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欧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药靠什么 入门 西方?
热度 3 sheep021 2011-5-19 13:23
中药靠什么“入门”西方?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30日 17:02    交谈人物: 任德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曾任全国医药商业协会会长、中药经济研究会会长、中国医药公司总经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参与并推动中药现代化达30年之久,是绝大部分中药现代化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 被誉为我国“中药现代化之父”。    交谈动机   将古老中药推向世界,是数代中国人的梦想。为此,国人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一场名为“中药现代化”的长征。近30年过去了,欧美等主流国家对中药的大门仍未打开。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美国学术界涌现出了一股“中药研究热”;欧盟也于今年4月底颁布法令,首次正式明确中药作为药品的法律地位。   这是巧合,还是中药现代化的重大突破?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为指导的中药,又如何与现代医学及医药对接?为此,记者日前独家专访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任德权。    欧美开始兴起“中药热” 西方主流社会确认中药合法地位   记:从近年开始,一股“中药热”在欧美悄然兴起。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著名学府都已开始研究中药,而欧盟也于今年4月底颁发新的传统植物注册指令。这对中药有何意义?   任:堪称里程碑,标志着西方主流社会开始重新认识中药。欧洲已承认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草药的合法地位,而此前他们并不认为中药是药。说白了,中药“连入门的资格都没有”。包括香港在英国人统治时期,中医、中药的身份也是稀里糊涂的,他们既不禁止你,也不承认你,法律上没地位。   记:最近欧美为什么突然对中草药有了兴趣?   任:一方面,在经历工业化快速发展后,西方社会正掀起“回归自然”潮流,而中草药刚好是天然产品。另一方面,欧洲本来也有使用草药的传统。但在上个世纪化学药发展起来以后,草药一度受到了冷落。化学药发展到后来,虽然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也有解决不了的。现在回头看,草药也有独特疗效,比如银杏叶制剂;而去年非典期间中药的突出功效,也让他们刮目相看。    中药为何要走向世界?   记:几乎所有人都承认中药国际化很难。既然那么难,为什么还要国际化?   任:这话没错。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中成药多年的发展,90%以上都是靠内需拉动。中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人类传统文化结晶的一部分,所以也应该由全人类共享。另外,从经济意义上讲,如果国外有市场为什么不去做?内需毕竟有一定的限度。去年全国中药产业约800亿元,再加上中药材有近1000亿,而出口才7亿美元,国内国际市场极不平衡———如果中药能走向世界,那得有多大的市场?    中药国际化难在文化   记:您认为中药国际化最难在什么地方?   任:从生产技术到临床标准,哪个环节都不容易。不过,如果与别的产品相比,中药走向世界最难还在文化隔阂。比如中药有效性的表述。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有特殊理论和语言。比如你今天不舒服,说是上火了,或称有点气虚,亦或是脾虚———这些语言是中医药衡量健康的标志,大部分中国人都明白。但在西方人听起来就会云里雾里,更谈不上有效交流。    中药现代化已长征30年 初步实现规范化工业生产,扔掉大木桶大铁锅   记:中药为了国际化,是不是才开始了我们常听到的“中药现代化”?   任:中药走向世界,并不是今天才开始。唐朝鉴真东渡就已将中药带到日本;明朝郑和下西洋,又把中药传到东南亚。日本和东南亚对中药的认识,均始于斯。当时的隔阂主要是在地理上,克服了这一点中药就能在那里扎根。而今天的隔阂却在文化。中药要走出国门,首先得要走出中国和亚洲的文化圈,要努力让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为西方主流社会所理解;其次还离不开中药的综合实力,如科研水平、经济实力等等。当然,“中药现代化”是其中的必要条件之一。   记:中药为什么要“现代化”?   任:中药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会不断有发展和扬弃。从《内经》到《神农本草》到张仲景的《伤寒论》等等,中药之所以绵延不绝,正在于它能与时俱进。而走到今天的中药,要发扬光大就必须得现代化。不现代化就无法为现代生活所接受。   但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药还主要是手工作坊式生产,剂型也局限于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卫生条件也不好。上世纪70年代初中日建交不久,日方就反映说我们的中药杂菌含量过高,有的药丸测试后杂菌过百万,甚至还含大肠杆菌。于是,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发布了我国关于中成药发展的第一个国家文件,提出要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扔掉大木桶、大铁锅;这以后,中药才慢慢吸收了现代医药管理的基本理念;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药现代化”的概念和规范,比如GMP(规范化工业生产)、GAP(规范化药材种植)等等。    现代化只迈出一小步   记:如果从机械化算起,“中药现代化”至今已发展了30年。如果说中药现代化有100步,那么您认为现在已走了多少步?   任:20步,可能更少些。中药不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的主要原因有成分不清、药效不明、质量不可控。所以在上世纪90年后期,我们的重要突破就是引入指纹图谱技术,对中药质量进行控制,现在这一技术已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但这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而只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为什么?因为指纹图谱还需要结合不同的中药材进行应用,药材的质量如何,疗效如何,影响因素很多。比如气候、阳光、土壤等等。就像人吃不同的食物血液中血脂含量会不同,植物也一样。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同样一种药材,长在哪儿药效最好?于是有了药材的地道性。但50多年前,我国曾发起一场“北药南移、南药北种”运动,把地道性都给冲了,现在恢复起来很不容易。   还有,如何用现代语言“翻译”中药功效?比如六味地黄丸,滋阴也好、补肾也罢,类似说法在东方文化圈已被广泛承认,但西方人就难以接受。中药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跨越这一文化技术壁垒。   另外,现代科学思维往往离不开数字语言,而中医对中药功效判断凭的是感觉。比如你说阴虚,西方会有人问,阴虚多少度啊?如果将来能这样表达:阴虚6.8度,吃六味地黄丸补了4度,还虚2.8度———如果能这样量化,我相信全世界的医学工作者都能接受。当然,中药功效的量化并不缺乏基础,很多老中医感觉里就有量化的成分。    中西药区别不在于制作法 中药当然可以做成片剂胶囊   记:“中药现代化”肯定会用到一些高科技。对此,有人认为这是“中药西制”,背叛了中医药传统。您怎么看?   任:我们不赞成这种说法。中西药的区别不在于制作方法,而在于其理论依据,是中药还是西药。20年前,就有人提出,如果把传统中药的丸散膏丹做成西药一样的片剂、胶囊,就是“西制”。这是一种误区。片剂胶囊只是剂型的发展,并不涉及是中药还是西药。就如同小平同志指出,市场经济不姓社也不姓资,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的内容,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样的道理,西药有PILL(丸药),中药当然也可以有片剂胶囊。    能治病的药就是好药   记:但这样发展下去,中药里的传统岂不是越来越少?   任:中药与西药的最本质区别在于理论体系。所以发展中药有两条路:一是中药现代化,二是对中药的现代化开发。前者不仅以中药理论为基础,开发出的成果还是以中药体系来表述,所以再现代化还是中药。而后者则是将中药看作一个源泉,不拘一格地开发。“不管白猫黑猫,抓老鼠的就是好猫”,中药开发也一样,对老百姓来说,管它中药西药,能治病的就是好药。    欢迎全世界来研究中药 跨国公司做中药是挑战更是机遇   记:这几年随着天然药物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投入到中药研发中来。由于他们的科研力量、资金实力都远远越过国内,将来“喧宾夺主”怎么办?   任:这么多国外公司开始搞中药,正说明中药地位的提高、中药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是好事。如果20年前你把中药送到他的门上,他都不理。   国外企业做中药,是不是“狼来了”?不能简单地这么看。具体对一家企业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挑战;但对整个中药行业来说,则是一种机遇。外国人来研究中药,会促进整个西方主流社会对中药的重新认识,有利于中药最终作为药品走进那里。如果别人研究得好,我们也可以借鉴,加速我们中药现代化进程。这就像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样,打开大门反而会促进经济发展。我们欢迎全世界来研究中药。   记:现在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我们的中药不敌“洋中药”,世界上80%的中药是日本制造的,其次是韩国。有这种说法吗?   任:这是一种误解。说明日本汉方药厉害,举得最多的一个例子就是日本的救心丸,一年出口是1亿元———其实计量单位是日元,而并非传言的美元,只相当100万美元左右。日本汉方药出口到西方不多,大概也就是几百万美元。韩国出口比日本多,一年约1亿美元,主要产品是高丽参。但有多少老外会吃高丽参?高丽参的主要市场是我国的香港、台湾和内地,高丽参的第一大买家是华人。而我们的中药出口一直稳定在6-7亿美元,虽然其中大部分是中药材,但我们仍是最大的出口国。   我们今天所讲的中药走向世界,是走向西方主流社会。中药走向东南亚,在鉴真、郑和那个时代就已经实现了。应该说,中药国际化,是中国中药界、韩国中药界和日本汉方药界所共同面临的课题。 (编辑:吴晓洋?来源:羊城晚报) 评论: 回顾7年前的采访新闻,感到非常奇怪,当初被看作正式明确中药作为药品的法律地位”的一纸法令,今天却成了中药进入欧盟的梦魇。不知道被誉为我国“中药现代化之父”的任德权先生(时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曾任全国医药商业协会会长、中药经济研究会会长、中国医药公司总经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参与并推动中药现代化达30年之久,是绝大部分中药现代化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 今天有何感想,七年来,为中药合法步入欧盟做过哪些具体的努力? 当初兴高彩烈的你,今天又有什么话要说? 梁洛施的经历告诉世人,灰姑娘嫁入豪门,也许只在童话世界才有。 既然难以入门西方,何不让西方来接轨我们? 中药靠什么 入门 西方? 不是靠现代化,因为西方不缺现代化,而是靠疗效!靠国家实力。没有疗效,一切免谈,没有实力,靠边站——过不完的壁垒,翻不完的坎 相关链接: 中草药被欧盟扫地出门,幸福了谁?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20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草药被欧盟扫地出门,幸福了谁?
