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录取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录取

相关日志

[转载]工作人员失误的后果也要学生用自己前途承担?
wya 2016-9-23 12:52
http://news.sohu.com/20160923/n468994259.shtml   四川平昌县2016年高考文科状元贾永玉以为,上了大学后,自己就不再是“留守儿童”了。因父母常年在广州打工,8个月大起,她便在平昌县的外婆家生活,终年难得见面。   今年高考前,她填报了针对贫困地区生源的专向招生计划,高考加了10分,并以压线的分数被中山大学录取。当地招生部门却表示,由于其户籍在渠县,不应占用平昌的定向名额,因此加分无效。   平昌县警方承认,事因“户籍归档出错”。最终,错过了本科批次录取的贾永玉,在当地招生部门协调下,被成都理工大学录取。   政策性加分后刚达线   摸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贾永玉觉得,去广州这事“定下来了”。   这是8月5日,一大早,邮局发来短信通知他去取件。邮包是一份文件,发自广州。拆开后,红白相间的卡纸上,印着“录取通知书”五个篆字,和中山大学绿色的校徽。   通知书内页注明,贾永玉被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录取,需在8月26日前,持通知书来校报到,并附有贾永玉的身份证号码、校长签字及学校公章。   在今年高考中,平昌中学高三应届毕业生贾永玉,以总分596分的成绩,成为平昌县文科状元。由于父母常年在广州一带打工,从小就是“留守儿童”的她,在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   新京报记者查询获悉,今年中山大学在四川省的文科录取线为606分,仅以裸分看,贾永玉并不能被顺利录取。而如果算上教育部针对贫困地区的农村专项自主招生计划,在获得10分政策性加分后,她刚好达到中山大学的收分线。   农村专向自主招生计划,指的是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实施,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中山大学针对这一计划,做出了加10分录取的优惠政策。   贾永玉学籍所在的平昌县正属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尽管户籍地在邻近的渠县,但她仍然出现在了平昌县的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名单中。   二本院校协调录取   在发现自己成为平昌县的定向生后,贾永玉便找到班主任王老师。她回忆,老师说,“既然名单上有就报”。   随后,贾永玉通过两轮公示,并最终获得了中山大学的加分资格,并于8月5日收到录取通知书。   变故在5天后出现。8月10日,平昌县招办打电话称,经过复核,招生部门发现贾永玉户籍所在地为四川渠县,不应以平昌县生源的身份,获得中山大学的政策性加分。   在丧失了中山大学的录取资格后,县文科状元贾永玉,连本科录取机会都已错过。新京报记者获悉,早在7月25日,四川省本科录取工作便已收官。   贾永玉说,在平昌县招生办公室内,几名工作人员不无遗憾地建议自己“复读重考”。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班主任王老师称,鉴于文科“主观性强”,且贾永玉平日并不算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所以打消了她复读的想法,并协调学校及招生部门,争取“有学上”。   昨天下午,贾永玉的父亲表示,经过连日协调,四川省属的成都理工大学愿意为贾永玉追加一个录取计划,专业任选。这是一个二本院校,在家人建议下,贾永玉选择了“好就业”的会计专业。   “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去中大读书。”贾永玉说,她仍期待能有机会去父母身边上大学。   焦点   1 为何户籍信息归档出错?    公安机关误将学籍所在地与户籍地混为一谈   从高考状元,到险些“无学可上”的落榜生,5天内,18岁的贾永玉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风浪。她想不通,为何自己会出现在平昌县的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名单中,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却又被退档?   对此,平昌县公安局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确认,造成贾永玉录取后又被退档,系公安机关对其“户籍信息归档出错”,误将学籍所在地与户籍地混为一谈导致贾永玉变成了平昌县户籍考生。   贾永玉的家人则认为,既然录取工作早已结束,这样的“乌龙”为何不能及早发现。“本来比本一线高56分,现在弄得没有学校可以报。”贾永玉的父亲说道。   负责处理此事的四川平昌县公安局工作人员表示,考生名单从提出、上报到审核并通过,需要经过招生办学籍审核、教育局资格复查审核及公安机关对户籍信息的复核。这样的流程走下来后,便到了8月,即在贾永玉被录取后,才发现其报考资格出了问题。   当地公安机关称,目前,当地纪委已介入调查此事。   2 按户籍地申报能否加分?   户籍所在地亦为贫困地区,但不符合加分条件   让贾永玉获得高考加10分的“农村专向自主招生计划”,是一项怎样的政策?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2012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人社部、国家扶贫办等多部门联合发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教育部随后多次发文,确定了贫困地区的认定名单。其中,贾永玉的户籍所在地四川渠县、学籍所在地平昌县,均在名单中。   专项计划发文称,教育部及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入选高校需单独编列招生计划,由国家在全国年度招生计划中安排,纳入高校年度招生规模。具有贫困地区户籍和当地高中三年学籍、符合当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的学生均可填报。   中山大学被纳入了专项计划的实施高校范围。其2016年度专项招生计划简章中规定,“申请考生及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须在本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须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和当地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符合当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   按政策规定,贾永玉本不应取得学籍所在地平昌县的专项计划资格,且又因其未在户籍所在地渠县就读高中,因此不符合中山大学的专项招生计划,无法获得加分。   新京报记者 王煜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施一公先生的嘱咐——CSC行前培训
热度 2 nwputure 2016-5-26 21:38
今天是 2016 年 5 月 26 日星期四,农历四月二十。 背景: CSC 通知,谁是行前培训,但是,参加培训的同学老师大多数仍然不能确定自己有没有被录取,也就是 CSC 还没有公布结果。在结果是“审核中”时,我很犹豫要不要参加此次培训。因为参加了,要是没有录取,岂不是被人嘲笑。最终,我还是来了,想法是:万一录取了怎么办?现在看来,不管有没有被录取都是值得的,因为,施一公先生跟我讲了 40 分钟,虽然他不知道我是谁。 下面我流水账了: 1. 施一公在科学网的博客中,提到怎么做科研。“只要照着做”就一定能搞好科研。这就话,我信! 2. 阅读 ----------- à 写作 学习其中的“结构性词语”和 “逻辑”。 3. 性格(习性) --- à 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取得成功。(核心) e.g. 性格固执双刃剑:能成就一个华裔美国名校的教授,也能就浪费他一年半的时间。 我就是一根葱! Every dog has its day! 4. 批判性思维要有,不是说什么都评判,而是凡是都过过脑子,不迷信权威。 5. 任何研究都是需要时间的付出。 6. 研究体系的建立(核心) (疑惑:我个人认为是一整套的科研体系;但是施一公先生举的例子是:寻找一个合适的研究体系。不知道是个人理解偏差还是什么原因,盼望在听一次施一公先生的课) 真心没有张宁老师总结的好,但是,我学到一点,足够让我受用很久,我先一点一点学。 顺便总结一下其他老师对我启发,可能由于个人原因,启发不多: research 就是 re-search 就是 search again ,应该就是坚持,持之以恒;精诚所至金(顽)石为开,就是“研”,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必应网典) 再就是:与人忠、执事敬、居处恭。 完毕!
