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调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习漫谈(55):人贵有自知之明——浅评达尔文的学问观
热度 9 sqdai 2011-7-23 05:16
达尔文( Charles Darwin , 1809 ~ 1882 )是英国博物学家。他的学问观的核心是:热爱科学,勤奋进取,细致观察,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假说,小心求证,反复修正,奠定新理论的坚不可摧的基础。正因为如此,他最终创建了彪炳史册的进化论理论体系。他的成功给并不极具天赋的科学工作者以极大的启示。 在我所了解的科学家中,达尔文是最善于解剖自己并且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的一位。 在他的回忆录里,他承认自己“平凡”、“没有机智”。他说:“(幼时)我的所有老师和我的父亲,都把我看作一个极其平凡的孩子,甚至认为我的学识低于中等水平。”他中学时代曾因成绩不好而退学;大学时代,做医生的父亲逼着他学医而后又让他改学神学,他因缺乏兴趣而成绩平平,白白浪费了六年时间。他承认:“我既没有极其敏捷的理解能力,也没有机智;有几位聪明的人士,例如赫胥黎,就有这些优良品质。 …… 要我遵循一条冗长的抽象思维路线——这种本领,对我是有限度的。因此我在形而上学和数学方面,从来没有获得什么成就。我的记忆力,范围广博,但是模糊不清; …… ”。 然而,达尔文并未因此而沮丧。在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了自己在科学研究中的优势和特长。他说:“另一方面,我以为对我有利的一种情况,就在于:我具有比一般水平的人更高的本领,能够看出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并且对它们作细致的观察。我在观察和收集事实方面,勤奋努力,真是无以复加的了。尤其重要的是:我热爱自然科学,始终坚定不移,斗志旺盛不衰。可是,我却怀有一种虚荣心,想要博得我的同道的自然科学家们的尊敬。这种虚荣心,也就强烈地促进了我对自然科学单纯的热爱。我从少年时期开始,就抱有强烈的愿望,想去了解或说明自己观察到的事物,也就是说,想把一切事物去分门别类,归纳到某些一般的法则中去。所有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培养出我的一种耐心,使我能够在任何悠长的岁月中,对任何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顽强的思考或深思。根据我所能做出的判断,我对于别人的指示,并不轻易听信,盲目遵从。我始终不变地努力保持自己的思想自由,可使我在一见到事实明显地相反于我深爱的任何假说时,马上就放弃这个假说(而且我对于每一个专题,总是忍不住想要建立一个假说)。”这里,他如实地总结了自己的长处: ——热爱科学,矢志不渝; ——勤于调研,兼收并蓄; ——善于观察,细致入微; ——敏于归纳,擅长假说; ——勇于改错,精益求精。 正因为达尔文恰如其分地剖析了自己,并且在科研实践中努力扬长避短,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 22 ~ 27 岁期间,随“贝格尔”舰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环球考察,历尽艰辛,收集了大量生物学和地质学等方面的科学事实, 30 岁时写成长篇《考察日记》;经过深入思考、细致分析、大胆创造, 33 岁写成《物种起源概要》;而后,经过 17 年的反复推敲、锤炼,到 50 岁时才推出不朽之作《物种起源》,从此名扬天下。除此之外,他还出版了另外八种著作,字字句句无不凝聚他的辛勤劳动,而他在进入而立之年后,长时间处于亚健康状态。 达尔文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一生的乐趣和唯一的工作就只是科学研究工作,它引起了一种兴奋,使我可以暂时忘却或者完全解除自己日常的不舒适。”他对科学的献身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后来者学习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特别应该学习达尔文的自我解剖的思路和做法。比如说,我们可以问自己如下问题: • 自己对科学研究是否热爱和投入? • 自己在学习和科研中有哪些长处和短处? • 自己在科研实践中怎样扬长避短? 搞清这些问题,对于自己的顺利成长是极有意义的。 参考资料 1. 达尔文, C. ,达尔文回忆录,毕黎译,商务印书馆, 1982. 2. 何立丽,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 -4 :达尔文,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 写于 2011 年 7 月 22 日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8010 次阅读|16 个评论
广州地铁印象
热度 4 cutefay 2011-7-11 00:06
广州地铁印象
前几天为了一个广州地铁人员疏散项目进行实地调研,我们北京这边一行三人来到广州。进行了几天的实地调研,了解到广州地铁的一些相关信息,在这里只谈一下自己对广州地铁的直观印象。 广州地铁比北京地铁的票价要贵,上海和深圳等地也是如此,我想,大概北京地铁是全中国最便宜的地铁吧,2元钱就可以乘坐全程。北京的地铁的线路大多都沿着东西或者南北的方向,而广州地铁的方向比较乱,上海的地铁与广州地铁差不多,也是如此。 我没有想到的是,广州地铁的客流压力比北京的还要大,好几个换乘站都要常年进行客流控制,原本是应急状态的行为转变成了平常状态的行为。 我们主要调查了杨箕站。它是一个换乘车站,乘客从1号线换乘5号线以及从5号线换乘1号线,都是经过同一条长长的走廊,两边的人流只是通过铁栏杆隔开。此外,换乘通道的各处并不是同样的宽度,有的地方很窄,最窄的地方只有1.7米,在这种宽度不均一的走廊里,一旦需要人员疏散,很容易形成拱形效应,产生拥挤踩踏现象。那走廊全天都几乎人满为患。我们在晚上6点左右下班高峰期实地观测换乘通道的客流,发现在通道最窄的地方,需要拥堵很长时间。 我们在实地拍摄人群流动时,不停地有地铁人员过来跟我们说不允许拍摄,一个下午就有十几个地铁人员跟我们说,我们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拿出拍摄介绍信出来。看来地铁这边管得还是挺严的。 调研中我们发现,地铁组织一级客流限制的速度还是很快的,从下达命令到布置好所有设施,大约只需要5分钟的时间,这其中还需要搬运一些栏杆,让乘客改道通行。 此外,广州地铁的出口比较混乱,需要仔细看指示牌,才知道从哪儿出。好在出口的标示比较清楚,是三维图,可以很清楚地指示。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5006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寻找问题、调研、科研、写作经验、论文写作小结(转载)
lzq19871 2011-6-16 14:58
原文转自小木虫: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530441fpage=2 这几天,我整理了一下近两年来我所收集的科研经验方面的知识,没有更细致的整理,希望能够对朋友们有些许的帮助。疏漏之处颇多。请各位朋友指出、探讨。 No1 进入课题及寻找科研问题: 1、如何了解课题背景?要了解课题背景,就要掌握以下一些信息: z什么时候开展的研究? z为什么要开展? z这个领域有哪些代表人物? z至今该研究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色? z目前该研究达到什么水平? z该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 这些内容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数。 2、研究生阶段,你至少精读20篇英文论文,针对每一篇精读的论文写出3-6页的重点整理。这一点很重要,你一定要做。 3、你可以从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出发,从他的References找起,一定可以找到很多宝藏,或者去查找Survey、Review、Research Issue。 4、你要做的工作已经被别人做过了,那么,你必须要做的与他不一样或者比他更好。 5、地球人都知道现在天底下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了,也许偶尔还会有几个真正独特和令人惊异的结果之外,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上的。 6、科研人员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不要总是想着重新创造一个方法或者技术,而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展工作,推进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 7、如何找问题: 你要阅读相关领域最重要的几个期刊里的文章,认真细致的作出读书笔记,读完每篇文章后都要思考是否可以改进、下一步可以做些什么、哪些算法和模型可以为我所用。 等到2、30篇文章读完,你大概就知道国内外目前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了,关注哪些大牛正在研究这些问题,这些大牛的文章可能会指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8、思考问题要具有连贯性,一个问题的解决牵连处下一个问题,你不要东一下、西一下。 9、当你已经出好你的题目时,你需要简单、生动的描述自己的研究问题,将它分解为一些子问题,然后逐个击破。 No2 如何做科研: 1、你的工作的contribution是否重要没有太大关系,我们需要的是不断的进步。如果我们的工作都是显赫的,那么我们就没必要呆在这里读博士了。 2、做科研的过程:1)选择一个主题2)了解国内外现状3)产生一个好的想法(给自己出一个题目)4)设计实验解决问题5)合理解释 No3 科研笔记方法及技巧: 1、你要将看到的资料完全的记录在“研究记录本”中(算法?模型?),在完成每一小块工作之后,你必须写出“技术报告”来反映所完成的工作。研究记录本要详尽的记下内容和日期。 2、如何记录和笔记 你先要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随地记下你的灵感 z想到的东西,一定要写下来。 z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讨论 z针对你的想法,你可以开展实验,写下实验报告,进行下一轮思考,再做实验,如此往复。 z你一定要重视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理清思路、发现缺失及不完备之处,这点可能比你的实验更加重要。 z在阅读论文时,你要写下论文笔记,可以借鉴何老师的经验,比如,算法、模型、评价标准、功能效果等等。 3、一位师兄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在看论文的时候一定要记笔记,否则,看的越多忘的越多,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从长远角度看,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不论是在看论文或者看书,都要认真的组织语言记录笔记。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就是,我们记笔记的时候不要照抄,而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 No4 写作技巧 1、论文模板 z Abstract z Introduction z Review of previous works z Your work z (Theoretic analysis) z Experiments and comparisons z Discussions(Related works) z Conclusions z Acknowledgements z Appendix 2、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写作,你必须边写、边做实验、更进一步发现问题,找到自己能够得着的最低的一个苹果,也就是要发现哪个问题是现在可以有能力解决的。 3、一篇科技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让你与感兴趣的读者交流新的信息,并教会他们一些新的知识。很多作者都忘记了这一点! 4、你一定要把所有相关论文提供给审稿人,如果审稿人发现你掩藏了相关论文,这会导致审稿人非常气愤,审稿人会认为你在欺骗审稿过程,于是,审稿人的大斧来了。 5、我们尽量不要使用“投机性”词汇,如“obviously","probably","certainly","undoubtedly"等。这是因为,如果你需要使用表示可能性的词汇,说明你无法证明你的观点,而是进行假设和猜测。如果你发现自己想要使用投机性词汇,它意味着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些材料的可信度自然非常的低。这时,你一定要用明确表示你在进行假设的词汇代替这些“投机性”词汇,将相关的评论和低可信度的假设放在论文合适的地方。 6、写作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作者是有声的,读者是无声的,作者只有在心中时刻牢记自己的读者,认真地写作才能让读者了解自己的想法、理解自己的工作。所以,心中时刻牢记读者,是成功写作的关键。 7、你要先写结论,再写引言,保证引言与结论部分的内容100%符合。 8、一篇论文的出发点就是Hypothesis: 假如你的项目需要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合适的硬件设备来解决优等、劣等苹果的分类问题。那么,这个项目的Hypothesis就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合适的硬件设备解决优劣苹果的分类问题是可能的吗? 假如在完成该项目的过程中,你发现你们设计的系统可以很好的区分绿色苹果的优劣,不能区分红色苹果的优劣。你发现了这个问题,修改了你们先前的Hypothesis:“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合适的硬件解决绿色苹果的优等劣等分类问题是可能的吗?分类的精确度能够提高到90%吗?” 每一个理论的背后都有一个Hypothesis。 你要时刻牢记你的Hypothesis,写论文的时候才不至于跑题。 9、写作过程: 第一步: 你必须认真的思考一下你想要教会读者什么信息?要知道,我们都很忙,只能用更短的时间吸收更多的信息。所以,你务必想清楚这个问题,先完成以下三点: 1、写下论文的三个重点 2、用一句话概括你的论文 3、用一分钟向你的同事描述你的工作 第二步: 你首先要完成初稿,不需要写引言和结论,只写正文、实验部分。 1、在写作每一部分时,你必须先总起介绍这部分内容的目的以及该部分与之前材料的关系,然后再细节描述,之后提醒读者你已经讲完这部分内容,最后指出下一部分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过渡句,作者通过阅读过渡句可以知道你从哪儿写来,要写到哪里去。 2、当你写不下去,不知道如何表达某件事情时,你可以想象你正在告诉一个很好的朋友你当前的工作内容,只要记录下重要的单词即可。 3、每一段话只能有一个中心意思。一般情况下,每段话的第一句话是中心句,表达了该句话的主题思想。在写提纲的时候,你可以先写出每段话的中心句,再组织全句。 4、主动时态比被动时态更加优越,你要多用主动时态,少用被动时态。被动时态会让人厌烦。 5、论文不要使用“这个”、“那个”作为代词。例如,“通过增加阻抗,放射强度增加了,电场强度增强了。这意味着。。。”,“这”用的非常不好,我们应该说“这个结果意味着。。。”或者“这种困难是由于。。。”等等。 10、写文章一定要先思考并列好提纲,一篇文章有大提纲,一章有小提纲,论文的提纲就是论文的骨架!对于论文来说,动词比名词更好,因此,你在写文章的时候尽量多用动词! 11、你在完成了一定的实验工作后准备开始写文章时,或者准备开始写技术报告时,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 你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教会读者些什么知识?你要传达些什么样的“新知识”? 在平时工作的过程中,你要留心一些写作较好的论文,把它们保存整理好,仿照它们的样式来写作你自己的论文,只是模仿,切勿抄袭。 12、什么样的文章才是一篇好文章呢? z别人能够看懂你的文章(全文文笔、逻辑) z别人看完能够知道你在做什么(是什么、what?)(摘要、引言) z别人看完能够知道你为什么做(为什么、why?)(引言) z别人能够知道你是怎么做的(怎么办、how?)(正文) z你的工作有什么贡献(contribution)(结论) z你的工作有文献依据吗(reference)(引言) z文章组织结构如何(逻辑) z你的文章符合你所投的期刊吗 13、Don't give up if your paper is rejected , never give up! No5 标题的写法(Title) 1、标题的写法 1、标题只是一个短语,不是一句话。 2、标题要使用专有名词,而不用通用名词。例如,“阿司匹林的。。。”比“药品的。。。”要好。 3、标题不能出现缩写词。例如,你可以用"Escherichia coli",但不能用"E.coli"。 4、标题不要出现形容词,例如,“重要”等。 No6 摘要的写法 1、摘要由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五大部分组成,应当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即摘要自身就能独立成文,读者不需要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内容要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不得简单重复论文题名已有的信息。 摘要必须写出你的1)方法2)问题,需要有新意,必须体现出你的工作的创新性。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可以了解你的文章里有没有新知识。 在写摘要之前,你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你的问题是什么?(What is the problem?) 2、你的工作是什么?(What is your work?) 3、你的工作有什么特色?(Features of your work) 4、你的工作有什么优势?(Advantages of your work) 5、实验结果如何?(Results) 摘要的语言组织方法: 1)你首先要明确论文的目的和结论。 2)你先列出正文部分标题里的关键词。 3)你再列出实验和讨论部分的主要结果。 4)然后你将以上三点组织成一段话。 5)在第一句话中,你要陈述清楚你的Hypothesis或者方法。 6)你不要写背景信息、文献综述以及方法的详细描述。 No7 引言的写法 1、引言部分的写作(Introduction): 需要牢记的是:文献综述部分与文章的内容要密切相关! 第一部分:领域及主题介绍(Open up the subject) z问题X是重要的 第一部分一般包括 1)简明的背景介绍(providing a concise background account of the problem studied) 2)研究目的(the objective of the investigation) 3)你的工作是当前需要的吗?(Why was there a need to conduct the study?) 第二部分:介绍已有的国内外相关工作(Survey past work relevant to this paper) 要说清楚相关工作,必须把握住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与我的工作相关?(Why it is very related?);第二,虽然该工作与我的工作相关,但是它与我的工作有什么区别?(Difference to your work?) 在这部分,你只需要引用和你的工作相关的最经典的几篇文章。 z针对问题X,已有研究者开展了工作A、B、C。(可以按照递进式、并列式,例如,B比A好,C比B好,是递进式) zA、B、C有缺陷。 第三部分:你要提出本文的问题,阐述清楚本文的工作与已有工作之间的关系。 z我的工作D出场,及其必要的理论分析。 zD与A、B、C相比较有哪些区别?Features zD为什么更好一些?Advantages 第四部分:你首先要描述本文总的假设(Hypothesis)和研究对象(the variables investigated),然后简要叙述本文的方法及已取得的结果。 zD的实验结果及简单过程描述 第五部分:论文结构 z文章的结构 针对你所研究的问题,你需要彻底的调研文献,了解相关的已有的工作,告诉读者该领域中哪些问题是已知的,但不要引用所有的文献,只需要引用关键的文献即可。事实上,你不可能引完所有的相关文献。 