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数学原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牛顿的物理学著作为什么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fqng1008 2019-9-2 18:12
正在撰写《范式变迁 ——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第2章第2节“轴心时代的自然哲学”,不由想起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年7月5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版)》出版。科学史通常认为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从哥白尼时代就开始呼唤的近代科学革命,终于在牛顿这里得到了实现。 牛顿这部著作的宗旨是建立 “理性的力学”,以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建立一门“定量研究任何力所引起的运动和产生任何运动的力的科学”。著作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界中的任何运动现象与自然的力,当中也包括了为天体运动提供力学解释。 它的主要贡献包括:首次提出了牛顿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经验公式给出理论推导,给出如何定义物理概念的范例,并制定出 4条“研究哲学的规则”等等。 牛顿在这里为经典力学奠定基础,建立了以数学方法处理物理学问题的理论典范,也为科学制定了学科规则使其区别于以往的形上学玄思与独断猜想。 然而这种通常的认识似乎无法详细解释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何这部近代科学的奠基之作,在标题中却没有提及 “科学”或者“物理学”,反而使用了“自然哲学”作为著作的学科归属呢? 从这种不一致当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发生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更为深刻的 “革命”与“转型”。这也让我们有机会来反省一个问题,即我们这些现代人根据现在的理解,而忘记了牛顿那个时代的背景。 现代人的认识论条件是在 19世的纪科学兴起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其主要特征便是将科学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视其为人类把握真知的根本途径,并以它来统摄其他学科。 然而在 19世纪之前,科学并未完成它与哲学的艰难分离,当时所有可以被今天的人们视为科学的研究其实都归属在哲学之下。其中,自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以来的、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的学问便称为“自然哲学”。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各种运动现象探究自然力,再用这些力说明各种自然现象,当然是属于自然哲学的范畴。如果按照现代人的理解,所有自然哲学都不够资格被称为科学的话,便无法理解牛顿力学在开创近代科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了。 附比尔·布莱森:牛顿如何写出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 ·哈雷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在漫长而又多产的生涯中,他当过船长、地图绘制员、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皇家制币厂副厂长、皇家天文学家,是深海潜水钟的发明人。他写过有关磁力、潮汐和行星运动方面的权威文章,还天真地写过关于鸦片的效果的文章。他发明了气象图和运算表,提出了测算地球的年龄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方法,甚至发明了一种把鱼类保鲜到淡季的实用方法。他惟一没有干过的就是发现那颗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认,他在1682年见到的那颗彗星,就是别人分别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见到的同一颗彗星。这颗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约16年之后。 然而,尽管他取得了这么多的成就,但他对人类知识的最大贡献也许只在于他参加了一次科学上的打赌。赌注不大,对方是那个时代的另外两位杰出人物。一位是罗伯特 ·胡克,人们现在记得最清楚的兴许是他描述了细胞;另一位是伟大而又威严的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他起先其实是一位天文学家,后来还当过建筑师,虽然这一点人们现在往往不大记得。 