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干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元宵夜打油一首
malidan 2009-2-9 22:37
元宵夜感怀打油一首 火树银花彩霞天,花灯娇俏唱不眠。 圆圆 汤圆亦不甜,学府里正值交钱。 厂子关门指望田,奈何地裂花苦脸。 玉帝玩忽不管天,不成又白忙年前? 农人祈雨泪涟涟, 空欢喜盼着来年? 南北东风吹过遍,祈许金牛安心年!
个人分类: 涂鸦诗|3558 次阅读|4 个评论
麦田遇旱,灌水、化除、施肥悠着点
tjm9518 2009-2-9 19:42
去冬今春,我国北方冬麦区出现特大气象干旱,大面积小麦等越冬农作物受灾严重,各级政府部门和旱区农民对此高度重视。现根据有关方面信息,对此次旱情的发生发展作简要介绍和分析,并针对有关情况提出当前受旱麦田在灌水抗旱、化学除草和施肥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应对办法,供各地参考。 全国:农作物受旱 1.53亿亩 去年 11 月份以来,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稀少,造成了大面积的干旱。截至 2 月 7 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 2.99 亿亩,比常年同期多 1.10 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 1.53 亿亩,重旱 4996 万亩,干枯 394 万亩,有 442 万人、 222 万头大牲畜因旱出现饮水困难。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 8 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 1.52 亿亩,占全国作物受旱面积的 95% ,其中重旱 4879 万亩。 此次大面积气象干旱,主要由秋冬连旱和越冬期温度偏高引起。据有关方面统计,去年 11 月 1 日以来,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西、山东、河南、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湖北东北部、陕西北部、宁夏、甘肃东部等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少 5 ~ 8 成。其中,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和中部、山东西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少 8 成以上。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少程度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 在出现旱情的地区,小麦等农作物不仅因受旱而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干冷天气引发的干冻还进一步加重了农作物受害程度。其中,播种较晚的、种植密度较小的、土壤偏盐碱的这 3 类田块,小麦受灾最严重,重灾田小麦减产幅度估计在 20% ~ 30% ,部分田块绝收。 据气象部门分析, 2 月份有 2 ~ 3 次的冷空气南下,可能在上述地区形成有效降雨,遏制旱情发展,但不确定性较大。由于长期干旱,上述地区的旱情难以在短期内得到缓解,并可能发生冬春连旱,对越冬农作物造成更大危害。 江苏:淮北地区旱灾开始显现 去年 11 月份以来,我省降水持续偏少。其中淮北地区降雨 24 毫米,比常年同期少 6 成以上;江淮之间 59 毫米,比常年同期少近 4 成。徐州西北部持续干旱,至 1 月中下旬旱情严重;淮北其他地区及江淮北部地区土壤水分长期亏缺,出现间断性干旱;沿江苏南地区农田土壤水分也处于亏缺状态,但尚在适宜范围之内。 当前淮北地区的旱灾开始显现。据 2 月上旬初统计,徐州、宿迁、连云港三市麦田显露旱象的面积分别为 298.2 万亩、 285 万亩、 130 万亩,分别占 62% 、 61% 、 40% ,其中严重受旱面积分别为 87 万亩、 50 万亩、 80 万亩,合计 217 万亩,占三市总面积 17% ,占全省 小麦 面积 7% 。农作物受旱的主要为早期发育迟缓。尤其是腾茬迟、错过最佳播种期的小麦,播种后持续干旱,导致出苗不齐,生长缓慢。与此同时,干旱少雨又进一步加重低温寒潮天气对越冬作物的冻害。 目前,全省在田越冬作物已进入返青期,大面积苗情长势基本正常,但如果旱情迟迟不能缓解,将十分不利于小麦、油菜春季恢复生长,无法为后期籽粒灌浆结实形成足够的营养生长基础,最终影响产量。 据气象部门预测,近期没有强冷空气和强暖湿气流影响我省,预计 2 月中旬我省天气相对平稳,气温波动不大,虽然在 8 ~ 9 日和 11 ~ 12 日有两次降水过程,但难以使旱情明显缓解。 根据我省旱情,省有关部门提出:淮北旱情较重地区,要根据旱情发展动态和近期天气预报信息,适时落实抗旱措施,必要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在 2 月上旬,趁冷尾暖头,日均温在 5 ℃以上时,开闸灌水、浇水抗旱。有灌溉条件的稻茬麦田,要清沟理墒,采取沟灌洇水的方法灌一次透水;无灌溉条件的岗坡地、旱茬麦,要充分调度一切水源,采用软管浇灌。 麦田灌水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麦田出现旱情后,灌水或浇水是迅速缓解旱情的有效措施,但灌水不当又可能对麦苗产生其他不利影响,应根据苗情、旱情及天气情况等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是播种较晚、种植密度较小、土壤偏盐碱的田块,更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抗旱护苗措施。 1.尽量不在土壤封冻期灌水。 越冬期冬麦区小麦苗抗旱、抗冻能力一般强,特别是适期播种、越冬前有较大生长量的小麦,其根系一般比较发达,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抗旱、耐冻能力很强。在田间土壤封冻期,只要麦苗不出现严重的叶片枯死等症状,一般不要灌水或浇水抗旱。土壤封冻期对麦田灌水,会造成田面积水、结冰,对麦苗造成凌截危害(田面水分积冰时挟带麦苗地上部向上抬升,将麦苗拉断);较小的麦苗则可能因长期处于冰层中而闷死(考虑到目前小麦已由南向北进入返青期,土壤封冻时间不会太长,麦苗被闷死的可能性较小),或者被连根拔起(习称根拔),根系上移而受到严重冻害。考虑到近期旱情难以缓解,并可能出现冬春连旱,对受旱症状不太明显的小麦,如果有灌溉条件,可以等土壤解冻后趁冷尾暖头(一般要求在日平均气温大于 3 ℃,土壤能夜冻昼消时进行)灌一次透水,一方面缓解旱情,另一方面提高土壤含水量,蓄墒防止春旱影响小麦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 2.麦苗弱小的田块需防干冻 。播种晚或因干旱出苗迟的小麦,生长量小,根系不发达,主要分布于浅层土壤中,不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在田间干土层较厚时容易枯死。特别是耕作粗放、整地不精的田块,部分麦苗根系虚扎于松土层或土块缝隙中,更容易受到干冻危害。即使在土壤墒情较好的情况下,当冻土层达到一定厚度时,麦苗根系吸水能力会严重减弱,遇干冷空气,地上部叶片水分散失,会出现生理性失水青枯症状,叶片卷曲、叶色变暗绿,严重时干冻而死。因此,对生长量过小的麦苗,在土壤封冻期灌水,往往达不到防止干冻伤害的效果。对这部分小麦,土壤封冻期采取增加覆盖的方法防旱、防冻效果较好;耕作粗放、田面有虚土层的田块,可以适当镇压,压实表土、弥合土缝(避免表土冻结和麦苗组织结冰时镇压)。如果田间土壤干土层厚,可以灌水,但应保证水分能快速下渗,避免地表积水、结冰。 3.群体数量小的增肥促进分蘖。 播种较早,但种植密度较小的田块,受干旱影响,麦苗分蘖少,田间群体不足会影响最终成穗数量和产量。这些田块麦苗一般能正常存活,土壤封冻期也一般不要灌水,可以等土壤解冻后及时灌水缓解旱情,并结合灌水增施肥料,促进麦苗分蘖,争取动摇分蘖成穗,增加成穗数量,争取较高产量。 4.盐碱地灌水严防返盐碱。 土壤偏盐碱的土壤,干旱时土壤溶液盐碱浓度增加,会加重对麦苗的伤害,影响麦苗生长。对这种田块,除应根据苗情、土壤墒情和土壤是否处于封冻期等情况决定是否灌水和什么时候灌水外,还应注意过量灌水会加重返盐、返碱,对麦苗产生更大的危害。在黄淮海地区,一些适合耕作的盐碱地,耕作层中的土壤水分为适合农作物利用的淡水或盐碱含量低的水(由降雨等形成),它们与处于下层的含盐碱的水不相连。春季对这些农田大量灌水,水分下渗,会打通上层水与下层水之间的毛细管,以后随着地表水蒸发,地下水会随毛细管上移,并在地表形成大量盐碱,使作物受到盐碱危害,严重的可能绝收。因此,对这些农田,应尽量采取浇水的方法抗旱,灌水时应速灌速排。 5. 苏南苏中麦田慎灌水。 目前苏南、苏中地区麦田土壤墒情一般较好,适宜小麦生长,部分田块还存在湿度过大等问题。有些田块麦苗出现叶尖发黄干枯等症状,主要是前期冻害引起的(发生冻害的田块,常出现麦苗心叶卷曲、叶尖干枯,有些新生叶片在近基部出现枯白冻伤段)。在没有明确麦苗发黄等确由土壤干旱引起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对麦田灌水。特别是播种较迟,目前田间麦苗较小的田块,灌水会造成返青期地温不能及时上升,不利于麦苗及时返青生长和分蘖,影响麦苗根系深扎和地上部营养生长,群体生长量也会减少,最终会严重影响产量。这些地区目前应加强田间沟系配套,保证旱能灌、涝能排。对一些高亢地,如果需要可以适量灌水,速灌速排。 受旱麦田施肥需防肥害和群体过大 适当增施肥料,是促进受旱、受冻麦苗恢复生长的有效措施,但施用不当肥料利用率不高,有时会使麦苗受到肥害,或者使麦苗群体过大容易引起后期倒伏。 土壤干旱时撒施肥料,肥分不能及时进入土壤,短期内达不到补肥效果,处于土壤表层的氮肥还会挥发损失,磷钾肥在地表干湿交替的环境下会被表土固定,成为不能被作物利用的无效磷钾。土壤干旱的田块,最好打洞深施肥料。结合灌水或浇水撒施肥料,让肥料及时溶解并进入耕作层被土壤吸附,肥料利用率较高,是比较省工省力的施肥方法。肥料可以在浇水前撒施,或者在灌水后麦苗叶片上没有水时撒施。 施肥量应根据苗情和前期施肥量而定。前期施肥足的田块,一般不要施肥,如果麦苗受干旱或冻害较重,可以每亩用尿素 0.5 公斤加适量腐植酸叶面肥,加水 50 公斤喷施,促进麦苗恢复生长。如果前期施肥量不足,麦苗返青前和返青期也一般不宜大量施用氮肥,否则,受干旱或冻害重的弱小苗,在田间大量施肥后容易受到肥害;田间麦苗生长比较正常、群体数量比较大的田块,大量施肥后会造成返青期分蘖大量发生,群体过大。这类田块注意在返青期补足基苗肥就可以了,后期肥料主要在麦苗拔节初期施用。田间麦苗个体生长比较正常,但群体数量较少的田块,可以在返青期适当多施些肥料,促进分蘖发生,保证足够的成穗数量。 受旱麦田化除需保药效防药害, 在土壤干旱的情况下用除草剂防除麦田杂草,防效可能受到影响,有时还容易出现药害,应特别注意。 麦田麦田杂草生长缓慢,施用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精恶唑禾草灵(骠马)等抑制杂草生长的茎叶处理除草剂后,防效会受到影响。适当增加用药量可以提高除草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麦苗因受旱、受冻而生长不良的情况下,加量施用除草剂容易发生药害,特别是甲基二磺隆(世玛)等除草剂,一般不宜在麦苗受旱、受冻的田块使用,更不能加量使用。 土壤干旱时施用乙草胺等土壤封闭处理剂,喷药后药物不能很好地在地表形成严密的药土封闭层,除草效果会下降。适当增加除草剂用量能提高除草效果,但施药后灌水或遇大雨,容易对麦苗造成药害。 对目前土壤比较干旱田块,当前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造墒,并加强麦田管理,为 2 月底 3 月初麦苗返青期使用除草剂化除创造条件,以后适时、合理地选择和使用除草剂,保证化除效果,严防除草剂药害。 目前田间麦苗生长比较正常的田块,最好在麦苗返青至拔节前,气温升高而且比较稳定时,择冷尾暖头施用除草剂。如果此时土壤仍然比较干旱,最好灌水或浇水抗旱后施药,也可以适当加大用药量,加足水量喷雾。一般不要在低温期抢早用药,否则在低温、干旱的影响下除草效果很难保证。在田间土壤墒情比较适宜、麦苗生长比较正常,而田间杂草草龄较大的情况下,可以选用麦极、唑草酮(快灭灵)等除草剂适当提早施药,提高除草效果,减轻杂草危害。 目前麦苗受旱或受冻比较重的田块,应及时抗旱,适当增施肥料,有条件的可以增施腐植酸盐类叶面肥,尽一切可能促进麦苗恢复生长,等麦苗健壮生长后再在麦苗返青至拔节前施用除草剂。如果在春季化除适期麦苗生长恢复得不是太理想,应根据草相尽量选用安全性较高的除草剂,防除阔叶杂草可以选用使它隆、快灭灵、苯磺隆、苄嘧磺隆等除草剂,防除禾本科杂草,可以选用进口骠马、麦极等除草剂。如果田间杂草草龄比较大,在麦苗生长健壮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高除草剂的用量,但也应尽量选用上述安全性好、防效高的除草剂,以提高除草效果、规避药害。(水清)
个人分类: 栽培问题|3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明天真的没水喝了
铁编2008 2009-2-9 17:28
早就有人警示过,别让人类最后的一滴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但许多人不以为然,对于水资源的极度消耗缺少必要的警觉,更没有采取什么节水的措施。即便是这个冬天北京几乎就没下雪,连续100多天没降水,人们似乎也无动于衷。对此,有的媒体不但没有做必要的提醒,反而给予抚慰,显得太不合时宜了。 6日,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报道了国家首次启动最高级别抗旱应急响应的消息。遗憾的是,北京晚报在报眼位置做的标题新闻中,如此重要的、值得警醒的新闻却成了小字的引题。大好号的黑体字是:旱情不会影响北京用水供给。二版的今日聚焦,连那个引题都没有了。通栏大标题的引题是:本市出现38年来最长无降水记录,本报记者采访有关部门释疑北京旱情。主题还是更加醒目的旱情不会影响北京用水供给。 看报看题。如果读者没有时间再看那一整版的内容的话,会留下个啥印象?哈哈,尽管破了38年的干旱记录,尽管全国都启动了最高级别的抗旱应急响应,首都北京的用水供给照样不受影响!那还有什么必要总是想着拧紧水龙头、为了节约每一滴水而麻烦自己呢? 全国大旱,北京也不例外。而且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就算北京不太旱,也会受到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这是第一层意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全国的严重旱情和北京用水供给放在一起说事儿,显然是不妥当的,而且还易造成事不关己、世界都危我独安的印象。 北京大旱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北京用水供给暂时不会受到旱情的影响也是事实。但究竟哪个事实最重要?是安抚民心最重要,还是提醒公众把节水摆到重要位置上是当务之急?在北京晚报看来,是前者。在我看来,却是后者! 总体来看,我国公民整体的节水意识还十分单薄。特别在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仍没有树立起珍惜水的观念,更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眼下,旱情已经发展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不但不以此为契机,向社会和公众发出必要的警示,还要等何时呢?媒体应该成为社会的先导,媒体对社会有着最显著的影响,作为京城最重要的媒体之一都发出这样的声音,本身就说明对于水,我们还缺少最基本的认识。 其实,北京市水务局和有关专家对市民还是有建议的,可惜的是被记者放在了数千字稿件的最后,而且是寥寥数语、一带而过。这短短的几句话是:建议市民提高节约用水意识,通过避免过长时间冲淋、减少洗车次数、一水多用等方式合理有效地用水。环保专家的观点则是:运用已有技术和方法,城市可减少30%用水、农业减少1050%用水,工业减少40-90%用水,而且丝毫不会影响经济和生活质量的水平。 如果把稿子的角度放在节水上的话,恐怕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其标题即便不像本文题目这样耸人听闻,起码应该体现出全国北京持续大旱,节约用水迫在眉睫之类的意思来。危机信息的种类不同,其报道的原则也有很大差异。水资源短缺的信息和与地震相关的信息不同,即便是如实地报道,也不会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定。对此,媒体的朋友们大可不必多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94 次阅读|4 个评论
当前华北地区冬小麦灾情的成因分析
袁国富 2009-2-9 09:36
当前华北地区冬小麦灾情的成因分析 华北地区冬小麦的生长从前一年的 10 月播种,到第二年的 5 月底至 6 月初收割,主要跨越冬春和初夏这段时期,是华北地区降雨最少的一段时期,因此如果在纯自然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季基本上都处于水分胁迫状态。解放以来,特别是 80 年代黄淮海综合治理,冬小麦产量得到大幅提升,除了育种、栽培技术和肥料投入的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大量农田灌溉的应用保证了这一地区冬小麦高产稳产所需的水分供给。对于当前华北地区冬小麦高产稳产的生产方式来说,本来就很少的大气降水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而保证灌溉则是必须的措施,当冬春季节降水较少时,需要加大灌溉力度,而降水较多时,则灌溉次数和灌溉量可以适当减少。在这样的冬小麦田水分管理情形下,降水量稀少(气象干旱)并不能成为导致冬小麦灾情严重的主要因素,这是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华北地区冬小麦灾情的前提。 冬小麦在播种后,经过出苗和分蘖后,进入越冬期,在返青之前,有两个因素是影响冬小麦最终产量的关键,一是分蘖数量的多少,这主要受越冬开始前的积温多少影响(与播种日期和气候波动有关),也需要较好的田间水分条件(在底墒较差的情况下,需要补充灌溉)。第二则是越冬期的冻害,因为极低温导致麦苗大面积冻死,一般若冬季麦田有降雪覆盖保温,冬小麦遭受冻害的几率就小了许多,而如果没有降雪,裸露的麦苗在冬季寒潮的冲击下极易冻死,发生冻害。从媒体报道的当前麦田灾情看,有部分死苗现象发生,这应该主要归因于冻害,而不是干旱造成的,冬小麦越冬期作物停止生长,并不需要水分供给,不存在旱死一说,当然气温回升,返青开始后,如果水分供给不及时,也会导致死苗,但这有一个滞后过程,不会在目前返青刚开始这个时间点出现。因此,目前冬小麦灾情之一死苗现象应该是冬小麦的冻害造成的,这个冻害的发生与冬季降雪少,有些地方农田管理中没能及时灌溉越冬水以保墒防冻有关,责任应该落在相关管理部门和生产者身上。而从科研角度讲,针对冬小麦越冬期的可能冻害,如何能够提前预报干旱的发生,以及时指导越冬水的灌溉,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华北地区每年开春后,气温因降水很少而上升很快,热量条件迅速改善,为万物的复苏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个时候水分是主要而明显的限制因子。在整个华北冬麦产区,这个季节的土壤底墒大多不能满足冬小麦及时返青生长需要,大部分地区麦田必须浇灌返青水,以促进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在部分湿润年景,比如去年( 08 年)春季,土壤底墒相对较好,许多地区返青水少浇甚至不浇,但不能因为有这种水分条件较好情形的偶尔出现而放松对农田灌溉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使得一旦干旱发生,灌溉就不能及时跟上。就当前冬小麦的旱情来说,如果保障了灌溉水的供应(河道水和地下水的利用),以及灌溉设施(水利工程)的投入,应该来说,最终不会有明显的灾情(作物减产)发生。可以基本判断,灌溉设施较好的地区,这次受灾将会较轻,而灌溉设施和水利工程荒废和缺失的地区,则需要在抗旱措施中重点关照。 就目前获得的一些信息来看,农田灌溉设施的缺失或荒废是阻碍农田灌溉大规模实施的主要原因,这在新浪网一个大学生村官的博客中也得到了证实( 链接 出处 )。这反映出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建设的原有农田水利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修缮,如许多机井荒废了。灌溉设施得不到好的维护与大规模的农业人口外出打工,不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关,还跟当前土地的包产到户,生产规模太小,使得这种需要大规模建设和维护的农田水利工程与单个农户实际利益不能挂钩有关。这次旱灾应该促使各级政府就如何开展华北地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加以思考。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下,国家经济政策强调扩大内需,特别是强调增加农民收入,对各级政府来说,发动广大农村劳动力,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基础建设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的是华北地区是一个广泛缺水的地区,农业生产需要的大规模引黄灌溉和机井灌溉使得黄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导致的环境和生态后果虽然没有一个全面的科学评估,但无节制地开发黄河水和地下水不会是一个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如何开源(水源工程建设)和节流(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是当前这一地区农业生产最终要面临的问题。从科学研究领域的角度讲,针对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开发实用的节水技术并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切实推广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个人分类: 科学笔记|8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注8至9日和12日潮汐组合的激发作用
杨学祥 2009-2-9 02:53
时间 震级 经度 纬度 深度 参考位置 2009-2-8 23:17:10 4.2 103.80 31.40 18.0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德阳市什邡市交界 2009-2-8 20:48:19 3.1 103.70 31.20 14.0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彭州市交界 2009-2-8 05:21:05 4.3 103.20 30.90 22.0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2009-2-4 03:11:13 3.3 104.80 32.40 21.0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广元市青川县交界 2009-2-2 22:53:30 3.0 75.40 39.00 8.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2009-2-2 09:46:30 3.6 104.80 31.90 21.0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 2009-2-2 08:02:22 3.0 104.10 31.70 15.0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绵阳市安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交界 2009-2-1 21:29:30 3.7 104.20 31.80 9.0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安县交界 2009-2-1 01:36:38 4.5 105.30 32.50 17.0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 http://www.ceic.ac.cn/index.jsp Recent Earthquakes 02/08/2009 M 5.5, eastern New Guinea region, Papua New Guinea (巴布新几内亚) 02/05/2009 M 5.5, Atacama, Chile (智利) 02/02/2009 M 6.0, near the coast of central Peru (秘鲁) http://www.iris.edu/hq/audience/public/earthquakes 据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 月 8 日 05 时 21 分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 北纬 30.9 ,东经 103.2) 发生 4.3 级地震 。   中新网成都 2 月 8 日 电 据四川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 月 8 日 23 时 17 分 ,在四川省成都彭州市与德阳什邡市交界处 ( 北纬 31.4 ,东经 103.8) 发生 4.2 级地震。成都市区有明显震感 。 中央气象台 2009 年 2 月 8 日 10 时 发布未来十天天气预报: 预计未来 10 天,前期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1 ~ 3 ℃,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大部、东北地区中南部、江南、华南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气温偏高 3 ℃ 以上,华北地区中南部、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广东、福建等地有较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 11 日以后,冷空气势力有所加强。 8 日,华北地区中南部、黄淮、江汉以及西北地区东部等气象干旱区有弱降水天气; 12 日前后,气象干旱区还将出现一次降水天气过程。 未来 4 ~ 10 天具体预报如下: 11 日 08 时至 12 日 08 时,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东部、东北的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并有 4 ~ 6 级偏南风或偏北风;新疆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等地气温明显下降。    12 日 08 时至 13 日 08 时,东北大部、华北地区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江南地区北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雨(雪);黄河以北大部地区有 4 ~ 6 级偏北风,气温有所下降;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有 5 ~ 7 级偏南风。    13 日 08 时至 14 日 08 时,黑龙江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有小雪;江淮、江南地区北部、西南地区东部阴有小雨。    14 日 08 时至 15 日 08 时,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阴,部分地区有小雪;西北、华北地区北部有 4 ~ 6 级偏北风,气温有所下降;四川盆地东部、江淮西部、江南地区西北部阴有小雨。    15-17 日,受冷空气东移南下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将出现一次大风降温和降水天气过程 。 2008 年 10 月 -2009 年 2 月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距不超过 3 天,为持续 5 个月的强潮汐时期。 2009 年 2 月为其中第五个月,重要组合如下: 潮汐组合 A : 2009 年 2 月 5 日月亮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8375 度, 3 日为上弦,日月小潮,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 潮汐组合 B : 2009 年 2 月 8 日为月亮近地潮, 9 日为日月大潮和月食,两者迭加,形成本月最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C : 2009 年 2 月 1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127 度,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D : 2009 年 2 月 19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 27.05815 度, 17 日下弦,日月小潮,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 潮汐组合 E : 2009 年 2 月 25 日 为日月大潮, 26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047 度,两者叠加,赤道潮汐变化最大,为本月次强潮汐,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 来自中央气象台的最新预测显示, 7 日到 9 日以及 13 日前后,我国中东部有两次降水过程。与 8-9 日潮汐组合 B 和 12 日潮汐组合 C 有非常好的对应性。我们在 2 月 2 日 指出, 2009 年 2 月 3-9 日潮汐活动较强,变化幅度较大。环太平洋火山带的活动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 ! 拉尼娜现象所造成的美国中西部天气寒冷的状况可能要持续到春播前后的估计,表明拉尼娜现象持续到 4 月 7 日 的可能性增大。中国北方的春旱已经不可避免 。 2009 年 3-4 月为弱潮汐时期 ,与春季弱潮汐南北震荡叠加,增大了干旱的几率 。这与 3 月华北、黄淮还将出现旱情的气象局预测相符合。 关注 8 至 9 日和 12 日潮汐组合: 应该充分利用天气条件,适时人工降雨缓解旱情 。 参考文献 1. 四川汶川县 5 时 21 分发生 4.3 级地震。 2009 年 02 月 08 日 10:18 四川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08/101817171283.shtml 2. 四川彭州与什邡交界发生 4.2 级地震。 2009 年 02 月 08 日 23:41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08/234115129738s.shtml 3. 12 日前后干旱区将出现降水天气过程。 2009 年 02 月 08 日 10:51 中国天气网。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09/0208/37029.html 4. 杨学祥,屈信军。 2009 年 2 月潮汐图解。发表于 2009-1-28 15:16: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1929 5. 杨学祥 . 环太平洋火山带的活动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 . 发表于 2009-2-2 14:39:21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2599 6. 杨学祥 . 拉尼娜现象有增强趋势:北方春旱不可避免 . 发表于 2009-2-4 3:49 :0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2824 7. 杨学祥 . 2009 年 1 月潮汐预警 . 发表于 2008-12-15 4:30:3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143 8. 杨学祥 . 拉尼娜预警:警惕 2000 年严重旱灾重演 . 发表于 2009-2-4 6:46 :3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2830 9. 杨学祥 . 我国有两次降水过程:关注 8 至 9 日和 12 日潮汐组合 . 发表于 2009-2-5 19:56:5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3065
个人分类: 备忘录|3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连续107天未降水 未来一周仍无降雪迹象
杨学祥 2009-2-8 19:56
北京连续107天未降水 未来一周仍无降雪迹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8日14:27 北京晚报   下周天气   本报讯(记者蔡文清)截至今天,京城无降水日记录已升至107天,此前河南创下连续无降水日108天的记录,但随着昨天河南出现小雨雪天气,该记录即将被北京超过,因为据北京气象台预测,未来一周京城气温稳中有升,依然没有降雪迹象。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大部分地区均出现了中度以上旱象,特别是东南部的通州、大兴达到重旱,好在平谷和延庆在去年12月出现一次中到大雪,还未有旱情报告。有关方面表示,目前与北方冬麦区一样,北京的抗旱形势同样严峻。   对于持续干旱的情形,气象部门已做好人工增雨的准备,将会在适当时候启用人工增雨作业。但气象专家表示,人工增雨要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以作业,才能取得效果。目前来看,2月还有几次冷空气活动,遇到比较明显的天气过程产生的时候,将抓紧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据气象台资料,刚刚过去的一周,因无明显冷空气活动,京城天气比较平稳,既没有降水光顾,也没有大风出现,气温呈现明显的回暖趋势。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3℃,特别是昨天的极端最高气温竟然升至12.8℃,使人在冬天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预计未来一周,京城天气变化不大,仍然没有明显的冷空气活动,只有一次弱冷空气过境,因此周内以多云天气为主,气温稳中有升。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08/142715129366s.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2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川汶川县5时21分发生4.3级地震
杨学祥 2009-2-8 19:33
四川汶川县5时21分发生4.3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8日10:18 四川新闻网   据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月8日05时21分,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北纬30.9,东经103.2)发生4.3级地震。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08/101817171283.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亚冬季风的研究亟待加强
lindzen 2009-2-7 17:49
当我们对 2008 年年初的持续性雨雪冰冻灾害还记忆犹新的时候, 2009 年又给了我们一个 惊喜 --我国北方入冬以来遭遇近 30 年一遇的大旱,部分地区旱情为 50 年一遇。由于北方是我国冬小 麦生产 的主产区,因此这次旱情给我国的粮食生产带来很大的挑战。 故事不仅仅发生在中国,网上简单搜一下就可以看到-- 2008 年末~ 2009 年初,寒流和浓雾侵袭印度北部,造成至少 34 人死亡,浓雾亦造成航空、公路和铁路交通受阻。 1 月上旬,欧洲遭遇几十年罕见寒流,大雪和持续低温已造成至少 13 人死亡,其中,罗马尼亚死亡 2 人,波兰死亡至少 10 人,德国死亡 1 人,比利时、意大利、法国、英国和西班牙受冰雪影响严重。 1 月上半月,暴雨持续袭击菲律宾北部和东部,引发水灾和山体滑坡造成至少 11 人死亡, 9 人失踪,近 20 万人无家可归。 1 月中旬初,大雪袭击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造成严重交通事故。 结果触目惊心。 回想 2008 年 1 月,中国南方遭遇持续性雨雪冰冻,与此同时发生的正是欧洲几十年不遇的寒冬和美国大部地区的暴雪降温。今年,欧洲和美国再次遭遇寒冬,中国南方虽然幸免于难,但北方却经历了几十年未遇的旱情。 面对灾情,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造成了冬季这样大的灾害?以前似乎只记得每年夏季都要抗洪防涝,从来没听说冬季还会有大的灾害,如今的气候到底怎么了? 学气象的人基本都知道,我国处于东亚季风区,最大的气候特点就是暖湿的东亚夏季风和干冷的东亚冬季风交替控制,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气候条件。我国气象学家们很早就开始对这二者进行研究,但是时至今日,极大的研究力量都放在与夏季风有关的旱涝上面,相反对冬季风研究的却很少,这可以从每年国内外发表的有关研究论文的数量上清楚地看到。笔者大致估计了一下,每年关于冬季风研究的文章数量,可能还达不到夏季风研究文章的十分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通常来讲,夏季的灾害要远远多于、重于冬季。然而, 2008 、 2009 连续两年冬季气候异常,并给人民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巨大影响。这给我们的研究者传达了一个信号:必须加强东亚冬季风有关的研究。
个人分类: 科学观察|4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令人揪心的大旱景象!