你可以在sci中挑选相关的经典论文,学习一下别人是如何陈述研究问题的(state the research question),模仿别人的方法去阐述你自己提出的问题(Hypothesis)。 No8 先前工作部分的写法(Previous Work) 1、如何写Previous works? z 目的: 表达你的工作的目的以及你的工作与他人相关工作的区别 具体形式: z 将先前的工作进行分类 z 为每一类工作的优点、缺点写上一至两句话 z 不要妄加批评先前的工作 z 强调工作与工作之间的区别 No9 问题描述部分的写法(Formulation of Problem) 1、问题描述(Formulation of the Problem) 第一部分:你要按照逻辑顺序详细描述你所定义的问题。 第二部分:你要定义文章所使用的术语以及符号。 第三部分:你需要介绍一下你的实验系统流程。 No10 正文的写法 1、正文的写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正文部分的目的是告诉读者你是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的。通过正文部分的叙述,读者可以重做你的工作。 2、你先作出工作的详细流程图,可以参照算法模块。 3、写作顺序为: z 目的 z 定义、记法 z 算法:伪代码、流程图、解释 No11 实验结果及讨论部分的写法 1、你需要有耐心,在实验结果部分试着从数据中挖掘所有的信息,即使它可能会把你推到假设和低可信度的方向。只要你明确的说明这些评论是假设的并且有潜在的兴趣,审稿人会为你的勤奋和坦诚鼓掌。 2、如果一篇文献与你的研究足够相关而使你引用了它,那么,它和你的结果也是相关的,你只能而且必须在实验部分开展相关的对比实验!!!!!!很多作者在论文的开始堆砌了很多参考文献,但是在后面却从来不把自己的新结果与引用文献进行对比!这会使审稿人非常恼火,真正的非常恼火。科学是依靠不同研究者对结果进行证实和对比而进步的。如果论文的工作没有一点与前人的比较,审稿人会很恼火,于是他们会抽出大斧。 3、实验部分的写法:(你要严格按照逻辑顺序写作,事先思考逻辑链条,按照该逻辑链条创作。) 格式: 第一部分: 1、Assumptions 2、Hypothesis 3、Methods(我们习惯于先写方法,再写材料。) 方法部分只需要谈所使用的方法,不要涉及参数和数字。如果方法在文章正文部分已经叙述过了,你只需要简短的介绍一下,或者只给出参考文献的索引即可。 4、Materials 你必须详尽的交待你所用的方法和材料,其它的研究者可以按照你的描述重复你的实验。同时,你还要解释你的实验条件以及参数选择的问题,例如,你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参数?这些对于读者来说都是重要的,你必须交待清楚。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请你不要在结果部分进行讨论,要分清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你要抵制这种诱惑,因为你把实验结果与实验分析分开,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你的工作。 在选择合适的实验数据时,你首先要明确表达的观点是什么,选择在引言部分介绍的Hypothesis作为实验支持的对象,你所选择的实验数据正是为了支持该观点(Hypothesis)而存在的。 在合适的情况下,变化率比具体的数据更好!实验结果部分采用变化率曲线比直接堆积数据更加让人容易理解。 表(Table)的名称在表的上方;图(figure)的名称在图的下方。图表及其名称要能够完整表达其含义,不需要多余的文字支撑。 实验结果表达: 1、Measurements 2、Observations 3、Perceptions 实验分析表达: 1、inferences 2、opinions 3、conjecture 第三部分: 实验分析(Discussion)用于阐述两个问题: 1、你的实验结果表明了什么?(What your results mean?) 2、你的实验结果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Why they behave as they do?) 在实验分析部分,你必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结果为什么会这样?(Why are they what they are?) 2、从实验结果中,你能够得出什么信息?(What meaning can you wrest from them?) 3、实验结果符合理论分析吗?(Are they in accord with accepted theory?) 4、实验结果是如何支持或者否定你的Hypothesis的?(What do they mean with respect to your hypothesis?) 5、实验结果支持你的假设吗?(Do your results uphold your assumptions?) 6、你将如何解释以及处理与假设矛盾的结果?(Can you account for them?) 7、你需要修改实验或者重做实验吗?(Do y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you need to revise your experiments or repeat them?) 8、你需要修改你的Hypothesis吗?(Do they indicate a revised hypothesis?) 9、通过观察实验结果,你能够知道你所用方法的局限性吗?(What are the limitations in your methodology?) 10、你的哪些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相符合?(How do your results fit in with the work of others in the field?) 11、针对目前你的结果,你能够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吗?(What additional work can you suggest?) 即使你的工作仅仅像一份实验报告,仔细认真的讨论仍然可以帮助你发表文章!!!!!! 目的: 你的工作是如何具体实施的?你如何证明你的方法的优越性? 具体形式: 1、实验设计及过程(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材料、方法、评价指标 等):你必须详尽描述实验设计,务必使别的研究者根据你的描述能够重复你的实验。 注意: 你要认真的设计实验,选择与先前你的Hypothesis相关的结果进行描述和讨论,保证每一个实验都有一个目的(Hypothesis)! 2、实验比较(你要将引言部分介绍的他人的工作与你自己的工作相比较。) 3、讨论(你的结果有什么意义?你的实验还揭露了什么问题?) 4、实验讨论部分既要介绍方法的优点,还要介绍方法的缺点,因为没有任何一份工作是完美的,请你牢记这句话,不管多么优秀的科学家,他的工作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可以被改进! No12 结论的写法 1、结论部分的写法: 结论部分用于概括本文的主要贡献。 从你的实验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样的新知识?
个人分类: 科研经验|2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佳县红枣产业深入调研
liuysd 2011-4-18 15:02
挂职副县长刘耀调研佳县红枣产业 作者: 李慧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18 9:41:26 4月11日—13日,挂职副县长刘耀为了摸清佳县红枣产业情况,进一步提升科学技术对红枣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推动佳县红枣产业由简包装向深加工发展,先后在木头峪乡、通镇、朱家洼乡、刘山乡、乌镇、店镇、康家港乡、佳芦镇调研了有机红枣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以及枣农的收入情况。每到一处,刘耀副县长都认真考察,耐心地与相关人员交流,针对大家普遍提出的佳县红枣产业目前存在的经营分散、营销被动、品牌化意识低下、枣农科技意识相对薄弱等问题,刘县长建议从规模经营、打造品牌、拓宽营销渠道、提高各级红枣生产经营者的素质等方面着手,利用科技手段助推佳县红枣产业快速发展,并表示将借助科技部的科技资源优势,进一步促进佳县红枣主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把佳县真正建成全国知名的红枣产业大县。 佳县科技局 李慧杰 原文: http://www.sxjiaxian.gov.cn/zwgk/xwfb/201104/1356.html
个人分类: 科技扶贫|3083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技扶贫调研
热度 1 liuysd 2011-3-28 11:04
挂职副县长刘耀对我县工、农、医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作者: 李慧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97 更新时间:2011-3-16 10:12:33 3月9日至3月10日,科技部二十五届陕北扶贫团成员、佳县挂职副县长刘耀和科技部高新司孙鸿航在我县就工、农、医发展进行调研。 在科技局局长王存富等同志的陪同下,刘耀先后深入到佳县红枣加工企业、工业园区、千亩高效生态枣园、医院等地进行调研。通过听取园区、企业、基地和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刘耀对我县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我县在工业园区建设、县域主导产业、公共设施发展中,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与开发,如枣多糖开发、远程医疗建设等,并表示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协助佳县开展各类科技扶贫工作。 原文地址: http://www.sxjiaxian.gov.cn/zwgk/xwfb/201103/128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扶贫|2338 次阅读|2 个评论
历经千辛万苦 阅尽科苑春色——浅议读研七件事(二)
热度 3 sqdai 2011-3-26 08:01
随着年齿渐长,阅人无数,对于所接触的人士,会较为敏感地发现他们的优劣短长。我有一种实际体会:就人的素质而言,取决于多种因素,而学历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我说的学历,不仅看所获得的学位,更要看实际的学识水平,这样就不至于把自学成才者排除在外了,也把“混文凭者”剔除了。平均来说,学历高的、学养好的,全面素质要优秀一些。举一个浅显的例子,高学历者不大会“爆粗口”,一般不会“ TMD ”不离口(当然会有极少数的例外)。 本文只从学养的角度,说说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与只接受过本科水平教育者的区别,也谈及博士与硕士的区别。我认为区别主要在于视野、心胸和治学之道方面。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一般有较为开阔的宏观大视野。首先,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学问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必须终生学习;第二,他们知道,如何领略知识的海洋的无限风光;第三,他们懂得如何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撷取自己最需要的学术成果;最后,他们能驾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开展或大或小的创造性工作。这一切,就得益于研究生阶段所做的七件事(见链接中的 )。实际上,这七件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汲取知识,二是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初步的科学创造。本文集中谈学术调研,谈谈如何从中学会终生受益的本领。 我以前已经说到如何进行文献调研,对相关的要求和技巧做了一般性描述(见链接中的 ),不予赘述。这里只重复一下钱伟长先生说过的话:“ 你要解决一个问题,就需要收集情况,也需要向已经写出的书本学习,要向许多庞杂的资料进行学习,还要到现场去看问题发生的情况,背景怎么样?这样才能弄清楚这个问题的本质,才能想出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 …… ” 。 必须指出的是:学术调研并非轻而易举,在尝尽千辛万苦之后才能有所斩获。也就是说,要做到我在科学创造十日谈中所说的: “ 上穷碧落下黄泉, … 升天入地求之遍。 ” —— 遍历古今中外、大千世界,追求知识真谛;调研天地真经、八方成果,寻求制胜途径(见链接中的 )。 说得具体一点,在选定了主攻方向之后,通过各种调研,要弄明白: 1) 这一方向是否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 2) 国内外迄今有多少研究者和课题组在关注这一小领域?近十年的关注度有何变化?(可查阅 EI Engineering Village 之类的检索工具,见前天的博文); 3) 在该方向已有多少研究成果?可以进行怎样的归类描述? 4) 这些成果在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果方面有何创新? 5) 这些成果总体上有何不足之处?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6) 哪些问题最值得自己细细探究? 7) 前人在进行相关探索是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8) 倘若自己开始探索会遭遇什么样的瓶颈? 9) 要从事该项研究,自己的知识结构有何缺陷?需要恶补何种知识? 10) 做该项意见可预期取得何种成果? 上面的概括不一定全面,但是研究生在起步做科研、写学位论文时,躲不开调研环节,而且调研越充分,后面的工作越省力。上述问题不可能一下子答完,在研究进行过程中,还要不断进行调研。 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调研,研究生可以拓展视野,认识解决问题的途径,为自己建立宏观大视野奠定了基础。学会了这个本事,将来去做老师,做公务员,做白领,都可以受用不尽。 另外,必须一边调研,一边思考。初做调研的人,最常见的毛病是,进行了大量阅读,但是不会进行条分缕析、细致分类。本周我审定了我的两位博士生的开题报告,总体来说,写得不错,能认真回答我所拟的开题报告提纲中的每个问题,而且阅读、综述了几十篇论文,对未来的研究有不错的设想,但是我总觉得不是十分满意,最大的问题是:对研究现状分析得不够,陈述得不够清晰。 最后,说说博士生与硕士生在学养上的区别。博士生一般在“硕士油锅”里“煎过”,有了做七件事的基本技巧,再在“博士油锅”里煎一遍,当然更加成熟了,按钱伟长先生的说法,合格的博士应该“带着满脑袋的问题进入社会”,也就是说,有了独立选题、开题和解决难题的真本事。一句话,博士生有更好的独立创造的能力。 总之,研究生要过好调研关,要拿出“ 上穷碧落下黄泉,衣带渐宽终不悔 ”的劲头来。 写于 2011 年 3 月 26 日晨 【链接】相关博文 事关基础训练 理应事事用心——浅析读研七件事(一)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24373 怎样进行文献调研?——与青年朋友谈科研( 7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68718 科学创造十日谈(上)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3124 科学创造十日谈(下)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3125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4265 次阅读|4 个评论
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专家调研弘毅生态农场
蒋高明 2010-12-21 22:58
吴光磊 12月17日,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山田七绘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宋晓凯博士一行,为撰写中国生态农业研究进展有关著作,专程来弘毅生态农场调研。 弘毅生态农场创始人蒋高明教授对山田七绘研究员和宋晓凯博士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客人详细介绍了弘毅生态农场的生态循环理念、运作模式及发展现状,陪同客人实地参观了 农场内生态循环农业各关键技术示范区,研究生农田实验区、林业恢复实验区、林下生态养禽实验区及人工湿地项目区等。 座谈会上,山田七绘研究员首先对蒋高明教授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的单位性质、自己的研究领域及日本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她对蒋高明 教授的大农业生态循环理念及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表示赞赏,对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在中国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循环农业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做的大量示范引领性工作表 示钦佩。最后,中日双方专家就弘毅生态农场的资金运转、经济效益、农资来源及有机肥去向等细节问题展开调研。宋晓凯博士对蒋高明教授带领科研团队长期在农村一线开展科 技攻关的做法表示敬仰,并详细了解了科研团队在周边地区技术服务、产业带动方面所做的工作,且在科技合作方面与蒋高明教授初步达成了一致意见,计划在适当的机会对弘毅 生态农场进行长期的体验,并带来曲阜师范大学学生前来农场开展研究工作。 会后,山田研究员一行还饶有兴趣的参观了研究生实验室、会议室、图书馆、微型气象站、研究生公寓等。 平邑县卞桥镇党委书记刘涛、卞桥镇蒋家庄村支部书记周景林、驻弘毅生态农场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们一同参加了中日学术交流活动。 (吴光磊为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0 个评论
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专家调研弘毅生态农场
蒋高明 2010-12-21 22:58
吴光磊 12月17日,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山田七绘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宋晓凯博士一行,为撰写中国生态农业研究进展有关著作,专程来弘毅生态农场调研。 弘毅生态农场创始人蒋高明教授对山田七绘研究员和宋晓凯博士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客人详细介绍了弘毅生态农场的生态循环理念、运作模式及发展现状,陪同客人实地参观了 农场内生态循环农业各关键技术示范区,研究生农田实验区、林业恢复实验区、林下生态养禽实验区及人工湿地项目区等。 座谈会上,山田七绘研究员首先对蒋高明教授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的单位性质、自己的研究领域及日本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她对蒋高明 教授的大农业生态循环理念及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表示赞赏,对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在中国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循环农业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做的大量示范引领性工作表 示钦佩。最后,中日双方专家就弘毅生态农场的资金运转、经济效益、农资来源及有机肥去向等细节问题展开调研。宋晓凯博士对蒋高明教授带领科研团队长期在农村一线开展科 技攻关的做法表示敬仰,并详细了解了科研团队在周边地区技术服务、产业带动方面所做的工作,且在科技合作方面与蒋高明教授初步达成了一致意见,计划在适当的机会对弘毅 生态农场进行长期的体验,并带来曲阜师范大学学生前来农场开展研究工作。 会后,山田研究员一行还饶有兴趣的参观了研究生实验室、会议室、图书馆、微型气象站、研究生公寓等。 平邑县卞桥镇党委书记刘涛、卞桥镇蒋家庄村支部书记周景林、驻弘毅生态农场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们一同参加了中日学术交流活动。 (吴光磊为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0 个评论
