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道德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学生解答《道德经》的一个问题
热度 4 anran1969 2018-3-12 16:42
昨天,有学生在QQ向我提问:老师,我在《道德经》中看到一句话“不尚贤,使民不争”,大概是说,如果不要特别其中有贤能的人,就不会导致民众之间为了功名利禄争得头破血流。自己有点疑问:自古官职不是有贤者居之吗?贤能者才能引领一方。若是不举贤任能,何以政通人和? 说实话,学生的问题一时难住了我,昨天请教学中文的老师,又查找资料,回复如下。 1. 这个问题涉及到儒家和道家根本不同的宇宙观和政治道德观。“不尚贤,使民不争”是道家思想,中国传统政治道德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兴贤授能,是儒家治理国家的一种方略。而道家是出世的,有着更为宏大的宇宙观。 2. 一定要理解道家的整体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老子的核心思想就是“道法自然”,是他的理想世界与主张:返性归朴,回归自然,道家认为人的一切有为之举都是对人性和自然的破坏,包括制度,礼仪,文明,因此,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使所有人能够从人性本真出发,消除纷争,从而达到与道合一的理想境界,抛开礼仪圣人,顺应自然去生活,国家自然就治理好了。不尚贤了,老百姓自然不会为功名利禄去争夺,国家自然可以大治了。实际上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是“不尚贤”,而是让人们自然而然地“尚贤”,反对人为的干预;不是不治,而是顺应自然去治。而儒家是主张进取的、人为的、努力的。 3. 需要清楚这些思想提出的背景。春秋战国之际,奴隶制土崩瓦解,封建制度尚未形成,读书人都在思考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提出了许多不同的主张,形成许多不同的流派,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号称“显学”。各家在具体主张上各有不同,比如人才问题,儒家墨家法家都主张尚贤,但对人才的要求有诸多不同,到家刚好相反,因为当时的人对社会发展的根源认识不足,看不到生产力的发展使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因此,儒家大多主张全面恢复周礼回到奴隶制时代,有浓厚的复古倾向。儒墨法主张“有为”,道家主张“无为”,认为恰恰是人们太多的有为带来了社会的动荡和纷争,要改变局面,就应弃绝一切智慧和文明,回到原生状态,才能返性归朴,回归自然。因而,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国家不要太大,人不必太多。庄子批评的更彻底,主张人应该像牛马一样悠游自在,以表达对社会尤其是战争的不满。 4. 这个观点的局限性。批判社会的同时没找到问题的根源,解决的办法又眼中脱离社会现实,好比让人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但这种主张教给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即“正话反说,正题反做”,最富有辩证法特点。我们的教材中也总是列举老子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991 次阅读|20 个评论
姚远:《老子》的宇宙空间学说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6-5-22 23:07
《老子》的宇宙空间学说 姚 远 1  吴寿鍠 2  阳兆祥 3 ( 1. 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2.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系,陕西西安; 3. 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系,广西南宁) 一、空间概念的提出 《老子·五章》有 : “天地之间 , 其犹橐乎 ? 虚而不屈 , 动而愈出”。这是说 , 天地之间 , 不正像风箱一样吗 ? 愈空虚 , 愈不会穷竭 , 愈排除 , 它风量愈多。把宇宙空间喻为像风箱中空虚一样。说明老子认为宇宙空间是空虚的。 对物体存在的地点、界限、高下、虚实、薄厚、大小、长短和形状的认识 , 是产生空间概念的基础。这些词语在《老子》中随处可见 , 如二章的“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十一章的“当其无 ( 空虚 ) ” ; 十四章的“无状之状” ; 三十八章的“薄”、“厚” ; 四十三章的“无间” ( 空隙 ); 四十五章的“大盈若冲” ( 最充满好似空虚 ) 等等。这些都是老子从不同角度对空间概念的阐述。 对“天”的论述 , 也涉及到了对宇宙空间的认识。《老子》中有多处提及“天” , 多数可视为宇宙空间 , 少数特指君王 , 当标以“天下”时 , 则指地球之上的万事万物。比如《老子》中屡屡论及的“天之道” , 就说的是宇宙发展演化的规律或者本质。 另外 , 《老子》中约有 87 处论及“无”或与“无”相关的概念。其中还以第十一章形像地论述“无”的作用 , 及与“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归纳起来 , 这些“无”字包括“无名”、“无为”、“无私”、“无尤”、“无忧”、“无离”、“无知”、“无欲”、“无德”、“无味”、“无难”、“无失”、“无厌”、“无敌”、“无亲”等等。其构词虽极繁复 , 并与其他词语构成了变幻无穷的幽深意境 , 但归根结底 , “无”的根本含意是没有、不存在。 这种“没有”和“不存在”与空虚、真空的概念很相似。《老子》一章有 : “常无 , 欲以观其妙” , 是说经常从无形象处来认识“道” ( 无名 ) 的微妙。