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Peter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Peter

相关日志

美国肩关节肩胛骨骨折手术经验最丰富的医生是谁?谁做的肩胛骨骨折手术最多?肩胛骨骨折大师Peter A. Cole
GaoXurenKnee 2019-10-28 21:50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2019年10月28日周一。开卷有益!欢迎您来到《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第147期!没有天生的专家,唯有每天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实践和提升! 上图:2019年10月28日周一,高绪仁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暨徐州二院手术室在为骨折患者认真做手术。 今天有人问我:“高主任您好!请问美国做肩关节肩胛骨骨折经验最丰富的医生是谁?美国谁做肩关节肩胛骨骨折手术做的最多?”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美国的确有个做肩关节肩胛骨骨折最多的医生,经验也的确非常丰富。他就是肩胛骨骨折手术大师Peter A. Cole医生。 Peter A. Cole医生1990年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毕业,接着在美国布朗大学做的实习医生,又在美国布朗大学做了骨科的住院医师,然后1998年在美国华盛顿西雅图harborview医学中心专门进修了创伤骨科。 2002年Peter A. Cole医生应邀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Saint Paul的Regions医院一级创伤中心创立一个骨科创伤分部。目前已由当初的3个骨科医生发展到了20多个骨科医生的团队。 目前,Peter A. Cole医生担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Regions医院骨科主任。 经过近30年在创伤骨科领域的摸爬滚打,Peter A. Cole医生在美国历史上积累了做肩胛骨骨折最多的病例记录。 Peter A. Cole医生为什么会做了这么多的肩关节肩胛骨骨折手术?我觉得有其个人的努力和其优秀的平台有关。他所工作的美国一级创伤中心有大量的创伤患者。 好,我们一起复习一下美国创伤中心是怎么分级的。 I级 该等级创伤中心为创伤患者提供最高等级的外科医疗,其年度接收的严重创伤患者也有一定的数量要求。它拥有的专家和仪器,覆盖各个专业,全天 24 h 待命。院内除了普通外科住院医师外,还要有外科医师、急诊医师、麻醉师、护师等,以及随时可获得的专家支持团队,能充分地响应各种类型的创伤需求和进行有效治疗,如骨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麻醉学、急诊医学、放射学、内科医学、口腔颌面外科学、耳鼻喉科学、重症医学,以及康复服务。此外,该中心还有创伤研究和培训项目及创伤预防和随访项目。 I 级创伤中心还应是创伤教育和损伤预防方面的领军机构,同时是附近社区转诊的目的地。 II级 该等级创伤中心常与丨级中心合作,提供综合的创伤医疗服务,有时会派人员补充到 I 级创伤机构,该中心配备有24h随时待命的专家、医务人员和仪器。在年度接收创伤患者的数量方面,可能取决于当地情况。对该级机构不做研究项目或外科住院医师项目的要求。 III级 该级创伤中心没有全面的治疗各种类型创伤的专家,但是具有急救复苏、外科手术、重症监护等能治疗大部分创伤病人的资源。III级中心与I、II级中心有转诊协议,以及为乡村或社区医院特别严重的伤员提供资源支持。 IV 级 /V 级 在美国一些州,由于没有资源建立III级创伤中心,因此IV级创伤中心应运而生。 IV级创伤中心提供并具有初步评估、稳定病情、诊断能力和向上一级转诊的能力,也提供一些手术和重症治疗服务,但需要依各个中心的创伤服务范围而定。人员配置方面,急诊室一般配备1名经过创伤专业培训的护士,而医师会在病人到达后及时出现。V 级与 IV 级在能力方面类似或稍差,但有可能非24h运营。 在最高级别I级的美国创伤中心,再加上自己非常努力、好学、上进、热爱,造就了Peter A. Cole医生成了美国肩关节肩胛骨骨折手术病例最多的医生。 Peter A. Cole医生不但手术做的好,还写了30余篇肩胛骨骨折相关的文章。今后我将分别分享里面的具体内容。希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我们中国人的肩关节肩胛骨骨折治疗也有参考价值。 Peter A. Cole医生家庭也非常幸福,拥有3个孩子,也都非常优秀。 正如Peter A. Cole医生所说的那样,I am blessed indeed to call Minnesota our home, and to serve its wonderful people with my hands, mind, and heart!(明尼苏达就是我的家,我要用我的双手、我的智慧和我的爱心为明尼苏达的人民做好服务!),我们也要用我们的双手、我们的智慧和我们的爱心,为中国的广大肩关节损伤与疾病患者做好服务! “借问肩痛去哪里,路人遥指高绪仁”。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肩关节的问题,欢迎您登录高绪仁好大夫在线网站进行咨询!网址链接 https://gaoxurendr.haodf.com/ 谢谢! 高绪仁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骨科关节病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组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关节外科膝肩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与关节镜手术品牌专家 参考文献 1.Tatro JM,Gilbertson JA,Schroder LK,Cole PA.Five to Ten-Year Outcomes of Operatively Treated Scapular Fractures.J Bone Joint Surg Am. 2018 May 16;100(10):871-878. doi: 10.2106/JBJS.17.00673. 2.Cole PA,Dugarte AJ.Posterior Scapula Approaches: Extensile and Modified Judet.J Orthop Trauma. 2018 Aug;32 Suppl 1:S10-S11. doi: 10.1097/BOT.0000000000001208. 3.Dugarte AJ,Tkany L,Schroder LK,Petersik A , Cole PA.Comparison of 2 versus 3 dimensional fracture mapping strategies for 3 dimension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reconstructions of scapula neck and body fractures.J Orthop Res. 2018 Jan;36(1):265-271. doi: 10.1002/jor.23603. Epub 2017 Jun 2. 4.Cole PA Jr,Gilbertson JA,Cole PA Sr.Functional Outcomes of Operative Management of Scapula Fractures in a Geriatric Cohort.J Orthop Trauma. 2017 Jan;31(1):e1-e8. doi: 10.1097/BOT.0000000000000710. 5.Schroder LK,Gauger EM,Gilbertson JA,Cole PA.Functional Outcomes After Operative Management of Extra-Articular Glenoid Neck and Scapular Body Fractures.J Bone Joint Surg Am. 2016 Oct 5;98(19):1623-1630. 6.Cole PA Jr, Jacobson AR, Cole PA Sr.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Scapula Fractures in a Geriatric Series.Geriatr Orthop Surg Rehabil. 2015 Sep;6(3):180-5. doi: 10.1177/2151458515584049. 7.Mulawka B,Jacobson AR,Schroder LK,Cole PA.Triple and quadruple disruptions of the superior shoulder suspensory complex.J Orthop Trauma. 2015 Jun;29(6):264-70. doi: 10.1097/BOT.0000000000000275. 8.Hill BW,Jacobson AR,Anavian J,Cole PA.Surgical management of coracoid fractures: technical trick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J Orthop Trauma. 2014 May;28(5):e114-22. doi: 10.1097/01.bot.0000435632.71393.bb. 9.Salassa TE, Hill BW, Cole PA.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f exposure for the posterior Judet approach to the scapula with and without deltoid takedown.J Shoulder Elbow Surg. 2014 Nov;23(11):1747-52. doi: 10.1016/j.jse.2014.02.025. Epub 2014 May 24. 10.Hill BW,Anavian J,Jacobson AR,Cole PA.Surgical management of isolated acromion fractures: technical trick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J Orthop Trauma. 2014 May;28(5):e107-13. doi: 10.1097/BOT.0000000000000040. 11.Cole PA,Gauger EM,Schroder LK.Management of scapular fractures.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2 Mar;20(3):130-41. doi: 10.5435/JAAOS-20-03-130. 12.Cole PA.Invited commentary: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medialization in scapula fractures.J Orthop Trauma. 2012 Jun;26(6):357-9. doi: 10.1097/BOT.0b013e3182327309. 13.Gauger EM,Ludewig PM,Wijdicks CA,Cole PA.Pre- and postoperative function after scapula malunion reconstruction: a novel kinematic technique.J Orthop Trauma. 2013 Aug;27(8):e186-91. doi: 10.1097/BOT.0b013e318271b8e2. 14.Cole PA,Freeman G,Dubin JR.Scapula fractures.Curr Rev Musculoskelet Med. 2013 Mar;6(1):79-87. doi: 10.1007/s12178-012-9151-x. 15.Cole PA,Dubin JR,Freeman G.Operative techniq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scapular fractures.Orthop Clin North Am. 2013 Jul;44(3):331-43, viii. doi: 10.1016/j.ocl.2013.04.001. Epub 2013 May 25. 16.Armitage BM,Wijdicks CA,Tarkin IS,Schroder LK,Marek DJ,Zlowodzki M,Cole PA.Mapping of scapular fractures with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J Bone Joint Surg Am. 2009 Sep;91(9):2222-8. doi: 10.2106/JBJS.H.00881. 17.Anavian J,Guthrie ST,Cole PA.Surgical management of multiple painful rib nonunions in patient with a history of severe shoulder girdle trauma: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Orthop Trauma. 2009 Sep;23(8):600-4. doi: 10.1097/BOT.0b013e3181a15e90. 18.Anavian J,Wijdicks CA,Schroder LK,Vang S,Cole PA.Surgery for scapula process fractures: good outcome in 26 patients.Acta Orthop. 2009 Jun;80(3):344-50. doi: 10.3109/17453670903025394. 19.Anavian J,Khanna G,Plocher EK,Wijdicks CA,Cole PA.Progressive displacement of scapula fractures.J Trauma. 2010 Jul;69(1):156-61. doi: 10.1097/TA.0b013e3181b40393. 20.Lafferty PM,Anavian J,Will RE,Cole PA.Operative treatment of chest wall injuries: indications, technique, and outcomes.J Bone Joint Surg Am. 2011 Jan 5;93(1):97-110. doi: 10.2106/JBJS.I.00696. 21.Anavian J,Conflitti JM,Khanna G,Guthrie ST,Cole PA.A reliable radiographic measurement technique for extra-articular scapular fractures.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1 Dec;469(12):3371-8. doi: 10.1007/s11999-011-1820-3. 22.Jeray KJ,Cole PA.Clavicle and scapula fracture problems: functional assessment and current treatment strategies.Instr Course Lect. 2011;60:51-71. 23.Plocher EK,Anavian J,Vang S,Cole PA.Progressive displacement of clavicular fractures in the early postinjury period.J Trauma. 2011 May;70(5):1263-7. doi: 10.1097/TA.0b013e3182166a6f. 24.Glass ER,Thompson JD,Cole PA,Gause TM 2nd,Altman GT.Treatment of sternoclavicular joint disloc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251 dislocations in 24 case series.J Trauma. 2011 May;70(5):1294-8. doi: 10.1097/TA.0b013e3182092c7b. 25.Cole PA,Talbot M,Schroder LK,Anavian J.Extra-articular malunions of the scapula: a comparison of functional outcome before and after reconstruction.J Orthop Trauma. 2011 Nov;25(11):649-56. doi: 10.1097/BOT.0b013e31820af67f. 26.Gauger EM,Cole PA.Surgical technique: a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to scapula neck and body fractures.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1 Dec;469(12):3390-9. doi: 10.1007/s11999-011-1970-3. 27.Cole PA,Gauger EM,Herrera DA,Anavian J,Tarkin IS.Radiographic follow-up of 84 operatively treated scapula neck and body fractures.Injury. 2012 Mar;43(3):327-33. doi: 10.1016/j.injury.2011.09.029. Epub 2011 Oct 27. 28.Weening B,Walton C,Cole PA,Alanezi K,Hanson BP,Bhandari M.Lower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capular fractures.J Trauma. 2005 Dec;59(6):1477-81. 29.Zlowodzki M,Bhandari M,Zelle BA,Kregor PJ,Cole PA.Treatment of scapula fractures: systematic review of 520 fractures in 22 case series.J Orthop Trauma. 2006 Mar;20(3):230-3. 30.Wijdicks CA,Armitage BM,Anavian J,Schroder LK,Cole PA.Vulnerable neurovasculature with a posterior approach to the scapula.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9 Aug;467(8):2011-7. doi: 10.1007/s11999-008-0635-3. Epub 2008 Dec 4. 31.Marek DJ,Sechriest VF 2nd,Swiontkowski MF,Cole PA.Case report: reconstruction of a recalcitrant scapular neck nonun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9 May;467(5):1370-6. doi: 10.1007/s11999-008-0651-3. Epub 2008 Dec 12. 关键词:肩袖损伤 肩胛骨骨折 肩胛骨畸形愈合 肩胛骨骨折大师 Peter A. Cole 高绪仁 江苏省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徐医附院 徐州二院 骨科 肩关节 关节外科 肩关节疼痛 肩膀疼 肩痛不等于肩周炎 肩周炎 冻结肩 肩关节粘连 肩袖损伤 肱二头肌长头腱 炎症 损伤 撕裂 肩关节镜微创手术 反式人工肩关节及置换手术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
个人分类: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3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喜劇] [比得兔 Peter Rabbit (2018)][主演: 詹姆斯·柯登][美国]
lcj2212916 2018-6-10 21:16
导演: 威尔·古勒 编剧: 威尔·古勒 / 罗伯·列博 / 碧翠丝·波特 主演: 詹姆斯·柯登 / 多姆纳尔·格里森 / 萝丝·拜恩 / 伊丽莎白·德比茨基 / 玛格特·罗比 / 更多... 类型: 喜剧 / 动画 / 冒险 官方网站: www.peterrabbit-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 澳大利亚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03-02(中国大陆) / 2018-02-09(美国) 片长: 95分钟 又名: 彼得兔 IMDb链接: tt5117670 电影《比得兔》是一部由英国百年经典IP改编的真人动画电影,影片讲述了田园冒险大王“比得兔”(詹姆斯·柯登 James Corden 配音)带领一众伙伴,与麦格雷戈(多姆纳尔·格里森 Domhnall Gleeson 饰)叔侄二人,为争夺菜园主权和隔壁美丽女主人贝伊(萝丝·拜恩 Rose Byrne 饰)的喜爱而斗智斗勇、各显神通的爆笑故事。随着人兔大战不断升级,一系列欢乐闹趣、令人捧腹、啼笑皆非的趣事也由此引发。 下载地址: http://tadown.com/fs/fl4c7jf232b17239163/
1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劇情] [亡命之徒第一季(2016)][720p][美国][主演:玛丽·伊丽莎
lcj2212916 2016-10-23 21:06
《亡命之徒 Quarry》于美国时间9月9日首播,该剧讲述Logan Marshall-Green饰演的Mac Conway是名海军陆战队成员,在他从1972年的越南回到孟菲斯后,因他过去在军队干的事而被周遭人鄙视,于是他活用了军队学来的技能,并组织了一支杀手团队。 Cinemax确定新剧《亡命之徒 Quarry》于美国时间9月9日首播,该剧讲述 Logan Marshall-Green 饰演的Mac Conway是名海军陆战队成员,在他从1972年的越南回到孟菲斯后,因他过去在军队干的事而被周遭人鄙视,于是他活用了军队学来的技能,并组织了一支杀手团队。   Jodi Balfour饰演Joni﹑Peter Mullan饰演The Broker﹑Nikki Amuka-Bird饰演Ruth﹑Damon Herriman饰演Buddy﹑Jamie Hector饰演Arthur﹑Edoardo Ballerini饰演Karl﹑Skipp Sudduth饰演Lloyd。   Greg Yaitanes负责执导及与Steve Golin当执行制片﹑Jennifer Schuur与Max Allan Collins负责编剧。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公众号“时尚军事”,回复“亡命之徒”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59839.html
1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Google研究总监Peter Norvig:人工智能的另一面
Kara0807 2016-8-19 07:50
Google研究总监Peter Norvig:人工智能的另一面 Peter Norvig 是誉满全球的人工智能专家, Google 研究总监( Director of Research ),他同时也是经典书籍《人工智能编程范式: Common Lisp 案例研究》( Paradigms of AI Programming: Case Studies inCommon Lisp )和《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 )的作者 / 合著者。在本文中,我们将看到 Peter Norvig 对人工智能目前进展和未来发展的思考,对人工智能技术在 Google 应用的解读,以及对最新软件工程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成长的观点。 Peter Norvig 眼中的人工智能 问:人工智能领域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您未曾预料的演变? Peter Norvig : 在 1980 年我开始从事人工智能研究时人工智能意味着:一位研究生用说明性语言写下事实,然后拨弄这些事实和推理机制,直到从精心挑选的样本上得到不错的结果,然后写一篇关于它的论文。 虽然我接受并遵循这种工作模式,在我获得博士学位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种方法的三个问题: 写下事实太慢了。 我们没有处理异常情况或模糊状态的良好方法。 这个过程不科学 —— 即使在选定的样本上它能工作,但是在其他样本上工作效果会如何呢? 整个领域的演变回答了这三个问题: 我们依靠机器学习,而不是研究生付出的辛苦努力。 我们使用概率推理,而不是布尔逻辑。 我们希望使用科学严格的方式;我们有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概念,而且我们也有比较不同系统处理标准问题所得到的结果。 1950 年,阿兰图灵写道: “ 我们只能看到未来很短的一段距离,但是我们很清楚还有什么需要完成。 ” 自从 1950 年,我们已经得到许多发展并实现了许多目标,但图灵的话仍然成立。 问:对于机器学习研究,工业界与学术界有何不同呢? Peter Norvig : 我认为,在教育机构、商业机构还是政府机构并不是很重要 —— 我曾经在这三种机构都学到很多东西。 我建议你在有着一群出色同事和有趣问题的环境下工作。可以是工业界、学术界、政府或者非营利企业,甚至开源社区。在这些领域里,工业界往往有更多的资源(人、计算能力和数据),但如今有很多公开可用的数据供你使用,一个小团队,一台笔记本电脑,或者一个小而廉价的 GPU 集群,或者在云计算服务上租赁或捐献时间。 问:您对深度学习有什么看法? Peter Norvig : 我清楚地记得 80 年代初的那一天, Geoff Hinton 来到伯克利进行了关于玻尔兹曼机的讲座。对我来说,这是个了不起的视角 —— 他不赞同符号主义人工智能很强大很有用,而我了解到了一种机制,有三件令人兴奋的新(对我而言)事情:根据大脑模型得出的认知合理性;从经验而不是手工编码中学习的模型;还有表示是连续的,而不是布尔值,因此可以避免传统符号专家系统的一些脆弱问题。 事实证明,玻尔兹曼机在那个时代并没有广泛普及,相反, Hinton 、 LeCun 、 Bengio 、 Olshausen 、 Osindero 、 Sutskever 、 Courville 、 Ng 以及其他人设计的架构得到很好的普及。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不同呢?是一次一层的训练技术吗?是 ReLU 激活函数?是需要更多的数据?还是使用 GPU 集群可以更快地训练?我不敢肯定,我希望持续的分析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了解。但我可以说,在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识别物体、围棋和其他领域,这一差距是巨大的:使用深度学习可以降低错误率,这两个领域在过去几年都发生了彻底变化:基本上所有的团队都选择了深度学习,因为它管用。 许多问题依然存在。在计算机视觉里,我们好奇深度网络实际上在做什么:我们可以在一个级别上确定线条识别器,在更高层次确定眼睛和鼻子识别器,然后就是脸部识别器,最终就是整个人的识别器。但在其他领域,一直很难了解网络在做什么。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的分析和可视化工具吗?还是因为实际上表示不一致? 在有许多数据的时候,深度学习在各种应用中表现不错,但对于一次性或零次学习,需要将一个领域的知识转移并适应到当前领域又如何呢?深度网络形成了什么样的抽象,我们可以如何解释这些抽象并结合它们?网络会被对抗性输入愚弄;我们如何预防这些,它们代表了根本缺陷还是不相干的把戏? 我们如何处理一个领域中的结构?我们有循环网络( Recurrent Networks )来处理时间,递归网络( Recrsive Networks )来处理嵌套结构,但这些是否已经足够,现在讨论还为时过早。 我对深度学习感到兴奋,因为很多长期存在的领域也是如此。而且我有兴趣了解更多,因为还有许多剩余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会告诉我们更多关于深度学习的东西,还可以帮助我们大体理解学习、推理和表示。 问:在深度学习最近取得的成就之后,符号主义人工智能是否还有意义? Peter Norvig : 是的。我们围绕着符号主义人工智能开发了许多强大的原理:逻辑预测、约束满足问题、规划问题、自然语言处理,乃至概率预测。因为这些算法的出色表现,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原来提升了几个数量级。放弃这一切是件可耻的事。我认为其中一个有意识的研究方向是回过头看每一种方法,探索非原子式符号被原子式符号取代的这个过程究竟发生了什么,诸如 Word2Vec 产生的 Word Embedding 之类的原理。 下面是一些例子。假设你有这些逻辑 “ 事实 ” : 1. 人会说话; 2. 除人以外的动物不会说话; 3. 卡通人物角色会说话; 4. 鱼会游泳; 5. 鱼是除人以外的动物; 6. Nemo 是一个卡通人物; 7. Nemo 是一条鱼; 8. 那么我们要问了: 9. Nemo 会说话吗? 10. Nemo 会游泳吗? 用逻辑来表述和解释这个场景的时候遇到了两个大问题。首先,这些事实都有例外,但是用逻辑很难穷举这些例外情况,而且当你逻辑出错的时候预测就会出问题了。其次,在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则逻辑无能为力,就像这里的 Nemo 既会说话又不会说话。也许我们可以用 Word Embedding 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 Modus Ponens Embedding (分离规则,一种数学演绎推理规则)吗?不学习 “ 如果 A 且 A 暗示 B ,则 B” 这样一种抽象的规则,我们是否可以学习何时应用这种规则是恰当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再说一点:许多所谓的符号主意人工智能技术实际上还是优秀的计算机科学算法。举个例子,搜索算法,无论 A* 或是蚁群优化,或是其它任何东西,都是一种关键的算法,永远都会非常有用。即使是基于深度学习的 AlphaGo ,也包含了搜索模块。 问:我们哪儿做错了?为什么 Common Lisp 不能治愈世界? Peter Norvig : 我认为 Common Lisp 的思想确实能治愈这个世界。如果你回到 1981 年, Lisp 被视作是另类,因为它所具有的下面这些特性还不被 C 语言程序员所知: 1. 垃圾回收机制; 2. 丰富的容器类型及相应的操作; 3. 强大的对象系统,伴随着各种继承和原生函数; 4. 定义测试例子的亚语言( sublanguage )(并不属于官方版本的一部分,但我自己配置了一套); 5. 有交互式的读入 - 运算 - 打印循环; 6. 敏捷的、增量式的开发模式,而不是一步到位的模式; 7. 运行时对象和函数的自省; 8. 能自定义领域特定语言的宏。 如今,除了宏之外的所有这些特性都在主流编程语言里非常常见。所以说它的思想取胜了,而 Common Lisp 的实现却没有 —— 也许是因为 CL 还遗留了不少 1958 年编程语言的陋习;也许只是因为一些人不喜欢用大括号。 至于说宏,我也希望它能流行起来,但当用到宏的时候,你成为了一名语言设计者,而许多开发团队喜欢保持底层语言的稳定性,尤其是那些大团队。我想最好有一套使用宏的实用指南,而不是把它们全部抛弃(或是在 C 语言里严格限制的宏)。 问:在未来 10 年里,有没有哪些情况下软件工程师不需要学习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的,还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 Peter Norvig : 机器学习将会是(或许已经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每个人都必须知道它的运用场景。但就像数据库管理员或用户界面设计一样,并不意味着每个工程师都必须成为机器学习专家 —— 和这个领域的专家共事也是可以的。但是你知道的机器学习知识越多,在构建解决方案方面的能力就越好。 我也认为机器学习专家和软件工程师聚在一起进行机器学习系统软件开发最佳实践将会很重要。目前我们有一套软件测试体制,你可以定义单元测试并在其中调用方法,比如 assertTrue 或者 assertEquals 。