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美国移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政府秘定撤离计划应对黄石火山喷发:接收美国移民
热度 1 杨学祥 2014-5-16 15:33
我在2013年12月23日指出,美国重返亚洲的政策和日本重新武装的冒险主要来自对未来本土面临重大自然灾害的恐惧,日本列岛的沉没和黄石火山的喷发使日美面临生死的考验,海外寻求生存的欲望导致穷兵黩武的扩张政策。 美政府秘定撤离计划应对黄石火山喷发的报道证实了上述论断。 美政府秘定撤离计划 应对黄石火山喷发? 自然地理 腾讯科学 2014-05-14 07:47 有研究指出美国正在考虑如果黄石超级火山喷发,美国公民将进行大规模移民的计划。 转播到腾讯微博 美国地质机构绘制的图像显示在过去210万年三次超级喷发的覆盖区域,如果其再次喷发,那么数百万人将面临迁徙 腾讯科学 讯(罗辑/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如果黄石公园的超级火山喷发,数以万计的美国公民将移民到巴西、澳大利亚以及阿根廷。南非的一家网络媒体披露,非洲国民大会如果愿意为美国建造供应火山喷发时所需的临时住房,将会连续10年收到每年10亿美金的资助,而这些临时住房正是美国撤离计划的一部分。 自从有影像资料显示黄石公园的大批动物正在逃离之后,博客写手与阴谋论者关于这项撤离计划的讨论已经持续了数周,尽管公园管理员声明这些动物是受到游客的惊扰。公园发言人表示,这是一个自然现象,而不是世界末日,就好像春天来临一样,动物们是欢闹的。 如果这座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喷发,那么美国将会被火山灰覆盖。然而,研究人员表示没有发现任何火山即将喷发的迹象。美国地质调查局加利福利亚火山 科学 中心的副主任表示,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遇上黄石喷发的几率是非常微不足道的。 最新的大量研究表明,隐藏在黄石公园之下的超级火山实际上几乎已经是死火山了。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水和空气,发现这座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可能正在消亡。研究团队检测了水样中的酸度以及空气中的氮含量,作为了解黄石公园现状的研究,同时他们也分析了水气在上升过程中是如何混合的,以便改进火山喷发预测的方法以及明确公园中最不稳定的区域。 黄石公园的火山当前已被认定处于休眠期,距其上次喷发已有7万年。去年11月,来自美国怀俄明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地质 地理 学家Sims带领下,对猛犸温泉附近的白色梯田展开地质调查,此处的水池堆积如山,而池中的水清澈透明。 出于对这座世界上最大火山可能喷发的担忧,黄石公园仍将会是最重要的研究基地,吸引着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前来探寻这座火山隐藏在地表之下的巨大能量。黄石公园在许多方面都已经表现到了极致,然而它仍能带来新惊喜。 http://tech.qq.com/a/20140514/008582.htm 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国际社会应该调整安全观 已有 977 次阅读 2013-12-23 10:19 |个人分类:防灾信息|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自然灾难 特大地震 日本沉没 黄石公园超级火山 推荐到群组 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国际社会应该调整安全观 杨学祥 美国重返亚洲的政策和日本重新武装的冒险主要来自对未来本土面临重大自然灾害的恐惧,日本列岛的沉没和黄石火山的喷发使日美面临生死的考验,海外寻求生存的欲望导致穷兵黩武的扩张政策。 1.下一次特大地震在哪里:日本还是美国? 我在2008年6月1日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见网址)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此后发生的8.5级以上地震有: 2010年2月14日智利8.8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 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 南美太平洋沿海(智利)、日本、印尼苏门答腊的大震都应验发生了,只有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西海岸还在蠢蠢欲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05-24 13:44 在鄂霍次克海(在堪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北纬54.9,东经153.3)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600.0公里。 中新社旧金山8月30日电当地时间8月30日上午,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发生7级地震,之后再发生数次4.7级至5.4级余震,美国地质勘查局称未引起海啸。 下一次8.5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2.日本列岛的沉没 我在2005年和2010年分别指出,警惕下一场自然灾难: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点评强调指出: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日本可能是下一个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国家。最新研究结果和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均表明,富士山在休眠300年之后即将再度进入活跃期。富士山从1907年喷火以后一直平静。2001年5月日本气象厅宣布,已有减少火山地震活动倾向的富士山在2001年的4月份再度发生了123次低频率地震,虽然没有喷火,但已表现出地壳变动的“异常火山”现象。现在,日本全国上下都在防东海大地震,东海大地震震级在8级以上,震中多在富士山坐落的静冈县,周期为150年,现在已进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在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一项最新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危险时刻正在迫近。2005年1月4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埃尔伯特博士严肃指出: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由于受到亚洲大陆板块的推压和太平洋板块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即太平洋-日本列岛一线扩张,日本将遭受灭顶之灾。埃尔伯特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成立“灭顶预警专家小组”,并且在05年尽快启动“大灾难应急预案”,更不要对日本民众实行欺瞒政策――日本人民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埃尔伯特博士还建议日本政府向周遍的友好国家――中国、韩国、美国寻求帮助,在大灾难一旦降临的时候,能够将日本的众多的平民百姓迁移到中国等国的领土上,作为“自然灾害难民”,以避免日本的‘整个民族的毁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884.html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特大地震证实了这一预测。相关研究表明,海岛特大地震有连续发生的记录,日本面临特大地震连续袭击的自然灾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370.html 日本右翼在灾难面前的歇斯底里,在于他们不相信世界和亚洲人民的善良与真诚,这种真诚的付出在印尼地震海啸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美国飓风灾难再次体现了这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国际援助不应该仅仅是灾害后的援助,更重要的是灾害前的预测研究与交流,公众防灾意识的提高,提前做好灾害的预防工作。对此,新闻媒体负有更大的责任。 穷兵黩武不是逃避灾难的有效途径,与友邻和睦相处才是应对灾难的最好方法。对此,日本政府及其近邻无疑应有清醒认识。 3.美国黄石公园超级火山喷发的威胁 继2004年年12月26日那场发生在印度洋海域夺去了近30万条生命的海啸及其地震事件之后,2005年8月30日横扫美国南部的卡特里娜飓风又造成了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异常惨重的人员伤亡。据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的参议员维特估计,飓风仅在该州造成的死亡人数就可能超过1万人。虽然这个数字还没有得到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灾难的人员损失在同类事件中将可能是空前的。美国总统布什已经表示,“卡特里娜”飓风灾难堪与“9·11”恐怖袭击相比。卡特里娜飓风中断了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墨西哥湾沿岸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受到干扰,原本就在不断攀升的油价被进一步推高。飓风还迫使美国一些进出口石油、粮食等商品的重要港口被关闭。美国已经接受国外的灾害援助,世界第一强国在自然灾害面前也显得软弱无力。 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简称黄石公园。