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机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500万卖身3年:给祖国一次机会
热度 8 outcrop 2011-4-1 13:12
由于《 严肃的提议成立科学网大学 》以及《 科学网大学办学思想基础提议(讨论稿) 》等文章所表现的卓越远见和影响力,某欧洲猎头表示多个税后30万+欧元年薪的岗位正渴求我这种战略性人才,其他待遇还可以谈,并表示尊重中国人不过愚人节的传统。 但我表示,这事太突然,祖国培养了我这么多年,得先给祖国一次机会;对方表示赞许、理解和等待。 因此,这里以半价(500万RMB)在线拍卖自己三年的工作日(限大陆地区),底价500万,2亿封顶;拍卖成交价高于500万部分,捐给网大筹备组,用于网大筹建。 拍卖一年后结束,别说我没给祖国机会;非诚勿扰! 欢迎传播、广告,有提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47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一个萝卜一个坑
anan 2011-1-14 19:34
夏敏从学校毕业后,进入一个公司实习。同来的有四个实习生,每天就是干些打扫卫生、复印、装订、接电话之类的简单工作。   这是家大公司,公司老总做事情比较人性化,虽然实习生可以不给薪酬,但是,他依然给这几个实习生开了每月1200元的工资,另外,恰逢中秋节,还给每个人500元的购物卡。领到卡以后,这几个女孩子都兴冲冲地去超市购物了,但是,夏敏却不是很开心,她在想她的工作:包括自己在内的这几个实习生都希望以后能留在这个公司工作,可是,她们几个每天干那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杂活,那是学不到真本事的。于是,夏敏开始用心学习真本事。   公司的销售人员口才都比较好,和客户谈话的技巧比较高,另外,销售员一般都有个特点,都是大着嗓门打电话。   平时在公司,夏敏人坐在电脑前,她的耳朵却是在听销售高手是怎么和客户谈判,他们的语气和技巧,她都仔细地听,认真地在心中揣摩。   为了分清楚公司各个产品的型号以及功能的区别,夏敏经常主动到公司的生产基地去干活。放着轻松的写字楼工作不干,而去生产基地干力气活,其他几个实习生觉得夏敏真是傻透了   在生产基地,夏敏勤学好问,很快就弄懂了这些产品的基本原理。公司的研发部是和生产基地连在一起的,为的就是方便研发部的技术人员能够及时指导工人生产。很多时候,研发部的技术人员对于返回的仪器进行修理的时候,夏敏都在一边默默地看着。不明白的地方,夏敏就虚心地请教。研发部的技术人员大多都是年轻人,夏敏和他们很好地沟通,他们也乐意传授维修技术。   一次,河北的一家钢铁厂买的仪器,用了半年后不能正常运转,于是就派专人送到公司进行免费维修,客户住在宾馆,一天几个电话地催促公司赶紧修理,说他们钢铁厂还等着使用这台仪器呢。但是,技术人员都出差去了,售后服务部经理很是发愁。这个时候,夏敏主动请缨,要求试试看。经理瞪大眼睛:你会修理?夏敏谦虚地说:我也不敢担保能修好,反正技术人员都出差了,咱就死马当活马医吧,如果真医治不好,等技术人员回来后,再由他们维修就是。经理一听,也是这个道理,于是放手让夏敏折腾去了。   夏敏仔细检查后,发现这台仪器和公司技术人员半月前维修的一台仪器的症状是一样的,于是,她就靠着记忆,在脑海中比着半个月前的葫芦去画现在手中的瓢,半个小时后,这台仪器居然被夏敏修理好了。售后服务部经理非常高兴,立即通知客户来领仪器,客户来后,经理指着夏敏开玩笑说:这个是我们公司的女工程师,就是她亲自动手,把这仪器修理好的。客户非常佩服地说:你们公司技术人员真厉害,女工程师这么年轻,水平却很高!说实话,这台仪器在我们厂,几个老工程师一起会诊,最后也没有会诊明白,只得送你们这儿维修了。说完,客户带着仪器满意地走了。   客户走后,经理禁不住哈哈大笑,他对夏敏竖起了大拇指,夏敏心里很是自豪。   很快,夏敏这个女工程师逸事就在公司传开了,老总听了很高兴,暗想:夏敏这个女孩真不错,能吃苦,到公司后,口才也进步得很快,更重要的是知道学习新知识,是个可以塑造的人才。   三个月的实习期过完,几个实习生纷纷写申请,想留在公司工作。申请到了老总那里,老总毫不犹豫地把其他几个实习生的申请否决了,同时果断地批准了夏敏的申请。   按照公司的规定,实习生留用后,还需要三个月的试用期,但是,老总直接指示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夏敏签定了正式的劳动合同,也就是说,夏敏不需要试用,直接被公司正式聘用了。被分到售后服务部工作。   夏敏对公司的各种产品的性能比较熟悉,口才又好,很有谈话技巧,并且还有单人维修好一台仪器的水平,老总相信,夏敏接听公司的售后服务热线,肯定能很好地为客户答疑解惑,肯定能出色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职场里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没有真本事,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坑,那么,任何萝卜很快就会变成萝卜干的!聪明的夏敏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http://www.reader8.cn/gushi/20110105/685018.html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770098
个人分类: 工作学习|2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
anan 2011-1-14 19:32
生活中、职场内,常听到一些人抱怨:为什么好机会总也轮不到我头上?为什么成功的花总是开在别人的花园里?每每听到这类的抱怨,我就会想起朋友的一些故事,那是些颇让人感慨的经历。   朋友老李下岗后,一直没能找到工作。一天,他上街去买菜,走到菜市场门口时,发现市场门口的墙脚下堆放着几袋垃圾,而十几米远的地方就摆放着一个垃圾箱。老李信手拎起几个垃圾袋,走到垃圾箱前,把它们丢了进去。市场门口的几家商户惊诧地看着老李,因为从装束上可以判断老李不是环卫工。后来,环卫处辗转找到老李,聘他做环卫监督员。几袋垃圾,信手丢进垃圾箱,老李因此实现了再就业。   朋友小张刚从驾校毕业,分到新单位后,暂时在办公室打零。一天,单位组织干部下乡调研,司机临时有事,小张便被抓了公差。乡下的土路很不好走,车上溅了很多泥点子。在干部们入户调研时,小张拎了桶水,细心地擦起车来。等大伙儿上车时,小张已将车子刷洗一新了。几天后,小张就成了单位的专职司机。一桶水,几分钟,成就了小张的司机梦想。   大学同学柱子周日无事,携妻将雏去逛街。在街上,他看到很多工人在路边的风景树间栽植草坪。柱子信步走过去,同工人闲聊起来。闲聊中得知,现在正在搞城市绿化,新辟的草坪急需草皮。柱子眼睛一亮,回家后上网开始查找草皮的供货信息。结果一个月的时间,柱子就净赚了4万多块钱。现在,柱子已是全城最大的草皮供货商了。一次闲聊,一个电话,造就了一个款爷。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人会说,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的身边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吗?是的,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平淡而不露痕迹地发生着。正因为它平淡、不露痕迹,所以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然而,恰恰是这些不起眼甚至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成就了一个个让人瞠目的奇迹或传奇!这些奇迹或传奇的形成和出现,绝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那些馅饼原本就是有目共睹地放在那里的,只是我们当中的一些人熟视无睹罢了。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当我们还在大声地抱怨时,不妨睁大眼睛看一看、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很多机会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中的一些人之所以与其擦肩而过,就是因为还没有发现它、抓住它。不要说机遇没有眷顾你,因为就在你抱怨之时,机会已经悄悄来过了,或正在从你的身边溜走。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770099
个人分类: 工作学习|2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人成熟的8句话
anan 2010-12-3 21:15
