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谣言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谣言

相关日志

[纪念] 《知乎》网站的那个“反对康托尔的对角线论证”谣言
zlyang 2020-10-31 13:38
留着《知乎》的谣言,帮 俺这样的无名小老太监 出名吧! “恶名也是名。” “谣言,是不用付费的广告!” 《知乎》网站的那个“反对康托尔的对角线论证”谣言 一、《知乎》网站某帖子里的一个不实说法 在 2015-04-23 之前,《知乎》网站有一个帖子“康托尔著名的对角线证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790154 里面说: 康托尔著名的对角线证明? 看到网上很多所谓的数学爱好者,基层讲师,副教授在反对康托尔的对角线论证,即康托尔关于 区间里的元素的个数不是可数的无穷的对角线证明法。虽然这个已经是教科书上的东西了,但是是否数学界到目前为止真的存在争论?如果有那么争论点在哪儿? 附,详见什么杜立智,杨正瓴,沈卫国等的新浪微博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7757do=blogquickforward=1id=557053 这 真是吓死人!! 说俺“ 反对康托尔的对角线论证 ”,谣言,绝对是谣言!! 二、纠正《知乎》网站的该不实说法 俺昨天在此条下面贴出: 我是杨正瓴。 My God!买糕的!! (1)俺什么时候“反对康托尔的对角线论证”? (2)没有“Cantor theorem 康托定理”,俺可怎么活啊! 俺能活到今天,五分之一的原因是“Cantor theorem 康托定理”。楼主要俺去自杀? (3)楼主可不要乱说!! 参考文献: Cantor theorem.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https://encyclopediaofmath.org/index.php?title=Cantor_theorem Cantor's theorem | mathematics | 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Cantors-theorem 三、《知乎》网站,请您不要受伤 《知乎》网站,请您不要受伤。我不是针对您网站的。我只是感慨“造谣是多么的轻而易举”。 网上的各种帖子,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参考资料: 知乎,康托尔著名的对角线证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790154 相关链接: 2018-05-11,【网络谣言一例】康托尔著名的对角线证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13395.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 网络谣言 !
0 个评论
关于蝙蝠的若干谣言和事实
yanjx45 2019-12-17 11:05
关于蝙蝠的若干谣言和事实 Myths and facts 在英语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 蝙蝠恐惧症 ( chiroptophobia) :对蝙蝠的恐惧 。 患 蝙蝠恐惧症 ( 简称 恐蝠症 ) 的人在西方国家较多,而在中国目前还相对较少,因此 恐蝠症 在中文中目前还是一个新名词或新病种 。 恐蝠症 在西方国家较多在中国较少,这与不同的文化传统有关。 可 参见本人的相关博文: 克服蝙蝠恐惧症(简称恐蝠症)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209354.html )。 但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 恐蝠症 都与对蝙蝠的 误解 有关,因此为了克服恐狂症,有必要澄清相关的一些基本事实。 What you thought you knew is probably wrong. 你以为你知道的可能是错的。 蝙蝠不是会飞的老鼠 ;它们与啮齿类动物一点关系都没有。蝙蝠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动物,生物 学 们在动物分类中把它们归为一类,称之为 翼手目( Chiroptera) 。 蝙蝠不是瞎子 。大多数蝙蝠的视力和人类一样好。