是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成立于1872年。黄石公园位于美国中西部怀俄明州的西北角,并向西北方向延伸到爱达荷州和蒙大拿州,面积达7988平方公里,在1978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据科学家分析,黄石地区在过去曾发生过许多次的地震和火山爆发,规模巨大的火山爆发发生过三次。据传闻和一些零散的勘探资料表明,离现在最近的一次爆发所喷发出来的物质覆盖了约9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厚度达到了惊人的1500米,从而形成了黄石公园坐落的现在这片海拔超过2000米的熔岩高原。科学家预测,这座位于黄石公园地下的超级火山的喷发间隔约为60万年,而一个也许对于人类来说相当不幸的消息是,上面所提到的最近这次爆发可能就发生在约64万年之前,换言之,这座超级火山目前或许已经进入了喷发活跃期。 http://news.youth.cn/jsxw/201311/t20131113_4195477.htm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地下的超级火山岩浆库比之前科学家预想得更大,对黄石国家公园地震活动性勘测结果显示,岩浆库的体积是之前的2.5倍。   岩浆库长88.5公里,宽48.2公里,深14.5公里,这个超级地下火山任何一次喷发都将对整个世界带来灾难。美国犹他州大学鲍勃-史密斯(Bob Smith)教授说:“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勘测黄石公园地震活动性,并认为地下的岩浆库大于预期,但这项最新发现令人十分震惊。”64万年前,当这个地下超级火山喷发时,灰尘云覆盖了整个北美洲,影响着当地的气候。如果这场火山喷发出现在现代,将对整个世界带来毁灭性灾难。   犹他州大学詹姆斯-法雷尔(James Farrell)博士说:“在火山喷发过程中,所有物质都喷射至大气层,最终它们将环绕地球并影响气候。”科学家估计64万年前黄石火山喷发规模相当于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喷发的2000倍,黄石国家公园地下形成一个大型岩浆库,覆盖了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部分地区,这个岩浆库是通过活火山产生地震活动性记录发现的。测量穿过地面的地震波,科学家能够绘制出岩浆路径,地震波缓慢地穿过炽热和部分熔化物质,便于我们进一步勘测地下状况。 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日前在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上,同时发现岩浆库最远抵达黄石公园东北部,远超出之前预期。人们无法确定这个活跃火山何时再次喷发,史密斯教授称,这项研究并不意味着黄石公园是非常危险的地点。但是专家预测黄石火山每70万年喷发一次,“不久”或将再次喷发,这一预测基于该火山历史上发生的三次喷发时间,分别是210万年前、130万年前和64万年前。 http://tech.hexun.com/2013-12-14/160591599.html 4.重大自然灾难是人类的共同敌人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深海地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南北纬各40度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深海地震。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1977 年至 90 年代后期为“暖位相”。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20世纪以来,全球大于8.5级以上地震在190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4次,在1925-1946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7次,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没有发生,在2000-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2004-2018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历史记录显示,1906年1月31日在哥伦比亚发生Ms 8.6级强震,引起的海啸造成500-1500死亡。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Ms 8.9级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1061死亡。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发生Ms 8.7级地震,引起海啸造成近300000死亡。这三次全球著名的地震海啸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最新评论认为,突如其来的灾难发人深思,但灾难的严重程度,似乎还提醒人们应有更深层的思考:人类最重要的敌人仍是自然威胁。因此,国际社会无疑应该调整安全观,认清真正的威胁来自何方。此次飓风事件,目前已有包括中国、俄罗斯、欧盟、美洲国家组织在内的20多个国家、地区和组织表示愿意向美国提供援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因竞购美国尤尼科公司被美国国会视为“威胁”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宣布提供160万美元的援助。谁是真正的敌人,谁是真正的朋友,再次明确显露出来。事实上,在诸如恐怖威胁、飓风袭击这样的灾难面前,任何战争的防御体系,都不过是徒有虚名的“马奇诺防线”。对此,我们无疑应有清醒认识。 下一次特大地震无论发生在日本还是美国,都将是严重自然灾难的开始,我们处于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时期,只有认清形势才能采取最有效的对策。 重大自然灾难是人类的共同敌人。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28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移民有啥好?
热度 2 xupeiyang 2012-3-24 14:17
老是看到中国人在国外被枪杀,好害怕 我就不同意家人移民国外 还是北京最安全 3月23日美国旧金山发生枪击案 5名中国移民身亡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235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移民美国:遗憾的决定和聪明的选择
热度 7 Zhanglincn 2011-12-2 14:42
今天一个从中国出来做科研比较不错的同胞终于决定移居美国了,这个决定对我来说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我知道的就有几个,他们都从国内来然后都做得都不错,而且美方这边也提供职位给他们(收入至少为国内4倍),所以自然接受,因为不接受这种发展的机会,是拼了老命都要出来的中国人都会觉得是傻子,所以留下来,是非常没有悬念的事情,而回去更是没有面子的事情。 但无论如何这种决定发生在我身边,我还是感觉有些许的遗憾。前几天他还给我说他现在很纠结,说很难决定是不是要回国,但当时的语气还是倾向于回国工作的,我当然不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谁知道呢?他在国内有稳定的工作,并且在国内他也是要被他们学校做为重点对象扶植的对象,可以说是很有“前途”吧。可是他说他就是不喜欢国内的复杂关系,不想在无聊的事情里浪费自己的精力和时间,然而当时他一个要回去的理由是父母在国内,而且他们坚决不想来美国。于是我顺着他的意思劝了几句,说希望他能回国工作,除了父母至少还能为国内的科学或者环境做点事情。也许我空洞的爱国主义“调情"比起这边现实主义的机会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参考价值,最后他还是决定放弃国内的一切,在美国接受这个职位,然后努力地成为美国公民。当然,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未来的自由,这当然不关我的事情,而我只是在可惜自己的祖国又失去一个人才罢了,而且从他自身的角度考虑,我觉得他是在用一个还不存在的美国未来去轻易结束自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的过去。当然我不怀疑他的科研能力能为他在美国打造这种美好未来,但我怀疑的是他呆在美国的理由显得过于草率。 当然你觉得珍贵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可能会是垃圾,况且这里的职位本身是具有诱惑力的。但对于我而言,俺是无法轻易决定自己是否选择美国,即便我有很好的机会,我也会考虑我的心理感受。更何况我不如他那般有才华,所以回国也是必然的选择,但我并不觉得是无奈的选择。我想对于他回国即便是环境百般恶劣,我想成功总会留给不放弃的人,而且成功的人不一定是通过环境的选择才成功的。当然世界依然是不可预测的,不放弃的人也可能不成功,而环境究竟是成功的理由还是不成功的借口,我们都无法判断,但从我的角度来说,美国的一切并不能代表我的价值观念,而且,哈哈,美国没有我喜欢吃的红烧肉。 当然目前他表现良好,所以他根本不想结束目前宁静的环境,他想潜心做学问,不想参与到国内的很多事情里去,这当然是对的,我非常赞赏。因为他说国内的大学要他报项目,报杰青,要他准备这个材料那个材料,整天被闲事骚扰,动不动就来考核你,他觉得非常烦,不参与不行,不报也不行,毕竟学校很器重他,给了他这个机会那个名额不能浪费。接着国内的大学希望他回来当院长,但他不想搞行政,但学校则期望他能做更多的事情,等等,这不仅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且不厌其烦没完没了。所以他考虑再三,觉得这样会让他的时间全部被这些无聊的事情所浪费(当然很多人都觉得当官评奖这根本不是什么无聊的事情),所以他还是决定接受这里的职位,至少本来这就是一很好的发展机会(谁说不是呢),而且至少这是全世界都向往的美利坚合众国提供的机会,况且美国美国是一个什么都有保障的美好的国家。 