1683年,哈雷、胡克和雷恩在伦敦吃饭,突然间谈话内容转向天体运动。据认为,行星往往倾向于以一种特殊的卵行线即以椭圆形在轨道上运行——用理查德·费曼的话来说, “ 一条特殊而精确的曲线 ” ——但不知道什么原因。雷恩慷慨地提出,要是他们中间谁能找到个答案,他愿意发给他价值40先令(相当于两个星期的工资)的奖品。 胡克以好大喜功闻名,尽管有的见解不一定是他自己的。他声称他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但现在不愿意告诉大家,他的理由有趣而巧妙,说是这么做会使别人失去自己找出答案的机会。因此,他要 “把答案保密一段时间,别人因此会知道怎么珍视它”。没有迹象表明,他后来有没有再想过这件事。可是,哈雷着了迷,一定要找到这个答案,还于次年前往剑桥大学,冒昧拜访该大学的数学教授艾萨克·牛顿,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牛顿绝对是个怪人 ——他聪明过人,而又离群索居,沉闷无趣,敏感多疑,注意力很不集中(据说,早晨他把脚伸出被窝以后,有时候突然之间思潮汹涌,会一动不动地坐上几个小时),干得出非常有趣的怪事。他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也是剑桥大学的第一个实验室,但接着就从事异乎寻常的实验。有一次,他把一根大针眼缝针——一种用来缝皮革的长针--插进眼窝,然后在 “ 眼睛和尽可能接近眼睛后部的骨头之间 ” 揉来揉去,目的只是为了看看会有什么事发生。结果,说来也奇怪,什么事儿也没有 --至少没有产生持久的后果。另一次,他瞪大眼睛望着太阳,能望多久就望多久,以便发现对他的视力有什么影响。他又一次没有受到严重的伤害,虽然他不得不在暗室里待了几天,等着眼睛恢复过来。 与他的非凡天才相比,这些奇异的信念和古怪的特点算不了什么 ——即使在以常规方法工作的时候,他也往往显得很特别。在学生时代,他觉得普通数学局限性很大,十分失望,便发明了一种崭新的形式——微积分,但有27年时间对谁也没有说起过这件事。他以同样的方式在光学领域工作,改变了我们对光的理解,为光谱学奠定了基础,但还是过了30年才把成果与别人分享。 尽管他那么聪明,真正的科学只占他兴趣的一部分。他至少有一半工作年龄花在炼金术和反复无常的宗教活动方面。这些活动不是涉猎,而是全身心地扑了进去。他偷偷信仰一种很危险的名叫阿里乌斯教的异教。该教的主要教义是认为根本没有三位一体(这有点儿讽刺意味,因为牛顿的工作单位就是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他花了无数个小时来研究耶路撒冷不复存在的所罗门王神殿的平面图(在此过程中自学了希伯来语,以便阅读原文作品),认为自己掌握着数学方面的线索,知道基督第二次降临和世界末日的日期。他对炼金术同样无比热心。 1936年,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在拍卖会上购得一箱子牛顿的文件,吃惊地发现那些材料绝大部分与光学或行星运动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些有关他潜心探索把低贱金属变成贵重金属的资料。20世纪70年代,人们通过分析牛顿的一绺头发发现,里面含有汞 —— 这种元素,除了炼金术士、制帽商和温度计制造商以外,别人几乎不会感兴趣 —— 其浓度大约是常人的 40倍。他早晨有想不到起床的毛病,这也许是不足为怪的。 1684年8月,哈雷不请自来,登门拜访牛顿。他指望从牛顿那里得到什么帮助,我们只能猜测。但是,多亏一位牛顿的密友--亚伯拉罕·棣莫佛后来写的一篇叙述,我们才有了一篇有关科学界一次最有历史意义的会见的记录:1684年,哈雷博士来剑桥拜访。他们在一起待了一会儿以后,博士问他,要是太阳的引力与行星离太阳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他认为行星运行的曲线会是什么样的。 这里提到的是一个数学问题,名叫平方反比律。哈雷坚信,这是解释问题的关键,虽然他对其中的奥妙没有把握。 艾萨克 ·牛顿马上回答说,会是一个椭圆。博士又高兴又惊讶,问他是怎么知道的。 “ 哎呀, ” 他说, “ 我已经计算过。 ” 接着,哈雷博士马上要他的计算材料。艾萨克爵士在材料堆里翻了一会儿,但是找不着。 这是很令人吃惊的 —— 犹如有人说他已经找到了治愈癌症的方法,但又记不清处方放在哪里了。在哈雷的敦促之下,牛顿答应再算一遍,便拿出了一张纸。他按诺言做了,但做得要多得多。有两年时间,他闭门不出,精心思考,涂涂画画,最后拿出了他的杰作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更经常被称之为《原理》。 极其偶然,历史也只有过几次吧,有人作出如此敏锐而又出人意料的观察,人们无法确定究竟哪个更加惊人 —— 是那个事实还是他的思想。《原理》的问世就是这样的一个时刻。 它顿时使牛顿闻名遐迩。在他的余生里,他将生活在赞扬声和荣誉堆里,尤其成了英国因科学成就而被封为爵士的第一人。连伟大的德国数学家戈特弗里德 ·莱布尼兹也认为,他对数学的贡献比得上在他之前的所有成就的总和,尽管在谁先发明微积分的问题上,牛顿曾跟他进行过长期而又激烈的斗争。 “ 没有任何凡人比牛顿本人更接近神。 ” 哈雷深有感触地写道。他的同时代人以及此后的许多别人对此一直怀有同感。 《原理》一直被称为 “ 最难看懂的书之一 ” (牛顿故意把书写得很难,那样就不会被他所谓的数学 “ 门外汉 ” 纠缠不休),但对看得懂的人来说,它是一盏明灯。它不仅从数学的角度解释了天体的轨道,而且指出了使天体运行的引力 --万有引力。