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市委书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河南周口市委书记数次泪下,台下千名干部动容
redtree 2019-1-27 18:07
河南周口市委书记数次泪下,台下千名干部动容 河南日报 2019-01-27 08:53 近日,因在上廉政党课时数度哽咽、潸然泪下,河南周口市委书记刘继标引发广泛关注。 长安街知事注意到,早在去年,刘继标就曾因公开拒绝别人在职务前再加“尊敬的”,而得到网友纷纷点赞。 此次,没有空洞的说教、口号式的鸡汤,这位地方“一把手”在廉政党课上别出心裁地讲了3个小故事,有温度地教育了台下上千名领导干部。 “把群众放心中最高位置不是空话” 公开简历显示,刘继标出生于1963年4月,2008年起赴周口市工作,5年后担任市长,2017年初任市委书记。 事情发生在1月23日,当时刘继标为全市1200多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上廉政党课,先后讲述了“胡耀福进京”“周书记的一记耳光”“伟大的放弃”三个故事。讲到动情处,不仅刘继标数次声音哽咽、潸然泪下,在场的其他领导干部也都感动不已,热泪盈眶。 第一个故事的梗概是:原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生病了,哥哥胡耀福进京探亲。自己排队买到站票后,胡耀福忍在火车的过道和厕所门口。当乘务员得知其身份,要安排卧铺时,胡耀福首先想到的是弟弟该生气了。 刘继标动情地说,这个故事自己看过很多遍,每看一遍,都会躬身自省、自警自励。大量正反典型一次次证明,党员领导干部家庭风清气正,事业才能枝叶茂盛。管好家人,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二个故事的梗概是:83岁的伊巧云老人为革命牺牲了一切,生重病时竟吃不上半碗肥中带瘦的肉。时任菏泽地委书记周振兴探访时深感惭愧,在县委汇报会上,狠狠扇了自己一个耳光。 刘继标说,每次读这篇文章,心中都感慨万千。“翻翻我们的家谱族谱,前三代甚至我们这一代大多都是老百姓,我们的干部身份也是群众给的,不要认为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一句空话,都是实实在在的。” 第三个故事的梗概是:湖南村妇罗瑛的儿子在大连上大学,不幸因出车祸身亡,众人都说不要放过肇事公交司机。罗瑛走访了儿子学校和公交集团后,却只带走了儿子的骨灰,还请求不要处分司机。 刘继标说,每次读这篇文章,都会陷入感动,潸然泪下,都会扪心自问、陷入思考。“出入有车坐,冬夏有空调,我们还有什么舍不得放弃的?我们最应该去想的,是怎样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良好的民风社风,让全市人民心存善念、心存善良。” 讲到最后,刘继标说,年关即廉关。还是那句话,过好年,必须守住廉。希望大家永葆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真正过一个清净廉洁、欢乐祥和的节日。 “请大家直呼同志,不加‘尊敬的’” 长安街知事注意到,这不是刘继标首次以讲故事的方式上廉政党课,也并非他首次满含热泪、哽咽难语。 同样在春节前夕,2018年2月7日,刘继标为全市1200多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上廉政党课。当时,他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杨贵与红旗渠的故事,一个是山果的故事。 刘继标当时说,最近自己一直在思考,廉政党课该怎么上?怎么样才能起到上党课的效果?同时,这两个故事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之中。所以,就围绕着这两个故事,谈一谈体会和感悟。 从河南林县原县委书记杨贵为一位农村老太太买羊骨架炖汤暖胃讲起,刘继标一直讲到杨贵带领人民群众,历时10年修建红旗渠且未发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的事件。 “想想我们有些干部,一事当前,先谋得失,利大大干,无利不干,或尸位素餐,阳奉阴违,这样的干部群众怎么会拥护?”刘继标表示,杨贵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共产党人要时时刻刻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 第二个故事,是2017年朋友圈刷屏短文《山果》,讲述的是在云南沙窝火车站,卖核桃女孩山果的贫穷、善良、感恩和善解人意。 对于这篇1600多字的散文,刘继标读来几次哽咽难语,泪水横流。他说,读此文,每读必哭,其中一点感受就是要心系百姓。“有一些党员干部把自己当成了‘大人物’,忘记了自己是谁。”他说,党员干部要始终记住自己本来就是老百姓,要待百姓为衣食父母。 讲到动情之处,刘继标数次哽咽,台下的党员干部纷纷掉泪。 长安街知事发现,此次讲廉政党课仅半个月后,因为公开拒绝在职务前面再加“尊敬的”,刘继标再次得到网友一片赞誉。 具体说来,去年2月25日,当地正召开两会,刘继标来到某县代表团,与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就该县经济社会发展交换意见,提出建议。 发言中,有的人大代表开口即说“尊敬的刘书记”。对此,刘继标刚开始没有回应。后来还有人这样敬称,最后连主持讨论的县领导都说“请刘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刘继标按捺不住了,两次插了话。“请大家直呼‘同志’或职务,不要再称呼‘尊敬的’刘书记。”他直言不讳地说,自己讲话就是讲话,也不是什么“重要讲话”。 “刘书记说完这些话,会场沉寂了两三秒,随后便响起会心的笑声。”当地媒体称,这并不是刘继标首次提出这个问题,几年间,他已经多次提出这个问题了。