scaukzcai 2009-2-6 17:13
发表于 2009-2-6 09:07 (转自凤凰网) 网友实拍:令人揪心的河南大旱景象! 河南省气象局1月29日15时发布干旱红色预警,据悉这是最高级别的干旱预警。 据河南省气象局气候中心专家介绍,去年10月以来,河南降水明显偏少,特别是11月1日至今,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0.5毫米,较多年均值偏少近八成。由于降水少,加之气温持续偏高,大风天气多,土壤失墒加快,河南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多个地区出现了极度干旱。 河南省气象部门1月7日发布了干旱橙色预警信号,这是实行气象预警发布制度以来,河南省第一次发布干旱预警信号。 1月11日,鉴于目前河南旱情继续加重,黄河防总进一步提升预警级别,发布黄河流域区域干旱黄色预警,启动三级响应;河南省气象局1月29日15时发布了干旱红色预警,预计未来一周内河南大部分地区干旱仍将持续,河南省气象部门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防御干旱的应急工作。 河南省是中国的粮食主产省份。 虽然天气预报说,明后两天有雨雪,但已经遭受严重旱灾摧残的豫西地区小麦和油菜,再下雨已经晚了,减产是无疑的。旱象究竟严重到何种程度,下面组图将使您有初步了解。 令人揪心的豫西春旱图 【摄影及贴文:飞龙在宇】
个人分类: 图片集锦|3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删除一文和甲地蒸发与乙地降水的关系问题
zhangxw 2009-2-6 14:20
关于删除一文和甲地蒸发与乙地降水的关系问题 1. 2009.2.5 我转帖有关华北干旱的一文,并且附了我的说明,该说明实际是借题引入我更关心的甲地蒸发与乙地降水的关系问题。不期有人对该文做评论,把我夹在当中。我也感到不大合适。今天, 2 月 6 日 ,我把该文删了。这个决定是我的个人行为。与他人,如编辑部,没有关系。希望此事就此了结。下面,我继续正面谈我的论题甲地蒸发与乙地降水的关系问题。 2. 我早就注意到华北很长时间以来的年降水量持续偏少。但是说不上为什么。而在早就有人提出浙江修了新安江水库(?),影响了当地的降水,长江三峡水库的修建对降水等气候的影响也有各种说法。我自己提出的问题有:南水北调,使上 100 亿立方米 / 年的水分异地蒸发对降水有什么影响,罗布泊( 3000 平方公里)的干枯对降水的影响和塔里木河上游引水对塔里木盆地的降水是否为正效应、新疆的降水是否都来自大西洋等。 3. 这些问题归结为甲地蒸发与乙地降水的关系问题。当甲地 == 整个地球 , 并且 = 乙地时,它们的蒸发等于降水。当甲地和乙地仅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时,这个问题就十分复杂了。 4. 即,任何地点的蒸发都可能对任何地点的降水有影响,我们在理论上必须这样展开讨论。 5. 大约是公元 2000 年前后,我提出两个气候性的概念,大气水分辐合函数和大气水分辐散,利用它们,根据气候上(多年平均)的水分平衡(物质质量守恒定律)而获得各地蒸发与各地降水的一组互相关联的公式。我对这个理论结果满意,但是我写成的文章到 2006 年才发表于《高原气象》杂志上。在这个理论结构中各地的降水依赖各地的蒸发。而不能就局部论局部。要从全局考虑问题。 6. 该文(大气水分循环方程)可以在网上检索,也可以在 http://zxw.idm.cn 上面的 http://zxw.idm.cn/atmo-hydro/ 水分循环方程 .htm 一文中看到类似内容。我欢迎有关人士注意到我的这个工作。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3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有两次降水过程:关注8至9日和12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 2009-2-5 19:56
来自中央气象台的最新预测显示, 7 日到 9 日以及 13 日前后,我国中东部有两次降水过程,其中陕西东南部、湖北北部和西部、河南西部和南部降水量相对较多,对缓和当地旱情较为有利。但是,北京、河北、山西、陕西中北部、河南北部等冬麦区的旱区大部降水仍然偏少,旱情仍将持续。预计 2 月华北、黄淮等地旱情发展势头将有所减缓,但旱情仍然存在, 3 月华北、黄淮还将出现旱情 。 2008 年 10 月 -2009 年 2 月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距不超过 3 天,为持续 5 个月的强潮汐时期。 2009 年 2 月为其中第五个月,重要组合如下: 潮汐组合 A : 2009 年 2 月 5 日月亮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8375 度, 3 日为上弦,日月小潮,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 潮汐组合 B : 2009 年 2 月 8 日为月亮近地潮, 9 日为日月大潮和月食,两者迭加,形成本月最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C : 2009 年 2 月 1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127 度,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D : 2009 年 2 月 19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 27.05815 度, 17 日下弦,日月小潮,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 潮汐组合 E : 2009 年 2 月 25 日 为日月大潮, 26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047 度,两者叠加,赤道潮汐变化最大,为本月次强潮汐,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 来自中央气象台的最新预测显示, 7 日到 9 日以及 13 日前后,我国中东部有两次降水过程。与 8-9 日潮汐组合 B 和 12 日潮汐组合 C 有非常好的对应性。我们在 2 月 2 日 指出, 2009 年 2 月 3-9 日潮汐活动较强,变化幅度较大。环太平洋火山带的活动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 ! 拉尼娜现象所造成的美国中西部天气寒冷的状况可能要持续到春播前后的估计,表明拉尼娜现象持续到 4 月 7 日 的可能性增大。中国北方的春旱已经不可避免 。 2009 年 3-4 月为弱潮汐时期 ,与春季弱潮汐南北震荡叠加,增大了干旱的几率 。这与 3 月华北、黄淮还将出现旱情的气象局预测相符合。 准确的潮汐预警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气象局:旱情将持续至 3 月 http://www.sina.com.cn 2009 年 02 月 05 日 09:26 北京日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05/092617155703.shtml 2. 杨学祥,屈信军。 2009 年 2 月潮汐图解。发表于 2009-1-28 15:16: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1929 3. 杨学祥 . 环太平洋火山带的活动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 . 发表于 2009-2-2 14:39:21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2599 4. 杨学祥 . 拉尼娜现象有增强趋势:北方春旱不可避免 . 发表于 2009-2-4 3:49 :0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2824 5. 杨学祥 . 2009 年 1 月潮汐预警 . 发表于 2008-12-15 4:30:3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143 6. 杨学祥 . 拉尼娜预警:警惕 2000 年严重旱灾重演 . 发表于 2009-2-4 6:46 :3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2830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旱涝不均:新疆大雪河南干旱(转载图片)
杨学祥 2009-2-4 10:14
2月3日,在新疆阿勒泰市,市民冒雪出行。 2月3日,在新疆阿勒泰市,市民冒雪出行。 组图:新疆部分地区遭遇强降雪天气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4日07:48 新华社   2月3日,新疆阿勒泰地区普降大到暴雪,强降雪对交通运输造成影响。     新华社发(刘新海 摄) http://news.sina.com.cn/c/p/2009-02-04/074817145340.shtml 组图:河南100多天无降水受旱面积4519万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4日08:07 新华社   自2008年10月以来,河南已连续100多天无有效降水,受旱面积达到4519万亩,有50万亩麦田不同程度地出现麦苗枯死现象。为紧急应对持续发展的旱情,河南提出集中力量投入抗旱,争取用10天左右的时间把全省7000多万亩小麦普遍浇灌一遍。目前,全省各地农村已掀起抗旱保苗的高潮。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http://news.sina.com.cn/c/p/2009-02-04/080717145758.shtml 2月3日,河南省尉氏县门楼任乡花张村农民张启山在抗旱浇麦。 2月3日,河南省长葛县老城镇农民在抗旱浇麦。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好防灾准备:我国北方遭遇严重干旱多地发布红色警报
杨学祥 2009-2-3 18:02
中新网 2 月 3 日 电 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消息,入冬以来中国北方地区遭遇严重干旱,河南、安徽等省的小麦受旱面积达到了六七成,各地连连发布干旱红色警报。 2 月 2 日 ,中国气象局与农业部紧急会商近期气象变化、分析旱情形势,认为未来 10 天华北、黄淮等北方旱区大部降水仍将持续偏少,旱情形势依然严峻。 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 2008 年 11 月 1 日 至 2009 年 1 月 26 日 ,河南省平均降水量为 11.0 毫米 ,较常年同期偏少 79% ,由于降水严重偏少,加之气温偏高,河南省小麦受旱面积已达总数的 63.1% 。 1 月 29 日 ,河南省气象局首次发布干旱红色预警信号,这是实行气象预警发布制度以来,河南省第一次发布干旱红色预警信号。 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自去年 10 月下旬以来,降水也持续偏少,成为 1961 年以来三个最严重干旱年份之一,灾情已达到干旱极端气候事件的标准,为此安徽省气象局于 2 月 1 日 首次发布了干旱红色预警信号。 据了解,干旱红色预警指预计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特旱 ( 气象干旱为 50 年以上一遇 ) ,或者某一县 ( 区 ) 有 60% 以上的农作物受旱。 另外,山西省自 2008 年 10 月中旬以来,平均降水量为 11.8 毫米 ,较常年值偏少 7 成,为 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少雨年 ( 最少的为 1998 ~ 1999 年同期,降水量为 11.0 毫米 ) 。持续的雨雪稀少和气温偏高,致使山西大部分地区出现比较严重的旱情。 1 月 20 日 ,山西省气象台发布了干旱橙色预警信号,同时,山西省气象局启动了干旱灾害二级应急响应,积极采取措施开展抗旱工作 。 我们在 10 月 28 日 指出, 7 月 30 日 - 11 月6 日 (109 天)为地球季节性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 11 月 18 日 - 1 月23 日 (66 天)为地球季节性自转加速阶段,是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所以,今年 8-10 月厄尔尼诺进展缓慢与季节性气象不利因素阻碍有关,表明各种因素相互抗衡,季节性因素决定了异常变化的方向。这意味着厄尔尼诺的快速进展将发生在 2008 年 11 月 18 日 - 2009 年1 月23 日 (66 天)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与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相一致 。 2008 年 11 月 18 日 - 2009 年1 月23 日 (66 天)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并没有改变 7 月 30 日 - 11 月6 日 (109 天)地球季节性自转减速阶段所造成的中东太平洋海温下降趋势,表明 2007 年 8 月至 2008 年 5 月拉尼娜事件的能量还未完全释放,并可能在 1 月 25 日 - 4 月7 日 (72 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形成拉尼娜事件 。我们在 2008 年年初就指出拉尼娜增强厄尔尼诺后延的可能性。 2000 年全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拉尼娜增强的原因 。 我们在 2009 年 1 月 10 日 指出, 做好拉尼娜事件中的防灾准备:旱涝不均、低温冷害、台风暴雨和生物灾害值得关注 。 我们在 2008 年 1 月 31 日 总结中国南方冰冻灾害教训时指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 1998 年中国大洪水就与 1997 年 4 月 -1998 年 6 月 20 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 1998 年 6 月 -2000 年 8 月持续两年的强拉尼娜事件有关 。 伴随拉尼娜的到来,中国的沙尘暴、台风、旱涝灾害将变得强烈,中国新闻界有责任让公众尽早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做好预防的准备。厄尔尼诺是一种全球气候变化的暖事件,拉尼娜是一种全球气候变化的冷事件。中国新闻界对暖事件跟风报道,对冷事件不闻不问,这有失于新闻的公平和公正 。 世界气象组织说拉尼娜现象导致欧洲严寒天气 。中国北方遭遇的严重干旱也与拉尼娜密切相关,我们在 1 月 10 日 已给出了灾害预警, 做好拉尼娜事件中的防灾准备:旱涝不均、低温冷害、台风暴雨和生物灾害值得关注 。 参考文献 1. 我国北方遭遇严重干旱多地发布红色警报。 2009 年 02 月 03 日 17:08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03/170815105968s.shtml 2. 杨学祥,杨冬红 . 8 至 10 月厄尔尼诺进展缓慢 11 月下旬开始增强 . 发表于 2008-10-28 9:57:1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4421 3. 杨冬红 , 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4 ): 5-12 。 4. 杨冬红,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8,2(5): 1-10 5. 杨学祥 .2008 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 刊发时间: 2008-01-07 11:43:07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7/content_719991.htm 6. 杨学祥 . 美国气象专家预测:明年形成拉尼娜天气的可能性较大 . 发表于 2008-12-30 10:01:4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7658 7. 杨学祥。盘点 2008 年全球气候异常。发表于 2008-12-21 9:24:3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2064 8. 杨学祥 . 美国气候研究预测中心: 2009 年三月可能会有拉尼娜现象发生 . 发表于 2009-1-8 6:45 :5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9145 9. 杨学祥 . 2009 年上半年拉尼娜现象将持续:做好防灾准备 . 发表于 2009-1-10 4:44:0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9437 10. 杨学祥。历史教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 .2008-01-31 1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31/content_730230.htm 11. 杨学祥 . 中国媒体为什么对拉尼娜噤若寒蝉? 2007-2-28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网络评论。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662 12. 杨学祥 . 世界气象组织说拉尼娜现象导致欧洲严寒天气 . 发表于 2009-1-10 11:00:2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946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旱之后一定有大震吗?
杨学祥 2009-2-2 09:32
据河南省气象局卫星遥感监测,全省受旱面积已经达到了 63.1% ,全省遭受了自 1951 年以来的特大旱情。河南发布最高级别干旱预警。截至 1 月 19 日,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 7 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达 1.04 亿亩,其中重旱 2428 万亩,因旱饮水困难人口 196 万人、大牲畜 67 万头。目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宣布启动三级抗旱应急响应 。 四川 2006 年特大干旱后,四川汶川 2008 年发生了 8 级地震,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受到了关注,引起了争论:大旱之后一定有大震吗?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地震预测的困难就在于至今未找到地震前唯一对应的可靠前兆。大旱和强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吗? 地震不是科学研究的禁区,而是烽火连天的战场。按照地震法,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支持地震研究,而地震预测要上报地震部门,不能私自发表。 我建议:对于地震理论上的争论,请在科学网的专栏展开;对于地震预报,要上报地震部门,可在科学网备案(不公开)以示公平。 2008 年汶川地震像石头一样压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应该变压力为动力,以减少下一次强震损失的实际行动,履行科学工作者的天职,告慰 7 万汶川地震罹难者的亡灵。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面对灾害的抉择:亚太区可能爆发世纪大天灾 . 发表于 2009-2-1 11:28:3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2411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11723 次阅读|7 个评论
2009年1月潮汐预警
杨学祥 2008-12-15 04:30
2008 年 10 月 -2009 年 2 月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距不超过 3 天,为持续 5 个月的强潮汐时期。 2009 年 1 月为其中第四个月,重要组合如下: 潮汐组合 A : 2009 年 1 月 3 日月亮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042 度, 4 日为上弦 和地球近日点,太阳潮最强, 日月小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B : 2009 年 1 月 10 日月亮近地潮, 11 日为日月大潮, 9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616 度,三者迭加,形成本月最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C : 2009 年 1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151 度, 18 日为下弦,日月小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D : 2009 年 1 月 2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815 度,潮汐南北震荡较大。 潮汐组合 E 2009 年 1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F 2009 年 1 月 30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 -0.00001 度,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2009 年整体趋势: 强潮汐时期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距不超过 3 天。 2009 年 1-2 月、 5-8 月、 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3-4 月、 9-11 月为弱潮汐时期。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由 27 度逐渐减少为 25.8 度。春季和秋季干旱的可能性大,夏季多雨和洪涝的可能性大。 1998 年中国发生了大洪水,根据太阳黑子、潮汐和洪水的 11 年、 22 年周期, 2020 年中国发生洪水的可能性最大(四大特征:太阳磁周变化,青藏高原及其南部地区大震,厄尔尼诺事件、青藏高原大雪), 2009 年也具有一定的可能性。注意观察和防范。 我在 2008 年 12 月 13 日 特别指出,关注全球冷空气活动: 13 日潮汐组合 B 。值得关注的是, 2008 年 12 月 13 日月亮近地潮,同时为日月大潮,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2243 度,三者迭加,形成本月和本季度最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美国马萨诸塞州遭遇冰风暴 35 万居民断电和强冷空气将再袭我国大部局地降温可达十度将验证 2008 年 12 月潮汐组合 B 的作用 。 美国北部受暴风雪袭击: 12 月 13 日 潮汐预警得到证实 。 2009 年 1 月强潮汐时期仍要注意预防低温冻害。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关注全球冷空气活动: 13 日潮汐组合 B. 发表于 2008-12-13 4:47:0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0904 2. 杨学祥 . 美国北部受暴风雪袭击: 12 月 13 日 潮汐预警得到证实 . 发表于 2008-12-14 19:01:4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113
个人分类: 潮汐预警|4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疆干旱与地震和地下热活动有密切关系
杨学祥 2008-10-28 12:54
   7 月 23 日 ,新疆阿勒泰市阿苇滩镇库布西村牧民正在因干旱日渐退化的草场上放牧。今年,阿勒泰地区遭遇严重干旱。日前,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中上游的部分支流已经断流。中新社发 叶尔江 摄   中新网 10 月 28 日 电 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消息,今年新疆、宁夏发生了严重气象干旱。严重的春夏连旱,致使新疆 38% 的天然草场严重受旱。其中,新疆塔城地区遭遇 30 多年来罕见的干旱。宁夏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夏秋粮产量减产,人畜饮水困难。   据悉,新疆出现严重春夏连旱,是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原州区东北部、彭阳北部遭受 1980 年以来最严重的夏旱,南部山区旱情属于历史偏重年份。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异常偏高,是新疆、宁夏大部地区出现了干旱的主要原因。 冬季即将来临,气象专家建议两地仍要立足抗旱,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抗旱水源的管理和调配,气象部门要抓住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 ( 雪 ) 作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做好牲畜饲料的储备工作,确保牲畜安全过冬 。 新疆今年发生 7 级地震一次, 6 级地震一次, 5 级地震 8 次,新疆干旱不仅仅是气象成因,与地震和地下热活动有密切关系 。 2008 年全球 6 级以上地震目录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 序号 发震时刻 纬度 经度 震级( Ms ) 震中位置 相关栏目 001 2008-02-09 17:38:00 10.7 -41.9 7.3 中大西洋海岭 002 2008-02-20 16:08:00 2.8 96.0 7.7 印尼苏门答腊 003 2008-02-24 22:46:00 -2.3 100.0 6.6 印尼苏门答腊以西海中 004 2008-02-25 16:36:00 -2.4 100.0 7.6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地区 005 2008-02-26 02:06:00 -2.4 99.9 6.7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地区 006 2008-02-26 05:02:00 -2.2 99.8 7.0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地区 007 2008-03-03 22:11:00 13.3 125.8 6.7 菲律宾群岛地区 008 2008-03-21 06:33:00 35.6 81.6 7.3 新疆于田县 009 2008-04-09 20:46:00 -20.2 168.9 7.3 洛亚尔提群岛   010 2008-04-12 08:30:00 -55.6 158.4 7.1 麦夸里岛地区   011 2008-05-02 09:33:00 52.0 -177.6 7.0 安德烈亚诺夫群岛   012 2008-05-08 00:45:00 36.1 141.6 7.1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   013 2008-05-12 14:28:00 31.0 103.4 8.0 四川汶川县   014 2008-05-19 18:08:00 42.4 132.1 6.2 东俄罗斯东海岸近海   015 2008-06-01 09:57:00 20.1 121.3 6.3 巴士海峡   016 2008-06-08 20:25:00 38.00 21.40 6.1 希腊   017 2008-06-14 07:43:00 39.1 140.8 7.0 日本本州东部   018 2008-07-05 10:12:00 53.9 153.1 7.6 鄂霍次克海   019 2008-07-19 10:39:00 37.5 142.3 7.3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   020 2008-07-24 09:34:00 50.9 157.8 6.0 堪察加东海岸近海   021 2008-08-08 14:37:00 -3.9 100.9 6.0 印尼苏门答腊以南海中   022 2008-08-10 16:20:00 10.95 91.80 6.1 安达曼群岛地区   023 2008-09-01 12:00:00 -25.2 -177.5 6.4 斐济以南地区   024 2008-09-11 08:20:00 41.8 144.0 7.1 日本北海道地区   025 2008-09-29 23:19:00 -29.7 -177.5 7.2 克 马德克群岛   026 2008-10-05 17:12:00 -30.2 -177.1 6.2 克 马德克群岛   027 2008-10-05 23:52:00 39.5 73.9 6.