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欧阳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欧阳修的画眉鸟:不及林间自在啼
热度 3 mimu 2018-11-25 22:35
画眉鸟 宋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欧阳修的 《鹭鸶》 也写得很好: 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
个人分类: 博物观察|4718 次阅读|8 个评论
小绿豆的大智慧
xiaomifengAmy 2018-6-3 16:03
初夏的贵阳,阴雨不断,偶尔的高温,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开始感到夏季的酷热,但是即便如此,对于夏天,我仍然十分期待,脑海中浮现的,是关于夏天的美好记忆,冰镇西瓜、各种美味的冰激凌、冰啤酒和小龙虾,当然,还有消暑佳品 ——绿豆汤。 说起绿豆汤,我想在很多贵阳人的餐桌上,一定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药方”,足以可见,绿豆汤在老百姓心中的重要位置,能在夏日里喝上一碗清凉的绿豆汤,这等滋味,恐怕是坐在空调房,吹着冷气也不能比的呀! 据说绿豆汤熬煮的时间不同,食疗的功效也不同。其中以绿色的汤最能解毒,因为此时豆汤中溶出的物质是豆皮中的活性成分,豆皮中的多酚类物质尚未被氧化,清热解毒的作用最强。但我素来喜欢喝已经出了沙的绿豆汤,所以熬煮的时间会相对更长,工序也相对更复杂一些:将头天晚上泡好的绿豆倒出沸水中,待水再次煮沸后捞出,以除掉绿豆的涩味,然后再次倒入锅中,另外加水没过绿豆3公分,大火煮沸后,再中火煮到绿豆全都爆皮、开花,绿豆的汤汁会要收干时,再倒入水煮沸,为了保证口感,我常常会捞出浮在水面的绿豆皮,继续煮沸 15 分钟后,在熬煮十余分钟,此时颗颗绿豆都爆开了花,汤汁微微泛红,“咕咕”地卷着豆沙冒着泡,放凉之后,舀上满满一勺绿豆汤倒入口中,丝丝甘甜夹杂着粉粉的豆沙,那感觉真叫一个安逸呀! 绿豆,其实并不原产自中国,它的家乡在遥远的印度和缅甸,但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豆出口国。经过 2000 多年来的栽培,绿豆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中医认为,绿豆全身是宝,种子、豆皮、豆芽、豆叶及花均可入药,而在民间,熟悉的是将绿豆视为消暑解毒的良方。在《开宝本草》中曾经记载:绿豆 ,甘 ,寒 ,无毒。入心、胃经。主丹毒烦热 ,风疹 ,热气奔豚 ,生研绞汁服 ,亦煮食 ,消肿下气 ,压热解毒。按现代科学的解释,主要是因为在盛夏时节,人体由于高温出汗,使得机体因为流失了大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导致体内环境紊乱,而绿豆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维生素,营养价值较高,因此,在高温环境中以绿豆为饮料,可以及时补充人体流失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使人体各系统得以平衡,从而达到了清热解暑的作用。 在中国民间,素有“腊月初五吃五豆”的习俗,据说这一习俗还与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有关呢!相传欧阳修早年未得志时,以卖文为生,后来被一位李姓的千金小姐以绣球选中为夫,这位千金小姐不顾家人反对,毅然与欧阳修成亲。此后,欧阳修店将卖文所得的钱悉数交由妻子管理,尽管妻子节衣缩食,勤俭持家,但两人每天仍以豆子饭为食,日子过的十分清苦。直到后来,欧阳修进京赶考,金榜题名,做了大官,日子才有了起色。腊月初五这天,妻子煮了一锅“五豆饭”,欧阳修吃了几口,觉得不好吃,于是妻子端起一碗五豆饭,说:“绿豆绿,做官莫忘破庙里;黄豆黄,做官莫忘写文章;豇豆豇,做官莫忘瓜菜汤;蚕豆蚕,做官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坐官位高志莫短。”一席话使欧阳修想起了为官之前的清苦生活,从那之后, 他为官清廉,坚持读书写文章,最后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给家里立了一个规矩:每逢腊月初五,都要吃五豆饭,以时刻提醒自己要笔耕不辍,时刻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这个故事流传到了民间,百姓们纷纷仿效,一直沿袭至今,成为风俗,还有了“吃了五豆饭,远离苦和难”的说法。 小小一粒绿豆,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承载了中国民间千百年来的智慧……
