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德国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德国大学追赶美国大学或许仍是一个梦
热度 26 lgmxxl 2013-11-1 09:33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分析之十三 题记:在对德国高等教育进行为期20天的考察以后,有了一些思考与思想。但委实拿不准这些思考与思想是否反映了实际,请在德学者、学生给予批评指正。本人将十分感谢。今日是最后一篇,感谢广大博友给予的建议与批评。 政治学者冯•贝伊美( Klaus Von Beyme) 感叹道:几乎没有任何其他领域像在大学的组织上一样,德国曾是世界的榜样;同样,也没有在任何一个领域像大学一样,德国如此彻底地失去了它的领导地位。德国大学曾经是世界大学的中心,后因人才流失,德国大学被英美国家大学所超越。近二十年来,德国大学力精图治,积极推出各种举措,力图缩小与美国大学的差距。但从实践上看,德国大学追赶美国大学尚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来看,这种追赶并没有特别凑效。其主要问题是: 1 、大学制度尚不具备完全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 现代大学制度的突出特征是鼓励院校竞争,促进大学错位发展;突出大学二级学院主体地位,形成交叉学科、大学科优势;激励员工奋发有为,勤恳工作。从目前德国大学制度看,德国大学并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鼓励大学之间相互竞争、大学学院相互竞争的举措,德国大学更多的是带有计划色彩的大学行政制度。甚至德国大学传统中的教授治校、大学自治,也正在被各种计划、目标管理所侵蚀。在德国大学里,我们看到的更多地是严谨,一丝不茍。追赶世界一流大学似乎只是一些德国高等教育研究者们的“大学梦”,而不是德国大学的共同诉求。 2 、德国大学投资主体单一,大学经费不及美国同类大学五分之一。 德国大学95%是公办的,由州政府投资兴办,其运行经费的75%来自州政府。这也即是说,除了政府投入,德国大学筹措经费的能力十分有限。同时,德国大学不收学费,这样,就使德国大学运行经费普遍较少。以柏林自由大学为例,其2012年运行经费只有4.5亿欧元,比清华大学都少,不及斯坦福大学五分之一。有钱不一定可以办出高水平大学,但没有钱是绝对不可能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现在,即便是联帮政府推出卓越计划,加大对大学的投入。但这种投入也是十分有限的。没有钱,大学就不可能引进世界一流的人才,不可能购买世界最先进的设备。 德国大学经费不足问题是一个老问题,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其拨款的计算方法。德国州政府拨款采取“核心资金”计算方法。这种按实际价值计算核心资金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基本没有增长。虽然大学来自“第三方”经费翻了一番,但“第三方”经费不能弥补大学核心资金的不足。一些经济情况不好的州,没有能力履行它们的义务。因德国基本法规定,教育及文化事务是各州的任务,大学经费问题属16个州管辖。联邦政府不可以为大学提供资金。目前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呼吁改变基本法的规定,允许联邦政府直接及长期扩大给大学的基本经费。同进,也在研究大学生收费问题以及企业购买毕业生问题,以解决大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但这些仍是纸上谈兵。 3 、科研双轨制,大学科研能力受到限制。 制约德国大学发展的另一因素是德国实施的科研双轨制。即德国在大学之外,有一个科学院系统进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基础项目的研究。这些研究院,其运行经费比大学比多得多,科研实力也比大学强,重大成果主要由他们取得。虽然德国大学与德国研究院有很好的互动,人员可以互聘,但终归影响了德国大学科研能力。近些年德国最主要科研成果、诺贝尔获得者均出自这些研究院即是证明。这与美国大学形成显明对比。在美国,进行基础研究的场所主要是大学,美国大学集中了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德国科学院则分流了德国大学的科研人才。 4 、德语世界,难与世界同步交流。 德国普遍的语言是德语,这与世界学术交流的平台主要是英语不相合拍。德国的成果发表主要以德语为载体,影响了其交流的空间。德国大学英语还没有成为主要的教学语言,也影响其学生、教师的国际化。同时,德国大学网站建设也基本以德语为主,英语网站建设明显滞后。这些都为其国际化造成不小的问题。它不易吸引世界一流的学者和学生,其成果也不易为世界所接受。 5 、苛刻的教师发展制度,造成人才流失 德国大学教师晋升渠道单一,晋升速度太慢,晋升机遇较少,这大大影响了德国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在德国的博士生、博士后学术人员,大部分不愿意去德国大学工作,他们更愿意去薪酬较高的企业或去美国大学工作。德国大学已经评上W1的“副教授”们,也不安心于在德国“等待”“W3”的机会,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为北美国家大学所聘任。上世纪30年代德国曾因人才流失失去了其世界大学中心的地位,现在,其人才流失也会影响其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脚步。 从一流大学需要的五大条件:制度、环境、人、钱、时间五个方面来看,德国大学尚没有先进的大学制度,也没有一流的大学发展环境,没有引入世界一流人才的条件,也没有发展所需要的大量金钱,德国大学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不会是坦图,这个过程也不会太短。或许在若干年的时间里,它只能是一个“德国大学梦”。
个人分类: 国外高等教育|20443 次阅读|52 个评论
追赶“哈佛大学”的德国卓越计划
