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师生情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怀念天津一中李元芬老师
lifeng9038 2018-12-21 06:52
授权发布马栩泉同学的《怀念天津一中李元芬老师》。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看了这篇文章,深感师生的情谊,如同父(母)子一样深而长。马栩泉把47万字的专业书籍 《核能开发与应用》赠与李元芬老师 ,李老师从头到尾看了,而且说“ 我这个‘科盲’竟自以为也能看明白大概其。”并“把书中(认为有问题的)个别词语挑出”寄给了马栩泉。虽然学生毕业多年而且成材,但在老师的眼里就像父母的眼里一样,孩子依旧是孩子,学生依旧是学生。对他们的书就像当年看他们的作业一样,怀着期望和责任。李老师弥留之际想到的还是亲人和学生,所以让女儿给马栩泉打电话表达那难舍的情义,师生心心相印,马栩泉写了两首怀念李老师的诗,用电子邮件发出,据说李老师收到这诗的当天就去世,因为她的心事放下了,这是心有灵犀,也是母子情义。 怀念天津一中李元芬老师 马栩泉 李元芬老师毕业于天津师院中文系,她于1956-1957年教我们高二语文课。那一年,我国中国语文教学史上发生了空前绝后的一次变革:将语文分为文学和汉语两门课。汉语系统地讲授语法和修辞知识,而文学则从先秦开始讲授我国历代优秀的代表作,并兼介绍文学史。李老师首先对我们说明为什么要把汉语和文学分开来学,因为汉语是一门科学,而文学则是一门艺术,二者虽然密切相关,却有着不同的规律和特色,分开来学会学得更深入,更扎实。教汉语是比较枯燥的,但她总是一丝不苟地教,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她不厌其烦地分析字,词,句,在课上不只是自己讲,还不断地发问,请同学们一起分析总结,反复举例,使同学们牢固地掌握汉语的语法规律,修辞特点,并能举一反三。   李老师自然地把重点放在教文学课上。她上课的规律是:首先相当详细地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包括他们的进步的文学观点,他们的名篇名句,然后介绍时代背景,最后才是仔细地讲解课文。前两部分书本上并没有现成的材料,她却讲得十分系统、详尽、具体、生动。讲完一遍后,又用记录速度让同学们自己记下来,并整理成笔记。她在讲课中从不放过细节,比如讲到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最后两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时,带有感情地加重语气说:“这个‘就’字用得好!好就好在它有‘不请自来’之意,说明了作者与友人有密切交往和深厚情谊。”同学们听了“这个‘就’字用得好!”的那过于强调的拖长声,哄堂大笑,却牢牢地记在心中。我们高二时历史恰好学的是中国古代史,几乎与文学课同步进行。在李老师的影响下,我注意将文、史结合起来学,收到了互相加深理解、加深记忆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李老师的文学课重感情,以情带理,情理交融;重知识,在传授知识中自然地传授哲理。她不是空洞地说教,死板地讲授,而是带着同学们一起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大家受着美的熏陶感染:文学艺术之美,思想感情之美。我的一些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主要是受益于当年李老师的文学课。它不仅陶冶了我的情操,丰富了我的知识,而且使我喜欢上了文学。   在一中打下的语文基础,对于我在大学期间以及工作后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学习和研究,以及从事管理工作和科普工作,对于我编著、译著和写学术论文及工作总结、宣传文章,对于我的思维、归纳、分析、总结能力以及逻辑性、哲理性的训练等等,都是十分有益的。近二十多年,我本人或与人合作共出版科技方面的编著、译著10本,并参加多部重要的百科全书、辞典、手册、报告的编写,共约500万字,其中包括《化工百科全书》、《高技术辞典》、《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清华大学“211工程”整体规划报告》和《清华大学“九五”事业发展规划》、《清华大学百年史》等,还发表科研及管理论文40余篇。看着这些成果,对一中老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2006年3月,李元芬老师对我编著的《核能开发与应用》一书作了这样的述评:“该书确实言简意赅,既简明清晰,又严谨流畅,尤其难得的是,在高科技、高学术的表述、阐释中,饱含着热情、激情。”其实,我和其他许多同学的成果,正是老师们饱含热情、激情的教育的结晶。 马栩泉与李元芬老师(右)、殷廉老师(中,初三班主任,李老师的丈夫)相聚清华核研院(1990年10月18日,时任天津师大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的殷老师率教研室全体同志来核研院参观,接待后摄于材料楼前) 2006 年1月,我把在化工出版社编著出版的47万字的《核能开发与应用》赠与李元芬老师。