个人分类: 漫话科学小知识|3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嘉祐二年的科举取仕与赵家末日
热度 2 liyou1983 2017-8-22 22:30
宋仁宗嘉祐二年正月五日(一说六日),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贡举,至三月七日,公即元 1057 年 1 月 30 日至 4 月 2 日,正值“东风杨柳欲青青,三月露桃芳意早”的冬末春初,东京开封举行了进士(奏名进士)、诸科、特奏名进士的考试。三月五日,宋仁宗御崇政殿,试礼部奏名进士,赐章衡以下二百六十二人及第,一百二十六人同出身;次日,试进士科之外的诸科,赐单至诚以下三百八十九人及第;三月七日,试特奏名进士,即对考进士多次不中者特许附试,赐张应以下一百二十二人及第。以上共八百九十九人(一说八百七十七人,似误)。同时,苏洵送子入京,庆历二年进士王安石在京任群牧判官,五月始知常州,古文宋六家汇聚一地,实为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盛典。 对于那次科举大典,诸多史籍尽管保有了相对清晰的记载,国内近来仍然流行着各种道听途说、瞎编乱造的历史神话。诸如欧阳修为示公正,误将苏轼答卷当作弟子曾巩,苏轼只以第二名中进士,似乎成了该科探花;若有其事而异想天开的“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等“嘉祐十子”名单;描写嘉祐二年贡举的煽情却臆想的鸡汤文、口水体的开篇:“那一年,身居江湖而心忧庙堂的范仲淹离开了这个世界。” 科举取士始于隋唐,但唐代贡举尚未定型,状元或状头也并非风头无二。赵宋建国,沿袭唐制,贡举大致分为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常科是常设之科,包括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规定了考试时间、内容、程式等科目。宋太祖黄袍加身,为了笼络人才,重视科举取仕,尤其是进士考试以答卷决定取弃和名次,殿试制度使得进士成为了天子的门生,优渥异常,迁升荣速,公卿以下无不耸观,加上宋太祖时每科进士少则不足十人,多则三二十人,社会最看重的就是进士科。宋太宗雪夜即位后,每科进士及第数增加到一二百人。进士科通常考试诗、赋、论各一篇,以及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而以诗、赋、论三篇为主。不过,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实行省试糊名法,宋英宗治平二年改进士三年一大比,宋神宗熙宁八年又宣布废除诗赋、帖经、墨义取仕,改为四场考试,一场考《易》《诗经》《周礼》《礼记》大礼,二场考《论语》《孟子》兼礼,三场考论,四场和殿试考策。当然,熙宁改革并未完全推行,进士考试经常在诗赋、经义、论策之间变换。制科是皇帝亲自主持的小范围考试,宋代的制科在考试程式和题目上已经具有常科性质了,而且从山野之民到及第进士都可以参加。 北宋前期仿照唐政,以诗赋论考进士,举子常有以赋甚合圣意,成为状元。如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桂林王世则《六合为家赋》曰:“构进乾坤,作我之龙楼凤阁;开穷日月,为君之玉户金关。”主旨伟大,文字华丽,帝颜大悦,擢为第一。再如宋真宗咸平五年王曾《有物混成赋》有“得我之小者,散而为草木;得我之大者,聚而为山川”,大中祥符八年蔡齐《置器赋》有“安天下于覆盂,其功可大”,胸怀宽广,包容有度,得中状元。王曾不仅是该榜的三元,且礼部试取七十二名,殿试只留下三十六人,录取人数极少。欧阳修虽连中了监元、解元、省元,晏殊主考官为了挫其豪气而将欧阳修置于第十四名,让年轻帅气、姓名正确的十九岁王拱辰抢了状元,而李清照就是王拱辰的外曾孙女(一说是另一状元王珪的外孙女,且李清照与秦桧妻王氏为姑表姊妹)。由于吕蒙正、胡旦、陈尧叟等状元得到了宋太宗的赐诗,宋太宗、真宗朝的吕蒙正、王曾、李迪、苏易简、蔡齐等状元仕至宰相(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这进一步提高了进士和状元的社会地位。 转眼到了丁酉嘉祐二年( 1057 ),距离上一次皇祐五年贡举已过四年。《宋会要辑稿·选举》等载:春正月五日,以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贡举,翰林学士王珪、龙图阁直学士梅挚、知制诰韩绛、集贤殿修撰范镇并权同知贡举;天章阁侍讲卢士宗、集贤校理张师中封印卷首,馆阁校勘张洞、王俨充覆考官,梅尧臣、张子谅、张唐民、董参、吴秉、鲜于烍充点检试卷,张师颜、刘坦、李昌言、孙固、崔台符充诸科考试官;十五日,命直集贤院祖无择、集贤校理钱公辅考试知贡举官亲戚举人。