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周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李中华教授谈国学教育(节选)
pkullt 2010-1-16 10:03
一.国学:精华与糟粕 记者: 这几年有一个所谓国学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您怎么评价当前的国学热呢? 李老师: 当前的国学热是一种积极的思想文化思潮,但确实存在一定盲目性。国学热实际上是什么东西都出来了:周易的算卦,风水,推背图等,很多并不符合先进文明发展方向的东西,也出现了。很多人没有鉴别能力,只要国学就说是好的,尤其是只重形式而忽略了真正的国学精髓。就拿清明节的祭祀来说,儒家祭祀的本意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人不能忘了本,不能忘了自己的来历。但是现在呢,祭祀烧掉的东西什么都有:股票,美元,彩电、冰箱、别墅、小轿车,据说还有纸糊的二奶,简直成了骗鬼的闹剧。这不是文明,而是愚昧。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有一个口号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是西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对国学真正精华的吸收。原来是一概扔掉,现在是一概地吸收。因此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何扬弃国学里面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不符合人文理念的东西?周易、儒学、佛学、道家,实际都有这个问题,这就需要对经典有一个重新的理解和诠释。 二.国学的诠释:以文本为基础,以时代精神为延伸 记者: 传统文化思想基本以古文形式存在,这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即使专家之间,在某些语句的解读上也存在很大分歧。李老师您能否讲一下对经典的解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李老师: 解读经典,必须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有一个重新的理解和诠释,那就是发展。对传统文化没有新的诠释,就没有发展,那它就变成一个死的东西。 记者: 现在文艺界有一种非常庸俗的娱乐心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有害的。比如很多人就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历史。专家的意见应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百家讲坛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目前争议很大。 李老师: 这和讲解者自身的理解有关系,多数时候就是理解问题。比如于丹,为国学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口才很好,思维也很敏捷,但在她的讲说中也有不足。比如她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小人解释成孩子,这就是文本的误读了,小人是和君子相对的,道德不够高的,修养不够足的,叫做小人,在古代,小人并没有太多的贬义。她的解读是一种新诠释,但是 新诠释一定要得到文本的支持,并不能违背学术规范,这是当前国学普及教育中应该注意的。文本可以做这种解释也可以做另种解释的时候,诠释者可有一个诠释的余地,但文本说黑的你却说它是白的,这即是违背文本的错误诠释。 三.国学教育中的问题 记者: 您除了给在校学生上课之外,也有很多面向成人的讲座,您觉得国学教育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李老师: 国学是一个各种思想混杂的复杂体系,因此国学教育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进行,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道德情操,提高认知能力,增强民族智慧为目的;其次是有选择,国学内容多如牛毛,体系庞大象大江大海;第三是要抓住核心,取其精华,积极引导,准确诠释。如《老子》五千言,思想有很多,核心的东西是无为。无为,就是在不违背自然、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的为。 佛教也一样,佛教的基本精神,不是要你逃避,而是让你放下,放不下内心的执着,世上无处可逃。 在教学上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术本身的问题和大众对国学中儒、释、道基本价值和基本精神需求的区分。 讲《周易》便是如此,《周易》的精华不在算卦。算卦的东西灵不灵?它怎么能灵? 要善于引导,不能投其所好,学习《周易》的目的之一,便是要破除对《周易》的迷信。 我们中华民族最高智慧就集中在《周易》里面。《周易》的核心是变的问题,客观世界在变动,所以人的主观世界也要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动而变。 四.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传统文化的自信 记者: 现在高校管理都讲究量化,把教育分解成一个个可以计算的指标。这各种做法是不是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李老师: 是啊,中国哲学不讲量化,这是一个弱点,也可能是优点。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一般讲是整体的、有机的、动态的、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截然的分开。西方哲学则是两分,天人二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重逻辑分析,重解析量化,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今天所谓的国学热中,不能热昏了头。西方中心论要不得,华夏中心论也是不行的。未来的人类文明应该是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综合体、融合体。 当今的世界,人类文明在转型中,我们如果不加强国学的教育,在文明转型当中,就不会有我们的地位。我们 老讲话语权的问 题。 可是我们不了解我们的传统,我们都是跟着人家说话,怎么有话语权? 不了解自己的文化,也无从交流和对话,当然也就做不到比较和融合。 五.讲课经验谈 记者: 国学涉及很多道德修养问题,具体到教学环节怎么做?现在社会环境下,如果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可能还会有逆反心理。 李老师:不是讲应该怎么做,是讲孔子怎么说,孟子怎么说,我们怎么看待这些说法。教学可以讨论,不是说教性的。我们回到经典,经典怎么说的,我们怎么理解的,让大家自己去思考:这个东西合不合适,那个东西合不合适。还是有一个自我选择的问题,不能强迫,不能强求,因为它是个自觉的过程。 另外还得身体力行。现在,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些人变成了会说话的机器,自己的情感没有了,关怀没有了,热情也没有了。师生之间如同路人。 记者: 那关于讲什么内容,您的标准是什么呢? 李老师: 比如说 讲一个哲学家,要讲最能说明这个哲学家的最有代表性的观点,这是那个时代的创新的东西。一个观点,他之前的某人讲了,他也讲了,这不是他的东西,要找出他讲到的而前人没有讲的。 要有系统性的介绍,挑他最具有代表性的创新的思想来给大家讲,这样让学生有一个把握,而且让他很难忘。上课不能图热闹,这就需要教师的诠释能力和学术选择的眼光,要有选择,不能什么都讲。对国学的普及教育,尤其要注意选择。 完全版本,请点击: http://llt.pku.edu.cn/?p=262
个人分类: 明师论教|5268 次阅读|2 个评论
江晓原: 科学的三大误导
zhilinyang 2010-1-5 13:5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文科学者对科学非常崇拜,而真正搞科学前沿的人,他们是知道科学有局限性的,他们也知道,我们平常对公众构造出来的科学图像,比方说科学是非常精密的,它是纯粹客观的,等等,那只是教科书构造出来的。那些在前沿做得比较深入的,成就比较高的科学家,他们完全知道自己在实验室里是怎么回事,所以他们也知道绝对的精确也是不存在的,还有很多所谓的客观的东西,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客观。结果就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我下面要讲的某些观点,有时反而在搞前沿的科学家那里是容易被接受的。   文人面对科学有时会有自卑心理,因为他们自己确实对数字之类的东西感到厌倦,看到公式也感到厌倦。当年霍金写《时间简史》,他的出版商对他说:书中每放一个公式,你的书销量就减半连 E=mc2 这样的公式也不例外。但是在第二版的《时间简史》里,霍金把这句话删掉了,因为他的《时间简史》实在太畅销了,他现在往里面放公式也不会减半(尽管如此他还是推出了《时间简史》的普及版)。但是对于其他的人来说,霍金出版商的话基本上是对的。   这是一方面的情形,另一方面,长期的教育也让我们对科学非常崇拜,结果就会出现下面的情形这是真实的事情,理工科的和文科的教授在学校的会议上吵起来的时候,那个理工科的教授盛气凌人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啊,你写的论文我都能看懂,我的论文你能看懂吗?文科教授一想是啊,他的论文里有那么多公式,我看不懂啊。理工科教授觉得,你那点文学历史什么的我也能看懂。实际上,这种傲慢是没有道理的,要是弄一段古文,文科教授也同样能让理工科教授看不懂。   有一位很有名的院士,他经常攻击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天他在他住的小区里拦住了另一位著名学者,说某某啊,你说,《周易》它是不是伪科学?是不是糟粕?它阻碍我们科学的发展嘛。那位学者和这个院士都是同一个学校的出身的,他回答说:我们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从《易经》里来的,你看怎么样啊?这位学者很机智,他当然不赞成这位院士惯常的唯科学主义观点,但他巧妙地利用了两人正好是同一个母校,又用母校的校训去回击院士,使得院士不知说什么好。   所以,实际上学文的和学理工的本来都有一些让对方看不懂的东西,那么为什么学理工的就可以这么傲慢,而学文科的就经常要自卑呢?这种自卑本来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这种自卑确实是有原因的,我们从小受的教育里有三大误导。这些误导有的人不会直接地赤裸裸地说出来,但在他们思想深处确实是这么想的。笔者自己是学天体物理专业出身,很长时间里,这三大误导在笔者身上都有,但是研究了一段科学史之后,就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第一个误导:科学等于正确   很多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科学当然等于正确啊。在我们平常的语境里,我们用来称赞某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经常说这个东西很科学,在这样的语境中,科学当然被我们假定它就等于正确。   但是只要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知道科学不等于正确。   因为科学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进步的时候肯定就把前面的东西否定掉了,前面那些被否定掉了的东西,今天就被认为不正确。比如,我们以前认为地球在当中,太阳围着地球转,后来我们知道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再往后我们又知道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我们还知道地球绕日运行也不是圆周运动而是一个椭圆,再后来我们又知道椭圆也不是精确的椭圆,它还有很多摄动,如此等等。由于科学还在发展,所以你也不能保证今天的科学结论就是对客观世界的终极描述,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知道这不是终级描述。以后科学还要再发展,未来的结论中我们今天的认识又不对了,或者退化为一个特例比如牛顿力学退化为相对论效应非常小的情况下的特例等等。旧的结论总是被新的结论取代,那么那些被取代的东西,它们是不是还算科学呢?   当初笔者提出科学不等于正确的时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驳,其中一种反驳的路径是,要求把被今天的科学结论取代了的部分从科学中拿出去,所以说托勒密的天文学现在就不是科学,因为它不正确。但是如果遵循这种路径,那么哥白尼也不正确,也不是科学,;牛顿也不正确,也不是科学。为了保证自己逻辑自恰,一旦你宣称托勒密不是科学,你就必然宣称哥白尼牛顿开普勒伽利略等等都不是科学只要有一点今天认为不正确的东西,它就不是科学。那么科学还剩得下什么?就剩下爱因斯坦勉强站在那里,但是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又有一个新发现,爱因斯坦又不正确了,那么他又被从科学殿堂里踢出去了。   要是这样的话,科学就将不再拥有它自身的历史,科学就只存在于当下这一瞬,此前一秒钟的都不是科学,这样的话就整个否定了科学自身的历史。所以这个路径是走不通的。   我们当然要承认以前的东西是科学,我们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科学,主要不是看它的结论正确与否,而是看它所采用的方法,和它在当时所能得到的验证。用一个通俗的比方,就好比是做作业:老师布置了10道作业,你做错了3道,做对了7道,你把作业交上去,老师得承认你完成了作业,老师不能说你只完成了70%的作业,还有3道题目不是作业。做错了的题目还是作业,被我们放弃了的理论和结论仍然是科学,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它们的科学资格不能被剥夺。   那么下面这个说法就也能够成立:正确对于科学既不充分也非必要。这个说法是北大的刘华杰教授想出来的,就是说有一些不正确的东西它是科学,还有一些肯定正确的东西它不是科学。