我们还需要新的测试过程,包括运行试验、分析结果、对比今天和历史结果来查看偏移、决定这种偏移是随机变化还是数据不平稳等。这是一个伟大的领域,软件工程师和机器学习人员一同协作,创建新的、更好的东西。 问:我想从软件工程师转行成为人工智能研究员,应该如何训练自己呢? Peter Norvig : 我认为这不是转行,而是一种技能上的提升。人工智能的关键点在于搭建系统,这正是你手头上的工作。所以你在处理系统复杂性和选择合适的抽象关系方面都有经验,参与过完整的设计、开发和测试流程;这些对于 AI 研究员和软件工程师来说都是基本要求。有句老话这样说,当一项人工智能技术成功之后,它就不再属于人工智能,而是成为了软件工程的一部分。人工智能工作者抱怨上述观点的意思就是他们的工作永远离成功有一步之遥,但你可以认为这表明你只是需要在已知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些新概念和新技术。 人工智能在 Google 问: Google“ 没有更好的算法,只是多了点数据而已 ” 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Peter Norvig : 我曾引用微软研究院 Michele Banko 和 Eric Brill 发表的一篇关于分析词性辨析算法的论文,他们发现增加训练数据得到的效果提升比更换算法更明显。我说过有些问题确实如此,而另一些问题则不见得。你可以认为这篇论文是 “ 大数据 ” 的功劳,但要注意,在这个领域十亿个单词规模的训练数据集就能看出效果 —— 在笔记本电脑的处理范围内 —— 还不到数据中心的量级。所以,如果你用不了数据中心,不必担心 —— 你拥有的计算资源和数据量几乎完胜任何一个上一代的人,你可以有更多的新发现。 所以没错,大量与任务相契合的高质量数据必然会有帮助。然而真正有挑战的工作在于发明新学习系统的研究和让其真正落实到产品中的工程实现。这个工作正是大多数机器学习成功案例的驱动力。正如 Pat Winston 所说: “ 人工智能就像葡萄干面包里的葡萄干,葡萄干面包的主要成分还是面包,人工智能软件主体也是常规的软件工程和产品开发。 ” 问:成为一家 “AI-first” 公司对 Google 意味着什么? Peter Norvig : “ 传统 ” 的 Google 是一个信息检索公司:你提供一个查询,我们快速返回 10 个相关网页结果,然后你负责找到与查询词相关的返回结果。 “ 现代 ” 的 Google , CEO Sundar Pichai 设定了愿景,它不仅基于相关信息建议,还基于通知和助理。通知,意味着当你需要时,我们提供你需要的信息。例如, Google Now 告诉你该去赴约了,或者你目前在一家杂货店,之前你设定了提醒要买牛奶。助理意味着帮助你实施行动 —— 如规划行程、预定房间。你在互联网上可以做的任何事情, Google 都应该可以帮你实现。 对于信息检索, 80% 以上的召回率和准确率是非常不错的 —— 不需要所有建议都完美,因为用户可以忽略坏的建议。对于助理,门槛就高了许多,你不会使用 20% 甚至 2% 的情形下都预定错房间的服务。所以助理必须更加精准,从而要求更智能、更了解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AI-first” 。 Peter Nervig 在 Google 问:你的职业生涯如何起步? Peter Nervig : 我很幸运地进入了一所既有计算机编程又有语言课程的高中(在马萨诸塞州牛顿县)。这激发了我将两者结合起来学习的兴趣。在高中阶段无法实现这个想法,但是到了大学我主修应用数学专业,得以研究这方面(当时,我们学校并没有真正的计算机专业。我开始是主修数学,但很快发现自己并不擅长数学证明,反而在编程方面如鱼得水)。 大学毕业后,我当了两年的程序员,不过仍旧一直在思考这些想法,最后还是申请了研究生回来继续从事科研(我过了四年才厌倦大学生活,而两年就厌倦了工作状态,所以我觉得我对学校的热爱是对工作的两倍)。研究生阶段为我学术生涯打下了基础,而我却迷上了今天所谓的 “ 大数据 ” (当时还没有这种叫法),我意识到在工业界更容易获得所需要的资源,因此放弃了高校里的职位。我感到幸运的是每个阶段都有优秀的合作伙伴和新的挑战。 问:你在 Google 具体做什么? Peter Norvig : 在 Google 最棒的事情之一就是总有新鲜事;你不会陷入例行公事之中。在快节奏的世界中每周都是如此,当我角色改变之后,每年更是如此。我管理的人员从两人变成了两百人,这意味着我有时候能深入到所参与项目的技术细节中,有时候因为管理的团队太大,只能提一些高层次的笼统看法,并且我相信我的团队正在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在那些项目里,我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沟通者和媒介 —— 试图解释公司的发展方向,一个项目具体如何展开,将项目团队介绍给合适的合作伙伴、制造商和消费者,让团队制定出如何实现目标的细节。我在 Google 不写代码,但是如果我有一个想法,我可以使用内部工具写代码进行实验,看看这个想法是否值得尝试。我同样会进行代码审查,这样我就可以了解团队生产的代码,而且这也必须有人去做。 还有很多的会议、邮件、文档要处理。与其他我工作过的公司相比, Google 的官僚主义更少,但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我也会花一些时间参加会议、去大学演讲、与客户交流,以及参与 Quora 问答。 问:在加入 Google 之前,你曾担任美国宇航局( NASA )计算科学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在美国宇航局的工作与 Google 的工作有何不同?有哪些文化的差异? Peter Norvig : 美国宇航局与 Google 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有一群优秀敬业并且充满激情的员工,这些人相信它们的工作使命。而且两者都在推动各自技术的上限。因此,他们在特定项目中的文化往往是相似的。 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美国宇航局的 Gene Kranz 曾说过一句名言: “ 失败不是种选择( Failure is not an option )。 ” 美国宇航局经常会有几亿美元的使命任务,任何一个错误都有可能毁灭一切。因此,需要极其小心。 Google 的项目范围往往更接近 Adam Savage 的想法(与 Jeff Dean 相互呼应) “ 失败自古至今就是一种选择( Failure is always an option ) ” 。 Google 相信,单台计算机可能会发生故障,而设计网络系统可以从故障中恢复。在 Google ,有时我们可以在用户看到错误之前进行恢复纠正,而有时当一个错误曝光后,我们可以在简短的时间内纠正它,同时向受到影响的用户致歉,而这在美国宇航局是很少见的。 一方面是因为失败的预期成本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空间硬件的成本巨大(参见我在那做的东西),再者就是政府与私人机构的差异,基于这一优势, Google 更容易启动新项目,并在已有的项目中迅速推动新项目的进展。 问:你是如何权衡新功能的开发与旧功能的维护呢? Peter Norvig : 尽你所能将任务做得最好,并且不断改进,这样就会得到提高。 我曾一次次地发现:团队的新员工说 “ 我们为什么不使用 X ? ” ,一位老员工回答说: “ 我们三年前就试过了 X ,结果证明它并不管用 ” 。此时的难题是:你是否接受那位老前辈的回答?或者说,现在的情况已经改变了,是时候重新审视 X 了?也许我们有新的数据,或者新的技术,又或者新员工将采取不同的方法,或者说世界改变了, X 将会比以往工作得更好。我无法告诉你该问题的答案,你必须权衡所有证据,并与其他类似问题进行比较。 程序员提升之道 问:《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还会有新的版本吗? Peter Norvig : 是的,我正在为此努力。但至少还需要一年的时间。 问:我是一名研究生,我的人工智能课程使用《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作为参考教材,我如何才能为人工智能编程项目做贡献? Peter Norvig : 现在正是时候:我正在为《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这本书的下一个版本的配套代码工作,在 https://github.com/aimacode 上,你可以找到 Java 、 Python 和 JavaScript 子项目,我们一直在寻找好的贡献者。除了提供书中所有算法的代码实现,我们还希望提供 tutorial 材料和练习。此外, GitHub 上也还有其他好的人工智能项目,都希望有铁杆贡献者。 问:有没有像可汗学院( Khan Academy )和 Udacity 一样的在线资源,可以让人们在不到 “ 十年 ” 就精通一门学科呢? Peter Norvig : 精通可能需要十年,或者是 10000 个小时,这种时间会因任务、个体以及训练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真正的精通并非易事。可汗学院和 Udacity 主要是提供了技术培训,让你不断努力地学习直到你真正地掌握它。在传统的学校教学当中,如果你在考试中获得的成绩是 “C” ,你就不会再去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并掌握它,你会继而专注于下一个学科,因为班集里每个人都是这样做的。在线资源不是万能的,精通它需要加倍努力地学习,而学习需要动力,动力则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步提升,这在网上是很难学到的。因此,在一个领域,走上正轨,我们需要在社交、动机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我们需要对个人需求有针对性地做更多的定制培训,同时我们还需要做更多使实践审慎和有效的工作。我认为,在线资源主要的最终结果不是缩短精通的时长,而是增加更多学生实现精通的机会。 问:如果请你再次教授《计算机程序设计》( Udacity )这门课程,会做哪些改变呢? Peter Norvig : 我认为这门课程很好,反馈(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大多都是好的。就个人而言,我希望有更多的实例程序和技术。我想修正之前我们犯下的一些错误(主要是因为课程进展太快,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测试所有的东西)。我希望系统能够更加互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不仅仅是 “ 你的程序不正确 ” ,同时可以让学生看到下一件要做的事情,让他们知道到目前为止已经做了什么。我认为对于学生而言,正则表达式和语言这部分进展速度过快了;另外,我还想添加更多的材料,让学生加快学习速度,同时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实践新想法。 备注:本文经CSDN授权转载,特此说明。
1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喜劇] [球手们(2015)][720p][美国][主演: 道恩·强森]
lcj2212916 2016-6-26 17:26
◎译  名 球手们/一团糟 ◎片  名 Ballers ◎年  代 2015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 / 喜剧 ◎语  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6-21(美国) ◎IMDb评分 8.5/10 from 408 users ◎集  数 10 ◎片  长 30分钟 ◎导  演 彼得·博格 Peter Berg ◎主  演 道恩·强森 Dwayne Johnson       奥玛·本森·米勒 Omar Benson Miller       特洛伊·格雷提 Troy Garity       约翰·大卫·华盛顿 John David Washington       Donovan Carter ◎简  介   HBO新剧《一团糟》由「岩石」Dwayne Johnson制片并主演(这是他第一次担任一部电视剧集的主演),故事描述迈阿密地区一群橄榄球 运动 员的生活,他们当中有的还活跃在赛场上,有的已经退役。Dwayne Johnson扮演退役的全明星橄榄球 运动 员Spencer Strasmore,正在努力寻找退役后新的「人生位置」。他目前在阳光明媚的迈阿密地区为现任橄榄球员们当理财经理。 Spencer有三个关系最铁的朋友:Ricky(丹泽尔-华盛顿的儿子John David Washington)是个很有天赋但情绪反复无常的橄榄球外接手,竞争意识很强。他渴望在赛场激情和场外生活之间寻找平衡点。但生活是残酷的,他必须收起自尊,尽快找到一个容身之所。 下载地址: http://www.yimuhe.com/file-3088501.html
1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Google研究总监Peter Norvig:人工智能的另一面
王飞跃 2016-6-24 11:27
Google研究总监Peter Norvig:人工智能的另一面 Peter Norvig 是誉满全球的人工智能专家, Google 研究总监( Director of Research ),他同时也是经典书籍《人工智能编程范式: Common Lisp 案例研究》( Paradigms of AI Programming: Case Studies inCommon Lisp )和《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 )的作者 / 合著者。在本文中,我们将看到 Peter Norvig 对人工智能目前进展和未来发展的思考,对人工智能技术在 Google 应用的解读,以及对最新软件工程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成长的观点。 Peter Norvig 眼中的人工智能 问:人工智能领域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您未曾预料的演变? Peter Norvig : 在 1980 年我开始从事人工智能研究时人工智能意味着:一位研究生用说明性语言写下事实,然后拨弄这些事实和推理机制,直到从精心挑选的样本上得到不错的结果,然后写一篇关于它的论文。 虽然我接受并遵循这种工作模式,在我获得博士学位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种方法的三个问题: 写下事实太慢了。 我们没有处理异常情况或模糊状态的良好方法。 这个过程不科学 —— 即使在选定的样本上它能工作,但是在其他样本上工作效果会如何呢? 整个领域的演变回答了这三个问题: 我们依靠机器学习,而不是研究生付出的辛苦努力。 我们使用概率推理,而不是布尔逻辑。 我们希望使用科学严格的方式;我们有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概念,而且我们也有比较不同系统处理标准问题所得到的结果。 1950 年,阿兰图灵写道: “ 我们只能看到未来很短的一段距离,但是我们很清楚还有什么需要完成。 ” 自从 1950 年,我们已经得到许多发展并实现了许多目标,但图灵的话仍然成立。 问:对于机器学习研究,工业界与学术界有何不同呢? Peter Norvig : 我认为,在教育机构、商业机构还是政府机构并不是很重要 —— 我曾经在这三种机构都学到很多东西。 我建议你在有着一群出色同事和有趣问题的环境下工作。可以是工业界、学术界、政府或者非营利企业,甚至开源社区。在这些领域里,工业界往往有更多的资源(人、计算能力和数据),但如今有很多公开可用的数据供你使用,一个小团队,一台笔记本电脑,或者一个小而廉价的 GPU 集群,或者在云计算服务上租赁或捐献时间。 问:您对深度学习有什么看法? Peter Norvig : 我清楚地记得 80 年代初的那一天, Geoff Hinton 来到伯克利进行了关于玻尔兹曼机的讲座。对我来说,这是个了不起的视角 —— 他不赞同符号主义人工智能很强大很有用,而我了解到了一种机制,有三件令人兴奋的新(对我而言)事情:根据大脑模型得出的认知合理性;从经验而不是手工编码中学习的模型;还有表示是连续的,而不是布尔值,因此可以避免传统符号专家系统的一些脆弱问题。 事实证明,玻尔兹曼机在那个时代并没有广泛普及,相反, Hinton 、 LeCun 、 Bengio 、 Olshausen 、 Osindero 、 Sutskever 、 Courville 、 Ng 以及其他人设计的架构得到很好的普及。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不同呢?是一次一层的训练技术吗?是 ReLU 激活函数?是需要更多的数据?还是使用 GPU 集群可以更快地训练?我不敢肯定,我希望持续的分析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了解。但我可以说,在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识别物体、围棋和其他领域,这一差距是巨大的:使用深度学习可以降低错误率,这两个领域在过去几年都发生了彻底变化:基本上所有的团队都选择了深度学习,因为它管用。 许多问题依然存在。在计算机视觉里,我们好奇深度网络实际上在做什么:我们可以在一个级别上确定线条识别器,在更高层次确定眼睛和鼻子识别器,然后就是脸部识别器,最终就是整个人的识别器。但在其他领域,一直很难了解网络在做什么。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的分析和可视化工具吗?还是因为实际上表示不一致? 在有许多数据的时候,深度学习在各种应用中表现不错,但对于一次性或零次学习,需要将一个领域的知识转移并适应到当前领域又如何呢?深度网络形成了什么样的抽象,我们可以如何解释这些抽象并结合它们?网络会被对抗性输入愚弄;我们如何预防这些,它们代表了根本缺陷还是不相干的把戏? 我们如何处理一个领域中的结构?我们有循环网络( Recurrent Networks )来处理时间,递归网络( Recrsive Networks )来处理嵌套结构,但这些是否已经足够,现在讨论还为时过早。 我对深度学习感到兴奋,因为很多长期存在的领域也是如此。而且我有兴趣了解更多,因为还有许多剩余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会告诉我们更多关于深度学习的东西,还可以帮助我们大体理解学习、推理和表示。 问:在深度学习最近取得的成就之后,符号主义人工智能是否还有意义? Peter Norvig : 是的。我们围绕着符号主义人工智能开发了许多强大的原理:逻辑预测、约束满足问题、规划问题、自然语言处理,乃至概率预测。因为这些算法的出色表现,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原来提升了几个数量级。放弃这一切是件可耻的事。我认为其中一个有意识的研究方向是回过头看每一种方法,探索非原子式符号被原子式符号取代的这个过程究竟发生了什么,诸如 Word2Vec 产生的 Word Embedding 之类的原理。 下面是一些例子。假设你有这些逻辑 “ 事实 ” : 1. 人会说话; 2. 除人以外的动物不会说话; 3. 卡通人物角色会说话; 4. 鱼会游泳; 5. 鱼是除人以外的动物; 6. Nemo 是一个卡通人物; 7. Nemo 是一条鱼; 8. 那么我们要问了: 9. Nemo 会说话吗? 10. Nemo 会游泳吗? 用逻辑来表述和解释这个场景的时候遇到了两个大问题。首先,这些事实都有例外,但是用逻辑很难穷举这些例外情况,而且当你逻辑出错的时候预测就会出问题了。其次,在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则逻辑无能为力,就像这里的 Nemo 既会说话又不会说话。也许我们可以用 Word Embedding 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 Modus Ponens Embedding (分离规则,一种数学演绎推理规则)吗?不学习 “ 如果 A 且 A 暗示 B ,则 B” 这样一种抽象的规则,我们是否可以学习何时应用这种规则是恰当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再说一点:许多所谓的符号主意人工智能技术实际上还是优秀的计算机科学算法。举个例子,搜索算法,无论 A* 或是蚁群优化,或是其它任何东西,都是一种关键的算法,永远都会非常有用。即使是基于深度学习的 AlphaGo ,也包含了搜索模块。 问:我们哪儿做错了?为什么 Common Lisp 不能治愈世界? Peter Norvig : 我认为 Common Lisp 的思想确实能治愈这个世界。如果你回到 1981 年, Lisp 被视作是另类,因为它所具有的下面这些特性还不被 C 语言程序员所知: 1. 垃圾回收机制; 2. 丰富的容器类型及相应的操作; 3. 强大的对象系统,伴随着各种继承和原生函数; 4. 定义测试例子的亚语言( sublanguage )(并不属于官方版本的一部分,但我自己配置了一套); 5. 有交互式的读入 - 运算 - 打印循环; 6. 敏捷的、增量式的开发模式,而不是一步到位的模式; 7. 运行时对象和函数的自省; 8. 能自定义领域特定语言的宏。 如今,除了宏之外的所有这些特性都在主流编程语言里非常常见。所以说它的思想取胜了,而 Common Lisp 的实现却没有 —— 也许是因为 CL 还遗留了不少 1958 年编程语言的陋习;也许只是因为一些人不喜欢用大括号。 至于说宏,我也希望它能流行起来,但当用到宏的时候,你成为了一名语言设计者,而许多开发团队喜欢保持底层语言的稳定性,尤其是那些大团队。我想最好有一套使用宏的实用指南,而不是把它们全部抛弃(或是在 C 语言里严格限制的宏)。 问:在未来 10 年里,有没有哪些情况下软件工程师不需要学习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的,还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 Peter Norvig : 机器学习将会是(或许已经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每个人都必须知道它的运用场景。但就像数据库管理员或用户界面设计一样,并不意味着每个工程师都必须成为机器学习专家 —— 和这个领域的专家共事也是可以的。但是你知道的机器学习知识越多,在构建解决方案方面的能力就越好。 我也认为机器学习专家和软件工程师聚在一起进行机器学习系统软件开发最佳实践将会很重要。目前我们有一套软件测试体制,你可以定义单元测试并在其中调用方法,比如 assertTrue 或者 assertEquals 。我们还需要新的测试过程,包括运行试验、分析结果、对比今天和历史结果来查看偏移、决定这种偏移是随机变化还是数据不平稳等。这是一个伟大的领域,软件工程师和机器学习人员一同协作,创建新的、更好的东西。 问:我想从软件工程师转行成为人工智能研究员,应该如何训练自己呢? Peter Norvig : 我认为这不是转行,而是一种技能上的提升。人工智能的关键点在于搭建系统,这正是你手头上的工作。所以你在处理系统复杂性和选择合适的抽象关系方面都有经验,参与过完整的设计、开发和测试流程;这些对于 AI 研究员和软件工程师来说都是基本要求。有句老话这样说,当一项人工智能技术成功之后,它就不再属于人工智能,而是成为了软件工程的一部分。人工智能工作者抱怨上述观点的意思就是他们的工作永远离成功有一步之遥,但你可以认为这表明你只是需要在已知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些新概念和新技术。 人工智能在 Google 问: Google“ 没有更好的算法,只是多了点数据而已 ” 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Peter Norvig : 我曾引用微软研究院 Michele Banko 和 Eric Brill 发表的一篇关于分析词性辨析算法的论文,他们发现增加训练数据得到的效果提升比更换算法更明显。我说过有些问题确实如此,而另一些问题则不见得。你可以认为这篇论文是 “ 大数据 ” 的功劳,但要注意,在这个领域十亿个单词规模的训练数据集就能看出效果 —— 在笔记本电脑的处理范围内 —— 还不到数据中心的量级。所以,如果你用不了数据中心,不必担心 —— 你拥有的计算资源和数据量几乎完胜任何一个上一代的人,你可以有更多的新发现。 所以没错,大量与任务相契合的高质量数据必然会有帮助。然而真正有挑战的工作在于发明新学习系统的研究和让其真正落实到产品中的工程实现。这个工作正是大多数机器学习成功案例的驱动力。正如 Pat Winston 所说: “ 人工智能就像葡萄干面包里的葡萄干,葡萄干面包的主要成分还是面包,人工智能软件主体也是常规的软件工程和产品开发。 ” 问:成为一家 “AI-first” 公司对 Google 意味着什么? Peter Norvig : “ 传统 ” 的 Google 是一个信息检索公司:你提供一个查询,我们快速返回 10 个相关网页结果,然后你负责找到与查询词相关的返回结果。 “ 现代 ” 的 Google , CEO Sundar Pichai 设定了愿景,它不仅基于相关信息建议,还基于通知和助理。通知,意味着当你需要时,我们提供你需要的信息。例如, Google Now 告诉你该去赴约了,或者你目前在一家杂货店,之前你设定了提醒要买牛奶。助理意味着帮助你实施行动 —— 如规划行程、预定房间。你在互联网上可以做的任何事情, Google 都应该可以帮你实现。 对于信息检索, 80% 以上的召回率和准确率是非常不错的 —— 不需要所有建议都完美,因为用户可以忽略坏的建议。对于助理,门槛就高了许多,你不会使用 20% 甚至 2% 的情形下都预定错房间的服务。所以助理必须更加精准,从而要求更智能、更了解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AI-first” 。 Peter Nervig 在 Google 问:你的职业生涯如何起步? Peter Nervig : 我很幸运地进入了一所既有计算机编程又有语言课程的高中(在马萨诸塞州牛顿县)。这激发了我将两者结合起来学习的兴趣。在高中阶段无法实现这个想法,但是到了大学我主修应用数学专业,得以研究这方面(当时,我们学校并没有真正的计算机专业。我开始是主修数学,但很快发现自己并不擅长数学证明,反而在编程方面如鱼得水)。 大学毕业后,我当了两年的程序员,不过仍旧一直在思考这些想法,最后还是申请了研究生回来继续从事科研(我过了四年才厌倦大学生活,而两年就厌倦了工作状态,所以我觉得我对学校的热爱是对工作的两倍)。研究生阶段为我学术生涯打下了基础,而我却迷上了今天所谓的 “ 大数据 ” (当时还没有这种叫法),我意识到在工业界更容易获得所需要的资源,因此放弃了高校里的职位。我感到幸运的是每个阶段都有优秀的合作伙伴和新的挑战。 问:你在 Google 具体做什么? Peter Norvig : 在 Google 最棒的事情之一就是总有新鲜事;你不会陷入例行公事之中。在快节奏的世界中每周都是如此,当我角色改变之后,每年更是如此。我管理的人员从两人变成了两百人,这意味着我有时候能深入到所参与项目的技术细节中,有时候因为管理的团队太大,只能提一些高层次的笼统看法,并且我相信我的团队正在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在那些项目里,我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沟通者和媒介 —— 试图解释公司的发展方向,一个项目具体如何展开,将项目团队介绍给合适的合作伙伴、制造商和消费者,让团队制定出如何实现目标的细节。我在 Google 不写代码,但是如果我有一个想法,我可以使用内部工具写代码进行实验,看看这个想法是否值得尝试。我同样会进行代码审查,这样我就可以了解团队生产的代码,而且这也必须有人去做。 还有很多的会议、邮件、文档要处理。与其他我工作过的公司相比, Google 的官僚主义更少,但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我也会花一些时间参加会议、去大学演讲、与客户交流,以及参与 Quora 问答。 问:在加入 Google 之前,你曾担任美国宇航局( NASA )计算科学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在美国宇航局的工作与 Google 的工作有何不同?有哪些文化的差异? Peter Norvig : 美国宇航局与 Google 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有一群优秀敬业并且充满激情的员工,这些人相信它们的工作使命。而且两者都在推动各自技术的上限。因此,他们在特定项目中的文化往往是相似的。 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美国宇航局的 Gene Kranz 曾说过一句名言: “ 失败不是种选择( Failure is not an option )。 ” 美国宇航局经常会有几亿美元的使命任务,任何一个错误都有可能毁灭一切。因此,需要极其小心。 Google 的项目范围往往更接近 Adam Savage 的想法(与 Jeff Dean 相互呼应) “ 失败自古至今就是一种选择( Failure is always an option ) ” 。 Google 相信,单台计算机可能会发生故障,而设计网络系统可以从故障中恢复。在 Google ,有时我们可以在用户看到错误之前进行恢复纠正,而有时当一个错误曝光后,我们可以在简短的时间内纠正它,同时向受到影响的用户致歉,而这在美国宇航局是很少见的。 一方面是因为失败的预期成本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空间硬件的成本巨大(参见我在那做的东西),再者就是政府与私人机构的差异,基于这一优势, Google 更容易启动新项目,并在已有的项目中迅速推动新项目的进展。 问:你是如何权衡新功能的开发与旧功能的维护呢? Peter Norvig : 尽你所能将任务做得最好,并且不断改进,这样就会得到提高。 我曾一次次地发现:团队的新员工说 “ 我们为什么不使用 X ? ” ,一位老员工回答说: “ 我们三年前就试过了 X ,结果证明它并不管用 ” 。此时的难题是:你是否接受那位老前辈的回答?或者说,现在的情况已经改变了,是时候重新审视 X 了?也许我们有新的数据,或者新的技术,又或者新员工将采取不同的方法,或者说世界改变了, X 将会比以往工作得更好。我无法告诉你该问题的答案,你必须权衡所有证据,并与其他类似问题进行比较。 程序员提升之道 问:《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还会有新的版本吗? Peter Norvig : 是的,我正在为此努力。但至少还需要一年的时间。 问:我是一名研究生,我的人工智能课程使用《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作为参考教材,我如何才能为人工智能编程项目做贡献? Peter Norvig : 现在正是时候:我正在为《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这本书的下一个版本的配套代码工作,在 https://github.com/aimacode 上,你可以找到 Java 、 Python 和 JavaScript 子项目,我们一直在寻找好的贡献者。除了提供书中所有算法的代码实现,我们还希望提供 tutorial 材料和练习。此外, GitHub 上也还有其他好的人工智能项目,都希望有铁杆贡献者。 问:有没有像可汗学院( Khan Academy )和 Udacity 一样的在线资源,可以让人们在不到 “ 十年 ” 就精通一门学科呢? Peter Norvig : 精通可能需要十年,或者是 10000 个小时,这种时间会因任务、个体以及训练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真正的精通并非易事。可汗学院和 Udacity 主要是提供了技术培训,让你不断努力地学习直到你真正地掌握它。在传统的学校教学当中,如果你在考试中获得的成绩是 “C” ,你就不会再去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并掌握它,你会继而专注于下一个学科,因为班集里每个人都是这样做的。在线资源不是万能的,精通它需要加倍努力地学习,而学习需要动力,动力则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步提升,这在网上是很难学到的。因此,在一个领域,走上正轨,我们需要在社交、动机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我们需要对个人需求有针对性地做更多的定制培训,同时我们还需要做更多使实践审慎和有效的工作。我认为,在线资源主要的最终结果不是缩短精通的时长,而是增加更多学生实现精通的机会。 问:如果请你再次教授《计算机程序设计》( Udacity )这门课程,会做哪些改变呢? Peter Norvig : 我认为这门课程很好,反馈(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大多都是好的。就个人而言,我希望有更多的实例程序和技术。我想修正之前我们犯下的一些错误(主要是因为课程进展太快,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测试所有的东西)。我希望系统能够更加互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不仅仅是 “ 你的程序不正确 ” ,同时可以让学生看到下一件要做的事情,让他们知道到目前为止已经做了什么。我认为对于学生而言,正则表达式和语言这部分进展速度过快了;另外,我还想添加更多的材料,让学生加快学习速度,同时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实践新想法。 备注:本文经CSDN授权转载,特此说明。
