有回答她提出的问题。出于自己有限的历史知识,也足以知道难以给出肯定的回答。不过,在当时看来,即使不能,也不妨追求智慧和爱等理想。那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早岁不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几十年后,我才知道世事艰难。凡夫俗子,能坚守或只是基本坚守“不作恶”的底线,已经筋疲力尽,算得上难能可贵了。 不管怎样,《傅译传记五种》特别是其中“三巨人传”,很值得一读,尤其在年轻的时候。 忆来唯把旧书谈:开篇词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小说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有史以来最佳科学图书 100 种 ” 忆来唯把旧书谈: “ 百种传记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忆来唯把旧书谈:少年闭门读禁书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打白骨精故事 忆来唯把旧书谈:最初的世界知识 忆来唯把旧书谈:《理性主义》 忆来唯把旧书谈:小诗《我不要那样的生活》 忆来唯把旧书谈:萨特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加缪的文学和哲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邓肯自传》 忆来唯把旧书谈:德 • 波伏瓦的书与人 忆来唯把旧书谈:三十年前曾读禅 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 忆来唯把旧书谈:金庸的武侠小说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041 次阅读|2 个评论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Mech 2018-12-14 10:16
汪浙成和温小钰的长篇小说《土壤》,发表于《收获》 1980 年 6 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 1981 年出版,收入“当代文学丛书”。故事发生在 1979 年的东北某农场,通过回忆再现二十年前大学读书的情景。虽然大部分故事发生在大学之外,但主要人物都是大学毕业生,勉强也可算学界小说。与《人啊,人》类似,这部小说也是转换第一人称的叙述,每章由不同的书中人物为叙述者。 1959 年,大学生党员辛启明对班长魏大雄起草的到农场劳动总结报告提出不同意见,被系总支副书记邱良才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魏大雄具体操办。辛启明是黎珍的男朋友,魏大雄为留校也在追求黎珍。辛启明开除党籍、保留学籍,送军垦农场强制劳动。他发现不可能回学校,就与黎珍中断了关系。黎珍嫁给了哥哥的朋友,从事外交工作,有了儿子刘军,但丈夫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魏大雄因为教师有反对意见,没有留校,到部机关工作。眼看升迁无望,主动要求下基层。火车上遇到地委书记吴根荣的女儿吴若梅,两人结婚,魏大雄也成为县委书记的后备人选。文革中,吴受到冲击,魏及时划清界限,把住在家里的岳母赶走。自己要求到农场,当了场长。辛启明一直在该农场工作,吴曾是首任场长,在他支持下从事农业特别是土壤的研究。他后来当了农技站代理站长,并被离异的农场小卖部售货员玉玲追求。刘军无人管教,打架斗殴,由他叔叔送农场劳动。羁傲不逊的刘军被魏大雄制服,对他很崇拜,在农场被称为魏二世。二十年后, 1979 年,黎珍作为农业部技术人员,到农场考察是否能将其列入国家粮食基地,同时办理儿子刘军回北京事宜。考察组长是重新工作的吴根荣,稍后才到。现实的冲突是魏大雄迎合上级要高产,放弃土地轮休。辛启明坚决反对,这样会使土地沙漠化。农场多数群众支持魏场长,不然拿不到奖金。黎珍发现实情后认为不能列入粮食基地。辛先向玉玲说明他心有所属,后来在迫于舆论向玉玲求婚时,被她拒绝,玉玲愿意以成全他和黎珍。魏大雄荣升副局长,辛启明落实政策恢复党籍并担任场长。发现编织品可以卖钱,维持生计,准备翌年停种,得到了吴根荣的支持。不顾儿子的反对,黎珍准备与他结合,并离开北京留在农场。 小说的名称“土壤”有两层含义。“改造自然的土壤固然重要,但改造社会的土壤更加重要。不然的话,因为谎言侵袭,已经改造好的土壤,有朝一日,又会变成象刚才见到的那片被毁灭的古代绿洲一样 ...... (p. 188) ” 小说对五十年代校园的描写可能比当时的小说更客观。既有人性纯真的一面,例如“在我们那个年代,姑娘们都还没有理智到冷酷的程度,对自己爱人身上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事先都仔细地逐条加以算计、比较和权衡。我爱的是他整个的人,他的优点和缺点。总之,构成这个独特的他的一切。 (p. 23) ”也有斗争残酷的一面。“原来在这些平日同坐一张课桌、一起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同学之间,不仅有友谊与学习,散步与聊天,球赛与跳舞,劳动与幻想,而且还有一些别的、隐蔽的、强烈的带着某种血腥味的东西 ! (p. 27) ”另外,“反右”和“文革”之间还有许多斗争,例如小说中写到的“反右倾”,推测是庐山会议的余响,与多数小说写过的反右其实并不相同。这个“反右倾”运动,其他小说中较少涉及。《求 ( 第二部 ) 》提到过,但没有具体展开。各种斗争中也暴露人性。“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事情直到今天还是颠倒的:一些被伤害过的人反倒念念不忘地请人原谅;而一些真正伤害过人的人,却仍然一贯正确,根本无意于请人原谅。 (p. 183) ” 小说中的的魏大雄比较有特点,不是简单的反面人物。他既有苦干实干的一面,也有善于逢迎上司的一面。特别是他对关系学大有研究,运用得炉火纯青。“不仅要研究人们经济基础 ( 物质生活 ) 方面的关系,还要研究他们上层建筑 ( 兴趣爱好 ) 方面的关系;不仅要研究人们相互间亲近良好的关系,还要研究他们相互间对立仇恨的关系。 (p. 194) ”“各种关系象货币一样互相间可以流通转换:运用人事关系帮助医院大夫的儿子上学,在一定时机就可以运用生活关系给某部长弄到急需的特效药,再到一定时机就可以借某部长的关系为自己要官要权。 (p. 195) ”“有着互相利害关系的关系,是最牢固的关系 ! 我求某人办事,我手里最好有某人托办的事。 (p. 195) ”在某些社会条件下,这些都是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技巧,可惜未免有些知易行难。 作者汪浙成 1936 年出生于浙江、温小钰 1938 年出生于湖南。两人分别于 1954 年和 1956 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期间两人恋爱。 1958 年,汪浙成被分配到内蒙古,历任内蒙古文联《草原》杂志社编辑、编辑组长, 1982 年调内蒙古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1986 年调浙江省作家协会,曾任《江南》杂志主编、省作协副主席。温小钰 1960 年起在内蒙古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 1986 年调浙江文艺出版社,历任该社文艺理论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 1993 年病逝。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汪浙成和温小钰在八十年代是我喜欢的作家,许多中短篇小时印象深刻,例如《苦夏》《别了,蒺藜》《春夜,凝视的眼睛》等。虽然这部《土壤》并不属于当时我喜欢的小说类型,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但还是简单说说,以向两位作者致意。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 — 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看电影《鹿鼎记》
热度 1 Mech 2018-12-13 15:18
金庸的武侠小说,我都看过,而且不止一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很少几部看过几眼,没有从头到尾看过任何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当年那些港片,我倒是看过一些。不久前看了篇博文,《 《笑傲江湖》里的一群瞎子 》,有张图片截自王晶编导的电影《鹿鼎记》。其中周星驰饰演的韦小宝,据说被金庸誉为“不做第二人想”。女主角也是我们这代许多人心中的女神,邱淑贞和张敏。最后还有林青霞的惊鸿一现,虽然她那时颜值高峰已过。周星驰和三位美女分别演的港片,当年我都看过不少。 电影是韦小宝初入清宫的片段。经历了诛鳌拜,到戳穿假太后结束。主要情节基本还算尊重原著,这里就不复述了。 《鹿鼎记》其实有些思想性。如果过度解读,甚至不妨说思想深刻。在搞笑打斗之余,举重若轻地解构了造反 (geming) 话语。陈近南让韦小宝冒着生命危险到清宫去找《四十二章经》。前述截图就是这个情节,那篇博文说,“就好像陈近南,要说服韦小宝,就不能靠‘反清复明’,而要说出实打实的利益。”这其实是金庸原著没有的情节,只见于电影《鹿鼎记》。全部对白是这样 陈近南毕竟是造反领袖,有些话不好说得太透,点到为止。韦小宝机灵,一点便透,而且全无城府地马上说破 到这个地步,陈近南也不好端着了。只好直奔主题。 这段话实在是透底之论。那篇博文还发挥道,“孔夫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实这话有时候正好反过来,使唤脑筋好的人,往往需要实打实的利益;而驱使没脑子的人,只要制造一些虚幻的概念就可以了。”当然,造反 (geming) 话语的拥趸者也不妨反驳说,编导过于庸俗,只能理解到这种程度。或许双方都各有道理。 顺便一提,周星驰和林青霞主演的续集《鹿鼎记 2 :神龙教》我也看过。几乎完全脱离了金庸的原著,而且过于闹剧化,虽然有大美女李嘉欣出场,我还是觉得比《鹿鼎记》逊色很多。 观影博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285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读《弥盖朗琪罗传》
热度 3 Mech 2018-12-12 08:40
有幸目睹了米开朗基罗作品,以后贴照片。所见真迹有雕塑名作《哀悼基督》《摩西》《夜》《日》《晨》《昏》《胜利者》,以及壁画《最后审判》和屋顶画《创世纪》等,另有《大卫》的复制品 ( 限于时间没有去学院美术馆看真迹 ) 。尤其是雕塑印象深刻。温克尔曼曾说,古典雕塑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当然也有例外,如群雕《拉奥孔》。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力量感超越了古希腊的典范,堪称推陈出新。看了作品,再重新看看《弥盖朗琪罗传》。 《弥盖朗琪罗传》作者是罗曼·罗兰,与他所写《贝多芬传》和《托尔斯泰传》合称《三巨人传》,亦称《三英雄传》或《三天才传》。我看的是傅雷先生译本,收入八十年代中期三联版《傅译传记五种》。重读也是这个版本。《贝多芬传》和《弥盖朗琪罗传》我还有英译的单行本,但似都未曾读完。 在序言中,罗曼·罗兰用《胜利者》象征米开朗基罗,“他不再要胜利,胜利使他厌恶。他已征服了,但亦被征服了。 (p. 243) ”在作者笔下,米开朗基罗一生痛苦,这种痛苦蕴藏于他内心。“人不能自己选择他的人生,人既不要求生,也不要成为他所成为的样子。 (p. 244) ”“赋有英雄的天才而没有实现的意志;赋有专断的热情,而并无奋激的愿望:这是多么悲痛的矛盾! (p. 244) ” 顺便一提,序言中有罗曼·罗兰常被引用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底真面目 — 并且爱世界。 (p. 244) ” 正文包括艺术和生活两编,分别名为“战斗”和“舍弃”。两者又各有三章,“战斗”有“力”“力底崩裂”和“绝望”,“舍弃”有“爱情”“信心”和“孤独”。还有尾声“死”。读过的印象,就是米开朗基罗总是烦恼痛苦。在艺术上,想做的永远没有机会完成,完成了总是不够理想。时有完美主义的拖沓。为完成艺术作品,花几年时间准备石料;为了运石料,甚至专门修条路;等准备妥当了,雇主改主意取消合同了。在生活中,与人打交道似乎总是有问题,家庭里父兄都给他巨大困扰。 传记中对米开朗基罗的主要作品背景也有说明,虽然并非主旨所在。尤其令人感慨的是所谓于勒二世陵墓。开始是极其宏大的设想,准备石料就花了四年。后来一再修改计划,前后签了四个契约,最后只有摩西像和“行动的生活”“冥想的生活”两像,虽然摩西像是他最完美的作品之一。这个陵墓在圣彼得锁链堂中,那个教堂就在我办公室所在的大楼旁。 罗曼·罗兰似乎欣赏痛苦。“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固然值得颂赞,痛苦亦何尝不值得颂赞!这两位是姊妹,而且都是圣者。她们锻炼人类,开展伟大的心魂。她们是力,是生,是神。凡是不能兼爱快乐与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能体味他们,方懂得人生底价值和离开人生时底甜蜜。 (p. 246) ”这似乎是很有趣很独特的说法。只是常人包括我自己有些难以理解,更无法认同。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375 次阅读|6 个评论
时代伤痕的想象—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热度 2 Mech 2018-12-7 09:43
江萍的小说《何直教授》, 1988 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最后三章曾发表于《天涯》 1984 年 4 期。作者标注“一九八二年十月写于从化温泉”。陈残云的序写于“一九八五年国庆前夕”。故事的时间是 1957 年反右到 1978 ,地点主要是南方植物学院。该小说是非常典型甚至可以说是俗套的伤痕文学作品,只是主人公为大学教授,因此也不能说不是学界小说。 主人公何直教授早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与房东的女儿柳丽丝结婚后海归,在南方植物学院任教,担任柑桔病害研究所所长。小说开始时就是反右,何直被要求做检讨,还被打成右派。原因是对于中国特有的黄龙病原因与苏联专家意见不同,专家认为是水害,何直认为是病毒。他的学生许求实支持他,另一位学生贾志强反戈一击批判他。被定极右后,押送到黄牛岗监督劳动。在那里又目睹了大炼钢铁、亩产万斤等闹剧。 59 年摘帽,回学校,但研究所由代所长贾志强领导。许求实在各地考察柑桔病害情况。何直的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受邀参加国际会议,但学校没有批准,贾志强打算参加,会议主办者没有同意。这个事情在随后的文革中,又成了里通外国的罪证,与当年把他打成右派的校党委书记高一民一起进了牛棚。后来去了黄牛岗附近的农场。贾志强是造反派,后来成了校革委会副主任。柳丽丝因为无意损毁毛主席语录被打成反革命,进了监狱,成了精神病。保外就医后,得罪造反派,被定“患有精神病的现行反革命分子”,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何直本人也发现胃癌,作手术切除。女儿到黄牛岗下乡。然后就是个光明的尾巴,粉碎“四人帮”,高一民官复原职,为何直平反,恢复一级教授待遇。 虽然小说是八十年代末期出版,其实属于八十年代初作品。主题先行,生活基础未免有些欠缺。现在读起来,常有怪怪的感觉。例如,写纽约,“沿着河边的石板路走着,朦胧的夜色里,流动着的河水像一道闪光的水银,远处巍峨的自由女神像矗立在黑漆的夜空里,高擎的火炬闪着耀眼的亮光。 (p. 2) ”再例如,何教授的话,“实验实验,必须身体力行,实地干过,才有体验。 (p. 7) ”我相信,作者基于亲身经历写的《港九枪声》这种小说更有可读性,虽然我没有读过。不管怎样,小说对这些苦难的发生缺乏深刻的分析。反思只是到这样的程度,“说真话的吃苦,说假话的吃香,搞科学的受罪,瞎指挥的升官,国家该从这里接受一个什么样的教训呢? (p. 76) ”我觉得深度差强人意。 作者江萍,本名郑江萍, 1923 年出生于广东佛冈。在中学读书加入闹钟剧社。 1938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开展学生运动等地下工作。 1944 年后,在东江纵队担任政工队队长,北江支队独立一大队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连县星子区党支部书记、连山县特派员、连县基联中学和广州美华中学党小组长,连江支队政治指导员。 1948 年 10 月后,在香港从事学运、工运,并开始发表文献作品。 1949 年后,历任中共连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华南分局宣传部理论处干事,华南分局宣传部、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共清远县县委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等职。 1993 年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 第二部 )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大学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605 次阅读|7 个评论
重看电影《威尼斯商人》
热度 3 Mech 2018-12-5 08:41
如果我没有记错,《威尼斯商人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是我接触最早的莎士比亚戏剧,当年的高中课本上有节选,是法庭判决那段,就是第四幕第一场的片段。后来在我大学毕业后从头学英语时,读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个英文简写本。威尼斯归来后不久,在电脑上重新看了 2005 年摄制的美国版《威尼斯商人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过去似乎跟女儿一起看过,但她完全没有印象了。 这个经典故事的主干情节其实很简单。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好友巴萨尼奥去贝尔蒙特 ( 虚构的城市,不是威尼斯那种真实的城市 ) 追求富豪贵族孤女鲍西娅,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币。夏洛克如安东尼奥一样,不要利息,但约定三个月期满还不上钱,就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抵债。巴萨尼奥求婚成功。安东尼奥因船失事,不能如期还钱。夏洛克就提起公诉,要安东尼奥履行借约。威尼斯公爵等一筹莫展,来了位年轻法官,要求夏洛克割肉但不能流血,迫使他放弃。又追究他谋害基督徒,依法罚没一半财产,并将另一半财产补偿给安东尼奥。安东尼奥以夏洛克改信基督教和财产留给他已经与基督徒私奔的女儿为条件,只是代管夏洛克财产,等他死后归还。公爵也决定归还他罚没财产的一半,体现基督徒的仁慈。 情节虽然简单,但对白都直接取自莎士比亚的剧本。有些名言现在常用,虽然不是人人知道出自这个剧本。如 ( 译文取自朱生豪译本 ) All that glisters is not gold. ( 发闪光的不全是黄金。 ) To offend and judge, are distinct offices and of opposed natures. ( 毁谤和评判,是两件作用不同、性质相反的事。 ) 法庭上鲍西娅关于怜悯的议论,完全是莎翁剧本的原文,雄辩华丽。 The quality of mercy is not strained. It droppeth as the gentle rain from heaven upon the place beneath. It is twice blessed. It blesseth him that gives and him that takes. Tis mightiest in the mightiest. It becomes the throned monarch better than his crown. His sceptre shows the force of temporal power, the attribute to awe and majesty wherein doth sit the dread and fear of kings. But mercy is above this sceptred sway. It is enthroned in the hearts of kings. It is an attribute to God himself and earthly power doth then show likest God's when mercy seasons justice. (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御杖不过象征着俗世的威权,使人民对于君上的尊严凛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却高出于权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内心,是一种属于上帝的德性,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 ) 看后觉得犹太人夏洛克很可怜。安东尼奥急需钱时,只有他能借。安东尼奥还不出钱时,人人都劝他仁慈,却没有人在期限内那怕是垫付。巴萨尼奥想用鲍西娅的钱加倍偿还,但已过期限。这种让他人付出代价的所谓善良,在今日也随处可见。电影中,夏洛克那段独白,是被损害和被压迫者的呐喊: He hath disgraced me, and hindered me half a million, laughed at my losses, mocked at my gains, scorned my nation, thwarted my bargains, cooled my friends, heated mine enemies, and what's his reason? I am a Jew! Hath not a Jew eyes? Hath not a Jew hands, organs, dimensions, senses, affections, passions? Fed with the same? food hurt with the same weapons? Subject to the same diseases? Healed by the same means? Warmed and cooled by the same winter and summer, as a Christian is?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If you tickle us, do we not laugh? If you poison us, do we not die? And if you wrong us, shall we not revenge? If we are like you in the rest, we will resemble you in that. If a Jew wrong a Christian, what is his humility? Revenge. If a Christian wrong a Jew, what should his sufferance be by Christian example? Why, revenge. The villany you teach me I will execute. And it shall go hard but I will better the instruction. (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怎样表现他的谦逊?报仇。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报仇。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着你们的教训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奉敬哩。 ) 这些完全是莎翁剧本中的原话,也有犹太人所信仰《旧约》的报复精神,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虽然最后夏洛克被聪明的鲍西娅引入绝境,弄得一无所有。但威尼斯的法律还是尊重契约。没有人敢用权力赤裸裸地否定契约,而只能钻些空子。如安东尼奥所说 ( 这段话与莎翁原作相比删去了最后两句,与朱生豪的译文就对不上了 ) The duke cannot deny the course of law. For the commodity that strangers have with us in Venice, if it be denied will much impeach the justice of the state. 莎翁戏剧之所以成为经典,或许在于戏剧本身传递的信息,甚至比作者想传递得更多。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的友谊、鲍西娅的机智聪明和对爱情的追求、夏洛克的贪婪狡猾等。更有自由贸易对法治的要求、高利贷存在的必要性,强行抑制高利贷的反弹,反犹情绪的历史根源和民意基础等。 因为对威尼斯共和国 ( Republic of Venice ) 历史多少有些了解,这次重看反而有个困惑。剧中人夏洛克和鲍西娅都提到威尼斯的宪章 (charter) ,但在威尼斯总督宫 ( 最高权力机关 ) 游览时,好像说威尼斯没有宪章,威尼斯其实也不是通常意义下的共和国。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错了?电影外景不多,但确实在威尼斯拍摄。 顺便一提,女主角扮演者 ( Lynn Collins ) 扮相古典,脸型似乎有几分像 Sandro Botticelli 名画《维纳斯的诞生》 ( 最早在傅雷翻译的《艺术哲学》中看过照片,后来在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看了原作 ) 中的维纳斯。当然,我看人脸向来不准确,尤其是美女,也许看走眼了。 观影博文 看《智取威虎山 3D 》 《智取威虎山 3D 》:继承与重构 超越藩篱 拥抱世界 — 《分歧者 2 :绝地反击》观后 看《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D 》 帝国的噩梦:从死星到弑星基地 超越藩篱,捍卫社区 — 《分歧者 3 :忠诚者》观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 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 看电影《洛城疑云》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7785 次阅读|4 个评论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学界小说丛谈之《求(第二部)》
热度 1 Mech 2018-12-1 09:00
德兰的长篇小说《求 ( 第二部 ) 》,发表于《收获》 1983 年 6 期,北京出版社 1984 出版,为“求真三部曲”之二。“求真三部曲”补充修订整合为《海外归人》 ( 北京出版社 , 1998) ,包括《求知》《求真》和《求实》三部分,《求 ( 第二部 ) 》基本是《求真》部分,有一章划入《求实》部分。《求 ( 第二部 ) 》主要是廖凌之回国担任英语教授后的职业和生活,小说的时间跨度比较长,从 1947 年或更早到 1977 年后。有相当篇幅是标准的学界小说,从英语教授的视角概览了高校近 30 年的变迁,但主要的故事并不属于我所谓“拨乱反正”的年代。 小说从赵孺山回忆童年的小伙伴“小知音”廖凌之开始。然后跳到赵在北平做地下党,争取了生物学教授欧阳云。随后赵到巴黎为共和国招募人才,意外发现小提琴家吴仁 ( 餐饮业大亨姜复生的儿子 ) 的未婚妻就是廖凌之。廖回国,在北京大学翻译科工作,科长正是赵孺山。廖与母亲欧阳云住在一起,但仍以姨妈相称。欧阳云一直在根据已故老师留下的资料,整理《中国万木纲目》。欧阳云不与前夫廖继宗交往,廖是在美国的潦倒画家和作家。 吴仁仍在法国,准备一年后学成归国。廖在国内参加土改,没有如约半年后回巴黎。随后调到西方语言学院担任副教授。书记是她的三姑,嫁给赵孺山的大哥、曾追求二姑的赵孺益。表妹 ( 大姑女儿 ) 廖梅芝调到翻译科。廖凌之请学校陆书记为表妹和赵孺山做媒。在美国没有听说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归国的同事苑俞夫追求廖凌之。廖凌之“洗澡”没有过关,被挂起来不许上课,编写翻译教程。随后参加亚太和平大会筹备,培训翻译人员。吴仁回国访问,与廖凌之解除婚约。 赵孺山地下党关系缺少证明人,被下放到周口店。廖梅芝与他断交,后来嫁给苑俞夫。欧阳云有意让廖凌之嫁给赵孺山。廖带着新被子去找赵,准备向赵求婚。两人争执中,被子掉入河中,廖成了没有嫁妆的新娘。两人结婚。欧阳云送给他们《资本论》的英文简写本。 1954 年生女儿廖晓凌,送江西南昌由廖凌之的养母照料。反右中赵孺山被打成右派,主动提出与廖离婚,为了孩子不受牵连。在最后签字时,廖拒绝签字,实际并未离婚。赵下放东北边疆,九死一生。廖晓凌从小不知道有父亲。 60 年饥饿年代,农村没有粮,廖晓凌被带回北京。她也见过赵孺山,称为赵伯伯。 文革来临,廖凌之进了牛棚,一起的还有彭院长等。廖凌之在《资本论》空白处写自传,被彭院长发现。高等学校下放到湖南农村,廖凌之教幼儿园。廖晓凌随欧阳云下放到江西,读了中学后插队,然后经过考试当了工农兵大学生,到北京学英语。回校复课,又都回到北京。赵孺山在穷乡僻壤反而逍遥,藏着北京带去的欧阳云、廖凌之的著作手稿。 三姑挨整后重新当领导负责政工,苑俞夫也当了校领导负责业务,都在军代表领导下工作。经历天安门广场怀念周总理运动,三姑努力保护师生。赵孺益出狱后在家画山水画,用墨越来越浓。开始写毛主席诗词,天安门事件后只写“还我河山”。然后粉碎“四人帮”,北京市的酒脱销。三代人都很忙,成天吃挂面。欧阳云当了市人大代表,接待群众之后,仍闭门著述。廖凌之写教材,到处讲学。廖晓凌准备出国考试,考取了留英奖学金。赵孺山的地下党联系人找到,就是彭院长,落实政策还没有完成。 廖晓凌到英国,见到妈妈当年的朋友,也见到外祖父廖继宗,但不认识他。她要弄清楚父亲是谁,找到姜复生。吴仁正好在伦敦开音乐会,邀请她和姜复生参加,并把演奏会献给廖晓凌。吴仁仍是二流小提琴演奏家,生活颓废,酗酒、吸毒、乱搞女人。姜复生问廖晓凌父亲是谁,她回答是赵孺山,并下决心把愿望变成现实。 小说简略地涉及了共和国时代高校的几个主要阶段。尤其是“洗澡”。 “今年各大专学校一律不放寒假,师生一同全力投入轰轰烈烈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以我院为例,每一个讲师以上的教员都要经历以下思想改造过程:学习文件 — 暴露思想 — 小组检讨 — 确定‘主导思想’ — 大组检讨。绝大部分教师第一次检讨都没有通过,便再来一次,一个个都要对自己的‘严重思想问题’表示‘痛心’。同志们一般第二次在大组里洗完澡后,也就过关了,但是有少数需要三次才勉强通过。还有人三次检讨仍通不过,那只好‘挂起来’,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开课。 (p. 95) ”所谓“主导思想”,就是最核心的错误思想,例如,欧阳云的是“不问政治”,而廖凌之因为对苏联的教学法等有怀疑,被定为“反动思想”。系主任孟老因为她不能讲翻译课而叹息,“廖老师,你是刚回国,年纪又太轻,要知道,国家大事向来是不能随便谈的呀! (p. 98) ”看来不许“妄议”,历史悠久。孟老的“主导思想”是“中庸之道”。其他历史阶段都比较简略。写这个历史阶段的小说比较少,似乎只有杨绛先生的《洗澡》。 从小说中看到,对归国人员评价的问题,在五十年代初就有。西方语言学院需要征集优秀师资。除了牛津硕士廖凌之外,还从北大翻译科选中美国不知名高校的博士苑俞夫,实际英语水平还不如没有出过国的人;还有长期在多伦多居住的鲁大姐,她一直是家庭主妇,只是丈夫去世后做个临时工。“单纯以学衔或者以居住国外的时间来估量教师的外语水平 (p. 81) ”,原因也很简单,“人家不懂业务 (p. 82) ”。 除主人公外,海归博士苑俞夫尤其值得注意,虽然小说的写法有些漫画化,是个丑角。他属于那批自己明白但误导国人对西方生活认知的始作俑者。在政治学习发言中说,“工人生活,似乎个个饥寒交迫、无家可归、流落街头 …… 表面上是花花世界,实际上人民水深火热 …… 西方文化,全部都是极端庸俗、猥亵、颓靡,就连科学,也远不如苏联老大哥的先进。 …… 资本主义社会里,就和旧中国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地、纯粹地,建筑在金钱上。 (p. 55) ”这种鬼话一直到改革开放前被没有机会出去的国人包括我自己深信不疑,甚至现在也未必没有底层无知者相信。这种性质的误导即使在今日仍然存在,只是换了形式,因此也为害甚烈。“洗澡”时,苑俞夫找到个合适的“主导思想”“小资产阶级爱面子”加上痛哭流涕,很快过关。随后当了英语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大跃进期间当了系副主任。反右倾后老主任退休他接替了主任。他的英语教学法也是配合多快好省,“突击记单词,集中学语法,强记所学,决心速成。 (p. 212) ”这本质上也是后来所有英语应试的不二法门。大家共同编写的培养英语笔译教材,由他定稿,封面上只有主编的名字,成了所谓“苑俞夫”英语。文革中,“先是拍造反派,然后拍工宣队,接着又拍军宣队 (p. 245) ”,在 76 年时成为负责业务的校领导班子成员。文革后,再向老知识分子们宣布,都改造好了,成为无产阶级一部分。 这种“不倒翁”,在当时其实是种套路。我高中语文课作文里,就写过这样“三朝元老”的副校长。 在我现在看来,高校中经过历次运动都不倒的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如果苑俞夫真能如此,那确实有过人之处了。这是作者以及社会上很多人的误解甚至偏见,以为没有底线的人反而混得好。这最轻也是对社会和对学界缺乏恰当的体认,诛心而论就是对自己的成败没有反思到位。 读这部小说,我也时有共鸣。如欧阳云谈学者的兴趣。“古今中外都有一种人,爱自己的专业到迷恋的程度, …… 希望自己搞出一点成果来,对国家多少会有用处,为人类探索真理,虽然是沧海一粟,可是多少会有一点点贡献。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爱好,实际上超过了爱好。我们废寝忘食第著书或者是做实验,就像一个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宁可自己饿着,也要先把孩子喂饱。 (p. 79) ”面对高压,“每次运动做检讨的时候,不得不撒谎。凡是被迫进行自我批评的人,只能是口服心不服,因此不可能说真心话。这个极简单的道理,有些人就是不明白。 (p. 259) ” 整部小说,都有种“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山虽然高,但是一步一步地攀登,终究会爬上去的。 …… 被一阵大风刮下来 …… 自己爬起来顶着风再攀登的。 (p. 115) ”顶风向上走,真是学者的标准形象。 作者德兰 ( 本名熊德兰 ) , 1924 年生于江西。 194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然后回到北平。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北京外国语学院等任教。著有实用英语教材多种,包括语音、语法、会话、翻译、课本、单词记忆法等,并从 1981 年开始小说创作,《求 ( 第二部 ) 》是其第二部自传体长篇小说。逝世年份不详。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大学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06 次阅读|2 个评论
德国振动力学教材浅析
热度 2 Mech 2018-11-30 08:18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核心载体,也是学习资料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材研究有助于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和 对国内外的振动教材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但国外教材主要限于英美教材,没有涉及欧洲教材。事实上,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笔者在 中介绍了一部马格努斯的《振动》,为德国的经典振动教材,特点是统一处理线性振动和非线性振动。如 所述,目前还有很多学校只讲线性振动,因此有必要考察德国教材对线性振动的处理。本文分析了三部出自知名学者之手的线性振动教材。为提供相关背景知识,也作为文 和 的补充,先概述英国、美国和德国振动力学教材的早期历史。这些教材的选材和处理,对振动力学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1 振动教材的早期历史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振动教材具有迥异的风格。早期的教材是体大虑周的专论,所谓“百科全书式”的教材 。这种专论型教材,多数出自英国学者之手,在振动领域是两部经典著作,瑞利的《声的理论》 和乐甫的《弹性的数学理论》 。这两本专论都是力学史上的重要文献 。这种专论型的英国振动教材,比较近期的代表是《振动力学》 。 与前述英国教材不同,美国的振动教材更为简明,也更强调工程应用。代表性教材是铁摩辛柯的《工程中的振动问题》 和邓哈托的《机械振动》 。尤其是 ,铁摩辛柯本人 3 次修订再版,在铁摩辛柯逝世后仍由其他学者修订再版 2 次 ;并译成多种文字,其第三版 和第四版有不同的汉译本 。 也 4 次再版,第 4 版有汉译本 。两部教材有大量的结构和振动的实例分析。正是这种对于工程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美国工程技术特别是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得振动力学应用广泛,并产生了随机振动这一新的振动力学分支。铁木辛柯和邓哈托这两本经典教材,对美国的振动教学有深远的影响。 德国振动力学教学早期也受美国教材的影响。邓哈托教材 的第二版有德译本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少量强调应用的德文教材,标题为工程振动论 (Technische Schwingungslehre) 或振动技术 (Schwingungstechnik) 。这些书现在难以找到。欧洲包括俄苏在非线性振动研究方面已经有许多重要工作。六十年代初,德国工程力学大师马格努斯 出版了教材《振动》 ,把线性振动与非线性振动整合为一体,开创了德国振动力学教材的传统。该书多次再版,目前已经出到第 10 版 。第 1 版有英译本 。尚未见汉译本。该书的内容和特点已经在 中有所介绍。 德国振动教材的特点是通过一些基本模型的研究,强调物理机制的清晰,以及数学描述的严谨。不是特别注重具体的工程应用,以及计算的细节。随着振动理论的发展,多数学者和教师从教学上考虑,认为还是有必要单独讲授线性振动。本文随后将评介 3 部德国线性振动教材。虽然对教学内容取舍和处理各有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物理机制清晰、数学描述严谨的特点。 应该说明,笔者对德国振动教材并没有全面调研。选择这 3 部教材介绍,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席仑、哈格多恩和维滕堡均为动力学与振动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另一方面教材也具有一定代表性。缪勒和席仑的教材,是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水平的教材。哈格多恩的教材是侧重工程应用的本科生教材。维滕堡的教材则是偏重基础理论的本科生教材。 2. 缪勒 和 席仑的 《线性振动: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理论论述》 《线性振动: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理论论述》先出德文版 ,有部分内容用于国际力学中心的教学而出版了英文讲义 。后来全书翻译成英文 ,收入米洛维奇主编的“力学 - 动力系统”丛书。 该书分系统数学描述、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三部分。系统数学描述部分 3 章,为全书的基础。在简短的振动分类的讨论后,是动力学建模方法的概述。对多体系统的运动描述中采用了转动张量、惯性张量、 6 ′ 1 位置矢量、无限小转动等概念。动力学介绍了拉格朗日方程和牛顿 - 欧拉法,两种方法导出的运动方程一般为非线性微分方程组。经过线性化后就有线性振动系统方程,为关于广义坐标的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组。引入广义坐标和广义速度为状态变量,可以导出状态方程,关于状态变量的一阶常微分方程组。方程组可以用相似变换或合同变换进行简化。定常系统为该书的主要部分,共 6 章。从状态方程的基本矩阵导出通解,并利用本征值和本征向量以及凯莱 - 哈密顿定理计算基本矩阵。讨论了平衡点的稳定性、激励系统响应的有界性和两者关系。把状态方程的理论应用于运动方程分析了自由振动和典型确定性激励下的受迫振动。较为详细地讨论了共振、吸振和参数识别等问题。简要说明了随机振动的谱密度分析和协方差分析。时变系统部分两章较为简略。重点是用状态方程基本矩阵表示的通解分析周期变化系数系统的稳定性,并应用于运动方程描述的振动系统,也简介了受激励时变系统响应的计算方法。最后附有数学基础知识的 3 章,简介能控性和能观性,矩阵方程和数值方法。 该书并不是第一门振动课程的教材,因为没有单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内容。该书对离散多自由度系统的阐述在内容选择、分析方法和教学处理方面都有特色。在内容选择方面,以全面叙述定常系统为主,也涉及非定常系统。即使在各种振动教材都涉及的定常系统振动中,也包括些不常见的内容,如引入了拟共振的概念,对多自由度系统共振有细致的讨论;研究了优化问题,包括自由振动的优化和频率响应的优化。研究时变系统时,不仅主要关注稳定性问题,也概述对不同类型激励下响应的计算方法。在分析方法上,基本上采用了状态方程和运动方程两种数学描述平行展开。状态方程描述在数学上更为普遍,便于处理稳定性、有界性等问题;也便于与系统理论或控制理论接轨而讨论参数识别、能控性和能观性等。运动方程描述物理意义清晰,与传统的线性振动理论一致,便于解释典型的振动现象。激励的考虑,总体上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式,先导出任意激励下的通解或求解方法。然后再应用于脉冲激励、阶跃激励、简谐激励和随机激励等情形。在教学处理方面,理论推导较为简明,避免了冗长的推导。但补出省略的细节,对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挑战。用几个典型的例证贯穿全书,包括双摆、车辆垂直振动、离心机。实例的分析不仅说明了理论的应用,也有助于对理论的理解。不足之处是例题和习题都比较少。 作者缪勒 (Peter C. Müller) 为稳定性和控制方面的专家,还著有《稳定性和矩阵 (Stabilität und Matrizen) 》 (1977) 。作者席仑 (Werner O. Schiehlen) 是动力学领域国际知名学者,所著教材《工程动力学 (Technische Dynamik) 》 (1985, 2004, 2014, 2017) 多次再版,并有英文版本《应用动力学 (Applied Dynamics) 》 (2014) 。还合著有《地面车辆动力学 (Ground Vehicle Dynamics) 》 (2010) 等。 3. 哈格多恩和奥特拜因《工程振动论:离散机械系统的线性振动》 《工程振动论:离散机械系统的线性振动》是两卷本教材的第一卷。第二卷为哈格多恩著《工程振动论:连续机械系统的线性振动》 。后者有扩充的英文版《连续系统中的振动和波动》 。 该书分 5 章。第一章基本概念主要为简谐运动描述和傅里叶级数。第二章是对单自由度系统的全面叙述。包括无阻尼和有阻尼的自由度振动,简谐激励、周期激励和任意激励下的振动的基本内容,也包括等效阻尼和机械阻抗等扩展内容,处理周期激励时分别采用了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第三章为两自由度系统。分别讨论无阻尼和有阻尼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也有些特例和应用,包括半正定势能系统、半个自由度、陀螺效应、转子临界转速和动力吸振。第四章为多自由度系统。从无阻尼自由振动导出了本征值问题,说明了本征值的性质,并发展了数值计算方法。进而研究了有阻尼自由振动、简谐和一般周期激励下的受迫振动。也讨论了有陀螺项系统、实验模态分析等专题性内容。第五章傅里叶变换在振动学中的应用,实际上是随机振动的导论。将傅里叶级数推广为傅里叶变换,讨论了受迫振动的频域分析。引入相关函数,在概率和随机过程基础上介绍了随机振动,并将谱分析应用于机械系统振动。每章配有习题。有些章还有参考文献。 该书选材较为传统,比较接近美国教材,偏重于应用,适合用于第一门振动课程的教材。内容精炼,聚焦于最基本离散定常系统振动。从单自由度开始,同时介绍必要的数学基础,教材具有独立性。在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之间,用两自由度过渡,教学坡度比较小,容易接受。除基本内容外,也有适当扩展,包括了随机振动,以及实验模态分析、陀螺系统等与实验和工程关系密切的专题性内容。没有涉及理论性比较强的复模态分析等内容。 哈格多恩 (Peter Hagedorn) 是振动领域国际知名学者。所著《非线性振动 (Nichtlineare Schwingungen) 》 (1977) 有一定影响,被译成英文版 (1981) 并修订再版 (1988) ,他的教材和专著还有《工程力学习题集 (Aufgabensammlung Technische Mechanik) 》 (1988) ,《工程力学 1 :静力学 (Technische Mechanik 1, Statik) 》 (1989, 1993) ,《工程力学 2 :强度 (Technische Mechanik 2, Festigkeitslehre) 》 (1989, 1995) ,《工程力学 3 :动力学 ( Technische Mechanik 3, Dynamik ) 》 (1996) ,《自由边界矩形板的振动和阻抗 (Vibrations and Impedances of Rectangular Plates with Free Boundaries) 》 (1986) , 4. 维滕堡《振动论:线性振动理论和应用》 《振动论:线性振动理论和应用》共分 4 章。正文前有简短的准备知识,为振动的复数表示和李雅普诺夫稳定性、不稳定性定义。第一章为单自由度系统振动;分别为无阻尼自由振动、阻尼自由振动以及对简谐、周期和任意激励的响应。第二章为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包括振动方程建立,实模态分析法,固有频率的近似计算,对周期激励的响应,以及处理一般非齐次问题的分析思路。第三章为参激振动;分析参激振动实例,说明振动稳定性问题;介绍了弗洛凯理论判断稳定性,并给出典型系统包括马休方程的稳定性边界;简要讨论多自由度的情形。第四章简要阐述一维连续体,即波动方程描述的系统和梁;包括振动方程建立,基于特征线的行波分析,转化为本征值问题的振动分析,瑞利法和里茨法近似计算固有频率。前两章配有习题,并附有答案。全书附有参考文献。 该书适合用于第一门振动课程的教材,偏重于理论。该书注重一般情形的讨论;多自由度系统建模考虑了陀螺项,并引入多体动力学所用的通路矩阵建立振动方程;多自由度系统分析引入状态方程及其本征值问题,考虑了速度系数矩阵和位移系数矩阵均非对称的情形;参激振动给出了参激多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分析思路。从教学上考虑,该书的内容明显包括基本部分前两章和提高部分的后两章;基本部分占篇幅的三分之二,且有习题;提高部分比较简练,有很少的例子,没有习题。此外,数值计算也有所涉及,单自由度部分给出数值计算响应的 FORTRAN 程序。 作者维滕堡 (Jens Wittenburg) 是多体动力学领域国际知名学者。所著《多刚体系统动力学 (Dynamics of Systems of Rigid Bodies) 》 (1977) 有很大影响,被译成包括汉语在内的多国语言。其它的专著和教材还有《轨道陀螺的转动动力学 (Rotational Dynamics of Orbiting Gyrostats) 》 (1971) ,《柔性航天器动力学 (Dynamics of Flexible Spacecraft) 》 (1971) ,《多体系统动力学 (Dynamics of Multibody Systems) 》 (2008) ,《工程科学:工程力学 (Das Ingenieurwissen: Technische Mechanik) 》 (2014) ,《运动学:理论和应用 (Kinematic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 (2016) 等。 5. 对振动教材建设的启发 对国外振动教材的分析,对国内振动教材的建设有一定参考意义。特别表现在下列 3 个方面。 教材建设要多样化,适应不同需求。避免振动教材主要内容大同小异的同质化。编著有特色的教材,在满足“振动力学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所侧重。如果是偏向工程应用,应该加强振动实验及其信号处理的内容,增加振动系统设计和控制的内容。如果是偏向力学理论,应该加强振动机理的分析,充分应用数学基础知识。目前还缺少供本科学过振动力学的研究生使用的振动教材,线性振动部分需要讲述复模态分析方法、状态空间分析等。 在振动力学教材中,要重视动力学模型建立和简化过程。教材的例题不应局限于质量 - 弹簧系统和摆系统。可以引入更接近工程实际也更为复杂的系统,用矢量力学或分析力学的方法建立动力学方程,并通过线性化导出振动方程。这样既可以展示振动力学的应用前景,也可以复习理论力学中建立动力学方程的相关内容。 力学专业的振动教材,要加强振动现象的讨论。特别是多自由度系统,如果只是算出固有频率和振型,就变成直接的线性代数练习了。要通过计算振动特性,分析振动响应的特点以及随相关参数的变化趋势。为全面理解振动机制,应该增加参数振动的内容。本科生阶段应该以参激振动现象讨论为主,用最简单的方法,揭示最重要的现象。分析方法的系统发展,可以留给后续课程。 6. 结束语 本文先简略描述了英国、美国和德国振动教材的早期历史。随后依次概述三部德国著名学者所编著线性振动教材的内容,并分析其特点。最后提出对振动力学教材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于开平 . 振动力学相关课程设置及教材分析 . 力学与实践 , 2017, 39(2): 185-191. 2 陈立群 . 国外振动新教材内容和特点 . 力学与实践 , 2009, 31(1): 79-83. 3 胡海岩 . 对力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 力学与实践, 2009 , 31(1) : 70-72. 4 陈立群 . 一部德国经典振动教材及其作者 . 力学与实践 , 2017, 39(5): 489-491. 5 武际可 . 对力学教材的几点看法 . 力学与时间, 2000 , 22(5) : 69-72 6 J W S B Rayleigh. The Theory of Sound (Vols. 1,2) . London: Macmillan, 1878, 1896. 7 A E H Love. A Treaties on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Elasticity . London: Macmillan, 1892, 1906, 1920, 1927. 8 武际可 . 1920 年以前力学发展史上的 100 篇重要文献 . 力学与时间, 2006 , 28(3) : 85-91 9 R E D Bishop, D C Johnson. The Mechanics of Vibrati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6, 1979. 10 S. Timoshenko. Vibration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 New York: D. Van Nostrand, 1928, 1937, 1955 11 J P Den Hartog. Mechanical Vibrations . New York: McGraw-Hill, 1934, 1940, 1947, 1956. 12 S Timoshenko, S H Young, W Weaver. Vibration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1974, 1990. 13 提摩盛科著 ( 翁心棡、徐华舫译 ). 机械振动学 . 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1958 14 S 铁摩辛柯 , D H 杨 , W 小韦孚著 ( 胡人礼译 ). 工程中的振动问题 . 北京 : 人民铁道出版社 , 1978. 15 J P 邓哈陀 ( 谈峯译 ). 机械振动学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61. 16 I P Den Hartog (uebersetzung von G Mesmer). Mechanische Schwingungen . Berlin: Verlag, 1952. 17 刘延柱 . 德国工程力学大师马格努斯的学术贡献 . 力学与实践 , 2017, 39(4): 417-420. 18 K Magnus. Schwingungen: Eine Einführung in die theoretische Behandlung von Schwingungsproblemen . Wiesbaden: Springer, 1961, 1969, 1976,1986. 19 K Magnus, K Popp. Schwingungen: Eine Einführung in die physikalischen Grundlagen und die theoretische Behandlung von Schwingungsproblemen . Wiesbaden: Springer, 1997, 2002, 2005. 20 K Magnus, K Popp, W Sextro. Schwingungen: Grundlagen – Modelle – Beispiele . Wiesbaden: Springer, 2008, 2013, 2016. 21 K Magnus (translated by L Macquisten-Wallace). Vibrations . London: Blackie, 1965. 22 P C Müller, W O Schiehlen. Linear Schwingungen: Theoretische Behandlvng von mehrfachen Schwingern . Wiesbaden: Akadenisch Verlag, 1976. 23 P C Müller, W O Schiehlen. Forced Linear Vibrations .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Wien, 1977. 24 P C Müller, W O Schiehlen (translated by S. Swierczkowski). Linear Vibrations: A theoretical treatment of multi-degree-of-freedom vibrating systems . Dordrecht: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5. 25 P Hagedorn, S Otterbein. Technische Schwingungslehre: Lineare Schwingungen diskreter mechanische Systeme .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82. 26 P Hagedorn. Technische Schwingungslehre: Lineare Schwingungen konitinuerlicher mechanische Systeme .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89. 27 P Hagedorn, A DasGupta. Vibrations and Waves in Continuous Mechanical Systems . John Wiley Sons, Chichester, 2007. 28 J Wittenburg. Schwingungslehre: Linear Schwingungen, Theorie und Anwendungen . Berlin: Springer, 1996. 发表于: 力学与实践 , 2018, 40(5): 549-553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8763 次阅读|6 个评论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热度 2 Mech 2018-11-21 10:25
现在看八十年代早期的小说,多少都有些沉闷。不是恍如隔世,也是时过境迁。前些天,因为故事背景的亲切,讲到了故事发生较晚的小说 《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这次再插入说篇也让我有熟悉感的小说。熟悉的原因主要是,故事发生在我的母校,此外主人公是理工科教授。要谈的是长篇小说《教授罗恒》,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 年出版。小说记述了罗恒从本科生到教授博导的成长历程,时间和学校都没有明确说。 虽然小说没有说,但故事发生的校园就是我当年就读的东北工学院,现在的东北大学。小说中提到的实习的钢铁企业 A 钢就是鞍钢。开始时,我就觉得校园的描写似曾相识,学校在东北省城,“在省里部里还都称得上名列前茅 (p. 4) ”。学校旁有个公园,就是南湖公园了。后来又有一章写到被男友抛弃的中学女教师到校园搞次爆破,不仅与男友同归于尽,而且还炸死了另一位同学。这是东北工学院当时很著名的事件。只是小说中把这个事件写在工农兵大学生时代,我印象中是 80 年后,但不能很确定。 至于时间,从入学第二年大炼钢铁,可以推断是 1956 年入学,结束的时间在 90 年代,很可能是 96 年左右 ( 第一届工农兵学员毕业 20 年,提到卢刚事件因此在 91 年后去日本的学生拿到博士学位海归 ) 。这样该书就是写一位冶金教授的 40 年。 罗恒从湘西考取东北省城的高校,乘慢车到校。开始是所谓白丁,后来因为成绩优秀当了班级学委。“白丁”一词,把罗同学急于当学生干部的迫切溢于言表。当然也说明主人公有上进心。我从高中起一直是“白丁”但就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词,虽然读过“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那一届学生,读书时间相对比较短了。入学不久就赶上大炼钢铁,在校园西南角要建成小鞍钢。 该书对教师教学风格的描述还是很有理工科的生活基础。罗恒与同学们一起,注意到不同老师的特点。多数同学喜欢这样的老师,“夏老师语言的确很简练,没废话。细听都能听出标点符号来。 (p. 20) ”罗恒那样的优秀学生,喜欢的是另外风格。“他挺注重分析,比如这个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得出了什么规律,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什么疑难,来龙去脉都有交待。也善于启发,好从不同角度提出些问号来引导你思考。 (p. 22) ”有些同学则觉得这种讲法有些乱。还有的老师强调科学方法。“要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首先就从实际出发,往往是不实际的;然而,要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首先从不实际出发,却往往是实际的。 (p. 20) ”典型的例子就是力学模型,类似的话,似乎我在课堂上也讲过。“基础课不仅仅是学知识,很重要的是学习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 (p. 21) ” 罗恒毕业留校,先当见习助教。过的第一关是闭卷试做学生要用的考卷。据说如果考砸了,就好几年抬不起头。然后是试讲。卷子我试作过,但没有那么大压力。试讲当然也讲过。罗恒还当了班主任,做学生工作。参加社教工作队,到西部山区,在哪里入了党。然后罗恒就赶上文革了。大学要办到农村去。罗恒去了城南两百多公里外的大农场。随后被派到欧洲国家 ( 推测是阿尔巴尼亚 ) 当了一年教师。回国后开始给工农兵学员上课,继续做学生工作。带领学生到牧区开门办学。回校抢险河堤。这是现在学校教师很难理解的履历。班主任我也当过,只干了一年,唯一的离开校园是带学生到军队训练。 接着就与现在差不多了。国家公派,到瑞典工作一年,顺访德国和芬兰。用国外老板的报酬给系里买了实验设备。建设实验室,历任实验室副主任、主任。晋升副教授。担任系教学副主任,也管学生工作。到工厂做横向课题。受外方邀请带妻子出访日本。晋升教授。到北美去看望中国留学生。最后心梗,做了搭桥手术,全书结束。 在记录职业成长的同时,也叙述了情感关系的建立和变化。罗恒在大学期间与班上美女于明兰恋爱。毕业分配时被老师拆散。罗恒留校,于明兰有海外关系,会影响他的发展,分配到外地。于忍痛中断了他们的关系,在 90 年代罹患癌症去世。刚留校任教时,被女生肖艳追求。肖艳主动,罗恒半推半就,也没有拒绝。几经波折,终于没成。在与肖艳还没有完全中断时,有人介绍了同事谢秋怡。之前他在食堂被她吸引,跟踪她知道所住的寝室。不过,两人的关系被肖艳插入,结果罗恒与肖艳和谢秋怡都结束了关系,前者主动,后者被动。肖艳后来成了交际花式的人物;结婚又离婚;当县里某局办公室主任,与局长关系暧昧,局长出事。谢秋怡与另一位同事结婚,与罗恒仍有交往,也是悔不当初;两人有张合影,罗锁在办公室铁柜里;办公室被盗,他妻子去发现合影,大闹一阵。在大农场时,同事介绍了工厂的化验员乔淑芹,两人认识后很快结婚。后来乔从工厂调入学校当实验员。罗恒忙工作,乔淑芹料理家务。好像关系不是很融洽。罗恒似乎瞧不起妻子。“简直像个小市民,外加小心眼儿!他最后把这归结为受教育不够。她没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只能停留在这种层次上。 (p. 347) ”有“似水流年”而无“如花美眷”,也有些遗憾吧!他们生了一女一子。女儿很优秀,出国留学;儿子比较平常。 总体上,小说风格平实内容可信,确实是一位工科教授职业生涯真实写照。小说风格平实,我比较欣赏,都是身边的具体事情。有些国家层面上的风云变幻,如所谓粉碎“四人帮”,小说中都没有提到,毕竟对那位教授的生活,当时没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小说中的个别细节我有些怀疑。例如,在反右之前,也就是在李杨的诺贝尔奖获奖之前,罗恒与室友晚上卧谈就提到他们关于宇称不守恒的工作。作为工科低年级本科生,他们的科学素养真有些高得不可思议。 把这本小说与 《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比较,也算相映成趣。该书主人公在研究型大学中基本上还算一帆风顺当了博导,《手记》的主人公在教学型大学多次碰壁在副教授任上离职出国,虽然两人都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生入行。 作者龙午,本名龙凤伦。东北工学院冶金系毕业留校,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并相继担任冶金系实验室主任和教学副主任。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回首向来萧瑟处—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8359 次阅读|4 个评论
回首向来萧瑟处—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Mech 2018-11-18 15:29
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是她的当代知识分子生活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最早出版的一部, 1980 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吴中杰和高云主编《戴厚英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2007 年收入《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可能是那套丛书中唯一以共和国时代大学为背景的小说,另一部以民国大学为背景的是宗璞的《 南渡记 · 东藏记 》。插句题外话,这也表明,学界小说在小说中的文学品级不高。学界小说属于行业小说,算是通俗小说,比较边缘化,而且不像武侠小说那种通俗小说读者众多。过去在大学里读的是广东的版本,重读的是 2007 年的版本。故事发生在 C 城大学,时间推测是 1978 年下半年,因为其中提到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那是在 78 年 6 月。作者标注,“一九八〇年五月初稿,七月二稿,八月定稿”。反右和文革不断闪回,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小说的结构比较新颖,至少在当时看如此。书中人物从各自的角度叙述,构成了不同的章。就是说,小说的叙述者和视角逐章变化。幸运的是,各种叙述互相补充,没有矛盾之处。本质上就是转换第一人称叙事,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小说就已经出现,例如《呼啸山庄》,是否有更早的我不知道。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 1956 年,青梅竹马的孙悦和赵振环到 C 城大学读书。早一年入学的何荆夫与孙悦颇有共鸣。在一次话剧表演时失态吐露真心。虽然孙悦与何更有共同语言,还是宣布了与赵振环的恋爱关系。反右中,何荆夫因校党委书记奚流不许同学出国探望患病的母亲而贴他的大字报。多名同学包括孙悦、许恒忠等签了名。许恒忠看到情况不对,就涂掉自己的签名,并在校刊编辑写好的反击大字报上签了自己 名。何荆夫被打成右派,遣送回乡,日记中大量对孙表示爱慕的内容被摘录公布。毕业时孙悦和赵振环被分配到异地。 1962 年学校又通知何荆夫复学,但他家里亲人已死,没有牵挂,开始浪迹天下,成了没有身份的“黑人”。文革中,奚流受到造反派冲击。孙悦和许恒忠都是保皇派,后来许恒忠得知内幕文革与鸣放不同,准备反戈一击,并让妻子通知孙悦一起反戈,孙拒绝。批斗奚流时,孙与党委秘书陈玉立一起作为他的姘头陪斗。造反派公布了奚流写给陈玉立的情书,虽然两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在 A 城报社工作的赵振环,出轨风流漂亮的女工冯兰香,并使她怀孕。他与孙悦离婚,归女方的孩子环环从此改名憾憾。文革结束后,丧偶的奚流与离异的陈玉立结婚,孩子们都反对并离家另住,只有小儿子奚望暂时住在家里。孙悦被从中学调回,当了中文系总支书记。许恒忠受到清算,他妻子去世前托孙悦照顾许和儿子生活。 1976 年之后,何荆夫被招回学校,在资料室工作,他的思想和为人吸引不少年轻人,包括奚望和憾憾。许恒忠追求孙悦,后来孙悦托在中学工作的同事给他成功介绍女朋友。赵振环与妻子分居,想求得孙悦谅解,并见女儿。何荆夫仍对孙悦有意,她也感受到他的吸引力,但对他有负罪感,而放不下面子接受。憾憾本来想促成母亲和何,但与父亲赵振环见面后又似乎倾向于支持父母复婚。何的专著《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出版,受到奚流压制,他动用了与省宣传部长的私人关系,使出版社搁置出版。在争取出版过程中,两人关系更为密切,憾憾也明确支持两人结合。孙悦反思了她与赵振环的爱情和婚姻,愿意与他保持同学和朋友关系。 小说的新意是对历史的反思。与文革刚结束时,大量作品只描写老干部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不同,也写了那些老干部在文革之前也整过别人。“你们对自己也是只记住对自己有利的历史,而要抹去和篡改对自己不利的历史。 …… 你也曾把别人搞得家破人亡啊! (p. 14) ”尤其是文革后,并没有吸取历史教训,反而是,“过去我有功。十年我有苦。现在我有权。 (p. 17) ”但“吃苦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标准。吃苦可以提高一个人,也可以降低一个人。 (p. 23) ”“他原有的那些长处:明智、能干、深入群众等,也都一起离开了他。那时他对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还是关心的,谁不说学校食堂办得好?可是现在,他只关心自己的权位。 (p. 17) ” 小说竭力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现在看或许已是常识,难以置信当时竟是那样离经叛道。这确实是中国特色,当初为争论文学作品是否能写中间人物还开过杀戒。按小说中所写,人道主义的信仰者并非取得理论的胜利,而更是人格魅力的胜利。“对生活、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独特的态度。对自己认定是正确的、美好的目标,一个劲地去追求,锲而不舍!何叔叔懂得什么是人,他尊重人的价值。他有强烈的自尊、自爱和自信。 (p. 117) ” 当然,人道主义很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大家都面对历史,让历史去选择每一个人,也让每一个人在历史面前作出自己的选择。每个人只能对历史和自己负责。此外,再也没有责任了。 (p. 77) ”这种基本上原子状态的个人主义,即使在欧美恐怕也非共识。 作者对五十年代的理想主义也有反思。“做学生的时候,我们谈起理想来总是兴高采烈,眉飞色舞,脸颊和眼睛一样发出光彩。可是现在谈起理想却是这副样子!神情黯淡,感慨万千。是理想贬值了,还是我们自己贬值了? (p. 186) ”问题的关键是洗脑有副作用。如年轻人奚望所称,“治理国家不能搞愚民政策,教育孩子也不能搞愚童政策。你们这一代人,从小洁白得像一张白纸,结果怎么样,碰到什么颜色都受染。一个个碰得头破血流,有的懵了,有的哑了,有的死了。白纸和白痴有什么两样? (p. 151) ”“一个人的思想如果一辈子都不曾混乱过,那就只能说明他不曾认真地生活过和思索过。或者是白痴。 (p. 156) ” 书中也有所谓“国民性批判”了。“中国人奴性太深,惰性大重。许多人只会想,不会做,或不愿意做。他们只希望别人去干,自己袖手旁观,‘保留批评的权利’。他们常常把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在清官当权的时候,他们还敢于把脑袋伸在领子外。要是碰上了贪官酷吏呢?对不起,他们只会逆来顺受,甚至为虎作怅。 (p. 313) ” 小说女主人公处于核心位置,但不同于《诗人之死》,似乎并不具有自传性。只是作者的婚姻解体与书中女主人公类似。作者与同学结婚,毕业后两地分居。有女儿后,丈夫出轨,与她离婚。作者带女儿生活。 这本书在大学期间读过。重读再次看到当年印象很深的那幅对句 (p. 164) 古树参天,直来直往,你谓粗疏 曲径通幽,千回百转,我嫌迂阔 我现在怀疑,当时的阅历和知识,并没有充分理解这本小说,所以只记住这幅对句。 戴厚英 1938 年生于安徽。 1956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0 年夏毕业,分配到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任助理研究员。 1976 年到复旦大学虹口分校任教,后来合并入上海大学文学院。 1996 年遇害身亡。《人啊,人!》是她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虽然不是最早完成的。出版后曾引发批判,可能是她最有影响的作品。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 — 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热度 1 Mech 2018-11-17 12:37
德兰的长篇小说《求》,发表于《收获》 1982 年 1 期,北京出版社 1982 出版,为“求真三部曲”的第一部。“求真三部曲”补充修订整合为《海外归人》,由北京出版社于 1998 年出版,其中包括《求知》《求真》和《求实》三部分,《求》就是《求知》部分。《海外归人》以后就不另说了。《求》是女主人公廖凌之童年和海外求学的故事,不是学界小说,故事也没有发生在我所谓“拨乱反正”的年代。但三部曲后面两部都有学界小说的成分,所以也把《求》放在这个系列里说一下。小说从 1925 年写到 1951 年,《终曲》快进到 1976 年。作者标注,“写于一九七六年四月五日夜”。我这代或者更年长的人,都知道那是个特殊的日子。前面说过的工农兵大学生小说《 魂兮归来 》就是在那一天结束。 前两章是女主人公廖凌之在江西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第一章《启蒙》是她后来在牛棚中的童年回忆。小时候不知道父母是谁,放在祖父家,祖父不喜欢她。读书认字,能写两句诗,爱画画,但画画遭到祖父强烈反对。第二章《观察》是读书期间写给母亲的信,寄给在北平当教授的姨妈欧阳云。姨妈复信说明她父母不便复信,简要解释她身世,还告诫她,“书乃知识之主要源泉,望你埋头读书 (p. 44) ”以后就是她单向给母亲写信。交流生活学校情况,在祖父办的女子学堂读书, 12 岁跳级入师范班。认识正在追求二姑的赵孺益叔叔的弟弟赵孺山。赵孺益被捕,二姑无奈嫁给豪强万家的少爷,后神经失常并夭亡。 后四章是海外经历。第三章《飘忽》又是廖凌之的回忆,写到伦敦找父母。见到了酗酒的父亲廖继宗,但没有见到母亲欧阳虹。开始在英国的走读中学读书。与同学交往中学了两千多单词,还画了一千多张素描画,为看图识字。父亲是画家和作家,出版 England in the Chinese Eye . 二战中学校撤离伦敦到了圣阿本斯,与同学克丽丝寄宿在没有儿女的长途汽车司机兼售票员希尔曼夫妇家,后来又来了德国犹太孤儿弗来德。通过绘画,认识了学校的美术老师休斯小姐和她在美术学校的老师怀特先生,他是休斯小姐的爱慕者。女教师结婚必须辞职,怀特养不起休斯小姐,只能养只猫。正如希尔曼夫妇养不起孩子,只能养条狗。廖凌之为希尔曼画的像获得了市业余创造奖。她父亲又借酒浇愁,原来他们廖家画画,总是越画越穷,他很怕女儿步他后尘。第四章《渴望》是廖凌之在 1945 年和 1946 年的日记。记述了寄宿生活,克丽丝暗恋弗来德,希尔曼夫人怀孕,克丽丝父母在轰炸中身亡,希尔曼夫妻收养她,二战胜利。获得奖学金入牛津大学读英文系,大学课程教学松懈,但导师和论文要求严格。在美术学院旁听画画课。父亲寄存大量藏书在她住处,她读大量的中国和英国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其父替华人老板姜复生捉刀写自传 The Road to Wealth ,挣了笔钱,住到牛津,准备写《中国人眼中的牛津》。这位姜老板坦陈,“我既不信仰上帝,也不拜菩萨,更不相信什么命运呀!运气呀!福气呀! — 一个人一生的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我从一个要饭的孤儿,能有今天的日子,是我苦干出来的 (p. 167) ”。弗来德以经济原因解释,不能接受克丽丝的爱,或许更多是因为暗恋廖凌之。克丽丝嫁个家境好但她不爱的追求者。 第五章《探究》信息量很大。又是廖凌之的回忆,主要是在巴黎的生活。她在牛津取得硕士学位,准备接受北平的师范学院副教授聘书,但没有回国路费。在美术学院院长推荐下,有笔奖学金到巴黎学习。弗来德准备随美国女友海伦娜去美国,虽然他不是很爱她,事实上他似乎暗恋廖凌之。在巴黎,认识了落魄而到饭店演奏的小提琴家吴凡,两人堕入爱河。遇到找吴凡的赵孺山,为他画的肖像获得学院油画第一奖。吴凡对她与赵的交往表示强烈嫉妒。廖凌之回牛津度假。弗来德帮忙推荐,廖继宗得到波士顿历史研究所东方史资料员的职位,要去美国。在离开前,廖凌之又提出要见妈妈,父亲给他自己著的《天鹅》,让她看美国版增加的最后一章,诗人思念白天鹅,来了黑天鹅,还有只小天鹅。其中的寓意已经相当明显。廖凌之看望怀特先生和休斯小姐。得知怀特先生仍在思念她,休斯小姐辞去教职,当个女工或者店员,与怀特先生结合,因为她母亲去世,已经没有家庭负担。廖凌之给姜复生画像时闲聊,知道吴仁是他儿子,随了母亲的姓。廖凌之在巴黎谒见著名美术鉴赏家、收藏家和文艺评论家潘得雷,并认识他夫人,给她画像。吴仁已经接受父亲的接济,但以他开饭店为耻。潘得雷欲非礼廖凌之,被她打一耳光,他夫人对她如此介意不以为然。她就是欧阳虹,第二个前夫为廖继宗,他一直受 潘得雷恶评的压制 。 第六章《抉择》又是日记摘录,记述 1950 年作为翻译到布拉格出席世界学生代表大会和 1951 年陪同西欧学生代表团访华。她本来准备在中国送代表团上船就留在中国,但吴仁希望等他毕业一起回国。他们订了婚。在深圳入关后。赵孺益代表高教部对外联络处接待他们。到北京在赵孺山陪同下,见到了姨妈欧阳云,但姨妈避而不见。廖凌之决定让代表团先走,自己去南昌看望亲人。从三姑那里,知道她姨妈实际是她亲妈。回北京,见到母亲,揭开身世之谜。欧阳云与廖继宗结婚,在巴黎度蜜月时,廖说打算出名后再回国,欧阳要马上回国,就离开他回到北京,但发现自己怀孕。又得知廖继宗与她同父异母的妹妹欧阳虹结婚,把女儿送到了廖家。随后又是回忆,构成《终曲》。吴仁电报催她回去。她要在爱情和回国间做出选择。晚上散步时遇到一个态度和蔼的中年人,她说了自己的困惑,那人说,“首先应该问自己,一个人活着,到底为的是什么? (p. 262) ”后来发现谈话的是周恩来总理。 小说篇幅不大,但人物众多,形象还算鲜明。情节头绪繁复,作者都交待很清楚,确实有教授的严谨。全书总的悬念是母亲是谁,在最后也揭底。感觉小说所描述当年的海外生活总体上还可信。事实上,有些内容,用到作者写的会话教材《中国学生在海外》 ( 如果我没有记错书名 ) 。 在读大学时我就看了发表在《收获》上的《求》。虽然觉得这部小说不错,但不喜欢其中的女主人公。只是种模糊的感觉,当时分析,可能是女主人公天分太高,而且在多个领域皆高,有些不太可信;还有就是我个人对性格特别强硬的人尤其是女性敬而远之,欣赏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后来看了《求 ( 第二部 ) 》,这种反感更甚。我重读再思,觉得虽然作者曾亲履西土,但笔下仍有五十年代那种独断论的理想主义,还有些道德和文化甚至种族的优越感。当然,这些都无可指责,只是我个人不欣赏。对有优越感的人,我往往望而却步,哪怕他们确实优越,毕竟高山也只能仰止。 作者德兰 ( 本名熊德兰 ) , 1924 年生于江西。已故但逝世年份不详。 194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然后回到北平。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北京外国语学院等任教。著有实用英语教材多种,包括语音、语法、会话、翻译、课本、单词记忆法等,并从 1981 年开始小说创作,《求》是其第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求荣争宠任纷纷 — 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991 次阅读|4 个评论
求荣争宠任纷纷—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热度 2 Mech 2018-11-12 14:19