热度 14 lgmxxl 2013-10-28 09:20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分析之十二 题记:在对德国高等教育进行为期20天的考察以后,有了一些思考与思想。但委实拿不准这些思考与思想是否反映了实际,请在德学者、学生给予批评指正。本人将十分感谢。 2004 年1月,时任德国联邦教育部部长的埃德尔加德·布尔曼(Edelgard Bulmahn)女士首次提出在德国打造数所“哈佛式”的精英大学,希望藉此来改变德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二流地位,再造德国大学的辉煌。布尔曼的“精英计划”构想为德国带来两个方面的突破。突破一,德国联邦政府正式以项目方式介入大学建设,以政府力量首先打造几所精英大学,与美国顶尖大学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竞争。这是对现有德国宪法的突破。突破二,在德国大学之间引入竞争机制,用资金的力量促使大学追求卓越,促进各大学纵向分层。这是对德国一直主张大学均衡发展理念的突破。因此二突破,它一经提出,即引起广泛争议。经过德国联邦政府与各州长时间的博弈,于2005年6月23日最终达成一致,通过了“联邦与各州促进德国高校科学与研究的卓越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的目标是资助德国大学科研和大学错位发展,以此促进德国大学更具国际竞争力,并凸显德国精英大学和尖端科研领域,同时促进高校内外科研合作以及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紧密联系。其资助重点有三个资助方向:一是培养青年学者的“研究生院”,就是资助一些优秀的博士生培养项目,培养年轻的科研后备人员,为博士研究生进行国际化、跨学科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从而提高德国博士生培养的总体水平。二是促进尖端领域科研发展的“学科集群”,主要是支持大学建立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卓越研究及培训机构。同时,利用德国大学校外研究机构实力强的特点,加强促进大学与校外研究机构、应用技术大学及经济界的合作。三是打造精英大学的“未来构想”,目的是 帮助德国顶级大学拓展各自强势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奠定德国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位置。精英大学入选条件是至少入选一个研究生院、一个卓越集群以及一个未来构想。三个项目的目标 是加强这些大学与研究机构在跨学科研究、国际化水平、培养学术接班人三方面的领先地位。 卓越计划经费的75%由联邦提供,25%由各州筹措。“卓越计划”由联邦教育部授权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简称DFG)和科学委员会(简称WR) 组织实施。高校以申请的方式获得资助,其申请由国际化、高水平的学术评审委员会评审。“卓越计划”计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6—2011年)总共投入19亿欧元,共录选了 39所“研究生院”、37个“学科集群”和9所“未来构想”精英大学。这9所精英大学是:卡尔斯鲁厄大学、慕尼黑科技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弗赖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哥廷根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亚琛工业大学。第二阶段(2012—2017年)投资27亿欧元。共有45所“研究生院”、43所“学科集群”和11个“未来构想”获得资助。目前德国11所精英大学分别是:柏林自由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综合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海德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德累斯顿大学、不来梅大学、科隆大学和图宾根大学。 目前卓越计划中的两个阶段皆已实施。从实施的情况看,德国卓越计划有以下特点:卓越计划是一个创新的计划。卓越计划资助的项目基本具备三个特点:项目的尖端性、跨学科性、国际化程度。卓越计划二是一个动态的计划。在2006年的精英大学评选中,卡尔斯鲁厄大学、慕尼黑科技大学和慕尼黑大学获得首批精英大学称号。2007年,海德堡大学、弗赖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哥廷根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亚琛工业大学也跻身于精英行列。但在2012年,卡尔斯鲁厄大学、弗赖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皆因“计划”不利,丢失精英大学头衔。而科隆大学、不来梅大学、蒂宾根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和德累斯顿科技大学成为新一轮的精英大学。三所大学特别是哥廷根大学被淘汰引起德国大学特别是哥廷根大学震动,哥廷根大学校长因此引咎辞职。卓越计划三是一个有限的计划。卓越计划的有限性主要是指经费的有限性,首批 “卓越计划”的经费总额为 19 亿欧元,二期经费 27 亿欧元,这些钱只相当于哈佛大学或耶鲁大学一年的预算。目前德国大学的经费只有同等规模的美国大学的 1/10 。有限性之二是指时间的有限性。根据目前卓越计划的执行情况,卓越计划可能只有目前的两个阶段。 2017 年后,这些德国精英大学如何找到钱仍是一个未知数。有限性之三是指卓越计划重点支持领域的有限性。目前卓越计划只可用于大学的科研,而不能用在教学方面。这无疑也会降低德国大学的有效竞争性。 但无论如何,卓越计划的两大突破还是给德国大学带来了希望。
个人分类: 国外高等教育|15625 次阅读|27 个评论
以生为本的德国大学学生事务管理