果蝠的视力很像猫,能适应低光照。果蝠也能看到颜色。 蝙蝠 用高效的声纳系统进行回声定位 。 事实上,以昆虫为食的蝙蝠装备了内置的声纳系统,使它们能够在漆黑的环境中以极快的速度飞行。它们独特的 回声定位能力 比 人类建造的任何类似系统 都要 高效数千倍 。如果一只蝙蝠突然扑向你,那可能是为了抓捕你头顶盘旋的蚊子,而不是想在你的头发中做窝。 蝙蝠不丑也不脏 。 大多数蝙蝠的脸都很可爱,有些甚至像鹿、兔子和小吉娃娃。像猫一样,蝙蝠花大量的时间梳理它们的皮毛,使其柔软如丝。 全球只在拉丁美洲分布有 3 种吸血 蝙蝠 。 世界上 总共大约 1,100种蝙蝠中,只有三种是主要分布在 拉丁美洲 的吸血蝙蝠。吸血蝙蝠非常小 (大约一 小 包 m m巧克力豆那么大)。吸血蝙蝠不会攻击人类或吸我们的血;他们更喜欢从其他动物那里 每次 得到 一 茶匙 份量 的食物。剩下的 1097种左右蝙蝠以昆虫、水果、花蜜和花粉为食。有些种类吃鱼和青蛙。以昆虫为食的蝙蝠每年夏天 在全球 要吃掉 数十亿吨昆虫 。他们保护我们的作物,降低我们在市场上的成本。果蝠通过授粉和种子传播为我们带来了 450多种商业产品和80种药物。超过95%的雨林再生来自于果蝠传播的种子。 蝙蝠不携带狂犬病 ,然而,它们有 潜力 感染这种疾病,就像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实际上, 即使是在蝙蝠狂犬病最为流行的中美洲,也 只有 不到 0.5% 的蝙蝠感染了这种疾病。事实上,在所有有记录的历史中,每年死于与家庭宠物接触的人比死于与蝙蝠接触的人要多 得多 。 例如在美国,尽管已消灭了来源于犬的狂犬病,但每年直接被狗咬死的人平均有 30 人,而因蝙蝠狂犬病死亡的人数只有 0 - 2 人。 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触摸或 徒手处置 蝙蝠 ,因为它们可能出于自卫而害怕和咬人。蝙蝠是野生动物,所有的野生动物都可能是危险的。此外, 掉落在 地 上的 蝙蝠更 可能是患 病 的 ,所以它们不应该被 徒 手 营 救。 蝙蝠是腼腆的 、 温和的 、 聪明的 。它们是地球上繁殖最慢的动物之一。大多数蝙蝠每年只 产 一只幼仔。蝙蝠妈妈用一对胸脯喂养她的宝宝。蝙蝠的平均寿命是 25到40年。 蝙蝠数量 正 急剧下降 , 白鼻综合症( White Nose Syndrome) 等传染病 对它们的威胁更大。美国有一半的蝙蝠被列为易危、珍稀或濒危物种。 参考文献: Myths and Facts https://batworld.org/myths_facts_page/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6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估计今天网上的谣言特别多
jiangjiping 2019-4-1 08:20
估计今天网上的谣言特别多 蒋继平 2019年4月1日 今天是4月1日, 在西方国家是一年一度的“愚人节”。 愚人节就是让人们“合法”地恶作剧。 所以,在今天12点之前, 我估计网上的谣言特别多。 这是因为即使被查出是谣言, 也是属于“合法”的闹剧, 不需要担当任何法律责任。 当然, 由于严格的舆论监管, 很多属于恶作剧的言论可能不能如愿以偿地在网上公开发表。 我不知道在中国是否有愚人节这个概念, 是否有人在这一天会在某些场合搞些“恶作剧”。不过, 不管这么说, 我希望这样的恶作剧不要做得太过分。 玩笑一旦开得过头了, 很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到时候再反悔就为时已晚了。 说到这里, 我的意思是希望大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要将一些谣言反复不断地在网上转发和传播。 在转发一条信息前, 先用知识来审查一下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然后用逻辑思维来思考一下是否合乎常理。 对于秘闻之类的信息,最好不要信以为真, 要是真正属于秘闻, 怎么会在网上公开流转。 这显然有违逻辑。 是不是? 要是你跟着转发一些谣言之类的信息, 虽然你不是始作俑者, 但是也是造谣者的帮凶。 在今天这样的特殊日子, 你不经意间转发或者传播了一些谣言, 那么你就是被人捉弄了的“愚人”。
个人分类: 节日感言|2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红又甜的西瓜被“打了针”吗?这个夏天我们只想静静地吃口瓜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8-8-6 16:21