突然之间,宇宙里的每种运动都说得通了。 《原理》的核心是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定律非常明确地指出,物体朝着推力的方向运动;它始终做直线运动,直到某种别的力起了作用,使它慢下来或改变它的方向;每个作用都有相等的反作用)以及他的万有引力定律。这说明,宇宙里的每个物体 都吸引每个别的物体。这似乎不大可能,但当你在这里坐着的时候,你在用你自己小小的(的确很小)引力场吸引你周围的一切事物 —— 墙壁、天花板、灯、宠物猫。而这些东西也在吸引你。是牛顿认识到,任何两个物体的引力,再用费曼的话来说, “ 与每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以两者之间距离的平方反比来变化 ” 。换一种说法,要是你将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翻一番,两者之间的引力就弱 4倍。这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F=G 。 这个公式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当然是根本没有实际用途的,但至少我们欣赏它的优美,它的简洁。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做两个快速的乘法,一个简单的除法,嘿,你就知道你的引力状况。这是人类提出的第一个真正有普遍意义的自然定律,也是牛顿到处深受人们尊敬的原因。 《原理》的产生不是不带戏剧性的。令哈雷感到震惊的是,当这项工作快要完成的时候,牛顿和胡克为谁先发明了平方反比定律吵了起来,牛顿拒绝公开关键的第三卷,而没有这一卷,前面两卷就意义不大。只是在进行了紧张的穿梭外交,说了许多好话以后,哈雷才最后设法从那位脾气怪僻的教授那里索得了最后一卷。 哈雷的烦恼并没有完全结束。英国皇家学会本来答应出版这部作品,但现在打了退堂鼓,说是财政有困难。前一年,该学会曾经为《鱼类史》下了赌注,该书成本很高,结果赔了老本;他们担心一本关于数学原理的书不会有多大销路。哈雷尽管不很富裕,还是自己掏钱支付了这本书的出版费用。和以往一样,牛顿分文不出。更糟糕的是,哈雷这时候刚刚接受学会的书记员的职位,他被告知,学会已经无力给他答应过的 50英镑年薪,只能用几本《鱼类史》来支付。 牛顿定律解释了许许多多事情 --海洋里潮水的飞溅和翻腾;行星的运动;为什么炮弹着地前沿着一条特定的弹道飞行;虽然我们脚下的行星在以每小时几百公里的速度旋转,为什么我们没有被甩进太空 ? 我们没有被甩进太空 —— 这些定律的全部意义要费好大工夫才能领会。 本文节选自《万物简史》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0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邓恩的《丧钟为谁而鸣》与“白头”的《过程哲学》
热度 3 王飞跃 2016-12-12 09:24
邓恩的《丧钟为谁而鸣》与 “ 白头 ” 的《过程哲学 》 王飞跃 我一直觉得 “ 白头 ” 怀德海( Whitehead )的 “ 过程哲学 ” 与邓恩的诗《丧钟为谁而鸣》不但有其内在的关联,而且很可能是 “ 白头 ” 受了此诗的震撼,最终形成了他的 “ 过程( process ) ” 哲学之理念,及其鸿著《 Process and Reality 》。 正如邓恩在《丧钟为谁而鸣》所叹: 没有人 是零落大海的孤岛 可以自成一体 所有人 都是广袤大陆的一员 是整体的部分 如果海浪冲掉一片岩石 欧洲就会变少 …… 直觉上,总是认为 白头 ” 的过程哲学就是把这位祖上的玄学诗人之理想在理性上升华至哲学而己:现实的实质不是物质,而是关系,更是形成和维持关系的过程,永恒的过程。 邓恩( John Donne , 1572-1631 )的诗,差不多 300 年后才为世人所识,而 “ 白头 ” 的哲学不到 30 年就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产生了环保运动和今日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甚至走向极端,催生 “ 过程教 ” 和 “ 绿色革命 ”的极端形式 。 文献和网上查了许多年,都没有找到 “ 白头 ” 和邓恩有何关联。只是自己不死心,总觉得他们之间应有关联,希望有人找出论据,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或者错的。 网上有许多邓恩 《丧钟为谁而鸣》的中文译本,从粗糙的到精致的,还有李敖的“豪放版”,但我觉得都没有捕捉到邓恩诗里面的逻辑与推理,故尝试着重译如下。 《丧钟为谁而鸣》 约翰 · 邓恩( 1572-1631 ) 没有人 是零落大海的孤岛 可以自成一体 所有人 都是广袤大陆的一员 是整体的部分 如果海浪冲掉一片岩石 欧洲就会变少 就像 海岬 失去一块 就像朋友的庄园毁了一角 最终就是自己变小 : 每个死亡都使我变小 因为 我与整个人类相联 所以 不必再问丧钟为谁而鸣 警钟为你而鸣 2016 年 12 月 10 日于三亚,时美国前副总统 Al Gore 做环保主题讲演,有感 ---------------------------------------------------------------------------------------------------------------- -------- 附 1 : No Man Is An Island John Donne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 -------- 《丧钟为谁而鸣》 约翰 · 邓恩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 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 欧洲就会减少。