个人分类: 政治文化|1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围观:“站在河边”说话的市委书记
热度 1 陈龙珠 2012-5-5 06:34
http://www.chinanews.com/df/2012/05-04/3866545.shtml 日前,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表示,“检验温瑞塘河治污成效,不以部门报上来的数据为准,要以环保局长和公用集团董事长带头下河游泳作为河水治理好的标准”。 读报疑问: (1)为何河水治污标准是环保局长能下去游泳,而不能是这座城市真正的首长-中共的市委书记? (2)河水能游泳还是能喝,更干净? (3)不看科技检测数据,要看下属下河游泳,法制还是人治?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049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教授遇到流氓—学会保护自己(附记者了解的东大事件真相)
热度 46 gfcao 2011-10-11 17:28
东南大学教授遭殴打致死让大家有种兔死狐悲的感慨,打架斗殴在现代社会实在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大学教授被打与教授身份其实没有必然联系,除非打人者知道被打者对其命运有决定性的影响,例如你说你是公安局长或者市委书记,否则人家才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大学教授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与普通百姓并无二致,有时你不提教授身份或许还好些,提了说不定遭遇更惨,为何如此?自己想去。 社会上蛮不讲理的流氓当然有,但大多数斗殴往往并非单方面原因,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当事人中只要有一方表现出一定的高姿态,争斗也许就不会发生。我从东南到东北,从东北到西南,再从西南到华南,见过的打架斗殴事件不计其数,东北人最爽快,喜欢你可以为你两肋插刀,倘若话不投机发生冲突,废话少说,拳头下见分晓,而且常常是不见红不算完。西南人吵架有一套,但大多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虽偶尔见到打架的现象,但比起北方来“文雅”了许多,至少没北方那么恐怖。广州人是心态最为平和的,真正的广州人很少见相互大打出手的,你若在大街上看到打架的,多半不是广州人。 大学老师由于职业的原因,身体素质一般,大多不是打架斗殴的能手,从保护自己的角度考虑,教师应该好好锻炼身体,可能的话,练几手防身的绝招,以备不时之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知道哪天哪个地方你头顶的云彩会掉下几滴水来?艺高不压身,只要别恃艺欺人就行。 对大多数体格不那么强壮的知识分子来说,还是保持一种温文尔雅的风格比较好,特别是面对蛮不讲理之人,你与之纠缠不清不仅掉了你的身价,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这次我到肇庆玩,因为喝酒,朋友没有开车,我便打车先回宾馆。到得宾馆门口,停车之后,在我掏钱之际,司机没有及时抬起计价器,计价器又跳了一块钱,我便按刚停车时的价格付钱,那师父不干了,我说:“你停车之后计价器跳了一块,我凭啥多给这一块?”那司机说:“那也得给,”我也上来了倔脾气:“我打电话问问你公司吧,”司机很牛:“你尽管问”。我拨了那个司机牌牌上的电话号码,无奈始终没人接,我有心不给,但转念一想,为了区区一块钱耽误时间不说,倘若发生争执,我一个外地人还不是等着挨欺负?就算打得过他又如何?谁受伤都不值得,于是乖乖给了这一块钱。我想说的是,如果不是大的原则问题,装装孙子有何不可? 回到东南大学那个教授的问题上来,虽然中国有个传统,死者为大,但就事论事对我们活着的人也许有某种警示作用。假如真的如某些人所说,教授开车堵路在先,那么教授在这次争执中并非全无过错,假如教授温文尔雅地向对方表示一下歉意,或许就不会酿成悲剧。如果你遇到的真是一对流氓父子,就更得掂量一下,也许有人会说我是怕硬(我绝不欺软)的软骨头,但面对可以想到的后果,除非你自忖有把握打赢这场无谓的斗殴,否则只会自讨苦吃。上中学时也曾跟人打过架,想起把人打得鼻青脸肿、差点伤及人家眼睛的样子,至今有点后怕。 知识分子在体格上本来就不占优势,面对强势的对手甚至流氓,在不涉及重大原则问题的时候,退让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即使准备打,也要先礼后兵,不可挨了打又丢了理,那就枉称知识分子了。 附东南大学教授打架事件因果: 事件因果    一个要出来,一个不肯让 占道停车引发冲突   昨天早上8点,记者赶到该小区了解具体情况。该小区事发现场门口小店的陈老板曾目睹事发经过,据这位陈老板介绍,事发当晚7点不到,他听到店外有吵闹后,就跑出了小店,发现在本来就不宽的马路边,由于两边都有私家车占道停车,本来等妻子到18栋楼上取完东西就走的陈教授驾驶自己的黑色凌志轿车被卡在了路口。这时带着孩子到8栋看望岳母的另外一对父子,刚刚下楼准备将一辆白色东风日产轿车开出回家,但因出行道路被陈教授黑色凌志挡道,结果双方就发生了口角。   “其实也就是一次停车纠纷,没想到后面因为双方从口角升级变成肢体冲突,竟然要了陈教授的命,这实在有点不应该,大家都是开车人,小区本来就是老小区,路窄车多难免出现堵塞,当时大家只要有一方做出让步,就不会出现现在这样的难以收拾的局面。”位于东南大学家属楼18栋与8栋门口的小店陈老板说。   采访中,不少居住在附近的市民,听到48岁的陈教授因为停车纠纷与人发生争持打斗后,结果意外死亡的消息后,个个都惊诧得张大了嘴巴,其中一位和陈教授同在一个学校的张老师更是连连表示惋惜:“他不仅是我们学校里的大个子,还是我们学校不可多得的人才,去年还刚刚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呢,怎么就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停车问题,结果将人搞没了呢?” 是被打伤,还是急火攻心 东南大学博导因停车与人互殴后猝死(图)      “仅仅肢体冲突怎会要人性命?”昨天早上,这是记者在太平北路122号东南大学东家属区,听到当地住户最多的不解和疑惑。   其中一位与陈教授相熟的老师说,陈教授身高超过1.8米,且体态较胖,是他们老师中间最高的一位,人送外号“大个”,而附近居民却表示当时与陈教授因停车纠纷发生冲突的父子俩,虽算不上个矮,但没有一人能与陈教授的身高体重相比,其中在肢体冲突中助阵的孩子,今年还是一名初二学生。“不会是陈教授受到内伤以后,加上怒火攻心,最后活活给气死的吧?”有当地居民疑惑地说。
个人分类: 随笔|14698 次阅读|95 个评论
[转载]未来五年 柳州 美好蓝图
dongzg101 2011-9-10 15:42
市委书记陈刚畅谈未来五年柳州美好蓝图 [作者: dangjian 来源: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点击数:27 文章录入: dangjian ] “五美五好”是柳州的崇高追求 ——市委书记陈刚畅谈未来五年柳州美好蓝图 在8月30日召开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陈刚同志代表中共柳州市第十届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要努力建设“五美五好”柳州。为何提出这一奋斗目标?具体内涵是什么?如何实现……当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刚为我们一一作了详细解读。 “‘五美五好’是柳州的崇高追求,是美好柳州的形象概括。”陈刚谈起提出这一美好概念时吐露心扉,建设更加美好柳州是科学发展观的柳州化、具体化,也是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市委的一切战略部署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广大党员干部在为柳州今后五年献计献策时,也提出了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和思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集中大家的智慧,与柳州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形成了努力建设“五美五好”柳州这一发展思路。 “五美”即“山水美、环境美、形象美、气质美、和谐美”。 陈刚说,“五美”体现了我们建设美好城市的不懈追求。所谓“山水美”就是外在美,是自然界赋予的,但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把它建设得更好,形成工业与山水齐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所谓“环境美”就是一种感官美,就是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打造一个环保、整洁、优美、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让生活在龙城的老百姓感觉更好;所谓“形象美”就是一种传播美,就是把柳州越来越美好的城市形象传播出去,消除外界对柳州形象的误读;所谓“气质美”,就是有科学内涵的美,是科学发展观柳州化、具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呈现出来的美;所谓“和谐美”就是把内在美、外在美相结合,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五好”即“人人都有好发展、家家都有好保障、个个都有好身体、天天都有好心情、户户都有好生活”。 “‘五好’体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陈刚说,“人人都有好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公平发展,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柳州发展的成果。“家家都有好保障”就是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低收入和贫困家庭的住房困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个个都有好身体”就是要加快发展科教文卫体各项社会事业,使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天天都有好心情”就是要突出以人为本,同时提高文化软实力,让大家在精神上有追求。