热度 10 sheep021 2011-5-16 17:32
中药受限欧盟新规 5月1日起部分禁售禁用 2011年04月29日22:01 据新华社4月29日消息,欧盟委员会29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将从5月1日起全面实施,届时未经注册的中药将不得在欧盟市场上作为药品销售和使用。据欧盟官员透露,截至目前没有一例中药通过注册。 欧盟委员会在新闻公报中说,《传统植物药指令》旨在为包括中草药在内的传统植物药提供一套简易注册程序,有别于化学药品的注册方法,其全面实施将有助于维护欧洲患者的用药安全。 2004年4月30日生效的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要求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植物药必须向成员国主管部门申请注册,只有经审批同意后才能在欧盟市场上继续作为药品销售和使用。 为了让植物药行业完成注册,新指令给出了7年过渡期。也就是说,在截至2011年4月30日的7年过渡期里,传统植物药仍可以销售和使用,但必须尽快完成注册,否则从5月1日起将无缘欧盟药品市场。 欧盟委员会负责卫生医疗事务的发言人弗雷德里克·文森特向记者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过渡期内顺利通过注册的植物药在350种左右,但没有一例中药通过注册。 据了解,过高的注册“门槛”成为中药难以通过注册的主要原因。虽然指令中的注册程序较西药有所简化,但由于难以拿出过去15年的欧盟药用史证明,再加上数百万元的注册费用,不少中药企业望而却步。 文森特表示,欧盟指令并非是要全面禁止中药,也不会造成这种局面 ,欧盟已经注意到中国有关方面的这一关切。 他说,欧盟指令针对的是植物药,即便是在5月1日之后,部分中药仍可以像过去一样作为食品或保健品销售和使用,只要不表明是治疗或预防某种疾病的药物无需注册,至于具体划分是药还是食品将取决于成员国。 本博评论: 据此,有反中医分子幸灾乐祸地认为“中草药被欧盟扫地出门”,似乎中医找到一条反中医的证据。且不说“欧盟指令并非是要全面禁止中药,也不会造成这种局面”,也不说“即便是在5月1日之后,部分中药仍可以像过去一样作为食品或保健品销售和使用”,中医仅仅含有中草药吗? 中医药食同源,欧盟人不吃饭呢?吃饭,就可以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调理,这,欧盟能把五谷、五果、五肉、五菜扫地出门吗? 即是欧盟真的为了某种原因彻底不用中草药了,也没啥大不了,官方不用,民间也会用的,只要有疗效,靠一纸文件是禁止不了的 退一万步说,即是欧盟真的不用中医中药了,那对中国人有啥不利的呢?中国出口中草药未必能赚多少钱,还不如留着国内自己用,呵呵。让他们享受昂贵而副作用不小的的西医医药去吧。就像中餐一样,你不吃是你的损失,关中餐何干? “中草药被欧盟扫地出门”这一假新闻,幸福了谁?只不过又让反中医分子兴奋几天而已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408 次阅读|11 个评论
从欧盟对中药的态度想到的
热度 4 fqng1008 2011-5-1 15:30
看到《京华时报》的文章“中药无一例通过欧盟注册将不得作为药品销售”,不能不让我这个“吃中医饭”的人触目惊心,尽管我不像许多同道那样的沾沾自喜,但也没有如欧盟这样的铁石心肠。我总是认为:这么多人信奉中医,疗效必是其中的原因! 记得那次长春的重点专科会议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许志仁司长面对1000多名专家,在会上恨铁不成钢地向大家要疗效。在他的眼里疗效是必然的,这么多专家怎么也该拿出点像样的数据来,可是我们就是没有让他称心如意。我当时在下面咕咙:“开玩笑,拿数据是要花大钱的,一文不明就想要数据?” 实在的,我平时就是怕说疗效,因为疗效不是我们的某些“专家”的信口开河,是要靠数据说话的。特别是当代循证医学的广泛应用,真正能够让它开口承认的疗效数据还真不是我们这些小医生能够问津的。多中心、双盲、对照等等缺一不可,我们这些小医生至多是个匠人,能够将别人开发出来的产品合理应用就了不起,拿出疗效“数据”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即。 不过,在我的感觉中,那些老专家是没有“戏”的,无论他多么“牛”,我们这一代也不行,成天捧着张仲景的牌位就是底气不足。或许,下一代能够出几个拿“数据”的人,那是真正对数据特别有感觉的“后生”! 附:中药无一例通过欧盟注册将不得作为药品销售 据新华社电,欧盟委员会29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将从5月1日起全面实施,届时未经注册的中药将不得在欧盟市场上作为药品销售和使用。据欧盟官员透露,截至目前没有一例中药通过注册。 2004年4月30日生效的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要求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植物药必须向成员国主管部门申请注册,只有经审批同意后才能在欧盟市场上继续作为药品销售和使用。 为了让植物药行业完成注册,新指令给出了7年过渡期。欧盟委员会负责卫生医疗事务的发言人弗雷德里克·文森特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过渡期内顺利通过注册的植物药在350种左右,但没有一例中药通过注册。 据了解,过高的注册“门槛”成为中药难以通过注册的主要原因。虽然指令中的注册程序较西药有所简化,但由于难以拿出过去15年的欧盟药用史证明,再加上数百万元的注册费用,不少中药企业望而却步。 文森特表示,欧盟指令并非是要全面禁止中药。欧盟指令针对的是植物药,即便是在5月1日之后,部分中药仍可以像过去一样作为食品或保健品销售和使用,只要不表明是治疗或预防某种疾病的药物无需注册,至于具体划分是药还是食品将取决于成员国。 (本文来源:京华网 http://www.jinghua.cn )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465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中药仍需苦练内功
meixianghao 2011-4-21 09:57
中药仍需苦练内功 □吴昊 大约350年前,波兰传教士医生卜弥格将中医药的知识带到欧洲。350年后,中国草药却不得不面临在欧盟区不能销售的尴尬。 在4月30日这个传统植物药在欧盟简易注册的7年缓冲期节点即将来临之前,我国中药企业让国人大跌眼镜:蹉跎7年,竟无一注册成功。 结果似乎颇有些说不过去。 于是,不少媒体把无名业火撒到了欧盟的指令上来,指责欧盟指令标准偏严、注册成本太高、难以体现公平的声音比比皆是。他们的结论认为,这是欧盟故意设置的贸易壁垒,是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限制刁难。 然而,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在我们一无所获的7年里,已经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50种植物药成功注册。 而一则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半官方的回应消息,无疑是给这种论调泼了一盆冷水。 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黄洁夫如是表态:“欧盟加紧对植物药的控制,应该说是合理的,没有任何可以值得谴责的,他们也是为了他们人民的健康,所以植物药(申报)我想我是赞成的。” 的确,保证公民之健康是一个国家、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换做我国,同样会对进口的食品药品慎之又慎,选之又选。 除此以外,欧盟出台该《指令》的初衷之一,便是给中国、印度等国的传统植物药一个合法身份,使其实现从保健品到药品的转身,纳入正常规范的管理体系。 在这无为的7年中,最感到无奈的可能就属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了,他们一直在为推动国内条件较好的企业申请注册而努力。据报道,他们多次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咨询,并组织国内企业到欧洲游说。 商会之所以不余遗力,和我国中药材的出口现状不无关联。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目前中草药国际市场上,日本和韩国已经成为绝对的主流,出口占到总份额的80%~90%,而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仅仅分得了5%的羹汤。 在欧洲,这一比例更是低得可怜。虽然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药市场,但我国对欧盟中成药出口额只有区区1000万美元,仅占总量的0.5%。 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为何却在自己国粹之一的中药上折戟?其中原因从前段时间的一项披露上可管窥一二。 有着“中国当归之乡”美誉的甘肃省岷县,在当归生产贮藏中出现了硫磺熏蒸、使用“壮根灵”和甲拌磷等恶劣现象。更不幸的是,目前国家尚没有出台当归含硫量的检测标准,对此解决办法并不多。 治病还是致病,在此刻居然变成了一个问题。 如此生产标准、产品质量,还怎能赢得国外市场?苦练内功,是我国中草药一条绕不开的崎岖之路。 近年来,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微生物限量标准等问题也深深困扰着我国中草药的发展,使其推广和使用受到诸多的限制。 正是因为内功不足,中国至今仍然没有一个高科技的国际级中药产品。目前的情形是,我国主要低价将原材料和半成品售给国际市场,然后在国外加工成品。甚至,其中相当一部分又高价返销中国。 据了解,中国从事中药出口业务的企业有2800多家,而每家企业的年出口量平均只有25万美元左右。试想,这种状态下,谁会花大价钱去欧盟注册药品呢——一枪都打不下来一个蚂蚱。 因此,兼并重组,打造旗舰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将是我国中药企业今后一段时间内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一次《指令》过渡期的到来,不是坏事,希望它能够倒逼中国中药企业联合壮大,建立更完善的产品体系和质量标准。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4/243573.html 《科学时报》 (2011-04-21 A3 技术·经济)
个人分类: 技术与经济|1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EFSA Explains Use Of Its New Food Consumption Database
LEOLAND 2011-3-24 10:54