这很容易举例,比方说今天晚上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这样的话就是肯定正确的,但没有人会承认这是科学,所以很多正确的废话都不是科学。 哥白尼学说胜利的例子   我们还要看一下哥白尼学说胜利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某一种理论被我们接受,并不一定是因为它正确。   我们以前被灌输进来的一个图像是这样的: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一旦客观世界的规律被我们掌握,我们就能描述这个世界,我们甚至还能够改造它。认为科学的胜利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向我们展现一个又一个正确的事例,最后我们就接受它。   但是实际上我们考察科学史的例子就能看到,在很多情况下,科学不是因为它正确才胜利的。这个哥白尼的事例是许多科学哲学家都分析过的当年库恩等人都在哥白尼身上花了很大工夫,拉卡托斯也是这样,因为这个例子很丰富,从中可以看出很多东西来。   哥白尼提出他的日心学说,为什么很长时间欧洲的科学家都不接受呢?这是因为他的学说有一个致命弱点人们观测不出恒星的周年视差。而从日心学说的逻辑上说,恒星周年视差一定是存在的,哥白尼的辩解是它太小,我们观测不到。这个辩解是正确的,因为在那个时代还没有望远镜,观测仪器确实观测不到。后来直是到1838年,贝塞尔才第一次观测到了一颗恒星(天鹅座61)的周年视差。因为那时候望远镜都已经造得很大了,才终于观测到了。   按照我们以前关于正确的图像,显然哥白尼学说要到1838年才能够被学者们接受,因为在此之前他的理论有一个致命的检验始终不能证实,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这个学说。然而事实上哥白尼学说很早就胜利了,比如开普勒、伽利略都很早就接受了哥白尼学说。为什么他们会接受它呢?在当这个学说还没有呈现出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所谓正确的结果来时,为什么它已经胜利了呢?   现在库恩等人考证,这是因为新柏拉图主义。哥白尼也好,开普勒也好,这些人都信奉哲学上的新柏拉图主义在这种哲学学说里,太阳被认为是宇宙中至高无上的东西。因此他们出于这种哲学思潮的影响,不等哥白尼被证实为正确,就已经接受它了。   这个例子确实可以说明,科学和正确的关系远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些东西也并不是因为它正确它才被接受的。这个事实可以直接过渡到后来SSK理论中的社会建构学说,实际上伽利略等人接受哥白尼学说就是在进行社会建构用他们的影响、他们的权威来替这个学说作担保:虽然还没有验证它,但我向你们担保它肯定正确。 第二个误导:科学技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很多唯科学主义者辩解说,我什么时候说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啊?我从来没这样说过啊。但是他其实是相信的,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也相信这一点。我们最多退一步说,只要给我们足够长的时间,科学技术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我们承认今天还有一些科学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它明天可以解决,如果明天它没有解决,那么后天它可以解决,后天它还不能解决,也不要紧,它将来一定可以解决。这是一种信念,因为科学已经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物质上的成就,以至于我们相信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   这个说法也可以换一种表述,说科学可以解释一切事情:只要给我足够长的时间,我就可以解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这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   归根到底,这只是一个唯科学主义的信念。这个信念本来是不可能得到验证的,实际也从来没有被验证过。但是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个信念是有害的。   因为这个信念直接引导到某些荒谬的结论,比方说已经被我们抛弃了的计划经济,就是这个信念的直接产物。计划经济说,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社会的全部需求,我们还能知道我们这个社会的全部供给,我们科学计算了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我们就能让这个社会的财富充分涌流,它既不浪费也不过剩也不短缺以前搞计划经济的人的理论基础就是这样的。结果当然大家都知道了,计划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是贫困,是落后。今天我们中国经济这么发展,不是计划经济的结果,是抛弃了计划经济的结果。   阐述唯科学主义和计划经济关系的著作,最好的就是哈耶克的《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半个多世纪前,那时理性滥用还远没有今天这么严重,但那时他就有先见之明,而且对于唯科学主义会怎样导致计划经济,再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专制集权等等,他已经都根据前苏联的材料非常准确的预言了。 第三个误导:科学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   这第三个误导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同意的。科学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笔者以前也是这样想的。因为这和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信念是类似的它基本上是建立在一个归纳推理上:因为科学已经取得了很多很多的成就,所以我们根据归纳相信它可以取得更多的成就,以至于无穷多的成就。   科学哲学早已表明,归纳推理是一个在逻辑上无法得到证明的推理,尽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得不使用它,但是我们知道它并不能提供一个完备的证明。因此,科学它即使是解决了很多很多的问题,在现有的阶段得分非常的高,这并不能保证它永远如此。况且这个得分的高低,涉及到评分的标准,其它的学说,其它的知识体系的价值怎么评价,都是可以讨论的问题,并不是由谁宣布一个标准,大家就都要照着做。   那么,为什么相信科学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呢?   除了类似于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样的归纳推理之外,它还有一个道德上的问题。 因为我们以前还描绘了另外一个图景,我们把科学家描绘成道德高尚的人。他们只知道为人类奉献,他们自己都是生活清贫,克已奉公,他们身上集中着很多的美德。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科学家也是人嘛,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利益诉求。   为了维护上述图像,又有人宣称:科学共同体即使有问题,公众也没有资格质疑,因为你们不懂,你们不专业,而我们是既专业又道德高尚的,所以即使我们犯了错误,我们自己可以纠正,用不着你们来插手,也用不着你们来插嘴这样的一种想法以前是很流行的,它也属于那种没有直接说出来过,但是被许多人默认的。 公众是否有权质疑科学?   说到公众质疑科学的问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好多年前,现在的上市公司宝钢股份当年刚刚建设的时候,有一个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当时在两会上提出质疑,说宝钢这个项目的建设合不合理?有没有必要?结果媒体上就出现了很多嘲笑的声音,说一个越剧演员,她根本不懂钢铁的冶炼,矿石的运输,电力的要求等等,她整个都不专业啊,她凭什么来质疑宝钢建设是不是合理?现在我们重新来评价这件事情,我们认为袁雪芬一点都不可笑,即使她不懂,也可以质疑。 为什么不懂也可以质疑?因为你有这个权力。   因为今天的科学是用纳税人的钱供奉起来的,你是纳税人之一,因此你已经获得了这个权力,即使你不懂,你以一个外行的思路去质疑了,你也许很可笑,但是人们不应该嘲笑你,而科学家则有义务向你解释。所以今天我们说,那个宝钢工程的决策者,有义务向袁雪芬解释,我们设计这样一个企业是合理的,来说服袁雪芬,使她的疑惑冰释。当然我们今天看到,宝钢是一个相当成功的企业,可以说当年的决策是对的,但是袁雪芬当时要质疑,她也是对的,因为她有这个权力。作为两会的民意代表,她还有义务。   当科学没有拿纳税人的钱来供养,纯粹是科学家个人业余爱好的时候,可以拒绝人们的质疑,那时科学家没有义务来回答这种质疑。比如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的时候,纯粹是他的业余活动。按今天的标准,他甚至就像一个民科,他只不过是个小职员,业余有兴趣,他那时没有拿过任何纳税人的钱。等后来他到普林斯顿,被美国供养的时候,那他就拿了纳税人的钱了。但先前他纯粹是个人爱好,一个纯粹个人的行为,当然可以拒绝别人的质疑,也没有义务去回答当然你有兴趣回答也很好,但是你可以不回答。但是,现在科学都是拿纳税人的钱供养的,所以科学共同体有义务回答公众的质疑。 科学带来的问题,只能靠科学解决吗?   科学带来的问题,只能靠科学来解决,这也是我们很常见的一句话。当那些环保人士指出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环境的破坏,或者带来了很多其它的问题比如互联网带来了心灵的疏离,电脑游戏带来了年轻人的病态等等。但是科学主义的解释是:就算我承认这些东西是我带来的,这也只能让我进一步发展来解决,你也甭想通过指出这些问题来向我泼什么脏水。   好的归科学,坏的归魔鬼,这个表达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田松博士想出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因为我们已经把科学想象成一个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所以每当看到科学带来的成就,或者我们看到某一个事情它是有好的结果,或者说它到现在为止呈现为好的结果的时候,如果它自己宣称它是因为科学而得到的,那么我们立刻把它记在科学的功劳簿上,说这是科学本身带来的福祉;而如果有哪件事情上科学技术带来了不好的结果(比如最近三巨氰胺带来的毒奶粉),我们立即把它分离出去,说这是某些坏人滥用了它的结果,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害处的。   所以好的归科学,坏的归魔鬼这种思路,确保了科学技术本身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受到质疑。   在这个基础上,当科学技术带来了问题,它就可以说:只有进一步让我发展才能解决。这听起来似乎也很合理,而且我们在很多情况下也不得不如此,我们被迫接受这种局面。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论证是有问题的。   有一个比较世俗化的比喻,这就和某些人的炒股类似:一个炒股的人做一单输掉了,他说我还要接着做,我要反败为胜;如果做一单赢了,他说我还要接着做,我要再接再厉。于是不管他做输还是做赢,总是成为他做下一单的理由。同样的,不管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好的东西还是坏的东西,总是能成为让它进一步发展的理由。   我们应该想想,这样的局面是不是有问题?   比如,我们在电视上天天都能看到广告,什么减肥、补脑、美容等等,所有这些广告,都要强调它是科学的,实际上公众通常不会参与对这些广告产品的科学性验证,事实上你也不可能去参与。实际它们只是利用了公众对科学的迷信和崇拜,目的是完成资本的增殖。又如,关于各种各样的疾病的定义,很多都受到跨国大药品公司的影响,它们通过媒体把某种东西说成病,使得大家买更多的药品,这些实际上都是在利用科学来敛财。   科学技术现在已走向了产业化,它实际上也已变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这个利益共同体可以利用大家对科学技术的迷信,为它自己谋利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要上大工程的时候。你在媒体上听见的,都是赞成的言论。政府的决策者想听听各方面意见时,即使让环保人士也发表了意见,但是最后他会觉得工程技术共同体的言论权重大,因为专业啊。   实际上这就像西方学者所追问的:科学有没有无限的犯错权?这个共同体做了决策,得了大单,过了几年,结果根本没有他们最初承诺的那么好,这时这个共同体会承担责任吗?不会,因为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只能进一步发展科学来解决,它站在一个稳赚不赔的立场上,它总是有道理的,它可以无限犯错误。如果我们都长期接受这种逻辑的话,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客观的科学与客观的历史   我们以前都相信有一个客观的科学,因为有一个客观的外部世界嘛,这个世界的规律被科学揭示出来,规律早就存在,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在外面存在着,只是被我们发现了而已,所以它本身的客观性是完全不能质疑的。   但是这几十年流行的SSK科学知识社会学,就是要强调这些知识有很多都是社会建构的。社会建构用我们中国人最直白的话说,就是少数人在小房间里商量出来的,它不是真的那么客观的东西,那个纯粹客观的东西它有没有是可以存疑的,即使我们承认它有,我们是不是能知道它也是有问题的。我们只能在经验的程度上,在经验的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东西。   历史的客观性与此类似,而且更容易理解。任何一个历史的事件,我们今天靠什么来知道呢?无非是靠留下来的文献,或地下发掘的文物,或某些当事人留下的访谈所谓的口述历史。这些东西没有一个是完备的,很多事情实际上都是由后人建构的。当然,谁的建构相对更合理,这还是可以比较的。   古代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倒是比较宽容,我们古人并不强调历史的真实性,我们强调的是用历史来教化后人,所以适度的建构是完全允许的。