“户户都有好生活”就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与造福龙城百姓结合起来,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柳州人民,努力使全体市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最终实现美好柳州的崇高目标。 “要实现这个崇高目标,今后五年要按照这个基本发展思路,打好‘八大升级战役’和加快实现‘八大转型’。”陈刚说,没有战略的城市是个盲目的城市。要按照既定目标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建立良好的机制。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实现城市转型,相信我们离“五美五好”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近。(李华)转载
1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市委书记一起游泳(小话剧)
热度 3 pinjianlu 2011-7-18 20:57
(本剧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市委书记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文化活动,特组织大家一起去游泳,参加的人员有:市委书记、副书记、市长、副市长、办公室三位漂亮性感的文秘小姐以及一大堆群众演员。 市委书记:为了丰富我们的业余文化活动及锻炼身体,特组织了这次活动,文秘小王、小李、桃桃,你们记得穿性感点儿的泳衣啊。 市长:我们坚决响应书记的号召。 于是一群人浩浩荡荡来到江边。公务员小马是游泳高手,本想这次一定要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一番,不拿第一也拿第二吧。刚来到江边,小马就摩拳擦掌地准备跳水了。 可三位漂亮的女文秘似乎有点儿腼腆,市长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三位文秘小姐,捧了捧自己大腹便便的肚子说道:美女们请放心,虽然我才学游泳两周,但你们有危险我一定会英雄救美的,啊,呵呵,呃,呵呵——。说完,市长一阵放声大笑。 书记:大家别急,等我先跳,如果我不行的话,你们一定记得要以救我为第一要任啊。 副市长:书记请放心,我们会一直注视着你的,大不了进医院住几天,淹死我们伟大的书记,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啊,呵呵! 书记知道副市长在拍马屁,但怎么都觉得这话听起来很别扭,于是瞥了一眼副市长,就噗通一声跳入滔滔江水中了。 众人一看书记跳了,纷纷如鸭子般跳入水中。 虽是酷暑天气,但一入江水中,还是感觉到一股寒气,副书记盯着文秘小王突起的胸部说:小王小心感冒啊。转头又对书记说:“书记,你真是老当益壮啊,我们和你比差太远了。” 于是一众人等纷纷向对岸游去。小马蛙泳游得很好,只见头一入一出地几下就游到了最前面。公务员小赵对着小马喊道:“喂,小马,你慢点儿啊,等等我们嘛,你都游到书记前面去了。”小马后头一看,觉得自己游到领导前面,似乎有点儿不妥。于是放慢了速度,又落到书记、副书记等领导后面去了。这时小赵又悄悄对小马说道:“年轻人别太冲动了,不要太喜欢出风头,否则锋芒毕露是很危险的。” 这时各报社、电视台、电台的记者早就在对岸等着采访了。副书记看着这么多记者,自己又可以出一下风头了,高兴地说道:“这江水真清澈,透心凉,我们的环保工作成效卓越啊!”书记觉得副书记又在抢自己风头,气不打一处来,但又不好意思发作,只有忍了。 眼看就要游到对岸,一个浪头打来,公务员小赵正好腿抽筋,就被卷入滔滔江水中了,书记说:“放心吧,小赵水性好,一会儿就起来了。”于是自顾自地游上岸,书记得了游泳第一名,市长虽然才学游泳两周,却得了个第二名。书记、市长都欣然、兴高采烈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记者面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番。可一直没见小赵游上来……
个人分类: 我的世界观|3017 次阅读|6 个评论
庆祝党的生日
beihe 2011-7-1 15:23
今天走过学校新落成的体育馆,远远地听到里面歌声嘹亮,我不用想也知道体育馆里正在举行红歌大赛。因为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发起的“10万人红歌会”活动刚刚结束。我本没想到薄书记发起的唱红歌活动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但我今天才意识到影响就在身边。 党员和群众唱红歌歌颂庆祝党的生日,理所应当,应该褒扬。但是体育馆外绿荫下,大路旁那一眼望不到头的轿车还是给我很大的震撼。所有的车,包括岔路上停放的车,大概能绵延500米吧。太壮观了!太震撼了!怪不得物价上涨,地方政府没个声响——能有钱买车的谁还在乎物价上涨那么一点点。 听着体育馆里的优美歌声,看着馆外这汽车长龙,我心里很不好受。如今的党还是那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吗? 本来今天是党的生日,在这样的日子里本不该说些有伤氛围的话。不过我是草民一个,也还不会有人注意到我,那也就不会有碍风气了。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英明的领袖、党的总书记胡锦涛主席在今天就告诫我们,有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但愿我们的党员能看到这些危险!但愿我们的党能克服这些危险!
