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防洪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的大禹治水时代到来了
热度 4 leiyian 2020-7-23 13:52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全球变暖一直都在稳步发展,近年来越演越烈。作为全球变暖的必然结果,海平面上升,降水大幅增加,都将导致洪水泛滥。以后每年汛期的洪水,还会继续加剧。史诗级的洪水可能每年都会发生。 这种大规模气候变化在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也是巨大的,也是物种进化的驱动力之一。我们自己的这一个文明时代就开始于上一次冰川时代的结束,农业的诞生最终导致人类社会大规模发展,社会化,组织化,文化科技发展。 当时海平面上升了一百多米,古人类同样遇到了巨大的挑战。陆地上,因为大量冰川消融,水患极大,所以发生了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和西方的诺亚方舟事件。 大禹的时代,也是水患频发的时代 现在世界人口已经远不能与一万年前相比,无论是人口,还是基础设施,都难以承受大量低洼地区被淹,或者遭受每年一次的洪水。 拙著《下一次革命》中,提出了发展三维城市,高原高效农业,海洋牧场等概念,这些概念完全可以应对全球气候大规模变化,无论变化方向如何。但是这些概念的发展需要时间。几十年内,需要有办法解决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长期性洪水问题。 南方洪水肆虐,以后每年都难免 中国的长江中下游,珠三角,华北平原,等经济发达地区,地势低洼,水量充沛,根本没有足够的蓄洪能力,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增大泄洪能力,快速排涝。 水患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江河自然水流速度很低。比如长江,宜昌至武汉段,枯水期水流流速一般为1.0~1.7m/s,洪水期流速一般为2.0~3.0m/s;江苏段,枯水期水流流速一般为0.8~1.2m/s,洪水期流速一般为1.6~1.9m/s。太低了,如果提高50%,排洪能力就能增加50%。如果长江的排洪能力增加了50%,很长时间之内,不需要担心长江的洪涝问题。上游水库也可以更从容地蓄积水资源,从容应对汛情。 江河的排洪能力取决于河道行洪条件和两端水位差。洪水期间,武汉到长江口一千多公里距离上,水位差只有二十多米,而三峡水库到武汉有120米以上。如果有办法把这里的水头落差利用起来,可以大幅提高长江流速,加快排涝。 泄洪水能都浪费了 疏浚河道,加宽加深河床,是常规增大河流泄洪能力的方式,但是工程量巨大,也会对沿岸堤坝建筑等造成不良影响。 另一种非常规方式是加快河道流速,提高行洪能力。 具体的技术方案包括: 第一、河道断面流速监测诊断,找到关键阻水瓶颈,并进行工程消除。 第二、流体力学控制,减少湍流漩涡形成,提高河道流速。 第三、改变水坝泄洪消能方式。一般水坝泄洪消能,为了保护坝基,是将水往上冲,分散后落入消能池。巨大的势能绝大部分都转化为雾化、蒸发、和发热的能量了,而不是变成增加河水的流速的机械能。泄洪水头很高,能量巨大,既不能发电,也不能促进排洪,太浪费了。把这部分水能利用起来,相当于提升了河流两端的水位差,由于三峡加葛洲坝的水头高度比武汉的水位高得多,利用起来可以大幅提高长江流速。 把泄洪水能利用起来,提高河流排洪能力有如下三种办法: 1、接多根粗长的管道直接在下游冲刷疏浚河道,提高流速。水坝,主要是三峡和葛洲坝,泄洪水头不到100米,压强不超过10个大气压,完全可以直接接长达100公里的粗长管道,在一百公里范围内大幅提高河流流速,并疏浚淤积地段。 2、将上冲消能改变为平射提速(对三峡没有用,因为三峡的水只泄到葛洲坝)。 3、加装发电机,泄洪用水发电,直接驱动河道内加装的提速泵。 第四、直接在河道上安装设备,以外来动力提高河流流速。由于洪水期水能丰富,把泄洪部分水能利用起来,理论上基本满足河流提速要求。直接安装河流提速设备可以主动应对洪水。洪峰到来以前,就可以利用上游丰沛的水能发电,驱动河道提速泵,提前降低河流水位。 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以结合四种方案,在瓶颈处或者疏浚,或者动力加速。水流阻力主要来自岸边,在岸边超出枯水位位置安装加速泵,消除水流障碍,可以事半功倍。 江河大坝只是解决了蓄水用水的问题,河道提速才能彻底解决排洪,洪涝的问题。洪水危害巨大,如果能够彻底解决,意义巨大。 工程若在主要洪涝江河实施,其功效超过将远超都江堰,历史意义只有大禹治水可以比较。
个人分类: 下一次革命|6062 次阅读|6 个评论
长江防洪——三峡水库与鄱阳湖区
jiangming800403 2020-7-16 11:14
2020年6月28日,三峡入库流量达到每秒40000立方米,出库流量除保证发电用水外达到了每秒34000立方米;7月2日10时,三峡水库入库流量达每秒50000立方米,形成长江2020年第1号洪水。2日14时,三峡水库水位涨至146.97米,入库流量每秒53000立方米,已接近洪峰。水利部于2日11时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今年长江上游洪水实际上并不大,但是洪水前进方向与雨带运动方向基本一致,七月上旬在长江中下游南岸出现了大范围高强度连续降水,与长江上游洪水叠加,形成了较严重洪灾。7月5日洪峰从三峡演进到武汉,汉口站水位达到27.72m。由于长江中下游普遍长水的顶托作用,长江1号洪水在江西、安徽段演进缓慢,时间超过1周,7月15日,才全部通过安徽江段。 由于三峡以上来水在洪水中所占比重不大,三峡水库的拦洪调度在降低长江中下游水位中的贡献不是很大,但长江全线长水以后,长江水利委员会五次调度三峡减小出库水量,由每秒3.5万立方米减少到1.9万立方米,已经低于三峡电站满发需要的每秒3万立方米。发电服从防洪需要,82台水轮机中已有17台停机。目前长江上游入库流量在每秒3.5万立方米左右,最高接近5万立方米,三峡水库调度减少了大约一半的下泄流量,缓解了长江下游的高水位压力。7月11日11时,三峡水库水位已达到150.1m,剩余防洪库容还有195.6亿立方米。 在长江中下游的抗洪中,鄱阳湖区发挥了重要的滞洪作用,鄱阳湖区水面面积超过4200平方公里,已经与周围的军山湖、青岚湖等联成一体,水位超过22m,均超过了1998年,达到或接近历史极值,部分圩垸决口或分洪。鄱阳湖水位上升一米,可以拦蓄约40亿立方米的水量,不仅有效减少了赣鄱五河洪水对下游的冲击,也滞纳了一部分长江干流洪水,有效降低了长江下游苏皖两省和上海市的防洪压力。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2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主要作用
jiangming800403 2017-9-12 20:25
苏联专家在三门峡的规划设计阶段不会蠢到不考虑黄河的泥沙问题,苏联专家的主张是用淹没损失换取大的库容与综合效益,这与俄罗斯人崇尚英雄与牺牲的民族性格是一致的。苏联专家主张的360米蓄水600多亿的库容就是考虑了黄河下游百年不淤、兴利和调洪库容得到的。 主要功能有:拦砂 减淤 ,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创造时间; 防洪,基本上消除了千年一遇洪水对黄河下游的威胁; 实现 黄河水资源的多年调节 ;同时, 清水下泄可以冲刷黄河下游成为深水航道,配合低水头航 电(引水闸)梯级 ,可以实现海轮直到西安,并且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发电站 。 高方案(360米蓄水)比中方案(350米)工程量增加不多,但库容可以增加近一倍(300多亿立方米,和三峡水库总库容差不多,当然淹没面积和移民都要增加一倍), 按1960年以来潼关的实际输沙量计算,360米以下剩余库容至今仍然有300多亿立方米,仍可以实现水资源多年调节和防御1843年洪水。按目前前黄河实际输沙量每年不到2亿立方米计算,360米蓄水方案形成的新三门湖大概可以存在几百年。而350蓄水方案,库容只有300多亿,在二十世纪末就会基本被淤死,当然在淤积的过程中会重新形成关中平原。但是由于翘尾巴淤积的问题,渭河将会从中游(咸阳以西)形成地上河。同时,需要在黄河干流其他地方重新建库蓄水。按:当时,不仅苏联在东欧伏尔加-顿河-第聂伯河搞了成千上万平方千米的湖泊型水库,美国、加拿大、英国,全世界都流行修高坝大库,比如英国在前殖民地加纳搞的沃尔特水库(阿科松博坝,AkosomboDam),淹没面积巨大,但发电装机并不是很大。 陕西方面认为淹没面积太大(整个关中平原不超过1万平方公里 ),移民困难, 始终反对搞大三门峡,更愿意在三门峡搞低水头( 50-60米)的径流电站(就像青铜峡一样 ),回水不超过潼关。果然还没到335米,移民就移不动了,并且开始在渭河洛河下游修建堤防,保护335m以上的平原。不仅340米的初期蓄水计划没有实现,实际上库区水位基本上没有达到过330米。 由于335米以下的库容只有不到100亿,当然 难以吃下每年一二十亿t的泥沙,造成大量泥沙在潼关以上溯源淤积,渭河回水影响到西安。为此,周总理又组织协调了三门峡的两次改建,确定了“保下游、保西安”的方针。全国水利专家集思广益,确定了一方面增大三门峡下泄流量,蓄清排浑,溯源冲刷,一方面加强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以减轻三门峡水库淤积,实现长期运用,在防洪(凌)的同时兼顾灌溉、发电、水产养殖;同时,加强黄河下游堤坝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三次加高黄河大堤),通过上拦下导保障黄河安澜,并综合治理渭河下游内涝和盐碱化的一揽子方案。 小三门峡水库水资源多年调节的作用完全丧失,发电量大为减少,主要作用是防洪。335米的淹没高程就是主要根据防御1933年型洪水的需要确定的,当然如果发生达到或超过1843年量级的洪水,为了保证下游大堤不决口,三门峡水库蓄水仍然会达到340米甚至更高,淹没关中平原东部。1960年以来三门峡水库共调解大于每秒10000立方米以上洪峰六次,同时由于1970年前大量泥沙在水库中淤积,黄河下游发生冲刷,随后回淤,基本实现了1960-1970年黄河下游10年不淤。三门峡水库 为战胜1985、1996、2012年洪水、实现近60年来安澜的 黄河做出了贡献。今天为了防御1843年洪水,仍然需要小浪底与三门峡水库联合调度,并需要三门峡蓄水到335米高程。根据1990年代的后评价,三门峡大坝封顶三十年来的防洪效益已经超过了工程的总投资。三门峡水库 在在 防洪(凌)的同时还以兼顾灌溉供水、发电、水产养殖等方面的效益。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9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的防洪作用有限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6-6-17 18:40
