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詹姆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此赛伯计量学非Cybermetrics也
热度 1 Wuyishan 2012-5-14 15:22
(博主按:此赛伯计量学非Cybermetrics也,但是可以看出,定量分析是如何在棒球领域大显神通的。) 賽伯計量學 徹底改變現代棒球 【特約作家林煒珽】 當一個頭髮灰白,體型中等的男人走進一個滿是各大公司CEO的講堂時,原本沉悶的氣氛突然活了起來,因為這個留著一嘴鬍子的中年男人是這些見多識廣的商場巨擎心中的偶像,至少他所從事的行業是許多人少年時的夢想行業--棒球,而更重要的是,這個連一天職棒都沒打過的人卻改寫了現代棒球的歷史,他的名字叫做比爾.詹姆斯Bill James,統計派棒球(Sabermetrics)的祖師。 根據『魔球』(Moneyball)一書,他是「改變讀者看待棒球以及其他事物的方法」的神奇魔術師,也是「一棒敲醒」那些棒球圈內人的先知。當詹姆斯從堪薩斯大學畢業,在罐頭工廠工作時,他開始懷疑質疑棒球中「老舊的測量工具…真的不靈光。」當詹姆斯在1977年自費出版第一本的【1977年棒球摘要:提供18項你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棒球統計資料】時,只有75個人向他訂購這本68頁的自行影印裝訂克難作品。但當詹姆斯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竟然有達到兩位數的知音後大為振奮,隔年再接再厲寫了1978年版的【棒球摘要:棒球界資料最豐富、最具想像力的年度回顧第二版】,這回粉絲更多了,達到,嗯,250本。 雖然說詹姆斯的這兩本初試啼聲的作品只是在少數死忠棒球份子中流傳,但他卻一槍命中的許多人的心坎裡,而這些人就是棒球迷中的金字塔頂層:熟悉各種統計數字,而且熱愛棒球的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和經濟學家。其中有個當時在藥廠工作的科學家克拉姆Dick Cramer後來還和詹姆斯合開了『統計公司Stats, Inc.』這家專做各類精確棒球統計的公司,並且在1999年以4500萬美金的價格賣給福斯新聞集團,而當初他們的用意不過是因為大聯盟和他們的官方統計單位艾利斯運動局Elias Sports Bureau拒絕披露比賽的詳細每球過程和統計,所以他們就號召各地球迷自力救濟,凡是自己X,結果成效非凡,最後逼使大聯盟低頭,而這家公司現在也是ESPN、Yahoo Sports等各大網站的資料提供者。 今天我們熟悉的右投對左打的打擊率、長打+上壘率、投手每局被上壘率WHIP等數字,如果不是詹姆斯當年埋頭研究的結果,不可能成為棒球討論中的顯學,也不會變成球員交易、選秀和談判簽約時的依據。 詹姆斯現在早已不再自己打字、印刷出版自己的刊物,而是成立了自己的網站 https://www.billjamesonline.net ,持續發表他的真知灼見和犀利文字,同時他也是波士頓紅襪隊的資深棒球顧問,紅襪能在2004和2007年拿下兩座世界大賽冠軍,他所提供的球員選擇方向功不可沒。他所創立的統計派棒球,目前在大聯盟有超過一半的球團總經理都深受影響,當然這都和『魔球』一書中的主角,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總經理比恩Billy Beane有絕大關係。 附註:統計派棒球近年來已經成為棒球討論中的最大顯學,國內也有許多先進網友致力於研究這套理論,歡迎大家用古歌大神尋找「賽伯計量學」或是sabermetrics,就可以找到不少精彩的討論和部落格。 【2009/1/16 聯合新聞網】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5276 次阅读|1 个评论
令人尊敬的“龙套”情怀
热度 1 ssg334 2012-5-1 14:03
令人尊敬的“龙套”情怀
当迈阿密热力升级,气势如虹剑指总冠军时。03黄金一代的代表乐邦詹士、波什和韦德如天神降世一般在赛场上过关斩将,引得各家诸侯的死士、将领谈之色变,唯恐避之而不及。同时,全球各地的热火球迷、抑或是詹氏球迷也随着疯狂、呐喊、打击异己,高调到不可一世,如忠心臣子般期待着君王的登基。诸侯割据,各封疆土,三巨头这个旗帜不一定会最终插在16Wins的高岗之上。如那部荡气回肠的《指环王》一般,王者归来,付出的是何等的艰辛。灰熊巨兽、洪荒公牛、致命马刺、魔法、雷电。三头巨兽能否劈开荆棘,走向终点? 更如同《指环王》中一般,阿拉贡的高调回归,是由霍比特人、矮人、精灵、树人等诸多种族大团结、不遗余力的辅佐之下才达成的不世功勋。在风云瞬变的NBA战场上,“龙套球员”才是团队王者能否登基的必需条件。 今天笔者老生常谈,闲话迈阿密的这些个“龙套”。若是将三位大神剔除出队伍,如今的热火队也就是一辆时速25迈的四手夏利,不但不能杀敌制胜,连自保都无法做到。但把这些“龙套”放在猩猩、闪电侠和龙王旁边、他们就成为联盟里广受好评的绿叶或催化剂。比如,海大副的前场篮板能力。单打独斗,海先生多数是含泪九泉,但当队里有一流得分手时,他的篮板能力增加了团队的二次进攻机会,这一点足以左右一场战役。再说说米勒和巴蒂尔。如果让他们去担任主攻,多半是“老米伏枥,被盖千里”,但是在核心球员的进攻吸引地方多数官兵之时,他们只需要站到优势位置,等待接球,发挥自己稳健的命中率,一击制敌。对于巴蒂尔,不妨多唠几句。老巴已过了巅峰之年,如今投奔三头怪,多有“抱大腿”之嫌。今日迈阿密再次击落纽约,老巴表现不俗,这不代表他焕发第二春,而是在战争机器顺利运转之时,他把自己的分内之事做得漂亮了。 懂得在一个大“机器”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对于整体来说,就是莫大的贡献 。在“个人主义”横行的美国,这样的“老兵”更值得尊敬! 老米勒聊发少年狂 老巴曾是联盟最好的防守队员之一 不但见于热火,也见于各队雄师;不但存于竞技,也存于各个行业。龙套,就是就自身而言平平无奇,但在一个团队里,却弥足重要。咱们祖上的剩人们也有关类似的表达:各司其职才能做好事情。事实如此,无需赘言。笔者在此聊发胡言,为的,正是向默默奉献的“龙套”们致敬! 因为劳资问题,本季的NBA赛程缩水,场次安排过度紧凑。虽然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因为强度加大引得无数英雄饱受伤病困扰。笔者平日自诩为科研业内人士,本是不敢流连竞技比赛(或直接叫中央五算了)的,正是今年这样激烈的竞技让笔者萌生一个念想:希望热火队夺冠。正是这种尊重“龙套”的情结,让笔者感怀臆中,欲一说为快。
389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下一代空间望远镜成形 《天文爱好者》杂志2011年第2期
yshimp 2012-4-22 04:15
转自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5620 Francis Reddy 文 Shea 编译 一旦发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将会以地面天文台无法企及的详尽程度来探测遥远的星系、恒星托儿所以及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   在南美洲北部的法属圭亚那坐落着欧洲空间局(ESA)的发射中心,一枚“阿丽亚娜”5ECA型火箭正在那里等待指令飞上蓝天。它的载荷是比先前所建造的最大的空间天文台还要更为巨大的美国宇航局(NASA)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把网球场大小的JWST塞入火箭的整流罩与其说是个工程难题倒不如说是在“折纸”。但JWST的信条就和它精湛的设计一样直接:向世人展示哈勃空间望远镜(HST)所不能的实力。 :NASA的技术人员正在为JWST的6块镜面做低温测试的准备。版权:NASA/MSFC。   虽然点火升空的这一幕将发生在几年之后,但JWST的真实性对于NASA的三个航天中心来说却正在变得日益显著。2009年,技术人员拆除了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巨大的热真空检测室里用来模拟太阳的灯――从“阿波罗”计划开始它们就一直被安装在这里。2010年1月,NASA马歇尔航天中心的工程师开始测试JWST主镜的6块拼接镜面。在NASA领导JWST和HST计划的戈达德航天中心,其庞大的洁净室20年来第一次没有了与HST有关的测试和支撑设备。   到2009年底,NASA已经完成了JWST的18块拼接镜面,所有的飞行仪器也基本完成。虽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JWST的主体已经成形。 从威尔逊山到JWST   对于地面天文台而言,其望远镜口径从HST主镜的大小(2.4米)到JWST主镜的大小(6.5米)用了将近60年。前者是美国威尔逊山上著名的2.5米望远镜,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在20世纪20年代就是用这架望远镜发现了宇宙膨胀;后者则是苏联于1975年建成的6米望远镜。如果一切都按计划进行,JWST将仅用40%的时间在太空中完成这一飞跃。   JWST是NASA、ESA以及加拿大空间局之间的国际合作项目,它会探索一系列的天文学问题。和HST不同,JWST会围绕日地系统的第二拉格朗日点(L2)运动,在那里太阳和地球的引力相等。L2位于日地连线地球一端的外侧,距离地球151万千米。   在这个位置上,宇航员是无法对其进行维修的,因此JWST必须一战成功。为此,NASA发展出了新的技术和测试程序来确保每一个部件、每一次组装、搭载仪器以及望远镜结构都能在极端空间环境中正常运转。 :技术人员在对6块JWST的镜面进行检查,之后它们将被送到NASA的马歇尔航天中心进行两次低温测试。版权:NASA/MSFC/David Higginbotham/Emmett Given。   JWST团队中没有人会忘记HST主镜上存在的几乎断送整架望远镜的瑕疵,直到宇航员为在轨的HST安装了缩焦镜之后问题才得以解决。因此NASA计划在真空室里以工作温度从主镜到全部仪器对JWST的所有光路进行整体测试。这也正是技术人员拆除约翰逊航天中心巨大检测室中太阳模拟灯的原因。他们的测试程序会从HST的差错中吸取教训,不再会单单由一组测试来下结论。   当完全展开之后,JWST的18块六边形镀金拼接镜面会构成有效直径6.5米的主镜。这使得JWST的集光面积达到了HST的6倍多。通过分析获得的图像,计算机软件会控制安装在拼接镜面后面的触动器来微调主镜的整个形状。   通过远离任何热源以及一个网球场大小的太阳伞所提供的永久阴影,JWST及其所搭载的仪器会被动冷却到它们-233℃的工作温度。在抵达L2大约6个月之后,JWST就将开始其为期5年的科学使命。如果运气好,它的寿命可以延长到10年。 直击红外   1989年天文学家们便开始讨论HST的继任者,当时甚至距离HST的发射还有整整一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们已经确定了这架空间望远镜的规格,要求它具有4米或者更大的主镜并且对红外波段进行优化。   那么为什么要针对比可见光波长还要更长的红外波段呢?HST已经为天文学家提供了前所未见的最年轻星系的动人影像,但它可以回溯的时间仍然有限。这些遥远的目标不仅小而暗,同时宇宙的膨胀还会拉伸并且红移它们所发出的辐射。星系的距离越远,它的红移就越大。   例如,一个红移为1的星系(它所发出光的频率移动了100%),它的距离将近80亿光年,我们看到的它正处于宇宙的年龄尚不足其今天137亿年一半的地方。更形象地说,从目前的宇宙遥看一个红移为1的星系就相当于一个70岁的人看到他/她30岁的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宇宙中远望就等效于时间旅行。 :这是用来整体测试JWST光学元件和太阳防护罩的模拟器。版权:NASA/GSFC。   天文学家有一个巧妙的办法可以快速地估计星系的红移。波长91纳米(1纳米=1/1,000,000,000米)的紫外光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剥离氢原子的电子。结果是,整个宇宙中散布的氢就可以吸收掉这一波长以及更短波长的辐射。因此,通过在不同的滤光片下来看同一个星系,天文学家就能借由寻找该星系在哪个波长上消失了来估计出它的红移和距离。   在红移3.5附近,宇宙的膨胀会把这一“星系隐去”特征推出紫外进入可见光波段。在这一距离上,类太阳恒星所发出的光则被红移到了红外波段。而到了红移7.5处,“星系隐去”特征本身就位于了红外波段。   深入红外波段还使得JWST特立于未来十年天文学家想建造的大型地面设备。因为从波长1.7微米(1微米=1/1,000,000米)开始所有的地面望远镜甚至是HST都会向外发出辐射。加之大气本身的辐射几乎阻断了绝大部分的红外波段,当你进入波长大于5微米的波段时,JWST比起地面上相同大小的望远镜要好上一百万倍。而JWST上的中红外设备会进一步加大这一优势,赋予它波长到28.5微米的观测灵敏度。 追寻星系   从2002年宇航员在HST上安装了高新巡天相机开始,天文学家已经用它和星系隐去技术测量了红移在3到6之间的大约6,000个星系。