热度 5 lgmxxl 2013-10-21 09:33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分析之十 题记:在对德国高等教育进行为期20天的考察以后,有了一些思考与思想。但委实拿不准这些思考与思想是否反映了实际,请在德学者、学生给予批评指正。本人将十分感谢。 德国大学在以生为本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总体来讲,全校各校工作围绕人才培养开展。学生具有学生学习自由、转学自由,学生各项权力得到发挥和尊重。代表学生的组织是学生会、学生议会。 德国大学生具有学习自由,他们可以自由、自主决定学习什么课程,选择哪位教师,他们甚至有转学的自由,可以到任何一所大学里去学习,只要好运气大学还有名额可以注册。卡尔•马克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一年级在波恩大学,二年级在柏林大学,三年级在耶那大学,最后在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德国大学没有什么教学大纲,也没有什么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就可以去学什么。 在学生事务方面,代表学生权益的组织是学生会和学生议会。学生会、学生议会是由学生依法独立运作的自治组织。学生议会一般每月举行一次会议,确定学生工作预算,选举学生会工作人员。学生议会下设有各种工作委员会,如体育工作委员会、经费委员会、活动委员会等。学生会则是一个学生工作的执行机构,它依学生议会决定工作,代表学生利益与校方和社会机构合作与交涉。学生会一般每周召开一次会议,其主要工作是咨询。回答学生在助学金、利益、学习、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学生会有独立的经费,学生会主要负责人有工资补贴。如亚琛工业大学学生会主席每月有650元左右的补贴。但担任学生主席一年,占用时间也较多。学生议会工作则是义务的。 学习德国大学学生事务管理方式,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第一,尊重学生权力。在我们大学里,我们嘴上常讲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可以实践中,我们却强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忽视学生权力。实际上,一流大学的成功之道恰在于对学生权力的尊重和培育。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学生具有知情权、选择权、评价权、参与权等各项学生学生。这其中较为主要的是学生对课程、教师的选择权;对课程、教师的评价权;对学生事务的知情权和管理权。我们乐闻一些大学在此方面已经作了很好探索。 第二,创造有利于学生游学的条件。学生参与国内外的游学,不仅可以学到不同的教学内容,接触不同的教师,更为主要的是接触不同的文化,从而学会与人相处,我谐发展。德国大学鼓励游学,自己的学生鼓励走出国外,去国外大学学习一年或半年。同时,乐意接收国外学生来德国大学学习。在此方面,我国大学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当然,我们也看到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尝试教学资源跨省共享,如苏浙沪三地政府联手推出的长三角高校交流生计划已经启动。山东大学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要经历三个校园生活:国内二个大学加国外一个大学学习经历。
个人分类: 国外高等教育|8915 次阅读|6 个评论
世上最为严格的德国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热度 8 lgmxxl 2013-10-15 09:00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分析之八 题记:在对德国高等教育进行为期20天的考察以后,有了一些思考与思想。但委实拿不准这些思考与思想是否反映了实际,请在德学者、学生给予批评指正。本人将十分感谢。 根据德国《高等学校总纲法》规定,德国大学专职教师分为教授、助教、合作教师和特殊任务教师四个层级。教授是一个学科领域(讲席)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是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的最高阶段,是由政府任命的具有终身教职的国家公务员,是德国大学教学科研的核心力量。大学教授具有组织教学、科研实施、主持考试、参与院系和研究所管理的职能。这个学科领域的其他人员都是围绕教授开展工作。 2012 年,德国教授总人数达到 43800 人,相比上年增长 900 人;这个数字相比 10 年前升高了约 16% 。助教是通往教授的过渡性学术职位,助教努力为获得教授备选资格而工作。助教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并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承担教学任务。助教是有限期聘用职位,他们必须在 6 年内获得教授备选资格,然后在另一所大学谋求教授职位。合作教师是指在教学和科研领域方面与教授合作的人员。特殊任务教师是德国大学或研究所选聘的合同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或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是某专业的专家。 在德国,博士学位是获得教授资格的最基本条件;其次是被认为有学术前途而聘为助教,在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辅助工作;第三,担任助教 6 年内,需完成一篇教授资格论文,并完成至少 3 个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专题报告。答辩委员会对论文和报告进行讨论评议,通过者便可获得教授的任职资格,即 W1 位置的教授。这是他们具备进行独立教学和研究能力的证明。 W1 位置教授继续工作 6 年后,可凭借科研成果和教学成绩申请 W2 的职位。在获得职位任命之前,他们作为“编外教师”,通常在 W2 和 W3 职位教授领导下的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这种制度性的保障不仅给了年轻学者创造的动力,也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潜力。也即是说德国教授分三个等级, W1 , W2 和 W3 。 W1 相当于 Junior Professor ,年轻教授,级别大概相当于美国的助理教授。 W2 和 W3 是级别比较高的教授,必须有通过 Habilitation (类似一个高级别的教授资格答辩,一般需要有专著。)大学教授是很高学术水平的标志,一般讲来,德国大学每一学科设置一个教授职位,即 W3 ,其它人只能是 W2 和 W1 了。同时,教授设置数量也与学生有关,一般 90 名学生可设置教授岗位一名。德国大学教授首聘年龄平均为 42 岁,说明了德国大学教授评聘之艰辛。而一旦评上教授,就享有公务员待遇,且是终身制。德国大学其他教师分为长期合同制教师和有限期合同制教师。有限期合同在综合型大学中占比较高,占比在 1/2 左右,在应用技术大学中占比低些,大概占比为 1/3 。 德国大学教师发展路径制度从十九世纪初的洪堡时代就确立了,较好地保证了大学学术自由,保障了大学的教授治校。但随着学科制度、体制的发展,这种研究所式讲席教授制度也成德国大学教师发展的桎梏。