1. 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要么辞职不干,要么就闭嘴不言。初出茅庐,往往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不要养成挑三拣四的习惯。不要雨天烦打伞,不带伞又怕淋雨,处处表现出不满的情绪。记住,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好。 shy; 2. 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要学会忍受孤独,这样才会成熟起来。年轻人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惯了,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一下子不知所措起来,有时连一个可以倾心说话的地方也没有。这时,千万别浮躁,学会静心,学会忍受孤独。在孤独中思考,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升华。不要因为寂寞而乱了方寸,而去做无聊无益的事情,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shy; 3. 不要像玻璃那样脆弱。有的人眼睛总盯着自己,所以长不高看不远;总是喜欢怨天尤人,也使别人无比厌烦。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中甜?不要像玻璃那样脆弱,而应像水晶一样透明,太阳一样辉煌,腊梅一样坚强。既然睁开眼睛享受风的清凉,就不要埋怨风中细小的沙粒。 shy; 4.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谈论自己,更不要议论别人。谈论自己往往会自大虚伪,在名不副实中失去自己。议论别人往往陷入鸡毛蒜皮的是非口舌中纠缠不清。每天下班后和你的那些同事朋友喝酒聊天可不是件好事,因为,这中间往往会把议论同事、朋友当做话题。背后议论人总是不好的,尤其是议论别人的短处,这些会降低你的人格。 shy; 5. 机会从不会失掉,你失掉了,自有别人会得到。不要凡事在天,守株待兔,更不要寄希望于机会。机会只不过是相对于充分准备而又善于创造机会的人而言的。也许,你正为失去一个机会而懊悔、埋怨的时候,机会正被你对面那个同样的倒霉鬼给抓住了。没有机会,就要创造机会,有了机会,就要巧妙地抓住。 shy; 6.若电话老是不响,你该打出去。很多时候,电话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不是花瓶,仅仅成为一种摆设。交了新朋友,别忘了老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交际的一大诀窍就是主动。好的人缘好的口碑,往往助你的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shy; 7.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已经到了结婚年龄而草率结婚。想结婚,就要找一个能和你心心相印、相辅相携的伴侣。不要因为放纵和游戏而恋爱,不要因为恋爱而影响工作和事业,更不要因一桩草率而失败的婚姻而使人生受阻。感情用事往往会因小失大。 shy; 8. 写出你一生要做的事情,把单子放在皮夹里,经常拿出来看。人生要有目标,要有计划,要有提醒,要有紧迫感。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串起来,就成了你一生的大目标。生活富足了,环境改善了,不要忘了皮夹里那张看似薄薄的单子。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68204
个人分类: 日常生活|2175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有所思
shuike 2010-9-18 10:08
昨晚夜雨如注,今天周六。 到北京中科院念书已经20天了,想起往事,每每让我辗转反侧,随即起床伏案,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中秋将至,倍加思念我的亲人,同在外地求学的老婆,落在家里的小女和已过古稀之年依然要帮我操持家事的老母亲。想起这些,已难以平静。。。
个人分类: 未分类|5280 次阅读|1 个评论
正视金融危机
caoman 2010-8-2 11:42
金融危机同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的深层原因一样,都是人的过度或超前消费所致,所不同的是前者消费的是自己明天的,后者消费的是自己后代的。例如,美国人消费明天促进经济超速发展,引发金融危机;中国人消费后代促使经济超常发展,潜伏环境危机。 相对过去和明天,人类更加关注眼前。当危到时,人们称之为危机(不是危险);当机到时,人们称之为机会。其实,危机指危险和机会,内涵包括危和机两个方面,二者同生并存。当危到时,同时隐含着机;当机到时,同时隐含着危。像阴阳图一样,阴中带阳,阳中带阴,阴阳互补。不能因危在前就偏重危,机在前就偏重机。相反,当危险大时应强调机,去寻找新的机会;机会大时应强调危,准备迎接新的危险。例如,海尔快速发展时,张瑞敏却说每天如履薄冰;暴风骤雨到来时,海燕却展翅飞翔。 否则,危机到时单纯强调危险,忽视机会,只能使危更扩大,更难渡过。金融危机本是金融的危和机并存、危暂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经济状态。若过分强调宣传危,各种媒体铺天盖地进行危机报道,一时间世界各地就会人心惶惶,有钱不敢用,物质流通慢,资金更紧张。若同时也强调宣传机,当危险到来之时,也是新的机会开始之日,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新的供求关系会产生新的商业机会等,人们就会坦然面对危,积极争取机,使危弱化,机早来。 例如,我国出台扩大内需政策,计划到 2010 年底投资约 4 万亿元,约占今年全国 GDP 产值的六分之一。其中,农业部将投 30 亿用于农村沼气工程,而之前每年投资不足 1 亿元,发改委第四季度将投120亿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沼气行业将会快速发展,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领域更是蕴含巨大商机。 再例如,天人公司的一个客户,原本做养殖,在政府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和股市大好之际,扩大生产范围,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的产业链。但开张不顺,主要原因是地处农村招不到工人。近日打来电话,状态极佳,说大批进城打工的农民返乡了,工人招到了。在金融寒冬,他的工厂开始热火朝天。 要杜绝危的出现,需要从改变人类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入手。超前的消费观念和享受的生活方式是危的根本原因,若只停留在银行受困救银行、企业受困救企业、资金流不畅补资金、国外市场不畅补国内的做法,则如挖肉补疮,不深究其因,探讨疏通渠道,提前付出,象大禹治水利用堵来疏,不但不能缓解危增加机,相反会增加危减少机。 请正视危机,当危强时去找机,当机强时去防危,使危机同生并存协调发展。现在要做的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积极疏导;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积极行动,树立竞争付出的观念,探讨新的机会,让资金流出来,让世界动起来。 未来的赢家,必出现自现在付出者。
个人分类: 经济学|2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震来时躲在「生命三角」内存活机会最大”
热度 1 huangyingyi 2010-4-27 17:02
我叫DougCopp。是世界上最有经验的救援小组美国国际救援小组(ARTI)的首席救援者,也是灾难部经理。我曾经和来自60多个不同国家成立的各种救援小组一起工作过,曾在875个倒塌的建筑物里爬进爬出。 本文中以下信息能在地震中挽救生命。 1996年,我们用我创立且被证明是正确的方法制作了一部电影。 我们模拟摧毁了一座学校,和一个里面有20个人体模型的房屋。10个人体模型用「蹲下和掩护」方法,另外10个模型使用我的「生命三角」的求生方法。 模拟地震发生后,我们通过倒塌的碎石慢慢进入建筑物,并拍摄和记录了结果。在一个可直接观察到及科学的条件下,这部电影拍摄了我使用的求生技术。结果显示那些用「蹲下和掩护」方法的人存活率是零,而那些使用「生命三角」的人能够达到100%存活率。已有上百万人在土耳其和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的电视节目看过这部片子。 我曾进入的第一个建筑物是在1985年墨西哥地震中的一个学校。每个孩子都在课桌底下。每个孩子都被压扁了。他们如能挨著课桌的走道里他们躺下,就有生还的希望。我不知道孩子们怎麼会被误导要躲在某物体的下面。 简单地说,当建筑物倒塌落在物体或家具上的屋顶重力会撞击到这些物体,使得靠近它们的地方留下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被我称作的「生命三角」。物体越大,越坚固,它被挤压的余地就越小。而物体被挤压得越小,这个空间就越大,於是利用这个空间的人免於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 Trujillo消防部门的救援总负责人是Trujillo大学教授。他陪伴我同行,他说:「我叫RobertoRosales,我是Trujillo的首席救援者。我11岁时,我被陷在一幢倒塌的建筑物里。就是发生在1972年的那场地震中,当时有7万人死亡。我利用我哥哥摩托车旁的『生命三角』保住了生命。我的朋友们,躲在床下,桌子下的人都死了,我可以称作是『生命三角』活生生的例子,而我那些朋友是「蹲下和掩护」的例子。」 道格观察到地震中的自救10项要领: ◣当建筑物倒下时,每个只「蹲下和掩护」的人都几乎全被压死了。而那些躲到物体,如桌子,或汽车下躲避的人也总是受到了重伤或死亡。 ◣猫,狗和小孩子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自然地蜷缩起身体。地震时,你也应这麼做。这是一种安全的本能。而你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便可做到。靠近一个物体,一个沙发,或一个大物体,结果它仅受到轻微的挤压。 ◣在地震中,木质建筑物最牢固。木头具有弹性,并且与地震的力量一起移动。