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028 2008-10-06 06:56:00 34.1 69.7 6.2 阿富汗   029 2008-10-06 16:30:00 29.8 90.3 6.6 西藏拉萨市当雄县   030 2008-10-11 17:06:00 43.5 46.1 6.0 俄罗斯   031 2008-10-11 18:40:00 19.15 -64.75 6.0 维尔京群岛   032 2008-10-19 13:10:00 -21.7 -173.8 7.1 汤加地区   033 2008-10-22 20:55:00 -18.4 -175.5 6.6 汤加地区   034 2008-10-23 18:04:00 -2.5 145.8 6.3 阿德默勒尔蒂群岛   2008 年全国 5 级以上地震目录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 序号 发震时刻 纬度 经度 震级( Ms ) 震中位置 001 2008-01-09 16:26:00 32.5 85.2 6.9 西藏改则县 002 2008-01-16 19:54:00 32.5 85.2 6.0 西藏改则县 003 2008-01-23 01:14:00 0.9 97.5 6.7 印尼苏门答腊北部 004 2008-01-23 02:43:00 32.4 85.2 5.5 西藏改则县 005 2008-02-18 04:33:00 23.3 121.5 5.5 台湾花莲沿岸   006 2008-03-05 01:31:00 23.2 120.7 5.1 台湾台南、高雄县间   007 2008-03-21 06:38:00 35.5 81.5 5.1 新疆于田县   008 2008-03-21 07:12:00 35.5 81.5 5.2 新疆于田县   009 2008-03-21 08:10:00 35.5 81.5 5.0 新疆于田县   010 2008-03-21 08:26:00 35.5 81.5 5.2 新疆于田县   011 2008-03-21 20:02:00 35.3 81.3 5.0 新疆洛浦与西藏日土交界   012 2008-03-21 20:36:00 24.5 97.6 5.0 云南盈江县与缅甸交界   013 2008-03-26 18:39:00 35.7 81.6 5.0 新疆于田县   014 2008-03-30 16:32:00 38.0 102.0 5.0 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015 2008-04-24 18:39:00 23.0 121.7 6.1 台湾海峡   016 2008-05-11 03:42:00 24.0 122.5 5.6 台湾以东海中   017 2008-05-12 14:43:00 31.0 103.5 6.0 四川汶川县   018 2008-05-12 15:34:00 31.0 103.5 5.0 四川汶川县   019 2008-05-12 16:21:00 31.3 104.1 5.2 四川绵竹县   020 2008-05-12 17:07:00 31.3 103.8 5.0 四川彭县   021 2008-05-12 17:42:00 31.4 104.0 5.2 四川什邡县   022 2008-05-12 18:23:00 31.0 103.3 5.0 四川汶川县   023 2008-05-12 19:10:00 31.4 103.6 6.0 四川汶川县   024 2008-05-12 18:23:00 31.0 103.3 5.0 四川汶川县   025 2008-05-12 22:46:00 32.7 105.5 5.1 四川青川县   026 2008-05-12 23:05:00 31.0 103.8 5.0 四川彭县   027 2008-05-12 23:28:00 31.0 103.5 5.0 四川都江堰市   028 2008-05-13 01:45:00 30.8 103.9 5.0 四川郫县   029 2008-05-13 04:54:00 31.7 104.5 5.2 四川安县   030 2008-05-13 07:46:00 31.2 103.4 5.3 四川汶川县   031 2008-05-13 04:08:00 31.4 104.0 5.7 四川什邡县   032 2008-05-13 15:07:00 31.9 103.4 6.1 四川汶川县   033 2008-05-14 02:27:00 22.6 121.0 5.1 台湾台东   034 2008-05-04 10:54:00 31.3 103.4 5.6 四川汶川县   035 2008-05-16 13:25:00 31.4 103.2 5.9 四川理县   036 2008-05-17 00:14:00 31.2 103.5 5.1 四川汶川县   037 2008-05-17 04:16:00 31.3 103.5 5.0 四川汶川县   038 2008-05-18 01:08:00 32.1 105.0 6.0 四川江油市   039 2008-05-19 14:06:00 32.5 105.3 5.4 四川青川县   040 2008-05-20 01:52:00 32.3 104.9 5.0 四川平武   041 2008-05-25 16:21:00 32.6 105.4 6.4 四川青川县   042 2008-05-27 16:03:00 32.7 105.6 5.4 四川青川   043 2008-05-27 16:37:00 32.8 105.6 5.7 陕西宁强   044 2008-06-02 00:59:00 25.0 121.7 5.0 台湾台北   045 2008-06-05 12:49:00 32.3 105.0 5.0 四川青川县   046 2008-06-09 01:56:00 33.20 92.15 5.0 青海海西自治州   047 2008-06-09 15:28:00 31.4 103.8 5.0 四川彭县   048 2008-06-10 14:05:00 49.0 122.5 5.2 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与阿荣旗交界 049 2008-06-10 18:04:00 32.2 91.9 5.5 青海海西唐古拉山区   050 2008-06-10 19:04:00 33.3 91.9 5.1 青海海西唐古拉山区   051 2008-06-10 22:15:00 33.2 92.0 5.4 青海海西唐古拉山区   052 2008-06-11 06:23:00 30.9 103.4 5.0 四川汶川县   053 2008-06-18 13:23:00 35.3 91.2 5.4 青海治多县   054 2008-06-18 16:12:00 33.25 92.10 5.0 青海唐古拉地区   055 2008-06-29 20:47:00 35.7 88.3 5.5 西藏班戈县   056 2008-07-03 04:23:00 35.8 88.3 5.1 西藏班戈县   057 2008-07-12 05:35:00 21.1 120.9 5.2 台湾恒春海域   058 2008-07-13 22:58:00 21.1 120.8 6.0 台湾恒春海域   059 2008-07-15 17:26:00 31.6 104.0 5.0 四川绵竹县   060 2008-07-17 06:58:00 33.2 92.1 5.3 青海唐古拉地   061 2008-07-24 03:54:00 32.8 105.6 5.6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交界   062 2008-07-24 15:09:00 32.8 105.5 6.0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交界   063 2008-08-01 16:32:00 32.1 104.7 6.1 四川绵阳市   064 2008-08-05 17:49:00 32.8 105.5 6.1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   065 2008-08-07 16:15:00 32.1 104.7 5.0 四川绵阳市平武县   066 2008-08-20 05:35:00 25.1 97.9 5.0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067 2008-08-21 20:24:00 24.9 97.8 5.9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068 2008-08-25 21:22:00 31.0 83.6 6.8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   069 2008-08-25 21:39:00 31.0 83.6 5.2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   070 2008-08-26 03:13:00 31.7 83.4 5.0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   071 2008-08-30 16:30:00 26.2 101.9 6.1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   072 2008-08-30 20:46:00 42.7 83.9 5.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   073 2008-08-31 16:31:00 26.2 101.9 5.6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攀枝花市仁和区交界   074 2008-09-09 15:43:00 24.6 122.6 5.2 台湾宜兰以东海中   075 2008-09-10 09:14:00 31.0 83.6 5.1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   076 2008-09-10 09:28:00 31.6 83.6 5.2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   077 2008-09-12 01:38:00 32.9 105.6 5.5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   078 2008-09-25 09:47:00 30.8 83.6 6.0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   079 2008-10-06 01:38:00 39.5 73.9 5.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080 2008-10-06 20:10:00 29.6 90.4 5.2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   081 2008-10-08 22:07:00 29.8 90.4 5.4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   http://www.eqsd.gov.cn/08ml/08ml.html 参考文献 1. 新疆宁夏 38% 天然草场严重受旱。 2008 年 10 月 28 日 10:34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8-10-28/103416540480.shtml 2. 杨学祥 . 10 月 5-7 日潮汐组合 A 激发地震:新疆乌恰县发生 6.8 级地震 . 发表于 2008-10-6 6:56:3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59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9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制度性干旱”--论中国北方恶性水源危机的社会成因
热度 1 huangwd99 2008-9-3 00:08
苏拉密:制度性干旱--论中国北方恶性水源危机的社会成因 来自: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8/49262.html 全文目录清单 正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从黄河开始--- 大水荒 的形成与定量描述 一、黄河的恶性断流与枯竭 二、水源与储量的大规模消失 第二章 对 大水荒 以往成因的否定和 社会制度成因 的提出 一、 气候因素 不是 大水荒 的成因 二、工业和城市是增加水源的因素 三、 大水荒 和森林植被无关 四、 社会制度成因 的提出 第三章 毛泽东时代: 灌溉革命 与 保水农业 一、 中耕保墒 ---中国古典农业的核心和特征 二、 毛泽东时代 伟大的中国农业灌溉革命 --- 农业现代化 的起步 三、 精耕细作、八字宪法、大寨道路 ---灌溉条件下对 保水 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一)毛泽东发明成语 精耕细作 ---对古典农业 保水耕作 的继承 (二)农业八字宪法---对古典农业 保水 传统的发展 袁隆平 时令 问题 (三) 大寨道路---治山、改土、保水的光辉典范 第四章大逆转: 保水农业 的终结和 大水荒 的降临 一、建国以来田亩制度回顾 二、 包产到户 ---保水农业的终结 三、 大 水荒 的降临 四、 保水农业 瓦解的经济、政治、社会基础 (一) 包产到户 后,农业转变为 经营 (二) 包产到户 破坏了 保水农业 的生产组织结构 (三)农田 细碎化 加大地表面积,促使 保水耕作 终结 (四) 保水农业 的全方位终结 (五) 免耕法 ---中国农业的耻辱! 第五章 无解 ---市场环境中的水源危机 一、 南水北调 杯水车薪、成本昂贵 二、 节水灌溉 节 水 不节 源 三、 虚拟水源 ---河流也进口? 四、路在何方?--- 放弃 灌溉农业 和 粮食自给 ... 第六章生存还是死亡?---崩溃的海河 一、喝断了黄河、喝干了海河、喝尽了地下水 二、超级漏斗、地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咸水下移... 三、 疏干 ,2014---空前的灾难! 四、 抢 与 包 ---水源争夺战已打响! 正文注释 - 附文: 附文一黄河流域水源亏损分项计算 附文二 工业耗水率分析和市区耗水量计算 附文三 森林 减水效应 监测资料选 附文四 松土保墒 实验成果 制度性干旱 ---论中国北方恶性水源危机的社会成因 孟凡贵(苏拉密)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北方陷入了持续的、规模空前的恶性水源危机。十河九干、大河断流、地下水位大尺度下降;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长时间以来,主流认为, 气候变暖变干、工业用水增多、森林植被减少 等因素是 大水荒 的主要成因。通过深入的量化研究,本文否定了这些成因。 本文认为: 包产到户 终结了中国古典农业 中耕保墒 体制,逆转了毛泽东时代建立的 灌溉保水农业 方向,从而加大了农田蒸发。根据实验成果,仅黄淮海流域,因放弃 保水耕作 而加大的农田蒸发高达890亿 m 3 ; 接近于1条黄河再加2条海河,相当于10条 南水北调 中线!这才是 大水荒 最根本的成因。 在市场环境内,尚找不到克服水源危机的途径,除非放弃 灌溉农业 和 粮食自给 。 第一章 从黄河开始--- 大水荒 的形成与定量描述 在中国北方,正发生着持续的、规模空前的恶性水源危机。危机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1987年 ),并以愈演愈烈的势头向未来蔓延。 大水荒 席卷了西北、华北的全部和其它部分地区;涉及国土面积、人口、经济的1/3。按流域计,囊括了全国6大流域中的3大流域---黄河、海河的全部和淮河的大部。 一、黄河的恶性断流与枯竭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诗人曾用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 的壮丽诗句来描绘黄河的雄浑激越。但当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黄河却年年断流,入海水量急剧减少。国人早已用 黄河成了季节河! 的惊呼来表达黄河的现状。 根据1919年以来的水文观测资料,60年代以前黄河也偶发过断流:一次是1938年蒋介石扒开花园口造成的主河道连续多年断流,一次是1960年三门峡大坝落成在枯水期试闸断流。 20世纪70年代,中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壮丽的 农业灌溉革命 ,建成了世界最大的 灌溉农业 体系(后文详述)。就黄河来说,是在流域内和下游黄淮海平原兴建了规模巨大的引黄灌溉工程。因抗旱用水集中,而水库蓄水能力相对不足,出现了轻度的 季节性断流 。年均断流时间仅为14天,断流时间也只发生在春旱时节。 80年代后期,黄河断流发生 恶变 ,断流时间由春旱季节向全年度弥漫,跨年度断流已屡见不鲜。年均断流天数扩大为100天,断流河道从山东延伸至河南境内。1997年, 利津站断流226天,河口连续330天无滴水入海;开封以下800公里河道一马平川,断流直逼黄河中游的界碑---郑州花园口。 图表01-黄河断流情况统计表 伴随着断流性质的恶变,黄河在入海水量上呈现了急剧衰竭的过程。 图表02 是1949-2005黄河 利津站的 实测径流量 变化,大略反映了河口的实际入海水量。 图表02 图表01、02 客观反映了 建国以来的黄河水情史: 50-60年代,灌溉农业刚刚起步,黄河流域同时进行着以治理洪涝、积水、盐碱等恶劣环境为主的 农业生态革命 , 水源利用十分有限,500 亿 m 3 黄河水白白流入大海。 请参阅《孟凡贵(苏拉密):万流归海见桑田----从华夏5000年农耕文明的大视野仰望毛泽东》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报告》( No.2007-02) /Article/Class14/200710/25660.html 70年代,因灌溉革命的发生,黄河入海水量出现了第一次大幅度衰减;但仍保持了310多 亿 m 3 的入海水量, 除了满足输送泥沙所需200亿 m 3 的 生态流量 外,尚有100多亿 m 3 因水库储调能力不足而被迫 弃水 。一方面是弃水,一方面却又因抗旱取水集中而发生了一些断流;---这是在小浪底水库建成前仅靠三门峡水库无法解决的矛盾。这个时期发生的断流时间短,未引发明显的生态后果,更不存在水源危机问题;而是属于 工程调度性断流 。若刻意限水, 断流 应可避免。 这个时期,黄河处于适中的良性开发阶段 。 不可否认,70年代的断流还包含了一定的 理念性 因素---对 断流 缺乏足够的重视。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我们似无理由苛求前人。 实际上,对于环境问题,新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乃至和发达国家相比都是积极而富有远见的。 1962年,美国女学者蕾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标志着现代生态环境理念进入人类视野。 1972年,联合国召开 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并发表《人类环境宣言》(即 世界环境日宣言 ),标志着生态环境进入了人类管理程序。 1971年,中国成立 环境保护办公室 ,标志着中国的环境保护先于世界被列入管理程序; 1973年, 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成立,并召开 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 1974年,国务院颁布第一部生态环境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 1975年, 黄河水源保护办公室 成立 。 80年代后期-90年代,黄河水量发生了第 二次大幅度衰减,年均入海 从70年代的310亿 m 3 顿减为140亿 m 3 ,已大大低于200亿 m 3 的生态流量。1997年,实际入海13亿 m 3 ,仅为天然水量的2.2%;黄河已经没有了 汛期 和 洪峰 的概念,说黄河 干 了丝毫不为夸张,已经完全是 贫水性质的 水源性断流 。 进入21世纪,在小浪底和三门峡联合调控的基础上,1999年启动了 黄河不断流项目 :以50 m 3 /秒为 断流预警流量 ---当黄河干流某断面逼近这个数字时,立即关闭其上游的一切引水设施。在2005年元旦之际,《人民日报》宣称: 2000年以来至今,黄河未发生过断流现象,成为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一解决断流问题的大河 。 但是,黄河断流引发的生态后果,主要是下游河床泥沙沉积,其次是三角洲退化问题。根据 大水冲刷,小水淤积 的原理 ,50 m 3 /秒的流量对于黄河来说不过是涓涓细流,和2500 m 3 /秒的冲、排沙流量相距甚远。这种 小水不断 除了浪费 冲刷流量 的积累形成、徒增河床的泥沙外,尚可喜悦的就是听说 东平湖的刀鱼又游到郑州啦! 。 显然,这种 不断流 的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充其量也就是个 刀鱼工程 。 即便如此,2000年以来的年均入海水量仍继续减少,由90年代的140亿 m 3 再降到120亿 m 3 ,甚至经常达不到50 m 3 /秒的 断流预警流量 。2002年,实际入海水量仅为 34.5亿 m 3 ;即使把汛期行洪流量平均进去,也仅能勉强维持 不断流 。 稍往深处看, 调控只能解决水源分配问题,并不能改变黄河径流枯竭的本质 。严格限制河道取水,倒是可以确保 不断流 了,但势必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过度开采地下水带来的生态问题并不比 断流 轻松。 过度开采地下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 水位下降 。从国家战略考虑,地下水位属于重要安全指标。如有战争水库被提前疏泄至安全水位、恰遇大旱又河道干涸,地下水就成了唯一的 保命水 。现在地下水位已被透支过深,农业不得不采用 潜水泵 取水, 潜水泵 靠水下 扬程 工作,必须用电。这样,原本因面积分散而缺乏打击目标的农业,届时将因被绑定在 高压塔 上而成为战略打击目标;2008年雪灾时 高压塔 带给城市的厄梦,将毫不留情地降临到农田,一发导弹就足以让百万亩庄稼绝收。这对于中国以 灌溉农业 为主的粮食生产体系来说即 危如累卵 。只有将地下水位恢复到7米内(大气压=10.30m,水泵连续工作时井内还将产生3.0米左右的 井壁水位降 ),紧急时刻农民才可能用 柴油机-离心泵 、 人力压泵 等多种灵活手段取水 保命 ;否则就只能 望水止渴 ,不要说灌溉了,连吃水都是问题。对于 高尚人士 ,这或许还没有吃不到黄河刀鱼重要。 用牺牲地下水和 冲刷流量 的方法刻意维持象征性的 不断流 是得不偿失的;和70年代的因忽视而断流相比,不见得就高明。 二、水源储量的大规模消失 在地表水源枯竭的同时,黄河流域的地下水及其它水源储量也同时大规模减少。水源储量到底减少了多少?多年来官方的口径是 收支基本平衡 ,但这种说法无法面对20多年来地下水位大尺度下降的历史事实。笔者根据官方文献披露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项计算,得出的结果十分令人吃惊。为了不影响正文的可读性,这里只导出计算结果。计算所依据的资料与方法,见 《附文一:黄河流域水源亏损分项计算》 , 供专家和工程类读者审证。 1、地表径流损失 根据 图表02 ,以70、80年代平均水平计算,仅1990-2005的16年间,黄河入海总量减少 2650亿m 3 ; 2.浅层地下水储量损失 8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平原的浅层水位平均下降了 14米 ,流域16.70万平方公里平原所含浅层优质淡水(含矿化度2克/公升)储量减少 1470亿m 3 。 同时,国家调查资料还显示:1985-2004年20年间,黄河流域平原浅层淡水面积减少 1.45万平方公里 ;究其原因往往是淡水区开采过度,周边咸水入侵的结果。淡水区 盐化 后,则很难恢复,可视为对水源的一次性破坏。 见 《附文一:黄河流域水源亏损分项计算-浅层地下水》 3、深层地下水储量损失 根据资料计算,流域深层地下水储量减少 930亿m 3 。 见 《附文一:黄河流域水源亏损分项计算-深层地下水》 深层水源远流长,补给量很小。 水质点运移大约需要1-3万年的时间,从地表至深层补给区的水循环需要数百年、以至千年时间 。一般将深层水视为 不可开采资源 。 不到万不得已就轻易动用,实属对后辈不负责任、得过且过的掠取行为。而且 深层水的开采极易引发地层沉降等地质灾难。 深、浅层水的巨额支出,使黄河流域形成了较大的地下水漏斗区65处,漏斗面积600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运城漏斗,面积达1800多平方公里,水位埋深110米。 4、 土壤水库 储量损失 除地表、浅层、深层水外,还有 隐性水源 ---土壤水,也在巨量损失。 土壤水 指的是浅层水位以上的地层含水,由水位下降后土壤吸附的水分构成。因这段地层含有空气,因此也叫 包气带 。 图表03-包气带水分示意图 20多年来,黄河流域平原的浅层水位由平均3米下降到了17米( 见 《附文一:黄河流域水源亏损分项计算-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 );相应,包气带加厚了14米。这14米包气带在形成时都吸附有一定的水分,但包气带水分会因向上蒸发或被树木根系吸取而减少。20多年来,黄河流域地表水源日趋枯竭,包气带损失的水分得不到足量的渗补,日积月累,造成 土壤水库 储量的严重亏损。 据估算,20多年来黄河流域土壤水储量亏损 1000亿 m 3 。 见 《附文一:黄河流域水源亏损分项计算-土壤水》 土壤水虽然不是能集中开采的水源,却是维系地表、地下水源的纽带和缓冲储量。地层干燥会减少地表、地下水的产出。近年来,在同等降雨条件下,形成的地表径流却比70年代小许多,说是下渗了吧,地下水位却无升反降。这种奇特的水文现象,就是土壤水 空库 了,降水被强行 补库 的结果。--- 欠帐 是迟早要还的。 假如读者有兴趣用 树木枯死 百度一下,可找到相关网页28万篇,大部分是深层土壤干旱导致的树木死亡。 图表04-20多年来黄河流域水源亏损累计 (注:仅为1990-2005年16年合计) 20多年来来黄河流域水源累计亏损为 6000多亿m 3 。 这些尚不包括一些因资料缺乏无法计入的项目。如:山丘地下水与平原地下水不重复部分的储量亏损、高原冰川积雪的储量亏损、流域内天然湖泊萎缩的储量亏损、矿化度2的微、轻咸水的储量亏损...等。这些未计入部分的亏损总量也应在千亿立方米的量级。 6000多亿 m 3 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应一些非工程类读者要求类比如下: 10多条黄河的天然流量,3000条长城的体积、全国每人95万瓶矿泉水。 如此庞大的水源为什么会在短短20年间忽然消失?本文将给出 可计算 、 可验证 的回答。 水源的巨量亏损是灾难性的。 按1997-2002年均入海不足50亿 m 3 ,黄河何至还是 季节河 那么轻巧?简直就成了十足的 内流河 !若不是靠每年透支100多亿 m 3 的地下水储量来补充地表,它哪里还有50亿 m 3 入海?恐怕一进入山东境内就湮干了。 2002年,山东省500万人吃水困难,近5000万亩农田无水灌溉,760万亩绝收 。胜利油田也因缺水而多年限产。由于黄河入海水量过少,泥沙得不到有效冲刷,导致下游河床以每年抬升10厘米左右。1998年,4700流量的洪峰水位竟相当于1958年的30000流量和1982年22000流量的高度 。 然而,本文的重点还不在于追究水源危机的恶果。 第二章 对 大水荒 以往成因的否定 和 社会制度成因 的提出 为什么中国北方会在短短20年内水源全面枯竭?各种学说虽莫衷一是,但主流的观点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降水减少,气温增高; 2、工业与城市用水增多; 3、森林植被减少。 雨下少了,水用多了,自然就缺水了 ,答案多么 简明 啊!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表层,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就难免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本文认为 这些因素不仅不是导致 水荒 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甚至根本就是反面原因 。 比如,城市与工业的扩张增加了用水,但 用水 并不等于 耗水 。而城市与工业的扩张还必然伴随着农田的减少,同样面积的农田和城市哪个耗水更多?这些问题若不经定量研究,结论就难免流于 想当然 。再比如,按照一些人的 信仰 ,森林是增加水源的;但所有的观察资料都表明,森林的腾发(土壤蒸发、植物蒸腾)强度大于荒坡裸地;在同等降水条件下,所 增 之水从何而来?我们还知道,任何生命的生长发育都需要消耗水分;森林作为庞大的生命群落难道就可以例外?不耗水反而增水? 一、 气候因素 不是 大水荒 的成因 无庸质疑,近20年来中国北方确实存在着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的趋势。就黄河流域而言,90年代年降水量较60年代减少了4.2%;气温平均升高了0.58℃ 。 但是,一个地区的水源盈亏并非仅仅取决于降水一个因素,而是取决于降水(收入)和蒸发(支出)的总体作用。 降水减少了4.2%, 收入 是减少了;但水源是否应当减少,还要看 支出 的情况。 根据多方面资料和研究成果,黄河流域的 天然气候蒸发能力 --- 水面蒸发量 , 80-90年代较60-70年代下降了7.5% 。 当然, 水面蒸发 还不等于 实际蒸发 ;因为实际 蒸发还要受土壤供水情况、色泽、质地、植被、粗糙度、等多种地表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地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蒸发量和水面蒸发量成正比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发生重大地表变化, 实际蒸发也当同时减少7.5%。 降水减少了 4.2% ,蒸发却同时减少了7.5%; 收入 少了, 支出 更少, 库存 就没有减少的理由。也就是说,包括气温、日照...降水、天然气候蒸发在内的总体气候因素并不是水源减少的原因。 若按 干燥度=年水面蒸发量/年降水量 的气候学 公式,分子( 水面蒸发量 )减少了7.5%,分母( 降水量 )只减少了4.2%, 干燥度数值是缩小的。也就是说, 黄河流域的气候不仅没变干燥,反而稍微湿润了。 在气候趋于湿润的情况下,流域水源却大规模减少,那就不应该简单地 归罪 于气候因素,而应当到影响蒸发的其它因素---地表条件变化中去寻找原因。 二、工业和城市是增加水源的因素 在中国北方的水危机中,往往首先引起人们关注的是水质的严重污染。但如果仅仅只是污染,我们就应该能看到满河污水流入大海的景象;而中国北方的现实情况却是大河断流、十河九干、连污水也没有那么多。这就说明,中国北方的水问题已经不止是停留在污染层次上,而是演进为更为深刻的水源危机了。 以水源作为研究对象,本文着重于 水 没 了,到哪里去了 ? 而忽略 水 脏 了,怎么弄脏了的 ? ---本文定义的 水源 是不区别 水质 的。 图表05-中国用水情况变化表 图表05 表明:1980年以来, 农业用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工业与城市用水快速增加。但是, 用水 并不等于 耗水 。 按照流域水资源研究采取的一般性定义: 耗水 是指在输、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牧畜饮用等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严格地讲, 只有蒸发才是真正的耗水 。 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牧畜饮用 不见得就是耗水。土壤吸收可能有一部分渗入地下,作为地下水、土壤水储量;居民和牧畜饮用将有一大部分通过排便回到污水系统,只有呼吸、皮肤分泌才造成蒸发;矿泉水、西瓜等产品携水也只是水量转移。其他生活用水比如洗衣服,用水 哗啦啦 看着不少,可真正能被称为 耗水 的是经甩干后、晾晒过程蒸发掉的水分,其它的也进入了排水系统。 直觉告诉我们,工业和生活只能把水弄 脏 ,而不能把水弄 没 ;计算证实了直觉。水的 比热 和 汽化热 都非常大,蒸发水需要很大的能量。经简单计算,在热效50%的情况下,一吨标煤可蒸发初始温度为摄氏15℃的水5.6 m 3 。而2005年中国能源总消费为折合标煤22.2亿吨 ;即使把这些能源全部用来蒸发水分,也只可蒸发124亿 m 3 ;仅占当年工业、生活用水的6.3%。 《附文二:工业耗水率分析和市区耗水量计算》 通过对占工业用水量 50.0% 的 火电业 和另一用水大户--- 造纸业 的耗水环节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为: 工业用水的 蒸发耗水率 不超过10%。 这个结论和 海河水利委员会 李彦东的论断不谋而合。 --- 工业与生活用水可以是水质污染的祸首,却不能够是水源枯竭的罪魁。 进一步研究认为,工业与城市的扩张必然伴随着同样面积的农田减少。同样面积的市区耗水量只相当于农田人工灌溉用水部分的1/3。