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CRO

tag 标签: CRO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CRO兼并重组资本盛宴方兴未艾
jinwsapa 2017-5-30 10:33
研发外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一直是生物医药产业和创新研发的永恒主题,它不断促使CRO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吸引风投和私募(VC/PE)及投资机构的进进出出,以及一二级资本市场的联动。 这是因为,这个行业机会巨大,市场细分也各有偏好。随着市场和业绩的波动,医药研发的全球化,以及临床试验的多国多中心的规模要求,导致了这个行业的重组兼并带来无法媲美的一个又一个机会。 研发外包CRO的行业老大当属昆泰国际(Quintiles Transnational)。1982年创办,1997年上市,2003年按17亿美元被私有化。不仅2013年再度上市,2016年还与处方药市场数据巨头艾美仕IMS按48.6对51.6%合并,成为现在市值为18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的CRO公司。 行业老二的科文斯(Covince)被LabCorp公司按62亿美元收购,也打造成为120亿美元的公司。该公司最近还在不断考虑收购其他的CRO公司。 1985年创办的药物研发公司PPD公司在2011年底就被凯雷(Carlyle Capital)资本和 Hellman Friedman两家PE机构按39亿美元私有化。 最近传说,这两家私募资本打算按88亿-90亿美元的价码出售。 这个月,爱恩希(INC)和inVentiv宣布打算合并,前者与后者股东将根据股票互换,形成53%对47% 的新公司。 紧接着,华尔街日报近日透露,行业老三的精鼎(Parexel)(按业绩排行非市值)也要被私募基金收购,价格在40亿美元。 近年来 CRO 主要并购交易 公司 行业排名 主要交易 市值(美元) 时间 昆泰国际 龙头老大 艾美仕 90 亿美元 2016 科文斯 第二 Lab Corp 62 亿 药明康德 国内第一 Apptec 2008 PPD 凯雷, Hellman 39 亿 1985 爱恩希 Inventiv 2017 精鼎 第三 出售 40 亿 2017 ? ( 健点子 ihealth 制作 ) 所以说自从金融风暴以后,CRO行业并购重组 消息几乎没有断过,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每周都有CRO重组或出售的传言。Chiltern,爱恩希研究和PPD是最近的两个重组兼并事例,现在, 连精鼎也被添加到该并购重组的名单中。 报道采访匿名“熟悉内情的人士”说,该CRO已经出售,目前市值约为38亿美元,但溢价可望超过40亿美元。精鼎全球有20,000员工,总部位于波士顿地区。 消息传来,精鼎周一的股价涨幅超过7%。到周五,连续上涨累计超过10%。 周涨幅 5.3% 月涨幅 27.5% 季涨幅 20.7% 据这位人士介绍说,精鼎已经吸引了激进投资者的浓厚兴趣,其中包括 Corvex Management LP ,该投资公司早已投资建仓,拥有Parexel的相当大的股份。 而精鼎公司并不希望对这个传闻发表任何评论。 此前,精鼎自己也在并购轨道上,它在 今年二月份收购了TMAC公司 ,这个公司是合同医疗事务服务提供商,这个并购加强精鼎的外包医疗保健专家服务。 虽然该并购协议的财务条款没有披露,但是通过并购, 精鼎获得基于格鲁吉亚的TMAC及其外包医疗服务业务, 拓展到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 精鼎可谓实力不可小觑,TA是CRO行业排行前五的主要参与者,但在成长过程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去年,其首席财务官兼高级副总裁Ingo Bank在第四季度业绩公布前几天辞职。几个星期后,公司推迟了10-K的申报和披露,因为内部审计发现有雇员“盗用公司资金”。据公司在报给证券委员会SEC的12b-25号文件中透露,发现其中一名在“公司国际业务”中工作的员工显然是滥用公司资金。 ( 精鼎公司总部。网络照片 ) 其实早在2015年10月, 精鼎就降低了2016财年的前景预期,年中将其收入目标下调约2%,达到21.4亿美元,同时也调低当年利润指标。该公司从2016年起就一直在裁剪约850个工作岗位,目标是从当年开始每年节省2000万到3000万美元运营费用。 今年1月份,它又表示计划减少400多个工作职位以进一步削减成本,虽然本周,它勾勒出了一个细节,说明它计划削减更多,在全球削减1,100到1,200个工作岗位,因为有人猜测它的目标是“ 出嫁前的瘦身 ”,减少开支, 改善财务指标, 有利于被收购。 另一行业老大, 科文斯早在18年前就想以6.71亿美元收购精鼎,但最终该交易没做成。 到了2015年2月,科文斯自己却被LabCorp以61亿美元收购。 但是,收购后的整合并不顺利,业绩也不理想,现在也面临受到削减成本和裁减员工的压力。 但LabCorp并没有以此罢休, 它还想继续收购其他CRO公司,首选目标是爱恩希,是否能如愿,并巩固其老二地位,现在还难说。
个人分类: 风险投资|5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迅猛发展的CRO药学开发外包业务
热度 2 Helmholtz 2012-11-18 22:12
迅猛发展的CRO药学开发外包业务
11月12-14号,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HMGU科技主任Wess教授与该中心的创新业务主管Rohmer博士在联合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何宏博士的陪同下,接连走访了三家重要的公立研究所:中国医科院药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药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以及北京的CRO企业康龙化成、昭衍新药研究中心和上海的桑迪亚、药明康德等四家企业。 整体的印象是科研所的工作扎扎实实,但实质性的联合研发项目仍然较少;相比之下,CRO的药物外包业务却在近十年在中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2000年成立,但是国内最大的CRO公司药明康德已经拥有7000多个员工分布在上海、苏州等两个基地,另外还在武汉、西安等地设有研究中心。作为上市公司,据称其规模已经是后面的第二至第十家企业的总和。而且已经与世界上排名前20的药企全部建立有合作关系,药明康德对某些合作伙伴的投入甚至已经超过该公司在本土的研究人员数量,他们当然也对一些属于虚拟企业的小伙伴提供相关增值服务。 Wess教授因为在领导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之前,过去曾经有23年在国际药物研究机构的从业经历,对于借助中国CRO企业的力量,把一些先导性的成果先做一定的孵育,在增值后再与投资机构合作,表示了极大兴趣。鉴于Wess教授明年还将出任亥姆霍兹联合会健康领域的副主席,他的这次的访问对于今后扩大亥姆霍兹联合会在中国的实质性合作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个人分类: 2012亥姆霍兹科技新闻|502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Charles River实验室与阿斯利康建立合作关系