很多教师因无望升迁至教授,而选择去北美大学任职,造成人才流失。同时,这种机制也迫使更多的博士毕业生们选择直接进入工业界。 上世纪30年代,德国因希特勒的政策使大批教授流走美国,那是因外部环境原因的被迫出走。而几十年大学教授的流走则是大学教师因大学内部制度原因而进行的一种主动流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所以,我们在学习德国大学教授学术自由、教授自治的教师发展制度时,要吸收其注重学术水平的教师晋升制度,吸收其保障大学教授学术权力的合理制度。但也要创新教师发展制度,创设宜于流动的、倡导竞争的、追求卓越的教师发展环境。第一,创新科研评价机制,倡导外部同行评价和代表作评价制度;第二,新进教师实施有期限合同聘任制,实行“非升即走”教师发展制度,到期可以晋升者,改为无限期合同;第三,为教师发展创造硬的平台条件和适宜学术发展的软环境;第四,为教师教学自由和学术自由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五,改善教师条件,创设教师职业尊严的环境。
个人分类: 国外高等教育|34194 次阅读|15 个评论
步履艰难的德国大学科研
热度 42 lgmxxl 2013-10-11 09:14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分析之七 题记:在对德国高等教育进行为期20天的考察以后,有了一些思考与思想。但委实拿不准这些思考与思想是否反映了实际,请在德学者、学生给予批评指正。本人将十分感谢。 各式各类的世界大学排行榜,让这个曾经领跑世界的德国大学蒙羞。近十年来诺贝尔奖基本与德国大学无缘,获得诺贝尔奖德国人要么在美国,要么在德国科学院据。在大学排名方面,德国大学也无疑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距较远。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10月2日公布的2013年大学排名,虽然有10所高校进入了世界前200名。但在前50名的榜单中,无一所德国大学,北大列45名,清华列50名,德国大学表现不及中国大学。德国大学排名落后的背后是德国大学科研的泛力,因为各类排名无一不把大学科研的表现作为重要指标。那么,德国大学科研为何表现平平呢? 问题一:德国科研实施的是双轨制。 在德国,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主要有二大板块:一是大学,包括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二是政府资助的公立研究机构,如马普协会(MPG),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弗劳恩霍夫协会(FhG),主要从事应用研究;赫姆霍茨联合研究中心(HGF),主要从事大科学研究;莱布尼兹协会,多种类型的小规模的研究机构。在德国,从事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工程研究的主要是德国的科学院系统。这些研究院所由国家资助,实施独立学术研究,为实现国家长远科研目标而努力。如马普协会自1914年以来已经培养了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德国科研的双轨制,在促进大学与科研院所合作方面有其优越性。科研院所没有人才培养的任务,人才培养的任务主要由大学来完成。德国研究院有比大学多得多的经费,但没有人才培养特别是博士生培养任务,它们的研究员要得到教授的头衔必须与大学合作;大学有培养人才任务,但没有大的科研资助,大学教授要获得大的科研项目,也必须与研究院合作。所以德国大学,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应用技术大学都必须与外部机构合作才有实质的、有世界影响的科研。因此,德国大学内外的科研活动联系密切。例如,对青年学者来说,高校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教育中心;对科研机构以及致力于科研的企业来说,高校则是理想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双轨制有利于大学人才培养,但却分散了科研的整体力量。 问题二:大学科研经费远低于科研院所 在德国,科研经费集中的地方是科研院所。2010年,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总预算为15亿欧元;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总预算达到38亿欧元;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总经费逾19亿欧元。科研院所的经费来自政府和企业的资助。而在同期,所有大学的科研预算只有118亿欧元,资金主要来自公共财政,另外工业承担了约14%,还有约4%来自国外。2012年柏林自由大学的总经费只有区区4.5亿欧元,不及中国的北大与清华。 在综合性大学里,研究经费相对充足,它基本占到学校运行经费的22%。这22%的经费,75%来自政府,25%来自企业。综合性大学越来越重视大学的科研工作,教授也把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放在科研工作上。德国大学教授一般都兼任一些科学院研究所的所长,它们有机会与精力从事大的基础研究。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但目前也在积极与企业合作进行一些应用研究。虽则如此,大学科研经费少,已经成为制约德国大学科研发展的一个瓶颈。 问题三:德国大学科研尚没有竞争性的激励举措。 德国大学科研并没有实质性的奖励举措,科研对大学教授工资的影响较少。教授更多地是拿的公务员工资,教授公务员的基本职责就是教学与科研。科研主要影响的是学校的声誉,影响的是学校招生的效果,对大学教授个人影响较小,最多也只是影响大学教授工资20%以内的绩效工资部分。实施绩效工资的德国大学,其绩效工资部分只占全部工资的20%,且影响因素包括教学和科研、行政工作等内容。在应用大学中,应用技术大学与企业合作进行科研研究,研究成果主要由企业应用,并没有相应的转让机制。教授参与科研,主要是增强自己教学的实践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招到更多的学生。 如今,德国大学已经开始注重大学的科研问题。在认识论方面,他们已经把大学当作德国科研体系的“心脏”; 明确大学的使命是:“保存及传递现有知识,创造及产生新知识,培训科学界、商业界及社会界的下一代领袖”;大学科研被放在国家创新体系及国际竞争力的中心位置。在实践层面上,2004年开始推出的卓越计划,就是一个促进大学科研和学科发展的计划;尊重大学教授的学术自由,教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学科发展需要,决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与项目;德国大学对科研的评价目前主要是科研出版物质量高低和来自第三方科研经费数量的多少;绩效评价中引入科研方面的影响因素。所有这些都是希望德国大学可以在未来的世界科研序列中获得好的表现。