个人分类: 行业观察|4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植物传记典范:《银杏》译著出版了
热度 14 gardening 2016-6-1 14:35
银杏是我国特有种和重要生态经济树种,也是分布最广、利用最多、价值最大的树种之一,研究比较深入,国内已经出版了《中国银杏志》、《中国银杏》等专著,对银杏演化与分类、分布与产区、习性与栽培、品种与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但研究对象主要限于国内资源。其实,银杏还是世界最珍贵的树种之一,自从引入朝鲜半岛、日本以及欧洲与北美等地之后,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栽植。 美国耶鲁大学彼特·克兰( Peter Crane )教授出于对银杏的特别偏好,历经十年在全球大范围内调查研究,精心细致编撰《 Ginkgo : The Tree That Time Forgot 》《 银杏:被时间遗忘的树种 》一书。书中不仅展现了银杏在世界各地的生长发育、资源利用情况及其美好故事,也全方位回顾了银杏研究的历程及其成果,更从银杏的神秘起源和古老血统出发, 通过银杏的繁盛、濒临灭绝到复苏过程的传奇故事,探究了银杏的起源、演变与进化史 ,由此总结提出了濒危物种保育的有效途径。所有这些内容合在一起,便构成一个内容完整,结构明晰的银杏故事。同时,也 让国人领略银杏在异国他乡的精彩故事和动人画面 。 全书虽侧重植物学史,但资料详实,考据严密,格物细致,内容丰富,融自然、人文、宗教、食药、观赏等各个方面于一体。从银杏的古植物学考据到食用和药用的实例,从银杏的生物学特征到历史文化内涵,作者 将丰富的历史人物与精彩的传奇故事穿插于学术论述之中 ,以优美而流畅的文字和相得益彰的图片,凸显了自然历史与人类活动的密切交织。全书富有诗情画意,引人入胜,可读性强, 可谓植物传记的典范 。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银杏全方位的知识与故事,可能是迄今最权威、最全面、最具国际视野的银杏专著。感谢彼特的信任,在本书出版后的第一时间写信给我们,希望让我们把此书翻译成中文,让更多来自银杏家乡的人们能感受到世界对银杏的喜爱。由于书中涉及的学科专业、物种与化石名称、国家地区以及机构与人物众多,我们虽力求准确地将其译成中文,但由于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有限,尤其是古生物学领域对我们来说较为陌生,难免存在翻译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地方,请读者见谅和指正。   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周志炎院士和史恭乐研究员,他们对译文中与银杏起源有关的部分做了细致的修订。上海辰山植物园刘夙博士对专有名词进行了规范,并整理了索引词目;莫海波校对了附录中部分植物名字; 研究生王妍婷、陈伟和王旭东参与校对了部分译稿; 杨舒婷和封佳协助翻译了中文版序言,在此一并致谢。 银杏是第四纪冰期遗留下来的独特自然遗产,正如克兰教授所说,它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珍贵礼物。通过类似于当今迁地保护的手段, 中国人把银杏从濒临绝种的境地中拯救出来,这一成功案例至今仍然可以做为全球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的榜样 。在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些经验,去保护更多的濒危植物?希望这本书能给专业工作者和全社会带来更多启发。 2016年5月出版 2013年 Yale University Press
个人分类: 园林植物|8752 次阅读|32 个评论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Peter Grünberg研究中心招聘
gxdu 2016-4-29 15:07
南京邮电大学 Peter Grünberg 研究中心,由 2007 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Peter Grünberg 教授担任中心主任,挂靠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以 “ 江苏省无线通信重点实验室 ” 和 “ 宽带无线通信与传感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为主要支撑,以江苏省 Peter Grünberg 科技创新团队为主体。团队现面向海内外诚聘科研人才。 热忱欢迎具有 微纳传感器件、电子或核磁共振( ESRNMR )、量子原子光学(原子钟、原子磁力仪) 背景的博士或其他高层次人才加盟团队。有意者请提供详实的电子版申请材料和简要研究计划,并在来信主题中注明应聘岗位。青年助手应聘者接受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统一面试,校特聘高层次人才接受学校安排的面试。 中心面积 1000 平方米,已建成 300 平方米的超净实验室。建设了 包括光刻、电子束蒸发和磁控溅射、等离子刻蚀、封装在内的微纳加工平台 和微纳器件和信息系统测试平台。其中测试平台包括:原子力显微镜、高分辨拉曼显微镜、磁光克尔显微镜、 半导体器件分析系统、矢量网络分析仪、频谱分析仪。中心成员具有丰富的 自主搭建先端测量系统的经验,研制了超高灵敏 角分辨微纳光谱系统、碱金属气体原子超高灵敏磁传感系统和基于金刚石氮空位的原子尺度磁成像系统。 中心现有研究方向包括: ● 可见光通信微纳器件 ● 超高灵敏和超高分辨磁传感器件 ● 自旋电子学微纳器件 中心成员年轻活跃,包括国家优青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和校长特聘教授。研究生生源充足。学校支持科研助手出国交流和深造,中心成员国际联系广,为青年助手出国访问推荐岗位。学校为校特聘高层次人才配备科研助手。 有意者请联系 杜关祥 教授 电话 18651872632 邮箱 duguanxiang@njupt.edu.cn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愛情] [新悲惨世界 Les misérables (1998)][1080p + 720p][英国
lcj2212916 2015-12-12 20:14
导演: 比利·奥古斯特 编剧: 拉斐尔·依格雷西亚斯 主演: 连姆·尼森 / 杰弗里·拉什 / 乌玛·瑟曼 / 克莱尔·丹妮丝 类型: 剧情 / 爱情 / 历史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德国 /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98-05-01 片长: 134 分钟 / 132 分钟(阿根廷) 又名: 孤星泪 / 悲惨世界 IMDb链接: tt0119683 冉阿让(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因为偷窃面包而面临着二十年的牢狱之灾,被警长沙威(杰弗里·拉什 Geoffrey Rush 饰)释放后,囚犯的身份让他处处碰壁。走投无路的冉阿让被善良的主教(皮特·沃恩 Peter Vaughan 饰)收留。冉阿让偷了主教的银器企图潜逃,在被逮捕后主教却谎称银器是自己送给冉阿让的礼物。主教的这一举动彻底感化了冉阿让,他决定洗心革面,好好生活。   一晃十年过去,冉阿让隐姓埋名成为了小镇的镇长并结识了命运悲惨的女工芳汀(乌玛·瑟曼 Uma Thurman 饰)。冉阿让向命不久矣的芳汀承诺,自己会照顾她年幼的女儿珂赛特(克莱尔·丹妮斯 Claire Danes 饰),与此同时,一直都在追踪冉阿让踪迹的沙威亦察觉了镇长的真实身份。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7699410
2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哈特兰门”制造者、美国科学院院士Peter Gleick为何自毁形象?
hillside 2014-2-22 19:05
—— Peter Gleick是仅谎称会员还是又假造文件? ——气候学家邮箱频频被黑、人身不时受胁,昨办? 据2012年初多条消息报道,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问题专家Peter Gleick不惜牺牲名誉、孤注一掷地反击一个气候变暖怀疑论组织,前因后果一言难尽。 根据介绍,2012年2月, 一系列据称来自Heartland Institute的内部备忘录泄漏,Heartland Institute(哈兰特研究所,亦译“哈兰特”)被认为支持人为气候变暖怀疑论者,备忘录讨论了匿名企业捐款以及如何打击全球变暖拥护者。 哈特兰研究所公布了盗窃者的电子邮件追踪情况,把目标锁定在一位名叫皮特·格莱克(Peter Gleick)Peter Gleick承认是他采用冒称为该组织会员的名义获取了这一文件,他表示这一行为是“自己专业判断和道德的严重过失”,随后辞去美国地球物理联盟科学道德工作组主席一职。 另据 http://www.lifeweek.com.cn/2012/0313/36659.shtml 等网页介绍: “格莱克先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环境科学家。此人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全世界公认的水问题专家,曾经获得过麦克阿瑟天才奖,现任一家专门研究世界水资源问题的太平洋研究所(Pacific In stitute)所长。事情败露后,他在第一时间发文承认并表示道歉,称自己是出于对哈特兰研究所恶毒攻击气候变化科学家的愤怒,这才导致冲动战胜了理智,做出这件违反职业精神和道德标准的事情。 格莱克为自己的 冲动 付出了代价,太平洋研究所董事会发文称对此事严重关切,批准他暂时离开太平洋研究所,并立即任命了一位替代者。一家报纸停止了他的环保专栏,另有好几家相关机构终止了与他的合作。 这件事在学术界引发了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哈特兰(hillside注:原网页如此,此处有误,应系“格莱克”)只是扮演了一个调查记者的角色,其目的是为了拯救人类的未来而向一个邪恶的势力宣战,应该鼓励。反对者则认为,无论动机多么高尚,这样做都是不妥的,格莱克的行为会让大众以为科学家也会玩阴的,不利于在公众中开展严肃的科学讨论。 美国田纳西大学环境系的约翰·诺特(John Nolt)教授则认为,格莱克这么做太不值当了,哈特兰研究所的猫腻在环保圈子里早已是尽人皆知,没必要为了这个公开的秘密铤而走险,最后把自己也搭进去了。确实,美国早在2010年就出版过一本名为《Merchants of Doubt》的书,揭露了哈特兰研究所等自由派智囊机构的反环保阴谋。此书的中文版即将面世,暂定名《贩卖怀疑的商人》。本刊记者通过邮件采访了本书的两位作者之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科学史系教授内奥米·奥利斯克斯(Naomi Oreskes)博士,请她谈了对这本书,以及“哈特兰门”事件的看法。……” 我认为,采取非光明手段获取哈特兰研究所的内部文件对于Peter Gleick来说,是成亦损,败亦损。我认为Peter Gleick的行为也并非仅出于“冲动”,也是长期积怨所致。 在具体做法上,Peter Gleick并无特别的谋划,只是以会员自称给哈特兰研究所打了一个电话,邮箱也不见得是匿名邮箱,并没有像黑客那样刻意欺骗。 我最关心的是,Peter Gleick除了谎称会员骗取哈特兰研究所的内部文件外,是否在传播过程中伪造、假造2页哈特兰研究所称为“伪造门(fakegate)”(见附件1网页)的情况。就我搜索来看,目前为止Peter Gleick既没有承认,哈特兰研究所也并无证据。哈特兰研究所不认可的、文件中多出的2页从何而来可能仍是一个谜。 Peter Gleick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并不后悔自己的做法,因为他已使哈特兰研究所形象大损。哈特兰研究所2012案发后曾声称要起诉Peter Gleick,后来似乎并无下文,这与他们的一些行为不宜见人不无干系。 欢迎知情的网友进行补充。 附1:下图为哈特兰研究所用著名爆炸案杀手头像制作的含威胁意味的大幅广告,无怪乎Peter Gleick教授忍无可忍。 http://www.csmonitor.com/Science/2012/0507/Heartland-Institute-s-digital-billboards-make-bombastic-comparisons-video (此网页中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请需要者自行前往浏览) 附2:英国卫报对哈特兰研究所广告引发争议、导致撤资的专题报道,篇首有一幅模仿哈特兰研究所广告风格制作的图片 http://www.rawstory.com/rs/2012/05/20/heartland-institute-losing-key-staff-funders-after-unabomber-fiasco/ (报道内容较长,可点击网址浏览) www.csmonitor.com/Science/2012/0507/Heartland-Institute-s... I don't know if climate change is being caused by natural causes or humans. My suspicion is the former is being accelerated somewhat by the latter. But I am an artist with common sense not a scientist nor a right wing corporate shill. What do I know of such matters. What I do know for certain is this Koch brothers bankrolled propaganda front is very good weather for corporate fascism. After being pressured to remove their billboard comparison of global warming activists and Ted Kaczinsky the unabomber, they now claim the billboard was a scientific experiment. To prove what you may ask? Just how how far these fascist corporate douche bags will go to manipulate mob opin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isdom of Dr Goebbels. PS: This is not an experiment. ( http://www.flickr.com/photos/expd/7156096832/ 以上为一位网友对哈特兰研究所广告的点评) 附3:美国NPR广播网的专题报道 Climate Scientist Admits To Lying, Leaking Documents http://www.npr.org/2012/02/22/147263862/climate-scientist-admits-to-lying-leaking-documents 哈特兰研究所 Bast says one of the documents that Gleick circulated, a two-page strategy that casts Heartland in the worst light, is a forgery. He says an internal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at document did not originate in this organization. There's no trace of that document anywhere in a Heartland office computer. 附4:Peter Gleick声称并未假造文件,只是原样转载 http://fakegate.org/gleicks-confession/ Gleick’s Confession From Huffington Post, February 20, 2012: Given the potential impact, however, I attempted to confirm the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document. In an effort to do so, and in a serious lapse of my own professional judgment and ethics, I solicited and received additional materials directly from the Heartland Institute under someone else’s name. The materials the Heartland Institute sent to me confirmed many of the facts in the original document, including especially their 2012 fundraising strategy and budget. I forwarded, anonymously, the documents I had received to a set of journalists and experts working on climate issues. I can explicitly confirm, as can the Heartland Institute, that the documents they emailed to me are identical to the documents that have been made public. I made no changes or alterations of any kind to any of the Heartland Institute documents or to the original anonymous communication . 附5:有待证实的一条消息,声称Peter Gleick意识到“伪造文件”的一些说法。不过,并不其他证据。 http://fakegate.org/fakegate-another-global-warming-scandal/ On February 20, 2012, Peter Gleick confessed to stealing documents from The Heartland Institute with the intent of exposing its funding sources and damaging its reputation. He also disseminated a fake “climate strategy memo” that he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activists on the left claim describes Heartland’s “secret strategy” to mislead the public about the true nature of climate change. At first Gleick claimed he obtained the fake memo along with other documents from The Heartland Institute. Now he claims it came from an anonymous source before he stole the documents. Heartland has consistently and unambiguously said the memo is a forgery and was not produced by anyone associated with The Heartland Institute. “Fakegate” is the title given to this scandal by the London Telegraph’s James Delingpole. 附6: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5835 气候学家的生命堪忧 2012年08月03日 06:41 AM 言论自由大辩论网站网络编辑 玛丽亚姆·奥米蒂 (环境网站“中外对话”经授权翻译转载) 2012年5月,在伊利诺伊州梅伍德,沿艾森豪威尔高速公路有一个展示隐形炸弹人特德·卡钦斯基面部照片的广告牌,在日夜不停茫然地凝视着过往的司机们。卡钦斯基曾发动一连串炸弹袭击,造成3人死亡,23人受伤。他的头像旁写着这样一行字:“我仍然相信全球变暖。你呢?”这是由总部设在芝加哥的右翼智库哈特兰研究所支付费用的众多海报之一 。 哈特兰研究所将气候学家比作美国恶棍名册上的恶棍 ,奥萨马·本·拉登和连环杀手查尔斯·曼森也在其中。 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答案是他们都认为全球变暖是人为的。 然而,这项运动很短命。炸弹客广告牌仅挂了一天就被拆掉了。原因是有大量投诉,而且大量的企业赞助者也在发现后半路撤回资助。海报或许大煞风景,但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所长汉斯•约阿希姆•舍恩胡贝尔并不主张将它们拆掉。他从自19世纪以来就是德国科研重镇的波茨坦打来电话说:“如果你相信言论自由,此类现象应该是普遍存在的。究竟哪些事儿不该说,我很难界定。我相信,我破坏他人自由之日,就是我的自由结束之时。” 哈特兰 研究所将气候学家比作连环杀手的做法对舍恩胡贝尔来说已经不新鲜了。61岁的他已经习惯于总有那么几个难以控制的抗议者,手持指责他是“绿色法西斯主义”和“种族灭绝”的标语牌,跟着他出席高层会议。舍恩胡贝尔是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的顾问,也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员。他的知名度使他成为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明显的攻击目标。舍恩胡贝尔对未来能源发展的愿景也与许多商业和政治利益的意见相左:他坚定地支持全球基础设施最终都使用可再生能源来取代化石燃料和核能。…… 注:上文系节录 附7:美国255名院士公开信的起草人Peter Gleick院士2007年在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对科学完整性的威胁》(Threats to the Integrity of Science)中对联邦政府破坏科学完整性的批评(载于《科学》2010年5月7日): 全文见 http://news.hzau.edu.cn/showarticle.php?aid=29149 在过去的几年,已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在联邦政府层面上,存在着用各种各样的战略和战术对科学过程的完整性所作的系统性挑战和威胁。独立的政府审核机构和顾问委员会被解散。获取数据和信息的途径减少了。联邦政府的科学家遭禁口。科学声望,而不是科学证据,受到质疑。由联邦政府机构或政府之外的人士准备的科学分析和结论,因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被没有做过科研的人加以改变。党派机构的工作已取代了超党派科学家的工作。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对全体科学家、特别是气候科学家的政治攻击愈演愈烈,这让我们深感不安。所有的公民都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事实。科学结论总会有某些不确定性;科学永远不绝对地证明任何事情。当有人说社会应该等到科学家能绝对地肯定时再采取行动,这等于说社会永远不采取行动。对像气候变化这样的可能造成大灾难的问题来说,不采取行动会让我们的星球冒着危险。科学结论从对基本定律的理解推导而来,受到实验室实验、自然界的观察以及数学和计算机建模的支持。科学家像所有的人一样会犯错误,但是科学过程被设计了寻找并改正错误。这个过程本质上具有对抗性质——科学家享有声誉和获得认可,不仅是由于支持传统的学识,更是由于证明科学共识是错误的,存在着更好的解释。那正是伽利略、巴斯德、达尔文和爱因斯坦曾经做过的。但是当某些结论已经过全面和深入的检验、质疑和检查,它们就获得了“充分确立的理论”的地位,常常被称为“事实”。   例如,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表明我们的星球的年龄大约是45亿年(地球起源理论),我们的宇宙是在大约140亿年前的一次事件中诞生的(大爆炸理论),今天的生物都是从生活在过去的生物进化来的(进化论)。即使是这些被科学界普遍接受的理论,如果有人能够显示它们是错误的,仍然能够一举成名。气候变化现在已归到了这个范畴:有确凿、全面、一致的客观证据表明人类正在改变气候,因此威胁着我们的社会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否定气候变化的人士最近对气候科学,以及更令人不安地,对气候科学家的许多攻击,一般是由特殊利益或教条驱使的,而不是诚实地努力提供一个能令人信服地满足证据的另类理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和对气候变化的其他科学评估,有数千名科学家参与,产生了大量和全面的报告,也产生了一些错误,这是不出意料和很正常的。在错误被指出之后,就得到了改正。但是最近的这些事件丝毫没有改变有关气候变化的根本结论。…… 附8:Peter Gleick在scienceblogs.com开设的博客(仍在动态更新中): http://scienceblogs.com/significantfigures/index.php/author/pgleick/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peter-h-gleick/ 据博客网页介绍,Dr. Peter H. Gleick is co-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the Pacific Institute in Oakland, California. He is a hydroclimatologist by training, with a B.S. from Yale University and an M.S. and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from the Energy and Resources Group. His research and writing address the critical connections between water and human health, the hydrologic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water use, priva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over water resources. Dr. Gleick is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water expert and was named a MacArthur Fellow in October 2003 for his work. In 2001, Gleick was dubbed a visionary on the environment by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In 2006 he was elected to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Washington, D.C. In 2011, he and his Pacific Institute were awarded The U.S. Water Prize. 附9: http://www.weather.com.cn/climate/qhbhyw/05/507518.shtml 科学家抗议政治绑架了“气候问题” 停止把“脏水”泼向科学家 院士们指出,像所有的人一样,科学家也会犯错误,但是科学过程的目的是发现并改正错误。他们说,对气候科学家本人的许多攻击,一般是受特殊利益或教条驱使的,而不是诚实地努力提供一个能令人信服的可替代理论。 院士们敦促决策者和公众立即行动起来并且呼吁政客停止把赤裸裸的“脏水”泼向科学家。…… 附10: https://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649-The-real-climategate 真正的“气候门” 莱万多夫斯基 斯蒂芬 28.11.2011 又一批英国气候学者的电子邮箱被黑,又一批私人通信被公之于众,这明显是要破坏即将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但斯蒂芬·莱万多夫斯基认为,这种没完没了地攻击科学的做法才是真正的丑闻。 在“气候门”事件爆发约一年后,曾对这场子虚乌有的“气候门”丑闻作出误导性报道的英国广播公司终于向东安格利亚大学正式道歉。 也就是说,“××门事件”发展到最后只剩面红耳赤的道歉,而唯一犯错的也只有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它预测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将于2035年消失,然而正确的日期则应为2350年前后。有趣的是,戳破这个错误的正是一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撰写人。 是不是说我们便可以就此忘掉所有与“气候”有关的“门”了呢? 绝对不是。 因为还有太多真正的气候门事件没有解决,我们决不能就这样放过它们。 首先,竞争企业协会最近又公开了一批私人邮件。虽然这家所谓的“智库”即便按照美国人的标准来判断都算是臭名昭著,但这批邮件——没错,又是通过黑客入侵获得的——诚实地揭露了真正的气候门。引述其中一位科学家的话说:“那些否认生物物理学事实的人绝不会承认……地心引力的存在”,而“这并非是一场君子之辩,我们是和一群残忍的敌人肉搏。(美国参议员詹姆斯·M·)英霍夫威胁要起诉…我们的同事。” 那才是真正的二号气候门:英霍夫参议员携麦卡锡主义的“神威”,企图给气候科学家定罪,仅仅是因为35年前他们曾经预测地球的温度将在上个世纪末上升0.1度。 这绝非孤立的事件:无聊至极的弗吉尼亚州大法官肯·居西奈利已经多次对弗吉尼亚大学发起诉讼——虽然出师不利,却愈挫愈勇。《华盛顿邮报》称之为“捍卫学术探究自由之战”,而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的评论更让人想起尼莫拉牧师对纳粹统治下人性腐蚀的控诉:“起初,他们追杀气候科学家……” 乔治·W·布什的爪牙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大肆进行内部审查。航空航天局总监后来表示,这些审查“削弱、排挤或错误地描述了气候科学”。这才是真正的气候门。…… 加拿大《全国邮报》不断地刊发诽谤性的文章,终于被维多利亚大学的安德鲁·韦弗教授 告上法庭 。澳大利亚 全国性的日报 也卷入其中:它对科学事实的误读荒唐的离谱,并且至今仍未停止。这些真正的气候门不过只是冰山一角。它们的背后腐败的反科学利益集团以及他们的支持者才是元凶首恶。 几个小时前,就在 德班气候变化会议 即将召开的时候,又一起科学家私人信件被窃案件浮出水面。先是哥本哈根,现在轮到了德班。当科学事实铁证如山不容动摇之时,仍有人企图垂死挣扎,用窃取私人通信这种人所不齿的方式毁谤那些希望救地球于危难之中的人们。 附11:格莱克(Peter H.Gleick)著作简介 1.世界之水:2008~2009年度淡水资源报告 格莱克(Peter H.Gleick)著、何金平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0年9月1日 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自1999年以来,Peter H.Gleick等学者开始编著系列著作《世界之水》,由美国岛屿出版社每两年出版一卷。《世界之水:2008~2009年度淡水资源报告》是该系列著作的第6卷,是一本关于21世纪全球淡水资源使用和管理现状、发展趋势及相关问题的综合性著作。《世界之水:2008~2009年度淡水资源报告》正文包括6个部分,提出了“水峰值”概念和水“软途径”模式,对水资源的商业使用、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的长远发展目标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中国的水资源问题以及美国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此外,《世界之水:2008~2009年度淡水资源报告》附录中还提供了几个典型的水工程实例和全球水冲突事件编年表,以及大量数据资料。最后,《世界之水:2008~2009年度淡水资源报告》提供了《世界之水》第1卷-第5卷的目录。《世界之水:2008~2009年度淡水资源报告》可供水资源研究人员、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和学生使用,也可供关心水问题的各类人员参考。 2.瓶装水迷恋的背后故事 出版日期: 2011年11月1日 Peter Gleick knows water. A world-renowned freshwater expert, Gleick is a MacArthur Foundation genius, and according to the BBC, an environmental visionary. And he drinks from the tap. Why don't the rest of us? Bottled and Sold shows how water went from being a free natural resource to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commercial products of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 - and why we are poorer for it. It's a big story and water is big business. Every second of every day in the United States, a thousand people buy a plastic bottle of commercially produced water, and every second of every day a thousand more throw one of those bottles away. That adds up to more than thirty billion bottles a year and ten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Have we simply been hoodwinked by corporate executives or are there legitimate reasons to buy all those bottles? With a scientist's eye and a natural storyteller's wit, Gleick investigates whether claims about the relative safety, convenience, and taste of bottled vs. tap hold water. And he exposes the true reasons we've turned to the bottle, from fear-mongering by business interests and our own vanity to the breakdown of public systems and global inequities. Jewel-encrusted designer H2O may be laughable, but the debate over commodifying water is deadly serious. It comes down to society's choices about the human right to water,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nd free market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green, and fundamental values. Gleick gets to the heart of the bottled water craze, exploring what it means for our most basic necessity to become a luxury. 显示更多 显示更少 附12:科学网的有关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036-539806.html “全球变暖”分子从头到尾离不开造假宣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036-539822.html 美国科学院会不会开除Peter Gleick?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036-540109.html 靠假造文件来诽谤对手的Gleick辞去了两个位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2210-479252.html “气候门”事件尘埃落定,研究者违规指控不成立