然而我觉得些许遗憾,是又看到一个人才被美国的梦想所吸引的遗憾。那好,既然决定了,就这样吧,路是自己选择的,除了别人的建议之外,决定总是自己的。我只是无言,我只是有些不相信一个被国内大学器重的人真的回到国内就会牺牲掉一个人的科学梦想,也许是这样,也许不是,我不知道,但很明显的是呆在美国会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潜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东西而从没有人让你怎么怎么样地做其他无关的事情,比如回到国内你会发现自己的处境非常的尴尬。 当然我不是什么人才,曾经是让国人鄙视的土鳖,所以更不存在纠结的情感,水土不服加上民族色彩强烈,无论如何美国不会是我心理认同的地方,而且我还想用我的傻瓜行动去证明回国的危险,虽然危险但绝对不会完蛋吧(上帝保佑)。我想我会在有生之年拭目以待,除了祝福那些呆在国外的人之外,还是希望那些做出回国决定的人们能够用自己的努力在中国的土地上创造那种让人向往的环境,依然能够最终成就自己的梦想,不要最终被一种悔恨所包围。当然努力的人们都说:只要活着,梦想就还不是开玩笑! 土鳖们你们怎么想?(”游到美国会不会不让上岸啊“,不会的,只要有钱就发绿卡!)而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内心并不向往那个国度给我的环境,我宁愿不成功地终身努力直到死亡,也不愿意离开生我养我土鳖的地方! 土鳖和全职回国的海归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4310 次阅读|11 个评论
国家的三重根和经济的三重根
HuangFengli 2011-8-22 13:36
国家的三重根原理 黄凤琳 在作者的《科学学原理草稿》中对存在作了用词可能不够精当的描述,即时空的因果的和性质决定的动态存在。为了使这个描述更直观,可以用存在的外部联系和存在的内部联系及两者的时空或因果或性质(决定)联系三个范畴来代替说明。这三个范畴缺一不可。存在的外部联系说明了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不存在互不联系的事物。存在的内部联系说明了存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因为存在在其外部联系中确立自己的功能地位的同时也规定了自身。为了应承这种功能性联系,存在的内部组成必须分工形成内部结构或内部联系(哥德尔不完备性原理实际上已经预言了理论物理学中的宇称守恒定律只是一种人类认识形式,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一样的存在。也就是说存在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存在为了应承其外部功能性联系,其内部组成必须分工的原理即来自于此。也就是说存在为了实现其外部功能性联系地位,存在的内部组成必然实行差异化或结构化或功能化或内部联系性的道路)。存在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时空或因果或性质决定联系说明了存在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的联系体现在外部联系变化引起内部联系变化这一动态过程。如果没有这样的动态过程,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就是相互独立的,这违背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原理。三个范畴有机不可分地构成了人类对存在的认识。这一认识不同于本体论,对存在的认识不能代替对(存在)的认识。要认识(存在)就要根据上面对存在的认识对(存在)的三个范畴即三种联系的具体内容作出考察。 同样地,要认识国家,也得先具体考察国家的上述三种联系的具体内容。 首先,我们先从上面关于存在的原理以及我们的日常知识出发去初步认识国家。毋庸置疑,国家的三种联系首先是人与人的联系。在作者的《草稿》中是以主体与主体的联系来描述国家的三种联系的首要属性的。《草稿》中定义主体为实践,或人即实践。用实践来定义或描述主体的本质属性,是因为它首先符合关于存在的三个范畴描述同时也反映了人活主体这种存在的三种联系的具体内容。实践既是一种存在,也必有它的三种联系。《草稿》根据人类知识业已展示的(存在)的序列基础上(。。。原子核,原子,分子,大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植物,动物,人类。。。),指出了实践的外部联系是适应(生物的本质属性,人类属于生物。),我们也可以按通常理解为实践是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适应。生物的适应本质终极表现在 DNA 及类似功能生物大分子对物理化学环境变化的认识和改变。其实,这一过程并不神秘,我们可以按照上述关于对存在的原理分析中就能理解。在人类身体中,承担这一适应功能的是 DNA 。因此,实践的外部联系就是 DNA 。至于微观的 DNA 的物理化学外部联系就不是本文所要认识的了。《草稿》进一步分析了实践的内部联系即实践的结构是感性实践 - 理性实践的构成,这个结构应承了实践的外部联系对实践的功能性规定。实践的外部联系及外部内部联系两种联系的分析不是本文的任务,兹不赘述。因此,国家的三种联系首先就是实践与实践的联系。要继续考察国家的三种联系,还得继续考察实践的内部联系。《草稿》进一步用自然理性实践和社会理性实践来描述理性实践的内部联系。自然理性实践为读者所易懂,因为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从事自然理性实践。而社会理性实践,鉴于其抽象性和意识形态性则不易于理解。《草稿》在回顾自然理性实践和社会理性实践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展示两种实践的具体内容完成对它们的认识的。《草稿》中指出,社会理性实践作为自然理性实践的内部结构或联系,后者是前者的生成基础。《草稿》用国家之间的自然分工实践来进一步描述自然理性实践,用国家内部的社会分工实践来进一步描述社会理性实践。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国家的外部联系就是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内部联系就是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外内联系就是国际自然分工实践的变化或发展引起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变化或发展这样一种动态过程。 《草稿》回顾了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采集 / 渔 / 猎实践——农耕 / 游牧实践——手工业实践——机器大工业实践等等。在这个序列中,后面的实践类型的生产力高于前面的实践类型,前面的是后面的生成基础,后面是从前面转化过来的,通过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在大尺度的历史时段中,后面的国家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的生产力一般高于前面的国家。但是在同一历史时段或小尺度的历史时段中,不同国家的主要实践类型或实践类型结构是不同的。拥有高生产力的实践类型或实践类型结构的国家的自然国家力量要强于低生产力的国家。这里的自然国家力量就是指国家的自然理性实践的适应能力,区别于社会国家力量,后者是指国家的社会理性实践的适应能力。 《草稿》还回顾和展望了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来自于马克思的国内生产关系史):部落所有制或原始共产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同样地,在这个序列中,后面的实践类型的凝聚力高于前面的实践类型,前面的是后面的生成基础,后面是从前面转化过来的,通过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在大尺度的历史时段中,后面的国家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凝聚力一般高于前面的国家。但是在同一历史时段或小尺度的历史时段中,不同国家的主要实践类型或实践类型结构是不同的。拥有高凝聚力的实践类型或实践类型结构的国家的社会国家力量要强于低凝聚力的国家。部落所有制无阶级差别,无社会分工实践,因此部落仅部落间自然分工实践。奴隶制是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分工制度。封建制是农民或农奴和地主或封建主之间的阶级分工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分工制度。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劳动阶级和官僚阶级之间的阶级分工制度(尽管分配制度几乎跟无阶级差别的一样,体现所谓结果平等(其实不平等,因为国家通过调整国内社会实践后,以使与国内外部联系达成相对平衡后,可以自主选择生产力更高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这在理论上是可以办到的。因为现时先进国际自然分工实践的国家并不会管制不为该实践类型提供科学技术支持的科学知识,即使这些科学知识在现时落后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的国家重新选择先进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后能为该实践类型提供科学技术支持。比如细胞,分子,原子核,原子,各种核子,天体物理等等基础性的范式性的跨越性的科学知识因其不能在先进的国际间自然分工实践国家内应用化,因此它不受国家管制并能迅速传播。传播到落后国家后,基于社会分工实践的先进性,自主选择国际间自然分工实践的能力的更高性,这些基础性的范式性的跨越性的科学知识便能在这些国家更快地应用化。)统治阶级即使在其国家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能力的极端悬殊情况下,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实现分配绝对平等的公有制后,他们在官位上的作为不得不尽可能多地听取劳动阶级的意见后,他们仍然保有其恢复特权和分配不公以及回复到机会平等甚至更落后的社会分工实践水平上以最大化其阶级利益的机会。