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专家调研弘毅生态农场
蒋高明 2010-12-21 22:58
吴光磊/文 唐海龙/图 12月17日,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山田七绘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宋晓凯博士一行,为撰写中国生态农业研究进展有关著作,专程来弘毅生态农场调研。 弘毅生态农场创始人蒋高明教授对山田七绘研究员和宋晓凯博士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客人详细介绍了弘毅生态农场的生态循环理念、运作模式及发展现状,陪同客人实地参观了 农场内生态循环农业各关键技术示范区,研究生农田实验区、林业恢复实验区、林下生态养禽实验区及人工湿地项目区等。 座谈会上,山田七绘研究员首先对蒋高明教授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的单位性质、自己的研究领域及日本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她对蒋高明 教授的大农业生态循环理念及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表示赞赏,对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在中国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循环农业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做的大量示范引领性工作表 示钦佩。最后,中日双方专家就弘毅生态农场的资金运转、经济效益、农资来源及有机肥去向等细节问题展开调研。宋晓凯博士对蒋高明教授带领科研团队长期在农村一线开展科 技攻关的做法表示敬仰,并详细了解了科研团队在周边地区技术服务、产业带动方面所做的工作,且在科技合作方面与蒋高明教授初步达成了一致意见,计划在适当的机会对弘毅 生态农场进行长期的体验,并带来曲阜师范大学学生前来农场开展研究工作。 会后,山田研究员一行还饶有兴趣的参观了研究生实验室、会议室、图书馆、微型气象站、研究生公寓等,并互增图书。山田七彩研究员向蒋高明教授赠送她们主编的《日本农业经济》一书,蒋高明研究员向日本客人赠送了他主编的《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和光明日报记者冯永峰编著的《中国环保NGO的故事》(内有对蒋高明教授的事迹介绍)一书。 平邑县卞桥镇党委书记刘涛、卞桥镇蒋家庄村支部书记周景林、驻弘毅生态农场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勇、山东农业大学的博士生吴光磊、硕士研究生郭立月、曾祥伟、唐海龙、李占等参加了中日学术交流活动。 (吴光磊和唐海龙分别为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图1 山田七绘研究员向蒋高明教授介绍她的研究成果 图2 中日双方学术交流 图3 蒋高明研究员向日本客人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 图4 参观大型遮雨隔离式青贮池 图5 蒋高明教授向日本客人介绍肉牛养殖情况,弘毅老牛也在认真聆听 图6 硕士生郭立月向客人展示越冬的蚯蚓,当山田七彩研究员听说蚯蚓品种来自日本时,顿时兴奋起来 图7 蒋高明在图书馆向客人介绍介绍其著作《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 图8 山田七彩研究员和曲阜师范大学送晓凯博士对农村运行模式进行调研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6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衡东通讯产品(昆明)公司调研
罗帆 2010-12-9 22:13
2010 年 11 月 15 日 和 17 日,武汉理工大学罗帆教授与博士生刘强、杨智,在衡东通讯产品(昆明)有限公司进行现场调研。 11 月 15 日 上午,总经理助理金鑫介绍了衡东通讯产品(昆明)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回答了课题组的相关问题。罗帆教授提交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清单,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并与人力资源部杨经理商量了访谈部门及人员的安排。 下午,参观了插芯车间、跳线车间、检验室和数据中心,了解了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 在跳线车间调研 下班之后,刘强介绍了课题的前期工作进展,以及公司目前面临的问题及战略转型方向。课题组总结了当天调研的情况,对调研计划进行了讨论和修改。 11 月 15 日 全天,课题组进行了个别深入的访谈,涉及生产部、市场部、人力资源部、品质部、工程部、物料部、财务部、生产车间的中层干部及关键岗位人员。 访谈人力资源部经理 生产管理人员访谈 最后,搜集了课题所需的相关资料,向人力资源部提交了具体的调研计划,并商定了下一步调研工作的组织安排。
个人分类: 管理咨询|3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的世界、新的视野——读美国的天文十年调研报告(1)
陈学雷 2010-8-28 08:42
最近,美国科学院的国家研究评议会(NRC)公布了其天文十年调研报告(decadal survey),新的世界、新的视野 (New Worlds, New Horizon), 对于未来十年的美国天文学研究提出了政策建议。由于美国在天文研究方面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十年天文调研报告一向为全世界的天文学家所关注。去年这一调研的第一阶段大量白皮书(whitepaper)发表后,我读了许多篇,也曾在博客上对此调研予以介绍(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8197,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0762)。当时原想写几篇形成一个系列,但后来因工作繁忙难以顾及,也就算了。现在借此机会,再介绍一下8月13日公布的调研报告和我阅读此报告的一些感想。我的介绍将分为两部分,这里发出的第一部分是关于调研的方法,第二部分是关于其结论的介绍和感想,稍后发出。 (1)调研的方法 关于此次十年调研的组织和基本形式, 我已在上述文章中介绍过,简单的说,第一步通过征集白皮书和项目状况报告以及在美国天文学会年会上的公开会议(town hall meeting)的形式广泛征集整个美国天文界的意见,得到了各类白皮书四百多份(白皮书是由科学家自愿撰写的关于某一研究领域现状和前景或某一学科发展问题的论文),项目信息两百多个(由准备提出项目的科学家或合作组提交的关于本项目的信息)。在第二阶段,则由调研的委员会讨论得出结论并撰写报告。这一过程又分为几个阶段,首先五个按照科学目标划分的科学前沿研讨组(1.行星系统与恒星形成,2.恒星与恒星演化,3.星系周边, 4.宇宙时间中的星系, 5. 宇宙学与基本物理) 经过研究,提出了相关科学的发展报告,勾绘了未来科学发展的蓝图,确认了重要的科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按照观测手段划分的四个项目优先级委员会(1.空间电磁波观测, 2.粒子天体物理与引力, 3.陆基光学和红外, 4.陆基射电、毫米波和亚毫米波)针对收到的各项目信息,参考根据科学前沿研讨组的报告,并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分别给相关领域的项目排名。最后,调研委员会经讨论形成总的排名并撰写调研报告。此外, 还有6个专题研究小组,包括(1)计算、模拟和数据处理(2)从业人员的人口组成(3)设备、资助与项目(4)国际及私人合作(5)教育与公众参与(6)天文学与公共政策,对这些与天文发展有重要的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除了依据上述书面材料外,委员会还听取了政府机关、资助机构、各项目的利益攸关方(例如有关承包商)等的介绍。进行了17次公开会议,27次分组会议,6次委员会会议和一百多次电话会议。最后形成的调研报告还由19名审稿人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因此,报告充分吸收了整个美国天文界的意见当然,最后的结论还是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毕竟最后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项目没排上或排名低的人肯定是失望的。8月13日首先公布的是整个委员会的报告,至于各个分会的报告还要等9月才最后公布。 对于这套调研方法,我觉得有值得我们参考学习的地方,就是更为公开、民主和从容。我国也通过调研制订各种研究规划,例如12.5规划,创新2020规划等,但这种调研一般通过行政渠道进行,公开程度比较低,往往只有少数人知道,许多在核心圈外的研究人员难以影响规划过程,因此规划更多地反映了行政领导、院士和少数精英人士或者圈内人士的观点。当然,任何调研,包括美国的这次调研,总是由少数的精英主导,委员会的人数是有限制的。但是通过在调研前期广泛公开地征求科学和项目白皮书的方式,可以显著地增加调研的民主性和公开性,更全面地反映学科的实际情况,获得更多有创意的项目建议,也能使最终的规划得到业界更广泛的认同。另外,我国的规划制订时间往往非常紧,因此在调研中常常也缺乏交流和反馈的过程,往往是负责调研的人征求到一些有关材料后就拼凑成报告。美国的调研耗时18个月,事先有明确的日程表,通过多次公开会议(town hall meeting)形式与利益攸关方交流,可以使有关方面充分地准备有关资料,更准确的反映各项目的实际情况。这是值得我国规划制订参考的。 调研的时间表。上半部分是调研委员会的时间表,下半部分是CATE 过程的时间表 在这次调研中还有一个新出现的、我觉得颇值得借鉴的作法是进行独立的所谓CATE (cost and technical evaluation) 分析. 我们知道,在选择立项的项目时,除了考虑其科学上的意义外,同样非常重要的是技术上的风险、所需经费的多少和完成项目所需的时间。 一般说来,缺乏工程经验的科学家常常容易低估所需的经费和时间;更不用说有些项目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常常有意低估所需的经费和时间,等到项目上马以后,以原有的经费无法完成,这时再要求追加经费。而选择了这些项目的资助机构此时也骑虎难下,如果不予追加则前面已投入的经费就打了水漂,另外项目的完成时间也常常推迟,这就是所谓的钓鱼,这对于比较老实的项目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多数甚至所有项目可能都会多少低估报价,这会造成资助机构整体上低估所需的经费而上马过多的项目,最终难以完成。就天文十年规划而言,以往有关项目的信息基本是由项目的提出者提供,因此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本次调研中,调研委员会专门选择了一个独立的承包商,作为调研委员会的顾问,负责对所有项目的技术成熟度、技术风险、能否按时完成以及项目所需经费进行估计。 由一个独立的承包商对不同的项目进行CATE评估,可以避免某些项目报出不符合实际的低价,而且作为实际工程的承包商,对于相关的费用也更有经验。这样,对于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所需经费就有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统一、公正和准确的评估。 著名的Aerospace Corporation通过竞争入选担任此次CATE分析的承包商。 在具体作法上,空间项目和陆基项目有一些具体的不同(空间项目都由NASA支持,因此有比较完备一致的历史数据可供估价参考。陆基项目没有类似的数据,而且不同项目经费计算方法有很大不同,比如有些实验室有固定的研发人员和人员经费,那么人员费用未必会列入项目费用,而另一些项目则不同)。另外,处在初步阶段的项目其评估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但总的来说,整个过程是首先由四个项目优先级委员会根据科学意义挑出少数排名靠前的项目,这些项目提供自己的评估和报价,Aerospace 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的分析,结果反馈给委员会和这些项目,这之间特别是在过程的前期CATE承包商与项目方进行多次的交流,以确保对项目的准确理解。这次调研最终所得的结果是CATE分析给出的报价比各项目组的报价高百分之五十多!最后,利用Aerospace 公司开发的CoBRA 工具(Complexity Based Risk Assessment)对其费用进行了独立的验证,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当然,要进行CATE分析需要找到合适的象Aerospace这样富有经验的承包商,也需要比较多的项目历史提供经验依据,这在我国也许未必能完全照搬,但这种方法的思路还是值得借鉴的。 资助的经费总额是制订规划的重要约束。调研委员会考虑了一个保守的前景和一个稍微乐观一点的前景。对于NASA来说,目前天体物理方面的年度经费是11亿美元。保守前景指的是每年的预算美元数不变(考虑通货膨胀相当于有所缩减),这意味着在本十年中期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JWST)发射以前,基本没有经费资助新的空间项目,乐观前景下则经费购买力不变(考虑通货膨胀预算美元数有所增加)。 对于国家科学基金NSF 和能源部DOE来说,保守估计是经费购买力不变,乐观估计是经费购买力按每年%4 增长。对于保守估计来说,由于需要维持现有的设施和项目,并要完成已立项的ALMA项目(亚毫米波阵)和ATST(先进太阳望远镜),在整个十年中几乎无法开始新的陆基大项目,除非关闭一些现有的设施。调研建议的项目是按乐观估计可以开始的。 最后,在十年间科学的发展变化很大,需要根据实施的情况不断进行调整,调研组建议设立一个常设的、独立的委员会,为有关机构不断提供关于项目实施的建议。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6880 次阅读|2 个评论
马上到重庆出差调研合作社领取农业补贴的事情
ycy 2010-8-20 20:22
马上到重庆调研农业补贴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政策落实情况。 这是农业部软科学课题的一部分,是典型调查的组成部分。 大户、合作社是粮食生产的方向? 至少现阶段、部分地区,是比较适合的。 特别是合作社,如果真正运作的好,确实能起到规模经济的作用。
个人分类: 社会问题|1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师大、哈佛师生参观弘毅生态农场
蒋高明 2010-8-13 08:40
吴光磊 8月2~3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著名学者田松副教授、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周盈前来弘毅生态农场参观调研。正在农场开展实验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山东农 业大学的研究生们热情接待了来访客人。 研究生们向田松副教授、周盈博士详细介绍了弘毅生态农场的经营理念,即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而非单一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彻底停止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 添加剂和转基因技术,而增加生物多样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严格科学实验探索低投入、高产出、零排放农业模式。 2日上午,田教授、周博士现场参观了农场内微储鲜秸草、频振式杀虫灯技术及禽粮互作模式,详细了解了研究生的科研情况。在有机农田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 研究生博文静介绍了她的试验,即将频振式杀虫灯诱捕到的金龟甲等害虫放在罩有作物的网室内,研究其对作物的危害;在OTC实验区,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战丽杰讲解了臭氧逆境 胁迫对作物的影响;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区,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郭立月、曾祥伟介绍了利用牛粪养殖蚯蚓、黄粉虫,然后养鸡的效果。在彻底停用添加剂的弘毅生态农场,蚯蚓 和黄粉虫均是家禽、水产等动物的天然添加剂。 2日下午,田教授、周博士专门到弘毅生态农场林下养殖实验区参观,看到自由觅食的1000多只雪白的鹅,颇为兴奋。大家向田教授、周博士介绍,林下养殖实验区是按照 充分 利用林下空间,延长食物链,使闲置空间再升值理念进行的科学实验。因杜绝农药,林下杂草和昆虫是家禽安全的食物来源,而家禽在林下散养,又给各种树木进行流动施肥、 锄草除虫等。林下养殖这一食物链也同时带动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蚯蚓、黄粉虫养殖)这一食物链,可为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傍晚,凉风习习、虫鸣蛙唱、弘毅生态农场甚是热闹,师生们在一起品尝有机大餐。开怀畅饮后,田教授和周博士饶有兴致的参观了弘毅生态农场的研究生宿舍、工作室、实验室 、会议室及图书馆等。在图书馆,田教授随手找到了自己发表在《绿叶》杂志上面的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文章,便从哲学视角和大家讨论起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农业的关系,提 醒大家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界的每一个物种。正在农场实习的清华大学学生赵靖龙(拟保送为蒋高明教授的研究生)和山东大学学生蒋大龙(已考中为蒋高明教授的2010级研究 生)分别就人在自然界应起的作用和定位谈了自己的看法。周博士就美国的生态循环农业及在哈佛大学的科研内容向大家做了一一交流。讨论在愉快的氛围中持续到深夜。 3日上午,田教授、周博士来到农场外面的研究生实验农田区参观。正在农田开展实验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生李霄(清华毕业生)、李静分别从在增施有机肥后土壤微生物 变化和固碳减排方面谈了自己的实验。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吴光磊也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谈了自己的实验。现场参观后,田教授决定将自己的一名研究生也安排在弘毅生态农场从 事硕士论文研究,从哲学视角探讨第一次绿色革命对农业带来的影响。 离开生态农场前,周博士留言簿上写到:去过很多生态农场,弘毅生态农场确为真正的生态农场,但愿这种模式能在更多的地方出现。最后,田教授深有感触的说,弘毅生态农 场研究团队(由蒋高明研究员发起)的新农村实践,已被媒体誉为国内与袁隆平、温铁军从事的三农实践齐名的模式,是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能在如此优美 、和谐的生态农场开展与生态循环农业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的科学研究,是一幸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三农的具体体现。同时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再上水平,学有所用, 为新农村建设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吴光磊为弘毅生态农场执行负责人、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图1 北师大田教授(左四)和中外研究生们 图2 参观有机种植园 图3 在阅览室,田教授找到了自己的文章
个人分类: 教书育人|66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关于公布二0一0年度专题调研课题中标结果的通知