三峡工程最大的作用是防洪。三峡防洪作用主要消减进入上荆江的洪水流量,对于上游的川江、嘉陵江洪水,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以及城陵矶以下的下荆江、皖江、扬子江和太湖平原的洪水意义有限。 作为特大型水利枢纽三峡工程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可能最大洪水校核。 三峡是混凝土重力坝,虽然不会与天地同寿,但会比我们的寿命要长久的多,然而天塌地陷了,江汉平原还会安然无恙乎? 按照现在上荆江的行洪能力,洪峰流量达到 8 万,即使动用荆江蓄洪区也不敢保证荆江大堤不溃决,现在洞庭湖底抬升,荆江南泛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江汉平原高程比荆江水位低了 10-20m ,水往低处流,只能是淹没江汉平原,恢复云梦大泽。但是这是不可能允许的。因此谁也无法承受荆江大堤溃决的后果。所以必须把川江洪水控制在进入荆江以上。 三峡 145 米 和 175 米 水位之间,有 221 立方米 的防洪库容,而川江次洪水总量之多也就是 1000 亿立方米,所以三峡水库足以 千年一遇的川江每秒 10 万立方米的洪峰流量消减 20%以上,减小 到每秒7- 8 万立方米 ,但是这还是需要综合运用行蓄洪区才能保证荆江的安全 。不过每秒 6-8 万的洪水,通过三峡之后都会消减到 6 万以下的安全流量,就不用动用几十万人上江堤严防死守了, 使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由 20 年一遇提高到 50 年到 100 年一遇 。 如果发生超设计标准的每秒 10 万立方米以上洪水,只有采用非常手段了,比如超量蓄水,上游库区淹没面积会扩大,但总比江水溃堤泛滥好。但是除非三峡的蓄水位达到 200m 才有可能淹了重庆,三峡库尾水位最高也就是 190多米 ,和川江、嘉陵江天然状态下的天然洪水位也差不了多少。 江汉平原另一大的洪水来源是汉江。丹江口水库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将汉江洪水控制在进入江汉平原之前,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渠首工程,丹江口水库加坝以后,每年可以拦蓄超过100亿立方米的汛期洪水,并可以实现水资源多年调剂。 当然江汉平原堤垸纵横,汛期排水不畅,内涝和北部大洪山山洪的问题也很突出,应该蓄引排并重,加强山区蓄水能力,恢复堤垸底部内湖的蓄水能力,抽排涝水,利用江汉两河汛期低水位的间隙自流排水。 三峡运行以后,清水下泄,会冲刷河床,虽然对于上荆江堤防和河道治理工程的稳定,可能有一定影响,但上荆江是地上悬河,河床下切本质上是利大于弊的。但是上荆江冲刷的泥沙很可能又淤积在城陵矶以下江段,造成水利矛盾搬家。 对于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和长江下游沿岸(特别是巢湖、滁河、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洪涝灾害,三峡工程可以反调节,通过控制下泄,避免上游洪水与本地水叠加抬高水位,但是这种防洪作用是间接和有限的。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38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厄尔尼诺与长江洪水与水利工程
热度 1 yjjsu27 2015-4-21 15:50
记者10日从在武汉召开的2015年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指挥长会议上了解到,据预测,今年汛期, 长江流域 降水总体偏多,汛情较重,中下游可能发生较重洪涝灾害,西南地区强降水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偏重,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长江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长江委主任 刘雅鸣 介绍,根据气象水文预测分析,今年汛期4到10月 长江流域 降雨略偏多,其中,长江上游降雨基本正常,中下游降雨偏多;6到8月长江流域降雨偏多,其中中游大部分地区偏多两成左右。近期,长江中下游已经发生多次强降水过程,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 鄱阳湖 水系 乐安河 、昌江、 修水 和陆水等河流出现明显洪水过程,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较历年同期偏高2.0到2.5米。种种迹象表明,今年长江防汛形势不容乐观,必须高度警惕。   此外,据 云南 、四川、 重庆 等9个长江防汛抗旱成员省份介绍,今年汛期, 金沙江 流域局部支流可能发生超20年一遇大洪水;四川盆地东北部可能有中等强度洪涝发生,地震灾区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山洪灾害防御仍然是防汛的薄弱环节,跨汛期涉河建设项目较多,影响河道行洪和堤防安全;城市防洪排涝也面临考验。   长江防总总指挥、湖北省省长 王国生 表示,长江防汛抗旱工作必须依靠流域有关各方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各地要密切与部队的联系,及时通报情况,加强军民联防、警民联防。气象、水文、通讯、铁路、民航等部门和行业要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服务于长江防汛抗旱工作大局。 来源: 新华网 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50411/19511413.html 一方面是长江防洪压力不减,一方面是是乌冬德与白鹤滩水电站因为环保问题迟迟不能核准。 今年的防洪,就靠环保人士了 白鹤滩 水库总库容206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04亿立方,防洪库容75亿立方。 乌东德水库总库容76亿立方米,调节库容26亿立方米,防洪库容14.5亿立方米
1835 次阅读|5 个评论
解密“对三峡的报道为何出尔反尔?”
热度 5 zbt92 2013-9-5 12:01
来自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文 / 水博 最近,博客中国有位作者写了篇《对三峡大坝的报道为何出尔反尔 ? 》的文章,很吸引眼球。 该文称“有人提供了不同时期,官方媒体对三峡大坝的报道。 2003 年,官方媒体报道说:‘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 ; 2007 年,官方媒体报道说:‘三峡大坝,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 200 8年,官方媒体报道说:‘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2010 年,官方媒体报道说:‘长江水利委:今年抗洪还不能全都指望三峡大坝’”。 据此,作者得出结论说“人们不难看出,官方媒体的报道,不是出于事实,而是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人们感到,官方媒体提供的信息,是不可信的,即使在关系到亿万民众的幸福安危的事情,他们也要弄虚作假,掩盖真相。” 其实,是作者自己不知道中国社会有成千上万家“官方媒体”,各种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即使都是“官方媒体”的声音出现矛盾的情况也是常有的。不过,这里凑巧的是对于三峡大坝防洪能力的报道,为何是逐年降低?对于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普通公众来说,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当年政府为了三峡的上马故意夸大了三峡的作用。而随着大坝的建设完成,三峡防洪作用的谣言即将被事实揭穿了,所以,媒体就开始改口强调三峡大坝的防洪作用有限了。但是,对于了解工程实际情况的技术人员来说,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谈。 三峡大坝的防洪作用到底有多大?是从论证它并确定了开发方案的那一天起,就完全确定的。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到三峡公司的网站上去看相关的介绍《 三峡工程有哪些显著的防洪效益?》 。 (http://www.ctgpc.com.cn/tg/sxgczds.php?mClassId=015001mClassName= 为什么要建三峡工程 ) 具体表述是“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 175 米 时,有防洪库容 221 . 5 亿立方米,防洪效益及其连带的环境效益十分显著。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防洪作用有: l )如遇 “ 千年一遇 ” 或类似 1870 年特大洪水,枝城洪峰流量达 11 万立方米/秒时,经三峡水库调蓄后,枝城流量可不超过 71700-77000 立方米 /秒,配合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和其它分蓄洪区,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 45 米 ,可使荆江南北两岸、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 2 )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 “ 十年一遇 ” 提高到 “ 百年一遇 ” ,即遇到不大于 “ 百年一遇 ” 洪水时,经三峡水库调蓄后,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 56700 立方米 /秒,沙市水位不超过 44 . 5 米 ,可不启用荆江分洪区和其它分蓄洪区。” 这才是专业人士对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从三峡的开发方案确定之后,就从来也没有变过。目前,三峡已经全面建成,完全承担起了上述的防洪功能。即: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 “ 十年一遇 ” 提高到 “ 百年一遇 ” ;配合分洪措施可抵御 “ 千年一遇 ” 或类似 1870 年特大洪水。 2012 年长江发生了瞬时流量超过 1998 年的特大洪水,但由于三峡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不仅长江下游再也不用百万军民严防死守的抗洪去了,而且,在下游的武汉城区,还有不少市民在江边公园的洪水里,悠闲自得的戏水、纳凉。 关于三峡“出尔反尔的报道”下面这张截图很有代表性。 图一、诬蔑三峡工程防洪作用逐年下降的截图 由图一可见, 2003 年新闻题目就是〈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如果看到文章的内容就更清楚了,这是一篇形容三峡大坝本身建造的非常坚固的文章。即使遇到万年一遇的洪水,大坝本身也能固若金汤(工程上判别大坝强度的时候,确实需要使用能否抵御万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进行校核)。文章通篇都没有说过三峡工程的水库可以防止万年一遇的洪水。 至于 2007 年和 2008 年的新闻内容,其实并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因为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非常明确,就是保障把下游河段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在配合分洪措施的情况下,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关于“ 2010 年的新闻〈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可以说是一种善意的警告。因为,虽然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非常巨大,但是对于负有防洪责任的水利部门在说话的时候,必须要留有充分的余地。水利官员强调“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一贯的。这种善意的警告,绝不是仅仅出现在三峡大坝建成之后的 2010 年。 例如, 2006 年 5 月 16 日 ,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前,新华社的记者(张先国)就报道了某水利官员说《三峡工程的初期防洪作用有限》。