换言之,欧阳修领衔的王珪、梅挚、韩绛、范镇、梅尧臣等人组成的中央考试委员会,不仅名节自励,为人端正,而且囊括了名臣、学者、诗人的豪华考官阵容。正月七日,就试贡士六千五百人入闱,锁院五十日,应礼部试(会试)。欧阳修、王珪、梅挚、韩绛、范镇、梅尧臣六人公务之余,赋诗遣兴,得《礼部唱和诗集》 173 首。 那一年,宋朝开国已近百年,文恬武嬉,承平已久,虽巅峰时刻,但积弊已深,危机四伏,庆历新政的主将范仲淹早在五年前就倒在了赴任颍州途中的徐州。从知识、观念、文艺等方面看,士子流行的却是险怪奇涩、空洞无物之文,钩章棘句,浸失浑淳,号太学体,显然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参与新政又屡遭贬斥的欧阳修恰值知天命之年,正是一个人思想成熟、不甘老去、奋身一搏的关键时期,解放思想、逆转文风、选拔人才则是躬逢其位的欧阳修可能做到的最好选择。而年少三岁的宋仁宗登基三十五年,世事精明,为政宽通,又宵衣旰食,龙体欠佳,也在考虑传位储才、看家护院的家国大事。 当时,集聚京师、摩拳擦掌的待试贡士几近万人,这些人将是国家治理、社会创新的重要人力资源。欧阳修等人瞻前顾后,果断提出力矫时弊,复兴两汉,文以载道,文学革命。在礼部考试中,欧阳修经梅尧臣推荐,确将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置第二,《春秋》对义居第一,但礼部奏名进士三百七十三中李实居首。在三月五日开始的殿试中,苏轼只登乙科(二甲),这明确载于苏轼的墓志铭。曾巩、苏辙《刑赏忠厚之至论》亦留存至今,并为佳作。而苏轼独擅胜场的诗、赋,在礼部考试中似乎未能出彩,或者不合上意。李复圭《纪闻》云:是春殿试考《民监赋》、《鸾刀诗》、《重巽申命论》,及第不落一人。官家也求贤若渴,体恤下情,参加殿试的全部录取,还增加了十五个名额。三月十一日,殿试唱名状元、探花、榜眼是名头不响的章衡、窦卞、罗恺,第四、五名是郑雍、朱初平,但并不是才华横溢的苏轼、苏辙兄弟或曾巩、曾布兄弟,也没有传说中的程颢之弟程颐!三月十三日,又唱名赐特奏名进士一百二十二人、诸科三百八十九人。不过,思想开放、才能突出的士子大都脱颖而出了,士气文风骤然转变了。至于擅长太学体而实则简陋险怪的如刘几等考生,欧阳修坚持一无所取。某生文有“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欧阳修为续“秀才刺,试官刷”,批曰“大纰缪”,启封果为刘几。榜出之后,他们群聚诋斥,抗议告状,或为祭文投其家,将欧阳修的祖宗八代问候了个遍!刘几落榜后,文风大变,嘉祐四年更名刘煇(辉)入闱,殿试《尧舜性仁论》,欧阳修擢为第一。 宋代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祖宗科举取人·仁宗》载:嘉祐二年三月丁亥赐进士章衡等二百六十二人及第,一百二十六人同出身,是岁进士与殿试者始皆不落。章衡、窦卞、罗恺、邓考甫、王回、王韶、王无咎、吕惠卿、刘庠、苏轼、苏辙、郑雍、林希、蒋之奇、梁焘、曾巩、曾布、程颢、蒋之奇、杨汲、张载、张璪、朱光庭、章惇、吕大均、刘元瑜、曾牟、曾阜、顾寀、苏惟贤、邓绾、郭源明、林旦、黄好谦、蔡承禧、张纪等二百余人史上留名,其中王韶、吕惠卿、苏辙、林希、郑雍、梁焘、曾布、张璪、章惇九人位至宰执。曾巩生而警敏,文章端正,是年与弟曾牟、曾布、从弟曾阜,妹婿王元咎、王彦深,好友王回、王向赴试,并皆进士及第,未几其弟曾宰、妹婿关景辉、侄曾觉、弟曾肇亦中进士。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等又载,林希(文节)连为开封府、省试第一,就等着廷试夺魁了。阅卷时,林希《民监赋》开头“天监不远,民心可知”,仁宗恶其语忌,亟付考官,考官不敢置之上等,状元就飞了。而章衡破题云“运启元圣,天临兆民。监其事以为戒,纳斯民于至纯。”仁宗浏览卷子,读“运启元圣,天临兆民”,曰“此太祖、太宗之事,朕何足以当之?”读“监其事以为戒”,叹息曰“此谓先帝”。至读“纳斯民于至纯”,乃竦然拱手曰:“肤何敢当!”此赋虽不切题,然政治正确,规模甚伟,遂擢为第一。章惇也及了第,但不愿屈居其侄章衡名下,嘉祐四年再试,高中第五;类似的如绍兴进士曹冠因依附秦桧而驳放功名,乾道中又蟾宫折桂。 嘉祐二年进士发榜后,主司欧阳修语梅尧臣曰:“吾当避(苏轼)此人出一头地。”苏轼进士考试只闯进了二甲,但四年后苏轼、苏辙在制科“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中大出风头,分别考了第三、第四等。可是整个大宋三百年一共就举行了二十二次制科考试,只录取了四十一人,而同期进士四万多人!更奇葩的,宋代制科成绩分一、二、三、四、五等级,五等不合格,但第一、第二等从没人中过,第三等有据可查的只有吴育、苏轼、范百禄、孔文仲四人,且苏轼两次科考两入三等,据说考评官司马光还想把苏辙也列入三等。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进士考试十四次(一说十五次,误)。嘉祐三年,诏礼部贡举,调整考试制度。