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以,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来源: https://www.douban.com/note/252545898/ ------------------------------------------------------------------------------------------------------------------- -------- 《 丧钟为谁而鸣 》 约翰 · 邓恩 没有人能自全, 没有人是孤岛, 每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要为本土应卯 那便是一块土地, 那便是一方海角, 那便是一座庄园,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一旦海水冲走, 欧洲就要变小。 任何人的死亡, 都是我的减少, 作为人类的一员, 我与生灵共老。 丧钟在为谁敲, 我本茫然不晓, 不为幽明永隔, 它正为你哀悼。 以上为 李敖翻译版本 ,来源: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4753764/ ------------------------------------------------------------------------------------------------------------------- -------- 附 2 : 玄学派诗人 — 约翰 · 邓恩 约翰 · 邓恩 (John D o nn e , 1572~1631 ) , 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 。 出生在伦敦,就读于牛津大学,后来又在伦敦学习过法律。他原本是一名天主教徒,但由于长期受到宗教迫害,最后改信英国国教,成为当时著名的布道者,从 1621 年担任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他的诗作大都是在死后发表的,第一部诗集于 1633 年出版。 尽管 邓恩 从其父处继承了一笔钱,但远远不能使他经济上获得自立。他不善经商,不得不以另一种途径在这个世界上立足。他只得依靠智慧、幽默、情趣、学识、勇敢以及别人的恩惠。他广泛阅读了神学、医学、法律和古典著作,因此在写作中,他有时显示出其不凡的学识、机智和幽默。他的诗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甜美诗体。他摒弃了过去人们在诗歌中所应用的传统的意象,采用了奇特的比喻,多变的格律等,具有他独特的诗歌特色 。 邓恩 的 创作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诗人,还影响到 Eliot 、 John Crowe Ransom 、 Allen Tate 等二十世纪时的诗人。与其他玄学派诗人一样,邓恩的诗作也运用比附比喻(精巧、惊人的比喻),从日常生活和广博的学识中寻找意象。在玄学派诗人中,他能将强烈的情感和学识上的独创和练达加以完美结合。作品包括爱情诗、讽刺诗、格言诗、宗教诗以及布道文等。诗歌节奏有力,语言生动,想象奇特而大胆,常使用莎士比亚式的机智的隐喻,这些特点在他的诗集《歌与短歌》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邓恩是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启迪了包括 George Herbert 、 Andrew Marvell 等一大批杰出诗人在内的所谓 “ 玄学诗派 ” 。邓恩和他开创的玄学诗派在 18 世纪遭到人们冷落,到了 20 世纪,现代派诗人 Yeats 、 T.S. Eliot 等都从邓恩的诗歌中广泛汲取营养,邓恩因而被看成是现代派诗歌的先驱。 约翰 · 邓恩死后出版第一部诗集,长期受人争议,直到二十世纪才被公认为大师。邓恩早期创作爱情诗,如《歌与十四行诗》。很多诗作饱含机智、嘲讽,也有些诗作表现出柔和与深情。他在 16 世纪 90 年代创作的爱情诗,特别是《挽歌》,在格调和情感深度方面明显不同于当时传统的宫廷爱情诗。 邓恩后期的作品带有浓重的宗教和哲学色彩,表达了一个人对生死和局限性倍感困扰的思想。《死亡,不要骄傲》和《病中赞歌》都是比较有名的宗教诗歌。 邓恩的散文作品也很出众。《假殉教者》批评了为信仰而死的天主教徒。在《突发事件的祷告》中《 丧钟为谁而鸣 》 较为有 名。这部作品是他对疾病和死亡进行的一系列思考。他的布道也很受欢迎,被收入《布道词》一书。 ---------------------------------------------------------------------------------------------------------------- -------- 附 3 :
个人分类: 随思走笔|14767 次阅读|2 个评论
《实践的三重根》《向论》《数学原理》《政治学原理》《法学原理