个人分类: 国外高等教育|25079 次阅读|86 个评论
服务型精细化的德国大学行政管理
热度 7 lgmxxl 2013-10-9 09:36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分析之六 题记:在对德国高等教育进行为期20天的考察以后,有了一些思考与思想。但委实拿不准这些思考与思想是否反映了实际,请在德学者、学生给予批评指正。本人将十分感谢。 德国大学伴随着全球新公共管理理念的盛行,也在进行着德国式行政管理改革。这些行政改革贯穿着服务意识、目标意识、成本意识、精细化管理意识、绩效管理意识等理论。德国大学行政管理首要的一个理念即是服务意识。他们认为教授是大学主体,是办学的关键。大学行政服务于大学教学与科研、服务教授是天经地义的事。第二,德国大学普遍实施每四年一次的目标管理。这些目标涉及注册学生数、男女比例、运行成本控制等内容。大学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制定目标及成本控制数据来自中介机构。第三,德国大学行政管理中注重成本控制。德国大学对成本的控制是建立在大量的调研和数据基础之上的,这些数据由专业的机构来进行评估。实施成本控制,有效节约了成本。以柏林自由大学为例,实施成本控制后,其能源支出在能源价格上涨的基础上实现了连续两年下降。第四,德国大学行政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细节决定成败,从德国大学细节管理上,我们看到他们在管理上的用心投入。办公区有厨房,供员工做饭、茶歇用;卫生间放有两卷纸,以避免出现尴尬等。第五,德国大学行政管理注重绩效。德国大学近年来开始实施绩效管理,对管理较好的单位还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第六,德国大学行政管理人员中,一半左右的人为有限期合同制人员。 我们在考察中,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德国在管理体制上有类中国化的现象,即出现所谓的异化的大学行政化问题。但德国大学为何没有出现行政化问题?这们认为德国大学有以下保障举措,德国大学很难出现行政化问题。 第一,理念保障。德国大学是现代大学的发源地,现代大学理念中的核心观念在德国大学中根深蒂固。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是深入到大学各类人员骨髓中的东西。教授就是大学,大学围绕教授开开展,是理所当然的事。行政管理部门服务教授也就是顺应自然的事。 第二,组织保障。从大学层面的中心管理机构(主席团和大学评议会)到各个科系,再到最基层的教学和科研组织,德国大学行政管理体制可以说与“议会制”有着很多相似点。而各类委员会教授人数基本占绝对多数,大学里几乎所有事务都是由本校的教授决定的。 第三,制度保障。行政管理决策事务公开透明是德国大学预防腐败、避免行政化的重要机制和重要保证。德国大学的行政管理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大学校长由评议会选举产生。学校的行政管理决策公开透明,行政事务程序规范,全部处在“阳光”之下,处在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媒体的全方位监督之中。大学内有专门的内部监督机构如设立内审或检查小组;设立反腐败工作联系人制度;定期实行岗位轮换;实行分权制衡,防止权力过分集中。等举措,有效避免腐败,除去产生行政化的土壤。 第四,给力的中介机构保证。德国大学行政管理立足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其数据来源往往由社会中介机构提供。如柏林自由大学已经实施了三年多的绩效管理,其成本核算、办公用房分配等均由社会中介机构提供数据支撑。这一方面杜绝了人情风,同时也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另一方面,专业机构提供的数据也增加了行政管理的权威性与科学性。
个人分类: 国外高等教育|8625 次阅读|12 个评论
让学院成为办学主体:德国大学与学院关系定位
热度 12 lgmxxl 2013-10-6 09:22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分析之五 题记:在对德国高等教育进行为期20天的考察以后,有了一些思考与思想。但委实拿不准这些思考与思想是否反映了实际,请在德学者、学生给予批评指正。本人将十分感谢。 我认为德国高校发展中心Jutta Fedrowitz博士的这几句话可以成为经典,因为这些话,道出了办大学的真谛和基本路径。这些话是:“院系的成功(教学与研究)是大学成功的基础”;“自主独立的大学需要自主独立的院系”;“找到院系利益与大学整体利益的平衡点非常重要”;“找到单个研究人员的利益与大学利益的平衡点非常重要”。虽然我们不能说德国大学完全走上了上述路径,实现了这种治理要求。但在大学与学院(系)分权治理方面,德国大学还是做了不少工作,正在努力寻求这样的平衡点。 德国宪法保障教授的学术自由,他们认为大学是国家事业,政府不能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大学。在大学内部,这种理念也得到很好贯彻。大学与学院和系的关系,类似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有很强的联邦制特色。大学院长(系主任)的主要职责是保障教授学术自由。大学主要监督学院的长远规划、特色发展、经费分配、目标绩效。学院目标组成主要是学院申请人数、学生毕业率等。且大学监督的主要依据是社会组织的评估报告,包括成本报告、战略发展评估报告等。大学学院和系有充分自主权,大学对学院和系实施目标管理。在学院内部实施学院自治和教授治院。学院(系)层面治理的主要机构是评议会和院长。评议会主要是由教授组成的机构,也包括学生和其它教职人员。评议会既具有决策权,也具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评议会每四年改选一次。学院院长、系主任由系评议会选举产生;大学专业设置,学院院长、系主任要和教授充分协商,并由社会组织评估后决定。 