2005年,光谱测量确认了哈勃超深空区(HUDF)――HST花了11天的时间“盯”着南天相对较空的区域所拍摄的图像――中的一个隐去星系红移为6.7,对应的宇宙年龄只有8亿年。如果还是用人来形容的话,相当于一个70岁的人看到他/她4岁时的样子。   这一说法其实非常的恰当,因为近距星系和遥远星系相比几乎没有相似之处。在20世纪20年代,埃德温・哈勃对星系的研究发现近距星系中差不多一半是和我们银河系类似的旋涡星系。另外40%是椭圆星系,其余的10%是不规则星系或者是并合中的星系。   根据HST20世纪90年代的巡天观测,到红移为1时,有关的统计结果就会变得乱七八糟。在这个距离上,宇宙所包含的旋涡星系和椭圆星系不足近距的一半,而不规则星系和并合星系的数量则是近距的5倍多。HST所看到的许多最遥远的星系不仅小而且暗弱,形状上也不规则,表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星系是由大量矮星系碰撞并合而形成的。 :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洁净室的全景照片,通过 网络摄像头 可以观看其中身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测试JWST部件的过程。版权:NASA/GSFC/Chris Gunn。   2009年天文学家使用HST的大视场照相机3把红移极限又往前推进了一步(详见《天文爱好者》2010年第8期《宇宙黎明时分的星系》)。他们在HUDF中发现了红移在7到8之间的隐去星系。此外他们还发现了几个红移可能高达10的星系。如果被证实,我们所看到这些星系正处于宇宙诞生之后不到5亿年的时期。   这一佐证将来自JWST,它可以探测红移到20(大爆炸之后1.8亿年)甚至更高的早期宇宙。在这个距离上,所见的宇宙就相当于70岁的人看到他/她11个月蹒跚学步时的样子。JWST在那里所发现的任何一个矮星系都是新生的。   JWST的另一创新是微快门,它可以使得JWST同时获得数百个星系的光谱。在JWST近红外摄谱仪中,四个邮票大小的阵列包含了近25万个微型电机快门,其中的每一个都可以由磁性开启和关闭。有了数千个星系光谱在手,天文学家就能够了解星系的类型以及化学组成随红移的变化,由此就能回答一些有关星系是如何形成的问题。 超级恒星   JWST还会探测遥远星系中爆发的恒星。这些超新星十分明亮,即使在遥远的距离上也能被看到。它们可以作为暗能量强有力的探测器,而暗能量则被视作是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原因。JWST所具备的灵敏度可以观测到红移在15左右的单个超新星,不过它们可能十分罕见、难以寻找。在建的大型地面望远镜也许可以帮助JWST寻找合适的目标。   宇宙膨胀的另一个结果是,我们会看到高红移处的宇宙在以低速运转。例如,一颗近距超新星通常只要花几天的时间就能达到亮度峰值,然后再花几个月的时间淡去。但是一颗出现在红移为10处的超新星会花一个月的时间来达到亮度峰值,然后花数年的时间来变暗。为此你需要一个寿命较长的探测任务以及耐心。 :JWST上搭载的近红外摄谱仪中将使用几十万个微快门(上图),每一个可独立开启和关闭的微快门只有几根头发丝的宽度(下图)。版权:NASA。   天文学家相信第一代恒星具有至少100个太阳质量,所发出的光亮要超过太阳数百万倍,在爆发成为超新星之前仅能存活几百万年。虽然JWST也许能捕捉到一个这样的罕见爆发,但它却具有足够的灵敏度来定位这些恒星的聚合体。第一代恒星是否会形成星团?或者第一代恒星是否会抑制近邻的恒星形成?我们都还不知道。   最近有研究提出,一种新奇的恒星可能会进入JWST的视野中。这些恒星所包含的大部分是暗物质,这些神秘的物质构成了宇宙物质的大多数。   一些理论认为暗物质是由迄今未知的亚原子粒子所组成的,当这样的两个粒子碰撞时就会发生湮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而这一暗物质粒子的相互湮灭可以为恒星演化的新阶段提供能源。   计算发现,这些暗物质星(简称“暗星”)的质量可以达到100,000~10,000,000个太阳质量,直径则可以达到日地距离的100倍。一旦湮灭过程耗尽了其核心的暗物质,“暗星”就会转变成一颗燃烧核燃料的普通大质量恒星。它们最终会坍缩成黑洞――也许就此形成了今天在每个大型星系中心所发现的超大质量黑洞的种子。这是一个惊人的预言,如果“暗星”真的存在,那将是非常奇妙的。 抽丝剥茧   在更为靠近我们的地方,JWST的红外灵敏度还将使得它能探测恒星和行星形成的多尘场所。像猎户星云这样的正在形成恒星的造星工厂都位于在尘埃云之后,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却隐藏了其中正在发生的事情。HST已经分辨出了最终可能会形成行星的含尘星周盘,但是JWST的红外观测能力和更高的分辨率将能穿透这些尘埃茧,使得天文学家可以一窥其中的产星过程。   JWST上所有的成像设备都包含了星冕仪,它可以遮挡中央恒星所发出的光进而来观测其附近暗弱的天体。2004年,HST使用这一技术在可见光波段首次拍摄了亮星北落师门周围的区域。图像显示了一个围绕北落师门的尘埃环。有天文学家认为,在北落师门和这个环内边缘之间有一颗行星正在通过引力扰动这个环,并由此预言了这颗行星的位置。2008年这个小组使用HST直接拍摄到了这颗行星北落师门b。   JWST也许可以分辨出北落师门环中小到日地距离10倍的细节,这有可能会揭示出其他的行星。对于其他的近距盘系统,例如织女星,JWST还将做相同的事情。   HST和斯皮策空间望远镜都对凌星的热类木星大气进行了探测。热类木星是极为靠近其宿主恒星的太阳系外气态巨行星,它们有时候会从地球和其宿主恒星间经过,造成凌星。JWST则将发现更小的外星行星,例如围绕低温红矮星、仅几倍于地球质量的超级地球。使用星冕仪直接成像以及通过凌星对大气进行测量,JWST将成为一个外星行星巡天以及了解行星系统形成的强有力工具。   以上仅仅是JWST将要回答的一小部分科学问题。在发射前一年,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将提交观测目标和计划。和HST的运作方式一样,一个科学小组会评估这些提案并为其中最好的安排观测时间。NASA希望天文学家们能创新性地使用这架空间望远镜。暗物质星,奇特的地外行星,新生的星系,没有人知道JWST最终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意想不到的惊喜。 (本文已刊载于《天文爱好者》杂志2011年第2期)
2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海探测得向美国导演看齐
热度 4 outcrop 2012-3-26 15:04
但这个导演不是一般的导演,他是詹姆斯·卡梅隆;如果觉得这个名字不够熟悉的话,不妨看看《阿凡达》、《终结者》、《泰坦尼克号》等电影。 今天早上卡梅隆用他的单人深潜器“深海挑战者”号,潜入到海底约10898米深处——这是目前单人载人深海探测的最大深度。 对比一下,我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设计最大下潜 深度为7000米。 深海潜水的潜水器制作是相当困难的,对设计、材料等方面要求都很高;别看这位导演好像玩玩搞娱乐,但玩下去还真不容易。 所以以后深海探测还是得多向这位导演学习,多支持深海探测器的研发,吹牛则需谨慎了——毕竟美国导演都玩到这份上了。 延伸阅读: 深海潜水深度新纪录诞生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无宗教信仰,提倡动物保护。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机电工程|6161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管理大师]詹姆斯•钱皮:企业再造的创意者
zlhua 2012-3-13 16:41
詹姆斯•钱皮:企业再造的创意者 2007-02-26赵娟来源:经济参考报 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研究企业再造、组织变革和企业复兴等管理问题的世界权威。1993年,他与迈克尔·哈默合著的《企业再造》一书出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该书连续两年出现在《纽约时报》最畅销书名录上,并在全球刮起了一股企业再造旋风。 企业再造理论也被译为“公司再造”、“再造工程”,被西方国家称为“毛毛虫变蝴蝶”的革命。钱皮和哈默的“再造”定义,简单地说就是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在新的企业运行空间条件下,改造原来的工作流程,以使企业更适应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再造”经营理念,以一种再生的思想重新审视企业,并对传统管理学赖以存在的基础——分工理论提出了质疑,是管理学发展史上一次巨大变革。 再造理论提出至今,理论界和实践者投入很大精力进行研究,因而得到迅速推广,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并涌现出大批成功的范例。据说,在1994年,美国3/4的顶尖大公司都展开了再造工程。IBM信用公司通过流程改造,实行一个通才信贷员代替过去多位专才,并减少了九成作业时间的故事广为流传。到1995年,有关企业再造工程的咨询业务总额高达500亿美元。“再造”热也使得钱皮和哈默更为迅速地跻身于最具影响力的世界管理大师行列。 继《企业再造》之后,钱皮的著作《再造管理》又被《商业周刊》评为1995年最佳管理类书籍之一。 钱皮把企业组织的变革比喻成“旅途”。对于许多管理者来说,这一“旅途”是没有尽头的。钱皮的建议是:学着换种方式呼吸,提前预见自己要面临的处境。而钱皮所做的,正是帮他们分析和预见可能会面临的种种处境,并做好准备和积极应对。 2001年,钱皮与哈佛教授尼汀·诺瑞亚合著的新书《抱负的弧度》面世。许多人对抱负这一主题感到不解。钱皮说,“如果人们停下来去想一想,那么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受到某种形式的抱负的驱使——我们通常所谈的‘领导权’其实是抱负的残余物。我相信,只要管理者了解自己抱负的来源和本质,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更优秀的领导者。” 钱皮曾经担任过CSC咨询集团的总裁,并且是CSC Index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目前,钱皮是佩罗系统顾问公司董事长,还在PBS商务频道主持节目,并给《福布斯》、《销售与营销管理》等杂志撰写专栏文章。 詹姆斯·钱皮是一个能够抓住现实变革根本的管理大师,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在聆听他的声音、关注他的言行。 http://www.jjckb.cn/cjrw/2007-02/26/content_36970.htm
个人分类: 业务流程管理|2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
syfox 2011-10-27 21:48
TED是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 (科技、娱乐、设计)的缩写,这个会议的宗旨是“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它于1984年由理查德·温曼和哈里·马克思共同创办,从1990年开始每年在美国加州的蒙特利举办一次,而如今,在世界的其他城市也会每半年举办一次。 TED会聚一群卓越的人,相互交流,并产生难以估量的价值。会议的演讲内容宽泛,涵盖科学、艺术、政治、全球性问题、建筑、音乐等等。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斯、DNA结构的发现者詹姆斯·华森、google创办人等等社会各行各业有影响力的人物到场演讲。 2008.12 by Dan Ariely MIT商学院教授 如果《Economist》一年的订购价如下,你会选择购买哪一种? A. 80元 打印版 B. 125元 电子版 C. 125元 打印版+电子版 结果,16%的MIT学生选择A,0%选B,84%选C。 如果把选项B拿掉变成 A. 80元 打印版 B. 125元 打印版+电子版 结果,68%的MIT学生选择A,32%选B。增加一个看似无关的选择,竟会影响我们的选择。在这里,我们要选的是杂志,如果换成是女朋友,同样有效。 你的问题决定了我的答案. 问题的问法与选项,都会影响我们回答问题。而我认为其心理机制是,人们对好坏的价值判断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这也是为什么经常看美女的照片,会对自己的妻子越来越不满意;经常看有钱人的生活,会觉得自己住的房子怎么这么小。 诺贝尔奖得主Kahneman就是研究这个领域的。顺道推荐一本书《别做正常的傻瓜》,作者奚恺元,耶鲁的Phd,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教授。
1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带阳伞的旅行床?