个人分类: 人物沧桑|4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及学术的源流
热度 35 hongfei 2013-10-29 17:19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及学术的源流 2013.10.29 在博文《2013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及学术上的尾巴摇狗》之后本来准备写一篇《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以及学术的源流》,为了收集材料拖了几天,结果遇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南京大学王牧和闻海虎之争的大热,只好避几天风头再来炒冷饭。 博文《2013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及学术上的尾巴摇狗》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732783.html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又是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的胜利 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说来说去又算得上是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的胜利。 为什么这样说呢?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Peter Higgs的博士老板Charles Coulson是所谓应用数学家和理论化学家,他的主要科学贡献在于应用量子价键理论去研究分子结构,动力学和化学反应性。Peter Higgs的博士论文题目是Some Problems in the Theory of Molecular Vibrations(《分子振动理论中的一些问题》),这是典型的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研究内容,也是俺比较具有特长的研究领域。另外,今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Martin Kaplus也在Charles Coulson的研究组做过博士后。Karplus和Higgs算是师出同门,当然是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的门。 wiki百科Charles Coulson介绍链接: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Coulson wiki百科Peter Higgs介绍链接: http://en.wikipedia.org/wiki/Peter_Higgs Peter Higgs在University of Edingburgh他自己的网站上介绍说,“ In 1954, he was awarded a PhD for a thesis entitled 'Some Problems in the Theory of Molecular Vibrations', work which signalled the start of his life-long interest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deas of symmetry to physical systems . ”也就是说,Higgs是在研究分子振动的理论中学到了关于对称性的思想然后才开始了他一生中把对称性思想应用到物理体系中去的兴趣。 Peter Higgs在Edingburgh大学的网站链接: http://www.ph.ed.ac.uk/higgs/peter-higgs 更有意思的是,Higgs在他整个科学生涯中一共只发表了20篇左右的论文。他早期发表的几篇文章也是发表在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化学物理会志)上。不过他的这几篇JCP文章到现在也没有几个引用,所以他还算不得成功的化学物理学家。问题是尽管Peter Higgs做不了成功的物理化学家和化学物理学家,却并不阻碍他成为物理学家并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这一点上,Higgs和爱因斯坦到算得上是一路的。 2007年我有一篇博文叫做《爱因斯坦是个化学家》,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全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们一直觉得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的天才。他引入的许多思想,对当时不少“正统”的物理学家来讲是出乎意料的。通过Ball的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可能正是爱因斯坦的思想发展的物理化学源流,使得他有别于一般的物理学家。当然,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的不足之处,可能也正是来源于他的这个物理化学背景。物理学家们一般认为自己要优于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爱因斯坦恰恰证明,真正伟大的科学是综合的和交叉的,而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学科。爱因斯坦一开始是作为物理化学家而受到训练的,所以他的博士论文,以及他开始寻找的教职都是与物理化学有关的。 《爱因斯坦是个化学家》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341.html 不管怎么说,Peter Higgs和Einstein一样,并不是典型的物理学家出生的物理学家。我这里把Peter Higgs获得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说成是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的胜利,并不是想要抬高自己所在的学科,而是希望说明真正伟大的科学具有共同的来源,而且是真正伟大的科学是综合的和交叉的,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那些看不到科学的源与流的狭隘的科学观。 Biology is the retirement plan for physicist 事实上,自从1944年薛定谔写了那本著名的小册子What is life之后,就有无数的物理学家进入了生命科学领域,给生命科学的研究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北大生命科学院饶毅教授的师爷Max Delbruck,就是理论物理学出生的生物学家,在获得理论物理的博士之后,他于30年代后期就转入果蝇的研究,获得了196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记得若干年前听朱棣文的学术报告,其中他说到:“Biology is the ideal retirement plan for physicist.(生物学是物理学家退休后的理想职业。)”朱棣文和他近来的学生们和博士后们(比如庄小威)现在在生物学研究上做得风生水起,可见他的确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结合如此紧密,那么化学又在哪里呢? 物理化学和细胞生物学是同门师兄 没有人会不同意芝加哥大学化学系教授Stuart Rice是地地道道的物理化学家或者化学物理学家,而Science前主编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前院长Bruce Alberts是地地道道的生命科学家。Stuart Rice一直是Advances in Chemical Physics的主编,1999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Bruce Alberts是著名的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教科书的主要著者之一。 Rice和Alberts之间的直接联系是他们都是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前哈佛大学化学教授和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的创始人和首任系主任Paul Doty博士研究生。Paul Doty是Joseph Edward Mayer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做教授时候的研究生。Joseph Edward Mayer当然是地地道道的物理化学家,他是那个说“ (自然)科学要么是物理化学,要么是核物理 的物理化学家G.N.Lewis的博士生,还是获得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Maria Goeppert Mayer的丈夫。更有意思的是,Joseph Mayer还是美国物理学会1973-1975年的会长。Joseph Mayer跟我也有点关系,我的博士导师的博士后导师,跟Paul Doty一样,也是当年Joseph Mayer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做教授时候从他那里获得的博士学位。 Stuart Rice是鼎鼎有名的物理化学家。我跟他只是在11年前在长江上游过几天的交往,这在我2009年的博文《做研究生的感觉》中有过描述。Bruce Alberts我只是若干年前在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主持的一个报告会上见过。当我最近知道他从Paul Doty那里获得博士学位的事实之后,还是对他居然和Stuart Rice之间的同门师兄弟关系感到很是吃惊。这也更让我去思考现代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之间的紧密的源流和发展关系。 《做研究生的感觉》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210278.html wiki百科Bruce Alberts介绍链接: http://en.wikipedia.org/wiki/Bruce_Alberts wiki百科上Paul M. Doty教授的简介链接: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ul_Doty 中国学术界的源流问题 有人也许会误解我可能会认为一切学科都可以被还原到物理学上去。我的观点与这种狭隘的还原论观点正好相反。科学知识本身是高度还原性的,但是还原性并不是科学知识的全部。所有的人类知识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在科学中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和具体的经验性知识必须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理论性和经验性知识以及基本理论和实验结合紧密的科学知识的中间地带才是科学最重要的源流。科学并不会还原到狭隘的理论物理,也不会还原到狭隘的物理化学。这才是我们去了解范围广阔的物质和生命科学学科的源流的重要之处。 不容乐观的是,如果对中国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的现状稍加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课程和学科模式是相当远离学术源流的。国内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科的现状也是一样。因为种种原因,这样一个作为整个物质和生命科学基础的学科,在教育和研究中被削弱到了几乎可有可无的程度。这才是值得让人担心的事情。 自然科学的学科与人体的血管一样,向上流会汇聚到心脏,向下流会分叉到最细的毛细血管。如果没有血液的反复循环,人体只会失去生命。血液循环不畅,人体会缺乏生命的活力。 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分工的确是越来越细,不过在一个健康的学术环境中,人们对于知识和学术源流的了解和认识是不应该很狭隘的。在一个缺乏对学术源流缺乏比较清楚的认识的环境中,人们在研究中自然会缺少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习惯,也会习惯性地缺乏对研究的重要性和基础性的认识,人们也会更加拘泥于狭隘的学科划分来教育训练学生和开展研究,直至以邻为壑。如果人们对科学的源流理解相当狭隘,又怎样能够做到学术上的交叉和融合? 说了在这么多,最后只想抛砖引玉地问一句:今天中国学术界,究竟有多少人认为这是个问题呢?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23983 次阅读|62 个评论
对Hans Peter Peters第二场学术报告的思考
kepusuowdp 2013-10-25 20:56
对全球典型国家“科学家与媒体互动”现状研究 系列报告会 第二场的一点感悟 Hans Peter Peters 在这几天将连续做三场学术报告,截止到今天下午已经做完了两场。其核心内容主要聚焦于科学和媒体的相关问题方面,包括一些国别研究,实证调查等。由于昨天筹备第34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没有参加第一场学术报告,但是后来还是到报告厅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据了解,第一场的主要内容是他同我单位联合开展的科学家的一些调查结果的分析。 而听完今天下午的第二场报告,有两个方面我个人比较感兴趣,于是写出来和各位分享。 第一是fast learning situation(迅速学习)。也就是说受众在特定情况下会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在这种情况下科学传播的效果也会发挥的更大。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应急科普,大多数人都同意在应急状态下,科普的效果会很好,因为广大公众在这个时候才会去大量地吸收相关信息,并且指导个人的行为和选择。比如在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有关核辐射的科学知识等出现在众多的大众媒体中,而广大公众也从中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这就是应急科普,也就是Hans Peter Peters所说的fast learning situation。同时他认为新闻记者能够识别出这种情况并且加以利用。这种情况有可能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是由特定事件引发的,比如地震,核辐射,超级细菌等。同时也有可能是由科学共同体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创造的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广大公众被集中地给予特定的科学知识,比如科普日,科技周,科学节,科学嘉年华等都应该属于这种情况。不过和应急科普相比,上述情况的科学传播效果可能不会太明显,或者说不能喝应急状态下的科普效果相提并论。 第二就是reassuring message/news。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反复地澄清某个事实,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是越描越黑。他在报告中提到同美国相比,德国公众对这种信息不太信任,其最后的结果就是对科学传播公信力和科学信息渠道的不信任和贬损。“谎言说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同理,如果一个事情反反复复地澄清就会给人一种印象,那就是这个事情有“猫腻”,不论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广大受众会根据个人的价值判断对此进行评估,并且可能认为这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真相,亦或是其中存在着利益冲突(比如为特定的企业说好话,做宣传等)。对于这种我们越是试图澄清,公众越不相信,对此越消极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现象可以用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来进行分析。根据国外相关机构的调查,全球有一部分人有传播负面信息的倾向,当然这种负面信息未必在价值方面真的是负面的,因为公众可能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既有知识和经验等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然后做出积极或者消极的反馈。所以在我们发布reassuring message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而不应该知识单纯地考虑传播这些信息,从而忽略了对受众的分析。
2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by Peter F. Drucker)
热度 1 wss333 2013-9-5 16:49
Sep. 2 — Oct. 8
3942 次阅读|1 个评论
纪念调度界大牛Peter Brucker (1942-2013)
热度 1 王军强 2013-8-22 23:11
附件下载: Scheduling Algorithms_Peter_Brucker.pdf 纪念! 为了纪念Peter Brucker的贡献,今年INFORMS年会专门将invited session 改名为 “Scheduling and Project Management, in Memory of Peter Brucker (1942-2013)”. 新泽西理工Joseph Leung 教授主持,在session开始之前,专门介绍了Peter Brucker的生平及贡献,膜拜!祝福! 无它,只要好好读他的书《Scheduling Algorithms》,和他的灵魂进行交流了!
3228 次阅读|3 个评论
改正因子计算(IDL程序)
deliangwang 2013-2-2 20:08
Function correct_factor, angle=angle, select=select ;+ ;NAME: ; correct_factor ;PURPOSE: ; compute the correct_factor ;CALLING SEQUENCE: ; result=correct_factor(angle=angle, select=select) ;INPUT: ; angle ---- Unit:degree ; select ;OUTPUT: ; result ;METHOD: ; see Falcke, Heino; Biermann, Peter L. 1999AA...342...49F ; The jet/disk symbiosis. III. What the radio cores in GRS ; 1915+105, NGC 4258, M 81 and SGR A* tell us about accreting ; black holes ;REVISION HISTORY: ; Original by DL.Wang,Oct-08-2008 ;- angle0=angle*!dtor case select of 0:result=2.38-1.90*angle0+0.520*angle0*angle0 1:result=1.12-0.19*angle0+0.067*angle0*angle0 2:result=-0.155+1.79*angle0-0.634*angle0*angle0 3:result=0.33+0.60*angle0+0.045*angle0*angle0 4:result=0.68+0.50*angle0-0.177*angle0*angle0 5:result=0.09+0.80*angle0+0.103*angle0*angle0 6:result=1.19-0.29*angle0+0.101*angle0*angle endcase return,result End
个人分类: 编程笔记|2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作][谍影行动][高清BD*BMVB中字][2012最新动作惊悚大片]
lcj2212916 2012-12-9 11:25
◎译  名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谍影行动(台)/英国间谍 ◎片  名 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年  代 2012 ◎国  家 英国/法国/德国 ◎类  别 动作 / 惊悚 ◎语  言 英语/俄语/匈牙利语/法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7.7/10 from 9,017 users ◎文件格式 DVD-RMVB ◎视频尺寸 720 x 400 ◎文件大小 1CD 622.26MB ◎片  长 127 mins ◎导  演 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 Tomas Alfredson ◎主  演 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George Smiley       科林·费斯 Colin Firth….Bill Haydon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Peter Guillam       布兰卡·苏亚雷兹 Blanca Suárez….Norma       汤姆·哈迪 Tom Hardy….Ricki Tarr       马克·斯特朗 Mark Strong….Jim Prideaux       芭芭拉·蓝妮 Bárbara Lennie       约翰·赫特 John Hurt….Control ◎简  介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这个名称实际上是来自英国民间的“鹅妈妈童谣集”。故事背景设定在冷战时期。英国的情报组织“圆场”和俄国的间谍机构“中心”都活跃在世界的间谍网中。当时”中心”的头子卡拉很有心机地在圆场内部埋伏了一枚棋子,这名掩藏很深的“地鼠”作为双面间谍位居圆场要职,有五个高层人士是最具嫌疑的。他们被上一任已经去世的圆场首长“老总”讽刺地用童谣中的“锅匠,裁缝,士兵,穷人,乞丐”作为代号。   当时已经离开圆场,过着难耐的被迫退休生活的乔治·史迈利(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 饰)本是被嫌疑的对象“乞丐”,但老总死后这件事的调查便断了线。一日,当现已成为行动组-剥头皮组头目的彼得·吉勒姆(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来找他,并和他以及英国内阁办公室专门负责谍报事务的总监督拉康一起,听了一位精明的外勤人员里基·塔尔(汤姆·哈迪 Tom Hardy 饰)在一次行动中意外从俄方得知的情报后,圆场有内鬼这件本被人认为是子虚乌有、老总在重病中多疑的顾虑被证实。史迈利也奉命出山,锅匠-如今的圆场老大阿勒莱恩(托比·琼斯 Toby Jones 饰),裁缝-风流才子比尔·海顿(柯林·菲尔斯 Colin Firth 饰),士兵-掌管东欧事务的资深间谍罗埃·布兰德(塞伦·希德 Ciarán Hinds 饰),穷人-后勤部门点路灯组组长托比·伊斯特哈斯(大卫·丹席克 David Dencik 饰)……在这四人之中,究竟谁是背叛国家和自我的双重罪人呢? 下载地址: http://www.ctdisk.com/file/13118812 http://radarew.5d6d.net/thread-968-1-1.html
1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作][龙眼][720p.RMVB/1.23G][中文字幕][2012美最新犯罪动作大
lcj2212916 2012-12-8 21:09
◎中 文 名 龙 眼 ◎英 文 名 Dragon Eyes ◎年  代 2012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动作/犯罪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文 字幕 ◎66BTS评分 0.0/10 (awaiting 5 votes) ◎66BTS链接 http://www.66bts.com/title/tt1735862 ◎文件格式 720p.Bluray-RMVB ◎视频尺寸 1280 x 546 / 864 x 368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01:27:46 ◎导  演 John Hyams ◎主  演 尚格·云顿 Jean-Claude Van Damme       彼得·威勒 Peter Weller       Monica A cost a       Kasey Emas       黎烈弓 Cung Le ◎简  介   在新奥尔良,一个神秘人在试图联合敌对的黑帮,以对抗利用他们达成使腐败的议案通过的当权者...   St. Jude 广场是一片生活在恐惧和绝望的地区.当地的黑暗势力领军人物Dash和Antuan统治着整个地区,人民生活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终于有一天,一个神秘的陌生人Ryan Hong (Cung Le饰演)来到这个小镇,他开始用它娴熟的军事手段玩弄当地帮派,还叫来了他的师傅Tiano (Jean-Claude Van Damme)来,一起对抗当地的黑帮...   Hong将要面对的事小镇上残忍而且贪婪的警长.一开始警长被Hong的功夫吸引,但是很快发现他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一山不容二虎,两个人渐渐的陷入了白热化的斗争当中.Hong最后大获全胜,带领St. Jude广场的人们开始新生活... 下载地址: http://www.ctdisk.com/file/13079599 http://radarew.5d6d.net/thread-960-1-1.html
1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OA巨匠Peter Suber的新作:Open Access (the book)
热度 4 rensl 2012-10-2 11:42
OA巨匠Peter Suber的新作:Open Access (the book)
MIT 出版社于 2012 年 6 月出版了 Peter Suber 的新作 Open Access ,据 Peter 本人发布的消息, MIT Press 将于 2013 年 6 月对这本书电子版全文实施免费开放: http://cyber.law.harvard.edu/hoap/Open_Access_(the_book) Rob Harle 在 书评 ( http://www.leonardo.info/reviews/aug2012/suber-harle.php )中 指出: 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book, which, I suggest, is a must read for all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who publish their own work or consult the peer-reviewed published work of others ––in other words, virtually all academics... Open Access 的目录 ( Preface 和 Chapter 1 已经 OA ) Preface http://mitpress.mit.edu/books/chapters/0262517639pref1.pdf 1: What is Open Access? http://mitpress.mit.edu/books/chapters/0262517639chap1.pdf 2: Motivation 3: Varieties 4: Policies 5: Scope 6: Copyright 7: Economics 8: Casualties 9: Future 10: Self-Help Index
个人分类: 业内资讯|5380 次阅读|8 个评论
再谈“人为什么终将死亡”?