随后, 2007 年 6 月 1 日 还曾有新华社(记者杨希伟)又专门以《中国水利专家称今年三峡工程防洪作用依然有限》为题目报道说“湖北省水利厅厅长王忠法1日在湖北防汛形势座谈会上表示,对三峡工程今年的防洪作用不能估计过高,中下游地区对长江防汛绝不可麻痹松懈。” 。 这样如果我们不带任何偏见的、把 水利官员的观点全面地连起来看, 2006 年 5 月 16 日 ,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前,新华社的记者就报道说《三峡工程的初期防洪作用有限》; 2007 年 6 月 1 日 新华社的文章又再次强调过《中国水利专家称今年三峡工程防洪作用依然有限》。 然而, 2008 年三峡大坝完全建成之后,新华网报道过《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2009 年 6 月 10 日 新华社又发出《三峡工程已可拦蓄千年一遇洪水》的新闻。到了 2010 年 7 月 20 日 ,新华社的《三峡 20 赢来 7000 米 / 秒特大洪峰,规模超 1998 年》以及同其它众多媒体的《三峡工程“三大法宝”,从容应对特大洪峰》等报道再次客官的报道了三峡的巨大防洪功能。可见,我们的新闻宣传分明是在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和建成,客观的报道着三峡防洪能力不断实现的现实。 综合起来看,可以按照新华社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构成另外一张截图(图二)。既: 06 年防洪作用有限; 07 年作用依然有限; 08 年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 09 年已经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 2010 年三峡工程从容应对特大洪峰。 总之,社会上的关于三峡防洪能力逐年降低的新闻炒作,既不是由于我们对三峡工程的过度宣传,更不是我们的新闻宣传当初为了让三峡上马,故意欺骗了公众。而是有人在恶意的炒作,故意把一些强调不同侧面的新闻题目,巧妙地编排在一起,制造出了“三峡的防洪能力逐年降低”的假新闻呢? 事实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把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配合分洪措施,三峡工程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这个几代中国人的三峡梦、强国梦,已经在我们手中变成了现实。 最后,作者曾感慨地说“当黑暗过去,光明到来,别人问我们:你在那个时期,到底干了些什么?我们才不会为自己在那个时期,与权贵一起欺骗人民、欺压人民,而无比羞愧。也不会为自己在那个时期,曾无所作为、明哲保身,而心感不安。而会不无骄傲地说,我们与邪恶抗争过!我们尽力揭露过它们撒下的谎言,勇敢抵制过它们让我们干的坏事。为此,我们感到问心无愧。” 我倒是觉得作者的这句话比较适合我们揭露造谣诬蔑三峡的人,只不过需要把其中的“权贵”一词改成“反华势力”就完全可以了。对于网络谣言构成的黑暗势力,你能不能认清,敢不敢揭穿?确实在考验着我们每个人的智商和良知。 附参考文章: 《对三峡大坝的报道为何出尔反尔?》 作者:李君貌 来源:博客中国 有人提供了不同时期,官方媒体对三峡大坝的报道。 2003 年,官方媒体报道说:“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2007 年,官方媒体报道说:“三峡大坝,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 200 8年,官方媒体报道说:“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2010 年,官方媒体报道说:“长江水利委:今年抗洪还不能全都指望三峡大坝”; 2012 年 4 月,官方媒体报道说:“ 2012 年 4 月:三峡库区将产生大量新生滑坡和塌岸,近 10 万人面临搬迁!” 人们不难看出,官方媒体的报道,不是出于事实,而是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人们感到,官方媒体提供的信息,是不可信的,即使在关系到亿万民众的幸福安危的事情,他们也要弄虚作假,掩盖真相。对官方媒体报道的真实性,那些最先提出责疑的人,往往没有好的结局,往往会遭到公权力的猖狂报复。但是,事后却证明,真正正确的,却是他们。人们认识到,他们才是有良知的人,并对他们表示敬意。与此同时,人们谴责那些官方媒体,说他们掩盖真相,说他们屈服于权贵压力、人格懦弱,说他们为了个人荣华富贵,出卖良知。 我意识到,有三种政治。一种是善政。它干的是好事,很少干坏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相信官员的言论和政策,相信媒体的报道,支持官员的工作。一种是庸政。它干的好事与它干的恶事,是一样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官员的言论和政策,对其媒体的报道,就要有所鉴别,看看他们有没有撒谎。对他们要求老百姓做的事,也不要盲目支持,而是干好事时支持,干坏事时反对。一种是恶政。它贪得无厌,撒谎成性,视民众如草芥。它几乎是只干坏事,不干好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相信其官员,不相信其媒体,对官员布置的工作,与其说是支持,不如说是抵制。因为相信其官员、相信其媒体,就等于欺骗自己。因为支持官员布置的工作,就等于助纣为虐、祸害人民。 在今天这个时代,官员及其媒体,如果说不是全部变质,至少也可以说,是大部变质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官员及其媒体,与其说要多一些相信,多一些支持,不如说要多一些不相信,多一些不支持。这样,人们判断这个时代的问题时,才能少一些错误,多一些正确。这样,人们的福祉,才能少一些被损害,多一些有保障。这样,当黑暗过去,光明到来,别人问我们:你在那个时期,到底干了些什么?我们才不会为自己在那个时期,与权贵一起欺骗人民、欺压人民,而无比羞愧。也不会为自己在那个时期,曾无所作为、明哲保身,而心感不安。而会不无骄傲地说,我们与邪恶抗争过!我们尽力揭露过它们撒下的谎言,勇敢抵制过它们让我们干的坏事。为此,我们感到问心无愧。
2605 次阅读|18 个评论
对科学网有关三峡水库、三门峡水库博文的点评
热度 2 陈龙珠 2012-10-23 08:49
(一) 看到科学网博客上有两位博主在激烈争议三峡水库坝前水位与发电效应的关系,对行业之外的网友包括本博在内,颇有科普和促进思考的作用。 本博30年前本科时曾学习过水利水电工程的课程,凭那时留下的印象,在其中一位博主的博文下抛砖引玉地写道(括号内为对原文的补充): 陈龙珠 2012-10-23 08:40 单纯从发电效益看,水库(库前)维持高水位好 没错的。但综合发电与防洪功能,在上游雨季,对库前水位就(有)一个优化调度问题了。另外,发电效益大小还与机组类型相关,高水位、大流量,都能多发电。 (二) 赵建民老师的新作《也谈三门峡:苏联人的设计并没有错》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本博在其下面作了如下点评: 陈龙珠 2012-10-23 08:35 这类讨论性文章,读一读挺好的。大的工程总有负面效应,积极应对并逐渐减轻负面效应,不但预期工程目标能够实现,而且也对促进科技进步和今后类似工程避免再走弯路有益。一味强调负面效应,啥事也不能干,这样的人和思想,对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用处不大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93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三峡入库洪峰9年来最强 下游几省水灾严重
热度 1 蒋高明 2012-8-3 00:31
三峡入库洪峰9年来最强 下游几省水灾严重 2012年08月02日 10:01 来源: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邓全伦 发自重庆 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1208/02/t20120802_23548397_1.shtml    7月24日,三峡水库迎来蓄水成库9年以来最严峻考验:当晚8点,金沙江、沱江、岷江、嘉陵江汇合而成的黄色巨流,以每秒7.12万立方米的流量,进入这座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   3天后该水库水位蹿至163.09米,较限制水位145米上涨了18米。与此同时,重庆、四川等地遭遇洪水围城;长江中下游持续较高水位,荆江段水位全部超设防,防洪压力巨大,鄱阳湖、洞庭湖水位均超警戒水位。   滚滚洪水冲击着三峡大坝,这座大坝的防洪能力亦被洪水再次推向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上游,重庆洪水围城,当地人总将其与远处的三峡大坝联系在一起;在中下游,三峡大坝的泄洪,更被质疑是以下游为壑,增加了下游几省防洪压力。   事实上,这座大坝一直置身于汛期内蓄与泄的纷乱论争中。    水漫朝天门   长江今年第4号洪峰,7月24日9时抵达重庆寸滩水文站,11时30分通过重庆主城区。重庆水文部门发布信息称,当时长江寸滩站水位涨至186.61米,超保证水位3.11米,朝天门水位187.92米,形成1981年以来最大的洪峰水位。   朝天门是重庆的著名地标,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处,平日里长江水浑浊、嘉陵江水清澈,两条江分界线明显。《环球人文地理》的办公室位于朝天门广场楼下,正好俯瞰两江。   总编辑李海洲从发稿的忙乱中抬起头,但见洪峰到来,两江合为一体,朝天门下已浊浪翻滚,潮水宛若千军万马奔腾而至。江水不断上涨,漫过百步石梯,然后将朝天门平台淹没;朝天门拱门也只剩“朝天门”三个红色大字浮在潮水上。   “还差两级台阶就水漫办公室了,但挂在窗外的空调外机未能幸免于难,被淹受损。”李海洲7月28日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不断抱怨办公室的酷热。他说,当时迅速上升的江水,让报社的车库、书库全军覆灭,而一排排沿江树木也被淹得仅露出小部分树冠。   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处,因江水的上涨显得特别波澜壮阔,“像海一样”。据当地管理部门统计,朝天门广场7月24日当天吸引了约6万人前往观水。而朝天门对面的重庆南滨路,亦遭遇建成10年以来的首次洪水淹路。该路段上的酒吧街所有店面都遭灭顶之灾。   洪峰到来时,一起被淹没的,还有重庆另一个地标—千年古镇磁器口。当时,磁器口沿江一条街已全部“隐”于水面下,300余户商家撤离,标志性牌匾龙隐门也没至“腰部”。   据重庆官方通报,此次过境洪峰还让重庆上游地区的江津、永川等区县受灾严重,共造成沿江16.3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紧急转移人口8.21万。   这些居住在江边的居民们看惯了潮涨潮落,但面对汹涌而至的洪水总感有些乏力。在重庆历史上,这里几乎每年都要上演水进人退的故事。   而当年修建三峡大坝时,很多重庆人更加担心,蓄水175米,回水到了朝天门,水会不会漫得更厉害?重庆当地人的说法是,如果要保重庆,最好水位不要超过160米。   2005年就曾有媒体报道称,一千多公里川江(长江宜昌至重庆河段)河道狭窄,坡度陡峭。在修建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之前,宜昌至重庆间的最高水位差为136.9米,而最低水位差也有120.6米。正是这巨大的水位差,才有了“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可能性。   而三峡蓄水135米之后,水位差只有31米,一旦发生洪水,下泄不畅,洪水就会通过600公里的狭长河道和13个峡口层层垒高。   