5574 次阅读|6 个评论
全国统一分数线是最不靠谱的高考方案
热度 65 fdc1947 2016-5-17 08:14
【案】 这是三年前的一篇文章,看来还可以拿出来“宣传”一下。 全国统一分数线是最不靠谱的高考方案 高考过去了。录取就要开始了。对于高考录取的方式,不少人甚至有的专家都认为,应当全国统一考试,一个分数线,统一录取。他们问道:全国统一分数线,难道不是最公平的办法吗?为什么不这样做? 全国统一分数线,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确公平合理。山东人,河南人都不抱怨了,北京人、上海人也无话可说。但是,这样做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成绩必须是真实的。 如果成绩不真实,弄虚作假,那引起的不公平,恐怕比现在的不公平要大一百倍 。因为照目前的政策,北大清华招北京人的比例会远大于山东人、河南人,但是只要成绩是真实的,那么进北大清华读书的都还是好学生。只是有些没有能上北大清华读书的山东、河南学生可能比已经上北大清华的学生还略微优秀一点罢了。如果成绩不是真实的,那么上北大清华的有可能竟然是一些骗子。这样的不公正性就比现在的情况大不知多少倍。 有人会说,我们现在谈的是高考的分数线问题,怎么扯上了成绩的真实性呢?原因很简单,我们说高考,不是抽象的理论,而要考虑实际上的问题,要考虑中国的现实。 中国的现实是什么?就是现有的高考录取制度是高考成绩真实性的保证。 如果完全改变现在的制度,就有可能失去高考成绩的基本真实性 。此话怎讲,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 我们来看一下现在的高考制度。现在的高考领导者和实际组织实施者是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行政当局,不失一般性,我们称之为“各省教育厅”。各学校的招生名额均分到各省。因此,如果说考试竞争的话,是各省的考生在省内的竞争。各省教育厅在维护这种竞争的公平性,其中主要是维护考试成绩的真实性。 对于省内各县市的领导,高考的情况不仅仅影响到他们治下老百姓的升学,而且是他们政绩的重要指标。不但是现在的政绩指标,而且影响到往后的历史,你看现在很多地区都津津乐道于他们那里的高考状元,甚至经常提到封建时代该地区科举考试的状元、进士之类的荣耀。所以,各地市县都期望自己的地方有好的高考成绩,在这一点上,该地区的学生、家长以及政府领导的利益是相同的。对于各地市县领导而言,高考的竞争是各地市县之间的竞争。如果能够有什么办法能够提高他们地区的考试成绩,他们一定会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如果违法而得不到惩治,或者只有较低的风险,他们不惜违法。所以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各地市县的领导(包括党政、公安司法、教育行政)不是 绝对可以依靠 的力量。虽然必须要由他们去做很多组织工作,但是,必须予以严格的监督,包括省行政当局的监督和各地市县的相互监督。 像现在这样对于高考的监督,恐怕已经严格到了极致。但是,即使是这样严格监督之下,在什么地方略微出现一点松动,就仍然可能出大问题。从媒体上揭露出来的触目惊心的高考作弊情况可以看出这一点。人们可以把作弊的工具放在人们难以想象也难以启口的隐私部位,人们可以用武力攻击不让他们作弊的监考者。就是在这样不惜手段、不知廉耻、不计后果的作弊冲动的环境中, 高考成绩仍然被认为是当今中国最值得尊重的真实成绩,用这样的成绩对于学生学习情况所分出的等第基本上是可靠的。而如今这样严格的监督,应当归功于目前的高考管理模式,归功于各省教育厅的严格管理,是他们保证了高考成绩的基本真实。 我们来看一下,如果真的是全国统一考试,统一的试卷,统一的分数线,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如果这样做,就不是省内的竞争,而是省间的竞争,是山东人与河南人、上海人、北京人、辽宁人等等全国各省市之间的竞争。 既然是各省之间的竞争, 在竞争中, 各省的政府、教育行政当局、公安司法当局等等,其地位就相当于现在各省之中的地市县当局,成了不能完全相信的对象 。 而中央政府、国家教育部就必须担当起现在各省政府、各省教育厅的责任。既然是各省之间的竞争,各省教育厅也就不会像现在一样严格管理各地市县以维持各地市县之间的公平竞争。失去了各省当局的严格管理,各地市县将更加无所顾忌, 试问,国家教育部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够直接管好全国那么多市县的高考秩序吗 ? 没有了在省一级指导下的严格管理, 即使有最先进的技术手段 ,能够控制得住人们那样疯狂的作弊欲望吗? 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大面积的作弊完全可以在人们的意料之中。那样的成绩将很难再是可靠的。那就根本谈不上公平二字了。 我们可以再强调一下这个原则: 在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中,学校领导是不可靠的,在地市县与地市县之间的竞争中,地市县的领导是不可靠的,在省与省的竞争中,省的领导就是不可靠的。 所以, 把录取名额分到各省,由各省负责考试录取,不是什么人头脑一热想出来的。用一句文绉绉的语言:“势也!不得不然” 。 不但改革开放以来是名额分配到省,文革以前也这样,民国时期也是按省分名额,连封建时代科举考试也不得不将中举名额分到各省。现在的问题, 是各省名额的分配可以也应当做一些调整,主要是部属高校特别是北大清华对各省的名额分配应当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但分省录取是不能取消的。 中国教育已经被胡来过很多次,现在再也不能胡来了。左的观点,在任何时候都好像特别吸引人,不好反对。多少年来,对中国老百姓危害最大的就是极左。从19世纪末清政府的排外到20世纪60、70年代的所谓大民主造成的社会和文化浩劫,都是极左给中国老百姓带来无比深重的灾难。中国一百多年来的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防左, 尤其要提防那些打着平等旗号的民粹主义的极左做法 。 总而言之,在关于高考改革的各种方案之中,全国统一分数线,统一录取是最不靠谱的危险的方案之一。 另外再说几句,可能有人会说,英语四六级考试不也是全国统一考试吗?与高考的影响相比,四六级完全是一个小儿科。作弊也是作弊机构与几个考生自己在小打小闹,也没有几个人真的去检查它的作弊到底有多严重,更重要的是:最有能量的家长基本上没有参与。而高考则不是这样,希望通过高考作弊而取胜的力量太大了, 在地方上,几乎全社会的力量都可以调动起来为作弊而努力 。所以,防止作弊的难度绝非与四六级这样的小儿科可以相比的。
个人分类: 教育|13358 次阅读|139 个评论
考不出的研究生特性-兼谈研究生考试与录取
热度 21 lxchencn 2016-2-13 20:51
201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很快就公布了,分数线、面试等接踵而至,考生最忧虑的事情莫过于成绩,老师最忧心的事情莫过于如何招到优秀学生,但分数最高的学生可能最优秀,但也可能在读研期间一事无成;分数较低甚至刚刚过线的学生不是最优秀,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表现很突出;老师根据成绩来选学生不一定能够选到最满意的学生,即使还有面试,因为在很短的时间面试几十个学生难以发现学生的优缺点;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是考试成绩显示不出来而导师又十分关注希望了解的呢? 1.个性: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内向性格、外向性格;好强的,无所谓的;好动的,好静的;突击性的,长时间坚持的;沟通能力强的,话语少的;学生个性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对学生将来几年的学习影响巨大,导师希望能够尽早尽多了解,但考试成绩是难以体现出来的。 2.兴趣:每个人的兴趣更是千差万别,导师的研究方向多数是基本确定的,研究内容可能是多变的,创新点可能是非常窄的,要满足学生的多样性的兴趣是很难的,可能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把自己的真正的兴趣与导师的研究结合起来,但多数是没有这么幸运的,如果招了一个对导师研究的东西没有兴趣的学生,无论对学生和导师都不是一件好事,除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来了兴趣或导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兴趣这样的特性在考试成绩里面是显示不出来的。 3.毅力:研究生的未来学习有相当一部分是研究工作,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历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跌倒了能否自己爬起来,有没有坚忍的毅力可能决定学生能否取得成功,半途而废,一蹶不振,是不能够到达科学顶峰的,毅力是考试成绩考不出来的。 4.主动性:师傅领进门,成功靠个人,老师不可能天天跟在学生后面,主动性就显得很重要了,主动思考,主动做事,主动帮助,主动沟通,主动担当,主动解难,主动吃亏,等等,主动性也是积极性的体现,没有导师喜欢鼓一样的学生,甚至是敲了鼓也不响,那真是痛苦的事情,但考试成绩能够考出学生的主动性吗?显然是体现不出来的。 5.团结性:小到一个导师下的学生群体,大到一个学科的学生团队和班级,没有团结就没有力量,斤斤计较,争争吵吵,老死不相往来,没有和谐和团结,没有活跃的气氛和快乐的环境,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还要老师来擦屁股,学习和研究生活都难以正常,一个团队有一个这样的学生都是不幸的,但团结性也是无法用考试成绩来衡量的。 6.目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能够混毕业就行了,与差学生比,与落后分子比,自信满满,提点要求就逃避,树点目标就跳楼,多安排点工作就埋怨,恨不得今天入学明天就毕业,有没有高远的目标,考试成绩是无法考出来的。 7.动力:有动力才能够前行,有强劲的动力才能够远行,能够坚持才能够有持久的动力,懒懒散散,疲疲沓沓,畏畏缩缩,啥事都不想做,啥事都不能够做,啥事都难以负责任的做,没有动力的学生是不可能成功的,有没有学习动力也是考试成绩考不出的。 8.创造力: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试老师的法宝,太多的死东西的考试已经磨灭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考高分就是学生的一切追求,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特别需要创造力的,创新应该成为师生的最大追求,也是一生的追求,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将来工作都需要更强的创造力的时代,考试成绩简直就没有办法了解一个学生的创造力。 9.抗压力:学生是人,老师也是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即是工作也是职责,更是人生追求,学习有压力,研究有压力,生活有压力,经济又压力,婚姻有压力,压力无处不在,老师不给压力说是放羊,给点压力就说是剥削压榨,本是培养训练,没有压力能够学好?悠哉悠哉哪是研究生的生活?没有抗压能力,没有压力承受能力,能够做出成绩?每一个成功故事的背后都是一个个辛酸故事铺就的,包括导师也不是随随便便就成功的,考试成绩能够说出学生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吗?显然不行。 10.与导师的默契度:师生关系源远流长,也是永远的关系,即是普通关系,也是特殊关系,导师了解学生吗?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学生了解导师吗?更不是见一次面、谈几句话、网上的几句简介就能够说明白的,夫妻都要磨合,何况师生关系呢?师生的默契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不知道老师想说什么做什么,老师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学生是指东打西,老师是不知所云,没有默契,没有合作,没有协调,学习无法推进,研究无法开展,论文无法完成,默契度是无法考试出来的。 考试成绩永远只是能力的一个方面,还有很多素质、素养无法用考试分数体现出来,因此,师生的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磨合总是可以超越考试成绩的,成绩之外的努力更是学生应该要做的!老师在考察、面试、录取学生时候要更多从成绩之外去全面考虑,让唯成绩论变成多维评价论,让真正优秀的学生找到好导师,让好导师能够招到真正优秀的学生,实现双赢,学生幸甚,导师幸甚,民族幸甚,国家幸甚!