tchaoke 2010-8-7 15:45
农工党湖南省委 关于公布二 0 一 0 年度专题调研课题中标结果的通知 各市委、省直工委: 省委《关于开展二 O 一 O 年度专题调研课题招标的通知》(湘农参发 1 号)下发后,各市委、省直有关支部党员积极响应,踊跃投标申报课题。截止 四月九日 ,共收到申报表 22 份。经过初步筛选、专家评审、领导审批,省委二 0 一 0 年度专题调研中标课题已经确定,现将中标结果及有关要求公布并通知如下: 一、二 0 一 0 年度专题调研中标单位及课题名称: 1 、衡阳市委、南华大学总支唐朝克主持的《湖南省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 、湘潭市委、湖南科技大学支部谭树华主持的《长株潭 两型 社会农民工竞争力及其市民化统筹匹配研究》; 3 、岳阳市委李为主持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治问题的调查与建议》; 4 、益阳市委夏宏宇主持的《湖南省公立医院改革的调查与建议》; 5 、郴州市委熊波主持的《我省经济发展环境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6 、张家界市委覃仕斌主持的《我省农村基层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 7 、省委参政议政专家委欧阳旭曦主持的《关于湖南省农村垃圾处理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8 、省委专家委周定贵主持的《我省地方政府负责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二、对各中标单位和个人的要求: 1 、必须按照省委拟定的题目进行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认真做好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和综合分析等工作,采用数据和事例要充分反映全省的情况。调研报告中所提出的建议对策,既站在全省的角度又要便于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采纳落实。 2 、撰写的调研报告要做到内容翔实、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论证周密,有情况、有分析、有可操作性的建议。课题完成时间为二 0 一 0 年八月三十一日前,调研报告篇幅控制在 6000-8000 字之间。 三、有中标课题的市委和课题依托单位要高度重视今年的专题调研工作,要切实加强对完成中标课题的全程指导和帮助,做好协调、联系、服务、论证工作。 四、课题补助费发放。省委决定给予二 0 一 0 年中标的每个课题 4000 元补助费,四月份发 2000 元;九月份课题评审验收后发 2000 元。 五、评选优秀调研报告及奖励: 为了鼓励各课题组按要求高质量完成调研报告,省委将于 11 月份组织专家对验收合格的调研报告进行评审,按中标课题 40% 的比例评选出优秀调研报告,并对每个获奖课题颁发优秀调研课题荣誉证书和 1000 元奖金。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2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前期调研与赴雷区趟雷
taol 2010-5-7 17:33
半个月前,由于某课题(我和韩博士主要做的)前期调研已经由韩博士做了很细致的工作,我们下一步准备走通一遍前人的一些实验,也为后面的工作做下基础性的铺垫。同组的韩博士给了我一个“建议性的任务”——查阅文献综述中的具体的一些实验数据以便之后做的前期实验能够有所对照和借鉴。这个货我接下来了,充满信心的开始,焦头烂额的过程,一个“简单的”数据收集工作远没有我开始想象的那样简单。由于是交叉学科,又因为是经典的综述文献,所以文献的中的数据参考文献分散在电气工程、电化学、物理等领域搜集起来实为不易,工作量很大。 原以为调研、收集文章中相关的重要数据的文献资料是一件很简单轻松的过程。简单到让我甚至联想起了对采用讲课方式进行教学指导的古老定义: 这是一个将教师书中的内容在没有经过双方大脑的情况下,转化成学生笔记的过程...... 但是,很遗憾我这回显然是低估了调研和搜集数据资料的难度。 本来是这两个天也算是收获了不少了,以为很快结束这次痛苦的调研和搜集数据资料文献,但是新的“任务”被指定。这回是老师。更是真正意义上的调研,大面积深入的调研,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趟雷”,工作量极大,正如我一个师兄所说的调研是对学生来说是最烦的事情,而最后的调研结果很可能就是没有结果。想有更好的立意和更高的起点调研必不可少,否则自己在那里闭门造车,窃以为自己的想法很novel,结果随着深入的研究发现自己的这个很novel的idea别人都已经novel过很长时间了,那样损失也许更大。 其实这种调研更像是“趟雷”,最终很可能是没有结果。但是不趟雷也许同样危险或者更危险,因为自己还不知道自己在趟雷。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还是那句话:老板派我去“扫雷”,我要勇敢的接受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即使最后没有走通一条路,我至少可以告诉老师告诉后面的人:那些路是走不通的。这也算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 也许,很多人正在光明大道上光速的前进;很多人在死路上继续挖掘;有更多的人在“趟雷”的路上每天面对极大工作量地摸索着。我都祝福ta们!更是谨以此文献给在“扫雷”路上的师兄、师姐、科研工作者们,愿ta们和我一起“扫”出光明!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中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suqing1961 2009-7-25 13:00
本文刊载于《科技导报》 2009 年第 13 期 调查组织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 摘要 中国科协会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于 2008 年下半年组织开展了第 2 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本次调查依托中国科协分布在全国的 209 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通过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共发放问卷 32 100 份,回收合格问卷 30 078 份,回收率为 93.7% 。与 2003 年进行的第 1 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结果相比, 2003 2007 年间科技工作者队伍快速增长,科技人力资源数量从 2002 年末的 2 959 万人增长到 2007 年末的 5 160 万人,增长 74% ;年轻化趋势日益突出, 40 岁以下的达 3 700 万人,占总量 2/3 以上;高学历化趋势明显,调查者中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从 2002 年末的 11.4% 提高至 2007 年末的 25% ;科研产出可观, 2005 2007 年间 54.5% 的科技工作者发表过学术论文,人均发表论文 2.91 篇;近 50% 科技工作者对中国创新政策环境给予较高评价, 4/5 的科技工作者关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 77.5% 愿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本次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中国科技工作者队伍素质、职业认同、工作压力、科研效率、微观环境、学术交流、继续教育、科技奖励、资助经费、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状况、改进及问题。 中国科协于 2003 年进行了第 1 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为准确了解 5 年来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整体状况,及时掌握科技工作者群体的变化趋势,中国科协会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于 2008 年下半年组织实施了第 2 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本次调查依托中国科协分布在全国的 209 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通过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共发放问卷 32 100 份,回收合格问卷 30 078 份,回收率为 93.7% 。本文报道 2008 年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的部分结果。 1 科技工作者数量和素质不断提升 1.1 科技工作者队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快速增长。总体上看,科技工作者队伍在 2003 2007 年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按 2008 年出版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的方法测算,满足资格条件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从 2002 年末的 2 959 万人,增长到 2007 年末的 5 160 万人, 5 年间共增长 74% 。调查发现, 5 年来,在就业人口仅增加 4.4% 、在岗职业人数仅增加 8.2% 的情况下,科技活动人员从 322.2 万人增长到 454.4 万人,新增 132.2 万人,增长 41% 。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从 217.2 万人增长到 312.9 万人,新增 95.7 万人,增长 44% 。 RD 人员全时当量从 103.5 万人 年增长到 173.6 万人 年,新增 70.1 万人 年,增长 68% 。 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稳步增加。调查显示, 2002 2007 年间,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教学人员等 5 类专业技术人员从 2 186 万人增加到 2 254.5 万人,新增 68.5 万人,增长 3.1% 。同时,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从 2003 年的 3 113 万人增加到 2007 年的 3 314 万人,新增 201 万人,增长 6.5% 。 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科技领域大专以上学历(学位)毕业生是科技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 5 年来,科技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大量增加,其中科技核心学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本科、专科毕业生新增 1 189.7 万,科技外延学科(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教育学部分专业)本科、专科毕业生新增 1 159.8 万,合计增加 2 349.5 万。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大学科技领域普通专科、本科毕业生的快速增加,为科技工作者队伍提供了充裕的后备力量。 1.2 科技工作者队伍趋向年轻化、高学历化 科技工作者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据《科技人力资源报告》测算,中国科技人力资源主体是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培养的,截至 2005 年底, 40 岁以下人员达 2 647 万人,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 65.7% ; 2006 、 2007 年合计新增科技人力资源(含各类本科、专科毕业生)达 1 077 万人,据此推算,目前 40 岁以下人员达 3 700 万人左右,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5 160 万人)的 2/3 以上。本次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37.9 岁, 35 岁以下科技工作者占 37.9% , 35 岁及以上的科技工作者占 62.1% 。 科技工作者队伍高学历化趋势明显。在本次调查样本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 9.5% ,硕士学位获得者占 15.5% ,本科占 47.1% ,大专占 21.5% ,高中及以下占 6.4% 。其中,科研人员、教学人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获得者分别占 55.8% 、 54.0% ,高学历特征尤为明显。不同年龄组间有较大差异, 35 岁以下组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 28.2% , 35 岁及以上组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 23.0% ,说明科技工作者队伍呈高学历化趋势。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扩张使得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 2002 年前累计研究生毕业总数为 76 万人, 2003 2007 年间累计毕业生 102 万人,而 2007 年在校研究生达 154 万人,大规模高学历毕业生的加入使科技工作者队伍趋于高学历化。 女性科技工作者总量和比例继续增加。据测算,截至 2005 年底,中国女性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 1 437 万人,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 33% 。本次调查显示,女性科技工作者占调查样本的 40.4% , 35 岁以下组中的女性比例( 43.1% )明显高于 35 岁及以上组( 38.6% ),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比例呈上开趋势。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 2005 2007 年,普通专科、本科在校女学生比例已从 49.2% 、 45.3% 分别上升到 51.2% 、 47.4% ,接近或达到 50% ,其余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中的女学生比例也在逐年上升。随着高等教育中女性比例的不断上升,科技工作者中女性比例还将不断增加。 1.3 整体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充满信心 科研产出成果丰硕。调查发现,近 3 年来, 54.5% 的科技工作者发表过学术论文,比 2003 年调查的比例( 52.1% )略有提高;人均发表论文 2.91 篇,论文数高于 2003 年( 2.08 篇); 34.2% 的科技工作者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人均 1.3 篇; 16.5% 的人发表过 SCI/EI 论文,人均 0.6 篇。此外, 9.5% 的科技工作者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宣读过学术论文; 24.3% 提交过内部研究报告; 12.2% 出版过著作; 11.1% 获得过专利,人均获得专利 0.26 件。近 3 年来有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的科技工作者比例为 24.5% ,共中 54.3% 获得某种形式的分配收益,主要体现为奖金收益( 40.7% )。 对建设创新国家有信心。调查发现, 48.9% 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目前中国政府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非常好或很好, 38.1% 认为一般,仅 6.3% 认为不理想。科技工作者对中国创新政策环境给予较高评价,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正在不断完善。同时,对于中国实现到 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 57.2% 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有信心, 29.6% 的人信心不足。 对科技政策知晓率较高。调查显示,在列举的 5 个重要科技政策文件中,科技工作者知晓率均达到或超过 50% 以上,了解程度最高的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2006 2020 年)》, 6.3% 的表示了解较多, 62.9% 了解一些, 30.7% 没有听说过,其它文件知晓率依次为《科学技术普及法》( 65.4%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59.8% )、《农业技术推广法》( 55.7% )、《科技进步法(修正案)》( 49 。 9% )。这说明,科技政策在科技工作者中的知晓率整体较高,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需要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值得关注的是,科技工作者对科技政策的知晓度越高,其参政议政的意愿也越高。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2006 2020 年)》为例。表示了解较多的科技工作者中高达 88% 愿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而表示没有听说过的仅有 70% 愿意参与。 总体肯定科技体制改革。调查表明, 48.5% 的科技工作者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持肯定态度,也有部分科技工作者持保留态度( 19.9% 认为功过各半, 21.6% 表示说不清),明确持负面评价者只有 10.1% ,其中 8.5% 认为科技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 1.6% 认为完全失败。比较而言,高学历、高职称、论文发表较多的科技工作者及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对科技体制改革的评价相对消极。例如,博士学历科技工作者中,对科技体制改革持保留态度的比例高达 45.5% ,而大专学历的仅为 21.3%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持保留态度者达 37.6% ,其它机构的仅 25.6% 。 1.4 科技工作者职业满意度高,队伍总体稳定 近半数科技工作者对工作满意。调查显示, 48.7% 的科技工作者对工作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不到 10% 。其中,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正高级职称者比初级职称者高出 26 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达 56.3% ,高于东部( 50.0% )、中部( 45.9% )和西部( 45.1% )。高等院校中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达 55.5% ,大型企业为 41.2% 。 35 岁以上科技工作者中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为 51.2% ,比 35 岁以下者( 44.6% )高出 6 个百分点。 对工作满意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别。