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武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忆秦娥 江边梅花开
热度 2 lfyang 2014-3-8 23:17
今日路过武昌江边,从车上看到一树树梅花嫣然绽放。雨后初霁,春阳斜照,树虽不大,也不密集,但行人不多,感觉清新优美,分外养眼。 很久没有出来了,时光流淌得多么快呀! 梅开了, 红红纷纷含情笑。 含情笑, 春风轻舞, 春阳斜照。 古人多道梅花好, 梅花我爱知春早。 知春早, 一生如梦, 一春如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8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座中国城市的图书馆事业——韦棣华著述中译之一
hero8151 2014-2-25 10:45
导言:韦棣华女士(Mary Elizabeth Wood,1861-1931)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美籍图书馆事业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新图书馆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创办文华公书林,推广公共图书馆理念;创立文华图书科(后独立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推行美式图书馆学教育,为现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专才;推动美国归还多余庚款,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包括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输血;代表中国图书馆协会参加国际会议,推动中外图书馆界交流;……自1899年来华以后,她一直都在为中国图书馆事业殚精竭虑、死而后已。可惜的是,但是我们很难看到她的著述,无法领略其学识。 目前所见, 韦棣华最早于 1907 年 5 月 23-29 日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召开的第 29 届美国图书馆协会年会( Twenty-ninth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Held at Asheville, N. C. May23-29, 1907 )上宣读了题为“ LibraryWork in a Chinese City ”(中译为《一座中国城市的图书馆事业》)的报告,后载于 ALA Bulletin 《美国图书馆协会通报》)第 1 卷。 1924 年,她编撰了 The Boxer Indemnity and theLibrary Movement in China (中译为《庚子赔款与中国的图书馆运动》),由英文楚报馆 (Central China Post, Ltd.) 印行。同年,她还在 ALA Bulletin 《美国图书馆协会通报》)第 18 卷上发表“ Recent Library Development inChina ”(中译为《中国近年图书馆发展概况》)一文。此前,虽有学者提及韦棣华的这些著述,但既未见详细介绍,也无人提供原文或将其译成中文。 为了让学界同人更好地了解韦棣华女士的风采,特将她最早发表的“ Library Work in a Chinese City ”译成中文,以为纪念。 沿长江上行 600 英里 ,就到了武昌。那里是我们开创图书馆事业的地方。武昌与汉口隔江相望,是世界上最大的茶港,也是华中地区最为重要的贸易中心与铁路枢纽。因其在商业方面的重要性,武昌经常被人们称为“中国的芝加哥”。 渡过长江,来到武昌,你会发现自己身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氛围当中。这座城市是整个帝国最大的文学中心之一。它经常被称作“中国的波士顿”,或“中国的中心”。武昌是张之洞的故乡。张之洞是当时中国最为重要的进步政治家之一,曾被柔克义公使称为“这个国家最伟大的学者”。他是《劝学篇》 ( 英译书名为 China's Only Hope ,回译即《中国的惟一希望》 ) 一书的作者。张之洞相信,希望在于采用西方的教育模式。于是,他将这座城市确定为其湖广总督辖区的首府。正如人们经常提到的那样,武昌成了新学重镇。在旧政权的统治下,武昌是中国的一个学术中心,因为这里建有一座规模庞大的贡院,有时会有 2 到 3 万举子从湖广各地聚集而来,参加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这种古老的科举制度在耶稣基督诞生以前数个世纪就已经存在了。现在,奉皇帝陛下的旨意,科举制度已经被永远废除了。整个帝国所有重要的官立学校都已经采用了西式教学方法。 自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从他们耻辱的失败当中,中国人不甘不愿地看到,中国是一个弱国。在寻找失败原因的过程中,他们意识到,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这个国家开始了伟大的复兴,并且在它的这个历史阶段上留下了痕迹。 在武昌城内,你可以最为全面地看见中国这个古老国度当前在教育方面经历的巨大变化。张之洞总督已经在这里创办了大约 100 所学校。他建造了 20 至 30 栋西式大楼,并为其配备了从日本购买的学校用品。当时,为了满足教育需求,他还将私人房产、粮仓等充分利用起来。到了现在,连我刚刚提到的那座古老贡院也只不过是许多新式学堂中的一所而已。而在过去,人们对它敬畏有加,总是将其与外界隔离开来,而从未将其用于其他目的。张之洞将大量建筑拨为教育之用,连寺庙观宇也不能逃脱这个命运。在那里,你可以看见被丢弃一旁的异教神像与空荡荡的香炉,空置不用、布满灰尘的祭坛前摆放着学生的课桌椅,教师取代了僧侣与道士的位置。这座城市大约有 8000 名学生,已经初具一所大学城的雏形。学生来自华中各地,连北至北京、南到广州都有学生前来就读。至此,我已经详细展示了武昌作为学术中心的事实。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里的情形,我还必须指出它作为军事重镇的重要性。当前,这里很可能驻扎着 2 万名士兵。他们的营房与练兵场就坐落在这座城市的显著位置,而你永远也无法摆脱号角声的袭扰。张之洞正在尽力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他在这里创办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军校,可以容纳 600 名学生。军校只招收那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之人。在那以前,普通士兵一直都是最愚昧无知的阶层。为了提升他们的素质,军校每天都开设读、写、算术等课程。 在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中国城市里,圣公会拥有一份规模庞大、蒸蒸日上的教育事业,即始建于 1871 年的思文学校及由其发展而来的文华书院与文华大学。早期,它不得不竭尽全力去获取一个立足之地,就像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所有教会学校都不得不做的那样,因为中国人当时全都看不见自己典籍以外的其他教育的益处。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前来就读的学生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学校只能为他们当中一部分人提供住宿,而申请住校的学生名单总是长长的一列。文华大学周围有一所神学院,那里的学生接受的是高级神学课程,大部分都使用英语。还有一所医学院,那里的课程全都使用英语,因为没有什么中文术语可以用来表达我们的医学思想。文华大学开设了好几个院系,学生来自中国的各行各业。其中,既有张之洞总督的家族成员,也有某个与他齐名的邻近省份总督的家族成员,还有总督衙门幕僚的儿子,以及湖广地区其他低级官员的儿子。学生名单上有许多人是商人与教师的儿子,还有许多人则是出身于劳动阶层。 文华公书林与文华大学密不可分,并为该校所有院系提供辅助。谦虚地说来,文华公书林是由美国几家友好图书馆的赠书发展而来的。当时,我们需要什么新书,就开列一个特别书单发出去,然后就会得到回应。我们也征求教科书,然后向学生竞价出售,而收入则全部用来增加馆藏。 就这样,通过这些各不相同的途径,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家拥有 3000 多册英文书籍的图书馆。