前几天在说《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时,提到大学女教师小说。那篇其实并非典型。那类小说总体上我不太爱看,作者往往缺乏客观的视角,没有充分体现大学的背景。当然也有例外。这次要说的《鱼肠剑》就很不错,主要人物有学界的特点。 阿袁的长篇小说《鱼肠剑》 2011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标记,“ 2011 年于南昌”。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发表于《中国作家》 2009 年第 12 期的同名中篇小说。该中篇还转载于《小说月报》 2010 年 1 期、《中篇小说选刊》 2010 年 1 期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0 年 1 期。小说写住在上海某大学同一个宿舍单元里的三位大龄中文系女博士生的情场故事。结束时间是毕业后的 2010 年,推测开始时间就是入学时的 2007 年。主要是情场故事,具体时间也无关宏旨。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住在博士公寓 305 的三位女博士。处于中心位置的应该是住 B 房的孟繁,研究李商隐诗, 36 岁。有些像薛宝钗式的人物,心思缜密,慎言慎行,很有分寸感,“有分寸的女人总是让人尊敬的 (p. 22) ”。也掌握婚姻的艺术,“生活是由细节组成的,尤其是婚姻生活,女人要懂得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道理。 (p. 33) ”故事开始时有 10 多岁的女儿,丈夫孙东坡比他高一届,在上海另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们在家乡小城的普通中学教书时恋爱结婚。相继考研,硕士毕业后在省城的三流大学教书。又相继到上海读博士。老公毕业后,去了异地的二流学校教书。为了独立地再拿一份博士安家费 30 万 ( 两个博士一家只能拿一份 ) ,两人离婚。但毕业时未能调入前夫的学校,前夫也另娶了她的室友吕蓓卡,法律上的前夫,变为事实上的前夫。孟繁内毒攻心,起了疹子,无法像过去那样淡定了。空档一段时间后,又与开书店的男人李莲英交往。他过去开夜总会赚够了钱,开家没有生意也不赚钱的书店。女儿孙桃夭强烈要求父母破镜重圆,不然就不好好读书。孟繁未置可否,但希望看到前夫先离婚。孙东坡也考虑离婚,并离开所在的学校和城市,联系好了调到杭州的一所三流高校。小说结束时,现在的学校任命他当了文学院副院长,古籍研究所所长,不知道他是否还有离婚调离的决心? 夺走孟繁丈夫的是住在 A 房的吕蓓卡,研究明清戏剧, 33 岁 (1975 年出生 ) 。她算是美女,五代词风格的美女。名教授的女儿,因为学校要求没有博士学位不能升正高,出来读博。她风情万种,大事小事都有男生愿意帮忙。入学凭导师喜欢,论文靠师兄代劳。开始时,男友范吉安在美国读博士,理工科的。她去美国探亲,发现男友已经与邻居一位与国内丈夫离异的女博士生姜小白恋爱。回国后,拿下孟繁的帅气丈夫。两人一起回吕蓓卡的原单位教书。但丈夫与她父亲不和,反而与他的对头现任系主任关系很好。她御男有术,“男友和老公也不一样,男友可以当长工用,用得再狠,再彻底,也不必心痛,谁知道这个男人最后会是哪个女人的?不用白不用。但用老公却要讲究许多,不能涸泽而渔,泽涸了,以后吃什么?也不能大材小用,老公明明是胡琏,做老婆的有眼无珠,把他当菜篮子用了,这不上算。 (p. 154) ”也不介意丈夫对父亲的不敬,但两人还难免有矛盾。她有一次想宁事息人地打算色诱丈夫,却被骂“婊子”。那让她与丈夫相处有了心理障碍,经常住在自己父母家。后来怀孕,孙东坡希望她再生个儿子,但她小产,而且检查是习惯性流产,让孙很失望,甚至想习惯性离婚了。男友在美国的移情别恋,以及吕婚后的生活,是最初期刊发表的中篇小说里所没有。 比较独立的人物是 C 房的齐鲁,研究先秦文学, 30 岁。她姿色平平,又少风骚,所以一直没有男人问津。开始她觉得自己没有需要,以读书为乐。在她看来,“轻薄是事物最坏的品质。东西一轻薄,就容易破碎。文章一轻薄,就容易低俗。男女一轻薄,就容易堕落。……放纵亦是事物最坏的品质。花朵一放纵,就凋零了,果实一放纵,就腐朽了。女人一放纵,就成破鞋了。 (p. 41) ”后来在网上认识了墨,成了网上夫妻。又发展到现实中见面,原来是图书馆阅览室的司徒主任,有妻子儿子不可能离婚的 49 岁中年男子。“精明的上海男人,但也是有教养的上海男人。 (p. 119) ”两人在过刊室关门后,在里面做爱。齐鲁做中学教师的父母操心女儿的婚事,她想请墨见父母,应付一下。墨以为要谈婚论嫁,中断关系。“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是名士风流的派头。但犯不上为它弄个妻离子散 — 那就不是风流了,而是风流云散。 (p. 126) ”“四十九的上海男人,虽然还有偶尔的生理冲动,但不可能还有精神冲动了。 (p. 127) ”后来齐鲁博士毕业,到北京去做博士后。开会顺便到上海玩,匆匆去了图书馆,不知道是否重续旧好? 男性人物相对不重要,除了在孟繁和吕蓓卡之间的孙东坡。他是很有上进心的人,所以从中学教师继续读硕士、任教三流大学、读博士、任教二流大学。“前程总是第一位的,比金钱重要,比时间重要,甚至比女人与操守重要。在锦绣前程面前,孙东坡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会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p. 47) ”在与女性打交道方面,也有些经验。“男人最重要的,不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还要有所言有所不言,言三分,不言七分。这是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画画的人则把这个叫做‘留白’。男人只有会‘留白’了,才能把夫妻关系升华到艺术的层次。 (p. 58) ”他的遗憾,或许只是没有儿子。 小说多少也写到了高校学界,就是我在《 理科和文科的学界 》说过,文科像演艺界。“学术界和娱乐界表面看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出镜率同样都是重要的,尤其是一些重要场合下的出镜。躲在书斋里十年磨一剑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如今的学者,都要会轻功。要凌波微步,要日行千里。今天在此,明天又在彼,此起彼伏之后,你就成了腕儿了。这是自然的。现在是快节奏的时代,大家都惜时如金,看你的书当然不如看你的脸来得快。 (p. 133) ”也说到了教师的艰辛,“如今在高校混,也不容易,每年可都有论文和课题任务的,论文多少篇,课题经费多少,都有具体的数字要求,完不成,生生要扣科研津贴的。 (p. 155) ”还说到了博士生的招生和答辩。“考博是最容易玩猫腻的,特别是中文系的考试。一张专业卷子,就那么一两道论述题,论述题又不比数学,有一个客观标准,都是主观的东西,好不好的,还不由导师说了算? …… 这是导师的特权,是国家和学校赋予导师的冠冕堂皇的特权! 论文答辩也如是,一样有猫腻,答辩委员都是导师请来的,私交自然不错,无论如何也不会刁难导师的心爱弟子。他们当然能看出学生的妍媸,文章的良莠,都是眼光十分毒辣的老狐狸,看出这个还不是小菜一碟?但看出来了也不会一语道破,打狗要看主人面,这是人情世故,也是他们这行的规矩。一旦逾了规矩,下次谁还敢请你呢?区区千把块的答辩费没有了也就罢了,可为了卖弄学问而因此做不了答辩委员甚至答辩主席却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p. 132) ”作为对比,说美国高校,“这儿的学院生活,简单,诚实,有尊严,是知识分子应该过的理想生活。 (p. 73) ”当然,这只是书中还是博士生的姜小白的看法。美国教授未必这样看。否则怎么也有那么多美国的学界小说,更不会有一干“大千”“青千”联袂海归。 小说还揭露了男士勾搭女士上床的花招。“一个陌生的男人,要把一个陌生的女人勾搭上手,总要学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出去,十万八千里之外,再一个跟头翻出去,又十万八千里之外,云里雾里地翻上那么几个跟头,女人绝对就晕了 (p. 90) ”。“当男人对你说什么人生苦短的时候,你别以为他真和曹操的境界一样,狗屁,他不过是忽悠你,他真实的意思和阿 Q 其实是一样的,无非是想和你困觉。 (p. 91) ”这显然是女性视角,或许把问题简单化了。 该书有学者小说的特点,不仅是写学者至少是准学者的生活,而且概念界定很清晰。例如,说吕蓓卡与前男友范吉安有男女的恩爱,“是鲜花着锦,是烈火油烹 (p. 77) ”,而范吉安与在美国的新女友姜小白有夫妻的恩爱,“是风和日丽,是国泰民安,有太平盛世的清明安稳。 (p. 77) ”。又例如,说孟繁和她的新男友,“李莲英脸上的冷清,是三秋过后诸芳尽的干净了然。……孟繁看上去也是风轻云淡的,却是薛宝钗式的风轻云淡,要靠了冷香丸才压得下体内那种热气和邪气。 (p. 180) ”当然,小说与学术论文不同,多用形象语言。“哪个女人不爱流言呢?流言是暗夜里的璀璨烟火,是连天衰草中的斑斓蝴蝶,那缤纷秀色岂是枯燥的学问枯燥的论文能比的? (p. 8) ”小说其实也是种故事完整的流言。 我很喜欢该书的语言,精致典雅。特别是融入古典诗词,不用引号,把诗句当成语般使用。例如,写西湖春天,直接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p. 185) ”也有修改后使用。例如,说孟繁离婚后相亲都不太看得上。就改写了辛弃疾《贺新郎》,“反其意而用之”,“我看青山不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p. 179) ” 原词是“多妩媚”。又例如,前面所引“三秋过后诸芳尽”,改自《红楼梦》“三春去后诸芳尽”。 同样重要的时,即使不知道这些诗句的出处,对意思的理解也无大碍。小说的标题也是如此,鱼肠剑,从字面上看就似乎就是种颇柔软的剑。典出《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是把短剑或匕首 ( “小刑” ) “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专诸曾用于鱼肠剑刺吴王僚 “时阖庐又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使披肠夷之甲三事。阖庐使专诸为奏炙鱼者,引剑而刺之,遂弒王僚。”这个故事也见《史记·刺客列传》,但没有提到鱼肠剑,只是说“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或许作者想用此象征女博士生之间争风吃醋的博弈策略。 另外有段话,我觉得也有道理。“高尚的行为不需要同志,千里走单骑,才能成就孤胆英雄。但堕落不一样--背后说人是非,这差不多就算堕落了。她们受儒家教育多年,对这一点心知肚明。但明知,也要故犯,因为堕落是更快乐更容易的事情。往上总是更吃力,而往下则轻而易举,这是力学规律。大多数人不能逃脱于规律之外。女人更不能,因为体力不支。体力不支也会造成精神不支,而不支的结果就是需要堕落的共犯。一个人堕落让人不安,而两个人,或者更多,那不安的意味就会减弱甚至化为乌有。 (p. 9) ”说的是八卦,其实不止八卦。 作者阿袁,本名袁萍, 1967 年出生。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 1996 年到南昌大学任教,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在南昌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现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2002 年开始发表小说。多数是大学生活题材的中短篇小说,有些后来扩展为长篇,除《鱼肠剑》外,还有《上邪》;还有些中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如《郑袖的梨园》有 10 篇,《子在川上》有 9 篇,《梨园记》有 6 篇,《绫罗》有 6 篇,其中有重复,而且不全是学界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376 次阅读|8 个评论
重读《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热度 1 Mech 2018-11-7 13:52
这是本三十来年前购买的书。由于对发表于《读书》上书评中一句话特别向往。他的最大野心是“用引文构成本巨著” ( 大意 ) 。当然,这件事情他做的没有钱锺书好,《谈艺录》和《管锥篇》大概就是用引文构成的巨著。 我现在已经不喜欢文人,他们中的多数往往混淆了深刻与阴暗、博学与驳杂。其实这很好区分,钱锺书就是博学而不驳杂,深刻但不阴暗。但钱锺书是学者,而非文人。作者本雅明是典型的文人,我感觉他的心态有些阴暗,如波德莱尔的诗句 ( 《恶之花·萨巴蒂埃夫人组诗·反诘 (R é versibilit é ) 》 ) 所写 vagues terreurs de ces affreuses nuits qui compriment le Coeur comme un papier qu’on froisse 莫名恐惧的惊悚夜晚 摧折人心若揉皱的纸团 我打算让自己变得阴暗些,免得性格过于阳光。因此重新读该书,也挺有意思。 该书其实是波德莱尔的专论。在作者看来,波德莱尔“在这个时代找不到任何他喜欢的事物”,“不会欺骗自己”。不“具有人道主义理想”,没“投身于宗教信仰”。“由于他对任何事情都没有确信不疑,他便自己想出一种又一种新的形式。游手好闲者、流氓阿飞、纨绔子弟以及拾垃圾的,所有这些都是他众多的角色。由于现代英雄根本不是英雄,他又扮演起英雄来。 (p. 117) ”这其实是文人的肖像。 文人的生活理想我不仅接受而且向往。当个游手好闲者是很惬意的事情。“行人让自己被人群推撞,但游手好闲者却要求一个回身的余地,并且不情愿放弃那种闲暇绅士的生活。让大多数人忙乎他们的日常事务吧;闲暇者如果无处可去的话,可以陶醉于游手好闲的晃荡中。他在这种完完全全的闲暇中与那种狂热的城市喧嚣中一样被抛了出来无处可去。 (p. 144) ”只不过,我觉得任何人没有做闲暇者的天赋权力,而是需要努力争取 ( 创造了物质和精神的条件 ) 才能达到的境界。 如果没有“回身的余地”,感觉就不同了。“迷失在这个卑鄙的世界里,被人群推搡着,我像个筋疲力尽的人。我的眼睛朝后看,在耳朵的深处,只看见幻灭和苦难,而前面,只有一场骚动。没有任何新东西,既无启示,也无痛苦。 (p. 167) ” 作者也受经济基础决定论的影响。例如,作者觉得表情与所属阶级有关。 “ 遍布全球的贸易网操纵在伦敦股票交易者手里;这个网络的末梢感知着最最变化多端、最频繁、最难预料的颤动。一个商人必须对此作出反应,但他绝不能当众暴露他的反应。他们通过巧妙的训练克服这一矛盾。他们把一种极度紧张而迅速的反应同一种松弛甚至是懒散的举止和面部表情结合在一起。 (p. 117)” 很有趣的说法,但未必有道理。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我过去都读过。或许当时阅历少,没有足够体验。以后可以重新看看。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173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热度 1 Mech 2018-11-1 04:45
学界小说丛谈还没有谈过网络小说,虽然有些纸质小说我也看了网络版。这次开个先例,或许只是破次例,说说简孙的《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未见发表或出版,似乎是 2007 年上网。该小说叙述一位 1982 年毕业入职的女教师,在东海矿业学院工作到 2001 年移民加拿大的过程,同时也写了她一些同事的故事。小说主人公的故事很平淡,几乎是流水账。有些同事的故事倒是跌宕起伏,有点儿戏剧性。 小说女主人公徐爽是山东人, 1962 年出生。小说描述的基本职业简历: 1977 年考入西北工学院, 1982 年到在苏北的东海矿业学院工作。担任材料力学等课程的教学。曾两次考研究生,都因政治课成绩在 40 分以下未能考取。 1989 年晋升讲师。 1995 年通过省外语职称考试。“发表了几篇文章,参编了一本教材,又帮助她父亲文革时下放的县搞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水利项目”,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 1997 年申报副高有些技术性失误未通过。 1998 年晋升副高。调动到其他学校未成。 1999 年开始办理移民加拿大手续, 2001 年成行,学校这边算是自动离职。 生活方面,刚进校时与同年入职的于卞莉和李瑶同住单身宿舍,是个套间,与于卞莉住在外面的大房间。 1984 年换了宿舍,与正在与丈夫闹离婚的邢老师同住。后来离婚不成,她就搬回家去了。 1992 年,分到一室一厅的住房。至于她的情感生活,按小说中所写,几乎是一片空白。刚入职时校组织部汪部长有为她儿子求婚的意思,一起报到的同事韦君和夏明德的也追求过,但她都没有动心。后来还有个年轻十岁的学生有仰慕之意。 整部小说中,徐爽似乎都在与人对抗。刚入校就被水电科收走了宿舍违规使用的电加热器。因为误会与实验员和教研室主任都有矛盾。不善于与学生沟通,教师认为教学水平不错,但学生评价只是良好。被教务科查到提前下课。因为学校没有及时通知撤掉申报职称材料中超过时限的论文,晋级失败,到省教委告状,还一度要到法院起诉。最后移民出国,似乎也是明智之举。三十六计走为上。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小时候父母的娇惯。她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会计,为家里的独生女。原来跟父亲姓孙,只是小朋友取笑,就要求跟母亲姓徐,她父亲居然同意了,并去派出所办理。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说话等比较直接,往往不顾周围人的感受。而且也比较高冷,如小说中所写,“那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冷的目光”。面对周围环境的反弹,自己的自信也大受影响。系里聚餐,徐爽就坐到工人等一桌,“喜欢与下层民众交往,这使她充满自信,毫无压力。” 小说还写了徐爽的同事们,特别是一同入职的。山西室友于卞莉比较有戏剧性。她先与男青年教师马冬生恋爱,男方父母反对没有成,后来嫁给了高中同学张晋松。从外地调来,住在学校分的房子里。于会做人,不仅迎合领导,而且教学中“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都特别注意迎合学生的心态”,学生评价很高。比徐爽早一年晋升了副教授,还当了机械系副主任。后来与校长助理夏明德有次性行为。她详细地写在日记中,被丈夫发现。被百般虐待和侮辱后,跳楼自杀身亡。他丈夫也很伤心,回到山西原籍。小心谨慎的人,大事上反而会掉以轻心。她嫁人、出轨、日记,导致了死亡结局。 室友李瑶身材曼妙,是许多同事和学生的梦中情人。她长期两地分居。有位学生迷恋她四门课程不及格,被勒令退学,临行前两人上床。李瑶后来调回原籍苏州而离开矿院。 与于卞莉谈过恋爱的马冬生,后来与四川老乡结婚,也是两地分居,学校不允许调动。寂寞中去嫖娼,被抓,黯然调离学校。 同时入职的夏明德曾追求过徐爽,来自湖北,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娶了高官的女儿,一帆风顺,还去匈牙利进修一年,成了学校首位海归。当了校长助理,比徐爽早一年晋升高级工程师。在与于卞莉出轨事发后,调到临市一所职业学校当副校长。也 追求过徐爽的韦君,安徽人,毕业于合肥工大。也比徐爽早一年晋升副教授,接替于卞莉当了机械系副主任。 徐爽所在的机械设计基础教研室主任柳云杉,也算勤勉踏实。“他的短处是论文少或论文的档次不够 ( 大都发表在校刊和校报上 ) ;他的长处是课讲得条条是道,细水长流,挺对学生的口味。”包销教材当副主编,只有徐爽开始还不肯用,系领导做工作后才同意。在徐爽晋升副教授时柳晋升了教授,但肝癌身亡,临终也没有见到正式晋级批文。 令我遗憾的是,小说中缺少比较正面的形象,能在那种环境中走出自己的路。似乎只有一个例外。小说中着墨不多地提到有位上流体力学课的老师朱励。“课上得不太好,源于地方口音太重,还有,说话带点磕巴,但他的动手能力很强”,“与本教研室的人也没搞好关系”。在八十年代后期,在没有被大家看好的氛围中考取了硕士生,然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是学校唯一的在读博士生,毕业后又进行博士后研究。按学校要求“定向”,不过后来有省内“大哥大”地位的学校,愿意调他去,可以重新建档,学校也放人了。 按小说所写,东海矿院是纯本科教学型高校,连硕士点都没有,虽然最后改成了东海理工学院。“‘矿院’在教学科研这些衡量一个学校优劣的硬指标上总是在省里排不上号,历来都是倒着数的,但在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方面,却一贯搞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走在全省高校的前列。”这档子学校里,“有很多好事,是找出来的,磨出来的,不能守株待兔,等着好事往头上撞。”“成绩不是干出来的,是写出来的。” 尽管小说的女主人公有些高冷,这部小说读起来还是觉得亲切。我也属于书中主人公那批本科毕业就接着教本科的青椒,也在机械工程系工作,虽然入职比小说所写晚了两年。书中写的材料力学课,我也上过,虽然很少上,我主要讲理论力学。 不过,小说中写的人物,我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一个也没有遇到。毕竟我工作的学校,比小说中的学校似乎还要好一些,至少有硕士点。学校各方面也都强一点儿,例如最早归国的海龟在西欧而不是东欧拿了博士学位。我不住在学校,与同事学生打交道的时间要少得多,交往也浅得多。总体上与所有同事都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状态。那些我老师辈的同事,多数很普通很平常,基本上就是教书匠,但对我都很关照。他们给我不少方便,我也很尊重他们。我的同辈,有几位像小说中的朱励那样,考取研究生、接着博士生。有些回到了学校,有些如我自己做博士后,离开了学校。无疑我也不是会说话的人,但我会不说话,因此不应该冒犯过任何人,至少没有严重冒犯。当然,也许我冒犯了人家自己不知道。在我早期青椒生活中,除了读书学习,校园生活确实也没有什么其他快乐,但也说不上有什么痛苦。 因为不久前会过校友,想起当年青椒生活。把这本已经提到九十年代末的小说提前说了。我本来以为,过去那种教学型高校的那页历史已经翻过去了。不过,现在似乎也有翻回来的可能。 作者的传记资料暂付阙如。 顺便一提,高校女教师 ( 包括女博士 ) 小说是学小说的一个亚类。以女性为第一主人公,通常更侧重情感生活的描述。这类小说有《马兰草 (1980) 》《求 ( 第二部 ) (1984) 》《空中的足音 (1986) 》《真 (1988) 》《悬空的十字路口 (1999) 》《女博士的风流韵事 (2004) 》《我是女博我嫁谁 (2005) 》《女博士的柴米故事 (2008) 》《鱼肠剑 (2011) 》《缺氧 (2011) 》《中国女博士 (2011) 》《关关雎鸠 ( 蔡小容 ) (2012) 》《上邪 (2017) 》等,其中有一本注了作者名字,因为同名学界或校园小说至少有三本。如果再算上校园小说如《北大女生 (2001) 》或广义的学界小说如《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2001) 》》,那就更多了。除了第一本,都还没有说到,以后会陆续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427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电影《洛城疑云》
热度 1 Mech 2018-10-28 16:11
在电脑上看 1997 年的老电影《洛城疑云 ( Playing God ) 》。据说两个男主角都很有名,但我不知道。女主角是 Angelina Jolie ,当时才二十出头,多少还有些婴儿肥。 Angelina Jolie 的片子我看过近二十部,多数是动作片或警匪片,也有其他片子如尺度最大的 Original Sin (2001) 。这个早期的 Playing God 过去还真没有看过。在我看来,在 Lara Croft Tomb Raider (2001) 和 Mr and Mrs Smith (2005) 之间的那几年是她颜值的高峰期。后来的电影例如 Wanted (2008) 和 Maleficent (2014) ,气场胜于颜值。此外,现在看 The Tourist (2010) 中的水城威尼斯风光很亲切。 《洛城疑云》的男一号是出自医生世家的外科医生。医术精湛,救人无数。但压力太大,服用鸦片和麻醉剂调节。本自以为可以控制,但终于失控,导致手术失败患者死亡而被吊销行医执照。影片开头,他在酒吧买毒品时,遇到黑帮火并,有人肺部中枪,但不敢送医院。他挺身而出,用可以找到的非常简陋的设备现场取出子弹,保住了受伤者生命。因此引起男二号一个黑帮头目的垂青,给他巨款,让他帮手下或被俘对手手术。在此过程中,他似乎爱上了黑帮头目的女朋友, Angelina 扮演的女主角,似乎是非法移民但其他背景不清楚。 FBI 用吸毒、无照行医和逃税等罪名逼迫医生合作,现场抓捕黑帮头目并当证人。抓捕时,遇到黑帮火并搅局,未能实施。火并中,女主角受伤。逃亡中,两人联手打败要杀医生的黑帮杀手。途中在善良居民帮助下,医生手术救了中枪的女主角,并一起逃到他老家。在那里医生自己戒了毒,女主角身体有所恢复。然后两人向 FBI 自首。孤家寡人的黑帮头子,以答应与 FBI 合作为条件,找到女主角,同时派杀手去杀医生。又经过番飙车打斗,医生战胜了黑帮头子,使他被抓获定罪。女主角也取得了合法身份。故事就此结束。 电影开篇有些哲学意味,挺吸引我。医生独白,思考因果性和偶然性。 Sometimes we all wonder how things come to be, the chain of events. “A” leads to “b” leads to “c” leads to “z”. Each life is made up of big decisions, and each day is made up of a million little decisions. …all these seemingly inconsequential choices might change your life forever. But who can handle that kinkd of responsibility? It would paralzed you to think about it. So you have to trust your instinct. What the greeks might call “your character.” 也是我通识课上喜欢说的《 人生的有序和混沌性 》或《 人生的敏感性 》。 结尾则是伦理学意义上的点题,我个人也赞成。倒数第二句独白, Of saving lives, you (had) better start with your own. 意思近于孔子所谓“修己以安人 ( 《论语·宪问》 ) ”。这或许是个有益的忠告,特别是对热血青年。更广义些说,对付随机复杂的世界,一种策略是做个有简单原则的人。“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446 次阅读|2 个评论
昔日娇子—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Mech 2018-10-18 13:06
王金昌的小说《工农兵大学生》 2014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同一作者在 2008 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普学历》的修订本。文字有全面修改,由原来的 14.2 万字扩充为 17 万字,增加了序和后记,但删去原有些照片而增加些插图。《大普学历》就不再专门说了。 作者在自序中称,“在这部作品中,我不想批判谁,也不想歌颂谁。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只想真实地写出一群生活在那个时代那样的一群人。告诉人们曾经有一群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经历了怎样的彷徨、怎样的无奈、怎样的磨难,在跌宕起伏的命运面前,他们并没有低头,并没有气馁,没有沉寂,没有被淹没,而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抗争。他们在中国大变革的初始,能够抓住时代机遇,成功地得以转型,并由此走进新的时代,开创理论新的生活。 (p. 10) ”这群人,就是小说中的工农兵学员,所谓工农兵大学生。据作者说,总共有近百万之多。 故事主要发生在 75 年至 78 年之间,最后两章分别在 1995 年后和 2008 年。新一届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华北大学。该大学推测是北京大学,因为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发源地,是党的早期组织在北方的活动场所之一 (p. 38) ”。后来还提到学校有“一级教授贺先生是《小逻辑》的译者,当代中国的一名哲学大师,研究黑格尔哲学的权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p. 68) ”。应该就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贺麟教授。不过,总体上,北大的特色并不突出,看得出作者缺乏在北大的切身体验。马以鑫的《黄花堆积》写华东师大就要详实得多。入学的新生包括数学系的吕志军和冯淑萍,哲学系的王建国,历史系的王思哲和生物系的严凤英。这部小说主要就是这 5 位的传记片段。他们共同经历了重要事件,包括四·五运动、唐山大地震、毛主席逝世、恢复高考、研究生恢复招生等。 民办教师吕志军是干部子弟,父亲是文革前的县委书记。只不过刚出场时父亲已经被打倒,不久就病故了。吕在数学系,选了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后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 82 年通过工农兵大学生的“脱帽”考试。受歧视不能从事专业工作,改行用计算机研究经济管理。 90 年代当了沿海开放城市的副市长。毕业 30 年聚会时是大市的市长。吕推测是大帅哥,感情生活很丰富。先是被校革委会主任看中,许配他女儿芸儿,并推荐他上大学。其实在 73 年时,他便于知青点队长赶车的“女鞭手”雷京华恋爱,后来雷被推荐到河北大学计算机系成了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另嫁了驻外武官,最后离婚,自己出国读书去了。读书期间与同学冯淑萍恋爱,因有阻力未成。同学郑丽梅追求他,两人恋爱被芸儿父亲干扰,郑的高干父亲制止他们,郑出国留学。吕毕业后被上司的女儿卢娜追求,但不是同类。在所有恋爱中,遇到美女投怀送抱,都能守身如玉,难怪后来当官,能战胜自己。最终与国外学成归国的郑丽梅结婚。郑经常去国外,推测是外籍,因此吕其实就是后来所谓“裸官”。 农民女儿冯淑萍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在高中数学老师的帮助下,用优选法进行粮食选种,还写成论文发表于《应用科学》。领导批示,招她读大学。但被公社革委会主任扣留,以推荐读大学来逼她嫁给自己的儿子,也被推荐到天津去读大学。在大学里冯淑萍追求吕志军,两人恋爱。被主任儿子发现,强奸了她,并威胁让她退学。她与吕中断了关系。主任父子都是恶棍。儿子在大学时与女工发生性关系,但女工丈夫是军人,被学校退学。主任强奸了冯的高中数学老师,她是华北大学毕业但在学校恋爱受挫一直未婚,老师上吊自杀。后来主任父子都被清算,冯离了婚,孩子给男方。冯入数学系后,高年级时选了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到工厂当会计。离婚后,她考了研究生。后来是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 王建国是军人,完全不知情地被推荐到华北大学哲学系。他勤奋好学。带领几位同学主动向贺教授请教,给他们开了学术小灶。毕业后回到西郊机场的部队,后来调到空军学院当哲学教员。 83 年转正营级,家属随军。随后申请转业,经过半年培训后转业到中央党校,当了哲学教授。他的情感经历很单纯, 71 年当兵后订婚,未婚妻是农民,还烧伤破相了。大学期间有不少女生追求,包括还没有与吕志军恋爱的郑丽梅,但王都没有动心。 78 年毕业后完婚。 北京下乡青年王思哲,当了民办教师。研究当地历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历史研究文章《邺城考证》,引起重视,将一些遗址保护起来。县里推荐上了华北大学历史系。毕业时考取了研究生,但没有读,到古人类研究所工作。虽然有论著发表,但因为工农兵大学生学历,副研都评不上。在 90 年代后期古董热时下海经商。创办文物公司赚了钱,开房地产公司,公司资产上百亿。在农村时,与另一位民办教师雅芳热恋并发生了性关系。但入学后不久,女方就断了关系并嫁人。多位女同学追他,最后剩下天津和唐山的两位。他本来倾向于唐山的同学,但该同学为迎接他娶唐山提前回家,在大地震中遇难。天津同学闻讯后,竟开音乐会庆祝,他与她也中断关系。为报复,他娶了买鞋时邂逅的售货员,后来两人又离婚。 90 年代,雅芳的女儿来华北大学读书,原来是他的女儿。因为怀孕,雅芳匆匆嫁给了矿工。得知女儿被录取后就去世了。王思哲没有再结婚。小说从王思哲视角看的成分最强,至少是视角聚焦他的时间最长,大概可以算男一号,几乎是潜在的叙述者。 严凤英入学时已经是副省级干部,省革委会的副主任兼某地区主任。入学后中央领导指示,专门为她制订培养方案。她自己也努力学好高等数学等课程,并将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毕业后风向已变,以干部知识化为名撤销了副省级职位,到基层锻炼,担任副县长。其实她在 58 年 18 岁时就当了全国劳模,受到毛主席接见,随后不久就已经当了县长。她在副县长任上患了癌症,并牺牲在抗洪第一线。生前上书中央领导,为工农兵大学生张目,并建议高中毕业社会实践一年后再高考读大学。生活方面没有写,保持领导干部的神秘感。 尽管作者声称是客观记录,其实还是愤愤不平,因为昔日的娇子,“工农兵大学生”,后来竟成为一个负面的标签。作者反复声称,“这一拨儿的同学,也像任何一群从一个宏大符号下解放出来的个体一样,仅仅作为鲜活的个体,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以 自身的价值证明自己。其中有辉煌、有洒脱,也有艰辛。 (p. 258) ” “一个个当初或宏大或渺小的词语标签,注定要被活在当下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用奋斗来证明自我的个人所取代。 (p. 267) ” 作者的看法当然也有道理。另一方面,教育有甄别功能,甄别就是贴标签。有了标签,能提高效率。标签无处不在。过去有工农兵大学生,现在有非 985 非 211 本科生等。当然,在理想情况下,标签不应是最后的结果,而只是种举证责任的归宿。如果被贴有负面标签,需要自己来提供证据,证明这个标签不适合;如果是正面标签,就有正面的评价,除非有相反的证据。现实与理想还是有些差距,但标签的结果并非不可更改。 小说总体上有些纪实风格,像新闻调查或人物特写,语言比较平淡。人物形象有些单薄。可读性与文学性都与《黄花堆积》相去甚远。对过去时代的解读也没有特别之处。主要就是作者态度真诚,属于不平则鸣。当然,真诚未必正确,更未必有洞察力。 作者王金昌 1954 年出生于河北成安。河北大学毕业。主要从事行政和商务工作,似颇有建树。也写小说和散文。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只是当时已惘然—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Mech 2018-9-28 15:50
梁晓声的自传体小说《我的大学》发表于《小说界》 1986 年第 3 期。该书似无单行本,曾收入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梁晓声精品集》,我看的是电子版。不太理解为什么非要叫这个名称,与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最后一部撞车。必须承认,高尔基的三部曲我没有看过,除了童年时期看过连环画,看后多少有些心理阴影。小说写主人公在 1974 年到 1976 年是复旦大学当工农兵学员的经历和见闻。 小说是自传体,因此“梁晓声”也就是“我”为主人公。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比较容易写心理活动。当然有些心理活动,只看行为也可以推断。例如,他读大学后,三位农场女同事给他写信,他一并答复。不用说,这是他不准备进一步发展与其中任何一位的关系。小说从主人公到上海开始,通过回忆说明了入学既有运气的成分,也有他已经发表些作品并且对文学有一定基础。入学后,他因直率和单纯而得罪了主流势力,又由于被人认为可能分配到北京而遭到有意去北京同学的暗算。读大学的过程有些压抑,但结果很光明,不仅分配到北京,而且取得了“与‘四人帮’进行过斗争”的政治资本。也写了与中外同学的友谊还有他的初恋。与当清洁工人的音乐学院教授女儿,“一个很清秀很文静的姑娘”。因为双方对家庭的责任感,他们的感情无疾而终。他自己总结复旦三年,“自己仿佛和一个娼妓鬼混了三年。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亦是假。假亦是真。只有对一位姑娘的爱,是不打什么折扣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有意思的是主人公对复旦学习经历的感悟。“复旦是不能满足我强烈的求知欲的。它可以给予我的只能是另外一类东西:入党,理想的分配去向,政治垫脚石。想要多少块?它可以给你多少块!但需用等量的‘实际行动’去换取。”“大学没教给我什么正经知识,却教给了我不少‘防人’的经验,或曰‘常识’。那便是 — 尽量将真实的‘自我’包裹起来。包裹得愈严密愈安全。”这其实也不仅是对工农兵大学生如此,其他大学也差不多,只是方式不同。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职业和专业发展的起点,还是人生成熟的开始。 与其他反映工农兵学员生活小说不同的是,小说中出现了外国留学生,来自瑞典的申·沃克。他对当时的境况有强烈的不满。“我们留学生从各国来到中国,绝不仅仅是为了学到中国文化!我们还非常想要接近中国人,了解中国人!对于我们,这是同了解和学到中国文化一样重要的!哪怕让我们真实地了解一个中国人也行啊!可是你们中国学生见了我们留学生,无非就是点头、微笑、‘您好’、‘请’,仿佛你们都是机器人,就会说这么几个简单的词汇!难道我们是到一个机器人国家来留学的吗?有时我真想把你们的思想从你们头脑中挖出来!难道你们中国人的头脑里当真什么都没有吗?”“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将自己封闭得那么严。中国人,作为人,一个个也将自己封闭得那么严。使我感到要在中国真正了解一个中国人,与一个中国人建立诚挚的友谊,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坚决要求与中国同学同吃同住。为了解沃克,有关部门派主人公与朋友小莫与他同住,还有位专打小报告的 H 同学。沃克有独立思考,又直言不讳,常常让主人公和小莫很为难。后来沃克因保护贴大字报批驳张春桥和姚文元而被殴打的物理系三年级女生,自己也遭到围攻。失望地黯然回国。 小说中写到了各种同学。口是心非不择手段往上爬的东北老乡 C 女生,找男朋友都假公济私鬼鬼祟祟。把文化很低从来不知道文学为何物的人培养成作家的试验品小樊女生,她自觉抵制试验者,毕业时还是写不出任何东西。为抢主人公的进京名额,不断打小报告的 H 同学,在误传地震时自己跳楼逃生而摔死。为进京说谎陷害主人公的 V 同学,后来又求他同意留校让出名额,仍然谎称进京是为与女友团聚,其实他们已经分手。 梁晓声是大作家。学界小说包括《我的大学》虽然算不上他的主要作品,但质量仍然很高。人物形象鲜明,那怕只是用很少笔墨。但另一方面,人物形象与人们包括我自己的“文革”想象大致相同,不由得怀疑创作时是否也有“主题先行”。当然,仅是存疑。 梁晓声 ( 原名梁绍生 ) , 1949 年出生于哈尔滨市。 1968 年高中毕业后,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 7 年。 1974 年起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7 年毕业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文学编辑。 1988 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2 年起,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为三年级学生讲文学写作与欣赏。创作过大量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子由诗句益后生
热度 2 Mech 2018-9-22 12:31
学校一位前辈寿庆。学科送套茶具,随茶具附张贺卡。领导临时抓到我,草拟贺词。当时还在会场听报告,结束时要交卷。 由茶具想到苏辙的诗《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首》 无锡铜瓶手自持,新芽顾渚近相思。 故人赠答无千里,好事安排巧一时。 蟹眼煎成声未老,兔毛倾看色尤宜。 枪旗携到齐西境,更试城南金线奇。 新诗态度霭春云,肯把篇章妄与人? 性似好茶常自养,交如泉水久弥亲。 睡浓正想罗声发,食饱尤便粥面匀。 底处翰林长外补,明年谁送霅溪春。 熟悉这两首诗,其实各有不同原因。前一首,“好事安排巧一时”,时常有这种感慨。如前不久的的事情。后一首,是因为“肯把篇章妄与人”之句,这是投稿期刊前应该有的职业态度。 把第二首颔联改一下交卷了 性似佳茶沁人脾 学如甘泉启后生 仅是借鉴句式,主题完全不同,但文字的重复率为 35.7% ,投稿期刊查重恐怕通不过。 洪同学对“启后生”的说法有怀疑,似乎泉水不能启后生。我觉得,“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是可以启发后生的。不过,为稳妥,还是建议修改为 性似佳茶沁人脾 学如甘泉益后生 有同事觉得还是原来的好。 后来贺卡上到底怎么写的,我也不知道。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313 次阅读|4 个评论
有关喜鹊的唐宋词
Mech 2018-9-13 17:54
《 南航故宫校区见喜鹊 》之后,想起些有关喜鹊的词。 我最先读的唐宋词选本是上海古籍版《唐宋词一百首》,那时读高一。如果我没有记错,第一首就是作者不详的敦煌曲子词《鹊踏枝》 叵耐灵鹊多谩语, 送喜何曾有凭据? 几度飞来活捉取, 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 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画面感很强,有故事性。但我不是很喜欢这种民歌风格的词,有些下里巴人。也是在那本书上,我喜欢的是冯延巳《谒金门》,画面感也很强。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后来读到鹊的词很多。更抒情些,还有晏几道《蝶恋花》 喜鹊桥成催凤驾。 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 乞巧双蛾加意画。 玉钩斜傍西南挂。 分钿擘钗凉叶下。 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 路隔银河犹可借。 世间离恨何年罢。 “三生万物”,再抄苏东坡和辛弃疾各三首有鹊的词。 苏东坡的《江神子》很有田园气息。“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的境界尤其难。我自己就未必能达到,虽然在“躬耕”,也在“走遍人间”。 梦中了了醉中醒。 只渊明, 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 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境, 吾老矣,寄馀龄。 他的《醉落魄·秋兴》依旧在吐槽,所以他“自笑平生为口忙”。这首词找不准韵脚,随意分行了。 秋池阁。风傍晓庭帘幕。 霜叶未衰吹未落。半惊鸦喜鹊。 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 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 他的《减字木兰花·得书》情深意切,不知道是接到哪位的信? 晓来风细,不会鹊声来报喜。 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 香笺一纸,写尽回纹机上意。 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 辛弃疾的《武陵春》也是民歌风格。 走去走来三百里, 五日以为期。 六日归时已是疑。 应是望多时。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 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 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脍炙人口的田园词。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鹧鸪天》则是发牢骚了,我喜欢“遥知醉帽时时落,见说吟鞭步步摇”这句。 叹息频年廪未高。 新词空贺此丘遭。 遥知醉帽时时落, 见说吟鞭步步摇。 乾玉唾,秃锥毛。 只今明月费招邀。 最怜乌鹊南飞句,不解风流见二乔。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热度 2 Mech 2018-9-10 09:06
晓风的《弦歌》 (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 由四篇分别发表的中篇小说构成,《开局》发表于《十月》 2013 年第 5 期,《岗位》发表于《江南》 2013 年第 6 期,《职称》发表于《中国作家》 2013 年第 3 期,《第三种人》发表于《当代》 2013 年第 4 期并转载于《小说选刊》 2013 年第 8 期。故事都发生在位于国际旅游城市也是江南名城 ( 白居易和苏东坡当过市长,无疑就是杭州了 ) 的东海大学 ( 浙江大学? ) ,时间没有明确,但从小说提到“中国梦”流行和三年前搞教师“分流”推断是在 2013 年。虽然是几部中篇的组合,实在是少见的优秀学界小说。 《开局》写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可以作为文科青年教师大学职场指南。首先是 求职关 。主人公金渊明在北京的北华大学读的硕士和博士,导师是年过五十的美女教授赵若芷。她不是顶尖人物,却也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读书期间推荐他发表不少论文。“普通刊物发文六篇,核心期刊发文三篇,一级期刊发文两篇。 (p. 36) ”东海大学到北京招聘,文科本来只招领军人才,但看他论文多就留下了简历。到校拜访钱南邨院长时送些土特产。面试太紧张发挥失常,在五人中排第四。钱院长告诉他,除非问学校再要个指标,否则不可能录用他。正巧人事副校长朱玉鹤与他导师是大学同学似乎还曾有特殊关系,导师稍有勉强地出面求了朱校长,金渊明拿到了增加的指标,顺利入职,并有十万科研启动经费。其次是 教学关 。新人受照顾,仍要上两门课,周四学时。金口才不好,但认真备课。没有把握时,钱院长替他讲了第一课,并送他菊花茶,算是还礼。他观摩后总结了收获,“一是要有自己独到的读书心得;二是要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目标;三是要把自己的身心融入教学中,达到‘忘我’的境界,所谓‘心中无我,而课中有我’也。 (p. 17) ”后来又旁听了本专业和公共课受欢迎教师的课,也听了本系两位普通教师的比较差的课。终于在评教中取得了中等偏上的分数。第三是 项目关 。社科项目限额申报,校内请校外专家筛选,出学校都很难。金渊明带着中华烟,以导师的名义去看望朱校长,谈了导师点点滴滴包括平日饮食起居和业余生活,朱校长听得津津有味。最后金说,“今年我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听说校内要先筛选,您如果方便的话,能否关心一下? (p. 31) ”措辞得体,也是跟导师学的。最后不仅学校顺利出线,而且也最终拿到基金,帮助文学院完成考核指标。第四是 论文关 。他写出论文投权威期刊《文学评论》,因为与院长讨论过几句,犹豫再三,把院长列为第一作者。但院长坚决拒绝署名。后来因为专家意见不统一,论文被退稿了。第五是 经济关 。每月工资加津贴到手不到四千,年底据说另有万元左右奖金,获得国家社科项目的“重奖”也只有五千。租房有补贴每月一千五,一室一厅小套月房租一千八。另为给女友五百,给爷爷奶奶三百。第六是 情感关 。金渊明有女朋友姜群英,是博士期间同校思政专业硕士,即将毕业,正在联系到东海大学所在城市的高职任教。但金渊明入职时一见钟情迷上了师资科长牛津海归唐璜。“五一”与高聚会滚床单时想的却是唐。他给唐电邮发去两首诗表示赞美,没有回复。当面问,唐说不知道写给她也看不懂什么意思,可以请她在哈佛工作的男友帮忙看看。金知难而退。后来唐璜男友海归,结婚时还送他喜糖。作者毕竟是成功的学者,上述指南写得挺到位。 《岗位》写学校里一对青年夫妻在学校岗位晋升和轮换中的努力和结果,也有一定学界职场指南的作用。 35 岁沈健行和 33 岁的周冰如夫妻,结婚七年,女儿六岁。 26 岁时沈健行硕士毕业留经济学院当助教,做 MBA 班的班主任,坚持原则不受学员摆布,不受欢迎,但正好考取陆淳品教授的在职博士生,换了其他人。 30 岁时获得博士学位, 32 岁任副教授四岗。争取晋升副教授六岗。他导师很有影响力,也建议他逐一拜访另外八位有投票权的院聘任委员会委员。他与妻子商量后送每人一箱价值五百元的进口车厘子,《开局》中的金博士开会时坐在沈身边还不认识这种水果。送出四箱后,但有人匿名举报他学术不端而且与 MBA 女生有行为不端,前者事出有因,后者完全诬陷。已经拜访过的都不愿意见他,后来有三位在办公室见了他。另外四人有两人在家里见他,另外两人就只在办公室见。车厘子也不敢送了。讨论时,导师力挺沈健行,其他委员也没有表示反对,但投票结果只有 4 票,没有到三分之二,只晋升一级。导师也反省自己,“别以为你可以只手遮天,人家其实并不买账! (p. 144) ”顺便一提,评审有倾向性时,慷慨陈词的支持意义不大,姿态要低,身段要软,审时度势,若不能以协商争取共识,还可以提问引导其他委员,这样才有可能成功。事实上,经济学院没有人晋升两级,也没有人被降两级。周冰如 24 岁本科毕业时放弃保研任校办行政秘书,联系科研副校长王畅,因酒量大而表现出色,鞍前马后下基层跑京城。 27 岁时担任校办接待科科长。 30 岁时离开节奏太快的校办岗位到宣传部任新闻科科长,虽然是学新闻出身,但为维护学校形象也劳心劳力。转岗的目标是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周冰如谒见了组织部夏部长,遇到现在已经分管人事而且有望晋升院士的王校长,王校长也是她个人的偶像。在王校长干预下,周成功转岗组织部。岗位的另一方面,还有家庭中的责任。沈的母亲轻度老年痴呆,在几个儿子家轮住,正住在他家,大小便不能完全自理,又无法接受保姆或钟点工,自己在家满脸落寞地等儿子归来。周在宣传科时,有突发事件,两人都不能及时接女儿,幼儿园老师很不高兴。四箱没有送出去的车厘子,给老师送去一箱。小说还写到经济学家与官员、老板、记者打交道的见闻。导师说,“学界也是江湖啊!江湖险恶,还得自尊自重! (p. 108) ”沈健行理解为,“导师告诫自己‘自尊自重’,是要他自己行走江湖时,不要丢了学者尊严和文人本色,粘上太多的江湖味和江湖气,但要完全屏蔽江湖气,又谈何容易啊!即使以同门师兄弟而言,会聚在导师的大旗下,互为犄角,此呼彼应,摆开一字长蛇阵,攻城略地,无往不胜,这……这……这难度不也是一种江湖习气吗? (p. 108) ” 《职称》其实是男主人公放弃争取职称的心路历程,男主人公为 教古汉语的校园讲课明星张有忌 , 也是《开局》中提到的本专业教学优秀者。 46 岁的张有忌在八年前晋升了副教授,两年前申报教授没有成功。按照学校的规则,有两次申报教授的机会,如果都没有通过,就要走人了。他的强项是上课,“课上一涉及自己热爱且熟悉的领域,……完全可以用‘口若悬河’、‘挥洒自如’、‘妙语连珠’来形容。从学生 ( 尤其是女学生 ) 赞赏甚至有些爱慕的眼神中,他赢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 (p. 152) ”弱项是科研成果弱,因为教学占用时间多、不愿意粗制滥造、在一级期刊和权威期刊上发表困难。我插一句,这种说法虽然可以接受,但没有发表好的论文本质上还是对所研究问题没有独到的见解。这样他处于两难境地。申报教授,不成功就要走人。不申报,只能是副教授,不仅在学校里和社会上不受重视,在家里也被儿子和妻子瞧不起。与儿子关系不融洽,在成人礼上代表家长发言,对他精心准备的发言,儿子跟其母亲当他面评价道,“真酸!……听老爸的口吻就像个成功人士,可他一个副教授,算什么成功人士呢? (p. 171) ”妻子是英语的同届学同学,本科留校工作。“她曾听到几个处长、部长在一起议论学者:‘那些学者,只不过‘术业有专攻’而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他们固然驾轻就熟;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他们就有些弱智了,有的简直就是不可理喻的白痴’ (p. 178) ”后来下海。三年后,收入就是张有忌的三倍不止,在家里也居于支配地位。更有洋老板不断追求,“成为不想出墙而终于出墙的‘红杏’ (p. 186) ”张有忌准备与妻子商量是否申报教授职称的当晚,妻子很晚才由洋老板送回家,他愤而离家出走,没有谈成。当然,校园明星也不乏追星的女生。留校三年时,就有江南水乡的美女追求他。当下也有过去课上的学生现在的研究生宋伊伊感觉他婚姻出了问题,想做他的红颜知己。宋父亲是成功商人,所以对一般成功人士并不看好。在她眼中,他“有许多成功人士所没有的真与善 (p. 213) ”。张又不想与她有任何超越师生之外的关系。张有忌也想与师长讨论。博士生导师李乾坤是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国家教学名师,“三分之一在校内,三分之一在校外,三分之一在国外、他已经很少给本科生上课了,偶尔开始一两个讲座。 (p. 190) ”但他与导师关系有些疏离,“学术上的差距,使他对李教授不仅有高山仰止之情,还多少有些敬畏。 (p. 191) ”他的硕士导师是《开局》中曾经出场过的人事副校长朱玉鹤,关系很融洽,他去找朱校长说说内心的纠结。朱校长反而向他大吐苦水。“学校领导层面现在压力大啊!大到你们难以想象的程度。和我们承受的压力相比,你们感受到的那丁点考核的压力又算什么呢? (p. 197) ”“许多学者久居书斋,不涉世事,想当然应该如何如何,动不动就对我们指手画脚,横加指责。其实,有些东西理论上说说可以,实践中则是行不通的。 (p. 199) ”朱校长其实知道张有忌找他的目的,也很欣赏他,但觉得实在帮不上忙。他的纠结以种很意外的方式解决了。他当班主任的班上,有个学生因失恋出走有可能自杀,大家忙活着找回这个学生,就过了申报的时限。最后,张有忌在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中获得第三名。宋伊伊登台唱歌,给他献花。他随后打算向校长建言。不管怎样,他已经不为职称纠结了。故事也突出了现代大学的氛围,“为读书而读书的日子似乎一去不返了。 (p. 149) ”“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的状态,那叫‘慵懒’,甚至可以叫‘堕落’,属于典型的虚度年华、自毁前程。 (p. 150) ”这个故事总体上是以抨击时弊的方式流于俗套,我个人觉得全书中最弱的一篇,但恰是这个中篇获了奖。当然,故事的寓意确实有一定普适性和预见性。教学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能有鲜花和掌声,但职称困难;或许能有美少女芳心暗许,但可能缺少家庭成员的长久尊重。 《第三种人》讲了高校中几位女博士的故事,主要是情场故事。女一号是 41 岁的冻龄美女,哈佛博士化学教授陈焉,在《岗位》中出场过的王畅副校长的妻子,女博士联谊会 ( 俗称第三种人俱乐部 ) 的发起人和召集人,俱乐部核心人物是七朵金花。除陈焉外,最先出场的是 45 岁的数学教授梅高风,她所嫁非人自杀了。丈夫田宇是她大学同学,读书时对她体贴入微,赢得芳心。但业务能力平庸,只是普通的中学教师。梅高凤是本校博士,虽然一度是学术明星,但专业上遇到瓶颈,想定岗二级教授也无把握。导师白院士说她,“对自己要求太高,对家人也要求太高。 (p. 262) ”她在家与丈夫无话可说,丈夫怀疑她与所推崇的一位中年成功学者有私情。他在酒后说出他的怀疑,还强暴了她,从此两人分床。丈夫以自渎解决需求又被她撞到,给儿子留下遗书就以白练自缢。随后出场的刚过 40 岁的新闻系教授许彤彤,她所爱非人,一直单身。本科时就喜欢后来的研究生导师赵庭松。他在文革落难时被农村姑娘张玉兰 ( 有时写成张红兰,推测是同一个人 ) 周到照料。绝望投河时,被悄悄跟着的张救下,两人结婚,生了儿子。恢复高考后,赵读大学,毕业留校,把妻子儿子接来。许彤彤博士毕业留校。师母肝癌,临终前,丈夫不顾她反对,承诺“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导师承认许是他真心喜欢的女人,但还是无法再接受任何女人。导师一直单身,许彤彤也一直单身。虽然写那诗句的元稹不仅续弦而且还纳妾。中文系女博士李怀壁,才华出众,性格张扬,经常让人难堪, 30 多岁,尚无男友。也是 30 多岁的吴瑕,在大学中有恋爱但无结果。正在与一位离异孩子归前妻的处长交往。初次见面留下深刻印象。“她从中看到了杨处长手中所掌握的权力的巨大含金量,以及它与婚后的优裕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 (p. 287) ”第二次见面是与几个女博士一起吃饭,感觉就不太好了。处长随意言谈中“有些自骄身份的意味了,敏感的女博士们顿觉原来人家和咱有着社会地位和经济层次的差别。 (p. 288) ”催老板快上菜时,“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满嘴都是威胁的口吻,不自觉地流露出渗透在骨子里的官气和霸气,让过惯了平民生活并认同平等观念的女博士们感到很不舒服。 (p. 289) ”两人关系的走向就在未定之数了。“很善良,很单纯,很容易感动,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相信别人 (p.290) ”的何丽娜从大学开始就总是上当受骗,正在“姐弟恋”,对方是小她八岁又高又帅的博士生,还是她专业课班上的学生。女博士们和她父母都表示反对,她仍坚持,但也慢慢发现男博士生对他不如开始时用心,两人关系的走向与归宿有了疑虑。只有许梓涵,丈夫是本省社会科学院的副研究员,知名度不高,但对她很好。最后陈焉的事情让整个故事更有波澜。她心血来潮到丈夫办公室去看他,发现俱乐部成员秦璐璐在房间里,而且床上有压痕。后来丈夫向她表示爱意并给她解释,虽然秦才貌都远不及她,“她的温柔,她的细腻,她的善解人意,以及他对我的浸透了骨髓的崇拜 (p. 310) ”吸引了他,不过他们谈话不仅没有性,也没有情,只是对红颜知己精神的放松。如果她介意,也可以只保持工作关系。床上的痕迹只是他头晕休息。陈焉也反省自己不够体贴入微,还有些小小的任性。但两人关系何去何从,还拿不定主意。故事引人入胜,但总体上仍限于男性视角,与《鱼肠剑》那种写女博士情感的小说比较,差别还是很大。 前面说该书是优秀的学界小说,尤其体现在前两个故事,主要是比较客观真实准确地描述了校园职场的现实。作者行文心平气和,而且点到为止,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作者是成功学者和教师,也有在校级行政和党务管理岗位工作的经历。 需要强调,我完全不赞成《职称》主人公看法,“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肯定,这才是最重要的! (p. 232) ”。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收获、学生的成长,这要在 10 年 20 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才能看出。至于学生在校园时的主观肯定,不必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更不能是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在现代大学中,对教师的评价是基于反映其业务能力和素质的研究产出和长期的综合性的教学效果,而不是反映其愿望和动机的教学投入。从培养人的角度,前者对学生更有帮助。小说没有明说但也暗示的事实,学术水平如何,同行甚至同事其实都是心知肚明,这个与学生如何评价完全没有关系。 《弦歌》的标题出自《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似乎是种很理想的教学状态。作者也写在书前的扉页上。不过,作者没有说的是,《庄子·渔父》中,孔子受到渔父的教训,“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用现代的话说,几近于无照执教甚至非法办学。 作者晓风,本名肖瑞峰, 1956 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人。 1984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同年分配至杭州大学中文系任教。 1987 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2 年晋升为教授, 1993 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6 年起任杭州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兼任国家中文教学基地及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 1999 年起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2000 年起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分管教学、实验室与设备、成人教育、体育军训等工作。 2005 年起分管人事、教学、成人教育、体育军训等工作。 2006 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010 年起改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负责组织、党校、老干部和工会、教代会工作,并受校长委托负责离退休工作。 2016 年卸任,享受本科高校正职待遇。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087 次阅读|4 个评论
月季花的耿介
热度 1 Mech 2018-9-5 08:32
月季花不择寒暑,四季开放。这似乎是种随和甚至趋时。但多数花卉已然凋谢的季节,依然绽放,也是种耿介。如屈原云 ( 《楚辞·九辩》 ) “ 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 ” 许多植物可以用来象征这种耿介。例如松柏,孔夫子所谓 ( 《论语·子罕》 )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又例如桔,欧阳修诗云 ( 《戏答元珍》 ) , “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 还有菊花,苏东坡诗云 ( 《赠刘景文》 )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技。 ” 更有梅花,毛主席《卜算子·咏梅》, “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 想不起有这样对比着写月季花。有些诗词吟咏四季常开,略为接近吧。如杨万里诗 ( 《腊前月季》 ) , “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 又如赵师侠词 ( 《朝中措·月季》 ) , “ 不比浮花浪蕊,天教月月常新。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263 次阅读|2 个评论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Mech 2018-9-1 08:44
王曦昌的小说《紫色学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 1999 出版。小说有略过三分之二的篇幅描写 1973 年到 1976 年的工农兵大学生生活。其余部分写同学在 1988 年重新聚会后的发展。故事发生于东北某省城的 S 大学,推测就是东北师范大学了。作者标注“一九九八年一月至五月三稿于长春”。作者后记中自述,初稿完成于 1991 年,篇幅介于中篇和长篇之间; 1996 年同学聚会后一气改定。 该书写作时间与故事发生时间有 20 年左右,作者充分应用了“后发优势”,可以在写作时回头看。以后要说的《工农兵大学生》也是如此。当然,并非都如此,前面说过的《 黄花堆积 》虽然出版更晚,但完全没有涉及后来的信息。小说通过一个班级展示了几位工农兵大学生的性格和命运。这些来自工农兵的大学生,经历了批林批孔、农场学农、评《水浒》批宋江、开门办学、丙辰清明等历史事件。既有校园中常见的读书学习、谈情说爱、同学竞争、毕业分配等,也有当时特有的学生举报教师等。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成,叙述者为卓夫,也是小说的男主人公。他是来自农村的学员,但有写作才能,读书期间就发表过小说,也发表过批判宋江的文章。可能是由于才华出众,受女生喜爱。一直与漂亮多才多艺但被认为落后的同学梅洁有特殊关系,但没有明确为恋爱关系。非常革命的班团支部书记何立敏也委婉地表示过爱意。第一批工农兵学员留校的宣传组长仲少宜当面表达喜欢他。工宣队长胡文奎的女儿也要以身相许,并答应毕业留校或留省城。这简直像金庸笔下的男主人公,众多美女暗送秋波。这种写法似乎彰显着小说的主观性。他拒绝胡女后因胡反对没有能去北京,回到了原地区。 1988 年才调回省城,担任杂志编辑。此时已经结婚但夫妻感情不好,只是为了孩子没有离婚。他重新联系梅洁,两人有些暧昧关系。 从与男主人公还是叙述者关系密切程度看,女主人公无疑是梅洁了。梅洁出身家庭没有说,但从她生活习惯如吃零食早上喝奶粉或麦乳精等看,应该是比较富裕的家庭。性格阳光,文艺体育都擅长。入学不久,就因为随手丢掉了食堂变质的发糕被开了现场会。后来又偷偷把室友的粪筐压上石头扔入河里。毕业时相信外语系帅哥的话,以为结婚后能调入北京,与他结婚。但帅哥并没有兑现诺言,反而另寻新欢。两人离婚。她又嫁给大学期间就追求他的同学康健,一年后又离婚。见到卓夫,旧情复燃,或许本来就一直没有熄灭,但卓舍不得孩子不愿离婚。康健官场得意,想复婚,并答应帮她上正教授。她没有同意,因为汲取过去教训,“以前吃亏就吃亏在把爱情和事业、前程联系得太密切了,所以,我在爱情上得到的只能是苦果。 (p.291) ”从常理推测,她的生活状态不应该这样功利。后来出国,在国外大学任教。顺便一提,写工农兵大学生,如果不说到国外当教授,好像就不足以渲染水平之高。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形象是团支部书记何立敏。她是返乡青年,以在家庭内部搞阶级斗争闻名。上大学后,不仅是班级团支部书记,而且是系团总支副书记,校团委委员。但给人感觉她总是用力过猛。同学乱扔粮食可以批判,但把已经扔进洗碗池又捡回的发糕,在批判会上自己吃下去证明没有变质,实在是过分了。大学毕业时去了农村,而且嫁给了残疾农民。古人所谓,“外有余必中不足”。后来她自己承认,“当时完全是出于一种政治目的,想一鸣惊人,爆个冷门。 …… 用我的灵魂和肉体压的是政治赌注,但很快被现实证明,我输得太惨了,不仅老本输光了,整个人都搭进去了。 (p. 308) ”与丈夫离婚后,辗转新疆海南。后来竟成了所谓神奇功的信徒,回到 S 省办神奇功辅导站,成了“何仙姑”。后来遇歹徒袭击,重伤不治身亡。小说还写了另一位投机者。当年批林批孔反走后门时,干部子弟文子丰暴露了父母托人入学的情况,并不顾家庭反对,坚决退学。当时也上了省报。但后来很不得志。靠同学帮忙,稍有好转。他自己反思,“我这些年的路,全是让我自个儿走歪了,咱们念书的时候,我一心想出名,想干一番大事业,一个跟头折到农村去了,不挣工资挣工分,还美其名曰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做反潮流的英雄,结果怎样?真是露多大的脸,现多大的眼。 (p. 308) ” 虽然是工农兵大学生,也是摆脱过去社会关系的机会。欧阳明本与支书女儿韶桂花恋爱,借助书记的力量被推荐进大学。在大学里,与漂亮有风度的同学伊娜谈恋爱。也对欧阳明有意的女同学罗兰把消息透露给韶。欧阳在伊娜逼迫下,不得不与韶摊牌,中止恋爱关系。韶到学校大闹,两人不得不中断关系。读大学是提高社会地位的机会,就是在文革中,也是如此。 88 年,欧阳明在当了省委党校的副教授,有三室一厅 90 多平的房子,娶了伊娜。罗兰毕业时去了西藏,官至处级。婚姻不成功,已经与丈夫分居,说仍爱着欧阳明。 小说也没有回避时代给学员的伤痕。首届工农兵大学生仲少宜出生于上海晚报编辑家庭,父亲受冲击自杀,母亲受刺激得精神病也自杀。她到东北偏远山区集体户插队,被造反派头头强奸。毕业后留校工作,与学校一把手军代表朱向东保持性关系。主人公同届的学员周继红,入学一直带着粪筐拣粪,直到粪筐丢失。她是与贫下中农划等号的先进典型,但也平易近人,只是似乎一直忧心忡忡。同学白梦启追求她,两人关系稳定。后来周继红投河自杀了。她留下的日记揭开谜底。原来在大学拣粪是朱向东的创意和暗示。在农村时她被一个娶不到媳妇的老光棍强奸,那人又追到学校继续蹂躏她,并索要现金。她因此怀孕并打胎。自觉无颜活在世上,就寻了短见。 主人公同学中也是人才辈出,特别在政界。他的同学也是情敌康健,善于收集情报,有小福尔摩斯之称;当年就是靠此法宝迫使基层推荐。在即将升副厅级时还给主人公妻子写匿名信,让她去捉奸;小说结束时已经是副省级领导,而且仍有上升空间。当时策划竞选班长当未获胜的周国治,在 86 年当了县长。朴素诚恳、学习刻苦的高干子弟白梦启,在军队当了少将师政委。班长庄则生留校当辅导员,后来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当了副教授。毕业时走后门留校的谷云娜连续几年报考硕士生,在 81 年考取, 85 年拿到硕士学位,继续攻读博士生。 当年在学校时,这些学员喜欢当干部的多。其原因两方面。其一,“当官有些像抽大烟土,抽上几口就上瘾,一旦上瘾就丢不下,一旦丢下就浑身哪儿都难受。所以这些当过干部的学员,大都喜欢出头露面,喜欢张罗事情,喜欢在众人面前讲话,喜欢让别人尊重自己,围着自己转,喜欢发号施令,所以,也就想当学员干部。 (p.76) ”其二,“在学校想表现突出,给老师、系、校领导打下个好烙印,不当学员干部就很少有发挥或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果自己的能耐显露不出来,在毕业时想留校或分配到好一点的单位就难,现在在学校能当上学员干部,毕业后在社会上才有可能弄个好位置,这是一条实现未来理想与愿望的捷径。 (p.76) ”作者在后记中分析,工农兵学员长于仕途。“工农兵学员一般都能吃苦,工作卖力,上进心强,总是自强不息。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对政治比较感兴趣,这些人高科研、搞业务很难成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但一旦从政,大都得心应手,不仅能得到群众拥护,领导赏识,而且总有升迁的机会,中途跌倒是极少的。在政治场合竞争中,他们往往是胜利者。 (p.338) ” 我个人阅读时略觉怀疑和遗憾的是,在作者笔下,所有的工农兵大学生,居然没有一个,是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真诚信仰者。当时的积极人物,要么是投机,要么是不得已。另外,多数工农兵大学生婚姻都不幸福。我没有看过相关资料,不知道这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 作者王曦昌, 1951 年出生于吉林。 1976 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乡、县政府工作。 1986 年河北大学“中西艺术审美比较研究班” 结业, 1988 年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四期文学创作进修班结业。 1985 年起从事编辑工作,历任《东北文学》月刊副主编、《小说月刊》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 1996 年转入出版社工作,先后在吉林文史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供职,历任室主任、《中学生文史参考》、《小学时代》和《汉字大王》月刊主编等。 2007 年起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教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师大三年—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Mech 2018-8-16 09:54
《黄花堆积》是马以鑫自传性的“红黄蓝三部曲”中的一部。这三部曲中,最晚出版的《红潮滚滚》写初中生 ( 基于作者 65-69 年敬业中学的经历 ) 、最早出版的《蓝天浮云》写黑龙江的农场生活 ( 基于作者 69-73 年嫩江农场的生活 ) ,中间一部就是《黄花堆积》,写上海华海大学的工农兵学院 ( 基于作者 73-76 年上海师范大学求学的经历 ) 。标题取自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或许是隐喻工农兵大学生成了昨日黄花? 作者在小说中化身李大林。他由于招生老师的关照,多少有些侥幸地从东北农场进入华海大学 ( 由原来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和上海教育学院合并而成,就是当时的上海师范大学 ) 学习。很快便在班级中以创作和大批判文章而成名,并当了校广播台的记者兼编辑。与同学们一起,共同经历了当时主要的重大事件。具体包括,游华立谈话 ( 我仿佛记得当年上海确实有位刘姓女大学生的谈话,但不如张铁生的信有影响 ) 的讨论,到上海火车站机务段开门办学写段史,批林批孔中与主张客观评价孔子的老教授上官鹏 ( 很有传统士大夫风范 ) 的交锋,参与班级帮助 ( 接近“批斗” ) 同学何鸣以及何鸣和同伴的报复,开门办学到水乡南浔以帮助理解《红楼梦》,邓小平复出及其整顿,电影《创业》及其评论风波,“以战斗任务进行教学”与工人师傅一起选住龚自珍诗文,周总理逝世及其悼念活动和受到的压制,到部队参加军事训练,毕业前新辅导员搞的“去西藏”闹剧。最终毕业分配去了上海工农教师进修学校。 在李大林的生活方面,在家庭中,与不欢迎他回上海的二弟关系恶化,到最后彻底翻脸大打出手。知青回城不受兄弟欢迎,是上海背景小说中常见的情节,简直成了套路。情感方面,与有些朦胧情愫的农场战友郑薇波 ( 或许在《蓝天白云》中有述,但我没有读 ) 彻底中断了关系。与在康平路 100 弄自己有房间的非同班女同学薛虹交往,互有好感,在“尾声”中两人明确牵手。 李大林可能不是出场最多的人物。真正贯穿全书的是同寝室的沈敏元。刚出场时,沈的形象不是很正面,祖父、父亲都是黑龙江漠河的干部,他也很有心机。祖父托关系送他上大学,并为了更好发展在到校前入了党。通过早到校和积极打扫卫生,当上了班级党小组长。他的人生理想是当干部和当大学教师,统一起来就是在大学里当干部。这只是个愿景。为实现这个愿景,“要有突出的业务水平,这才是立身之本。 (p. 66) ”“多读书吧,多写文章吧 (p. 66) ”。原来七十年代就有“写文章”的捷径,我八十年代留校当老师写论文也只是自娱自乐。他开始一心留在繁华的上海,特别是知道准右派教授的工资是他当干部的爷爷的四倍时,更有意留校。他精心选择了自己能掌控的班委会。他也开始刻苦读书。又想模仿《红与黑》中的于连,追求高干子弟薛虹,但没有成功。通过策划帮助 ( 其实近于批斗 ) 同学何鸣,相继担任系学生会主席、校学生会主席,并增补为校党委委员。后来他想清楚,还是回到故乡有更好的发展,而且祖父给他介绍了省领导的漂亮女儿,正在北京读大学。后来他女友参加悼念周总理的活动,有一定危险,沈敏元赶去北京巩固了他们的关系。大概在他仕途的高峰,特别是他不想留在上海之后,他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作了许多好事,与李大林也是好朋友。本来李大林要分配到金山文化局,他帮忙总算当了高校教师。沈敏元这个人物很耐人寻味。现在人们也许将其归为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与小说中的多少人物相比,无论是在内在品德和外在效果方面,他都很不错。说句题外的话,愚昧的害人主义和粗鄙的利己主义者大行其道的时候,“精致的利己主义”其实是股清流,是世界变得更好的希望所在。 在描写学生生活的同时,也写教师之间的矛盾与烦恼。有工宣队师傅之间的矛盾,工宣队师傅与教师的矛盾,教师之间的矛盾,各方又有相应的学生支持。很是复杂。政治斗争和争权夺势之外,甚至当时也有发表压力。大批判稿、通讯报道要见报,选编“法家”诗文要出版等。这些矛盾冲突造就了教师的鲜明形象。虽然时代不同,其实也有共性或类似的方面。小说中那些利用工宣队实现自己目的的教师,本质上与现在请院士背书差不多,都是借助权威,取得职业成功。 这也印证我的看法,大学教师职业从来没有与世无争的时候,只是有些时候有些人对这种竞争不敏感。这是由人性和大学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人们尽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但不能因此否认风浪的存在。此外,有时候,有些争执没有必要,可以避免。“本来,有些微不足道,甚至无关紧要的事情,因为有了一些分歧而产生矛盾,甚至有了派系,结果是矛盾越积越深,派系越来越分明,到最后就弄得不可收拾了。 (p. 379) ”这些其实真正是学界小说的内容,只是那个时代太特殊,就不多记了。 阅读小说,可以体会所谓上海市民那种健全的日常理性。以毕业分配为例,正面的学工干部希望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学生们都是从外地农村来,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最后还是要把他们送回农村 — 这又何必呢? (p. 372) ”在操作层面,“对待学生的毕业分配,关键是方案,也就是要力争最佳 — 不到外地、基本上就近,也就可以了。老实说,如果外地多、条件差的多,这个毕业分配的工作就相当难做,而且很可能会吃不了兜着走。 (p. 372) ”很多人所诟病的上海人歧视外地人。作为新到上海的外地人,我的理解,“外地人”是文化概念,而非地域概念。比说上海话更重要的是,有上海市民的日常理性。例如,小说中满口东北话的沈敏元,其实就有这种理性。所以,他就从来没有感受到五位上海室友的鄙视与歧视。 小说还有意无意地揭示了边缘人物的破坏性。教师、学生、工宣队师傅中都有那类边缘人物,生存困顿,心态失衡,梦想翻盘,急于求成,视野有限,资源匮乏,常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害人害己。失败是通例,但偶尔成功,为害更大。难怪孔夫子都说,“无友不如己者 ( 《论语·学而》 ) ”。这只是点模糊的感受,还没有想清楚。更何况想清楚了,可能有些“政治不正确”,也不细说了。 小说结尾处的毕业分配真是触目惊心。多数学生的命运完全不在自己掌握中。辅导员换个人,命运就完全改变了。这其实也是当年所谓“毕业包分配”的真相。 小说中有些细致的景物描写。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文史楼,还有古镇南浔的风光。读起来很亲切。 如果要说小说有什么不足,就是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似乎还停留在 40 年前。这样理解历史,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我觉得多少有失大学教授的身份,哪怕只是并非以思辨见长的文学教授。此外,有个小小的叙事破绽。 170 页,上官鹏的妻子为粱彬,到 289 页,名字变成了陆瑶。小说中好像也没有说上官教授丧妻再娶,而且名字不同的两位夫人性格都是大家闺秀贤妻良母。 总体上,我觉得该书还是值得一读,尽管小说中的高校和现在的高校不可同日而语。在反映工农兵大学生时代的作品中,该书是我读过最好的小说。作者有长期在大学工作而对大学的体认,以真诚的态度再现那段历史,虽然在史识方面似乎有提高空间。 作者马以鑫, 1948 年生。在读初中时,就在 1965 年 11 月 30 日的《文汇报》上,以马捷为笔名,发表批判姚文元的文章《也谈 海瑞罢官 》。 1969 年到嫩江农场。后被调到场部文艺宣传队编编写写。 1973 年被录取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生。 1976 年毕业。后调入华东师范大学,曾任中文系副主任。退休前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诗经》温习之《小雅》
Mech 2018-8-13 17:19