炎炎夏日,估计没什么比来口冰镇西瓜更解渴的了。但是吃起来又沙又甜的西瓜,到底是不是打了传说中的“甜蜜素”?西瓜出现“白筋”正常吗?还有关于西瓜的多种传闻到底都是不是真的?这口瓜还能不能放心地吃了? 西瓜等瓜果会通过打针增甜增色吗? 2012 年5 月,微博中传“现在瓜农给西瓜里打药,长得快好卖钱;西瓜都是南瓜秧上嫁接,瓜农自己从来不吃”,并称“打针西瓜”注射了甜蜜素和胭脂红。传言中,“业内人士”甚至表示,“除了西瓜,还有橙子、柚子这样的水果,都很容易用注射方式添加甜蜜素”。 “打针西瓜”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并引发热议,此后每到西瓜上市的时节,“打针西瓜”“甜蜜素西瓜致癌”等谣言在网络中反复传播。例如,2014 年,多个微信公众号发布“紧急通知,有一种西瓜不能吃!”的消息,说有很多黑心商贩给未成熟的西瓜打针,注射禁用食品添加剂甜蜜素和胭脂红,这些添加剂会损害肝肾、影响儿童智力发育。这条信息用了大大的感叹号,通过一个所谓的“业内人士”自揭内幕,揭秘“西瓜内部的悲哀”,说给西瓜打针已经是“西瓜市场的一个公开秘密”。这些传言不仅言之凿凿,而且有图有细节,其中两张图片就专门标示了“打针的痕迹”,在微信中被广泛转发。 除了西瓜打针,网络中还爆料了一些其他水果也存在“打针”的现象。2012 年,一网友发布微博称,他在某果品批发市场看到,有商贩戴着手套,拿着针筒,往青黄的未熟透的柿子里注射一种液体,怀疑是催熟剂;2016 年,网传香瓜底部有眼,疑似是“向香瓜底部注射添加剂时留下的针孔”。 2012 年5 月,《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西瓜生产地瓜农,明确指出“西瓜打针增甜”是谣言。2014 年6 月,针对微信中传言“西瓜打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通过现场实验的方式证明,“西瓜打针”不可行。近年来,包括新华网、人民网、《新京报》、《南方日报》等媒体都通过不同方式对该谣言进行了科普辟谣。 直击谣言 “打针西瓜”一类网络爆料属谣言,是由部分媒体从业人员及网民不了解西瓜等瓜果的生长发育习性、栽培技术、生理或病理病害及采后生理,加之一些肥料厂商非正当竞争宣传,以讹传讹导致的。“西瓜打针增甜”不仅不可行,还会使西瓜很快变质。西瓜出现“白筋”等是正常现象,非安全问题。西瓜嫁接是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种植方式,不影响人体健康。 炎炎烈日,放心吃瓜 注射不能增甜,还会使西瓜很快变质。给西瓜打针既不能真正将所谓的增甜成分注入西瓜,也不能改善品质提高售价。在西瓜生长过程中及采收后,对西瓜果实采用打针方式注射液体物质,是不可能被西瓜吸收的。因为植物只通过维管束组织吸收水分与营养,强行注入的液体物质,只会在微小组织内积累,且会破坏西瓜瓤组织特性,不可能像传言中描述的那样西瓜瓤呈红色且汁液也很“丰富”。注射过外来液体的西瓜会在短时间内变质,不利于瓜农与瓜商,不可能成为行业普遍存在的“潜规则”。在西瓜栽培过程中,一亩地西瓜有六七百株苗,瓜苗的维管束十分细小,注射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即使有液体注射到苗中,也要通过植物自身的吸收、转化才能成为果实的成分,甜蜜素、胭脂红是不能被瓜苗正常吸收转化的。育种和栽培技术的发展使瓜的含糖量和甜度有了根本保障,使用打针这样的小手段完全没有必要。 西瓜出现“白筋”等是正常现象。在传播“西瓜打针”的微博中,还附有瓜瓤中有“白筋”“黄色硬块”等照片,认为是“西瓜打针”的证据。西瓜出现“白筋”是由于在西瓜子房发育及果实生长过程中,遇到低温连阴天或管理不当,植株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协调,导致子房与果实营养缺乏、发育不良,或者是由在低温下授粉不均匀,部分组织发育受阻造成的,可能影响瓜的味道,但并非安全问题。至于西瓜果实内部出现白籽,可能是因为在早春西瓜授粉中出现授粉、受精不良。同时,无籽西瓜品种出现小白籽是正常现象,与外源物质无关。 西瓜嫁接是一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种植方式,不影响人体健康。嫁接技术已经使用了1000 多年,是利用植物间互补特性提高作物产量的技术,也是有机农业提倡的一种重要生产方式,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对于西瓜生产而言,嫁接是一种必然选择。