如果木质建筑物倒塌了,会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间,而且,木质材料密度最小,重量最小。砖块材料则会破碎成一块块更小的砖。砖块会造成人员受伤,但是,被砖块压伤的人远比被水泥压伤的人数要少得多。 ◣如晚上发生地震,而你正在床上,你只要简单地滚下床。床的周围便是一个安全的空间。 ◣如地震发生,你正在看电视,不能迅速地从门或窗口逃离,那就在靠近沙发,或椅子的旁边躺下,然后蜷缩起来。 ◣大楼倒塌时,被发现很多人在门口死亡。这是怎麼回事?如你站在门框下,当门框向前或向后倒下时,你会被头顶上的屋顶砸伤。如门框向侧面倒下,你会被压在当中,所以,不管怎麼样,你都会受到致命伤害! ◣千万不要走楼梯,因楼梯与建筑物摇晃频率不同,楼梯和大楼的结构物会不断发生个别碰撞。人在楼梯上时,会被楼梯的台阶割断,会造成很恐怖的毁伤!就算楼梯没有倒塌,也要远离楼梯,哪怕不是因为地震而断裂,还会因为承受过多的人群而坍塌。 ◣尽量靠近建筑物的外墙或离开建筑物。靠近墙的外侧远比内侧要好。你越靠近建筑物的中心,你的逃生路径被阻挡的可能性就越大。 ◣地震时,在车内的人会被路边坠落的物体砸伤,这正是NimitzFreeway路上所发生的事情。SanFrancisco地震无辜受害者都是呆在车内。其实,他们可简单地离开车辆,靠近车辆坐下,或躺在车边就可以了。所有被压垮的车辆旁边都有一个3英呎高的空间,除非车辆是被物体垂直落下。 ◣我发现,在报社或办公室里堆有很多报纸的地方,通常会好些,因为报纸不受挤压。你在纸堆旁可找到一个比较大的空间。
个人分类: 科普|261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创新是一个必须承受痛苦的过程
whitesun 2010-4-12 02:15
为了追去创新,似乎一定会经历下面的过程:刚有所谓的创新idea时,觉得找不到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大量的时间放在求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值得做, 从哪个小的点做起, 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做,该怎么收集数据,怎么实验,怎么评价结果等。这是一个真正创新的过程,如果没有以前良好的锻炼,不太可能把这个新idea落到实处。回想过去的几年来,觉得自己研究的很难,很痛苦。现在想来,觉得自己似乎是一直经历这样的过程,是在只有创新idea却无能力实现时的阶段,是缺乏有效方法和环境的阶段。 在几乎绝望的时候,无法将想法落实下去的时候, 也许上帝会可怜我们,会突然让你发现自己做的东西还是有很多人在做,并能找到与自己研究很像的相关工作。这时,第一反应就是担心已经有人做了,再做就是重复别人的工作,那我该怎么办?该放弃还是怎么办? 担心过去之后,一定要细细看看别人的研究成果,你会发现,别人虽然做了,但是总有很多地方与自己苦苦想了多年的地方不一样,也就是说, 如果你的想法真的很创新,别人顶多做了一小部分工作,还有很多方向可继续探索,顶多自己落后别人一点点,但是可以学习到别人的一些方法,做其他点就可以了,这样会加速自己的研究进程,总的来说是件好事。这可能算是上帝给我们的机会吧。 对于各类型学生,我觉得一开始就独立地从很创新的idea做起很不好,这样会把一个人的科研兴趣毁掉,不利于今后发展。这是因为作为学生没有创新成功的经验,没有锻炼到可以正常面对创新过程遇到的各种难题的能力,遇到问题时,常会错误地处理,选择不正确的方法去解决,经历这样的过程中,会犯很多错误,如果不能及时纠正,留下一个没纠正的错误,结果还是不会理想,这对学生毕业影响太大,进而很多学生会弄虚作假。如果导师很冒险地让学生独自去处理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难题,这是学生的不幸,也是导师的不幸,这样的研究过程能坚持下来的学生不多,因此失败的可能性太大而不是很大。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是导师不负责的表现,是导师无能力创新的表现,我觉得还是应该先让学生分阶段地学会处理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才为上策,这样可以提高成功率,导师和学生才会双赢,师生遇到的痛苦经历和问题才会少一些。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4165 次阅读|1 个评论
CO2利用鸡肋还是机会?
lkzmaster 2010-1-3 17:31
CO2减排当今的热门话题,我们课题组也有所涉及,所以较为关注。就目前而言,CO2减排主要有三种途径:一、釜底抽薪型,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替换化石燃料,彻底避免CO2排放;二、围追堵截型。淘汰落后工艺,开发节能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化石燃料利用效率,间接减少CO2排放,对已排放的CO2则进行地质或海洋封存,避免其进入大气;三、化敌为友型,将CO2转化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虽然这些产品最终还可能以CO2形式放出,但是毕竟在其排放前贡献了最后一滴能量,间接减少了化石燃料的利用量。就这三种方式而言,前两个方向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CO2的化学利用价值还有一些争议。 CO2的利用目前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合成一般化工产品或中间体(包括化肥、胺、羧酸、可降解塑料和其他高聚物);二是合成能源类化学品(包括合成气、低碳烃、甲醇和二甲醚等)。因为一般化工产品的需求量和目前CO2的排放量有着数量级的差距,所以将CO2转化为能源产品应该是CO2大规模利用的主要途径。 CO2与甲烷的重整可以生产合成气,并进一步合成可作液体燃料的高碳烃类或烃的衍生物。二氧化碳重整的最大问题是高耗能(因其为强吸热反应)。计算表明,二氧化碳重整所需的能量大于其转化的化学品作为能源放出的能量。也就是说,如果其消耗的能量为化石燃料燃烧提供的话,非但不能减排还增加排放量。所以专家提出,该技术只有与太阳能技术结合才有利用价值。 其实,几乎所有的CO2利用都存在能量上的划算不划算问题。二氧化碳合成低碳烃、甲醇和二甲醚等产品除存在消耗能量来源问题外,因其大都是加氢反应,还存在氢源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在氢气资源如此宝贵如此昂贵的今天,加氢减排CO2得不偿失。如果氢的来源不是水,而是化石燃料那么这一技术的利用价值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利用氢直接取代化石燃料,对CO2减排似乎更为有利。这一观点诚然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也应该从其他方面考虑这个问题。氢气除了生产成本问题以外,还有储存和利用问题,将氢气转化为液体燃料对于氢的推广应用是有利的。 实际上,现今对CO2利用的研究都是一种技术储备,一旦太阳能技术或以水制氢技术取得突破,现在封存的和排放的CO2便可作为可观的资源加以利用,通过化学能的转化解决太阳能和氢能的存储问题。很多技术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必须提前研究,这样才有可能和其他技术联系起来对世界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纵观这些CO2利用技术都是国外研究者提出来,我们跟风研究的。我相信很多技术国内研究者以前肯定有过相似的思路,或许他们考虑到诸多困难,知难而退,亦或许在申请资助的时候被一些老专家批判为没有实际价值,而胎死腹中。所以我们写论文或项目的时候总要引用文献,表明已有人做过相关研究,避免被批判为没有研究价值。这让我联想到一次投稿,因为报道的现象尚未有人关注,先是投到国内杂志,一个审稿人家直接批判为有科学意义而没有利用价值,而投到国外的到的结论是interesting。个人觉得,在对待新型课题的宽容性方面,我们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他们可能更相信无用研究的潜在价值。
个人分类: 科研|5441 次阅读|11 个评论
缺少的不是机会,而是把握机会的胆识和勇气
smilesun 2009-12-26 00:21
博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机遇。微软、google、facebook,每天都有成功的故事在上演。 =================================================================  新浪财经讯 12月23日晚间,2009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揭晓。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此次颁奖典礼。以下为CCTV经济年度人物10年商业领袖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主题演讲:   马云:我感谢这个时代,感谢互联网,感谢10年,也感谢所有的创业者。我坐在下面想,今天这个奖是代表了所有的创业者,没有成功的创业者。我们 这一代人我觉得是很幸运的,创业者并没有失败,只要你不放弃永远有机会。阿里巴巴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阿里巴巴能成功,中国80%的年轻人都能成功。今天 早上一个年轻人问我,现在所有的机会都被你抢光了,我们是不是没有机会?我10年以前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们没有钱、没有机会怎么做?但是10年的经历 告诉我们实践不是这样的, 中国不缺乏机会,我们缺的是找到机会的能力,我们更缺的是把握机会的勇气和胆识。 所以阿里巴巴前面10年把握了机会,未来的10 年刚才马化腾也讲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我也明确自己的定位。我知道做企业跟做人一样,今天我这张脸不可能像马化腾那么帅,但是我可以把它变成艺术品。 今天我们必须走出平常的路,我们必须把阿里巴巴做的越来越强、越来越大,未来10年是中国经济的关键10年,也是世界经济的10年,如何把握这10年?这 10年为别人创造机会也是为自己创造机会,所以对阿里巴巴来说不是把自己做的越来越强,而是把别人的机会做的越来越,让更多的小企业成长起来。所以我希望 未来10年中,中国的中小企业可以成为经济年度人物,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仪器共享|46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又见招聘会有感