19324 次阅读|21 个评论
美国大学招研究生:将申请人排名次
热度 13 youxue 2016-2-4 10:30
张 有学 由于在系里的录取委员会,最近两星期极忙。 本文介绍我们如何对研究生申请人排名次。这里介绍的是我们系的做法。我估计其它大学其他系也大同小异。当然下面提到的具体指标,如GPA指标,GRE指标,推荐信指标,发表论文指标等等与大学本身的名次有关,极少数大学可能会要求更高,大部分大学要比我们的要求松一些。 我 这 里 说 的研究生是博士研究生,因 为 我 们 系基本不从外面招 硕 士研究生。以前我 还经 常专门发 email (friendly reminder) 提醒 申 请 我 们 系 硕 士学位的中国学生,告 诉 他 们 我 们 基本不从外面招 硕 士研究生,如果改 报 博士研究生可能希望大一些。从今年起,我决定 不这 么做了。既然学生只想 读硕 士,那是学生的决定。我 们 系不 录 取,可能有其它系 录 取。 我 们 系 对 所有 读 博士研究生的学生都提供全 额资 助,通常由教授的基金或当助教支付。 对 特 别优 秀的学生,系里提供一年的 奖 学金 (Dept Fellowship)。研究生平均5.5年 获 得博士学位。因此相当于系里提供了差不多 20% 的 资 助, 给导师 省 钱 了。因此教授都希望从系里 选 拔的有 资 格 获 得 Departmental Fellowship的申 请 人里 录 取学生,而且这些都是已经被录取委员会筛选了的优秀申请人。 录取委员会排名次的主要目的是帮教授筛选,省去教授很多工作。具体录取决定是教授做。录取委员会对 研究生申 请 人排名次的方法与基金申 请 排名次的方法 类 似。首先由 录 取委 员 会成 员读申请单独给每位申请人 打分。然后 汇总 ,开会 讨论 。因为申请人太多,没时间具体讨论每一位申请人。如果所有 评委给的 分基本一致,就取打分的平均 值 ,不再具体 讨论 。开会重点 讨论 打分不一致的情况。各人 说 出自己的理由,看是否有人更改打分。最后根据新的平均分排名。分数最高的 10-20% 可以 获 得 Dept Fellowship,高于平均的属于可以 录 取的,低于平均的属于不推荐 录 取的。但 录 取 过 程中教授的 权 利最大(因 为 学生的 资 助主要来自教授,即使是 获 得 Dept Fellowship的学生,其 资 助的 80%也 还 是来自教授)。如果某教授一定要 录 取某一位学生,不管 录 取委 员 会怎么推荐,教授都可以 录取该生。(这和基金申请不一样。) 对 研究生申 请 人排名次以及写 评语 是一个很耗 时间 的工作。例如我 们 系今年有 约 160份申 请(大概会招 16位新生) 。 即使每位评委只花 20分钟在每份申请书上,也需要50多个小时。 录取委员会给学生打分是 5分制。5分最高,1分最低。每位委员给所有申请人打分的平均分应该是3分。如果某位学生本科学位来自最好的学校(例如哈佛、北大等),本科平均绩点GPA是4分制的4.0(也就是每门课的成绩都是90以上), 本科课程选择也很严格,GRE与TOEFL都是满分,本科做了科研,发表了第一作者文章,推荐信都是最优秀,推荐人也在国际上有名气,Statements也写得好,那么会得到5.0分。通常没有申请人得到5.0分。例如我今年给的最高分数是4.7 分 。通常4分以上就可以获得Dept Fellowship了。由于各评委侧重不同,因此给的分数也不同。例如有的评委很在乎国际学生的TOEFL成绩一定要达到100以上(可能与其经历有关,例如招了一位TOEFL分数不高后来该生做得不好),有的评委很看重科研经历,有的评委很看重本科GPA,有的很看重本科大学的名次,有的觉得必须要有至少一年的高数,有的很在乎Statements写得好,有的很看重推荐信,等等。但大家排名次的区别一般不大( 对国际学生排名差别比较大,我感觉是有隐形偏见 ,参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4867do=blogid=954569),也就是说还是有一些共性可循。例如本科GPA的权重要远大于GRE的权重,但任何一项太低了都不行。 我自己有一个计算公式,然后根据读申请材料的非定量部分再做一些加减,就得到了我对申请人的排名。我排名时,本科GPA对总分的权重相当于GRE权重的4倍。推荐信比较不好量化,但推荐信打分的那一部分是可以量化的。其它部分 (推荐信,Statements) 就要凭读过以后的印象了。 对于本科GPA,密西根大学采用4分制。(有的大学采用5分制,那么将GPA乘上0.8。)如果GPA是4.0,极好。如果GPA是3.5,那么在我们系的申请人里属于平均(如果本科大学极好,还是有可能录取;如果其它方面包括科研也极好,甚至有可能获得DeptFellowship)。如果 GPA 是3.0,那就基本是最低分了。也就是说,每一项打分都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通常是有一个我们自己决定的下限。例如 如果 GPA=3.0,不是说 GPA 这一项还能按比例得到75%的分,而是得不到分了。 对于GRE,如果每项都是满分,极好。如果有些项目低于50% (注意我们通常不看GRE的绝对分,而是看分数高于百分之多少的考生,一个原因也是因为GRE分数的满分变得太快),那么这一项就是最低分了。 对于推荐信,如果申请人低于最优秀的20%,那基本就没戏了。如果要进入Dept Fellowship, 通常需要是最优秀的5%。推荐信需要写得具体,泛泛的推荐信会拉低申请人的分数。国内很多教授不太会写推荐信,因此学生吃亏不少。 对于科研,如果本科生在国际杂志上发表了第一作者的文章,那是极好。如果没有,如果自己能在Statements 里将做过的科研介绍清楚,让评委觉得有意义,而且导师的推荐信也具体解释了学生的贡献,也还不错。否则,有些评委会把分数降很多,进入Dept Fellowship 就不可能了。Statements 除了介绍自己的科研经历,文章也需要写得好。否则也有可能获得低的评分。 录取委员会只排名次,不做录取决定。每位教授录取学生时,还要更仔细评估,用的标准还可能不一样。进入了录取委员会的Dept Fellowship list录取的比例很高,但也并不是进入了录取委员会的Dept Fellowship list 就一定会被录取了。
6529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中国高考录取率 PK 英国录取率
热度 18 laserdai 2014-6-28 06:05
注意到一篇博文( 高考随想几则 )提到中国的高考录取率,早年(77、78)到最近(2013 )的一本都是5%,这个比例相当不错,但是严重问题在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也! 就以能不能考上清华大学作为成功的标准来说明一下好了,如果你上的是北大附中的重点班,你就是排在50%大概也能考上清华,如果你是河南某县的第一名,能考上清华的可能性也到不了50%。 这就是中国现实的写照,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渣滓和垃圾学生也能进北大、 清华 等985高校,湖北、河南、山东等聪明学子能进师专就很不错了,师范那就简直好到天上了。为了掩盖这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也! ,于是每个地方都自己命题。 跟中国的北大、清华相比较,英国有牛津、剑桥两个学校,他们录取的生源怎样?下面给出一些准确数据,担心博文的安全,不做评论,留给读者自己思考。   英国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 英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学生考入名牌大学的比例差距悬殊。 2011年,私立中学,每20人中有一人考入牛津或剑桥大学;而 公立中学每100个人中才有一人升入牛剑。 公立中学中,11%的学生跻身英国顶尖大学罗素集团(就是英国的重点大学),私立中学的比例是38%。 总的来说:中国用权力决定孩子如何上大学,英国用金钱决定,这就是社会制度差别的一个重要体现。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5920 次阅读|51 个评论
高考加分可以休矣
热度 71 mdzhao 2014-5-26 15:02
早上看新闻便见高考加分政策调整的事情,恍然发现高考竟然已经近在眼前了。自己因为女儿已经上了大学,这两年对相关信息远不如以前那么关注了,但高考却一直都是牵动千家万户的事情。QQ上又有朋友留言,给了个四川省高考加分政策的链接,希望我写篇博文呼吁一下,可见对这种拼爹、拼妈以外还要拼命的加分政策考生和家长都是很有看法的。所以去看了下网上的消息,看完感觉有些话如鲠在喉,虽然这几天比较忙,还是打算匆匆写一篇博文。 有消息称,目前已有31省市区发布了高考录取新政,各地“加分”政策有较大调整,体育特长和奥赛等项目,或缩减,或降低分值,或取消保送资格;而有13个省市区“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10省市提出对“见义勇为”的考生“加10分”作为奖励,京、浙、川三地奖励则 达到20分(见 http://edu.qq.com/a/20140526/011660.htm )。随后又看 到一条消息说 网传“浙江高考见义勇为可加20分”不准确 ,细看原来不是加20分,而是加10分,其实这不过是程度上的一个小小区别而已。 又看了眼各地的加分细则,大多对“ 思想品德”加分没有什么细则,而对“见义勇为”有些地方已经有明确规定,如四 川规定获得县(市、区)人民政府授予“见义勇为公民”称号的考生加10分,获得市(州)人民政府授予“见义勇为勇士”称号的考生加15分,获得省人民政府表彰奖励的“见义勇为英雄”考生加20分。山东也规定了受省级表彰的加20分,受市级表彰的加10分。不过大多数地区如浙江省的加分还是不太明确。而已经有文章在呼吁,要 求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见义勇为和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的认定范围、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作出较为详细与明确的规定。 看了下科 网, 吕乃基 老师的 博文“ 见义勇为加分万万不可! ”也已经加精并置顶了。吕老师的观点是:见义勇为者高考加分,且不论其中是否涉及伦理道德的悖论,会给身陷其间的当事人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生命危险。故提出“社会应该给见义勇为者以奖励,那是在事后;应该作为个案,不应成为制度。” 这个观点我完全赞同。不过我还想说的是,其实,以目前这样的环境下,高考加分可以休矣! 说实在的,高考加分包括自主招生等政策,一开始我是赞成的,主要是觉得以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而且完全按考试分数决定考生命运的形式,一定会埋没一些有特殊才能和天赋的孩子。