根据 Jutta Fedrowitz 博士介绍,校长的主要职责包括:代表大学面向政府部门、公众、国内权威,参与各委员会,管理大学;制定规章制度;分配职位;策略,结构,协调,提供信息、紧急情况下独自作所有决定;通过系主任协调、修正教学与考试;监督院长(系主任)工作。 院长(系主任)的主要职责:代表系面向校长、公众、法律、制度及方针;管理学院日常工作,特别是教学质量保证工作;学院(系)战略、结构、设备、质量保证、财政、合同等制定与执行;向学校举荐教授人选并监督教授正确教学及考试。 校长与院长(系主任)之间:如果院长(系主任)不作决定的话,校长可以代其作决定;学校与院系目标达成;分配经费给院系;学院(系)工作质量保证;教学科研项目计划确定;院长(系主任)向校长办公室汇报工作。 从院长 (系主任)职责和院长与校长关系看,德国校长与院长关系类似我们中国大学的校长与院长关系。但有几点是根本不同的,从而使两国之间校长与院长关系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德国大学院长(系主任)由学院评议会选举产生,院长(系主任)向学院评议会负责,而不是直接向校长负责。 德国大学院长 (系主任) 由学院评议会选举产生,每四年一届。院长 (系主任) 产生机制直接决定了院长 (系主任) 必须对评议会负责,执行评议会的决策。学校校长只是行政上的领导,但并不过问学院具体事务。校长通过项目、教授职位调整、目标绩效评估等来影响学院。这些直接决定了校长并不能直接插手学院事务,从而保障了学院的自主性和自治性。 第二,德国大学学院评议会是学院民主管理、教授治校的基本载体,是学院的决策机构,也是监督学院院长 (系主任) 工作的机构。由于学院院长 (系主任) 只有评议会决策事宜下的行政执行权,因之德国大学在学院层面实现了权力的分设与制衡。分权、制衡,相互监督,有利于消除学院行政化的危机,保障学院学术权力与学术自由,最终保障学院和大学的学术组织特性。
个人分类: 国外高等教育|10281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三权分立”:德国大学治理的新变化
热度 3 lgmxxl 2013-9-27 08:17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分析之四 题记:在对德国高等教育进行为期20天的考察以后,有了一些思考与思想。但委实拿不准这些思考与思想是否反映了实际,请在德学者、学生给予批评指正。本人将十分感谢。 在影响大学发展的五个要素方面,大学制度应该是更为关键的一个。虽然有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但大学制度的创新往往是大学创新发展的更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世界大学中心的迁移,更多时间是大学制度创新的结果。在大学制度创新中,最为关键的制度创新的大学治理制度的创新。在此方面,德国大学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实施了全新的大学治理制度。 伴随着 1998 年德国《高等学校总纲法》的实施,德国大学的内部治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德国高等教育的主办权主要在州政府,各州的法规是德国大学组织制度的基础,因之,德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呈现出多样性特征。但是,各州的法规必须与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法律相一致,德国大学内部治理在呈现出多样性的同时,亦表现出统一性的特征。大体上,德国大学层面治理结构是以“大学理事会”、“大学评议会”、“校长委员会”来分别行使这三种大学的决策、立法、执行、咨询和监督职能。具体这三种机构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各大学有所不同。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为例,其内部治理结构的决策监督机构是理事会;咨询、立法机构是评议会;执行机构是校长委员会。 ( 1 )理事会 德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理事会是 1998 年《高等学校总纲法》修订实施后出现的一个新机构,它类似美国大学中的董事会。与德国各州的高等教育法规相关,德国各大学对理事会的职能定位并不相同。有些大学把理事会定位为监督机构,如巴登 - 符腾堡州曼海姆大学理事会。而有些大学则把理事会定位为决策机构。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属于后者。在亚琛工业大学,“理事会为最高级别的决策机构。理事会具有对所有事务的最终决定权。” 2007 年以后,根据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高等教育自治法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理事会的职责进一步明确,人数也得以确定。目前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理事会由 10 位成员组成,其中有 7 位校外成员,校外成员来自于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理事会成员任期为五年,各成员拥有平等的权力。其主要的职责是:①选举和解聘校长委员会成员;②监督校长的管理工作;③审核批准大学发展规划(包括战略目标草案和大学财务预算);④审核答复校长委员会的财务结算和对有关报告人事的正式批准任命。 ( 2 )评议会 评议会是德国大学实施教授治校的载体,其组织措施是教授在评议会内占有绝对的多数。在 1998 年德国《高等学校总纲法》实施之前,评议会是德国大学的决策机构。 1998 年以后,各大学对评议会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有些大学把评议会定位为“学术权力”的行使机构,如巴登 - 符腾堡州曼海姆大学评议会。有些大学则把评议会直接定位为咨询、立法机构。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属于后者。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原校长布尔哈特•劳胡特在《大学如何管理学术事务和行政工作》一文中写到:“评议会 (senate) 内部的权利构成发生了变化,这里有一些数字。这意味着,我们的评议会不仅有教授参与,还有学生、学术和非学术人员。大家从这里可以看出,教授在评议会中占有多数,其比例为: 14 ∶ 4 ∶ 4 ∶ 4 。后三个数字代表学生、学术人员和非学术人员,他们以 12 票对教授的 14 票。在 2002 年 4 月之前,评议会是最高权威,其决策涉及各个方面,包括我们需要聘用什么类型的教授等等。