jlpemail 2011-8-28 16:09
[转载]带阳伞的旅行床?
(妻子喜欢免费旅行,模范的贫困丈夫说,那,我送一一个带阳伞的旅行床吧.太空旅行很累的. 我就不陪同啦,还得去观测.........) 以下文字和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计划中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 质量 为6.2 吨 ,约为哈勃空间望远镜(11吨)的一半。主反射镜由 铍 制成,口径达到6.5米,面积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5倍以上,可以期待它将有远超哈勃空间望远镜非常高的观测性能。与此同时,相反的光学镜头的重量已经被轻量化了。 现在这面主镜的直径比发射它用的火箭更大。主镜被分割成18块 六角形 的镜片,每个镜面的抛光误差不得超过10纳米;同时镜面也经过专门琢磨,是得其能够在遮阳板阴影的极度严寒环境中保持正确形状。每块镜片背部都装有7个马达,能够在10纳米的精度内调整镜片的形状和朝向。发射后这些镜片会在高精度的微型马达和波面传感器的控制下展开。但是,此法不会跟 凯克望远镜 一样,不必像地面望远镜那样必需根据重力负荷和风力的影响而要按 主动光学 来时常持续调整镜段,故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除了初期配置之外将不会有太多改变。 主镜的镜面作为全体也形成六角形,聚光部和镜面都露在外面,容易让人联想到 射电望远镜 的天线。另外,它的主体也不呈筒状,而是在主镜下展开座席状的遮光板。
个人分类: 寰球观察|2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进化心理学专题(含书单和下载地址)
lizhen198741006 2011-7-13 14:44
进化心理学专题(含书单和下载地址) 在《物种起源》的最后几页里──论述了有关自然选择的演化理论之后——达尔文作了一个大胆的预测:“我看到在遥远的未来,将会有一个需要重点研究的开放的领域;心理学将奠基于一个新的基础上,这个基础将使我们获得心理能力阶段性变化的知识。”三十年后,威廉.詹姆斯在一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书里尝试做了同样的事,这就是《心理学原理》,它也是实验心理学的先驱(James, 1890)。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詹姆斯屡次提到“本能”。这个术语用来指称一种独特的神经回路,它是种群中每一个成员所共有的,同时也是这些种群进化历史的产物。总的说来,如此的回路构成了我们所谓的“人类本质”。 进化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David Buss、Jerome H Barkow、Ledaosmides和John Tooby等人。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Mind)就是一整套信息处理的装置,这些装置是由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其目的是处理我们祖先在狩猎等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适应问题。它是一种综合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思想。进化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原则和进化生物学的结合,它试图用进化的观点对人的心理的起源和本质以及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进化心理学甫一出现就赢得了诸如“进化心理学:关于心理的新科学”、“心理学整合的新范式”、“心理学发展的新取向”等溢美之词。 二十多年来,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渗透到心理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成果。同时,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也对哲学、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律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目前在学术界,对于进化心理学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推崇者认为它是心理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整合心理学的元理论,批评者认为它只是“新瓶装旧酒”,只不过是社会生物学理论的“翻版”,没有任何新的东西。 进化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钥匙 功能分解是探究心理机制的重要途径 心理机制具有模块性 人的行为表现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进化心理学的局限性: 研究方法的缺陷 忽视文化在进化中作用 未来发展: 进化心理学试图整合现有心理学科,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它打破了心理学各传统领域之间的界限,并将心理学同其他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甚至包括经济学,它是心理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整合心理学的元理论。 在对人的研究中,如果想要对人类经验的某些主要领域(比如美、母性、亲属关系、道德、合作、性行为、攻击性)进行解释,那么只有进化心理学才能提供比较连贯的理论。       ——哈佛大学 斯蒂文·平克教授 每一种生命形式都可以看成为一种进化试验,是基因和环境之间上百万年相互作用的产物。 社会生物学家试图在地球上的社会性生物中为人类找到适当的位置,他们赞同卢梭的观点:“研究人们需从近处看,研究人类则必须从远处看。” ——E.O.威尔逊 进化心理学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各种心理、行为都做出了探索,人类自诞生那天起,就不断为这个问题困扰: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进化心理学给我们思考终极问题另一个视角,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社会,人类,以及自我。 以下是学者刘夙提供的书目: 1.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本书绝对是理解现代进化生物学的必看书目!书中以通俗方式介绍的“自私的基因”理论,实际上就是英国进化生物学家哈密尔顿(William D. Hamilton)的内含适应性理论(inclusive fitness theory)。内含适应性理论是进化论在20世纪后半叶取得的最大进展,不了解这个理论就不可能了解现代进化生物学。 本书初版于1976年,在1989年修订再版。国内对两个版本都有翻译,后一个译本是在前一个译本基础上补译了修订后新增内容而成的。这两个译本我都看过,前一个译本很不错,后一个译本中的新增译文却极为低劣,令人不堪卒读。建议直接看原文。 2. 理查德·道金斯《盲目的手表匠》(The Blind Watchmaker)。 本书也是道金斯的名著,主要阐明了进化自发、无目的进行的观点,对现代进化论哲学做了通俗严谨的阐发,所以和《自私的基因》一样,虽然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却也常常为专业文献引用。已有两个中文译本,其中大陆译本质量极差,台湾王道还译本没看过,不知译得如何,但我建议最好还是直接看原文。 3. 理查德·道金斯《延伸的表现型》(The Extended Phenotype)。 和前两本书一样都是道金斯最好的作品,简直可以合称“道金斯三部曲”。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在生命进化史的大部分时间内,基因之间的优胜劣汰是通过表现型的竞争进行的,动物行为、人类文化也都不过是一种扩展的表现型。本书尚无中文译本。 4. 理查德·道金斯《伊甸园之河》(River out of Eden)。 本书是个小册子,是对前三本书中一些未尽事宜的补论。除了提出“伊甸园之河”这个富有诗意的比喻外,还提出了生命发展的十道门槛假说。已有中文译本,译得不错。 5. 理查德·道金斯《攀登不可能之山》(Climbing Mount Improbable)。 也是讨论进化的自发性、无目的性的,是《盲目的手表匠》的姊妹篇。国内尚无译本。 6. 丹尼尔·丹尼特《达尔文的危险观念:进化和生命的意义》(Darwin's Dangerous Idea: Evolution and the Meanings of Life)。 丹尼特是进化论哲学家,这本书是他的名著,探讨了进化论引发的一系列哲学问题。原书比较文学化,不易读。国内尚无译本,方舟子曾经译出书中的第三章“万能酸”。 7. R. M. 尼斯、G. C. 威廉斯《我们为什么生病》。 这是把进化论用于医学的著名科普。大陆有中译本,是湖南科普技术出版社“第一推动丛书”第二辑中的一种。 8. 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 作者是著名人类考古学家,主持了东非一系列人类考古活动,做出了很多重大发现。本书是他对人类起源的看法汇总,虽然有些观点不免过时,但全书仍值得参考。中科院院士吴新智亲自译出此书,并写了一篇很有学术性的译者序。 9. 海伦娜·克罗宁《蚂蚁与孔雀:舍己为群的利他之谜》。 本书也是科普名著,讲的是以内含适应性理论为核心的现代进化论在动物研究中的应用。有一个台湾译本。 10. 方舟子《进化新篇章》,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直到今天还是中国人写的最好的介绍进化论的科普作品。 11. D. M. 巴斯著,熊哲宏、张勇、晏倩译《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非常优秀的一本进化心理学教材,强力推荐!原文通俗易懂,译文也很不错,读来引人入胜。著者本人是研究人类性行为和择偶行为的,进化心理学又首先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所以对人类性行为和择偶行为的进化心理学解释在本书中占有较大比例。 12. 张雷《进化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中国学者写的进化心理学教材。语言不如上书生动,但是内容更加广泛、新颖,内容编排也更富于专业性。 13. 迪伦·埃文斯, 奥斯卡·扎拉特《进化心理学入门》(Introduc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对看大部头的进化心理学教材有些犹豫的朋友不妨先看看这本图文并茂的小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进化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论和已经取得的一些比较可靠的研究理论。插图画得相当不错。我和李广益本来打算翻译此书,但是没想到安徽文艺出版社在2009年的时候已经翻译出版了…… 14. 马特·里德利《红色皇后:性与人性的演化》。 一本相当不错的介绍人类性行为和择偶行为的进化心理学机制的科普。