HuangFengli 2010-6-17 19:16
(《实践的三重根》和《向论》内容是科学学原理的基础部分,但是由于其基本内容已在前面几篇文章中表述,再加上作者时间限制,这里仅给两文的提纲,方便读者理解科学学原理的基本结构) (黄凤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实践的三重根 一 实践(实践即主体,不同于认识论范畴的实践;科学学知识体系的前提非基础:作为认识论范畴的实践) 二 实践的外部联系(由近到远 : 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国内社会分工实践。) 三 实践的内部联系(由近到远 : 接触 - 反映实践。感性 / 理性接触 - 反映实践。国内社会分工感性 / 理性接触 - 反映实践。国际自然分工感性 / 理性接触 - 反映实践) 四 实践的外内联系 ( 由近到远 :DNA 等适应存在物 . 知识 ) 向论 向论是反映总和历史人类实践的假说 一 知识是反映实践的存在。(反映实践。反映存在) 二 对存在的三重根的认识是反映总合历史人类实践的存在。(反映总合历史人类实践。存在的三重根。 Y=F(X) 是存在的三重根的数学形式( Y=F ( X )的算术形式及其它以此为基础的数学形式)) 三 假说是反映三重根内容类似于已反映的存在的三重根的存在。(反映三重根内容类似于已反映的存在的三重根的存在。假说也是知识) 四 向论是反映总和历史人类实践的假说。(反映总和历史人类实践。向论。谈谈辩证法) 单位向,和向 一 单位向(单位向即单位时间。单位向的三重根。单位向的自我完备) 二 和向(和向即单位向的和。和向的三重根。和向的不完备及其三重根的求解)。 数学原理提纲 总论 一 存在的三重根或 Y=F(X) 及其求解 二 整数及 +/-/*// 数学体系的产生、实践悖论及其解决 三 实数及实函数数学体系的产生、实践悖论及其解决 四 复数及复函数数学体系的产生、实践悖论及其解决 五 集合或概论及模糊函数数学体系的产生、实践悖论及其解决 政治的三重根(或政治学原理)及当代中国政治分析 第一部分 政治学原理 一 政治学原理的理论基础(国家原理;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 二 政治的外部联系:资源竞争(资源竞争;与经济的外部联系之区别) 三 政治的外内联系:政治制度(资源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状态的制度反映;没有所有制稳定;基本政治制度 / 非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构成(选举制、代表制)和历史) 四 政治的内部联系: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与经济的外内联系之区别;基本经济制度 / 非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所有制、分配制)和历史。) 第二部分 当代中国政治分析 一 当代中国的国情、国家性质 二 当代中国政治的外部联系:资源竞争(权力、土地、科研、劳动力、其他物质资源) 三 当代中国政治的外内联系:基本政治制度(上述五种的选举制和代表制,非狭义选举制度和代表制度) 四 当代中国政治的内部联系:经济制度(上述五种的所有制和分配制,非狭义所有制度和分配制度) 法制的三重根(或法学原理)及当代中国法制分析 第一部分 法学原理 一 法学原理的理论基础(国家原理;政治原理;法学原理) 二 法制的外部联系:资源竞争(资源竞争;与政治和经济的外部联系的区别) 三 法制的外内联系:基本政治制度(选举制和代表制;与政治的外内联系即政治制度的区别) 四 法制的内部联系:法律制度(宪法及对应执法制度(含狭义执法制度和司法制度)、行政法及对应执法制度、经济法及对应执法制度、商法民法及对应执法制度;) 第二部分 当代中国法制分析 一 当代中国的国情、国家性质 二 当代中国法制的外部联系:资源竞争(权力、土地、科研、劳动力、其他物质资源) 三 当代中国法制的外内联系:基本政治制度(上述五种资源上的竞争在基本政治制度上的表现) 四 当代中国法制的内部联系:法律制度(上述五种资源上的竞争在法律制度上的表现) 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学(或实践唯心论哲学学) 一 理论基础或分析范式(社会科学学原理;哲学学原理) 二 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外部联系:实用主义价值观;内涵政治资本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文化个人主义。 