《小雅》据说是贵族间的交流,我觉得应该更广泛些,包括军人、低级公务员等,但仍是当时的主流文化,几近于周朝的红歌。周朝有些像古代欧洲的封建制,有中央和地方纵向的分权,因此主流歌曲中也有讽喻至少是牢骚的成分。 《小雅·黄鸟》应该是最早的“海归文学”。作者声称,“言旋言归,复我邦族。”要毅然回国了。并且列举了外邦人的三大罪状:其一,“此邦之人,不我肯榖。”其二,“此邦之人,不可与明。”其三,“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这就是海外生活的三个主要问题,经济困难,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有海归的前提是有移民,而移民所以存在,还是有地域差异。“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 ( 《小雅·大东》 ) ” 社会中层的人,动辄得咎。因此用现在的活说,活得很累。凡事要特别小心。“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小雅·小旻》 )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 《小雅·小宛》 )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引用过。 社会中层的人,发牢骚也有相当的水平。对现实不满,“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 ( 《小雅·小旻》 ) ” 还有“骄人好好,劳人草草。 ( 《小雅·巷伯》 ) ”不理解的就是愚人。“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 《小雅·鸿雁》 ) ”至于进退之间的两难,是传统读书人千古的主题,至少开始于《诗》。“维曰于仕,孔棘且殆。 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 亦云可使,怨及朋友。 ( 《小雅·雨无正》 ) ” 中上层人士的应酬酒宴,“厌厌夜饮,无醉无归。 ( 《小雅·湛露》 ) ”不喝醉还不好,“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小雅·宾之初筵》)”真是古已有之,于今尤盛。 《小雅》也有部分篇章状思念之情。比较委婉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小雅·采薇》 ) ”更直白些,“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能忘? ( 《小雅·隰桑》 ) ” “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 《小雅·谷风》 ) ”虽然是说夫妻间的事情,其实也是普遍的人性弱点。 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出处是《小雅》。“常棣之花,鄂不韡韡。(《小雅·棠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小雅·棠棣》)”“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小雅·伐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小雅·小宛》)”“优哉游哉,亦是戾矣。(《小雅·采菽》)”。有意思的是,我小时候总听说自己也喊的“万寿无疆”见于《诗》中多篇,例如《豳风·七月》和《小雅·南山有台》。 还有些名句被后来名人引用。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被曹操在《短歌行》中未说明出处的引用。我当时读还以为是曹操的原创,真是奸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车辖》)”被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说明出处引用。孔子的《论语》本身也多处引用《诗》。 比较《小雅》而言,《国风》属于草根文化。情感更真挚,语言更活泼,但思想内容相对简单。当年自己喜欢风花雪月的时候,对《国风》印象深。现在重读,反而对《小雅》更有共鸣。 《诗经》温习之《国风》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Mech 2018-8-6 20:45
李泊的《起步》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是描写工农兵大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后工作的小说。故事从男主人公 1972 年入学开始,到 1976 年他与女主人公登记结婚并新婚小别结束。 男主人公王南生的情感变化是小说的主线。王南生为高干 ( 副部级 ) 子弟,人帅气,又有才,在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系读书。他在入大学前已经有同样出生于高干家庭的女友黎小倩。她是王的妹妹的同学,比王小一岁,文革受冲击时患难之交。王南生主动写了求爱信。黎的父母恢复工作早,在国外当外交官。通过熟人让到延安下乡的黎小倩参军提干,军医大学毕业,调回北京。虽然王的父亲还在下放,没有出来工作,但他们的关系得到双方家长的同意。王到北京读书后,两人在周末见面。交往中,王发现了黎的肤浅和庸俗。“思想之贫乏,对于生活的浪漫,对于保姆、司机、工人那种傲慢,对于政治和阶级斗争的天真,把这些堆积起来,她的美貌和温情还有什么价值呢? (p. 271) ”做过一下改变对方的尝试,如让她看自己的日记,希望更深入理解,但没有效果。最后,他主动中断了两人恋爱关系。这些或许是当年的主流价值观念,现在看来,不容易理解“浪漫”和“天真”怎么使“美貌和温情”没有了价值。 在还没有中断与黎小倩关系时,王南生开始对同学韩正娟有了好感。韩是他所在班级的党小组长,来自农村,入学前已经是公社党委委员,比王年长 3 岁。开始时对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娇生惯养的王南生有看法。他生活习惯与众不同。人家吃葡萄擦擦就吃,他要用洗衣粉洗过,再用清水洗。但她出于对同学的关心,对他也很照顾。后来看到王在学农和学工劳动中都表现突出,态度转为赞许。特别受党组织委托,检查了王的日记后,王不盲目从众,有独立思考,也让韩佩服。他们都比较成熟,有主见,在政治上有共鸣,关系愈发密切。在毕业前到中学实习时,王要求建立恋爱关系,但遭到韩拒绝。韩一直没有考虑结婚的事情,而且觉得他们缺乏感情基础,自己年龄大长得丑配不上王那种干部子弟。王锲而不舍,韩在与家里人商量后,同意了。两人后来又有些波折,最终得到双方家长同意,登记结婚。在王看来,“她的意志,她的品格,她的聪明干练都是熠熠发光的,无论今后的社会怎样变化这些美好的特质都不会改变。 (p.527) ” 应该说,这种情感描写比较俗套。当年的俗套是男女双方要有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然后才能有感情基础。这样就可以战胜一切历史形成的差别,和谐相处。这无疑低估了婚姻的复杂性。另一个俗套是把物质与精神对立起来,把外在美和内在美对立起来,往往是生活困难者、相貌平常者更高尚。这也是现实生活一种过于简化的模式。顺便一提,现在往往是相反的模式,所谓“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丑人多作怪”,当然同样是过于简化。 有意思的是,日记在小说中起了重要作用。在王南生看来,“日记真好,它可以使他清楚地看到他的生活的足迹,使他立足于现实和过去的基础之上,更了解自己,更有自知之明,也使他看到他的将来,看到他的生命将换发出何等样的光彩来。理智的人,富于思考的人,都是以他自己为最知心的,谁也不能掌握他的一切,更不能代替他的思想。 (p. 252) ”。他希望与黎小倩有思想共鸣,就给她看日记。黎自己也开始写日记,但更暴露了肤浅,让王很失望。韩正娟看了王的日记,对他有进一步的了解。交往后,有了矛盾,事后也是展示日记沟通。 除了感情的主线外,也有年轻人的成长与堕落。王南生的目标是在大学中入党。但与学生支部书记有些格格不入。书记是现在人们所谓的极左分子,至少是风派人物。王很快意识到,如果坚持自己的看法,就无法入党。为此他也很苦恼。韩正娟也发现有人打着“革命”的旗号谋求私利。“这种自私和落后一旦和‘革命’的名义结合起来,就能使世上的一切变得千倍的复杂和难以改变起来。难道革命是不能革除自私和落后,反倒是包藏和扩大这些吗? (p. 187) ”她给他支持,也给他帮助,但也是无力把他拉入党内。王对自己政治正确很满意,“他感到最多的,是他政治上的明智,和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 (p.459) ” 堕落的典型是王南生来自农村的室友。他入学便交入党申请,投合书记的胃口,率先入党。偷看王南生日记并举报。最后戏剧性地因流氓行为而身败名裂。他骚扰女同学,偷窥女生厕所,在偷窥女生澡堂时被捉。开除党籍、学籍,送返原籍。 另一位室友吴志强是位个人奋斗者。他也希望在大学期间入党,并希望留校。为此参加了大批判组。他也是奋发向上,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不论在什么样的年代里,知识只能帮助人,不会成为人的累赘,只是在政治上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因此,吴志强对自己约法三章:一、多买书,多看书,多钻研问题;二、超脱于现实矛盾,珍惜每一分钟时间;三、在沉默中取胜,沉默为金,能说为银。 (p. 297) ”他与男女主人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只是在现有环境下设法改善自己的处境,而王南生等把自己的处境与更高层的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其实各有其道理,王父亲后来出来工作,确实生活条件马上有很大改善。吴志强父母只是普通干部,不论哪派得势,对他影响其实并不大,他只是具体做事情的人。对人们不同的选择应该有平常心。有的人高风险高回报,有的人小本经营稳扎稳打。 小说反映了当年工农兵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是生活既单调又刻板,每天从早晨六点半开始就要被置于人为的不必要的约束之中,要精神抖擞地出早操,快速地洗漱吃饭,然后上课、学习,吃午饭,午休一小时或再多一点,但午休实际上几乎全被无尽的会议、谈话之类的社会活动占了,再是下午的学习,课外活动一小时,这一小时大都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吃晚饭和度过早就安排好的极少例外的被各种会议啦、集体活动啦、谈心啦等等填的满满的晚间,而这些活动能在九点半以前结束都是不多见的。 (p. 62) ”还有更辛苦的到农场劳动,下矿井劳动,到山西部队去学军,以及毕业前到公社中学的教学实习。 我读时感觉,高干子弟的境界真不是普通百姓所能理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我觉得书中有句话很有道理,“凡是被崇敬的,必然是可望不可及的;凡是被钦佩的,必然具有超人的力量。 (p. 324) ”主人公似乎多少具备了超人的力量,而可望不可即了。书中另一句话也有道理,“多数人对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的软弱无力,造成了少数人成功的机会。 (p. 324) ”多数人可以软弱,但不要愚蠢,大可不必为了少数人的成功当炮灰。 该小说的可读性还可以,多数生活细节也可信。从小说看,当时的生活相对简单,这也在情理之中。社会越发展,选择越多,也就越复杂。小说也体现了发表时的所倡导的价值观,虽然未必完全是小说描写时代的现实情况。 作者的传记资料暂付阙如。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剑桥意大利史》:关于法西斯
热度 1 Mech 2018-7-25 20:13
《剑桥意大利史》 已经说过些,这里对有兴趣的话题再多说几句。该书作者在博士期间就研究法西斯和黑手党。关于法西斯的内容颇有启发性。 像人们在历史上无数次所看到,问题的解答最终成了最严重的问题。法西斯兴起与失意知识分子有很大关系。“幻想破灭的大学毕业生,靠希腊语和拉丁语谋生,却濒临饿死,这群人共同构成了新型知识分子无产阶级,他们比普通无产阶级更加悲惨,更加来势汹汹。 (p. 178) ”。 法西斯思想的雏形听起来很正能量。“该思想强调在意大利建立一个道德共同体或民族,以修复几个世纪以来半岛上的分裂和奴役造成的破坏。他们认为,没有源自强烈认同国家身份的集体忠诚道德感,自由主义固有的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将不断腐败,自私和混乱由此孕育。……尽管法西斯政权在很多方面是反动的,但是它创造和谐氛围的尝试在当时许多人 ( 而且不仅是意大利人 ) 看来是新颖而又进步的。 (p. 215) ”我插一句,建国之初的苏联在很多西方人眼里,也是“新颖又进步”;只是在少数睿智而有洞察力的保守主义者,才知道那是奴役之路并通往地狱。 法西斯主义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也有民族主义的基础。“作为意大利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的继承者,法西斯着手建立一个以精神而非物质为基础的民族。这帮助解释了很多经济举措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对于政权来说,经济增长并不是最重要的,通过宣传乃至战争形成集体认同才是最重要的。 …… 法西斯主义试图在意大利建立一个民族共同体。 (p. 222) ”从历史上看,理想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结合,往往是大灾难的前兆,伴随着民族浩劫。 法西斯主义还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就是对创造性的追求。与浪漫主义相对立的或许就是实证主义。“为抵制实证主义,法西斯很注重意志、行为、信仰以及暴力的创造性。 (p. 233) ” 读过后颇多感慨,毕竟眼见沉渣泛起妖雾重来。如毛主席所谓,“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411 次阅读|2 个评论
冼夫人与海南岛
Mech 2018-7-21 16:27
前面《 琼海白石岭冼夫人遗迹 》里贴了些照片。冼夫人是入《隋书·列传》的人物,“谯国夫人”。在《列女篇》 15 人中排第五,前面是两位公主和两位王妃。谯国夫人是隋文帝所封,其实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朝,一直实际控制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或许也有海南岛。被当地百姓称为岭南圣母。 与海南岛的关系我不是很清楚。列传第四十五 ( 卷八十 ) “谯国夫人者,高凉洗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强,侵掠傍郡,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后来平番禺人王仲宣之乱时,“进兵至南海,与鹿愿军会,共败仲宣。夫人亲被甲,乘介马,张锦伞,领彀骑,卫诏使裴矩巡抚诸州,其苍梧首领陈坦、冈州冯岑翁、梁化邓马头、藤州李光略、罗州庞靖等皆来参谒。还令统其部落,岭表遂定。”“南海”和“岭表”是否就是海南岛?我历史地理没学过,不知道。 苏东坡被贬在海南岛时,所写《和陶拟古九首》有首写冼夫人庙。当然,与白石岭上的冼夫人庙,应该没有关系。 咏冼庙 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 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 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 锦繖平积乱,犀渠破余疑。 庙貌空复存,碑版漫无辞。 我欲作铭志,慰此父老思。 遗民不可问,偻句莫予欺。 犦牲菌鸡卜,我当一访之。 铜鼓壶卢笙,歌此送迎诗。 随便一提,苏东坡是真爱陶渊明,几乎把所有的陶诗都和了一遍。当然,只有真爱也不够,还要有才气。我也真爱苏东坡,但他的诗词都和不上来。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转折前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Mech 2018-7-19 18:18
王新纪、陶正和田增翔的长篇小说《魂兮归来 ( 上、下册 ) 》 (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 是第一部描写工农兵大学生的小说。我在读大学时就看过,印象不深。在《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没有说到,因为忘记了。这次阅读,才想起原来看过了。该小说的不同寻常之处是三位作者合作,这或许也是“文革”中写作班子的流风余韵。小说写 1972 年秋到 1976 年清明期间工农兵大学生和教师的生活,也算是学界小说。故事发生在新华大学,其实是北京大学,其中的揽星湖就是未名湖。该小说对工农兵大学生的描写,既有亲身体验近距离观察的鲜活,也难免有主题先行的时代局限。 小说以出版时的正统观点,反映了 72 年到 76 年时代风云下的校园。开始是所谓“整顿”,后来被批判为“右倾回潮”,然后就是“反击右倾翻案风”,最后结束于天安门广场前的四五运动。整个故事还是有些俗套,就不细说了。在这个过程中,几乎全部教师和多数工农兵大学生都对文革有了新的认识。这大概就是小说标题所谓的“魂兮归来”。尽管四五运动遭到残酷镇压,小说仍在充满希望中结束。结尾处写道,“一个变革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我们这些人已经敲响了它的大门。 (p. 936) ”这确实是已经被历史证明正确的预言。小时写了大转折前的大学校园。 小说的主要线索是女主人公梁晓茵的成长,从软弱到坚强,从幼稚到成熟。她是文革中受冲击老干部梁牧的女儿,母亲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打死。父亲即将出来工作,她也得以到新华大学学习。开始有些郁郁寡欢,后来受同学老师的影响,稍微积极些,一度还发表了跟风性的小说,以母亲为原型写了走资派,受到父亲的批评。后来读书思考,参加劳动等,对文革有了否定性看法。特别是受男主人公影响,性格也坚强起来。在小说即将结束时,投身四五运动,被公安局逮捕。 小说中有几条爱情的线索。梁晓茵与岳明辉是贯穿始终的一条。岳是红卫兵,梁母亲被打死时他在现场。但他以自身的活力吸引了梁。“这正是生活有意思的地方:永远有未知的东西展现在他的前面,让他探索;永远有新的目标树立在他的前面,让他追求。生命的意义就在这里! (p. 47) ”“身上似乎有种奇特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持着你,使你能够那么持久,那么锲而不舍地追求一个目标 (p. 781) ”尽管直到最后,两人关于文革的看法仍有分歧,但还是走到一起。另一条线索是美女陶陶,先被冒充高干子弟的卢新宇欺骗委身,卢暴露后与一直暗恋他的同学于良才走到一起,当然还有不小思想差别。最后参加四五运动,在天安门广场一起陷入绝境,陶陶后悔,于良才“漠然地瞥视这奔跑着、吼叫着、挥舞着大棒朝他们扑过来的警察和工人民兵;漠然地倾听着棍棒打人的钝响和人民遭打时的惨叫通通淹没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乐曲中。 (p. 936) ” 小说人物众多,形象都算丰满鲜明,虽然出版较早,文学性其实可能也好于后面些更有纪实性的作品。反面人物有些漫画化,这大概是当时的套路,不过主要人物还不是“高大全”。我更感兴趣的是比较中间的人物。例如,于良才“出身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条件优裕,生活诸事全不用他操心,成天只是读书而已。他整天沉浸在书本里,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与人的关系所知无几。 (p. 263) ” 文革中他父亲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冲击后,“除了更广泛地读书,也开始观察社会,研究一些社会问题了。但这种观察和研究却是比较超脱的,他喜欢捕捉一些细致的现象对未来作些预言,由于旁观者清,有些时候说得很准,这使他赢得了目光敏锐,见微知著的美名。同时,大量地阅读了历史和文学书籍,也确实培养和加强了他对世态人情的洞察力。可是他从没有亲身投入生活的激流之中,没有在汹涌的浪涛中奋斗,挣扎过,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个聪明的旁观者而已。三年的插队生活固然给了他不少劳动人民的淳朴气质,却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态度。他埋头干活,用心读书,基本上与世无争。这种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生活经验,一旦狂风大浪扑到他脸上,他也就心慌意乱了。那些洞察力、预见性,和那个聪颖的大脑袋并不能帮他多少忙。 (p. 263) ”推测当年自己的大学里,读到这段话,一定若有所思。又例如,文学一年级支部书记王磊“事实,却与他的预言相差无几。这就好像把一出在他心中的小舞台上排演过的悲剧,搬到现实的大舞台上公演了一次似的,只使他尝到双倍的苦味。哎,智慧的痛苦啊,你虽然比别的痛苦更崇高,但也比别的痛苦更沉重。 (p. 307) ” 作者王新纪,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工农兵大学生,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作者陶正, 1948 年生于浙江绍兴, 1968 年赴陕北乡村插队务农, 197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也是工农兵大学生; 1977 年后历任北京歌舞团艺术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作者田增翔, 1947 年生于北京, 197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北京出版社少儿文艺编辑室编辑、《十月》编辑部编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革”的大学理念—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热度 1 Mech 2018-7-12 19:59
“文革”时期的高等教育理念,与任何时代都不同。现在似乎很难理解。作为阅读工农兵大学生时代小说的背景,这里汇总当年非常权威的四篇文章,都发表在被认为代表中央意图的《人民日报》或《红旗》上,特别是最后篇,两者同时发表。这四篇文章分别是 驻清华大学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为创办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而奋斗,《人民日报》 1970 年 7 月 22 日 (张春桥、姚文元等召开)上海理工科大学教育革命座谈会纪要,《红旗》 1970 年第 8 期 驻北京大学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人民日报》 1971 年 6 月 19 日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红旗》杂志 1975 年第 12 期,《人民日报》 1975 年 12 月 4 日 前三篇比较早,或许属于开创期的思考与实践,分别出自清华、上海和北大。最后篇基本算是辩护。总共四万多字,我从头到尾仔细看了。清华的文章最为系统,虽然只是针对理工科大学。上海的会议记录更涉及理工科的具体问题,更务实,谈到更多操作层面的问题。有意思的是,那个会议召开在清华文章发表之前,但其中提到该文章。北大的文章,指出文科其实也一样,但需要以社会为工厂。最后一篇,更提纲携领,也更讲政治。 清华文章的分标题,大致勾勒出当时大学理念的轮廓。 教育革命要由工人阶级领导; 原有教师边改造边使用,与工农兵和革命技术人员形成“三结合”的教师队伍; 开门办学、厂校挂钩,校办工厂,厂带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 坚持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培养工农兵学员;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分析、深刻地阐明科学规律,实行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使教材具有革命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结合生产、科研任务中的典型工程、典型产品、典型工艺、技术革新等,进行有步骤的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突出重点、急用先学、边干边学与系统教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教育理论争论的事情,我不在行,也没有兴趣。我只想说,如果让我在当年读大学和现在读大学之间做选择,我毫不迟疑地选现在读大学。 理念总是不能全部落实。当时的大学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后陆续谈到的小说给出作者的回答。 附:四篇文章 为创办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而奋斗 驻清华大学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清华大学的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蓬勃开展。一年多来,工人阶级领导全校革命师生员工,高举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遵循毛主席光辉的教育革命思想,以《五七指示》为纲,“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正在为创办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而奋斗。 工人阶级必须在斗争中牢牢掌握教育革命的领导权 毛主席教导我们:“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必须有工人阶级领导,必须有工人群众参加,配合解放军战士,同学校的学生、教员、工人中决心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积极分子实行革命的三结合。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务,并且永远领导学校。”工人阶级的领导,是彻底摧毁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创建无产阶级教育制度的根本保证。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是在文化教育领域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的一场深刻的政治革命。从“七·二七”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斗、批、改的政治舞台以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谁改造谁、谁战胜谁的斗争一直激烈地进行著。工人阶级的领导权正是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中不断加强和巩固起来的。 工人阶级的领导,就是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工人阶级在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教育阵地,就是要落实毛主席关于“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份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的伟大指示,用毛泽东思想把学校占领下来,改造过来。 工人阶级占领学校,牢牢掌握教育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批判资产阶级,狠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实现对知识份子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领导,否则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就不可能巩固,甚至有得而复失的危险。遵照毛主席关于“不破不立”的伟大教导,我们深入持久地开展了革命大批判,批判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集团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批判右的和极”左”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潮,批判封、资、修的教育制度和各个学术领域中的修正主义思想,批判买办洋奴哲学、爬行主义。被推翻的资产阶级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总是经常利用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影响,利用知识份子世界观上的弱点,散布毒素,妄图夺回他们丧失了的“世袭领地”,同无产阶级争夺知识份子。他们有的公开叫嚣:“工人阶级领导不了尖端科学”,有的以极“左”的面貌出现,歪曲党的知识份子政策,散布什么“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就是让知识份子靠边站”,妄图把知识份子推到工人阶级的对立面,进行反夺权。我们放手发动群众,依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坚持揭露和批判了一小撮阶级敌人破坏和动摇工人阶级领导的罪行,粉碎了他们的复辟阴谋。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经常地、大量地表现为同资产阶级习惯势力的斗争。随著教育革命的深入,一些知识份子的资产阶级思想不断地以新的形式暴露出来;有的说什么“政治上你把关,业务上我领导”;也有的认为接受再教育差不多了,让自己在业务上发挥作用,就是工人阶级“让权”了;搞教改,讲业务自己是“内行”,工人阶级可以“让位”了;还有的认为,发挥原有教师的作用就是恢复旧制度。所有这些右的和形”左”实右的错误思想,都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顽强表现,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如果不彻底批判,陈旧的东西就会在新生的形式中得到恢复和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就会大权旁落,教育革命就会走上改良主义的邪路。实践说明:击破旧的习惯势力,比粉碎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破坏还要困难得多。 反动的精神堡垒只能靠革命的精神武器去摧毁。只有把一小撮阶级敌人和旧的习惯势力彻底批臭,肃清流毒,才能真正把它们打倒,从根本上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因此,革命大批判是创办社会主义大学的战略任务,是教育革命的一门主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长期斗争、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强大武器。 工人阶级要牢牢掌握教育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彻底地实行,彻底地实行群众路线。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充分发扬无产阶级民主,造成人们敢于批判、敢于争论的空气。必须依靠决心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积极分子,大胆信用知识份子的大多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才能确立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否则,就是自己孤立自己,使工人阶级的领导架空,教育革命同其他一切革命工作一样,“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不是包办一切,不是用粗暴的方法压倒一切,使知识份子处于推一推,动一动的地位。依靠广大革命的知识份子,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削弱工人阶级的领导,恰恰是加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 工人阶级要牢牢掌握教育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努力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做思想革命化的带头人。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做到:对毛主席的指示和各项无产阶级政策,要坚决照办,理解的要执行,暂时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宣传队员要向再教育对象学习,虚心做群众的小学生,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掌握文化教育领域中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规律;要艰苦奋斗,经常参加劳动,联系群众,拒腐蚀,永不沾;要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抓好典型,面上的工作先抓好1/3,认真总结经验;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错了就改,改正错误,就是忠于毛主席,就是继续革命。只有这样,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上层建筑领域斗、批、改的伟大历史任务,保证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沿著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光辉道路胜利前进。 对原有教师坚持边改造、边使用,建立三结合的教师队伍 “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工农兵、革命技术人员和原有教师三结合,建立一支无产阶级的教师队伍,是彻底结束资产阶级知识份子对学校的统治,创建社会主义大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工农兵教员是教师队伍中一支最有生气的革命力量。他们敢于创新、破除迷信,富有批判能力。同时把社会生产的先进经验和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也带进学校中来,密切了厂校挂?。他们讲的课,学员反映:学了就能懂,懂了就能用。一年来,我们在三大革命第一线选拔了一批工农兵做专职、兼职教员,使他们在斗争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他们参加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工人阶级对学校的领导,有力地保证了教学的正确的政治方向,促进了对知识份子的改造,推动了教学改革。工农兵登上大学讲台,是在教育战线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激烈斗争中出现的新事物。极少数的资产阶级知识份子采取“走著瞧”、“看笑话”的态度,有的企图把封、资、修的一套塞给工农兵教员,搞什么“我装药,你放炮”。对此,我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事实上,工农兵最懂无产阶级教育,过去,旧大学把工农兵排斥在外,是历史的颠倒。今天,工农兵登上社会主义大学讲台,是历史的必然。 原有教师是三结合教师队伍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毛主席指出:“我国的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份子为它服务。”(《关于正确处理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主席又指出,我国广大知识份子是“愿意改造的,是可以改造的”。(《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师队伍也是这样,混入教师队伍的坏人,反革命分子,带著花岗岩头脑的人,只是极少数。因此,对于广大教师,既要看到他们世界观的改造是长期的、艰巨的,又要看到他们是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的。广大教师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特别是“七·二七”以来在工人阶级领导下,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有了提高,要充分估计他们的革命积极性。对他们的专业知识也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旧体系必然破除,又要看到在正确路线领导下同生产实践相结合,有些自然科学的专业知识和过去积累的经验是能够发挥作用的。而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充分发挥一切愿意为工农兵服务的知识份子的才智,开辟了最广阔的天地。要相信毛泽东思想的巨大威力,只要抓紧政治上的再教育,业务上的再学习,原有教师的大多数就能继续任教,为无产阶级的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的文化科学事业做出贡献。对极少数实在不行的,也要给予出路,进行教育,安排适当工作,继续考察。 为了帮助教师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大学的需要,必须坚持在使用中对他们团结、教育、改造。那种改造好了再用的说法,实际上既没有看到知识份子的革命积极性,也没有看到知识份子改造的长期性。我们遵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光辉著作中,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的教导,著重解决教师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针对他们过去长期三脱离的弱点,组织广大教师到三大革命实践中去经受锻炼,参加创办试验农场,对口下厂,轮换劳动,进行教改实践,在条件比较艰苦的环境下改造思想。知识份子的世界观往往在对业务知识的看法上反映出来,必须彻底改造各个业务领域。教师参加三大革命斗争实践,必然深刻地触及他们中间一些人灵魂深处根深蒂固的知识私有、理论至上、洋奴爬行、个人名利等旧思想,这有利于加速他们的思想改造。 知识份子世界观的彻底转变是不能自发完成的。环境的变化只是为他们的改造创造了条件,还必须本著抓紧、抓严、抓细的原则,针对活思想,进行再教育,用他们中的先进典型教育他们自己,启发他们自觉革命。对他们思想上的动摇和反复,因势利导,做耐心的认真的思想政治工作,狠抓世界观的改造。对他们的错误思想,进行说理的、恰如其分的批评,加以纠正。 “对于知识份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为了在工人阶级领导下有效地调动广大教师的革命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扬为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敢想、敢说、敢做、敢闯的革命精神,勇于进行教育革命实践。我们在工作中注意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积极参加教育革命,但思想还有旧框框,暴露出一些“三脱离”的问题,与坚持走老路区别开来。 二、把真心实意与工农兵结合,但在教改的某些具体问题上和工人同志有不同意见,与拒绝接受再教育,抵制工人阶级领导区别开来。 三、把带著教育革命和技术革新的问题,积极钻研业务,查阅有关国内外的书本、资料,与脱离无产阶级政治,理论至上,崇洋复旧区别开来。 四、把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和填补空白,有分析有鉴别地向国内外学习我们所不懂的和没有的东西,同洋奴、爬行思想区别开来。 即使有少数人拒绝接受再教育、坚持走老路,也不用著急,阶级斗争是长期 的,这样的人总会有的,对他们那些旧思想,在教育革命中进一步深入批判,抓紧教育、改造就是了。 五、对那些政治历史问题审查清了的人,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和现实表现,吸收他们参加教育革命,在使用中进行教育和改造。 六、对于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人,就要严格按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经过群众批判后,有所转变,就要不断引导他们和革命群众站在一起,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和封、资、修的学术思想,促使他们自觉革命。同时,还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七、在教学改革中,对于自然科学上某些具体问题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要尊重客观规律,通过实践去解决。 通过教育革命实践,广大教师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已经成为许多人的自觉要求,他们满腔热情地为工农兵服务,有些人并有所发明创造。工农兵反映:“这些知识分子,过去与我们心隔心,谈不拢,现在是心贴心,谈得亲。”广大教师深刻体会到,再教育是毛主席对我们的最大关怀,决心一辈子做工农兵的小学生,永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那些从旧社会过来的老教师也有很大进步,不少人在教育革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有一个教授,对他过去编的一套在国内传播很广的教材,认为无需改革,“从货架子上拿下来掸掸土就能用”。我们让他参加教育革命分队,针对他在给工人讲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他和群众一起批判封、资、修教育体系,对他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逐步认识到:“我那套理论至上,故弄玄虚的旧教材不符合工农兵的需要,掸掸土不行,即使改头换面也不行,必须彻底改革。”后来,他与其他革命师生同工人结合,在解决工厂一项重要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向工人学习,提高了觉悟,做出了成绩,受到工人的表扬。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革命知识份子是重要的革命力量。现在,一支按照无产阶级面貌建立起来的三结合教师队伍正在成长。 开门办学、厂校挂钩,校办工厂,厂带专业,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新体制 建立无产阶级教育制度的新体制,决不是简单的组织变动,而是全面贯彻执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一场革命。 学校要不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开门办学,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方向的原则问题。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蒋南翔,公开反对学生参加社会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鼓吹“清华园是工程师的摇篮”,“实验室里就可以培养三大革命运动的战士”,使得许多师生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农民怎样种田,身体也搞坏了。学校越办越修,学生越学越蠢。宣传队引导广大师生深刻批判这条修正主义办学路线,带领他们坚决走毛主席指引的《五·七指示》的道路创办试验农场,到工厂、工地、农村、部队去,参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广泛接触社会实际。通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采取脱产、半脱产或业余形式,举办工人大学班、短期培训班,进行技术革新、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开展教育革命。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没有广大群众参加,没有各单位各级领导的支持是决然搞不好的。开门办学,厂校挂?,把大学办到整个社会上去,使文化的普及与提高有力地推动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学校与世隔绝、闭目塞听的“三脱离”状况,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通,使知识份子更广泛地接触工农兵群众,身临目睹,接受再教育,加速了世界观的改造。师生们深有感触地说:“过去闭门读书,工程师的摇篮,摇得我们晕头转向;现在开门办学,三大革命的熔炉,炼得我们心红眼亮。”社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创造,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使学校教育获得了强大生命力;而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又直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推动社会生产向前发展。厂校挂?为教育革命开拓了广阔的新天地,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 “学校办工厂”是毛主席的伟大英明决策。学生如果只有书本知识而不做工,那是不行的。“一切高等工业学校可以进行生产的实验室和附属工厂,除了保证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以外,都应当尽可能地进行生产。”这是学校办工厂的指导思想。在开工厂的过程中,充满著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我们批判了贪大求洋、向国家伸手的资产阶级大少爷作风,批判了把生产与教学割裂开来,认为“生产就是一切”的错误思想。我们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方针,坚持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以学为主”,把培养人放在首位。我们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和教学需要,考虑各专业相互促进和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条件,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先后办起能带动多种专业的中小型工厂:精密机床厂、电子综合试验厂、汽车制造厂等,承担国家一些科研、生产任务。如电子综合试验厂就是在原有实验室设备的基础上,利旧创新办起来的,它带动了自动控制、无线电技术、电子电脑等专业,生产多种电子工业产品。校开工厂在订生产计画时要考虑教学需要,留有充分余地。选择的产品,具有先进性、多样性、典型性,既是工业、国防急需的,又要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既有一定的批量生产,又大力进行研究试制,不断采用新技术。 根据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我们从校办工厂,厂校挂钩著手,改造旧的学校体制,打破过去系的界限,或者合并,或者增设,都按科研生产实践的联系,把有关专业纳入校办工厂、科研单位和厂校挂钩系统,实行厂带专业。同时,建设一支新型的基础理论队伍。新体制的基层单位是由工人、学员、教师组成的专业队。校办工厂实行一元化领导,统筹安排教学、科研、生产。这样就把过去资产阶级知识份子统治的“三脱离”的单纯教学单位,变成了以工农兵为主体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教学基地。如压力加工专业的师生,在汽车厂锻压车间参加劳动,结合生产汽车上的各种锻件,学习锻造工艺等课程,既掌握了生产技能,又学到了科学理论。这样做的好处是:工人参加到各个教学环节,加强了工人阶级对学校的领导;教师既进行教学,又参加生产,有利于知识份子的改造;学员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保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科学实验是理工科大学必须担负起的重要任务。在办工厂的同时,我们加强了实验室的改造和建设。校办工厂与实验室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使学校成为培养学员科学实验能力,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突破尖端技术,创造新工艺、新产品,探讨新理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基地。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我校多数专业以校办工厂为主要基地;部分专业以厂校挂钩为主;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我校多数专业以校办工厂为主要基地;部分专业以厂校挂钩为主;有的专业主要利用实验室,结合科研进行教学。校办工厂和实验室并不能代替厂校挂钩,所有专业,都要把这三种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尤其要面向社会,实行厂校挂钩。 一年多来,通过开门办学、厂校挂钩、校办工厂、厂带专业,培养了一批工人阶级的技术人材,完成了一批技术革新和科研项目,还为国家试制和生产了一些工业、国防急需的产品。 培养工农兵学员,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培养造就新的无产阶级知识份子,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百年大计,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遵照毛主席关于“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的教导,从去年3月起,我们先后招收了近600名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举办了各种专业的试点班,对选拔和培养工农兵学员进行了初步实践。今年计画招收2500名学员,目前已招800多名。 工农兵学员一走进学校,就提出了“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的响亮口号,积极投入教育革命大会战,同学校的教职员工一起创建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还同教师一起制定教学方案,编写新教材,大大促进了教育革命。对于这样一支崭新的革命力量,怎样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我们遇到的一个新课题。 对工农兵学员是否坚持把政治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中心,是执行不执行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的问题,试点班开始,有人认为:“工农兵学员政治觉悟高,学校用不著再转变学员的思想”,有的教师觉得“自己是再教育物件,没资格转变学员的思想”,因此,个别人想“只讲数理化,不管革命化”。有的学员由于“自来红”的思想也有“进校学业务,政治回去补”的错误观点。我们组织大家深入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的伟大教导,结合文化教育阵地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教育,狠抓世界观的改造,使大家认识到:政治思想领域的阶级斗争是绝不会停止的,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必然要反映到工农兵的队伍中来。“读书做官”、“理论至上”、单纯业务观点等资产阶级思想余毒,随时在侵袭工农兵学员,这个问题对于青年学员更为突出。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放松了政治思想教育,工农兵学员也有被资产阶级腐蚀的危险。学校的每一项工作,每堂课,不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学生,就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毒害学生,“教书不教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教业务,不管政治,必然引导学员走向资产阶级道路。原有教师不仅要努力改造思想,转变自己的立场、感情、同时还要努力用毛泽东思想统帅教学工作,大胆承担起宣传毛泽东思想的任务。他们说:“我们参加转变学生思想的工作,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对自己接受工农兵再教育提出的更高、更严的要求。” 我们坚持以阶级斗争为主课,用毛主席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五个条件要求学员,向他们灌输毛泽东思想,把不断提高学员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的指示,坚持学习解放军,经常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断斗私批修,批判资产阶级。这样,工农兵学员虽然大部分时间参加业务教学活动,却始终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继续革命的觉悟不断提高,“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做到环境变了,普通劳动者的本色不变;理论水平提高了,联系实际的作风不变;工作能力提高了,谦虚谨慎的精神不变。 为了培养有科学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劳动者,理工科大学在业务上必须使工农兵学员能够解决当前生产实际问题,能够担任设计、科研任务,适应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种倾向,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农兵学员在学校应该著重向理论方面学习,这是因为“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实践论》)。否定理论学习的观点是错误的。“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实践论》)。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要为实践服务。因此,学校的教学不能脱离实践。工农兵学员的实践经验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学的实践基础,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在一些试点班里,我们纠正了那种认为“工农兵学员有实践经验,就可以单纯学理论”的错误思想,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始终紧密结合实践,并在实践中运用理论,使教学效果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使学员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实践论》)。如一个专题短期培训班,学员结合某种先进通讯机的研制,学习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课程。仅用了半年,就使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学员,初步掌握了基本理论,并和原有师生一起运用所学知识,制造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通讯设备。这是过去“出中学门,进大学门”的学生远远不能比拟的。实践证明,贯彻执行无产阶级的教学方针,要反对“左”的和右的倾向,才能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从三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一般具有三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文化程度相当于初、高中水平的工人、农民(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是理工科大学主要招生对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工人和贫下中农入学,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理工科大学除去在校内外办学制为二至三年的普通班和一年左右的进修班外,还采取多种形式开办校内外的科学研究班、业余大学班以及专题短期培训班,担负从工人中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的任务和一些普及工作,把高等教育从原有的大学里解放出来。 大破买办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编写无产阶级新教材 教材改革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它是关系到培养一代新人的重大问题。买办洋奴哲学、爬行主义是理工科教材旧体系的要害,它浸透在教材的字里行间,至今仍然是少数知识份子的精神枷锁。大破买办洋奴哲学,爬行主义,是彻底改革教材的关键。“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新民主主义论》)”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国家的理工科教科书,虽然讲的是自然科学内容,但都是为了适应它们的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用资产阶级世界观对科学技术发展所作的总结,打著深刻的剥削阶级烙印。刘少奇一伙狂热鼓吹买办洋奴哲学、爬行主义,把这一套照搬到中国来,让外国资产阶级通过这样的旧教材继续专中国人民的政。例如,一套电子学旧教材,它所标榜的“严密”的学科体系,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电子技术发展过程的缩影。但这本书却把它说成是万古不变的绝对真理理,谁要发展电子工业,掌握电子技术,就只能按这条老路一步一步地爬行,这充分暴露了旧教材的奴役性和落后性。旧教材颠倒历史,窃取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鼓吹“专家至上”,为资产阶级垄断科学技术服务;它宣扬“理论至上”,把教育当营业,故弄玄虚,抬高价格,为资产阶级知识份子统治学校服务;它宣扬“物质技术条件决定论”,否定人的因素第一,压制人民群众的无限创造力。这样的旧教材,严重毒害了许多知识份子和青年学生,与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教材一定要彻底改革,决不能走修修补补、改良主义的道路。 教材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必须狠抓教师立场、感情的转变,使他们把立足点转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解决“为谁写书”和“怎样写书”的问题。宣传队带领广大师生到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去,组成工人、贫下中农、红卫兵小将、教师相结合的教材编写组,开展革命大批判,把编写教材的过程,作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和对知识份子深入进行再教育的过程。大家认识到:原封不动地维护理工科教材的旧体系就是洋奴思想的表现,脱离劳动人民就必然要崇洋媚外,不改造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就一定会跟在洋人后面爬行。毛主席早就指出:“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在科学技术上,我国也已经创造了许多西方资产阶级望尘莫及的奇迹。自觉认识和充分发挥这些优越性,就使我们的教材改革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打开了新局面。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编写新教材最根本的思想武器。工农兵的需要,是我们编写新教材的出发点。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是我们编写新教材的源泉。“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这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既要有革命精神,又要有科学态度,努力做到政治统帅业务,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分析、深刻地阐明自然科学规律,实行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使教材具有革命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对现有旧教材和外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我们坚持了批判地继承的原则,执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对旧教材总的体系,著重批判它在什么路线指导下,为哪个阶级服务,贯穿著什么样的世界观,而不是简单地否定自然科学的具体内容。有用的部分,也不是简单地拿来就用,而是用批判的态度进行审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继承其科学内容。被资产阶级专家吹嘘为“千锤百炼,天衣无缝”的《高等数学》,我们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批判它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公理化”体系,吸收那些有用的定理和公式。例如,我们从生产实践出发,以微分和积分这对矛盾的斗争、发展和转化为线索,组成新体系,编出《微积分》新教材。过去,微积分概念是从一大堆公理、定理中推导出来的,玄而又玄,深奥莫测。现在则从生产中常见的实例引出概念。例如,钳工用锉刀锉圆形工件,每锉一下是一小段直线,最后整体锉成了曲线,这种化整为零,又化零为整的过程,就包含了生动的微积分概念。工人学员学了说:“微积分并不神秘,一把大锉捅破了窗户纸,高等数学又回到了我们劳动人民的手里。”改革教材还必须立足我国实际,满腔热忱地用地用心总结工农兵的发明创造,提出新课题,进行新概括。过去,中外的农田水利教材,都把山洪说成有百害而无一利。张家口地区贫下中农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战天斗地,对山洪一分为二,创造了引山洪淤灌农田,变洪害为洪利的宝贵经验。教育革命分队的革命师生亲身参加这一斗争实践和贫下中农一起编出《引洪淤灌》新教材。贫下中农说:“从这本书学到了征服洪水的办法,学到了毛主席的革命辩证法。长劳动人民的志气,灭资产阶级的威风。” 教材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在实践中边教边改,不断总结,不断充实,不断提高,不断更新,紧紧跟上和积极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飞跃发展。结合生产、科研任务,坚持群众路线,实行新的教学方法。毛主席教导我们:“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是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教学方法绝不只是具体的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按照哪个阶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组织教学过程的原则问题。资产阶级的教学方法,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理论脱离实际,“上课满堂灌,学生跟着转”,完全颠倒了人们认识真理的规律,只能培养出“三脱离”的书呆子。教改试点刚开始,由于没有破除旧教学方法,有的教师上课“本本不离手,公式不离口,理论一大套,实际不对号”,尽管他们备课很用心,讲课很热心,辅导很耐心,工人学员仍然不称心。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不彻底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学校要完成培养无产阶级知识份子的任务,还是一句空话。遵循毛主席关于“理论和实际统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导,根据工农兵学员的特点,我们实行了结合生产、科研任务中的典型工程、典型产品、典型工艺、技术革新等,进行有步骤的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突出重点、急用先学、边干边学与系统教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边干边学与系统教学结合起来,就打破了过去从理论到理论、繁琐庞杂的教学体系,同时又适应了自然科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特点。我们把整个教学过程按照完成不同类型的几个典型任务划分阶段,本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把理论课程有计画地安排在各个阶段内,进行系统学习。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穿插学”和“集中学”等灵活机动的方式。某一时期以完成生产、科研任务为主,有计划地边学边干,典型深入,举一反三;某一时期以理论教学为主,在丰富的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提高理论水平,密切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考核。注意加强自觉和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重视在理论指导下的再实践。结合典型任务进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解剖麻雀,掌握一般规律。事实上每一个典型任务,总是既有其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因此,我们一方面注意使典型选得恰当,另一方面注意在解剖麻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高,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从实践提高到理论。根据教改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应当力求按照以下原则选择典型:突出无产阶级政治,面向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体现当前我国科研生产中的关键和技术发展方向;能带动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能够说明一般规律;符合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通过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几个典型任务,达到专业的培养要求。结合典型任务进行教学,打破了过去把基础课与专业课截然分开的界限。基础课要紧密结合实际,加强针对性。有的可以和专业课一起,按照需要组成新的课程。对那些后续课程用得较多,前面不学后面就不懂的基础课,还要单独设课。实行这种有步骤地结合典型任务进行教学的方法,是解决生产的综合性与教学的分科性、典型任务的局限性与教学要求的全面性之间的矛盾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它把读书和使用结合起来,把实践和创造结合起来,把点和面结合起来,把学文和学工结合起来,做到了少而精,大大精减了课程,缩短了学制。实行新的教学方法,必须坚持教学上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教员是为学生服务的,他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因此,教员必须向学生进行学习和调查。工农兵学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高,有锐敏的批判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一经同教学实践接触,便一眼看出封、资、修的余毒和右倾保守、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他们对学校同社会有著深刻的比较。在比较和鉴别中有力地批判了长期盘踞在文化教育阵地上的洋奴爬行思想。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大力开展“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活动,能者为师,互教互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讲课方法,充分发挥了工农兵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一个试点班在结合某项设备的设计讲“公差配合”课时,教师讲了基本原理后,工人学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当过车工的学员分析了材料和加工条件对公差的影响;当过钳工的学员提出了装配条件对公差的要求,讨论得十分热烈。课堂上不仅讨论清楚了原理,而且对设计方案提出许多改进意见,充分显示了新教学方法的优越性。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彻底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创造人类历史上崭新的无产阶级教育制度的伟大任务,已经光荣地落在了中国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和革命知识份子的肩上。教育革命是一场硬仗。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我们决心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加强党的领导,坚决完成“九大”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更好地活学活用毛主席教育革命思想,把教育革命进行到底,为创办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而奋斗。 原载于《人民日报》 1970 年 7 月 22 日 上海理工科大学教育革命座谈会纪要 一九七○年六月二日,张春桥、姚文元同志在上海召开了理工科大学教育革命座谈会。 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各单位同志,有同济大学“五·七”公社、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机械学院、上海工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华东化工学院、上海机床厂“七·二一”工人大学的有关负责人和教师、学生,共十九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徐景贤、马天水以及市革命委员会常委朱永嘉等同志也参加了会议。        *       *       * 姚文元:我们今天开一个理工科大学教育革命的座谈会,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问题是,驻清华大学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写了一份关于教育革命的总结,这份材料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他们实践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思想的一些经验,提出了若干政策性的问题,它的中心是如何“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办好社会主义的理工科大学。现在这份材料还没有最后定稿,请大家看一看,提一些意见。大家看了有什么感想?有些什么意见?还有些什么要修改的地方?这是今天主要要谈的一个内容。 另外一个问题,请今天到会的理工科大学从事教育革命的同志,以及上海机床厂的同志,谈谈你们如何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毛主席提出走上海机床厂的道路以后,在自己的教育革命实践中,有些什么经验、体会和需要提出来讨论研究的问题。 大家看得很清楚,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经过斗、批、改(这方面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要继续做),深入持久地开展革命大批判,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正在气势磅礴地兴起。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巩固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又反过来推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革命,特别是推动文化领域的革命,包括教育方面的革命。这方面很重要的就是理工科大学的革命。现在已经可以看出这种趋势的苗头。毛主席在一九六八年就特别总结了上海机床厂的道路,对办理工科大学作了专门的指示,快两年了,这个问题,现在实践得究竟怎么样?希望大家联系这份材料,发表自己的意见。 参加今天会的,有同济大学“五·七”公社的同志,也有复旦、交大等大学的同志,上海机床厂的同志也来了,王曾荣同志原是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六四届毕业生,六八年到机床厂的。好,谁先谈? 郑世谊(同济“五·七”公社党总支书记):看了清华大学这份材料,感到总结得很全面,对我们教育很大,许多方面对我们有启发。现在把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和我们做的一些工作,来谈一谈。 关于教师队伍改造的问题,清华大学的材料提出边改造边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也有些体会。我们感到教师在使用中改造较好,这样容易发现他们的问题,容易提高他们。譬如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办了一个房屋建筑专业的工农班,配了一个副教授,开始觉得对他的思想批判得差不多了,让他同我们一道到建筑工地去,表现也不错。但是一讲课,又把旧的一套拿出来了,上课走老路,讲设计还是从怎么削铅笔、用橡皮讲起,我们就批判他这一套。他说这些内容我已经删掉了好多。大家批评他该讲的地方没有讲,不该讲的地方讲了,搞烦琐哲学,浪费时间。经过几次帮助,这个副教授有了很大的提高,譬如在那个工地上,造房子缺少砖头,他和群众一道,想出了很多的办法,就地取材,用卵砾石砌成围墙。只要再用一点木材,加些水泥,就可以做成屋梁了。 张春桥:你们那里现在有多少教师?你们最初不是不大想用老教师吗? 郭培昌(同济“五·七”公社教师、党总支委员):现在我们那里去了一批教师,连政治教师在内共四十五人。我们最近办了一个教师学习班,研究今后的教学规划问题,一讨论问题,教师的旧思想就反映出来了。 郑世谊:只要讨论具体问题,讨论教材,讨论教学规划,他们就会暴露问题。工农班同志认为接触实际才能学得进,有些老教师虽然也倾向于理论联系实际,但他们一订教学规划,就提出第一年学基础知识,第二年才能搞设计,说先学理论知识才能设计。我们把学生请来了,他们一致认为第一年就必须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有的学生已经在搞设计了,有一个老教师不信,他个别测验工农班的学生,要一个学生画规模图,断定学生画不出,结果学生真的画出来了,他却说画反了。但几个教师讨论下来,规模图画得是对的。通过这件事,对这个老教师教育很大。因此,我们感到,教师不在实际中使用改造,光参加劳动,不接触教学业务是不行的。 我们搞了一个项目 —— 大车间,一边教设计,一边教理论,这样学员愿意学,学得进,说少而精。教师当场讲课,这样教,也能抓住要害。因此只有接触实际,才能打破过去那套老框框。 有些教师开始认为,工人只有实践经验,没有理论,说在课堂上工人讲不过我们,其实一到现场,好多理论问题,教师回答不出,工人一讲就清楚了。如有的学员向教师提问,这个钢柱为什么这样放,那个钢柱为什么那样放,教师就讲不出来了,工人师傅一讲,大家都很佩服。教师说,要联系实际,我就讲不过工人。因此学员到了现场问工人多,到了课堂问教师多。所以我们感到,教师的改造要结合实际,才能发现我们思想上的和教学上的问题。 另外,有个问题,谈一下。我们是教建筑工业的,这次招生,有些工人学员原来不是搞建筑的,没有建筑方面的实际知识,所以他们开始学基础理论还可以,学到高等数学,感到学不进去了,力学也难懂。后来就组织他们接触实际,增加感性知识。但教师担心这样搞法,只能培养艺徒,连中专的要求也达不到。通过实践,教师有了信心,说一年半可以达到学习要求。事实上,只用了十个月就超过了。我们认为理论要学,但是一定要接触实际,使学员有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学得快,学了有用。 在教学实践方面,我们想最好选典型工厂,有一个包建厂就好了,既有先进性,又有典型性,选这样一个理想的工程,但有时没有。 姚文元:你的意思是选不到怎么办? 郑世谊:对,有时受工程的限制选不到。 关于办学的体制,清华这份材料上的经验对我们启发很大,我们除了工农班以外,最近想搞工人的短期训练班。 姚文元:招了工农学员进来,还有没有阶级斗争?是不是要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你们这个问题碰到没有? 郑世谊:碰到的。在我们办学到七个月的时候,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才懂得抓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刚开学时,工人学员说,我们是来夺文权的,要填补科学空白,要为毛主席争光,为无产阶级争光。但进来以后,却忽视了对自己的思想改造,认为我是工人阶级,从劳动中来的,有实践经验,你们教师要接受我的再教育,有“自来红”的思想,认为自己没有改造思想的必要。有一个学员说:“你(指教师)的思想和我的思想问题不一样。”