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国家外部联系的变化。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最后的机会就是官僚世袭制。)但是正如同资本主义的阶级分工制度所确认的机会平等以及封建制所确认的经济平等政治上不平等一样,他们都没有体现真正的平等,他们和奴隶制所确认的经济上政治上都不平等的阶级分工制度没有本质区别,即阶级剥削。可以预见,在国家消亡前,阶级分工制度是不会结束的,因为阶级分工差别即国家内部联系的发展和发展程度决定于国家外部联系的发展和发展程度的。从逻辑上讲,除非国家这个存在消亡了,也才不会有国家外部联系和国家内部联系之分了。可以预见,即使国际间自然分工实践的悬殊接近极限,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照样会存在。)。共产主义制度无阶级分工实践,也无自然分工实践,只有自然实践。马克思对前三者和最后者已有描述,但对于第四者没有描述。 社会分工实践可以分为意识形态社会分工实践和政治社会分工实践和经济社会分工实践和文化社会分工实践。这四类实践又可以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社会分工实践(隐性指还没有形成用概念等描述出来可供传播和积累的知识形态的社会分工实践)。不同社会分工实践,其依实践层次分类的实践领域的显性和隐性内容就不同。现今一般教科书的关于各种社会分工实践的知识都是显性的。在此作者还要发现一种隐性的经济社会分工实践——货币剥削。政治社会分工实践区别于经济社会分工实践在于其具有强制性。意识形态社会分工实践则在于其抽象性和欺骗性。文化社会分工实践则在于其麻痹性和人格重塑性。经济社会分工实践在于其相对自由性,即在政治设定的权利框架下自由运行。但是政治除了显性地约束经济自由的空间,还隐性地约束经济自由的空间。货币剥削就是其中一种。作者在阅读《货币史》过程中,注意到国家通过将使用价值货币化或形式化,以达到通过大量发行没有使用价值或使用价值低下的货币并在投入市场时以现时货币购买力获取使用价值,而在大量货币投入市场后随之便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或使用价值的进一步形式化。作者认为价值既然是于主体有用的东西,那么它必然是服务于实践的。前面讲了,自然分工实践决定社会分工实践这样一个关系,那么服务于自然分工实践的价值同样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个国家的自然分工实践结构不同,其所要的价值体系就必然不同。但是我们仍然能判别在一国的自然分工实践结构中起约束性条件的价值标杆。这些价值标杆构成了相应价值体系的基础。比如,各种原材料,能源等。货币剥削就是将这些基础的使用价值不断形式化并从中窃取阶级利益。这种现象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下,最为惹眼。在《草稿》回顾了不同历史自然分工实践类型的价值体系,并对人类将来的价值体系作了预测,读者可去参看,兹不赘言。同样的,可以把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社会分工实践中官僚世袭等政治潜规则视为隐性政治社会分工实践。 要补充一点,只要国际自然分工实践能力即自然国家力量没有悬殊到足以抵消另一国的自然分工实践能力加上其最大化社会分工实践能力(即战时共产制,区别于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前者的官僚世袭不至于严重)减去先进国际自然分工实践能力国家的相对落后的社会分工实践能力,落后自然分工实践能力的国家对自然分工实践和社会分工实践具有自主选择的能力,这就是实践即主体性的奥妙所在。一般的过程是先调整社会分工实践,减小阶级压迫,使实现内外平衡后,在自主选择自然分工实践。需要指出,这种国际自然分工实践的变化引起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变化的过程以及国家自主选择社会分工实践和自然分工实践是随时地,不限于战争时期。 《草稿》还进一步分析了国家外内联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不同部落自然分工实践的部落(作者认为尽管历史上渔和猎是早期森林人类在森林中采集实践的绝对统治地位削弱后,到平原或空地上发展出的具有更高生产力的实践类型,但是采集实践中人类获取知识的空间和速度却要大于渔和猎实践,从而使采集实践逐步演变为农耕实践。尽管与此同时,渔猎实践演变为了游牧实践,但是农耕实践的因其实践空间大于游牧实践,后来作为其附属的手工业实践就演变为了近代手工业实践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机器大工业实践。)间的竞争(含战争和非战争)使得渔猎或率先掌握种植技术或畜养技术的部落能够战胜其他部落。起初因为生产资料有限,战争中其他部落的成员通常是被杀掉。到后来因生产资料的充足,战败部落的成员得以纳入奴隶制的社会分工体制内,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层。因此可以说奴隶制国家的外部联系是胜利部落先进的部际自然分工实践,内部联系是奴隶制,外部联系的变化即战胜部落的部际自然分工实践的发展导致奴隶制的形成的过程即奴隶制国家的外内联系。同理,封建制国家的外部联系是胜利奴隶制国家先进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内部联系是封建制,外内联系是胜利奴隶制国家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的发展导致封建制形成的过程;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联系是胜利封建制国家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过程。同理,对于现今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这样,其外部联系是胜利的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内部联系是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其外内联系是胜利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的发展导致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过程。可见,外部联系变化越大,国际间自然分工实践的生产力越悬殊,落后国际自然分工实践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变化就应该越大,国际间国家制度的凝聚力就越悬殊。相反,外部联系变化越小,国际间自然分工实践的生产力越悬殊,落后国际自然分工实践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变化就应该越大,国际间国家制度的凝聚力就越悬殊。 (2010年5月13日) 附录四 经济的三重根原理 黄凤琳 一 经济的三重根的理论基础(国家原理(国际自然分工实践 - 国内社会分工实践 - 国内自然分工实践);历史自然分工实践的类型;历史自然分工实践的资源要素;展望未来自然分工实践的类型和资源要素) 国家原理(国际自然分工实践 - 国内社会分工实践 - 国内自然分工实践)。在作者的《科学学原理草稿》和《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里简单描述了国家层面上的人类自然历史过程的机制和总体路径,并贯名国家原理(国家原理的国家,不同于通常只意味政治 国家。《国家原理》是按照国家的三重根来定义国家的。这里作出修正,国家的三重根分别是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外部联系),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外内联系),国内自然分工实践(内部联系)。《国家原理》中是将国际自然分工实践的发展变化引起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视为国家的外内联系的,这是错误的。)以区别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 并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中阐述了两者的继承关系。国家原理根据存在的三重根原理,发展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概念,并以此认为国家层面上的人类自然历史过程的机制是先进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决定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变化或改进再通过国家主体的之作为主体所应有的选择能力重新选择更先进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模式)。所谓国家层面上的人类自然历史过程的总体路径,就是在这个机制基础上,直接引用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五阶段的判断作为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历史类型和未来类型。 历史自然分工实践的类型。在《科学学原理草稿》中,作者概括了以下几种历史自然分工实践的类型,正确与否,可以商榷:采集实践 - 渔猎实践 - 农耕实践 / 游牧实践 - 手工业实践 - 机器工业实践等等。序列中,靠后者创造人们所需的效率更高,是在前者的发展基础上产生的。《草稿》还分析和预测了自然分工实践发展的标准和方向,认为自然分工实践发展的标准是人类获取保存自身所需物质的效率。在人类生理结构未有根本改变之前,人类保存自身所需物质的基本类型可以确定,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等及其他营养要素(作者认为,人类在没有发展到不依靠土地的自然生长力获取蛋白质等营养要素之前,机器工业实践都是服务于以土地为基本对象的实践的。包括军事工业,尽管是以政治性质的面孔出现。因此,直到现在,土地一直是实践的基本资源要素。