“道”在《老子》中有时指物质世界的实体 , 更多的是指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如取前者之意 , 通过“无”来认识物质实体 , 就是通过“空虚”或者空间来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存在。 二、空间作用的认识 《老子· 十一章》有 : “三十辐共一毂 , 当其无 , 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 当其无 ,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 当其无 , 有室之用。”这是说 : 三十条辐集中到一个毂。有了毂中间空洞 , 才有车的作用。搏击陶泥作器皿 , 有了器皿中间的空虚 , 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造房屋 , 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 , 才有房屋的作用。老子又进而认为 : “故 , 有之以为利 , 无之以为用。”这是说 : 所以 , “有”所给人的便利 , ( 只有 ) 当它跟“无”配合时才发挥出它应起的作用。 老子在这里非常形像地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 : ①空间是有作用的 ; ②就一个别的具体事物来说 , 空间也是有限的 ; ③空间是客观存在的 , 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 是与物质的存在和运动相互依存的。 在现代物理学中 , 空间的作用已被完全证实。如当半导体的价带未被电子占满时 , 所出现的少量空的能极称为“空穴”。价带被电子占满时没有导电能力 , 而含有空穴的价带能导电。现代物理学中真空的概念 , 与老子关于“无”的概念、空虚的概念也很相似。物理学上的真空即一个没有物质的态 , 一个凝聚态。李政道曾深刻论述真空的作用说 : 比如把一间房子密封起来 , 然后把空气抽掉 , 把质子、分子所有的东西都抽掉 , 那么这里便越来越接近真空态。可我们无法抽掉里面的作用 , 作用是无处不在的。太阳与地球之间是真空 , 可二者之间仍然有引力。所以 , 作用是没法抽掉的。虽说这些现代自然科学中的空间概念与古代自然哲学中空间的概念是有差别的 , 但从老子的一些认识与现代的一些认识接近这点来看 , 也正说明了老子跨越时代的高超理论思维。 大致与老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 ( Demo Critos, 约前 460 —约前 370) , 曾把空间理解为“虚空” , 是原子存在的容器。略晚于老子的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 ( Aristo Teles, 前 384 — 前 322) 则认为空间就是地点。所谓地点就是容纳物体之最初不动的境界。同时认为虚空不是运动的必要条件。比如鱼在水中 , “虚空”是没有的。与这些论述不同的 , 老子则把空间看作“有”与“无”相互配合的一种客观存在。对宇宙来说 , 空间无边无际 , “长”、 “深”、“大”、“远” , 时间也“久” , 对空间中每一具体的个别事物而言 , 空间和时间又都是有限的 , 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 还有车毂中间的空洞、陶质器皿中间的空虚、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等 , 这些空间都是有限的。 老子甚至还认为 : “天下之至柔 , 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即认为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来穿去。这个看不见的力量 , 能透过没有空隙的东西。这个神通广大的东西就是“无为”。在具有穿透性这点上 , 这简直就是古希腊哲学家们所说的“以太”了。在 17 世纪 , 西方科学家赋之以新的特性时 , 即认为以太绝对静止 , 密度很小 , 弹性很大 , 没有重量 , 充满整个宇宙乃至可渗透到一切物体之中。但是,老子的“无为”与形而上学的“以太”不同 , 老子的“无为”是顺应自然变化 , 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 , 而“道”是“无为”而“自然”的 , 这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三、空间与时间的关系 《文子·自然篇》记载 , 老子早就说过 : “往古来今谓之宙 , 四方上下谓之宇”。《老子》中也有“古”、“荒” ( 远古 ) 、“古之极” ( 从来 ) 、“自古及今” , 以及 “域” ( 宇宙 ) 、“天”、上、下、高低等概念。由此可见 , 宇宙和时空二者是相同的概念。《老子》第七章也有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 以其不自生 , 故能长生。”这是说 : 宇宙与地间广大无垠而地则绵延永续。“久”与“宙”古音相通 , 所以“久”亦指宙 , 即时间。宇宙与地之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 那是因为它顺其自然 , 不为自己能否生存而操心 , 所以能长久生存。另外 , 《老子》第二十五章也论及“有物混成 , 先天地生”、“天大”、“地大”、“域中” ( 宇宙间 ) 等。 这些论述都说明 : 老子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相关的。这虽然不及《墨经》对时间和空间的实质及关系论证得那样严密,但老子把“天长”与“地久”并举 , “天大”和“地大”并举 , 而且“有物混成”时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 , 在空间上有位置的不同。