在天然降水方面,农田和市区降水虽然是同量的,但农田降水将被耕作层土壤吸收后用于田间腾发;而农田转化为市区后,地表将被水泥屋顶、水泥路面覆盖,天然降水非常容易在这些不透水面上形成地表径流,通过城市排水系统进入江河湖泊或在其它地方下渗形成水源总量。而且,水泥覆盖下的土壤含水也不容被蒸发。 降水的去向只有三种途径:蒸发、下渗、径流;只要不被蒸发就形成水源 。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通过生活验证:在电视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强降水发生时 农田未涝城先涝 的画面。 《附文二:工业耗水率分析和市区耗水量计算》 以北京市为模型,通过对市区与农田用、耗水现状的比较,计算出结果: 每平方公里农田转化为市区、工业区后,若能完全 水泥化 ,则每年每平方公里可减少蒸发耗水32万 m 3 ,同时增加54万 m 3 的地表径流;综合水源效益为86万 m 3 /平方公里/年。若新建一座与北京同规模、同工业程度的大都市,每年可增加水源11.6亿 m 3 (10亿立方米库容为大Ⅰ型水库,即特大型水库)。 深入的量化分析说明: 工业与城市不仅不是水源枯竭的原因,反而是水源形成的重要因素 。 以往认为工业与城市扩张、用水增加造成水源枯竭的结论是不经推敲的。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既然城市单位面积水耗远比农田小,对水源的贡献远比农田大,为什么往往城市的地下水位要比周边的深? 这是因为,城市取水比农业密集,但取水不等于耗水;城市取水使用后,对外转移了水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使用城市排出水灌溉农田的情景。也就是说,城市的水量输出造成了水位的下降。 据不完全调查,目前中国农田污染约1.5亿亩;其中,污水灌溉已形成污染的就有3250万亩 。这就是城市对外输水量的结果。 三、水源危机和森林植被无关 一些人坚持要从 信仰 出发,认定 森林可以增水 。似乎只要有了森林,就要水有水要云有云。说这种 信仰 渊源于 五行相生 吧,可连业余的术士也知道是 水生木 而不是 木生水 。 毕竟,水文、环境科学是实证科学,不是 术士哲学 和迷信。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农林业的生产实践都一致告诉我们:任何生命的生长发育都需要消耗水分,森林作为庞大的生命群落,也不可能例外。就因果而论, 森林是水源丰富的结果,而不是水源丰富的起因 。 从统计数据看,自建国以来,除1980年左右因过度宣传 森林保持水土、梯田流失水土 造成森林面积一度下降外,其余都是增长的。说20多年来的水荒是 森林减少 造成的,不具有统计学依据。 图表06 反映了1949年以来 中国森林覆盖率变化 。 图表06 就森林的作用而言,森林土壤的丰厚腐植质和腐死根系所遗留的孔道可以比荒坡更快、更多地入渗降水,使得森林具有蓄水减洪作用;林地入渗的水分还有望在旱季缓慢释放为枯水期径流,使得森林具有调水作用;森林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以免冲蚀,使得森林具有保土作用。我们丝毫不怀疑森林的防洪、蓄水、调水、保土、固沙、防风等作用;但是,说森林可以增水,却是南辕北辙的。 大量的、长期的检测表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林地水分的腾发要远远大于荒坡裸地。裸地50%以上的降水可以形成地表、地下或土壤水资源,而乔木林地的降水腾发率接近、甚至超出100%。超出部分就通过透支土壤水分的方式维持,当土壤水分被长期透支到接近或低于 蔫萎系数 后,树林就退化为 小老树 ---灌木化,甚至成片枯死。 保得洛夫在《森林改良土壤学》引述了在中亚细亚营造松林的一段经过是非常一致的:松林自栽植至第十年一直生长良好,忽然成片死亡。 虽然林区土壤具有较好的入渗和蓄水条件,有望形成 细水长流 的局面,但前提是降水要足够大,雨季吸纳的水分自身消耗不完。即便是 细水长流 ,但全年总径流量也是减小的。在降水较小的中国北方,由于森林自身的腾发已将所吸纳水分耗尽,使得 山青水绿 的企盼成了 山青沟干 的尴尬。 美国科罗拉多州从1910年起,就在车轮山口两个自然地理相似,面积各在一千亩左右的小流域进行了8年的实验。一个流域森林保持原状,另一个全部砍光。后者全年流量增加17%。以后森林逐渐恢复,两个流域全年流量的差额亦逐渐缩小,以至完全消失。1934年,美国森林局在阿帕拉契亚山的柯威他三十个小流域(面积共26100亩)进行大规模试验,直至1964年才告结束,所得结果亦大致相同。1967年国际森林水文学讨论会上,希伯尔特汇集全世界所有记录加以分析,进一步肯定了砍伐森林一般能增加河流全年流量,增加幅度可大至65%。在有些事例中,甚至增加最多的季节正好是低水期。 《附文三:森林 减水效应 监测资料选》 引用了较为全面的资料,多方位描述了林地的减水效应。把20多年来的 水荒 归结于森林植被减少,既没有统计学依据,也和监测成果相矛盾。 在逐个排除了水源危机的气候、工业、森林等主流成因后,笔者提出一个全新的 社会制度成因 。 四 、 社会制度成因 的提出 让我们再次审视 黄河年均入海水量变化图 : 上图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水量发生了2次剧烈衰减,第一次发生在60-70年代,衰 减188亿 m 3 ,衰减率为38%; 第2次发生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衰 减144亿 m 3 ,衰减率为51%。 前文说,在黄河 第一次衰减 背后,隐藏着 伟大的中国农业灌溉革命 。这次革命对于黄河来说是适中地开发利用了白白流入大海的那部分水量, 并没有带来生态和水源危机 。 那么,在带来了严重水源危机的第二次衰减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是气候、工业、森林吗?我们已经一一排除了,都不是。 是灌溉面积再次扩大了么?也不是。 图表07 图表07 显示,在80年代,中国的灌溉面积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因人民公社的解体平均每年减少了736万亩。 那么,它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巨大变故? 农业,仍然还是农业。郑州的年 水面蒸发量 为1300mm,也就是说在自然日照与气候条件下,每平方米农田每年可蒸发水1.3 m 3 。假如换算为工业蒸发,相当于每亩每年耗电60万度(按水温初始温度摄氏15℃)。以郑州为标准,全国18亿亩耕地的 天然蒸发能力 相当于1100万亿度电力。这是个什么概念?2005年,中国电力总消费才2.5万亿度,只达到农田蒸发能力的2。这就意味着,农田蒸发的任何微小变化所带来的水量消失,都是工业难以比拟的。 但是,我们在否定水源危机成因的 气候论 一节里曾指出:中国北方的 水面蒸发量 是大幅下降的。然而,这并不矛盾;农田的实际蒸发不仅取决于 水面蒸发量 ,还取决于地表的保水条件。比如,在土壤供水充分的情况下,即使 水面蒸发量 减小,实际蒸发也可能加大;把农田覆盖一层薄膜,即使 水面蒸发量 增大,实际蒸发也可能减小。用煤灰把土壤染成黑色,改变土壤辐射性能;或者把土壤表面弄得凸凹不平,改变地表面积等;都可以造成虽然 水面蒸发量 下降,但实际蒸发量却可能增大的结果。 笔者大胆地假设: 莫非是20多年来 中国社会制度的改变 使 农田条件发生了变化? 从而 造成农田蒸发加大? 以至于 形成宏观水源枯竭? 回答是肯定的 。 本文 将展开系统的论证和提供具体的实验成果。 我们将从中国古典农业的 保水耕作 体制在 灌溉革命 发生后、所遭遇截然不同的 两种命运 入手论述;进而揭示 耕作体制改变对水文环境的重大影响 。 第三章 毛泽东时代: 灌溉革命 与 保水农业 一、 中耕保墒 ---中国古典农业的核心和特征 在中国北方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农业区,作物年需水量为1000mm左右,年降水量却只有200-600mm,而且降水的季节分布极不平衡。在社会尚不具备能力组织大规模灌溉的古代中国,为解决这种十分尖锐的供、需水矛盾,劳动人民发明了以 保墒 为核心的耕作体制。 墒 ,指的是土壤水分。 保墒,在古代文献中也称为 务泽 ; 务泽 ,就是 经营水分 。 所谓经营,就是通过 深耕、细耙、勤锄 等手段来尽量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使尽可能多的水分来满足作物蒸腾。 锄禾日当午 一句童孺皆知,若要问农民为什么要冒着炎炎烈日终日锄禾不止?通俗的回答是 除草 。 实际上,除草只是较为浅显的原因之一,锄地的核心是 松土保墒 。 《齐民要术》 就特别强调 : 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缀 ;就是说,锄地是不论次数的,没有草也要锄。这是为什么呢? 近代土壤学揭示,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细管,还会在缩水过程中开裂; 松土 ,就是 切断毛细管,堵塞裂缝 ;从而 保墒 ---抑制水分沿毛细管上行至地表蒸发和直接经裂缝蒸发。 松土保墒,一般在雨后土壤表面干燥到不泥泞时进行。用锄头在土壤表面松出10厘米左右厚的 暄土 ,暄土不会开裂;暄土层与下层之间的毛细管也被切断了,不再能从下层获得水分,因此会迅速干燥成无水分可供蒸发的 被子 ,把下层水分牢牢地 捂 在土壤中。 中国最早的农学论文 《吕氏春秋.任地》 论述到: 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 。 意思是:锄地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土壤干旱,具体做法是把土壤弄脂腻、酥松。 农谚 锄板底下有水 、 锄头自有三寸泽 就是对松土保墒功能的生动总结。 松土保墒,又被现代农业称作 暄土覆盖法 。 覆盖,也是防止一切水分蒸发的最有效途径 。分布在中国甘肃、青海等地区的 砂田 就使用卵石来覆盖地表,竟然也能在极度干旱的环境中生产出西瓜、蔬菜等高水产品。正宗 白兰瓜 ,就出产于砂田。毫无疑问,和石片覆盖、秸秆覆盖、塑料薄膜覆盖相比 , 暄土覆盖 具有 同质覆盖 的无比优越性 ;这也是中国古典农业的 超前性 所在。 松土保墒的原理又和枪支等精密钢铁制件的 发蓝 工艺很有点类似。发蓝就是 以氧制氧 :让金属表面迅速氧化成致密的四氧化三铁薄膜,保护下层不再被继续氧化 。松土保墒则是以 表层干燥化 来防止 深层干燥化 。 中国古典农业发端于春秋时期。走出了石器时代刀耕火种的华夏先农,开始有意识地提高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逐步建立起 深耕- 易耨 的耕作体制。 深耕 ,就是逐年加深耕作层厚度。可以打破常年耕作踩塌形成的坚实 犁底层 ,减小作物根系下扎阻力,扩大作物的水、肥空间;可将下层 死土 翻起,熟化其结构,风化其养分,提高土壤的耕作性能、保水性能和肥力。深耕还可加强雨季吸纳降水,以供作物旱季消耗,可称为 深耕蓄墒 。 易耨 ( 耨:nu ),就是经常锄地。松土除了保墒、 刈草外,还可提高地温;因为蒸发消耗热量,减少蒸发就积累热量。农谚说的 多锄地发暖,勤锄地不板 就是这个道理。 在古代中国,人们甚至把 锄地 作为判断国家制度的标准。 深耕易耨 演化为成语源自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表达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王如施仁政于民,...深耕易耨... 。 就是说 让老百姓能够经常锄地的政治制度才是好的政治制度 。 在孔、孟之前,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则以法家的 国治观 把 深耕易耨 作为国家安全的标志。 《管子.八观》 写到: 行其田野,观其耕耘,计其农事,则饥饱之国可知也。其耕之不深,耘之不谨,...以人猥计其野,...虽不水旱,饥国之野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只要看一下它怎么耕地、锄地就知道这个国家的安全状况了。不能让百姓深耕勤锄,而是让百姓们凑到 非耕作场所 ( 猥计其野 )去打麻将、赌 六合 、选 超女 ,即使不发生旱、涝等自然灾害,也依然要被饥荒和动荡笼罩。 到北魏时期,出现了贾思勰的农学巨著--- 《齐民要术》 ,进一步把耕作体系发展为 耕-耙-耱-压-锄 ,标志着中国以 保水 为核心的古典耕作体制的成熟和完善。 耙 是用铁齿将犁耕翻起的土块切碎,兼有减小播种阻力和松土保墒的目的; 耱 是无齿耙,着重于将地表拖细碎、平整; 镇压 是通过碾压或拍打的方式将耕、播、锄造成的坷垃支翘压实。在 《齐民要术》体系中, 耱 、 压 、 锄 都以保墒为直接目的。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古典农业又被称为 中耕农业 。 中耕 指的 在播种与收获之间、在植株间进行的田间耕作管理。主要包括 锄草、松土、培土、镇压、间苗 等环节。中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独具特征;特别是 锄头 ,作为中国古典农业的标志,是镰刀和犁铧不可篡越的。 中耕保墒 耕作体制之所以单独在中国形成,除了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的气候背景迫使华夏先农去探索、实践这条道路外,还得力于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普及的条播( 耧播 )技术。---整齐、有间隔的分行栽培,使得中耕成为可能。而欧洲公元17世纪前都还是手工撒播,乱七八糟的植株间根本就没有人的立足之地和下锄空间;到18世纪欧洲才普遍采用条播技术。直到1731年,农技推广家杰思罗塔尔还在努力劝说欧洲农民采用他的 马拉锄地法 。当宋代中国已经成功地将北方古典农耕技术移植于南方、改革为江南 稻作体系 、取得平均亩产量343市斤的成就时,欧洲作物的亩产才约合76市斤 。毫不吹牛地说,直到18世纪,欧洲才知道什么是 真正的农业 ;什么叫 intensive cultivation 或 intensive and meticulous farming 在日本,农学史家熊代幸雄、 西山武一等 认为: 《齐民要术》 所代表的 旱农的经验原理与现代旱农的科学原理已十分接近 。学者 神谷庆治则惊叹不已: 即使用现代科学的成就来衡量,在《齐民要术》这样雄浑有力的科学论述前面,人们也不得不折服 ...现代日本旱地农业所采取的最先进的技术理论与对策 和《齐民要术》中讲述的农学原理,却几乎完全一致,如出一辙 。 中国北方农民数千年来面向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地锄地,锄地,为的就是用有限的水分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粮食。为了提高锄地效率和改善孤单枯燥的劳动环境,人们还结成 锄社 。在元代大农学家王祯的 《农书》 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农民用传统手工方法 结社锄地 的乡村风俗画: 在北方的村庄里,农民常结为锄社,一般由10家结为一社。先锄一家的田地,这家就为其余各家来锄地者提供饮食。其余各家轮流照此办理,在10 天内轮流完...这是完成锄地任务的快速方法而且是一件乐事。如果有一家患病,或出了什么事,其它各家就合力相助。...秋收之后,锄社社员们都拿出酒和猪蹄来,参加庆祝丰收的盛宴。 二、毛泽东时代伟大的中国农业灌溉革命 ---农业的现代化的起步 水者,地之气血,如筋脉之流通者也。 ---《管子水地》(公元前7世纪)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毛泽东 中国古典农业对水采取 保 的态度,其实是落后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社会形态面对干旱环境的被迫选择。 保 ,只可能减少水的损失,而不能根本解决降水过少的恶劣条件。因此,将 人工灌溉 引入耕作过程就成为中国农业从古典向现代迈进的最重要的步骤。 早在4000年以前,中国先农们就懂得临河引水和挖井汲水,并产生了以 都江堰 为代表的水利工程和人工灌区。令人惋惜的是,受生产力和社会组织方式落后的桎梏,没有能完成农业的灌溉革命;中国农业长期停留在自然状态。至1949年,自大禹起的4000年间,旧中国共累计完成灌溉面积2.4亿亩,约为总耕地面积的1/10,而且多分布在江南稻作区;在干旱缺水、更加需要灌溉的北方,灌溉面积所占比例可忽略不计,蓄水能力近似于零。经两千多年陆续扩建的 都江堰 、 河套 等灌区面积直到1949年均未超过300万亩(现存的千万亩规模皆为新中国前30年扩建)。 1957年,毛泽东主席发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的时代强音。此时的中国,由于工业革命才刚刚起步,水利建设最初所依赖的是新生的先进社会组织方式---农业合作化、集体化制度。中国农民就是靠人众心齐、大锤铁锹、手推肩扛,拉开了 中国农业灌溉革命 的辉煌大幕。水利部长 傅作义曾做了一个题目为 《四个月的成就等于四千年的一半》 的总结,说截止到1958年1月31日,四个月扩大灌溉面积一亿多亩,相当于旧中国四千年以来所积累灌溉面积的一半 。在以后的十几年岁月里,随着工业革命进程所提供的机械、能源、技术的强有力支持,到70年代,中国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农业灌溉革命。 截止 五五计划 结束时的1979年,全国拥有 有效灌溉面积 7.3亿亩,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首位; 人均灌溉面积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把 灌溉密度 (灌溉面积占实际耕作面积的比例)提高到了46%,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目前灌溉密度仅为13% )。同时还完成2.6亿亩的除涝和6200万亩的盐碱地治理。其间,共建成大、中、小(10万 m 3 以上)型水库8.6万座,数百万座被民间称作 水库 的塘坝(10万 m 3 以下)不在统计之列。总库容4千多亿 m 3 。人工河渠总延长300多万公里,已配套机井220万眼,各类堤防总长16.5万公里。 新中国1949-1979年水利建设的 工程总量 --- 体积合多少土石方? 根据 《水利部:建国40年水利建设经济效益》 提供的数据:1949-1987全国水利工程总投入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2164.11亿元;劳动力投入折合1137.03亿元。 80年代是中国水利建设的 黑暗时代 。水利建设投入占基本建设投入份额由1958-1979的7.08%降低为2.7%;这么低的投入恐怕连工程维护都完不成,就别提新建项目了。我们有理由认为:在1949-1987的2164.11亿元投入中,有1800亿左右、甚至更多为1949-1979的投入。特别是1137.03亿元的劳动力投入,完全是人民公社时期靠生产队 记工分 完成的。 按当年 国家搭骨头,群众填肉 的建设模式,国家与各级政府的1800亿大致是用来完成占工程体积30%左右的核心、枢纽、骨干、框架、钢筋混凝土等项目施工,和规划、设计、组织、配套、后期维护等支出的;群众的1137.03亿劳动力投入大致是用来完成其余70%土石方体积的。根据史料,当年基建土石方的概算为0.45元/立方米 。也就是说,靠群众 记工分 完成的工程体积为2527亿立方米,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完成的工程体积为1083亿立方米, 总计为3610亿立方米 。 由于资料不足,笔者曾做出过 最保守估算,工程总量土石方也当在300亿立方米以上 的判断,被广为引用; 保守系数 竟高达12倍!有误导读者的嫌疑,特在此修正并道歉。 3610亿立方米这个天文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万里长城的工程量为2亿立方米;倾举国之力、历经15年建设还没有完工的三峡工程,到最后的土石方开挖、回填、混凝土浇注总量不超过3亿立方米。 也就是说, 在1949-1979的30年间,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工程总量为1200座三峡工程,平均每年40座。 巨大的工程不仅是灌溉面积的数倍增加,也是灌溉结构的战略调整。灌溉要解决的是天然降水与作物的需水矛盾,这个矛盾在降水丰富的南方远没有北方尖锐。虽然受水源短缺的限制,在干旱地区实施灌溉要比湿润地区困难得多,但增产效果却更为强烈。因此,在新中国新的灌溉面积中,有2/3增加在北方。比如,华北平原的灌溉密度就一跃提高到了74% , 超过了南方平原地区,也超过了 都江堰 等经典灌区。 籍此,中国一举扭转了 南粮北调 的被动局面,彻底圆解了用7%的土地养活24%人口的千年梦想;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三、精耕细作、八字宪法、大寨道路 ---灌溉条件下对 保水 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农业与工业有着本质的差别;至今,人类还不能象合成聚乙烯颗粒一样合成大米。这就意味着,农业的现代化只能是用工业的、科技的、社会的手段来加强和改善农业,而不能彻底取而代之。同时,农耕的对象是幅员辽阔的地表和体积庞大的土壤地层、水源水体;一旦把现代工业、科技、先进的社会组织方式等威力巨大的因素加入进来,特别是在灌溉革命条件下对环境水源的大规模转移;农业就不再是简单的粮食生产问题了,甚至会引发环境的变迁; 这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水源安全。 灌溉的本质是摄取环境水源补充农田水源。环境水源取决于大气降水等气候、地理因素。也就是说,在特定区域内,环境水源的储量和盈余能力都是一定的。 一个区域(一般按大流域计)的环境水源盈余量有多少?---在水源储量不透支、水位不下降的情况下,通常就是除去维持河道生态最小水量以外的入海水量。假如灌溉耗水超出了环境盈余量,靠透支地下水、土壤水等水源储量或克扣生态需水来维持,其灌溉就是不可持续的;终有一天会因储量耗尽、生态恶化,导致灌溉体系崩溃。假如能够有效地减小单位面积的蒸发耗水,就可能维持较多的灌溉面积。 在毛泽东时代,随着灌溉革命的进程,中国在环境水源盈余能力很小的北方拥有了大规模、高密集的灌溉农业;然而,正如 《黄河年均入海水量变化图》 所揭示:并没有发生透支水源储量和生态需水的问题!---截止70年代末,黄河流域平原的浅层水平均埋深为3.0米,---这是最适合农业耕作的优选水位( 耕作带 1米+ 毛管带 2米+过渡带0米,见 图表03-包气带水分示意图 );年入海水量依然保持300多亿 m 3 ,扣除河道生态需水200亿 m 3 ,还有100多亿 m 3 的盈余可供以后扩大灌溉面积。 我们在惊叹之余回观历史,意外地发现: 奇迹诞生于对中国古典农业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一)、毛泽东发明成语 精耕细作 ---对古典农业 保水耕作 的继承 1955年,在完成了暴风骤雨般的土地革命和简短的战乱恢复后,新中国开始规划 农业的 现代化远景。自1955至1960的6年里,毛泽东主席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亲自起草、多次修改 ,主持制定了 《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 农业40条 ),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公布实施。 在这部具有法规性质的纲领性文件中, 发展灌溉 和 精耕细作 同时被列入条款。 《纲要》规定: 第五条: 兴修水利,发展灌溉 ,防治水旱灾害。 第十一条:一切农业合作社都应当实行 精耕细作,改进耕作方法,...及时锄草间苗,加强田间管理,... 倍受史家推崇,毛主席创用了一个新词 --- 精耕细作 。遍览中国古代文献,并没有 精耕细作 一词;管子使用的是 深耕谨耘 、孟子使用的 深耕易耨 、《齐语》使用的是 深耕疾耰 。显然,先贤们都局限于具体工序的耕作要求,而 精耕细作 则 高度概括了包括整个中国古典农业体系在内的全部技术原则,其涵盖要深广得多 。从 深耕易耨 到 精耕细作 ,反映了中华民族思想的深化和超越。 文献研究还发现,在1956年的《纲要(草案)》里,毛主席使用的还是 深 耕细作 ,但到1957年《纲要(修正草案)》公布前,毛主席就在其它场合使用 精耕细作 了: 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 ...靠精耕细作...,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 。透过 深 和 精 一字之差,我们看到了毛主席书房的彻夜灯光。毛主席为此还通篇研读了威廉斯的 《农作学及土壤学原理》 等技术专著 。之后 , 精耕细作 便取代了 深耕易耨 ,成为成语。 精耕细作 虽然作为中国古典农业的基本原则早已确立千年;但是,若缺乏必备的社会机制保障,再好的原则也很难被普遍遵行。比如锄地就经常被看作是 有空可以多干、无空可以少干 的 闲活 。 有草锄草, 无草松土 是 看不到 搭锯见末 的经济效益的; 汗滴禾下土 既没有桑拿的痛苦, 锄禾日当午 也没有敲锣打鼓求雨好玩;没几个农民一定要把 齐民要术 进行到底。也难怪,贫下中农没几垄地可侍侯;地主家又舍不得 铜子儿 和窝头雇人从事这种 不紧要 的 活计 ;也就几个中农家的婆姨、半大小子还在 东一犁沟西一垄 地从事着锄地的勾当,幺幺俩俩散落在孤独的田野。这种现象越是到王朝末期就越是明显。王祯笔下的田园牧歌也只是在田亩兼并尚不十分尖锐、乡社功能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或可存在。 真正使 精耕细作 得到全面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运动。农民们成群结队、忘乎所以,为一成不变的劳作参合了许多 不本分 的内容。先在田间出一出风头、赛一赛干劲,再到地头去 扫文盲 、念报纸、大批判、 提觉悟 。甚至连 广播体操太极拳 、 击鼓传花丢手绢 也被搬到了田边地垄。民兵干脆就带着枪支,在坟包青纱帐间展开军事行动。一时,女人的尖叫、男人的粗吼交织一片。 后来,有人为这种劳动形式取了一个外号叫 大呼隆 ;虽不十分雅听,倒也相当贴切。据说,这种劳动 出工不出效 。说实在话,在灌溉革命以后, 中耕保墒 就 比较效益 而论就毫无意义。 有草锄草 尚能节约肥料阳光,在除草剂不发达的年代还算可以; 无草松土 就有点 劳民伤财 。你保持的那点水分在灌溉条件下只要轻松推上马达、从容提起闸门就完全可以省略。虽说是节约了一点电力,但怎么也抵消不了体力活动对粮食的消耗;而且还磨损农机具、鞋底子。 然而,若不经历史的深刻启示和水源危机的明确昭示,谁也不会想到: 正是这种 无效劳动 减少了灌溉对环境水源的耗散,保证了灌溉的规模和持续;成为劳动转化为资源的典范。也正是 大呼隆 方式,在漫长的播种与收获间隔期为相对闲余的人力提供了有乐趣、有约束、能普遍参加、能持之以恒的社会主义 人性化 劳动,为 精耕细作 从原则到制度建立了组织保障。 同在1957年, 毛主席先后提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和 精耕细作 ,科学地解决了 在灌溉条件下,还要不要坚持 耕作保水 ? 的问题。 古老的 中耕保墒 技术,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起跑线上获得了崭新的生命,被放到了和灌溉同样重要的地位上。 60年代,著名 庄稼把式 劳动家陈永贵,还借鉴 深耕 原理,将 浅锄 改革为 深刨 。在玉米、豆类等行距较宽的作物中间,锄耕深度可达25-40厘米。蓄、保墒兼顾,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作为 大寨经验 被学习推广。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为了把广大农民从繁忙的手工锄地中解放出来,新中国在50年代就开始生产新型畜力和动力锄草机。但中耕机械和翻耕、普播、收获机械相比,有着在 棵间运行 、要求 灵活准确 的特点和难点;在 大跃进 中,中耕机和 水稻插秧机 同成为攻关重点。经不懈努力,至60年代,已推广使用 通用架万能中耕机 ---可更换多种工作部件:锄草铲、松土凿、松土轮、培土器、镇压磙、垄作铧、开沟铧等。至70年代,由小汽油机直接驱动工作部件、类似于 田间机器人 的水稻中耕机已批量生产。 (二)农业八字宪法---对古典农业 保水 传统的发展 假如说 精耕细作 是对中国古典农业 保水 传统的继承;那么 , 农业八字宪法 --- 土、肥、水、种、密、保、工、管 就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水 ,说的是 灌溉 ; 管 ,就是以 中耕保墒 为核心的田间管理。把 水 和 管 同时纳入 八字 ,毛主席再次对 灌溉条件下继续坚持 保持耕作 提出明确要求。 在 八字 里,除了 管 ,至少还有 土 、 肥 和 保水 有密切关系。 土 , 指的是农田基本建设,包括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土地规划等。土地凹凸、界埂密布不仅无法顺利实施灌溉;而且扩大 地表面积 ,加大水分蒸发。土壤板结,则 毛细作用 加剧---深层水分很容易通过毛细管 潮 到地表蒸发。 靠集体制度,农民们铲除了条条人为的 私有界埂 、削去高地、填平低洼,营造出一片片 水平方 。也只有 产权 和 经营管理权 皆属于集体,农民们才有权力对不同土质的地块进行 客土互换 ,黏土掺沙土,沙土掺黏土,配兑出不易开裂、不易板结、不易粘连、不易扬沙,保水条件、耕作性能均佳的人工 壤土 田。 前文指出,毛泽东时代水利投入的工程量是巨大的;但是,水利建设的目的物是 水 , 工程 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农田基本建设的目的物就是 土 、 石 本身,这就决定了农田基本建设所动用的工程量更加巨大。 《河南省志》 (1994)载: 在1971 1975的 四五 期间,河南省大规模地开展了农业学大寨、农田基本建设运动。每年冬春4个月,最高上工人数达到 800 1600万人 ,占全部农业整、半劳力的50-60%,共完成土方 25.79亿立方米 。 25.79亿 m 3 ,大约就是10座三峡大坝的工程量。这还仅仅是一个省的一半农业劳力、在5年内用每年4个月冬春农闲时间干的活! 《当代湖南简史》 (1997)则客观地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文字描述 : 在 农业学大寨 的推动下,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湖南连续几年组织 几百万人 在冬、春两季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声势十分浩大 肥 , 我们这里要突出强调的是 有机肥 的 保水 性能。 有机肥的主要成分是 腐殖质 , 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越高,水分就越不易蒸发。 腐殖质的主要成分是 腐殖酸 。腐殖酸有什么作用?现代最常用的农业抗旱剂--- 旱地龙 的学名就叫 黄腐酸 。黄腐酸能和水结合为分子量极大的 凝胶 ,就如同 果冻 、 凉粉 一样。凉粉中的水, 炒 都 炒 不出来,但埋到花盆里,却可以缓慢释放,为植物吸收。 在 婴儿一次性尿片 和 妇女卫生巾 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比白糖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通常是学名为 聚丙烯酰胺 的 高分子吸水树脂 ;这玩意在以色列、日本等国经常被用来改良土壤或沙漠。腐殖酸的水合性能就和 高分子吸水树脂 类似。 除了能够胶合水分,腐殖质还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克服板结,减缓土壤的毛细作用。 在建国之初,毛泽东主席在积极主导化肥工业的同时大力提倡有机肥。1955年,毛主席在关于 兰溪上华合作社养猪厂 的按语里,发出了 养猪积肥 的号召 。1959年在给《人民日报》的信中毛主席写到: 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成儿子了。这就是三者平衡、互相依赖的道理。...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这是有机化学肥料,比无机化学肥料优胜十倍。