热度 2 duke01361 2012-7-19 11:20
为什么我总是说这些似乎很无聊的话题?因为我在思衬有没有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找出一个类似爱丁堡大学Peter Higgs教授那种Higgs Boson的存在问题的问题来? Peter Higgs教授在爱丁堡大学作了18年Lecture之后才被提升为爱丁堡大学粒子物理学教授,这老兄在爱丁堡大学为他召开的“吹风”会上只是淡淡地说了这么几句话:我以为在我活着的时候是没有可能找到 Higgs boson的!我觉得这也多亏了伦敦大学学院的人的执着精神,Peter Higgs提出了这种基本粒子的理论存在,UCL的人帮助他找到了这个粒子!否则据说当今粒子物理的体系可能会面临着重新解释的问题。 我觉得搞生命的科学家需要回答“人为什么难免一死”这类问题的答案,当然,地球上其他生物也有这个“必死”的死亡问题。但是,作为富于智慧的“人”,一旦知道“人之将死”,那也难免“其言也善”,而“鸟之将亡”,自然也会“其鸣也哀”! “死亡”是生命的一个“悲剧”? 是的!死亡无论如何也不能算做一件好的事情! 我上网检索了其他生物学家关于死亡的解释,我了解确实有很多人在关心死亡这个问题。但我也发现网上的这些言论很少有能够说到点子上的,比如有人认为,人之所以会死是因为“人”是由来自地球中的分子和元素组成的。这些分子和元素会发生“decay",所以组成“人”的分子之类的粒子也会“decay",而一旦这样的过程变得不可“控制”,那“人”必将“解体”,死亡是难免的! 其实,世界上的“人”的死亡很少是“寿终正寝”的。 “死亡”皆有其他的原因 “生”、“老”、“病和死”这样的说辞已经成了“口头禅”,但是,究竟是否所有的“死亡”皆与“疾病”有关?当然不是,很多的死亡是由于“事故”引起的,很多的死亡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真正“老死”的寥寥无几! 这给了生命科学家很多遐想的空间,究竟在理论意义上“人”可以“活”多久? 没有人知道答案! 一种基于“水”的生命形式 地球上的现有生命形式均离不开“水”,有些“水”本身是生物结构的组分,而有些“水”却又是生物界能量转换的重要功能分子之一种,比如生命所需要的能量ATP分子的产生和利用均离不开“水”(生物界中的能量转换在两个细胞器和太阳之间进行,这两个细胞器分别是真核生物细胞内的线粒体和高等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而太阳能是生物能的来源地,这也是“万物生长靠太阳”是真理的原因,在生物能量转化过程中,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捕获太阳中的红光,并在光的照射下把“水”解离为质子,这样的质子先是被固定在一种NADH的形式,而水中的氧原子则接受电子之后,以氧气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这是称“森林为大地之肺”的原因。还原形式的NADH在黑暗中把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原,并最终形成“碳水化合物”,即“糖”;来自叶绿体中的氧气和植物生产的碳水化合物用作动物所需要的氧气和食物养分,经过一系列的转化,最终经过“氧化磷酸化的形式,经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把能量固定在ADP的末尾,形成ATP,这种ATP又叫作生物的Currency)。 需要“水”这个事实表明,地球生物的产生是在“水”出现之后才发生的。最近在研究Higgs Boson粒子的时候也有人提及宇宙形成-地球形成-生命出现这一系列的"事件”,地球上“水”的出现有人认为是在“厌氧生物”突变出了... 《人为什么不能永生》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18980-492506.html
个人分类: My Ideas|3997 次阅读|4 个评论
彼得 黑格斯 (Peter Higgs) 和 爱丁堡大学
热度 2 duke01361 2012-7-8 23:38
彼得 黑格斯 (Peter Higgs) 和 爱丁堡大学 黑格斯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成为爱丁堡大学高级研究员,之后回到伦敦大学辗转于伦敦大学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现为帝国理工医学院),后回到爱丁堡大学任讲师,20年后被提为教授,3年后成为皇家学会会员,1996年从爱丁堡大学退休。2008年被斯望西大学授予荣誉Fellowship。 他的主要工作领域在理论物理,他的真正学术生涯开始于爱丁堡大学时期。被称为“上帝粒子”的Higgs Boson 粒子以他的姓氏命名,最近似乎已被验证,这使他变得名声大噪!但实际上他在此之前却相当“默默无闻”。 作为校友,谨此致贺!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3549 次阅读|3 个评论
老刺头的新闻(外加一个故事)
热度 4 tianyizhang6 2012-6-23 11:15
老刺头 最近又发飙,说新科 NB 奖获得者占用了年轻人的 credit 。但这次别人不领情,曾经的年轻人们出来集体澄清( Lawrence's book review unfair to Hoffmann )。老刺头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那可不好使。 看看他带的博士后的文章是如何署名的,就知道他为什么那么拽了。 73. Homeotic transformations of the abdominal segments of Drosophila caused by breaking or deleting a central portion of the bithorax complex. Morata G, Botas J, Kerridge S, Struhl G . J Embryol Exp Morphol. 1983 Dec;78:319-41. 74.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or homeotic genes in the soma and germ line of Drosophila . Lawrence PA, Johnston P, Struhl G . Cell. 1983 Nov;35(1):27-34. 75. Role of the esc+ gene product in ensuring the selective expression of segment-specific homeotic genes in Drosophila . Struhl G . J Embryol Exp Morphol. 1983 Aug;76:297-331. 76. Genes controlling segmental specification in the Drosophila thorax. Struhl G .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82 Dec;79(23):7380-4. 77. Spineless-aristapedia: a homeotic gene that does not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compartments in Drosophila . Struhl G . Genetics. 1982 Dec;102(4):737-49. 78. Early role of the esc+ gene product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segments in Drosophila . Struhl G , Brower D. Cell. 1982 Nov;31(1):285-92. 79. Decapentaplegic - hopes held out. Struhl G . Nature. 1982 Jul 1;298(5869):13-4. 80. Further studies of the engrailed phenotype in Drosophila . Lawrence PA, Struhl G . EMBO J. 1982;1(7):827-33. 81. A gene product required for correct initiation of segmental determination in Drosophila . Struhl G . Nature. 1981 Sep 3;293(5827):36-41. 82. A homoeotic mutation transforming leg to antenna in Drosophila . Struhl G . Nature. 1981 Aug 13;292(5824):635-8. 83. A blastoderm fate map of compartments and segments of the Drosophila head. Struhl G . Dev Biol. 1981 Jun;84(2):386-96. 84.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ompartments in the proboscis of Drosophila . Struhl G . Dev Biol. 1981 Jun;84(2):372-85. 85. Bristle patterns and compartment boundaries in the tarsi of Drosophila . Lawrence PA, Struhl G , Morata G. J Embryol Exp Morphol. 1979 Jun;51:195-208. 以现在人的眼光,很难看出 Gary Struhl 是 Peter Lawrence 的博士后吧。时代变了,老刺头的观念还不变,这不应该。 一不留神,还看到了老刺头几年前的 一篇评论 。有意思的是,他开头就引用了一兄弟在 1948 年说的话。这兄弟更厉害,把今天发生在学术界的一切都非常准确地预见到了。 “ You could set up a foundation with an annual endowment of thirty million dollars. Research workers in need of funds could apply for grants, if they could make a convincing case. Have ten committees, each composed of twelve scientists, appointed to pass on these applications. Take the most active scientists out of the laboratory and make them members of these committees. … First of all, the best scientists would be removed from their laboratories and kept busy on committees passing on applications for funds. Secondly the scientific workers in need of funds would concentrate on problems which were considered promising and were pretty certain to lead to publishable results. … By going after the obvious, pretty soon science would dry out. Science would become something like a parlor game. … There would be fashions. Those who followed the fashions would get grants. Those who wouldn't would not. ”
个人分类: 分子遗传|6991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中译之《致谢》
wangmengchang 2012-6-13 13:17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质疑西方媒体对中国网络审查的描绘》 致谢 谨向给我帮助、与我交流、审阅书稿、提出意见的诸位表示感激:威摩麦(Michael Wilmore)博士、格里菲玛丽(Mary Griffiths)副教授、普彼得(Peter Pugsley)博士、安赤加(Chika Anyanwu)博士、亨萨(Sal Humphrey)博士、台林庄(John Taplin)教授。特别感谢伯通吉(Jill Burton)副教授,全稿批阅数次,提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并认真编排了书稿。阿灵帕(Patrick Allington)博士、爱默庄(John Emerson)博士和斯托鞣(Zoë Stokes)博士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批评。 同时也感谢匿名的评审人,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意见,并让我注意到之前被我忽视的议题。 忠心感谢我的大家庭一直以来给我的支持:蒋建根(Jiangen Jiang)及王兰(Lan Wang)(我父母)、杨春华(Chunhua Yang)及王香冬(Xiangdong Wang)(我公婆)、吉鲁戈(Jimmy Rugari)及刘好利(Holly Lau)(阿德莱德里的至友)。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公婆唯一的儿媳,我与你们远隔重洋,在你们的生日、纪念日以及身体欠安的日子里,我不能在你们身边,心里一直深感歉咎。另外,此书也献给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的丈夫王宜军(Michael Yijun Wang),求索之路漫漫,是你一直作着巨大的牺牲,陪伴我、勉励我。 ------- 译自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 蒋颖 的著作 《Cyber-Nationalism in China —— Challenging Western media portrayals of Internet censorship in China 》 (function(w, d, g, J) { var e = J.stringify || J.encode; d = d || {}; d = d || function() { w.postMessage(e({'msg': {'g': g, 'm':'s'}}), location.href); } })(window, document, '__huaban', JSON);
3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Dr. Peter Bernath——Spectra of atoms and molecules
热度 1 Irasater 2012-5-12 20:33
http://bernath.uwaterloo.ca/ Dr. Peter Bernath B.Sc. Waterloo Ph.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Waterloo Waterloo, Ontario N2L 3G1 phone: (519) 888-4814 e-mail: bernath@uwaterloo.ca
312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轉】與Peter Singer對話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2-4-29 22:03
現代哲學,2002年第2期,Peter Singer介紹了他對於馬克思、全球倫理、道德責任、道德客觀性、道德思考中的直覺層次與批判層次的關係、動物解放等方面的觀點。 与彼得_辛格的对话.pdf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3106 次阅读|4 个评论
动物伦理学家Peter Singer專訪未刪節版全文!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2-4-28 19:59
新京報記者曹保印先生對世界著名倫理學家、當代動物保護運動聖經——《動物解放》作者Peter Singer的專訪,4月28日新京報刊登兩個整版,但是仍然不全,未刪節版請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6f8ae01010uu2.html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185 次阅读|4 个评论
Peter Singer 教授在清華大學低碳實驗室講有關碳排放的倫理學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2-4-24 16:15
Peter Singer 教授在清華大學低碳實驗室講有關碳排放的倫理學
3667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Book review:Biogeography
Alluvion 2012-3-13 16:16
Book review Biogeography: An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approach, eighth ed., C. Barry Cox, Peter D. Moore. John Wiley Sons, Inc., Hoboken, NJ (2010). 498 pp., Paperback, Price 36.99/
个人分类: 科研信息|0 个评论
我的英国老板初映像
热度 1 renyurenyu 2012-2-20 12:55
@ 2006-09-26 03:44 今天是我来到苏格兰的第二周,也是和老板第一次见面。在上周,其实峰(前师弟-现师兄)就已经告诉我,今天peter会见我和chris(另外和我同级的PhD)。以前我就见过他的照片,也在电话里谈了半小时,感觉挺好的。上午到实验室,一直等到下午四点,也没有什么样动静。我就一直在那里自己看文献,查文献,写写自己的研究计划。不经意间,Peter下楼来,看到我在,就很高兴的和我打招呼,然后就告诉我们20分钟后和我们讨论。他先和组里的资深博后Rob讨论,谈了大概半小时,然后就叫我们上四楼,和他谈。他谈的也不多,先和峰谈他目前工作的进展,然后就问我们对自己下一步工作有什么想法。峰就说当然做你想做什么了,把球踢回去了。Peter就三下五除二讲完了,然后问我听懂没有,因为做的材料和我以前几乎一样,所以我几乎都听懂了,而且Peter的想法,与我在想的其中一个最新的方向大致一样(科学机密,等到有结果后,可以公开),我觉得比较开心,毕竟我也想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方向,接下来就是去做。当然,Peter的口头禅就是一堆堆的good,nice,一次讨论听了他不下20个good。 最后peter讲了一些别的事,如安全最为重要。当然,还有就是和他讨论可以随时找他,试验中有什么阻碍我前进,也可以寻求他的帮助,钱也不是问题。"research is my life"peter 的原话。当然他也明确告诉我,我们这个组方向是只有10%的人愿意做的挑战性的工作,不能跟在人家后面,做没有意义的一般工作,要做就做新颖的、突破性的工作。^
个人分类: 英伦记忆|3013 次阅读|2 个评论
TSP-Modeling and estimation for dynamic systems with LEC
linfengxu 2012-1-29 17:02
9/26/2011 6:48AM Manuscript submitted - T-SP-12649-2011 10/6/2011 4:03AM Manuscript scheduled for prescreening Area Editor, Prof. Peter Schreier 10/12/2011 4:57AM Manuscript scheduled for peer review Associate Editor, Dr. Benoit Champagne 11/19/2011 Awaiting AE Decision 11/23/2011 In Peer Review 11/29/2011 Awaiting AE Decision 12/9/2011 In Peer Review 12/21/2011 21:40 Awaiting AE Decision 01/27/2011 11:44PM(CA) Reject and Resubmit
1 次阅读|0 个评论
补记Peter de Chatel教授二三事
热度 13 张志东 2012-1-15 09:29
我在博文《 记 Peter de Chatel 教授 ¾ 半日之师 , 终生受益 》中讲述了我与 Peter de Chtel 教授 第一次交往的经历。在半天的学术交流中收获的是终生受益的教诲。今天补记 Peter de Chtel 教授二三事。 上世纪 90 年代,由于我们课题组的经费状态一直不太好,生存得很艰辛,我一度对于是否坚持从事基础性研究还是转向应用开发这个问题比较纠结。见到 Peter , 我问他 : “ 到底是在学校或研究单位从事基础性科研工作好?还是在公司里做开发工作好? ” 他说,“这要看各人的爱好。在 学校(或研究单位)你的工资收入肯定会低些,但是你收获的是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做工作。而去公司收入肯定会高很多,但是去公司你在学术上会有损失,甚至你的研究成果都无法发表。相当于是用钱买断了你的时间。”这个道理我其实也早想明白了,但是从 Peter 口中说出,更坚定了我继续 坚持从事基础性研究的决心。因为我知道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讲的这番话。 Peter 很早就在 基础性研究中取得重要的创新性成果,所以他很年轻就当上了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但是他后来长期担任荷兰 Elsevier Science B.V. 出版社负责物理学科刊物的高级出版编辑 职务。我想这肯定占用了他不少时间和精力,从而对他的学术成就有所影响。凭他的聪明才智,如果专心于科研,他肯定能做出更大的学术成就的。 在 90 年代中期,计算机模拟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 约翰·波普 与 瓦尔特·科恩 分别因为发展首个普及的量子化学软件 (Gaussian) 和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而获得 1998 年 诺贝尔化学奖 。 计算材料学成为一个学术界的热点方向。我对坚持做解析理论研究还是转向计算机模拟也有过犹豫。当时对计算材料学也不是非常了解,感到比较迷茫和困惑。我就问 Peter ,想听听他对 计算机模拟 的看法。他 自嘲说:“我落伍了,跟不上形势了。” 言语之中更倾向于 解析理论研究。后来,我才知道他本人在 材料计算学方面做出合金和化合物的结合力的半经验模型、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形成焓两项重要的工作。可见,他 当时 回答我的问题,不是根据他本人的学术成就来做价值取向,而是就这个问题本身,根据他内心对科学内涵的评价和学术品位的喜好做了最直接的回答。应该说,他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以后学术研究方向和兴趣。 90 年代后期我有一些机会可以参与材料计算学方面的大项目,参与进去肯定会极大地改善我们课题组当时的生存状态。但是,我还是追随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选择了放弃。现在看来,当时的选择是正确,否则可能也不会有后来的追梦之旅和激辩猜想的精彩了。时至今日, 计算 材料 学以及 计算机模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时尚,基本上每个研究组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我又针对这个问题问 Peter 。尽管时间过了十多年,他的态度没有发生改变。可见,无论时间流逝多久,有些最本质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 Peter 见多识广,风趣幽默。常常根据交谈的场景即时地讲一些笑话以及幽默的小故事等等。当然,有些笑话比较冷,需要一些解释才能领会其中的妙处。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个,博大家一乐。 Peter 原来是匈牙利人。二战以后匈牙利长期被前苏联控制,匈牙利人民对前苏联非常不满意,流行许多黑色幽默笑话,其中一个是:匈牙利人非常盼望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打并占领布达佩斯,并且希望解放军占领一段时间后再返回中国。这个笑话需要解释,也只有匈牙利人才能有如此独特的角度:解放军攻打并占领布达佩斯之前肯定要先经过前苏联,一定先把前苏联打个稀巴烂。然后从布达佩斯撤退回中国还得经过前苏联,还得蹂躏一次前苏联。所以匈牙利人宁可牺牲自己一次,换取前苏联被蹂躏两次,赚了。 提前祝大家春节快乐,龙年大吉,万事如意!
个人分类: 师友|8444 次阅读|28 个评论
读Peter Hessler中国三部曲之第一部<River Town>
热度 1 harveyho 2012-1-1 07:31
读毕Peter Hessler之中国三部曲第一部,感想颇多,摘其一二录之。 这是1997-1999年间的涪陵,一个以涪陵榨菜出名的长江沿岸小城市,面临三峡大坝即将完工,移民等待搬迁的时候,Hessler在涪陵师专教两年英文。 这本书把个世间百态,春夏秋冬,善恶美丑,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写出来。 此人观察力,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惊人。连我们这样的如此熟悉这里一切的人都为其中一些描写拍案叫绝。时而捧腹大笑 (如国人拼酒那几页)。我还从未读到对棒棒军如此细致的观察,包括中国作家的作品。 说熟悉那一切,是自己从小生活的环境,包括街道,山水,景物,三线建设,地方方言,田间作物,梯田,竟然在一个外国人的栩栩如生的文字里再现。 其二,中西文化的碰撞,如对学生的教育,老师的角色,教育,尤其是政治教育的错位,这部书有描写,有思考。比较难得的是,这里没有绝对的对错,难得Hessler也经常把同样的情景摆在美国,摆在Missouri. 作者广交朋友,但我们注意到,他所交的朋友,多为小摊小贩,公园,茶房,农民,当然还有大专学生,他的中文老师,所谓‘老百姓’。而他似乎为与官员,富人,时髦人士交往不感兴趣,或骨子里不喜欢。这一方面是他个性使然, 另一方面老百姓最容易接近,或交往起来最自在,资料也最‘一手’。这令他的写作很真实(如到他面摊朋友家过春节,去上坟,国人的喜好围观,诸多细节,就极为真实)。 这是一部用心写作的作品,事实上在他还未离开涪陵就已经动笔。从一开始描写涪陵的脏乱差,吵杂,污染,到后来两年后透出字面活生生的爱,极有感染力。 到中国旅游的外国人,何止百万,在中国有任教经历的人,也成千上万,而能以比较全面,比较生动的文字记录下来如River Town者,大概Peter Hessler是第一人。不愧他普林斯顿,牛津教育的背景。但如他说,Peace Corp两年学到的(即在涪陵的两年)强过他在牛津学到的东西。毕竟,最真实的生活,最细致的观察与思考,才是创作的源泉。 River Town注定会成为西方介绍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一部经典作品。而涪陵,一个人们仅仅知道榨菜的地方,竟然会因为这部作品而为西方读者熟知。
个人分类: 人物|6159 次阅读|2 个评论
开放获取概述 中译版-by Peter Suber
hongshen 2011-12-27 11:41
Open Access Overview-revised.pdf 翻译了一下这个比较早期的开放获取概述一文,目前在 peter suber的原文地址 下方也有 相关中文译本链接 -------------------------------------------------------------------------------------- 开放获取概述 ( Open Access XE "Open Access: 开放获取 " \y "OA:OA" Overview ) -- 经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及其预印本的开放获取 本文是为那些刚接触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 OA XE "Open Access: 开放获取 " \y "OA:OA" )概念的人所作的介绍。我希望本文能简短易读,足够有用,内容组织利于您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对需要详细了解的部分进行深入阅读。本文并没有涉及 OA 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或对所有的质疑做出解释,但对于读者,本文应能包括足够多的内容来消除那些曾阻碍过 OA 发展的误解。 如果本文仍显过长,您可以浏览我关于 OA 的 精简描述 。该描述已被译成多种语言,仅有约一页(取决于字体)。如果那个太短,您还可以看我的其他 著作 。 当您对于 OA 的概念有所了解的时候,您可以通过 OA 跟踪项目 ( OA Tracking Project )以及 SPARC 开放获取新闻组 ( SPARC Open Access XE "Open Access: 开放获取 " \y "OA:OA" Newsletter )来获取新的进展 . (我的博客 -- 开放获取进展 ,从 2002 年 5 月开始报道 OA 进展,至 2010 年 4 月停止更新,但存档文章仍可浏览。) 欢迎 您的回复与建议。 Peter Suber ----------------------------------------------------------------------- 开放获取文档是电子化的,在线的,免费的,并不受多数版权、许可权限制的。 开放获取取消了价格壁垒(订阅费,许可费,阅读费等),以及许可权壁垒(大多来自于版权及授权限制)。公众科学图书馆(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 PLoS )给出了一个定义:“免费获取及不受限制的使用”,简洁地包含了开放获取的两个特性。 在消除何种许可权壁垒上, OA 政策有一定的弹性。比如,某些 OA 提供者允许商业上的再次使用,而有些则不允许。有些允许相关衍生内容,有些不允许。但所有主要的关于开放获取政策的定义都认为:仅仅取消价格壁垒,或将授权使用变成合理使用( fair use )(在英国,称为 fair dealing ),是不够的。 以下是 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 所提出的:为了更广泛更便捷地访问文献库,有多种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方式。而开放获取,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在公众网络上可以免费获得的,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分发,印制,搜索,或者链接至全文,抓取信息以建立索引,作为数据传递至软件系统,或基于任何其他合法目的进行使用,而没有经济,法律或技术壁垒(这并不包括互联网接入本身)。在复制分发中唯一的限制,也是该领域中版权的唯一作用,应该是给予作者的对于作品完整性的控制,以及被正确致谢及引用的权利。 以下是 贝塞斯达 和 柏林 宣言所提出的:对于 OA 的内容而言,版权所有人必须在之前就明确用户可以“在任何数字化媒体上,为了任何目的,在恰当表明来源的前提下,复制,使用,分发,传送以及公开展示其内容,制作及分发其衍生内容。。。” 布达佩斯 ( 2002 年 2 月), 贝塞斯达 ( 2003 年 6 月)以及 柏林 ( 2003 年 10 月)对于“开放获取”的定义是开放获取运动中最核心及最有影响力的定义。我会整体地引用这些定义,或基于他们的共同点,称之为“ BBB 定义 ”。 当我们需要明确引用 OA 的相关子类时,我们可以 借用 免费 / 开源软件运动中的术语。 免费开放获取 ( Gratis OA )只消除了价格壁垒, 自由开放获取 ( Libre OA )消除了价格壁垒及部分的许可权壁垒。免费开放获取是不收费的,但版权许可并不免费。用户必须自我限制于合理使用的范畴内,或在超出该范畴时去获取许可。自由开放获取是不收费的,同时允许用户超出合理使用的范畴。好比说,免费开放获取仅限于闲谈,而自由开放获取则可适用于闲谈以及正式演讲。 除了消除内容访问的壁垒, OA 还应该是及时而非滞后的,全文开放的而非仅开放摘要或提纲。 OA 是和 版权 , 同行评议 , 收益 (甚至利润),印制,保存, 声望 , 质量 ,职业发展,索引以及其他一切与传统学术文献相关的特性和服务 兼容 的。 主要的差别在于读者不再为此买单,也就不再存在内容访问的壁垒。 OA 的法律基础在于版权所有者的认同(对于较新的文献),或版权协议的失效(对于较早的文献)。 正因为此, OA 不需要对于版权法的修订或废除,也不会违反该法。 对于著作权人 , 要注明其开放获取内容,一种简洁有效且越来越常见的方式就是使用某一 创作共用 许可证(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 )。很多其他 开放内容许可证 也能适用。著作权人也可以编写他们自己的许可证或授权声明,附于其著作(在没有法律顾问的情况下,最好 不要如此 )。 当著作权人同意将内容 OA 时,他们到底同意了哪些内容呢?通常他们同意的是不受限制的全文阅读,下载,复制,分享,存储,印制,搜索,链接以及抓取。大多数作者选择保留对于篡改或不正当分发内容的禁止权。部分选择禁止对内容的商业使用。基本上,此类情形意在阻止剽窃,歪曲,及某些商业使用,而授权给正当的学术需求,包括那些为促进在线学术研究而产生的技术需求。 对于非公开领域的著作, OA 取决于著作权人的意愿。这导致两项结果: 1 , OA 不是 科学界的 Napster ,它是合法分享,而非违法的; 2 , OA 对于著作是自愿的,尽管有时它是资源协议的某一条款,比如基金资助协议等。 OA 不是帮派性的,侵害性的,征用性的或是掠夺性的。 当然 OA 的不恰当实施会导致对著作权的侵害,但这在通常的出版中也会发生。稍加留意,就可以做到很好地实施 OA ,而不侵害著作权,就像在通常的出版中所做的。 关于 OA 的焦点集中在作者向大众提供文献而不是为了报酬。 回顾一下免版税文献的情况。(有趣的是,对此已经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关注免版税文献有两点原因。 1 ,减少了提供者和出版者的成本。 2 ,作者若赞成内容 OA ,并不会减少其收入。 免版税文献对于我们的目的而言,更重要的在于其经由同行评议的学术科研论文及其预印本。(非学术性刊物经常惊讶于学术类刊物通常不会向作者支持稿酬。) 显然没有人为了钱而去写作免版税的文献。学者们写作是因为领域中先进的知识将引领其职业发展。他们写作为了 影响力 而不是为了钱。这种推动知识进步的需要与推动自身职业发展的强烈诉求并不矛盾。 OA 的基础并不是无私奉献精神。 正因为学者们并不从学术文章中挣钱,他们与大部分音乐家或者电影制作人的处境完全不同。关于音乐,电影以及其他有版税内容的 OA 所产生的争议,并不适用于科研论文。 免版税文献是 OA 最容易取得内容,而 OA 并不局限于此。对于那些有版税的文献,比如著作,讲义,小说等,只要作者同意,即可以开放获取。但由于那些作者经常担心收入减少,获取他们的同意会更困难。必须说服他们 1 , OA 带来的好处超过他们的版税价值;或者 2 , OA 将会促进作品销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于大多数科研著作,以上两条都做到了。 OA 也不一定限制在文献形式。它可以应用于任何数字化的内容,从素材到半成品的图片,音频,视频,多媒体及软件。它可以应用于那些从开始就是数字化的内容,也可以应用于后来被电子化的更早期的文献或文化遗产。 本文在副标题中注明了“经同行评议的文献及预印本”是由于这是大多数 OA 活动的焦点,也是这篇概述的焦点,并非由于 OA 仅限于此。 很多 OA 方案集中在公众资助的科研项目上。 关于公众资助项目对于公众开放的 争论 一直很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 要求公众资助项目进行 OA 。 关于公众资助项目的开放获取,通常承认以下例外: 1 ,保密的,军用的; 2 ,可取得专利的研究成果; 3 ,作者以书籍等有版税收入的形式发表的研究结果。承认这些例外是为了保证 OA 的实用性,并避免 OA 与数量众多的此类项目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最容易摘得的果实当然是那些既属于免版税的,又是公众资助的内容。 美国健康学会( NIH )的政策 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 OA 运动不仅限于公众资助的研究,同时还在寻求无资助或私人基金支持的科研项目(比如 Wellcome Trust 或者 Howard Hughes 医学研究所 等)。 OA 文献并不是免费生产或出版的。 严肃的 OA 倡议者从不会说 OA 文献是可以免费制造的,尽管很多人会说此类文献生成比传统出版文献要便宜很多,甚至比仅在线提供的付费文献便宜很多。问题并不在于学术期刊是否可以免费制造,而是有没有比向读者收费,制造访问壁垒更好的方式。 正如 BOAI 的常见问题 中提及的:免费是引起歧义的。我们说对于读者的免费,而非生产者的免费。我们清楚明白开放获取的文献不是免费(不需要成本)制造的。但这不妨碍其可以对读者和用户免费(不需要付费)。 生产 OA 文献相较传统印制文献所降低的费用,及收回成本的商业模式,这些取决于 OA 期刊 或 OA 库 所采用的文献传递方式。 (详情 如下 ) 对于那些坚持认为 OA 文献的成本低于同等质量的非 OA 文献的人来说,他们是如何认为的呢?简单来说: OA 免去了印制费用(现在很多非 OA 期刊也是)。 OA 没有订户管理(征订,跟踪,续订,价格谈判和站点许可,收费等)。 OA 没有数字版权管理( Data Rights Management , DRM ,用户授权,区分授权 / 未授权用户,阻止未授权访问等)。 OA 减少或消除了法律费用(许可权的设定与实施)。很多 OA 刊物没有市场营销,而仅依靠外部的自发性推广,比如搜索引擎,博客作者,论坛,标签或者社交网络。在减少这些费用的同时, OA 刊物可以从收取作者费用或研究所补贴获得略多于成本的收入。 全文如果是开放获取的,那么收费的插件或优化服务就不会与 OA 发生冲突。如果优化的服务做起来过于昂贵,那么提供者也许必须对此收费。如果这些服务是有价值的,那么用户也会乐意为此付费。对某些 OA 刊物,收费插件的收入提供了部分维持 OA 的费用。 OA 与同行评议是一致的,所有主流科技学术类 OA 都认同坚持同行评议的重要性。 同行评议并不依赖以刊物的价格或介质,其作用,严格性,公正性亦不依赖于此。 有理由相信 OA 期刊的同行评议完全可以做到和传统刊物的一样严格和公正,因为它完全可以采用一样的审稿流程,同样的标准,甚至同样的编辑和审稿人。 传统的出版商有时会认为 OA 期刊的常用模式(向作者或出资方收取费用)会向同行评议妥协。我在其他文章中用更长的篇幅回答了这个质疑 。 OA 期刊可以使用传统的模式进行同行评议或使用创新的新模式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交互网络来将学者们联系起来。不管怎样,消除访问壁垒和同行评议模式的改革,是两个独立的课题。 OA 适合于任何一种同行评议方式,而非预设为针对某特定的模式。 反过来就不同了。某些正在兴起的同行评议模式预设为 OA 刊物,比如开放评议模式,在此,投稿内容即为 OA (在评议进行前,或初审后),然后才是研究团体的评议过程。开放评议需要 OA ,而 OA 并不是必须做开放评议的。 在大多数学科和领域,进行同行评议的编辑和审稿人是义务的,正如作者一样。即使有些需要付费,最终稿件的 OA 仍然是可行的,只是需要从别处获得更多的资助。 尽管事实上编辑们通常奉献着他们的劳动,同行评议也需要一定的成本 -- 分发送审,任务管控,跟踪进度,催审,收集评议结果并递交到相关人员,促进交流,分辨稿件的不同版本,收集数据等等。这些非编辑类的工作正逐渐交由软件(包含某些 免费及开源软件 )进行自动处理。 对于研究性文献,有两种主要的 OA 传递方式,通过 OA 期刊 (金 OA ,“ Gold OA ”)或 OA 库 (绿 OA ,“ Green OA ”)。 主要区别在于 OA 期刊有同行评议过程,而 OA 库没有。这可以解释两者间存在的其他差别,尤其是在开发与维护费用上。 其他的 OA 传递方式我并未展开,比如个人网站,电子书,论坛,邮件列表,博客,维基,视频,音频, RSS 订阅,以及 P2P 文件共享网络等。将来无疑会有更多方式出现。 大多数 OA 推动者将由期刊传送的形式称为金 OA ( Gold OA ,无论期刊的商业模式如何),而将由文献库传递的形式称为绿 OA ( Green OA )。 金 / 绿 OA 的区别在于来源或传送渠道,而非用户权限或开放的程度。这 不同 于 自由 / 免费 开放获取( Gratis/libre )的分类。 开放获取期刊(金 OA ): 开放获取期刊是经由 同行评议 的。 开放获取期刊比非开放获取期刊更容易保留作者的版权。 开放获取期刊比开放获取文献库更容易提供 自由开放 获取 ( Libre OA )。 OA 库通常无法自行生成自由 OA 所需的授权。但 OA 期刊可以。 部分 OA 期刊的出版商是非营利性的(如 PLoS ),有些是营利性的(如 BioMed 中心或 BMC )。 OA 期刊开支的方式和广播电台及电视台的方式很相似:有意传播内容的人先行承担制作费用,拥有接收设备的任何人都可以无偿地得到该内容。有时这意味着期刊从大学或专业学会获取资助。有时期刊会对录用的文章收取版面费,由作者或作者的资助方支付(雇主,基金)。 OA 期刊收取版面费可以使期刊摆脱经费上的困境。有研究院所资助的 OA 期刊倾向于不收取版面费。 OA 期刊可以在有其他收入来源(其他出版商,广告,收费的插件或附属服务等)降低资助或相关费用。有些研究所或学会对费用进行减免。有些 OA 期刊(如 BMC 和 PLoS )对所有订购了年度会员资格的研究人员免除相关费用。 常见的一项误解是所有 OA 期刊使用“作者付费”模式。这里存在两个误区。 1 ,假设了 OA 期刊仅有一种商业模式,而无视了 其他许多模式 。 2 ,假设了预先收取费用就是“作者付费”模式。而实际上, 大部分 OA 期刊( 70% )完全不向作者收费。同时, 大部分 传统或非 OA 期刊( 75% )向作者收费。 OA 期刊所收取的费用时常来自于作者的资助方(雇主或基金)或者被免除,而不是由作者自掏腰包支付的。 越来越多的大学有 经费 来为那些打算在收取版面费的 OA 期刊上发表稿件的职工支付版面费。 A growing number of universities maintain funds to pay publication fees on behalf of faculty who choose to publish in fee-based OA journals. 有些 OA 支持者使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刊物:金色(及时提供经同行评议的文献 OA ),绿色(允许作者在 OA 库存储他们经同行评议的文献),浅绿(允许 / 不反对作者建立预印本的存档),灰色(以上皆无)。 关于 OA 期刊商业方面的细节,请参阅对 OA 期刊出版者的 OAD 指引目录 。 我们确信 OA 期刊是可以在经济上维持下去的,因为同行评议,稿件处理以及 OA 传播的成本比起那些基于订阅的期刊要低很多。当前用于刊物发展的经费就已经够多了。而且,当 OA 被越来越多的刊物采用时,图书馆将意识到转换,取消或终止对非 OA 刊物的订阅将给他们节约一大笔钱。 各领域各语种 OA 期刊的目录,可参阅 OA 期刊目录 ( DOAJ )。 OA 期刊相关新闻,可在 OA 跟踪项目 网站留意 oa.journals 以及 oa.gold 标签。 OA 库(“绿色 OA ”): OA 库可以按照学科来组织(比如物理类的 arXiv )或机构(比如 哈佛大学的 DASH )。如果是大学主持的 OA 库,他们通常会在 OA 之外提供相应措施保证文档的长期保存。 OA 库自身并不进行同行评议。但它们保存的文献通常是在别处经历了同行评议过程的。 OA 库可以包含预印本,刊本或两者都有。 预印本是在同行评议及出版前的任一版本文献,通常是稿件在提交到某一期刊时的版本。 刊本是经同行评议后的某一版本。两种形式的刊本有时是需要严格区分的( a )已经过同行评议但没有经编辑校订的( b )经同行评议及编辑校订的。有些刊物允许作者在 OA 库中存放前者,而不是后者。 OA 库可以包括期刊稿件的预印本及刊本,论文及学位论文,课程讲义,分学科的数据库,数据文件,视频音频,学会记录,或者数字化的图书馆特辑。运行一个库所需费用可以从他们包含多少中不同的功能上估计出来。如果一个学会 OA 库当前的运行费用过高,那是因为当前的学会库功能过多,而不仅仅只提供文献的开放获取。 OA 库默认为对其所有内容提供 OA 。大部分库当前也允许“暗存放”,这些内容可以在之后被转为开放获取。这对于某些仅在一段禁止期之后才允许绿色 OA 的出版商而言是适用的。作者也可以在新稿件印刷后即进行存放,并在禁止期之后将内容转为 OA 。 作者进行预印本归档不需要得到许可。当他们完成预印本写作后,他们仍然拥有版权。如果一个期刊拒绝接收已作为预印本流通的稿件,这是特定刊物的投稿政策,而非版权法的要求。(某些期刊仍然沿袭该政策,称为英杰芬格规则。尽管这样的期刊在减少,特别是在医学期刊以外的领域。) 如果作者将版权转让给了出版者,那么 OA 存档就需要出版者的授权。大部分受访出版商( 60% 以上 )已经对刊本的存档提供不受限制的授权。更多的其他出版方在接到要求时提供授权,几乎所有的出版者会容纳来自于作者资助方或雇主所托管的绿色 OA 政策。但如果作者保留了授权绿色 OA 的权力,那他们就能自行决定授权绿色 OA ,而不用于出版者协商。 如果作者将版权转让给了出版者,那么他们同时转给了出版商决定是否 OA 的权力。尽管大部分出版者同意绿色 OA ,还是有很多不同意的。另外,很多出版者设定了取得授权的条件,或者对时间添加新的限制,比如费用或禁止期。因为这些原因,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术论文作者倾向于保留绿色 OA 的权力,仅转移版权中剩余部分的权利给出版商。为此,有些作者以添加 附加条款 的方式对出版商的标准版权协议进行修改。有些基金会(比如 Welcome Trust 及 NIH )要求作者在发表期刊论文时保留关键权利。在某些大学(比如 哈佛 和 麻省理工 ),教员已将他们的成果非排他性地给予学校提供 OA 。 因为权利保留政策为将来的成果解决了绿色 OA 涉及的许可问题,绿色 OA 政策不再给那些有异议的出版商留下可攻击的漏洞,比如需要设定“服从于版权的” OA 或是“出版商禁止之外的” OA 。对于作者有理由设立 选择性退出条款 ,如哈佛所做的那样,但对于出版商并不需要设立该类条款。当作者授权 OA 的时候,他们仍然是版权所有者,并不需要从出版商去获取授权,也不需要担心侵权。基金及大学是出版商的上游供应者,能够采取措施来保证绿色 OA 以及获得合法授权。 因为大部分出版商已经允许了绿色 OA ,而且因为绿色 OA 是善意的 OA ,未曾享有该优势的作者比未曾提供该便利的出版商更可能成为 OA 运动的阻碍者。基金和大学有责任去消除 OA 的障碍,保证所有受资助者和教职工出版的论文能 100% 实现绿色 OA 。