因为西瓜存在连作障碍,也就是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西瓜,从第二年开始就会出现抗病力降低,病害发生,导致植株死亡甚至绝收的状况。西瓜采用南瓜及葫芦作为砧木来换西瓜的根系,这是全世界解决西瓜连作障碍的有效方法,在很多国家均有大范围的推广。如果采用不当的嫁接砧木或者栽培不当,嫁接西瓜可能口感偏硬,风味稍差,但这不意味着嫁接西瓜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本文摘编自李祥洲,邓玉主编《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第一部分“种植业篇”,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主编: 李祥洲,邓玉 责编:王静,陈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ISBN:978-7-03-055905-0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影响国计民生、牵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团队2012~2017年的网络舆情实时监测数据为基础,精选出60个舆情热点问题,梳理、概括不同问题的起因、演化和消解过程,并组织权威专家对热点问题作出了性质诊断,提出了风险交流要点,形成了公众经常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问题的科学解读方案。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1555 次阅读|5 个评论
喝普洱茶致癌是不是真的?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8-5-16 16:57
据监测,有关“喝普洱茶致癌”的说法最早出现于2010 年前后,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抽取的70 个普洱茶样品全部检出了黄曲霉毒素B1。 2012年3 月,新浪微博认证用户“人体工程学李××”在微博中提及,喝普洱茶最容易得癌症,茶里有大量的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微博称,“幽门杆菌会造成胃癌,茶让幽门杆菌无法粘在胃壁上,且茶里面的苯丙氨酸会让人心情好,喝普洱茶是得癌症最快的方法,因为放了太久,里面有大量的黄曲霉毒素是致癌物!” 这条微博在几天内被转发了1 万多次,其他网站和传统媒体也纷纷进行了转载,引来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评论,有些一直喝普洱茶的人开始困惑,也有些人质疑这种说法的科学性。据李×× 说,他并没有进行过关于普洱茶是否致癌的临床研究,也不是从事医疗或食品安全的专家,在微博实名认证中的身份“人体工程学”也是他自创的一套学说体系。 2017 年7 月,《科学世界》杂志发表了《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一文,再度令普洱茶是否致癌问题成为朋友圈热点。 “喝普洱茶致癌”的说法,遭到了茶叶领域多位权威专家的强烈反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在第一时间力挺普洱茶,他指出,曾对多地的普洱茶测定过,只有极个别样本发现过微量的黄曲霉毒素,其量根本不构成致癌威胁。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也通过微信等渠道发文表示,普洱茶不是适合产生黄曲霉毒素的“材料”,在正常条件下生产的普洱茶是不会产生黄曲霉毒素的。 两位院士的解读得到了大部分媒体和网民的认同,《经济日报》、《新京报》、果壳网等媒体相继进行了转载报道和深度解读。“普洱茶致癌论”在网上发酵,让茶人很受伤。2012 年3 月26 日,昆明茶叶行业协会发出公告,驳斥普洱茶致癌论,并将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2017 年9 月,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向《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一文作者提起诉讼,同时向其索赔名誉损失费600 万元。 问题实质 “喝普洱茶致癌”属谣言,是因为部分媒体及网民不了解普洱茶发酵过程、制作工艺及贮存等基本常识,主观臆断、过度夸大。 