这个报道援引了有关专家的计算,“按照三峡工程泥沙组所给定的三峡水库平均水力坡降为7米/100公里。当坝前水位达到175米时,距此600多公里处的重庆市的水位就会高达217米。”   这个水位大大高于1958年提出的重庆市朝天门码头200米水位高度,足以淹没大半个重庆,不仅是朝天门,包括重庆火车站、成渝铁路、部分市区都将沉入泽国。   该数据至今未得到官方论证和回应。但在重庆,自2008年三峡大坝开始蓄水175米,当地人总愿意把这里的每一次水进人退与几百公里外的三峡大坝联系起来:重庆被淹,是三峡大坝蓄水惹的祸。   人们质疑的依据是:2008年11月4日,三峡大坝尝试蓄水到了172.3米,重庆部分主城区被淹;2009年8月6日,重庆主城区再度被淹,当天三峡大坝三斗坪水位148.30米,重庆水位超过183米…… “难度适中”的考试   7月24日晚8时许,4号洪峰抵达三峡大坝,峰值达每秒7.12万立方米,相当于28条黄河同时来水。三峡水库水位升至158.04米,到7月27日8时已达到163.09米的最高值。   这次洪峰的流量,超过了1998年洪水峰值和2010年7月20日出现的每秒7万立方米特大洪峰,是三峡水库建库9年来面临的最强洪峰“大考”。   但对三峡大坝而言,这场考试实际上“难度适中”。因为这次洪水仅仅接近二十年一遇标准。水利学界界定的洪水标准为:二十年一遇洪水流量为72300立方米/秒,百年一遇洪水流量为83700立方米/秒,千年一遇洪水流量为98800立方米/秒,万年一遇洪水流量为113000立方米/秒。   就三峡大坝本身而言,它是按千年一遇的洪水作为其正常设计工况,万年一遇再加10%的洪水来作为校核工况。   三峡枢纽运行部门监测记录显示,洪峰抵达三峡时,大坝位移、渗流、变形等主要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大坝挡水建筑物各项安全指标稳定。   此前,三峡工程已在7月经历了三轮洪峰的考验。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副主任魏山忠表示,这实属历史少见。其中4号洪峰是受7月20—22日强降雨影响,长江上游各支流来水急剧增加,多条支流及区间来水严重遭遇而形成。   国家防总多次就三峡水库调度作出重要批示。魏山忠说,截至7月24日,长江防总共召开28次防汛会商会,向三峡枢纽下发了13次调令。三峡水库调度总的原则是,保证防洪安全、遵循蓄清排浑、有利于长江中下游河床发育和河道保护,统筹兼顾,适时调整下泄流量,发挥水库拦洪削峰作用。   7月7日和12日,两路洪峰相继来袭,国家防总、长江防总要求三峡大坝“蓄水滞洪”,出库流量控制在每秒4万立方米左右。   作为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防洪是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削峰滞蓄”,即当上游洪峰到来时,拦蓄入库洪水流量中超过下游安全泄量的部分—削掉洪峰的峰尖,以保证水库下游的行洪安全。一次洪峰过后,在保证下游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将水库水位下泄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   7月24日当晚,大坝开启8个泄洪深孔,并确定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维持每秒4.3万立方米,这就意味着流量每秒7.12万立方米的洪峰过坝时被砍掉近半。7月27日长江防总再次下发调令,当日下午起,将三峡枢纽下泄流量提高到每秒4.5万立方米,以降低库水位,迎接新一轮洪水—气象预报称未来几天长江上游还将有持续暴雨天气。   三峡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主任肖舸表示,三峡枢纽严格按照国家防总和长江防总科学调度,合理运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的威胁。   “目前,长江防汛工作仍处在关键时期,我们将承担责任,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迎接更大的考验。”中国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说。    荆江、鄱阳湖险情   但连日来,随着三峡大坝不断加大下泄流量,长江下游的防洪形势仍然严峻。首当其冲的是荆江大堤—“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州沙市水文站站长吴世勇坦承,这里防洪压力巨大。   荆江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矶,全长337公里,因流经古荆州而得名。早在大禹治水的时候,荆州的地位即已凸显。1738年,荆州就成立了专门管理治水的同知衙门。荆江“九曲回肠”,洪灾在当地是“家常便饭”,抢险保堤是历史传统。   三峡大坝须确保荆江大堤安全。按照三峡防洪要求,通过三峡水库调蓄,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原来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56700立方米/秒,沙市水位不超过44.5米;当遇千年洪水,配合荆江分洪区等工程的运用,可防止荆江河段溃坝,减轻中下游对武汉市的洪水威胁。   水文数据显示,7月31日荆江继续全线超设防,沙市、石首、监利等主要站点水位普遍大幅上涨,其中石首、监利、螺山分别超警戒0.28米、0.81米、0.18米,沙市水位已达42.77米,距警戒水位仅0.23米。   7月31日,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召开新一轮防汛会商会。来自该会议的消息称,目前湖北省防汛形势紧张,荆南四河、长江宜昌至九江和连江主要河口段全线超设防堤长2374公里,其中荆南四河、长江石首至赤壁超警戒堤长981公里,持续中高水位运行,险情多发频发。   受长江中上游洪水的顶托影响,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位亦持续上涨。鄱阳湖星子站水位已突破19米的警戒线,水位达到近两年来的最高点。九江、上饶、南昌三市滨湖地区及长江九江段已派出2200多人巡堤查险。   7月29日14时,湖南洞庭湖城陵矶水位升到33.39米,超警戒水位0.89米,为三峡工程建成运行以来最高水位。   洞庭湖南面、西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注入,湖水经城陵矶汇入长江。最近受强降雨影响,沅江出现洪峰而入湖,加上三峡不断加大泄洪量,造成洞庭湖全面上涨,7月19日已发生今年首次超警戒水位洪水。   地处东洞庭湖的岳阳市进入警戒水位的万亩以上堤垸有22个,超警一线防洪大堤达538公里。岳阳市目前出动4.3万多人开展防汛抗洪,严密防守。   在整个长江流域,强降雨通常自4月开始。每年4-6月,鄱阳湖流域降雨;然后向湘江转移,到洞庭湖;7月,逐步向西形成全流域的降雨;而汉江流域的强降雨则在8月前后。   一般年份长江上游和中下游洪水相互错开,不至于形成威胁中下游平原区的大洪水。但如果上游与中下游雨季重叠,洪水相互遭遇,中下游就会出现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我们眼下就遇到了这种异常情况,所以中下游抗洪压力大。”长江防总有关人士说。    “三峡不能包打天下”   知情者称,长江中下游省市都试图向三峡集团协调,请求后者减少三峡大坝的泄洪流量,以缓减防洪压力。   就汛期泄洪调度权而言,出库2.5万立方米/秒以下由三峡集团自行调度;出库2.5万立方米/秒到5.6万立方米/秒由长江防总决定;5.6万立方米/秒以上,则由国家防总定夺。   但在防汛抗旱期间,三峡水库在什么时间需下泄多少水量,通常是长江委水文局等部门测算而得,须统筹考虑上下游防洪需要。   舆论据此认为,三峡水库调度“上也为难,下也为难”:减少下泄,上游防汛形势紧张、水库泥沙淤积;加大下泄,中下游防洪压力增加。   三峡大坝建库9年来,事实上一直面临两难:在上游的重庆,人们抱怨三峡大坝加重了上游的防洪负担,“保武汉就要淹重庆”;在中下游,人们质疑:长江下游汛情告急,三峡大坝为何“以邻为壑”,不断向下游泄洪?   针对来自重庆民间的质疑,长江委主任蔡其华7月30日回应,这是对三峡工程的误读,重庆被淹是受上游来水影响,与三峡水库回水没有关系。   蔡其华说,三峡水库拦洪时,坝前水位虽有升高,但对重庆水位的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重庆水位升高主要是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来水,以及重庆下游的铜锣峡峡口壅水所致。   其实,三峡的防洪功能体现在对上游来水的控制,而对于下游流域性洪水只能起到间接的影响。长江委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认为,“上游发水,三峡可以蓄水,但是中下游强降雨的话,三峡抗洪作用就不明显了。”   据长江委的解释,三峡并不能将一次洪水的全部水量拦蓄在水库内,而只是拦蓄超过长江中下游河道安全泄量那一部分。洪峰过后,再放水至限制水位145米,为下一次洪水腾出防洪库容。   “如果我们现在就蓄满了洪水,长江上游再来洪水怎么办?”三峡集团有关人士说,三峡水库蓄洪总库容为221亿立方米,但长江的年径流量接近一万亿立方米,其中百分之七八十的水量集中在雨季,如果只蓄不泄,待洪水再次来临时,三峡水库就会失去作用。   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曾解释: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是“蓄泄兼收”,首先要充分发挥河道下游的泄洪能力。超过河道下游泄洪能力这一部分洪水,才需要动用三峡水库加以拦蓄。因此,“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有限,不能包打天下”。   正因为三峡工程不能包打天下,理顺统一调度机制尤为重要。“面对洪水,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要求。”翁立达认为,“长江防汛体系不是一个三峡,而是由干流和支流水库群、分蓄洪区等组成,长江江水有流域性和区域性。这就要求区域管理要服从流域管理,长江防总来统一平衡。”   据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测算,三峡及上游控制性水库远景总调节库容近1000亿立方米,总防洪库容达500亿立方米。如果能实现这些水库梯度统一调度,将对长江流域的防洪起到巨大作用。   多位长江委专家表示,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要靠综合防洪体系。武汉大学水利治河防洪工程系教授陈立此前曾表示,“三峡可以把来自长江干流的洪水控制得很好,可以将百年一遇甚至两百年一遇的洪水拦截在库内,但对其他来源的洪水,它就无能为力了。”   一位常年研究长江水利工程的观察人士告诉时代周报,“乐观估计,三峡有70亿-80亿立方米防洪库容,仅达设计的1/3;悲观估计因洪汛期水力坡度加高,三峡防洪库容只有20亿-30亿立方米,只达设计库容的1/7。而三峡的库容系数仅为0.04,和世界级水库比小十倍以上。”   上述人士称,“所有的洪水都得开闸下放,加上长江上游及支流的上百个水坝,彼此间互不管的,各拦各的水,事急临头各放各的水,最后可能都得由三峡来埋单。且三峡本身也存在这类事急临头不得不开闸狂泄的可能。”   也许,面对新世纪以来我国接踵而至的“多少年不遇”的灾难大考,这座旷世大坝要经受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耿敏) 共( 2 )页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80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三峡工程完建长江中下游防洪就高枕无忧了吗?