由于作者无法自己去消除该障碍,如果快速上涨的期刊价格快速拉大那些新的研究成果与需要者之间的距离的话,那些没有去消除该障碍的基金和大学也怪不得别人。所有的出版商都应帮助该过程,部分人确实在如此做。但如果我们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那就没有必要去依赖于出版商的行为。 如需搜索出版商关于版权与存档的政策数据库,请查阅 SHERPA 政策 。 因为 大多数 出版商和刊物已经对绿色 OA 提供了不受限制的许可,问题就在于作者是否使用了该有利条件。这意味着作者可以在几乎任何刊物上发表文章( OA 或非 OA ),而又能将经过同行评议的内容通过 OA 库提供开放获取。(不幸的是,绿色 OA 与在大部分非 OA 期刊上刊发文章的兼容性仍是学术出版界小心保守着的秘密。) 最有用的 OA 库遵循 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 OAI ) 协议进行元数据采集,使得文献可以协同使用。实际上,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在依 OAI 建立的存档中找到某项文献,而无需知道存在哪些存档,位于哪里,或他们分别包含了什么。( OA 与 OAI 看起来是很容易混淆误解的,但他们是分立的,不同的,尽管有些部分重合的。) 世界上的每所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开放获取政策,依 OAI 协议建立的库,以及鼓励或者要求职员在库中存储研究成果的政策。 越来越多的学校 也正是如此做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 OA 库在经济上是可以维持的,因为他们并 不昂贵 。有许多 免费或者开源的软件系统 可用来建立及维护 OA 库。储存新文献 很快 ,并可以由作者自己完成,而不是存档的管理者。很多情况下, OA 库对于研究机构是有益的,因为 OA 库可以提高文献,作者以及该机构的可见度及影响力。 世界领先的 OA 库列表有两个: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XE "Open Access: 开放获取 " \y "OA:OA" Repositories (OpenDOAR) 以及 Registry of Open Access XE "Open Access: 开放获取 " \y "OA:OA" Repositories (ROAR) 。 关于 OA 库的新闻,可以在 OA 跟踪项目 网站上关注 oa.repositories 及 oa.green 标签。 OA 项目是建设性的,而非破坏性的。 OA 运动的目的是为越来越多的文献建立开放获取,而不是消灭非 OA 期刊或出版者。运动的结果也许会是兼具建设性和破坏性的(这并不一定),但运动的目的绝不是如此。 尽管自从 80 年代中期以来, 期刊的价格上涨比通胀快了四倍 , OA 的目的并不是去惩罚或者危害那些昂贵的刊物,而是提供另一种获取的选择,并充分利用新科技(互联网)来扩大分发范围及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对于研究者而言,最重要的动力并不是来解决期刊价格上涨所引发的危机,而是为了更广泛更容易地向读者传递研究结果,并提高自身影响力。 出版商并不是一个整体。有些已经提供全部内容的 OA ,有些提供混合模式的 OA ,有些正在尝试,有些在考虑进行尝试。在那些还没有提供 OA 的出版商中,有些是反对的,有些则只是还没有被说服。在未被说服的出版商中,有些又比另一些提供了更多的免费线上内容。在反对者中,有些只是决定自己不提供 OA ,另一些则积极游说反对那些鼓励 OA 的政策。有些出版商支持金色 OA 而非绿色 OA ,有些则反之。 OA 如果混淆了出版商之间的这些差别,不仅无益,更会失去潜在的盟友。 提倡 OA 并不需要抵制任何形式的文献,期刊或者出版商。提倡 OA 不需要出版商退让,同时出版商的退让并不能推动 OA 发展。抵制非 OA 期刊或出版商显然 误解了 OA 运动的目标 。开放获取和付费访问的文献可以并存。我们确信这点因为现在他们就是共存的。我们不知道这种情况会是 短暂的还是永久的 ,要想知道答案,最有效和最有建设性的做法就是为 OA 工作,同时观察非 OA 提供者的反应,而不是绕过建设 OA 的目标去伤害那些没有提供帮助的人。 开放获取不是普遍接入的同义词。 就算已经做到 OA ,仍然至少有四种接入障碍存在: 过滤及审查障碍。很多学校,雇主以及政府想要对内容加以限制。 语言障碍。大部分在线文献是英语中,或者只有一种语言,机器翻译仍然薄弱。 残疾障碍。大部分网站对于残障者仍然无法使用。 连通障碍。数字鸿沟仍隔开了数以亿计的人们,包括了上百万离线的严肃派学者。 即使我们想要消除这四种额外的障碍(大多数人也正在努力),这并不妨碍在成功之前使用“开放获取”这一名词。消除价格和许可权障碍也是有重要意义的一步,应该有一个特别的名称来标明。 OA 是某种访问形式,而不是指商业模式,许可或者内容的类型。 OA 不是一种商业模式。 很多种商业模式 是兼容开放获取的,就像作者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付费访问内容,不同的只是现在收费为零而已。在某些领域或国家运行良好的模式也许到了其他地方不再适用。没有一种方式是普适的。 不同学科间对于 OA 的资助存在 很大差别 。我们不能指望 OA 在各个领域都能同步前进,正如我们不能指望 OA 在所有国家获得同样的进展一样。大部分的进展与争论都集中于 STM 领域(科学,技术及医疗),但 OA 对于 人文社科 也是可行的,有益的。 新的 OA 模式不断 进化 出来,原有的模式在不断实践与修正。如何维持经同行评议的 OA 期刊或者通用的 OA 库,其中存在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仍有足够的智慧和想象力去做到这点。 OA 不是一种许可类型。有很多许可兼容 OA ,比如有很多种方式来消除用户的许可障碍,让他们知道对于内容可以做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请参阅前文关于 许可障碍 及 授权 的说明。 OA 不是一种内容。每种数字化内容都可以成为 OA 的,从软件,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的文本到数据都可以。 OA 运动注重于经同行评议的研究论文及预印本。尽管大部分只是文本,越来越多的论文包括了图片,数据或者可执行的代码。 OA 也可以适用于非学术性的内容,比如音乐,电影,小说,虽然这并非大部分 OA 推动者的主要目标。 OA 为大多数团体的利益服务。 作者: OA 提供了比任何一个基于订阅的期刊更广泛的全球读者群,不论名望高低或热门程度,明显地 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可见性和影响力 。 读者 :OA 使他们可以无障碍地访问研究所需文献,而不需受到所在图书馆经费的限制。 OA 增强了读者的获取及检索能力。 OA 也可以为他们无障碍地提供科研所需软件。免费的线上文献可以为多种软件提供免费的网上数据,这些软件能帮助科研人员进行全文检索,索引,挖掘,汇总,翻译,查询,链接,推荐,提醒,集成以及其他处理分析。 教师和学生: OA 在关键资源的获取上对于穷人和富人是平等的,同时它消除了内容复制和分发的障碍。 图书馆: OA 解决了学术期刊的 价格危机 ,也解决了我称之为“ 授权危机 ”的问题。 OA 同时还以间接的方式服务于图书馆。图书馆员需要帮助用户找到需要的信息,由预算控制、规模有限的馆藏文献库不再是需要考虑的困难。图书馆员可以帮助教员增加读者及影响,亦帮助大学提升其学术工作。 大学: OA 增加了教员及研究工作的可见性,降低了在期刊上的花费,推动了知识共享。 期刊和出版者: OA 使他们的文献更具可见性,可发现性,可获取性,更有帮助。如果期刊是 OA 的,那么他就可以利用其优秀的可见性 吸引投稿 和广告,当然还有读者和 引用 。如果是基于订阅的期刊能提供部分内容进行 OA (每期推荐文章,特定时段以前的文章,等等),同样可以增加可见性,并以此获取 订阅 之外的更多收获。如果期刊通过刊本存档来提供 OA ,那对于作者,它会比那些不提供刊本存档 OA 的更有吸引力。当然基于订阅的期刊和他们的出版者往往不这样认为,他们拒绝或反对 OA 。但如果认为他们的兴趣只是反对 OA 的话,似乎又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了。 资助机构: OA 提升了研究领域的投资回报,受资助的研究项目所产生的成果得以更广泛地传播,更容易被发现,更易获取,更有用。当资助机构支出公众基金时, OA 从另一个方面来提供帮助,可使得资助项目的成果能公平地被纳税人或公众获取。 政府:作为研究工作的资助者,政府正如资助机构一样从 OA 中受益(如上)。 OA 也可以通过对非保密性政府信息的分享而提升民主程度。 公民: OA 使他们可以访问经同行评议的研究成果,这些内容通常不会出现在公共图书馆中; OA 使他们可以访问那些他们已经以税收形式付过费用的研究成果。即使那些对于亲自阅读文献没有兴趣的人也能间接获益,因为研究者将会直接获益。 OA 能加速的不仅是研究过程,更是技术转化的过程。新药,新技术,新的方法,以及更明智的决策将让每个人获益。 OA 的历史: 学术期刊不支付作者稿酬,从第一本期刊于 1665 年在伦敦和巴黎印发以来就一直没有过。(参见 See Jean-Claude Guédon 的 Oldenburg's Long Shadow . ) 期刊比书籍更有时效性。期刊相比书籍而言,读者可以从他人最近的工作中快速学习。对于作者而言,期刊可以让他们更快地在世界范围内分享新成果,建立同领域的首发地位。期刊可使成果快速发表,并带有时间标记,作者将从中获益。正因为作者从此种无形的方式中得到回报,所以他们也乐意接受期刊无需支付稿酬这一事实。久而久之,期刊收入增长了,但作者仍然保持了“为影响力写作,而非报酬”的传统。 OA 在印刷时代是无法做到的,不论是物质上或是经济上,即使版权所有者希望如此。定价不仅是纸本刊物无法避免的,在上世纪 70 年代前也是可以支付的,之后价格开始比通胀更快速地上升。 1986 年后,期刊订阅价格的上升 四倍于同期通胀水平 。巧的是,在期刊价格将要变得无法承受时,互联网 出现 了,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责备出版商极高的定价或是图书馆预算的不足,都不重要。对于出版商,责备他们的贪婪或是市场的驱使(由于成本上升或新服务的推出)也不重要。责备是不相关的,也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出版物的数量是指数增长的,而且总是比图书馆的预算上升更快。因此, OA 才能 跟上出版物的增长 ,而付费方式是无法做到的。 即使富裕的研究机构 也早就无法支付所有科研文献的费用了。付费访问的方式跟不上出版物持续,爆炸式的增长,即使价格降低并始终保持低价。 价格危机本身只是推动 OA 的一个因素。学者们即使不是为了免除难以承担的访问费用,他们也会转向 OA ,以利用互联网这一有力的新技术来在全球范围内即时分享研究成果,无需成本,以数字化的方式,不受限制地进行加工处理。 如需 OA 历史概述,请参阅 OAD 上关于 OA 运动的 时序图 。 延伸阅读 Alliance for Taxpayer Access . From SPARC. Create Change . From ARL, ACRL, and SPARC. Creat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 Through Open Access . My longer, slower introduction to OA. Enabling Open Scholarship (EOS). From a group of European research institutions led by the University de Lige. (Mis)Leading Open Access Myths . From BioMed Central. Open Access Directory (OAD). A wiki I co-founded with Robin Peek in April 2008. Some key OAD lists: Bibliography of Open Access . Blogs about OA . Declarations in support of OA . Discussion forums devoted to OA issues . Events . Conferences and workshops related to OA. Events celebrating Open Access Week . OA by the numbers . Timeline of the OA movement . Open Access Scholarly Information Sourcebook (OASIS). From Leslie Chan and Alma Swan. Open Access Tracking Project (OATP). A real-time alert service I launched in April 2009. What you can do to promote open access . My old list, in need of updating. 这只是一个非常精简的列表。如需更多,请浏览我的 博客存档 (2002-2010) , 新闻邮件存档 (2001 至今 ) 。或者同时在这两者以及我的其他 关于 OA 的文章 中搜索: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2004 年 6 月 21 日首次置于网络,最后一次修订于 2010 年 11 月 6 日。 Peter Suber Berkman Fellow, Harvard University Senior Researcher, SPARC Research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Earlham College Open Access XE "Open Access: 开放获取 " \y "OA:OA" Project Director, Public Knowledge peter.suber@gmail.com 本文亦有斯洛文尼亚版本( 2005 年 7 月)。本人欢迎其他语种的译文。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United States License.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us/
3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日之师,终生受益记Peter de Chatel教授
热度 25 张志东 2011-12-24 10:01
半日之师,终生受益记Peter de Chatel教授
Peter de Chtel 教授是计算材料学、磁学和磁性材料界的国际著名学者。 1966 年 美国 Illinois 大学 Urbana 分校 获得硕士学位 , 1968 年匈牙利 Etvs 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 1980 年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先后担任比利时 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 、澳大利亚 Monash University 、美国 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 、美国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等大学 访问教授。他还长期担任荷兰 Elsevier Science B.V. 出版社负责物理学科刊物的高级出版编辑 职务。 de Chtel 教授 在固体的晶格缺陷、无序合金的电子结构、合金和化合物的结合力、磁性氧化物、磁性的能带理论、自旋波动、永磁材料及磁性各向异性、磁性纳米颗粒和磁流体、超导电性和涡旋态等理论和实验的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在 Phys. Rev. B 等国际刊物发表 70 余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特别是有关合金和化合物的结合力的半经验模型、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形成焓的两篇文章是材料计算学方面的经典之作, SCI 单篇引用分别达到 919 和 709 次。 de Chtel 教授具有很强的物理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后在十余所大学讲授电磁学、现代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玻璃和非晶、 合金和化合物的结合力和结构、磁性和磁性材料、超导等课程。 de Chtel 教授与庄育智先生是阿姆斯特丹大学与中国几所研究所和大学之间的中荷科技合作计划的创始人 。他们于 1981 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确定了 阿姆斯特丹大学和金属所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计划阿姆斯特丹大学 为金属所合作培养了 10 余名博士,我也是这个 合作计划合作培养的 博士。 de Chtel 教授自 1982 年先后多次访问金属所,给学生做学术报告、系列讲座和 《磁性材料中的磁性》、《凝聚态物质中的磁性》等 课程, 为 SYNL 磁性材料与磁学研究部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获得金属研究所颁发的李薰研究奖。 Peter 是我的老朋友。 Peter 风趣幽默 , 见多识广 , 常常于细微之处闪现出睿智的火花。我从与 Peter 的合作和交往中收益匪浅,学会了如何做理论研究工作以及如何做一个科学家。下面我回顾一下我终生难忘的与 Peter 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由于我 1987-1988 年在 阿姆斯特丹大学合作培养期间主要是做实验研究工作,所以这期间 我 和 Peter 没有正式地打过交道。对我来讲,与 Peter 的相识是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这个重要时刻发生在 1992 年我短期访问阿姆斯特丹大学期间。当时,我的兴趣是用分子场理论研究双亚点阵系统的自旋的排列组态和磁化过程。我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赵志刚、 de Chtel 教授等人推导出来的双亚点阵系统在磁场下发生组态变化的临界磁场条件,向零磁场外推,得到了在无磁场条件下这个系统的自旋组态的相图。由于这个系统的参量有三个:两个点阵的各向异性常数、两个点阵之间的相互作用常数。我画了一些参数条件下零磁场的自旋组态相图,很快就写成了一篇论文。当我拿着论文与 de Boer 教授讨论时,他建议我去和 Peter de Chtel 教授讨论。这个建议导致了我终生难忘的一幕。 在看完我的论文后, Peter 先逐个地向我了解论文后面引用的文献。在了解到其中有几篇发表在不常见的东欧刊物上的论文是我从其它论文中转引的之后,他亲自领着我下到图书馆查找到这几篇文献,看完文献后确认与本文主题无关,可以不引用。然后, Peter 就坐下来,开始推导我获得的相图的条件。他完全是用另外一个方案,从问题的源头出发进行计算。首先写下双亚点阵系统自由能的表达式,包括两个点阵的各向异性能和相互作用能。然后对能量求第一阶导数求极值条件,求第二阶导数判断极大或极小,从而也获得了零磁场自旋组态的相图。他的结果与我获得的结果一致。我非常满意,以为这个工作到此为止可以圆满地结束了。接下去发生的事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Peter 没有就此罢手,他继续尝试求解两个点阵的磁矩的夹角 随各向异性常数和相互作用常数的变化。由于存在三个变量,比较复杂,他采取约化变量的方法,将一个点阵的各向异性常数和相互作用常数除以另外一个点阵的各向异性常数,获得两个约化变量 x 和 y 。将问题简化为含有这两个约化变量以及两个角度( ,一个点阵的磁矩与晶体 c 轴的夹角 )的方程组。下面的问题就是,固定约化变量 x 和 y 不变,从方程组求解出两个角度 和 。按照我当时的能力,我是从来都不敢想能够求解出这个方程组的。因为这是含有 sin 和 sin2( + ) 的方程组。剩下的几十分钟,我就默默地坐在 Peter 身边,看他不断地在纸上推导,利用三角公式,开方,。。。折腾来,折腾去,就这么来回折腾,终于得到了两个点阵磁矩间的夹角 的解析表达式,结果是相当地简单和优雅!这样,改变约化变量 x 和 y 可以画出一个美丽的立体的磁矩间夹角 与两个约化变量(表示各向异性和相互作用)的变化关系的相图。然后, Peter 将论文整个重写。 所有的这一切均发生在一个下午。 Peter 不但向我演示了一些理论计算的技巧,还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1 )同一个结果可以用不同的途径获得以及表述,最好是从源头做起,从而显示出正统的训练和优雅品格。 2 )引用文献要亲自阅读,不能人云亦云,要对文献做到心中有数。 3 )可以通过约化变量的方法将复杂问题简化。。。。最关键的是,从这一刻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大自然的解是美丽的,它是自然而然地存在在那里的,静静地等待能够发现它的人来发现它。无论问题是多么的复杂,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总有一天你能够成功地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可以说, Peter 是我没有正式拜师的恩师。一个下午特殊经历深深地影响了我后来的科研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半日之师,终生受益。 1990年代中期Peter de Chtel 教授给金属所的学生上课 1990年代中期Peter de Chtel 教授与金属所的学生讨论问题 附件为那篇论文的抽印本, 求解的方程组为论文中(3.2)和(3.3), 获得的解是(3.12), 自旋相图以及两个点阵自旋夹角的变化分别见论文中图1和2. ZDZhang95.pdf
个人分类: 师友|11204 次阅读|53 个评论
和孩子一起学英语
热度 2 BMK 2011-12-12 01:19
我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今天是和小女儿伊嘉一起上英语课。伊嘉上小学时学过英语口语,通过了“三一口语”七级,九级虽然没过,有原因,从水平来说,公认比其他通过的考生不差。(三一口语是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与中国官方合作的一个英语口语评级标准,北京一些英语补习学校的广告上,常有“本校老师大多具有三一口语九级证书”的字样,以为招徕)为了让她英语口语不退步,这个学期,她妈妈办了一个口语班。这个班每周日上三个小时课,来自苏格兰的留学生Peter当老师,六个正式学生,家长可以旁听。旁听的家长一般有两个,连我在内。除了外出开会等特殊原因,我坚持旁听这个课程,我习惯睡一会儿午觉,这个班是下午的课,所以一般少听一个小时。今天改为上午的课,就三个小时全上了。 这个班用的教材是《剑桥国际英语教程》第三版=Interchange(Third Edition),这是版权页的正式标注。这本书每课有一个主题,今天讲第七课The world we live in(我不会用斜体字,先加个单引号吧)主题是环境保护(包括污染及其对策)。伊嘉的英语口语比同学们要高许多(大概相当于外语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的水平,Peter甚至说她比央视四套的主播们不差,我觉得这个判断中有点太偏重语音),性情又像我,好动,所以听课时会有懒散的时候。严重时,我会轻轻哼一声,作为提醒,今天只哼了一次。 Peter真是个好老师,有水平,又十分敬业。他讲课能紧紧扣住教材,同时还提供给学生不少相关知识。他讲语法不像中国老师,多用案例,不大讲特讲理论,但理论尽在其中。每次上课,必上满点甚至满分,课时从不缺斤短两。讲课时,精神抖擞,生动有趣,差不多可以赶上我了。 Peter是全英语教学,不说一句中国话,我上课不预习,所以,开始时往往有听不太懂的地方,上半堂以后就好多了。上课时,我一边听,一边查课本的生词表,比较生的词汇或词组,我会抄一两遍,以加深印象。抄写到political unrest的时候,看到中文解释是“政治动乱”,我想到往事,心有所动。猜想网管会不会因为这个敏感词将本文放入回收站,不觉有悲凉之感。
340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英国古植物学的传承(6): 名家Sir Peter Crane
livingfossil 2010-12-31 08:06
《古植物学的故事》(91 ) 英国古植物学的传承(6): 名家Sir Peter Crane教授 孙启高 2010年12月30日星期四 著名古植物学家Sir Peter Crane(1954---)师从William Gilbert Chaloner 教授(1928--)。1981年,Peter Crane毕业于英国雷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植物系获得博士学位。1981--1982年Peter Crane到美国印地安那大学跟随著名古植物学家David Dilcher教授(1936----)从事博士后研究。 1982---1999年Peter Crane在芝加哥Field自然历史博物馆连续工作了18年,其间于1995年被任命为该馆馆长。 1999---2006年Peter Crane被任命为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主任。 2006年9月---2009年8月Peter Crane任芝加哥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The John and Marion Sullivan University Professor)。自2009年9月起,Peter Crane担任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研究学院院长。 1998年5月14日Peter Crane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01年被遴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还是其他多个科学院的院士或外籍院士(如瑞典皇家科学院、德国科学院)。 近10几年来,Sir Peter Crane教授与中国有关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具有重要交流和合作。关于Sir Peter Crane教授的学术经历和成就,请参见: http://environment.yale.edu/profile/crane CV of Professor Peter Crane ---------------------------- Peter Crane http://en.wikipedia.org/wiki/Peter_Crane Sir Peter Crane, FRS (born 18 July 1954) is a former Director of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s in Kew , London . He is a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 a foreign associate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 foreign member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since 2002. He was awarded a knighthood on 12 June 2004. Crane is an alumnus of 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 . His own research interests involve the integration of studies of living and fossil plan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large-scale 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plant evolution. He has previously held positions at 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Chicago (as assistant curator in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director with overall responsibility for scientific programs) and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the Geophysical Sciences). In November 2005, Sir Peter announced that he would resign his position at Kew to accept a faculty appointment i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s Department of Geophysical Sciences beginning July 1, 2006. On March 4, 2009, it was announced Crane would leav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o become the new dean of the Yale School of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at Yale University in New Haven, Connecticut , succeeding James Speth . His appointment is effective September 2009. Peter Crane is married with two children. References ^ Yale Daily News : FES unearths new dean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Director - Professor Sir Peter Crane FRS . Retrieved October 4, 2005.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3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MIT经济学家Peter Diamond 赢得2010诺贝尔经济学奖
毛宁波 2010-10-12 23:14
据MIT新闻办公室报道,MIT经济学家Peter Diamond 与西北大学的Dale T. Mortensen 和伦敦经济学校的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共同赢得2010诺贝尔经济学奖。1963年Diamond在MIT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导师Robert M. Solow 1987也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Diamond毕业于Yele大学,进入MIT数学研究生学习后,转入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Diamond是MIT经济学获得诺贝尔奖的第四人 另外3人是Paul A. Samuelson (1970), Franco Modigliani (1985) and Solow.还有8位在MIT获得博士学位的校友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是 George Akerlof PhD 66; Robert Aumann Phd 55 (in mathematics); Lawrence Klein PhD 44; Paul Krugman PhD 77; Robert Merton PhD 69; Robert Mundell PhD 56; Joseph Stiglitz PhD 66; and Oliver Williamson 55。.还有4位曾经在MIT任教过的教授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是: Robert Engle, Eric Maskin, Daniel McFadden and John Nash。 In an initial announcement Monday morning , the Nobel Foundation cited the three scholars in part for their analysis of markets with search frictions. Among many other avenues of research he has pursued in his career, Diamond helped develop studies from the late 1970s onward that examined the ways markets function over a period of time. This aspect of economic research search theory has been frequently applied to labor markets in the years since, in an attempt to see how the needs of individuals and employers are met. Diamond received his PhD from MIT in 1963 (his thesis adviser, Robert M. Solow, also won the Nobe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1987). He returned to the Institute in 1966 and has remained a member of its faculty ever since. I am delighted and elated, Diamond told MIT News in a phone call Monday morning. He found out the news while bring driven home from the Boston airport an hour earlier by his wife and one of his two sons, having arrived on an overnight flight from San Francisco, the last leg of a long journey from New Zealand. Fortunately, I was sitting down, and I wasnt behind the wheel, Diamond joked in a press conference on the MIT campus Monday. Remarkably broad range of research MIT President Susan Hockfield heralded Diamonds accomplishments in introductory remarks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As a professional economist, Peter has embraced the role of public citizen, conducting highly influential research over five decades on a remarkably diverse range of subjects, she said. In addition to his work on markets, Diamonds career has covered topics from public finance to taxation, Social Security, labor markets and behavior economics. By his own account, his career has had several phases. I think of myself as finding something interesting and important to work on, and working on it until, if youll excuse my economists expression, diminishing returns sets it, he said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Then I look for some other area where I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working something out that would be useful. Diamonds work modeling the uncertainties and imperfections (or frictions) of markets has been used in many ways, but his co-winners this year, Mortensen and Pissarides, are among the many economists who have applied it to labor markets, to see how individuals and prospective employers search for matches to their own needs. The aim of his studies of markets, Diamond said, was to pay much closer attention to how the economy plays out in real time than in the simplest abstractions of how markets work. In the labor market, it takes time for workers to find suitable jobs, it takes time for employees to find suitable workers, and that dynamic has a feedback into how wages are determined and how efficient the economy is. This subject, Diamond noted,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Its very important that people get back to work, because if theyre out of work too long, it breaks the connection to the labor market, and the economy functions more poorly thereafter, he said at his press conference. Diamonds fellow economists at MIT were delighted about his selection. It shows that sometimes the good guys do win, said a beaming Solow after Diamonds press conference, where he was one of many MIT economists who arrived on very short notice to attend the event. This is great day not only for Peter but for economics, and our department in particular, said Ricardo Caballero, the head of MIT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Peter is an economists economist.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for his seminal work on search theory, the theory of the frictions and incentive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matching, but he could have won it for his work on public debt and the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 or on optimal taxation with private information. One paper Diamond wrote in the 1960s, National Debt in a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became a widely used model of public debt. In the early 1970s, Diamond published widely influential work on taxation, including a pair of 1971 papers on Optimal Taxation and Public Production, co-written with economist James Mirrlees that outlined what kind of tax regime leads to the highest production efficiency available in an economy. The research is part of a body of work that led to Mirrlees being awarded a 1996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By the late 1970s, Diamond had begun long-running research into Social Security, when he first served on a government panel analyzing the topic. Since then Diamond has written many papers on social insurance and co-authored a 2005 book, Saving Social Security: A Balanced Approach , with Peter Orszag,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first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In Diamonds analysis, Social Security is hardly rushing toward imminent insolvency, but will likely need some increased taxes and some reduced benefits to maintain stability a few decades down the road. Diamond also refers to himself as a card-carrying behavioral economist and edited a recent book on the subject. The economy, the Fed and policy This spring, Diamond was nominated by President Barack Obama to serve on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the central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nomination is still pending confirmation by the full U.S. Senate. At his press conference this morning, Diamond reaffirmed his interest in serving as a Fed governor, and in response to media questions, allowed himself a few comments on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Diamond believes the current unemployment rate more than 9 percent is not necessarily due to long-term structural shifts in the economy, as some observers have suggested. To discover that something is indeed structural would take time, Diamond said. I dont think that, with suitable macro policies, theres any reason to think that in time we wont go back to more normal levels of employment when the economy is doing well. Many of the policy actions of the current government, Diamond believes, have helped prevent a worse downturn. Were fortunate the Fed and the Treasury acted so dramatically to prevent our sliding into something as bad as the Great Depression, he said. The bailout of the large banks, as unpleasant as it is in contemplating, was absolutely essential for getting the economy going. The economic stimulus package of 2009, he said, has also helped reduce unemployment levels. Still, Diamond added, there are limits to the extent of necessary policy intervention. Im a believer in markets, Im a believer in capitalism, he said. I think the economy is very adaptive. Workers and employers adapt to what will work to help the economy function. A math student turns to economics After receiving his undergraduate degree from Yale, Diamond entered MIT as a graduate student in mathematics. He decided to switch to economics and completed his PhD thesi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Solow. After beginning his teaching care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Diamond returned to the MIT faculty in 1966 and has remained at the Institute ever since. He was promoted to full professor in 1970, and was named Institute Professor the highest honor awarded by MIT's faculty and administration in 1997. The MIT economics department has just been a perfect place for me, said Diamond. I stayed around because I couldnt imagine a better job. Diamond is held in high regard by other colleagues on campus. Of course Peter is an incredibly distinguished economist, said Deborah Fitzgerald, Kenan Sahin Dean of MITs School of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But people should know hes a dedicated member of the MIT community who has often worked behind the scenes to make this a better place. Diamond served on the Institute-wide search committee that selected Hockfield, and has lent his expertise to committees analyzing topics such as the Institutes employee retirement plan. Diamond has received numerous awards and honors, including Guggenheim and Fulbright fellowships. He is a fellow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and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Diamond has been a visiting scholar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Oxford University and Harvard University, among other institutions. Diamond has served as chair of MIT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had a term as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in 2003. Diamond is the fourth person to win the Nobel while a member of MIT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The others are Paul A. Samuelson (1970), Franco Modigliani (1985) and Solow. Eight other scholars have won the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having received a degree from MIT, six of whom have received doctorates from MIT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George Akerlof PhD 66; Robert Aumann Phd 55 (in mathematics); Lawrence Klein PhD 44; Paul Krugman PhD 77; Robert Merton PhD 69; Robert Mundell PhD 56; Joseph Stiglitz PhD 66; and Oliver Williamson 55. An additional four people have gone on to win the Nobel in economics having previously taught at MIT: Robert Engle, Eric Maskin, Daniel McFadden and John Nash.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0/nobel-diamond.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5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呼吸病学家Peter Barnes的学术成就