这已足以说明 , 老子已认识到时、空之间是有密切关联的 , 而物质形成、发展和运动总是同时间、空间相关的。 在《老子》中 , 对宇宙来说 , 空间无边无际 , 也“极” ( 穷 ) , “长”、“广”、“大”、“远”、“深”,特别是《老子·二十八章》中的“复归无极”。这无极即无穷之意 , 并兼及时间和空间。《庄子· 逍遥游》亦有“犹河汉而无极也”的说法 , 其中“无极”仍指无穷。另外 , 时间也 “长”、“久”。这都是说时空是无限的,但时空也有有限的一面。老子认为 : “飘风不终朝 , 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 而况于人乎 ? ” ( 《老子·二十章 ) 》。这是说 : 狂风刮不到一早晨 , 暴雨下不到一整天。谁使它这样呢 ? 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持久的事 , 何况人呢 ? 老子在这里的论述还不能说是指宇宙是有限的 , 而是指宇宙间就一具体的个别事物来说 , 也有有限的一面。另外 , 像车毂中间的空洞、陶质器皿中间的空虚、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 , 这些具体事物的空间也是有限的。由此可见 ,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绝对和相对的辨证统一。 姚远,阳兆祥,吴寿鍠.《老子 》的宇宙空间学说 .华夏文化,1997(2):16-17. _老子_的宇宙空间学说_姚远.caj 《老子》的宇宙空间学说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下载 _老子_的宇宙空间学说_姚远.caj _老子_的宇宙空间学说_姚远.caj 华夏文化 , CHINESE CULTURE , 编辑部邮箱, 1997年02期 【作者】 姚远 ; 阳兆祥 ; 【机构】 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 ; 【摘要】 《老子》的宇宙空间学说□姚远吴寿钅皇阳兆祥一、空间概念的提出《老子》五章有:“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是说,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愈空虚,愈不会穷竭,愈排除,它风量愈多。把宇宙空间喻为像风箱中空虚一样。说明老子认为宇宙空间... 更多 还原 【关键词】 天地之间 ; 空间概念 ; 宇宙万物 ; 道法自然 ; 希腊哲学家 ; 《墨经》 ; 无欲 ; 【文内图片】 【分类号】B223.1 【被引频次】1 【下载频次】86 欢迎点击阅读全文: _老子_的宇宙空间学说_姚远.caj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662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以道家为宗(13) 开环以科学地道道——非维基百科中的俗解
SciteJushi 2013-6-20 09:53
道家思维,走向现代科学,不得不,善于把考查、研究对象近似地孤立出来。 “孤立出来”,也意味着,“开环”:从“人的去认识事物”的角度看,直接把道视为规律、法则、原理更便利,而不必定直接要求规律、法则的载体的具有终极意义的本源、根据。 开环,不是换概念,勿篡改历史,只是研究技巧。在分析许多现实的事物时,老子也这样处理。 这样一来,也已更远离了困境:严格地讲,道是不可捉摸的、不可说明的,被加以某种说明后的大道,就已不再是原来的大道了。道道、名名,可以混用、相通。“道道”比“名名”,似乎更合现代习惯。科技研发,也更明显属于道者的主要关注了。 从这种意义上讲,《道_维基百科》(2013年5月查)开始就干脆说道表示“终极真理”,也可以凑合,虽然“权威国学的长期努力”使那里的“道”、“德”都已很贬低了老庄。 《道_维基百科》说《道德经》:“道,是自然规律或者法则,是指这个世界还没有人的时候就存在的自然界、宇宙的规律和法则。德,是人活了很长时间以后才进化出来的人类行为规范。道大于德。生命进化出意识后,可以认知‘道’,可以创造‘德’。依道而行谓之德。”这些绝非老子本意,而是一部分引申的特解,但是,实用性很强。 这不如把道简化为“理性”、“一种活力”、“无”,那样怪、那样远离最初的“自然”。此类简单地替换老庄的本意的时髦,可能有些是,善意地以“精准、正确、超前”美化古人,但是,抹杀了文化的土沃根深、古朴朦胧、多元包容、历史底蕴、可延展性,尤其还可能增加“德”的麻烦。 规律、一般规律、总规律、根本规律、认识程度等等,不比老子的基于“大多久”的层次,更容易理解、把握。这仍易使人误解老子的超凡入圣的道德观、朴素而很理想化的德育观,推人入冯友兰的局。 道者,尊颂大自然:天地生养万物,立了奇功伟德,然而,它们不争利、不显露、不留名,它们不自以为是地去分辨“获得者、被生养者”的美丑、善恶、智愚、忠孝、礼乐、仁义。 如果,领导者能领会和效法天地的美德、珍贵大自然赋予人人的权利,道者勤勉行证之,人人学习领导者、尊道贵德、强调做好自己,百姓万民就将自化、自正。那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浑然一体的大同社会,哪还要儒的“仁义道德”呢?即使不那么理想的情况,要搞个契约社会、民主政治,也何愁人们缺诚信、选举素质呢? 儒学,是污染哟,害人啦。 儒家,奸邪,讥笑道家是不要道德、是消极隐遁、甚至是自我放纵。 儒学熏陶出的统治者,专制腐化,攀比名利地位,热切地区分等级、教导他人,要求在下的人甘做被骗的傻子,还忙着以言“立德”,实在是大盗啦! 儒家的统治里,“道德品质”不离口,“荣誉”似乎重于生命,极权专制却成为了“天理”,那可真是怪胎呀! 上下鼠窜、执着地摆弄别人的儒者,习惯了儒思维的人们,看道者:实在是混沌、昏昏、闷闷、玩鄙的愚人啊! 那些光屁股的娃娃,还没有受儒毒的害,更近乎大自然,实在算是太有道德了。 深远阿,深远! 新浪赛特居士SciteJushi-2013-06-20。
1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元二面多维多层次的人体复杂系统观