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事例,比如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其实恰恰是将教化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例子(篇幅所限只能另文讨论了)。    实际上,说客观的科学,它在某种程度上和客观的历史是类似的,它们都只是一个信念。这个信念是没办法验证的。我们可以保留这样一个信念,但是我们要知道它只是一个信念而已。 我们应有的态度   20世纪50年代,C. P. 斯诺做过两个著名的演讲。斯诺自己原来是学理工科的,后来又在文科中混,所以他觉得他文理都知道。他有一个演讲是《两种文化》,中译本有好几个了。他那时候觉得科学技术的地位还不够高,因为学文科的那些人还有某种知识上的优越感,所以他要给科学技术争名位。到了今天,情况完全变了,钟摆早就摆到另一端了,如果C. P. 斯诺活在今天的话,他就要做另一个演讲了,他要倒过来给文科争名位了,因为如今在世界范围内人文学科都受到了很强的排挤。   实际上文和理之间,斯诺的诉求还是对的,这两者要交融,要多元和宽容,谁也不是至高至善的,大家有平等的地位。   那么这个多元和宽容,意味着什么呢?   宽容可以是这样:即使我自己相信科学,我也可以宽容别人对科学的不相信。科学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所以我们肯定在很多事情上用科学来解决,但是那些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还是要求诸于别的东西。   所谓宽容,是说你自己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但是你不把这个立场强加于人;宽容就是要宽容和自己信念冲突的东西。这和你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你自己恪守某些道德原则,并不是必然冲突的。   2007年有一个《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院部主席团联名在报纸上公开发表的。这个历史文献的重要性,很可能还没有被充分估计和阐述,所以值得在这里特别提出。   这个文献里特别提到:避免把科学知识凌驾于其它知识之上这个提法是国内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因为我们以前都认为科学是最好的、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所以它理应凌驾在别知识体系之上。但是现在《宣言》明确地否定了这一点。   另外,《宣言》强调,要从社会伦理和法律层面规范科学行为,这就离开了我们以前把科学想象为一个至善至美事物的图像。我们以前认为科学是绝对美好的,一个绝对美好的东西,根本不需要什么东西去规范它,它也不存在被滥用的问题。绝对美好的东西只会带来越来越多美好的后果。所有存在着滥用问题的、需要规范的东西,肯定不是至善至美的东西。所以这种提法意味着对科学的全新认识。   《宣言》中甚至包含着这样的细节:要求科学家评估自己的研究对社会是不是有害,如果有害的话,要向有关部门通报,并且要主动停止自己的研究,这就等于承认科学研究是有禁区的。这也是以前从未得到公开认同的。   这个《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是院士们集体通过的,所以它完全可以代表中国科学界的高层。这个文件表明:中国科学界高层对国际上的先进理念是大胆接受的。 载2009年2月26日《文汇报》
个人分类: 沉思录|2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熹反對迷信地理【轉】
jiangjinsong 2009-12-13 12:26
在民間傳說裏,早年朱熹在福建當官,當地之人重風水,有一個窮刁民深知朱熹厭富憐貧的習性,遂以詭計訛詐了一個富戶家的好風水之地,最後當然是窮刁民打 贏了官司。到了後來,朱熹才發覺自己被愚。於是他到那個好風水之地去看,果然是塊寶地,於是他遂祝願曰﹕此地不發,是無地理;此地若發,是無天理! 於是該夜風雨大作,一聲霹靂,那個好風水之地塌陷為一窪水塘。天理戰勝了地理!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4936 次阅读|4 个评论
福地福人居【轉】
jiangjinsong 2009-12-13 12:05
【轉帖者按:許多關注中國傳統神秘文化的人對於堪輿、命理很感興趣,其實,中國古人對此雖然相信卻并不特別重視,認為這不過是小技而已。重要的是修身養性的大道,他們認為,只要踏實修道,那些技術上的問題自然搞定。轉帖的文章是今人寫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筆者有一位非常要好的同事有一次告訴筆者,他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具備善心而且儘量幫助別人,則縱然不去求神改運,命運也似乎會在冥冥之中獲得明顯的和意想不到的轉變。 她說最近幾年來她的許多遭遇,坦白的說便是一個極好的證明。她說她的先生在一家公立的醫院當醫師,她們夫婦平時的收入雖然很不錯,不過為了充實自己的醫院 設備,並且經常從事各種救濟貧困,獎助學生,以及其他各種慈善工作,每月開銷也很大,她平時要上班,又要照顧自己醫院的一切事務,因此每天非常忙碌,不過 為了節省開銷,她從來不雇人洗衣、煮飯和清理家務,這些繁重的工作完全都由她身為醫生夫人的一個人加以負責兼任,因此每天都備極辛勞,忙得團團轉。 為了節省每天伙食的開銷,她在上市場買菜時也大都要到處問明價錢,再選擇最合理的加以購買,如果要買新衣服,她也從來不上大的百貨公司(不過它們的價格卻 可以作參考),而且大都在路邊攤上,因為同一件相同款式的衣服,在這裏往往要便宜很多,價格相差實在太大,因此在此往往可以最少的金額獲得最大的代價。 過去她是女XX會的會員,由於經常都要繳納鉅額的會費,並且還要參加許多費時的活動,因此後來就毅然退出該會,以便節省無謂的開銷和文際。 此外,目前有許多人都競相出國觀光並以出國的頻繁為榮,然而她一向都認為出國觀光旅行雖然很有趣,然而每一次的花費實在不小,如果能夠節省這些開銷,而且 將它用到慈善的活動上,則不知道將有多少不幸的人因此可以得到救助和照顧,多少可憐的孤兒可以獲得接濟和快樂,因此她從來不輕易出國,也絕不羨慕別人到世 界各地去觀光,因為她認為只要能夠多幫助比我們不幸的人,心情就很快樂,而且這種快樂比吃山珍海味、穿貂皮大衣、住豪華別墅、鴐進口名車所得到的快樂更為 持久,也更有意義。 此外她如果發現自己醫院中的病患經濟困難便盡量在醫藥費上予以優待或減免,如果有心理上的問題她也常常根據自己所專長的知識免費給予心理的輔導,因此許多 病患在她親切的照料和輔導下,大多很快便恢復了信心和求生的意志,結果醫療的效果也似乎特別顯著。她說可能是由於她平日樂善好施、熱心助人,因此在冥冥中 就發生了許多非常奇妙的「巧合」和一些難以置信的「奇蹟」,這些奇蹟除了讓其父親安然度過某一年的「大劫」,自己二次嚴重的車禍均安然無恙,一個心臟病的 患者離開其診所轉至省立醫院才突然去世,使其避開了許多不堪設想的麻煩或危險(詳見「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第一集)等等之外,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奇妙現 象,例如,她起先買房子的時候,經過千挑萬選,最後才屬意於「蘭井街」的一棟房子,遷居後她忽然心血來潮,想要養金魚(以前完全沒有想過或喜歡過) ,而且不養則已,一養便設置了好幾個水族箱,養了許多的金魚。 此外她先生由於平常表現很優異,因此便被醫院推薦至台大醫院訓練加護病房的技術及心臟病的新式醫療方法,一年之後才回鄉服務,這時本來的患者不但沒有減 少,反而不斷的增加,後來由於要求住院求診的患者太多,無法加以收容,沒想到這時隔壁的一戶人家竟自動向他表示願意將其樓房出售給她,因此成交後其利用的 空間便立刻增加一倍,再幾年後,她家屋後的房地主也表示願意出售給她,使她家醫院的規模不久又增加了一倍,這時她又發現這塊新購的空地和房子,有一口深 井,由於井水水源充沛,從不枯竭,因此用水特別方便和經濟。 有一次無意中有一位相命師向她表示,她先生命中註定欠水,因此住處如有水源、水池或水族箱之類的景物,則事業將可蒸蒸日上,不斷發達。沒想到她所購得的房 地產,不僅是地點(蘭「井」街)與水有關,而且以後再添購的房子更擁有非常有利的條件(源源不絕的井水以及無意中所裝設的水族箱) 。因此也就事事顯得似乎較為順利。由此也似乎應驗了一個流傅已久的古訓 「福地福人居」,上天對於行善的人,在冥冥中似乎都會加以巧妙的安排,使其所作所為的結果,將來都能配合他們的需要。這位同事的遭遇便是一個極好的例證。 反之,如果一個人不行善積德,卻只想憑相命、改運、改姓名或整修風水或陽宅的方式來刻意追求各種的福報,則不啻是捨本逐末,倒因為果,將來如何能夠達到目 的呢?君不見有多少世人為此耗費鉅萬,弄得焦頭爛額,結果希望還是落空,便是一個很好的教訓。 老蔣自掃門前雪 哪管別人瓦上霜 不理八卦與爭鬥 專心致志講科學
个人分类: 怪力亂神|2879 次阅读|4 个评论
周易·文言:君子之道原始——乾与坤
yangyu 2009-11-10 20:24
周易 · 文言 君子之道原始——乾与坤 孔子著 杨发达编注 2009/11/10 深圳清华园 文言 · 乾卦 1 .古《周易》乾卦之原文 【卦画】 乾上乾下 乾。元亨利贞。 初九: 潜龙勿用。 九二: 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 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 亢龙有悔。 用九: 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2 .文言 —— 孔子解读古经 2.1 经辞解读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2.2 爻辞解读 初九曰: 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 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 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 子 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九四曰: 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 子 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 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 亢龙有悔。何谓也? 子 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2.3 结合爻位对爻辞的整体解读 乾龙勿用。下也。 见龙在田。时舍也。 终日乾乾。行事也。 或跃在渊。自试也。 飞龙在天。上治也。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乾龙勿用。阳气潜藏。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2.4 彖辞解读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2.5 结合“君子之道”对爻辞作进一步解读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 3. 结论 大象: 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 。(《大象》) 小象: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小象》) 见龙再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飞龙在天。大人聚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 · 坤卦 1 .古《周易》坤卦原文与《小象》 【卦画】 坤上坤下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爻位、爻辞与《小象》 初六: 履霜。坚冰至。 象曰: 履霜。阴始凝也。驯至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 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 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 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 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 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 黄裳元吉。 象曰: 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 战龙於野。其血玄黄。 象曰: 战龙於野。其道穷也。 用六: 利永贞。 象曰: 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彖曰: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 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2 .文言——孔子解读古经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承天而时行。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 阴凝於阳必战。为其嫌於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3 .结论 大象: 地势坤。君子以 厚德载物 。(《大象》) 《小象》 是由《爻辞》衍生出来的,在此,孔子已经将其紧密结合在《爻辞》之后了。 屯卦 【卦画】坎上震下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 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象曰: 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爻位、爻辞与《小象》 初九: 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象曰: 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六二: 屯如 □ 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象曰: 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六三: 既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象曰: 既鹿无虞。以纵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六四: 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象曰: 求而往。明也。 九五: 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象曰: 屯其膏。施未光也。 上六: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象曰: 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个人分类: 小说文字|17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传统哲学现代化的道路上