但是,将来的实践类型未必以土地为对象,人类获取蛋白质等所需物质可以通过分子工业甚至原子工业实现)那么,我们或许就可以通过比较实践类型获取这些物质的效率的高低来评价它们之间的发展关系和程度,并以此确定发展的方向。另外要注意到,序列中的机器工业实践只是很粗略地概括了世界近代以来所发生的新型自然分工实践类型的特点。要对现代和当代的自然分工实践类型作出实证分析,还需要更细致的分类,如电力工业,原子核工业,信息工业(原子工业),分子(生物,化工)工业等。这些实践类型是根据实践的资源要素在实践中的影响力来分类的。电力工业包括传统水电煤电工业还包括核电及其他新兴电力工业。电力工业作为实践系统中的能源资源,不仅使历史自然分工实践依靠的动力来源有了质的变革,使实践创造直观层面上所需的物质的效率显著提高,还使自然分工实践对象的质量有了实质地飞跃。两者相互促进发展(能源技术可以认为是比物质改造技术更前沿,更基础,更战略。通常可以以能源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实践历史的界碑)。人类实践自此进入微观领域,并随着可利用能源的不断开发(核能),以实践对象的物质层次为界划分的实践类型也(将)产生一个递进的发展序列:分子(化工,生物)工业,原子(信息,计算机)工业,原子核工业等。每种实践类型的资源要素各不一样,相应要素只有在相应的实践类型中才有价值(后文将对资源的价值和价格作出分析)。 历史自然分工实践的资源要素。展望未来自然分工实践的类型和资源要素。这里简单分析一下。采集 - 渔猎实践的基本要素是综合自然环境资源,劳动力等。农耕 - 游牧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土地,劳动力,相应自然资源,为农耕 - 游牧实践服务的相应手工业技术,相应自然资源等。手工业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土地,服务于手工业产品贸易的手工业技术,相应自然资源,劳动力等。机器大工业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土地,现代科技(包括能源技术和物质改造技术),相应自然资源,劳动力。前面已经分析到,将来的实践的基本要素可能不包括土地,因此科技(包括能源技术和物质改造技术),相应自然资源,劳动力成为最主要的要素。 二 经济的外部联系:资源(要素)竞争(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及其历史类型;国内自然分工实践;经济国内社会分工实践);资源即价值(区分剩余价值理论所蕴哲学公平价值观和价格);) 资源(要素)竞争(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及其历史类型;经济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国内自然分工实践)。《科学学原理草稿》和《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中还直接引用了唯物史观中以所有制为生产关系核心进而把历史生产关系分为原始 - 奴隶制 - 封建制 - 资本主义制度 - 社会主义制度 - 共产主义制度的序列以反映历史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类型。不光如此,国家原理还分析了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国内阶级分工实践)的构成或内部联系。其中经济(国内社会分工)实践是政治实践的外部联系。经济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即经济国内阶级分工实践或简称经济实践。经济实践是国家内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不一定是分得很明了两个阶级,更可能是呈梯形状的多个阶级)竞争国内自然分工实践的资源要素(的控制权)。实际上,竞争的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因此严格来说不存在竞争与否,只存在人类社会在国家层面上的宏观自然历史进程的规定。这里用竞争一词,旨在表明这个自然历史进程的规定是动态的。因为作为国家的外部联系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是不断变化的,作为国家的内部联系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也当是不断变化的。在国内社会分工实践中,经济实践又是最先变化的。它的变化趋向于阶级之间的资源控制格局的优化,或谓之缩小阶级之间的经济差别。阶级之间的资源控制格局的优化即国内自然分工实践的资源要素在阶级之间的分配格局的有利于增强国内自然分工实践能力的变化(国内自然分工实践能力的增强意味着国家主体选择更先进的自然分工实践类型的能力增强。要注意先进的自然分工实践的主体的选择更先进的自然分工实践类型的能力,相反是落后的。前者的先进源于自然分工实践的资源要素本身所带来的效率增加效应;而后者的先进源于先进的经济国内社会分工实践转化的国内自然分工实践能力的增强(组织效应),从而增强选择自然分工实践类型的能力)。 资源即价值(区分剩余价值理论所蕴哲学公平价值观和价格)。价值这个词,历来众说纷纭,不容易辨析。但把价值说成是对人有用的事物,当无人反对。西方经济学家把价值理解为对个体有用的事物,而不研究集体主体如国家阶级的价值。在《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一文分析了国家价值观,认为国家价值观是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总和的反映。那么,反映国家主体的经济实践的,就应当是国家经济价值观了;反映国家主体的政治实践的,就应该是国家政治价值观了。但是它们与资源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直观地注意到,西方经济学家的个体效用价值观,虽然不能反映集体主体的抽象价值观,却直观明了地反映了任何对主体有用的事物都属于价值物。如果把这个观点扩展到国家主体上,就可以理解为国家主体的自然分工实践的资源要素对于该国家主体是有价值的。但是,正如前面讲到的,这种价值来源于资源要素本身所带来的效率增加效应。而同时,还存在着另一种价值,就是前面讲到的源于先进的经济国内社会分工实践转化的国内自然分工实践能力的增强。这就是通过优化阶级之间的资源控制格局的优化,从而增强资源配置效率。国家主体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或伦理(哲学)价值就属于此类价值(剩余价值理论因其无差别劳动假定所蕴公平价值观即属于主体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和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主体的经济价值观)。我们仍然会问,这两种价值如何得以换算或统一?资源有那么多种,它们之间如何得以换算或统一?因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已经很明确地表明,它们是可以换算为统一的度量的(货币)。这里做一下解释。多种资源之间及前面两种价值之间之所以得以换算,在于国家主体的主体性这个模糊而抽象的东西。换句话说,只要能增加主体的主体性的事物就是有价值的,不光是集体主体,对任何主体亦是如此。但是,好事者会继续问(经济哲学范畴,即追问经济价值观),主体性这个概念太模糊太抽象,它无法解释现实商品货币交换的精确性特征。我只能说,人类不该妄想对任何事物做出像 1+1=2 这种精确反映,因为它只有在不反映客观存在的条件下才成立,如果要它去反映客观存在,那它需要根据所需反映的程度,做相应的扩展。这里还要区分一下资源(或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前者是在主体性概念下的在理论上可以相互换算的价值的单位,后者是在一定自然分工实践类型或模式中各资源要素因其本身的重要性或相关性的基础上以阶级之间的资源控制格局为次因的价值标尺。比如,在一定时期,一国自然分工实践模式未显著变化,其资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及各自的重要性也基本不变,但是由于先进国际自然分工实践的挤压,该国需要调整国内社会分工实践模式,因此统治阶级让渡部分控制下的资源要素给被统治阶级,让渡的过程必然使相关资源要素的供给(这里的供给的内涵(在阶级间的资源控制格局被所有制确定后,转为形式上平等的主体间交换,形成所谓价值规律)比经济学家们所理想的绝对平等主体假定下的供给内涵,更真实,更丰富,更能反映人类微观的自然历史过程)出现新的平衡,相关资源要素的价格因此变动或被精确规定。(可见,价值或资源是一个与主体间性直接相关的概念。而价格是一个在一定的相对固定的主体间资源控制格局被所有制形式化确认后,以平等主体为前提的,反映价值的概念。好深奥的经济社会科学家的行为艺术!)。因此,资源供给和资源价格将作为经济的内部联系放在资源所有制(经济的外内联系)之后做分析。 三 经济的外内联系:资源(要素)所有制(动态的资源竞争格局的相对固定或其反映:资源所有制及其类型) 资源(要素)所有制(动态的资源竞争格局的相对固定或其反映:资源所有制及其类型)。由于国际自然分工实践能力是时刻变动的,因此经济国内社会分工实践也是时刻变动的。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是相对静止的(否则无法认识)一样,国际自然分工实践也是时常处于相对静止的发展状态的(尽管,这个相对静止的时间随人类实践的深入而越来越短),相应地经济实践也是呈相对静止的发展状态的。资源要素所有制就是这样一个状态的制度反映(也可能不以明文规定。实际上,本文意在向读者展示所有制的形成之前的经济对所有制之后的经济过程的决定性影响。没有明文规定的,但是只要反映了相对固定的阶级间动态的资源竞争格局,也属于本文所谓的经济范畴,尽管它接近形成所有制或在所有制形成之前。作者拟完成的《政治的三重根及当代中国政治分析》和《法制的三重根及当代中国法制分析》两文对政治的研究,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即把制度分成明文规定的和没有明文规定的两种,以更全面更深刻更战略地分析经济政治和法律。)或确认(明文确认)。阶级对资源要素的实际控制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一般是根据国际自然分工实践与国内自然分工实践的差值大小,再根据国内自然分工实践模式的资源要素的重要性结构,来确定的。