热度 1 quantumuniverse 2012-6-22 23:18
出自:《人体复杂系统科学探索》.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佘振苏 倪志勇 一元二面多维多层次的人体复杂系统观 首先,我们秉承东方哲学的一元论。但这不是机械的物质论或是精神论,而是以物理世界的自组织原理为依据、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基础的一元存在论,即任何系统都有自身存在在宇宙中的这样一个自组织中心,它的一切性质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来展开的。同时,任何事物(系统)都存在两面性,即形与体,虚与实,阴与阳,静与动,等等相互对立的、但又是不断相互转化中的两个方面所完整地刻画,缺一不可。这一点根植于系统的量子物理特性,即任何系统都是量子真空的宏观激发,而任何宏观激发,相对于量子的微观本质而言,都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当代物理学所能精确刻画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简单系统,如从基本粒子到重子和轻子,从质子、中子、电子到原子,从原子到简单分子,等等。当涉及到复杂的生命大分子时,理论的描述就开始变得非常唯象和不完整了;当涉及到更加宏观的生命体时,理论的刻画就更少了。而突出的一点不完整,就是将波函数的相位信息丢了,这也是薛定谔所说的世界图像的缺失。例如,在化学描述时,我们一般只关注密度矩阵,这对于简单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也许不严重,但对于生物大分子的功能来说,是非常严重的。于是,人们在刻画生物大分子的运动时就人为地引进各种唯象模型,例如供体 - 受体的钥匙 - 锁模型,基因调控的启动子模型,等等。这些模型的引进满足了生物定性研究的需要,但在理论上远远不能认为是圆满的。如果,我们问,为什么这个“钥匙”对这个“锁”,到底有多少“钥匙”?多少“锁”?生物化学家是难以回答的。我们认为,波函数的关键的一面被丢失了,影响了对整体的刻画。只关注局部是难以回答一些整体性关键参量的。这一点对于人体的研究来说,就更为关键了。这里,我们将一元两面性作为所有系统的特点提出来,作为本体论模型提出来,是还系统之量子本源。 因此,物质和意识作为生命系统的两个互补的面而始终共存,这是本书所建立的本体一元二面论。物质意识两者对于人体来说,各有侧重,互补互生。科学图景中应该自然包含意识,意识是人体系统的自然存在的一个方面,也是当然的“物质”的一面。如此,当我们将人这一认识主体列为认识对象时,人自然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科学研究对象。人体系统科学的诞生正是顺应了从 薛定谔的两个悖论中解脱的需求。我们主张从根本上完善对事物的一元二面性的认识,摒除狭义的物质观,正确认识意识的“物质性”,即量子现象本质。这样,薛定谔的悖论才能迎刃而解。 进一步,我们追随钱学森的复杂系统思想,并充分吸收非线性科学这几十年来对多尺度和复杂现象研究的成果,从本体论上确认所有宏观系统的多维度和多层次特性,这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一般性特征。当我们从多个层次、多个维度来认识人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将人放在宇宙、自然、社会这个大系统里进行考察,将人的微观物理过程、宏观化学、电、热等过程分层次地进行考察,并寻求建立对人的宏观状态开展多层次定性定量描述时,人体的复杂系统模型就会具有科学价值了。特别是,当将人的意识状态作为人的宏观状态的一部分,与其生理、心理、思维等进行统一描述时,我们将开始对人形成完整的认识。将上述这些思想集成起来,就是一个综合性的人体复杂系统观:人体是一个“一元二面多维多层次”的开发的复杂巨系统。 1. 人体系统的一元性 任何复杂系统都具有一元性,这是系统在自组织原理作用下形成的在宇宙(自然)中构成自身一个完整整体的特性。系统的一元性,也称为系统的本质特性,是系统最为抽象的本性,它与海德格尔所表述的存在性异曲同工。因此,用具体的语言来刻画系统的一元性,往往是困难的。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系统的本性往往是通过其他具体的性质(如二面多维多层次特性)来表现。 人体系统的一元性来自于大自然中生命起源和进化过程中所实现的自组织性,是在生物、动物、智能动物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完善、仍在不断完善过程中的一种特性。对于一个个体而言,其完整的个性从诞生起就始终存在,这样一个抽象的 整体就是其一元。 生命系统的整体一元性又是与开放性密切联系在一起,任何生命的个体又无不例外地生活在一个生命群体之中,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生态系统。这样的联系是多层次的。因此,人体的一元性与其多维多层次特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体系统的整体一元性的形成机制与生命起源的物理机理息息相关。在第三章里,我们讨论了生命起源和智能起源这一当代科学的重大前沿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是与对宇宙、人体的一元本体论的探索密切相关的。我们认为,生命起源是宇宙演化史上的自然过程,是宇宙量子场对称破缺所形成的多层次量子耦合结构的自然产物,是一个围绕着一个自组织中心产生的。 人体系统的一元与简单事物的一元最明显的差别在于其多维多层次的意识场,而这一点的根据是生命现象的量子力学解释。这一观点已经渐渐成为一批物理学家的共识。我们在这里将这一思想置于哲学本体论的框架下,将它视为宇宙演化、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自然产物,使之在今后的探索中成为一个公理。我们将时刻牢记,生命是一个量子现象。