相对而言,科技工作者对工作稳定性、单位人际关系、社会保障、工作自主性方面的满意度最高,表示满意者分别达到 57.5% 、 55.5% 、 46.5% 和 45.6% 。而对住房分配制度、工作收入、发展空间、社会声望、成就感等满意度相对较低,表示满意者比例分别为 20.8% 、 20.9% 、 26.5% 、 31.6% 、 32.1% 。 队伍整体比较稳定。 83% 的科技工作者从没有考虑过更换目前的职业, 75.2% 自工作以来一直没有更换过单位,有职业流动经历的比例( 23.8% )低于 2003 年调查结果( 34.4% )。其中, 84.7% 的男性没有考虑过更换职业,稍高于女性( 80.5% ); 35 岁以上的科技工作者该比例为 86% ,高于 35 岁以下( 78.7% );高等院校( 89.6% )、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 88.3% )稳定性高于企业( 79.7% )、医疗卫生机构( 80.0% )。这说明,虽然近几年社会整体流动趋势不断加强,但是科技工作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具有较大吸引力,较好地保持了队伍的总体稳定。 在如果有机会最想从事的职业问题上, 30.3% 的科技工作者表示仍想从事目前职业,约 27% 想从事其他科技相关职业,二者合计约为 57% ,说明半数以上的科技工作者选择科技工作为理想职业;但是, 32.0% 的科技工作者有职业流动意向,以选择企业家或企业管理者( 15.3% )、公务员( 14.3% )的比例为高。此外, 51.0% 表示不愿意让子女将来从事与自己相同的职业,只有 19% 表示愿意让子女将来从事相同职业。 具有博士学位的科技工作者仍想从事当前职业的比例为 46.9% ,比大专学历( 26.0% )高 21 个百分点;正高级职称为 50.6% ,比初级职称( 23.1% )高 27 个百分点。 35 岁以下科技工作者中选择科技相关职业的比例为 53% ,低于 35 岁以上者 7 个百分点。区域、性别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大型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选择如有机会仍想从事目前职业的比例为 24.2% ,中小企业为 25.3% ,明显低于高校( 42.9% )和科研院所( 33.0% )。相应地,工程技术人员仍愿意从事目前工作的比例( 28% )比科学研究人员( 36% )低 8 个百分点。 近 90% 科技工作者认为可能存在流动障碍。对于有流动意愿的科技工作者, 86.7% 认为可能存在各种障碍,其中 34.6% 担心人事档案制度障碍, 25.0% 担心社会保障制度障碍, 19.5% 担心单位领导不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科技工作者队伍内部流动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尚存在各种流动障碍特别是制度性障碍。 2 科技工作者的工作量及质量稳步提升 2.1 论文发表数量增大,高水平论文比例仍较低 人均发表论文数量比 2003 年有所提高。 2003 年调查发现,科技工作者人均发表论文 2.08 篇。本次调查表明,在 2005 2007 年, 54.5% 的科技工作者发表过学术论文,人均发表论文 2.91 篇,较 2003 年水平有明显提高。 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不高。以 SCI/EI 类高级别期刊为例,在 2005 2007 年, 16.5% 的科技工作者发表过 SCI/EI 论文。在发表过学术论文的科技工作者中,有 29.7% 在 SCI/EI 期刊上发表过论文。这说明,多数科技工作者仅在非重要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发表的论文质量仍有待提高。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数量较多。在 2005 2007 年, 88.4% 的高校科技工作者发表过学术论文,人均发表 7.48 篇; 44.4% 发表过 SCI/EI 论文,人均 2.06 篇。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发表过学术论文的比例为 72.3% ,人均发表 4.29 篇;发表过 SCI/EI 论文的比例为 20.9% ,人均 0.86 篇。 绝大部分高学历、高职称科技工作者发表过论文,论文水平较高。在 2005 2007 年, 91.7% 的正高级职称科技工作者发表过论文,人均 10.65 篇;博士学位获得者为 97.9% ,人均 10.97 篇。另外,以发表过 SCI/EI 论文为例,正高级职称为 46.8% ,人均 2.93 篇;博士学位获得者为 74.2% ,人均 3.98 篇。这说明,高学历、高职称科技工作者是发表 SCI/EI 论文的主要力量。 2.2 培养研究生是重要工作内容,人均指导在读研究生人数偏多 调查表明, 10.9% 的科技工作者承担着招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工作任务。其中, 38.3% 的高等院校科技工作者招收培养研究生,比例最高;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中这一比例分别为 12.4% 、 5.3% ,相对较低,其它各类机构均不足 1% 。正高级职称科技工作者招收研究生的比例为 61.0% ,明显高于副高级职称( 18.3% )和中级职称( 1.8% )。另外,高校中具有正高级、副高级职称的科技工作者培养研究生的比例分别为 86.2% 、 49.8% ,研究院所分别为 54.0% 、 14.7% ,说明指导研究生是高校和高级职称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招收研究生的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导师),人均指导在读研究生 5.4 人, 15.7% 的科技工作者指导研究生 10 人(含 10 人)以上。正高级职称的科技工作者人均指导在读研究生 6.7 人,高校中的科技工作者人均指导研究生 6.0 人,高校中有正高级职称的科技工作者人均指导学生达 7.8 人。正高级职称的科技工作者中,人均指导研究生人数超过 6 人和 10 人(含 10 人)以上的比例分别为 40.3% 和 24.9% 。 2.3 工作压力增大,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高 调查发现,与 5 年前相比,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更高,除科研产出更丰富外,还表现为工作内容繁多、工作时间更长。 35.3% 的科技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至少从事着教学、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临床医疗、技术推广、科技管理等之中的 2 种以上类型工作,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同时,科技工作者每周平均工作 5.5 天,工作时间内每天平均工作 8.6 小时,高于每周 5 天、每天 8 小时的国家法定工作时间。许多科技工作者工作热情高,长期超负荷工作, 39.9% 的科技工作者每周工作天数超过 5 天, 36.8% 每天工作时间超过 8 小时。总体测算,科技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 47.7 小时,比 2003 年( 45.7 小时)多 2 小时。高学历、高职称者的工作时间更长,博士学历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 56.7 小时;正高级职称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 55.2 小时。 3 微观软环境总体尚可 3.1 总体肯定单位管理水平、人际环境及人事制度 对单位领导管理水平给予肯定。调查显示, 9.5% 的科技工作者对本单位领导的管理水平表示很满意, 42.2% 比较满意, 37.8% 一般满意, 7.3% 不太满意, 3.3% 很不满意,满意率合计达到 51.7% ,不满意率为 10.6% 。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中学和技校的科技工作者中表示满意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 53.7% 、 53.6% 和 53.4% ,中小企业为 48.4% ,相对较低。这说明,超过 50% 的科技工作者对所在单位领导的管理水平较为满意,且不同单位类型人员满意率差异不大。 多数科技工作者对单位人际关系环境表示满意。调查显示, 7.2% 的科技工作者对单位人际关系表示很满意, 48.3% 比较满意, 38.7% 评价一般, 4.5% 不太满意, 1.3% 很不满意,满意率合计达到 55.5% ,不满意率为 5.8% 。中学和技校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满意的比例相对较高,为 59.3% ,比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 51.5% )高近 8 个百分点。这说明,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对单位人际关系环境评价较好,且不同单位类型人员满意率差异不太。 对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总体评价一般。调查发现, 17.1% 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单位人事管理制度阻碍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23.0% 认为有促进作用, 17.9% 认为没有影响, 42.0% 表示说不清。在表示有阻碍作用的科技工作者中,认为单位人事制度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薪酬( 68.7% )、选拔聘用( 46.7% )、职称评审( 44.1% )、职务晋升( 39.7% )、进修培训( 35.3% )等方面。 3.2 学术氛围尚待改善 对学术氛围评价一般。调查显示, 3.2% 的科技工作者对本单位学术氛围表示很满意, 23.6% 表示比较满意, 51.4% 评价一般, 16.6% 认为不太满意, 5.2% 表示很不满意,满意率合计为 26.8% ,不满意率达 21.8% 。在高校中, 35.9% 的科技工作者对单位学术氛围满意, 15.8% 表示不满意;在科研院所中, 34.3% 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满意, 18.2% 表示不满意。这说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对学术氛围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学术交流合作不足。调查发现, 43.9% 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工作中缺乏业务 / 学术交流, 17.3% 认为是没有合作团队。至于工作中存在的最大困扰, 16.1% 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是缺乏学术交流, 6.1% 认为是缺少团队合作。工程技术人员表示学术交流不足的比例为 52.1% ,高于农技推广人员( 43.9% )、卫生技术人员( 43.6% )、科学研究人员( 42.9% )、科技管理人员( 39.4% )、自然科学教学人员( 36.7% )。这说明,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更受困于学术交流不足、合作团队缺乏的问题。 年龄、学历越低,工作中缺乏学术交流感受越强。调查显示, 35 岁以下的科技工作者受困于学术交流不足的比例占 50.6% ,比 35 岁以上的多 10.7 个百分点;但性别上差异不大,认为学术交流不足的男性为 43.1% ,女性为 45.3% 。大专学历科技工作者认为学术交流不足的比例为 42.3% ,本科和硕士学历者分别为 47.3% 和 47.2% ,均 高于 博士学历科技工作者( 32.4% )。这说明,工作中缺少学术交流的现象对青年和学历低的科技工作者影响更为明显。 3.3 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多样化 学术著作和科技期刊仍是最主要渠道。调查发现, 73.2% 的科技工作者仍把学术著作和科技期刊作为获取科技信息的常用渠道。其中, 41.3% 将其作为最主要渠道,与 2003 年( 65.4% )相比,下降了 20 多个百分点,说明学术著作和科技期刊仍是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已不占绝对优势。 互联网日益成为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调查显示, 66.5% 的科技工作者把互联网作为常用渠道之一, 29.1% 将其作为最主要渠道,该比例几乎是 2003 年( 10.7% )的 3 倍。同时,需要查询中文科技文献(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的科技工作者中,如果有计算机且能上网,可以方便地查阅到资料的比例为 46% ;如果单位电脑不够用,可以方便地查阅到资料的比例为 35.2% ;如果不能上网,这一比例降至 26.2% 。这既反映出中国近 5 年来互联网得到迅速发展,也反映了科技工作者对现代信息手段的使用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其他渠道总体保持稳定。按照被选为最主要渠道的比例多少排列,获取科技信息的其它重要渠道还有: 9.8% 选择专业培训, 6.7% 选择学术会议, 4.8% 选择电视, 4.2% 选择朋友 / 同事 / 同行间非正式交流, 2.9% 选择报纸, 0.4% 选择非学术杂志, 0.3% 选择广播,与 2003 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 3.4 文献资料查询条件有待改善 相当部分科技工作者面临科技文献资料查询方面的困难,查询外文文献的困难尤其突出。需要查询中文科技文献的科技者中, 42.6% 可以方便地查阅到, 47.4% 虽然可以查到但有些困难, 10.0% 表示很难查到。需要查询外文科技文献的科技工作者中, 21.2% 可以方便地查阅到, 48.5% 虽然可以查到但有些困难, 30.3% 表示很难查到。可见,部分科技工作者在查询文献资料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其中查询外文资料的困难相对突出。 中西部地区、基层科技工作者查询能力较差。以外文文献查询为例,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科技工作者表示难以查到的比例分别为 33.9% 、 36.3% 、 31.3% ,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24.9% )。农技推广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表示难以查到的比例分别为 48.3% 、 39.1% ,明显高于科学研究人员( 15.4% )和教学人员( 19.8% )。 低学历、低职称的科技工作者查询困难更多。以外文文献查询为例,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科技工作者难以查阅外文文献的比例分别为 41.4% 、 34.7% ,明显 高于 博士( 6.0% )和硕士( 18.8% );初级职称、中级职称的科技工作者难以查阅外文文献的比例分别为 37.1% 、 33.8% ,明显高于正高职称( 12.1% )和副高职称人员( 25.5% )。 3.5 继续教育需求普遍强烈 44% 的科技工作者感觉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学历越低,问题越突出。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的科技工作者受到该问题困扰的分别为 51% 、 47% ,博士仅为 18% 。从不同区域看,西部地区科技工作者受到该问题困扰的占 48% ,比东部地区( 41% )高 7 个百分点。 78% 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当前急切需要进修,其中,年轻、低职称科技工作者及工程技术人员尤其如此,不同区域、性别人员之间差异不大。 35 岁以下科技工作者中有 88% 表示目前急切需要进修,比 35 岁以上人群高 16 个百分点; 83% 的工程技术人员表示目前急切需要进修,明显高于农技推广人员( 80% )、卫生技术人员( 76% )、科技管理人员( 76% )、科学研究人员( 76% )、自然科学教学人员( 74% )。 3.6 知识产权受侵害现象日趋严重 调查显示, 9.6% 的科技工作者曾受到过某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侵害,与 2003 年调查结果( 8.5% )相比有所上升。这反映出近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高学历、高职称的科技工作者知识产权受侵害严重。博士学位获得者和正高级职称受知识产权侵害的比例分别为 21.7% 和 19.9% ,明显高于一般人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受侵害的比例分别为 15.2% 和 12.2% ,比其它机构高(大型企业 9.2% ,中小企业 8.4% ,医疗卫生机构 6.3% ,技术服务与推广组织 6.3% ,中学和技校 6.2% )。另外,按专业比较,工学毕业的受过侵害的比例最高( 11.8% ),其次是农学 10.2% 、理学 9.5% 、管理学 8.7% 、医学 6.8% ;按性别比较, 11.1% 的男性科技工作者受过侵害,高于女性( 7.4% );按年龄比较, 35 岁以上的科技工作者受过侵害的比例( 11.1% )高于 35 岁以下的( 7.0% )。 人身权侵害比较突出,财产权侵害相对较少。最常见的知识产权侵权形式是来自科技界内部的人身权侵害(主要是署名权),具体包括成果被抄袭、文章未经许可被发表 / 转载、署名权被侵害等。调查发现, 6.2% 的科技工作者曾遭受过这类形式的侵权,其中博士为 15.1% ,正高级职称者为 15.0% 。涉及财产权侵害的知识产权侵权相对较少。这类侵权如盗用技术秘密、侵害专利权、盗版等,一般对被侵害人的财产权构成侵害,且常来自科技界外部,如产业界。调查发现,仅 2.0% 的科技工作者遭受过此类侵权,其中博士 4.7% ,正高级职称者为 5.8% 。 4 学术交流活动日趋活跃 4.1 学术交流的比例和频率不断提高 开展学术交流是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调查显示,与 2002 年相比, 2007 年参加过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讲座等)的科技工作者比例从 52.3% 上升到 61.4% ,人均参加次数由 1.2 次提高到 1.7 次。其中, 1 年内参加过 1 次、 2 次学术交流活动的科技工作者分别为 19.9% 、 17.2% ,参加过 3 次及以上的为 24.2% , 12.8% 参加过国际学术会议, 8.9% 出国(出境)访问、考察、培训或进修。另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工作者 2007 年参加过学术交流的比例分别为 73.1% 、 74.4% ,明显高于其它类型单位。博士学历、正高级职称的科技工作者该比例分别达 86.5% 、 88.6% ,明显高于低学历、低职称的科技工作者。 4.2 科技团体作用明显 调查显示, 45.5% 的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术团体。剔除重复计算因素后, 2.4% 的科技工作者参加国际性学术团体, 15.2% 参加全国学术团体, 12.5% 参加省级学术团体, 7.9% 参加地市级学术团体, 4.0% 参加区县级学术团体,其他为 3.5% 。 学术团体会员参加学术交流的比例明显高于一般科技工作者,且学术团体层次越高,学术交流越频繁。调查表明,在 2007 中,国际性学术团体会员人均参加学术交流 3.5 次,参加比例为 90.3% ;国家级学术团体会员人均参加 2.6 次,参加比例为 85.8% ;省级学术团体会员人均参加 2.1 次,参加比例为 78.4% ;共他层次学术团体会员人均参加 1.8 次,参加比例为 66.9% 。相比之下,没有参加任何学术团体的科技工作者人均参加 1.25 次,参加比例为 47.8% 。 学术团体为科技工作者参与学术交流搭建良好平台。调查发现,科技工作者成为学术团体会员可以减少学术交流时遇到的困难,且团体层次越高遇到的困难越少。未参加学术团体的科技工作者中, 6.7% 表示学术交流没有困难;省级、国家级、国际学术团体会员中,表示没有困难的比例依次为 9.8% 、 14.4% 、 23.4% 。