zhangwb2010 2011-12-31 10:36
三峡工程是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关键性骨干工程,防洪效益十分显著。为此,人们不禁要问,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其实不然,早在兴建三峡工程的准备阶段, 1958 年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文件中就强调指出,在长江防洪问题上,“要防止等待三峡工程和有了三峡工程就万事大吉的思想”。 2010 年,三峡工程蓄水至正常蓄水位 175 米,标志着三峡工程已开始全面发挥效益。无论是从长江的洪水特点和防洪体系来看,还是从近年来三峡工程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依旧任重道远。这是因为: 从洪水特点来看,其一,洪水规模上,长江中下游洪水具有峰高量大、来势凶猛的特点。在遭遇稀遇洪水的情况下,即使运用三峡工程,洪水下泄与长江河道安全泄量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如遇 1954 年型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干流仍将维持较高水位。按照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拟定的对荆江和城陵矶地区进行补偿的调度方式,仍有约 400 亿立方米超额洪量需妥善安排,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形势仍然严峻。其二,洪水发生的地理分布上, 三峡工程仅对长江干流城陵矶以下长江的防洪作用是有限的。实际上,三峡大坝以下还有 80 万平方公里的汇水面积,尤其是支流众多、水量较大的洞庭湖水系和鄱阳湖水系,以及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都是洪水发生频繁的区域,这些都在三峡大坝的控制范围之外。 从长江的防洪体系来看,目前尚未完全建成,还存在工程和非工程方面的缺陷。工程方面,如荆江大堤尚未达到设计防洪标准,一些分蓄洪区不具备分洪运用条件,支流堤防的防洪能力还比较薄弱等。非工程措施方面,部分非水利工程对堤防工程的结构性破坏,如在堤防安全区内打井、钻探及建筑物基础工程等活动处置不严,严重威胁堤防的防洪安全。此外,城陵矶附近洪水调度方式复杂,带有较大的风险性。 从近年来三峡工程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三峡工程建成后,对中下游的防洪形势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主要有 3 方面:一是大坝下游河床发生冲刷,导致滩岸失稳,甚至危及堤防安全。二是大坝下游河势发生调整。受水库调节作用,上游来水过程被改变,中水流量历时延长,枯水流量增大,根据河流动力学原理,水流动力轴线位置将发生改变,出现主流顶冲点上提或下挫,使河势发生调整,伴随的是新的崩岸发生。三是江湖关系发生变化。虽然三峡工程建成后,清水下泄对减少洞庭湖的淤积有利,但三峡工程建成后,荆江南岸四口(松滋、虎渡、藕池、调弦)分流洪水的比例将会明显减小,其结果是洞庭湖的调蓄作用减小。 此外,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防洪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知不断深入,防洪减灾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从过去的控制洪水到洪水管理,再到目前的人水和谐。因此,为保障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长江的防洪治理即使在三峡工程建成后仍需进一步加强。 基于以上分析,三峡工程建成发挥防洪作用后,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建设仍要加强,中下游防洪仍需进一步完善堤防、河道整治、水库、蓄滞洪区、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体系,以期进一步缓解人与洪水的矛盾,协调人水关系,提高防洪能力,为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正如著名防洪专家谭培伦指出的,三峡工程不是唯一的防洪措施;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是一个系统工程。即使是在三峡工程全部竣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任务依然繁重,绝不能、也不会是高枕无忧的。 参考文献: 李真,三峡工程完建长江中下游防洪就高枕无忧吗?引自:长江水利网 http://www.powerfoo.com/ 刘丽 , 梅金焕 .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游防洪形势初步分析 . 中国防汛抗旱 ,2009,(6) 关于防洪的作用,《非常三峡》,第 248 页 防洪是三峽工程最大的生态效益,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24日   來源:光明日報
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水位数据告诉我们,三峡只有发电功能与发电利益。
热度 5 liuliangyun 2011-6-19 23:14
我对三峡水库抗洪发电功能在2008年前是相信的,2008年观看抗洪电视节目时发现水库处于低水位( 刚查到2008年8月20日水位只有145.85,上帝也淡定不了的数字 ),很是吃惊,但未能找到确切数据,刚看到陈永金的博客中“旱时不放水,涝时狂泻水的三峡”(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380do=b ),遗憾里面只有微观数据,没有宏观与整体数据。 非常感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网站( http://www.ctgpc.com.cn/sx/sqsk.php )中提供了每日的三峡水库两小时间隔水位数据。我查询并整理了2010-6-9至2011年6月19日水位数据,如下表。 水位数据告诉我们: 1)三峡水库没有防洪功能,理由是6、7、8月洪水季节,三峡一直处于低水位,而干旱季节(11、12、1、2)三峡处于高水位; 2)三峡水库具有增旱功能,理由是旱季拼命蓄水,蓄干鄱阳湖也是可能的(今年实现了)。 3)三峡水库具有很好的发电功能,一是冬季干旱季节蓄来的高水位保证了充足水电,二是今天电视新闻评论三峡利弊时,主管发电的老总说今年下游严重干旱,5月份发电量略有损失,但前几个月的贡献仍保证了今年的发电量巨大增幅(今天电视新闻,没记住数据)。 有了三峡,下游越来越旱,今年竟然干了鄱阳湖,三峡应该是有贡献的,多大可以争论 。水位事实告诉我们:“旱时不放水,涝时狂泻水的三峡”,这竟然是真的?! 三峡集团公司要想逃避责难,我给出三招: 1) 网站水位数据是临时工录入的,弄错了。 2) 请专家诡辩,如为了防止极端气候等神马原因。 3) 以后改正吧,将控制权交给国家防总,并由防总组织非政府专家,科学有序地在9月初将水位蓄到最高(175),在5月份将水位降到最低(145)。 表1 三峡上游水位数据(来源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网站) 日期 水位 2011-6-19 149.65 2011-6-4 147.98 2011-5-20 153.98 2011-5-5 155.62 2011-4-20 158.93 2011-4-5 162.29 2011-3-21 164.04 2011-3-6 165.87 2011-2-19 167.97 2011-2-4 170.67 2011-1-20 172.98 2011-1-5 174.44 2010-12-21 174.74 2010-12-6 174.56 2010-11-21 174.72 2010-11-6 174.43 2010-10-22 174.31 2010-10-7 167.56 2010-9-22 162.6 2010-9-7 158.04 2010-8-23 150.08 2010-8-8 153.32 2010-7-24 158.25 2010-7-9 145.9 2010-6-24 148.12 2010-6-9 146.81
9660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三峡:“位卑未敢忘国忧”背后的奥秘
热度 2 zbt92 2010-8-8 08:21
水博 最近三峡成功的抵御了长江的几次大洪水,发挥出了重要的防洪效益。不过这个事实反倒让一些人的心里很不舒服。于是各种造谣诬蔑三峡的谣言,反倒盛行起来。例如,有个非常聪明的天才,故意把几年以前一篇新华社的记者报道三峡大坝的自身坚固程度可以抵挡万年一遇的洪水的文章。歪曲成当年为了获得公众的支持,我们曾经宣传过三峡可以抵御万年一遇的洪水,现在三峡建成了反倒实事求是地承认作用有限了。 其实,如果我们还有记忆,就应该承认关于三峡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早在三峡建设之前的争论中,就一直有专业人士质疑三峡的防洪作用非常有限。我们为此曾不断的需要做出解释。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方已经明确提出怀疑其作用有限,我们敢不用科学和事实说话,反而还要吹牛说可以抵御万年一遇的洪水,这种状况能符合逻辑吗? 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当初新华社关于三峡大坝的坝体的坚固强度可以抵挡万年一遇的洪水的报道,从来也没有在社会上引起过三峡具有抵御万年一遇的洪水的防洪作用的误解。几年以后,再出来这篇文章编造谣言的目的,就是要用虚构的事实,向公众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中国政府是靠欺骗公众才让三峡上马的。然而,事实却是:别说是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工程的争论激烈程度能超过三峡。这恐怕是地球人都应该知道的历史和事实。 还有一位曾任中国力学会副理事长的力学泰斗,也跑出来利用自己的权威身份编造了《从流体力学看三门峡和三峡》造谣文章。公然的捏造事实污蔑是三峡的蓄水造成了重庆的洪水灾害。文章中他还信誓旦旦的煽情说什么位卑未敢忘国优。其实,很多自称未敢忘国优的人未必是因为位卑,而可能是另有某种不可告人的原因。特别是那些地位一点都不卑,反而喜欢利用自己的权威身份和话语权的人士。例如,美国著名的《华尔街日报》和《科学》杂志的亚洲记者们。他们从来都不会忧美国一个世纪之前建造的胡佛大坝,而专门喜欢忧各方面都比胡佛强的多中国三峡。 最近,有位记者又发表了一篇《三峡大坝:走向未知》的忧三峡的文章。有的网友希望我能回应一下《科学》的那篇文章。我觉得一句话、两句话也未必能说得清楚,因此,还是把我以前寄给《华尔街日报》一封公开信,再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吧。 我当时之所以要写这封信,就是因为我比较了解全世界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情况。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三峡的发电能力全球第一,而它的水库蓄水量却在全世界排在第 25 位。要知道所有水库影响生态环境的原因都是来自人造水库,而绝不是它的发电机。全球已经有那么多比三峡大几倍、几十倍的人造水库,而且,大都已经运行了半个多世纪了,其生态环境的作用早应该已经得到了证明。为什么至今很少人去忧那些更大水库、大坝,而偏偏喜欢忧中国的三峡呢? 当然,除了三峡还有一个埃及的阿斯旺大坝,也经常被人忧。不过,忧阿斯旺大坝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当初美苏争霸,埃及人利用矛盾,嫌美国人要价太高,用比较低的成本让苏联人建造了阿斯旺大坝。这引起了另一阵营美国人的不满,从此阿斯旺也就成了大坝破坏生态环境的典型和全球攻击的目标。 其实人造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必然是客观存在的,决不会因为某种政治因素就发生了改变。所以,任何按照政治原因区别评价大坝的之忧,都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别有用心。下面我几年前写的这篇公开信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这个问题。 