在这一点上,我们将西方哲学强调本体论的传统与东方朴素实用的哲学生命观进行了融合。具体地说,生命体“与生俱来”的量子特性,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气的本质提供了基础,也使我们很容易破解薛定谔的悖论,在物理世界中找到意识的位置,以及刻画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人体系统的整体一元性秉承了东方哲学的传统,正如《道德经》所描述的道的本性时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事物发展的源头,都有一个“一”,就是事物的整体性。经典哲学长期陷入一元论和二元论之间的争执,确实各有各的道理。然而,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意义上来看,系统的存在性才是其本质一元,而物质论和精神论都是该一元的二面。量子物理场与真空的现代阐述终于弥补了传统认识上的漏洞:传统的可见的物质只是量子真空场涨落的一个侧面,是波函数的振幅的这一面,传统的不可见的精神也是量子真空场的一个侧面,是波函数的相位结构的表征,后者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的证明。正如第六章第六节所讨论的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重大问题所要澄清的那些,我们需要用更加细致的逻辑来论证,生命体自然形成一个能够构成多层次耦合的相位场,即意识场,来主导一个复杂的、具有自适应能力的过程,实现“适者生存”的宏观功能。我们在一元的层次上实现了人体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一元就是这样一个统一体。 深刻理解量子真空作为整个世界的背景,将使我们对于生命、世界、人、社会产生新的认识。 2. 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是天下之“一元” 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我们这里提出,道是物理宇宙诞生过程中从量子真空中涌现的有序结构。因此,随着宇宙的演化,尤其是随着生命的起源,智能的诞生和人类的诞生,道这一量子真空结构也在演化,不断在一元的外围形成许多维度的二面性和多层次的结构。因此,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她无所不在,含有大量的、甚至无尽的能量和信息,她创生了、还在继续创生着宇宙的物质,特别是生命物质。由于道是处于最基础的量子真空,它是天下之母。 在量子真空层次,道创造了宇宙中所有的基本粒子,包括正物质和反物质,这一过程在物理上称之为真空极化。也正是基于对这一原理的运用,今天的人类已经可以人工制造出反物质——例如正电子,它已经成功运用于民用技术——例如医疗中的正电子成像技术。在构成我们宇宙的正物质的类别中,在量子真空层次,道创生出两大类粒子,一类构成物质(重子),另一类构成传递基本相互作用的介子。因此,物理学对基本粒子规律的探索,正是从最微观的层面上理解道! 在宇观层次上,自宇宙大爆炸以来,宇宙中的基本粒子从“奇点”喷薄而出,暴涨成为我们当今宇宙学所估计的数百亿光年的空间尺度。而四散而出的物质性基本粒子分两类,形成重子的粒子和形成相互作用介质的轻子,这也对应着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前者,具有静止质量,属于阴;后者,刻画相互作用,以主宰运动为主。 在这个过程中,宇宙的发展经历了光与物质的脱耦,以及原子分子的诞生。处于量子真空层次的道也进一步演变,成为维系所有物质原子稳定的力量。在这一层次,我们发现了量子力学的规律。可以说,量子力学描述的是在量子真空上涌现的亚原子尺度上的时空结构,也就是在亚原子尺度上的道的涌现。在这一涌现结构下,量子真空场的宏大能量,维持了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电子,使之不会由于电磁辐射而落入原子核之中,造成原子的“塌缩”。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生育了万物,辅助万物,即《道德经》所说的“渊兮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万物都是“道生之”。 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存在都来自于同一来源,它们本来就处于一种量子耦合态,只是长期的演化使这种耦合态呈现高度复杂的结构。可以设想,在宇宙大爆炸中的惯性作用下,所有物质粒子在空间彼此分离后,彼此之间仍然保持着一些耦合关系,随着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度增加,这种初始的量子耦合关系被淹没了。但是,所有粒子的信息、以及粒子之间相互耦合的关系的信息,仍然被存储到了巨大的量子真空之中。作为量子真空中涌现的结构 - 道,万物之母永远珍藏着我们婴儿时代的信息。 因此,道是在宇宙诞生以后、在最基本的量子真空层次产生的宇宙结构,这一结构是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变化之源!“可以为天下母”! 3. 人体系统的二面性 宇宙进化过程中量子时空每一次显著的相变(对称破缺)都产生一个新的维度的二面性,形成相互对立的、又相互补充的事物的两个方面。意识和物质、形和体正是人这一高级智能系统在地球生物圈中诞生时所产生的特殊维度的两面性。 《道德经》对事物二面性有着充分的刻画,奠定了本书哲学观的基础。《道德经》用了四十多个二面概念来刻画宇宙、社会与人生,我们在这里列举若干,例如:“有无”、“阴阳”“大小”、“多少”、“长短”、“正反”、“轻重”、“黑白”、“雌雄”、“虚实”、“清浊”等,这些二面性用以刻画事物的一般状态;“高下”、“左右”、“前后”、“曲直”、“生灭”、“兴废”、“进退”等用以刻画事物的时空属性;“刚柔”、“动静”等用以刻画事物的运动特性;“得失”、“成败”、“福祸”、“吉凶”、“荣辱”、“主客”、“利害”、“贵贱”、“治乱”、“寿夭”、“不足与有余”用以刻画社会与人生的发展;“美恶”、“善与不善”、“明昧”、“巧拙”用以刻画人的心理与行为;“难易”、“大细”用以刻画事务的复杂性;“母子”、“彼此”用以刻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损益”、“有为与无为”、“争与不争”用以刻画主体的行为等等。