xupeiyang 2010-8-7 13:13
科研生涯与学术成就: Peter Barnes Department of Thoracic Medicine, Imperial College School of Medicine, UK http://f1000medicine.com/member/1657146821606700 http://www1.imperial.ac.uk/medicine/people/p.j.barnes/ 主要论著与被引用情况: Nuclear factor-{kappa} B--a pivotal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endo.gr PJ Barnes , M Karin -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7 - endo.gr What causes these diseases is still a mystery, but the disease process results from an interplay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Genes, such as those for atopy in asthma and for HLA antigen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may determine a patient's ... Cited by 2851 - Related articles - Cached - BL Direct - All 7 versions Anti-inflammatory actions of steroids: molecular mechanisms portlandpress.com PJ Barnes , I Adcock, M Spedding, PM -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 1993 - Elsevier Glucocorticosteroids are highly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inflammation 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involved are now becoming clear. Activation of glucocorticoid receptors results in increased or decreased transcription of a number of genes involved in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Of ... Cited by 1164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7 versions Effect of inhaled formoterol and budesonide on exacerbations of asthma nejm.org , AE Tattersfield, P O'Byrne, PJ Barnes , A - England Journal of , 1997 - content.nejm.org Methods After a four-week run-in period of treatment with budesonide (800 g twice daily), 852 patients being treated with glucocorticoid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four treatments given twice daily by means of a dry-powder inhaler (Turbuhaler): 100 g of budesonide ... Cited by 1051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4 versions Effects of an interleukin-5 blocking monoclonal antibody on eosinophils,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and the late asthmatic response , TT Hansel, ST Holgate, PJ Sterk, PJ Barnes - The Lancet, 2000 - Elsevier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IL-5 lowered the mean blood eosinophil count at day 29 from 025x10 9 /L (95% CI 016-034) in the placebo group to 004x10 9 /L (000-007) in the 10 mg/kg group (p00001), and prevented the blood eosinophilia that follows allergen ... Cited by 94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9 versions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GOLD executive summary 171.66.122.149 S Hurd, A Anzueto, PJ Barnes , SA Buist, P - American journal of , 2007 - 171.66.122.149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remains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It is the fourth leading cause of chronic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s projected to rank fifth in 2020 in burden of disease worldwide, according to a study published by the ... Cited by 91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26 versions Inflammatory mediators of asthma: an update aspetjournals.org PJ Barnes , KF Chung, CP Page -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1998 - ASPET Asthma is a complex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the airways that involves the activation of many inflammatory and structural cells, all of which release inflammatory mediators that result in the typical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asthma ( Barnes , 1996a) (table1). By ... Cited by 791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0 version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New developments atsjournals.org PJ BARNES , S PEDERSEN, WW - American journal of , 1998 - Am Thoracic Soc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have revolutionized the treatment of asthma and have now become the mainstay of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 (1). In a supplement to this journal published 5 yr ago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data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was ... Cited by 565 - Related articles - All 7 versions Inhaled glucocorticoids for asthma nejm.org PJ Barnes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5 - content.nejm.org Glucocorticoids may have direct inhibitory effects on many of the cells involved in airway inflammation in asthma, including macrophages, T-lymphocytes, eosinophils, and airway epithelial cells. 3 In culture, the drugs decrease cytokine-mediated survival of eosinophils by stimulating ... Cited by 536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5 versions Exhaled markers of pulmonary disease atsjournals.org SA Kharitonov, PJ Barnes -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 2001 - Am Thoracic Soc There has recently been an explosion of interest in the analysis of breath constituents as a way of monitoring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lungs. Here we review the use of exhaled breath analysis in the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of lung disease. Although most studies ... Cited by 52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6 versions Low dose inhaled budesonide and formoterol in mild persistent asthma. The OPTIMA randomized trial atsjournals.org O'BYRNE, PJ Barnes , R Rodriguez-Roisin - American journal of , 2001 - Am Thoracic Soc The optimal treatment for mild asthma is uncertain. We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adding a long-acting inhaled beta-agonist, formoterol, to low doses of an inhaled corticosteroid, budesonide, for 1 yr in subjects with mild asthma, receiving no or only a small dose of ... Cited by 474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9 versions Effects of inhaled and oral glucocorticoids on inflammatory indices in asthma and COPD , A Jatakanon, YM Worsdell, PJ Barnes - American journal of , 1997 - Am Thoracic Soc The role of glucocorticoid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is controversial. We have previously described high numbers of neutrophils an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the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terleukin-8 (IL-8)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 ... Cited by 436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Nitric oxide and asthmatic inflammation PJ Barnes , FY Liew - Immunology today, 1995 - Elsevier Asthmatic patients show an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 in airway epithelial cells and an increased level of nitric oxide (NO) in exhaled air. The NO derived from airway epithelial cells may be a mechanism for amplifying and perpetuating ... Cited by 393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5 versions Neutrophilic inflammation in severe persistent asthma 171.66.122.149 Maziak, SAM Lim, KF Chung, PJ Barnes - American journal of , 1999 - 171.66.122.149 Airway inflammation in severe asthma is not well characterized but may involve neutrophils. We have compared induced sputum profiles in patients with asthma of varying severity and normal control subjects. We have also measured exhaled nitric oxide (NO) as a noninvasive ... Cited by 442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Induction of direct antimicrobial activity through mammalian toll-like receptors , M Engele, PA Sieling, PF Barnes , M Rollinghoff, PL - Science, 2001 - sciencemag.org This copy is for your personal, non-commercial use only. ... . clicking here colleagues, clients, or customers by ... , you can order high-quality copies for your ... If you wish to distribute this article to others ... Permission to republish or repurpose articles or portions of articles Cited by 404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3 versions New concept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bronchial hyperresponsiveness and asthma* 1 PJ Barnes -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989 - Elsevier Recent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inflammatio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aracteristic bronchial hyperresponsiveness and symptoms of chronic asthma.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inflammatory cells, mediators, and nerves interact to produce the features of asthma are ... Cited by 367 - Related articles - All 5 versions Tuberculosis in patients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nejm.org DV Havlir, PF Barnes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9 - content.nejm.org Tuberculosis remain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patients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n estimated 6000 to 9000 new cases annually. 1 The case rates are extraordinarily high among indigent patients and substance abusers, and ... Cited by 348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9 versions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cytolytic T cell subsets on intracellular infection , K Uyemura, S Cho, PF Barnes , JP Rosat, A Sette, MB - Science, 1997 - sciencemag.org This copy is for your personal, non-commercial use only. ... . clicking here colleagues, clients, or customers by ... , you can order high-quality copies for your ... If you wish to distribute this article to others ... Permission to republish or repurpose articles or portions of articles Cited by 36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0 versions Exhaled 8-isoprostane as an in vivo biomarker of lung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COPD and healthy smokers atsjournals.org , SA KHARITONOV, PJ BARNES - American journal of , 2000 - Am Thoracic Soc Most of the studies linking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with oxidative stress are in vitro, using invasive techniques, or measuring systemic oxidative stres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quantify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lungs in patients with COPD and in healthy ... Cited by 331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airway inflammation PJ Barnes -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1990 - Elsevie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ay be generated by several inflammatory cells which participate in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their production may be increased in asthma. Oxygen metabolites may contribute to the epithelial damage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asthmatic airways and may ... Cited by 333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2 on eosinophils,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and the late asthmatic response , JA Bock, MJ Boyce, TT Hansel, ST Holgate, PJ Barnes - The Lancet, 2000 - Elsevier IL-12 caus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from baseline in the main peripheral blood eosinophil count 24 h after the fourth injection compared with placebo (p=00001). Sputum eosinophil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24 h after allergen challenge when treated with IL-12 compared ... Cited by 322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8 versions K Ito, PJ Barnes , IM Adcock -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2000 - Am Soc Microbiol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ability of dexamethasone to regulate interleukin-1 (IL-1 )-induced gene expression,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HAT) and histone deacetylase (HDAC) activity. Low concentrations of dexamethasone (10 10 M) repress IL-1 -stimulated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 Cited by 345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6 versions Increased 8-isoprostane, a marker of oxidative stress, in exhaled condensate of asthma patients 171.66.122.149 , J Nightingale, SA Kharitonov, PJ Barnes - American journal of , 1999 - 171.66.122.149 Oxidative stress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sthma. 8-Isoprostane is a prostaglandin (PG)-F 2 -like compound belonging to the F 2 isoprostane class that is produced in vivo by the free radical-catalyzed peroxidation of arachidonic acid. 8-Isoprostane is a biomarker of ... Cited by 30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5 versions Evidence for Involvement of NF- B in the Transcriptional Control of COX-2 Gene Expression by IL-1 * 1 Kuitert, M Bergmann, IM Adcock, PJ Barnes - Biochemical and , 1997 - Elsevier The cyclooxygenase (COX) isoforms COX-1 and COX-2 convert arachidonic acid to prostaglandin (PG) precursors and are a limiting step in PG production. Interleukin-1 (IL-1) treatment of type II A549 cells increases PGE 2 synthesis via transcription- and translation-dependent ... Cited by 276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6 versions Nitric oxide is the endogenous neurotransmitter of bronchodilator nerves in humans Belvisi, C David Stretton, M Yacoub, PJ Barnes - European journal of , 1992 - Elsevier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10 (1992) 221-222 C 1992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 All rights reserved 0014-2999/92/$05.00 EJP 03328 Rapid communication Nitric oxide is the endogenous neurotransmitter of bronchodilator nerves in humans Maria G. Belvisi, C. ... Cited by 26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4 versions Nitric oxide and lung disease. bmj.com PJ Barnes , MG Belvisi - Thorax, 1993 - thorax.bmj.com Even five years ago few could have realised that the simple gas nitric oxide (NO) would be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so many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pathophysiologi- cal processes. There has been an explosion of information about nitric oxide which appears to be involved in ... Cited by 311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8 versions Decreased histone deacetylase activity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ejm.org Hayashi, IM Adcock, JC Hogg, PJ Barnes - England Journal of , 2005 - content.nejm.org From the Airway Disease Section, National Heart and Lung Institute,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KI, MI, BC, OMK, IMA, PJB); the Chest and Allergy Clinic, St. Mary's Hospital, London (OMK); Uni- 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and the James Hogg iCAPTURE Center for ... Cited by 33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11 versions Increased formation of the potent oxidant peroxynitrite in the airways of asthmatic patients is associated with induction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effect of inhaled fasebj.org D Saleh, P Ernst, S Lim, PJ Barnes , A Giaid - The FASEB Journal, 1998 - FASEB THE AIRWAY EPITHELIUM is exposed to various exogenous and endogenous oxidants that influence its function and structure (1). Endogenous oxidants are produced by the reaction of local free radicals and intra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often lead to extensive ... Cited by 303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5 versions Granulocyte activation markers in induced sputum: comparison betwee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sthma, and normal subjects VM Keatings, PJ Barnes -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 1997 - 171.66.122.149 Airway inflammation is present in asthma and is thought to play a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irflow obstruc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neutrophilic inflammation is present in the airway lumen, whereas the submucosa displays a lymphocytic infiltrate. ... Cited by 279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Effect of high dose inhaled steroid on cells, cytokines, and proteases in induced sputum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tsjournals.org , JL MATTHEWS, PJ BARNES - American journal of , 1999 - Am Thoracic Soc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are widely prescribed for the treatment of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despite lack of proven efficacy. Because COPD involves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probable protease-antiprotease imbalance, w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high dose ... Cited by 292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Managing change. nih.gov PC Barnes - 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95 - ncbi.nlm.nih.gov Symmetrical small joint polyarthritis, with or without large joints also being affected, is the commonest present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the star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may b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polymyalgia rheumatica. Occasionally, rheumatoid arthritis may present as a ... Cited by 250 - Related articles - All 11 versions Allergen-induced late asthmatic reac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elevation of exhaled nitric oxide , BJ O'Connor, DJ Evans, PJ Barnes - American journal of , 1995 - Am Thoracic Soc The concentration of nitric oxide (NO) is increased in the exhaled air of asthmatic patients and may reflect cytokine-mediated inflammation in the airways.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allergen-induced inflammation causes an elevation in the level of exhaled NO. Of 25 ... Cited by 260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Acute and chronic effects of cigarette smoking on exhaled nitric oxide Robbins, D Yates, V Keatings, PJ Barnes - American journal of , 1995 - 171.66.122.149 Cigarette smoking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chronic airway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ll of which may be modulated by endogenous nitric oxide (NO). We have investigated whether cigarette smoking reduces the production ... Cited by 259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A comparison of low-dose inhaled budesonide plus theophylline and high-dose inhaled budesonide for moderate asthma nejm.org , KF Chung, BJ O'Connor, PJ Barnes - England Journal of , 1997 - content.nejm.org Results Both treatments resulted in improvements in lung function that were sustained throughout the study. As compared with treatment with high-dose budesonide, treatment with low-dose budesonide plus theophylline resulted in greater improvements in forced vital capacity (P = 0.03) and ... Cited by 259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0 versions Activ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nuclear factor-kappa B, in asthma atsjournals.org KRISHNAN, IANM ADCOCK, PJ BARNES - American journal of , 1998 - Am Thoracic Soc Asthma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proteins including cytokines, enzymes, and adhesion molecules. Induction of many of the genes for these proteins is regulated by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nuclear factor- B (NF- B). We therefore examined ... Cited by 263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Elevated levels of exhaled nitric oxide in bronchiectasis Hansell, RB Logan-Sinclair, PJ Barnes - American journal of , 1995 - 171.66.122.149 ... SA Kharitonov, AU Wells, BJ O'Connor, PJ Cole, DM Hansell, RB Logan-Sinclair and PJ Barnes Department of Thoracic Medicine, National Heart and Lung Institute, London, England. ... Home page SA KHARITONOV and PJ BARNES Exhaled Markers of Pulmonary Disease Am. ... Cited by 232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Mechanisms in COPD* chestpubs.org PJ Barnes - Chest, 2000 - chestjournal.chestpubs.org Although considerab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understanding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sthma, much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COPD.