无论是在学期中,还是在假期内,学生持续不断地使用这些书籍,而流动图书馆也已经开始创立,随时都可以发挥作用。如果这家小小的图书馆没有建立起来的话,文华大学的教育事业早就遇到重重障碍了。我们现在希望将我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文华大学校园以外,推进我们所处的这个重要的学术与军事中心的这场声势浩大的教育运动。除了创办一家既有英文书籍也有中文文献的大型公共图书馆以外,我们不可能做得更好。官立学校与军校的学生肯定乐于享受图书馆带来的权益,因为迄今为止,每当我们为他们提供教育方面的任何东西,如开办科学讲座等等,他们都无比渴望地想要获得这种机会。我们试着开放了一间备有中文杂志的阅览室,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 自义和团运动期间北京的翰林院被焚以来至今,中国各地就再也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了。丁韪良博士 (Dr. W.A. P. Martin , 1827-1916 ,美国来华传教士、汉学家 ) 在谈及这个话题时说到: “如果巡回图书馆在这个国家确实存在的话,那么它肯定是舶来品。由其本质特征来看,图书馆就是收藏图书馆的地方。如果巡回图书馆办得起来的话,那么它将引入一种全新的力量,就好像镭一样,将会照亮黑暗,永不熄灭。” 中国的文献,数量既多,种类亦繁。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中文图书收集起来,并按照某种规律进行分类,那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益处。现在,中国文献里的某些珍贵古籍就掌握在一些高级官员与学者手里,放在他们家中。我们希望,如果我们能够办起这样一家图书馆的话,这些古籍可以捐赠或者借给图书馆,而不是像现在那些私人藏书楼那样,书籍被束之高阁,只有少数一些人有权去读。除了中文原创文献,还有历年来从英文、德文、法文等译成中文的大量译著,涉及科学、历史与文学等领域。这些译著中有许多是在日本出版发行的,因为据估计,当前大约有 13000 名中国留学生正在日本的大中专院校里攻读西学。 大约 15 年前,为了传播基督教义与一般知识,来华传教士们创建了圣公会差会,至今已经为在中国各地传播基督教文献与世俗文献做了大量工作。当然,我们希望,所有有价值的译著一经出版,我们就能购买入手。这些译著本身将会构成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 早在其转型过程中,日本就意识到公共图书馆作为教育一大要素的重要意义,并在其各大枢纽区域分别建立了两、三家公共图书馆。东京的帝国图书馆拥有 400000 多册图书,但它仍然不足以满足人民的知识性需求,即将扩建的图书馆大楼面积将比现在增加一倍。在那些热切地充分利用这家图书馆的人当中,也有就读于东京大中专院校的中国留学生。这意味着,这些年轻人将会认识到,有必要在他们自己的城市里创建一所图书馆。 塞斯·罗博士( Dr Seth Low , 1850-1916 ,美国教育家、政治家)向我们慷慨捐资,使我们的图书馆基金得以成立,从而帮助我们让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在谈及这个话题时说到: “我相信武昌会成为一个中心城市。在那里,一所高水平的图书馆将会给中国与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益处。在某种意义上,它就像是人体的一个神经中枢,而每一种理念都将通过构成中华帝国的广大民众而传向各地。中国最近对于西学重要性的认识从新的角度进一步凸显了武昌长久以来的重要地位。我认为,对于那些希望中国变得美好的人来说,再没有什么比千方百计去增强武昌一直以来都拥有的影响力更加睿智的了。”
个人分类: 图书馆学人研究|3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昌明楚王府并非毁于战乱! ----武昌三府角探源
zhutx1945 2013-12-17 20:12
武昌明楚王府并非毁于战乱! ---- 武昌三府角探源 朱天相 2013年12月12日 上百度地图搜索一下,有武昌三佛阁遗址 在武昌三佛阁遗址条目下: 大鑫和尚(公元1887-1961年) 乃湖北黄冈人,俗姓陈,字忠德,篾工出身。1913年在本县横山寺出家,1932年,受武昌正觉律寺方丈晓岚等诸山长老之请,主持武昌三佛阁。见子孙寺庙弊病百出,为了清除弊端,树立祖规,在传真副寺的支持下,改子孙制为十方丛林制,改“阁名”为三佛讲寺。 柏榴村 的博客提到武昌三府角。“武昌后长街、三府角一带,原有很多老房子,天井连天井的深宅大院都已经拆了。可惜连照片都没了。 ” 按武昌的发音,三府角(san fu ge)﹑三佛阁(sanfu ge) 。两者读音相同。它们是一回事吗?为此,首先看1883年与1936年的武昌地图。 1883 年武昌城街道图 1936 年武昌地图 第一 關帝廟在所谓三佛阁处有了三百年历史 从1883年的第图上看到的三佛阁,其庙名武庙。而1936年该处庙为關岳庙,还可见1909年的地图为關帝庙。 《湖北通志》(志二十七,建制三,壇廟,影印本p713)称“關帝廟在城内长街左(嘉庆志),同治元年(1862年)知府黄昌辅重建。”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江夏县志》(卷五,祠廟,P25 )称“關帝廟三,在长街者为關聖行宫,巡抚林天擎建。” 林天擎顺治十一年(1654年)二月冬任湖广巡抚,不及三年离任。故知 關帝廟建在顺治朝,在所谓三佛阁处有了三百年历史。 第二 康熙﹑乾隆朝關帝廟以东无其它非民宅建筑 看1883年地图上的建筑物: 1. 玉皇殿 据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斐天锡等主修《湖广武昌府志》称“玉皇阁在高观山,巡抚张朝珍建。”张朝诊康熙十二年(1673年)六月任湖北巡抚。 《湖北通志》志二十七,建置三,坛廟一(影印版p714)称,“玉皇阁旧在三佛阁街,同治五年(1866年)移建三道街(县志)。”由此可知,康熙朝,玉皇阁不在三佛阁街,后从高观山移建三佛阁,又移三道街。 2. 清军同知府 王庭桢同治八年(1869年)修《江夏县志》卷二(影印版p161)称武昌府的“清军厅署在学院右今移三佛阁左”。 3. 昭忠祠 《湖北通志》志二十六,建置三,坛庙(影印版p719 )称“昭忠祠在贤良祠右,嘉庆八年(1803年)敕建,后毁于兵。今建粮道街武昌左卫署旧址。” 4. 贤良祠 祀康熙六十一年湖广总督杨宗仁,直到咸丰巡抚胡林翼,应晚于昭忠祠。 5. 火药局 《湖北通志》志二十六,建置二(影印版p679)称“火药局旧在三佛阁东,隶善后局。同治六年(1867年)十月火改设中和门五龙硚,移设楚望台。”这里,三佛阁东表述准确。而“善后局在老育婴堂街,咸丰七年(1857年)巡抚胡林翼设。” 6. 发审局 同上(影印版p680)称“发审局在三佛阁东,老火药局废址。同治十年(1871年)武昌知府方大湜﹑汉阳知府严昉详请剙建。光绪十一年(1885年)裁归武昌府署内办理。” 7. 侯审所 又称“ 侯审所在发审局东。光绪五年(1879年)武昌知府方大湜﹑汉阳知府严昉详请增设。” 8. 宝武局 1936年地图上的钱币局的前身。王庭桢同治八年(1869年)修《江夏县志》卷二(影印版p161)称“宝武局在小朝街,雍正七年设。” 由上述记载,康熙朝在长街左關帝廟以东延今读书院一线无任何非民宅建筑。 第三 康熙﹑乾隆朝的地图在长街左只有三府角,而方志只述 關帝廟 康熙23年(1684年)《湖广通志》之湖广省城图 嘉靖元年(1522年)《湖广图经志书》卷二 坊乡(江夏)(影印本p137)称“长街在布政司前”。注意,用的图是康熙23年,这说明红字标明的建筑物与嘉靖时一致。 康熙23年(1684年)《湖广通志》卷二十四 p3称“關王廟幅城有三……一在长街左。 由图可见,长街左,与楚故王府相邻的只有三府角。注意三府角的图形不与任何建筑物相同。 乾隆五十九年( 1794 年) 江夏县志提供的省城图 此图可见,三府角紧靠故楚王城。康乾两朝的地图与方志都证实三府角的位置只有關王廟。但为何称三府?康乾两朝都显示,三府角附近无有其它建筑。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江夏县志》(卷五,祠廟,P34)称“龙华寺大东门内,成化十年镇守太监王定创建 …… 顺治中总戎李春元重修。 前已述及, 《江夏县志》(卷五,祠廟,P25)称“關帝廟三,在长街者为關聖行宫,巡抚林天擎建。” 现在来看,地图上的龙华寺与三府角( 關帝廟)图标的特征,它们与督 院﹑撫院﹑武昌府是同一等级的两级建筑的图标,而铁佛寺﹑黄龙寺﹑宁湖 寺的其它寺庙则是一级建筑图标。可见, 三府角( 關帝廟)是按府级标识的。 只因它们是当朝的巡抚林天擎﹑ 总戎李春元修建。 问题是另两府是谁?康乾朝时三府角只有一府,另外两府只有“自将磨洗认前朝”了。 第四 楚王府并非毁于战乱 故楚王府何时被毁?