上述的各类二面性概念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复杂系统都是可以通用的,这些成对的二面性概念就扩展为一个包含 40 多个维度的相空间,对每个具体的系统(包括人)都构成了丰富的刻画。 对事物两面性之间关系的刻画就构成对事物的原理性认识,这些原理性的认识又直接指导实践。例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对事物演化规律的刻画,因此对待事物的一般心态应该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又如“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相互作用关系的原理性认识,因此老子主张“为而不争”以德为本的行为原则;再如,“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是对大国的兼容并蓄、奉献负责的刻画,而“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是对国家和平共荣的交往关系的原理性刻画,大国支持小国、则取信于小国,小国支持大国则取信于大国,并主张“下以取,或下而取”的强者处下的外交原则,并最终实现“各得其所”的和平共荣的局面。 4. 生命系统的形体二面性 - 形的量子场本质 开放的复杂系统的运动总是遵循两大科学原理,即物理宇宙的能量守恒原理和生命世界的达尔文进化原理,其运动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形体二面复杂多层次性。其中,显现的一面是体,隐现的一面是形。体以结构为表现形式,形以功能为表现形式,数学上表现为场,或形态,与体结构相伴而同时存在。 宇宙和生命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和进化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已经在物理学和生物学原理中有所揭示,尤其是量子力学原理,热力学原理,和生物进化原理,这些原理描述了世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在宇宙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是最重要的事件,其科学过程还有待深入的研究。生命起源产生了体和形的分化。《道德经》中阐述的“一生二”正是开启了“阴阳相生相克”,世界进入二元(物质+精神)的进化历程。世界(宇宙,存在)无可非议包含物质的一面,我们称之为“体”。但在生物起源以后的世界演化过程中,围绕生物体产生的一系列生命现象的背后,隐现出另外一个实在,我们称之为“形”;形以场的形式存在,与体相伴而同时存在。对于生物系统而言,形相对于体更具有整体性的含义,在现代生物学的研究中通常以“结构”出现,然而我们认为它是生物系统和生命世界的基本要素,是与相对应的生物体具有同样地位的客观存在。人类这一特殊高级生命拥有更高级、更复杂、具有高度智能性的形世界。东方文明的大量理论和实践是对形世界发展变化规律的阐述,而西方科学则在体世界的研究中成果卓著。我们认为,在人类当代文明中,体和形,物质与精神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离开形的体对于人类不具有真正的意义,离开体的形乃无源之水。 形体二面的存在性直接源于量子物理的观点:如果确认波函数是对宇宙的精确描述,则复杂生命系统同时存在宏观的振幅密度分布和相位梯度场,前者可以直接观察,后者可以通过前者的运动来推知。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天空中飘浮的白云和推动白云运动的气流,可见之云为体,不可见之气(流)为形,气流推动云的运动,气流和云共同形成一个整体。 薛定谔早就指出了世界“形”的存在性。他说,“粒子,比如原子、分子。旧的观点认为,它们的特性是基于它们所组成的物质而体现的。这个理论是毫无根据的,与我们刚刚的认识刚好相反,同种粒子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新的理论认为,粒子的特性在于其所组成物质的形态和组织结构。事实上,我们日常的预言习惯欺骗了我们,当我们听见‘形状’( shape )和‘形态’( form )这两个词的时候,我们就会联想到物质的外形或者形态,它是辨别物质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了四种‘因’,其中有‘质料因’和‘形式因’,他认为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和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 。 生物体与机械系统最明显的差异是,生物有机体始终在进行着多层次的内部自我更新——以细胞的凋亡和分离生殖和细胞内的分子代谢为代表。在生物体内部,几乎不存在始终不变的物质构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物体系统的本质特征是它的运行模式,即形结构。这是一个令人惊讶、而又有深刻意义的事实。 1955 年,物理学家费曼在美国科学院所作的《科学的价值》的演讲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一篇科学论文说:‘鼠的脑中放射标记的磷在两周中减了一半。’这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鼠脑中(你、我的脑子也没什么差别)的磷有一半已经不是两周前的原子了,它们已被替换了。