普洱茶发酵过程主要是有益菌群和湿热发挥作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带入杂菌,但受有益菌群和茶多酚等物质的抑制,杂菌难以繁殖。即使已经霉变的普洱茶,虽有益菌群受到破坏,但也不会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容易在高油脂环境中产生,茶叶缺少产生这类毒素的温床,不可能出现大量的黄曲霉毒素。 科学真相 普洱茶并不是黄曲霉菌的适生基质。每种生物都有它的适生环境。黄曲霉菌喜欢在具一定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基质中生长和繁殖,并形成毒素。而普洱茶是一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很低的农产品。普洱茶鲜叶经晒干渥堆后要人工接种或自然接种金花菌,在这种情况下金花菌成为一种优势种,其他微生物很难在这种条件下生长繁殖。此外,茶叶中的茶多酚化合物对黄曲霉菌的生长和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这已为许多中外科学家所证实。因此,普洱茶可以被认为不是黄曲霉菌的适生基质。 普洱茶的生产工艺不适合产生黄曲霉毒素。 普洱茶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称为普洱茶生茶,就是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将采摘的云南大叶种鲜叶经过晾晒,形成普洱茶生茶,有些压制成茶饼等不同形状,然后储藏存放,自然发酵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后饮用;另一种称为熟茶,即将普洱茶生茶进行后发酵处理,形成普洱茶熟茶特有的品质。从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和过程看,普洱茶由生茶变成熟茶,要经过好几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微生物菌群、酶、湿热、氧化等综合作用,从而构成普洱茶的香味。参与发酵的菌群均是有益菌群,没有黄曲霉菌。 现代普洱茶的生产,会采用一种叫“渥堆”的方式,在保证普洱茶基本品质的前提下,缩短生产周期。所谓渥堆,就是一个固态发酵的过程,其中涉及的微生物种类较多,如今已经研究得很清楚,发酵前期以黑曲霉和根霉为主,后期出现了灰绿曲霉、青霉和酵母—这些菌种均对健康无害。黑曲霉是发酵过程中的主要优势菌种,约占微生物总数的80%。研究表明,当培养基中含有黑曲霉、溜曲霉时,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黄曲霉菌的生长会受到抑制。 此外,茶叶中含有的某些化合物如单宁、咖啡因等可以抑制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实验显示,当咖啡因含量为0.5 毫克/ 毫升时可以抑制86% 的黄曲霉毒素产生,当达到2 毫克/ 毫升时则完全抑制黄曲霉毒素产生。 假如普洱茶中检出了黄曲霉毒素,则有可能是普洱茶在流通等环节由于环境条件不佳,导致产品沾染了黄曲霉菌,而此时温度和湿度又合适,沾染的黄曲霉菌乘机生长和繁殖,从而产生黄曲霉毒素。不过,这种流通中遇到的污染问题,是很多食品都会有的风险,需要加以防范和控制。 我国的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很低且浓度不高。资料表明,印度、伊朗、奥地利、德国等国科学家共计分析了209 个产自我国的普洱茶样品,结果阳性样品有23 个,占样品的11.0%,其中黄曲霉毒素B1 含量高于5 微克/ 千克的茶样有9 个,占茶样的4.3%。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等6 所国内科研院所曾测定的452 个普洱茶样品中,检出有黄曲霉毒素的样品为42个,占样品总数的9.3%,有17 个茶样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高于5 微克/ 千克,占样品总数的3.8%。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在发表的资料中,为了验证黄曲霉菌能否在普洱茶中生长,在部分茶叶样品上进行了黄曲霉菌的人工接种。上述结果表明,我国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很低且浓度不高。 