2 March 2011 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 has published an overview of its first Comprehensive Food Consumption Database, a new source of information on food consump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containing detailed data for a number of EU countries. The new database will play a key role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risks related to possible hazards in food in the EU and will allow more precise estimates of consumers’ exposure to such hazards, a fundamental step in EFSA’s risk assessment work. The database,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in close cooperation with EU Member States, will also be relevant in future for other fields of EFSA’s work, such as the assessment of nutrient intakes of the EU population. The overview includes guidance on how summary statistics in the database can be used by food safety and public health experts both at national and EU level. The Comprehensive Database contains data from a total of 32 different dietary surveys from 22 Member States, including those obtained through an EFSA “Article 36” grant focused on children’s food consumption data . Summary statistics from the database enable quick screening for chronic and acute exposure to substances that may be found in the food chain. These statistics will b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on the EFSA web site. In the database, dietary surveys and food consumption data for each country are divided by category; these include: age, from infants to adults aged 75 years or older ; food group (nearly 160) and type of consumption, covering both regular and high consumption thus allowing calculations to be tailored to each category of consumer. The statistics on food consumption are reported in grams per day, as well as grams per day per kg of body weight. The food consumption database will also represent a basis for instance for the work related to the assessment of nutrient intakes of the EU population. In the area of nutrition, the analysis of dietary intake data is essential to help set science-based public health targets and to assess how dietary intakes compare with recommended intake levels, as well as to monitor progress over time. The work on this new database began in 2008, when Member States started gathering data for EFSA from national dietary surveys in their countries. While this database is useful for EFSA’s risk assessment work, the data in it was derived using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therefore making this unsuitable for direct country-to-country comparisons. The collection of accurate, harmonised and detailed food consumption data at a European level is important for EFSA’s work and in this regard, cooperation with EU Member States is considered a priority. EFSA is working with Member States to develop food consumption surveys which will allow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comparable data in EU countries. This initiative is known as “What’s on the Menu in Europe?” (EU MENU); several pilot studies under this initiative are due to be completed by 2012. The EFSA Comprehensive European Food Consumption Database Guidance for the use of the EFSA Comprehensive European Food Consumption Database Evaluation of the FoodEx, the food classification system appli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FSA Comprehensive European Food Consumption Database
个人分类: 食品安全|1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ew additives approved for use(in 歐盟food)
LEOLAND 2010-11-29 10:13
Friday 26 November 2010 New European rules on food additives allow a number of recently approved additives to be used in certain foods. The rules also permit new uses for existing additives.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ive (2010/69/EU) on Food Additives other than Colours and Sweeteners came into force on 11 November 2010. The new additives are: E 392 extracts of rosemary 迷迭香提取物 E 427 cassia gum 肉桂胶 E 961 neotame (as a flavour enhancer) 纽甜素(用作增香剂) E 1203 polyvinyl alcohol 聚乙烯醇 E 1521 polyethylene glycol 聚乙二醇 Although European member states will have until 31 March 2011 to transpose the legislation into national law, companies in the UK are able to benefit from the new rules in Directive 2010/69/EC straightaway. The criteria for the purity of the newly approved additives listed in the new Directive 2010/69 have also been published in Directive 2010/67/EU (this amends the previous directive on purity criteria 2008/84/EC). The provisions of Directive 2010/67 will also need to be transposed into national law by 31 March 2011. The implementing legislation will be circulated in due course.
个人分类: 食品安全|2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的主要战略目标:中国、俄罗斯和欧盟
xupeiyang 2010-9-20 14:05