1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歌颂党 歌颂祖国 歌颂人民
xupeiyang 2011-7-1 07:09
、 薄熙来说,“唱红”这件事,也有人说我们是不是“左”了,是不是回到“文革”了?完全是无稽之谈。相信真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头脑清醒的人,认真了解、静心思考之后,都会对重庆的“唱红”得出正确的结论。难道《保卫黄河》、《歌唱祖国》是“文革”歌曲?我们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那些凝聚民心、健康向上的作品。只要是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做,并认真地做下去。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2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于建嵘自首了,大家来围观吧!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1-5-15 17:43
@于建嵘:自首书。中共江西新余市委书记:据称,你己下令追查支持刘萍的敌对势力,特自首。本人于建嵘,中国公民,无党派非人士,热爱祖国,坚守宪法,始终支持内退女工刘萍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合法行为。如跨省约谈,可派贵市听过我讲座的数位市县公安局长来北京宋庄画家村。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224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南风窗:“官员博导”现象背后
热度 1 chadwick 2011-4-27 10:17
[转载]南风窗:“官员博导”现象背后
2009年12月12日,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受聘中央美院客座教授、客座博士生导师。这天,他从该院院长潘公凯手中接过了聘书,院方聘其“教书”的理由是:“在城市建设、规划等方面有卓越成果。”仅此缘由,中央美院就让一个从未教过书,也没有学过美术的行政官员与美术教授扯上了关系。 同样的场景发生于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11月18日,该校党委书记张国林将一份博士生导师的聘书颁发给了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使这位“一手抓公安工作,一手抓课题研究”的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模转身走上了学术路线。 兼任3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春时对上面两个案例持批评态度。“这是权力和学术的交换,官本位拥有权力,可以通吃,也可换取学术地位,而对高校而言,高官博导已经成为各个学校争夺资源的重要招数,如此‘官学一体’,弊病不少”。 从去年开始,杨春时就跟攫取学术资源的行政官员较上了劲。去年“两会”,他写提案建议清理官员读博,今年“两会”,他又写提案呼吁清理和禁止官员当博导,认为“这种现象严重损害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存在利益交换问题,也败坏了党风、政风、校风和学风”。 “官员当博导是误人子弟” 现在全国究竟有多少大学“请”了官员博导?杨春时说,具体数字不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是设立了博士点的大学,大多数都有官员博导的身影。“然而,官员当博导纯属误人子弟”。 杨春时的家住在厦大西大门正对面的一栋高楼里,在明亮的客厅里,他神情专注地告诉本刊记者他的三个理由:数量比较多的一类是官员给自己捞了一个博导的面具,在学术上有自己的称号,用于包装自己,披上“儒官”外衣,满足其“为师”之乐,既可提升形象,还能促进自己的仕途,其实这是名不副实的,因为这种博导根本就不具备带领博士生的学术能力和水准,一点也不利于博士生的培养。 另一类是,虽然有相应的学历,或者原本就是学者出身甚至是优秀学者,但进入政界后,政务繁忙,必然荒废原先的学术,他已经不能走在学术的前沿了。 第三,官员在时间上也不允许,特别是一些大员要员们,整天公务缠身,无法分身,根本就没有心思和精力去带学生,学生一年也见不到一次自己的这种官员博导,怎么不会影响教学质量,怎么不会误人子弟? 在杨春时眼里,一名合格的博士生导师,应该是一名纯粹的学者,要把全部精力用在钻研学术和指导学生上,不能身有外物,身兼数职,还要有较深的学术造诣,要全身心地研究自己的学问,其学术水平在国内学科领域处于前列,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准。 “但在现实中,有几个官员博导能有这样的学术水准?这样的博导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博士生呢?他们几乎教不了课,指导不了博士论文,就是挂个导师的名,学校往往还要另派其他导师指导学生。” “但有的学生还更喜欢这类官员博导呢……” “你说对了,其实这对学生也不好的,博士生和本科生、硕士不一样,是直接报到导师名下的,学生为什么愿意?明明知道他是官员,没有时间指导你,也没有多少学术水准,就因为看重他的权力,将来有助于自己的就业,这就把学风搞坏了,这样的学生不是求学,而是求出路。” “会不会绝对了些,官员学术不行,但有丰富实践经验啊,而大学恰恰缺少的是这些,会不会有互补的效果?” “怎么可能?