nooney1986 2012-10-18 17:27
阿斯利康 宣布与坐落于马塞诸塞州的Charles River实验室建立战略合作关系。Charles River将负责阿斯利康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估等工作。这一协议持续三年直到2015年。今年早些时候阿斯利康已经开始将相关资料交付Charles River,预计这一交接将在2013年完成。预计Charles River从这一合作关系获得的销售额将占其目前销售净额的1% Charles River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James C. Foster称:“非常高兴能与阿斯利康建立这一合作关系。利用公司具备的能力,可以为阿斯利康提供一个灵活的药物研发平台。Charles River对科研领域的热情将为这一合作奠定基础。我们期待能与阿斯利康一期,共同推进药物的研发工作。”阿斯利康安全评估部门全球副总裁Stefan Platz表示:“一个值得信赖的展露合作伙伴将简化阿斯利康药物研究的工作方式并更加灵活的分配现有的资源。与Charles River的合作使得双方能够携手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更有效的进行毒理学、安全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个人分类: 国际医药行业观察|1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阿斯利康与北京康龙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nooney1986 2012-10-18 17:25
2012年10月,北京康龙宣布与 阿斯利康 全球研发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这项持续多年的协议中,康龙将为阿斯利康提供化学、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支持。康龙将投入一个由百名科学家组成的队伍,在其位于北京的新研究基地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一合作预计将提高阿斯利康的研发效率。 制药 巨头倾向于寻求综合性的合作伙伴,许多年以来,以之为目的,创造新的研发模式并与大型公司建立研发合作关系一直是康龙公司的发展战略。康龙公司因此在关键性疾病的治疗领域建立新的发展技术平台,为大型制药公司服务。 阿斯利康iMed传染病研发负责人Manos Perros称:“阿斯利康很高兴能够与康龙公司达成协作,我们相信这一合作将提升阿斯利康的研发效率,完善阿斯利康的生产线。康龙公司的科学家将与阿斯利康的团队进行整合,共同为世界各地的患者提供有价值的药物。”康龙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楼柏良博士称:”康龙公司很荣幸成为阿斯利康的合作伙伴,我们正在努力提升我们的能力。这次合作关系标志着公司在高强度和全球化的竞争中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楼柏良博士,在 化学 合成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是该领域资深的化学家。2004 年,在楼柏良博士的发起下,成立了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在组合化学、药物化学、有机合成化学等领域为全球制药公司和生物制药研发机构提供一系列全方位的新药研发外包服务。到目前为止,包括国际上前十大制药公司中的7家企业在内的共约40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已成为公司的客户。成立于2004 年的康龙化成公司以制药、 生物科技 公司和学术以及政府机构为服务对象,提供新药发现、临床新药实验室和生产综合服务。完成对维通博际的收购后,康龙化成公司拥有的包括化学、药理、生物、药物代谢与动力学以及工艺开发等领域的专业科研人员九百名,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可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同时备案,具有从药物发现到申报临床试验等全部技术的资质的研发外包机构。
个人分类: 生物实验室|10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技术市场现状分析
lgjszy 2010-11-11 08:41
芮国忠 1 林耕 2 张海波 1 邓茂 1 摘 要: 近年来,国际大型制药企业纷纷将新药研发业务外包到中国,推动着我国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发展。北京市作为国内科技资源和高技术人才比较集中的地区,也成为国外大型制药企业、研发机构选择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或寻找合作伙伴的首选。本文根据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登记的涉外合同数据库,分析了北京市医药研发外包行业的现状、特点、优势领域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物医药;研发外包; CRO;技术市场;产业联盟 目前全球医药研发投入逐年递增,批准上市的新药数量却呈现递减趋势。基于开发新药越来越难,加上市场竞争和药品价格限制等不利因素,为降低研发成本,许多大型制药公司将研发转移至低成本国家。