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引发的致癌风险极低。判断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对饮用者是否造成安全问题的关键应该是饮茶时有多少黄曲霉毒素进入人体,即摄入量是多少。饮茶时人们只喝茶汤,并不将茶叶摄入体内。因此,人体通过饮茶摄入的黄曲霉毒素的量,需考虑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 的残留量、黄曲霉毒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消费者的饮茶量。黄曲霉毒素B1 基本不溶于水。文献报道它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00 毫克/ 升。根据相似溶解度化合物估计,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的浸出率不会超过15%。 根据在极端保守假设下(我国所有人群都是普洱茶的高消费人群,且饮用的茶都被黄曲霉毒素高度污染)进行的风险评估结果,每1000 万人中仅3.2 人会因饮用普洱茶而诱发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细胞癌(448 人/14 亿人口),因此,可以说因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致癌的风险极低。我国人民饮用普洱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普洱茶消费较多的云南省未见有大比例肝癌发病率增加的报道,这是最可靠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因此,普洱茶可以放心饮用! 本文摘编自李祥洲,邓玉主编《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第一部分“种植业篇”,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主编: 李祥洲,邓玉 责编:王静,陈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ISBN:978-7-03-055905-0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影响国计民生、牵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团队2012~2017年的网络舆情实时监测数据为基础,精选出60个舆情热点问题,梳理、概括不同问题的起因、演化和消解过程,并组织权威专家对热点问题作出了性质诊断,提出了风险交流要点,形成了公众经常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问题的科学解读方案。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1118 次阅读|4 个评论
【网络谣言一例】康托尔著名的对角线证明
热度 1 zlyang 2018-5-11 09:10
【 网络谣言 一例】康托尔著名的对角线证明 不久前无意之间,发现【 网络谣言 一例】: 知乎》数学》康托尔( Georg Cantor ) 集合论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790154 现在抄录如下: 康托尔著名的对角线证明? 看到网上很多所谓的数学爱好者,基层讲师,副教授在反对康托尔的对角线论证,即康托尔关于 区间里的元素的个数不是可数的无穷的对角线证明法。虽然这个已经是教科书上的东西了,但是是否数学界到目前为止真的存在争论?如果有那么争论点在哪儿? 附,详见什么杜立智,杨正瓴,沈卫国等的新浪微博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7757do=blogquickforward=1id=557053 My God!真傻什么时候“ 反对康托尔的对角线论证 ”过? 所以, 造谣,是件容易的事情。睁着眼睛说瞎话就可以了。 《知乎》网站,请您不要受伤。我不是针对您网站的。我只是感慨“造谣是多么的轻而易举”。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 网络谣言 !
12452 次阅读|3 个评论
清明时节话春茶丨网传“春茶含过量农药”是真的吗?