可从那么多家长对各种加分政策的反对意见,还有女儿高考中自己亲自经历和感受到的情况,加上不断被揭露的各种加分黑幕,到了现在真的认为,我国高考加分已经从当初为校正单一的分数评价的初衷,演变为加分教育和加分腐败了。其实早就有人提出取消各种加分了,奇怪的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却乐衷于改变规则推出新政,但非要留着加分的一条缝,更让人怀疑这无非是不愿意完全关死某道门,而只是让门缝更小,卡掉更多可以搭便车的人。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清理高考加分项目,但所谓的清理,结果无非是出台一些新政,诸如把 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列入加分项目之类的,可笑的是,好像某个东西有加分的便是对这个东西重视了,减分或取消了便是淡化,比如语文分数增加了是重视语文,外语考试社会化了便是淡化等等。殊不知,在高考这个指挥棒下,在一分之差便会相差几百个排名的情况下,谁知道有多少人会为了加10分20分去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呢! 所以说, 高考加分可以休矣!不仅这个 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加分招人怀疑,那些说起来已经瘦身的加分也可以取消了,教育主管部门更没有必要去制定什么加分项目和操作程序之类的规范。其实各国各高校都有破格录取学生的情况,把权力交给学校,学校认为可以破格录取的学生,无论是因为特长或贡献或其他理由,只要认为有必要,公开录取的理由录取便是了,放在阳光下的破格应该是可以经得起检验和质疑的,反倒是所谓按规定办,更可能在貌似正规公正的形式中玩猫腻。而这个 见义勇为加分,更让人担心,是否有孩子为了加分而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是否有人为了获得加分玩弄什么假见义勇为的花招?所谓有权有势的可以 拼爹,没权没势的只能拼命,在这个政策上也不会例外。
个人分类: 教与学|8247 次阅读|146 个评论
今年研究生收费是否会影响学生入学呢?
热度 6 kerer009 2014-5-4 17:52
今年秋季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开始收费了,我真的是非常担心是否有些学生考上了也不会上学,或者录取后也不来报到。科研后备力量的充实对于科研工作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科研这东西是需要灵性的,并不是人多力量就大,很多时候往往是一个人顶十个人,乃至更多。缺少一部分因为学费而无法上学的后备生源群体,如果用个被用滥的新名词来说,就是“生源生态”受到影响。 有时候自己也在想,自己当年上研究生的时候,如果还是需要家里一直供下去,我大概就不会读研了。 我也是从硕研阶段过来的,我 那个时候年龄都大了, 的确没脸再从家里要钱,幸好我还可以到外面做 些技术服务挣点钱养家,如果我在研究生阶段还象在本科大一、大二一样,担心下个月的饭钱,我想我是没有心思放在科研上的。像这种情况现在应该也不少见吧。 有的人说,不是读研还有奖学金吗?在我看来, 科研需要人类思想向着社会前进 方向 的 自由发挥,而不是受到各种功利的制约和 ,拿一根尺子来衡量科研的恶 果早已显现。现在居然还要 用一种科研考评相类似的绩效管理,来对待学生的读研,这个政策的根本问题在于这是在基于丢失了一部份生源的前提 下进行的管理,这 部分学生还没有进入管理系统内就流失了,而且进入系统内的学生采取的也可能是快马加鞭式的催命 ,这样的管理符合科研规律吗? 只能说低头 把功夫做到了精细,却忘记了抬头眺望远方。 自己从硕研时代一步步走来,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曾想如果有一天我也带学生了,我一定要对自己的学生好。现在我也招研究生了,我一直希望能够尽我所能,解决或缓解学生们的经济压力,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去自由做科研,希望他们能出一些对社会有用的成果。
333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考研调剂-聊城大学
热度 4 zhjxu 2014-3-27 08:05
又到了研究生招生的时候了。欢迎各位同仁推荐调剂生,谢谢! 由于地处鲁西,学校又不是很出名(培养的学生还是可以的),每年研究生招生数远远大于上线数。因而需要调剂生。 为适应新材料行业发展和山东省(特别是鲁西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聊城大学于2003年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于 2005 年设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方向包含金属、无机非金属和高分子材料。 本专业现有40名专任教师,其中28人具有博士学位,在读博士5人。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承担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13项,横向项目15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已转让专利2项。承担教改项目11项(省级2项),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项。构建了包含材料四大要素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实验室面积6000 m2,设备总值2200余万元),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个、产学研基地5个。学生获全国性竞赛奖16项、山东省大学生综合素质大赛一等奖1项;获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4篇,发表论文24篇;近3年平均考研录取率50.7%,就业率93.5%。本专业被评为聊城大学热门招生专业,所属学院获得“聊城大学就业先进单位”和“聊城大学教学提升层次先进单位”称号。 现有研究生调剂名额,如果你没有被心仪学校录取的各位材料专业的考生,如果想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可以调剂到聊城大学材料学院敏感材料与器件课题组。本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压电与压敏陶瓷,学生在学期间至少发表2篇SCI收录英文文章,硕士毕业后,如果有意读博士的话,可以推荐到同济大学或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 联系人:徐志军,Tel:0635-8230923;E-mail:zhjxu@lcu.edu.cn 聊城大学研究生收费及待遇情况如下: 收费:学费6000.00元。 研究生待遇:省补贴:6000.00元/年*每生;学校:400.00/月;导师:100.00元/月;奖学金:3000-8000.00元/年。
506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美国名校录取学生的“潜规则”
热度 2 laserdai 2013-9-9 08:0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瞄准美国高校竞相提交入学申请。人们总以为,不唯分数而论的美国高校录取制度似乎距离公平更近。经典的美国梦中,进入常春藤大学也往往成为优秀的穷人家孩子向社会上层流动、争取均等机会的关键渠道。新近引进出版的美国著名记者丹尼尔•金所撰写的《大学潜规则:谁能优先进入美国顶尖大学》一书,却为人们戳破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泡泡。 这是第一本详细披露美国一流大学招生录取的纪实报道,也是第一本揭示美国一流大学招生潜规则的书。作者告诫人们,美国一流大学招生中存在的鲜为人知的双重录取标准:几乎所有的一流大学都向权贵家庭的子女大开方便之门,为他们将来在政界和商界成为领袖人物做好铺垫;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能进入一流大学的为数不多,亚裔学生更是面临着特别的“挑剔”。 此书历时三年写成,一经出版,便畅销全美,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使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美国著名大学受到社会舆论的空前压力,迫使哈佛等著名大学取消了有利于权贵富裕家庭的提前录取政策,作者也因此荣获2004年普利策奖。 不求“最优”,但求“适合”?好大的幌子! 假如你门门功课均位列榜首、SAT满分,美国的一流大学依然可以找出看似极具说服力的理由拒绝你,比如回答道:“这个学生从书面材料上看起来很不错,可是他(她)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群体。” 据丹尼尔•金透露,哈佛大学招生部门资深官员戴维•伊万斯1997年曾在一篇题为《纯粹择优录取的缺陷》的文章中以这样一个比方透露美国大学录取“潜规则”:“一所大学好比一个管弦乐团,需要的不仅仅是小提琴手。大学应该是一个(多种人才的)共生整体。”正因这种逻辑,他们放弃一些优秀人才,反而招收一些条件并不突出的学生。 好大的幌子,相比严格基于分数的评价体系而言,对申请者个人素质进行主观性评估的评价体系其实有更多可钻的空子。面对“潜规则”,高校管理者常常如此辩解:那些受到优待的学生都“合格”,“完成大学学业没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仅仅意味着这样一名学生大致能够毕业。要知道,申请名校的绝大部分学生都符合这一条件,然而,能够被录取的只有一小部分。 对于美国大学招生中的双重标准,丹尼尔•金历时三年深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杜克、康奈尔等美国100多所高校展开调查和追踪报道,为人们提供了招生录取中许多真实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细节。 美国前参议院多数党主席比尔•弗里斯特的长子——小威廉•哈里森•弗里斯特,中学时代不过是个中等生,对参加派对的兴趣远远超过对作业的兴趣,更喜欢与球队的朋友们厮混,而不是与学者相处。