在国际制药企业将药品生产转移到我国之后,这些企业也开始在中国进行研发业务的外包试水。北京凭借丰厚的科技资源与人才储备,研发外包服务业迅速成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1 北京地区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业的现状 北京作为全国创新中心,拥有领先的科技资源和丰富的临床资源,具有一批拥有独特技术的研发服务机构和相对集中的药政管理系统,发展医药研发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中国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地区之一。 1.1 北京医药研发服务业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 2007年北京的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收入已超过50亿元。北京在药物临床试验服务、药物临床前研究服务、新药开发与转让服务方面已形成规模,分别占25%、20%和25%的份额。但实际上外单收入约为10亿元,可见主要还是为国内的企业提供服务。 1.2 北京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联盟 1.2.1 中国生物技术外包联盟(ABO) 2005年9月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专注于生物技术外包服务的组织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简称ABO)。通过资金整合、品牌共享、联合营销,实现同一世界,统一标准,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系统解决方案。已形成基因组相关技术、抗体及蛋白相关技术、药物安全评价、化学合成与制剂研发、城市新发传染病快速反应体系以及内部支撑平台等六大技术解决方案。目前联盟成员已有30多家;固定资产10.8亿元;实验室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拥有5个已通过国际AAALAC认证的实验室、7个GLP实验室、6个GMP车间以及2个正在申请美国FDA认证的生产车间;拥有超过2700名的高端人才;联盟2007年服务收入达3亿元,2008年销售总额达5亿元,其中国际订单占38%。 1.2.2 北方抗体产业联盟 2007年5月成立的国内第一个抗体服务联盟北方抗体联盟,实现了从抗原制备到大规模培养表达的集成服务,完善了抗体技术解决方案,实现了资源共享,从而成功搭建出了一条完整的抗体研究产业链和服务链。联盟首席科学家陈志南教授研制的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体类药物美妥昔单抗注射液,成为联盟第一个实现产业化的成果。美妥昔单抗注射液作为全球首个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单抗导向同位素药物,其多项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2.3 中关村CRO联盟 2006年7月成立的中关村CRO联盟,标志着京城生物医药科技企业承接国际研发外包订单,从过去的单打独斗、散兵游勇,开始走向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目前有30多家理事单位,代表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及北京地区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的实力。联盟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主要环节,以骨干企业、院所为核心,建立相对独立、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合作链、资源链、产业链统一协作的运营模式,推进中关村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2 北京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技术市场分析 2.1交易总量 从登记合同统计结果来看,无论是服务合同数量还是成交合同金额,北京地区自 2002年至2008年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从2002年的13项合同上升到2008年的49项合同,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75%;从2002年的350.78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2.7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6.91%。其中在2005年出现一个发展缓速区,可能与整个国内医药行业大环境不景气有关。见图1。 2.2 技术流向 北京地区医药外包服务机构服务委托方国家分布具有集中性与随机性相结合的特点。其中,美国、丹麦、瑞典、韩国和日本为主要的委托方所在国。见图 2。 图 1 2002-2008年外包服务走势图 图2 2006-2008年外包技术流向分析图 2.3 服务模式 研发外包的服务模式有:合作开发;技术秘密转让;委托开发;生物、医药新品种权转让;一般性技术服务等几种类型。从成交合同金额来看,北京地区医药领域研发外包服务模式以委托开发为主, 2002-2008年走势呈现锯齿状上升,从2002年的277.38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2.29亿元。见图3。 2.4 合同类型构成 合同主要分为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几种类型。鉴于委托开发成为北京地区医药技术研发外包的主要合作模式,技术开发类合同顺理成章成为主要的登记合同类型。见图 4。 图 3 不同外包服务模式分析图 图4 外包合同类型分析图 2.5 知识产权类型 从知识产权类型分析,涉及发明专利的研发服务很少。换言之,境外委托方并未将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核心专利技术开发活动移至北京地区的研发外包领域,而是采取了技术秘密的形式。 