附:旧文转发 《与《华尔街日报》再说三峡》 ------------- 给《华尔街日报》的一封公开信 文 / 水博 前不久华尔街日报的《三峡大坝之忧》一文引起了国内外对三峡问题的广泛争论,应该说那篇文章中华尔街所谈到的问题,还主要是受到了中国国内第二届《长江论坛》上某些错误信息的误导。例如,关于三峡库区的地质问题,有些人隐瞒了原有的长江的地质条件,而用目前三峡库区存在的地质灾害威胁大做文章。其实,在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的威胁始终都会存在,不过实事求是地从三峡建设前和建设后的 13 年内的地质灾害纪录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该地区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即使还存在着威胁,也已经在我们的严密监测之中。这难道不是三峡库区人们的福音吗? 关于水质问题更是如此,为了保证三峡建成后的库区水质,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在库区沿岸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目前这些治理措施现在已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我国很多江河的水质都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恶化的时候,我国的长江则因为三峡的建设和大量污水厂的投入使用,不仅水污染的增速明显变缓,而且一些时段和地方的长江水质已经比三峡蓄水前有所好转。当然,个别情况下由于污水处理措施不到位的出现局部的严重水污染的现象也确实会存在,但是,专门把这种情况挑出来污蔑三峡建成后恶化了水质的宣传,决不是一种客观的评价。 最近,又看到 07 年 12 月 31 日 的《华尔街日报》上的中国:为全球建新水坝一文(以下简称华文),其中,出于不同的环保理念,华尔街记者对兴建水坝的负面评论和偏见,我们尚可理解。但是,文章中存在的几点逻辑和事实问题却非常令人担心。作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报纸,连续的出现这种低级的错误实在令人痛心。为此,非常有必要指出华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供《华尔街日报》和原文作者参考,也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比如,华文说中国的建坝热情不断高涨,而近年来大坝在西方已基本失宠,不过此前西方国家也经历了几十年的大坝建设高潮。从在大萧条时期建设的美国胡佛大坝,到欧洲最大的水坝──葡萄牙 Alqueva 大坝( 1957 年计划, 2002 年竣工),大坝是国家建设、工业化和摆脱贫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际大坝委员会的数据,欧洲和北美这两个世界最富的地区已经开发了水电可开发量的 70% 。随着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大坝开始受到冷落。中国的三峡大坝就是一个例子。尽管遭到了强烈反对,大坝的建设方案仍在 1992 年获得批准,最终催生了绵延 400 英里 的库区, 140 万人被迫迁徙。支持者称,三峡大坝利大于弊,不但有助于预防下游的洪涝灾害,还带来了清洁能源。批评者则表示,如果建几个较小的水坝更有助于预防洪水,而且留下的人为影响更小。最终,巨型水坝对世界舆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有关腐败、管理不善和环境恶化的报导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反对水电的声浪。 我这里特地把华尔街日报的两段文章放在一起,这样才能发现华尔街记者进行误导宣传的技巧。其实,华文的这一段内容所阐述的逻辑关系非常混乱。看过华文大家根本就不知道大坝在西方失宠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因为大坝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呢?还是因为西方应该建设的大坝都建得差不多了,他们用不着再建设了呢?华文中这个似是而非的问题非常关键,如果是因为大坝对环境的破坏性太大,西方国家的大坝已经建设错了。那么现在发展中国家当然不应该再重复去犯错误。但是,华文中既然肯定西方国家的 大坝是国家建设、工业化和摆脱贫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际大坝委员会的数据,欧洲和北美这两个世界最富的地区已经开发了水电可开发量的 70%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华尔街日报也认为大坝在西方失宠的原因,似乎不应该是什么负面环境影响,而是由于应该建设的水坝都已经建得差不多了呢? 应该说华尔街对西方大坝的这种报道还是比较符合事实的。因为大坝的社会作用确实是非常巨大,任何西方国家的发展几乎谁也离不开必要的水坝、水电建设,因为,除了了它巨大的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作用之外,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一定的大型水库调节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矛盾,根本局无法满足其社会现代化的水资源需求。无论是华尔街日报提到的美国和葡萄牙,还是其他西方国家都不例外。应该说如果华尔街想找到一些全面的例子说明西方国家大坝的环境负面影响巨大,确实还不太容易。 但是华尔街记者误导宣传的手段比较狡猾,文章中用一个巧妙的分段,再用一个例子把话题一转,大坝的负面环境影响,就变成了中国的三峡。其实记者的这种误导宣传的方式很不高明。从时间的逻辑顺序上看三峡大坝到现在还没完全建成,至今还没有真正实现催生了绵延 400 英里 的库区, 140 万人被迫迁徙的三峡,怎么就会成了水坝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的例子了呢?而美国的胡佛大坝已经建成了半个多世纪了,环境影响到底怎么样,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不肯明确地跟公众说一说呢?当然,我们也理解华尔街记者的难处,心里本来想大张旗鼓的说美国的大坝建的好,建的对,而发展中国家的大坝一定是错的,是不能建的,可是又不能直接说出口。因此就采用这种巧妙的分段叙述,利用文章技巧误导公众,达到其造谣污蔑三峡的目的。不过华尔街日报记者的心态也过于着急了点,至今没有真正实现的事情,就已经理直气壮的成为华尔街日报所列举的例子了,显而易见,华尔街日报对三峡种种的负面评论,依据的到底是事实还是偏见? 我们承认,三峡建成之后,将要催生绵延 400 英里 的库区, 140 万人被迫迁徙确实是中国水库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不过,这也不必大惊小怪,各国的大型水电建设都有不同的特点。例如美国的江河泥沙含量普遍较少,大型水库建成后往往会使下游河道的滩涂被侵蚀,造成较大的生态问题。而这个问题在中国则一般都不存在,中国的江河由于泥沙含量较高,反而希望能利用水库的清水让已经形成的地上悬河逐渐降低。同理,华尔街的记者对催生了绵延 400 英里 的库区, 140 万人被迫迁徙三峡工程的决策科学性表示质疑,主要是对中国的国情不了解。我们可以告诉华尔街的记者们另一个让他们更吃惊的实例。根据四川的反坝人士范晓的文章披露, 1998 年长江特大洪水之后,我国政府为了缓解长江洪水威胁,在长江的下游实施了退耕还湖的生态恢复措施。尽管没有任何经济收益,为了能增加洪水期 110 亿的蓄洪能力,我们被迫搬迁了 240 万人口。对比看我们的三峡工程能提供 220 亿的防洪库容,我们虽然也搬迁了 120 万人口,但是,其动迁人口的防洪的效率还是退耕还湖措施的 4 倍之高。从这一点上比较,即使三峡根本就不能发一度电,也是值得建设的。 此外,三峡工程虽然催生了绵延 400 英里 的库区也未必不是好事。要知道中国的湿地保护组织一再警告说,新中国成立时长江流域原有的 15000 平方公里的湿地,目前已经减少了 20% 。如果不是我们三峡和一系列大型水电站的建设,这种局面将会更加严峻。三峡水库所增加的 600 平方公里水面,并没有能改变我国随着人口的增加湿地的面积不断减少的趋势。为了保护湿地,增加防洪能力,我们既然可以实施退耕还湖的生态恢复计划,为什么就不应该建设生态效率更高的三峡工程呢? 进一步看,华文说批评者则表示,如果建几个较小的水坝更有助于预防洪水,而且留下的人为影响更小。其实这些说法根本就是不成立的。如果是仅从水能利用发电的角度上说,几个小的水坝确实可能会在淹没损失较小的情况下,起到与一个大型水坝同样的发电作用。但是,要说到防洪和供水,小水坝根本就无法和大水坝相提并论了。只有建设大型水坝、大型水库才能有效的解决水资源的调蓄问题。中国的防洪水坝数量号称占全世界一半以上,但是,其水库总蓄水量却比美国小很多倍。就是由于缺乏大型龙头水库的调节能力,目前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十分突出,社会生态环境遭到自然灾害的冲击极大。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由于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建立具有调蓄功能的龙头水库﹐增加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因此,大、小型水坝的水资源作用和发电作用是不一样的,华尔街的记者在写这些具体工程报道的时候,应该增加一点专业知识,不要让一些环保科盲幼稚无知的言论欺骗了。更不要用这种近似骗人的谎言来误导公众。 随后,建立在这种谎言之上华文的推论说最终,巨型水坝对世界舆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有关腐败、管理不善和环境恶化的报导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反对水电的声浪。。这种说法也是一种对大型水坝的偏见,而且绝对的与事实不相符。客观地说,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里,大型水坝的投资管理一般都会比小型水坝更规范。在同一个国家内,不管用同样的投资额,还是以同样的发电量进行比较,小型水坝累计带来的腐败、管理不善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几乎都不会比大型水坝更少。众所周知,目前在中国水电开发中真正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的环境破坏的工程,往往都是一些失控的小水电项目。 华文中另一个有必要指出的问题是关于世界银行对大型水电的投资问题。华尔街日报说上世纪 90 年代,在环保人士的压力下,全球在建水坝的数量下降到只有 2,000 座,远低于 70 年代高峰时的 5,400 座。最早将水坝视为帮助穷国摆脱贫困之重要手段的世界银行 (World Bank) 也停止了对几乎所有大型水坝的资金支持。 2000 年时,一个名为世界水坝委员会 (World Commission on Dams) 的深具影响力的团体发表了一份措辞严厉的报告,对水力发电的益处提出了质疑。这份报告标志着水电发展的末路。但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飙升以及人们对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会加剧全球变暖的担忧日益加剧等因素,水力发电重新收到青睐。从 2005 年起,亚洲开发银行 (Asian Development Bank) 和世界银行又开始向水坝建设项目贷款,当时它们向老挝的 Nam Theun 2 大坝项目提供了建设资金,希望该国能够通过向外输出大坝发的电来增加收入。在某些地区,水电项目是作为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后备手段。 一些极端环保组织和世界水坝委员会 (World Commission on Dams) 对水力发电的质疑,确实严重的影响了国际社会对大型水电的看法。 1996 年的世界可发持续发展高峰会议,只承认了小水电可再生能源作用,而把大型水电排除在外。不过,由于世界水坝委员会对水坝的批评,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没有能全面地、客观地反映出水坝作用。中国政府的水利部门就是通过在中国的大坝实例调查中发现了世界水坝委员会的这一问题,而果断地退出了该组织。随后世界水坝委员会污蔑水坝的报告,很快的就被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所识破。 