嘉祐四、六、八年,胡宿、王珪、范镇权知贡举,又分别赐进士、诸科及第出身三百三十九、二百九十五、三百四十一人,英雄尽入彀中,野无遗贤了。唐代虽有大唐、盛世之称,但唐代的首要治功是维持了隋代的民族平等、国家统一的局面,改进了隋代的三省六部的政府组织体制。宋代崛起于五代十国乱世,立国之后又面临列强环伺的国际环境,对内必须采取思想自由、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国策,民贵君轻,开放言路,奖引四民,民富国强。 嘉祐四次贡举,取士一千八百多人。嘉祐八年,仁宗去世,英宗、神宗、哲宗、徽宗相继即位。嘉祐才俊特别是嘉祐二年进士科所取的吕惠卿、曾布、章惇等人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左膀右臂,王韶、梁焘等人事功卓著,欧阳修、王安石、苏洵携手苏轼、苏辙、曾巩开启了北宋文学革命,张载、程颢、吕大均等人掀起了北宋哲学革新。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差不多成为宋元以来士人的社会实践指南。 嘉祐之后,财政状况一度好转,西北失地收复千里,商品交换空前繁荣,一个新的时代似乎呼之欲出了。但是,大宋依然只是赵姓的家天下,国家兴亡只是伯仲之间击鼓传花的权力游戏,与广大臣民的生死存亡何干?由于传统政策难以解决帝国内生的生存危机,新党旧党党同伐异,升斗小民苟且偷安,挽救危局的王安石变法又因缺乏君主立宪、市民自由、科技创新、法治保障等一系列条件支持而迅速失败,大宋历经靖康之耻、厓山之劫,芸芸众生最终换了一拨更加野蛮无耻的奴隶总管,只是华夏文明终于转向腐朽垂死、存亡继绝了。
个人分类: 胡天胡帝|1916 次阅读|9 个评论
改革者的命运--------<画眉鸟>诗后的欧阳修
lifeng9038 2017-4-17 06:01
改革者的命运 ———-—《画眉鸟》诗后的欧阳修 画眉鸟 (宋)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我国是画眉鸟的故乡,是鹛类的王国。画眉鸟在中华大地上已鸣叫了几万甚至于几百、几千万年,但欧阳修是把画眉鸟写入文学作品的第一人。《画眉鸟》这首诗是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网民对这首诗很热爱、推崇,互联网上有很多很多关于这首诗的介绍、注释、解读和讨论的信息。 很多画眉鸟爱好者欣赏这首诗,主要是欣赏“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这两句。因为这两句诗,对画眉鸟这林间歌手的优美歌声和漂亮的形体动作,都作了淋漓尽致地描绘。“百啭千声随意移”,是说画眉鸟不仅善鸣,声音嘹亮,而且富有韵律、富有节奏和变化;“山花红紫树高低”是说画眉鸟在烂漫的山花、高低交错的密林中,不停地飞上飞下、千姿百态。画眉善鸣,而且鸣声极为好听,因此不少读者把这两句作为全诗的重点,作为欧阳修写此诗的本意。 近读《玮笑》的博文,看来玮笑女士是位文学家,她有很深的文学功底,文章写的也很漂亮。把她对欧阳修这首诗的一些理解摘抄如下: “原来,在很久以前,欧阳修也见过画眉鸟,不过,他所见的都是锁在金笼里的画眉。那时的画眉鸟从笼中发出的歌音,也曾使作者陶醉过,以为其时之鸣声,已然十分动听;而当他来到滁州山林之中,亲耳聆听了这笼外之鸟的撩人娇音时,才发现,笼中画眉之音,不及林间之宛转美妙远矣,于是他叹息到:‘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在另一处,她又说:“对‘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之句,理解为不愿把鸟儿(不仅只是画眉)锁在金笼里,应将它们放飞,让它们在广阔的林木中自由自在地飞翔鸣叫,就是势所必至、理所当然。” 这些理解,我认为都是对的,但除此之外,应把这首诗与欧阳修的政途,与欧阳修这位政治改革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这两句诗,对画眉鸟的优美歌声和迷人之处,的确作了精典式的刻画。但“诗言志”,“诗者心之声”,托物言志,借景生情,是诗的功能,也是诗人写诗的目的。欧阳修是位大诗人,但欧阳修首先是位政治家,是位政治改革家。作为政治家诗人的欧阳修,他要通过对画眉鸟的描述和咏唱,表达什么样的政治感慨和心声呢? 欧阳修从景佑元年(1034年)进京为官,到庆历五年(1045年)被贬到滁州,十年间两次被贬,六次迁官。升迁过,平调过,被贬过。做过大谏官,也做过小县令,所以欧阳修首先是大宋王朝的一位官吏。 欧阳修又不是一般的官吏,他是位忠于国家社稷的政治理想主义者,是位不屈不挠的政治改革家,是“庆历新政”的核心人物。他不仅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而且还能在皇帝左右,直陈政治主张和改革建议。由于他能放胆直言,刺中时弊,仁宗皇帝有时对他也很欣赏,曾对侍臣说:“如欧阳修,何处得来”,说他是人才难得,并两次给予嘉奖。