评论称中国最有可能对美国综合国力形成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0日 10:52 环球时报 资料图:中国海军053H3级528绵阳号导弹护卫舰   陈先奎   近来,美国在亚洲动作频频。这与美国从伊拉克的战壕抽身是否存在某种联系?我认为,伊战后美国主要战略目标国家是三个,其中包括中国,另外两个是俄罗斯和欧盟。   首先美国军事霸权的主要战略目标是俄罗斯,俄罗斯以硬碰硬的军事挑战是美国军事霸权必须首先予以收拾的硬钉子。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军事大国,在世界军火贸易竞争中长期名列第三,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各国在世界军火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民族早就参加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之间的大国争霸,不仅具有其他民族极为少见的敢于硬碰硬的战争意志,而且在世界舞台上俄罗斯的大国博弈手腕也极为老辣,经常使欧美各国猝不及防。   其次,美国金融霸权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欧盟,欧元取代美元是对美国金融霸权的致命威胁。一方面,在欧元出现以前,世界上80%的外汇储备采用美元,给美国转嫁危机操纵对手国家提供了一个屡试不爽的重要工具。如果欧元取代美元或者与美元、日元一起成为世界主要储币,美国操纵世界经济就必需与欧盟和日本协调。另一方面,美国的赤字型经济严重依赖美元作为世界储币的统治地位而带来多种保障作用。如果美元丧失统治地位,美元和美国经济就可能会经历许多国家所经历的大伤元气的金融或经济危机。同样应该强调的是,欧盟是资本主义金融、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的老玩家,有以欧元取代美元的公开主张、强烈愿望和鲜明意志。所以,在整个2009年到2010年上半年的危机时段里,美国人就基本不把人民币汇率问题放在首位,而是以稳定美元、反击欧元为第一要务。尽管欧美是亲兄弟,是西方意识形态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但是欧盟同时又是美国金融霸权最有资格的直接挑战国家,只要涉及到美元金融霸权的命根子,美国一样会毫不留情痛下杀手。   第三,美国经济霸权的长期战略目标是中国,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持续快速增长及其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是美国开始视为畏途的长期挑战和终极威胁。美国的逻辑就是,日渐增长的经济必然会使中国军事力量强大,日益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又必然会使中国更加自信并采取更强硬的外交政策,在可扮演关键角色的国际问题上越来越不听美国招呼。比较而言,俄罗斯的军事挑战缺乏经济实力提供的物质基础,欧盟的金融挑战缺乏真正统一而独立自主的国家集团意志和行为能力,从长远来看,中国最有可能成为对美国综合国力的终极挑战,哪怕是和平取代美国世界综合国力第一的地位,美国也必须竭力避免。这已经成为美国共和、民主两党的一致共识。   当然,美国在中美对抗中的底线不是战争,而是让中国接受主从合作型的G2方案,协助美国统治世界;或者自废内功,始终达不到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水平。中美对抗的结果,就要看中国有无足够的意志和智慧,不为所动地按照中国自己选定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走到底。(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环球时报》2010年09月15日 第14版)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2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盟2011科研计划的感慨
baido 2010-7-25 08:06
今天在新闻栏里看到欧盟2011年的科研经费是72亿欧元。想想现在欧盟的某些成员国还在经济危机的深渊中苦苦挣扎,他们却要拿出这么多钱来高科研,我们看来只有敬佩他们对待学术执着的态度和晓得只有创新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他们把资金主要分配给高校和中小企业。似乎这点中国要注意了,欧盟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把资金给他们就是发挥他们的创新和带来就业的能力。而国内把大把的资金都给了大型国有企业,创新倒是没有,向别人抄到学的不错。真正的变成了大企业富得流油,小企业想发展没钱,啥事都办不成的状况。想想毕业生的待遇可以和大企业一样,那么科研人才更喜欢去小企业,因为那里可以发挥它的才能。还有我们的政府最好给教育界的钱不要管的太多,一个方向就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2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新京报:欧盟批准转基因土豆引发强烈抗议
蒋高明 2010-3-16 00:33
一个转基因小土豆闹翻欧洲 欧盟委员会批准成员国种植转基因土豆 引发强烈抗议 2009年5月5日,德国BASF公司工作人员捧出几个Amflora转基因土豆。 欧洲人意识到,食物不会永远过剩和便宜。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长至90亿,对于粮食的需求将增加70%,研发具有抗旱等特质的转基因食物非常必要。 智库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乔思维恩研究员 你们坚决反对转基因食品,这是你们的权利。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 3月9日欧洲议会绿党-自由联盟党团与巴罗佐辩论时打出为了非转基因欧洲的标语。巴罗佐对他们的热情表示祝贺,同时喊出了上面的句子。 近日,欧盟委员会批准欧盟国家种植转基因土豆,并且严格规定了种植条件。这是继转基因玉米之后,欧盟批准的第二种转基因作物。这一决定被认为是欧盟委员会对转基因农作物立场的转变。虽然如此,来自欧盟内部的抗议之声却此起彼伏。转基因到底是什么,是否被妖魔化了?欧盟为什么一直将转基因食品拒之门外?是什么促使欧盟的态度发生转变? 一个名叫Amflora的小土豆正在欧洲搅起一场大风波。 一切都是因为这个土豆戴上了一顶转基因的帽子。3月2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批准欧盟成员国种植德国巴斯夫公司研发的Amflora转基因土豆。这是欧盟近13年来首次为转基因食品种植开绿灯,随即在欧盟内部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抗议和争论。 科学怪人的食物 转基因食品在美国广泛得到认可,欧洲人却很反感。在欧洲,转基因食品被认为是科学怪人的食物。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作为直接食品或作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不过,欧盟委员会并不认为Amflora转基因土豆会危害健康或环境。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欧盟委员会负责卫生和消费事务的委员约翰达利信心百倍地保证说: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科学问题都经过多年严格分析,所有科学上的难题和风险,尤其是与安全相关的,都完满地得到了解决。 欧委会保证说Amflora转基因土豆将不会出现在欧洲民众的餐桌上,种植这种土豆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丰富的淀粉,用于造纸等工业用途,其副产品还可用于生产畜牧饲料。经过优化培育的土豆富含淀粉,从而简化了生产工业用淀粉的流程,节省了原材料、能源、水和其他化学辅料。 反对者批政府唯利是图 然而,这些优点并不能消除欧洲人对转基因食品的疑虑。欧盟的这一决定引发了环保组织和一些成员国的强烈反对。 反对者特别指出转基因食品对健康和环境的风险,认为转基因作物将危害生物多样性,降低植物对病虫害的天然免疫力,同时也很难阻止转基因作物和非转基因作物之间交叉授粉。 环保组织地球之友的发言人海克莫德豪尔批评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并没有定论,欧盟委员会的决定是将利润摆在了民众健康之前,转基因土豆携带着一种具有争议性的抗生素耐药细菌,目前还无法保证这种细菌不进入人们的食物链。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反对情绪在英国、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希腊和法国最为厉害。 尽管欧盟委员会对Amflora转基因土豆开了绿灯,欧盟成员国仍然有权决定是否在本国国内种植这种土豆。 意大利政府首当其冲地提出反对,称不仅反对这个决定,还要强调本国在处理这一问题上的独立性。奥地利决定禁止在其境内种植Amflora转基因土豆,法国将组建一个调查小组,研究种植的安全性。巴斯夫公司所在的德国政府则表示只会在东部地区小面积种植。 此前,欧盟已于1998年批准种植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玉米MON810。不过,出于对安全性的担忧,欧盟六个成员国奥地利、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和卢森堡陆续禁止了种植这种转基因玉米。 转基因遭拒与贸易有关 欧洲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很低,因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对环境的威胁等方面都存在隐忧,目前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定论。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的田德文研究员这样解释转基因食品为何在欧洲遭拒。 食品安全一直是欧洲人最敏感的一项议题。欧盟民意调查机构欧洲指标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52%的欧盟民众认为,生物科技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但是58%的人对利用生物技术开发转基因食品感到不安。 田德文研究员说,除了安全的顾虑,欧盟历来拒绝转基因食品也有贸易的考虑。 在实行共同农业政策的欧盟,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非常大,这使得其农业的全球竞争力较弱,而转基因食品具有价格便宜、产量高等优点,欧盟也因此严格限制转基因食品的进口。田德文说。 目前,转基因作物在欧盟的农业中所占比例不到0.12%,大部分种植在西班牙。在世界范围内,欧盟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土地只占到世界总份额的0.08%。 转基因僵局如何被打破? 然而,面对着巨大的反对意见,为何这次欧盟委员会要打破僵局呢?对转基因农业的研发和推广逐渐成为一股世界潮流,这是很大的动因。 以大豆为例,欧盟对大豆的需求量巨大,很大部分需要进口,而目前世界上75%到80%的大豆作物都是经过基因改造的。按照欧盟的条例,任何农产品的基因改造超过其本身基因的0.9%就被列为转基因食品,许多进口的大豆因不符合欧盟标准而被退回,导致大量的官司纠纷。 厌倦了这种纠纷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多次表示,他希望欧盟就转基因食品展开一场基于科学而非感情的讨论。 在宣布引进转基因土豆之前,巴罗佐这位转基因食品的支持派多次召集27个成员国代表开会,誓要打破关于转基因的政治僵局。 商业游说集团也发挥着作用,他们警告说,欧盟不接受转基因食品将代价高昂:农民们掌握不到省钱的新技术,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开展生物技术的研发。 我们有一大段路要追赶。当美国、巴西、印度和中国齐头并进地开展基因工程研究时,我们已经失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欧洲生物技术工业协会的秘书长威利格里夫说。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986 次阅读|2 个评论