这是很牵强的,如果你看中的是官员的实践经验,那就请他来做学术报告就行了,何况经验是不系统的,而指导博士生是要有系统的理论,而不是经验。经验不能代替系统的学术理论,能代替的话,我们就可以找个老工人来当博导了,因为他的经验也很丰富啊。” “官员与大学互谋私利” 明知官员博导学术有限,分身无术,可高校为何热衷聘请他们? “学校瞄准的是官员手中的权力,除了将他们的资源吸纳进来,提升学校地位,扩大学校声誉和影响力,尤其是一些争创一流大学的高校,更是把此举视为学校竞争力的一种表现、一种潜力、一种额外利益,当然,高校领导或许也可从中受益,使自己今后仕途比较顺利。” 杨春时的这种说法让记者联想到一些高校聘请官员任博导的“表述”:“经党委、行政研究,征得领导本人同意……”至于学术职位评选所需的公平公正和“严格审查”,也恐怕是走走程序罢了。 但在国外,高官卸任后才能出任校领导或教授。而且,对其学术背景有严格的审查。克林顿政府时期的财长萨默斯可以成为哈佛大学校长,而克林顿本人则落选,前副总统戈尔也只做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普通教授。 但在我们这儿,除了少数知名高校的一些院系会做些审查之外,多数高校尤其是一些地方高校聘请官员兼职已经司空见惯。 “他们是把学术资源进行寻租了?或者说是一种变相贿赂?” “可以这么说。官员和高校双方‘各取所需’,那是很现实的。校方明知那些官员博导资质不够却坚持聘任,将学术头衔当作施舍和交易,实质就是一种权力交换,互谋私利。” 此外,对于高校来说,本来可以基于各自的学术水平和师资力量进行平等竞争,获取资源,然而,官员加盟后,学校势必要利用其力量和资源谋取更大的利益,从而在有官员博导的学校与没有官员博导的学校之间构成一种不公平的竞争。 “实事求是地说,在我们的官员队伍中,去当博导的官员还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在高校的博导群体中,官员博导的比例是很低的,但是,这种现象的社会观感是非常不好的,对官员对学校势必带来负面影响。” “别让高校蜕变成另一官场” 官员教授、官员博导的产生,根源于现实中政府和官员的权力过大及高校的行政本位。政府行政体系掌握强大的资源;官本位主宰高校,直接导致高校与行政体系越走越近。 “越来越多的官员加入高校兼职的行列,不久的将来,大学将蜕变成另一个官场。”杨春时的担忧不无道理。 “现在聘请博导,并非由学者决定,而是校长说了算。”谈及此,他给本刊记者说了他亲身经历的这么一件事:大概是在2000年,他和某高校校长及该校的一位老院士同是全国政协委员,是年赴京参会的途中,校长告知,福建有位省级领导想到该校读博士,对此校长甚为高兴,说这位领导读博,能给本校的发展带来益处。可老院士就当场驳斥,凭什么让官员来读博士?“所以说,如果聘任博导,让学者投票,我想多数人都不会同意,因为学者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博导。”杨春时这样强调。 但他同时对这位校长的“无奈”表示理解。 他告知本刊记者,高校如何“去行政化”?照理说,政府依法行政,学校独立办学,之间的关系是法制的关系,但现实中,学校和政府是一种隶属关系,这样的体制,学校才愿意让官员当博导,用各种办法把官员拉入利益圈子。 因为政府掌握很多的资源,一切都要政府来批准,学校有太多的事情要求助政府,包括学校很多自主权利、人财物、招生指标等等,这些东西都要学校去公关,授予官员博导的名分,也就成了公关的手段之一。如果真正“去行政化”了,学校也不必这样去讨好官员。 美国前国务卿、著名外交家基辛格在离任后向哈佛大学提出教授申请,他想不到自己会被母校拒之门外。作为一所世界级名校,哈佛大学拥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拒绝高官,甚至可以通过不信任案将校长萨默斯赶下台,而其勇气的来源,在于美国成熟而完备的教授聘任与高等教育体系。由此可见,以学术而非官职为准绳的学术自由才能超越具体的政治或社会环境,成为推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最后该由制度决定” 对于清理和禁止官员当博导的问题,杨春时认为也应该实行“一刀切”政策。 他把今年提交全国“两会”的提案底稿给了本刊记者,文中写道,“建议相关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已经当上博导的官员自动辞去资格,同时严格禁止高校再聘任党政官员做兼职博导。对违反者,以违纪论处。”当官还是当教授,只能二选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事实上,受聘的官员博导,其行为还违背法理。 据《公务员法》第42条,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并不得领取兼职报酬。那么,有多少公务员兼职当博导是出于工作需要?是不领兼职报酬的? 其次,我国《高等教育法》第47条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职务制度。高等学校的教师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承担相应职务的课程和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与这些要求对照,官员博导的差距显而易见。 官员当博导,社会痛恶的是其占有官场和学界两种资源。 “说得透彻些,高校自身不缺博导,只要有好的政策,海内外什么样的贤才都能引进来。为什么要去找官员当博导呢?他们把自己的官当好就行了。一句话,政府不下定决心,这种现象就杜绝不了,所以最后还是由制度决定。”带着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敢谏诤言的风范,杨春时最后如是说。 