3个月后,她热情地给我写来一封回信。 栩泉同学: 你好! 我春节后陆续得到三位同学的赠书,除了你的《核能开发与应用》,还有中医学的、犯罪学的专著,都是宝贵的精神食粮。 《核能开发与应用》对我来说,是在这三部书中阅读难度最大的。我认真地读了。出乎意料的是,我这个“科盲”竟自以为也能看明白大概其(其实充其量是似懂非懂),并且能被吸引住。我真是非常高兴。尽管总是读后面忘前面,但自己感觉收获多多。这是得益于你全局在握、深入浅出的真功夫和驾驭语言的非凡能力。确实言简意赅,既简明清晰,又严谨流畅,尤其难得的是,在高科技、高学术内容的表述、阐释中,饱含着热情、激情。 记得四十九年前,你们在一中上高二的时候,我上完一节课从你们SⅡ 3 教室回语文组办公室,一进门就嚷着说“3组马栩泉了不得,真是我的老师”。于是引得同级老师特意到高二3听语文课,去听你课上发言,回来赞不绝口。 写到这里,50年前的情景,以及这既长又短的50多年中的一幕幕、一桩桩,又在脑中闪过,……更珍惜今天! 我写这封信主要是想把书中个别词语挑出寄给你。有的可能需要修改一下或改一下更好,有的则是我没看懂、看不懂的。再版之前,你参考一下,也许有一点点用。不多写了。 祝 健康,快乐 全家安好 李元芬 2006.4.24 2007 年夏天,李老师去加拿大看望女儿,行前曾给我来电话说,可能赶不回来参加9月份母校建校60周年庆祝活动了。2008年1月31日,接到李老师长女、现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任教的殷婷电话,说她母亲病重,无力打电话,委托她告知我。得此消息,潸然泪下。我在五天后初成小诗二首,以电子邮件发给李老师,未想到李老师竟于当天辞世,诗竟成为悼诗: 戊子春节怀旧 —— 赠李元芬老师 马栩泉 其一 当年课堂多朝辉,师生融洽尽芳菲。 痴心讲解诗词赋,纯情传授真善美。 先哲遗训化沃土,新人成长伴春雷。 李师关爱世长存,弟子感恩永相随。 其二 师生知遇五十年,情长谊深共绵绵。 一载教诲终难忘,①五秩探讨常相伴。② 忧国忧民忧天下,同思同论同开颜。 每忆红烛映桃李,音容笑貌化教鞭。 ① 1956 年 9 月至 1957 年 7 月,李元芬老师教我们高二文学和汉语课,教学效果极佳,使我和同学们终生难忘并终生受益。 ② 50 年来,曾多次与李老师长谈,探讨关心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交流思想、观点、信息。我与李老师的观点完全一致,实为幸事。 2008 年 2 月 5 日 李老师是天津市名师,在天津一中和天津教育学院执教50余年,是一届届学生、一批批同事公认的教书育人楷模。她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给学生,教学质量很高而又对学生、同事充满深厚情谊,深受广大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临终前想到的还是学生和他人。 恩师西去,不再返!留下的只有记忆和怀念。......
1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贵的师生情谊
libseeker 2014-10-6 20:11
高老师送我和妻子、儿子上了出租车,互相道别之际。出租车司机师傅朗声说道:“你们是趁国庆假期看望老师的吧?真不错!”几乎还没等我们回话。司机师傅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一个关于师生情谊的故事。 故事梗概大概如此这般。司机师傅说,他曾拉过3位三十来岁的学生,那3位学生是从不同地方到南京的,他们来南京的目的是到南京陪护罹患胃癌的年逾八旬的南京农业大学老教授。老教授有后辈,但是没能在身边,陪护由其分布国内各地的学生轮流。学生们将轮流陪护直至将老教授送走。老教授有此“福”报是因为其师德高尚,曾经精心呵护一批又一批学生成长,特别是曾经想方设法资助过一批经济困难的学生。紧接着感慨,世风日下,今不如昔。说他有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今年教师节,他收到儿子老师索礼的信息,他和做幼儿园老师的妻子商量是否送购物卡,商量过后决定不送。可是后来,他收到老师的感谢短信,说是他儿子给老师送礼的,别的学生送花什么的,他儿子送的礼最“体面”。 听故事的前半段,也就是学生相约陪护老教授那段,我真的是热泪盈眶。我这次去南京确实可以说是看望老师。司机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上车地点兰园站紧邻东南大学宿舍区。高老师退休前在东南大学建筑系工作。我与高老师的缘分始于高老师的先生的张厚生先生。张厚生先生2008年8月8日因罹患直肠癌,抗争数年之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种种原因,我未能成为张先生名正言顺的弟子,但自2000年相识直至其辞世,有着一段亦师亦友地别样情谊。张先生生前视我为弟子,甚至是儿子。因缘际会,高老师也将我视为自己的后辈。高老师一直希望我和妻子及儿子一起到南京玩,今年暑假妻子整整忙了一个暑假将博士论文写完了,想借国庆假期带三岁半的儿子出去玩玩,因为我知道高老师这学期开学后开始为一个人住,儿子一家为孙女上初中方便搬回原住处,我们一家直接住在高老师家。张老师生前,我在高老师家住过数次;张老师走后,我也在高老师家住过数次(还在江宁的家中住过两回,那两次主要是在张厚生的书房做一些搜集、整理工作)。