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肥工厂 。这里,毛主席已经清晰地勾勒出 循环农业 、 生态农业 的基本框架。 《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1957修正草案)》还明文规定, 绿肥种植 可计入 复种指数 。 1958年,毛主席在武汉,安徽等地视察农村沼气时号召: 沼气又能点灯,又能做饭,又能作肥料,要大力发展,要好好推广 。 到60、70年代,中国在努力建设化肥工业并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有机肥料的推广使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厩肥、绿肥、堆肥、沤肥、老塘水、河淤泥、沼气渣... 等广泛肥源被用于提高土壤腐殖质。在有 煤苗 的地区, 风化煤 还被农民们用土法制成 腐殖酸铵 、 腐殖酸磷 等较高等的产品。一场学习大寨、建造 海绵田 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展开。大寨改出的 海面壤 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足见腐殖质含量之高。 农业八字宪法 是中国古典农业优秀传统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结晶, 标志了 毛泽东农业思想 的建立。 八字宪法 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在农业生产中的关系。在 八字宪法 里,农业不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而成为农业、工业、科技密切联系,城乡相互促进,农、林、牧、渔循环发展,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友好的系统工程。 有 好事者 杜撰了 袁隆平PK毛泽东 的传说,说是袁院士早在50年代就指出 八字宪法 里少了一个 时 ;还说袁院士为此受到了 毛粉丝 们的 无理批判 。实际上,并不是毛泽东不知道 时节 、 时令 ,一个出身农家、通篇研读了《土壤学与农作学原理》、发明了 精耕细作 成语、起草了农业发展大纲的人怎么可能不考虑 时 呢?不信自己看:《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就有 不违农时,及时播种 的条文(第十一条)。但是,谁一定要把 时 写进 八字宪法 ,用老百姓的话说:那可真是相当的 白脖子 (方言:外行)。 八字宪法 --- 土、肥、水、种、密、保、工、管 的前四个字说的是农业劳动的对象、也是作物生长的基本要素,后四个字说的是人类劳动。要把 时 写进去的无非是想说 时 也是 基本要素 。可是,在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成果中,偏偏 时 已经失去了作为 基本要素 的资格。 随手翻一下中学教材或普及型的植物辞书,无论是 五要素 还是 七要素 都不包括 时 。 五要素 说的是 光、气、水、温、肥 , 七要素 说的是 光、气、水、温、肥、土、种 ;就是没有被念念不望的 时 。 这是为什么呢? 现代科学认为: 时令 或 时节 已只是现象而非本质。 时 的本质对于 天文学 是天体运动的周期,对于 历法学 是赤道、黄道;...对于 农业学 则是光照强度、时间、长短和空气的温度、湿度。恐怕只有在 阴阳学 那里, 时 还是神秘的 阳气上升 、不可解析的 基本要素 ;---或曰 时去金变土,运来土成金 。只要光照、温度、湿度符合要求,什么 时不时 的我都可以种西瓜。作为农学家,袁院士不至于 白脖子 到连这都不知道吧! 当然,毛泽东不是神。 八字宪法 在最初确实少了一些 还不具有农业生产普遍实践意义 的因素。后来,毛泽东告诉竺可桢:他已看到竺可桢的 《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 一文的摘要,因此想到,农业八字宪法 是管地没管天 ,在八字外,还应加上 光 和 气 两个字。看来,不是神的毛泽东还是很能接受 人间烟火 的。 与其不懂装懂、强人所难、假托院士还 穿帮 ,还不如多了解一些科学发展的进程。 (三)大寨道路---治山、改土、保水的光辉典范 作为贯彻落实 农业八字宪法 的典范--- 大寨道路 的主要物质成果是 治山改土 --- 人工水平梯田 (包括 水平竹节沟 )、 人造小平原 、 人造海绵田 等。后二者的耕作性能、灌溉性能、保水性能没人敢提出 质疑 ;但对于 梯田 ,长时间以来主流都宣传说是 水土流失 。 客观地考查, 梯田 并不就是大寨的发明,在中国汉文化区, 梯田 之名出现于宋代。菲律宾的 伊富高梯田 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9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著名的云南 哈尼梯田 、湖南 紫鹊界梯田 也都在为 申遗 忙得不亦乐乎。这些梯田一个个景色绮丽。怎么那么巧,偏偏 大寨梯田 就和 水土流失 联系上了?现在大寨的 虎头山 、 狼窝掌 也都成了旅游景点,一眼看去山清水秀、郁郁葱葱, 水土流失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梯田到底是 水土流失 还是 水土保持 ? 科学的监测和研究表明,在同等水文、地理环境中, 梯田 蓄 水能力要远大于林地、草地! 如果科学使用,其 调 水功能更具有林地不可比拟的 潜力 。 图表08 是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多年、多点的观测资料。 图表08 图表08 反映,对于一般的降水(频率50%),森林的拦蓄能力尚能接近于梯田;但降水越大、越需要拦蓄洪水时,林地、草地就越不如梯田。 对于10年一遇的洪水(频率10%),梯田的平均减洪率是林地的1.82倍,是草地的3.51倍; 对于20年一遇的洪水(频率5%),梯田的平均减洪率是林地的2.16倍,是草地的3.77倍。 图表08 还反映,在土质较好的延安大砭沟,森林与梯田之间的差距还没有那么大,但在土层瘠薄的离石王家沟,森林与梯田的差距越发被拉大。这就说明起到拦蓄作用的主要是土壤。而 水平梯田 就是通过以 梯度 取代 坡度 、以加厚土壤层提高吸附能力的方式来克服重力下滑、稳定水体的。我们日常上楼梯也都是采用 梯度 克服重力,只有在坡度不大时,才会把坡面 打毛 ,象森林一样靠 摩擦 来克服重力。 我们在否定 大水荒 成因的 森林论 时,曾援引监测资料:北方乔木林地拦蓄的水分还不够自身消耗,从 调 水功能看,它的 可调量 是 零 。 那么梯田呢? 梯田的 蓄 水能力虽然大于林地,但梯田在耕种情况下腾发量并不比林地小,同样无 可调量 。但是,农作物生长周期短,梯田因此获得良好的 机动性 。 所谓 机动性 是说:在梯田建成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休耕、轮耕。在粮食充足,水源紧缺的情况下,可将梯田放荒。这时,梯田的 蓄 水能力仍然不变,但腾发量却减小为 荒坡裸地 ,荒坡裸地的年腾发量仅为降水的48%。这样,放荒的梯田既有大于森林的蓄水能力,又有一半以上的降水成为 可调量 ---或缓慢释放为径流,或下渗为土壤水、地下水,形成水源。在水源充足或粮食紧张的情况下,梯田可随时复耕播种。 通过对比,梯田在水土保持、水源形成、抗击洪涝、粮食安全方面的优越性都是森林所不具有的。 发展灌溉、精耕细作、八字宪法、大寨道路,在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推动下,中国农业由 中耕保水 的自然农业演进为 开源保源 的 灌溉保水农业 。一条清晰可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展现在中国面前。 第四章 大逆转: 保水农业 的终结和 大水荒 的降临 一、建国以来田亩制度回顾 继70年代中国发生人类历史上最为恢弘的农业灌溉革命之后,在80年代,中国农业再次发生了令史家瞠目结舌的巨大变故:中国农业实行了 土地家庭承包制 --- 包产到户 ,农田被分割为人类农耕史中从未出现过的 极度细碎化 ,其细碎程度甚至影响到了汉语语汇系统---连描述土地的不定量词都由 块 变成了 条 。 在此30年之前,中国也曾经发生过一次 农田细碎化 运动,那就是新中国成立之际的 土地革命 ;地主、庄园主的连片土地被夺取了了政权的农民切割为适合家庭耕种的块块,地主的 四驾马车 被农民瓜分为 单驾车 。按照马克思的定义,这或许应算是某种意义的 生产力倒退 ,原本就不多的庄园式集约化生产因素被迫终止。但是,局部的、有限的倒退却换来了 耕者有其田 的巨大社会进步和劳动力解放,百年动荡的历史终告一段落。掌握了土地的农民焕发出从未有过的生产热情,中国的粮食产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然而,毛泽东主席很快意识到:不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仅靠 人体劳动力 的 热情 、 勤劳 、 积极性 不可能带来持久的、稳固的农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继而,毛主席推动了农业合作化、集体化运动。在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中国农民仅用短短20年时间就先后完成了2次人类历史上最为空前宏大的农业革命:一次是60年代完成的以治理洪涝、积水、盐碱为内容的 农业生态革命 (请...) ,一次就是70年代完成的 农业灌溉革命 。 请参阅《孟凡贵(苏拉密):万流归海见桑田---从华夏5000年农耕文明的大视野仰望毛泽东》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报告》( No.2007-02) /Article/Class14/200710/25660.html 农业集体化是既能超越低级的 庄园集约模式 ,同时又不引发新一轮土地垄断的唯一途径。没有集体化,土地革命只是一次简单的 劳动力解放 和 生产资料 再分配过程;有了集体化,土地革命成果才能转化为推动农业工程技术革命的巨大动力。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的原理, 农业集体化是土地革命的合理延续和必然结果。 但是,发生在80年代的 农田细碎化 和50年代土地革命时的条件相比却颇为不妙,因为此时的中国已经发生了 灌溉革命 。---土地与水源的关系已经非常复杂。土地可以分割,灌溉工程却不可分割;土地可以 包产到户 ,水源却不能界定在固定位置。强行把集体化大生产产生的灌溉革命成果应用于众多分散的小农经营,就如同把一件为 大个子 量身定做的衣服拿过来给几个 小个子 合穿,难免会出现有的把脚蹬进袖子里、有的把头套进裤裆里,衣服最终被撑破也不是不可想见的。 二、 包产到户 ---保水农业的终结 中国农业的 个体经营 上可追溯到奴隶社会末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正是连续2000多年的农业 家庭经营 ,塑造了中国古典农业的 保水耕作 ;---分散的小农不具有灌溉工程能力,再不保水,靠什么吃饭?而当20世纪80年代,小农虽说回归了他们祖辈的本来面目---已同样不再具有工程能力,但却可以坐享 灌溉革命 的成果。那么,一个问题出来了: 作为 利益经营者 , 小农们会不会停止 高成本 的 保水耕作 ?单靠 低成本 的灌溉来解决吃饭问题? 这个问题至关重大,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水源安全!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耕地18亿亩,合120万平方公里,刚好占国土面积的1/8。假如还没有发生 灌溉革命 ,大不了就 豁出去 这1/8头顶的降水,任小农们 爱保不保 。而现在可大不一样了,有 灌溉革命 留下的8.6万座水库、几百万座塘坝、300多万公里引水河渠、百万座提灌站、220万眼动力机井;农业已可以 千里引动黄河浪、百米汲取地下水 ,全部960万平方公里头顶的降水和脚下的地下水都难逃农田的摄取。此时, 灌溉能力 已成为一把 达摩克里斯之剑 ,掌握在数以10亿计小农的手中,挥舞在 众水源们 的头上;万一他们不肯为整个社会的水源安全而 保水 ,那可真要命! 很不幸,这种担心在80年代成为了现实。 自 包产到户 后,小农们纷纷扔掉手中 的 牢什子 锄头 , 撇开祖辈们干了两千多年的 松土保墒 , 在播种与收获之间的漫长等待中开始从事另外一种古老而新兴的 农业 --- 麻将。 借助于形态研究,笔者认为 麻将 是对农业全过程 开荒-种植-成熟-收获-储藏-发达 的模仿;或按时髦的说法,干脆就叫它 虚拟农业 。 麻将的三种主牌: 萬 ,原始含义是 长满了野草的大荒地 。 萬 的数量词含义就来源于 像荒地里的野草那么多 条 ,最容易让人想到竹子,实际上它表示的是庄稼的节节生长。我们通常叫做 幺鸡 的,既不是鸡也不是鸟,而是一棵刚刚萌发的幼苗---形如豆芽。 饼 ,代表一粒粒成熟的谷子,特别是 七饼 的形状和一支沉甸甸的谷穗惟妙惟肖。 再看它的副牌: 白 ,代表一块麦场空地。 风 ,就是借风力扬场。 中 , 内也、入也 ( 《说文解字》 释语)。就是把打好的粮食搬到仓库内,注入囤子里。 發 ,借典于 《孟子》 : 舜發于畎畝之中 。这是鼓励农人:只要能把地种好,同样可以 成王成圣 。孟子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发出了他著名的警世格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也许,前人发明 麻将 是为了喻教于乐,在游戏中强调农业的重要,没想到它却成了肢解中国农业的一个平台。80年代,曾有 顺口溜 流行于坊野间: 10亿人民9亿赌,还有1亿在跳舞 ;这个 赌 ,指的就是麻将。 忽如一夜春风来 , 自摸平和 代替了 精耕细作 ;延续了两千多年、昨天还在 灌溉革命 中得到继承和发展的 保水耕作 传统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有人会诘问:不是还有很多耕地不能灌溉么?小农为何也要放弃 保水耕作 ? 是的,至70年代末,中国耕地约有一半已被 革命 成了 灌溉农田 ,还有一半仍停留在 雨养 阶段。但是,在全国范围内, 灌溉农田 的粮食产出已占到总产量的2/3以上;在华北、西北、 黄淮 地区, 灌溉农田 的平均亩产是 雨养农田 的2.75倍 ;特别是在 黄淮海 平原,粮食产量的近9成(88.7%,以灌溉密度74%计)生产于 灌溉农田 。仅凭 灌溉农田 小农已可保障吃饭;剩几垄 雨养农田 再怎么也 鼓捣 不出 先富 来。就一个村庄的农田布局看, 雨养农田 往往是分布在距村庄较远的坡地、滩地、洼地。与其为几垄 望天收 爬山涉水 跑5里路去动一次 干戈 ,还不如憋足运气来张 自摸 。这样,小农们在放弃 灌溉农田 保水耕作的同时,也无顾忌地捎带荒废了 雨养农田 的保水耕作。 三、大 水荒 的降临 从 精耕细作 、 保水耕作 到只管种、浇、收的 懒汉耕作 ,会损失多少水源?笔者进行了田间实验。实验结果为: 放弃 松土保墒 可加大 1/2的棵间土壤蒸发 ,或者 1/4的田间总腾发 。 证实了民间 锄三省一 的说法;---锄三遍可少浇一水。 见 《附文四: 松土保墒 实验成果》 这可不是个小数字! 不包括东北在内的中国北方--- 黄淮海流域 现有耕地面积7.0亿亩 ( 另一资料为5.85亿亩 );年均降水566mm ;灌溉面积3.46亿亩 ,2005年的灌溉用水为915亿 m 3 ;7亿亩农田包括降水和灌溉用水在内的总 受水 为3556亿 m 3 。 因放弃 松土保墒 加大的田间腾发总量每年为: 3556亿 m 3 1/4 = 890亿 m 3 ;接近于1条黄河再加2条海河的天然水量;相当于10条 南水北调 中线一期工程! 890亿 m 3 的数字,揭示了中国北方发生 大水荒 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这个数字不仅印证了本文第一章关于 黄河流域20多年来水源总量减少6000多亿 m 3 的计算结果;也注解了为什么 大旱荒 起始于80年代后期---80年代初, 包产到户 对 耕作体制 的瓦解在经过 潜伏期 后表现出征状来了。之所以有3-5年的 潜伏期 ,是因为水源巨大储量的缓冲能力。 假如我们留心考查,还会发现80年代中期后还有许多东西在农村 不期而至 。除了 麻将 的普及,比如还有 基督教 兴起、 刑事犯罪率 飙升...等等。 大水荒 形成后,各界均对其成因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除了经本文第二章重新研究并予以排除的 气候论 、 工业论 、 森林论 等主要观点外,还是众说纷纭。 有观点认为:在 先富论 指导下,人民积极发展经济,纷纷在江河上游挖 虫草 、采 发菜 、刨 甘草 ,制造了不少 人工掘坑 ,再加之 鼠洞兔穴 ,导致土壤水分暴露、地表面积扩大,蒸发加剧,阻碍了水源生成。这个结论局部是成立的。比起 气候 、 工业 、 森林 等诸论来,它触及到了问题的要害--- 地表蒸发 。但是,挖 虫草 的能有多少人?算他几百万吧;都用些什么工具?不过是些撅头铲子;再怎么折腾也十分有限。难道能和10亿农民动用140万台大中拖拉机、1500万台小拖拉、800万台柴油机、5000万台水泵在18亿亩耕地上放弃 保水 原则,只管 浇 、不管 保 的 超级折腾 相比? 还有的研究独辟蹊径,认为干旱和 月全食 的发生有某种联系。 在已有文献中,惟有 海河水利委员会 李彦东的研究 《控制ET(蒸发蒸腾)是海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 接近了 大水荒 的本源。文章说:海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1700亿 m 3 ,能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只有370亿 m 3 ,仅占降水量的22%。其余78%直接成为农业和环境生态用水或消耗于无效蒸发。文章疾呼 减少ET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唯一解 。 笔者以为,与其千离迢迢去高原考察 人工掘坑 、 鼠洞兔穴 ,甚至连 吴刚嫦娥 也难逃其咎;还不如散步到郊外,去仔细揣摩一下农民都还在怎么种地! 四、 保水农业 瓦解的经济、政治、社会基础 我们无意将责任推给素有勤劳传统的中国农民;但我们有义务探讨都是些什么因素导致了 保水耕作 的终结?我们还有没有办法改变这些因素,重新恢复 保水农业 ? (一) 包产到户 后,农业转变为 经营 既然是 经营 ,农民就有权利考虑 利润 和 成本 。人工锄1亩地大约需要2个劳动日,在80年代初一个农业劳动日的平均价格为1.20元,锄4亩地是8个劳动日,工资成本为9.60元; 锄 4亩地减少的水分蒸发为50 m 3 (相当于 浇 1亩地使用的水),50 m 3 水用机井灌溉为用工1.5小时、工资0.23元、用电6度、电费0.72元( 农用电 单价为0.12元/度),总成本0.95元。 也就是说, 锄 与 浇 的 效益比 为10倍 。浇地还可以省出时间去 打麻将 或 投机倒把 ,要是运气好来张 自摸 ,或是 倒 赢了一平车蔬菜,那可就 发 了。 有人问,不会使用中耕机械吗? 包产到户 后集体保留的机械没人维护、管理;农机员也是人,他也要 打麻将 、也要 投机倒把 ;结果就是机械瘫痪、生锈、最后被孩子们偷拆部件卖废铁换烟抽。就是不瘫痪,一台机器让谁用不让谁用?打起架来还影响社会和谐。 《石家庄地区志》 载: 机引镇压器---1955-1979年 (使用期间) ,平原多数社队使用于耕后镇压、碎土、保墒、镇压地表。1980年后多数地方停用 。 市场主义 者认为:可以通过 市场手段 ,用 机井加盖子上锁 、 收取水资源费 的方法来调整水关系。那么收多少合适呢?按照 市场原则 , 水价 要高于 保水成本 才能起到调节作用。比如,保1吨水的投入是10元,而水价提高到11元,农民就会为了 自身利益最大化 主动保水。 这个办法不错。我们刚才说,保水50 m 3 需投入8个劳动日。目前(2008年7月),农民在县城建筑工地打工的日平均工资是50元,8个劳动日价格400元,保水成本为400/50=8元/ m 3 。也就是说只要把水价提高到8元/ m 3 以上,就可以让农民主动锄地保水。锄地的劳动强度比工地要小许多,而且工伤事故率低,粉尘少,噪音小,还可欣赏田园风光。 非常好。假如水价提高到8元/ m 3 以上,农民就可以卖水啦!怎么卖?5亩地,在地的一角修一个深10米、长宽各15米的池子,其余地表用塑料膜处理为 沟格式 集水场,按年600mm降水计算,每年可集水2000 m 3 ,售买16000元。既为社会创造水资源,又为国家拉动GDP,还不耽误个人奔 小康 。还用种什么粮?锄什么地?把 农民 全都转化为 水民 , 三农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顺便说几句,若按 市场主义 的思路,当年人民公社社员锄地保下的水岂不是创造了天文数字的价值?根据本文第一章的计算,80年代以来,仅黄河流域水源减少量能给出 清单 的就有6000多亿 m 3 ; 改革开放 岂不是挥霍了黄河流域 6000亿 m 3 8元= 4.8万亿元 的财产积累?那么全国该有多少?按黄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1/12算, 全国就是58万亿元,比2007年全国GDP的2倍还多。这可都是纯利润!折合为GDP岂不是要远远超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创造的所有GDP总和? (二) 包产到户 破坏了 保水农业 的生产组织结构 中耕虽然是劳动强度不怎么大的工作,却非常枯燥、单调。既没有播种的踌躇满志,也没有收获的喜悦。面对满眼的绿色、浩瀚的庄稼地、无尽头的活计,一种难以排遣的孤单、寂寞、渺小、绝望会时时袭上心头。找不到感觉的读者去读一读 《老人与海》 吧! 连安全也成问题。村语 麦梢黄,卧下狼 是说当庄稼超过2尺深具有 隐蔽性 时,里面就充满了凶险。解放前,时常有在地里被土匪绑票、仇家伤害、中暑暴倒...直到50年代,都还有在地里被狼吃掉的事。80年代以来,狼的事倒没有,但在青纱帐里被强奸、在村外路上被抢劫、在田头被偷了自行车、少男少女被引诱学坏...这些事还少吗? 人是社会动物,不可以像老虎一样在一个山头 独处 几年,直到繁殖需要。笔者1976年初中毕业,14岁就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后来联合了好几个村子的初中毕业生自己动手建起了 民办高中 方才复学)。因年龄小,多被安排一些 特殊 的活计。比如,大人们锄地,我在家烧开水,按 赤脚医生 给的方子, 仁丹、薄荷、绿豆、生地、清凉合剂 什么的摆弄一番。约莫快工间休息了,就平车拉上大茶筒、茶碗筐送往地头。车上还有一件 宝贝 --- 学习箱 。说 学习 吧,里面除了十来本到大队图书室来回调换的 连环画、故事书 之类还有 象棋、军棋、 建设牌 (扑克。 桥梁牌 的 大鬼 是 南京长江大桥 )虽然简陋,却也能给劳作的人们带来不少欢乐。 包产到户 瓦解了 人性化 集体劳动的社会组织单元。 (三)农田 细碎化 加大地表面积,也促使 保水耕作 终结 土改 是按 块 分地, 包产到户 则是按 垄 分地。按华北通常的情况:1个生产队有150人、25户,250亩地分为10块,每块平均25亩。假如25亩的 大块 地呈 黄金分布 ,是约为100米166米的矩形;假设每户人口相等,每户在10 大块 的每块中分得1亩 4米166米 的 条 地。 为什么要这样划分?首先,10 大块 的形成是一个村子划分为多个生产队的结果。土地是按距村子远近、道路交通状况、肥力、土壤、水利条件、平整度、坟头密集度、所接壤村子的民风...等多种标准划分为不同等级的。每个生产队可在各等级中分得一块。同样, 包产到户 也必须遵循这个原则。 丑媳妇近地家中宝 ,你不能把村边的一 大块 好地分给两户,而让其他户去分远、差的;只能是在每 大块 中给每户各分一 份 。而这一 份 还必须是 条 ;因为只有 条 才能让每 份 都 就接 到横贯地头的道路和水渠。没听说过么?当时一 条 鞭子都是要剁成25 节 分的,一 口 水缸也是要砸成25 片 分的。 地还是那么大,为什么 细碎 就加大蒸发呢?因为 边界长度 发生了改变。集体 大块 地除去两头的道路渠道,和两边接壤方共用2条 产权边界 ,自己均摊1条,边界长度就是地块长度166米。 包产到户 后 产权边界 总长扩大为4150米。有 边界 就有 界埂 , 界埂 比一般的 耕作埂 要高大许多,就扩大了地表面积。 那一年春节回老家,酒桌上有人 诉 笔者的远房堂兄,说他 不浇水不施肥 ;笔者说,那他就 不打粮食不吃饭 。 诉者 一笑说: 不打?人家不比谁打的少,人家是 活墒 ,很先进。不过和他相邻的倒霉,要多浇两水 。 原来,水分在土壤中是可以 侧向补给 的。地只有4米宽,两邻只要施肥浇水后,水肥就渗透到他的地里;一边2米,4米宽很容易就 渗灌 了;还带着化肥。花卉爱好者经常把花盆 坐 在浅水里,靠盆底的洞渗水,获得 活墒 。干燥后不板结、不开裂。 这个故事梢带出一个问题:既然水分可以在土壤中 侧向补给 , 松土保墒 又叫 暄土覆盖 ; 你 盖 他不 盖 ,他那里的水分蒸发了,你这里辛辛苦苦 盖 住的水分就补给他,他再蒸发,你再补给...这里 盖 住那里 漏 ,这岂不是 筛子当锅盖 , 等于就没 盖 吗? 从此,也就没人再 盖 了 。 (四) 保水农业 的全方位终结 还不只停留在耕作体制的荒废上,下面几则资料展现了中国 保水农业 全面终结的几个景点。 为提高土壤长远肥力,增加有机质含量,《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不惜在粮食还相对紧缺的建国初期,就将 绿肥 纳入 复种指数 。 有机质 是抑制水分蒸发的。可80年代后,绿肥已踪影不见。残存的水生绿肥 水葫芦 等,因无人管理利用,反成为环境灾害。 安徽滁州 《定远县志》 载: 绿肥...70年代中后期,全县绿肥面积发展到20万亩以上,1976年突破40万亩;70年代末,由于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和扩大了麦油面积,大量施用化肥,绿肥面积急剧下降,到80年代几乎无人种植绿肥。 (笔者注: 定远县70年代后期拥有耕地156万亩,40万亩绿肥占耕地总面积的26% )。 沼气作为有机肥源和新农村建设综合项目,曾经在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到80年代却也和绿肥同命相连。 1978年全国农村拥有沼气池750万口,1984年减少为400万口,几乎减半 。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下降 ,使得 耕地全面板结 ,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莫不如此。 图表09 反映了吉林省舒兰市土壤有机质下降的情况。 图表09-舒兰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据 《南方农村报》 报道: 2002-200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调查结果表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1979-1986)相比,5个市土壤有机质下降了15%-20%。 (五) 免耕法 ---中国农业的耻辱! 70年代末,正值中国 真理大讨论 之际,著名国际主义战士和农场经营者---韩丁先生,带着他全新的耕作理念--- 免耕法 再度来到中国。这次,韩丁先生取得了空前的 成功 。---中国最重要的政论媒体《人民日报》和最重要的学术媒体《光明日报》,均以整版篇幅介绍了韩丁先生关于 免耕法 的谈话。中国农民首次听说了这种 洋种地 ,也透过介绍对美国的私有农场有了最初的 向往性 了解。 免耕法 是一种新兴的 保水耕作 方法,以 最小耕作-腐殖覆盖 构成体系。 最小耕作 是说要尽可能减少耕作,以免扰动土壤,造成水分暴露、蒸发。 腐殖覆盖 是说通过 免耕 将作物残茬、秸杆保留在地表,任其腐烂;经多年累积后形成一个 腐殖层 ,覆盖地表。 可以看到,虽然在 耕 的问题上完全对立,但在 覆盖保水 方面 免耕法 和 精耕细作 又是完全一致的。 松土保墒 靠 暄土 覆盖, 免耕法 靠 腐殖层 覆盖。 离开 覆盖 ,就没有 保水 。 免耕法 有一定的优点,也有 致命的缺陷 。说不定在漫长的农耕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就曾经尝试过这种方法,后来又被淘汰了。 先说 覆盖 。和 暄土覆盖 相比, 腐殖覆盖 存在着管理上的缺陷。 暄土覆盖 是以土盖土的 同质覆盖 。过水后覆盖层 板结 了,就再浅锄一遍,维护一次;不存在 覆盖物 的损坏问题。而 腐殖层 在播种、灌溉、追肥、播药、采踏等过程中会损坏,从而暴露土壤。比如,中国直到现在都还普遍使用 漫灌 ,水流会把 腐殖层 漂浮起来、冲集到灌溉末端,使灌溉前端缺乏 腐殖层 ;灌溉时土壤已经成为 泥 状,农民挽着裤腿赤脚在膝盖深的泥里管理水流,会将 腐殖层 与 泥 搅拌,或把 腐殖层 踩到耕作层的底部,使 腐殖层 混入土壤,成为土壤的一般腐殖质含量。 盖子 没了,还怎么 覆盖 ?除非你采用 扇型往复式 (退着喷)或 架空式 喷灌,否则 腐殖层 就不可避免要被 踩泥 ( 落地圆周式 挪动设备时也要 踩泥 )。70年代,喷灌虽说被列入 国家重点推广项目 ,到1977年中国已拥有喷灌面积290万亩 ,但若不再经过至少10的 跳跃式 发展,就远远不足以支撑 免耕法 的推广。等到80年代,地都分成了 4米宽 了,还喷灌个屁! 再说 免耕 。 免耕 固然可以减少因扰动带来的水分散失,但在大动力播种机普及之前,未经翻耕的坚实土壤能 条播 得 动 吗?别说 条播 ,连 穴播 恐怕也不能实行:密密麻麻地挖坑,那还不如 翻耕细耙耧播 呢。不能 条播 ,也不能 穴播 ,莫不是要让中国农业倒退到 裸撒播 阶段?因此, 免耕 在70年代的农业 半机械化 条件下是没办法推广的,更不要说80年代连 半机械化 也夭折了。直到现在,也没听说有多少小麦是 免耕 播种的。玉米等株距较大的作物是可以 免耕点播 ,那是在70年代中期以前就早已普及了的,和后来宣传 免耕法 毫无关系。但玉米的生长季节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七、八、九三个月, 免耕 的土壤过于 瓷实 ,不利于 渗水蓄墒 ,这才有陈永贵发明 深松锄 来弥补这个缺陷。 在70年代中期,韩丁先生就曾到大寨推广过他的 免耕法 ,老陈没有接受。这倒不是因为老陈思想保守、不敢突破管圣人、孟圣人、毛圣人们 钦定 的 精耕细作 ;而确实是 免耕法 不适合中国国情。 且不说 免耕法 作为一种新兴的耕作体制尚待接受 实践检验 ,连它的诞生地---美国,直到2005年都还只有13.4%的耕地实行 免耕法 ,70年代更是少得可怜,和中国当时几乎100%实行 精耕细作 无法相提并论。而且美国农业也不是 灌溉农业 ,它的 灌溉密度 到2005年才13%,中国在70年代就得到了46%。中国在 灌溉革命 发生后实行什么耕作体制都必须紧紧围绕着 灌溉 这个中心。单凭 免耕法 对灌溉方式的苛刻要求,就足以让老陈驳回老朋友的 面子 了。当然,这并不影响70年代在中国普遍实行的玉米 免耕点播 和 海绵田 接受了一些 免耕法 的合理成分。 海绵田 是 农业学大寨的 一项重要内容。 海绵田 建造就是大量提高整个耕作层的 腐殖质 含量,而不是象 免耕法 要求的仅仅在地表形成 腐殖层 。 海绵田 才是能让 免耕法 在中国真正推行的基础。 海绵田 土壤蓬松,播种前可以 免耕 ; 海绵田 不易板结,可将 松土 次数降低到 最少 (即 免耕法 要求的 最小耕作 ); 海绵田 耕作层上下均质,不怕灌溉 踩泥 。可惜,全国 海绵田 建设项目也在1979年夭折了。 1974年老陈率 中国农业代表团 访问墨西哥,蹲在人家的 滴灌 前长长不舍离去,以至于延误参观日程。弄得陪同的总统埃切维里亚只好许诺送他2套 带回去慢慢研究 。回国后,把这2套 国家礼品 锁进礼品库吧,就 禁锢 了生产力;留在中南海灌园子吧,又过于奢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安置在大寨进行实验,这也是中国最早引进的 微灌 技术。 后来有人说大寨红旗是 假 的,是靠国家投资 树 起来的,投资中就有滴灌。说这话的人听说过什么叫 指鹿为马 吗?不错,国家是在大寨有投资;---大寨出名后共接待134个国家、2288批、25000人、2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外宾。国家当然应该在大寨投资建设展览厅、宾馆、旅行社、邮电所、银行所、道路、桥梁...这些设施国家使用国家投资,天经地义;和大寨有什么关系?能指出大寨人吃饭、住房、农田基本建设化了国家的钱吗?你 国家 也不能昧着良心说话吧? 为什么在距70年代中期老陈婉拒 免耕法 仅仅只有短短的3、4年,到70年代末期,中国就轻易而举地接受了 免耕法 ?倘或是因老陈 霸占 了中南海浇园子的 滴灌 引起不满?有人要借 免耕法 给他 好看 ?还是已经有人准确地 预见 到了中国的 精耕细作 体制必将在80年代初被全面终结?