作者:钟岷源 发自厦门 网址 :http://www.nfcmag.com/articles/2836/page/1 外一篇: 从“瘦肉精事件”看学术研究乱象   70岁的许梓荣教授早就是浙江大学的科研明星了。20多年来,他的科研成果转让给省内外多家企业,但已退休3年的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出名。把“许梓荣”三字输入谷歌查询,可找到53000多个结果,除个别条目外,余者皆是与新近发生的“瘦肉精事件”相关的新闻和评论。公众舆论在对使用含瘦肉精猪肉来制造产品的双汇公司发泄了满腔怒火之后,又将谴责的目光转向了瘦肉精的研究和发明者。有媒体报道称许梓荣为“中国瘦肉精之父”、“瘦肉精引进‘功臣’”,有评论者质问:“许梓荣,你的良心在哪里?”更有人将这位奖项等身的教授斥之为“学术败类”。   本应安享晚年的许梓荣教授,意外地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市场拜物教”下的学术研究   4月10日,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婉拒了记者对许梓荣的采访申请。宣传部工作人员称,许教授在双汇“瘦肉精事件”发生后,除简短地接受一两家媒体采访外,已拒绝与更多的采访者见面,且他目前的身体状况也不容乐观。记者问及浙大校方对此事有无正式表态,宣传部工作人员简短地回答:“没有。”   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厉曙光,主要从事食品毒理和食品安全等研究工作,是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之一。他说:“瘦肉精的推广本身是个违法的东西,它就像毒品一样,有什么可推广的?从学术研究看,凡涉及人体健康的研究,应该搞多学科综合评价,让医学界早期介入,先做安全试验,不能总是农业部自己搞的东西,自己来评价。从政府管理来看,这是农业部门闭门造车,他们搞瘦肉精,本来就只是农民怎样养猪的事,只想着增加生猪瘦肉率、出栏率,没想到却在人身上出了问题,成了食品监管问题,又成了医学界的问题,最后发现源头在农业部门……三聚氰胺、苏丹红也是这个问题。”   厉曙光教授说,国家也鼓励高校的科学研究与市场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但一些学者把科技市场化前景的重要性放在了比科研本身更重要的位置上,科研项目的成果总是先想扩大市场,产生价值,“等到要把孩子往医院里送了,才想到不对头……”   据媒体报道,对于自己成为“瘦肉精”引进中国的始作俑者,许梓荣颇感委屈:“当年研究瘦肉精的很多,引进这个东西的也很多,帽子全扣在我们头上,这不合理。”瘦肉精的研究推广曾是农业部的“七五”重点课题之一,当时国内几所有名的农业大学都在行政部门的推动下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多达四五十篇。但国内学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瘦肉比例上,并未注意到瘦肉精在动物体内残留的问题。许梓荣的研究生做实验时,曾发现瘦肉精对生猪有毒副作用,发表论文时却并未提及。关于这件事,2009年许梓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为自己辩解道,那时国家正力倡培育瘦肉型猪,他和学生的研究吻合政策方向:“我们也不宜和政府唱反调。如果在论文中介绍了副作用,我们(的论文)也发不了。”这句话,现在几乎也成了网络名言。   在退休前的20多年里,许梓荣主持完成了国家、部省级攻关课题20余项,在饲料资源开发、饲料添加剂及全价饲料的研制和产业化等领域都做出过贡献,获得过16项国家和省部级奖,但如今一个“瘦肉精事件”,却可能毁了他一世英名。      “搞资金”等于“搞科研”   在浙江一些高校,科研项目已成为压在教师背上一块沉重的石头。为了完成这项艰难的任务,许多教师不得不造假充数。   浙江的一位大学教师向记者透露说:“我们的课题研究,几乎都是自筹科研经费来搞的,这个已经制度化了,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学校领导与各院系都签了合同,一签3年,各院系每年都需完成一定量的课题研究任务。我们申报的科研课题既有省、部级,也有市、厅级的。有些市、厅级的课题,专家论证过了,批准立项,但项目书上明确写着,要自筹资金去搞。这是纵向的课题。横向的课题,就是面向社会,对社会单位提供服务的,更是要我们自筹资金去搞。”   这位要求在报道中隐去本人姓名及单位名称的教师说:“本来搞科研应该是第一位,搞资金应该是第二位,现在搞资金成了第一位的事情,至于科研搞得怎么样?再说吧。问题是,为了应付考核指标,我们不得不去自筹资金搞科研,有些教师筹不来课题经费,就把去外校上课挣的课时费先打到一家公司账上,再缴到学校,冒充为这家公司做项目筹来的经费。学校收到这笔钱,扣下点管理费后,把余下的钱返还老师,等于科研也没做,但课题指标完成了。”   这种情况,学校领导知道吗?该教师说:“这我不清楚,但院系领导肯定知道,他们也是有苦说不出。我校目前正在推聘岗制,教师收入是由基础工资加课时费两部分组成。基础工资是一定要发的,但科研任务完不成,学校承诺给你的课时费就不会百分之百发了。我们拿不到科研资金的,只有自己先投入,缴一点管理费,比起课时费被截留20%的损失还小一些。”   比起普通老师,学校的大牌博导不用发愁完不成科研任务。他们教出来的博士生,有的当了单位领导,导师带着学生去他单位做课题研究,本来可做可不做的,但导师需要这个资源,单位领导就爽快地批了。“有的项目发明出一项产品,市场价值在100万元左右,单位领导大笔一挥,导师四五百万就拿到手了,这还不是变相圈钱!”这位教师感慨说。   