据《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七张献宗之乱》(p1567)称崇宗十六年五月“壬戊日(1643年5月16日),楚府新招募的兵士,为贼人作内应,开门迎贼。” “张献忠接着占据楚王府,僭称武昌为京城。”八月“丙寅日(1643年9月17日), …… 官军追击,于是入城。贼人开门西逃,……”可知,张献忠没有毁楚王府。 据乾隆53年湖广总督章学诚著《湖北通志检存稿》(p250)称“顺治二年二月(1645年3月)我兵攻潼关……潼关破。自成(注:李自成)逐弃西安,由龙驹寨,走武岗,入襄阳,复走武昌。……是时,左良玉(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封宁南伯。南明 弘光帝 ( 朱由崧 ) 即位后,又晋为侯,镇守武昌 ) 东下( 注 :1645年3月23日),武昌虚无人,自成屯五十余日,贼众尚五十余万,改江夏曰瑞符县。寻为我军所追,部众多降或逃散。自成走咸宁……”可知,李自成也没有毁楚王府。 《明史纪事本末附:三藩纪事本末卷三 何腾蛟殉楚》(p1932)称“崇祯葵未(1643年),启用何腾蛟为右佥都御史。代替王聚奎巡抚湖广(今湖北﹑湖南﹑广东三省)。”“乙酉年(1645年) …… 五月,朱聿键在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自立为唐王, …… 拜 何腾蛟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封定兴伯,仍督率军队谋划取江西﹑江南。于是何腾蛟布置投降士卒,参以旧军,仍授黄朝宣﹑张先壁为总兵官,刘承胤﹑李赤心( 注:李自成部将 )﹑郝永忠( 注:李自成部将 )﹑袁宗第﹑王进才( 注:李自成部将 )及董英﹑马进忠﹑马士秀﹑曹志建﹑王允成﹑卢鼎,一同在湖北(今湖北省)安营设镇,当时称谓十三镇。 丙戌(1646年)正月,何腾蛟向唐王上表出师,李赤心在湖北作战失败。 ”《清实录》顺治三年“庚午(1646年5月8日),平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勒克德浑奏报。臣等奉命于去年十二月十八日(1646年2月13日)。自江宁乘舟向湖广进发。正月初十日(1646年2月25日),抵武昌。 侦知马姓王姓二总兵、自岳州叛奔何腾蛟于长沙。遣护军统领博尔惠等、率兵驰击。” 《湖北通志》志六十九,武备志七,兵事一(影印版p1606)讲述上述湖北战事,直到康熙二十七年的吴三桂时的武昌兵变之前,战事只在荆州﹑石首﹑枝江﹑汉川﹑当阳﹑房县﹑利川﹑南漳﹑宜昌﹑施州﹑郧阳﹑远安等地,不曾在武昌有战事。 故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斐天锡等主修《湖广武昌府志》从不曾说过楚王宫毁于战火。在卷之二,古迹志(P45)称“楚王故城在高观山下,明洪武建,今废。”此时距建關王廟只三十余年。距李自成离武昌四十二年,距张献忠离武昌四十四年。 但又称“黄鹤楼 …… 崇祯葵未又毁于贼。” “雄楚楼……崇祯葵未毁于贼。” “楚观楼……明末寇毁。” 可见,斐天锡是严格区分“废”与“毁”的。 首称楚王宫毁于战火的是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江夏县志》(卷十五,古迹,P25 ) 称“楚王故宫,明季兵焚,殿寝池馆,俱为灰烬。”显然,此言不足信也。但其也言“所传旧制,仅正阳﹑瑞礼﹑东华﹑西华﹑后宰诸门及梳妆台而已。”则透露到1794年,楚王故宫的地理位置还是清晰可定的。 《明太祖实录》 卷之一百二十七称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 甲寅( 1379 年12月20日 ),燕府营造讫,工绘图以进。其制:社稷、山川二坛在王城南之右;王城四门,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南曰端礼,北曰广智;门楼廊庑二百七十二间;中曰承运殿,十一间;后为圆殿,次曰存心殿,各九间;承运殿之两庑为左、右二殿;自存心、承运周回两庑至承运门,为屋百三十八间;殿之后,为前、中、后三宫,各九间;宫门两厢等室九十九间;王城之外周垣四门,其南曰灵星,余三门同王城门名,周垣之内堂库等室一百三十八间;凡为宫殿室屋八百一十一间。”极有可能,楚王府并无“周垣之内堂库等室一百三十八间”房屋,但至少有600余间房屋。 嘉靖元年(1522年)《湖广图经志书》卷一公署(p21)称“楚王府,在司东南一里,洪武三年建府,周围甃以砖城,城下为池,外为红墙。为四门,南曰端礼,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北曰广智。” (P23)“宫室 襄辽荆吉兴寿荣等主府大略同。”“彰孝坊在王府瑞礼门外大街中,今王为世子时……建……” 由此可知,从1643年,张自忠沉楚王到1654年左右建關王廟十余年而已,如此庞大建筑未毁于兵,则其变故定费时日。 第五 三府角名符其实 嘉靖元年(1522年)《湖广图经志书》卷一公署(p22)称“镇守府镇守太监居之。……正统中设太监府……成化以后始移居省城在布政司南一里,成化十年(1474年)建。正德十二年(1517年)太监杜甫拓地重建。所谓“布政司南一里”正在 關帝廟处,长街右。由1521年武昌府城图,關帝廟正处左楚王府,右太监府之中。现今的后长街与读书院的交角正是楚王府的西南角。从那儿到太监府不过150米,先西南向行90米,再正西向行过關帝廟,抵达太监府不过60米。该处确为一角,称为三府角,该是名符其实了。 柏榴村 的博客说“武昌后长街、三府角一带”对极了。三府角如何成了 三佛阁,最可能是在咸丰之后了,本文无法论及。
11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武昌的硕士导师简介
热度 1 WuchangZhang 2013-1-21 07:23
硕士导师简介---张武昌 张武昌,男, 1973 年 1 月出生,汉族。 联系方式: 青岛市南海路 7 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66071 Tel 0532 - 82898937 Fax 0532 - 82898586 Mobile 13506391665 Email wuchangzhang@.qdio.ac.cn ; wuchangzhang@163.com 受教育情况 : 1990 年 9 月 ——1994 年 7 月就读于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学院,获学士学位。 1994 年 9 月 ——1999 年 7 月,就读于 ( 硕博连读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导师是王荣研究员,论文题目是 “ 微型浮游动物及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 , 该论文获 2000 年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 1999 年 7 月博士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其中 1999 年 7 月 -2001 年 10 月为助理研究员, 2001 年 10 月 -2010 年 12 月为副研究员, 2011 年 1 月 - 今为研究员。 研究方向 :为海洋浮游动物生态学,主要研究海洋微型食物环的结构及各类群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浮游纤毛虫的生态学。 论文和专著 已发表专著 《中国海浮游桡足类图谱》和《砂壳纤毛虫图谱》,目前发表论文 60 余篇。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专著 1, 张武昌 ,赵楠,陶振铖,张翠霞 . 2010. 中国海浮游桡足类图谱。科学出版社 : 1-468. 2 , 张武昌 ,齐鹏,徐兴永,李钧,于仁诚 . 2011. 山东省主要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评价。海洋出版社 : 1-202. 3 , 张武昌 ,丰美萍,于莹 . 2012. 砂壳纤毛虫图谱。科学出版社 : 1-500 ( 约 ) ,已经交稿,预计 6 月出版 参编的专著 1, 张武昌 . 2000. 微型浮游动物的作用。 In: 唐启升,苏纪兰 等著 . 《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 I 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发展战略》: 224-229. 科学出版社 . 2, 张武昌,肖天,王荣 . 2001. 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In: 胡敦欣,杨作升等 著 . 《东海海洋通量关键过程》: 72-81. 海洋出版社 .