后来,我们抓思想政治工作,他们思想还不通,说知识学得少了。通过批判“阶级斗争熄灭论”,才把这个思想扭转过来,现在学员的精神面貌很好。 张春桥:你们什么时候才认识这个问题的? 郑世谊:工农班开学四个月以后,才认识到再不很好地抓,就不能完成无产阶级司令部交给我们的任务,后来我们抓了。 张春桥:究竟怎么招生比较好,将来各个大学招生,和旧的教育制度有什么区别?究竟招什么人?怎么招?带着什么观点去招?教育革命,不单是学校的事,是社会革命。招生中间,学校,工厂、公社,工农群众三方,会碰到什么问题?进来以后怎么办? 徐景贤:招生问题很重要,同济“五·七”公社工农班招生的时候,碰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对办工农班的目的,没有在广大群众中讨论,就分配招生名额,结果有的人不愿意去,有个单位的头头不去,他的小兄弟讲义气,说我代你去。另一种情况是,招生工作做得较好,他们先把大学招生的事告诉广大群众,发动群众讨论,造成舆论,然后群众评论,推荐优秀同志,出来的时候又再三叮嘱要他们代表自己的阶级好好学习,不要忘本,这样进大学的同志,革命热情比较高。招生也有一个路线问题,要发动群众来搞。 郑世谊:我们这方面工作已总结。这次我们到其他地方跑了一下,他们也都碰到这个问题。从城市里招的学生,思想比较复杂。 张春桥:我们有失败的教训。一九五八年,上海科技大学办过工人班,两年一期,有些原来很优秀的工人,学下来,思想变坏了。要把这个经验好好总结一下,作为现在办大学的财富。 姚文元:工农学员招来,用什么世界观进行教育,这点很容易忽视。 郑世谊:最后一点,关于体制问题,我们认为房屋建筑专业,和建筑工程单位一起办学校较好。 姚文元:去年这个时候开会,建工局的同志就是不愿意干,说局里的任务已经吃不消了,还要办什么学校。实际上是可以办的。 郑世谊:但我们跟建筑二公司商量,他们很高兴,现在正在落实。 徐景贤:同济“五·七”公社现在和建筑公司结合在一起,这样,教学选择典型工程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了,工人教师问题也好解决了。 戴妙仙(同济“五·七”公社教师,地下建筑专业):关于编写教材问题,今天看了清华经验很有启发。写教材一定要结合工业生产的需要,教材不能一劳永逸,要经常地不断地充实内容。拿隧道工程来说,过去有一点资料,是外国的,也不适用。但外国人讲,江南地区要造隧道,就等于豆腐里插铁条。事实证明,江南地区完全可以造。 姚文元:现在编教材怎么样?是编一次改一次吗? 戴妙仙:我们通过两年多来的实践,准备以这个隧道工程作为解剖麻雀,同地下建筑方面联系起来,这个初稿已写出来了。我们还准备派一些同志,去搞一个地下发电站。这些是过去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根本不敢想的,我们把这些教材都写出来了。在实践中,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写新教材,要跟上工业生产的形势,不然要落在后面。 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都要向工人学习,首先要有第一手资料,有了第一手资料我们就自由了。不然我们就陷在旧的框框里面。 姚文元:这点很重要。 戴妙仙:我们是六八年四月下去的,六九年初上来的。经过十个月的劳动锻炼,我们就准备写教材,但是还写不起来。再到实践中去锻炼,和工人在一起,到六九年下半年才基本上写出来了。 总结我们的体会,新教材的编写过程应当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首先向实践学习,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改造世界观,取得第一手资料;再向书本学习,经过批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还要向社会学习,把当前工业生产上的新发明新创造总结起来,这样的教材才能创新。 张春桥:还要有一个再实践的考验,看究竟经得住经不住。 郑世谊:过去我们有个教材编写组,有十来个人,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根本不能用。 张炎明(同济“五·七”公社学生,地下建筑专业):我举一个例子,地基承载力原来规定每平方米八吨,现在已经大大超过,这些都是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同过去书本上写的差别很大。所以编教材还是要到实践中去编。 戴妙仙:编写教材的斗争很复杂,学生也好,教师也好,头脑里的两种思想的斗争是很尖锐的,这是没有办法逃避的。中心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是理论和实践相脱离,这个斗争的过程,也是改造世界观的过程。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知识分子的世界观问题,往往从业务当中表现出来,突出的是把政治和业务分家。无产阶级政治怎么去统帅业务?毛泽东思想怎么去占领阵地?这个问题,我们遇到这样一桩事情:上钢三厂改建二转炉,我们是跟华东建筑工程设计院一起搞的。有一个青年设计人员,贪大求洋,他主张把屋盖拆掉。他上去检查,把烟囱外墙烧掉的一层粉末拿下来,证明这个屋盖一定要拆掉,一些教师和学生也同意。我们当时都很相信。后来,工人同志来了,说不能这样干,要按照“勤俭建国”的方针办事,经过检查,这个青年设计员拿下来的粉末,都是墙的外层的一些东西,上面里面全部是好的,屋盖不但不要拆,还可以用十五年。这点在课堂里是学不到的。 王四弟(上海工学院学生、射流工场实践队成员):我们也有这方面的体会。有一次,我们召开教育革命座谈会,上钢一厂一个车间的革委会委员,他在会上讲,工人生产好就是突出政治,农民种好田就是突出政治。一个工宣队的排长当场批判了这种思想。那个委员还不大服贴。后来,去调查了,原来这个人是专门搞业务的,对政治不大关心。我们选了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搞尖端产品,有人就散布说:“我们这些人都是选拔来的,筛子筛下来的,可以埋头抓业务。”我们狠抓了阶级斗争,把运动一搞,就在这些人当中揭出了反革命分子。事实教育了我们,在教育革命中,阶级斗争是始终存在的,不抓不行。最近我们帮一个机械工业部门搞了一个技训班。 张春桥:有多少人? 王四弟:四十五人,训练十二天,白天干,晚上也干。 姚文元:十二天学什么? 王四弟:这是短期训练班。 张春桥:十二天能行吗? 王四弟:能行,就是拚命干,突击业务。 张春桥:为什么不办一个月呢? 王四弟:最近,我们抽了六十几个人,办两个月的训练班,白天学习,晚上回厂干。 张春桥:你们总结一下,究竟是半个月好,还是一个月,两个月好。哪一种人一个月就够了,哪一种人要两个月才行,还有哪一种人看一下就会了。 王四弟:外地的同志也来我们学校,看懂了就走。 关于招生方面,有这么一点意见:我们那个技训班招来的同志水平不同,大学、高中、初中文化程度都有,因此教师在上面上课,有的很满意,但有大学程度的学生,要求讲高级的东西,水平不一样,教师上课很难。 李军毅(交通大学六九届学生、赴沪东造船厂实践队成员):思想政治工作很重要,不抓是很危险的。我们帮助沪东造船厂办了一个工人大学,开头我们认为工人学员是推派来的,政治上可靠,学员中有些人也有“自来红”的思想,认为自己到大学主要学业务,说学政治,还不如到车间里去学。这些问题,教员不敢批评,以为自己只是接受再教育的,工人学员不少是头头,又是老工人。所以,不管对不对,有些工人学员讲什么,一些教师就听什么,连学习班领导小组的第二把手也不敢批评,因为他是知识分子出身,认为自己只是接受再教育的。有些工人学员认为自己有二十多年的工龄,自己主要是来学习文化的,说大批判嘛,你们去搞搞,我小学还没有毕业,在这二年中要把十几年的文化课学好,哪来时间搞大批判。厂党委领导同志发现了这个问题,找我们开了座谈会,讲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孤儿,解放后翻了身,国家送他上大学,后来看不起工人了,专心搞业务,变掉了。还有一个工人,他父亲也是工人,他是学文艺的,结果听黄色唱片,被坏人拉下了水。这样一教育,对工人学员震动比较大。这说明工农学员进学校,要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要坚持突出无产阶级政治。 张春桥:旧交大的体制,你们批判过没有? 李军毅:批判了。 张春桥:旧交大搞的那些,经过批判你们究竟得出什么结论? 郑振基(交通大学教师、校革委会常委、校教育革命组负责人):过去旧交大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旧交大“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大跃进时招了一批工农学生,有的没有几天就被赶出了校门。去年,我们着重批判旧交大的封、资、修的制度,但这方面到今天还有流毒。我们认为这方面的大批判要普及到工厂里去。理工科大学是和工厂密切结合的,工人是很支持教育革命的,但现在有些工厂领导不支持教育革命。比如有个机床厂办了工人大学,领导不重视,事情很难办。另一个造船厂办了一个工人大学,厂领导抓得紧,因此工作就比较顺利。这说明教育革命具有社会性,单单靠学校抓是不行的,要依靠社会上,特别是工厂一起来抓好教育革命,不然,教育革命不能很好地开展起来。 现在我还有一个问题,教师要实行三三制,这样我们那里教师的力量还是比较紧张的,科研、生产任务很忙,教学任务很忙,再加上三三制,就显得紧张了。 张春桥:你们教师有多少人? 郑振基:一千三百人。 姚文元:你们那里清理阶级队伍、整党搞得怎么样了? 郑振基:下面群众反映是温吞水。 张春桥:我有同感。 郑振基:搞教育革命的同志很有意见,领导有点求稳怕乱,弹钢琴没有弹好。希望市革委会领导去点一点,这种局面怎么改变。 张春桥:你们自己不能改变? 郑振基:大字报贴得很多了,但是没有什么改变。 张春桥:自己解放自己嘛! 郑振基:也需要领导上的支持。 姚文元:交大的科研设备在全市大学中是最好的。 郑振基:我们学校和附属工厂的关系还没有很好解决。 王家霖(华东化工学院干部、抗菌素实践队成员):我们感到理工科大学要厂校挂钩,也要社校挂钩,这对发展农业生产是很需要的。五八年我们也搞过“九二○”农药,但是资产阶级学术 “ 权威 ” 说没有价值。现在我们批判了这种思想,坚持为农业服务,为贫下中农服务,把基点放到农村去。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贫下中农是科学实验的主力军。比如“九二○”的试制,我们就把贫下中农请进来,让他们上讲台。还办了短期训练班,根据贫下中农的要求,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现在已经投入了生产,“九二○”农药全国是很需要的。 姚文元:县一级有没有可能搞? 王家霖:可能的,象小化肥一样。江苏、江西、辽宁都派人来学习。已开始在全国推广。 张春桥:困难还是很多的,全上海推广也不容易。 王家霖:县、社办“九二○”药厂,贫下中农很欢迎。以贫下中农为主力军,在普及的基础上办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学习班,从贫下中农中招收学生,这样就有了一个基本条件,可以从这个厂的设计到设备制造和安装,到产品出来,编写一个新的教材,进行教学实践。 姚文元:从实践中来形成新的教材和新的专业。这是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一个很大的创造。 王家霖:这样搞,贫下中农对我们思想上的教育也是很大的,本来有些同志有点灰,感到读了几年大学倒霉,要是我不进大学的话,也可以当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员了。贫下中农对我们进行了再教育,现在不灰了,因为贫下中农十分希望掌握科学实验。 姚文元:你们这支抗菌素实践队有多少人? 王家霖:四十二人。 张春桥:你们跟化工局关系怎么样? 王家霖:他们不感兴趣,认为是两个系统。 校办工厂同社会生产结合起来,作为国家生产的一个部分,但是要有一定的余地,现在我们是求他们的。产品是有人要的,原料嘛,很抱歉,不给。 张春桥:化工局下面的医药工业公司怎么样? 王家霖:它也不管。希望这个渠道要沟通。 姚文元:为了搞好教育革命,学校同各有关方面的关系要有一定的制度作保证。没有一定的制度是不行的。 陈训亮(复旦大学物理系教师、“四·一”电子工厂负责人之一):我们校办工厂生产是纳入国家计划的,专搞电子元件,有学生二百五十名,教职工一百五十名。我们那里主要是承担一些重要工程所需要的产品。 姚文元:完成没有? 陈训亮:过去搞了一年,进展不大,后来抓了阶级斗争,搞了大批判,虽然劳动的时间短了,但还是完成了。 姚文元:还是要抓阶级斗争。 陈训亮:原来有一些教师的情绪比较消沉,认为在学校里没什么好等了,准备斗批走。后来学校办了工厂,明确了为谁服务,教师、学生的精神面貌就起了很大的变化。 姚文元:有一点革命实践,才能把消极的情绪打掉。 陈训亮:现在的精神面貌比较好。每一项工程的任务来了,我们先交思想、交政治,上政治课,大家的精神状态很振奋。 现在校办工厂所担负的科研任务也纳入国家计划,把物理系的好几个专业也带上去了。文化大革命以前,对半导体究竟怎么研究搞不清楚,花了很多的钱,买了很多的洋设备,但是做不出。现在,校办工厂以后,社会上的新技术、新工艺能够直接反映到我们学校里来,又同许多工厂发生了关系,不象以前那样闭塞,现在每天接触工人,这对我们编好新的教材是一个推动。去年十二月搞了两个编教材的小组,一方面以校办工厂为基础进行调查研究,另外在外厂也进行调查研究,促进了教材的革新。这样,学校的教学、科研、生产,和社会的生产结合了。 朱惠民(复旦大学物理系工宣队员):刚才陈训亮同志谈到校办工厂的问题,早在一九五八年,复旦的革命师生就曾经搞过几个校办工厂,物理系也搞了个电子工厂。上海的第一只两极管、三极管,就是复旦物理系搞出来的。但那时,由于路线问题没有解决,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司令部冷风一刮,复旦当时的走资派杨西光就叫嚷大学要“正规”,一下子把校办工厂砍得干干净净。文化大革命前,半导体专业的学生读到五年级,竟连一只两极管也还没有见过。去年还有人吹冷风,说:大学办工厂好比野牛闯进了庙堂,象什么话。我们坚决抵制了这种思想,办起了“四·一”工厂。 徐学义(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工农兵试点班学员):文科一定要搞革命大批判,理工科也一定要搞革命大批判。根据我们学校的情况,大家认识到,不搞大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流毒不能肃清。前个时期,报纸上批判桑伟川,我们理工科的师生都不大重视,因此我感觉到,不搞大批判就会重复修正主义一套。前个时期,有些教师到工厂调查,回来说向工人老师傅没有什么好学的。我们对这种错误思想狠狠进行了批判。知识分子到工厂调查研究,不解决立场问题,是写不出好的教材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理工科一定要搞革命大批判。 陈训亮:前个时期,我们招了手工业系统工厂的工人来培养。 朱永嘉:请手工业工厂的工人来学,他们学了回去搞生产,学校再派一些学生去帮助他们改建工厂,从这个实践中来检验学习质量。 陈训亮:六九届、七○届的学生跟工人学员到厂里去,干劲很大,日夜干,等到产品出来以后,学生再回来,同工人建立了感情,因此老师傅也经常来,碰到什么问题,我们也及时派同志帮助他们解决。 朱永嘉:这些实践毛主席教育革命思想的革命师生,政治觉悟比较高,又能够掌握比较全面的生产工艺。 姚文元:帝国主义、修正主义拚命造谣,说我们这几年大学没有招生,中国工业技术的力量薄弱。实际上,由于我们摧毁了以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批判了修正主义路线,在广阔的范围内执行了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结合”、“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一系列指示,实行了教育革命,我们不但尖端产品上去了,整个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技术力量也增加了。这是一场意义很深远的革命。他们说我们人材不足,实际上,我们只有多啊! 上海机床厂的同志,你们还没有谈。 张春桥:大家要走你们的道路,你们自己走得怎么样? 王绍庭(上海机床厂“七·二一”工人大学党支部书记、厂党委委员、工人技术员):看了清华的经验,对我们的启发很大,眼界更开阔了,有好多地方总结得很全面。 对于坚持以阶级斗争为主课这个问题,我们有点体会。我们是六八年办的学校,学员平均工龄都在十二年以上,开始学员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怎么办?市革委会负责同志到我们厂里讲过这个问题,指出社会上的阶级斗争一定会反映到机床厂来,反映到“七·二一”工人大学里来。我们办了五天学习班,讨论这个问题,抓了阶级斗争。 在工人学员中“自来红”思想较普遍。他们认为自己是工人,是推选来学习的,说主要任务是来学设计的。不仅如此,他们也有旧思想,也受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影响。我们抓了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斗争的实践使我们感到,工厂办学校,一定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一定要抓思想政治工作,抓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要落实毛主席的教育革命的思想。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指示后,认识到要边实践边教学,在战争中学会战争。有的人开始认为,你搞实践的话,我可以回车间去搞,不要在你这里搞了。抓住这个思想,组织大家讨论,弄清楚究竟为谁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思想提高了,干劲很大,把机床也设计出来了。 最近,我们抓了两忆三查,激发了广大学员的阶级感情,这样也有利于对教师的再教育。因为有些原有教师,他们那些资产阶级的东西不批判,会影响工人学员。我们抓了思想政治工作以后,有利于他们接受再教育。同时,我们还组织工人学员到部队去学军,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学习解放军的四个第一,三八作风,使学员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 姚文元:你们有多少学员? 王绍庭:五十二个。我们的体会是,不抓政治思想教育,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指示很难落实下去。对原有教师要边使用边改造。 张春桥:你们教师哪里来的? 王绍庭:机电工专的。有些教师以前对教材可以背得很熟,现在要讲毛主席的辩证法,他们就没有办法了。清华的经验很好,在使用中改造教师。不少教师是有一技之长的,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备课,就可以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 在编写教材方面,清华的经验,对我们教育很大。教材要具有革命性、批判性、针对性、地方性。开始,有些教师在编写教材时束手无策,感到没有办法。我们做了好多工作,鼓励他们。教材写好了,我们通过学习班,明确方向,提出要求,有问题帮助他们纠正,向他们说清楚,出了问题,要批评就批评我们,但是提高要你们提高。他们劲头就来了,初步的教材写出来了,但是离开高标准还差得很远。 姚文元:不能一下子“高级”。 张春桥:从“初级”到“高级”。 王绍庭:另外,办好理工科大学,领导班子也很重要,领导班子要在斗争中形成。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就能照毛主席思想办事。只要敢于实践,善于总结经验,没有路也会走出来的。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路子再对,方向再明确,也落实不下去。实践证明,落实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每走一步都有斗争。我们厂的学校领导班子开始不得力,在斗争中经过调整,就比较好了。 学制问题,单项科的可以一年,理工科大学至少二年。本来我们定二年,考虑到第一期要走一点弯路,准备两年半。现在看来,招的工人学员还是要有一点文化,否则学起来有困难。文化低,年龄大,教学也有矛盾,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年纪轻一点,即使文化低,采取“一帮一”的办法,也补得上去。 张春桥:你们能不能附带办业余学校? 王绍庭:业余学校已招生了,现在招了六十五名学员。 张春桥:即使所有的大学都招工人学员,但绝大多数的工人还是在工厂里,还有一个提高的问题。 王绍庭:但是,现在厂里有些车间不肯把好的骨干放出来,有本位主义。 张春桥:上个月我跟张梅华同志商量过,要他带个头,因为他是厂党委、厂革委会的主要负责人,又是工人工程师,他也想学习,但是没有地方。张梅华一报名,到业余学校当学员,就可以带一批优秀的工人一起学习,学政治、学军、学农、学文化、学技术。在业余学校学了以后,还可以选最优秀的送到大学。不然工人想学习,又没地方去,怎么办?至于有的文化低,可以给他补一定的文化,甚至专门学文化,学政治。你们“七·二一”大学人太少了。有人搞本位主义就贴他大字报。因为他们不理解工人迫切要求学习的愿望,只看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利益。当然,也有一些工人,不想继续学习。我们要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继续革命。 王曾荣(上海机床厂二车间装配工,原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六四届毕业生,又当了四年研究生,六八年到机床厂):看了清华的经验,感到很好,新旧对比,感慨也很深。我在清华呆了十年,六八年四月到机床厂。我过去在学校里学的时间太长了,尤其是基础课学的时间太长了,到了机床厂,还是从头学起的。过去在学校里,蒋南翔鼓吹一个观点,叫“猎枪与干粮”,学校给你 “ 猎枪 ” 是吃不光的,给你 “ 干粮 ” 是可以吃光的。 张春桥:带“猎枪”到上海也没有饭吃,马路上不是汽车就是人,有什么猎可以打? 王曾荣:很多问题在学校学,很难搞清,到了厂里劳动以后,才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确了。 怎么为工人阶级服务,同工人阶级打成一片,自己也有一些体会。毛主席提出要投身到三大革命运动中去,但旧清华提出在实验室里也可以培养三大革命运动的战士,这怎么能同工人阶级有共同的感情呢?到了工厂以后,放下架子,向工人学习,拜工人为师。开始的时候自己也很紧张,自己想读了十年大学,连装配机器也不会,怕人说,后来老师傅就手把手地教,每装一步,工人老师傅都跟我讲清楚,我很感动。在劳动过程中发现有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为什么工人不敢讲?工人同志说早提了,技术人员说他们不懂得什么,不理。现在劳动以后,使我感到不向工人阶级学习,不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也不会接受工人同志的意见的。 通过这段劳动,跟工人交朋友,感到很高兴。我有几个师傅都是党员,有一个师傅虽然到工宣队去了,但他也经常来看看我,很关心我。同工人交上朋友,思想境界有了变化,对自己世界观改造很有帮助,工人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积极去做,我解决的问题,工人也满意。因此我感到,只要放下架子,向工人学习,过去学的知识还能发挥作用。 张春桥:清华已经写出来一个总结,我们上海各学校也需要总结一下。总结以后,市里要开讲用会。 清华经验发表以后,对全国大学教育革命会有一个很大的推动,我们上海应该赶上去。 姚文元:今天大家的发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讨论清华经验时,各单位都讲了搞教育革命要突出无产阶级政治,要抓阶级斗争,抓革命大批判,抓思想政治工作,抓落实政策。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工人阶级、贫下中农、革命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各个方面的革命力量。从开始清理阶级队伍、整党建党、整顿领导班子,一直到招生、教学、教材、教师队伍改造,都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用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总结我们的实践,提高我们的实践,这点在办理工科大学时是决不能忽视的。工农兵学员进大学以后,还是要加强毛主席教育革命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注意世界观的改造,使他们掌握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了解教育战线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己的任务,积极地投入教育革命。这样,才能使毛主席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示真正落实,才能培养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理论同实际一致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济大学、上海机床厂的同志都谈到这方面问题。 今天听下来,同一年前相比较,我们的经验更丰富一些了。在同志们努力下,理工科大学的教育革命,有很大的进展。希望大家把教育革命的工作抓紧,认真总结经验,题目大一点小一点都可以,比如招生问题、政治思想教育问题、学校办工厂问题、编写新教材问题、教师问题、领导问题等。哪一个问题上有体会的,集中在哪个问题上总结一下。有的刚刚在实践,经验还不多,有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不要紧,我们的经验会随着实践的进展逐步增加起来的。革命的道路是由革命的人们走出来的。只要我们按照毛主席的路线坚持走下去,我们就一定能把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办好,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更大胜利。我们的事业是大有希望的。 原载于《红旗》 1970 年第 8 期 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 驻北京大学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的教导,北京大学文科各系到工厂、农村、部队、商店进行教育革命实践。广大师生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统帅,以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为源泉,以革命大批判为武器,正满怀信心地沿著《五七指示》的光辉道路,创建社会主义大学新文科,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战斗。 以社会为工厂是文科的一场大革命 “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 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总结了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对文科教育革命作出的英明指示,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在文科教育中的光辉体现,是文科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必由之路。列宁曾指出:“如果学习、教育和训练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是不会相信的。”实现以社会为工厂,是同几千年来传统的教育制度和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一场大革命,必然会遇到资产阶级的反抗和旧习惯势力的干扰。要不要以社会为工厂,集中反映了文科教育革命中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同夥竭力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疯狂对抗毛主席的伟大指示,公然鼓吹把北大办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太学”,要师生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脱离工农群众,脱离生产劳动, 闭门修养 。文化大革命中,他们又别有用心地鼓吹另外“探索”什么“新路”,破坏教育革命。他们的目的就是通过“三脱离”的教学体制,维护封、资、修的反动思想体系,培养精神贵族,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广大革命师生愤怒揭发、批判了刘少奇一夥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怀著落实毛主席伟大指示的坚强决心,以社会为工厂,进行教育革命实践。但是,那些带著资产阶级偏见的人,片面强调学科“特点”,认为只能在大楼里教;也有的同志担心“上下来回跑,两头学不好”,或者把下厂下乡当作在校内学习的“一种补充形式”,说什么“下去叼泥,上来做窝”。有的教员在校上课,讲稿越来越厚,课时越拉越长,越讲越“得意”,根本不想下去。这些错误思想和表现,实质上就是要关起门来学理论,走旧文科的老路。我们发动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教育思想,深入批判唯心论的先验论,大摆旧文科 三脱离 的苦头,大讲以社会为工厂的甜头,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通过实践,大家逐步认识到:坚持以社会为工厂,就是坚持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正确的政治的和军事的路线,不是自然地平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从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师生到了工厂、农村,斗争并没有结束。有的同志旧框框多,怕艰苦,怕出洋相,思想深处还留恋旧大学平静、安逸的书斋生活,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动摇,想走回头路。有人甚至一有机会就吹冷风,处心积虑地寻找理由,企图证明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学习是“此路不通”。这些错误思想不断地受到广大革命师生的抵制和批判,对以社会为工厂,是坚定不移,还是三心二意,态度不一样,劲头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一个教改实践队两次下乡,第一次,有的人怕学不到“系统知识”,不努力向实际学习,而是关门啃书本,还要求把校内讲的课录了音带下去放,想吃“双份饭”,结果什么也没学好。师生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现在也有一些人到工厂农村去,结果是有的有收获,有的就没有收获。这中间有一个立场问题或者态度问题,也就是世界观的问题。”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第二次下乡,深入实际,恭恭敬敬地拜贫下中农为师,和社员同学习、同劳动、同战斗,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专业学习,既加速了思想革命化,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他们从三大革命运动的源泉中汲取政治营养,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世界观的改造。前后对比,师生深深体会到:从“三脱离”到以社会为工厂,不仅是换课堂,换地方,而首先是换路线,换思想。什么路线培养什么人。在办学的道路上,实现以社会为工厂,就抓住了文科教改的主要矛盾。只有把这场大革命进行到底,才能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革命路线,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 以社会为工厂才能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三大革命运动是锻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大熔炉。以社会为工厂,使教育和三大革命运动实践相结合,学文和学工、学农、学军相结合,师生和工农兵相结合,才能落实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方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工农兵学员阶级出身好,经过三大革命运动斗争的锻炼,政治觉悟比较高,他们入学后,在党的领导下,“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在斗争中茁壮成长。但是,决不能忽视资产阶级思想对他们的影响。遵照毛主席关于“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的伟大教导,我们狠抓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培养人、教育人、改造人这个根本,充分利用三大革命运动实践提供的有利条件,对学员进行阶级教育、路线教育和继续革命的教育,引导他们向工农兵学习,自觉改造世界观。分校文科师生,以试验农场为基地,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也走出去,广泛接触社会,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生动地开展教学活动。哲学系大白楼教改实践队,针对有的学员认为自己出身好不需要改造,来自生产斗争第一线不需要下乡等活思想,深入开展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进行“三破三立”:破“自来红”思想,立自觉改造世界观,继续革命的思想;破“智育第一论”,立政治统帅业务的观点;破“群众落后论”,立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他们积极参加当地的“一打三反”运动和集体生产劳动,深入调查村史,请老贫农作忆苦思甜报告,参观无产阶级优秀战士王国福同志的“长工屋”和事迹展览,学习贫下中农的好思想、好作风,并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分析王国福同志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们认识到:来自工农兵,仍然需要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实现思想革命化,一定要在工农兵群众中“化”,在三大革命实践中“化”。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总是要在大风大浪中成长的。”学员以阶级斗争为主课,经风雨,见世面,经受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把普素的阶级感情提高到路线觉悟的高度。一个教改实践队的师生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了解到一个生产大队解放后 20 多年来经历过多次夺权反夺权的严重斗争。文化大革命中,一小撮坏人蒙蔽部分群众,又一度篡夺了领导权。他们和广大贫下中农、革命干部一起,活学活用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教导,同阶级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打击了他们的反动气焰,巩固了无产阶级的政权。师生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学习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深刻地理解了毛主席提出的我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提高了继续革命的觉悟。学员下厂下乡,和广大工农兵一起学习、劳动、战斗。广大工农兵十分关心他们的成长。对他们的进步看在眼里,热情鼓励;对他们的缺点也记在心上,耐心教育。工农兵亲切地把学员称为“自己的大学生”,一再嘱咐他们“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可靠的接班人”。 以社会为工厂才能深入批判资产阶级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批判资产阶级。工农兵是批判资产阶级的主力军,三大革命运动是革命大批判的最好战场。师生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和工农兵一起批判王明、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鼓吹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动的唯生产力论,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阶级斗争熄灭论,批判学科领域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体系,批判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通过批判,分清什么是正确路线,什么是错误路线,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心论,增强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一个教改实践队在进行“抓革命,促生产”的专题教学时,到十一个生产大队调查唯生产力论流毒的各种表现,整理出大量的资料。他们和贫下中农、社队干部一起,以当地活生生的事实揭露唯生产力论的危害,批判了它的反动实质,愤怒控诉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鼓吹唯生产力论,妄图瓦解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滔天罪行,并写出了调查报告和一些批判文章。这样的批判有血有肉,深刻有力,提高了师生分析、批判的能力,对毛主席关于“抓革命,促生产”,“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等伟大教导加深了理解,对社会主义时期经济领域内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彻底破除学科领域的封资修反动思想体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占领阵地,才能实现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在各个文化领域的专政。广大工农兵有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批判起来一针见血,打中要害。历史系师生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听忆苦报告,开展社会调查,写厂史、村史、家史等,了解到工人、贫下中农受地主、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的血泪史。他们带著强烈的阶级感情,和工农兵一起批判“让步政策论”,控诉地主反攻倒算的罪行。老贫农愤怒地指出:“地主阶级哪会对咱有半点让步,刘少奇、翦伯赞要咱向地主让步才是真!”师生说:老贫农一句话戳穿了“让步政策论”的欺骗性。他们体会到: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只有懂得现实的阶级斗争,才能深刻理解历史是怎样被剥削阶级颠倒的,才能深入批判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鼓吹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他们以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农民斗争的历史,歌颂农民革命的功勋,决心把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工人阶级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坚持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深入批判资产阶级,才能把旧的“经院”式的文科大学彻底改造过来,创建社会主义新的文科大学。 以社会为工厂才能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统一 毛主席教导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地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三大革命运动实践是活学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好课堂。文科师生以社会为工厂,以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把读马、列的书和学习毛主席著作结合起来,把精读毛主席的主要著作和通读结合起来。他们在三大革命实践中,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斗争中学,在斗争中用,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以社会为工厂,坚持 理论和实际统一 的原则,要注意正确处理两个关系。一、干和学的关系。师生走出校门,下到工厂农村,并不等于把文科从书斋里真正解放了出来。有的教员身在工厂,却搬出自己所熟悉的那一套所谓理论体系来照本宣科,不联系工厂的实际,不研究现实斗争的问题,形成“厂里运动热气腾腾,屋内教学冷冷清清”的局面。当纠正了“课堂搬家”、关门教学的错误倾向时,又出现“以干代学”、对教学撒手不管的倾向。学员尖锐地指出:批判了“填鸭式”,又来了个“放鸭式”。我们总结了上述两种片面性的教训,在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组织学员认真读书,引导他们在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上狠下功夫,把向实际学习和向书本学习结合起来,把参加现实斗争和进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合理地安排工作和学习时间,边干边学,学用结合。政治经济学系一个教改实践队以农村经济领域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为纲,向领导机关、公社、大队深入调查农村人民公社的历史和现状,运用毛主席关于发展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一系列指示进行分析,归纳出几个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农村斗、批、改深入发展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政治经济学要著重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师生带著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讨论,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然后写出调查报告和批判文章,向群众作宣传,使自己的认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师生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深入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的理论,并和贫下中农一起,总结当前经济战线上斗、批、改运动的新经验,编写出为现实斗争服务、理论联系实际,符合教学需要的新教材。广大师生深深体会到:以社会为工厂,课堂最大,但必须勇于实践;老师最多,但必须虚心学习;教材最活,但必须善于运用。二、急用先学和有计划地进行教学的关系。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如何组织教学,体现以学为主,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两种思想的斗争。有的同志不从现实斗争的实际需要出发,片面强调按部就班地系统教学。有的则走向另一极端,乾脆否定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满足于零敲碎打,碰到什么学什么。我们注意纠正这两种偏向,根据教学计画选点、选题,力求使教学任务与所在单位的具体特点和中心工作相配合。下点后立足现实,急用先学,有针对性地选定教学内容,并且按照教学计画主动组织教学,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中文系师生带著教学任务下厂,密切配合社会上和这个单位的现实斗争,开展教学活动。在工厂“一打三反”运动中,他们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的伟大教导,挥笔上阵,以怎样写作小评论为中心,有步骤地组织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工厂评比时,他们协助厂里总结工人群众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先进经验,有计划地学习了毛主席哲学思想,学习写调查报告、通讯报导、工作总结等写作知识;在工人群众迎接节日时,他们从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取材,编演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结合实际任务,进行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革命样板戏和群众文艺创作基本知识三个专题的教学。几个月来,师生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毛主席文艺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各种文体的写作知识,锻炼了社会调查、群众工作、大批判、写作等基本功,发挥了学习队、宣传队和战斗队的作用。以社会为工厂,坚持理论和实际的统一,在反对一种倾向时,还要注意掩盖著的另一种倾向。反对“书本为中心”,但要结合实际认真读书;反对“教师为中心”,但要积极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反对“课堂为中心”,但要组织好必要的课堂教学。各系下厂下乡分散进行教学,在一定时候,还要带著实践中的问题集中学习,总结交流经验和组织某些专业教学,适当地多读一些书,著重在理论方面进一步提高。这样,以社会为工厂形成教学新体制,使学员更多地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到较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以社会为工厂才能改造和建设教师队伍 “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文科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员的世界观通过教学等,经常对学员发生著直接的影响。随著教育革命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大批工农兵学员进校,向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社会为工厂,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是改造和建设文科教师队伍的根本途径。遵照毛主席关于“提倡知识份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的教导,我们积极组织教师投身到三大革命运动的火热斗争中去,使他们在政治上接受再教育,业务上进行再学习,加速世界观的改造,培养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一年多来,广大教师在毛主席光辉的《五·七指示》指引下,在创建试验农场、下厂下乡进行教改实践中,努力活学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文科许多教师在大楼里自以为高明,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却不关心、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一到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就束手无策,寸步难行。有的人刚下到农村时,听干部群众介绍当地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听都听不懂,记录也记错了。但他们不怕暴露矛盾,勇于实践,虚心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他们带领教改实践队,向群众学习,调查研究,针对当前斗、批、改运动中的实际问题,用马克思、列宁和毛主席的有关教导进行分析研究,并写出了一些比较好的文章和教材,对当地工作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受到干部和群众的称赞。事实证明,文科教师只有投身到三大革命运动中去,才能充分地暴露矛盾,找到差距,触及灵魂,迫切地感到必须老老实实地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进行再学习,“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在教改实践中,对教师暴露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学术观点,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 世界观的彻底改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我们应当耐心地做工作,不能急躁 的教导,启发教师自觉革命,引导师生通过评教评学等方式,帮助教师认识问题,肃清流毒,提高觉悟。一个教员在工厂讲解“剩余价值率”时,为了计算方便,随意将工时改短,把小数去掉,凑成整数,结果剩余价值率变小。工人学员和教员一起总结这堂课时,老工人用切身的经历、控诉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诚恳地向她指出:“你这堂课,讲理论还清楚,但剩余价值率不是一个简单数字,它是我们工人阶级的血泪账。这样轻易地把数字改小,说明你对资本主义剥削缺乏体会啊!”老工人的话使她深深感到了自己思想感情上的差距。她说:“我搞了十来年政治经济学,都是以弄清理论概念为目的,从未认真考虑通过讲理论概念告诉人们什么。”后来,她虚心向工人学习,结合三大革命实践和工人的切身体会,讲解政治经济学理论,受到工人欢迎。为了全面落实党对知识份子的政策,我们既充分发挥广大中、青年教师的作用,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又注意调动老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业务专长,帮助他们改造旧思想,把立足点逐步地“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对科学和艺术中的是非问题,我们坚决按照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讨论和实践去逐步解决,不轻率地下结论。文科教师的学术思想往往直接反映了他们的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我们全面地分析他们的学术思想同政治观点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这一特点,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对错误思想积极开展斗争,同时注意政策和方法,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注意区别如下几种界限: 一、把突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够,在宣传正确路线中存在一些缺点,同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扬错误路线区别开来;二、把由于世界观没有改造好,在教学中暴露了资产阶级学术观点,同坚持反动立场,宣扬封资修毒素区别开来;三、把由于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不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和糟迫鉴别不清,或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不当,某些问题有唯心史观的错误,同颂古非今,借古讽今,反对唯物史观区别开来。四、把由于受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毒害,在教育革命的具体问题上有错误认识,一时没有想通,或思想上出现反复,同有意抵制、破坏教育革命区别开来。在教育革命实践中,广大教师和学员同学习、同战斗、同讲用,互教互学,教学相长,正在建立起同志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他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决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落实毛主席的教育思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载于《人民日报》 1971 年 6 月 19 日 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 当前,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等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推动了各项工作。同全国一样,教育战线的形势也一派大好。从上海“七二一”工人大学到辽宁朝阳农学院,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到大寨学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朵朵教育革命的鲜花竞相开放。崭新的无产阶级教育制度通过各种试验,正在逐步建立和巩固起来。从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七日工人、解放军宣传队进驻学校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蓬勃发展,广大工农兵学员迅速成长,知识分子队伍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大好形势下,必须看到教育领域里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仍然是尖锐、复杂的。最近,教育界有一种奇谈怪论,说什么文化大革命以来,教育革命这也不行,那也不是,教育革命的方向“总没有解决好”,因而“就是要扭”。这无非是说,教育革命搞过头了,搞糟了,要把教育革命的方向 扭 回去。问题很明显,当前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坚持教育要革命的方向,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还是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翻案,复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旧教育制度?我们必须抓住问题的实质,批判否定教育革命的错误思潮,分清路线上的大是大非,继续巩固和发展教育革命的成果,加强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一、坚持教育要革命的方向,就必须“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 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明明是首先针对理工科大学怎么办而讲的,然而教育界的怪论却偏在这个问题上唱反调,强调理科“要挑中学生好的,要直接上大学”。请看,这不是明明要脱离毛主席指出的方向另搞一套吗? 学校究竟向谁开门,招收什么样的学生,直接关系到教育的阶级性质。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在以往几千年的阶级社会里,却被剥夺了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解放后,工农群众成了我们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主人。然而在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统治下,广大工农兵竟被排斥在大学校门之外。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打破了这种状况。遵照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大学开始改革招生制度,实现了亿万工农千百年来的愿望。劳动人民进了清华、北大和其他高等院校,培养出自己的第一代大学生。从工农兵中间选拔大学生,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一项重大的成果,是教育史上的革命。这个根本方向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从工农兵中选拔大学生,这一新生事物经过近几年来的实践,已显示出它明显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使大学面貌焕然一新。工农兵学员在工厂、农村参加过几年生产劳动,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对于他们上大学是很有好处的。他们通过学习社会,学习工农,提高了觉悟,充实了头脑,逐步明确了方向,这为进一步解决为什么人学习的问题打下了一个较好的思想基础。同时,由他们有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经验,无论学文科,还是学理工科,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强。他们上大学,管大学,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成为教育革命的一支生力军。这是过去那种从家门到校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生根本做不到的。我们深深感到,只有坚持从工农兵中招生,才能使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从阶级路线上得到保证。要恢复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中学生“直接上大学”的招生制度,实际上就是否认了毛主席“七二一”指示对教育革命的普遍意义。照此下去,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一系列指示,就会一步一步地被篡改,被屏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就会被攻击,被否定。这样做,就是要“扭”回到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上去,搞什么“拔尖子”的资产阶级教育,引诱学生去爬那个“小宝塔”,即通向资产阶级精神贵族的阶梯。与此同时,广大工农兵就要重新被赶出高等学校的大门。文化大革命前,清华、北大在修正主义路线统治下,工农子弟曾被诬蔑为“粗瓷茶碗雕不成细花”,用“泻肚子”的办法将他们赶出校门。那种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的历史,决不容许重演。如果有人要从理科开刀,重演这样的历史,那么,我们有权质问:这样搞,不也是要用 泻肚子 的办法将工农兵赶出大学校门吗? 二、坚持教育要革命的方向,就必须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两条教育路线的斗争,集中表现为培养哪个阶级的接班人。工农兵学员来自工农兵,在学习期间还要不要与工农相结合?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学理论,学技术,学文化,还要不要和三大革命运动相结合?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还要不要不断改造思想?这是关系到工农兵学员沿着哪个方向提高,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重大原则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毛主席《五七指示》的道路,实行开门办学,把教育同三大革命运动紧密结合起来,才是造就无产阶级接班人的根本途径。而教育界那种怪论却把开门办学歪曲成“不讲学文化”、“实践──实践──实践”,这完全是对《五七指示》道路的诬蔑。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主席教导我们:“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 社会主义大学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反修防修的坚强战士。学校有各种工作,一切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学生要进行多方面的学习,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生要上这样那样的课程,首先要上好阶级斗争这门主课。所有这些,都是不能离开三大革命运动的。不了解工人,不了解农民,阶级斗争都不知道,怎么能算大学毕业? 社会主义大学应当不断提高无产阶级的教育质量,引导学生用无产阶级政治统帅业务,为革命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对技术精益求精”,掌握为人民服务的真本领。在这个问题上,正如列宁指出的,“全部关键”在于“把青年的学习、组织和训练的事业加以根本改造”。而坚持走《五七指示》道路,实行开门办学,正是为了实现这个“根本改造”。学生只有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与工农相结合,树立为革命而学的正确目的,才能产生真正强大的学习动力,以百折不回的毅力,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科学文化堡垒。只有立足于教育革命,批判封、资、修的学科体系,彻底改革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路线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既学到有用的书本知识,又掌握丰富的实际知识,“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离开了三大革命运动实践,还谈得上什么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正确道路”? 几年来,清华、北大发动广大师生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坚持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方针,在开门办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师生与工农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北大文科以社会为工厂,紧密结合批林批孔、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最近评论《水浒》来组织教学,推动了哲学、经济、文学、历史等各个学科的改造。以“史“的课程而论,过去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现在努力阐述劳动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过去尊儒反法,现在努力正确评价法家,深入批判儒家;过去厚古薄今,现在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总结历史经验,为现实斗争服务。清华大学打破了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旧体系,结合典型任务进行教学,把学生的学习同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联系在一起。这几年共完成近千项生产、科研任务。水利系以万里黄河为课堂,坚持为治黄服务,为农业服务。治河泥沙专业十二名学员和三名教师,到山东某地结合“引黄放淤”的科研任务进行教学。他们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向贫下中农学习,打破书本上的老框框,完成了放淤工程设计。经过广大群众的奋战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这项工程今年一次就淤出五万一千七百亩良田。学员既为农业学大寨贡献了力量。又学到了丰富的实际知识,并在理论上有新的创见。化工系二年级,在完成了一项填补我国技术空白的化工设计以后,师生共同编写了《化工车间设计》等两本教材和两篇科技论文,总结了工人的实践经验,并把设计中有创见的六项革新从理论上加以阐发。由此可见,开门办学,结合典型任务进行教学的过程,就是始终贯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使学员在实践的基础上着重向理论方面学习的过程。那种把开门办学歪曲为“实践—实践—实践”的论调,完全是不顾客观事实的一种捏造。 开门办学,出去以后,也仍然有一个端正思想路线的问题。我们两校注意引导师生在三大革命运动中与工农兵一起战斗,想工农兵之所想,急社会主义之所急,虚心学习工农兵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教育,并且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积极改造旧教学体系。如果在下厂下乡过程中不与工农结合,不认真参加到阶级斗争和生产劳动中去锻炼思想,而把旧的一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照搬下去,不花气力去切实组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那就不是真心实意地实行开门办学。我们两校始终坚持把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首位,坚持“理论和实际统一”的原则,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实行开门办学,就可以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培养学员,使他们在政治与业务两方面都得到锻炼,在斗争中提高觉悟,既懂得坚持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极端重要性,又能够在无产阶级政治统帅下刻苦钻研业务,善于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又不迷信书本,敢于创新,成为又红又专的战士。把开门办学诬蔑为“不学文化”,实际上就是要走资产阶级关门办学的老路,把学生培养成资产阶级接班人。 三、资产阶级攻击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总是在教育质量问题上大做文章。坚持教育要革命的方向,就必须正确看待教育质量,批判“智育第一”。 对于教育质量,不同阶级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服务。因此,看质量首先要看方向,看路线,要看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即使就业务学习来说,也决不能以上了多少课程、念了多少本本为标准,而必须看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旧北大、清华号称什么“最高学府”、“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可是,摇来摇去,许多学生被摇得晕头转向,追求个人名利,理论脱离实际。学哲学的搞不了哲学,学文学的写不了小说,学工科的既不会开机器,也不会修机器,学理科的只能关在高楼深院里纸上谈兵。有的人怕苦怕死,不服从党和国家的分配,有的甚至堕落成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而现在工农兵学员经过几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大有提高,业务学习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的人并有发明创造,在校期间就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贡献。清华大学机械系焊接专业一个学员小组,与北京建筑安装公司的工人、技术人员共同努力,打破了外国焊接工艺规范,成功地进行负一百度低温用钢的焊接。电子系控制专业的五名学员和两名教师,同精密仪器系几名工人一起,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研制成功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关键设备图形发生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员投身于火热的三大革命运动,写出了充满革命激情的长诗《理想之歌》,出版之后,受到广大工农兵的欢迎。地球物理系和地质地理系的学员一听到云南昭通和辽宁营口地区发生地震的消息,就立即奔赴灾区。在余震未平,山石还在滚动的情况下,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阶级弟兄和人民财产,并在现场进行科学考察,取得了可贵的资料。 工农兵学员毕业实践的丰硕成果,更是有力地驳斥了那种所谓“质量低”的谬论。清华大学的两届毕业学员完成了五百六十四项专题研究、生产任务和重大技术革新,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或填补国家空白的项目占三分之一以上。电子系七二届学员担负的十二个项目,全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九项填补了国家空白。北大文科毕业学员结合战斗任务,编写了五十五本书,在报刊上发表了七百多篇文章;外语系的学员共翻译了十六种文字、二百五十万字的材料,为反帝反修斗争服务;理科学员完成了三百九十三项科研课题,七十九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还有一些项目,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两条路线,两种结果,事实俱在,不容抹杀。试问,现在的大学教育质量究竟是“不如过去的中技高”,还是旧大学所根本不能比拟的?成绩是这样显著,对比是如此鲜明,为什么还出现了对质量问题颠倒是非的种种怪论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智育第一”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作怪。毛主席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有人却采取折衷主义的手法加以歪曲,实际上是去掉两头,光要中间,把“有社会主义觉悟”和当“劳动者”扔到九霄云外,眼睛只盯住“文化”。我们必须警惕有的人故意混淆重视智育和“智育第一”的界限,企图利用人民要把科学文化搞上去的迫切心情,重新搬出“智育第一”的一套陈旧货色。所谓“不要不加分析地批判智育第一”,说穿了,就是反对批判“智育第一”。“智育第一”从来就是资产阶级政治第一,难道还有什么值得肯定的东西吗?毛主席对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旧教育早已作了深刻的批判,尖锐指出:“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搞“智育第一”,就是要继续让旧教学制度重新来摧残人材,摧残我们的青少年,为复辟资本主义服务。人们知道,苏修叛徒集团的头目,大都是经过大学培养的所谓“红色专家”,正是他们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了社会帝国主义。这个“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历史教训,我们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特别不能忘记。 四、坚持教育要革命的方向,必须有工人阶级领导。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务,并且永远领导学校。 清华、北大在文化大革命前为什么封、资、修的势力盘根错节,攻也攻不动?为什么工人、解放军宣传队进校之前,一不斗、二不批、三不改,而这几年学校却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本原因就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摧毁了刘少奇资产阶级司令部在教育战线的反革命专政,粉碎了林彪一伙对宣传队进驻学校的阻挠和破坏,确立了工人阶级在学校的领导权。这是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根本保证。 资产阶级每次搞翻案、复辟活动,总要跳出来猖狂反对工人阶级的领导。所谓“要有热心科学的外行来领导”,实质就是用抽掉阶级内容的手法,篡改毛主席关于“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指示。为什么羞羞答答、不敢和盘托出“外行不能领导内行”的货色呢?无非是这种货色太臭了,拿不出手。于是,接过“外行能够领导内行”的口号,对外行加上“热心科学”的限制词,妄图以“不热心科学”的莫须有的罪名,把工人阶级的领导一举反掉,让那些“热心”搞资产阶级政治的人来把持教育领域。这就是他们要“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办法。 但是,对这套办法,我们并不陌生。在一九五七年,右派分子叫嚣“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他们决不是想发展什么科学,而是要共产党退出学校,搞什么 教授治校 ,即由资产阶级统治学校。文化大革命前,我们党曾派出一批批干部来到清华、北大。他们先是被资产阶级诬蔑为不懂科学的“土包子”,但后来其中一些人经不住资产阶级的压力和腐蚀,对阶级斗争越来越不关心,把毛主席的教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置诸脑后,却跟在资产阶级后面对修正主义那一套越来越“热心”。结果呢,不但科学没有搞上去,自己倒陷入了修正主义的泥坑,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这种历史教训,我们还记忆犹新。现在,有人竟妄图把历史的车轮拖回到资产阶级右派梦寐以求的境地,这未免走得太远了吧! 学校是阶级斗争的重要阵地,决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为科学而科学的场所。清华、北大文化大革命前后的正反面经验,都证明了“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必须有工人阶级领导”的伟大真理。工人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最痛恨为剥削阶级服务的旧教育制度,又有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丰富经验。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工人阶级牢固地占领教育阵地,才能打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独霸的一统天下,把学校改造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才能使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一切工作沿着正确的路线蓬勃发展。许多进驻学校的工宣队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教育阵地上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是复杂、尖锐的,必须要有坚定的工人阶级立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路线斗争觉悟,坚决同修正主义作斗争,要警惕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所打中,这样,才能把教育革命的光荣任务坚持下去。 教育从根本上来一个革命,最近几年才开始。它不是过了头,而是刚起头。令人高兴的是,教育革命的新生事物正在茁壮成长。它一出现,就显示了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出光辉灿烂的未来。自然,它同一切革命的新生事物一样,总要经历一个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也有一个学习和取得经验的过程。我们的教育质量决不是到此为止了,而是还在发展、提高。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首先要看本质,看主流。非本质方面和非主流方面的问题当然也不能忽略,必须逐一地将它们解决。但是,如果抓住新生事物的某些不完善的地方,利用一些同志暂时不理解、不适应的状况,否定教育革命的主流和方向,广大革命群众是决不会答应的。 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从文化教育阵地开始的。毛主席亲自派工人、解放军宣传队进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又亲自抓教育革命。教育革命的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伟大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教育界的怪论就是企图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翻案,进而否定文化大革命,改变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修正主义仍然是当前的主要危险。教育战线上的这场争论,是当前社会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组成部分。把路线是非弄清楚了,就能真正促进安定团结。教育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件大事,要经过几代人坚韧不拔的努力。大、中、小学学生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把我们的青少年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不变颜色的百年大计。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学习马列和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 原载于《红旗》杂志 1975 年第 12 期;转载于《人民日报》 1975 年 12 月 4 日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916 次阅读|2 个评论