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本书的中译本质量不高,读之令人头大,反不如读巴斯的进化心理学教材酣畅。一本畅销科普的译文竟然还不如一本教材的译文晓畅易懂,也是一奇。 15. 马特·里德利《先天,后天:基因、经验,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 该作者的又一科普作品,从题目可知,是探讨遗传和环境对人性的影响的。北理工“盗火者译丛”有翻译出版。 16. 贾雷德·戴蒙德《第三种黑猩猩》。 全面介绍人类的特性和如何进化的科普名作。不过该书年代较早,一些观点未免有些过时。有台湾王道还译本,文笔很好,不过有些过分意译了。 17. 贾雷德·戴蒙德《性趣探秘》。 戴蒙德的一本小册子,讲的也是人类性行为和性心理的进化,不过讨论内容和《红色皇后》不太重合。中文译本也是《细胞叛逆者》的译者郭起浩翻译的,质量很高。 18. 爱德华·威尔逊《论人性》。 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不过是个小册子,不如前两部那么卷帙浩繁。这本书写作时间太早,其中充满了威尔逊式的假想,所以在今天看来未免让人觉得底气不足。大陆和台湾各有一个译本(台湾译本的标题叫《论人的天性》),相比之下还是台湾的译本好。 19. 斯蒂文·平克《语言本能:探索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 平克是语言学家,继承了乔姆斯基的“普通语法理论”,这一理论在终结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就是他用进化心理学研究语言进化的科普名著。有一个台湾译本。 20. D. M. 巴斯《欲望的进化:人类择偶策略(修订版)》(The Evolution of Desire: Strategies of Human Mating)。 本书是巴斯(上述《进化心理学(第二版)》作者)研究的集大成,对于人类择偶策略的介绍要比《进化心理学》一书更详细一些,适合深入了解、准确引证之用。本书没有中译本。 刘夙推荐的汇总下载地址是 http://u.115.com/file/f53397274c 共45个文件,转自网友 瞎嗯哼 以下是根据网络综合选择的书目,仅供参考: 自私的基因(英)理查德·道金斯 盲眼的钟表匠(英)理查德·道金斯 延伸的表现型(英)理查德·道金斯 伊甸园之河(英)理查德·道金斯 攀登不可能之山(英)理查德·道金斯 解析彩虹——科学、虚妄和玄妙的诱惑(英)理查德·道金斯 上帝的迷思(英)理查德·道金斯 物种起源(英)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人类的起源(英)理查德·利基 谜米机器(英)苏珊·布莱克摩尔 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美)爱德华·威尔逊 生猛的进化心理学(美)艾伦·米勒 视读进化心理学(英)迪兰·伊文斯 进化心理学——从猿到人的心灵演化之路(英)邓巴 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美)D. M. 巴斯 进化心理学(中国)张雷 进化心理学(中国)许波 丑陋的孔雀(中国)姜永进 进化新篇章(中国)方舟子 社会性动物(美)阿伦森 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德)威廉·冯特 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英)马特·里德利 孟德尔妖:基因的公正与生命的复杂(英)马特·里德利 红色皇后:性与人性的演化(英)马特·里德利 先天,后天:基因、经验,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英)马特·里德利 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英)马特·里德利 蚂蚁与孔雀——耀眼羽毛背后的性选择之争(英)海伦娜·克罗宁 神秘的舞蹈:人类性特征的演化(美)林恩·亚历山大·马古利斯 我们为什么生病——达尔文医学的新科学(美)R. M. 尼斯、G. C. 威廉斯 语言本能:探索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美)斯蒂文·平克 欺骗时间:科学、性与衰老(英)罗杰·戈斯登 道德的动物:我们为什么如此(美)罗伯特·赖特 第三种黑猩猩(美)贾雷德·戴蒙德 性趣探秘(美)贾雷德·戴蒙德 论人的天性(美)爱德华·威尔逊 意识的解释(美)丹尼尔·丹尼特 欲望之源(美)特里·伯纳姆 裸猿(英)德斯蒙德·莫里斯 裸女(英)德斯蒙德·莫里斯 亲密行为(英)德斯蒙德·莫里斯 幸福之源(英)德斯蒙德·莫里斯 人类动物园(英)德斯蒙德·莫里斯 人这种动物(英)德斯蒙德·莫里斯 男人和女人的自然史(英)德斯蒙德·莫里斯 裸眼:探索人类的旅行(英)德斯蒙德·莫里斯 动物有意识吗?(德)福尔克·阿尔茨特 伊曼努尔·比尔梅林 科学、进化与神创论(美)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科学院 DNA和命运——人类行为的天性和教养(美)格兰特·斯蒂恩 基因的力量——人是天生的还是造就的(美)威廉·赖特 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英)安东尼·吉登斯 夏娃的种子:重读两性对抗的历史(美)罗伯特·麦克艾文 从兽性到人性:人对自身行为的再认识(中国)张敦福 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美)杰里·A·科因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美)哈克 进化的大脑:赋予我们爱情、记忆和美梦(美)戴维·J·林登 大脑的故事:打开我们情感、记忆、观念和欲望的内在世界(英)苏珊·格林菲尔德 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 (美)特里·伯纳姆 人类的性存在(美)珍妮特·S·海德 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道德的基础(奥)弗兰克尔 关于鹦鹉螺和智人:进化论的由来(德)奥芬伯格 追踪进化论(法)塞德里克·格里穆 生机勃勃的尘埃:地球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比)克里斯蒂安·德迪夫 进化的挑战—人类动因对进化的冲击(美)D·洛耶 女性与人类进化(英)伊莱恩·摩根 文化与进化(美)托马斯·哈定 动物精神(美)乔治·阿克洛夫 罗伯特·希勒 合作的复杂性:基于参与者竞争与合作的模型(美)阿克塞尔罗德 合作的进化(美)阿克塞尔罗德 生命的壮阔:古尔德论生物大历史(美)斯蒂芬·杰·古尔德 熊猫的拇指 (美)斯蒂芬·杰·古尔德著 自达尔文以来 (美)斯蒂芬·杰·古尔德著 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美)迈克尔·舍默 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美)哈伊姆·奥菲克 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一个超越经济学的经济分析(美)赫伯特·金迪斯 鲨鱼灵感:人类经济行为探究(德)汉斯·哈斯 人与性(美)库尔特·哈斯 达尔文与基要主义(英)麦瑞尔·戴维斯 在达尔文的镜子里(美)萨勒 第二重奥秘:生物王国的新数学(英)伊恩·斯图尔特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美)史帝夫·奥森 黑猩猩的政治:猿类社会中的权力与性(美)弗朗斯·德瓦尔 动物性趣:性的进化生物学(美)奥利维亚·贾德森 人类的猿性:一位权威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对人类的解读(美)弗朗斯·德·瓦尔 进化——广义综合理论者(美)E.拉兹洛 大脑设计:适应性行为的起源(美)艾什比 心理学原理(美)威廉·詹姆斯 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中国)徐桂荣 王永标 龚淑云 袁伟 进化的阶梯(中国)陈蓉霞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美)冯·诺伊曼 摩根斯 纳什博弈论论文集(美)约翰·纳什 人类演化的未来:普罗米修斯后代(美)克里斯多佛·威尔斯 陌生人群:一部经济生活的自然史(英)保罗·西布莱特 利他主义倾向:行为科学、进化理论与互惠的起源(美)亚历山大·J·菲尔德 大观念:如何思考西方思想的基本主题(美)莫提默·J.艾德勒 寻找生命的逻辑:生物学观念的发展(中国)方舟子 深奧的简洁:从混沌、复杂到地球生命的起源(美) 约翰·葛瑞本 史前宗教(法)安德烈·勒鲁瓦-古昂 时间舞台上的物种:进化生态学(中国)陈蓉霞 谁是造物主:自然界计划和目的新识(美)乔治·威廉斯 脑的进化:自我意识的创生(澳)约翰·埃克尔斯 混沌与秩序:生物系统的复杂结构(德)弗里德里希·克拉默 无之书:万物由何而生(英)约翰·D·巴罗 伽利略的手指(英)彼得·阿特金斯 行为与进化:人类和动植物行为的奥秘(中国)李难 生物心理学漫画笔记(英)阿雷克索,贝伦 以上书目多数能在新浪爱问( http://share.iask.sina.com.cn/ )下载到文件
个人分类: 专业相关|4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韦德的坚韧、诺维斯基的救赎、詹姆斯的沦陷
wido 2011-6-14 10:38
故事曲折的像古龙小说一般,最终,达拉斯人赢得了 2011 年 NBA 总决赛冠军奖杯。但颁奖仪式看着让人感觉进入了琼瑶剧,忍不住眼眶一酸,眼珠一红,落下几滴润眼泪水。为了防止被办公室其他人发现,赶紧打了一个哈欠,表示这眼睛红润与比赛无关。 我本支持热火,而且也感觉热火赢面大一点。按照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般理论,怎么说三巨头有一个歇菜还有两撑场面。而且,也确实挺支持詹姆斯和韦德的。先说韦德。 06 年之前,总是在十佳球、最佳进攻中看到这个英俊小生在球场上时常上演贴有“摔跟头上篮球进还加罚”标签的进球。我不保证韦德把自己先扔出去再考虑如何着落的二加一上篮是 NBA 最美的,但我能保证他摔地板的次数是 NBA 最多的。然后,洛杉矶肥皂剧落幕,男主角东游迈阿密,拿着一把呲水枪傻傻的表示,热火是韦德的球队,他只是打酱油的。韦德内向腼腆,有如此大哥自称老二撑场面,自己多了些放心,少了些担忧。然后,一切顺利进行,奥尼尔在歇歇打打的进程里帮助热火进入总决赛。而从西部杀出来的,正是达拉斯的牛仔们。在这不谈命运轮回,先聊韦德。 其实进入总决赛后,达拉斯上来给了莱利当头一棒, 2:0 差点给全队里只有奥尼尔、佩顿这两个有总决赛经验的热火队员敲懵了。然后,诡异的一幕出现,据看守热火训练场地的大爷介绍,凌晨一点一刻,有两个身材魁梧的男人搭着肩膀潜入篮球场,呐喊声、“ come on ”声、汗水滴答地板声划破夜空,直冲云霄。老头很害怕,又不敢报警,害怕老板责怪他看门不力。就趴在窗户上偷看,原来,球馆内是化名大亚里士多德的奥尼尔和闪电侠韦德正在加练。时任韦德妻子的希尔瓦并不太同意韦德半夜出去打篮球,全球五十大美男啊,年收入过千万啊,换我我也不放心。亦或,希尔瓦认为,临阵磨枪,尽管不快还放点光,但这点光指望不上,投篮这东西,不是一晚上两黑夜能成就的。可偏偏,韦德还真的的做到了。这还把莱利吓了一跳,他声称自己都不知道韦德怎么投篮这么准了。但只见的韦德不停的两侧 45 °角不停的打板,一个挨着一个进。再来,就是那个被称作裁判最坑爹的一场比赛了。 21 次走上罚球线,让达拉斯恨死了“主场优势”。但这里要为那场对决平反一下,回看比赛录像,你会发现,韦德获得的罚球绝大部分都是正确的判罚,包括被人诟病的最后时刻那个突破上篮罚球,打手也很明显。最终,迈阿密在主场捧得金灿灿的奖杯,而奥尼尔也将 MVP 颁发给韦德。故事完美结束,韦德不仅证明了自己,还证明了 03 一代的成长。