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 1998-1999 年 1, 张武昌 . 1998. 浮游动物现场摄食压力的研究方法。海洋科学 22(5) : 17-19. 2, 张武昌 . 1999. ETS 活性和呼吸作用。海洋科学 23(3) : 21-24. 2000 年 3, Zhang W and Wang R. 2000. Summertime ciliate and copepod nauplii distributions and microzooplankton herbivorous activity in the Laizhou Bay, Bohai Sea, China.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51(1): 103-114. 4, Zhang W and Wang R. 2000. Rapid changes in stocks of ciliate microzooplankton associated with a hurricane in the Bohai Sea (China). Aquatic Microbial Ecology 23: 97-101. 5, 张武昌 ,王荣 . 2000. 渤海微型浮游动物及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海洋与湖沼 31 (3): 252-258. 6, 张武昌 ,孙松,李超伦等 . 2000. 白令海浮游植物添加营养盐培养实验。极地研究 12 (4) : 245-252 。 7, 张武昌 ,王荣 . 2000. 饵料浓度对中华哲水蚤摄食的影响。海洋学报 22 (6): 88-94. 8, 张武昌 ,王荣,王克 . 2000. 温度对中华哲水蚤代谢率的影响。海洋科学 24 (2) : 42-44. 9, 张武昌 ,王荣 . 2000. 光和温度对叶绿素 a 和脱镁叶绿酸 a 降解的影响。海洋科学 24 (4) : 50-52. 2001 年 10, 张武昌 ,王荣 . 2001. 胶州湾桡足类幼虫和浮游生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海洋与湖沼 32(3): 280-287. 11, Zhang W , Xiao T and Wang R. 2001. Abundance and biomass of copepod nauplii and ciliates and herbivorous activity of microzooplankt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Plankton Biology and Ecology 48 (1): 28-34. 12, 张武昌 ,王克 . 2001. 浮游动物连续采集或计数工具的简介。海洋科学 25(5): 14-17. 13, 张武昌 ,王荣 . 2001. 海洋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生态学报 21: 1360-1368. 14, 张武昌 ,肖天,王荣 . 2001. 海洋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生态学报 21: 1893-1908. 15, 张武昌 ,张芳,王克 . 2001. 自然海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的比值。海洋科学 25(3): 28-30. 16, 张武昌 ,张芳,王克 . 2001 。海洋浮游动物粪便通量。地球科学进展 16 (1): 113-119. 2002 年 17, Zhang W ,Xu K, Wan R, Zhang G,Meng T, Xiao T,Wang R,Sun S, Choi J K. 200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iliates, copepod nauplii and eggs, Engraulis japonicus post-larvae and microzooplankton herbivorous activity in the Yellow Sea, China. Aquatic Microbial Ecology 27(3): 249-259. 18, Zhang W and Wang R. 2002. Short time dynamics of ciliate abundance in the Bohai Sea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2): 135-141. 19, 张武昌 ,王克,肖天 . 2002. 海洋浮游动物的同化率。海洋科学 26 (7): 21-24. 20, 张武昌 ,王克,肖天 . 2002. 浮游动物生物量和能量研究中的一些转换系数。海洋科学 26(1): 33-36. 21, 张武昌 ,王克,高尚武,王荣 . 2002. 渤海春季和秋季的浮游动物。海洋与湖沼 33 (6): 51-60. 22, 王克, 张武昌 ,王荣 . 2002. 渤海中南部春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海洋科学集刊 44: 34-42. 23, 张武昌 ,孙松 . 2002. 铁假说和 HNLC 海区的现场铁加富实验。地球科学进展 17: 612-615. 24, 张武昌 ,王荣 . 2002. 1997 年 7 月一航次中莱州湾自由生纤毛虫和桡足类幼虫的丰度。海洋科学 26 (9): 20-21. 2003 年 25, 张武昌 ,孙松,张永山,扈传昱,刘诚刚 . 2003. 南极普里兹湾铁加富培养浮游植物的实验。极地研究 15(4): 249-260. 2004 年 26, Zhang W and Wang W X. 2004. Colloidal organic carbon and trace metal (Cd, Fe, and Zn) releases by diatom exudation and copepod graz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307(1) : 17-34. 27, Zhang W , Sun S, Zhang Y, Hu C, Liu C. 2004. Effect of high iron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 on the phytoplankton in the Prydz Bay.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15(1): 1-13. 28, 张武昌 ,孙军,孙松 . 2004. 渤海 1999 年 4 月运动类铃虫的平面分布。海洋科学 28 ( 12 ) : 67 - 69. 2006 年 29, Zhang W , Li H, Xiao T, Zhang J, Li C, Sun S. 2006. Impact of microzooplankton and copepods on the growth of phytoplankton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Hydrobiologia 553 (1): 357-366. 30, 陶振铖, 张武昌 ,孙松 . 2006. 中华哲水蚤的趋光性和抗紫外线效应。海洋与湖沼 增刊 : 280-287. 31, 陶振铖, 张武昌 ,孙松 . 2006. 光照对中华哲水蚤摄食和繁殖的影响。海洋与湖沼 增刊 : 288-296. 2007 年 32, 张武昌 ,孙松 . 2007. 大洋真光层中的新生产力和 N 的来源。海洋科学 31(1): 65-70. 33, 张武昌 ,陶振铖,孙军,孙松 . 2007. 南海北部浮游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生态学报 27(10): 4342-4348. 34, 赵楠, 张武昌 ,孙松,宋微波,张永山,李国民 . 2007. 胶州湾中大型砂壳纤毛虫的水平分布。海洋与湖沼 38(5): 468-475. 2008 年 35, Zhang C, Zhang W , Xiao T, Lu R, Sun R, Song W. 2008. Meso-scal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rge tintinnids in early summer in southern Yellow Sea.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6(1): 81-90. 