红莲相倚浑如醉—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Mech 2018-7-3 22:53
《诗人之死》是作者描写当代知识分子生活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1982 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按作者附注,“一九七八年六月草稿。十月九日至二十五日初稿。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一日至一九七九年元月八月二稿。一九七九年六月改定。”该小说在 1979 年就改定,但当时在上海无法出版。直到 82 年才在福建出版,据说还是时任省委书记项南亲自决定。这样出版时间就在《人啊,人!》之后。 1994 年,太白文艺出版社再次出版。收入吴中杰和高云主编《戴厚英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年版。小说反映了 1968 年夏到 1971 年初期间作协机关的生活,虽然与高校无关,也是广义的学界。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谱系中,或许可以算所谓“伤痕文学” 小说写男女主人公余子期和向南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恋爱故事,标题称为《诗人之恋》或许更合适。开始时,作协党组成员、诗人余子期被隔离审查,向南是专案组长。余子期的妻子柳如梅在造反派抄家时当着两个女儿跳楼身亡。余子期先被转入收容所关押,后来又回作协隔离,然后到农村劳动,并结束了隔离审查。在农村的集体生活中,两人产生了爱情。两人打报告要求结婚。余子期所写的长诗歌颂他的老首长,被作为彻底搬倒老首长的抓手。作协负责人和工宣队长等就以两人关系为突破口,重新开始批判余子期。余为不牵连向南和他自己的两个女儿,自杀身亡。小说中也刻画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属于特定时代,虽然也反映人性,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个故事有很强的自传性。诗人闻捷的妻子杜芳梅在他被隔离审查中自杀。专案组长戴厚英与他在上海郊区奉贤县的“文化系统五七干校”劳动。她与前夫已经离婚。两人恋爱。张春桥 ( 小说中叫狄化桥,张有笔名狄克 ) 对此批示“这是文艺黑线回潮的典型事例”和“是文艺界的一个怪现象”。闻捷受到了密集性的批斗,后来自杀身亡。 小说中的向南已经是五十年代中期入学的大学生,与《大学春秋》等小说中主人公属于同一时代,也曾是积极向上的革命青年。她自己总结,与“五四”那代人的“反抗”不同,“新社会里长大的,我的脑门上、心坎上也印着两个字:服从。这也是革命的标志,进步的标志! (p. 534) ” 小说描写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要么劳动,要么批斗或者被批斗。知识分子成天写的不是检讨书,就是举报信,要么就是大字报。现在回望,简直觉得处于疯狂状态,但其实当时设身处地分析,或许也有合理性。当然,人们也有期待。如那位曾进驻作协后来因为斗争不利被撤回工厂的工宣队长所说,“总有一天大家都会各就各位的。工人作工,农民种地,学生念书。你们这些知识分子,也还是搞你们的行当去。 (p. 599) ” 戴厚英 1938 年生于安徽。 1956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0 年夏毕业,分配到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任助理研究员。 1976 年到复旦大学虹口分校任教,后来合并入上海大学文学院。 1996 年遇害身亡。《诗人之死》是她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如前所述,不是最早出版的。本系列《学界小说丛谈》后面将陆续说到她的另外 四 部小说,都能算是学界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身世浮沉雨打萍—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Mech 2018-6-20 19:24
19 66 年后大学停止招生了,虽然还有些在校生没有毕业。 1968 年 7 月 21 日,毛主席在《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上批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办起了以毛泽东对这一调查报告的指示日期为名的“七二一”大学。我父亲在鞍钢的“七二一”大学兼过课,我见过他写得很工整的教案,但不记得他说起上课的情况。有些企业的学校,就是由“七二一”大学转制而成,如鞍钢工学院。 到了 1970 年,大学恢复招生,开始从在职的工人、农民、解放军中招生,就是所谓工农兵大学生。曾听前辈教授称他们为 WPS( 一种曾经很流行的排版软件的缩写, workers, peasents, and soldiers) ,不知是否是他原创。 1970 年到 1976 年,这批特殊的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各高校。这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现象。他们入学的目的,至少在原则上,是“上大学,管大学,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从小学到高中不等,入学主要采取推荐制。实际上的录取入学情况很复杂。 有些遗憾的是,反映工农兵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的小说比较有限。 76 年之前没有相关小说实时出版,至少是我不知道有长篇小说。因此没有当时原汁原味的记录,例如记录民国时的大学《围城》和 50 年代中叶大学的《大学时代》。比较“实时”但仍略有滞后,就是我读大学时看过的王新纪、陶正、田曾翔《魂兮归来 ( 上下册 ) 》 (1980) ,还有没有当时没有看过的李泊《起步》 (1983) 。两书的故事发生在 1972 年至 1976 年。善写“文革”题材的梁晓声,在 1986 年发表了自传体小说《我的大学》,故事发生在 1974 至 1976 年。 或许是热闹的题材比较多。工农兵大学生题材随后十多年中非常沉寂。再能找到的就是王曦昌的《紫色学历》 (1999) 。故事主要发生在 1973 至 1976 年,最后同学聚会是 1988 年。 接着又是近十年的空白期。直到近十年来,工农兵大学生的小说又出了几本,包括王金昌的《大普学历》 (2008) 、马以鑫的《黄花堆积》 (2010) 和王金昌《工农兵大学生》 (2014)( 《大普学历》的修订版 ) 。《黄花堆积》是作者自传性小说“红黄蓝三部曲” ( 从初中生经过下乡到工农兵大学生 ) 中的一部 ( 按出版顺序是第二部,按时间顺序是第三部 ) 。写了工农兵大学生在校的生活,基本以毕业为止,用尾声稍作延伸。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是 1973-1976 年。《工农兵大学生》则刻画了多位关联不太强的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后工作,故事主要发生在 1975 至 1978 ,最后两章跳到了 1995 和 2008 年。另外有些纪实文学性质的,如栗文忠的《悠悠岁月:献给工农兵大学生及其子女们》、海天和肖炜《我的大学 1970-1976 :工农兵大学生》,不是小说,自然不在这个系列中谈了。 除了写工农兵大学生外,文革期间的学界小说很少。已经谈过的《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涉及“文革”前入学大学生的早期“文革”岁月。戴厚英的《诗人之死》 (1982) 或许勉强可算。该书主要是 1968 年至 1971 年间文化人的生活记录,不是写大学,更不是写工农兵大学生。也放在这部分。 有修订版的,本系列就不另谈较早版本了。后面的小说《所谓教授》《教授的黄昏》也这样处理。 “工农兵大学生”的大学小说过去在“丛谈”中都没有说过。以后将按所反映年代顺序依次说来。包括《诗人之死》《魂兮归来》《起步》《黄花堆积》《我的大学》《紫色学历》和《工农兵大学生》。可能的话,再选择汇总几篇当时的“两报一刊”文章,体会当年的主流教育观念。 不管如何评价,工农兵大学生所伴随的“上、管、改”,都是种独特而罕见的大学模式。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危城内外—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Mech 2018-6-19 15:34
宋浩浩的小说《双山》 2009 年长征出版社出版。前半部故事发生在北京第一流的大学京大,时间是京大即将南迁之时,也就是 1937 年。后半部写几位京大师生长途跋涉从北平到上海入职沪江大学。作者标注“写于 2004 年 1 月 12 日 -2004 年 2 月 2 日”,“改于 2008 年 12 月 30 日”。写作日期表明,作者是大四的学生。小说有写于 2005 年 12 月 15 日上海徐汇的《后记》和 2008 年 12 月 25 日双山的《再记》,还有篇写于 2008 年 12 月 19 日的附录,《大江东流,一水双山 —我写《双山》的缘由》。 上半部写日本人兵临城下的北平中的京大,勉强能算学界小说。京大副校长贾弘毅想在学校南迁前当上正校长。他要通过北平商会会长马栋贤疏通其侄子教育部次长马颂元。为此他准备把学校的美女讲师林涵韵,才学俱佳的京大博士,介绍给马栋贤的儿子马骏当女朋友。具体游说的是教务处长曾芜辽,她妻子李结尔是无锡人,与苏州人林涵韵可以算老乡。马骏是美国斯坦福的博士海归,在相亲宴会上对林涵韵一见钟情。林对他也不无好感,但在上海已经有男朋友。两人吃饭看电影等,但林坚称两人仅是朋友。贾弘毅通过马栋贤送名画给马颂元。京大校长已经有人选,不仅到任,贾弘毅改任代理副校长。随后任命贾弘毅到隔壁的协和当校长。曾芜辽外面养了偏房,后来同住,享齐人之福。林涵韵决定回江南,拒绝了马骏给她找的市政府秘书处职位,也不鼓励马随她南下。马骏收到她人离开时留下的信后,难过得三天没有吃饭。 下半部写到了北京之外。林涵韵的南行由外文学院欧朴杰教授带队。还有男女教师各一位,家在无锡的刘若彬教授,家在上海的周环幻讲师。另有欧的男女学生各一位,徐伟豪和杭秋言。他们的路线,北京 - 河北 - 山东 - 河南 - 安徽 - 南京 - 上海。危城之外的生活光怪陆离。廊坊条件恶劣有窃贼光顾的饭店。半路熄火然后途中在庙里过夜的长途汽车,临西县住进有暗娼的旅馆欧朴杰云雨一场,得罪镇长儿子被一顿暴打、女性差点儿失身而得到儿子在京大读书的县长解救。在山东肥城落入饭店圈套打碎人家桌子和碗碟被敲诈钱财,在街上被碰瓷弄碎货物遭人绑起来吊灯索要钱物,侥幸逃脱后偷搭军车到河南太康。在太康没有钱了,欧朴杰和林涵韵给镇长儿子当塾师、周环幻和徐伟豪在镇上当文书,干了 15 天拿到薪水不辞而别。在蚌埠收到汇款大吃大喝,刘若彬开钟点房睡了黄梅戏团的女角被团里武生痛打。 一行人总算到了南京。找到出差公干的欧朴杰的堂叔欧再修,他是沪江大学新成立的文学院的院长。他带他们到上海。南行这一干人们都加盟了文学院。林涵秋晋升副教授,两个学生当了助教。林涵秋要找的男友仍然没有找到。他不仅辞了《申报》的工作,而且被新任职的报社派驻香港。她途中觉得如果男友待她不好还不如留在北平。她不知道,欧再修在打她主意,想让她嫁给自己的儿子。 途中的故事大体上还符合想象,读起来没有上半部危城内大学故事的出戏感。只是我有些奇怪,他们去南京或者上海,应该首选从天津乘火车。北平到上海不比钱锺书《围城》所写上海到湖南。 小说的名称有些费解。小说结尾处有议论,“人生的选择也仿佛这双山,你不在两山中间,便只能在一方山巅,一个人无法同时站立在两座山顶。 (p. 214) ”或许是点题吧?我愚钝,还是不解,甚至觉得那段话不是很通。又看了后记、附录等仍不解。只知道“双山”是地名,为女主人公的家乡,也是作者的家乡。作者在《附录》中称,“我的这本小说就是为了向先生和他的《围城》致敬的。 (p. 218) ”按作者的命名法,《围城》其实应该叫《无锡》,无锡是《围城》男主人公方鸿渐和作者的故乡。顺便一提,作者曾想原来的标题是《蓝跳蚤》,我看不错。小说是否可以有多个标题?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曾说笔名太多的作家,“只怕一个人的名气太大,负担不起了,还化了好几个笔名来分。” 作者显然想学习《围城》,但摹本和真迹还是相去甚远。《围城》中奇妙的比喻与对学界的洞悉,《双山》里都找不到,当然也许只是我眼拙。我能找到最有意思的句子,就是“想升官想发财和移情别恋有根本的相似,就是不满足现状。 (p. 72) ” 读后对我理解民国时候的学界似乎并没有什么帮助,作者想象力有些过于丰富。尤其是我读到处长“上面还有司局级的副校长,还有副部级的校长 (p. 6) ”我恍惚觉得不是说民国时候的京大,而是现在的北大。当然,大学生能写成这样也算难能可贵了。写学界小说仅有才华和天分不够,还需要职场经验。写出学界小说传世名篇的如钱锺书或大卫·洛奇,都当了多年教授。 作者宋浩浩, 1981 年出生于江苏。 2004 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据说以辞赋、散文见长,我都没有读过。职业似乎是编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剑桥意大利史》
Mech 2018-6-9 00:15
先前已经去过意大利两次,因此意大利历史也略知一二。只是过去是在世界史中读到,没有专门读意大利史。两者还是有差别。世界史中的意大利史,重点是古代,意大利是世界中心的时代,从古罗马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然后世界中心转移,就不大提到意大利了。意大利再度引人注目,要到二次大战了。墨索里尼治下的意大利,成了三大反派之一,再度登台。 前一段补补课,看了《剑桥意大利史》,其实是意大利简史,英文原名就是 A Concise History of Italy 。作者 Christopher Duggaa 是研究意大利史的英国教授,出版过多部断代的意大利史著作。 《剑桥意大利史》厚今薄古。古罗马基本没有提到。从古罗马 ( 帝国崩溃 ) 到文艺复兴结束的近 1100 年,用一章就打发了。 400—1000 年为黑暗时代, 1000—1300 年为城邦国家时代, 1300—1494 年为文艺复兴时代。分界点是 1494 年是法王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随后近 300 年 (1494—1789 年 ) 也只用了一章,主题是没落与改革。 1789 年对意大利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含义,但那年有了法国大革命,改变了世界,当然也影响意大利。 随后的论述就相对细致些,包括民族问题的产生 (1789—1849 年 ) 、意大利统一、自由国家及社会问题 (1780—1900 年 ) 、法西斯兴起和统治、抵抗运动重建共和国指导本世纪初。这部分内容有些我很不熟悉。不过,我觉得那些不熟悉的恰是不太感兴趣的。不管怎样,大体上还是对意大利民族和国家的建构多少有一定了解。其实最耐人寻味的还是法西斯的兴起。或许以后再专门说。 在该书结尾处,作者认为意大利仍有不确定性。“意大利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清晰地建立国家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和准则。自复兴运动时期开始,关于意大利作为一个国家的讨论往往以一种华而不实的方式围绕着宗教和世俗、公共精神和私人利益、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自由和权威、权利和义务、北部和南部等对立而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 …… 意大利的未来将何去何从,目前依然不得而知。 (p. 303) ”现在新总理刚上任,不知能维持多长时间。 书后的《大事年表》也很有帮助,粗线条地回顾了四世纪以来的历史。奇怪的是没有参考文献。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离骚》
Mech 2018-5-30 09:10
按鲁迅先生的说法,“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屈原宋玉,在文学史上还是重要的作家。为什么呢?—就因为他究竟有文采。”重新看遍《离骚》,愈发觉得鲁迅先生的话有道理。 《离骚》的思想主题很简单。作者觉得自己出身高、人品好、本事大,总之是完美的理想人物。很不幸,现实中常有小人捣乱,不被楚王信任,于是就“不得帮忙”了,便有了离开的牢骚。当然,作者不认为是为个人仕途,而是忧国忧民。这种怀才不遇、娥眉见妒的主题,也是千古的老调子,而且由如鲁迅所谓“老谱将不断袭用”。 可取的是文采,不过我这个年纪对赋、比、兴的兴趣不如年轻时,更喜欢直白的短语。他说自己高洁就我看就可以了,不用非要说,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作者在《离骚》中经常直接夸自己。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謇吾法夫前修兮, 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 愿依彭咸之遗则。 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也有说自己关心民生,还是间接夸自己。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夸自己的人通常要贬低他人。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 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 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 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也是多年的老调子。 这种主观判断与客观评价的背离,是所有牢骚的渊薮。到了一定境界,就形成了弃妇情怀。 荃不察余之中情 兮 , 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 当然,文采之外,也有些积极因素,特别是对于年轻人。主要是认识到岁月如梭,时不我待。 汨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老冉冉其将至兮, 恐修名之不立。 现代社会,不仅“出名要趁早”,买房也要趁早,婚嫁生子都要趁早。当然,过犹不及,过于着急,心浮气躁,反而事与愿违。那时候,不善于反思的人,可能对《离骚》就更有共鸣了,假如还能理解《离骚》。 至于我自己,最喜欢《离骚》中的话是, 何所独无芳草兮, 尔何怀乎故宇。 不仅是地理和社会意义上的故乡,还有熟悉的工作单位、研究领域,甚至习惯的生活方式。总之一切意义上的故乡,都未必要留恋,如果这种留恋不能带来快乐的话。“佳处径须携杖去”,“天涯何处无芳草”。相比之下,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也不错,特别对于年轻人,但到我这把年纪,觉得还是缺了些潇洒,缺了些淡定。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风起云涌—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上、下册)》
Mech 2018-5-28 17:10
王玉蓉的小说《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2016 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描写的是 1961 年女主人公入学到 1968 毕业的大学生活,前三年在内蒙古工学院 ( 现在的内蒙古工业大学 ) ,随后因专业合并调整整班并入洛阳农机学院 ( 现在的河南科技大学 ) ,并经历“文化大革命”而延期到 1968 年才毕业。小说的独特性是写了文革初期的校园,或许有些回忆和自传涉及,但小说只有这一部。另外是小说篇幅极大,上下两册, 934 页 95 万字,不仅空前,也可能绝后。 小说分上下两篇,上篇《雏鹰展翅》十章,下篇《雄鹰飞翔》 16 章,以文革划线。小说以其中女主人公刘玉茹视角写成。主要是她的大学生活,包括与同学的交往。大学期间的课程都列出来了,包括 4 学期的高等数学,均为 2 学期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 61 年刚入学时伙食还不错,后来就吃不饱了。入学时 60 多人大班,一学年下来,有十多位同学高数、普物不及格留级,几位同学因家庭困难、父母生病等退学,只剩下 40 多人,编成两个各 22 人的小班。 1964 年 8 月院系调整,女主人公所在 1 班并入洛阳工学院, 2 班并入武汉工学院。从包头到洛阳,在北京转车有一白天在北京游览。 1966 年 3 月与班级团支部书记金连盛建立恋爱关系。随后到西安农机研究所毕业实习,周末游览骊山包括华清池捉蒋亭等。实习中又被派回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办事,与在洛阳的同学到王城公园观赏牡丹。 6 月被召回学校参加“文化大革命”。 7 月首批加入红卫兵。 9 月到北京串联,目睹批斗团中央“三胡”,见到周总理,也看了清华、北大校园。回校后参加革命战斗队, 7 日。月底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接见。 10 月参加 600 多人的“十·一战团”,在广播室工作。与男友和另一位师傅到四川串联,到成都去了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和收租院;到重庆去了重庆大学和渣滓洞。 67 年开始,与对立派别开始争斗,包括互相贴大字报、攻楼守楼等,还有回家、上访等。 68 年 1 月初,毕业分配去向确定。随后到男友老家锦西老家结婚,刚过 25 周岁生日数日。 2 月回包头看父母兄弟姐妹,住了一个月。 3 月返校,很快离校,去柳州工作。 小说也追溯了女主人公入学前的经历。她生长于火车司机的家庭,家里几个兄弟姐妹。童年也算旁观了几次政治运动。其实都很残酷,只是知识分子没有切肤之痛,在文学作品中反映不多。她的父亲在“三反”中也被隔离审查。因为帮人家带东西,收过点好处费。要求退赔 200 元。家里没有钱,就把新买的自行车推走了事。她三叔因为贪污几元火车上的水票款,进了看守所。逃出后,在亲属劝说下回去自首,随后在看守所里自杀。所就读初中的副校长被打成右派,班级体育委员说他几句好话,差点儿也被打成右派,而且期末政治不及格。在文革中,有人揭发她家成分不是中农,应该是富农,也让她父亲惶惶不可终日。 如前面提到,小说的独到之处是叙述了文革初期的校园活动。如果用类似流体力学拉格朗日描述,追踪刘玉茹及其男友金连盛、闺蜜李桂文、金的好友祖亚琪等在文革初期的的活动,可以想象当年文革。文革开始,他们先后参加了比较有官方背景由院方政工部门组建的“东方红红卫兵总部”,与中学红卫兵斡旋,保护古迹等,并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接见。随后,战斗队林立,“东方红红卫兵”解体,他们七人成了林立“革命战斗队”,基本上就是现在的自媒体,出简报传达各种来自官方媒体的消息。随后原来的“东方红”领导人重新整合,他们整体参加“十·一战团”。到北京、重庆、成都等地串联。在洛阳市产业工人造反派组织的支持下,一度成为校园主流力量,控制着学校办公大楼,还攻占了对立派别占据的教学大楼。攻楼的远程武器是弹射玻璃球的弹弓,守楼学生有被玻璃球击碎窗户玻璃扎伤眼睛。由于中央文革小组定性,对立派所属的省级组织为造反派,形式又发生逆转,他们占据的办公楼被攻占,有些人离校回家,或者转入地下。“大联合”时,又被排斥在外,到省里上访,得到领导支持,也没有用。李桂文、祖亚琪挨打不轻。在对立面主导的毕业分配中,多数被分到远离家乡的边远地区,刘玉茹和金连盛去了广西柳州,李桂文 ( 入学前随父亲从辽阳到包头 ) 去了新疆乌鲁木齐。 如果用类似流体力学欧拉方法描述,校园里就是派系林立,“城头变幻大王旗”。开始有些学生自发批斗甚至殴打教师干部,后来就是成立各种组织。而且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开始是“东方红红卫兵”一统校园。在北京毛主席接见之前,有人打出以第二次接见日命名的“八·三一兵团”。后来“东方红”实际上瓦解。女主人公所在班级,除了她参加的“革命战斗队” 7 人外,其余除一人 ( 在追求李桂文,但她已经有男友是中学同学、现役连长 ) 外,另外 14 人都参加了“全无敌战斗队”。总体上,“革命战斗队”比较精英,成员学习好、出身好,多数是班干部。“东方红”的领导重新整合力量成立“十·一战团”,“革命战斗队”加入。而“全无敌战斗队”加入了“八·三一兵团”。两大组织分别并入洛阳市“洛阳十·一革命造反联合总部”和“洛阳市豫西总部”,分别联系郑州的“河南省革命造反总指挥部”和“七·二公社”。“八·三一兵团”一度被赶出校园,但随着省里的后台“七·二公社”被中央肯定,“十·一战团”败落,“八·三一兵团”崛起。主导学校日常工作,特别是毕业分配。 该书资料性很强。汇编了大量当时中央的决定、报纸的社论等。这样很有时代氛围,而且那些资料也比较有权威性。每到观光景点、高校等,书中人物通常是女主人公会有大段甚至冗长的背景介绍,这部分有时候历史感差些,好像是现在的描述。 虽然该书有许多独特不可替代之处,但我个人并不喜欢。很受不了的是女主人公动辄就要赋诗一首,几乎都是所谓老干部体,凑齐了每句 7 个字,但基本不管韵脚,更遑论平仄。更主要的是,女主人公的塑造绝对符合“三突出”的原则。随便抄几句小说的原话,都是说女主人公,“在学校里一贯以美丽端庄、艺压群芳、学业出众、人见人爱、骄傲自负 (p. 125) ”,“像一朵刚出水的芙蓉,亭亭玉立,风姿绰约 …… 才华出众、如花似玉,令多少男同学为之倾倒的美貌少女 (p. 130) ”,“文学功底确实很好,动不动就出口成章,这是同学们对你的一致看法 (p. 214) ”,“见字如见人,原来你的字也写得这么漂亮,真可以和你本人的俊丽洒脱相媲美 (p. 523) ”。这放在金庸武侠小说,就是“古往今来剑法第一、拳脚第一、内功第一、暗器第一的大英雄,大豪杰,大侠士,大宗师”。 作者王玉蓉, 1943 年出生于哈尔滨, 1961 年考入内蒙古工学院汽车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 1964 年夏转入洛阳农机学院拖拉机设计专业。 1968 年 4 月,到广西柳州拖拉机厂技术科工作。 1980 年 5 月,到石家庄拖拉机厂产品研究所工作。 1995 年 12 月退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韦伯的青年学者自问
热度 1 Mech 2018-5-22 09:12
年轻时读韦伯 ( Max Weber ) 的《以学术为志业》,很有感慨。先看汉译本,后来看英译本,再后来也不求甚解地看了德文原文。 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学术职业是“疯狂冒险 (mad hazard, wilder Hasard) ”因此,对于要选择学术职业青年人,需要问自己 ( 重要的问题说三遍,原文、英译文和汉译文 ) : Glauben Sie, daß Sie es aushalten, daß Jahr um Jahr Mittelmäßigkeit nach Mittelmäßigkeit über Sie hinaussteigt, ohne innerlich zu verbittern und zu verderben? Do you in all conscience believe that you can stand seeing mediocrity after mediocrity, year after year, climb beyond you, without becoming embittered and without coming to grief? 你真相信,你能忍受一年复一年都有一个又一个平庸之辈超过你,而没有内在的愤忿与挫败? 现在重读这段话,我很有些惶恐,不知道自己是多少人眼中的平庸之辈。希望他们没有“ 内在的愤忿与挫败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669 次阅读|2 个评论
《诗经》温习之《国风》
热度 1 Mech 2018-5-19 08:42
《诗经》虽列五经之首,其实是文学作品,因此通俗易懂。这次重新翻翻,主要是对过去熟悉的名句的出处和背景温习一番,好多已经忘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都出自《国风》,古代民歌的结集。 传统的婚姻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语出《邶风·击鼓》,是夫妻或者兄弟道别,而非恋人山盟海誓。当然,当年也有想得开的,所谓“子不我思,岂无他人?”(《郑风·褰裳》)。 传统的贤妻,离别之际,不求丈夫闻达,只要平安。所谓“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语出《邶风·雄雉》。失意文人,常以此自慰。 对情人的渴望,“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曾以为这两句是曹操原创,原来他的《短歌行》是引用《郑风·子衿》。一旦重逢,“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前面两句更是有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语出《郑风·风雨》。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我一直当做个人偏好的表达,几近于“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周作人似乎这样用过,如果我没有理解错。从上下文看,其实是弃妇的哀怨。前面四句是“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而后面两句为“宴尔新昏,如兄如弟。”语出《邶风·谷风》。好一幅“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情景。 读书人心思复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语出《王风·黍离》。以后“黍离”就成了种故国情怀的象征,如辛弃疾词“莫望中州叹黍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出《秦风·蒹葭》。“伊人”只是那人的意思,不知为何现在往往指青年女子。 《卫风·硕人》描写美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面过于写实,后面两句高度概括。难怪当年宗白华先生对着蒙娜丽莎画像,只能默念“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卢浮宫还没有去过,无缘见达·芬奇的名作。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220 次阅读|4 个评论
风刀霜剑—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热度 1 Mech 2018-5-16 14:20
亢彩屏的长篇小说《马兰草》于 1980 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算是典型的学界小说了,写 1961 年到 1962 年塞外省城中某大学历史系教师的故事。是学界小说中很有“伤痕文学”色彩的作品。作者标注,“ 1979.7.23 初稿”“ 1980.2.29 修定”,那也正是“伤痕文学”大行其道的时候。“伤痕文学”中以大学为背景的小说不多,而且该小说独特之处是所反映的时代既不是反右也不是文革。 80 年前后出版的大学小说,例如戴厚英的几部,更接近所谓“反思文学”了。 这是个非常凄惨的故事,甚于该作者写反右的《牵牛花》。结构上也是倒述。开篇“楔子”写因病而显得极度衰弱和苍老的何丹在“东海之滨,三江交汇的临河小城 (p. 5) ”养病,等来了当年陪护妻子期间被作为“敌人”抓走的丈夫柳彤回到故里,他自己“评上讲师了;几篇论文要出集子。 (p. 11) ”学校也把“讲师”职称作为礼物,送给长期患病在江南丈夫故乡治疗的何丹。时间推算是 1978 年。后面的正文从何丹 1961 年从师范学院借调到大学开始,到 1962 年她患病努力争取到回故乡治疗结束。最后“未完的话”,说明小说中主要人物此后的生活轨迹。 24 岁的女主人公何丹是“一个政治上纯洁、业务上出众、前程远大的少女 (p. 128) ”,却只有“平庸的外貌 (p. 128) ”。因为自身的朝气和活力,引来历史系副主任燕君陶的追求,也被教师团支部书记、校党委秘书金临风看中。她却因为人品学问看上了比她大 9 岁的摘帽右派柳彤。由于系书记陆芒与宣传部长俞帆斗争需要,校党委费书记独断专行,还有系秘书胡沛的盯梢密报,他们都成了被批判对象。金临风趁机强奸何丹。之后何患了精神分裂症,另外还有种什么怪病,要用激素治疗。陆芒了解内情,却因为斗争需要,声称何是与燕或柳私下发生关系。燕君陶虽然有上海人的琐碎小气,但还是与人为善,当时也无能为力。同事中好人也是多数,但于事无补。尽管知道何丹的病无法治愈,也不能生育,柳彤还是与何结婚,以便于照料她。陆芒等把他们两人下放到农村,但因病被退回。小说结束时,在校组织部长陈信等领导支持下,柳彤何丹夫妻转诊上海治疗。作为对照,小说还写了不择手段往上爬的美女教师吕人美,为利益而结婚,为利益而揭发丈夫并离婚,先后害了三任丈夫或情人,包括第三任的金临风。 大学的大环境变得愈发险恶,所谓“风刀霜剑严相逼”。只有生命力及其顽强的马兰草大西北较多,耐旱,耐贫瘠才能存活。前面写反右的小说如《牵牛花》和《生命与爱情》中,被打成右派都是多少有些言论。这里的何丹完全是无妄之灾。斗争也更加残酷。当了右派降级使用的俞帆被甄别摘帽了,他还是感慨,“甄别有什么用?甄别了老的,再打小的;‘分子’只会增加,不能减少! (p. 310) ” 小说的重点写政治斗争,反映时代的残酷性。上层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下层无可奈何,人人自危。更糟的是,大象打架,小草遭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小说顺便也提到当时的大学及其教师。“如果把系里的聪明人排队,确是个摆不平的事。因为这里边实在都是些天资很高的人,把谁当作庸才谁也不服气。他们都是名牌大学的产品,而且,学业成绩都应该在中等以上;否则,不可能分配在高等学校任教。可是,实在的情形是,尽管这里边的人都不苯,但智慧的表现却各有千秋,各具特点。 (p. 255) ”当然,大学从来都是这样。那时候教师要挑灯备课。“做教师的都养成了夜间工作的习惯,白天要开会,做学生工作,写讲稿往往被打断,效率不高,只有晚上才‘出活’。 (p. 39) ”现在开夜车大概是搞研究了。此外,当年也有现在所谓的“行政化”“学府变成了官场,真是斯文扫地! (p. 285) ”官场的逻辑,“走到哪里都要有个靠山、后台,否则不会顺利。千万不能得罪顶头上司。 (p. 312) ” 作者的校友苏叔阳写了序并推荐出版。这个有些过于凄惨的故事,当年竟然重印,共印了九万五千册。当年的文学盛况,以及“伤痕文学”大行其路,现在真是难以想象了。 作者亢彩屏, 1937 年出生于河北。 1960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并到宁夏医学院任教, 1962 年调入宁夏大学担任政治系教师。与男朋友分手后,与“摘帽右派”汤宜庄恋爱。 1965 年结婚后夫妻一起下放六盘水区,但因病被退回。随后辗转北京、西安、上海等地治疗。《马兰草》是其处女作,个人生活经历较多 ( 如与“摘帽右派”恋爱,患病到南方治疗等 ) 。已经说过的《牵牛花》出版在《马兰草》之后,写的是反右在《马兰草》之前。《马兰草》在主人公在《牵牛花》中也提了一句,主人公所在班级毕业分配,“有的人像西北荒漠中的一棵‘马兰草’ (p. 451) ”,仅此而已。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220 次阅读|2 个评论
疾风劲草—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Mech 2018-5-7 20:58
蔡观华的长篇小说《生命与爱情》 (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4) 讲述被划为右派的大学生及其他的恋人和朋友的故事,算是特殊时期的学界小说了。时间跨度为 1956 年底到 1962 年初。故事发生在石头城的云山大学。石头城就是南京了,云山大学从历史沿革和专业设置的描述是南京大学,从地理位置 ( 学校旁的白莲湖就是玄武湖 ) 和校园描写看是当年的南京农学院。 小说主要是个爱情故事。男主人公董海生学业成绩突出,大二就被本校著名学者林值中教师看中参加科研;人长得也帅,身材如大卫。同班同学罗莎先追求他,罗的父亲是将军,并与学校的党委副书记很熟悉。她邀请他到家里玩,与长辈一起出去拍照。准备连同新照片,再给他一张自己的照片表白。而在这之前,董海生回家去探望病中的父母,遇到一直在照料他母亲的远房表妹闻清婵,她在上海的大学里学英语。两人青梅竹马,双方家长都有意促成。罗海生的哥哥与闻清婵的姐姐已经订婚但哥哥去了美国失去联系。这样两人就明确了恋爱关系。等董海生回到学校时,面对罗莎的表白,就只能拒绝了,而且据说原来就是当妹妹看待。罗的室友老大姐团支书王玉娟向罗莎解释了一切,两人又成为好朋友。有人偷了董与罗的合影以及罗的照片,寄给闻清婵,引起闻的误解。董则给她看自己的日记,表明心迹。反右中罗被打成右派,闻清婵受到压力,表面上与董断绝了关系,但内心中一直仍忠于他们的感情。罗海生在劳改中看到好友为他而死,心灰意冷,决定自杀。这时候外面已经开始对右派“脱帽加冕”了。他给闻清婵写了遗书,退还爱情信物。闻得知后,马上与劳改农场去,罗莎同行。但并没有见到尸体,只是推断董从农场逃脱,投海了。事实上,董走错了方向,奇迹般逃脱,藏在大山中当了道士。小说结尾处,闻清婵等知道董海生还活着,也办好了相关手续,等待他返校。 罗莎的行为可能不容易为现代人所理解。在罗做出选择后,她就退出了,而且在被诬陷为脚踩两只船时,董海生建议罗莎,接受老大哥同学江汉夫 ( 共产党员、校团委委员、学生会主席 ) 的追求,并在小说结尾处有比较清晰的意向。江功课不错,但留校后在人事科搞行政。罗与江完全是不同的两类人,罗的选择缺乏可信性,除非她只是为了让董海生解套。听说闻清婵与右派董海生划清界线,她似乎又有些动心,但很快老大姐王玉娟与闻面谈后知道她的真实想法,告诉罗后让她打消了念头。 与爱情平行发展的还有男主人公的事业追求。他参加了林值中教授重要的科学实验,当助手,并拉罗莎参加。在劳改农场,还进行了鸡的杂交育种。只是这方面描写线条比较粗。 与写于 17 年的《大学时代》《勇往直前》和《大学春秋》不同,男主人公的出生不再是简单的劳动人民甚至革命烈士后代。董海生的父亲是国军将领,在抗战中捐躯。又有海外关系,哥哥在美国。这大概就是 84 年出版小说与 17 年中的差别吧! 56 年其实是共和国大学前 17 年中最让广大师生心情舒畅的一年。小说开场描写的 57 年新年晚会,很有盛世狂欢的意味,当然历史上只是曲终人散前的回光返照。有高校文化特点的是,有些学生装扮成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李时珍、拜伦、庄子、雅典娜、奥菲利亚等中外名人或虚拟人物出场。这真是很有创意的活动。甚至在运动开始时,大家仍然是轻松愉快。“对于这众多的年轻人,似乎眼前的自由就是一切。他们热爱生活,信赖生活,听凭生活之流把他们推向前去;最后推到什么地方,他们并不介意。人们常有这样一种成见 — 或许自己意识不到:忧虑和烦恼只是少数智者的嗜癖,愚者的妄念,与他们是无缘的。 (p. 130) ”这大概真是 50 年代大学生的心态。 小说展现反右的全过程。开始是党号召知识分子帮助自己整风。师生踊跃参与,积极提意见。主要还是善意的批评,也有过火的讽刺,甚至有恶意的攻击。连校党委书记家的鹦鹉都会学舌,“秀才造反,利令智昏。”然后风向突变。先前的号召成为引蛇出洞。提意见的人就成了右派。到 58 年初,风头几乎过去时,又来个“回头望”,划右派比较少的单位补划了一批。右派有三种处理,“开除送劳教”,“保留公职学籍,劳动观察”和“带帽留用”。书中的男主人公董海生开始并没有提意见,并且反对过火的讽刺。但后来同情右派,最终自己也被定为右派,并被开除送劳教。后来到 62 年,又开始摘帽一批。对此,罗莎的父亲罗剑将军称,“事物的复杂性、多重性,常常不是一个原则一个公式能解释清楚的。 (p. 199) ”话不错,但也是很无奈。 在当时的宏观背景下,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右派产生的微观机制。言行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人在意这些言行。校级领导,有坚定执行上级政策的,也有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加以保护甚至牵连自己的。基层干部,有与人为善的,也有乘机报复构陷的。董海生成为右派,主要是年级的党支书汪思贵极力促成。毕业后,汪分配到闻清婵的学校,又假装同情董,试图以此接近闻。作者以此刻画其卑鄙小人面目。 小说的故事比较老套。作者用了些倒叙等试图讲得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方面还算鲜明。除了男主人公董海生以及他的恋人朋友闻清婵、罗莎、江汉夫、王玉娟,以及反面人物汪思贵,还有些其他人物读后也有些印象。如努力工作但唯上是从的党委书记,有政治自觉和独立思考的党委副书记,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的系总支副书记,人品低下的同学等。总体上,推测小说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高校中的情况,虽然写在 20 多年之后。 作者蔡观华毕业于南京林学院,曾在南京林业大学从事编辑工作。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列子》补记
Mech 2018-4-28 08:45
《 重读 列子 》已经说了我的随感。这里再补充几句。《列子》与《老子》和《庄子》类似,在认识论方面,都是偏向怀疑论而反对独断论。虽然认识论一般不是华夏古籍的长处,但也有些思想的火花。 在著名的杞人忧天故事中,该书觉得杞人也有道理。“ 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p. 33) ”本质上,有限的经验,不能无限地外推。而人性的弱点,在认识领域的体现,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 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 (p. 26) ” 缺乏怀疑态度,特别是缺乏对自己怀疑态度的人,往往推崇自己的动机,迷信自己的方法,就是引发滔天洪水、打开地狱之门还要强调善良愿望。该书观察到,机关算尽,效果也往往可疑。“ 其使多智之人量利害,料虚实,度人情,得亦中,亡亦中。其少智之人不量利害,不料虚实,不度人情,得亦中,亡亦中。量与不量,料与不料,度与不度,奚以异?唯亡所量,亡所不量,则全而亡丧。亦非知全,亦非知丧。自全也,自亡也,自丧也。 (p. 212) ”我服膺波普尔对社会科学任务的界定,探索人类有目的活动的非预料社会后果。在社会中,人的行为往往有非预期后果。该书举这样例子,“ 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 ( p. 267 )”也有几分道理。 在怀疑论者看来,理无常是,随条件变化。条件的时间维度,该书就称为“时”。“ 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 (p. 245) ”与时俱进,是种智慧。 怀疑论的必要性还在于偶然性(“俏”)的广泛存在。“ 佹佹成者,俏成也,初非成也。佹佹败者,俏败者也,初非败也。故迷生于俏,俏之际昧然。于俏而不昧然,则不骇外祸,不喜内福;随时动,随时止,智不能知也。 (p. 211) ” 总体上,独断论往往导致错误和失败。该书写道,“ 心将迷者,先识是非。 (p. 133) ”我看可以改写为,“心已迷者,必执是非。” 我自己或许也是倾向于怀疑论,而反感独断论。读《列子》的愉悦感,或许就是与其中怀疑论思想的共鸣。这种理智的愉悦感,与读哈耶克的《科学的反革命》和《致命的自负》之类书的快感很接近。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煎太急—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Mech 2018-4-24 21:44
亢彩屏的长篇小说《牵牛花》于 1993 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不是学界小说,而是校园小说。故事是男主人公在 1994 年的回忆。回忆开始于 1956 年秋季学期开学,结束于 1960 年春天,班级即将毕业。人物主要是北京某大学历史系一个班级的同学,在“反右”中的命运改变。大学名称没有明确说出,但从书中描述可以推断是中国人民大学。 小说的故事开始于 1956 年,那还是风和日丽的年代,可以说是“十七年”最好的年代。首先生活就相对富足,以伙食为例。按小说所写,在 58 年底粮票出现之前,学生食堂大灶每月 12.5 元, 8 人 1 桌两荤两素另加骨头汤,主食随意,原则上不许带出去。行政 19 级以上调干生吃中灶,每月 15 元,也是 4 菜,但肉蛋天天有,鸡、鱼也常见。小灶 18 元,病号用。学生没有经过“洗澡”,多数也不理解“镇反”的残酷性。因此真是“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用小说中的话,“那是一个极讲自尊心的年月。青年们既保留着中国文化人传统的气节观,又接受了新的独立自主的英雄主义思想,脊梁骨是挺直的,头颅是昂扬着的。 (p. 50) ” 开始主要是恋爱故事,当然也有听课、讨论、复习、运动等校园生活的惯有套路。。作者称大学生恋情在四年分别如春夏秋冬,一年级就是春意盎然了。 21 岁的男主人公华一帆是所谓调干生,班级团支部书记、系团总支委员,入学前是天津某区团委书记。华一帆出生于教授家庭,其父母与美国关系太深,影响了他入党。入学不久,他的帅气和才华就吸引了班上 3 位优秀女生。印尼华侨林玉娘冨, 19 岁来自江苏的高干亲属尹蕴秋贵, 23 岁来自黑龙江的原少尉军官金韵雯 非常漂亮 。华一帆自己分析,“小尹端方、聪明、温柔、善良;阿玉热情豪放、纯真实在;金姐是女中魁首,可惜学识不高,才气欠缺。 (p. 197) ”她爱上了高他两年级的刘妮,刘妮是当年地下党的后代,才华出众,个性突出。只是刘不看重外貌强调性格,告诉他,他们不合适,可能觉得华太嫩。华其实准备把金韵雯作为备胎,但金又有新的追求者,近 30 来自浙江的青年讲师路侃,马上要晋升副教授。金把路作为备胎,如果刘接受了华,她愿意考虑路。这样几位男女的姻缘,取决于刘一个人的选择。说实话,我很难理解小说反映的这种恋爱做法。 “鸣放”开始,刘妮就积极参与,人民大学比较保守,但北大欢迎她去讲。华一帆开始还在酝酿一番,后来也在班级系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此之前,一直当地下党的老革命,刘妮的父亲就告诫过华,“一个人革命不能光凭主观愿望,还要看客观条件让不让你革命,够不够资格革命。 (p. 87) ”“要谨言慎行,做什么,发表什么言论,都要审时度势。 (p. 88) ”他们年青人都听不进去。“反右”开始,刘妮、华一帆还有路侃都成了第一批右派,刘妮还成了学校里的大右派。竭力保护同学的班党支部书记朱旭东,调干生,行政 16 级 ( 处级 ) ,入学前为北京文化部门某副部长的秘书,第二批被打成右派。第二批右派还有来自黑龙江的 23 岁的鲁石舵,他是华一帆室友,主要因为宣称农村生活困难。朱旭东的室友,班级学习委员冯钊成,第三批右派。他是调干生,行政 17 级,入学前为江西某小城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开始右派还不断鸣冤,表示不服,结果鲁石舵被公安机关当众逮捕,刘妮也被当众逮捕,就没有人敢反抗了。处理的结果,刘妮被判刑 15 年,路侃送北大荒劳改,朱旭东、冯钊成送郊县劳动考察,华一帆留校察看。 小说也揭示右派定性的微观机制,就是有人记录和检举,主要是同学之间倾轧相煎。定右派最积极是系团总支副书记孙毅伦,行政 18 级,入学前东北某市团委科长级干部,丈夫为军队团级干部。反右后为班党支部书记,兼系总支委员。还有 24 岁来自湖南的梁湘艳,地主家庭出身,大义灭亲带解放军杀了自己的母亲和舅舅等,入学前为原军区司令员秘书夫人,机要打字员,行政 19 级。入学时让她担任班长,她不愿意跑腿打杂拒绝了。反右后接替孙毅伦任系团总支副书记。孙毅伦是立场极左,梁湘艳基本就是个人品质恶劣。还有冲在前面的少数同学。本来比较边缘化的同学,在反右中大显身手,成了班级的左派,除了孙梁还有三位左派。来自辽宁 24 岁的宋思孝,入学前为阳市教育局干部;来自江苏的 25 岁的谢昌,入学前为粮食部门干部;应届生刘根荣, 20 岁,上海人。幸好有才过 30 岁的河北人系党总支书记沙淼,通情达理,对年轻学生总是觉得情有可原,尽量保护学生。所以最终只有 4 个学生打成右派。沙淼自己没有机会晋升,一直当系总支书记。 全班 30 人,除了四位右派和五个左派外,另外 21 人都是中间派。中间派又分中左, 19 岁的班主席董鄂生,就是中左,反右后兼班团支部书记,其实只是给孙毅伦等作些事务性工作,后来 90 年代初任某部副部长。中右基本上就是没有带帽的右派。中右除了金韵雯,还有林小舟和齐伯夷。林小舟 17 岁,来自四川,是华一帆和鲁石舵的室友,当时通常三人一间,后成为著名学者, 80 年代初当了研究员。齐伯夷是朱旭东和冯钊成, 16 岁,来自河北,后成为著名剧作家兼语言学家。齐伯夷的原型似乎是苏叔阳。金韵雯按照华一帆的建议,检举他的罪行,没有被打成右派。林和齐都是应届生,年龄小,系党总支书记沙淼坚持还没有到 18 岁,宽大处理。 反右风暴当然也影响谈情说爱。刘妮被逮捕后,华一帆坚定了对她的爱情。 72 年后刘出狱也没有联系他,直到小说开始时的 94 年, 85 年到瑞士定居的刘妮通过出访的齐伯夷知道他的消息,拍来电报,要归国面谈。林、尹和金三人在陆被打成右派后都在第一时间表示了关心和支持。林玉娘是统战对象,尹蕴秋有高干背景,所以只有金韵雯受到压力最大。林后来归国,尹在华坚决不放弃刘妮的情况下听从亲属安排,另觅伴侣。金韵雯在陪请假出来的路侃到杭州探望重病的母亲过程中怀上他们的孩子,如果不通过嫁人表示划清界线,就要被学校开除,而路仍在劳改。她无奈选位人品尚好的研究生说明自己处境,奉子成婚。 反右之后,还有些故事。例如开始拔白旗。被拔的有来自上海的 24 岁的徐辉,还有来自广东的 20 岁的黄杰,他 90 年代初在深圳任中学校长。还有到市郊农村去劳动锻炼。华一帆完全不知情地引起位农村姑娘的好感,梁湘艳以此生事端,引发些学生和村民的矛盾。也反映了公社化过程中,原来富得流油的郊区,也变穷了。倒是齐伯夷,与低一年级来自福州的俞眉波谈起了恋爱。 59 年秋,又下乡整社、反右倾,农村已经要揭不开锅,而且有大量饥民流入。班级的大事是梁湘艳搬倒了长期让她嫉妒的孙毅伦,孙被免去党支部书记职务,由梁接任。 小说写当时的行政级别挺有意思。大学生毕业行政 22 级,科级干部 18 级,处级干部 16 级。奇怪的是,讲师与系总支书记都是 17 级。不知道作者所写是否正确。另外,当时的研究生也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研究生。“那时的研究班的研究生并不是大学本科或相当于本科学历的人升上去的。那是五十年代初为培养较高一级的社科人才和行政干部,而在干部中选拔的训练班性质的设置,学生是有大学毕业生,也有小学毕业生,而年纪都是偏大的,行政级别大多偏高。 (p. 247) ” 关于反右对学生的影响,小说如此议论。“从这一年的夏天开始,尚不大懂世事的青年学生别的可以不会,但尽可能隐藏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却是一定要学会的,这叫‘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另外,也锻炼出一套自我批评和批评别人的本领。 (p. 251) ”难怪后来的读书人多数都如龚自珍《己亥杂诗·咏史》所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在运动中受到损害的不仅是被打成右派的学生,几乎是所有的人。“造就了一大批怀着沉重的原罪感、丧失了自尊,没有了自信,羞惭地、自卑地如履薄冰般生存的可怜虫,可他们却是国家高等学府刻意培养的社会精英。和培养者的预期相反,由于他们对心灵画地为牢,使本应最富创造性、最聪慧敏锐的青年变成畏首畏尾、心虚胆怯、疑虑重重、俯首帖耳、不相信自己脑袋的精神残废者。另有少数人从侧面吸取经验教训,学来察言观色、揣摩气候、见风使舵、工心机、藏机巧、心口不一等等不正派的品质。更少的人在批判别人后受到表扬、重用,尝到甜头,自此以为只要沿着这条光明大道往前走,可以不搞学问,不修品德,只有听号令,举拳头,高官厚禄自会降临 (p. 314) ”。这似乎可以看成作者在钱学森明知故问之前就作出的回答。 作者没有解释《牵牛花》的名称来由。我个人理解,那些经历了“反右”的年轻学生,如同牵牛花一样,早早凋谢。 作者亢彩屏, 1937 年出生于河北。 1960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毕业后到宁夏医学院任教, 1962 年调入宁夏大学担任政治系教师。来自武汉的男朋友与她同去宁夏,后来因为两人政见不合分手。因与“摘帽右派”汤宜庄恋爱下放到“四清”工作队到农场。因病返校后在图书馆阅览室管理图书。 1965 年结婚后夫妻一起下放六盘水区,但因病被退回。随后辗转北京、西安、上海等地治疗。 1977 年开始小说创作,其处女作《马兰花》多少有些的个人体验成分,以后会说到。在这部《牵牛花》中,作者是没有在故事中露面的讲述者。 1980 年汤宜庄从宁夏大学调入苏州大学,她也提前退休,定居苏州市。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花好月圆—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热度 3 Mech 2018-4-14 07:35
《洗澡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 2014 年出版。我手里的是 2015 年的汉英对照本。我个人认为,《洗澡》是写“十七年”最好的学界小说。爱屋及乌,也说说其续篇《洗澡之后》。严格而论,《洗澡之后》并不是长篇小说,总共不到 5 万字,标准的中篇小说体量。但出了单行本,勉强作为长篇处理吧!否则,我谈的学界小说最短的要算《漩涡》了。 《洗澡之后》主要是发生在学界的情感婚恋故事。《洗澡》结束时,男主人公许 彦 成到北京大学教语法,他的妻子杜丽琳也在那里教口语。女主人公姚宓到接受她家赠书的博文图书馆工作。小说分两部分,分别解两个套。第一部分是姚宓帮长辈意向中的未婚夫找女朋友。小说开始时,姚宓被派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习。在图书馆见到许 彦 成,他们有机会天天在书库见面,杜丽琳从来不去图书馆。姚宓的室友李佳,是文学系李主任的女儿。姚宓促成了李佳与罗厚的的婚姻。本来长辈对姚宓和罗厚有婚配的意思。两人是好朋友,但都没有结婚的打算。在《洗澡》中姚宓表示不惜为许 彦 成出轨时,罗厚曾仗义地表示,愿意与姚宓缔结形式婚姻,结了婚她才能出轨。两部小说中,姚宓家的事情,都罗厚忙前忙后在张罗,很有女婿的样子。罗厚有了佳偶,姚宓也算解了套,不是法理意义上的套,而是礼仪或道德意义上的套。第二部分是许 彦 成解套,与妻子离婚。在“反右”中,杜丽琳比较积极,被领导凑数定成了右派。在农村劳改中,找到了真爱,同是右派的经济系教师叶丹,两人在群狼出没的荒郊野外私定终身。半年后调回来,杜主动与许离了婚。都自由了的姚宓与许彦成最后也结了婚。不管怎样,在“结束语”前最后句话,“姚太太和女儿女婿,从此在四合院里,快快活活过日子。 (p. 256) ”很像童话。 从婚姻观上来说,小说倡导的是门当户对的婚姻。商人家庭出身的杜丽琳,就是不入许家的法眼,所谓俗气美人。因为是书香门第,即使长辈没有说出口的联姻打算,姚宓也要有个完美的解套,给罗厚物色好门当户对、情投意合的大户小姐;在《洗澡》中敢作敢当的姚宓,在大局已定都解了套之后,反而扭扭捏捏,变成传统佳人了。许彦成似乎仍是旧名士派头,“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一辈子不会出名,只是个穷教师。 (p. 243) ”但他也知道结婚意味着什么。他曾对罗厚说,“我将来是姚家倒插门的女婿。你是李家倒插门的女婿;李家阔,不会要你费力,我可负担着姚家的生活呢 (p. 240) ”。 小说说到当年大学职场的不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杜丽琳,平时似乎还不错。“现在是系里的大红人。她结交了许多学校里走红的朋友,忙着呢! (p. 178) ”实际上也是处处小心。“我做校花的时候,也是好一朵校花呀。做了教书先生,胭脂、粉都不敢用了。 (p. 242) ”到鸣放时,只是表示同意前面发言者的意见,而那位发言者说的是右派言论,杜丽琳也就被定成右派。工资降了三级,到农村去劳改。 小说特别是第二部,多少反映了当时的氛围。“生活在不断革命的时代,日子过得真快,一场斗争刚完,接着又是一场。 (p. 213) ”一场场运动中,先前的弄潮儿,后来可能成落水者。《洗澡》中不择手段向上爬的进步青年姜敏成了大右派,自杀了;苏联海归的红色专家施妮娜在《洗澡》中非常革命,也成了大右派,不知去向。这也不奇怪,后来人们觉得许多右派其实左得很,人家原来就是左派。倒是《洗澡》中很狼狈的法国海归旧知识分子朱千里,安然无恙,在悍妇妻子管束下,“一声不响,躲在家里,倒由此免了一场大祸。他要是鸣放,肯定放成大右派。 (p. 239) ”基本对策就是如姚宓所述,“我不是党员,不用太积极,只求‘安居中游’。不过,中游也不稳当,最好少发言,只说自己‘觉悟不高’,‘认识不足’,总比多说话稳当。 (p. 203) ”这或多或少也是从“洗澡”中得到的教训。原意让人们变好的运动,只是把人们变狡猾了。与后来正面描写“反右”的多数小说不同,作者似乎觉得右派并非无辜,至少是缺少生活智慧。毕竟作者伉俪在“反右”中安然无恙,在其他运动中最差也只是有惊无险。这或许能算是把书本学问算是具有生活智慧了吧! 说句题外话。华夏古国,读书人的处境一直很险恶。因此读书人也有套应付的办法。如《庄子·养生主》所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姚宓其实就是这个对策。希望华夏读书人今后不需要这种智慧,不过未来也很难说。 《洗澡之后》是我读着很愉悦的小说。与《洗澡》相比,对男女主人公的厚爱有余,但机智稍逊色。至少我个人,更喜欢读《洗澡》。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0679 次阅读|6 个评论
玉骨冰姿—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Mech 2018-4-9 09:13
前几天已经说过《 大学春秋 》,这里再补充几句,说说我觉得小说塑造最好的人物。虽然是次要人物,远比主要人物更为生动有趣。我小的时候看电影,先记住的话都说反面人物说的。现在看那时的小说,印象深的也不是正面人物。这里要说的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来自广州的女生黄美云。 黄美云的父亲是教授,因为历史问题在“镇反”审查中自杀。生前她父亲告诉过她,“只要你自己肚子里有货,随便哪朝哪代都能立足。 (p. 234) ”父亲去世后,母亲给她忠告,“你到北京是读书去的,学本领要紧,少出风头,少和别人吵嘴,只要学习成绩好,到哪里都吃得开。 (p. 236) ”我完全理解,靠自己的真本事吃饭,是社会弱势群体给自己留的希望,虽然对社会的认识还是过于简单化。我父母其实也是这样教育我的。 黄美云对现实不满,对社会有怨恨。开始同学觉得她郁郁寡欢,甚至有些阴阳怪气。她本来要去登长城,玩个痛快,后来登长城成了班级集体活动,她就不想参加了。“春游也有那么些政治,讨厌! …… 玩不玩我总该有自由。 (p. 232) ” 正是由于缺席了班级春游,让黄美云有机会与助教刘鹏交流。刘告诉他,马鸣皋教授看好她的读书报告,准备推荐到报刊上发表。看了她的诗句 我讨厌轻薄的知了, 它只会无休止地噪叫。 开花前的炸弹是块死铁, 它却最懂得什么叫沉默。 觉得颇有才华,只是过于消极。劝告她“古往今来,任何有成就的人,对人生的态度总是积极的;消极的本身,就是对青春和生命的戕害。 …… 消极,就意味着处处被动,让别人推着走;而被动,是免不了挨打的 (p. 239) ”。黄美云听取了劝告。顺便一提,小说中关于刘鹏的描写,例如领导的判断,“业务还行 .…… 但城府很深,不易暴露思想 (p. 334) ”或许暗示可能会有历史问题,是暗藏特务之类,但后面没有说。 黄美云的思想虽然偏执,但坚定。班级到农村去 劳动 ,接受贫下中农教育,落后的降级生傅一夫就幡然悔悟了,放下了地主家庭出生的包袱。黄美云似乎不为所动。反而是率先吐槽,“成天干活,觉得没有意思。要劳动,学校里也行,何必跑这么远呢。 (p. 592) ”引起其他同学共鸣。 期末考试,她学业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而且论文《论海涅的叛逆精神》发表在《黎明日报》的《外国文学研究》专刊上。与书呆子吴学孟都是学习成绩好也有研究文章,但没有评上三好学生。她在班会上出头为吴学孟争取,经验老道的男主人公许瑾马上就意识到她其实是为自己鸣不平,当然没有成功。不管怎样,她还是学生中唯一的没有碰壁、没有受到什么惩罚的反面人物。 她还在精神上征服和激励了碰壁失意的白亚飞。开导他,“我国有句古语,‘识时务者为俊杰。’我看,你吃亏就吃在不识时务上。我们的古人又说,‘大智若愚。’历史上真正的英雄豪杰,并不都是锋芒毕露、锐气逼人的。 (p. 636) ”交谈之后,白亚飞完全拜倒在黄美云的石榴裙下,认为她是“有理想、有抱负而又才智过人的教授遗女 …… 简直有种侠女的风范。 (p. 638) ”虽然按小说的描写,白亚飞人品低下,但也算得上才貌出众。如果驾驭得法,确实可以是有趣也拿得出手的男朋友。 最落后的两位学生,外表就与其他同学不同。黄美云是波浪型的蓬松的烫发,白亚飞正式场合用发油。耐人寻味的是,两人来自广州和上海,现在所谓一线城市,也是当时北京之外仅有的一线城市,这是种巧合吗?我觉得未必。在上海、广州这种商业城市中,市民长期潜移默化形成的价值观,不轻信,不盲从,不狂热,注重自我价值,推崇个人奋斗。这些都不同于五十年代的主流观念。观念的碰撞自然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仔细推敲,黄白两人的的观念还是有些差别。简单些说,就是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差别。黄美云是个人主义者,强调个人尊严,重视自己与他人的边界,自己不会越界,所谓“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 《列子·杨朱》 ) ”;白亚飞是利己主义者,强调个人利益,不为他人牺牲自己,但为自己有时会损害他人。白亚飞的碰壁以及对黄美云的膜拜,可以理解为利己主义者反省自己扬弃缺陷,还有可能走向个人主义。这其实是成熟的过程。每个人在婴儿状态都是利己主义者,区别只是有些人始终停留在那个状态,成为所谓“巨婴”,而另一些人,超越了那个状态。 小说的结构谨严。引言中出现的后面都有呼应。只是刘鹏的许多暗示,后面就不再提起。黄美云也没有在现实中碰壁。小说中这些伏笔,似乎预示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或许只是因为最后定稿时,风尚变了,不强调这些了。 在大学时代,推测与我交往多的同学会是黄美云、吴学孟、陈筱秋甚至白亚飞,但不会是许瑾、王月英那些太正面太成熟的人物。这无关意识形态,只是因为自己不成熟有缺点,物以类聚。 不论是否喜欢黄美云,都应该承认,这是小说中塑造很成功的形象。在个性不突出的同学中,犹如冬日的梅花,傲雪怒放。“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顺便一提,本文标题不是取自莫将的《独脚令》“玉骨冰姿别是春”,而是苏轼的《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前者意思当然也通,但后者更恰当地说明了《大学春秋》中的黄美云,“瘴雾”中的“仙风”。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溪云初起—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Mech 2018-3-30 21:38
康士昭和奎曾的长篇小说《大学春秋》,上半部发表于《收获》 1965 年第 6 期,全书于 1981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分上下册出版。我看的是 1983 年第二次印刷本。作者在后记中称,他们在 1960 年开始酝酿写作, 1980 年夏完成。我个人感觉,这部小说是写 66 年前大学生活最有影响的小说。推测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北大学生写的以北大为背景的小说;另一方面,小说的文学性包块结构、人物和语言等似乎也优于其他描写同时代的小说 小说正文的时间为 1955 初春到 1955 年 12 月,另有引子追溯到 1935 年。故事发生在中华大学。从校园描写“画栋飞檐、碧瓦红椽,道旁齐腰的松墙,湖畔挺立的高塔 (p. 13) ”可知,就是北京大学了。只是把北大的诗刊《红楼》改为《红湖》,未名湖改为翠湖等。 主要人物是中二甲班的同学和中文系的领导和教师,在大学生活的日常活动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并彰显他们的命运。这些日常生活,有些为现代的大学生等熟悉,如上课、复习、考试、讨论、撰写读书报告研究论文、文学创作、评三好学生、办墙报、组织文艺演出、郊游、追求异性与恋爱、托关系转学等,也有当时特有的下雨天半夜起来抢运被淋湿的水泥、到农村去劳动等。两位作者都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不久就开始写作。校园日常生活细节应该可信。 打着时代烙印,书中人物多少有些简单化,正面人物高大全,反面人物假恶丑。男主人公团支部书记许瑾是烈士后代,思想成熟,严于律己,自己学业突出,还花大量时间帮助同学,冒着危险生命抢救同学,最后加入共产党,被选为三好学生。按照小说的逻辑,女友已经分手,接着就可以与班上美女同学也是教授的女儿团支部宣传委员陈筱秋恋爱了,虽然小说没有明说,但陈显然对许芳心暗动了。学生中的反面人物班长白亚飞,课程学习不很认真,不关心同学,不参加劳动,只是要凭创作一鸣惊人;欺骗女生感情;剽窃许瑾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剽窃郭沫若的诗句,作为自己的诗句。最后被绝大多数同学唾弃。 巧的是,正反面两位人物的校外女友都告吹。许瑾的女友鲁珉爱情至上,开假诊断、托人找关系要从天津的师范学院英语系转入中华大学中文系,两人发生矛盾;后来因为许瑾向领导贾建业汇报时检讨了自己没有及时汇报假诊断而被贾告诉天津的学校,导致鲁珉被批评,她愤怒中与许分手。但内心仍希望许主导找她,终于等不及按家里的意愿嫁给华侨表哥。等许想复合时,为时已晚。白亚飞在上海的女友林应敏没有考取大学,当了小学老师并热爱工作。白亚飞要追求教授的女儿陈筱秋而要中断两人关系。小学的团组织介入,与中华大学方面沟通。白在暑假里继续与林来往,发生关系。回校得知林怀孕后,白不承认与她发生过关系,暗示她对外称被流氓强奸怀孕。林愤怒下精神恍惚,车祸身亡。两人结果其实相同,都是离开了校外的恋人。但交往和分手过程显示许瑾的不同凡响,如果有不足,对组织而言没有及时汇报正属于对女友温情压倒原则,对女友而言只是放不下自己的面子没有在收到分手信后尽快求复合。也显示了白亚飞的卑鄙无耻,所谓见异思迁、始乱终弃。 除了前述两位主要人物外,小说中还有其他着墨较多的人物。形象比较丰满的是陈筱秋,教授的女儿,共青团员;积极向上,但天真幼稚,特别是政治立场和审美情趣有内在矛盾。作者讴歌了来自工农兵的学生。系党支部书记王月英,老成持重,善良朴实,当年是女工中的地下党,只念了两年小学和三年工农中学就上了大学;克服了身体不好和基础差的困难,成绩从补考到领先,最后当了三好学生。退伍的骑兵英雄共产党员乌力吉,正直坦率,但有时过于急躁,也克服了基础差的困难,被同学推举为三好学生,自己反对。批评了不关心集体、对政治淡漠而一心钻研学业想个人成名成家的孟学思,结果是研究的立场有偏差,走上胡适所代表的当时认为的歧路。作者以此强调,“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个人主义是没有出路的! (p. 627) ”反面的女学生黄美云,其实是更值得注意的人物,以后另文专门写。还有些相对次要的人物。 小说中学术权威陈文中教授关于研究有许多真知灼见。“做学问的最大忌讳是拾前人余唾,最需要的是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开动脑筋想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个极而言之的话,哪怕想错了,也比根本不想强。 (p. 434) ”“科学是实实在在东西,掺不得半点假的。 …… 要踏实,要刻苦,要不怕琐细,不怕繁杂。 …… 要想学业上有所建树,有所成就,最紧要的就是:要精力集中,摒除杂念,要入迷!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有道理的,就是要有为了科学肯于放弃一切的精神。 (p. 68)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定论,容不得别人有商榷的余地,这,非常之有害,非常之可笑。 …… 一个人往往看不见自己的面目,可是别人却看得清清楚楚。 (p. 69) ” 小说也强调了学生做研究、写论文的重要性。“考试是为了什么?检验课堂学习。课堂学习又为了什么?为了学习书本知识,掌握治学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p. 253) ”书中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发表文章,这或许是中文的门槛比较低。《大学时代》只有优秀学生发表了文章,而《勇往直前》中发表文章的是个反面的学生。 同样是写 57 年之前相对太平的时期,《大学春秋》的火药味远比描写同时期的《大学时代》和《勇往直前》。各种矛盾冲突,有些爆发,有些蕴涵。政工干部之间、政工干部与任课教师之间、任课教师与工农学生之间、优秀学生与落后学生之间等。可以说,“阶级斗争”已经呼之欲出了。此外,《大学时代》生活积累充分,叙事技巧方面差些;《勇往直前》故事讲得好,但对学校生活还是有些疏离。《大学春秋》在生活积累和叙事技巧方面都不错,但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更多些。 小说也涉及到教师的活动。比较耐人寻味的是党政领导对知识分子的基本判断。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兼系副主任贾建业基本是否定性判断。“资产阶级给我们 …… 遗留下一大串臭毛病。自由散漫,吊儿郎当,就是其中的一种。 (p. 35) ”“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批满脑子资产阶级糟粕的旧知识分子。 (p. 334) ”“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往往容易右。 (p. 337) ”有这样的领导,就不能理解反右为什么会扩大化。教师中的正面人物,校党委常委、中文系总支书记朱志刚对旧知识分子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并且意识到,“我们这些做政治工作、抓阶级斗争的人,往往容易左。 (p. 337) ”不管怎样,客观上就是“高等学校,这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上上下下,都容易走极端,搞形而上学。运动一来,总要搞得过一点;运动一过,又来纠偏。 (p. 64) ” 有意思的是,小说也有与《勇往直前》类似的在生活比喻。多次出现,例如“像那些勇敢的船夫,永远站在生活的急流中,飞速前进,千万不要贪图安逸,贪图缓流更不要掉在漩涡里。 (p. 88) ”“生活像湍急的河流奔腾向前,你若是不能乘风破浪前进,你就有陷在漩涡里不能自拔的危险。 (p. 163) ”这显然是当时社会的共识,方向问题已经解决了,或者至少普通民众不用考虑,只要往前冲就可以。历史表明,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不应该压制对方向的思考,都要宽容那些与主流成钝角方向前行的人。小说反映的还是共和国初期相对宽松的年代,但已经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所谓“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作者康式昭 ( 笔名康凯 ) , 1935 年生于四川。 1953 年从川南资中中学提前毕业考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从事文艺理论工作,六十年代在邓拓主编的《前线》杂志社任文学编辑,是《三家村札记》的责任编辑。文革中受冲击,文革后发表过杂文,担任北京市宣传文化部门官员。作者奎曾 ( 原名翟奎曾 ) , 1934 年生于江苏。 195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后调到内蒙古大学任教。后任内蒙古宣传和文化部门官员。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0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莫愁湖公园抱月楼前曲廊楹联
Mech 2018-3-20 20:26
诗境亭的楹联 一片湖光比西子 千秋乐府唱南朝 上联是套用苏东坡写西湖的诗,已成套路。下联应该是暗指《乐府诗集》中的《莫愁乐》,共两首 一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二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 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中间抱月吟风亭楹联 平台低吟游客忆当年词赋 登楼揽月此间对六朝江山 比较写实和直白。 怡情亭有联 于此间得少佳趣 亦足以畅叙幽情 分别改自苏东坡的《与毛维瞻》“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此间,得少佳趣。”,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花老眼之缘起
热度 1 Mech 2018-3-19 08:52
先前看花,常随手拍照。但对于微距摄影之类一窍不通,近距离拍出照片多数虚。因此对于比较小的花,如梅花、李花、桃花、杏花、梨花、樱花、海棠之类,想留影单花往往就束手无策了。 上周六下午,散步时先见白玉兰和红叶李开得很好,拍了些远景。又见山茶花,比较大,容易拍摄,也拍了些近照。还看见少量桃花,先开一时,多数尚未含苞。用手机拍摄,居然不虚。又见有梅花尚未凋谢,再拍梅花。突然发现,我用手机可以近距离拍花了。又拍白玉兰,本来也容易。再回头拍红叶李,也不错。归途买菜途中,又拍摄些山茶花。背着菜,看见种很小的黄花,金钟花,也拍了几张。 准备把花的照片专门成为一个系列,名为《看花老眼》。我喜欢这个有些歧义的词组,可以是老眼看花,也可以是老花眼看,甚至还可以是看那些将凋谢的老花。这四个字取自程垓的《水龙吟》。程垓是几乎与辛弃疾同时的词家,不甚有名。《水龙吟》却是他的代表作,“看花老眼,伤时清泪”更是其中的名句。全词如下: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 愁多愁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 柳困花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 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原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旧事。恨星星、不堪重记。 如今但有, 看花老眼 ,伤时清泪。 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 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拚醉。 其实花的照片已经贴了很多,但过去没有单独成我一个系列,主要是不能近距离拍摄比较小的花。当年看本家冠希老师那些少儿不宜的摄影作品时,顺便知道著名战地摄影记者 Robert Capa 的名言, If your photographs aren't good enough, you're not close enough. ( 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你就没有足够近。 ) 因此,关键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不能近距离拍摄,不敢单独成个系列。现在可以了。
个人分类: 著述前言|3930 次阅读|2 个评论
微动涟漪—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Mech 2018-3-17 09:41
汉水的长篇小说《勇往直前》于 1961 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初版, 1981 年第 2 版。我看的是第 2 版,没有核对与第 1 版的差别。不能算学界小说,典型的校园小说。从出版时间看,是第一部反映共和国时代大学生生活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时间为 1955 年夏秋之交到 1956 年仲夏,为 55 级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绝大多数故事都是在 56 年元旦之前。人物主要是广州的华南大学地理系部分新生和部分四年级学生。从女主人公入学开始,到两学期后她又送别毕业的学长结束。 小说的故事性不太强,主要是塑造了一些人物形象。女主人公万春华是革命者的后代,父亲被捕期间在孤儿院长大。入学后同住 102 房间还有 3 位女生。心直口快的梅县姑娘薛雯,印度尼西亚归还华侨何碧娟和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美女郑丽芳。大一还有从部队来的党员大学生李世顺。有大四学生帮助大一学生,主要是一个男生寝室的党员吕扬、穷困出身的丁云生、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徐家宝和隐瞒自己历史的系学生会领导张人杰,还有大四女生潘慧琴。教师角色有资深的爱国教授方敏和学生辅导员王萍。王萍在书中是党的化身,传播绝对真理。 书中其实很少正面描写大学生的学习。毕竟作者也没有学习过地理专业。着墨较多的是同学们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友谊,以及能展现这种关系的活动如会议、劳动等。最终的结果,新生的思想认识都得到了提高。已经是团员的万春华和薛雯要求入党,还不是团员的何碧娟和郑丽芳要求入团。郑丽芳和徐家宝还劝告各自父亲积极投资,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文化基础差的李世顺经过努力也跟上了进度。在生活的感召下,年迈的方教授也提出了入党申请。张人杰的历史问题也弄清楚,原来是所谓思想堕落生活腐化的混入团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将受到惩罚。事实上,我觉得反面人物其实是最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他,小说真写不下去了,而且更加平淡了。这个坏人的描写其实也很不成功。连大学新生都感觉他不实在,怎么能在四年中负责系学生会的工作。 小说中也有比较含蓄的男女交往描写。着墨之少,尺度之小,大概算是校园小说之最。这或许与出版最早有关。潘慧琴暗中追求吕扬,吕在初中曾经有个关系很好的女同学,通信 6 年,一直谈学习之类,后来同学嫁给了别人。徐家宝追求郑丽芳。张人杰追求万春华,同时又在追求郑丽芳;解放前还利用自己的地位强奸多人,包括丁云生长期失联后偶然联系上的女友秦小花。 有着长期“文以载道”的传统,小说的叙述者和正面人物往往只限于谈理想。现实的情况,就有待反面人物来揭示了。小说中,反面人物看来,“聪明人就要识时务、合潮流。在旧社会,人生就是名誉、地位、金钱、美人,这些即使没有祖传父遗,也可以拼个人奋斗得来。而今天,无论你想望什么,离开了党团就事事落空。人生中的两件大事 — 一是入党入团,一是找爱人,还是在大学里解决了的好! (p. 71) ”本质上就是现在所诟病的权力本位。他为自己设计了发展道路。“虽然不是什么天才,却也不是什么蠢材,现在已经掌握了本门专业知识,具备了科学研究的能力,从他的德才和各方面的关系看,相信自己毕业一定会留校当助教……可以平步青云,凭他的能力、才学和钻劲,相信不出五年,就会在科学研究上有所造诣,写出一两本书来。 (p.197) ”至于那些同学们,特别是女主人公,在他看来,“就是所谓的‘时代精神面貌’,硬生生的进步姿态,干巴巴的政治语言,空洞洞的天真幻想,疯颠颠的火热干劲…… (p.191) ”如果从现在旁观者的角度,可能也算是一语中的。耐人寻味的是,在成书于反右之前的 57 年的《大学时代》中,男主人公执笔发表了论文;而在成书于 61 年的《勇往直前》中,发表论文的是反面人物。 小说中故事发生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时代。有个坏人,总算动其些涟漪。不过,如辅导员王萍所类别,“珠江,也不是永远这样平静的,它有定时的潮水,还有巨风掀起的浪涛。 (p.57) ”她一语成谶,两年后就开始反右。王萍还鼓励年青人,“在生活的汪洋大海里,时刻都会有风浪,甚至遇上狂风巨浪。而我们应该毫不畏惧,毫不迷茫,时刻依靠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p.201) ”这大概就是小说标题《勇往直前》的由来。 值得一提,当年也有现在所谓的学术不端问题。张人杰在本科期间就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在刊物上发表论文。有次把集体获得的资料,整理后打算自己署名发表。被及时发现,改为集体署名,说明是他整理。与《大学时代》中主人公致力科研发表论文不同,《勇往直前》中是坏人投机取巧发表论文。这种差别,或许就是写与 58 年之前还是之后的差别。 作者汉水 ( 真名刘孟宇 ) , 1930 年出生于湖北。抗战时在重庆读完小学和初中。 1953 年到广州中山大学外语系学习。 1954 年毕业留校,编辑校刊,也曾兼任校文工团长。文革时入“五七”干校。 1972 年调回中山大学转到中文系任教,主讲基础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 1978 年起任写作教研室主任。主编《写作大要》、《基础写作》、《现代秘书学》等教材,另有专著《文学创作基础》和《曹禺戏剧艺术研究》等。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6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力争上游—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热度 1 Mech 2018-3-7 09:18