第一次是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作为谏官的欧阳修,直陈宰相吕夷简坏了天下,说:“以夷简为陛下宰相,而致四夷外侵,百姓内困,贤愚失序,纪纲大隳,二十四年间坏了天下。”欧阳修等人的忠诚刚正,得到仁宗褒奖,赐五品服,并专门召见;第二次是在改革关键时期,欧阳修在皇帝面前力荐范仲淹等改革派人物,并请仁宗皇帝下定决心进行改革。仁宗接受了欧阳修的建议,启用了范仲淹和富弼,批准了他们的施政纲领,并破格提升欧阳修为右正言、知制诰,赐三品服。欧阳修、范仲淹等到改革派中的“四贤”,把斗争矛头,直指以三朝宰相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由于保守派执政20多年,党羽遍地,手段狡猾,最后制造“结党”伪证,左右皇帝,扼杀了“庆历新政”。改革派又一次相继被贬或罢官。欧阳修遭人诬陷,曾被下狱。后虽查明,但被贬到安徽滁州。由皇上的左膀右臂,一下降至一穷山沟里的小县官。在这种政治改革失败,政治理想破灭,个人惨遭贬黜的背景下,欧阳修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全诗的铺垫,诗的中心内容是后两句,“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始知”二字,是全诗的点晴之笔。“始知”,他这时才明白,中第、仕途、官场表面上虽然很显赫很辉煌,但都是自由人的牢笼。为官从政者,都是朝廷的工具、皇帝的奴隶。不管你多么才华横溢、人品出众,你只能顺从、拍马、尔虞我诈,否则,你就会被陷害、被贬官、被流放、被关进大牢。这里没有正义,没有真理。欧阳修的官海沉浮、坎坷经历,使他认识到,从政为官,不如为民自由自在。这次贬到滁州,虽然“官居荒凉草树密”,但“日暖众鸟皆嘤鸣”;“花开鸟语辄自醉,醉与花鸟为交朋”。这比锁在金笼(身居朝中,官居高位)要自由、惬意、舒畅多了。这种感觉就像陶渊明诗里面说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返回自然,享受自由,去掉一切精神枷索,和山林花鸟交为朋友,此乃人生的最大乐事。诗人把前十年为官从政的坎坷经历和由此带来的各种痛苦,与现在一身轻松,享尽山林之乐,进行前后比照,不由自主地说出了“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的诗句,流露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腐败政治的轻蔑。这首诗是欧阳修人生观念的重大转析。 第三句诗里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一个是“金”,一个是“锁”。“金”,是说你被关的牢笼,是个“金笼”;“官”,是块金字招牌,官比民,还是显得耀眼辉煌。“锁”,是说侍奉皇帝官府的各级官吏,也是被强行地、牢固地锁在封建制度牢笼里的囚徒,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让你当什么官你就当什么官,让你到那里去你就到那里去,你只能服从,只能任人摆布,没有任何自由。
1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等离子体科学 2012-6-22 09:15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好雨知时节”,盛夏洗京城! 昨夜雷雨,明日端午 。真是:“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呀! 好雨!好词!好日子! 科学网诸君节日快乐!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4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跟欧阳修学做实验
热度 13 wangxh 2012-5-26 07:55
跟欧阳修学做实验
欧阳修,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是王安石、苏轼的老师。不仅蜚声北宋文坛与政坛,是赫赫有名的大师级人物。即使对于科学研究——尤其是实验性很强的“研究工作”,亦颇有心得。请看: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一篇小小的《卖油翁》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熟能生巧 ”、“ 实践出真知 ”的科学道理。俺是在高中阶段 “补充古文”中学到的(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没有),至今仍回味无穷 …… 前几天,俺邀请清华的一位同行作了一个学术报告——《古陶瓷鉴定学》简介。