梅珍生 2009-11-2 18:12
在传统哲学现代化的道路上 萧汉明教授的学与思 陈仁仁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长沙410081) 萧汉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全国一级学会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 1940年10月,萧汉明生于湖北省孝感县祝站区萧家湾。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随即被分配到昆明军区陆军第十四集团军云南开远卧龙谷军垦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1月正式入伍,任军政治部教育干事。1973年2月调昆明军区军政干校任政治教员,直至1978年7月转业到武汉职工医学院任政治课教师。1979年萧汉明考上了武汉大学研究生中国哲学专业,师从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萧萐父、唐明邦、李德永三位先生。萧汉明先生自1982年硕士毕业留武汉大学执教以来,在中国哲学领域,出版了《船山易学研究》、《阴阳大化与人生》、《周易参同契研究》、《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周易本义导读》、《道家与长江文化》、《传统哲学的魅力》等个人专著七部,与师友合编《周易纵横录》、《医易会通精义》等文集四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其学术研究自中国哲学史入手,史与论相结合,学术与思想并重。其主攻方向为易学、道家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古代天文学、传统医学、炼丹术、风水学)等,这些领域每一个都以其需要专精而广博的相关知识而足以让某些文科专家望而却步。其研究的总目标是尽力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这些领域中,发掘出有益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以及汲取有益于改善现代人类生存方式的传统精髓,促进传统哲学的现代化。 萧汉明先生首先是作为一个易学史家称名于世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与师友一道组织主办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性周易研讨会,推动了易学研究的复苏。其学术思想的主要领域、其著述的主要问题,都在易学上,他在易学研究上所花费的时间也贯穿了其整个研究生涯。而奠定他在易学界之地位的乃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船山易学研究》(华夏出版社1987年),这本书也是易学界第一部有关船山易学思想的综合研究专著,勾勒出了船山易学思想的体系。这部著作在海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际著名汉学家、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Jacques Gernet(谢和耐)研习王夫之十余载,在他探讨王夫之的思想源泉的专著《话语逻辑与聚合逻辑》中,除了《船山全书》,他曾提到自己的五部主要参考书目,其中第三部就是萧汉明的《船山易学研究》,前面两部是嵇文甫先生的著作,后面是钱穆和Ian McMorran两位先生的两部相关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庆中先生在世纪之交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专著中,将萧汉明先生与郭沫若、高亨、金景芳等当世易学大家并列,专立一节《萧汉明及其〈船山易学研究〉》充分肯定了萧汉明对船山易学以及易学与传统医学研究上所作的贡献。易学名家张善文先生曾有专文评价该著,认为这本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船山先生的《易》学成就作了颇为深刻的总结,这不论在哲学史研究领域,还是在《易》学史研究方面,都是极有意义的。 除了船山易学研究,在易学上,萧汉明还涉足了一些其它论域,大体从其研究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看,主要体现在《周易》经传研究、易图书学研究以及易家易学思想与易学史研究三个方面。尤其在易河图的问题上,萧汉明指出了河图的多样性、河图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并论证了《系辞》河图即十数图应该是特殊的河图之一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此说在易学界曾被广为关注,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在医易会通视域下作中医理论体系研究是萧汉明先生长期从事的一项学术研究。在这片园地里,他先后出版了《医易会通精义》与《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两部专著,在《周易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医〈易〉会通与文化进化论》、《关于阳有余,阴不足之辨》、《张介宾医学哲学简论》、《易学与医学》、《周易的动态理论与中医学》、《〈易经〉中的医学萌芽》等十余篇专论。关于医易关系,他取医易会通说,并对医易会通史作了分期。他将中医学的学科形态界定为自然哲学而非科学。他重新论证了目前以阴阳五行说作为中医学理论基础加以研究的必要性与具体内容,以及中医学现代化的途径,指出中医学现代化的全部问题应该从中医提出。 关于中国哲学之源起问题,是萧汉明先生很早就进入的一个论域。他主要论及了以下三大问题,一是远古初民原始宗教观念的变迁与转向,二是春秋时期人文精神的勃兴及此时代下哲学巨子的思想创造成果,三是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最大背景观念之一的阴阳五行观。早在20世80年代初,萧汉明先生发表的《论中国古史上的两次绝地天通》(《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3期),就得到了任继愈先生的激赏与首肯;21世纪初又发表了《三代礼教的崩溃与人文精神的勃兴兼论中国哲学的缘起》等文,从其研究思路来看,他是较早思考中国思想文化之巫史传统的学者之一。其阴阳五行之起源的研究、道教《周易参同契》的研究等也都或多或少与此思路相关。阴阳五行观的研究是萧汉明学术思想研究的一个重点,在这个论题上他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出版了专著《阴阳:大化与人生》(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此书在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突现了阴阳五行作为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论特征。 在道家道教思想的研究领域,萧汉明与唐明邦、许抗生、陈鼓应、熊铁基等先生相友善。他的《周易参同契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与《道家与长江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等专著,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探索与创新。关于《周易参同契》,萧汉明尽可能地使一切接近解决边缘的问题得到确解,并对以往研究者尚未问津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他的道家思想研究最值得关注的是他对老子庄子思想的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是对老子道德论宇宙论与庄子性命论自然哲学思想的研究。 除了对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研究,萧汉明先生亦对某些具体而专门的古代自然科学如天文学、数学、科学原理等颇有研究,此外,他还对苏秦、观射父、管子、孙子诸子思想作过别有新意的研究,萧汉明先生博大而专精的学问气象,在中国哲学界是知者共知的。 萧汉明先生一直把某种哲学原理之思贯穿在他的整个研究之始终。这主要体现在对网络性思维特征的揭示,对辩证法理论形态的区分上,而其宗旨乃在于促使传统哲学现代化。萧先生很早就比较完善地形成了关于辩证法理论形态的思想,但更加自觉而明确地从理论上提出并界定辩证法理论形态的还是近年进一步思考的成果。他的《辩证法理论形态刍议》一文,明确将辩证法的理论形态区分为辩证法的分析形态(即分析型辩证法)与辩证法的综合形态(即综合型辩证法)。萧汉明认为,综合哲学是当今世界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继续以辩证分析取代或否定辩证综合的哲学都将成为时代前进的障碍。对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中含有综合型辩证法的深厚的思想资源,如易学系统中利用易象建构的各种模型、中医学的脏象学说与五行理论等,萧汉明都作了细致的发掘与研究。此外,他还运用综合型的五行网络思维模式对现代市场经济诸门类之关系作了系统的思考与解释,这是其哲学之思的现实应用,是促使传统哲学现代化的一种尝试。 [法]谢和耐《话语逻辑与聚合逻辑:〈周易〉王夫之思想的源泉》,刘军平译郭齐勇校,载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编《哲学评论》2003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19页。 载《湖北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日第4版
个人分类: 哲学动态|3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转载)
wliming 2009-9-6 00:49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附图一)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见下图:(附图二) 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 Maxwell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十九世纪中叶写了三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二十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等,统统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他是怎样得到此划时代的结果呢? 他的第一篇文章里面用的是归纳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类似的物理学分支。就是说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分支,可是他们的结构可以相互映证。 他用这个观念来研究怎样写出电磁学方程式,以流体力学的一些方程式为蓝本。这种研究方法遵循了归纳法的精神。 几年以后,在第三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所以光即是电磁波,这是划时代的推测,催生了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 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此欠缺呢?请看徐光启的一些话: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翻译了前六章。他们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去请他们给我看过一本。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后来牛顿写了PrincipiaMathematica。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 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 似至晦,实至明, 似至繁,实至简, 似至难,实至易。 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请参阅图二。 下面要讲上述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在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 二、汉语汉字的成因 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我不晓得任何一个别的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近年考古学家发现一万六千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这些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 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是十分独特的事情。 