表 1 2002年-2008年北京地区医药领域涉外登记合同知识产权类型分布情况 数据 年份 合同类型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总计 成交金额 (万元) 发明专利 0.00 0.00 31.90 0.00 0.00 0.00 0.00 31.90 计算机软件 0.00 34.49 0.00 0.00 0.00 0.00 0.00 34.49 技术秘密 92.38 1656.91 8741.10 1879.44 12725.46 9057.03 14067.80 48220.13 生物、医药新品种 0.00 200.00 655.60 247.92 0.00 608.66 10615.39 12327.57 未涉及知识产权 258.40 156.92 188.25 267.87 872.18 1107.68 2847.23 5698.53 成交金额汇总 (万元) 350.78 2048.32 9616.86 2395.23 13597.64 10773.37 27530.41 66312.62 项数 发明专利 0 0 1 0 0 0 0 1 计算机软件 0 3 0 0 0 0 0 3 技术秘密 3 14 16 15 23 22 21 114 生物、医药新品种 0 1 2 1 0 5 8 17 未涉及知识产权 10 9 18 3 4 22 20 86 项数汇总 13 27 37 19 27 49 49 221 2.6 技术交易主体 2.6.1 技术买方主体分布 从合同金额角度分析,作为技术买方,境外委托机构大多为企业法人机构。需要留意的是,从登记合同数量角度分析,近四年来外方在中国开设的机构代表境外母公司承担一部分研发服务发包工作。见图 5、图6。 图 5 买方合同成交金额分析 图6 买方合同成交数量分析 2.6.2 技术卖方主体分布 从合同金额角度分析,作为技术卖方,外商投资研发机构成为主要的外包承接方,与内资机构相比占有绝对优势。另一方面,从合同成交数量分析,内资企业所承担的研发服务项目与外资企业水平相当,外资企业近三年保持着更具优势的增长态势,此外,科研机构与大中专院校成交项目数量不多,近三年连续少于 10项,成交合同金额较低。见图7、图8。 图 7 技术卖方分析(成交金额) 图8 技术卖方分析(成交数量) 3 北京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优势领域分析 3.1 临床试验服务 北京拥有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42家,排名全国第一,占我国14.3%的份额。涵盖了临床全部治疗领域,这为北京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北京还拥有一批专注于提供药品临床试验咨询服务的公司,如依格斯、精诚泰和等,通过其熟悉国内外药品注册审批流程和标准以及与临床医院良好的合作关系,能为国内外客户提供服务。 3.2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我国从事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超过 84家,其中27家通过SFDA的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北京现有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中心8家,5家已通过GLP认证,2家已通过AAALAC认证,还有1家正在开展AAALAC认证工作。2007年北京上述5家机构共承担实验项目251项,其中境外委托试验项目为20项,均位居全国各地区首位。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全年完成122项试验项目,排名全国各机构之首。 3.3 基因组技术服务 北京现已形成了基因测序平台、基因分型平台、生物芯片平台、蛋白平台及生物信息平台,能够提供基因测序、基因分型、基因合成、基因芯片、蛋白质质谱、基因功能研究、基因靶点筛选等以大规模测序和信息分析为核心的基因组技术服务。目前测序能力达到每日 5000万碱基,测序结果可在48小时内提交,测序质量一次合格率达到85%,最终合格率达到90%,高于市场同类水平。 3.4 抗体和蛋白相关业务 北方抗体产业联盟专注于抗体外包服务,可提供从抗原制备到大规模细胞培养表达集成服务。从基因片段到单克隆抗体的成功制备仅需 60天,制备速度、抗体质量及成功率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目前,该联盟正在筹建国内第一条符合FDA标准的抗体生产线,抗体的批次产量将达公斤级,预计年产值达2000万美金。 4 研发外包服务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创新机制存在缺陷 传统的科技机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产权不明,利益不均,责任不清。机制改革需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国际化、市场化、商业化、标准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目的都是为使创新体系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 4.2 政策法规不健全 国家《新药注册管理办法》规定Ⅰ期临床采取审批制,时间为 6个月,但实际上长达12个月甚至两年;在国际上,美欧采取报备制,30天后如药监部门无异议则可以开始临床试验;其他亚洲国家如印度等也已经修订法规,向美欧靠拢。我国的审批制度,使得国际订单转向其他亚洲、东欧国家。 4.3 科技资金扶持力度小 我国科技政策和基金等各种资源的分配权长期掌握在学术界手中。然而对产业化的研究很难体现学术水平,很难产生高水平论文,且产业化的投入远大于学术研究,所以我国有限的科技资源对产业的支持长期不足,难以与国际接轨。几乎所有主要的合同研发、合同生产企业均是留学人员带着技术、资金和客户回国创立的,而他们得到的国家科技资源很少。 4.4 人才引进难于登天 对于产业化中高端的领军之才,一般只能从美国、欧洲等生物技术先进的地方引进。尽管国家对外籍人才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但聘用的外籍研究人员,即使持有专家证,都遇到了不少困难,如签证、子女入学、就医等都有一定的障碍。对于外地招募的中高级员工,也面临着户口的困扰,尽管相关方面有政策,要取得本地户口,手续繁杂,难于登天。 4.5 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举步维艰 部分研发外包企业成立不到 3年。