三 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外内联系:实证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的正面即否认间接实践和承认直接实践;实证主义的反面是反实践主义或神秘主义 四 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内部联系:实践本体论(实践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只限于实践可错性保留;实践唯物主义将实践本体化,实则放弃了唯物主义前提,创立了实证主义方法论,为贯彻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实践本体论开辟了道路);形式为贯穿自然意志的类人猿本体论或自私自利主体论 五 站在当代中国国家主流哲学意识形态的立场上批判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国情/国家性质;国家主流价值观及其内涵;实用主义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权贵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非主流国家价值观;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批判即其悖论) 人生观学及当代中国人的人生观分析 黄凤琳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7 月 20 日 ) 一 科学学学派对人生观的定义( DNA 值及单位 DNA 值;资源价值与资源配置价值;集体(人类(人类伦理和美学)) - 国家 - 阶级)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个体实践及个体价值观即人生观的定义) 二 阶级价值观(阶级及阶级价值观的定义(以一定资源种类的竞争所有实践为标准(区别于马克思的阶级和阶层);阶级价值观的内容(阶级政治经济实践内容)和形式(阶级美学和阶级伦理学));政治实践与政治价值观;经济实践与经济价值观;文化实践与文化价值观);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与被统治阶级的价值观(柏拉图德性论)) 三 国家价值观(国家及国家价值观的定义(以一定阶级间资源的竞争所有格局实践即国内社会分工实践为标准(区别于马克思的国家、政体);国家价值观的内容(国家政治经济实践内容)和形式(国家美学和国家伦理学));(阶级间或国家)政治实践(格局)及(国家)政治价值观;(阶级间或国家)经济实践(格局)及(国家)经济价值观;(阶级间或国家)文化实践(格局)及(国家)文化价值观) 四 人类价值观(人类及人类价值观的定义(以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为起始以来的人类个体的总和;人类价值观的内容(人类政治济实践发展趋势及科学学的论证)和形式(人类美学和人类伦理学(柏拉图德性论)));人类政治实践及人类政治价值观;人类经济实践及人类经济价值观;人类文化实践及人类文化价值观) 六 世界共产主义时人类的价值观(非上述人类价值观)(无资源配置价值及其集体和个体衍生价值观,唯资源价值和 DNA 值) 五 当代中国人的人生观分析(当代中国人的实践和人生观;当代中国人的阶级实践及阶级价值观;当代中国人的国家实践及国家价值观) 政治学(不同于政治的三重根或政治学原理中的政治学概念,后者比前者更本质,后者的外部联系是前者的内部联系.前者是人类主体的共同外部联系,是某主体的远外部联系.以下经济学,文化学类推)的三重根或政治学学原理 政治学的外部联系:国家主体政治价值观(非阶级主体,阶级调和的,同意的) 政治学的外内联系:反实践认识论 政治学的内部联系:主体间性的本体化(生物本体) 经济学的三重根或经济学学原理 经济学的外部联系:国家主体经济价值观 经济学的外内联系:反实践认识论 经济学的内部联系:所有制的本体化 文化学的三重根或文化学学原理 文化学的外部联系:国家主体文化价值观 文化学的外内联系:反实践认识论 文化学的内部联系:基本文化制度的本体化 (上述包括哲学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的三重根的提纲可以看做是科学学对相应学科的分析框架.用科学学原理的基础存在的三重根原理和实践反映论知识论批判其反实践认识论和本体化,再加上某主体(某主体的三重根不同于主体的三重根.主体的三重根依次是DNA或氨基酸或蛋白质/实践/阶级性国家性等等.)/政治/经济/文化的三重根的提纲,即可看做是对前者缺乏可移植可普适的科学性的批判框架. 市场工具主义学或当代中国经济学哲学学 市场工具主义,即对市场经济制度持工具主义态度。区别于市场至上主义,前者不预判市场经济制度的好与坏,实践效果好则用之,实践效果差则弃之。而市场至上主义,则是无条件地视市场经济制度为人类本性的天然安排。持前者观点的主体是践行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主体,持后者观点的主体是资本主义国家主体。市场工具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国家主体经济实践内容的传统经济学哲学反映,本文将在科学学思想体系的指导下对其进行研究。按照科学学描述社会科学存在的一般框架,本文分市场工具主义的外部联系/外内联系/内部联系三部分来描述或反映当代中国经济学哲学。 一 市场工具主义的外部联系(当代中国国情-国家性质-国家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私有制) 二 市场工具主义的外内联系(国家实践唯物主义的反间接实践) 三 市场工具主义的内部联系(无视所有制决定分配制的原理,市场的资本主义分配生产关系本质,市场只是资本主义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模式中阶级间对资源竞争所有的一种方式) 法治工具主义学或当代中国法学哲学学 一 法治工具主义的外部联系(法制价值观-私有制) 二 法治工具主义的外内联系 三 法制工具主义的内部联系 价格主义“批判”和研究 在乌有上看到一篇《 GDP 主义批判》,我也想写此《价格主义“批判”》。