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in COPD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asthma, with different inflammatory cells, mediators, ... Cited by 249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6 versions Changes in sputum eosinophils predict loss of asthma control 171.66.122.149 A Jatakanon, SAM Lim, PJ Barnes - American journal of , 2000 - 171.66.122.149 Exacerbations of asthma are likely to be due to an increase in airway inflammation. We have studied noninvasive markers of airway inflammation in asthma exacerbations induced by reducing the dose of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Following a 2-wk run-in period, mild exacerbations ... Cited by 244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5 versions Cytokine production induced by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lipoarabinomannan. Relationship to chemical structure PF Barnes , D Chatterjee, JS Abrams, S - The Journal of , 1992 - Am Assoc Immnol 0022-1767/92/1492-0541$02.00/0 Copyright 0 1992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mmunologists THE JOURNAL OF 1MMUNOLOGY ... Vol. 149, 541-547. No. 2. July 15. 1992 Printed in USA ... CYTOKINE PRODUCTION INDUCED BY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Cited by 250 - Related articles - All 4 versions Muscarinic receptor subtypes insubtypes in Airways PJ Barnes , P Minette, J Maclagan -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1988 - Elsevier Subtypes of muscarinic receptor have recently been shown to exist in the airways of several species, including humans. M 1 receptors may be present in sympathetic nerves and parasympathetic ganglia. M 2 receptors on cholinergic nerves (autoreceptors) and M 3 receptors on ... Cited by 213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8 versions T-cell cytokine responses in human infection with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nih.gov Lin, DV Iyer, J Gong, JS Abrams, PF Barnes - Infection and , 1995 - Am Soc Microbiol MING ZHANG,1 YUANGUANG LIN,1 DINAKAR V. IYER,1 JIANHUA GONG,1 JOHN S. ABRAMS,2 AND PETER F. BARNES1* Divi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Department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School of Medicine, Los Angeles, California ... Cited by 228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9 versions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4606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家 Peter Walter(生理学)
xupeiyang 2010-7-21 09:44
科研学术生涯: http://www.hhmi.org/research/investigators/walter_bio.html http://f1000biology.com/about/biography/485380228309395 Peter Wal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USA Head of Section: Cell Biology Membranes Sorting 研究团队与实验室: http://walterlab.ucsf.edu/Site/Home.html 发表论著与科研成果: http://walterlab.ucsf.edu/Site/Publications%202001-present.html Walter P. (2010) Walking along the Serendipitous Path of Discovery.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21: 15-17. (pdf) Doolittle MH, Neher SB, Ben-Zeev On, Jo L-l, Gallagher CM, Hosseini M, Yin F, Wong H, Walter P, Pterfy M. (2010) Lipase Maturation Factor LMF1, membrane topology and interaction with lipase proteins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J Biological Chemistry. 284: 33623-33633. (pdf) Schuck S, Prinz WA, Thorn KS, Voss C Walter P. (2009) Membrane expansion alleviates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ndependently of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J Cell Biology. 187: 525-536. (pdf) Hollien J, Lin JH, Li H, Stevens H, Walter P Weissman JS. (2009)Regulated Ire1-dependent decay of messenger RNAs in mammalian cells. J Cell Biology. 186: 323-331. (pdf) Bradshaw N, Neher SB, Booth DS, and Walter P. (2009) Signal sequences activate the catalytic switch of SRP RNA. Science. 323(5910): 127-130. (pdf with supplemental) Frhlich F, Moreira K, Aguilar PS, Hubner NC, Mann M, Walter P, and Walther TC. (2009) A genome-wide screen for genes affecting eisosomes reveals Nce102 function in sphingolipid signaling. J Cell Biol. 185(7): 1227-42. (pdf) (supplemental) Kornmann B, Currie E, Collins SR, Schuldiner M, Nunnari J, Weissman JS, and Walter P. (2009) An ER-Mitochondria Tethering Complex Revealed by a Synthetic Biology Screen. Science. 325: 477-481. (pdf) (supplemental) So AY, de la Fuente E, Walter P, Schuman M, and Bernales S. (2009)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during prostate cancer development. Cancer Metastasis Rev. 28: 219-223. (pdf) Jonikas MC, Collins SR, Denic V, Oh E, Quan EM, Schmid V, Weibezahn J, Schwappach B, Walter P, Weissman JS, and Schuldiner M. (2009)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s required for protein folding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Science. 323: 1693-1697. (pdf) (supplemental) Lisbona F, Rojas-Rivera D, Thielen P, Zamorano S, Todd D, Martinon F, Glavic A, Kress C, Lin JH, Walter P, Reed JC, Glimcher LH, and Hetz C. (2009) BAX inhibitor-1 i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the ER stress sensor IRE1alpha. Mol Cell. 33: 679-691. (pdf) Aragon T, van Anken E, Pincus D, Serafimova IM, Korennykh AV, Rubio CA, and Walter P. (2008) Messenger RNA targeting to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signalling sites. Nature. 457: 736-740. (pdf) (supplemental 1) (supplemental 2) Korennykh AV, Egea PF, Korostelev AA, Finer-Moore J, Zhang C, Shokat KM, Stroud RM, and Walter P. (2008)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signals through high-order assembly of Ire1. Nature. 457: 687-693. (pdf) (supplemental) Moreira KE, Walther TC, Aguilar PS, Walter P. (2008) Pil1 Controls Eisosome Biogenesis. Mol. Biol. Cell. 20: 809-818. (pdf) (supplemental) (movie) Lin JH, Li H, Zhang Y, Ron D, Walter P. (2008) Divergent Effects of PERK and IRE1 Signaling on Cell Viability. PLoS ONE. 4: e4170. (pdf) Egea PF, Tsuruta H, de Leon GP, Napetchnig J, Walter P, Stroud RM. (2008) Structures of SRP receptor from the Archaeon Pyrococcs furiosus . PLoS ONE 3(11): e3619. (pdf) Egea PF, Napetchnig J, Walter P, Stroud RM. (2008) Structures of SRP54 and SRP19, the two proteins that organize the ribonucleic core of the 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from Pyrococcus furiosus . PLoS ONE 3(10): e3528. (pdf) Engel A, and Walter, P. (2008) Membrane lysis during biological membrane fusion: collateral damage by misregulated fusion machines.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183(2): 181-186 . (pdf) Neher, S.B., Bradshaw, N., Floor, S.N., Gross, J.D., and Walter, P. (2008) SRP RNA controls a conformational switch regulating the SRP-SRP receptor interaction. 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15(9): 916-923 . (pdf) Raff, M., Johnson, A., and Walter, P. (2008) Painful Publishing. Science. 321: 36. (pdf) Guo, Y., Walther, T.C., Rao, M., Stuurman, N., Goshima, G., Terayama, K., Wong, J.S., Vale, R.D., Walter, P., and Farese, R.V. (2008) Functional genomic screen reveals genes involved in lipid-droplet 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Nature. 453: 657-661 . (pdf) Walther TC, Aguilar PS, Frohlich F, Chu F, Moreira K, Burlingame AL, and Walter P. (2008) Pkh-kinases control eisosome assembly and organization. EMBO. 26: 4946-4955 . (pdf) Ron D and Walter P. (2007) Signal integration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8: 519-529. (pdf) Bernales S, Schuck S, Walter P. (2007) ER-Phagy: Selective autophagy of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Autophagy. 3: 285-287. (pdf) Lin, J.H., Walter, P., and Yen, T.S.B.(2007)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n Disease Pathogenesis. Annual Review of Pathology. 3: 399-425 . (pdf) Lin, J.H., Li, H., Yasumura, D.., Cohen, H.R., Zhang, C., Panning, B,. Shokat,K.M., LaVail, M.M., and Walter, P. (2007) IRE1 Signaling Affects Cell Fate During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Science. 318: 944-949 . (pdf) Bradshaw, N. and Walter, P. (2007) The SRP RNA links conformational changes in the SRP to protein targeting. Mol Biol Cell. 18: 2728-2734 . (pdf) Reyes, C.L., Rutenber, E., Walter, P., and Stroud, R.M. (2007) X-ray Structures of the 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Receptor Reveal Targeting Cycle Intermediates. PLoS ONE. 7:e607. (pdf) Shan, S., Chandrasekar, S. and Walter, P. (2007) Conformational changes in the GTPase modules of SRP and its receptor drive initiation of protein translocation.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178: 611-620. (pdf) Heiman, M., Engel, A. and Walter, P. (2007) The Golgi-resident protease Kex2 acts in conjunction with Prm1 to facilitate cell fusion during yeast mating.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176 (2): 209-222. (pdf) Aguilar, P., Engel, A. and Walter, P. (2007) The plasma membrane proteins Prm1 and Fig1 ascertain fidelity of membrane fusion during yeast mating.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18: 547-556. (pdf) Bernales, S., McDonald, K.L., and Walter P. (2006) Autophagy counterbalances Endoplasmic Reticulum Expansion during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PLoS Biology 4(12): e423. (pdf) (synopsis) Bernales, S., Papa, F.R., and Walter P. (2006)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by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Annual Review of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22: 487-508. (pdf) Walther, T., Brickner, J., Aguilar, P., Bernales, S., Pantoja, C., and Walter, P. (2006) Eisosomes define static sites of endocytosis. Nature 439: 998-1003. (pdf) Credle, J., Finer-Moore, J., Papa, F., Stroud, R., and Walter, P. (2005) On the mechanism of sensing unfolded protein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Proc Natl Acad Sciences 102: 18773-84. (pdf) Egea, P.F., Stroud, R.M., and Walter, P. (2005) Targeting proteins to membranes: structure of the 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 15: 213-220. (pdf) Kaiser, S.E., Brickner, J.H., Reilein, A.R., Fenn, T.D., Walter, P. and Brunger, A.T. (2005) Structural basis of FFAT Motif-mediated ER targeting. Structure 13(7): 1035-45. (pdf) 部分著作与科研绩效: http://scholar.google.com/scholar?hl=enq=Peter+WalterbtnG=Searchas_sdt=2000as_ylo=as_vis=0 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contains a 7 S RNA essential for protein translocation across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ucsf.edu P Walter , G Blobel - Nature, 1982 - walterlab.ucsf.edu Nature Vol. 299 21 October 1982 691 The possible changes both of kisO and s would therefore lead to higher d values at glacial periods. Anyway, the influence of variations of klsO and s for the first part of the water cycle is small. The effect of a more hypothetical slope change at ... Cited by 914 - Related articles - All 11 versions Functional and genomic analyses reveal an essential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and ER-associated degradation cell.com Patil, L Wodicka, DJ Lockhart, JS Weissman, P Walter - Cell, 2000 - Elsevier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 regulates gene expression in response to stress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We determined the transcriptional scope of the UPR using DNA microarrays. Rather than regulating only ER-resident chaperones and phospholipid ... Cited by 786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26 versions Signal sequence recognition and protein targeting to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membrane P Walter , AE Johnson - Annual review of cell biology, 1994 - Annual Reviews ... MEMBRANE Peter Walter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94143-0448 Arthur E. Johnso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University of Oklahoma, Norman, Oklahoma 73019 ... Cited by 629 - Related articles - All 4 versions Signal integration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toronto.ca D Ron, P Walter -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2007 - nature.com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responds to the accumulation of unfolded proteins in its lumen (ER stress) by activating intra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cumulatively called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 Together, at least three mechanistically distinct arms of ... Cited by 58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0 versions Translocation of proteins across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I. Signal recognition protein (SRP) binds to in-vitro-assembled polysomes synthesizing secretory protein rupress.org P Walter , I Ibrahimi, G Blobel -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1981 - jcb.rupress.org ABSTRACT An 11S protein composed of six polypeptide chains was previously purified from a salt extract of dog pancreas microsomal membranes and shown to be required for translocation of nascent secretory protein across the microsomal membrane ( Walter and Blobel 1980 ... Cited by 527 - Related articles - All 8 versions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from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to the nucleus: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in yeast and mammals ucsd.edu C Patil, P Walter - 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2001 - Elsevier Cellular survival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requires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 a stress response first elucidated genetically in yeast. While we continue to refine our knowledge of the yeast system, especially the breadth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 Cited by 48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7 versions Essential cell biology tu-darmstadt.de Bray, A Johnson, J Lewis, M Raff, K Roberts, P Walter , - 2004 - ulb.tu-darmstadt.de Chapter 1 Panel 1-1 Panel 1-2 How We Know ... Chapter 2 How We Know Panel 2-1 Panel 2-2 Panel 2-3 Panel 2-4 Panel 2-5 Panel 2-6 Panel 2-7 ... Chapter 3 Panel 3-1 How We Know ... Chapter 4 Panel4-1 How We Know Panel 4-2 Panel 4-3 ; Panel 4-4 Panel 4-5 Panel 4-6 Cited by 504 - Related articles - View as HTML - All 4 versions Preparation of microsomal membranes for cotranslational protein translocation P Walter , G Blobel - Methods in Enzymology, 1983 - Elsevier ... This article is not included in your organization's subscription. However, you may be able to access this article under your organization's agreement with Elsevier. Peter Walter and Gnter Blobel. Available online 29 November 2003. Excerpt. Note:This is a one-page preview only. ... Cited by 478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Transcriptional induction of genes encoding endoplasmic reticulum resident proteins requires a transmembrane protein kinase ucsf.edu JS Cox, CE Shamu, P Walter - Cell, 1993 - Elsevier The transcription of genes encoding soluble proteins that reside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is induced when unfolded proteins accumulate in the ER. Thus, an intra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must exist that mediates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ER lumen and the nucleus. ... Cited by 480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0 versions Model for signal sequence recognition from amino-acid sequence of 54 K subunit of 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ucsf.edu , MA Poritz, K Strub, PJ Hoben, S Brenner, P Walter - Nature, 1989 - walterlab.ucsf.edu LETTERS TO NATURE Consensus SRP54 E.coli 48К h DP FTS Y N-RAS, human EF-Tu, E.COI G 108 G 107 G 425 G 301 G 10 G 18 G_ xxx X Ь Q LQ VN VN AGGV HVDH G К t/s G К т G К т G К s G К т G К s G К т D XX G N К X D 190 D T s G 248 T К L D 190 D TA G 248 T К V D ... Cited by 37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8 versions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4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生态位和中性理论的一篇比较新的文章
jiaojiaojing 2009-12-23 10:28
最近我师弟在我们实验室的组会上讲了一篇关于生态位和中性理论的文章,我特别感兴趣,就拿到这里来发点看法和感慨,这篇文章题目是《The importance of niche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species diversity》,是9月份发在nature上的一篇lettters,作者是Jonathan M. Levine Janneke HilleRisLambers,对于Jonathan M. Levine ,对他的了解不是很多,所以特地去查了查他的介绍: Department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Marine B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CA 93106 levine@lifesci.ucsb.edu (805) 893-7415 Born June 27, 1973, Toronto, Canada 又是个比较年轻的牛人,这篇文章引用了Peter Chesson的两篇关于生态位理论的经典文章。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往来,一个在加利福尼亚,一个在亚利桑那,不过听我导师说,国外很多生态学家往来还是比较频繁的,就像耶鲁的大卫和加拿大的Fox J.W就合作过多篇文章。 下面介绍我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这篇文章的思路很清楚,简单易懂,关于生态位和中性理论的争论点抓的很紧,实验加模型,比较完善,而且模型的前提用了中性理论的思路---aii和aij认为是相同,由此来做模拟,之后又用实验的结果---香浓系数反应多样性情况,最后用统计计算明显的证明了生态位可以促进物种共存,这样对生态位理论的证明便很清楚了,但既然是实验,就肯定有人会问:试验时间够长么?从06年到08年,是不是不够长,难以说明结果?但是就我而言,这是句简单的看似正确的风凉话,因为不管试验时间多长,你都有理由说它不够长,谁能耐着性子做实验做成热带雨林的长久?恐怕这个就难为作者了。姑且不纠结这个问题,其他的缺点我倒是还没看出什么实质性的,里面关于Fi的公式,我倒是有点疑问,仅用AIC去筛选,又涉及到是否这个公式最好,貌似又一句风凉话出来了,我们永远都无法说明这个公式最好,就像真正搞统计的人就明白了,统计是个工具,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结论,完全的定论无法得到,但总有人喜欢纠结这些个没用的问题,总之,对于这篇文章,我很喜欢,简单易懂,操作性也强。
个人分类: 未分类|6957 次阅读|1 个评论
Vinkler与Zitt获09年科学计量学Price奖
热度 2 zhaoxing 2009-10-20 19:03
最近一期《 Scientometrics 》公告了两年一次的科学计量学最高奖项 Derek John de Solla Price Medal结果。获奖人为匈牙利的 Peter Vinkler 和法国的 Michel Zitt。 两位早年分别是化学家和管理学者,近年在引文分析和评价方法与指标等热点问题上颇有建树。 笔者对两位的直接印象是:Vinkler也参与了目前h指数研究热潮,而Zitt的逻辑化推理能力很强。 另外, Glanzel 指出,Vinkler是位独狼,为啥呢?刚查了一下,他80年代进入这一领域至今,在LIS学科内发表了30余篇文章,全是独著! 希望早日见到我国科学计量学家获得这一荣誉。 参考文献: Pter Vinkler and Michel Zitt win the 2009 Derek John de Solla Price Medal. Scientometrics,2009, 81:1-5.
个人分类: 计量学|6346 次阅读|5 个评论
MIT研究生Peter Curtin 在巴尔的摩马拉松比赛中悄然离去
毛宁波 2009-10-15 05:58
2009年10月10日(美国东部时间)MIT 23岁的研究生Peter N. Curtin 在美国巴尔的摩马拉松比赛中悄然离去(死因不明,推测是运动过度死亡)。Peter N. Curtin 是MIT的一名无机化学的二年级的研究生。他在Daniel Nocera小组从事研究工作,他的导师是能源学家与化学家Henry Dreyfus 教授。他刚刚获得美国国防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奖学金(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 Fellowship)。Curtin 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曾经获得2008年普林斯顿大学化学技能最高荣誉奖。MIT和普林斯顿的的教授和学生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化学天才而感到痛心。其实只要看到Peter N. Curtin的愉悦的笑脸,你都会为他感到惋惜。 Curtin并不是职业的马拉松运动员。看到他在运动中突然离去,我在想,其实人可以追求顶峰,但是要量力而行,生命是最重要的。体育运动是为了增强体魄,人们应该以一种适合自己、舒适的方式去运动,哪怕是散步,只要活动身体,心情愉悦就行。我经常散步在波士顿的查尔斯河边,偶尔小跑,既观了风景、又活动了身体,有时候还抓拍些照片,也许我这样过于宁静,但是生命犹在,只要生命犹在就可以做许多事情。。。。。。 MIT化学二年级研究生Peter Curtin 生前照片 链接: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09/curtin.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5369 次阅读|1 个评论
There is always plenty of room at the top
热度 2 hongfei 2008-9-4 12:18
There is always plenty of room at the top 2008.09.03 “There is plenty of room at the top -- but no place to sit down.” 是一句鼓励人乐观和力争上游的成语。 今天下午在UC Santa Barbara化学系和化工系做报告,题目是:New Opportunities in the Interface Studies with Nonlinear Spectroscopy。 这个报告是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US)的国际研究与教育合作项目PIRE-ECCI(PARTNERSHIP FO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ELECTRON CHEMISTRY AND CATALYSIS AT INTERFACES)的系列学术报告之一。PIRE-ECCI项目由美国UC-Santa Barbara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主持,也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C)和中国国家科技部(MOST)以及中国科学院(CAS)的大力支持。作为参与者,我是第二次在UC Santa Barbara作PIRE-ECCI项目的学术报告。我上次的报告是2005年9月22日,是PIRE-ECCI项目的第一个报告。报告相关的信息和摘要可以在以下有关PIRE-ECCI Seminar的网页找到。 PIRE-ECCI Seminar信息链接: http://pire-ecci.ucsb.edu/seminars/Seminars.htm 有关PIRE-ECCI的博文《有朋自远方来》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69 晚上和化学系的三位教授到Goleta海滩上的Beachside Bar Cafe一起晚餐。在Peter Ford教授的车上我和他谈到现在研究生普遍觉得学习和找工作的压力很大。Ford教授对我说:Why worry? There is always plenty of room at the top. There is always plenty of jobs for good people with good ideas. 我说: I fully agree. When I was graduate student at Columbia, quite many fellow students worried a lot about finding jobs. I just told myself that just try to be a good physical chemist. By the way, it is really interesting. I remember that Richard Feynman said that 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 And now you say that There is always plenty of room at the top. Ford教授说:You know what. When I was undergraduate student at CalTech, Feynman taught us general physics, and our general chemistry was taught by Pauling. It was really fun. Feynman《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演讲链接: http://www.zyvex.com/nanotech/feynman.html Feynman的那句话,几乎所有做纳米研究的人都知道。但Ford教授的这句话,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知道。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真正同意Ford教授的这句话。 不同意的Ford教授的人们可能会说:Too simple, too naive. 我择其善者而从之。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16189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2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