从而提前做好 理论准备 工作?这也太 用心良苦 了吧。 虽然前面指出了 免耕法 的缺陷和推广的困难,但既然 精耕细作 内定 要被终结,那么假如能对 免耕法 积极改进方法,创造条件推广,也仍不失为一种选择。 然而,历史对如此善良的意愿也不肯放过它的嘲弄:在 精耕细作 被终结后,我们丝毫没有看到要建立 免耕法 体制的迹象。 免耕 对 腐殖质 的依赖要远远大于 精耕细作 。 免耕 之所以敢 免 ,就是全凭有 腐殖层 覆盖! 然而,80年代后, 野蛮疯狂的 秸秆焚烧 席卷全国 。燃烧使植物遗体释放了一生 光合作用 积累的能量,失去了全部有机成分,仅剩下一点点矿物质无机盐---灰烬;没了有机物,土壤去哪里获得 腐殖质 ?更别提 腐殖层 了。80年代后,每当夏、秋收时节,从北京到武汉,到济南,到太原,到西安...广大的北方因秸秆焚烧 狼烟滚滚 。一开始是没人管的,后来造成高速公路封闭、影响到城市空气质量,政府才开始干涉。特别是2000年以后为了申办奥运会,政府更加大了 禁烧 力度。国家为此专门动用了 卫星遥感监测 ,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法规法令禁止,但收效甚微。每到夏、秋收,市、县、乡各级地方政府都要组织 禁烧工作队 ,白天硬是驻守在地头,但夜里 偷烧 却禁止不住。 逼 得政府连 臭命昭著 的 连保制 都使了出来---大标语赫然写到: 一处冒烟,全村受罚! 。 这是农民 逼 政府吗?集体时秸秆全身都是 宝贝 ,连秸根都要集中到地头用大功率切草机切碎沤制,等来年再还田做底肥。这还不够,还要按比例轮流一定面积专门种植 绿肥 ---不长粮食、专长 秸秆 的作物用来翻耕掩埋、以提高土壤长远肥力。集体解散后,个体农民既没有切草机,也没有沤肥池,政府硬要求 禁烧还田 ,怎么 还 ? 掩埋 吧,则需要大型翻耕机, 埋深 才不至于影响播种,才能不因秸秆腐化产热将禾苗 烧 死。没有物质力量支撑,农民们除了 偷烧 还有啥出路! 2007年09月27日,济南为 秸秆焚烧 关闭了高速公路,普通公路上的车辆也不得不开启雾灯缓行。《齐鲁晚报》报道说: 晚上10点多,一位农民大声喊: 现在没人啦,赶快再烧一堆吧! 。 也许,等到2008年秋收,农民们经过 奥运洗礼 ,情况就会好转。最近2、3年来,随着玉米收割机的使用, 秸秆禁烧 是看到了点希望,处理方法是 粉碎掩埋 ,和 免耕法 要求的保留在地表没有任何关系。 根据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提供的资料,截止2005年,中国已推广 免耕法 面积1500万亩 。也就是说从1979年开始宣传 免耕法 以来,中国平均每年推广57.7万亩。这个速度不慢, 再过3120年,中国的18亿亩耕地就全部实行 免耕法 啦! 把前人制订的 耕作保水 体制破坏掉,自己宣扬的 免耕保水 又全无踪影,中国农业一下子就倒退到 原始无体制耕作 阶段。出现这种后果不能不让人对当初苦心宣传 免耕法 的用意产生遐想。 无论是 耕作保水 ,还是 免耕保水 ,只要能保水就是好体制;这是符合 黑猫白猫原理 的吧?但在这里不适用;光 忽悠 不实行是违背 实践检验原则 的吧?但在这里不违背!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在80年代初被终结了,中国作为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最大的农业人口国、最大的灌溉国,该不该出个人象毛泽东一样 广泛调查、深入研究、集思广益、亲自起草、多次修改 重新再制订一部新的 农业发展大纲 ?30年了,没有订; 《中国桥牌竞赛规则》 倒是修订了多次。中国有这么多的政治家、管理家、科学家,是不是也该有一个人 时而沿书架渡步若有所得,时而在书中查找如获至宝,时而驻伫留窗前沉思,时而奋笔伏案疾书 ---象毛泽东较真 深 和 精 那样,为 耕 和 免 叫一叫劲?也没有。 有 还能闹出 实行 免耕法 需要3120年 的笑话? 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是最早建立的政府智囊机构,这些年除了净听他们扯着嗓子满大街喊 包产到户 就是好,就是好! 外,没见谁出来说明一下目前中国农业属于什么耕作体制! 出现这种烂局面怎能不让人重又想起那首《山西民歌》: 千山那个万水连着天安门, 毛主席是咱社里人。 春耕夏锄全想到, 防旱排涝挂在心, 八字宪法亲手定, 丰产的道路细指引。 在经过以上的全面分析后,可得出 中国北方大规模、持续、恶性水源危机的成因链: 包产到户 保水农业瓦解农田土壤蒸发加大890亿 m 3 恶性水源危机。 第五章 无解---市场环境中的水源危机 面对恶性水源危机带来的深重灾难,国家也试图采取措施缓解;除了已于2002年开工的 南水北调 工程外,还有 限额灌溉 、 节水灌溉 、 提高水价 等方案。但仍然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 一、 南水北调 杯水车薪、成本昂贵 南水北调 是说从长江等外流域近期调200多亿、远期调400多亿 m 3 的水到中国北方。 然而,调水只能解决用水的燃眉之急,并不能改变本地水源枯竭的严峻生态。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存在 高密集灌溉农业 ,又不能控制农田腾发;那么,河流更加干涸、水位继续下降、水源储量最终被 掏 空就应该是这个地区的 常态 。这就如同 盆 底漏了洞, 不存水 就是这个盆子的常态一样。中国北方恶性水源危机产生与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农田土壤蒸发比70年代 平白 加大了890亿 m 3 这个巨 洞 ,只要这个 洞 一天不堵住,200亿也好,400亿也好,进去就会被 漏 得无影无踪。 南水北调 工程巨大,成本昂贵。东、中、西三线总投资2000年估算为 5000亿元 ;还要移民 40多万人 ,永久占用耕地 100多万亩 。 按 世界自然基金会 的估算,假如投资按 全市场模式-贴现8% 计算,从 南水北调-中线 调水到北京的水价为 15.8元 / m 3 、天津为 13.6元 / m 3 。按2008年的物价就不知该是多少了。实际上, 世界自然基金会 的 估算水价 只是理论存在。因为 南水北调 作为国家战略项目,投资的55%以国家资本金方式注入,不需要 偿本付息 ;其余45%贷款也不按8%贴现,而是按贷款实际利率计算的。即使这样算,通水时 实际水价 仍可望达到 10元 / m 3 。 那么,我们可否设想:将调水工程的巨大投入作为 水源补贴 补给农民,鼓励农民重返 保水农业 轨道,从根本上解决水源危机呢? 回答是 不可能 。 人民公社解体后,分散的小农已不再成为承载国家战略的元素。农业 田间管理 是整合闲散劳动力而进行的 软性 生产劳动,个体劳动成果不具有明确的 可计量性 和直接经济效益。国家可以 出钱 ,但谁来 接钱 、谁来组织、如何实施、如何管理、如何计量、如何报酬?单是 机制建设 都不知要比调水工程大多少倍! 市场体制 对这种不规范的大规模 零散劳动 ,不能象调水工程一样靠 招标 解决。 现在想来,当初解散人民公社,何止只是消解掉了一个 经济实体 ,何尝不是直接砍断了国家的一条 臂膀 ,使国家失去了农业社会的综合调动能力?进而联想到,2008年初的雪灾,整个南中国陷入瘫痪。试想人民公社还存在,别的不敢说,道路肯定是堵不住的。---沿途数千万农村民兵能在一夜之间用撅头把国家主干道的积冰全部砸开。现在呢? 动手前先谈 钱 ,谈不好 钱 咱去玩 。面对2亿户分散小农, 谈钱 都不知道该和谁 谈 。离开了 人民公社 这个载体,农村民兵只不过是 名义存在 而已。 既然 发动群众、耕作保水 不可操作,工程调水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外流域的水源也不是无限可调的。根据 世界银行 的平估 , 南水北调 近期工程只能解决华北45%的水短缺,在其余短缺中,30%靠 节水灌溉 、9%靠 污水处理 、16%靠 提高水价 解决。其中,提高水价只能产生 惜水 效应,本身不产生任何水源;污水处理也只能改变水源的质量,并不能 无中生有 产生新水源。而且 9%靠污水处理 是建立在把海河现有入海污水全部处理回收,不让一滴水入海的预案上的。这二者和 水源盈亏 都没有本质关系。 二、 节水灌溉 节 水 不节 源 节水灌溉 承担了30%的缺水份额,比 调水 小一些;但投资规模和成本却要高很多;这是超出很多人想象的。 世界银行 平估, 南水北调 近期工程的 投资-效益比 为1:2.16,即投资1元可获得2.16元的效益;而 节水灌溉 的 投资-效益比 仅为1:0.3,投资额却是 南水北调 近期工程的2.33倍!就 比较效益 而论,这可是桩天大的 赔本买卖 。 即便国家狠心愿 赔 , 节水灌溉 能改变中国北方的 水源危机 么? 回答依然是 否定 的。 节水灌溉 (water-saving irrigation) : 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 从定义可以看到, 节水灌溉 的重点在于 用水 的 用 字上。然而, 用 水并不等于 耗 水,节 水 并不等于节 源 。 以节水灌溉中最易推广的 喷灌 为例:喷灌施水量要小于漫灌。但 漫灌 除了提供 耕作层 的 田间持水量 外,超量的水也没有耗散,而是向 耕作下层 渗透,成为 包气带 含水或地下水。而喷灌却要把水体 粉碎 成 粉粒 状,水体表面积顿时就扩大了 几万 甚至 几百万倍 ,喷洒过程就是一个严重的蒸发过程。一些细小颗粒或者被风吹散至别处蒸发。 喷灌虽然减小了 用 水,却增加了 耗 水,还浪费动力。 表面是 节水 ,实质是 耗源 。 限额灌溉 也是如此。水源紧缺后,为了给工业 让水 ,开始推行 限额灌溉 ;于是就造成了80年代以来农业用水持平或略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在农田蒸发加大的情况下,灌溉用水减少,无非是减少了对 包气带 或地下水的渗补。 结果只能使包气带越来越干,水位越来越深。 因此, 任何不立足于 保源 的 节水 措施,都有可能使水源危机 雪上加霜 。 这个论断可 提前回复 80年代以来,农业实际用水减少,怎么能说 包产到户 耗散了水源? 的 质疑 。 三、 虚拟水源 ---河流也进口? 众多 匹夫有责 的学人们也纷纷献计献策。其中, 虚拟水源 就非常具有 震撼力 。 虚拟水源 是说对一些 高耗水 产品,可将水源虚拟在产品中,通过进口 高耗水 产品的方式,来弥补本地水源不足。比如,中国每生产1公斤粮食,就需耗水1 m 3 ;粮食就是最大的 高耗水 产品。 按 虚拟水源 理论,2007年中国单是进口大豆就达3000万吨,等于进口了300亿 m 3 的水源, 相当于1条半海河 。总支出才1050亿元,单是 买 水就比 南水北调 和 节水灌溉 划算,还白 拣 了3000万吨大豆。 四、路在何方? 在 小农经营 和 市场体制 环境下,尚看不到解决水源危机的途径。 除非放弃 灌溉农业 和 粮食自给 。 第六章 生存还是死亡?---崩溃的海河 一、华北喝断了黄河、喝干了海河、喝尽了地下水 和黄河相比, 海河 流域的水荒更加惨烈。若黄河流域的水源环境尚且属于恶化,而海河流域的水环境则已经崩溃。人们分别用 有河皆干 、 华北底下空荡荡 来描述海河流域的地表水源枯竭、地下水被采空的悲惨局面。 我们可以通过与黄河流域的对比,来认识海河流域水源危机的严酷。 1998-2005年,海河流域年均入海水量18.6亿 m 3 ,仅占天然径流量的7%;同期,黄河尚可保持20%。在1999-2002的4年里,除了工业排出的3亿立方米左右臭水外,海河流域无水入海。 黄河的地表水源已经十分枯竭了,但黄河每年还必须从原本就已经缺口很大的生态流量中 拼 出43.5亿 m 3 来接济海河;在海河流域可利用的全部地表水源中,有1/3靠黄河输入;包括挽救 华北明珠 白洋淀,都是靠黄河输水。也可以说黄河断流在很大意义上是受了海河的拖累。 华北不仅喝断了黄河、喝干了海河、还喝尽了地下水。 在官方公报中,我们是看不到黄河流域地下水大规模透支的数据的,至少还可以让人在心理上感觉黄河的情况尚不十分糟糕;但在海河流域,官方则已经承认:地下水累计超采1000多亿 m 3 。然而, 这仍然不是真实数据,实际情况还要严重许多 。 单是深层地下水一项,根据 年均(1999-2005年) 开采 深层地下水70亿 m 3 计算,20年来的 超采 总量就超过了1000亿 m 3 。 在浅层地下水方面,虽然海河流域平原面积只有黄河流域平原面积的80%左右,但海河流域平原的漏斗规模却是黄河流域的15倍。所以,海河流域浅层水的超采,应不小于黄河1500亿 m 3 量级。 二、超级漏斗、地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咸水下移... 在论述海河流域水源危机的诸多文献中,有几个令人惊愕的名词频繁进入读者的视野: 超级漏斗、地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咸水下移、海水倒罐... 等,其中最为骇然的一个叫 疏干 。 截止2004年,海河流域各类漏斗面积为9万多平方公里 ;和2001年的6万平方公里相比 ,每年扩张1万平方公里。按这个势头,海河流域的全部12.8万平方公里平原,应在2007年连片形成举世罕见的超级大漏斗,横跨京、津、冀、鲁、豫。 由于地下水的恶性超采,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面积已达6万多平方公里,天津市区下沉2米以上,塘沽下沉超过3米。 图表10 大面积地沉降,还制造了奇特的 地裂 景观( 图表11 )。据调查,华北地区出现了500多处这样的 地缝 ,短则数百米,长则几千米;位于河北柏乡县寨里村的地缝,长达8公里,穿越数个村庄,地缝所过之处建筑折断,房屋倾斜开裂。 图表11 地下水位的大幅度降落,使得淡水区被海水入侵或咸水下移 ( 咸水下移 : 指因开采处于咸水层以下的淡水层,造成上层咸水侵入下淡水层 ) 。2004年,华北平原已有55%地区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 。河北、山东两省的海水入侵面积已达3000多平方公里 ;大连、秦皇岛的海水入侵面积均在500平方公里以上。咸水下移则更为广泛。 三、 疏干 ,2014---空前的灾难! 更骇人听闻的是,山前平原已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浅层地下水被疏干(2004年)。 疏干 ,就是没有了,被采空了。 浅层水目前还只是局部已经被疏干,而深层水则面临着在2014年前被全面疏干的绝境 。 2014年至今还有6年,华北的深层水就要宣布告罄了;之后的20年里,浅层水也将被全面疏干 。 空前的灾难迫在眉睫。 早在50年前,毛泽东主席就规划了 借点水到北方 ,把渤海湾建成 长江三角洲 的宏伟蓝图并领导完成了先期基础工程和部分兴利工程;他万万没有料想到后人是在如此火烧眉毛的事态前才痛下决心,重启在80年代被荒废的 南水北调 工程的。 50年前,在华北良好的生态基础上调水进来是积极主动的锦上添花,而目前把南水北调当成挽救华北的最后稻草,则充满了凶险。假如遇到象2007年冬季连长江、汉江都无水可调,或者战争期间穿黄隧道受到打击,对于自身已没有了地下水储备的华北来说,真可谓 命悬一线 啊! 四、 抢 与 包 ---水源争夺战已打响! 由于缺水,河北等地出现了新兴 水产业 ,一种承包水井搞批发,一种制备罐车登门零售给农户。CCTV 中国财经报道 2007年6月4日播出节目 《华北保水战》 以 邢台卖水人 为内容介绍了这种 新兴产业 的运营方式 。据介绍,这种 市场水 到达农家水窖的价格为2.5-3.0元/ m 3 。虽说超过了中、小城市的水价,却活跃了农村经济,提高了GDP;而且还为每个水井承包人创造了7-8万元的年利润。 这种情况非华北仅有,电影 《天狗》 就成功了刻画了一段情节: 西北某地,村霸 二黄世仁 承包水井后,对护林员实行 拒卖 ,以此胁迫护林员默许他盗伐国有森林;护林员被逼得用可乐洗脸、煮饭。 节目还评论说: 水资源 透支 的问题正在直接影响着华北地区的用水安全。最新的数字显示,仅河北省地下水累计超采近千亿立方米,接近2条黄河的径流量。面对这样惊人的数字,很多人用 忧心忡忡 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华北地区的水危机,自然而然地引发着一场声势浩大的 平原保水战 。 根据节目反映的内容, 拟把标题 《华北保水战》 改为 《华北 抢 水战》 似更妥帖。实际上,比报道内容严重得多的情况并不少见:在红旗渠和西门豹治水的故乡,漳河上游自90年代年以来, 因抢水多次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说是 战争 也未尝不可。 1999年春节,竟动用了 重装武器 ---抗日时期的火炮!河北省涉县境内的跃峰渠、机井、生产桥、民房等生产、生活设施被击毁,牲畜被炸死 。 当年 凿红旗渠、唱《龙江颂》;劈山引水战天斗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优秀素质已荡然无存。 中国再次来到生死抉择的十字路口,水源环境给中华民族留下的时间已非常紧迫...... 正文注释 关于黄河断流性质恶变的时限, 黄委会山东水文水资源局 程进豪等5名前线水文工作者认定为 1987年 。 水利学报 1998年 第5期 程进豪等: 《黄河断流问题分析》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slxb/980515.htm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王玲: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http://www.chinawater.net.cn/CWSnet/meeting-7thhxla/wang%20ling.doc 资源科学2006年02期 《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效果与综合管理对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姚治君等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RZY200602004.htm 1)人民网时政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拟新组建五个部》 历史沿革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6990480.html 2) 百度百科 :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http://baike.baidu.com/view/894503.htm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31日 第五版 《5年没断流,企盼常奔流》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4年02期 《黄河下游河道洪水冲淤临界水沙条件的研究》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梁志勇2.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刘继祥 张厚军 http://www.ilib.cn/Abstract.aspx?A=zgslsdkxyjyxb200402012 地球学报2003年03期 《300年以来太行山前平原地下水补给演化特征与趋势》 国土资源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张光辉 http://www.ilib.cn/Abstract.aspx?A=dqxb200303011 水规总院水利规划与战略研究中心中国水情分析研究报告2000年 第7期 《黄河水资源情势分析》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贺伟程 教授: 从可持续利用的观点考虑,深层地下水不应计入可利用量中。目前深层地下水年开采量已达47亿 m 3 ,今后要限制开采,逐步由其他水源代替。 http://www.hwcc.com.cn/tech/static/zhongguoshuiqingfenxibaogao/200007.htm 《北京晚报 》2002-09-23 地理研究-2000年19卷4期 -377-382页 《黄河下游河川径流的变化趋势与对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吴凯等 http://www.cqvip.com/content/citation.dll?id=4948115SUID=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研究(黄河973)《2003年度总结报告》第一课题 一、2003年研究进展 4、 水循环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 院士 刘昌明等 http://www.cmliu.org/content/task_01_02_3.html 参考: 《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黄委会水文局 王玲等 http://www.chinawater.net.cn/CWSnet/meeting-7thhxla/wang%20ling.doc 1)同 1960-2000年黄河流域水面蒸发有明显下降趋势,80-90年代较60-70年代下降幅度为7.5%。 。 2)我国北方干旱化发展趋势研讨会 《我国北方气候变化趋势及其成因》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任国玉: 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的水面蒸发量都有明显减小,其中最明显的是淮河和海河流域 。 http://pd973.tea.ac.cn/download/integrated/predicate/008.pdf 3)水科学进展 2005年05期 《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天津市气象局气候服务中心 郭军等: 利用研究区1956-2000年117个气象台站的小型蒸发皿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本区蒸发量减少十分显著,其变化速率一般在-50 mm/10a,平原地区最大变化速率达到-80mm/10a以上.蒸发量下降最明显的季节是春季和夏季,其中春季减少最大区域主要在海河流域的东南部和黄河下游,而夏季的减少主要在淮河流域.造成蒸发量减少的直接气候原因可能是日照时数及太阳辐射的减少,平均风速和气温日较差的降低可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 periodical.articles/skxjz/skxj2005/0505/050509.htm 1)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3-6-1)周志远主编《农田水利学 第二章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第一节 作物需水量 E=E0(式中E为农田需水量,E0为水面蒸发量,为经验系数) 2)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理科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水文-气象教材建设组黄锡荃主编《水文学》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循环第三节 蒸发三、蒸发量的计算(四) 区域(或流域)总蒸发量的估算 奥里杰科普公式: (式中E为区域蒸发量,Ep为水面蒸发量) http://www.mdv.com.cn/res/seniorgeo/expand/e_book/027/index.htm 1)1980年数据来源: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的探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陈志恺 http://www.cws.net.cn/cwsnet/meeting-kejichuzhang/li021212-yfl.doc 2)2005年数据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三、供用耗排水量用水量 http://www.cws.net.cn/CWSNews_View.asp?CWSNewsID=2135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5年水利统计公报 》 四、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http://www.cws.net.cn/cwsnet/CWSArticle_View.asp?CWSNewsID=268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60227_402307796.htm 新华网国土资源部消息:《中国十分之一以上耕地遭到污染》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4/22/content_6011983.htm 1)1976-2003年数据来源:人民日报2005年09月26日第十四版 (绿博会专刊) 2)1949年数据来源:国家林业局中国对全球生态建设与森林保护的贡献新闻发布会 《我国森林覆盖率逾18%》 经济日报2007年06月06日第一版 水规总院水利规划与战略研究中心中国水情分析研究报告2000年第28期(总第28期) 2000年10月23日 《确切地估计森林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 黄秉维 院士http://tech.waterinfo.net.cn/static/zhongguoshuiqingfenxibaogao/200028.htm 国家统计数据库 有效灌溉面积 http://219.235.129.54/cx/indicator/indicator_sc3.jsp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14)《农具与农技》-31页 精耕细作话农技 分行栽培与精细锄地 http://www.shuku.net/novels/baogao/sjqjkj14/sjqjkj14.html 科学时报问粮系列之六洪蔚: 《传统中国的粮食安全 一个高水平的陷阱》 /Article/Class4/200805/38331.html 转引自:《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董恺忱: 《从世界看我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 转引自:《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上集)》科学出版社 1992年263-273页杨直民: 《贾思勰》 《新华半月刊》1958年第五号第64~65页。 《节水灌溉赴美培训情况综述》 水利部灌溉实验总站 冯广志 白晓君http://www.syzz.org.cn/zhuanjiashidian/22.htm 1)《四十年水利建设成就 水利统计资料》水利部计划司 1990年 《河南省志-水利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当代河南的水利事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讨会论文(2000北京) 《 三五 至 五五 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 徐海亮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8207 2) 人工河渠总延长300多万公里 参考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原司长张岳: 《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节水农业设施及产业化建设 http://www.66wen.com/06gx/shuili/shuiwen/20060828/20142.html 《华北平原的水土资源平衡研究》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林耀明任鸿遵 于静洁 姚治君 http://www.ce65.com/paper/detail_Paper_297.html 1) 新湘评论(2008年第02期)夏远生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回湖南侧记 ② 》   http://www.xxplzx.com/xxplml/awt2007/hsjy2007/t20080215_159979.htm 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五册-478页 《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中央文献出版社 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六册-1页 对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稿的修改和给周恩来的信 一九五六年一月七日--九日 中央文献出版社 4)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六册-604页 对《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修改稿》的批语和修改 一九五七年十月十二日 中央文献出版社 参考:董恺忱:《东亚与西欧农法比较研究》 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和集约农法词义辨析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0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66页 做革命的促进派 一九五七年十月九日 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 1) 林克: 《我所知道的毛泽东》 《环球视野》摘自2007年6月《名人传记》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DWC200709027.htm 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572页 关于发展畜牧业问题 一九五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1-1 《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下)1643页 农业工程农业机械 中耕机械 同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519页《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 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二月 中央文献出版社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572页 关于发展畜牧业问题 一九五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中央文献出版社 《水土保持在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张丽李敏 http://www.yellowriver.org/0308pages-1/lunwen/shuibaolunwen/12gjshb01.htm 《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张岳水利部农水司原司长 水信息网http://www.hwcc.com.cn/nsbd/NewsDisplay.asp?Id=127422 《南水北调工程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张国良 http://d.biaoshu.com/water/6/319.pdf 《对长江和黄淮海水资源统一配置的认识》 长江科学院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 黄薇 高级工程师 陈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http://www.cws.net.cn/Journal/cwr/200407/07.html) 《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王浩秦大庸 http://www.cws.net.cn/zt/04xian/wh.doc 《2005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5年淮河水资源公报》 《2005年海河水资源公报》 http://www.cws.net.cn/cwsnet/gazette-new.asp 石家庄地区志 农业第七章 农机具第二节作业机具一、耕整机具5.