当然两者,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站在国家社会主义立场(在国家主体性构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无产阶级和占附属地位的资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调和主体的立场)批判 GDP 这个国家经济总量统计指标所要反映的国家主体性力量的资本主义立场(在国家主体性构成中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占附属地位的无产阶级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调和主体的立场。注意,此处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立场”的批判表述)的真理性或科学性局限性,而后者要“批判”和研究现代以来那种追求以价格为数量化基础的资本主义的精确社会科学知识和行为(或实践)。“批判”的标准是“经济(实践)的三重根原理”,研究的指导理论是“社会科学学原理”或“广义文化(实践)的三重根原理”。遵照科学学的立场,批判加上引号。 价格主义“批判”(效用价值是资本主义国家主体性的现象学反映,是F()1的反映。) 价格是什么呢?它对价值的反映是科学的吗?是怎样的科学?以价格为数量化基础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科学家们应该不会反对价格是价值(对人有用的东西,无论是所谓主观的有用,还是所谓客观的有用)的反映这个定义,要不然其“科学”本身就不成立了。那么 价格主义研究(价格主义文化实践的外部联系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外内联系时资本主义认识论;内部联系是资本主义本体论) 传统社会科学是实践科学 传统社会科学是实践科学,是以问题者以自我为圆心回答“应该怎么样”的展开的关于问题者实践本身的F()1的知识体系。 拟写现代西方社会科学学(含哲学学,政治学学,经济学学,文化学学) 国家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不同于阶级主义) 横断科学与科学学(存在的三重根原理比前者应用更广,并且可以统一前者。科学学体系还能说明横断科学的生成基础) 阶级实践的反本质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新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判断) 当代中国土地财政的性质和过程分析(国家社会主义和权贵资本主义在土地财政上的表现 一前者为主要 如德国容克剥夺资产阶级一样 一方面国家社会主义权力资本化 另一方面剥夺中产阶级 以为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和人口数量上壮大中产阶级提供财政支持) 房屋拆迁艺术(强拆)与土地政策(矛头指向土地的国家社会主义所有制) 形而上的精神现象学分析 一 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或哲学 ( 前者包含后者 , 后者是前者的显意识部分 ) 二 形而上的三重根(主体 ( 主体即实践 ) 价值观;反 ( 主体 ) 实践或形式主义的认识论或关于该主体(实践)的 F () 1 的知识 ( 范畴体系等级低于主体实践 , 或没有认识到该范畴的外部联系即主体 ( 实践 ) 价值观 ) 体系 ; 孤立静止的本体论 ; ) 三 以价格哲学分析为例 ( 资本主义主体潜在的价值观 ; 价格等于价值 ( 范畴等级低于价格实践即以私有制实践为外部联系的市场交换制度实践 ; 是关于市场交换制度实践的 F()1 的知识体系 ); 市场交换制度 ( 的国内交换经济社会分工 ) 的本体化 ) 四 数学哲学 / 现代新三论旧三论等 / 物理哲学 / 化学哲学 / 生物哲学 / 工程哲学 / 科技哲学等关于自然科学理论和基础社会科学理论的前提化范畴化体系化的学科的三重根 ( 历史人类 ( 超越阶级和国家 ) 的在具体领域的总和实践价值观 ; 反 ( 主体 ) 实践或形式主义的认识论或关于该主体(实践)的 F () 1 的知识 ( 范畴体系等级低于主体实践 , 或没有认识到该范畴的外部联系即主体 ( 实践 ) 价值观 ) 体系 ; 孤立静止的本体论 ; ) 主义渴望数量化 一 历史的社会形态学说 二 它们的粗糙及分析现代人类社会的不足 三 主义渴望数量化 四 国家原理的数量化 科技学 (见自然实践的生成机制和以人类DNA的自我维持能力的增加为实践的逻辑主线) 及科技哲学学 (以超越国家和阶级的集体主体的自然实践(价值观或主体性)为外部联系,反实践为外内联系,该自然实践本体化为内部联系) 自然实践的数量化 (渔猎采集——农牧——手工业——机器——生物(前面都为人体的外部环境的改善,后为内部环境的改善。如以生物工业实践为外部联系,脑神经为内部联系):人类DNA的自我维持能力的增加?) 极左与极右 前言 一 何谓极左? 二 何谓极右? 三 极左与极右之联系 走向主体自觉的社会科学 前言 一 走向主体自觉的哲学 ㈠哲学学原理 ㈡哲学史学 二 走向主体自觉的政治学 ㈠政治学学原理 ㈡政治学史学 三 走向主体自觉的经济学 ㈠经济学学原理 ㈡经济学史学 四 走向主体自觉的文化学 ㈠文化学学原理 ㈡文化学史学 土地的三重根 土地是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转化过程中国家自然实践中的重要资源要素。