那么我要问:“究竟什么是载有意识的分子呢?子虚乌有么?这些全新的分子能承载一年前在我脑中的记忆,可当时发生记忆的分子却早已被置换了!这个发现就像是说我这个体仅仅是一个舞蹈的编排。分子们进入我的大脑,跳了一场舞就离开了;新的分子又进来,还是跳和昨天一模一样的舞蹈--它们能记住!” 。 人工生命理论创立者兰顿说,“生命是一种形式性质,而非物质性质,是物质组织的结果,而非物质自身固有的某种东西。无论核苷酸、氨基酸或碳链分子都不是活的,但是,只要以正确的方式把它们聚集起来,由它们的相互作用涌现出来的动力学行为就是被我们称为生命的东西” 。 作为人生理现象的一个两面性的例子,我们来考察人的神经系统。现代生理学习发现,人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两个系统,两者之间的生理作用一般是相互拮抗的。交感神经在机体危急时活动最强,所产生的行为被医学概括为 4 个 F 过程 : fight (格斗)、 flight (逃跑)、 fright (惊恐)和 sex (性)。副交感神经促进各种非 4F 过程,如消化、生长、免疫反应和能量储存,涉及到能量的产生和储存,以及机体的修复。大多数情况下,自主神经系统两个部分的活动水平是相反的:当交感神经的活动加强时,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就减弱;或者当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加强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就减弱。交感神经强烈地动员机体,以损害机体的长期健康为代价来实现短时的应急;而副交感神经相对平和地开展活动,以保持机体长期的良好状态。从人体系统科学的哲学观来认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正是处在同一维度的两个对立而又相互补充的方面,两者不可能同时强烈地兴奋,因为它们的目标是矛盾的。 人体复杂系统在多个维度上拥有这样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两面。人体系统科学可以应用于挖掘那些还没有被充分认识的维度中相互补充的两面。 5. 人体系统的多维性 多维通常指多自由度,指系统包括大量的子系统。但是,在这里,多维 是指复杂系统存在多个相互独立、互补的不同侧面。例如,粒子与场是属于第一个维度的两面,动与静是属于另一个维度的两面,外在的和内在的属于第三个维度,这些维度联合起来,才能构成对于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恰当的刻画。对于一个复杂现象,也正是涉及到多个维度。维度的多少是事物复杂性的一个量度。 建立人体系统的多维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经验性的,从对人体的观察现象中提炼相似性,进行归类,建立具有独立和互补性的维度。钱学森从人体的多功能态的角度提出了人体的多维性,他说,“我们不妨看一看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 化学知识那么多,点点滴滴,把它综合起来变成一个元素周期表, … 我们人体科学的任务要比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还难上不知多少倍。元素周期表是二维的,而人体是多维的 … 立足点就在于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 要描述这个复杂巨系统不是几个参数可以描述的。简单化不行,要用几百个上千个参数,怎样拢起来?比门捷列夫当时要复杂得多,要汇总各方面的知识” 。 第二个方面是思辨性的,即从对系统的基本认识的角度,针对我们对宇宙、社会、人体的哲学思考,对系统的多维度进行描述。例如,上面对人体的形体二面的刻画,构成了一个维度,这是精神与物质的维度。前面总结的《道德经》对世界事物发展的四十余维度,构成了一个相对十分完整的刻画。今后,我们将对系统的多维展开细致的归纳。这将成为人体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6. 人体系统的多层次性 在同一个维度上,人体系统具有跨层次、跨尺度的结构和功能,正因为多层次性,才构成复杂系统。多层次性是复杂的自组织性的体现,层次的数目刻画了系统的复杂性。系统跨层次的结构容易被发现,但不容易被理解,往往是困扰理论的难题。因此,理解复杂系统的多层次性,构建系统跨层次的耦合,是复杂系统研究的重中之重。 以人体生命系统为例。核酸、蛋白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等属于多层次的体系统结构,形成丰富的体世界,同样,人体形系统也存在对等的多层次结构。与体系统的结构性相对立,形系统的数学形态是场,通常的运动形式是波,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和互补。思想、观念、认识、意识等都是个人的形世界中的子结构,这些结构的变化和演化,就是社会变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系统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因果还原论主张,系统的组成部位的行为决定了高层次实体的行为,所有的因果关系都是“自下而上”的。 虽然尚未达成共识,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支持自上而下的因果关系的存在 。物理学家 Paul Davies 提出了两种自上而下的因果类型。第一种是“整体-局部”因果,在这里,局部的行为只有在整体的背景下才能得以理解。第二种因果类型称为“层次纠缠”,指高一级的概念层次对低一级的概念层次具有因果效力。 物理学家 Ellis 对从日常生活、到物理学、生物学理论进行考察之后,认为,“复杂性层次结构中的高层次要素,具有自治的因果效力,它们在功能上独立于低层次过程。自上而下的因果如同自下而上的因果一样在发生作用,高层次背景决定了低层次功能的展现,甚至调制低层次组元的性质” 。 