潮湿计算机”工程下月启动 获得欧盟注资
ChinaAbel 2010-1-14 09:23
导读: 预算达260万美元的潮湿计算机工程将于下月启动,该系统与人脑的相似度胜过了现有任何一种智能产品。 迄今为止最雄心勃勃的人工智能工程潮湿计算机(wet computer)将于下月正式启动,它有望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神经细胞和信号处理的化学模拟。 许多所谓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都试图模仿脑细胞的沟通功能或是创建数字版的神经网络。潮湿计算机的目标却是突破现有计算机的极限,其功能包括在细胞间传递化学信号、控制小分子机器人和直接化学组装纳米齿轮等。 另外,它还将有助于促进智能药物的开发,后者可对人体化学信号作出灵敏反应。不过,这种仿生计算机的物质基础是由仿生细胞壁涂层自发形成的化学细胞,而非真正的活细胞。在接收到化学信号之后,它们会进入无感应期,从而隔绝任何外部信号所产生的影响。这种高度组织化的自我管制系统可避免因触发相连细胞而导致失控的连锁反应,这意味着这些化学细胞能够形成一个功能类似于人脑的网络系统。 这项预算达260万美元的工程获得了来自欧盟的资助,将于今年2月正式启动,如今细胞壁化学层的创建与修补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专家认为,潮湿计算机可能代表了超级计算机的未来发展方向,尽管其目标并不仅限于此。 该系统与人脑的相似度胜过了现有任何一种智能产品,它有望演化为一个拥有人类智慧的超级大脑,相比之下,之前的 数字老鼠和猫科思维都不过是小儿科罢了。 本文转自 http://tech.qq.com/a/20100114/000058.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10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欧盟首任“总统”的诞生想到全人类的“秦始皇”
famingkuang 2009-11-22 12:48
11 月 19 日 晚,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特别首脑会议上 , 比利时首相赫尔曼范龙佩当选首位欧盟理事会常设主席 ( 即通常所说的欧盟总统 ) 。 赫尔曼范龙佩 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加强,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从单个个体活动到小集体部落,再到小型的国家,再到大型的现代国家。 但是随着人类全球化的进程,现代的国家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人们呼唤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出现,欧盟,无疑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尝试。 随着人类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可以相信,现代的国家概念必将被重新改写,到那时,地球就是一个国家,地球上第一个全人类的秦始皇将会出现。不过,出现的方式也许不同。
个人分类: 胡说八道|701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欧盟提供300万欧元资助用于肺炎链球菌药物和疫苗研究
helmholtz 2009-10-17 13:22
HZI牵头国际科研协作团队,联合研制抗肺炎链球菌药物和疫苗。 肺炎并不仅仅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每年德国就有60000多人死于这种疾病——通常是因为受到肺炎链球菌的细菌感染。这种病变得越来越难治,疫苗也只能提供部分的防护。为了开发新的抗生素和疫苗,来自亚洲、欧洲和南美洲的10个国家共13个国际科研机构走到了一起。这个项目的协调工作由布伦瑞克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HZI)的“病原微生物”(Mikrobielle Pathogenitt)研究室负责。这个被称为“ CAREPNEUMO”的项目为期三年,将由欧盟提供300万欧元的经费资助。 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以前曾用于治疗感染的药物现在已经失效。细菌已经学会了适应抗生素。特别危险的是“超级细菌”或耐多药菌株。大量的抗生素已经不能再应付它们。 “在法国和西班牙,有几乎一半的肺炎球菌菌株至少对一种抗生素耐药”,HZI的病原微生物室主任查特瓦尔(Singh Chhatwal)如是说。 疫苗虽然具有避开耐药性的优点,但两个现有的肺炎球菌疫苗也有严重的缺点,即它们并不能覆盖所有的肺炎球菌的90多个血清亚种,疫苗只是对其中的七个亚型有效。查特瓦尔说,也正因为疫苗接种降低了这些亚型的传染,那些一向少见的肺炎球菌血清亚型如今反而更加频繁地出现。例如在德国和美国,其他血清亚型的发生率都要高过印度。这就让治疗和预防变得额外困难。 “所以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治疗和预防肺炎球菌感染的替代方式”,查特瓦尔说道。有基于此,查特瓦尔牵头组织了CAREPNEUMO科研协作团队。 这个协作项目又分为三个研究子课题:首先是要查清楚,世界上重要的肺炎球菌血清亚型究竟有哪些。随后就是研究病原体是如何突破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并导致肺炎的。最后是根据这些知识,研究人员希望开发出新的疗法、药物和疫苗。
个人分类: 2009年科技新闻|2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英水产品贸易问题研讨会应对欧盟水产品贸易新规定
jimcandy 2009-3-15 21:11
中英延续高级别对话机制探讨如何消除对两国水产品贸易的不利影响。 中英水产品贸易问题研讨会2月25日~26日在山东青岛举行。中英两国渔业部门及参会企业,就欧盟自2010年1月起对进入其市场的海洋捕捞产品实行合法性认证将对中英贸易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柳正、英国环境食品与乡村事务部海洋与渔业司司长邓大伟(DavidDawson)先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此前的2月23日,以柳正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与邓大伟为团长的英国代表团在北京就渔业管理问题举行了第三次对话磋商会。双方围绕欧盟要求出口国自2010年1月起对输欧水产品出具合法捕捞证明的新规定进行了讨论。中方对这一规定可能给正常水产品贸易带来影响表示了担心,中方认为实行相关产品的市场准入可以成为打击非法捕鱼的手段之一,但打击IUU(非法、不报告、不管制)渔业活动的贸易措施应当通过多边组织商定。欧盟单方面采取的措施将增加出口国的行政成本,并影响水产品的正常贸易。 2008年9月29日,欧洲理事会正式通过了打击IUU渔业的法律。该法律规定,从2010年1月1日起,对进入欧盟市场的海洋捕捞产品实行合法性认证。欧盟新规定的出台,将对中英间的正常水产品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使两国间的水产品贸易和渔业生产及管理面临新的挑战。此次研讨会是为了对相关水产品贸易问题的立场和观点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和研讨,促进我国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了解欧盟对出口国的新规定。希望能通过政府、渔业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打击IUU的同时保障中英两国间的水产品贸易,减少欧盟新法规对我水产品出口造成的冲击,防止以打击IUU为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的事件发生。 据悉,研讨会是中英可持续发展高级别对话机制(SDD)2008年~2009年工作计划的一项重要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交流中英双方在可持续农业领域的政策和经验,探讨双方开展合作的优先领域,共同应对可持续农业面临的挑战。作为重要的水产品贸易伙伴,在中英可持续对话的框架下,两国渔业部门曾进行过多次接触,共同探讨可持续渔业合作。2007年8月,中英两国的渔业部门就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渔业资源利用、海洋牧场建设、管理体制研究等领域交换了意见,并达成了许多共识。2008年 4月,双方又对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管理机制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以取得共识。正是由于双方的密切合作,使得近年来中英双边水产品贸易额增长较快:2007年我国对英出口水产品贸易额为2.3亿美元,2008年为近2.6亿美元。 在谈到此次研讨会的意义时,柳正说: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是2008年11月英国环境食品与乡村事务大臣希拉里?本先生在访华期间与农业部孙政才部长达成的共识,还是中英两国在可持续发展对话框架下进行的新的渔业合作,更体现了两国希望通过密切合作,推动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的共同意愿。
个人分类: 渔业新闻|2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欧盟利益至上”还是“萨科齐利益至上”?