2002 年在南非约翰雷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由非洲国家提出的支持发展中国家大型水电开发的行动计划,得到了到会的 192 位国家首脑的一致支持,并委托联合国随后召开了《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专门探讨如何具体落实,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支持水电开发的精神。 2004 年 10 月由世界各国 500 多位专家、官员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在中国北京召开的这次会议,还特别发表了《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世界水坝委员会的那份标志着水电发展的末路的失实报告遭到了《北京宣言》的彻底否定。随后世界银行立即恢复了对发展中国家大型水电建设的资助。 不知是因为华尔街日报的记者根本就不了解《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和《北京宣言》的这些结论,还是要故意向公众隐瞒这一国际社会的主流意见。总之,华文猜测的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飙升,水力发电重新收到青睐和世界银行恢复对大型水电项目的贷款支持,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也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只要认真查阅一下数据,我们就不难发现 2004 年的石油、煤炭的价格还没有开始飙升, 2005 年初世界银行对水电投资态度的变化,也不可能是由于能源价格的原因。 也许同样是因为不了解国际社会主流意见的原因,华尔街日报对中国企业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水电开发也缺乏足够的理解。中国积极开发水电完全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是响应联合国的号召,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度负责的一种体现。而华文中一些说法,例如环保主义者说,大坝已经毁掉了中国境内的澜沧江上游地区;他们想阻止中国再在下游修建大坝。活动家们大肆批评中国在缅甸修建大坝的行为,声称这种行为是在支持独裁政权,当地社区已经因被强迫安置而受到损害。在老挝这个全世界最穷的国家之一,负责三峡建设的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正在修建两座大坝,以便向邻近的中国和泰国输出电力。等等。是非常没有水平的。 大坝已经毁掉了中国境内的澜沧江上游地区的污蔑说法,十分荒谬,中国的澜沧江上游地区随着小湾等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成功,水资源调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当地的生态环境已经有了根本的改观。而且,所谓国外活动家们大肆批评中国在缅甸修建大坝的行为,声称这种行为是在支持独裁政权的说法也十分可笑。缅甸现政府目前还是联合国的正式成员,我们中国的银行和企业要落实联合国的行动计划,不依靠联合国的成员,难道应该先要求联合国去推翻缅甸政府吗?再说,这种不能承认现存的国际秩序的政治偏见,难道不正是世界上的恐怖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吗? 总而言之,我们感觉华尔街日报的最大问题就是喜欢把水电的开发和大坝的建设与政治偏见联系在一起。再加上我们有些记者的科学素养不高、逻辑能力有限,因此刊登出来的文章就难免要出现问题了。我所指出的这一点意见,不知道《华尔街日报》是否能接受? 2008 年 1 月 7 日 华尔街日报原文《中国:为全球建新水坝》参见: http://chinese.wsj.com/gb/20071231/chw084924.asp?source=channel
个人分类: 三峡|3887 次阅读|12 个评论
河道流速与流量-对武际可老师《从流体力学看三门峡和三峡大坝》的讨论
shangsh 2010-7-29 10:38
武际可老师2010-7-28 发布了博文《从流体力学看三门峡和三峡大坝》(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7980 ) ,引起了大家很大的关注。武老师用简单的方法来说明实际问题,对于普及相关知识很有价值。但武老师博文只考虑了流速v,而对于河道水流来说,更受关注的是流量Q,二者的关系是:Q=Av,其中A为过流断面面积。 一般来说,水库的修建抬高了水位,使水库上游水力坡度降低,流速v下降(武老师论文中已经论述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水位的上升也使得断面面积A有很大增加,因此断面过流能力的变化取决于v减小的程度与A增加的程度。根据武老师的估算结果,三峡蓄水后v减为原来的0.6,但这时A增加可能是好几倍,因此河道过流能力应该是增加的,因此从防洪的角度来说是有利的。当然由于河道水位升高而引起的水面宽度肯定是增加的。 从水力学的角度来看,河流均匀流(最简单的一种流态)的流速与理想的流态力学试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别。相同的地方是二种情况下的流速均与水力坡度i(或水头差h)的平方根呈正比,不同之处在于比例系数。水力学中河流流速的计算公式为:v=C(Ri) 1/2 ,其中R=A/P为断面水力半径,C=R 1/6 /n为谢才系数,P为断面湿周,n为糙率。这样河流断面流速和流量分别为 v=R 2/3 i 1/2 /n, Q=AR 2/3 i 1/2 /n。从这一流速公式分析,河道水位上升引起i的降低,但同时水力半径同时增加(对于天然河流水力半径与水面宽接近),断面平均流速可能比低水位时还要大。 河流水流过程实际是比较复杂的,如洪水涨、落过程中水位~流量关系是绳套型的非单值函数,河道水力坡度沿河流方向不是线性变化的。是用理想的公式来分析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定符合,需要更深入的现场观测和模型模拟来得出合理的结论。
个人分类: 水利知识|2309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三峡面临大考
忆江南 2010-7-26 08:14
魏山忠 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 , 中共长江委党组成员 三峡改变了长江的治理 南方周末:九八年抗洪影响了全国和世界,之后这几年来长江在治理上做了哪些工作? 魏:1998年长江大水后,国家投入巨资来进行防洪工程建设,长江干流按规划标准投资近300亿元加固了全长 3600公里 的堤防,重要支流的堤防,包括两湖的堤防,也都得到了相应的治理。特别是三峡,作为长江治理的关键工程,已经建成。因此,长江的防洪已经形成以三峡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其他干支流水库、分蓄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为内容的综合防洪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98年的大洪水也给长江治理开发带来了机遇。 南方周末:干堤实施的标准是达到多少年一遇? 魏:长江中下游防洪的标准是以抵御1954年的洪水作为设计标准的。这个标准中的规定在每一个河段都不一样,或者说对每一个地方都要根据自身的洪水特性和江段的特点而规定。有的地方要说峰,有的地方要说量,30天量、60天量,都不一样,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技术问题。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和长江防洪规划,长江中下游就是以防御1954年洪水为规划目标。当然,遇到比1954年更大的洪水也要有相应的措施。 南方周末:三峡大坝建成以来,洪涝灾害现在有多少次? 魏:应该说,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由于各地气侯的差异,每年都会发生洪涝灾害,只是可能有大有小,有局部的,也有全流域的。 南方周末:三峡大坝建成以后,是不是治理的方式会有变化呢? 魏:历史上遇到特大洪水,就是超过了河道的泄流能力,特别是在荆江河段,就需要在长江中游地区有计划地开辟蓄滞洪区去把超额洪水蓄滞起来,避免更大损失。比如说1954年,当时没有分蓄洪区,自然泛滥成灾。三峡建成以后,我们还是讲蓄泄,象1954年这样的洪水发生,荆江地区不需要分洪,三峡就可以把它调蓄起来,保证不发生毁灭性的灾害。 南方周末:现在三峡一天可以拦4 5亿立方米 的水,三峡库容最多可以拦到多少? 魏:三峡工程设计防洪库容为221. 5亿立方米 。 南方周末:现在最低水位保持在 145米 。 魏: 145米 是三峡水库防洪限制水位,正常蓄水位是 175米 。大洪水来之前要把水库水位降至这个水位,来了大洪水就把它装起来,所以有一个限制水位。汛期过去后,水库水位蓄至 175米 。 南方周末:像 175米 到 155米 有没有一个阶段的区分?比如说洪水来了,什么样的洪水会到 155米 ,会蓄到这个高程? 魏:这样说吧, 145米 到 175米 ,防洪库容是221. 5亿立方米 。221. 5亿立方米 是在汛期拿来装洪水的。这里面至于怎么调度很复杂,如果要说清楚需要很长的时间、很长的篇幅,有非常多的细节。针对不同的量级、不同的情况,包括哪个地区的洪水,是对哪个地区有威胁,是洞庭湖出口,还是荆江紧张,都有很多具体的规定。 泄洪是为了应对上游更大洪峰 南方周末:现在我看到网上前不久发出一个帖子,就是对于三峡泄洪产生质疑。现在长委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魏:从规划设计目标来考虑,中小洪水是不拦蓄的,不拦的目的就是为了防御更大的洪水。因为,中小洪水下游都能过去,若三峡拦蓄以后,后面遇到大洪水,先期三峡的库容被挤占后就不能调蓄洪水了,规划就是这么确定的,这是科学的。 南方周末:你刚才所说的精细调度,很多老百姓不太了解,长江委跟三峡是怎样建立沟通和行动的机制? 魏:对三峡水库的调度是有权限的。依据《防洪法》等有关规定,我们发调动令,三峡总公司执行。三峡总公司有一个梯调中心,具体进行调度。长江委水文局同三峡公司在业务上有长期联系,沟通畅达、密切,可以通过视频直接联系。我们发调度令是一个管理形式。 南方周末:这个调度令实际上就是让三峡有效的进行泄洪,来应对突发的上游灾情。 魏:三峡的调度国家有很严格的调度权限划分。大致分为三级,当三峡水库来水流量不超过 25000立方米 每秒时,原则上由三峡集团公司负责调度;超过这个流量,但枝城流量小于 56700立方米 每秒,由长江防总调度。当枝城流量超过 56700立方米 每秒,或需对城陵矶河段进行补偿调度时,就要国家防总来调度了。长江整个防洪要蓄也要泄,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到底泄多少、蓄多少,需要科学的调度。如果说汛情超出了三峡蓄洪的能力,就要启动中下游的分蓄洪区。为什么叫蓄泄兼筹就是这么一个概念。我们所谓调度,就是要根据预报,根据我们掌握的水情以及来水的情况来处理好蓄泄的关系,从全流域角度来考虑减轻洪涝灾害。 南方周末:现在应该是应对最大一次洪水吗? 魏:若从三峡水库入库洪峰流量峰值上讲,今年 7万立方米 每秒左右的洪峰峰值,是三峡水库建成后最大的入库洪峰流量。 南方周末:实际上对于三峡大坝来说也是一次大考。 魏:这次峰值是很大,但实际上由于历时较短,水量并不是很大。当然,这里面调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目前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水位都很高。蓄多少放多少要考虑到中下游干流防洪的压力,尽可能减轻中下游防洪压力。三峡水库不能因为这一场洪水把它装满,如果后面再来大洪水就没有处置的办法了。 南方周末:所以,从前不久就开始逐步加大泄洪量,慢慢泄洪以后是主要应对上游的新来的洪流。 魏:对。预测上游会来得比较大,当然也看下游。比如说最近下游两湖地区来水相对比较少,趁这个机会,把上游的洪水尽快泄下去,以应对上游可能发生更大的洪水。 南方周末:今年的态势跟1998年的洪水态势有什么相似之处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魏:到目前为止,从洪水量级上来说,应该说跟1998年还差得很远。打个比方,把一个盆子摆在外面,若下一个小时的雨不一定能装满,但下一个月就不一样了。所以洪水成灾主要是量,就是到底来了多少立方米的水。