zls111 2009-12-6 12:49
早上起来经过北区体育馆,怎么那么多人,排了N长队,原来是招聘会。估计是人头最密集之一的活动,并且都是年轻人,脸上画满了期待。哎,当年我也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活动,在武汉和上海,多半的结果是无耐。 出了北区大门口的时候,发现进来的人越来越多,保安在哪喊,手上拿着票,手上拿着票,心里在琢磨,进这个大门口就是个关卡,等你到了里面可能更失望,队已经排了特别长,让我去排队再到会场里,可能心都凉了;估计有好耐性的人,也经历不了这种场面,人太多。要是让我去这种招聘会,特别是学校的,我会很快的插个队进去。对于大部分人在进校门口可能就被卡主了。这种场面对于女孩子更是无耐,保安在哪喊几句就够呛,再加上矜持排队的时候都能被风干。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那就更往前面想吧,来招聘会是干嘛的,不来招聘会一样能达到去招聘会的效果,也能找到工作,有时就要更往前面想想。要能这样,不是很简单的就能做到,得有实力;机会;把握机会的能力。实力是靠平时的努力,今天的努力就是后天的实力。等快到了招聘的季节,就要注意招聘信息,特别是网络上的,多看看,多试试,总有人家没有注意被你注意了,总有自己的机会。接下来应该就是很顺利,不用经历这样拥挤和无耐的场面,先走一步,后面就会越来越顺。 比如我现在还是一年级,只要文章足够多,找工作就很方便。要做的就是天天的勤奋和效率,勤奋已经是达到了(9:00-凌晨1:00,这个时间不是在对着电脑就是拿着papers),接下来就是怎么能更有效率,怎么快速的出文章。有时也在想这样是不是太累了,没有娱乐。要是这样想,说明你还没上升档次,我老板也是这样的并且更有效率;更年轻应该更要刻苦,不然后面欠的帐更多(也是最近才意识到)。当然这样做要调整心态,用不同方式或角度使你觉的这样做是对的并且自己愿意去做。生活也本应该是如此,竞争很激烈是一方面;自己的价值观是主要因素,自身的价值就应该是对这个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接下来就是我对机会的判断,到时毕业是在国内找个高校谋个位置,还是做博后(国内or国外),貌似好的意见是到国外做个博后,我到不是很赞同。找个过程就是机会。有机会就开始选择,选择能左右未来一些,也能狠狠的体现能力和战略眼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遇到转学到中央大学的机会
chenfap 2009-11-12 06:48
遇到转学到中央大学的机会 ( 求学、教学、科研的一些亲身经历17) 1946年7月底,由厦门经上海到达南京。琅姑通过她的同学关系,让我借住在经济部的职工宿舍并在该部职工食堂搭伙。 到南京后,得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等院校的前身)招收插班生,便决定暂留南京参加考试。当时,中央大学在全国是院系最全,师、生人数最多的大学;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和师范学院,理学院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心理等系;全校学生总人数有4000余人,每年招收新生1000余人,在国内,那时算是招生人数最多的大学。中大物理系也很有名气,那时已招收研究生,特别是,当时的中大校长吴有训已是世界知名的物理学者。吴校长曾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吴校长是江西高安人,与我同县,他与我的伯父和舅父相熟,我在中学时常听见长辈们谈论他,他是那时高安县获得洋博士头衔的两位著名人士之一;可以说,我在高中毕业时,选择西南联大物理系作为保送志愿,仰慕吴博士也是动机之一。因此,当我遇到能够转学到中央大学的机会时,我决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招生考试在8月底进行,规定先参加新生考试,录取后再参加插班复试。离新生考试还有二十多天时间,我便在住处复习高中功课;白天职工都上班,宿舍很安静;时间还算充分,自觉复习得还不错。对考试结果自己也还满意。那时高中同级同学赵玉麟因其父亲在南京工作全家迁到南京,他也打算从中正大学转学到中央大学,也参加了中大新生考试。考试结束,我要回江西高安省亲,便拜托赵玉麟通知录取的消息。 回高安老家后大概过了一个月接到玉麟来信,告知我和他都被中央大学录取,11月开学、报到和复试。10月底赶到南京。到物理系复试,考普通物理和微积分;微积分考试成绩还好,而由于在厦大普物课学得不多,加以准备不充分,普物考试不及格。系主任施士元教授要我从一年级读起;我请求他给我机会补考一次再作决定,未获应允。正在烦恼时,得知原厦大物理系主任周长宁教授刚转到中大物理系任教;在厦大时我还从未见过这位系主任(当时厦大本部还在长汀,一年级则先迁回厦门。),我想请他帮忙说情,也就冒昧前去拜访。我先介绍自己的情况,把厦大成绩单给他看,然后说我有信心学好大二课程,请他帮我向系主任施先生说情让我进入大二。可能周长宁教授觉得我在厦大一年级的成绩较好,还得过当时在该校甚有名气的嘉庚奖学金,颇同情我的遭遇,便答应了我的请求。经过周长宁教授的说合,施士元主任才答应我插入大二,只是要我重修普通物理课。 那时中大物理系二年级本系的理论性主课有理论力学和电磁学,由于要重修普通物理课,施士元主任只让我学习其中一门,我选择了电磁学(由王恒守教授讲授)。二年级时,这一年要学习的其它必修课程还有:微分方程,普通物理实验,电磁学实验,英文二。由于一年级住在丁家桥分部,普通物理大课和实验都在那边上,而二年级的课在四牌楼校本部上,来往不方便;我征得普通物理课的主讲教师的同意,只去作实验和参加考试,不去听课。 赵玉麟也被中央大学录取,顺利插入经济系二年级。当时由正大或厦大来转学中央大学二年级的还有几位同学,他们通过了新生入学考试,而没有通过插班复试,只好重读一年级。 当时中央大学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宿舍在文昌桥,位于四牌楼校本部东面大约三百米,是新建筑的两层楼房,共有七栋。学校规定,一间寝室内,二、三年级住八人,四年级住六人,均系自由结合。在分寝室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林长喜;他正在邀集室友,还差两人,我和赵玉麟便加入了。这样,我、赵玉麟、林长喜、李均仁、唐飞宵、张建中、吴晏平、沈嘉洋八人便同住在一个寝室。张读法律系,林李唐吴沈读政治系。由于我们相处得很好,同住了二、三年。这些室友,思想大都很进步,先后都是当时民主学生运动的积极份子。我就是在他们的带动下逐渐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是什么成就一个人的成功--朱清时(院士)
pinjianlu 2009-5-24 10:23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机遇,但是机遇往往是突然地和不知不觉地出现的。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善于抓住机遇并且充分利用它们 ; 具有高度智慧的人更善于创造机遇。 一所大学是否一流大学,最关键的指标是要看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今后在社会上有多大比例取得成功,取得多大的成功。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取得成功的能力是学校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当今和今后的世界上,中国要在激烈的高科技竞争中取胜,最关键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一代是否在今后各行各业的工作中能取得成功。国家非常希望你们取得成功,你们的家庭和本人也都希望你们取得成功。 今天,我就通过回顾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过程,根据我自己在国内外从事科研工作的阅历,谈谈一个人怎么做才能取得成功。 在这里,我将放弃确定性的语言,而改用几率描述,从机遇的角度来研究造就一个人成功的原因。这样可以把这个问题讲得更深入、更全面,正如量子论用几率描述微观世界那样,也许这样更接近事物的本原状态。 我的回答是:机遇是造就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机遇是成功的首要因素 市面流行的一些书中也说了这个问题,但都没把它说得很透很清楚。其实,不管是从事哪个行业,我们每个人到了五六十岁以后,阅历多了,回首往事,都会发现很多机遇造就一个人成功的例子。 我来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是中国科大 1963 年 4 系 6342 班毕业的,班上有 25 个同学。 