但不管怎样,统治阶级在资源要素的实际控制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中都占有主导地位,要么是以大比例拥有与被统治阶级拥有的同质资源要素形式出现,要么是拥有资源要素结构中的相对重要资源要素的实际控制和所有制形式出现。分析一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之前,就应该考察该国的上述方面内容。 唯物史观展示并分析了历史资源所有制的类型及其内容。部落所有制 - 奴隶制 - 封建制,其内容易于理解。对于当今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国家社会主义所有制,则成为大家争论的地方。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想当然地把资本当作一项资源要素是错误的(从社会科学学的角度无所谓对错。资本的物质内容才是资源要素,资本概念本身包含了所有制的内涵。因此资本的物质内容是资本的基础),但其成功之处是把科技知识也当成是资源要素。不错,科技知识是机器工业实践的基本资源要素之一,正如前面所指出的。谁掌握了科技知识,谁就拥有它的控制权,进而表现为他的知识产权。这里作者要指出,资本家和知识分子之间(包括自然科学家)也是相互转化的,如同国家社会主义中权贵和资本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一样。在国家主义国家中,国内自然分工实践的资源要素中,一切物质资源都实行公有制了,但是其中科技知识(在机器工业实践类型中,科技知识和机器比土地等物质资源更重要)和资源配置价值(见前。统治阶级在国家消失之前的任何时候都享有资源配置价值的所有权,因为他们控制了国家的权力机器实施机构。尽管物质资源都实行公有制了)。当这些国家实行部分私有化后,资源配置价值便转化为了资本(得到合法性承认)或权贵(暂时未得到到合法性承认)。同时,科技知识价值也能转化为其他三者。 四 经济的内部联系:资源(要素)价格(资源竞争(动态)、资源所有制(相对静止)与资源供给;资源价格) 资源竞争(动态)、资源所有制(相对静止)与资源供给。前面已经分析了资源或价值及其竞争与资源要素所有制的关系,并分析了资源或价值与价格的联系和区别。实际上,用以联系资源与价格两物,除了资源所有制外,还有资源供给。或者说,资源供给是资源价格的近外部联系,资源所有制是资源价格的远外部联系。资源所有制反映并确认了阶级间资源竞争格局,并且为资源供给提供了规范基础或形式基础,进而规定资源的价格。前面也已指出,它们都是呈相对静止地动态发展存在的。不过,要指出的是,正如原子比分子更稳定,分子比细胞更稳定一样,资源竞争格局比资源所有制更稳定,而后者又被资源价格更稳定,稳定表现为变化的快慢。 资源供给,资源价格。当资源所有制确定后,资源供给的逻辑前提便被给定了,因为即使国王也不能恣意剥夺平民所有的财产了。如果国王要获得平民的财产,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实现。商品交换的逻辑即所谓市场规律,为大家所熟悉。市场规律应该辩正为平等主体之间即划清了财产所有界限的主体之间,当就某财产进行交换时,将以该财产在国内自然分工实践模式中的重要性程度为根本标准,根据市场上同类商品的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确认该财产的价格。不过这里,作者对此不感兴趣。作者感兴趣的是,向读者展示一下撇开市场规律的主体平等前提去分析资源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即从资源竞争对资源所有制的形成再到资源供给及其价格的影响所形成的资源流通规律。如第二部分,当代中国经济分析。 有必要将本文所阐述的经济学原理知识与其他经济学知识(本文指西方微观经济学,西方宏观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区分。西方微观经济学知识所反映的是相对静止的阶级间动态的资源竞争格局已被私有制所有制确认后的资源的流通规律的知识。而西方宏观经济学知识所反映的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部分阶级间动态的资源竞争格局未被私有制所有制确认的资源的流通规律的知识(如,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消费 - 投资”的宏观经济控制思想,福利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反映产业间资源竞争格局,是阶级间资源竞争格局的变种。第二部分会有分析),区域经济学(反映区域间资源竞争格局,是阶级间资源竞争格局的变种。第二部分会有分析),及其他公共经济学如军事经济学科技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需要通过公共财政而非改变所有制来适时调整(分配资源)阶级间资源竞争格局等经济学知识。)等等所反映的正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缓和国内劳资两大阶级矛盾而缓和的程度又不足以改变为或确认为或相对固定为私有制所有制的大环境下所进行的部分倾向于劳动者阶级的资源竞争格局。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则是在主体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或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价值观(前面已经讲到)的指导下,精确反映资产阶级对剥削经济的剥削体系,并进一步精确反映主体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或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价值的构成体系。 (2010年6月20日)
2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交流网发布2002-2004年美国移民和签证政策目录索引(编号3580
黄安年 2010-11-15 09:10
学术交流网发布 2002-2004 年美国移民和签证政策目录索引 ( 编号 3580-3582)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15 日发布 自 10 月 7 日起分类发布学术交流网 2002-2004 年中国美国问题论文和资料总目,总目的编序和笔者发布的 2007-2009 年中国美国问题博文相对应,便于自己和有兴趣的网友查阅。 3580 美国移民政策 3580-W200301 海沦娜凯恩芬恩 (Hialunna. Kanen. Fenen): 多元化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 / 美国参考 /2001 年 6 月 4 日发布;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2 年 9 月 30 日转发 3580-W200302 美国参考 (Meiguo Cankao): 人口调查局公布有关移民人口拥有房产情况的分析报告 / 美国参考 /2003 年 10 月 10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3 年 10 月 12 日转发 3580-w200303 lq ( Lq) 发布 : 梦想移民法案 闯过美国参院头关 / 华夏文摘 /2003 年 10 月 25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3 年 10 月 27 日转发 3580-W200401 Bronwyn Lance (Bronwyn Lance): 移民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 交流杂志 /2000 年第 3 期;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4 月 14 日转发 3580-W200402 Daphne Spain (Daphne Spain ): 关于移民问题的辩论 / 交流杂志 /2000 年第 3 期;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4 月 14 日转发 3580-W200403 大卫 (Dawei) 报道 : 布什将宣布移民法重大修改政策 / 美国之音 /2004 年 1 月 6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1 月 8 日转发 3580-W200404 邓蜀生 (Deng Shusheng) (人民出版社) : 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A ) / 《历史研究》 /1989 年第 3 期;《美国史学研究与创新》 /2003 年;年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4 年 10 月 31 日转发 3580-W200405 邓蜀生 (Deng Shusheng) (人民出版社) : 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B ) / 《历史研究》 /1989 年第 3 期;《美国史学研究与创新》 /2003 年;年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4 年 10 月 31 日转发 3580-W200406 邓蜀生 (Deng Shusheng) (人民出版社) : 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C ) / 《历史研究》 /1989 年第 3 期;《美国史学研究与创新》 /2003 年;年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4 年 10 月 31 日转发 3580-W200407 杜菁琳 (Du Qinglin): 美国商会敦促改善 9.11 后的新移民政策 / 《华盛顿观察》周刊 / 第 22 期( 2004 年 6 月 23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6 月 26 日 3580-W200408 紀軍 (Ji Jun)( 多維网記者 ): 多維追擊:布什將宣佈移民政策改革計劃 / 多維网 /2004 年 1 月 6 日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1 月 7 日转发 