我的一个大胆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乾、坤,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有份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们看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些有声有色,有份量的,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三、中华文化的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下面我简单讨论它对汉语、汉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的影响。 英文Word,通常翻译为字。这不恰当。应翻译为词,是一个或好几个字构成的。比如现代,比如所以,都是两个字的词。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字所组成的,可是绝大多数是一个或者两个字的,不太有三个字以上的词。多半的三个字或以上的词都是复词,或是音译的词。前者例如外祖父,洞庭湖,后者例如成吉思汗。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为什么这样吝啬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的一个大发现。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汉语亦然。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介词。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介词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申延。 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重要的位置,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汉文中的词既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譬如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都是联想形成的词。风云一词的形成可用下图表示:(附图三) 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 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是观物取象的象,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歌颂自然的像。我认为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 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更是非常清楚了。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 而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我一个好朋友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实化了。 2004年9月23日定稿
个人分类: 哲学|25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周易·大象:效法天地、修身成君子64法则
yangyu 2009-6-27 16:05
周易 · 大象 效法天地,修身成君子64法则 - 孔子著 杨发达编注 深圳清华园 2009.5.4 【点注】 1. 六十四法则的结构 乾卦“自强不息”是总的行动准则,坤卦“厚德载物”是总的追求目标。 其余六十二卦都是围绕乾卦和坤卦而展开,是更为具体的成君子法则。 其中“ 厚德载物 ”可分为“ 厚德 ”与“ 载物 ” 两个方面 ,二者之间关系是: 先“德”后“物”,载“物”应合“德”,进而厚“德”,“德”厚则“物”载,“物”载则“德”厚。 “德”源于“物”而又高于“物”,可理解为自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不仅仅局限于“伦理道德”这种传统含义。“厚”,“载”作动词,可理解为丰富、增加、提高、丰厚等涵义。 邓小平同志提出“两手抓”思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思想与“厚德载物”思想不谋而合;在两个文明建设过程中迫切须要“自强不息”这种精神。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因此,清华大学恰好继承了“君子之道”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项法则。 2. 《论语》与《大象》之间的关系 《大象》中共有“君子” 53 处;《论语》中“君子”二字共出现 107 次。 《大象》是高度的理论总结,是总的结论。 《论语》是具体过程,是孔子与其弟子们的实践记录,是循序渐进的量变过程。 《大象》中君子有 53 处,先王有 7 处,后有 2 处,上有 1 处,大人 1 处,合为 64 卦。 笔者已经在原文上进行了标注。 必须指出: 孔子之志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忠”于自己的志向,“恕 / 包容”一切人与事物,以“三人行”的学习方法全力以赴寻找答案。“君子之道”就是他的答案之一,《大象》就是孔子所创作的一部有关“法天地、修身成君子”的成功学巨著。 因此,《论语》只是孔子思想中的一部分,决不是全部。 详见《〈论语〉原文与互动理解——一部学思并行,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经典入门教材,其核心价值指向于“君子之道”与“大学之道”》(附录二)。 3. 《大象》解读建议 在此,孔子 采用的是“比兴”手法——法天地以尽人事(修身成君子),并且是从内外卦(下上卦)整体结构进行阐述的。因此,笔者采用了 双色卦画,目的就在于体现内卦与外卦的整体性。 此外,孔子吸取了《彖辞》“爻位解读”(从六个爻位进行解读)模式及其义理思想。 建议: 关键在于理解与整体把握,以及多联系生活实践思考。 4. 为什么要修身成君子? 《周易·系辞传·下》: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结合八卦太极易图,可知: 每一个人都是“君子”与“小人”的共同体。或者说每个人有“善”与“恶”的两个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同时,这也意味着其破坏力越大。 《老子 · 虚用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为人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指:“圣人”也会犯“不仁”的错误。 子谓 子夏 曰:“女 为君子儒 ! 无为小人儒 。”(《论语》6.13) 由此可见:“ 修身成君子 ”就是 “回归人的本位特质” 。 《大象》就是一部有关“法天地、修身成君子”的成功学巨著。据此,我们就能够快速成长,简言之,这就是“易经”,或者说是“捷径”。 - 《大象》原文 卦名 大象 只要认真学习这部分内容,就可快速成君子 乾 象曰。天行健。 君子 1 以 自强不息 。 坤 象曰。地势坤。 君子 2 以 厚德载物 。 屯 象曰。云雷。屯。 君子 3 以 经纶 。 蒙 象曰。山下出泉。蒙。 君子 4 以 果行育德 。 需 象曰。云上於天。需。 君子 5 以 饮食宴乐 。 讼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 君子 6 以 作事谋始 。 师 象曰。地中有水。师。 君子 7 以 容民畜众 。 比 象曰。地上有水。比。 先王 1 以 建万国 。 亲诸侯 。 小畜 象曰。风行天上。 小畜。君子 8 以 懿文德 。 履 象曰。上天下泽。履。 君子 9 以 辨上下 。 安民志 。 泰 象曰。天地交。泰。 后 1 以 财(裁)成天地之道 。 辅相天地之宜 。 以左右民 。 否 象曰。天地不交。否。 君子 10 以 俭德辟难 。 不可荣以禄 。 同人 象曰。天与火。同人。 君子 11 以 类族辨物 。 大有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 君子 12 以 遏恶扬善 。 顺天休命 。 谦 象曰。地中有山。谦。 君子 13 以 裒 ( póu ) 多益寡 。 称物平施 。 豫 象曰。雷出地奋。豫。 先王 2 以 作乐崇德 。 殷荐之上帝 。 以配祖考 。 随 象曰。泽中有雷。随。 君子 14 以 向晦入宴息 。 蛊 象曰。山下有风。蛊( g? )。 君子 15 以 振民育德 。 临 象曰。泽上有地。临。 君子 16 以 教思无穷 。 容保民无疆 。 观 象曰。风行地上。观。 先王 3 以 省方观民设教 。 噬嗑 象曰。雷电噬嗑( shì kè )。 先王 4 以 明罚敕 ( ch ì ) 法 。 贲 象曰。山下有火。贲( bēn )。 君子 17 以 明庶政 。 无敢折狱 。 剥 象曰。山附地上。剥。 上 1 以 厚下安宅 。 复 象曰。雷在地中。复。 先王 5 以 至日闭关 。 商旅不行 。 后不省方 。 无妄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 先王 6 以 茂对时育万物 。 大畜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 君子 18 以 多识前言往行 。 以畜其德 。 颐 象曰。山下有雷。颐。 君子 19 以 慎言语 。 节饮食 。 大过 象曰。泽灭木。大过。 君子 20 以 独立不惧 。 遁 ( dùn ) 世无闷 。 坎 象曰。水 洊 至。习坎。 君子 21 以 常德行 。 习教事 。 离 象曰。明两作。离。 大人 1 以 继明照于四方 。 咸 象曰。山上有泽。咸。 君子 22 以 虚受人 。 恒 象曰。雷风。恒。 君子 23 以 立不易方 。 遁 象曰。天下有山。遁( dùn )。 君子 24 以 远小人 。 不恶而严 。 大壮 象曰。雷在天上。大壮。 君子 25 以 非礼勿履 。 晋 象曰。明出地上。晋。 君子 26 以 自昭明德 。 明夷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 君子 27 以 莅众 。 用晦而明 。 家人 象曰。风自火出。家人。 君子 28 以 言有物 。而 行有恒 。 睽 象曰。上火下泽。睽。 君子 29 以 同而异 。 蹇 象曰。山上有水。蹇。 君子 30 以 反身修德 。 解 象曰。雷雨作。解。 君子 31 以 赦 ( sh è ) 过宥 ( y ò u ) 罪 。 损 象曰。山下有泽。损。 君子 32 以 惩忿窒欲 。 益 象曰。风雷。益。 君子 33 以 见善则迁 。 有过则改 。 夬 象曰。泽上于天。夬( guài )。 君子 34 以 施禄及下 。 居德则忌 。 姤 象曰。天下有风。姤( gòu )。 后 2 以 施命诰 ( g à o ) 四方 。 萃 象曰。泽上於地。萃。 君子 35 以 除(治)戎器 。 戒不虞 。 升 象曰。地中生木。升。 君子 36 以 顺德 。 积小以高大 。 困 象曰。泽无水。困。 君子 37 以 致命遂志 。《论语 · 泰伯》 井 象曰。木上有水。井。 君子 38 以 劳民劝相 。 革 象曰。泽中有火。革。 君子 39 以 治历明时 。 鼎 象曰。木上有火。鼎。 君子 40 以 正位凝命 。 震 象曰。 洊 雷震。 君子 41 以 恐惧修省 。 艮 象曰。兼山。艮( gèn )。 君子 42 以 思不出其位 。 渐 象曰。山上有木。渐。 君子 43 以 居贤德善俗 。 归妹 象曰。泽上有雷。归妹。 君子 44 以 永终知敝 。 丰 象曰。雷电皆至。丰。 君子 45 以 折狱致刑 。 旅 象曰。山上有火。旅。 君子 46 以 明慎用刑 。 而不留狱 。 巽 象曰。随风。巽( xùn )。 君子 47 以 申命行事 。 兑 象曰。丽泽兑。 君子 48 以 朋友讲习 。 涣 象曰。风行水上。涣。 先王 7 以 享于帝立庙 。 节 象曰。泽上有水。节。 君子 49 以 制数度 。 议德行 。 中孚 象曰。泽上有风。中孚。 君子 50 以 议狱缓死 。 小过 象曰。山上有雷。小过。 君子 51 以 行过乎恭 。 丧过乎哀 。 用过乎俭 。 既济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 君子 52 以 思患而预防之 。 未济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 君子 53 以 慎辨物居方 。
个人分类: 小说文字|232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人行全解,大象,法天地,修身成君子64法则
yangyu 2009-6-9 12:42
三人行全解,大象,法天地,修身成君子64法则 杨发达 13428994634 版权归属杨发达,转载请注明出处! 解密中国龙文化金钥匙
个人分类: 小说文字|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莱布尼兹、二进制与《周易》-(转载)
chrujun 2009-4-19 22:40