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理事会相当于行业的董事会,而评议会则相当于行业的托事会 (Board of Trustees) 。我们的托事会几乎是个无关痛痒的机构,因为它根本没有实权,它提出的建议我们可以考虑,也可以不予置理”。 2007 年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高等教育自治法案》实施以后,亚琛工业大学评议会的职能是:①荣誉称号授予;②制定和修订大学章程、宪章和主要制度架构;③决定由教授会和其它主要机构提出的有关妇女升迁的有关计划;④通过校长委员会组成成员名单;⑤对大学发展规划、大学战略目标、大学评估报告和大学预算计划提出建议和咨询;⑥对除医学学部外的其它学部和机构的财务分配、人员安排提出评论 ( 3 )校长委员会 1998 年后,德国大学在强化校长行政和学术权力的同时,普遍成立了校长委员会。校长委员会由校长、副校长和校长秘书组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校长委员会由校长 (Rector) 、执行校长( Chancellor )和四个副校长 (Vice Rectors) 组成,由校长担任主席。校长由理事会选聘,由评议会通过,副校长由校长提名、由评议会通过。校长委员会是大学的行政执行机构。只要校长委员会不特别向下放权,大学的所有事务都由校长委员会负责。其基本职责如下:①计划、控制与协调教员;②进行跨系事务调控;③确保按学术需求充分分配学术资源;④确保大学的发展,确保大学内外的交流和合作。大学一般日常行政工作则由执行校长( Chancellor )具体负责。 纵观德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变化,我们发现其中的基本理念是“教授治校”(在立法机构中占据多数)、“大学自治”(理事会负责决策)、“民主管理”(校内四大人员在立法机构中皆有代表)。而贯穿其中的治理理念则是“权力的制衡与监督”,这既代表着德国大学治理结构美国化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潮流。对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完善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个人分类: 国外高等教育|11812 次阅读|6 个评论
计划与自由:德国政府和大学关系之准则
热度 8 lgmxxl 2013-9-24 09:13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分析之三 题记:在对德国高等教育进行为期20天的考察以后,有了一些思考与思想。但委实拿不准这些思考与思想是否反映了实际,请在德学者、学生给予批评指正。本人将十分感谢。 政府与大学的关系问题,是大学治理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的自主、自立和自治。世界各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控制式,即政府控制大学的方方面面,从校领导任命到专业课程设置。这类关系以法国和中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为代表。一类是监督式,即政府以法律、规划、评估等为依据诱导大学发展,政府不直接管理大学事务,大学事务完成由大学自治。这类关系以美国和英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为代表。第三类是介于二者之间,政府既以法律、规划、评估等方式诱使大学,同时对大学事务也进行有限度的间接管理。这类关系以日本和德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为代表。 德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现代大学制度的开拓者德国教育大巨洪堡直接规制了这种制度的模型。这个制度模型历时二百年,虽有变化,但变化不是特别大,或者说没有本质变化。洪堡认为,政府有义务投资办大学,但不要插手大学具体事务,也不要对大学有急功近利的要求。政府要给大学以充分的宁静、自由,以实现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这种关系模式在当代德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中仍是主流思想。目前德国政府与大学关系,可以用计划与自由两个关键词来代替,也可以说计划与自由是德国政府处理与大学关系的准则。 1 、计划 德国政府处理与大学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德国联邦宪法和高等学校总纲法。德国宪法保障的学术自由影响到大学的管理及内部组织。宪法法院对此的阐释是,尤其是作为学术自由支柱的教授具有发言权/共同决定权。他们必须参与重要的决定,如选举校长及院长。在研究及教学的基本原则问题上不能违反大多数教授的意愿作决定。同时,根据德国宪法,高等教育管理权属州政府联邦政府与大学一般不发生直接关系,而是通过各式计划来实施对大学的诱使。近年来,随着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联邦政府正在以项目计划的方式影响高等学校的发展。突出的、对大学影响大的项目是卓越计划。但即便如此,联邦政府也不介入大学的具体事务,它仍是通过社会组织来对大学实施间接诱导。卓越计划的实施即安排给专门的社会组织来进行,政府主要控制计划实施的合法性问题。同样,与大学实际联系起监督管理作用的州政府也不直接插手大学事务,同样以计划来进行。州政府主要责任是依规划建设大学,依计划为大学投入足够的发展经费。一般讲来,大学运行经费的70%-80%来自政府的投入。同时,大学教授实施公务员管理,其工资也由州政府承担。但政府并不利用其权限影响教授的学术自由。 近二十年来,受新公共管理主义影响,德国州政府开始与大学签定目标达成协议,以具体目标的形式监督大学运行。这样的目标每五年签定一次。主要涉及学校引入及/或取消学位项目、学生准入标准、指定教授资格、教授及学术人员的工资标准、管理大学财产、机构内部组织程序等。一些州实施奖励性拨款机制,如大学规划做得好的大学可以多得20%的经费,规划做得不好的大学可以减少它们20%的经费。即便如此,大学事务如大学校长选任、大学专业课程设置、大学教师聘任等仍由大学做出,大学自治、大学学术自由得到保障。 2 、自由 德国宪法和高等学校总纲法把大学设计成为自治的法人机构,特别是1998年新修改实施的《高等学校总纲法》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的自主权。