程树榛的小说《大学时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于 1980 年。所写的故事发生于 1953-1957 年间。作者标注完成于 1957 年 2 月至 7 月,分别在无锡和天津;修改于 1978 年 3 月至 1979 年 10 月,分别在富拉尔基和北京。 小说写了几个工科大学生在天津的北方大学 ( 应该就是天津大学了 ) 的校园生活。以工人特招生刘向明的入学开始,以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为主线。叙述这个没有读过高中的技校学生,在同学们和老师的帮助下,克服种种困难 ( 因病晚入学,基础差,数学老师不负责还刁难 ) ,完成了基础课学习。然后就跳到第三年,团支部改选,刘向明当了书记。他带领同学冲破人为障碍,攻克技术难题,论文在期刊发表并在全校学术会议上报告。同时也赢得了学习干事和宣传委员赵敏的爱情。最终毕业,刘向明去富拉尔基重机厂工作,赵敏去天津的工具研究所。 学生学业主线之外,还有学生情感的副线。女主角是来自苏州的赵敏。她开始被担任支部书记并一起长大的表哥王文斌视为天热女友,后来两人裂痕明显后,表哥还利用家里老人施压。然后被校诗社负责人也是作家之子的郭亚狂热追求。她却对男主人公情有独钟。同时,担任班长的归国华侨刘岚暗恋郭亚。 高校里当然也少不了教师。地下党出身的系主任兼书记顾巍教授又红又专,年富力强,全力支持学生。更老的一代教授徐鸣,矢志报国,但身体欠佳。转变性人物王守维教授,自私自利,心胸狭隘,学术上也因循保守,听不得不同意见。还有负责学工的团干部。正面的是总支书记周坚,反面人物是副书记李庆。 小说的人物形象很鲜明。正直真诚、奋发上进、刻苦勤奋的刘向明。漂亮敏感、善解人意、聪明好学的赵敏。热情奔放、才华横溢的郭亚。美丽活泼、多才多艺的刘岚。专心于学、心无旁骛的魏永斌。取巧钻营、性格阴暗的王文斌。当然也可以说形象单调,不够丰富。 小说中的冲突,主要是以刘向明为代表的大学生向科学技术进军,与李庆的空喊政治口号弄权专权的矛盾,以及与王守维的保守因循患得患失的矛盾。我个人感觉,矛盾冲突的设置,无疑是受长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尽管价值判断有所颠覆,但思维方式其实同出一辙。 小说所体现那种昂扬的乐观主义、理想主义,确实应该是五十年代初的时代精神。而反映的大学生活,大体上真实,或者说与我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比较接近。读来很觉得亲切。但有些细节多少影响了可信度。小的如,学的课程居然有“复变函数和解析数论”,这显然不会出现在工科教学计划中。更大些,只读过 4 年小学和 2 年技校的刘向明,又缺课一个月,居然能把高等数学课补上,这似乎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另外,小说中的人物关系过于紧密。顾巍、王守维、郭亚的父亲都是徐鸣的学生,顾威是李庆的老师,王守维是王文斌的表叔,王文斌和赵敏是表兄妹,李庆和王文斌是校友,等等。巧合未免太多。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反面人物李庆比较隐晦所说,“生活中一直有两部分人:主人和奴隶。形象地说,是‘赶车的’和‘拉车的’。 …… 古今中外从来都是外行领导内行,这是一条铁的定律。 …… 主人与奴隶,赶车的与拉车的;外行与内行 …… 都是某种同义语。 (p.157) ”这在当时无疑符合现实。即使在今日,是不是也揭示了高校的某种现实? 小说结束在 1957 年,真是幸运。正好是暴风骤雨来临前那段风和日丽的日子。让师生们有相对太平的环境和氛围,力争上游地学习工作。或许一、两年后,就恍若隔世了。 说句题外话,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篇小说读起来都比较亲切。让我想到自己的大学时代。确实有些像男主人公那种好学上进奋发有为的同学,只是好像没有女主人公那样的女生,希望没有因此得罪班上的女同学。至于我自己,只是个旁观者。我喜欢看人家热火朝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只要不是非拉我进去。 作者程树榛, 1934 年生于江苏徐州。 1953 年至 1957 年在天津大学机械系学习。毕业后到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 (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前身 ) 工作,直到 1983 年。 90 年代曾担任《人民文学》主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747 次阅读|2 个评论
吟咏梅花的宋词
热度 1 Mech 2018-3-5 21:30
宋人好咏梅。因此咏梅的词甚多,包括姜夔的名篇《暗香》《疏影》。本文摘录十余首都是直接咏梅,而且词义比较浅显,因此《暗香》《疏影》都没有。有些寄托情怀的词,如陆游的《卜算子》也没有抄。当然,即使貌似直接咏梅的词,其实也可能有所寄托。如苏轼的《西江月》据说是怀念故去的侍妾朝云。但即使不知道这种意思,也仍不失为好词。 西江月·梅花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菩萨蛮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盐角儿 晁补之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 堪羞损、山桃如血。 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珑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 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临江仙 张孝祥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 西园清夜片尘无。 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 谁昭华吹古调,散花便满衣裾。 只疑幽梦在清都。 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 一枝先破玉溪春。 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 竹根流水带溪云。 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念奴娇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 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 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 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 尝记宝篽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 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 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 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忆。 江城子·赋梅 辛弃疾 暗香横路雪垂垂。 晚风吹。晓风吹。 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 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 欲开时。未开时。 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 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淡,有谁知。 点绛唇·咏梅月 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 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 君知否。雨孱云愁。格调还依旧。 留春令·咏梅花 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 一涓春水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 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蝶恋花 真德秀 两岸月桥花半吐。 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 尽道武陵溪上路。 不知迷入江南去。 先自冰霜真态度。 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 莫是东君嫌淡素。 问花花又娇无语。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760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老子》随感4
Mech 2018-2-23 09:20
《老子》第 63 章有下述论断,颇为精辟。 “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 “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做研究都要从容易的小问题入手,逐渐深入。先扫外围,后攻难点。有些人,一辈子都在研究小问题,却成了大专家。 当然有些人总是在研究大问题。毕竟天才总是不合通例。好在天才不世出,把以天才自诩的统统当成骗子,万人里也未必有冤枉的。妄谈大问题、根本解决的,不是骗子,就是傻子。没有功夫,大可以不理睬。当然,研究小问题,带顶大帽子,乃是写论文、写本子的技法。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另当别论。 审基金或项目申请时,要看预期结果写得如何。过于夸张,皆不可信。预期难点估计不足,项目也不可能成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人入彀—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Mech 2018-2-19 22:07
杨绛的长篇小说《洗澡》 1988 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故事发生于由私人机构转制的文学研究社, 1949 年建立, 1952 年解散。虽然没有发生在大学中,这部小说却是部学界小说。小说聚焦文学社中的外国文学组。主要人物是几位来自旧社会或者从海外归国的高级知识分子,还有些年轻知识分子和其他工作人员。 小说的名字《洗澡》,来自当时知识分子对“三反”运动的委婉称呼。“三反”的原意是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时间是 1951 年底到 1952 年 10 月。在高校中,变成了各级领导和教师自我检讨、群众监督的“人人过关”。正式的说法可能是,采取各种方式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教育,以帮助他们摆脱剥削阶级世界观的束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总之,就是要知识分子心悦诚服。所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小说虽然名称叫《洗澡》,最吸引人的其实恋爱故事。作者杨绛善于写精致细腻婚外恋情,早先有篇以教授为男主人公的短篇小说《小阳春》,很有特色。续书《洗澡之后》把《洗澡》中的恋爱都通向婚姻。恋爱的男主角是英国归国的许彦成,女主角是研究所最初创建人的女儿姚宓。许彦成的形象不是特别鲜明,基本上专心治学的读书人,最突出的特点是老实;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太在意,与不爱的人都可以结婚,但不肯敷衍说“我爱你!”。姚宓是《围城》中唐晓芙那样的理想人物,因为登台时间更长,所处局面更复杂,因此形象也更为丰满。作者渲染了两人相处的聪明机智心心相印,而且“发乎于情,止乎于礼”。就是所谓有情无欲、好色不淫。“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然,局外人看来,精神出轨的许彦成只是所谓“道义上的懦夫”,或许可能导致婚姻变化;而姚小姐及其母亲,也许真是如《围城》中的孙柔嘉“煞费苦心”。恋爱故事不是 “学界小说丛谈”博文主旨所在,就不仔细说了。 小说前两部分,大概占总篇幅的近四分之三,“洗澡”还没有开始。说明主要人物的背景,以及进入研究所以后情场和职场的勾心斗角。除了作者偏爱的许彦成和姚宓,几乎人人都露出丑态。杨绛下笔留有情面,如果像《围城》那样写,就完全是另一景象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也说明了“洗澡”的必要性。其中有些职场故事,如巴结上司、交接同事、垄断资料、匿名攻击同事研究工作等,既有时代特点,也有一定人性因素。至于“洗澡”的可能性,更简单,已经开始建立雇佣知识分子的垄断市场。“我们靠薪水过日子的,经常怕两件事:一怕失业,二怕生病。现在一不愁失业,二不愁生病,生了病公费医疗,不用花钱请大夫,也不用花钱请代课。我们还有不拥护社会主义的吗! (p. 262) ”这是垄断温柔的一面,凡事总是有另一面。 从发动运动的本意看,当时也未必一定有多大恶意。还是希望知识分子成为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别存心侥幸,观望徘徊,企图蒙混过关;应该勇敢地跳进水里,洗净垢污,加入人民的队伍;自外于人民就是自绝于人民,绝没有好结果。 (p. 244) ”“把自己放在人民的对立面,所以只好谨小慎微,经常战战兢兢,对人民如临大敌,对运动如临大难,好像党和人民要难为你似的。 …… 不要害怕,运动是为了改造你,让你可以加入人民的队伍。我们欢迎一切愿意投入我们队伍的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努力,为人民做出贡献。 (p. 265) ” “洗澡”过程中,那些知识分子处于“两难”。“人越是作恶多端,越是不要脸,检讨起来才有话说,说起来也有声有色,越显得觉悟高,检讨深刻。不过,也有个难题。你要是打点儿偏手,群众会说你不老实,狡猾,很不够。你要是一口气说尽了,群众再挤你,你添不出货了,怎么办呢? (p. 226) ” 在具体实施中,老实人或许觉得有些委屈。或许如书中人物许彦成所谓,“为什么老把最坏的心思来冤我们呢? (p. 233) ”聪明人也有投机的办法。“关键是不要护着自己,该把自己当冤家似的挑出错儿来,狠狠地骂,骂得越凶越好。 (p. 261) ” 被“洗澡”者,是旧知识分子。所谓群众,就是洗澡水了。这也符合古贤,“庶人者,水也。 ( 《荀子·王制》 ) ”小说中这样描写,“满座的年轻人都神情严肃,一张张脸上漠无表情,显然已经端正态度,站稳立场。 …… 认识的都不认识了,和气的都不和气了。 (p. 225) ”有留法的学者讥讽群众为“英明的尾巴”,“他们只懂官话。他们空有千只眼睛千只手,只是一个魔君。 (p. 258) ” “洗澡”的失败有某种必然性。方法上而言,表面上是“王道”,实质上还是“霸道”。如小说中许彦成所说,“谁都相信自己是好人!尽管有这点那点缺点或错误,本质是好人。认识到自己的不好是个很痛苦的过程。我猜想圣人苦修苦练,只从这点做起。一个人刻意修身求好,才会看到自己不好。然后,出于羞愧,才会悔改。悔了未必就会改过来。要努力不懈,才会改得好一点点。现在咱们是在运动的压力下,群众帮助咱们认识自己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没法儿抵赖了,只好承认。所谓自觉自愿是逼出来的。逼出来的是自觉自愿吗?况且,咱们还有个遁逃。千不好,万不好,都怪旧思想旧意识不好,罪不在我。只要痛恨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我的立场就变了,我身上就干净了。” (p. 267) ”更实质性的是,人性趋利避害,难以长期逆转。例如,许彦成夫人杜丽琳的自我批评,“工作不过是饭碗儿,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学识只是本钱。她上大学、留学、读学位是为了积累资本,本钱大,就可以赚大钱。 (p. 248) ” 这种所谓“资产阶级的信念”,只是人性的体现,恐怕难以根除。 “洗澡”过关后的知识分子仍是诚惶诚恐。一位说,“听说是从此不洗了。洗伤了元气了!洗螃蟹似的,捉过来,硬刷子刷,剖开肚脐挤屎。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p. 285) ”另一位说,“我的消息更可靠,不但还要洗,还要经常洗,和每天洗脸一样。只是以后要‘和风细雨’。 (p. 285) ”熟悉历史的人知道,他们都说错了!后面还有暴风骤雨,反右、反右倾、文革等。 不管怎样,当年官方接手民间文学研究社,“出于‘统战’的原则,不拘一格收罗人材 (p. 20) ”。“当时文学研究社不拘一格采集的人才,如今经过清洗,都安插到各个岗位上去了。 (p. 293) ”只是体制化的开始。许彦成有了自知之明。“我认识到我是绝对不配教文学的。如果我单讲潜移默化的艺术。我就成了脱离政治,为艺术而艺术。我以后离文学越远越好。 (p. 288) ”他们夫妻被分配到北京大学,一个准备教英文文法,另一个讲口语。 我个人感觉,这篇小说还是较为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形象与心态,以及当时的政治氛围。在这个意义上,可能是写“十七年”的最好的学界小说,虽然背景不在高校,而且直接有关的篇幅也不大。读后多少可以理解,当年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放弃独立思考。“洗澡”或许是漫长所谓“逆淘汰”的开始,但肯定不是最糟的一次。本意只是在让知识分子变得更善良的名目下变得更顺从,实际上却只是让知识分子变得更狡猾。但可惜,“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那些自以为得计的知识分子,“洗澡”过关,还有“反右”,更有“文革”。而那些当“洗澡水”的年轻人,后面的路也很坎坷。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作者杨绛 ( 原名杨季康 ) , 1911 年生于江苏, 2016 年逝世。 1928 年考取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 1932 年到清华大学政治系借读,并考取英文研究生。 1935 年随丈夫赴英国、法国留学,分别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听课。 1938 年随丈夫带女儿回国。担任振华上海分校校长两年。 1940 年起任工部局北区半日小学代课教员三年多,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1946 年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 1949 年起在清华大学外文系作兼职教授。 1953 年在新成立的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外文组任研究员,所在研究所隶属关系相继改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杨绛写过几篇学界中人情感方面的中短篇小说,也都挺有意思。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列子》
Mech 2018-2-16 13:47
《列子》是本很耐读的书。即使仅看热闹,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要看门道,道理也很富有启发性。已经读过多遍,重看仍很有趣。这次读的是中华书局版 杨伯峻的《列子集释》,似乎介于通俗和学术之间,或许偏学术些, 比较适合我。 不说道理,只读故事已经很有趣。在大陆最有名的故事大概是“愚公移山”,当年“老三篇”中的一篇,出自《汤问》。该篇有趣的故事还有夸父逐日 ( 也是在《毛选》的注释中读到 ) 、双儿辩日 ( 当年“批林批孔”的时候,报纸上有篇文章“从双儿辩日看孔老二生而知之”让我印象很深 ) 、余音绕梁(高中时候语文课的练习题)、高山流水、纪昌学射 ( 鲁迅《故事新编》用过的素材 ) 等。其他篇有趣的故事还有《天瑞》篇的杞人忧天。《黄帝》篇的痀偻承蜩、朝三暮四、呆若木鸡(均亦见《庄子》)。《杨朱》篇的野人奏曝。《说符》篇的以水投水、歧路亡羊、杨布击狗、邻人遗斧 ( 亦见《吕氏春秋》 ) 、齐人攫金等。除了上述故事外,还有许多其他成语。想当年,《汉语成语小词典》是我最喜欢的消遣读物,看过不知道多少遍。因此,遇到成语,总有见到老朋友的亲切感。 该书最有吸引力的是人生论,许多中国古书都是如此。其人生论主旨是“从心而动”和“从性而游”。“ 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为刑所及。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p. 220) ” 本质上,是种追求现世快乐的人生观。“ 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p. 221) ”“ 可在乐生,可在逸身。故善乐生者不窭,善逸身者不殖。 (p. 222) ” 这种人生论伴随着旷达的人生态度。“ 既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 (p. 230) ” 乐天知命,就没有烦恼抱怨。“ 怨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贫穷者,不知时者也。当死不惧,在穷不戚,知命安时也。 (p. 212) ” 当然,这种旷达知易行难。如书中所说,“ 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 (p. 235) ” 道行要高,方能看破,“ 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 (p. 236) ” 要实现上述人生境界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在不走极端,用库恩的话说,在对立两极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例如,书中说孔子自述比弟子高明处,就在于弟子只得其一,“ 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辩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 (p. 122) ” 。又例如,“名”不是好东西,但也未必是坏东西。“ 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尊荣则逸乐,卑辱则忧苦。忧苦,犯性者也;逸乐,顺性者也。斯实之所系矣。名胡可去?名胡可宾?但恶夫守名而累实。 (p. 238) ” 还有个方法是显柔示弱,这应该是《老子》的原创。“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 (p. 82) ” 强硬难以持久。“ 夫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不终朝,日中不须臾。 (p. 251) ” 当然,恃强者难以教化,还是让他们自行起便吧。“ 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 (p. 242) ” 此外,还有条小技,就是人弃我取。“ 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 (p. 136) ” 该书最有特色的是群己论方面。最有名的论断想必是《杨朱》篇的“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p. 230) ” 背后当然还有怀疑论,损一毫未必能利天下。更主要的是,个人的权利主张,必须要克服妨碍维权的模糊性。用书中的例子,为利天下,若能损一毫,能不能侵肌肤?若能侵肌肤,能否断肢体?如果按这种逻辑,进一步推下去,还能送性命,送别人的性命,乃至毁灭人类。所以,要划清界线,坚守底线。 在原则层面上要清晰界定自己与他人,厘清权利,在操作层面上还是要多行方便。不论多么强大独立的人,还是要受环境的影响,而自己的行为在可能是造就环境的最主要因素,至少是最主要的可控因素。用书中的话说,就是“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 (p. 240) ”“ 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唯请,是故贤者慎所出。 (p. 256) ” 关于社会,《列子》也有些有见地的说法。人的社会本性就是趋利避害,这种本性就是“势”,而境况就构成种“命”。“ 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 (p. 215) ” 人在社会,难免要辨别同异。就是现在,头脑简单的人,仍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老迷信,虽然他们的文化程度未必听过这种说法。这个问题上,《列子》的看法很通达,同异论心不论相。“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p. 83) ” 有意思的是,该书描绘的西方世界,“ 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 (p. 121) ” 不知真是无为而治,还是民主共和?也可能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远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如果说最有用的故事,还是九方皋相马。其中“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p. 257) ” 这段话,是对建模形象又富有启发性 的 表述。我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学生讲,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当然,甚至不限于学术。就是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这种技能在人生中如择友、择偶、择业等也大有用处。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府变色—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Mech 2018-2-12 09:43
扎拉嘎胡的长篇小说《红路》 1959 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 1981 年再版。作者说明是 1959 年 7 月 10 日 定稿于北京, 1978 年 8 月 1 日 修改于呼和浩特。我看的是再版本,没有核对与初版差别有多大。该书所写的故事发生于 1947 年。虽然在 49 年之前,但在 1945 年底,共产党军队在苏联红军帮助下,已经控制了内蒙古。因此,可以认为《红路》是第一部共和国时代的大学小说。 故事发生于内蒙古扎兰屯工业学院。这曾是个真实存在的学院,作者曾在其中就读。 1947 年创办, 1948 年停办。现在的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中专扎兰屯工业学校是 1952 创建,不知道是否与扎兰屯工业学院有关系。 《红路》的典型的革命小说。两军对垒,激烈斗争。正义阵营,当然是共产党方面,代表人物是新上任的教务处长也是团支部书记额尔敦 ( 这个名字总让我想起《施公案》的窦尔敦 ) ,以及他带领到校的几位北安军政大学学生,主要是团支部副书记扎布和团员斯琴。敌对阵营是日伪特务后来的国民党特务校长巴达尔夫以及恶霸地主的儿子校总务处长苏龙嘎。斗争的焦点是争夺学校的控制权,体现为在学生和教师中的影响力。学生的代表是原来学生会的 3 位领导人,胡格吉勒图、敖斯尔和梅其其格;教师的代表是最资深的数学教师教务处副主任卓得巴和相对年轻的物理教师保尔夫。 双方争斗的第一个回合为是否开设政治课。额尔敦到任教务处长后,要每天开设政治课,解决为什么人学技术的问题。学生和教师在校长的背后唆使下强烈反对,额尔敦暂时退让,不开政治课。但他凭着高超的教学能力,在专业课中讲政治课内容,并使得专业课进度不减,学生还能理解。后来学生会换届,决定开设政治课。快结束时,开始思想改造,专业课停课了。当然,只是短期停课。 双方争斗的第二个回合为竞选内蒙古人大代表。本来额尔敦有把握当选,但扎布为了讨好他,试图操纵选讲。用力过猛,适得其反。校长当选。 随后好像反对阵营乱了章法,屡出昏招。矛盾反而主要是额尔敦暂时离开时属下投机分子扎布与斯琴之间的斗争。既有策略方面的分歧,也有直接的个人矛盾。完全是低水平博弈。 等额尔敦归来后,一举解决了对立面校长等,也清洗了内部。只有学生胡格吉勒图的思想问题,认为民族感情要胜过阶级感情,还没有完全解决。经过下乡参加土改,在生死之间,终于醒悟。于是皆大欢喜。额尔敦当了校长,开始管理学校。虽然现实中,学校第二年便停办了。 激烈斗争之外,小说隐约也有情感线索。胡格吉勒图爱着老朋友斯琴,但斯琴暗恋革命领导人额尔敦,拒绝了胡格吉勒图的追求。额尔敦怀念怀孕临产时牺牲的妻子,不准备发展新的情感关系。梅其其格追求胡格吉勒图,胡格吉勒图在与斯琴无望时,也把梅其其格作为备胎,但梅其其格后来死了。 故事情节还算吸引人,但人物形象比较单薄,有些脸谱化。男主人公额尔敦已经有“高大全”的端倪。他既是当年从事地下工作的抗日英雄,又是应对复杂局面的学校领导者,还是高明的专业课和政治课教师。几乎一个人使整个旧工业学院由白变红,最后出任校长。卓得巴头脑简单得像个人们习惯认为的教授。受校长煽动反对共产党冲在前面,受教育后自我批评又走在前面。三个代表性学生的结局不知是否有所隐喻。最相信校长也最后才转变的胡格吉勒图毫发无损,还立了功,只是没有得到斯琴的爱情。有些独立思考,但也积极参与斗争的敖斯尔两次受枪伤,一次被打伤,当然最后都有惊无险。一直希望远离政治、设法息事宁人的梅其其格最惨,爱胡格吉勒图只是备胎,被扎布轻薄,遭到校长巴达尔夫强奸,最后服毒自杀。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人们所诟病的高校行政主导,其实有很深刻的历史根源。小说中有个人物扎布就认可其父亲的话,“世界上永远不会有真正公平的时候,有了地位就有了一切,官大就能压死人,就能使人得天独厚。人活着就是为了较高的地位,才日夜不停地奔波劳碌。 (p.32) ”这个扎布前后描写有限矛盾。开始隐瞒家庭出身,搞阴谋诡计,完全是按照阶级异己分子的套路写的。后来暴露被开除团籍学籍后,又幡然悔悟,在战斗中立功,重新回到学校,成了转变人物。 时代相距太远,总体上与小说的故事有些隔膜,当然也不是不理解。只是小说中有段泛泛的感慨,我多少有些共鸣。“人生好比是一个谜底的圈,一个谜底压着一个谜底,是猜不透的谜底呀。人生就是猜谜底,人类围绕着这个谜底,整天在猜测。所以有人欢乐时,有人却痛苦;有人为胜利而痛饮庆功酒时,有人却为失败而默默啜泣。 …… 路,原是没有的,后来成为路,就是由勇敢者先迈出第一步的。 (p.335) ” 书中个别细节我有些疑问。我知道作者是蒙古人,对蒙古人而言,巴达尔夫校长不能简称为巴校长吧?另外,用两个人的照片合成一张照片,当时也不容易做到吧? 作者扎拉嘎胡, 1930 年生于内蒙古。 1947 年考入扎兰屯工业学院,同年 10 月参加扎兰屯土地改革工作团。 1952 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1 年入内蒙古大学文艺研究班学习。 1965 年调内蒙古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1966 年受冲击, 1971 年恢复工作,任《草原》主编。 1978 年起任内蒙古文化或宣传部门官员。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 “十七年”的大学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老子》随感3
热度 1 Mech 2018-1-25 08:17
《老子》第 9 章写道: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 先列举具体事例,再说普遍结论。属于《老子》中写的很清楚明白的章篇。这都是基于“周行而不殆”或“反者道之动”的普遍原则,陈述了简单的事实,巅峰状态难以保持。如《红楼梦·好了歌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因此,对个人而言,快乐的秘诀不是如何成功,而是不能再成功时如何欣然应对。 芸芸众生,多少都要在名利场中奔波。努力、争夺、进取固然不易,舍弃、谦让、退避更难。咄咄逼人很难长久,低调收敛才是常态。 值得指出的是,“功成身退”,“功成”是条件,“身退”是归宿。如果没有“功成”,可能连退也无处可退,如古人云“谋官谋隐两无成”。如果不知“身退”,过去可能就是不得其死;现在社会进步了,或许能安然退休,但难以面对巨大的失落感。 事实上,从巅峰状态如何下落,是中外共同面对的问题。老子的解答是“功成身退”。西人也差不多。华盛顿干了两任总统便退回农庄。贝多芬与命运抗争了大半辈子,最后也要妥协,或称之觉悟。 还需要补充的是,比“身退”更重要的是“心退”。巅峰状态一过,对于毁誉成败就不要过于挂念于心。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242 次阅读|2 个评论
“索隐”的尝试—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Mech 2018-1-20 10:45
长篇小说《东藏记》是 宗璞系列小说《野葫芦引》继《南渡记》后的第二部。最初发表于《收获》 2000 年第 6 期。单行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年出版。我手里有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年重印本。该系列还有《西征记》已经出版,还有不知道是否已经完成的《北归记》,我还都还没有看。比较而言, 《东藏记》在该系列中应该最像学界小说,虽然也不完全是。 该书写北京的教授们及其家属学生在昆明的生活,捎带也说说学校里面的事情。这段生活作者有亲身经历,不应该写得太差。不过,那样丰富的生活阅历,写回忆录真实回顾,可能比小说更好看。 过去读《东藏记》时就觉得很乏味。日常生活太琐碎,学生之间的交往太幼稚,而写大学老师太肤浅。毕竟作者也没有在大学教过书。有些片段,让人联想可能是那位真实人物,还是挺有意思。该书最有意思的也就是在“索隐”方面。我对西南联大校史没有研究。因此只有特别明显的才能看出来。 最意思的是,博闻强记但尖酸刻薄的海归教授尤甲仁 和他性格相投彼此恩爱的太太姚秋尔,两位的原型似乎是钱锺书和杨绛夫妻。小说中的尤甲仁夫妻在西南联大教书一学年,虽然实际上钱锺书是自己在昆明教书,杨绛在上海。他们住的房子,都被称为刻薄巷一号。尤甲仁的课,很受欢迎。“他虽是中文系的教授,却开了十八世纪英国小说选读和翻译,再加上本系的古典文学课,真显得学贯中西。他上起课来旁征博引,古今中外,名著或非名著,只要有人提起,无不倒背如流,众人俱都佩服。 (p. 250) ”但教授未必如此看。钱明经要与尤甲人探讨古典含义,尤先背原文,再说各家看法,但没有自己的观点。钱想到叔本华的话,“读书太多,脑子就不是自己的了。 (p. 170) ”中文系江昉教授评价,“只知抠字眼背书,没有自己的见解思想。 (p. 252) ”当然,读书少的人通常容易这么想。他们自以为是独到的见解,其实前人早说过。 小说中写他们夫妻这样互相捧场:“姚秋尔笑笑,说,‘甲仁在英国说英文,英国人听不出是外国人。有一次演讲,人山人海,窗子都挤破了。’尤甲仁说,‘内人的文章登在《泰晤士报》上,火车上都有人拿着看。’ (p. 169) ” 这对夫妻,以编造故事刻薄他人为乐。“他们这样做时,只觉得自己异常聪明,凌驾于凡人之上,不免飘飘然,而毫不考虑对别人的伤害。若对方没有得到信息,还要设法传递过去。射猎必须打中活物才算痛快,只是闭门说说会令趣味大减。 (p. 252) ”“以尤、桃之才,完全可以另起炉灶来创作,但他们是要伤害活人,才感到快乐。制造谣言还有传递谣言,这才完整。 (p. 253) ”引得众人背地里议论,“‘自视太高,全不把人放在眼里。’‘文人相轻也是常情,但过于伤人,未免叫人寒心。’ …… ‘岂不知骂倒一切方才子,越是轻薄越时兴呢。’ (p. 316) ” 后来,尤甲仁认为,“我讨厌系里这些人。他们对我有看法,也许下学期会解聘我。 (p. 315) ”姚秋尔觉得,“这边逃难的日子还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 (p. 315) ”“日本人也是要秩序的,我们可以闭户读书。 (p. 316) ”他们最终离开昆明去了日占区。 总之,作者借其中人物之口断言,“学识丰富的人不一定心地高贵。 (p. 255) ”这自然也不错。更是学识不足的人很容易有的看法,因为他们假设自己“心地高贵”,与他们不同当然就是不高贵。在我看来,学识丰富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坏人,但他们坏得有趣。 患过小儿麻痹又是自学成才的数学教授梁明时无疑是华罗庚。梁明时的高论,“别的什么家多多益善,数学家和哲学家则是越少越好。 (p. 223) ”别人解释,“这两样东西能让人越学越糊涂,若能学明白就是万幸。 (p. 223) ”讨论学校继续搬迁避敌,梁明时发言,“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 (p. 333) ”真是吐得一口好槽。 还有些不太明显的。如在轰炸中还坚守实验室抢救仪器的物理学教授庄卣臣可能是吴有训。写诗又研究甲骨文的中文系钱明经教授应该是闻一多了。至于男主人公历史系的孟樾教授,从自称不愿意做行政但颇有行政才能而且常担任行政工作看,有些像作者的父亲冯友兰。如果对西南联大历史和人物熟悉,估计能看出更多。 该书似乎要兼容学界小说和校园小说,但作为学界小说,远不如《围城》深刻隽永;作为校园小说,远不如《未央歌》清新唯美。只是作者有生活经历,属于难得的宝藏。小说虽然平平,由此追忆当年往事也不失有趣。从小说到历史,就是“索隐”。“索隐”从来不是阅读小说的主流目的。但对于本实在找不到特别可读之处的小说,“索隐”也是仅有的突出乐趣了,因此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 作者宗璞 ( 原名冯钟璞 ) , 1928 年生于北京。抗战期间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1946 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 1948 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51 年毕业分配在政务院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同年末调入中国文联研究部。 1956 年至 1958 年在《文艺报》任外国文学的编辑。在“反右”中下放河北农村。 1960 年调入《世界文学》编辑部。 1978 年后调入北京外国文学研究所。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中的风月案—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热度 2 Mech 2018-1-16 09:15
陈白尘的 《漩涡》 号称是长篇小说,其实估计不到十万字,篇幅上更接近中篇小说。该书由上海金屋书店在 1928 年出版。不知后来是否再版或重印, 我看的是初版的电子版。 该书也不是学界小说,但或许勉强可以算校园小说,是我所见第一部涉及大学校园生活的汉语长篇小说。与大学有关的内容,几乎在小说中间才开始。只是个以大学为背景的恋爱故事,发展成风月案件而富有戏剧性。 女主人公龚梅村女师毕业,对爱情充满幻想。先是爱上一个男子,不惜与家庭决裂。后来发现男子已婚,妻子是自己的旧同学。龚梅村为爱情甘愿做了小妾。入门后发现旧同学的正房夫人成了恶魔。百余日逃出。出逃后又落入军阀旅长的圈套,成了他 S 省某县城老家的第三个小妾。后来在另一个军阀团长的小妾帮助下,与旅长到了上海,并与之分手。帮助她分手并接济她分手后的生活是位年轻同乡胡芝瑛。他对她一见钟情,不断帮忙,以恩谋爱。在小说开始一半后,他们一起进了大学。随后有大概三分之一的篇幅,就是校园小说了。 他们读的不是普通的大学,而是为无产青年办的学团。要创造出无产青年的艺术。 S 省人士在大学中居多。在大学中,遇到了大学职员,也是同乡的黎梦梅。感觉黎梦梅先前多次暗中帮助她。两人一见钟情。本来胡芝瑛与龚梅村形影不离,虽然龚梅村只是感恩和友谊。黎梦梅和龚梅村两人也明确了彼此的爱情。终于矛盾冲突激化,胡芝瑛和黎梦梅在龚梅村的宿舍动手打架。随后,胡芝瑛利用学校原有的矛盾,煽动 S 省同学闹事。为息事宁人,学团负责人让三人都退学。短暂的校园生活就此结束。 随后胡芝瑛更与那个军阀旅长勾结,到处破坏黎梦梅和龚梅村的名誉。让他们离开学校后无法在社会上谋生。直到最后旅长和胡芝瑛直接带人追杀,迫得两人乘小舟从海上出逃,生死不明。 小说的名称有些费解。男主人公黎梦梅对在西湖划船时浆所产生的漩涡,有段长篇大论。“这个小的漩涡,在我们的时间里是过小了吧?但在牠从成功以至破灭之间的时间,谁也不能否定他的!就在这不能否定的时间里,得要努力地充实他!生前,生后,不可知,但我们所真实感受到的知觉,谁又能否认?不否认,就得充实生活下去!漩涡的整个不是永久的同人类一样的在世界上不能永久,但什么在宇宙间是永久的?然而宇宙间没有因是暂有的而自己毁灭,因为生就是人的义务,真义! (p.147) ” 这或许有些提示。“漩涡”就是爱情,甚至是生命。 《漩涡》比只写了大学生的《赵子曰》更像校园小说,多少涉及了校园生活。开创之功不可没,虽然小说在叙述的清晰和完整方面都有些粗糙。小说也反映了大学初创阶段的简陋。耐人寻味的是,小说的模式,逃出旧式家庭,进入学校,再走向社会,是当时的通行模式,被许多小说所沿习。例如,被有些人认为是茅盾最好小说的《虹》,其中的女主人公梅行素,就是走出包办婚姻,到师范学校教附属小学,再离开学校。 但以我现在的年龄看,《漩涡》还远不如《未央歌》好看。属于比较典型的左派文学作品。对传统的无条件否定,社会上无处不在的敌意和戾气,人与人之间非亲即仇的那种剑拔弩张的关系,以及对人性和社会认识的简单化。这种氛围我能够想象甚至理解,但并不喜欢。 作者陈白尘, 1908 年生于江苏。 1994 年逝世。 1926 年初中毕业,考入上海文科专科学校。初中毕业前就发表过文学作品。 1927 年先在田汉主持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学习,后追随田汉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并成为南国社的重要成员。这些经历,或许就是小说的生活积累了。 28 年出版《漩涡》时,才 20 岁。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120 次阅读|6 个评论
遥观当年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Mech 2018-1-8 16:40
老舍的长篇小说《赵子曰》不是学界小说,甚至也不是校园小说。其中有相当篇幅写大学生,但相对缺少集中的校园生活。据我目前所知,这是第一部以大学师生为主人公的汉语长篇小说。小说最早发表于 《小说月报》 1927 年 18 卷 3-8,10,11 期 (3-11 月 ) , 1928 由商务印书馆出单行本。我看的版本收入《老舍文集 ( 第一卷 ) 》 (pp. 201-395)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 1980 出版。 小说《赵子曰》叙述了大学生赵子曰及其几位同学几个月的生活片段,描写了年轻学生的分化,有人成熟,有人牺牲,有人堕落。 这本书我其实早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就看过,但没有老舍其他的小说如《老张的哲学》和《二马》印象深。或许是那时还不能欣赏其中的英国式讽刺。 小说开始时,赵子曰是个有钱但多少有些无所事事的大学生,家里成堆地拿钱供他读书。“在大学,名正大学,学过哲学,文学,化学,社会学,植物学,每科三个月。他不要文凭,不要学位,只是为学问而求学。 (p.206) ”他出版有《麻牌入门》和《二簧批评原理》。有了钱,就可以享受物质文明。赵子曰甚至觉得购物有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洋人们发明了汽车,好,我们拿来坐;洋人们发明了煤气灯,好,我们拿来点。这样,洋人有汽车,有煤气灯,我们也有,洋人还吹什么牛!这样,洋人发明什么,我们享受什么,洋人日夜的苦干,我们坐在麻雀桌上等着,洋人在精神上岂不是我们的奴隶? (p.283) ” 所住的天台公寓还有几个大学生。新诗诗人周少濂,“学的是哲学,可是他的工夫全用在作新诗上。他自己说,他是以新诗来发表他的哲学。不幸,人们念完他的新诗,也不知为什么就更糊涂了。他张口便是新诗,闭口便是哲学。没有俏皮的诗句,该他说话的时候也不说。有漂亮的诗句,不该他说话的时候也非说不可。 (p.211) ”两位经济系的学生,“莫大年是心广体胖, 心里有什么,嘴里就说什么。武端是心细体胖,心里揣着是好的,嘴上却说着坏的,因为坏的说着受听。 (p.211) ”这三人似乎也不是穷人。总从赵子曰处弄钱蹭饭的是欧阳天风。“在大学预科还不满七年呢,大概差两个学期。他抱定学而不厌,温故知新的态度,唯恐其冒昧升级而根基打的不坚固。 (p.212) ” 正面人物是在名正大学学哲学的李景纯,莫大年认为“学问,品行,见解,全第一。 (p.306) ”。他似乎是尘世的天使,良知的化身。开始他给赵子曰建议,“有三条道, …… 第一,选一门功课死干四五年。 …… 第二, …… 买些农学的书籍和新式农器,回家一半读书,一半实验。这稳当易行,而且如有所得,有益于农民不浅。第三, …… 这是最危险的!最危险!在社会上找一些事作。没有充分的知识而作事,危险!有学问而找不到事作,甚至于饿死,死也光明; …… 总之,无论如何,我们应当往前走,往好处走!那怕针尖那样小的好事,到底是好事! (p.224) ”后来又支持莫大年到银行工作。“打算做革命事业是由各方面作起。学银行的学好之后,便能从经济方面改良社会。学商业的有了专门知识便能在商界运用革命的理想。同样,教书的,开工厂的,和作其他一切职业的,人人有充分的知识,破出命死干,然后才有真革命出现。各人走的路不同,而目的是一样,是改善社会,是教导国民,国民觉悟了,便是革命成功的那一天。 (p.306) ”后来 小说的第一个冲突是学潮。最积极支持赵子曰领导学潮的是欧阳天风,但事发时欧阳自己没有去。在现场,赵子曰打了校长和工友,自己也被赶来的军警打伤,住进了医院。他自己觉得很值得,“娶媳妇喝酒,喝酒娶媳妇;有功夫在出些锋头,闹些学潮,挣些名誉。对!内而酒与妇人,外而风潮与名誉,一部人生哲学! (p.252) ”学潮后局面依旧很混乱。欧阳天风不无夸张地说,“现在五百多同学,大约分成三百二十七党。有主张拥护校长的,有主张拥护张教授的,有主张组织校务委员会的,有主张把校产变卖大家分钱的 …… 一时说不尽。 (p.257) ” 作者对所谓学生运动特别是学生动武有辛辣的讽刺。“在新社会里有两大势力:军阀与学生。军阀是除了不打外国人,见着谁也值三皮带。学生是除了不打军阀,见着谁也值一手杖。于是这两大势力并进齐驱去,叫老百姓见识一下‘新武化主义’。不打外国人的军阀要是不欺负平民,他根本不够当军阀的资格。不打军阀的学生要不打校长教员,也算不上有志气的青年。 (p.260) ”“中国人是最喜爱和平的,可是中国人并不是不打架。爱和平的人脉打架是找着比自己软弱的大,这是中国人的特色。军人们天天打老乡民,学生们动不动便打教员,因为平民与教员好欺侮。学生们不打军阀正和军阀不惹外国人一样。他们以为世界上本来没有公理,有枪炮的便有理,有打架的能力便是替天行道。军阀与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所可怪的是他们一方面施行这个优胜劣败的原理,一方面他们对外国人永远说》‘我们爱和平,不打架!’ (p.309) ” 几个参加学潮的学生被学校开除,不过学校本身也没有维持多久就解散了。周少濂去了天津法界神易大学,一所各门课程都与《周易》有关的古怪学校,校长用占卜替学生选专业。学校只有 15 个学生。赵子曰被开除后也到过神易大学,但并没有入学。他终于认识到,朋友的佩服只是虚名,还是要当官。为此尝试了各种方法。包括给达官的儿子当家庭教师,参加支持女权的社会活动,京剧义演 ( 其实欧阳天风暗中收了钱自用 ) 等,但都劳而无功。其他同学各有去处。莫大年在银行当职员。武端谋到个北平市政府的官职,正准备把天坛拆理论卖到国外。他理解了学校与官场的不同。“作学生的时候出锋头是嘴上的,越说得花梢,越是本事;作官的时候出锋头是心里的劲儿,越吞吐掩饰越见长处。 (p.358) ”这时候李景纯又出场指引方向了。“现在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低着头去读书,念完书去到民间作一些事,慢慢的培养民气,一条是破命杀坏人。我是主张和平的,我也知道青年们轻于丧命是不经济的;可以遇到这种时代还不能不这样做。 (p.373) ”赵子曰自知没有耐心读书,只能走后一条路。具体目标就是要杀掉正在卖天坛的武端 赵子曰有机会但终于没有杀掉武端。另一条线索突显出来。赵子曰有包办婚姻的妻子在农村,但他也想享受新式有爱情的婚姻。他的目标是同学王灵石女士,开始是欧阳天风鼓动的,后来又是欧阳说王女士与李景纯暗通曲款。这样李就是赵的情敌。在生死关头,武端提醒赵,杀了自己,他也活不了,不是把王女士留给李景纯了。这让头脑简单的赵子曰马上动摇了。 再说李景纯,鼓动了赵子曰后,自己也去行刺军阀。未遂被擒。在探监时,李用王女士的信向赵、武、莫说明了事情原委。原来王女士是个单纯的学生,在上海读书时遇到帅哥,受骗失身。帅哥读书由远亲张教授资助。后来张教授断了资助,改为给王女士,并带她到北平读书。当年始乱终弃的人追到北京,逼迫王女士嫁人,好自己从中得钱。那个人就是欧阳天风。后来欧阳与军阀接上了关系,要杀掉张教授。张教授带着王女士逃到日本。而李景纯被军阀处死。 李的牺牲感动了几个人,由此可见牺牲的号召力。欧阳的暴露也让大家吃惊,虽然李早就说欧阳是恶棍。武端决定要尽力阻止拆卖天坛。莫大年处理李景纯后事并照顾他家属。赵子曰好像也准备走上暗杀这条路了。不过,以他的单纯简单和献身热情,真有些担心他会杀错了人。 该书无疑受英国小说特别是狄更斯的影响。语言滑稽,简直可以算是《围城》的远亲。与人们印象中的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正统“郭鲁茅,巴老曹”大相庭径,虽然其中的“老”就是《赵子曰》的作者老舍。见识也不错,毕竟他人在国外,对北京的种种事件只是旁观,保持着距离,因此容易比较清醒。关于大学本身,说的倒是十分有限。当年的大学规模不大,说倒闭也就倒闭了。对所谓学界更是完全没有涉及。总之,是本很好的小说,但并非学界小说,甚至也不是校园小说。 作者老舍 1899 年生于北京。 1966 年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1913 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 年毕业任方家胡同消息校长。 1920 年晋升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很快辞职,重回学校教书。 1921 年开始发表 700 字小小说。 1922 年在天津南开中学教中文,并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 1923 年发表短篇小说。 1924 年到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London) 任讲师。 1926 年发表首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1929 年离开英国,在新加坡教中学半年。 1930 年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 1934 至 1936 年任山东大学教授。 1937 年回齐鲁大学任教授。同年辗转武汉、重庆。然后再没有担任过教职。顺便一提,老舍在 1939 年把《金瓶梅》译为英文 The Golden Lotus 。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 民国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夏大学的肇始—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Mech 2018-1-2 08:10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华夏大地上出现很晚。如果从最早的教会学校算起,是创建于 1879 年的上海圣约瀚书院, 1892 年开设大学课程, 1905 年升格为圣约瀚大学。如果只算官方办学,那就是盛宣怀分别在 1895 年和 1896 年创办的北洋公学和南阳公学,然后才是 1898 年的京师大学堂。这些都是在民国之前了。到民国鼎革的 49 年,总共只有 50 多年历史。大学生人数也很少,在 49 年前,算上专门学校的学生,大学毕业生也就十多万人。 大学的历史短、规模小,早期甚至没有专门的学界。当然,那时候已经有文坛,许多文人作家可以到大学中任教。专任教师有些直接延聘洋人。因此也就很少所谓学界小说,民国之前的干脆没有见到。因此早期华夏大学有个的小说实际上只能从民国时代开始。 早期与大学有关的小说有两部, 老舍的《赵子曰》 (1927) 和陈白尘的《漩涡》 (1928) ,都是篇幅不大的长篇小说,而且大学生生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赵子曰》写大学生赵子曰在读大学期间的成长,现在看仍然比较有意思。《漩涡》后面部分涉及几个大学生的感情纠缠,与其说反映校园生活,不如说暴露社会问题,现在真有些勉强卒读。 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只有钱锺书的《围城》,或者更确切地说,《围城》中的一部分。该书 1946 年 2 月至翌年 1 月在《文艺复兴》上连载, 1947 年 5 月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单行本。应该说,作者有写中国大学小说的自觉。早在 1933 年,钱锺书就发现中国学界小说的空白, A novel of Chinese college life at first-hand knowledge still remain to be written. 事实上,《围城》对学界的洞见和对人性的体认,就是与成熟的欧美学界小说相比,也毫不逊色。钱锺书的渊博学问和冷静旁观,使得汉语学界小说有个出乎预料的高起点。可惜,并没有后续力作,几成绝响。我曾经再三阅读《围城》,当然没有到韦编三绝的程度。也读过英译本。该小说还拍成电视连续剧,男主角是陈道明,但我没有看过。 学界小说的近亲,校园小说,也有汉语开山之作,那就是鹿桥的《未央歌》 (1959) 。出版较晚,其实在 1945 年就完成了。作者鹿桥听过钱锺书的课,是学生辈。《未央歌》单纯唯美,抒发少年情怀,渲染玫瑰色彩,都堪称校园小说典范。不仅在民国时期为绝响,现在也少后续。该书出版后,在台湾非常流行,但引入大陆比较晚。当然,我个人读时不是很喜欢,勉强终卷。 共和国时代的一些小说也涉及民国期间的大学。早些如杨沫《青春之歌》 (1958)( 她后来扩展成“青春三部曲”,又写了《芳菲之歌》 (1992) 和《英华之歌》 (1995) ,第三部与大学没有关系 ) 。晚些如张扬《第二次握手》 (1979) 和宗璞 小说系列“野葫芦引”的前三部,《南渡记》 (1988) 《东藏记》 (2000) 和《西征记》 (2009) 。其中《东藏记》与大学的关系比较密切,最像学界小说。或许还有其他,我现在不知道。 《青春之歌》当年在大陆极度流行,可能超过《未央歌》在台湾的流行程度,还拍成电影,女主角是谢芳。“青春三部曲”的后两部都少有人问津。 杨沫的小说我年轻时看就不喜欢。就像我在说王蒙《青春万岁》时所谓,“我大概更倾向于‘狷者’,对小说中所讴歌的‘狂者’自然有些无动于衷。”事实上,年轻时不仅无动于衷,还有些不以为然。所以,《青春之歌》后面就不说了吧。 顺便一提,杨沫前夫张中行 ( 《青春之歌》中“余永泽”的原型 ) 的自传《流年碎影》很好看,但不是小说。民国大学的情况可以在许多书信日记或自传中反映,例如鲁迅的书信和日记、《胡适的日记》、周作人《知堂回想录》、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何兆武《上学记》、许渊冲《流水年华》等。随便说些尚有些印象的。 《第二次握手》当时看还好看,现在多少还有些印象。该书曾作为禁书很流行,但无疑也算不上好小说。其中渤海大学的校园生活,不仅占小说比例不大,而且感觉作者臆断的成分很大。作者并没有在民国期间读过大学。所以后面也不谈了。 过去已经谈过《围城》《未央歌》和《南渡记》。民国校园的的小说还准备谈《赵子曰》《漩涡》和《 东藏记 》。《西征记》中学生走出了校园,我也没有看过,暂时就不打算说了。 作为比较,国外在 50 年代之前与大学有关的小说也很少,我自己基本没有读过,当然也知道些。个别读过,但当时没有注意到其中讲了大学中的事情。研究学界小说的专著《学院大厦》就称学界小说正式出现在 50 年代,应该是以 The Masters (1951) 为标志。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且在新年读旧书—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热度 1 Mech 2017-12-27 08:31
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通过阅读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历史和现实,一直是我的愿望。从当学生算起,已经在大学中 37 年,自然也想多阅读关于大学的小说,来理解大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职业方面。也就是说,大学本身,既是官场,也是职场,还是情场,但我比较关注职场的侧面。从职场角度,记了些阅读札记,有所谓“大学小说丛谈”这个系列。到现在已经有近 40 篇。基本上写到 98 年,但顺序不严格,也有些 98 年后的书。 当时准备大体上按年代顺序,但后来发现收集完备很不容易。例如, 49 年前的小说,只说了钱钟书的《围城》 (1946) 和鹿桥的《未央歌》 (1945) 。更早的与大学有关的长篇小说还有老舍的《赵子曰》 (1927) 和陈白尘的《漩涡》 (1928) 。中短篇小说就更多了,出自名家之手的就有废名《李教授》 (1828) 、沈从文《八骏图》 (1935) 、叶绍钧《英文教授》 (1936) 、汪曾祺《老鲁》 (1945) 等。不同时期的中短篇很多。因此我准备把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分开。其实,在英文意义上,小说 novel 就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叫 novelette 或 novella ,短篇只是 short story 。 描述大学职场侧面的小说称为学界小说,这个名称已经比较流行,比我所谓大学小说更规范。所以重新开始的系列为“学界小说丛谈”。因为过去也收集些校园小说,丛谈中也会包括一些,虽然那些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就不特别仔细地区分了。大体上,校园小说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主要是男欢女爱或个人成长,属于青春小说或成长小说;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以学者特别是大学教师为主要人物,场景是学术界主要是大学,属于职场小说。 大陆的学界小说,或者更确切的是也包括校园小说的大学小说,大体上分民国时的大学 (1912-1949) 、“十七年”的大学 (1949-1966) 、停止招生和“工农兵大学生”时代的大学 (1966-1977) 、政治经济转轨中的大学 (1977-1996) 和学科建设中的大学 (1996-) 。最后两个阶段,是我自己多少有些随意的划分。不同阶段,长篇小说的体量差别很大。前三个阶段,小说应该都是个位数。后面两个阶段,小说数激增,我知道的就有七、八十种。还有些我不知道的,特别是校园小说,过去没有特别留意。 与先前的“大学小说丛谈”系列不同,新的“学界小说丛谈”系列尽可能按照小说反映的时代排列,而不仅是小说出版的年代。这个差别可能很大。例如,杨绛的《洗澡 (1988) 》就要放在扎拉嘎胡的《红路 (1959) 》和程树榛的《大学时代 (1980) 》之间了,因为三者发生的时代依次是 1951-1952 , 1947-1948 和 1953-1956 年。又例如,王金昌《工农兵大学生》 (2014) 就要与 王新纪、陶正、田曾翔《魂兮归来 ( 上下 ) 》 (1980) 和 李泊《起步》 (1983) 等放在一起,都是写工农兵学生。这要以小说的收集相对完备为前提,我觉得至少对早期 ( 就是前述的前 3 个时段 ) 的长篇小说而言,现在或多或少具备了这个前提。 学界小说包括境内也包括境外,但境外小说看的比较少,书也比较少,英文和译本估计都不到 20 本,目前还在陆续收集中。读英文毕竟比较慢,即使是重读。所以可能要等以后更闲些再说了。 或许以后另外有个“学界中短篇小说丛谈”。那个系列不准备严格按时间顺序了,太困难,不现实。随时读了随时记。但在附录链接中,不按博文贴出顺序排列,按小说发表时间为顺序。聊为补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455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Mech 2017-12-21 08:08
《感受四季》。 1998 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是 “新儒林长篇系列”的最后一部。前两部分别是《蓝眼睛·黑眼睛》和《天眼》。我很早之前已经看过,感觉尚可。这本过去没有读过,最近才看。故事发生在北方的国家重点大学泗海大学。场面更宏大。第一部《蓝眼睛·黑眼睛》主要写系一级活动,第二部《天眼》写到了学院但是刚升格的学院,第三部写学校。表面看起来小说似乎很正能量,仔细读来颇有些“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这种无奈或许要甚于前两部。小说共分四部分,是不是就是需要感受的“四季”? 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校长邹南翔和历史历史系主任葛菀葭接待省委书记视察和富商和海外华裔名作家的到访,同时主要人物陆续登场。时间推测在 96 年前后。接待很成功,领导和富商答应给了钱,作家接受了客座教授的聘书。这部分显得繁花似锦,很像夏天。 第二部分是倒叙,回顾老书记铁磊 78 年走马上任。凭着资历、经验和手腕取得学校的绝对领导权,成为“铁腕人物”。然后拨乱反正,为老教授平反,送年轻教师出国,创造条件让学生读书。调离前把自己信任的人推上领导岗位。这部分有些生机勃勃,很像春天。不过,人治终究有局限。他一离开,有些矛盾马上出来。 第三部分比较微观,主要围绕着青年教师语言学者穆瑶的晋级展开,同时也涉及她家人的生活。由于她的老师辈的直接上司暗中作梗,她两年晋升副高未成。后来他在丈夫的导师葛菀葭指点下,也得到重视学术的前辈支持,克服种种阻碍,最终通过学校的“跨世纪工程”,成功破格晋升教授。在这个过程中,暴露了种种人性的阴暗。还有穆瑶父母痛苦的婚姻以及父亲的故世,让人感觉阵阵寒意。这可以算是秋天。 最后一部,当年铁磊的队伍也在分化。真正继承其精神致力做事的人慢慢边缘化,校长邹南翔卸任,有望当副校长的葛菀葭也没有上任,倒是无知少女穆瑶当了副校长。最后,早已卸任的老书记铁磊、历史学权威诸葛白帆先生和从保卫处长岗位离休后自愿无薪看大门的退伍战士胡传经几乎同时逝世,似乎是象征着强势领导力量、长年形成的学术威权以及基于朴素感情的传统意识形态都要退场。一个新的时代呼之欲出。原则上,高校还是有可能成为更加职业化、专业化的机构,像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那样。实际上,按照小说的描写,善于当官、长于权争的党委书记成方明掌控了局面,迎来了官场化和行政化的时代。很不幸, 18 年过去,现实证明了小说的预见性。冬天到了。 作者毕竟是文科博导,对理科的情况有些不甚了然。例如,那位校长取得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母校还有美国康奈尔大学竞相延聘作教授,这当然是不可能。且不说第一批留学生水平高低,这不是欧美大学的运作方式。又例如,称颂霍金为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这个或许还勉强,把《时间简史》称为划时代的科学名著,这无疑有些过分了。当然,这些都无关宏旨。尽管作者对大学的内部运作机制应该熟悉,但在校级领导这个层面上的描述似乎不能尽信。当然,我只是存疑,毕竟自己也不了解。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作者写出了两类学者。一类以葛菀葭的丈夫鱼翔为代表。“ 他主张做人要随遇而安,随缘守分,随大流儿。不主张太拼,更不主张精力预支或透支,也不主张提职称、评奖、写书 …… 凡事必争上游。他认为做人应该经常放自己一马,做事应该给别人留点余地,不要把所有的成功都揽到自己名下。留点好事给同事,留点机遇给同行,留点后路给后人。 …… 人要想开一点儿,看开一点儿,消停一点儿,潇洒一点儿嘛。 (p. 208) ”另一类就是邹南翔、葛菀葭等,“ 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明白任何天才对科学研究都不能起决定因素,任何成就只能是拼出来的。下决心永远大硬仗,长期苦战,吧自己变成胜利型人物。 …… 越是有压力越是拼命干,越是有困难越是迎着上 (p. 225) ” 在我看来,这两种态度都有中国文化渊源,前者是老庄一派,后者是孔墨之徒。健全的人生应该是在上述两极之间,走到哪个极端可能都不明智。小说中葛菀葭对学者成败的看法很有意思。“ 一个学者的价值并不在于总能一蹴而就,而在于能锲而不舍;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一时成功,而在于遇到失败时的表现。所谓成功的人,不是永远成功,而是不仅能避免失败,还能充分利用失败,暂时的失败正是把自己推向更大成功的时刻,受点挫折是好事,说不定你会前进的更快。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p. 384) ”我个人的偏好,在宏观上、全局上、战略上,采取老庄的放任;在微观上、局部上、战术上,坚持孔墨的进取。 小说中自然也有些情感纠缠。铁磊与葛菀葭的相互吸引,发乎于情,止乎于礼。鱼翔与穆瑶母亲年轻时被迫分手,彼此长期思恋的其实都仅是幻象,后来了解真相都大失所望。这些都着墨不多,点到为止,反而耐人寻味。 顺便一提,小说还提到了我所谓的《 人生的敏感性 》。“人的一生非常漫长,但关键之处可能只一念之差。就像 …… 登山,一步打滑,就可能变成坠向谷底的自由落体 (p. 315) ”。 总之,虽然小说出版在近 20 年前,现在读起来多少还算是有趣。对大学的描写也比较客观到位,至少局限于文科时如此。 “新儒林长篇系列”三部曲都已经谈过了。现在看来,第一部《蓝眼睛·黑眼睛》相对薄弱。第二部最有启发性。第三部试图从更宏观的角度展示更广阔的图景,但似乎并不如第二部成功。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纯教学年代的回眸 — 大学小说丛谈之《呓语》 戏谑的严肃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凉州词 》 分合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初恋 》 固执于虚妄 — 大学小说丛谈之《饶舌的哑巴》 实在论伴侣 — 大学小说丛谈之《紫竹院的约会》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学界的苦难年代—大学小说丛谈之《学者之死》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界的苦难年代—大学小说丛谈之《学者之死》
热度 1 Mech 2017-12-12 19:37
梁晓声的中篇《学者之死》,发表于《十月》 1996 年第 1 期。我读的是 2004 年农村读物出版社《中国小说精粹 7 》。《学者之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学小说,故事并非发生在大学中。虽然学术界或多或少有些关系,但作者的主旨是折射社会问题,并非谈学术界本身。 《学者之死》的主人公是在文学研究所工作的吴谭。前面的生活只有个梗概。穷苦出身。 66 年考取重点高中,因文革未读,回乡务农。 77 年考场得意,北师大中文系硕士毕业,在北京某文学杂志主管评论栏目。马上要当编辑部主任,并且为妻子儿子办北京户口。这时候命运出现转折,在农村当小学教师的妻子心脏病突发去世。三岁的儿子只能由岳父照料。吴谭情绪低落,编辑工作中出现失误,没有当上主任,没有晋升副高,也没有分到房子。欣赏他的文章的权威学者推荐,到文学研究所工作。小说中,这段故事的叙述者不清楚。真实性有些存疑。读四年本科再读硕士,毕业最早也是 85 年。那个时候,硕士的含金量固然很高,但似乎并没有高到可以很快当编辑部主任、晋升副高职称。 小说的叙述者“我”出场。与吴谭在学术会议上认识。马上就发现吴的特点,好为人师,尤其是有不同意见时雄辩滔滔。然后吴又打断了他不屑的报告。众人公认他有真才实学,因为读书多。最后是吴在宴会上因为会议赞助人出言不逊而斗殴并掀翻了桌子。 接着“我”又讲吴谭的婚姻和孩子。前述会议一年后,他娶了位没有工作的京飘外地女大学生。为此他到处“赶场子”挣钱。又要在学术诚实和不惹麻烦之间保持平衡。以至于被人们认为“彻底的市民化了”。终于在婚后两年,年轻的妻子在意外生个儿子之后,与她离了婚。她外语已经提高到能嫁洋人了。于是吴开始了又奶爸生涯。为了农村的大儿子能安心读书,也为小儿子有足够的鲜奶喝,吴开始写各种报纸小文章挣稿费。被人公开批评“毫无发表价值”。 等到吴谭小孩上小学 5 年时,他因为出版《碎琼乱玉拾遗 ---- 中国民间古诗及其研究》和《先秦两汉隐士文人考》而声名鹊起。职业上也取得空前成功。跳过副高直接晋升了正高,获得了国务院给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单位分配了两室一厅的房子。还进了西方三国《世界名人录》。真难以想象,两部各有五、六十万字的专著作用如此之大。只是学术的名声和职业的成果并没有带来充分的经济回报。出版的专著滞销,欠了出版社 3.78 万。要买下单位分的房子,又欠了单位 3.6 万。尽管如此,吴还是试图安贫乐道。不参与为打款树碑立传或者胡编乱造的“戏说”文史人物的“创作”。更糟的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洋人小伙子,几句话击中了吴谭的软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其实更致力于研究现当代,思考未来。中国学者,却往往喜欢一头钻进历史。 ……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史很灿烂,很迷人,太有诱惑力。但一个中国人的生命如果被塔迷住了不能自拔,那就有些可悲了。 (p.347) ”这些貌似玩世不恭的话,其实解构了吴谭作为学术捍卫者的坚持。 接踵而至的经济压力更让学者吴谭雪上加霜。小儿子中考,志愿报高加上因病考试发挥失常,需要交费入学。郊区中学开始两万,为托人进更好的学校,后来涨到 3.5 万。好些的中学托人也要 8 万。开始他似乎还想为“书贩子”打工写小说赚钱。但终于绝望,把有欠单位房款的房子再次抵押,然后自己撞大卡车身亡。 这是个悲催的故事。梁晓声毕竟是大作家。故事还是写得跌宕起伏。小说的成功之处是渲染了学者的困境,既有生活方面的经济压力,又有研究禁区方面的政治压力,还有学者职业本身的同行压力。如果对学术本身没有特别大的兴趣,学者确实是个性价比很低的职业。当然,或许正是因为性价比低,学者也是开放性的职业。例如,新移民往往可以从事这种职业在新的国家或者城市落脚。小说中所写的学者就是如此。小说所写是 90 年代中后期,那时候可能是学者最艰难的日子。我所在的大学已经不能准时发工资。现在人们回首,或许只注意到当时房价还不高,甚至还有分房。 小说在成功地渲染了学者艰难时世的同时,可能也加深了学术圈子之外的人对学者的刻板印象。优秀的学者博览群书,但不通人情世故,尤其是拙于谋生。优秀的学术成果来自学者闭门谢客埋头苦干。这些印象或许产生于学者还没有职业化的年代。离目前职业化的学界现实相去甚远。因此,就算该小说是好的社会小说,也不是好的大学小说或者学界小说。 作者关于“狂傲”与“谦虚”是议论也挺有意思。人们的直觉,往往有对立的判断。一方面, “庸者不狂,狂者不庸 (p. 341) ”;另一方面,“学者必谦,谦必饱学 (p.341) ”。在作者看来,“谦虚和世故,原本就是不大容易区分清楚的。正如恃才傲物和因为无才而浮躁不大容易区分得清一样 (p.341) 。”所以,现在有所谓“定量考核”。空口无凭,把出版物亮出来看看。 在三、四十年前,我还是文学青年的时候,梁晓声就是风头很健的作家,以写北大荒知识青年生活的小说闻名。不过,那时候我就不喜欢他的小说。当时选择余地比现在小得多,因此不喜欢的小说,其实也都读了。不喜欢的原因或许可以分几个层面。首先,他写的生活我不熟悉,因此没有太大兴趣。其次,他的小说主题和作者的态度都很鲜明,而这种主题和态度其实我都不完全认同,甚至完全不认同。最后,但可能更最重要,我不是很欣赏作者恨不能自己走进作品中摇旗呐喊的风格,除非作者想表达的深得我心,使我失去正常的智力水准。这也是人性的弱点,很无奈。过去或许说过,《大学小说丛谈》这个系列,并不是仅说我喜欢的小说,甚至也不是仅说我认为值得读的小说。那样或许可谈的小说就太少了。梁晓声还有其他与大学相关的小说,或许以后会说。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纯教学年代的回眸 — 大学小说丛谈之《呓语》 戏谑的严肃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凉州词 》 分合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初恋 》 固执于虚妄 — 大学小说丛谈之《饶舌的哑巴》 实在论伴侣 — 大学小说丛谈之《紫竹院的约会》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天 眼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2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客窗闲话》中的侠女
热度 1 Mech 2017-12-7 11:03
《客窗闲话》 写了几位侠女,也很有意思。这些侠女形象各异,共同点是又红又专。武功高强,相貌出众,还死心塌地地跟着丈夫。写侠女的篇什多于侠男。这是华夏文弱书生的千秋大梦。希望美女本领大,还愿意投怀送抱以身相许。志怪类的笔记小说可以写女鬼狐女,传奇类的笔记小说只能写侠女了。或许将来机器人发达了,真能圆了此梦。 《白安人》篇,说武职出身的白姓富户,有女安人,“貌婉丽”“弱质盈盈”。穷书生钟俊中举得官后入赘,与白安人成亲。上任水路中,遇盗魁携舟百余首劫掠。安人及婢女十余人,皆善发铁弹。白安人巧布战阵,将盗魁打伤落水,余匪散去。 《孙壮姑》篇,说镖师孙良,有女壮姑,“貌甚英武”。孙良看家护院,被盗贼所恨。有巨盗被捕,诬陷孙良为魁。县令钱某,为其辩诬,孙良献女儿为妾,因法禁纳辖区民女为妾 ( 相当于现在大学老师不能与在校女生谈恋爱 ),未受 。钱某被弹劾离职,带走财物颇多。孙良再次献女,一路可保镖。因已离任,钱纳壮姑为妾。途中钱不顾壮姑反对,住进黑店。店主即盗魁。连派四人去探,均未回。自己出马,遭壮姑突袭,两臂两腿都不能动。终饶一命,先前四人皆被杀。 《难女》篇有武侠小说的渲染之势。先写个洋行镖客本事大。对“道旁有卧柳”“讯以掌劈柳,木截然中断,如斧劈者”。后来搬运工捉弄一个讨饭女孩,反被找门来。镖客夸口“以二指提之出”,结果被女孩一掌拍入数丈外的柜子中,无颜见东家,从后门逃走。洋行小开想买此女为妾保镖。后来发现是退休官员的女儿,被洪水毁了家园。一同去寻夫。亲家为浙江水师提督。 侠女之外,还有许多鲜明的女性形象。包括女帅 ( 《秦良玉遗事》 ) 、才女 ( 《张慧仙寄外诗记》,故事有趣,但诗真比较一般 ) 、智女 ( 《智女》《严氏》 ) 和孝女 ( 《孝女》 ) 等。李凤姐与明武宗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48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初心
Mech 2017-11-26 06:30
早先在《 轻装 》中提到 Three Man in a Boat 那句话。 We must not think of the things we could do with, but only the things that we can’t do without. 后面还有段妙论,当年也深以为然。也可以算做自己的初心吧! Let your boat of life be light, packed with only what you need – a homely home and simple pleaseures, one or two friends, worth the name, someone to love and someone to love you, a cat, a dog, and a pipe or two, enough to eat and enough to wear, and a little more than enough to drink; for thirst is a dangerous things. You will fing the boat easier to pull then, and it will not be so liable to upset, and it will not matter so much if it dose upset; good, plain merchandise will stand water. You will have time to think as well as to work. Time to drink in life’s sunshine – time to listen to Aeolian music that the wind of God draws from the human heart-strings aroundus - … 这种轻松快乐的生活,是我年轻时的理想。甚至也认为是君子的标志,如《荀子·修身》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或许正是君子无伤于物,才有《论语·述而》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几十年过去,我不能不承认,对当年理想的坚持,至少是没有达到当年对自己期许的程度。或者说,没有完全做到“不忘初心”。惭愧!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客窗闲话》