同时,参加学术团体的科技工作者在获取学术交流信息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未参加学术团体的科技工作者中, 37.7% 表示缺乏信息和机会;省级、国家级、国际学术团休会员中,该比例不断减少,依次为 29.2% 、 19.0% 、 13.5% 。这说明,学术团体确实能为科技工作者参与学术交流搭建良好平台。 4.3 对国内学术期刊评价不高 调查表明, 73.2% 的科技工作者仍以学术著作和刊物作为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 41.3% 将其作为最主要的渠道,在科研人员中相应比例分别达到 92.4% 和 62.3% 。 科技工作者对国内学术期刊评价不高, 67.5% 认为存在不同方面的问题, 24.7% 表示不太清楚,仅 7.8% 认为国内学术期刊没有什么问题。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对国内学术期刊批评较多,认为学术期刊存在问题的比例分别为 81.2% 、 79.6% ;其他批评相对较少,卫生技术人员为 70.1% ,农技推广人员 65.1% ,工程技术人员 61.3% ,科技管理人员 55.4% 。 阅读学术期刊的频率一般,科研人员明显高于其他群体。调查显示, 14.3% 的科技工作者每周阅读多次, 26.1% 每周至少阅读 1 次, 32.3% 每月至少阅读 1 次, 20.8% 更长时间阅读 1 次,从不阅读的占 6.5% 。科研人员中,每周阅读多次的占 35.1% ,每周至少读 1 次的 38.0% ,每月至少读 1 次的 19.9% ,更长时间 1 次的 6.0% ,从不阅读的为 1.0% 。 4.4 科技奖励比较合理 超过 20% 的科技工作者近 3 年内获过奖励。调查显示, 22.1% 的科技工作者近 3 年内获过科技奖励,人均获奖 0.44 项,且不同年龄、职称、学历的科技工作者获奖比例差异明显,呈年龄越大、职称和学历越高获奖比例越高趋势。其中, 35 岁以上科技工作者获奖比例为 27% ,是 35 岁以下( 13% )的 2 倍;博士科技工作者获奖比例达 41% ,比硕士( 28% )高出 13% ;正高级职称人员获奖比例高达 53% ,副高级为 33% ,中级为 18.6% ,初级仅为 8.0% ;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的获奖比例较高,分别达到 38% 和 36%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部门的科技工作者获奖比例分别为 32% 、 30% 和 28% ,均高于中小企业 ( 13% )。 科技奖励体系呈多样化特点。调查显示,近 3 年内, 3.4% 的科技工作者获得过国家级奖励,占全部获奖人员的 15% ,约每 6.5 个获奖者中有 1 人获得过国家级奖励。 16.5% 的科技工作者获得过省部级奖励,大大超过获国家级奖励的比例。博士学历者、正高级职称者获得国家级奖励的比例分别为 8.2% 和 9.1% ,获得省部级奖励的比例分别为 36.1% 和 46.7% 。这说明,除国家级科技奖励之外,其他各级别奖励在整个科技奖励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总体上肯定现有科技奖励制度。调查显示, 11.9% 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现有科技奖励制度对激励科技工作者有很大的正面作用, 60.2% 认为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二者合计达 72.1% 。不同性别、不同区域的科技工作者态度较为一致,男性认为有正面作用的比例为 72.0% ,女性为 72.3%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科技工作者认为有正面作用的比例分别为 70.8% 、 72.7% 、 74.4% 、 70.7% 。 学历和职称越高,对现有科技奖励评价越低。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科技工作者对科技奖励持正面看法的比例降低,持负面看法的比例增加。从科技工作者的学历来看,从大专到博士,认为科技奖励有负面作用的比例逐渐增加,依次为:大专 1.5% ,本科 2.2% ,硕士 5.3% ,博士 l0 。 8% 。而表示不清楚的比例逐渐减少,依次为:大专 16.5% ,本科 15.3% ,硕士 11.0% ,博士 8.5% 。从科技工作者的职称来看,从无职称到正高级职称,认为科技奖励有负面作用的比例逐渐增加,依次为:无职称 1.9% ,初级 2.1% ,中级 3.1 ,副高 4.0% 、正高 7.6% 。而表示不清楚的比例依次为:无职称的 18.4% ,初级 2.1% ,中级 3.1% ,副高 4.0% ,正高 9.0% 。 获奖经历有助于肯定科技奖励的作用。比较近 3 年的获奖者与未获奖者对奖励作用的评价,获奖者中表示有正面作用、负面作用、没有作用和说不清的比例分别为 78.0% 、 4.2% 、 10.0% 和 7.8% ;未获奖者的比例依次为 70.4% 、 3.2% 、 10.0% 和 16.4% 。博士学历人员中,未获奖者认为有负面作用或没有作用的比例( 25.3% )比获奖者( 20.2% )高 5 个百分点,而未获奖者持正面评价的比例( 64.2% )比获奖者( 74.8% )低 10 个百分点。高级职称人员的情况与博士学历人员类似。这说明,获奖经历有助于发现科技奖励的积极作用。 5 重视财政资助科研项目申报 5.1 积极申报财政资助科研项目的比例较高 近两成的科技工作者过去 3 年中申报过财政支持科研项目。调查表明, 64% 的科技工作者在最近 3 年内从事过科研或研发活动,其中 30% 曾作为项目主持人申报过政府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人均申报财政项目 2.7 项。据此测算,大约有 19% 的科技工作者在过去 3 年中申报过财政课题。 高学历、高职称及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人员申报财政支持科研项目的比例较高。调查显示, 55.3% 的高校科研活动人员过去 3 年曾经申报过财政项目,科研院所为 43.4% ,而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中仅为从 8.0% 和 15.5% 。另外,博士学历的科研活动人员主持申报的比例高达 79% ,本科及以下学历者不到 20% ;正高级职称的科研活动人员主持申报的比例高达 72% ,初级职称或无职称者不到 10% 。就性别而言,男性科技工作者为 33.4% ,高于女性( 24.9% )。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小,东部和中部申报财政支持项目的比例略高,分别达到 32.8% 和 31.0% ,西部、东北地区分别为 27.4% 、 26.5% 。 过去 3 年中人均申报成功财政项目 1.4 项。在过去 3 年申报财政项目的科研活动人员中, 20.4% 从没有申报成功过, 44.4% 申报成功 1 项, 20.7% 申报成功 2 项, 14.5% 申报成功 3 项及以上,极少数人达到 10 项以上,人均申报成功 1.4 项。其中, 35 岁以下科技工作者人均成功申报 1.1 项,明显低于 35 岁以上组的 1.5 项;博士学历人均 1.6 项,高于其他学历组(硕士人均 1.2 项,本科和大专组 1.3 项);正高职称人均 1.9 项,高于其他职称组(副高职称 1.3 项,中级和初级职称 1.0 项)。可见,高学历、高职称科研活动人员在承担政府科研项目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5.2 财政资助项目评审的公开公正程度不够 财政资助项目评审过程不够公平透明。在申报过财政支持项目的科研活动人员中, 41.8% 认为申报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严重, 38.4% 认为审批程序不透明, 12.3% 认为招标信息不公开。这表明,科技工作者对于科研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公正性存在质疑,有强烈的改进要求。 申报财政项目未成功的科技工作者对申报过程的公开公正存在更多不满。调查显示,申请未成功者中,认为存在审批过程不透明( 51% )和拉关系走后门严重( 58% )现象的比例均超过了 50% ,而申请成功者中认同这两点的只占 40% 左右。 高校教师和科学研究人员对申报过程的评价更为负面。调查显示,有申请经历的高校教师中有 50% 认为拉关系走后门严重,科学研究人员中达到 48% 。博士( 50% )和硕士( 47% )等高学历的申请人普遍认为存在拉关系走后门严重现象。这可能与其对财政科研项目的依赖性较高、更加重视申请过程的公平性有关。 对财政资助科研领域不满。调查显示, 21.3% 的申报者认为财政项目申报中存在基础研究不受重视的问题,还有少数人认为存在民生科技不受重视( 4.0% )和企业申请受歧视( 2.1% )等问题。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认同企业申请受让视的比例分别为 9% 和 7% ,远远高于总体 2% 的平均比例。 6 产学研合作相对迟滞 6.1 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对合作环境评价一般 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调查显示, 38% 的科技工作者近 3 年来主持或参与过科研 / 研发项目,其中有 60.2% 参与过产学研合作项目。在科技工作者主持或参与的项目中, 26.7% 的合作对象来自高等院校, 28.2% 来自科研院所, 16.4% 来自国营企业, 17.4% 来自民营企业, 3.1% 来自外资企业, 3.1% 来自其它机构。在产学研项目各方中,科研人员与企业共同合作的项目累计占 36.9% ,明显高于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分单位类型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科技工作者在产学研项目中参与比例略高,高等院校为 65.4% ,科研院所为 65.1% ,大型企业为 60.8% ,中小企业为 54.6% ,卫生机构为 38.8 。 对产学研合作环境评价一般。调查显示, 4.3% 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产学研合作环境非常好, 19.3 认为很好,两项合计 24.2% ; 51.7% 认为一般, 15.0% 认为不理想, 9.2% 表示不知道。这说明,科技工作者对于产学研合作环境的总体评价不高。 对产学研合作环境评价存在一定差异。调查显示,中部、西部地区的科技工作者认为产学研合作环境不理想的比例分别 16.4% 、 16.7% ,高于东部的 13.9% 和东北的 12.4% 。相应比例在科研院所为 18.5% ,高校 17.5% ,技术推广服务组织 15.4% ,中小企业 15.1% ,大型企业 14.7% ,医疗卫生机构 10.5% 。分职称看,职称越高者认为不理想的比例越高,初级以下为 11 。 8% ,中级 15.3% ,副高 17.3% ,正高 18.7% 。 6.2 产学研合作存在多重困难 对产学研合作困难有高度共识。调查发现,对于中国当前产学研合作中的最主要障碍, 28.1% 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是供需信息不畅通,找不到合作对象, 18.5% 选择大学 / 科研机构的研究脱离实际, 15.7% 认为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单位类型科技工作者对于产学研合作中的障碍认识基本一致,选择的前 3 项也完全一样,表明需信息不畅通,找不到合作对象、大学 / 科研机构的研究脱离实际、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是阻碍中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因素。 产学研合作供需信息不畅的问题突出。调查显示, 31.7% 的科技工作者认为供需信息不畅通,找不到合作对象是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阻碍之一。高校科技工作者赞成的比例最高( 48.3% ),其它依次为科研院所( 40.7% )、大型企业( 30.2% )、中小企业( 23.5% ),均是不同单位类型科技工作者选择比例最高的一项。这表明,产学研合作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造成产学研各方的供需信息不对称,信息不畅已成为阻碍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产学研合作双方定位差距难以弥合。长期以来对科技成果的评价多以获得财政经费规模、发表论文数量、参与人学术地位高低、获奖级别和数量为依据,这种过分强调科技成果的学术价值、忽略市场价值的评价体系导致科研不是面向市场需求,仅仅是为了单纯追求学术价值和地位而进行的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研究。调查显示, 24.2% 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大学 / 科研机构的研究脱离实际是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阻碍之一,高校为 33.6% ,科研院所为 32.2% ,大型企业为 27.4% ,中小企业 22.5% 。此外,还有 6.9% 的科技工作者认为阻碍产学研最主要的问题是企业项目没有学术价值。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调查显示, 23.9% 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是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阻碍之一,科研院所的比例最高( 36.0% ),高校为 29.6% ,大型企业 24.8% ,中小企业 19.4 。这说明,当前产学研合作机制还有待完善,包括协议中对责、权、利界定不清,为日后利益分配留下隐患;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合作成果的分享缺乏明确可操作的规定,对协议的履行缺乏有效的监管等。 产学研合作双方回报预期差异过大。与利益分配相关的另一方面就是对合作项目的价格期待,供需双方之间过大的预期落差将严重妨碍合作。调查显示。 16.4% 的科技工作者认为企业不愿掏钱阻碍产学研合作,还有 7.0% 的认为大学 / 科研机构要价太高。分单位看,大型企业 11.7% 、中小企业 11.5% 认为大学 / 科研机构要价太高,高校 27 。 5% 、科研院所 23 。 0% 认为企业不愿掏钱。另外,产学研合作方的相互信任不足也是造成阻碍产学研合作的因素之一。调查发现, 14 。 9% 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各方互不信任是产学研合作的阻碍,其中科研院所的比例为 23.3% ,高校为 20.9% ,大型企业 14.5% ,中小企业 13.6% 。 7 结论 1 )为及时准确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呼声和动态趋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科技工作者调查研究制度,《科技导报》曾报道了部分 调查结果 。科技工作者调查结果的发布有助于 引发相关各方及全社会关注 科技工作者及科技活动 ,促进 中国科技界、教育界、政府管理部门科学引导、合理调整、扬长补短,推动中国尽快由科技大国迈入科技强国。 2 ) 2008 年下半年组织实施的第 2 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科技工作者队伍迅速扩张,素质不断提高,职业忠诚度较高;人均论文发表数量有所增长,压力明显加大;研究生导师人均指导在读研究生人数偏多,超过许多国家和地区上限水平;微观软环境总体尚可,学术氛围有待改善;科技信息获取途径多样化,互联网日益成为重要渠道;继续教育需求强烈,现状尚待改进;学术交流活动活跃,科技社团作用明显;对国内学术期刊评价不高,阅读频率一般;肯定科技奖励作用,奖励机制有待优化;申报财政资助科研项目比例较高,评审过程的公开公正程度不够;知识产权受侵害现象日趋严重,维权机制有待健全;产学研合作环境欠佳,有待顺畅供需信息、弥合定位差距、完善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科技导报》编辑部 . 我国科技工作者充满信心迎未来 科技工作者思想动态调查综述 . 科技导报, 2007 , 25 ( 15 ): 15.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2007 , 25 ( 15 ): 15. 《科技导报》编辑部 . 声望高、公信力强、形象好 中国科技工作者公众形象调研分析 . 科技导报, 2008 , 26 ( 9 ): 19-21.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2008 , 26 ( 9 ): 19-21. 《科技导报》编辑部 . 脚踏实地,肩负使命,迎接挑战 中国博士毕业生职业取向调研分析 . 科技导报, 2008 , 26 ( 12 ): 19-22.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2008 , 26 ( 12 ): 19-22. 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 科技工作者需求状况调查研究 课题组 . 求实、创新、报效祖国 中国科技工作者需求状况调研分析 . 科技导报, 2009 , 27 ( 3 ) : 104-105. Department Research Center of CA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2009 , 27 ( 3 ) : 104-105. 切实建设好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导报, 2008 , 26 ( 5 ) : 10. 科技精英人才早逝凸显体检问题 . 科技导报, 2008 , 26 ( 4 ) : 17. 改革农业科技信息管理体制 . 科技导报, 2008 , 26 ( 9 ) : 10. 改进高校科技工作评价机制 . 科技导报, 2008 , 26 ( 9 ) : 10. 科学安排工作量,保障科技工作者健康 . 科技导报, 2008 , 26 ( 9 ) : 10. 天水市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 科技导报, 2008 , 26 ( 9 ) : 10. 郧县建设系统科技人员调研 . 科技导报, 2008 , 26 ( 9 ) : 10.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8222 次阅读|6 个评论
写给科学网众位老师的公开信
chyq721 2009-5-6 08:04