德国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得到较好保障。 治理大学如烹小鲜,最忌讳瞎折腾。新的高等学校总纲法实施以来,大学具备完全的自治能力。大学校长由理事会选任;大学专业设置由高校在专业评估基础上自主做出;教授推荐由大学进行,州教育部长任命;大学可以自主设置内部机构,等等。可以说,大学取得了治理大学的人权、财权和物权,大学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治理大学。 计划易于政府战略实施,自由则为大学提供制度创新的空间。当然,我们要经常质疑这种模式,德国的法律就这么管用?政府计划的管理权难道就不会孳生腐败?通过20天的考察,我感觉德国政府与大学关系之准则所以可以落在实在,主要源于背后以下事实的支撑。 第一,法律至上的理念 在德国,你可以在事事、时时、处处体验到德国人的法律至上的理念与言行。在这里,法律至上不再是空话,而是事实。你可以随时看到这样的现象:地铁中没有卖票的,也没有检票的,但他们都自觉买票;高速路上,没有随意变道的现象,更没有暂用应急车道的现象。有时,你会觉得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是难以想象的。但在德国,这是一个常规。 第二,政学分开的理念 大学事务由大学来办,政府不是万能机构。政府不能利用管理计划、财政的权力干涉大学事务。对此,北威州主管大学事务的官员赫穆•方格曼在回答笔者提问“在与大学关系中,政府主要有哪些权力?”时答到,“给钱,其它没有什么权力”。且大学在如何给钱时,也是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专家意见来执行,或者直接交给专门的社会中介组织来完成。应该说,德国有发达的社会中介组织,由他们替政府履行监督大学事务,受到各方认可。在德国,找人说情、请客吃饭是不太可能办成事,甚至会坏事的行为。 第三,公开透明的理念 在大学与政府关系中,在政府履行大学管理监督事务过程中,公开透明的理念深入人心。阳光执法得到大学认可,得到社会认可。正是这种信息完全公开的理念,杜绝了腐败的生成。 如今,我国在处理政府与大学关系方面,正在学习德国。但如果背后支撑的理念未形成,未建立,这样的学习肯定会走样。
个人分类: 国外高等教育|906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德国大学停滞原因之国际化篇
热度 1 lgmxxl 2010-8-3 09:53
德国大学曾经雄居世界大学傍首 70 年,是世界各国大学的翘楚。 1810 年,伴随着柏林大学的创立,洪堡提出的大学教育三原则:“独立性、自由与合作三者相统一的原则”;“教、学与研究三者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统一的原则”成为德国大学办学的基本理念。由此,德国大学有了大的发展。 19 世纪的德国大学成为世界公认的科研中心,成为世界各国大学争相学习的对象。根据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1982 年译 ) 一书中的统计,在 1939 年以前德国科学家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占绝对优势,共计 36 人获得诺贝尔奖,占全世界获奖人数的 1/4 强。 然而, 19 世纪末期,德国大学风光不再,世界大学的中心还是毫不留情地由德国转移到了美国。最近几年《世界大学排名》显示,名列前茅的总是美国和英国的精英大学,而欧洲大陆的大学很难获得好名次。在 2009 年世界大学的排名中,德国大学只有四所进入了前 100 名。排名最高的德国大学是慕尼黑理工大学,位列第 53 ;海德堡大学,位列第 57 的;慕尼黑大学,排名是第 98 位;首次挤入前 100 名的是柏林自由大学,位列第 94 。最近十年的诺贝尔奖也较少光顾德国大学的科学家。 德国大学为何会停滞不前呢(这里只是和美国大学对比而言)?这其中既有韦伯所说的科层机构、组织机制问题,也有其治理结构问题;当然也有大学不适应社会环境的问题。但其国际化程度低也当属德国大学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是国际化的机构。自其诞生之日起,大学就是国际化的机构。大学的教师由各个国家的人员组成;大学的学生也来自不同的国家;其语言也是通用的拉丁语;学科设置也基本是文、法、神、医四大学科。但时到今天,大学国际化的内涵在增加:国际交流在大学成长中的意义日益增加。这其中既包括学术的交流,也包括学者、学生的交流。在国际交流中,各民族的文化得以尊重,多元化的交流促进学术的共生。当今各类大学评价机构,都不约而同地把一所大学的国际化程度纳入评价范围,并占有较高的分值。但在这些交流中,语言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说当今的世界语是英语,其它任何一个语种都难以匹敌。没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就谈不上国际交流。由是,我们也就产生了一个最简易的检验一所大学国际化程度的方式:看其网站的语言种类,特别是英语网站的完善、完美、完全程度。虽然一所学校的英语网站做得十分好,甚至如同其本民族语言网站一样好、一样全,我们不能完全认定这所大学国际化程度高。但反过来,则一定是公理。即如果一所大学的英文网站做得不好,比其本民族语言网站做得差得多,那么,可以肯定这所大学的国际化程度是不高的。如此,我们用这一“理论”去检验一下德国大学,我们就会发现德国大部分大学的英文网站做得不好。其一级、有些是二级网页还可以是英语的话,那么三级以后的网页基本上不是英语了。以下两图截自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原柏林大学)网站。在图 1 中,我们可以看到英语的大学行政机构和各种委员会的设置情况。可你点击具体的“委员会”时,则是德文了(见图 2 )。如此,我们就不能很好了解德国大学的情况了。 一个不为人所了解、所研究的大学,一定不是国际化程度高的大学,它也一定不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从网页这样一个小小的视角,虽然不能从英语网站的优劣断定这所大学是一流大学,但却可以从英语网站优劣断定这所大学不是一流大学。柏林大学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其英语网站给了我们认识它的一个视角。 图1: 柏林洪堡大学行政机构和委员会设置情况截图 图 2 :柏林洪堡大学各行政机构和委员会具体情况截图
个人分类: 国外高等教育|7633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0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