2009 年 3 6, Zhang C, Zhang W , Xiao T, Lu R, Sun S, Song W. 2009. Wintertime meso-scal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large tintinnid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7(1): 31-37. 37, 张武昌 , 王克,肖天 . 2009. 长江口 2005 年 4 个航次中大型砂壳纤毛虫的水平分布。海洋科学 33(7): 6-9. 38, 张武昌 ,张翠霞,肖天 . 2009. 海洋浮游生态系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生态功能 . 地球科学进展 24(11): 1195-1201. 39, Zhang W , Tang D, Yang B, Gao S, Sun J, Tao Z, Sun S, Ning X. 2009. Onshore–offshore variations of copepod community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Hydrobiologia 636(1): 257-269. 2010 年 40, 张翠霞, 张武昌 ,肖天 . 2010. 2007 年 10 月南海北部浮游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 . 生态学报 30(4): 867-877. 41, 张武昌 ,高尚武,孙军,陶振铖,杨波,孙松 . 2010. 南海北部冬季和夏季浮游哲水蚤类群落。海洋与湖沼 41(3): 448-458. 42, 丰美萍, 张武昌 ,张翠霞,肖天,李超伦 . 2010. 南海北部大型砂壳纤毛虫的水平分布。热带海洋学报 29(3): 141-150. 43, Yu Y, Zhang W , Xiao T, Li H, Li C, Sun S. 2010. Impact of microzooplankton and Calanus sinicus (Brodsky, 1962) on phytoplankton in the Yellow Sea during early summer.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8 (4): 881-886. 2011 年 44, 张武昌 ,张翠霞,王荣,肖天 . 2011. 黄、东海春季和秋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海洋科学 35(1): 36-39 。 45, 张翠霞, 张武昌 ,赵楠,肖天 . 2011. 秋冬季东海陆架区浮游纤毛虫的生态分布特点。海洋学报 33 ( 1 ): 127-137. 46, 于莹, 张武昌 ,许恒龙,肖天 . 2011. 海洋寡毛类纤毛虫的室内培养。海洋科学 35(9): 119-123. 47, 张武昌 ,丰美萍,于莹,张翠霞,孙军,肖天 . 2011. 世界今生砂壳纤毛虫名录。生物多样性 19 (6): 655–660. 48, 于莹, 张武昌 ,赵楠,孙晓霞,张翠霞,丰美萍,肖天 . 2011. 胶州湾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海洋与湖沼 42(5): 690-701. 2012 年 49, 于莹,张武昌,丰美萍,肖天 . 2012. 海洋浮游纤毛虫包囊的研究进展。生态学杂志 31(2): 453-459. 50, 于莹,张武昌,张光涛,肖天 . 2012. 2010 年两个航次獐子岛海域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 . 生态学报 32 (22): 7220-7229. 2013 年 51, Yu Y, Zhang W, Wang S, Xiao T. 2013. Abundance and biomass of planktonic ciliates in the sea area around Zhangzi Island, Northern Yellow Sea. Acta Ecologica Sinica 33: 45-51. 参写的文章 1, Wang R, Li C, Wang K and Zhang W . 1998. Feeding activities of zooplankton in the Bohai Sea. Fisheries Oceanography 7: 265-271. (SCI) 2, 肖天,孙松, 张武昌 ,李超伦,金明明 . 2001. 白令海蓝细菌分布。极地研究 13 (1): 13-20. 3, 张芳,孙松,张永山, 张武昌 . 2005. 南黄海中华哲水蚤昼夜垂直分布。海洋科学 29(9): 9-13. 4, 任世英,张宇红, 张武昌 ,肖天 . 2008. 海洋 聚磷菌 Halomonas YSR-3 的除磷特性研究。 高技术通讯 18(7): 743-747. 5, Wang S, Li C, Sun S, Ning X, Zhang W . 2009. Spring and autumn reproduction of Calanus sinicus in the Yellow Sea.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379: 123-133. (SCI) 6, Liu M, Dong Y, Zhao Y, Zhang G, Zhang W , Xiao T. 2011. Structures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on the surface of Ulva prolifera and in seawaters in an Ulva blooming region in Jiaozhou Bay, China.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7:1703-1712 7, Liu M, Xiao T, Wu Y, Zhou F, Zhang W . 2011.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archaeal community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hypoxia area and the adjacent East China Sea as determined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57: 504-513. 8, Liu X, Xiao T, Luan Q, Zhang W , Wang M, Yue H. 2011. Bacterial diversity, composition and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 in sediment of Jiaozhou Bay,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9: 576-590. 9, Liu M, Xiao T, Wu Y, Zhou F, Huang H, Bao S, Zhang W. 2012.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hypoxia area and the adjacent East China Sea.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7: 025001 科研项目 : 3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40106017 “ 可见光和紫外线对中华哲水蚤几种行为的研究 ” ( 2002-2004 年)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0876085 “ 小型浮游动物在我国近海浮游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 ” ( 2009-2011 年)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 90711006 “ 南海北部碳的源汇格局及其关键生物地球化学控制过程研究 — 深化与集成 ” 中 “ 南海北部浮游动物群落生态与碳循环关系的研究 ” ( 2008-2011 年) 主持国家海洋局二所开放课题 LMEB200803 “ 南海北部小型浮游动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 ( 2009-2011 年) 副负责人主持国家 863 计划 2006AA09Z179“ 海洋微、小型浮游生物快速现场监测专家系统 ” ( 2007-2008 年) 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201213“2003-2013 年胶州湾砂壳纤毛虫群落演变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 ( 2013 年 1 月 -2014 年 12 月) 研究骨干 作为研究骨干参加国家 973 计划 G19990437 “ 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 第六课题 “ 东、黄海的初级生产、异养微生物二次生产以及微型生物生态过程研究 ” ( 1999-2004 年)。 