尽管如此,他却从父亲那儿继承了一笔价值不菲的财产:轻而易举进入美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普林斯顿大学读书。事实上,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人员在评估哈里森的申请材料时,将他排到了一个很靠后的位置,不过他的显赫身世弥补了一切不足:他的家庭捐赠了几百万美元,藉此巨款学校修建了一座新的学生活动中心;他的父亲既是政界名人,也是该校的前董事会成员。可惜,即使被名校录取,哈里森依旧没让他的父亲省心。他在学校最广为人知的事情竟然是加入了以酗酒胡闹闻名的社交俱乐部,并且曾因为使用违禁药品而被拘捕。难怪,就连哈里森的高中及大学同学布兰登•帕里都说:“对于哈里森能否进得了普林斯顿,我认为没人怀疑过。” 同样申请普林斯顿大学,许多方面显露出出众才华的亚裔男孩杰米•李却出人意料地碰了壁。他在伦敦长大,智商高达“天才级”的162,不仅是标准化考试像是PSAT、SAT的高手,在解决问题方面也表现出相当的独创性,比如曾获得奖励在数学方面表现出创新力的“格林威治高中奖”,还在乐曲创作和机械设计上表现出很强的创造力,甚至曾设计制作过一个能自动开启的木箱用来储存CD唱片。丹尼尔•金通过调查发现,亚裔学生在申请美国大学时多少受点歧视。想要进入名校,亚裔学生的SAT分数必须远远高于包括白人学生在内的其他族裔,甚至没有达到满分就被归为“不及格”。而杰米在数学和音乐方面的特长也正好符合人们的族裔偏见。在多元化时代,名校往往不愿录取有数学和音乐才华的亚裔学生,因为它们害怕录取太多来自同一族裔、具有相同兴趣的学生会使“多种人才的共生整体”失去平衡。 特权优先往往容许一个学业平平的学生轻易越过另一个成绩优秀者而进入常春藤大学。 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罗伯特•伯金诺曾计算过一所常春藤大学面向“常规学生”招生的比例,得出的结论令人惊讶:没有任何背景的学生所要争取的录取名额,仅占全部名额的40%。 富裕家庭的白人学生成为受优待群体的主体 申请美国一流大学时,什么样的特权可以享有优先的权利?丹尼尔•金同样一一道来。最终人们看到,富裕家庭的白人学生成为受优待群体的主体。 比如,金钱相当管用,尽管许多高校标榜“无资金需求”,甚至承诺会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助学金。几乎所有美国一流大学的资金筹措办公室都列有一张“发展项目”名单,将那些仰仗父母为学校捐赠或有可能捐赠巨款的学生排在录取名单的前面。申请者的高中成绩垫底,或者SAT成绩比那些被拒收的申请者要低上300-400分,这些都没关系,足够多的金钱可以为他们翻盘。一些学校像是杜克大学甚至一度要求招生人员专门追寻富家子弟。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学校短期捐款数额的考虑,更主要的是担心如果招收太多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将来的校友群体会日渐贫穷,从而使捐赠减少,学校财政滑坡。 比如,名人子女必然受到青睐,他们能够帮助学校提升知名度。总统、参议员自然属于名人,好莱坞知名经纪人、《纽约时报》发行人同样在名人之列。 当然,录取政策也偏向那些有着体育特长的学生。这样的倾斜通常被认为是有利于少数族裔和低收入家庭的,事实上却恰恰相反。受惠学生更多的来自富裕的白人家庭,因为学校并没有把优先录取的名额分配给篮球、田径之类少数裔学生通常参加的运动项目,而是给了划船、壁球、骑马、滑雪、击剑、高尔夫球之类的项目,甚至是马球,显然,这些项目主要由出自高收入白人家庭的学生从事。 丹尼尔•金犀利地指出,在美国名校追求的各种多元化目标中,社会经济背景的多元化最容易被抛弃,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利益往往被牺牲。学校转而从其他方面取得平衡,比如通过招收来自富裕家庭的女运动员,来达到性别多元化;通过招收中产阶级的黑人和西班牙裔学生,来达到种族多元化;通过招收来自欧洲和中东的达官贵人家庭的学生,来达到国际多元化。 因为披露了很多并不光彩的招生内幕,丹尼尔•金不可避免地被很多美国大学列入“黑名单”。有高校管理者谴责他的文章“蓄意误导公众,违背了起码的职业道德”。而丹尼尔•金的初衷其实就像他在后记中写道的那样简单:“恳请不要将闪耀着大师们智慧之光的课堂听课席拍卖出售给那些叫价最高的人!请把它们留给那些不枉自己天赋、勤奋努力的莘莘学子吧!”(作者:月白釉)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01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上交大2012年在江浙沪三地实施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章程
cosismine 2013-8-6 18:25
一流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选拔素质全面、潜能突出,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拓宽选材渠道,导向中学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经教育部批准,2006年起我校在上海市实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通过学业水平笔试、专家面试,自主预录取选拔优秀高中生。2009年起,经教育部批准、相关省市教育考试院同意,这项试验范围扩大到江苏省、浙江省。   2012年我校将继续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试验,自主预录取选拔优秀高中生。   我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方案原则为: 自愿申请、中学推荐、综合评价、专家面试、择优录取。    一、资格及办法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所属各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凡有志报考我校、品质优秀、具有创新潜质、志向远大、社会责任感强、具备全面发展素质或突出学科特长潜能者,可由各中学推荐或自荐报考我校。   考生除完成 《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自主选拔招生简章》 (以下称“简章”)中规定的各事项外,还需下载填写 《推荐人意见表》、《考生自述》(见本文末尾附件) , 连同其它纸质文件和表格一道装订,在《简章》规定时间内寄送我校招生办。   我校根据考生材料,审核决定参加选拔的人选。    二、自主选拔名额及专业   2012年我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拟计划选拔上海市不少于500名、江苏省和浙江省各不少于100名 (以教育部最后批准数为准)。   开放报考全校各文理科专业(艺术类等特殊专业除外),有关专业情况详见我校有关网站的专业介绍。    三、资格审查及面试考核   我校根据申请者材料,以申请者的学业水平(参加AAA测试成绩、高中阶段学习成绩、竞赛获奖)、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等为主要评价依据,由专家对申请者进行面试入围资格审查,选出参加面试资格人选。   由我校委托有关重点示范中学校长推荐的“直推生”,在该中学公示后,可免AAA测试,直接进入面试环节。   面试入围人数:上海市约1000人、江苏省约200人、浙江省约200人,名单将在AAA测试成绩公布后决定。   我校根据办学理念和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同时借鉴国外著名大学面试考核的成功经验,结合各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不同要求,综合考察考生面试表现,公平、公正地开展面试工作。   面试将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进行。    四、预录取办法   学校综合申请者面试考核成绩,择优录取。第一专业志愿不能录取则依次转入第二、三、四、五专业志愿排序录取,最后对服从调剂的考生调剂专业录取。   我校将与预录取者签约,上报省市教育考试院,并在各省市教育考试院网站、教育部阳光平台上公示。   我校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预录取人选,参照本办法公示和录取。    五、相关政策   1、经过上述程序获得我校预录取资格的学生,高考成绩作为正式录取的参考(一般要求达到本地高考一本线),按省市高招办录取程序和办法提前办理正式录取手续(不再填报高考志愿表)。高考政审和体检不符合国家规定者,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取消录取资格或调整至适合专业。   2、高考成绩优秀者可获新生优秀奖学金。    六、其他   本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深化试验工作,在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方案、实施办法和最终录取结果均须报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学校招生监察小组全程参与,以确保此项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同时接受社会监督(我校监察部门监督举报电话:021-34206219)。    七、本方案解释权属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                         2011年12月2日
个人分类: 高考|18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复旦大学2013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招生简章适用于苏浙沪
cosismine 2013-8-5 16:55