热度 9 sciencepress 2018-4-8 16:17
每年清明前后是春茶上市的时节,关于茶的“应景”文章同时刷爆各类社交平台。不少爆料宣称,“春茶中含过量农药,一喝就中毒。而夏秋季的茶叶更是可怕,连茶农自己都不喝。”曾有不少微信公众号转发了题为《中国98%的茶都有农药残留,各大茶叶品牌纷纷躺枪》的文章。文中称,目前中国市面上的茶叶大都喷洒农药,因此“喝茶等于喝毒”。舆情监测显示,相关谣言最早出现于2012年前后,当时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叶专家陈宗懋就曾出面辟谣。 春茶中含过量农药吗? “春茶中含过量农药”,以及“中国98% 的茶都有农药残留”的说法都属于谣言。 部分媒体别有用心地利用个别孤立的检测数据进行片面分析,从而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部分消费者和网民由于对茶树的生长过程缺乏了解,更不了解农药的用途和用法,偏听偏信助长了谣言的传播。 春茶树由于其生长特性,根本不需要使用农药。夏秋季根据茶树病虫害发生情况会合理使用农药,只要是按规定生产的茶叶,即使存在农药残留,也不一定会超标,更不等同于有毒有害。 科学真相 春茶树受病虫害危害小,基本不用药。 春茶一般指茶树越冬后第一轮萌发的芽叶经采摘加工而成的茶叶。我国大部分茶区尤其是名优绿茶区,春茶生产期间因气温较低,病虫害基本不发生,因此基本不用农药。 茶树的主要虫害如茶小绿叶蝉、茶尺蠖等在6 月中下旬到9 月高发;而茶树常见病如茶轮斑病、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病等则会出现在夏秋潮湿多雨的季节,因这些病对茶叶的产量影响不大,茶农一般也很少用农药。现在市场上价格比较高的春茶,除了口感好、营养物质丰富外,还较少受病虫害影响,基本上没有农药污染,特别是早期的春茶,更是一年中绿茶的佳品。 有农药残留不等于有毒有害。中国有机茶种植面积占茶园面积的2%,这部分完全不用任何化学物质。茶树生长过程中,使用农药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这些农药的使用,导致茶叶有农药残留;此外,茶园周边其他农作物使用农药,会间接导致茶叶有农药残留。这些农药残留只要不超过标准限量,对人体就是没有危害的。 通常,在6 月中下旬到9 月下旬,田间一些病虫害较为集中发生,有必要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只要使用的农药种类和用药量遵守相关技术规程,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摘的鲜叶,经加工制成的茶叶产品都是安全的。农业部每年对茶叶生产企业、批发市场、零售渠道等多环节进行抽查,全年二季度(春茶)和四季度(夏秋茶)抽查800 多个样品,2014~2016 年的合格率分别是94.8%、97.6%、99.4%,政府对茶叶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加大,合格率不断提升。早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茶叶生产就全面停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的是低毒低残留农药;现在用水溶性低的农药来替代水溶性高的农药,进一步提高了茶叶的安全性。 我国茶叶出口100 多个国家,质量安全达标。资料显示,我国茶叶年产量为240 多万吨,出口量为30 多万吨,出口到100 多个国家,分别满足了各个国家不同的进口要求,说明我国的茶叶质量安全是可控的,也是可靠的。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最大农药残留限量》(GB2763—2016)对茶叶的农药残留有严格的规定。相关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是经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得出的结论,是保留了安全系数的。 所以只要农药残留符合国家食品限量标准的茶叶,就不会对消费者产生任何危害。在茶叶病虫害防治方面,我国优先选用生物、物理的绿色防治方法,减少农药使用,在需要用药时,尽量选择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这些农药都是在相关部门有登记的,而且是在安全期采制,保证了茶叶产品的安全。 \0 \0 本文摘编自李祥洲,邓玉主编《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第一部分“种植业篇”,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0 \0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主编: 李祥洲,邓玉 责编:王静,陈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ISBN:978-7-03-055905-0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影响国计民生、牵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团队2012~2017年的网络舆情实时监测数据为基础,精选出60个舆情热点问题,梳理、概括不同问题的起因、演化和消解过程,并组织权威专家对热点问题作出了性质诊断,提出了风险交流要点,形成了公众经常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问题的科学解读方案。 (本期责编: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281 次阅读|9 个评论