作为研究骨干 和课题联系人 参加国家 973 计划 2006CB400604 “ 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可持续机理 ” 第四课题 “ 微食物环在近海食物产出过程中的耦合作用 ” ( 2006-2010 年, 210 万元)。 作为研究骨干和课题联系人参加国家 973 计划 2011CB409804 “ 多重压力下近海生态系统可持续产出与适应性管理的科学基础 ” 第四课题 “ 微食物环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耦合作用 ” ( 2011-2015 年) 。 研究生培养 :已毕业硕士研究生 2 名,博士研究生 1 名。 参加的调查航次 1. 1997 年 6 月,渤海, “ 科学一号 ” GLOBEC 调查 2. 1998 年 6 月,渤海 “ 渔政 4401” 莱州湾渤海 GLOBEC 项目 3. 1998 年 8 月,东海, “ 科学 一 号 ” 通量项目 4. 1998 年 10 月,渤海, “ 东方红 II”GLOBEC 调查 5. 1999 年 4 月,渤海, “ 东方红 II”GLOBEC 调查 6. 1999 年 7 月 ——9 月, “ 雪龙 ” 中国第一次北极科学考察 7. 2000 年 6 月 13 日 ——18 日,黄海, “ 北斗 ” 鳀鱼产卵场调查 8. 2001 年 5 月 15——25 日,黄海, “ 北斗 ” 鳀鱼产卵场调查 9. 2001 年 6 月 11 日 ——21 日,黄海, “ 北斗 ” 鳀鱼产卵场调查 10. 2001 年 7 月 4 日 ——10 日,黄海, “ 北斗 ” 鳀鱼产卵场调查 11. 2001 年 11 月 ——2002 年 4 月, “ 雪龙 ” 中国第 18 次南极科学考察 12. 2002 年 6 月 3 日 ——12 日,黄海, “ 北斗 ” 鳀鱼产卵场调查 13. 2003 年 6 月 10 日 —— 7 月 15 日 , 黄海, “ 北斗 ” 鳀鱼产卵场调查 14. 2003 年 9 月 4 日 ——25 日,东海, “ 东方红 2 号 ” 15. 2003 年 12 月 30 日 —— 2004 年 1 月 10 日 , 黄海, “ 北斗 ” 鳀鱼越冬场调查 16. 2004 年 2 月 9 日 —— 3 月 5 日 ,南海 , “ 延平二号 ” 船调查 17. 2004 年 6 月 9 日 —— 7 月 3 日 , 黄海, “ 北斗 ” 鳀鱼产卵场调查 18. 2004 年 11 月 ——2005 年 3 月, “ 雪龙 ” 中国第 21 次南极科学考察 19. 2006 年 4 月 10 日 —— 4 月 29 日 , 黄东海, “ 北斗 ” 调查 20. 2007 年 3 月 30 日 —— 4 月 20 日 , 黄海, “ 北斗 ” 黄海水华调查 21. 2007 年 5 月 16 日 —— 5 月 29 日 ,黄海, “ 北斗 ” 黄海断面调查调查 22. 2007 年 8 月 1 日 —— 8 月 10 日 , 黄海, “ 北斗 ” 黄海断面调查调查 23. 2007 年 10 月 2 日 —— 11 月 8 日 , 南海, “ 科学一号 ”908 项目 24. 2009 年 2 月 11 日 —— 21 日,南海北部, “ 海监 81 号 ” 25. 2009 年 4 月 22 日 ,到日照调查湿地踏勘。野外调查 26. 2009 年 5 月 15 日 —— 6 月 1 日 ,从长江口到北黄海, “ 科学 一 号 ” 海洋所开放航次 27. 2009 年 8 月 7 日 —— 25 日,南海北部, “ 海监 81 号 ” 28. 2009 年 11 月 22 日 —— 28 日,獐子岛邻近海区, “ 辽长渔科研 19 号 ” 调查船 29. 2011 年 8 月 10 日 —— 31 日,东海, “ 北斗 ” 东海调查 30. 2012 年 6 月 8 日, 荣成桑沟湾出海,渔船 31. 2012 年 7 月 11 —— 16 日,挪威新奥尔松王湾, “ Teisten” 32. 2012 年 11 月 17-21 日,西北太平洋, “ 科学一号 ”
5491 次阅读|1 个评论
久违了的小黄菊(武昌篇)
huailu49 2012-12-1 16:04
久违了的小黄菊(武昌篇)
在武昌的中科院植物园,也发现了一种小黄菊,品种似与在十堰看到的有所不同。
个人分类: 植物天地|3985 次阅读|1 个评论
武汉植物园
热度 1 huailu49 2012-11-14 09:45
武汉植物园
个人分类: 城市园林|2818 次阅读|2 个评论
武昌·磨山
热度 1 huailu49 2012-11-14 09:39
武昌·磨山
个人分类: 城市园林|2034 次阅读|2 个评论
烟波浩淼看东湖
热度 3 huailu49 2012-11-14 07:05
烟波浩淼看东湖
个人分类: 城市园林|2898 次阅读|6 个评论
6小时从武昌走到蔡甸 大四学生“暴走”减压
毛宁波 2012-11-1 11:38
2012年11月01日07:45 汉网-长江日报 从武昌火车站步行到蔡甸长江大学,花了6个多小时,这种行为是不是很疯狂? 近日,长江大学大四学生符勤祖为缓解压力,从武昌火车站暴走六小时,到达位于蔡甸姚家岭村的学校。他的疯狂行为令同学十分惊讶。 符勤祖是广西人,在长江大学读石油工程,上周末,他从湖南游玩回来后抵达武昌火车站,突发奇想决定不坐公交,步行回校。走过阅马场、长江大桥、汉阳钟家村、王家湾,最后抵达蔡甸姚家岭,符勤祖共用了6个多小时,累了就把背包往地上一扔,席地而坐休息片刻。 原来,符勤祖暴走只是为了减压。“大四正在找工作,有点不顺心,需要发泄一下,暴走这种方式挺有效,走在宽阔的路上感觉自由自在。”据他介绍,自己高考前,在家乡也曾暴走五个多小时。有些同学笑他“头脑发热”,他只说:“年轻人嘛,不疯狂一下就没有机会了。” 从武昌火车站步行到蔡甸长江大学,花了6个多小时,这种行为是不是很疯狂? 近日,长江大学大四学生符勤祖为缓解压力,从武昌火车站暴走六小时,到达位于蔡甸姚家岭村的学校。他的疯狂行为令同学十分惊讶。 符勤祖是广西人,在长江大学读石油工程,上周末,他从湖南游玩回来后抵达武昌火车站,突发奇想决定不坐公交,步行回校。走过阅马场、长江大桥、汉阳钟家村、王家湾,最后抵达蔡甸姚家岭,符勤祖共用了6个多小时,累了就把背包往地上一扔,席地而坐休息片刻。 原来,符勤祖暴走只是为了减压。“大四正在找工作,有点不顺心,需要发泄一下,暴走这种方式挺有效,走在宽阔的路上感觉自由自在。”据他介绍,自己高考前,在家乡也曾暴走五个多小时。有些同学笑他“头脑发热”,他只说:“年轻人嘛,不疯狂一下就没有机会了。” http://hb.qq.com/a/20121101/000365.htm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武汉下月起每天有45趟过江列车 票价最低仅6元
毛宁波 2012-6-27 06:31
从汉口到青山,从汉口到武昌,不挤公交车,不等出租车,而是买张火车票乘坐动车组过江,市民坐火车过江的生活就要来了。 昨天,记者从铁路部门了解,7月1日铁路调图后,武汉火车站—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汉口火车站的过江列车每天增至22.5对共45趟,首班车凌晨2时59分,末班晚上22时25分,车型既有便宜绿皮车,也有动车组,票价最低6元。 第一条跨江列车:武汉站—汉口站。 武汉、汉口、武昌发往宜昌动车组中,部分车次同时停靠武汉、汉口站,每天过江列车多达7对,运行时间20分钟,开行时间9时45分—20时,二等座票9元,一等座票12元。武汉至襄阳动车组则有1对“过江列车”。 此外,普速列车有6对“过江列车”,运行时间最短24分钟,最长35分钟,硬座票价10元。 第二条跨江列车:武昌站——汉口站。 汉口往返南昌动车组有1对过江列车,武昌—上海虹桥增0.5对过江列车(仅有武昌至汉口方向一趟,汉口至武昌方向没有),运营时间18分钟,二等座票6元,一等座票7元。 此外,普速列车有7对过江列车,运行时间18分钟,硬座票价绿皮车为7元,空调车为9元
个人分类: 其他|1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辛亥百年微博祭:成也武昌,败也武昌!
suliantuo 2011-10-11 01:53
辛亥百年微博祭:成也武昌,败也武昌!