我的妻子、儿子,此前高老师只看过照片,这次在高老师家住了四天,高老师忙前忙后,真是忙得不亦悦乎。高老师对张老师爱得深沉,这一切,我历历在目。就是在今天,张老师仿佛仍在高老师的身边,高老师还在积极为张老师的纪念与传承做有意义的事。2013年出版的《书海一生击楫忙——图书馆学家张厚生先生纪念文集》,该书出版的前前后后,高老师做了大量工作。东南大学老馆长朱斐先生2013年11月15日,在读了纪念文集之后给高老师写过一封信,高老师让我看了,信中称:“厚生同志质朴厚德,心正风清,笃学笃行,敬职敬业,倾心将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图书馆,推向图书情报一体化与服务手段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对东大图书馆建设有很大贡献。厚生同志奋力创建图书情报专业,勇挑教育重担,爱护桃李,堪为人师表,培育了数届图情精英。”在高老师家中,高老师还多次聊及张老师真正意义上的“关门弟子”苏小波博士。苏博士及其妻子均于2006年成为张老师的弟子,那年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期间出现不适,回南京之后确诊罹患癌症,苏博士在张老师与病魔抗争的日子,做了大量工作,很贴心,也很暖心。张老师走后这些年,苏博士为张老师的纪念与传承做了许多工作,比如扫描张老师留下的大量照片(不少照片具有史料价值)、为张老师纪念文集约稿等。更为可贵的是,年年有去为张老师扫墓。早些年(做博士生时期)是与高老师及其儿子一家同去,近年(参加工作了)是自个去。高老师讲到这点,感动得流泪了,说这小孩太有心了!我比苏博士痴长近十岁,自愧弗如。司机师傅讲诉的故事我觉得一定是并非虚构,足以令我感动:或许部分因为我不由自主地同我自身经历的故事联系起来了,部分因为我自身就是南京农业大学校友。虽然那位老教授我不尚未知其姓名,但他的部分学生与我算同龄人。 听故事的后半段,也就是小学教师索礼、小学生精通人情世故阶段。感觉有点滋味杂陈。司机的感概是师生情谊,今不如昔,我没敢暴露我和妻子也在高校工作(我是一名高校图书馆馆员,妻子是高校教师),实事求是地说,我和妻子有几分赞同司机的感慨。因为儿子上幼儿园,我们是找了不少人帮忙的,为教师节给哪些老师送?送点啥?也是费过思量的。好在幼儿园园长在开学初的家长会,明确同家长们讲她自己的小孩从幼儿园到大学未给任何老师送过礼,她个人坚决反对那样的不正之风。从侧面了解那所幼儿园从园长到其它老师,确实挺正气的,时下属于难能可贵了。歪风邪气属于非主流,但其影响确实不可小视。 故事里的事,故事外的事,或许既有可贵的师生情谊,又有师生情谊的可贵。
个人分类: 圕人堂|4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无往事--记长城之旅的师生情谊
热度 8 张海霞 2012-11-10 17:15
爱无往事--记长城之旅的师生情谊
爱无往事 飞机上,准备明天要讲的 PPT ,最后一张是感谢我的研究小组的同学,插入一张最新的全体合影吧,于是我打开今天学生拷给我的秋游金山岭长城目录,翻看着这一组照片,那天我们秋游的场景一下子就回到了眼前,历历在目,激情澎湃,不能自已! 每年都要带学生集体出游,一次是欢送毕业生的毕业旅行,基本安排在夏天,一次是欢迎新同学,基本安排在秋天,今年很遗憾夏天的行动计划没有实施,秋游是一定不能缺的,所以提前就定在了 11 月 3-4 日这个周末(也只有这个周末了,之前我们在无锡组织 iCAN 全国比赛, 800 人的总决赛实在不容有半点差池,之后一般北京就进入冬天了),去哪里呢?我说去穿越司马台和金山岭吧,那里的长城很美,我读书的时候去过,至今难忘,于是 9 月底我们的两位向导老师就去做了前期考察,初步敲定了时间和路线。 10 月 28 日回到学校,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可是我心里打了鼓,因为天气预报一直在强烈地预报着周末降温大雪的警报,到底去不去?带这个多学生出去是很有风险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呀!可是,不去,这么疲惫的一段时间、这么劳累的一段日子让我已经精疲力竭了,不和同学们一起出去在大自然里放松一下,今年就没有机会啦,北京的冬天是无法开展户外活动的,这是最后的机会了,于是,咬咬牙,去,一切按原计划进行! 2 日下午 4:30 出发, 3 日晚上回来, Fiona 订好了车,向导们跟对方落实了所有的细节和安排,包括餐饮、住宿和当地的向导与具体的路线,报名在 2 个小时内就完成了,对于这次有挑战性的郊游,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一下子报了 30 多人(当然不全是我的学生,还有我毕业的学生分配在其他单位工作所在的研究小组的人马和个别家属),哈哈! 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与焦急的期盼中,周五终于到了,早上的天气预报越加的严重了:从今天开始大规模降温,大雨和暴雪的橙色预警!早上出门时,先生说:你们真的去呀?太危险了!我说:“都定了,去!”其实我心里也在打鼓,祈祷天气不要太差!同学们也发了邮件:大家做好最坏的准备,带上棉衣和雨具还有食物啊! 