奥尼尔当然证明,他可以随便带个明星后卫拿到冠军。 高潮过后并非渐渐冷却,而似男人完事之后闷头大睡一般,热火连带韦德都消失在人眼中,沉沉的睡去了。也好理解,那几年,正是科比巅峰时期,无论肥皂剧还是球场表现,穿着 8 号的科比才是 NBA 的主角。再者,姚明也是不停的谋杀国内媒体的胶片和直播比赛选择,很多人都忘了这个冠军球队领袖。彼时我总结的 NBA 主调是:科比疯了一般的表演、姚明拼了命搬比赛,麦迪睡眼惺忪般潇洒。当然,这仅限于国内。但有时候也质疑自己总结,本以为只是国内球迷不关注,看了热火几场比赛,好歹也是主场,怎么美航球馆的人也那么少?当韦德再次弄潮领风骚的时候,就是詹姆斯“ decision ”那会了。就是朋友的私交,让詹姆斯披上了“叛徒”、“软蛋”名号,就是他的一通电话让詹姆斯放弃了苹果城巨额大合同以及脱衣舞俱乐部对詹姆斯承诺只要他来纽约,就可终生免费享受“膝上舞”的服务。韦德的魅力,纯魅力。 说说韦德在今年的总决赛的表现吧。根本不用翻查每场比赛技术统计,单看韦德在场上那股劲,就知道,韦德很渴望,很是渴望。这一个赛季,热火最大的对手并不是其他城市里的那些 NBA 球队,而是一杆扛着摄像机当火箭炮用的记者们。他急需一个总冠军戒指秒杀了那些记者们。第四场输了之后,詹姆斯已经不敢重磅一般的冲进内线造成杀伤,这时候韦德站出来,开始搅乱小牛内线,颧骨变态的增大之后的韦德没了当年迷倒世界女性的面容,也没了年轻承受得住痛摔的身体,但第五场里,他又变身过去的闪电侠,用起了很疼很危险的“摔着跟头上篮”的突破,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加罚的次数少了些。包括今天的比赛,韦德仍旧渴望找到一个突破口,希望可以切入进去造成杀伤。能看到他的努力,也能看到他的奋不顾身,回忆起来,这样的感觉还是在小学初读邱少云、黄继光古诗时候有过。韦德最后挨个和小牛队员握手表示庆祝,笑容僵硬、做作。倒不是心不服气不顺,只是可惜。赛后那句“我保证我们会卷土重来”更是有种劲霸男装的气势。他会回来的。这个总决赛,韦德在用命打这系列比赛。 不过话说回来,谁不是在用命打这场球?尤其是诺维斯基。 你能用尽一切贬义词来形容这个德国人,甚至有朋友讲过很过分的一句话,诺维斯基根本没有一点德国人应该有的血性,他丢了希特勒的人,德意志帝国因为有这样的软蛋而悲痛。这也是我第一次正面引用希特勒的事例。话头还是从 06 年说起,那年的总决赛,成就了韦德,也证明了奥尼尔理论,同样害惨了诺维斯基。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关键时刻熄火,软蛋不 man 等词汇流行于诺维斯基的听闻。如果你是在想不起来当初球迷骂过诺维斯基什么话、用过什么词,看看现在勒布朗周遭的报道就能知道,这类型词不完全也绝大部分用在诺维斯基的身上。更不妙的是,次年诺维斯基刚领取了常规赛 MVP 后就送出一个黑八绿叶回家钓鱼了。而当年,媒体以及球迷的口水都像加农炮一样射向诺维斯基。好在老板库班时不时出来骂几句裁判、交点罚款、分散分散注意力,否则若诺维斯基长一颗中国大学生的心,早跳楼解脱了。 后来,有人搭救诺维斯基,人们渐渐的不太关注小牛,因为他们就是不温不火的能赢点球,但没什么大作为。诺维斯基依旧无解,可骂人的也总会厌烦,老提着一个骂没意思。索性此时紫金、绿军站出来,拉走一部分口水;又亏得姚麦分开,引去了一片注意力。加之更多年少轻狂少年发疯发癫发威发怒,让多数人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到那几只有噱头的球队。小牛并不在列。尽管老基德重回小牛、骇客着落达拉斯,以及钱德勒悍将收编这样的大动作,也还是每台撼的动媒体球迷的眼光,顶多就是在分析谁将赢得总冠军的文章里,分析遍湖人、凯尔特人、马刺之外,留出那么仅容得下一句话的空地写上“别忘了小牛,他们也是有希望拿下总冠军的哦!” 而诺维斯基,在这背着骂名卧薪尝胆几年,悄悄的学会了一翻武艺,用在了今年的总决赛上。诺维斯基从一个正面单吃高手变味了屁股在前的背身无解人士。这一转变,让诺维斯基更加防不胜防,无限接近于无解状态。回到这个总决赛,只谈第六场。看了上半场,我就设想,以他上半场 12 投 1 中的表现小牛输掉了这场比赛,再接着被热火连胜而丢掉冠军,那诺维斯基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幸亏这事没发生,否则德国巨人是耸包跳进全自动滚筒洗衣机也洗不掉了。 这一次,诺维斯基完成了救赎,还有几秒的时候,他独自一人跑进更衣室,在走道里的摄像捕捉到了他,他拎起衣口擦拭着自己的眼眶,印象里,号称诺天王的他第一次落泪吧?这第一滴泪,就像兰博那第一滴血一样,是一笔很大的代价。他完全配得上这座奖杯,还有那座总决赛 MVP 奖杯。 说说詹姆斯吧,该说说他了。 就目前来看,要问谁最能理解詹姆斯的境地和苦楚?答案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因为,目前最了解詹姆斯境地的是送他步入这苦难境地的诺维斯基。上面说过,如果谁想知道 06 年之后诺维斯基身上背负了什么骂名,可以参看詹姆斯现在的头衔。有增无减。面对詹姆斯所遭受的一切,诺维斯基发言,詹姆斯的处境他了解,他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詹姆斯从 decision 后,名声威望一路下滑,就跟中国股市行情一样。人们对其嗤之以鼻,开始认为他是软肉的抱大腿的人。引用句球迷的话讲,众人都在期望詹姆斯成为下一个乔丹的时候,他却选择做了皮蓬。我谈不到詹姆斯这个决定是否正确,但很支持他的这个决定,就像支持所有人做的决定一样。决定是自己下的,个人意愿,尊重便好。我只能讲讲对于詹姆斯的变化之我理解。 断断续续的看了几场总决赛,也断断续续看了很多关于詹姆斯的文章分析,很多人都怀念骑士那个詹姆斯,对眼前的这个勒布朗陌生的不知道名不知道姓的。而且面对詹姆斯在几场关键比赛中关键时刻的突然消失表现出了很大的疑问。怎么就是在弧顶拿下球,佯装突一下,一看双人封堵,立刻传球,不再突破造犯规或者急停后仰投篮?其实,这一句话里就说出了詹姆斯的“问题”所在。 说“问题”之前,先讲讲詹姆斯的篮球打法。看过詹姆斯的《不只是一场比赛》的纪录片,纪录片拍的很不错,他并不像一个纪实片,而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功夫片:有一筋骨奇特,身体健硕少年痴迷武术,有天得到某高人点拨,又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迅速占据了武林至尊头衔,但因为年轻浮躁,犯了错误,被奸人所害,身败名裂。几经周折,反省己身,又靠着自己击败了众人的质疑和诋毁,重新回到君临天下的地位。 在这个纪录片里,以及之前詹姆斯在骑士的表现,我认为,詹姆斯是那种需要随时随刻掌控球的巨星。他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想象力和篮球智商传造出种种奇迹,但前提是,球得在他的掌控中,并且要打出属于他的节奏。这是高中和骑士时候的詹姆斯。与此同时,尽管球要在詹姆斯手里掌控着,他也是明白篮球是个集体项目,他乐于传球,也精于传球,所以并不像之前那些超级巨星,往往得分收获颇丰,但助攻数甚少。詹姆斯明白篮球要合伙起来打,也明白团队的重要性,更明白传地球的必要性。但这一切正确的事情在他去了热火后一下变成了不正确的事情。詹姆斯知道要多传球,于是他传球很积极,结果发现除了韦德和波什外,几乎没人愿意扔出这颗篮球;詹姆斯明白到了热火需要积极防守,所以他在已经是全联盟出场时间最长的比赛里还要紧盯对方标杆球员;詹姆斯知道比赛不能打得太独,想赢球就要相信队友。于是每次遇到包夹,他都知道,此刻正有一个队友是空位的,他找到他,把球传过去,然后,让他不解的,这球一会又传回来了。折腾一会, 24 秒时间快到,匆促出手。 这些并不是托辞,也不是借口。我想表达的是,詹姆斯是想在热火打正确的篮球,用合理的方式来帮助热火,可是,他在找寻这个所谓的“正确的方式”中迷失了自己本身。而詹姆斯在总决赛中的表现也确实差劲,并不是技术上的堕落,而是心理的迷茫。他就似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他想找个出口,拼命的找出口,但就是没有方向。他越是希望合理,越是希望用正确的方法打,他就越迷失自己。在他找到这个“正确的方式”之前,他还会迷失,还会犹豫不决。不过我相信,他的时代并没结束,他有的是时间。 或许,对于如何熬过这段煎熬,诺维斯基能给点点拨。 最后带一句关于基德的话,当时听到、看到很多人说感情上希望小牛能拿冠军,因为有一帮老人们。说实话,其他的人我无所谓,但是基德,我真的认为他该得一个总冠军。就像我觉得纳什也该得一个总冠军一样。 那么,接下来看故事看是什么?就是看韦德的坚韧的心、看诺维斯基的辉煌路续走、看詹姆斯的重回巅峰长征途。
个人分类: 青春无处安放|1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历史上的今天 国际儿童节
xupeiyang 2011-6-1 08:13
6月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52天(闰年第153天),双子座,离全年结束还有213天。 1831年,詹姆斯·罗斯发现 北磁极 1859年,美国哲学家 杜威 诞辰 1904年, 胶济铁路 通车 1987年, 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 成立 2008年,中国大陆所有超市开始实行有偿提供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癌症研究40年来的重要事件
xupeiyang 2011-4-24 15:37
1978年,美国开始了第一个癌症生物学治疗方法——α干扰素的临床试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抗雌性激素它莫西芬(tamoxifen)用于预防乳腺癌的复发; 1980年,罗伯特·加洛和其他人分离出人类T细胞嗜淋巴细胞病毒1型,这是一种引发癌症的病毒; 1983年,研究人员创建出几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作为癌症研究的模式动物; 1985年,对乳腺癌患者的随机临床对比实验显示,乳房肿瘤切除手术加上放射性治疗,其效果与乳房切除手术一样; 198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哈罗德·瓦尔默斯和迈克尔·毕晓普,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第一个原癌基因; 1992年,FDA批准紫杉树皮衍合成生紫杉酚(Taxol)用于乳腺癌治疗; 1996年,美国癌症协会和其他报告指出,美国癌症死亡率第一次呈现实质性下降,从1991年到1995年下降了2.6%; 1998年,FDA批准单克隆抗体药物赫塞汀(Herceptin)用于治疗过度生产HER2的转移性乳腺肿瘤;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对《纽约时报》说,阻断肿瘤血管的生长能“在两年内治愈癌症”; 2005年,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启动癌症基因图谱计划; 2007年至2008年,乳腺癌发生率下降,主要归功于更好的扫描技术和荷尔蒙替代治疗法的减少; 2010年,国家肺癌扫描试验发现,螺旋CT筛查能降低癌症吸烟者的癌症死亡率。FDA批准Provenge用于转移性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等。 Science特刊:向癌宣战四十年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3/2011329114359511.htm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1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詹姆斯•赫尔布朗 - 谁承受了物业税负担?