把一个国家的土地现象解释好了,就基本上能了解这个国家的自然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总体过程了。本文名为土地的三重根,根据主客体统一的原则,而实则为土地实践的三重根。本文依据存在的三重根原理,描述了当代中国土地实践的外部联系/外内联系/内部联系等对于理解土地现象不可分割的三方面内容。 一 土地的外部联系:国家土地制度 根据国家的三重根原理,国家自然实践的外部联系是国家社会实践。土地实践是国家自然实践中的一种。而土地制度又是反映了国家以土地为对象的社会实践中的最稳定部分。因此,土地的外部联系是国家土地制度。而根据经济的三重根原理,政治制度反映了国家内部阶级间对土地自然实践资源要素的竞争所有格局的稳定部分。而经济制度又是反映了该稳定部分中的更稳定部分。价格,作为广义的经济制度,更是反映了经济制度中的最稳定部分。土地制度是经济制度。因此,本节把土地制度的三重根描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土地价格。这种做法,看似很有任意性,实际上能够宏观地把土地制度动态的联系过程反映出来。这恰是存在的三重根原理,代替因果律,用于分析现象尤其是被传统社会科学习惯颠倒本末的社会现象的优势所在。 ㈠土地制度的外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㈡土地制度的外内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㈢土地制度的内部联系:土地价格 二 土地的外内联系:国家自然实践 ㈠国家自然实践的外部联系:国家社会实践 ㈡国家自然实践的外内联系:土地及其它资源要素的价格 ㈢国家自然实践的内部联系:国家自然实践模式 三 土地的内部联系:国家土地自然实践 ㈠国家土地自然实践的外部联系:国家自然实践模式 ㈡国家土地自然实践的外内联系:国家其它自然实践 ㈢国家土地自然实践的内部联系:国家土地自然实践 改革开放与扩大内需 前言 一 1979 年至 2009 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㈠ 1979 年至 2009 年的改革开放与国家社会实践模式 ㈡ 1979 年至 2009 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 二 2009 年以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与扩大内需 ㈠ 2009 年以后几十年的国家社会实践模式 ㈡改革开放 ㈢扩大内需 ㈣ 2009 年以后几十年的国家自然实践模式 科学学 第一部分 科学学原理 一 科学学学 1 .实践学 人类历史的整体实践不可知。 集体主体与个体主体;间接实践与直接实践 2 .向论 向论 永远不会被证伪和证成的知识 3 .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 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 永远不会被证伪的知识 二 科学的外部联系:主体或实践即科学的主体部分 1 .国家的三重根原理 国外实践(综合了自然实践和社会实践) 国家社会实践:国家主体内部各种主体的规范行为 国家自然实践:历史的自然实践类型及序列 2 .集体主体的三重根原理 扩展后的国家的三重根原理:阶级;地区;民族;国家;超国家主体;两极主体。 3 .主体之间的斗争 主体之间(包括集体主体内部的个体主体)的各种失范行为:如战争、犯罪等。 4 .两极世界理论 5 .世界共产主义理论 6 .自然科学的主体:间接实践形成的集体主体 7 .科学家与个体主体的偏好:理论知识与现象知识。历史实践与新实践。 三 科学的外内联系:反实践认识(反生成知识的实践的认识,即将生成知识的实践与其生成其本身的实践孤立开,静止地去反映)即科学的客体部分。 1 .反实践(横断科学:演绎主义与直观主义) 2 .反自然实践(自然科学:证成主义与否证主义) 3 .反社会实践(社会科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哲学: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政治学: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经济学:形式主义与现实主义) 四 科学的内部联系:知识体系即科学的成果部分。 1 .价值论.反实践认识论(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本体论(理论知识与现象知识) 2 .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价值论;反实践认识论;本体论 3 .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价值论;反实践认识论;本体论 第二部分 具体科学学 一 横断科学学 存在的三重根与横断科学知识 现代新旧三论 形式逻辑 数理逻辑 二 自然科学学 三 哲学学 四 政治学学 政治学的三重根 代表主义是政治学中的科学主义 五 经济学学 经济学的三重根 价格主义是经济学中的科学主义
287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