尊敬的老师们: 您们好。我是一个涉世不足的在读博士生,所以我对众位老师们积极讨论世界一流大学与中国崛起的所谓充分必要条件等题目有点疑惑。 凝练一点的说法是否可以是这些:饶毅和施一公老师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崛起的必要条件,而目前能够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是清华和北大,在以往的基础上再投入足量的资金,清华和北大必然在不久的未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所以,以目前国家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入到清华和北大是有价值的;众位老师群起而攻之,是不是因为担心国家真的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清华和北大,而导致投入到其他大学的资金迅速下降?从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说句作为一个博士生对众位老师可能是不敬的话:这样争来争去有意思吗?真的有必要为了国家那 三升 米折腰吗?非清华北大的老师们真的有本事直接跟所谓的大海龟们硬碰硬吗?真的要硬碰硬,我们这些土鳖到底用什么与这些大海龟竞争? 忽悠到国家的钱,然后心安理得的招呼几个研究生查查实验,做做实验,写写无关痛痒的所谓论文,请评审专家吃几顿饭,于是一个课题就交差了。我想问众位老师,扪心自问,您或者您看到的学界里又该有多少这样的人啊。难怪我们走到社会中,听到最多的声音是:叫兽们拿着纳税人的钱不干正事。知识分子轻蔑工人和农民阶级,工人和农民照样可以轻蔑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拿着国家的钱不干事,但是我们起码通过我们的劳动为国家挣了钱,谁对国家的贡献大? 众位老师,您们知道吗?当您们正在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讨论一流大学与中国崛起之关系时,我们可爱的农民却不得不皱起眉头:金融危机,工厂倒闭,打工不行;猪流感,猪价钱不好,养猪不好;粮价不涨,化肥农药却猛涨,种田不好;那么到底做什么好呢?我们可爱的农民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在知识分子里他们的地位是多么的鄙薄,他们能够思考的就是:能打工,那就多挣几块钱;能养猪,那就多养几头猪;能种田,那就多种几分田;国家要什么就给什么吧,只要让我们能有点事做就行了。面对这样的农民,尊敬的老师们,您觉得还有意思讨论自己碗里的那几分利益吗?难道您的同情心真的已经消失了,难道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真的没有了?知识分子是依靠着农民和工人辛勤劳动的基础上才能有空思考问题的。 所以,我深切的请求,尊敬的众位老师们,停止所谓的一流大学与中国崛起的关系讨论吧,那是虚耗精力。我们为何不能像温铁军老师一般,用我们的双脚走进农村,放下知识分子所谓的面子,用我们的眼发现农村的问题以及可以发展的契机,用我们的口轻声细语的告诉农民如何发展,这样不好吗?也许刚开始我们会遇到农民的不解与排斥,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耐心真真正正的帮助农民的,毕竟我们有我们的知识优势,而目前农村最缺乏的就是智力。 我想请求众位老师通过群策群力来用民间的力量讨论出引导知识分子服务三农,引导知识分子服务中小型企业之新的科技评价体系,而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发几篇论文了事。我愿意拿着我所有的前途作为赌注将这份新的评价体系提交到国家领导那,虽然这样会得罪所谓的科协,但是面对着养我的农民,我觉得至少我可以问心无愧了。 我将附上我们四月初到湖南省湘潭市一个农村的调研总结。 水库村调研一行总结 陈应泉 此次调研时间从 4 月 6 日 开始,至 4 月 9 日晚 结束,参与人员有汪翔、李开志、陈海、 汪 君、李攀、陈应泉,主要完成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姜畲镇水库村 225 户农户中 30 户的访谈调研、从湘潭农博园获得隆平论坛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与湘潭市电视台法制频道的一位记者进行了一些交流等等。收获颇丰,让参与者对社会、对农村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为探索大学生如何服务三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行程如下: 4 月 6 日 上午 7 点半从学校出发,坐 8 点 43 分的 T301 次火车奔赴长沙,在车上遇到一位年龄相仿、 15 岁就在外打拼、世界观与我们有很大差异的商人,在于其交流中获得了一些对社会的感性认识;中午 12 点 22 到长沙,与已经在长沙的李攀汇合;下午 3 点左右达到调研目的地,也即陈应泉的家里,吃完中饭,与水库村的村长碰头,预定三天内调研完水库村所有的农户,并且在湘潭农博园订了一个房间;完成相关安排事宜,已经是下午四点半,为了给成员们调研时语言上的适应,以及问题上的示范作用,让村长领着队员们先到两户人家进行预调研,从下午四点半开始到晚上 7 点,我们每户花了 40 分钟,完成两户人家的调研,与我们预期的想法有出入,不可能在三天内完成对 225 户农户的全部入户调研,所以修改计划,准备第一天分成三队,每队两人,由当地的向导带领着去调研。晚上九点开会讨论修改后的调研方案,并要求每个人写下调研两户人家的总结。 4 月 7 日 一大早就开始进行调研,分为三个方向,汪翔、李攀负责菱角队,陈海和陈应泉负责江中,李开志和汪君负责铁罗。要求上午能够完成一个贫困户、一个富裕户、三个中等户的入户访谈,多多益善。我跟陈海调研江中队,由姓宋的队长带着,首先去的是江中队最穷的一家,家里有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 86 岁),户主夫妇与其女儿就靠着老父亲的退休工资过日子,户主身体不好,不能外出打工,从而导致家里是入不敷出。这个队最富的就是村长家,每年存栏的猪就有 500 头,由于当天有事而没有入访。其他的还调研了五户一般生活水平的,基本上都是能够收入与支出持平的。在队长家吃得中饭。这一天三队共调研了 19 户。晚上,队员们将当天的所见所闻进行了整理。 4 月 8 日 上午分成两组,一组由村长亲自带队,汪翔、李攀、陈海所负责的曾家队;一组是乌石队队长带领着我、李开志、汪君,调研了乌石队的四户,有一户贫困户,户主已经七十,有一对智障的儿子及女儿,儿子已经 40 岁了,整个家里都是当做五保户被对待,一年从政府拿三千元左右的扶助金,平常再种点蔬菜。包括队长在内还有两户一般农户,最后一户是一家养着 200 头猪的富裕户。另外一组调研了五户。以上是上午的工作,下午休息到三点,带着相机到水库村最高的山,也是湘潭市西郊最高的山对水库村进行从上到下的俯瞰,拍了很多很好的景色,但是只能看到乌石与曾家两队,其余的三队没有收入相片中。李攀大概在五点钟离开水库村先回学校。晚上依然是写完总结,进行了部分讨论后才开始休息。 4 月 9 日 上午 8 点半至十点十分划着农博园提供的六人小船,带着相机,在水库的水面上对水库村进行从下到上的仰视,划水还是挺有意思的,锻炼了一下大家的团队意识。十点二十至十一点半,与农博园办公室的主任进行交流,听其介绍了以农博园、深圳天龙置业为策划单位弄起来的隆平论坛之来龙去脉,获取了相关介绍资料以及水库村的地形图,达成一个初步意向:将绿色能源引入到隆平论坛,或者是农博园正在做的水库村发展规划上。下午,先送团队成员到湘潭长途汽车站,他们下午返回,而我则与在湘潭电视台当记者的高中同学碰头,交流相关认识,他有着丰富的阅历,但是相对来说认识上比较浅,没有能力实现将见识到的东西变为生钱的财富;而我社会阅历上比较少,但是拥有着可以随时变为产业的技术,以及进行创业所能搞到的所有支撑资源,因此两人有合作的可能性,晚上在他家吃的饭,并碰到了他的老婆也是我的高中同学,此外还与他目前退居二线的父亲聊了很多官场的事。晚上回家后遇上了村长,他提供了水库村的沼气池资料,以及大概的人口数据,并对大学生如何服务农村进行了交流。 4 月 10 日 一大早从湘潭返回,自此完成水库村的调研工作。 对水库村的总体认识: 第一,水库村从 2005 年开始主要靠养猪来发家致富,收入水平都过了一万元,最富裕的五户就是养猪大户;最近猪出栏价格很低,只有五块五毛,而且大有继续下跌的趋势,为了不亏本,很有可能再出现农户宰杀母猪的情况出现。总之,如果养猪行情不好,农民在当地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第二,水库村有 100 多口沼气池,覆盖率将近一半,应该算是一个沼气池推广大村。要想以沼气作为日常能源,必须存栏十头猪以上。但是水库村一般的农户都有四十头的猪存栏,会产生大量的猪粪,沼气池不可能全部消化掉,猪粪只能堆积在外,等着春季下田做有机肥料。在四月到九月的热季,温度高,沼气产量大,入料也多,但是一般而言一户只有两到三个人使用能源,所以有大量沼气外溢,加上猪粪在外堆积时可能产生的沼气,水库村漏失的甲烷量将很大,这是一部分量很大的温室气体。可以这样说,原本农民弄沼气池可以带来碳减排,如今水库则带来的碳释放,而且释放的是比二氧化碳气体更有效的甲烷。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农民都希望政府能够给农民再生产的资金,但是具体如何发展,却又没有想法。总体上,农民不敢承担任何风险,只对稳赚的钱有兴趣。农民要申请到小额贷款比较难,一方面是自身不善交际,另一方面是没有什么可以抵押的,再者农民不喜欢还要付利息的贷款,而且这部分贷款必须年内归还。 第四,农民期待着能够带来发展方向、技术、资金的大学生进入农村,帮助其发展;但是如果让自己家读大学的子女回农村服务不愿意 第五,农田直补有弊端,首先是农民感到种田基本没有收益,比如化肥、农药、收割机费用、犁田机费用等等都在大幅涨价,农民种两季稻,将一季稻全部出卖才能换来成本,还不能计算农民自己在农田中的劳力投入。其次,无论种不种田,农民都有 100 元左右的农田直补,反正种地没什么收益,荒了田地一样有补贴,那还不如不种田。既然不种田,那就田田是农闲,所以农民一到下午就开始进入到麻将馆里打麻将,希望在赌桌上创收。水库村人口不多,但是却有四个麻将馆。 第六,家电下乡只有利于富裕的农户,农民希望任何电器品牌、任何价位的电器、任何商店都能进行补贴才好。 第七,水库村基本上都强制加入了医疗 第八,水库村农户的收支基本持平,收入在一万到两万之间,支出也很大,其中人情支出比重比较大。每个月的电费在 30 到 50 元之间。使用沼气的较多,不使用沼气主要以柴火作为日常能源,煤炭作为冬季燃料,液化气作为客人较多时炒菜的应急燃料,基本上一年能用完三罐液化气就不错了。水库村农网还不完善,仅仅有电网,有线网络还没有到达,宽带网也没有到达。 第九,农民获取信息主要通过电视,多关注社会新闻,国家新闻和经济新闻因为文化限制而看不懂,对于政策的使用只有在队里开会时才能了解,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好政策。 水库村经济状况调研总结 汪翔 通过对水库村 30 户居民的问卷访谈调查,我们初步了解了水库村居民的大致经济状况。在问卷以及访谈中,所涉及到的经济类问题主要可以分为 3 方面,包括家电、收支和打工。下面就结合问卷统计数据以及访谈中所了解到的信息,分别从这 3 个方面进行分析。 家电方面 家电方面主要包括基本家电(彩电、洗衣机、冰箱)的普及和使用情况,稍高档家电(空调、摩托车、电脑)的普及和使用情况,以及对家电下乡政策的了解和政策的享受情况。 从问卷统计数据和走访结果可以看出,水库村居民基本家电的拥有是很普遍的。在 30 户居民里,每家都有彩电,洗衣机的普及率为 96.7% ,冰箱的普及率为 83.3% 。有些富裕的居民家中有 2 台彩电或 2 台冰箱,其中有 2 台彩电的村户占总数的百分比为 20% ,甚至还有一户居民家中有 3 台彩电,而有 2 台冰箱的村户占总数的百分比为 6.7% 。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水库村的基本家电的拥有情况是比较好的,基本家家都有彩电,洗衣机和冰箱的普及率虽然稍逊于彩电,但是其拥有水平在国内都是比较高的。部分富裕的村民家中拥有 2 台彩电 2 台冰箱,甚至是 3 台彩电。 在水库村里,虽然基本家电的拥有率较高,可是并不是每家都经常使用它们。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对于中等富裕或富裕的村户,家电的使用率很高,可是对于比较贫困的村户,家电的使用率就比较低。而对于贫困的村户,彩电和冰箱完全就成为了家里的摆设,平时很少去使用它们,因为他们认为电价对于他们来说太高,使用这些家电完全是种奢侈。 在水库村里,对于稍高档的家电,如空调,其普及率为 36.7% ,其中有 2 户家里有 2 台空调。而对于摩托车,其普及率达到了 60% ,其中有 3 户家里有 2 辆摩托车。由于村子里的道路状况良好,再加上村里生活条件得以提高,所以摩托车的普及率比较高。可是也有少数村民虽然有空调或摩托车,但是使用率却不高,主要是因为空调耗电量大以及摩托车油价上涨,也有部分人认为没有必要使用空调,除非是非常的炎热或寒冷。 对于部分村民家电使用率不高但却拥有的现象,我们初步的分析是,前段时间猪价上涨,部分村民因此赚了很多钱,所以买上了一些家电,可是后来发现部分家电(如空调)没有多大的使用必要且耗电量大,因而使用率不高;当然也可能存在部分村民具有攀比心理。 关于电脑,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村里的户主大多数没有接触过电脑,他们认为电脑的用途主要是获取信息和娱乐。我们所得到的电脑普及率是 13.3%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也有少数村民有购买电脑的打算,其购买电脑一般是给子孙们使用。 关于家电下乡政策,有 46.7% 的村民了解,而且大多数的村民都认为家电下乡政策可以带来实惠,可是真正去享受家电下乡政策的村民却是非常的少。对于富裕的村户,家电类产品他们很早就已经拥有了,而且档次也不低,所以他们认为没有多大的必要再去购买;对于中等富裕的村户,家电类产品他们也都已经拥有,虽然部分家电有些旧,可是他们认为还可以使用,所以也认为没有必要去购买;对于贫困的村户,虽然其中有部分人知道家电下乡政策,知道能够获得 13% 的补贴,可是他们还是认为很贵,同时他们也认为电价贵,即使有家电,也供不起使用。还有一个原因是,家电下乡政策规定要在固定的地点购买固定的品牌才能享受其优惠政策,部分村民觉得从村里到固定销售点太远,因而不大愿意去,同时品牌受到限制让他们觉得选择品牌的空间减小。 收支方面 收支方面主要包括近几年平均每年的收入和支出状况,以及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去向。 据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得出,平均年收入小于 1 万元的有 30% ,在 1 万元到 3 万元之间的有 33.3% ,大于 3 万元的有 36.7% ,其中有 3 人平均年收入超过 10 万元。水库村里贫困户、中等富裕户和富裕户所占比例相对较为平均。对于平均年收入小于 1 万元的村户,其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种地和打工,他们大多数都是过着自给自足的种地生活,部分村民也养猪可是养猪数量一般也不超过 20 头,因而通过养猪也很难赚到钱,其主要的收入还是依靠打工。对于平均年收入在 1 万元到 3 万元之间的村户,其收入来源主要是种地、打工和养猪,种地一部分用来获取收入,一部分用来自己使用或作为猪食,其养猪数量一般不超过 100 头,对于养猪数量较少的村户还是通过打工来获取主要收入。对于平均年收入大于 3 万元村户,其收入来源主要是养猪和打工,其养猪数量一般为 300~500 头,由于猪数量上了一定的规模,因而可以享受到一定的政府补贴,同时定期也会有技术人员前来指导、检查,这都是有利于其发展的,而对于养猪数量较少的村户还是通过打工来获取主要收入。在调查访谈中,当问及想要如何致富时,贫困户的回答是通过种更多的地,中等富裕户想依靠养上一定规模的猪来致富,而对于已经拥有数百头猪的富裕户,他们想继续扩大养猪规模。 关于支出状况,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为,平均年支出小于 1 万元的有 23.3% ,在 1 万元到 3 万元之间的有 70% ,大于 3 万元的有 6.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水库村大多数村户的平均年支出在 1 到 3 万元之间。 我们将支出去向分为 4 块:人情支出、生活支出、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 所谓人情支出就是村民之间礼尚往来,办酒送礼支出的费用。关于人情支出,统计数据显示为,平均年人情支出小于 3000 元的占 20% ,在 3000 到 6000 的占 63.3% ,大于 6000 的占 16.7% 。将此数据与年总支出数据相比较可以看出,水库村村民在人情支出上的花费是比较大的。在访谈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村民们将人情看的越来越重,甚至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礼尚往来,在人情观念和攀比心理的影响和驱使下,村民们送礼出手也越来越大方。还有少数家里十分贫困的村民们为了不得罪亲朋好友,只能将家里为数不多的猪拿部分出来凑数。人情支出在农村越来越普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和社会的重视。传统意义上的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可是为了旧有的人情观念和攀比心理而在人情上铺张浪费,有些人甚至因此而增添家里负担,这不得不让我们对此进行反思。 关于生活支出,统计数据显示为,平均年生活支出小于 3000 元的占 23.3% ,在 3000 到 6000 的占 43.3% ,大于 6000 的占 33.3% 。而对于少数贫困户,完全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因而在生活支出上不到 1000 元。 关于教育支出,对于家里有处于教育阶段的孩子的村民,每年在教育上花费数千元不等,也有少数村户花费上万元甚至数万元,当然也有一些家里十分贫困的村户只能依靠东拼西凑供孩子上学。 关于医疗支出,如果家里没人生大病,年医疗支出在数百元到一两千元不等。 打工方面 打工方面主要包括外出打工状况和人们对在金融危机下打工是否受到影响的感受。 根据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我们了解到有 90% 的村户家中有人外出打工,从此单项数据可以看出,水库村外出打工的人数是比较多的。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对于大多数贫困户和中等富裕户,他们都认为外出打工的收入要高于在家里种地或养猪,而种地或养猪的活完全可以交给留在家里的人来做,同时也有部分人很向往城市的生活。对于大多数外出打工的村民,他们打工所做的活技术性都偏低,而且大多数在打工前也并没有接受过有组织性的技术培养。当然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有少数村民外出是做技术性很高的工种,如有一村户家中的大儿子外出到福建做模具设计,每月有六千多的薪水。 关于金融危机对打工的影响,虽然大多数村民并不了解金融危机的含义,但是有 60% 的村民们认为金融危机给打工带来了影响,他们所了解到的影响主要有打工工资的减少,打工就业的难度加大,还有少数人打工所在企业因金融危机倒闭。当谈到金融危机时,也有部分村民感觉到金融危机对猪肉价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水库村其他方面调研总结 汪君 21 世纪是信息的时代 , 即使是在农村 , 信息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 例如 , 村民们如果能得到猪肉价格的近期和长远的变动信息 , 便可提前采取相应措施 , 确保创收 . 然而 , 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 , 即使是消息比较灵通的富裕户 , 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 按照村里人的观点 , 能否致富关键靠的是运气 . 在水库村 , 人们了解信息最主要的方式是收看电视 , 水库村中约 52% 的信息来自电视节目 , 另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则是村民们自己订阅或零购的报纸 , 其中主要的刊物为《湖南农业科技报》,报纸对信息的贡献率约为 22% ,而作为现代人主要信息获取来源的网络,在我们调研的水库村,对信息流入的贡献率仅为 2% 左右,除此之外,其余 24% 的信息,主要通过村民们主动打听、平时聊天以及村里开会来获取。值得注意的是,村里还有大约 4% 的人平时丝毫不关心外界的信息,而他们中绝大多数是贫困户。如何让农民们更好地认识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年的金融危机让好多大学毕业生开始把注意力投向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国家相应地也出台了一些措施,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发展,就此,我们向水库村民们询问了他们对于大学生到农村来的看法。 超过 90% 的村民表示欢迎大学生到农村来发展,他们觉得大学生有文化,有技术,有管理方法,能够为村子出谋划策,能够帮助村民们致富,比蛮干的人要强得多。在被问到大学生到农村来是否丢脸时,村民们表示,只要大学生有水平,到农村来发展是一件很有前途的事情,如果能做村官就拿到了铁饭碗,一点也不丢脸。 在调研时,也有些村民表示了他们对于大学生来农村的质疑:农村里条件差,大学生根本就不愿意来,即使来了的,也不一定是真正地为农村的发展,或许农村只是他们事业的一个跳板。而且大学生来农村当村官,如果想要摸清农村里的情况,至少也得一到两年,仅靠大学生根本不可能,让他们来协助村长会更好。村民们还表示,来农村的大学生,光有能力还不行,还得有人脉关系,才能给农村带来政策、项目。 就大学生去农村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大学生去农村对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发展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国家还必须完善好大学生下农村的相关政策措施,让大学生能够安心留在农村,真正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笔者建议多让大学生回本省、本市、本县、本村工作,他们对这片土地有真挚的感情,也比较了解当地情况,而且在南方,各地有各地的方言,有的是很难听懂的,本地大学生就不会有这样的障碍。另外,国家要采取有效的选拔和培训措施,确保为农村输入农村真正需要的人才。 村民在被问及对农村合作医疗的看法时 , 村民们表示 ,, 合作医疗是一件造福农村的好事 , 而且近几年补助力度也加大了 . 也有些村民向我们透露 , 在农村合作医疗每一年按 20 元每人收费 , 大家交这个 20 元主要是为了保个平安 , 平时看病的小钱都不给报销 , 不住院的话也不报销 , 即使住院也只报销 40% 左右的药费 , 不报手术费 , 平时小伤小病得不到什么实惠 , 大病住院才有好处 . 还有少许村民表示 , 不太清楚合作医疗是怎么报销的 , 自己也从来没有报销过 . 