qingqigujiu 2011-4-20 13:17
谁承受了物业税负担? 政治科学院学报 第 35 卷第 1 期  1983 年 作者:詹姆斯 · 赫尔布朗 译者:ailleurs 《中国房地产研究丛书》2010年第一期 很遗憾,“谁承受了物业税负担”这个问题没有简短的答案,原因在于物业税制度本身存在复杂的性质。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其一,物业税针对不动产的所有形态而征收,并且,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对土地和对住房课税有着不同的效果,而对住房课税,又与对工、商业用房课税有着不同的效应。其次,物业税是一个地方税种。尽管各地都在征收物业税,但各行政区之间的税率却是千差万别的。这种税率差异所导致的结果是税率统一的全国性税种之下所不能产生的。其三,物业税——至少在美国——是基于行政上决定的税基而征收的,这种税基又称为房地产的评估价值。因此,在一个地方范围内,物业税的效应严重依赖于房地产价值评估的实施。没有任何其他税种在这么多重要的维度上存在差异。 人们通常认为任何税收效应都将体现在承担税负的纳税人身上。首先我们应当区分其法律效应和经济效应。例如,波士顿市根据房地产的评估价值,每一百美元征收若干美元的物业税,并向每位业主发放一份应付账单。这一课税行为的法律效应体现在业主身上,他们被要求汇款以偿付税收。但是假如物业税课征之后,业主可以提高房屋出租的租金,那么他们会将税负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前向”转嫁到房地产的使用者身上。或者,如果征税最终导致波士顿的工资水平或土地价格下降,那么税负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将会“后向”转嫁到那些投入品的供应者身上。尽管在物业税中,某些类型的税负转嫁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很显然我们无法从谁来支付这一税负来简单地“观察”其经济效应。相反,我们必须依赖税收效应理论所提供的深刻洞见。 以物业税为例,税收效应理论的任务在于:首先,它要解释这一税负如何在土地所有者、建筑物所有者、租户、资本家、工人等功能性经济阶层之间分布。其次,它的任务在于推导出对上述群体课税的效应所隐含的税负按照收入阶层在全民之间的分布情况。例如,假如物业税完全落在土地所有者身上,那么,税负在收入阶层之间的分布将依赖于土地所有者的分布。如果土地所有者集中在中高收入阶层,那么物业税的效应将是随收入而累进的。 土地税的税收效应 在美国,尽管物业税通常针对土地和地上附着物整体的评估价值来征收,但习惯上,人们通常将土地税和针对地上附着物课征的税收分开来分析,这是因为,两部分税收存在完全不同的效应。按照经济学家的标准观点,针对未开发土地的市场价值课征的税无法通过土地所有者转嫁到其他群体手上,这一点与对地上附着物课征的税收不一样。人们同样普遍认为,税收在其自身内部转嫁将导致经济上的浪费。这是因为,只有经济中的某些个体通过调整行为来带动税负转嫁的时候,这种转嫁才会发生,然而,上述调整将会扭曲价格,阻止市场体系像其它时候一样有效运行。由于针对土地价值课征的税收不能转嫁,它就不会带来经济上的无效率。用专业术语来说,这种税收是完全“中性”的,它不会扰乱资源的最优分配。这种特征使得土地税与其它主要税种不同,也说明了为什么许多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将其视为一个有特殊魅力的税种。 为什么针对未开发土地价值课征的税收不会转嫁?原因在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土地课税不会导致所有者改变他们的行为。当土地价值——这是税基——得以明确评估确定之后,它就将独立于土地用途,不论这一用途如何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应缴税额的大小将不会随着土地所有者的用途选择而变化,因而不会影响到土地用途选择。征税之前什么用途利润最大,征税之后这种用途仍然利润最大。例如,针对土地价值征税不会导致所有者不再使用土地以避税,这是因为,无论将土地闲置还是开发,土地所有者都要支付相同额度的税收。因此,征税不会使土地供给减少,既然供给不会减少,那么土地价格就不会上升,所以税负就不会转嫁到使用者身上。 只要是出于征税的目的,将土地价值定义为市场价值,上述情况就会出现,这里所说的市场价值是指将土地(不包括地上附着物部分)出卖所得。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比如将土地价值定义为当前用途下的价值,征税就会影响到土地所有者的用地类型选择,这时候,土地税收就不是完全中性的。这一结论再次表明价评估活动将对物业税的“经济效应”造成冲击。 土地税的资本化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讨论的对土地价值课税的效应是完全落在土地所有者身上的。然而,上述结论现在必须有所限制:需要指出,土地税负落在那些当开征土地税或提高税率时刚好拥有土地的所有者,而不是其后的所有者身上。我们有理由假设,土地投资者和其它类型投资者一样,在决定出价多少以竞买土地的时候,也会考虑到预期的税率水平。其结果是,税负增加之后,买主在支付价款的时候会将高税额考虑进去,以便“购买免税土地”。税率升高时,土地所有者无法通过出让土地来逃避这一负担,因为税负增量的资本化将导致出售价格下降。 人们倡导对土地征收高额税收,有时候是基于公平考虑,就像有时候基于土地税收中性考虑一样。自亨利 · 乔治时代以来,人们就普遍认同未开发土地的价值(在建成区,这一价值通常非常高)是由社区整体的增长和开发所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土地所有者个人努力的结果。土地所有者通常只是被动的受益者。如果上述观点成立,那么通过课征高额土地税收来截获本可能流向土地所有者的增值收益,会实现社会公平。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土地转让频繁这样一个事实。当前的土地所有者可能已经支付了其所持土地的当前市场价格(甚至更高),因此任何“非个人努力的增值”已经通过买方部分地传递到卖方手里。因而试图从当前土地所有者手中夺回土地增值收益将会显得不公平。另一方面,对土地价值的未来收益(除了仅由总体价格膨胀带来的升值之外)征收高额税收也不应以此为依据。 对地上附着物课征的税收  迄今为止,物业税收入更大的部分不是来自土地税,而是对地上附着物课征的税收——这些地上附着物包括住房、工商业建筑物等。自 1970 年代以来,对这部分税收效应的分析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彼得 · 密斯科斯基在阿诺德 C. 哈伯格 分析企业所得税的基础上,建立了物业税税收效应的“新观点”。而在 1970 年代以前,“旧观点”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观点认为,从长期来看,对地上附着物课征税收的部分将会从房地产所有者手中前向转嫁至房产使用者或消费者手中。例如,商店所有者会将这一税负转嫁至他们的消费者手中,正如他们会转嫁任何商业成本一样。与此同时,房东会以提高房租的形式将税负转嫁到租户手中。 研究一个特定城市的住房租赁情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旧观点背后的逻辑。例如,假设波士顿最初没有课征物业税,房地产所有者可获得的租金收入将由住房市场的供应和需求来决定。只要在全国范围内住房投资的净回报率超过其它投资的当前回报率(当然,经过风险调整之后),所有者会通过追加投资来扩大其在波士顿的住房储备。随后,从长期来看,波士顿的房屋租赁净回报率将会与整体投资回报率趋平,波士顿的房屋出租比率也会充分调整至产生这一净回报率的水平。如果波士顿开征物业税,房屋所有者不能立即提高租金以覆盖额外的成本,这是因为住房供应和需求都没有发生变化,这时候所有者将自行承担税负。因此,本地房屋租赁净回报率将会下滑至低于整体投资回报率。然而,从长期来看,如果波士顿的人口或收入增长,住房需求也会增加,租金会逐渐回升,相应地,房屋租赁投资净回报率也会回升。当租金上升至能将净回报率提升到整体投资回报率的水平时,波士顿在住房储备扩张上的投资将会停止。在这一时点上,每单元房屋的租金收入将上升到恰好覆盖每单元的物业税,这一税负将完全从所有者那里转嫁至租户手中。很显然,同样的结论也可以应用于不是开始征收物业税,而是仅仅提高税率的假定情况。 以上就是对物业税旧观点的简要介绍。在每一个行政区内,租金将会上升至覆盖税收成本,因此,从长期来看,住房投资者(只要他们维持其投资)将获得与全国整体资本回报率持平的净回报水平。税率较高的地区将比税率较低的地区出现更高的租金水平。不管在高税率还是低税率下,作为住房服务的消费者,租户都将承担税收负担。 新观点 物业税新观点的结论则完全不同。根据这一观点,对地上附着物课征的税负很大一部分仍然以较低净回报的形式存在于所有者手中,而不是以高租金或者高房价的方式转嫁到房屋使用者手中。旧观点的谬误之处在于每次只考察一个行政区,从这种论调出发,他们试图得出课税效果的一般化结论。按照旧的观点,如果仅有一个行政区开征物业税,可以说,这一课税将不会影响到全国范围的资本回报率。然而,如果所有的行政区同时开征物业税——据我们所知,现状就是如此——我们就不能假定当前资本回报率不受影响。事实上,试图从单一行政区的案例中得出一般化的结论,这正是归纳推理谬误的一个例子。新观点的倡导者指出,对地上附着物课税本质上是全国性的资本税。从这一角度来考察该税收,其效应将依赖于全国性的而非单一资本市场的供需特征。 前面我们阐述了对土地价值课征的税收不能从土地所有者处转嫁到租户或使用者手中,因为这一税负不会影响到土地的供应和需求,进而不能影响其价格。持新观点的学者在地上附着物的税收效应上形成了类似的观点。根据他们的观点,历史数据显示美国储蓄率对净资本回报率的变化反应并不敏感。然而,如果储蓄率不受资本回报率的影响,那么课征统一的资本税将不会减少资本的储蓄(或供应)。使用资本的价格将不会升高至覆盖税负,因而这一税负将不会被转嫁。 储蓄率不随资本回报率变化而直接变化,这似乎与直觉不符。然而,这正是哈伯格和米斯科斯基从他们获得的证据中推导出的结论。米斯科斯基随后(或多或少直接)证明了对地上附着物课征的全国统一的财产税将不会从房产所有者手中转嫁至租户或者使用者手中。因此,按照新观点,如果各地课征相同税率的物业税,原则其结果将会是真实资本回报率的下降。例如,如果课税之前资本回报率为 6% ,随后征收税率为 2% 的物业税,那么资本净回报率将会下降至 4% ,与此同时,利用资本的总成本(即资本的价格)将保持 6% 不变,其中, 4% 仍然会落在所有者手中,而 2% 将流向税务机关。这恰好与旧的观点相反,后者认为,资本的总价格将最终上升至 8% ,因此税收负担将转嫁到资本使用者手中,而所有者的资本净回报将不受损害。 “整体”效应和“实施”效应 当然,米斯科斯基意识到,在美国,物业税并非全国统一的税种,而是一个地方税种,其税率因所处地方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他通过区分物业税的“整体”效应和“实施”效应来处理这一问题。“整体”效应是整个税收制度影响的结果,而“实施”效应则来自各地税率上的差别 。 由于在一个国民经济中,资本是高度流动的,因此,我们有理由假设各行政区之间物业税率的差别将导致资本从高税率区流动到低税率区。图 1 显示了一个假设的案例。 假设开征物业税之前,各地资本回报率均为 6% ,如图左栏所示。随后,按地域不同课征不同税率的物业税,高税率的城镇税率为 3% ,另一些城镇税率为全国平均税率 2% ,低税率的城镇为 1% 。所有地区课税的即刻效果是通过征税额降低了地方房产所有者的资本回报率,课税的结果如图第二栏所示。随后必然出现这样一个事实,每个地区地上附着物的供给在短期内保持不变,因此,所有者将不能通过提高房产使用价格或产品价格来转嫁税负。 图 1. 物业税的“整体”效应和“实施”效应 然而,在第二栏显示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并不均衡,因为在税率较高的地方资本净回报率较低。资本所有者要寻求所能得到的最高回报,因此会将其资源从高税率的城镇转移到低税率的城镇,这样减少了高税率地区的资本供应,导致这些地区资本净回报率升高,而增加了低税率地区的资本供应,导致其资本净回报率的降低。由此推测,资本转移将持续到所有地区净回报率相等。这种长期的均衡如图第三栏所示。然而,尽管各地资本净回报率相等,在税收越高的地方,提供资本服务的成本(等于资本净回报加上税负)也就越高。这一税收可视为资本所有者的净回报和资本总成本之间的一个楔子。资本的净回报率处处相等,而资本的总成本则等于资本使用者支付的价格,地方税率越高,资本的总成本也就越高。 图 1 显示了物业税的“整体”效应和“实施”效应。从长期来看,整体效应降低了资本的净回报率,这是各地征收不同税率物业税的结果,也是图中第一栏净回报率 6% 与第三栏净回报率 4% 的区别所在。需要指出的是,下降的这 2% 恰好等于全国整体的平均税率。 如果所有城镇课征相同税率的物业税,或如果物业税由全国统一征收,那么将只存在整体效应。然而,由于各地税率并不相同,因此物业税还存在实施效应,这从图中第三栏,在资本市场已经随各地课税而完全调整之后,使用资本的总成本上的差别可以看出。 按照旧的观点,长期来看,针对地上附着物课征的物业税将前向转嫁到租户或者房产使用者手中,其结果是资本回报率不受损害。新观点则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即资本回报率降低了与全国物业税平均税率近似相等的比率,这正是整体效应的实质。只有实施效应才能从资本所有者那里转嫁到经济中的其他个体,例如房屋租户或商店的顾客手中。 