可真 2008-12-6 21:23
自从欧美国家开展人权外交以来,欧美政治家向来都把西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中国的人权问题,但在跟中国打交道时,欧、美的处事风格还是有所区别的: 作为实用主义的故乡的美国,其外交风格也带有浓重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美式外交堪称为务实外交。因此,尽管美国对中国也实施人权外交,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美国并不一定把人权放在比发展中美合作关系更优先的位置,相反,美国必定也总是把美国利益放在其对外活动的首要位置上的,美国何时向中国打出人权牌,这完全取决于美国利益。要而言之,美式外交是以美国利益为转移的实用主义外交。 与美式外交比较而言,欧式外交则显得有些华而不实,相对美国的实用主义外交方式来说,欧式外交则是理想主义外交方式。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在行为方式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实用主义是讲求实际效用与效果的,故处事常常表现出唯变所适的灵活性;理想主义则好坚持原则,故处事往往显示出执一不化的呆板性。相对充满灵活性的美式外交,欧式外交就具有呆板性的特点。也正因其往往呆板地坚持原则,故在经济陷入衰退的现实面前,要人权还是要经济复苏成了欧洲领袖们的一个难题 英国智库开放欧洲的欧洲政策分析师雨果罗宾逊在 11 月 27 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曾如此表示。要人权还是要经济复苏,这在坚持实用主义的美国应该不是什么难题,但在坚持理想主义的欧洲就成了一个现实的难题。在欧洲同样面临经济危机而客观上需要经济复苏的情况下,萨科齐置要不要经济复苏的问题于不顾,而选择了要人权执意要会见达赖,这比较充分体现出了欧式外交的理想主义及由此必然造成的呆板性。 人们喜欢把欧式外交的理想主义归结为欧洲人的浪漫,而其实浪漫只是欧洲文化上的一个特点,而用欧洲文化浪漫尚不足以能解释现时以萨科齐为代表的欧盟在外交上何以如此呆板而缺乏灵活性。从现实性上看,浪漫的欧洲文化仅仅是导致欧盟外交呆板的次要原因,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欧盟至今尚缺乏欧盟利益,即目前欧盟内部还处在诸侯割据状态,正是这种客观现实决定了欧盟在外交上不可能象坚持美国利益至上的美国那样坚持欧盟利益至上。至于身为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不仅欧盟的客观现实使他不可能坚持欧盟利益至上,而且他的个人素质也使他未能坚持法国利益至上,他在处理要不要会见达赖时不顾中国政府和中国网民的反对而执意要会见达赖所显示出来的颇有宁要人权,不要经济复苏的荒唐做法,充分表明他是既没有坚持欧盟利益至上,也没有坚持法国利益至上,而是坚持萨科齐利益至上的。
个人分类: 国际政治|4579 次阅读|4 个评论
世界在走向分裂 是中国解放内需力量的时候了
王铮 2008-12-6 09:49
欧盟轮值主席、法国总统萨科齐坚持与达赖喇嘛会面的举动。引起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极大愤慨。中国政府表示西藏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网民发起抵制法国货。如果问题仅仅是这些,随着会见的过去,情况会好起来。问题在于,欧盟又作出了新的事情,禁止中国的奶制品,这个还有借口三聚氰胺,再下一个就是反倾销了。欧盟事实上违背了 G20 会议关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承诺,面对金融危机,趁机他打起了自己的算盘。 为什么欧盟会在金融危机面前铤而走险呢?我认为欧盟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经济体,其内部经济差异大,各国自己经济互补性比较好。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当然希望抵制中国产品,使得他们的产品在欧盟内部有更好的销售。实际上最迟,最积极支持会见达赖最积极的是波兰、捷克这些国家,还有德国,它有东德地区,传统上有与波兰、捷克更密切的关系。仅说这些是不够的。王铮课题组用改进的蒙代尔 - 弗莱明方程动态模拟了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发现从直接影响评价看,中国与欧盟经济有负的相互作用,只有在全球溢出的背景下,中欧经济才有互补性。在经济危机袭来之际,直接的,看得见的经济利益当然要影响欧盟的选择。 针对萨科齐的作为,中国政府认了真,不仅推迟中欧峰会,而且停止了购买空中客车的谈判。借着达赖问题,欧盟官员发出这样的警告:拒绝与欧盟会谈,最终中国伤害的是它自己。欧洲必须明确向中国政府表明,对与欧盟对话来说,是不能提出任何条件来的。这话让我这个中国人听起来,就与一百多年前,德国公使、法国公使、英国公使对中国的哀的美敦书差不多,对于倍受欧洲列强侵略的中国人民来说,只能引起敌意。在考虑经济问题,中国与欧盟的经济合作恐怕会持续走低了。 尽管中美就经济危机问题做了一个很好的谈判,但是达赖问题复杂化了世界的经济形势。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除了强化与美国的经济合作外,需要扩大内需。对于中美经济,我们早就模拟过,互相贬值,对谁也不利,没用,因为双方经济互补性大,贬值与否,都得买对方的东西。这就不说了。内需的问题,却是大问题。用加拿大人的话说,中国扩大内需就是修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个办法不是总是有限的。中国的社会阶层分异越来越大,有一批老百姓越来越穷,只要让他们消费的起,内需就拉动了。关于这个问题,我另文讨论。简要说一点: 我在科学网多次呼吁提高研究生待遇,固然最初是同情研究生,后来就是想扩大内需了。我妻子最近作的一个研究,西部地区农民有极大的内需,问题是没有钱,西北地区农民的收入的 45% 以上用于食品消费。有人说台湾的办法,给国民每人发钱对中国大陆是有效的。给所有人发钱未必有效,给农民和研究生、大学生发钱是一定能拉动内需的,因为他们最需要的是中国生产的东西,而不是到处横冲直撞的宝马汽车,也不是拉斯维加斯的旅馆住宿票。对于城市居民怎么样?我让学生利果、朱永彬模拟上海的情况是上海市房价下降 20% 将导致上海市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变化率分别为 23.86% 和 9.58% 。房地产由市场选择,内需的力量就解放出来了。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5236 次阅读|12 个评论
美国最聪明的青年科学家与互联网
timy 2008-11-29 19:53
11月25日,美国《探索》杂志近日评选出了美国20位40岁以下的最聪明的科学家,他们被视为各自研究领域的天才(主要是基础研究领域)。其中,有两位应用领域科学家,在互联网相关领域研究有突出贡献。他们分别是:   13. 路易斯冯安(Luis von Ahn)    卡内基美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家。   16. 乔恩克莱因伯格(Jon Kleinberg)     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家。   如果未来美国有年轻人在Semantic Web做出真正突破性的工作,估计会增补到这个名单当中。但是,现在欧洲(主要为EU)在Semantic Web的研究实力和政府资助方面,都要强于美国,EU先突破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能进入这个名单也异常艰难。 附:转载全文: 发信人: start (from here), 信区: CASExpress 标 题: 美国20位最聪明青年科学家揭晓zz 发信站: BBS 科苑星空站 (Tue Nov 25 22:12:45 2008), 站内 美国20位最聪明青年科学家揭晓 北京时间11月25日消息,美国《探索》杂志近日评选出了美国20位40岁以下的最聪明的科学家。他们被视为各自研究领域的天才,结下了累累硕果,这些青年才俊还因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屡获殊荣。以下便是这20位青年才俊:   1.陶哲轩(Terence Tao)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数学家   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数学家当中,许多可能在SAT考试的数学部分得过800分的满分。但陶哲轩8岁时就获得了760分的高分,小小年纪便展现出数学的天分。25年过去了,33岁的陶哲轩如今已成为美国研究成果最多、最受尊敬的数学家之一。1999年,24岁的陶哲轩成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后获得专为40 岁以下杰出数学家颁发的菲尔兹奖(Fields Medal),这一奖项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在一个有些人可能要倾其一生研究某个难题的学科,陶哲轩却在从非线性方程组到数论等诸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同事们为何还在寻求获得他的指导。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查尔斯费弗曼(Charles Fefferman)给予陶哲轩高度评价:每一代数学家当中,只有极少数位于顶尖之列。他就是其中之一。费弗曼本人也是一位数学天才。   陶哲轩最著名的研究涉及质数或素数(prime number)的形式。所谓质数或素数,就是一个正整数,除了本身和1 以外并没有任何其他因子。尽管陶哲轩主要致力于理论研究,但他在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方面的突破性研究令工程师可以开发出用于核磁共振成像(MRI)、天文仪器和数码相机领域的更尖端、更有效的成像技术。   