如果对于复杂系统,我们不但承认自下而上的因果关系,而且还承认自上而下因果关系的存在,那么我们不但能够理解,复杂疾病是由从基因、到细胞、到组织、到人的行为以及环境等多因素所造成的,而且,还为对复杂系统行为的预测和干预敞开了大门。对于医疗,这就意味着,处理复杂疾病,不一定只有复杂的手段,而是可以有更简洁的方法。 Rees 以恶性贫血等复杂疾病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他总结到,“成功的治疗不依赖于对原因的发现,因为,‘原因’在这里可能对应着多种操作方式上的定义。成功的治疗在于发现疾病赖以发生的‘阿基里斯之踵’,这使得能成功的进行干预。疾病并不是因为其自身的原因而存在,而是因为复杂系统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医学,看上去,不在于对引起任何疾病状态的无数的路径给出完全的描述。相反,医学的目标是注重实效的:它通过怎样成功的进行干预来定义病因,通过在数量有限的途径中,哪一个是可以被智取的。医学更像是工程,而不是盛大豪华的理论”。“阿基里斯之踵”相当于一个关键变量、或者称之为序参量,而不是一些细节的要素。 实践论的还原论,基于自下而上的因果观认为,改变系统组成部分的运行状态是改变系统整体状态的最重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现实生活的操作中,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同层次的因果关系是并存的。例如,一潭浑浊发臭的死水,如果我们希望它恢复清澈、气味清新,该如何处理?根据还原论思想的做法是,通过对水质的化验,我们可以发现,水中的腐败菌大量滋生繁殖,我们可以就此认为,腐败菌是潭水发臭的根本原因,希望用杀死腐败菌的方法——比如喷洒化学药物来改变水质,从而达到水质澄清的目的。我们也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方法,比如寻找一种能够在水中生存而且是腐败菌的天敌的微生物,把它们引入水塘,我们也能达到目的。这就是运用同层次的因果。我们还可以有第三种选择,即认为水浑浊发臭的根本原因是潭水失去流动性后,其整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形成了适合腐败菌滋生繁殖的环境,从而出现水质浑浊发臭的现象。由此,产生了第三种方法,引入活水,把水潭与周围的自然流动的水系联系起来,通过整体的改变水潭的大的生态环境,我们也能够达到目的。这就是利用的自上而下的因果关系。 薛定谔 . 生命是什么 : 物质与意识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16. 薛定谔 . 科学大师启蒙文库:薛定谔 .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 22. R.P. 费曼 . 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 . 长沙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5:230. Langton C.G.,Artificial Life(1). NewYork: And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 41. 钱学森 . 论人体科学 .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88 : 65. Murphy N, Stoeger W.R. Evolution and emergence: systems, organisms, persons.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Ellis, G F R . Physics, Complexity, and Causality. Nature , 2005(435): 743. Rees J. Complex disease and the new clinical sciences. Science 2002;296:698-700.
个人分类: 意识科学|4481 次阅读|1 个评论
佛,非佛,是名佛;道,可道,非常道。
sheep021 2010-7-9 10:31
佛,非佛,是名佛。 道,可道,非常道。 对仗如此工整,莫非佛道一家,《金刚经》与《道德经》同出而异名? 连佛与道都只是个名而已,更何况人呢。不要说凡夫俗子,就是人文始祖黄帝,和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其肉身至今也化作一抔黄土和一簇乱草。永恒的,是他们的精神! (图片均来自网上) 自古以来,佛道势不两立,武当山与少林寺向来就不合, 争争斗斗时常有,看来,那些惹是生非的住持、掌门们也未必悟得自性。未必比《西游记》和《红楼梦》的作者高明。 《西游记》原本就是一部佛道合一的著作。 《 红楼梦》里的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是整部著作的指引者,而且在全书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整部《红楼梦》就是通过他们展开。 《好了歌》通过 跛足 道人及和尚之口,以罗列世事的手法,唱出了人世间中人人都追求的功名、钱财、爱情、亲情等种种的痴迷行径,指出了世事无常,说明了功名、钱财、爱情和亲情在本性上是空幻与无常的道理。    好了歌   作者:跛足道人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 .    好了歌解   作者:甄士隐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 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963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