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忠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跪事”与忠孝——非不能,不为也
热度 1 alphong 2012-7-16 20:27
最近太多某校长的“跪事”评价。挺着言孝,反对者视之为做作。 就其本人而言,我还是很敬重的,寒门子弟,晋身院士,官居名校之长。听闻校内师生对其评价也不错。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亲生母亲一跪,竟引起评判浪涛,奔涌不绝。无论挺还是批,就事论事,攻击人身就不好了。就此事而言,我也深以为然。九旬老母,一般难以割舍故土,何况还有其他子女在侧。儿行千里为母祝寿,跪拜真情,涕泪难抑,人之常也。能够放弃手边工作,回家看看,孝情可嘉。可我想,能否从另外一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呢? 古语:忠孝不能两全。诚然,人生如白驹过隙,太短了。历史上的著名孝子少有忠臣良将,可以理解。不知李密的《陈情表》普及度有多少,我是读过的。我并不是说希望校长如李密,老人过世再入仕。如果遇到父母高寿,岂不没有了尽忠的机会,这不公允。我想说的是,当前国内,和平安定,交通便捷,还是有很多方式来兼顾忠孝的。 其一,把父母赡养在身边,早问安,晚服侍,在外尽忠,回家尽孝。看官问:那就不出差了吗?不然,有爱人和孩子,加上保姆或特护什么的,即便出差也不是总在外,毕竟是校长嘛,岗位上的事情总不能都是在外飞着做。即便如此,也比置父母于千里之外见面次数多吧。看官问:屋小钱缺没条件呐。也不然,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一般父母年迈之际,自己也该有所小成了。屋小?何以为小,上下铺亦可尽孝!钱缺?何以为多,温饱可延年,关键是孝心。看官问:父母不愿离开家乡呢? 其二,迁己以近亲。院士是做学问的,离家近一些影响很大吗?看官问:不在一起,距离远近差别不大。我看差别还是有的,现在各地高速修的很好,开车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来个往返。至于路上,办公也不耽误。何况,远离大都市,住房条件会更好,为什么不如上说,把父母赡养在身边呢。看官问:那校长做不成了?校长很重要吗,校长是什么,尽忠一途也。为什么不能申请就近担任高校校长呢。以其身份,怕是会让家乡高校喜出望外的。即便不做校长,就没有途径尽忠吗?能否认袁隆平的利国利民吗?看官问:其团队怎么办?这我就奇怪了,自己连组建团队都不行,那惨了点儿吧。看官问:身在其位,必受其制,怎么办? 其三,专心做学问。去掉椅子就不能尽忠了吗?钱学森不是校长,举世尊敬;华佗不仕,历史流芳。没有椅子的限制,到父母身边会容易些吧。看官问:做学问占据了很多尽孝的时间,怎么可能做好尽孝?我怎么回答呢,舜以孝闻世,一代明主;曾参噬指痛心,为孔汲师;汉文帝孝子,开文景之治;黄庭坚涤亲溺器,书画彪炳;孙思邈学医疗亲,医圣传世......“非不能也,不为也。” 至于,照片和新闻。孝道是长久事,尽忠需有长久心。“悄悄地干活”即可。非要“猪八戒放屁----名声在外”,结果难以保证如其心意。
个人分类: 镜湖幽深|4452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伯夷列传》有感
huangtao07 2009-9-22 21:30
大凡读过《史记》的人,都会对伯夷,叔齐的印象很深刻,二者作为古代仁义的代表被传颂了几千年。但是我在细细品读过《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后发现,没有证据说明二者是仁义之人,相反,我反倒认为他们是不仁不义之人。 唐代文学大家 韩愈在《原道》里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如果以这个作为仁义的标准,伯夷叔齐就是典型的不仁不义。伯夷作为王子不能为国家殚精竭虑,在父亲去世却弃国而去,原因竟然是父亲让自己的弟弟做国君。叔齐更是过分,连父命都不听,真是不仁不孝。二者身为国家继承人,仅仅为了父子,兄弟之爱,而不能博爱国民,可见多么狭隘;弃国而去的所作所为是典型的不负责任,那么这不是不仁不义是什么呢? 在周代商之后,他们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命运很是悲惨。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狭隘,还说以暴易暴,不知其非矣。看来他们是心里只有君,没有臣及其他人。既然没有这种胸怀,那么自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最终忧愤而饿死也无可厚非。 历史应该是公正的,不能因为他们的命运悲惨而给予同情。
个人分类: 历史哲学|3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