复旦大学2013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招生简章 (适用于苏浙沪三地)2012年12月13日 15:48 来源: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   为了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标,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进中学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引导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复旦大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着力培养“各行各业领袖与领军人才”的育人目标,经教育部批准,我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2013年复旦大学继续招收学科特长突出、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毕业生作为自主选拔录取候选人,并欢迎各中学继续向我校推荐优秀高中毕业生。   一、招生性质   本简章经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属于本校2013年在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实施自主选拔录取政策的试验方案。   凡通过本简章遴选的考生,参加2013年上海市、浙江省或者江苏省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并达到规定要求,便予以正式录取。   二、招生计划   上海市540名左右,浙江省130名左右,江苏省130名左右。   三、招生对象   符合2013年上海市、浙江省或者江苏省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报名条件,并在思想政治品德和社会活动方面表现突出,或者在各科学业、科技创新活动、实践活动等方面成绩优异,或在其它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四、选拔办法与程序   1. 申请资格确认   凡已参加2013年“复旦水平测试”(测试科目为“综合”),且成绩达到面试资格线的学生;由部分重点中学直接推荐的优秀生(简称“直推生”)。   2. 提出入学申请   符合上述申请资格的学生可向本校招生办公室提出入学申请,于复旦大学招生网上报名系统填报信息并按要求提交申请表、申请人陈述、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单、中学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学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以及代表本人能力或水平的证明材料等。本校将组织专家审核申请者提交的材料。   3. 面试遴选录取   申请者接受本校专家的面试(按文理和医学类分别进行);专家根据申请者的综合表现、沟通能力和相关知识等给出评定;本校依据面试成绩决定预录取名单,并在复旦大学招生网上公示。   在专家面试中表现优秀并预录取到基础学科的考生,入校后可直接加入复旦大学在基础学科实施的“望道计划”。“望道计划”是复旦大学承担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延伸和拓展,旨在通过高质量课程和探究式学习、完备的导师制、系统的学术研究资助、丰富的国际交流体验等个性化培养手段,为相关基础学科培养领军人物(详见《复旦大学2013年“望道计划”培养方案 》简介)   4. 录取确认   作为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本简章预录取的学生还须参加所在省(直辖市)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高考成绩原则上达到所在省(直辖市)我校同批次录取控制线(俗称一本线或重点本科线)及以上即可录取。其中医学类的预录取考生正式录取入学后转专业范围一般限于医学类之内,具体转专业规定可登录复旦大学教务处网站(www.jwc.fudan.edu.cn)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网站(shmc.fudan.edu.cn),查看《复旦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细则》、《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等文件。   五、测试时间   “复旦水平测试”时间详见《复旦大学2013年“复旦水平测试”报名方案》,专家面试遴选时间亦另行通知于复旦大学招生网网上报名系统,预计2013年3月中旬公布预录取结果。   六、收费   本校将按规定向考生收取申请和面试费用。   七、 监督保障机制   1. 我校在实施本简章的过程中做到招生方案公开、选拔方法公平、录取结果公示。   2. 复旦大学监察处全程监督招生工作,电话:021-6564 2212,邮箱:jijian@fudan.edu.cn。   3. 本简章由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八、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   邮编:200433   招生咨询呼叫中心:021-5566 6668,传真:021-5566 4345   电子邮件:admission@fudan.edu.cn   复旦大学招生网:www.ao.fudan.sh.cn或www.ao.fudan.edu.cn   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网:www.fdurop.fudan.edu.cn   复旦大学主页:www.fudan.edu.cn   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   2012年12月5日   附录:《复旦大学2013年“望道计划”培养方案》简介   2010年起,复旦大学在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俗称“珠峰计划”)框架下,在数、理、化、生等几个理科基础学科开始实施“望道计划”。从2012年起,我校将依托“985工程”三期,进一步集中优质资源,将计划的支撑学科扩展至文、史、哲和基础医学。预计这一计划将成为涵盖文、理、医八大基础学科,融合通识教育理念,具有复旦特色的综合性“拔尖人才”培养平台。   一、实施目标   “望道计划”旨在培养优秀本科生具备本专业领域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为优秀本科学生接触某专业领域前沿研究成果搭建平台,为优秀本科学生参与某专业领域前沿研究搭建平台。计划实施后,将在校内形成系统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使参与计划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二、六大平台   望道计划的主体是六大平台(培养方案内三大平台、培养方案外三大平台):   培养方案内:   1、基础学科平行课程。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不同的基础课程平行班,在深度或广度上与一般课程不同,供学生选修,从而为他们后续参与研究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2、研讨式课程。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开设相关学科的研讨式课程,鼓励在“望道计划”框架内开设跨专业、跨学科、跨学制(例如本、硕、博同班)的研讨式课程。   3、邀请国内外顶级教授执教的专业基础课程。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顶级学者来复旦担任短期讲座教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授课与研讨,使学生在复旦校园内就可以领略国内外相关领域顶级教授的风采,接受世界一流学者的教诲。   培养方案外:   4、专题研究和导师辅导平台。以学科平台为基础,每一学科开设若干前沿领域专题工作坊(Workshop)或研讨班(Seminar),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其中一个或几个,学习学术研究方法,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选择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确定“望道计划”导师。专题研究平台将为学生进一步申请“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DUROP)”以及国外顶级高校或科研机构交流访学打下基础。   5、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DUROP)。包括“䇹政”、“望道”、“曦源”等学术研究资助项目,每年有超过6次申请机会。详见FDUROP网站(http://www.fdurop.fudan.edu.cn)。   6、个人海外访学计划。“望道计划”参与学生原则上从第四个学期起,可以自主设计、申请海外顶级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短、长期个人访学(1个月-1年)。学校也将推荐和选送部分在“望道计划”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赴海外顶级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交流访学。   三、动态进出   “望道计划”培养平台不另设基地班、专门小班,对学生实行自主申请、动态进出的管理方式。学生的日常管理、学习和生活仍和复旦大学本科学生通识教育体系相融合。各院系定期开放六个平台的申请,根据各个平台的要求,选拔最优秀的学生进入各个平台,进行个性化培养。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业规划自主选择申请加入或退出各个平台。    四、“望道计划”招生计划 ​ ​ 编码 专业(类)名称 计划数 备注 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20 含汉语言文学、汉语言 2 个专业 02 历史学 20 03 哲学 20 含哲学方向、国学方向 04 数学类 20 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2 个专业 05 自然科学试验班 60 含物理学、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8 个专业;材料物理专业色盲不宜,后 6 个专业色盲色弱不宜 06 医学类 30