组会提前到中午开始,虽然大家都难掩着出发前的兴奋当然还有对天气的焦虑,每位同学的报告还是十分地精心,工作顺利,实验在挫折中前进, 3:10 分结束,距离 4 点钟出发还有一段时间,我回到办公室把要处理的邮件和杂事解决掉:把 NEMS2013 会议的投稿系统彻底关闭( 11 月 1 日中午正式截止,陆续还有一些投稿),把来自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500 多篇初步整理下,让 TPC 的 Chair 开始准备把文章分发给 TPC Member 开始审稿! 4 点正,我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想了想,还是狠心把电脑留在了办公室,给自己放一个假,跟孩子们出去好好放松下,真的不工作一天! 虽然才 4 点钟,可是天气已经开始变得灰蒙蒙的,趁着雨还没有下,赶着车还没有开始堵,数好人数,学生、老师(除我之外还有两个做向导的老师)、家属一共 30 多人,客车满载着我们这个小团队的快乐出发啦!一路顺利出了北京,一路欢歌笑语就到了百里外的终点,一个长城脚下的小山村,一个安静的农家小院立马被我们 30 多人的快乐点燃了! 3 大桌的酒菜已经备好,闷倒驴的烈酒已经温好,开始吧,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晚尽情地喝个痛快!真是年轻豪爽呀,一会儿那慢慢的杯盘就狼藉一片了,声音也是一拨高过了一拨,看着学生们都陶醉在这好菜、好酒加好友的快乐之中真是由衷地开心,也不禁多喝了几杯!我说:“兄弟们,明天不管是暴风骤雨还是刀山火海我们都 5 点钟准时出发!”大家齐声大喊:“好!” 安顿好房间,门口就响起了口琴声,门外的空地上,这群热情高涨的少男少女们已经开始游戏了!我们唱歌吧,我们跳舞吧,好呀,什么最火:江南 Style 骑马舞!于是大家一起欢唱着跳起来! 门里杯盘狼藉已经收拾完毕,麻将和扑克牌都派上了桌,于是打麻将的聚集在一起,玩杀人游戏的聚集到了另外一桌,打 UNO 的到了另外一桌,气氛更加热烈起来!看看这几个都是麻将新手(包括我本人在内),于是几位麻将高手就开始从旁指点,哈哈,你听吧, “这位的运气太好,不行,换位置!”“那个水平太差,不行,先把他杀掉!”“我真的不是杀手,我是良民呀,我比窦娥还冤啊!”。。。。。。这个小小的农家园里,被这群年轻人的冲天快乐和豪气点燃了! 一会儿忽然院子里传来一声高喊:“哈哈,月亮出来啦!”屋子里这群快乐的小青年一下子就炸了锅,真的吗?真的吗?于是全部冲出来,那冲出云层的月亮正好挂在清冷的夜空中,无比的清晰而明亮,“太好了!太好了!明天不会下雨啦!”真的,直到此时,我的心才稍微安定了一些:谢天谢地,明天不会大雨倾盆啦! 睡在热乎乎的土炕上,一夜难眠, 5 点钟起床,月亮依然是给力地挂在半空中,好!饱餐了两个大馒头、两个土鸡蛋和三碗粥的丰盛的早餐之后,清点人马,分成 5 辆小面的、披星戴月地向着梦中的司马台长城出发! 天微微亮、颠簸的土路上车灯如炬,曲曲折折一路上山,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狂奔之后终于到了长城的半山腰,这时月亮还挂在西天,天也逐渐亮了起来,很好,不仅是无雪无雨,竟然也无风,晨曦中蜿蜒曲折的长城静静地在我们身边,还是那块石碑作为引路石:“不到长城非好汉!”当地的向导是一位很善良的老大爷:大家好,从现在开始,向东走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台,最高处就是望京楼,不过已经封闭了,我们不能去,我们从这里向右侧走,穿过前面的山谷,一路向西就到金山岭和古北口了,今天我们的穿越行程正式开始了,从这里我们穿越司马台、金山岭到古北口,一共是 35 个烽火台,大约 20 公里,不过,这一路的风景是最美的!我们远眺着晨雾中的群山,正所谓:峰峦如聚!烽火台在每个山尖上召唤着我们,兄弟们,走! 第一段的长城是下坡路,虽然没有修复却也并不难走,前面就是连接两处山峰的长长的铁索桥,第一拨人已经上去了,桥猛烈地摇晃起来,桥上立马传来了女生的尖叫和男生的大笑,第二拨人马上去了,第一拨已经在对面的山上高喊起来,加油呀!这两山之间的峡谷是一个天然的水库,虽然不是很大,却是很美,长城就挂在它的两侧,这悠悠的一米宽的吊桥成了惟一的联络线,摇摇晃晃地走在吊桥上,回头看着残缺的长城,前头是孩子们热情洋溢的呐喊,这小小的吊桥一头连接着过去一头连接着现在现代,这种感觉真的恍如在历史的长廊里穿越! 山脊上长城蜿蜒曲折,两边是已经落叶的灌木和还残存的零星的红叶,远处是雾蒙蒙的群山和山脊上马鬃一样的树丛,清新的空气,凌空的旷野,让人心旷神怡,精神百倍,同学们已经三五成群地分散开了,那鲜艳的衣服和五颜六色的背包点染着这辉煌雄浑的长城,拍照的摆着各种 Pose ,还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和呼唤,这个长城上的秋日的清晨,美呀,真的是美不胜收!不禁想起来要高歌一曲,可是我的嗓子太差,也要带头,向着东方,向着望京楼的方向,向着那个云霞灿烂的地方,大声高唱吧:“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喂!”果真,太阳在大家纷纷开始应和的时候开始露出了真容,那一轮红日,刹那间照亮了群山的山脊,一层红晕覆盖在群山的山尖,令人惊艳也令人敬畏,大自然,就是这样,给与了你一切,却又这样的不可预期!记得那个天气预报:大雨暴雪吧,而我们在长城上却是沐浴着光芒万丈!何其神奇又何其开心和快乐!真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们这一队人马,冒着暴风骤雨的威胁勇敢地来啦,长城!