1968 年毕业时还在文革之中。班上有 10 来个三代都是工人或贫下中农出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本人表现也好,就分到了国防科委和二机部,大家很羡慕他们。我是属于条件居中偏下的,分到了青海。青海在古人眼中是常覆三军、马革裹尸的战场,在近代人心目中是劳改犯人去的地方,而且我是去当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人,所以在大家的心目中,我是分得最差的人之一。   但 30 年后老同学重逢,聚在一起经常感叹命运和机遇的难测。像我分到青海,其实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机遇。如果不到青海,我就不可能比一般人提前五年真正从事科研,更不可能一从事科研就成为项目的负责人,可能要被资格老的同事压住很长时间。就是因为青海在文革期间闹得并不厉害,还能正常运转,所以能够承担重大项目,并且承担重大项目又需要人。我在 1974 年底左右开始从事科研,半年以后就成为项目负责人。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 1991 年评院士的时候,在同时代人中间,像我这样 75 、 76 年在学术界就有成绩的不多。改革开放以后,我又成为最早到美国一流学府学习和工作的人。这样,有点成绩在同代人中就显得突出,于是得到了老前辈们的爱护,我也当选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那些在毕业分配时令大家羡慕的分到了国防科委和二机部的同学呢?因为在那些工厂里人才济济,光留苏回来的就一大批,资格老的很多,我们这几届毕业分去的只能长时间当基层工人。而且那些地方产品的型号是定了的,不允许你随便搞技术革新,任何一点小的革新都要经过层层审批。不仅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发挥才能,而且那些地方往往在偏僻的山沟,子女上学很困难,就业也困难。他们就提前退休,让子女顶替。其中有一位当时班上的干部,各方面都很好的,现在不得不开了一个小商店以补生计。我想,当青年朋友们到了我这个年龄时,肯定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在座的同学们都是公认的佼佼者,但大家的成绩只是在学业知识方面比其他同学掌握得更好,很多其它方面的素质还未曾经历过考验。所以,经过二三十年,也许一部分同学会不如那些没考上大学的人。这个差别就是因为成功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各人的机遇不同和抓住机遇并创造机遇的能力不同。 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和李嘉诚,他们抓住了商机,取得了成功。比尔盖茨大学读了一年就退学了,现在已成为世界首富。李嘉诚只有小学文化,也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那么,学术界的情况怎样呢?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加州理工学院有个曾毕业于台湾大学、与一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是同学的教授,在一次晚宴上讲了自己的经历。他大学毕业后到哈佛化学系就读研究生,当时分子光谱学很看好,他就选了这个领域。以后的研究和学问都做得很好,但却无缘诺贝尔奖。相反,因为服兵役比他晚三年去哈佛的另外一位同学,正遇上分子束实验。他在导师指导下做得很成功,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位老教授风趣地慨叹自己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干错误的事情。 当然,我并不是说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不算成功,反之,科学史上有许多事后确认的重大成就并未获得诺贝尔奖。我国物理学家、中科大核物理系的奠基人和老主 任赵忠尧 教授早在 1929 年就在加州理工学院观测到直接由反物质(正电子)湮灭产生的现象。后来由于别人错误质疑这样一个偶然的原因没有获奖。但他的成就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已经确立,有无诺贝尔物理奖已不重要。赵忠尧的成功,究其原因,是在正确的时间( 1929 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加州理工),做了正确的事(观察硬 g 辐射在铅中引起的一种特殊辐射)。他碰到了机遇,抓住了机遇。 就科学而言,一个学科领域中大的机遇几百年一遇,中等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对于这点要有清醒的认识。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都与这类大机遇有关。如果牛顿早生 200 年,他不可能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因为伽利略和第谷等人的观察数据还没有出来。他晚生 100 年,别人可能已经把这个发现做出来了。爱因斯坦能够发现相对论也是如此。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已困扰人们很多年,他生逢其时,非欧几何已经建立,发现光速不变的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刚完成,这些使发明相对论成为可能。不过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也很多,他执着地考虑这个问题,有超人的天才,成功地抓住了这个重大机遇。如 杨振宁 先生所言,现在做理论物理,可能只有铜矿,也许在应用科学和交叉科学领域可能出金矿。要想在科研上有大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为什么呢?就是在我 30 岁左右、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正逢改革开放。这是时代、社会的大背景造成的。你们这代人的机遇比我们更好了。现在国家对科技教育非常重视,对人才的渴求比我们那个年代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们那个时候,大学生下放到工厂和农村当工人和农民去了。而你们只要有真才实学,国家是非常重视、非常需要的。所以你们逢上了大机遇,是个好时候。但有机遇,不一定能成功,关键在于要能够抓住机遇。 如何抓住机遇 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因此,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第一, 要随时做好准备。 从年轻时就要开始尽可能地获取各种各样的广博的知识,按照你的知识结构给自己创造机遇;机遇突然出现时,你要抓住它。而且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也就是机遇来到的时候你要有创造性。 我一生经历的两个机遇令我终身难忘。一个例子是在 1978 年,到浙江大学去学外语准备出国进修。当时我们那一代老五届的大学生大都在基层工作,很多人的英语早忘了。为什么呢?他们在当工人、农民的时候,不知道这东西有什么用,何必辛辛苦苦地去学它?还不如一有时间就去打扑克、钻桌子、喝酒,然后就开始发牢骚,这是当时最流行的事情。事前谁都没有想到, 1978 年中国会突然来一次全国英语统考,考及格的人事后全都公派出国了。机遇出现就是这样突然,只有准备好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机遇。    第二个例子,是我 1974 年在青海西宁当工人,突然听说科学院要搞一些重大项目,有一个是激光分离同位素,被青海盐湖所承担了,然后到处找人才。我是学核物理的,激光分离同位素虽然不是本专业,但却与它相通。而且我在工厂这五年,晚上没有事,从来不去打扑克或下棋。当初调到盐湖所搞激光分离同位素的有一二十个大学生,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但是干了半年后,就发现我业务没有丢,而且很快就适应了科研。文献看得很快,综述也写得快,方案也提得很清楚,所里就采纳了我提的方案,于是我就成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这个事情说明了什么呢?那次机遇出现时,实际上是很多人都遇到了,但是只有准备得好的,平时坚持学习的人能够抓住机遇。 举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因为机遇出现往往是突然的、不知不觉的,只有随时做好准备,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尽可能地学习广博的知识、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抓住机遇。当然,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我一生中间遇到好多同事,非常刻苦,一天到晚都在学习,但是他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过去教育的弊病只重视传授知识,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几个月前, 杨振宁 先生在中科大做报告时讲到人才培养,主张要快乐地学习。这很像米卢提出的快乐足球。