莱布尼兹、二进制与《周易》 http://www.whyandhow.org 科普知识 二进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进位制,由于在现代被用于电子计算机中,而旧貌换新颜变得身价倍增起来。或许是出于证明我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这样的好心吧, 许多人从我国伟大而神秘的《周易》中发现了二进制。当有人发现莱布尼兹曾将二进制与中国《周易》联系在一起时,就自认为找到了一个更为有力的证据。于是, 一个神话就被泡制出来了。其大意是:莱布尼兹通过在中国的传教士,得到了八卦图,他领悟到只要把八卦中的阴爻代表0,阳爻代表1,就可以创立一种新的记数 法:二进制。这一神话虽经部分数学史家之批驳,但至今仍广为传播。因而,我们有必要更详尽地对莱布尼兹、二进制与《周易》三者的关系做一澄清、说明的工 作。 莱布尼兹与二进制 二进制记数法的历史常与莱布尼兹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莱布尼兹并不是这种记数法的最早发现者。在他之前已经有人提出过这种记数法。如十七世纪初, 英国代数学家哈里奥特在他未发表的手稿中提到了它。1670年卡瓦利埃里又一次重复了这一发现。莱布尼兹大概未见到过前人的论述,所以当他重新发现二进制 时,他一直以为这是自己的独创。不过,由于二进制是在莱布尼兹的大力提倡和阐述下,才引起人们关注的,所以把二进制与莱布尼兹联在一起作为一种已习惯的说 法也无什么不当之处。 莱布尼兹重新发现二进制的时间大约是在1672-1676年。1679年3月15日,他写了题为《二进算术》的论文,对二进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 建立了二进制的表示及运算。1696年,他向奥古斯特公爵介绍了二进制,公爵深感兴趣。1697年1月,莱布尼兹还特地制作了一个纪念章献给公爵。上面刻 写着拉丁文:从虚无创造万有,用一就够了。由此可看出,莱布尼兹对二进制的极大偏爱存在神学方面的原因。在他看来,一切数都可以用0和1创造出来,这 正可以作为基督教《圣经》所说上帝从无创造有的象征。也就是说,从二进位制中,莱布尼兹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证据。 莱布尼兹为奥古斯特公爵制作的二进制纪念章 1701年,莱布尼兹将关于二进制的论文提交给法国科学院,但要求暂不发表。1703年,他将修改后的论文再次送给法国科学院,并要求公开发表。自此,二进制开始公之于众。 莱布尼兹与《周易》 莱布尼兹是一位有着极其广泛兴趣的学者,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数学、哲学、逻辑学、力学、地质学、法学、历史、语言、法律及神学等,被誉为百科全书式 的人物。他兴趣的触角也伸向了中国。从年轻时候起,他就通过广泛阅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1689年,莱布尼兹认识了从中国返回的耶稣会士闵明我。两人交往 数月。1694年,当闵明我再次回中国时,莱布尼兹交给他一个希望了解中国的提纲,共30项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知识领域。1697年10月,另一位著 名的法国传教士白晋与莱布尼兹开始了通信。1697年12月,在与白晋的通信中,莱布尼兹阐明了自己的二进制观点。1701年11月,白晋从北京给莱布尼 兹回信,信中告诉他伏羲六爻的排列与二进制记数法的顺序是相同的。白晋还随信附上了伏羲六十四爻排列的木版图。经过辗转,1703年4月1日,莱布尼 兹收到了这封信,并看到了伏羲易图。几天后,他完成了上述那篇递交给法国科学院的论文。此论文的题目是:《关于仅用0与1两个符号的二进制算术的说明,并 附其应用以及据此解释古代中国伏羲图的探讨》。透过这个长题目,不难窥出莱布尼兹在此论文中不但阐明了二进制,而且已经把它与中国的八卦联系在一起了。他 为几千年前中国圣人的创造与自己的发现相一致而高兴,并为自己解开了《周易》之谜而欣喜若狂。 拉普拉斯普在他的名著《概率的哲学探讨》中曾评论说:莱布尼兹在他的二进制算术中,看出了创造万物的影象他想象:一代表上帝,零代表混沌;上 帝由混沌中创造出世界万物,正如在他的记数法中用一和零表示一切的数一样。这个观念太使莱布尼兹喜欢了,所以他将它提交任中国数学院院长的耶稣神父闵明 我,希望因这种创世界的象征,而使非常喜欢科学的中国皇帝也转信耶稣教。我提到这点,目的只在指出,即使是大人物的眼睛,也会被幼稚的偏见所蒙蔽! 《周易》与二进制 莱布尼兹将自己的发现结果与中国古代圣哲伏羲的思想联系起来,认为自己揭开了数千年前中国的一个不可解之谜。那么,莱布尼兹是如何把二进制与《周易》联系在一起的呢?当他把自己的发现与《周易》联系在一起时的证据又是什么呢?为了做出说明,我们需要简单提一下《周易》。 《周易》,包括本文和解说两部分,本文内容叫做经;解说部分叫做传。经由64个卦组成,每一个卦,又是由称为爻的两种符号排列 而成。――叫做阴爻,──叫做阳爻。这两种爻合称两仪。如果每次取两个,会得到四种排列,称为四象;如果每次取三个,会得到八种 排列,称为八卦,如果每次取六个,那么会得到64种排列,称为64卦。现在我们把阳爻看作数码1,阴爻看作数码0,于是我们就可以把各种卦转化为 二进制中的数了。如由6个阴爻组成的坤卦可看作是:000000(相当于十进制中的0),而由6个阳爻组成的乾卦可看作是111111(相当于十进制中的 63)。 邵雍的六十四卦方圆图 莱布尼兹把自己的二进制与《周易》联系在一起的依据是白晋寄给他的易图。这一易图的顺序是:坤(000000)、剥(000001)、比 (000002)、观(000003)、豫(000004)一直到乾(111111),恰好是二进制记数法从小到大0到63这64个数的排列。 因而,莱布尼兹从这幅易图中解读出二进制倒是容易理解的。但当他把二进制与中国古代圣人伏羲联系在一起时,他却犯下了一个他无法想到的错误。因为他 所见到的这幅图并非来自几千年的伏羲,而是宋代哲学家邵雍改画的,并非《周易》的原图。《周易》现存本子有两种排列。一是通行的《周易》本,顺序是:乾、 坤、屯、蒙既济、未济。换成二进制是:111111,000000,100010,010001101010,010101。对应于十进制 是:63,0,34,1742,21。每一对卦都具有某种对称性,但看不出与二进制记数法有什么联系。另一种本子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其中顺 序是按乾、否益排列的,也看不出与二进制的关系。 与64卦相似,常见的八卦也有两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其中一种排列方法恰对应于二进制记数法的0,1,2,3,4,5,6,7。而另一种排列则不具有这种对应关系。因此在八卦与二进制之间存在联系的说法同样是缺乏依据的。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莱布尼兹受《周易》影响而发明二进制,这一在中国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完全背离实际情 况的。因为莱布尼兹远在接触到《周易》之前就已发现了二进制。其次,当莱布尼兹认为中国早在几千年前的《易经》中就已有了二进制思想时,他使用了错误的证 据,他误把宋代人邵雍的易图当成了伏羲的。因而,这只是一出错误的喜剧而已。如果把莱布尼兹的说法作为中国早在几千年前的《易经》中就已有了二进制思想的 依据,那可就太往我们古人脸上涂金了。当考虑到不管是八卦还是64卦,其排列顺序都不唯一时,我们就更有理由否定《周易》中有二进制思想的结论了。在二进 制与《周易》的关联方面,我们最多可以说《易经》的八卦中无意识巧合碰上的东西,被莱布尼兹有意识地发现了(李约瑟语)。 不过,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一下这个问题。即把《周易》看作一种具有开放性的经典文本,后人可以对它做出不同的解释。在这种解释学立场下,我们 就没必要否认莱布尼兹用二进制解释邵雍易图的合理性,也没有必要反对《周易》中蕴含着二进制的说法了。作为对经典的一种解读方式,把两者联在一起是有道理 的,可以看作是对经典的一种创造性的发挥。只是,我们必须要严格区分开这种新的解读方式与古人原意之间的差距,注意不要把后人在新视角下看到的东西非要安 到古人身上,并美其名曰:弘扬中华民族古代智慧。可以说,不合情理地往我们古人脸上涂金的做法如果不是出于无知,那么只能是出自于一种过度的民族自卑。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10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易》、二进制和计算机 -(转载)
chrujun 2009-4-19 22:37
《周易》、二进制和计算机 作者:王乃信   大家知道,在电子计算机中,信息、指令、状态都是用 二进制 数表示的,运算、处理也是用 二进制 数进行的。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二进制 愈来愈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数学史上, 二进制 数系是和德国伟大的数学家Leibniz(1646-1716)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流行着一种时髦的说法,说 二进制 来源于中国,因为《周易》中早已有了 二进制 。还有人进一步发挥说,既然 二进制 来源于中国,那么,计算机的老祖宗也应该在中国。某大报在头版头条论述所谓留给二十一世纪的悬念的文章中就说,Leibniz受《周易》启发,发明了 二进制 和计算机。 易经中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即所谓乾、坤、屯、蒙、需、讼、师、比等,是很混乱的。在考古发现的易经古本中,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就完全不同,但也同样是很混乱的。这些排列次序均与 二进制 无关。易传中的序卦是专门解释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的,但多为牵强附会之同,连自圆其说都谈不上,根本没有 二进制 的影子。易经将六十四卦划分为三十二对,其中占大多数的二十八对,其相对两卦的六爻是彼此上下颠倒的,这与 二进制 毫无共同之处。易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似乎是《周易》中与 二进制 有关的话。但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原始的一分为二的思想,与 二进制 仍然没有必然的联系。易传在讲述八经卦时,分八经卦为阴阳两类:乾、震、坎、艮,交画为三,为五,为奇致,故称阳卦;坤、巽、离、兑,爻画为六、为四,为偶数,故称阴卦。这种划分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一分为二思想格格不入,这里的所谓的奇偶与 二进制 数的奇偶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归根结底,《周易》中是找不到 二进制 思想的。   不可否认,邵雍所创造的六十四卦图确实有朴素的 二进制 思 想。邵雍是一个素养较高的理学家,他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创造。他发展易传中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一分为二思想,并将其贯彻始终。他按照这种思想,重新排 列出八经卦的次序: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进而依次重之,排列出六十四卦的次序。邵雍以伏羲的名义,画出了所谓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 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这是《周易》中原来没有的崭新的图,也就是 Leibniz所看到的图。因此,Leibniz对伏羲以及文王、周公、孔子的赞叹确系张冠李戴。邵雍还画过所谓天地始终之数图,以及许多其他的图,并引 入辰、日、月、岁、世、运、会、元等时间单位,交替用十 二进制 和三十进制,构成一个复杂而规律的计数系统。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邵雍虽然提出并交替使用了十 二进制 和三十进制,却从来没有以任何方式提出或暗示过 二进制 计数法。肯定地说,邵雍在他的六十四卦图中所蕴涵的 二进制 思想是不自觉的。邵雍所关心的是如何在他的宇宙模式下把万事万物纳入数的范畴,因而,他不可能在数学上再前进一步。   还必须指出, 二进制 的产生与计算机的产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1794年,Leibniz设计并制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台能进行四则运算的机械计算机。尽管:Leibniz早在十五年前就建立了完整的 二进制 数系及其运算规则,但他的机械计算机仍然用的是十进制。另外,如果把不同数位上的不同数字视为不同状态,那么表示某一范围的数时,不同进位制所需的状态数各不相同,从而有优劣之分,其中 二进制 并不是最优的,三进制才是最优的。从计数和运算的角度看,各种进制并无区别。电子计算机采用 二进制 ,是因为 二进制 运算规则简单,并且容易在物理上实现。由此看来,即使邵雍确实为《周易》注入了朴素的 二进制 思想,我们也是无法把《周易》与计算机直接联系起来的。 转自:http://www.stonerain.net 陨石站 4f4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这当然是应该引以自豪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我们的固步自封,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我们的科学文化就一步 一步、愈来愈远地落在列强之后,这正是我国近代史上屈辱、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要汲取血的历史教训,决不可重蹈覆辙。对于祖先创造的古代科学文化我们 要实事求是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之,改造之,发展之,切不可夜郎自大,沾沾自喜,躺在遗产上睡大觉,切不可盲目地以为我们的祖先把一切道理都说清 了,切不可自欺欺人地把现代科学的成就硬归功于我们的祖先。科学文化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违背它,或者超越它都是错误的。我们不能苛求我们的祖先。在宣传 我国古代灿烂的科学文化时,一定要尊重历史,切不可随心所欲地说过了头。因为,即使是真理,如果说过了头,也会变成谬误。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88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连山><归藏>和<周易>的阴阳基础
newniu 2008-11-16 18:37