如何识别“央视终于播了的视频”的新旧程度
热度 2 fdc1947 2018-3-26 08:35
如何识别 “ 央视终于播了的视频 ” 的新旧程度 在网络如微信的朋友圈或聊天群里,经常有 “ 央视终于播了 ” 之类的视频或文章。某些人企图借助中央电视台的 “ 权威 ” ,使自己的视频或文章得到更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的信任,也有了较高的点击率。 这类视频不外乎以下两类。一类是纯粹的谣言,弄一个中央电视台的片头,底下所列的文章或视频说的事情与中央电视台根本没有关系,例如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的 “ 中国(退伍)军人在台湾杀死 3 个小鬼子 ” 、 “ 日本炮轰中国渔政船 ” 之类的。这些文章或视频比较容易看出来破绽,因为它并没有央视的主持人的说话,也没有央视的台标等等。当然,也有更恶劣的,它只是要央视屏幕的一个 “ 框 ” ,而把栏目下面的字幕涂改掉了,改成了它们的谣言,这样增加了它的欺骗性。不过如果涂改的手法不高明的话,还是容易看得出涂改和伪造的痕迹。 另一类则不完全是谣言,而是过去一些年央视的节目。也就是说,它是把旧闻伪造成新闻。应当说,在过去一些年中,央视在节目中揭露过一些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努力,这方面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把几年前的旧闻翻出来,好像问题又是新的,这对于努力解决问题的地方是不公平的。特别像一些产品的质量问题,这对于现在早已接受批评并认真改正了的企业或地方是不公平的。另外,央视也犯过一些错误,播出过一些不实的报道,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批评别人、批评错了。现在把过去错播的东西拿出来,说是如今 “ 刚刚 ” 播出的,显然也是很不好的做法。 如何识别这些视频的新旧呢?对于有一部分视频,可以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央视有的视频(例如 “ 新闻 1+1” 等)都往往在左下角显示播出了日期(月日和星期几),就是没有年份。如下图所示 上图所示的是前几天的视频,今年 3 月 22 日,即上个星期四的。由于一年是 365 (或 366 )天,一个星期是 7 天。 365 或 366 都不能被 7 整除,所以,去年和前年的 3 月 22 日就不可能是星期四了。由于去年的 3 月 22 日到今年的同一日期相差 365 天,而 364 = 7 × 52 ,就可以知道, 364 天即 52 个星期之前即去年的 3 月 23 日是星期四,而 22 日则为星期三。同样,可以找到前年( 2016 年)的 3 月 22 日为星期二,而 2015 年的 3 月 22 日则为星期日( 2016 年有 2 月 29 日,中间多一天)。如此再往前推,要到 2012 年的 3 月 22 日,才又是星期四。 这样,利用屏幕上显示的几月几日是星期几这个信息,就可以知道这是最近五六年内哪一年的视频了。 当然,现在有可以不动脑筋的方法,就是查看手机上的日历,对于大多数人,比自己计算还要快,而且不容易出错。 例如,前几天微信上面很多朋友都在转发的一则“央视刚刚播出”的关于过度医疗方面的视频,引起很多本来就对医院不满意者的愤怒。但是,仔细看一下央视视频左下角显示的时间是“ 1 月 9 日星期四”,这就显然不是今年的新闻。因为今年的 1 月 9 日是星期二,根据上面所说的办法,可以推出去年 2017 年 1 月 9 日就应当是星期一, 2016 年则是星期六(闰年), 2015 年为星期五,而 2014 年 1 月 9 日才是星期四。这样,我们容易知道这个所谓“刚刚播出”的事情已经是四年多以前的事情了。实际上也是如此,这个四年前的视频中,中央电视台只是片面的报道了四川省绵阳市的那位“走廊医生”的一面之词,在那年三月的“两会”上,四川省的有关人大代表已经把问题说的很清楚了。像这样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现在再作为新闻拿出来传播,除了制造混乱以外没有什么意义。而我们看一下视频上的日期和星期,就能够很简单地识别出来,这不是一个新闻,而是四年多以前的旧闻。 这个办法非常简单,只是需要稍微留心一下即可。 实际上,很多谣言都是漏洞百出的,而很多都是过去多次流行过的,我们留心一下,或者再到网上查一下,往往就能够辨出真假。当然,有些人明明知道是谣言,却因为符合自己的心愿,硬要再去传播,甚至扬言:“只要说得有道理,就是谣言又何妨”,那就是另外一件事情。对于他们,争辩和辟谣都是多余的。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381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7: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