米卢觉得中国的足球过去都是要完成任务,压力太大,那样的足球是打不好的。他们的看法不谋而合。 杨振宁 先生认为,如果你学习一个东西不快乐,必须硬着头皮,头悬梁,锥刺股,那就说明这个学习内容不适应你。所以要选择那种真正感兴趣的、学习起来有趣的东西。这样的学习,你不觉得是负担,不知不觉的你就把你全部精力投入进去。如果你发现你读什么东西都不快乐,你就要好好地衡量一下你所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你。 第二, 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这里我要从读过的书中举几个例子,但不一定记得很准确了。 我在很早以前看过鲍威尔的传记。他是一个牙买加黑人,在美国其实是受歧视的。他第一个工作是进一个大公司当清洁工。他做每一件事都很认真,很快找到一种拖地板的姿势,拖得又快又好,又不容易累。老板观察很长时间后断定这人是个人才,然后很快就破例把他提升上去了。这就是他人生经历的第一个经验: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据说,希尔顿饭店集团老板原先是一家旅店的服务员,站前台的。有一天,一对老夫妇来住店,刚巧没有房间了,但时间已很晚。怎么办呢?他那天正好值夜班,就把自己的房间腾出来,赶快换床单、换枕头,收拾好后让老夫妇去睡,自己却趴在柜台上睡了一夜。第二天,老夫妇很感动,认为这个青年人很善良。他绝对没有想到这对老夫妇就是希尔顿饭店的老板,而且没有子女,于是他就做了希尔顿家族的接班人。这件事说明,做事、做人要从小事做起,争取把每件小事做好。因为从小事做起,才不会失去悄悄来临的机遇,有些事先你不知道的机遇,也会被你抓住。    我也讲讲我自己的体会。因为我从小就喜欢从事科研,也很崇拜科学家。有 5 年时间当工人,损失了五年的科研时间,所以一直有一种很强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从我在盐湖所做第一次报告开始,一直保持到现在。每次做学术报告,我私下都要认真准备很长时间,脑子里想很久。我之所以在国内能比较快地被学术界接受,其中一个秘诀就是:我每次把学术报告都准备得很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没有浪费每一次机会。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包括:考好每一场试,学好每一门课,做好每一次报告,跟每个人相处都要认真。 第三,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 , 要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    我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说过一句格言:人生能有几回搏!他是拼了,所以得到了世界冠军。实际上,我们学术界也一样人生能够有几回搏?    C60 足球状分子的发现者和诺贝尔奖得主 Curl 教授曾经在做报告时很详细地重述了他们的发现过程。实际上在此之前,已有其它实验室也发现了这个奇怪的质谱线,意识到这是个碳原子数为 60 的聚合物或团簇,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结构。他们那天在实验上观察到这个奇怪的质谱线后,晚上没有睡好觉他们意识到这是科学发现的重大机遇。正在他那儿做访问学者的英国克洛特教授,突然想起 60 个原子要形成一个稳定体,很可能跟一种由六边型或五边形组成的什么球体有关。他想起他家里有一个球,马上就要打电话叫他太太赶紧去数这个球的顶点有多少个,是不是 60 个。但这时正是英国早上两点, Curl 教授提醒他说:你太太不会感谢你在早晨两点打电话的,你要好好考虑。他只好放下电话。然后他就坐立不安,一直走来走去。另外一位合作者斯默利教授,回到住处后就连夜在纸上画图,琢磨如何把六边形、五边形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体。第二天早上,他们找来了一个数学系的教授,问他有没有这样一个几何图形,由五边形、六边形组成,顶点正好 60 个。那个教授想了一下说:哎呀,这就是足球呀!哈,这个问题在数学上早解决了。他们马上就写出了那篇获诺贝尔奖的文章。这个故事说明,在科学发现的关键时候,科学家往往一分钟都不能等待,就像足球场上射门一样。    我个人也有一次经验。在我一生中,迄今最满意的结果就是硅烷分子的局域模振动。那是在大连做的。全世界有很多人都想得出这种光谱,都没有得到。因为这种光谱极弱,实验要调得恰到好处,每一个环节都要最佳才能做出来。就像交响乐队,要奏出最好的交响乐,每一个人,每一乐器,每一个音都要准,都要在最佳状态演奏。那个局域模振动光谱正是这样。那天,突然调好了,发现做得很漂亮,那时就不能停,停了之后一切都又要从头来。于是我赶快找来一床席子和一床被子,就在实验室里守着那个机器。万一有点什么事情,马上就要把数据存起来。我连着在实验室睡了三个晚上。我觉得那三个晚上最幸福,因为心里明白我正在做激动人心的事!这三天就得到了硅烷的局域模振动光谱。这个光谱发表出去在国际上影响很好。    总之,人生能有几回搏,当你意识到出现机遇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它,不要掉以轻心,有好多事情往往就相差一点点就失去这个机遇了。    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 , 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    过去二十多年中我认识许多研究生,他们念书时都很好,但后来的成就相差悬殊。关键在于面对新出现的复杂局面时,他们是否能发现机遇。    爱因斯坦曾现身说法地解释过:(学生时代)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其原因不仅在于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在于下述奇特的经验。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所能有的短暂的一生。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处境象布里丹的驴子一样,不能决定自己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这显然是由于我在数学领域里的自觉能力不够强,以致不能把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同其它那些多少是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可靠地区分开来。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这里爱因斯坦强调了直觉或洞察力对于寻找科学研究上的机遇的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他在很年轻时就懂得直觉的重要,又选择了他具有最好直觉的领域物理学。因此他能找到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取得突破的条件又已成熟、可以做大突破的机遇。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直觉和洞察力是创新人才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这些素质难以从课堂和书本上得到,需要通过环境和实践经验来培养。目前世界一流的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都努力营造浓厚的研究气氛,不仅让学生可以与大师交流、潜移默化地受熏陶,而且使学生可以自己参与研究,体会创新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容易悟出直觉和洞察力。 如何创造机遇 光想抓住机遇还是被动的,真正聪明的人是会创造机遇。 大家如果把《孙子兵法》拿来读一遍,你就会理解怎么才能创造机遇。《孙子兵法》中有很多办法教我们在战争中如何创造机遇。过去红军和解放军的运动战,就是军事上创造机遇的好例子。 下棋与足球就更明显了。真正好的棋手,棋逢对手的时候,都是先走稳自己的步子,不冒险起招,看谁先犯错误。一旦对方犯错误了,就给你创造了机遇,你就赶快进攻。足球打得好的人更是这样。大家知道边路传中的打法,就是为中路跟进的队友创造机遇。制造越位和制造角球,都是制造机会。在双方实力差不多时,作为优秀的球队,绝不是压着你打就我肯定赢。其实是在场上制造机遇,看谁制造的机遇多,机遇抓住得多,谁就赢。会看足球的人,就是看双方是如何制造机遇的,怎么抓住机遇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足球真是魅力无穷。 创造机遇第二点就是,要找到那种适合自己、机遇多的岗位和地方去。 我到现在才意识到,当年的青海是一个机遇多、适合我的地方。现在有很多地方如北京、上海、深圳,不一定就好,因为那个地方机遇虽然多,但人才也多,竞争也激烈,不一定都适合你。到机遇多、适合你的地方去,这也是在创造机遇。 几年前,我曾经访问了美国十所一流大学。他们的校长介绍说,美国人很喜欢换工作岗位,平均一生中要换四次工作岗位。中国人恰好相反,我们的惯性最大,最不愿意换工作岗位,干一件事就想一辈子呆在这儿。换工作岗位有什么好处呢?你不是一锤定终身,你可以多次换,找准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和位置,一种机会最大的地方和位置。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重要机遇是他自己创造的。他生于海南岛, 9 岁就随叔叔到波士顿在一个小商店当学徒。 13 岁那年,他偷偷上了一艘开往南方的船,想逃离商店学徒生活,去寻找自己也不知道的读书机会。