读者应当记住,由于实施效应由地方业税率与全国平均税率之间的差值来测度,它会给一些地方带来正面的负担,而给另一些地方带来负面的负担(也就是积极的优势)。在实施效应为正面负担的地方,纳税人会试图将税负转嫁至他人,这一过程我们将在下文讨论。与此同时,在实施效应为负面负担的地方,纳税人会因为竞争而被迫与消费者、供应商,或者与二者同时分享低于平均税率的利好,这一过程与我们即将讨论的情况恰好相反。 除了少数例外,旧观点的支持者们会强调物业税的前向转嫁。新观点则与此不同,他们强调物业税的实施效应不仅会前向转嫁到租户或消费者手中,而且很可能会“后向”转嫁到土地和劳动力上(如果劳动力是不完全流动的),或者不存在前向转嫁,而仅“后向”转嫁到土地和劳动力上。这些可能性中的一部分将在下面简短地讨论。 所有者自住型房屋 自住型房屋所有者在住房上存在双重关系,他或她既是住房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消费这些服务的租户。根据新的观点,税收的整体效应不会提高住房的成本,而会降低资本的回报率。从所有者这一角色来说,自住型房屋所有者将无法逃避这一负担。然而,如果本地物业税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也会出现正的实施效果。这样,本地的资本使用成本就会提高,因而住房服务的成本也会提高。由于租户消费了这些服务,自住型房屋所有者也会承担这部分负担。如果上述情况就是事情的全部,那么很显然,自住型房屋所有者就不能转嫁税负的任何部分。然而,必须考虑到高税负的资本化会压低土地价值这样一种可能性。对地上附着物课征高额的税收将减少对建筑场所的需求,因此会导致土地价值降低。土地的低价值将会抵消本地资本的高成本。在物业税提高的时候,这将不利于拥有建筑场所的自住型房屋所有者,因为他们的土地贬值了,而随后的住房购买者将会受益。 工业和商业用房 同样,物业税的整体效应是不存在税收转嫁。自己拥有房产的企业将在其自身资本所能容纳的范围内承担这一整体效应。然而,税收的实施效应则既可能前向转嫁也可能后向转嫁。由于物业税是地方税,区分那些产品仅在本地销售的企业和将产品或服务销往外地的企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前者典型地较少受到外地企业的竞争,其结果是,从长期来看,这些企业会以高价格的形式将高税收的实施效应至少部分地传递到当地消费者手中。 将产品或服务销往全国的企业则面临不同的处境。他们必须与其它城镇缴纳较低物业税的生产商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法将物业税的实施效应前向转嫁给消费者。因此,从长期来看,预期这些企业将会远离高税率地区选址。当然,还有一种例外:对于特定企业的产品,如果高税率的城镇有地域优势,企业能通过地域优势缴纳高额的税收而不用变得毫无竞争力或是使盈利水平低于正常情况。(当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城市政府试图对已建成的、他们认为具备地域优势的本地产业的房产评估较重( assess very heavily the property ))。最后,不论是以本地市场还是全国市场为主的企业,将物业税后向转嫁给土地所有者均可能有助于抵消高额地方物业税的实施效应,条件同样是只考虑涉及自住型房屋所有者。 物业税是累退税还是累进税? 从收入阶层来说,前面我们对物业税效应的分析暗示了什么?让我们先来看看土地上的税,因为它是争议最小的部分。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一致同意,对于未开发土地价值征收的税是由土地所有者来承担的,税额大小与他们拥有的土地价值成比例。由于从平均意义上说,土地所有权按照收入水平累进地分布,因而物业税的一部分(土地税)是一项累进税。 再来考虑地上附着物的税,对此存在许多争议,而较少达成一致意见。没有哪一种税是受欢迎的,多年来,物业税在各种税收中名声更差。这是因为,在物业税收效应上持旧观点的几代经济学家宣称它是严格累退的税种。如前所述,旧观点的倡导者通常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针对出租房屋课征的税收,通常会通过高额房租的形式前向转嫁到租户手中;针对自住型房屋课征的税收,将由消费了住房服务的所有者自己承担;而对商业房产课征的税收,其绝大部分将以高商品价格的形式前向转嫁到消费者手中。因此,住房支出被认为是按收入水平高度递减的,而其它消费品支出则部分类似。因此,对于与这些支出成比例的房产来说,物业税的效应将是高度累退的。 然而,新观点支持者的结论是,对地上附着物课征的税是高度累进的。物业税的整体效应毫不含糊地落在资本所有者身上,而资本收益的分配又是完全高度累进的。所以,物业税的这一部分也是高度累进的。但是其实施效应如何呢?从全国的视角来看,它们近便地相互抵销了:我们有理由相信,高税城镇的资本所有者所承担的税负被低税社区资本所有者的收益抵销了。因此,不同收入阶层下的实施效应的净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表 1 通过估计 1970 年物业税的实际结果阐明了上述结论。表中第一栏用到了旧观点的假设,而在第二栏则用到了新观点的假设。(两种情况都假定土地上的税完全由土地所有者来承担。)两种估计的差别是惊人的:按照旧观点,征收物业税使得最低收入阶层支付了他们收入的 9.0% ,而最高收入阶层仅支出了其收入的 0.8% ;而按照新观点,物业税对最低收入阶层造成的负担仅为 3.8% ,最高收入阶层则需支出其收入的 10.9% 。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到的新观点——物业税的整体效应完全不可能从资本所有者手中转嫁出去——依赖于一个严格的假设,即储蓄(也就是资本的供应)水平对资本回报率的变化完全不敏感。储蓄和资本回报率的关系可以通过储蓄的利率弹性这一方式得到最好的概括。其定义是储蓄的变化比率与资本回报率的变化比率的比。如果储蓄对资本回报率的变化完全不敏感——正如米斯科斯基首次提出新观点时所假设的那样,利率的弹性值为 0 。 然而,这一弹性的实际数值应通过经验调查来确定。这一问题很少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多年来能够得到的证据被认为推导不出什么结论。 1978 年,迈克尔 J. 波斯金的一项研究认为,储蓄对利率的弹性是较大的,他估计得到的一系列数据在 0.2 到 0.6 之间 。如果其他研究也证明弹性数值位于这一区间,那么物业税整体效应的任何部分都无法转嫁的结论是错误的。如果利率弹性是正的,表明物业税抑制了资本的形成,将减少对地上附着物的储备,从而提高其价格。长期来看,房地产服务的消费者将与资本所有者一起分担税负。 由于“储蓄对利率的弹性的真实值”的经验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在分析物业税的税收效应时,仍然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遗憾的是,说物业税的效应可能落在表 1 显示的两种极端情形之间的某个地方是于事无补的。 表 1. 物业税税收效应的不同估计, 1970 年 税额占收入的百分比 收入阶层(单位:美元) 旧观点 新观点 0 - 3,000 9.0 3.8 3 - 5,000 6.2 3.6 5 - 10,000 4.5 2.9 10 - 15,000 3.8 2.4 15 - 20,000 3.5 2.5 20 - 25,000 3.1 2.4 25 - 30,000 3.1 2.9 30 - 50,000 3.2 4.1 50 - 100,000 3.7 6.8 100 - 500,000 3.6 8.7 500 - 1,000,000 1.6 10.3 1,000,000 及以上 0.8 10.9 所有阶层 3.7 3.4 来源: Joseph A. Pechman ,联邦税务政策,第三版。(华盛顿特区,布鲁克林研究所, 1977 ), p.262 假设条件:旧观点:地上附着物的税按房屋支出和消费的比率来承担。 新观点:地上附着物的税按资本利得的比率来承担。 土地上的税:两种观点都认为由土地所有者承担。 地方视角与全国视角 关于物业税的一些问题的答案,随着提问者观点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别,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例如,最常听人问到的问题是:“物业税是累退税还是累进税?”从全国的视角来看,答案依赖于该税收的整体效应。因为从全国范围来说,物业税的实施效应,不论是正的还是负的,都相互抵销了。如果有人认为,物业税的整体效应无法转嫁,那么很显然,这一税负落在资本所有者手中,并且明显地随收入而累进。许多人认为这一点是可取的。 从地方的角度来说,情况则完全相反。对于由地方作出的任何决策来说,物业税的整体效应是毫无结果的。地方选民因为听说物业税是累进的而支持提高税率,这是一个错误。提高地方税率,对于累进税的整体效应没有太大影响,相反,它会增强其实施效应,这一效应依赖于地方税率与全国平均税率的差距。其最直接的和最重要的后果是增大了与资本的平均成本相关的地方资本成本(见图 1 )。这一负担增长的很大部分可能会前向转嫁至住房服务的消费者手中,以及通过按收入累进的方式转嫁至其他地方商品的消费者手中。当资本的成本增长到了其负担不能通过商业转嫁出去的程度时,资本成本的增长额会使得地方较区域市场或全国市场吸引力更低,由此减少了私人雇用,削弱了地方税基,没有人认为这两点是可取的。 由此,矛盾出现了:如果我们偏好累进税,那么从全国的视角来说,物业税将极具吸引力。然而,物业税不是全国性的,而是地方税种。并且,提高地方税率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会出现并不令人满意的结果。 更复杂的情况:评估实施和税率上的差别 表 1 的估测结果基于美国家庭的总量数据。该表是通过获取美国物业税支付额的总体观察数据,并按分配经济理论建议的合适比率将收入进行分组分布。在旧的观点下,税负按住房支出和一般商品消费成比例分布,而在新观点下,它按照资本利得成比例分布。遗憾的是,这一方法估测的结果系统地隐藏了在研究个别纳税人或行政区时可能出现的效果。这些效果的一部分将在所有者自住型房屋的案例中展开。 住房税负支出与所有者自住型纳税人的收入的关系可以通过如下方程分为两个部分(类比租住者): T/Y=T/MV · MV/Y 方程左边是物业税支出( T )占家庭收入( Y )的比,如果这一比率因收入的提高而升高,那么它就是累进税;如果它因收入的提高而下降,那么它就是累退税;如果对于所有收入阶层来说这一比率为常数,那么它就是比率税。 从代数意义上讲, T/Y 等于右边两个比率的积。前一个比率是税负支出与所有者自住型房屋的市场价值( MV )之比,这一比率是对“有效物业税率”的测度。它的两个变量来源很有意思,因为它们可能会系统地影响到 T/Y 的值。首先,州政府法律通常要求在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内,所有的房产均按照其完全市场价值的同一比率来评估,也就是说,对于所有房产而言,“估值比率”是一个常数,如果这一点实行的话, T/MV 的值对地方的所有纳税人来说都是相同的。然而,大量的研究显示,各地在估值比率上存在系统的差别。因此,我们不能假定在任何行政区, T/MV 的值是统一的。其次, T/MV 的比率在不同行政区之间会发生系统的变化,因为它所测度的有效物业税率在一类社区中比其他社区中高。下面我们来分析 T/MV 式中的两个变量来源。 首先考虑单一行政区内的税收效应。为简便起见,假设在所有收入群体中,比值 MV/Y 为常数。如果地方对所有的房产应用了单一的估值比率,那么 T/MV 值在所有房产所有者之间也相等。在这种情况下, T/Y 也是常数:物业税将是收入的比率税。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很容易看出估值比率差别的潜在影响。例如,如果低收入家庭的估值比率高于高收入家庭,则 T/Y 的值也会是低收入家庭高于高收入家庭,那么,此时物业税将是累退税而不是比率税。 在对波士顿市的数据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罗伯特 F. 恩格尔和大卫 E. 布莱克分别独立发现了估值比率与住房价值之间的强烈的负相关关系 。在评估实践中,这种跨行政区偏差意味着即使估值比率统一、物业税本应是比率税或累进税时,它仍然可能是累退税。恩格尔证明了由于市场价值变化,房产的估值比率未能相应调整而造成的偏差: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较快的地方,其估值比率将下降到与价格上涨较慢的相邻地区的估值比率相关的水平。由于后者(房产价格上涨较慢的邻区)最初是比较贫困的社区,其结果是这一税收制度对贫困家庭群体不公平。凯斯 R. 艾兰菲尔德在 1982 年对亚特兰大和费城的一项研究中证实了在这两个中心城市中估值偏差的存在 。艾兰菲尔德将每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分成低、中、高收入三个组,并由此发现在前两个组中最容易出现累退的估值。 这里提到的三项研究以及其他的许多研究显示,在美国,房地产估值受制于大量的随机误差和重要的系统偏差,两者都会导致行政区之间的不公平,而在更好的行政管理下,这种不公平会极大地减少。 当然,更好的“行政管理”这一词使得估值偏差问题听起来有点无关政治,似乎它仅仅是草率的实践所导致的一个问题,而事实上,估值偏差通常有其深刻的政治根源。例如,迪克·内特泽主持的一项对纽约市物业税的研究发现,在 1979 年,单人家庭或两个成员家庭住房的估值比率仅为 24.6% ,而对于其他所有居民的房产来说,这一比率为 59.3% 。