据笔者了解 , 以往的合作医疗没成功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同统筹的规模小,筹资水平低,但把保障的重点放在门诊或小病上,从而导致了基金的分散使用,保障程度低,无法有效帮助农民抵御大病的风险。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明确以大病统筹为主,实行县级统筹。笔者下乡调研时,常常有很多的人说合作医疗只报住院的,不管门诊的。其实这涉及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义中所界定的大病统筹。 所谓大病统筹,是指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一种模式。由于条件所限,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只能做到县级统筹,当然各地对此项制度有不同的做法。但其制定都是遵循小病分流,大病统筹的原则,即规定一个起付线,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根据当地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待遇水平而定),起付线以下的医疗费用由个人负担,超过起付线以上的部分由社会保险机构按比例支付。 起付线俗称门槛线,它是一个报销资格取得的问题。起付线的意思是超过此线以上的部分,才可以进入报销的范围,就是起付线以下的部分由农民个人负担,超过起付线的部分分段按比例报销补偿。 通过设置起付线,同时可以使就医农民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机构的档次,即做到病人的合理分流。比如,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可以在县级医院治疗,也可以在乡镇卫生院治疗,而后者起付线较低,而且同等情况下报销比例高,适合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其实设置起付线,更主要出于合作医疗资金有限的压力,通过共同分担治疗费用,从而避免小病大养,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但由于当时,筹资时的宣传只强调了看病就可以报销,而没有说清楚如何报销的相关依据,从而引起农民的误会,甚至抱怨。因此 , 农村合作医疗 , 不仅要做到政策惠民 , 而且要切实地有效地做好宣传工作 , 才能真正造福农民 . 在水库村调研的时候,我们还询问过当地村民是否愿意抵押房子或土地进行创业,但得出的答案基本上都是不愿意,而他们之中从银行货过款的也聊聊无几,村民们表示,在农村货款难,房子也不值几个钱,除非银行有熟人,但即使如此也贷不到多少钱,他们更多的是去亲戚朋友家借,更关键的一点的是,农民赔不起,当地的村民主要以养猪为主,近两年猪肉行情不稳定,很多人都赔了,没有多少人肯冒险了。 就笔者对水库村的几天接触,我觉得,水库村的情况在中国的农村绝不是个别现象 . 由于信息的闭塞,村民们对于贷款的认识还停留在几年以前,再加上近几年投资生猪养殖风险较大,大家普遍忽略了利用贷款来发展其它副业,村民们还停留在,一家致富,大家跟着学的阶段。当被问及是否听说过关于土地流转的信息,只有极个别的人在报纸上看过,绝大多数的人表示从未耳闻。 笔者认为,要发展好水库村经济,当地必须首先做好信息传递工作,让村民们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 , 有条件的村子 , 可以向村民们介绍在当前形势下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有赚到钱的机会,让村民们知道,如何利用国家给予农村的信贷政策。第二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资源特点,积极探索拓展抵押物的范围。缺乏抵押物和有效担保是农民贷款难的关键症结。除此之外,政府机关还可以因地制宜,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瑞安农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而农户向合作社提供反担保的办法,挖掘更多的抵押物资源,让农村的房产、土地承包经营权等都可以间接作为抵押物,满足贷款需要。信贷+保险也是一种创新的业务模式。通过加强银保合作,引导贷款客户参与农业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开发基于保单的信贷金融产品,从而有效地分散和转移农村信贷风险。 在用水方面,不知水库村井水水质如何,反正我们在宾馆里的水,相当难喝,而且,放置一定时间后,有很多的水垢。以下是一份水质的报告,师兄看着用吧! 中国农村饮用水状况亟待改善 2006 ~ 2007 年全国爱卫会与卫生部联合组织的全国农村饮用水调查结果表明, 44 %的调查水样没有达到基本卫生安全。调查还显示,农村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主要以地下水为主, 75 %的人口在饮用地下水,饮用地面水的人口为 25 %,其中地面水超标率为 40 %,地下水也达 46 %。而且还有 45 %,即近一半的农村人口在饮用分散式供水,基本采取直接采用原水,其超标率更是达到了 48 %。中国农村饮用水状况亟待改善。 除污染以外,我国农村饮用水还存在高氟、高砷、苦咸等问题。根据中国水网 2008 年度报告一《中国水业政策与风险分析》,目前有 8000 多万人农村人口饮用水含氟量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4000 多万人在饮用苦咸水,受高砷水影响的人口已达几百万。 水库村能源状况调研总结 李开志 本次调研了水库村的三十户,调研得到的能源使用方面数据列于 excel 文档中,从中可以看出这三十户中主要能源使用沼气的共 17 户,使用煤球的为 6 户,另外 7 户主要是以烧薪柴为主。除主要能源外,大部分人家还有备用的辅助能源,以备不时之需。需要使用辅助能源的家庭中,使用薪柴的共 11 户,液化气 7 户,煤球 2 户,用电 2 户。用电是必不可少的,每户每月电费约 30-40 元,养猪户稍多。本地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农作物秸秆都是直接在田间烧掉,形成的草木灰用作来年的钾肥。 水库村能源使用以沼气为主,这主要是由于这个村的养猪业很兴盛,有大量的猪粪用来做沼气原料,沼气产量大,能基本满足使用沼气家庭的能源使用。从村长处了解到的情况是这个村 255 (?)户中有 140 (?)户建有沼气池,这与我们调研得到的数据基本相同。没有养猪的家庭由于没有沼气原料,所以没有沼气可用,条件好些的以烧煤为主,稍差的则主要是烧薪柴。煤球价格 0.68 元每个,每天需烧三个,一个月以三十天算需 61.2 元,是很大的一笔开销。薪柴来自于村周围的山,相比而言就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投入,只是要花掉些时间,一般在农闲时上山砍柴。 辅助燃料主要是薪柴和液化气。液化气目前价格约 70 元每罐,一般能用三个多月,用起来还是比较合算。烧煤比用液化气要贵,但平时有热水用,若热水全用液化气来烧则反不如烧煤合算,因而煤一般作为主要燃料,而做饭速度快的液化气主要作为辅助燃料。 4 月 8 号下午上山途中见到的以前修起来的路都被灌木丛遮蔽了,山上有很多的树枝落叶没人收集,这说明现在上山砍柴的人少了,人们的生活好了起来,以前以烧柴为主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除了液化气和薪柴外,村里使用的能源还有电和太阳能,但其价格较贵,所以占比例很小,基本不影响本地的能源结构。此处用电主要是烧水、煮饭。电的使用主要是在照明和家电等生活用电上,每月电费 30 多元,养猪户粉碎饲料、清洗猪圈等要用电,用电量比普通家庭多,随养猪规模扩大递增。 本地能源使用状况基本如上所述,综合各方面情况,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主要出路在于建立集中供气的大型沼气池,既能充分利用本地的猪粪资源,又能减少沼气外逸和猪粪直排带来的环境污染,是一举多得的有效途径。 愤怒的学生:陈应泉 2009 年 5 月 6 日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5683 次阅读|20 个评论
调研跑点一周
zhijieleng 2009-2-20 21:00
  从15号到今天总计用了6天的时间,我带2位课题组成员,雇了一辆车,走了2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农场,从大庆到海林农场,再到兴凯湖农场,从黑龙江省的西部跨越到东部,再返回,走了一个三角形,感谢国家的发展,现在虽然飘着雪花,积雪还未融化,但是农场的路总是有车在清扫,二级公路和高速路况也还不错,今天9个小时就回家了。大家总算放心了,感谢担心我的亲朋好友。   调研的感受是很震撼的,作管理研究不下基层等于盲人摸象,研究肯定会有偏颇,这次收获尤其得大。   我们先到了海林农场,它属于垦区比较小的农场之一,他们以全员股份制成立的6个公司,拉动农业增长,同时也将循环农业作到了寒带的极致,种玉米饲料和青贮养牛牛粪沼气发电和沼气灶(比天然气还好),最重要的是将海林农场甜叶菊糖甙厂的摄氏40度的废水注入沼气发酵池,即解决了工业废水处理问题,也解决了高寒带冬天不能发酵的问题,而沼渣和沼水还可作有机肥生产有机蔬菜和水稻,甚至过滤的沼气水可以作无怪味的花肥。还有太阳能,除了热水器外,还在尝试供暖等其他功用,他们关键是有一个很好的领导班底,推广尝试首先从领导做起,全场从承包户到领导日子过得很有劲头,有规划的建设别墅区,下面是几张调研的照片: 图1冰雪覆盖下的田野(这里种地都是机械化,田地用防风林带相隔) 图2住宅区的别墅太阳能供暖(这种别墅是两家一户,每户成本20万,所有配套农场出) 图3奶牛小区 图4沼气发酵车间和沼气罐(与奶牛小区相连)   我们在兴凯湖农场看到了稻壳供暖的现场,加工水稻稻壳供暖,据说稻壳灰是肥料。 图5天湖米业(水稻存储,加工车间,铁皮仓是稻壳仓)    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和相关企业的经历都伴随着成长中的缺陷,但是这些毕竟是可以克服的,这种经营方向是有长久的生命力。我在努力把这些缺陷作为研究对象,找出克服的方法。    其实,基层是很欢迎我们的,尤其我们大学和农垦的各个农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垦区至少有一半的干部毕业于我们学校,我们的科研也一直服务于农垦,我们一行的调研受到热情的款待,海林农场的书记和厂长助理还有财务科长每天宴请我们,并细致地接待我们的调研。兴凯湖公司老总和各位副总每天宴请我们之外,还专门布置专人接待我们各项调研任务,更有意思的是,我们正赶上分公司拿出12万元免费为水稻示范户培训水稻相关技术,老总就把我拉上讲了一会,我感到能为他们做点事,回报一下,很心安,说什么也没接讲课费。这次调研跑点见的都是新朋友,聊起来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回到家后,接到问询平安的电话,同时,我报平安的短信已到他们的手机,七天交了一些新朋友,真好!    调研一次,总结一下。调研提纲应该表达接近现实,调研时问问题要具体,注意询问不同社会角色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想法和满意目标。不要用过多的专有名词。     图6 赶上了就做点贡献 等有时间,还要带车出去,走走看看真是好处多多。
个人分类: 事件|4882 次阅读|2 个评论
"顶天立地"——如何立地
zhijieleng 2009-2-14 11:20
做研究讲求顶天立地,这是我的博士导师唐焕文经常说的话,顶天大家都比较清楚,就是做他人没研究过的问题,或者用了、创造了新方法、或者有了新结论,但是立地很不容易,我一直认为必须满足两点,首先,所研究的问题必须是来源于实际的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或者衍生的方法等关键技术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具有交叉学科的融通能力的人才,比如,粮食物流问题现在是各省乃至国家的重要问题,但是既懂粮食,又懂物流的人很少,这种人才就成了稀缺资源,其实,本质上是缺少能够快速掌握新知识的人,比如,粮食研究领域中,谁能快速掌握新兴的物流知识,谁就是稀缺人才。所以,立地的人才必须是在一个领域有着长久的研究经验,同时又具有快速接受新理论、新技术,并融会贯通的人。其次,研究的问题的产生应该部分来自调研,研究结论的应用也应该用于实际,这里,问题多多,说到调研,这是所有学生、甚至是青年教师的软肋,问题有多方面的,不只一个被调研单位的领导反映,学生眼高手低,同时,问的问题无法听得懂,不得要领。归结起来,就是学术研究领域用的是规范的学术用语,专业名词,而实际领域所用名词,往往滞后研究领域的发展。比方说,调研时问:您的大米供应链是如何集成的?没人听得动。但是如果换一种问法,问你这大米的产、加、销是通过何种方式整合的?谁说了算,流程是什么?估计会给你一个明确回答。另外,高校教师支农,也要讲究方法,你的理论思想、方法再好,不能传播出去也是没用,我的硕士导师徐仲儒经常告诫我们,要让小学生都能听明白你讲的东西。所以,立地往往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创新重要性的支撑,这是非常重要又非常艰难的过程,我经常告诉我研究团队的同仁和学生,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术和应用两个领域里穿梭的能力,不要急,10年训练不长,20年才有可能游刃有余。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99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科学类杂志网站发展之数字扫描
songshuhui 2008-9-3 15:51
BOBO 发表于2008-04-24 星期四 2:12 分类: 其他 | | (来源于 中国图书商报 ) 网站是科学类杂志数字化最主要的表现形态之一。据调查,目前我国学术杂志拥有网站率为53.1%,技术杂志拥有网站率只有37.9%,科普杂志拥有网站率为62.5%,三者的加权平均值不到50%,这也就意味着三类科学类杂志拥有网站的比例尚不足一半。 学术杂志:网络独立性较差 本次抽样调查了近200种学术杂志。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学术杂志拥有网站率较低,只有53.1%;几乎一半(46.9%)的学术杂志还没有自己的网站甚至主页,传播媒介较为单一。这与我国学术杂志单位规模较小,资金、人力有限的现实情况相符。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但从调查数据上看,北京学术杂志拥有网站率仅仅比外地学术杂志高出6%,北京地区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体现不明显。 在被调查的102种拥有网站的学术杂志中,绝大多数因为自身实力有限,通过主办单位网站上网,比例达70.6%;一刊单独上网、拥有独立域名的比例为13.7%;数刊联合创办网站、拥有独立域名的比例为2%;依托学科信息网上网比例为13.7%。需要说明的是,拥有独立域名的学术杂志总共只占到了15.7%。这说明我国学术杂志的网站建设、维护等方面独立性较差,发展水平较低。102种学术杂志网站中,只有27种能够实现在线投稿功能,比例为26.5%;只有19种能够实现在线查稿功能,比例为18.6%。这两组数据说明学术杂志网站与作者交互功能还要进一步提高;本次抽样调查还发现,学术杂志网站与读者交互功能实现得较差,只有26种杂志拥有读者留言板或论坛,占102种拥有网站学术杂志总数的25.5%;另外,有39种学术杂志能够实现在线检索文章,比例为38.2%;只有12种实现了在线远程审稿功能,比例为16.7%;只有8种实现了在线远程编辑功能,比例为7.8%。学术杂志网站的在线编辑功能实现得较差,共有81种学术杂志具有此功能,占拥有网站学术杂志总数的79.5%。另外受我国整体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限制,102种学术杂志的网站中能够实现在线订阅功能的,寥寥无几,总共只有4种,仅占3.9%。   调查还发现,102种学术杂志网站中,没有开展经营活动的共有82种,所占比例为80.4%。开展的最主要经营活动是广告的,共有16种,所占比例为15.7%;其次是信息出售,用户付费购买杂志的数字化资源,总共只有4种,所占比例为3.9%;开展以网站为主要组织方的活动的学术杂志网站极少,只有3家,比例为2.9%。相较于国际优秀学术杂志网站经营状况,现阶段中国学术杂志网站经营方式还比较落后,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赢利模式。 技术杂志:打造行业电子信息港 在被调查的190种技术类杂志中,内容定位涉及新技术、工艺、设计、设备、材料等方面,相对于学术杂志有着更为广泛的受众群和广阔市场空间,技术杂志往往是某一行业、某一领域信息集散的信息港。目前,我国技术杂志多为B2B的行业类杂志,虽然发行量不大,但在某一行业、领域内却有着较大的影响,是行业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但本次调查发现,我国技术杂志拥有网站率却是被调查的三类科学类杂志中最低的,只有37.9%,超过六成(62.1%)的技术杂志没有自己的网站甚至主页。   较之学术杂志,能够实现在线投稿功能的技术杂志网站比例略高,达23.6%,共17种;而能够实现在线查稿功能的技术杂志网站,比例略低,只有15.3%,共11种。   与学术杂志相比,技术杂志网站更加注重利用网络与读者的交互功能,拥有读者留言板或者论坛功能的比例有所提高,达到了27.8%,共有20种杂志;拥有在线检索文章功能的网站比例显著提高,达到了59.7%,共有43种杂志;另外有45.8%的技术杂志网站拥有会员注册功能,其利用技术杂志的行业信息优势,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受众的归属感,进而增强网站的粘合度。 绝大多数技术杂志网站能够实现信息发布功能,比例达到了80.6%;同时,能够实现在线支付订阅功能的技术杂志网站比例比学术杂志高出许多,达27.8%,共有20种杂志。   总体说来,技术杂志网站的内容设置与杂志的内容保持了一定的分离性,表现出了一定的独立媒体形态,技术杂志网站主要内容设置还体现了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信息需求的宗旨,信息的技术性、专业性较强。其中,69.4%的技术杂志网站提供了行业新闻资讯,发布行业最新的技术动态、理论突破、活动组织、学术论坛等信息;30.6%的技术杂志网站为用户提供了专业技能知识服务;另外,69.4%技术杂志网站依托了所在行业背景,通过交换链接的形式,扩大自身影响,所链接单位主要是行业内企事业单位;另外,还有16.7%的技术杂志网站发布了人才招聘信息。   在网站经营方面,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技术杂志通过网络开展了经营活动。调查的72种技术杂志的网站中,没有开展经营活动的占43.1%,共31种,这一比例远低于学术杂志的80.4%。技术杂志网站的主要经营活动仍旧是广告,共有25种技术杂志网站中发布了广告,所占比例34.7%;其次是举办活动,共15种杂志网站通过举办活动开展经营,所占比例为20.8%。 科普杂志:独立媒体特性突显 科普杂志的社会功能是普及科学知识,其传播范围广,且大多为个人自费订阅。科普杂志比较重视网络建设,通过信息的多渠道传播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本次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调查了48种科普杂志后发现,科普杂志拥有网站率在三类科学类杂志中最高,达到了62.5%。北京地区科普杂志共17种接受调查,其中11种拥有网站,比例为64.7%,略高出全国水平;没有网站的科普杂志共6种,比例为35.3%。本次调查的京外地区科普杂志共31种,其中19种拥有网站,比例为61.3%,略低于全国水平;没有网站的科普杂志共12种,比例为38.7%。 调查发现,科普杂志网站与作者交互功能的水平不高。调查的30种科普杂志网站中,能够实现在线投稿功能的只占20%,共6种;而能够实现在线查稿功能的网站,比例更低,只有4种,只占了13.3%;科普杂志网站强调与读者的交互功能,拥有读者留言或者论坛功能的比例达到了40%;有16.7%的网站能够实现多媒体演示功能,所借助的多媒体形态有音频、视频、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等。 与前两类杂志网站相比,科普杂志网站表现出更强的独立媒体性。独立媒体赖以生存根本的就是信息内容,因此绝大多数的科普杂志网站拥有信息发布功能。据本次调查,83.3%的科普杂志网站能够实现信息发布功能。大多科普杂志网站发布的信息强调对纸版杂志信息的整合与再开发,杂志内容通过重新编辑整理以适应网络环境传播;强调与纸版杂志内容的差异化,在定位上互为补充。 据调查,30种科普杂志网站中,有63.3%的并没有开展经营活动,这一比例较技术杂志高20多个百分点(技术杂志为43.1%)。而开展经营活动的还是以广告为主,其中有8种杂志网站投放了广告,所占比例为26.7%;其次是举办活动,共有4种杂志网站通过组织活动开展经营,比例为13.3%。 标签: 杂志 , 网站 , 调研
个人分类: 其他|1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