船长很善良,为他的学习热情所感动,就把他介绍给一些热心的教会人士,其中一位将军资助他进了一所教会学校读书。完成学业后,他回到中国,帮助孙中山完成了辛亥革命。 第三点,人要创造机遇,要得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机遇,或者把握住那些属于自己的机遇而不要失去,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做人要诚实守信。 微软公司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李开复,曾从电子邮件里给我发来一封信。那封信里面就讲了他在中国工作几年感到不得不说的、关于中国学生和青年人最需要重视的诚信问题。摘录如下: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 与之相反,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出色。但是在谈话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一番谈话之后,对于我而言,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它公司讨好的贡品呢? 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曾经一度是美国各名校最欢迎的留学生群体,而最近却有一些变化。原因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应该指出,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是少数,然而就是这样的少数,已经让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另外,目前美 国有些 教授不愿理会部分中国学生手中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这也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 我在微软研究院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一位来这里实习的学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但是,他做的研究结果别人却无法重复。后来,他的老板发现,这个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挑选,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我认为,这个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 最后想提的是一些喜欢贪小便宜的人。他们用学校或公司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多报销出租车票。也许有人认为,学生以成绩、事业为重,其它细节只是一些小事。然而,就是那些身边的所谓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一些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中国有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很值得记取。 现在看来,中国社会正在走向现代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诚信。一个不诚信的人,或一个诚信记录不好的人,社会是不接受的。在国外,只有一个记录清白、很诚实的人,银行才愿意发信用卡给你。而且公司录取一个人,也要看你诚实信用的记录,看这个人是不是靠得住;如果靠不住,没有哪个公司敢用你。大学里也是如此。 第四条就是要学会善于与人相处和交流。 我们学生中许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家长捧着,长大到现在,最不会的就是与人相处,与人交流。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一句话:两个人交流思想和两个人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只有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每个人同时有两个思想。你们要学会与人相处和交流,这样博采众家之长,是你得到机遇、找到机遇所需的一个非常好的素质。   最后,就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创造机遇非常重要。 最近流行一本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是说一个人由于感情因素把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现实中,有些人没有提上职称,就不满这个、愤怒那个,甚至跟本单位领导吵到底,和同事翻脸。这样的话,就毁了你自己的前途和事业,你成功机会就更少了。所以,一旦工作出现问题,要很快调整自己去做最好的事情,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   最后关于如何创造和抓住机遇,我送给大家三句话,这也是成功的人要具备的三个素质:   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   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   有智慧去区别上述两类事。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998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我对编辑部期望的一点补充说明
qlms 2009-5-16 19:33
上午我的拙文 编辑部导向太明显--普通人的文章越来越难被读者发现 贴出来之后,引起了老师同学们的关注,半天就被推荐了10几次,在这里,首先对各位老师同学表示感谢。 尤其感谢重发师兄,他亲自验证了我文中所阐述的问题,并对我表示了支持。感谢曹老师撰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2268 ,东平老师撰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2282 ,李晓敏老师撰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2340 来阐述我提出的小问题。发发兄也专门发文 发发教您如何在科学网上一炮走红 。一篇小文得到四位老师兄长的回复,真的是不容易。也说明我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 感谢周春雷老师,蒋劲松老师,王铮老师,蒋晓晖老师,刘玉平老师,陈国文老师,陈安博士,李宁博士,刘先国博士,迟菲妹妹等对本文的关注。 可能因为我表达不清楚,开始的时候,被大家大家误会了,以为我要求编辑部推荐我的文章呢。但是等大家明白了我的意思之后,都对我表示了支持,东平老师还专门在他的文中补充了说明,表示对我表示完全支持。 其实我的文章的主要意思是,编辑部修改了规则,减少了新人的博文被阅读的机会。被改动的规则如下:我们发文的时候,都会要求选择一个编辑部设置的栏目,比如 观点评述、科研笔记等等。过去的时候,我们的文章帖出去之后,你在首页点一下相应的栏目,比如观点评述,就会出现所发的那篇文章。但是现在,这个规则被编辑部修改了。比如说,你点击 观点评述, 进入之后,现在不会发现我上午所发的文章,原因很简单,就是只有编辑部推荐的文章,才能出现在里面。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科学网编辑部上面的留言及科学网编辑部的回复如下: 苗元华:我的文章发表在观点评述栏目里面,但是我点开观点评述,却不能发现我的文章,是不是系统有问题。谢谢 2009-5-15 22:36:02 科学网编辑部:苗元华您好。分类博文处目前只显示编辑部推荐的博文,并非所有博文。 2009-5-16 9:06:01 我感觉科学网改变的这个规则不好,遂写了一些感想发表了出来。 我对科学网编辑部的要求概括如下: 编辑部推荐博文,可以没有;(首页版面有限,只能推荐好的博文,新手一般才疏学浅,发不了高档次的博文,可以理解) 首页的分栏目推荐博文,这个可以没有;(首页版面有限,分栏目页只能在上面显示比较好的博文,可以理解,免得点一下进去,发现根本不值得读) 点击分类栏目,文章按照发表顺序显示,这个应该有。 (这个是不占用版面的,是只有点开分类栏目进入才能看到,并且读者还可以看到点击次数,评论次数等等,来确定自己想读的文章) 事实上,过去科学网编辑部,也是按照我所建议的做的,至于什么时候修改了规则,我没有看到过公告说明啥的。 再次对大家的关注表示感谢!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5443 次阅读|5 个评论
汤圆粥——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犯错
famingkuang 2009-4-3 10:34