谢谢你,让我们有机会结识这样完美、纯粹、极致的你,谢谢你! 大家的心情都是极其地好,情绪也是格外地高涨,脚下的路也就走得轻快而迅捷,这一段残缺、原始而美丽的长城让我们每个人都充满了豪情和激动,于是每经过一个烽火台,我们就要开一场“长城音乐会”:演讲、唱京剧、唱样板戏、吹口琴、朗诵诗词 …… 当然还有我们在长城之巅大家一起跳:江南 Style !最高潮出现在最大的一个烽火台上,我们前后部队终于汇合了, 30 多个人,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照张合影吧,还不够,我们一起唱歌吧:大中国、飞的更高、歌唱祖国!一首高过一首,一首胜似一首,大家都大声地唱出来吧: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那歌声真的是响彻云霄,至今想起来都热血沸腾,站在长城上,欣赏着祖国的万里河山,华夏千年的文明和历史一下子就汇聚到了我们的眼前,这爱国的热情早已经融入到我们血液之中,不需要千言万语的表白,也不需要千言万语的鼓励,我们每个人不仅激情澎湃且都充满了豪情壮志,因为我们今天站在长城上! 我想参加过这次活动的每个人至今记得那一幕,我们余音绕梁、豪气干云的歌声在金山岭的长城上回荡,吸引了所有游客的目光和脚步,这一刻,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是中国人! 开始下山的时候,天空微微飘起了小雨,大家都意犹未尽地频频回头看那山峰上蜿蜒的长城,风卷残云般地吃完午餐,车返程的时候雨已经开始下了,车到五环的时候,已经是大雨如注了,而我们还沉浸在长城穿越的快乐之中,这是真的吗?在北京这暴风骤雨来临之前我们真的穿越了长城吗? 亲爱的同学们,这是真的,有我们的照片为证,有我们的欢乐为证,有我们那可爱的“长城之巅的江南 style ”舞蹈为证!看着这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照片,回想着这长城之旅的一幕一幕,我依然感到激情澎湃和热血沸腾,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一起经历的这些历险励志的故事,它是我们师生之间永不会褪色的爱,它将永远鲜活地保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爱永无往事! 飞跃长城 为你欢呼 忘情歌唱 太阳出来啦 我爬山坡 爬上山坡我想唱歌 歌声唱给我妹妹听啊,妹妹听我歌声她笑呵呵 Alice牌石头,刚刚的,大家的快乐纪念 我要飞得更高 千年烽火台 在戚继光雕像前的纪念 长城“萌主”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628 次阅读|12 个评论
师生情谊深似海
xucq45 2011-10-19 00:37
今年教师节时,我的研究生们送给我一件珍贵的礼物 — 安笛牌按摩垫(双角头)。用手控器可选择颈部和 / 或背部正向或反向穴位按摩,可自行控制按摩速度和力量,尚可以加热。 由于教师经常长时间伏案工作,身体姿势固定。因此。颈椎病和腰椎病几乎成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常见病。我每天白天在教研室使用电脑,回家依然离不开电脑。在计算机旁一坐就几个小时,直到晚间 11 点或 12 点才上床睡觉。忧郁长时间的被动体位,我有时感到颈部和腰部有些不适。这两年学校体检时,已经发现我有颈椎和腰椎的侧弯。 自从有了这个按摩垫后,我每天晚上都用它按摩一下颈部和腰部。刚开始按摩时,感觉肌肉发紧,呈疙瘩样,较痛;后来上述感觉逐渐减轻,现在则感觉比较舒服。 我很感激学生的这份珍贵礼物,是它为我驱除了病痛,带来了健康。因此,我要加倍地努力工作,回报广大的学生和伟大的祖国。有一份光就发一封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最后,用一首小时表达我的感受和心情: 师生情谊深似海,按摩椅垫示关爱,解除疲劳驱顽疾,枯木逢春发光彩。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5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carldy 2010-8-5 02:14
师生情谊 相识是偶然,相见是缘分
个人分类: 千里旅行,万卷阅历 Travelling and reading help yo|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钱冠连先生的“研究型读书法”
carldy 2010-7-4 13:39