其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位古瓷收藏家招收徒弟时,让弟子做的第一件事儿是 捡碎瓷片 ——从一个框捡到另一个框,然后再捡回来。天天如此,一直捡一个月。师傅根本不告诉徒弟为什么这么做,也不告诉这么做的目的何在。当然大多数学徒经不住这么“折磨”与“轻视”,扔下一句“这导师啥也不会还带什么研究生呀”,走人了。但是,只要能够坚持到底而且做得很好的弟子才会真正尝到甜头——他能够分辨出每个陶瓷片的区别,这在古瓷器鉴定时怎能不游刃有余呢? 这个小小的故事,也是要告诉学生们,即便是看似很简单的重复性实验,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而且其价值也并非体现在孤零零的实验本身中,而是存在于与实验者的相互作用、感应中。很多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几个实验,可能也会取得很不错的结果,发表了几篇重要论文,有的甚至影响因子还很高。这只能说明学生“在教师指定了考试范围之后考了一个不错的成绩”,不能说明达到了卖油翁的水平与境界。“ 短平快 ”也许能够出几篇好论文,但绝对出不了好科研人才!没有坚实的实验基础与能力,也不可能造就大师级人物的! 伟大的导师毛泽东也说过,“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和科学实验过程),人们达到了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还用风趣幽默的口吻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也许马克思的话更有激励性,以此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个人分类: 教之道|4801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组图:一人一句读书格言
热度 1 lzxun123 2011-4-21 22:36
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温家宝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生时书柜放书,死时书柜放你。(设计师William Warren)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朱熹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流来一溪书,源头是棵树。(photo by Rune Guneriussen)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原来我一点儿也不了解书。你呢?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W.哈兹里特   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书是有心跳的,你听见了吗?(by zahra delavari)   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文章和图片均来自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1-04/21/c_121332050.htm
个人分类: 读书|2161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欧阳修的疑问
xiaomaclever 2010-6-11 13:07
上篇博文是为密立根正名,这篇又来批评欧阳修。并非我吹毛求疵,爱挑人毛病。只是偶然看到,想到,写到。纯属巧合。 生查子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这是北宋欧阳修所祚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描写爱情的词。通过两年元宵节时的不同境遇,抒发了作者心中的伤感和苦闷。 但是,元宵节是在寒冬,哪里来的柳梢呢?他是在南方吗,应该不会!欧阳修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任京官,当时的都城是汴梁,在河南。而且春节、元宵节自古就都是团圆的节日,我想作者也不会在此时远涉他地。 所以,我的结论是要么是那几年北方气温出奇的高,^_^,要么就是作者臆想的景色了。
个人分类: 观点|3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1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