机引镇压器) http://www.sjz.gov.cn/art/2006/10/21/art_17333_134607.html 定远县志 第四章 农业第五节 农业技术一、土壤肥料(二)肥料绿肥 《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 ( 2006-2010年 )》 http://www.agri.gov.cn/xztz/P020070418570346665578.doc 比对文本提供的 1980年723万口 数字,目测曲线值1978年约为750万口;比对文本提供的 1986年453万口 的数字,目测曲线值1984年约为400万口。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20卷4期 《舒兰市耕地土壤退化与防治的研究》 冯君 侯亚南 http://www.cqvip.com/qk/95204X/19982004/3304015.html 南方农村报 十一五 将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 南方报业网2005-11-08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tszk/nfncb/jjxw/200511080610.asp 《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与发展状况综述》 陈大雕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教授 《喷灌技术》《节水灌溉》杂志主编http://www.chinawater.net.cn/jieshui/jieshui.asp?id=92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农业及消费者保护部 中国科学院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网页: http://www.fao.org/ag/zh/magazine/0110sp.htm 齐鲁晚报 农民焚烧秸秆浓烟笼罩济南城 高速公路也被封 (图)http://news.qq.com/a/20070927/002564.htm 同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4年01期 《中国南水北调项目的可行性探讨》 Jeremy Berkoff著 石秋池等译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SBD200401007.htm 本章引用数据、资料,除另标注出处的,均来源于: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海河水资源公报》 (1998-2005)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数据中心 http://www.cws.net.cn/database_center/index.asp 《海河水资源公报》(2001)重要水事 (5)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严重: 截止到2001年,全流域平原区已累计超采地下水约900亿 m 3 。目前,已形成各类(深层、浅层、复合)漏斗近30个,漏斗区总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占流域平原区面积的47%。 张光辉等的研究认为: 海河流域深层地下水每年可补给13亿 m 3 。见: 《水文》2002年22卷3期 《海河流域中东部平原区深层地下水补给与释水机制探讨 兼谈深层地下水资源可利用性》 国土资源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张光辉等 http://www.cqvip.com/content/citation.dll?id=6396726SUID=29A9FD2423E8801FC440CA6B0166F924 因此,开采70亿 m 3 等于超采57亿 m 3 。 中国环境报2004年05月27日 《海河下面空荡荡》 http://news.sina.com.cn/c/2004-05-27/09432641045s.shtml 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 (2006年度) 地面沉降 http://www.mlr.gov.cn/zt/2006dizhihuanjinggongbao/ 《地质勘查导报》(2006.07.27 2版) 《河北地裂缝:都是 水 惹的祸》 http://www.cigem.gov.cn/dzyj_ReadNews.asp?NewsID=7979 同 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 (2006年度) 海水入侵 http://www.mlr.gov.cn/zt/2006dizhihuanjinggongbao/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5年32卷4期 2005.7.15 《海河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景评价》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王金 哲等 http://www.cqvip.com/qk/90596X/200504/16137187.html 在 引用的文献里,王金哲等关于浅层地下水几十年被疏干的时限,是根据现有开采和补给条件估算的,没有考虑到在深层地下水采空后,浅层地下水被集中成为唯一开采目标的情况。届时,在补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浅层地下水超疏干速度将提高为3倍。(目前,海河流域深层地下水年超采量约为浅层地下水的年超采量的2倍)。 CCTV2007年6月4日 中国财经报道 《华北保水战》 http://www.cctv.com/program/cbn/20070604/106568_1.shtml 1)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1998) 六、重要水事 http://www.cws.net.cn/cwsnet/gazette/haihe/1998/6.html 2)《中国水利报 》2001-12-24 《为了群众的根本利益 河北省解决漳河上游水事纠纷纪实 》 http://shuizheng.chinawater.com.cn/ssjf/20021021/200210160063.htm 附文一 黄河流域水源亏损分项计算 一、浅层地下水 (一)水位变化 1、80年代中期以前浅层地下水位确定 80年代中期以前黄河流域的浅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的数据,未见准确数据。但根据一般的生活经历、取水机具使用情况、特殊历史事件推算, 黄河流域的浅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 当在2.0 ~ 4.0米间,取平均数 为3.0米 。 说2.0米,是因为经常 掘墓见水 。 说4.0米,其一是因为平原农村生活取水多用 钩担 摆 水, 钩担 担长1.5米,两链钩每个长0.4米,加人体手臂下探0.5米,总计2.80米。其二是因为农业最常见的井用灌溉设备是6-8吋 离心泵 ; 离心泵 的理论吸程为10.30米,扣除地面以上轴高和因密封、摩擦带来的减程,实际吸程不超过9.0米。6-8吋泵出水量大,抽水机连续工作后井内还将产生3-4米的 井壁水位降 ,若浅层水的 静埋深 超过5米,6-8吋离心式水泵就不能连续工作。 1974年3月,临潼西杨村社员抗旱掘井时发现了 秦始皇兵马俑 。人力临时开挖无壁水井,深度不超过5米。 以下资料也可佐证此观点。 新乡市人大常委会 的调研报告 说 : 据新乡县部分乡村的调查,上世纪末, 井水离地面仅3 4米 ,用离心泵就行了,浇1亩地一次4元钱的电费,而现在水泵扬程需要20米,要改用深井泵,浇1亩地一次需要电费10多元。 笔者对 上世纪末 的时限是持怀疑态度的,但至少可以说明直到90年代,在一些海拔较低的平原盆地,仍保持着3 ~ 4米的水位。 姜文来等人对内流域区水位的研究 认为: 民勤盆地的地下水埋深由1979年的0.5 8米左右 , 下降到2000年的12.8 ~20.3米左右,地下水位下降了4~17m。 2、2005年流域浅层地下水位确定 2005年流域浅层地下水平均 深埋 ,根据下 统计表 计算得出。 2005年黄河流域主要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动态统计表 设统计表 合计 项内18个平原区片的面积分别为S 1 、S 2 ...S 18 ;年末平均地下水埋深分别为H 1 、H 2 ...H 18 ;加权平均为: H 平均 = (H 1 S 1 +H 2 S 2 ...+H 18 S 18 )(S 1 + S 2 ... + S 18 )17.0( 米 ) 3、水位变化值 由3.0米到17.0米,也就是说, 水位平均下降了14米。 2005年关中平原的平均水位是27米,下降了22米以上。 (二)、黄河流域平原平均重力释水系数的计算 设统计表中13个 上升区 、13个 下降区 、18个 相对稳区 ,共计44个监测单元的储量变量分别为Q 1 、Q 2 ...Q 44 ;水位平均变幅的 绝对值 分别为H 1 、H 2 ...H 44 ; 各单元的面积分别为S 1 、S 2 ...S 44 ;加权平均得 黄河流域平原平均重力释水系数 : =(Q 1 + Q 2 ... + Q 44 ) 0.063 =0.063 的含义为 水位每下降1米可释放63mm深的重力水 。 (三)、黄河流域含浅层地下水的平原面积 据2002~2004年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调查成果 : 在黄河79.5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中,含矿化度2克/公升优良淡水的平原(包括沿河谷地、山间盆地、沙地、台塬)面积 1985年为16.70万平方公里,2004年减少为 15.25万平方公里。 (四)、1985-2004黄河流域平原浅层优良淡水储量亏损 根据以上水位变化数值、计算面积、平均重力释水系数: Q= S H=0.063 16.7万平方公里 14米 1470亿 m 3 二、深层地下水储量透支计算 根据 水规总院水利规划与战略研究中心 援引的1994~1998年水资源公报资料, 黄河流域深层地下水的年均开采量为 47亿 m 3 推算,1986--2007年21年间,黄河流域的深层地下水开采总量为 1030亿立方米 。 关于深层地下水的再生性问题,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 深层地下水的补给量极小,在以千年计的周期中才具有意义,因此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即为超采; 即补给率接近于0。但 张光辉等人认为 : 在海河流域每年开采的深层地下水中,有13亿立方米可以获得补给 。再根据 1998-2005海河水资源公报 计算,海河流域深层地下水年均(1998-2005)开采量为70亿 m 3 ,补给13亿 m 3, 补给率为18.6%。移植到黄河流域,本文采取 折中偏保守 态度将黄河流域深层地下水的补给率取为10%,以此计算20多年来的超采总量: Q=1030 90% 930亿立方米 三、土壤水亏损计算 土壤水是指存于包气带孔隙中的吸湿水、薄膜水、悬着水、毛管水等。 包气带水分示意图 在包气带里, 耕作带 的水分变化是最为活跃的;但以较长的周期观察,它的平均含水量又是基本不变的。耕作带的平均含水量取决于作物的水属性,通过大气降水、灌溉和排涝得到保持。 毛管水带 因下垫潜水浸润将一直保持恒定的含水量。 土壤水分的损失主要是 过渡带 水分的损失。 在过渡带形成之初或补足时,含水量相当于 田间持水量 。由于壤中空气与地表大气存在着微弱的交换,壤中水分会向地表缓慢蒸发;树木等深根系植被的吸取,同样导致过渡带含水量的下降。树木的根系长度和树高大体相当,根系体积10倍以上于树冠体积。 过渡带补充水分的主要方式是耕作带的水分下渗,但只有耕作带含水量超过 田间持水量 才会下渗。以黄河流域最普遍的重壤土为例,以重壤土的田间持水量为24%,土壤容重为1.3计,假如在土壤含水量14%(田间含水量的60-65%)时进行灌溉,需水130mm才能渗透1米的土层,超过了100mm/日的大暴雨标准;130mm水深,相当于87 m 3 /亩,也超出了50 m 3 /亩的灌溉常量。 黄河流域的年均降水量不足450mm,即使用灌溉补足全年作物需水量也只有980mm ,这些水要分十几次补给耕作带,用于地表蒸发和作物腾发,下渗超过1米的机会不多。就算偶尔在局部地区发生超过250mm/日的特大暴雨,也因土壤的渗透能力不足,大部分只能形成地表径流泛滥、冲毁农田。 因此,在缺乏地表稳定水体的情况下,过渡带是很难得到充分渗补的。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杨贵羽等人的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土壤水分的亏损总量为1370亿 m 3 对于这1370亿立方米的土壤水亏损,本文虽不敢放言都是近20年造成的,但土壤水分可能亏损的只能是过渡带水分。在前面的计算中,80年代以前黄河流域平原的过渡带平均厚度为0米(潜水位3米),除了水位大埋深的黄土峁外,不存在土壤水的亏损问题;2005年过渡带增厚为14米(潜水位17米),这应是土壤水亏损的主要部分。 本文保守地采取 1000亿 m 3 ,作为近20年来黄河流域平原土壤过渡带水分损失。 附文一注释 新乡市人大常委会 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统筹利用水资源情况的调查报告》 http://www.xxrd.gov.cn/ArticleShow.asp?ArticleID=1271 《民勤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多方案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姜文来唐曲陶陶罗其友 http://www.jwater.cn/luenw/minqin.htm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05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http://www.yellowriver.gov.cn/other/hhgb/ 人民黄河 2005年09期 《黄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分析》 黄委会水文局研究所潘启民等 水规总院水利规划与战略研究中心中国水情分析研究报告2000年第7期 《黄河水资源情势分析》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贺伟程 教授 http://www.hwcc.com.cn/tech/static/zhongguoshuiqingfenxibaogao/200007.htm 《水文》2002年22卷3期 《海河流域中东部平原区深层地下水补给与释水机制探讨 兼谈深层地下水资源可利用性》 国土资源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张光辉等 http://www.cqvip.com/content/citation.dll?id=6396726SUID=29A9FD2423E8801FC440CA6B0166F924 中国水利2004年1期 36-38页 《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与灌溉需水预测》 廖永松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所助理研究员 黄季煜 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http://www.cqvip.com/qk/90820X/200401/9008776.html 《土壤水资源评价原理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杨贵羽王浩 贾仰文 秦大庸 王建华 http://www.iwhr.com/special/05jlh/thesis/w2.doc 附文二工业耗水率分析和市区耗水量计算 一、工业耗水率 2005年,火电用水635亿 m 3 占当年工业用水总量1277亿 m 3 的50% 。 火电厂的主要工作就是制造高温高压水蒸汽推动汽轮机,但是,火电厂的动力蒸汽( 工质水 )是在闭合的系统内循环使用的,理论上不存在蒸发耗水。火电耗水主要是冷却水的蒸发(包括风力吹散)。使用循环水冷的冷却水蒸发耗水率大约为2%(蒸发占1.2%-1.6%,风损小于0.5% ),使用直流水冷和空气冷却方式的不存在冷却水的蒸发问题。 根据2000~2005年火电厂用水数据,2005年全国火电行业不包括排污在内的蒸发耗水及其它 耗水 共43.8亿 m 3 ,占火电用水总量的6.9%。 造纸行业是火电外的工业第二用水大户,2005年,全国纸品产量为5600万吨,用水58亿 m 3 。但是,造纸的主要蒸发耗水环节是对湿纸页的烘干脱水;在烘干前首先要经过物理挤压脱水,一般经复合压榨的纸页干度为43%以上,使用直通靴式压榨干度可达48~52%。也就是说,经过挤压脱水的纸页,还含有和成品干纸重量大致相当的水分需要烘干蒸发。全国纸品产量为5600万吨,造纸行业的烘干蒸发耗水也就0.6亿 m 3 左右,只相当于用水总量的1%。即使考虑到蒸煮过程的余汽排放、粉碎过程的溅失、漂洗过程的暴露蒸发等诸多因素,造纸的蒸发耗水率无论如何都不会超过火电6.9%的蒸发耗水率。 海河水利委员会 李彦东在 《控制ET是海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 一文中: 工业和生活用水的蒸发耗水率不超过 10% 的判断是谨慎而有根据的。 为了便于计算和留有余地,我们沿用 不超过10% 当作工业与生活用水的平均蒸发耗水率。实际上是达不到10%的,我们在正文已经计算过:即使把社会全部能源用来蒸发水,最多也只能蒸发工业、生活用水的6.3%。 二、城市与农田耗水率对比 1、人工取水部分 以北京市为例;2005年,北京市城镇人口为1286.1万人 ,北京市2005年的城市面积为1350平方公里(包括中心城、新城、组团城) 。 2005年,北京市用水总量为34.5亿 m 3 ,其中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18.0亿 m 3 (按全市人均生活用水标准扣除农村生活用水。实际的情况可能是农村人均生活用水略低于城市)农业用水13.2亿 m 3 。 按照工业与生活蒸发耗水率10%计算,蒸发耗水1.80亿 m 3 ,相当于北京135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水深133mm。 对比农田,海河流域农作物的全年需水量为1050mm ,也就是说,至少要1050mm水深用于农田腾发才能够满足作物生长。因此,我们假设天然降水的600mm全部用于腾发,至少还需人工灌溉补充450mm。而北京市区工业和生活蒸发耗水仅为133mm,还不到农田最小人工灌溉需求量的30%。 2、天然降水部分 城市和农田的雨量是相等的,但农田腾发了所有天然降水(我们刚才是假设600mm降水全部用于腾发,否则灌溉用水就还要比450mm加大);而城市的大部分面积是水泥房顶、水泥地面,它们几乎不吸收水分,也就没有水分供后期蒸发(压实的泥土地面吸收很小)。城市不透水面的径流系数一般为 =0.9,也就是说,降雨量的90%将形成地面径流 。 这些水或者进入城市排水系统,排入河川成为径流量;或者在某些土壤通透面集中渗入地下形成土壤水或地下水。 3、结论 因此,在华北灌溉农业区,每平方公里农田(包括城市绿地)转化为市区、工业区后,每年可减少蒸发耗水32.0万 m 3 ,同时形成54.0万 m 3 的新水源,综合水源效益为86万 m 3 /平方公里.年。 城市还有一部分绿地上没有被转化,还保留了农田的基本性质,我们只须认为是统计中把这部分特殊的 农田 误 统计为城市面积并把其用水 误 作为城市用水了,此 误 不影响计算结果。 工业和生活蒸发耗水远远小于同样面积的农田腾发 (80年代以来的工业与城市扩张,都是围绕着原有城市展开的,所占用的农田几乎全部是灌溉条件最好,耗水量最大的农田); 城市面积的扩大,意味着蒸发耗水的减少。同时,城市天然降水是形成地表、地下、土壤水源的重要来源,起着增加水源总量的重要作用;城市面积越扩张,水源就越丰富。 以往认为工业与城市扩张、用水增加造成干旱的结论是不经推敲的。 附文二注释 国家发改委 《电力行业节水工作取得进展》 http://www.sdpc.gov.cn/zjgx/t20061116_93679.htm 电力建设 2003年05期 《基于高压电场的降低蒸发水水耗的方法》 宁康红 侯铁信 舒乃秋郑凌蔚 http://www.ilib.cn/Abstract.aspx?A=dljs200305020 国家发改委 《电力行业节水工作取得进展》 http://www.sdpc.gov.cn/zjgx/t20061116_93679.htm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造纸产业发展政策》 http://www.sdpc.gov.cn/zcfb/zcfbgg/2007gonggao/W020071101607983780920.pdf 海河水利 2007年01期 《控制ET是海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 http://www.cws.net.cn/zt/06haixia/lw/3.doc 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首都之窗 北京风貌 http://www.beijing.gov.cn/rwbj/bjgm/bjfm/t648265.htm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章 城市规模第19条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城镇人口人均建设用地105平方米 按此标准推算,北京市2005年的城市面积为1350平方公里(包括中心城、新城、组团城) http://www.cityup.org/case/general/200709/2549.html 中国水利网《北京工业用水总量五年下降53.9%》 http://www.chinawater.com.cn/newscenter/cmss/t20060219_170970.htm 《中国水利》2004年1期 36-38页《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与灌溉需水预测》廖永松 黄季煜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所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http://www.cqvip.com/qk/90820X/200401/9008776.html 任伯帜:《城市雨水作为中水原水在中水工程中的应用》http://www.eedu.org.cn/Article/es/envir/envirtech/waterinfo/200608/9536_2.html 附文三 森林 减水效应 监测资料选 长期的监测数据表明,林地对水分的腾发要远远大于裸地荒坡。 图表01 为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杨文治研究员《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与植树造林》 一文提供的陕西安塞地区林地与荒坡草地土壤水分的对比图表。 图表01 图表01 说明,因森林水分消耗过大,形成土壤干旱。作者表述: 在一个相当长的序列中,虽然经过多次丰水年,土壤水分无疑会得到多次补偿,但都未能改变人工林下已被干燥化的土壤水分呈负补偿效应的生态环境 。 图表02 是 北京农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国家林业局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 王礼先 、张志强等《干旱地区森林对流域径流的影响》提供的对山西西部黄土区森林植被及裸地的水量平衡监测结果(1988~1990) 。和杨文治的监测结果不谋而合。 图表02 图表02 反映:裸地腾发占降水的 48.44%,草地占 66.22%,灌丛占88.89%,油松和刺槐分别占 97.21% 和 100.96%,刺槐蒸发散超出了当年的降水量。 图表03 记录了刘向东等对黄土丘陵区黄龙山区25龄人工油松林砍伐前、后土壤含水量变化。 图表03 附文三注释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资源网《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与植树造林》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杨文治 研究员 http://www.lrn.cn/economic/environmenteco/200606/t20060622_87934.htm 自然资源学报 2001年16卷5期《干旱地区森林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北京农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国家林业局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王礼先、张志强 http://www.cqvip.com/content/citation.dll?id=5472220SUID= 《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特征分析》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1991(14):71~78)刘向东等 转引自:农业工程学报第16第2期2000年03月《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水土保持措施相互作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穆兴民 http://www.xibudata.com/article/uploadfiles/200692211242605.pdf 附文四: 松土保墒 实验成果 2007年04月,笔者进行了 松土保墒 实验。 一、裸地实验 实验用地南北长15米,东西宽12米;面积180平方米; 属 壤土 型; 实验采用 烘干 、 称重 法。 1、 实验前测得: 土壤干容重=1.28 田间持水量=26.60% 2、 4月26日,按50 m 3 /亩的常规灌溉,对实验田施水75mm漫灌。(管接水表度量13.50 m 3 ) 3、 4月29日,以南北中线为界,对南部土壤表层进行50-100mm浅锄,作为 实验组 ;北部保持原状态作为 对比组 。 4、 设灌溉前土壤含水率为 田间持水量 的60% , 根据: 土壤干容重=1.28、 田间持水量=26.6%、 施水量=75mm 计算得: 理论灌溉深度---灌溉后获得 田间持水量 土壤深度的理论值:h=550mm。 5、 实验期间无降水,5月15日, 对比组 出现旱情。即对 实验组 、 对比组 分别各3点、在0-550mm土壤深度内,按50mm垂度分布取样。 6、 分别将 实验组 36个样品同取20克混合形成 实验样 ;将 对比组 36个样品同取20克混合形成 对比样 。 7、 称重、烘干测得 实验样 含水率21.60%,为田间持水量的81.2%; 对比样 含水率15.80%,为田间持水量的59.4%。 二、裸地蒸发结论 设灌溉前土壤含水率为 田间持水量 的60% 灌溉前550mm深土壤含水量=5501.2826.6%60%=112.5mm 实验组 550mm深土壤蒸发失水量=(112.5mm+75mm) =35.24mm=23.50 m 3 /亩 对比组 550mm土壤蒸发失水量=(112.5mm+75mm) =76.13mm=50.80 m 3 /亩 松土保墒 较 放任开裂 减少的土壤蒸发量为(76.13-35.24)=40.89mm=27.30立方米/亩。 若视 放任开裂 为常态, 松土保墒 减少土壤蒸发率为: (50.80-23.50)50.80= 54.0%;大于1/2。 三、农田蒸散发推论 农田蒸散发ET,包括棵间土壤蒸发E和作物蒸腾T。 在中国北方最为普遍的 冬小麦-夏玉米 种植制度中,一般认为E和T大致相当。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和农业学家娄成后院士认为: 在耘锄不力的大田中蒸发与蒸腾保持平衡 ;--- 即 棵间土壤蒸发和作物叶面蒸腾各占农田总散发的50%。 马永良等的研究认为冬小麦的 棵间土壤蒸发 占48.9%,作物蒸腾占51.1 %。 王健等的研究认为,夏玉米的 棵间土壤蒸发 占47%。 程维新等的研究认为,冬小麦和夏玉米的棵间蒸发均占总蒸散量的比例均为50%,大豆和棉花为45%。 董振国等的研究认为 ,冬小麦棵间蒸发占蒸散量的40%~50% ,玉米棵间蒸发占蒸散的5O%。 也有的观点偏差较大。 孙宏勇等的研究认为,小麦整个生长期间棵间蒸发占蒸散量31.43%。 Zhang L的研究认为,夏播作物的棵间蒸发占蒸散量的 61.2% ~77.4%。 总结多种观点,在中国北方 冬小麦-夏玉米 种植制度中,娄成后院士把棵间土壤蒸发占农田总蒸散量的比例定义在1/2是有充分根据的。 棵间土壤蒸发占农田总蒸散量的1/2, 松土保墒 又减少棵间土壤蒸发1/2以上;因此, 松土保墒 减少的棵间土壤蒸发量 ,在把作物蒸腾视作常量的情况下, 应占农田总蒸散量的1/4以上。 附文四注释 《覆盖耕作》中国科学院 娄成后院士 http://www.cqan.com.cn/content/detail.php?cid=10id=58 《小麦三高栽培实用技术》第六章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第二节 节水高产栽培主要技术措施 六、松土保墒技术 马永良 等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10-1 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夏玉米棵间土面蒸发与蒸发蒸腾比例研究》 王健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http://www.ilib.cn/A-nygcxb200704004.html 《农田蒸发与作物耗水研究》 程维新 气象出版社 1993 《农田作物层环境生态》董振国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年03期《华北平原冬小麦田问蒸散与棵问蒸发的变化规律研究》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孙宏勇刘昌明等 http://www.ilib.cn/A-stnyyj200403017.html Zhang L ,Lemeur R.Evaluation of daily evapotranspi ration estimated from instantaneous measurements . Agric For Meteorol ,1995,74:139 154 .