3580-W200409 佳敏 (Jia Min): 美学者:布什新任期移民改革难有进展 / 《华盛顿观察》周刊 / 第 43 期 (2004 年 12 月 01 日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12 月 3 日转发 3580-W200410 美国参考 (Meiguo Cankao):2004 年访美人数增加 / 美国参考 /2004 年 8 月 5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4 年 8 月 15 日转发 3580-W200411 魏德 (Wei De) 编译报导 ( 大纪元记者 ): 回应布什总统的临时工人计划 , 民主党移民提案出炉 大赦非法移民 , 给予居住五年、工作两年且纳税、背景调查无碍的非法移民绿卡 / 大纪元 /2004 年 5 月 6 日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5 月 7 日转发 3581 美国的签证政策 3581-W200301 鲍曼 (Baoman) 报导 : 明年指纹扫瞄检验旅美游客 / 美国之音 /2003 年 12 月 23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3 年 12 月 25 日转发 3581-W20302(Beimei Shenghuo): 安检慢如牛,进出美国没脾气 / 文学城 /2003 年 11 月 19 日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3 年 11 月 22 日转发 3581-W200303 出国网 (Chufuowang): 奋斗美国:超越游戏规则 !/ 文学城 /2003 年 9 月 22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3 年 9 月 24 日转发 3581-W200304 大洋网 (Dayangwang): 美新规生效 : 不可到第三国申请签证 / 大洋网 /2003 年 8 月 30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8 月 31 日转发 3581-W200305 东方网 (Dongfangwang): 留学生入美须做反恐登记 未登记可能被禁出机场 / 早报网 /2003 年 7 月 31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8 月 1 日转发 3581-W200306 东方网( Dongfanf Wang): 美国将取消引起争议的外国人登记制度 / 早报网 /2003 年 11 月 22 日转自东方网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3 年 11 月 23 日转发 3581-W200307 guzheng(guzheng) 发布 : 美国移民申请回升 但批准率下降 / 华夏文摘 /2003 年 12 月 16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3 年 12 月 18 日转发 3581-W200308 伏虎 (Fuhu)( 编辑 ): 美国签证政策有所调整 两位官员介绍申请技巧 ,文,发表 : 千龙网 /2003 年 7 月 16 日转自光明日报 ; 学术研讨会 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7 月 17 日转发 3581-W200309 福莱库斯 (Fulaikusi): 美国签证政策改变 --H-1B 签证明年将大幅减少 / 美国之音 / 文学城 /2003 年 9 月 23 日转发;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3 年 9 月 26 日转发 3581-W200310 《华盛顿观察》 (Huashengdun Guancha): 美国对申请进入美国的穆斯林国家男性实施歧视性签证政策 / 《华盛顿观察》 /2002 年 9 月 25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7 月 14 日转发 3581-w200311 美国参考 (Maiguo Cnakao): 美国即将启动新型出入境管理系统 / 美国参考 /2003 年 12 月 12 日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12 月 14 日转发 3581-w200312 美国参考 (Maiguo Cnakao): 美国将采用新的出入境系统加强边境安全 / 美国参考 /2003 年 5 月 28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10 月 30 日转发 3581-W200313 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新闻文化处 (Neiguo Zhuzhongguodashiguan Xinwenwenhuachu): 新闻公告 : 免签证进入美国旅行须持有电脑可读护照 / 美国参考 /2003 年 11 月 12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3 年 11 月 15 日转发 3581-200314 美国国土安全部 (Meiguo Guotuanquanbu): 美国将停止实行要求访美人员重新登记的规定 / 美国参考 /2003 年 12 月 2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12 月 3 日转发 3581-w200315 王適 (Wang Shi)( 多維社記者 ): 多維詳訊﹕美宣佈外國航班須配武警才可入境 / 多维网 /2003 年 12 月 30 日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3 年 12 月 31 日日转发 3581-W200316 西米恩 (Ximien) 报导 : 持签证入美将留指纹照片 / 美国之音 /2003 年 12 月 2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3 年 12 月 4 日转发 3581-w200317 星岛日报美国版 (Xindai Robao Meiguoban): 受假结婚影响 赴美结婚移民申请绿卡耗时久 / 文学城 /2003 年 12 月 29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 2003 年 12 月 30 日转发 3581-W200318 新华网 (Xinhuawang): 赴美非移民签证申请表格 变脸 / 新闻晨报 /2003 年 3 月 27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8 月 2 日转发 3581-W200319 于金山 (Yu Jinshan) (世界日报记者) : 加强防伪,美国 BCIS 改发「非公民旅行证」 / 华夏文摘 /2003 年 8 月 3 日转自世界日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8 月 4 日转发 3581-W200320 早报网 (Zaobaowang): 美国规定过境转机也要签证 / 早报网 /2003 年 8 月 3 日 ; 学术交流网 / 学术问题讨论 /2003 年 8 月 4 日转发 3581-W200401 陈雅莉 (Chen Yali):2005 年未开始, 2005 年工作签证已用完 / 《华盛顿观察》周刊 / 第 37 期( 2004 年 10 月 21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10 月 23 日转发 3581-W200402 大纪元新闻 (Dajiyuan Xinwen): 美国移民证件排长龙 急人自有急招 / 大纪元新闻 /2004 年 04 月 25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4 月 27 日转发 3581-W200403 李光明 (Li Guangming): 母亲签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 年 12 月 03 日 第 7 版;华夏文摘 /2004 年 1 月 15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1 月 19 日转发 3581-W200404 李燕 (Li Yan): 美国入境签证政策为自己套上 紧箍咒 / 《华盛顿观察》周刊 / 第 18 期 (2004 年 5 月 26 日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6 月 1 日转发 3581-W200405 路透社( Lutuoshe): 美国总统布什下令 --- 禁止外国贪官进入美国避难 / 文学城 /2004 年 01 月 12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4 年 1 月 15 日转发 3581-W200406 美国参考 (Meiguo Cankao): 美国国土安全部努力改善移民审理程序 / 美国参考 /2004 年 7 月 24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4 年 7 月 25 日转发 3581-W200407 美国参考 (Meiguo Cankao): 布什宣布不准贪污分子移民美国 / 美国参考 /2003 年 1 月 13 日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4 年 1 月 14 日转发 3581-W200408 美国参考 (Meiguo Cankao):2006 年美国签证抽签于 11 月开始 / 美国参考 /2004 年 10 月 1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10 月 4 日转发 3581-W200409 美国参考 (Meiguo Cankao): 在美外国人不敢轻易离开美国 ,thchen 发布 , 发表:华夏文摘 /2004 年 04 月 07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4 月 9 日转发 3581-W200410 美国参考 (Meiguo Cankao): 美国在更多口岸实施生物特徵识别出境程序 / 美国参考 /2004 年 8 月 