一句话:成也武昌,败也武 猖 ! 黎元洪手书“武昌路” 民的国,国之艰
个人分类: 看法|5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任仲平: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写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DynamoChina 2011-10-9 10:55
(一)近年来,诸多重大历史节点周年纪念接踵而至: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 这些影响深远的历史大事件,由近及远,一波接着一波,画就百年中国远山近岑最壮阔的几笔。而这波澜起伏百年历史的起点,始于辛亥年秋日武昌城的清脆枪响。 历史悠长的中国,从没有哪一个百年,像这一个百年般惊心动魄、脱胎换骨、翻天覆地。武昌城头的枪声,一举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漫漫征程。从那一刻起的百年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流经一个世纪的历史深河浩浩荡荡,几代人殚精竭虑,曾被甩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之外的中华民族,大踏步迎来民族复兴的曙光。 尽管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未见彻底,尽管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未被改变,但一切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 孙中山 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二)人类社会任何一场伟大变革都不会孤立于其历史阶段,辛亥革命从发生到结束不足百日,承载的是中国煌煌3000年的历史脉动。 辛亥革命爆发两个月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亚特兰大宪报》就曾预言,如果这场革命成功,以共和代替帝制,“中国的进步,无可限量”。百年后,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继承者中国共产党带领13亿中国人民,以世界舞台的“中国奇迹”印证了这一不可限量的伟大进步。 今天,当皇帝的龙袍化作舞台上的戏服,鸦片的青烟消散在历史的风中,行进在辛亥一代开启的现代中国征程上,我们更需深思—— 隔着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段辉煌历史,该如何打量辛亥革命这“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征途中,这场打响亚洲民主第一枪的伟大革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一不同于以往王朝更迭的社会巨变之下,蕴藏着怎样的时代逻辑、提供了怎样的历史得失,又凝聚着怎样的思想遗产? (三)历史总是擅长用偶然展开它壮阔的剧情。 一百年前的此刻,不少人难以置信,不可一世的至高皇权,竟然轰塌于武昌新军工兵营里仓促引发的枪炮,正如千百年来养尊处优的中华帝国无论如何都不曾想到,它的现代启蒙竟是在内忧外患、亡国灭种的境遇下被动开始。 任何偶然的背后,都有隐藏着历史演进的必然逻辑。循着这样的逻辑,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这“难以置信”和“不曾想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 “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 邓小平 曾经这样说起民族痛史。1900年,列强军队在中国的皇宫里举行阅兵,北京居民门口遍悬占领军国旗。1902年初春,西逃的 慈禧 太后和光绪皇帝回到京城时,正阳门城楼已在战乱中彻底焚毁。为避免清王朝统治者过分伤心,京城的能工巧匠搭起一个虚幻的城楼布景。 这个虚幻的布景,正是晚清政府和封建制度的真实写照。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东亚大陆繁衍生息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开始面临西方入侵这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直接导致了两大历史后果,一是在坚船利炮的威胁和凌辱下,中国的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深重;二是在“睁眼看世界”的震惊与觉醒中,传统中国开始发生“新文明裂变”,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历史进程越来越深刻地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 “衰象古国古,长蛇强邻强”,一个千年古国如何在近代工业文明标定的发展框架内自立、自强?外部的威胁,内部的危机,使得中国的社会历史再也不能延续“改朝换代”的二十四史逻辑,而是前所未有地面临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 “耕者有其田”的太平天国运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师法俄日的戊戌变法,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在辛亥革命前的近百年里,中国在磕磕绊绊之中已经艰难地启动了这一新的历史进程。然而,努力的结果,却是甲午战争的折戟沉沙,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攻陷北京,日俄战争的“局外中立”,日益猖獗的“瓜分狂潮”。 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的君王,注定无法彻底自革其命。在“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的私念下,清王朝的所谓政治转型,跳不出维护皇权统治和挽救君主制度的框框。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选择革命,推翻清王朝和封建帝制,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逻辑把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推上了历史舞台。改变中国命运的政治革命潮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奔涌而来。 (四)“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兴替,只是给这历史的铁律,增添了又一个佐证而已。 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艰难时世,辛亥年那个普通的秋日,距中国第一个自称“皇帝”的嬴政登基已经2130余年,距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已经51年,距被迫改革的清王朝实行新政近十年,距林觉民留下《与妻书》、与众多革命党人在广州黄花岗“为天下人谋永福”而慷慨赴死不到半年。 我们因此不能不将这场震惊世界的革命,放到更大的历史视野中考量。只有将辛亥革命置于中国社会近三千年的发展演进中,才能理解它的意义;只有将辛亥革命置于20世纪以来这一百年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中,才能读懂它的追求;只有将辛亥革命置于未来一百年的现代化求索中,才能更加明晰它的价值。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历史学家蒋廷黻1938年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这一世纪之问,一语道破此前此后二百年间中华民族的使命与追求。什么样的道路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什么样的道路能带来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什么样的道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引领中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辛亥革命,正是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从黑暗驶向光明的曲折航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渡口”。这场伟大革命,为老大帝国如何“变”才能救亡图存,探索了方向和道路;为中华民族怎样“变”才能跟上世界,积累了经验与教训,开启了改造中国社会、改变中国人民命运的百年现代化进程。 (五)列宁视辛亥革命为“亚洲的觉醒”。在鲁迅的笔下,中国的觉醒者们是这样一种战斗姿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辛亥革命中,中华民族最早的一批觉醒者们,以其生命、青春与热血,肩住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难酬蹈海亦英雄”的陈天华,“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陆皓东,“以如花之年,勇于赴战”的方声洞……黄花岗之役,“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武昌举义,英雄们临刑时“神色益壮”,当众演说,甘为“四万万同胞受死”,革命军牺牲的战士大多是20岁出头;武装起义屡败屡战,“内地同志舍命,海外同志舍财”,华侨成为“革命之母”,在“恢复中华”的旗帜之下,形成了全球华人“革命救亡”的强大磁场…… 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如此慨叹辛亥革命:“革命先烈的行为没有别的长处,就是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在亡国灭种的忧愤中,辛亥英烈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悲壮呐喊,以其“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高尚品德,“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坚强意志,追求真理、不断进取的赤子之心,放眼世界、迎头赶上的雄心壮志,以及“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为后来者树立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为民族复兴大业注入巨大精神力量。 这是民族民主革命至为关键的一环,精神的觉醒,思想的启蒙,主人翁意识的张扬。革命,革命!“皇帝可以倒去”、“民主可以建立”,这是被称为“世界风暴新源泉”的辛亥革命的现代特质。醒来,醒来!现代化需要民众自主意识的觉醒。辛亥一代人以矢志不渝的献身精神昭示世人:国为天下之国,故此中华之兴亡,匹夫有其责;人为自由之人,故此中国之强弱,人皆有担当。 (六)辛亥革命激起人们无限的期待,它将中华民族的思想从封建专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里程。 龙椅被撤走了,称帝、复辟的倒行逆施为世人所唾弃;“洋人的朝廷”被推翻了,殖民者再难找到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社会结构重新建立,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革命者以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的政治理想,对中国社会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改造。 在过去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封建专制是中国政治无计可逃的唯一选项,“天朝上国”是中国统治者们最为笃定的自我认知。戴皇冠的人或姓李或姓朱,而皇冠永远高悬于华夏众生之上;坐金銮殿的天子或汉或满,而皇权始终是“超级坚固的东方堡垒”。黑格尔曾经指出: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把戴了几千年的皇冠打落在地,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从立宪转向革命的张謇敏锐地觉察出这场革命与中国历史上一切“革命”的本质区别:“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之姓之变革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 对于这个“迥然不同”,毛泽东以极其通俗的语言,道破了它所带来的历史后果——“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袁世凯的“洪宪帝国”迷梦在83天里迅速幻灭,张勋的复辟闹剧折腾了12天即告破产,历史的决断,人民的选择,让一个时代强音振聋发聩:“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七)作为二十世纪历史性的三大变化之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一起,永远彪炳于中国社会进步的史册。 由当时中国尚无成熟的社会条件和新旧社会势力力量对比所决定,辛亥革命是一场未尽彻底的变革。但“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辛亥革命让“朕即国家”的时代成为历史,标志着中国由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闭关锁国、王权体系十分牢固的传统社会,转向以民主共和制度为主体的现代社会轨道。