热度 1 Mech 2017-11-21 19:33
按照周作人的说法,笔记小说分为志怪和传奇两大类,分别以《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客窗闲话》无疑属于后者。最近在两场小病中,大致通读一遍。所读版本基本上用上海文明书局《清代笔记丛刊》本,内容可能比最初的光绪版少些,计有 89 篇。主要是人事,偶尔也有“怪力乱神”。 转述几则有趣且有启发性的故事。 《一技养生》其实有两部分,颇有教益。正文部分的三个故事都比较平凡。一个医生,无人问津;巡抚母亲病,别人都束手无策,他出手治愈,从此发达。一个盐商之子,美食家,收集各种食谱;后来败了家,但候补太守从四川带来的厨师死了,当地厨师菜肴都不可口;高薪聘请美食家指点厨师。还有善哭妇人,丧礼上代哭,也得小康。 针对这三人是命应如此的观点,作者点评部分又讲个更有趣的故事。有个袜匠的儿子袜公子,算命有家资五百万。但后来袜匠夫妻死,家败,袜公子穷困饿死破庙中。他到阎罗殿状告卦师,但发现他命中真有五百万。开始以为做买卖,交给财神,但买卖行中都找不到袜公子。以为他误习文学,又把钱给文昌帝君,历场考试都没有找到他。怕他习了武,又把钱给了关武帝,但武场也找不到此人。最后给了土地,埋在破庙台阶下,但袜公子未曾扫地;准备下金雨,怕他不知道躲避,伤了性命。“如此怠惰之人,神亦不能福之。” 《神童》篇形象地展示了所谓“四姨太效应”,虚构预期以吸引资源并以此实现预期。七岁神童,父亲欠巨额债务。神童请演员假扮魁星,等债主登门讨债时,假魁星出现了神童房内。债主认为“足下有宁馨儿,不患无振兴之日。”便投资潜力股,不仅免除债务,而且许配女儿,更是延聘名师。“后果大魁天下。” 《时医》讲造化弄人。吴某行医,用寻常药给地方官爱女治疗感冒,那女儿居然死了。不得不出逃躲避地方官捉拿。后来地方官调任,又回来行医。妻弟酒醉拿错了药,意外治好了大将军,从此生意兴隆。真是非线性的世界。 《某制军夫人》更有戏剧性。某总督科第出身,喜欢才子而养士,喜欢佳人而纳妾。诸妾由才子授课,琴棋书画各有所长。有位帅气穷诗人,与所教的总督如夫人有情而私奔。总督大怒,欲派人追杀。夫人制止,说即使杀了,也带了绿帽,而且诗人有才名,引起众怒;不如送顺水人情,派人追上他们,送上一信,以及礼金。信写得很得体,说是自己年过花甲,纳妾其实是为才子们准备。早就有把私奔那位如夫人送给诗人的想法,只是觉得学诗还没成。本来很不堪的事情,在双方的明智处理下,竟成了佳话。后来诗人当了谏官,在总督受攻击时帮忙。 其中才子的答书有文采,也很好玩。“ 乃康成雅度,欲听慧婢之诗;而小子何知,俾作丽娘之傅。于是银蝉入户,共赓隔巷之清歌;红杏出墙,愿借邻家以艳色。以致宓妃留枕,非关韩掾偷香。携手星奔,抱衾露宿。方虞飞洞宾之剑,何期添裴晋之装!夫子休休有容,勤勤乐育,使狗偷鼠窃,不作青磷;成凤侣鸾俦,同偕白首。且高以赆仪四百,行李增光;从此弱水三千,片帆稳渡。 ” 《李蒙师》篇戒贪。李某科场不利,四十岁后只能教几个学生为生。或许他常年施舍乞丐,有神仙点化,具有透视眼,可隔木观物。神仙告诉他,凭此特异功能,可以在赌场赢些钱,但不能多赢,只是全家温饱,否则“犯神鬼之忌,必致祸。”开始李某还只是赢些小钱,使家人丰衣足食。后来有张姓富家子得知他的特异功能,请他帮忙翻本。李某不肯,后来同意张某随他下注,把过去输的钱都赢回来。开赌场的知道缘故,雇乞丐挖掉李某眼睛。幸得张某接济,得以善终。 作者的总体思想倒是没有什么特别高明,无非是因果报应三教同源之类。作者也是科举不第,居于幕僚,或许也有些不平之气。当然,像纪晓岚那样中举作官,还写笔记小说,也真是异数了。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935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授的“为”与“争”—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热度 1 Mech 2017-11-6 21:31
《天眼》是新儒林长篇系列的第二部。第一部是过去说过的《 蓝眼睛•黑眼睛 》。虽然当时《天眼》是借阅,但属于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甚至也可以说我的职业生涯从中有所受益。我读小说本来只是好玩,但能有所受益当然也不排斥。还复印其中“精神日课”等片段。不过复印了其实也没有再看。后来买了本,也一直没有重新读。直到前一段比较忙乱,偷闲看看。 该书描述了很不平静的校园。“ 胶胶扰扰几时休 ”, 始觉校园、“何处不纷纷”。“ 高等学校年年提职称,年年定项目。此赖国家之盛德,人民之脂膏,对校园中人,则成了年年兵刃相见,岁岁你争我夺。因为职称上一级,就是人生价值的重要肯定,也是社会地位的一次重要提高;项目每到手一项,小则可以出差有钱,赴会有钱,印资料有钱,大则出专著无忧,还可以自立山头,矗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立旗者或招贤纳士,或招降纳叛,视个人秉性而定。因而职称和项目以及更加微妙的评奖,历来为兵家兵家必争之地。 (p.260) ”显然,胶胶扰扰其实是校园的常态。甚至可以说是高校活力所在,不然可能是一潭死水。 在上述常态之外,该书特别强调的进取标的是博士点。现实世界里,博士点授权审核的时间不很规则。分别为 1981 年、 1983 年、 1984( 特批 ) 、 1985 年、 1990 年、 1993 年、 1996 年、 1997 年、 2000 年、 2003 年、 2006 年、 2011 年和 2016 年。从第五批 ( 数批次时不计入特批那次 ) 以后,只审核博士点,不再审核博士生导师,因此最后批“国家博导”产生于 1993 年。按小说的出版时间,该书所描写的争取博士点的努力,是在 1993 年那次。那确实是很关键一次,前面等了 5 年,后面还要等 3 年,而且是最后一次“国家博导”。小说中的文学院院长史有亮,为自己领衔的博士点顺利通过,不择手段,费尽心机。对外,交接名流,四方拉票。对内,既要有足够的教授满足梯队要求,又不能对自己的带头地位有所威胁。最后,功败垂成。排名第二的教授在投票之前病故,为破坏院长报点的努力,让家属马上通知相关评委自己的死讯。院长再换梯队成员已经来不及了。 小说发生的空间主要在大学校园,也不止于校园。更重要的是校园里的人,主要是教师。与教师相关的内容,我最感兴趣的是大学教师的“为” ( 致力学术研究,提升自身水平 ) 和“争” ( 获得研究资源,得到外界肯定 ) 。按老子的观点,“人之道,为而不争。”因此,套用《论语·季氏》的句式,为而不争者上矣,为而争之者次矣,争而不为着又次矣,无为无争,民斯为下矣。这大概可以概括作者的价值取向。不知是不是我的误读? 作者塑造的“为而不争”的典型人物是男一号 ( ?按出场时间可能不是最多,但作者最为肯定,而且又是单身的女一号年轻时的追求者 ) ,中文系副教授章鹤年。他看透了大学名利场中的虚无。“ 评奖啊,职称啊,出国啊,……这些名啊利啊对一个真正的学者有什么价值?什么用也没有!什么价值也没有!当教师上好课,当导师带好研究生,当爸爸做个称职爸爸,当丈夫当个称职丈夫,你做你该做的事,尽你该尽的心,别人给不给你模范教师、博士导师、优秀爸爸,都可有可无。 (p. 493) ” 现在的情况有所变化,就算没有价值,毕竟还有价格。例如薪酬可能有数量级的不同。不管怎样,章鹤年不与人争,只是充实自己。“ 不嚷嚷竞争其实不一定真的不竞争。我也每天竞争,不和别人竞争,和我自己!我总得不断地超越自己! (p. 498) ”作者似乎要以此为学者树立个正面形象。“ 人们总在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总在说逼良为娼。一个真正的良家妇女,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压力下,都不会为娼。一个真正的学者,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困难下,都知道怎样做学者。 (p.499) ”而且,应了老子所谓“夫唯不争 ,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尽管受院长压制,没有及时晋升教授,但出版了几部有影响的专著,院长后来为自己的申报博士点梯队,不得不为章鹤年专门争取个教授指标。我个人或许可以相信男一号人物策略的有效性,但自知无力说服不相信的人。 不过,小说中也反映了“为而不争”的难度。章鹤年既有文革及其之前的经验教训,“ 从‘文革’开始,他还找到一种处世方式,逍遥,超脱。决不让无聊之事操纵自己,时间属于自己,清净的心境属于自己。他为国家开放高兴,为政治清明高兴,他从不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不让争斗来过问他。怎么样不让这类争斗过问自己?很简单,把自己变得平凡,变得微不足道,对于各种机会他从来认为可遇不可求,不管是评优秀教师、优秀教书育人者、优秀科研成果奖,都是顺水推舟,给就要,不主动伸手,不与人争抢。 (p.503) ”又有后来高强度的精神维护,所谓“精神日课”,抄写古人达观的诗句等。而且还要不断地自我疏导,“ 不超脱有什么办法?你苦恼,你烦闷,你气得生病,到头来没有任何用处,还是苦了自己,想得开什么都有了。 (p.493) ”总之,“为而不争”肯定不是捷径,而是安徒生所谓“光荣的荆棘路”。更何况,走在“荆棘路”的人,也未必人人有荣光,甚至多数并没有荣光。尤其是现在,“帽子”意味着年薪数十万上百万,不争通常没有。是否能做到“为而不争”,要看见识,看定力,看境况,甚至看天分。《庄子·大宗师》所谓,“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反躬于己,在 20 年前,我读这部小说时,对“为而不争”是“心向往之”。后来渐渐地,也体谅自己“虽不能至”。 女一号中文系教授南琦则是“为而争之”的典型。她出身名门,天资聪颖,但情商很低。除了本科时追求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林东篱先生 ( 章鹤年研究生导师 ) 没有成功外,几乎没有什么挫折。章鹤年理解她与自己导师的恋情,仍然追求她一段时间。终于想清楚自己世俗意义上的进取心不足,与她不是同类,转而与南琦的好朋友苏倩如结婚,如童话结束时所谓“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在院长的布局中,为了压制章鹤年,给南琦晋升了教授。随后,她有意无意地刺激了同事们,于是遇到各种麻烦。虽然她也想,“把能够好好地看书,好好地教书,好好地写书,当成人生最大的乐趣。 (p.468) ”但实际上,还是不能完全放开评奖等现实中的小利益。她的治学风格也是属于灵巧一类。 “争而不为”的典型就是那位史有亮院长了。还有其他人,如院长夫人梅丽等,但都比较漫画化。史有亮的形象还是比较立体。其中“学术小卒的攻坚战”所描述,我有 “同情的理解”。特别是随着年龄增加,甚至有些佩服了。虽然可能是立竿见影可以借鉴的内容,攻坚战的战略战术细节还是不说了,不是博文主旨所在。 除了情节和人物外,小说中还有些警策之论。如“ 聪明人是不会和傻瓜争论的,如果去争,谁是傻瓜? (p.494) ”在此网络化时代,更是如此。又例如,“ 世上的人只知道求利之害为大,不知求名之害更大。求利之害显而易见,求名之害隐而难知,可是对读书人来说,求名之害才真正痛入骨髓。 (p.592) ”这话读书人可以用来律己,我本人还是希望他人“求名”。再例如,“ 人们常常自己美化一些东西,再为这些自己美化的东西而感动。 (p.365) ”这是南琦对自己单相思的反省。当年看到自己暗恋的林东篱面对学生批评时的神情,“一种仪态,一种威严,一种自尊”。多年后,明白了,“其实是一种恐惧,一种担忧,一种服从,一种无可奈何。 (p.365) ”以至于当年已经准备离婚让贤的师母病逝后,她也无意嫁给林东篱了。 小说的标题《天眼》有些费解。近从字面看,“天眼”是小说中南琦的一只猫的第三只眼睛,气功师为它所开,发掘出猫的特异功能。于是猫不仅能听得懂人话,也能说话,甚至能背诵古诗。这些特异功能后来都失去了,灵猫变成了凡猫。这只猫身世不凡 ( 南琦暗恋的先生家的猫的后代 ) ,交游广泛,为章鹤年家中常客 ( 因为有美食 ) ,也偷窥史有亮夫妻,最后还教训了梅丽。但整篇小说也不都是从猫眼所见。或许是作者想给大学来个全景图,因此称为《天眼》、 小说是写法比较古典,似有《红楼梦》的痕迹。如角色有“金陵新十二钗”和“金陵九名士”,庞大的家族,如王熙凤那样临终托梦等。至于猫的开而复闭的天眼,简直就是有而又失、失而复得的通灵宝玉。 我觉得小说可读性比较强,即使在出版 20 多年后,仍然可读。而且大学的青椒读时或许能有所启发。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纯教学年代的回眸 — 大学小说丛谈之《呓语》 戏谑的严肃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凉州词 》 分合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初恋 》 固执于虚妄 — 大学小说丛谈之《饶舌的哑巴》 实在论伴侣 — 大学小说丛谈之《紫竹院的约会》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438 次阅读|4 个评论
重读《袁中郎随笔》
热度 2 Mech 2017-11-1 09:47
虽然最早知道袁宏道是在林语堂和鲁迅的文章中,这次重读其实主要看看他的游记。毕竟也走过些地方,不敢说胸中有丘壑,至少眼中也见过山水。所选游记,去过的有 虎丘 、 惠山 、 兰亭 、 五泄 、 齐云山 等,还有更早时去过的西湖、断桥、孤山、飞来峰、灵隐、龙井、烟霞洞、骊山、华山等。仍然只是书中所写一小部分。不仅读的书少,走的路也少。 按林语堂的说法, 袁中郎是所谓 “ 性灵派 ” 的代表人物。所谓 “ 性灵文学 ” ,我个人理解,就是只求自己高兴。袁中郎给出了快乐秘诀, “ 人情必有所寄,然后能乐。 … 故有以奕为寄,有以色为寄,有以技为寄,有以文为寄。古之达士,高人一层,只是他情有所寄,不肯浮泛虚度光景。每见无寄之人,终日忙忙,如有所失,无事而忧,对景不乐,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缘故。 (p. 82) ” 这种说法,本质上与 罗素 在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中所倡导的相同,就是要有所谓 impersonal interests 。 袁中郎所谓 “ 情有所寄” ,马上就有是否可寄的问题。有寄而不能寄,还是不乐。庄子的对策是要无所 “ 寄” ,如 《 逍遥游 》 。只是对于凡夫俗子,这样不乐倒是没有了,但乐也没了。仿佛医好了病,却要了命。老子更聪明些,正反转化,彼此消解。这个理路袁中郎也认同, “ 人有真苦,虽至乐不能使之不苦;人有真乐,虽至苦亦不能使之不乐。故人有苦必有乐,有极苦必有极乐。知苦之必有乐,故不求乐;知乐之生于苦,故不畏苦。 (p. 81) ” 这类说辞初看很高明,但仔细分析,或许只是逻辑混乱和否极泰来 之类 的同义反复。不管怎样,“不求乐”或许真是快乐的前提。这也是老子所谓的“反者道之动”。快乐的生活,其实在治学、谋官等现实活动中。 关于治学,袁中郎有个富有洞察力的发现。 “ 大多世间自有一种平易质实,与道近者,而自视庸庸,以道为高而不敢学。清士名流,自以为非吾不能学道也,而矫厉太甚,终成自欺,与道背驰而不可学。近者不学,学者不近,所以两难。 (p. 149) ” 我自己也有类似的观察。有些人觉得自己天分过人,于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不仅 一 事无成,还要愤愤不平。还有些人觉得自己天资有限或机缘不佳,努力也是徒劳,结果反而错过些机会。袁中郎的忠告是, “ 大抵世上无难为的事,只胡乱做将去,自有水到渠成的日子。 (p. 82) ” 我理解,就是想做则做,不用过虑成败,更不用怀疑自己的资质。就算旁人看来不自量力或者徒劳无功,自己也可乐此不疲。治学也有机会用世。 “ ‘明于知君子,暗于知小人。 ’ 此古今高士通病,然自是不学之过。学则眼开,眼开则不受瞒,可以应世,可以济世,可以出世。 (p. 144) ” 所谓书呆子,并不少因为读书多,而是书没有读通。顺便一提,袁中郎对教书也有独到说法。 “ 饥急于名,饱急于乐,口腹急于身体,欲不教学何可得?且教学则永无大官之望,亦无长在仕途之望,不唯官闲,而心亦闲,可以一意读书也。 (p. 110) ” 古代读书人谋官其实也是谋生。袁中郎当过官,也辞过官,因此有切身体会。他对陶渊明的评论, “ 非不欲官者,非不丑贫者;但欲官之心,不胜其好适之心,丑贫之心,不胜其厌劳之心 (p. 77) ” ,我看也是夫子自道。当官有好处,但也有利麻烦。不论当事者嘴上如何说,当还是不当其实都经过利弊权衡,不足与外人道也。偏好不同,选择有异,大家都理解,矫情就没有意思了。 “ 古人进退,多是水到渠成, ……. 居朝市而念山林,与居山林而念朝市者,两等心肠,一般牵缠,一般俗气也 (p. 146) ” 特别是,好名利人, “ 真实稳妥,无遮挡,无委曲,与名利场中作大自在人也。 (p. 143) ” ,也不失求乐之道,或者说名利也可以为快乐之所寄。是否能寄当然另当别论。至少在袁中郎看来,退隐还是根本之法。 “ 世情当出不当入,尘缘当解不当结,人我胜负心当退不当进。 (p. 126) ” 除物质利益外,进退还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 寂寞之时,既想热闹;喧嚣之场,亦思闲静。人情大抵皆然。 (p. 114) ” 如果有时间,应该读读袁中郎的全集。例如上海古籍版 《袁宏道集笺校》。可惜似乎不太可能,连欲读书都算不上。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21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上海的地方人才项目
Mech 2017-10-30 08:30
上海的地方人才项目,对市内所有学校都开放,不限于市属高校。我多少知道些,并不是自己申请,虽然有些我确实申请过,个别项目还不止一次。主要是因为在学院学术委员会服务,大多数项目限额申报需要初选。也做过某些项目的函评或 / 和会评。另外还有些我的学生申请过。 不同部门的计划分别有:晨光计划 ( 高校青年科研骨干培养计划,截止于 30 岁 )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 ( 截止于 32 岁 )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 青年东方学者 ( 海归 )( 都截止于 35 岁 ) 、曙光计划 / 东方学者 ( 海归 )/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 ( 都截止于 40 岁 )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 / 浦江人才计划 ( 海归 )( 都截止于 50 岁 ) 和上海领军人才 ( 截止于 55 岁 ) 。 从部门看看,晨光、青年东方、曙光和东方为市教委项目,杨帆、启明星、优秀学科带头人和浦江为市科委项目,人才发展资金和上海领军属于人事系统。启明星、曙光和东方完成后另有跟踪项目可以申请。海归还有上海千人 ( 但好像没有上海青千 ) ,似乎不限制年龄。这些项目共同的特点,竞争很大,经费很少,与难度严重不成比例。 很早以前,看过篇其他老师的博文《暮光计划》,建议增加 45 岁以后的人才计划。我觉得“暮光”这个名称实在不好。虽然词语本身很有诗情画意,但有吸血鬼的小说和美剧 Twilight ( 汉译《暮光之城》 ) 太有名,人们会觉得申请者都是些吸血鬼。如前所述,上海确实有 45 岁后的人才计划。我自己属于暮光范畴的非海归计划我都幸运地得到了,反而是在 40 岁之前一项也没有拿到,事实上,根本没有通过学校初选。 上海的人才计划其实比较广谱。这些项目年龄分布上的明显断档只有 45 岁,或许是早先几个主要的全国性人才项目都在这个档上,地方的就避开了。 我个人认为,上海市在不同年龄段广发“帽子”方面做得还算不错。如果说需要继续改进,主要是要避免赢家通吃。同时,可以在通过与全国性“帽子”避免重复的方式,增加地方人才项目的“济贫”成分,弱化“奖优”成分。这些在计划中有所体现。例如,“杨帆”计划,就只资助没有任何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研究者。现在“启明星”也不容许优青和青千等申报。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5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欲望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热度 1 Mech 2017-10-25 10:02
已经说过格非的三个短篇, 《 凉州词 》《 初恋 》和《 紫竹院的约会 》,这次说部他的长篇。《欲望的旗帜》最初发表于《收获》 1995 年第 6 期。单行本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初版于 1996 年。我手里的版本是 2005 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入“新经典文库”。 小说很有趣。篇幅不大,但线索繁多,结构复杂,犹如迷宫。展现了作者的写作技艺,也挑战了读者的耐心、记忆和智商。作家放弃了叙述者的全能全知特权,从不同人物视角来叙述故事。整篇小说,过去与现在穿插,睡梦与现实交错,谎言与实话杂陈。作者不断地制造悬念,小到一个接听就被挂断的电话 ( 当时没有来电显示,现在就不是悬念了 ) ,大到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突然跳楼自杀。吸引读者与书中人物共同猜谜。格非这这种量级的作家,作品确实有不同凡响之处。 尽管该书是很好的小说,但并非是我所谓大学小说,只是以校园为背景的小说。扉页上赫然印着:“九十年代初的上海。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将在这里举行。由于某种无法说明的原因,知识界对于这次会议普遍寄予了过关的期望,仿佛长期以来所困扰着他们的一切问题都能有此得以解决。”我就这样被误导了。 那个重要会议是个所谓国际会议,其实只有一位洋人参加,还会讲汉语。同时也是全国哲学学会的年会,因为经费困难已经停开了几年。现在人们或许很难理解,当时人们对一个会议为什么要寄予那么大的期望,但当时也想确实有合理之处。书中南京佛学院的院长慧能精辟地指出,“ 实际上,所有的会议都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它就像是一个没有货物的集贸市场,人们从各地来到这里,却不知道要买、或者卖些什么。 (p.95) ” 这个想象中无比重要的会议却发生了一系列奇事。会议之前,会议主席、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跳楼自杀了。会议开幕式上,校长致辞时警察冲进来抓走了赞助会议的唯一大款,自称关心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的企业家,其实是警察追捕了三年的逃犯。他送参会代表的礼品也被收回,不仅涉及赃款,而且他恶作剧地在养神液瓶子中装了春药。抓捕行动还让校长大吃一惊,传闻学校基建中有经济问题。当然,现在的话,校长就不会吃惊了。东窗事发,也是纪委先来双规,不会来警察。会议期间,负责会务的老讲师一直想发表篇演讲,改变会议的主题,策划多时,多人参与,如同一场政变,但最终没有实施。结束那天的大会报告,报告人是位写小说的副教授。他说话真假难辨,曾与无数女子发生性关系。但在作报告时发疯了,宣读的是别人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答谢词。 这一切改变了大会的性质。传闻学校要把哲学系变成政法系下面的一个所。自杀的老教授是名誉系主任坚决反对。他的死,大家认为会促成哲学系的降格,纷纷寻找自己的出路。国际会议成了人才交易市场。不过,校方否定了取消哲学系的说法,认为这是其他学校为挖人造的谣言。学校反而要引进人才。 除了学术会议,小说中能视为大学小说的内容不多,只是涉笔成趣地写了一位名教授的诞生。就是那位管会务的老讲师,他研究庄子几十年,默默无闻。请教后来自杀老教授成功秘诀。教授的话,不同的记忆版本略有差别,“在当今学术界,……人们探讨的并不是真理,而是如何使人大吃一惊…… (p.101) ”或者“如今的学术界已不在探讨什么真理,而是热衷于如何使人大吃一惊…… (p.172) ”意思差不多。老讲师发表了尖锐的观点,结果受到处分,不许上课,反复写检讨。本来要晋升副教授也落空,名额归了老教授的女弟子。老教授点拨他,“你没有掌握好分寸,俗话说,过犹不及。我的意思,你只要在天幕上划上一刀,透进一些亮光就可以了,谁知你一把将幕布扯了下来…… (p.102) ”。他后将错就错去了青海。终于在另一个会议上,发起了关于“终极价值”的大讨论,再加上攻击西方中心论,一举成名。当了教授、博士生导师。俨然老教授再生,马上要像老教授一样,勾搭自己的女弟子了。 小说中还有位重要人物,老教授的学生曾山。他的故事主要在生活方面。与女学生张末 ( 在《 初恋 》中出现过的名字 ) 一见钟情。与妻子离婚后开始追求张末,并结婚。然后再离婚。那位张末其实是女一号,但故事主要与爱情有关。那位逃犯大款也是她的追求者。两人的故事都有趣,但与学界小说没有什么关系,不细说了。 小说描述了一个所谓混合时代中人们的种种欲望。“我们处于一个混合的时代,就像各种染料搅混在一只盛满清水的缸中。你从中已照不出自己的影子。 (p.103) ”学界唯一比较正面的人物,慧能院长,在尾声中有段长篇谈话: “ 人们很难忍受实际生活中的空虚,乏味,无聊,他们的智力就被驱赶到幻觉和想象的领域。通常,他们一旦觉得无路可走,想象力和虚构的愿望就会像野草一样生长。而梦境、时间、冥界、幻觉都属于同一类事物,在有它们主宰的汪洋大海中,世俗的金钱、权力、女人只不过是一座座灯塔,或者说,一些不辩形状的标志而已。 (p.238) ” 他给出的建议及其简单, “生活在真实中。 (p.239) ”我看也是知易行难。 以哲学系为背景的小说,行文总要体现哲理。自杀老教授和慧能院长分别说了类似的话, “在暗中开始的事只能在暗中结束。 (p.141) ”和“在暗中开始的事情,就让它在暗中结束。 (p.238) ”虽然两者其实有些差别。还有段似乎很有道理的话:“ 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命运一刻不停地转动着它巨大的轮子,按照它自身的逻辑与规则。当我们说一件事是不可能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忽略,它已经包含了可能性。或者说,可能性正是在不可能幽暗的背景中被酝酿了出来。因此,普鲁塔克说,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最终是不可能的。 (p.63) ” 哦,普鲁塔克!如果我少读些当代小说,或许可以多读些他的《名人传》。现在正在读,但没有写札记。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纯教学年代的回眸 — 大学小说丛谈之《呓语》 戏谑的严肃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凉州词 》 分合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初恋 》 固执于虚妄 — 大学小说丛谈之《饶舌的哑巴》 实在论伴侣—大学小说丛谈之《紫竹院的约会》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9382 次阅读|3 个评论
实在论伴侣—大学小说丛谈之《紫竹院的约会》
热度 1 Mech 2017-10-20 22:24
三生万物。已经说了格非的两篇短篇小说《 凉州词 》和《 初恋 》,再说第三篇。《 紫竹院的约会 》 发表于《东海》 1995 年 11 期,收入 人民文学 2000 年版《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格非》 24-33 页。 与前面两篇类似,这篇也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大学小说。小说的叙述者“我”是位 43 岁的语言学家,而且是教授,讲述他的约会故事。语言学家对世界有自己的解读, “据说,最终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慰藉的只不过是一些空调的词语而已。 (p. 25) ”“灾难总是相对的 — 假如你要从一个悲苦的故事中读出喜悦,只要改变一些他的语法结构就可以了。 (p. 25) ” 本质上,这是相信语言高于或存在,普遍先于个别。属于哲学上的唯实论,概念产生现象世界。 故事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小说的前两节。第一部分是解释“我”约会的由来。同事裴钟热心为他介绍,为此“我”在书房中专门架了部电话,“爱情专线”。同事本人是帅男,而且“除了欲望,无休无止的的欲望的对象所激起的期待,他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东西值得留恋 (p. 26) 。”他热心为“我”介绍女朋友,只是种逃避妻子对他管束和 提防的策略。因此,先去介绍过 11 个女友,至少有 4 个成了他的情妇。 第二部分叙述与第 12 个约会对象吴颖的首次见面。吴颖“给人十分虚弱的印象 (p. 27) ”,“说话的语调也是虚弱的,病态的,仿佛每吐出一个字,都显得十分艰难 (p.28) ”。但两人聊得海阔天高。从北京图书馆谈到南京中山陵,又谈到“我”的故乡苏州角直。她住在阜成门,但“心回神萦的天堂就是南方 (p.29) ”,而且也清楚“梦寐以求的南方, … 实际上并不存在 (p.29) ”。原来吴颖也是实在论的信仰者。在她看来,“尘世的图景只不过是一些想象的附属物,或者说,对想象的模仿。 (p. 29) ”“真正的存在物将是那些不存在 (p. 30) ”这种哲学的物质基础,作者也有交待,吴颖装着假腿。 小说结尾还有尾声性的第 3 节。裴钟没有参加“我”与吴颖的婚礼,推测他因为游戏结束而伤感。他关心美国小说家卡佛 ( Raymond Carver ) 去世前凝视的花朵是什么,并终于弄清楚是玫瑰。这个我真不知道用意何在。 这是个两位唯实论者产生共鸣的故事。持有这种实在论或唯理论观念的,有相当部分是大学教授。他们在理念的世界中,才有安全感和真实感。或许这是该小说与大学的唯一关联。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纯教学年代的回眸 — 大学小说丛谈之《呓语》 戏谑的严肃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凉州词 》 分合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初恋 》 固执于虚妄 — 大学小说丛谈之《饶舌的哑巴》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解园林语言一读《品园》之园林总论
热度 1 Mech 2017-10-18 08:48
《 品园 》一直是我的欲读书。最近陆陆续续通读了一遍。因为看的园林还少,印象也不深,所以对书的理解似乎也有限。这次只说具有园林总论性质的文章,包括前面几篇,如 5 篇《说园》,《有法无式格自高》《园林清议》《贫女巧梳头一谈中国园林》《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明清园林的社会背景与市民生活》,其中前 6 篇尤其值得反复品味。还有书后面几篇,《园林与山水画》《春游季节谈园林欣赏》《园以景胜》《村居与园林》《建筑中的 “借景”问题》《园林分南北 景物各千秋》。 园林其实是种语言,传达设计者想表达的信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词汇。园林的要素包括曲池、方沼、叠山、湖石、楼阁、亭台、厅堂、花墙、游廊、草木、花卉等。各要素貌似千变万化,其实也有某种范式。例如,建筑物屋顶,就是歇山、硬山、悬山、卷棚、庑殿、攒尖几种,再与单檐或重檐组合。图例见 35 页。又例如,桥有梁式石桥和环洞桥两类,前者又分直桥、三曲桥、五曲桥、九曲桥、弧形桥等,另有与岸平齐或贴于水面的高低两种位置。 公园本身如文章,需要有个主题。有的公园主题是水,有的公园主题是山。当然,有主题,不唯主题,因此多数公园往往是山水相间。以水为主题的,要“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以水为主题还有贴水和依水之别。前者山、亭、馆、廊、轩、榭皆紧贴水面,园如浮水上。后者山石建筑依水而筑,但高低不同层次分明。以山为主题的,也要略引水泉,使得“山有生机,岩有活态,苔痕鲜润,草木华滋”。山石要平处见高低,直中求曲折。 园林可以静观,也可以动观,设计不同。前者细数游鱼,待月迎风,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后者径缘路转,廊引客随,移步换影,景随人移。通常小园静观为主,大园动观为主。园林还可以仰观和俯观,前者如“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后者如“一丘藏曲折,缓步有跻攀。” 要理解园林语言,需要在读书和看园之间有几次迭代。如过去在博文中所述,“要想把书读透,就要读了书去看园,回来再看书。要想把园看透,就要先看了园,再读书,然后再看园。”这个迭代过程其实已经开始。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22 次阅读|4 个评论
戏谑的严肃—大学小说丛谈之《凉州词》
热度 1 Mech 2017-9-5 13:30
格非的短篇小说《凉州词》发表于《收获》 1995 年 1 期。我读该小说在人民文学 2000 年版《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格非》 9-17 页。格非算等上是当代的重要作家。而且也是大学教授,不仅是大学教授,还是跳过槽的教授。格非本名刘勇, 1981 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并留校任教,历任讲师 (1987 年 ) 、副教授 (1994 年 ) 和 教授 (1998 年 ) 。 2000 年在华师大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钱谷融先生。同年到清华大学任教。 主人公临安博士研究当代文化,声名显赫。他学术观点异想天开。他讥讽学界的规范,“捍卫真理的幼稚愿望往往是通向浅薄的最可靠的途径。 (p.10) ”因此,他的高论耸人听闻。例如,《蜀道难》是居蜀隐士送给李白的剑谱。他妻子与他离婚后,他离开学术界四年,甚至传闻他已经亡故。在小说的开篇,博士回归了,而且带来了研究新作。这项研究,不仅排遣了他的寂寞,而且治愈了他的失眠。 临安博士的论文,其实是小说的主体。论文研究的是王之涣,被认为是唐朝的存在主义者,可以与卡夫卡比肩。他们“窥破尘世这座废墟的性质,并且谦卑地承受了它。 (p.16) ”小说先重构了初唐军旅中才子与歌姬的故事。核心的要点,那位记入《唐才子传·王之涣传》中,唱出王之涣诗,而让王之涣压倒王昌龄和高适的“佳妓”,其实是王之涣的妻子。她听说丈夫在那里受到歌姬的冷落,因此来替他出头。接着探讨王之涣作品的失散是他自己焚毁了诗稿。这篇论文的主题居然是,“你无需考虑别人的命运,却也不能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去承担 (p.17) ”。这当然也是很有道理的话,只是与王昌龄的关系有些牵强。 表面上看,该小说算不上大学小说,只是形式上的主人公是位博士。在我看来,该书以 戏谑的笔法,展现了所谓文化研究的荒谬。任何研究,从来都是大学不可或缺的侧面。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当时就职的华东师范大学,正是文化研究的重镇。 更广泛些理解,也算是从特定的“管”中,看到了学术研究之“豹”。学术研究并非如许多人天真地期待,只是无涉功利地求真。而是在求真的名目下,讲有趣、有吸引力的故事。同时为研究者带来益处,包括名利也包括个人的其他满足,如派遣寂寞或治愈失眠。很多人没有想到那个视角,甚至否定那个视角的存在,或许正是该短篇小说的意义所在。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纯教学年代的回眸 — 大学小说丛谈之《呓语》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37 次阅读|3 个评论
纯教学年代的回眸—大学小说丛谈之《呓语》
热度 1 Mech 2017-8-24 09:15
小说集《热狗》中,除了《 梵歌 》和《 热狗 》,还有篇描述大学青椒生活感受的中篇,《呓语》。最初发表在何处我不清楚。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青椒苏芃的内心独白。他初为人师,热爱教学。但上课言论尺度过大,被停了课。检讨反省后,重新上课,发现上课已经没有意思。参加些学术活动,发现所谓学术圈也是一地鸡毛。更有物质生活的困顿。这时候小说很突兀地写到主人公正在追求已婚留守的二外 ( 英语,主人公一外学日语 ) 老师。老师已经随丈夫到美国。苏芃也要追到美国,报班复习考托福,找担保人而不得,还没有晋升讲师。结果是老师给丈夫生孩子,终结了他们的婚外恋情。小说反映了九十年代初某些读书人的精神状态,“我拼命想抓住一丝能容我安身立命之物,可那广大无边的虚空却让我更加轻灵地浮游,轻得令我自己都难以承受,越是挣扎就越是徒劳。 (p.274) ”这一切,很有些《旧约·传道书》所谓“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的意思。 从大学小说的角度看,这篇小说反映了大学在九十年代前的历史,那时候教学是中心任务,研究只是可做可不做的个人爱好。现在许多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青椒,对那个时代似乎还心向往之。 当年上课回报还不错,或者说教师难以找到更好的回报。于是,“好”的课程,就是容易上而且酬金高的课程,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的专属。看看小说中的系主任,“可是我们系主任实在太忙,除了承担本系的大部分课,还主动应邀到外洗去上课,另外还自己联系了校外的一个专业证书班的课,骑着辆破自行车从西城赶到东城,黑灯瞎火的赶回来第二天一大早又要讲系里的课,也怪可怜的。但这种想法也不过是杞人忧天,我们主任从不知道什么叫辛苦,讲课已经化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内容,他讲来讲去,讲出了家里的大件小件,讲得两个儿子毕了业娶了媳妇,又给八十多岁的老母体面地送了终。要是有一天也给我们主任停一停课试试,我想他肯定‘叭叽’一头栽倒在地生命完结了。另外他每年还要在学报上发表一篇洋洋万字的学生专题讨论纪要,然后依此作为科研成果,外加累计成天文数字的课时一步一步冲击升上副教授,并且又据此马上向正教授职称冲击。 (p.241) ” 小说中青椒苏芃也做了努力。“为了把课讲好,我几乎是起五更爬半夜,废寝忘食,钻图书馆,跑资料室,借来导师的讲义反复研读,对着镜子练表情、打手势、对口型,把每节课都背得滚瓜烂熟,讲课时根本不用看讲稿,食指和中指间夹的‘万宝路’是为了增加风度用的,打手势时当空画出两道烟圈,产生烟雾缭绕的效果,借以创造深邃迷离的意境。 (p.234) ”“我爱学生如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教他们治学方法,给他们开参考书目,督促他们多写文章练笔,考试前尽量把复习题范围缩得一小再小,以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 (p.325) ”主人公无疑非常努力,但“多少次实践都有力地证明,我越想把事情做好,就越是适得其反。 (p.235) ”事实上,教学真是“功夫在诗外”。认真准备,改进表演,不能说没有用,但效果很有限。 与大学小说相关的还有参加艺术沙龙、学术会议。虽然有些漫画化,也确实有几分传神。不过我们这里只关心当年教学,因此就不说了。 《呓语》还写到人们观察到的好学生对职业的不适应。“回想我的前半生,从小学考入中学考到大学直至读完研究生,基本上没遭受挫折,不假思索到时候就考,一考就中。人生是条直线,前边有需要考的我就顺着考,考上了就达到了目的。我习惯了听课做笔记考试放假的生涯,校园的几尺围墙给了我庇护感。 (p.237) ”这种人,在职场中容易碰壁。其中一个原因,“太以自我为中心,从未认真观察关心一下周围的人和事,不曾汲取过别人的长处,难怪要犯错误呢! (p.240) ” 徐坤与大学有关的中篇,陆陆续续说了 3 部,《 梵歌 》《 热狗 》和《呓语》。或许还有其他,但还是就此打住了。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729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热度 1 Mech 2017-8-18 07:29
该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或许是最后列举了 50 来部学界小说,都是以英语系为背景。我读过其中的约 10% ,听说过 20% 到 30% 。这个名单当然也不是全部。例如我读过的 汉译本的 《斯通纳》 也是以英语系为背景的学界小说,但书目上并没有。 所谓代表性小说,主要依据在《学院大厦》中所用的篇幅,也参考作者的评价。 五十年代 The Masters by C.P. Snow (1951) Lucky Jim by K. Amis (1954) The Grovesof Academe by M. McCarthy (1952) A Friend in Power by G Baker (1958) 六十年代 The Partyat Cranton by J.W. Aldridge (1960) Love and Friendship by A. Lurie (1962) The Department by G. W. Brace (1968) 七十年代 Deadly Meeting by R. Bernard (1970) The Odd Woman by G. Godwin (1974) The History Man by M.Bradbury (1975) Changing Places: A Tale of Two Campuses by D. Lodge (1975) 八十年代 Death in aTenured Position by A. Gross (1981) White Noise by D. Delillo (1986) Small World by D.Lodge (1984) Nice Work by D. Lodge (1988) 九十年代 The Handmaid of Desire by J. L’Heureux (1996) Possession: A Romance by S. S. Byatt (1990) Disgrace by J.M. Coetzee (1999) 二十一世纪 Blue Angel by F. Prose (2000) The Corrections by J. Franzen (2001) Ravelstein by Saul Bellow (2000) 按该书作者看来,“教授的日常生活,大体上不是什么好的故事素材。我还没有看到过一本小说,能够真正抓住学术时间的紧张程度,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同时心中怯生生地明白这种工作的永久性,这是一种奇特的结合。 (p.153) ”这似乎意味着,这些小说都还没有写到位。 顺便一提,有些不是以英语系为背景的学界小说,也很有意思,甚至更有意思,如《康托的两难》和《致命的均衡》。尽管如此,前面那个书目还是可以作为以后购书、读书的参考。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985 次阅读|13 个评论
《致橡树》:理想婚姻的礼赞
热度 5 Mech 2017-8-11 11:14
舒婷的《致橡树》 1979 年发表于《诗刊》,当时我订阅这个期刊。印象很深,几乎过目成诵。几年前有次同学聚会,有位女同学朗诵这首诗,居然还要拿稿念,我心中暗自不屑。去年高一班部分同学活动去徽州。漫长旅途上,人人过关献才艺,我就背诵了这首诗交差,除了最后几句。 能背诵,未必等于真理解。很长时间,我也人云亦云地以为《致橡树》歌颂的是爱情。随着阅历的增加,感觉如果是爱情,“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其实都可以。爱情的相互吸引有着多样性。既不必“ 永远分离 ”,也不必“ 终身相依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相爱容易,相守难。爱情是脉冲函数,婚姻是周期或拟周期函数。因此,爱情通常是个暂态过程,成功的婚姻则是个稳态过程。交往双方,说“我爱你!”容易,说“我娶 / 嫁你”难。 诗中所写的木棉与橡树, 和而不同,相得益彰;守望相通,不弃不离。这正是理想婚姻的写照。婚姻中重要的还有双方共同成长。橡树和木棉树之比喻,在植物学上也勉强说得通。橡树高 25-30 米,木棉树高 10-25 米。一颗高大木棉树,确实可以与橡树“叶,相触在云里”。当然,“云里”是夸张了。 再说我年轻的时候。按图索骥,想追求橡树与木棉式的爱情。歪打正着,得到橡树与木棉式的婚姻。也是该额手相庆吧! 附修改后的《致橡树》 我如果嫁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嫁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146 次阅读|41 个评论
苏格兰玛丽女王--《世界文明史》札记
Mech 2017-8-2 21:24
《世界文明史》本来应该读宗教改革的第六卷。但对宗教纷争不是很感兴趣,后来就暂时放下了。毕竟原计划是去罗马半年,从罗马帝国到梵蒂冈教廷,罗马最辉煌的历史可以看过了。 去罗马的事情有些麻烦。因此先到伦敦开会。英国历史还是比较有意思,干脆先看看英国为主的部分。这就跳过第六卷,开始读关于理性 时代开始的 第七卷,第一部分主要讲英国,从伊丽莎白女王开始,到大革命结束,也是世界历史上激动人心的年代。当然,与第六卷其实也有关系,例如但不限于,天主教与新教的势如水火。 先选一章试读一下,看了第五章,《苏格兰女王玛丽》。因为正好在看美剧 Reign ,共四季约 80 集。 玛丽女王的人生起伏跌宕,确实是拍摄美剧的好素材。她出生 1 周便继承苏格兰王位。其天主教母亲拒绝英王亨利八世为其子爱德华的提亲,而接受了同样为天主教的法王亨利二世提亲,许配给法国太子弗朗西斯。玛丽 6 岁便到法国,在法国接受宫廷教育。 16 岁与太子结婚。 17 岁太子登基成为弗朗西斯二世。一年多后,弗朗西斯二世逝世。隐居半年多后,在 19 岁时离开法国,回苏格兰。 苏格兰天主教与新教矛盾激烈。诺克斯代表的新教势力已经赢得大部分中产阶级的信仰,虽然还没有被高层接受。女王玛丽的回国,开始时受到普遍欢迎。信仰天主教的女王选择两位新教徒,同父异母的私生兄长后来的墨雷伯爵和威廉·梅特兰,主持枢密院。尽管尝试弥合宗教冲突,但仍遭到诺克斯的强烈反对。开始 3 年,其他方面都还算成功。 女王的婚姻与各方利益关切。不顾英王伊丽莎白的抗议和半数以上枢密院反对, 23 岁的玛丽选择了 19 岁的苏格兰贵族达恩里爵士结婚,并委以重任。同时,还与比她年长 9 岁的秘书意大利音乐家里齐奥有绯闻。里齐奥干预朝政,引起苏格兰贵族不满。在结婚半年多后,达恩里与其他苏格兰贵族当着女王的面拿下里齐奥并杀死。武装市民甚至要冲击王宫,杀死女王,但被达恩里劝阻。被贵族控制的玛丽说服丈夫达里恩,两人一起逃走。 在巴丹,女王下令勤王。她生活中的另一位人物也是下任丈夫博斯威尔伯爵登场,他是强壮的军人。在他保护下,女王回到王宫。与丈夫关系出现裂痕,丈夫躲进其父亲的城堡,并且发了天花。女王请丈夫回爱丁堡,并照顾他。这时有了至今真伪莫辩的“珠宝盒信笺”,女王与博斯威尔通信,商议除掉丈夫。不管怎样,发生了爆炸,随后丈夫达里恩死在花园中,离里齐奥之死还不到一年。 在一片反对声中, 24 岁的玛丽女王与 32 岁的博斯威尔伯爵结婚。过去在“知乎”还是哪里读到,女王结婚的理由是已经被伯爵强奸。由于天主教神父拒绝主持他们的婚礼,他们的婚礼按新教仪式举行。他们的婚姻及其新教仪式引起举世反对。民众起义,赶走女王和伯爵。伯爵在巴丹召集人马,打算打回首都,被击败。博斯威尔伯爵逃到国外,被丹麦王关押, 10 年后去世。玛丽女王被俘获关押。她至少名义上与达里恩的 13 个月大的儿子登基,成为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随后一直在她政敌教育之下,长大后也是新教徒。在伊丽莎白逝世后,继承王位成为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女王被关押 11 个月后,玛丽女王逃脱并召集天主教徒进攻首都想夺回王位,被墨雷召集的新教徒军队击败。女王逃亡英格兰,时年 25 岁。 美剧 Reign 的主要情节到出逃英格兰就结束,直接跳到 44 岁时。在这 19 年中,还有许多故事。玛丽女王也是英格兰王位的继承人,在天主教世界甚至认为她的继承排序应该在伊丽莎白之前。不过,伊丽莎白早就登基,自称英格兰、爱尔兰和法兰西女王。如何处理玛丽女王成了烫手山芋。玛丽本人在监禁期间,也参与或者至少知情一系列反对伊丽莎白女王或者她自己出逃的计划,但都没有成功。最终,伊丽莎白决定将玛丽斩首。 《世界文明史》这样描述玛丽女王的性格,“她没有伊丽莎白那种男人的智慧,她很聪明,但甚少表现急智,而不断的任凭感情驾驭外交。她常表现出非凡的自制、耐性和机智,她受美丽之罪,而未得聪明之福,她的性格正如她的命运。 (p.156)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统的坍塌—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热度 1 Mech 2017-7-10 18:58
该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收获》 1993 年 4 期。那个时候我似乎已经不读文学期刊 ( 文学仍然读,只是不读期刊,看结集 ) 。这篇小说见于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4 年出版的小说集《午后的诗学》。更新的是 2013 年作者八篇中篇小说的结集,《导师死了》,上海文艺出版社,但这本书我没有看过。 作者李洱似乎是重量级的小说家,先锋小说的代表性人物。或许小说的艺术是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与联想力。因此有些话不宜说得太直白。这篇小说人物故事都不复杂,实际的时间跨度也只有半年多,但叙述得有些故弄玄虚,就很有些扑朔迷离的氛围。这让我想起很早很早以前,读过篇台湾人马森的短篇,《康教授的囚室》。因为交待的不清楚,可能就需要多读几遍。读得多了,或许连书中没有的意思都看出来了。因此,晦涩的故事,含义可能更丰富。 小说用第一人称,“我”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也是观察者和回忆者。小说主要以回忆的方式展开。 41 岁的民俗学家“导师”吴之刚教授突然死在疗养院。“我”与已经离婚的师母去处理后事。半年前,导师和师母繆芊入住,随后发现导师得了大病,但其实是误诊。在疗养院还有民俗学权威常同升教授和她的女儿常娥。常教授听不见别人说话,自己说话别人也不懂,除了她女儿。后来导师和师母离婚,师母离开。常娥照顾导师,他们共同照顾常老。 那是个很奇怪的疗养院,简直是大学的缩影,当然也不妨理解为疯人院。“这里的病人大多博览群书,不少人能把自己的病升华到学术高度来谈论,解释肌体生病的合理性。 (p.64) ”。院长尤其古怪。所以学医出身的常娥提醒导师,“不要轻信医生,他们一谈到病,就让人觉得死神就在身边,谈到药剂的性能、医术的高明,又使人感到十分安全 (p.108) ”。从小说中看,似乎没有人从疗养院得到有益的治疗。对导师有益疗养其实是工作。“写书会使他感到生活充实,这同样有益于他的康复。 (p.77) ” 小说中其实写了两位导师之死。一位就是“导师”,吴之刚教授,他洗澡后赤身裸体从教堂上面掉下来摔死了。另一位也算是导师,吴教授的老师,民俗学权威常同升教授。他洗澡时女儿和吴教授离开办事,回来发现他死在浴缸中了。“我”后来当的副教授,也被称为导师,但暂时没有死。三代导师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吴之刚其实不是常同升的学生。常教授是京剧演员繆芊 ( 曾演过样板戏女主角,例如《杜鹃山》中的柯湘 ) 的忠实戏迷,把美貌但多病的繆芊介绍给青年讲师吴之刚。后来两人结婚。虽然婚后两人不睦,而且没有孩子,但大家还是从此把吴当成了常的学生。常教授与繆芊似乎也有某种暧昧,小说略有暗示,但没有明说。后来吴之刚追求常同升的女儿常娥,与繆芊离婚,与常娥同居。导师去世三年后,“我”与常娥重逢,后来结婚。这也是西方大学小说例如《小世界》所强调的学界代际更替,年轻的学者,不仅抢走老年学者的经费,而且还抢走他们的女人。当然,等导师死后才下手,是中国特色。 我觉得这篇小说其实是现代人生存境况的象征。导师之死象征着老的范式正在逝去,医生尤其是院长似乎象征着评论家,自以为帮忙其实在添乱。这样也就算不上大学小说了。如果从大学小说的角度理解,疗养院就是大学,自以为帮忙其实在添乱的院长就是校长。导师之死,自然就是学统的中断或者坍塌。 具体与学界多少有些关系的情节只有与《民俗学原理》有关的几处。一处是吴之刚执笔的常同升的《民俗学原理》受到年轻同行批评。另一处是吴之刚的《民俗学原理》受到很高期望,但常老突然撤回了支持,风向马上变得以批评为主,要修改。还有一处是“我”开始修订导师的遗著。当然,这肯定也有某种象征意义。 我不喜欢这种云遮雾罩的小说。我欣赏清晰明快,有话好好说。也许是我老了,欣赏不了先锋小说。 作者李洱 1987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据说在大学任教多年。曾担任过河南的文学期刊《莽原》的副主编。现在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副主任。《导师死了》是其代表作之一。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6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京雍和宫:教统
Mech 2017-7-10 16:42
雍和宫为藏传佛教黄教的寺庙。黄教的创始人为宗喀巴大师。雍和宫殿四面的庙宇都供奉宗喀巴大师,仿佛是大师率领教众护持释迦牟尼佛。雍和宫殿东南为密宗殿,大师左右两侧喜饶僧格 ( 大师弟子,创建密宗寺院举麦札仓 ) 像和文殊菩萨像,僧人在此学修密宗。雍和宫殿东北为药师殿,大师左右两侧为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僧人在此学修藏医学。雍和宫殿西南为讲经殿,大师左右两侧为白伞盖佛母像和绿度母像,僧人在此学修显宗。西北为时轮殿,大师左右两侧为一世班禅凯珠像和甲曹杰 ( 大师弟子,继承大师拉萨甘丹寺住持位 ) 像,其中还有个宇宙模型,或许体现了密宗对宇宙的看法,僧人在此学修天文和历法。 密宗殿 药师殿 讲经殿 时轮殿 顺便一提,我觉得时轮殿中法像的排列可以理解。凯珠和甲曹杰都是宗喀巴大师弟子,可以为左膀右臂。另外几座殿堂中,宗喀巴大师居中,文殊菩萨、药师佛、阿尼陀佛都在左右。按我这种教外常人理解,宗喀巴大师在佛界就是一佛之下万生之上了。 体现教统的主殿是法轮殿,供奉宗喀巴大师像,也是僧众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殿顶有五座天窗,鎏金宝顶,是藏传佛教的建筑风格。 法轮殿 永佑殿和法轮殿之间的东西配殿供奉的佛像很有意思。东配殿正中供奉大威德金刚像,左面是地狱主像和财宝天王像,右边是永保护法像和吉祥天母像。西配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左边依次为大势至菩萨像、地藏菩萨想、虚空藏菩萨像、普贤菩萨像,右边依次为文殊菩萨像、观世音菩萨像、除盖障菩萨像、慈氏菩萨像。显然代表着密宗的小传统和佛教的大传统。都居于两厢,为宗喀巴大师的黄教保驾护航。 东配殿 西配殿 这些建筑都建于 1744 年 ( 乾隆 9 年 ) 改庙之时。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8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佛教常识偶记:显宗与密宗
热度 1 Mech 2017-7-6 10:35
如前面在《 大乘与小乘 》所述,佛寂 500 年后,龙树菩萨创立中观学派,空宗。大乘佛教不仅是部派佛教分化的结果,本身也在分化。例如,瑜伽行派产生了有宗。而更大的变化,是公元七到九世纪,形成了密宗。其它的佛教派别,就都是显宗了。 从教理上看,密宗是通过身、口、意三密,直达佛境的宗派。或许密宗的基础是佛人同一的直觉,辅之以种种仪式象征,使得修行者体验神秘,所谓“即身成佛”。目标是成佛,密宗就属于大乘佛教。但与大乘显教强调教理不同,密宗更重视实修,这又有些小乘的色彩。在密宗看来,仅凭理论和语言并不能立地成佛,必须通过身、口、意的手印、真言和观想等特殊实践,才能成佛。当然,密宗也不是完全排斥显宗,有时把显宗作为初级和准备的阶段。一旦成佛,便有神通,就是现在所谓“超能力”和“特异功能”。活佛等,都是密宗的高人。总体上,密宗是为修习者开了方便法门,有事倍功半之效果。 密宗在唐代也传到中土。密宗的两部最重要的汉语经典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我都没有读过。但在传统的中原士大夫看来,有些乱力怪神,属于异端,不太容易接受。因此唐后逐渐湮灭。密宗主要在西藏,所谓藏密。也在唐代传到日本,称为东密。 从教外的观点看,密宗可能是佛教面对严峻现实的妥协和回应。这种妥协或许可以体现在下列方面。 首先,印度婆罗门复兴,形成了后来的印度教。面对印度教的压力,密宗吸纳印度教的部分神祗为天王和护法等;采用了一些印度教的仪式例如火供。 其次,佛教的发展,义理愈发精妙,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密宗降低了理论门槛,不用冥思苦想,通过灌顶、念咒等仪式,便可以成佛。这与现在中土仍广为流传的净土宗是同一思路。 第三,宗教作为种社会建制,不能只是个人修行。必然需要有所作为,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佛教也不例外。密宗多少有些法术的成分,各种仪式,可以保佑战争胜利、祈求风调雨顺、捉鬼、治病等。 最后,食色性也。佛教的主旨以逆为正,这太不容易。密宗不仅不避性爱,并将性爱作为种修持方式,所谓“双身法”。这未必不是对人性的妥协,在佛教中算是独辟蹊径了。 密宗的发展,几乎是所有宗教的通例。甚至不限于宗教,也包括其他意识形态。不论初衷如何,最后总要顺应人性、接受现实、降低门槛、回馈社会。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8482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希腊神话之火神赫淮斯托斯
热度 1 Mech 2017-6-30 10:56
赫淮斯托斯 ( Hephaestus ) 是希腊神话中的火神,也是锻造之神、砌石之神、雕塑之神与工匠之神,奥林匹斯山上 12 大神之一。 赫淮斯托斯在不同经典中形象似乎越来越差。是否可以从阶级分析的观点解释?掌握文字的读书人,对他这种劳动人民的代表有所蔑视。 公元前九世纪口头传唱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把赫淮斯托斯形象写得非常正面。宙斯训斥赫拉,他为父母打圆场,说话得体。大英雄阿喀琉斯的盔甲,由他打造,刀枪不入。阿喀琉斯被河神档住,他奉赫拉之命下凡放火烧退河神。总之,文武双全大英雄。出现的太分散,我就不具体引述了。 稍后的荷马史诗《奥德赛》中,赫淮斯托斯娶了最美丽的女人阿佛洛狄忒为妻。最美丽,因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不和女神的金苹果给了阿佛洛狄忒。但赫淮斯托斯却结结实实地带了顶绿帽子。在第 8 卷用两页多写这个故事 ( 大陆合法发行的是牛津版 The Odyssey 的 Walter Shering 的散文译本,无法说确切的行数 ) 。阿佛洛狄忒与战神阿瑞斯就在火神的床上滚床单。赫淮斯托斯到底是能工巧匠,设计了机关将奸夫淫妇现场捉奸,然后吊在奥林匹斯山众神前展示。诸神未必同情他的遭遇,反而羡慕战神的艳福。如下面所引 Then Load Apollo the son of Zeus spoke thus to Hermes: ‘Hermes, giver of blessings, messenger, son of Zeus,would you be content to be chained as fast, if then you could lie abed with golden Aphrodite?’ And the Radiant One answered him: ‘O Load Apollo of dartingarrows – would that it might be so! Though desperate chains in thrice thatnumber were to enclose me round – though all you gods were to have full sight of me, and all the goddesses too – I would even then choose to lie with golden Aphrodite.’ So said Hermes, and laughter arose among the immortal gods. (pp.92-93) 这个显示了火神聪明,未必是智慧。事实上,阿佛洛狄忒继续给他批发绿帽子。例如,《伊里亚特》所述,特洛伊女婿,后来的罗马的始祖埃涅阿斯,就是阿佛洛狄忒与凡间男子所生。 公元前八世纪,赫西俄德的《神谱》对其出身有所保留,说赫淮斯托斯是和赫拉未与宙斯结合的儿子。或许是由于版本原因,说了两遍 But Hera without union with Zeus --for she was very angry and quarrelled with her mate -- bare famous Hephaestus, who is skilled in crafts more than all the sons of Heaven.(829) But Hera was very angry and quarrelled with her mate. And because of this strife she bare without union with Zeus who holds the aegis a glorious son, Hephaestus, who excelled all the sons of Heaven in crafts.(830) 更惨的是,他的妻子也不是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而是宙斯与海洋女神所生的“优美三女神”中的最少者 And Hephaestus, the famous Lame One, made Aglaea, youngest of the Graces, his buxom wife.(946) 当然,优美女神也很好。在《神谱》中,赫淮斯托斯的主要功绩是打造灾难女人潘多拉。 在罗马人笔下,阿佛洛狄忒已经成了英明神武的维纳斯,不仅是爱与美之神,也是女战神。几乎有雅典娜的所有长处,只是不再如雅典娜是处女神,而更成熟,更性感。在公元一世纪初期和中期的奥维德《变形记》和维吉尔《埃涅阿斯记》中,赫淮斯托斯 ( 罗马名字伏尔坎 ) 仍是维纳斯的丈夫。前者简述了维纳斯与战神滚床单落入火神机关的故事,后者写火神为埃涅阿斯 ( 妻子与别人生的儿子 ) 打造了盔甲。 在公元一或二世纪的神话汇编 The Libraryof Greek Mythology 中,赫淮斯托斯就更不堪了。仍然是赫拉未与宙斯同房所生儿子,被宙斯从奥林匹斯山上扔下来摔断了双腿。 Hera gave birth to Hephaistos without prior intercourse. …Zeus threw him from heaven for coming to the aid of his mother when she was put in chains; …Hephaistos fell to earth on Lemnos and was lamed in both his legs, (1.3:5) 后面还试图强暴雅典娜,如在《 读希腊神话之伊瑞克提翁 》所述。 神话学中还有更专门的内容,如火神最初为何处所信奉,如何进入希腊等。我翻阅过近百年前出版的多卷本经典, W.S. Fox 的 The Mythology of All Races 关于希腊和罗马神话的第一卷,但记不住了。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7941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热度 1 Mech 2017-6-19 18:24
《学院大厦》阐述了从五十年代起学界小说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根源当然是大学本身变化。 五十年代,大学是象牙塔。“ 50 年代的学界小说描绘了一个与外部世界隔绝的社会,它有着自己的规则与传统,是一个温暖舒适如子宫一样的地方,而对有些人来说,那是个令人窒息的世界。但是,与后来的学界小说所不同的是,它们讨论的是大型的集体单位、学院、大学,而不是某一单个的科系。这种大型的机构就是教授所效忠的对象。 (p.1) ” 六十年代,大学如同部落大厦。“这些小说把重点从大学或牛津 - 剑桥学院转向美国大学的英语系,这里开始成为表达反抗之声的地方。当然,小说的语气也从斯诺的赞赏有加,转变为一种对学术生活更为尖锐的观点,一种更属于达尔文意义上的大学,以及为生存所进行的斗争。英语系被描述成为一个种群实体,一个部落。 (p.30) ”这其实是人类学中熟知的观点。学院有共享的的行为准则,因此就是个部落。 七十年代,大学如玻璃大厦。大学在六十年代引领的社会思潮反过来冲击了大学。“大学不再是避难所或庇护所;它完全卷入了剧烈变动的小社会和瞬息万变的大社会;不过,与其说大学是座堡垒,不如说它是不堪一击的机构。 (p.51) ”大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都受到了威胁。 八十年代,女性主义等思潮进入大学,同时学术明星制开始形成。“ 1980 年代,文学理论和女性研究几乎同时在大学里得以制度化。理论成为学术和职业合法性的必需,并成为学术明星制度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下,各大学之间激烈地争夺那几个鼎鼎大名的理论家的服务,他们要价昂贵、流动性大,而大多数人则默默无闻地遭受剥削,在教着文学和作文。 (p.79) ” 九十年代,大学更加职业化,是学术民工的饭碗。终身教职是谋生的关键。 “到了 1990 年代,直至世纪末,找工作要凭运气、政治正确、文化战争,为争夺终身教职而发生的种种悲剧,这些都成为学界小说中耳熟能详的话题,把理想主义的最后一点痕迹给抹去了。 (p. 105) ” 或许大陆高校现阶段就是类似西方八十、九十年代的大学。 进入二十一世纪,大学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作家和他们的主人公都不再认同大学的道德权威,不相信学校能够在内部解决问题,扯平纠纷。处于中年危机的痛苦中的教授,意识到自己绝不可能写出心目中那部了不起的大作,意识到自己跟研究领域已经脱节,对学生再也不能发生影响,而且常常认识到连自己的生活也一样空洞无物,此时的教授恰恰是学术体制在整体上的一个象征,学术体制不能完成它的学术使命,不能支配自身。 (p. 126) ” 学界小说大致反映了上述六十年大学的变迁。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370 次阅读|2 个评论
王小波情书中的一段话
热度 2 Mech 2017-4-21 09:04
王小波的杂文随笔全编《沉默的大多数》我看过多遍。补充再版后,我又买了本。再版最主要是增加了两个附录,一个是他情书的选编《诗人之爱》,另一个是他的年谱简编。 最初刊载情书的《浪漫骑士 — 纪念王小波》我没有。情书并不熟悉。以至于我看下面段话时,完全印象 “有很多的人在从少年踏入成人的时候差了一步,于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就和他们永别了,真是可惜。在所有的好书中写得明明白白的东西,在人步入卑贱的时候就永远看不懂,永远误解了,真是可惜。在人世间有一种庸俗势力的大合唱,谁一旦对它屈服,就永远沉沦了,真是可惜。有无数为人师表的先生们在按照他们自己的模样塑造别人,真是可惜。” 重新读了情书。看到上面那段话是在 1978 年 6 月 6 日 的信中。 我特别感兴趣的其实是第一句。这就是人生中的混沌,初态敏感性。 女儿读了对号入座,评论道,“第一个是我,第四个是你。真是可惜。”她只是在吐槽。我完全没有“按照他们自己的模样塑造别人”的宏愿。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079 次阅读|13 个评论
武夷山朱熹故居
热度 1 Mech 2017-4-20 08:38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4072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东坡词的文字游戏—回文
Mech 2017-4-15 19:08
《 东 坡词的文字游戏 — 集句 》之外,回文也是种有意思的文字游戏。如果是诗,回文可以从后面往前读,就是整篇的回文。词,好像只能两句话往回读了,不然词牌就不对了。 抄了苏东坡七首菩萨蛮。第一和三无题。最后四首都在《四时闺怨》之下,分别写春夏秋冬的闺怨。 落花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 迟日恨依依。依依恨日迟。 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 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 夏景 火云凝汗挥珠颗。颗珠挥汗凝云火。 琼暖碧纱轻。轻纱碧暖琼。 晕腮嫌枕印。印枕嫌腮晕。 闲照晚妆残。残妆晚照闲。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 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 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 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 四时闺怨 翠鬟斜幔云垂耳。耳垂云幔斜鬟翠。 春晚睡昏昏。昏昏睡晚春。 细花梨雪坠。坠雪梨花细。 颦浅念谁人。人谁念浅颦。 柳庭风散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 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 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隔暖飞花雪。 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 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 忘记了过去在哪里看到,有能填词的电脑软件。不知道这些软件能不能玩集句或者回文。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坡词的文字游戏—集句
热度 3 Mech 2017-3-30 18:41
用古人的诗句,集成自己的诗。这是创作版的“六经注我”。洋人中,好像本雅明说过,要用引文连缀成著作。只是大意,原话记不准了。具体出处记不清了,是不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集诗成词更有挑战性。实在既要才情,又要功夫。 抄苏轼三首南乡子,欣赏一下。 寒玉细凝肤 ( 吴融 ) , 清歌一曲倒金壶 ( 郑谷 ) 。 冶叶倡条遍相识 ( 李商隐 ) , 争如 , 豆寇花梢二月初 ( 杜牧 ) 。 年少即须臾 ( 白居易 ) 。 芳时偷得醉工夫 ( 白居易 ) 。 罗帐细垂银烛背 ( 韩偓 ) , 欢娱 , 豁得平生俊气无 ( 杜牧 ) 。 怅望送春杯 ( 杜牧 ) , 渐老逢春能几回 ( 杜甫 ) 。 花满楚城愁远别 ( 许浑 ) , 伤怀 , 何况清丝急管催 ( 刘禹锡 ) 。 吟断望乡台 ( 李商隐 ) , 万里归心独上来 ( 许浑 ) 。 景物登临闲始见 ( 杜牧 ) , 徘徊 , 一寸相思一寸灰 ( 李商隐 ) 。 何处倚阑干 ( 杜牧 ) , 弦管高楼月正圆 ( 杜牧 ) 。 胡蝶梦中家万里 ( 崔塗 ) , 依然 , 老去愁来强自宽 ( 杜甫 ) 。 明镜借红颜 ( 李商隐 ) , 须著人间比梦间 ( 韩愈 ) 。 蜡烛半笼金翡翠 ( 李商隐 ) , 更阑 , 绣被焚香独自眠 ( 李商隐 ) 。   其中有些诗句熟悉,读来很亲切。但也有些过去从来没有读过。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214 次阅读|10 个评论
欲读书之《东坡乐府笺》
Mech 2017-3-12 11:35
在我看来,重要的作家一定要配好的版本。例如,辛弃疾的词我有好几种版本的全集,其中最喜欢上海古籍版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爱屋及乌,好像还买了本邓先生的《辛弃疾年谱》。又例如,李清照的词有上海古籍版徐培均《 李清照集笺注 》,也很好。还有几位词人的全集,可能就未必能拿得出手。具体我就不说了,免得唐突古人作家,也得罪今人编者。 苏东坡无疑也是大家。他的词集我已有个汇评本,觉得版本不行。中华书局版三卷本邹同庆和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后来居上,想必很好。但作为休闲读物,三册近 1200 页的篇幅有些太大了。上海古籍版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不到五百页,篇幅适中。因此就买了一本。 作者龙榆生先生是词学大家。我已经有他的选本《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和论述《唐宋词格律》《词曲概论》。都很喜欢。特别是《唐宋名家词选》,阅读再三。最初的朴素版本,不小心丢在高铁上。后来又买了稍微豪华些的版本。 这本《东坡乐府笺》胡云翼先生在《 宋词选 》中引用过。《宋词选》属于普及读物,引用的书很少。而且胡云翼先生强调词的文学性,推崇豪放派。与强调词的音乐性而欣赏婉约派的龙先生见解不同。所以推测这本书《东坡乐府笺》真是不错。 作者龙榆生先生的一生也颇有波折。 1902 年 ( 光绪二十八年 ) 出生书香世家,其父为蔡元培光绪十六年的同榜进士。因病未能读大学,自学成才,也得黄侃的指点和提携。然后教小学,教中学,又教大学,并且在上海暨南大学当了教授,做了国文系主任,时年 31 岁。八年后,被汪兆铭任命为南京政府立法院委员,还是汪兆铭的家庭教师。由布衣而为伴读,也是文人的殊荣了。后来当了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并兼南京文物保管委员会博物专门委员会主任。虽然是物以类聚,我是说汪兆铭的诗词写得真好,但毕竟贰臣所谓大节有亏。 43 岁时被还都南京的重庆政府判刑,在监狱里呆了 27 个月,才获保释。由卿相而为囚徒,到了人生谷底。 49 年后,承蒙陈毅市长关照,多有任用,包括不用上班的上海博物馆任资料室主任。 54 岁时入京受毛主席接见,与郭沫若讨论诗词。用传统文人的话,就是入京面圣,与翰林论诗。这也算是殊荣。回沪后出任市政协委员,转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三级教授。两年后,打成右派,降为五级教授。又过三年,右派摘帽。 64 岁时,造反派抄走书稿文物等,大受打击。数日后,心肌梗死,与世长辞。就这样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7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希腊神话之雅典娜与波塞冬竞争上岗
Mech 2016-11-16 14:52
海神波塞冬与智慧女神女战神雅典娜竞争上岗雅典保护神。波塞冬送给雅典象征胜利的白马,雅典娜则给象征和平的橄榄枝。于是雅典人选择了和平。这是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但我现在想不起来最初出处。海神波塞冬与雅典娜争当雅典保护神时,克罗普斯 ( Cecrops ) 是见证人。 公元 1 世纪罗马帝国时代奥维德的《变形记》第六卷中提到这个故事 ( TheMetamorphoses translated by Horace Gregory) ,但没有白马,只有海水。 The God of Ocean stuck the rock-grown cliff With his long trident where salt water gushed Toname the place his own; Pallas herself Headcased in helmet, and aegis at her breast These to defend her while her spear pierced earth Downwhere a silver-glancing olive free Shotup heavy with olives on its boughs; Athena’s victory while the high gods marveled! 公元 2 或 3 世纪的 The Library of GreekMythology 也有类似的故事,我手里的英译本是第 3 卷第 11 章。但多些细节,而且与传统故事有一点儿差异,虽然更早的传统故事我也没有读过。 So Poseidon was the first to come to Attica, and striking a blow with his trident on the middle of the Acropolis, he caused a sea to appear, which is now known as the Erechtheid Sea. After Poseidon, Athena arrived; and taking Cecrops as her witness, she claimed possession by planting an olive tree, which is still shown to visitors in the Pandroseion. When the two of them entered into conflict for Posscssion of the land, Zeus separated them, and appointed as judges, not Cecrops and Cranaos as some have claimed, not Erysichthon, but the twelve goo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decision, the country was awarded to Athena, because Cecrops had testified that it was she who had first planted the olive tree. So Athene named the city Athens after herself while Poscidon, in a rage, flooded the Thriasian plain and submerged Attica under the sea. 这个说法仍有点小问题。那 12 神是不是包括雅典娜和波塞冬?如果不包括,数目就不对了。如果包括,他们本来是争讼的两造。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9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杀手轶事
Mech 2016-9-28 13:02