按照该教师所在学校下达的任务,他们这些人文社科院系的每名教师每年要筹集几十万、上百万的科研经费,如果拿不到这么多钱,等于考核不合格,整个院系的利益都要受影响,院长有可能走人。“理工科的研究课题,一个项目几十万、上百万不成问题,商科和经济学院系也好些,但我们搞中文、历史、外语的,学校也这样要求,真是害苦了我们。我们是学的浙大模式,但浙大是很牛的单位,它能从国家那里拿到这么多课题费。它搞横向的课题研究,为社会服务,也能拿到很多钱,像瘦肉精就是。但我们搞研究拿不到钱,只好造假,你把自己的钱打过去,什么事也没做,这样研究出来的东西,干货没多少,就是靠数字泡沫来堆积。”   这位老师认为,学校下达这样的任务,主要还不是为了赚钱,因为学校对项目的管理费只是象征性收一点,它主要还是反映了一些校领导的政绩:“学校账面上反映出来有这么多课题,筹集到了这么多科研资金,这就是一些校领导的政绩!我们普通教师对此都是敢怒而不敢言……它不是个例,而是个制度化的东西。”    人文社科研究互抄、互轻   近几年,浙大的科研经费每年都以30%左右的速度递增,去年的科研经费达到27.6亿元,比上年增长34.5%。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邵培仁教授说:“浙大学术研究的任务量很大。我们每两年聘一次岗,如果教师的科研论文、专著、获奖名次等指标下降了,聘岗位的时候也要下降。我现在是二级岗,一级岗是院士。如果过两年我变成三级岗了,自己面子上也挂不住,都想保住。”   国内文史哲方面的研究,以前搞纯学术的多,研究者拒绝与实践挂钩,不指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变成政府决策。“他只要把某个概念搞清楚,考证出这个概念是谁最早提出来的,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就完了。有的研究古汉语的论文,把一两个词搞清楚就行了。”   谈到文科学术研究的弊病,邵教授说:“我们的学术界文人相轻蛮厉害,所以出不了大家,出不了学派。西方学者的知识产权意识强,他很尊重事实,某个观点是你首先提出的就是你,你水平最高他也承认,不像咱们这里,你发几十篇论文了,他只发一篇,就是他第一,他最牛,视若无人,自我膨胀。另外,我们也不太尊重人家的精神劳动。有人论文里引用了你的东西,也不注出来。你在他论文里找你的原话,找不到,但观点明显是你的,你没办法。或者你怎么引用资料,他也怎么引用,你读了整整一本书,发现一句好话,引用了,他也引用了,省得自己看书了。你出处注对了,他跟着对,你注错了,他就跟着错……这种做法有一种坏的示范效果:既然互相抄就行了,我凭什么要看那么多书?”   近些年来,国家对课题研究投入较大。国家和各个部委、省厅都有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和社科研究基金。邵培仁教授说:“我们看重的是国家的科研项目,以及教育部、文化部、科技部这些部委的。国家对浙大还是看重的,重大招标课题,你要不报,他会着急,打电话提醒你。然后是省里的、各个厅的。像浙大这种学校,再往下就看不起了。横向研究是为社会单位服务,学校给你算业绩点的时候算得少,浙江其他高校,向国家申报课题比较难,就也做些横向的课题。”   邵培仁长期关注过中国与美英加澳等英语国家的学术研究之异同,在他最近与别人合作完成的一篇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科学界的一些人长期以来过分沉湎于纯而又纯的学院派学术研究,认为学术研究只应关注学术本身,对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兴趣或无话可说,以为关注国家、民族和社会问题那是学术界‘流浪难民’的最爱,结果逐步退出公共知识领域,脱离现实,远离大众,导致学术失声,沦为学术的边缘人……美国传播学博士论文的好多选题都是紧扣时代脉搏,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各种各样生动而复杂的全球问题、国家命题、民族事务、社会热点、突发事件之下的传播与媒介理论问题,从中探讨重大或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新的理论假说,寻求新的理论解释,建构新的研究模式。”   据邵教授说,国家课题设置的指导思想在逐渐变化,最大的变化是,纯学术的研究慢慢减少,用来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多。自然科学项目强调与市场相结合的发明创造,人文社科项目看重带有决策性的问题研究,“像我们搞新闻传播学的,要研究《媒体时代党的执政方略》、《危机传播的规律及其防范》等一类课题,这都是国家为社会稳定进步等出的题目,看看国外怎么做,中国应该怎么做。” 作者:石破发自杭州 网址 : http://www.nfcmag.com/articles/2842/page/1
1828 次阅读|1 个评论
局长抽耳光,书记威名扬
tarimriver 2010-6-15 00:05
话说2010年6月11日6点多钟正是下班高峰时期,上班的要回家了,上学的也要回家了。安徽马鞍山市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其中,有位领导是旅游局的局长,开着小车往家赶,谁知偏有放学回家的学生挡了路,局长甚为恼火,一声我是领导,一个耳光就跟了上去,学生那见过这个阵势,懵了! 领导就该打人?不是说公仆什么的吗?有仆人打主人的?上千市民围将过来,小事酿成大事端。 更高级的领导来了! 我是市委书记,局长就地免职! 民众散去。 市委书记权利真大啊! 解铃还是系铃人, 从这事我们看出了领导是怎么选拔的了。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283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