钱冠连先生给予我最大的影响是他开启了我大脑深处有关人品向学品的正向迁移的深刻思考。 这里记录的,是钱老师的研究型读书法。 作为德高望重的学者,他用自己的真知灼见,谆谆教导着我们年轻的一代: 研究型读书法 兼论读书量与著述的关系( 钱冠连) 摘录自: http://www.clal.org.cn/personal/glqian/DSF.HTM 一、读什么? 选定经典。何以认证经典身份?学术共同体公认,因而引用率高;通过时间考验,因而有久远隔代的读者。 这一步正,为大正。经典为人类文明的主脉,以此养生,为苦短人生节约了时间与精力,等于延长了生命。这一步错,就虚掷一小段生命。 选对了书,就是一网打尽该领域里最核心、最常用的术语,就是抓住了一个领域里最基本的信息。因为经典必然集中了该领域里最核心、最常用、最前沿的术语, --术语就是一个学科的结晶。掌握了这一套术语,就意味着进了门,就具备了该行业该领域里的专门知识。 二、怎么读? 如磋如磨如雕如刻。经典是这样形成的,也应该这样读才能找回经典的神与骨。读书开始就走上研究的过程。 一写:以每一自然段为单位,读它三、四遍,确信懂了,将每一段的段落主题用汉语或用英语写出边批,以备回头利用。这一写,可算解读开始,不必急,进行下去,就会融汇与贯通全书。没有融汇与贯通,不算真读懂。 二写:对每一自然段,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的感悟?碰出了什么新的思想火花?写下来,留作边批(用铅笔作批,以便日后发觉错了可以擦去重写),以备回头利用,即在日后编写讲稿与著述时,利用这些边批作为创造的线索。这相当于别人做的读书卡。别人的做的读书卡是与原书分开放存,而我就放在书上。放在原书之上最大的好处,就是利用现存的原文的句子、语境、页码,回头利用时不歪曲原文,理解准确,以备将来正式著述时写下准确的出处。这是最宝贵的一写一批,往往伴之以无以名状的激动与写作冲动。但写作冲动我则坚决地压下 (因为整个过程尚未完结)。另外,倘无新的思想启发,就不必强写强批。可是必须有这个训练自己的意识,才能渐渐地做到新的思想感悟多起来。 三写:在妙句、妙例、妙论证旁边,留下自己设计的符号与标志(如将主题句、结论句用红色下线,将自己从未见过的巧妙的英文表达式用全绿覆盖),以备回头利用。 四写:如果有疑问(对原文有置疑或不懂),留下问号,以备回头弄清楚。 最后一步:如果找到英文原本的中译本,逐句与原本校对一遍。这样,既纠正我自己原先的误批,也纠正中译本的误译,对真正弄懂原文,颇有裨益。如我读完 AESTHETICS as Science of Expression and General Linguistics 之后,找到了朱光潜的中译本,读完 Martinich: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aria Baghramian: Mod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之后,找来了牟博等三人的中译本,对比读了一遍。这样对比读下来,使自己对一本书的解读得到了痛快淋漓地再一次确证,由此更相信自己在第二步所作的新发现是一种真正的新发现。 四写一对照本身近乎研究,因此,这样读法可称之为 研究型读书法 。 一时读一经典,勿旁及。 这样读岂不很慢很慢?这样磋、磨、雕、刻下来,通过四写(四批)一对照, 通篇批语无异于形成了基本成型的讲课、讲座、有创意的论文与专著的提纲 (详见后文) 。 四大提纲生成了,怎能说是慢? 对经典之作,不以时间绝对值计快慢。吸收好与成效高,便是快。不停不辍,就是快。 三、读出什么果? 第一,看得见的果。 1993年之前,选了 AESTHETICS as Science of Expression and General Linguistics 与《科学美学思想史》(徐纪敏,湖南人民出版社)为两部经典读本,先后磋磨雕刻即取研究型读书法,利用两书的边批为基础,演绎出我自己的《美学语言学》(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3)。 1997年之前,在语用学的研究方面,我对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 Verschueren: U nderstanding of Pragmatics 与中国禅宗及刘勰《文心雕龙》,采取了研究型读书法,对 Grice: Logic and conversation, Levinson: Pragmatics , J. L. Austin: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近 50 年内世界最重要的 12 本哲学大作第 8 本 ) 采取了粗读,两方面的得益,使我写出了《汉语文化语用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此书不是根据一、两本经典演绎出来,它是以几千张卡片的汉语语料归纳出一个体系。 2002年之前,以《宇宙全息律》(王存臻严春友)及《生物全息律》(论文,张颖清)为两种经典读本,演绎出我自己的《语言全息论》(商务印书馆,2002)。 2005年之前,以 Heidegg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为经典读本,发展出《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商务印书馆, 2005) 必须说明,写出四部书(还包括语用学、西方语言哲学与工具性语言研究方面的论文),虽然研究型读书法作出了明显的作用,其他众多的辅助性阅读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读别人的书,写出有自己思想的书,正是研究型读书法的结果。 至此,读者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我藏书少,读书亦少,怎么能够凭着基本上是读一本或两本经典就能引发出、演绎出一本专著(和一些论文)?对此问的回答,将在第五个部分 一定要阅读很多书才能进入著述吗?作出 。 研究型读书法的长处正在于, 一本书读完了,有创意的论文与专著的基本提纲也就完成了。