陶哲轩说:科研有时就像是一部正在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一些令人感兴趣的情节可能已经理清,但仍有许多紧张刺激、尚未解开的情节有待你去挖掘。但科研又与电视连续剧不同,我们必须亲自动手去搞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陶哲轩表示,他喜欢挑战一些难解之谜,而攀登这一高峰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克服相对较小、更易控制的难题:如果有什么事情是我知道该如何处理的、但又不能处理的,我会十分苦恼。我感觉,自己必须安静下来,冷静、细细探究问题所在。   2.杰弗里伯德(Jeffrey Bode)   宾夕法尼亚大学有机化学家   34岁的杰弗里伯德说,有机化学家并没有许多缝合结构复杂分子的方法。伯德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可能便于生产以肽为原料的药物,如胰岛素和人体生长激素,这些药物一般价格高昂。许多有机化学家曾认为,用以制造这些蛋白的成熟方法像链珠一样增加单个氨基酸效果很好。伯德说:这些方法确实不错,但前提是你打算制造相对短的蛋白,或你希望制造数量很少的蛋白。   随着链条越来越长,如果单个珠子不能串联到肽链上,就更难以将这些错误的序列同正确的序列区别开来。为改进这一点,伯德发现了一种生成酰胺结合(amide bond)的新化学反应(-酮基酸和羟胺之间的反应),他用这种方法去连接小的、易于合成的肽(氨基酸的链),变成更长的肽。伯德指出,在有机化学中,我们有可能提出比当前更好、更有效的方法。   3.凯蒂沃尔特(Katey Walter)   阿拉斯加大学生态学家   为深入探讨温室气体对当地生态和全球气候的影响,32岁的凯迪沃尔特不断追寻着从北极湖泊中渗出的甲烷。随着温度上升,北极永久冻结带解冻,冰水汇入湖水中。湖水中的细菌向来以富含碳的物质(动物遗骸、食物和冰河世纪前的渣滓)为食,同时生成甲烷比二氧化碳强大25倍的热收集器。甲烷增多导致气温更高,因此加速永久冻结带的解冻。   沃尔特说:这意味着你打开了冰箱门,里面的所有东西都会融化。沃尔特和同事正在阿拉斯加州和西伯利亚东部给北极冰箱中的碳内容进行分类,试图了解在冰融化过程中有多少将会转变为甲烷。2006年,沃尔特的研究小组发现,北极产生的甲烷数量是科学家之前报告的近5倍。   4.艾米韦戈斯(Amy Wagers)   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学家   1999年,艾米韦戈斯获得了免疫学博士学位,与此同时,她接到了美国国家骨髓捐赠项目登记处的电话。多年前,韦戈斯志愿捐献了骨髓,现在有人需要这些骨髓。韦戈斯受这件事的启发,开发研究骨髓干细胞,并将成体干细胞作为自己博士后的研究课题。今天,35岁的韦戈斯已成为成体干细胞(生成血液和肌肉的细胞)研究领域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她的研究工作涉及隔离这些细胞群体,发现人体如何对它们调节,并了解如何利用这些细胞治疗疾病。   韦戈斯眼下正在确定血细胞如何在血液和骨髓之间转移及它们如何繁殖。这项工作或会提高移植细胞的成活率,从而有助于提高骨髓移植的效率。今年夏天,韦戈斯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称,在将肌肉干细胞移植到患有肌肉萎缩症的老鼠身上后,老鼠的肌肉功能得到改善。韦戈斯说:它们立即开始生成新的肌肉纤维。尽管将这些发现应用到人身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结果仍令人大受鼓舞。   5.约瑟夫特朗(Joseph Teran)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家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番情景:在你做手术之前,医生不仅以前已数百次实施过这种手术,而且还在你的复制品上进行了实践。31岁的数学家约瑟夫特朗正帮助将这一梦想变成现实,利用数学模型去模拟涉及患者腱、肌肉、脂肪和皮肤的手术。特朗说:我们一直在利用数学方程式去用于模拟那些组织的工作。   第一步是将那些方程式变成标准的数字人体,这个人体可以实时地对外科医生的虚拟操作起反应。接下来,特朗的想法是让医生定制这种工具。那么将来,CT、MRI等医学成像技术就可以揭示某位患者的肌腱比一般人的更硬,这样,医生便能相应地调整数字替身。特朗说:你可能希望它尽可能地接近于真实的体验。   6.杰克哈里斯(Jack Harris)   耶鲁大学应用物理学家   量子力学描述了一个疯狂的微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粒子以电闪雷鸣般的速度运转,经常违背我们想当然的经典物理学定律。杰克哈里斯的目标是利用奇特、甚至谜一般的微观定律,利用其去解决我们在微观世界遇到的问题。他说,终极尤里卡时刻将会是忽然发现一个微观物体在从事经典物理学绝对想象不到的某些活动。   哈里斯现年36岁,目前正在研究个别光子(电磁粒子)在从小的活动反射镜上跳离时产生的微不足道的压力。我们可以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来感受这些压力的大小:在一个晴朗的天气,太阳光会以百万分之一磅的力量推你的身体,我们肯定感受不到这种力量。哈里斯希望充分利用光子的特性,最终令坚不可摧的密码系统和超灵敏度天文仪器可以探测到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瞬间形成的无形现象。   7.萨基斯马兹曼尼亚(Sarkis Mazmanian)   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家   在寄生于人体消化道的100万亿细菌当中,有些病原体可以诱发疾病和恶性免疫反应,还有一些则拥有保护宿主的免疫系统。现年35岁的萨基斯马兹曼尼亚就致力于有益菌如何增强人体健康的研究。马兹曼尼亚说:除了想了解我们能否为其提供一个稳定、富含营养物的环境外,它们根本不关心我们。他将人体和微生物这种象征性的关系看作是治疗众多疾病潜在方法的金矿。   马兹曼尼亚认为,人体和肠道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比如我们可以借此去了解人体对这些微生物的异常免疫反应如何使结肠癌进一步发展。马兹曼尼亚表示:有益菌的潜力似乎是无限的。他补充说,支撑自己这项研究的哲学是在自然界,一切都有可能。所以,我愿意去追寻科学问题的任何可能的原因或结果。 8.道戈奈特森(Doug Natelson)   莱斯大学凝聚态物理学家   37岁的道戈奈特森是显微世界里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他研究原子级别的电子性质。原子级别的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相一致的部分,使电子性质研究变得更加重要。奈特森的研究包括:复杂的电子流经单分子晶体管,以及特意用以半导体碳为基础的有机材料(organic semiconductors-carbon-based materials)取代电子仪器里的硅晶体管。这种刚刚萌芽的技术有望使制造又薄,而且柔韧性又好的有机电子仪器的梦想变成现实。   奈特森跟那些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超能粒子加速器和超大质量黑洞等物理学领域的人不同,他为凝聚物质和纳米技术传递了福音,他在非常受欢迎的博客中与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快乐。他说:在我内心深处,我自认是一名实验主义者,我正在玩这些新奇的玩具。进行这个级别的物理学研究相当有趣。   9.迈克尔伊洛维兹(Michael Elowitz)   加州工学院分子生物学家   现年38岁的迈克尔伊洛维兹在2000年设计了一个基因电路(genetic circuits),促使大肠杆菌在一个培养皿中闪闪发光。他表示,这是个伟大的瞬间,回想起来,那些细胞的行为就像圣诞节的荧光灯。但是这项给大家带来好运的试验最终失败了。虽然这些细胞闪闪发光,但是它们发光的强度并不一样。细胞之间的这种可变性包含相同的程序,这促使伊洛维兹进行了一系列全新的试验,他表示,这些试验主要研究是什么促使不同的细胞发挥不同的作用。   现在伊洛维兹正在研究一些机制,遗传因子完全相同的细胞正是通过这些机制利用和控制它们的生物化学分子里的随机波动,以便产生细胞多样性。伊洛维兹说:了解纷乱的波动所扮演的角色,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幸存下来的细菌如何才能实现多样化,以及单细胞有机体如何才能形成多细胞有机体。   10.杨长辉(Changhuei Yang)   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生物工程师   随着显微镜的性能不断提高,它们的体积以及造价也在不断增加,显微镜的体积和造价对研究产生直接影响。36岁的杨长辉说:显微镜的功能和基本需求之间的配合并不默契。杨长辉通过把芯片技术与微流体技术结合,已经制成一种更加便宜的微型显微镜。他表示,这种显微镜大约跟大黄蜂的体毛一样大,并拥有一个仅同一角硬币一样大的电路,它没有光学透镜。它的工作原理是,少量液体流过微芯片,它给样本拍摄图像后,将它们传输给一台电电脑。   这种显微镜可以安装在一个小型手持显示器里,这种显示器大约仅同一个iPod一样大。杨长辉的设想是,发展中国家的医生可以利用这种工具给病人验血或者检查当地的供水系统。他说:这将是一种非常坚固耐用的工具,而且医生可以把它放在衣兜里随身携带。   11.阿德姆瑞斯(Adam Riess)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体物理学家   阿德姆瑞斯领导一个天文学科研组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的事实后,他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天文学领域。