在纽约,单人或两个成员家庭主要是中产阶级,而贫困家庭则大量集中在“其他”阶层,或者说租住区。因此,很显然,估值偏差对贫困家庭存在显著的不公。然而,依照议会条例,当州政府立法机构被迫应对不公平的估值问题的时候,纽约市的少数住房所有者的政治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立法者不是去寻求公平的住房估值办法,而是采纳了实质上使得当前不公平的估值方式合法化的法案。 物业税额与住房价值额之比不仅在行政区之间不同,在行政区之内也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与家庭收入相关并由此影响到全国范围的物业税后果。例如,亨利 J. 阿隆指出,对于在 1971 年人口超过 5 万人的 356 个美国城市来说,在有效的物业税率和平均资本利得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资本收益率越高的城市,物业税率也越高 。这一发现表明:相对于表 1( 并未反映税率地区差异的影响 ) 的估计结果来说,物业税更像是一种累进税,而不是累退税。 然而,这一推理思路会引出严重的问题。如果物业税税率在各个行政区之间不同,那么地方财政支出——它会给当地纳税人带来收益——在不同地区之间也会不同。在一些地方,政府会故意采用较高的物业税率以便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依据收入设置的高税率所隐含的公平问题就变得不是很明朗,而在对行政区之间相关的研究中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例如前面提及的对估值比率的研究,其假设条件是在单一行政区内,政府支出带来的收益不会随税额发生系统的变化,这一假设是占得住脚的。由于这一原因,一些分析人士可能会说,征收地方税的区域才是最适合测度物业税效果的地方。 固定收入与当前收入 需要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估测物业税的效果时所用到的“收入”一词的恰当的概念。住房价值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收入对住房需求的弹性来最好地概括,其定义是平均每个家庭住房价值变化的百分比除以相应家庭收入变化的百分比。如果这一弹性值是统一的,那么前一节中提到的方程中 MV/Y 这一比将随着收入提高而维持不变,因为其分子和分母同时变化了相同比率;如果弹性小于 1 ,则这一比率将随着收入提高而变小;如果弹性大于 1 ,比率将随着收入提高而增大。在经验估计中,为计算这一弹性而得到的住房价值取决于所采用的“收入”概念,这一点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如果用当年的年收入来测度,那么收入对住房需求的弹性值将总是小于 1 ,并且 MV/Y 的比值也会随收入的升高而变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 T/MV 独立于收入,就像不存在估值偏差的情况一样,那么方程左边的 T/Y 项也会随收入的升高而变小,并且对自住型房屋所有者的课税将随收入而累退。 然而近年来,以阿隆为代表的许多经济学家提出,适合使用的收入概念应该为“固定收入”——它可以通过若干年内家庭平均收入——而不是当年年收入来计算 。利用固定收入计算收入对住房需求的弹性通常得到较大的值,在这种情况下, MV/Y 比值要么是常数,要么随着收入升高而增大,相应地,对自住型所有者课征的税负,要么是比例税,要么是累进税。(表 1 所估算的税收效果是利用当前年收入来计算得到的,毫无疑问,它对旧观点中物业税为累退税的说法更为有利。) 显然,对物业税效应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选择的收入概念以及相应的收入对住房需求的弹性值的大小。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利用固定收入来估算得到的值通常大于 1 ,表明即使在旧观点下,物业税也是一种累进性质的税。近期更多的一些估算中,对于自住型房屋所有者来说,其弹性值更接近于 1 ,表明其效果是比例税性质的,而对房屋出租型所有者来说,其值更低,显示物业税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累退税性质。然而,上述估计得到的结果范围仍然较为宽泛,导致要对物业税的效果下结论仍然面临较多不确定性。 艾兰菲尔德在 1982 年的研究还带来了另一种视觉。他发现,对于费城和亚特兰大来说,以固定收入算得的住房价值弹性对于低收入所有者很低,而对于中、高收入群体来说,则接近于统一 。这一发现表明物业税对住房所有者的效果呈 U 型,对于一部分低收入家庭来说是高度累退的,而对于中高收入家庭而言,则变为不太明显的累退性质,甚至表现为温和的累进性质。这些结果所强调的住房需求模式可以解释如下:存在即便是最低收入家庭也需要的一个最小住房数量:随着收入升高,住房需求首先小幅增大,收入范围越大,需求增长越快。由此,“质量更好”的住房几乎具备了奢侈品的一切特征。 结论 自 19 世纪末以来,物业税的效应问题得到了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 20 世纪 60 年代~ 70 年代是研究成果尤为丰硕的十年。为讨论的必要,本文忽略了问题的某些方面,也省去了物业税所包含的一些细节问题。然而,本文阐述了物业税这一制度及其效应的复杂性,并指出了几个仍然未得到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可以说,直到本文收稿,“谁承担了物业税”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 Peter Mieszkowski,”The Property Tax: An Excise or a Profits Tax?”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April 1972):73-96; Arnold C.Harberger,”The Incidence of the Corporation Income Tax,”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0(June 1962):215-40 Mieszkowski, pp. 74-81. Michael Boskin,”Taxation, Savings, and the Rate of Inter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6, no.2, pt.2 (April 1978):S3-S27. Robert F. Engel, “De Facto Discrimination in Residential Assessments: Boston,” National Tax Journal 28(Summer 1975):445-51; David E.Black,”Property Tax Incidence: the Excise-Tax Effect and Assessment Practices,” National Ta x Journal 30(December 1977):429-34. Keith R. Ihlanfeldt,”Property Tax Incidence on Owner-Occupied Housing: Evidence from the Annual Housing Survey,” National Tax Journal 35(March 1982):89-97. New York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al Property Tax Policy for New York City(New York,1980),p.1-11. Henry J. Aaron, Who Pays the Property Tax?(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5),p.46. 详细讨论见 Aaron,pp.27-32. Ihlanfeldt, p.94.
3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繁体字的法宝——放眼未来
热度 6 iwesun 2011-1-27 12:34
繁体字的法宝——放眼未来   『 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新思想要为大众所接受,常常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1,众人皆斥之为“荒谬绝伦”。2,被承认是真理,但不过是显而易见、无足轻重的真理。 』   Me:你最狗屎,没见你有啥新思想,只见你号称有啥新思想。不是你思想荒谬,根本就没见啥思想,只见你行为荒谬,发个玩具,就蹦跶的老高。      不过这厮狡猾之处就在于此,他的一条你驳不倒他,“时候未到,你看不出来。”    这厮一贯号称是搞啥后现代的后现代,其搞法是挂个牌子,其他啥也不说。   人家搞未来生物学的,详细描述未来生物是啥样,这厮狡猾之处就在于,他知道,说的越多,错的越多,就只说废话,其他一概不说。   时候一到,就宣布赢了,废话是从里不会错的。   繁体字这厮干了一件事儿,是真的对,对极了,管“未来”叫“未来”,时候一到,你自然就看到了,对的一塌糊涂。   和中医一样,神机妙算。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51 次阅读|6 个评论
基因与人际关系的研究动态与信息分析
xupeiyang 2011-1-19 14:12
PNAS:基因是影响人类交友倾向的重要因素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通常愿意与志趣相投的人成为朋友。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基因也是影响人类交友的重要因素。这一研究报告由最新一期《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发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遗传学教授詹姆斯·福勒与同事共同从事这一研究。为分析基因与人际关系联系,他们从先前两个大型人际关系研究中收集大约5000人的基因类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主要关注六种基因,发现其中两种可能影响人际关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3082.shtm Friends feel like family? You may be genetically tied “The whole idea of friendships is very weird,” says Fowler, whose research focuses on social networks, health and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behavior. That’s because humans are one of the only species that forms long-term unions simply because we like each other, not just because we need to reproduce. To analyze an association between genes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the researchers, with support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gathered data from two large studies: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 and a replication study in an independent sample collected from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Both of these long-term studies asked participants about their friendship ties and social networks. http://www.msnbc.msn.com/id/41083048/ns/health-behavior/ social networks and biological basis and behavior and genetics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2?WEB045udgf9b0maxI1aI2iI0 信息分析报告 social networks and biological basis and behavior and genetics 1-19.docx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0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