一般在前一两年申请专利,但获得授权还需数年,容易被划入没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研发外包服务企业的技术力量和高新程度都非常高。商业秘密、商标、著作权等都是知识产权,而生物制造技术一般采取商业秘密来保护,不适合申请专利。科技部对高新企业的现行定义使得很多研发外包企业无法获得高新认证。 5 对策与建议 5.1 积极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对研发服务市场的引导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对医药研发服务机构应放宽限制、鼓励发展、扩大规模。加强对市场的培育,制定合理科学的政策扶持措施,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吸引力。建立高度法治化和规范化的市场体系,鼓励企业向社会融资,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医药研发服务机构是壮大医药研发服务队伍的必由之路。整合资源,拟定研发服务业发展目标,明确重点支持领域,从资金支持、制度保障和环境建设等多角度推动研发服务业的发展。 5.2 提高服务标准,增强知识产权保护 积极加快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加紧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和服务规范制定,加强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强化行业的标准化意识,按照国际标准来组织和管理研发服务业务,是提高我国研发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尊重知识产权,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该领域的立法与实施工作,严惩侵害知识产权行为,切实保护发包方的合法权利。此外,也要打击一些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我国技术机密的问题,保护我方的知识产权。 5.3 盘活科技资源,发挥集群效应 通过组建联盟、建立研发服务基地、成立行业协会等措施整合各企业的技术优势、规范行业行为、建立健全医药研发专业服务体系,打造核心竞争力,改变目前散点式研究模式以提高我国整体新药研发的效率和水平。以整体形象在国内外进行宣传,主动出击,集中展示中国医药研发服务领域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参与国际医药研发服务。 5.4 推进科研院所创新机制改革 长期以来,科研院所是我国最主要的研发力量,拥有最强的科研基础和最优秀的人才队伍,政府在引导中小企业从事研发服务的同时,可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研发服务。对不同院所的资源加以整合,将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是促进生物医药外包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医药研发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5.5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我国应从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入手,大力加强以原始性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在国内专家队伍的基础上,向国际聘请重量级的战略顾问,包括药物开发高管、股票分析师、风险投资家等国际产业界的精英,改革高端人才的引进政策,在户口、住房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真正做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作者单位: 1、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北京 100009 2、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北京 100035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741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发展生物经济抢占下一轮经济制高点
Lincbacon 2010-6-12 09:47
  在日前召开的 中国生物科技与发展论坛 上,有一组数据被多次引用:近 10 年来,全球生物 产业 销售额每五年就翻一番,许多国家生物产业增长幅度超过 30% 。作为 21 世纪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生物产业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去年 6 月,国务院颁发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要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对世界生物科技革命这一历史机遇,我国发展生物 经济 前景如何?将面临哪些发展机遇和挑战呢?    生物经济潜力巨大    作为人口大国,我们在人口和健康,在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有 13 亿人要吃饭,有将近 5 亿人在吃保健品,还有 1.3 亿人要吃药, 20 亿亩的耕地需要新的农作物的品种,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技术产品的消费市场。 在谈到生物经济的前景时,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这样说道。   厉无畏表示,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当生物经济进入成熟阶段的时候,生物应用技术将渗透到我们生活当中,甚至是许多跟生物无关的角落。生物技术巨大的潜在效益和广阔的前景使得这个领域成为继信息技术之后又一个竞争的热点,许多国家纷纷采取重大措施,加速抢占生物经济的制高点,生物技术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研究开发的重点。