因为今年现在还是在主汛期,现在是7月中旬,7上8下是长江防汛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对未来我们只能拭目以待,我们要主动做好的就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监测、做好滚动的预报来应对。所以,到目前为止应该说还无法判断今年会不会是1998年、1954年的情况,至少到目前水量是远远不够的。 中小河流治理要得到重视 南方周末:这次各地灾害的声势都比较大,而且防洪也准备比较充足。你怎么评价今年的灾害,有什么样的特点? 魏:今年长江的洪水灾害,前期发生在中下游,先是两湖,后来是干流沿岸,近期又到了上游,几乎全流域各地都发生了洪涝灾害。 南方周末:一些报道说不少支流河道上还是沙子的堤防,所以很容易出问题,江西那里就是。 魏:长江的堤防都是千百年来慢慢形成的,不是像短时间内修一个水坝,可以一蹴而就。 长江流域的堤防填土往往就近取土,特别是两湖地区修筑的堤防,堤身含砂量往往较大,有的甚至是外面是一层粘土,里面充填的是砂性土,即所谓的金包银堤防。这些堤防往往是防汛的薄弱环节。 南方周末:这次对三峡工程调蓄是一个大考,对支流是小考的话,您觉得这次洪水对我们提出什么样的课题? 魏:长江是一条雨洪河流,防洪是长江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这是由长江自身的特点、自然情况决定的。有了长江干堤,有了三峡水库和其他大量的水利工程,但并不能说万事大吉了。长江的防洪的任务仍然非常繁重,我们还有大量的任务需要做。一是长江流域尚有大量蓄滞洪区需要进行安全建设;二是连江支流堤防尚未形成封闭圈,还有大量的堤防需要加固;三是还有众多的中小河流需要治理;四是小型的水库还存在诸多隐患,需要除险加固,可以说,长江防洪保安任重而道远。 此外,从应对来说,我们还需要不断发展非工程措施,包括预测预报的水平,天气的预报,以及水文的预报,包括监测的水平,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需要长期的去发展,来提高我们预报预测能力。 南方周末:我看长江防总、国家防总安排了几个工作组下去调研、指导。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什么样的应对部署? 魏:根据各地汛情的发展,觉得比较紧张的时候,我们会派出工作组,包括代表国家防总的和长江防总的工作组。如果遇到重大灾害事故发生,哪里堤防溃堤了,或者哪里水库出险了,哪个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哪里山洪泥石流暴发成灾了等等,这样重大的险情我们还会加派专家组赶赴现场,充分发挥我们的技术优势,协助指导地方制定抢险方案,处置险情。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做法,沿江各省市也十分赞同。此外,我们还滚动会商,通过实时调度,发布防汛调度的命令和紧急通知,来应对洪水。
个人分类: 人生笔记|3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的防洪能力有限,难道是新闻吗?
zbt92 2010-7-24 09:59
文 / 水博 今年以来,我国长江流域爆发了较大的洪水,刚刚建成的三峡工程终于有了向世人证明它的重要作用的大好时机。我们的三峡也不负众望,在今年 6 月长江下游出现了特大洪水和 7 月长江上游的特大洪水来临之时,通过滞洪错峰让洪水完全听从着我们的指挥。一改 98 年我们只能靠人海战术,加高大堤、严防死守的被动局面。 然而,在我们享受这伟大的胜利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关于三峡的争论由来已久,其中关于三峡的防洪能力的争论,一直是双方争论的焦点之一。稍微了解三峡争论历史的人都会记得,极端的 反坝派 始终宣扬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不过是欺人之谈。它最多只能对上游的川江洪水发挥一点作用,而对中下游出现的洪水则毫无作用。为了说明三峡对上游洪水也没有什么作用,他们还曾宣扬说三峡水库 221. 5 亿立方米 防洪库容,无法容纳 1870 年特大洪水的 30 天洪量 1750 亿立方米,连百年一遇洪水的 1300 亿立方米也容纳不了。显然,极端派们反对三峡的理由不仅是认为三峡的防洪能力有限,而且是根本就没什么用。 当时,我们反驳这种三峡根本就没有防洪作用的欺骗宣传的理由是:世界上没有一个水利工程能解决所有的防洪问题。尽管三峡的防洪作用是有限的,但是,绝不是没有作用。对于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洪水,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甚至截断上游川江来水的方式,减少下游洪水的总流量,间接的发挥防洪作用。对于三峡连长江上游百年一遇的洪水也不能防的骗人说法,有人曾一针见血的批驳说要三峡在一个月内把大洪水全部拦蓄下来,一滴都不流到下游去。这种要求如不是机械和愚蠢,就是在故意误导公众。我们为什么不能同时应用滞洪河泄洪的手段,控制安全的下泄流量呢? 今年长江出现的大洪水,恰恰验证了以往关于双方三峡的防洪的争论。对于今年六月长江下游的洪水,三峡就是通过控制上游来水的下泄,有效地发挥了防洪作用。对于 7 月 20 日 长江上游出现的超过 1954 年和 1998 年的特大洪峰,三峡水库并不是愚蠢的只蓄水不泄洪,而是根据长江上下游的水位情况,同时采取了滞洪和泄洪的措施,有效地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错峰防洪作用。 然而,社会上的某些极端的反坝势力在自己的欺骗宣传被事实揭穿之后,不仅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反而狡猾的找出一篇以往关于描述三峡大坝坚固程度的新闻报导,断章取义的污蔑我们以前曾宣传过三峡可以抵挡万年一遇的洪水。同时,又找出来最近某些专业人员,再次重复过三峡大坝防洪的能力有限,不能包打天下的新闻报导。污蔑三峡的建设方,当初为了让三峡上马建设,曾经误导公众说三峡可以防止万年一遇德洪水,现在随着三峡建设成功,才开始说出了三峡大坝作用有限的实话。这种卑鄙的造谣污蔑手段,却是令人十分气愤。 为此,我曾写了一篇《是谁在三峡工程的范洪作用上欺骗了公众?》的文章对那些卑鄙的造谣者予以揭露。一位好心的记者给我打电话说,我的文章写得非常及时,对于澄清事实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非常常重要,但是,文章的用词有点过于激烈,他觉得编造这些谣言的人很可能是缺乏专业知识,而不会是什么别有用心。 我觉得他说的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大多数人被误导肯定是因为专业知识不足,不能区分大坝强度的抗洪标准与工程的防洪作用不是一码事。例如,科学网上就有一位诚实的网友在引用 2003 年的那篇《 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的文章的时候,还同时引用了该文的大量内容。这就说明,这位网友确实是不大了解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那位故意把《 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删改成《 三峡大坝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的家伙绝对不会是什么外行,而是造谣煽情的高手。 而且,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误导宣传和故意造谣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在科学网那位诚实的博客上,跟贴和支持的网友只有区区几个,而那些擅改了题目的造谣文章,则难免让读者群情激愤,跟贴和支持的人数众多。因为,看到删改题目后的文章,即使是一位水利专业人员也难免会被误导,被激怒。这就是有目的的造谣宣传和认识模糊的巨大区别。 回顾历史,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恐怕都不能否认,自从我国的三峡工程开始建设以来,有关三峡工程的争论早就已经超出了工程技术的范围。各种社会势力几乎都希望通过三峡的争论,表达出自己的政治诉求。因此,我认为任何幻想单纯从技术技术角度解释三峡工程争论的尝试,都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别有用心的造谣宣传和出于无知的错误文章其社会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不可能改变广大公众常常被谣言所误导的局面。 具体到关于三峡的防洪能力的问题上,我们说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有限,绝不是什么新闻。我们如果还有记忆,就应该客观的承认有关三峡的建设一直存在着巨大的社会争议。具体到防洪作用方面,极端反对派的论调是,三峡的防洪作用是被无限夸大的欺人之谈;另一方则反驳,尽管三峡不能包打天下(作用有限),但仍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大家也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方一再宣传说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是被夸大的欺人之谈,而另一方却还要不顾全世界的普遍现实,胡说什么三峡工程可以包打天下,连万年一遇的洪水也不在话下。这不是在犯傻吗? 况且那篇报道《 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的新闻,也是发表在 2003 年 6 月三峡大坝已经建成开始蓄水之际。从逻辑上看,到了这个时候工程已经建成了,建设方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再去故意夸大工程的效果骗得各方面投资和支持了。相反,如果以前真是采取了夸大工程效果骗取工程上马的手段,蓄水发电之际,也已经该到了应该给自己找后路的时候了。因为大坝建成蓄水后,马上就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任何大话、谎话都将要原形毕露。 那篇《 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是描述大坝本身非常坚固的文章,它不过就是客观的介绍了三峡大坝的建设强度是要求能够低档万年一遇洪水,当时也不曾在社会上引起过三峡工程可以根治万年一遇特大洪水的任何误解。直到今天,如果我们读完那篇文章的全文,也都不会有人为三峡工程建就可以根治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其实,早在2006年新华社记者就报道过三峡工程初期的防洪作用有限的大幅新闻,其中已经特别说明,只有到了2009年三峡大坝全面竣工之后,才能正常发挥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作用。 总之,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必须承认;人不能胜天,世界上从来也没有一个工程可以在防洪问题上包打天下。不过,同时我们也必须强调;尽管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有限,但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和配合分洪可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一直是我们水电科技工作者依据历史数据所得出来的科学结论。这个结论,绝不会轻易被改变。因此,说三峡的防洪能力有限,既不是什么新闻,也不会影响三峡大坝对我们这个现代化社会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个人分类: 三峡|499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三峡大坝防洪能力谱
tian2009 2010-7-22 00:11
2003年: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2006年:三峡大坝汛期有能力抵御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010年:长江水利局: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 此图及文字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304a600100kp7z.html
个人分类: 工业文明批判|288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