自1929年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宇宙在不断膨胀,不过在1998年以前科学家始终认为地球引力将逐渐终止宇宙膨胀。但是,当38岁的瑞斯试图利用他从观察遥远的恒星爆炸收集到的数据巩固这一理论时,得出的结果却与事实并不相符。几天后他证明,他的数据显示宇宙在不断加速膨胀。   该发现显示,一种神秘的暗能量产生的巨大的斥力克服引力,促使宇宙不断加速膨胀。这种暗能量占宇宙总能量的72%。他说:这就如同向上将一个球扔到空中,它会持续上升。9月他获得50万美元麦克阿瑟(MacArthur)奖金,现在他打算利用这些钱揭开这种神秘的暗能量和它对宇宙产生的影响的谜底。   12.妮可金(Nicole King)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细胞生物学家   38岁的妮可金现在正在寻找单细胞有机体如何向植物、真菌类、多细胞动物和其他类型的生命进化的答案。为了寻找线索,她集中精力研究单细胞真核生物中的choanoflagellates-a 群体,单细胞真核生物被认为是与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活有机体。   金和她的同事们在给其中一种这类有机体的染色体进行排序时,发现用来将动物细胞之间传递的信息与细胞捆绑在一起的相同蛋白质片段的遗传密码,在这种有机体内获得此类发现非常令人吃惊。据金假设,这些单细胞动物祖先的蛋白质曾与细胞外的环境产生互动,它们通过将细胞表面粘合在一起捕食细菌和发现化学信号,后来这种情况促使细胞粘合在一起,而且彼此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金表示,解释多细胞体的起源是了解动物起源的关键,她发表评论说,她的研究回顾的族谱比我们以及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的族谱年代更加久远。   13.路易斯冯安(Luis von Ahn)   卡内基美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家   30岁的路易斯冯安已经在各个网络领域小有成就。网上订票和破解文字失真的图像都是冯安的工作范畴。2000年,他帮助研发了这种反作弊(anti-spamming)技术,即已知的验证码(CAPTCHA)。验证码之所以能够产生作用,是因为电脑无法回答验证码提出的问题,只有人才能回答。冯安的最终目标是不欺骗电脑。他希望利用人类独一无二的智能消除电脑在完成一些重要任务时存在的缺陷。   缩小这种智能差距的一种方法就是验证码。每天他利用大约1800万名电脑用户或许都是购票的人在首页键入信息扫描文字,以便将它们信息化。到目前为止,电脑还无法识别文字。研究人员希望到明年能把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纽约时报》的档案文件完全数字化。冯安还编排了一种游戏程序,他的目的是:你玩的越多,提供的数据也就越多,因此会更好地帮助电脑识别图像。他说:我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不会浅尝辄止。   14.塔佩奥施奈德(Tapio Schneider)   加州理工学院环境科学家   大气湍流和热交换效应之间的复杂互动,对全球气候产生很大影响。36岁的塔佩奥施奈德已经研发出电脑模拟程序,以便更好地了解二者之间的互动是如何对气候产生影响的。他说:从观念上来说,我不想在实验室里为自己产生一个小气候,但是我们又无法在实验室里形成一个全球性气候,因此利用电脑模拟是最好的第二选择。   在一个正处于发展阶段的项目中,他最近利用一个地球模拟展示了季风可以在沼泽等浅水处形成。哈雷(Halley)的传统季风模型无法全面地表现出全球的季风情况。施奈德表示,人们对水汽通过气候系统不断运动的情况了解的也不多。这是我要用很多年时间进行研究的一系列问题之一。施奈德的目的是为气候制定一系列基本物理学定律。他说:热力学定律对微观行为进行了宏观描述。我希望也能给气候制定一个类似的定律。  15.萨拉西格尔(Sara Seager)   麻省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   上世纪90年代晚期,科学界对系外行星是否存在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当时36岁的萨拉西格尔作出大胆预测,认为这些在恒星前方穿越的遥远闪光天体必将成为天文学家的下一个前沿。西格尔的这种有些打赌意味的预测最终得到回报她有关系外行星化学属性的理论模型帮助研究人员首次对一个遥远世界的大气层进行测量。西格尔认为,我们将在未来几年发现地球的远亲,但她的终极目标绝不仅限于此。   她说:我真正想做的是确定地外生命可能产生何种类型的气体。这些气体将在大气层中堆积并有可能从极远处被探测到。作为沿这一方向踏出的一步,西格尔正在寻找类地生命可能留下的非氧基签名,例如硫化氢。西格尔的童年是在加拿大度过的,她的父亲总是用各种各样的想法开发她的创造力。她说:爱幻想是一种至关重要的习惯,正是这种习惯让我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16.乔恩克莱因伯格(Jon Kleinberg)   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如果在互联网上搜索《探索》杂志,意味着你要在数千个排序混乱的结果中费力地寻找自己需要的答案。1996年,24岁的乔恩克莱因伯格开发了一种让网络搜索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算法。时至今日,如果再在搜索框键入《探索》杂志,你得到的第一个搜索结果便是这家杂志的主页,这完全是克莱因伯格的功劳。克莱因伯格现年37岁,他创造了基于超链接分析的主题搜索算法HITS,通过权威性(所登内容品质以及是否被其它网页推荐)和hub(是否与优秀网页相连接)这两个指标对网页价值进行评估。   克莱因伯格继续将计算机学、数据分析和社会学研究整合在一起,以帮助开发更优秀的工具连接社交网站。根据他的设想,我们能否看到信息在空间传播时随时间增多他称之为互联网上的地理学热点取决于对一个特殊区域的兴趣。克莱因伯格说,我们的社交网链接与友谊可以依靠这些地理学热点,通过键入位置而不是人名或者时间让搜索变得更为容易。   17.爱德华博伊登(Edward Boyden)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神经工程师   一些确定类型的细菌和藻类拥有允许它们将光转换成电能的基因。29岁的爱德华博伊登已将其中一种基因植入神经细胞,让它作出类似响应。他说:如果用灯光照射这些细胞,我们就能将它们激活。在打造类似转基因神经细胞基础上,博伊登正利用工程学手段研究大脑植入可以利用光脉冲对它们进行刺激。他希望这种植入能够帮助控制帕金森氏症等疾病,有时候,医生会利用植入能够产生电流的刺激器治疗帕金森氏症。博伊登说:光能够做到很多单纯的电刺激器无法做到的事情。利用这种技术,研究人员能够有选择地让他们的转基因神经细胞作出回应,通过植入一个能够发出不同类型的光的光学器,研究人员可以对神经回路进行更为精确的控制。   18.理查德邦努(Richard Bonneau)   纽约大学系统生物学家   33岁的理查德邦努表示,将细胞解剖后得到的各个部分按类型一一记录那当然好,但生物学家真正的圣杯却是了解每一部分如何控制和支配其它部分的机能。你可能知道A与B有联系,但这并不能描绘出一副有关整个系统的完整图画,你不知道各部分之间如何相互影响。我希望在这些线上标注箭头,来显示这些影响。   通过跟踪一个自由古细菌与细菌一样,是一种原核生物几乎所有基因的活动,邦努最近将各个部分拼接在一起,了解基因如何影响各自的表达,进而让他像研究机器一样描绘出这个有机生命体的控制电路。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一些令人吃惊的东西:对于光线、有毒化学物质等外部刺激,这个古细菌并不是作出完全不同的反应,它会用同样的积分器处理这些环境刺激,因此并不发生无限数量的反应。他指出,了解微生物行为的有限范围能够为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研制药物和生物燃料提供巨大帮助。   19.肖恩弗拉纳(Shawn Frayne)   Humdinger风能公司发明家   现年27岁的肖恩弗拉纳深谙如何打造简单而实用的技术解决办法,这些解决办法能够让发展中国家百姓的生活发生质的变化。他是一个致力于将甘蔗基木炭作为便宜烹饪燃料的小组成员,他的太阳能消毒塑料袋能够将水净化,变成饮用水。相比之下,弗拉纳设计的风带(Windbelt)所能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   他的设计灵感来源于1940的倒塌的塔科马海峡桥采用的动力学原理,经过4年的努力,他最终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不使用涡轮的风力发电机。当有风吹过时,一个包有聚酯薄膜的平纹织物薄片会快速振动,带动安装在两端线圈间的磁铁进而产生电力。在发展中国家,风带只需产生10瓦特电量,就能整晚为一个房间照明,再也不用昂贵而危险的煤油灯。   通过将发明的知识产权出售给大型公司,弗拉纳希望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创造性计划筹集更多资金。他说:发展中国家面临最大挑战,我认为自己这辈子的绝大多数发明和创新都将在发展中国家成为现实。如果换成其它地区,我会疯掉的。   20乔纳森普里查德(Jonathan Pritchard)   芝加哥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遗传学家   人们很容易认为进化是发生在数百万年前的事情,但37岁的乔纳森普里查德证明,我们实际上一直实时适应环境,简单地说进化从未停止。利用在人群中快速蔓延的遗传变异为导向进行追踪的统计模型,普里查德及其同事确定了基因组的数百个区域最近因自然选择发生变异。他说:如果在确定人群中出现新的变异并且深受欢迎,自然选择便会快速提高这种等位基因变异的频率。绝大多数时候,人群之间的变异频率差异很小,如果出现大的频差,他们自然显得非常突出。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7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