美国、日本、欧盟这些地区近年来研究开发投入最多的领域就是生物技术,因此我们对生物技术的影响要有充分认识,要准确进行战略规划,正确宣传和引导,并且找到市场发展的突破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成员魏际刚表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首先,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总体上在发展中国家据领先地位,我国在人类基因组研究、动物转基因技术以及疾病相关基因研究等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次,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到 2020 年,我国广义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 4 万亿元。第三,正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世界生物产业尚未形成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的垄断格局,我国生物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科研基础在高技术领域中差距最小,最有希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展面临的挑战   数据显示,现在全球有 300 家风险投资和私人资本公司、 金融 机构大量投资生物技术行业,而且数量还在继续增加。厉无畏表示,生物科技的良好前景正吸引着私人资本和风险资本。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生物医学的保健行业和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是最有市场前景的,以基因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研究将为人类的健康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生物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研发和产业化水平以及资金投入力度等方面与欧美国家都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在发展生物产业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魏际刚认为,虽然我国生物产业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首先,自主创新能力弱。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欧、日分别占 59% 、 19% 和 17%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 5% 。我国已批准上市的 13 类 25 种 382 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只有 6 类 9 种 21 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是仿制。其次,产业组织不合理。生物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型生物企业严重缺乏,产业集中度低,结构趋同,市场无序竞争。此外,还包括发展资金匮乏、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率低、市场环境有待规范、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生物安全存在较大隐患等问题。    专家解析发展策略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从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促进生物产业发展过程中,财政政策可发挥如下作用:一是要以积极的投入安排来加快生物产业发展,包括对产业的直接投入和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等间接投入。二是要发展同产业有关的市场主体、企业、研发者的税收优惠减免,通过执行减税政策促使加快发展。三是通过有政策导向的投融资活动,促使相关产业和企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可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基本环境,通过必要的贴息性担保等措施,促进相关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   魏际刚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建议成立国务院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包括生物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和政策,利用好政策和行政资源。整合政府资源,加大资助力度。完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建议鼓励设立和发展生物技术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 基金 ,支持生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在国内创业板 股票 市场采取单独名额、单独标准、单独评审原则,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国家政策性银行的作用,支持企业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此外,还需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产业国际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改革相关体制机制等。
个人分类: 博客和科研|373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