今天的早餐吃杨洋行煮的汤圆,结果他把汤圆煮成一锅粥了,他很懊恼,说自己真不中用,连汤圆都煮不好。吃的时候,我和他妈妈都说很好吃(确实也是很好吃的,难道汤圆就一定得吃整个的吗?呵呵),我们把汤都全喝光了,最后送两个字给他神奇,他都高兴得合不拢嘴了。 人不是天生什么都会的,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经过无数次失败后才能成功的。 在家里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孩子最终都会成长起来的,孩子只有在家里经过了失败的磨炼,在外面才会有成功的表现。不给孩子任何机会而想让孩子一次就能成功的一步登天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是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矛盾的根源,也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 可是实际生活中,父母总是骂孩子笨,总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做,却从来不反省一下自己给机会给孩子了没有,这样的父母真的是枉为人父母,是天底下最很不称职的父母。 一个人没有在家里学会宽容,在外面能宽容别人吗? 父母想要孩子有怎样的品质,首先自己先要学会这一品质,所以孩子的革命,首先就是父母的革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孩子父母们辛苦了。
个人分类: 本能态|87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机会、有准备的头脑和学术道德
wangshilei 2009-2-23 17:21
转载来源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6520 ,作者: 马臻,催化专家. 2008年5月的一天早上,我的一个同事打开e-mail信箱,顿时脸笑得象一朵花一样:老板接到邀请,为某著名杂志写一篇综述,老板叫我的同事写。那个同事屁颠屁颠的。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件事情居然一波三折,最后经历半年后落到我的手里来了! 话说那个同事接到任务后,还是每天坚持做实验。但是一个半月后他收集齐全材料准备写综述的时候,却发现同样的内容已经被同样的杂志发表了!这等于是吃了一个哑巴亏。 于是老板给编辑写信,要求换一个题目。换了题目后,老板叫另外一个人写。但是问题是老板在和编辑协商之前并没有先找到写手,而是先把生意拉进来以后才找写手。不巧,第二个人说他不会写。第二个人也尝试想叫我和别人共同参与,但是我知道这样的运作方式效率非常低下,我也不会写,于是我断然拒绝。第二个人和老板打马虎眼迂回了月余,终于把这个艰巨的任务给推托了,借口是别人已经发了一样的综述了。 于是老板又找编辑商量换题目,并且同样是先把生意拉进来再找写手。找到一个美国人,那个人兴奋地说他非常愿意写,没问题。但是过了几个月,一个字也没有交出来,交稿的截止日期也过了。 编辑已经同意换题目了,但是作者交不出稿子,这问题很严重,等于是把编辑给玩了。于是情急之下老板找到我,说如果那个人(第三个人)没有行动,就叫我写。说实话,当时我也不是很想写,这是因为我申请美国大学助理教授的材料已经递出去了。如果对方要我,已有的文章也够了;而如果对方不要我,我再多这一篇文章也没有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认为这本来也不是我的事情。如果别人写不出来,你去打别人的板子好了,这叫accountability。 但是等了一段时间,那个人还是没有动静,于是老板在征得那个人同意的前提下叫我出马写这篇综述。我一开始还是不置可否,因为我觉得任务很艰巨,而且老板也说要挂这个人、那个人的名字,我觉得对我非常不公平,简直亏本亏到家了。 但是老板就是盯上来,嘴上虽然不说这是政治任务,可是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这不是明摆着是政治任务吗?要是我不写的话,老板每天找我给我压苦力活,叫我做这个那个,我受得了吗?于是我于2008年11月不得不接下这个任务。在12月老板回中国开会的时候,我也给他写e-mail说:我从不觉得写这篇文章是为我个人利益服务。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解决你的烦恼,makeadifference。只要有用得着我,能够实现我的价值,我就感到很高兴。但是我也不希望自己被利用,一个人写作,多个人来分享成果。老板马上从中国打电话回来,说他不会让我吃亏的。 我就用了三个月时间,从收集材料开始到最后完稿,期间老板不断询问有没有在写综述。这种环境,显然不是能停下实验专心写综述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实验室从来没有一个专门负责写文章、不用做实验的职员或者博士后。于是我既要把综述写好,又要通过做实验来掩护自己,有时候一天还做了两天的实验,这种日子过得可辛苦了。只有偶尔的时候借力使力,比如说别人要用我的仪器做实验,于是我就把仪器给别人用,也不去催别人,自己静下心来写综述。 就这样,经过两个半月的奋战,把一篇间行打字80页的稿件给了老板,期间和老板也有几次讨价还价,希望他不要把无关人的名字加进来。在彼此都作了让步的前提下,他说他还是要加那个美国人的名字,因为老板说话算话,当初对那个人说好那个人的名字也在的。我心里想,说话算话也是真男人,于是我只能自己吃进了。于是就把文章给那个人,要求他在半个月内精心修改文章,那个人也满口答应,说只要一个星期就能修改好。谁知道在半个月后,他发来信说请给我最终版本,我才能修改,并且今晚给出修改稿。文章投出去后再修改也可以。这不是明摆着什么都没有修改吗?于是我给他和老板同时发了一封信,说:想成为一个作者,就得有足够的贡献。你说今晚你交出修改稿。如果你没有精心修改,就没有作者称号了。 谁知道等了几天都没有回音,还是什么都没改,于是我就给老板发了封信说:我非常理解你,你说你当初答应了那个美国人,你说你一诺千金,我非常钦佩,的确是真男人。但是,你承诺有一个关键的前提,那就是想成为一个作者,得有足够的贡献。任何人,只要有足够的贡献,他/她都会得到应有的功劳;但是如果没有足够贡献,那就没有名字了,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更不用说你的承诺只是你和那个人之间的事情,并非你和我达成的承诺。如果他没用贡献,那并没有错,那是因为他也许还有其它事情要做。你既不要催促他,也不要讨好他。该怎样就怎样。只是过目文章,那不是足够的贡献,不能构成成为作者的要件。我都保留了来往的e-mail,在每封e-mail里面,我都写好了第二作者做了什么,我做了什么,我从来没写那个美国人做了什么。如果学术不端行为真的发生的话,我保留向有关上级部门报告学术不端行为的权利。对不起,今天我说了这些话,但是我的本意是好的、诚挚的。你看到的是一个有学术道德的年轻学者和年轻男人。 老板深夜里打来电话,问我愿不愿意让他把我的信件转发给那个人看。我说:我从不在背后插刀子,能对你讲的话,也能对他讲。非常欢迎你把我的信件转发。 最后,文章上面只有三个有真正贡献人的名字。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到两点。一: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有真功夫的人在关键的时候能脱颖而出,完成别人做不了的事情。二:我看到的是一个年轻学者的骨气和integrity。 很多人都说:只要你是第一作者,后面人再多都不损失你的利益的。但是我认为,天地之间,要讲究公平。国外管理学者亚当斯提出了(心理)公平理论,认为只有自己的收获除以自己的付出等于同事的收获除以同事的付出,心理才会平衡,否则,心理就不平衡。运用到文章署名的事情上来,如果别人没有付出却署了名,那就会引起真正做事情的人的心理不平衡。 更重要的是,没有贡献的人署名不但是对第一作者的不公平,更是对他人的不公平。为什么怎么讲呢?好比说你当审稿人,如果你老是做好好先生,什么垃圾文章都放行,这便是对该杂志其他投稿者的不公平。同理,一个系里不同的讲师竞聘副教授,如果有的人有很多没有任何贡献的挂名文章,就是对其他竞聘者的不公平。所以说,虽然很多人说只要你是第一作者,后面人再多都不损失你的利益的。,我还是选择坚持自己的学术道德和integrity。 在以上所说的事情中,我作为第一作者,自己的利益被潜在的挂名影响了,也就是说我有biasofinterest在里面。别人可以质疑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坚持所谓的学术道德。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当我自己当了老板后,是否还能坚持学术道德和integrity?我将拭目以待。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6520
个人分类: 学术素养|2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诗化的“金三角” (贵阳-深圳-珠海-西班牙-北京)邹晓辉
geneculture 2008-10-31 04:03
痴人视机会而不见, 常人只知等待机会; 智者积极寻找机会, 天才努力创造机会。 邹晓辉1989年春写于深圳图书馆 注释 :1988-1989笔者应当时深圳市科图自动化新技术应用公司总经理沈迪飞(原中科院图书馆馆长、兼深圳市图书馆副馆长、文化部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课题组组长)之聘担任其助理并兼深圳市科图自动化新技术应用公司咨询培训部经理(辞去铁道部第五工程局经营计划处技术职务),这期间笔者依托深圳市图书馆和文化部国家重点科技项目(ILAS)课题组的独特优势发起并组织实施了全方位咨询并开办了一系列(自动化技术、国际贸易和外语)培训班,由此丰富的实践引发了笔者对金融(融资)与智融(融智)相互关系的思考(愿望、能力、机会金三角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切身体验以及各种具体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形成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