《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后来,人们认为三易分别代表了三个时代夏,商,周。《连山》是夏朝的易,《归藏》是商朝的易,而《周易》自然是周朝的易。可以想象《连山》最为古老, 《归藏》次之,《周易》最新。 郑玄在《易赞》及《易论》中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 《连山》以艮为根,象为山。为什么夏人把山看得很重。我们需要考虑大禹治水和当时生产力水平。当水灾很严重时,人们只有向高地迁徒,即是山。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对水依赖小于对水的恐惧。人们只有在山中才能生存,在山中打猎,采集,住宿等。因此、夏人以山为根也很正常了。 《归藏》是源于商,后人发现商族遵奉乌图腾,反映商族曾经过母系氏族阶段。同时,后人商人的迷信观点强烈,从而形成了殷人尚鬼的说法。这说明了夏人更讲求现实,而商讲求精神层面。又由于图腾源于母系氏族,《归藏》形成了以坤为首。后人由此推断《老子》一书以《归藏》为思想源泉。老子的柔弱胜刚强也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体现了坤上乾下。虽然老子很了解〈归藏〉,以母系为主,但是他的行为还是表现出周的特点。 老子一书的内容处处体现了以《归藏》根,在但内容之外的形式上却体现了以〈周易〉的特点。以柔弱胜刚强,为什么是老子提,商人不提?原因有两个:1、商朝人就没有胜和负的概念。在生物界中,母性之间不存在战争,只有雄性争雌性,商朝人以母性为根,没有打斗,自然头脑中不会有胜和负的概念。 只是到了〈周易〉阶段,才真正提出乾上坤下,才有了斗争。有斗争,所以周人把世界的变化看成阴阳相斗。在夏和商阶段的易经里,没有斗争的概念,把世界看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虽然处处有变化,但是不需要去理解,也不需要关注。 2、老子的头脑里仍然是周的争斗观念,但是又受到《归藏》的影响。那么《归藏》成为一个工具,服务他头脑中的观念战胜对方。 因此、《道德经》中的文字体现了动的方面,又体现了静的方面。从动的方面看,他希望能够达到某个目的。例如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 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因此说,老子并不是隐世,而是实实在在的出世。你看看他的《道德经》,大篇大篇的治国安邦的道理,怎么可能出自一位不同世事的老头。 老子的想法自然是为天下,也是为了成功。这说明是一个主动者,希望成功。然而,他在技巧上却讲求以柔克钢,这又说明了他以退为进,以阴克阳。老子像其它雄性动物一样,希望战胜与之竞争的同类。不过他的竞争策略是以退为进。 也就是说,他的方法来自于《归藏》,以柔克钢。 以上为个人观点,呵呵!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5156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看像你吗
李丕鹏 2008-11-9 18:37
看完东盟博览会,那位别人二十八年未见的大学老同学热情的带我们去看南宁另一个名胜新景青秀山。据说几年前这里还是很原著的山坡。 到达景区门前,我就被宏大的场面所震撼。一个城市里面有这样一个好去处,简直是太妙了。这几年多次到南宁公干,但都是匆匆来去,真未识南宁真面目阿 园内很多特别有意思的景点让人流连忘返,他们高兴的说三十年同学会放就在这里吧。 其中友好城市的城标雕塑更是让人喜爱。看看这海龟 十二生肖的雕塑更美妙,是大人和小孩争先拍照留念的好去处! 想来不少人很难熟记十二生肖顺序,其中我就是一个。背过好多次,但总是半途就不知所以然了。所以当我看到十二生肖雕塑时,就忍不住顺手记录了下来,以后再糊涂的话就来看看。 你看那个是你啊,像不像阁下?哈哈
个人分类: 杂谈|4305 次阅读|3 个评论
《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下)
可真 2008-10-8 21:05
(三)道器观念的文化影响 道与器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这对哲学范畴源于《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是指无形之物,形而下是指有形之物。《易传》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具体是指太极,即太和之天地,亦即 天地絪缊的 天地。太极意义上的天地不同于两仪意义上的天地前者是形而上之道(太和之气),后者是形而下之器(天体与大地)。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指天体与大地及天地之间一切有形之物。《易传》以形而上与形而下界定和区分道、器,是表明了它对形的重视。《易传》之所谓重视形,是因为八卦原本是代表八种有形可见之物的,离开了形,圣人(伏羲)就无以观象于天、观法于地以及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从而也就没有八卦了。但是,这些有形可见之物归根到底是从何而来呢?和道家老子一样,《易传》作者也认为物是由道所生。这表明,《易传》的宇宙起源论是受到了道家老子思想的深刻影响的,故《易传》应该被理解为是先秦儒、道合流的产物,其思想乃是以儒为主又儒道兼综的。 但是,道器范畴提出以后,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直到唐代,道器问题才引起经学家们的兴趣,并对之作了初步探讨。孔颖达谓: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形虽处道器两畔之际,形在器不在道也。既有形质可为器用,故云形而下者谓之器也。 ( 《周易正义》卷七 ) 孔氏所谓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承袭了魏晋玄学贵无论的说法,其思想与后者完全一致。他用玄学观点来解说道器,认为道就是无,器就是有。所谓凡有从无而生,犹言凡器从道而生也。 孔颖达的道器观对宋明程朱派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后者主张有理则有气 ( 程颐语,见《二程粹言》卷一 )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 朱熹语,见《朱子语类》卷一 ) ,其用道、器来指谓理、气,乃表明其道器观一如孔氏,亦是主张道生器。不过,这只是其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程朱更强调了道器之不可分离的关系: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 ( 《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 ;愚谓道器之各虽异,然其实一物也。故曰吾道一以贯之。 ...... 愚谓道器一也,示人以器,则道在其中 ( 《苏黄门老子解》,《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 ) 。他们的思想,特别是朱熹道在器中的观点,对明清之际哲学家顾炎武的道器观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顾炎武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说在乎孔子之学琴于师襄也。已习其数,然后可以得其志。已习其志,然后可以得其为人。是虽孔子之天纵,未尝不求之象数也。故其自言曰下学而上达。(《形而下者谓之器》,《日知录》卷一)顾炎武这段话,旨在说明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是下学而上达,即从对具体的、个别的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事物的一般本质的理性认识。而其倡导下学而上达的理论根据则在于非器则道无所寓。 顾炎武所谓非器则道无所寓,在表层意义上与朱熹道在器中的说法并无不同,皆在于说明道不离乎器;然而在深层意义上,其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 道在器中,只是朱熹的个别观点,而非其根本思想。朱子是在肯定道生器即理是本的前提下来讲道在器中的,故他所谓道在器中,便不是说道必须依赖于器才能存在,而是说道必须借助于器作为自己的安顿处、挂搭处。按其真思想,道在器中,决不意味着是道不能离开器,而是器不能离开道。以器不能离开道,故器在则道必在其中;否则,若道离乎器,则器如何能独立自存呢?! 在朱子哲学中,道(理)是唯一能够独立自存的宇宙本体第一性的存在,其他存在都必须依赖于这个道才能存在。 非器则道无所寓则是顾炎武的根本思想,是他对宇宙的根本看法,亦是其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作为一种宇宙观,非器则道无所寓的观点是在于否定道的第一性,否定天地万物之外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宇宙本体作为其存在的根据,认为道不过是天地万物本身的运行法则,它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不能脱离天地万物而独立存在。 顾炎武的非器则道无所寓的世界观,是一种非本体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它不是把现实世界看作由某个外在于人们的公理演绎出来的因而是他们不可以加以辩驳而只能唯唯接受的结论,而是相反地把这个公理看作由生活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的人们依据其自身的经验而归纳出来的关于他们自己生活的道理。如果说这个道理也可以叫做本体的话,那末,这个本体便是人们自己生活的本体它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外,而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就是为什么顾炎武要说夫子之教人,文行忠信,而性与天道在其中矣(《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日知录》卷七),他这样说的用意,正是要把那个彼岸的本体(性与天道)拉回到此岸(文行忠信)世界中,这和他所讲的非器则道无所寓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他所谓的器,就不是指外在于人而与人相对立的自在世界,而是指人们生活在其中的自为世界,即人们自己的活生生的生活本身。 从先秦道家老子和儒家《易传》的道生器到宋代朱熹的道生器和道在器中,再到明清之际顾炎武的非器则道无所寓,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变化从宇宙生成论到宇宙本体论的发展。这种发展所反映的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变化从道器分离或道器二元的思维方式到道器不离或道器统一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个人分类: 中国哲学讲座|74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
可真 2008-10-8 21:04
(二)太极阴阳观念的文化影响 太极是《易传》最重要的概念之,对后世影响极大。这个概念可能是从道家的太一概念演变而来,是先秦儒家荀子学派吸收道家思想而加以创新的产物。太极中天地之太和所显示的是阴阳和谐极至之道!这个为儒家所追求的阴阳和谐极至之道,也是儒家中庸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儒家哲学中,太极观念与中庸观念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中庸之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何谓不偏不倚?这应从它和偏、倚的关系中来把握其具体内涵。兹以孔子曾经讨论过的文与质的关系为例来说明之。 孔子有云: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 后 君子。就文与质的关系而言,这里史和野就都是属于偏或倚,文质彬彬则是不偏不倚。 由此可见,中庸之中实指矛盾体内部双方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即其互不相胜的均势状态或平衡状态。 中庸之庸则是常的意思。常是与变相对的,是变中之不变者。中庸之意在于以中为常,即肯定中乃变中之常也。中庸的思想基础是在于肯定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而又强调客观事物的变化具有相对性,即其变化中更有其不变的因素或方面。中庸的首要意义乃是在于从变中去把握常。 所谓从变中去把握常,有这样两层意思:其一,就变化作为一种现象而言,那就是从多变的现象中去把握其稳定的本质;其二,就变化作为一种过程而言,那就是从变化的过程中去把握其恒定的规律。 中庸的思想实质是在于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归结为其内部矛盾的平衡关系,进而要求人们去努力掌握这个支配着客观现象和客观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以便利用这个本质和规律来驾驭客观现象和客观过程。 要之,中庸具有双重的方法论意义:其一,它是一种即变求常,从不平衡中去寻求平衡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其二,它又是一种以常御变,运用平衡原则来处理和协调现实生活中的不平衡关系的工作方法和实践方法。 中庸作为一种方法论,有其世界观基础。要而言之,中庸世界观的本质特征,就是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由矛盾所构成的变化过程,并认为支配这个世界的根本法则是平衡法则。这种世界观比较明确也比较充分的反映在《易传》中。而《易传》中关于客观世界变化过程的根本法则是平衡法则的思想,则集中反映在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命题上。这里一阴一阳,不仅是表示阴阳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更是表示阴阳之间一对一或一比一这种不偏不倚、相互均势的平衡关系(即中庸之中),而道(即中庸之庸)就是指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关系而言,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与阴阳之道实乃同一个道,即平衡之道。 平衡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体现在天人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追求天人合一;其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追求人和;其体现在精神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追求中和(按:《中庸》:喜怒哀乐 . 发而中节,谓之和);其体现在生理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讲究法于阳阴,和于术数(《素问》)。这里的和、合皆指相关方面彼此相互关系之和谐。 和谐乃是平衡之道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以具象形式高度概括中华文化精髓的《太极图》,其所展示的正是一阴一阳和谐极至的太极之境!