6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8 月 9 日转发 3581-W200411 美国参考 (Meiguo Cankao): 免签证国访美人员自 10 月起须持有新护照 / 美国参考 /2004 年 8 月 17 日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8 月 19 日转发 3581-W200412 美国参考 (Meiguo Cankao): 鲍威尔促请国会准许推迟执行生物特徵识别护照规定 / 美国参考 /2004 年 4 月 21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4 月 23 日转发 3581-W200413 美国机场各种身份入境详解实用篇 , 人在北美文 , 发表:文学城 /2004 年 03 月 30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4 月 1 日转发 3581-W200414 世界日報 (Shijie Ribao): 移民申請費漲價細節公布 反恐成本轉嫁平均增 55 % 徵求各界反應 30 天後敲定 , 世界日报 /2004 年 2 月 4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2 月 5 日转发 3581-W200415 蟋蟀王 (XiSHuaiwang): 五秒钟的事:美国入境拍照打指模亲身体验 / 文学城 /2004 年 04 月 02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4 月 5 日转发 3581-W200416 新华网 (Xinhua wang): 布什发布命令禁止贪污腐败的外国人移民美国 / 新华网 /2004 年 01 月 13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4 年 1 月 15 日转发 3581-W200417 张育艳 (Zhang Yuyan) 、董海 (Dong Hai)( 大纪元记者 ) 编译报导 : 严格的移民管制加重美医疗人员短缺 , 大纪元网系 /2004 年 3 月 14 日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3 月 19 日转发 3581-W200418 钟布 (Zhong Bu): 新签证政策令美国商业损失惨重 / 《华盛顿观察》周刊 / 第 21 期 (2004 年 6 月 15 日 ); 学术交流网 / 中国问题评论 /2004 年 6 月 22 日转发 3582 美国的非法移民 3582-W200301 陈雅莉 (Chen Yali): 美国非法移民纳税积极 /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3 年第 15 期 /2003 年 4 月 16 日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7 月 10 日转发 3581-W200302 程航 (Chen Hang) (特约撰稿) : 在美国打黑工很艰难在美非法打工族现状 ( 一 )/ 文学城 /2003 年 7 月 24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7 月 25 日转发 3580-W200303 siyu)siyu) 发布 : 美国安部警告非法移民:只要你活着,总会抓到你 / 华夏文摘 /2003 年 10 月 9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3 年 10 月 11 日转发 3582-W200401 检察日报 (Jiancha Ribao): 美国非法移民:真的值得欢欣鼓舞吗 / 早报网 /2004 年 01 月 10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1 月 11 日转发 3582-W200402 李燕 (Li Yan): 偷美国人工作 还是 帮助推动美国经济 ,美国社会争论是否应该多留外国人才 / 《华盛顿观察》周刊 / 第 9 期 (2004 年 3 月 16 日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3 月 19 日转发 3581-W200403 美国驻华大使馆 (Meiguo Zhuhuadashiguan): 美国驻华大使馆非移民签证处主页 / 美国驻华大使馆网站 /2004 年 2 月 4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2 月 5 日转发 3582-W200404 吴用 (Wu Yong): 说不完的悲惨故事 偷渡客 血泪斑斑 的美国梦 (A)/ 文学城 /2004 年 1 月 11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1 月 13 日转发 3582-W200405 吴用 (Wu Yong): 说不完的悲惨故事 偷渡客 血泪斑斑 的美国梦 (B)/ 文学城 /2004 年 1 月 11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1 月 13 日转发
个人分类: 博客专题目录(10-11)|8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梁茂信博士学位论文《美国移民限额制度演变研究》评议意见
黄安年 2010-6-12 18:17
对梁茂信 博士学位论文《美国移民限额制度演变研究》 评议意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12 日发布 笔者 1994 年 5 月 30 日 为 梁茂信的 博士学位论文《美国移民限额制度演变研究》写了评议意见。 梁茂信在他的 1996 年出版的 《美国移民政策研究》一书后记中提到: 1991 年考取东北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之后,我便师从丁则民教授学习美国移民吏和民族史。在恩师的指导下,经过三年的紧张学习,我终于在 1994 年初完成了博士论文《美国移民限额制度的演变研究》。接着,我利用参加丁则民教授主持的国家教委八五杜科项日外来移民与美国少数民族研究的机会,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了《美国移民政策研究》。这部书稿是上述项目的组成部分。下面是笔者的评议意见全文 : 粱茂信同志的博士论文《美国移民限额制度演变研究》 , 以美国历史文献和美国移民问题学者提供的十分丰富的材料 ( 论文直接引用的有关美国移民和移民政策史的英文专门论著就有 70 多种 ),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 实事求是地对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美国移民限额制度的历史演变 , 进行了系统而富有创见的研究和考察。这是一篇有相当学术价值的优秀博士论文。 论文前言部分对美国移民限额制度演变的史学研究成果和特点 , 进行了概述和评价 , 并强调把握美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移民限额制度演变这两条主线 (7 页 ) 来研究。这也是梁文的突出特点。 论文从社会危机、种族主义思潮和盎格鲁主体文化危机三个方面有说服力地论述了确立移民限额制度的历史条件 , 同时也分析了制约排外主义浪潮发展的诸因素 , 文章对企业界抵制态度的分析富有新意且令人折服。不过对为何选择东南欧移民和亚洲移民作为替罪羊 (11 页 ), 似需加强新移民潮对美国社会诸方面带来冲击的分析。 论文第二章通过 1921 、 1924 、 1929 年三个移民法案的通过 , 系统地阐述了美国移民限额制度的确立及其影响 , 提出了移民限额法中既有合理成份也有不合理成份的双重影响见解 (38~39 页 ), 这是实事求是的。不过似应进一步分析双重影响的主次。 论文第三章以详实的材料 , 实事求是地论证了四、五十年代美国对移民限额制度的有限松动和对外来移民与国籍法评介。文章正确地强调并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日益加剧的冷战对美国移民政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力。 (55 页 ) 文章着重论述了难民问题的美国移民政策的影响 , 这是十分重要的。 论文最后一章集中剖析了 1965 年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制订、内容特点、实施及其影响 , 并充分地论证废除了 1924 年以来的民族来源法和以国籍为基础的全球限额制度正式形成 (78 、 81 页 ) 。文章从美国全球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来论述全球限额制度的形成是很有创见的。 文章的结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指出 , 美国二十年代移民限额制度的确立,标志自由移民者国家向选择移民国家的过渡 , 它既适应了自由资本向垄断资本过渡的需要 , 也符合美利坚主体文化的需要。我们还可进一步指出美国限额移民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 符合作为超级大国的全球利益的需要。 总之 , 这是一篇有学术价值、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博士论文 , 她对我国美国移民政策史的研究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 已达到博士论文水平 , 建议答辩委员会授予 梁 茂信君博士学位。 美国移民限额制度及其演变对于美利坚民族和美国主体多元文化具有重大的多方面的影响。建议粱茂信君在发表可在这方面加强阐述 , 并对同化论的实质加强剖析 , 对多元文化作深入分析 , 揭示以多元文化之名 , 行一体同化之实 , 和文化多元兼容的积极作用。此外文章似应适当联系美国 1991 年移民法的变化 , 文章个别材料似需再查实 , 如学生包括在非限额移民中是 1924 年移民法的规定 , 1921 年移民法中的非限额移民并不包括学生 (39 页 ) 。当然 , 这些枝节并不影响论文的质量。 黄安年 1994 年 5 月 30 日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6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