因为此法的第二步就是反复训练如何引发新鲜思想。 第二,看不见的果。 如此一个时期选定一经典,除了上述例举的经典读本之外,我还用磋、磨、雕、刻与四写(四批)一对照的方法(研究型读书法),先后读过老子(及其外围书群的辅读)、庄子(及其外围书群的辅读)、洪应明(明代)《菜根谭》、钱锺书《管锥编》及《谈艺录》(及其外围书群的辅读)、 Russell: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西方哲学名著) , Martinich: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西语哲著名选本) , Maria Baghramian : Mod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西语哲著名选本),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近 50 年内世界最重要的 12 本哲学大作第一本 ) 。 对于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王宗炎、桂诗春、胡壮麟、刑福义、陆剑明的作品,我都分别用心地读过。精读过这些作品之后,虽然没有演绎出专著,却使攻读者有了语用学与西方语言哲学方面的专门知识,这些知识都浸润在所有论文、讲解中。更重要的是,使攻读者的 makings, quality and disposition 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2006 年末,我选定 Quine : Word and Object ( 12 本哲学大作第 2 本 ) 作为经典,如法炮制,接着找到中译本互校,调整了我的段落主题,纠正了误解,印证了我的某些边批中的思想,也发现中译本不少误译。用了整整两年时间,绝无旁及。我无法预计将有什么可见的成果,但凭我依稀感觉,这个本子读完之后,还可以作一些档次更高的工作。 鄙人跌跌撞撞进 70 ,如果假以十年,我将选定近 12 本哲学大作中的另外 5 本 ( 尽量靠近语言哲学 ) 接着读下去: Peter Strawson: Individuals: An Essay in Descriptive Metaphysics, Saul Kripke: Naming and Necessity ( 以前只读过它的片断 ) , Thoma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 以前不是磋磨雕刻地读 , 要补上 ) , J. L. Austin: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 以前当语用学读是不对的,要当哲学读感觉才对路 ), M. Dummett: The Logical Basis of Metaphysics 。 对这些经典的攻读,比喻为吃下去的饭,最后变成了血液。血液向全身机构输送了氧气与营养。但不知道哪一滴血是由哪一口饭变来的。结论是:每一口饭都有用,要一口一口地吃下去。 读过的东西,无成果见之于世,但改变了、拓展了、澄清了人对世界的看法。这种用是大用。大用无形。 四、辅读用在何时何处? 辅读的特点是不必磋磨雕刻,但并不求快。而且以读经典至少是名著为主。 读经典是主读,好比造定人的骨架;辅读好比输给人以血肉。没经典式的主读,就永远别想进专业之门;没辅读,就没有了大视野,没有了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就没有新的发现。大视野与合理知识结构,在我们处理具体学术问题时,准时现身,瞬间出场。正是出于这一点考虑,下文将提供我个人的辅读信息作为附录,它绝不是一个语言学学者的必读书目,更不是典范。 这里有一个检讨:对比两个时期的读书,即学生十年付诸文学名著与 50多岁后转攻西方哲学,无论怎么看都不是对口的。这种不对口是普遍的、符合规律的现象:兴趣、志向是可以转移的。另外,那时也曾试过,但很怕数学,因之却步。而50多岁后转攻哲学,完全是因为语用学这个分析哲学的儿子把我带到了他老子的面前。既逼近了(西方的)分析哲学,就入迷了。虽然我的逻辑与数学不强,但其他的读书所得,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中国哲学、美学、中国禅宗、国学尤其是语言学,还是对西方哲学大有助益的。 我的读书状态,可用四句话概括:一、低档书读得少(这是幸运);二、辅读书与经典书读得也少;三、读完一本经典,新的思想也就跟着出来了;四、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阅读比研究型的阅读多得多。 我读书甚少,也有两个客观原因:年轻气旺正是黄金读书时节,不幸的是,正值我 27-37岁之间,文革十年不让读。人生能有几个十年!第二个客观原因是,学外语的人,要用相当多的时间与脑力花在语言形式上(大学二年俄语听说读写刚刚过关,就转攻英语),没有时间多读语言学之外的书啊。 读书欠账,这是我的(也许是我那一代人的)人生帐本上的一大赤字。 五、一定要阅读很多书才能进入著述吗? 之所以不以读书数量少为露怯,是想说明: 读书数量多,虽然很重要,但不是著述的前提。著述的前提是独创性思想的冲动。 比如,有新句子语言使人自己出场、语言是人类最后的家园)、有新理论言语美与语言美的生成机制、语言全息率)的冲动。 读书的意义在于引发读书人新思想或者有助于他形成高素质与大视野。 