个人分类: 中国哲学讲座|7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
可真 2008-10-8 21:03
(一)天尊地卑观念的文化影响 《易传》天尊地卑的矛盾观所反映的是中 国 封建 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在这种制度下,整个社会以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为伦常,而三纲归根到底只是一纲君为臣纲,因为父为子纲中的父与子和夫为妻纲中的夫与妻,除了君以外,无不属于臣。以君为臣纲为根本内容的三纲思想的哲学基础就是 天尊地卑或阳尊阴卑的矛盾观。 根据三纲的伦理要求, 臣必须无条件服从君,这种无条件性达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程度,所以在三纲伦理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人在道德心理上永远都抬不起头来做人,而只能俯首称臣 于 君主。这种只能俯首称臣的道德心理所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人了无自性地依附 于封建 君主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与伦理地位。正是这种现实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中国人在社会意识上自发倾向于自陈、隋以后在中国佛教思想界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大乘空宗的缘起性空论,按照这种佛教理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也者,无自性之谓也。缘起性空论的实质就是在于否定事物的自性事物的存在及其变化发展的自我根据。中国民间佛教信仰之所以信奉这种基于缘起论的性空观念,是因为这种观念最符合他们依附 于 君主而生活的实存状态,因而最能使他们得到心灵上的慰藉。而 封建 君主也乐意于他的臣民接受这种性空思想,因其一经接受了这种思想,他们便会逆来顺受其现实生活,心安理得于他们在社会上的依附性地位。 如果说大乘空宗系统的性空观念是在于否定人有自性的话,那末,儒家系统的三纲观念则在于肯定唯君主有自性。换言之,儒、佛二家的思想合在一起,就是肯定君有自性而民无自性。这种君有自性而民无自性的思想,恰恰就是中 国封建 君主专制主义统治之下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儒、佛二家的学说不过是从不同角度为这种社会现实所作的辩护,不管这种辩护是出于故意还是无意。 由于中国人长期受儒、佛二 家 君有自性而民无自性的思想影响,因此造就了中国普通百姓的外因论思维方式常以 性空观念去思考问题,把包括自身在内的一切现象都看成是因缘随缘之物,从而在生活中遇到任何令自己不满的问题时,常常是从外部去寻找导致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讲出种种总之与自己无关的原因来,以便把造成其问题的因由全归到别人身上,从而指望由别人来全部承担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而认为自己则可以作袖手旁观的逍遥者,抑或更具有怨天尤人的充足理由和怪三怨四的自由权及求全责备于别人的裁量权。所以在中国,实做其事的人们常常受到来自不做实事的人们说三道四的指责和怪罪,由此导致人们常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就是做起事情来也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敢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总之,外因论的思维方式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就为人缺乏独立自主精神(依附性)和做事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从众性)。因为中国至今仍有这样的文化传统,所以今天我国政府才要大力提倡自主创新。 应该指出的是,与上述外因论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还另有一种内因论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观念上是来源于道家的基于自然论的无待思想。按照道家的自然论,未有天地之先,已然有物混成,这便是先天地生的道,它自本自根,是为宇宙本根。因其自本自根,故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体现,是在于道的独立而不改。这种独立而不改的自然性体现于由道所派生的万物,就是万物的无知无欲之性,因其无知无欲,故而无求于外,这就是万物的自然性自足性或无待性。道家崇尚自然,就是肯定万物本来无待,人生也无待,都是自足的。 以自足无待之心来看待人生,思考万物,这就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之下逐渐形成的中国人所特有的内因论思维方式。这种内因论思维方式看起来似乎与儒、佛二教影响而形成的外因论思维方式全然不同后者是以性空观念去思考问题,把包括自身在内的一切都看成是因缘随缘之物;前者则是以自然观念去思考问题,把包括自身在内的一切都看成是独立无待之物;而实质说来,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割裂了自我(内)与环境(外)的辩证关系,使二者处在要么绝对对立,要么绝对同一的关系状态中,如此必然要导致内外俱消的虚无之境一切事物既无内因也无外因的虚无主义世界观。从实质上讲,道家和佛家的生活态度就是基于这种世界观的虚无主义生活态度。 其实,从辩证的观点来看,自我与环境是内外有别而相与互动的。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生成、变化与发展的。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一方面,环境创造人,另一方面,人又改变着环境。只是对个体的人来说,他(她)来到这个世界,就有既定的环境,这环境不是他(她)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他(她)不得不承受的现实。但是,人生在世的意义,又不在于被既定的环境所支配和塑造,而在于按自己的意志去努力改变这个环境,使这个世界打上自己意志的烙印。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都是他们自己的问题,都是因为他们自己要生活并且要活得有意义所带来的问题,所以,任何人只要他(她)要生活并且要活得有意义,就没有正当的理由认为他(她)所面临的问题是与自己无关的。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有意义,他(她)应该而且必须把他(她)所面临的问题看作是由自己造成的,并因此自认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努力加以解决。 当我们面对着令自己感到不满的现实问题时,我们其实毫无理由只顾自己说三道四,讲出种种总之与己无关的原因来,此情此景,正当合理的选择应该是,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并努力寻求或创造与别人合作的机会,使别人心甘情愿与自己合作,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或自己与别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在作这样的选择时,当然不能只考虑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还得考虑别人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为自己着想,也得为别人着想,因为你不替别人着想,不去考虑如何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你就得不到与别人合作的机会,从而你自己的问题也就难以得到解决这世界上,除了上帝,谁有本领在没有任何合作的情况下自己解决自己的一切问题呢?自主与合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正当方式,而且恐怕也是唯一正当的方式。 《易传》的天尊地卑观念还深刻地渗透到了中国传统的教育领域,形成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父观念,这种观念是本于天尊地卑,贵贱位矣的等级秩序观念,认为师对生的关系亦如父对子的关系,是师为生纲,就像父子之间父为子纲一样,并且认为这种阳尊阴卑的等级秩序是天经地义,永远不可移易的。正是受这种师生伦理观念的支配,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从来都认为 学生只是学生,老 师只是 老师,从未想过在一定条件下,生师之间也是可以换互其位的,即老师在某些方面也应该学生学习,接受学生的教育, 相反认为,如果师生关系竟然倒置为老师当学生、学生当老师,那就要么是纲常倒错而道德沦丧了,要么就是君臣易位的改命时代到来了;否则,天不变,道亦不变,哪有老师当学生的师道呢!也因为如此,每当师生之间发生令人沮丧的普遍性问题时,作为老师一方或学校方面,首先想到的甚至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老师或学校该如何来教育学生以解决学生方面的问题,几乎完全不考虑学校或老师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就像当社会风气或党风出现普遍性的问题时,我们的党政领导首先想到甚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如何教育老百姓或如何教育普遍党员,几乎完全不考虑党政领导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其实,正像党政领导自身也有一个如何向老百姓学习,向普遍党员学习的问题,老师也有一个如何向学生学习的问题。
个人分类: 中国哲学讲座|5156 次阅读|5 个评论
拓展能力 提升境界
梅珍生 2008-9-5 20:46
拓展能力 提升境界 各位老师、各位新老同学: 大家好! 我对各位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你们人生道路上所作出的正确选择,表示衷心的祝贺! 《周易》中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你们就是推动我院生生不息的动力。在你们的身上,寄托着我院的未来与希望。 今天,我给各位新同学讲两点意见:一是拓展能力,二是提升境界。 第一,拓展能力。 要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达到一个目标, 这就是学会读书、学会写文章。在这个信息以海量出现的时代,读什么,怎么读;写什么,怎么写,这都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我们学习收获的大问题。 要学会读书、学会写文章,我们就 要树立四种意识:一是文本意识。 要认真地读几本本学科、本专业的经典著作。现在我院青年科研人员中开展的读经典、打基础活动,体现的就是一种自觉的文本意识。通过读本学科的经典,我们可以把握本学科的基本内容,不至于三年之后,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什么。 二是历史意识。 学习过程中,对本学科的发展,要下一番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夫,弄清本学科有那些著名学者、那些代表性的观点,代表性著作。 三是问题意识。 在读书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并且要善于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意识,就觉得一切是理所当然,学习研究,也难有推进。 四是批判意识。 胡适讲做学问,就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敢于怀疑。对于经典、对于权威,我们都要有一份审视的眼光。如果不敢怀疑,不敢批判,我们读了再多的书,自己的头脑也只可能成为别人的跑马场,最终变成一个食古不化、或食洋不化的书呆子。 要学会读书、学会写文章, 我们还要掌握学习研究方法 。我以为就是要在一个方面掘井及泉,由点及面,触类旁通。知识是我们生命中最奇怪的东西,它看起来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但却无法遗传!台湾有位号称中国近五百年来,读书最多、白话文写得最好的狂人李敖,他也哀叹:他的学问只能及身而绝。 马克思也说 :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们要获得真知,唯有靠我们艰苦的努力,否则别无它法。 第二,提升境界。 作为研究生,大家除了要在某个专业学有所成外,更应该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我们要把自己培养为一个有历史担当的人,要培养为一个有大眼界、大胸怀的人。我们要像北宋大思想家张载所讲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这样的气魄,我们才有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大器。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冷眼热心|350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