个人分类: 高考|1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东南大学将录取一位“00后”
胡业生 2013-7-19 18:02
2013年07月19日 03:14 来源: 现代快报 分享到: 1 人参与 1 条评论 原标题:东南大学将录取一位“00后”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从东南大学获悉,今年该校在各省市的录取进程已经过半。 在江苏省,东南大学的理科、医学和文科录取情况都较去年有了大幅提升。其中理科投档分380分,列全国各高校第9名。考生成绩全省排名2100余名,较去年上升了600余名。目前,自主选拔、艺术特长、少年生、高水平运动员等特殊类型录取工作亦在同步进行中,该校招办负责人表示,少年生录取工作完成后,将有一位“00后”考生步入大学校园。 通讯员 许启彬 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 东南大学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东大在各省的录取排名呈强势增长。其中理科投档分380分,列全国各高校第9名。考生成绩全省排名2100余名,较去年上升了600余名。医学投档分362分,省排名9000余名,较去年18000余名提高了一倍;文科366分,省排名700余名。 在已经录取结束的省市中,上海、浙江、安徽、山东等省市录取的生源质量较往年有大幅提升,其中,东南大学在上海的录取分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4位,安徽省录取的最低分排名也已挺进安徽省2000名以内,在第一年实行平行志愿录取的山东省,东南大学投档线排名由去年的6500名直接推进提升至3000名。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目前还没有结束录取的自主选拔、艺术特长、少年生、高水平运动员等特殊类型考生的录取中,山东有一位“00后”少年生已经进档。 13岁的年纪,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应该是小学刚刚毕业,但这位13岁的女生已经可以与高出她6岁左右的孩子们并驾齐驱,在高考考场中披荆斩棘了。 目前,中国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和 西安 交通大学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所招收少年生的高校。东大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山东的这名少年生当时向东大递交过材料,专家对其资格进行审核后,向她发放了资格证,考生只要过本一省控线就能被东大录取。”但是,山东这名早慧的“00后”女生,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出了高出山东省控线40分左右的分数。 据了解,东大的少年生将全部纳入吴健雄学院的理科专业培养。而此前,东大已经向全国30多位考生发放了高考资格证书。在目前已经进档的少年生中,还有辽宁的一位考生,高考分数已经达到了东大的投档最低分。 “不过,录取还没有完全结束,这个‘00后’大学生到底会不会来还不好说,往年也会有家长担心孩子太小不能独立生活而放弃录取。”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美国名校今年的中国留学生录取来看国人心中的名校情结
热度 1 twhlw 2013-7-10 05:49
信源:心路独舞博客 今年美国大学的本科录取工作早已尘埃落定,各所大学也分别公布了自己新创下的历史最低录取率,今年夺魁的依然是哈佛大学,它从去年已很低的7%录取率上又下降了0.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一百个申请哈佛的优秀学生里仅有不到7个能被录取。紧随其后的分别是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他们的录取率都不到9%。根据各校的统计数据来看,美国顶尖大学录取率逐年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籍的申请学生逐年在呈几何倍数的增加,而每个学校对每一个国家的录取名额却基本是固定的。注意这里提到的“中国籍学生”可能是在中国申请的,也可能是在美读高中的,但华裔美国人不算在此列。 以下表中是美国一些名校对中国籍学生的录取数量。 点 击 图 片 看 原 图 中国留学生申请人数的增加已经到了逐年降低美国大学录取率的程度,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惊讶的现象,这其中尤以对美国常青藤名校录取率的降低为显著,而造成这一切背后的社会原因才真正让人不寒而栗,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我们的体制还死抱以“留洋、名校”等来给人分等级、分出身的落后阅人传统,实在不能不说是一朵奇葩。 中国传统的围绕学历展开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学历、学校出身来选拔人才、任用人才,本来就是不科学的人才观,而这种人才观不改变,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必然会缺乏相应的外部环境,不久前媒体报道的清华博士陈达的遭遇就是这种困境的最好诠释。陈达的本科来自于山东一所二本高校,考入清华大学攻读博士之后毕业,在此后七个月的求职中,他连续遭遇“学历查三代”的痛苦,十次求职中的八次他连第一道的“简历关”都过不了,原因是他没有一个能经得起推敲的本科“出身”,最后这个清华博士没有拿到一个心仪单位的录用通知。而在中国大学生本来就十分惨淡的就业市场上,陈达所遭遇的“出身门”绝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凡条件好些的用人单位都会在其招聘启事上白纸黑字地明确强调“本科非985、211高校不予考虑”等字眼,这种明显带有歧视色彩的招聘要求虽已在教育部目前的清理之列,但是唯出身论的观念在体制里早已根深蒂固,实际录用过程中暗箱操作的潜规则和微妙之处恐怕世人永远无法知晓,但凭想象和猜测大家也知道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一锤子定终身的高考体制、被毕业的学校打上一生烙印的不合理选拔制度、缺乏人才培养标准和淘汰机制的高等教育结构,导致了家长和考生不得不极力去追逐美国的名校,很多家长甚至对实际上是非官方的美国大学排名如数家珍,死死抱住不放。去年冬天我曾采访过弗吉尼亚一所著名私立高中的升学顾问,她专门给我讲述了她遭遇的中国家长的“名校情结”。该校曾有一个中国应届高中生打算申请美国东部一个中等排名大学的著名药理专业,她看中的是那所大学药理专业的设置、师资、和文化氛围,但她在中国的家长却对美国的大学系统不够了解,尤其是对美国一般学校可能有世界上最好的专业和教授的这种常见的情形基本无知,于是千里迢迢从中国专门来美国干预,最后这个孩子只好放弃,去了另一个排名靠前但相关专业却差了许多的另一所大学,为此孩子一直郁郁寡欢,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惦着想转学,导致在大学的成绩也不好。有好学校的毕业证但没有好的成绩单,至少在美国想升研究院或找工作的话还不如一般学校成绩好的学生有优势呢,更何况多数情况下名教授的推荐信本身就是敲门砖,这和来自哪个学校无关。 其实,不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中国雇主还是美国雇主都会或多或少地有名校情结的,没有也不太正常,只是不能过份。美国的考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关注的是“最合适”而不是“最好”,也就是要选择对孩子品味和性情的学校,因此在正式申请之前家长都要带孩子到心仪的几个学校拜访,每个学校也倾尽所能地举办“选择日”(Choice Day),在这一天里开放所有的院系、实验室、宿舍、健身房、食堂等供来访的家长和考生体验,学生和家长也有机会和感兴趣专业的教授甚至系主任见面交谈,看看这里能否达到内心的期望值,一句话,在美国上大学不是单纯的考生被挑选,而是双向挑选的过程。在这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中,考生和家长首先要客观地面对自己的水平,了解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对未来的打算,全面客观地评估可能的选择,然后作出最后的决断,也就是每个考生先给自己作出准确的定位,然后在找到最“适合”这种定位的学校。 当然这种选择“最合适”的做法是以以下公平合理的社会体制做底气的。 首先,在美国不同大学之间的设备、教授等水平的差异是不显著的(详见我另一篇文章《在美国教大学有多难》),差别显著的主要是学生群体,一些以本科为主学校的教学水平很可能会超过以博士培养为主的名校,一个普通大学里很可能某个专业上有世界绝对一流的教授,譬如,弗吉尼亚的一所学校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绝大多数中国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但化学专业却有一位诺贝尔奖的得主;再如麻省大学(注意不是麻省理工)Amherst分校和Akron大学的排名都在百名以外,但那里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专业在世界的排名都是遥遥领先的。所以在美国名校和非名校之间并没有严格的质量鸿沟,专业是否雄厚、是否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专业选择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学校。由于政治,人文和一些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就业前景比较暗淡,学校的牌子在就业中似乎有着些许优势,比如美国的政界就几乎被名校毕业生掌控,总统奥巴马和共和党总统上届候选人罗姆尼等毕业于哈佛,克里(John Kerry)和小布什等毕业于耶鲁,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竞选面对民众时会尽量低调淡化自己的精英背景,怕民众认为自己贵族化而不切实际,这似乎与中国领导人毕业于清华的高调显示正好相反。