而研究型读书法的长处就在于反复训练如何引发新鲜思想 。 读书与写作虽然有紧密联系,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奉行两种不同的规律。读书是研究别人如何表述新思想,写作是自己如何表述新思想。 二者相同者,从如何表述新思想着手;相异者有三:读书是体验,而写作是实行;读书是输入、吸收,而写作是输出、显现,输入与输出,吸收与显现的规律不一样;写作的难度大大超出读书,因为写作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与应具备的充分条件苛于读书。 ( 本文不深究) 可以猜想,在远古的条件下,李耳(老聃)在写出《老子》(即《道德经》) 之前,庄周写出《庄子》之前,不要说不可能把他们以前的书都读尽,连多读恐怕也做不到。尤其具有挑战性的是, 未读过的永远比读过的多得多 ,要是等到全部经典都读完了再去著述,恐怕就在事实上取消了著述。因为一个人就是借得十个纪晓岚的记忆力也读不完中国的四库全书与外国的经典。 认识上面这一点能合理地解释,为什么读书数量不多的少年作家、青年科研人员、中年学者也可以写出好的甚至很不错的作品,而读书数量相当多的人,也可能没有独创性思想写作冲动,这就形成了蒙恬所说久读者不被读(据金岳霖转述)的情形。不消说,非常普遍的情形是,读书数量多又有独特思想见地的人写出了非常好的作品。另外,读书也可以只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而不必写作或叙述,这类情形也忒多。一句话, 年纪轻阅读数量不多,虽然也阻碍了写作,但不是写作的首要障碍,写作的首要障碍是缺少独创性思想的冲动。 这又回到了先前的命题:读书数量多,虽然很重要,但不是著述的前提。著述的前提是独创性思想的冲动。 勿叹无可奈何人生短,惟盼有所作为事业长。 附录:辅读情况。 我的辅读,在中学至大学十年间,阅读过不少的中外世界文学名著,包括四大文学古国,即中国的(四大名著在高中时业已读完)、法国的(主要是傅雷的一套译本,罗曼罗兰、巴尔扎克等等)、俄国的(相当多的俄语版本,印象最深的是普希金、托尔斯泰与契柯夫等等)、英国的(大部分读过的东西都可在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Masterpieces 里找到)世界级文学名著。大学毕业之后,先后读过的最有印象的文学名著是魯迅全集(文学、杂文、演讲、论述与书信)、郭沫若多种、沈从文两种、冰心两种、巴金多种、 New Testament (三遍) , Best British and American Short Stories ( 两卷本 ), Sherlock Homes , Gone with the Wind ( 上 ) , Scarlett (下)以及在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Masterpieces 中的相当一部分。 此后,我读过一点儿自然科学,从普及式《十万个为什么》到高级的《认知科学与广义进化论》到经典的《时间简史》,杨振宁不同时期的报告、演讲与论文(见诸《新华文摘》,如美与物理学)直到最近的《曙光集》(如:对称与物理学),还有一本《离散数学》。 读过一点儿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方面的名著,最令我震撼的是 Van Loon: TOLERANCE, 其余的有:林语堂、齐白石、徐悲鸿、丰子恺、黄永玉、侯宝林。 此外,哲学方面经典之作除上述之外,还读了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Fung Yu-Lan ) , Language and Logic in Ancient China (Chan Hansen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冯友兰两本、胡适三本、 Baltasar Gracian: The Art of Worldly Wisdom ( 英汉对照,辜正坤中译 ) 。在美学方面,读过朱光潜、宗白华、王朝闻、李泽厚、蔡仪以及多年《新华文摘》上一些哲学与美学方面的论文。还读过中国禅宗( 20薄卷, 记得是为了写作《汉语文化语用学》)。 国学方面,我读过季羡林四种,陈演恪三种,王国维一种。 在语言学方面,我读过索绪尔《语言学教程》(中译本两遍)、刘勰《文心雕龙》、《古文观止》、《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语言文献卷)》、吕叔湘两种、王力一种、赵元任两本、罗常培一本、陈望道以及葛传椝各一种以及启功一种,另外,国际语用学学会多年相赠的 Pragmaticst 季刊(选读)。 大约十几年的《读书》杂志上的几乎全部文章,天文、地理、经济、哲学、法律、考古、社会学,林林总总,硬着头皮读。文章看似清谈,却是深刻得鞭辟入里,我一律生吞活剥,吸收的东西在写作《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时,时有出现。 我最差的阅读方面是,逻辑学读得太少,只有一本,且不是经典。因此之故,在语言哲学研究中,一碰到逻辑便发怵,心虚。 ( 2008-9-4白云山下) 谢谢钱老师。
个人分类: 我所景仰的学者 My Respected Scholars|4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