它从制度层面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探索了一条通路,斩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 辛亥革命启开了封建主义之蒙,带来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使思想解放的大潮奔腾东流。民主精神的苏醒,平等意识的生长,令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为前进而准备着。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一时之间,“自由尽是新风尚”。 辛亥革命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社会条件,一个顺应时代潮流、能够领导中国政治变革的新的政治力量应运而生了。 (八)革命者期待着民族的新生,然而这个民族最广大的人民却在未曾改变的国运中备尝苦难。 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兵连祸结,百姓饱受欺凌,颠沛流离。这是辛亥一代的未竟使命:如何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如何彻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如何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人是 孙中山 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他们从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中寻找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启示,在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继承中实现超越和升华。 为什么民主共和在中国社会落地生根如此之难?为什么孙中山奋斗一生,临终仍感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务须努力”?因为制度革命可以一举摧毁旧的结构,人的建设和发展却是水滴石穿的漫长过程。 “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革命之后,宋教仁曾发此浩叹。划时代的革命为何并未带来“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因为它未能深入发动和依靠蕴藏在最广大民众中的革命力量,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只有庶民的革命,让亿万民众构成国家的基本土壤,才能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向。 认识到这一点,接受辛亥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之路,创建了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陈独秀、李大钊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将辛亥革命的思想启蒙推向更深层次。年轻的 毛泽东 投身农民运动,致力于“唤起工农千百万”,进而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为什么在新生的民国,封建王朝的权杖依然在冥冥之中统治着社会?曾经期望的平等、自由、博爱,民族、民权、民生的现代国家为什么仍然遥不可及?因为崇高的理想固然令人向往,却必须找到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道路。 学者费正清曾有此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外国学者这样分析它的失败:共和政体是外国的、空洞的仿制品,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土壤中毫无根基。 认识到这一点,中国共产党选择能有效集结最广大社会力量、保障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开辟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在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的基础上,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九)从“黄鹤楼头兮忽树革命旗”算起,一百年过去,古老中国有如浴火重生。 对中国来说,二十世纪是决定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一百年。其始终贯穿的鲜明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通往这一目标的现实路径,是让曾被甩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之外的中华民族,融入人类发展进步的浩荡潮流。如果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是把古老中国带往现代化之途的第一个转身,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就是将这艘巨轮推达前所未有境界的最壮阔的历史行进。 从辛亥的枪声,到五四的怒吼,从上海石库门和南湖游船上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再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使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 这是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所日夜向往:工厂遍地、机器轰鸣、高楼大厦矗立于城乡,火车轮船往返于原野江海,全国各地皆一派大生产景象。当年, 澳大利亚 人威廉·端纳面对孙中山拿出的画满铁路线的中国地图摇头慨叹:“这个如同游戏拼图一样的东西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然而,百年后的今天,大江南北,海峡两岸,这一切已经成为现实;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关于三峡大坝、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的宏伟设想,已经化为今日中国现代化图景中的标志性工程。 这是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所未曾想象: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经济发展持续多年高增长,城市化率超过47%,世界各国研究经济发展的“中国周期”,国际社会关注现代化的“中国模式”,西方观察家慨叹,“中国的崛起是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从一盘散沙到团结和谐,从封闭愚昧到文明开放,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备受欺凌到重返世界舞台……一个四分五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化国家转变,奏响了中华大地最激昂的雄浑乐章。 这是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所孜孜以求:一个国家,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倡行民主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从三民主义,到“德先生”、“赛先生”;从“拼将热血筑长城”,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浩荡前行的百年中国逐渐凝聚起这样的共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深化、永无止境的历史进程,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尽管未来的征程依然漫长,但共产党人以更大决心全面推进变革,已经成为今日中国再创辉煌、全面进步的必然抉择。 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十)2011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孙中山,毛泽东,两位世纪伟人遥相对望。 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世纪并不遥远。 1911—2011,刚刚过去的这一百年,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迎来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演绎了民族复兴史上自强不息的传奇。百年风雨历程,如同历史教科书,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2011—2111,即将到来的这一百年,发展的蓝图已经展开——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处于又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折中的中国,曾经有“独一无二的过去”,也将拥有“独一无二的未来”。百年精神传承,必将崛起一个繁荣发展、和平统一、民主自由、共同富裕、高度文明的现代中国。这个中国,将为民族赢得更多福祉;这个中国,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中华正在复兴,同志仍需努力!
1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武汉(1)——武昌的东湖
热度 1 jxz1963 2011-4-26 11:43
在武汉(1)——武昌的东湖
从小因为《白蛇传》的故事就对杭州的西湖有所耳闻,而对于武昌东湖则来源于 1984 年的一则真实故事:一帮朋友当年九月在九江开完学术会议时路过武汉转火车,武汉的朋友说有时间了去东湖玩一玩,那里的桂花特别香。武汉的朋友给派了一部车,送他们去游东湖,结果游着游着忘记了开车时间,最后竟差点把回西安的火车票给误点了,还惹出了每每想起都会笑出声的笑话。 4 月 19 号下午,我们几个人如约在武昌东湖时,我心里在说:已经来过东湖三次了,但几乎每次到东湖来都有着不同的感觉: 1990 年秋季,当我第一次到武昌东湖时,可能是没有缆车的原因吧,石阶而上的气喘声,和着东湖朱碑亭的桂花香馨,让人觉着香溢四野,沁人心脾,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从此我对桂花情有独衷。那时的感觉是:东湖真的是太美了! 2006 年还是秋季,我们的学术年会就在东湖边磨山下的宾馆召开,几乎每天早晚我们都要约上朋友登磨山、赏桂花、采莲籽蓬,游东湖夜色美景,也兼着煅练一下身体。那时总有一个愿望:要是不走了常年住在东湖边,那该有多好呀! 4 月 19 号下午虽说我们在东湖的时间只有不到三个小时,但却在导游的陪伴下,乘车前往东湖磨山景区,特别是在磨山深处发现了毛泽东同志书写的《离骚》的石刻手迹,让人体会到了毛体书法在初步形成阶段的功夫。在磨山,我们还见识了一棵有着千年历史的“寿树”。 这次的东湖之游,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东湖特有的“博大精深”: 说东湖的“博”:那是因为武汉植物园就深入扎根在东湖磨山边上,东湖的一草一木都是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这里更是植物的天堂,是人们研究植物、研究养生的绝妙之处。 说东湖的“大”:那是因为武昌东湖是国内省会城市中最大的天然湖泊,比杭州西湖的面积大近 10 倍。武汉有东湖的存在,对净化城市空气、调节城市干湿度,具都有一定的作用。 说东湖的“精”:那是因为武昌是中国辛亥革命发源地,是武汉众多大学、研究院所的所在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都在武昌东湖边扎根,这里聚集了许多各路学术精英们。 说东湖的“深”:那是因为武昌东湖里有许多水生动植物,正是因为毛泽东的那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而使武昌鱼成为了全国最有名气的鱼类,东湖资源是武昌的“宝”。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2868 次阅读|2 个评论
辛亥革命百年祭
yangyongtian 2011-4-15 16:15
辛亥革命百年, 封建帝制推翻。 武昌义旗高举, 革命先驱中山。 东渡扶桑寻访, 联手密友揭竿; 友朋倾囊相助, 华侨鼎力支援。 天下为公旗帜, 神州四亿高悬; 三民主义口号, 大江南北飞传! 清朝顷刻作古, 资本主义扬帆。 无奈队伍稚嫩, 大头乘机篡权。 四分五裂华夏, 军阀混战连年。 马列主义东进, 无产阶级揭竿。 工农联盟苦斗, 最终夺取政权。 人民当家作主, 生活幸福连连。 珍惜当今时代, 高扬进取风帆。 迈向更新社会, 指日可待明天!
个人分类: 纪念庆典|2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谈话摘录
热度 2 zlyang 2010-6-26 10:45
邓小平 同志1992年南巡谈话摘录 摘自新华网《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6/25/content_1546523.htm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 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邓小平 1992 年南方视察 http://www.hunantv.com/huodong/xiaoping/photo.htm 探索成熟的社会主义!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4489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