但在工程、医学、会计等应用性的专业因为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毕业生本人全面能力则成了主要考核因素,这也是很多中国第一代移民涉足较多的领域,有些华人甚至没有美国的学位,也在美国的这些行业里做得风生水起。 还有,是否名校毕业只在申请第一个工作稍有略微的优势,但如果名校毕业成绩不好(美国找工作人家常向毕业学校索要官方成绩单的)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这很像一本破书却装了一个好封面一样。而在雇主来看学生的学校出身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校的全面发展、交流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占的比率更大。还有一个工作能否做长久,主要看毕业生能否有发展,能否将自己和所在的位置互相定位好。一旦要找第二个工作的时候第一个工作的经验和成绩开始占更大的比重,美国的很多统计数据表明,名校的优势在寻找第二个工作时原本微弱的优势骤减,到了第三个以后几乎不存在了,甚至可能变成负面的因素。所以美国人很少用只看起点不看终点的思维定势来消遣自己的“名校出身”,这一点上很像中国的一句成语“英雄不问出处”,比尔盖茨能从哈佛辍学创业就可以想象了。 有记者对一些进入美国名校的华裔子女跟踪调查表明,进入藤校后一些学生显得有些后劲不足,就是有些在藤校成绩不错的毕业后也不想继续读书了,好多只是在大公司里找上一份四平八稳的工作,他们对采访的记者说:“不要把我当人才,我只不过是小时候比别人走得快,早了一点到达人生的顶峰而已”。 这些华裔子弟在上大学以前也都是一心想上藤校的,也曾非常努力,放弃了许多孩提时代的乐趣争取到了念藤校的机会,但也止于藤校毕业而已。所以在美国进入名校与否实际上并不重要,所谓的大学也不在于“大”而在于“学”,重要的是要找到喜欢和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眼前的兴趣和事业的长远目标能有机结合,不仅学到一技之长,还能全面发展,这样的学生才会更有后劲。
252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宜录取”和“人才外流”
热度 3 gl6866 2013-6-23 23:36
每年到了 6 月份大学的录取工作就开始了,现在既不是高中生也不是大学生的“社会青年”也开始考虑他们的下一步的人生。我敢保证,就是中国高考录取的比例再高,也不可能把参加高考的学生统统录取。那么有些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就必然要考虑自己的未来了。 但是无论如何,我国外流的人才还是在世界最高的国家。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且对人才引进又是如此重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当然,人各有志,不能在选择上强求。于是,就开了大价钱,什么千、百、万人才工程之类的大手笔也就出台了。对国家来说,这肯定是好事情,说实在的,中国不差钱,差的是人才。话又说回来,就是给了那么好的待遇,还是有那么多的人才外流呢? 我也曾问过一些回来的人,他们认为国内的情况未必如所说的那么好。如果贸然回来,可能就回不去了,还有就是什么孩子的教育啦、环境污染啦、食品安全啦,都是强调种种客观原因。不过,话说回来,中国有 13 亿人就在这块巴掌大的地儿生活了数千年,不也都在活着吗?所以我并不认为这些都是正当的说法,可以说理由充分,但不能说理由必然。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现在高考评分数可以还有点儿公平,毕竟还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来进入大学。但是,这要退回几十年,就是你考得再好也未必能上上大学。那时的思潮要比现在更邪乎,一份档案就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我们国家从来都是“身份”决定一切,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种血统论一直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尤其对那些出身有“问题”的,如考生的爸爸是地富反坏右的一份子,你就是考分再高,也没有用(甚至连考都不让你考,不让你报名)。当你的政审不过关,就会收到学校发来的“不宜录取”的通知,为什么,他们不会告诉你。实际上,学校对你考得怎么样并不关心,他们重视是你 “生”得怎么样。身份好,来路正才看分数呢。否则就是“不宜录取”四个字。 这么多年过去了,“不宜录取”的通知也不见了。但“不宜录取”的思想并未从根本上去除,只是更隐蔽而已。例如,各个城市和学校都设定了种种限制,让外地考生回当地参加高考,这就势必让高考的学生有了另类的选择,如果能考上,当然更好,如果考不上不外乎几种出路:随下一届继续读,来年再考;如果自认为不是读书的料或家里供不起读书了,那么就自己找点儿什么事情干算了;还有一种如果家境还不错,便选择了到国外读书。那么家里也就把子女送到国外读书算成相当大的投资了(在国内其实也是一样)。并且期待有朝一日,孩子在国外出人头地。 我刚才是说还没进入大学的学生的情况,那么进了大学的人有如何呢?这也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就业难,难就业,毕业就失业,所以就有那么一批各个学校的学生去考研,然后曲线出国。到了国外,情况或许与他想象的不一样,弄的好的,能待下来,弄不好的,也许在国外改行。可就是不愿意回来。我认为,国家好像愁得是这些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 context ,在中国往往把这个 context 理解为“圈子”、“江湖”、“关系网”,说白了就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一个从事科研的人对于管理科研的人而言,不过就是个“奴才”而已(这话说得过了点儿,但也是八九不离十)。想想看,回来当“奴才”好呢,还是在外国当“洋奴”好呢?这个账似乎每个人都会算。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2038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考打破分省录取,能让名校真正能名
热度 1 zhouxueyongt 2013-6-8 21:36
如何建成世界一流名校,是中国众多高校的梦想。无论是从985工程,还是211建设,无不体现了这一精神。然而,收效如何呢?应该说成效是显著的,近年来国内211高校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在硬件建设和人才引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进步,但大家普遍认为,国内高校距离世界名校还有很大的距离,部分名校的信誉度甚至还不如民国时期。 今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的一篇文章,似乎对我们有很大启发。熊丙奇表示,打破现在的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是解决异地高考的关键。但我说,这不仅是解决异地高考的关键,也是名校崛起的关键所在。试想一下,为什么民国时期的高校能出大师?因为那个时候的高校是靠自身信誉度来吸引考生的,只要考生素质过硬,根本没有户籍、门第之见,这样学校 就能招到优秀人才。而现在分省下达招生计划的录取制度,无疑是限制了优秀生源。这不仅是一种不公平,而且其历史作用早已过时。比如,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照顾少数民族地区考生,一些名校采取了降低分数、定向录取、定向就业的政策。当年的易中天就是新疆考生(研究生),为了让他留在武汉工作,校长刘道玉三下北京才该改变了他定向回新疆的分配方案。 可是现在不同了,大学毕业生早就自主择业,没有定向分配那个说法了,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地区照顾来的考生,毕业时不一定愿意回原地就业,这种照顾早就没了意义。因此,打 破分省录取,实施择优录取,才能让名校真正按分数和能力录取学生,才是名校扬名的关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18 次阅读|2 个评论
研究生调剂录取政策该终结了
热度 1 caojx 2013-5-1 22:06
2013 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工作即将结束( 5 月 5 日)。网上有许多关于研究生调剂的话题,既有指责调剂复试中学术腐败的,也有抱怨学生背信弃义的。现实环境中这两种情况都有,似乎后者更普遍,今年尤其如此,估计明年更会如此。 科学网有多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抱怨研究生的课越来越难上了:学生不来劲,老师进退都纠结。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如果没有“学”的反馈,再好的“教”也难持续。很多人尽可以指责学生不学是因为教师教的不好。其实不然,固然有一些教师的上课水平确实差强人意,但绝多数教师的课上的很认真、很精彩。毕竟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知识分子尤其如此。因为工作的原因我调查过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问何以对学习没有情趣,基本一致的说法是不喜欢,其次是觉得学了将来也用不上;再问既然不喜欢干吗到这里来?回答则千差万别:没得别的选择,父母选的,来了才知道不喜欢,等等,不一而足。 研究生招生,教师是被动谈“恋爱”,学生是主动谈“恋爱”。调剂政策在力图使每个考生都能“恋爱”成功的同时,也促成了许多凑和在一起的“婚姻”。和并不喜欢的对象结婚,这样的婚姻的质量自然可想而知,日子自然过的无精打采。 研究生调剂,愿望美好,结果差强人意 , 从全局和长远看,弊大于利,该终结了。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47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