在网上看到两篇说科大杀手的博文,搜了一下其中提到的早先学生的回忆。贴在后面。 虽然我教过所有的课几乎都有学生挂科,包括通识课、新生研讨课,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打分挺宽。虽然我坚持严要求,但用的标准比较低。 对于那些高标准、严要求的杀手,我只能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那些杀手都很冷 喜欢 fail 学生的教授叫杀手。如果一个学校没几个杀手,断然没有资格叫名校。既然叫杀手,可想而知学生有多痛恨这些变态教授,然而毕业之后,我们却发现,我们很感激那些冷血残酷的杀手。 科大建校第一天就无愧于名校之称,因为那一批名震江湖的杀手!头号杀手当然是钱学森。不过钱先生杀手之名流传至今,归功于黄吉虎。黄吉虎提到当年钱先生亲授星际航行概论。期末考试考了一天,全班两人及格。乌兰夫的儿子等四人被担架抬出场外,五十年过去,当年惨烈仍不难想象。 吾校当年,巍然森严。变态大师中非唯钱学森一人而已,以黄吉虎之冰雪聪明,回忆从前还是叫苦连天,抱怨这些人都是一个样。黄吉虎当年中箭倒在黄茂光的高等数学课下,混了一个 59 。小黄至今抱怨老黄, “ 一分都不肯多给我啊。 ” 我辈眼中,或以为黄茂光比之钱学森无名小辈也,然此黄生游学于 MIT 、康乃尔,分量不轻。原应叹息故园杀手阵容之豪华。 我猜,华罗庚也不是好缠的货色,范植华回忆华老,学生问问题,华老时常疾言厉色,训道,这种问题,不要拿来问我!大牛个个很拽,学生听不懂只能找快豆腐撞死。例如朱洪元教量子力学, “ 听不懂那是你没水平! ” 郭永怀在中科院是有名的工作狂,科大学生也说郭先生课程很难,不容易过。虽不知郭永怀在科大有无杀人如麻之事,不过其夫人李佩回忆郭在康乃尔的博士生 “ 都怕他怕得不得了 ” ,以至于学生的太太找到李佩抱怨,老郭太恨,能把大男生骂得直哭。这个出口转内销的杀手断非善类。 余生也晚,学校四大名捕,一个都没有碰到。我印象中,郭一刀是电教郭立,是个教电子电路之类的家伙;李百浩好像教计算数学,江湖上人称李十。李十刀名震东西两区,腰斩无数武林豪杰。新生一进校,老生的科普 orientation 中,李百浩是必谈内容,大概是你碰到李百浩,就可以找根面条自己了断了。《十年夜雨》记录了李百浩家传绝学,所谓迎风一刀斩,说的是老李干的是先数 18 份最差的卷子,说,你们不及格了。因此,李百浩又称李十八。《十年夜雨》中记录的四大杀手分别是张鄂堂、倪其道、朱栋培、李百浩。印象中和倪其道吃过一次饭,还好,饭桌上他没有一刀砍死我。 遇到的杀手,也已经有些温柔。例如数学系那些教授,看家本领是期中关一堆人,期末通通放行。我的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抽象代数、常微分方程期中都是 60/65 ,仇家当然记得,是徐森林、宋光天、林秀鼎和蒋继发。老宋是个球迷,上课每以足球为例,时甲 A 联赛刚开始,有一次期中之后,老宋高声曰,期中考试,意味着一个赛季的结束。你们考不及格的同学,如果踢不了甲 A ,可以踢甲 B ,去学简明线性代数。照此看来,我即使不用转会,也不过是留在甲 A 的板凳球员而已,我一直以为,老宋此话,有失厚道。我无论如何无法搞懂约当标准型的证明。老宋还有一招是虚张声势。记得那年期末我们五天要考五门,老宋坚持期中考试之前有两道题,大家一定要复习,事实上一道也没有,我等琢磨期中之前内容,好生辛苦。 林秀鼎是华罗庚的学生,貌似老林上非数学系的近似代数不错,但听他讲教数学系的近似代数,简直是灾难。林秀鼎每推导必卡壳,板书极乱,手书前一行上歪 80 度,后一行下歪 80 度,仿佛天书,配上他的福建口音,根本无法辨认。老林有很多名言,可惜年代久远都忘了,比如他对 94 级说 “ 对待考试,要像过节一样。 ” 我想过节也分旧社会和新社会,旧社会过节,还分地主和农民呢。给学生考试,老林肯定就像旧社会的地主一样快活;反正他的考试,我始终抱着杨白劳过年的心情。他的福建口音经常闹笑话,有一次,林秀鼎说他和陈景润很熟, “ 陈景润的爸爸死的时候,我送他一个猪;我爸爸死的时候,他送我一个一个猪 ” 。众人大笑,半响方知,老林是说,对方老爸死的时候,送钟表示哀悼。林秀鼎有很多怪异的习惯,比如拒绝上上午的前两节课,因为他认为早晨起来,脑子需要预热,所以硬要把课换到周六的三四节课。有一次拖堂,我班一才女大怒,扬长而去。老林亦大怒,问到你叫什么名字。才女大叫 “9^^^003!” ,头也不回,绝尘而去。老林颇为尴尬。 老林说话一唱三复,每每声渐不闻音渐消,犹如泉水回声,颇为搞笑。比如林秀鼎会忽然问,我考上科大时,是福建省第一名。 “ 你们谁是福建来的?谁是第一名,请举手 , 请举手 , 请举手? ” 然后老林用逐渐减弱的声音叮嘱再请对方把手请放下。放下之后,老林再用降调说三声 “ 谢谢 ” ,仿佛童话中的卡通人物,极为可爱。老林的助教也很有趣,似乎叫黄镇,黄镇是江西宜春人,说老林不容易,儿女都不在身边,有时出校园乱逛,居然连鞋子穿反(怎么可能?),背心也穿反,黄镇就找个借口把他拖回宿舍。此黄镇板书比老林要工整,但擦得极快,学生抱怨。黄镇回过头来说,你们知足吧,我们数学系还有教授,右手板书,左手板擦,边写边擦。我比他好多啦! 计算机系没有冲进全校杀手名人堂的教授。但也颇有几个人值得一说。 陈意云这老头显然算是杀手。陈意云那本《编译原理》写得是极其搞笑,有人认为经典,也有人认为是 word by word 翻译的狗屎。反正内容好生晦涩,陈意云的大脑绝对不像 C 那样编译执行,而是个标准的 Java ,边解释边输出。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陈意云上课也经常卡壳,经常半天不说话,一个人对着黑板想,回头冒出一句话。陈意云极其痛恨迟到,烦迟到者必记下名字,有一次一福建老大迟到,站到门口,陈意云看得他是目瞪口呆。这种事儿陈意云见得多了,但陈还是看了老大半天,最后说, “ 你--进--来--,今天------我--不扣分,因为---下雨 ” 。老陈说完这句话足足花了 3 分钟,全班大笑(我们都是编译执行,笑起来可没有犹豫)。我更暴笑,觉得你老人家主频也太低了,不就多一个下雨的额外输入,犯得着想这么久吗?哈哈 话说陈意云脑袋是建立在 Java 虚拟机上的,但他的 favorite 却是 C 语言的各种变态错误。陈自己也不讳言,他整天用 C 写程序,写到一个地方,发现一个变态 bug ,记下来就是下次的考试题。陈是个勤奋大叔,据说离婚了,每天工作 14 小时,唯一的休息是晚上六点回家吃一次饭,看新闻联播,完了之后再回恒星。我知道曾有博士生要转到别的老师门下,陈意云照例沉默了半天,缓缓的回答 “ 你---走---吧 ” ,他的深沉带着穿透人心的冷酷,他的学生离开时那是浑身冷汗。呵呵 话说老陈考试多年关人无数,期末答疑,女生围住他狂问不已,老陈忽然笑了,说 “ 上一届有 20 个人不及格,女生占了一大半 ” ,女生面如土色。 另外一位杀手是孙淑铃,是冯克勤夫人。女人杀人,必然更加灭绝人性。孙老太太据说是好人,因为好人杀人可是童叟无欺,没得商量。孙教组合数学必杀人,很多人大学唯一不及格的课程即为组合数学,落到大五补考,没有一个不对老太太咬牙切齿的。冯克勤调到北京研究生院,孙老太太也杀到玉泉路,从此成为首都一害。我曾经头脑发热要选这门课,没想到导师大笑,说我给你讲个笑话,当年我们学她的组合数学,考了四个小时,中间拿担架抬出去一个。众人寒,然后导师继续说, “ 抬出去的是孙淑铃自己,她站着监考,四个小时,哪里受得了啊! ” 其杀人之敬业可见一斑。 最后一位是顾乃杰。顾乃杰有两个可爱之处,第一是暴牙。黄吉虎也有点暴牙,但老黄笑起来那叫亲切,顾乃杰就就比较凶。第二,球迷。每场亚洲杯比赛之后,顾乃杰必在黑板上画一个阵势图,痛批彭伟国占位不好之类。 顾乃杰嗜好心理震慑,显然对于学生有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之叹。因此上课经常直言相告, “ 吾好杀人,期末一半不及格! ” 老顾的课前,你干什么都不对,你看他的数据结构,他骂你临死抱佛脚,事先没有预习;你看英语,他骂你不务正业,不学专业,只能背单词,出国当混混;你什么都不干吧,他骂你昨夜笙宵无度。对了,你还千万也像想现在内存论斤卖。当年每个算法必定一个个数位(不是字节)想着怎么精打细算,老顾经常跟我们表演怎么节省三个数位的绝技,看得大家是如痴如醉,微软那狗屎几百兆几百兆吃内存,当然会被老顾的唾沫淹死。据说老顾带研究生,还会检查学生硬盘,把黄色图片统统删除,学生极为不爽。我可以理解老顾,黄色图片,这不是个人隐私问题,是字节浪费问题!删除黄色图片,这种几兆几兆减少空间的爽事,那是老顾平生最爱。剩下的话也是多余了。老顾做了计算机系执行主任,这是勉为其难。 有个电影叫做《这个杀手不太冷》,然而记忆中的科大,那些杀手都很冷 ! 十年夜雨 ( 节选 ) ( 四 ) 曾有纶音绕修篁 真的就置身在曾经幻想过多次的科大课堂里了,木头的椅子和桌子,上面偶然刻着些打油诗或者俏皮话,让我们想起这里曾坐着一个多不安分的学长,还有类似 “ 科大 XX 最漂亮 ” 的赤裸表白,忍不住想起一个白衣飘飘的女孩,安静,柔和,略微带着一些忧伤。 最先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时上高等数学的两位老师,张鄂堂和余红兵老师。张老师的板书永远那么清晰,他也永远那么准时地来到课堂,一点一点用最浅显的语言拓宽我们关于极限的概念,他的声音不大,而且当时还没有麦克风,但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也能清楚地听到,教室里实在太安静了,张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总让我想起邻家的爷爷。高中上数奥竞赛班的时候就曾见过余红兵老师的大名,见到余老师真人的时候还是小小地吃了一惊,很瘦,戴着眼镜,头发在头顶堆成富士山,不变的甲克衫和黑皮鞋,那双鞋似乎永远显得有些大,象一只撑得吃力的船,梯他梯他在地上打着鼓点,课间休息总是夹着根香烟吞云吐雾。余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课方式和幽默的谈吐让我们度过了由于学习方式不适应而异常艰苦的第一学期,他会轻松地说:今天,我们来求个导玩玩;他会指着一个足以让我们头大如斗的公式说:这个公式实在是无比平凡的;他晃晃教科书: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些笔误;他鄙视牛顿说:他最狠的地方是敢于把 deltat 扔掉;他鼓励我们说:其实,很多东西我也不懂,你们可以来问我,不过问了我也只能说我不懂,要善于自己思考;他做体恤民情状说:我知道你们作业多,其实,不需要做很多题,吉米多惟其真的足够了。下面的同学昏倒一片 ....... 我写上面的话是微笑的,要不是在实验室,我可能要忍不住笑出声来,感谢这样一位幽默、善良和渊博的老师,为我们填补了一段心理真空,慢慢地可以在海边潜水或冒泡,虽然不敢说窥见了真理的大门,不过我们起码从门缝里看到了一些令人神往的影子,第一次发现科学有着这样雍容的美。后来听说余老师去了苏州大学,心里非常难过,无法评判这种出走的意义,但是,以后我会告诉我的孩子:当爸爸念书的时候,有这样一位很好很好的老师 ...... 记不清是 94 年的 11 月还是 95 年的 11 月,有一次是张鄂堂老师的课,上午 11 点多的样子,突然有同学轻声尖叫起来:雪,下雪了!!教室里顿时一片骚动,要知道,在 18 岁的年纪,在远离家园的异乡,在从来没有见过雪地的许多孩子眼里,雪代表了怎样的一种浪漫、亲切和感动。张老师微微地笑了,他向来是一丝不苟的,不过这一次,他挥挥手说:今天我们提前下课,大家出去玩玩吧。全体同学雷鸣般的鼓掌,似乎还有人喊了一声:张老师万岁,被笑声和欢呼声淹没了,一群孩子,犹如松鼠一样,在茫茫的雪幕中尽情奔跑。成都平原很少下雪的,同寝室云南的兄弟更是只在老人们的传说中想象下雪的情形,那天的雪很快就停了,我们在草场上久久不愿回去,到处寻找最后一片雪花的下落。 我的自信在第一年招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我努力地听课,认真的记笔记,而且似乎也能听懂老师的课,但就是做不出题目来,拿着参考书反复参详,还是不得要领,作业虽然不多,但却象山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望着别的同学早早做完作业开始准备明天的功课,我急得想哭。不过,那个时候,是不愿意抄作业的,咬着牙,背着一本又一本的书,到教室去上自习,吃了晚饭就去,一直到最后一道铃声敲过,回来了,皱着眉头边洗脚边想问题,还是不行,拿着书水房去看,合肥的冬天特别冷,北风搅动着小树,在窗外呼号,总让人想起《呼啸山庄》里凯塞林的鬼魂凄惨的声音:让我进来,让我进来。我的身体一直不好,坚持不了多久就迷迷糊糊地跑回来皱着眉头睡去了。 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真的有点体会藏龙卧虎的意思,尽管心里有时不太愿意承认,还是会暗自羡慕别人聪明的脑瓜。习惯了表扬声的我必须以全然不同的努力来维持心理和现实之间的平衡,我在给同学的信中写道:比高中更累,累一百倍,为了应付作业,我不得不参考同学的样本,觉得不适应,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 期末考试的成绩下来了,我们寝室四个人,占据了前十名的三个席位,我们击掌相庆,自豪地笑了。唯一的遗憾是,考试的部分题目,我是蒙出来的。 ( 五 ) 青锋过处万骨枯 从接待新生开始,就会有热心的学长时常过来和我们聊天,科大的辉煌历史,睥睨天下的黄金时代,旧黄山路的风味小吃,教授师长的掌故传奇,海阔天空,无有不及。于是得知很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其中便有江湖上传闻已久的四大名捕。 都上过张鄂堂老师的课很久了才想起张老师早些时候也是用一招 “ 兰花拂穴手 ” 打得傲气十足的科大学子丢盔弃甲的冷血杀手。刚进科大的学生都是各中学的佼佼者,意气风发,志得意满,自以为全中国老子第一,期中考试过后你试试看,一刀下去总有十数人落马,当时就让你知道什么叫中国科大,什么叫好好看书。我上张先生的课的时候,他已经杀性大减,立地成佛了,许是人上了些年纪,厌倦了这江湖恩怨,手下也就温柔多了。在张先生手下捞了 88 的分数,勉强过得去,不过据说还是有几个人被张先生大象稀形的刀锋无意砍伤。 倪其道 老师教化学,我上高中的时候化学学得最好,高考丢了两分愣是郁闷了半个月。到了大学以为化学嘛,不过是勾勾兑兑,拿几个方程式折腾折腾。上了倪先生的课,知道全然不是这么回事,不但上课需要把耳朵立得跟狗一样,还得练就边听边速记的本事。倪先生内外横练功夫登峰造极,敦厚仁慈,说话很慢,和他的考卷杀气腾腾的样子完全不搭边。考试前,我们也曾小心翼翼地去套磁,倪先生立马横刀,一柄震远流星锤使得滴水不漏:孤魂野鬼,不得相犯,佛手拈画,亦可伤人。那时候的学生也老实,一看捞不到便宜,马上乖乖地去看书。那次考试,或死或伤,哀鸿遍野,我得了好像 76 分,自觉得逃过了鬼门关,一问才知道是开了根号。倒。 量子力学的难度和金庸先生笔下的 “ 易筋经 ” 差不多,功力不深的人就是练了,也容易走火入魔。当时给我们上量子力学的是朱栋培老师, 朱 老师讲课很为浅显,让我受益非浅,我听得兴高采烈自觉开窍,但是助教老师却说了句: “ 朱 老师现在是真忙啊,课备得没有以前那么细了。 ” 可以想象朱老师刚上讲台的时候何等一丝不苟,呕尽心血。其中考试的时候可以查书,可以看笔记,可以查资料,除了互相讨论外什么都可以,结果全班 58 个人超过 30 个不及格。 95 级师弟讲了一个关于朱老师的故事,朱老师上他们课的时候,问大家是不是最后考试的时候就出很简单的题目全部放过呢?大家做拥戴状,朱老师在黑板上疾书四个大字: “ 天地良心 ” ,说道: “ 需知世上还有这四个字在啊。 ” 后来朱 老师因行政工作太忙辞去教学岗位,这是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李百浩 老师杀人的绝招是 “ 迎风一刀斩 ” ,其惨烈程度代代相传,令人闻风丧胆。据说有一回,改卷子先不打分,数出全班考得最差的 18 份试卷 --“ 你们不及格了。 ” , “ 李十八 ” 从此威震科大所有门派。李老师的课条分理析,脉络分明,讲的人壮心不已,听的人风云际会。李老师是我见到的唯一一个亲自批改所有作业的老师,而且会在作业本上写上错误的原因。拿到这样的作业本,谁都会脸上发烧,再也不敢打抄作业的鬼主意。 上我们数理方程的是王仁川老师,据说是研究相对论的大家。王老师的课犹如汗血宝马,一日千里,让我们大呼难熬。因为他没有指定教材,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讲义,我们连滚带爬,也只能看见先生在前面缥缥缈缈的身影,大约上了一个半月,有一堂课上,王老师突然停下来问:你们是不是听不懂?大多数同学猛点其头,王老师半天没有说话,后来说:我前一次上课是给 8X 级的同学上,所以按照他们的进度来赶。你们真的大不如从前的学生了,算了,我们还是按照科大出的《数理方程》来上吧。王先生轻轻叹了口气,那次课很早就下课 了,我们都没有说话,默默的下课,回去吃饭,脸色好多天没恢复过来:我们不再是黄金一代,让老师和自己都失望了。大概过了两年,突然听说王先生病逝,这个消息呛得我半天缓不过神来,王先生矍铄清健,怎么突然就仙去了呢?合肥的天空阴沉潮湿,雨水垂翼在这灰暗的城市,我和同学赶到合肥殡仪馆,先生果然安静的躺着,再也不会为科大的学生伤心和失望了,我恭恭敬敬地给先生鞠躬,陡然鼻子一酸,哭了,这种混合着愧疚和自责的心情一直藏在我的灵魂深处,在我消沉退缩的时候,我会想起它,想起先生的一声叹息。尘归尘,土归土,愿先生永安他的灵魂。 还有许多这样可敬可爱的老师,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不懂得一团和气,不懂得蜿蜒曲折,正是他们,为科大的历史写下光辉的篇章,正是他们,是科大的精神之所在。现在居然有上课接听电话的老师,我 为他感到羞耻。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趣的曲引《圣经》
Mech 2016-9-5 22:19
在南京入住的某宾馆,卫生间里有幅高尔夫球杆、球和洞的照片。有趣的是下面的文字 For what shall it profit a man if he gains the whole world and loses the last hole? 该句子是套用《圣经·马可福音》 ( 英译用钦定本 ) 的话 For what shall it profit a man, if he shall gain the whole world, and lose his own soul? (Mark 8:36) 除了把 his own soul 改为 the last hole 外,按照现代英语的惯用法,条件状语从句中用现在时表示将来。 我对原文那句话颇为熟悉。年轻的时候,一无所有,因此看到这种话,很高兴还不曾失掉自己的灵魂,当然不是在宗教意义上。现在似乎比年轻时多些见识,觉得那是个故作惊人之语的伪问题。在足够大的时间尺度上,没有灵魂的人不会赢得世界。 回到宾馆墙上那句话,虽然我没有打过高尔夫球,但也觉得这种有意识地误读很有意思。堪与一句我不知道确切出处的英语俏皮话媲美 Love thy neighbor, but don’t get caught. 这句话改自《马太福音》中耶稣基督《登山宝训》的话 ( 仍用钦定英文本 ) Ye have heard that it hath been said, Thou shalt love thy neighbour, and hate thine enemy; (Matthew 5:43) 显然也是完全曲解了愿意。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力学疼痛
热度 4 Mech 2016-4-8 10:07
周三在学校,突然发现腿疼。站立、走路都无感,但坐下起来有些疼。当时也没有特别在意。晚上回家后发现情况有些严重,弯腰、下蹲都疼。好在还能自己洗澡,需要时可以把脚提起来。擦干时要把腿架在台子上。 睡了一觉,醒后腿已经没有任何异样感觉。但下床就不对了,走路都疼。抹了些红花油。好在走一会儿就不疼了,又变成站起或坐下疼。弯腰仍不行,但类似马步下蹲并不疼。下午睡了一觉,趟着感觉很好,就是没有不好的感觉。起来发现更严重了。马步也蹲不下去了。如果需要弯腰,要把疼的右腿抬起来,保持与腰成直线。晚上出去散步,走路还是基本没有影响。睡觉前好像严重了,趟在床上都有些疼。早上起来又与前一天一样了。 疼的部位是右腿大腿后外侧。肯定不是骨头疼,但到底是筋还是肉,我实在分不清楚。疼的程度不是那种难以忍受的剧痛,疼到龇牙咧嘴,但还不至于寻死觅活。概括说来,疼痛与运动和变形有关。应该是在运动状态改变时候疼。如从静止到运动。而且似乎还有记忆效应,长时间趟着,立起来也要疼一阵。而且站起来似乎被坐下去更疼,加载卸载不对称。总之感觉疼得很动力学。好像 AMS 的主编曾研究疼痛的力学,为他打工负责动力学部分,因此得了动力学疼痛?甚至非线性动力学疼痛? 太太咨询同学,说有两种可能。拉伤和腰间椎盘压迫神经。先观察一周,不行去看医生。要保暖休息和引体向上。躺倒休息最舒服,但本周有作业要交,而且不是很好写。目前观察的结果,应该说没有好转,但也没有恶化,至少没有显著恶化。 女儿有了黑我的新机会。她会说我在做日常家务时如老僧禅修,因为动作慢了,一举一动都仿佛充满了禅意。过去我在家里行走也是“排空驭气奔如电”,现在只好慢下了。女儿对比说,快如癫痫,慢如瘫痪。其实这与“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是一个意思,只是听起来没有原来的褒义。她甚至已经想好了今年送我的生日礼物。我知道她要说的是轮椅,希望不要被她说中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90 次阅读|10 个评论
反弹
Mech 2015-12-26 11:30
大前天, 初愈 的结论似乎下得太早了。 昨天早上赶早班车去学校。手机铃声没有听到,差点儿晚了。突然想到这几天早上都晚起了,看来感冒余波还在。 昨天上课回家,觉得有些累。下午睡了一觉。起来仍觉不爽。后来发现体温又过 37 度了。晚上最高时 37.5 度。 今天睡觉睡到七点半自然醒。量体温,居然 38 度。 是时窗外大雾,附近的高楼都不可见,甚是恐怖。 PM2.5 指数是 241 。忽然想到是老人家诞辰,恳请他老人家收了神通。果然后来日出雾散, PM2.5 降到 148 。 更可怕的是,昨天开始,太太女儿都开始咳嗽,但她们还没有发烧。我咳嗽倒是好多了。几乎可以说,除了发烧,没有其他症状了。 再量体温,回落到 37.5 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热度 1 Mech 2015-11-30 09:48
大学本质是什么?这可能是校园小说不可回避的问题,尽管不是所有作者都直接回答。《斯通纳》 33-36 页对这个问题有直接的阐述。不幸英年早逝的研究生戴夫 · 马斯特思先说明了两位同学,主人公斯通纳和后来的文理学院院长戈登 · 费奇的观点,又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斯通纳看来,大学是知识的圣地。 “ 把大学当作一幢巨大的仓库,像座图书馆或者货栈。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出挑选能够成全自己的东西,大家在里面共同工作,犹如一间公共蜂巢中的小蜜蜂。代表着真、善、美。人们总是想绕过角落,去下一条走廊;他们就想看到下一本书,你没有读过的书,或者走到下一排书架旁边,你还不曾到过的书架。但有一天你终究会抵达。 ” 在费奇看来,大学是有偿教化场所。 “ 在直率和热忱的外表背后,活跃着一颗单纯的心。对你来说,大学就是善的工具----当然,总体上对这个世界而言,而且顺便也对你自己而言是如此。你把它当成精神的硫磺和糖蜜,每年秋天你都给他们服用,让那些小浑蛋渡过下一个的冬天。你像一个仁慈的老医生,善意地拍拍他们的脑袋,把他们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 马斯特思则认为,“ 大学就像一个庇护所或者----他们现在怎么称呼来着?----是给那些体弱、年迈、不满以及失去竞争力的人提供的休养所。看看我们三个,我们就是这个大学。陌生人不知道,我们有这么多共同点,可是我们明白,不是吗?我们非常清楚。 ”“ 这所大学就是为我们而存在,为这个世界的弃儿而存在;不是为那些学生而存在,也不是为了无私地追求知识而存在,不是为你听到的任何理由而存在。我们释放出各种理由,我们让个别普通人进来,那些将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但那不过是保护色。就像那座中世纪的教堂,它才不在乎俗众,甚至上帝呢,为了活下去,我们有自己的理由。我们应该活下去----因为我们不得不活下去。 ” 这种看法似乎把大学教师说得很不堪,但马斯特思认为并非如此。“ 即使我们这样不堪,也比外面那些人强,满身污秽,比那些外面世界的浑蛋强。我们不作坏事,我们心口一致,我们为此得到报偿,这是一种天热美德的胜利,或者快他妈的接近了吧? ” 在我看来,这三种观点并非水火不相容,其实是大学本质的不同侧面。继续发展,就是现在公认的研究 ( 斯通纳的看法 ) 、教学 ( 费奇的看法 ) 和服务社会 ( 马斯特思的看法是种特殊形式,更适合传统文理学科的教师,而不适合更具有应用性的学科 ) 。当然,马斯特思的观点现在可能已经过时。大学不是休养所,而是竞技场。只是长时间的休养所传统,仍有对竞技失败者的保护,长聘制度。只要能证明自己有资格上场,不论胜负,通常都不会被赶出来。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685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炮打蚊子与鸟铳打飞机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11-5 11:03
10年发明,看太阳升起,看叶绿叶枯,看白发增生。 中国有亿万大学生,有千万工程技术人员,没有重大发明,就是缺少鸟铳打飞机的勇敢精神。 —— 曾兴民 2008年攻克超声选冶关键技术后,我对发明团队教授S说:“把超声技术用于净化低质白酒,可以制造神奇。”S说我:“ 搞重工业技术与装备发明的人去搞民品,简直就是大炮打蚊子。 ” 2010年我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买几台立式磨矿机时,孟宇群博士说我:“一个民企做国家队的课题研究,不可思议。”孟博士这句话,使我想到“ 鸟铳打飞机 ”。我在中科院第一届黄金科学技术年会上报告《集装箱化选冶工厂研究》时,再次引起国家队专家瞩目。 选矿专家在超声浮选生产线考察 投资发明10年,我搞了72项发明,但只有3项发明以正统身份进入工业化应用,成为行业主流技术与装备。 这几项发明工业化赢利,只及发明投资的七分之二。投入产出比例失衡,影响了我的发明。我决定将重工业发明用于制造民品,同时发明实用民品。 好友L说:兴民科技,名称定位是“兴民”,发明定位是“兴国”。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写完《五月的雪花》之后,站在海拔3300m的高山之上,我开始思考发明投资转向民品。尽管清楚:国家不强,民富天下也是一个数字,但我不得不考虑公司生存。等我重新集聚资本,还是要推进一产技术与装备发明工业化,还是要让中国发明纵横世界。 民品发明定位,首先是“ 就汤下面 ”,把现有发明用于民品开发;其次是“ 触景生勤 ”,发现民生急需,要勤于发明。一年来,我发明了超声双化机、茶酒生产技术、地震救生舱、洪灾救生舱、实用滤纸、海选机、高速列车无损清洗机等。 超声双化机 已有企业生产,但现有企业制造的超声双化机,不适合酒厂使用。其缺陷是:没有考虑到在超声速环境下不锈钢成分会释放到酒液之中。诚然,一般情况下,不锈钢中的铬,在水中和空气中是不会释放出来的。如果把不锈钢板从几万公里的大气层外掉落下来,空气摩擦阻力足以使不锈钢板熔化掉。因此,材料的使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现有超声双化机制造企业没有考虑到超声速环境因素,说明对超声波应用没有进行过科学的试验研究。 超声浸出机、超声浸提机、超声洗涤机、超声净化机、超声萃取机、超声硫化机、超声分散机,已批产制造。图为工业超声设备制造车间。超声硫化机硫化效率为常规硫化设备100倍。 茶酒生产技术 是在研究专利库近百项发明专利后,结合我的其他发明专利总结出来的。茶是茶,酒是酒,勾兑成茶酒。这是基本技术方案。不同之处是采用超声技术对茶成分和酒成分进行净化后再勾兑。也是一种可以直接产业化的发明技术。 地震救生舱 是针对我国民房缺乏抗震设计的一项发明,发生地震时,人要跑出屋外,几乎没有逃生时间,最可能的逃生方案,就是躲在金刚龟壳之内。但是,这种产品造价很高,一般百姓家庭买不起。 洪灾救生舱 实质是一种充气船或充气床,平时可以折叠收藏;需要用时,采用手工或电力方式充气。这是一种一次性使用产品。只要将技术方案交给真空包装袋厂,就可以产业化。 实用滤纸 是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现有滤纸使用不便而发明的。只要将技术方案交给滤纸制造厂,就可以产业化。 200吨/日含金尾矿超声浮选生产线。公司通过小试、30吨/日中试、200吨/日工业试验,使超声浮选技术和设备进入工业化应用。对于石英脉石型金矿,跑尾含金稳定降低到0.1克/吨以下。 海选机 属于一产技术与装备,但民间选矿用量更大,也算是民品。加纳一个金矿老板来找我时,提出可否采用集装箱运输。集装箱内空宽度是2.35m,我设计的最小海选机,直径是3m,需要考虑组装结构方案。这样作,模具投资很大。因此,眼下还是采用整体制造出厂方案。 高速列车无损清洗机 属于大型工业装备,但是可用于清洗服务业。这是一种全自动清洗装备,现场制造和组装工作量很大,要用到数百吨不锈钢型材,包含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供风系统、净化系统、控制系统等辅助系统。该产品所有技术都是成熟工业技术,只是没有人想到我的技术方法。 大炮打蚊子,是基于生存需要。 在没有发明不锈钢和瓷器的时候,英、法等国用银子作餐具,印第安人也用银子作餐具,锡合金被作酒壶,铜合金被作茶壶。当年基于生存需要而产生的东西,今天被当成豪华与奢侈消费的标志。 鸟铳打飞机,是一种不可能事件。但是,搞发明就是需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勇敢精神。 中国有亿万大学生,有千万工程技术人员,没有重大发明,就是缺少鸟铳打飞机的勇敢精神。 本文摘编自 曾兴民 所著 《 追梦人的发明札记 》 一书。文中工厂车间图片均来自于 株洲市兴民科技有限公司网站。 这是一部发明人曾兴民自述体裁的札记,以“血性”的发明之魂,“死士”的创新精神,讲述发明人在追梦过程中的经历与实感。 作者成长为一名发明家的奋斗历程,更是学子投身发明、企业投资发明、国民推动发明的典范。 曾兴民 1955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冷水江市,1982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系。现任株洲市兴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已投资完成湿法过程技术与装备发明72项,其中公开发明专利35项,授权发明专利19项。 主要以发明技术与装备投资固废资源和难选冶矿选冶产业。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118 次阅读|4 个评论
海森堡的“补课”和爱因斯坦的懊悔
热度 19 sciencepress 2014-9-22 08:15
1925年,海森堡在研究原子核外双电子的问题中遇到了难关。最后,他引入自己称之为“能量表格”给予解决如下: 他的导师波恩看到后大笑,说:“这个‘能量表格’就是矩阵,你还没学过,好吧!我请我的另一学生Jordan 来给你补补课。”于是创立了量子矩阵力学,进而有了测不准关系。 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 海森堡——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中矩阵力学的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 。但是,就是在他创立矩阵力学的过程中发生了如下大事: 20世纪20年代正是量子力学热火朝天的研究时代。哥本哈根学派领袖玻尔提出了氢原子的单电子模型用量子力学很好地给出了解答。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理论甚至连核外只有两个电子的 氦原子 模型也解决不了。海森堡当时作为一个年青人刚刚通过博士考试(由于某些老先生作难),只考了个及格。24岁的他情绪极为沮丧(无独有偶,Einstein的大学成绩也不很理想,他正研究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 波恩(Max Born) 天赐良机,海森堡要跟波恩作研究。 波恩 是当年物理又一大家。经过种种失败,1925年6月5日。连导师 波恩 都不耐烦了。要求离开海森堡作短期休假。巧的是当时海森堡也由于花粉过敏而患病,他到北海赫尔兰岛修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海森堡作出了他一生最大的灵感: ☀ 研究的目标应该采用两个电子的可观参量(即能量E和光谱频率γ),这样便于实践检验; ☀ 海森堡采用非谐振子的概念推广了玻尔的谐振子思想; ☀ 海森堡认为:第1个电子的能量E1不仅与本身γ1有关,也与第2个电子的γ2有关;同样,第2个电子的能量E2不仅与本身γ2有关;也与第1个电子的γ1有关。换句话说:它们之间是相互耦合的。 于是,正根据这一思想海森堡大胆列出来自己定义的所谓“能量表格(Table)”。并作出实例计算。整整一个通宵晚上,数据和实验完全吻合。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成功,甚至以为这是“上帝”在相助。 海森堡在之后的回忆录写道:“凌晨3点钟,我才得到最后的计算结果。能量守恒对所有项均成立。我再也不怀疑我的计算所指出的那种量子力学的数学一致性和自洽性了”。 图 海森堡计算核外双电子而引入“能量表格” ——实际上就是矩阵。 起初,我深深地为之惊慌。我有这样的感觉:通过原子现象表面,我正窥测到一个奇妙的内部世界。想到我此时此刻必须去探究自然界已如此慷慨的展现在我面前的这种绚丽多姿的数学结构,我感到几乎眼花缭乱,我激动的不能入睡。所以天刚一亮我就登上小岛南边的岩石,在那里迎接那初升的太阳。 当海森堡满怀希望兴冲冲地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交给刚刚回来的波恩导师时,万万想不到的是波恩在表扬之余给他泼了一大盆冷水:海森堡所谓自己创新发现的“能量表述”根本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早就有的—— 矩阵 (Matrix)。于是,海森堡面临的第一大任务就是补课。波恩马上请他的另一学生Jordon好好教给海森堡。于是,海森堡、波恩和Jordan创立了量子“矩阵力学”,双电子也漂亮地采用matrix给出了表示。 作为一个重要注记即 E = hγ 的矩阵推广。 历史奇妙地指出:“矩阵力学”的主要创立者海森堡在最初阶段竟然不懂Matrix。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反证了《矩阵论》的重要性。 刚过去的20世纪,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的一件大事,而也正因为计算机使得矩阵在数学中逐渐进入中心地位。不论是力学中的有限元法或者电磁学中的矩量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介入,它们分别称之为计算力学和计算电磁学。另一方面,有限元法、矩量法又离不开矩阵的应用。 究其深层原因,矩阵的两个核心本质是线性和离散,它们在物理中的线性问题和计算机的离散特性中相得益彰、相互结合甚至达到相互融合的很高境界。 矩阵理论又是代数和几何的优美结合。 目前不少书籍往往相对注意到矩阵代数的一个侧面。 实质上,矩阵几何是我们研究很多问题中必不可少的,广义上矩阵构成一个变换。 作为一典型实例:坐标转动即可以采用矩阵表示;同时,矩阵也独立地构成了空间,典型的有Euclid空间。千万不要小看矩阵空间,以为它仅仅是形式语言,实际上正是这一思想使物理有飞跃的发展。 1905年,伟大的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这正是一场物理学的革命,完全使人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两年,即1907年,他的数学老师 闵可夫斯基建立了四维矩阵空间 。即用矩阵把四维时空真正放到一起。注意到 ict 也是长度量纲。建立了完整的闵可夫斯基复矩阵空间,其突出真空中光速 c 是空间的不变量。 由此,爱因斯坦深为自己没有修好《线性代数》(即矩阵论)后悔不已。 完全可以看出:矩阵的发展离不开应用的刺激,当今有了计算机情况更为如此了。 本文摘编自 梁昌洪 所著 《 矩阵论札记 》 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本书的核心主题是矩阵,在侧重矩阵代数的同时,强调了矩阵几何的应用,由此引出了矩阵空间、矩阵变换等。该书是作者的四本工程数学札记中的第三本,另外三种别是 《 矢算场论札记 》 (科学出版社,2007)、 《 复变函数札记 》 (科学出版社,2011)、 《 概率论札记 》 (科学出版社,2014)。尽管四本书所涉猎的领域完全不同,但却有着完全一致的目标,“ 推出一套把数学和应用紧密结合的工程数学书籍,使读者能在数学和工程之间这座桥梁自如跨越且掌握得心应手 。”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3550 次阅读|41 个评论
概率论札记——概率论研究的兴起、对象与方法
热度 14 sciencepress 2014-9-15 08:20
本札记的核心主题是概率,研究的目标是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即随机事件是单体的不可预测性;而统计规律是群体的频率稳定性。 众所周知,当前不论是数学还是工程数学的书籍都如汗牛充栋、触目皆是。本札记必须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争取应有的读者群,写作思想非常明确: (1)作者与读者平起平坐,讨论各种概念和问题; (2)把数学从“神坛”上请下来,向“他”请教各色各样的实际问题,以求得切实的进展和解决; (3)探索一条把数学与工程,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体结合的道路; (4)不怕水平低,不怕问题浅,如实揭示出这个领域的难点和要点。 赌博问题刺激了概率论的兴起 很多文献都羞谈概率论研究起源,这是因为历史事实是赌博问题刺激了它的兴起。 16世纪意大利学者 卡尔丹(Cardan Jerome) 首先发现:赌博的每次输赢存在极大的偶然性,但是,在很多次赌博中输与赢就存在一定的规律。他与塔塔利亚(Tartaglia Niccolo)从数学的观点研究了掷2个和3个骰子时总点数为9或10的可能性大小。通过计算,他们对赌博者进行了宏观的预测。卡尔丹由此写的一本《论赌博》的小册子是概率论研究的最初雏形。 严格地说,卡尔丹等人的研究只是研究了等可能性所占据总数之比例,而真正作为研究的奠基者当推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和费马。 1654年的一天,梅雷向 数学家帕斯卡 提出一个以后被称为“赌金分配”的著名问题。原问题是:赌博者梅雷和保罗两人相约掷骰子,各押赌金36个金币。事先约定,梅雷若先掷出3次“6点”,或保罗先掷出3次“4点”就算赢了对方。赌博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梅雷已掷出2次“6点”,而保罗则掷出1次“4点”。由于意外之事中断了这场赌博,以后也不再想继续。请问应该怎样分配他们的赌金。 对于这个问题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以早期帕西奥里(Pacioli Luca)为代表的当前结算思想,即以双方中断至胜局以比2:1作为赌注分配原则。具体地是梅雷48枚金币,而保罗24枚金币;第二种是全局预测思想,此即帕斯卡和费马提出的。据说,他们为了思考这个问题整整花了三年时间,他们主张一定要按事前约定的3局取胜原则,然后再用数学期望作出分配。 帕斯卡和 费马 假设他们的赌博再进行下去,则对于决定性的局次(即梅雷掷出6点或保罗掷出4点)最多是两局,且有表1所示的四种可能。 很清楚看出:前面三种期望,均为梅雷赢,只有最后一种可能是保罗赢,因此合理分配赌金应该是3:1 。具体地是梅雷得54枚金币,而保罗为18枚金币。 帕斯卡在他著作《论算数三角形》中给出了这一问题的通解。设甲得了 a 分,乙得了 b 分,先积满 s 分者赢全部赌注。且 a < s , b < s 时赌局中止。赌结束这场赌博最多还需( s - a )+( s - b )-1次。 甲乙两人合理分配赌注之比为 其中设 m = s - a , n = s - b 。 数学史认为,帕斯卡和费尔马预测了赌徒胜的可能性——也即事实上定义了概率。因此,概率的发展被认为是他们发端的。 值得提出:帕斯卡和费尔马均没有提出 数学期望 的概念。而正是荷兰数学家惠更斯在《论赌博中的推理》中才第一次明确提出:“在赌局开始之前,对每一个赌徒来说就已有一种关于结果的‘期望’。如果我们共有 N 种等可能的结果,其中有 n 种结果使他获得赌金为 a ,其余结果使他获得赌金为 b ,则他的期望为 至于雅谷﹒帕努利提出了大数定理,更使概率论建立在了客观的基础上。 概率论的对象 Norbert wiener 在他著名的奠基作品《控制论》卷首曾引了这样一首德国儿歌,这首短歌的大意是:“你知道有多少星星高悬在蓝色的天空?你知道有多少云朵漂浮在大地的上空?上帝对它们作过清点,数字虽然巨大,可是一无遗漏。”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儿歌竟概括了两个十分重要的科学领域,即天文学和气象学。从对天文和气象研究中,人们似乎已归纳出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现象:决定现象(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发生,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不发生)和随机现象。 概率论正是以随机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随机现象的规律是统计规律,简单说来可概括为单体的不可预测性和群体的频率稳定性。因此,单体和群体构成概率论对象中的一对主要矛盾。 作为单体,它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然而作为群体它又有明显且稳定的统计规律性。概率论正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 就这方面而言,因为概率的思想和概念完全不同于我们平常的接触的确定性问题,所以常常容易出现错误。台湾前中央研究院院长著名科学家吴大猷先生曾幽默地举述两个错用概率的例子: 【例】 一个病人去医师处看病,经检查后医师告诉病人说,他需要动手术。病人问这项手术的死亡率怎样?医生说这项手术100个病人有50个要死的,但他立刻安慰病人说,已有50个病人死去了,所以病者不必害怕。 【例】 一个乘飞机的旅客问航空公司,飞机有人埋放定时炸弹的概率有多大?航空公司回答说是百万分之一的可能。这个旅客又问同时有两人埋放定时炸弹的概率有多大?回答是按概率理论应该是百万分之一的平方,即一万亿分之一。于是这位旅客自己带了一颗定时炸弹上飞机,自以为这样可以减低飞机有定时炸弹的概率。 作为著名的科学家,吴大猷先生在这里讲的绝不仅仅是笑话。而是要初学者加深随机现象中单体结果的不可确定性这一认识,也要大家提防用(人为的)非随机现象取代随机现象。这将会得出很多严重的结果。最近报道国内某地很多非法的B超性别检查,使出生的男婴还是女婴的一倍以上。 概率论的分析方法 所谓概率论的分析方法,首先是把随机现象分解为若干个,或一系列最基本的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便于数学管理。 随机试验 E 我们把人对于随机现象结果的实验或者反应称为随机试验。随机试验有下列几个特征: ☀ 每次试验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 ☀ 实现有明确的可区分结果,而每次试验的可能结果不止一个; ☀ 在进行试验之前,出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上述随机试验E包含最基本的(称作基本随机事件),和组合的(通常称为随机事件)。为了把单体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分解为最基本的元素,我们的主要兴趣集中于基本事件。 值得提出 :随机现象的结果有时是有客观标准的,如天雨天晴、生儿育女等;但有时却包含人为主观因素,如产品合格不合格,血脂高不高等。 样本空间 S 随机试验 E 中所有基本事件所组成的集合称为样本空间 S 。基本事件是样本空间的元素或样本点。 于是,一般说来任何随机事件均可以看作是样本空间元素的某种组合。以后叙述将看到,对于古典概型,基本事件是等可能性的(即具有高度的对称性)。于是在这一基础上,构成了群体的频率稳定性。下图表述了概率论的分析方法。 必须指出:样本点构成事件的最主要元素。但是,从样本转入事件时,我们还引入了虚样本,即空集 Φ 。 Φ 样本不属于样本空间,而属于事件。 Φ 事件时作为 S 事件的对立而出现的。 只有引入 Φ ,才能保证事件的逻辑关系是完备的。 概率论分析方法 在数学史上,零的出现是一件大事。在概率论中引入“虚”样本也应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方法。 【例】 两个骰子的所掷点数,画出其样本空间图。找出点数和的事件并分析其最大可能性。 这是典型的有限样本空间。总共有6×6=36个元素。A+B两个骰子点数和出现最多的是7点,共有6个样本点;出现最少的是2点和12点,各只有1个样本点。 【评注】 两个骰子的点数和已经出现了中间大,两头小。即点数和小与点数和大的样本点少,而点数和中间的样本点多。这种特点对于多个骰子更为明显。 可以这样说,由多个试验组合的事件,中间大,两头小将是随机现象的普遍特点。 通过对随机现象的分析和分解,我们已经把对它的研究转化为采用样本空间来研究随机事件。 随机事件有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逻辑关系采用集合论方法,而(等可能性事件)的数量关系采用排列组合方法。 本文摘编自 梁昌洪 所著 《 概率论札记 》 一书。该书是作者工程数学系列札记中的第四本。前三本分别是 《 矢算场论札记 》 (科学出版社,2007)、 《 复变函数札记 》 (科学出版社,2011)、 《 矩阵论札记 》 (科学出版社,2014)。尽管四本书所涉猎的领域完全不同,但却有着完全一致的目标,“ 推出一套把数学和应用紧密结合的工程数学书籍,使读者能在数学和工程之间这座桥梁自如跨越且掌握得心应手。 ”本书的核心主题是概率,包括:概率论基础、随机量分布和数字特征、大数定律、抽样分布到统计回归。书中讨论了概率论的应用实例,丰富的附录可以给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带来很大的方便。 一起 阅读 科学 ! 敬请关注 科学出版社 ,搜索 微信ID : sciencepress-cspm 或 “ 科学出版社 ”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3711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20140309 札记
李智选 2014-3-9 10:11
知识并不等于修养,家产并不等于家教,拥有物质并不等于获得幸福。 宁可让蜜蜂蛰十次,不让苍蝇吻一口。 有钱能使鬼推磨,却无法买到自身的素质。 只凭炒作钻营能捞到世俗的名利,但却永远登不上精神的阶梯。 见了美的事物横遭践踏而袖手旁观,无异于自己心灵向丑恶之门跨进了一步。 俗是艺术创作中的癌细胞。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帜,失去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精神标帜。能证明一个民族身份的惟有文化。 自以为聪明,是一切蠢人的重要标志。 一个人自身越渺小,自我感觉就越膨胀。 用金钱打造出来的姿势,再精致也难以脱俗。 “…… 阿峰,记住,不要执着追求真理,不要固执地去探询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探索真理这类事情让研究人员去做吧,这是他们的事情。要牢牢记住这样的信条:对自己有利的,就是自己要去做的,有用即真理,但是,一定不要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不要昧着自己的良心,不要伤害无辜......这是一个互相矛盾的事情,就看你如何去把握……” “…… 还有,要经常由衷地赞美领导,赞美是一种高级艺术,千万不要以为赞美领导只要豁出脸皮就行,要赞得有水平,有尊严……豁得出去的女人多了,可傍上大款的或把自己卖个好价钱的是极少数,大部分还是做了低层的三陪小姐,这和赞美领导是一样的道理,有的人会赞美,领导会高兴,有的人不会赞美,领导自己都觉得肉麻恶心......在人治的社会里,上级的赏识是升官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 我们的社会无论外表怎样变化,其实质都是农民社会,谁迎合了农民谁就会成功。我们周围的人无论外表是什么,骨子里都是农民。农民的特点是目光短浅,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你做事的方式方法必须让自己在需要的时候具有农民特点,要适应他们的短期效益,要适应他们的鼠目寸光,把自己快速融入你需要的那个群体……但是,阿峰,你自己在心里一定要把眼光放长远,要有一个真实的尺度,要准确衡量好自己,这就是一个做事和做人的问题……” 一、人生有三个要想到: 阴沟能翻船;鸡毛能上天;骨肉能相残。 二、人生买不到的三种药: 后悔药(有钱难买后悔药); 长生药(长生不老是虚说); 心病药(心病还需心药治,有钱何处买心药) 三、人生三个“一”: 吃一堑长一智;经一事长一能;交一友结一缘。 四、人生不做三无人: 无知,孤陋寡闻无知识; 无惧,糊涂胆大无畏惧; 无耻,寡廉鲜耻无羞耻。 五、人生处事的三个正确选择: 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先易后难。 六、人生经常出现事与愿违的三种现象: 求之不得;熟视无睹;欲速不达。 七、人生发展的三个条件: 道德,立身之本;才智,处事之能;机遇,拓展之机。 八、人生三能: 勤能补拙;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俭能养廉;俭养廉,奢养贪,粗茶淡饭传家远。 静能生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九、人生处理好三种关系: 公与私:公私分明,不能因私废公; 情与理:感情服从理性,理性服从法纪; 内与外:内外有别,对己严,对人宽,正人先正己,律己方律人。 十、人生三不: 山不争高入云来;水不拒细汇大海;人不自大成俊才。 十一、人生三奋: 振奋于心,怀激动之心,保蓬勃之气; 勤奋于能,勤能补拙,增长才干; 发奋于志,奋发图强,胸怀大志。 十二、人生三惜: 体恤老人;爱惜弱小;珍惜生命。 十三、人生三个认识上的误区: 对自己追求完美;对别人责备求全对事物苛求圆满。 十四、人生三为:  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十五、人生犯错误的三步曲: 放纵:放纵自己的行为; 迁就:迁就自己的过错; 失度:失去做人的尺度。 十六、人生可能出现的三个变故: 乐极生悲;无事生非;绝处逢生。 十七、人生三立: 立德:以高尚的品德为世人树立榜样; 立功;为国为民建功立业; 立言;以渊博的知识著书立说。 十八、人生求学三要: 要谦虚好学,不耻下问; 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要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 十九、人生为官三个想到: 做官是一种责任,不要把官衔当成桂冠; 做官是一时的,不要把官位当成地位; 做官是为民的,不要把权利变成自己的。 二十、人生幸福的三个标志: 衣食无忧;身心健康;亲情无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留美札记-后记:恢复平静生活
热度 4 lxchencn 2010-12-31 21:54
后 记 在高考时语文还没有考及格,我也没有写作的天赋,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却总是让我有写点什么的欲望,我只想记下自己平凡生活中一段特别生活片段的真实感觉,在美国和归国后断断续续地写下了我的留美札记,尽管每天晚饭后在校园散步时还经常会回忆在美国的生活,与夫人的回国不回国的争吵也时不时出现,但毕竟 2 年多的留美生活虽然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然而,也有很多没有改变,一切正在恢复到从前,可是也许永远也无法完全回到从前,平淡而多彩的生活就这样继续,人生也许就是书写平凡,多少年以后再回头,留下的可能也就是一声叹息而已。 陈临溪 著 2008 年 6 月 15 日于恬静书斋 湖南 衡阳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67 次阅读|3 个评论
留美札记-第一篇
lxchencn 2010-12-21 21:28
留美札记 陈临溪 题记:真实记录在美国生活的所见所闻,感受中西文化碰撞,品味百态人生。 2005 年 7 月 10 日 星期日 第一章 初来乍到话生活 第一篇 落地美国 2005 年 3 月 14 日下午,已是夜幕街灯初放的时候,当乘坐的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客机稳稳降落在巴尔的摩华盛顿国际机场 (BWI) 的时候,我意识到漫长的跨洋空中旅行结束了,终于落地美国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即将开始,心里充满了好奇、迷惑与忐忑不安。 拖着两箱行李肩上背了一个小包,走出机场,三位博士同学开了两部车来接我,他们笑我其实只要一部车就可以把行李接走,还可以省下来回过海底隧道的四美金,尽管把能想到应该带来的东西都带上了,后来发现真象他们说的最好连牙签也带上。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很快到了我的第一个落脚地方位于城南的 Folcroft 街同学的家里,街名的第一个字母按顺序取名,后来干脆就简称 F 街,初到美国能有地方住下,比电影《北京人在纽约》从机场接回扔在地下室,不知道要幸运多少倍了,虽然电影有些夸张,但艺术也是来源于生活呀。对于路旁的古木林荫,大片的绿茵草地,误以为汽车市场的停车场,汽车长龙组成的夜景,家家门前停满的汽车和这么多的单行道,都感到新奇,同学李说刚来都一样,其实美国都是这样,不必惊奇,都是司空见惯了吗?确实如此。 同学杨亲自下厨,晚餐有四季豆、鱼、花菜、西红柿蛋汤等,还准备了几罐啤酒为我接风,同学林出乎意料地说今天正好是他四十一岁生日,真是太巧了,气氛更加热烈,大家纷纷欢迎我的到来,也祝他生日快乐,马上用他们的手机拨打国际长途向老婆、母亲和导师报平安,在这里是晚上了,中国正是白天,第一次感觉到有时差,这里是东部时间,有十三小时的时差,夏时制正好十二小时时差,尽管已是在异国他乡,但好像就觉得在广州的一场同学聚会一般,暂时住在同学的客厅里,不知是由于时差还是过于兴奋,似乎还没睡多久,一缕明亮的晨光,让我感觉确实是到了美国。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教学札记】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麦立强 2010-9-4 05:48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写给全体学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我们时刻要注意,千万不能允许自己养成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掉了,就算知道危害很大,也无济于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蝎子要过河,可没人愿渡他,是怕他有乱咬人的习惯。这时,过来一只青蛙。蝎子央求青蛙带他过河。青蛙说:要我带你,你到河中央咬我一口,我怎么办?不会的,我要是咬你,我不也被淹死了吗?蝎子肯定地说。青蛙觉得也有道理,就答应了蝎子。   在河中央,青蛙吃力地划着水。就在这时,青蛙背部感到一阵疼痛,渐渐连划水的力气都没有了。他知道是蝎子在后面咬了他,自己是中毒了。临死前,他望着蝎子,蝎子也淹得快死了。青蛙怒斥蝎子:你为什么要咬我?!蝎子绝望地说:我忍不住!    蝎子咬人,固然是出于天性,但是,人一旦养成坏习惯,其行为也就和蝎子无异了。也许你不注意一些小的坏习惯给人带来的危害,但是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啊,很多活得失败的人,不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吗?   近日从网上读到一个故事,虽则不雅,但很能说明习惯的力量。    父子俩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对牛来说,这是一种条件反射,很多东西都是靠条件反射活着的,而人则靠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懂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正所谓习惯决定人的命运。    心理学家研究过: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 5% 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 95% 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3 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 3 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 3 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形成稳定的习惯。   你不想养成一些好习惯么?你已经坚持了几天?我想永远这样提醒你!   有这样两则寓言故事:    1 、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远房的一位亲戚,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这名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一变,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继承了遗产之后,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2 、从前有一个人非常贫穷,一个好心人有心帮他致富,就送给他一头牛,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那个穷字了。   这个人满怀希望地开始奋斗。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以前还难。他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其余的还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他的计划如愿以偿,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艰难,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羊。于是他想:不如把羊卖了,再买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些,鸡蛋可以立即赚钱。    这个人卖羊买鸡后,日子并没有改变,于是又忍不住杀鸡,杀到只剩最后一只鸡时,他的理想彻底崩溃,他想:致富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春天来了,那个好心人兴致勃勃地来送种子,竟然发现他所帮助的人正在就着咸菜喝酒,牛早就没有了,房子里依然一贫如洗。    第一则寓言中的乞丐,养成了乞讨的习惯,骤然有了钱,却改变不了他固有的思维;第二则寓言中的穷人,养成了好吃懒做和得过且过的习惯,就算给了他致富的机会,他也抓不住。通过这两则寓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习惯对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它是在不知不觉中,一贯地、经年累月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左右着人的成败。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所以,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你们除了要不断地激发自己的成功欲望之外,还应该搭上良好习惯这一成功的快车,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说到这里,有的同学也许会问:老师,我懂了,我现在就想养成一些好习惯,可是,什么样的习惯才是好习惯呢?我们高中生现在该养成哪些习惯呢?   我给大家提供和高中生有关的一些资料,可能有助于大家的思考。       【资料】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完成的课题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当今少年儿童有 8 大良好习惯, 7 大不良习惯。    8 大良好习惯:①勇于表现自己;②生活比较有序;③待人有礼貌;④喜欢交往;⑤做事遵守规则;⑥爱护环境;⑦敢提问题、敢于发表见解;⑧喜欢新事物。   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研究员认为,儿童这 8 大良好习惯是在整个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形成的。她还对生活比较有序这一习惯特意做了分析: ( 励志一生 http://www.lz13.cn ) 这个习惯一方面说明了儿童做事有了一定的计划性,同时,也说明了长辈给了孩子过多的安排。    7 大不良习惯:①喜欢依赖别人;②任性,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③害怕承担责任;④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⑤不爱劳动;⑥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⑦学习不爱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   张梅玲研究员认为这 7 大不良习惯中的每一条都会妨碍孩子今后的成功。她特别强调了喜欢依赖别人这条不良习惯的危害性:孩子过分依赖别人,就不容易融入社会,会妨碍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    另外,课题的副组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所长孙宏艳总结了当今少年儿童习惯发展的三大特点:   ①传统性习惯好,时代性习惯不足。如孩子在认真学习,独立完成作业、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等传统性习惯上做得比较好;而在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创新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获取大量有用知识等现代性习惯上做得不够。    ②强调动作性习惯,忽视智慧性习惯。孙宏艳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善于反思等智慧性习惯的认识还不够,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儿童的好习惯时,也比较重视动作性习惯,忽视智慧性习惯。   ③重视私人性习惯,轻视公共性习惯。被调查者提到的好习惯大多与个人生活、学习、做事、成长、发展相关,这些习惯大多是私人领域里的行为,而对一些公众性习惯,如爱护环境、与他人合作、遵守规则、诚信、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心等公共性习惯提及较少。   同学们,今天就谈到这儿,再祝健康 快乐 进步 梦圆! 你的老师 文章链接: 【教学札记】暑假致家长朋友的一封信
个人分类: 励志修身|2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札记
xinge0926 2010-4-19 22:19
在一家书店里,我见到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剑》)。挺厚实的两本书,随手翻了几页,一下子就给吸引进去了,感觉观点奇特,视角新颖,非一般性的共和国史书。记得当时是在书店站着读完了第一章:中国的再统一。 写第一章的也正是整个《剑桥中国史》的主编费正清教授,乍一看还真以为是费孝通的亲属呢。这个普通的名字,好像在读有关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书籍时见到过,当时只知道他是梁、林在美国的朋友,并没有看到过他的著作和介绍。如今,查了一下他的资料,才知道这个堪称西方中国学之父的人物,在现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著作和学术思想不仅影响着美国的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者,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和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态度和看法。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当然要深入的了解一下。于是特意在图书馆检索了费正清,然后就看到了费本人的介绍以及多本中国史研究的著作,借了三本,其中有刘尊棋译的《伟大的中国革命》、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傅光明译《观察中国》,均是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费本人曾在二战期间于中国研读,旅行,教学,在调查期间据说他常是深入到农村考察中国农民的生活,于是费成为了最为同情中国的外国学者。萧乾在《观察中国》的续中这样评价费及其著作,不同于一般外国人的评论中国著作,他一向以历史学家的眼光,透过中国数千年的演变,来分析、评论当前所发生的一切。这是对我国敢情最深厚而成见最少的一位正直的美国学者的论著。无论如何,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作为一个学者,费最注重从文化角度来解读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富有见地的观点。正如费所说,了解我们自身已相当不易,要理解与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和我们相距遥远的中国人就更加困难。不同的文化背景,看待问题得出的结论肯定有所差异。在他看来,中西两种文明是冰炭不相容的,而中国的近现代史,也就是中西文明的对撞、摩擦的历史。中西文化有着差异性、冲突性,因为不同的文化、历史、社会价值观,在很多问题上必然会产生分歧。 费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中,怎样思考别人在他的文化背景中生活的问题。 所以他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保持和谐需要以互相理解作为基础,而理解必须建立在对对方民族的不同习惯、态度、理想和自我表达方式了解并欣赏的基础上。费就是一位能够理性地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的学者,他非常尊重中国的文明,认为中国文化是最特殊、最与众不同、最古老、最自成体系、最平稳和伟大的文化。因此必须运用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来认识和研究。这些费都做到了。 应该公正地说,费对中国的近现代史的观察是敏锐的,我们也应该承认,费对中国的历史甚至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从学术上,我们会对一个学者给予应有的敬重。但是,费的中国史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会随着中国内部革命的波动,中美关系的变化以及美国内部的压力而改变。历史学家作为以往历史的解说者,要受其本人思想意识的制约,因为一个历史学家永远不可能超出他自己的思想水平之上和感受能力之外去理解历史。历史学家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正,也不可能掌握到历史的全部真实。正如《剑》的作者在续中所说:我们的看法很可能是暂时的。这恰是历史的趣味性所在,历史学家就是要不断地趋近那个事实,因为历史学家的评议,无论在时间上多么有利,总是不断地在修改。何况人类知识又是不断进步,永无止境的。人们对一个事件的看法也是不断变化的,永无定论。 读其书也应知其人。上面说那么多关于对费的认识,其实就是在了解了费本人以及他的观点时,基本上也就了解了西方人的观点以及《剑》里面的大致观点。带着这种认识的态度再去读,我们就不会在有些问题的评述上感到诧异了。 首先,从价值上来看,《剑》荟萃了西方众多知名的中国史学者的丰硕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国外研究中国史的学术水平和动态,对我们自己做史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剑》构思独特,自成一家,读后给人以求新之感。站在圈子外面审视我们自己,往往会有种新奇的感觉,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也就不同,然后结论当然就不一样。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站在圈子里的人,很难转变思维方式。其次,从学术理论上看,《剑》是一卷比较严肃的学术著作,引用了较为充分的材料,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可以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部凝结很多人血汗的书,因为写历史不象写小说,每个字都要负责。文笔有刺痛的尖锐,也有史学家的谦卑。另外,《剑》在编写上面有着自己的框架,有统一的思想,又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在内容上,《剑》上卷(即第14卷),描述了1949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努力解决中国当代问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遇到的挫折。其第一篇主要记录了新政权以苏联发展模式运用于中国的尝试,第二篇概括了其后期间中国领导人为更快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而寻求本国发展模式的努力。两篇都分析了政治、经济、教育、党与知识分子、外交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及发展状况。并且撰写人皆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国外专家,他们向读者展示了所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出这些相关因素如何为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准备。 下卷(即第15卷),全面系统地叙述了196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新历史进程,其重点是对毛泽东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谨慎、求实的研究。后毛泽东时代,继承人邓小平对中国发展所做出的巨大项献及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是此书的又一论述重点。同时,此书对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教育、文艺及知识分子等,也分别予以充分的研究和考察,并作出相应的评价。书的最后部分对台湾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叙述和评析。 在叙述时,作者尽量做到公平,正确,客观。但是限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作者立场和世界观的限制,在一些方面还是存有缺憾的。老师曾建议我将金春明主编的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放到一块对比着看,效果会更好。《评》是一本以中央党校的角度对《剑》用叙述的方式提出的质疑和批评进行正式的解答和反驳。但我感觉太过官方化,以致有些观点显得没有说服力。作为一本书评性质的书,更多的倒像是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解释,而书后的附录更是有一些考据的意味,所以作为参考的读物更为恰当。当然,《剑》一书显然不可避免的带有某种来自西方世界的偏见,所以还是有必要去反驳的。 例如坚持王朝循环论的观点,将中国革命的胜利视为王朝的更替,认为毛泽东的成就和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成就类似;认为毛泽东和他本人的事业可与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相媲美。这些不恰当的理解当然会引起国人的不满和反驳。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在他们外国人看来这样表达似乎更能说的过去,因为他们看待的是整个中国的历史,从先秦到明清,民国,两千年的惯性下来,难免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况且他们也体会不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以及新中国建立的意义,根本不会产生中国人那种解放后的激动心情。另外,若反过来想,其实他们这样的认识实际上也是对我们的启示,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一味的批判、反驳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时刻保持警惕,加强政府的管理,党性的建设,加大民主,这或许才是最好的反驳武器。 《剑》中过多的讲到共产党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是国内人士不乐意看到的,一些大的政治变化被说成是党内的权力斗争,派系斗争。甚至将人民民主专政说成是共产党一党专政,这些观点都是我们不喜欢听到的。很多历史事实其实我们自己有时还弄不清楚,有些话语我们自己也不好表达,看到的都是表象,历史的原型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拥有不同目的就会趋向不同解释。客观公正的看待很难做到,很多时候做到像或似就已经不错了,实事求 似也是历史学者的一大标准。好在《剑》中的观点并不具有十分恶意的攻击,并且他们现在也时常会反思原有的思考方式,在对原有的框架不断地做着修改,以期求得新解。 在提到知识分子时,《剑》都会专辟一章,足见他们对此的重视。但是他们提出的冲突控制论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从整风到反右再到文化大革命,对于一部分被打倒的知识分子,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知识分子,并且新中国最初的政策还是比较正确的,改造知识分子就是希望他们加入到现代化的建设中,为人民服务。并非所谓的党和知识分子在49年以前有冲突,49年之后就开始控制他们,这些都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还有第六章外交关系中提到一边倒的原因时,归结为毛泽东与斯大林的私人关系,这是不恰当的。另外,对于为什么参加朝鲜战争、为什么炮击金门、为什么中印边境冲突会发生、为什么中苏同盟会破裂等等新中国的外交问题上都存有部分的偏见,而《评》中都很好地给出了解答和反驳。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再认识,毛泽东思想遗产的正确评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以及分离省份台湾的历史真实等等问题上也都存在缺憾,也有很多问题都是值得商榷的。限于篇幅,先不赘述。 但是,应当指出,《剑》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比如用叙事和专题结合这样的方式来讲述这本专著,使人读后既有历史感又觉得有一定的分析深度,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最近在读金冲及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时,感觉在叙事方式及语言表达上都是截然不同的,在一些问题的分析上更是有着很大差异。对比起来读,能够激发对一些问题的更多、更深思考。另外,在很多方面,其实他们也都在注意着中国可能产生的态度以及对一些敏感问题尽力做出客观分析,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值得一读,细细的研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41 次阅读|2 个评论
Java学习体会2
putin24 2010-1-15 14:06
一直还不知道个所以然的我,慢慢的开始不再厌恶这些代码,可能是因为自己反抗抵触的时间过了吧,原来学习走入了误区,总认为喜欢先进的,软件也更新到最新的,但是后来想想还是很奇怪,现在才从基础的一点一点小问题去解决,反而进步很快,渐渐地可能会忘记一些,但是比起以前的那种空对空要显得实在。 写 JSP 的时候很多都已经是 CSS 来控制页面的时候,我还是用 table 来处理。 1.Table 一些札记 table width=90%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color=black bordercolorlight=black bordercolordark=white //table 的属性 tr align=center // 行 td height=25 colspan=2 bgcolor=005ece align=center STYLE=font-size:11pt; background=%=request.getContextPath()%/image/tablebanner.gif // 列 /td/tr a href=%=request.getContextPath()%/person/person_myself_look.do /a img src= 图片地址 width=300 height=400 / // 图片的引用 input type=image src= onclick=javascript:return(confirm(' 添加成功! ')) // 使用图片按钮 a href=%=request.getContextPath()%%=pagepath%?page=%=currentpage-1% 上一页 /a // 使用翻页 input type=text name=type value='%=node.getType()%' // 修改 %if( i%2==0) {%bgcolor=#f2F595% }% %if( i%2!=0) {%bgcolor=#f2b695% }% // 使用简单的 js 语言控制表格各行不一样颜色 . 2. 测试类札记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java 中测试实例 TreeJDBC tree=new TreeJDBC(); tree.deleteRecord(1); Collection col=tree.getAllnodesfromdatabase(); Iterator it=col.iterator(); while(it.hasNext()){ Treenode node=(Treenode)it.next(); System.out.println(node.getId()+, +node.getParentid()+, +node.getName()); } } node.setId(rs.getString(ID)); //set 方法 String manager =(String)request.getParameter(manager); //get 页面传输过来的参数 manager 3. 样式札记 head style type=text/css .button { font-family: 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2px; color: #3573CA; } input{ height:20px; border-color:blue; } select{ BORDER-RIGHT: #000000 1px solid; BORDER-TOP: #FFFFFF 1px solid; FONT-SIZE: 15px; BORDER-LEFT: #FFFFFF 1px solid; COLOR:#003366; BORDER-BOTTOM: #000000 1px solid; BACKGROUND-COLOR: #f4f4f4; } /style/head // 页面直接调用样式,流行的是写在 CSS 文件中;在 head 中添加, 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contentPath%/css/input.css / input name=project_name class=inputstyle type=text // 调用样式类名称 inputstyle 希望新年里自己不断努力。 补充一点struts检验时间格式抛出异常笔记: String timeerrors = Change.checkdate(portfolio_time); if (!(timeerrors.equals(success))) { errors.add(ActionErrors.GLOBAL_ERROR, new ActionError( timeerrors)); saveErrors(request, errors); return mapping.findForward(false); } if (!mark) { saveErrors(request, errors); return mapping.findForward(false);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0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