个人分类: 转载|611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中西部中强地震已经开始向青藏高原外围扩展
杨学祥 2008-9-1 07:29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008-08-30 20:46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 ( 北纬 42.7, 东经 83.9) 发生 5.3 级地震 。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008-03-21 06:33 在新疆于田县 ( 北纬 35.6, 东经 81.6) 发生 7.3 级地震 。 图 1 2008 年新疆两次地震位置对比(红圈蓝底) 从图 1 中可以看到,在 2008 年 8 月 30 日 之前,中国中西部中强地震都是在青藏高原边缘和内部发生的,开始于 2008 年 1 月 9 日 西藏改则县 6.9 级地震和 2008 年 3 月 21 日 的 新疆于田县 7.3 级地震 。 2008 年 8 月 30 日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 ( 北纬 42.7, 东经 83.9) 发生 5.3 级地震,地处天山山脉。这表明中强地震已经开始向青藏高原外围扩展,值得相关部门关注。 中新社乌鲁木齐2006年 九月十九日 电 记者今日从新疆气象台获悉,自二 00 六年八月底以来,新疆北部地区遭遇三十多年罕见旱灾,降水量不足 十毫米 ,损失达数亿元人民币。据最新消息,位于新疆北部的塔城地区五百多万亩草场面临荒芜,不少牧区出现了人畜饮水危机 。 新华网乌鲁木齐2007年 4 月 26 日 电 今春以来,由于降水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新疆天山南北旱情加剧,约 500 万亩农作物受灾。目前,新疆正在采取紧急措施缓解旱情。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介绍,去冬今春以来,新疆气候异常,气温明显偏高,冬季降雪普遍偏少。 特别是春播期间,新疆大部分地区出现 40 多天的无雨、高温天气,加重了南疆和北疆北部地区的旱情。自治区水利厅的调查也显示,今年新疆主要河道的来水量较历年同期明显偏少,水库蓄水补充不足,也造成一些地区旱情加重,农牧业用水矛盾突出,预计全区春季缺水 25 亿立方米,抗旱形势严峻 。 中新社乌鲁木齐2006年 八月二十五日 电 记者今日从新疆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获悉,自七月以来,新疆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旱情,截至目前,干旱已造成新疆农牧区五十万人和一百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达到四百七十五万亩,其中重旱一百六十五万亩,受旱草场四千两百万亩 。 新华网乌鲁木齐2006年 9 月 25 日 专电 今年 4 月以来,新疆塔城、阿勒泰、伊犁、博乐等地旱情严重,其中塔城地区遭遇 32 年最为严重的旱情。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慧介绍,今年 6 月以来,南北疆均出现大面积持续干旱少雨天气,气温偏高。 6 至 8 月,北疆气温均高于正常年份,降水则比往年减少三成以上。干旱导致阿勒泰地区春秋牧场生产力大幅下降,产草量比往年减少三成左右。据阿勒泰地委副书记扎坎海依沙介绍,全地区的 550 万头牲畜今年过冬将面临巨大困难,干旱最为严重的塔城地区 500 多万亩草场几近荒芜,不少牧区出现人畜饮水危机。塔城地区气象局副局长杨新林说,山区牧草大面积枯死,牲畜无法采食,打草量锐减,如果不及时补充冬饲,牲畜越冬将会出现大问题。据了解,自今年 3 月以来,塔城地区平均气温就明显偏高、降水偏少, 5 至 8 月,又出现 3 次阶段性高温天气过程,但降水量不足正常年份的一半。杨新林说:这是塔城有历史记录的 32 年中,气温偏高而降水偏少幅度最强的一年。伊犁河谷今夏以来也没有下过一场透雨。伊犁气象台台长高明华说,自 7 月 14 日 以来,整个河谷地区的日降水量就没有超过 5 毫米 ,但高于 30 度的天气却超过 70 天,是历史上温度偏高降水偏少的年份。高温导致蒸发量加剧,伊犁河谷天山北坡干旱严重,其中霍城至果子沟往年一些水草丰美的山谷水干草枯,部分山前旱田绝收,灌区农作物也不同程度受旱。干旱少雨及持续高温天气使新疆部分地州的河道来水少于往年,造成艾比湖等河流补给湖的水域面积缩减近 60% 。 去冬今春( 2006-2007 年)以来,新疆喀什地区气候异常,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春季气温较历年偏高 2.1 ~ 3 .1 ℃ ,降水比历年明显偏少 74% ~ 100% 之间。入夏以来气温继续偏高 1 ℃ 左右,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据卫星遥感资料显示, 7 月初,五大河发源地积雪面积 7861 平方公里,比历年同期平均减少 56.23% ,比去年同期减少 68.64% 。除叶尔羌河山区仍有部分积雪外,克孜河、盖孜河、库山河、提孜那甫河上游山区积雪已基本融化。虽然地面气温持续偏高,但入夏以来,喀什测站零度层最大高度仅为 5497 米 , 600Hpa 最高温度 8.7 ℃ ,较历年和去年均偏低 。 根据旱震理论,如果说 2008 年 3 月 21 日 新疆 7.3 级地震是近年新疆干旱震一个合理结果(四川 2006 年罕见干旱与 2008 年强震也有类似的关联),那么,新疆干旱预示的地震能量是否完全释放就值得研究和关注。 据新华每日电讯 2008 年 7 月 22 日 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综合今年 5 月以来气温、降水和干旱受灾情况后称, 2008 年新疆发生的旱情仅次于 1974 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二个干旱严重年。新疆气象局专家预测:未来 3 个月,高温干旱将继续炙烤新疆大地,大部分地区春夏连旱已成定局 。 据2008年7月26日 亚心网报道, 气象部门预报, 7 月下旬新疆出现大范围降水的可能性极小,预计 8 月至 10 月全疆平均气温较常年仍偏高,如果后期没有降水补充,旱情将不断加剧牞而从近年来我区发生的旱情判断,今后几年新疆发生连旱的可能性明显加大 。 亚心网 2008 年 8 月 25 日 报道 新疆干旱的天气,不仅不利于新疆北疆地区植被生长,也使新疆特色产业蜂蜜生产受影响。草都干死了,到哪里收蜂蜜呀! 24 日,吉木乃县养蜂场赵源告诉记者, 07 年他家养了 600 箱蜜蜂,蜂蜜产量达到 30 吨,而 08 年只养了 200 箱,估计蜂蜜产量只有 10 吨。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蜂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等主要蜂蜜产区的花蜜均减产,山花蜜减产最为严重。主要是因为 08 年的大旱天气,很多草场、牧区的花缺水干死,导致蜜源稀少 。 新疆的干旱趋势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发生 5.3 级地震。中国地震信息网。 http://www.csi.ac.cn/manage/fastReport.jsp?id=VV11c13bc99ca00 2. 新疆于田县发生 7.3 级地震。中国地震信息网。 http://www.csi.ac.cn/manage/fastReport.jsp?id=668 3. 杨学祥 到目前为止 2008 年中国 5 级以上地震 73 次:聚焦中国西部强震频发 . 发表于 2008-8-31 20:55:3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839 4. 程勇。新疆北部遭遇 30 多年罕见旱灾损失数亿元。 2006 年 09 月 20 日 01:57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6-09-20/015710058573s.shtml 5. 王大霖。新疆天山南北旱情加剧 500 万亩农作物因旱受灾。 2007 年 04 月 26 日 16:02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sohu.com/20070426/n249717078.shtml 6. 许静。新疆部分地区旱情严重 已造成五十万人饮水困难。 2006 年 08 月 26 日 03 时 21 分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tom.com/2006-08-26/000N/69675407.html 7. 毛咏。新疆塔城等地区遭遇 32 年来最严重旱情。 2006 年 09 月 26 日 08:47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6-09-26/084711105706.shtml 8. 李冬梅,刘皑国。新疆喀什地区遭遇近年来最严重旱情。 2007 年 8 月 17 日 ( 气象港 *20070817*kx8163*sxb* 中国气象局网站 20070817 ) 来源: - 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 2007-08-17 。 http://qxg.com.cn/n/?fc=ndcid=0nid=14567 9. 毛咏。新疆遭遇干旱严重年。( 2008-07-22 16:16:3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2 版。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8-07/22/content_8745989.htm 10. 马敏。新疆干旱将持续 人为因素加大旱情。新华网兵团频道。日期: 2008-07-26 来源: 亚心网。 http://www.xj.xinhuanet.com/bt/2008-07/26/content_13939807.htm 11. 甘露。新疆蜜蜂无花采 蜂蜜减产 20 吨。 2008 年 08 月 25 日 天山网。稿源: 亚心网。 http://www.tianshannet.com/news/content/2008-08/25/content_2896168.htm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5552 次阅读|9 个评论
日食与地震:吉国学者称3至10年内中亚将有大地震
杨学祥 2008-7-25 11:25
据网友反映,去年以来,新疆和中亚发生了特别严重的灾害。听同学讲, 30 年来从来没有过的冷,从来没有过的热,同时发生了。蟾蜍、老鼠大量出现,草大量旱死(原来从来没有过)。按旱震理论和肿块演化学说,已经很危险了。吉国地震人员认为 3 - 10 年内发生 9 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http://www.boopi.cn/lover/2767.html http://toptuoluo.blog.hexun.com/21213890_d.html 经过网上搜索,以下资料认证了网友反映的情况: 国际在线 2008 年 6 月 17 日 报道 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地震研究所所长阿布德拉赫玛托夫日前在接受本国媒体采访时称,未来 3 10 年期间中亚地区将发生具有毁灭性的地震。阿布德拉赫玛托夫表示,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边境以及吉国与塔吉克斯坦边境地区最有可能发生地震 震级可能达到里氏 8 9 级。他说,这样的预测结果是根据吉尔吉斯斯坦地震研究所的监测数据得出的。 1996 年中亚国家的地震专家曾在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就中亚地震问题举行过国际会议。当时近 60 名与会者认为,在未来 20 年内中亚地区发生里氏 9 级地震的可能性为 40% 。 新华网 6 月 19 日 电 新疆水利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持续两个月的旱情至少已造成新疆 850 万亩农田受灾。自治区水利厅称,今年入春以来发生的持续干旱目前已导致塔城、喀什等 6 个地州发生旱情,其中塔城地区发生了 35 年以来未遇的特大干旱,造成 300 多万亩农作物受灾。去年冬季以来,新疆积雪较往年明显偏少;而入春以来,天山南北大部分地区高温少雨,干热风频繁,中小河流来水量大幅减少,并将持续锐减。肆虐的热浪也造成大范围草原旱情。目前新疆北部塔城盆地的 8500 万亩草场中,严重干旱面积已达 5600 万亩,已无法放牧 。 还有网友说:我想知道日全食和地震有没有关联?是一点没有呢还是多少有点?因为今天又震了,平静了好久又开始了,而几天后的日全食是陕西 300 多年难得一见的景观,所以从天文角度看,有没有必要特别注意?(五百多年前有过 8.5 级华阴大地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book.aspx?bookid=6695userid=2277 关于日食和地震的关系以及中亚地震的国外预测,我曾发表了三篇博文《国外学者称 3 至 10 年内中亚将发生大地震》、《中国日食年与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日食与强震的关系: 1976 年唐山大地震》 ,主要观点如下: 文章一摘要 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地震研究所所长阿布德拉赫玛托夫日前在接受本国媒体采访时称 未来 3 10 年期间中亚地区将发生具有毁灭性的地震。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边境以及吉国与塔吉克斯坦边境地区最有可能发生地震,震级可能达到里氏 8 9 级。美国、俄国和中国的研究者已多次发布类似的警告 。 统计数据表明,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11 次,在 1978-200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2008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3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 2006 年提出的这一观点得到国际科学界最新研究结果的支持。 1952 年、 1957 年、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发生,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 17 年左右,第六次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 2006 年, 2010 年, 2014 年, 2018 年)每一年及其前一年都是特大地震可能发生年。 2004 年 12 月 26 日 爆发的印尼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一样,拉开了特大强震集中爆发的序幕。 俄罗斯科学家预言 2018 年前世界将发生大地震,破坏力堪比 2004 年的印尼海啸 。这一预测符合最强和较强潮汐准四年变化规律,也符合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发生特大强震的特征。 特大地震接连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发生有明确的地球物理学意义:经过 2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全球迅速变暖,海平面上升使海洋地壳负载加大,导致海洋地壳的重力均衡运动,强震频发又使海底冷水上翻,导致全球气候变冷。郭增建指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o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与全球变暖将会暂停十年的对应性有明确的地球物理意义,不同方法的预测得到同一可信的结果。 1952-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发生后形成的 20 世纪 60-70 年代低温期提供了历史证据 。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强震、台风、热带风暴、飓风、流感世界大流行等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灾害链,各国政府必须高度关注 。由于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忽视 2004-2018 年特大地震频发期和热带风暴、台风、飓风高活动期将带来比天灾更严重的人为灾难 ! 文章二摘要 2007 年 3 月 19 日 ,我国发生日偏食天象。随后的 2008 年 8 月 1 日 和 2009 年 7 月 22 日 将出现日全食, 2010 年 1 月 15 日 将出现日环食。 日月大潮发生在每月的朔日(农历初一)和望日(农历十五或十六),此时日、地、月近似成一线,太阳潮和太阴潮相互加强,形成较强潮汐。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朔日能看到太阳,在望日能看到月亮,这说明它们并不在一条直线上,仅当发生日食和月食时,它们才在一条直线上。这时的潮汐强度最大,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也较强烈。相反,无月食年的潮汐强度较弱 。 历史资料表明, 1922-1998 年日食经过中国的年份共 13 个,其中,月亮赤纬角最小年份的 1941 年和 1997 年中国发生了严重旱灾,其余 11 年都发生了大涝灾。 1822-1998 年,有 31 年无月食,无月食年的潮汐强度相对较弱,中国都发生了强度不等的旱涝灾害。强潮汐和旱涝同时激发地震火山活动 , 2007-2010 年的中国日食年,是中国极端灾害事件的频发年 。 文章三摘要 2008 年 8 月 1 日 ,将发生本世纪中国境内可观测到的首次日全食,日全食带将经过阿尔泰山进入中国境内,途经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在日落时分结束于河南。由于日全食在某一地区持续时间很短,因此良好的观测条件极其重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太阳高度等各种因素,新疆的哈密、甘肃的嘉峪关和酒泉等地区,可以作为此次日全食观测较为理想的候选地点。经实地考察,中国科学院天文科普网络委员会选定新疆哈密地区伊吾县作为 2008 年 8 月 1 日 日全食观测的大本营,并就观测现场的安排、观测团组织、媒体报道、企业支持等进行了精心策划 。 据网上报道, 新疆地震區 是中國曾發生過 8 級地震的地震區。這裡不斷發生強烈破壞性地震也是眾所周知的。由於新疆地震區總的來說,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盡管強烈地震較多,也較頻繁,但多數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與中國東部幾條地震帶相比,要小許多。烏魯木齊及哈密在地震帶內,伊吳、葦子峽在地震帶外 。 1976 年 4 月 29 日 日环食,日影区经过大西洋、非洲西北部、土耳其、前苏联、中国。这一年中国发生了 6 次 7 级以上地震: 5 月 29 日 云南龙陵分别发生 7.3 和 7.4 两次强震, 7 月 28 日 河北唐山发生 7.8 级地震,河北滦县发生 7.1 级地震, 8 月 16 日 四川松潘、平武间发生 7.2 级地震, 8 月 23 日 四川松潘、平武间发生 7.2 级地震。 8 月 16 日 ,菲律宾民都洛发生 8.8 级大地震。日食与强震有联系吗? 学者赵得秀认为,地震是由日食而引起的。从天文学知道的每年至少发生两次日食,日食月影区使地球表面失去了光辐射压力,由于月影以超声速运动,地壳受到一个向外的膨胀力而产生地震 。强潮汐也是一个激发因素 。 我在 2007 年 10 月 15 日 指出,奇异天象带来的不仅仅是壮观景色,还有自然灾害的历史纪录。 2007 年 -2010 年日食经过中国, 2008 年中国南方的严重冰雪冻灾和四川汶川 8 级大震验证了上述预测,强潮汐预警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2007 至 2010 年的中国日食年是中国极端灾害事件的频发年 。我们万万不能掉以轻心。 总之,日食和干旱只是提供了地震的部分条件,我们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地震就要爆发。为了慎重起见,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相关地区的地震监测和地震信息收集, 2008 年 8 月 1 日 的日全食激发作用可能提供一个很好的观测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德禄。吉尔吉斯斯坦学者称 3 至 10 年内中亚将有大地震。网易。 2008-06-17 19:31:21  来源 : 国际在线 ( 北京 ) 。 http://news.163.com/08/0617/19/4ELP2IIQ0001121M.html 2. 赵春晖。新疆遭遇 35 年一遇特大干旱 850 万亩农田受灾。网易 2008-06-19 16:23:05  来源 : 新华网 ( 北京 ) 。 http://news.163.com/08/0619/16/4EQJ3A150001124J.html 3. 杨学祥 . 国外学者称 3 至 10 年内中亚将发生大地震 . 发表于 2008-6-17 20:06:4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452 4.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5.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6. 杨冬红 , 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4 ): 5-12 。 7.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财 .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 世界地质 , 2004, 23(4): 407-410. 8.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9. 杨学祥,杨冬红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2008-5-10 10:39:2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20056 10.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11. 杨学祥 . 全球特大灾害频发呼唤灾害预警 . 刊发时间: 2008-05-09 15:55:46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5/09/content_771622.htm 12. 杨冬红,杨学祥 . 中国日食年、无月食年与潮汐强度 . 2007-5-8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3081 13.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 47 ( 4 ): 616-621 。 14. 杨冬红,杨学祥 . 中国日食年与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修改稿) . 2007-5-11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397.htm 15. 中国科学院天文科普网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委员会,等。报名观赏 21 世纪中国境内首次日全食 (2008-06-02 21:04:4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0a004d01009n93.html 16. 香港天文學會掩星組:日食觀測區地震風險。 发表于 2008-5-18 。 http://203.208.33.101/search?q=cache:zXuDHBEstAcJ:occultation.freebbs.hk/thread-3285-1-1.html+%E6%97%A5%E9%A3%9F%E4%B8%8E%E5%9C%B0%E9%9C%87hl=zh-CNct=clnkcd=4gl=cninlang=zh-CNclient=aff-sinast_usg=ALhdy2-bd50XEcPTJmYYXXeuBU3jIVsQfQ 17. 赵得秀编著。探源与地震预报。出 版 社: 陕西西北工业大学,出版日期: 2007-1-1 中国图书网。 http://www.bookschina.com/2439882.htm 18. 杨学祥 . 中国极端灾害事件的频发年: 2007 至 2010 年的中国日食年 . 发表于 2008-6-11 7:13: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591 19. 杨学祥 . 日食与强震的关系: 1976 年唐山大地震 . 发表于 2008-6-11 12:24:5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62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519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